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农业科技发展论文

农业科技发展论文

时间:2023-03-24 15:02: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业科技发展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农业科技发展论文

第1篇

作者:李国杰 单葆成 马云启 刘广林 单位:沈阳农业大学 辽宁省科学技术厅

项目主要针对辽宁省西北风沙区与沿海地区风蚀沙化严重、缺乏耐盐耐旱林木品种及粮食产量不稳、经济效益低下的现状,组织实施“沿海经济带及西北风沙区防护林体系建设研究与示范”及“辽西北风沙半干旱区旱作关键技术研究”等项目,重点开展抗逆性树种的保存与选育、防风固沙体系建设及旱作节水高效栽培模式等关键技术研究。第六,实施“新农村能源、环保住宅及生态环境建设研究与示范”等项目。项目针对农村新能源建设、改善和提高农村生态环境和农民生活生产条件等问题,进行“新农村能源、环保住宅及生态环境建设研究与示范”及“辽宁农村储粮装备技术及绿色储粮示范”项目研究。加大引进创新力度,培育高产优质农业新品种“十一五”期间,辽宁省累计引进农作物种质资源6000余份、配制新组合2000份、利用常规育种与生物育种相结合的方式选育玉米优良自交品系127份,选育玉米、水稻、大豆等农作物新品种190个,新品种推广面积累计3亿亩,使辽宁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保持95%以上。累计引进国内外高油、高蛋白、高油亚比材料和特种花生新品种(系)89个,育成花生新品种6个。选育林木、畜牧、水产等新品种40个,丰富了辽宁省种业市场,提升了种业品质,为辽宁农业的健康高效及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夯实的基础。由辽宁省农科院牵头的国家粮丰工程项目“东北平原南部(辽宁)春玉米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中,5年中在全省内累计建立核心区、示范区4800万亩,技术辐射面积基本覆盖辽宁省玉米主产区。2009年落实超高产田169亩,其中138亩达到吨产,建平县50亩超高产田块最高亩产达1157.16公斤。通过对水稻减氮增效丰产技术、化控技术的应用,旱种湿管栽培技术、主要病虫害安全高效综合防治技术研究与示范,建立了辽宁东南沿海、辽河平原三角洲、辽宁中部和辽北四大稻区的水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集成模式,技术辐射面积590万亩,2009年有330亩超高产示范田平均亩产达832.8公斤。针对辽宁省大豆生产目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确立了辽宁南部、中北部地区及辽西半干旱区保苗高产高效技术集成与示范模式,5年中累计建立大豆新品种新技术示范田11处,合计示范面积6201亩,平均亩产达216.6公斤。通过农业新品种的应用推广及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的集成与示范,实现了良种良法的配套,为辽宁省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开展科技特派行动、构建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科技特派行动以科技特派行动为载体,以政府引导和市场化运作为手段,以农业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为切入点,把人才、技术、信息和现代经营理念引入农村一线,鼓励广大科技人员在农村创新、创业,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十一五”期间,辽宁省共有72个县(市、区)开展了科技特派工作,累计派出省级科技特派团17个、市级科技特派团190个、省级科技特派组63个、科技特派员2784名、培养农民技术员3445人,全省累计有7853名科技人员活跃在农村一线。行动开展以来共实施科技特派员示范项目798项、形成利益共同体171个、引进新品种1823个、推广新技术1293项、研发新产品562个、申报专利131项、建立示范基地2277个、基地面积278万亩、创办农民专业技术合作组织1226个、开展各种培训7000余(场)次、培训农民70万人次、发放资料170万份、安置劳动力就业51.7万人、辐射带动农民143.2万人、增加经济效益209.4亿元。经过几年探索实践,在省内建立了“四位一体”的科技特派工作模式,即科技特派团、科技特派组、科技特派员和农民技术员培养工程。开展科技扶贫、创建农业科技服务平台由辽宁省农科院、沈阳农业大学等单位的农业专家,5年中累计组成80余支科技服务队,针对各县区的农业特色,举办果树栽培、棚菜生产、畜禽养殖等各种培训班1200期,培训科技带头人、农民等18万人次,累计发放光盘、技术手册等资料70万余份,发送农作物优良品种种子10万公斤。通过建立新成果示范基地、扶持龙头企业和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等措施,推广新品种200个,引进科技致富项目300项,培养科技示范户1000户,累计创造经济效益40亿元。实践证明,科技扶贫及送科技下乡更新了农民观念,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为促进地方农业结构调整和县域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开展“农业科技110”服务平台建设,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整合农业科技资源和服务方式,采用政府搭台、专家支撑、技营结合、农民受益的运行模式,实现了对农民科技咨询、求助的快速反应、有效服务。为推进农村信息化、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辽宁省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今后必须要重视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在正确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应用与开发研究的同时,加大基础性研究力度,使三类研究的战略布局及人力、财力保持适当均衡,推动辽宁农业科技持续发展。(遵循农业科技工作的自身特点与规律现代农业科学是在科学整体化浪潮中建立起来的一门综合性科学。它处于科学结构中的基础自然科学到农业生产之间的应用技术科学的广大地带,它也处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地带。农业科学技术不同于工业科学技术,它包括了基础性研究、应用性研究和开发性研究的完整体系,并具有自身的特点:受经济规律支配,也受自然规律和生物规律的支配,物化的生产资料不能以其他的物质取代,但直接又影响到农业技术及其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所获得的科技成果,有物质形态的产品,又有知识形态和信息形态的非物质性成果,并难以受到专利和知识产权的保护。农业科技成果不仅可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而且还可以极大地丰富人类的精神财富。农业科技工作的特征和规律是农业发展特征和规律的综合体现。实践表明,在农业科技工作中只有认真按其特殊性和规律性办事,保持其稳定性和连续性,才能推动辽宁农业科技工作快速、良性发展。实施农业科学技术多学科、跨地区协作攻关伴随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科研规模不断增大,分工也越来越细,一些重大科技攻关问题普遍带有综合性。这些科研任务的完成,必须组织大协作,乃至区域或国家规模的协作,才能取得突破性的大成果。因此,要加强横向联合与协作,推动多跨部门跨地区、专业多学科的联合科技攻关。例如,沈阳农业大学陈温福院士完成的“籼粳稻杂交新株型创造与超高产育种研究及其应用”科研项目,就是以沈阳农业大学、中国水稻研究所等12个单位跨部门跨地、多专业多学科的科技力量,开展大协作,联合攻关,并获得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重大科技成果。此外,在农业的多学科的横向联合上,重视了学科间渗透与交融作用的发挥,实现科技项目在理论上和技术上的突破,促进了高新技术的发展。目前,辽宁省在启动实施的重大专项,特别是重大专项,均规定要创新科技创新体制,坚持走大联合与大协作之路。采取多种形式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采取多种形式,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同时,创办科技型企业(企业集团)和经济实体,依靠科技进步,生产、销售科技产品,将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经济社会效益显著。运用高新技术改选传统农业所谓农业的高新技术,是指能广泛用于农业领域的,对农业经济发展和农业科技进步产生深刻影响和重大推动作用,并能形成新型农业产业的高技术和新技术。包括国家科技部认定的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激光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等7个高新技术领域的相关内容。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推动辽宁农业现代化建设,要服务于发展辽宁经济和完善辽宁农业功能的需要,把辽宁农业发展建立在依靠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之上。通过引入现代高新技术和先进生产力,用技术创新把高新技术融入传统农业,使高新技术向传统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领域渗透和扩散,形成新农业产业;用结构优化促进辽宁农业结构优化,将资源依托型的农业发展成依托型农业,实现农业高产、优质和高效;用融资创新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和风险投资体系;用组织创新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建设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形成一个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理运行机制;用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发展生态型的科技农业;用农业产业化的生产方式来取代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促使辽宁省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注重高素质科技队伍建设农业发展靠科技,科技进步靠人才,当今世界的竞争,从根本上说是人才的竞争,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加快农业科技人才工程建设,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农业科技队伍是实施科技兴农战略的前提。因此,辽宁省在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建设实践中,首先,对现有农技推广干部不断加强正规的专业技术教育,使之适应农业技术推广的专业需要。其次,努力拓宽广大科技人员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实验技术、新技术应用水平和科研能力。注意充实农业科技队伍,加快培养学术带头人。研究人员的引进要始终坚持高学历、高素质的原则。第三,注意改善农业科技人员特别是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努力保持专业科技人员的相对稳定。第四,认真组织大专院校、农业科研院所的教师、科技人员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高素质地从事技术推广服务,参与科技示范区、综合开发区及各类生产基地建设。第五,不断改革技术职务评聘制度,动态管理,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坚持技术推广应用与培训农民相结合农民是农业技术的直接应用者和获益者,要推广农业先进技术,必须大力培训农民,提高农民科学技术素质。首先,举办培训班,传授新技术、新方法。通过实施“沈阳市农村青年科技人才研修工程”、“辽宁省农民技术员培养工程”和“绿色证书”等,为辽宁农村扶贫开发培养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蓝领农民”。其次,建立科技示范服务基地。通过科技示范服务基地,让农民更直观更实在地学到农业技术知识和操作方法。第三,建立健全技术推广网络。通过完善乡镇一级技术推广机构、建立村、组两级技术推广组织、建立农民技术协会和发挥农技专业户、示范带动作用,从而加快新技术传授、吸收及新品种的推广普及。加大农业科技管理体制创新力度首先,创新农业科研体制。(1)将农业科研、开发、推广应用相互分割的关系转化为相互衔接互为一体的体系。(2)将农科教分离、产学研多主体化转化为农科教结合、产学研一体化。(3)将科技人员的技术成果的物质、精神奖励与产权、专利分离转化为一定程度的结合,建立多劳多得的分配制度和多元化的分配方式。其次,创新农业科技管理体制。(1)加强组织领导,分层次、分类别进行综合协调管理农业科技项目。(2)建立新型项目管理体系,基础研究项目实行基金项目制,重大科研开发及示范项目实行公开招标的方法,重大综合性项目探索建立首席专家负责制。(3)建立财政投入、金融贷款、企业投入、社会融资等多渠道、多元化投入体系。(4)克服短期行为,对项目实行长期的目标、分段检查、适当调整的连续性管理办法。再次,创新科技推广体制。(1)强化农业科技推广网络建设、修订与完善农业技术法规、加大农业技术推广经费投人。(2)建立高质量的农业技术信息服务体系和农业科技应用风险保障制度,大力培养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3)建立责权利共享制,以效益分成的方式调动供给者和需求者的积极性。

第2篇

1明确办刊宗旨、稳固读者群

突出办刊特色,创建名牌期刊首先,期刊的采编人员要对稿件进行甄别和选择,从源头上保证科技信息的准确、有效。借助专家库这一优势资源,先期优化选择,缩小农民的选择范围。根据办刊宗旨、农业产业调整和重点领域的变化,调整报道重点,有针对性地确定阶段性的办刊目标。根据科技的进步、经济发展的多样性和政策的倾斜与调整来策划选题,从而增强刊发文章的指导性、时效性和多样性,及时、准确地报道农业生产的实用技术。其次,农业期刊要确定刊物的类别,是学术还是科普期刊。学术期刊要增强自身的推广作用,与科普类期刊实现有针对性的链接,把农业科技发展的新成果第一时间介绍给农民,配合科技工作者做好农技推广工作。再次,期刊要确定自己的读者群,不同的读者群有不同的期刊需求。要建立自己的读者群,积极接受读者反馈的建议,使读者成为期刊的共建者,不断整合编者、作者与读者的智慧,增强期刊的凝聚力和办刊水平。此外,期刊还要开辟专栏,创建名牌期刊。名刊名栏是期刊吸引作者和读者的核心竞争力。一方面可以吸引学术水平较高、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一线农艺师为期刊撰写文章,形成稳定、有序的作者群;另一方面,设置专栏有助于不同学者展开学术讨论,使期刊的内容更加丰富、信息编排更为紧密集中,从而吸引更多的读者去订阅期刊,真正实现期刊作为信息媒介服务“三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目的。

