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学继续教育论文

中学继续教育论文

时间:2023-03-24 15:03: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学继续教育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学继续教育论文

第1篇

 2007年是“十五”继续教育进入全面发展的一年,也是落实北京市和通州区教委“十五”继续教育工作意见的关键一年。这一年,我们紧紧抓住有利时机,积极开展各级各类的培训,教师培训工作抓出成绩、抓出实效,进一步推动了我区教师教育工作跨入新的发展时期。下面将2007年教学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抓好全区参训教师的教学及教学组织工作

 (一)、非学历教育

 1.启动《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公共必修课培训

 2007年根据市区教委关于启动公共必修课意见,我区组织了《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培训。由我校教育理论组教师承担面授、组织辅导工作。扎实、有效地做好《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培训,通过讲授、发放材料、录制软盘等形式,完成全区7218人的培训任务。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了教师对职业道德的认识和师德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2.继续教育面授专题培训

 为了提高中小学各学科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我们组织全区4209人参加学科面授专题培训。培训学科小学有语文、数学、科学教育、美术、体育;中学有数学、历史、地理、美术、体育、政治等,通过请专家、教授、特级教师、名师讲学,使教师对学科前沿知识、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有了深刻的认识,对教育教学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3.信息技术应用培训

 全区中小学教师共有800人报名参加培训,通过学习,参训教师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并较好地应用所学知识制作教学课件等。

 4.新课程改革培训

 高中政治教师新课程培训班。共40人参加培训。培训目标:帮助高中政治教师深入理解高中政治课新课程标准,把握新课标的理念、结构和内容,从而提高了高中教师实施新课标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为实施新课标、新教材做好师资准备工作。

 中学政治骨干教师新课程理论与实践研究研修班。聘请首都师范大学胡玉顺教授到我区担任本班指导教师。培训目标是新课程下教师角色转换的理论与实践的探讨。

 中学地理骨干教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法研究研修班。聘请区级教研员和教改实验区有经验的教师承担培训任务,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同时,带领学员到基层中学开展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收到了良好的培训效果。

 区级骨干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修班。共120名骨干教师参加,学习时间为80学时。通过对网络技术的学习,参训教师搜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制作课件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5.继续教育专管员、信息员培训

 共160名学员参加了培训。全区幼儿园、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各单位信息员、专管员经过培训,加强了继续教育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和系统化。

 6.区级骨干教师培训

 本学年主要对区校骨干教师进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培训:共502人参加培训。对骨干教师进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培训,进一步提高了骨干教师师德水平。并组织骨干教师结合工作实践又撰写了师德案例,区继教办已经对骨干教师上交的师德案例进行筛选,并组织专人将优秀案例编辑成册,拟出版《骨干教师师德论文集》。

 7、新教师培训。为了提高新教师的培训质量,本学期修改了“十五”初期制定的新教师培训计划,更突出实效性、针对性。注重了对新教师的师德、教育教学技能、教学基本功的培训,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全区共有261名新教师参加李培训。

 8、组织部分骨干教师参加“绿色耕耘行动计划”的培训:由北京教育学院组织实施的“绿色耕耘行动计划”培训项目,自2007年7月开始到今年年底,开展了集中培训、跟踪指导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培训活动。本次培训形式灵活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培训效果显著,深受学校领导和学员的欢迎。

 我区共有252名学员参加了“绿色耕耘行动计划”项目的培训,包括:组织骨干教师利用暑期时间到教育学院参加集中培训;教育学院教授来我区送教上门,全区150名小学英教师接受教育学院的教授、专家传授知识;教育学院理科部李晶教授等来到了?t县中学,听取了校长的有关汇报,针对学校

共5页,当前第1页1 年青老师多、教师队伍富有活力并有一定的教科研基础这一有利条件,跟踪指导活动结合学校发展,以教师反思为切入点,安排了3次讲座。并确定?t县中学为“绿色耕耘行动计划”课题研究试验基地。教育学院组织实施的“绿色耕耘行动计划”通过课堂教学实录、教育科研论文、调研报告、教学课件、个人成长案例、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技能等一系活动对推动我区新课程改革、提高中小学骨干教师教育教学和教科研能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特别师在组织小学英语全员培训项目上大大强化了英语教师的教学语言能力,参训学员一致感到此次培训收获很大,这是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在培训结束后,教育学院组织了以区县为单位开展得教学技能展示活动。我区代表队经过积极准备、认真训练,荣获教育学院组织的“2007年京郊小学英语技能展示”活动的“教学设计奖”,获得奖杯和奖状。

 (二)学历教育

 为提高我区教师学历层次,拓展学科专业知识,2007年在我开办学历教育班16个,共有学员1276人。2006年新招学历教育班四个,包括中文、教育学、英语本科班,小学艺术教育大专班,共计232人,录取率在75%。研究生课程班:上半年已经结业5个班,共200人。2007年6月份新招生193人,目前已进入培训阶段。

 在学历教育方面,从总的趋势看,参加培训的人员是在逐年减少,重点已转入非学历教育,但是学历教育的各项工作没有放松,特别是紧紧抓住考前辅导工作,提高新生录取率。2007年的专、本科考前辅导的应该说录取率在70%左右。由我校教师承担的语文、政治、英语辅导的科目,开始成绩是较高的,对提高录取率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四)校本培训

 1.开展《教育热点问题研究》校本培训教材的培训

 《教育热点问题研究》一书是我区“十五”继续教育自编教材,教材内容主要是突出先进教育理念的宣传,为加强教师自身修养、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提供帮助。此教材成为了全区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理解和领悟的重要参考资料。各学校都组织教师进行了认真的自学,并完成了每人3000字以上的学习体会,全区7218人参加培训。目前,教师通过学习撰写的心得体会等材料已陆续上交区继教办,由继教办组织教师进行成绩评定,并选出优秀文章给予荣誉奖励。

 2、抓好中小学校本培训工作。今年6月份区教委人事科、区继续教育办公室对全区部分学校开展校本培训调研。通过听校长汇报,召开教师座谈会,查阅档案材料,交换意见等形式,较全面地掌握了各单位校本培训情况。通过校本培训调研,我们感到:校本培训是“十五”继续教育的重要培训形式。校本培训是受到各级领导重视,受到校长、教师欢迎的一种培训形式,应当广泛推行这种培训形式。但是,校本培训开展不均衡。表现在领导重视程度、教师的认识程度不均衡;学校硬件设施的利用率不均衡;师资队伍不均衡等影响了部分学校较好地开展校本培训。区教委人事科、继教办将调研情况上报教委后,教委认为有必要开展评选校本培训示范校活动,带动全区校本培训活动的广泛深入开展。在区教委的领导下,我们将调研与查看基层学校上报材料相结合,经过反复研究决定确定了13所中小学为校本培训示范校,确定1所园本培训示范园,通过帮教、帮训、手拉手等形式,发挥优质校的教师、管理人员、设备的辐射作用,带动一批薄弱校,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提高我区学校办学整体水平,推动全区普教工作走上新台阶。

 二、抓好学校校内的教学工作

 (一)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培训

 根据北京市教委《关于加强“十五”期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工作意见》和通州区教育委员会《关于中小学教师“十五”继续教育校本培训工作意见》,结合师资培训工作特点和我校实际情况,制定了“十五”期间我校校本培训工作意见及2007年校本培训内容的计划和具体安排。

 今年10月学校召开教代会通过了《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校本培训工作意见》《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论文评审条件》《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优秀班主任评选条件》。与会代表充分认识了学校开展校本培训有利于提高学校教师自身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发挥教师学习的主体作用,促进自身个性发展,有利于学校学习性组织的建设。并深深的感到开展校本培训是全面提高我校干部教师素质提高教师培训质量的重要条件。并决定于11月开始培训。本年度的培训重点:

 (1)组织学习《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必修课教材,采取自学和辅导相结合的方式深入理解教材内容,并结合本职工作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的提高。通过学习,教师深刻认识到,培训者必须不断提高素质,才能真正树立为基层服务

共5页,当前第2页2的意识,才能为基层做好服务工作,才能保证培训质量。

 (2)、加强对教师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培训,适应新课程改革和学习性社会的需要,提高教师终身学习的能力。组织40岁以下教师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Authorware5.0培训50学时。并将考核与竞赛结合起来,激发教师学习积极性。

 (3)、强化教师教科研意识,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和水平。开展专题论坛活动,主题是:“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培训模式,管理服务观念、手段、方法的探究”。在全校教师、教学管理人员中广泛开展“以师资培训为中心”,更新教育观念、管理服务观念的研讨活动,创造一个优质教学、优质管理、优质服务的进校形象。结合教师专业化和学校长远发展的需要,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培训科研型的教师队伍,以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4)校本培训管理

 学校校长是校本培训的第一责任人,建立校本培训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主管教学校长、主管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副校级干部任副组长,由师资培训科研办公室具体组织管理工作。学校为每位参训教师建立档案(一人一档),记入继续教育学分。并与评优、评先、晋职等挂钩。

 (二)、培训者培训。

 为把我校建设学习性组织,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学校组织起草了《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校本培训工作意见》,组织全体教师参加师德培训、计算机应用培训、继续教育科研课题论坛活动。教师积极性较高,学习兴趣较浓,效果明显。同时组织教师参与市区组织的各项培训。

 1、北京教师培训中心组织的各学科培训者培训:

 2、计算机教师参加因特未来教育培训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整合的培训;

 3、推荐教师参加英语全国骨干教师、普通话新大纲、初中政治和语文骨干教师培训;

 4、组织小学教师参加北京市小学数学、语文学科新课程课堂教学研讨活动等。

 5、推荐和组织政治、地理、英语、化学、物理教师参加北京教育学院组织的“绿色耕耘行动计划”的培训,我校教师普遍反映受益匪浅,对提高培训者素质起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培训,拓展了培训者的学科知识面,在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方面也有较大提高,为更好的开展我区教师培训奠定良好的师资基矗

 (三)教育科学研究

 1、根据《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必修课”的教学反愧优秀案例评癣学分反馈等项培训工作,组织编写了区骨干教师《师德案例选编》。

 2、组织教师进行“教育热点问题研究”一书学习体会的评定学分工作,并将优秀论文编辑成册。

 3、强化研究意识,开展研修活动。学科教师围绕“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培训模式探究”的主题,结合教学实际开展专题研究。本学年末,根据研究情况教师、教学管理人员撰写论文,学校组织论文评审,评选论文等级,学校给予奖励,并召开学年度继续教育教学、管理论坛会,组织编写“十五”继续教育论文集。

 4、开展继续教育论坛活动。本学期论坛的主题是:“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培训模式,管理服务观念、手段、方法的探究”。在全校教师、教学管理人员中广泛开展“以师资培训为中心”,更新教育观念、管理服务观念的研讨活动,学期末共征集教育教学及教育教学管理论文25篇,评出一、二等奖,中奖率占50%。为创造一个优质教学、优质管理、优质服务的进校形象奠定了良好的基矗

 5、坚持校内外调研制度。教师深入教学第一线,开展听课、评课、教学研究、专题研讨等活动,其中本学期教师听课共计380节,人均达到了20节。把继续教育的教研、教学活动着眼点放在适应教师新课程需要、为基层教学服务上,深受基层中小学的欢迎。

 6、发挥教学指导组作用。本学期教学指导组的任务:

 组织新教师学科专业培训的开课汇报。共有13位教师讲述了本人授课的教学设计思路,会上大家畅所欲言,并就热点问题,难点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与会的教师深深感到:这种开课汇报形式好,教师间相互取长补短,有利于本校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各教研组长组织本组教师开展教学观摩课、研究课、公开课活动;

 组织继续教育论坛,制定教学论文评审条件,开展论文评审活动,为我校建成学习型、研究型组织出谋划策。

 三、本学期教学效果

 1、培训。

 (1)本学期圆满的完成了学历教育、研究生课程班和继续教育的各项培训工作,得到基层学校、教师和联合办

共5页,当前第3页3学单位的一致好评,培训效果好。

 (2)组织了全区中、孝幼、职、成教师继续教育总结表彰会,认定通州区中、孝幼、职、成学校校本培训示范校12所,表彰先进个人32名。此项活动对下一阶段我区继续教育工作深入开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获奖。

 (1)继续教育办公室和我校英语教师(张淑清)组织指导了我区部分小学英语教师参加“北京市远郊区县小学英语教师技能展示”大赛,并获得“最佳教学设计奖”,捧得奖杯和奖状。

 (2)学历教育获得“北京市师范大学2007年函授教育先进单位”奖励。

 (3)普通话水平测试获得“北京市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3、教育教学研究成果。

 (1)继续教育办公室组织部分我校教师参加编写的《骨干教师师德案例集》一书初稿审阅、编辑工作已经完成,待出版发行。

 (2)学校校本培训领导小组组织了“现代信息技术培训”课件和继续教育论文评奖活动,获得一、二等奖教师的比例占参评教师总数的50%。

 (3)参与北京市继续教育校本培训课题研究,我校承担的子课题《校本培训制度与管理研究》已取得中期成果——编辑出版了《校本培训管理制度汇编》初稿,发至全市教师进修院、校。

 4、教师个人获奖、登载论文、参与教科研课题研究等

 (1)刘志田撰写的《信息技术课的实践创新与课堂实践》获得通州区教育学会“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征文一等奖。

 (2)王金华撰写的《激发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的方法研究》获得通州区教育学会“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征文二等奖。

 (3)明纪英撰写的《应用讨论法引导新教师进行讨论式教学》一文在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指定刊物“信息技术教育”第六期登载;并指导我区两位新教师孙雪涛、赵云撰写了《心路》《我的教学生活》论文,在“信息技术教育”第九期登载。

 (4)张振松撰写的《加强组织管理,切实抓好小学英语教师培训工作》发表在《北京市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继续教育信息》刊物上。

 (5)政治学科郭淑琴、王金华参与了北京市高中教师《生活价值观》课题研究,成为该课题组成员。

 (6)王学一被北京教育学院聘请为北京市“义务教育新课程教学资源库”项目专家。

 (7)崔静平获得通州区教育系统名师称号。

 五、2007年师训工作特点

 1、层次多,任务重。2007年是“十五”继续教育的关键的一年,凡是“十五”期间开展的各项培训今年全部启动,包括提高学历层次的培训、三门必修课培训、各学科骨干教师的培训、小学、初中、高中的新课程培训、信息技术培训、校本培训等。同时参加培训的人员多,全区7000多人都要参加不同层次的培训,培训任务相当繁重。

 2、培训的时间长。2007年暑假培训自7月10日至8月22日,每天都有教师在进行培训,时间达到了43天。平时的双休日也安排了培训,时间超过了“八五”、“九五”以来的任何时间的培训。

 3、培训的机构多。北京教育大会召开以后,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受到了高度重视,与师资培训有关的大学、学院、教研部门等纷纷参与教师的培训,我区现在与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教育学院、教师培训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等高校联合办学,充分发挥高校的资源优势,提高我区教师的水平。

 4、培训的要求高。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和教师本人的需求,对“十五”继续教育的培训内容和形式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过去教师一人在课堂上讲授逐步扩展到学员上讲台,师生互动,开展教学实践,带着问题进行培训等,突出继续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今年我区针对教师的需求开展了不同层次的培训班。有高研班、研修班、新课程培训班、骨干班、专业课专题培训班、学历班、研究生课程班等。聘请了大学教授、教育专家、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中小学骨干教师等,登上继续教育讲台指导我区教师的培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5、培训难度大。一是时间已过半任务却没有过半,逼人紧;二是教师培训大楼建设期间,需要的教学设备不能完全满足,硬件条件差;在此基础上要完成培训任务,难度较大。但是,在区教委和各基层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在我校干部教师的共同努力下,2007年的培训任务完成了,这使各方共同努力的结果,再此表示深深地感谢。

 总之,我区2007年的教师培训各项工作圆满完成了。但

第2篇

关键词:中学教师;继续教育;教育科研能力;必要性

在对中学教师进行的继续教育培训中,更新学科知识、提高教育教学技能当然应该是十分重要的任务,而让他们在培训结束后具有自我更新知识和创新能力应该是更重要的任务。这符合古人所说的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的道理。教育科研能力是在教育活动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探索的能力,具体是指教师应当具有扎实的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论知识,具有收集利用文献资料、开发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具有较好的文字表达能力,具有开拓精神、理论勇气、严谨的治学作风以及执著的奉献精神等。教育科研与教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共同提高的关系。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越高,教育科研成果越丰富,渗透到教学内容中去的教育科研成果越多,培养人才的质量就越高。参训教师如果拥有较高的教育科研能力。便具有自我更新知识和提高教育教学技能的“内在驱动力”,可以有力推动教学工作的开展。在继续教育培训中应该加强对参训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

