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社会现象议论文

社会现象议论文

时间:2023-03-24 15:04:0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社会现象议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社会现象议论文

第1篇

议论文多为一幅图,有时也有两幅,这类作文的时态通常用一般现在时,可以分三段写。一般第一段先描述看图内容。第二段描述从图中影射出的社会现象。第三段则针对这种社会现象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下面请看这幅图:

第一步:审题

审题时要观透文字信息和图画信息,列出要点:先描述图的内容。如1.网吧;2.双叉从招牌上掉下来;3.成绩差;4.对学生有害无益。然后描述存在的社会现象,如:一些学生上网成瘾以及沉溺于网吧有哪些不利因素。把这些要点找出来。5.上网成瘾;6.学生学习不集中;7.学习成绩差;8.浪费时间;9.很有可能交友不当;10.对学习失去兴趣;11.成绩不及格。

第二步:以词及点,用一两个单词或短语写出每句话的细节要点

1. a net bar

2. a couple of crosses falling from the sign board

3. become poor in study

4. do more harm than good

5. be addicted to the computer games

6. can’t focus their attention on their studies

7. give rise to their bad academic performance

8. waste a lot of time

9. be likely to make friends with bad guys

10. lost interest in study

11. get low scores in exams

第三步:联词成句,将上述要点的词语扩展成句子

1. A boy stands under a sign board of a net bar.

2. On his paper are a couple of crosses falling from the sign board.

3. He is poor in study.

4. Going to net bars will do more harm than good.

5. Some students are addicted to the computer games.

6. They can’t focus their attention on their studies.

7. Not listening attentively in class and not doing homework give rise to their bad academic performance.

8. Going to net bars to play computer games wastes a lot of time.

9. Students are likely to make friends with bad guys.

10. They lose interest in study.

11. They will get low scores in exams.

第四步:合并要点,把两句或三句合并成一句,这样文章就会出现高级句式

如,我们可以把1、2、3句合并成并列复合句:A boy stands under a sign board of a net bar and on his paper are a couple of crosses falling from the sign board, which means he becomes poor in study.

把5、6句合并:Students who are addicted to the computer games can’t focus their attention on their studies.

再把10、11句合并成一句:One who has lost interest in study will certainly get low scores in exams.

另外,对文中的现象我们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也可以增加与文中有关的相关信息,如:we should learn a lesson from the boy’s failure. Teenagers can’t go to net bars.

最后联句成文,拓展,注意连贯性,利用一些表示转折、因果、递进等关系的并列连词和过渡词,把句子连接起来,表达到位,按情节发展先后,承上启下整理成文。请看范文:

As is shown in the picture, a boy stands under a sign board of a net bar. On his paper are a couple of crosses falling from the sign board, which means he becomes poor in study.

As far as I am concerned, that the students often go to net bars will do harm to their studies. First, students addicted to the computer games can’t focus their attention on their studies. It is not listening attentively in class and not doing homework that give rise to their bad academic performance. What’s more, going to net bars to play computer games wastes a lot of time which students can make use of to study, such as doing homework, reading books and so on. In addition, Students are likely to make friends with bad guys there who will change their attitude towards learning. One who has lost interest in study will certainly get low scores in exams.

Based on the above reasons,we should learn a lesson from the boy’s failure. We should obey the law that teenagers can’t go to the Internet bars.

高考议论文体裁的英语看图作文提示:

完成这一类作文,首先要看懂图画,搞清题意的要求,要分析画面的主体是什么,背景是什么,画面的表层含义是什么,有没有深层的东西和画龙点睛之笔?总之要从多方面分析读懂图画。尽力找出题意所在。在写作过程中,文章可分为三部分:开头(head)和主体(body)和结尾(conclusion).

开端为第一段:写明话题,亮出个人观点

主体为第二段(Reason A), (Reason B)和(Reason C)

结尾为第三段(Summary)

写作有六步骤:

一、 简要译出要点

二、 扩展成句

三、 合并要点

四、 增加信息

五、 修辞成文

第2篇

何谓“随笔”?金振邦编著的《文章体裁辞典》中说,它是“一种文艺笔法和政论相结合的散文体裁。亦称‘偶感’、‘断想’、‘杂感’等。在工作、学习、生活、社会见闻中,凡是所思、所感,随笔写出,不拘一格。它的特点是夹叙夹议,借事抒情,寓理于事,意味隽永,短小活泼,形式多样”。对于中学生来说,在了解和掌握了记叙文、议论文、散文等文体的特点及其写作方法的基础上,学写“随笔”并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它是提高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的有效方法之一。它有助于从多方面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想象能力。

第一,写“随笔”,没有压力。学生心情放松,无拘无束,不像课堂作文那样为完成任务而作,遵老师的“命”去“挤牙膏”。这样,可以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变“无病”为“有感而发”,从而激发起他们的写作热情,放胆地写自己在学习、生活、社会见闻中的所思、所感,这样容易写出具有独特感受与真知灼见的好文章来。

第二,写“随笔”,题材广泛。它不受老师命题的限制,可以自由取材。诸如国家大事、社会现象、学校生活、朋友交往、虫鸟花卉、读书心得、听广播、看比赛等,即使是一鳞半爪、片言只语也都可以信手拈来充作“随笔”的题材,从而改变那种“无米之炊”,下笔千斤重,无话可写的状况。

第三,写“随笔”,写法灵活。从形式上看,它篇幅短小,多则数百字,少则百把字,甚至三言两语亦可独立成篇。例如,有位学生写了这样一组“偶感”:沉默,有时比抗议更有力量。枯枝败叶,曾有过闪光的年华。一张张日历,是人生的一页页档案。陶醉于池塘安逸的清水,迟早会发臭的。风筝,应该感谢牵引它的长绳。

论字数,这组“偶感”每则不足20个字,但由于语言凝练,包含着深刻的哲理,给人以某种启迪,尽管篇幅短小,但表现了一定的力度和深度,显示了内在的力量。

在笔法上,“随笔”灵活自如,或记叙,或描写,或抒情,或议论,不像记叙文、议论文那样受到某些束缚,从而能较好地表达出作者的“所思”“所感”。

第3篇

关键词:过渡技巧;方法;多媒体

众所周知,要写好英语文章,一方面要保证文章的内容和形式的整体一致性,另一方面要保证段落之间的结构的连贯合理性以及完整性。

一、学习过渡技巧的重要性

在英语写作中,要想做到文章段落的统一、连贯和完整,文章和段落内部的句子就应该按照一定的关系组合在一起,使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衔接流畅。即使是这样,所有的句子意思都清楚,并且逻辑顺序正确地排列,但是如果句与句之间缺乏恰当的过渡,整个段落的连贯性还是会受到影响,而段与段之间也缺乏恰当的过渡,那么整篇文章就会受到影响。

