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审计法规论文

审计法规论文

时间:2023-03-24 15:04: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审计法规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审计法规论文

第1篇

一、在“创新”和“服务”上积极寻求学会工作的新出路

审计学会虽是社会性团体组织,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审计作用的日益增强,审计学会作为审计事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之一,应在“创新”和“服务”上积极寻求学会工作的新出路,发挥其应有的特殊作用:第一是发挥组织协调的作用。审计学会联系全区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各条战线的广大审计工作者,拥有一支学识渊博、造诣深厚的专家、学者队伍,有着十分广泛的群众基础和较大的社会影响,在审计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科研成果推广等方面应发挥重要的作用,使之成为我区审计改革和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第二是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审计学会是政府审计系统联系各级审计部门和广大审计工作者的重要渠道之一,会员大多为从事审计实践、教学、理论研究工作的同志,通过各方面的交流,不仅可以增强学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增进会员之间的了解和协作,还有利于及时沟通信息,相互促进,提高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通过学会,加强政府审计与部门审计、企业审计的联系以及审计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的联系,凝聚社会各方面的审计力量。进而推动全区审计工作的进步。第三是发挥审计科研的先导作用。在新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审计事业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审计工作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审计环境,承担着更为繁重的新任务,面对着更多需要研究和探索的新课题。审计学会具有专业人才多、学术气氛浓厚的优势,只有利用和发挥这一优势,才能推出一批新成果,指导审计工作实践,促进审计改革与发展。第四是发挥审计学会审计理论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作用。审计学会联系着各行各业,是宣传审计工作、扩大审计影响的一个重要阵地和窗口。依靠审计学会普及审计知识,宣传审计法规,开展审计质量控制研究,让全社会更多地认识审计,理解审计。支持审计。

二、积极开展审计学会活动,不断增强工作活力

审计学会应确立“开展学会活动,不断“创新”工作活力,发挥学会桥梁纽带作用的工作思路”实现“自养、自立、自强”的工作目标。一是要组织会员单位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组织会员赴审计现场。组织会员单位进行审计方法,调研分析、网络建设等方面的交流。组织会员到有代表性的审计现场学习,深入现场进行实地察看,发现问题。既了解第一线的审计环境,又了解一线的审计程序进展情况。二是组织会员单位到外地学习考察。要经常组织会员单位或参加市审计学会组织的培训及外出学习考察活动,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三是请有关专家为审计学会会员讲座,提高审计研究水平。作为审计工作者不仅要掌握现代审计与审计准则的知识,还有必要了解审计的发展方向,研究探讨效益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还要关注社会保障审计、符合国情的环境审计、国家金融审计、内部审计和计算机联网审计等研究课题。四是开展审计法制宣传教育。学会在宣传审计法方面应采取三种形式:第一是动员团体会员单位积极参加审计法规学习;第二是在学会的季度例会上宣传学习审计法律法规知识;第三是在审计培训、审计咨询的过程把宣传审计法规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协助政府审计部门宣传审计法。五是建立审计学会工作现代化、网络化。加强会员服务离不开服务载体建设,目前的服务载体远远不能满足服务的需要。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做好网上服务载体建设。利用网络技术服务会员;要逐步建立面向广大会员和单位的教育、培训、学术交流、咨询的机构,使这些服务工作长期化、固定化,形成制度。

三、以学术研究和交流作为审计学会工作的主线狠抓落实

审计学会应是具有审计研究、交流职能的学术性团体,只有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和审计事业的大局,围绕经济和审计工作的中心任务开展工作,面向实际工作部门,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体现其价值,焕发其生命力。

一是紧紧围绕审计改革与发展开展审计科研。审计学会要注重发挥科技人才众多,联系广泛的优势,注意引进先进的、通用的调查方法和IT技术,改进传统的审计工作方式,以审计在实践工作中的矛盾和问题为重点,联系各方力量,立项开展学术研究,充分发挥审计科研立项在审计科研中的指导作用,保证审计改革得以积极稳妥地进行。要求全体会员密切关注全局性工作布置及审计调查、审计普查,及时研究、分析和总结,使审计理论研究和审计实践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对事关审计改革全局性、基础性问题加强研究,如管理体制、法制建设、审计方法、人才培养、审计技术等,探索审计改革的新思路、新方法,推动审计改革迈上新台阶发挥重要作用。

二是紧紧围绕地区经济发展,开展审计实践研究。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领导决策和企业经营越来越依赖审计信息,特别是数据准确、论据充分的审计分析。因此要求审计学会注意组织力量,对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研究,提出对策建议,为领导决策服务。学会在学术研究方面每年都应坚持做到:1、制发审计科研论文的参考提纲。提纲的确定非常重要,重点是把上级审计学会下发的和本局制定的参考题目与当前企事业单位及区经济发展的热点问题相结合、充分体现审计分析内容的及时性和前瞻性。2、征集文章,组织审计学术评定小组或有关专家进行评审,评出各个等次,并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3、进行学术交流,学会定期召开学术交流会议,请获奖作者在会上交流分析和论文。4、每年开展审计征文活动并编印《优秀审计分析论文集》,把年内优秀的分析和论文编印成册,在会员间互相交流学习。

四、大力加强审计调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审计科研成果是广大审计科研工作者的心血结晶,是社会的宝贵财富,是推进审计改革与发展的动力。因此审计学会在重视调研工作的同时,必须重视调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第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调研的目的在于应用。只有通过应用,调研成果才能达到学术交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因此学会必须注意将调研工作全过程从选题、立项延伸到推广应用,将调研成果的推广应用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工作任务,纳入工作计划?并要求学会各会员单位深刻认识调研成果推广工作的重要性,结合工作需要,确定推广应用项目。使调研成果在实际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二、建立调研成果推广应用机制。审计学会结合实际情况,建立调研成果推广应用工作制度,如年度工作计划。重点论文、课题写作及评审办法、应用成果指南,定期推介一些成熟的调研成果等。

第2篇

关键词:企业会计,环境会计,会计体系

 

引言

环境会计的研究对于我国而言还处于初级阶段,为了防止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重蹈覆辙,实施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加强环境保护,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博士论文,会计体系。我国必须加紧推行企业环境会计的实施。通过上文对环境会计的探讨,结合我国国情,针对目前我国在环境会计方面存在的问题,笔者对我国开展环境会计提出以下几条建议。

1 制定和完善环境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

企业为追求自身的经济利润,往往不愿意实施环境会计,或者不能真实、准确地实施环境会计。博士论文,会计体系。为了保障环境会计在我国真实有效地推行实施,这就需要有相关法律法规的强有力的支撑。首先要建立健全的环境会计相关法律体系,以强制的法律手段保障环境会计的法律地位,以法律形式约束、规范人们的经济行为,使之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使环境会计有法可依,保证环境会计的顺利实施。在制定和完善相关环境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时,可以在考虑我国特有国情的前提下,适当地借鉴、吸收国际上的理论成果和成功的实践经验。

目前,环境会计在目标上还很不明确,对其目标的正确认识是完善和发展环境会计的前提;环境使用者的群体还不够普及,到现今为止,只有政府相关部门对其比较重视,并且依据企业在环境保护和环境污染治理的行为上制定出了一定得奖惩措施。博士论文,会计体系。除此以外,大多数企业部门和个人对环境会计信息的意识还不够强烈。我国要发展环境会计必须增强和国外学者以及相关部门的交流,我们需要借鉴国外成功的案例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加深我国环境会计理论方面和实务方面的研究探讨,使我国的环境会计的理论和实务研究都跟上国际的步伐。

2遵循环境会计发展的循序渐进原则

按照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和我国经济发展的自身特点,想让环境会计的实施在我国一下子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是不现实的。我国的环境会计必然要经历一个由萌芽、发展到逐渐完善的过程。对于不同阶段,环境会计的应用要求也有所不同,从形式到内容,从核算方法到应用范围,都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1、形式上,将复式记账和单式记账两种方法的核算相结合,然后由单式记账慢慢转变成复式记账;在信息披露方面可以先采用在财务报表中补充资料或附注的形式,再逐渐向正规的报表披露模式转变。2、内容上,对比较容易操作的内容先确认、计量和披露,当发展成熟时对其全部内容进行核算。3、核算方式上,暂时对环境会计要素的核算不作非常严格的要求,之需要从现有的会计资料中获得环境信息就可以,不过当环境会计要素的核算逐步发展成熟时就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核算体系。4、推行范围上,先在一小部分进行试点,然后推广到全国各地。可以先在污染状况比较严重或者国家重点建设的企业和行业进行试点,通过对其反映效果的观察从中进一步改善,总结其中经验,然后逐步推广到不同行业不同部门不同企业,最后推广到全国各地。博士论文,会计体系。

3加强政府管理部门对环境会计的监督

企业为追求自身的经济利润,往往不愿意实施环境会计,或者不能真实、准确地实施环境会计。政府管理部门和社会各界对环境会计的监督显得尤为重要。博士论文,会计体系。社会公众监督和社会中介监督都属于社会监督的一部分。博士论文,会计体系。其中,社会公众监督不具有法律效应,但是它的舆论影响不能忽视,它往往决定着媒体对企业的舆论导向,所以社会公众的监督对企业在环境保护和治理方面是很重要的,这是促进环境会计完善的一个重要部份。然而,国家有关机构对环境会计的监督主要体现在强制性和专业性上,当前,我国国家审计机构还没有环境审计这个组织,在相关的审计法律法规中也没有对环境审计方面的内容作具体的规定。审计是一个重要的监督组织,在环境会计体系中建立环境审计是毋庸置疑的。目前,建立环境审计首先要了解环境审计法规建设;其次为建立环境审计做好物力人力和财力准备如配备环境审计人员;最后出具环境审计报告,这是我们进行环境审计得出的书面证明,是促进企业环境会计稳步前进的有效推进力。环境审计部门可以从核查原则、核查内容和核查材料上这三个方面对环境审计进行定义确认和披露。

4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素质

作为会计处理的实际操作者,会计人员的会计专业技能极大程度地直接影响到国家会计准则和制度的实际贯彻执行是否合法真实有效。作为一门新兴的会计学科,环境会计的实务操作还没有被我国广大会计工作者所熟悉,要想在我国大力推行实施环境会计,非常有必要培养一批高专业技能素质的会计人才,同时也要提高现有会计工作者在环境会计相关方面的专业技能。随着人们对环境意识的增强,高新技术的出现,环保措施的进步以及绿色产品的产生,企业对环境管理的思想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前,我们虽然经常强调生产商对其生产过程产生的废水、废气和废物的排放,但是没有改变其根源,污染源还是不断扩散开来。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要想回到过去清新的环境,必须从产品的研发,生产到消耗再到回收利用等每个阶段进行全方位的调整,只有从管理思想上彻底变革了才能保证每个环节的改变。对于会计的主要核算人员——财务人员就必须树立起积极的环保思想,另外,环境会计是由会计学、经济学、管理学和环境学多门学科相结合的应用学科,传统会计中没有这方面的内容,财务人员就需要对其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所以,财务人员在加强对环保认识的基础上更要在专业水平方面下功夫。

