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成长教育论文

成长教育论文

时间:2023-03-24 15:05: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成长教育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成长教育论文

第1篇

这个群体中独生子女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对于独生子女来说,独立生活、学习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比较差,这也就导致了他们无论是在心理、精神还是现实生活中,普遍对家长有很强的依赖性。家长的意见决定了他们处理事情的态度和方法,有些甚至是家长在处理问题,家长怎样引导是关键。由此可以看出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家庭教育至关重要。

二、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中不可忽视的环节

1.大学生家庭教育逐渐被忽视的原因

人自出生之日起最先接受的就是家庭教育,父母则是孩子的启蒙教师,一言一行都是孩子模仿的对象,引导着孩子性格、价值观的形成。在早期教育过程中,家长十分重视孩子的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重视家庭教育,但是到了大学阶段,难免就出现了放松。一方面是觉得孩子已经是大学生了应该学会独自处理问题,要给他们一些自由的空间;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大部分是在外地学习,离父母较远,不可能再像之前那样随时看到,在电话或是视频的沟通过程中孩子又是报喜不报忧,使得家长对孩子的在校情况较为模糊。往往家长了解到的是乐观的一面,也就更加放松了教育和督导,这就导致了大学生家庭教育逐渐被忽视,甚至是缺失。

2.家庭教育应伴随大学生成长的整个过程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成才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应伴随着大学生成长的整个过程。当今高校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提倡注重素质教育,但是往往学生在校期间是否参加活动和成绩好坏成为了反映一个学生是否素质合格的主要参照标准,这样不免有些过于片面,容易忽略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尤其是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现在90后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情况越来越多,有一些刚入学就积极表现或是竞选班干的学生,力求在大学努力的表现自己,但是参加活动或是对于成绩的过高要求反而无形中增加了其心理负担。随着年级的增高,压力的不断增加,心理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如果不能及时纾解,最后的结果甚至影响其顺利完成学业。这种情况的发生,除了环境因素以外其自身原因占据了很大的比例,且与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通过深入的接触发现这类学生的心理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很多是由于家庭关系的不和谐,使其更加希望在远离家庭的大学校园中获得认可,甚至有些学生与家长存在着沟通障碍,还有些家长对学生持一种放弃的态度,在家庭教育的环节出现了问题。在大学生学校教育开展的过程中,家庭教育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一定程度上对学校教育的开展有影响,应该一直伴随着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

3.大学生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有重要影响

在大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容易忽略了家庭教育的作用和重要地位。实际上,不是只有小学、初高中教育才需要家长的参与,大学教育中家庭教育同样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影响着学校教育的开展。学校应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联系,使家长能够了解到学生在校的真实情况,例如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同时也需要通过家长的反馈从不同的角度更深层次地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才能更好地因材施教,发掘出学生更多的潜力。

三、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需互相配合

第2篇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育 《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 论文统计与分析 研究热点 研究展望

[中图分类号] G633.5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310001

由教育部主管、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复印报刊资料《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是专业的教学类期刊。该期刊精选并全文转载全国历史教育专业期刊及教育类综合期刊中的历史教育论文。这些转载论文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能更好地透视我国中学历史教育研究年度热点。本文将以2015年《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全文转载的历史教育论文为研究样本,通过不同角度的统计分析,探究2015年我国中学历史教育研究的年度热点,并据此展望中学历史教育研究的新路向。

一、《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15年度全文转载的中学历史教育论文统计与分析

1.栏目设置情况分析

栏目设置情况可以较全面地体现期刊的办刊宗旨和办刊特色,有效地反映学科的研究倾向和研究热点,起到引导读者阅读和指导作者撰稿的作用。[1]2015年,《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设置了25个与中学历史教育相关的栏目,全文转载了98篇中学历史教育论文。从表1可以知道,论文转载数量比较多的栏目是《教学研究》《学科视点》《教学策略》《教材分析》和《教学设计》等。需要注意的是,《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在2015年设置的与中学历史教育相关的专题栏目多达11个,具体为《历史教学设计》《历史概念教学》《学科核心素养》《历史教师专业成长》《价值观与历史教学》《探究教学》《问题教学》《教学目标确立》《高三复习教学》《2015年高考试卷评析》和《历史故事运用》。其中,专为历史学科设置的专题栏目有《历史教学设计》《历史概念教学》《价值观与历史教学》《历史教师专业成长》和《历史故事运用》,一共转载了16篇论文,其他专题栏目则是历史与地理两个学科共有。在这些专题栏目中,每年都出现的是《高考试卷评析》栏目。与2014年的专题栏目对比分析可以看出:2015年我国中学历史教育更加重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历史教育价值观以及历史教学方法等研究。

2.源杂志转载中学历史教育论文数量分析

《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15年全文转载的历史教育论文来自25种不同的期刊(见表2)。《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教学月刊》的论文转载量排名前三,一共被转载了45篇论文,大约是全年论文转载总数的46%。由此可知,这三大期刊是宣传和促进我国历史教育发展的重要刊物。另外,《中学历史教学》《历史教学问题》《教学与管理》《中小学教师培训》《江苏教育》等教育类期刊也发表了一些高质量的历史教育论文。

3.作者情况分析

(1)作者合作情况分析

统计分析论文作者的合作情况,能直观地认识全国不同单位之间在历史教育研究领域中的交流状况。在《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15年全文转载的中学历史教育论文里有16篇合作论文。其中,高等院校、教研部门与普通中学的合作论文有7篇,约占总数的44%。在合作论文中,同单位以及同省不同单位合作的论文有10篇,跨省合作的论文有6篇,占合作论文总数的37.5%,较2014年相比有所增长。历史教育研究应该提倡跨地区、跨单位的交流探讨,利用信息化条件更好地开展历史教学研讨,通过不同活动与全国各地的历史教育工作者交流合作。

(2)第一作者所在单位发文分析

《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15年所转载中学历史教育论文的作者来自80家不同的单位。其中,有2家单位的论文转载量为3篇,分别是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和四川省成都树德中学,还有16家单位被转载了2篇论文,分别是北京市教育学院丰台分院、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福建省宁德市教师进修学院、江苏连云港市教育局教研室、浙江外国语学院社会科学教研部、浙江省海宁市教师进修学校、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编辑室、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江苏省大港中学、江苏省常熟市中学、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第二高级中学、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

(3)第一作者单位所在地区分布

第一作者单位所在地区的分布情况可以清晰反映出我国中学历史教育研究力量的空间布局特点。由表3可以知道,《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15年所转载中学历史教育论文的第一作者单位集中分布在江苏、浙江、北京、广东、福建、上海和四川这7个省市,说明这7个省市的中学历史教育研究者研究中学历史教育的热情较高,状态活跃,在2015年发表了更多高质量的研究成果。而江苏、浙江、北京3省市所发高质量论文数量排名前3,表明这3个省市的中学历史教育研究水平较高,这可能得益于其教育部门和历史教育工作者对中学历史教育研究的重视。

(4)第一作者单位所属系统分布

根据第一作者所在单位的系统归属能够知道,我国中学历史教育研究的生力军分布在哪些单位系统,不同单位系统研究中学历史教育的活跃状态以及研究能力。第一作者单位所属系统大致可分为高等院校、普通中学、出版社和编辑部、教研部门四大类,本研究中这四类单位系统的第一作者比重分别是32.65%、50%、2.04%和15.31%。据此可知,普通中W是研究中学历史教育的主阵地,高等院校和教研部门的研究者也成为研究我国中学历史教育的主体力量。

二、2015年中学历史教育研究热点

1.历史课程研究

“当学生完成学校历史课程的学习后,他们应该知道些什么?他们能够做些什么? 如果学生完成历史课程的学习后仅仅积累了一些需要记住的历史事实的话,那是远远不够的”[2]。历史学是一门人文社会科学,而中学历史课程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承载功能。一节好的中学历史课,不但要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而且还应该熏陶学生的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马维林、黄敏指出:历史教学的最高目标应该是价值引领。历史价值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求真、扬善、唯美的情怀,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引领学生感悟时代精神,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让学生懂得尊重各国文化和关心人类共同命运(第6期)*。唐琴、石晓健认为承担公民教育任务的历史课堂忽略了“人”,弱化了历史教学的教育价值;把历史学科教育价值概括为“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历史价值判断能力的孕育”;主张通过构建学术性课堂促进学生历史知识、学科素养和历史意识的发展,帮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民族观、历史观和时代观,倡导适应时代需要,符合社会进步和世界潮流的价值立场;认为人性教育、公民教育、和平教育等构成了21世纪历史新课程基本的“时代性价值取向”(第6期)。倪仲指出历史教学中“一分为二”式的评价过于简单化和公式化,简单套用“一分为二”式的评价导致了历史教育价值缺位;主张历史教师就应该大胆摒弃“一分为二”式的中庸评价方式,理直气壮、旗帜鲜明地亮出自己的观点,表明我们的价值取向,这样的历史教学才是真正用价值引领学生(第6期)。历史教育是一种历史认识教育。历史课程的终极目标就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历史,形成自己的历史认识。陈志刚认为历史教师应当在课程实施中进行正确的历史认识教育,帮助学生形成富于社会批判和建设精神的现代公民素养,获得基本的历史思维能力(第6期)。王凤侠也指出历史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习者健全成长,对其灵魂以价值引领;历史课仅有史实、仅做事实判断是不够的,还必须有价值判断;历史教应抓住历史认知和价值观冲突的问题锻炼、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第5期)。