一、加强参训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培养势在必行

(一)加强教育科研能力培养是改变参训教师科研现状的需要

中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已被列为国家振兴教育计划的重要内容之一。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具备四个方面的基本素质:教书、育人、使用教育技术和开展教育科研。在这四项素质要求中,对参训教师而言,开展教育科研的难度是最大的。我们曾在参训教师中做过调查,结果表明,想写教学科研论文的人数不少,达94%,但能够撰写、的却不多,仅占12.8%。其原因很复杂,有的是不会写,有的是没时间写,有的是资料缺乏,有的是不愿意写,有的是写不写无所谓,不影响晋级、评职称。有不少教师缺乏长期的、用于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的科研课题意识,科研课题的选题、设计、队伍组织和课题实施等环节相当薄弱。这种现状不容乐观,必须尽快加以改变。参训教师大多在职前教育阶段没有能够形成初步的教育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在工作岗,位上又整天忙于上课和批改作业,没有时间进行较多的教育科研活动,提高教育科研能力的重任自然地落在继续教育培训阶段。可以说,继续教育培训阶段是参训教师改变教育科研落后现状、提高教育科研能力的难得机会。在继续教育培训中加强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参训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重要而有效的时机。

(二)加强教育科研能力培养是终身学习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和信息的日益现代化和国际化,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与信息的爆炸性发展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因此,要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适应社会发展和变化的需要,必须改变一次性教育的传统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的教育观念。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潮流,一个拥有较高文凭和学历的人,如果停滞不前,也会落伍,难以跟上潮流、胜任工作、获得进步。任何人都不可能一劳永逸地拥有足够的知识,而需要终身学习。学习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终身学习是自身发展和适应职业的必由之路。一个能力素质高的教师,不仅能以科学的方法来增长知识,而且应该学会用探索科学真理的方法来提高创新能力。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现在看来,“知识的知识”即获取知识的方法才是力量。继续教育培训中培养教育科研能力就是在向参训教师传授“知识的知识”。使他们获得知识自我更新的方法。所以,要改变以往培训中只重基础知识的补充而忽视能力的提高,只重数量而忽视质量的局面,要把教育科研能力培养放在重要位置。

(三)加强教育科研是创新教育的需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未来社会需要的是富有创新精神的开拓性人才,创新教育已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目标。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教师的职责正在发生变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这就要求教师的知识在量上比以往要丰富得多,具有综合性和全面性。更要求教师具有必备的创造性品格和实践能力。因此,开展继续教育培训的一个重要目的应该是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继续教育工作要围绕着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而展开。作为教师更要为了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去参加继续教育学习和培训,不能仅仅为了补充一点新知识。而在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中,教育科研能力具有先导作用。

作为长期从事课堂教学的参训教师,应当对什么是一个好教案、一堂优质课、一个合格试题、一个优秀作业评析、一个优秀班级、一个优秀班主任、一个优秀课程表等提出令人折服的见解,这就需要参训教师有创新教育能力才能达到。作为一名参训教师,必须认清形势,正确把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在“创新”二字上狠下工夫。从革新教育观念、学生观、价值观、教学方法和手段上积极思考和实践,努力在实施素质教育能力上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成为一名具有教育科研能力的优秀教师。创新在于科学研究,没有持之以恒的科研与实践探索,要在教育教学上谈创新。那是不可能的。

(四)加强教育科研能力培养是参训教师变“经验型”为“研究型”的需要

教育工作独特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决定了教师不能仅仅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一个学生成长的引路人,而且应该是一个对教育教学活动悉心把握、尽力探索的研究者,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论也认为,教师不仅仅是讲授者,同时也是研究者,是不断发展中的人。教师成为研究者,已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它将促使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密切结合并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从而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中起到先导作用,参训教师是中学一线的教师,他们有着丰富的生活阅历和工作经验,这一方面使得他们对所学的问题往往有很多的见解和想法,另一方面,这些生活经历和实际经验成为成年人思维的基础,他们往往以习惯代替理性思考,以经验代替理论,他们的见解和想法中有很大一部分属于他们的切身感受,需要引导上升到理论高度。而加强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参训教师把经验上升为理论成果,有利于有效地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科研成果,并迅速地把它转化为实际教学的能力,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使教学在现有条件下取得最佳的效果。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在教学中没有不断创新的理念研究为

指导,就不可能有创新的教学实践。通过培养他们的教育科研能力,可以使参训教师从“经验型”转变为“研究型”。“研究型”的教师讲课更有深度,更有新意,因而更受学生的欢迎。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把参训教师引导到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应该是继续教育培训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培养教育科研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一)要转变他们的思想观念,努力强化他们的教育科研意识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教师的作用就是“传道、授业、解惑”。这种传统观念内含着一种为知识而知识的倾向,在培养目标上,它指向的是“学”。而不是“做”,它缺乏的是一种创新意识。参训教师都是在职学习的,存在着教育科研不可能占用很多时间的局限。中学教育界流行着“科学研究是大学教师的事。中学教师的任务是教书”的观念。甚至一些中学校长也认为,中学教学都忙不过来,哪还顾得上什么科研?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转变观念,强化科研意识。

其实,任何教育都要看最终的效果,素质教育的效果与教学时间的投入并不一定是成正比的。如果教师能够抽出些时间,认真思考教学中可能存在的不足,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形成科研探索的课题,那么教师的教学时间就会有所减少,学生的负担也会逐渐减轻,而教学效果则会不断提高。教师进行教育科研活动的过程就是能力发展、水平提升的过程。

(二)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增强培训的针对性

1 突出教材内容的前瞻性和探索性。及时反映现代学科知识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其发展的最新动向,注重信息的广度和深度,尽可能扩大相关信息量。

2 继续教育要把学会设计课题,掌握高水平的科研技能当做重要教学任务。建议设置科研方法课程或系列讲座,向参训教师介绍教育科研的方法,为他们提供指导。

3 教会他们创造性地学习。要加大思维训练力度,让教师多参加教学研讨活动和教学的设计和实验,努力培养他们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分析判断问题能力。

4 要创造继续教育中的科研气氛。培养参训教师的科研习惯和合作意识。中学教师的教育科研起步低、困难大,需要努力营造从事科学研究的环境氛围。教育科研既是一项教师个体的自觉行为,也是一项需要团队合作精神的共同事业。要加强对参训教师科研活动的组织工作,提供科研活动开展所必需的全部条件,如宽松的学术气氛、适当的时间保证等。

(三)采用讨论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让他们做到“四个学会”

学会检索。应该让教师学会在速读或浏览中发现新信息。学会在大量的信息中筛选有价值的信息,学会在不同的著作或篇章中选择相同相关的信息,学会发现信息之间的联系与矛盾,还要学会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及时调整既定目标,修正自己的认识等。

学会提问。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教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一个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尽信书不如无书”,完全相信书籍是无法进行科研的。

学会讨论。讨论的重要价值在于它把学习者置身于社会背景之中,置身于交流的环境里。促使学习者在参与过程中实现自己的发展,从而把学习过程与发展过程进一步统一起来。讨论如果没有得出理想或正确的结论。授课教师可通过概括刚才的讨论,引导参训教师得出正确的结论或直接阐述正确的结论,并引导他们理论联系实际,做进一步的深入思考。

学会验证。只有学会验证,学会在实践活动中运用所学的知识技巧去解释实际问题,人们的认识才会产生新飞跃。在面向以创新为特征的信息时代的严峻挑战时,要自觉地把认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完善自己的认识。

(四)教会他们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现在我们正处于信息时代,网络资源丰富而便捷,为教育科研活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平台。据调查,大多数参训教师上互联网都十分方便。但是,不少参训教师平时未能顺应时展的潮流,未能充分借助网络有利于教育科研的资源宝藏,而是对传统的科研方法和手段过度依赖。在继续教育培训中,要引导参训教师走出这一误区。在教学中,教师要在运用网络资源方面对参训教师起到引领示范作用。教师要利用网络关注自己所讲授课程的学科前沿动态和相关学术信息,并适时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去,以拓展参训教师的知识视野,并为他们有效运用网络做示范。教师可以把网络上的教育论坛引入课堂教学,冲击参训教师的思维,也可以介绍相关的教育网络,介绍如何通过网络查找相关的教案、多媒体课件等教育资源,使他们能够有目的、有选择地进行网络资源的运用。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建立参训教师的交流讨论和帮助机制。在广泛的交流讨论中,促进参训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持续提高。

(五)要注重教育科研论文的批改,对他们的科研课题做出科学准确的评估

首先,这是对他们辛勤劳动的肯定,因为参训教师撰写的教育科研论文凝聚着他们的思考和心血。其次。在检验和评估中能够发现问题,对他们的科研方向、方法和目标进行修正,为进一步的科研工作提出新的要求,使广大教师的教育科研具有解决实践问题的针对性和不断积累的持续性。

(六)不断改进考核机制,调动他们探索问题的积极性

采取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的考核方法,侧重学以致用,重视他们乎时的论文、调查报告、课堂提问、作业练习的综合水平,重视他们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发挥主观能动性,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和素质教育的落实,可以采取灵活的考核方法和时间安排。如教师安排的大作业或社会实践题目。就可以作为考试成绩,参训教师可以随时完成,但要有书本知识的运用,教师的参与指导。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第3篇

及时对每天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反思,用笔随时记录下来抽时间整理,并争取能够上网站发贴,与同行们进行交流与对话,共同切磋,共同进步。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1年小学教师个人学习计划5篇,供大家参考。

小学教师个人学习计划1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实施新课改,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教师,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因此,提高教师的政治素养、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便成为我们教师的当务之急。

为切实提高自身各方面素质,从而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教学要求,在学校的指导下,结合学校自身实际,加强学习和自修,争取在短期内使自己的综合素质有较大的提高。特作如下计划:

一、不断加强学习,提升自我,完善自我

当今世界,社会高速发展,知识瞬息更新,我们几乎每天都面临着一个新的世界。不学习,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只有不断补充自己,更新自己,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教育形势和满足不断变化的教育对象之需要,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真正的教师必是读书爱好者。”

学校教育虽说是由师生两个主体共同完成,但关键还是在于教师。教师的主导、导向作用是十分重要的。用什么样的教育思想、理念、模式、方法、途径来完成自己的教育、教导,将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育教学效果。

因此我重点学习《校本教研面对面》《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新课程推进中的问题与反思》等,教师只有读那些能唤醒灵魂、令人感动、发人深省、让人精神沉醉的书籍,才能真正与自己的思想相碰撞,相融通,才能不断提升自己、完善自己。

二、注重自察自省

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不清楚或不懂的地方要虚心地向老教师和有经验的教师多请教、多提问。多参与集体的学习与讨论,做好案例分析以及教学反思,及时归纳,及时总结,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三、认真学习,做好笔记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和教育别人。”难以想象,素质低下的教师能培养优秀的学生,为此,在学习过程中,要认真做好笔记,多写心得体会,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不断完善更新知识,完善知识结构,完善能力结构,强化教育教学水平,发展自己的教学艺术,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同时要创新施教,要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培育一化新人。

四、端正态度,提高实效

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身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一年一年地,一步一个台阶地,扎扎实实地学下去,这不仅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的跨世纪人才的需要。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

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身,培养成具有高尚师德,业务力强,具有高素质教育能力水平的人民教师,迎接新世纪巨大的挑战。

苏霍姆林斯基对教师要求的口号是:“读书,读书,再读书”。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任何人都要过一种精神生活,都有必要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那就必须要读书。对教师而言,读书就成为双重需要。读书,不仅是教师本人精神的需要,还是教师工作的需要。

小学教师个人学习计划2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在学习与日常工作中让我深刻地认识到,身为教师肩上背负的重要责任。人们常说:“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教师是辛勤的园丁”。

祖国要振兴,教育是基础。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而今时代的不断进步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文化知识,逐渐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迎接时代的挑战。

通过学习,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始终将学生的利益放在首位。学习新的教育理论,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在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都要尊重学生人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为此,特拟定个人继续教育学习计划如下:

1、积极参加小学教师远程培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2、结合教师教学经验和案例分析,掌握新课程下教材的使用与创新技能、课堂教学情景创设技能、课堂上提问技能、课堂调控技能并做出相应的创新与发展。

3、结合教师的教学实践和自学,掌握新课程下备课与教案生成技能、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技能、课堂拓展技能。

4、在相互尊重,友爱宽松的环境中,提出问题并积极发表个人见解,体会同伴互助、共同发展的乐趣、提升自我发展的意识,在学习、交流的基础上形成校本培训的方案。

5、树立良好的敬业精神,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校,热爱学生,遵纪守法,养成职业纪律和道德规范,熟悉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

6、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教案规范,符合基本要求。

所任学科,教学工作得到大多数学生的认可。

7、熟悉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能管好课堂,完成学校分配的班级德育管理工作。

8、熟悉本专业、本学科的最新知识和信息,完善知识结构,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9、把握教材重难点,自如地驾驭和处理教材。

10、开展教学探究、解决教育教学中实践问题、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11、按学校继续教育自学规定的继续教育教材的学习。

12、积极参加学校及上级举办的各级各类培训和学习。

13、积极撰写继续教育论文或心得体会等。

14、积极配合学校做好教育工作。

15、认真做好专题研究,及时学好教学反思。

16、积极跟踪听课,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

小学教师个人学习计划3为了提高本人的政治业务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根据学校安排,特拟定个人学习计划:

一、培训内容:以《新时期师德教育》和“八荣八耻”为主的“师德教育”培训;以《新课程推进中的问题及反思》为主的“新理念”培训;以《校本研修面对面》和《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为主的“新课程”培训;以《教育技术培训教程》为主的“新技术”培训以及骨干教师培训。

二、参加培训时间:20__年9月——20__年1月

三、学习、培训活动安排

1、集中学习培训

按照学校《培训计划》,准时参加学校组织的集中学习培训,认真做好学习笔记;虚心接受授课教师的辅导;认真完成授课教师布置的作业。

2、自主学习

利用空闲时间自学,认真做好?a href='//xuexila.com/fanwen/shiji/' target='_blank'>事迹擞孟执逃际踅锌翁媒萄У目渭?/p>四、达到的目标

1、努力完成学习任务,按时参加省统一考试,力争取得好成绩

2、通过集中培训、自主学习、专项活动、专题讨论、师德论坛、案例分析、自我反省,对照检查、撰写心得体会等形式,树立正确的

社会主义荣辱观,从而更加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关爱学生,使自己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素养。

小学教师个人学习计划4新的学期又开始了,作为一名教师,我深刻地认识到,身为教师肩上背负的重要责任。人们常说: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教师是辛勤的园丁祖国要振兴,教育是基础。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

而今时代的不断进步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文化知识,逐渐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才能迎接新的挑战。为此,特拟定新学期教师个人继续教育工作计划如下:

一、加强政治学习,充实自己的思想政治知识以提高职业道德素质。

平时要关心时政学习,积极拥护党的方针政策,认真学习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学习《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专业指导精神,坚定爱岗敬业、献身教育的信念,坚持以学生个体发展为本的宗旨。要依法执教,严谨治学,团结协作;要廉洁从教,以身作则。

二、积极投身于课程改革实验中,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在个人角色定位上:

一要从单纯的教育者转变为教育的有心人。在教学过程中,置身于教学情境中,用研究者的眼光分析教学理论和实践问题,反思自己的行为,积累经验,探索教育的新理念;

二是从书本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创造型教师,用自己的创造性言行潜移默化的感染学生,为他们提供宽松、愉快的创造氛围。

三、认真学习,努力实践,合作交流,充实专业知识,培养专业技能。

积极参与校本培训,要以问题为中心,以岗位为课堂,以实践为老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发展,突出对课堂教学实际情境与自身教学经验的多视角、多层次的分析和反思,要以回顾学生的视角进行反思,以教师的视角对自己教学观念、行为、设计观念进行深刻的审视。

要通过孩子的眼睛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要通过同事间的互听互评活动,观察研究教学来反思,要通过撰写教学反思及经验总结等文章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要通过家长对孩子的发展要求反思自己的教学。

以上便是我本学期的继续教育学习计划,总之我会从各个方面不断的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学习,努力实践,为迎接新的挑战而做准备。

小学教师个人学习计划5一、学习内容:

1、继续学习20__年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

2、学习《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3、读一本好书《创新能力—开发与培养》。

二、学习目标:

1、通过自我学习教育热爱教育事业,熟悉《课标》、教材,掌握教学常规提高其教育教学能力,尽快适应新教学岗位的教育教学工作需要。

力求达到:

1)树立良好的敬业精神,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校,热爱学生,遵纪守法,养成职业纪律和道德规范,熟悉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

2)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教案规范,符合基本要求。熟悉所任学科《课标》,教学工作得到大多数学生的认可。

