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4 15:02:3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贸市场建设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蔬菜销售 直销 连锁经营
2010年以来蔬菜价格普遍上涨,伴随着“蒜你狠”、“姜你军”等热词的出现,菜价一直牵动着城镇居民的神经。到2012年4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增涨虽然小幅降至3.3%,但市民们还是在抱怨蔬菜贵,蔬菜价格大大增加了他们的生活成本。
回顾蔬菜销售的主要渠道——农贸市场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上世纪80年代伴着改革春风吹遍中国城乡,农贸市场以新鲜、自由的形态让进惯了国营副食店的中国人欣喜不已1。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年届而立的农贸市场正面临被挤出北京城区的尴尬处境。挤走农贸市场的不是新兴商业形态,而是主管部门的规划。2011年北京两会期间,政协委员邹正方建议取缔五环内的农贸市场。随后北京市商委对该提案进行了答复,商委答复称:农贸市场将被列入北京市限制发展的业态范围;为此,将不再新建农贸市场,同时加速对现存农贸市场的清理整顿,“关停一批,转移一批,转型升级一批,逐渐减少五环内农贸市场数量”;未来五环内将消除农贸市场这一业态。
据统计,目前北京农贸市场约有367家,已有规范化社区菜市场298家,其中有219家是由原来传统的农贸市场转型升级而成2。可是,虽然升级后的市场环境得到改善,但对消费者来说更重要的零售价格却提高了。在2007年市场改造前,摊位租金约是600元/月,但改造后月摊位费超过了千元,摊主不得不提高价格应对增加的经营成本。农贸市场这一蔬菜主要提供渠道的价格优势已不明显。
目前,能够补充农贸市场的蔬菜销售渠道为早市、超市和社区菜摊。但这三种蔬菜销售模式都没有解决蔬菜贵的问题。早市虽然菜价便宜,但经营的时间过早,服务的消费人群有限。超市有营业时间长、蔬菜品种多、新鲜程度好等优势,但平均价格较高。某些特价的蔬菜,只是吸引顾客的一种“招徕定价”手段。社区菜摊是伴随着农贸市场衰退这样一种城市规划衍生出小型菜市场,他们以个人菜摊形式穿插分布在城市各个社区中。这种个人菜摊往往规模不大,品种为居民常见蔬菜,地点为各大居民社区内外。它虽然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市民“买菜难”的问题,可竞争激烈程度下降导致摊贩对蔬菜价格有了更多的主导权与加价空间,无形中加深了“菜价贵”的问题。
一些学者通过调研证实了蔬菜零售商的确对菜价拥有一定的市场支配力。根据范润梅等人在《蔬菜市场批零价差和价格传递机制分析》中的调研结果可知,一般来说蔬菜零售价和批发价的比例小于等于1,被认为该市场流通是有效率的,价差正常。但北京蔬菜的批零价差大部分超过这个界限,有些蔬菜在旺季的零售价甚至是批发价的2倍以上。这说明北京蔬菜市场流通效率较低。研究进一步发现蔬菜市场的零售商通过批零价格调整的滞后性扩大价差。以北京蔬菜市场上小白菜、西红柿和土豆的零售价格为例,零售商对批发价格上升所做出的回应(提升零售价格)更迅速,对批发价格下降所做出的回应(降低零售价格)较迟缓3。
可见,发展新型蔬菜销售模式不仅是一项惠民举措,也是当前市场的迫切需求。对此,北京区县“菜篮子”工程创新了五类十种蔬菜零售新模式,包括直营对接新模式、社区“直投菜柜”模式、周末车载蔬菜模式、蔬菜连锁经营模式、以及网店模式等。本文就针对其中的车载蔬菜市场与连锁经营模式进行分析,并结合石景山区的实际情况论证适合该区域的蔬菜销售模式。
1.蔬菜直销可行性分析
目前,北京地区开展的主要蔬菜直销形式为周末车载蔬菜市场。周末车载蔬菜市场是商务部、北京市政府联合支持项目,由政府搭建平台,帮助京郊地区蔬菜生产流通合作组织进城直接销售蔬菜,通过农民自产、自收、自营的新模式,最大限度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以便解决蔬菜“买贵”、“卖难”问题。对于车载市场的选点情况,北京市商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市场的选址主要以三环路以外地区为主,选择蔬菜零售配套设施相对不足的小区,利用社区空地、闲置停车场、废旧设施等场所开办。
周末车载蔬菜当前的销售模式是,合作社从社员手中收购蔬菜,统一销售,年底有利润再给社员分红。一方面,合作社的收菜价比一般批发商高,让菜农得了实惠;另一方面,因为直销没有中间环节,销售人员都是社员,人工成本低,所以合作社的蔬菜销售价比市场价低。比如菜花,菜农卖给批发商每斤0.3元,经过几道环节后,市场上的销售价每斤至少要1.2元;而益农合作社从菜农手里收购的价格定为每斤0.45元,最后直销价为1元。
根据我们的实地调研发现,周末车载蔬菜经营到目前为止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对于这样一个周末出现的菜市,消费者更多是以体验新事物的心态来购买,并未把新模式替代传统购菜途径。分析其原因,首先是石景山区的两个售菜点仅依靠一辆蔬菜保鲜车进行运送,供给量无法满足需求;其次是从试点的管理与菜价上来看,车载蔬菜缺少专门的售菜人才。在调查中发现,蔬菜当天的定价没有合理的依据,大部分蔬菜价格低于本区农贸市场价格,可也有一些高于市场价格。而且每周提供菜品的数量也比较盲目,其调整的依据是上一周周末的销售情况,由于间隔时间长,供给变化存在滞后性。
以上问题可以通过扩大规模以及引进或培训人才来弥补,可无论哪个方面都需要投入一定成本才能达到效果。现有的周末车载蔬菜市场是在享受政府补贴的情况下以低利润维持着,如果增加运营成本,或政府不能继续支持,周末车载蔬菜是否能够盈利是个未知情况,或者该模式将失去它的低价优势。由此看来,周末车载蔬菜这种模式并不适合在石景山区长期运营。蔬菜直销的利润相对来说较低,要取得较好效益还必须从规模化、多样化上下功夫。那么我们再来看连锁经营模式。
2.蔬菜连锁经营的可行性分析
连锁经营通常是指一个企业的某种(类、品牌)商品的销售模式或某种服务的提供模式4。连锁经营把独立的、分散的商店联合起来,形成覆盖面广的大规模销售体系。其下属连锁店分工明确、相互协助,形成规模效应,共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5。在很多行业,连锁经营模式的成功运作为企业带来了惊人的经济效益。例如我国的水果超市是在21世纪初开始出现的,近几年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迅猛增长。据统计调查,全国水果专卖超市超过10000家,单店年营业额360万元以上规模的水果超市超过1000家,年零售额过100亿元,占水果市场零售总额的5%左右。部分城市的成熟连锁超市已占本地水果零售总额的60%以上,如杭州、沈阳等6。
水果超市的出现和繁荣发展有一定的必然性。首先,随着农业的发展,规模化的生产成为必然趋势,这将给农产品销售的产业链带来颠覆性的革命。因为传统的蔬果种植以农民家庭为单位,种植面积小而且比较分散。只有依赖贩运商去组织收购,再拉到批发市场集散才能完成交易。因此,传统的蔬果销售是经由“种植户—贩运商—批发市场—果蔬摊贩”这样一个链条。但是,当大规模生产成为现实后,种植基地与专业超市的对接就成为农产品流通可以实现,并且最具效率的模式。
其次,在国家政策方面,为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对农业的扶持和优惠政策,鼓励农业走规模化、产业化的道路。为了促进农产品的流通,国家正在大力推进农超对接。
最后,当与产地对接实现后,蔬果的连锁经营在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与传统经营模式相比,连锁经营模式有利于对同一资本下多家店铺实行统一经营,统一管理调度各站点的人财物等资源信息。在采购方面,由于是规模采购,能够获得折扣、降低成本;在物流方面,由企业统一调度,提高了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在销售方面,由于企业是连锁模式,市场辐射面广,覆盖规模大,具有规模竞争优势。与单个摊贩相比,其规模大、形象好,易发挥品牌效应,更易获得消费者的信任。与大型超市相比,连锁店铺的网点又多又密。店铺开设在小区旁边,利于消费者就近购买,更能为消费者节约时间。
目前,虽然蔬菜连锁经营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但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水果超市产生的条件蔬菜产品也完全具备。并且,蔬菜与水果在产品性质上有许多相似之处,水果超市的成熟发展模式给蔬菜销售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
3.石景山区的现有条件分析
接下来我们从蔬菜需求、政策环境、地理环境与人才四方面来分析在石景山区进行蔬菜连锁销售的现有条件。
根据我们的调研发现,由于部分不达标的农贸市场被拆除后未按“拆一建一”的原则建设新农贸市场,加之多年来绝大部分新建小区没有配套的农贸市场,石景山区也面临着一定的蔬菜供应缺口。根据消费者购买意愿调查,约有86%的居民更加愿意在居所附近购买蔬菜7。而蔬菜连锁专卖店由于设在小区附近500m内,可以弥补农贸市场辐射不足,冲击个体菜摊的价格主导权,为居民创造方便、快捷、安全的买菜环境,将受到居民的欢迎。顾客的支持为蔬菜连锁店的成功提供了保障。
除了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在对区商委同志的访谈中,我们了解到伴随着石景山区CRD首都休闲娱乐中心区的规划建设和老旧城区改造工作的不断推进,政府非常希望这样新型蔬菜销售模式的出现,并提供支持。这些国家和地方政策的支持,为石景山区开设蔬菜连锁店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在地理环境方面,石景山区坐落在西五环附近,石景山路、莲石路、阜石路与西五环、西六环构成了四通八达的道路网,方便近郊农业基地或合作社对蔬菜的运输,利用规模优势节约运输上的成本支出。
在人才方面,北京市具有人才聚集的特点,那么聘请与培训专业管理人才就有更多更广的选择性,更容易找到适合我们的连锁店管理人才。石景山区作为北京的中心城区之一,利用好北京市的人才优势,建立科学严谨的管理体系,从形象、服务态度上抓住消费者的心理,更能取得好的销售成果。
本研究为北京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支持项目,项目编号1215。
参考文献:
[1]赵媛媛.露天农贸市场将在五环内消失[N].北京青年报,2011年03月28日。
[2]孙毅.北京五环内逐步取消农贸市场 菜价上涨引市民不满[N].北京晚报.2011年04月06日。
[3]范润梅,庞晓鹏,王征南.蔬菜市场批零价差和价格传递机制分析[J].商业研究,2007年11期:110-114。
[4]王吉方.连锁经营管理教程[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2-3。
[5]奚华.连锁店专卖店金牌主管经营与管理[M].中国商业出版社,2008年。
[6]饶印文.水果连锁超市大有可为[J].中国商贸,2011年27期:9-10。
[7]杨为民,董清华.消费者行为对蔬菜连锁经营的实证分析——对北京市蔬菜消费者的。
[8]农村公共品投入的技术经济问题——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8年。
作者简介:
本文所分析的市场主要是指交易的地点和场所,即马克思所界定的“狭义的市场”,诸如集贸市场、小商品批发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等形式。
“建一个市场,兴一门产业,富一方经济”曾是农村市场经济发育过程中一幅形象生动的画卷。许多地区正是由于通过兴建市场,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一段时间内,投资兴建市场成为经济活动中的一大热点。但是问题也很快显露出来,不少市场生意清淡,日趋衰落几近“空壳”,还有许多市场完全闲置。调查中,笔者见到不少杂草过膝的“机动车交易市场”,天天晒地皮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卷帘门紧闭、空荡荡寂静无声的工业品交易中心,也见到一些昔日十分繁荣、人气兴旺的市场在二期三期扩建工程后却走向衰败。
一个市场的兴衰成败,有着十分复杂的原因。对市场的经营管理是否得当,是其中一个带有普遍性的十分重要的变量。而这正是目前被人们所疏忽的。本文试图从营销管理(Marketing Management)的层面对此作一些分析。
二、市场营销什么——顾客、价值与营销
在市场活动中,市场的投资兴办者和市场的使用者构成“营销者一顾客”关系。市场的使用者分两类主体:售卖者和购买者,当然他们之间构成另一层面的“营销者一顾客”关系。
市场的使用者——不管是其中的售卖者还是购买者,他们在市场的投资兴办者——市场的营销者所提供的“适宜的场所”相遇、发生交易、实现各自的目的。由于使用了这种“适宜的场所”得到了“交易的便利”而向市场的营销者付费(摊位租赁费、市场管理费及其他费用)。当然这种付费在形式上是由其中的一方——售卖者统一“理单”的。可见,“适宜的场所”是市场的营销重点,而“交易便利”则是顾客价值之所在,也是市场的营销核心。
那么,什么样的场所是“适宜的”?“交易便利”的标准是什么呢?显然,对售卖者而言,是足够多的购买者和低廉的交易成本;对购买者而言,则是足够的售卖者和低廉的交易成本。所以最终答案可以明确地归结为一个:最有利于汇集售卖者和购买者之间的交易且交易的成本费用最小。因此如何汇集市场交易,如何降低市场上的售卖者和购买者之交易成本,是市场的营销管理者必须考虑的头等大事,因为这是顾客的核心价值和利益所在。
具体而言,以下一些方面体现着售卖者和购买者的利益,决定着能否汇集足够的交易和交易成本的大小,是市场营销的主要方面。(l)合适的地点:要求市场的营销者在投资建设市场时广泛研究,科学选址。(2)合适的时间:要求市场的营销者确定合适的开市时间。(3)合适的设施:要求市场的营销者提供适当的附加设施,方便交易。(4)良好的秩序:要求市场的营销者加强管理,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5)良好的形象:要求市场的营销者重视市场的形象建设,建立美誉度。(6)良好的知名度:要求市场的营销者重视市场的宣传,扩大影响,提高知名度。(7)适度的规模:要求市场的营销者注重研究和分析,搞好发展规划。(8)低廉的费用:要求市场的营销者适度收费。重视市场使用者的经济利益。这八个方面的营销管理任务,可以通过具体的营销组合加以落实和完成。 共3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三、市场如何营销?——产品、价格与促销
市场的营销策略在战术层次落实在营销组合4P’S方面,和一般的产品营销不同,市场的营销不需要考虑分销渠道决策方面的任务。
1.关于产品策略
在现代营销管理的分析框架中,能够提供给顾客(市场),满足其需要和欲望的任何事物都构成产品的范围。而且围绕某种核心利益(价值),产品还是一个呈现层次性并具有扩展性的“产品的整体”概念。
在市场所提供的“产品”中,其核心产品(价值)是“交易便利,成本低廉”,其形式产品是“合适的地点”、“合适的时间”、“合适的设施”,其扩展产品(附加产品)是“良好的秩序”、“良好的形象”、“良好的服务’、“良好的知名度”等等。市场的产品策略,包含了上述诸多方面的决策。
第一,科学选址是个关键。