历史教育总目标的实现需要具体的教学目标的达成。徐赐成认为教学目标、课程目标、教育目标是相互作用的系统问题,拟订教学目标应该是教育总目标在具体教学内容和情境上的投射。因此,拟订历史课堂教学目标必须有完整的教育视野,从教育教学的本义出发关注学生的主体认知地位,以历史教育的价值和功能为本。他认为历史教育功能一是存续文化传统,二是增进社会理解,三是资佐现实发展。历史教育要以教育目标理论研究为据,把握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的大致发展线索,了解教学目标分类学的基本思想(第7期)。

2.历史教学策略研究

“教学策略是教学步骤、方法、手段或技术的总称”[3]。历史学是一门富有生命力与思想的人文学科,时间跨度大,文化内涵深厚,因此历史教学总是存在一些困境,例如学生缺乏学习兴趣,难以深刻理解历史现象,不能生成复杂的历史思维。要解决这些教学困惑,郭子其认为教师应深思教育情境下的教学策略,通过营造知情交互的情境帮助学生进行位置记忆,促进学生灵活运用知识、习得迁移能力以及形成批判创造性思维(第3期)。历史教学不可能依靠灌输得到理解和内化,需要师生交流对话与教师的适当点拨。方颖基于对话教学的新型教学形态研究了“心理契约”理论下的高中历史对话教学策略,认为在对话中建立以“安全感、信任感、责任感和共情心”为基础的“心理契约”,有助于师生相互理解,增强交流意愿,实现思维交互和情感共鸣,师生成为学习共同体,提高教学有效性(第7期)。卢晓华认为点拨法能帮助学生深化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借助“互动”“情境”和“评价”等手段帮助学生回到历史现场,在看似浅显处点拨使学生逐渐深化认识,在思维盲点处点拨使学生厘清分析路径,点明历史线索,扫清思维盲点(第6期)。为了实现课程目标系统,帮助学生形成对所学知识的整体认知,陈善松和吴国雄倡导整体性教学策略。他们建议在实际教学中,不论是教学目标的设计,还是教学过程的实施,都从学科系统和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整体认知建构,通过整体设计教学目标、整体梳理历史脉络以及整体认知历史要点进行科学、有效的历史整体教学(第9期)。

“历史是历史学家与历史事实之间连续不断的、互为作用的过程,是现在与过去之间永无休止的对话”[4]。要学生深刻理解历史现象,生成复杂的历史思维,郭子其认为历史教学应该重视诠释方法的价值,引导学生将自我的经验与智慧融入历史发展进程中,设身处地地理解历史,以获得丰富而开放的意义,从而达成深度认识,获得明了的历史见解(第11期)。沈素英则认为历史教学应该站在文化视野的高度,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富有情感的、有利于学生释放潜能的文化背景,通过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与重组、整合与探究,将学习知识与培养能力结合,培养能力与提高认识并重,融合理性与人文精神,开阔学生眼界,启迪学生智慧,促进学生掌握方法、形成价值观和确立人生目标与理想(第8期)。

3.历史教学方法研究

长期以来,历史教学习惯于向学生灌输大量的学科概念、观点和原理,如果学生记住了这些知识,并能在各种测试中准确地予以复述,就被认为学生已经掌握了知识。然而,这样的“掌握”是受到质疑的。因为在这种情况下,这种知识的学习并没有触及理解过程及学生内在洞察力的培养。所以,陈新民认为应该重视历史教学设计和开展主题探究活动,让学生经历跨学科、多角度思考和探究问题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理解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的发展(第4期)。为使历史探究性学习更有效,更好实现历史课程目标,作为历史课堂的主导者必须在学习主题、课程资源、学习内容、学习方法、问题情境等方面进行有效的设计、开发和重新建构(李南亮,第4期)。历史教学中探究性问题的设置应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从事实性问题入手,设计解释性问题,进而推进评价性问题,引导学生通过逐步思考,形成对所学历史知识的深入理解,提升对相关问题的认识。其中,事实性问题是基础,解释性问题是深化,评价性问题是升华。只有这样,学生在面对“你有什么启示”“你怎样看待”“你有什么想法”等问题时才不会出现哑口无言、信口开河、语无伦次、生拉硬拽等现象(吴波,第5期)。

4.历史教育测评研究

表现性评价作为过程性评价的重要方法,正逐渐成为高中历史学科学业评价的主要方式。表现性评价的标准称为表现性评价量规。马晓丽认为一个完整的表现性评价量规应该包括活动主题、评价内容、权重设置、程度描述、评价标准、评价主体以及评价方法和评语建议,在创制表现性评价量规时应注意把握好适切性、可操作性和参与性原则。根据国内外的研究经验和实践总结,她提炼出的表现性评价量规程序为解读课程标准、确定评价内容、明晰要素特征、选择量规类型、描述评价等级、拟定评价量规以及修正完善标准(第2期)。

每年高考过后的全国热门话题之一就是对高考试题的评析。中学一线历史教师通过研究解读并借鉴文章对高考试题的评析,可以深刻认识高考试题的总体面貌及其命题趋势,把握不同题型并总结其答题方法,从而进一步反思和改进往后的日常教学,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和备考指导。冯一下认为2014年方法类试题数量急剧增加,这将导致史学方法类试题作为一类相对独立的试题出现在高考历史试题中,并推动高中历史教学重视史学方法渗透。所以高中历史教师应该深化对方法目标的认识,更多地了解史学方法,科学地制定史学方法教学策略。(第1期)郭子其J为高考历史试题品质的优劣在于是否立足于人的历史思想与价值来考查历史思维,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Ⅰ、卷Ⅱ第40题强调历史人物的活动与人的历史思考,强调时代特点与思想内涵的历史性思维,强调思想价值的渗透与思维能力培养,富有历史的时代气息,考查了多样多层的创新思维能力,而且试题设问具有开放性,关注考生的鲜明个性,应该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第12期)。

四、结语

根据《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15年全文转载的历史教育论文数据统计发现,一线历史教师是中学历史教育研究的主体,教科研部门和高等院校尤其是师范院校,也是历史教育研究的重要力量;合著率未见明显的变化规律,高等院校研究者和中学历史教育研究者的合著情况增多;标注参考文献的意识较弱,但这种情况正在好转。与此同时,被转载论文的平均引文数量和引文比例,说明我们的中学历史教育研究还处在主观总结为主的“经验型”阶段,而非“学术型”阶段。

据此,笔者对历史教育刊物、中学历史教育研究群体提出以下建议:一是中学历史教育研究者是背负重任的开拓者。从现有的情况看,一线历史教师仍将是中学历史教育的主要群体,而高等院校和教科研部门的历史教育研究者仍将肩负着将历史教育研究引向更高处的任务。研究者还应关注中学历史教育中的教师和学生,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加强对历史教育主体的研究。二是历史教育期刊为中学历史教育研究提供更好的平台。杂志需要关注理论又重视实践,亦要呼吁关注中西部地区的中学历史教育现状,引起中西部研究者的重视,也可以以杂志为媒介,加强东、中、西部研究者之间的交流。

[ 注 释 ]

[1]张家辉,哈斯塔娜,乔丽娜.2005-2009年《地理教育》文献计量学分析[J].地理教育,2010(12):45.

[2]Peter Seixas, BENCHMARKS OF HISTORICAL THINKING:A REMEORK FOR ASSESSMENT IN CANADA[P/ON]. [2016-09-23]http://historicalthinking.ca/sites/default/files/files/docs/Framework_EN.pdf.

