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4 15:05: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财务分析课程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财务分析;存在问题;改革措施
一、引言
财务分析课程是针对高校财会类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和核心课,是一门集理论、实践与技能于一身的综合性学科。随着我国经济和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的理财意识逐渐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在理财活动中开始重视并学习财务分析这一专业知识和技能。但就目前高校开设财务分析课的现状而言,无论是课程内容设置,还是教学与考核方法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问题,难以满足人们想要“理好财”的这一目标。因此,作为在高校多年从事财务分析教学的一线教师,本文将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就财务分析教学现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深入而详细的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以期能够为从事相关工作的教育界同仁提供借鉴和指导。
二、财务分析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内容体系不完善
目前高校财务分析课程内容体系的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不同院校的内容体系存在较大的差异,而且很多情况下其课程内容体系较为片面,具有代表性的内容体系有以下两大类:一类是以张先治和陈友邦教授的财务分析为代表的内容体系,该体系主要由四大部分组成,分别是财务分析概论、财务报告分析、财务效率分析和财务综合分析与评价。具体来看,财务分析概论的内容又包括财务分析理论(财务分析是什么)、财务分析信息基础(分析什么)与财务分析程序与方法(怎样分析);财务报告分析的内容主要是针对四大报表,即资产负债表、利润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和现金流量表进行逐一单个分析;财务效率分析的内容主要包括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发展能力分析;最后是财务综合分析与评价,其内容主要包括综合分析(杜邦分析和帕利普分析)与业绩评价、趋势与预测分析以及价值评估;另一类是以张新民和钱爱民教授的财务报表分析为代表的内容体系,该内容体系由财务报表分析概论(理论框架结构)、分析基础、项目质量分析(资产、资本、利润、现金流项目的质量)、合并报表分析以及综合分析方法等组成。以上两大类课程内容体系在不同的高校都有采用,虽然这两大类课程内容体系各有特点且不尽相同,但是它们却有着共同的不足:第一,过分强调对报表的分析,忽视报表附注以及对数据质量的分析;第二,过分关注财务信息,忽视非财务信息。上述缺陷的存在导致目前高校财务分析课程内容体系的不完善,使财务分析成为一种重形式、轻实质的“数字游戏”课程。
(二)教学方法单一,案例教学形同虚设
财务分析作为一门集理论、实践和技能于一身的综合性课程,其课堂教学必须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来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就目前而言,国内许多高校在讲述该门课程时仍是采用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只能是被动接受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参与财务分析的积极性不高,学习的财务分析知识很难运用于实践。并且很多高校在讲述财务分析的具体计算方法时,往往忽略对于相关财务软件(Excel、STATA等)以及财务函数应用的讲解,导致学生针对大数据进行财务分析时感到无从下手。即便是有些高校在讲授财务分析课程时引入案例教学,但是选取的案例大多过于陈旧,不具有代表性,学生虽然成立了研讨小组,但是在对案例进行分析时,小组成员中往往出现“搭便车”的现象,最终还是未能达到案例教学的目的,导致案例教学形同虚设。
(三)课程考核不合理大部分高校财务分析课程的考核
方式就是“期末闭卷考试+平时成绩”,其中平时成绩所占比例最多为30%,普遍都在20%左右,而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总成绩的比例往往在70%以上。一方面,就期末闭卷考试而言,其试卷的题型主要包括单选、多选、判断、简答和计算分析题,只是对一些财务分析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进行考核,很难从实质上考察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另一方面,平时成绩考核主要考察学生的出勤率、课堂表现和作业情况,就课堂表现而言,一般学生能够直接回答问题的机会并不多,所以通过课堂表现来获得较高的平时成绩对学生而言缺乏吸引力;财务分析的作业往往是让学生组成研讨小组对某个案例进行财务分析,而最终小组的成绩只占到总成绩的10%左右,导致学生花费较大的精力撰写的分析报告与获得的实际分数不匹配,导致整个研讨小组进行案例分析时的积极性不高,分析出来的研究报告质量较差,存在应付平时作业的问题,未能达到真正考核学生运用财务分析理论解决实务问题能力的目标。
(四)教材内容滞后,更新不及时
目前,一些高校自主编制的财务分析教材及配套资料内容严重滞后,对财务分析的前沿理论的发展缺乏了解,难以及时进行修订和更新,大大降低了教学效果;同时,财务分析教材所选用的案例略显陈旧,与授课当前的市场环境相脱节,造成学生虽学却难以致用。举例来讲,近年来,由于互联网经济的高速发展,资本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电商企业,而国内的教材并没有及时跟进对电商企业应该如何进行财务分析进行讲解,所举的案例仍然是实体企业,由于这两类企业无论是经营业务还是财务状况等都存在较大的差异,从而导致学生在实践中对电商企业进行财务分析时很困惑,采用的分析方法得出的结论很可能与真实情况“南辕北辙”。
三、财务分析课程教学的改革措施
(一)完善课程内容体系
本文将基于哈佛大学提出的财务分析理论框架来完善该课程的内容体系,具体而言,财务分析的理论框架要素包括战略分析、会计分析(四大报表分析)、财务效率分析和前景分析,就目前而言,实务界已将战略分析纳入到财务分析的内容体系之中。而在设置财务分析课程的内容体系时,只将会计分析、财务效率分析和前景分析纳入到财务分析的内容体系中,同时考虑到战略分析本身包含的内容较为复杂和丰富,所以将战略分析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在财务分析课程之前开设。在具体的讲授过程中,将会计分析作为授课的重点,分配较多的课时,在重点讲授四大报表中各个构成项目的解读与质量分析的同时,也要向学生着重讲授财务报表附注中的相关重要信息,使学生在解读和分析过程中能够有效识别企业提供的财务数据的质量(真实性和可靠性)。财务效率分析的部分,主要包括针对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等指标的计算与分析,考虑到该部分内容相对简单,并且在财务管理课程中已经学习过相关指标的计算,因此对于该部分内容所分配的课时应该适当减少,授课的重点放在对于各个指标以及指标之间关系的深层次分析,同时分配一定的课时向学生们讲授一些非财务信息对于企业财务分析的重要性,从而丰富和完善财务效率的分析。前景分析的内容借鉴张先治教授的财务分析综合分析部分,具体包括综合评价、预测和企业价值评估等。
(二)教学方法多样化,案例教学贯穿始终
在设置高校财务分析课程的教学方法时,应采用“教师讲授+案例分析+学生小组讨论”的教学模式。教师讲授主要是指向学生讲解财务分析的基本理论以及分析方法的运用,同时包括相关财务软件和财务函数的应用及操作;案例分析主要是选取一些经典案例和新近发生的“热点”案例,教师通过深入的分析和讲解,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为了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可以将学生们分成小组,要求每一小组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家上市公司,对其进行财务分析,并且根据课程进度,分配一定的课时,让每个小组在课下对自己感兴趣的上市公司进行财务分析得出研究结论以PPT的形式,在课堂上进行展示。特别要强调的是,在展示环节中每个小组的发言人数不局限于1人,可以多人汇报,同时当某一小组展示研究成果时,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对其分析进行点评,主讲教师主要是对整个展示过程严格把控时间,并最终对每个小组的分析进行总结性点评并给予排名。这样做可以极大的调动学生们的参与积极性,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学期末时要求每组同学针对其分析的上市公司提交最终的财务分析报告,并要求详细注明小组成员的项目分工,从而对于小组个别成员“搭便车”的行为进行有效杜绝。
(三)课程考核多元化
鉴于财务分析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和技术性较强的专业课,其课程考核方式就不能过于片面,应该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具体做法是采用“5+4+1”模式,即期末闭卷考试的成绩占总成绩的50%,学习小组分析报告占总成绩的40%,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10%。这种考核模式能够较为全面地考核学生将学到的财务分析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具体而言,期末闭卷考试的题型除了单选、多选和判断之外,应该加入案例分析题,即给出一个企业的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让学生对其进行财务分析,并且将案例分析题的分值比例设定为占卷面成绩的50%,目的在于考核学生的灵活分析能力。学习小组分析报告的评分标准主要包括:报告格式的规范程度、分析内容的合理性、论述观点的充分性、小组分工及参与程度等,并且每个方面均赋予一定的权重,保证评分的客观公正性。之所以将小组分析报告的成绩比例提高到40%,其目的也是为了调动学生参与财务分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达到财务分析课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四)及时更新教材内容对于学校自编的教材体系不能一成不变,在吸收国内外先进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应结合我国资本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企业的变化,及时更新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财务分析学科体系。教材所选取的案例应该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实际案例或者是具有热点效应的案例,通俗地讲,教材中选取的案例要“接地气”,所以这也要求学校自编的教材要及时更新,从而有助于学生学以致用。
四、结束语
本文结合自身在高校从事财务分析课程教学的一些工作经验,对目前该课程教学过程中在内容设置、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以及教材选取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而详细的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以期能够为从事相关工作的教育界同仁提供借鉴和指导,从而更好地达到财务分析课程人才培养的目标。
作者:周雪峰 单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会计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先治,陈友邦.财务分析[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4.
2.张新民,钱爱民.财务报表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3.张先治.财务分析教学资源系统建设的尝试[J].中国大学教育,2007,(6):47-51.
4.王丽艳.财务分析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探讨[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1,(12):153-154.