参考文献

[1]辛鑫.环境会计要素的确认及计量[J].鸡西大学学报,2010,(03):76-77

[2]刘洁亮,忻琦,査林蓉.环境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探索[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1):16-18

[3]张晓会.刍议煤炭企业环境成本控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02):186

[4]邓寅.关于我国环境会计计量方法的探讨[J].企业导报,2010,(04):93

第3篇

(一)充分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之前,要客观、全面地掌握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不仅要了解该单位财务状况,而且要了解业务流程、管理制度,甚至了解人事管理、人员配备的情况;同时,要特别注意了解该单位以前的法律诉讼情况和原因,从而对该单位有个比较完整的认识,以便准确确定适用的行业制度、法律法规,研究减少审计风险的办法和措施,使审计工作做到有备无患。

(二)科学借鉴审计人员的审计结果无论是政府审计还是社会审计,其审计的业务、方法是相似的。所以,科学借鉴以前审计人员的审计文书,从中分析审计问题的内容和问题产生的原因,为实施审计工作界定范围、判断重点,同时,也为合理配备审计人员和合理分布审计力量做好准备,以减少不必要的工作量和避免审计风险。

(三)实施“承诺书”制度,划分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会计和审计工作是性质不同的两项工作,因此,会计人员和审计人员各自所负的责任也不尽相同。会计人员应对其报告的财务信息负责。审计人员负责审查财务信息的处理和报告是否符合既定准则,是否真实地反映了被审计单位与财务相关的各种情况,而对财务报表中存在的错报不负责任。因此,为避免审计风险,在审计组正式审计前,应由被审计单位对其提供的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做出承诺。对是否存在“未决诉讼”和是否为别的单位进行供款担保等情况做出说明,并加盖被审计单位公章、法人代表章、财务负责人章,填制“承诺书”,以明确划分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防范审计风险。

(四)保证审计工作的独立性,避免来自方方面面的干预“独立性”是审计的基本特征之一,是保证审计工作客观、公正的基础,也是避免审计风险的根本前提。如果审计的各项工作从一开始就无法保证其独立性,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影响,有的让“关照”,有的让“照顾”,那么可想而知,最后的审计结论只能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另外,要严格执行审计回避制度,也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审计风险。在做好以上重点工作的同时,还要注意把握两点:一是对陷入财务困境的被审计单位要特别注意;二是要与熟悉审计人员法律责任的律师建立长久的关系,经常交流经验,以避免审计风险和法律责任。

二、严格审计程序,依法实施审计工作,是防范审计风险的关键审计工作有一套严格、完善的工作程序和工作步骤,不能按主观臆断去随意操作和评价。这就要求审计人员认真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和三十八个审计工作规范去执行,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具体来说应搞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周密制定审计方案,严格执行审计程序在拟定审计方案时,除按照审计方案编制的一般方法将此项目应当审计的主要内容写进去外,还必须将审计风险的控制点找出来。这要充分引用内部控制制度的测试结果去做。要认真执行审计程序,特别是注意执行审计文书的送达、审计报告当面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和审计处罚听证等程序。

(二)依法实施审计、准确恰当定位在实施审计过程中,要尽量掌握完整的财务资料,同时也应当在全面审计的基础上有重点地审查和核实,要注重对审计风险控制点的审查和分析。对每个审计事项从实际出发、选用适当的审计依据,做出科学的判断,从而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做出准确的定性。定性依据要特别注意依据适用的范围、时效、内容,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审计风险。(三)评价客观公正、处理处罚适用审计评价要在内容、方式、标准和用词方面的准确规范,防止主观臆断、任意褒贬,隔离客观事实。评价要有合法、充分的依据,对涉及的具体事项如果证据不足,法规依据或业务标准不明确,不要轻易作出评价。在评价的基础上,处理处罚要客观公正,事实要清楚明确。另外,在审计报告出具前,要求被审计单位拿出审计中提出的问题和建议进行整改与纠正的书面承诺,避免审计报告发出后长期不能落实或不落实无从追究的现象,以减少审计风险。

三、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制定职责明确的管理制度是防范审计风险的重要手段要最大限度地避免审计风险,必须以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作为根本点,并配合必要的职责分工,提高大家的风险意识,才能有效地防范审计风险。主要应加强以下几点工作:

(一)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增强防范审计风险意识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是防范审计风险的首要手段,这就要求逐步提高审计人员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因为所有的审计程序、审计方法以及审计法规都要靠审计人员去执行、去落实。因此,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增强审计人员的防范审计风险意识,可以增加审计人员的事业心和责任心,有利于审计人员自觉执行审计操作规范,准确选用审计依据,更加适当地进行审计处理和审计处罚。同时,审计人员要廉洁自律,严格遵守审计署制定的“八不准”审计纪律,这些对防范审计风险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第4篇

关键词:内部审计人员 后续教育 内容 方式 管理

后续教育,又叫“继续教育”,是对专业技术人员不断进行知识、技能的更新和补充,以拓展和提高其创造、创新能力和专业技术、职业道德水平,完善其知识结构的教育。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第五条指出:“内部审计人员实施后续教育制度”。这无疑将促进内审人员素质和内审工作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但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解决好以下几个。

一、科学安排后续教育的内容

内审人员后续教育的内容,是内审人员进行的客体,是其丰富新知识、提高业务能力的主要信息来源和实现学习目标的基本保证,其安排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教育效果的好坏。在确定内审人员后续教育内容时,首先要考虑内审人员的职业特性,通过广泛征求意见,明确内审人员需要学习什么。其次要考虑内容的实用性,保证学有所用,学能以用。第三要考虑不同内审人员的和业务水平、工作经验、所在行业或单位的特点等,针对不同层次、不同阅历、不同行业的内审人员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后续教育方式。只有这样,才能使后续教育产生广泛的认同感和强烈的号召力,才能保证后续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从总体上来讲,的后续教育内容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机知识的教育。目前在国际内部审计工作各个环节,已经普遍运用了计算机审计手段,并将一些审计软件、计算机测试技术运用到审计实务中。但在我国仍有很多内审人员不熟悉计算机的,能利用审计软件开展审计工作的人就更少了。因此,应加强对内审人员进行计算机知识的培训,让他们熟练掌握计算机的一般知识和电算化软件的操作,掌握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审计和借助计算机审计软件来开展内审工作。通过培训,造就一批能运用计算机审计的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使内审工作跟上步伐,以提高内审工作效率和质量。

2.审计新知识、新技能的教育。随着改革开放和内审的不断深入以及市场的不断成熟,对内审的要求越来越高。内审的作用从局限于监督与评价逐步向风险管理和促进单位发展转移,审计范围不断扩大,审计不断创新。内审人员只有不断更新审计理论和实务知识,掌握先进的审计方法,并及时运用于内审实践,才能适应时展和内审要求的需要。

3.相关政策法规的教育。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市场经济越发展,法制就越健全;而审计工作本身是一项政策性、专业性非常强的业务工作。如果内审人员不能及时掌握相关政策法规的变化,不仅不能有效地保证审计质量,而且还会增加审计风险,内审工作地位的提高和内审作用的发挥。因此,内审人员必须及时掌握国家有关方针、政策、、法规的变化,切实保证依法开展审计工作。内审人员应熟悉掌握的政策法规主要包括审计法规、会计法规、税收法规、财政法规等。

4.审计职业道德规范的教育。国家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第七条指出:“内部审计人员办理审计事项,应当严格遵守内部审计职业规范,忠于职守,做到独立、客观、公正、保密。”内审协会也颁布了《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但在内审实际工作中,内审人员不依法认真履行职责,不坚持原则,随意泄漏所知悉的资料,甚至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等,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严重地影响着内审工作的质量。因此,在后续教育中强化职业道德教育,促进内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是非常必要的。

5.相关管理知识的教育。现代内部审计的目标是侧重于促进加强管理、提高效益。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要求内审人员掌握现代管理的相关知识,也只有这样,内审工作才能够上台阶、上层次。内审人员应掌握的相关管理知识主要包括会计知识、战略管理知识、财务管理知识、市场营销知识等。

总之,后续教育的内容应突出两个字:“新”和“实”,必须内容新颖和实用,内审人员应做到自己缺什么就去学什么,学了什么就要能够在工作中用什么,充分保证后续教育的有效性。

二、灵活选择后续的方式

后续教育方式的选择是否灵活、合理,直接关系到后续教育工作能否顺利进行,也直接到教育效果。选择教育方式,既要考虑其对内审工作本身的冲击,单位经费的保障程度,还要考虑内审人员的素质高低,单位领导对内审工作的重视程度等因素,不能盲目地搞一刀切。笔者认为,为保证后续教育的质量和效果,除采用传统的集中统一培训上课这种模式外,还可采用以下方式:

1.由内审协会或审计学会牵头举办研讨会,针对改革中的审计和实务,组织同行业和同学科中理论基础好、学术水平高、工作经验丰富的内审骨干力量进行深入探讨,并将成熟的讨论结果采用合适的途径传播。

2.组织内审人员到内审工作有特色的地区或单位召开现场经验交流会,也可出国考察,以不断借鉴吸收国内外的先进经验。

3.请有关专家学者到本行业或本地区举行报告会或专题讲座,介绍审计理论、审计实务或审计法规的最新动态和前景。

4.充分发挥快速传递信息的优势,努力办好内审网站。

5.办好内审刊物,鼓励内审人员积极参与课题,撰写学术论文。

6.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内审人员参加各类资格。

第5篇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审计行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审计对象迅速发生变化:由以会计账项为直接审计对象的账项基础审计,扩展为以内部控制制度为直接审查对象的制度基础审计;由以手工数据系统为审查对象的手工数据处理系统审计发展为以电子数据处理系统为审查对象的电子处理系统审计,已构成现代化审计的重要标志。需要采用现代化技术与方法的审计工具,改变现有的审计作业手段,使审计作业自动化,通用化,标准化,规范化,最终和国际接轨。