第3篇

一、重视指导青年教师工作,重点提高“师傅”的能力水平 

指导青年教师工作是中、高级教师的任职条件之一,需要呈报相关支撑材料。实事求是地说,有相当比例的申报高一级职称的教师因方方面面的原因,指导青年教师的材料很是单薄,能力也不敢恭维。为此,学校不妨将培养重点转向本年度参加中、高级职评的摸底教师,重点提高他们指导青年教师的能力和水平。 

怎样操作?要明确牵头部门,与相关部门联动,印制《指导教师手册》(包含职责、聘书、计划、活动记载、检查评估、指导成效、工作总结等册页),举办师徒结对仪式,期中检查,期末评估,注重实效,让《指导教师手册》成为评委权衡参评教师的鲜活材料。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凸显过程管理,将此作为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有力抓手。 

在实施绩效工资的背景下,启动经济杠杆给予指导教师适当的津贴未尝不可,充分体现“能者多劳”“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即便单凭行政手段推进也不会有难度,因为提升参加职评教师的指导能力和水平,利己、利他,也有利于学校的持续发展,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 

二、问卷调查课堂教学满意度,恰当发挥其“指挥棒”作用 

有人说,名医一把刀,名角一台戏,名师一堂课。可见,教师的功力应该彰显在课堂上,教师的价值应当体现在课堂里。江苏省、市、区(县)各级职评文件对学生评教(课堂教学满意度测评)的要求,几乎是一年一个新台阶,满意度要求从无到有,从80%提档到85%。顶层制度设计已体现刚性要求。职评《申报表》还新增了任现职以来“课堂教学满意度”栏目,并要求将近三学年度的满意度对应地填写到过去不被看重的教师《业务考核表》相关栏目,将职评文件具体化为评委评判的工作环节和要点,可谓用心良苦。 

课堂教学满意度从何而来?通常的做法是学校,成立满意度测评工作小组,在学期期中、期末各组织一次,问卷调查项目删繁就简,测评后迅速统计、汇总、分析。这不仅仅是为职评工作积累第一手数据情报,也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受岗位设计的限制,人事、教育主管部门下达的有限的高一级职称指标与学校教师申报高一级职称的旺盛需求之间的矛盾日显突出。在职评工作中怎样发挥课堂教学满意度的指挥棒作用?譬如学校可根据校情对课堂教学满意度设定符合文件规定的下线门槛,对不达标者实行“一票否决”;将教师本年度课堂教学满意度作为基本信息列入《民意测评表》;公开述职须向教职工面对面告知任现职以来的课堂教学满意度等。其实,学生对任课教师知根知底,更有发言权,他们会在综合考量教师的职业态度、课堂效率、作业批改、课外辅导等方面的基础上,对教师的工作做出公允的判断。好教师,之所以课堂教学满意度高,因为他们工作认真,备课充分,课堂效率高,作业批改、反馈及时。没有评价诊断,缺少药方,必将害人害己,遗患无穷。 

三、组织专业论文评选,择优向认可的教育期刊推荐 

职称评审的论文要求遭社会诟病已久,“取消”“铲除”论文条件一说常见诸报端。毋庸讳言,论文是教师工作的重要教科研成果。一位教师有了5—10年工作的历练,应该对教育教学工作某几方面的问题有自己的见解(虽不一定是原创性、前瞻性的),整理成文,以期发表,对自己是“凤凰涅槃”,对同行可“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教育职业本质的回归和论文要求不是“水火不容”,而是相得益彰。教育论文是教育文化传承的有效载体,不能因为存在只會“教书育人”不会写篇文章的极端个案,而全盘抹杀教育论文的普遍价值。所以,在职称评审的论文要求方面,2016年江苏新出台的职评文件除对乡村教师“不作硬性要求”外,对其他教师在论文数量和质量要求方面,仍是不折不扣的。 

遗憾的是,个别教师的学历、资历已经符合申报高一级教师职称条件,手头除几篇市、区(县)级三等奖论文外,居然还拥有冠之以“中国×××”机构的多篇高规格等次的论文获奖证书。外行对这样的“高规格”论文肃然起敬,内行人则嗤之以鼻,因为用这样的论文申报高一级职称,无异于买彩票、撞运气。 

为满足教师在省级以上有关部门主办的公开出版专业刊物(标注ISSN和CN号)上的迫切要求,学校不妨每年精心组织一次校级专业论文评选,择优向被认可的教育期刊推荐,联系发表。此举不仅能为教师职评添加砝码,也能为今后各级各类骨干教师评选积累丰富的素材,学校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自然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四、对于女教师群体,需创设条件体现公平竞争 

近几年,一些学校符合中、高级职称申报条件的教师呈“井喷”的态势。但受职评指标数的影响,半数以上的教师要经历2—3次的登台述职“机会”,尽管述职内容不断刷新,但“屡战屡败”。其中女教师占比接近60%。可能的原因有二:其一,资历相同的教师中,男教师担任班主任等工作的概率大,工作业绩体现得更全面,导致每年落选的部分女教师积压过多,这是主要的;其二,多数教师在入职的1—3年内,工作还处于适应期,在之后成长的5—8年内,女教师因孕期、产期等特殊原因,教学一般要耽误1—2年,与其他教师相比,教学工作终端显示不那么硬朗。在职评指标偏紧的情况下,部分女教师的民意测评票数略逊一筹。 

为此,学校需为女教师群体创设条件,体现公平竞争。譬如,在评审条件的“教育工作”中,有“从教以来,担任班主任或担任团队辅导员、课外活动小组指导教师等其他学生管理工作的年限要求”。学校不妨根据新课程要求和师资力量,组织开展学科课外活动,有针对性地选拔来年参加职评的女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并严格、细化过程管理。开展类似的活动,既帮助有刚需的女教师具备符合职评文件规定的“硬件”,也能让她们与同学校担任班主任的教师在同一起跑线上“类比”。 

第4篇

关键词 进化教育论 通识教育 课程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Reform and Practice of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Evaluation

under "Educational Theory of Evolution" Guiding

GAO Zhangxing, MIAO Hanjun

(College of General Education, Wuhan International Trade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205)

Abstract Vigorously develop education, is a key work of university teaching reform, and the current status of implementation of various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s worrying, man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to a "weariness students, teachers difficult to teach, hard to open schools" embarrassing situation. How to protect the quality of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s to become the focus of education reform success, but the key to guarantee the quality of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s that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evaluation. From the "theory of evolution education" perspective, analyze practical problems of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in Universities in China, on this basis, attempts to use "evolution education theory" of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s explore practical evaluation of scientific methods.

Key words educational theory of evolution;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 evaluation

1 “进化教育论”与通识教育的关系

1.1 “进化教育论”的含义

“进化教育论”的思想理念是由武汉商贸职业学院的创始人、校党委书记涂宏斌教授首先提出并付诸教学实践的。所谓“进化教育论”,就是在教育过程这个系统中遵循进化规律,改善、优化育人环境,从而孕育学习主体(学生)成人成才的教育学原理。“进化教育论”对教育本质的描述,即:作为自组织系统的学习主体具有自主成长的潜能,在育人环境的选择下,使其自主成长的某些特质得以释放和保留,从而使学习主体的素质得以改变。①

1.2 现代通识教育的起源

通识教育是英文“general education”的译名,自19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Bowdoin College)的帕卡德(A.S.parkard)教授第一次将它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后,有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对它进行研究和讨论。可是至今对通识教育还没有一个公认的、规范性的表述。从20世纪开始,通识教育已广泛成为欧美大学的必修科目。我国的通识教育与实践,始于五十年代中期,代表人物为著名教育家、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他认为大学教育应该是“通识为本,专识为末;本末兼赅,通重于专”,由此开创了清华校史上培养一流人才的黄金时代。②

1.3 “进化教育论”与通识教育的内在联系

相对于高校专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而言,通识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在专业教育培养“职业人”的基础之上,将学生塑造成健全的“社会人”,使其既会做专业的事,也会做社会的人。而只有完成这个双重教育的过程,才能使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在毕业时能够适应激烈竞争的职场环境和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进化教育论”包含“自主成长、多元融合和环境优化”这三个核心观念。由此可见,在高等院校教学过程中加强通识教育,实际上就是在践行“进化教育论”。

2 我国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评价改革的现实问题

如何保障通识教育课程质量成为推进高等教育改革成败的着眼点,而通识教育课程质量得以保障的关键在于通识教育课程评价。③面对我国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评价改革的现实问题,必须引起高等院校及有关教育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深刻反思。究其根源,可以对应“进化教育论”的三个核心观念加以分析:

2.1 学生考核模式单一

目前我国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育国防教育课程、社会人文教育课程、自然科普教育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等模块。而在我国应试教育大环境的影响下,通识教育的发展一直处于边缘化的尴尬局面,很多高校在通识教育课程建设上不够重视,导致通识教育课程相对单一,甚至与专业课程混淆重复。武汉大学的曾德军在其硕士学位论文《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计与评价体系的研究》中,对武汉大学现行的通识教育课程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调查发现72%的学生认为“(通识教育)课程只注重知识的罐输,忽视给学生提供思考、分析和批判的方法”。④从通识教育课程评价的角度来看,对于通识教育的对象――学生而言,现行的考核模式过于单一,大多数高校仍然沿用笔试为主的考核方式,没有体现出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差异化,往往使学生陷于考试的无形压力之中,容易产生通识教育课程“既没有专业课程有用,还费时费力”的厌学心理。单一化的通识教学考核模式只会让学生疲于应付,这与“进化教育论”提出的使学生“自主成长”的教学观念是背道而驰的。

2.2 教师考评功利化倾向明显

教学目标是否能在教学过程中得以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教师的教学态度与水平,教师作为教学成败的关键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目前我国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评价体系中对于任课教师的考评,仍然是简单套用专业课程教师的考评方式,以课程通过率、优秀率作为重要的衡量指标;以课程相关的教学科研获奖情况作为加分要素,而课程考核又直接影响到教师的评优晋职和职称评定,致使通识教育课程的任课教师不得不陷入片面追求功利化教学的误区,最终导致通识教育课程质量无法提高。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相比,在短期教学过程中,难以显现明显的教学成果,通识教育重点在于培养和提升学生全面的综合素质,其对于全面建设和提升我国的高等教育水平所具有的重大意义和决定性作用,作为任课教师应该有清楚的认识。通识教育不是专业教育的陪衬,更不是专业教育的累赘,应该真正做到和专业教育“多元融合”,从而能够相互促进、协同发展,这也正是“进化教育论”所倡导的。

2.3 课程教学配套体系的考核缺失

任何一门课程能够真正取得教学实践的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除了学生的积极配合,教师的认真教学,还必须建立健全与课程教学配套的相关体系,通识课程当然也不例外,而这一点恰恰是大多数高校在通识教育课程评价过程中最为忽视的。通识教育课程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肯定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讲授式的单一教学模式,应积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以促进教学不断提升。因此,完善的教学配套体系包括硬件和软件两大有机组成部分,根据不同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也有不同。例如,硬件方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如能在户外的素质拓展基地进行教学,使学生有各种亲身体验,其教学效果一定优于单纯的课堂讲授;软件方面,由于通识教育的特殊性,应开拓多重有效的课程学习交流形式,如国学教育课程可以利用现代网络建立课程互动、资源共享平台,利用校园学生组织创建国学社团延伸第二课堂等。通识教育课程不应局限于对学生、教师进行评价,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理应包括对课程教学配套体系的考核,从而有效促进通识教育的改革实践,这也与“进化教育论”提出的“环境优化”观念不谋而合。

3 运用“进化教育论”探究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评价实践

评价对于通识教育课程改革而言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建立符合通识教育思想的课程与教学评价机制,是全面推进通识教育的一项重要改革任务。⑤建立健全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通识教育课程评价体系,是高校通识教育改革与实践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进化教育论”的三个核心观念恰好可以演化为通识教育课程评价的三大标准:

(1)基于学生的“自主成长”标准,即通识教育课程对于学生的考评,应着重考核是否符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自身性格的完善以及文化涵养的提升,摒弃传统应试教育以分数论英雄的单一考核模式,采取灵活多样的实践性考核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达到使其自主成长的教学目的。(2)基于教师的“多元融合”标准,即通识教育课程对于教师的考评,应着重考核是否在教学实践中,理论联系实际,有效地促进学生建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否做到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效结合和有机融合,摆脱机械单调的课堂说教式、知识灌输式教学,积极探索学科之间、课堂内外的多元融合式的通识教育创新模式。(3)基于教学的“环境优化”标准,即科学完善的通识教育课程评价,不仅仅是对学生和教师的考评,其应该是多方面、全方位的综合评价。通识教育的成功,相关课程教学配套体系至关重要,因此,教学环境理应纳入到课程评价范畴之中。

4 结语

作为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改革重点的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全国各地高校都越来越加以重视,采取了形式各异的改革措施运用于通识教育教学实践。可是,就目前国内高校通识教育课程改革实践的现状而言,最终的教学效果大多并不容乐观,甚至与课程设置之初的教学目标相去甚远。归根结底原因在于,通识教育受到当今社会功利化的负面影响,没有把握好其本身与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和区别,从而陷入了形式主义的应试教育怪圈。而有效摆脱目前我国高校通识教育发展困境的关键在于建立健全一套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通识教育课程评价体系。“进化教育论”的理论精髓,其所倡导的三个核心观念,恰好可以帮助现在通识教育改革的实践者打开思路,各个高校应当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结合国情、地情和校情,不断探索符合自身“自主成长、多元融合和环境优化”三位一体、科学完善的通识教育课程评价体系,从而有效保障和促进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的良性发展。

本文系武汉商贸职业学院2013年“进化教育论”校级研究课题成果

注释

① 周登超.进化教育论对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3(24):100-101.

② 冯惠敏.梅贻琦的通识教育观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4):17-19.

③ 李满满.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评价研究.宁波: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2011:1.

第5篇

论文关键词:英特尔未来教育,电大课堂,教学质量,远程开放教育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特别是伴随着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远程开放教育已从昔日的星星之火发展成为燎原之势,远程开放教育形式已逐渐被社会所熟悉和接受,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更是深入人心。但是,随着电大远程开放教育的发展,在电大远程开放教育红红火火的背后,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是我们从事电大远程开放教育的人不得不面对和解决的,那就是如何保证电大远程开放教育的教育质量。提高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质量是一个综合的复杂课题,但无容置疑课堂是教育的主要阵地,传统教育如此,远程开放教育也是如此。电大远程开放教育除了传统教育的面授课堂之外,多了远程开放教育特有的虚拟课堂。虚拟课堂成为了远程开放教育的标志性特色,正因为这样,电大系统在从事远程开放教育过程中,很长一段时间里过分强调虚拟课堂建设远程教育论文,忽视了面授课堂的重要性。其实,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有别于其它远程开放教育的重要特征,是电大远程开放教育仍有面授课堂,电大系统在应对远程开放教育激烈竞争的过程中应当不断强化这一特色。调整处理好面授课堂和虚拟课堂的关系,用面授课堂引导虚拟课堂,办出电大远程开放教育的特色。

一、开放教育面授辅导课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虚拟课堂轻面授课堂

虚拟课堂作为远程开放教育的标志性特点,在远程开放教育领域不断被强化。电大远程开放教育也不例外,一段时间以来甚至认为面授课堂应该淡出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在这种观点的影响下,大家把注意力集中到虚拟课堂的建设上,不断压缩减少面授课时,想通过现代化的教学设施设备建立起来的虚拟课堂低成本高效率地满足一切学生的一切学习需求,而其中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思想影响着远程开放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其实虚拟课堂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样神奇。先不说目前科学技术还远不能替代人的劳动,学生不可能通过网络解决遇到的所有学习问题与困难。在虚拟课堂上,教师面对的是一个概念化的、没有任何及时反应的虚拟的学生,而不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充满个性的人。即便网络课程预设一般疑难问题解答也不能满足众多学生个性化的需要。师生之间电子邮件沟通也只不过是事后的集中答疑,在虚拟课堂上,教师看不到学生对教学信息的及时反馈,这样又怎么能因材施教呢?在虚拟课堂上,学生面对的是一个看似近在眼前,但从不注意自己,更不认识自己的远在天边的老师,如何能产生师生共鸣?即使技术上能够做到视频双向交流,也不能解决所有学生的问题,“师生分离”不仅是时空上的分离,更多的是情感上隔离论文格式范文。他们缺少情感上的交流和体验,不可避免的在心理上产生一种隔离感和疏远感,学生感受不到普通学校校园中那种和谐、热烈和充满朝气的气氛,更感受不到优秀教师的人格魅力。

远程开放教育至少在目前条件下,应该在大力建设虚拟课堂的同时仍需加强面授课堂教学,否则将会以牺牲远程开放教育质量为代价。电大系统在从事远程开放教育的过程远程教育论文,更要充分利用系统优势在建设虚拟课堂的同时,加强面授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办出电大远程开放教育的特色。