张先治,经济学博士,财务学与会计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副院长,辽宁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财会学习》专家委员会委员。作为全国会计学重点学科带头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级教学团队带头人、辽宁省高等学校会计学科拔尖人才、财政部跨世纪会计学科带头人,张先治教授对我国会计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倾注了青春与热血,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在会计教学、科研及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在同业和社会中享有很高的声誉。
张先治教授睿智求索,逐步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以经济效益为研究中心,以公司理财为研究方向,以会计信息为研究基础,以国有企业改革为研究对象,以财务分析、资本经营和管理控制为研究重点的完整学术思想体系。他先后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二百余篇,其中国家级50余篇;出版专著10部、教材20多部;承担包括国家最高级别的科研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各级科研项目近20项,获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成果奖20余项。特别是,在2005年辽宁省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首届政府奖)评选中,他的著作《内部管理控制论》获由辽宁省政府颁发的“优秀著作一等奖”;2006年,该著作再获教育部颁发的“第四届人文社科优秀著作三等奖”。
在理论研究的同时,张先治教授还特别注重将研究成果与生产和管理实践紧密结合,深入分析和论证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和国有企业改制问题,其在国有企业改制、国有资本管理、监督与营运机制研究、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研究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影响。如近期由他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研究”(2006年)、辽宁省重大决策项目“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政策与措施研究”(2007年),以及大连市软科学项目“大连市国有资本经营政策与策略研究”(2008年)等,均紧密结合中国改革与开放的环境与需要,为国家制定政策及指导国有企业改革起到重要参谋作用,其研究成果受到各级有关部门和领导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国家社科基金“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研究”的研究报告被撰写成“成果简报”,报送国家重要决策部门领导审阅。此外,他在管理控制、预算控制和财务分析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已经被一汽大柴、沈阳机床集团、大连亿达集团、大连创新集团等企业所采纳,转化为生产力,为这些企业的现代化管理保驾护航。
从事教育工作20多年来,张先治教授不断创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他所带领的财务分析课程组在创建精品课中成绩显著,2004年,财务分析课程被辽宁省教育厅评为“省级精品课”,同年,又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精品课”,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和学习。“全方位、立体化财务分析教学资源系统”这一教学成果2004年被评为辽宁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5年,获教育部“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在培养研究生方面,他以研究工作室为单位,采用基于导师制的项目教学法培养学生。他还着手组建了资料信息库,编写会计研究动态,供研究生学习使用。教学改革与教学方法的创新取得很好成效,几年来,一大批博士、硕士在他的指导下以优异的成绩毕业。2003年,首届国家杨纪琬奖学金评选中,他指导的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获优秀论文奖,同时,张先治教授荣获指导教师奖。2005年,他指导的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获得杨纪琬奖学金优秀博士论文奖。
张先治教授作为负责科研的副院长,先后筹划和组织了首届中国会计学博士生联谊会、中国中青年财务成本研讨会、中国会计教授会、全国部分高校实证会计研讨班、全国会计学研究生导师联谊会、东北暨内蒙古高校会计学教师联合会、审计理论与实务国际论坛、中国财务学年会、中国会计学会信息化年会等大型学术交流会议及活动,他还积极与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及香港和台湾地区进行合作研究并组织青年教师参加学术会议。这些活动的开展,为全国会计学科的科研交流提供了重要平台,对促进中国会计学术发展,提高会计科研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
汗水与艰辛,毅力与信念,铸就了张先治教授今日的成就。有志者事竟成,是他最好的写照,而张教授始终以矢志不渝的信念在求知路上继续攀登下一个高峰!
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刘凌冰/撰稿
实践教学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实践教学在高等院校教学中与理论教学居于同等重要地位,它既是理论教学学习的继续、补充和深化,也是传授学习方法、技能与经验的教与学的过程;它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有着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目前,部分高校实践教学环节安排不尽合理。基本上都是先上理论课程,再上实践课程,实践课程仅作为理论课程的补充和验证,学时少,内容老,多数安排在理论课之中,大多是以实训室、教室为主要场所进行的实训、操作。在实践教学中认知实验、验证实验过多,体现知识综合和问题解决能力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偏少。考核方法往往只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结果,而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使学生无法真正掌握实践知识,也达不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在实习、实训方面,我国尚未形成社会力量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氛围和机制,实践教学条件尚不充足,通过关系依托少数企业来安排学生的实习,难以满足学生实习的需要。作为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动手能力强被认为是衡量人才培养质量好坏的关键要素。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只有以就业为导向,以未来的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目标,才能保证就业渠道的畅通。
二、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竞争的加剧,企业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而大学期间学生所学习的专业知识比较有限,实践锻炼的机会较少,导致学生动手能力较差,在毕业找工作时不被录用的现象屡见不鲜。
1.实践教学质量不高。
由于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对高校的实践教学产生了重大影响,企业更加重视经济效益,导致企业对高校的学生实习和实训积极性不高,多数企业不愿让学生真正深入生产一线,介入企业生产运行的核心过程。尤其是近几年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招生数量迅速增长,对实践教学场所和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般企业不愿接纳学生去实习。另外生产实习、毕业实都安排在大四年级进行,学生由于考研、就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造成部分学生对实习投入缩水,实践能力培养效果受到影响。
2.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
财务管理专业实践实习是通过深入生产企业实际进行观察和学习,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来完成的。由于财务管理专业学生人数较多,教师很难及时准确地对所指导的学生逐一跟踪检查,学生实践成绩的评定一般根据出勤情况、实习中的表现,最后上交实训报告或小论文判断,无法发挥学生的主观性和创造性,同时也忽视了实践过程中创新能力、协调能力的培养。
3“.双师型”的师资队伍不足。
实践教学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与结构。财务管理实践教学对指导教师要求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而各高校从事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师过去绝大部分都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的,从校门进校门,没有参加过企业财务管理实践,对企业实际工作中存在的财务问题认识不足,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案例教学方法应用不足。
案例教学是一种双向互动式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和丰厚的实践经验,并具备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及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能力。而大部分高校教师都没有在企业真正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经验,因此对案例的现实性缺乏把握,在指导实践实习过程中显得力不从心。
三、财务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专业实训(财务基本技能实训、纳税筹划模拟实训、公司理财综合模拟)、ERP综合模拟实训及毕业论文四大块。财务管理专业应构建以现场形式进行的实习与实训,以财务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实现的模拟实训,以目标实现形式进行的毕业论文等形式的实践教学体系。
1.校内基础实训。
为了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力,校内基础实训一般安排在大一、大二学年相关课程结束后进行。具体包括有:
(1)会计基本技能实训。
安排在初级会计课程结束后。实训内容有账户的设置方法,借贷记账法的应用,会计凭证的填制与审核,登记会计账薄和基本的财务报表编制等。通过实训,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际操作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加深学生对会计核算基本原则和方法的理解;熟练掌握财务工作的基本技能;掌握有关企业基本的账务处理和报表的编制,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2)财务管理基本技能实训。
安排在财务管理原理课程结束后2周时间。实训内容主要是财务管理的基本观念货币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的衡量以及财务基本函数的计算机操作。通过实训,使学生能利用电脑系统地掌握EXCEL的基本操作、财务计划模型设计、财务预测模型设计、财务分析模型设计等操作,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财务分析实训。
安排在财务分析课程结束后或在课程中进行。分析内容有资产负债表分析、偿债能力分析、营运能力分析、获利能力分析、现金流量分析、持续发展能力分析、业绩评价等。通过实训,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报表中的各项数据所代表的意义,用全面正确的财务分析方法来评价企业财务状况的好坏、经营能力的高低及企业发展前景,找出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作出正确的决策。
(4)财务信息系统操作实训。
安排在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结束后。通过本实训,使学生能熟练使用财务软件和网络工具,熟练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单位财务日常业务工作,并能结合企业实际,进行财务信息的录入、信息存储、财务数据分析和报表编制等。
2.专业模拟实训。
(1)纳税筹划模拟实训。
安排在税法、税收筹划等课程结束后进行。通过本项实训,使学生掌握各税种的税法规定,应纳税额的计算以及纳税申报的全过程。站在纳税筹划师的角度,为指定的企业进行纳税筹划,使学生对纳税筹划的全过程有亲身的感受和了解,具备一个企业的纳税申报与涉税事物的处理能力。
(2)公司理财实训。
公司理财实训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实训,主要包括资本结构决策、筹资决策、项目投资决策、证券投资分析、营运资金、利润分配、全面预算、财务分析、并购与重组等内容。通过该实训,使学生将已学过的理财理论知识融会贯通于财务管理实际工作,巩固已学知识,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操作能力。
(3)ERP沙盘模拟综合实训。
ERP沙盘模拟融角色扮演、情景分析和决策判断于一体,实训的内容模拟企业实战,会遇到企业经营中常出现的各种典型问题。通过实训,学生可以利用所学专业知识,从专业角度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制定方案、组织实施,扮演一个财务管理师的角色,独立提出解决各种问题的对策,从而提高学生对财务信息的分析判读与应用能力。
3.校外实习及毕业论文。