一、国产审计软件的现状

(一)当前主要的国产审计软件及其简要介绍

l.通审2000

通审2000系统的核心是解决审计系统的通用性问题,系统包含10大功能模块:审计机构管理模块。会计数据转换平台、审计计划管理模块、内控评估模块、抽样审计模块、审计查证模块、审计报告编辑模块、审计质量控制模块、审计法规查询模块及系统设置与维护模块;涉及审计工作的全过程。

2.审计之星

审计之星软件分为查证系统、单体系统及合并系统三部分。查证系统从被审计单位中直接获取会计信息,执行分析、抽查等部分审计程序,它是单体系统的基础;单体系统从未审定报表出发,检查相关的勾稽关系,并进行审计调整与重分类,最后得到审定后的报表;合并系统则从各单体审定报表出发,先进行加总,而后编制合并抵消分录,最后得到合并报表。

3.思博审计

思博审计软件相比较前面两种审计软件,其主要特点主要在项目管理及工作底稿的编制上。项目管理,先由项目经理进行项目登记,选择工作底稿模型,然后组成项目小组(可以在小组内进行人员分工),并进行电子数据采集;在工作底稿的编制上,可以进行自动取数及自动交叉索引,最后自动生成试算平衡表及审定报表。

(二)国产审计软件存在的不足

1.仍未摆脱传统手工审计模式

目前国产审计软件的开发仍主要以传统手工审计模式为基础,并按照传统手工审计的流程来进行审计软件的开发,在这一点上,审计软件的开发受会计软件的影响很大,继续走着会计软件走过的老路。

审计软件的开发以传统手工审计模式为基础将带来一些弊病:

(1)随着计算机的普遍应用,传统手工审计已不再适应现代会计和审计的发展,审计软件如果仍只是执行传统手工审计下应执行的审计程序,而忽视由于审计对象、审计方法等的变化而应执行的新的审计程序,这样的审计软件将是不完整的。

(2)与计算机相比较而言,人对于一些特殊业务的敏感性要强一些,职业判断在手工审计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审计软件如果没有注意到手工审计中包含了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而只是盲目执行手工审计的审计程序(如只是盲目执行大额抽样或随机抽样而不注重账目的性质),其后果将会是严重的。

2.仅仅执行一些查账的程序

目前国产审计软件的功能还比较简单,还仅仅是执行一些常用的查账程序。

就上面介绍的三种审计软件而言,三种审计软件都包含了一些常用的审计程序,如审计抽样、工作底稿的生成及生成试算平衡表等。这主晏是因为利用计算机来进行大额抽样及随机抽样,不仅速度快,而且随机性强;而通过电子表格(如Excel)的自动取数及汇总功能,又可以很容易实现工作底稿的自动生成及编制试算平衡表。

但查账不是审计的目的,审计的目的在于通过查账这一程序来评价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公允性、合法性及一贯性,因此对所查的账目进行综合分析,进行合理地判断,才是审计的关键,而这又是当前国产审计软件所缺乏的。

3.仅适用于定期审计

目前的国产审计软件仍主要是为定期审计服务的,是以未审的定期会计报表为基础,通过执行一系列的审计程序,进行调整及重分类,最后生成审定的会计报表。但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发展,企业会计信息的变化不断加快,流动性不断增强,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于会计信息实时性的要求也就不断提高,对企业会计信息进行实时审计的必要性也不断加强。另外,进行实时审计,还可以弥补事后审计线索不充分的缺陷,可以为定期审计服务。

二、造成我国审计软件现状的主要原因

造成我国国产审计软件仍存在许多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且这些问题主要不是来自计算机技术方面,更主要是来自理论研究、准则法规的制定、人员的培养等一些配套环境还待改善。

(一)理论研究严重不足

目前,我国对于计算机审计方面的理论研究还很不足,而审计软件的开发却已经蓬勃发展起来,这

就造成了理论和实践的脱钩,审计软件的开发缺乏理论的指导,其发展和完善将受到严重地限制。

从发表的论文数量上看,在《会计研究》、《审计研究》、《财务与会计》等权威刊物上,关于计算机审计方面的论文几乎没有,而在以会计电算化为主要内容的《中国会计电算化》中,每年关于计算机审计的论文也不过十篇左右,更不要说关于审计软件开发的文章,简直就像大海捞针一样难,这足以说明学术界对于这方面的研究还很不足。

计算机审计是信息管理学、审计学、计算机科学等交叉的学科,是现代审计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而审计软件则是计算机审计的基础,是计算机审计赖以实施的平台,缺乏理论的指导,审计软件的发展将步入歧途,将多走很多的弯路。

(二)会计数据接口标准未得到很好地贯彻执行

中国软件协会财务及企业管理软件分会曾了中国财务软件数据接口标准98-001号,上海西南会计电算化协会也起草了《上海市会计软件标准数据接口规范(试行稿)》,其目的都是为了不同的财务软件之间的交流,便于相互数据转换,以及适应用户的特殊需求,为二次开发提供数据接口。

该标准及规范均规定各个财务软件之间的数据交换以计算机文件为媒介,其中包括两类:一类是格式定义文件,一类是数据文件。

该标准及规范虽然还不成熟,但基本上都能适用于目前国内会计软件之间数据转换的需要,但由于种种原因,该标准及规范并没有得到很好地落实。

各会计软件厂商以保护数据安全为借口,将数据的

层层“保护”,使得会计软件之间的数据转换越来越难,这也给审计软件的开发加大了难度。

(三)计算机审计准则不完善,执行困难

由于会计系统的电算化及网络化,使得审计线索。审计内容、审计方法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人们以往在审计工作中间逐渐建立的一系列审计标准和准则越来越不适用于变化了的情况,需要制定新的审计标准和准则来指导审计的工作实践。1996年12月19日的《审计机关计算机辅助审计方法》以及1999年7月1日正式实施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20号——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的审计》都只是在一些计算机审计的基础方面进行了一些简单的规定,并无提出一些实质性的解决方案;而且这些方法及准则并没有在审计实践中得到很好地推广,大多数国内的会计师事务所的计算机审计的水平还偏低,执行业务时仍以传统手工审计模式为主,计算机在审计过程中很大程度上停留在文档编辑的水平上。

第6篇

(一)科研经费来源的审计高等学校所承担的科研项目,按其项目来源不同,可分为纵向科研项目、横向科研项目、校内科研项目三大类。纵向科研项目是指国家和有关部委、省政府和厅局、地市等有关部门以文件形式下达的各类科研项目。横向科研项目是指受地方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委托,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而开展的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服务、技术咨询且有研究经费汇入高校的科研项目。校内科研项目是指由学校发文立项或使用其它纵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而开展的列入学校科研计划的研究项目。从审计的角度看,不同来源的科研经费其使用的要求是不同的。纵向科研经费主要来源于财政资金,其使用要求必须符合相关制度规定,防止出现科研经费有寻租现象。横向科研经费大多来源于企业资金,只要项目符合企业要求,经费的使用相对较为灵活。

(二)科研经费管理状况的审计主要是针对科研管理制度是否健全、合理,手续是否严密、科学,是否做到了互相制约牵制等。具体应该包括:科研经费使用是否依据科研活动的实际需要,本着勤俭节约的原则,严格控制开支标准;项目管理费、人员经费、业务费等是否按照全额成本核算制度以及相关管理办法、合同的要求进行确定,其支出比例是否合适;用科研经费购置固定资产时是否依据实际需要,相关资产是否安全完整,其利用效率和使用效果如何;是否存在因盲目购置而导致固定资产闲置或利用效率偏低、使用效果较差等变相损失浪费科研经费的情况等。

(三)科研经费结余情况的审计主要审计科研项目结题后经费是否结账,科研项目的支出是否与经费概算相一致等。科研经费的使用是否符合制度规定,预算总额是否合理,是否造成过多闲置资金。对于科研经费的结余情况进行审计,这样既可以督促科研人员在进行经费概算时要严格谨慎,又可以避免结题不结账、科研经费长期闲置沉淀、效益丧失的现象。此外,高校科研经费的审计内容还应该包括科研经费投入后的成果回报情况,如科研成果推广应用、转化转让情况;科研论文的发表数量及级别,尤其是被SCI、ISTP、EI、SSCI、A&HCI收录论文和国内核心期刊的数量及所占的比例;科研成果的获奖情况等内容。

二、高校科研经费审计的程序及方法

(一)科研经费的审计程序高校科研经费的审计程序主要包括准备环节、计划环节、实施环节和报告环节四个阶段。在实际工作中,一般是由学校的科研管理部门根据科研项目的实际要求出具审计委托书,学校审计处选派人员组成审计组,编制审计工作方案;科研管理部门向被审计的课题组发送审计通知书,并要求课题组提交所有与课题相关的材料,包括课题合同书、课题进展情况记录、课题的研究报告等书面材料,财务处提交课题经费使用的购置资产清单、相关账簿、会计凭证以及需要填报的财务报表等作为审计依据;审计组根据所提交的相关材料实施审计,填写审计工作底稿,通过整理、归纳、汇总、分析审计依据,出具审计检查报告报送学校的科研管理部门;科研管理部门针对检查报告中发现的问题。按照相关制度规定,下达监督检查意见书。被审计课题组应在监督检查意见书的规定时限内整改执行完毕,并将执行结果书面报告科研管理部门。对监督检查意见书中认定问题有异议的,可以申请重新审核确认。

(二)科研经费的审计方法高校科研经费审计主要采用的方法:(1)专项审计法。学校的科研管理部门或其委托的单位,将科研经费作为专项资金来审计,不定期的对科研经费使用的合法性、合规性和合理性,以及财务收支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等进行专项检查和评价。高校科研经费使用的管理都是统一归属财务处负责核算。纵向科研资金属于财政性资金,其使用更多地受财经法规的制约。横向科研项目是与企事业单位协议进行的,需要较多地遵循委托方的意愿,经费使用的灵活性较大,对其控制不像纵向科研那样严格。但横向科研资金在高校科研资金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问题也越来越多,因此专项审计法对横向课题来说,能够提高经费管理的规范性,特别适合于对科研项目的进展情况进行审计。(2)事后审计法。由于高校科研经费审计的特殊性,因此在审计整个科研项目时。不宜采取突击审计的方式,而应该在实施审计工作前,给被审计科研项目的负责人下达审计通知书。如果审计科研成果的成效,只能在科研项目结束一段时间后才能够得以较为全面的反映。因此,对科研项目进行全面审计应该采取事后审计的方法。(3)绩效审计法。主要是针对科研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综合性的考核和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的审计方法。具体的组织实施可按照财政部《中央级教科文部门项目绩效考评管理办法》(财教2005149号1和各高校科研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对科研项目绩效的考核方法、量化指标及评价标准,以及项目的实施过程及其完成结果进行综合性考核与评价。此外,在科研经费的审计过程中还应当综合利用财务报告、巡视检查、财务验收、受理举报等多种方法。

