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4 15:03: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逆反心理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论文摘要:本文根据教育过程的四个基本要素: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内容与形式以及教育情境,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的类型进行了划分,并对其成因进行了探析。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逆反心理是指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种背离教育主体期望目标的反向力量,从而阻碍大学生健康发展的一种心理现象。它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一方面,它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另一方面,逆反心理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不利于其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不利于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对逆反心理的积极方面,我们应该结合实际,加以利用,让其为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提高工作的实效性。而对其消极方面,我们应该采取措施加以引导。
1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的类型
根据教育过程的四个基本要素: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内容与形式以及教育情境,我们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逆反心理划分为以下类型。
1.1 与教育对象特征有关的逆反心理
(1)自主逆反心理。自主逆反心理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当教育对象感到外在的教育和影响威胁到他们的自尊或自我价值时,就会有意无意地进行自我价值维护,产生自主逆反心理,对外在的教育起反向的反应。
(2)归因逆反心理。归因逆反心理是指由于教育对象的认知偏差,从而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内在动机产生怀疑,对教育者的关心总是抱有戒心,从而产生归因逆反心理。
1.2 与教育者特征有关的逆反心理
(1)信度逆反心理。信度逆反心理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对象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对信息源信度的怀疑、否定的一种逆反心理。
(2)平衡逆反心理。平衡逆反心理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如果教育对象与教育者之间存在着态度对立,即使教育者所持的立场观点与自己相同,教育对象也可能进行抵制,甚至故意表现出相反的态度以显示自己与教育者并不合拍,从而维持认知结构的平衡。
1.3 与教育内容和形式特征有关的逆反心理
(1)超限逆反心理。超限逆反心理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由于教育时间过长,过多地重复某些教育内容,超过了教育对象心理承受能力的限度而产生的逆反心理。
(2)禁果逆反心理。禁果逆反心理是指由于大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自尊心,所以对被禁止的东西会特别好奇,从而因为禁止而更加注意某种事物而产生的逆反心理。主要表现为越是不准做的事情越是要做。
1.4 与教育情境特征有关的逆反心理
情境逆反心理。情境逆反心理是指即使是对于应该接受的教育信息,但是由于教育时机和场合的不适宜,教育对象也会予以抵制的逆反心理。
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的逆反心理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产生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四个基本要素都有可能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
2.1 大学生自身的因素
大学生生理上的趋于成熟使他们从心理上认为自己已经是成人了,即成人感。但是,实际上大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方式、社会经验等尚处于半成熟状态,于是就产生了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的矛盾。所以,大学生们一方面表现得精力旺盛、朝气蓬勃、富有理想、思维活跃、独立自主;另一方面又表现得脱离实际、沉溺幻想、固执己见、缺乏自控。
其次,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期,他们面对着学习、升学、就业、恋爱、人际关系等诸多问题,在心理上有着许多困惑、无奈、矛盾,如果长时间陷于这种状态而又无法摆脱,(下转第147页)(上接第141页)就会导致学生自我意识封闭,无法接受正常的思想政治教育。
2.2 教育者自身的因素
首先,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和时效性。许多教师不注重深入浅出,只是泛泛地讲一些大而空的理论,教学内容陈旧,缺乏激情,脱离实际,空洞乏味,再加上信息传递的不及时,造成教育不适时,致使学生产生厌烦感,达不到应有的育人目的。其次,教学方法、手段太过单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主要是我讲你听的“满堂灌”,再加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是公共必修课,所以一般采用大课形式,学生人数多,课堂纪律乱,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较少。另外,有些教师为了迎合学生,在课堂上胡侃神聊,致使大部分学生认为这些课程太过于形式化。最后,教育过程缺乏情感、可信性低。教育者总是权威性地灌输教育内容,缺乏亲和力,导致可信度低。这些都可能导致教育效果差,学生抵触情绪强烈,进而产生逆反心理。
2.3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滞后
我国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具有趋利性、自主性、竞争性、开放性等特征,这就要求人们必须具有独立的人格与个性,具有强烈的自主、自立、平等、竞争、讲求实效的意识,可是相比之下,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与实际脱离,忽视教育对象的合理需要,内容陈旧、空洞;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单一,经常忽视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只注重教育者的主观愿望,忽视教育对象的心理状况,重视政策压力,忽视精神说服;思想政治教育在评价方面过分注重定性分析,忽视定量分析,往往仅以考试分数来判定大学生的政治水平和道德水平。
2.4 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首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提倡的道德规范的高水平与社会上的道德行为的低水平形成反差;自身道德认识的崇高与实际行为的平庸形成反差,这些都使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充满困惑、矛盾、冲突,进而引起逆反心理和抵触心理。
此外,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借助现代传媒对我国大学生的思想施加影响,进行冲击。而大学生所学的理论与现实又存在一定反差,这样就引起部分大学生对的淡漠和忧虑,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使他们转而羡慕、崇拜资本主义,这也是造成当代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逆反心理的一个原因。
参考文献
[1]刘宗粤.关于逆反心理现象架构的解析[j].探索,2000.5.
[2]张慧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透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6.
【论文摘要】逆反心理的出现有着很大的负效应。从大学生逆反心理形成类型的原因分析发现,大学生出现逆反心理是由大学生自身的心理、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客观因素所致的。解决大学生逆反心理,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接受率。应从提高大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心理素质入手,灵活运用教育机制,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艺术性,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环境,消除或规避逆反心理的不良影响,以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按照学术界现有的概念表述和逻辑概括来看,逆反心理属于情感范畴,又叫反常情绪。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之间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即带有较强烈的抵触情绪。”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逆反心理,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标对受教育者的思想、行为进行教育、引导,或对受教育者偏离目标的思想、行为进行抑制、纠正时,受教育者产生排斥、抵触、厌恶等情绪的心理现象。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逆反心理的常见类型
(一)超限逆反心理
超限逆反心理是指刺激的强度过大、过于集中而导致客体产生抵触、排斥的心理。生物学与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对于任何刺激,包括给机体带来巨大满足的刺激,机体的接受都是有限度的。当刺激超过一个最适当的水平之后。刺激对机体的意义就会从带来满足转向造成伤害,此机体就会逃避这种刺激。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如此。内容一旦超过某个限度,也必然引起大学生的逆反情绪。特别是对于好奇心旺盛的大学生们来讲,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手段和方法等反复呈现,不但不能满足内心的需要,反而在客观上更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如在思想政治教育讲座中常出现的“溜号”现象。有时不是因为讲座不精彩,而是讲座的时间超出某些学生的心理承受极限,使得学生在讲座持续1个多小时开始出现注意力不集中,交头接耳;2小时后出现了三三两两的退场者,会场秩序较混乱;3小时后已有接近一半的学生离开了会场。总体来看这样的讲座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在讲座中出现了明显的“超限逆反”现象。
(二)信度逆反心理
信度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产生的对信息源信度的怀疑、否定的一种逆反心态。一种情况是思想政治教育者所传递的内容无可非议,而本人的人格却不端正;另一种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人格无可非议,而传递的内容却是虚假的或含虚假的成分。如此等等,都会造成受教育者对教育者本人或所传播的内容产生怀疑,继而引发逆反心理。如大学生逃课、迟到、考试作弊等。随着大学年级的递增。这类违规现象也随之递增。虽然校纪、校规明确了此类行为的处分规定,但是很多时候并没有按规定执行,致使校方的信度丧失,使学生产生信度逆反心理。
(三)自主逆反心理
自主逆反心理是指客体因感到自己的自尊心受到威胁,为了维护其自尊心所产生的逆反心理。自主理论认为,人都存在着一种趋向自己做主的现象。当对方施加压力,使人感到自主地位受到触动时,就可能诱发逆反心理,从而拒绝别人的意见。比如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有些教育者常以不容置疑的口气,简单粗暴地要求学生绝对服从,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而肆意伤害学生的自尊心,甚至不顾场合,在众目睽睽之下强迫学生做伤自尊的事这就很容易使大学生产生自主逆反心理。
(四)禁止逆反心理
禁止逆反心理主要是由于这种禁止不仅引起人的注意,而且诱致人的注j馥力集中到“禁止”上。思政工作中的禁止逆反心理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育中忽视了青年学生所处青春期的好奇心理所致,最直接地表现在“越是不准干的事,越是偏要做”。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如果没有充分的教育疏导,而只是简单地禁止做某种事情,就会激起大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引发“探究反射”,形成与禁止相悖的意向和行为。如目前的情况是大学生校外同居现象日益增加,这种现象在当前的道德和舆论范畴中是不被提倡的,在高校里更是用严格的校规校纪加以禁止。不过只要思政工作者引导适当,加强对大学生的爱情观、性知识和心理健康教育,这一现象会得到有效的控制。
另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还表现出情境逆反和评定逆反等心理现象。情境逆反心理,是指因时机和场合不恰当而引起客体的逆反心理。情境逆反心理说明即使是对于应该接受的引导信息’由于引导时机和场合的不适宜,对象也会“紧闭心扉”予以抵制。评定逆反心理是由于思政工作者对思政对象不恰当的评价而引起的,过分地表扬与批评都会使思政对象产生抗拒和抵触的情绪。有许多老师总是自觉不自觉地过分表扬中意的学生,这样往往使班内其他同学产生一种不公平、不服气的感觉;同时又自觉不自觉地过分批评那些不中意的学生,这样不仅被批评者不服气,甚至久而久之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敌对情绪,而且班内的其他同学会打抱不平。
二、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常见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一)与大学生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有关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体能和智能迅速发展,身体各种机能趋于健全,大脑发育成熟,思维和分析的能力越来越强,思维方式由单一化的正向思维向逆向思维、多向思维、发散思维和抽象思维等方向发展,这为逆向心理的形成提供了生理基础。同时,大学生进入高校以后,其个性意识、自我意识、独立意识日趋强烈,需要多样化,情绪不稳定,自尊心和好奇心强,其心理正处于迅速走向成熟而未完全成熟的过渡时期,在认知的过程中知识积累、生活经验和实际锻炼等方面还很缺乏,看问题易主观武断,极易产生认知偏差,有时为了满足自我表现和引人注意的需要,行为上有较强的反控性,在情绪和行为调控能力上易动荡多变和缺乏克制力。
(二)由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客观因素所致
