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4 15:02: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国社会科学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英文名称: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主管单位:湖北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湖北大学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湖北省武汉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1-4799
国内刊号:42-1020/C
邮发代号:38-46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74
期刊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期刊荣誉:
社科双效期刊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确定核心期刊的标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项,其一主办机构的权威性,其二文章作者的权威性,其三,文章的被引用率及文献的半衰期(测定文章内容新颖性的指标,一般科技文献半衰期较短,社科文献则较长)。简单地说,核心期刊是学术界通过一整套科学的方法,对于期刊质量进行跟踪评价,并以情报学理论为基础,将期刊进行分类定级,把最为重要的一级称之为核心期刊。
在国际科学界,如何正确评价基础科学研究成果已引起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而被SCI、SSCI收录的科技论文的多寡则被看作衡量一个国家的基础科学研究水平、科技实力和科技论文水平高低的重要评价指标。
1.SCI即《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是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 fic In formation简称ISI)创建、出版的一部世界著名的期刊文献检索工具。该数据库通过其严格的选刊标准和评估程序来精心挑选有代表性的权威的科技期刊作为数据源,声称这些数据源包括了世界上90%以上的重要的科技文献,所以被它收录的论文具有较高的质量,代表了当时有关领域的先进水平。包括了全世界出版的数、理、化、农、林、医、生命科学、天文、地理、环境、材料、工程技术等自然科学各学科的核心期刊3700多种,使得SCI收录的文献能够全面覆盖全世界最重要和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SCI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不但收录文献的作者、题目、源期刊、摘要、关键词,以及出版信息等,而且还收录每篇论文引用文献的信息,建立了引文索引。不仅可以从文献引证的角度评估文章的学术价值,还可以迅速方便地组建研究课题的参考文献网络。SCI创刊于1961年。经过40年的发展完善,已从开始时单一的印刷型发展成为功能强大的电子化、集成化、网络化的大型多学科、综合性检索系统。所以SCI不仅作为一部文献检索工具使用,而且成为科研评价和的一种依据。科研机构被SCI收录的论文总量,反映整个机构的科研、尤其是基础研究的水平;个人的论文被SCI收录的数量及被引用次数,反映他的研究能力与学术水平。
2.SSCI即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为SCI的姊妹篇,亦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创建,是世界上可以用来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科学论文的数量进行统计分析的大型检索工具。1999年SSCI全文收录1809种世界最重要的社会科学期刊,内容覆盖包括人类学、法律、经济、历史、地理、心理学等55个领域。收录文献类型包括:研究论文,书评,专题讨论,社论,人物自传,书信等。选择收录期刊为1300多种。
国内普遍使用的核心期刊索引有CSSCI及其他核心期刊目录等。
1.CSSCI科学引文索引是从文献之间的引证关系上,揭示科学文献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引文的统计与分析,可以从一个重要侧面揭示学科研究与发展的基本走向,评价科学研究质量,为人文社会科学事业发展与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由南京大学研制成功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是国家、教育部重点研究项目。2000年该项目完成了CSSCI引文数据库的构建工作,相继研制成功了CSSCI数据库网络版和光盘版。经过数年的努力,现已开发的CSSCI(1998—2004年)7年数据并在国际互联网上和国内电讯网上向社会各界提供多种形式的查询服务,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该项成果填补了我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的空白,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教育部已将CSSCI数据作为全国高校机构与基地评估、成果评奖、项目立项、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重要考核指标。CSSCI数据库已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南京大学等100多个单位购买使用,并将CSSCI作为地区、机构、学术、学科、职称、项目、成果评价与评审的重要依据。
作为我国社会科学主要文献信息统计查询与评价的重要工具,CSSCI提供多种信息查询、检索途径,可以为社会科学研究者提供国内社会科学研究前沿信息和学科发展的历史轨迹;为社会科学管理者提供地区、机构、学科、学者等多种类型的统计分析数据,从而为制定科学研究发展规划、科研政策提供科学合理的决策参考。南京大学CSSCI数据库已向社会开展服务,服务项目有网上包库(包库机构在限定的IP地址范围内的任何一台计算机上、任意时间段使用CSSCI数据库)、网上查询(非包库用户通过网络查询CSSCI数据库);委托查询(用户委托南京大学代为查询CSSCI数据库,出具查询报告)、手机查询(中国移动手机用户通过发送手机短信形式查询CSSCI数据库),详情可登录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网站查询。
〔关键词〕合著网络;中心性;子群;结构洞
〔中图分类号〕G250.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2)10-0153-06
随着科学和科学劳动的社会化以及学科专业化程度提高,不同学科之间、领域、学者之间的合作日益广泛化、密切化,科研合作日趋频繁。反映在科学论文中,则是学者之间的合著现象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所以研究合著现象对于了解学科领域概况是必要的。