三、高校科研经费审计中的问题

(一)认识上的误区目前我国高校对科研项目大多实施课题制管理,课题负责人主管科研经费的整体使用情况。多数人认为科研经费是自己争取来的,课题负责人花的是自己的钱,自己拥有对课题经费的绝对使用权利,甚至学校的一些领导也给予认同,从而导致了从课题经费中提成用于人员奖励,购买私人资产等违规现象,不按预算开支,不合理、私有化的开支时有发生,科研项目的研究任务很难完成。项目负责人对项目预算的法律意识淡薄,无形中给科研经费的审计工作造成很大障碍。

(二)科研管理制度存在缺陷大多高校都是南学校的科研管理部门出台科研项目管理方法。科研管理部门仅仅负责科研项目的申请,课题立项后,对课题的进展情况、经费是否到账、经费的使用是否合理、课题是否按时结题等并不关心,与课题的后续工作存在严重的脱节问题。而财务人员对科研项目的来源、类型不熟悉,导致科研经费开支的合理性很难判断。对于科研项目开支的某些物品,要达到一定的金额才要求附清单,而低于这个限度的则不用列示实物清单,从而使得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不能确认是否属于项目开支范围。财务部门缺乏与科研部门以及项目负责人沟通的平台和信息共享,是在不熟悉科研项目运作过程的情况下监管科研经费的使用,与科研人员的摩擦经常发生。

(三)高校内部的重视程度不够虽然各高校目前都拥有独立的审计部门,但与外部审计相比,还存在着审计人员少、不够专业、独立性较差等问题,从而使得科研经费审计的独立性很难保证,作用也很难发挥,这主要是由于高校对科研创收和排名方面的考虑,从而引起对科研经费审计重要性的认识不足造成的。

(四)科研经费的审计工作缺乏依据虽然国家已经加强r对科研项目的管理工作,科技部于2007年8月1日首个专门规范科技经费监督管理工作的制度规定――《国家科技计划和专项经费监督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科技部(或委托相关单位)对科研经费

进行专项审计,很多高校也制定了自己的科研管理办法,但在实践中仍然存在审计制度不够完善。操作性不强等问题。如在编制经费概算时,普遍都是由项目负责人自己编制,学校的有关部门并不进行审核,造成经费来源不真实,经费概算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审计依据很难把握。财务、审计、纪检监察部门共同参与管理与监督的机制尚未形成,容易造成违法、违纪等现象。

四、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对策

(一)改变观念误区,加大审计宣传力度学校的科研工作管理部门、宣传部门应加强协调配合,积极主动地做好国家和部门的有关科研经费管理等财经法规的宣传培训丁作,使学校科研人员熟悉国家、部门和学校相关的科研经费管理使用办法,形成对科研经费管理的正确认识。适当开展关于科研经费的培训工作,从思想上改变对科研经费使用的错误认识,促使项目负责人加强自我约束能力,营造良好的科研经费审计氛围。

(二)树立科研经费成本核算意识,加强资产管理高校应该引人合理、有效的课题成本核算机制,将科研活动中直接支出的材料费,燃料费、外协测试等费用直接计人科研成本,占用学校资源所产生的、水电费、固定资产使用费、实验设备折旧费、科研工作人员的工资、奖金等,确实无法准确区分的,要按照合理的比例进行分摊,计入科研成本,减少科研项目支出挤占高校日益紧张的事业经费,严格控制科研投入与产出经费的使用比例。与本项目无关的内容不得在科研经费中列支。同时对在科研活动中形成的无形资产,如专利技术、版权、实用新型发明等,应及时提供鉴定和认证资料,纳入学校无形资产的核算,确保学校资产的保值和增值。

第7篇

[论文摘要]文章从内部审计的概念出发,分析了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完善措施。

近几年来,政府审计以及独立审计在社会公众的关注下,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而与其相反,内部审计却处于发展缓慢的态势。形成这种状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不强是重要原因。

一、内部审计独立性的相关概念

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的一个独立职能部门,通过对组织内部各种业务和控制进行独立的审查和评价,来确定其是否遵循了公认的方针和程序、是否符合既定标准、是否有效地和经济地使用了资源、是否正在实现组织的目标,并据此对所审查的组织活动内成员提供分析、评价、建议和咨询,帮助他们更有效地履行其职责。独立性则是内部审计机构的灵魂,其表现为形式上的独立和实质上的独立。形式上的独立表现为内部审计机构在组织形式上是受资本所有者委托而不受企业内部其他组织机构的束缚;实质上的独立表现为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在执行业务时除受资本所有者的委托事项及相关法律规章外,不受其他事项的干扰。

二、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现行有关内部审计的法律规范许多只有原则性的条款规定,比较笼统,可操作性不强,有关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问题的规定几乎是空白。我国尽管制定了《内部审计准则》,但对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问题同样触及不多。目前的内部审计机构地位独立性缺乏一套完整、科学和具备相当权威的准则用于指导实务。

(二)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地位不高,客观性得不到保证

我国目前有不少企业决策者和经营管理者对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不足,致使一些企业内部审计机构不是由最高管理层领导,而由监事会、副总经理、总会计师等管理层领导。尽管我国有关法律法规对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提供了依据和法律保障,但内审人员往往因单位领导干预、利益关系制约、人际关系影响而不能客观、公正、全面地开展工作。因此,企业内部审计不能直接服务于经营决策,难以对本公司的财务和经营管理者的经济责任进行独立的监督和审计,难以实现其主要任务和目标。

(三)保持独立性的主观能动性不够,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偏低

保证内部审计独立性需要内部审计人员来执行。这必然对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开展内部审计工作起步较晚,内审人员多由原来的财务会计人员转岗而来,有些企业甚至由财务会计人员兼职内部审计工作,因而,内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基本技能不足。我国许多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多数只掌握某一方面的知识,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了解不多,识别和判断经营风险的能力较差,风险管理观念淡薄。

三、提高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的对策

(一)加强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

有关部门应当根据《审计法》和《内部审计准则》等法律法规。制订更加具体的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的业务规范和操作指南,以增强内部审计独立性的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

(二)准确定位内部审计工作,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首先,恰当认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内部审计作为一种内部控制体系,与企业内部的其它内部控制体系,如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和内部管理控制体系是有本质不同的,这种不同主要体现在其独立性上。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的独立控制体系,而其它内部控制体系则不具有独立性。只有正确认识内部审计独立性,才能有的放矢地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促进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

其次,提高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科学、有效的内部审计机构设置是内部审计发挥作用的保障。内部审计机构在企业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内部审计部门与业务部门及其他各职能部门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制衡关系等因素,最终决定了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程度。国外比较通行的做法是内审机构直接隶属董事会或总经理。董事会作为企业的最高经营决策机构,拥有最高的权威。总经理作为企业决策执行系统的最高领导,也拥有非常高的权威。实践证明,在董事会或总经理领导下设立内审机构,有利于保持内审机构较强的独立性和较高的权威性,从而有利于内部审计职能作用的有效发挥。为提高我国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我国企业应该在借鉴西方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和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情况,建立适当的内部审计机构模式。

最后,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要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必须对内部审计机构实行专职化的人员配备。对从事内部审计工作的人员在实行严格准入制度的同时,也要对其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使之对审计事项的判断和决定不屈从于他人的意志,不受外界的干扰,保持客观性和公正性。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还应该采取以下措施:内部审计的定期轮换,内部审计人员不得参与经营管理活动,内部审计人员在履行职责时,必须严格遵守内部审计准则及内部审计师协会制定的其他规定,内部审计人员在履行职责时,不能收受任何有损自己职业判断的有价值的物品,了解内审人员与被审计部门间的利益冲突和潜在矛盾等。

第8篇

    论文提要:本文分析了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成因并提出一些控制风险的措施。随着经济的发展,内部审计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松弛,其产生的原因有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的原因。主观方面主要有内部审计独立性的缺乏、素质不高、审计程序不合理等,法律规范的不完善以及环境方面的差异等客观原因使得内部审计风险错综复杂。基于以上原因,本文提出了控制的措施,以使得内部审计更有效率,更大限度地规避风险。

    一、内部审计概述

    随着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审计在维护市场秩序、提高经济效益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内部审计指部门或单位内部独立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依照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程序和方法,对本部门、本单位的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活动进行审核,查明其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并提出建议和意见的一种经济监督活动。内部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告事实上存在重大错报、漏报,或者企业经营管理上存在的弊端,或内控制度存在重大漏洞缺陷,内部审计人员经过审计未能发现或失察,而提出不正确或不恰当的审计意见,审计对象及其相关方面遭受损失或损害,并由此引起审计主体承担责任的风险。为了有效地防范和避免审计风险,应对内部审计风险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深入研究,从而保证内部审计事业健康发展。

    二、内部审计风险的成因

    (一)内部审计的主观风险

    1、内部审计机构缺乏相对独立性。内部审计机构是单位内设机构,在本单位负责人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为本单位实现经营目标服务。因此,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不如外部审计,不可避免地受本单位的利益限制。内部审计的组织形式也反映出其独立性的弱化,有的单位把审计机构设在财务部门中,有的把审计机构和监察部门合并在一起,有的单位由分管钱财物资及账目的人员兼任审计岗位,有的单位领导既领导财会工作,又领导审计工作。因此,企业的内部审计很难站在客观、公允的立场上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做出客观、公允的评价。

    2、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能适应目前的工作需要。审计人员的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业务技能素质、工作态度及心理素质,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不像专业的审计人员那么高,很难客观地做出公正和无偏见的判断;另外,内部审计人员配备普遍不足,有的人员缺乏专业培训,人数也难以满足审计业务的需要。同时,相当一部分审计人员改革创新意识比较弱,审计理念还停留在传统审计上,大局意识和风险意识不强。

    3、内部审计程序和方法本身隐含的审计风险。许多企业内部审计制度不完善,如审计机构缺少事前的审计计划,事中的审计程序和报告前的审计复核,审计工作底稿不完整,一般只记录审计问题事项,而未记录审计人员认为正确的审计事项,使得审计复核、审计质量控制无从入手,这都使内部审计质量得不到保证,风险防范意识薄弱。

    (二)内部审计的客观风险

    1、内部审计法律制度不健全。内部审计目前只有20世纪八十年代审计署颁布的《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1989年制定,2003年修订),法律级次明显偏低,可操作性差,存在着滞后现象。这样,内审人员在进行审计时,只有依据经验和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在某种程度上严重影响了审计结论的权威性和正确性,因而大大增加了审计风险。

