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生企业文化论文

大学生企业文化论文

时间:2023-03-24 15:02: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企业文化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生企业文化论文

第1篇

论文摘要:校园文化建设是高职院校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工作,更是一个时代课题。只有紧密结合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以提高人文素质为导向,丰富校园文化形式,充实人文教育内容;坚持构建大学校企文化,大胆引进社会及企业、职业岗位文化并与自身培养目标相结合,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才能保证校园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校园文化建设是衡量高等院校办学水平和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高职高专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办学类型,培养的是具有高度职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其办学特色的营造不仅体现在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上,也应当而且必须体现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寻求校园文化形态的差异性,坚持开放性标准特色办学,使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更好地适应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将是高职院校彰显生命力的有效途径。

一、 校园文化建设应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导向

现在大学校园的文化氛围淡薄,学生只关注专业课的学习及各种职业资格证书的考取。生活单调,不少学生的精神寄托于网络游戏和网聊等。学生内心孤独,普遍对大学生活感到失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当然,学好专业对于高职生来讲非常重要,但是,面对越来越重的社会压力,只靠技术是不行的,还应具有把握自身和社会发展的能力。

1.健全考评机构,完善监督机制

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和主力作用应充分发挥,努力构建一支专兼结合的校园文化建设指导管理队伍。由组宣、教务、学工等部门抽调力量组建学校文明创建领导小组,并成立专门办公室,具体分工,各司其职。制定师生操行考评机制,并使档案资料的管理现代化、规范化。学生在校阶段的德育考评成绩记入个人档案,并与课程考试一道,作为该生的量化考核标准之一。

2.加强社团、文娱、体育等学生活动的领导与指导,大胆注入新的内涵,不断提高活动的品质

校园网站、广播台、校报等新闻传媒,其基本队伍是学生,应进行定期培训,实行竞争上岗,优胜劣汰制度。传播内容应以服务大学生为宗旨,传播中心工作信息、名曲名作赏析和学术讲座等。作为高职高专院校,还应成立有教师指导的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书法协会、思想政治研究会、文学社等。

3.爱国主义、公民意识和职业道德教育要细化、量化、经常化

首先,通过整体构建浓厚校园文化氛围,将教育内容全方位渗透到学生日常生活中去。一是精心打造校史馆。校史馆是永久保管学校校史档案的基地,也是对全校师生进行尊师爱校教育的场所。二是凝练校训、校歌。寓意深远、融汇传统文化和现代思想道德理念的校训和校歌,能催人奋进。三是构筑校园文化长廊,宣传名人佚事、重大活动,用以激励师生员工奋发图强、立志报国之心。四是大力促进教室、实验室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鼓励学生努力学习,服务社会。五是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优化服务环境。文明窗口、品牌摊位、风味小区挂牌服务;厅堂之内,有电视传媒、报刊杂志、先进模范专栏。师生在这里收获的不仅是肚腹之需,更重要的是高雅的文化休闲。

二、校园文化建设应以校企文化为基点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为高职高专院校加强内涵建设,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提出了指导性方针和具体措施。高职高专院校应根据办学理念的新要求,坚持开放性原则,致力于对校园文化的探索和重建,大胆引入社会及企业、职业岗位文化,并与自身培养目标相结合,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从而有力推动高职院校建设和发展。

1.主动营造特色校园企业文化氛围

高职院校的基本培养目标是为社会某一行业培养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动手能力的一线技术人员。一个学生要真正成长为岗位熟练的操作人员,除了要有知识和技能,还必须在一定的行业、职业和岗位的文化熏陶下,成为热爱工作、领悟岗位和拓展岗位发展的人才,而不是简单的熟练工。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受到行业和岗位文化的影响,获得更高层次的知识素养,为毕业生“零距离上岗”和持续发展作好充分的准备。

2.深入分析历史和现状,寻找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结合点

校园企业文化是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结合物,而不是简单的拼接,应当从院校的历史传统、文化现状和培养目标出发,通过系统化整理,明确与企业文化结合的目标、方向和载体,使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结合成为相辅相成,有血有肉的活性物质,达到校园文化中有鲜明的企业和岗位特色的目的,做到两种文化内涵和精髓的相互融合。

良好的校园文化的形成需要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高职高专校园文化建设的定位,要注重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发展共性与突出个性相结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遵循高职高专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规律,多渠道、多方位地开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2006]16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若干意见.

第2篇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国有企业;人力资源

中图分类号:F4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6-0126-01

毕业生迈入社会,走向职场的第一步应该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好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就业错位”,使学与用更加紧密结合,使得毕业生的人才效益、企业效益、社会效益得以彰显。没有明确目标的职业生涯是很难获得成功的,实际上,只有4%的人获得成功,而他们成功的共同点都在于,他们为自己的职业生涯早早明确的目标,并始终坚持。职业规划在企业中,越来越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对企业对个人,都是至关重要的。

在国有企业中就业的大学生,及时开展在企业中的职业规划,利用企业有限的资源,争取早日完成在企业中的人生定位,最终成为企业中的核心成员。积极将职业生涯辅导引向个体连续的生涯发展上,融入到个体的自我发展进程、角色发展的进程中,直至扩展到终身发展的领域和范围。所以,在国有企业就业的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是很有必要的。对社会而言,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缓解职业结构与经济结构之间的错位性矛盾,优化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组合,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同时帮助个体解决与工作有关的心理压力,缓解个体与职业之间的矛盾,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对企业而言,基于人才的稳定,综合竞争力的提升,于是企业的发展强大;对个体而言,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帮助个体正确地选择职业、获得职业、适应职业以及发展职业等,来体现个体的价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职业规划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没有政策、机构和指导老师的支持,企业职业生涯规划也只能是一好看的“花瓶”,起不到任何效果。企业领导和组织者应对职业生涯规划有相当的重视,成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机构,引进专业的指导老师,开设培训课程,同时设立职业生涯规划咨询点,让大学生在职业上发生迷茫时、站在十字路口时,能及时的摆正船头。同样,大学生感受到企业的重视,人尽其用,人才稳定,也利于企业的发展。定期评估职业规划效果,是评价职业生涯管理有效性的重要方法,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评估:一是达到大学生和企业目标;二是考察项目所完成的活动;三是绩效指标变化;四是态度的心理变化。经常对职业生涯进行评估,来考察企业设立职业生涯机构是否有成效。同时,有效的、成功的职业生涯管理也会促进更多的大学生主动的参与进职业生涯规划管理中去,从内心上接受职业规划,积极参与就会亲身体会到职业生涯管理是自己的一项需求,可以起到激励大学生的作用。

职业生涯规划在国有企业中的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过程中必不可少,它有助于员工发现、确立自己的人生志向,平衡家庭、事业之间的需求。更为重要的是,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大学生在职业变动的过程中,面对易变的工作需求,进行恰当的调适。在现代社会,国有企业中的大学生不仅把职业仅作为谋生的手段,还应该借助适合的职业来实现自己美好的人生理想,职业生涯规划为其事业成功提供了科学的技术和基本的方法,实现企业与员工双赢。

国有企业中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一项战略措施,建立员工与企业互动发展的共同愿景,有利于大学生阶层与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它既能为大学生职业发展提供动力,又是实现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战略目标的有效举措。

义煤集团公司是我国在其行业内的重点国有企业,也是政府重点扶持的大型工业企业之一。在本世纪,坚持稳妥、高效的原则,抓住良好的发展机遇,通过新建、扩建与并购的手段,实现了超常规的扩张。YM集团公司始终坚定不移地贯彻纵向一体化战略,突出主业,实行集中化管理,合理开发和配备资源,力求更大更快的发展。

集团公司在人员调整过程中,开始贯彻职业生涯管理的观念,同时根据企业需要,结合员工自身特点,为员工提供成长机会,充分体现了企业对员工的重视和对员工的尊重。公司同时着力于团队精神的培养,科学培养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为公司人力资源的开发营造一个开放、民主的良好氛围。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是近十几年在发达国家兴起的一种新兴人力资源管理技术,企业可以通过对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来充分开发企业人力资源,从而创造一个高效率的工作环境和引人、育人、留人的工作氛围。虽然中国企业应用这一方法较少,但仍有部分企业进行了尝试,如YM公司以新进大学生为切入点,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希望通过此成功案例分析,可以了解中国企业开展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路,成功的奥秘,验证本文的相关论点,坚定中国企业运用这一有效方法吸引、留住、培养、使用好大学生。

第3篇

【关键词】专业实习;实习基地;实习生;管理

在当前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异常严峻,专业实习越来越被认为是把握就业机会的重要一环,高校的暑期社会实践和学生自身积极努力,使大学生作为“实习生”的时间和机会越来越多,一方面有利于高校学生不断增强就业能力,另一方面也为高校实习管理工作带来很多新的难点,需要我们进行思考并加以解决。

一、新形势下高校实习管理重点

实习生的管理一直是高校学生管理中令人头疼的一环,在新形势下它的重点是:建设、教育、制度、总结。

1.实习基地的建设

实习基地是实习生走向社会的练兵场,只有通过实习生的实习,实习基地才能有了新的生命力,新的血液,也为学校了解社会需求,为制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了可行依据来源。实习基地的建设有利于了解并熟悉各行业的运行情况和管理模式,找准本专业与实习单位、实习内容的结合点或切入点;在实践岗位上对书本知识加以实践和运用,以检验自身对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专业能力在实践中的实际的业务素质,为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团队精神。以利于实现学生与社会零距离就业与接轨,且要与国家发展规划息息相关,所以实习基地的选择与建设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实习基地的建立模式:企业是主体,市场是导向,实习基地投入要与当地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目前主要有三种模式:寻求当地政府的支持,社会参与和学校配套投入的模式、校企合作的模式、校校合作的模式。

寻求当地政府支持、社会参与和学校配套投入的模式: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当地的经济发展,因而学校培养要有当地特色,为当地大发展服务。如三峡大学以“水电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为目标,大力实施特色发展、改革创新、开放办学、文化引领四大战略”为宜昌建设发展输入新的血液,输送了大量的人才。学校主办和承办多层次年会、学术研讨会扩展影响及知名度,并成立了由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公司、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中国葛洲坝集团公司、长江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委员会、香港方树福堂基金会、湖北宜化集团、国务院三峡办移民管理咨询中心等130多家企事业单位、地方政府等组成的合作与发展理事会等等,这些都离不开当地政府的支持和合作。这些活动成功的举办为学生提供了磨炼的机会,同时也为学生构建了大的实习炼兵场,提供了学习及展示的平台,也就成为了活生生的实习基地,也为学生无形中提供锻炼及就业的机会。经问卷调查:75%的同学认为最理想状态是由当地政府出资(或批地),利用学校的优资人才资源办学校工厂。既解决了实习基地问题,又解决了部分贫困学生的生活困难问题。

