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特殊教育学校论文

特殊教育学校论文

时间:2023-03-24 15:04: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特殊教育学校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特殊教育学校论文

第1篇

一、对聋哑儿童生存发展能力的培养问题进行关注

从我国教育部门所颁布的特属学校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特殊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已经成为了特殊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目标。从《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中的有关规定来看,对聋哑儿童的独立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问题已经成为了特殊教育领域的重要问题。对聋哑儿童的生存发展能力问题的关注,也是由这些特殊儿童的自身特点所决定的。在缺乏专门化的教育训练的情况下,这些特殊学生可能难以对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经验和技能进行充分了解。对此,在生存发展能力的培养过程中,特殊教育机构的教育人员首先需要对聋哑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进行强化。第二,在聋哑学生的培养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教师也需要向他们讲授一些日常生活的基本常识。在聋哑儿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他们对家乡的历史文化和发展变化进行了解,以便让他们更好地感受到时展给他们的日常生活所带来的优越条件。为了提升聋哑学生的生存发展能力,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过程中也需要对他们的团结互助意识、关爱他人的意识和集体意识进行有效强化。

二、对聋哑儿童的心理素质培养问题进行关注

(一)引导聋哑儿童正确认识对待自身的缺陷。对聋哑儿童的生活信心进行强化,是教师在构建聋哑学生培养目标的过程中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在针对聋哑儿童的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会在对残疾、障碍形成原因有关的书籍进行查阅以后,通过将相关资料传递给学生的方式,让他们对自身的缺陷问题形成正确认识。在让聋哑学生对身体残障问题给日常生活所带来的不便之处进行了解的同时,教师也需要让聋哑儿童对自身存在的一些长处进行了解,以便让聋哑学生在对自己身体状况这一事实进行客观了解以后提升自身的自信心。帮助聋哑儿童构建符合其自身特点的发展目标,并在学生达成目标以后给予一定的奖励,可以让学生在对自身的成就感进行充分满足的基础上,对自身的潜能进行充分了解。(二)对聋哑儿童对美好生活的感受能力进行培养。对于聋哑学生而言,特殊教育与他们的终身发展存在着至关重要的联系。从聋哑学生的培养目标来看,对聋哑儿童感受美好生活的能力进行培养,可以让这一群特殊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因而这一工作也是聋哑儿童心理素质培养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措施。在对聋哑学生的这一能力进行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聋哑学生对身边自然环境的变化进行观察,进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大自然的造化之美进行充分感悟。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可以从社会对残疾人士的关怀入手,让学生从身边的实例对人性的善良进行感悟。也可以以聋人大学生周婷婷、残疾人舞蹈演员邰丽华等残疾人士的事迹为案例,对聋哑学生的意志品质进行强化。

三、对聋哑儿童的个体差异进行关注

(一)尊重聋哑儿童的独特性。对特殊儿童的独特性的尊重,也是新时期特殊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所表现出来的一大特点。最新出台的《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施方案》要求特殊教育学校要从聋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入手,对教学课程进行设置。为了更好地落实国家的相关要求,教师需要对聋哑学生自身认识世界的独特方式进行充分尊重,对聋哑学生自身的独立人格和精神世界进行充分尊重,也是特殊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所要关注的问题。为每一个聋哑学生都提供一种相对公平的成长发展机会,可以让聋哑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能够更好地感受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二)利用个别化的教育教学手段促进聋哑儿童的发展。针对聋哑学生之间个别差异相对较大的问题,为了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能在现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教师也需要对个别化的教育手段进行运用。对此,特教教师在教学工作的开展过程中首先要对儿童的障碍的形成原因(先天性因素或者是与事故、疾病等因素有关的后天性因素)、自身的认知发展水平、学习能力和个性发展状况进行了解,进而在对学生的长处和不足之处进行了解的基础上,采用一种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

对生命的尊重是特殊教育所标新出来的主要特点,从聋哑学生培养目标的定位来看,在尊重聋哑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发展能力的培养和心理素质的培养,是对聋哑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进行提升的一种有效方式。

作者:文婕 单位:桃江县特殊教育学校

参考文献:

[1]王静.加强聋哑生思想道德教育之思考[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05:10-12.

第2篇

1 特殊教育学校校本研修的内容

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校本研修的内容包括理论学习、课堂实践、教学研究、基本功训练和论文写作与答辩等内容。

1.1 理论学习。根据听障、视障、智障等不同专业,学习并掌握相关特殊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最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法律法规。每一名教师都要制定一份三年的专业成长规划;针对新入职教师,还应制定“青年教师三年校本研修计划”:第一年,系统学习手势语、手指语、盲文,熟悉盲、聋、智障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和特殊教育课堂教学常规;第二年,熟悉各科教材、教法,能基本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第三年,传承和发扬骨干教师的优良传统,能独立承担并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1.2 课堂实践。特殊教育的课堂实践是校本研修的重要内容,包括听课、上课、评课等环节。学校要定期组织教师进行赛教和学科教研活动,并组织学科组长和学科组成员对每一节课进行现场点评。全体教师要积极参与,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1.3 教学研究。教学研究包括教学方法研究,教学改革研究和教育专题研究等。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催化教师专业成长。学校应制定相关的教科研管理和奖励制度,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各级科研课题,通过课题的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校教科研水平的提高。

1.4 基本功训练。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基本功包括手势语、盲文、三笔字、简笔画、普通话、计算机操作和多媒体运用等。基本功训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校本研修中,青年教师基本功的学习与考评一般都穿插在平时的教研活动中,因此,教研组在特教教师基本功培训工作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5 课题研究。课题研究的过程包括选题、收集资料、制定和实施研究方案、收集和分析数据、撰写论文、总结成果等,这是特殊学校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必需具备的能力。

2 特殊教育学校校本研修的方法

2.1 理论学习。方法一:学校分期布置学习任务,让教师学习各自专业的理论,以自学为主。要求做学习笔记,写学习心得,定期进行考核和检查。方法二:根据学校校本研修实际和教改课改的情况,采取自荐与聘任相结合,发挥实践经验丰富、理论水平较高的各学科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带头示范作用,通过讲座或示范课的形式向同行传授课堂教学经验、展示教学基本功与教学技能,促进全体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方法三:开展“一人学习,众人受益”式研修。要求外出学习、考察培训的骨干教师,必须写出学习汇报材料,同时制作成幻灯片,利用校本研修时间对全员教师进行二次培训,产生“一人学习,众人受益”的效应。

2.2 课堂实践。方法一:坚持集体备课制度。集体备课是一项重要的、长期的教研制度。尤其是近年来,电子教案的使用,为教师集体备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二次备课更是教师个性教学的体现。方法二:发挥优秀教师引领作用。特殊教育学校要坚持做好“青蓝工程”,让每位教龄在三年以下的教师寻找一名师傅“结对子”,并签订师徒协议,定期组织汇报课,以这些特定形式将老教师对新教师的传、帮、带落到实处。从而有效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2.3 教学研究。方法一:开展大教研活动。大教研活动包括集体备课、个人授课、现场说课、全校反馈、积极修改等环节。它可以使教师的教学能力突飞猛进、迅速的成长起来。是打造骨干教师的一个比较有效的途径。方法二:开展校园网络学术论坛活动。利用校园网络平台,让教师们积极在网上发表教学反思、教学经验论文等,达到资源共享;学校可以筛选出具有较高参考价值的文章推荐到特殊教育期刊上发表,促使教师的科研水平、专业技术能力等的显著提高。

2.4 基本功训练。基本功的训练是提高新教师素质的重要方法。学校每学期应制定一定的学习任务,研修教师自己进行练习,学校在一定的时间进行考核。实行基本功过关制度,教师的每一项基本功都要达到一定的标准。

2.5 课题研究。方法一:专家引领。针对教师在课题研究中普遍出现的疑难和困惑,定期不定期地邀请国内知名特教专家、学者开展专题讲座、实践指导等活动,进行“现场诊断,临床会诊”,帮助教师解答疑难。方法二:实践提升。随着特殊教育课程改革步伐的迈进,国内许多特殊教育学校开始试用普校教材,与聋校教材相比,知识和信息量增大了、广泛了,教育资源丰富了,但针对特殊学生,教育的难度也加大了。教师该如何根据特殊学生特点把握好教材的程度呢?学校可以分教研组设立运用教材课题,让教师们边探索运用边总结经验,撰写科研论文,以培养和提升教师课题研究能力。

3 特殊教育学校校本研修的层次

3.1 抓紧新教师培训,做好入职第一步。对于处在步入特教岗位初期的新教师,应主要进行进入职业角色、熟悉特教岗位工作方面的岗位培训。培训内容为特殊学生心理学、教育学等业务理论知识以及中国手语、中国盲文等基本功训练,同时要为每个新教师安排一名指导教师手把手的进行指导。学期末对每名新入职教师进行业务理论以及基本功考核,同时要求他们为全校老师上一节课堂教学汇报课。这些行之有效的培训方法为新教师的顺利上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2 搞好青年骨干教师培养,打造教师队伍中坚力量。对于处于职业成熟期的教师,主要进行胜任职业角色方面的培训,赋予他们一定的课题研究任务或培养新教师任务,促使其摸索和积累一定工作经验,提高职业能力,并取得一定成绩。

3.3 塑造专家型教师队伍,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对于处于职业高原期的教师,学校应多创造条件,帮助他们向前迈进,渡过教师成长过程中比较困惑、痛苦的阶段。以寻求新的生长点后取得新的发展和新的成绩,实现生命历程质的飞跃。

4 特殊教育学校校本研修的管理模式

4.1 规范校本研修的层级管理。校本研修工作必须有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建立一个强有力的“管理场”,使所需管理的项目(包括人员、课题、时间、信息等)一进入这个“场”,就能运转自如,“低耗高效”。为此,学校应构建校本研修组织系统,形成校本研修网络,有利于校本研修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校级领导是校本研修的决策层,把握校本研修的方向,并提供人、财、物、时等方面的支持;各职能部门是执行层,具体组织和开展校本研修活动,并通过管理扩大参与面,提高研修水平;教研组是基础层,在教研组长的带动下,参加到校本研修和教科研活动中。

4.2 做好校本研修组织制度管理。学校应建立健全的一整套的校本研修组织管理制度,包括校本研修方案审查制度、校本研修过程指导制度、校本研修档案管理制度、校本研修评价激励机制等,使校本研修工作形成长效管理机制,以保障校本研修真正落到实处。

4.3 注重校本研修的资料管理。学校应要求教师严格按管理制度完成好自己的各项工作,注意做好教学档案和个人档案资料的积累工作,做到有计划、有总结、有反馈、有整改、有实效。学校可将校本研修活动中涌现出的优秀教案、教学反思、典型案例、教育故事、心得体会等整理成册,让大家共享、共勉,给教师成就感。

第3篇

促进高校学前(幼儿)教育专业学生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高,展示高校学前(幼儿)教育专业的教学成果,有效推动高校学前(幼儿)教育学科和专业建设以及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

二、主办单位

全国教师教育学会幼儿教师教育委员会

三、协办单位

全国各高校学前(幼儿)教育学院(系)

四、活动时间

征稿截止时间:2013年6月10日

评选揭晓时间:2013年7月30日前

五、评审委员(排名不分先后)

周兢(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华爱华(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霍力岩(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顾荣芳(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刘晓东(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秦金亮(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刘云艳(西南大学学前教育系)、刘明远(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郑健成(福建儿童发展职业学院)、周世华(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系)。

六、活动组织

1.评选范围:全国高校学前(幼儿)教育专业2013年应届毕业生独立或合作撰写的毕业论文。

2.论文分组:分设大专生、本科生、研究生(含硕士生、博士生)三个组。

3.论文推荐:大专、本科生参评毕业论文由所在院校(系)集体推荐。推荐数量:大专生控制在本院校(系)当年毕业生总数的15%以内,本科生控制在20%以内。每篇参评论文均应附上两位具有高级职称指导教师或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的评语。研究生推荐名额不限,由导师推荐并写出评语。所有参评论文均一式一份并附上作者本人学生证复印件,于2013年6月10日前(以当地邮戳为准)寄至杭州市文三路求智巷3号《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编辑室(邮编310012)。参评者同时登录《幼儿教育》杂志官方网站“幼儿教育网http://”,根据网站指示注册并上传参评论文的电子文档。