    2、审计对象的复杂及审计范围的扩展,加大了内审风险。现代组织由于经营规模的扩大,经营业务的日趋复杂,使得内审对象的范围逐步扩展,为内部审计带来了更多的困难。这里差错和虚假的会计资料掺杂其中,失察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大;内部审计业务也已不再局限于财务收支审计,还包括经济责任审计、内审业务的拓展、使审计人员承担更多责任和风险。

    3、企业的外部环境导致的审计风险。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经济全球化及国际化程度的加深,使企业经营环境变得日趋复杂,企业经营风险也大大增加。经营风险的存在往往引发更大的审计风险,对内部审计人员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加剧审计风险的产生。

    三、内部审计风险的控制

    现代内部审计不再是监督检查式审计,而是参与式审计,审计人员不仅要善于发现问题,而且更要善于解决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改进措施,帮助经营管理人员加强内部控制,改善经营管理,以完成所负经济责任。要做好内部审计工作,应针对以上原因做好如下几点:

    (一)提高内部审计的地位,增强其独立性。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是内部审计质量成败的重要因素,企业在设置内审机构时应坚持两条原则:一是独立性原则。这是设立在内部审计组织机构最重要的原则。在这个原则指导下,内审组织机构在组织人员、工作和经费等方面应独立于被审计单位,独立行使审计职权。不受股东、总经理、其他职能部门和个人的干预,以体现审计的客观性、公正性和有效性。二是权威性原则。这是内审工作充分发挥作用的另一个关键因素,主要体现在内审组织机构的地位和设置层次上。内审组织机构的组织地位和设置层次越高,权威性越大,内审的作用就发挥得越充分。

    (二)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增强其风险意识。各内审部门要制定长远的培训计划,加大培训力度,培养内审人员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廉洁奉公的职业道德,并使其不断更新知识,提高内审人员的审计查证能力、审计协调能力及表达能力,提高分析、判断和预测经济活动的能力,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最后,还应强化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在审计工作中始终将审计风险作为确定审计项目、审计重点、审计程序、审计结论的判断基础。

    (三)加快有关审计法规制度建设。国家应抓紧制定、颁布内部审计法规和内部审计业务准则,以统一内部审计执业规范,降低审计风险。在中国经济走向世界的同时,内部审计还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尽快同国际惯例接轨,以谋求长足的发展。

    (四)建立健全审计组织自身的内部控制制度

    1、建立全面质量控制制度。全面质量控制是内部审计机构合理保证所有内部审计活动符合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制定的控制政策和程序。主要包括职业道德原则、专业胜任能力、工作委派、业务操作规程、考核与评价、监控等。

第9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内部审计;风险防范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市场潜力进一步挖掘,各类市场主体竞相活跃,市场角逐将更加激烈,特别是市场经济自身的弊端以及利益集团的逐利性带来各种风险,企业所面临的形势愈发严峻,使得经济社会中风险无孔不入。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隐藏着各种风险,使得人们对内部审计的认识程度和认可程度在发生改变。内部审计作为一种专业性的服务,从各个层面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审核,以此改善内部结构和管理水平,更好的履行监督和评价职责,使内部审计活动的开展符合形势发展的要求。

一、加强企业内部审计的意义

新一轮改革在各领域持续推进,对企业、对审计行业和审计人员等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和要求,审计工作的良好开展,有利于优化企业组织现有管理模式、实现审计组织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管理的高效运行,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与稳定。审计风险的隐蔽性、多样性、普遍性增加了企业内部审计和经营管理的难度。所以,论文以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成因以及防范措施研究为主题,对内部审计及其风险进行深层次研究探索,有利于提高人们对审计的关注度,使审计行业得到进一步深化,日趋规范。有利于激励审计人员不断提高执业素质,加强专业道德修养,给予必要的指引和提醒,有利于提高识别风险的意识,增强识别风险的能力,完善反应预警机制,将风险扼杀在源头,遏制风险所带来的连锁反应,建立内部审计长足发展的有效机制,更好服务企业经营管理,提高企I经济效益,使企业不断完善自我。

二、企业内部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

对内部审计风险的理解,国内外学者大体上是相同,对内部审计风险的含义,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具体阐述其含义:“一是审计人员认为某会计报表是存在错误的,但事实上它是公允的;二是该会计报表已经证实是公允的,审计人员也是这样认为的,但实际上它没有遵循相关准则,没有客观公允的反应被审计单位的财务及经营管理状况,或者是审计人员在审查过程中对存在重要错误的会计报表未能察觉”。

(一)内部审计风险的客观原因

1. 内部审计机构地位低

内部审计机构地位低是存在企业中一个显著的问题,虽然有的企业组织设置了内部审计机构,但大数情况下也只是一个摆设,毫无价值可言;如果内部审计机构隶属于财务部、监察部或者其他部门,他们就不等保持与之相平等的地位,也就很难对组织其他职能部门开展独立、客观地审查,做出恰当的评价,更无法向组织高层管理部门进行报告;因此,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地位低就很难对所进行的审计事项发表客观、准确、公正的审计意见,进而也将影响审计质量的高低。

2. 法律规章制度不健全

目前我国的内部审计规范体系有:“《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企业内部审计准则》、《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和内部审计实务指南,国家审计有《审计法》作为法律依据,社会审计有《注册会计师法》作为法律依据,但至今仍没有一部审计行业的专门法律,现行中的内部审计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法律层次低,严重滞后了内部审计行业的发展,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经常存在找不到客观依据,只能凭主观判断,依法治审不力,这就会失去审计本质;在某种情况下就会对审计结论、审计结果造成不良影响,导致权威性、正确性和客观性丧失,也相应的增加了审计风险 ”。

(二)内部审计风险的主观原因

1. 内部审计手段和方法存在局限性

内部审计手段和方法受审计目的、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条件和实际情况、审计环境等因素影响,这就决定了所采用的审计方式方法多样性,传统审计方式多采用手工方式,审计工作量大、审计具有盲目性、审计时间长、成本高,这些都会对审计结果产生影响,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与审计的目的和要求相距甚远。

2. 内部审计人员自身素质不高

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不强严重滞后了我国内部审计事业的发展进程。审计人员整体素质不是很高,专业性不强,知识面狭窄,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储备没有及时更新,认识不到位存在轻视心里。

三、加强公司内部审计具体措施

(一)加强内审人才队伍建设

国家、社会、企业的发展需要人才的支撑。审计工作事关企业的兴衰成败,是一项重要的企业活动,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审计事业的成长转型,人们对审计的认识不断深化,审计的作用和影响力也日益凸显。保持内部审计人员组成结构的合理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1. 拥有高水平的业务结构。在专业背景方面,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应合理配置专兼职审计员,保持合理结构。

2. 内部审计人员要具有过硬的、专业的、全面的专业技术结构。企业人事部门在配备内部审计人员时,应尽可能多引进经验丰富、理念先进的中、高级职称的人才,同时也可以引进其他方面的人才,优势互补,拓展他们的思路,解放他们的思想,能够更加积极地参加审计工作。审计机构要为审计人员再学习、再教育提供渠道、资助。鼓励他们回炉再造,不断提高专业胜任能力。

(二)确保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审计的权威性是审计的重要特征,确保审计的权威性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审计的监督作用。内部审计人员必须与被监督对象毫无利益关系并且在审计过程当中得到高级管理层和董事会的充分支持。审计人员结业考试参加国家统一考试,严进严出,从另一层面增加了审计的权威性,这也被各方所接受,国家也要从法律层面对相关规章制度、理论准则做出更为严格的界定和要求。部门和企事业单位领导要根据相关法规和政策制定专门针对内部审计的组织规章,同时还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刚正无私,严肃认真对待每个审计行为以及做出可以量化的贡献,只有保质保量,才能更加保证审计的权威性。

(三) 改革和创新内审方式和方法

1. 改革审计的基本方式

首先,根据企业自身特点,改革、调整和优化现行的审计方式、方法和手段,探索适合企业、适合市场的辅助审计。其次,加大对企业资金流的监督,特别是支出资金的审查,进行事前结算,通过全程监控,最后做出合理的审计评价。最后,规范企业内部经济管理行为。对企业的重要经营领域和关键环节进行监督、管理与审计,构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更好地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服务。“通过改革和创新审计的方式、方法和手段,延伸内部审计链条,实现自我约束、自我革新、规范管理,使内部审计形成点面结合、纵横交错的覆盖网,实现对企业的重要经济行为全过程审计监控,更好地发挥审计的服务、监督、咨询等职能”。

2. 创新内部审计的方法

风险的普遍性、隐蔽性,决定了传统的内部审计方法已不适应企业内部审计的需要,因此要创新和改进内部审计工作方法,使防范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措施更加有效、具体化、科学化、可操作化,革新内部审计的方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进:“实施内部审计营销战略,广泛宣传审计工作。在企业内部开展相关动员工作,积极拓展和利用各种渠道创新审计工作;一是利用现代化的办公系统和新媒体技术,建立并完善内部审计网站,搭建信息交流平台,拓宽了审计证据的收集渠道;二是设置专栏和展台,宣传审计工作,定期对审计情况进行公示;三是开展模拟审计,测评审计结果,做出合理性判断,及时提前进行整改,最大效率的解决问题。同时加强合作,协同审计,提高审计效率”。

四、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建设情况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因此,对原有内部审计制度进行优化就显得尤为重要。建设与完善公司内部审计工作是一项长久的工作。这需要人们的共同努力来完成,虽说在现如今,我国公司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有理由相信,通过不断努力,内部审计一定能在公司中发挥出其应有的效用。

参考文献:

[1]顾佳英.论企业审计风险及其规划[DB/OL].大学生论文联合对比库,2014(06).

[2]张来法.论我国内部审计风险的特点及产生原因[J].企业导报,2011(03).