校企合作的模式:科学是发展的第一生产力,那么学校的科研成果也离不开企业的发展、服务于企业并转换成财富,这样就为学校和企业联合研发提供了机源,学校的教师和企业的技术专家展开合作[共同申报国家、省级(部、厅)及市级科研项目],那么自然而然的学校进入企业,校企合作成为必然,学生也就自然参与其中的项目,大学生的创新团队也就有用武之地。在创新的同时,我们的学生也了解知识转换的重要性,学为所用,再服务于教学的道理。这样学校提供人员,企业提供资金,共同研发,构建实习基地,达到双赢的目的。

校校合作模式:每个学校都有各自的重点学科,有针对性地派遣教师进修(或调研)或参加各领域国际会议进行多层次交流研讨,建立良好的科研合作关系。对于国家重点院校,如有可能在相同学科,能否采取部分课程学生参与其他重点院校课程选课(可采取远程授课),并取得学分予以认可,同他们已建的的实习基地也可签订合约,促进校校之间教师和学生的交流,达到优资资源的共享,提升学校办学质量。

2.有效开展实习教育

由于实习生即将踏入工作岗位,对于角色新的转换,既兴奋又感迷惘;既憧景又感害怕。由于产生了对实习单位的环境与人员的不熟悉等方面的压力,如何面对压力,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就变得至关重要了。实习前主要是做好如下方面的教育。

① 引导学生要有良好的实习心态。首先学生要找准自己的位置。从小事做起,从基层做起,了解并熟悉企业的每个环节及工艺流程,脚踏实地的认真完成实习单位交给的每项任务。同时学校组织往届实习生进行实习经验交流(谈实习心得、实习过程中的收获以及不足,实习过程中需注意的和要准备的事宜,且要尽可能详细的介绍实习单位情况、相关实习协议、实习权力和义务,解答实习生的疑问、明确实习的目的及考核标准),并安排经验丰富的实习联络教师带队进行实习指导及心理辅导,让学生有家的温暖感觉。

② 处理好人际关系。实习生大多第一次踏上工作岗位,对工作中的人际关系处理缺乏经验。要想实现自我,先当好被管理者,要学会忍耐,学习别人之长,改正自己不足,努力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多干活、少说话,明白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道理。

3.建立有效的实习制度

实习制度是企业文化的一种体现,企业文化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而是要将企业文化所包含的精神与实质灌注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层面中去。因此,我们应将实习生作为整个企业不可或缺的重要人力资源,通过我们企业的指导与管理,企业将与实习生建立起一种良好的合作、互赢关系,并因这种关系的建立,使得实习生获得一个可以增进实践能力的机会和有所收获,而企业也可以从实习工作中挖掘出实习生的更多潜力,为企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优秀的人才和创造丰富的价值。

①修订完善实纲。实纲制订以人才培养方案为总方针,以实习生为核心、兼顾实习单位的特点。合理的修订实纲,更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及综合素质,可较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②落实考核评定制度。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适用于高校实习生管理的法律、法规,实习生的权利和义务缺乏法律上的确定性,而实习生的行为却越来越市场化,这样就造成实习生作为身在校外的在校生,高校负有不可推卸的管理责任;但由于实习生身在实习单位,参与实习单位的工作,高校的管理工作难以有效落实,实习单位也无可置疑地负有管理责任,因而需要理顺和明确高校和实习单位在管理上的权责,规范学校与实习单位的合作关系,加强实习生进行协作管理,依据实习目标,制订个性化的考核项目,实施实习达标管理,明确实习目的,从而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认真总结实习经验,开创就业之路

总结首先是反思、沉淀、行动,同时更是为了创新,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及时总结实习工作,为教学工作提供更多有价值的经验材料,也为制订有效、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奠定了基础。通过实习学生反思自己的不足,存在的问题,沉淀得到的启迪,需要改进的地方,找准自已的位置,通过实习,实习单位和实习生互为了解,互为赏识,互难舍,构建和谐的氛围,从而变实习基地为就业基地,学生为以后的发展确定了方向。在新的形势下,为实习单位做一个好的调研报告,一个好的企划案才是实习的目的所在,也就打开创造美好的就业之门。

二、高校实习管理的难点

①学校与实习单位没有形成长效的运行机制。学校与实习单位长期合作的较少,因而没有合适实习生稳定的工作可做,导致部分实习生自已找单位或实习专业不对口的现象时有发生。

②有效的安全保障。我国尚缺乏规范工学结合法规,存在安全隐患,学生发生安全事故和违法事件对学生本人将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和影响,对高校发展和社会稳定存在一定程度的危害。

③心理压力。由于实习生身在实习单位,一方面遇到新困难和新问题时,学校不能及时疏导,会有挫败感和无助感;另一方面经验不足,技能不够,导致怀疑自已的能力。

针对实习中存在的难点,需要加强实习中的过程管理,强化实习教学及实习效果。

1.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实习教学模式

选好实习基地,从实习基地中认真筛选能承担实习任务的实习单位,明确学校、实习单位、实习学生的责、权、利,学校和实习单位共同商定实习计划,把校企合作,学工结合落实到实处。实习前在校期间,多安排学生进行寒、暑期的社会实践环节,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所谓请进来,就是开展实习基地研讨会和讲座,请实习基地研发部门的负责人,到学校给学生做讲座,使学生尽早了解他们要实习的单位发展和未来,以及目前的企业研发的项目成果给企业带来的利润。所谓走出去,组织学生进行实习基地的参观考查,和实习基地的人员近距离的接触,如有可能也让学生参与研发工作,和企业融入,让学生真正喜欢并热爱,有兴趣和向住实习,同时也为就业打下了基础。

2.参与实习基地的研发,实习与毕业论文有机结合

在学生进行实习前,通过多形式的了解(如讲座、参观、社会调查、社会实践及见习等)进行论文抛题选择:(1)由学校论文指导老师给出与学科发展或科研课题;(2)实习基地的研发人员提供课题;(3)学生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完成毕业论文的选题工作,毕业论文的指导老师可由学校和实习基地的研发人员共同担任。那么学生的实习结束也同时完成了论文的写作,从而避免了无题材可写、没有生活素材及大而空及抄袭的可能。从而使毕业论文的内涵有血、有肉,有成果,注入了灵魂及生命力且能创造价值。

总之,让学生尽可能早的进行社会调查,让学生养成了解企业文化、企业的发展、企业的前景,学会发现问题、优化方案的思维模式及提出可行性的企划方案;将实习与毕业论文相结合起来,在学生实习前,要求学生选论文课题与专业相符,带着课题去实习,明确实习目的,在实习单位中边学边做,边学边想所做课题的答案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参与探讨实习单位指导教师所做课题中的问题,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效果,以不断提高其实践动手能力,这样,实习后写出的毕业论文质量才会明显提高,实习单位的指导教师和学生融合在一起,荣辱与共,学生也就不会感觉得弧单无助了,学生同时也获得自我价值的体现,那么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才能顺利的得以完成。我们的实习工作才有了生命,有了灵魂。

第4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企业文化;软对接;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4)01-0026-02

高等职业教育(以下简称高职教育)是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一种教育类型,它肩负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使命。企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经济组织,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企业文化则集中体现了一个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主张,是一个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实现高职教育与企业文化的对接,是培养贴近社会、贴近企业的高职技能型专业人才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我国高职教育现状

自1999年实行高校扩招政策以来,高职高专院校的办学规模迅速扩大,无论是在校生人数还是院校数量均占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根据教育部2013年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普通高等高职(专科)院校1297所,占普通高校的53%,招生规模315万人,占普通高校招生总数近46%,在校生964万人。我国高职教育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主要基础力量,无论在形式、数量、规模上都上了一个新层次。

二、企业文化概述

(一)企业文化的含义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并遵守的、带有本组织特点的使命、愿景、宗旨、精神、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以及这些理念在生产经营实践、管理制度、员工行为方式与企业对外形象体现上的总和。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集中体现了一个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主张,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二)企业文化的内容

企业文化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表层,表现为产品和各种物质设施等。制度文化是企业文化的中间层次,是对企业和员工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的行为准则体系。精神文化即企业的精神和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反映了企业的信仰和追求,是企业的灵魂,是形成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思想基础。

(三)企业文化的功能

(1)导向功能。即通过企业文化中经营哲学(经营方式和处事法则)、共同价值观念、企业目标等因素对企业的领导者和职工起引导作用。

(2)约束功能。约束功能主要是通过完善管理制度和道德规范来实现。企业制度是企业内部的法规,企业的领导者和职工必须遵守和执行。而道德规范是从伦理关系的角度来约束企业领导者和职工的行为。如果人们违背了道德规范的要求,就会受到群体舆论的遣责,心理上承受群体压力,会感到内疚。

(3)凝聚功能。共同的价值观念形成共同的目标和理想,企业文化以人为本,在企业中创造一种团结友爱、相互信任的和睦气氛,强化团队意识,使企业职工之间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4)激励功能。共同的价值观念使每个职工都感到自己存在和行为的价值,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人最高精神需求的一种满足,这种满足必将形成强大的激励。企业精神和企业形象使职工产生强烈的荣誉感和自豪感,有极大的鼓舞作用。

(5)调适功能。企业各部门之间、职工之间,难免会产生一些矛盾;企业与环境、顾客、企业、国家、社会之间都会存在不协调之处。调适就是调整和适应。企业哲学和企业道德规范使经营者和普通员工能科学地处理这些矛盾,自觉地约束自己,并形成企业形象。

(6)辐射功能。文化力不止在企业内部起作用,它也能通过各种渠道,如传播媒体、公共关系活动等,对社会产生影响。

三、高职教育与企业文化对接现状分析

(一)文献综述

从国内的相关文献看,不少省份和高职院校已经开始关注高职教育与企业文化的对接问题,如,段洪斌《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研究》,姜强《基于校企合作下的高职职业道德教育与企业文化对接研究》,但大都是从校园文化角度研究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高职教育在德国尤为成功。国外优秀的高职院校特别强调实践技能的培养,为此,他们采取了很多新颖的方式,如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从国外相关文献看,也是侧重校园文化、道德教育与企业文化的对接,而缺乏更广泛、深层次的研究。