国外关于合著现象的研究大部分以构建跨学科、跨领域的合著网络为基础,进行网络特征及对比分析。Yoshikane,F.从合作模式的增长和改变两个角度对比分析了电气工程、信息处理、高分子及生物化学4个领域的合著网络变化[1];Sun,Y.从学术出版物的合著角度研究了日本工业和高校之间合作的状态和趋势[2];Newman,M.E.J.基于生物学,物理学,数学的数据,各自构建了网络,通过研究网络来解释合作模式,例如合作的规模、著者之间的距离、合作模式随时间的变化等[3]。国内研究以期刊为对象,选取某一学科领域为研究范围(科学学、图书情报、管理信息系统等),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主要关注合著网络的结构特征,陈悦、刘泽渊等通过合著率变化趋势、合著者年龄结构和合著地域分布等分析了中国管理科学的合著现象[4];温芳芳、李佳靓等选取情报学的五种核心期刊从合著率、合作度、合作范围以及不同作者数的论文分布情况等几个角度对合著网络进行了分析[5]。经过文献分析,我们发现国内外的研究差距不大,只是研究角度略微不同,国外的研究具有更广阔的视野,而国内比较微观。虽然关于合著现象研究角度各异,但目的不尽相同,都是探索学科发展趋势,为知识共享提供便利。究其本质合著就是研究者为了生产新的科学知识这一共同目的而一起工作,所以要研究合著现象,就是研究作者之间的关系。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Social Network Analysis,简称SNA)正是对社会网络中行为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关系的结构进行量化研究,以研究关系见长的一种方法。本文拟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中国图书馆学报》著者的合著现象。
1 数据来源与方法介绍
1.1 数据来源
本文选择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的数据库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该数据库收录的文献时间范围为1998-2011年,所以仅选用1998-2011年的数据。1998-2011年《中国图书馆学报》共刊载论文1 984篇,合著文献752篇。图1是1998-2011年《中国图书馆学报》刊载论文数量及合著率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虽然文献量的变化呈现倒“U”型,但从总体看合著率呈现上升趋势。
1.2 研究方法概述
社会网络研究发端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英国人类学的研究,其基本事实是每个行动者都与其它行动者有或多或少的联系,社会网络分析就是要建立这些关系的模型,力图描述群体关系的结构,研究这种结构对群体功能或者群体内部个体的影响[6]。美国社会心理学家Moreno创立的社会测量法为社会网络分析奠定计量分析基础。发展至今,社会网络分析已经被广泛的用于社会关系挖掘、支配类型发现(关键因素)以及信息流跟踪,通过社会网络信息来判断和解释信息行为和信息态度。而且作为一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在多学科的共同努力之下,使得社会网络分析从一种隐喻成为一种现实的研究范式[7]。
所谓“社会网络”指的是社会行动者及其间的关系的集合[8]。而社会网络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简称SNA)就是要对社会网络中行为者之间的关系进行量化研究,是社会网络理论中的一个具体工具[9]。社会网络有两种表示方法:图论法和矩阵法。图论法是利用图论的概念,在网络图中,节点表示社会行动者,而节点之间的连线表示社会行动者之间的关系。矩阵法是在矩阵中,行和列表示社会行动者,而矩阵元素值表示社会行动者之间的关系。
本文在构建合著网络时,用1、2等数字表示两位作者之间的合著次数,用0表示两位作者之间不存在合著关系。在1 984篇论文中,删除1 232篇独立完成的文献,是孤立的点,因此在构建合著网络时排除这1 232篇文献的著者,仅对752篇文献的著者构建合著网络。
1.2.1 社会网络分析法的分析角度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已经比较成熟,可以从多个不同的角度构建社会网络进行分析,包括中心性及中心势分析,成分、核、派系分析,网络中的位置及角色分析等。
(1)中心度和中心势
中心度(Centrality)是社会网络分析的重点之一,一些社会学家对中心度的形式特征以及测量进行了研究,出现了大量的中心度的概念,因此造成了一定的混乱,而“点度中心度”能够把大多数这种研究结合起来。所以在本文中心度指的是点度中心度(Point Centrality),测量的是个体处于网络中心的程度,反映了该点在网络中的重要性程度[10]。中心度包括局部中心度和整体中心度,局部中心点指的是该点在其紧邻的环境中与很多点有关联;总体中心点指的是该点在网络的总体结构上占据战略上的重要地位。局部中心度指的是局部某点对其邻点而言的相对重要性,而整体中心度指的是该点在整体网络中的战略重要性[11]。中心势(Centralization)是与中心度相关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作为一个整体的图的中心度,关注的是整个图的凝聚力和整合度。在中心势这个概念背后隐藏的是图的结构中心,它是中心化的图所围绕的一个点或者点集合[11]。根据计算方法的不同,中心度和中心势都可以分为3种:点度中心度/点度中心势,中间中心度/中间中心势,接近中心度/接近中心势。
(2)成分、核、派系
成分、核、派系都是对网络中子群的关注,在现实中随机网络是不可能存在的,网络中的成员之间总有亲疏远近,那么这些关系密切的行动者就形成了一个团体,这种团体可以是非正式组织也可以是正式组织。关于子群的各种理论不断涌现,例如“派系(Cliques)”、“聚类(Clusters)”、“成分(Components)”、“核(Cores)”、“圈子(Circles)”等。这些概念的本质是探讨图本身的结构特征,分析子图与子图之间的关系及子图内部各节点的关系。
(3)位置角色分析
在社会网络中假设群体的角色结构以及个体在群体中的位置,都可借助于体现关系的一组网络数据来加以测量。每个行动者都占据社会位置,那些具有相似关系模式的行动者在关系上是等价的,他们构成了一个等价的阶级,在网络中占有等价的位置,可以互换。位置分析的主要目的之一是简化社会网络资料包括依据等价性定义的位置去说明网络,并分析这些位置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从这3个角度对构建的合著网络进行分析,具体选择了中心性、子群分析、结构洞分析。
1.2.2软件工具介绍