市场的特殊性在于是在我选定的地点等待售卖者和购买者前来相遇并发生交易,可见这个地点十分关键。其他工作再出色,如果选址不科学不合理,这个市场成功的可能性不会很大。调查中发现,很多空壳市场之所以空壳,选址不科学是十分明显的“先天性”缺陷。调查中还发现一些城市中建设的“农贸市场”冷冷清清,而附近的“马路市场”生命力十分顽强,有关管理部门屡禁不止,除了管理上的问题外,选址的不科学可能是其中十分重要的原因。
选什么样的地点是科学的呢?答案是能够汇集足够多的交易者且交易费用最小的空间区位点。对售卖者而言,购买者越多,成交的可能性越大,越有价值;空间距离越近,或交通运输越方便,交易成本越低,越有价值。对于购买者而言同样如此。当成交的可能性与空间距离不一致时,会呈现某种替代,最终会形成一种动态的均衡。这种均衡表现为市场具体的辐射范围或“商势圈”(关于市场建设中商圈理论的应用笔者已另撰文分析,见《中国流通经济》2000年第一期)。所以,成功的市场在区位上会有某些共性,形成种种市场模式:或者是一种产地市场,如义乌小商品市场、常熟招商城,这类市场由于靠近生产基地容易汇集足够多的售卖者,以致购买者觉得跨越一定空间距离依然有交易的便利和低廉的采购成本。或者是一种销地市场,这类市场能汇集足够多的购买者,以致售卖者觉得跨越一定空间距离依然划算,如诸多的城市农贸市场。或者是一种中转型市场,这类市场因为交通运输特别方便,以致售卖者和购买者都觉得在这个点上交易,完成一次转手是一种节省交易成本的形式。
因此,科学选址应该考虑:一是能否汇集足够多的售卖者,如在某个产品的产地建市场的成功可能性较大。二是能否汇集足够多的购买者,例如,城镇农贸市场能否成功关键在于能否汇集和方便足够多的购买者,所以规划布局很重要。三是是否处于大的流通的中间地带,作为中转地能在商品流通特别是“物流”中明显节省交易成本。调查发现,不成功的市场绝大多数不符合上述三条中的任何一条,许多地方政府的热情很高,但没有作认真研究,凭想象造市场,认为只要有市场就会引来交易,还美其名曰“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殊不知,“凤凰”栖树,是趋利而择,凭空造市,没有区位优势,造出来往往只是“壳”而很少能成为市。
第二,“市场”这个产品是个丰满的整体。
重视市场的硬件建设,忽视市场的“软件”建设是目前许多地区市场建设中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硬件设施不断上档次,从露天市场变成全天候室内市场;从一期工程到二期三期工程扩建,许多地区确实舍得投入,但市场的生意并没有同步兴旺,有些市场甚至不如从前。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这里存在两个明显误区。 一是硬件设施的建设脱离实际的需要。盲目上档次,追加投入最终加重了“交易者”的负担,减少了他们的赢利空间,进而减少了该市场“价格”的优势,减少了该市场的广泛吸引力,导致生意日益清淡。二是忽视“软件”建设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这一点更突出。有的市场缺乏良好的秩序,不法商贩欺行霸市;有的市场假冒伪劣横行,声誉日益败坏;有的市场治安不力,交易者蒙受损失,缺乏安全感;有的市场帮派林立恶性竞争;有的市场缺乏良好的服务等等。所有这些最后的共同结果是增加了交易成本和费用,销蚀了该市场的核心利益,从而失去了市场存在的基础,逐渐空壳。
现代营销管理强调产品的整体性、层次性和拓展性。对于“市场”这个产品也是一样。场所、地点、设施只是其中表层的东西,仅仅只是提供给顾客的价值的“载体”,营销管理的任务是提供给顾客一种“综合价值”(利益),而不仅是载体本身。对于顾客而言,“合适的地点’、“合适的设施”、“合格的时间”、“良好的秩序”。“良好的形象”、“良好的服务”都是其利益的构成。因此“市场”这个产品同样是一个丰满的整体。拓展市场建设的工作范围,纠正忽视‘嗽件”建设的偏差,为顾客提供更多的价值和利益,是目前市场的营销管理中需要重视的一个方面。
2.关于价格策略
在市场的营销管理中,价格策略表现为各种形式的收费,包括摊位的租赁费、管理费以及各种有偿的收费决策。在市场收费中,有些收费属税费和行政性规费,除去这一块以后的其他收费则属于市场的营销者价格决策的范畴。 在市场的营销管理活动中,不少市场投资者存在认识上和工作上的偏差。认为一个市场在一定的区域内具有相对垄断性,因此,市场一旦建成就是“聚宝盆”,就是“提款机”。所以巧立各种名目滥收费,使商贩们不堪重负、怨声载道,许多市场由此而衰。
我们认为在市场上存在着三方主体同时进行着两场交易游戏。作为市场投资者的市场的营销管理者和作为市场服务需求者的售卖者(商贩)、购买者,在市场的营销管理者与售卖者、购买者之间存在着交易游戏,在售卖者与购买者之间存在着另一场交易游戏。从动态上看,两场游戏得以维持的前提必须是“三赢”。“双赢”或者是“单赢”都是不可持续的。三者之间是一种“一损俱损,一荣不是荣”的相互寄生关系。市场定价过高,首先影响售卖者的利益,影响其经营成本和商品价格,进而影响购买者的利益,最终使市场失去吸引力。一个缺乏广泛吸引力的市场不可能是一个成功的市场。当然,售卖者不能赢利的市场也不可能长期存在。所以必须是“三赢”,而且作为市场的营销管理者必须首先考虑和帮助售卖者和购买者“双赢”,在这个基础上达成自己的赢利。从营销实践看,正反两方面的例证实在太多。为什么各地的马路集市屡禁不绝,而规划建设的农贸市场商贩却不愿进场?各种繁重的收费就是一个重要原因。为什么浙江市场能成气候,从小小的集市发展出一个个大型专业市场,同样和良好的服务、优惠的入市条件有密切关系,广泛吸引全国各地的厂商和商贩进场交易,最终形成辐射全国,甚至东南亚的大市场、大流通格局。 在一定的区域内,市场是否存在垄断性,值得怀疑,除非这种垄断是由区域发展规则所规定的行政性垄断,但即使是这样的垄断也是很脆弱的,如果不能实现上述“三赢”,同样不能生存。
实际上,从市场的价格构成看,十分明显的成本特征是其成本结构中主要部分是固定成本,而变动成本所占比例甚小。这样的成本结构适用“薄利多销”的原则,只要能吸引足够多的客流量,增加成交额,就能从薄利中盈大利。在市场开放初期或缺乏人气的特殊时期,甚至可能采用只考虑弥补变动成本的“边际贡献定价法”吸引售卖者进场。这是培育市场的“造市”手法之一。
3.关于促销策略
促销是一个十分重要但普遍没有引起市场营销管理者重视的问题,和铺天盖地的商品促销相比,有关市场的广告宣传和其他促销活动寥若晨星。其实,市场的促销同样十分重要。一个市场的吸引力有多强,辐射圈有多广,商势圈有多大,都和这个市场的知名度有密切的关联。通过有力度的促销,通过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提高,市场完全可能进一步拓展其商势圈的空间范围。曾有媒体报道,某非法废旧机动车市场一经媒体曝光竟使其生意火红偌于先前。这从反面佐证了市场促销的功效。从流通经济学的角度讲,市场是经济活动流中“商流’“物流”“信息流”的汇集点,其中信息流是商流和物流的基础,畅通的信息有助于商流和物流的进一步壮大,各种“流”越是通畅顺达,越有利于流通的实现,有利于这个汇集点对外扩展,而市场的促销从中起到了的作用。
市场的促销方式很多,广告、宣传报道是最适宜的方式,因为这两种方式具有覆盖面广的性质。市场的营销者应该增加促销预算,在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上下功夫。对于市场的营销者而言,市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是其最重要的最有价值的财富之一,有了知名度和美誉度才能“招天下商客”,才能兴旺发达。 共3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四、市场的营销管理的总体把握一一环境分析、优势定位和竞争
市场的兴衰除了和上述战术层面的营销管理把握正确与否相关以外,和环境变迁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深受其影响。深入分析市场面临的环境因素及其变化趋势,及时调整营销规划和营销方案是市场的营销管理中的又一项重要任务。
影响市场兴衰的环境因素很多,有政治法律方面的因素,诸如市场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行政规章等等。也有社会文化方面的因素,诸如人们的价值观念、经商传统等等。调查中发现浙江不愧为“市场大省”。一是浙江的各类市场数目繁多,规模大,经营繁荣;二是全国各类市场中的经营者浙江籍的为数最多,各地市场的摊位几经易主,最后大多会落入浙江人手中;三是全国各地市场别是工业品、日用品、小商品大多为浙江货。这种现象可能只有在社会文化层面才能找到最终答案。除此之外还有经济环境方面的重要影响因素,诸如产品结构、商业周期、经济发展阶段等等。(p.308-329)还有自然环境方面的各种影响因素和技术环境方面的各种因素影响,诸如交通运输条件、自然条件、通讯技术、物流技术、商流技术等等。环境因素对市场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其影响可能是正面的影响,也可能是负面的影响。前者是一种新的潜在发展机会,而后者是一种“环境威胁”。作为市场的营销管理者要能够充分发掘和利用有利于市场兴盛繁荣的因素,同时识别各种现实的和潜在的“环境威胁”,采取一定的措施消除和避免其不利的影响。这是现代营销管理的一种基本思路,在市场的营销管理中同样十分有效,需要营销者足够重视。
一个市场的存在和发展必定有其存在和发展的合理性,这种合理性表现为某些相对的“优势”,这种优势是市场发展之本。
市场常见的相对优势主要有:(l)区位优势,例如靠近产地,容易汇集厂商;靠近交通运输枢纽有利于降低物流成本等等。(2)信息优势。由于有足够的信息流,能灵敏反映市场的供求状况变化,发现“真实价格”。(3)声誉优势。良好的声誉能增加交易者彼此的信任感,减少其风险预期和交易成本。优势越明显,就越具备吸引力,越有可能成“市”。缺少优势的市场最终可能只是“宽”,不大可能是兴旺发达的“市”。因此,作为市场的营销管理者,营造出自己独特而又明确的相对优势是营销管理中的战略性任务。
不同的市场之间会有一定的竞争。这种竞争主要表现为对购买力的分割。在城市农贸市场布点、工业品市场规划等方面这一点尤为突出,规划布点不合理会影响市场的发展。但市场之间的竞争有时会是一种共生关系,甚至是互补关系。这主要是因为市场在空间上的集中,有利于汇集更多的信息,从而实现信息优势的增效,构建出一个影响力更大覆盖面更广的市场群。因此在市场营销管理中,竞争性营销策略的设计有别于其他产品的营销。互补、共生、优势放大(增效)是处理竞争关系时必须认真研究、充分利用的重要方面。
总之,市场的营销和其他产品的营销一样必要。重视市场的营销有利于提高市场的经营管理水平,更好地满足市场参与者的需要,也是提高市场效益的重要方面。将现代营销管理的框架和方法引入市场的经营管理活动之中,有助于目前市场管理中许多问题的解决,有助于市场的兴旺发达
上半年,*区科技工作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自主创新大会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深化实施*科技三年行动计划和科技强区战略,广泛提高全民科技意识和基本素养,加快建设“三个*”与创新城区步伐,全力推进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科技工作成效明显。荣获20*年度区党政领导科技进步和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市级优秀,被评为20*年浙江省专利工作先进集体、20*年度*市科技合作及网上技术市场工作先进集体,并获得20*“创意*”工业设计大赛组织奖,*区科技创业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被评为二*年度*市科技创新十佳科技企业孵化器,创意产业蓬勃兴起,LOFT49号、唐尚433、A8艺术公社及乐富•智汇园4个创意产业园区初具规模,运河天地文化创意产业园被评为第一批*市高新技术产业园。
一、上半年工作回顾
(一)坚持科技进步考核,巩固科技强区建设。以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为重要抓手,深入贯彻落实推进“两创”和巩固“科技强区”总战略,加快建设“生活品质之城”和建设“三个*”。为确保完成各项创建及考核工作任务,我局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主动沟通、汇报,认真完成考核各项准备工作。5月29日,市考核组已对我区进行了20*年度党政目标考核现场初核。据20*年5月的《20*年度县(市、区)科技进步统计监测》预报告:20*年度我区企业技术开发费支出为5.33亿元,较上年增长19.13%,企业技术开发费支出占销售收入比例为1.24%,较20*年增长4.27%。为进一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和每两年一次的省级科技强区复核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引进培育高新产业,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上半年,区科技局以“企业服务月”活动为抓手,深入调研企业实际情况,重点开展辅导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工作。先后走访了多家企业,做好省、市级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申报辅导工作。开展20*年度*区科技进步奖评审,共评出一等奖2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12项。涌现了大批创新型科技项目,截止5月底,已辅导推荐*汇捷食品化工有限公司、*利尔达科技有限公司等9家企业申报省、市级高新技术企业。已推荐国家星火计划等国家、省、市科技计划65项,已有*凯迪环卫机械设备厂的立式垃圾压缩机等7个项目列入*市成果转化项目。同时,组织*中亚机械有限公司、虎牌控股集团、浙江天马轴承股份有限公司、*人人集团有限公司4家企业申报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100强,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到47家。组织企业参加*市科技创新五个“十佳”评选活动,*区科技创业中心获得*市“十佳”孵化器荣誉称号,省级高新技术企业——浙江天马轴承股份有限公司经过多年培育成为*区唯一首批列入“*市科技创新十佳高新技术企业”的单位,该公司20*年研发费投入达6950万元,获得多项国家技术专利,并被培育为浙江省专利示范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25.61亿元,利润总额达3.12亿元。该公司共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4项,国家火炬攻关项目2项,省、市重大科技项目18项,已集“中国名牌”、“国家免检”、“中国驰名商标”、和“最具市场竞争力品牌”四大国家级荣誉称号于一身,成为*高新技术的龙头企业。
(三)培育发展创意产业,推进产学研联合。紧紧抓住文化创意产业良好的发展机遇。围绕运河天地文化创意园三年行动计划,出台《*区文化创意产业基地认定与管理办法》,建立由区统计局、科技局、镇(街道)、基地等组成的文化创意产业统计服务体系,在各镇(街道)建立了文化创意发展领导小组,加快形成文化创意产业属地管理工作机制。对符合认定条件的创意产业基地,启动了市级孵化器申请认定程序。开展以“擦亮运河天地品牌”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完成“运河天地”品牌的商标注册工作。上半年,还积极配合区政府与城市学院成立创意产业项目小组,主题开展《*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实地调研》,并与城市学院在“*区全民科学素养调研”、知识产权等方面合作开展软课题项目,促进了产学研联合和科技成果产业化。通过积极推动辖区企业与院校合作申请*市产学研项目,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新产品开发服务平台,有效提高企业创新能力。辖区所属的*市化工研究院被评为二*年度*市科技创新十佳高校院系科研院所。