二、学生常出现过渡技巧使用错误的问题分析

1.英汉语言结构特点的不同导致过渡语使用上的差距

英语借助语言的形式手段(包括词汇手段和形态手段)来实现词语和句子的连接;汉语不借助语言形式手段而借助词语或句子所含意义的逻辑联系来实现词或句子的连接。

例子:虽然教育投资越来越贵,但是人们学习的热情却没有一丝减少。

Although the education investment is getting more and more expensive, but people don’t reduce their enthusiasm about learning.(×)

Although the education investment is getting more and more expensive, people don’t reduce their enthusiasm about learning .(√)

要点提示:汉语中有“虽然……但是……”,而英语中只有“although+从句、+主句”的这种形式。

2.段落间缺乏应有的必然过渡句

受汉语母语语言习惯的影响,很多学生不会使用段落间的过渡,导致写出的英语段落有汉语的书写因素,从而影响英语写作习惯的培养,不利于英语语感和英语写作能力及技巧的把握。

三、过渡技巧

1.段落间承上启下过渡语句的使用

在议论文体中,为了使段落间能够自然过渡,使用具有概括意义的语句很重要,从而使文章承上启下、一气呵成。

例子:(1)There are many reasons explaining the phenomenon.有许多原因解释了这个现象。

(2)A variety of reasons have led people to give up their city life. Some have... Others,... But most of them...一些原因导致人们放弃了他们的城市生活。

要点提示:这两个例句可用于原因型议论文体中,在第一段交代了社会现象后,为了保证一、二段自然地过渡,可使用这样简单的短句将两段连接起来,保证文章具有条理性。

在教学过程中,事先给学生准备好缺乏过渡句的文章段落,让学生分组讨论,利用多媒体查找相关的信息,并做出书面的报告和口头的总结,自我意识到过渡技巧的妙处和实际作用。

2.批驳型议论文的文章过渡

批驳型议论文主要是对某一观点或做法进行批判与驳斥。这种论文往往会先阐述一种看法,然后给予驳斥,正面阐述。因此为了保证论文的完整性和流畅性,就需要用相关的过渡句子进行连接。

例子:(1)Although there are also a number of persuasive arguments advanced in defense of advertising, they ignore some facts. In the first place,...In the second place...

尽管也有一些说服力的论证为广告辩护,但是他们却忽略了一些事实……

(2)It looks like a good idea, but they don’t notice...

看上去这是个好主意,但是他们没有注意到……

要点提示:在交代过一种观点后,利用这样的过渡句引出自己的观点,并对前者进行批驳。像although...,It looks like...,but...所引导的过渡句,以退为进,评论的观点更加鲜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总之,英语作文中过渡技巧的学习和使用是伴随英语写作学习全过程的。如同饮食中的佐料、调味品,虽不是什么大菜、主菜,但是缺少它,味道肯定大打折扣。让学生发挥主动性,以口头作文的方式,利用ppt演示作文中这些方法技巧的使用情况,从而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自觉养成巧用过渡方法、完善句子的习惯。

参考文献:

[1]蔡基刚.大学英语中级写作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杨贤玉.新编英语写作概论.中国传媒出版社,2009.

第4篇

河北省武安市实验中学 李丽琴邮编 056300邮箱wuanllq@163.com 事件议论文就是针对某一件事(或某个问题、某种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文章的特点是就事论理,理从事来。那么如何写好这类文章呢?

一、慧眼沙里淘真金 深处开掘方出众 (精选事件深处开掘)

社会生活中发生的种种事情都可作为评论的对象,上至国家大事,小到凡人琐事,都可以有感而发。它可以是对先进的新生事物赞颂、褒扬;也可以是对落后丑恶现象批评、鞭挞。面对海量新闻,沙般琐事,我们议论什么?这是个问题。落旧时俗套、拾别人牙慧——白做无用之功!评鸡毛蒜皮,论吃喝拉撒——难登大雅之堂。在选题上“拾到篮里就是菜”,不下一番沙里淘金的功夫。听见风就是雨,像根弹簧似的“条件反射式”表态,未经深思熟虑,那是很难令人信服的。如何从纷繁复杂的事情中选好“由头”,这是必须认真对待的,因为选材是否独到时新,直接关系到你文章的成败。

作为初学者我们可以选择那些有话可说、有理可讲的事情,它可以是应该肯定的正面事例,也可以是应该批评或引为教训的反面事例;最好是那些发生在自己身边、且较有普遍意义或应引起大家重视、而自己感受也比较深的事情来写。身边的事情,自己熟悉;感受深的有看法可言。如同学中存在的助人为乐、沉迷网吧、抄写作业、过生日请客,教师假日补课、学校收取择校费等现象,都可以成为议论的对象。针对“好事”谈见解,说出它好在哪里,为什么是好事,给大

家什么样的启发;针对“坏事”谈看法,同样要说出它什么地方不好,为什么会发生,它的实质是什么,从中应得到什么教训。

随着议论水平提高亦可逐渐尝试追踪新闻,关注争鸣,直面社会,关注民生。多一点锐气,多一点深邃。社会上出现的好的现象进行宣传与褒奖,对于社会上存在的诸多漏洞与黑幕进行披露和抨击,让更多的人引起足够重视,引起深刻反思,继承发扬好的一面,克制抵制不好的一面。此类文选材时宜“大中取小”,立意要“因小见大”。所谓“大中取小”,就是从重大的事件中,选取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一点,或一个侧面,经过分析揭示出事物的深刻意义。所谓“因小见大”,就是从细小的事件中,发现蕴含的重大社会意义,开掘出深刻主题。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事理本身往往具有多面性,对同一件事,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分析,可以挖掘出不同的内涵,得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来。如就超女总冠军李宇春,登上北大讲堂令在场的1500名大学生为之疯狂这件事,我们要尽可能扩展思维,李宇春该不该去,北大该不该请,为什么去,会有什么样的后果,从中透出的是怎样的文化价值观,进一步深思雅俗如何共赏??我们要善于从这些纷繁的线头中,抽丝剥茧,找到一个最佳的事理切入点。力求从新的角度、新的层面开掘出新意。只有层层剥笋,登上最高楼,一览众山小,才能写出极具现实意义的好文章。

总之, 要选用最精的上等原料,吸收最精彩的观点,在此基础上发挥,这样才能胜人一筹。

二、胸有丘壑好行文,笔底变幻亦惊人(熟悉常规模式,尝试另类构

思)