社会网络分析软件有多种,在国际社会网络分析网(INSNA)的网站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主办的中国社会学网都列出了一些常用的社会网络分析软件,主要包括:Inflow、Fatcat、Multinet、Pajek、Stocnet和Ucinet等。其中,Ucinet是研究者使用较多的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是由borgatti、Everett和freeman开发的。他们3人在社会网络分析领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Ucinet是一个用来处理社会网络数据的软件包。它能读取多种不同形式的数据,如文本文件(text files)和Excel文件。它能处理的网络节点是32 767个,从实际操作来看,当节点数达到5 000~10 000之间时,一些程序的运行就会较慢。此外,该软件包有很强的矩阵分析功能,如矩阵代数和多元统计分析。Ucinet 6还集成了Netdraw、Pajek等,既可以识别Pajek的数据文件,同时可以绘制社会网络图表。Ucinet是一款开源的软件,本文主要使用此软件进行分析。
2 分析与结果
本文采用Ucinet软件对构建的合著网络分别进行中心性分析、子群分析和结构洞分析。下面简要列出分析结果并对其进行讨论。
2.1 中心性分析
2.1.1 点度中心性
Ucinet中进行点度中心性分析的菜单路径为 Network>Centrality>Degree。分析的结果如图3(部分)。
在上述结果中,第一列、第二列分别是绝对点度中心度和相对点度中心度。点度中心度就是节点中心度,指的是在网络中有多少个行动者与节点有关联。从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点度中心度最高的是邱均平,其绝对点度中心度是30,表明其与网络中其他30个节点有直接联系,也就是说,邱均平曾与30位作者合著发表过文献。
对点度中心度排在前20的几位作者的发文量进行对比,由表1可见,两者具有相似性,说明发表文献越多的人与别人的合作越广泛。进一步分析合作论文发现,大部分的合作都是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合作,说明这种合作模式是目前主要的合作形式。除此之外,科研项目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也占有很大的比例。
2.1.2 中间中心性
在Ucinet中进行中间中心性分析的菜单路径是Network>Centrality>Betweenness>Nodes。分析的结果如图4(部分)。
中间中心性是指在网络中掌握比较多的资源的行动者,中间中心性越高表示占有的资源越多。可以看出,只有少数著者的中间中心性大于1,分别是邱均平、夏立新、王伟军等,他们占有了大部分的资源。同时,结果表明,68%的作者接近中心性为0,这些作者几乎不具备控制资源的能力。两者对比,可以发现在学科领域,学科资源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的,大部分的学者没有控制资源的能力。
2.2 子群分析
2.2.1 k-核分析
k-核分析是一个建立在点度数基础上的凝聚子群概念,在一个子图中每个点都至少与其他k个点邻接,即k-核中的所有点的度数至少为k,在具体的分析中可以通过调整k的大小形成不同的子群。在Ucinet中进行k-核分析的菜单路径为Network>Regions>K-core。分析的结果如图5(部分)。
可见在781个著者的合著关系中,可以进行5种分区,其度数分别为5,4,3,2,1。对于度数为5(即5-核)来说,它包含11个著者;度数为4的核(即4-核)中包含71个著者,其他的著者都集中在度数为3的核、度数为2的核、度数为1的核。说明大部分的著者都集中在度数比较低的子图中,他们之间的联系比较松散。
分析结果给出了上述5种k-核分区中包含的聚类数。可见,这4类分区中的聚类数分别是179,477,675,744,776。聚类数非常多,说明聚类规模小。著者的合著仅限于小范围内,根据收集数据的经验,有些著者之间会多次合作,这样势必会造成小团体的形成。
2.2.2 子群的密度
子群的密度可以通过E-I指数测量。E-I指数的值越向1靠近,表明关系越趋向于发生在群体之外,意味着派系林立的程度越大。在Ucinet中进行分析的菜单路径为Network>Cohesion>E-Iindex。通过分析,发现该网络的凝聚子群密度为0.995,由此可见该网络的子群内部的学者联系比较密切,子群与外界之间的联系比较疏远。这样就造成了处于核心群体之外的科研人员很难获得足够的信息和科研合作的机会。
2.3 结构洞(structure holes)分析
结构洞是指两个关系人之间的非重复关系[12]。根据结构洞理论,在我们所认识的人中有重复关系人和非重复关系人,在建立关系网络时,不必要把每一个人都是初级关系人,就是与我们有直接联系的人,可以通过少量的直接联系人与非重复关系人(间接关系人)保持利益联系。映射到合著网络中,可以识别网络中是否存在过多的结构洞,如果存在,可以说某些著者是联通网络的关键,同时也说明整体网络缺少交流。在Ucinet中进行结构洞分析的菜单路径Network>Ego Networks>Structural Holes,分析结果如图8所示(部分)。
这4个指标是根据伯特(Burt)的结构洞指标计算测量的,Burt的结构洞指标考虑4个方面:有效规模(Effective Size);效率(Efficiency);限制度(Constraint);等级度(Hierarchy),其中第3个指标最重要。对结果进行预处理,删除限制度大于等于1的著者(共有781个著者,删除463个,剩余318个),以限制度为主关键字对结果排序。由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其中0.1~0.5之间的著者有97个,说明这些著者收到的限制越小,具有运用结构洞的能力。同时,这些受限度较低的著者都是学科领域内的权威,可以说是社会网络中的“明星”。
3 结 论
合著分析一直是情报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别从中心性、子群分析和结构洞3个角度进行合著网络分析,为合著分析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中心性分析结果表明,点度中心性高的作者往往也是比较高产的作者,说明高产作者与别人的合作也最为密切。同时,经过中间中心性的分析,可以看出大部分作者中间中心性都比较低,说明学科资源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大部分人没有资源的控制能力。
子群分析结果表明,子群的规模比较小, 说明合著网络中作者的合著范围比较小,通过对著者背后的文献进行分析,得到目前大部分的合著都是研究生和导师以及项目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同时凝聚子群的密度非常显著, 意味着各个子群之间联系比较紧密,但是子群和群体以外的成员之间联系比较松散,说明学科领域内合作比较欠缺。
结构洞理论分析的结构表明,只有少数的作者具有运用结构洞的能力,而且这些作者都是学科领域范围内的权威性人物。根据结构动理论的两类测量方法: Burt本人给出的结构洞指数以及中间中心性测量,对两者的测量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具有一致性,学科领域的权威学者能够最大化自己人际关系的收益,更好的发展人际关系的质量,获得更多的信息和资源,但是这样会影响学科领域知识交换,不利于知识共享。
参考文献
[1]Yoshikane,F.And parative Analysis Of Coauthorship Networks of Different Domains:The Growth and Change of Networks[J].Scientometrics,2004,60(3):433-444.