七、评选和奖励

1.特邀全国各高校学前(幼儿)教育专业学科带头人组成论文评选委员会,以无记名投票方式分组评选,按一定比例评出各组优秀论文。

2.由主办单位颁发获奖证书。

3.获奖结果将在2013年9月《幼儿教育·教育科学》杂志及其官方网站“幼儿教育网http://”上公布,部分优秀论文将选登在《幼儿教育·教育科学》上。

4.获奖作者编入“中国幼教招聘网http://高级人才库”向全国各用人单位重点推荐。

八、重要说明

第4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的 成绩令人瞩目,相比之下,对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的 改革与发展研究缺乏关注。在我国定期举行具有 较大影响的体育科学大会,全国学校体育论文报告 会,基本上没有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的研究成果,更 少见国家、省、市举行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研究活动。 显而易见,我国对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科学理论与实 践的研究尚未重视。总的讲是科研意识差,学术氛 围不浓,科研成果较少,其结果是学校体育教育改 革的信息不畅、步伐迟缓、观念落后。严重影响了 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改革与整体发展。正是基于此 目的,我们提出:对我国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现状与 发展对策研究”的课题,借此推进我国特殊教育学 校体育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发展。为国家、教 育行政部门提供咨询服务和发展对策研究。

1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对北京、上海、江苏、山东、云南、辽宁、 山西等12个省市的近百所特殊教育学校进行抽样 问卷调查,调查问卷根据我国东西南北中省市政 治、文化、教育、经济态势发放进行,基本涵盖省、 市、县级各类特殊教育学校。调查对象是校长、教 务主任、体育教师和学生等。发放问卷120份,3月 后共收回问卷105份,问卷收回率87. 5%。最后确 定有效问卷102份。确保了问卷对特殊教育学校体 育调查的全面性、整体性、科学性等。从而获得我 国省、市、县各级各类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课外 体育活动、体育师资队伍、体育设施条件等方面的 第一手资料。鉴于有关本课题的国内、外文献不 多,在分析研究中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搜集、查阅 国家对特殊教育学校有关的政策法规,作为本课题 研究的理论依据。又在广泛征求了国内对学校体 育问题有专门研究的15位资深专家意见的基础上, 实地观察了北京、山东、上海、南京等12所具有代表 性的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工作,并与学校有关领 导、体育教师、学生进行座谈,全方位了解特殊教育 学校体育存在的问题,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坚实的事 实依据。并运用了 spss11.0统计软件,对问卷相关 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确保数据的真实度和 可信度。通过分析、论证提出我国特殊教育学校体 育现状与改革发展对策。

2我国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现状分析与评述

  我国特殊教育发展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新 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特殊教育事业,尤 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特殊教育事业除普通学校 的随班就读和附设的特殊教育班外,全国县市以上 基本都建立特殊教育学校,许多省高校成立了特殊 教育学院和特殊教育体育专业。符合我国国情的 特殊教育从早期教育到高等教育的体系基本形成, 我国特殊教育学校呈现蓬勃发展趋势。但特殊教 育学校的体育却令人担忧,且有相对滞后现象,将 影响着我国特殊教育学校的整体发展与进步。

2.1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现状概况

  《特殊教育学校暂行规程》规定:特殊教育学 校应按照国家制定的特殊教育学校课程计划、教学 大纲进行教育教学工作”。我们对执行体育教学 《大纲》、教材和体育教学课调查,见表1所示:

  表1结果说明,多数特殊教育学校重视体育教 学工作,80%以上的学校开设体育课程,教师能做到 备课、写教案。对体育教学总的感觉是:教学目标 较明确,组织教学较好,运动负荷适中,学生练习积 极性高涨,教学效果良好。但绝大多数体育教师认 为,教育部1990年颁布的《大纲》、教材己不适应现 代教学的需要,其结构体系欠合理,课程内容单调, 竞技体育内容主线明显,不符合残疾儿童身心特 点,缺乏教育改革的新理念,与普通中小学校《体育 (与健康)课程标准》比较严重滞后,必须对特殊体 育课程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和探讨,要把体育课程的 改革作为特殊学校体育改革的突破口,以此来推动 整个特殊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重要组成部分。通 过调查说明,80%的特殊学校坚持早操、课间操活 动;70%的学校坚持每周2次课外体育活动;65%的 学校有运动代表队2— 3个,多数学生非常愿意参加 训练和比赛,但苦于场地小,器材少,与外界学校比 赛少。每年学校仅仅召开一次小型田径运动会。 特殊教育学校的课外体育活动不景气,制约着特殊 教育学校体育的整体发展。

2.2体育师资队伍力量薄弱,影响特殊体育教育的 质量和水平

  体育师资队伍是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的关键,通 过对我国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类型、学历、职称 情况调查,见表2所示:

  上述调查说明,特殊体育教师的专职与兼职; 专业与非专业教师的比例、学历、职称的层次都有 待于改变与提高,否则,今后将影响整个体育教学 的质量和水平。另说明90%的特殊体育教师愿意接受继续教育,并认为很有必要。但在实际中,绝 大部分体育教师从未参加过任何培训和进修。此 外,我们还对我国12省市的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 工作态度进行了调查,见表3所示:

  上述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工作态度调查结 果告诉我们,特殊体育教师多数并不认为所从事的 职业低人一等,他们非常热爱本职工作,总的感觉 是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无私奉献的精神可歌可泣。 另在调查中得知:我国特殊学校体育教师出现短缺 现象且质量不高。因为目前我国特殊教育学校近 2000所,今后要有大量的残疾儿童入学接受九年义 务教育,每年都需要补充一定数量的特殊体育教 师,加强特殊体育教师的培养、进修将成为发展特 殊教育事业的当务之急。我们国家为鼓励教师从 事特殊教育事业,将特教津贴提高20%并且多数 省市规定从事特教工作20年以上的退休时保留特 殊津贴的政策,并规定在评职称、评优中倾斜照顾。 国家的一系列政策对稳定、发展我国特殊体育师资 队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3体育设施差、经费匮乏,制约着特殊教育学校 体育的发展

  体育场地、器材设施是搞好学校体育工作的物 质条件。根据国家教育部颁布的《特殊教育学校建 设标准》和场地器材配备要求进行调查。我们所调 查的省、市县级特殊教育学校有400米标准田径场 的寥寥无几,非标准田径场占61%;有一般性活动 场地的学校占37%有篮、排球场的学校占76.5% 有单、双杠的学校占75%有律动教室(健身房)的 学校占47. 8%;有康复训练室的学校占25%;有乒 乓球台的学校(含室内)占78%。90%以上学校有 体育器材室,但室内狭小,器材数量品种单一,只有 少量的几块体操垫子、铅球、拔河绳、跳绳而己。部 分学校体育器材仅能够满足体育课堂教学的需要 (部分学校严重匮乏),特别是可供残疾学生康复运 动的器材更少,使有些体育活动根本无法开展。据 统计特殊学校体育经费每年的投入从500元一7000 元不等,根本无力购买大型体育活动器材和建造体 育场馆等。体育场地设施、经费严重不足,给特殊 学校体育的发展带来了相当困难和障碍。

3我国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工作改革与发展 对策研究

  3.1深化特殊教育改革,建立特殊体育教育课 程新体系

  特殊体育教育课程建设是我国特殊体育教育 改革的重要问题,要把“学校教育要贯彻' 健康第 一’的指导思想”作为课程改革的首要理念,在新的观念和教学理念。打破传统《大纲》、教材、体育课 程结构的体系和内容,要从残疾学生的主体需要出 发,尊重学生的兴趣选择和个体差异,确立残疾学 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其终身体育意识。体育教育课 程内容的选择避免“常人化”、“成人化”模式,要开 发符合不同年龄阶段残疾儿童特点的课程资源,充 分发挥体育教育在身心补偿和康复过程中的作用, 并与残疾儿童的职业训练有机结合,制定编写一套 具有中国特色的特殊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 准》新体系,加快我国特殊体育教育改革的步伐。

3.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适应特殊学校体育教育改 革发展的需要

  特殊教育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工作,是我国特殊 教育学校体育发展与进步的关键。要重视特殊体 育教师的培养和进修工作,让其尽快接受新的教育 理念,更新体育教育知识,适应现代特殊体育教育 发展的需要。特提出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特殊教 育体育师资的培养体制与模式:一是在普通高师院 校体育教育专业中培养特殊体育师资;二是在高等 体育大学、学院设立特殊教育体育专业培养特殊体 育师资;三是在省市教育学院体育专业中通过继续 教育的方式培养特殊体育师资。通过上述几种特 殊体育师资的培养体制和模式,为我国特殊教育事 业发展培养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良、高素质、复合 型的特殊体育师资队伍。

3.3增大体育经费的投入力度,加快特殊教育学校 体育的发展步伐

  目前,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经费匮乏是制约学校 体育发展的瓶颈,我国各级政府、社会团体和特殊 教育学校应多方面筹措办学经费,加大学校体育设 施经费投入,逐步改善学校体育物质条件,有计划 地建造体育设施场馆和购买器材。要加强对符合 残疾学生运动规律的体育活动项目和康复活动器 材的研究和开发工作,确保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工作 的整体发展。

3.4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要成为残疾人体育后备人 才培养基地

  残疾人体育事业是随着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的 发展而发展的。特殊教育学校要把努力发现和培 养优秀残疾运动员作为学校的重要任务,要加强残 疾学生的竞赛训练工作,各省、市要定期开展残疾 儿童少年体育竞赛活动,使特殊教育学校成为“特 奥会”和“残奥会”的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

第5篇

1、关注每一位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是学校改革发展最宝贵的人力资源,要尊重、信任、团结和赏识每一位教师。由于我国对特殊教育师资的培养还在发展中,特殊教育教师力量不足,有许多特教教师之前是学习其他专业和从事普教等工作,没有经过特殊教育的专业学习和培训。在教学期间,靠自己点滴摸索,难免会走许多弯路。学校应该聘请知名特殊教育专家对教师进行特殊教育前沿理论培训,利用外部优质资源,拓宽视野,激活思维,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通过引专家入校等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整体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名师是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教学的专家、科研的能手。学校通过经常性、多样化的培训、学习,使每位教师的专业能力不断提升。此外,学校校还努力应该培养“名师”、“学科带头人”和“教学能手”,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传帮带作用,有效促进了他们个体的专业化成长。

2、开展特教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训练

有压力就有动力。针对教师专业发展无动力的现象,学校要给每位教师提出相应的任务,使他们把压力转为动力,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要坚持手语、三笔字、简笔画等基本功的训练。详细的布置基本功学习内容,统筹安排,将手语、三笔字等学习安排到业务学习活动中,渗透到教研组教研活动中,集体与自学相结合的办法,学期末进行单项的基本功验收考核或竞赛,以此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

3、提供学习机会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特教教师的综合素质、专业能力均有待提高。为了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学校应该面向全体教师,分类指导,创造条件,学校给教师提供培训和学习的机会,走出去、走进去。安排有一定特殊教学经验的教师进修,更新专业知识。让教师们掌握先进的特殊教育理念、方法与技术,提高特教实践与研究能力,成为特教学科带头人,从而形成一支特教骨干教师队伍。要推进特教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学校还应该为特教教师争取各种学习培训机会,学校为教师专业化队伍的建设加强领导,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派教师参加国家、省、市的培训,有计划的培养教学骨干。外出学习的教师要带任务学,回来后和大家一起分享学习内容,达到一人学习多人提高的目的。让教师们在参观学习中放宽了眼界、更新了理念、提升了能力,也确立了更高的工作目标。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有进步,才能在特教专业领域上立足和发展。