2加强与农林院校和农业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

缩短发稿时间,及时最新的农业科技成果以农业期刊为信息交流平台,加强与各高校和农业科研院所的合作交流,减少重复性的研究,同时,缩短发文时间,这就要求期刊要拓展稿源,建立稳定的作者群,从优质的作品中选编刊发。编辑也要树立时间意识,加大编审力度,把研究的最新成果第一时间出去,实现农业科技服务农民的目的。

培养高效的复合型人才当今社会是信息的时代,网络刊物,手机阅读已经成为未来期刊发展的方向,农业期刊也不例外。中国期刊网和万方数据资源库已经收录了各类学术期刊所发表的论文以及各高校优秀的硕博士论文,极大地满足了农业科技者浏览、学习、交流的需求。随着网络在农村的普及,建立“农业数字期刊群”实现农业期刊的免费浏览是未来发展的趋势。期刊要想长足发展,实现服务“三农”的目标,除了要有稳定的作者群提供优质的稿件外,还需要业务水平高,综合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编辑人员要熟练掌握、应用多媒体等网络技术,通过定期的培训不断提高编辑人员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人才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4加强政府财政支持力度

提高期刊的办刊水平政府要加大对农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工业、服务业对农业的反哺力度,逐步提高农技推广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依靠政策积极有效地促进农业期刊的发展。

5建立过刊赠送制度

延伸期刊的读者群,增加传播手段期刊是连续性的出版物,期刊社每期刊印都有剩余,部分期刊积压形成过刊。可以把这些过刊免费发放到农民手中,继续发挥作用。此外,农业类期刊有着自己固定的读者群和作者群。期刊可以合理利用这一资源,把作为作者的农业科技工作者和作为读者的农民有效连接在一起,定期组织专家赴实地进行农业考察技术推广,将科技信息的供体和受体联系起来,形成良性的科技生态链,巩固期刊的科技纽带作用。

二结语

第3篇

论文关键词:农业科技信息;信息传播渠道;发展趋势

农业科技信息是指能够推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农业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信息.这些信息能满足农业实施者(特别是指农民)需要.并以声音、文字、图片、录像和多媒体等形式存在。利用农业科技扶贫就是希望通过各种信息传播渠道将农业科技送达到农业实施者手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增加农民收入。

1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从世界各国农业发展情况看.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对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相当大的作用

1.1有利于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保证国家粮食安全

1978年以来.我国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根据(2007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公布.已减少至1.22亿hm2。在土地等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要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技将成为重要支撑力。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不断提高.已达48%.但与其他一些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究其原因.除了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落后于这些国家外.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不畅也是~个很重要因素一方面是农业科技研究者或持有者没有合适的渠道将科技成果传播到农民手中:另一方面是广大农民找不到合适的实用技术应用到生产中去因此.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将促进两方面的交流.加快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保证我国粮食安全。

1.2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地区农民收入差异

从国际经验看.农业科技信息传播速度越快、途径越多.农民得到的科技信息越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越高.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农民收入就会增加.农民脱困时间就会缩短。另外.农业科技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作用也不同。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的农民更容易获得农业科技信息,农业科技采用率高.农民收入增加也比较快因此加快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特别是在落后地区加大农业科技信息的宣传力度.不仅会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农民素质.也可增加农民收入.减少地区收入差异。

1.3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将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当今国际农产品竞争不仅是数量竞争.重要的是质量竞争.特别是在加入WTO以后.为了保护本国农产品市场安全.发达国家不断提高技术壁垒.检测标准越发严格.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屡遭限制和退货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则取决于农业科技的应用和推广.这就离不开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因此.农业科技信息渠道的有效利用和拓宽将加快农业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速度。

2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

农业科技信息传播途径主要有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等形式。其中电视、广播和报刊等属于大众传播,农技推广站、农民培训班等属于人际传播

2.1以电视为主的大众传媒成为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

郭绪全等人的调查显示(表1).大众传播方式之一的电视在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中占据主要地位.近36%的农业科技信息是通过电视渠道传到农户手中(因农业科技信息到达农户才算是真正达到了传播的目的.故仅引用了调查数据中农户承认的自己所获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渠道).这也与近年来中国电视普及率大幅度提高直接相关截至2006年中国农村的彩色电视普及率为89.43%(表2)

2.2网络即将成为不可替代的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渠道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脑和网络在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虽然现在电脑普及率还远远低于电视和广播等传统的传播工具(表2),但从网络的发展速度和对信息传播的速度与广度来看.网络将会在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中发挥着传统传播渠道所无法替代的作用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6年农村每百户中电脑拥有量为2.7台,比上年增加了0.6台。另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调查.至2007年6月.农村网民规模达到3741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5.1%:同期城镇网民规模达到1.25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1.6%。农村地区互联网发展水平与城镇差距很大.但网民规模差距在逐步缩小随着农民在外打工人数增加,农村电脑的普及率将上一个大的台阶。

2.3农技推广站一直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随着对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视.国家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日趋完善。各级农技推广站的作用大大增强。表1可看出农业科技信息的人际传播大约占1/3.其中镇政府农技推广站为主.农民反响较好从2007底开始.我国开始实施信息大篷车、培训教室和农业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等为农民提供农业科技信息、发放农业科技资料。成为农民学习农业实用技术的重要渠道。

3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中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国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还存在一些不能忽视的问题

一是目前农业科技信息量多.但部分信息内容不全.实施过程需要注意的事项或应用后会产生的不利影响等不为农民所知:信息针对性不强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

二是由于信息传递双方对农业科技信息传播途径的认识不同.双方对各种渠道的利用程度也不一致.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科技信息传播者认为农民主要从培训班、推广站和电脑等获得农业科技信息.他们在传播过程中也更容易采取这些方式传播但调查发现农民的大部分农业科技信息是从电视等大众传媒中获得。

三是农民整体素质还需要提高我国农村劳动力整体文化程度偏低2006年我国农村劳动力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人超过8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群不足15%(表3).

远低于农业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如美国25岁以上的农民中.有17%的人完成了高等教育.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是10~15年。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一些农业科技信息语言太过专业.农民无法理解.这些技术在农村传播的可能性比较小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农民参加培训的机会很少.一些最新的科技信息无法传播到农户一级.即使农户接触到了,也因为文化水平所限,不能很好地理解.无从应用。

4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发展趋势

4.1农业科技信息量大幅度增加.更加精准

目前国家正在逐步改进农业信息的质量和数量,从长远来看.网络和手机等信息平台将得到更加有效的利用.农业科技信息量将继续增加同时.农业科技信息在传播渠道的入El审查将会更加严格.只有经过考证的农业科技才能通过大众媒体进行传播。国家对网络传播媒体的管理将大大加强农技推广部门的农技介绍也将更加全面.各种农业科技的优缺点和注意事项也会传达到农民手中各级政府和传播媒体针对本地区适用的农业科技的宣传将增加,实用技术将进一步得到转化.农民更容易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实用农业科技信息。

4.2各种渠道的农业科技信息传播能力将大大增强

除了继续利用电视、广播等传统大众媒体外.信息移动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农业科技推广站等方式将得到积极利用。一是政府加大了对网络信息服务设施的投入、全国范围的农业科技信息平台将全面建立。二是传递双方的互动将进一步增加.农民和专家将利用网络和移动通讯工具进行互动交流.双方关系进一步紧密。是农技推广站管理和支持力度将会加大.农技推广人员的素质将得到进一步提高,真正掌握农业科技的农技人员将不再限于县级以上的农技推广站,乡镇一级的农技站将从农药、化肥或种子销售机构转为推广机构,发挥应有作用

4.3农民素质提高将使农业科技信息利用率提高

农民是农业科技的具体实施者.农业科技信息能否得到有效利用.很大程度上是由农民的素质决定的。从表3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收入越高的地区,农民受教育水平越高,农民通过科技致富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我国政府提出了要建立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目标.努力提高农民素质一是全面贯彻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将有助于提高未来农民的素质。二是加大对成人的再教育和培训投入,定期(加不定期)举办针对农民的免费农业科技培训班.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与现实接轨.针对性强.符合当地和农业现代化的需要。在示范户的辐射带动下,农民素质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信息将得到有效利用.农民配置有限资源的能力和农业生产水平将得到进一步提高。

第4篇

    坚持把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当前一次重大历史机遇来抓,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农业科技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农业现代化的决定性力量,加强组织、狠抓落实至关重要。今年,根据中央和省委相关精神,镇江市及时下发了《关于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各地应切实负起责任,把文件精神落实到千家万户、田间地头,把每一项工作量化为指标、细化到项目、实化到岗位。加大考核督查力度,实行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民增收辖市(区)长负责制,将其列入年度考核与任期目标考核内容,作为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二、转化成果,整合建立科技支农载体

    按照“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的要求,整合驻镇高校和科研院所优势资源,加快农技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和科技服务站等载体建设。加快组建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围绕全市主导、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中的科技需求问题,选准在种业创新、农机装备、丘陵农业开发、高效生态种养业、农产品精深加工等方面1~2个重点课题,集中时间、集中力量、集中资金,进行联合攻关,打好攻坚战和整体战,形成在一定行业和领域打得响的关键技术。加强与国内外合作交流,积极引进、消化和利用农业发展最前沿信息和技术,推动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建立和完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就农业科技发展进行专题研究,开展联合办公。农业科技创新关键在于应用。要重点加快中国农科院镇江成果转化基地建设,以及农村“科技服务超市”建设,在成果转化上求突破,促其形成现实生产力。切实加大工作推进力度,在全市农业园区实行科技与产业对接,不断提高科技创新对农业的贡献率。

    三、细化政策,积极鼓励科技为农服务

    以“农业科技入户工程”为抓手,在加快农村“五有”公益中心建设的同时,及早制定有关政策,积极鼓励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到园区服务、创业,真正解决为农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一是调动农业科技工作者积极性,最大限度地组织和发动一批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深入生产一线,手把手、面对面帮助农民及时解决生产技术问题,及时为农民提供农产品市场信息。二是鼓励科技人员带头创业、带头示范、带头致富。三是广泛开展科技特派员活动,宣传党的科技政策,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努力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农民家”。四是有效集中农村实用人才培训资源,提高“持证农民”比重,培养出一批活跃在农产品生产与销售之间的“农民经纪人”。依靠合作社、专业户等建好科技示范基地,以推广主导品种和实施主体培训,培育一批草莓种殖能手、水产养殖大王等新型农民,成为农民问得到、留得住的“乡土专家”。

    四、孵化带动,不断放大园区富农作用

    农业科技园(包括龙头企业)在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是重要的载体。必须做大做强农业园区,不断增强对农业资源的消化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对基地农民的带动能力。

    首先,搞好规划做特园区。结合各地资源禀赋和农业主导产业,认真抓好规划建设。

    其次,创新模式做活园区。以市场为主导,多部门联合,企业化运作,大力推行“园区+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坚持利益共享,把农户吸引过来、带动起来,真正让农民增收与园区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第三,重点培植做大园区。各地要按照产业发展方向,确定扶持重点,集中技术、资金、项目等生产要素,连续不断支持,力争经过多年的努力使园区做大做强,辐射带动功能更大。与此同时,还要在农业园区自主品牌、现代物流、精深加工等方面下功夫,推动产加销相互配合,提高附加值,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增强园区联农富民带动作用。