第10篇

论文摘要:文章重点论述了医院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及其防范措施。审计人员在履行审计职责时要树立风险意识,对造成风险的主客观因素加以防范和控制,最大限度地降低审计风险。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医院审计范围不断扩大,审计工作面临的情况也愈来愈复杂,审计的风险性也随之增大,由于审计不当而导致诉诸法律的案件时有发生。因此,正确认识医院审计风险,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防范是目前医院审计部门面临的重要课题。下文就医院如何强化风险意识、规避审计风险问题进行阐述。

一、医院审计的作用与意义

风险就是发生损失的可能性。所谓审计风险,就是由于从事审计活动未能发现会计报表中存在的重大错报或漏报发表了不恰当意见,而使审计主体蒙受损失的可能性。审计风险不仅包括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主观因素造成的风险,同时也包括审计过程之外的,非主观因素产生的风险。当前,由于受市场经济影响,医疗行业中的个别不正之风不但存在,而且还有愈演愈烈之势。忽视全局、长远利益的短期行为,造成卫生资源浪费。医院审计面临新的形势与任务。医院内部审计可以促进社会关心和支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为卫生事业的宏观管理及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发挥监督和促进作用。过去我国医院经济管理部门因种种原因,风险意识一直淡薄,如今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但社会对审计期望却提高了,审计风险在升高,我国医院的经济管理部门必须提高风险意识,控制审计风险。这是因为:

1.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审计环境变化很大且日益复杂。各种经济组织的经济活动也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持续经营能力都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由于竞争激烈,破产、兼并、重组的现象时有出现。经营风险如此之大,必然导致审计风险增加,医院单位也不例外。中外许多审计诉讼案都是经审计认定持续经营能力较强的企业,不久便宣布破产。因此,加强医院审计有利于其适应复杂的竞争环境,提高其生存能力,避免审计风险而没有“近忧远虑”。

2.医院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其性质决定了需要加强审计监督。医院的宗旨是医治和预防疾病,保护人民健康,其性质是社会主义事业单位。因此医院的改革必须把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放在首位,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更重要的注意要提高社会效益。因此,对医院的经济活动进行审查、监督和评价,以促进医院的健康发展,保障经济改革的顺利进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3.从我国立法、执法情况分析,加强医院的审计监督,可以促进健全经济法制。当前我国的法制建设尚处在不断建立、健全和完善阶段。在财经法纪方面更是如此。一方面,因为我国存在法律法规不健全、立法滞后、执法不严的问题,违纪现象严重。另一方面,国家诸多法律中对审计的法律责任逐渐明确,社会公众对审计的认识和对审计人员可控制的因素导致的问题的关注越发提高。在某些医院里,违反职业道德、弄虚作假、营私舞弊等行为不同程度地滋生和蔓延,如在医院中屡禁不止的“红包”问题。通过有计划的、有步骤地开展审计监督可以完善国家的法制和管理体制,维护财经纪律。

4.为促进医院工作管理改善,提高会计工作水平,审计监督也十分必要。在日常工作中,由于有的会计业务水平不高,责任性不强和管理人员经验不足等原因,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常会出现账目混乱、财产不清、账实不符、成本不实、滥用资金、不讲效果等问题。如某市某医院,在2005年就暴露出在医院扩建中的贪污收受贿赂等问题,影响医院的管理。因此,只有通过审计加以监督,可以促进改进工作。

二、医院审计存在的问题及风险成因分析

结合审计风险的含义,分析内部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医院审计环境、审计地位和内部控制局限性易形成审计风险。审计工作是医院管理工作中重要的管理职能,是控制手段,作为担当医院内部审计的职能部门,要想完全独立于自身所处的环境之外,几乎是不可能的,它难以跨越这种环境障碍,其行使的职能极易为环境所左右。在各类审计活动中,某些医院管理人员出于对本位利益和外部竞争压力的考虑,往往不能积极配合审计人员工作、不能如实提供会计资料、不能如实反映医院真实经营情况。企业内控制度是指被审计单位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和程序。在内部控制制度方面容易产生作弊有两个方面原因:一是内控制度不完善、不健全,将导致不能杜绝一切重大差错和舞弊;二是内控制度不能得到有效执行,形同虚设,如工作人员串通作弊,管理人员责任心差导致控制系统失效,管理者对控制制度不重视,内控系统不能发挥作用等。这些都使得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业务时增加了工作难度,易受到环境制约而不能作出准确判断,增加了审计风险。

2.审计项目的复杂性增加了审计风险。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医院实行多种形式的重组、兼并等资产结构调整。在资产结构调整中涉及到国家、集体、个人三方面的利益。医院改制时要进行清产核资,审计人员要对医院的债权债务进行清理,核实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避免在医院改制过程中某些人乘机转移、隐匿、贪污国有资产。如果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未能做出准确的职业判断,就有可能造成医院资产流失,损害了医院的利益,也同时出现了审计风险。我国内部审计机构成立的时间短,无论是审计理论,还是审计实践方面都不十分成熟,特别是医疗行业的特殊性,医院内部控制与质量管理方面没有完整的管理体系。对内部审计的认识和重视不够,给审计工作带来很多困难,另外审计机构缺乏对审计人员的约束监督机制,不能严格执行审计法,按审计法的要求去履行责任,甚至置国家法律于不顾,大大增加了审计风险。

3.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等原因形成的审计风险。审计人员应该具有审计准则所要求具备的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审计人员应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相关专业水平、具有较高的综合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与沟通能力,才能够在执行审计业务时客观公正、认真负责、清正廉洁,确保审计工作质量。由于目前审计人员大多是从财务专业转岗而来,大多不具备审计专业学历,缺乏企业管理知识和法律知识,影响了审计工作质量,容易产生审计风险。三、防范和控制医院审计风险的对策

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就会转化为现实的损失。由于受到主、客观因素的限制,审计人员不可能对其发生的时间、地点、深度及广度进行准确的预测。从这个意义上讲,审计风险具有不确定性,风险就是和损失相联系的一种不确定性。审计风险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从管理职能的角度,审计风险管理是整个审计管理的具体化和进一步深化。但审计主体可以通过经验和积累,预测方法和技术的改进等主观努力,把握审计风险的规律,降低审计风险的这种不确定性。审计风险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减小审计风险,降低审计人员的法律责任。因此审计人员必须对经营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容易产生风险的环节做到了如指掌,并要求主管部门对可能产生风险的环节加强管理,严格把关,及时反馈信息,分析可能产生的原因。无论是哪种主体风险,通过审计人员的主观努力,都可得到有效控制,而不引发审计责任,最终将客观审计风险控制到可以接受的水平。具体言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合理设置内审机构和人员,内审机构及人员保持相对足够的独立于他们所审计的经济活动之外,以确保内审部门有较高的权威性,保证其对该经济活动审计的客观公正性。同时,要合理分配人员。不同的审计项目,每个项目中不同的工作对审计人员都提出不同的要求,卫生系统内审人员结构应逐步形成从单一的财会人员向以财务、经济、工程、机械、法律等专业技术人员为主的结构转变,既要熟悉所属单位财务制度及相关法律法规,又要掌握所属单位的各种业务,只有这样才能对本单位及所属单位的资金运行情况实行全方位的监督检查,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确保内审工作的质量。

2.加强内部审计督导,防范审计风险。加强审计监督,是医疗行业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首先,加强审计监督,是科学管理的内在需要,是建立科学、合理、规范、高效的管理体系、经营机制和激励机制,也是防范风险的重要防线。第二加强审计监督,是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要求。医疗行业要自觉接受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依法实施的监督管理,在经营生产过程中,使国有资产不断地保值增值。

3.加强审计质量考评控制。要科学考评内部审计质量,应建立健全一个内部审计质量的指标体系。该体系是由很多具体指标所构成的,包括定量、定性两方面指标。定量指标包括审计覆盖率、审计计划完成率、被审计单位违纪问题重复发生率和审计处理落实率等。定性指标一般包括审计人员的素质和业务水平能否胜任审计监控工作,审计机构内部管理与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是否及时、正确处理已查证的各种问题等。考评审计工作质量时,需将各类各项指标有机结合起来,作一整体予以运用,以得出正确结论。科学考评和评价内部审计工作效果是进行审计质量控制的重要内容。通过内部审计工作效果的考核和评价。可以从总体上了解内部审计的最终结果,才能了解过去、分析现在、预测未来,才能总结和掌握有用的内部信息,发挥内部审计提供信息的参谋作用。

4.努力提高内审队伍素质,注重卫生系统审计人员自身业务水平的培养和提高,抓好政治思想教育、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和业务技能的培训,提高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技术水平。选调一批政治思想好、业务技术精、工作作风正的人员,充实内审队伍,使内审人员既能当好“警察”又能当好“参谋”、“医生”。做一名合格的内审人员应取得的知识和技能包括:在日常工作中正确地运用内部审计标准、程序和办法,妥善地处理可能遇到的纷繁复杂的问题;正确运用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去认识和评价被审计单位经营管理中的重大失误或偏差,并通过必要的调查得到合理的解决办法;正确运用财务会计方面的知识去了解分析被审计单位的财务记录及报告;对金融、税务、统计、计算机信息系统以及与经济相关的法律等知识具备基本的了解,以便适应可能涉及到这些领域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马瑛.审计风险的形成与控制[J].理论界,2000(3)

2.朱荣恩.审计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第11篇

[关键词]审计文化差异性环境

审计文化是审计群体在长期审计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并被共同认可、遵循,带有审计取向、精神、道德、作风、思想意识、行为方式、规范、制度及其具体化的物质实体等因素的总和。从广义上讲是人类与审计相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一个融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于一体的综合体;从狭义上讲是指审计行为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审计制度和审计组织机构的总和。

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审计文化是一个多层次要素的复合体,由三个层次组成:一是审计物质文化,包括审计工作、审计环境、审计条件等,它外显审计文化的发达程度;二是审计制度文化,包括审计规范、政府审计机构组织方式等,它是审计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中介;三是审计精神文化,它是审计文化的核心,全体审计人员认可、遵循的带有职业特色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工作作风、道德规范、职业习惯以及审计人员对审计事业的责任感、荣誉感等,构成了审计文化的特定内涵。[1]

,我国政府审计采取行政型模式,相对于社会审计与内部审计,它的性质与运作模式决定了其所特有的审计文化。如果把各级政府审计机关当作不同的审计主体,则其在审计中所体现出的政府审计文化又存在共性与差异性。

一、政府审计文化的共性

1、较强的权威性。对于政府审计,无论是采取立法型审计模式、司法型审计模式、行政型审计模式还是独立型审计模式,其目标主要是为了监控国家运行情况,审计活动的重心越来越倾向于为宏观的经济调控提供信息和经济控制服务。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审计实际上是主权者的代表——国家为整体经济局势的平稳运行而进行控制的一种手段,是主权者进行国家经济管理活动的一部分。[2]同时,国家的又赋予了政府审计所特有的法律保证。这样,政府审计文化势必体现出较强的权威性。

2、较弱的独立性。独立性是审计人员客观、公正地进行审计和报告的前提,是审计的本质和灵魂之所在。但是,我国现行的政府审计体制很难保证审计的独立性,其原因在于:一是各级审计机关设置在政府内,监督者与被监督者同时隶属于政府部门,具有浓厚的内部监督色彩,难以解决审计机关既要对同级行政首长负责,又要独立行使审计职权的矛盾;二是审计经费受制于其他政府部门,独立性难以保证。三是审计机关的人事制度受制于政府,审计处理难。[3]因此,机构设置、经费、人事这三个方面因素都制约着各级政府审计机关的独立性,从而制约着政府审计文化的独立性。