4、搭建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平台

学校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精心组织教师开展教学大比武活动;狠抓集体备课,规范集体备课程序和要求,提高集体备课实效,切实提高我们每位教师能力和水平。加强“常态课”教学质量的监控,切实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通过听课、评课,及时总结课堂教学中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并加以针对性的总结指导。学校要开展各类活动,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搭建平台。组织研讨课、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说课大赛、优秀教学资料教案评比、教师基本功竞赛、课题研讨会、读书汇报会,承办省、市各类大型教学活动,接待参观、调研等人员,从活动中加强教师的团队精神,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升教师队伍专业化。引导教师明确发展目标方向,使教师感到自身专业化发展是适应教育改革形势的需要,是其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由此增强教师的紧迫感和使命感,产生强烈的学习发展愿望,由被动发展变为主动追求。

5.加强教研管理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第6篇

一、服务型实践教学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实施策略

(一)将伦理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之中。

教育共同体固有的伦理特性使得特殊教育的各个环节广泛存在着道德与利益、善与恶、应有与实有、道德与社会历史条件等矛盾冲突[2],唯有将伦理教育融入特教师资培养的各个环节,才能培养出既有较强实践操作能力又有高尚职业情操的新型特教师资。为此,我校特教专业的老师们通过编撰专业伦理教材,进行职业伦理的理论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特殊教育工作的地位、性质和意义,了解特殊教育工作的平凡与伟大之处,提高他们对本专业职业道德规范的认识;通过观摩特教影片、参观特教机构、为特殊儿童送教上门、到特殊班级当义工、去偏远地区的特教学校顶岗支教等活动,引导学生体验从事特殊教育工作获得的职业幸福感和荣誉感,在陶冶其专业道德情感的同时锻炼他们的职业道德意志,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

(二)建立康复训练室、特殊教育学校、特殊教育康复机构和特殊儿童家庭四位一体、统一协调的实践教学体系。

我校特殊教育专业不仅强调学生专业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而且重视其专业道德的教育与养成;不仅注重发挥传统的校内康复训练实训室和特殊教育学校的育人功能,而且积极拓展校外特殊教育康复机构和特殊儿童家庭这两大专业实践基地。这种四位一体、统一协调的实践方式,为学生创造了更多接触特殊儿童、了解特殊教育现状和亲自进行相关专业实践的机会,使他们的专业情感和专业实践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提高。因此,本模式是探索我国高等特殊教育师资养成性教育的一次尝试,对于开办特殊教育专业,但是没有直属于自己的临床教学实验基地的特教师资培养单位来讲,这种模式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公益性、经济性和灵活性,是优质高等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可采纳的重要模式[3]。

(三)依托基地,服务社会。

特殊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纵观特殊教育的先进国家和地区,个别化、生活化、支持、生活质量等观念早已深入人心。我国特殊教育也在朝这些方向发展,由于多种原因,社会对特殊教育的关注和支持力度逐步加大。新形势下,传统的从理论到理论、从书本到书本的人才培养模式早已不适合特殊教育实践的需求。因此,临床操作能力强,能思考和处理多种教学情境,满足特殊儿童多样化教育需求,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的新型特教师资是特殊教育师资培养追求的必然目标。我校特殊教育专业特别注重发挥各类实践基地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鼓励师生大胆地“走出去”,把众多实践基地作为平台,在增强自己的专业实践能力,提升自己专业情感的同时,通过师生双方的实际行动服务社会、回报社会。

二、服务型实践教学体系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解决实践教学中,重实践能力培养、轻职业伦理教育的问题。

我国传统的特教师资培养往往极其倚重理论知识的传授,除了重庆师范大学、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等极个别学校外,国内高等特殊教育师范生的培养大多采用从理论到理论的模式,学生在校期间接触特殊儿童的机会很少,虽然偶尔也会有一些实践活动,但是这种所谓的专业实践往往是走马观花式的,直接导致特殊教育的临床教学和管理经验匮乏。而在比重极其有限的实践教学活动中,常常存在重视实践技能的培养、忽视伦理教育的问题。我校特殊教育专业的服务型实践教学体系为师生双方创造了广泛接触特殊儿童、体会特殊儿童及其家庭种种独特际遇的机会,在与他们互动的过程中很好地培养专业道德情感,磨炼职业道德意志,最终转化为积极的专业道德行为。

(二)缓解特教机构师资短缺、专业理论水平不足的问题。

我国现代特殊教育起步晚,发展水平较低,至今不少特教机构(尤其私立的康复机构)仍然面临着资金不足、师资缺乏、办学经验不足、专业技术缺乏等问题,本市的特教机构在这些方面的问题更严重。针对这种情况,我校特殊教育专业从2010年3月起至今,组织、协调本专业骨干教师,为本市自闭症儿童康复中心和聋儿康复中心进行教师培训,共计200余学时,主题涉及“智障儿童的评估及智力品质的培养”、“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干预方法”、“行为矫正的原理与方法”、“手语及其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游戏及其在特殊教育中的运用”、“感觉统合训练”等。这种以高等特殊教育专业为主体,通过特教师生与基层特教机构的频繁互动进行学习和研讨的方式,不仅提高高等特殊教育专业的教学质量,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克服基层特教机构师资不足、理论知识缺乏的弊端,在优势互补的诸多活动中,开创了良性互动的局面。

(三)缓解特殊儿童家庭的压力。

家庭是特殊儿童生存和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场所,家庭教育的成效将极大地影响其他任何形式的教育。任何家庭都面临着或多或少自身很难意识和解决的问题,特殊儿童家长、家庭面对的压力和挑战尤为大。目前社会提供给特殊儿童家庭的支持系统还很不完善,社会对于这类儿童的关注程度还不够高。特殊儿童及其家长在康复治疗、教育训练、法律援助、政策支持、资金援助等方面得到的社会支持十分有限,某些特殊儿童及其家庭处于被动、回避、等待及无奈的状态。在服务型实践教学体系观的指引下,我校特教专业的师生本着服务社会的原则,免费送教上门,对特殊儿童进行个别辅导,为其家长提供教育咨询和教育技能培训,缓解特殊儿童家庭的压力。

(四)解决康复训练机构、特教学校、校内康复训练室和特殊儿童家庭很难协调一致的问题。

在我国目前特教实践中,康复训练机构、特教学校、校内康复训练室和特殊儿童家庭几乎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虽然偶有沟通,但是这种交流缺乏系统性,很难做到围绕共同关心的特教问题,开展多主体间充分的交流与合作。在服务型实践教学体系中,我校特殊教育专业的师生成为积极的活动者,我们开放校内康复训练室,为特殊儿童家庭提供训练场地,为特殊学校及康复机构提供康复训练与教学设备,并提供专业训练技术及教学理论支撑。对特殊儿童进行诊断与评估,针对评估结果,实施个别辅导教学,并为特殊儿童接洽适合于该儿童的康复机构或特教学校。他们组织策划家庭学校的联谊活动,邀请康复训练机构与特殊教育学校共同参与,相互之间进行专业问题的探讨,构建四位一体、统一协调的教育模式,促进特教事业的共同发展。

三、服务型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效果

特殊教育专业学生通过特殊教育从业人员伦理教育,各项实用、高效的教师通识性或专业的职业技能训练,掌握合格的特殊教育教师和相关的特教康复及管理人员应具备的各种教学能力和技巧,把所学得的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将专业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转化为具体的职业行为方式,并使之趋于规范化。

(一)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明显提高。

特殊教育学生能够进行接案,熟练地运用诊断评估工具,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正常开展个别与团体教学。学生运用独特的构思,设计出盲文摸读辅助教具、自闭症儿童结构化教学沟通板等一系列教学用具,获得特殊儿童的喜爱和家长及学校的一致好评。熟悉特殊儿童的各种类型,根据不同障碍类别进行专业护理,并给予特殊儿童家长正确的指导。学生通过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升到理论层面,形成科研论文,并对实践教学活动进行反思。学生多次参加省级和校级职业技能大赛,屡获嘉奖。

(二)师生的职业情感明显提升。

我校特教专业的师生们广泛参与助残日活动、自闭症日宣导活动、残奥会宣传活动、特教机构和特殊儿童家庭的个训等活动。这些专业实践活动,使师生双方置身于特殊教育的诸多真实情景,增加了对特殊教育的感性认识,进一步理解了发掘特殊儿童潜力,使其平等参与社会的意义。师生们普遍反映,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到了不少书本以外的知识,促进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对于特殊教育专业,也由最初的不了解甚至排斥,逐步转变为喜欢从事这一职业。在与特殊儿童及其家庭接触的过程中,他们的专业情感和专业实践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提高。

第7篇

关键词:韩國 全纳教育 特殊班级 随班就读

分类号:G769

1994年,联合國教科文组织了《萨拉曼卡宣言》和《特殊需要教育行动纲领》,倡议障碍学生有进入普通学校并享有和普通学生一样接受同等教育的权利。自此,全纳教育由一种教育愿景,逐渐发展成一种波及世界各國的基础教育改革运动。中國的近邻韩國从1971年最初在普通学校设立特殊班级开始,历经40年的发展,目前已形成独具特色的全纳教育体系。本文考察了韩國全纳教育的产生与发展,分析了其实施策略与存在的问题,以期对中國随班就读的理论与实践提供借鉴与参考。

1 韩國全纳教育的缘起与发展

韩國与中國一衣带水,人口5000万,是一个资源相对贫乏的國家。素以“教育立國”而闻名的韩國,曾创造过举世瞩目的“汉江奇迹”,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并跻身于世界新兴工业國家的行列。在普通教育方面,早在2002年,韩國就实现了九年制免费义务教育。國家的重教政策和國民对教育的重视,使得韩國全纳教育同样也走在了世界前列。

全纳教育在韩國被称为统合教育。2011年7月,韩國最新修订的《障碍人特殊教育法》中把全纳教育描述为:特殊教育对象不是依据障碍类型与程度接受差别教育,而是在普通学校内和同龄人一起接受满足个人教育要求的适切教育。韩國全纳教育对象的障碍类型不仅包括传统的视力障碍、听力障碍、智力障碍与肢体障碍,还包括情绪行为障碍、自闭症谱系障碍、沟通障碍、学习障碍以及健康障碍和发展迟滞等。

韩國的全纳教育始于1971年,最初在韩國大邱市的普通学校中设立特殊班级,共接纳30名智障儿童接受教育。1973年9月,由韩國特殊教育研究协会(韩國特殊教育总联合会的前身)主管,文教部和庆尚北道一特殊教育委员会共同承办了第一届特殊班级设置和运营研讨会。1977年,韩國制定了《特殊教育振兴法》,该法律为全纳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律根据。同时,受美欧全纳教育思潮的影响,上世纪80年代后,特殊班级数量激增。1981年,韩國小学中设置的特殊班级有411个,到1985年,小学和初中设置的特殊班级达到1601个(学生22534名)。上世纪90年代以后,特殊班级学生和普通班级学生一起接受全纳教育的时间延长,更积极意义上的全纳教育开始受到重视。特别是90年代,许多普通小学同时附设幼儿园,并在幼儿园中开办特殊班级,这使得幼儿全纳教育得以较快发展。1990年,韩國特殊班级的数量有3181个,1995年,特殊班级达到3440个(小学2777个,初中633个),到2004年,特殊班级数量则增加到4319个,其中幼儿园附设的特殊班级有99个。依据韩國《障碍人特殊教育法》,特殊班级是指为了对特殊教育对象实施全纳教育,而在普通学校设置的班级。考虑到特殊学生的能力差异,特殊班级有全日制、部分时间制、特别指导和巡回教育等运营模式,其中,以部分全纳(partial inclusion)形式出现的部分时间制特殊班级(pan-time special class)最常见。也就是说,特殊学生在普通班级中遇到有些科目无法胜任时,就需要到特殊班级,在老师的个别化指导下完成,如果特殊学生在普通班级中能胜任所学领域和课程,则留在普通班级进行学习。