(二)教师观念没有根本转变

面授辅导课强调“辅导”,而不是传统的课堂教学,其主要作用在于引导学生自学。但我们的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不自觉地又回到传统教学的模式中,经常出现“课时不够”的现象。其实,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辅导教师其工作量远大于传统教师的工作量,在教学过程中,辅导教师要创造性的工作才能胜任和适应。因而作为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辅导教师应深刻认识到肩上所负的重任及时代对自己提出的要求,不断学习和研究远程开放教育理论,研究辅导课教学规律和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同时学校也要充分认识远程开放教育辅导教师的工作特点,尊重和重视辅导教师的劳动,适当提高课时酬金。

(三)学生到课率低

面授辅导课是在学生充分自学的基础上进行的,只有通过学生一定量的自学,辅导课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但在实际面授课堂教学中,有的学生根本没有提前自学或预习,其结果是赶不上课程进度。也有的学生自学能力较低,不善于自学,他们把所有希望全部寄托在辅导课上,根本无法理解课堂知识。因此,多数学生对面授辅导课失去信心,不愿意听课。还有部分学生入校时就抱着混文凭的想法,根本不想听课。最终导致面授辅导课到课率很低。

(四)课堂教学效果差

电大远程开放教育的课堂教学主要包括集中性的面授辅导课,网上直播课,音像课等。过去一段时间我们把主要精力用到了抓硬件环境建设、教学资源建设,我们特别注重技术装备的现代化,忽视了人的现代化。没有对面授辅导教师进行必要的现代教育理念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其结果是有了先进的设施设备、先进的校园网络远程教育论文,但没有驾驭这些设备和开发应用网络的现代化教师。大部分教师仍然沿用传统教学方式方法,课堂教学没有创新,不能充分利用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技术装备与条件去创新课堂教学的形式与内容,课堂教学对学生没有吸引力。

二、英特尔未来教育的特点

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是英特尔(Intel)公司为支持计算机技术在课堂上的有效利用而设计的一个全球性的培训项目。该项目的目标是通过对教师进行培训,使他们懂得如何促进学生进行探究型的学习,如何将计算机的使用与现有课程密切结合,最终使得学生提高学习成效。

(一)探究式的学习方法

教育正在从传授答案的教育,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教育转变。“英特尔未来教育”将建构主义的教育理念,“无微不至”地体现在培训过程的各个模块中,全书没有讲什么是建构主义,但通过一系列具体的可操作化过程,我们知道了原来这就是建构主义的理念。这种探究式的学习方法正是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学生应该具备和掌握的。

(二)互动式的教学

“英特尔未来教育”随时随地不失时机地诱发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讨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形成了互帮互学、相互启发、团结协作的关系。学习的过程不再仅仅是获取知识的过程,还是构建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的过程。远程开放教育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缺乏联系与沟通,用“英特尔未来教育”理念组织课堂教学可以大大改观这种状况。和谐的人际关系、密切的联系与沟通可以吸引更多的电大学子回归电大课堂。

(三)任务驱动式的学习过程

“英特尔未来教育”的学习方式是以活动为中心,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学生必须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探求、感知知识,培养技能,发展个性。这种独特的任务驱动式教学,可以大大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每个具体任务的驱动下完成知识的探索、技能的培养论文格式范文。

(四)检验学习效果的评价量规

“英特尔未来教育”要求教师为每个学习内容设定一个学习效果的评价标准,使学生能够自主地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自己的学习的各个环节做出分析和判断,并进行反馈和自我调节。提供有关学习调控与评价的信息,培养学生能够对学习不断地进行自我诊断、自我反馈、自我调整和自我激励,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将“英特尔未来教育”理念引入远程开放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及“英特尔未来教育”理念培训

要将“英特尔未来教育”理念引入致电大课堂教学中去,对教师进行“英特尔未来教育”理念培训是必要的。要求每个电大辅导教师至少参加一期“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班,学校把教师培训工作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要亲自参加教师培训和教育科研。学校要统筹安排培训、教研、课程改革,并建立相应的人事奖惩制度促进培训工作的开展。

在培训过程中远程教育论文,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部分要体现学科整合的思想,信息技术不仅仅是学习的对象,更重要的是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不仅要让教师体会到信息技术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去的理念,还要提供具体可行的操作程序,使每一位教师能够得心应手地将信息技术整合到自己的日常教学活动中去。

(二)建立网上“英特尔未来教育”学习平台

利用现有校园网络系统建立网上“英特尔未来教育”学习平台是十分必要的。通过“英特尔未来教育”学习平台的建设促进校园网络的综合利用和进一步完善。有了这个平台,所有辅导教师,不论是校内教师或是外聘教师都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进行有效地交流与沟通,给教师以自我学习和不断提高的机会。这个平台应该对所有学生开放,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各种问题的讨论,给学生以自我发展的空间,让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

(三)每个专业选定1~2门课进行试点

引入“英特尔未来教育”理念可以大大地改观电大面授课堂的教学效果,但需要教师掌握娴熟的教育技术和教学技巧,以及对“英特尔未来教育”理念的充分理解。在试点初期每个专业先选定1~2门课程进行试点会比较稳妥。随着教师教学经验的不断积累和应用水平的提高,逐步扩大试点课程。

(四)对学习成果进行宣传展出

对采用“英特尔未来教育”理念组织教学课程,学校应将学生的学习成果不断地进行宣传与展出,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更多的学生投入到学习和讨论中来。

[参考文献]

[1]自主学习理论的新进展[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1999,3.

[2]自主学习的组织形式设计[J].北京电大学报, 1998,2.

第6篇

在学校领导的指导下,加强落实少先队、教育科研等各项工作,协助部长、教导主任做好教学常规工作,探索信息化生命环境中师生成长,家校沟通的途径和方法。

取得的主要业绩:

①在大队辅导员工作中大胆创新,加强“社区建队”、“网络建队”,为学生自由全面发展提供更多的空间和机会。并着力进行“新课程与少先队工作相结合”的实践探索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被南山区教育局评为2005学年度“德育先进工作者”。参加全国大队辅导员工作会议,并代表深圳市在大会上做了《加强信息品德教育,让“网络”伴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主题报告,受到广泛好评。

②本学年度加强教育虚拟社区建设工作,搭建了师生成长的平台-南山实验教育博客群,并独立主持省级课题《基于教育博客的教师专业成长》,组织麒麟部师生开展基于博客的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效,在国内颇具影响。《现代教育报》、《信息技术教育》杂志对我校教育博客研究工作进行了专题报道。

③本学年在学校相关领导的指导下,组织麒麟部部分教师完成了校本课程《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学科整合行动标准》的编写工作,并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④组织师生参加各级信息技术竞赛,在“深港网络夏令营”、“智多星游戏课堂”、“第六届学生电脑作品深圳赛区”等比赛中成绩显著。

⑤本学期组织麒麟部师生开展“书香校园”的建设工作,营造书香氛围,并成功举办多期“教师读书沙龙”、“亲子读书会”,为建设学习型学校营造了和谐的氛围。

⑥本学年,不断加强自身的提高,坚持阅读。先后阅读了《中国传统教育》、《小学语文教学论》、《问题导向学习》、《教师人文读本》、《给教师的建议》、《民主与教育》等10多本教育专著,并做了3万多字的教学笔记。

⑦本学年度,在工作中不断总结、反思,坚持书写,在自己的教育博客中撰写了200多篇主题文章,并有10多篇论文在《中国电化教育》、《现代教育报》、《信息技术教育》《辅导员》等报刊杂志中发表。被《现代教育报》聘为特约撰稿人,《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特约通讯员,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论坛”版主,“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论坛”版主,南山区教科中心教育技术兼职教研员。

存在的问题:

①对少先队工作缺乏系统考虑,深度不够,缺乏坚持,工作显得较为被动。

第7篇

当一名人民老师,那是我求学阶段最执着的追求。做一名让学生爱戴的优秀教师,是我从事教育事业永恒的追求。

1995年8月我走进了明集初中的大门,担任地理学科的教学工作,并持续担任班主任至今。从1998年开始进入学区进行管理工作,在工作实践和不断进修中逐渐成长,工作以来,多次被评为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最受学生爱戴的教师,被共青团县委授予青年岗位能手称号,受到县委县政府嘉奖表彰。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新课程的推出与实施,像春风一般吹遍了大江南北,吹润了教师的心田,使得教学改革的目标更加明确了,教学改革的劲头更足了,教学研究也更进一步地深入下去了,而更多地是体现在课堂的教学中。我尝试着先学后教,针对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课堂教学的组织,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学的轻松、愉快,成绩突出,立足教材,超越教材,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大大拓展学习的范围,提高了学生的地理素养。是学校的教育科研使我不断探索教育规律,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品质。2001年11月《让思维闪现创造性的火花》获2001年全国优秀地理教研论文评选活动中被评为优秀论文一等奖;2005年6月《为学生构建展现才华的平台》荣获山东省2005年中小学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2007年1月《浅谈地理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全市职成教育论文评选活动中获一等奖2007年6月《新课程下地理课堂教学的探索和尝试》,被评为教研成果一等奖,并发表于2007年《教育教学研究》杂志第六期。 2002年3月在地理优质课评选者荣获全校一等奖;2004年6月所执教《北方地区》获全县初中地理优质课评选中被评为二等奖;2007年6月所执教的《齐鲁大地》一课在中国教育教学研究会主办的2007中国教育系统优秀教案全国评选优质课评选活动中荣获二等奖。

我坚信用心去开启孩子的心扉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一切为了孩子,今生无怨无悔;关注孩子的发展和成长是我教书育人的终极目标。我也从学生们的成长中感受到了无比的快乐,得到了莫大的鼓舞。2002年12月辅导孙帅在全县第四届中小学创新教育与实践活动节中,荣获手工制作类二等奖;2003年11月辅导的孙晓燕、高银朋同学在全国中学生研究性学习实践活动竞赛中获优秀个人,所在的2002级获为优秀集体,本人也被评为优秀辅导教师;2004年6月在全县初中生地理小论文评选中荣获辅导教师二等奖;2004年12月辅导的赵晶制作的《海上世界》、焦倩倩制作的《校园模型》在全县中小学科技创新作品大赛中获优秀作品奖。焦倩倩的《校园模型》在全市创新作品大赛展评中获全市三等奖。2006.6 辅导的刘云同学在感恩社会. 感恩父母邹平县动感地带青少年书信大赛荣获二等奖;2007年7月在第一届地球小博士全国科技大赛中,辅导的焦倩倩、张宁获得全国一等奖,高凯获得二等奖,赵璐璐获得三等奖。

我校的科研之风已深入人心,许多市县级课题纷纷立项,今年我被北京教育出版社恒谦教育研究院聘为初中地理学科湘教版主编,带领全体地理老师加入了 新课标教材对比解读研究项目,正在积极进行教改探索。

一份春华,一份秋实,在教书育人的道路我收获的是那一份份充实,那沉甸甸的情感。让我把一生矢志教育的心愿化为热爱学生的一团火,将自己最珍贵的爱奉献给孩子们,相信今日含苞欲放的花蕾,明日一定能盛开绚丽的花朵。

第8篇

关键词:

教学反思、思维活动、教育教学、反思途径

一、教学反思的含义及意义

“反思”不是“反省”的代名词,“反省”是解决事件的现实问题,可以存在怀疑和困惑,而“反思”是人的一种高级认知活动,以思维活动的结果为思维对象,以思维活动为反思的对象,不存在怀疑和困惑。反思就是教师与问题情境间的对话,在某种思维下,情境中的某一方面被强调,问题被设定,情境被重组。反思中教师应具有双重身份,是教学的实践者也是教学的倾听者,教师反思的目的是指导控制教学实践,反思不单单是教学经验的总结,它是伴随整个教学过程的监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活动,从而达到优化课堂的作用,反思是教师重要的教学技能之一。

实践证明,教学反思可以提升教师的精神境界和思维品位,在反思中获得理性的升华和情感的愉悦,能够体会和实现自己的存在价值。反思具有前瞻性,研究性质,通过教学反思,教师可以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质量,对一些教育教学事件形成独特的、创造性的见解。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反思的整个过程本身就具有真正的教育价值”,可见,反思对教师的成长有着非凡的意义。

二、教学反思的内容

教师的教学工作具有复杂性,反思的内容也包罗万象,作为一名教学实践者,更重要的是反思与教育教学实践相关的内容,包括对教育观念的反思,对专业技能的反思,对师德方面的反思等。

反思过程是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的,这就要求教师应不断学习,充实自己,反思怎样的理念适合我们,怎样做才能适应新的理念。反思过程是对教师专业技能的再现,再思考,再提升的良性思维活动,包括教学技能、教学能力的反思,以及对偶发事件的应变能力的反思等。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关注教育关键事件的反思。所谓的教育关键事件是指在教学中给我们留下特别有印象的,特别有感触的事件。反思过程应始终渗透德育教育,我们教育的是人,而不仅仅是学科本身,是否在学科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民主与法制观念教育等德育内容,这些都是我们反思的内容。要想教育他人,首先自己要有良好的修为,所以应不断提升自己的师德水平。不断反思自己的师德水平,才能站得高望得远,给学生们更好的教育。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基本上是通过言语来实现的,与我们教学最直接、最关键的是课堂的授课效率以及学生的听课效率,故反思内容还包括教学中的对话反思。有效的对话应指教师充当学生学习的“助学者”,有效的组织课堂,引导学生思维和持续有效的学习。商友敬老师曾说过:教师的最高境界是讲台上的互动交流,有知识的融合,有情感的共振,有智慧的碰撞,有理性的探讨……那就是对话状态,是我们教师最理想的境界。这句话也深深地鞭策着我,让我反思的目标更明确。

三、教学反思的途径

反思途径(一):撰写教育论文

教学研究是一项较复杂的思维活动,我们在思考问题、教研时,只空想或夸夸其谈是不行的,必须用文字把反思的内容,研究的成果记录下来,进行整理、加工、提炼,在纸面上视觉化,这就是教育论文。

反思途径(二):撰写教育案例

教学案例具有典型性、研究性、启发性的特点,组成要素有案例背景、案例事件及对案例的反思。教育案例就是对一个真实的教育活动情境的描述,其中包括对明显的教育疑难问题及矛盾冲突的叙述,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解决之道的表述。

反思途径(三):撰写教育日志

教育日志的撰写简单易行,可长可短,对文章的结构修饰要求不高,有跟踪式、专题式、随笔式、网络日志四种。像日记一样,可以及时生动地再现教育情境,包括问题、经验、体会等对这些教育活动进行分析、研究,以改进教学质量,提高自身的反思能力。

反思途径(四):撰写教后记

教后记与教育日志有些类似,它属于对教育事件或行为的有感而发,一切对教师有感触的东西都属于记叙的对象,范围更广,包括记录课堂教学环境、某一事件、记录教学中的体会与感悟、记录别人的评价、学生的行为等。

反思途径(五):网络教研

网络教研的类型很多,如教育论坛、教育博客等,它为教师营造一种伙伴对话的教研氛围,共享集体智慧,促进研究深入,实现民主讨论,突破地域局限,方便快捷,越来越被广大教育实践者所青睐。

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激情是好教师的基础,热爱学生是好老师的标准,良好的业务水平是好教师的动力,而较高的教学反思能力是好教师的再生能量。可以说,能否进行自我反思是“教书匠”与“教育家”的根本区别。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励。故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们要反思的内容还很多,我们更应该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才能更快地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专业教育者。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教育改革科学发展观教育现代化

2006年是我市实施教育发展“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全市基础教育现代化、国际化进程加快,教育内涵逐步提升。教育发展与群众性教育科研的良好互动关系进一步形成。市教育学会在过去的一年中,紧密结合我市基础教育发展的中心工作和实际需要,积极发挥学术团体在群众性教育科研活动中的组织、指导、服务作用,全年工作显现了“适应改革,中心突出,有所开拓,成效较好”的特点。去年,市教育学会做了十件有意义的工作,其中不乏“亮点”。一是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行业协会和学会改革发展的意见》,完成了学会管理体制改革,开始实行“政会脱钩,自主办会”的新体制;二是首次和市陶研会合作,向政府部门购买《制定或修订学校综合督导评估方案》、《编写无锡市志(教育卷)》这两个服务项目,并完成了年度计划;三是扩大民间的对外教育交流,组织会员代表赴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等国考察基础教育,与有关部门一起承办了江苏省首届东南亚小学华文阅读教学研讨会和第三届朝阳杯中小学生国际朗诵比赛;四是基本完成了学会系统“十五”立项课题的结题任务,并对88个省市级“十一五”学会立项课题进行了开题论证;五是组织省、市优秀教育论文评比推荐工作,参赛论文、案例、课件达到5000多篇(件),为年度历史之最;六是出版会刊《教改与科研》6期,为宣传、推广学术研究成果提供了一个有影响力的平台;七是制定了素质教育实验基地校工作规范,新增基地校13所;八是成功举办了初中课堂教学创新课评比活动,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九是重新组织了学会学术指导小组,12位教育专家的加盟,增强了对我市群众性教育科研的指导力量;十是学会所属业余文化艺术学校事业有了新的发展,教育效益与社会效益明显提高。学会一年来所取得的进步是广大会员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教育,不断改革创新,坚持走科研兴教之路的必然结果,充分体现了学会对促进我市基础教育科学发展的工作价值,同时也为学会今后的发展奠定了新的基础。