校外实习主要有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生产实习,是学生对课堂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通过实践来检验、巩固、深化的过程。通过生产实习,学生了解财务管理工作的具体操作程序和方法;掌握正确处理财务管理业务的能力和技巧;以扩大视野、增强认识,为今后较顺利地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一定的基础。毕业实习是学生在完成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全部理论课程和规定的教学环节的基础上进行的总结性实习,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毕业实习是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强化学生的专业意识,目的是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和独立思考问题能力,以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适应能力。毕业论文是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完成的重要教学和实践环节,是学生专业知识、实践能力的综合体现。通过毕业论文让学生结合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出现的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研究、评价,探讨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出改进建议和方案,特别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
4.社会调研和实践。
通过社会调研和实践,可以加深理解有关专业课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了解财务领域的研究动态和理论发展前沿,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锻炼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综述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及解答问题能力。
四、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实施的具体做法
1.树立新的实践教学理念。
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主要是为企事业单位和政府机关培养财务管理专门人才。一个合格的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应熟练掌握企业财务核算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具有娴熟的业务操作技能,精通企业理财之道,具有较强的运筹帷幄能力。实践教学作为培养学生技能的主要途径,需要按照学生技能形成与发展的自身规律,并根据技能形成不同阶段的特点,科学安排实践教学的形式和内容,构建一个有利于学生能力发展和技能逐步养成的实践教学体系。
2.重视对实践成果的考评。
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是量的积累过程,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不仅要重视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要让学生在实践及实习的过程中培养各方面的能力。对学生既要有量化考核,如实践报告或小论文的字数,是否准时完成实践项目等;又要有质的考核,如实践内容的真实性、实践报告或小论文的完成质量等。考评可以多种方式进行。如可以采用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方式;也可以采用小组形式进行;可采用以学生取得的一些职业资格证书、国家及省级证书折算成学分,代替相关课程;也可采用现场演示、让学生进行实践成果的介绍及现场答辩等方式,全面考查实践教学的情况。
3.提高实践教学师资队伍质量。
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师要求较高,既应具有丰富的财务理论知识,又应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因此必须加强财务管理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为了更好地解决实践教学师资问题,学校应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定期到企业进行调研或挂职锻炼,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或在相关上市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证券公司等兼职;建立实践教学激励和约束机制,充分调动教师参与实践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实践教学师资队伍质量和水平。
4.充分、恰当地利用案例教学。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市场定位课程体系
财务管理专业自1998年被教育部列为管理学下的二级学科以来,许多高校尤其是财经类大学,陆续开始招生,目前已经有几届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走向人才市场。经过几年的发展,财务管理专业虽然在学科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各高校在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大差异。究其原因,主要是对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不清晰,进而导致教学计划、课程体系设置没有充分体现出财务管理的专业特色。因此,有必要进行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以便更好地满足社会对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
一、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市场定位
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归根到底取决于人才市场的需求。如果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被人才市场接受,那么这个专业的生存与发展就存在问题了。写作硕士论文那么,财务管理专业应该培养什么样的财务管理人才呢?在2000年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财务管理专业的指导性教学方案中提出,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具备财务管理及相关的管理、经济、法律、会计与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够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工商管理高级专门人才。
笔者认为,上述培养目标不够明确,过于抽象。结合目前人才市场对财经类大学生的需求,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可以定位为成为未来的工商企业的财务总监(CFO)、证券公司的财务分析师(CFA)以及金融部门的财务策划师(CFP),其中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CFO为主要目标。
财务总监、财务分析师与财务策划师需要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呢?虽然这三种职业服务于不同的单位和行业,但是都要求掌握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会计以及资本市场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熟悉国际财务管理惯例。也就是说,虽然这三种职业的实务工作有很大不同,但是知识结构却是基本相同的。以CFO的知识体系与业务技能来说,一位合格的CFO要有四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资本运作(投融资)、内部控制、纳税筹划与财务分析。这些知识和技能也是CFA与CFP所必备的。这四个方面的知识要分别与相关的课程一一对应,而技能则主要通过案例教学与开展财务管理竞赛等手段来培养。有了清晰的人才市场定位,在制定或修改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计划、选用教材等具体教学工作中,就可以有的放矢。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计划要根据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人才市场定位来安排专业课程体系,具体来说,应当根据CFO、CFA和CFP需要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来制定教学计划和安排专业课程体系。
二、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现状与课程体系建设
自从1999年高校开设财务管理专业以来,对于财务管理专业建设,不同的高校有不同的做法。财经类大学往往将财务管理专业设置在会计学院下面,这样财务管理专业就被打上会计学的烙印,课程设置以会计学系列课程为主,再加上高级财务管理等课程。综合类大学和理工类大学往往将财务管理专业设置在管理学院(或商学院)下面,与会计学专业并列,比如复旦大学设置财务金融系,招收财务管理专业学生。
培养模式和思路的不同具体体现在专业基础课与专业主干课的设置上。笔者通过对上海财经大学和复旦大学的对比来研究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上海财经大学的专业必修课包括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公司财务(上、下)、审计学、电算化会计和高级财务会计。复旦大学财务金融系的专业必修课包括管理学导论、财务管理、营销管理、管理信息系统、运营管理、财务分析、财务会计、金融市场、金融计量分析、投资学、国际财务管理、创业投资。从这两所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来看,上海财经大学是在会计学的基础上培养财务管理人才,而复旦大学是在企业管理的基础上培养财务管理人才。笔者吸收这两所大学设置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经验,结合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人才市场定位,提出财经类大学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建议(详见下页表)。
在表中,笔者将必修课分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两类:专业基础课是所有一级管理类学科专业的学生都必修的,课程安排在大一和大二学年;专业主干课安排在大三和大四学年的上半年。写作医学论文将选修课也分为两类:一类是类别选修课,是专业主干课的延伸或补充,为达到限选的目的,给出不多的可选项供学生选修;另一类是专业选修课,有较多的可选项,供不同兴趣的学生选修。
三、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对于财务管理专业如何进行教学改革,不同的院校甚至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思路,存在较大争议。主要争议有:如何在教学计划中明确区分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专业、金融学专业的区别,体现财务管理专业的特色;财务管理课程与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的划分以及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国际视野;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否应该专门开设职业道德教育课程。
1.如何体现财务管理专业的特色。财务包括公司理财或者财务管理、投资学、金融市场学三个部分。财务管理专业侧重于公司理财,金融专业侧重于投资学和金融市场学。对于财经类大学来说,由于财务管理专业往往设置在会计学院下面,因此要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CFO为人才培养的市场定位。在市场定位明确之后,还要设置比较灵活的教学计划,为不同兴趣的学生提供一份可选菜单。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主要围绕培养未来的CFO而设置,但是考虑到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专业、金融学专业相近,可在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中设置会计学专业、金融学专业的部分主干课程,比如中级和高级财务会计、投资学等课程,为一部分喜欢会计学或金融学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份可选菜单。总之,财务管理专业的特色一方面体现在人才培养的市场定位上,另一方面体现在教学计划和专业课程设置上。
2.财务管理课程与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的划分。不少院校借鉴会计学专业的主干课程设置经验,开设财务管理原理、中级财务管理和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目的是使学生的学习能够循序渐进。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是,财务管理原理课程与中级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的划分很难泾渭分明,存在很多重复的部分。因此,笔者建议将财务管理原理和中级财务管理合并在一起,开设财务管理课程。另外,还要对财务管理课程与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的内容进行划分。对这一问题的处理,可以将教学内容和教材使用结合起来考虑,首先制定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大纲,可以考虑以注册会计师考试用书财务成本管理课程中的财务管理内容为基础作为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