第5篇

1.1内涵定位

区域农业科技创新中心是指拥有丰富的农业科技资源、较多的科研创新成果、先进的院所制度体系和优良的科技创新环境,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科技支撑引领有力,在全省农业科技创新版图中占有重要地位,对特定生态类型区的科技创新具有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的地市级农科院所与高校、企业等之间在长期合作基础上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从省内来看,区域创新中心在河南省农业科技发展中处于领先位置,能够主导区域农业创新发展方向,引领区域农业创新发展进程。从全国来看,区域创新中心积极参与国家农业科技交流合作,在国内农业科技领域有一定话语权、在某个领域有主导权,能够体现河南省的农业科技实力和竞争力,对全国农业科技发展具有一定影响。

1.2基本特征

1)技术原创性。区域创新中心是河南农科系统的技术创新高地,在应用研究、关键共性、社会公益和高新技术研究等领域取得一定突破并持续推进,在区域自主创新成果的源头供给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2)创新集成性。区域创新中心不能局限在农业技术创新领域,而要顺应农业科技创新发展趋势,加强科技创新统筹协调,深化产学研合作,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推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产业化衔接配套,提高创新驱动发展的整体效能。3)示范综合性。区域创新中心是区域科技创新排头兵、学术研究主阵地和科技进步主渠道,能够加快构建完善创新治理体系,形成良好的创新生态系统,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形成了一套有活力、有效率、可复制和可推广的体制框架和制度创新成果,在河南农业创新发展中能够发挥示范引领作用。4)区域主导性。区域创新中心聚集了大量的创新要素,在全省农业科技资源总量中占有较大比重,是河南省用好国际国内两种科技资源的重要主体,是河南省抢占农业科技发展先机的骨干力量,在全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占重要地位,引导着区域农业创新发展的方向和进程。5)影响全国性。区域创新中心是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节点,是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的重要成员,是地方参加国际国内农业科技交流合作的桥头堡,在全国农业科技格局的形成和演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3主要功能

1)服务和示范功能。这是区域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区域创新中心是地方政府指导农业生产、推动科技进步、增加农民收入和维护粮食安全的参谋助手,要适应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和现代农业大省的战略需求,突出服务和示范的功能,加快形成创新驱动区域农业发展的格局,不断开创农业发展的新局面和新境界。2)支撑和引领功能。这是区域创新中心的保障功能。支撑功能体现在:一是为区域农业科技决策、科技基础设施、农业科技研发和产业化项目提供智力支撑;二是为发展技术密集、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生态健康、环境友好、产业集聚和经济高效的区域农业提供技术供给和创新成果;三是为周边区域和南北过渡带的农业发展与技术进步提供智力资源、技术供给和科技成果。引领功能体现在:一是发挥区域主导作用,引领区域农业创新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成为全省重要的产业技术源头创新基地;二是发挥创新体系优势,协同创新,形成“前沿科学—变革技术—产业示范”三者互动的科技创新价值链;三是营造良好创新环境,成为全省农业科研创新文化的重要引领者;四是参与科技竞争合作,抢占农业科技制高点和发展先机,为提高全省农业科技竞争力和影响力作出贡献。3)集聚和融合功能。这是区域创新中心的基础功能。创新要素、创新主体和创新成果的高度聚集,要求区域创新中心具有很强的融合功能,能够克服创新活动中存在的“碎片化”问题和“孤岛”现象,促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提高全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4)辐射和带动功能。这是区域创新中心的衍生功能。体现在:一是科技基础设施为区域提供服务;二是示范基地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三是创新要素向周边地区和相似生态区辐射溢出,创新成果得到转化应用和产业化;四是创新文化对其他区域具有启发借鉴意义。

2豫南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基础

2.1科研机构

信阳位于南北气候过渡带的中心,是农业大市、河南粮仓。涉农科研机构主要有信阳市农科院、信阳农林学院、信阳师范学院及部分企业。信阳市农科院是国家主要农作物重要的中间试验基地和生态育种基地,设有水稻、茶叶、小麦、油料、资环、植保和作物栽培7个研究所,建有国家产业技术体系水稻、小麦、油菜、茶叶和红麻试验站,农业部作物有害生物科学观测实验站,水稻原原种扩繁基地和无性系茶树良种繁育基地等国家级科技平台;省籼稻、茶叶工程中心,水稻遗传育种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研发基地和产业技术体系水稻、小麦、食用菌试验站等省级科技平台;设有油菜遗传育种、稻茬小麦高产优质高效综合技术研究、水稻育种、茶树遗传育种与生态栽培省重点创新团队和省茶学博士后科研创新团队。在“十一五”全国地市级农业机构综合实力评估中,排名第37位。信阳农林学院设有水稻、茶叶、水产养殖等6个研究所,建有信阳毛尖茶产业工程技术中心、博士后研发基地和豫南植物有害生物绿色防控院士工作站。信阳师范学院建有种群生态模拟与控制院士工作站、大别山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工程中心,与中国林科院共建大别山种群生态模拟与控制重点实验室。信阳农业领域共有院士工作站2个、省工程中心8个、国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个和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个。

2.2科研成果

2006~2013年,信阳先后承担实施国家科技计划项目35项,省级科技计划237项,争取经费6379万元,育成和推广农作物品种30个,获得省科技进步奖50项,其中,二等奖16项,三等奖34项;专利申请量3120件,专利授权量1300件,申请量和授权量增幅全省领先。

2.3产业带动

面向农业产业技术示范县区、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和种田大户,创建了一批规模示范基地。建成高标准粮田50.8万hm2,催生农民专业合作社6363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39家,家庭农场2144家。流转土地31万hm2,占耕地总面积54.5%。粮食总产从2005年的42.25亿kg提高到2013年的58.57亿kg。农作物良种覆盖率98%以上,农业机械化率达到62%,科技贡献率达到50%。形成了一批关联度高、成长性好和竞争力强的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科技创新对农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的支撑作用逐步显现。

3豫南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的模式特点

3.1节点优势

信阳市农科院是信阳唯一的综合性农业科研机构,是河南省农科院第一个授权挂牌的区域分院,是国家和省农业科技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先后加入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国家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农业部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体系、国家稻米精深加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省茶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新型肥料技术创新联盟和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积极策划和组织实施了一批重大科技任务。以信阳市农科院为主导,有助于把基础性研发、应用型研发和产业化转化连接在一个纽带,构建起枢纽型农业科研组织体系,提高区域农业创新水平和产品供给能力。

3.2学科优势

致力于应用技术学科研究,这既是地市级院所区别于国家和省级农科院所及高校的鲜明特点,也是体现地市级院所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面。信阳市农科院长期聚焦南北过渡地带农业科技,聚焦区域农业发展中的重大、关键和共性技术问题,建立了覆盖信阳主要农作物的应用技术学科布局,是信阳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核心依托。与生产发生紧密的联系,既是信阳市农科院的学科传统,也是信阳农业科研的重要优势。

3.3阵地优势

尽管农业科研机构日益多元化,但农业科研的主体,尤其是地方农业科研的主阵地仍然是农科院所。作为市政府直属事业单位,信阳市农科院是指导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维护粮食安全的参谋助手,长期发挥着全市农业科技创新排头兵、农业学术研究主阵地和农业科技进步主渠道的职能作用,以信阳市农科院为主导,有助于发挥创新资源和创新活动相对集中的优势,提高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效率,加快区域农业科技进步。

3.4体系优势

农科院所的核心竞争力还体现在它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体系优势。农科院所是一个系统、一个体系。农科院所的科研范围、对象和内容等有明确的层级分工,各层级之间存在着业务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这一点与高校或者企业有很大的不同。随着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农业科研系统与农技推广体系呈现融合发展的趋势,农科系统的整体功能不断增强,体系优势和资源配置功能进一步彰显,会进一步巩固其在区域农业科研领域中的核心竞争力。

4建设豫南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任务

豫南创新中心是河南省政府、河南省农科院赋予信阳及信阳市农科院的责任定位,应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上级对信阳的要求上来,努力克服创新资源贫乏、科研产出不足、平台层次不高和高端人才匮乏等短板,增强创新资源的集聚力、创新成果的影响力、现代农业的引领力、创新环境的吸引力和区域创新的辐射力,建设学科、队伍、条件、管理和成果一流的区域创新中心。

4.1做好制度体系建设

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争取在编制范围内自主调整学科和内设机构。健全和完善以院所长负责制为主导,党委(支部)的政治核心为保障,院学术委员会、职代会为基础的现代院所管理体制,营造良好创新环境,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4.2做好规划编制工作

根据区域创新中心的功能定位和服务需求,凝练重大科技任务与重大命题,制订一个科学合理、落地可行的区域创新中心规划。

4.3做好学科发展设计

以学科建设为主线,引领科研任务和院所建设,系统设置研究所内部机构,加快学科团队和创新机制建设,建立“服务产业、科研创新、成果培育、人才培养”四位一体的创新范式。实施“增强特点、加强交叉、扩大覆盖、助强扶弱”学科发展战略,以“研究方向”为单元,针对科技前沿和产业需求,明确“十三五”的研究选题、创新目标和考核指标,持续攻关。

4.4做好重大项目设计和成果培育

强化产业技术攻关和应用,扎实推进一批重大项目的立项与实施,建设团队协同攻关与个人自由探索并重的研究项目体系,加强品种、材料、技术、专利、标准和论文的产出,实现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转变。

4.5推进增产增效技术集成研究示范

加快推进试验示范基地建设,深化与地方政府、推广部门和新型经营主体的合作,构建农艺与农机相协调的生产技术体系,深化院县合作,推进农业增产增效技术集成研究示范,着力打造区域农业的升级版。

4.6加强科技创新载体建设

着力构建具有创新示范和带动作用的区域性创新平台体系,坚持用平台夯实科研基础,用团队推进科研创新,用课题带动科研深化,用管理提升科研质量,用机制激发科研动力,用转化打造科研品牌,不断提升信阳农业科研事业的显示度、话语权和影响力。

4.7加强创新人才团队建设

坚持引进和培养两手抓,让人才能够脱颖而出。以构建科技服务新格局为重要目标,依托重大项目攻关、优势学科建设和重大平台建设,建立省级重点创新团队,创建以团队为基础、持续稳定支持为特征的科研组织模式,打造全省农业科技创新的骨干节点。

4.8加强协同创新能力建设

强化与中国农科院和相关高校的协同创新,提升应用基础研究水平;发挥河南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节点作用,强化与省农科系统的协同创新,加快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步伐;强化信阳农科系统的协同创新,集成农作物高产高效技术模式并推广应用。强化科研项目和科研过程的上下游贯通,使科技创新从研发到成果产业化形成一个流程顺畅的有机整体。

5建议

5.1实行省级统筹

区域创新中心隶属省农科院,事业费、科研经费由省农科院核拨管理,实现管理主体和财政保障重心的“双上移”。要推动全省农业科技资源融合发展,提高区域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支撑能力和服务能力。

5.2加大创新投入

以国家对农业科技的基础性、公益性和社会性定位为基础,实行公共财政向基层倾斜、公共设施向基层延伸、公共服务向基层覆盖的方针,把基层农业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着力解决农业科技经费短缺问题,省财政单独设立农业科研预算,使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等环节都得到财政的稳定支持。

5.3设立平台专项

设立区域创新中心平台条件建设专项,从实验研究体系、共性技术体系、产业技术体系和创新服务体系等层面推进平台建设,加强科技平台建设、更新、改造和运行经费的统筹协调,加强平台与学科、人才、团队和项目的结合,拓宽区域创新中心及其科技人员的发展空间。