3)熟悉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能管好课堂,完成学校分配的学科教学任务。

4)熟悉本专业、本学科的最新知识和信息,完善知识结构,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5)把握教材重难点,自如地驾驭和处理教材。

6)参与教学探究、解决教育教学中实践问题、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2、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20__年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主要内容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树立“为群众服务,办好群众满意的教育”的理念,重视家校关系,密切家长学生关系。

3、认真参与网络培训学习。

与同行老师认真交流,请教自己不知的和一知半解的问题。并做好相应的记录。

1)注册、完善自己的博客。

2)与同行交流,提高自我。

4、加强新理念的学习,让自己认识到“终身学习观”是教师自身的需要,是工作实践的需要,将先进教育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教育思想,变固步自封为改革创新,变教书为育人,实现教学相长。

5、在学习和教学工作中努力打造自己,要练好“讲好一口普通话,写好一手字,用好一种信息技术。

”的基本功。

三、学习措施:

1、参加学校组织的集中培训和政治业务学习。

2、参加年级组学习。

课标解读、教材研讨、观摩示范课。

3、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学和互联网个人自主选择式学习。

4、按学校继续教育指南,自学规定的继续教育教材。

5、积极参加学校及上级举办的各级各类培训和学习。

6、作好学习笔记,做到时时学习,处处学习,把终身学习作为自己的一生的学习目标。

第4篇

关键词:护理教育;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4-0441-01

我国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巨大变革而发生深刻的变化,从而使得人们健康观念也发生了转变,这些变化为我国卫生事业和医学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而护理是诊断和处理人类对现存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护理程序是护士在为护理服务对象提供护理照顾时所应用的工作程序,是护士为病人提供高质量的、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的根本保证护理教育是医学教育的一部分。[1]如何应对面临的挑战,这是时代赋予护理专业新的责任和任务。我们应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来采取相应的改革对策,以适应这一系列的转变。

1 护理专业对高等护理教育提出的要求

随着医学的发展,护理专业也得到发展,向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方向发展。病人将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治疗和护理。随着生活水平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以及医疗信息的普 及,病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有能力参与保健计划。因此,护理人员的角色也应发生相应的转变,为实现护理人员角色的转换,21 世纪的护理专业人员应该具备下列基本素质:

(1)具有基础医学知识、护理专业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护理业是一门人对人的服务行业,所以要求护理人员具有过硬的医学知识和护理专业知识,这样才能从事护理行业,但是它同时需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这样才能更好的为病人服务。

(2)具有独立地获取新知识、掌握新技术的能力。当今世界是一个知识爆炸的社会,学会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会掌握知识的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关键是自己要学会获取新的知识,尤其是护理行业的人员,将面对的是瞬息万变的社会,更应具备这种能力。

(3)具有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技术、技巧解决问题的能力。护理专业不仅需要扎实的知识基础,还需要有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护理专业人员应该具备及时反映的能力和处理问题的应变能力。

(4)具有良好的人际交流、沟通和团队协调能力。护理专业是服务业,是人与人之间打交道,所以需要有良好的人际交流和沟通能力,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

(5)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对于任何行业都是要求的,护理行业当然也不例外。做为护理专业是为病人的健康服务的行业,职业道德要求更高,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才能更好的做好工作。

如何实现上述目标,其关键是深化护理教育教学改革,特别是要搞好高等护理教育的改革。而当今高等护理教育专业存在着一系列问题,所以我们要进一步完善我国的高等护理教育制度,促进我国护理事业的发展。

2 我国高等护理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护理专业对我国高等护理教育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到目前为止,我国的高等护理教育在应对社会对护理专业的要求上还有一定的差距,课程结构设置不够合理,教学方法有待改革,继续教育的理念不够强烈,具体表述如下:

2.1 高等护理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卫生服务的需求发展尚有差距:高等护理教育的培养目标,直接关系到护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目前我国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基本上是以生物医学模式为基础,“以疾病为中心”的目标已不能适应 21世纪护理专业发展的需要。为适应护理服务的发展对高等护理教育的需求我们要重订护理教育的发展方向,因此我们应对培养目标进行相应修订。

2.2 课程结构需要调整:目前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课程结构现状是每一学科都在强调自身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导致教学内容日益膨胀,即基本上是“以学科为中心”“三段式”的安排。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课程应强调综合性,淡化学科间的界限,强调课程内容的精简与整合,增设人文社会科学的课程,以提高护理人员的人文素养,改变内容陈旧和交叉和重复的现象。如何根据培养目标,重新修订课程计划也是当前提 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2.3 教学方法需要优化:陈旧“以课堂为中心” 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仍然是我国护理教育的主要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缺乏主动参与,不能有效地发展学生自主学习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2.4 加强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理念:医学教育是由学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所组成的统一体,统称“医学教育三部曲”, 同样护理教育也应当参照这一方式实施。目前我国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的法规和制度不很健全,从制度上没有体现终生教育的理念,这也是护理教育改革 中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2.5 强调隐性课程的重要性:以讲授为主的课程可以使学生获得某一学科较为系统的知识,而隐性课程包括课堂氛围、教师的言行举止和校园文化等等,对学生思想观念和价值 观的形成具有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国外,许多护理院校去忽视隐性课程的作用,应该转变有关人、健康、环境、护理 社会等的观念作为重要的目标。因此应当在改革有形课程的同时,重视隐性课程的作用,加强学习的文化氛围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3 我国高等护理教育应采取的相应对策

针对我国高等护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我国高等护理教育专业应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以此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要和人民的需求,其对策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3.1 确立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护理人才的培养目标: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培养能够贯彻整体护理思想,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自我发展潜能、人际沟通技能、社会适应能力、独立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能胜任临床各科护理工作,并具有一定的教学和科研、管理能力的护理人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做到知识学习运用自如,运用恰当。

3.2 构建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第一,引进新的课程模式,打破原有的三段式模式,采用交互渗透方式,使学生在入学后的尽快接触护理专业,真正做到了早期接触专业和早期接触临床,同时注意专业课程和人文课程的比例,这样也有利于学生的专业思想和专业素质的培养;第二,对教学计划调整,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审定和修改各门课程;第三,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增加了与现代护理相关的内容,删除重复或无关的内容。按护理程序编排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加强课堂 教学与临床实践的联系,体现社会对护理专业人才的需求;第四,加强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将建立严格选择临床教师的制度,并定期组织培训等措施确保临床师资队伍的 质量。

3.3 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改革教学方法及评价方法:通过教改实践,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积极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激发学生的自我潜能;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临床见习和实习中,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动 脑、动手的机会,以加强学生基础操作和技能的训练。考试时采用采用书面考试、口头报告、 技术操作、书写护理病历、论文撰写和答辩等多种考核评价形式,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评价。

3.4 培养学生良好的专业素质、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我国的高等护理教育应该注意学生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增强知识结构和教育技能的效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保持学生自身的生理健康水平。目前新毕业的大学生几乎都具有承受能力和控制情绪的能力较差,而感悟能力较强,所以培训主要从学生的适应能力、控制能力、能力、承受能力和应激能力等进行针对性的培养,使他们变为情绪的主人、集体组织的领导者、自我心理的保护者、各种活动的协调者。进行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学习,使其建立正确的教育观,拓展教育的视野,为其以后更好的完成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在学校时就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培训,使其更好的适应工作。

3.5 加强继续护理学教育:继续护理学教育的目的是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更新专业知识及护理操作技能,提高护理质量。针对医院继续护理学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管理对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提高了护理人员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促进了继续护理学教育的健康发展,规范了继续护理学教育管理,保证了学习质量。所以,面对21世纪对护理人员素质要求,应大力发展继续护理学教育,提高认识,加强管理力度,更新教育手段,拓展继续护理学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尽快培养出合格的护理人才和专家,满足人民大众对护理等卫生保健的需要。

我国高等护理教育为社会提供的是21世纪的高素质护理人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护理专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以往的高等护理教育却存在诸多问题,比如:现行的《外科护理学》教材虽然较以前有了较大改进,但还沿袭了传统医学教材的习惯,虽然我们在课堂教学时,试行按护理程序组织教学,突出护理专业特色很难培养学生以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能力[2],我国高等护理教育存在的其他问题我们已在文章中有详细论述,也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方法,希望可以促进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发展,为我国护理专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尤黎明,汪建平.对中国高等护理教育模式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 1999, 34 (12) : 742

第5篇

中国现代师范教育源于之后,最早成立的师范教育机构当数盛宣怀创办的上海南洋公学于1897年所设的师范院,而真正开启高等师范教育的是1902年在京师大学堂所设的师范馆。历经了艰难历程而形成的以各级各类正规师范教育为主体、多种教育机构参与的多层次、多形式、多规格、多元化的我国师范教育体系,正负担着世界最大规模基础教育师资的培训任务,仅1980年至今,已为中小学培养教师近700万,接受学历培训教师500余万,在师资培训中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在教育科研上也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

中国师范教育基本是公立的,是国家政策的产物。因而,师范教育的成败系于政策一身,政策是中国师范教育发展的关键。

一、中国基础教育发展模式及师范教育的世纪走向

中国基础教育规模巨大,学生近三亿,教师逾千万。走向新世纪,中国基础教育发展模式发生了新的变化,称“三大乐曲大协奏”:即从上学型转向普及型,从普及型转向精英人才型,从少数英才模式转向普及型英才模式。现在,三种转型同时存在,而且不同模式在相当长时间内交叉作用着,这就促使走向新世纪的中国师范教育呈现新的走向。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展的复合因素的作用,如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和人员的多样化流动,师范教育也相应进行了多种改革尝试。1998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终于从政策上确认允许综合性大学培养教师,中国师范教育自建国以来建立起来的单一定向型体系被打破,呈现出新的走向:

第一,由单一的师范院校定向培养转向多类型院校培养,从正规院校培养转向学校培养与社会培训相结合,从学校培养转向正规培养与国家认证相结合;

第二,从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分别实施到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结合,再到职前培养与职后培养一体化。

这两种变革使师范教育制度发生了重大转变,前者使师范教育体制走向多元化,在体现国家对资格的要求的前提下,强化培养形式的开放与汇集多样的优秀人才;后者使师范教育职能趋于一体化,使教师教育得到强有力的支持,国家则能集中财力和人力建设重点师范教育培训中心,从而较好地提高教师培训水平。多元化体制有利于吸取各方面力量办好师范教育,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而职能的一体化则有利于重点投资,并强化培训职能,提高师范教育水平,适应普及型英才教育对高水平的师资需要。这样可以从根本上转变师范院校只管职前教育,对在职教师现状不能或过少参与的状况,以及解决教育学院仅服务于教师在职进修,学科建设水准过低,教师教育后续力量不足等问题。

二、当前中国师范教育发展的政策问题

中国师范教育早期学习日本模式,以定向培养为主,尔后学习美国模式,注重多元的一体化模式,即多种院校培养师资,但坚持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一体化进行,不设专门的在职教师进修机构。建国后,我国向苏联学习,建立起定向型双轨制的师范教育体系,即由专门师范教育机构定向培养教师,职前教育与在职教育双轨并行、互不相通。

1.封闭的定向型培养模式的政策问题

50年来,定向型双轨制师范教育受到政策的重大影响。一方面,这种体制保证了师资培养能按一定规格、一定计划进行,即使在教师职业不受重视,很少人愿为人师的特殊情况下,也能通过定向的培养和封闭的管理体制保证相应的培养计划得以实施;而且定向培养提供了较为系统的师范教育,毕业生对教师工作较熟悉,易于适应中小学的教育工作。但另一方面,定向的师范教育却由于生源单一,特别是在教师工作不受重视的时期,报读师范专业的生源既少又差,师范教育水平由此也大受影响。政策性的保护造成的封闭又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发展性问题。这种政策以计划性、稳定性、保护性为出发点,在强制执行按计划培养教师情况下,特别是以所谓保持师范教育和教师队伍稳定性的旗号为由,通过提供相应的助学金,来框定教师从业不得改行,致使师范教育趋于单一性,只是为了培养教师,其余学术研究活动都被列为次要或辅,长久以往,导致师范教育机构的学术水准日益降低,师范性越强的机构,科研水准也相应越低。最典型的是当数教育学院或教师进修机构。

2.错位的双轨制政策问题

师范教育双轨制是中国50年来最大的特点之一。半个世纪来,中国建立起完整的普通师范教育体系,即中等、专科、本科三级体系。1995年中国高等师范院校236所,其中专科76所,全部在校生由1980年的33.8万人增加到58.3万人;中等师范学校897所,在校生由1980年的48.2万人增加到84.8万人,从1980年到1997年已培养的新教师649万人。1997年教师培训系列的教育学院242所,在校学员21.4万人,教师进修学校2142所,在校学员51.6万人,从1980年到1997年已培训在职中小学教师482万人。现在40所高等师范学院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专业点700余个;14所高等师范院校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专业点120余个。但是这种不关连的双轨制,有明显的错位特征。对教师教育发展来说,职前培训只是为从事教师生涯打下一个系统的基础,对教师的整个人生生涯具有重要影响,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还应继续学习更新更高水平的东西。因此,教师继续教育必须是在比原先职前培训机构更高的水平上开展的高级教育。然而实际的情况是,各级教师的职后培训机构基本上都缺乏必要的学科建设,既无学位授权点,也缺乏较为完备的学术门类和学术梯队,教育和教学水准与正规职前教育机构有重大差别,甚至出现北京师范大学毕业的学士要到小学从事教学工作,那就必须到区级进修学校听某师范学校毕业的同龄人授课之怪事。这种错位的政策,给中国教师教育带来了许多困惑和问题。在教育部门的许多文件中,只是给教育学院下达培训指标,而对这些机构的师资却很少有明确的要求。南方某省级教育学院,至2000底教育系还没有一名博士学位获得者,获得硕士学位的教师比例也很低,连学士学位授权点也没有。而同一省的省级师范大学教育口(含心理学)已建立起完整的学科体系,一个一级学科授权点,另有两个博士授权点,10个硕士授权点,获得博士学位的教师超过教师总数的2/3。但是教师继续教育、中小学校长上岗培训等都因政策规定由教育学院实施。

这种双轨制政策的早期基本设想是,教师在大学本科已经把知识学好了,教育学院只须为他们传授一些临时的补充知识和技能。这也是苏联30年代双轨制模式出笼时的基本思路。这种设想带着某种想当然的成份,有很强的计划经济倾向,更本质的是,政策基础是建立在农业经济时代,知识进化缓慢的情况之下。随着社会发展,这种早存在问题的教师教育政策,更加严重地阻碍着教师教育的进步,影响到中小学办学水平提高。新世纪的到来,不仅知识更新加快,新知识层出不穷,一个本科生在校期间只是学习一般的基础性知识,大量的高水平的知识,尤其是新知识主要在工作中、在继续教育中学习和获得,继续教育已从补充性教育转变为本科教育的继续和提升。随着80年代来的变革,一个计算机专业本科学的知识寿命只有一年,现在中小学的一般知识和教育科学知识在5年间也被更新过半。只有提高继续教育水平,才能真正满足和提高教师教育水平。因此,中国师范教育政策应当有重大调整。

三、中国师范教育发展的政策定位

中国师范教育未来的政策走向应当是有利于网罗各方英才,建立起一支素质高、专业性强的教师队伍,使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

1.建构开放多元型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体系

80年代来,教师管理逐步走出封闭模式,一是教师来源多元化,吸收自学考试毕业生及其他院校毕业生充实教师队伍;二是教师可以流向其他行业。政策实施的进程是缓慢的,但对师范教育发展起了重大影响,以往担心教师的转行会引起人才流失而不可收拾,但事实是流动使教师队伍活了起来,不仅人没有跑光,相反流动起了筛选、重组和聚汇人才的作用。实践证明,运用市场机制,推行开放、多元的教师教育体制是一个重要的政策要点。1998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允许综合大学建立教育学院,培养师资,这是使教师教育多元化的一个重要的政策转变。第二个政策定位是必须把正规培养和多样化提高结合起来,推行一套以正规培养为主,国家考证相结合的新体系,真正做到不拘一格选教师。在实施这个政策时,国家管治下的正规教师教育始终是主流,在发展和提高师范院校(包括综合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水平的同时,允许并支持许多杰出人才进入教师行列,才能使教师队伍水平得到提高。

一体化政策定位的一个涵义是强调国家对师范教育的管治。无论办学形式如何多样,体制如何多元,世界师范教育仍然是在加强国家一体化管治,把教师作为国家的代表来教育年轻一代,传播知识。许多迹象表明,尽管教育越来越自由,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但国家不仅不放松,反而比以往更加严格,非常强调师范教育的质量要求。