1.学校因素。如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陈旧,不能鹪决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问题,难以引起他们思想上的共鸣;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单调、呆板、缺乏灵活性,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的素质不高,不能够凭借自己的学识、人格魅力征服、说教学生,使学生产生认同感。
2.家庭因素。家庭是大学生成长的根本环境,它是人生中最先接受教化的地方。家庭中不同的教育方式会培养出孩子不同的心理品质和个性。一些家庭中不良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大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三是社会因素。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的种种矛盾冲突和各种社会不良风气极易导致大学生对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认识定位不清晰,努力和奋斗的方向不明确,生活动力不足,这使得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逆反心理。
三、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逆反心理的应对措施
(一)提高自身素质,树立良好的人格形象
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会产生信度逆反心理主要是由于对教育者的人格产生怀疑,对教育者的说教就会产生反感,并进而质疑教育内容的真实性和可行性。所以。教育者要身体力行、言行一致、为人表率,成为学生所敬重的人,这样才能得到学生心理上的认同,有效抑制逆反心理的产生。此外,教育者还要加强自身修养,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了解并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且要善于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具体的实践中去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在实践中长见l识、增才干。
(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上,既要与教育对象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相符,又要反映教育对象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内容须真实可靠,避免“假、大、空”,要体现时代性,富有科学性和针对性,要贴近学生关心的重点、热点问题,着重消除大学生思想上的困惑。在方法上,要从灌输式向启发式、从说教式向引导式、从单一式向复合式、从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魔分利用一切社会资源其是网络、多媒体和现代传媒等手段,改变以往静态化、程式化的思想教育工作方式,努力构建—个更加自由、平等、开放的交流沟通平台。
(三)提高大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心理素质
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增强他们的政治信念,坚定他们的政治方向,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此外,还要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高校可以通过开设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通过心理咨询室、心理协会等载体,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引导和人格塑造,使他们具有较强的心理适应能力、抗挫折能力和优良的个性心理品质,提高学生自我调节的能力。大学思想政治素质好了,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的能力强了,就能从根本上消除逆反心理的产生。
(四)灵活运用教育机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艺术性
教育者要经常从受教育者的行动情绪反应来了解其心态与变化,要针对学生的不同个性等实际情况,以及不同的时间、条件和情境。因人、因时、因地地运用说服、榜样、道德评价等方法进行正面引导。教育者要关心每一个学生,充分尊重、信任、理解学生。尊重学生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尤其对犯有错误的学生更应尊重;理解是开启心灵之门的钥匙;关心学生是要针对学生的合理需要,通过精神和物质上的帮助来激发学生的积极进取精神。教育者要有真挚的感情投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情制“逆”,从而减少和削弱消极的逆反心理。
(五)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环境
[论文关键词]逆反心理;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分析;应对
一、认识逆反心理
对于逆反心理的意义界定国内外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有人认为,逆反心理是指个人为了维护自尊、以显示自我的独立性、自主性或存在价值,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有人认为逆反心理是客观需求与主观需要不相符时所表现出的强烈的抵触情绪。还有人认为逆反心理是在一定的外界因素作用下,对某类事物产生了厌恶、反感的情绪,从而做出与该事物发展的常理背道而驰的举动的一种心理状态。笔者认为这三种解释各有道理,因为,这三种情形都容易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
不管哪种解释,都反映出逆反心理是对抗心理的一种,是个体对外界引导在态度方面的逆向反应。但逆反心理与其他对抗心理相比其性质却带有明显的非常规性。其明显不同在于:不但不接受外界的引导,而且不接受应该接受的外界引导甚至故意与之对着干。
逆反心理仅仅是一种临时性的态度变化,并非个体稳定的心理结构,它并非为某些人所杜撰,也不是青少年的专利,但青少年时期,由于各种特定原因,使其更加具有明显性和阶段性。
二、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分析
逆反心理人人都有,并非是青少年的专利。研究表明2岁幼儿就有逆反心理。只是青少年时期表现尤为突出和明显。作为一种跨文化的特殊心理现象,逆反心理也不是态度引导的必然结果,它只是一种可能的倾向。只有当外界引导在引导者、引导内容和形式以及引导情景等方面具有某些消极的特征时,才可能诱发对象产生相应的逆反心理。而这种可能性往往也有赖于对象特有的人格障碍和态度障碍。而一旦有关的引导特征消失、有关的人格障碍和态度障碍消除,个体便不会形成相应的非常规性质的态度反应——拒绝接受应该接受的东西甚至反其道而行之。
其产生原因是复杂的,具体来说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与引导者特征有关的逆反心理
1.信度逆反:态度理论认为,在态度引导模式中,对象会不会接受传播的信息从而形成或转变相应的态度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引导者的可信度是重要的原因。若可信度很低,即使当前的信息是真实的,也有可能产生逆反。另外,引导者作为信息源,其人格、仪表、语言等特征也可使对象形成消极的否定定势,从而怀疑信息的可信度,诱发信度逆反。
2.平衡逆反:即引导者与对象之间的人际关系也可诱发逆反心理。当对象与引导者之间有矛盾时,即使引导者所持的立场观点与自己相同,对象也可能进行抵制,甚至故意表现出相反的态度以显示自己与引导者的不同,来维持心理的平衡。
一般来说,教师的以下行为易使学生产生信度逆反和平衡逆反:教育方法失当,方法简单、生硬、粗暴,冷嘲热讽、独断专行、过分的责备、训斥,不能以身作则、处理事情不公平,对学生缺乏关心态度,当有些学生出现问题时,不是设法帮助其寻找原因,而是采用高压手段,片面评价,强制实施,动辄处罚,引起学生反感,就会逐步形成师生感情上的冷漠、疏远、对立。凡此种种,都会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
(二)与引导内容和形式特征有关的逆反心理
1.超限逆反:一般情况下,适当的反复能增强引导的效果。但机械地、过度地(包括次数过度及内容容量过度)反复却容易导致相反的结果:教育内容单调,陈词滥调,学生感到厌烦,导致逆反心理:超限逆反是一种生理一心理的自卫本能,与高级神经活动的特点有关,当刺激强度过大、时间过长时就容易引起对象反应性质的变化:
2.禁果逆反:在态度引导中,简单而未说明充足理由的禁止可能会诱发禁果逆反。禁果逆反也称为“潘多拉效应”古希腊神话中,宙斯的侍女潘多拉由于宙斯的禁止,反而产生了不可遏制的欲望,终于不顾一切地打开了魔盒:所以越是禁止的,往往越容易使人产生好奇并引起探究反射。对于某件事情,长者只是禁止而不说明原因,孩子们便会对它的正确性产生怀疑,进而产生犯禁意向。禁果逆反主要源于人们的好奇。但简单禁止可诱发多种逆反心理,并不仅仅限于由好奇而产生的禁果逆反。与其他类型一样,禁果逆反没有普遍的意义,不是禁止的必然结果。对于顺从型人格而言,诱发的可能性会大为减少。
3.评定逆反:引导者对于某一事物的评定与实际情况差距太大会使引导对象产生逆反:如过头的批评反而会使被批评者不承认本已认识到的错误,而且也会使他人转而同情该人甚至为其错误开脱;而过头的表扬也往往使他人采取不同的立场,其效果适得其反。
(三)与引导情景特征有关的逆反心理
即本属于应该接受的引导信息,由于引导的时机和场合不适宜,而使引导对象产生逆反。这里的情景也包括特定的情绪和心境。当对象处于沮丧、焦虑、抑郁、盛怒等状况中题外的引导,即使本应是可以接受的,也可能导致对象做出非常规性的反应:另外,有时在一些特定的场合,个体可能有相对占优势的需要和动机,这时的引导如果与之相悖也会诱发对象做出非常规性逆向反应。
(四)与引导对象特征有关的逆反心理
在态度引导模式中,对象的人格特征和态度特征也是影响引导有效性的重要环节。研究发现,当对象存在着人格障碍和态度障碍时便更有可能对有关引导产生对抗心理或逆反心理。对于自我防御机制突出、自尊心过于强烈的人来说,其诱发的可能性更大:
同时,个体一般都存在着一种趋向自主并摆脱外部控制的倾向,当外界付诸压力使个体感到其自主地位受到触动时就可能产生对抗心理甚至逆反心理对于正处于“心理性断乳”的青少年来说,独立意识、自我意识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控,希望在社会群体或班集体中扮演合格成员的角色,得到较好评价和受到应有重视。他们认为自己是大人了,不希望别人将自己当小孩看,一旦感到其自主地位受到侵犯,自尊心受到伤害时,便会产生“自主逆反”。如果对方摆出一副“好为人师”的架势或咄咄逼人的态度,那么不管他是怎样的“大人物”或“权威”,人们都会产生一种反感逆反心理在中小学后进生身上往往表现得较为突出因为后进生受到的各方面的压力往往更大:另外,少年儿童由于年龄小,知识经验不丰富,自我克制与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弱:求知欲强但易转移兴趣,自尊心虽强但又很脆弱,批判往往是盲目的。特别是当今的青少年多为独生子女,从小生活在宠爱有加的环境中,面对逆境会表现得更为脆弱。这些都是导致逆反心理滋生的主观原因。
由态度障碍诱发的逆反心理是多方面的。其中,对象对于引导动机的认知偏差也会促使归因逆反的产生。当人们理解到对方的动机是想为自己捞好处的时候,称赞、迎合等行为也容易导致非常规性的态度反应。
另外,青少年性意识萌动、体内性能量激增,渴望探索性奥秘,若对其采取性禁锢主义就容易形成性逆反心理。
三、应对措施
(一)辩证地看待逆反心理
一提起逆反心理,很多人就误认为它只是一种不健康的消极的心理。其实,逆反心理并非都是消极的,既有它不利的一面,又有许多积极的因素;既有理智性的逆反,又有非理智性的逆反。
适当的逆反是人适应外界环境的一种正常的心理机能。
1.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心理压力。现代情绪心理研究表明,儿童在生理、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如果不敢宣泄、不及时宣泄,而是一味用意志压抑和控制,就会对生理心理造成危害。逆反心理强的儿童在遭遇挫折时敢于主动宣泄消极情绪,表达出被压抑的真实情感,就可避免封闭、畏缩和压抑等病态心理的产生,保持身心健康。
2.具有一定程度的自我保护功能。人在刺激强度过高、容量过大、机械重复次数过多等情况下产生的“超限逆反”就是一种生理一心理的自卫本能,是个体出于自然本能的一种自我保护性的心理反应。学习目标过高、压力过大、任务过重等,都会使儿童寻求解脱和逃避种种伤害,从而获取新的身心平衡。
3.能在一定程度上发展自我意识、促进思维发展。逆反心理产生时,青少年往往喜欢从相反的方向去观察和思考问题,从相向视角来看待和认识客体,具有积极的强烈的批判精神。这样,就避免了单一正向思维和单向认识过程的机械性,能一定程度上促进逆向思维、批判性思维的发展。教育者对儿童的逆反心理合理引导,可培育创新能力。
4.可在一定程度上培养独立能力。青少年渴望独立,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享受与成人同样的权力。家长及教师可在一定范围内让他们独立处理问题,给他们创造条件和机会,让他们去学习处理自己的事情,这样,就可以培养他们的独立能力,引导他们积极上进。
5.曝光教育弊端。教育者对儿童负有保护和教育两大义务:但保护不是包办,教育不是压制:儿童的逆反心理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教育的现状,是对教育弊端的曝光诸如过高的要求,过早的定向,毫不顾及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与情感需要的过度的教育方式等都会引起儿童的逆反心理。
所以,对逆反心理,要有分析地对待:有的还是正确的,正是学生独立、成熟的表现,应加以鼓励。如对不端的人格、虚伪的行为、粗暴的手段、片面的思想、方法等的不满、抵触,教育者就要肯定鼓励;敢于怀疑现有的结论和传统的观点,对其进行新的探索,不但不消极,恰恰是求异创新思维的一种方式,具有积极意义;而对事情无端的怀疑和否定,盲目放纵反抗,对正确的意见和建议也相对立、抵触的情绪和行为倾向,就有很大的消极作用了,尽管不是变态心理,但却是一种反常心理,已带有心理偏差的某些特征,它使教育工作收不到应有的效果,严重者会导致青少年形成对人对事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的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工作消极、学习被动、生活萎靡,逆反心理的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犯罪心理或病态心理转化。所以,我们必须分析逆反心理的成因,针对不同的逆反采取不同的方法。
(二)了解学生,因材施教
了解学生,分析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个性特点,给予真诚的关心与爱护,学生的心灵之窗就会敞开。有逆反心理的学生,多数是班里的后进生,如果对他们给予尊重和理解,逆反心理就会解除。反之,如果一开始得到的就是批评、责骂,那么刚刚燃起的希望的火花,就会迅速泯灭,有可能重新回到“破罐子破摔”、故意捣乱的老路上去。所以,对有逆反心理的学生要多给予正面的鼓励,使他们重新获得前进的信心和力量。
(三)尊重学生,培养信心
转变观念,克服“师道尊严”、自以为是的心理,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自尊心和自信心是学生进步的动力。实际上,逆反心理正是自尊心的一种畸形表现。所以教育者要充分认识他们新发展起来的成人感和强烈的独立意识,时刻考虑学生的自尊心,采取平等、民主的态度,缩小彼此问的心理距离,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意愿;开放自我,了解学生,注意换位思考,把自己置于学生的心理位置去认识、体验和思考问题,以期待师生情感上的共鸣,尊重他们的人格,培养其自尊心和自信心。要特别注意发现他们身上的积极因素,抓住“闪光点”及时表扬好的思想苗头和行为,激起他们的自爱心,唤起他们走向先进行列的信念,增强克服缺点、改正错误的信心,从而控制青少年的自主逆反。
(四)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就是人性,对孩子深沉的爱兼有母亲的亲昵的温存和睿智的严厉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那种爱。”就是说,对学生要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亲其师方能信其道,要改善不良的师生关系,建立民主、平等、亲密合作的良好师生关系,及时消除一些误解,切忌产生情感障碍和心理隔阂:作为教育者,切忌对学生冷嘲热讽,横加指责,坚持“以情制逆”,把学生当朋友,以诚相待,平等相处,满腔热情地关怀、体贴他们,通过与其交谈、讨论,达到情意相融、心理相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平等的态度、真挚的情感、良好的情绪,带着真爱去接近有逆反心理的学生,从而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体会到这种爱,并受到感动,逆反心理便会随之消除。