5.4整合创新力量按照成建制、成系统形成创新

第6篇

[论文摘要]从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战略、我国农业科技与世界科技水平的差距等方面,对我国的农业科技对农村经济的作用提出对策和方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经过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面对目前的国内外形势,急切需要新的突破,今后农业可否通过科技革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一、发展农业科技的十项战略对策

(一)加大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力度,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农业科技体制

既积极推进改革,又充分考虑农业科技地域性、周期性、公益性的特点。一是优化专业结构,使产前、产中、产后三个环节的科技力量配置科学合理,当前的重点是加强产前,特别是产后的科技力量;二是优化布局,逐步改变农业科研机构按行政区划设置的格局,建立以生态类型区为基础的新型科研组织体系;三是扩大开放,更多的吸收国外有益的经验加强国际合作,吸引更多的高水平人才,引进资金和先进的设备、设施。

(二)切实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和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

充分发挥市场经济作用,促进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多元化,推广形式的多样化,运行机制市场化。在改革的基础上,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下大力气把农民和企业的积极性调动起来,逐步建立一支以政府为主导,农业科技工作者、农民、企业等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宏大的农业科技推广队伍。

(三)围绕推进农村经济产业化,抓好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针对农业产业化对技术的需求,筛选一批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适当引进进行组装配套,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推广,并通过科技攻关计划、国家重大成果推广计划、星火计划,大力推进农村的科技进步,积极引导东部乡镇企业上水平、上规模、出效益。

(四)切实提高农业科技研究与开发能力

一是突出应用研究,努力解决严重制约农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性、战略性技术难题;二是抓好基础研究与基础性工作,为农业科技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特别要抓好基因工程、光合作用机理、杂交优势机理和生物固氮等方面的工作;三是要加速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生物技术、信息技术、遥感技术、核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与产业化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形成一批农业高技术企业和企业集团。四是要针对21世纪养活16亿人口对技术的需求,抓好超前研究与技术储备。

(五)建立一个宏大的、高质量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大幅度地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我国的人口多,主要农产品人均占有量还很低,农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大。这一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拥有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体系。

(六)加速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建立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新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应由研究开发、技术服务、科技管理和科技企业等部分组成。针对农业科技多头管理、重复和分散的现状,建立协调高效的农业科技管理体系;对农业科技机构进行分类重组,建立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农业科技机构。将农业研究开发机构分为技术开发类、科技服务类和基础公益类三大类,采取不同支持方式。技术开发类机构转变为科技企业或进入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主发展;科技服务类机构转变为企业或实行企业化管理;公益类农业科技工作由政府以项目和基地的形式给予支持。对农业技术服务体系进行改革,建立队伍多元化、运行市场化、形式多样化的服务体系。提高农业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大力发展民营农业科技企业,逐步形成国家、地方、企业、民营等多元化的农业科技体系,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择优支持,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基地,培养一批世界知名的农业科学家。

(七)增加科教兴农的投入

要通过多种途径,增加各级政府、全社会对农业科技的投入,特别要增加各级财政科技投入,中央和地方每年都要在基建拨款中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用于重点科研基地和重大科技工程的建设。到20世纪末,使农业科技投入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达到0.5%~0.7%以上;到2005年全社会研究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2%。

二、我国农业科技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从以下六个方面的比较中,可以看出我国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一)农作物品种

我国拥有丰富的品种资源,但在种质资源研究利用的深度如抗性基因的发掘利用,野生种、边缘种优良特性的利用,利用生物技术保存种质资源和人工创造新种质等方面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比较落后。资源鉴定和品种资源工作体系也不够完善。另外,在良种繁育体系与制度方面,不如发达国家规范化、科学化。

作物生理化研究,大部分研究仍停留在个体、器官或细胞水平上,相当于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水平。

1.植物生物技术。目前国外的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化程度相当高,形成产业的产品主要有:细胞和组织培养产业,如花卉、草莓、荔枝等试管苗和脱毒苗;微生物农药,如苏芸金杆菌;生物技术农产品;兽医治疗药物和防治疫苗品;农用诊断试剂;家畜胚胎移植技术;单细胞蛋白;人工种子和胚芽等。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技术水平仍然较低,研究设备和手段,工业化生产还相当落后,生物产品商业化生产、产业化发展还不够。

2.畜牧业科技。目前我国畜牧业科技水平只相当于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总体上落后10-15年。特别是在畜牧业基础学科研究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比较明显。有些研究还几乎是空白。

3.农田灌溉技术。瑞典、英国、奥地利、罗马尼亚、法国等国的喷灌面积均已超过80%,美国、俄罗斯约为40%,美国微灌面积到20世纪90年代初就已达到总灌溉面积的3%,以色列灌溉面积中约2/3为微灌,1/3为喷灌。我国在地面灌溉方面,配套设施不够完善,无论在材质、性能、自动化程度等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自动控制设备方面差距更大。

4.农业机械化技术。从大量生产的现有产品来看,机具性能、质量技术水平,只相当于20世纪60年代国际上的一般水平或5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亦即落后30-40年。新晨

在应用方面,农业机械化程度,机耕率为80%,机播率为77%,机收率为70%,而发达国家则全面实现机械化。

5.林业科学技术。我国现有的林业技术水平同林业发达国家相比,至少落后20多年。科学技术对林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21.2%;人工林林木每公顷蓄积只有33.3立方米,远远低于我国森林总蓄积每公顷平均83.6立方米的水平;全国有林地面积只占全部林业用地的50%,而美国为95%,瑞典为98%,日本为96%;我国的树木利用率很低,树林出材率只占全树的25%,而林业发达国家已从原来的全树利用发展到全林利用以至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的利用;我国每公顷森林年均净生长量仅为2.7立方米,而德国是6立方米,芬兰是4立方米,美国和日本是3.1立方米。

第7篇

论文关键词:新型农民,循环农业

 

新形势下,要建设现代农业,需要依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必须充分发挥农村的人力资源优势,大幅度增加人力资源开发投入,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人力智力支持。循环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和发展模式,需要培育具有新理念、掌握新技能的新型农民。但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中大部分人基本上属于体力型和经验型农民,不具备现代化大生产所需要的初级技术能力。农民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不能满足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的需要,农业经济效益不高,如何培养新型农民也成为当今社会局解决的问题。我认为要培养新型农民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政府要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力度

政府要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源建设的投入,在经费上给予大力支持。要增加教育投资力度,鼓励社会增加教育投入,尤其是鼓励和宣传一部分富裕农民集资捐助教育。同时政府为农民提供入学贷款、为大学生到农村创业提供融资、信贷等优惠。农民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参与循环农业发展,需要的是信息和充分的供给。政府需对现有农业信息传播体系进行集成整合,完善循环农业信息网络建设,提高网站质量,扩充循环农业信息量,让农民与时俱进;要加强信息标准化建设,构建智能化农村社区信息平台,促进循环农业信息资源共享和开发利用,全面、高效、快捷的为农民提供信息咨询服务;促进农村信息化进程,加快信息进村入户,把政府上网工程的重点放在村组两级,不断提高农村基层适应市场,把握农业、科技发展前沿动态的能力,增强其参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二、从根本上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

首先观念更新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前提。农民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直接影响着农业经济的发展。要转变农民传统、保守的思想观念农业论文农业论文,树立循环农业发展理念,增强广大农民群众实施循环农业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为循环农业的实施建立强大的社会基础。因此,在农村教育、宣传中,要将转变其思想观念放在首位,应适时引导他们抛弃传统的小农意识,走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误区,自觉融入发展市场经济和建设现代农业的大潮,使之感到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生产劳动不再是单纯的体力消耗,而是“技能加体能”、知识加勤劳”的复合型支出。其次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农业劳动者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农业循环经济是知识经济,农民群众要树立“知识致富”的理念。21世纪,知识就是经济,谁拥有了知识,谁就拥有了财富。没有知识的土地是贫瘠的,农业人力资源开发,就是要让农民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耕耘土地,创造财富。开发农民的潜能,在生产中,变“体力劳动为主”为“脑力劳动为主”,运用各种工具辅助劳动,运用各种知识指导劳动,知识致富。第三,直接面向农民群众的基层领导干部在转变农民思想观念上具有表率作用核心期刊目录龙源期刊。在农村现实生活中,一旦正确的政策路线确定后,干部队伍便起着关键性作用。他们直接影响着政策路线的正确实施。因此,转变落后的思想观念,首先是要转变农村干部的思想观念。各级干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辩证地认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转变把增长简单等同于发展的观念。在发展道路上,要彻底改变片面追求GDP增长而忽视资源和环境问题的倾向,树立资源意识和环保意识。要深刻认识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牢固树立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观念。

三 加强农民循环农业基础知识和科技知识的教育与培训

循环农业的实施,需要更多的农业高新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而这些技术又需要有较多文化和科技知识的农民才能掌握。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以基础教育为依托,以农村职业教育为主体,以科技普及、培训和推广为重点的农村教育体系,造就一批有知识、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在当前农村正规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应大力发展农业短期培训和科技普及教育,加速农民知识化进程。要改革农村基础教育模式,在义务教育中加大循环农业基础知识和科技知识内容比重,同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农业专业毕业生,退休科技工作者到农村创办职业技术教育或科技进修学校,传播循环农业的科技知识和经营管理知识。

四 发展农民合作组织,为循环农业提供组织保障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农业,客观上要求农民再次走上合作制的道路,即农民在经营上自己组织起来,按照生产的需要组织不同形式、不同

摘要在“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基本原则下,搞好办点示范农业论文农业论文,同时,建立上下工作指导机构,搞好示范推广、培训等工作。

五 有组织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滞留于土地上将会影响农业生产率,无助于人力资本存量的提高,也会造成诸多社会不安定因素。有组织地精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将产生深远而积极的意义,也将为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创作有力的条件。其一,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将增加他们的收入,随着收入的增加,农民工将有更多的资金投资于教育、健康,人力资本存量会有较大提高。其二,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务工期间,用人单位将给予他们一定的培训机会。在工作的过程中,通过干中学,农民工也将进一步提高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其三,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工作生活过程中,会接受更多有价值的信息,这将有助于改变存留于部分农民身上的封闭意识和小富即安的保守思想,使农村劳动力更具进取精神、开拓意识。随着思想观念的转变、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的积累、生产资金的增加,农民采用先进技术和新的农业生产模式的主动性和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增强了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动力。为了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目前最迫切的工作是改变传统的城乡分割户籍制度,消除各项对农村劳动力务工的歧视性规定,加强农民工岗前培训,建立信息完备的劳动力市场,引导农民工有序、有组织地转移。

发展循环农业,离不开广大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离不开农业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搞好农业人力资源开发,为实施循环农业,实现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撑,是当前循环农业系统工程建设的关键环节。

第8篇

1新形势下农业科研管理体制现状

1.1科研项目管理总体战略布局与规划不合理

当前科研院所科技发展规划对科研项目发展指导性作用不强,主要表现为科技发展规划中的科技创新目标缺乏整体、统一的科研方向,科技创新目标过高且不切实际,科研项目发展的重点不够突出,不能正确引导科研项目的发展[2]。在多部门管理和统筹协调不足等背景下,科研项目和计划的安排信息难以共享,导致项目立项存在分散、重复和交叉等现象。