一体化政策定位的第二个涵义是强调师范教育的职前与职后教育的一体化。从目前的课程一体化转变为机构一体化,即从强调师范院校教育要与教师今后发展相联系,到把师范院校与教育学院(校)的机构一体化,纳入共同建设和学科发展体系,这样师范院校职前教育就能真正成为今后发展的基础,使职前与职后培训、见习以及在职提高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变阶段性师范教育为终身的教师教育。双轨合并一体,可以使双方都获得新的职能,一方面使师范院校实现职能的全面转变,建构更加完整的师资培养体系,另一方面教育学院(校)得到本质的转型,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对部分县市教育学院或教师进修学校则采用分校方式,以增加正规师范院校的专业辐射力。今后所有的师资培训都在这一机构框架之下进行。

2.推动师资培养模式和教师专业形象转型

中国师范教育的再一政策定位是根据新世纪教育发展特征,设计新型的教师专业形象和师资培训模式。第一,师范教育要与信息化社会发展相适应。随着科技发展,教师专业性和技术含量得到加强,这是世界发展大潮流。因此,政策上要倡导和鼓励进行教师专业技术考核,例如,可以界定出传授知识的专业技术,教学教育专业技术,运用新信息手段的专业技术等方面的技术评定等级,实现教师专业培训中教育思想、专业知识与教育技术上的结合,使教师同医生等职业一样,必须经过严格专业训练方可为人师,彻底改变“孩子王”的形象。第二,教师培训模式应当吸收更多的技术内容,对教师进行更加专业的技术培训。教师除完成一般大学的专业培训之外,还应当进行一、二年不等的教师教育专业深造,这是国际发展的重要趋势。修习一年课程者可获教师文凭,给予教师资格;二年课程合格者可获教育硕士,在竞争上岗之下可以获得更好的薪酬;三年课程合格并撰写出论文者可获学术硕士学位;等等。第三,大力倡导未来教师专业目标。法国教育家J.维尔吸收了布鲁姆和G.德朗希尔教授的观点,提出教师发展的10项目标,来界定教师的职业内涵:认识学校的环境与学校的根本功能;认识学校的教育职能;具备传授教育教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的能力;认识教育对象;认识教育教学环境;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变化能力;培养探索能力;培养创造能力。

3.大力提高师范教育水平

中国师范教育又一政策定位应当是根据国家不同地区的情况,通过不同形式来提高师范教育水平。第一,从根本上提升师范院校办学水平,逐步从旧三级向新三级转化,即在近期内取消中师层次,建立以专科、本科和教育硕士三个层次的中小学教师培养架构;未来目标是取消专科层次,建立以本科及本科+1年专业学习的教育文凭学位和本科+2年的教育硕士及本科+3年的专业硕士的新的中小学师资培养架构。这样,小学及幼儿教师在专门本科学院培养,初中及高中主要是从第二、三、四个层次中吸收,当然也不排除让高层次人才进入中学或小学工作。取消中师层次后,部分边远地区的中师可以作为分校接受高一级学校的学术指导。第二,建立专门的以培养幼儿及小学教师的专业院校,强化综合性的培养特色,既体现小学及幼儿教师特点,又利于提高教育水平。同时也应建构硕士及博士学位的教育层次。第三,强化教师的专业水平,特别应大力吸取国际师资培养经验,建立教师考级制度。这种考级制度不同于目前的评职称,而是在对教师进行新一轮培训或完成某种教育教学实践上的重要项目之后,进行的国家性考级,强调教学水平和理论水平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使教师从区县级到省市级再到国家级逐步发展,有利于教师有层次的深入发展,避免目前评职称带来的大锅饭现象,从而造就一批大师级的教师。第四,建立新的师范教育机构评估制度。鼓励教师培训机构整体提高自身素质,有层次地发展,适应时代对师资提出的新要求,使中国教师教育成为最优秀的教育系列。

【参考文献】

[1]马立.走向新世纪的中国师范教育.教师教育国际研讨会主题演讲.香港教育学院.1999.

[2]江海燕、龚国勤、冯增俊主编.世纪之交师范教育面临的挑战——第二届粤港澳台教育论坛文选.广东经济出版社.1999.

第6篇

1、20xx年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总结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人才素质的一项重要,也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20xx年乐清市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温州市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的正确指导下,在乐清市教育局领导重视与关心下,在全市各中小学校的积极配合下,我们结合实际,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努力落实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不断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在促进和推动中小学素质教育上做了一些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总结如下。

2、以普及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为己任,审核职心理教师指标抓落实。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之一,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健康的心理素质,才能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乐清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前主要由市教育局学生科负责,局领导和科长对这项工作十分重视,为了普及全市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生科与政工科多次沟通协调,努力为各中小学争取心理职教师的指标,有的学校虽严重超编,但只要是配备心理职教师,一律开绿灯。去年,在学生科和政工科共同努力下,全市尚未配备心理职教师的学校都争取到了心理职教师的指标。后经过调查了解,许多学校要到这个指标后却挪作它用,致使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名无实。去年下半年,针对这个现象,我们采取学区初查和教育局实地检查相结合的方法,核实全市各中小学校实际心理职教师指标数(到目前为止仅23人)。并要求各中小学校,从打造平安校园、和谐校园的高重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若今年还没有配备心理职教师的学校,政工科将收心理职教师的指标,促使各校将这项工作落到实处。

3、以研讨、交流、培训为抓手,在普及的基础上促提高2017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结。为了促进我市心理健康教育事业发展,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律,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探索中总结提炼经验,展示我市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成果,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氛围。每年乐清市教育局根据浙江省和温州市教育局心理健康教育“三优”评比文件精神,组织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活动课设计和个案辅导分析评比活动。这项活动逐年规范,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xx年向温州选送了8篇案例,获奖7篇。其中一等奖3篇,乐清市外国语学校高芳芳老师的《和妈妈说再见》、乐清中学李见雪老师的《老师,你有什么办法让我不想》,乐成镇五小孔沪生老师《抽刀断水水更流》;二等奖2篇,市三中 伏忠国、李云鹤《一例考试焦虑的案例报告》和乐清中学卢倩倩老师的《走出他人的目光》;三等奖2篇文章2017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结。同时,市教育局采取“请进,走出去”的方法对全市中小学教师开展培训,如乐清市外国语学校、白象中学等在教师继续教育中开展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聘请心理家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报告;乐成镇一中、乐成镇实验中学等学校结合家长学校邀请浙师大和温州有关心理健康教育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截止目前,我市有10多位老师获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A级资格证书。

4、以心理辅导站等级评估为依托,打造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树品牌。为进一步推进我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有效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根据《温州市教育局关于中小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意见》(温教学〔20xx〕60号)精神,我市教育局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辅导站的评估工作,并以心理辅导站的评估工作为依托,初步推开市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特色学校”试点工作,为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化和发展,我们通过班主任培训、建学校心理教育网、到学校指导等各种途径,向我市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轨的学校宣传运用心理辅导优化德育工作的意义,创建以心理健康教育为特色的德育特色学校。以求打造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的新品牌,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成长和学校发展中的作用。目前,我市已经涌现出了乐清中学、市三中、市职业中、育英学校、乐成一中、乐成实验中学等一批有特色的学校。市三中还被评为温州市心理健康教育德育特色学校,市职业中、育英学校、乐成实验中学等被评为温州市心理健康教育一级心理辅导站工作总结。

5、以上是心理健康教育20xx年的工作总结,虽取得了一些收获,但对照省中心和各级领导的要求与期待,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比,存在不少的差距,我们将根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进一步作好探索,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己应有的贡献。

(来源:文章屋网 )

第7篇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在高校教育中倡导创新由来已久,尤其是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生作为教育的高端,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大意义。而在农业工程领域,更是面临生源质量差、培养模式落后、毕业生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不强等诸多问题。而在创新能力的培养上,作为一水相隔的日本,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截止2012年末,日本共有19人获得诺贝尔奖,自然科学领域获奖人数多达16人,中国人依然无人问津。因此,为促进我国农业工程领域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文章对中日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就招生、培养和导师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对比研究和分析,为我国农业工程类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一些借鉴意义。

一关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对比

1研究生招生与录取方式对比分析

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必须要有基础知识扎实、具备研究能力的生源为基础。所以在研究生培养的入口,我们必须把好入口关,为后期创新能力的培养打好基础。而在研究生招生与录取工作中,中国和日本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1)中国现行研究生招生与录取

中国现行的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属于一种行政选拔制度,整个研究生招生都是围绕着国家这个杠杆在运行,特别体现在招生计划、招生规模与分数线的划定上。

关于初试,考试科目和考试内容设置不合理,其中英语、数学、政治全国统一命题部分占据了总全国分的70%,由高校自主命题的专业课只占30%,完全剥夺了高校的自主招生权。首先,这种考试形式过分强调了学生的应试能力,很难分辨出学生的真实能力和知识水平,不能选拔真正高素质、有研究潜力的研究生。

关于复试,基本流于形式。初试是对考生综合知识的考核,复试则是对考生综合素质和深层研究潜力的考查,但实际情况却背离了它的初衷。由于农业工程类报考数量不足,初试全国统一划线基本决定了录取,因而大多数学校复试方法单调、简单而机械,面试往往走过场。

(2)日本现行研究生招生与录取

日本研究生的选拔模式与思想与中国截然不同。其选拔基本过程如图1所示。日本研究生招生对象面向全社会,其中包含三类对象,一般考生(本科毕业学生)、外国留学生和社会人士。这里仅对一般考生进行比较分析。

首先,研究生的招生和录取各大学拥有高度自,自主组织考试,自主命题,自主决定最后录取。这一制度保证了各大学可以根据自身拥有的资源和办学特色,合理确定选拔标准和招生人数。对学生的选拔,导师是第一关,导师是否接受是学生提出申请与参加考试的前提。基础知识的考查是第二关,一般包括英语和相关专业课地考查,英语考查采用“托业”考试成绩,可以比较全面的考查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专业课根据大学、学科以及研究方向不同,考试的形式和内容也各不相同,一般只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第三关,教授会的审核与面试。这一关,可以比较全面的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科研潜力。审查包括简历、本科成绩证明、入学志愿、志愿理由、研究计划等内容。面试由多名相关专业教授组成的教授会负责,针对学生的入学志愿、研究计划等诸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了解,最终确定是否录取。这一系列的考核,是学生的综合能力的体现,减少了学生的备考工作和心理负担,为学生赢得了大量宝贵的时间。让学生把更多的功夫用在平时,而不是考前的突击备考。

其次,是导师与学生的完美结合。本科四年级学生,按照惯例,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毕业设计的方向和相应的指导老师(本科阶段的称呼),并进入指导老师的研究室,这是学生的第一次选择。接下来的半个学期,将对老师的研究动向以及研究室状况有一个全面了解,然后选择是否继续研究生学习,这是学生的第二次选择。在此过程中,老师也充分了解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如果学生选择此方向继续读研并且老师接受,一对师生将完美产生。由于研究生考试考查的重点是综合能力,学生不必花费大量的时间来进行备考,因此,大四学年在研究室的学习中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大大提升。因此日本的研究生招生制度赢在了起跑线,比国内研究生的培养提前了大约整整一年的时间。

2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对比分析

中日研究生培养的模式在形式上基本相似,分为理论学习和导师科研项目参与,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研究方向,完成研究项目和毕业论文。但是在培养的思想、课程的讲授与学习、导师的管理培养以及国际化创新培养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1)中国研究生的培养模式

关于思想培养。农业工程类研究生的培养重心侧重于导师和导师的研究课题,前者决定了模式,后者决定了内容。是以一种学生跟着导师走、围着课题转的培养思想。选择的范围是老师课题下的分支,而不是自己主观意愿的自由表达。由于选择是固定的,学生缺少自己的思考,创新思想在起点受到限制。

关于专业划分。根据21世纪对农业工程人才的要求,此类学生应该有较好的适应性和整体的知识结构,有较宽广的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因此此类学科不应专业区分过细。而我国农业工程方向划分较细,并没有足够考虑未来学科的相互渗透与交叉。

关于研究生课程。在课程设置以及内容上,基本理论课程的教授重视程度不够,太过浅显,在实际研究中出现问题时,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相关专业课程设置单一,学科之间的交叉不多,内容陈旧,不能反映学科前沿的最新热点和研究进展,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视野不过宽阔,对待问题不能够多角度分析,缺乏创新的基础。在学科交叉方面,农业工程应以机械工程学科为基础,体现机与电、农机与农艺、技术与管理三个相结合,其知识结构应具备农业工程、农学、农业经济和管理等多学科的复合型知识。

基本理论和专业课程的学习本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基础的大本营,却在种种体制、人为因素的制约下,失去了其本意,其结果是学生完成了课程,拿到了学分,却没有得到相应的能力。

导师对研究生的管理和指导。首先国内导师与学生之间缺少确定形式的交流与沟通。学生的问题往往仅仅针对某一个点,某一件事情随即发问,没有经过仔细的分析和思考,也不够系统。有些问题学生通过资料的查找和自己的思考是可以自己解决的,这样就浪费了导师的时间,也不利于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思考问题的培养。由于沟通的随机性,使得导师无法及时了解学生的研究动态并给予相应的指导。其次实践能力对于工程学科研究生而言是重中之重。因此导师并没有根据学生专业与具体研究方向,给予相关工程类实习建议,这将导致学生无法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产中。

关于学科前沿和学术会议。国内农业工程研究生普遍存在一种缺陷,即论文水平有一定欠缺,受科研经费的限制,研究生参与国内学术会议的情况比较少,参与国际会议更是天方夜谭。学生对学科前沿的了解一般仅限于国内期刊文献的查阅,对国际情况的了解则取决于导师的要求以及学生自己。由于以上两点原因,使农业工程研究生很难有思想高度和广度的加强。这样很容易导致我国农业工程研究生走向工作岗位后,具有实干精神但缺乏做报告的能力。

以上诸多原因造成研究生培养只懂基本理论,不会应用,缺少创新。培养过程中学生没有接触到太多的新鲜空气,没有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新事物的习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偏离了预期设想。

(2)日本研究生的培养模式

在培养思想上,在整个学习和研究过程中都非常重视来自学生的声音,给与学生足够的表达和实践自己思想的空间。导师的作用更多的是研究过程中的指点和宏观研究方向的把握。这种培养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积极性。

关于研究生课程,在课程教授内容和考核方式上均体现出培养模式的差异。课程教授的内容大多是教授目前正在研究中的前沿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得学生的思想走在所学领域的最前沿,并且研究生课程也比较注重学科的渗透和交叉,一门课程一般是由统一领域的不同老师教授,使得学生充分吸收来自不同老师的精华,从而增加了其创新的基础。体现不同的还有最后的考核方式,研究生的最终考核没有考试,以发表和报告为主,发表的内容必须是最新、最前沿的内容,报告的内容大多也都是目前研究的空白领域,学生想省点力气是很难的,东拼西凑基本是不可能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外界条件的限制逼上梁山。

日本导师对研究生的生活学习的指导、能力的培养。除了平日实验中导师给与点拨和指导以外,导师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对学生进行培养。

第一是每周的研讨会,研讨会要求全研究室全体人员参加,大的研究室也可能分学年进行,时间也是根据研究室的情况而定。在研讨会上,每人作5~10分钟的简短发表,发表的内容主要是介绍上周课题研究的最新进展、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的研究动向,或者是自己外出参加会议、旅行的一些感悟和看法,也可以说说生活中的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通过研讨会,导师和学生都是受益者。导师可以掌握学生的最新研究动态,把握研究的方向,了解到学生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可以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实际的帮助。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得到了导师系统的解答,研究方向得到了扶正,研究更加明朗化。同时在发表时,是对平日工作的总结和成果展示,对学生平日的学习起到了一种很好的督促作用。

第二是较为大型的发表,称之为“Seminar”。研究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在这里得到体现。进入研究室的大四学生和研究生均有机会参加“Seminar”,一般一个学期研究生会有2次发表机会,大四学生会有1次,根据不同的大学、领域、学科,也会稍有不同。“Seminar”的发表内容一般是本领域内前沿的英文学术期刊,学生将期刊翻译成日文,并且将其中的理论、方法、过程、成果以PPT的形式展现出来,并且要查找资料,弄清楚为什么,因为在发表时,老师和学生均可以向发表者针对相关问题进行提问。Seminar虽然是以研究室进行的,规模不大,但是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可以了解到最前沿的知识,为其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于学术交流,日本导师十分重视研究领域内研究会议或学术交流会议的参与,只要经费允许,师生同往或者只派学生前往的情况比较多见,这和国内导师一人外出参加会议,学生留守研究室形成鲜明对比。学术交流活动的参加,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国内、国际的一些知名学者专家的研究动态、最新研究理论和方法,进一步打开学生视野,保证了学生视野和思想的国际化,前沿化。与之相应的创新能力也上升到更高的层次。

二关于研究生培养导师的对比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其导师的学术水平的高低,有着莫大的关系。一名优秀的导师,在其研究领域内应当站在学术的前沿,同时拥有一套科学有效的研究生培养方法也至关重要。

1关于中国研究生导师

研究生导师的在职培养问题。在农业工程领域,大多没有细致的培养计划,国内高校之间的交流和国外继续培养的项目也较少,大多导师后期的培养来自于自我培养,同时也缺乏考核制度,因此造成部分导师知识结构老化,创新意识下降。另外,研究生导师的评选只是学术水平的衡量,而没有管理水平的考查,后期也没有培训措施,加上研究生培养没有统一的约定俗成的形式,从而研究生的培养成为导师风格的体现,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单一导师制问题。单一导师的好处在于能够确保权责分明,便于导师日常的管理和学生真实水平的考查,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综合型人才需求的不断扩大,其弊端越来越明显。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导师包揽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学生所接受的学术思想、研究方法单一,不利于学生博采众长、提升综合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2关于日本研究生导师

在导师的继续教育问题上。日本非常注重在职老师的继续教育,一般采用国内培养与国外培养相结合的模式。这大大提升了日本导师的学术研究水平,因此塑造了一批高素质的研究生培养团队。但是日本的导师大多实行终身制,尽管日本导师的自我约束力和职业精神都普遍比较高,但是导师在学术上的积极性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关于日本研究生导师团队。研究生的培养一般由3名导师组成,一名主担当导师,负责学生绝大多数的培养工作,也是学生所在研究室的负责人,两名负担当老师,主要在Seminar发表,毕业论文的完成以及平日研究中的问题给予指导和建议。这就使得学生在一名导师的研究室中接受了3名导师的学术思想的熏陶,对于科研能力的塑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极大的作用。

总之,农业工程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直接关系到农业工程学科的发展,更关系到现代农业生产的发展,任重而道远。从文章的中日研究生培养对比分析可见,我国研究生培养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之处,改革中应结合教育主管部门、高等农业院校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借鉴国外的先进培养模式,从研究生招生到培养的各个环节进行革新,逐步确立一套适合于农业工程类研究生培养的方案并得以实施,确实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以及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钱东平,等.关于农业工程研究生培养方法的思考[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10):131-133.