(五)正面引导,启发自觉
正面引导就是对思想问题要进行疏导,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部动力,用积极因素去克服消极因素:
1.摆事实讲道理,耐心地帮助他们分清是非,提高认识,反对压服,即使学生一时想不通,坚持错误看法,也不要急躁,而要给他一段时间去思考,采用冷处理,以使学生有一个反思审视,自省自悟的机会。
2.表扬为主。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人性中最深刻的禀赋是被赏识的渴望。”有逆反心理的学生渴求老师能够赏识自己,能够给自己一次机会。教师假如抓住机会,适时地表扬、鼓励他们,就能激发他们的认识兴趣和热情,帮助他们体验改正错误、取得成功的欢乐和尊严。
(六)施以宽容,给以师爱
宽容是一种美德,也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种艺术,它能起到“以柔克刚”、“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会使学生体会到潜藏在教师内心深处的爱、信任和尊重,从而防止逆反心理的产生。
(七)增强“自我调控”意识,胸怀开阔,秉公办事
教育者遇事要沉着冷静,为避免和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在日常工作中,教师要增强自我调控意识,做到正确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自我、监督自我,真正为人师表,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召学生,胸怀开阔,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对学生一视同仁,努力提高自己的威信,待人处事要一身正气,廉洁奉公。身教重于言教,造就“其身正,不令而行”的效应,避免“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现象发生。即使有些学生有了逆反心理,也能逐渐化解。
(八)注意场合,时机得当
【论文摘要】中等职业学校的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复杂,职教工作者应正确对待学生的逆反心理现象,对其做一分为二的分析,既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并且要经常自我反思,通过反思改进教育方法。
逆反心理是一种特定的心理现象,它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对外界作用的一种反向心理活动及状态。逆反心理的成因繁杂,又各具特点,既受其成长环境的影响,也有深厚的主观因素。其实质是个体对自我在社会人际关系中地位的维护,并无积极和消极之分。它可以产生于人生的不同阶段,并带有某种随机性,并非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特有的心理现象。但是,中等职业学校的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复杂,职教工作者应正确对待学生的逆反心理现象。
1.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
1.1就其客观因素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家庭不良因素的影响。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根本环境,它是人生中最先接受教化的地方。家庭中不同的教育方式会培养出孩子不同的心理品质和个性。一些家庭中不良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例如家长教育方式的简单粗暴或命令式、专断式等惯用的教育方法,以及在生活、学习等方面期望值过高,要求过严等,这些都无形的在孩子心理上造成一种压力,当这种压力不断积蓄、沉淀,青少年又找不到良策排解时,便在情感上对家庭所进行的一系列教育、说教、劝说产生抵触,在情绪上不满,进而产生逆反心理。
其次,学校不良因素的影响。学校是青少年成长和社会化的主要环境,学校不良因素的作用也是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又一因素,而且是主要因素。学校不良因素对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产生影响主要表现在:①教师教育指导思想的偏离和方法上的不当。具体来说,一些教师在教育指导思想上存在着为完成施教任务而完成施教任务等应付差事的想法。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教师不认真探索教育的最佳、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教育从内容到形式的照本宣科、呆板乏味,使学生对教育产生反感或心理上的逆反。②教师在施教过程中,不尊重青少年学生,不顾及他们的心理感受与体验,当他们出现问题时,不是站在青少年的角度分析问题,而是一味地强调师道尊严,导致他们因对教育者本身的排斥,进而对教育者及其教育内容产生逆反心理。③一些教师在对待学生的性格、能力、成绩等方面不能客观评价,过于注重分数,对学生的一点小错就揪着不放,使学生产生“老师对自己失去信心”的想法,在情感上与老师对立、背离甚至反其道而行之。此外,我们施教的内容老化及教育上的灌输和填鸭方式也是造成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因素之一。
再次,同辈群体不良因素的影响。同辈群体是指同龄或相近年龄组成的群体。在众多同辈群体中,青少年受同辈群体的影响最突出,对同辈群体的依赖最明显。这是因为在青少年同辈中,青少年们不仅有共同的心理感受和需求,而且都有相近的爱好、兴趣和共同的行为倾向,它们之间相互容易认同,最能达到或造成相互转化与感染。其中青少年同辈群体中积极的价值观念及行为倾向与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目的大体一致,置身其中的个体青少年的心理就较为正常、合理;而青少年同辈群体中不良的价值观和行为倾向则对置身其中的一些青少年心理产生不良影响。比如在青少年学生中存在的不良英雄观、出风头、唱反调就使一些本来正常的青少年心理上被潜移默化了,再加上青少年自身心理的不稳定和模仿性,容易使其逆反心理形成。为此,在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中同辈群体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最后,大众传播及社会文化的影响。随着信息时代和大众传播事业的发展,大众传播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日益扩大,不仅给青少年提供了学习、求知和受教育的新途径,而且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大众传播媒介在信息选择、制作上因着力大众,而忽视了对青少年受众群体的关照,使一些化中不良的、世俗的因素或因揭示某种现象或因制作节目的连贯性,本来用来警示人们和青少年的内容,却被青少年负面地接受了;另外,由于大众传播还强调新奇性,介绍一些国内外的时尚新奇现象,如朋克、嬉皮士和具有反叛精神的摇滚文化等,也影响了我国青少年的反文化心态和反文化意识的形成。
1.2当今的青少年,往往虽未进入社会,但却以全新的眼光看待人生、看待社会,然而他们的年龄、心理、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以及社会阅历和社会实践都与社会发展有着一定距离,表现出一种不适应,常常处于一种困惑的矛盾胶着状态。这是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主观原因。
1.2.1年龄与生理条件。逆反心理在人生的各个时期都可能产生,但青少年时期逆反心理是最重的。这主要是青少年迫切希望扮演的角色要求与家长、老师对他们不合实际的角色期待发生激烈冲突所致。同时,也和青少年知识经验不足以及思维的片面性有关。当人进入青春期后,生理上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出现了第二特征,各种生理机能基本发育成熟。在心理上正处于断乳期,随着成人感的产生,独立意识不断增强,他们意识到自己长大了,要求成年人把他们当大人看待,理解他们、尊重他们。而他们不久之前毕竟还是小孩,许多家长、教师的观念还来不及或不愿转变,仍把他们当成孩子看待,对于青少年的烦恼、要求不能充分地理解和给予积极引导。于是,青少年因需要不能得到满足自然产生了很强的逆反心理。
1.2.2心理过程发展的不平衡。青少年时期,认识、情感和意志的发展往往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他们的情感、意志的发展先于认知的发展。在认知问题上,又容易出现非理性的认识。同时,许多青少年由于他们的学习目的不同、需要不同、动机不同,在认知过程中,受每个人内部环境的不同影响,造成青少年在由知向行的转化过程中,不能正确地转到社会所要求的行动上来,因而极易产生逆反心理。
1.2.3好奇心的驱使。青少年多数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受好奇心的驱使,他们喜欢新事物和新知识。心理学研究表明,好奇心过强能形成一种特殊的心理需要,这种心理上的认知需要可以转化为学习活动的动机,诱发学习兴趣,促使和推动学习者去探索有关的事物和认知信息。青少年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不迷信、不盲从,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正是他们好奇心的具体表现。一般说来,人们对于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触的东西,越想接触,这就是所谓禁果逆反。我们有些老师、家长禁止青少年做某事,却又不说明为什么不能做的理由,结果适得其反,使“不要吸烟”、“不要早恋”之类的禁令达不到应有的预期效果;对于被禁止、批判的电影、文学作品、理论文章学生却怀着极大兴趣去观看、查阅……。“被禁的果子是甜的”,好奇心驱使青少年有时甘冒受惩罚的风险去尝也许并不甜的禁果。
1.2.4思维品质的发展还不够成熟。在认知发展的过程中,青少年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等品质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还很不成熟。加之社会经验不足,不懂得用历史的和辩证的眼光看问题,认识上容易产生片面性,看问题易偏激,喜欢钻牛角尖,在论证不足的情况下,固执己见,走向极端。这些青少年往往自尊心、虚荣心很强,却不能正确地维护自己的尊严,而把教育者的劝说、批评、告诫看成是“管、卡、压”,看成是对自己自尊心的损伤。因而把自己放在教育者的对立面上,出现了在口头上加以回驳,在行动上反其道而行之的逆反心理。
1.2.5身心发展与客观环境之间的矛盾。青少年的需要,已由低层次的生理、安全需要,开始跃进式地大幅度向高层次的交往需要、理解需要、成就需要、审美需要发展。这个发展过程,常常不是一帆风顺的,往往受到客观环境的限制与阻碍,从而产生难以自解的挫折感。挫折和心理冲突是人的心理发展过程的必然,由于个体的承受能力不同,反映出来的强度大小也不尽相同。心理承受能力较强的人,能够正确对待一切事物,比较容易调节自己的情绪,有能力把自己心理冲突的频率减弱,保持正常平静的心理状态。然而,青少年的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较弱,有时难于正确对待一切事物,调节不了自己的情绪,没有能力把心理冲突平息下来。结果,挫折所带来的消极心理影响不断扩大,反控制情绪膨胀,逆反心理就会随之而来。
2.正确对待学生的逆反心理现象。
要明确,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是客观存在的,人们不能任意消除或改变这种心理现象。尤其要对逆反心理做一分为二的分析,既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
首先,对于学生正确的逆反心理现象,如主体对不端的人格、虚假的内容、粗暴的手段、片面的思想方法等的不满、抵触,教育者要能够容忍、肯定、鼓励。因为一定意义上讲,这种逆反心理现象是科学发展、社会进步、个体健康成长的催化剂。
其次,对于学生不良的逆反心理现象,如主体对正确、科学的客观环境要求表现出的抵触情绪及相反行为,教育者要敢于否定;同时要善于说服、劝告,减弱以至纠正这种逆反心理现象,以达到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之目的。
再次,如果学生的逆反心理现象中,正确合理的与错误不良的因素兼而有之、混淆不清,如主体连同不端的人格与正确的信息、或良好的动机与生硬的态度一并逆反,教育者要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原则,分清逆反心理现象及逆反指向的主流与支流,不能以点代面、以偏概全、以现象代替本质,学会客观、公正、全面、发展的看待自我与非我,从而不断完善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
做好以上三点,教育者,特别是德育工作者和管理者要不断从以下几个方面反思自我。
2.1要反思树威信的手段。教育者威信的形成,有诸多因素的影响。无威无信的教师,多见于刚上任的新教师,学生对其能力持怀疑态度,所以新教师自信的心理素质、丰富知识和才华的多方面展示,对课堂的控制与对学生的吸引对其树立威信是相当重要的。有威无信的教师,在教育教学管理中不会受到明显的挑战,但仅仅靠“威”,是无法树立“信”的。因“无信”而诱发学生的隐性逆反心理,处理不好是学生健康发展的极大障碍。
2.2反思自己与学生的沟通。“亲其师,信其道”,教育者与学生之间的师生关系会直接影响教育的效果,所以教师要多去了解学生的心理与行为,不断提高师生沟通的能力,反思自己与学生相处的言行举止,不断调整对学生的态度,找到与学生有效沟通的方法与途径。
论文摘要:采用访问座谈、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大学生在体育教学中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认为主要有9个方面的因素,而在所有因素中绝大部分是教师的因素所致,针对这些因素提出了预防与化解对策。
1.引言
逆反心理是指外界环境作用于个体的同类事物超过了本体感官接受的域限,所产生的与一般人常态性质相反的厌恶情绪体验和行为倾向。刘瑞平(1999)研究认为:“逆反心理的本质是认知、情绪和行为三者的有机统一。认知是指对逆反对象的感知、理解和评价,情绪是指对逆反对象的抵触情绪,行为是对逆反对象意欲表现出来的行为。”三者比较情绪因素在逆反心理中起主导作用,通过某些方式它可控制认知和行为川。
逆反心理属于心理障碍范畴,目前在高校体育课中时有发生,如果教师不引起高度重视或事发后处理不当,极易形成逆反心理的升级和蔓延,人数增加,影响扩大,最终发展到集体罢课或集体联名上告事件的发生。因此,为保证体育教学质量,分析高校体育课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探讨预防和排解逆反心理切实可行的办法,势在必行。
2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以湖南科技学院教育系、计算机系二年级学生为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980份,回收有效问卷956份。
数理统计法: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整理和数据统计,得出各相关因子数据(见表1)。
访谈法:随机抽取了湖南科技学院教育系三个行政班共146人进行座谈访问,实地调查了解学生思想情况,收集整理学生意见。
文献资料法:查阅了《运动心理学》、《体育心理学》、《体育教育心理学》和体育教学与学生逆反心理有关资料,为本文提供理论依据。
3结果分析
通过采用上述办法对我校大二年级学生上体育课的心理活动进行分析,得出当代大学生在体育课中产生逆反心理的主要原因有9个方面的因子(见表1)。
(1)教师的教态简单粗暴,生硬凶残,冷酷无情,使学生感到畏惧恐怖,极易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的产生,调查中这方面的反映最强烈,占76.3%。
(2)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差别过于明显,偏爱优生、蔑视差生,对差生处理不当或评价不公等,不仅使差生感到悲观失望产生反感情绪,而且使多数同班同学为抱不平而产生逆反心理,调查中发现这方面的因素占70.6%.