近几年高职教育入学率不断提高、就业形势严峻,高职院校不仅要实现学校的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的硬对接,而且要实现大学生心理、认知、态度与企业的软对接,这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高高职院校就业率及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面之一。因此,高职教育与企业文化的对接研究是高职院校不可忽视的内容之一,但是高职教育与企业文化的对接缺乏系统的研究与实践,还存在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二)校企合作中与企业文化对接情况分析

高职院校是高职教育的主体,企业是企业文化的主体,要想实现高职教育与企业文化的对接,需要高职院校与企业双方的合作,因此开展校企合作是实现两者对接的必由之路。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众多高职院校积极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推进高职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通过相关调查显示,高职院校与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的形式多种多样,如表2所示。

在以上校企合作形式中,大多数校企合作内容主要是注重学校的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的硬对接,而缺少大学生心理、认知、态度、职业道德、职业理想与企业文化的软对接。就目前情况来看,高职教育与企业文化对接研究在校企合作方面仍然停留在表面,需要加大深入合作的力度。

四、高职教育与企业文化对接研究的意义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竞争、科技的进步、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高职院校正是为培养此类人才服务的。随着高职教育的迅速扩张,企业常抱怨高职学生技能素质低、眼高手低、离职率高等问题,造成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供给与需求的矛盾。要解决这对矛盾,关键在于高职教育与企业文化的对接。高职教育与企业文化对接研究,可以提升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促进高职教育理论的研究,强化高职学生适应企业的能力,对学生的就业能力和长远的职业生涯发展具有一定意义,同时对提高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满意度、为构建和完善企业文化,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有一定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董腾云等.企业文化与人本管理[J].河北企业,2010(4).

第5篇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以及经济市场化运作不断深入,能够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越来越广泛,大学生群体不仅仅在就业方面成为备受关注的群体,由于其巨大的消费潜力,同时也是不少商家的目标客户群体,成为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主体。本文在分析大学生购买行为类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外观设计、提高产品性价比及融合品牌文化与消费者文化的营销策略。

一、大学生品牌消费潜力分析

根据中国教育部统计显示,2008年我国各类大专院校在校总人数已逾2000万,其中主要以17--22岁的本科生为主,他们大都出生在“80"以后,而且越来越多的“90"后也开始涌人大学校园:一方面,他们生活在国家经济飞速发展和较好的生活条件和消费环境中,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家境条件优越,并且随着生活压力的增大,很多在校大学生提前步入社会,如做兼职等,所以他们的消费能力相对而言比较强。据调查统计,月可支配收人(包括家长提供和自己收益)在800-1600元的在校大学生占50%-55%;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有着独立思考与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逐渐趋向于在生活的各个方面追求个性化与极强的自我表现欲,他们追求新异,能够敏锐的把握时尚,希望有一种物质能够代表自己的价值观,更有甚者希望通过这些物质的东西体现自己的价值以及追求。这样就使得这个充满活力的年轻消费群体寻求与自己价值追求相匹配的即企业文化相当的产品作为日常消费的对象。

品牌不再是单纯的区分不同产品的标识,而是和质量、包装、价格一样,成为大学生消费考虑的一个属性。最新的调查表明:80%受访大学生选择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购买名牌产品。追求名牌,成为大多数大学生的共同观点,充分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对追求高品质,重品牌,有品味的生活的需求与消费观念。此外,越来越多的适合大学生消费的品牌不断冲击他们的视野,使他们不由自主的参与到品牌消费的行列。

二、大学生购买行为类型

约37%的大学生消费者认为价格是真正制约他们选择品牌的因素,大学生主要是依靠父母提供的资金支持,月收入基本上是在400-1200元之间,相对来说收人水平比较低,受此影响,大部分大学生在购买产品时最主要考虑的因素便是价格。

约23%的消费群体注重品牌本身,充分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对追求高品质,重品牌,有品味的生活的需求与消费观念,大学生购买品牌商品,一方面为了满足自己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满往、尊重以及价值实现的需求,他们希望自己能够成为群体的一员,得到他人的尊重,从而使自己在精神上或心理上有所归属。

约20%的大学生侧重品牌产品的质量,产品与服务的质量是企业发展、品牌形成的基本保证,一个产品质量都不可靠的企业是不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生存发展的,更得不到消费的认可与依赖。

近20%的大学生消费群体认为时尚是他们考虑的首要因素,这类消费者把品牌消费看成是彰显个性的一种途径和手段,他们追求符合其独特风格的个性符号,以此向周围的人展现自我形象。他们是“个性解放”的领导者,追求与众不同,喜欢标新立异。其个人消费品从服装、饰品到其他用品都会尽量选择与别人不同以此来表现自己的个性。

还有一部分大学生消费群体拍三选择品牌时更注重自己的价值追求与品牌的文化内涵相一致,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属性的满足,更是情感的寄托,这也是品牌竞争已超越品牌标识与名称的竞争而表现为品牌所蕴涵的价值之争的主要原因。这类消费者选择品牌产品是为了体验蕴涵在品牌之中的文化,如可口可乐所宣扬的那种年轻与活力。

三、针对大学生市场的营销策略

根据对大学生品牌消费购买因素的分析,可以把大学生消费群体进行细分,寻找需求差异,为企业确定最大现实和潜在利润的营销策略,通过企业管理者和营销决策者的整合营销策略来实现企业的最大利润。

1.企业应该重点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以获得最高的性价比,拓宽市场。由于约50%的大学生消费者认为价格是真正制约他们选择品牌的因素,所以作为大学生这个无收人的或收入受到限制的特殊群体,他们比较看重性价比,在选购运动装的时候,会比较看重运动装的质量等产品固有的属性。针对消费者偏好功能性品牌,强调经济性能,企业应该把诉求重点放在功能性利益的传达上,在产品的定价方面要适度,既不能太高,让消费者不能承受,也不能太低,太低的定价消反而让消费者觉得产品的质量得不到保障。

2.在保障产品质量的同时,企业应加强产品的外观设计。调查发现,即使是运动装,也有近200/的同学比较看重服装的款式和花样,他们喜欢通过品牌塑造的独特形象向世人展现其独特的个性。针对他们的接受能力很强,对外界刺激的反应速度较快等特点,企业除了对产品的本身设计要够新颖外,品牌的传播也要尽可能从感官尤其是视觉和听觉方面对目标群体进行冲击。对企业品牌的立意要求独特新奇、别具一格,尽显与众不同之处。要使品牌具有品牌个性,必须在品牌创意时赋予品牌以组织联想、情感共鸣和自我表现的内容来亲近顾客,保持自我独特的感性品牌地位。

第6篇

[关键词]中华老字号;大学生;知晓度;

一、问题提出

中华老字号蕴涵着丰富的人文与历史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城市历史的有力见证。目前,中国有“中华老字号”2000余家,分布在全国各地,然而仍能正常营业的约30%。2003年初,始创于1651年至今已有352年历史的王麻子剪刀厂宣布破产;上海“飞人”牌缝纫机在国内和东南亚曾声名赫赫,可近年来却负债累累。有人说,老字号已“老态龙钟”,跟不上时代,也有人说,老字号“老当益壮”,底蕴深厚,有着远大前程。虽然中华老字号个个拥有老资格、老历史,由于现在年轻一代对老字号不甚了解,仅靠老面孔“光顾”的老字号正面临“青黄不接”的困境。本调研通过问卷等方式,了解大学生对中华老字号的知晓度,调研对其品牌形象、文化内涵的认同感,对大学生承担老字号企业未来发展的意愿进行了解,从而更好地去为企业吸引年轻的消费者和年轻的传承人提供建议和意见,使其发展不断层,保持长久的传承力。通过我们的调研希望让崛起中的80后、90后们,以自己特有的方式传承老字号,使老字号不再遭遇“年轻”的困惑,让老字号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二、样本选取

1.研究对象

本调研选取上海松江大学城为主要调查对象,以调查问卷、个别访谈、文献查阅等形式,从大学生对老字号的了解度、文化认同感、老字号发展现状及问题探索和承担老字号发展的意愿五个相关主体综合考察大学生对老字号知晓度、认可度以及传承的总体情况。

松江大学城含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东华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七所高学,拥有学生资源约12万。同时,将调研问卷在问卷星问卷调查网上,收集上海南汇、张江、奉贤等其他大学城区大学生的问卷信息,并合理吸收少部分外省市学生资料,期望使得调查数据具有广泛性和参考性。

本次调查中,纸质问卷共发放并收回1000份,有效问卷966份,有效率96.6%,网络问卷收回545份有效问卷。参与调查的学生分别为:大一32.63%,大二33.42%,大三20.36%,大四11.67%,其他1.92%,男性39.96%,女性60.04%。

2.数据分析

(1)大学生对中华老字号发展与现状的了解度

中华老字号产品有我们中华企业的文化和记忆,而每个被认定的企业都拥有至少50年的发展历史,2006年4月,国家商务部了《“中华老字号”认定规范(试行)》“振老字工程”方案,审核公示了430家全国老字号企业。但是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各年级学生对老字号的了解程度相对较低,有四成左右学生对其不太了解。而在“不购买中华老字号的原因”中,有44%的调查者选择了“不了解其产品”。在随后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多数老字号不为大学生所了解,是其宣传方式所致。大学生与多媒体尤其是网络联系密切,而在这一主要年轻一代宣传的平台上,中华老字号明显落后国外品牌和新兴企业。

在对购买“中华老字号”产品的原因及情况调查中:经常购买的学生不到一成,购买次数达到5次及以上的有四成。这说明在大学生中,中华老字号的了解度及其使用度不高。而在询问其购买中华老字号产品的原因中,有60.69%调查者“产品质量好”,80.69%的人对老字号特色和文化积淀也给予了肯定,28.28%的人认为老字号产品价格低,21.38%的人认为老字号服务质量好,13.1%的人认为购买方便。这一现象说明,老字号产品在大学生心目中还是比较受肯定的。而44.14%认为“店面少,购物不方便”,30.34%认为“时尚感差”。关于购买频率,结果显示,11%的学生经常购买,45%的学生偶尔购买,30%的学生必要时购买,14%的学生一般不购买,每年购买次数超过5次以上的占47.1%,3次以占31.9%这反映出,大学生对于老字号的便利度和时尚度不认可,购买力不强。