关于财务管理课程的教材使用,建议采用国际经典财务管理教材的译本。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又克服了学生的语言障碍,便于学生更多、更有效率地学习财务管理知识。国内翻译比较好的国际经典财务管理教材主要有两本:一本是吴世农、沈艺峰等人翻译的《公司理财》(StephenA.Ross等著);另一本是方曙红、范龙振等人翻译的《公司财务原理》(RichardA.Brealey等著)。由于这两本教材内容充实,足够一学年使用,所以可将其中与国内财务管理教材内容大致相同的部分,作为财务管理课程内容讲授,剩下的内容作为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内容讲授。在这两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一方面,鼓励英语基础好的同学对照英文原版教材学习(机械工业出版社同时出版了这两本书的英文版本),培养学生直接阅读英文文献的能力,提高专业英文水平;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可有意识地结合我国上市公司的一些财务案例进行分析,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如何培养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都很重要。但是由于财务管理专业建设时间比较短,缺少历史经验积累,教学实践环节比较薄弱,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点力不从心。写作留学生论文再者,不同的财务主体,其财务活动有很大不同,强调在学校里培养出较强的实践能力也不太现实。因此,在教学中还是着重利用案例教学以及财务管理知识竞赛等手段,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案例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结构性思维习惯。
【关键词】教学内容;财务报表分析;工商管理硕士
一、工商管理硕士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实践活动的预期效果。关于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教学目标,唐顺莉(2009)认为,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重点在于使学生运用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理论对财务报表作出分析,运用财务报表资料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等情况进行综合考察和评价,并能进行财务报表综合分析。赵自强、顾丽娟(2010)认为,研究生财务分析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一方面讲授财务分析的基本理论;另一方面讲授财务分析实务,使学生能运用相关资料评估企业财务实力和经营业绩、预测企业风险和发展趋势,评估企业价值等。它强调理论与实务并重,突出职业性、应用性、针对性,这一点可以通过研究生的教材特点体现出来。李心合(2014)指出,财务报表分析的目的在于揭示企业“整体运营状态”,诸如战略状态、实力状态、风险状态、效率和效益状态、质量状态、成长或发展状态、衰败或失败状态等。
笔者认为,《财务报表分析》课程属于工商管理硕士生的专业选修课,其教学目标在于帮助工商管理硕士生掌握财务报表分析的理论知识,熟悉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技巧与方法,不断提高他们对企业战略、经营管理与绩效内在关系的认知水平。
二、工商管理硕士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教学内容的比较分析
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包括课程所涉及的专业领域以及核心问题等(宋夏云,2015)。以下笔者结合现有观点的梳理和教材内容的列举,归纳提炼工商管理硕士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教学内容:
(一)现有观点梳理
葛家澍、占美松(2008)认为,企业财务报告分析必须着重关注的几个财务信息,包括流动性、财务适应性、预期现金净流入、盈利能力和市场风险。
乔宏等(2011)认为,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涉及会计、管理、经济形势与政策、金融等学科的知识,是会计学、财务管理学专业的必修课,具有综合性、技术性与实践性的特点。
邵军(2011)指出,财务报表分析的新框架、新理念,其内容包括行业与战略分析、会计分析、财务分析、管理建议与价值评估等。
李心合(2014)认为,财务报表分析框架需要重新研究,特别是要扩展报表分析内容。“四能力分析框架”关注的是财务报表所反映的企业“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而不是企业“整体的运营状态”。事实上,财务报表正是企业“整体运营状态”的综合反映,财务报表分析的目的也正是揭示企业“整体运营状态”,诸如战略状态、实力状态、风险状态、效率和效益状态、质量状态、成长或发展状态、衰败或失败状态等。其中,特别重要的是战略状态、风险状态、效率状态和发展状态。
朱莲美(2014)认为,财务报告分析课程的教学内容可从基本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及资产质量和利润质量分析进一步拓展到如下几个方面:一是财务管理成效分析和评价,二是战略管理成效分析和评价,三是成本费用管理成效分析和评价。
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笔者认为,工商管理硕士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教学内容可以分为三块:一是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相关理论,二是企业基本财务报表分析,三是企业高级财务报表分析。
(二)教材内容的列举
关于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教学内容,以教材内容的列举法为例,其代表性观点如下:
1.利奥波德・伯恩斯坦、约翰・维欧德著,许秉岩、张海燕(2004)译《财务报表分析》:财务报表分析概述、财务报表分析目的和财务报告、短期流动性、预测和预分析、资本结构与偿债能力、投入资本报酬率、获利能力分析、以盈利为基础的分析与评价。
2.胡玉明(2008)主编《财务报表分析》:①总论(企业基本财务报表、财务报表分析基本框架、战略分析、会计分析);②基于外部会计视角的财务分析(财务报表分析方法基础、流动性与偿债能力分析、盈利能力与股东权益分析、现金流量分析);③基于内部管理视角的财务分析(基于内部管理视角的财务分析概论、成本报表分析);④前景分析(可持续增长与证券价值分析、价值创造动因及可持续性分析)。
3.张学谦、闫嘉韬(2009)主编《企业财务报表分析原理与方法》:会计信息的作用、财务报表的列报与分析概论、会计业务处理系统、资产负债表分析、损益表分析、有限公司财务报表、长期偿债能力分析、获利能力分析、资产运用效率分析、投资报酬分析、现金流量表及其分析。
4.夏东林(2011)主编《解读会计报表》:企业会计与企业会计报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股东权益变动表、现金流量表、合并财务报表、会计报表分析,以及独立审计、舞弊和内部控制等。其中会计报表分析的内容包括分析会计报表的目的和方法、比率分析、杜邦分析图、资产报酬率与经济特征和战略、会计报表之间的勾稽关系。
5.张新民、钱爱民(2013)主编《财务报表分析》:财务报表分析概论、财务报表分析基础、资产质量分析、资本结构质量分析、利润质量与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分析、现金流量表分析、合并财务报表分析、财务报告的其他重要信息分析、财务报表的综合分析方法。
6.吴世农、吴育辉(2011)主编《CEO财务分析与决策》:解读企业财务报表、CEO解读企业财务报表、分析企业财务报表、营运资本管理与决策、投资项目效益评价与决策、负债管理理论与实践、股利政策理论与实践、投资价值分析与决策。
笔者认为,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工商管理硕士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教学内容可以划分为三个专题,其中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相关理论的教学内容包括财务报表分析的技巧方法、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流程、企业财务报告的构成体系、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动机和目的,企业基本财务报表分析的教学内容包括企业常见财务指标分析、企业财务报表的结构分析和上市公司特殊财务指标分析,企业高级财务报表分析的教学内容包括企业经营风险分析、企业战略分析、企业收益质量分析、企业成本分析、上市公司财务欺诈的识别与治理和企业盈余管理的动机与控制等。
三、工商管理硕士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教学内容的调查分析
为了了解工商管理硕士生对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教学内容的认知与需求,笔者于2013年3月1~31日,在课堂上对宁波大学2011和2012级工商管理硕士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计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71份,有效问卷率为71%。本次调查主要采用李克特5分法对被调查选项的重要性进行评分,如得分在4分以上,则认为该选项是重要的。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以及调查结果的分析如下:
(一)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
表1 被调查者所在单位性质
如表1所示,在被调查对象中,在企业单位工作的硕士生所占比重为73.24%,说明被调查者大多数具有企业实务的工作经验。
表2 被调查者的工作年限
如表2所示,在被调查对象中,具有5~10年工龄的占56.34%,10年以上的占32.39%,即5年以上工龄的占88.73%,说明被调查者具有较为丰富的工作经验。
(二)调查结果的简要分析
表3 您认为工商管理硕士是否有必要开设财务报表分析课程
如表3所示,被调查者认为,在工商管理硕士学习阶段非常有必要开设财务报表分析课程,其支持率为97.18%。
表4 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学习与研讨中,以下内容是否重要?
如表4所示,被调查者认为,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相关理论、企业基本财务报表分析和企业高级财务报表分析,其中企业基本报表分析最为重要,其得分为4.54分。
表5 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相关理论的学习与研讨中,以下内容是否重要?
如表5所示,被调查者认为,在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相关理论中,重要的知识包括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技巧方法、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流程和企业财务报告的构成体系,其中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技巧与方法最为重要,其得分为4.58分。
表6 企业基本财务报表分析的学习与研讨中,以下内容是否重要?
如表6所示,被调查者认为,在企业基本财务报表分析中,重要的知识包括企业常见财务指标分析、企业财务报表的结构分析和上市公司特殊财务指标分析,其中企业常见财务指标分析最为重要,其得分为4.46分。
表7 企业高级财务报表分析的学习与研讨中,以下内容是否重要?
如表7所示,被调查者认为,在企业高级财务报表分析中,重要的知识包括企业经营风险分析、企业战略分析、企业收益质量分析、企业成本分析、上市公司财务欺诈的识别与治理和企业盈余管理的动机与控制,其中企业经营风险分析最为重要,其得分为4.54分。
表8 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最佳教学方法
如表8所示,被调查者认为,理想的教学方法包括典型案例分析、学生小组讨论、教师课堂讲授和企业实地调查,其中典型案例分析最受欢迎,其得分为4.69分。
表9 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最佳考核形式
如表9所示,被调查者认为,理想的课程考核方式包括小组发言和案例论文,其中小组发言最为理想,其得分为4.13分。
四、研究结论
《财务报表分析》课程属于工商管理硕士生的专业选修课,其教学目标在于帮助工商管理硕士生掌握财务报表分析的理论知识,熟悉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技巧与方法,不断提高他们对企业战略、经营管理与绩效内在关系的认知水平。笔者认为,关于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可以坚持“动静结合”的原则。所谓“静”是指对于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相关理论和企业基本财务报表分析,包括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技巧方法、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流程、企业财务报告的构成体系、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动机和目的、企业常见财务指标分析、企业财务报表的结构分析和上市公司特殊财务指标分析等,这部分教学内容应保持相对稳定,并以教师主讲为主;“动”是指对于企业高级财务报表分析,包括企业经营风险分析、企业战略分析、企业收益质量分析、企业成本分析、上市公司财务欺诈的识别与治理以及企业盈余管理的动机与控制等,这部分教学内容可以在师生互动的基础上灵活安排,并鼓励学生结合自身工作体会发表意见,以充分调动研究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葛家澍,占美松.企业财务报告分析必须着重关注的几个财务信息――流动性、财务适应性、预期现金净流入、盈利能力和市场风险[J].会计研究,2008,(5):3-9.
[2]李心合.财务报表分析框架需要重大调整[J].财务与会计,2014,(7):1.
[3]乔宏,王伟宁,杨硕.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商场现代化,2011,(7):152-153.
[4]邵军.财务报表分析的新理念、新框架[J].新外资,2011,(6):1-3.
【关键词】 财务分析; 实验教学; 教学保障与实验室共建