我们针对一件事发表看法的目的很明确,就是答疑解难,要使人懂,使人信,甚至要使人行——照着去做的,如何才能达到这个目的,仅仅是简单地重复事件,浮光掠影地泛泛而谈,浅尝辄止空讲大道理,不对事件做一番透彻的事理分析是绝对不行的。如何做到鞭辟入里切中要害,需要明确的思路导引。常言道“车行有道路,文行有思路”,文章没有思路等于车离轨而行,这样就会发生车祸。论说的基本方法是“摆事实,讲道理”,这差不多人人皆知,事件议论文自有写作的一般思路,那就是引、议、联、结,四字箴言心里明。请看下面这篇例文: (引)为救被困大火的6个孩子,江西省宜春市27岁教师王茂华与岳父谭良才毅然冲进火海,伴随着煤气罐巨大爆炸声,孩子们得救了,翁婿二人却付出了烧伤面积分别达95%和85%的代价。连日来,英雄翁婿的故事令听者动容。 这对平凡翁婿用果断行动展现了勇敢的魅力,闪耀着人性光芒。

(议)刚刚摆脱休克状态的翁婿二人仍在承受着病痛折磨,王茂华的妻子一次次趴在丈夫耳边轻声哼唱着催眠曲,希望以此减轻爱人的痛苦,这令前来探视的人们感怀落泪。他们都是平凡人,都有着质朴纯真的情感,这种情感与在他人生死的紧要关头无所顾虑、勇敢坚强的勇气一样美好动人。

(联)英雄的壮举是对社会见义勇为良好风尚的传承。从救助落水

女童的电视台记者,到长江大学为救落水少年而牺牲的大学生;从在北京交通事故中勇救他人而遇难的江西民工,到今天为救被困大火中孩子的王茂华、谭良才,他们都是平凡人,但都因在他人危难时的挺身而出而被社会铭记。

(结)英雄的壮举蕴含着无穷力量。王茂华、谭良才的事迹传开后,宜春市红十字会短短一周就收到社会各界捐款逾百万元,这是对英雄行为的支持,更是对英雄精神的肯定与褒扬。每一笔捐款背后,都有一份善良在萌动生长。他们的勇敢与坚强,必然让友爱互助的鲜花更加灿烂,令善良的土壤更加肥沃。

“引”即引述材料,概括取舍。文章一般从叙述事件开始,对事情的叙述,既要清楚,以便于议论,又要简约,要根据说理的需要对有关材料作适当的取舍。与所说之理相关的部分要叙述得具体一些,突出一些;反之,则可以少叙或不叙。字数一般为150字左右为宜。

“议”分析材料,亮明观点。要针对事件或社会现象加以多角度、多层次评析,分析造成某一现象的原因,追问人物做该事的动机目的,揭示现象背后所隐藏的实质。把这件事所包含的意义揭示出来了,就做到了就事论理。而所揭示的这个“理”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这是文章的重头戏,字数一般为300字左右。

“联”即联系其他,拓展引申。与历史、现实生活和自身实际相联系作进一步分析。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一牵百、深入思考,展开论述,指出这个道理的普遍意义或现实意义。进而在揭示出造成某一社会现象的原因后,探求一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字数一般为

200字以上。

“结”即收束全文,前后呼应。在评析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强化自己的观点,收结全文。亦可发出呼唤,或启发人们思索。字数一般在100以内。

第5篇

关键词: 农村高中议论文 命题方向 审题关

首先,必须明确高考命题方向。高考语文突出体现内容改革方向,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创新能力四个方面的考查,通过形成“一点四面”实现高考语文的育人导向。如2015年全国二卷作文材料中的三个候选人,与科技创新、迈向制造业强国、提高全民文化素养、建设美丽中国等当代人的梦想相呼应,渗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老师只有先让学生明确高考命题方向,平时训练才能有的放矢。

其次,把好审题关。考生必须认真阅读与读懂材料,只有在掌握材料的范围、含意后才能写作。任务驱动型作文要求考生挖掘的议论观点,往往就是材料要揭示的某种主题。认真的考生通常能从所给材料里准确找到审题的中心词与关键语句。切记,通常所给材料不止一个主题,考生要仔细分析材料之间异同,比较分析,甚至拓展延伸,梳理出一则思路清晰的写作提纲。任务驱动型作文与传统作文对比:写作目的、要求,更明确、单一,具有一定的封闭性。

可见在明确高考命题方向与把好审题关的基础上,梳理出一个符合题意的观点非常重要。

关键:对自己提出的观点进行充分议论尽量说深论透。

针对自己提出的观点并概括一个题目,围绕自己的观点就事论理,进而联系社会生活中相类似现象拓展延伸,论证时尽量说深论透,以使自己的文章更具广度与深度。

首先,用对比方法分析事件产生的原因说深论透。

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与平时常常写读后感很相似,即先“读”后“写”,是读后有感而发,考生务必把“读的内容”和“感的内容”有机联系起来,具体的:开头简要引述材料,随即提出自己的见解、主张或观点,然后要针对材料发表议论,任务驱动型写作一定要联系“任务”而作文,否则易偏题跑题。

分析时可以从正面分析阐述材料包含的积极意义,也可以从反面入手,指出情况危害,提出有效的防范措施。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的概念,抓住中心词与关键语句,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如全国二卷要求考生在深入思考“当代风采人物”推选标准的基础上优中选优,引导考生从某一个具体明确的要求写作,要求考生分析当代风采人物形成的原因,从正面阐明风采人物思想意义。

其次,点面结合或层进等方法逐层深入。

侧重在对材料中事件先就事论理,多角度进行理论分析为什么会产生如此现象,可采用点面结合或层进等方法充分分析阐述论证自己的观点。正如2016年全国卷福建漫画作文,第一组由100分得到妈妈吻的奖励,98分妈妈给的是巴掌惩罚;第二组55分妈妈给的是巴掌惩罚,61分得到妈妈吻的奖励。这漫画材料作文其实就是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要求考生发表议论。这漫画材料是学生非常熟悉的话题,也是生活中学生经常遇到的社会现象、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及文化社会现象。考生必须从漫画中精选材料内容进行分析思考梳理,然后从熟悉的生活题材或社会热点问题切入,联系生活实际,引领考生关注社会生活,引导考生思考个人成长方向,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使考生的考场作文达到较高的境界。

本作文题考场上考生若能够联系当今中国体坛上比赛项目:乒乓球、羽毛球、体操、跳水、举重等优势项目,国人的心态是得了冠军觉得理所当然,其他往往不看好,与漫画中妈妈100分与98分心态何其相似;而水平一般的足球只在亚洲出线就忘乎所以,与漫画中妈妈55分与61分心态如出一辙。生活中平时妈妈做家务理所当然,身体不适稍做得不好,孩子不高兴,相反,爸爸觉得很伟大等。常言道,要一把尺子量到底。现实中尺子应该是最公平的,但拿在不同人的手里量不同的人与事,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其实,2016年全国卷漫画作文就是拿尺子者因标准不同在生活中产生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结果。考生在考场上若一味就“吻”与“巴掌”兜圈子就事论理,作文就会缺乏深度,从反面深入分析阐述论证持尺子者若心态不正,评判标准不统一,产生结果轻则影响个人前途,重则毁坏集体民族国家可持续发展,可见持尺子者把握标准至关重要。如果拓宽思维,先举出一两个与“吻”与“巴掌”类似的社会生活实例,联系生活中相类似事情展开议论由点及面,或由个人情况到民族与国家发展层面滑行逐层深入论证,自然而然地就使自己的考场作文更具广度与深度,并不仅仅停留在对孩子的教育方面。