2.大学生对老字号和国外产品的认知差异

针对国内外产品的购买,我们进行了系列调查。其中超过六成的受访者表示不经常购买中华老字号产品。将他们购买老字号和不购买老字号的原因进行对比,主要集中“目前还没有找到想要的”,这一比例占到了四成,体现了老字号提品的类型相对集中,尤其如新兴产业等贴近大学生现代生活的产品中老字号产品难寻踪迹。在文献调查中,我们发现,我国的老字号行业分布较集中,主要是药品,餐饮,生活用品、服饰等基本生活必需品。而国外则有例如诺基亚、通用电气等电子信息等行业的百年企业。同时,老字号的时尚感、品牌概念也不够深入大学生群体,不易亲近学生群众。

而在调查中,对更钟情国内产品的调查者,他们更愿意购买老字号的原因有20%调查者选择了“民族情,支持国产”,这也体现了当代学生的爱国情谊。偏爱国货的主要原因还有“价格适中”、“老品牌,值得信赖”等项目,分别达到28.3%和27.9%。我们针对“国外老品牌为何能在国内做的如此成功”进行调查,在获得的数据中,近30%人选择了“注重品牌形象”,体现出国外企业在品牌形象的塑造和维护上的成功是值得国内企业借鉴学习的。“注重营销”占到了20%,即一个好的宣传和销售策略对于一个企业是至关重要的。25.52%的学生选择“质量好”,14.48%的人选择“崇洋的心理”。

3.大学生对老字号企业文化的认同感

45.52%的大学生认为老字号最重要的文化内涵是“历史传承”,同学们对老字号的历史感十分认同,而被认定为“中华老字号”的企业也都拥有至少55年的历史(品牌创立于1956年以前),在“历史传承”方面,老字号企业毫无争议。

35.17%的学生选择“诚信立业”。15.17%的学生选择“文化兴商”,4.14%的人选择“勤俭办店”。82%的学生认同老字号企业文化对自己的认知形成了或多或少的影响。从这一点可以肯定老字号企业的存在是必要的,不论是老字号的历史传承理念还是诚信经营信念,都将给予学生群体一个有力正面的效应。

是否有存在的价值?

受访者中83%都认同老字号有存在价值。一方面,是传统文化的体现,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保护民族企业。从本选项中,反映出学生对老字号企业存在价值持认同感,他们相信并了解其存在的意义,也支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对其进行保护,81.38%认为“政府出面振兴老字号是有必要的,因为老字号传承了历史,见证了城市的变迁”。这是对老字号文化的肯定、内涵的认同,更是对老字号发展的支持。

您觉得老字号存在哪些问题?

学生在受访“试图了解过中华老字号的文化”时,只有2%的学生选择了“已了解了不少”,没有了解过的原因中,2成学生选择“没有途径”,44%的学生是“没有实践”,33%的学生是“基本没想过”。为增加老字号企业在大学生的影响力,针对想了解但没有途径的学生和有想法但没有实践的学生,可以提供实习机会或者扩大宣传力度都是可实行的方案。

4.大学生对老字号发展现状的看法

实际调查中,我们收集了大学生对老字号发展现状的看法,其中“你觉得老字号存在哪些问题?”。统计数据显示,62.07%的学生选择“缺少创新,特色减退”。针对这一现象,我们看到,中华老字号如便宜坊烤鸭,永安堂、同仁堂,内联升等企业,这些经营历史达到了三五百年的品牌,产品依然保持原状,行业覆盖面未变动,品牌也未进行改变。有54.48%的学生认为“宣传方式不贴近现代生活”。针对这问题我们又提出“中华老字号要想提高知名度、扩大影响力要靠哪些手段?”。48.54%的人选择广告宣传。可见,企业宣传对其扩大影响力,尤其是大学生群体中影响力是非常必要的,现代化手段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突出的媒体形式如网络、电视、手机等,而老字号对这些方式的运用不够重视,从而使一批批的年轻消费者流失,不能进行消费群体的有效接力,断层现象十分严重。72.54%的受访者都认同企业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是其扩大影响力的主要手段。的确,企业自身通过结合产品特色,进行创新,更新生产,提高效率,使其产业竞争力不断提高,成为本行业不可替代的生力军。

5.大学生承担老字号发展的意愿

大学生看到了老字号的发展现状,面对企业的困境,他们认同重振老企业威风吗?受访者中81.38%的同学都认同,“政府出面重振老字号是十分有必要”。说明大学生还是希望老字号企业的发展的。对老字号未来发展只有6%的同学是不怎么看好的。相应地,有21.38%的学生是非常想帮助老字号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的。有超过55%的学生是“乐意做‘中华老字号’的宣传者”。当被询问“若提供机会去‘中华老字号’企业实习,你觉得?”,28.95%的学生觉得“非常期待”,58.77%的学生感到“比较期待”。即受调查学生总体是比较接受去老字号企业实习这一事件,反映出其对老字号企业拥有一定的认同感。对于这些问题受访学生总体超过半数都给予了正面、积极回应。他们看好老字号企业的未来发展,愿意为其进行宣传,也期待到老字号企业进行实习,体现了他们愿意承担老字号发展的重责,为老字号走向美好明天添砖加瓦的意愿。

“老字号”因为店老,“老字号”有太多的离退休人员,负担普遍较重;同时,“老字号”在建国后都成了国有企业,在计划经济时代,利润都上交了国家,企业积累少,由此使得发展后劲明显不足;再加上一些“老字号”倚老卖老,认为自己已经是百年品牌,就不用在进行品牌宣传和传播工作,产品缺乏创新意识,在款式、科技技术含量上又显得土气,坐吃老本,产品开发观念与现代消费观念差距日渐扩大,新产品开发速度过慢、难以跟上市场步伐。面临老字号衰落的局面,作为祖国明天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更应争做中华文化的传承者,通过对大学生对此问题知晓度的调查让他们开始关注并走近身边优秀的“老字号”企业,调查它们的发展情况与现实状况,分析其独特的品牌魅力与经营理念,并将这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地宣传,让更多生活在当下的年轻人了解它们、认可它们,增强老字号企业在大学生中的知晓度,为老字号企业发展做贡献。

参考文献:

[1]张继焦,丁惠敏,黄忠彩.中国“老字号”企业发展报告(2011).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10月

[2]“北京老字号发展研究”课题组.北京老字号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4-03期

第7篇

关键词:全日制专业硕士;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协同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1-0064-03

文化的本质就是“人化”,是使人能够向着完善的方向发展,成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类型,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育人功能,有关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也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始于2010年,作为一种新的人才培养类型,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它的培养过程强调与行业、企业紧密结合,采用多种协同育人模式而进行。因此,在文化育人方面,高校不仅要注重校园文化育人,也要注重企业文化育人,还要注重两种文化的协同,更好地发挥它们的育人功能。

一、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一)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校园环境中创造的与社会和时代密切相关且具有校园特色的人文氛围、校园精神和生存环境。校园文化包括实体性和非实体性两部分。实体性的校园文化包括实体性物质文化(校园自然环境、建筑、教学设备设施等)和实体性精神文化(学校馆藏资料以及社会流入的图书、报刊等),非实体性的校园文化包括精神文化(人际环境、教风、学风等)、制度文化(机构体制、规章制度)和行为文化(各类课外活动等)。校园文化具有导向功能、陶冶功能、规范功能、激励功能,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学生的成长、学校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起着重要的作用。

企业文化是民族文化和现代意识在企业内部的综合反映和表现,是在现代化大生产与市场经济发展基础上逐步产生的。企业文化主要包括物质文化(产品、建筑设计、生产环境、产品包装等)、行为文化(企业经营、教育宣传、人际关系、文娱活动等)、制度文化(领导体制、组织架构、规章制度等)、精神文化(战略目标、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员工素质、企业形象等)等层面,以及蕴含在这些内容当中的文化特色,其中,精神层面的内容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企业文化具有导向功能、约束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调适功能和辐射功能,具有历史性、人本性、复杂性、动态性和有机性的特质。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于明确企业战略目标和经营理念、实现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增强员工凝聚力、增强企业竞争力、培养优秀人才、塑造企业形象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两者文化都属于社会文化的分支,具有以下共同点:一是它们都是一定区域内以一种隐性的潜在力量对本区域内成员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等起着导向、激励、凝聚等作用;二是它们都是关注人的发展,以人为中心,感染人、引导人、塑造人、凝聚人,重视人的素质的培养;三是它们都有利于提高组织的管理水平、促进自身事业发展、增强核心竞争力。

区别方面,校园文化是一种使命文化,原动力是一种使命感,注重过程;企业文化是一种责任文化,强调责任感,侧重于结果。校园文化是一种研究性文化,追求的是理性、品位,具有高雅、含蓄、内敛等特点;企业文化则是实践性文化,必须与生产、管理、经营的实践相结合。校园文化以价值观念为核心,重点关注学生的成长,构建健康的人格,为迈入社会打下基础;企业文化的本质是一种氛围、一种环境,能促进企业自身的发展。

两种文化的联系与区别恰恰为相互之间的协同提供了可能和空间。本文关注的焦点在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主要从企业文化如何融入校园文化的角度对实现校企文化协同进行讨论。

二、校企文化协同对于专业硕士培养的意义

(一)校企文化协同的内涵

1971年,德国学者哈肯教授首次提出“协同”的概念,是指系统中各子系统的相互协调、合作或同步的联合作用及集体行为,结果是产生1+1>2的协同效应,1976年哈肯教授发表了《协同学导论》、《高等协同学》系统地论述了协同理论。协同理论认为,千差万别的系统,尽管其属性不同,但在整个环境中,各个系统间存在着相互影响而又相互合作的关系。结合对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协同的概念及相关内容的理解,我们可以对校企文化协同作出这样的表述:指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在物质、制度、精神、行为等文化层面,利用不同形式的载体,采用多种形式和途径实现相互之间的协调、互动、合作,形成新的文化氛围,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企业发展。

(二)校企文化协同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意义

协同育人的理念在应用型院校教育中受到的重视程度较高,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采用各种形式贯穿着协同育人的理念。总体来看,目前协同育人的理念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比如有些院校开展的“企业学习三段式”人才培养、“1+2”人才培养等,而文化协同受到的关注程度却很少,但它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就业等方面又是非常有必要的。它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促进学生了解企业,树立稳固的专业思想。校企文化协同可贯穿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包括课程教学、实践教学、课题研究、学术活动等。学生在学期间,通过到企业参观、参加企业讲座、参加校企共同举办的活动、到企业实习实践及完成毕业设计(学位论文)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逐步加深对行业的了解。这个过程加深学生对专业的认识,让学生知道自己将来干什么,研究生期间应该重点学什么,职业生涯应该如何规划,有利于学生逐步树立稳固的专业思想。