2007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召开联合会,正式启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下简称“质量工程”)。“质量工程”将在2006年至2010年的五年内,分年度、分项目逐步实施,通过六个方面的建设内容,建设七大系统,最终实现九大目标。其中,“质量工程”高度重视实践环节,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大力加强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特别要加强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重要环节。要求列入教学计划的各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学时),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一般不应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农医类专业一般不应少于总学分(学时)的25%;推进实验内容、实验模式改革和创新,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要加强产学研密切合作,拓宽大学生校外实践渠道,与社会、行业以及企事业单位共同建设实习、实践教学基地。要采取各种有力措施,确保学生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的时间和质量,推进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
这给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实践教学提出了新的任务与挑战,本文试图思考并回答如下问题:第一,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开展实验教学方面与理工农医类专业有无共同点?在哪些方面可以相互借鉴?第二,同是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的会计学专业与财务管理专业实验课如何做到“和而不同”,突出财务管理专业实验课的特点。笔者结合财务分析课实验教学设计谈些建议。
一、科学实验的分类及验证性实验特点
科学实验是根据研究目的,运用一定的物质手段,通过干预和控制科研对象而观察和探索科研对象有关规律和机制的一种研究方法。科学实验和科学观察一样,是搜集科学事实、获得感性材料的基本方法,同时也是检验科学假说,形成科学理论的实践基础,二者互相联系、互为补充。但实验是在变革自然中认识自然,因而有着独特的认识功能。原因是科学实验中多种仪器的使用,使获得的感性材料更丰富、更精确,且能排除次要因素的干扰,更快揭示出研究对象的本质;此外,它还能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对自然条件的控制力,揭示极端条件下物质运动的规律,提供更多发现新事物、新现象的机会。科学实验的基本类型是探索试验和验证实验。常见的实验类型有比较实验、析因实验、模拟实验、判决实验等。
验证性实验,特别是学校为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验能力而专门开设的验证性实验,应具备如下四方面的特点:一是可重复性,能够清零,反复多次,以方便多次开课,为更多学生使用和服务;二是可解释性,能够根据大学生教育强调的“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对实验原理、结果进行解释,以体现实验教学的功能;三是可操作性,实验过程要可以操纵,通过改变实验条件来控制实验结果,并进行解释,以更好地体现实验教学功能;四是可实验材料的可获得性,要有丰富鲜活的材料供实验使用,以保障科学实验的普及性、经济适用性,过高成本的科学实验可持续性和普及性必然会受到限制。
二、商务智能化软件发展及财经院校专业课实验教学条件分析
在管理信息化方面,国外已经经过了从办工自动化到以ERP为代表的整体信息阶段的发展,现商务智能化成为国外企业管理智能化的新热点。这是因为信息化的发展为企业提供了大量数据,这些数据如何处理、如何应用,已成为一个很大问题。于是,在国外,数据挖掘、数据仓库等所谓的商务智能化研发成为应时之需。
商务智能是指将企业的各种数据及时地转换为企业管理者感兴趣的信息(或者知识),并以各种方式展现出来,帮助企业管理者进行科学决策,加强企业的竞争优势。这里的数据不仅仅指企业内部的各种数据,而且包括企业外部的数据,例如行业、市场状况和客户资源的数据等等。
从技术角度看,商务智能的过程是企业的决策人员以企业中的数据仓库为基础,经由联机分析处理工具、数据挖掘工具和决策规划人员的专业知识,从数据中获得有用的信息和知识,帮助企业获取利润。
从应用角度看,商务智能够帮助用户对商业数据进行联机分析处理和数据挖掘,例如预测发展趋势、辅助决策、对客户进行分类、挖掘潜在客户等等。
从数据角度看,商务智能使得很多事务性的数据经过抽取、转换之后存入数据仓库,经过聚集、切片或者分类等操作之后形成有用的信息、规则,来帮助企业的决策者进行正确的决策。
早在2001年,硅谷动力网对103家企业的CIO所做的调查就指出,在未来两年里,CIO们最优先考虑实施的信息化项目中,排在首位的是商业智能。实践验证了硅谷动力网当年的预测。2005年以来,商业智能软件市场销售额已经达到10.15亿元人民币,年增长率达到54.96%。2006年,随着中国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商业智能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应用成功率进一步提升,市场需求进一步放量。政务、金融、电信、零售、制造等行业对商业智能技术应用的需求热潮全面爆发,而且在典型案例的应用上取得了13个行业的成功实施经验。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目前利用商务智能化发展的成果大力开展财经院校专业课实验教学的条件已经具备。目前已经发展比较成熟的商务智能化软件大都具备如下特点:一是实验材料可以选取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披露资料,取得容易且资料丰富;二是实验过程有操作平台和参数设置进行操纵;三是其操作过程和实验结果有理论和实践的解释和验证。
三、财经院校财务分析课实验教学内容安排及实验设计
财务分析课实验教学可以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具体安排,一般可以安排如下一些内容:资产结构分析、资本结构分析、偿债能力分析、盈利能力分析、营运能力分析、发展潜力分析、营协调性分析、经营风险分析、经营业绩分析、成本费用分析、现金流量分析以及企业预、决算管理分析等内容。
以“经营业绩分析”为例,其内容可以包括:一是分析实现利润的稳定性,主要从利润构成角度分析;二是分析经营业务的盈利水平,主要使用销售利润率指标;三是分析成本费用开支的盈利水平,主要使用各项费用和利润之比指标;四是分析和比较内外部资产的盈利水平,分别计算内部经营资产和外部投资的收益能力,然后进行比较;五是利润真实性判断、战略评价,结合资产与收益资料通过“因素分析法”进行分析。
图1、图2展示了实现利润分析中利润真实性判断和战略评价的主要分析思路。图1、图2中的箭头方向表示了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及分析角度,其中粗实线是多种组合中的一种情况。基于这样的分析模式,通过建立计算机模型,可以实现一定程度的计算机智能判断。
四、财经院校财务分析实验课教学体会
为传承和发扬上海立信会计学院注重实务操作能力培养的特色,保持实验教学体系的“与时俱进”,笔者进行了一些探索,由此构建的规范化实践教学体系经上海市会计教育高地项目一年多来的应用,显著地促进了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实践中要做财务分析实验教学,应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督导三维一体的教学保障工作
所谓教学质量,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各要素的综合反映。因此,对教学质量的管理,必须是全面的、全过程的管理。在这里笔者借鉴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原理来建立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建立了以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督导三维一体的理论与实验教学管理模式。
(二)软件开发企业、学校、教师三维一体的实验室开发共建工作
为使在院校里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过渡到信息化管理软件的应用,再过渡到企业经营的实际,通过企业经营模拟课程,反过来促进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完成一个良性循环。软件开发企业、学校、教师在管理软件实验室建设中的合作是多方面的,一是结合教学实际共同开发课程;二是结合课程的体系设计联合出版教材;三是结合企业实际共同进行一个课题的研究,这同时也为管理型实验室的建设另外开辟了一个新的方向。通过这种合作,老师和教授了解到企业的实际应用,成为教学科研结合的专家。通过这样一种模式,校企联合就把课程体系、师资培养以及人才培养模式、人才的推荐等等做了综合的考虑,从而打通了整个创新的人才培养的平台这样一个崭新的模式。
【主要参考文献】
[1] 胡永铨.工商管理学科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研究.教育与现代化,2006年9月第3期.
[2] 吕洪雁.三维立体式财务管理案例教学模式探讨.财会月刊,2006年第3期.
一、国内考核模式现状
1.考核方式较为单一
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对学生的考核实行考试制,有的院校期末成绩占到学生总成绩的100%,而有的学校采用期中成绩、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相结合的模式,不管是哪种方式,都只是用一张或几张卷子评判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这种考核模式的最大弊端之一就是容易让学生产生应付考试的心理,造成学生为考试而学习的现状,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其它方面能力的发展。
2.考试内容局限于课本
目前,多数高校对学生的考核都只局限于课本中的内容,导致很多学生平日上课听课并不认真,而是在考试前突击背诵重点内容、阅读教师的课件获得及格的分数。这样考试的弊端之一就是助长了学生的投机取巧心理,平日对学习敷衍了事、考前突击式学习。另外,仅限于课本的考试内容不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对新的考核方式的探索
针对现在我国高校对学生的考核模式存在的问题,可以考虑从以下两个方面探索新的考核方式:多样化的考核模式和灵活的考核内容。
1.多样化的考核模式
我国高校可以借鉴国外高校较为成熟的考核模式。目前,在美国、澳洲和欧洲很多高校,对学生的考核采用多种模式,除了大家熟知的期中和期末考试,个人论文、小组论文、小组演讲和个人演讲均占据学生最终考核结果很大的比例。如与公司财务分析相关的课程中,论文选题通常是让学生选择两个自己感兴趣的处于同行业的上市公司,然后对两个公司数据进行分析,最终以论文的形式呈现给教师;而在审计课程中,论文的题目选择通常是教师为学生指定上市公司,要求学生识别审计重点,并给出对应的审计方法。
(1)加入论文的考核形式
对某些课程的考核,我国高校也可以考虑使用论文的考核模式,使论文成绩占据学生总成绩一定的百分比,并且使论文的选题侧重于实。以审计课为例,审计教师可以通过讨论确定让学生分析的上市公司,让学生自己去搜索与该公司相关的财务信息以及非财务信息,并结合课本中的知识对审计方案作出设计与分析。又如:关于公司策略管理等方面的课程,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论文的尾部提出公司应向何种方向努力,如何改善企业的薄弱环节,以此激发学生将课本中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以及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再如管理会计课程中的产品定价问题,可以让学生研究自己感兴趣的品牌以及这些品牌的定价策略。
(2)加入小组演讲和小组论文的考核形式
对于学生来说,团队合作能力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在很多大型企业的招聘环节中,都设有小组作业的环节。如在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招聘中,小组合作完成任务的环节对求职者能否拿到工作offer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某个小组成员合作能力差,很可能就会造成整个小组的分析结果不理想,导致小组的大部分甚至所有成员都有可能面临被淘汰的可能。其次,在学生参加工作后,团队合作能力也显得至关重要,很多工作都不是一个人能独立完成的,需要各个部门同事之间的沟通交流。较强的合作能力可以加快工作的完成,提高工作效率并有利于就职者的职业发展。
小组论文和小组演讲的考核方式非常有利于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国外高校里,学生为了完成论文和演讲,会在论文和演讲的准备过程当中举行很多次小组会议,对论文内容和演讲内容进行分工,共同讨论,甚至争论,最终确定论文内容和演讲内容。在小组成员共同沟通的过程当中,必然会存在不同的看法,意见上会出现分歧,这个时候就需要学生思考如何说服其他的小组成员、如何说服自己改变想法以及反省自己想法的不足,以有效地完成团队任务。这些过程无疑都对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
但是,小组论文的考核模式存在一个弊端。由于小组任务由整个小组所有成员共同完成,因此可能会存在某个成员依赖于其他成员,对自己被分配到的任务敷衍了事,小组内其他成员为了保证小组任务的顺利进行,可能会把较为懒惰的那位成员的任务一同完成,因此,如何防止这种现象成为使用小组考核形式必须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目前,在国外的一些高校,小组论文在上交前,教师会让学生填一个打分表,打分表中让小组每个成员对其他的成员进行“贡献打分”,教师在评分的过程中会考虑此项贡献打分,因此虽然小组论文由一个小组共同完成,因此如果小组中有某个成员贡献过少,这名成员并不能得到理想的分数。
(3)加入个人演讲和小组演讲的考核形式
我国高校教育的考核模式忽略了对学生口头表达以及沟通交流能力的培养,并不像很多国外的高校,会要求学生在对一些案例进行完书面的分析后,还要求学生将分析结果制作成PPT,通过在全班学生面前演讲的方式展示自己的分析结果。加强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以后的就业有很重要的意义,例如:很多大学生在进行求职面试的时候不仅心理上非常紧张,而且肢体语言以及与面试官的眼神交流都做不到位。经常演讲的学生经过讲台上的锻炼,在面试环节中的紧张情绪会得以缓解,肢体语言更加得体,在面试环节中也懂得运用适当的眼神交流。
2.灵活的考核内容
(1)加入能够培养学生发散性与批判性思维的题目
目前国内高校绝大多数学科的考核内容都只局限课本,应该考虑适当加入能刺激学生发散性与批判性思维的题目。例如:很多美国高校的考试会加入考察学生思考和综合运用各方面知识能力的题目,有一些题目并没有标准答案,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分析回答问题,只要言之有理,都会获得理想的分数;而德国大学的考试题目当中没有选择题,有些科目的考试学生可以携带教材、课堂笔记及其它材料。
(2)针对通过证照考试的学生,进行部分课程的免修