再次,采用假设或因果论证方法说深论透。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更能贴近社会生活,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作用,体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在角度、立意、文体和标题等方面,给考生留出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针对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学生作文时要使论证充分把道理说深论透宜采用假设因果论证方法。

2016年全国卷福建漫画作文,考生作文时从公平角度切入:假如每个人心中有一把尺子,总是公平公正地衡量别人,更重要常不忘量自己,我们的社会与生活就不会那么多是非纠纷;如果因为生活的世界有这样一把尺子:感情上充满温馨,道理上彰显公平,法制上体现正义,那么社会就会时刻闪耀人性的光辉。因为持尺子者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处处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所以星星之火慢慢成燎原之势,人间就会真正洒满阳光与爱意。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就材料的范围而言、就写作任务而言是就事论事;就材料含意、行文中说理论证而言是就事论理。说理就是思辨,就要比较辨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绝不能只在原材料中兜圈子,必须在就事论理的基础上联系社会生活中相类似现象拓展延伸,才能把道理说深论透,使考场作文更具广度与深度。

提醒:结尾照点题升华主题。

第6篇

湖北考生

在当今社会,分数功利化的现象日益严重。不少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极严,得不到满分便拳脚相加;而有的家长则“及格万岁”,认为只要及格便是好的。不管他人的看法如何,我认为这两种做法都不可取,因为这均是将分数功利化的行为。

近年来,“虎妈狼爸”层出不穷,因其用严厉的教育方式将子女“打”进名校而出名,并赢得人们热捧。而我在这种大势下,只想问一句――这样做真的对么?先不论这种“高压”教育对孩子幼小的心灵会造成何种影响,从社会进程上看,现在早已不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时代,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对读书不好的学生岂能一棒子打死?

莫将分数功利化。分数虽重要,但也并不是唯一,其他方面的能力更为重要。十年前的神童退学事件留下的一地鸡毛仍历历在目。那个神童从小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换来了什么?换来的只是因生活无法自理而被大学退学的通知。这样的分数至上,这样的本末倒置,是不是可以停止了呢?

其实,不少家长都明白,一百分和九十八分并没有多大的差距。他们只是忍不下这攀比之心,更何况分数不是一切,你怎能肯定地说考满分的孩子一定比别的孩子优异呢?既然不能肯定,那为什么要将孩子们宝贵的时间浪费在多得一两分上呢?为何不将这时间花在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上?社会需要的不是高分低能的书呆子,而是全面发展的综合人才。

达尔文小时候成绩并不出众,而且还喜欢在课余时间观察小动物,甚至昆虫。若将他放在现在,恐怕不少人都会认为他“不务正业”,但正是这“不务正业”才结束了“神学”几千年以来的统治,才有了我们的“进化论”。是的,我们无法否认我们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但绝对不是只有学习!

内地首富马云也并不是名校毕业生,但这并不妨碍他在电子商务界呼风唤雨。由此可见,学习成绩并不能代表一切。

不错的,我们无法否认优异的成绩或多或少对孩子的未来有所裨益,但为了这个苍白的理由而牺牲孩子的童年,扼杀他们的梦想,未免太残忍了吧!

一百分也好,九十分也罢,甚至是刚及格也无妨。莫将分数功利化,因为分数不能代表一切。

满分分析

在任务驱动型作文之风吹遍神州之时,高考命题者也在不断研究,如何继承好的作文题型,如何避免套作,如何避免猜题、押题,今年的作文题就凝聚了命题者的智慧。仔细研究2016年全国卷Ⅰ湖北满分作文,我们不难发现它的精妙。

审题准确,观点鲜明

一幅漫画的解读角度是多方面的:从漫画中家长、学校教育者的角度入手,可批判现行教育的弊端,如唯分数论、棍棒教育、粗暴教育、教育的功利性等;从漫画的引申义入手,可阐释社会评价人才标准的合理性;从漫画中孩子等受教育者的角度入手,可谈对人生的启示,如要制定合理目标、追求梦想、比较要合理、如何看待别人的评价等。以上都是非常好的作文立意。本文就扣住了“分数”这个关键要素,指出将分数功利化是错误的做法,无疑是非常准确的,可以说“击中了要害”!并且题目就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得清清楚楚――“莫将分数功利化”。中心明确,观点清晰,表达简洁,能很快吸引阅卷老师眼球。

内容充实,思路清晰

漫画类作文要对漫画所揭示的普遍现象、突出问题阐发自己的观点、看法,在论证时应集中在漫画所揭示的现象或问题上,很多时候无法像传统作文那样用例子充实。但本文作者在表明观点后,用简洁的语言毫无痕迹地引用“狼爸虎妈”和“神童退学事件”;指出“社会需要的不是高分低能的书呆子,而是全面发展的综合人才”后,又引用达尔文、马云的例子以佐证,这些例子的运用紧扣作者的观点,丰富了文章内容,为文章增色不少。

本文的思路清晰自然,点、联、论一气呵成

第一段结合材料(漫画)明确地点出观点――莫将分数功利化。第二、三段联系社会现实,指出“分数功利化”弊端――造成高分低能;时代在变,“惟有读书高”一去不复返。由此论“当今社会需要全面发展的综合人才”就顺理成章了,对达尔文、马云事例的解析进一步印证了作者观点。可以说论述步步为营,衔接顺畅,给人以行云流水般的感觉。

语言简洁,论证有力

文章的语言最能打动读者,议论文语言表达不准确或论证力度不够,在评分时很受影响。本文作者很好地处理了这一问题。首先,表达是简洁准确的,对漫画内容以几个字概括:拳脚相加、及格万岁。既扣住漫画内容又概括出漫画反映的社会现象。其次,举例点到即止,如“神童退学事件留下的一地鸡毛仍历历在目”和“内地首富马云也并不是名校毕业生”例,如此简洁的表达给人清新之感,毫无冗杂之态。最后,全文总共9次感叹、反问也为文章增强了论证力度。

写作借鉴

紧扣构图元素,多角度审题

漫画作文的审题应从构图元素上入手:单幅漫画,着重观察主体元素;多幅漫画,重点观察细节变化。同时,要从漫画的本义、比喻义、引申义上作多维思考,从而达到多角度审题的目的。

关注时事,培养思辨能力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们要广泛关注时事,对普遍而突出的社会现象、问题多做思考,辩证认识,只有充分准备,才能从容应考。