[2]Sun,Y.,M.Negishi,et al.Coauthorship linkages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industry in Japan[J].Research Evaluation,2007,16(4):299-309.
[3]Newman,M.E.J.Coauthorship networks and patterns of scientific collaboration[C].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Washington:Natl ACAD Sciences,2004:5200-5205.
[4]陈悦,刘则渊,等.中国管理科学合著现象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6,23(5).758-764.
[5]温芳芳,李佳靓.中国情报学期刊论文合著现象分析——基于五种情报学核心期刊统计分析[J].情报杂志,2011,30(8).55-60.
[6]魏顺平.社会网络分析及其应用案例[J].现在教育技术,2010,20(3).29-34.
[7]裴雷,马费城.社会网络分析在情报学中的应用和发展[J].图书馆论坛,2006,26(6):40-45.
[8]刘军.社会网络分析导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5,114.
[9]林聚任,刘玉安,泥安儒.社会科学研究方法[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283.
[10]李亮,朱庆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在合著分析中的实证研究[J].情报科学,2008,26(4).
私人信息网上曝光,清华教授频受骚扰
作为清华大学教授,蔡继明担负着繁重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出版过多部学术专著和教科书,发表过上百篇学术论文,获得过、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论文奖等奖项,在学术界很有威望。
2006年,蔡继明受民进中央的委托,组建了清华大学假日制度改革课题组,他任负责人。蔡继明带领课题组成员,经过认真、客观、全面的调查研究,运用大量的数据证明,我国已经实施了8年的黄金周制度,对旅游业收入的增长并没有明显的拉动作用,而其自身的弊端及由此而引发的各种社会问题却日益显现。同时,有鉴于社会各界对于恢复传统节日为法定节假日的呼声不断高涨,因此,提出了变黄金周集中休假为分散休假,增加部分传统节日为法定节假日,全面推行带薪休假的改革方案。
课题组的提议得到了国家发改委的重视。2007年12月24日,国务院公布了《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将原来的“五一黄金周”打散,增加清明、端午、中秋节为法定节假日。与此同时,国务院还颁布了《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研究成果被国家采纳,这是对自己工作最大的肯定啊,这让蔡继明及他的家人备感欣慰。
2008年初的一天,蔡继明夫妇一起去参加朋友的聚会。刚刚落座,他的手机就响了。接起电话,立即响起一个粗粗的男声:“姓蔡的,你为什么干这种缺德事?你不得好死。”蔡继明一愣,刚想问对方是谁,为什么要骂他,对方却已经挂掉了电话。一旁,细心的妻子观察到了丈夫表情的变化,轻声问:“有什么事吗?”蔡继明不想影响妻子和大家的心情,便淡淡地说:“噢,没什么,是有人打错电话了。”
那天聚会,朋友们推杯换盏,谈笑风生,蔡继明却有些精神恍惚。他百思不得其解,那个陌生男子为什么要谩骂他?对方是怎么知道他的电话的?这个突如其来的电话,让蔡继明的好心情消失殆尽。
晚上回到家,蔡继明和妻子刚要入睡,他的手机响起了短信提示音。他打开一看,只见上面写道:“蔡继明,你是个浑蛋,明天你出门会让车撞死。”面对如此恶毒的诅咒,蔡继明气得肝脏隐隐作痛。妻子追问发生了什么事,蔡继明看瞒不住了,不得已只好把短信和匿名电话的内容如实告诉了妻子。
妻子听了后也非常气愤,急忙问他:“你到底招惹谁了?”蔡继明说:“我能招惹谁呢?莫非是因为新的假日制度的实施,引起某些人的不满。因为知道是我主持的这个课题研究,便把怨愤发泄到了我的身上?”妻子想了想,觉得他的分析有道理。
几天后,蔡继明又接到一个打到家里的匿名骚扰电话,咒骂他取消了“五一黄金周”不得好死!这个电话,让蔡继明终于证实了自己的猜测。接下来几天,蔡继明总是不断接到骚扰谩骂的电话,他的邮箱里也是一些谩骂的邮件。
几天后,蔡继明的一个朋友给他打来电话:“老蔡,你快上网看看,百度里有个‘蔡继明吧’,里面有好多攻击你的帖子呢。”蔡继明急忙上网找到百度网站里的‘蔡继明吧’,众多网友的谩骂、污辱令他气愤不已。更让他吃惊的是,他的手机、家里座机、办公室电话和电子邮箱都被人公布出来。蔡继明这才明白,为什么会接到那么多骚扰电话,原来他被“人肉搜索”了。
那一刻,蔡继明和妻子陷入了极度愤怒和恐惧中。
网民谩骂突破了做人的底线,妻子女儿无端遭受侮辱
春节前,女儿回北京过寒假了。蔡继明本想一家人高高兴兴过一个团圆年,可骚扰电话却打乱了他们平静的生活。
为了让妻子和女儿免受骚扰,整个寒假期间,蔡继明只要一看是陌生电话,干脆就不接,家里的座机到了晚上不得不把线拔掉。可是,长此不接电话也会耽误许多正事啊!所以,女儿返校后,家庭电话不得不恢复了正常的接听。
一天夜里,蔡继明和妻子已经入睡了。这时,家里的座机突然响了起来。蔡继明和妻子都被吵醒了,他赶紧打开灯,看了一下表,已是凌晨3点。他拿起电话,“喂”了一声,对方却一言不发。他又问了几遍,对方还是不说话。他以为是有人打错电话了,就把电话挂了。
蔡继明关了灯,又重新躺下。可没过多久,电话铃又刺耳地响了起来。蔡继明和妻子意识到,是有人故意半夜捣乱,骚扰他们,不让他们睡觉。午夜惊魂,让蔡继明夫妇再也无法入睡。夫妇两人都感受到了严重的身心伤害。
蔡继明的妻子在一家杂志社上班,一星期只去单位一、两天,平时都在家工作。可是,因为总有骚扰电话打到家里,她根本无法正常工作。有时,她正专心地看稿,就被电话铃声打断了。她接起电话,对方对着她就是一顿辱骂,害得她半天缓不过劲来,根本没心思再看稿了。