(3)教学管理不力,敷衍了事,课堂秩序混乱,组织纪律差,对自制力差生的评价处罚不当,让多数学生感到厌恶及反感,调查中这方面因素占69.1%。
(4)运动场地破烂不堪,体育器材设备残缺不全,环境和气候条件太差,也易引起学生厌烦和反感而产生逆反心理,调查中这方面因素占66.5%。
(5)教师的教法呆板、形式拘谨、对学生制约过多,管理过死而使学生没有宽松自由学习的空间,从而丧失学习信心而感到烦恼。
(6)教师语言表达不佳,陈词滥调,讲解不清,示范方式不当,时机不准,动作质量欠佳,让学生扫兴失望而影响情绪。
(7)教师不关爱亲近学生,不熟悉了解学生具体情况,师生关系不融洽,不能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到烦躁不安。
(8)教师衣冠不整,言行举止过于随便涣散,不检点,不拘小节,亦让学生感到心烦和反感。
(9)教学内容简单、陈旧、脱离学生实际,不适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提不起劲,从而降低学习积极性。
4避免产生逆反心理的对策
4.1提高教学艺术、融洽师生关系
体育教学过程,既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关系,也是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交流过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通过学生这个主体充分发挥作用,才能得以体现,而主体作用能否得以充分发挥,关键要看教师这个主导的导演艺术水平的高低。如果教师忽视了教学的艺术性,不诚恳,不文明,不慎重,敷衍了事,简单粗暴,态度生硬,强词夺理,甚至冷酷凶残,训斥体罚,权势压人,用“考试不及格”威胁学生等,都将会使学生对老师产生反感、对立情绪,师生关系难以融洽。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做到真诚热情,善良友好,文明礼貌,谦逊诚恳,慎重检点,善良和蔼不怯懦,热情大方不做作,活泼开朗不轻浮,以理服人,以情动人,这样才能与学生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4.2发挥教师期望效应、公平对待每个学生
教师是否关心学生,是否对学生抱有希望,会很自然地影响到学生的成长进步。国外心理学家把这种心理现象称为教师期望效应。正效应为教师给予学生关心、爱护,对每个学生都寄予期望和无微不至的师爱。在教学中,教师充满期望的语言和信任的眼神,让学生感到可亲、可信、可敬,感觉到老师在注意、关心、重视自己,对自己寄予厚望,自己决不能辜负了老师的期望,从提高自尊和自爱,增强勇气和自信,克服逆反心理。尤其是对后进生和自制力差的学生要做到三多三少,即多一点关心,多一点耐心,多一点方法,少一点批评埋怨,少一点讽刺挖苦,少一点训斥体罚。
4.3教学内容合理搭配,教法形式多样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一般对新教学内容和球类项目有兴趣,对复习或没难度的内容没兴趣,因此,在安排教学内容时,要注意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及趣味性,注意不同内容和新旧内容的合理搭配,难度适中,使学生变被动要我学为主动我想学要学,从“学会”转向“会学”。另外,也可运用“旧样新做”的方法进行教学。这样从教学内容上也可以使课堂气氛得到适当的调整。
4.4寓教于乐,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对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总是不厌其烦。兴趣能预防逆反心理的产生,是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果的重要条件。对此教师要在课前精心设计好每一堂体育课。在课堂中要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通过语言的描述、音乐和色彩的渲染等形式,创设一种情景交融、具有强烈感染力且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要让学生把成功自信、微笑愉悦、严谨宽松带进课堂,把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和解决问题带进课堂,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有充分动脑、动手、动口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感到没有压力,让课堂充满民主、融洽的气氛,使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让他们感到上体育课是一种精神享受和心理满足。这样学生就能积极主动、愉快地参与教学活动。同时教师要重视导趣、导疑、导思、导创,鼓励学生勤思、勤疑、多问、多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点拨下,大胆地尝试和探索新的知识”。
4.5优化教学环境
体育场馆设施等教学环境的亮化美化,是搞好体育教学的基本保证,在良好的环境中上课,能使人们从心理上产生一种跃跃欲试,大显身手的感觉,从而能激发学生奋发学习,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鼓舞斗志,增强信心,提高练习效果。相反,如果器材设施残缺不全,场地破烂不堪,脏乱潮湿,周围环境嘈杂,就易使学生产生心烦不安及逆反心理,因此,任课教师应在课前将场地器材布置得焕然一新,可靠安全,优化教学环境。另外,高温、寒冷、风沙等因素,也能使学生产生不良情绪和逆反心理,也应引起任课教师的高度重视,进行必要的安排调节。
另外,教学练习中的运动负荷、练习密度要适中,不宜过大或过小,过大体能消耗大,机体过早疲劳“吃不消”。过小练习提不起劲“吃不饱”,都容易引起学生产生不良心理。逆反心理的产生与人的意志力有关,意志力不坚强很容易产生不良情绪,平时应经常进行挫折教育,使学生在承受挫折和失败的逆境中磨练自己,坚强意志力。
5结论
(1)从表1中不难看出,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所有原因中,绝大部分是教师的因素,这可以说体育课就象一台戏,学生是演员,教师就是导演,这台戏演得是否成功关键在于导演的水平高低。
(2)教师的教态表现对大学生的心理情绪影响最大,这充分说明当代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身心发育及知识的不断丰富、时代的发展,思想的进步,自身价值,独立自主,自我意识,和平共处,平等互利,相互尊重,自尊心、正义感等意识强烈,懂得如何保护自己,如何维护自己的自尊,很显然在这个时期,再用中学时代的教学管理模式去对待他们是绝对行不通的了。
【关键词】“学困生”;逆反心理;原因;预防和矫正
一、 “学困生”概念的界定
“学困生”这一词最早来自于“学习障碍”( Learning Disability )。世界学术界最早的界定是美国特殊教育家 Samud Kirk 于 1963提出的“学”的概念,他认为:学是指儿童在语言、说话、阅读和社会交往技能方面的发展障碍,这些障碍不包括盲、聋等感官和智力障碍。
在各个时期,各个理论派别对学习障碍的界定众说不一,美国全国学习障碍委员会 1981 年给出学习障碍的界定是:“学习障碍是一组由不同原因导致的失常,表现在听说、读写、推理或数学能力的获得和运用上出现明显困难”;Kavale K A 给出的定义:所谓学习困难一般认为是多种异源性失调,表现为听、说、读、写、推理和数学能力的获得和使用存在明显的障碍,并伴随自我调节、社会知觉和社会交往等方面的问题。
王菲在她的硕士学位论文《初中英语“学困生”若干问题研究——班级社会学视角》说:“学困生”指的是智力属于正常范围,但由于各自不同的原因,学习成绩未能达到同其智力水准相称的学业不良的学生,而这种不良是可逆的,在一定的补救教育的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即通过教师的耐心指导、家长的积极配合及本人的奋发努力,最终还是可以达到学业优良水准的学生。
于冬梅、龚晋玮、单方、郑煜、施海华、喻小琴:通常意义上,学习困难学生是指在一个班级中由于教师的偏见或由于家庭及学生自身等原因造成的,被其他学生所轻视的学生个体或群体。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遵守校规的状况乃至家庭背景都有差异,由此也就形成了所谓的“好学生”“差学生”。学习困难的学生由于平时没有表现出什么才能,成绩和操行也一直处于一般状态,教师不赏识,在同学心目中无地位,由此产生自卑感,这种自卑感潜移默化的给他们的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目前,有关“学困生”的界定非常多,国内至今还没有一个通用的概念,更没有一个公认的、统一的定义。这一方面是由于“学困生”这一现象本身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另一方面是由于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学困生”的性质与本质的理解,而产生了关于学习困难的各种定义。根据众多学者对学习困难学生的论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笔者把“学困生”界定为:1. 智力正常,身体无缺陷;2. 学生在学习中的障碍确实存在,在同种环境下,学习同样的知识,这些学生所得分数经常明显低于平均分数;3. 他们要达到一般学习水平(比如及格水平),或者说要达到教育大纲所要求的水平,需要额外的辅导,有的甚至需要特殊教育。4. 因为学习困难而产生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
二、学困生的心理健康分析
学困生在自我意识的行为、智力与学校情况中的表现比普通生差,学困生更可能因为学习的失败,对自己的学业进行错误的归因,产生更多的违纪行为。学困生对学科的学习和考试存在焦虑,不喜欢学习, 也会对教师产生负面的评价。从整体自我意识水平看,学困生的自我意识比普通生低,他们体验到更多的压力,较少得到同伴支持,适应性差,对客观世界缺乏信心,发展了较低的自我意识和消极的自我概念。
学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整体差于普通学生,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学习有自卑感和焦虑感。学习困难学生大多是学业上的自卑感与学习焦虑共同存在。他们往往对自己评价过低,轻视或看不起自己。在学习成绩不好受到批评和歧视的同时,他们的学习焦虑感就会增强,进而逃避学习和考试。 学困生存在较高的学习焦虑感表现在没有稳定的学习心态,学习效率低、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态度不端正和学习策略使用不恰当等方面。
(2)对周围环境过于敏感。学困生因为被老师和同学看不起,或被家长长期的不满和要求导致他们对周围的环境特别敏感,常常认为家长、老师或同学有意针对他们,出现过敏倾向症状,而产生某些过激的行为。
(3)做事易冲动,自控能力差。 学困生往往对自己的能力、行为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给予更多否定的评价,他们的自我调控水平低,情绪上容易波动,自控力较差,经常生气、烦躁、发怒。
三、学困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一)学困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内在原因
1.学习方法不正确。学生对于学习的态度一开始并不是消极的,学生都想有个好成绩,想得到教师、家长、同学的肯定。但是由于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接受能力不一样,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也不一样,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完全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在课下,又没有采用正确的学习方法进行有效的复习,就使得学生的成绩慢慢落后于接受能力强、学习方法得当的学生。教师经常说,没有笨学生,只有不努力学习的学生。由于智力或身体缺陷导致学习困难的学生毕竟是少数,大多数学生都有健全的身心,学生学习的起点应该是相同的,学习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成绩。
2.生理特点的影响。与成年人相比,学生虽然在学校和家庭的教育中逐渐形成了自我意识,对问题也有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但由于年龄的限制,校园的学生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的发展都还不成熟,不能形成完全独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自我认同感强,比较容易出现逆反心理。青年学生在自己的成绩得不到肯定或认同的时候,容易固执己见,看待问题过于偏激和片面,把成绩差的原因归结于客观因素,对教师和家长的教导充耳不闻,甚至完全不认同,如果教师和家长一味的教育开导,还可能激化矛盾,和教师、家长产生冲突,这都是逆反心理的表现,与学生的生理结构有一定的关系。
(二)学困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外在原因
【论文关键词】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 教育对策 阳光心态
学生进入学校的根本目的是学习本领、健康成长。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用人观念不断改变,有技能的人不一定被企业接受,而心理健康、为人阳光、热情达观的人更受社会的欢迎。从企业家口中得知,企业用人的首要条件是:“具有岗位需求的技能,具有知识转化能力,有较好的道德品质。”但从现在的情况看,职业学校的学生差距很大。
职业学校的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期和身心急剧变化的阶段,他们心理虽然趋于成熟,但却摆脱不了童年的幼稚,他们的成长和对环境的适应必然产生许多的心理问题。他们的年龄正处在逆反心理阶段,心理年龄与实际年龄相对滞后,在理智、情感、道德、社交、价值观、世界观等方面还尚未成熟,总体表现为思想单纯,看事偏激,容易冲动,做事缺乏持久性,常下决心但无恒心,没有树立远大理想和抱负,缺少人类责任感。更为严重的是他们有着强烈的自我为中心的自私心理,自我防范意识非常强,而且极其缺乏控制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只要个人利益受到侵害,他们会做出非常可怕的蠢事。他们有时心胸狭隘、偏执,还具有抗拒心理和不良道德情感,这些都是他们至命的弱点,一时的冲动就会造成终身遗憾。
青少年心理处于不健康或是亚健康状态,已经给学校和社会带来很大危害。近几年青少年犯罪率已经从2007年的21.52%上升到2010年的37.18%,住宿学生的违法违纪现象比走读生严重,职业学校违法违纪率比普通高中要高,所以职业学校急需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更为严峻的是,许多职业学校没有将心理健康教育放在重要位置上,重技能操作轻心理健康教育现象依然存在,心理健康教师缺乏,心理咨询室未建或空设,使心理健康教育无法开展。学生接触的心理健康教育书籍较少,有的也是内容高深,使学生难以理解,这些都是职业学校急需解决的问题。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找准学生病因所在,然后才能对症下药,做到药到病除。