理清思路,清晰表达

“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层次是表现我们思维能力的一个维度,特别是议论文,尤其需要明确论证思路,展现自己的思维水平。同时要注意语言简洁有力,善用修辞,活用句式,对事例的处理要恰到好处。

第7篇

 

关键词: 大学英语专业 精读课 说明文教学 

 

一、引言 

2000年新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附录I对基础英语教学(即本文中精读课教学)的要求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本课程主要通过语言基础训练与篇章讲解分析,使学生逐步提高语篇阅读能力,了解英语各种文体的表达方式和特点”。而通过长期的大学英语专业精读课教学的实践,笔者发现,很多时候课堂教学还停留在字、词、句的理解与运用上,而很少有人从宏观上系统地把握文章的脉络,包括文章的主题、结构、作者创作的意向,以及不同体裁的表达方式、特点等,这样带来的结果往往是学生在语篇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语言能力方面相对欠缺。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笔者在精读课教学中引进了体裁的概念,从语篇分析的高度对说明文课文进行宏观与微观分析,在说明文教学上进行了一些探索,通过实践,笔者发现,这样的教学方式在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大学英语专业精读课说明文教学的整体水平。 

二、大学英语专业精读课课文所涉及的体裁及说明文语篇模式 

John M.Swales在其名著Genre Analysis中认为:1.体裁是交际行为的形式,有其交际功能;2.交际目的是确定体裁的重要因素;3.交际目的、话题制约着语篇形式、内容及语言难度(胡倩,2002)。按照Swales的体系,大学英语专业精读课教材《现代大学英语》(杨立民,2006)所涉及的体裁有:narration(记叙文),essay(散文),exposition(说明文)和argumentation(议论文)。 

说明文是描述某一事物,事由或过程的文章。它用于说明客观事物的特点和性能,或介绍某种操作程序,或解释某种抽象概念,或阐明某种科学原理,或探究某些自然现象及社会现象等,完全是就事论事的描述,所以也称事实性或技术性的描写文。把握所说明的事物的特征和本质是理解说明文的关键。词典、论文、实验报告、产品说明、广告都属于这类体裁。说明文是学生、科学家、专业人员常用的一种体裁。说明文按照逻辑推理的方法阐述事物的发展过程和展示事物的关系。 

语篇模式就是语篇内在的修辞结构(rhetorical structure)。它与文章的体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体裁结构在语篇结构层面上对语篇的形成具有制约作用,那么语篇的组织模式必然也要受到体裁的制约(Yang Xuemei,2006)。 

说明文语篇模式宏观结构上常采用“问题—解决型”、“一般—特殊型”、“匹配比较型”语篇分析模式。第一种思维模式的程序是:首先说明情况,然后出现问题,随后作出反应,采取的反应可能解决了问题,也可能没有或没有完全解决问题,最后对此作出相应的评价。而第二种思维模式则通常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先概括后举例,另一种是先讲整体轮廓,后说诸多细节。第三种思维模式通常是以英语为母语的民族用来比较两个事物的相同之处或对比不同之处所使用的一种思维模式,这种语篇模式常用来比较事物异同。比较事物相似之处称为“匹配相容”(matching compatibility),比较事物差异则称为“匹配对比”(matching contrast)。人们常用这种思维模式来比较两个事物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先提出论点,再进行论证。这种语篇形式一般存在于较长的语篇中,常与一般特殊型组成复杂的思维模式。其表现形式为:重复法、词汇关联法和排比法三种(Yang Xuemei,2006)。 

根据说明文的定义及说明文的语篇分析模式,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意说明文的三个方面。 

1.语篇模式 

在《现代大学英语》教材1—3册已学过的文章中有三篇说明文文章,涉及“一般—特殊型”和“问题—解决型”两种语篇模式。 

2.组织结构 

说明文一般包括三部分:引言、正文和结论。 

第8篇

任务驱动型作文,要求就事论事,重点剖析事件本身。选材时不需要古今中外地旁征博引,即便举例子也要和事件本身密切相关。这类作文,应以说理为主,举例为辅。本文除了开头和结尾,中间都在举例子,整个就是事例的堆砌,而且事例还不能贴近材料。

范文例举

立于律法 扬乎正道

襄阳五中 李晨阳

一个满载荣光的大学生,因为十几只小鸟而身陷囹圄。而十年半有期徒刑的判决则引发了全民热议:有人惊呼量刑过重,有人感叹处罚太轻。而于我看来,法院立足律法,依法做出了相应的公正判决,我们就没有必要去探讨这个案件量刑轻重的问题了。

那些认为“因为几只鸟就毁了一个大学生的前程未免量刑过重”的思想毫无可取之处。姑且不论那位大学生闫某在庭审时如何狡辩,说自己并不认识这些鸟是国家级保护动物这一明显缺乏诚实品格的表现,单是其法治观念淡薄便已十分可恨。知法犯法,漠视生命,一心求利,这样的大学生空有一腔专业知识又有何用?一个不具备生命意识、漠视法律的人,我们能指望他开创一个怎样的前程吗?中国自古便是人情社会,但对于这种有意而为的非法牟利行为,我们决不可容许泛滥的情感去冲毁法律的长堤。一代大儒荀子也曾说过,世间一切的恶“皆生自纤纤也”。“勿以恶小而为之”,这是道德对恶念的束缚,立足于法,闫某身上镣铐的重量与他所犯下的罪行,相等无疑。

一年前,林森浩投毒案落下帷幕之时也曾有过这样的争执。一边是复旦大学百名学子,哭陈林森浩平日里并非罪大恶极之人;一边是群情激愤,更有人甚至大呼应由受害者黄洋的父母亲自行刑。对案件判决的争执甚嚣尘上,但无论哪一方也不能动摇法律的威严。一纸死刑判决书,沾了当事人双方和百名学子的眼泪,却是对这一案件的最好宣判――以法律为准绳,不以人情为转移。我们不应只看见法律的铁血无情,还应看见,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的关键,也恰恰在这决不退让的不动如山的律法之中。

诚然,这些鲜活的个例令人扼腕。但最初酿成悲剧的永远都是当事人自己。若是公民的法治观念能够加强,对于法律的敬畏能够付诸实践,哪里会有这一幕幕叫人心酸又无奈的场面呢?

人情固然温暖,可这也会成为罪恶的催化剂。试想,若没有刚性的钳制,光凭几句不痛不痒的教诲劝告来感化罪犯,凭一腔泛滥的同情心去宽恕罪犯,有罪的人没有受到相应的处罚,今天猎了十六只燕隼的闫某明天就会喜滋滋地把山林洗劫一空。纵容之下,必会导致不思悔改的人心存侥幸,日益猖獗。届时,黄钟毁弃,瓦釜雷鸣,一切社会准则因律法的缺失而相继崩毁,难道要让我们泛滥的同情心冲毁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的法律大堤吗?