最近5年,韩國在普通学校中接受全纳教育的特殊学生数呈递增趋势。2005年接受全纳教育的学生数占全部特殊教育学生数的59.8%,2006年、2007年和2008年这一比例分别为62.8%、65.2%和67.3%,到2009年,这一比例上升为68.3%。2005年至2009年5年间,特殊班级数量以每年大绔500个班级的比例持续递增,2010年更是在2009年的基础上增加868个。韩國教育科学技术部2011年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11年4月,韩國共设置有8415个特殊班级,安置特殊学生43183名,而在普通学校的普通班级安置的特殊学生也达到了14741名。

目前,韩國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全纳教育安置模式,其主导模式是中重度障碍儿童安置到特殊学校、轻度障碍儿童安置在特殊班级的二元安置模式。在实践中,对特殊学生进行安置时,首先考虑的是所有特殊教育对象能否在普通班级进行安置,先前“特殊学校一特殊班级一普通班级”的安置体系逐渐被“普通班级一特殊班级一特殊学校”的安置体系所代替。

随着韩國全纳教育的蓬勃发展,相关研究也大量涌现。早期的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以后,当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美國和西欧全纳教育先进经验的引介。90年代以后,韩國关于全纳教育质量方面的研究逐步增加,学术期刊开始大量刊载有关全纳教育方面的学术论文,同期也出现了大量相关的硕博论文。截止到2004年8月,以统合教育为主题的相关论文就已经有843篇,其中学位论文有517篇,研究论文有326篇。目前,韩國学者对全纳教育的研究更深入更宽泛,研究涉及全纳教育的社会认识变化、父母参与、全纳教育课程的变化、制度改善与政策支持等诸多领域。

2 韩國全纳教育的实施策略

2.1 健全的法规政策提供制度保障

重视特殊教育立法,以法律法规为依据对全纳教育实施科学管理,是韩國全纳教育得以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例如,《障碍人特殊教育法》对普通学校的特殊班级设置标准进行了严格界定:(1)幼儿园中,特殊教育对象为1人以上4人以下,需要设置一个特殊班级,超过4人则应设置两个以上的特殊班级;(2)小学和初级中学里,特殊教育对象为1人以上6人以下,需要设置一个特殊班级,超过6人则要设置两个以上的特殊班级;(3)高级中学里,特殊教育对象1人以上7人以下,需设置一个特殊班级,超过7人则要设置两个以上的特殊班级。另外,韩國法律重视对全纳教育的经费保障,2011年,包括全纳教育预算在内的年度特殊教育财政预算为19662亿韩元,在2010年的基础上增加了近3000亿韩元。

便利设施(无障碍设施)的设置是履行全纳教育的重要一环,是由障碍学生的“物理全纳”走向“教育全纳”,进而向最高层次的“社会心理全纳”过度的必需条件。为保证障碍学生的移动权和学习权,韩國《特殊教育发展综合计划(修订)》要求,截至2006年所有开设特殊班级的学校都应完善障碍人便利设施,所有还未设置特殊班级的普通学校,自2007年起,先从小学开始逐步完善便利设施。另外,便利设施设置的校长负责制也是韩國全纳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例如,《障碍人特殊教育法》中规定普通学校校长应遵照总统令要求,严格按照特殊班级的设置标准来设置相应的

特殊班级,并为附设的特殊班级配置相应的设施设备、教材教具等。同时,接纳特殊学生的普通学校的校长应当制定和实施全纳教育计划,计划应包括教育课程的调整、辅助人员的支持、学习辅助设备的支持、教员研修等内容。

为给全纳班级特殊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支持,学校校长以及教育监应派遣普通学校和特殊教育支援中心的特殊教育教师以及负责提供教育服务的人员,为特殊学生实施巡回教育。并且,为使特殊学生尽可能地安置到全纳教育环境中,特殊学生可选择离居住地最近的学校就读,学校不得以特殊学生的障碍为由拒绝其入学。教育科学技术部制定的《2011年度特殊教育运营计划》中,则要求特殊教育发展相对薄弱的地区,优先设置特殊班级,同时鼓励私立学校积极设置特殊班级。另外,为支持全纳教育发展,韩国法律还规定特殊教育教师、普通特殊班级教师需得到额外学分、特殊津贴和更好的职业记录。

2.2 韩国政府全力支持全纳教育

同普通教育一样,在全纳教育的发展中,韩国政府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支持全纳教育的发展,韩国政府对相关专业组织机构实施特别资助。比如,韩国国立特殊教育研究院成立于1994年,10多年来,在政府的资助与支持下,研究院在开发全纳教育教学资源,以及开展全纳教育教师的集体研修和远程研修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另外,韩国政府还致力于在学校中推出不同的全纳教育示范学校,全纳教育示范学校制度也成为韩国全纳教育的一大亮点。例如,从2000年起,每个市道至少有一所学校被政府指定为全纳教育示范学校,作为全纳教育运作和研究的示范对象。政府在每年末举行全纳教育示范学校的工作汇报会,并对优秀学校进行表彰。到2001年,全国有38所设置有特殊班级的普通学校被认定为全纳教育示范学校。2011年,在全纳教育课程的运营、教材教具的开发应用方面,则有42所学校被政府认定为全纳教育示范学校。

2.3 强化全纳教育教师的专业素养

全纳教育的实施是个系统工程,涉及教师专业准备、教学资源配置、教学方法调整以及社区支持合作等诸多方面。其中,教师是全纳教育实施中的关键性因素。为保证全纳教育的健康发展,韩国《障碍人特殊教育法》规定,国家和地方自治团体应针对普通学校的教师定期实施特殊教育相关的研究与研修。其中,普通教师通过特殊教育研修,着重增强对特殊教育对象的理解和强化责任意识。特殊教育教师则通过普通教育课程研修,增强对全纳教育的执行能力。各级教育厅组织的全纳班级和特殊班级任课教师研修活动,每年应开展一次以上。并且,市、道和市、郡、区的教育厅应为实施全纳教育的学校管理者(校长、校监)实施业务研修。接纳特殊学生的普通班级的班主任首先应接受60小时以上的业务研修,然后再扩大到所有教师参与。全纳班级担任教师的选聘优先考虑以下人选:持有特殊教师资格证者、教育大学院殊教育专业出身的教师以及特殊教育业务研修(60小时以上)已修完者。另外,为提高全纳教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市与道的教育研究院等应开设特殊教育业务研修,幼儿园、小学和初高中教师的所有研修课程中应开设特殊教育相关的讲座。同时,国立特殊教育研究院、市道教育厅以及特殊教育教师养成大学的研修院等应开设针对特殊教师的普通教育业务研修。

2,4 开展普通学生对特殊学生的理解教育

全纳教育的成功实施需要有教师、学校和家长的支持以及有针对性的全纳教育课程,同时普通学生对特殊学生的积极认知以及普通学生和特殊学生的有效互动直接关系到全纳教育的成效。为增进普通学生对特殊学生的认识,改变普通学生对特殊学生的固有偏见,营造良好的全纳教育氛围,在2003年开始实施的《第二个特殊教育发展五年计划(2003-2007)》中,韩国教育人力资源部要求全国的幼儿园、小学和初高中开展障碍理解教育和到障碍人机构从事奉献活动,并且每学期应开展1次以上。2008年开始实施的《第三个特殊教育发展五年计划(2008-2012)》中要求从2008年开始,小学、初高级中学的教科书开发中,应纳入障碍理解方面的内容。《2011年度特殊教育运营计划》中,则要求本年度内应当为所有学生实施两次以上的障碍理解教育,教育内容包括不同障碍类型的特征、性教育、礼仪和校友关系的建立等。并且,各市道教育厅应制定具体的障碍理解活动实施计划,通过举办音乐会、演奏会、戏剧、美术活动等多种活动来改善对障碍人的认知。特殊学校应开发有创意的障碍体验活动,通过和普通学校的共同活动来提高普通学生和父母对障碍的认识。

为提高对障碍的认识,增进对特殊教育的理解,韩国特别注重障碍理解相关影像和网站的制作、宣传和使用。例如,《第三个特殊教育发展五年计划(2008-2012)》要求在2008年开发初高中使用的障碍理解方面的动画或电视剧;2009年,开发幼儿园使用的障碍理解方面的动画或电视剧;2010年,开发针对成人的障碍理解方面的动画或电视剧;2011年,开发关于障碍的医学、教育学认识方面的电视纪录片;2012年,制作以障碍人的自立与成功为题材的电视纪录片。另外,从2009年入学新生开始,所有普通教师养成课程的必修科目中,教职素养领域部分应纳入《了解特殊儿童》这一科目,至少占2个学分以上。目前,韩国关于全纳教育的理解教育方面的研究也较为活跃,仅1990年至2005年上半年,韩国国内关于障碍理解活动教育方案方面的期刊论文和硕博论文共95篇,其中,有32篇论文中涉及到的障碍理解方案包括提供障碍人相关信息、观看影像资料、障碍体验以及读书活动等。

2.5 开发本土化的成功全纳教育预测量表

1994年《特殊教育振兴法》修订颁布以来,韩国全纳教育的研究发展迅猛,但是关于全纳教育实施效果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为客观地评价特殊儿童在全纳环境中的安置效果,科学预测特殊儿童接受全纳教育成功的可能性,韩国学者在GiUiam和McCon-nell开发的《成功全纳教育预测量表》(Scales for Predicting Successful Inclusion)基础之上,对其进行了本土化修订,开发了《韩国成功全纳教育预测量表》(KoreanScales for Predicting Successful Inclusion:KSPSI)。KSPSI施测对象为六周岁至11周岁的障碍儿童。包括活动习惯、应对能力、同伴关系以及情绪成熟四个维度,每个维度15个选项,共计60个选项。施测结果表明,KSPSI量表具有较高信效度,各维度能有效测量学生在学校的适应性,能有效区分学校全纳环境中的成功儿童和无法取得成功的儿童。例如,对772名儿童的施测表明,KSPSI量表四个维度的Cmnbach系数介于0.84-0.93之间;以18名障碍儿童为对象,隔周后就四个维度进行重新测量,再测信度系数介于0.82-0.98

之间;5名特殊教师和5名普通教师的评分者信度系数介于0.84-0.92之间;另外,KSPSI量表的效标关联效度测定表明,四个维度的相关系数介于0.82-0.91之间,相关性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并且,KSPSI量表和康纳斯教师评定量表(Colmers Teacher Rating Scales,CTRS)等其他测量学校适应性的量表的相关度较高。

3 韩国全纳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困境

3.1 全纳教育办学层次不均衡

特殊班级作为韩国全纳教育的重要安置形式,其发展层次上的不均衡现象较为突出。截止到2011年4月,韩国8415个特殊班级中,幼儿园中设立的特殊班级有287个(3.4%),小学中设立的特殊班级有4897个(58.2%),初中设立的特殊班级为1971个(23.4%),高中设立的特殊班级为1258个(14.9%)。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韩国的全纳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以小学特殊班级为中心。幼儿园中设立的特殊班级数量仅为小学殊班级数量的5.8%,明显影响到特殊儿童早期全纳教育的开展。另外,高级中学里特殊班级中的特殊教育对象者平均为7.3人/班,超出国家规定的高级中学里特殊班级中最高7个学生的接纳上限。

3.2 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全纳教育面临挑战

韩国曾经是单一民族国家,但是,近些年来,随着跨国婚姻、移民者和外籍打工者等的急剧增加,社会的多元文化家庭也越来越多,韩国正在逐步走向多元文化社会。预计到2050年,在韩的外国人将占韩国总人口的9.8%,也就是说,到2050年时,每10名韩国人中就有1名外国人。为应对多元文化的挑战,帮助多元文化家庭更好地融入韩国社会,让多元文化家庭子女更好地接受教育,2011年6月底,韩国政府制定了《多元文化家庭支持综合计划》。该计划确定今年将在韩国的16个市道行政区累计共投入682亿韩元,支持包括对多元文化家庭推行多元文化教育在内的5大项目共计327项工作计划。