2007年是党的十七大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之年,也是我市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国际化进程,建设教育强市的重要一年。教育学会的工作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在工作指导思想上我们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为指南,坚持“为教育决策服务,为学校的发展服务,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服务”的正确方向,不断激发新体制的活力,集聚人才优势,活跃学术研究,培育科研品牌,使学会的工作质量和办会水平有新的提高,以为发展我市的基础教育作出更多的贡献。今年学会主要的工作目标和任务定位于“三个进一步”:

一是进一步繁荣教育科研。要紧紧抓住素质教育的研究和实践这一中心,继续滚动发展一批省市级“十一五”课题,对正在进行的“十一五”学会课题的研究要加强“五环式”过程管理,帮助教师提高目标意识、研究意识、过程意识、创新意识,努力提高课题研究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年内要精心组织省市教育学会优秀教育论文和教学案例的有关推荐评审工作,精心办好会刊,开好科研工作交流会,宣传推广有应用价值的学术成果,使学会的学术研究能紧紧围绕素质教育,在更广的视角、更深的层次上有序展开,并逐步形成一些研究的亮点。

二是进一步构建教育服务平台。学会是群众性学术团体,多渠道、多形式地为会员构建各种服务平台就能为各类学术活动提供有效载体和支撑。课程改革的主战场、主阵地依然是课堂教学的创新。要精心做好省教育学会主办、我会承办的全省初中优质课的赛课工作。学会应为素质教育基地校的群众性科研提供必要的服务。为了适应教育现代化、国际化发展的新形势,学会要继续组织对外教育交流活动,进行教育现代化的比较研究。同时,要进一步拓展学会系统的信息化平台,积极开发网络资源,畅通信息交流的渠道。此外,要开展高中课程改革情况的调研,及时向有关部门提供有质量的调研报告,并与市陶研会通力合作,完成政府部门交给的服务项目,使学会的工作能更直接地为行政决策服务,并在有效的服务中得到行政更多的支持。

三是进一步加强学会的自身建设。办好学会必须以人为本。市学会理事会人员要带头学习政治理论、教育理论、科研理论,努力使学会组织成为学习型、研究型组织。要善抓机遇,敞开大门,多做工作,重点吸收青年教育骨干加入学会组织,不断壮大我市的学术队伍。年内,争取成立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同时,要适应新形势,积极探索符合学会特点的一些新的管理机制,继续推动各地学会、各专业委员会、各实验基地校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学术建设和制度建设,以进一步改变群众性科研某些不适应、发展不平衡的状况。

2007年学会的工作催人奋进,任务艰巨。只要我们能找准定位,热心参与,潜心研究,学会工作一定会有新的进步。

第10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 教育科研 科研能力 职业教师 教育教学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进入21世纪,随着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和教师专业化的提出,对职业教育教师提出了很大的挑战,教师的角色较之以前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教师成为研究者”正是对教师角色转变的一种回应。世界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善于分析自己工作的教师,才能成为得力的有经验的教师。”古今中外的教育实践均已表明,教师致力于教育研究对于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所谓教育科研是以教育科学理论为武器,以教育领域中发生的现象为对象,以探索教育规律为目的的创造性的认识活动。职业教育科研则是指职业教育工作者借助教育理论,以有价值的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运用相应的科研方法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探索职业教育规律的创造性认识活动。教育科研是对教育实践的科学研究和开发,是对教育规律的探索和把握,其目的是要指导和推动教育实践,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教育科学研究不仅是教师持续发展的动力,也是中等职业学校持续发展的动力。

高素质的职业教育教师应是全面、综合、创新型的,不仅要有较深的专业基础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而且也必须要有从事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的研究能力,这就要求职业教育教师跟上改革发展形势,满足素质教育的需要,不断提高科研素养。

本人经过接触和学习,对职业教育科研有了一定的感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通过教育研究,促使人们自觉地钻研教育理论,并运用理论去了解、分析、研究各种教育现象和问题,逐步探索、提示和掌握教育规律。通过解决各种教育矛盾和问题,促使和提高教育效益与教育质量。在教育工作中积累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教师的素质。如何提升职业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自觉养成这一行为习惯,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培养。

一、职业教育研究的参与,提高职业教育研究的意识

教师在教育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通过教育研究,教师能够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调整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教师要积极参加教改立项研究活动,以高水平、有影响、有经验的教师为导师,跟随听课,虚心求教,并把自己的学习,成功与困惑及时汇报,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刚开始接触立项,满头雾水不知东,感觉职业教育研究对于老师来说是不着边际的事,费时间、费精力,让教师搞科研,成为科研工作者,太不靠谱了。我在2009年参加了校商贸科的教改立项《以提升中职生就业能力为目标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与实践》的课题研究。主持项目的科主任简单扼要地给我们讲解了有关教育研究,教改立项方面的内容。课题组成员分工协作,参与到课题申报、设计、实施过程。小组成员集思广益,充分发挥大家的科学创造性,把教改立项工作做好,获2009年广西区教育厅二级立项。立项促教师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发现新问题、解决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教学研究方案,做出准确判断。教师有意识的参加讲课比赛,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积极撰写教改论文、教学设计,参加课件比赛,及时发现在教学方面的不足之处,并不断改进,使自己的教学能力得到提高。

二、参加培训学习和自主学习,提升职业教育研究能力

参加培训,与外界联系。参加教研教改活动,只有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水平,才能适应新时期教育教学形势。2011年7月,我参加了广西中等职业学校骨干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培训班”的培训学习,认识到教育研究不是高深莫测的神秘领域,是有法可循的。教师开展教育研究需要有开拓精神、理论勇气、严谨的治学作风及执着的奉献精神,也需要掌握教育科学研究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通过本次“教育科研能力培训班”学习,使我的教学思路灵活了,对自己的教学也有了新的目标和方向:教学需要反思。每一次教学设计、每一次课堂教学,都有不完美之处,之后需要我们不断地反思、实践、创新。反思是一种思考,一种意识,一种能力,一种习惯。通过反思,我们才能够实现教学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良性循环,促进教师教育素养的提高,成为一个专家学者型教师。理论性是教育科研深度的标志。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一定要多读教育理论的著作,运用现代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学校教育管理学和教育专家对教育的论述等,去分析自己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现象,进行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探索和研究。

2012年5月全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基础教学能力建设远程培训。通过这个平台,结识了一些优秀教师,与他们交流,相互取长补短;接触到了最新的教育科研理念,提高自己教育理念。网上研修,不仅给予了教师知识发展的便利,也极大地满足了教师发展的需求。教师更需要创造性的工作去实现自我价值,这是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原动力。要不断学习,接受继续教育,努力去接收各方面的信息,不断充实、更新自己的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勇于实践,以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并凭借优良的素质和很强的能力,推动职业教育科研工作不断向前发展。要勤学善教,创新进取,才能不断充实自己。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在不断地反思与积累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深化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才能为人师表,在平凡的教学工作中体会和享受到教育者的快乐!