1.2缺乏完善、科学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

首先,农业科研院所财务管理人员缺乏相关专业的知识,对课题在完成项目任务目标中发生的费用支出是否与项目目标有关、发生的费用是否合理缺乏必要的认知和监督,只是机械地照搬财务管理制度,实施呆板、不完善,缺乏科学的灵活性和应用性;其次,预算编制由课题负责人完成,而课题负责人不具备专业财务知识,缺乏法律意识,对有关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和财务制度了解较少,只凭经验测算,导致预算编制不合理;再次,在农业科研经费的使用中,缺乏公开透明的资金监管体系和对科研经费规范使用的宣传,使得在资金的管理过程中出现突击花钱、执行和监管不到位、财务评价体系缺失编等现象[4]。

1.3缺乏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和激励机制

虽然农业科研院所对收入分配制度进行了改革,科技人才的收入水平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科技人员的收入分配与其研究贡献不匹配,距离科技人才期望的薪酬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同时,当前能提供的培训机会也比较有限,农业科研院所目前缺乏系统的培训体制及计划,不能及时有效地提供培训机会,对外交流培训机会少,科技人才知识更新较慢;加上缺乏有效的激励制度,抑制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使高素质人才大量流失,同时也抑制了科技成果的转化[5]。

2科研管理水平的提升对策

根据《意见》遵循规律、改革创新、公正公开、规范高效 的基本原则,科研院所建立健全能与国家体制改革相配套的科研管理机制及体系,改变落后的科研管理状态、提高科研管理水平,已成为当务之急。

2.1加强顶层设计,提升学术影响力

《意见》指出优化整合各类科技计划和建立健全统筹协调与决策机制。农业科技工作要服从国家战略和时展需要,农业科研院所应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和科技发展需要,围绕产业重大需求和学科发展需求,结合自身科研发展现状,形成详细明确的长、中、短期发展规划,并对科技规划进行合理分解和优化整合,选择战略性、长远性农业科技重大攻关课题,组织跨专业、多学科的协同攻关,强化成果组装集成,通过核心课题带动同类课题整体研究的突破。同时,抓住同一科学问题的关键环节和突破点,从源头创新、关键技术突破,到技术推广、产品开发,实现上、中、下游紧密结合,形成系统集成的重大成果[6-7]。

2.2严格制度,规范经费管理

《意见》指出改进科研项目资金管理和加强科研项目和资金监管。农业科研院所在科研经费使用的管理上,要树立项目负责人的法律意识、经济责任意识,对经费使用的真实性、合理性负责。要提高预算编制的合理性,在编制预算时,财务人员要发挥预算管理作用,指导项目负责人制定科研经费预算,并按照预算要求进行经费开支;建立并健全科研经费管理的监督与评价机制;建立科研经费使用的自查制度;培训科研人员财务知识与项目管理水平等。

2.3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和激励机制,激发创新能力

《意见》还指出加强相关制度建设。对于基层农业科研机构而言,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和激励机制不仅能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热情,培养科技创新团队,还能推动成果转化效率。首先应实施人才超前培养战略,开展有计划、分层次地培养学科带头人、后备学科接班人和青年学术骨干等工作,力求培养出一批具有国内外一流学术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一批结构合理、精干高效的科研团队,为今后承担重大课题提供实施保障[8]。同时,为激励科技人员的创新能力,研究所应对科技人员实行任务考核和奖励相结合的管理办法,以承担科技任务、项目、成果与论文的完成情况作为岗位职责进行年度考核,对获得的成果按级别进行奖励,对高级别的成果和高水平的论文加大奖励力度,还应建立与实际贡献相匹配的收入分配制度、健全的人才流动机制,以及成果转化、知识产权运用等收益分配机制,尤其鼓励科研院所与企业的双向人才流动机制为科研人员提供更广阔的发展平台,激发科技创新人员的热情,充分调动科研人员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2.4加强科研管理现代化建设,提高工作效率

根据《意见》提出的建设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与地方科研项目数据资源的互联互通。农业科研院所的科研管理工作应建立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充分管理和利用积累的文件和数据,使之转化为对科研工作有指导价值的信息资源,为领导决策和提高科技创新提供有力的支撑,成为单位之间交流的窗口和调用共享资源的途径,也是提高科研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径[9-10]。此外,基层科研管理系统可以建立融入科研管理、项目组、财务处、审计监察等重要部门的相互管控体系,加强部门之间、课题组与部门之间的相互沟通[8],通过建立的信息平台,使项目、基地、条件、人才和资金管理等资源科学统筹使用,调度有序、分工负责、联合协作,实现项目监督、资金监督、仪器共享、讨论交流,提高科技管理的工作效率。

第9篇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科技创新;金融支持

中图分类号:F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905X(2013)02—0104—03

一、引言

科技创新通常会遇到资金筹集、资源整合、技术定价、项目遴选、信息甄别、委托等诸多方面的难题。解决这些难题,一方面需要金融支持,另一方面需要构建一个良好的外部创新环境,尤其是金融环境的创新。金融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是连接各种要素市场的纽带,是促进科技创新极为重要的机制和制度安排。一个功能完备、运行高效的金融体系不仅能够融通创新所需的资金,还具有风险分散、激励约束、价格发现等功能,能够为科技创新保驾护航。因此,科技创新只有得到金融支持,才能迅速产业化,加速经济发展的进程。

为了促进科技创新的发展,河南省相关部门也推出了一系列金融扶持的相关优惠措施,如加大财政科技投入总量,利用财政贴息、政策性担保融资、税收优惠等手段引导社会资金增加对科技的投入。但是当前中原经济区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仍显不足,资金短缺仍是制约企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普遍问题。由于缺乏足够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活力被扼杀,发展潜力受到限制,严重制约了中原经济区的发展。因此,只有积极研究并解决中原经济区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问题,才能促进中原经济区科技创新。

二、中原经济区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原经济区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科技创新财政经费投入不足、金融生态环境滞后、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环境欠缺等三个方面。

(一)科技创新财政经费投入不足,科技投入机制不完善

首先,河南省科技创新财政经费投入不足。“十一五”期间,全国科研经费投入增长了2.5倍,每年递增20%。而河南的科研经费投入远远低于全国水平,虽然科研立项增多了,但是自筹项目增加了,每项资金支持减少了,总体经费增长缓慢。由于经费问题,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投产难。河南省高校的纵向科研合作大多停留在学术会议层面,缺乏更深层的科研合作,科技人员重论文、重评奖、不重视市场的现象比较普遍,这不但造成了科研资源的浪费,也制约了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高校科技成果呈现成果多、转化少、推广难的局面。其次,科技投入机制不够完善。科学合理的科技投入机制有助于促进科技创新、提高科技创新绩效。科技投入机制主要涉及投资主体和投资从何而来两个问题。科技投资主体一般来讲是多元的,政府、企业、个人都可以成为投资的主体。目前就中原经济区整体来说,政府财政投入虽然达不到全国水平,但仍然是科技投资的主要力量。这种体制存在明显的问题和缺陷,主要表现为:一是政府作为科技投资的主体,容易导致产业结构同质化。由于人们的有限理性,地方政府组织融资和操办项目,直接决定发展哪些产业、对什么项目进行投入,容易造成各地产业结构同质化。二是政府作为科技投入的主体,不利于分散风险。例如,高新技术发展处在前沿领域,开发和应用风险大、失败率高。即使是在风险投资比较发达的美国,成功利用高新技术发展成为世界500强大公司的也仅占5%—10%,而完全失败的达到30%。政府直接投入虽然规模大,但如果失败损失也大。三是政府作为科技投入的主体,科技投资效率较低。资金的来源直接决定着资金的使用效率。科技投入的主体是政府,科技人员的眼睛就不是盯着市场而是盯着政府,就难以把科技人员的主要精力引导到科技创新和满足市场需求上,必然导致科技投资效率低下。

(二)金融生态环境滞后,科技创新的融资体系不够健全

与沿海发达省份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比,河南省金融业发展滞后,在多层次的金融主体培育、金融市场活跃程度等方面与其他地区还存在较大差距,金融业仍然是制约河南省发展最突出的“短板”。金融体系或金融生态环境相对于经济滞后发展,不能够满足经济快速发展和科技创新对金融资源的大量需要。这表现为:首先,金融体系结构失衡。中原经济区的金融结构以银行体系为主,国有银行比重过大,中小金融机构数量缺乏。其次,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建设滞后。多层次资本市场应该包括股票市场、产权市场、债券市场、期货市场和其他金融衍生品市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建设滞后表现为直接融资渠道狭窄,资本市场容量小,股票、债券的发行规模较小,无论上市公司数量还是证券市场募集的资金额,河南省都远远落后于东部发达省份。截至2012年3月,河南省在A股市场上市的公司有63家,居全国第13位,远远落后于河南省经济总量第五的名次,不能适应河南省经济发展的需要。上市公司的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并且后备上市资源中高新技术企业匮乏。河南省企业债券规模太小,远远满足不了企业融资的需要…。再次,创业投资起步晚、利用程度低,制约了高科技企业的融资需求,不利于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河南创业投资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90年代。由于河南创业投资观念落后,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产权交易不活跃,且主要是老国有资产的处置,缺乏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药等高科技产业的创业投资,缺乏新型产业产权交易,大企业并购能力薄弱,退出渠道不畅,缺少发展创业投资的经验和人才,国有控股创投企业与风险投资运作机制不符等,河南创业投资发展缓慢。

(三)农业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力度小,区位特色不突出

中原经济区作为国家农业大区,是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也是全国农业现代化重要示范区,农业科技创新应该作为金融支持的突出重点,支持的手段要更多、支持的力度要更大、支持的政策应更给力,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改变粗放的农业经营方式,着力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农业科技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还面临着技术风险、应用风险及市场风险。当前国家财政资金仍是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农业科技创新金融支持力度不够表现为:政策性金融农业科技贷款的门槛高,因为商业性金融机构对农业科技型企业贷款发放较为谨慎,贷款条件严格,农业科研创新往往转化周期长、风险大,而金融机构要追求利益、减小风险,所以一些银行不愿意涉及农业科研创新融资;金融产品创新不足,抵押物品种单一;农业科技相关险种有待开发,农业保险的风险保障与分担作用尚未充分发挥;直接融资比重较低,农业科技企业融资手段有待丰富;农业科技风险投资规模发展缓慢,风险投资机制有待完善。中原经济区作为经济低洼区,加大农业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力度更显紧迫。

(四)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相关保障和服务不健全,软环境薄弱

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活动需要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和保险等方面的保障和服务,这些软环境的缺失和不健全,会严重影响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效率。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相关保障和服务不健全表现为:第一,科技创新的风险补偿机制起步晚,风险担保机制不健全。高新技术产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和高收益的特征,这决定了它资金需求规模大、风险高和预期收益高,也使得其更偏好资本市场导向的融资模式。科技保险可以降低科技创新成本、保障科技创新的融资环境和补偿科技创新面临的风险。中原经济区这方面的工作启动较晚,2010年4月20日,河南保监局和河南省科技厅向各省辖市科技局、中资保险公司省级分公司及保险中介机构联合转发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关于进一步做好科技保险有关工作的通知》,但地方性的政策保障滞后,并且风险补偿的额度有限。第二,金融立法滞后,金融信用支撑严重缺失。一方面,部分个人、企业信用缺乏,导致逃、废债务现象时有发生;另一方面,金融依法维权不到位,金融资产防范失去保障。在依法执行判决清收的过程中,由于司法判决中向政府倾斜、执行力度不到位、司法执行费用较高等,往往最后清收效果不佳,普遍存在判决执行率偏低、执行时间过长的问题。第三,中介机构发展不规范,金融服务能力较差。现有的评估和会计审计机构由行业主管部门或司法部门指定,存在垄断经营行为,缺乏竞争,收取费用过高;同时,由于缺乏严格的监管。中介机构受到利益驱使,容易出现评估作价不实、信息披露不透明等问题。由此造成了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银行对情况掌握不准确,加大了贷款的风险。总之,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相关保障和服务不健全,不能满足中原经济区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需要。