(四)培育创新载体,增强创新实力。一是企业孵化器建设得到加强。以国家级创业服务中心标准为建设要求,区科技创业中心以做好孵化企业的服务、管理、引导工作为重心,求发展、求实效。区科技创业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孵化器,成为*市区县中第二家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这是继20*年区科技创业中心被认定为省级重点孵化器以来,我区孵化器建设的又一次突破,为全省和全市孵化器的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今年1-4月,区科技创业中心119家孵化企业实现技工贸总收入0.96亿元,上缴税金158万元,比去年同期的142万元,增长了11%。二是企业创新平台建设得到加强。上半年,我局继续做好市级以上高新技术研发中心的辅导申报工作,已辅导*鸿鹄电子有限公司、*万马高能量有限公司、*国迈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准备20*年*市企业高新技术研发中心专家评审答辩材料,推荐引导虎牌集团、人人集团等4家企业申报20*年第一批省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到目前为止,全区已有市级以上企业高新技术研发中心13个,其中省级企业高新技术研发中心1家。三是知识产权工作得到加强。出台《关于鼓励提升区域自主知识产权能力的若干意见》政策,分别对专利申请、专利试点企业、企业研制含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以及被国标、行标所采纳、推荐、备用并在有效期内的企业专利技术进行重点支持与奖励。积极开展“世界知识产权日”暨20*年“保护知识产权宣传周”等系列宣传活动,加大了知识产权的宣传与影响。以参与组织20*“创意*”工业设计大赛为契机,举办了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4家高等院校与*人人集团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的“创意设计对接会”,各院校专家对浙江建华压滤机有限公司的压滤机外型及结构等的创意设计,进行讨论。培育辅导人人集团等5家企业申报20**市专利试点企业,力争我区市级以上专利试点(示范)企业数大幅度增长。四是“科技信箱”建设得到加强。积极利用“浙江科技信箱”这一科技服务平台,以企业技术创新需求为主导,积极开展多层次、多类型的技术合作,今年上半年,新增发展单位会员30个,个人会员241人,累计单位会员144个,个人会员1159人。
我区企业的自主创新实力依托有效载体,大幅度提升。一是省级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以上实现“零”的突破。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联汇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的《广播电视广告监测系统》获得20*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实现了我区省级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以上“零”的突破,20*年度我区共获得市级以上奖励科技成果10项。二是涌现了一大批专利成果。上半年,共向174个专利项目发放资助经费132200元,专利项目同比增长25.2%。涌现出了一批拥有较强自主知识产权创新能力的企业。区级专利试点企业——*人人集团有限公司对申报专利获得专利的人员,特设“人人奖励基金”进行专项奖励,企业专利开发、申报逐年提升,至今已申报了8项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软件著作权1项。该公司20*年1-4月新产品销售为4228.39万元,占销售的比例为71.15%,。
(五)营造创新环境,优化服务质量。1、召开全区科技、文化创意产业工作会议。召开全区科技、文化创意产业工作会议,深入探讨了科技、文化创意产业工作。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把握科技、文化创意产业工作的科学内涵,增强建设“三个*”、巩固“科技强区”的责任感和紧迫感。2、开展“树新形象、创新业绩”主题实践活动。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打造生活品质之城和建设“三个*”总体目标,通过设立局长专题科技调研课题、落实企业服务月工作等举措,重抓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展开校企对接,推进政府、企业与院校的联动合作,深化拓展“树新形象、创新业绩”主题实践活动。自从中央组织部向全国发出《关于做好部分党员交纳“特殊党费”用于支援抗震救灾工作的通知》后,*区科技局广大党员为支援灾区抗震救灾,在全局已捐款3600元的基础上,又再次以“特殊党费”捐款7600余元,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作为一个党员的先进性要求。3、设立专题科技调研课题。针对我区企业专利意识和申请专利的新增企业数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等问题,组织人员集中走访了部分高新技术企业与相关部门,开展了“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调研。加大对近期出台《关于鼓励提升区域自主知识产权能力的若干意见》等政策的宣传贯彻,并结对企业科技人员开展服务企业工作。同时,积极引导企业申请各类专利,针对我区无申请专利的企业开展专利申请全天侯服务,推进企业实现专利申请“零”突破。据*市专利局初步统计:1-4月份我区累计专利申请185项,授权专利100项,为我区积极创造条件申报创建浙江省区域知识产权创建(示范)区奠定基础。4、开展特色科普工作。成立“*区反协会”,并选举产生了第一届理事会。与市科技局、科协上下联动,组织各镇、街道及学(协)会成功举办了第二十二届科技(科普)周,并举行了“携手建设创新型城市--创业创新、文明和谐”科普宣传图版展评,共评出特等奖等四个级别的奖项,对20*年度青少年科技创新区长基金、区优秀科技工作者和优秀科技管理工作者、区自然科学优秀论文进行表彰。联合商贸局开展送科普进农贸市场活动,3月底前,已改造提升14个农贸市场科普宣传栏制作,设计印制了140块科普宣传图板送农贸市场上栏宣传。5月初,为14个农贸市场发放“健康城区你我共建---*区建设健康城区系列丛书”近10000册。
【关键词】 农产品物流成本对策
嘉锪鳌⑴┎肺锪鞒杀镜哪诤?(1)低碳物流是伴随着低碳经济发展起来的新兴概念,是指人类在发展社会物流的过程中,以节约能源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作为其目标,在物流的流通、加工、运输、装卸等各个环节的物流活动中,采取新的技术、新的能源、新的手段等方式尽可能地降低能源消耗,减少对于环境的污染。(2)农产品物流。农产品物流是指以农产品作为服务对象,对于农产品运输、仓储、包装、配送、加工等各个物流环节提供服务,实现农产品从农户到消费者的合理流动。 (3)农产品物流成本的构成。农产品物流成本主要是由运输成本、仓储成本、流通加工成本、装卸与搬运成本、包装成本、配送成本、交易成本等所构成。其中运输成本主要包括物流运营过程中的运营费用、人工费用及事故损失、罚款等相关费用所构成。这一部分成本是农产品物流成本中主要组成部分,毕竟物流成本的高低不但取决于运输的合理化,同时也取决于运输整体费用的高低。仓储成本主要是由仓储的运营成本、缺货成本、库存损耗等因素所构成。农产品总体物流成本的高与低在某种程度上也取决于其仓储成本的高低。例如农产品企业签订了某销售合同,但是农产品在仍未支出前,企业就需要承担大量的仓储成本,其中包括资金占用成本、产品损耗等。流通加工成本主要是由流通加工过程中,为了保证农产品质量,企业需要对农产品进行一系列的加工所产生的费用。由于农产品的特殊性,这部分成本需要根据不同农产品而各不相同。装卸与搬运成本主要是指在产品在装卸与搬运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主要由人工费用、运营费用及合理的损耗费用所构成。配送成本是发生在将产品从企业配送到消费者手中这一过程中的所有费用。交易成本主要由交易前的信息成本、交易中的成本和交易后的成本所构成。
2 吉林省农产品物流发展现状分析
2.1 吉林省农产品发展分析
吉林省是典型的农业大省,同时也是我们国家非常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从2007年至2011年数据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吉林省的农业总产值在不断增加。通过下表我们可以看出,从2007年至2011年吉林省农林渔牧业的总产值从1414.9亿元增加到2275.15亿元,且每年增有增长(表1)。
2.2 吉林省农产品物流发展分析
农产品物流是为了满足消费者需求而进行的农产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之间的物理性流动。从吉林省2010年物流总额变化来分析,2010年吉林省社会物流总额为22632亿,同比增长12.4%,保持了较快增长态势其中工业品物流总额16790亿,同比增长14.1%,占社会物流总额的比重为74.2%,仍是带动吉林省社会物流总额增长的主要因素。外省市流入货物物流总额4199亿,同比增长1.3%,占社会物流总额的比重为18.6%。农产品物流总额、进口货物总额、再生资源物流总额、单位与居民物流物品总额分别占社会物流总额的比重为3.3%、3.6%、0.2%、0.1%。由此可见,农产品物流增长保持了一个飞速发展的速度。(见表2)
2010年,吉林省社会物流总额达2.26万亿元,同比增长12.4%,增幅比2009年提高了1%。其中农产品物流总额达到741亿元,同比增长15.3%,增幅比2009年提高7.9个百分点,占全省物流总额的3.3%。
通过上面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农产品物流总额的增长幅度还是比较快的,但是与工业品物流总额相比还是有着比较大的差距。显然,农产品物流发展的好与坏会直接影响到吉林省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而对于农业物流而言,物流成本是影响农业物流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找出吉林省物流成本中存在的问题,并尽可能地解决其问题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3 吉林省农产品物流成本过高的原因分析
3.1 吉林省农产品物流组织效率偏低
在西方发达国家农产品的物流所占成本一般不到产品成本的10%,而在我国其花费物流方面成本基本都要超过总成本的20%~30%,而农产品物流成本所占比例昜高,约占30%~40%,例如粮食的成本占40%,鲜活农产品甚至会达到60%左右。吉林省本身而言,其农产品物流组织效率偏低,其物流成熟度远未达到理想水平。在美国 ,如果某农场主想要销售粮食,就会有相关的行业协会出面代表他与政府及其他部门进行协商、沟通各种问题,为其发展提供各种便利,同时还会承担农产品物流中的加工、包装、配送、装卸等重要职能。而对于吉林省而言,大多数普通农户仍然处于自产自销的状态,虽然不是面对消费者,但离组织化仍很遥远。这就非常不利于农产品物流的发展,同时这种各自为政的状态也使得农产品物流成本居高不下。
3.2 吉林省农产品物流设施投资不足
农产品物流需要大量的物流设施与装备。如果设施与装备不完善不但会影响物流的运输、配送、装卸等环节,同时也会造成大量产品的腐烂、浪费。我国的农产品物流一般都采用的是自然环境下的常温物流,因而也导致了类似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存储等物流环节上造成重大的损失,每年我国在果品与蔬菜上的经济损失约上千亿元,这比发达国家要高出几倍甚至十几倍。吉林省本身经济总量不大,在农产品物流设施的资金投放上相比我国其他经济发达省份就更少一些,进而使得吉林省农产品物流成本相对更高。
3.3 吉林省农产品流通体制仍不完善
吉林省内大多数农户在农产品流通过程中,基本采用的是传统的以各类农贸市场、批发市场作为其流程范围。通过各级的分销商、中间商或者直销等形式进行销售。在这种流通体制下,其交易手段单一,而且市场管理也不规范,更重要的是农产品的销售需要向各级市场上缴不菲的交易费用。一般农贸市场都是企业或者单位开设,需要收取费用获得生存,因此导致农产品物流成本再次升高。
4 降低吉林省农产品物流成本的对策
4.1 提升吉林省农产品物流组织效率
降低农产品物流成本是提高吉林省农业产品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而提升吉林省农产品物流组织效率是我们首先需要面对的问题。我们需要进一步发挥农业协会的作用,多点开花,媾合各个地区的行业协会,同时加强行业协会的职能,提高其服务职能,进一步为农户提供各种服务。尤其是对于农产品物流的各个环节。尽量在各地区鼓励当地的龙头企业带动零散农户,将农产品物流进一步流程化、标准化、统一化。
4.2 加大吉林省农产品物流设施投入,提高农产品深加工水平
政府部门应该进一步加大对于物流网点的建设,尤其是对于农产品物流发展的支持。2012年吉林省提出将要推出“三个三”工程,在吉林省30个县建立物流配送中心、在300个乡建立物流配送站、在3000个村建立物流配送点,以期解决农产品物流发展的问题。同时,我们应进一步提高农产品深加工水平,建立更多的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例如吉林省大成集团玉米深加工、吉粮集团的大豆加工、华正的肉产品加工等企业。
4.3 进一步改善农产品流通体制
大部分的经济发达国家都为农产品物流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地公益性质的农产品流通设施,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公益化组织机构,这在某种程度又进一步促进了农产品物流成本的降低。反过来看我们国家的大部分农贸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不但收费高,其在物流配套设施的投入上也不尽人意,进而又导致农产品物流的成本提高。因此我们应该向国外发达国家来进行学习,进一步改善农产品流通体制,进而降低农产品物流的成本。
参考文献:
[1]胡玉莹.我国低碳物流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J].港口经济,2011(8).
[2]赵晓霖.吉林省农产品物流发展及对策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09.12.
[3]雷蕾.我国农产品物流成本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8.12.
[4]万媛媛.陕西省农产品物流成本降低的对策研究[J].价值工程,2012(6).