2.促进学生融入社会,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长期以来,大学校园被称为独立于社会的“象牙塔”,注重学术是传统校园文化重要的价值取向。地域和文化的阻隔,使得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互动与融合较为薄弱,这是造成学生毕业后无法迅速融入社会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少企业反映毕业生缺乏表达、沟通、交往、组织、协调等方面的能力,工作以后与企业环境格格不入。校企文化协同有利于打破这种阻隔,促进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加快学生“社会化”进程,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3.促进学生就业。人才培养与生产实际脱节、毕业生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是近年来高等教育被人诟病的重要方面。曾被誉为天之骄子的研究生也开始为就业发愁,而企业却抱怨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最重要的目的在于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不少学者也指出“产学结合”应成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主要特征。校企文化协同有助于提高“产学结合”的育人效果,使学生不仅在理论知识、实践技能方面与企业生产实际对接,也在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与企业对接,毕业时能够迅速适应企业生产需求并融入企业文化,提升就业竞争力。

4.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校企文化协同不仅有利于推动人才培养过程的产学结合,也有利于增强高校教师对行业企业的了解、推动“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此外,还为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专业的设置与专业的建设、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案例库教学模式的建设、教材的编写等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对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办学定位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校企文化协同的内容及形式

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内涵都包括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四个层面的内容,可从这四个层面对校企文化协同的主要内容进行分析。

(一)物质文化协同

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等途径,采用校企双方共建校内实习实训基地、企业研发中心落户校园、企业文化参与校园自然环境与教学设备设施建设、校内建立企业展览馆或宣传平台、设立创业孵化基地等方式,将企业环境融入到校园环境建设中。使师生能够在校内对企业产生兴趣、加强对企业的了解、增强对专业与职业的认识。

(二)制度文化协同

主要指在学校的规章制度中融入企业文化的元素。企业的制度具有管理效率高、管理精细化、奖惩机制完善等特点。将企业制度的合理元素引入高校制度体系,通过制度的执行和实施来体现企业制度文化的内涵,提高师生的职业素养和工作效率,完善高校激励机制建设、提高教学管理水平。通过校企文化的碰撞、互动,完善高校制度体系的建设。

(三)行为文化协同

行为文化体现着一个组织的整体风貌、价值取向和文明程度,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企业具有各自不同的文化特色。优秀企业家、企业模范以及企业员工所创造的行为文化能够对学生、对教师形成重要的影响。一方面应注重将企业的行为文化通过多种方式(如开设企业家讲座、师资队伍引进企业人员等)引入校园;另一方面应帮助和促进学生在见习、实习、实践、学位论文等环节了解企业的行为文化,为其走上职业岗位奠定基础。

(四)精神文化协同

无论是校园文化还是企业文化,精神文化都是核心内容。不仅要将企业优秀的精神文化(企业所崇尚的精神理念、价值理念等)融入校园文化,还要注重鼓励学生在企业真实的生产环境当中接受企业精神文化的熏陶(如学习企业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参与企业内部活动等),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企业精神文化,建立对企业的认同感。

四、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视角下的校企文化协同路径

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推动校企文化协同的核心目的在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可从人才培养体系的几个方面对校企文化协同的实施途径进行讨论。

(一)顶层设计体现校企文化协同的理念

人才培养体系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顶层设计,对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起着导向、管理、监控等作用。教学管理人员及教师应树立校企文化协同的理念,在充分认识校企文化协同对应用型人才培养重要性的基础上,将校企文化协同的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方案,也包括课程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素质拓展体系。这是推动校企文化协同的重要前提。

(二)通过课程教学实现校企文化协同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两个基本点是:基础性和实践性。校企文化的协同是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课程教学体系的建设应由高校教师和企业人员共同参与,在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内容制定、教学案例选择等方面,有意识地将企业文化融入其中,让学生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企业文化。特别是与实践相关的理论课程,要注重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一线的接轨,部分课程或课程的部分内容聘请企业人员作为主讲教师,授课地点可设在企业,便于课程教学与参观见习的紧密结合,提升教学效果。

(三)在实践教学中推动校企文化协同

实践教学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推进校企文化协同,首先应该建立的是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属下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管理体系、保障体系中融入企业文化。各实践教学环节(实验、见习、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等)应与企业文化元素紧密结合。实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质量评价、学生考核方式等应贴近企业,汲取企业文化的优点,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在硬件建设方面,可通过建立校内建设模拟实训平台、仿真实验室、企业工作站等方式融入企业元素。同时,还应注重企业兼职教师、校外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建设。

(四)在素质拓展体系中促进校企文化协同

素质教育的内涵较为宽广,这里所说的素质教育主要是指文化素质教育,包括人文文化素质教育和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它对人的全面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优秀的企业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素质教育内容。在素质拓展训练中可采用灵活多变的形式将其融入企业文化。在课堂教学方面,可通过开设“企业经典案例分析”、“企业管理”等选修课开拓学生视野;在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全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活动”、“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方面,可将课堂教学内容与企业实践内容相结合;在学科竞赛方面,可融入生产一线的知识和竞赛形式;在学术讲座方面,多邀请企业领导、技术骨干为学生讲授相关知识。

总而言之,校企文化协同是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高校应从顶层设计出发,注重在人才培养过程各个环节将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实现校企文化协同。这既是进一步提高协同育人质量、培养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人才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高校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金雁.高职教育的文化支点:互动与融合的校企文化 [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4).

[2]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 的若干意见[Z].教研〔2009〕1号.

[3]胡璋剑.应用型人才培养新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2009.

[4]傅林,胡显章.大学文化研究综述[J].云南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版,2004,(1).

[5]肖庆生.论高校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J].思想政治教育 研究,2008,(4).

[6]杜卫.美育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237.

[7]高山.建设企业文化与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研究[J].经济 研究导刊,2013,(16).

[8]杨雨诚,唐欢庆.企业文化理论综述[J].中外企业家, 2006,(8).

[9]周春国,姚毓春.校园文化建设对企业文化建设理念的 借鉴[J].中国电力教育,2008,(7).

[10]何郁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模式[J].科学学研究, 2012,(2).

第8篇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

目前,高职院校在办学方针上虽然坚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但不少课程却依然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尤为如此。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方针下,存在不少问题,亟待改革。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挑战

1.与专业技能课程相比较,高职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兴趣,甚至质疑思想政治理论课开设的必要性。不少学生认为自己上高职就是为了学习一门谋生的技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与自己没有多大关系,对自己今后的职业发展没有直接的影响,学不学关系不大。甚至有的同学认为,从小学到大学都开设类似的政治课,所讲的道理大家都熟悉,上不上课无所谓,学了也不能解决问题,反而是白白浪费时间。

2.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陈旧,不能与高职学生的实际相结合,对学生缺乏吸引力。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大纲基本上是全国统一的,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的差别不大,未能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学生的特点进行设计。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对高职学生缺乏吸引力。更何况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部分内容还与中学课程存在着交叉与重叠,课程缺乏时代感、超前性。另外,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往往存在课时少、内容多、大班上课等客观因素,不仅增加了教师的上课难度,也进一步削弱了课程本身的吸引力。

二、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上述挑战使得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为了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恢复应有的功能,对课程本身以及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就势在必行。作为一位在高职院校从事多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我认为应该结合高职院校的办学方针、人才培养模式及学生的特点,改革和修订新的教学大纲和内容,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在课程中贯彻新的教学理念,以适应新变化、解决新问题,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种改革不仅是一个迫切的问题,也是一个有学术意义的课题。

1.根据教学大纲和高职教育的特点,重新设计教学内容,有选择性地、专题性地进行教学,甚至有必要重新编写教材。目前使用的教材是全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编撰的材,它比较符合普通高等院校的体系和教学,但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其针对性不强。高职教育的目标不是培养传统的社会精英,而是培植新型的专门技术人才。针对这一培养目标,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设置现状,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要深化教学内容,而且要根据时代要求进行专题性教育,真正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1)将人生观、世界观与学生的职业规划结合起来。大多数高职生的人生目标都比较现实,没有太多的理想化,踏踏实实为其所长。对此,教师应针对这一特点,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引导,对其进行立志教育,从而帮助学生作好职业规划和人生规划,鼓励他们脚踏实地地去实现人生理想。(2)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由于学生的职业操守与职业精神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企业的成败,因此职业道德是企业特别重视的人才基本素质要求之一。对此,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并可以将职业道德教育与就业指导相结合,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3)进行企业文化教育。企业文化是企业精神的体现,现代企业越来越重视企业文化建设,把它作为凝聚职工的重要思想武器,要求职工融于企业的文化氛围中。因此把企业文化纳入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是非常必要的。  2.在教学方法上,突破传统教学方式,采取开放式、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往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上是教师满堂灌,特别是大课教学,一个教室超过上百名学生,师生互动极少。教师讲得累,学生学得辛苦,效果微乎其微。如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呢?其重要手段就是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1)要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组织教学实践基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在讲授“基层民主建设”时,可以组织学生分组到附近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进行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并由小组写调查报告分别对村民自治、大学生村官等问题进行探讨。(2)要运用多媒体教学、视频教学、课堂专题讨论、辩论、演讲、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这些教学形式可以将当下的各种新闻热点、社会热点,以及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作为教学案例,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辩论,引导学生自己动脑想,动嘴讲,动手做,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时代感。比如在讲解“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这一章内容时,可以让学生自我介绍高中学习生活情况,教师则介绍大学生活学习特点,并比较大学与高中的不同,使学生对大学生活和学习有更全面的了解。之后,让学生观看《考霸张非》的视频,并让学生就视频进行讨论:“为什么一个能连续两次考入北大和清华的学生,却会多门挂科,两次被退学?”从中使学生认识到尽快适应大学生活,转换角色的重要性,从而为顺利地进行大学生活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又如2011年11月发生在广东佛山的“小悦悦事件”也是非常典型的事例,完全可以作为讲解道德诚信内容时课堂讨论的案例。(3)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思想政治理论课一般是三节课连上,中途虽有休息,但如果一直由教师讲授学生听,教学效果必然大打折扣。按照心理学的原理,如学生一直听教师讲授,其注意力一般只能集中25分钟。因而,教师必须对课堂的每一个环节进行精心的设计。根据笔者在教学中的经验,一般第一节课由教师进行20分钟的课程导入和案例讲解,以生动又带有思考性的案例将学生引入课堂教学中,之后,由学生带着讨论题进行分组讨论25分钟;第二节课由学生进行主题发言和自由辩论,教师的任务是组织并适时点评;第三节课由教师结合学生的讨论对本课程内容进行展开讲解25分钟,最后布置课堂作业,学生当堂完成。这种教学模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并让学生主动地参与了整个教学过程。