三、对策与建议

缺乏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就无法顺利开展。因此,我们应针对上述科技创新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从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完善和发展多层次的金融体系、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力度、优化软环境等方面完善和创新金融支持,为科技创新提供多元化的、多层次的金融支持。

(一)增加政府在基础领域的科技投入,完善科技投入机制

首先,要加大政府在基础研究领域的经费投入。除了提高整体研发经费,使研发经费赶上全国平均水平,保证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经费尽早到位,在增加科研立项数量同时提高科研经费总量,对中原经济区科技创新明星企业、优势企业、特色企业开辟特殊的通道以外,还要建立科技研发奖惩机制,对于长期没有进行科研开发的企业在贷款、项目审批上进行限制,对于积极进行科研开发的企业优先贷款、优先立项,力争使3/4的大中型工业企业没有研发机构、99%的工业企业零专利成为历史;建立中原经济区发展种子基金和政府投资引导基金,对符合条件的初期种子的科技企业加大资金支持或增加贷款贴息。其次,尽快完善科技投入机制。加快改革,建立健全适应中原经济区发展要求的科技投入机制,使投资主体由政府转变为企业、个人,实现投资结构多样化。具体地说,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按照市场经济要求,引导企业和个人成为科技投资的主体。政府投资主要在基础性领域,起激励和引导作用。另一方面,多方面拓展投资渠道。比如发挥政策的功能,规范金融机构的信贷,促使金融机构将支持科技创新作为信贷工作的重点,并将金融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情况作为信贷政策效果考核评估的重要内容。积极引进实力雄厚、风险管理能力强的国际和国内知名银行,争取设立一家专业的科技银行,为中原经济区相关的科技创新融资,打造中原经济区科技融资中心。鼓励民间资本与科技项目的对接,建立健全多渠道、全方位的经费投入体系。民间资本准入领域扩宽被列为今年改革重点工作的首项,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铁路、市政、金融、能源、电信、教育、医疗等领域。民间资本效率高于国有资本,进入一些垄断领域将会对保证经济增长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中原经济区应抓住这个有利的契机,有所作为。

(二)加快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健全融资体系

首先,培育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相对全国性大型金融机构而言,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有其突出优势,表现为金融机构内部层级少,分支机构掌握实际的信贷权力,信贷审批形式灵活、周期短、效率高。其次,完善资本市场,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传统高科技企业可以通过同类上市公司收购、兼并、托管、资产或股权置换等资本运作的方式,达到间接上市及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优化配置的目的。一方面,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既鼓励成熟的、较为稳定的企业在主板上市,也支持中小企业在创业板上市;另一方面,鼓励已上市的企业通过增发手段再融资,进行并购重组。对中小企业可采取核心企业担保模式,通过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和中小企业集合信托债权基金方式破解其融资困境。同时,支持有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到境外证券市场上市融资。再次,发展本土的创投机构。创业投资及其支持的创新型企业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南创业投资发展时间短,目前还没形成健全的支持体系。要利用行政和经济手段为创业投资发展提供支持,促使其更快聚集,尽早形成规模优势,可选择有可能发展创业投资基地的若干区域,例如郑州、洛阳等,在政策上给予倾斜,促进创业投资热点地区尽早形成,最终带动全省创业投资事业快速发展。最后,抓住机会,利用更多的外部金融资源。把握住后金融危机时代中部地区的区位优势和国内外VC/PE机构越来越重视中部及内地城市并迅速涌向河南的机会,争取更多的外部金融资源。

(三)加大农业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力度,彰显区位特色

首先,应加快改革农业科技贷款管理办法,降低贷款门槛、简化贷款程序、拓宽贷款主体、延长贷款期限,发挥政策性金融对农业科技研究及基础性农业科技发展的支持作用。商业性金融机构要建立适合农业科技企业特点的信贷管理制度,满足农业科技企业科技研发、推广、应用过程中的信贷资金需求,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同时创新符合农业科技企业特点的抵(质)押担保方式和融资工具,探索以农业科技型企业的股权、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作为质押进行贷款融资等。其次,加大直接融资支持,建立农业科技企业多元化的融资渠道。鼓励农业科技企业运用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直接融资。支持地方设立农业高科技产业投资基金,吸收社会资金,增加向农业高科技企业的资本金注入,吸引风险投资基金投入处于种子期尤其是创建期的农业科技企业。鼓励科技型农业企业在中小企业板、创业板、海外证券市场上市融资。探索扩大农业保险补贴范围,加大财政对农业保险的保费补贴,保险公司应探索将科技育种、农业机械、农作物及畜牧品种改良、标准化养殖等涉及的农产品纳入农业保险范畴,鼓励发展以产品订单为依据的跟单农业等保险品种。再次,应进一步健全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增加农业科技创新的资金供给;完善农业信贷支持体系,有效缓解农业科技活动贷款的问题;加快农村金融创新,建立多元化的农业科技创新融资体系;筹建政策性银行,扶持涉农企业科技创新;发行科技创新债券,促进债券市场发展;加快风险投资市场的发展并开设科技创新保险产品。最后,借鉴他山之石,服务中原经济区农业。对不同地区的不同经验,我们可以根据中原经济区农业发展的特点有选择地借鉴、学习,彰显区位特色。

(四)健全科技创新金融支持的相关保障和服务,加强软环境建设

首先,完善中原经济区科技创新的风险补偿政策,提高补偿额度。从国际经验看,多数发达国家政府针对这一情况都设立了专门的科技企业风险担保机构。一方面我们应该借助政策性金融的机制,通过设立科技发展扶持型基金,对重大科技项目的贷款融资进行财政风险补偿,或进一步完善专业的风险担保机构职能,建立专门为科技型企业提供担保服务的信用担保公司,并采用无形资产抵押方式。无形资产为科技企业最有价值的部分,采用无形资产抵押的方式融资能够让科技型企业降低担保成本,让信用担保公司获得预期的超额收益,实现正博弈。另一方面,我们应通过完善商业化金融机构和担保机构在科技融资上的风险分担机制,把资金吸引到科技创新产业上来。其次,加强金融立法,包括金融诚信、金融评估和金融监管方面的立法等,并提高执法部门独立运作的能力,强化司法部门的执法力度,加强金融案件的侦破、审判、执行工作,确保债权人的利益,维护金融秩序。再次,整顿金融中介机构,督促其提升服务质量,保障金融市场协调发展。法院要在金融纠纷案件审理过程中强化中介机构对金融产品的合理估价,妥善审理违法违规提供金融中介服务的纠纷案件,正确认定投资咨询机构、保荐机构、信用评级机构、保险公估机构、财务顾问、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民事责任,努力推动各类投资中介机构规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农业科学技术;培训需求意愿;合作社;有序Logit模型

中图分类号:F306.2;G72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4)05-0072-06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决定中“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的论述,是新时期“三农”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对维护农民平等权益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是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和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首要途径。现代化国家的经验表明,一国或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往往是由主导产业的高速发展带动起来的[1]。“十二五”期间国家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鼓励和支持优势产区集中发展大宗农产品,并通过农业科技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水平,使农业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与农业产业化水平相适应。陕西秦岭是世界猕猴桃的原产地和最适宜栽植区之一,具有发展猕猴桃产业的独特资源优势。陕西省的猕猴桃种植已经过了30多年的发展,不仅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随着国际国内市场需求量的大幅增加和猕猴桃价格的日益上涨,其种植面积连年增长。2011 年陕西猕猴桃种植面积90.9万亩,产量62.9万吨,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的45%和60%,猕猴桃产区果农人均猕猴桃纯收入高达7 000 元。2012年,猕猴桃面积超过100万亩,总产达80万吨,分别占到全国的55%和70%,两项指标均占全球的1/3以上。猕猴桃产业已经成为秦岭北麓眉县、周至等县域发展的主导产业[2]。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建立在科学技术被广泛应用基础上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方式,通过农民科技培训,推广与应用农业科学技术是农业产业化的主要支撑力量。为了使围绕区域主导产业开展的农业科技培训工作落到实处,必须弄清楚农民科技培训的需求意愿。

二、文献回顾和理论框架

(一)文献回顾

农业产业化是指随着科技进步以及农业市场化和社会化的发展,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农户与有关利益各方为获取规模经济效益,自愿采用一定的组织形式进行联合从而实现一体化经营的过程[3]。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深化农村改革的必然结果,而农民科技培训是实现现代农业技术与传统农业生产连接的纽带。

国外关于农民培训的研究大都是与科学技术、农业经济、教育与社会发展等相关学科的研究相结合。David J.Spielman[4]从区域农业发展体系的视角认为农民培训不仅仅可以提升农村人力资本,而且在传递和接受新技术、新产品、新的组织文化和行为的过程中有重要作用。Achim Spiller,Julian Voss[5]对德国农民的培训需求进行评价,通过模型分析发现农民对于教育培训的花费、机会成本、对供给的评价等因素影响农民培训的市场需求。国内自1999 年北京大学林毅夫教授在理论界正式提出“新农村运动”概念后,对农民培训的研究便层出不穷。其中针对农民科技培训意愿的实证研究主要有,农户的培训需求受到农户个体和家庭特征如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是否为村干部、家庭收入水平等,农户对农业技术的选择、政府偏好以及农户风险偏好程度多因素的影响[6,7]。刘芳[8]运用PASW Modeler数据挖掘,从农民的需求情况、参与情况、认知情况等方面得出农民对农业科技培训的有效需求不足。马启云[9]的以需求为导向的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基于农户视角以辽宁省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农民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和行为习惯等影响农民农业科技培训的意愿。此外,杨锦绣等[10]从政府和农民两个层面剖析农民培训的供需均衡,建议政府依据经济规律配置培训要素。

综合现有研究可以发现,国内关于农民科技培训需求意愿影响因素的研究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民的个体特征;二是农民的家庭特征;三是农户行为选择因素。而从农业产业化发展视角研究农业科技培训需求意愿的文献却鲜见,忽略了现今的农业科技培训是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的。本文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从农业产业化发展影响农业科技培训的途径展开理论分析,采用陕西省猕猴桃主产区农业科技培训的调查数据,构建农业科技培训需求的有序Logit回归模型,探究农业产业化发展视角下影响农民科技培训需求意愿的因素。以期对现有相关研究的不足稍有弥补,并为农民培训在我国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一定的借鉴。

(二)理论框架

农业产业化发展对农业科技培训的影响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模式。在传统的“公司+农户”模式存在着明显缺陷的实践基础上,“合作社(公司)+农户”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 成为农业产业化的主要组织模式[1113]。可见,农民合作社有联结农户和市场的纽带作用,是产业化发展的中介组织。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过程就是发展农业合作组织的过程[14]。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示,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而以产业化需求为导向的合作社的发展为农业科技培训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和平台[15]。二是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是以农业科学技术的有效推广、应用以及高素质的农业劳动者为支撑的。相对于工业技术,农业科技的见效周期长。无论是优良品种的选育、新栽培技术的推广还是新的肥料、农药、生长激素的使用都需要较长的周期[16];从公共经济学的研究视角分析,农业科技的外部性特征也使其具有了公共产品属性[17]。因此,政府公共部门的参与、介入是促进农业技术进步的主要制度安排[18]。农业产业化集农工商一体化经营方式要求农民须集生产者、管理者和经营者于一身,成为 “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产业化高素质劳动力。在改造传统农业的同时改变农民旧的理念,使其能够主动接受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和应用。