圭臬不可违。只有立足律法,激浊扬清,才可扬乎正道。

【考纲概述】

在高考作文评分发展等级要求中,有两处提到材料:一处提出材料要丰富,一处提出材料要新鲜。所谓材料丰富,就是选材要广泛,要有足够多的材料论证观点;所谓材料新鲜,就是要关注身边最新、最热点的时事要闻。

举例论证,就是通过列举具体实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论证时所列举的事例必须典型,叙述要简洁明了,高度概括;所叙述事例的重点部分要突出;叙事之后,要有精当的分析论述,将摆事实和讲道理有机地结合起来。

范文解析

高考语文突出体现高考内容改革方向,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创新能力四个方面的考查,通过形成“一点四面”实现高考语文的育人导向。学生熟悉的话题、生活中学生经常遇到的社会现象、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以及文化社会现象等都应该成为我们选材的对象。精选材料内容,从熟悉的题材或社会热点问题切入,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引领我们关注社会生活,思考个人成长方向,这是任务驱动型作文的选材宗旨。

文章针对河南新乡一大学生闫某因在家乡猎捕16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燕隼和购买1只苍头鹰,而被判刑十年半引发热议这一热点话题展开论述。文章立意巧妙,不偏不倚,既不赞同说量刑过重,也不赞同说处罚过轻,而是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立足律法,依法做出了相应的公正判决,我们就没有必要去探讨这个案件量刑轻重的问题了。”然后运用大量假设论证,并辅之以非常贴切的事例,使文章观点鲜明,论证有力,材料丰富。

作文材料本身是对大学生犯法的热议,有人认为过重,有人认为过轻,法院依法判案。材料本身就是一个辩证的设计,涉及学生,涉及法律制度,贴近学生生活。这样让学生可以结合现实生活充分发散思维。文章选材非常贴切,做到了高度类似,同样是生活中的案件,同样是涉及学生的,同样是法院依法判案的,同样是判决后的各种议论,举例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样选例,既体现了任务驱动型作文的选材宗旨,也高度契合了材料本身,有举一反三的说理效果。

类文生成

任务驱动型作文的选材,要联系社会现实的类似现象,进行类比。但是,我们在写作中常常缺少合适的例子,或者举例类比不当,使得说服力不强,造成论证乏力。这里所说的类比事例,就是指选例与材料中的相关方行为在本质上有同一性。在具体写作任务驱动型作文时,应该怎样选材呢?

扩大阅读面,积累素材

除了课堂内的阅读,我们在平时要多阅读,尤其是要多读报,要多关注一些时事话题,如环保、教育、娱乐、科技等。而且,读了以后要有自己的思考,它们对自己有哪些感悟,那么,一旦在写作中真的碰到这类题材,由这个材料引发议论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在备考时,我们也可以把平时所做的阅读理解材料收入自己的素材库,并从中提炼出相关话题,以备不时之需。

选择素材要遵循三个原则

一要“新鲜”,只有选取新近发生的事件进行评说,读者才愿意看;二要有“亮点”,即所选的新闻要有与众不同之处,或是重大事件,或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要能吸引人;三要选自己熟悉的、有话可说的材料。新闻包括时政、法律、经济、民生、教育等众多领域,自己熟悉哪类知识,一般就选哪类新闻,这样才有话可说,才能说到点子上。

选材对象既可以是“个例”,也可以是“泛例”

“个例”就是具体的事例,就是紧扣中心观点,选择一个典型事例,详细地叙述下来。当然,这种具体叙述是相对于概括性的事例来说的,不可像写记叙文那样过于详细,只要把事情说清楚即可,因为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的。“泛例”就是概括性的社会现象,它是舍弃了具体人物、时间、地点等因素,加以概括归纳出来的一类一类的“泛指事物”。任务驱动型作文要根据写作实际恰当处理好“个例”与“泛例”的选择。

有感写作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几个同学聚在一起谈论传家宝。小张说,他家的传家宝是一个青花罐,有年头有故事;小杜说,他家的传家宝是爷爷留下的几枚勋章;小程说,她家把“忠厚传家久,读书继世长”的祖训当作传家宝……

第9篇

关键词:应用类文本;说明文;杂文;阅读教学

一、应用类文本中的科技文阅读教学

科技文阅读教学活动的模式建构应遵循开放、有序的原则。在阅读教学中,以文本为基石,向纵深拓展,尽量整合学生在阅读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加强学生对文本理解的同时,提升他们的文化品位和科学品位,促使他们了解科技在人类发展历史、当前及未来的巨大作用,明白科技与文化在深层次的互补关系。

1.以文本为基石,进行阅读理解,向纵深拓展,完成知识的构建

阅读说明文应以把握文本主要内容和关键信息为重心。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着眼于把握文本整体的内容,梳理关键信息。要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就得让学生领会结构、理清思路。在这个教学环节中,一是要从认识上明确哪些信息是重要信息,从而提高辨别与筛选的自觉性;二是要通过阅读实践,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养成对重要信息的敏感。可以提示学生注意的重要信息,在这个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再适当引入拓展性文本(其中可以包括校本资源中的文本),增强学生对这类文本阅读的体验。

2.以知识为起点,进一步思考鉴赏,整合阅读的知识和能力,完成能力的建构

在说明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应过多地介绍文体知识,让学生纠缠于无用的术语,而应指导学生提升筛选重要信息、分析结构、概括要点、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提升他们的阅读水平。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拓展文本,拓展知识,把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学生也就是通过这个教学环节,融会了知识,构建了自我能力。这样的教学过程,不是让学生简单地理解文意,更多的是让学生形成自觉筛选关键句的的能力。

3.启发学生创新发现,丰富情感,提升文化和科学品位

科学本身就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教师要让学生在阅读中不但获得阅读能力,获取科学知识,更要多多体会其中的人文色彩和科学精神。这对学生的阅读来说,不是停留在浅层次上,而是深层次上的追求,这种对文本的深入挖掘必定会让学生养成多角度、多层面的阅读习惯,同时能提升他们的文化和科学品位。值得重视的是,教师应把眼光放在文本所体现的科学精神上,让学生真正体会高中语文课程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密切联系,让他们学会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来处理事物,甚至包括阅读文本。这样,高中语文课程就能与其他课程产生必然的联系,也就体现了课程的工具性特点了。例如:在教授《南州六月荔枝丹》时,教师帮助学生理解了文本,并建构了一定的知识体系后,应挖掘文本的深层次的精神内涵:了解荔枝在社会生产、家庭生活中的变化,在中国文学中的象征意义,以及作者在文中表现出认真负责、实事求是、勇于质疑的科学态度。这就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下的说明文阅读教学的新内涵。