蔡继明的女儿一直都以父亲为骄傲。过去,每当有人问她父亲是做什么工作的时候,她总是自豪地说:“我父亲是清华大学教授。”她以父亲为榜样,大学毕业后又考取了研究生,很有出息,大家也都羡慕她有这样一位优秀的父亲。可自从百度“蔡继明吧”出现后,那些谩骂、诅咒、威胁的帖子给她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为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女儿在众人面前再也不敢提自己的父亲是谁了。
看到妻子和女儿受到如此的伤害,蔡继明感到非常气愤。他实在不理解这些网友的做法,如果对假日制度改革有意见,完全可以讲出自己的理由和看法。即使因为是他主持的这项研究课题,继而对他本人有怨恨,那也应该就事论事,不该谩骂、诅咒、威胁,更不该侮辱和伤害他无辜的妻子和女儿啊。
他曾抱着侥幸心理,以为这些网民闹腾一阵没人理他们就会觉得自讨没趣,从而善罢甘休了。可网上的“谩骂”愈演愈烈,帖子达到了三千多个,各种污辱、谩骂越来越升级。有人甚至将他的照片贴到网上,说是“蔡继明遗照”,让“大家速来膜拜”。还有人管他叫“菜叫兽”、“蔡鸡鸣”,有人还将他的头像嫁接到一条狗的身子上,称他为“蔡狗”。甚至有人扬言不仅要他女儿,还要他妻子。
蔡继明知道这些人已经触犯了法律,应该将他们告上法庭。但他们在网上的帖子都是匿名的,以他个人的能力,根本无法查到这些人的真实身份。他想:“该如何追究这些人的法律责任呢?”
怒告百度讨说法:言论自由能侵犯他人权益吗
在朋友们的提醒下,蔡继明觉得根源在百度。百度的“贴吧”为网民提供了一个自由发表言论的平台,但言论自由是应该有道德底线的,怎么能以谩骂、侮辱、威胁这种侵犯他人权益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言论自由呢?作为百度公司,应该对这些侮辱诽谤伤害他人的言论进行有效的管制!
于是,2009年5月蔡继明委托一位朋友与百度公司进行交涉,要求删除网站上“蔡继明吧”里辱骂蔡继明、以及公布他私人信息的帖子。百度公司的人说已经把情况记录下来了,随后会和他联系。可是,过了很长时间也没有回复。于是,朋友便又向百度公司提出,自己要做“蔡继明吧”的管理员,但遭到了拒绝。
之后,蔡继明教授依然受到各种电话的骚扰。在忍无可忍之下,蔡继明决定百度公司。2009年9月,蔡继明聘请了李晓波、于滢律师,对百度公司的侵权行为进行取证,在北京市长安公证处进行了公证,并于2009年9月将百度公司告到了海淀区人民法院,要求其删除贴吧中侵犯其姓名、名誉、肖像和隐私权以及人身侮辱、威胁的言论,关闭百度贴吧中的蔡继明吧;在百度贴吧主页发表致歉声明,并保持两年以上;提供在百度“蔡继明吧”上对原告进行谩骂、侮辱和语言威胁的用户个人信息;赔偿精神损失费200万元、律师费10万元及公证费5080元。
6月10日,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公开审理了此案,众多媒体都早早来到了法庭,法庭当日未作出判决,将择日宣判。尽管如此,但绝大多数媒体都对蔡继明教授受到的网络侵权以及他的家人受到的伤害表示同情,对有关网民和百度的侵权行为表示谴责。
更让蔡继明感到欣慰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于2010年7月1日起实施。该法明确规定了网络用户、网络服务提供者利用网络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网络用户利用网络服务实施侵权行为的,被侵权人有权通知网络服务提供者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必要措施。网络服务提供者接到通知后未及时采取必要措施的,对损害的扩大部分与该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网络服务提供者知道网络用户利用其网络服务侵害他人民事权益,未采取必要措施的,与该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
蔡继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法院还未作出最后判决,但百度贴吧的侵权行为铁证如山,是不可抵赖的。我百度并非仅仅是为了维护我个人的权益,而是要为所有受到网络侵权的人们讨一个公道,让那些为了商业利益而不惜侵害他人权益的网络公司受到社会的谴责和法律的约束。我相信法律的公正。”
人们一般以学习者个人学习英语的动机为出发点,研究学习动机的不同。英语不再只是英美国家的母语,而是社会生存发展的产物,是全球性的语言。从生存角度看,英语学习具有时代特征性。使用英语的人数甚多,应用的范围广。英语是工作语言,是一种知识技能,也是生存工具。英语学习的个人动机虽不同,却都与生存紧密相关。为了更好的生存,学习英语是极其重要的。
关键词 生存论 ;学习动机; 英语强势
Abstract
Generally people study English learners’ inpidual motivation as a starting point to research the different motivation. It is no longer British or American’s mother language, but the product of social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it becomes a global language. Viewing from survival perspective, English learning has its characteristics of times. There are a large number of people using English. English is a working language, a kind of knowledge and technique, a large area of appliance and a tool of survival. Although inpiduals have different motivations to learn English, their motivation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survival. In order to survive better, learning English is quite important.