[5]李琰.农产品流通中物流成本节约优化问题的研究[J].物流技术,2012(15).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吉林省发展“低碳物流”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吉教科文字2011第324号。
【关键词】 生态农产品 可视化 营销策略
丽水是一个美丽的生态城市,地处浙江省的西南部,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有“秀山丽水,养生福地”之称。经济虽居浙江省之末,但其生态、自然、旅游、文化等方面的比较优势,使其生态农产品优势日益显现。食用菌、茶叶、水果、高山蔬菜、畜禽等五大产业发展成为主导产业。生态优势要通过市场来转变成经济效益,因此,市场建设和培育至关重要。丽水在扩大生态农产品知名度,创新营销策略方面仍需提升。
一、丽水生态农产品营销现状
丽水在农产品生产上致力作好“生态”文章。以香菇为代表的食用菌;以长豇豆和四季豆为代表的蔬菜;以柑、蜜桔为代表的水干果;茶叶、竹笋、畜禽等经济农产品生产不断扩大,市场前景广阔。
在丽水生态农产品的营销活动中,丽水市政府大力度扶持。从依托生态环境优势,策划“一县一品”的生态农产品的品牌体系,到对“三品(国家级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制定专门的奖励制度。丽水的生态农业发展呈蓬勃之势,产业化水平也不断攀高。至2009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90.15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达5703元,同比增长12.9%,增幅居浙江省第一。
二、丽水农产品营销存在的问题
丽水生态农产品营销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生态农产品的营销也从无名到有名,从无品牌到有名品牌,从无流通体系到初步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流通体系,其营销网络遍布全国多个有影响的城市。但其存在的现实问题也不容忽视,这对其扩大影响力、提升竞争实力将有着深远影响。一个产业的发展固然离不开政府的极力扶持,但其能否可持续地发展最终还是要经得住市场的检验,丽水生态农产品的营销,从目前来看,具体表现为网络营销平台优势的利用不充分、生态的市场说服力有待提升、营销模式传统而单一三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
1、网络营销平台优势的利用不充分
(1)搜索工具利用的不充分。抽选两大搜索引擎百度和Google,进行搜索,发现“农产品”、“原生态农产品”等关键排名中“丽水农产品”映入网民眼帘的机会比较少。“遂昌的原生态农产品”出现机会较多,链接的网站是相关软文,从营销角度看,其对“丽水生态农产品”的推介力不强。丽水生态农产品在网络营销中要想提高知名度,树立其“生态”形象,对搜索引擎的利用尚需加强。
(2)网站吸引力不强。同样使用Google搜索引擎搜索关键字“丽水农产品”,首先映入眼帘的多是关于在全国范围内的其他地区开办丽水农产品展销中心的报道及关于丽水农产品相关的学术论文,在第一页中仅有一家“浙江丽水农产品有限公司—农贸在线”的链接,点击链接,进去后也只是一个只有几个标题的首页,二级网页多是空白链接,只有“联系我们”是有二级网页,但也仅有联系人、电话、公司名称、公司地址等内容。虽有公司地址,但不详细,只有丽水市字样而已。与其说是企业网站,不如说是一张网络名片更恰当。没有产品的展示,没有与消费者有效沟通的平台,更没有促进销售的基本诉求。如此网站,假如消费者能点击第一次,那他肯定不会有第二次。
目前,丽水农产品网络宣传与销售的主要窗口之一是丽水信息港—农贸在线,在农贸在线首页上点击其九个丽水生态农产品经营企业的链接网站,有着共同特点,即都是“公司联系方式+产品图片+文字说明”,相对完整的企业网站会有二级链接,在二级网页上会有与消费者的互动留言。除互动留言外,网页以静态为主,其吸引消费者眼球的仅有几幅美丽的图片而已。再深入观察几家丽水生态农产品生产与经营企业网站,在其网站主页下面比较隐蔽的位置会有淘宝店铺或商家大全店铺的链接。整体看来,丽水生态农产品的经营企业网站的促销效果与其他地区农产品经营企业网站相比,没有格外的吸引力,更没有突出其“生态”的差异性,至少吸引更多网民多看一眼的优势没有被凸现。
2、在全国农产品市场中的生态说服力有待提升
丽水市是“中国第一生态市”,源自丽水的森林、水能、矿产、野生动植物等生态资源的总量,居全省首位,森林覆盖率、林木绿化率分别达到80.79%、81.62%,林木蓄积量占全省的25%;可供开发的水利资源储电量占全省的40%,矿产资源潜在经济价值达500亿元以上。丽水建成了浙江省首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所属9县(市、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全部进入全国前50位,其中有4个县进入全国前10位,庆元县为全国第一位。
如何将被评为“中国第一生态市”的标准,宣传到位,尽人皆知,使丽水成为生态的代名词,对丽水生态农产品营销,是至关重要的。就目前丽水的知名度来讲,其“欠发达”更容易成为“生态”的代名词,而对于生态农产品,除了丽水特有之外,其余与浙江省内其他地区同类农产品之间的“生态”差异如何区隔?似乎没有一个有效办法。比如金山龙牌山茶油(丽水)与纯野牌山茶油(衢州)同样是有机食品,如何使丽水生态农产品更突出,更令注重健康的消费者心仪。“中国第一生态市”已使丽水农产品具备了“生态”的硬实力,但是在消费者心智中抢占“第一生态农产品”的位置还有待时日。因此,丽水生态农产品要想赢得更大的市场,要在营销手段上强化其“生态”的说服力,即更加重视丽水生态农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生态”形象。
3、营销模式比较传统而单一
丽水生态农产品的营销模式目前主要以展销为主,在产地与销地建立以“农户+龙头企业+丽水特色农产品展示营销中心或展示营销专柜+农贸市场+连锁网点”为主的营销模式,兼营批发与零售,并且以丽水为根据地,主攻全国的大中城市。具体营销渠道表现为:丽水市内:农户专业农贸市场连锁网点;丽水市以外:龙头企业丽水特色农产品展示营销中心或展示营销专柜(农博会)连锁网点。
可见,丽水生态农产品目前主要采用的是间接销售,大部产品走的依然是生产者中间商消费者这一传统营销渠道。虽然有中间商的介入会分担农户的经营风险,但中间环节增加会增加产品的经营成本。尽管有“政府搭台,企业唱戏”,但是,如果在营销模式上不创新,也很难突出其与众不同的“生态”特征。
三、丽水生态农产品可视化营销策略
古语有云:民以食为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愈加重视生活质量。但近年来所发生的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使得人们对健康的安全食品的正常需求竟然演变成了“爱并怕着”的奢求,因为健康与生命的代价太大,如吃咸鸭蛋、辣椒酱认识了苏丹红;吃三鹿牛奶认识了三聚氰胺;吃双汇认识了瘦肉精;吃馒头竟然染了一手的黄色……但消费者如何识别健康的安全食品,其依托主要来自监管部门的责任,但守法经营的企业又如何能证明自己的清白,丽水生态农产品又如何能证明自己是来自“中国第一生态市”,自己是无公害的生态食品呢?只有可视化营销策略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即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1、基于网络的原产地形象可视化营销
以网络为基本手段,突出丽水生态农产品的原产地形象效应,以表明丽水生态农产品的不可替代性。如图1所示。
原产地,指某产品的来源地,且由于来源地的自然因素或人文因素不同,而赋予该产品明显的区别于其他地区同类产品的特性、品质、信誉或者其他特征。原产地,可指一个国家、国家集团或一个地区等,其可以是产品的制造地、设计地、组装地或者品牌来源地。原产地类似于产品的地理标志,离开该地域生产的同类产品不具有这些特点,因此具有地域的不可更换性。
原产地形象,是产品的原产地给目标消费者留下的内在印象,是消费者对该国或地区形成的一种固有的认知模式。市场上的产品都有原产地,消费者对产品的不同原产地形成的不同感受或认知,即原产地形象。一个积极、正面的原产地形象将有助于产品在市场上销售,如果给消费者长期灌输这种形象和意识观念,消费者就会对该国或地区及其出产的产品形成固有的、模式化的印象,这些印象在产品购买决策过程中通常会作为外在线索而发挥作用,同时也可以减少消费者辨别不同产品质量的时间成本。显然,原产地形象树立会促进其农产品的营销活动。
原产地效应,是指与某国或某地相关的产品或品牌原产地形象,给消费者评价产品及作出购买决策所带来的影响。即原产地效应就是原产地形象所带来的效果,就是消费者基于对产品原产地形象的认知而对产品评价与购买意愿带来的影响。原产地效应普遍存在于各国各类市场之中,只是效应的表现形式、效应程度大小会因产品类别、国别等条件的不同而不同。
通过网站把证明生态的数据标准图像化,即把丽水市的居全省首位的森林、水能、矿产、野生动植物等生态资源总量,森林覆盖率、林木绿化率,林木蓄积量占全省的比例,可供开发的水利资源储电量占全省的比例,矿产资源潜在经济价值,列入国家一、二级保护的珍稀动物种类占全省的比例,列入国家一、二级保护的珍稀植物种类占全省的比例,别具一格的生态旅游资源,旅游资源单体总量及优良单体总量,以及建成了浙江省首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生态环境质量进入全国前50位,其中为全国第一位的庆元县等相关数据资料呈现为多姿多彩的视频资料,并随着生产季节,应季定期推出农产品生产、加工过程短片。同时利用百度、Google等搜索引擎工具,对视频材料及生产加工过程进行推广,使网民点击相关关键字时,便会弹出。同时,也可以利用腾讯QQ农场来拓展宣传空间,以丽水的森林、水能、矿产、野生动植物的“生态”形象吸引网民眼球。在消费者心中抢占“中国生态市”的第一位置,使“丽水=生态”深入消费者心中。从而产生丽水生态形象效应,当消费者购买生态农产品时自然先想到丽水产品。
2、终端可视化营销
终端可视化营销可以分两个方面进行操作,一方面是丽水生态农产品要在可能的终端铺货到位,不可因缺货而丧失销售;另一方面,在铺货的终端能够证明丽水生态农产品与其他同类农产品的差异。
欧洲工商管理学院市场营销学助理教授Pierre Chandon曾说,“除非你是可口可乐”, “否则,让你的品牌在货架上让消费者看见就至关重要。”在“看得见”与“品牌”之间相比,首先应是“看得见”,才能实现销售,否则再有名也没有价值。品牌在销售终端的“可视化”比消费者的品牌意识更重要,这是因为,首先,它是消费者选择的前提,如果消费者看不见你的品牌,即便他对你的品牌有好感,这样的品牌好感也无用武之地。其次,即便大型超市、网上商城有你的品牌出售,但2/3的商品可能无法与潜在购买者见面,因为他们不可能看到所有商品。所以实现丽水生态农产品的终端可视化营销,无论在批发市场的专区、超市的专柜还是农产品的专卖店,都要保证在恰当的位置首先映入消费者的眼帘。此外,终端可视化营销还应包括证明丽水生态农产品特性的光盘或个性签名。这样既可以说明产品质量的可靠,同时也可以在光盘中重现产品的生产加工过程,产品的食用方法等为消费者提供售后服务。
3、构建创新的营销模式
对于丽水生态农产品来说,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了“第一生态”农产品形象后,在巩固原有的“农户+龙头企业+丽水特色农产品展示营销中心或展示营销专柜+农贸市场+连锁网点”营销优势以外,还应根据不同的商品类别,把其所面对的消费群体进行深度细分,对于不同需求的消费群体选择恰当的营销模式。
(1)进社区,卖“档次”,以丽水生态农产品专卖店提升丽水生态农产品的“生态”地位。开设丽水生态农产品连锁专卖店,构建统一配送的一阶(兼顾0阶电子商务)扁平化营销模式,可以节约交易成本,提高产品档次。在高档次、中心地带的小区附近,开设前店后仓式的丽水生态农产品专卖店,提高丽水生态农产品的经营档次,目标市场定于高端消费者,价格定位于“高档品”,市场定位为“礼品”,核心卖点为天然及无公害的绿色食品。同时兼顾网上订货及送货上门服务。在专卖店的装潢方面体现着“秀山绿谷”之山青水秀之原生态特点,在口号、企业理念、广告语等方面突出产品的丽水产地与其他农产品产地的差别,提升生态农产品的丽水产地形象。在服务意识、产品陈列、推销技巧等方面要制度化、标准化,使其与“第一生态农产品”的定位相符合。
在促销方面,可以实行会员制消费,在消费者累计消费不同档次金额时,可以为其免费安排丽水一日、三日及五日生态旅游、自驾游,或参观“庆元香菇”、 “松阳银猴”、遂昌“龙谷丽人茶”等生产基地,这样既鼓励了消费者的消费,又使丽水生态农产品与生态旅游业相互助力,强化了丽水生态的原产地效应。
在高档礼品定位的同时,也可以通过简化包装、根据产品储存期的长短定期推出特价产品、酬宾产品等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开设丽水生态农产品专卖店,可以使有消费能力的消费者放心、养心与舒心,从而满足其追求健康安全食品的需求。
(2)进大学校园,卖“文化”,以丽水文化助力丽水生态农产品的“生态”特征。丽水不仅在自然环境、资源禀赋方面有着“中国生态第一市”、“华东天然氧吧”、“浙江绿谷”、“浙南林海”等天然优势,在文化方面也有着深厚的底蕴,中国文化乃至东方文化最典型的现象在丽水都有体现,如,器物型文化—丽水三宝;物产文化—茶叶、香菇;艺术文化—古堰画乡(摄影之乡);民族文化—景宁畲族;山水文化—龙泉山、南尖岩、云和湖等;侨乡文化—青田等。“山水古文明,丽水好风光”高度概括了丽水文化和生态资源的相得益彰。大学生是对文化最敏感的群体,也是最能接受新鲜事物的群体,他们又是最善于传播的群体。同时,大学生既是现实消费者,又是未来潜在消费者。如能将深厚的丽水文化渗透到大学校园,并与学生的专业、课余爱好、课外活动等接轨,对于在大学生中提升丽水生态农产品的知名度,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为丽水文化的传播也寓意深远。另外,在挖掘与推广丽水的“浙江绿谷”文化同时,把已经取得的“国字”号品牌传播到位,如“中国麻鸭之乡”、“中国茶文化之乡”、“中国石文化之都”、“遂昌金矿国家矿山公园”、“中国最佳生态旅游县—神龙谷”、“中国文化旅游示范地”、“中国十大特色休闲基地”、“中国王牌旅游目的地”……以此强化丽水在消费者心目中“第一生态”的原产地形象,来促进丽水生态农产品的销售。
(3)进企业卖“休闲”,借力休闲文化,强化丽水生态农产品的“生态”特征。近年来,白领阶层 “过劳死”人群越来越年轻化。越来越多的白领随着工作环境中的竞争加剧,其内在心理压力增大,再加之现代通讯、互联网等技术手段的提高,导致过度依赖网聊、缺乏宣泄排遣渠道等,导致白领阶层心理问题高发,身体健康遭到严重威胁。缓解压力与放松身心需求自然浮出水面。丽水的空气、水、山野、舒缓的生活,以原始、古朴、真实、满足了现代白领们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需求,丽水可以借助绿色度假,即把生态观光、生态旅游、文化体验、乡村休闲等综合起来,推动丽水生态农产品的可视化营销,在活动中针对不同的目标群体推出不同的促销主题。比如:针对白领市场推出“重温之旅”重在感怀;针对老年市场推出“回味之旅”或“养生之旅”重在怀旧,缅怀岁月,健体养生;针对城市中年和自驾车市场推出“回归之旅”或“养心之旅”重在体验和放松。消费者亲身体验到丽水“养心、养肺又养胃”的高质量生态环境,对丽水生态农产品就会情有独钟。
(注:本文属2012年丽水市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基于“顾客让渡价值”提升丽水养生福地竞争力研究》(LB201238)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曹美娟、毛玉清:丽水市农村科技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建设现状和对策研究[J].农业网络信息,2009(9).
[2] 丽水市支持农产品大营销体系建设[EB/OL].,2010.
[3] 丽水特色农产品营销市场布局辐射全国各地[EB/OL].,2010-11-05.
[4] 丽水凭啥获中国生态第一市美誉[EB/OL].http://.cn/c/2009-09-19/033316321828s.shtmlhttp://.cn,2009-09-19.
[5] 崔丽辉:绿色农产品营销中的原产地效应分析[J].中国商贸,2010(20).