[2]孟亮.农业机械化工程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探析[J].高等农业教育,2011(11):75- 77.

[3]李阿利.研究生导师有效激励机制的系统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10):24-28.

[4]顾海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的几个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4(23):60-61.

[5]解丹.中日研究型大学研究生教育比较研究[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2).

[6]安路萍,张喜梅,杨戬.中日硕士研究生导师制的比较与借鉴[J].中国冶金教育,2008(5):83-84,

第8篇

我们把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在各级领导重视,各部门明确分工、密切配合下,成立了全县远程教育项目建设组织机构,学校也建立以校长为组长的远程教育项目建设及资源应用工作小组,成员由分管校长和骨干教师组成。县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与学校签订项目建设责任书,依据责任书全面安排、落实项目建设及师资培训、资源管理、教学应用、设备安全等各项工作。各校建立健全远程教育各项规章制度,微机室、多媒体教室、卫星接收室、光盘播放室的制度上墙,远程教育设备登记造册,编号存档,使用有记录,有资源接收存储档案。

二、加强远程教育辅助设施建设和资源管理,明确工作要求。

一是加大二期投入力度,实现远程教育配套设施的规范化。根据上级制定的相关标准,我们在完成远程教育设备的安装调试工作以后,又投入10万余元专项资金用于辅助设施建设。包括专用教室的地面硬化、无尘化取暖(即火墙或水暖)、遮光窗帘、防盗窗、门锁以及各室专用门牌等,并要求各校统一标准,为远程教育工作的实际开展提供保障。

教育局在资金非常紧张的情况下,每年投入15万元,协调网通公司为全县所有学校安装了互联网业务,为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提供了广阔的操作平台,为广大教师互相交流、互相学习提供了空间。从而实现了天网与地网双向运行,全方位服务于教育教学发展的局面。

二是明确工作思路,制定工作方案。为了使城乡各校在远程教育工程实施过程中有所遵循和参照,县教育局制定并下发了《绥棱县教育局远程教育工作要点》,明确了远程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方法和责任。

三是统一规划管理,加大实施力度。各项目学校设立了精通技术、责任心强的专职网络管理员和信息员,实现了对远程教育资源的专人管理。信息员达到“会、专、勤”,网络管理员达到“专、精、责”,技术管理人员都比较熟练地掌握了远程教育资源的录制、下载、储存等操作功能;对远程教育光碟分类摆放,做好登记,方便广大师生借阅,并做好维护工作,同时将光碟资源存入硬盘,进行备份;对网上信息资源进行搜集整理,掌握与绥棱教育信息网、绥棱教育论坛的连接、交流互动的知识和操作技能,为教学人员当好技术参谋。

各学校制定并认真填写好“八簿三册”,即周授课记录簿;教育教研活动记录簿;远程教育课题研究记录簿;远程教育资源下载记录簿;光盘刻录记录簿;远程教育节目收看记录簿;教师培训记录簿;项目设备维修记录簿;教师自制远程教育课件登记册;教师借用教学资源光盘登记册;远程教育学术文章登记册。通过统一规划管理,使远程教育工作顺利、有序地开展。

三、强化远程教育资源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让远程教育资源走进课堂,推动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

(一)利用远教设备进行远程教研和远程集体备课。

我县有很多乡镇地处偏远,教学网点分散。这给集体备课和教研活动造成了一定的困难。自从农远教设备安装使用后,这个困难也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全县各个乡镇中小学纷纷利用远程教育设备开展远程教研和远程集体备课。为了使此项工作顺利有效的开展起来。各个学校分别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实行教师集体备课制度,对远程教育资源优化整合。远程教育资源为教师备课提供了丰富的拓展资料,有教学实录、教学设计、说课材料、教学论文、与教材配套的素材库、实验装置、课改等教育方面的最新信息。我们的教师在熟悉资源的内容前提下,同学年、同学科的教师进行集体备课。大胆的对原有资源重新编辑、改造、升华,从而更有效的组织利用资源,体现出自己的教学思想与风格,制作出更符合实际教学的多媒体课件,用进课堂,激发学生们的探索精神及求知欲。利用图片、背景音乐等素材创设出符合课程要求的情境,渲染课堂气氛,在讲课中适时利用数字电影、动画,通过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演示,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了知识,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又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例如:长山中心小学规定教师参加远程集体教研,远程集体备课的情况与教师考核挂钩。上集中心小学采取网上集体备课,集体修改教案,网上集体教案定稿并形成电子教案,供全乡教师参考使用。县教师进修学校还充分利用远程网络对偏远乡村进行实时教研指导,大大地提高了教学研究的时效性。

(二)依托六大资源优势,为教育教学提供全方位服务。我县的远程教育在教育教学应用中的主要特色是充分利用农远设备资源,深入开发相关资源。主要体现为对卫星接收的“天网”资源、互联网提供的“地网”资源、远程教育提供的光盘资源和育龙平台资源、各校开发的远程教育校本资源和校际资源的整合利用,从而使远程教育资源为学科教学服务。

1、利用IP卫星接收系统这一“天网”资源,我们每天定时接收,有选择的将接收的相关内容制定成节目预告表,供教师备课使用。远教IP数据内容对教育教学的帮助很大,又具有连贯性和系统性,所以在接收时我们确保内容不能遗漏。卫星资源中的《同步学堂》栏目包括语文、数学、外语等学科的全部课程内容,运用媒体播放程序,全部由特级教师授课,内容丰富,知识全面,结构合理,深受学生喜爱,因此,在平时的常规教学中,我们就充分的利用这一资源,辅助教学。

2、利用互联网这一“地网”资源,在互联网上搜索、收集适宜我们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资源,特别是从各地教师的教学实践和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收集有价值的素材资源,对搜集的素材进行整理和归类,方便教师利用,最关键的是能让教师和学生共建共享、互动交流,师生既是资源库的受益者,又是资源库的建设者。

3、光盘教学资源为我们提供了开展教学活动的各种良好素材,包括视频、动画、演示文稿等媒体资料、教学示例、习题精选等辅助教学,教师通过整合使用,收到了良好效果。

4、利用育龙这个计算机本身自带的资源平台,发挥其内容广泛,可利用价值高的优势,成为了广大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良师益友。

5、各校开发了远程教育校本资源,并通过各种途径实现校际资源共享。

(三)各校都充分认识到远程教育资源的重要性,广泛运用远程教育资源为各学科教学服务,让师生学习远程教育技术,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发展校园网络化建设,使学生拥有上网获取信息的能力,使教师能找到最优的教学资源,满足了对高质量教学的要求。我们的做法是:

1、丰富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在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创新地运用电教媒体、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以绘声绘色、栩栩如生的形象反映客观事物,图、文、声并茂的三维方式呈现教学内容,特别是在发放光盘、卫星节目接收和育龙平台的使用上,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学科,进行整合使用,从而极大地满足学生视听感官的需求,充分刺激学生的听觉和视觉,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学生主动学习。

2,拓展学生学习方式:信息技术不仅是丰富的资源,而且是有力的学习工具,信息技术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拓展了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校园网,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选择自己的学习内容加以学习,可以上网快速地获取丰富的信息资料,有利于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

3、更新教师教学方式:课件制作电子阅览、多媒体网络等教学设备的投入使用,可以更新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通过网络进行有效学习,有利于探索和发展以使用信息技术为主的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通过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可以更好的引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可以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全面实现信息化教学。

(四)在远程教育与学科整合方面,我县长山中心小学提出了“依托农远教、课改见实效”的实施方案。第一是在学习理论上进行整合:通过从网上下载、加工制作课件,或者利用育龙平台资源,把学生带入到生活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去领悟学习的内容。第二是在学习目标上进行整合:通过截取、重新编辑制作多媒体课件,使用多媒体播放。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看、去说、去体验、去感受。进而使学生更加深刻了解到更多的知识,让课堂变成孩子快乐学习的天堂。第三是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整合:为了让学生掌握观察、探究、归纳、总结的学习方法,除了让学生看教材中的内容以外,还在网上下载了一些有关的资料图片。便于学生互相交流,合作探究。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分散了教学难点,既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又突破了教学重点,建立了开放式的、自由的参与式、共享式、体验式的教学模式。第四是在学习方式上进行整合:如在古诗文教学中,老师通过多媒体演示的诗文画面、配乐朗读等让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与诗人心灵产生共鸣。学生不是枯燥乏味被动的学习而是主动地去体验、探究学习。第五是与传统的教学用具进行整合:把传统的学习方法用手摆、画、说等与多媒体演示整合起来,创设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掌握规律、实践应用。这样设计把学生很难理解的抽象知识形象化了,使学生既学会了知识又学会了怎样学习。

四、开展培训,加强远程教育专业队伍建设。

为了推动全县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开展,使远程教育真正走进课堂,我县针对大多数教师对远教资源的使用认识不深、技能不熟的情况,我们充分利用远教设备进行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我县由于地处经济发展比较落后、信息闭塞、交通不便的山区、半山区,教师的整体教育教学水平和教学研究能力偏低,这几年虽然县、校两级投入了大量的经费用于教师的培训,但是相对于庞大的教师群体来说,还是显得有些杯水车薪,我们相当大一部分教师在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上与先进地区的教师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这也正是一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为我县中小学教师提供了远程教育设备和优秀的教育资源,利用这些设备和资源对教师进行教育思想、教育教学方面的培训,对于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专项集中培训

我们在在学校安装远程教育设备的初期,安排局网站专业人员对全县各校的骨干教师,进行了两期集中专项培训。根据学校教师的需求,以项目实施意义和作用、远程教育设备安装、维护和操作使用、计算机基础知识、怎样浏览和保存资源、资源应用方法和技巧、资源中教学可见的使用和再加工等内容作为主题。我们还要求各个学校要利用业余时间组织本校教师进行集中培训。由经过项目培训的老师、应用资源较好的教师作为专题主讲教师。培训时间根据培训内容设定。

2、利用优质资源对教师个人的教学艺术进行培训。

在远程教育资源中有大量的优秀示范课,这些示范课是资源中心精选的全国各地优秀教师主讲的课堂实况录像,反映了最新的课程改革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师不出门就可以观摩到全国各地优秀教师的教学,对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很有帮助。我们要求各校以教研组为单位,每周安排一次业务学习,集体观摩示范课。观摩前要提要求,之后要组织讨论,找出示范课中可资借鉴的东西和值得改进的地方,同时也要结合各校的教学实际,找出自身的缺点和不足之处。

3、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进行教师的个体培训

每一个教师的个体差异不同,所需要的继续教育内容也不尽相同。为了满足广大全体教师的不同需求,我们利用教育信息网搭建全县教师培训平台。通过教育论坛这个阵地让全县的教师在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更新上有一思想交锋的平台。透过网络让大家都能得到各自的所需,从而最大限度的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五、加强网站自身建设,发挥教育信息网在远程教育资源应用中的强大作用。

1、20xx年3月正式开通教育信息网,组建教育信息网站;目前已有11所学校开通了校园网。远程教育工程在我县进入全面实施后,教育信息网站人员承担了全县远程教育设施的安装及教学资源的整合使用指导工作。

2、加强网站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坚持正确的宣传舆论导向,以政治的高度和敏感从事教育信息网络建设工作。

3、在教育信息网上开辟教育论坛专栏,为教育内外人士提供“交流个性教育观点,推动教育课程改革进程”的互动平台,设立自由交流、课改教研、计算机及远程教育、试题专区、艺体专区、文学沙龙、金点子等分栏和城乡各校专属板块。目前教育论坛注册人数已经超过5000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学生家长和关注教育发展的社会人士;最高日发帖量超过1000个,最高瞬时在线人数达到153人,页浏览量超过100万次。为数众多的坛友通过在教育论坛的活动实现了网上学习,共同促进、共同提高,教育论坛也为推动我县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实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4、设立网上电视台,开辟《学园夜话》专栏,通过访谈、专题等形式向社会推介教育教学工作开展新形势、新内容、新方法。

5、建立网上电子资源库,充分发挥本地网络的优势,对远程教育资源和各地网络教育资源进行下载、整合,为师生提供全面、系统、形式多样、高质量的多媒体教育教学资源,使教师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能够利用网络进入资料库体系,获得文字、图片、动画、影片等课件资源。

6、搭建网上集体备课平台,建立教师QQ群,通过“网上集体备课厅”中的群体互动交流,集中群体智慧,大大提高教学设计水平,实现先进理念、优质资源与最佳教法的共享。

7、根据教育改革的需要,进行教育信息网和教育论坛改版更新工作。在管理上实行严格的审批制度和24小时不间断值班制度,实现信息网高效服务于教育教学改革的功能。

六、加大条件保障和管理队伍建设力度,确保远程教育工程高效运行。

1、从远程教育设备投入使用开始以后,我们始终把设备设施(包括远程教育应用过程中软件、硬件)维护工作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通过解答疑难、上门服务、报修等方式,尽一切可能免除基层教师使用中的后顾之忧。目前站内维修和报修已达300次以上。

2、建立远程教育技术服务体系,由教育局远教股牵头,乡(校)分片负责,并采取定期深入基层学校和设备故障及时上报相结合的方式,对远程教育资源的管理、操作及维护提供技术咨询和具体服务。

3、为保持远程教育工作队伍的稳定性,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敬业奉献精神,我们采取在远教专职和兼职人员的考核评价、评优评模、提职晋级上予以倾斜等措施,使远教工作人员热爱本职工作,积极并富有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七、结合“三农”实际,提高为农服务水平。

远程教育设备设施安装调试工作完成以后,按照上集文件精神,我们积极开展了远程教育为农服务工作。主要做法是:

实行“一点三用”制,即一个远程教育网点在不同的时间段分别为学生、教师和基层党员和农民服务。在为农服务上,采取网点学校为当地农村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的办法,在周六周日面向农民开放。在服务内容上,通过播放光盘和卫星节目接收及登录上网等渠道,为农民提供政策服务、科技服务、文化服务、卫生服务以及农民最为关注的营销信息服务等;严格做到每周必开放,开放有记录、活动有效果。

八、顺利通过两次省级检查验收。

今年4月份和12月份,我们相继迎接了两次远程教育省级检查验收。第一次主要针对设备设施的调试安装工作,第二次重点检查远教资源的整合应用情况。省教育厅领导和专家对我县远程教育的建设与应用情况给与了高度评价,教育信息网站也被省专家誉为龙江县级第一站。

九、及时高效完成局领导交办的各项临时工作。

今年是绥棱教育改革工作蓬勃开展的一年,远教股在自身人员紧张、工作量较大的情况下,依然权利配合全局工作,每个职工对局领导交办的临时性工作都积极接受、努力高质地完成,诸如各次会议的音响调控、局机关程控电话维修、各股室计算机网络维护、各类文件撰写及党办的廉政专题片、反腐网页制作等等工作。九月份的全县中小学体育节上,网站人员全体参加负责了全程宣传报道工作,及时编辑上传了体育节各项赛事及表演盛况,受到领导表扬。