依据Schultz和Popkin“理性小农”假设(舒尔茨-波普金命题):小农或农户是有理性动机的行为个体,是“一个在权衡长、短期利益之后,为追求最大利益而做出合理生产抉择的理性经济人”[19]。改造传统农业的出路就在于寻找一些新的、廉价的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和创造外部条件。一旦合理成本下的投入能够确保在现有价格水平上获得利润,农户便会积极选择符合成本约束下各类现代技术要素的投入[20]。通过对已有研究的分析和思考,提出以下研究假说:

1.合作社在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实现资金、技术、信息等互助合作的过程,使农户逐渐体会到农业产业化发展对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改造。合作社社员和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能够主动求助合作社的农户,会表现出更主动的科技培训意愿。

2.农户对现代农业生产要素的需求程度与农业科技培训需求意愿呈正相关关系,农户采用农业新设备、新品种、新技术的态度越积极,其农业科技培训的需求程度越高。

3.政府对农业产业和农产品的公共政策与农业科技培训需求意愿呈正相关关系,国家的惠农政策比如建立主产区与主销区之间的利益协调机制、科技入户工程、良种直补等能够有力地推动农民参与农业科技培训的积极性。公共政策对农业产业的支持力度越大,农户对农业科技培训需求的意愿越强。

三、数据来源与样本基本情况

(一)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数据来源于2012年7月和8月对陕西省眉县和周至县四个村的实地调查。其中,周至县是我国最大的猕猴桃生产基地,也是全国惟一的猕猴桃标准化管理示范县,被称为“猕猴桃之乡”。眉县不仅产业规模大、种植户多,而且是最早与农业高等院校合作开展猕猴桃科学研究和相关农业科技培训的县域。2005年眉县人民政府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开展“猕猴桃科技入户工程”,此项培训充分利用当地产业资源,依托大学科研优势,整合各类教育资源集多方之合力。2012年全省猕猴桃种植面积约100万亩,其中眉县和周至县达64万亩,占到了60%以上。因此本文选择上述两县为调研地点,在全省具有较好的代表性。本次调查采取入户问卷调查的形式,抽样方法是多级整群抽样。首先,在眉县和周至县各选取2个乡(镇);然后每个乡(镇)抽取2个村。眉县是金渠镇(红星村和第二坡)和首善镇(第五村和红东村),周至县是哑柏镇(庄头村和吕家堡)和竹峪乡(凤凰岭和丹阳村),经实地走访,以上8个村都以猕猴桃种植为主导产业;最后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每个村选取125户农户开展调查。此次调查共1 000户农户填写了调查问卷,获得有效问卷948份,有效率为94.8%。

(二)样本基本情况

从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来看(见表1),大多数样本农户的年龄都在60岁以下(占86.9%),其中41岁至50岁区间内的农户所占比例最多。样本农户中男性居多,基本为已婚(占92%)。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下占83.9%,大专及以上仅有33人(占3.3%)。样本农户的年人均收入5 000元以上占74.8%,8 000元以上的占到了52.2%。以上特征符合本研究的需要,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四、农民科技培训需求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模型

(二)变量选取

根据本文的研究假设将影响农民科技培训需求的因素分为农民合作社、农民对农业科技的态度、政府农业政策三类。考虑到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培训经历、种植成本和耕地面积等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将其作为控制变量引入模型。变量的名称、含义、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见表2。

(三)模型估计结果及分析

在对农业科技培训需求的各影响因素和变量描述分析的基础上,利用STATA10.0软件进行有序Logit回归分析,结果见表3。

通过模型(1)-模型(4)可以得出:控制变量中年龄、培训经历、种植成本和耕地面积是影响农民科技培训的稳定因子;本文所重点研究的三类解释变量的分析结论如下:

1.合作社对农民科技培训需求意愿的影响。农户是否参加了合作社与其培训意愿在统计上不具有显著性,原因可能是此次调查中仅有14.8%的农户参加了合作社,大多数农户表示还不了解合作社的具体职能。农户寻求合作社的科技支持与培训意愿在模型(1)、模型(4)中呈5%统计水平上显著性正相关。如表4所示,社员中能够主动去寻求合作社农业科技支持的农户,其农业科技培训的需求意愿明显高于其他。

2.农户对农业科技态度。农户采用新技术、新品种的态度与其培训意愿在10%统计水平上呈显著性正相关,说明农户对新技术、新品种的接受程度影响其对农业科技培训的需求程度。农业科技培训对增产增收的效果与农民培训意愿在统计上呈正相关,且显著性很强。调查结果显示,农户认为科技培训对农业增产增收效果为“基本没作用”、“有点作用”、“有作用”和“十分有作用”的样本农户比例为2.8%、12.1%、60.0%和25.1%,表明农业科技对增加产出和提高收益的作用越明显农户的培训需求越高。

3.政府农业政策对农民科技培训需求意愿的影响。农户对政府惠农政策的认可度在1%统计水平上正向显著影响其培训意愿。调查结果显示,农户对国家惠农政策认可度为“很不满意”、“不太满意”、“一般”、“比较满意”和“非常满意”的样本农户比例是0.3%、0.7%、10.0%、42.5%和46.5%,呈逐级递增的态势。对当地农业科技推广与培训的满意度与农户培训需求意愿在模型(2)中呈5%统计水平上呈显著性正相关,说明当地政府和相关机构对农业科技推广与培训的重视程度和服务水平影响农户的培训需求意愿;但在模型(4)中显著性水平不强。

五、简要结论与建议

本文基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时代背景,通过陕西省猕猴桃主产区948个种植户的调查数据,利用有序Logit回归模型分析农户农业科技培训需求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是:合作社在农业生产、组织以及市场销售等产业链各环节所提供的科技信息支持提高了农户对农业科技培训的需求程度。能够主动采用农业新设备、新技术和新品种的农户,其农业科技培训需求意愿越高;农业科技在农业增产增收方面的效果越明显,农户对农业科技培训的需求意愿越强。农户对惠农政策的认可度正向显著影响农民科技培训的意愿;对当地农业科技推广与培训的满意度在模型(2)中正向显著影响培训需求,在模型(4)中显著性水平不强,其原因尚不明确。

从以上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影响农民科技培训需求意愿的因素不仅包括以往学者所研究的性别、年龄、身份特征、受教育水平等个体特征和耕地面积、农业劳动力数量、种植成本等家庭资本特征;在以产业需求为主导的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合作社、农户对农业科技的态度和政府惠农政策也是影响农民科技培训需求意愿的显著因素。由此,本文建议如下:通过合作社在农业科技信息传递以及联结农户分散小生产与社会化大市场的纽带作用,释放农户对农业科技培训的有效需求;强化合作社在提供农业科技支持和社员培训方面的功能。围绕区域主导产业探索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与示范的方式方法[21],使农民亲身体会到农业科技和现代生产要素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长期稳定的制度支持是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的保障机制,将“猕猴桃科技入户工程”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相关惠农措施相互衔接,形成规范化的惠农政策体系。

参考文献:

[1] 杨公朴,夏大慰.产业经济学教程 [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104107.

[2]杨尚勤,石英,裴成荣.陕西经济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220230.

[3]倪斋晖.论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基础[J].中国农村经济,1999(5):5560.

[4]David J Spielman.An Innovation Systems Perspective on Strengthening Agricultur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SubSaharan Africa[J].Agricultural Systems,2008(98):1119.

[5]Achim Spiller,Julian Voss.Vocational Training in the Field of Agriculture:Empirical Results.International Marketing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of Quality Food Products[M].Proceedings CD.Avenuemedia,2007:369.

[6]赵帮宏,张亮,张润清.新型农民培训影响因素的实证考察[J].统计与决策,2010(11):8992.

[7]徐金海,蒋乃华,秦伟伟.农民农业科技培训服务需求意愿及绩效的实证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11(12):6671.

[8]刘芳.北京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的需求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0(6):6166.

[9]马云启.以需求为导向的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体系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10]杨锦秀,吴春汶,朱玉蓉.公共资助农民培训供需及均衡机制选择――基于四川省成都市的调研[J].农业经济问题,2013(1):7276.

[11]李成贵.农民合作组织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J].南京社会科学,2002(12):4447.

[12]张晓山.创新农业基本经营制度发展现代农业 [J].农业经济问题,2006(8):49.

[13]喻国华.专业合作组织在农业产业化中的实践模式[J].农业经济,2008(3):5860.

[14]吴志雄,毕家美,刘惠,等.论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7578.

[15]石骏.农民专业合作社视域下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5):2123.

[16]刘士本.中国21 世纪农业科技发展与农业产业化[J].生产力研究,2002(5):195201.

[17]王可侠,申松林.科技推动农业产业化作用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13(1):130137.

[18]Ruttan Vernon W.Agricultural Reseacrh Poliey.Minneapolis[M].University of Minnesoat Press,1982.

[19]Popkin Samuel.The Rational Peasant: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Peasant Society[M].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9.

第11篇

有关农业经济类论文范文一: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升

摘要:农业经济水平相对来说较为落后,许多传统地区在发展的时候依旧依靠人力来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中,例如在播种和收货等方面,需要先进的农业设备来支撑,这样才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基础性设施的不到位严重制约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发展。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

1关于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主要问题

1.1广大农民信息化意识薄弱

在我国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时,我们意识到农民群众在信息化技术进程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他们不仅可以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中,还可以第一时间测试出信息化技术成果,由此可见,他们对信息化技术的接受程度对信息化技术的实施有着很重大的影响。

1.2农业信息化资源缺乏管理

在我国农村地区实际发展过程中,虽然一直按照国家对农业的发展要求,并在当地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信息化服务系统,但依旧存在很多问题,主要的问题是信息化服务系统中对农业的信息资源未做有效处理和整合,使得很多可用的农业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

1.3严重缺乏政府的资金投入

农业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大量的资金投入,要想在农业经济管理中使用信息化技术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更多资深的农民群众支持,以及安装各种有信息化技术有关的设备,这样才能全面发挥信息化技术的作用。

1.4信息化专业人才严重稀缺

在信息化经济管理中,最重要是人的参与,专业技术人才是不可或缺的。特别是在农村经济发展,缺乏这种信息化技术人才,导致农业建设信息知识不能更好的融入到农业发展中,严重影响农业的发展,使得信息化技术一直停滞不前,阻碍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发展。这时就需要培养大量的专业性人才,在理解技术的基础上,提高农业发展水平。

2提升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主要措施

2.1强化农业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

由于农民大多来自偏远地方,接触的信息面较窄,对于信息化认识存在很大的不足,这时就需要及时改善这种现象。需要全面改善农业部门对信息化的认识,真正从根本上改变对农业信息化的认识。

2.2加强培养农业信息化人才建设

随着农业信息化经济管理的发展,迫切需要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这时就需要提高农业信息化建设人才的专业素养,这样才能拥有完善的农业信息化团队,进而推动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这时还需要政府投资建立相关的培训机构,重点培养科技创新人才,进而选出优秀的员工。这样才能真正满足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过程中的人才需求,多重视对现代信息化技术人才的培养,真正实现信息化建设与农业发展的有机结合,推动我国农业发展。

2.3加大对农业信息技术的研发力度

要想在整体上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加大对信息技术的研发投入十分必要,开展各种类型的信息技术研发。在研发时,一般而言多采用可以给农民带来高收入的经济管理模式为主,激发农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然在此过程中需要对传统农业管理模式加以创新。信息技术的研发离不开对信息化的设备使用和开发,使用高技术进行研发,这样才能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的收入。农业信息技术的培养依赖先进的设备,这时就需要政府加大对信息技术的研发投入,为信息技术创新提供资金支持。

2.4完善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设备

农业经济水平相对来说较为落后,许多传统地区在发展的时候依旧依靠人力来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中,例如在播种和收货等方面,需要先进的农业设备来支撑,这样才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基础性设施的不到位严重制约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发展。政府需要加大资金和设备方面的投入,让农民有能力买得起农业设备的基础上,也会使用先进设备,在农业生产中进行规范化作业,还可以定期召开对信息化机械设备的培训课,提升农民对信息化的兴趣和热情,积极的将先进设备成功运用到实际生产作业中。

3结束语

在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道路上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农民的积极配合,全方位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

参考文献:

[1]许红杰.关于农业经济管理创新策略的探讨[J].山东工业技术,2016(05).