论文摘要:湖南要实现科学发展,富民强省 ,需要各地发展特色经济。怀化作为后发展地区,必须扎 实做好构筑区域性现化商贸物流中心这篇大文章,开辟怀化构筑区域性现代商贸物流中心的好路径。
科学发展、富民强省已成为湖南崛起的重要战略。怎样才能实现富民强省目标呢?笔者认为必须在特色上做文章、下功夫,只有各市州形成和壮大了自己的地方特色经济,才能加快富民强省的步伐。作为后发展地区,怀化必须做好构筑区域性现代商贸物流中心这篇大文章。
一、怀化构筑 区域性现代商贸物流中心的发展态势
推进怀化区域性现代商贸物流中心建设既有优势 ,又有基础 。怀化有较明显的区域比较优势。怀化市地处湘、鄂、渝、黔、桂五省(市、区)周边区域中心,是东南地区通往大西南的“桥头堡”,属华东、华中、华南经济区到西南经济区的过渡地带 ,是东西部经济合作的“二传手”。它作为一座火车拖来的城市,从建市的第一天起就是一座 以交通为平台,着力发展商贸物流的城市,就是一座商流 、物流、人流、信息流等市场要素聚集辐射的城市,其辐射范围为周边44个县市面积约9万平方公里、1500万人 口的区域。同周边地区相比,怀化交通、区位优势得天独厚,自古有“全楚咽喉”、“滇黔门户”之称,湘黔、枝柳、渝怀三条铁路呈“大”字型在市区交汇,火车编组站有7300个车皮的编组能力 ,是 中国九大铁路编组站之一,320、209、319三条国道过境12个县(市、区),随着邵怀、怀新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常吉高速即将建成 ,包茂高速即将动工,芷江机场航班不断拓宽 ,怀化“桥头堡”、“二传手”的地位将更加提升,从而推动商贸物流业发展的交通、区位优势进一步凸现。
怀化有较坚实的现实发展基础。经过多年的发展 ,怀化商贸物流业具备了较好的基础 ,突出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专业市场建设与培育取得重大进展。截至目前,怀化建设成各类商品交易市场380个,营业面积160多万平方米,已形成建材 、汽车、百货等12大类专业批发市场 ,年交易额 175.8亿元,其中年销售额1亿元 以上的市场18个,市场群体形成了“买全国,卖西南”的经营格局,全国各地生产的日用百货、IT数码等几乎都在怀化设有商和销售点 ,怀化批发零售额为铜仁总额的5倍。怀化火车南站 日处理车皮量达1.2万个超过设计能力一倍,这些货品中50%的销往铜仁、吉首、凯里等周边地区。二是新兴业态蓬勃发展。百货市场、供销合作社、仓库等传统商贸物流业态逐步为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所取代,以湖南西部商贸物流中心为标志的物流企业引入了现代经营管理模式 ,发展较快。步步高、苏宁、家润多、华天等国内知名企业及肯德基、沃尔玛等世界知名外资企业人驻怀化。三是以商贸物流为主的第三产业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近些年来,以商贸物流为主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整个GDP的比重一直在40%以上。2007年,我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是湘西 自治州、贵州铜仁地区和黔东南州的2.6倍、6:3倍 、3.7倍 ,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第三产业GDP占全部GDP的比重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占全市从业人数总量的比例等主要指标均居全省前列。可以说,目前 ,怀化商贸流通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生力军 ,安置就业的主渠道,城市建设的新亮点,财政收人的增长源 ,极大地促进了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怀化有较严峻的内在制约因素。怀化商贸物流产业 目前仍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过渡的初始阶段,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无序开发 ,过度竞争。家电、汽配、副食、建材等专业市场存在重复建设现象 ,同质市场相互竞争,往往新开一个市场,就会从原有市场拉走一批客户 ,造成市场不同程度“空巢”。近年来,购物中心卖场无差异化建设情况比较突出,导致零售市场竞争烽烟四起 ,造成行业整体盈利水平下降。二是市场业态水平不高,商住一体现象严重 ,仓储设备不配套。市场规模普遍较小,市场管理主体多元,缺乏有效监管机制。市场开发经营脱节 ,市场管理比较混乱,经营的组织化、规范化 、集约化程度低。三是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路货运站(场)尚未修建,连接周边地区的公路等级不高 ,汽车货运企业规模较小,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滞后,电子商务发展缓慢。
二、怀化构筑区域性现代商贸物流中心的主要路径
为加快构筑 区域性现代商贸物流中心的步伐,怀化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 《怀化市现代商贸物流业发展规划》和《怀化城区商业网点规划》等总体规划,在具体发展路径选择上 ,目前有四条现实路径。
以规划中的五大物流 园区建设为重点,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建立覆盖大西南的高标准现代物流园。一是建立城市中心商务区。依托现有基础,加强规划引导,提升层次,增强功能 ,建成集大型综合购物中心、高档酒店、写字楼、特色商业街于一体的城市中心商务区,形成一批领跑周边区域的特色专业市场。二是建立中国西南物流中心。抓住经济开发区被列为全国物流实验基地的良好契机,在李公湾池回上瑞高速连接线区域划出3000亩土地 ,形成 以专业市场为基础 ,集仓储、批发、运输、加工、信息服务于一体且辐射大西南的多功能物流中心。三是建立-fLl1人桥第三方物流园。依托仙人桥七条铁路专用线区域资源,完善仓储设施 ,增强物流配送功能,形成以第三方物流为主的物流园。四是建立城市社区商贸服务网络。按照便民便利的要求,建设一批以中、小型连锁超市为主的商贸流通服务设施,形成完善的社区商贸服务网络。五是坚持“以贸促工,贸工联动”,大力发展工业物流园。以建立经济开发区为契机 ,加快流通加工园建设进程 鼓励引导流通企业和各类加工企业人园,大力发展流通加工工业,优先发展小商品加工业 ,提高本地产品的市场 占有率 ,降低产品运输成本。依托市工业园,大力发展工业物流,特别是要重点抓好泰格林纸、汇源果汁、金大地、海联食品等重大工业项目的物流服务体系建设。
以承接产业转移为依托 ,发展加工贸易业,提升商贸物流业发展水平。据调查,沿海转移的主要是劳动力密集型、资源型和高耗能产业 ,预计未来三年内,仅东莞就有近5000家企业将向外转移。怀化劳动力充足资源丰富,电力比较充裕,充分利用这些优势承接产业转移正当其时。主攻方向就是在工业园建立服装、鞋帽加工园和食品加工园,在经济开发区建立印刷、农产品和小商品加工园等;依托丰富的矿藏资源和现有工业基础 ,引进资源开发加工型项 目;依托交通区位优势,引进新型制造业、科技型和生产服务型项目。注重抓龙头引产业,依靠战略投资者带动相关配套项 目的引进,实现由引进企业向引进产业的转变。
以项 目建设为抓手,拓宽融资渠道,加快商贸物流项 目建设步伐。通过资本运作和企业合作,着力引进有实力 、有资源的品牌企业,培植能代表怀化形象的龙头企业,推进怀化商贸物流业的发展。从长远来看,除建设好火车站前广场、市府休闲广场等兼具市政和商贸功能的项目外,应重点抓好中国西南商贸物流中心、粮食物流中心、商业步行街、农产品批发市场等重大项目建设。从当前来看,督促在建的25个项 目加快建设进度 ,尽快竣工投人运营,形成 以佳惠、怀仁 、步步高、德天、华天等连锁企业为龙头、辐射周边的大型商贸物流企业。
以“万村千 乡”市场工程建设为契机,加强城 乡市场建设,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大力培育农村市场,启动和扩大农村消费,健全农村流通网络,加速推进“万村千乡”工程的步伐,要在2007年300家的基础上,到2010年完成1500家,形成一个流通有序、覆盖全市农村的日用生活与农资网络。一方面,抓好现有市场的改造、提质扩容。结合新市场的建设开业,划行归市,引导各类经营业态向专业市场集中,发展壮大已经形成的建材、粮油 、汽车摩托车、酒类等12大类专业市场,形成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 ;对现有市场和其他商业设施进行科学的功能定位,改造升级;加大农贸市场的建设和整治力度,建立城区农贸市场和社区商业网络。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新兴业态,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 。引导和指导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第三方物流、连锁经营等新兴业态,提高管理水平 ,增强竞争力。
三、怀化构筑区域性现代商贸物流中心的承载平台
怀化经济开发区是怀化经济发展的前沿阵地和排头兵,面对怀化构筑区域性现代商贸物流中心的重大任务 ,要构筑好承载平台,必须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主动探索,实践中积极创新,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怀化经济开发区跨越式发展。
确定发展思路。必须紧紧抓住解放思想的大机遇,以思想创新引领思维创新,以思维创新推进思路创新 ,以思路创新促进经济发展。第一,立足思想创新 ,树立敢为人先的创业精神。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创新工作首先是思想的创新。怀化经济开发区作为湖南五大区域性物流中心之一,湖南一级物流节点城市 ,一是要敢于创新。要敢于冲破旧的思想观念禁锢,树立敢为天下先的理念,勇于突破条条框框,闯出一条发展的新路子。二是要善于创新。要紧紧抓住市委下发的《关于加强怀化经济开发区建设和管理的决定》中提出的大胆进行人事和工资改革的机遇,近期着力在用人机制和工资改革中创新突破,从而探索出适合经济开发区发展的好途径。三是要勤于创新。要善于把中央、省、市的方针政策与“构筑商贸物流中心,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战略结合起来,把发展速度 、质量和效益结合起来,把发展特色产业与提高群众生活水平结合起来,打通一条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 、符合经济开发区实际的发展通道,最终实现从创造硬环境 向优化软环境转变,从开发园区向开发经营园区转变,从经营市场向经营商贸城市转变。第二,注重思维创新,营造勤政高效的运作机制。思想决定思维,好思想才能引领新思维。只有思维方式的大转变,才能打破旧的思维模式,才能突破政策禁区,创立勤政高效的新机制。要大力创新人才机制,为人尽其才提供宽松的外部环境;要着力改革运行机制 ,营造机关人文关怀的良好环境;要全力完善服务机制 ,建立一套全新 的以服务企业为中心的“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机构 ;要极力改进工作方法,抓住需要创新的重点工作,找准工作的切人点,实现重点突破。 第三 ,着眼思路创新,明确商贸物流的发展战略。思维决定思路,新思路才有大出路。未来几年,经济开发区的发展思路是“一二三四五”。“一”是一个 目标。即按照“目标定位突出特色”的原则和“三年打基础,五年上台阶,八年再造一座新城区”的发展战略 ,用八年的时间,把经济开发区建成湖南一流的现代商贸物流中心和新型加工业基地。“二”是两发展两推进。即“发展新型加工业,推进区域性现代商贸物流中心先导区建设;发展现代服务业 ,推进新城区建设”。把产业发展的重点放在新型加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上,力图通过有重点、有层次的产业发展 ,拉长产业链条,实现产业集聚,进而形成具有商贸物流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打造后发竞争优势 ,推进商贸物流城区的建设。“三”是三个导向。即在发展重心上注重“基础前导、物流先导和产业主导”。基础前导指按照高标准、高品位、高档次的要求完善以城区路网、商贸设施和休闲广场等为主的基础设施,构建大容量、多层次的交通格局;物流先导指在招商过程中突出物.流产业的重心,变“招商引资”为“专业选商”,要瞄准技术含量高、拉动作用大、创汇能力强的大型物流企业或集团落户经济开发区产业主导指把产业发展的走向定位在新型加工业,加快相关配套产业 的发展步伐 ,要瞄准世界五百强,通过引进主导产业 ,形成加工产业为主、服务齐全的发展格局。“四”是四大产业聚集区和四大组团。即按照“功能定位突出创新”的原则在功能分区上着力构建四大产业聚集区和四大组团,在近期形成“四大产业聚集区”:以现有各专业市场为主的商贸聚集区,通过优化组合 ,提高档次,形成商贸市场群;以凤园小区为中心的物流聚集区,通过扩大规模 ,提升品位,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区域性现代商贸物流先导区;以黄家山四组靠近神龙西路区域为重点的加工业聚集区,按照高规划、高档次、高标准的要求合理布局 ,形成小商品精加工、农产品深加工、科技产品创新加工等专业加工园区;以滨江大道沿线为主体的商居聚集区,形成档次品位高、宜居环境优美的沿江商居风光带。中期着力发展“四大组团”,要按照一区多园的原则,进行整体布局,完成以下四大组团:以建成区5平方公里为中心的商贸区组团;借助包茂高速池回出口的优势 ,拉通五桥 ,发展以李公湾村为核心的近5平方公里物流区组团;以花背 、溪坪两村部分组为主体近8平方公里的加工区组团;以南山寨相配套近6平方公里的文化旅游区组团。“五”是五条融资渠道即通过开发行贷款、商业银行借款、战略投资者垫款、土地运作筹款及民间资本注款等五条不同的途径,在投融资体制上取得新的突破 ,解决过来资金渠道不畅的瓶颈问题,最大限度地筹集经济开发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必要资金 ,以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土地增值,以土地增值实现产业升级,以产业升级促进经济开发区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牛干巴;腌腊肉制品;质量指标;地方标准
Abstract: Niuganba, a kind of unique cured beef product in Yunnan province, is facing the problemes of no national or industry standards and inconsistnet ones currently used in enterprises. Forty samples procured from supermakets, manufacturers and farmers’ markets in the main producing areas of Yunnan province Kunming, Qujing and Dali were analyzed and the results obtained were compared with currently available research reports, literature data, and national and industry standards pertaining to cured meat products. Sensory evaluation indexes were establsihed for Niuganba and physiochemical indexes such as moisture content, salt content, peroxide value, nitrite content and trimethylamine nitrogen content no more than 54%, 10%, 0.25%, 10 mg/kg and 20 mg/kg, respectively as well as safe heavy metal levels were suggested for use in Yunana provincial standards. Morevoer, the evidence, necessity and reasonability of using all these indexes as local standards were explored. These restults will have a positive effect in strenthening and regulating the quaility of Niuganba as well as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insutry in Yunnan.