三、建立新的考评体系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传统考评体系多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三七开或四六开的模式,这种模式虽然有它一定的合理性,但是过分注重以考试为中心来考查学生,忽视了学生课内外实践的表现。实质上,高职院校应该更加重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所以必须对传统的考评体系进行改革,丰富评价内容,增加评价主体,注重多样化和及时化的考评。

1.丰富评价内容。教学质量评价不仅要考查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还要把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合作精神纳入评价指标;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道德品质,以及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非智力方面的发展。

2.多主体评价。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评价的主体。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的很多课程都是在企业、实训基地等进行,因此来自企业和社会对学生职业道德和思想修养的评价也很重要。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考试成绩不仅要由担任该课的老师来评价,还要由企业和社会其他群体来评价,这样才能全面展示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使职业教育跟社会贴的更近。

第9篇

关键词:思政课教学 职业素质 培养

注:本论文系2013-2014年湖北省职业教育科学研究立项课题《高职思政课教学中企业文化传播与人才培养研究》(G2013C076)研究成果。

高职院校注重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或行业或某类职业或行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新时期下,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需求从过去看重学历逐渐转为学历、职业素养并重,甚至更加看重职业素养。思政课教学作为高职院校培养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切入点,应重视当前市场下企业对人才职业素质的需求,探索教学新模式,制定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目标,以适应当前经济体制的要求。

一、职业素质的内涵及当前大学生职业素质现状

职业素质是指从业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作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审美素质等。现如今,用人单位招聘人才不再单纯依靠高学历作为衡量人才的标准,而是更多的将大学生的职业素质作为了评价的标准,如:道德品质、文化认同、敬业精神、团队意识、创新思维、学习能力、工作经验等。因此,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应该更深入地了解市场需求,把握市场信息,重视自身职业素质的培养和提升,以便将来更好择业、就业。

然而,虽然当前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许多大学生的职业素质缺失的现象却日渐显现。据调查,大多数用人单位认为,大学毕业生最缺乏的职业素质主要有:第一,吃苦精神;第二,积极心态;第三,有效沟通;第四,诚信素养;第五,团队精神;第六,人际关系;第七,学习能力;第八,时间管理,第九,创新素质。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是否具备优良的职业素质不仅仅关系到大学生个人的发展,更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前途。因此,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至关重要。

二、思政课教学在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一)思政课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

要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必不可少,良好的思政政治素质是培养良好职业素质的前提基础。思政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律观和就业观,奠定扎实的思想政治和法律基础,提升自我修养的重要课程,对于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思政课重视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作为大学生学习党的基本理论最重要课程的思政课,能够准确把握时展的脉搏,与时俱进,及时体现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大学生通过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深刻感受到与时俱进和不断创新的精神,把握时展的潮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发扬创新精神。

三、在思政课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质

(一)在思政课教学目标中体现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合理的教学目标的设计和制定有利于准确把握教学定位,达到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高职思政课教学应该结合高职办学理念,紧密联系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实际,合理制定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教学目标,树立大学生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活中道德和法律素质的培养,让大学生在结束大学生活后能更好的走出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在思政课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质

开展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思政课课堂教学的延伸,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作用。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思政课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承载着在实践中培养大学生良好思想政治素质的重任,对于磨砺大学生的意志和情感,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动性有着积极的意义。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大学生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升华。大学生也可以在社会实践中正确认识和把握当前就业形势,了解时展的需求,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让自己的职业理想符合当今社会的实际需要,着眼现实,面向未来。更要让大学生了解到择业需要以自身的能力和素质为基础,要想顺利就业,就应当积极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充分利用大学美好时光,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打牢专业基础,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不断完善自我。

参考文献:

[1]刘洋,付小美.从就业市场需求看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体系的构建[j].广西教育.2010(01)

[2]陈建华.大学生职业素质发展途径探析[j].当代青年研究.2010(08)

第10篇

Abstrac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bject have many practice links. Graduation thesis and design have hardware requirements. While for newly established local universities' all aspects shortcomings. The quality of graduation thesis anddesign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tudent is low. It is point out that fast and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the quality is to do soft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such as perfectingthe system and doing well the topic selection,enhanc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teaching reform,do the existing contingent of teachers and guidance modes. It was hoped that this paper can give the reference to the university and other universities to improv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hesis (design)quality.

关键词: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理工科毕业论文(设计);措施;软环境

Key words: new local colleges;science thesis (design);measures;soft environment

中图分类号:TP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5-0195-02

1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特点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多为专升本的院校[1],其基本上本专科教育并存,多数以专科教育为主,定位是培养大量下得去、 留得住、 用得上,富有实干精神和开拓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它通过升本的机遇大量引进优秀人才,加强实验室建设,使学校科研工作得以快速发展。其功能和以往相比,除了教学以外,加大了科研和社会服务功能,即立足于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在为地方培养人才的同时,利用自身在科研上的优势,通过参与社会经济技术活动,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2]。随着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扩张,它们已成为中小型企业发展的人才库和技术革新的思想库[3]。

2理工科毕业论文(设计)存在的问题

本科毕业论文工作是大学本科教学计划中的重要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科研工作的初步训练,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教学、科研和生产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是本科生毕业和授予学士学位的必要条件[4]。而理工科类专业主要培养科学型、技术型和应用型人才,其实践环节多,毕业论文多有硬件要求。新建本科院校因地理位置的制约,在生源质量、经验交流等方面处于劣势,学生综合素质偏低。再加上历史原因,和老牌本科院校相比难免存在诸多不足,主要体现在教学条件有限、师资力量缺乏、学生重视不够和管理制度不健全,教学计划不完善,就业与考研复试冲击,学生普遍存在论文基本攻薄弱等因素[5-8],这些不仅制约着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而且还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不高。

3提高毕业论文的措施

硬件的改善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而要解决当前的困难,更有效的方法是做好软件建设。

3.1 加强动员,完善制度,提高学生的认识和论文效率加强动员,提高学生的认识。让学生知道撰写毕业论文是人才培养中十分重要的环节,是本科阶段必须完成的一门必修课,是与毕业直接关联,获得学位、求职或继续深造的先决条件;让他们明确撰写论文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是一个人才培养过程,是科研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文献资料查阅能力等的形成和提高过程。学校和系部统一思想,对不合格的论文决不手软,只有确定了明确的标准并能够得到严格的执行,才能够使学生打消侥幸心理,有压力去完成。学生重视,基本功扎实,可以提高实验(设计)数据的准确性,进而提高论文写作质量,减轻老师指导的难度。

3.2 通过合适的选题来弥补硬件的不足优化选题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提高毕业论文质量除了在选题方面严把质量关,做到难易适宜外,还可以通过合适的选题来弥补硬件的不足。

3.2.1 与地方企业联合,利用企业的经济优势共同研究和开发科研课题,为学生毕业论文提供素材。论文(设计)命题一直或部分时间到科研合作单位、实习单位或有工作意向的单位进行,完成后由学校进行考核。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自行在企业中得到锻炼,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途径,避免从书本到书本的纸上谈兵,让学生在社会的大课堂中通过毕业论文的训练得到锻炼,学到实际本领,提高创新能力,同时也解决学生在就业和学习方面的矛盾冲突。

3.2.2 加强与资深的科研院所合作,实现两类院所师生的“双赢”。很多资深的科研院所高级职称和博士较多、科研力量雄厚,仪器设备先进而充足,很多对新升本科院校来讲很难申报的前沿课题,但对省重点高校或更高层次的高校老师手中往往有两个或更多的项目却课题组人手不够,这正是新升本科院校的缺口。因此可以通过不同渠道,加强与这些高校或研究所联系,利用他们的课题和资源优势解决自己课题方向老套、脱离实际、仪器设备不足等问题,为新升本科院校毕业论文和科研工作的开展注入一定的活力,让更多学生有进行科研工作同时完成毕业论文的机会,实现两类院校师生的“双赢”。

3.2.3 做设计类课题。现在的大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有个人电脑,可选择应用计算机进行毕业设计。调查发现历届理工科毕业生,无论是在工厂从事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在公司从事经营贸易,还是在政府机关就职,几乎都需要使用计算机。作为培养掌握最新科技人才的高等院校,当然应该顺应这个潮流。

3.2.4 选题时间提前、内容放开,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完成论文(设计)。一方面可以鼓励教师让学生参与到自己或学校立项的科研课题或实验室建设课题中。一方面毕业论文(设计)与贯穿于整个本科教育过程结合起来。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对某一问题的质疑、改进或推广,只要能够体现学生科研能力,都可以作为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教学实践中的综合性或创新型实验,只要能够体现水平的,也可以作为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教师可以不定期的向学生提供毕业论文(设计)选题,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结合,鼓励学生自己选题,利用兴趣这一强大动力提高论文质量。

3.3 加强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调整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时间,处理好实习、考研、就业与论文写作之间的冲突,同时通过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让学生提前做好准备,提高基本功。狠抓教学质量,使学生牢固掌握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做好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准备。开设专业文献检索、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训练方面的课程,使其掌握一定的科研方法。提高外语与计算机水平,对于论文有关文献的查阅以及日后论文的撰写、排版、定稿都大有帮助。改革实践教学,强化综合实践能力培养,构建由简单到综合,由单一到复杂,循序渐进的系列化实践教学体系。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老师适当引导学生精读一定数量的范文,从内容到形式,反复揣摩,以便能够有效地借鉴它、模拟它。同时,老师可每学期给学生布置一两个与其专业相关的写作任务,学生可以根据老师的评语有针性的攻克自己写作的弱点,争取每写一次论文就能进步一点。课程实习、学年实习和毕业实习都有总结报告和社会实践报告,这些写作都可以较早地培养学生的论文意识,对于毕业论文的写作有着素材储备、技能准备等多方面的作用。

3.4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指导模式改革

3.4.1 现有教师队伍的建设加强指导老师科研能力培养,鼓励其勇挑科研重担,提高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为提高论文(设计)质量提供有效的保障。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指导学生实习、参与工程项目设计等,组织指导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深入生产和工程实际,在实践中总结和积累经验,为指导论文(设计)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指导工作中要特别注意加强指导教师的师德修养,提高政治思想素质。可适度聘请外校教师或企业高工参与到论文指导中来。

3.4.2 论文指导模式改革首先可采用教师团队指导方式,即以教学科研经验丰富的教师为组长,在充分考虑老师的专业特长与教龄基础上,组建毕业论文指导团队,对学生进行指导,这种方式将发挥教师在各个领域的知识优势和结构,有利于培养学生更全面的掌握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可以较好的完成论文指导任务,同时也培养了青年教师论文指导能力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其次可采用双导师制。对于校内课题,青年教师可以作为副导师、高职称教师的助手身份参与指导论文。因为教授经验丰富,但是指导学生时间相对较少,而青年教师精力充足,时间多,但是科研能力相对薄弱,需要不断提高。每个学生都配有导师和副导师,可以发挥他们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这种联合指导方式,真正体现了教授“传、帮、带”的学科带头作用,加速了具有知识创新和科研攻坚能力的学术人才的形成,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将大大提高,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课题来自企业的采用校企双导师指导制,这样做可以将学校的理论知识更好地与企业的生产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更有利于学生尽快的融入企业文化。

综上所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硬件的改善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要提高理工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可以从完善制度,合理选题,做好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及现有教师队伍建设和指导模式改革等软件建设着手。

参考文献:

[1]辛彦怀,王红生.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现状及发展趋势[J].教育发展研究,2005,(5):31-34.