三、开展职业教育研究,增强教师职业的乐趣和价值感

做一个科研型的教师是时代对我们的新要求,也是我们自身发展的必然需要。我们体会到做一个科研型的教师必须多读书:勤动笔、多思考、勤实践。打破传统模式,开创更好更快更新的教育天地,使教育回归本真。开展职业教育研究,可增强教师职业的乐趣和价值感,研究具有获得快乐的精神体验,使教学实践充满激情又理性,增强自我效能感,消除职业倦怠感的作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不研究事实就没有预见性,就没有创造性,就没有丰富而完满的精神生活,也就没有对教育工作的兴趣。”

学校教育科研的基本指向是:立足于解决学校的实际问题,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促进学校持续发展。教育科研的目的与功能正是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和矛盾,揭示教育的特征与本质,以利于我们科学地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教师的教育教学是极富创造性和学术性的实践活动,因此在实践中肯定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问题,需要去探索,去解决。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问题与教育科研是相通的,之间有着必然的、密不可分的联系,教育科研课题始终伴随着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所以,教师参与教育课题研究不是高不可攀,而是可行的,只要我们扎实研究,是可以有所作为的。教育科研与教学工作一样,只要我们投入最大的热情,付出刻苦的努力,我们就一定会得到丰厚的回报。要真正确立符合学校实际,对自己和学生发展有利的课题,并开展实实在在的研究,实践——反思——实践——总结,勤交流,挤时间读教育理论文章,撰写教育科研论文。教育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总结的过程。如果我们能坚持经常写教学后记,写教育论文写作,坚持经常回顾、总结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那么我们就会从中得到许多的有益启示,从而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教育论文写作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是教师体验职业幸福的必然选择。

在教学中反思,对自己平常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反思研究,是一条促进自身专业成长最理想的途径,不断地修正,教学行为因此会不断地调整。只有这样,教师工作才会具有创造性,才会不断地超越自我,在超越中提升自己,我们会获得成就感,专业化水平才会不断地提高,才会真正地体会到一个教师的职业愉悦,享受到真正的幸福。

【参考文献】

第11篇

【中图分类号】 G526.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6―0022―01

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教师队伍建设对一个学校、乃至一个区域教育质量的提升起决定性作用,骨干教师的引领和带动有其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本文对学校和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应该采取那些措施作如下思考和探索。

一、校级层面如何做

1. 以学习为切入口,强化青年优秀教师知识素养。学校要为培养对象订阅购置课改专刊和教育专著,明确学习计划、任务要求和考核标准,加强青年优秀教师教育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教师个人也要加强自修,要有实际的自修内容,有定期的自修笔记。积极参加各类专家讲座、学习,多角度吸收营养,促进青年优秀教师知识结构完善和持续学习能力的提高。要求青年优秀教师撰写读书心得,精读教育专著,撰写教育故事、教学案例、教育论文等。

2. 以课堂为主阵地,提高青年优秀教师教学技能。学校(学区)要以打造优质高效课堂为重点,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扎实规范细化教学过程管理。在年级组内、学科组内开展示范课或观摩课,对备、讲、批、辅、考等环节提出明确标准和要求。课后集体研讨、评课议课,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闪光点、培育提升上下真功夫“诊断”,下实手“开方”,促使青年优秀教师课堂教学沿着“合格课-优质课-高效课”这一目标循序渐进、成长提升,形成自身教学风格。

3. 以培训为途径,提升青年优秀教师专业水平。学校(学区)要以校本培训为基础,以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为目标,以培养骨干名师为重点,按照“研培结合,以研促培”的工作思路,通过举办讲座,上研究课、观摩课,开展竞赛活动、“同伴互助”等方式开展校本培训。列支骨干教师培训资金,支持培养对象外出参加高级研修,聘请专家学者来校举办讲座,争取承担市级以上教研课题,让青年优秀教师结合实践参与更高层次的教育科研工作,不断提高专业素养,课堂教学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育人水平,促使其尽快成长为县级骨干名师。

4. 以名师为引领,构建骨干教师人才梯队。学校(学区)要依托中心教研组、“名师工作室”和年级组,在学校(学区)内坚持“一帮一”、“一帮二”的“结对子”帮扶活动,充分发挥学术造诣高、经验丰富的名优教师对青年优秀教师“传、帮、带”作用,实施“导师带徒”机制。骨干名师要带领培养对象参与到自己的课题研究过程,为青年优秀教师创造实践的机会,“师徒”结队搞教学研究,指导青年优秀教师顺利通过“教学关”、“ 育人关”和“科研关”。积极引导青年优秀教师从“教书匠”向“教育家”的方向转变。其次,学校要根据实际,给培养对象压担子、给位子,择优培养锻炼,让培养对象充分感受到成长的体验和赏识的愉悦,同时提出更高的工作要求,并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激励青年优秀教师不断完善自己、丰富自己、提高自己。逐步构建骨干教师梯队,促进教师专业水平可持续发展。

二、县级层面如何做

1. 搭建平台,为青年优秀教师提供“出彩”机会。县教研室牵头,学校(学区)中心教研组和“名师工作室”积极配合,自下而上,每学年分别组织校级、片区、县级范围的骨干教师示范课、青年教师优质课、校本课程展示课、实践课程创新课等课堂教学比赛;组织教育论文、教学案例、教育随笔评比;组织说课、现代媒体运用、教玩具制作及音体美专业技能等教学技能比赛;举办青年教师论坛、班主任论坛、教师读书沙龙等活动。通过各种“比武”竞赛,为更多的青年优秀教师提供学习的机会、展示才华的舞台和获得成功的平台,促使广大青年优秀教师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在锻炼中得到提高,脱颖而出。

2. 强化交流,促进县域骨干师资均衡发展。每学年,县教育局要抽调不同学科、不同学段的骨干名师重点对师资力量薄弱、教育质量后进的学校开展“送教下乡、传经送宝”活动。通过“名师”下基层、进课堂、作报告,发挥示范、导向和辐射作用,达到县域名师资源共享。特别是城区学校和条件相对较好的学校,要将晋升中、高级职称的教师,选派到条件艰苦的边远学校支教1-2年,培养指导薄弱乡校青年优秀教师专业成长,进一步促进县域师资水平均衡发展。

第12篇

本学期继续以新课程标准的思想为指针,依据本校工作要点。以学校工作计划为指导,针对我校实际,以艺术学校,弘扬我校版画特色教学品牌,倡导和谐人文科学自然的教育教学理念,遵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规律,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创新能力,积极配合市做好全国少儿艺术展演美术示范现场工作。日常工作中,要认真总结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形成的经验,加强对本学科教师的素质培养,做好好课题研究工作,积极开展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益。

二、重点工作:

1、加强理论学习,树立新教学理念,明确美术课课程改革方向。

2、积极开展各项美术教研活动。提高每位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专业基本功,做到互帮互助,群策群力,我校版画艺术特色而努力。

3、结合美术学科特点,积极探索教学新路子,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作为课堂教学探索的方向。

4、加强学生的校内外一体化进程,以我校的版画为平台,真对不同基础的学生进行分组教学,努力挖掘每一个学生的特长和潜能。做好全国少儿艺术展演美术示范现场和比赛工作。

5、继续开展版画特色教学,完善各级兴趣小组。切实抓好学生的基本功和美术基础知识。

三、主要措施:

1、完善校本版画教学,落实具体要求。推出以理论学习、案例分析、教学反思、经验交流、听课、说课、评课、教学咨询与指导等校本研究的基本形式,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

2、强化集体备课活动,每次活动认真研究教材、教参,确定集体备课的教学内容、重点、难点,讨论教学疑点,谈教学设想。

3、以“版画特色为主的第二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开展校本教学研究活动。进一步完善校兴趣小组教学和地方特色课程。

4、继续开展本美术课教学的研究,本组所有教师根据自己实情总结经验,撰写教育教学心得体会,反思,积极投稿参加各级论文评比。

5、加强版画特长生的培训,多出版画精品,组织参加局组织的各类竞赛争取获得好成绩。

6、积极做好全国少儿艺术展演美术示范现场和比赛工作。

7、学习开展网络研修交流学习。充分利用我校的网络优势扩大版画艺术教学的影响力,建立,完善美术教师的个人博客。

四、具体工作

二月份

1周、制定教研组活动计划;各年级美术教学计划。

2周、布置全国少儿艺术节现场展演和版画创作相关事宜。

4、5周、进行课堂教学常规检查和美术教师素质大赛的准备

三月份

6周、进行教师读书演讲,检查教学反思和读书笔记

8周、举行”阳光下成长”少儿艺术节版画汇总、交流及修正。

9周、进行课堂教学常规检查:互听课活动:于波浪郭锦珠两节课

四月份

10周、本组教师准备参加教育论文比赛

11周、参加市美术教研展示活动

12周、各位教师辅导学生版画创作,准备参加艺术展演。

13周、协助学校搞好市公开教学周

参加组内听课评课活动:高倩朱倍漫郭锦珠于波浪执教

五月份

14周、布置全国少儿艺术展演美术现场。

15周、参加市美术教师素质大赛培训。

16周、检查教学反思和读书心得

17周、准备校本教材和兴趣小组活动的总结与成果展示

六月份

18周、布置校园橱窗

19周、组织制定复习计划、上好美术复习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