Key words: Niuganba; salt-cured meat; index; local standards
中图分类号:TS2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123(2013)12-0016-03
牛干巴是云南省特有的回族传统腌腊牛肉制品,已有几百年的历史[1]。由于其工艺简单、风味独特、贮藏期长等优点,发展至今已成为各民族喜爱的食品,生产厂家遍布全省各地[2],近年来经云南省卫生厅备案的牛干巴企业标准17项,年产牛干巴上万吨,已逐渐成为云南省特色优势食品产业。但牛干巴的生产目前仍存在生产设备简单、工艺不统一、产品质量不稳定等问题[3]。我省牛干巴加工企业制定了各自的企业标准。据不完全统计,我省现有17家食品加工企业专业生产牛干巴,有经卫生厅备案的企业标准17项,但其技术指标参差不齐,如水分质量分数45%~75%、食盐质量分数2.5%~15%、亚硝酸盐残留量20~30mg/kg、过氧化值0.25%~0.5%。指标的差异导致产品质量问题多,影响消费者的信心,不利于产业发展。通过标准体系的建设,规范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促进牛干巴及其肉牛产业的发展。
牛干巴企业标准的制定大多参考腌腊肉制品的国家标准[4],牛干巴作为一种自然风干发酵肉制品,在阴凉干燥间因为内源酶或外源微生物的作用使其脂肪降解,可能造成了过氧化值的增加。现有的企业标准均未对判断蛋白质腐败情况的安全指标进行限定[5-6]。制定统一的地方标准、规范安全指标、保障牛干巴质量安全势在必行。本实验为加强和规范牛干巴产业的发展,促进养牛业健康、稳定、快速发展,制定云南省统一的牛干巴地方标准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自昆明、曲靖、大理等云南省牛干巴主产区超市、加工厂、农贸市场采购牛干巴样品40份。
1.2 仪器与设备
GP153电子天平 上海奥豪斯仪器有限公司;DHG-9070A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 上海精宏仪器有限公司;DL-1.5电炉 上海鑫震合金材料有限公司;Y7型通风橱 弗洛雷斯科教仪器;722分光光度计 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1.3 方法
1.3.1 样品检验
对采集的40个样品,分组分别测定其感官、理化和卫生安全指标,随机抽取20份牛干巴样品(留样),送云南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进行复检,以验证数据准确性。
1.3.2 检测指标和方法
感官指标:将样品放入白色清洁的容器内,置于光线明亮处,目视、鼻嗅,将样品熟制后口尝;水分:按GB/T 5009.32010《食品中水分的测定》方法测定;食盐:按GB/T 124572008《食品中氯化钠的测定》方法测定;过氧化值:按GB 5009.372003《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方法测定;重金属:铅、砷、镉、汞分别按GB/T 5009.122010《食品中铅的测定》,GB/T 5009.112003《食品中总砷及无机砷的测定》,GB/T 5009.152003《食品中镉的测定》,
GB/T 5009.172003《食品中总汞及有机汞的测定》方法测定[5-7];亚硝酸盐:按GB 5009.332010《食品中亚硝酸盐与硝酸盐的测定》方法测定[8-9];三甲胺氮:按GB/T 5009.179《火腿中三甲胺氮的测定》方法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感官指标
如表1所示,牛干巴通常将牛肉各个部位分为块状加工,一些企业为了食用方便,也加工为片状。牛干巴属于腌腊肉制品,经腌制、晾晒、风干而成,所以它具有牛肉固有的风味,并带有咸味,但正常的牛干巴无异味。牛干巴加工过程中为防腐、延长保质期,通常会添加亚硝酸盐[10],然而,亚硝酸盐有增色的效果,牛干巴表面风干,会呈现黑红色,但瘦肉切面由于亚硝酸盐的作用会呈现较为均匀的新鲜棕红色。
2.2 理化和卫生安全指标
如表2所示,分析采集的40个样品中,75%以上的样品都符合以上标准。样品采自云南省主要的牛干巴产区,检测结果能普遍反映云南省牛干巴的整体水分。牛干巴经食盐腌制并风干,其水分含量大量减少,特别是表皮,经10d风干,表面已经很结实,内部水分均匀且含水量小,当水分质量分数不大于54%时,室温真空包装保质期能达半年。食盐是腌制料中最主要的成分,除了脱水、防腐等作用外,最重要的是增进风味,食盐含量质量分数达10%时,保质期较长又不会影响口感[6,10]。现在市面上存在的牛干巴大多是农户自己加工,不用亚硝酸盐,企业为了延长保质期和增加色泽,使用亚硝酸盐,但为了生产绿色优质、营养健康的牛干巴[11-17],用量不超过10mg/kg。三甲胺氮是检测肉制品蛋白质腐败变质的安全指标,通过数据分析,当小于20mg/kg
时,不会影响口感,也不会危害到人的身体健康。虽然牛干巴也是发酵肉制品,但发酵时间短,蛋白质腐败现象相对火腿要小[15]。重金属指标与国标一致。实验证明,40个牛干巴样品水分质量分数不大于54%,食盐质量分数不大于10%,过氧化值不大于0.25%,亚硝酸盐不大于10mg/kg,三甲胺氮不大于2.0mg/100g,牛干巴产品室温、真空包装条件下保质期可达半年。这些指标的设定可以很好的作为云南省地方标准。
2.3 与国内同类标准水平的对比情况
牛干巴属于腌腊肉制品,对比GB 2730―2005《腌腊肉制品卫生标准》和NY 5356―2007《无公害食品腌腊肉制品》,建立合理的牛干巴地方标准。
如表3所示,牛干巴的水分、食盐、过氧化值、亚硝酸盐、三甲胺氮等理化指标都优于国标,其他理化指标等同于国标,可以作为云南省的地方标准。火腿、腊肉、咸肉、灌肠制品等都属于腌腊肉制品,因各产品工艺差别大,并未对水分和食盐做出规定。牛干巴是一种工艺确定的单一产品,且水分对产品的贮藏期、口感和消费者权益影响较大;食盐影响产品风味和消费者的健康,所以建议水分质量分数不大于54%,食盐质量分数不大于10%,此条件下产品的口感和质量较好。此指标的设定,很大程度上保障了食品安全、营养与健康,且优于国标。腌腊肉制品的国标和农业部标准都规定亚硝酸盐含量不大于30mg/kg,本实验结果建议将其限量定为不大于10mg/kg。三甲胺氮的限量也低于腌腊肉制品的国标和农业部标准,细菌污染肉制品,能将蛋白质转化为有害物质三甲胺[17-18],三甲胺氮是判断肉制品蛋白质腐败变质的重要指标,建议设定其含量小于20mg/kg,因为牛干巴发酵时间短,水分含量少,蛋白质腐败现象相对其他腌腊肉制品要小。过氧化值与重金属指标与国标一致。这些相关指标的设定,既能满足云南省75%以上产品的需求,又优于国标,满足作为地方标准的条件。
如表4所示,1~6分别对应云南省6家牛干巴企业标准,水分质量分数40%~75%,食盐质量分数2.5%~15%,过氧化值0.25%~0.5%,亚硝酸盐残留量20~30mg/kg。指标差异导致产品质量问题多、影响消费者的信心、不利于产业发展[16]。为了生产绿色优质、安全营养的产品,建议牛干巴地方标准水分质量分数不大于54%、食盐质量分数不大于10%、过氧化值不大于0.25%、亚硝酸盐残留量不大于10mg/kg,接近各企业标准,并且在此条件下,产品的色泽好,保质期长又健康。三甲胺氮目前各企业还未进行检测,无法判断产品蛋白质的腐败程度,建议增加三甲胺氮的检测标准,通过感官和理化检测实验证明,当三甲胺氮的含量不大于20mg/kg时,产品感官品质好、质量好、食用安全[19-20]。此标准指标能满足大多数企业的指标要求,同时,降低了亚硝酸盐的限量,增加了三甲胺氮含量的限定,有利于生产,对各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质量标准。
3 结 论
3.1 通过对云南省牛干巴主产区样品的检测结果分析,并参考近年来牛干巴产品的企业标准、研究论文以及检验报告,提出了云南省牛干巴地方标准以供参考。其中,水分质量分数不大于54%、食盐质量分数不大于10%、过氧化值不大于0.25%、亚硝酸盐残留量不大于10mg/kg、三甲胺氮残留量不大于20mg/kg。
3.2 云南省标准在水分、食盐、亚硝酸盐、三甲胺氮等指标的确定上优于同类腌腊肉制品企业标准,对于保障生产绿色优质、安全营养的产品有积极作用。
3.3 本标准的研究结果对于加强和规范牛干巴质量、促进云南省牛干巴产业的发展,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葛长荣. 云南回族牛干巴[J]. 肉类工业, 1996(7): 31-32, 36.
[2] 肖蓉, 徐昆龙. 云南清真牛干巴的制作[J]. 肉类研究, 1996, 10(3): 32, 45.
[3] 甘胜磊. 沧源高峰黄牛牛干巴产业开发现状与前景浅析[J]. 中国牛业科学, 2011, 37(2): 66-68.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GB 2730―2005 腌腊肉制品卫生标准[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5.
[5] 陈祥, 陈爱华, 张晓艳, 等. 牛干巴工业化生产的技术参数研究[J]. 食品工业科技, 2008, 29(4): 232-233, 238
[6] 傅樱花, 邢军, 殷永, 等. 腊牛肉加工工艺及关键控制点的研究[J]. 食品科技, 2004, 29(12): 40-41.
[7] 李轻舟, 王红育. 发酵肉制品研究现状及展望[J]. 食品科学, 2011, 32(3): 247-251.
[8] SEBRANEK J G. Advances in the technology of nitrite use and consideration of alternative[J]. Food Technology, 1979, 33(7): 58-62
[9] 栾亚, 丁占生, 郇延军, 等. 风鸭加工过程中二乙基亚硝胺与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J]. 肉类研究, 2013, 27(3):22-25.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GB 2760―2011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1.
[11] HONIKEL K O. The use and control of nitrite for the processing of meat products[J]. Meat Science, 2008, 78(1): 68-76.
[12] SOFOS J N. Challenges to meat safety in the 21st century[J]. Meat Science, 2007, 77(1): 3-13.
[13] SEBRANEK J G, BACUS J N. Cured meat products without direct addition of nitrate or nitrite: what are the issue?[J]. Meat Science, 2007, 77(1): 136-147.
[14] JIMENEZ-COLENERO F, CARBALLO J, COFRADES S. Healthier meat and meat products: their role as functional foods[J]. Meat Science, 2001, 59(1): 5-13.
[15] 张滨, 陈红梅, 汪琴, 等. 湖南传统腊肉腌制工艺条件改进技术研究[J]. 食品工业科技, 2008, 29(7): 140-142.
[16] 周光宏, 赵改名, 彭增起. 我国传统腌腊肉制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肉类研究, 2003, 17(1): 4-15.
[17] 黄艾祥, 李进波, 杨金梅, 等. “牛干巴”质量标准探讨[J]. 肉类工业, 2011(8): 30-32.
[18] 黄艾祥, 葛长荣, 陈宗道, 等. 加工工艺对云腿质量的影响[J].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05, 31(4): 137-140.
【关键词】低碳物流 农产品 对策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物流业作为国务院出台的十大振兴产业之一,对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整合资源、增强我国经济实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农产品物流作为物流业的分支,在低碳经济中占有特殊地位,农产品物流的变革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有效举措,符合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在低碳经济时代,低碳物流势在必行,农产品低碳物流将势在必行,农产品低碳物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农产品物流企业即是能源消耗大户,又是碳排放大户。从农业生产所需的化肥、农药等以及生产过程都离不开石油、电力等能源的消耗。同时,在农产品的流通、加工过程中,农产品的运输、贮存、仓储都需要消耗大量能源,而且在农贸市场、超市的农产品包装、销售都要造成能源消耗,增加碳排放量,污染生态环境。
农产品低碳物流的运输方式采取低耗高效的组合方式,整体优化资源,合理安排运输,减少社会总用车量,进而有效降低农产品物流的能耗与排放,缩短流通环,降低运输成本,提高成本竞争力,同时也增加了环境效益;农产品低碳物流从农产品生产到加工运输、贮藏、销售能环节,保证农产品的新鲜度与品质,绿色、安全、无污染。确保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无污染,确保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从而提高了农产品的品牌竞争力与企业形象;我国的农产品物流起步较晚,多为粗放式经营,能源技术装备水平低,高物流成本与低效率的运作模式同时存在致使管理水平相对落后,造成能耗增加与能源的浪费,极不适应目前全球及国家推行的・低碳经济运行模式。要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农产品低碳物流,切实做到节能减排,需要宏观与微观两方面的共同努力。
1.宏观方面
(1)健全法律法规
加快完善针对农产品物流节能减排的法律法规,确定科学、合理的奖罚措施,引导、约束物流企业的行为,为发展农产品低碳物流提供切实可循的法律依据;规范农产品物流行业的行业的标准于职业道德要求,逐步纳入国家的法律体系,建立严格,科学的农产品物流准则。
(2)优化能源结构
首先,短期内大力发展对煤炭的清洁利用,提高利用率,研发有效减排的低碳和固碳技术;注重太阳能、风能、核能等新型能源和可再生资源的研发和应用,积极应用于农产品流通运输过程在,减少对能源的消耗,降低农产品的流通成本。
2.微观方面
从农产品的生产源头抓起,解决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农机废气排放多等普遍问题;加强乡村农产品加工厂的污染治理,改善禽兽粪便等畜牧产业废弃物处理难的问题;在种植与初加工方面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碳排放,推进无公害、有机、绿色农产品的生产,增加品牌与规划效益,发展节能,低碳农业,把节能减排作为我国农产品发展的新消费点。
改进原有的仓储设施,建设新型农产品仓储设备。不仅要确保农产品的质量与新鲜度,而且要坚持低能耗、低排放的原则。
农产品配送方式,采取多式联运,充分发挥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管道的各自优势,有机结合,减少不合理配送。
合理规划配送路线,减少空驶、空载、空返等物资浪费问题,总体调度,科学调控,优化农产品物流环节的低碳效率;推进“农超对接“的发,缩短流通环节,实现“无缝连接”;加快农产品信息网络的发展,规避信息不及时、不对称造成的风险与损失,积极实现农产品的“零库存”,节约能源与流通成本。
低碳经营以高效、低碳排放为显著标志,是完成国家节能、减排指标,发展生态文明的创新之举,农产品低碳物流是物流业顺应低碳经济发展的变革之路,应当根据实际国情,针对能源消耗大、碳排放量多等问题,分阶段有重点的稳步实施,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岳馨.低碳经济下的低碳物流[J]。中国商贸,2010(12):101-102.