[2]刘海林.关于新建本科院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思考——以浙江树人大学为例[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0,10(3):89-92.

[3]陈蕾.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特点及发展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0,(36):9-10.

[4]李小红.本科毕业论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30(5):213-214.

[5]吴平.新建本科院校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和教学环节对应性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12):194-196.

[6]刘正远,段玉玺,呼汉卫等.本科毕业论文选题质量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09,32,(3):301-305.

第11篇

    论文关键词: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 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

    论文摘要: 高职教育作为中国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同时,不能忽视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创新。塑造一种健康、向上、和谐的校园文化始于家庭教育,成于学校教育。教师和家长要弥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不足,使两者有机融合并能以健康、绿色的状态不断向前发展,共同奏响塑造当代大学生和谐健康的人格的华丽乐章。 

一 

校园文化是继承和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主要阵地和辐射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基地和示范区[1]。和谐校园文化是高等教育的灵魂,是实现高等教育和谐发展的实际需要,和谐的高等教育除传授专业知识、培养创新型人才外,还应当担负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的责任。在看到和谐校园文化重要意义的同时,我们应当花更大的力气去保护、协调和构建具有先导性和广泛参与性的校园文化。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校园文化建设与创新人才的培养契合度很低,缺乏战略领导、科学管理;在实际的操作中,偏重于显现的物质文化建设,而忽略了隐性的观念文化建设。对于架构适合中国教育特点的、符合时展需要的、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缺少深入的探索与实践,重其形而缺其意,使校园文化的内涵作用没有发挥好,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没有实现好。 

高职教育作为中国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创新。学生的文艺活动作为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一角,在很大程度上也能反映其校园文化建设的水平和侧重点。因此,不能忽视校园舞台的内容,透过高职院校的舞台能发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存在的弱点和亟待改进的方面。不难发现,目前一部分高职院校的舞台上摇滚主宰,街舞横行,劲歌泛滥,这是当代学生追逐时尚、彰显个性的阵地,仔细分析,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多元文化竞争中的滑铁卢。再看台下观众山呼海啸、群情激昂、乐此不疲,这是十几年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走麦城的一种结果。我们应该认真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具体原因,家长是家庭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对人的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们的教育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家庭教育的具体内容、方法及其走向[2]。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子女形成健康的个性品质、健全的人格、优良的素质,对子女的成长成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的家庭教育受到了个别遗留封建思想的负面影响,例如:许多家长都有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等思想,他们几乎疯狂地让子女在逐级考试的指挥棒下拼命苦读。到了高中更是遭遇一朝文理分,充耳不相闻的尴尬,子女在才艺方面的爱好或者特长自然而然地也就被纷纷泯灭。进入大学后,特别是有的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后,便会被社会或者家长另眼看待,期望值也打了折扣,这是社会用高考分数来区分职业教育和学术教育的一种悲哀。没有了父母的约束,面对着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学生可以自由地安排自己的时间,充分满足自己的爱好。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完全以新潮和时尚为判断和接受的标准去参加社团,而且社团往往是数量多质量低,缺乏专业老师的指点,对学生的爱好或者特长不能有规范的指导和帮助。此外,我国教育中存在着一种塑造知识人的现象,“知识被扩张为人性的全部,人性中的其他部分,如伦理道德、审美情操等则都被虚无化”。教育中这种塑造知识人的做法很难对人的精神世界起到全面的作用。高职院校往往将专业技术和就业作为工作重点,很少开设类似于音乐鉴赏和传统文化等的选修课,这也是阻碍校园文化建设、提升高职学生内涵素养的原因之一。 

二 

我们要重视高职院校舞台内容的单一性和肤浅性,更要意识到改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要用传统文化的精髓去提炼和矫正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因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风雨沧桑、久经积淀、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同样也是正被我们慢慢抛弃的一份华丽瑰宝。塑造一种健康、向上、和谐的校园文化始于家庭教育,成于学校教育。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应该转变家长对家庭教育理念及传统文化传承的认识,家长要形成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这是现代社会对家长素质的基本要求。孩子的全面发展才是家庭教育的目标,要对孩子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既要重视孩子智力的发展,更要重视其良好品德的养成。这就要求家长切实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和道德素养,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营造一种积极、健康的氛围。有的家长希望给自己的孩子物质上的优越感,吃喝穿戴都讲质量,却整日忙于工作、应酬,很少关注孩子文化素质和道德品质的培养。例如:有的家长在外地做生意,孩子从小由爷爷奶奶来管,平时的学习和言行疏于关心,形成了懒散和无所谓的态度,高考成绩一塌糊涂,甚至连高考志愿都没有及时填报,最后只能补填。甚至有的孩子升学分数不够,家长不惜用金钱填平,找工作也是用金钱来做砝码。

只给孩子物质上的充裕而忽视了其思想品行上的完善完全,不利于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说到家庭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更要求家长从自身做起,用实际行动来熏陶孩子,家长自身对传统文化的涉猎多而广会使传统文化的内容和教育方法更加丰富多彩,从而实现传统文化在家庭教育中的传承[3]。例如:家长可以不失时机地利用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对孩子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根据家庭的自身情况,家长可以带孩子游览名胜古迹,参观革命圣地,参加素质拓展,等等,使孩子从中感受到爱国主义、勤俭节约、尊老爱幼、团结协作等良好的品质,从而转化成自身的思想品德和素质。 

如果说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形成和谐校园文化的前奏的话,学校教育则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主旋律、主阵地。要完善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首先要彻底扭转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态度,摘掉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有色眼镜。其次,高职院校要加大发展力度,努力提升自身内涵建设,创出特色,形成品牌。同时,高职院校不能一味地模仿和沿袭普通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模式,而应该按照高职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按照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和理想构建校园文化,能融入职业特征、职业道德、企业文化,更有针对性地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4]。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要坚定不移地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础,做到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广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切实提高学生文明修养和道德素质,这是校园文化的根基所在。在规范和优化制度文化建设,维系学校正常秩序的同时,要重视校园行为文化建设,倡导制度和行为的协调融合,这是校园文化得以延续的保障体系[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学校科研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教育和科研氛围,这是校园文化不断发展的动力源泉。高职院校在深入开展教学改革,提高学生技能水平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社团和舞台建设,对社团要有专业老师进行指导,提高社团活动的水平,丰富校园舞台的节目内容,多开设一些人文知识和传统文化的选修课,真正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陶冶学生情操,这些是校园文化蓬勃向上的外在体现[6]。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应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要加强对企业文化的学习和运用,做好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有机结合和良性互动,以企业文化指导校园文化,用校园文化来宣传企业文化,这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独特之处。 

透过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可以看到我们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还存在许多亟待改善的方面,我们要正确面对这些不足并努力改进,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融合并能以健康、绿色的状态不断向前发展,共同奏响塑造当代大学生和谐健康人格的华丽乐章。 

 

参考文献: 

[1]潘春胜.关于建设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若干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08). 

[2]何智明.高职学生道德失范的原因与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08). 

[3]李伟.论家庭教育对传统文化的传承[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8). 

[4]董贵胜,刘万韬,李芳.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8,(21). 

第12篇

论文中怎么生成目录页码

1、打开需要编辑的论文,点击“显示/隐藏编辑标记”,为了显示下边的分页符标志。

2、将摘要、前言、大标题设置成标题1,小标题依照次序设置成标题2、标题3以此类推。

3、在首页和摘要中间,目录和正文中间插入分页符。

4、双击摘要的底端,插入页码,设置格式,注意首页、摘要目录部分和正文部分分别单独设置页码(在设置时取消“链接到前一条页眉”)。

5、回到目录页,插入目录。

6、设置完成后,目录页码就设置好了。

关于文化的论文范文

以传统文化精华创高职文化育人特色

摘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论证了高职院校可以传统文化精华创文化育人特色的理由,分析了其实践过程中应避免走入的四个误区,提出了打造传统文化育人特色的建议。

关键词:高职;传统文化;文化育人;特色

课题项目:本文系杭州职业技术学院2009年度院级规划课题“研究-以杭职院为例”(编号:2009-39,主持人:汪吾金)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汪吾金(1971-),男,浙江杭州人,杭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职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1)02-0073-03

文化育人在今天的中国广受认同。在网络上用百度搜索,有关文化育人的网页扑面而来,可以一下子跳出几百万条。事实上,中国传统伦理体系中的仁爱、忠义、诚信等思想在现今仍发挥着约束社会行为的功效,这与教育培养现代公民理想人格的内涵不谋而合。在推进大学生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的进程中,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有积极作用的观点不少。传统文化中积极追求革新、坚持“责中尚和”、“民惟邦本”、“居任由义”、“知耻自省”、人格自主、敢于怀疑等都有助于创造性人才的成长并使其在正确的价值原则下创造性劳动。面对高职教育历史较短却大力发展,高职文化群起探索却尚无定论的现实,依托中国传统文化解决高职院校的问题作为一种思路出现了。本文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对我校352名高职生(男生占56.47%,女生占42.33%,未明确性别的占1.2%)的问卷调查分析来探讨用传统文化精华打造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特色的可行性,以求教于方家。