Key words survival theory ;learning motivation ; English strong performance
引言
人类的最基本最重要的问题是生存,一切政治、经济、文化活动都是围绕生存进行的。教育活动当然也不例外,也是为人类生存服务的。在我国人们重视教育,特别是关注英语的学习,绝大部分的个人、家庭、学校都把英语学习看成是学习的重中之重。随之对英语学习动机的研究便具有现实的意义,是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了解学习者,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英语成为有支配地位的语言,具有其他学科所没有的国际影响力,它不再单单属于英国或美国,而是属于世界的,因此对英语学习动机的调查与分析也日趋重要。英语的强势在国际传播表现在使用英语的人口数量上、英语的应用范围及其在研究领域中的交流。这一方面是英语国家的经济技术起关键作用,另一方面是英语是工作语言、是一种知识技能,也是生存工具。我国学习英语的热潮一浪盖过一浪,大家学习英语的动机不尽相同,不管你喜不喜欢英语,你也在学习它,因为你需要融入全球化趋势和信息化浪潮,你的生存驱动着你。
一、对生存论的认识
(一)、人的生存论
人的生存首先是生命的存活。就如马克思所说:“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但是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中的那种人,而是现实中的个人”。[1](p118)“作为现实中的个人,他就必须从事生产活动,获取生活资料以满足基本的生命存在状态,就必须进入与自然、他人、社会的交往活动,从而使个人取得历史的社会的以及人类的整体规定性。个人作为个体的生存与整体的生存本是人生存的两个维度,同时意识到这两个维度都体现着人对自身生存的高度自觉。如果说人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并且正是他的特殊性使他成为一个合现实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那么,同样的,他也是总体、观念的整体、可以被思考和被感知的社会之主体的自为的存在,正如在现实中,他既作为社会存在的直观和对这种存在的现实享受而存在又作为属人的生命表现的总体而存在一样。”[2](p23)个人的生存是个人的需要,同样也是国家的生存、民族的生存、人类的生存的需要。
生存的过程是历史现实的过程。就个人而言,人生来富贵贫穷不等,不能自定父母,不能自选时空,不能自择片段。生存是必经的过程,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不惧怕任何磨砺、挫折的过程,是生命强悍韧性的表现。人总是向往好的生存状态,学会生存,学会更好的生存。生存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生存的对立物是死亡,是它成就了生存的永恒。人类代代相传是生存与消亡的统一。从原始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虽年老生命在消亡,新生命并没有因此而止步,生命一直在消亡,一直在延续。人出生先是依靠父母亲人而生存,长大让自己生存、更好的生存,也让别人因为自己的生存而生存。
(二)、教育的生存论
教育的用途多种多样,概括起来讲,她主要有两类用途,即占有和生存,相应的教育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助长人占有的教育,另一类是引导人生存的教育。[3](p6)占有的教育把教育视为获得功利的工具,倾向于物质利益。知识和自己的认知结构没有结合生成新的东西,没有同化为自己的东西,因此是机械的占有知识。而引导人生存的教育则不同,教育的任务在于引导学生关注自己本真的生命存在,把个体对周遭世界、对自身的生命感受和体验纳入到教育的日常生活之中,让教育为人而存在,为人的生命的完整和完善而存在。[4](p33)
人是活动的、发展的、自主的个体。教育要转向,转向生存的教育势在必行。生存的教育视教育为丰富生命内涵,完善人的发展的过程。它启发人关切生命,担起生存的责任,赋予生命深刻的意义。以生存为使命的教育把人引向自由自在的,摆脱欲望束缚,征服物质占有的状态。“人的生存是自我生成,自我绽放,因而也可以说生存本质上是人的自我否定,自我超越。”所谓学会生存是指人走出模式化、表浅化、庸常化的生活层面,全面了解自己的生存境域和生存可能性,在与各种对象打交道的过程中,既依赖外在对象,又不断的否定和超越他们,选择属于自己的生活道路,创造真实的自我。[5](p8)教育引导人学会生存。儿童的最终学习是学会在各种环境中生存。通过教育儿童是培养其独立性、创造性和超越性的过程。接受挑战,担起生存的责任,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社会中做不折不扣的自己。
引导人生存的教育致力于以人为本,全面和谐发展的社会。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要求教育必须服务于人。个人的生存是国家社会存在的前提,国家社会的生存促进个人更好的生存。两者关系紧密,不可分割。
二、英语学习动机
(一)、动机的概念和功能
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动机是活动的一种动力或心理倾向的,它促使人产生某种活动、按某种活动方式行事。
作为活动的一种动力,动机具有三种功能:一是激发功能。动机能激发机体产生某种活动。二是指向功能。动机是机体的活动针对一定的目标或对象。三是维持和调节功能。当活动产生以后,动机维持着这种活动针对一定的目标,并调节着活动的强度和维持时间。[6](p196)动机的三个功能表现是复杂的。动机不同活动表现可能相同;活动表现相同动机可能不同。同样是学习英语,动机却各不相同,有的是为了工作需要,有的是为了能毕业。
(二)、英语学习动机的认识
无论学什么,学习动机都是必不可少的,英语学习自然也不例外。中外语言教育学家们都认为动机是影响外语学习成功与否的主要因素之一。Jakobovits曾根据一些语言学家在美国大中学生中所做的调查指出,经过调查发现,影响外语学习的几个因素中,动机占33%、才能占33%、其它占14 %。上述比例未必十分准确,但大体说明了学习动机的重要性。[7](p121)
外语学习中的学习动机究竟如何定义呢?芮利红曾提到:加拿大心理学家Gardner (1985) 教授曾指出:“动机是指学习某种语言的愿望及为此所付出和对学习某种语言所持良好态度的综合。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间接对学习起促进作用。根据Gardner的理论,外语学习动机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溶合性动机和工具型动机。溶合性动机即学习者对目的语社团有着真正的或某种特殊的兴起,希望能用目的语与社团成员进行交流,最后达到参与或完全溶入到目的语社团中去的目的。工具型动机则是指学习者为了某一特殊目的,如为了通过考试或找到一份令人满意的工作,或能够阅读目的语国家的信息和文献资料而学习某种外语,带有更多的功利性目的。中国的绝大多数中学生学习英语是出于升学或工作需要,属于工具型学习者。[8](p22)