多元文化教育的实施需要普通学校提供特殊的个性化教育服务,多元文化家庭子女有权利和韩国孩子一起安置在普通班级,共同享受不分种族、民族和文化的全纳教育,这不可避免会给韩国全纳教育的实施带来挑战。因此,逐渐增多的归国家庭子女、移民子女、多文化家庭子女以及高功能自闭症儿童等进人普通学校学习,需要教师对每个学生进行充分细致的评估和安置,了解不同家庭文化背景的价值观和行为标准,为其提供文化回应服务(culturally responsive service)与教学,这些都对普通班级教师的专业和素质带来了挑战。同时,对资源教室的建立、特殊教师巡回制度常态化、特殊学生信息共享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另外,调查研究显示,多文化家庭子女的韩国语能力较为薄弱,课程学习相对吃力,在校学习与活动中经常受到排斥,导致他们的心理退缩、缺乏归属感和认同感,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全纳教育的成效。

3.3 特殊班级的物理环境不尽人意

和普通班级一样,特殊班级也需要有足够的教育空间和活动空间。然而,与普通班级相比,韩国目前很多特殊班级的教室面积相对较小,仅能满足最低的空间要求。为提高全纳教育的效果,特殊班级应设置在和普通班级距离较近地方,以便于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的良性互动。但现实中,特殊班级被设置在学校的最偏僻位置,和普通班级距离较远的情况并不少见。一项主要针对全国特殊班级教师的问卷调查显示,80%以上的特殊班级教师对特殊班级的物理环境不满意,甚至不少高级中学的特殊班级中,面积不大的教室中竟容纳15名以上的特殊学生接受教育。

3.4 普通教师的特殊教育专业化能力不足

截至2011年4月,韩国47079名从事全纳教育的普通教师中,持有特殊教师资格证的有701名,仅占全体教师的1.5%。接受过60小时以上特殊教育研修的教师有11393名(24.2%),接受过30小时以上特殊教育研修的则有1449名(3.1%),甚至有33535名普通教师没有参加过特殊教育研修,占整体教师总数的71.2%。因此,普通教师的在职研修中应增设特殊教育模块,同时,普通教师的职前教育课程中也应纳入特殊教育方面的内容。

近年来,为克服全纳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全纳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韩国采取了一系列积极举措。例如,努力克服特殊班级办学层次不均衡的现象,逐步增加幼儿园、初高中层次特殊班级的数量;注重师资培养整体化、连续化,将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贯穿一体,在特殊教师的职前教育中纳入全纳教育理论与实践方面的课程;积极倡导普通教师和特殊教师之间的合作教学,并注重普通学校校长在全纳教育开展中的领导作用;加大对各类全纳教育示范性学校的支持,并强化示范性学校的成果经验推广;建立各种教师研究学会,增加对不同全纳教育研究学会的扶持力度等。

4 对中国开展全纳教育的建议

近些年来,作为中国特色的全纳教育实现形式,“随班就读”在提高特殊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解决广大农村特殊儿童入学难问题,以及促进特殊儿童的身心发展和社会融合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我国随班就读工作,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汲取韩国发展全纳教育的经验教训,对中国随班就读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首先,修订和完善全纳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健全的法律法规是全纳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但是,国内尚缺乏一部专门特殊教育法,全纳教育(随班就读)方面的政策法规也仅仅散见于某些相关教育法规或位阶较低的《条例》和《意见》中。基于国内的立法现状,国家可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修订和完善,增加全纳教育方面的内容,并对法规内容进行细化和量化,例如,对1994年颁布的《关于开展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试行办法》进行修订;像韩国一样严格规定特殊班级的人数上限。另外,为提升全纳教育的执行效果,相关法规中逐步引入全纳教育的校长负责制,并纳入“问责制度”等惩戒监督措施。

其次,扩大普通学校殊班级以及资源教室的数量。目前,国内在实施随班就读的过程中暴露出某些局限性,如特殊儿童辍学现象严重,存在一定的“随班混读”现象,有些学校甚至将特殊学生随班就读作为实施教育公平一种点缀,课堂上老师根本无暇顾及特殊学生,更谈不上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应改变全纳教育就是让学生全天呆在普通班级学习的误区,在普通学校中增设特殊班级以及资源教室,以便更好地为随班就读学生提供教育支持与服务,真正做到“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再次,开展有中国特色的障碍理解教育。障碍理解教育的开展能改变对特殊学生的刻板印象,提高普通学生对特殊学生的积极认知,增加对特殊学生的容纳度,并在与特殊学生的互动中构建良好的“心理全纳”氛围。目前,国内对障碍理解教育的关注和研究相对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全纳教育的实施效果。为此,国家应重视包括随班就读学校在内的中小学校障碍理解教育,开发独具特色的障碍理解教育活动;组织专家对障碍理解教育进行研究与调研,并开展随班就读学校障碍理解教育的大样本研究。

第8篇

关键词: 特殊教育师资现状师资建设

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我国6―14岁学龄残疾儿童为246万人[1],他们正处于接受义务教育的阶段,这给特殊教育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和挑战。特教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各类特教机构的教师。在倡导关注特教发展的背景下,我们更应该理性地分析特教师资的现状。

1.特殊教育的发展需要师资力量的保障

特教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特教教师职业的特殊性。特殊儿童有受教育的权利,特校教学质量的提高,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大量的特教教师。

在特教方面,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要缩小残疾人与普通人之间的差距,使他们与社会其他群体处于同一起跑线,需要教师悉心教育和鼓励。因此,特教师资是我国特教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

2.特殊教育师资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2.1特殊教育师资的数量分析。

为解决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老师数量不足的问题,我国坚持数量、质量、结构协调发展的方针,采取“校内、校外相结合”的“改、分、调、聘”的方法,促进了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4]。但现阶段特教师资仍处于紧缺状态[5]。我国近年特教师资数量还是很有限,在2005年至2010年这六年间,专任教师的平均人数只有约3.57万,而特教学校学生的平均数约为40.3万,这3万多的教师承担着40多万学生的教育教学任务。特教学校学生和专任教师的平均比值为11.29:1,这一比例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所达到的2∶1―3∶1的水平。

这表明,虽然特教专任教师师资人数在增加,但是由于增加得很缓慢,跟不上特殊需要学生数量的变化,特教师资数量还是比较缺乏。

2.2特殊教育师资学历水平和职称状况分析。

目前,我国特教教师的学历层次不高,具备中学教师职称的教师不多。

2010年,我国特教教师以本科毕业生和专科毕业生为主,分别为44.08%和44.42%,专科生的比例略高于本科生。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他们的专业化水平不高,不能满足特殊需要儿童教育的需要。

从职称来看,我国拥有高级职称的特教专任教师仅为6.63%,而大部分是小学高级和小学一级,他们分别占2010年特教专任教师人数的51.50%和31.33%,甚至还有7.18%的专任教师未评职称。而美国2000年有59%的特教教师拥有硕士学位[7]。

按照《教师法》第十一条的规定,特教专任教师必须达到本科或专科以上的学历,但是在我国的特殊学校有20.48%的专任教师学历在高中阶段或高中以下。由此可见,一部分专业课的教师的学历、职称达不到《教师法》规定的中等学校教师的任职标准。

2.3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现状分析。

从时间特性上看,我国特教师资培养主要分为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从内容上来说,职前培养的内容主要是使受教育者获得教师资格,为获取教师职业认证、进入教师队伍做准备;职后培训是在职教师为了提高学历、更新教学理念、适应教学要求、参加课程改革培训等,参加短期的、有针对性的训练。从培养体系上看,我国特教师资培养基本建立起了以高等师范院校和中等特教师范院校为主,普通师范院校附设班和各种特教师资培训为辅的师资培养体系[9]。

2.3.1我国特教师资职前培养的现状分析

由于高等师范院校是特教师资培养的主力,因此,这里着重介绍高等师范院校特教师资培养现状,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各高校的培养目标开始转向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为特教学校或相关的基层机构培养既有实际的特教教学能力又有基本科研能力的专业人才,突出了培养的“专业化”。这顺应了特教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时代潮流。

第二,从课程设置来看,随着培养目标逐渐向基层转变,课程结构有所调整。但是,在我国一些高等师范院校特教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学科课程(如数学、语文和英语等)开设得较少。

第三,从培养模式上讲,有分类的方式和不分类的方式。但在实际培养过程中,我国采取了不分类的方式,这种培养方式顺应了“融合教育”、“全纳教育”、“随班就读”等特教发展的理念,但也导致培养出的教师大多数只拥有一般文化课的基础知识,而针对身心缺陷的康复教育技术和劳动职业技能教育的知识缺乏。因此教师在开展实践教学、变换教学内容、促进学生互动等方面力不从心[10]。

2.3.2我国特教师资职后培训的现状分析

我国受过特教专业培训的人数由2005年的16313上升到2010年的22056[11],增加了35%左右,从事特教的人员有了参加培训的意识,但我国特教教师的职后培训仍然存在着培训工作不够规范[12]、职后教育模式采用不当、教师职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等问题。

3.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3.1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改革特殊教育师资的培养模式。

挪威特教教师资格要求在完成4年本科师范学业后,再专修一年特殊教育。英国采用“学科专业课程+特教专业课程”的模式培养特教师资。日本教师由综合大学培养,特教教师也是由“学科专业课程+特教专业课程”的模式培养[13]。

在我国,顾定倩提出了“4+2”培养模式,对非特教师范或普通大学本科毕业生进行特教培训,使其具有硕士学位,具有特校任职的更高资格[14]。钟经华提出了“培养复合型的特教硕士”的创新模式,主张在本科4年学科课程(非特教)学习的基础上,主修2年盲、聋教育等方向的专业课程,成为应用型、复合型的特教硕士[15]。

对于特教师资的培养,我们不能囿于一种培养模式,而是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我国现实情况,积极地探索特教师资培养的新模式。

3.2改革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课程。

3.2.1普教教师培养中加入特殊教育课程

在普通教育教师培养中,有条件的学校应该开设特教相关的必修课程,条件不充分的可以开设选修课程。普通师范教育毕业的学生如果要到特校教授相关专业课,必须拥有特教相关的必修或选修课程的学分。

3.2.2特殊教育教师培养中加入学科教育课程

我国培养出来的特教教师往往缺乏专业的知识技能,因此,想要从事特教的教师,首先,在校期间必须修得特教课程方面的学分,其次,必须选择一门学科专业(如数学、语文等),并且在毕业时获得该学科规定的学分。如果他们要去特校任教,那么必须拥有特教课程成绩以外的一门及以上的学科成绩。

3.3在职教师的“校本”合作。

对于已经任职的教师来说,让他们再修相关课程是不现实的,因此可以借鉴普通教育的教师培训方法――“校本”合作模式,并将其应用于特教师资培养中,具体表现为:(1)拥有普教背景的教师给特教教师“补习”学科课程相关知识;(2)拥有特教背景的教师给普教教师“补习”特教相关知识。采取“缺什么,补什么”的办法这样既可以节省社会教育资源,又可以结合特殊学校本身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

3.4建立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认证体系。

目前,除上海市在实行特教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外,我国还没有统一的特教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但是要保证特教教师的质量,保障他们的权利,必须制定与之相关的制度。

4.结语

特教师资是特教事业发展的保障,从对特教师资的现状分析可以看出:无论从质还是量上来说,我国的特教师资都是欠缺的,因此,应该通过各方努力,探索特教师资培养和培训的新方法,从而促进特教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二号).经济日报,2007-05-28:10.

[2]赵树铎.三类残疾儿童劳动技术与职业教育问题研究[J].天津教科院学报,2000.