二、应用类文本中的杂文(文化随笔)阅读教学

杂文是“以议论为主,夹以叙事、抒情的文艺性议论文”,运用形象化的说理方法,针砭时弊,阐发作者独到的见解,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其特点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点:从内容上看,能敏锐迅速地反映社会生活中的问题;从形式上看,形象生动,幽默犀利,言简意赅;从效果上看,富有战斗力,启迪良知,振聋发聩。在教学中,还可以引入名校丰厚的校本资源,让学生通过阅读名校百年中著名杂文和文化随笔,体会名校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对社会的责任感,借此促进自己的成长,并增强学校自豪感。

1.感受语言,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着重对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可以设计四个教学环节“引―读―问―思”。“引”,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阅读体验。“读”,课前预习式阅读或朗读某些语段。“问”,让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就文本提出问题。“思”,让学生以四人为单位互相解决对方提出的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有些疑难问题,教师要做引导性提问。如在教学王蒙的《善良》时,提供下面这个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最后有一段,例如“当中,凶恶不是已经出尽风头了吗?凶恶不是已经披尽了迷彩服了吗?后来又怎么样了呢?”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2.在深入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勇于质疑

可以设计三个教学环节“问―思―议”。“问”,让学生在深入而独立思考基础上提出对文本的质疑性问题。“思”,交流并提交其中一个无法解决或者认为是文章关键的问题。“议”,根据学生的问题,确定切入口和共同的课堂研习内容,组织课堂讨论。

3.在拓展阅读的基础上对文本有新的发现和感悟

针对杂文这一独特的体裁,情感目标的达成更为重要。需要注意的是:在杂文的教学中,应该有限度地给学生以愤怒、不满的情绪,更多应该指导学生看到文章中对未来充满光明、希望的部分,留下一颗光明的种子。此外,还要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和勇气。

第10篇

高中生作文缺乏思辨性,这是他们作文的通病,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让作文的思想飞得高远,是我们高中语文教师当前务必思考的问题。我认为高中作文教学应以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为切入点,走作文内涵发展之路,让学生作文充满思辨的智慧。

开发写作资源,厚积薄发。要使学生作文思想深刻、内容充实、语言新鲜、感情真挚,具有思辨色彩,必须解决积累的问题。首先,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其次,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最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

用逻辑思维指导作文训练,为学生思辨作文的提升搭建桥梁。辩证的逻辑思维是人类思维的最高形态,辩证能力的强弱直接反映思维认识水平的高低。我们认为,有些学生善于写作,往往不是因为他们词汇丰富和技巧的娴熟,而是因为他们能够用辩证的思维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此,高中语文教师必须要用辨证的思维方法来指导学生作文训练,为提升学生作文思辨能力奠定基础。

一、加强多角度思维训练,使思辨更具全面性

2015年高考广东卷的作文题。材料是:“看天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却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嗅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要求考生就此自命题写作。此题涉及信息化带来便利,也带来某些新的问题,包括人与自然的疏远,人的感受力降低等。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信息社会的发展,都是近来的热点问题,考生一般都会有所准备。但这个主题写好并不容易,不能只是讲爱护自然,还需要有点哲理的思索。

可见,对一个材料,如果从一个角度去思考,往往会妨碍我们对事物全面的理解,但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便可获得丰富、深刻的认识。古人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题目、同一材料,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层次去观察、去思考、去分析,提炼出鲜明、有见地、有价值的观点来。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式,进行发散思维,开阔思路。

二、加强联想思维训练,使思辨更具广阔性

由此及彼想开去,在作文中是一种常用的思维方式。它根据事物间某些方面的相似推测出在其他方面的相似;或者根据已知的事物,推测出设想的未知的事物,使作者思维纵横驰骋。联想的方法可以是“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由小到大”“由具体到抽象”“由原因到结果”“由生活现象到社会现象”等。

如2015年福建高考作文“走路”是人的日常行为,一旦与“人生”“社会”联系在一起,就可生发种种联想与思考:

走路“直”与“弯”――人生路途直接、顺畅,没有曲折(走直道,不绕弯路);人做人要正直,做事要认真,不搞歪门邪道(走正道,不走歪路)。

走路“深”与“浅”――在有限的生命进程中,为他人、为社会做贡献,无论大小,都是可贵的;人治学要深入,不可浅尝辄止;人生需要一步一个脚印,步步落实。

“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也成了路”――个人、社会、国家民族之路由“无”到“有”――无论是个人之路,还是社会、国家、民族之路,都是“走”出来的。

联想思维训练,对于学生的议论文的选材,举例、分析论证以及记叙文的议论抒情,具有很大的帮助。因为加强联想作文训练指导,可以使学生看得更远,思辨更具广阔性。

三、加强比较思维训练,使思辨更具深刻性

比较是思维深化的一种手段,这种训练常将两个或多个材料放在一起,通过其相同点或不同点的分析比较,找出事物的个性特征或共性特征,提高观察力和思辨能力,使其思辨更具深刻性。

指导学生对几个观点进行取舍,选筛出有新意、最切题的观点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一环。如2015年高考新课标II卷“谁更具风采”,就可进行比较思维训练。

材料中的三个人物比较,具体表现如下:

由大李的风采可联想到潜心学术,造福未来的人;由小刘的风采可联想到创造诗意的人;也可由他人想到自己,谈到如何成就“自我风采”。强调:每一个人只要“通过自身的努力,都会通向成功”,针对这些观点,引导学生分析、比较、辨别、启发学生思考。这种训练不但使学生的思辨能力得到了提高,而且使学生的思辨更具深刻性。

四、加强逆向思维训练,使思辨更具创造性

逆向思维是根据事物的特点以及人们存在不同的看法而出现的一种构想方法。它是建立在对材料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改变人们平常的思维角度,从材料或题目的对立面入手而提出的一种新颖而独到的观点。它属于一种创造性思维。这种思维方式用得好,常可以开拓出不落俗套、不同凡响的新主题。

第11篇

一、准确得体

语言丰富多彩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的主要表现之一。针对不同学生、不同风格的文章,要采用不同的教学语言。对低年级学生,语文教学语言应形象、具体、亲切、有趣味性;对高年级的学生,语文教学语言应深刻、明朗、隽永、有哲理性。讲议论文,应多用议论分析的语言,要严密,有力度;讲抒情文,应多用深情的语言,要华丽,有激情。朗读课文,高兴、激昂的时候,声音就高一些;深沉悲哀的地方,声音就低一些。这样,不仅使得课堂教学富于变化,而且能启发学生较好地把握课文。

二、情理交融

语文课堂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输,它具有丰富的人文特色:对人生的感悟,对亲情的关注,对社会现象的分析等。而要使这些人文特色得到很好的体现,“情”字则是师生沟通的桥梁,也是把语文课堂搞活的关键。我国著名教育家夏丐尊说过:“教育不能没有感情。”我们语文教师施教的对象,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情感共鸣,适时的情感宣泄,所以语文课堂教学要活,“感情丰富”是必不可少的。实际教学中,语文课堂便是“情感场”,教师要像磁石吸针般地吸引学生“忘我地投入”,其潜能便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三、张驰有度