国内高校大部分会计专业的学生都会在学习期间进行证照考试,这些证照考试可以为学生将来的求职提供有利条件,学校可以采取一些方法鼓励学生进行证照考试。比如:对通过某些证照考试的学生可以进行某些科目的免修,或者使证照考试的成绩占某些相关必修科目期末成绩一定的百分比,还可以使与证照考试相关的科目的期末考试尽可能多地采用证照考试历年的真题。这样一来,学生就是为了自己的职业发展而学习,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也必然会提高。
学生就业、社会需求、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要求高职高专会计课程的教学,应以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为此,应将高职高专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较强市场经济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具有较宽的经济和财会理论基础以及相关学科的原理性知识,具备从事会计、理财及其他相关经济管理工作的具有较强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
二、选用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特征的会计类专业课程体系
设置会计类专业课程的基本原则是:结合培养目标,按夯实基础、拓宽口径、提高素质的要求,兼顾当前和未来的需要,设置符合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课程体系。
(一)普通基础课
设置普通基础课程应加大基础课比重,培养学生通过积累各类学科知识,能够用理论作指导来分析、综合各种事实材料,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掌握从一般到特殊的演绎和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过程的辩证思维方法,在智能发展上进一步走向成熟;能够理解并使用相互关联的抽象概念,按照提出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的途径,经过抽象逻辑过程来解决实际问题。为此应将电子商务列入必修课程,增加应用基础课、人文素质课等课程。
(二)专业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包括:基础会计学、商品学、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统计学、人力资源管理、经济法、税法、货币银行学、财务管理概论、审计学概论、计算机会计概论。
(三)专业课程
根据夯实基础的要求,专业课程包括: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预算会计、非赢利组织会计、会计制度设计等;根据知识经济时展的情况,应增加专业选修课,如责任会计、环境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等。
(四)论文和实习课程
此类课程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校内模拟实习、校外顶岗实习与调查等。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是提高学生理论水平,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教学环节,应从严要求、注重实效、认真组织、科学评价。校内模拟实习要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大中型企业会计模拟系统,结合初级会计、中级会计等课程的教学进度,有选择地对相应内容进行模拟操作,并结合各种相关知识进行财务分析。校外顶岗实习与调查可通过校企联合或建立实习基地等方式,将顶岗实习与调查研究结合起来,既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会计知识的能力。
三、结合会计改革编写新的会计教材
新的会计教材是高职高专会计教学改革的重要基础和核心环节,教材是学习、掌握知识的桥梁,没有结合会计改革的新教材,很难培养出适应时代需要的优秀学生。新的会计教材如何更好地满足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如何既兼顾国际惯例又体现中国特点,如何适应知识经济对知识的学习、更新和积累的需要,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四、改革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
(一)课堂讲授要以启发、引导为主,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在知识经济时代,不仅需要人们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会学知识。教师应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获取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使课堂教学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思想。教师要了解本学科改革特别是近年改革、发展、完善的前沿知识等内容,从知识的整体结构上,教会学生把握所学知识的内在本质联系,增强知识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教师要指导学生会学知识,寓指导会学知识于教学活动过程中,从而有利于使学生形成有自己特色的学习方法,选择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培养学生优良的学习品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教学方法。
(二)加强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交流技巧和理论分析能力
课堂讨论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能为学生提供群体思考的机会,学生在群体思考过程中进行思维碰撞,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有益于摆脱自我中心,增长才智。课堂讨论法可以促进学生的交往,促进他们掌握各种社会技能,如参与倾听、表达、协作、竞争等。广泛地开展问题讨论,能比较好地弥补过多强调讲授和作业的状况,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在成绩考核时应将学生的参与程度及讨论结果作为考核依据,有利于推动学生积极参与问题讨论,提高教学水平。
(三)加强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分析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围绕某教学案例,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对其进行分析、推理,提出解决方案,并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进行探讨、交流的实践性教学形式。如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学等课程均可采用此种教学形式。案例分析的关键在于案例设计,要求案例来自实践,同时又要经过加工提炼。案例应尽可能多地包含各方面的信息资料,包括直接和间接、确定和不确定的资料,且答案应是多元的。案例教学既可巩固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又可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既可向学生传授知识,又能大力发展学生智能,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案例教学能使学生变被动听讲为主动参与,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课堂讨论与案例分析报告的撰写,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启发性、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方法,面向本世纪的财会教育,要求我们在做好传统讲授教学的基础上,积极尝试案例教学。
(四)建立校外顶岗实习和校内模拟实习相结合的实践环节,以便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校外顶岗实习是一种直接让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跟班或顶班参加会计实务工作的实践性教学形式。校外顶岗实习属于岗前练兵,是教学环节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属于综合性实习,其实习内容涉及广,包括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审计、税收、金融等诸方面的业务。校外顶岗实习的目的主要是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锻炼和培养。校内模拟实习是在校内实验室进行的,以一个企业一个生产经营周期的基本业务以及前期的有关资料为基础,通过一整套真实的会计凭证、账簿、报表,模拟企业财会部门会计实务处理的实践性教学形式。校内模拟实习的关键是实习资料的仿真性和内容的完整性以及对模拟实习的指导和考核。从模拟实习的内容上看,不仅包括会计核算,还应包括财务管理和财务分析;从实习手段上看,既要进行手工模拟实习,又要进行电算会计模拟实习,一般先进行手工模拟实习,后进行电算会计模拟实习。校内模拟实习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根据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进行实务操作的适应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
(五)建立小组作业、书面习题和电脑习题相结合的作业环节,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应用电脑的能力。
(六)发挥多媒体技术在会计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 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沙盘教学;模拟实训
财务管理本科专业是一个年轻而又有前途的专业,其在我国高校开设的历史不到10年。多年来,围绕财务管理专业的建设问题展开了广泛的研讨,所达成的共识是财务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要求很高的应用型学科,实践教学是专业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全国各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都把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作为突破口,以期培养出既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具备过硬实际操作能力的具有竞争力和独特个性的高素质财务管理专业人才。但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究竟应该由哪些部分组成却莫衷一是,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成熟体系,很多院校几乎照搬会计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不外乎增加一点财务分析。其实,众所周知,财务管理专业和会计学专业在很多方面是不同的,其对实践教学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
一、构建与完善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迫切性
(一)是财务管理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内在要求
各个高校对财务管理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有若干不同的定位,但其中都着重强调“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二)是实务界和学生就业的迫切要求
当前,一方面不少企业找不到熟练、合格的会计,另一方面则存在众多财会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学生抱怨由于缺少实际工作经验,应聘时每每因财会经验不足,屡试屡败。
根据有关调查数据(张英明等,2006)显示:绝大多数学生(占90%)认为“加强实践教学,重视操作能力的培养”是提高财务管理专业课教学效果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此外,76.3%的学生认为应“开展案例教学,增加师生互动”;74%的学生认为应“重视理论联系实际,邀请实务界人士讲学”。①这些数据均体现了学生对实践能力培养的迫切需要。
(三)财务管理教学现状要求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理论脱离实际是目前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普遍存在的一大问题。一方面, 教师缺乏实践经验。高校大多数财务管理专业教师都是从校门到校门从教,以前基本没有理财工作经验,由于实践经验的缺乏, 课堂教学只能以教材为中心,以理论讲授为主,导致理论脱离实际, 使学主面对实际问题束手无策。另一方面, 在我国现行招生制度下, 学生来源主要是高中毕业生,几乎没有一点实践经验, 从而给学习专业课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二、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一套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应包括课堂单项实训、课堂综合模拟实训和校外实习等环节。
(一)课堂单项实训
课程实训应涵盖财务管理专业相关的主要课程,如《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税法》、《成本管理会计》、《财务管理》、《会计电算化》专业主干课等,其实训内容要突出联系性。根据《会计学原理》的教学内容,对该课程组织简单的过程实训,实训的经济业务是最为基本的,涉及的凭证也是最常见的,目的在于突出会计核算从填制原始凭证到编制会计报表全过程,加强学生对整套会计核算基本过程的感性认识,掌握会计工作的基本规范;其他专业主干课可以是阶段性的分步实训,如对《财务会计》、《成本管理会计》、《财务管理》课程实训,不求全过程,根据各课程内容的侧重点和特征,抓住各自的特点,对技能进行专门的具体化训练,采取分步实训的方式,如《财务会计》主要组织货币资金、存货核算、应收应付往来等分步实训,《税法》各主要税种的申报实训,《财务管理》组织货币时间价值、风险价值和项目投资等的预测与决策分析实训,《成本管理会计》组织成本核算及预测决策等实训。
(二)课堂综合模拟实训
1.会计综合模拟实训