二、政府审计文化的差异性

政府审计文化的差异性是审计主体在审计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特性,主要体现在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

1、时间上的差异性。审计文化因背景的不同而具有鲜明的特征,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政府审计职能的变迁。

我国的政府审计始于1983年,时值计划经济末期,具有较强的行政色彩;同时,它又隶属于行政部门,强调行政处理处罚手段,审计结果主要送达被审计单位,以突出合法性为主,强调为维护经济秩序服务。

1987年,“十三大”确立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即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这种新的运作方式已经非常接近市场经济。1992年,“十四大”最终确认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明确了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真正开始了市场经济的历程。1997年,“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作为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即强调加快市场化进程,进一步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这样,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审计作为国家对市场经济的一种宏观调控方式,其活动重心也越来越转向为宏观经济调控提供信息和经济控制服务。

加入WTO后,入世不仅对中国经济有着直接和显著的影响,而且对社会的、法律和文化意识等方面均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就是说,政府审计所依存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管理环境和文化环境都发生了或多或少的变化。一方面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要求社会资源的节约和经济效益的提高,效益是所有经济活动追求的目标。审计作为专门的经济监督活动,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作用,必然要将效益作为工作的目标之一。同时政府职能的转变,要求政府及其他公共部门提高经营管理活动效率,有效使用纳税人资金,这就在客观上要求审计机关开展效益审计,加强对政府活动有效性的监督检查。另一方面,人大、政府提出了开展效益审计的要求,即“3E”审计(Economy, Efficiency, Effectiveness Audit)。审计法确立的两个报告制度8年来,各级审计机关向政府和人大作的审计结果报告和审计工作报告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政府和人大对审计工作的要求也在提高。政府和人大不只希望通过审计机关了解一些有关部门单位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情况,同时还需要了解有关单位使用国家财政资金和管理使用国有资产的效益情况。政府审计开始由传统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向效益审计转变。

可见,随着历史的发展,政府审计文化带上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审计文化中行政色彩开始逐步淡化,而其为经济发展服务的专业性、性色彩越来越鲜明。

2、空间上的差异性。空间上的差异性也称地域上的差异性,作为国家经济活动重要组成部分的政府审计,将受到地域差异性的影响。地域性的差异可以分为条件差异、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和文化差异三个方面。这三方面对审计文化的影响不尽相同。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会因为科学技术与生产力水平的发展而逐渐缩小,但文化差异就不同。

这里所指的文化是广义的,它是指一个群体、一个地域的存在方式和价值观念。不同的地域共同体面对不同的生存环境,使用不同的技术,就会产生不同的劳动分工和分配形式,形成不同的价值和信仰体系,因此必然形成不同的文化区。[4]也就是说区域经济决定地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经济发展因自然条件和人文因素的差异,而呈现出区域特色。不同区域经济孕育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它的发展状况对地域文化发展起支撑作用,决定着地域文化发展水平的高低。同时,区域经济过程也决定着地域文化发展的结构、类型、性质等,从而形成了有着相似或相同文化特质的文化地理区域,其居民的语言、宗教信仰、形式、生活习惯、道德观念及心理、性格、行为等方面具有一致性,带有浓厚的区域文化特征。

地域文化一旦形成,它又成为了经济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前提。在经济运行中,每一个活动主体都不可避免地感受到文化背景的深沉力量。文化背景的差异,总是通过经济活动的方式、规模、层次曲折地反映出来。[5]这种影响在政府审计文化中,表现为政府审计文化的差异性,如从总体风格上讲,某些地域的审计人员,多习惯于从整体、宏观、战略上去考虑,谈问题一针见血,突出对全局的把握;某些地域的审计人员,则更多注重对具体审计证据的研究,更多强调证据的适当性与充分性、审计证据与结论之间的关系等具体方面。可以说,前者对战略问题考虑得较多,而后者对战术问题则考虑得较细,其结果形成了政府审计文化的不同风格。

三、政府审计文化差异性的原因

审计文化的差异性来源于审计文化环境的差异性。审计文化环境主要包括以下四个要素:

1、政治环境。社会政治体制、法制环境和政治民主化的程度,影响着审计制度、审计行为,也影响着审计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对审计文化制度层起着决定性作用。审计文化运行于特定的法律环境中,其作用的发挥必受所处法律环境完善程度的制约。对于我国的各级审计机关,基本的政治制度是相同的,只是在政治民主化程度和法制化程度方面有所差异,这也自然导致了审计文化的差异性。法制化环境越好,政治民主化程度越高,审计文化发挥的作用就越大。

2、经济环境。审计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的发展变化受着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上不同经济环境的深刻影响,审计文化也不例外。审计文化总是在一定的经济环境下发挥作用,经济环境不同,审计文化发挥作用的广度和深度也就不同。

经济环境是影响审计文化作用发挥的决定性因素,其影响力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方面来认识。一是生产关系对审计文化的影响。主要包括所有制形式以及社会收入分配形式等。所有制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对审计主体的选择,这将对审计文化的、作用产生影响。若一国所有制的形式可以决定要不要审计,这个时候也就谈不上审计文化的建设。二是生产力对审计文化的影响。一般来说,一个地区的生产力越发达,其社会生产的规模就越大,社会生产的复杂程度也越高,因此,生产管理水平的高低就显得尤为重要,监督作为管理的一项职能将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此时,政府审计作为社会监督的一种主要方式,也显得尤为重要。由于我国各地区的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不尽相同,这样就制约着政府审计行为的物质基础,从而使政府审计文化必然受其控制和规定。

3、文化环境。文化环境主要是指社会大文化环境,既包括社会程度、文化发展水平,也包括由于社会文化的影响和作用,人们形成的各种思想观念、社会公德意识取向、信念追求、思想素质、职业道德等。它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教育发展水平及传统优秀文化遗产,影响着一个行业乃至整个社会群体的整体素质、价值取向和精神面貌,因此它制约着审计文化。

我国传统思想信奉儒教、佛教、道教和中庸主义,强调集体主义社会经济统揽和忠诚;强调家族主义、论资排辈等思想;强调精神力量、公共需要和工作取向;强调“成名”和非正式经济取向;强调传统道德、义务和权威,在政治上表现为尊重政府及“官本位制”思想。[6]但是,地域的差异性又造成了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一方面是对传统文化遵循的程度不同,另一方面是各地沉淀了不同的地域文化,这两方面直接戓间接地导致了审计文化差异性的产生与发展。

4、国际环境。从国际范围看,审计文化是一个连续的整体,由此决定的审计文化也必然是一个国际性的有机整体。[7]我国政府审计制度的建立仅仅只有二十个年头的历程,无论是审计理念、审计思维、还是运作模式、管理方式、以及有关的规则、准则与国际上通行的还存在较大的差别。国外的政府审计经过较长时期的,已形成了一系列值得我们借鉴和汲取的优秀文化成果。因此,各级审计机关对国外优秀审计文化的借鉴与汲取的积极性程度也导致了审计文化的差异性的进一步发展。

深入以上四个因素,我们可以发现,导致政府审计文化差异性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公共受托责任关系的不均衡发展。

公共受托责任指受托管理公共财富的单位或个人对经营管理那些资源所负有的责任。审计是起源于受托责任关系(accountability),并且伴随着受托责任关系的发展而发展。受托责任不仅是一种普遍的关系,也是一种普遍的、动态的社会关系。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伴随着民智的开发和民主制度的完善,受托责任遵循下列途径发展:一是由受托财务责任向受托管理责任的发展;二是由程序性受托责任向结果性受托责任的发展。[8]对于政府审计而言也是一样的,在我国,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和众多的国有企事业单位客观上承担着公共受托责任。建立在受托责任关系,尤其是公共受托责任关系基础之上的资产所有者管理资产的需要是政府审计诞生和存在的根本原因。[9]

由于我国存在着不匀衡的经济与文化区域,作为基础的公共受托责任的发展也必然不均衡,对各级政府审计机关而言,审计过程中审计工作重心、工作方式、制度设定、精神面貌等也有所差异,其体现出来的各地政府审计文化也必然存在差异性。

四、正视差异性,构建新时期的政府审计文化

审计文化建设就是在审计具体的环境及条件下将人们的事业心和成功欲化作具体的奋斗目标、信念和行为准则,审计组织提倡什么,崇尚什么,审计人员的注意力必然转向什么,这比强迫命令更有效。作为一个组织,规章制度对审计来说是必要的;但即使有千万条规章制度,也很难规范到审计人员的每个行为。审计文化能使信念在审计人员的心理深层形成一种定势,构造出一种响应机制,只要外部诱导信号发生,即可得到积极的响应,并迅速转化为预期行为。[10]

1、构建新时期的政府审计文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审计文化是审计实践的升华,反过来又塑造和着审计实践。进入21世纪,我国政府审计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审计实践面临着许多新的课题,不仅需要新形势下审计体制和的开拓创新,更需要新型审计文化的同步发展。可以说,若没有审计文化的创新相伴随、相促进,审计业务的创新进程就会延缓。例如,从审计制度文化的角度看,由于我国现行政府审计体制中“主观意志性”的色彩较浓,在一定程度上就削弱了审计执法监督的强度。再如,从包含审计人员素质的审计精神文化角度看,审计队伍的现状与相互渗透发展的全球化经济难以适应。主要表现为审计人员构成比较单一,基本上是审计人员和人员;审计人员掌握和审计的水平与信息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从某种意义上看,审计工作中出现的少数徇私枉法现象也与审计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道德文化的弱势有关。我国现行政府审计实务中的一些弱势,其实质上也是审计文化建设相对滞后所致,构建新形势政府审计文化十分必要。

目前,政府审计中存在着以下条件使新时期政府审计文化的构建切实可行。一是审计物质设备和技术的根本性变化为审计文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是形成的比较完整的审计组织体系为审计文化建设提供了组织保障;三是建立起的以审计法为核心的审计监督规范体系使审计工作开始走上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四是在审计管理中出现的向文化管理的转变有利于吸收相关组织文化已有的成果;五是新的审计价值观、审计伦理规范和审计风气的逐步形成为审计文化建设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上述几个方面为新时期政府审计文化的建设奠定了基础,将降低政府审计文化的建设成本,大大提高政府审计文化建设的可行性。[11]