学习外语是一个模糊的过程。很少有人能学会和外国本土人一样使用英语,所幸的是,也很少人需要像外国本土人一样学习英语的每一种技能。[9](p7-12)因为学习英语的动机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希望拿学分,希望自己考试名列前茅,希望将来找到好工作;拿文凭,拿证书,为继续深造读研究生靠博士;因为英语老师喜欢自己,因为父母要求自己必须学,因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英语有市场;深一层的动机是对英语感兴趣,视英语为一种挑战,可以开阔自己的眼界。从社会的角度看,学习英语是一种潮流,世界的各个角落都在学英语。从学校的科目设置看,英语摆在极重要的位置。需要英语家教的学习者远比需要语文家教的多,待遇方面也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社会的发展,对于下一代的英语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少大学毕业的父母可以辅导孩子学习各门功课,就是辅导不了英语。
近年,我国英语学习氛围浓厚,各类英语学习机构不断出现,推陈出新。假期少儿英语班,剑桥英语、新概念英语培训班,初、高中英语辅导班、提高班,职称英语强化班,大学英语四、六级辅导班,考研、考博英语冲刺班,托福、雅思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英语有这么大的市场,是因为它具有自己的时代重要性,以生存问题驱动学习。
生存驱动英语学习,另一方面促进生存质量的提高。学习英语,吸取英语民族的文化精华,提高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咀嚼英文诗歌,体验异土风俗民情。细品洋乐器的独特格调,共享奇妙旋律。生活因英语品质更高,内容更丰富。
三、英语学习与生存
(一)、英语的时代重要性
英语列为联合国及其机构规定的五种工作语言之一,但它的使用范围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远非其他四种语言所能及,从商业广告、娱乐、通讯、运输到科学家国际讨论会,国家首脑会谈,英语的足迹随处可见。英语对全社会的魅力并非人们在追求时尚而实在是实用所致。人们使用英语,可便于国际交际,以促进商业贸易、科学技术的发展,此外,特别对年轻人而言,凭借良好的英语技能,寻得一份好职位,却是贴近与个人的利益所在。在今天的世界舞台上,无论是将英语作为母语的人们,作为第二语言的人们,还是用作为外语的人们,尽管他们操着不同的口音,话语中夹杂着各自的文化习惯,然而,却能达到相互沟通的目的。英语已成为这个星球的语言,第一全球性的语言。[10](43)
(二)、英语的国际地位
1、国际传播中英语的程度强势表现为使用英语的人口数量上。
目前全世界有近3.8亿人口把英语作为母语,约2.5亿人口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而学习英语的人数则更多。英国文化委员会估计,全球正在学习英语的人口大约为十亿,另有15—20亿人口每天使用接触英语。到2050年,全球一般人口会较熟练使用英语。[11](p26)
2、国际传播中的英语强势更多体现在英语的应用范围。
冷战结束后,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到来,英语在全世界各个领域被广泛使用,包括政治、经济、贸易、文化、外交、旅游、通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学术研究等,据统计目前世界上有60多个国家把英语作为官方性的语言。有85%的国际组织把英语列为通用语言(联合国、欧盟等)世界上75%的邮件是用英语写的,80%的出版物和互联网信息都是用英语出版和的。[12](p26)
3、英语在强势研究领域的交流中很明显。
据科学引用指数的创始者尤金加菲尔德教授对1997年全世界几千份主要科学期刊调查发现,1997年全球发表的925000科学论文,其中75%用英文撰写,而且这些论文只有一半是来自英语国家的作者撰写,也就是说有一半的论文是非英语国家的作者用英语撰写。英语的国际化程度可见一斑。在我国情况也不例外,从媒体发展来看,国际传播中的英语强势在我国也较为明显,尤其是在过去的20年更是如此。我国英语媒体的大量出现便是例证。到目前为止,我国以传播新闻为主的英语媒体包括1个英语电视频道,1个外语电台,9家英文日报和周报,9大英文网站,10家英语杂志,上述的统计还未包括全国各地以学习为主的英语报纸。[13](p26)
在我国的教育发展史上,英语学习人数庞大。全国约有3亿人口学习英语、应用英语。我国的中学教育规定英语是必修科目,从2001年起还要求条件好的城市从3年级起普遍开设英语课。小到幼儿园的小朋友,大到博士生都在学习英语,这是我国教育历史上的新篇章,也是英语强势的表现。
4、英语国家的经济技术对英语国际化的作用
经济强国——美国的经济实力无人可与之相比,世界各国向美国的发展看齐,了解美国的发展,就必须掌握他们的语言,学习他们的技术,引进他们的机器设备,进口他们的产品,只能通过语言的掌握才能实现。英国和美国主张自由贸易,经济往来,文化交流是英语传播的渠道。随着科技革命的进行、电子计算机互联网的出现,美国、英国、加拿大先声夺人,他们的语言都是英语,加强了英语的国际影响力,最终促使英语成为因特网上的通用语言。互联网上存储的信息中80%是英文信息。为了获得更多更及时准确的信息,英语的掌握是个基本的条件。语言的掌握是了解一个国家的最直接途径,加之英语的掌握可以了解很多国家的信息。改革开发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英语功不可没。英语在汉语中的渗透作用也在加强,随口说CCTV现场直播别人就知道这中央电视台,说坐TAXI就知道是打的,发E-MAIL就是发邮件。可见,英语在我国日常的社会生活中地位逐渐突出。
回首过去,改革开放前,我国学习俄语的人数远远超过学英语的人数。以为当时的苏联是世界的经济巨头之一,是中国的老大哥。随着苏联的解体,俄语的影响力一落千丈。取而代之的是英语、日语、韩语。汉语虽然是世界上最多人使用的语言,汉语却没因此影响力大于英语,在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中的作用有待提高,汉语要成为真正的国际性语言,有赖于科技进步综合国力的提高。我们目前的要务是通过学习英语更好的发展自己,充分发挥优势,在复杂的国际形式中更好的生存下来,挑战自己,超越别人。
(三)、英语在我国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1、英语是工作语言,是生存需要。