对于财务管理专业学生而言, 会计学属于最基础的专业课程, 财务管理工作也是建立在会计核算和分析的基础之上。虽然目前很多企业采用了会计电算化, 但手工会计仍然是会计处理的基础。只有了解并熟练掌握企业的业务处理过程, 才能在此基础上有效地进行财务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和分析, 以达到财务管理的目的。另外, 考虑到目前财务管理专业和会计专业在课程设置和社会认知上存在很多共同性, 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毕业之后绝大多数也是从事会计工作, 其很强的应用性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强化实践环节, 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 因此在学生到校外进行毕业实习之前, 组织校内的模拟实训, 奠定必要的实践基础, 就成为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有效的模拟实训应设计为“双重模拟实训”,所谓“双重模拟实训”是指利用一套数据,同时采用手工模拟和电算化模拟两种实训手段,并将其紧密结合所进行的一种会计实训模式。
在实训过程中, 必须结合财务管理专业的特点发掘财务分析和预测职能。在对核算资料进行了相应的账务处理后, 还应当对其结果进行必要的财务分析。我们可以根据资料中所提供的基础数据以及本期核算结果, 运用《财务管理》、《成本管理会计》的理论进行比率分析、比较分析、综合分析等; 借助财务软件的相关功能, 对当期成本、资金周转、报表等项目进行分析。为此, 在资料选取和设计上, 最好能够提供必要的财务指标标准、前期数据、同业资料等, 以便学生能够对分析结果进行比较和判断, 发现所存在的问题, 给出合理的解决建议或方案。
2.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具有实践性、启发性、针对性等特点,能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一种适应创新教育需求的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流程包括提出案例、学生讨论、教师启发和学习评价等四个阶段。提出案例是案例教学的首要环节。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有目的的选择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真实性的案例。学生讨论,是案例教学的关键。教师应充分引导、鼓励学生的分组讨论或集中讨论。教师应营造一个良好的自由讨论的氛围,一方面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 鼓励学生对案例进行充分探讨;另一方面, 要引导学生紧紧围绕案例主题展开讨论, 当偏题时要巧妙引导到被忽视的关键点, 当讨论不够深入时要引导学生视线进入那些尚未深入的关键点。最后,学习评价是案例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检查学生对本课程掌握、理解程度的重要手段。
3.财务管理“沙盘”教学
财务管理“沙盘”演示教学法就是以独特直观的“沙盘”来模拟企业生产经营运行全过程,采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教师点评等形式,让学生在虚拟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从事筹资、投资、分配等一系列财务活动的一种体验式教学方法。将“沙盘”和“沙盘”演示教学法移植到财务管理专业实训教学领域中来,使其在实训教学环节发挥独特的作用。
财务管理“沙盘”演示教学法的具体实施一般包括以下七个步骤:第一步,组建模拟公司;第二步,召开年初财务计划工作会议;第三步,编制年度财务预算;第四步,开展财务活动;第五步,编制年度财务决算;第六步,召开年末财务工作总结会议;第七步,教师分析点评。
(三)校外实习
校外实习包括课程认知实习和专业实习。
1.课程认知实习。认知实习主要是指在进行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根据需要到企业参观、调查,让学生身临其境,获得感性认识。比如:在讲授《成本管理会计》课程中的成本核算程序时,学生感觉很复杂、抽象,可安排学生到一些典型的工厂、企业参观其工艺流程及成本核算过程,从而增强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专业实习。这是一种直接让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跟班或顶班参加会计和财务管理实务工作的实践性教学形式。校外实习一般属岗前练兵,是教学环节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属于综合性实习,其实习内容涉及广,包括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审计、税收、金融等诸方面的业务。通过校外实习,可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
三、实施实践教学的注意事项
财务管理专业由于其内容的特殊性,就要求在实施实践教学时必须统筹兼顾,具体地讲,有如下方面需重点关注:
(一)制订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大纲
实践教学大纲是实施实践教学的前提条件和保障。无论采用什么实践教学形式,都须制订实践教学大纲。在大纲中必须明确教学目的、基本要求和实践的内容等。
(二)建立专兼结合的“双师型” 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建立了一支实践能力强、科研水平高、理论研究先进的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构建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保障。所谓“双师”是指要建立一支既是擅长理论传授的优秀教师又是实践经验丰富的会计师队伍,这样的教师既会教学又会做实务,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动手动脑,从根本上保证理论紧密联系实际,说理透彻,指导有方。一方面,可以通过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到相关企业实践锻炼,提高其实践工作能力,及时将社会的需求引入教学。另一方面,可通过聘请一批社会知名度高、理论知识扎实、学术水平较高、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事务所、税务财政部门、科研机构及其他院校的总经理、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业务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兼职教师全过程参与专业改革、教学、专题讲座,指导实训、指导论文写作、参与论文答辩,不定期举行专题讲座,开阔学生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从而形成一支过硬的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使师资队伍结构进一步完善。
(三)建立专业模拟实训室
通过建立专业模拟实训室,精心设置实训项目,使学生从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利润分配管理到财务分析等每个知识点,都能在一种逼真的工作环境下,进行专业岗位的模拟训练。
(四)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
学生在模拟实训室中虽然可以进行一些岗位模拟训练,获得一定的知识应用能力,但这种能力是否有用,还须在实践中予以检验。为此,学校必须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参观、了解、调研企业财务问题,有效地组织好学生的学年实习与毕业实习,使学生有机会参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在管理实践中锻炼自己的才干。
(五)加强对学生实践环节的管理
在学生认识性实习和毕业实习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实践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应组织教师对学生实习进行查岗与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督促、配合学生实践单位,使学生能够扎扎实实完成会计岗位实践;另一方面,通过教师与企业会计界的直接沟通和联系,了解用人单位对学生上岗实践中发现的会计教育存在的薄弱环节提出的要求及建议。
同时,及时取得学生实习反馈,是促进实践教学的重要途径。每年在毕业实习结束后,必须召开“毕业实习交流会”,组织学生与教师参加,让学生畅谈在会计岗位实习、实践中的感受和体会,同时反馈用人单位对财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可以通过学生反馈,了解用人单位还需学生加强哪些方面的实务能力,就考虑增加这些方面的相关实务课,同时聘请有关专业人士担任这些课程。通过这样的活动,加强课程建设,使我们开设的课程紧扣职业岗位的会计工作需要。
(六)成绩评定
专业实训(模拟实习) 的成绩,将采用综合测评的方法加以评定。(1) 学生的实习态度(20 %);(2) 案例报告质量(30 %) ;(3) 研讨发言情况(20 %);(4) 现场实习成果的评价(30 %) 。前三项成绩由校内指导老师给出。毕业实习成绩由校外指导老师给出。
财务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同时又有别于会计学专业的应用型学科,应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重视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促进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零距离”。
【参考文献】
MBA教育将管理彻底等同于科学,为之建立了细化的课程体系,包括技术培训、市场调研、财务分析,从根本上背弃了“管理是一门艺术”的实质。
《管理和你想的不一样》这本书倒也有些内容,可以被抽出来作为应景谈资。国内某商学院最近意外走红,连带MBA(含EMBA,下同)教育又在公众讨论中火了一把。不少人在争论,MBA的作用,除了“拆散重组”之外还有什么。该书对MBA给予了严厉的批评,认为MBA只是一种灌输商业时尚的教育,短期内没什么用,长期来看则反而有害。
作为当今世界上最杰出的管理思想家、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全球许多知名商学院访问学者,亨利・明茨伯格是《管理和你想的不一样》一书的第一作者。亨利・明茨伯格依照管理理论及流行观念的实践验证效果,对理论、观念进行深刻反思,收录了多位学者著作、论文的节选部分,形成了这样一本旨在纠偏止谬的小册子。
该书也收入了亨利・明茨伯格本人对MBA发表的评论。在他看来,首先,MBA教育宣扬的管理理念存在很大问题。比如,MBA过分强调中央管理层、高层管理者的作用,轻视组织内中低层的智慧和能动性,这往往造成许多组织陷入困境;又如,空降到企业的MBA培养出的高层管理者做的第一件事,往往是裁员,这样的“外行裁掉内行”的行动基本上不会取得好的结果;再如,MBA教育热衷谈论分权与量化,却根本无从准确判断相关成本或代价。其次,MBA教育将管理彻底等同于科学,为之建立了细化的课程体系,包括技术培训、市场调研、财务分析,从根本上背弃了“管理是一门艺术”的实质。再次,MBA教育造就的是依赖数据进行管理的管理者,这些人的主要任务是阐述战略,然后让底下的职能部门在无视现实的前提下贯彻落实。
该书的另一名作者约瑟夫・兰佩尔也指出,MBA教育的最大谬误在于,让人树立一种追求程式化的倾向,以为高层管理者可以包治百病,忽视微妙的细节差异,不顾人际问题和执行问题,只谋求简单直接的答案,让企业陷入更大的混乱。
在MBA课堂,以及许许多多管理学者的著作里,管理都被梳理成指标、词汇,好的就是好的,坏的就是坏的,引导学员(读者)认为,只有多种好的管理指标的相加,才能带来好的执行效果。《管理和你想的不一样》告诉你,前述理解是错的。即便是超人般的管理者,思维、行为方式也往往存在缺陷,但这并不影响他(她)们做出正确的决策、实施恰当的实践。MBA一直假设管理者应该遵循“界定-分析-设计-决定”的决策方式,问题是,现实的管理情境中,很难让人四平八稳、心平气和地做出决策――更多的情况下,管理者需要边看边做,在忙乱中根据不充分信息做出决策。互联网时代更多更纷乱的信息,让决策变得更加难以符合完整流程。
MBA还喜欢谈论变革,在其语境中常常将变革说成是很容易推动实现的过程,而学者戴维K.赫斯特认为,变革的管理者不仅仅是照单下料的厨师,而且必须是重要的烹饪材料。也就是说,变革者必须更深度地参与变革过程,通过新行为的模范角色来起到领导作用。?编辑:王巧贞
我国会计教育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已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办学模式,并积累了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在我国财经类院校中,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步伐已大大加快,并取得了卓越的成效,但我国会计人才培养仍存在相当多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一是会计教学体系尚不够完善。如教学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缺乏理论依据、教学内容陈旧等。二是教学过程不够优化。如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落后,会计实践教学形式单一等。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会计人员素质不高,与当今时代需要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要求相差甚远,因此,构建模块化的课程教学体系,优化教学模式意义重大。
(一)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 在我国高等院校中,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为:会计学专业培养的学生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审计实务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要求学生掌握会计学、审计学、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国内外与会计、审计相关的方针、政策、法规和国际会计惯例;熟练掌握会计核算、会计检查和会计分析的方法,能够独立分析和解决较复杂的会计专业问题。我国高等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为适应21世纪经济全球化进程,培养出复合型“专才”,而且在21世纪初,王光远同志就指出:“发达的经济工作、科学的管理工作强烈要求先进的会计教育制度和人才为之服务,而先进的会计教育制度和人才培养又反过来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因此,会计人员首先应具备深厚的财务会计知识和技能,同时还应掌握与会计工作密切相关的税收、金融、经济法规、管理、计算机和外语知识。因为社会职能要求和岗位设置及分工只会越来越细,对完成一项工作的要求,既包括会计工作,也更需要协调、合作和支持。会计作为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将逐步与其他管理活动渗透、协作和相互支持,成为一项系统工程。