[3]赵树铎.盲、聋、启智学校劳动技术与职业教育问题研究方案[J].中国特殊教育,1998.

[4]许家成.残疾人职业教育的准备式和支持式模式[J].中国特殊教育,1998.

[5]刘俊卿.我国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现实问题及未来选择[J].中国特殊教育,2011.

[6][11]尹海洁,庞文.我国特殊教育师资的发展瓶颈与对策[J].中国特殊教育,2010.

[7]蒋云尔.切实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J].现代特殊教育,2005.

[8]谌启标.美国特殊教育教师的入门指导计划[J].中国特殊教育,2005.

[9][13][15]钟经华.培养具有复合应用型硕士学位的特殊教育师资[J].中国特殊教育,2004.

[10]方俊明主编.特殊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第9篇

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于1987年经原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设立 ,是中国第一所也是亚洲第一所专门招收视障、听障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特殊教育学院,由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和吉林省人民政府共同举办。

2002年,全国政协副主席、时任中国残联主席邓朴方先生参加特教学院十五周年院庆时指出:“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办学最早、规模、学科、层次,是特殊高等教育领域的龙头。”

学院设有6个高等特殊教育本科专业——针灸推拿学、康复治疗学、音乐表演、绘画、视觉传达设计、动画,1个师资培养本科专业——特殊教育,3个全纳教育辅修专业——特殊教育、英语、汉语言文学,1个听障辅修专业——工商管理。针灸推拿学专业被教育部评为特色专业;绘画、视觉传达设计、动画专业被教育部批准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特殊教育专业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培计划”专业。音乐表演专业又为完全融合教育专业。学院曾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吉林省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荣获“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单位”、“全国残疾人体育先进单位”称号,被中国残联确定为“全国特殊艺术人才培养基地”。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48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8人,博士、硕士研究生占教师总数的75%。在校生1096人,其中视障学生322人,听障学生492人,健全学生282人,在校视障听障学生总数800多人,占全国特殊教育学院在校残疾学生的五分之一,是全国的残疾人集中群体。

二、专业简介

我校听障美术类专业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一)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艺术学门类,本科,学制四年,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招听障考生)。

培养目标:培养掌握造型艺术的基本规律、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够进行独立艺术创作、艺术实践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主干学科:艺术学。

主要课程:素描、色彩、构成艺术、室内外设计、招贴设计、饰品设计、展示设计、民间艺术、包装设计、电脑平面设计软件、电脑三维设计软件等。

就业方向:面向残疾人的各级组织、机构,各类特殊学校,视觉传达设计、广告宣传、服装设计等单位。

(二)绘画专业

艺术学门类,本科,学制四年,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招听障考生)。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绘画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熟练掌握绘画的各种技法,能够从事绘画艺术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主干学科:艺术学。

主要课程:素描、色彩、油画肖像、油画人体、油画创作、解剖、透视、中国画(工笔、意笔)临摹、中国画(山水、花鸟、人物)写生等。

就业方向:面向残疾人的各级组织、机构,各类特殊学校和社会各界需要绘画、广告宣传等部门和单位。

(三)动画专业

艺术学门类,本科,学制四年,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招听障考生)。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影视动画专业知识及技能,熟练掌握卡通漫画创作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主干学科:艺术学。

主要课程:素描、色彩、速写、动画基础、动画背景制作、漫画创作、电脑动画、影片分析、卡通形象设计、动作设计原画创作、短片创作等。

就业方向:面向影视动画创作、漫画设计、广告传媒、数字影像设计、游戏制作、动漫衍生产品公司等部门。

我校针灸推拿学专业为特色专业

(四)针灸推拿学专业

医学门类,本科,学制五年,授予医学学士学位(招视障考生)。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中医推拿医学理论、实践及其他相关知识和能力,有良好医德医风,能够从事针灸推拿医疗、教学及科研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干学科:中医学、针灸推拿学。

主要课程: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诊断学基础、经络学、腧穴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骨伤学、推拿学基础、推拿学手法、推拿治疗学、小儿推拿学、保健推拿学等。

就业方向:面向残疾人的各级组织机构、特殊教育学校、各类医疗康复机构与按摩院等工作。

(五)康复治疗学专业

医学门类,本科,学制四年,授予理学学士学位(招低视力考生)。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较扎实的康复治疗学基础理论、医学基本知识及其相关自然科学知识,具有较强的人际交流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分析问题、科学思维和独立工作的能力。掌握较扎实的康复治疗学技术,融康复、医疗、预防、保健为一体的康复治疗师。

主干学科:基础医学、中医学、康复医学。

主要课程:人体解剖学、中医传统哲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推拿手法学、经络腧穴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诊断学基础、内科学、康复医学基础、中医针灸康复学、中医推拿康复学、临床康复学、中医养生康复、中医导引康复学、言语治疗学、运动疗法、作业疗法、康复心理学、康复评定学、中医全息康复学、医用物理、生物力学、物理治疗技术、中医食疗学、实用论文写作等课程。

就业方向:能够在医疗、预防、卫生及其它相关机构从事康复治疗、保健与评价等工作。

我校音乐表演专业为完全融合教育专业

(六)音乐表演专业

艺术学门类,本科,学制四年,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招视障考生)。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扎实的音乐理论知识,具备一定的演奏、演唱艺术技能,能在学校、艺术团体、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从事音乐表演及教学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主干学科:艺术学。

主要课程:表演、基本乐理、和声学、视唱练耳、中外音乐史、曲式与作品分析、钢琴即兴伴奏、民族民间音乐等。

就业方向:能在专业文艺团体从事音乐表演工作,能在学校、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从事教育教学等工作。

三、招生计划及考试科目

2015年计划招生206人,我校实行单独考试,各专业招生计划与考试科目见下表:

专 业

学制

层次

计划

招生对象

考试科目

学费(元/年)

备注

视觉传达设计

四年

本科

60人

听力障碍

文化课:语文、数学、英语。

专业课:素描(人物头像写生)、色彩(水粉、静物默写)。

5400

专业可兼报

绘 画( 国画方向 )

四年

本科

15人

听力障碍

绘 画( 油画方向 )

四年

本科

15人

听力障碍

动 画

四年

本科

30人

听力障碍

针灸推拿学

五年

本科

60人

视力障碍

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解剖学 ( 生物 )。

4600

低视力考生可兼报

康复治疗学

四年

本科

20人

低视力

只招低视力考生

音乐表演

四年

本科

6人

视力障碍

语文、数学、英语、基本乐理、听音、演唱或演奏。

6200

不可兼报其他专业

注:音乐表演专业器乐方向只招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大管、萨克斯、小号、圆号、长号、大号、唢呐、二胡、钢琴、手风琴和钢琴调律考生;声乐方向只招美声、民族和通俗唱法考生。

四、报考条件、时间及办法

1.报考条件:具有高级中等教育毕业或同等学历,年龄17周岁(1998年9月1日前出生)以上,生活能够自理的残疾青年。

2.高考报名:考生必须在各省(区、市)规定时间内,到户口所在地招生办办理2015年高考报名手续,并索取14位高考考生号,否则我校无法办理录取手续。

3.报名时间及办法:报名时间为2014年12月1日—10日。考生可来我校招生办现场报名,或通过邮局将报名材料邮寄到我校招生办(不收报名费)。

4.报名要求的材料:

(1)考生在长春大学招生信息网上右侧“相关文件下载”里下载并打印“2015年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招生考试报名表”(表一、表二、表三、表四),并准确填写。报考针灸推拿学、康复治疗学、音乐表演专业的考生,我校采用盲文(老盲文)或汉文两种方式答卷,请视障考生务必在报名表中注明采用何种方式答卷。

(2)一寸近期免冠彩色照片二张,照片背面必须签名。

(3)毕业证书复印件(或应届毕业生证明),残疾证复印件,体检表(由县级及以上医院体检,其中肝功和胸透为必须检查的项目)各一份。

以上材料通过邮局寄至我校招生办;报名表(表四)在面试时统一交给面试教师。

5.报考美术类专业的考生自备画具、画板、颜料等考试用具,考试用纸由我校提供。

6.新生入学后将按规定统一进行入学资格复查,届时考生必须提供身份证原件、高中(或中专、职高)毕业证书原件、残疾证原件,一经发现报名弄虚作假,即取消其入学资格。

五、录取原则

1.根据考生所报专业志愿顺序,按综合分从高到低择优录取。总成绩相同时,依次按单科成绩及顺序录取。单科顺序为语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解剖学(生物)。

2. 计分办法:

(1)针灸推拿学、康复治疗学专业综合分为六门文化课成绩总和。

(2)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绘画(国画、油画)专业、动画专业综合分=文化课总分/4.5+专业课总分/2。

(3)音乐表演专业综合分=文化课总分/4.5+专业课总分/1.2。

3.对报考艺术类各专业专业课成绩第一名的考生,文化课加20分。少数民族考生文化课加5分。

录取成绩公布后,请拟录取考生下载报到确认单,并务必在7日内传真至我办。

六、考试时间及地点

面试及考试时间待定,考试地点为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具体考试时间安排详见准考证。

七、报名表下载

网 址:zsb.ccu.edu.cn

八、长春大学招生办联系方式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卫星路6543号长春大学招生办(只接收中国邮政EMS快递)。

收件人:曹殿辉

邮 编:130022

电 话:0431-85250087

第10篇

[论文关键词]高等特殊教育 全纳教育 全纳实践

全纳教育已经成为21世纪国际教育研究中的一个重大课题和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本文主要以长春大学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全纳实践为出发点,分析盲大学生全纳教育的问题和可行性,并对我国高等特殊教育全纳未来的发展提出几条建议。

一、长春大学全纳教育的现状

长春大学在总结我国残疾人高等特殊教育办学经验的基础上,以全纳教育理论为指导,借鉴国际上的先进经验,率先在我国开展了视障人本科全纳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创建了视力障碍学生本科全纳教育模式,实现了我国残疾人高等特殊教育事业新的突破。

(一) 全纳教育的目标

视觉障碍给视力残疾大学生带来了认知障碍,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他们认识世界和接触社会,使他们很容易走向自我封闭,难以融入社会。相对于传统的将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隔离于普通教育机构门外的教育模式,全纳教育模式能使残疾学生达到与社会最大限度的融合。视力残疾大学生本科全纳教育的目标,是充分考虑视障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以满足视障学生需要为目的,让视障学生与健全学生在平等的教育环境下接受教育,使他们在较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团队协作意识,提高社会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使他们成为综合素质较高、专业能力较强、具有完善人格的社会成员。

(二) 修读对象及条件

在长春大学想要修读全纳教育课程的视力障碍学生必须符合以下条件:第一,政治素质良好,学习态度端正,且对辅修专业有特别兴趣和一定基础。第二,学习成绩优良,学有余力,已取得主修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前两个学期开设的必修课的全部学分,且课程总成绩排名在年级总人数的前50%。第三,修读学生为特教学院全日制本科视障生。第四,学生在校期间只允许申请一个辅修专业。

(三) 教学安排与教学管理

为适应全纳教育的特殊要求,学校在教学上做了如下安排:第一,全纳教育辅修专业的设置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及考虑学生自身的特点为原则。现初步设置英语、特殊教育二个专业。第二,全纳教育辅修专业的教学计划由开设全纳教育辅修专业的学院制定,经教务处审定后实施。课程设置应为专业的主要课程(不含实践环节),特殊教育专业总学分不低于15学分,英语专业总学分不低于30学分。第三,全纳教育辅修专业学制原则上为二年,大二上学期开始修读,与辅修所在专业的大一学生同时上课,上课时间由教务处与开设全纳教育辅修专业的院部及特教学院协商确定。第四,开设全纳教育辅修专业的院部负责日常教学、考试及成绩管理,特教学院负责学生的招生录取、日常管理、所用教材、学习资料、考试试卷的翻译、印刷等工作。第五,全纳教育辅修专业教学计划中某门课程的要求和学分高于主修专业的同一课程,则主修专业该门课程学生可通过自修,并参加课程的期末考试取得成绩获取学分,记入学生主修成绩档案。