课堂教学要在有限时间内按时完成所规定的教学任务,因此,教学用语的节奏既要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与接受能力,又要突出教材的重点、难点,使学生学有所得。正如古人所云:“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在上课之初,采取一些有效措施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这一节课上来,形成有意注意。在讲授新课时可以让学生对教学内容形成无意注意,但在讲授教材重点、难点时,节奏要放慢,使学生保持有意注意,充分理解并解决问题。而对那些学生一看就懂的简单知识,教师只要略加提示,一言带过,加快教学节奏。当学生保持一段时间的高度紧张的有意注意后,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讲授一些有趣的例子,学生适当放松。在课堂要结束时,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提出明确要求,使学生的注意力又回到了有意注意。

四、旁征博引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学生觉得语文课“有趣”,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语言越具有魅力,就越能营造活泼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受其感染,受美熏陶。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自己有较好的语言基本功和广阔的求知兴趣,才能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消除教学中师生的疲劳,改善课堂气氛,启发学生的心智,促使学生深入钻研问题,并使课堂气氛趣而不庸,活而不乱,严而不死。为此,语文教师要广采博闻,和教材密切联系的笑话、故事、游戏、佳联、格言、警句、成语、典故、诗词、顺口溜、民间谚语、俗语、当地方言、外来语等均可引入课堂,随心所欲,调动自如,游刃有余,以塑造形象,创造气氛,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多趣,知识易于理解,从而吸引学生认真听讲。我们在分析一些人物的性格特点的时候,可以巧借小说的一些主人公来总结概括。

五、晓之以启

语文教学有一个很大的特点:知识的延伸空间非常广阔,自古至今,天文地理,都可以把它包容进来为我所用。这样的特点有可能给语文课堂带来一个负面影响:讲课放得开,但有可能收不回,从而导致整个课堂教学失去了目标,让学生不能把握重点、难点。这就需要老师教学用语机智,应变非凡。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导演,而不是主角,必须根据主题发挥情况顺其自然,因势利导。一是讲究教学艺术,想办法找“诱发点”,抓“发散点”。

第12篇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 “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别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强调“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中考命题中,这类题目一般会以开放探究型试题形式进行考查。这种题目重在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思维提升能力以及表述个性化阅读体验的能力。

【常见题型】

1.启示感悟型

这类题主要考查阅读选文的感受、体会等。虽说回答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但应紧扣选文的中心和材料,而且题干中往往有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联系实际”“结合你自己的经历”,所以作答时要联系自身、家庭、社会等实际,切不可泛泛而谈。

2.献计献策型

这类试题要求考生针对选文相关的问题提出对策或提出质疑,一般都是考查学生阅读文章后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或理性思考,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类试题是命题材料的拓展延伸,一般要求考生“结合选文,联系实际”进行解答。“结合选文”其实是“归纳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中信息”的另一种说法,考生必须提炼出文中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并使之条理化。

3.材料链接型

这类试题考查的是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对文章的梳理感悟能力。链接的材料是对选文内容的补充,一般是当下的一些现象,然后结合全文分析这种社会现象产生的原因等。做这类题目,首先要读懂材料,仔细分析材料与文章内容之间的联系,比较其相同或不相同之处然后根据要求作答。

【答题技巧】

开放型试题不是无条件的开放,而是要结合某一点开放,把握这一点并以它为原点延伸拓展开来,最后形成论述自己阅读体验的文字。

应对策略:第一步:结合开放点阐述自己的看法,力求创新;第二步:用确切、具体、形象的阐述展开论证;第三步:得出结论,要富有说服力;第四步:语言表述要规范、通顺、流畅。

【实战演练】

遇到急事慢下来

王崇风

遇到事情是应该急还是慢,这确实是一个问题。在外游乐的齐景公听说晏婴病重,危在旦夕,于是立刻命令急速返回。齐景公心急如焚,先是夺过车夫手里的缰绳亲自驾驭,可还是嫌马儿跑得太慢,后来干脆跳下车徒步向前奔跑,结果只能是欲速不达,成为笑谈。

一生中也屡有急中失智走向极端的例子。据弟子黎庶昌编著的《年谱》以及《曾文正公全集》《湘军志》等权威资料记载,因与太平军作战受挫曾有五次自杀未遂的经历。

不论是前世明君,还是后朝栋梁,都难逃急中失措的“俗套”。人的一生,遇急遇险在所难免,因此必须学会静下心来,坦然面对。急事、险境虽然多是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无法选择回避的,但是遇急不急、泰然处之这倒是可以通过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和全面修养做到的。从急于事功而屡尝败绩,进而屡求一死了之,再到静下心来深刻反省寻求对策,屡败屡战而绝不气馁,最终彻底改掉了急躁冒失的痼疾,成为一代中兴名臣。

急躁必然乱心,从容才能生智。有位富商为避战乱,化妆成百姓,将一幅价值连城的名画藏在一把旧雨伞的伞柄里带回乡野老家。不料,途中在一个村庄歇息时雨伞不翼而飞。此时,富商不慌不忙,静下心来作了一番细察之后,发现随身携带的包裹依然完好无损,因此断定拿雨伞之人不是掌握伞柄秘密的专业盗贼。他于是决定在当地租住下来,做换伞生意:以旧换新,一文不添。果然,那把魂牵梦萦的旧伞很快就被送上门来了。富商的名画失而复得,靠的不是“急”,而是“智”,而这“智”则完全来自于冷静之后的“慢”思考。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一日千里,个个争先,唯恐失去任何出人头地的机会。大家都习惯了“急”,也认同了“急”,更是积极参与了“急”,唯独忽视了“慢”。可这“急”中没生出多少智慧,倒是生出了不少后悔。李开复被查出罹患淋巴癌之后表示:“在以往的职业生涯里,我坚持每天努力挤出三个小时时间工作,和人比赛‘谁的睡眠更少’‘谁能在凌晨里及时回复邮件’……现在冷静下来反思:这种以健康为代价的坚持,不一定是对的。”后悔莫及之情溢于言表。

当然,急中生智的情况还是有的,但它的前提是要有灵动的个性、淡定的心态和丰厚的积淀。急中生智之所以为人津津乐道,就是因为它是灵感乍现、积累超常爆发所致,属于可遇不可求的幸运。

急中生智是超常态,急中失措才是常态,所以说很多事情都急不得,遇到急事应当慢下来。佛家早就告诉我们:静生慧,慧生觉,觉生定。遇事不急,处世不躁,智慧地面对困难,拥抱生活,这应当是人生永远的必修课。

(选自《思维与智慧・上半月》2014年第6期,有改动)

1.结合自身实际,谈谈怎样才能做到遇事不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