1.职业学校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成因
1.1 厌学心理。职业学校的学生都是学习成绩较差,不愿学习和不想学习的后进生,有的是从小学四年级以上就因学习成绩差而失去了学习兴趣,有的是在初二就放弃了学习,有的是智能水平原因几经努力还是没有跟上,被失败击倒。究其原因:①家长由于没有教育经验和能力,有的不忍心孩子过度劳累;有的经济条件差,无暇顾及;有的用强迫手段压制,遭到孩子的极力反抗怕出意外而放弃管教,从而降低了对孩子的要求。②社会不良影响场所给他们提供了弃学的娱乐场地。一所学校附近最少有两个以上的网吧、游戏厅、台球厅,上学得不到的成就感在这里非常容易得到,而且那些最被学生崇拜的打打杀杀的暴力场面非常刺激,许多学生就像着了魔似的被吸引过去,难以自拔。③由于家长抓得不紧,学生没有跟上教学进度,上课如 “鸭子听雷”,失去了兴趣,有的不能忍受学习的艰苦,选择了放弃。④重点高中的门槛太高,学生无法跨跃。⑤教师有“厌教”心理,只重视成绩好的学生和升学率,不想在后进学生身上花费力气和时间。有的学生在中学擦了两年的地,三年期间上学不足一年,教师的无情使学生失去了上进的信心。
1.2 自卑心理。自卑心理产生源于没有培养自信品质,做什么事都有恐惧感,怕别人瞧不起。总有自己在中学就是差生的心理,怕做错事让人笑话,总有一种低人一等的心理。具有自卑心理的学生自我防范意识极强,有时把别人的夸奖误认为讥讽。自卑心理给学生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使他们在意志方面表现异常,不能正确对待自己和控制自己。
1.3 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学生屡遭挫折后引起不满时表现出来的反常心理。任何人都会遇到挫折,而有逆反心理的学生经受不住打击,没有能力进行自我心理调控,遇事表现出惊慌失措、怨天尤人,不能坦然面对。挫折使他们失望、痛苦,产生失去信心等消极颓废的后果。当他们对学校产生不满,对教师产生不信任感时,就会采取对立态度,把教师的正确的批评教育帮助理解成“整”自己。他们有不正常而且非常警觉的戒备心,他们有时怀疑教师的每一句话。他们用敌视的心态对待一切,有时不但不听从教师的安排,反而会做出一些对立破坏性的事情,使教育教学难以正常进行。更可怕的是他们逆反心理会让他们失去理智,难以自控,给社会带来危害。
1.4 失败心理。失败心理在职业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影响是严重的,它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失去自信心,带着消极的情绪和灰暗的心理对待学习和生活,失去了进步的基本动力。这种心态不仅导致学生成就动机水平下降,而且使大量的学生形成一种避免失败的倾向,放弃追求成功的倾向。学生形成一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理,最大的心愿是避免失败或减少惩罚。失败心理会导致有的学生沉默寡言,远离人群,当受到打击和挫折时,不是产生轻生念头就是产生报复心理,对家庭、学校和社会危害极大。
1.5 情绪化心理。情绪化心理是指学生受情绪的影响而表现出不正常的行为。职业学校学生的情绪极不稳定,原因是心理素质差,他们表现出喜怒无常,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对自己没有严格的约束能力。他们在心情好或做自己喜欢作的事时情绪很高,做事认真、表现很好,能够听取不同意见、接受批评教育。如情绪不好时则心神不定、无所用心,甚至容易冲动莽撞,甚至做出一些令自己都不能理解的事情。
2.研究和实践教育对策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由之路
2.1 领导高度重视,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和教育教学双轨制。
教育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德育工作是教育教学的灵魂,心理健康教育是实现教育教学和德育教育的根本保证。职业学校的学生普遍存在心理问题,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他们是不可能接受教育,也不能用心去学习。他们只是在陌生的环境中短时间约束自己,三天过后他们就会“显形”,各种心理问题就会迫不及待地表现出来,所以适时机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学校要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以心理专家为核心组成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除有相应课时的心理咨询课外,还要要求每位教师能够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学校必须建立心理咨询室,要把心理健康咨询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如果职业学校是一列火车,那么心理健康教育和教育教学就是保证列车正常运行的双轨。
2.2 解决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问题,必须有恰当的教育对策。
教育对策一:用关爱温暖他们。
职业学校的学生是从家长的望子成龙热烈期盼捧宠娇惯,到希望破灭横眉冷对,最后放任自流弃之不管,把孩子从幸福的峰顶一下子抛到哀伤的谷底,在冷眼和指责的包围下,学生产生了强烈的逆反心理。他们感到学习枯燥无味、上课愈加痛苦,使小小年纪的学生对上学极其反感。对这样的学生,教师要关爱他们,首先要接近他们,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倾听他们的真言,让他们把心中的苦恼一泻而出。然后从生活上关心帮助他们,从感情上亲近他们,让他们感觉到春天的温暖。其次要先降低学习上的标准,不提过高的要求,如果他的数学只能达到20分,你就把要求定到30或者40分。
教育对策二:教师要取得信任。
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的研究表明,和学生最接近、最亲近的教师,学生才能信任,才能听这些教师的话,无论在面前和背后,都能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要得到学生信任,教师必须先放下架子,从语言到行动都表现出真诚,说话和气,平易近人,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教师要在教育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对心理健康教育对策进行研究和探索,要有耐心、有恒心、有信心,要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坚强意志。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要与之多接触、多关心、多谈心,当取得学生信任后,就要对症下药,做到药到病除。
教育对策三:把大自然变成医治心理伤痛的icu。
心理学家们提倡,到大自然中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室不好说的话,在学校不能说的话,可以到操场说,到野外说,到爬山时候说。这就是给学生创造美好的情境,让学生心理得到放松,心情好的时候,正是进行心理疏导的最好时机。在进行心理疏导时,一定要多谈学生的优点,长处,做过的好事,取得的成绩;谈学生的不足时,注意方式,语气和蔼,耐心细致,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教育对策四:进行他们能适应的挫折训练、心理承受训练、耐力训练、生存训练。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科学性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在思想上高要求,学习上巧要求,行为上严要求,生活上多要求。心理健康教育不能误认为是哄、惯、宠,管理上要人性化,要宽严得当,也要奖罚分明。
心理健康教育课要从实践出发,要按照社会对学生的要求去开展模拟训练,让心理健康教育从课堂中走出来,走到实际生活中去,去吃苦,去经受各种磨练和考验。
教育对策五:把心理健康教育延伸到学生家庭。
有许多家长没有正确的教育方法,管教中多为随意性、简单性、粗暴性和感情用事,所以我们要帮助家长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首先我们要通过有效手段提高家长的素质,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其次是帮助家长了解孩子心理,用科学的教育方法教育孩子,协助家长解决学生在行为习惯、人际关系、意志品质方面存在的问题。其三,班任与家长要沟通,相互配合,携起手来,形成合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良好发展。
教师要叮嘱家长做到:不唠叨,不要总围着一个问题说个没完;不比较,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比较;不食言,答应的事情一定要做到;有耐性,不要简单粗暴;公正性,决不能偏袒护自己的孩子;要放手,让儿女去做事,扶持他们的自信心;少打击,多鼓励,多关爱,不溺爱。另一方面,老师和家长要建立好双边关系,珍贵的友情,会让这个家庭欢笑起来。
教育对策六:营造良好环境、设计美好的情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我们要呼吁政府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占领文化娱乐阵地,充分发挥积极健康的社会导向和引领作用。我们还要树立良好的校风、学风和班风,让尊敬师长、热爱学生、文明礼貌、团结友爱、刻苦学习、积极向上的良好气氛熏陶和感染学生。要精心设计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境,让学生在美好的情境中提高心智、积极进取。
教育对策七: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宣泄、释放和注意力转移。
职业学校的学生正处在心理发育期,幼小的心理十分脆弱,在遇到挫折和打击时,他们没有心理调解的能力,如果没有宣泄和释放的机会,会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对学生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我们要教他们学会“倾诉”,在倾诉过程中去宣泄和释放,如果没有找到倾诉的对象,就要学会注意力转移,先想别的事情,把不开心的事情先淡忘,“压力太大学会弯一弯。”
教育对策八:培养阳光心态,做一个“达观”的人。
[论文摘 要] 企业经营开发中的特色化要求主体具有新思维,其目的在于通过由此及彼的多向开发,使企业经营超凡出众,实现最大的增值效益。本文试图探索出企业在经营特色化开发中的新方法。
一、扇形开发新思维
扇形开发新思维——发散思维,它是在一段时期内不拘一格地朝着多种方向去探寻各种不同的方法、途径及答案,呈散射型或分叉型的思维模。由于它较少受传统观念束缚,不轻易苟同于一种现成的说法或不急于归一,且往往能因此出现一些奇思异想,所以也称作“开放式思维”。发散思维,使思维从一种事物发散到多种事物,从而跳出人们固有的思维定势,有助于启发经营,创造灵感。一些企业家借助和运用这种科学的思维方法,创造出了一种扇形开发的经营开拓方式,取得了非同凡响的功效。如美国历经百年风化的自由女神铜像翻新后,现场存有200吨废料难以处理。一个名叫斯塔克的人自告奋勇地承包了这件苦差事。他把废料进行分类使用,把废铜皮改铸成纪念币、废铅铝做纪念尺、水泥块整理成小石碑、把朽木泥巴装在玲珑透明的小盒子里,让大家作为有意义的纪念品选购。这样一来,一文不值、难以处理的垃圾,顿时身价百倍,人们争相选购,200吨垃圾争抢一空,斯塔克也由此大获其利。从这一实例中不难看出,斯塔克就是借助和运用了发散思维,从垃圾这一点,伸展出多向利用的放射线,使开发呈现出扇形状态,从而拓宽了经营开发范围,创出了变废为宝的佳话。
发散思维与扇形开发在企业经营中的运用,不仅仅限于产品开发,在产品营销、人才的多向培养与综合利用等方面都可借助和运用发散思维进行扇形开发。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有不少企业负责人,还未跳出人们固有的单向思维定势,不善于窥一斑而知全豹。在企业经营中,不能由此及彼,因此,市场难以不断拓展扩大,人才难以不断涌现,企业经济效益难以不断提高。所有这一切都表明,要搞好企业各方面的开发,厂长、经理就必须注重自身思维方式的改造,努力跳出固有的那种狭窄、单向的僵化思维定势,学会进行科学的发散思维,在企业经营中,有意识地把自己的思维由一点发散到多点,从而培养起由一事物到多事物的由此及彼、扇形开发的多向思维能力。
二、杂交开发新思维
杂交开发新思维——辐合思维,它是以已有的事实或命题为起点,遵循传统思维逻辑,沿着归一的或单一的方向进行推导,并找到一种合意的答案,这种呈集中型或直线型的思维模式。由于它是在已知前提下从一些事实中引出惟一的或习俗上可接受的最好的结果,所以也称作“求同思维”。辐合思维使思维主体将多路思维集中向一个中心点,从所给予的信息中产生逻辑的结论,这种创新思维对于开拓新特色,创出超凡出众的新优势,具有点石成金之功效。因此,它得到了许多企业家的青睐,尤其在新产品开发中运用较多,成效卓著。如江苏省宝应市的一些厂家,运用辐合思维进行杂交开发,他们掌握了消费者日益重视自身保健和食品需求不断增加两则信息。本来,曾有过利用这两则信息分别研制适销产品的打算,后来,运用辐合思维,将两路思维引向一个交结点,杂交创新,培育出了药膳疗效食品。投入市场后,受到消费这的广泛欢迎,并飘扬过海,出口创汇。此外,如把人们爱香、爱美和服装日趋高档化引出的开发思维辐集到一点,杂交培育出既香又美的微囊上香剂羽绒服;把富裕起来的人们爱旅游和爱美容两则信息勾起的开发思维辐集到一点,杂交培育出小巧玲珑、便于携带的旅游化妆盒;把城市环境污染亟待清除和建筑材料正朝隔音、保温、抗压方向发展引出的开发思维,辐集到一点,杂交培育出一种以城市垃圾为原料的新型建筑装饰材料,等等。
运用辐合思维杂交创新,需要掌握抽象、概括、判断的基本功,还要有能力把遐想千里的各路思维牵引回来,在思维交结点发起攻势。在思维攻势中,还要进行多侧面、多角度的深度思考,不但在时间上要连续不断,而且在空间上还要组织好“火力网”。不少企业家,善于运用辐合思维,使经营谋划中纷繁复杂的思维资料,得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发挥出提纲挈领、收拢梳理、集中使用的功能,进而使思路逐步清晰、理顺,本质渐渐显露,最终在一点上取得突破。
辐合思维对于企业确定营销地域、扩大外引横联、制定发展战略和实施多角化经营等,都具有现实的指导价值。因此,目前对辐合思维的运用偏狭,影响了企业经营创造性的广度开发和深度延伸。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撼。好在许多企业已看到了这一点。随着创新思维在企业经营中越来越多地运用,辐合思维、杂交创新的领域定会越来越宽广,在企业经营的创造性活动中,一定会发挥出更大的促进作用。
三、反求开发新思维