(四) 全纳教育的培养模式

1.环境共享模式。在教学环境设计上,我们遵循了有利于学生融入社会的原则,将特殊教育学院建在校本部,特教学院的学生完全融合于长春大学的校园文化中,与其他学院同学共享学校的教育资源、人文资源,同等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文体活动和大型比赛。事实证明,环境共享模式促进了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的融合,有助于消除残疾学生的自卑、多疑、依赖等不健康的心态,提高了学生融入社会的能力和信心。

2.残健融合模式。我们将视障学生的音乐表演专业设置在音乐学院,共享音乐学院的教学资源,实现了残健互助,共同进步。

3.随班就读模式。特殊教育学院的视障学生可以转入其他学院的有关专业随班就读,平等参加各项考试和考查,实现了完全意义上的全纳。

4.自主辅修模式。学有余力的视障学生在完成主修专业学习的同时,经过考试选拔,通过选课的方式,可辅修其他学院的第二专业。根据视障学生听、说和记忆力强的特点选择了英语、特殊教育两个专业。

(五)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1.全纳教育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主要包括:(1)学生探究模式。根据视障学生身心特点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调动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切实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水平。如建立提前预习课程内容模式,使主动学习和课前自主预习成为学习习惯。(2)教师引导模式。通过调控课堂的各环节,给予视障学生激励引导,鼓励同学之间交流探讨,提高视障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摒弃其依赖他人的习惯和心理,专心于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3)合作互动模式。利用各种方式引导学生合作与交流,积极营造对视障学生认同、宽容和友爱的教学氛围,形成互相尊重、团结互助、合作分享、乐于沟通的合作氛围。

2.符合视力残疾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1)补偿教学法。通过扩展视障学生听、嗅、触觉敏感的特殊性,调动及强化除视觉以外的其他多种感觉通道共同参与认知过程,以手代目,以耳代目,以口代目,弥补其感性认识的不足。(2)问题研讨法。教师有意地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学会解决这些问题。在此过程中,特别强调正常大学生与视障学生的互相交流和共同探索。(3)分层教学法。针对正常大学生与视障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与措施,分层教学,使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同时,估计到视障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做好充分准备,使教学更有的放矢。(4)示范一模仿法。教师或健全学生通过身体力行的示范、手把手地指导,使视障学生逐渐掌握实践操作技能,逐步形成师生融合、残健互助的学习风气。

(六) 构建全纳教育支持系统

长春大学“国家高等教育视障资源中心”是由国际视障教育学会于2002年无偿援建的,它的建成填补了我国高等视障教育的空白。“资源中心”主要由视障学生电子阅览室、盲文打字印刷室、语音制作室构成,配备了大量国际领先的盲文阅读、盲文打字、盲文印刷设备以及点字翻译软件、盲人读屏软件等。配备有4名辅导教师和工作人员,他们主要是为视障学生提供学习上的支持与帮助,为深入开展视障全纳教育研究提供技术支持和实践环境,对视障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程跟踪。如为视障学生提供盲、汉文辅助阅读和翻译帮助,制作语音教材和盲文教材,制作语音试卷、盲文试卷、大字体试卷等。“资源中心”制作的特色教材填补了我国某些专业课程没有语音教材、盲文教材的空白,受到了国家教育部专家的好评。

此外,学校还开发建设了一系列现代化教学辅助设施,如具有全程语音导航功能的视障人辅助教学网站,国内领先的视障图书专用阅览室,配有国内先进盲人读屏软件的视障学生计算机房。

二、长春大学全纳教育实践的效果分析

(一) 全纳教育的实践效果

自2004年以来,先后有54名视力残疾大学生选择了不同的全纳教育模式,普遍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成绩方面。视障学生申请接受全纳教育有一定的成绩规定,所以为了和明眼人一起学习,尚未接受全纳教育的学生在主修课上下的功夫比以前要多很多,成绩比以前更好;而已接受和正在接受全纳教育的学生更是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些学生基本上都能完成任务,部分学生成绩非常优秀。

2.就业方面。通过全纳教育并且成绩合格者,学校会发给其全纳教育证书,在日后的就业中,许多用人单位都会优先录用获得这一证书的视障学生。近年来,接受过全纳教育的学生都找到了相应的工作。

3.心理健康方面。经常和健全人在一起,使视障学生学会了更好地与人沟通,他们不仅和许多人成为朋友,还学到了一些在视障人的圈子里学不到的东西,补偿了其性格和心理上的缺陷,提高了他们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二) 全纳教育实践存在的问题

1.部分视障学生对全纳教育认识不深,接受不积极。由于视障学生自身的生理缺陷限制了他们的认知和理解等能力的发展,又由于他们的学习基础与普通学校有一定差距,有些课程无法同步,导致他们在全纳过程中对于有些知识不能很好地理解。再加上有些视障学生和家长对全纳教育这一理念和随班就读这一安置方式的认识不够全面、具体,久而久之,便对全纳教育产生了怀疑,对参与全纳教育产生了抵触情绪,致使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有的甚至不接受。

2.教学和管理经验尚少。视障大学生全纳教育模式是一个国际性的研究题目,虽然在国内外研究热度很高,但目前尚属于研究和实践的初级阶段,国内外可借鉴经验太少,具有中国特色的经验更是少之又少。这就致使管理上会出现一些漏洞,教学上容易固步不前,表现之一就是进行全纳教育的专业仅限于英语和特殊教育这两个。

3.教学支持体系不完善。第一,教师在教学中因材施教体现不足。有相当数量的全纳教育课程的教师缺乏基本的特殊教育知识和技能,面对视障大学生心有余而力不足。第二,学校视障资源中心的设备(如盲文复印机)由于使用量过大,容易出现故障,本地又没有维修站点,给维修带来一定困难。第三,师资培训还局限于校内部分教师,培训地点也仅限于本省,不能够进一步扩展到其他省市,更无法支持教师到国外去接受专业培训;盲人定向行走训练这一对帮助盲生方向定位及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安全意识起到积极作用的项目尚未开展,等等。

三、我国高等特殊教育全纳实施的可行性分析

(一) 全纳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为其提供了一种借鉴

全纳教育的理论研究在国内外已成为一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热潮,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在对全纳教育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已逐渐在构建理论和形成流派。全纳教育理论的形成对全纳教育实践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国外一些教育研究人员深入到学校教育第一线,与教师共同制定开展全纳教育的学校发展计划,并编制实用的“指南手册”来具体指导学校如何开展全纳教育,这种模式对我国全纳教育实践研究提供了实践基础。

(二) 国内基础教育“随班就读”的开展为其打下了基础

第11篇

论文关键词:就业导向;特殊职业教育;发展目标;对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十章二十八节指出:特殊教育是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帮助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社会的基本途径。要提高残疾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培养残疾学生积极面对人生、全面融入社会的意识和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加强残疾学生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的培养。

教育是帮助残障人员更好地融入社会的基本途径,是残障人员学习一技之长、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保证。特殊职业教育是特殊义务教育的继续和深化,其主要教育目标,就是以能力为本,着力培养学生掌握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解决残障学生的就业自立问题,使之将来能够适应于社会、立足于社会,从而减轻家庭与社会的负担。特殊职业教育不仅能对残障学生进行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为其走向社会打好基础,还能提高残障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残障学生积极面对人生、全面融入社会的意识和自尊、自信、自立精神。

就业,是为了满足人类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人需要被认可,需要从事给人感觉有贡献、被接纳和有自我价值感的职业或爱好。对于残障人员来说,拥有一份能够胜任的工作,解决生存问题是立足于社会的根本。为了让更多残障学生掌握生存技能、自食其力,学校和社会应该做出更多的努力。

设置较低的入学门槛

对普通人来说,受教育是一种权力,但对残障孩子来说,受教育则是一种幸运的权力,尤其是义务教育以外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较正常人而言,残障人员在某些方面较为薄弱。如何利用残障人员的优势来获得一门生存技能,是教育者首先需要考虑的,对学生的受教育程度、社交能力、经济能力应设置较低的门槛,让所有具有民事行为能力和劳动能力,并有求学意愿的残障人员获得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实现教育公平。

教育与康复相结合

对残障学生采取康复措施,帮助残障学生恢复或补偿功能,增强其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既是《残疾人保障法》的法律规定,也是特殊教育学校的任务之一。对教育部门来说,帮助残障学生康复不仅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工作任务,也是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义务。在发展职业教育的过程中,特殊学校应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把文化教育、康复、职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功能缺陷得到补偿或恢复,心灵康复和身体康复相结合,学习和生存相结合。

根据地域经济特点设置专业

残障人员一般选择在本地就业,因此,因地制宜是办好特殊职业教育的基本原则。在设置专业前,首先要了解当地的经济和人才需求状况,了解政府发展的重点产业和支持产业,了解当地紧缺或急需人才的岗位需求情况。有就业市场,培养的人才才会“有用”。例如,广州市番禺区珠宝产业较为发达,珠宝设计和制作工作适合下肢残障人员,所以,广州市番禺区的特殊教育学校可以开设该专业,并与当地的珠宝协会和珠宝企业合作,获得师资培训、技术、学生实习甚至就业的支持。当然,在现在的条件下,也需要当地政府牵线和协助。

根据学生优势设置专业

设置专业,既要考虑当地的经济发展特点,也要考虑学生的生理特点,按需供教、按能施教是培养残障生的特殊要求。由于生理缺陷的限制,不是所有职业都是残障生所能胜任的。从残障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真正适合残障生就业的专业进行技术培训,缺陷补偿与他们的职业期望、职业能力相一致,对他们的生存和发展有益。比如,为盲生开设按摩、音乐、接线等培训,为下肢残障生提供缝纫、陶艺、按摩、美容、绘画和手工等培训,为聋哑生开设舞蹈、绘画、园艺、刺绣、文物修复等,而智障生则研习绘画、体育等,扬长避短,发挥特长。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为培养学生走入社会后开展正常的人际交往打下基础。在人际交往上,由于生理有缺陷,大多数残障生在生活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以及他人的歧视,很多人会因此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和挫折感,从而导致自卑、抑郁、焦虑、孤僻、人际关系敏感、自我封闭等一系列心理问题。长期的郁闷得不到排解,压抑到一定程度最终就会出现心理障碍。要让残障生拥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同心合力地烹制一道“心灵鸡汤”。

开设心理辅导课程特教工作者在对残障生传授技能和文化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对残障生的心理健康进行持之以恒的教育,培养其良好品格,让残障生正视自身的缺陷,勇于面对生活中出现的困难,既要客观地面对自身的残障,也得客观地面对来自外部的歧视、误解以及不公平的待遇。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走出学校后理智客观地对待就业和择业,乐观积极地生活和融入社会。同时,对学生多点耐心和赏识教育,让学生获得自信、学会快乐。这样,特殊教育的最终目标才会实现。

鼓励学生自由组社学校应为残障生创造自由轻松的环境,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成立社团组织,参与集体活动。很多残障人由于身体原因很少与外界接触,缺乏朋友。而学校是一个大家庭,残障生在学校里面对的是与自己一样处于弱势的同伴,同样的遭遇和处境更能增强大家对集体的认同感,他们也能从中感受到平等和自信,暂时远离外界冷漠的歧视和廉价的同情。残障生需要社交和关爱,学生社团能为他们提供一个展示自己和沟通交流的舞台。

宣传权益保障政策

依法保障残障人权益是各国政府的职责,也是社会应尽的义务。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残障人事业发展和残障人权益保障,先后制定了《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权利公约》、《残疾人就业条例》、《残疾人教育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并正在完善《无障碍条例》、《残疾预防与残疾人康复条例》,积极保障残疾人的康复、教育、就业、文化体育、无障碍等权利的享有和实现。