英语受到我国大众的青睐,是因为英语是工作的需要和生存发展的需要。外贸英语、管理英语、商务英语、旅游英语、文秘英语的出现都是工作的需要。不同的工作对英语的需要具有多样性。同是翻译工作,有笔译、口译、同声传译之分。据统计,参加英语口译资格考试的人数从1997年开考的400余人猛增到2002年9月第十二次考试时的14000多人。[14](pvi) 对不同工作而言,英语语言学教师和外交事务从事人员,语言学和外交方面的词汇差异很大,导游知道的如艺术词汇和佛教的英文名称一些大学教师也不一定知道。计算机英语的词汇导游知道的可能很少。这些都是不同的行业和岗位对工作人员的不同要求引起的,都是为了工作需要而出现的。
2、英语是一种知识技能
国内外都有关于外语学习促进智力开发的观点和报道。日本曾有人说学习外语和学习数学一样能开发智力。加拿大实行法语浸入式教学方法后,发现从小学习两种语言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语言敏感性,我国也有通过英语学习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例证见诸报端。但是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说明学习外语对于智力开发的作用与其他学科有无差别。中国人学习方言或者普通话能不能达到同样的功效。因此,我国目前强调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实际上着眼于英语在科学研究和其他工作中的使用价值。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看外语知识是众多知识技能中的一种。
3、英语是生存工具
英语是国家生存的工具,现阶段英语的掌握关系国家的兴衰成败。国际事物的参与、国外先进科技的引入都需要英语。在没有掌握英语的情况下,改革开放将如何进行,我们难于想象。英语也是我们个人生存的工具。英语创造了就业机会,创造了生存的更大空间。英语教师、外贸人员、翻译人员都是靠英语生存的。英语学习资料出版商靠英语发家致福。科研人员靠英语掌握新技术,创造新发明。普通学者靠英语长见识。
很多人苦苦的三番五次学英语 ,但是始终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学习动机的影响作用是主要。学生以考试为学习目标,考试结束,英语学习也随之结束;在职人员认为不出国用什么英语、周围的人也大都不会英语、自己会不会无所谓,在形势影响下可能学英语,但遇到一点困难就会停止或放弃。我们应对英语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它不是我们想学就学,不学就抛之千里的东西,它是时代的产物,是生存的需要。
(四)、英语学习与生存
1、英语与个人生存
个人学习英语的动机具有多样性,或是在将来工作中有用,或是在旅游、学习及国外生活时有用,或是想通过GRE、TOEFL,或是有助于理解英文电影电视等。找工作英语是个门槛,CET-6、TEM-8都是公司招聘时所重视的。等级没过,面试也没资格,生活着落便成大问题。自80年代以来,职称英语(以及其他语种但以英语为主)考核就一直是各行各业专业技术人员申报各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先决条件。[15](p25)很明显,没有通过考试,面临的就是工作得不到晋升,甚至是下岗,生存问题受到威胁。但另一方面,英语掌握好了,就能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提高生存质量。
2、英语与引导人发展的教育
教育即具有个体发展的功能,又具有个体谋生的功能。个体生存需要要求教育必须传授“何以为生”的知识、技能和本领,使人学会生存。[16]英语是知识技能也是本领,所以英语教育的目的应在于造就和培养具有谋生本领的劳动者和建设者,使其成为推动社会生活发展进步的人力资源。另一方面,英语教育应引导人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
3、英语与社会生存
英语强势的实质是讲英语国家的强势。目前,美式英语之所以能取代英式英语也只是对美国在世界格局中作为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和实力的反映而已。因此,如今席卷全球的语言虽然还被称为“英语”,但它携带的却是美国文化。[17](p27)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我们的汉语随很多人讲,却远不及英语受欢迎。 原因之一是经济实力与美国还有一段距离。我们现在学英语是生存的必须,是发展的必须。我国的语言政策曾导致50年代的俄语热、1960年到1966年短期的俄语英语并重,以及1966年以后长达10年的对外语学习的消极或限制态度,而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以英语为主的外语的积极的语言政策导致英语在我国呈大众化趋势。[18](p77)我国社会的和平稳定、团结发展证明,英语大众化是有利于社会的。
结论
生存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永恒的问题。英语学习与生存息息相关,提高英语的学习动机要真正理解英语对生存的意义,了解其特有的时代重要性,从生存的需要层次认识英语学习。 参考文献
[1]冯建军,《生命与教育》北京:教育教学出版社,2004年11月.
[2]邹诗鹏.生活世界话语的困限与生存论的自觉.《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五期.
[3]李虎林.超越占有:教育的生存论转向.《当代教育科学》2004年第16期.
[4]刘济良,《生命教育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5月.
[5]同[3]
[6]黄希庭,《心理学导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7]刘亚宁.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研究 .《山西师大学报》2001年7月,第28 卷第3期.
[8]芮利红.如何激发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9]徐林.英语学习成功策略.《英语文摘》2003年下半年合订本.
[10]朱晡道.英语的国际化、地域化发展趋势.《广东民族学院学报》1997年增刊.
[11]郭可.国际传播中的英语强势及影响.《新闻学与传播学》.
[12]同[11]
[13]同[11]
[14]梅德明,《中级口译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第2版.
[15]胡荣升、张思武.论我国大众英语的意义.《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7月,第31卷第4
[16]同[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