十、今后一个时期远程教育工作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要加强教师培训的力度,尤其要加强计算机操作技能、课件制作、远程教育资源运用等方面的培训,充分利用现有设备及现代化手段,切实做好教学工作。

二要进一步整合远程教育资源,与教学实际相结合,合理运用、充分发挥远程教育资源优势。要求各校把远程教育的深入开展作为重点工作目标,取得明显成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要树立宣传远程教育工作的先进学校和先进个人,以点带面,点面结合,使全县远程教育工作再上新台阶,再创新佳绩。

第9篇

论文摘要:刚刚走入高校的新教师处于教师发展的起点阶段,普遍欠缺教学经验和技巧,需要通过一定的适应性训练方能顺利进入下一步。从教师发展、终身教育及学习型社会、职业准入制度三个视角进行理论分析,可以阐明高校新教师入职教育的重要意义。

入职教育是指为发展新教师的专业能力,减少挫折感,适应教师角色而进行的为期1~3年有计划和有系统的辅助、监督和评价活动,在教师专业发展生涯的三部曲(职前、入职、职后教育)中,入职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笔者拟从教师发展、促进学习型社会与终身教育、职业资格准入三个维度来探讨入职教育的价值意义。

一、教师发展视角中的高校教师入职教育

1 教师发展的内涵

教师专业发展可理解为教师不断成长、不断接受新知识、提高专业能力的过程,它包含教师在生涯过程中提升其工作的所有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通过不断地学习、反思和探究来拓宽其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从而达至专业成熟的境界。对于教师发展,中外学者有着各自不同的论述。有的认为,教师发展可以从知识与技能的发展、自我理解和生态改变三个方面来理解。还有的提出教师发展最基本的是态度上和功能上的发展,前者是教师在态度上的改善过程,后者是专业表现改善的过程,戴(Day)综合众多学者的观点提出一个颇具包容性的界定:教师专业发展包涵所有自然的学习经验和有意识组织的各种活动,这些经验和活动直接或者间接地让个体、团体或学校得益,进而提高课堂的教育质量,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过程,在该过程中,具有变革力量的教师独自或与人一起检视、更新和拓展教学的道德目的;在与学生和同事共同度过的教学生活的每一阶段中,教师不断学习和发展优质的专业思想、知识、技能和情感智能。1991年美国教育联合会(NEA)对“教师发展”提出全面界定:教师发展基本围绕着四个目的,即个人发展、专业发展、教学发展和组织发展。我国潘懋元教授提出了“高校教师发展”的概念,他认为从广义上说,高校教师发展可以是所有在职大学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方式的理论学习和实践,使自己各方面的水平持续提高,不断完善。从狭义上说,高校教师发展更多地强调其作为教学者的发展和提高,也就是强调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关注教师个体的专业自主发展以及教师得以安身立命的保障,主要包括学术水平的提高、教师职业知识和技能的提高以及师德的提升三个方面。高校教师发展与一般所说的教师培训,是两个有密切联系的不同概念。教师培训着重从外部的社会组织的需要出发,要求高校教师接受某种规定的教育、培训;教师发展则着重从教师主体性出发,强调教师自我要求达到某种目标。教师发展离不开某种形式的教育、培训,但更重视教师的自主性,强调个性化的发展,强调自主学习和自我提高。

2 教师发展阶段

教师在成长过程中,会经历不同的阶段,了解不同阶段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能帮助和指导教师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培养。关于教师发展阶段的理论,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类:

(1)西方学者关于教师发展阶段的划分美国学者卡兹(Katz)提出了教师发展时期说;伯顿(P.Burden)提出了教师生涯阶段说;司德菲(Steffy,1989)提出了教师生涯阶段模式说。这些阶段理论多将教师发展按生存、调整、成熟以及退出等阶段进行划分,反映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律与特征。之后费斯勒(R.Fessler)的教师生涯循环说及伯曼(M.Hu—berman)的教师职业生命周期说将人职阶段划为教师发展中的一个阶段,明确了入职阶段在教师生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伯林纳(Berliner)根据教师“教学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和掌握情况”,则提出“新手阶段、进步的新手阶段、胜任阶段、熟练阶段和专家阶段”等五个阶段。本纳(Bgnner)的教学专长发展阶段理论,也提出了类似的结论,认为教师从新手发展成为专家,一般要经过“新手(novice)、高级新手(advanced beginner)、胜任者(competent)、精熟者(proficient)和专家(ex—pert)”五个阶段。

(2)我国学者关于教师发展阶段的划分我国研究者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一些分段理论,大致有:按“教师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划分的“非关注、虚拟关注、生存关注、任务关注、自我更新关注”五阶段论;从教师素质和工作业绩的角度,分别对应新任教师、合格教师、骨干教师和专家教师(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等)的“准备期、适应期、发展期和创造期”四阶段论,按教师的教学能力划分的“适应阶段、成长阶段、称职阶段和成熟阶段”四阶段论;从教师群体专业发展及职业成熟度视角划分的“适应期、发展期、成熟期和持续发展期”四阶段论等等。

上述这些不同的教师发展分段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教师专业生涯发展的历程,对“新教师”、“入职期”给予了足够关注,认为“入职阶段”是教师生涯发展中一个重要阶段。

3 高校新教师入职教育与教师专业发展

(1)入职教育为新教师提供岗位适应训练,实现角色“转化”新教师大多经过数年的学科知识训练,专业知识较为扎实,从年龄上讲,也较为年轻,往往以自信、乐观的态度走上岗位,但事实证明,这是一种“不现实的乐观”。他们往往具有角色转换困难、专业发展意识缺乏、专业知识偏差、教学行为低效等特点,容易产生迷茫和失落,出现焦虑甚于抑郁情绪,在事业上也常有挫败感。若在这一阶段处理不当,得不到支持与指导,他们就只能自生自灭,重则离开教师岗位,轻则影响到他们从教信心及未来的专业发展。新教师入职教育的重点是完成“转化”。其一,角色转化。通过培训促成他们尽快了解教师职业的各种职能和规范,尽快在各方面从学生转变为教师;其二,能力转化。入职教育重在对教学内容的处理能力、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能力、教学组织和管理能力、教育机智和与学生交往的能力培养,使新教师获得将自己所学到的文化专业知识和基本教学理论转化为实际的教育教学能力;其三,知识体系的转化。人职教育注重师德修养、职业规范、教育教学技能、仿真性情景模拟和多向性案例分析等训练。旨在将所学的知识及知识体系转化为所讲的知识及知识体系。

(2)入职教育为教师发展生涯奠定良好基石教育部师范司组织编写的《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中指出,教师专业化是职业专业化的一种类型,是教师“成为教学专业的成员并且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这样一个转变过程”、“一体化的教师教育应该包括三层意思,首先是职前培养、入职教育、职后提高的一体化。”对高校教师而言,教师专业发展就是指高校教师从事教学、研究及服务工作时,为引导其自我反省与理解,增进教学、研究及服务等专业智能与精神,而组织开展的各种独立、合作、正式及非正式的多元活动。教师专业发展的最终目标在于促进个人自我实现、改进学校专业文化、达成学校教育目标,从而提升整体教育质量。“接受长时间的训练和入职辅导”是教师专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一个成熟的教师所应具备的各种知识技能中绝大部分来自于工作经历。而有关教师生涯发展和专业发展的研究也表明:教师的成长有自己独特的周期,不同的发展阶段会有不同的需要,会面临不同的职业发展问题。入职培训所致力的加强新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实践训练,有助于提高新教师生存的几率,更有助于使新教师尽快适应复杂的教学实践,加速新教师的成长,缩短他们的成长周期。而作为中间一环,打破了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之间的界限,对沟通教师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起着相当大的作用,在使教师的职前培养与在职教育得以融合的同时,帮助加速新教师成长,促进其专业发展。我国教师教育的总体目标就是教师专业发展,而入职教育则是帮助教师实现这一总体目标的重要手段,将为引领新教师融入岗位并为教师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终身教育及学习型社会视角中的高校教师入职教育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向学习型社会迈进正成为许多国家的切实行动,美国与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即提出了“从学历社会向学习型社会过渡”的目标,在加拿大,1972年蒙特利尔中等后教育委员会提出了推进学习型社会实现的报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一份著名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则将学习型社会与终身教育作为“两个基本观念”而予以特别强调,并向全人类喊出了“向学习型社会前进”的响亮口号。

1 终身教育理论与学习型社会的内涵

当代终身教育思想倡导者保尔·朗格朗认为,教育不能在儿童期和少年期就停止,只要人活着就应该继续受教育,教育也须适应人和社会的连续性的要求。所以,终身教育论述的第一件事,就是教育不再是一个人由任何学校毕业之后,就算完结了,而是应该终其一生持续进行。朗格朗主张今后的教育也必须适应终身学习需要,把社会整个教育和训练的全部机构和渠道加以统一综合,使人们随时随地都能根据需要方便地获得学习和接受教育的机会。终身教育理论打破了“大学教育是终结性教育”的传统观念,改变了教育时空观,使人们在不同的时间与地点根据自己工作需要来选择新的学习。美国学者克罗普利(Arthur J.Cropley)认为终身教育制度包括以下一些确定性原则:每一个人的教育将持续一生;为了应付现代生活环境的不断变化,教育必将导致知识、技能和态度的系统掌握、更新和增进,以最终实现促进每个人自我完善的目的;教育将越来越依赖人们进行自导式学习活动的能力;教育将承认包括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教育在内的所有教育活动的影响作用。

终身教育体系,是一种开放的、不受时空限制的、无边界的教育,人人都能根据生存、择业和发展需要进行终身学习,而且这种学习是以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和全面发展为目的的。它完全有别于原来的以学校为中心的教育体系,而必须以人们工作和生活所在的组织为依托,借助于所有组织的参与和实施。

而学习型社会是从终身教育的角度提出的一种新的社会发展的新理念,一般认为是由美国著名教育思想家赫钦斯(R.M.Hutchins)于1968年发表的《学习型社会》(The learning society)一书最先提出,“不光是对所有成人男女随时提供定时制的成人教育,而且是以学习、完善和人为目的,以所有的制度指向于该目的的实现而成功地完成了其价值的社会。成功的价值转换即指学习、自我实现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已经变成了社会目标,并且所有社会制度均以这个目标为指向。”即整个社会要从“学校型社会”(schooled society)变为学习型社会,构成社会的所有部门都要提供学习资源,参与教育活动;所有社会成员都要充分发挥学习以外的制度和机构的教育作用,自觉地进行积极主动学习。“学习型社会”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已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与重视,“它再次唤起了人们对‘教育目的’的关心及对此问题的深层思考”。

学习型社会有重人性完善、重主体参与、重即时学习、重组织形式、重做中学等几个特征。正如赫钦斯所认为的,“人达到完美的境地意味着其理性、道德和精神力量得到充分的发挥。”惟有构建一个学习型的社会才能够实现人类发展的这一目标。学习型社会则是以“持续一生的学习者”为主体的社会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社会(a changing society),它要求作为现代人应具备随时接受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的“即时学习”的理念和习惯,要即时地、以领先于变化速度的速度去学习,才有可能实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一自然界和社会的无情法则。而从社会管理理论来看,学习型社会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形式,是由无数学习型组织所构成的,它是建立在一个个学习型组织的基石之上,与积极的生活(activelife)相结合,通过“做”来实现,即教育就是生活,教育就是做,学习型社会就是“从做中学的社会”(adoing society)。

2 高校新教师入职培训与学习型社会、终身教育的关系

终身教育的目的就是有效地推行终身学习,建立学习型社会,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自发学习是不同的,这种学习有目的、有学习原因、有具体目标,而且学习者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并运用所学的知识。

高校教师的终身学习涵盖职前、入职及职后教育三阶段,而其中入职教育承上启下,是为履行教师岗位职责而进行的继续教育,为新教师走上工作岗位后1-3年提供教学基本能力训练及学科知识转化训练,这种训练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及未来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入职教育的目的旨在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通过教师个人学习所得,有效地引领与带动学生的学习,从而达到促进高等教育及社会的发展的目的。据此,我们可知入职教育作为一种在职的继续教育,是教师终身教育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对构建学习型社会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职业准入制度视角中的高校教师入职教育

1 职业准入制度的内涵与高校职业准入制度

职业准入制度是对从业人员在资格上的规定,职业资格包括从业资格和执业资格,前者是指从事某一专业学识、技术和能力的起点标准,后者是指政府对某些责任较大、社会通用性强、关系公共利益的专业实行准入制度,是依法独立开业或从事某一特定专业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必备标准。职业资格制度的重要意义在于选拔和培养专业人才,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职业道德水平和竞争能力,促进有关行业管理体制的改革。

教师职业准入制度,是对从事教师职业的人员在资格上的规定,是国家对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人员提出的最基本标准和要求。形象一点说,教师职业准入制度就是关于教师入职“门槛”的规定。教师资格制度规定了从事教师职业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是国家对准备进入教师队伍、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人员的基本要求,只有具备教师资格的人,才能被聘任或任命担任教师工作。2000年,教育部根据《教师法》颁发了《实施意见》,规定如果具备一定的学历、知识结构、教育教学能力、身体条件,就可以有资格成为教师,凡聘任到高等学校担任教师工作的人员,必须依法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教师职业准人制度有利于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水平,规范教师队伍,也是教师专业化的必然要求。

第10篇

关于初中生辍学原因,我们在长丰县吴山中学和肥西县柿树岗乡中心学校请部分老师进行了座谈。吴山中学初三(1)班班主任认为:一部分学生辍学是由于贫困。尽管安徽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推行“一费制”收费办法,今年农村初中生的学杂费每生只有138元,但一些特困家庭仍然承担不起学杂费。但这位老师也强调指出,学生基础太差,对学习毫无信心和兴趣是初中生辍学的主要原因。家长看到孩子升学无望,感到读书不划算,干脆让孩子辍学去打工。另外,农村学校布局不合理,有的学生上学要走十几里的路,也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一大障碍。

在本次笔者所调研的县城中学、镇完中、乡中三类学校的初中生辍学率无一例外地都超过了3%。柿树岗乡中心学校的校长告诉笔者,该乡的许多农民在江浙一带打工,多数家庭能够负担起孩子的读书费用,而且学校每年都对少数负担不起学杂费的贫困家庭实行减免政策。学生辍学主要因素并不是经济原因。

初中生辍学率居高不下,其辍学的原因很多。但如果把农村初中生辍学原因,仅仅归结于贫穷、成绩差而厌学、升学无望等,似乎把现象当成了原因。笔者认为初中生辍学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以及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中国城乡之间教育质量上巨大差别造成的。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的根源在“三农”之外的制度设计;农民因贫穷无法供养子女读书只是少数,学生因厌学而辍学等也只是表象,深层次原因是由于农民子女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中缺乏公平公正的国民待遇。

1.城乡教育反差巨大

农村教育水平低是导致大量初中生辍学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国城乡教育资源分配极不公平。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之间受教育机会不平等,城乡之间存在非常明显的差距。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上,政府优先满足城市人口的教育需求。而农村人口得到的教育资源非常有限,远远无法满足农村人口接受教育的需求。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使千百万农村少年儿童处在教育资源非常短缺的环境中,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笔者在肥西县了解到,在2004年财政预算中,肥西县对教育的投入比2003年增长了51.6%,达到1.2亿元,占全县整个财政支出的60.7%。虽然加大了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但目前的水平也仅仅是保工资、保运转、保安全。农村教师待遇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农村中学教师的收入、工作和生活条件与城市的相差悬殊,教师生活水平得不到应有的改善和提高,挫伤了教师教育教学的积极性,普遍出现骨干教师向大中城市流失现象,使本来就稀缺的优秀师资更加稀缺。吴山中学近2学年调出的10名教师全部是具有本科学历,年龄在30-40之间的骨干教师。又由于教育基建费和公用经费不足,农村中学经费上捉襟见肘,无法按标准配齐基本的教学器材、实验仪器、图书资料等,更不用说现代化的教育教学设施了。造成与城市的教学质量差距越拉越大。

2.农村教育的运行机制和培养模式存在问题,很难适应农民多样化的需求

农村初中生辍学是一个普遍现象。这表明,不是某个地区的教育出了问题,而是整个农村教育自身存在问题。

以升学为主要教育目标的基础教育脱离了农村社会的现实。在实行高校全国统一招生考试制度下,农村学生走上了应试的道路。由于在学校硬件、师资水平和资讯等方面的天然劣势,这种以不断升学为目标的农村教育,使绝大多数的农村学生,成为极少数尖子生的陪衬。我们了解到肥东城关中学和长丰吴山中学近年来初中升高中的比例已上升到70%,但最终能坐进高中课堂学习的不到60%。大量的农村孩子无法顺利通过升学考试,实现挤进城市的梦想。