文化是一个很复杂的概念。用复杂的文化去实现育人的目标,没有特色就不可能给人以深刻印象,成效也往往要大打折扣。传统文化精华因其经过上了历史的积淀而延续至今,在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使之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的时代呼吁下,其先进价值日益被认知和推崇。我们认为:不能因高职生传统文化素质弱、底子薄就轻易否定以传统文化精华育人会出现积极成效的可能,但有些误区倒是必须避免的。可以一试。

一、高职可以用传统文化精华创文化育人特色的理由

(一)传统文化精华活力长存,易于使高职文化育人的特色长存。如作为中国文化价值核心的“经世致用”,在各种不同的社会形态和发展时期都表现出持久的生命力,并主导着中同文化、文学的发展。人本主义将人作为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认定天地之间人为贵,也向来被当作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特色,它与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有非常密切的逻辑联系。高职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生产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争取使学生在经世致用中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这与传统文化精华颇为合拍。既然合拍,就容易持久,容易持久的文化育人特色难道不值得去尝试、去努力吗?2008年11月7日至9日,百所示范性高职院校齐聚杭州的共识之一是高职文化还没有结论,这与我们90%以上受调查学生意见一致。这种师生共识并不令人意外,因为高职教育在中国出现的时间确实太短,其文化内涵当然需要进一步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检验。同时也强烈意味着各高职院校在文化育人问题上探索的空间非常大,完全可以继续根据自己的校情进行积极、大胆的探索,选择至今活跃的传统文化精华为育人特色无可厚非。

(二)传统文化精华根基深厚。易于使高职文化育人的对象更适应社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高职生社会化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因为我们的社会是经受了几千年传统文化熏陶的社会,每一个社会细胞都有传统文化因子,社会对有传统文化素养的成员有天然的凝聚力,这样,传统文化使高职生能较快适应社会细胞、融入社会细胞。世界各地的华人企业家所取得的成功与中国文化传统,特别是儒家文化密不可分。从我们的调查数字看,高职生对高职文化最大的期望就是高度的社会适应性(占71.2%),远远超过职业性(占19.7%)、地域性(占6.1%)和先进性(占5.1%),这是他们清醒认识社会后的正确选择。人是社会性很强的动物,适应社会才能求生存谋发展。高职生从小身处中华文明环境,毕业后也主要就在这个环境中打拼。当今文化和传统文化虽有差异,却是吸取了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在内的先进因子后的产物,不懂传统文化对高职生成长成才和就业创业非常不利。高职生处在叛逆性与可塑性并存的人生阶段,传统文化精华进课堂、进社团、进实践、进心灵将有助于学生成为完整的适应国情的人才,从而增强其社会竞争力,对国家民族的文化安全也很有意义。

(三)传统文化精华受学生认可,能提高教育效果。调查发现,高达65.5%的受访学生认为传统文化精华能为高职创文化育人特色服务,这是一个相当高的比例。文化日益多元,社会继续转型,不少人以为年轻人叛逆,只对两方文化趋之若骛,事实打破了主观臆测。高职生各方面综合素质相对较弱,但这种弱势并未泯灭其对祖先文化的认同,并未改变其内心血液的颜色,使他们能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精华的价值。在多元文化生活中保持传统就能成为特色,开创新生活不等于抛弃一切,古可以为今所用,这样的想法在高职生中广为接受。文化育人的关键就是要找准学生、社会所需与高职、教师所能的最佳结合点。高职生能接受说明以此育人将获得更多的依从性,当然会大大提高教育的成效。如果教育力度大,教育艺术性强,传统文化精华的感召力、吸引力将更有效提升高职生软实力。一张白纸可以画最新最美的图画,传统文化基础弱恰恰证明高职生在此方面的可塑性大。把握传统文化精华重在行动,许多农村老太说不出传统文化理论却成传统文化的最好实践者就是明证。对高职生来讲,理论够用就行了。

(四)传统文化精华有比较优势,可提高高职院校综合实力、增强核心竞争力。高职院校文化是高职核心竞争力的体现,是占领就业市场的制高点之一。高职院校在吸收和传承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同时,突出包括地方文化在内的传统文化精华育人特色就等于在以中华文化为背景的市场竞争中找到了一个制高点。“传统概念在

美国企业的结构和职能中仍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企业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判断也就顺理成章。高职院校为企业服务,又岂能撇开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中国企业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成分多一点还是接受其他文化的成分多一点?稍具理性的人都不难依据现实作出判断。所以我们发现,传统文化的比较优势并未丧失,让高职生具备以中国人方式做中国事的能力,适合国情适合地方适合企业,这将使高职院校在文化竞争和就业竞争中牢牢把握住基本盘,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因根基深厚而大大增强。

综合以上理由,用传统文化精华打造高职文化育人特色完全可行且对高职院校大有益处。

二、打造传统文化育人特色应避免走入的四个 误区。

(一)不作取舍,唯传统为上。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但并不是所有的传统文化都适应当今时代的要求,所以在内容选择上一定要大胆取舍,选择符合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精华,甚至可以更多地贴近专业需要。摈弃唯传统为上的做法,把传承传统文化精华和吸收其他人类文明成果特别是最新文明成果有效地结合起来,宜找准文化育人所急、就业创业所需和文化精华所能的最佳结合点,以使传统文化精华更充分地发挥作用,取得最高的效率和最大的效果。

(二)不重反馈,唯活动为要。传统文化精华创高职文化育人特色当然可以各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为载体,但活动不是创特色的唯一手段。大象无形,文化育人特色的形成关键在于让传统文化精华能有效融合不同形式,实现文化特质与学生的结合,使学生吸收,从而改塑学生。哪怕在校园里挖个大池塘,种树养花喂几只鸭鸽鹅也能传达天人合一的思想,让学生调整心态有所感悟。文化育人是不断完善的动态过程,需要经常性的反馈和修正。并不受活动形式的束缚。

(三)不看对象,唯灌输为先。高职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是参差不齐的,甚至有的可能会严重缺乏。为了在单位时间内实现既定目标,文化育人很容易出现先灌输了再说的情况。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忽视了文化育人的基本规律,把高职生看成是无能动性的物而非充满创造活力和创造渴望的热血青年,最终的结果必然是南辕北辙。灌输得越多效果越差,这在任何填鸭式教学的失败中早已有了明证。

(四)不求质量,唯形式为本。形式主义历来是创新的大敌,高职创文化育人特色也是如此。不少高职教育者宁愿把时间化在形式上去实现沽名钓誉,也不愿去反思这种热闹形式下到底有多少实际效果。文化育人的成功是一种软成功,目前很难有一个完全固定的考核标准。单在数量与形式方面多动脑筋,甚至把形式当作本质来对待,这是很危险的,将把文化育人推向自我灭亡的境地。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以技能文化节和文化艺术节等载体来推进文化育人,既注重形式之新,又重视质量提升,其中技能文化节已被浙江省教委评定为全省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可说是形式与成效统一的好例子。

三、打造传统文化育人特色的建议

(一)以理论探究作支撑。文化育人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文化营销。“文化经济学为文化营销理论的健全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撑”。那么,以传统文化精华育人也必须有一个理论的支撑。我们认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研究在当今时代条件下,什么样的传统文化精华可拿来为高职文化育人服务,结合时代、专业和学生特点,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充分发挥教职员工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使传统文化育人的特色经得起检验,也更有持久的生命力。

(二)以学生成才为目标。要紧盯市场需求来设计学生成才的规格,确定传统文化精华渗透的方向、深度和检测手段,逐步使接受传统文化精华的熏陶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成为其职业能力素养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占领就业市场的制高点,为学生首岗适应、多岗迁移和终身可持续发展服务。

(三)以全体参与作动员。打造传统文化育人特色不是某一部分人的任务,而应该成为全体师生员工的光荣使命。全方位多渠道立体地调动各种积极因素相互融合促进、统筹兼顾,以求得育人特色和效果的最优化。全天候的、渗透到校园生活每一个细节的有形无形的文化育人手段会极大地提高传统文化精华育人的效能,甚至还可以向校外生活延伸,使学生随时随地在实践中吸收传统文化精华。

(四)以心态文化为重点。我们调查发现,在诸多传统文化育人特色的实现途径中,学生最看重心态文化,即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占49.19%的选择比例;其次是行为文化如日常校风、活动等,占28.81%;然后

是制度 文化如 教育教学、校纪校规等,占百分之12.09%。当然物态文化如 建筑、 环境等也受到关注,占4.12%,其他的途径占5.77%。因此,在打造传统文化育人特色的时候要把心态文化放在非常突出的重点位置,抓住 了心态文化就抓住了文化育人的主要部分。

(五)以自我抉择求提高。文化育人的成功最终要靠学生文化素养形成的结果来检验,离不开师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因此,传统文化育人要成为特色必然要充许广大师生员工在吸收传统文化精华时有自我抉择权,即有一定程度的个性化。从学生角度看,这易于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兴趣成为导引,更有效地形成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实践为主线的教育局面,也更适应时代对多样化的要求。

(六)以创业创新树品牌。“文化是创业企业第一桶金”。企业重文化,高职院校更要重文化。传统文化精华创高职文化育人特色最终必然要体现为品牌。因此,在整个打造特色过程中一定要有精品意识、品牌意识。在实践中有一个准确的定位,有一个经得起检验的过硬成绩,特别是把学生运用传统文化精华创业创新的有效 经验认真积累起来并提炼升华,化为高职生和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使文化育人不断在新的起点出发。

文化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长期努力不断提高才能形成特色。对高职院校而言,除了教师言传身教,还要充分发挥校内场馆等的文化载体作用,通过制度导向、成果展示、 艺术展演、课外讲座、文体活动、景点建设等多种形式,把文化内涵渗透到教育教学实践之外,增加校园环境的文化含量,尤其要在校园文化中有机融合企业文化,提升文化品格和精神。杭州 职业技术学院编撰校史、让学生参与提炼校训等,建设校企共同体,融合校企文化已经初步取得成效。我们相信。只要假以时日,各种带有传统文化色彩的高职文化育人模式一定会闪亮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也一定能取得突出成效。

参考文献:

[1]韩书堂,经世致用:中国传统文化与 文学的价值取向[J],理论学刊,2007(6):114-116.

[2]刘光明,企业文化[M],北京: 经济 管理出版社,2002:364.

[3]帕特·乔恩特,马尔科姆·华纳,跨文化管理[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115.

[4]王方华,伏宝会,肖志兵,文化营销[M],山西: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33-34.

[5]黎永泰,黎伟,企业文化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26.

看了“论文中怎么生成目录页码”的人还看:

1.论文怎么设置目录和页码

2.word如何生成论文目录页码

3.word怎么生成论文目录页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