[关键词]农超对接;农产品;流通渠道
[中图分类号]F30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2)02-0095-03
农产品品种繁多,各品种的品质特性差别很大,其流通模式具有不同的特点。在这里所探讨的农产品流通主要指畜肉、禽蛋、蔬菜、瓜果、水产品等直接作为最终消费品供人们消费的农产品流通渠道状况。
一、当前我国农产品的主要流通模式
目前,农产品物流运作模式比较复杂,在从农产品生产者到农产品最终消费者的流通过程中,流通渠道多种多‘样,流通节点比较多,为了更好的探讨这些流通模式,可以用流通节点渠道模式来加以分析。流通渠道结构是指农产品在由供应商向零售商实体转移的过程中所经历的运输路线和停留节点。农产品流通节点渠道结构由农产品供应链决定的。
农产品供应链是指为了满足用户需求,实现农产品价值而进行的农产品物质实体及相关信息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之间的物理性经济活动,是由农产品生产者、加工企业、物流配送企业以及零售商等上下游企业构成的网链状式体系。具体地说,其包括农产品生产、收购、运输、储存、装卸、包装、配送、销售、信息活动等环节,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农产品价值增值的目标。
如图-1所示,我们可以把整个农产品供应链分为六个节点。一般农产品的供应商为农产品生产者――农户,大量的分布于各个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的经销商为产地批发商,制造商为农产品流通加工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为分散于周边区域从事市内批发业务的经销商或物流配送中心,零售商则是指农产品零售终端,包括超市、大卖场、菜市场、农贸市场等等,最终消费者为个体消费者和宾馆、饭店、学校等团体消费者。
二、当前农产品流通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产品流通渠道比较多,流通模式比较复杂
从图-1可以看出,从农产品生产者到农产品最终消费者,流通渠道过多,大多经过五个以上环节,这是导致农产品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二)从事农产品经营的主体比较分散
目前从事农产品经营的大多是农户、私营企业、个体农产品商贩等,这些主体共同的特点是:经营规模小,组织化、专业化程度低,缺乏统一规划,信息网络建设滞后,经营不稳定。
(三)物流技术落后,难以承担起农产品对其较高的需求
由于很多农产品的含水量高,保鲜期短,极易腐烂变质,会大大限制运输半径和交易时间,因此对运输效率和流通保鲜条件提出了很高要求。而现在农产品流通渠道中80%以上的产品是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形式为主,加之运输成本、运输能力和产品保鲜技术等原因导致农产品损失巨大。据统计,我国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的损失率在20%~25%左右,而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则控制在5%以下。美国蔬菜水果物流则更为典型,产品可以一直处于采后生理需要的低温状态并形成一条冷链:田间采后预冷一冷库一冷藏车运输一批发站冷库一超市冷柜一消费者冰箱,水果蔬菜在物流环节的损耗率仅有1%~2%。
(四)农产品的交易方式落后
农产品的交易主要是对手交易,即通过将农产品全部摆放在摊上,由业主和客户互相叫价进行交易,导致批发市场价格波动大,不利于农产品的供需平衡。这种交易方式的采用也是由于特定原因造成的:保鲜设施跟不上,只能即时现货交易,收货后很少采用预处理措施,而且绝大多数市场无库存能力,使得上市农产品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全部售空;农产品非标准化,无法进行公开公正公平的拍卖交易。
(五)农产品市场信息化程度低
农产品市场上几乎没有一个经过统一规划设计的信息系统,只有提供少部分功能的类似于财务管理软件或者库存管理的软件。很多流通环节还没有意识到信息化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影响,更不用说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为自己服务。
(六)农产品加工包装能力比较低下,品牌数量少、覆盖率低
农产品相应的分级、包装和加工等处理措施应用较少,市场缺乏品牌响、信誉好的主打产品。近几年来,农产品加工企业以及流通环节的初加工、简单包装的品牌产品数量虽有增长,但所占的市场份额仍然很小,这导致了流通环节的利润主要来源于市场间的差价而不是加工增值。目前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率一般都在90%以上,农产品产值与农产品加工产值之比为1:4到1:3,加工食品占食物消费总量的比重为80%。而我国农产品加工率只有20%~30%,加工增值比例为1:1.5左右,加工食品占食物消费总量的比重不到30%。蔬菜水果经过采摘后储藏加工,国外增值比例为1:3.8,而我国只有是1:2.1的水平,蔬菜水果采摘储藏比例不足30%,加工比例不到20%。
三、“农超对接”模式的特点
农超对接,指的是农户和商家签订意向性协议书,由农户向超市和便民店直供农产品的新型流通方式,主要是为优质农产品进入超市搭建平台。“农超对接”的本质是将现代流通方式引向广阔农村,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对接起来,构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销一体化链条,实现商家、农民、消费者共赢。
农超对接有以下特点。(1)打破旧“行规”,“无缝对接”城乡市场,扶持农产品流通,既促进了农民增收,又丰富了市民的“菜篮子”。(2)减少了流通环节、降低了农产品流通成本。超市直接和农业合作社对接,减少了大量中间环节,可以降低流通成本20%~30%,给消费者带来实惠。(3)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市场行情千变万化,超市将采购链延伸到农户生产基地后,充分发挥了市场调节作用,将最有效的消费信息传递给农户,指导生产。商家按照市场需求,提出品种和数量要求,农户按其品质、安全进行生产。期间,商家从技术、知识角度向农民提供服务,比如农药喷洒与采摘期的衔接时间,少用、不用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农药,或降低其残留量于安全值内。(4)降低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损耗。超市采用现代化经营方式,设施齐全且管理到位,对农产品进行科学合理的流通加工,有利于降低农产品储运及销售过程中的损耗。
四、基于“农超对接”模式的流通渠道创新策略
(一)农产品生产主体的集成创新
将零散的农户组合起来,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或农业公司,把合作社或农业公司作为龙头,与超市对接。通过农户以土地人股分红等机制,形成集成化、规模化的农产品生产组织。这便于超市与农业合作社共同开展工业式的标准化生产,并引进信息管理系统和条码
技术,保证农产品生产过程的安全和可追溯性,以及农产品质量的可控性。
(二)构建超市核心农产品配送中心
具体做法是整合农产品批发和物流运作企业,建设核心农产品配送中心,形成了交易、储存、深加工、配送等多位一体的网络交易平台(如图-2所示)。该配送中心有以下特点。
1 超市配送中心是“农超对接”模式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配送中心采用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辅助农产品交易,配备完善的物流体系和信息技术平台,使得配送中心成为联结生产、储存、加工、配送和零售的核心环节。配送中心要能利用自身的优势整合所有资源,形成规模效应,降低物流成本,因此,它是“农超对接”模式成功的关键因素。
2 超市配送中心也是供需信息加工传递中心。配送中心向农业合作社适时发出农产品需求指令,向超市适时发出供货指令,以保证超市能在正确时间,得到正确品种和正确数量的农产品,既不造成缺货,又不造成库存积压。
3 配送中心对农产品进行合理的流通加工。农产品的分选、冷冻、分拣、包装以及各种深加工等都可以在配送中心内统一完成。农副产品规格、质量离散情况较大,为获得一定规格的产品,农副产品的分选、冷冻、分拣等加工量非常大,如在配送中心统一进行这些加工,可以提高流通加工的规模、降低流通加工的成本,同时,可以方便流通加工的统一管理,统一利用先进的流通加工技术,提高流通加工效率。
(三)建立网上订购业务模式
超市要建立网上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随着电子商务模式的发展,农产品流通也势必走向流通网络一体化的发展态势。所以,超市也要建立完善的网上订购模式,包括建立网上订购平台、网上结算系统等。
(四)连锁超市要调整商品配置结构
据统计,亚太地区农产品经超市销售的比重达70%以上,美国达80%,而我国只有15%左右。我国超市应围绕扩大农民专业合作社鲜活农产品经营规模,适当调整连锁超市商品布局,增加鲜活农产品销售种类,扩大鲜活农产品经营面积,提高鲜活农产品销售比重。通过扩大农民专业合作社鲜活农产品经营规模,提高连锁商业企业市场竞争力。
(五)超市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共同培育优质品牌农产品
连锁超市要广泛宣传和大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共同打造优质鲜活农产品品牌,从种植、施肥、采摘、包装、运输、储存、销售整个环节上,严把质量关,向消费者提供质量安全可靠的农产品及加工制品,增强消费者对品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信心,促进优质品牌农产品销售规模的扩大。这是确保“农超对接”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超市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鲜活农产品“农超对接”,建立新型农产品流通渠道,是减少流通环节、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的有效手段,是实现农产品质量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控制,不仅促进了连锁企业产业链的延伸和农产品供应链的整合,而且对建立农产品现代流通体制、增加农民收入都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荆浩,物流实验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2]寇平均,北京市果蔬市场组织模式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3]利丰研究中心,供应链管理:香港利丰集团的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论文关键词:流动商贩;商主体;商行为;合法化
2015年上合会议确定在郑州举办以来,各部门单位都在努力认真做好应急值班、保卫、消防安全、卫生防疫等工作,确保上合会议顺利召开。郑州的市容市貌更是被聚焦在各方的关注之下,市内的大街小巷流动商贩一应消失不见,广大郑州市民在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展现良好精神风貌的同时,日常生活的便捷也在一定程度上被影响。因此,流动商贩的问题尤其突出,本文正是聚焦流动商贩的商主体地位谈一些本人浅薄的认识。
一、流动商贩的基本现状
流动商贩一般指无固定摊位、营业执照、注册资金且流动于大街小巷,具有流动性、兼营性等特点,靠小买卖来维持生活的人群。在各个国家的城市中都普遍存在,当然我国也不例外。常见的流动商贩有这样的特点:从流动商贩的人员组成来看,一部分小商贩是本地农民,进城直销自产农产品,没有市场摊位就沿街为市;一部分小商贩是下岗职工、无业待业人员,本身财力薄弱,没足够资金投资商铺争取市场摊位;还有一部分是外来流动人员,俗称城市的漂流族,既无资金实力,又无商业资源。而从经营的项目看,一是直销贩卖农产品,比如瓜果蔬菜;二是早餐或夜市摊点;三是日用小商品。这些商品,都与市民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能够满足市民对生活便捷的需求。还有,小商贩们自食其力,不依靠政府的经济救济,亦不行偷窃抢掠之事,更易引起市民的共鸣。
流动商贩的存在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购买便捷,最能买到物美价廉的东西。其次,为失业者提供了生存之道。然而,凡事都有利弊,流动商贩也引发了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由于货源杂乱导致贩卖物品的质量难保,流动小贩的形象更是垃圾成堆乌烟瘴气,同时也会影响很多超市、农贸市场的合法经营者的经营秩序,往往让执法者左右为难。流动小贩普遍贩卖的物品,尽管平价靓丽,但是流动小贩往往都是占道经营,阻塞要道,一定程度上扰通秩序。
二、流动商贩的成因
(一)历史因素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而流动商贩这种生存方式,也伴随着历史存在了几千年。比如每个朝代的鼎盛时期都有许多繁荣著名的市井集市。像早期的《周礼·地官》中就有相关记载。而在唐朝,长安城内也有繁华的商贩集市。到明清代时,小摊贩们更是以肩挑或推车的方式沿街叫卖,走街串巷何其热闹。改革开放以来,一夜间小商贩们从各个城市涌现出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小商贩无处不在已成为一种常态。因此,流动商贩是历史早期的商业活动的主要形式,这对于早期城邦的规划建设影响重大,通过与城市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中,进一步促成了集中式商贸市场的形成,可以这样说:流动商贩是“市”在城市中出现的直接原因。
(二)城市规划进程
城市化进程加剧的大环境下,必然导致城市规模扩大的同时城市人口的日益膨胀。尤其是大中城市在得到了空前发展,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缺陷也日益显现,很多社区街道的服务设施陈旧失修甚至严重不足。然而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更是两极分化极具甚至略带畸形,在处理经济功能中心区域传统生活区结合的问题上处理稍显稚嫩,正是城市空间区域的分化现象造就了市民生活的多元化需求。由于社区服务基础设施的不健全导致了市民无法满足就近购物的需求,而集中的大型商场虽然种类齐全但消费空间过高,存在的种种矛盾都为流动商贩造就了发展存在空间。市场需求是市场存在和发展最好的温床,正是城市规划建设中的这些不足与缺陷直接催生和扩大了流动商贩群体。
(三)目前对流动商贩的管理现状
我国对于流动商贩的管理欠缺法律细节的规定,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现行商法尚不承认小商贩的商主体地位,虽然有部分城市已经采取一定的措施并且稍显成效,但是全国范围内由于各地情况不一,同样的管理监督机制、同样的措施却不一定能产生相同的效果。因此,最根本有效的办法是通过立法的完善来保护流动商贩的合法权益。只有成为商主体,流动商贩这种经营主体才能够由商法来调整,进而适用商法的限制与保护。将流动商贩纳入商主体范围是大势所趋。
三、商主体资格分析
(一)我国现行的商主体范围及资格取得条件
首先商主体是具有商事权利能力和商事行为能力,能够以自己的能力参与商事法律关系,并享有商事权利和承担商事义务的人,包括商个人和商事组织。一般认为商事主体的特征包括:(1)营利性,商事活动的本质和目的;(2)具有连续性和反复性,是指一定时间段内持续不断地将其作为职业来从事经营活动。
商事主体资格的取得条件应当满足以下几点:
1.具有商事能力。“商事能力是商事行为能力与商事权利能力的统称,是指商事主体依据商法规定实施特定商行为,享有商事权利并承担相应义务的资格或能力”。在商法上,商事能力是一种参与商事法律关系的资格或能力,商事能力的确定是在源头上保护商事经营活动顺利进行,对于规范市场秩序、维护交易安全都具有重要意义。
2.以营利为目的。营利是商事经营活动的本质,也直接影响着商主体范围的确定标准。营利是商主体从事商事经营活动的最直接主要的目的,也是商事主体与民事主体的最本质区别。
3.以营业为方式。营业即以商事经营为业,是指相对固定的从事某种相同种类的商行为,是故偶然的营利行为不叫营业,必须要在一段时间内相对稳定的经营状态才能称其商主体的营业行为,偶然的营利也没有适用商法的必要。营业性包括持续性和反复性两个方面的内容,就是在一定时间段内持续不间断地从事商事经营。
(二)流动商贩的商主体资格分析
1.流动商贩的营利性
流动商贩的本质是一种市场行为,是故无可厚非其以营利为目的。营利性指的是资本的增值,而“商的本质就是资本的价值增值,商事主体是资本的人格化的化身,所以要实现价值增值,只有通过营利性的经营方式才能实现。”众所周知的营利是商人从事商行为的最根本直接目的,也是最终极目的,这也是小商贩们最突出的特征。流动小商贩的人员组成大多是属于无业、待业、下岗人群,没有稳定收入没有资金实力,多是为了谋生才成为小商贩,需要“营利”作为生活的来源。故小商贩所实施的正是一种以营利为目的的商行为,这点完全是符合商主体特征的。
2.流动商贩的连续性
连续性亦称之为营业性,是指行为主体至少在一段时间内是连续不间断地从事某种同一性质的营利活动,是一种职业性的营利行为。正如许多教授学者认为的那样,营业活动作为一种重复性、经常性的活动,已被纳入了国家专门管理的规范,这就与商事登记密切相关。在商事登记中流动商贩被推定无商主体资格是由于其未履行商事登记的义务,故而不受法律保护。但根据目前的的规定,没有字号和固定的经营场所也能申请登记为个体工商户。所以个体工商户在法律范围内不仅包括了那些有字号和经营场所的个体经营者,而且也包括那些既无字号也无相对固定经营场所的流动商贩等。这一规定也说明法律是间接承认流动商贩这种特殊团体的营业性特征的,但这并不能否认流动商贩实施的行为具有营业性这一事实。
四、流动商贩合法化的建议
(一)人性化管理
首先,积极发挥法律的指引性作用,对流动小商贩开展普法宣传,同时,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也应该投入到百姓中去,主动了解广大群众的实际需求,关注民生听取民意,尽可能地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文明执法、以理服人、以情动人,调动流动商贩积极性,让他们自觉维护健康、有序、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营造优质和谐美好的城市环境。其次还要立足于定点经营。把流动商贩的主要经营场所、日常经营时间等因素列入到法律细则当中。由城市管理部门在居民区集中的社区单独划出场地,实行分块管理,并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德采取一些类似于减免贫困家庭的流动商贩管理费、设置专门的环卫保洁人员等方式来管理。
(二)依法管理