反求开发新思维——逆反思维,它是经营者根据人在特殊情况下产生的逆反心理,进行不同于常规的经营变革,并贯穿始终的思维。逆反思维广泛存在于人类思维所涉及的一切认识领域和创造性活动范围之中。比如自然语言中的反问、反语、反讽、反驳等形式,直接表现着逆反思维方式;生活中的居安思危、存不忘亡、从坏处着想、向最好处努力等格言,也同样反映着逆反思维;科学研究中的反证法、归谬法、溯因法、证伪法等方法,也属于对逆反思维的运用。从人类认识史上看,逆反思维的表现也是十分普遍的。历史上许多具有创新性和革命性的学说、思想,往往都是运用逆反思维方式提出并建立起来的。比如哥白尼的日新说逆反于地心说;卢梭关于自由、平等和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思想逆反于封建专制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逆反于传统心理学和传统道德规范等等。在中国思想史上,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说,则最突出地运用了逆反思维。道家所主张的“无为而有为”、“柔弱胜刚强”的“弱者”哲学,导致了在社会价值观、人生哲学、处事原则等方面逆反于儒家的思维模式和习惯心态,从反面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在社会实践的各个领域中,逆反思维的应用也是十分普遍的。比如公安干警对案情的反向推理;企业产品设计者对竞争产品进行拆卸、破坏的反求工程试验;政治、军事中的以退为进、声东击西、欲擒故纵、以柔克刚、无为而治、不战而胜等等均为运用逆反思维的典型例证。
这种思维不同于常人常规的正向思维,而是反其道而行之。因为思维方向的独特,所以在经营中常常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特别在消化和引进技术时,它的应用更有非凡的功效。如有一家工厂,在引进工作中,注重通过逆反思维进行反求,对引进的德国先进产品,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科学分析和研究,从而洞察了该产品的结构、材料、工艺装配和包装使用等各系统的内部状况,掌握了德国的先进技术,并根据掌握的技术自觉向其他产品转移,在大量的反求工程中举一反三,开发出了不少新产品,取得了较好的引进效益。逆反思维与反求开发,是在知其然的基础上进一步知其所以然的科学分析和研究。要掌握这门技术,既要坚持全面分析研究,对尽可能多的同类产品进行反求;又要坚持系统分析研究,对一个产品的结构、材料、工艺装配和包装使用等各系统都进行反求;还要进行深入分析研究,不仅看外观,同时运用一切科学测试和分析手段,深入了解其内部结构,通过破坏性研究作深入反求。特别要大力加强测试、分析、计算技术,以求掌握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精髓,并融会贯通,在增强消化机能、提高引进效益中,真正发挥点石成金的积极作用。
四、个性开发新思维
个性开发新思维——求异思维,它是一种具有创造意义的思维方式,是对同一个问题探求不同的甚至是独特答案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其核心在于相同当中找不同,统一当中找差别。所以,它更加关注现象之间的不同性、特殊性,更加关注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的不一致性;它善于打破和超越思维常规,对一些“完善”的事物或书本上的理论进行清理和更新,不惟权威、不惟书本、不惟经验、不惟众。求异常常表现为方法的另辟蹊径、对异常的敏感性以及思维的独立性。
求异思维在企业经营中的使用频率较高,而且运用范围也比较广泛,特别在一些企业的个性化经营中,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如十分精于新产品开发和销售的德国企业,就很注重运用求异思维指导个性开发。该国有一个补齐公司,专门生产和出售消费者在别处无法买到的商品,如六指头手套、少一只袖子的西装、跛足者皮鞋、断腿者裤子等,都可以在那里补齐。这种迥别于他人的特异经营,收到了良好效果,许多特异消费者慕名前来,企业生意很是兴隆。由此可见,求异思维指导下的个性开发,的确是在竞争中取胜的一个高招。它非同于寻常和有异于传统的开发方式,带有明显的创造性特色,取得了“以特为贵,以异为俏”的市场竞争优势。
求异思维与个性开发技艺,说出来并不神秘。在企业创造实践中,外延很大,除指产品的功能、款式创新外,还包括质量优、价格廉等等。通俗地讲,这一技艺,就是企业界都很熟悉的“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多,人多我优,人优我廉”的竞争术,不过它在许多方面更多地采用了“人弃我取”的经营方针,因而,更有效地坚持了求异思维的创造真谛。近来,一些发达国家企业,又创出了“人易我难”的求异思维路子,他们上的新品,都是别人很难上得去的高新技术含量产品,因而站到了技术竞争的制高点,使产品的个性化特色更加具有时代性和先进性。利用创出名牌这一新潮竞争手段制胜市场,也是新形势下求异思维和个性开发的好路子。
反求开发新思维——逆反思维,它是经营者根据人在特殊情况下产生的逆反心理,进行不同于常规的经营变革,并贯穿始终的思维。逆反思维广泛存在于人类思维所涉及的一切认识领域和创造性活动范围之中。比如自然语言中的反问、反语、反讽、反驳等形式,直接表现着逆反思维方式;生活中的居安思危、存不忘亡、从坏处着想、向最好处努力等格言,也同样反映着逆反思维;科学研究中的反证法、归谬法、溯因法、证伪法等方法,也属于对逆反思维的运用。从人类认识史上看,逆反思维的表现也是十分普遍的。历史上许多具有创新性和革命性的学说、思想,往往都是运用逆反思维方式提出并建立起来的。比如哥白尼的日新说逆反于地心说;卢梭关于自由、平等和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思想逆反于封建专制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逆反于传统心理学和传统道德规范等等。在中国思想史上,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说,则最突出地运用了逆反思维。道家所主张的“无为而有为”、“柔弱胜刚强”的“弱者”哲学,导致了在社会价值观、人生哲学、处事原则等方面逆反于儒家的思维模式和习惯心态,从反面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在社会实践的各个领域中,逆反思维的应用也是十分普遍的。比如公安干警对案情的反向推理;企业产品设计者对竞争产品进行拆卸、破坏的反求工程试验;政治、军事中的以退为进、声东击西、欲擒故纵、以柔克刚、无为而治、不战而胜等等均为运用逆反思维的典型例证。
这种思维不同于常人常规的正向思维,而是反其道而行之。因为思维方向的独特,所以在经营中常常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特别在消化和引进技术时,它的应用更有非凡的功效。如有一家工厂,在引进工作中,注重通过逆反思维进行反求,对引进的德国先进产品,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科学分析和研究,从而洞察了该产品的结构、材料、工艺装配和包装使用等各系统的内部状况,掌握了德国的先进技术,并根据掌握的技术自觉向其他产品转移,在大量的反求工程中举一反三,开发出了不少新产品,取得了较好的引进效益。逆反思维与反求开发,是在知其然的基础上进一步知其所以然的科学分析和研究。要掌握这门技术,既要坚持全面分析研究,对尽可能多的同类产品进行反求;又要坚持系统分析研究,对一个产品的结构、材料、工艺装配和包装使用等各系统都进行反求;还要进行深入分析研究,不仅看外观,同时运用一切科学测试和分析手段,深入了解其内部结构,通过破坏性研究作深入反求。特别要大力加强测试、分析、计算技术,以求掌握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精髓,并融会贯通,在增强消化机能、提高引进效益中,真正发挥点石成金的积极作用。
四、个性开发新思维
个性开发新思维——求异思维,它是一种具有创造意义的思维方式,是对同一个问题探求不同的甚至是独特答案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其核心在于相同当中找不同,统一当中找差别。所以,它更加关注现象之间的不同性、特殊性,更加关注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的不一致性;它善于打破和超越思维常规,对一些“完善”的事物或书本上的理论进行清理和更新,不惟权威、不惟书本、不惟经验、不惟众。求异常常表现为方法的另辟蹊径、对异常的敏感性以及思维的独立性。
【关键词】中职生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1-0177-02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推进,中职教育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也愈发凸显。通过为社会培养大量的技能型人才,中职教育发挥了它的社会服务功能。但由于与普通教育存在较大差别,中职教育培养的技能型人才在心理特征方面存在着特殊性,并且出现了心理特征偏离常态的现象,并严重制约了其培养对象——中职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因此需要加强对中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在研究中职院校学生心理特征及其形成原因的基础上,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为中职生的健康发展提供重要的指导。
一 关于中职生心理健康现状的研究
目前,国内学者关于中职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多集中于对中职生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并从心理现象不同的维度出发对中职生的心理健康进行了总结分析。
当今社会,中职生往往被视为特殊的学生群体,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尚未成熟,社会阅历上缺乏经验,还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严峻的就业形势,这就使得部分中职生心理健康出现了严重问题。郑亚丽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目前中职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有:自卑心理严重、社交能力欠缺、逆反心理强烈、盲目追求个性、自控能力较差。周小红在《浅谈中职学生的心理特征与培养思路》中指出,除了自卑心理严重、社交能力欠缺、逆反心理强烈等问题外,中职生还存在虚荣心强、适应能力差等心理问题。与其他学者不同的是,周小红还调查研究了中职生的积极性心理特征,发现中职生积极心理品质得分最高的维度为人际维度,这一结果表明中职生发展最好的是爱、心灵触动和信念希望,这为中职生的教育管理提供了切入点和启示意义。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也有不少学者通过抽样调查的方式对中职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研究。李梦卿和徐燕萍采用问卷调查和部分访谈的方式对辽宁、安徽、湖北、山西、广西、云南等东、中、西部七省(自治区)1100名中职生进行了随机调查,结果发现中职生在抑郁、自尊、学习心理、人际交往心理、就业心理等方面均存在一定问题。张阿敏的《关于中职生问题行为与社会支持关系的调查》一文通过采用青少年问题行为自评问卷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374名职业院校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中职生普遍存在问题行为。除了在心理问题类型方面进行研究,还有学者对中职生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进行了研究,邹玉玲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总检出率为25.50%,其中存在轻度心理问题的学生为24.27%,存在中度心理问题的学生为0.67%,存在重度心理问题的学生为0.56%。
国内学者对中职生心理特征的研究显示当前中职生的心理问题较多,是一个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群体。
二 关于中职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研究
国内学者从中职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家庭教育的缺位、学校相关教育的缺失等方面对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形成进行了诠释。
青少年时期,尤其是在职中高一和高二阶段,正是学生的“心理危险期”。在这个时期,他们生理发育迅速,而心理发育迟缓,身心发展失衡,形成生理“早熟”和心理“晚熟”现象。他们精力旺盛,感情丰富,但又具有冲动性,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王海霞在《中职学生心理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中指出,面对就业难的社会现实,中职生大多还没能形成自我同一性,没有明确的自我意识,也没有很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因此对未来无所适从。中职生的迷茫心理和因身心发展的失衡所带来的心理问题本来可以通过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得以解决,但从现实情况来看,部分这两种教育不仅没有形成教育合力,反而激发了中职生心理问题的形成。
从学校教育的层面来看,部分学校刻意追求升学率而忽视对学生心理状况的关注:一些教师忽视学生身心特点,采
用不当的方法教育学生,对学生体罚、心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使不少学生产生偏激、自卑的心理。而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也面临体系不完善、形式单一、专业师资力量缺乏等问题,不能在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提供有效的心理辅导。从家庭教育的层面来说,不好的家庭环境和不当的教养方式都会影响中职生的心理健康。和香月在其硕士论文《邢台市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中指出,父母对孩子的溺爱、亲子间沟通的缺乏、父母对孩子过低的期望及放任自如的教养方式都容易导致中职生出现认知、行为等方面的问题。高红琴在其《对我国中职生家庭教育的反思》一文中也指出,家庭教育环境差、家庭教育的责任转移是当前中职生家庭教育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魏克芹对中职生危险行为与家庭功能的调查研究表明,家庭功能与有意伤害、自杀、吸烟等危险行为都有显著的负相关。另外,宝炎兵在其硕士论文《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中指出,作为社会心理环境的社会风气对中职生的心理也有不良影响。
三 关于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研究
1.关于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研究