以城市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教育设计和教学内容与当前农村整体经济和文化背景极不匹配。比如,目前正在进行中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城市中心的取向,就让很多农村学校难以适应。农村教育“克隆”城市普通教育的模式,与城市采取相同的教材、教法、进度,离农村孩子现实生活太远,自然使他们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农村初中课程设置比较单一,缺少对学生进行实践教育和专门的就业技术教育的内容,使那些考不上学、回乡务农或打工的学生对生产技术基本上一无所知,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在劳动中派不上用场,他们也就只能选择辍学。农村教育忽视了农村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忽视了一大批升不上学的学生及其家长的愿望。

3.农村中学教师整体素质偏低

目前农村中学教师的现状是,专业教育程度不高,学历达标率低。吴山中学初中部的33名教师中,本科学历14人,占42%,在农村中学中算是高的。由于难以补充到合格教师,一些偏远地区中学还存在着对教师层层拔高使用和聘请代课教师任教的情况,教师整体水平难以保证。农村一部分教师业务能力差,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简单生硬,不能适应素质教育要求,使部分基础差的学生难以适应学习,久而久之,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产生厌学情绪,以至辍学。

(二)

2004年9月笔者去合肥市的肥东、肥西、长丰三县进行初中生辍学的专题调研。在调研之前曾对三县初中生辍学率进行了大致了解。在合肥教育信息网上的教育统计栏目中看到,近年来肥东、肥西、长丰三县初中在校生辍学率分别为2.5%、2.2%、2.2%。在调研中我们又对各县教育局的统计资料做了进一步地了解。当笔者告诉肥东城关中学接待我们的老师说,根据县教育局的统计,2003-2004学年肥东全县初中生辍学率为2.43%时,这位老师介绍说,我们是县城中学,辍学情况算好的,但每年也有100多名学生辍学,全县初中生实际辍学率应该更大。我们有两套资料,一套是为了符合国家规定的辍学率不得超过3%上报教育局的,一套是真实的数据,是为了我们自己掌握的。我们要求对方提供真实的资料。于是就有了以下数据:

关于全县初中生实际辍学率要大于县里所公布的数字的说法,我们在长丰县和肥西县的一些中学都得到了印证。根据长丰县教育局资料显示,2003-2004学年全县初中生辍学率为2.23%。而长丰县吴山镇的吴山中学2002年9月招收的265名初一年级学生,截止到笔者调研时已辍学28人。才刚过2年辍学率已达10.57%,即使初三今后再没有一个辍学,3年的平均辍学率也已经达到3.5%。肥西县的柿树岗乡中心学校2003-2004学年初在校生1275人,到该学年末为1170人,全学年辍学105人,辍学率8.24%。

(三)

如何解决农村学生辍学率居高不下这个顽症?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标本兼治。

1.加大投入,改革教育财政投入体制,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投入重心应该上移,进一步强化中央和省级政府在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中的责任和地位,增加中央和省、市财政对义务教育投入的份额,特别是要通过中央政府的财政转移,调整各地区之间的财力分配,扭转目前教育资源以及教育质量方面存在的严重地区差异。中央政府承担的份额是就全国范围而言,省和地市两级是就各自管辖的行政区域整体而言,向农村和贫困地区倾斜,而不能单纯“以县为主”。目前实行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可能缓解一县之内教育上“贫富不均”的情况,但却难改变一个市或地区内部、一个省区内部、以及全国范围内教育上的“贫富不均”的局面,无法消解城乡之间教育的天壤之别。为保证教育的均衡发展,应制订义务教育投入条例。以法律的形式保证对义务教育投入在整个教育投入中应占有的比例,重视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状况,侧重对经济欠发达农村地区的支持。

省、市、县、乡各级政府要层层签订《义务教育责任状》,把控制农村初中生辍学工作列入政府年度工作目标和年度工作考核项目。

2.切实提高农村教育的—适应性,—拓宽农村初中学生毕业后的选择余地

农村教育要结合农村特点进行改革,建立一个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相适应的低重心、多层次的教育体系。要确立农村教育的发展目标,统筹规划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把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农村教育的“出口”是关键,是农村学生辍学现象和农村教育走不出低谷的核心问题。解决农村初中生辍学问题的关键是让农村学生初中毕业后有一个满意的“归宿”。农村教育既要有保证农村青年向上的社会流动的升学教育;也要有满足农村青年进入城市打工需要和适应小城镇建设发展的城市化的教育;同时,还要有为农村建设培养人才的立足农村的教育。农村中学的教学内容、课程设置要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试行初中分流等多种办学模式,与农业科技推广相结合。面对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镇二三产业转移的浪潮,为农民适应这种转移提供培训提高的机会。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和高中阶段各种层次和形式的职业教育,加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沟通、融合和衔接。只有把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把农村教育和农业、农村、农民统筹起来考虑,农村教育才能走出与农村社会现实情况相脱离的困境。

3.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影响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在教师。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实际上都是体制性问题,因此加快体制创新,建立符合当前农村教育发展实际的教师工资发放和人事管理制度,是解决农村师资问题的前提。要确保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提高工资待遇,实施贫困和边远农村地区教师特殊津贴制度;加快农村教师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建立严格的教师职业准入制度和交流制度,通过调整、流动、进出、上下等途径促进教师合理流动,特别是向农村地区流动;逐步优化教师队伍,提高教师质量,保证农村学校都有合格教师。

加强师范教育改革,建立符合农村教育发展需要的教师教育体系,强化教师专业精神、专业能力和综合适应能力培养;建立新型农村教师继续教育体系,为全体教师提供培训进修的学习机会。除学历补偿教育、知识技能培训外,更应注重教师专业化成长。

我国在教育体制、社会保障体系等诸多方面必须进行配套改革,通过减轻农民负担,大幅度降低农民投资教育的成本和风险,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改善农村的教育环境,提高农村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农村教育的适用性,也只有这样农村义务教育才能走出困境。

初中生辍学原因基础教育论文

第11篇

一是义务教育: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以上,小学生升入初中直升率达到98%以上,适龄残疾儿童入学率达90%,少数民族儿童入学率达99%以上。13至15周岁初中少年毛入学率达97%以上,“普九”巩固工作达到省定标准。在校生年辍学率,小学控制在1%以内,初中控制在3%以内。

二是学前教育:3—6岁儿童入园率达30%,以发展民办幼儿教育为主,新建3所乡镇民办幼儿园。

三是高中阶段教育:普通高中招生2000人,职业高中招生450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34%。

四是成人教育: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5000人以上,农村实用技术培训5万人次以上,组织200人参加扫盲巩固提高班学习。

五是学校基本建设:积极完善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及危房改造工程的立项、申报和规划等工作,拟改造校舍18000平方米。

六是“两室”及远程教育:通过政府采购,按一类标准配备10所小学科学实验室。争取市教育局评估县二中、二小、麟凤中学的“两室”建设与管理。评估旧城中学、麟凤小学、旧城小学、长安小学、双河小学的“两室”建设与管理。通过政府采购,装备中小学图书5万册。各乡镇创建1至2所卫星教学收视点示范学校和1至2所光盘教学播放示范学校。

七是教师队伍建设:加大教师继续教育力度,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鼓励教师在职学历培训,使全县小学教师大专学历初中教师大学学历分别达到60%和20%,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教师学历分别达到90%和70%。积极加强骨干教师和中小学班主任的培训。

八是教育创强创优:复查省市级文明学校2所,县一中达到省一级三等完中办学水平。

九是教育经费管理:认真编制中小学公用经费使用计划,严格审批使用,充分发挥义务教育经费效益,确保“两免一补”经费落到实处,实现教育负债比上年下降。

十是教育教学质量:努力提高义务教育阶段新课改的质量和效益,全县初中、小学体育达标率达到85%以上,体育合格率达到90%以上,国家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数据上报率中学达到50%,小学达到40%以上,近视新发病率不超过8%。中小学劳动、音乐、美术开出率达到90%。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有效预防和减少中小学在校生违纪犯罪。继续提高高中会考合格率,确保高考上线人数和录取人数有新的提高,达70%以上,提高一本上线率。

(二)2009年的工作思路

确定2009年为教育管理年,以发展为核心,优化教育发展环境,提高义务教育水平,突出抓好队伍建设,强化质量意识,不断加强内部管理,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努力做好职业教育、民办教育、学校安全和“两免一补”、规范教育收费等工作。

四、坚定信心,狠抓落实,实现*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为更好地完成2009年的各项工作任务,我县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抓管理、提质量、保稳定,构和谐的总体目标。主要抓好以下工作。

(一)采取多种措施,努力提高义务教育水平

我县义务教育实现基本普及已经近十年,经过多年来的巩固与提高,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义务教育是政府行为,作为教育部门主要的任务就是要努力提高义务教育的水平,这是我县2009年的重点工作之一。提高义务教育水平,除继续坚持原来好的经验与做法外。今年,主要做好以下工作。一要加强教育法律法规的宣传,通过以会代训、上门动员、设点宣传、出黑板报、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大张旗鼓地宣传《义务教育法》。今年,要重点解决一年级学生不足龄的问题,从09年春季学期的开学统计情况看,我们全县的小学中有五六千学生不足龄,有的四五岁就送到学校来了。这样一是影响巩固率,由于年龄小,读不了,跟不上就会流失。二是年龄小,身体和心理都还没有发育起来,理解不了,学不走,影响教学质量。三是浪费了义务教育的资源,几千人需要上百名的老师,数十万元的工资,占用数千套桌椅。现在各中心校可以鼓励民办教育来对学龄前儿童实施教育,中心校要加强领导、指导与管理。与此同时,要采取多种手段,控制学生流失。把学生的入学巩固作为考核学校领导、教职工工作成绩的重要内容,与评选先进、履职考核、绩效工资挂钩。坚持“以人为本,服务育人,爱心育人,管理育人”的思想,积极创造条件,增强服务意识,努力实现让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的目标。二要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加大对薄弱乡镇、学校的帮扶力度,完善县直学校对乡镇学校的帮扶机制,扎实推进结对帮扶活动。完善城镇对农村教师的帮扶机制,组织骨干教师送教下乡,选拔一批乡村学校中小学教师到县城学校学习提高,选派县城中小学教师到乡镇中小学挂职锻炼。实施“特色立校”,培育特色校风、教风、学风;建立学校特色培养、评价机制,围绕平安校园、书香校园、文明校园建设培植特色,形成“一校一特色、一乡一品牌”的格局,促进义务教育公平发展。三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留守学生健康成长。据统计,全县目前共有留守儿童少年在校生39501人,其中小学31890人,中学7611人。父母一方外出打工的学生23002人,其中小学18257人,中学4745人。父母双方外出打工的学生16499人,小学13633人,中学2866人。留守儿童少年的教育影响着义务教育水平的提高,做好留守儿童少年的教育也是教育部门应该的责任。各学校要广泛组织和动员社会力量,开展关爱留守学生活动,加强留守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要为留守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指导、法律法规咨询等服务。要建立和完善留守学生档案,动态掌握学生的情况,畅通留守学生及其家长与学校的沟通渠道,并通过开设亲情电话、召开家长会、留守学生座谈会等形式,加强学生、家长、教师之间的交流联系,保证留守学生的教育。四要加强德育工作,增强德育实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进一步完善德育内容体系,整体规划学校德育工作体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全过程,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公民道德教育为基础,实现德育的生活化。加大学校德育工作的测评力度,重点抓好学生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心理品质。加强班主任为主体的德育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班主任的政治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示范学校评选活动,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形成纵向衔接、横向沟通的中小学德育工作体系。

(二)加大工作力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育是培育人和塑造人的事业,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抓好教师队伍建设理所应当成为教育部门的重要工作。长期以来,我县的师德师风建设一直备受社会关注,近年来教师队伍中个别教师身上存在的问题,破坏了教师和教育的整体形象。在不久前召开的全县“两会”上,部分人大代表对全县的师德师风问题提出议案。我们必须完善工作机制,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并且将师德建设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今年全县将针对教师队伍中存在的问题,下大力抓好落实,抓好整顿,抓好教育和引导。一是探索建立“按需设岗、公开招聘、择优聘任、科学考核、合同管理”的中小学教师全员聘用制。严格编制管理,严把教师入口关。要继续争取教师补员计划指标,到昆明等地高等院校招聘优秀高中教师,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中小学教师。今后,凡是中小学教师要参加公务员考试,必须先辞去教师职务,才能参加考试,各学校要严格把关,以稳定教师队伍。同时,各中心校要合理调配使用教师资源,严格控制代课教师,不得随意增加代课教师。二是启动教师人文素养拓展计划,开展寒暑假师德专题教育讲座,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机制,建立社会、家长、学生三位一体的师德建设监督体系,将师德考核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职务晋升和评优奖励的重要依据,实行师德考核一票否决。三是逐步完善中小学校长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校长培养、选拔、培训、任用、交流以及目标责任考核奖惩机制。推行中小学校长竞争上岗、任期管理和异地交流制度,配套建立中小学校长评价体系,强化校长岗位培训和提高校长专业化水平。四是加强科研骨干队伍建设,制定骨干教师、班主任培训方案并组织实施。实施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建立健全优秀中青年教师培训机制,对学科带头人和优秀青年教师重点培养。完善名师选拔培养机制,开展“教坛新秀—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梯队建设,为优秀教师进入特级教师行列创设条件。积极推进名师工程,今年教育局将组织评选10名县级名师。要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完善班主任选拔、培养、考核、奖惩机制,深化班主任培训工作,加快班主任专业成长。评优、晋职称和绩效工资都要向班主任倾斜。五是加大学校内部分配制度改革步伐,建立教师业绩考评机制,探索建立教师业绩考评细则,将教学过程考核与教学质量考核、教师评价与学生和社会评价、教学情况与师德表现情况有机结合。加大绩效工资的考核分配力度,杜绝平均主义,逐步建立按能力、实绩和贡献的教师评价体系,使分配向关键岗位和优秀教师倾斜,不断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三)强化质量意识,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没有质量的教育就是误人子弟。在抓质量建设上,今年,一是落实管理责任。继续实行局领导班子成员和股室联系乡镇、学校制度。坚持目标管理,把教育质量较差的的乡镇、学校列入重点管理单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二是进一步完善高中、初中和小学质量管理机制。强化校长第一责任人和学校领导班子全体成员的责任,努力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科学有效的责任体系。抓实过程管理,强化“六环”建设,进一步加强中心教研组、备课组建设,对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进行系统培训,建立健全校本教研制度,加强集体备课。深入推进课程和教学改革,追求优质教学,倡导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推行教学管理进课堂,把推门听课、跟踪听课与课堂教学竞赛结合起来。同时,要大力推进教育教学研究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三是深化教育科研工作,营造科研兴教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广大教育工作者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大力宣传和奖励在教育科学研究中取得优异成果的教育工作者。进一步加大校本教研的力度,通过开展教学视导、学科教学比赛、教师技能大赛、教育案例、教育论文评比、送教下乡等活动,落实教学管理的基本要求,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和教师的教学行为,努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大力推进微型课题研究,积极研究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以课题研究成果指导和促进教育课程改革。四是按照省市教育部门的要求,完中要在秋季学期全面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开展高中新课程改革,有利于全面提高高中的教育质量。县一中、二中两所学校的领导要认真学习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有关政策和要求,积极思考和行动起来,要发放相关资料,组织教职工学习讨论,选派教师参加高中新课改的培训,做好思想和人员的准备,营造全面开展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舆论氛围,为提升高中教育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稳步推进“三生”教育,切实做好“减负”工作

自去年秋季学期开始,省教厅在全省开展“三生”教育,我县按市教育局的要求今年启动。今年,省教厅又有新的举措,就是在全省开展“减负”。这是全省全市的热点,也是我们的重要工作之一,各位校长要高度重视,认真落实。

一是实施“三生”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今年,我县已经在全县中小学启动了“三生”教育工作,成立了领导组,下发了文件。各校要以更具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的教育方法和载体,普遍开展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的“三生”教育,提高育人质量。在抓“三生”教育中,要坚持人本性、求真性、实践性、开放性和整合性原则,研究制定好“三生”教育的工作方案和实施意见,并精心策划,培训队伍,落实具体工作。要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力量,使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和发展生命,从而把握生存规律,提升生存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生活技能和生活能力。