制定比较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依法严苛治市,比如新加坡街头的所有摊贩都必须持牌设摊,还颁发流动小贩牌照,经营类别划分明确。还有就是政府划分市区为“绝对禁止区域”、“相对禁止区域”和“疏导区域”几类,然后再分别采取严厉、基本控制和规范化等管理策略,创造良好的城市监管法律环境。致力于能够大致覆盖目前的流动商贩经营的方方面面,又要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保证事有人管,职责分明、有法可依。
(三)目标管理
现在世界的大环境下经济正处于衰退时期,我们更要做好扩大就业的工作,保障弱势群体的生活问题。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并且农村的过剩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尤为突出,这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经阶段。协调管理好流动商贩问题对稳定市场秩序、缓解就业压力都起着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特色农业;农业产业化;河北农业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9月17日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它实质上是指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过程。这种经营模式从整体上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是加速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一、河北蠡县麻山药特色农业产业化现状
保定蠡县麻山药已有3,000年种植历史,是当地农民长期栽培、生产过程中培育出来的特色产品,2004年12月,蠡县投资2,000多万元建成麻山药标准化生产示范区,被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列为第五批国家级示范项目。2005年,蠡县麻山药被正式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05~2010年蠡县麻山药种植面积稳定在7万亩左右,为全县农民人均增收千元左右,安置富余劳动力2万多人。2011年,全县麻山药产业实现产值10.5亿元。
二、河北蠡县麻山药特色农业产业化存在的问题
(一)生产基地规模化程度低。千家万户生产的“小农”格局应该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如果农业进入市场的“原”字号产品格局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即使形成了一定优势的产业,但专业化、规模化程度不高,有基地、没规模,有产品、没品牌的现象较为突出,在蠡县麻山药基地走访中发现大多数农户仍然是“小而弱”、“小而全”的经营方式,与当前现代农业大市场、大生产需要之间的矛盾还很突出。
(二)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差。麻山药产业相关的龙头企业数量少,大部分企业经营规模小,加工技术含量低,初级加工农产品比较多,精深加工产品少,高附加值产品少,更缺乏有竞争力的拳头产品、精品产品、名牌产品,辐射带动能力不强。
(三)社会化、服务化、组织化程度低。社会化、服务化、组织化程度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育滞后,跟不上农业市场化、产业化发展的要求,有些专业经济服务组织与农民的联结就会处于松散型状态。围绕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建设的市场比较少,已建成的专业市场仅仅停留在一般性的农贸市场上,缺乏专业特色,仍是传统的自产自销模式。加工、运销等企业与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互助协作、联动发展的互惠互利的关系不紧密,带领和组织群众参与市场竞争的作用发挥得不够。
(四)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投入不足。市县财政紧张,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投入不足,导致诸多龙头企业和农户资金短缺,难以实现规模壮大和可持续发展。同时,由于大部分龙头企业总体规模偏小,抗风险能力较差,有效的抵押物不足,银行信用等级不高,普遍存在贷款难、筹措流动资金难的局面。
(五)现行的服务体系不能满足产业化发展要求。目前,蠡县抓农业产业化还停留在就产业抓产业、就企业发展企业、就项目上项目的水平上,对农业生产缺乏整体把握和规划。政府部门提供的现行服务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和广大农民的需求,在农民急需的销售服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资金服务、法律服务方面的作用发挥得不够。
三、加快河北蠡县麻山药特色农业产业化建议
(一)种植户方面
1、联合种植户,走农业合作道路,实现种植规模化。蠡县是麻山药之乡,麻山药种植面积全国最大,但蠡县麻山药的种植是小农户个体种植,种植业比较分散,没有形成规模化种植,而且种植户收获麻山药之后也是自行销售,销售没有统一,就是说蠡县麻山药没有形成种植销售一体化,虽然有个别地方有麻山药收购销售的企业,但为数不多,也没有种植销售一体化的企业,这导致种植户融资只能通过个人向亲友借款和向小额贷款公司贷款获得资金,融资渠道单一,融资金额有限。所以,我们建议蠡县麻山药真正形成产业化,首先要联合种植户,建立特色农产品产销合作社,实现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种植,统一管理。
2、建立供销一体化,形成品牌企业。在种植一体化的基础上建立麻山药企业,形成麻山药产业,统一种植,统一销售,将全国各地的销售商组合成销售连锁,形成蠡县麻山药品牌销售,供销无间断、有关联。专做麻山药供销,既方便收购销售,又有利于向农业发展银行贷款,改变融资现状,扩大企业声誉,带来更多效益。更可以在供销一体化的基础上做麻山药加工企业,做麻山药饮料、麻山药粉等,充分利用麻山药,丰富麻山药产品,发展成品牌企业。
3、学习新技术,做新型农民。麻山药的种植加工需要技术的支持,必须坚持技术的创新,以技术改革带动产量增加,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实现农业现代化,需要千千万万高素质的农业劳动者。现代农民应是觉悟高、懂科技、善经营的新型农民,由于生产者是生产力中的决定因素,所以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麻山药产业中,农民需要不断学习新技术,凭借自身力量提高产量。
4、借助政府或银行政策,实现种植户和银行、政府的相互对接。特色农业产业化的道路需要资金的支持,但仅凭种植户和企业单个的力量无法筹集到足够的资金支持产业化的发展,这些年来,政府出台了惠农政策以支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业发展银行也就根据相应的宏观政策调整贷款投资策略,种植户如果根据这些政策进行种植,会更加顺利,特色农业产业化道路也会越来越好。
(二)政府方面
1、加大支持力度,引导特色农业发展。政府对麻山药产业的大力支持对其发展是十分有利的,政府的支持可以使麻山药的产业化之路更加通畅,还可增加麻山药产业中相关人员的信心。具体做法有:引导种植户走合作化之路,为麻山药的规模种植搭建平台,给予相关政策指导;以政府的力量寻求种植中先进的技术帮助;实施奖励优惠措施,对于突出的种植户、企业进行一定的奖励和优惠等。
2、坚持技术创新,发展现代化特色农业。麻山药不可在同一块地里连续种植,重茬影响产量,而且麻山药地面鞅长,鞅杆的搭法都需要新的技术,新技术的引进让种植户自己去搞会面临一定困难,政府出面更好解决。对于麻山药企业,政府需要提供技术信息,支持技术改进创新,以技术创新推进产业化发展。
3、重视人才兴业。任何一个产业都离不开人才的投入,麻山药产业也如此。在麻山药种植阶段需要技术人才来改进生产提高产量质量;在加工企业,需要懂技术的人才来操作机器,还要有科研人才搞创新;在销售阶段也需要营销人才;将来产业化做大后,企业中少不了管理经营人才。所以,人才要从现在抓起,它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三)农业发展银行方面。农业发展银行作为国家的政策性银行,支持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具有利息低、投资大的优点,但是要取得农业发展银行的投资(贷款),要走相对复杂的程序,并要有一定的条件才行,农业发展银行并不支持个人贷款,这些制约着麻山药产业化中向农业发展银行集资以促进麻山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通过调查,我们总结了以下建议:
1、适当扩大投资规模,降低投资门槛。农业发展银行对农业的投资要求必须是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不对个人投资,并且企业在向农业银行申请贷款时要有两处房屋作为抵押,因此投资规模有局域性,这就限制了贷款。银行可以在制度允许的基础上对投资要求稍作调整,降低投资门槛,争取更多的投资项目。很多小企业对于银行的高门槛投资项目望而却步,若投资门槛降低一些后,可能会吸引更多的企业贷款。
2、加大宣传力度,透析投资制度。农业发展银行的投资项目并非很多,有它本身投资条件限制,但也有农业发展银行及它的投资条件不为很多企业所熟知而不去寻求贷款的原因,并且我们在调研的过程中发现很多企业对农业发展银行的投资条件都不了解,所以我们建议银行方面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企业了解农业发展银行,了解相关的支持政策,促进麻山药企业的形成,使企业向银行要求的条件迈进,争取农业发展银行的大额贷款,实现互利共赢。
3、建立合理的还款督促制度,降低信任风险。银行贷款在符合条件的基础上最关注的就是企业的信用,有些企业即使达到了条件要求也会因为信用的问题无法取得贷款,或者有些企业往往无法及时还款,这就要求银行建立完善合理有效的还款督促制度和一系列的失信处理措施,降低信任风险,让银行放贷放心。
主要参考文献:
[1]许建国.河南省特色农业发展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摘 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的人口数量不断增多。与此同时,加强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提高环境质量也成为城市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任务之一。在本论文中,笔者首先介绍了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而后分析了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最后对提高城市环卫管理工作实效性的措施进行了深入探讨。相信本论文的撰写,对未来城市环卫管理工作的开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环境卫生质量; 公共卫生; 管理责任制
城市环境卫生是现代文明城市的重要标志,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控制污染和疾病传播,确保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内容。环境卫生工作是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公益事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为了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必须提高城市的环境卫生质量。
一、目前市容环境卫生的现状
城市环境卫生状况不仅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品牌和个性,而且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一个城市的投资和融资环境。近年来,我市各相关部门都加大对城市环境卫生工作力度,市容环境卫生面貌发生了很大改观。但是,暴露出来的脏、乱、差问题在一定区域内、一定程度上仍然大量存在,尤其是卫生死角,这方面的问题更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地下脏。乱抛的生活废弃物,乱倒的垃圾,有些城乡结合部、河道、市区公路沿线成了天然的垃圾倾倒场和藏污纳垢的场所,与现代化城市环境极不相称。二是地面乱。突出表面在乱占上,马路市场、露天烧烤、占道经营、占道施工等违规现象时有发生,屡禁不止。城市道路破损严重,给居民出行带来诸多不便,群众很有意见。三是地上差。乱贴乱画、乱设广告、楼前楼后乱搭乱挂、门前乱停乱放、院内烟头遍地、公共场所乱吐乱扔等问题的存在,破坏了城市景观,污染了环境,经过整治有了很大好转。四是部分市民在环境卫生方面的公德意识差。由于多年形成的陋习,加之城市正处于大建设时期,大量农民涌入城市打工、经商、居住,环卫意识仍然较差,不爱护公共环境卫生现象较为突出。五是社区环境卫生管理较薄弱。长期以来,城市管理工作一直采用行政手段来达到工作目标,但由于城市是一个人口密集,构成复杂的有机整体,随着人口流动性增大,就需要社区加强管理,而目前的状况是社区环境卫生管理机制尚未形成,环境卫生工作管理不力,特别是倾倒垃圾严重,每逢重大活动,环卫部门要投入大量人力、财力进行清理。六是环境卫生管理和执法沟通协调不够。环境卫生工作实行管理和执法分离后,管理单位期望通过加强环卫执法来保障环境卫生工作,但执法部门则期望管理部门加强管理来减轻执法工作量,环境卫生执法力度不够,以至于出现互相埋怨推诿扯皮的现象。七是建筑渣土装运车增多,客观造成环境卫生管理工作难度增大。
二、如何提高城市的h境卫生质量
(一)进一步明确职能职责,建立环境卫生区域管理责任制
社区环境卫生管理体系必须根据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的规定,严格遵循属地管理原则,划清管辖区域,明确责任。街道办组织社区居委会划定辖区内街小巷、社区内各部门、各单位的卫生责任区,各部门、单位与街道办签订责任书,加强监督考核,充分发挥全社会的作用,提高内街小巷、社区的环境卫生清扫保洁工作水平;环境公司负责主要道路的清扫保洁工作,改革作业方法,切实控制道路扬尘,提高保洁质量,严格按照行业规范上岗作业,根据季节变化,调节洒水次数,主要道路每月至少保证一次冲洗。建立相关机构齐抓共管的管理大格局。
(二)理顺环境卫生管理体制,化多头管理为统一管理
随着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城市设立的开发区、高新区等相继出现,各区域对环境卫生的管理标准不统一,环境卫生管理状况、管理效果也参差不齐。另外房管部门、小区物业、农贸市场、夜市、广场、停车场、洗车场、绿地,河道等多部门、多头管理环境卫生现象,不利于城市文明建设和经济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对此,可由政府出面,理顺环境卫生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和监察网络,化多头管理为统一管理,城市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出台和下发相关文件,按规定吸收相关单位的环卫保洁资金,统一由环境卫生管理部门实行无缝隙保洁,责任清,任务明,减少漏洞,提高保洁管理水平,力促城市清洁卫生。
(三)做好城市繁华地段的卫生保洁问题
现在许多城市都是白天保洁,夜间卫生无人问津。随着城市规模的逐步扩大和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晚间超市、夜市的购物人流甚至比白天还大,购物者利用晚上闲暇选择自己的商品,相应产生的垃圾杂物也在增加,若没人保洁,势必造成垃圾堆积和塑料袋随风飘移,只好等到第二天才能清扫保洁,直接影响城市环境卫生的面貌。解决办法:对于城市商业区、人流密集地段试行两班倒的保洁方法,白天有人管,晚上有人扫,这就需要增加保洁资金投入,增加保洁员数量。通过加大保洁时间和密度,最终达到清洁城市的目的。
(四)解决城市道路污染问题
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的运输撒漏是城市道路污染的重要问题,运输车辆在运输过程中超载、封闭不严或设备破旧造成撒漏;建筑工地出入口因车轮碾压形成粘带等等。解决办法:建立健全建筑垃圾管理的相关行政法规。从严执法,对超载运输和封盖不严加强管理,对污染的路面要求责任单位及时清理,直至恢复原貌。加强对工地出入口监督管理,要求出入口硬化,确保出入口清洁,减少粘带的发生。加强对夏季生活垃圾运输车辆的管理,要求所有满载车辆就近排放污水后再行运输,把垃圾污水消灭在运输起步之前,最大限度地确保城市道路路面不受污水撒漏的污染。
(五)解决垃圾容器陈旧破损影响市容环境问题
城市各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对环卫事业的资金投入也不同。有的区环卫设施新颖完好,有的区垃圾容器陈旧、破损严重,数量不足,甚至产生清运不及时、箱外垃圾长期堆积的现象,造成恶性循环,长此以往,极易影响市容环境和百姓生活,影响城市文明形象。 解决办法:垃圾容器属于单位内部并由单位、物业部门管理的,自行出资到环卫指定经销单位购买;属于环卫部门自身管理的,及时更换、更新或维修,建立巡回保洁清洗队伍,使垃圾容器始终保持干净整洁。
(六)推进生活垃圾资源化工作
目前我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不高,部分生活垃圾被直接填埋和处置,不仅生活垃圾中可利用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而且还会对环境产生污染,基至成为疫病传播的发源地。因此,要把垃圾处理与污染防治纳入循环经济轨道,全力推进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要转变垃圾末端处理为从源头抓起的全过程整治的认识,使之达到资源低消耗、高产出、低排放的目的。
四、总结
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如何有效进行环境卫生管理是城市发展进程中面临的棘手问题。管理好城市的环境卫生不是某一个部门的事情,它的开展需要全体社会大众的参与和支持,不仅需要环境卫生管理人员的严格监管,还需要提升城市居民的环卫意识。为了建设生态文明城市,要从各个层面去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切实美化城市环境。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中,全社会都应树立生态文明与生态安全的意识和理念。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