从目前国内学者对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研究发现,学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界定多为增强学生的人际适应性、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理品质、健全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对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中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重点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帮助学生解决在成长、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心理困惑和心理行为问题,并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指导与咨询,提供必要的援助,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苏锦玲的《在中职校的德育工作中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心理品质,从而使学生的人格能够健全发展。赵登绍的《自我概念在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一文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要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和客观评价自己的能力、通过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2.关于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与方法的研究
当今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正从“传统单一式”向“现代多样式”转变,从“消极矫正式”向“积极发展式”转型,从“求助救助式”向“助人自助式”转轨,从“单向灌输式”向“互动体验式”转向,从“零散平面式”向“整合立体式”转换,从“封闭自主式”向“开放渗透式”转化。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需要坚持不懈地进行,仅靠学校单方面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家庭、社会积极配合和共同参与,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郭淑芹在《关于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一文中指出,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咨询、培养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改进德育课教学方式等途径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引导。崔景贵和黄亮从积极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和建构主义心理学的理论视角出发,倡导学校建立以积极型、主体性、发展性、自助式、青春期、职业类、文化层、网络化和整合态为要素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说,可以通过唤醒家长的责任感、指导家长正确地实施家庭教育的方式来增强父母的家庭教育意识、获得教育孩子的方法。赵登绍的《自我概念在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从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性进行研究,认为中等职业学校应构建个人—学校—家庭—社会四位一体的教育网络,树立实践光荣的文化氛围,完善实验实习条件,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自我,提高自信心,以培养积极的自我概念来达到提高学生健康水平的目的。王志洲等人的《中职心育课之“三激”模式建构与操作范式研究》中指出,要建立“三激”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教师本着激活、激发和激励的原则来建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心理体验,进而激励学生的心理成长。王海霞指出,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要以自信教育为主,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重新发现自身的优点和潜能,对未来充满信心,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四 关于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评价
目前,国内学者关于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研究很多,而且也做出了很大的成就。但这些研究大多是理论层面上的,既有的调查研究也只是在抽样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从研究思路来看,国内学者的研究大多是沿袭着“问题、原因、对策”的思路进行。但由于“对策”的提出只是以心理问题的假设为依据的,所以“对策”的时效性可能会降低。另外,微观研究较少。既有的研究虽然提出了中职院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策略,但是这些策略大都因为比较宏观而难以落实到具体方法层面。其次,中职生的心理特征还与社会影响有关。但是目前研究社会影响对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果较少,对社会、学校、家庭三者在中职生心理健康合力方面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
在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要的今天,教师应紧随心理科学发展的步伐,不断创新与发展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积极实践,着力建构高起点、有特色、可操作的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以促进中职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郑亚丽.当代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3(1)
[2]邹玉玲等.全员参与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讨[J].校园心理,2010(4)
[3]郭淑芹.关于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J].学苑教育,2013(3)
[4]李梦卿、徐燕萍.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管视与对策——基于对我国七省(自治区)中职学生抽样调查的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2(4)
[5]魏克芹.中职生危险行为与家庭功能的关系[J].商场现代化(学术版).2005(6)
[6]教育部《关于印发的通知》,2004.7
[7]崔景贵、黄亮.当代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理论构建[J].理论经纬,2013(7)
[关键词] 急诊科; 护士; 心理评估; 干预对策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5-163-01
1 急诊科护理人员基本要求
1.1 素质要求
1.1.1 心理素质:要求护士具有一定的心理素质,敢于正视矛盾,善于调节和管理情绪,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恢复正常心态,这些均有助于护士尽善尽美做好护理工作,赢得患者的信任和遵重。
1.1.2 文化素质:要求护士有广博的人文知识和广泛的兴趣爱好,了解和尊重少数民族患者的地域风俗习惯及、饮食文化等。
1.1.3 礼仪修养:要求护士的站、坐、走姿、持物及对话姿势大方、得体、有美感。工作中优雅的仪表仪态和文明用语,可以充分体现高素质的护理队伍形象。
1.2 技能要求 要求护士具有坚实的基础护理技能、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管理协调能力和本专业领域的拓新能力。能够熟练地完成临床常用护理技能操作;能参与病室的人性化管理、协调护患 ,学习掌握病房常用设施的维护、维修和保养;具有科研意识和写作能力,能主动查阅相关文献了解本专业的新理论新动态新问题,撰写论文,总结经验。
2 急诊科护理人员常见心理缺陷类型
2.1 自卑型 护理人员每天面对的人群“非富即贵”,难免会产生心理落差和自卑情绪该型主要表现为在患者面前畏首畏脚,不敢直视患者,不能与患者流利沟通等。
2.2 逆反型 部分护理人员在为急诊救诊的患者服务过程中,刻意维护自尊,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主要表现为与患者“顶牛”、“对着干”。
2.3 盲从型 具有盲从心理的护理人员对工作缺乏主动性,在“强势”的患者和上级领导之间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主见。
2.4 家长型 此类护理人员多为业务能力强的骨干人员,认为每一项护理工作都是对患者有益的,患者必须无条件的服从护理人员的要求和安排。
3 心理缺陷原因分析 急诊科护理人员心理缺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护理人员个体因素,也有社会环境造成的普遍因素。
3.1 个体因素 由于个人生活、成长的背景和环境不同,其人格特点也千差万别,有的自我认识不足,过低评估自己,缺乏自信心,容易形成自卑心理;有的工作生活过于顺利,没经历过失败和挫折,心理防御能力低,心理调节能力差,各种焦虑、对立情绪长期积累,容易形成逆反心理;有的是对工作缺乏兴趣和热情,仅仅把工作当作谋生的手段,作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容易产生盲从心理;还有个别护理人员由于自身某种条件优于常人,过度的自我相信,容易产生家长心理。
3.2 社会因素 护理人员所面临的各种社会问题、心理问题等都不是一个孤立现象,而是与护理人员的生活环境、工作压力、社会支持等有密切的关系[2]。
3.2.1 医患需求差异 急诊科服务的对象各有差异包括各个层次的领导干部、外宾公司企业老总、海外侨胞等,文化素质各有高低,对医疗护理的需求也有不同,往往因为护理人员细小的失误都可引起急诊患者的强烈反应,医患关系紧张程度要远远高于其他科室;加之社会舆论导向问题以及医疗制度的改革,新《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举证倒置制度,使护理人员处于被动位置,护士面临工作和举证的双重压力,紧张水平和紧张反应性增高,表现出不耐烦、易怒、言谈举止失常,长此以往必然导致护理心理失衡。
3.2 2 新旧两种护理观念的冲突 传统的生物医药模式已发展为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临床护理模式更崇尚整体护理,医疗护理服务已不再局限于病人本身,更加侧重于患者心理护理。多数护理人员学历水平不高,人文知识浅薄,社会沟通能力差,不能满足患者多元文化护理的需求。同时护士自身期望的“白衣天使”与现实工作中的“高级保姆”形成鲜明反差,不同程度地影响到护理人员的工作态度和热情。
3.2.3 护理人员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 在传统的护理工作中,护士首先是专业人员,其自身价值突出体现在技术能力上;在急诊工作中,服务功能远远超出了技术工作,很多生活上的琐事也要由护理人员完成,大大地增加了工作量。同时,由于多数医院人员编制不足,护理人员倒班多,身心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
4 心理评估 定期开展心理评估,建立评估档案,完善心理干预机制是有效缓解急诊护士心理压力,增强护理人员对待工作和生活的热情,培养护理人员开朗、谨慎、豁达的心理素质的有重要手段,对提高急诊科护理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4.1 评估目的 及时有效的心理评估是掌握护理人员心理动态,为制定心理疏导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4 2 评估对象 急诊科临床护理及护理管理人员
4.3 评估内容 心理紧张度、心理耐受度、心理压力来源及原因。
4 4 评估方法 观察、调查和心理测验。
4.5 评估要求 评估项目科学、评估指标量化、评估结果保密。
5 干预措施
5.1 岗前教育和岗位培训 加强急诊科护理人员岗前教育和在岗培训,可以有效预防护理工作失误,增强护理人员心理防御意识,提高自我心理疏导能力,增强自信心,从而减少心理缺陷发生的几率。
5.2 构建和谐团队 急诊科护理人员心理缺陷表面上是个体问题,实际上是护理团队的整体隐患。团队的领导者应该象对待每个家庭成员一样等待、关心每一个护理人员。能够及时发现苗头,有效开导、努力营造宽松、愉悦、团结、奋进的工作氛围,定期组织开展会餐、郊游等方式放松心情,缓解压力。
5.3 大力弘扬护理工作重要意义,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 医院要充分利用5-12护士节、护理技能竞赛、年终评优等敏感工作上突出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充分展示护理人员的风采,树立榜样、带动群众。
6 小结 总之,由于急诊工作的特殊性,要求急诊科护士应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和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积极倡导“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同时也要关注护士、信任护士、理解护士;医院要在现有人力资源的前提下,用人所长,充分发挥每一个护理人员的积极性,不断选拔优秀护理人员,充实到急诊救诊的第一线,促进急诊工作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祚燕,等.急诊科护士职业素质要求及现状分析[J].华西医学,2008.3.
[2] 温馨浅谈护士的职业素质[J].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 2007,14. [3] 王雅芳.急诊护理工作应激对护士健康的影响及对策[J].护理杂志,2002,19(2):81-82.
[4] 何贵蓉,李小妹,顾炜,等.护理工作压力源及压力程度的研究现状[J].护理学杂志,2001,16(11):700-701.
[5] 戴琴,冯正直,谢刚敏.重症监护病房护士工作压力源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 2002,37(7):490.
[6] 扬鸿芳.护理人员不良心理状态原因分析及改善对策[J].河北护理杂志,2002,7(1):30-31.
[7] 俞立农,何志成.护理职业冷漠的危害性及对策[J].医院管理杂志,2000,7(3):206-207.
[8]周晓琴,蔡春岚,陈命家.护理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人格特征分析[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6,12(6):443.