二是做好“减负”工作。关于这个问题,我们要与我县教育的特殊性结合起来,进行客观的分析,并且要冷静地对待,也要从历史上汲取经验教训。上世纪末,县教育局搞过“不布置家庭作业”的实验性研究,本世纪初,同志发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后,当时我县正在实施“普九”,小学不搞升学考试,一些学校就放松了教学要求,且美其名曰搞“减负”,结果是导致初中教学质量急剧下滑,初中影响高中,直到今天元气都还没有恢复过来。我县是农业县,农村教育散、质量意识不够、管理要求不高等特点大家是清楚的。因此说大部分乡村学校多年来,不是负担重了,而是不够。我们抓质量,课时要足,作业要改,要在质量提高的前提下谈“减负”,要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保证每一节课的教学效率。“提质减负”应该成为我们开展“减负”工作的一个基本理念。对于“减负”我县将成立领导组,聘请监督员,认真对待,高度重视,至于具体的安排,下午季大恒副局长将做部署,我还要与各学校签订“减负”目标责任书。我希望各学校务必提高认识,正确处理好“减负”与提高质量的关系,抓好每一项工作,促进教育整体协调发展。

(五)加强教育经费管理,确保经费使用效益

近年来,在义务教育经费得到保障的同时,各校在经费管理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问题。据去年市审计调查组调查指出的就有以下问题。一是一些中心校过于集中使用公用经费,没有严格按照规定下拨到村级完小及其以下学校,一些下属学校只有20元的使用权。二是部分学校没有严格按照县教育局和财政局的文件规定办理,使用公用经费没有计划,随意性较大。三是部分学校对大宗物品购置、建设维修资金较大的,没有先报批审核计划就实行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县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今年,我县还将积极落实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深化工作,确保学校正常运转。一是要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校财局管”模式,加强中小学财务管理和财务监督。二是各中小学要管好用好经费,按计划逐步化解“普九”债务,确保不增加新债务。要加强教育内部审计工作,请审计部门帮助审计,增收节支,开源节流,不断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三是要进一步强化校长及财务人员的财会纪律及业务培训,不断规范学校财务管理。四是要认真做好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和教科书费,足额发放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费等工作,切实保障适龄儿童少年享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权利。五是关于勤工俭学的问题。学校开展勤工俭学,可以不断增强学校自身的造血功能,发挥勤工俭学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各中小学要强化学校食堂、小卖部的规范化管理,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县教育局已经研究决定撤销勤工俭学办公室,注销县教育局勤工俭学公司。局勤俭办转为教育部门政府采购中心领导组的办公室,主要工作就是协调服务,收集信息,跟踪质量。教育局不设勤俭办,今后各学校添置的教学大宗物品必须实行政府采购,常规的教学物品由各校根据市场价格自行采购。在这里我就给各位校长打招呼了。不允许任何校长乱采购物品,局机关任何人不得向学校推销物品,更不允许局机关工作人员打着领导的旗号推销物品。今后如果在审计中发现学校没经预算审核,就擅自采购物品的,局里也将作出严肃处理。各位校长不要为了一点蝇头小利,遮了自己的眼睛,丢了自己的前途,败坏了教育的形象。

(六)认真做好“普实”迎接省市的年检工作

大力推进“两室”建设,强化图书、实验教学的管理,这是今年的重点工作之一。各校要进一步明确“普实”工作的指导方针,充分认清“普实”巩固提高工作的形势,做到早安排、早部署。要加强领导,明确责任。要健全制度,落实责任。要配好人员,搞好建设。要收好资料,健全档案。争取我县的“普实”年检复查顺利通过,为全县教育和学校的发展赢得更多更好的机会,使办学条件得到不断改善。同时,要做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的巩固工作,提高设备使用效益。切实加强教育装备建设与管理工作,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

(七)整体推进,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我县的教育发展已经初具规模,有些处于全市前例,比如高中和学前教育;有些又处于全市的末尾,比如职业教育,这种发展的不平衡,阻碍了全县教育的均衡发展。2009年,一是积极发展高中教育。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高中教育的需求。加快县一中创建省一级三等完中的步伐,全力建设新校区,使县一中顺利通过省教厅组织的验收,实现县一中的达标晋级。县一中要明确责任,全力以赴做好迎检工作。新校区的征地拆迁要抓紧进行,不管有多大的困难都必须克服。同时,巩固提高县二中的发展成果,稳步提升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现在离高考只有短短几十天,两所完中要抓好教学管理,提升质量,县一中的高考综合上线率要达到80%以上,县二中要达到65%以上。县一中要重点抓好一二本的上线率,县二中重点抓好二三本上线率。二是克服困难,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突破高中办学“瓶颈”的重要途径。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投入很大,县委、政府对全县的职业教育非常重视。局里已把职业教育纳入各中学的目标考核,把职业教育作为全县教育工作中的一件大事,因此,我们必须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共同努力,加快我县职业教育发展步伐,促进全县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健康协调发展。要加大学校基础能力建设,改善办学条件。积极争取国家、省有关项目专款以及政府的支持,扩大学校的校园面积,逐步满足职业教育对教室、宿舍、实习实训设施等基本条件的需要。县职教中心要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在职培训、上岗培训、就业培训等各类职业培训,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民脱贫致富服务,为全县经济建设服务。要不断完善成职教育“面向市场、服务经济、自主办学,突出特色”的办学机制,切实搞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及“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等工作,稳步提高综合办学实力。畅通职高生的出口,做好对口高职升学,提高升学率,实行“订单式培养”,做好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安置工作,确保就业率达到95%以上。同时,积极做好初三学生和普通高中学生分流工作,促进普通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三是稳步发展幼儿教育。认真做好城镇学前三年教育和农村学前一年教育的工作,落实乡镇幼儿园创建规划,强化合格幼儿园建设,提高保教质量。同时,加强民办教育的检查督促,指导民办学校的管理,提高民办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探索发展民办教育的新路子,鼓励、支持并规范民办幼儿园的发展。要禁止非法办学,对没有通过教育部门审核认可就招生办学的行为予以制止,非法办学的学校予以取缔。禁止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前班,要对有些小学占用义务教育资源办学前班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

(八)加强教育内部管理,努力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是结合“四项制度”的落实,全面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增强服务意识,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能。健全和完善局机关召开会议、下基层检查工作、组织评比活动申报审批制度。严格教职工请销假制度,规范学校组织教职工外出学习、考察和培训的审批制度。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推进反腐倡廉。建立健全有教育系统特点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抓好教育系统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建立教育系统干部廉政档案。继续坚持学校教学大宗物品政府招标采购制度。二是进一步巩固教育收费治理成果。进一步依法规范教育收费工作,完善收费公示制度,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学校零收费和高中招生“三限”政策。继续加大对教育乱收费治理查处力度,会同有关部门定期对学校收费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发现问题,严肃处理,杜绝搭车收费、乱收费等现象的发生。严禁学校举办向学生收费的各种重点班、提高班;严禁校外办学机构和一切人员利用学校设施举办向学生收费的各种名目的辅导班。三是加强教育督导,推进依法治教。制定中小学教育督导方案,开展对中小学课程实施水平评估及各种专项督导评估;实施中小学质量监测,探索建立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质量跟踪、监测、评估、反馈机制和考核体系,强化督导评估的保障作用。做好迎接省教育督导团对我县教育工作的督导检查。四是严格执行工程建设与管理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保质保量加快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和危改工程项目建设力度。

第12篇

西部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需要依靠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手段,要必须正视当前西部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特别是教育观念落后、硬件设备和师资力量不能满足信息化教育发展需求等,通过各方努力,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

关键词:

西部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互联网;教育观念;师资配备

当今世界,互联网已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其教育方面的功能越来越受到重视。进入新世纪以来,为缩小区域教育发展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等,国家先后在西部民族地区推进了“全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现代远程教育试点示范项目”、“西部教育科研网扩展工程”、“西部高校校园网计划”、“千乡万才工程”等教育信息化建设项目,这对于西部地区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西部地区自身条件的限制等诸多因素,教育信息化建设仍然面临着诸多困难,需要我们去研究和克服。

一、西部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

关于西部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状况,简单地说,就是成效显著,问题较多,步履艰难。

(一)西部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成效。1.教师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总体提高。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可以说是现代公民必须的素养。伴随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推进,西部民族地区教师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总体上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以贵州省83个区、县、市的调查结果为例,调查显示,94.06%的教师认为信息技术可以帮助他们更有效地学习,72.9%的受访教师拥有计算机,61.4%的受访教师参加过校级以上信息技术运用培训,大多数教师能够正常使用诸如Windows等一般的软件及工具[1]。随着“英特尔•未来教育”、微软“携手助学”等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专门项目的深入推进和教师教育技术考试认证体系的不断完善,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运用水平还会得到整体提升。2.教育信息化资源得到丰富。西部农村经历了近20年的教育信息化建设。首先是大量中东部优质教育资源以各种形式向西部民族地区“输入”,各级电化教育馆充实了来自中东部的教学录像、投影、幻灯片、电子书、教案等资源;其次,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也参与精心编制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多媒体教材、教学节目等。这些举措极大丰富了西部民族地区的教育信息资源。3.教育信息化建设覆盖面广。在各级各类项目的推进下,西部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覆盖面相当广泛,覆盖地域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12个直辖市、省、区在内的西部所有地区,共有包括壮族、苗族、回族、布依族、彝族等30多个少数民族人群分享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成果。仅以“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为例,截至2007年,项目试点覆盖了中西部农村教学点78080个,农村中小学280281所[2],教育信息化建设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小学教学生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西部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要问题。1.教育理念相对落后。民族地区在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教育观念相对保守,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很多教师和学生,以及一部分教育管理者,都没有真正认识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意义,往往还是停留在传统的教育模式当中。特别是民族地区的不少教师仍旧习惯采用传统的“黑板+粉笔”、“教科书+教参书”等方式进行教学,教育信息化的推进比较缓慢。很多教师对于教学非常有责任心,但是这种责任心却时常耗费在低效率的教学行为之中。不少教师对于教育信息化的认知不深,不知道如何选择、加工、利用信息资源,简单地把“PPT的运用”理解为教育信息化的全部。传统的教育习惯干扰了信息化对于课堂教学的积极影响。2.教育硬件不足。随着民族地区校校通的推行,学校逐渐配备了一些信息化的教育设施,但是还远远不能满足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需求。经济基础的薄弱使得民族地区地方政府不可能把大量的资金投入到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当中。一些学校也不善于运用上级的资金,在购买监控设备上往往有着更多的热情,而在学校的多媒体教学设备等方面却少有投入。一些学校的多媒体教学设备老化现象严重,远远跟不上信息化发展的水平,所谓的教育信息化实际上已经名不副实了。并且,西部学校也缺乏一些熟悉教育信息化设备日常养护和维修的人才,多媒体信息设备浪费现象非常严重。此外,因为地方投入不够,很多学校没有高速上网渠道,所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信息化的教学设备使用效率不高。3.师资力量不足。现有信息化专业师资人数不足,专业人员配制也不很合理,难以满足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有很多教师只是在大学接触过电子计算机,但对于信息化的认知不全面也不深入,难以真正承担信息化教学的任务。师资力量配置不合理的状况亟待改善。由此看出,虽然在互联网的视域之下,很多民族地区的学校已经开始重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这些运用仍然比较落后,效率比较低下,不能真正发挥教育信息化的应有效用。

二、推进西部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西部民族地区的自身条件在短时间内是难以根本改变的,但是教育的信息化建设不能因此而停下脚步。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并在建设过程中逐步改善条件,这是当前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合理选择。

(一)更新教育理念。西部民族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发展之所以滞后,并不单单是因投入不足而造成的硬件、软件以及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在于很多教师和学生对于教育信息化的认知有偏差。西部民族地区要在教育上真正发展起来,是离不开教育信息化的。教育管理部门首先要改变观念,切实重视并想方设法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比如建立教育信息化建设评估机制,对各学校的信息化设施、师资力量及相关人员的配备情况等等进行摸底检查,出台相关政策,对合格的予以奖励,不合格的适当予以惩罚,并限期整改。同时,根据现有条件,通盘考虑,优化配制;加大投入改善条件,合理配制教育信息化资源;加大师资培训投入,提高教师的信息化设施使用水平。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还可以制定一定的激励政策和措施,鼓励教师自觉学习和熟练掌握信息化教育手段,通过信息化教育论文竞赛、信息化教学竞赛、教学展示等方式,促进西部民族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应该改变日常教学过程中因循守旧的思想,结合学科特色,真正探索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和拓展功能,真正密切关注信息化教学对学生的影响。只有当教师自觉地、熟练地把教育信息化手段贯穿于教学之中,学校教学才能够真正活起来,信息化教学改革才能真正见成效。因此,教师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和钻研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转变,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合理配备师资力量,提高师资现代教育水平。教师是教育信息化的最终承担者,没有教师在教学第一线的落实,教育信息化只是一句空话。因此,西部民族地区学校既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已有教师资源,更要想方设法最终解决师资力量问题。对于已有教师资源,一是地方教育管理部门要有“地方教育一盘棋”的思想,对各个学校的师资力量进行适当调整,优化配制。二是鼓励教师自觉学习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知识,完善知识结构,提高现代教育水平。三是完善师资培训体制,利用新技术、新思想提高继续教育水平,使知识更新、技术更新、思想更新成为一种新常态。基于西部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现实,师资问题不可能完全依靠外部引进的方式来解决,所以建立师资培训长效机制是非常必要的。互联网资源非常丰富,互联网也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教师培训可以采用集中直接授课与远程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或者与当地高校签订协议,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到高校相关院系进行专业学习,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自己进行培训工作。通过互联网远程课堂的形式,西部民族地区的学校也可以和其他地区的兄弟学校进行合作和交流,以网络的当场观摩的形式,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对于缺少的教师资源,本地解决不了就需要从外地引进。实际上,西部民族地区正面临着人才引进的良好机遇。大学扩招后,许多本科生毕业后面临就业难题,近几年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就业也很困难,对于西部民族地区来说,正是大量引进人才的良好时机。

(三)创建信息化教学和研究模式,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教学研究也需要不断地改进,以与日益发展的信息技术相适应,与学生新的需求相适应,当然也与教师日益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不断提高的教学水平相适应。教学研究要打破既往模式,走信息化道路。依靠互联网技术的支持,教师可以通过在线沟通交流的软件,快速集聚专业同行及其他专业爱好者,形成网络教学研究团队。教师还可以在移动互联网的基础上,用微信、QQ进行沟通。这对于快速提升西部民族地区教师的教学信息化应用水平是非常必要的。日常的教学过程也需要运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进行升级改造。日常的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重点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通过信息化的手段真正提升自己对于学科问题的认知水平,这就是信息化教学的核心所在。所以在信息化教学中,教师应该擅长运用各种信息化手段搜索相关信息,补充常规课堂教学的不足。比如在数学这一类相对比较抽象的学科教学中,部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于一些数学概念总是理解不到位,但是通过多媒体手段,让各种立体的图形都能够以一种具体的形式展现出来,这样学生就能够更好更快地理解这些知识。可以说,形象化就是信息化课堂教学需要把握的一个应用要点。对于很多学科而言,很多枯燥乏味的知识,一旦采用多媒体等信息化的手段进行教学,在理解上就更为容易。比如历史事件在历史课本当中是非常枯燥的,但是教师可以搜索一些相关的视频,特别是一些历史纪录片的片段,可以让学生对纪录片进行观摩,很快地就可以认识到当时历史事件在发生时的具体状况,并且也能够更好地掌握到相关的资讯,从而更好地、多层次地理解历史事件所造成的社会影响。这些相关的教学素材,都可以通过互联网的途径进行搜索,形成重要的教学资源。信息化的教学手段能极大提升日常教学质量,形成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之余,还可以在学生中间成立多学科的网络信息化教育的兴趣小组,由教师担任辅导老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探索信息化教育资源的利用等问题。

(四)构建信息化教学资源库。教育信息化实际上也要求各个学校形成教学资源库,然后通过互联网的方式进行分享和交流。这种信息化教学资源共享的方式,对西部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应该是很有帮助的。各地区所面对的教学对象有共性,也有个性,各地教师要根据本地区的学生认知特点,选取有一定特色的具备教学实践价值的教学信息资源,这样地区之间可以相互借鉴、互有启示。

三、结语

对于西部民族地区而言,教育发展滞后是事实,但可以利用互联网等信息化技术手段实现超常规发展,这就需要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重视教育信息化,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对于教学信息化的硬件设备来说,只要资金到位了,解决起来并不复杂。但对于教师和管理者的思想观念和专业素质等软件来说,就不是金钱可以买到的,这就需要更新观念,提升素养,积极参与,自觉行动。可以说,西部民族地区教育的信息化进程是其教育能否实现超常规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罗月念,刘军.贵州省中学学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调查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2).

[2]杨改学,马志强.教育信息化促进西部教育的变革与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08(6).

[3]孙德刚.多元文化共存下的民族教育政策定位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5(7).

[4]杨宝琰.多元文化社会中的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来自文化心理学的启示[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