学校的义务,除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外,也需要让学生了解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的残障人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各种社会保障制度。可以通过公共课的形式,宣传残疾人保护、医疗救助、优惠扶持、就业援助、生活困难补助等政策,让残障生享受到应有的权利。

开展就业服务

确定就业方向自己适合干什么?又能干好什么工作?从入校开始,职业学院的学生都要思考这个问题。对残障生来说,就业更是摆在第一位的事情。学校有义务为每个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意愿的学生提供职业指导服务,帮助学生客观全面地认识自己的劳动能力和兴趣特长,确定就业方向,为选择专业和求职意向打下基础。

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指导由于自身缺陷,许多残障生或单纯、或偏执、或消极、或冷漠、或不谙世事,在就业过程中容易出现以下问题:(1)一些人往往因自卑而过于自尊,心理敏感,不善于或不愿意与同事和上级沟通,难以融入集体,易被排挤;(2)一些人认为被照顾安排就业是理所当然,甘居弱势而缺乏进取心,在工作时不尽心尽力;(3)多数残障生在基层从事技术性工作,一些人不肯屈就于基础工作,使得机遇白白流失。客观地讲,短期内消除社会对残障人群的就业歧视是不现实的。对于这种现象只能通过合理的渠道去呼吁、去疏导,甚至也需要忍让和等待。职业指导就是让学生摆正心态,客观分析社会就业现状,积极寻找工作,珍惜工作机会,主动融入工作团队。

建设校内实习和就业基地职业教育的一大特点是实践性,顶岗实习是职教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学校可充分利用国家给予残疾人就业的优惠政策,积极主动地与企业联系,校企合作,对学生进行相关专业的职业技术教育和就业培训,学校负责组织教学及相关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企业提供实习场所并负责实习指导。但现实情况是,校外工厂多因工作效率、利益和风险等一般不愿意接受学生到厂内实习,特别是残障生。为满足学生的实践需求,特殊的职业学校更应注重校内实习基地建设,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根据国家优惠政策及自身优势,积极兴办校办产业,按照市场标准打造工厂和生产车间,直接面对市场开展业务,拓宽创收渠道,不仅为学生提供教学实习基地,也能为学生提供就业机会。

积极联系就业在发达国家,残障人就业服务开展得比较成熟。以日本为例,残障人劳动就业分为两个渠道:一是成立集中安排残障人工作的场所;二是以法律形式规定各企业、事业单位都要按一定比例招收残障人。为保障残障人员就业,我国各级政府也先后制定了各类残疾人保障优惠政策,学校可以根据政策联系当地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安排学生就业,鼓励有能力的学生创业。

第12篇

关键词 儿童康复 职业情感 培养 调查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Investigation on Children's Rehabilitation Professional

Teachers' Occupational Emotion Development

CHEN Jie, LI Wenquan

(Nanjing Technical College of Special Education, Nanjing, Jiangsu 210038)

Abstract Professional rehabilitation of 185 children graduating students' questionnaires and interviews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ldren vocational rehabilitation professional teacher training pathways and effects of emotion through. Through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f ways to cultivate children's rehabilitation teaching profession emotional Majors: if relevant curriculum, training programs, education and internship arrangements recommendations. Help students after graduation embarked on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jobs, do their jobs.

Key words children rehabilitation; occupational emotion; training; investigation

0 引言

职业情感是指人们对自己从事的职业所具有的稳定的态度和体验,职业情感的产生基于职业本身满足了从业者的某种需要。教师的职业情感指教师对其所从事的工作的情感,这种情感主要体现为对待学生的情感和对待工作职责的情感。

儿童康复是康复医学的一个分支,是促进病、伤、残疾儿童恢复健康的学科。儿童康复专业学生只有全面深刻地认识职业、对将来的教育对象即有特殊需要学生充满积极的情感,才能做好特殊儿童教育康复工作。面对教授对象的特殊性,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情感不同于普通学校教师,研究表明,现在有着很多的专门针对普通教师职业情感的提升策略,但是却疏忽了特殊教育教师这一不可缺失的部分,这也使得社会弱化了特殊教育教师个体对待教师职业的认同感,所以就凸显出了特殊教育教师对待职业情感的消极态度等。作为培养特殊教育师资的高校应当充分认识到儿童康复专业学生职业情感的培养在未来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引导他们正确理解自己的专业特点以及未来所从事的职业,培养积极的职业情感。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研究调查对象是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康复科学系2011级儿童康复专业学生。共发放网络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85份,有效回收率达92.5%。其中性别上:男生12人,女生173人。生源地:城市103人,农村82人;专业:听障33人,脑瘫33人,孤独症119人;家教经验:59人有,126人没有。此次问卷共有设 21个选择题,1题开放题。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职业情感培养途径的调查,第二部分调查职业情感培养效果。

2 调查结果

2.1 职业情感培养途径的现状调查

2.1.1 本专业教育类课程的设置

通过对儿童康复专业毕业班学生进行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的调查,42.7%认为合理,54.3%认为不合理。大多数学生认为学校的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不够合理。认为学校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存在有课程不够专业化(38.9%)、课程内容不够综合化(60.5%)、课程内容不够终身化(35.1%)、课程实践类课程的缺乏(78.9%)等问题。

2.1.2 关于教育技能实践类

(1)特殊教育职业技能训练。通过对毕业班师范生进行教师实践类的调查,由此可见,大多数学生认为学校在儿童康复专业的教育教学职业技能训练方面存在问题,具体表现在系科举办的教学设计大赛,说课比赛等。(2)教育实习的调查。大多数毕业班师范生都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专业对口的教育实习单位实习,调查表示:64.3%的学生实习与专业对口,35.7%是不对口的。在教育实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与实习指导教师沟通在实习当中所发现的问题和感受在沟通中遇到问题的比率:42.7%经常存在问题,42.7%只偶尔存在,10.8%和3.8%的学生是很少或者没有存在问题的。学生在参加学校组织的教育实习安排,对于对学校安排的实习满意的学生占总数7.6%,较满意和一般的分别占25.4%和63.8%,所以学生认为学校在培养教师职业情感方面都表现一般。

2.2 职业情感培养效果的调查

2.2.1 职业认同感

大多数学生对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特别是康复教师职业的意义理解,调查显示92.4%的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45.6%的人对特教教师职业的真正热爱,50.3%认为教师职业稳定,只有3.8%表示无奈之举。由此显示,大多数学生是真正的出于对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的热爱和教师职业的稳定,驱使他们为以后选择职业时垫下认识基础。学生认为有其他工作的薪资高于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的薪资水平时,42.7%选择可能会选择其他职业,仅有17.8的学生选择不会。说明学生们对特殊教育教师职业没有产生较高的认同感。

2.2.2 敬业、爱业感

学生在通过长达近两年的儿童康复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将近3个月的实习过程,还是十分喜爱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的,并且能够很好的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当中,能够达到一种敬业的态度。通过对始终如一的从事于特殊教育教师的调查:49.7%和46.5%的人会或者可能会始终坚持下来。

通过儿童康复专业的学习更加热爱康复教师职业的学生占82.2%,大多数学生都十分喜欢康复教师这个职业,他们不愿意就那么随便的丢弃掉三年的知识体系,但是也有少部分同学回答了否,其中包括了8位男生,占男生总数的绝大多数。他们主观上不愿意成为特殊教育教师,特别是康复教师。即使经过了3年的专业学习,还无法形成对康复教师的热爱。

2.2.3 对学生的热爱

经过三年的专业课学习后,在进入到将近3个月的实习期,经调查69.7%的学生更加喜欢与残障学生接触,15.1%对此不确定。在“是否愿意主动帮助残障儿童的调查”中91.9%的学生回答的是,4.3%不确定。学生超过一半的人数更加喜欢与残障学生接触,能够与他们和谐相处;在施测的对象当中,有近乎全部的学生,能够在这些残障儿童或学生遇到困难时,积极主动的去帮助他们。

3 分析和讨论

3.1 职业情感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调查研究表明,学生对于儿童康复专业职业的认同不够全面,缺少积极的职业情感。迫使学生在面临康复教师职业选择时,处于模棱两可的状态,不知道自己是否真的喜欢,还是只是为了就业而择业,这就使得我们的特色专业没有真正发挥出来,也使得社会浪费了一部分优秀的康复教师资源。

3.1.1 从课程设置、培养方案、教育实习安排进行分析

在课程设置方面,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学校在专业类师范课程设置不合理,尤其表现在教育实践类课程缺乏;然而专业课教师在对于培养教师职业情感没有系统的学习和介绍;学校虽开设了职业道德的课程,但也是泛泛而谈。在培养方案方面,学生普遍认为系科举办的赛事以及公开教学活动过少,不能满足学生对于教师技能训练的需求,达不到对于技能训练的要求和强度。

在教育实习安排方面,学生绝大多数都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专业对口单位实习,大部分学生在实习当中所遇到的问题都能够经常与指导教师进行交流以及谈及实习的感受等,但还是有少部分学生在与老师和同学交流匮乏。大多数学生对于学校的教育实习安排,尤其在职业情感培养方面,没有十分满意的肯定,少数学生认为,学校的教育实习安排开始时间太晚和教育见习活动流于形式等。

3.1.2 从学生自身的原因进行分析

通过访谈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方面的原因:首先学生的专业知识不牢靠,在平时的专业课上,课堂效率低。专业课,大多数时间都是老师讲学生听,学生与教师的交流几乎没有不能形成互动,造成一个填鸭式的教学。其次各系科虽然也曾举办各类有关专业技能、教学教法技能比赛,但是也只有极少一部分学生能够真正的参与进去,这就导致还有绝大部分学生没有真正融合,处于一个停留阶段。最后部分学生学习了专业知识后,不经常去参加一些见习、实践。

4 建议

4.1 学校增加儿童康复专业学生职业情感培养的课程

学校对于开设课程应当考虑到学生日后的就业、择业观,所以也应开设相应的教师职业情感的相关课程,增加教育实践类课程的开发,拥有一套系统的专门针对于儿童康复专业学生的职业情感培养课程;在教育教学当中,让学生与老师之间能够达到沟通有无,让学生变成课堂的主体观众。

学校可以采用“请过来,走出去”模式,请工作在第一线的优秀工作者到学校做报告。给学生讲述自身的经历,职业体验等。或者不定期组织学生分批去特殊教育学校、康复机构见习和那里的老师座谈,使学生真正认识特殊教育事业,升华对特殊教育的热爱。

4.2 着重打造系科专业教学技能类活动

系科应当着重打造富有特色、新意、建设性、奖励性的各类有关教育教学技能方面的赛事,将专业特色的教育教学技能赛事打造成系科的特色活动,吸纳更多更有才华的大学生群体参入到我们的技能训练活动当中;经常观摩优秀的特殊教育教师的公开教学活动,增加他们对教育教学活动的信心和感染力。

4.3 校内、校外实习有效结合

在实习期间遇到的相关问题与指导老师之间交流沟通,并且得到解决;校内和校外的指导教师与学生经常开会总结,根据每一位实习生的具体情况,帮助他们寻找问题,提升他们在实习期间的教育教法技能。指导教师以身为范,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4.4 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活动平台

力争从大一下学期开始,规定要求每名同学每学期必须去对口单位实践,见习或者实操。由一年级开始直到三年级,以学分制计算。以此来有效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让学生们将知识与实际相结合,运用到实践活动当中去。联系相关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各类残疾儿童康复机构。让学生开拓视野,巩固专业思想,培养学生乐业的职业情感。

4.5 提前安排教育实习,增加学生的教育实习时间

不要让教育实习流于形式,稳定扎实长久的教育实习。职业情感形成的关键是要有个人自己的“体验”,学生认为教育实习安排在第二学期,学生需要准备的事情比较多,要写论文、找工作等等一些问题,所以教育实习应当提前。

参考文献

[1] 尚勇.试论职业情感的科学界定[J].理论与观察,2007(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