2、正视差异性,构建新时期政府审计文化

新时期政府审计文化建设包括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三个层面的建设。

一是制度层面的建设。包括审计组织体系,审计法律、法规、准则和职业道德的建设与完善。制度层面的审计文化是审计文化的关键,它把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连为一体。同时,它是一种“规范性”文化,是审计组织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而予其成员的活动以一定约束并使其具有适应性的文化要求。从总体而言,政府审计中制度层面的审计文化建设由于在政府的直接管理下,更多体现出来的是规范性建设,无论是审计组织体系还是审计法律、法规、职业道德,一旦制定就由政府推广,各级组织执行。这样,审计文化制度层面的差异性在这种强势规范性的干预下将会逐渐减少。本文也认为政府审计文化在这一层面的差异性应该减少甚至消除。

二是物质层面的建设。审计物质文化决定审计精神文化,审计物质文化的发展与完善将推动审计精神文化的发展与完善。由于各地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我们必须承认政府审计文化这一层面的差异性还是相当大的,因此,必须减少物质层面建设的差异性,缩小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在物质文化上的差距,促进审计文化的协调发展。

三是精神层面的建设。首先要建立一种积极向上,体现时代特征,为广大审计人员所接受并乐于为之付出的审计价值观;其次要加强对审计人员的道德和风气建设。精神层面的建设,不能推行“规范化”或“统一化”,这种做法既不,也不现实。对待精神层面审计文化的差异性,我们应该做到:扬弃、互补、借鉴、创新,抛弃消极的不适应时展的因素,同时保留与发扬其积极的因素,将整体性与层次性、共性与个性结合,进一步创新与发展审计文化。

总之,政府审计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审计职业道德建设、审计精神培育、审计价值取向、审计形象树立;重点是培育审计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构建新时期的政府审计文化,要用审计精神凝聚人心,使之成为全体审计人员的共同追求和行为准则;要开展理想信念和职业道德教育,使广大审计人员树立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树立恪尽职守、敢于负责的精神,树立艰苦奋斗、廉洁自律的精神,树立按章办事、遵纪守法的精神;要通过提高审计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知识,为审计发展和创新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要要确立全新的国家审计理念,既审计工作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永恒主题,逐步建立起一整套激励和约束机制,不断增强创新意识、发展意识和全局意识。

[1]陈正兴、周生春。审计文化。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35-36.

[2]刘红升。审计文化的定义及定位研究。审计理论与实践,2002(12):3.

[3]湖北省审计体制改革课题组。我国国家审计体制改革研究。审计理论与实践,2003(10):47-49.

[4]陈立旭。当代文化走向:地域性的消融。文化研究网,2003(12)。

[5]徐建设。论区域经济发展的文化底蕴。光明日报,2000.10.27.

[6]张仁慧。论地域文化因素与经济现代化的地域模式。地与国土研究,1998(5):30.

[7]周生春、裴志军。审计文化的环境和功能。中国审计,2003(3):50-54.

[8]王光远。受托管理责任与管理审计。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14.

[9]陈全民。论我国国家审计的职能、职责及作用。中国万方之中国学位论文数据库(硕士论文),2001(6):3-7.

第12篇

关键词: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

当今社会,审计已不再是一项私人服务,审计意见具有明显的经济后果,社会资源的配置、资本的流动和使用,乃至市场经济的运行秩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审计人员对企业会计信息所发表审计意见的独立性。审计的独立性作为审计的灵魂,它随审计的产生而产生,随审计的发展而发展。同时,它又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面临着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挑战。

一、注册会计师独立性的涵义。

独立性是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业务的灵魂,现在一般认为独立性包括两个方面:实质上的独立和形式上的独立。如《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指导意见》对独立性的定义是“独立性是指实质上的独立和形式上的独立。实质上的独立是指注册会计师在发表意见时其专业判断不受影响,公正执业,保持客观和专业怀疑;形式上的独立是指会计师事务所或签证小组避免出现这样重大的情形,使拥有充分相关信息的理性第三方推断其公正性、客观性或专业怀疑受到损害。”形式上的独立,事实上是指在注册会计师及被审计单位之外的第三者看来注册会计师是独立的,即形式上的独立是从第三者的感觉而言的,是独立性的外在表现。例如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接受了被审计单位的馈赠,那么第三者就会怀疑注册会计师可能会出具不客观公正的审计报告,第三者对注册会计师签发的审计报告就会产生不信任感,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报告就会失去签证作用。实质上的独立又称精神上的独立,是指注册会计师与被审计单位之间实实在在地毫无利害关系,因此审计过程中能够保持客观公正的心态,不偏不倚地做出审计判断,编制出具审计报告。

二、我国审计市场存在的现实问题。

(一)审计市场不健全———劣币驱逐良币。

目前,我国具有上市公司审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数量太多,整体上处于僧多粥少的状态,价格战成为一些会计师事务所争取客户最常见的手段。另外,投资者对财务报告信息的漠视,使上市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对于提高审计质量的压力和动力不足,也导致高质量审计服务的有效需求不足,造成了独立审计行业“劣币驱逐良币”的现状。

(二)独立审计的瓶颈———有效政府行为缺失。

我国独立审计市场从诞生之日起就受到各级政府不同程度的介入,这使得无论是在信息公开呈报的股票市场,还是信息不公开披露的其他各类市场,注册会计师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各级政府部门的旨意。长期的挂靠制度也导致了审计业的致命弱点—————自我服务,利用管制机构的权利优势将权利直接转化为自身的经济利益。在这种行政干预模式下,那些通过行政权利获得市场服务份额的会计师事务所,其市场份额与服务质量无关,他们不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服务,也是理性经济人的必然选择。

(三)审计主体自身缺陷———规模偏小。

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仍处于“小、散、乱”状态,绝大多数不具备独立承担大中型企业审计的能力。有资格审计证券期货相关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为数极少,国家要求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年报、季报必须经过法定审计才能向公众公布。解决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规模较小的问题较为急迫,民间审计迫切要求发展有一定规模的、规范的、高素质的会计师事务所。[论文格式]

三、影响我国注册会计师独立性的原因。

(一)我国会计师事务所体制存在历史缺陷。

过去,我国绝大多数会计师事务所是由政府部门、科研单位、企业、社会团体出资设立的。这些法人是会计师事务所的“挂靠单位”。他们与会计师事务所在人员、财务、业务等方面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挂靠体制极易干扰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执业,影响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意见。

作为注册会计师职业的自律组织—————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同样也是依附于各级财政部门的官方机构,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了对会计师事务所的行业干预,影响审计市场的公平竞争。

(二)恶性竞争无法保证“高独立性”审计质量。

会计师事务所作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单位,需要自己寻找客户、开发市场。在审计市场僧多粥少的情况下,在佣金、回扣、手续费、收益分成等手段禁而不止的执业环境下,作为注册会计师也常常难以独善其身。承接业务时不能不考虑成本与效益问题。过低的收费和审计时间的限制影响到审计程序执行的完整和审计工作底稿的质量,使注册会计师无法搜集到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支持其所发表的审计意见。在这样的生存压力下,独立、客观、公正都显得很苍白,势必导致低质量审计报告的问世与蔓延。

(三)缺乏有效的质量控制机制。

我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可以看作是财政部门下属的行政部门,由于其行政事务繁多且专职人员不足,因而很难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进行全面检查和控制。我国已颁布了独立审计准则和质量控制基本准则,但从目前从业人员的素质和会计师事务所的构成及总体的执业环境看,仅通过行业自律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四)审计人员执业水平低下。

审计人员能力不足,缺乏高尚的职业道德,违背独立、客观、公正原则,迁就客户的非法要求,编制虚假的审计报告。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素质偏低,只凭借出资取得相应的资格,缺少相关的能力和职业道德。从事多年会计或审计工作的工作者虽有丰富的经验,但由于我国会计制度近几年的改革力度大,新的会计准则陆续颂布,这些人员对新准则、新制度有一个适应过程。而另一部分通过参加注册会计师考试获取执业资格的注册会计师又缺乏实际工作经验,专业技术能力和审计经验比较欠缺,面对特殊问题可能丧失审计工作警觉性,轻易接受客户解释,可能存在错漏问题。

四、加强注册会计师独立性的措施。

(一)完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

完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建立合理的以董事会为中心的公司治理结构,防止经理人员凌驾于董事会之上,禁止董事长兼任总经理,严禁执行董事滥用职权损害公司和中小股东利益的行为。在目前“一股独大”条件下可以增设限制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权力的条款,并考虑采用审计委员会制度。为了使审计委员会能够发挥作用,对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应有严格的要求,如必须由什么样的人构成,等等。此外,为了确保审计委员会能够有效地开展活动,还应对审计委员会赋予一定的权力,其中包括允许企业员工直接反映情况。由审计委员会行使委托和批准解聘审计机构、审查审计工作的职权,以减少上市公司管理当局对会计师事务所施加压力,切实增强会计师事务所保持独立的可能性。

(二)治理审计市场的无序竞争。

注册会计师只是专业人士,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的是有偿审计服务。要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事务所就要考虑成本与效益,也要有一个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这正是政府监管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应该为注册会计师创造的条件。而且,社会各界都要支持会计师事务所的工作,特别是在会计师调查取证等方面提供方便。

(三)加强独立审计法制化建设,改善独立审计的执业环境。

独立审计作为对经济行为的审计鉴证,其自身的规范化亟待提高。鉴于我国目前法律法规中有关cpa 民事责任规定比较薄弱的状况,当务之急应是完善《注册会计师法》、《独立审计准则》等有关独立审计的法律法规与《公司法》、《刑法》等法律法规的衔接和完善。同时,监管部门要加强外部监管和加大惩戒力度。只有加大惩戒力度才能对违规分子起到威慑作用。

(四)加强注册会计师的后续教育。

加强对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注册会计师的职业素质,对于大多数的审计项目而言,审计风险的识别、估测评价、预防等大量依靠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因此必须提高注册会计师的素质要求,对其进行风险管理和现代信息技术培训,培养年轻注册会计师成为骨干,努力提高这些人员的各项技能。

参考文献:

[1]孙晓立。我国民间审计独立性缺失的主要原因及防范对策[j].特区经济,2007(1):205-206.

[2]扬云渝。影响我国民间审计独立性因素及对策分析[j].经济师,2007(8):249-250.

[3]白露。审计的独立性:现实分析与理论思考[j].财政金融,2007(10):51-52.

[4]朱红。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缺失的现状分析及实现的制度安排[j].财会通讯,2007(1):72-74.

[5]韩俊华。关于审计独立性的探讨[j].河北企业,2007(7):23-24.

[6]徐莉芹,贾文芳,张艳辉。影响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的原因何在[j].经济论坛,2007(5):13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