[2]史晓光.基于新农村建设下的农业经济管理策略研究[J].科学中国人,2016(08).

[3]薛敏.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J].农业与技术,2015(06).

有关农业经济类论文范文二:农业经济结构调整途径研究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国家和社会各界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其中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是核心环节之一,关系到农业改革的成败以及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我国农业经济建设的主要方向之一为经济结构调整,在调整改革的过程中产生许多了亟需解决的问题,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是必然选择,只有不断提高我国农业的市场竞争力、争取效益最大化,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文章结合我国当前农业发展的实际以及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就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实现途径与方法进行重点研究。

关键词:农业改革;经济结构调整;农产品

我国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传统农业的发展一直处在十分封闭的市场经营状态下,商品经营销售受国际市场的影响力较小。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受全球化影响渐渐融入国际贸易体系,在全球化的冲击下我国传统农业经济结构面临改革难题,由此产生了一系列问题。我国粮食生产比重在农业经济结构中比例较大,尽管相比传统粮食种植结构模式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是由于经济附加值低而在国际竞争中处于相对劣势。同时,经济作物的种植水平、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科技研发与推广、农业产业合作组织建设等方面的问题,也是我国当前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需要面临的关键性问题。因此,中国农业想在国际农业市场贸易中占一席之地,就必须改革传统农业经济结构,加快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的建设步伐。

一、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我国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市场为主要导向,因此农业经营体制改革的目标之一是农业产业化。在20世纪我国农业的探索发展时期,形成了,这种由民众智慧结晶产生的双层经营体制,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与农产品产量,促进了经济生产力的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这种双层经营体制的潜力渐渐被挖掘殆尽,要想跟随时展要求优化经济结构,就需要进行新的改革创新,总结先前经验,通过实践检验,进行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生产力发展,尽快融入国际市场,提高我国农业产业竞争力。先前,我国比较成熟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主要是以为基础,面向市场,采用公司+农户的产业组织模式,依靠经济龙头企业,农产品生产、加工和经营一体化,使得利润在每个经营结构主体之间合理分配。农业产业化弥补了过去传统的经营模式的缺点,更大程度上优化了农业资源的配置。这种经营方式丰富了服务的质量与水平,充实发展了经营体制的内容。目前,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采取多种方式与农户建立生产营销关系,包括订单农业、公司+农户等方式,这种产销模式带领农户依照市场需求进行生产,达到专业化、科学化、集约化的生产目的,形成政府、市场、企业、农户相互促进的新经济结构调整机制。

二、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

一方面,我们要大力研发和推广农业新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的农业科技成果颇丰,向农民推广应用方面也十分全面,但也存在着许多机制上的问题,例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缺乏后劲,私营性农业科技推广组织服务不到位,农业研发资金缺乏等各种问题。我国农业科技发展面临着成果转化慢、产业化程度低等困难,无法适应当前国家农业经济形势快速发展的需要。改革农业经济结构必须创新农业科技推广制度,将农业技术与经营性农技相结合,创新农业技术服务组织体系多元化,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农业科技推广,例如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市场龙头企业相联合等形式。另一方面,我们要大力发展农业技术示范、培训与服务体系。通过各种方式使农民掌握农业先进技术,例如建立农业科技园、培养先进种植人才等方式,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培养示范人才,最终带领群众走向农业科学化的道路。健全农业技术服务体系,支持鼓励技术人员加入生产过程,向农民推广先进技术成果,通过多种形式实现生产学习、农业与科技的融合,提高农民接受农业科技的主动性,加强民众的农业科技技术培训,大力宣传先进农业科技成果,提高农户的科学种植意识,促进先进技术成果转化。

三、培育农业专业化合作组织,提高农业市场服务能力

市场为生产产业线的最终点,也是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是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方向。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个体始终处于弱势地位,一些有竞争力的农产品,由于市场信息的闭塞或个体力量的不足,很难进行品牌宣传和获取较高利润。所以要在目前的农产品经营市场上,积极培养农业专业化合作组织,开辟新的产业链,创新产业经营模式,进行连锁品牌经营,通过网络物流等新的运输方式进行交易,创新农产品经营方式,建立开放、合作、科学、有序的市场经营体系。提高农民专业化服务的意识,组织同类农产品生产者进行合作,实现产品生产、运输、经营、市场一体化的管理服务模式,降低农产品交易成本,发挥农民的主体地位,鼓励农民以创新方式加入现代化市场生产经营,提高农民学习网络经营的积极性,使农产品通过多种渠道进入市场,提高市场竞争力。

四、拓展农业生产市场范围,促进农业对外开放

中国加入WTO以来,农业市场的竞争压力不断加大,中国农业产业要想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需要尽快融入全球化市场并获取相应的竞争优势,这无疑对农业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农业经济对外开放也是必然的。我国农业现状为人多地少,人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廉价,小规模经营,综合分析来看,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土地密集型产业,例如粮食作物等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小,而大部分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则拥有较大竞争优势,比如花卉蔬菜、畜牧产品以及海洋产品等。综合目前形势,我国农产品出口量较少,相关农产品出口份额占世界总出口量比例十分小,因此在调整经济产业结构方面,促进农业对外开放,拓展农产品市场十分重要,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我国拓宽农业对外开放的重要方针为引进来和走出去,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通过这两种途径扩大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引进来包括积极引进外来先进农业技术、管理经验、高科技人才与大量的流动资金,推动国内企业对外发展,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通过引进来利用好国外资源,促进我国农产品朝向科学化、技术化、网络化的生产方向发展,扩大国际市场,调整农产品产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另一方面,通过走出去利用沿海发达的交通条件,促进农业龙头产业带动国内产品加工出口,在沿海地区建立出口基地,提高农业产业、产品的国际影响力,提高农业产品效益。

五、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

发展农村经济是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努力方向之一,需要加大农业投入力度。首先,城镇建设应合理规划发展规模,要与当地的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有机结合,通过研究农业资源承载量来确定城镇建设规模,既要做到容纳相应的人口又能保证物力财力得到合理使用,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更有利的资源保障。其次,要积极进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村水利设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除了政府投资外,积极寻找多方面的融资主体,促进农业投资多元化。再次,要重视农村土地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运用,减少土地浪费,做到农村土地的科学规划和高效种植,在现有的资源条件下积极争取效益最大化,实现我国农业的集约化生产。我国经济结构调整除了协调资源与劳动力之外,要考虑到交通、科技、文化、娱乐、教育等基础生产要素集中的环境空间载体,城镇发展关系到居民日常生活设施的改善,消费促进经济发展,因此农村城镇化建设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中的重要方向。城镇的发展与进步也能提高民众的教育文化水平,改变人们落后的农业生产思想,提高农业经营效率,带领农民群众走向小康社会,推动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符合新时代经济发展的要求。

六、结语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结构调整和改革。结构调整要在质量、效益得到保证的前提下有序进行,这样才能带动经济效益的全面提高,促进资源可持续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从而更快地融入国际农业经济贸易市场。

参考文献:

[1]付石林.用特色循环经济解决三农问题经济学家范小克纵谈循环经济理论创新[J].经济,2012(04).

[2]胡翠红.西部农村信息化建设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影响[J].贵州农业科学,2011(01).

第12篇

为做好**9年度申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项目的推荐工作,根据国家奖励办公室有关要求,先由各单位向我部申报推荐项目,由我部组织专家评审后,择优推荐申报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目。现将有关申报事宜通知如下:

一、申报范围

凡符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规定的农业科技项目、农业科学技术工作者、外国人或者外国组织,无论是否已获过奖(国家奖除外),均可自愿申报。连续两年参加国家科学技术奖励项目评审未予授奖的,如再次申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项目须隔一年。除部属三院外,其余每个单位申报项目一般不超过2项。

二、申报材料

申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推荐项目需提交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推荐书主件一式12份及装订成册的推荐书主件和附件全套详细资料复印件1份(此次请勿提供全套详细资料原件和电子件,主要完成人情况表暂时不需本人签名)。申报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科普类项目需提交推荐书12份和科普作品1份。

三、申报时间

我部受理申报材料截止时间为**8年12月31日。

四、推荐书的填写要求

请按照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各奖种推荐书后面的填写说明认真填写推荐书。

(一)申报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在“被推荐人的主要科学技术成就和贡献”一栏,应详实、准确、客观地填写被推荐人从开始工作起至今为止,为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发展所做的创造性工作,在学科发展、推动行业技术进步等方面做出的卓越贡献。“主要的科学发现、技术发明或技术创新要点”一栏内容是“被推荐人的主要科学技术成就和贡献”一栏内容在科学技术创新方面的归纳与提炼,应简明、扼要表述以被推荐人为主完成的科学发现、技术发明或技术创新要点。

(二)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应当同时填写中文和英文推荐书。相关论文、专著截止推荐时间应公开发表1年以上。我国公民在与外国公民或者组织合作研究中取得的成果推荐国家自然科学奖,提交的主要论文、论著同时署国内和国外单位名称且我方学者为非通讯作者的,应当由与我方合作的外国学者(通讯作者)或者外国单位出具证明,分别说明我方学者和外国学者的学术贡献。

(三)申报国家技术发明奖的项目,应当提供获得发明专利权、计算机软件著作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植物新品种权以及其他权益的证明材料,同时应详细注明授权项目名称、知识产权类别、国别、申请号、授权号等。对于符合国家技术发明奖授奖范围,但专利法中规定不授予专利权的公益类成果,应当出具规范的项目查新报告。请按照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的“推荐国家技术发明奖项目查新报告”样本的格式提交查新报告。

(四)申报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项目应当根据项目的不同特点按相应类别申报填写:

1.技术开发类项目:突出关键技术或者系统集成的创新性、市场竞争力、成果转化程度、所取得的经济效益,以及对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作用;

2.社会公益类项目:突出关键技术或者系统集成的创新性、推广应用程度、所取得的社会效益,以及对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意义;

3.重大工程类项目:突出团结协作、联合攻关,关键技术或者系统集成的创新性,技术难度和工程复杂程度,所取得的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以及对推动本领域科技发展,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意义;

4.科普类项目:**0年以来(含**0年)出版发行的科普图书、科普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要求公开发行二年以上。突出选题内容、表现形式、创作手法,图书、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成品的质量水平、创作难度、普及面以及对提高全民素质、人才培养的作用。

5.工人、农民技术创新项目:授予公民(工人、农民身份)和组织,每个项目只奖励一个单位、一个完成人。推荐该类奖项时,应提交证明该完成人在从事该项目工作时具有工人、农民身份的证明,否则不能提交评审。

(五)申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项目的应请中方合作单位协助申报。专家简历或组织简介、主要贡献需用中、英两种文字填写。主要贡献应详细写明被推荐专家或被推荐组织在与中国公民或者组织合作研究、开发等方面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对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所起到的重要推动作用,以及所取得的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向中国的公民或者组织传授先进科学技术、培养人才所做的重要贡献;促进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五、其他事项

(一)凡存在知识产权以及完成单位、完成人员等方面争议的,在争议未解决之前不得推荐申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