关键词:心理理论;声乐教学;音乐
1.前言
在声乐教学中,学生的歌唱过程是体现声乐技巧、心理素质、艺术修养等的质量。“歌唱是高级心理活动现象之一”这句话是伊.卡.那查连柯说的,歌唱的技巧学习固然重要,但是这并不是声乐学习的全部。关键的要素在于学习声乐技巧的过程,一个人的声乐学习和心理素质要关联在一起的,学生在演唱时的基础知识、控制能力、对音乐的享受和想象能力等都是应该掌握的。歌唱的质量要领是思维的转动,思维对歌唱时有着主导因素,声乐教学在研究学生心理因素的规律变化上,有助于声乐教学的实施和学生歌唱表现。无论是声乐心理理论还是声乐的实践活动中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2.教学声乐的前提是让学生心理放松
声乐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学生的歌唱技巧,情感控制能力,这些在声乐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多听,练习,想象,感受等学习歌唱时得到的最好状态[1]。教师在教学时加以声乐技巧的示范能给学生得到很大的启发,但是学生在教师启示中只能用听觉来感受。学生在学习时让教师通过示范、描述等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想象,凭着想象学生可以利用自己声带来进行歌唱练习,使声带在歌唱中找到最佳歌唱的方法。因此,声乐教师利用生动的比喻,形象的描述让学生利用思维映像感受到声乐的发声,尝试着调整自身的歌唱器官,使学生在教学中实践歌唱时的声音达到教师的要求。
由于个人自身的学习状态不同,学生对学习的理解和对音乐的感受力也不同,一样是听同个教师教学,但对于教师的比喻启发,对于学生有的能理解有的不能理解。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能力不同,应用不同的生动比喻,让学生得到理解、掌握声乐技巧。教师应用生动的教学方法来启发学生的能力,使得学生能很好的掌握声乐技巧心情自然而然变得愉悦,在以后的学习中能更积极的学习。
3.在声乐教学中了解和控制学生焦虑心理
当一个人过于紧张,忧虑,害怕时综合起来的心情称为焦虑状态,刚开始练习歌唱的学生最容易出现这个种心情,往往因为焦虑而发挥不正常。学生对自己本身没有信心,因为这种心理因素导致学生的歌唱状态不好,教师在教学时注意观察学生歌唱状态,适当的帮助学生调整心理状况。但是怎样增强学生的自信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呢?教师可以实行肯定和鼓励的方式来增强学生对自己的自信心。举个例子:让学生的声带放开。教师安排学生先进行大声地说话,声音是歌唱的最基本要求,学生在大声说话时听到自己的声音既饱满又宏亮,教师又加以肯定,学生们就开始有自信,歌唱时嘴巴自然地张开了,声带就能通畅的传出声音。对于刚来学习的学生有过努力或是小小的进步,教师给予及时的鼓励学生继续加油。教师鼓励的认可便是学生对自己的肯定,学生心情也会变得愉悦了。放松心理的学生歌唱状况也会变好,学生有了进步才会进一步的尝试,以便找到歌唱轻松自如的最佳状态。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了解学生的心理,激发学生的激情,使学生精神饱满、感情充沛、信心十足,这样使学生发声器官、呼吸、肌肉都能积极运作,在这种良好的状况下学生显然易于掌握歌唱的技巧,既能发出自然美妙的声音来[2]。
4.在教学中发掘学生的想象
声乐学是一门抽象的艺术课程,它是可以利用想象力这种琢磨不透的思想去学习和掌握的。教学声乐技巧也可以利用这种的无形想象力创造出来,在许多的歌唱者表演时经常会看到他们闭着眼睛在演唱,那是因为歌唱者在想象音乐的情景,通过想象歌唱者领会到歌曲的情感,使得唱出来歌曲更加动听。教师为了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可以运用具有丰富形象的话语情景让学生尽情的发挥想象能力,这样有助于学生掌握精准的唱法。学生在进行高位置共鸣的认识中,教师可以运用如“打开毛孔,感受空气,声音的感觉等”富有形象的语言描述,让学生很快的了解什么是头腔共鸣[3]。因此,教师运用丰富形象的语言引领学生进行思维转变,开展想象力,更有教师的演唱示范,让学生在学校中更好的掌握声乐知识。
在教学中教师利用丰富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可以更具体的说这是在激发学生们的创造能力,为学生的将来演出创造新的成绩。
5.结束语
现代的声乐教学将心理学理论融入到其中,在声乐教学中对学生歌唱时的心理变化,进行探讨、观察形成心理变化的原因,注意学生进行心理变化的发展过程。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的感受、思想、状态等心理过程,这些因素都是因人而异的,教师进行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掌握能力、展现的气质、性格的表现等多方面的进行了解,研究不同学生适用的不同教学方法。进行学生在歌唱时的心理的改变调节,有利于学生对声乐学这一抽象的课程进行了解,以便提高声乐教学的质量,最终使得学生得到歌唱技巧水平更好更快的提高,从而使学生们在声乐学习上达到更高的艺术境界。(作者单位:驻马店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张密丽.气质类型与演唱风格对应关系谈[期刊论文]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4):35-38.
关键词: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管理理念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7-0238-02
研究生的教育质量一直是理论界和管理工作的关注热点,特别是研究生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以来,关于研究生教育质量滑坡的关注也越来越多。作为与研究生教育质量密切相关的管理工作,也自然而然地成为关注的重点。通过实施过程管理来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也受到了许多理论工作者和管理一线人员的青睐。但是,从目前来看,地方高校实施过程管理也还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一、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概述
在管理学理论中,过程管理是为弥补目标管理的不足而提出的一个概念。目标管理虽然可以使人们明确组织的目标与工作方向,使组织活动可以紧密围绕目标展开实施。但是,目标管理容易忽略对目标实现过程的管理,产生急功近利的弊端。实施过程管理,通过对目标实现过程的设计、控制和改进等活动,可以通过一系列短期目标的逐步实现切实达成组织的长期目标,从而有效改善目标管理的不足。
从已有的材料来看,当前对于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的实施范围的建议并不完全统一,大致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类型。广义的实施范围主张涵盖了从研究生招生直到毕业的培养全程,狭义的实施范围主张则重点关注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写作过程。
(一)广义的过程管理实施范围
关于广义的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实施范围的建议,谨选取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叶宏在其《过程管理在研究生培养管理中的应用》一文中的论述作为代表:“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工作,是为了实现研究生培养目标,组织导师及相关人员,利用教学资源,保证研究生培养过程顺利完成而实施的系列活动。”综合各种材料,广义的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实施范围可以细化为(研究生招生工作――设计培养方案――制定培养计划――实施课程教学――指导科学实践――中期考核――组织论文选题、开题――论文写作中期检查――论文评审、答辩等)诸多密切联系的环节,各个环节相互衔接,任何一个环节的工作失误和缺失都会对整个的研究生培养工作带来重大的影响。因此,必须保证对各环节和相关要素实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及时发现、解决问题和偏差,从而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二)狭义的过程管理工作内容理解
关于狭义的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实施范围的主张比较少,基本都着眼于学位论文的写作过程管理。这种主张与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重要性有着密切联系。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写作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重要环节,是研究生获取学位的重要依据和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因此,作为最能够综合反映研究生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学位论文,必然成为研究生管理的重点内容。因此,狭义的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基本着眼于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写作过程管理。
(三)对两种过程管理工作内容理解的分析
关于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的实施范围的不同主张,各有其优缺点。广义的实施范围主张将研究生的整个培养过程纳入过程管理工作范围,可以对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各个环节和相关要素进行全程管理和监督,能够较好地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但是将整个研究生培养过程纳入过程管理的工作范围,需要处理的关系主体就比较多,容易出现权责不明的问题,管理工作的内容也会相应的比较庞大复杂,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较多的工作人员,不同的工作内容也对工作人员提出不同的要求,带来较大的工作压力。
狭义的实施范围的主张,工作目标比较明确,集中于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写作,操作性比较强,需要处理的关系主体也比较少。但是,由于没有将学位论文写作之前的环节纳入过程管理的实施范围,相应的缺乏整体规划,不能够保证前期环节的实施质量。由于狭义的过程管理实施范围内含于广义的实施范围,故而拟选取广义的实施范围展开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思考与对策。
二、地方高校实施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可能遇到的困难
地方高校实施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从改进管理工作的角度来改善和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确实能够起到较好的作用。但是实施过程管理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而且实施过程管理也会遇到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认真地思考和对待。
(一)招生自不足
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始于招生,对于地方高校而言,招收高质量的考生意义重大。但是,目前来看,地方高校多是实行全国统考招生,自主招生的比例较小,报考地方高校的考生在数量上和质量上与重点院校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调剂考生占地方高校研究生录取的比例还比较大。而为了实现招生计划,地方高校的录取分数基本上与国家线相当。因此,作为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的第一个环节,地方高校的工作就面临着招生自不足、生源质量较低等困难和挑战。
(二)管理理念比较落后
管理理念是管理制度设计和实际运作的理论基础和价值指导。当前我国地方高校的管理理念偏重于刚性管理,通过制定各种规范约束研究生的学习和生活,这样做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约束型管理带来的逆反心理。
研究生教育作为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最高层次的学历教育,其教育对象都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成年人,他们都具有较强获得尊重和信任的心理,在学习和生活中强调个人自主。但是刚性的管理理念给予他们太多的约束和不信任,由此带来的是研究生群体的逆反和不满情绪的累积,以及管理人员和研究生群体之间彼此越来越不信任的恶性循环。给研究生的管理工作带来较大的压力和挑战。
而实施过程管理,将研究生的培养细化为诸多环节和步骤,与研究生管理理念没有直接的交集,并不能带来研究生管理理念的更新。如果是在刚性管理理念的指导下实施过程管理,恐怕会给大多数的研究生带来更多的约束感,引起更多的不满。
(三)管理内容和管理手段片面化
当前研究生的管理内容比较侧重于教学管理,而在日常教学管理中又局限于出勤率的抽查,而对于教学的其他内容的管理则有较大的欠缺。对于研究生的生活管理、学术管理、实验室管理等方面,一般也都只有一些陈旧的上线要求或者刚性的条例约束。总之,在研究生的管理内容方面,约束型的管理远多于服务型的管理,由此,很容易将管理人员与研究生置于对立面,事实上不利于研究生的管理工作。
管理手段方面,当前研究生的管理工作中运用的手段比较单一,多为惩罚性管理手段,比如缺勤次数超过规定则不允许参加考试、开学不能及时报到者予以通报批评等等类似手段。而事实上,作为具有独立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的研究生,对于自己的学业有着符合自身特点的规划,过多地惩罚性干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生的自由发展。而在研究生需要的支持方面,服务性的管理手段却不是很多。
三、更新管理理念实施服务型过程管理的思考
(一)更新管理理念实行柔性化管理
刚性的管理理念,偏重于以惩罚性的管理手段在教学管理中约束研究生,各种条例和指令使得学校管理人员与其他管理主体之间、与研究生之间的关系存在一定的对立和不信任,对于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有着一定的消极作用。因此,采取柔性的管理理念,放弃管理人员的“官”的思想,采取民主化、人性化的多元手段努力为研究生的发展提供和谐的氛围。对于原则性的质量要求,坚持制度约束,而对于研究生的生活管理和学术管理则尽量的采用民主化的服务性手段,通过与导师以及其他管理主体的密切配合与合作,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为其发展提供支持和帮助。
(二)实施服务型过程管理的思考
在新的柔性管理理念的指导下,将过程管理细化到研究生培养的全程,不仅仅是前面提到的仅仅局限于教学管理的过程管理,而是包含教学管理、生活管理、学术管理等较为全面的过程管理,为研究生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实施服务型的全面过程管理,需要针对研究生的整个学业发展过程各个阶段的不同特点,以民主化的管理决策,调动其他管理主体的合作以及研究生自我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积极开展工作,最终达至以服务性和引导性管理手段,激发研究生自我约束和管理的良好状态。以学制三年的研究生培养过程为例,在研究生培养的各个阶段应当分别侧重开展如下活动。
1.入校新生的引导性管理
在研究生新生入校之初,由于他们对研究生生活特点还不熟悉,还不了解研究生需要遵守的各种规范,因此及时开设一定学时的学业规划指导课程就显得尤为必要。通过开设学业规划指导课程,使新入校研究生及时了解掌握研究生生活的特点、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的结构、导师队伍的组成,以及研究生应当遵守的各种规范和专业老师推荐的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引导新入校研究生制定自己的学业规划,明确学习目标,为后续的教育培养工作奠定较好的基础。
2.二年级的指导性管理
当研究生对研究生生活较为熟悉,基本明确自己的研究兴趣和方向以后,应当鼓励研究生积极开展研究工作,通过组织研究生学术论坛等类似活动为研究生的研究工作提供支持和帮助。鼓励研究生发表自己的学术成果。引导研究生明确自己的毕业去向,对于分别侧重选择考博或就业的研究生提供不同的服务和帮助,为研究生的后续发展出谋划策。
3.毕业生的服务型管理
对于毕业生而言,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毕业论文答辩和毕业的去向。对于毕业论文的管理工作,本阶段需要按照学位论文的写作管理程序,顺次展开过程管理的各项内容,保证毕业生及时、高效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工作。另一项工作就是毕业生的就业服务,此类工作,一方面要依据相关的工作计划和管理制度开展。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毕业生的需要,最大限度地为他们提供便利和服务。
参考文献:
[1]金云学,书,郭宇航.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现状分析与对策浅谈[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0).
[2]李伟,彭彬,胡承孝.教育质量视阈下高校研究生管理创新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9,(4).
[3]鲁萍.对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思考[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