(二)应用型会计人才技术要求 会计专业在我国已经是一个成熟的管理类专业,社会对应用型会计人才需求量较大,高校所培养的会计人才应是面向基层的,具有一定理论基础、较强动手能力和二次开发能力的人才。高校的本科会计教育应“以突出应用能力培养,办出本科特色和以岗位设置为依据,办出专业特色”为指导思想,把培养目标定位在“主要面向中小城市的各类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从事日常业务核算与管理工作,胜任会计主管及以下岗位工作需要,具备与之相适应的素质、知识、能力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因此,我国会计学应用型人才要达到的技术要求为:熟练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尤其是掌握会计学、财务管理和税收筹划等专业知识,为会计学专业实践打下宽厚的基础;掌握会计学的方法及技能、程序,具备会计核算、成本管理、收益管理、财务分析、预算管理、税收筹划等专业能力,能熟练运用会计学专业的理论和知识,分析和解决财会问题;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富有责任感和诚信力,具有财会机构运作管理的能力,能胜任本专业各职业岗位的组织和管理工作;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具有熟练的计算机财会操作的能力,能够熟练利用计算机从事财会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专业拓展、设计能力,能适应与财会相关的其它专业领域的业务工作。
(三)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现状 目前我国财会人才结构不合理、财会人员队伍整体素质偏低,无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应用型高级财会人才的需要。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我国包括会计、审计、财务管理人员在内的财务人才队伍十分庞大,从全国财会队伍的结构来看,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不足1%,本科以上学历的不足10%。经过调查分析发现,我国财会人才需求结构犹如一个金字塔,初级财会人才已相对饱和,甚至过剩,而中高级财会人才很稀缺。要解决我国目前财会人才结构不合理的需要,从学科建设角度看,大力发展会计应用型人才是一个方向,也是今后经济发展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对中高级财会人才的迫切需要。因此,培养应用型高级财会专门人才是解决当前我国财会人才结构不合理、财会人员队伍整体素质偏低的一个必然要求。
二、模块化会计课程体系构建
所谓模块式教学就是指根据培养目标的职业要求,以技能训练为核心,确定该项技能所需的知识内容(包括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按照技能的特点和分类,建立若干教学模块,将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有机结合在一起,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方式。会计专业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核算岗位的特点,采用模块式教学,将岗位工作能力模块化。
(一)基本框架 会计学本科专业能力的培养,应建立在财会各岗位的职业背景的基础上,运用财会知识分析企业会计问题、成本核算管理、财务分析、预算管理、税收筹划等各相关岗位的技术流程,以及各岗位的技术要求,从而归纳为业务基础能力、业务核心能力、业务拓展能力等能力类型。在与职业岗位相适应的岗位素质和职业能力结构分析基础上,进行课程体系构建,依据课程组成原理和现有国家课程规范,设计对应课程名称。会计应用本科专业采用模块式教学,通过对会计岗位职责的调研,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就业岗位状况,确定职业岗位群,该岗位群由若干专业相关岗位组成,来源于各个行业会计的岗位设置;通过会计岗位工作分析,明确该工作岗位对工作人员的能力要求;通过不同财务管理岗位能力要求的分析与分解,确定相应的课程模块,模块课程以满足岗位需要为目标,不同岗位对应的不同课程模块的结合形成模块课程体系。
(二)各模块设计思路 主要包括以下模块:
(1)公共基础模块。该模块的素质结构分为岗位素质和开设课程。其中岗位素质为:掌握唯物世界观的方法;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有较高的外语水平;能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社会经济现象;有敏捷的计算力和快速的应变能力;有健康体魄。所开设课程:政治理论课;外语;数学;计算机;军事教育;体育等。
(2)学科基础课模块。该岗位素质要求为:熟悉国家经济财政、投资政策、产业政策;有良好的投资管理业务能力;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工作责任心。开设课程:管理学;统计学;证券投资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技术要求为:掌握管理的基本职能、管理信息系统的运用、基本统计方法、经济现象的理论分析、宏观经济政策的理解、证券资产的估价方法等。
(3)专业核心课模块。该模块细分为三个模块:
专业核心课模块一。岗位素质要求:掌握会计核算的方法,熟悉会计工作的基础规范;有良好的会计核算业务能力;具备对我国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财务报告条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开设课程:会计学;财务会计;涉外会计;高级财务会计;金融企业会计;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技术要求为:熟练掌握凭证的填制与审核方法、账簿的设置与登记方法、财务报告的编制方法;掌握企业会计准则、以及会计要素的会计核算;掌握手工会计的核算、以及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会计处理的能力。
专业核心课模块二。岗位素质要求:掌握成本核算和计算的各种方法;有良好的成本管理业务能力;具备成本计算能力、成本控制能力,以及良好的对内交流和沟通能力。开设课程: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物流成本管理。技术要求:理解和掌握传统成本计算的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和分类法,掌握成本性态分析和量本利分析原理;掌握成本控制方法和责任中心的考评方法;熟悉成本计算的具体业务操作流程。
专业核心课模块三。岗位素质要求:掌握各种财务分析方法;有良好的财务分析业务能力;有敏捷的计算能力;对影响财务报告分析的因素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开设课程:财务管理;财务报告分析;管理会计。技术要求:盈利能力分析指标的计算与评价;偿债能力分析指标的计算与评价;营运能力分析指标的计算与评价;现金流量分析指标的计算与评价;企业发展能力指标的计算与评价;财务报告的综合分析等。
(4)专业选修课模块,该模块分为两个子模块:
专业选修课模块一。岗位素质要求:掌握各种预算编制方法;有良好的预算管理业务能力;有敏捷的计算能力;对国内外市场的变化对预算的影响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开设课程:企业内部控制;全面预算管理;审计学;资产评估学。技术要求:理解调整预算,零基预算,连续预算、弹性预算的原理与应用;掌握业务预算的编制、财务预算的编制、资本支出预算的编制等。
专业选修课模块二。岗位素质要求:掌握税收的基础知识和税收筹划方法;有良好的税收筹划业务能力;对国家财政、税收政策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对我国税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开设课程:财政学;国家税收;税收筹划。技术要求:税务会计熟悉我国财政、税收的有关政策,正确进行流转税、所得税、财产行为税及其他税收的计算;能够填制有关纳税申报表;能熟练掌握税收筹划的技术平台和各种方法的应用,有效进行税收筹划等。
(三)专业实习模块 其分模块由四部分组成:(1)教学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校内专业实验室,注重实践性教学的开展;主要专业课程均安排了专业实验。实验课安排在校内多媒体教室、ERP财务管理实验室、投资理财实验室、会计手工实验室、会计信息化实验室、审计模拟实验室或校外的实习基地进行,由任课教师或专任的实验课老师指导。(2)专业实践教学,采取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相结合、模拟实践与顶岗实践相结合,集中实践与自主实践相结合。本专业在实践性教学环节设置上开出了四个阶段的实习实训:教学实习;专业实习;综合业务能力实习;毕业实习。(3)第八学期安排毕业实习12周,组织学生到业务单位(实训基地)参加实践工作,以获得一定的实际经历,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实际工作能力。第八学期学生结合毕业实习撰写毕业论文,进行论文答辩4周,并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4)鼓励学生在校期间获得与本专业相关的技能证书,包括“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培训合格证”、“会计电算化资格证书”、“会计人员从业资格证书”、“助理理财规划师资格证书”、“注册会计师”等。保障措施有: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考前短期培训;作为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
三、适应能力素质要求的模块化教学效果
会计专业是一个实务操作性很强的应用型专业。对学生基本要求为:熟悉会计领域的方针、政策、法规和国际会计惯例,掌握专业所必需的基本知识与技能,领会会计核算各环节的工作程序和方法,能够从事实际财会工作;具备诚实守信、遵纪守法、清正廉洁的良好职业道德。其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备财务、会计、金融、法律、管理、税收等相关专业基础知识,并且具有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组织管理领导能力和极强的团队合作精神的高级应用型财会人才。会计学专业的教学应采用“模块模式”,通过将会计学专业课程科学设置成各个模块,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有利于实现会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模块教学模式依据会计的岗位职责,将课程知识的相关部分联系起来组成教学模块,并按照会计岗位的业务流程组织模块教学,突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有机结合。模块教学采取“2+2”的教学设计,第一、二学年为该专业业务素质培养的基础性课程,第三、四学年为对应行业业务流程或岗位职责制定相应的模块课程体系,以达到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有机结合。
(二)有利于避免专业课内容重复在我国现有财经院校中,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出现各门专业课程建设中过多强调单科内容的完整性,而忽视整体专业教育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如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在决策方法和存货管理,基础会计与中级财务会计在会计理论体系、会计目标和会计要素方面,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在成本控制和成本管理等方面,财务管理与成本会计在产品成本计算和管理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重复,这样既增加了各科教师的负担,造成资源的浪费,又减少了学生有效学习和实践的时间。
(三)有效解决专业课与基础课比重失调问题 在美国等发达国家,高等院校基础课的安排必须涉及社会、人文、自然和科技等领域,注重提高专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我国目前各高等院校会计专业教育中,过分强调政治理论课和专业课,不注重提高知识结构的通用性;专业基础课内容也很局限,对相关专业课程如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前沿问题、税法、统计学、计量经济学或专业外语等课程缺乏必要的重视。学生很难从经济学和管理学角度审视和理解会计,从而将会计与相关知识结合起来。
(四)减少课程设置存在的遗漏问题 由于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现代化管理的加强,会计研究出现新的变化,形成了许多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分支学科,如人力资源会计、无形资产会计、环境会计和养老金会计等。而目前的会计教育中,大部分院校都没有设立相关选修课程或专题性质的课程,使多数学生对上述内容了解甚少。在传统的课程设置中,往往缺少国际会计准则、国际经济法、国际会计信息披露等涉外课程和双语教学课程。会计人员如果不熟悉国际会计准则、商务惯例及相关法律法规,就不能为国际经济活动提供高质量的可比会计信息,不能很好地服务于我国的境外投资及向外国企业提供会计服务,不能与其他国际会计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竞争。因此对于拓宽知识面的课程,可以采取灵活的安排方法,适当选择一些必要的课程作为必修课或鼓励跨学科选修,可以请本校或外校相关学科的教授以讲座的形式进行授课,这样既不占用太多时间,又可以让学生领略到其他学科知识的精华。
参考文献:
[1]阎达五、王化成:《面向21世纪会计学类系列课程及其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会计研究》1998年第9期。
[2]刘永泽、孙光国:《我国会计教育及会计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对策》,《会计研究》2004年第2期。
[3]马文超、吴君民:《大学会计教育现状分析与思考》,《财会通讯》(学术)2008年第1期。
一、财务管理类知识体系问题
实务处理往往是问题导向的,但知识的传授则往往需要先对知识本身进行研究与分类。知识的分类要求我们先区分财务管理类知识与非财务管理知识,例如,区分财务管理知识体系与会计知识体系,区分财务管理知识体系与其他工商管理知识体系(如人力资源管理知识体系等)。
这种区分可能首先需要对什么是财务管理,什么是会计,什么是人力资源管理等有一个明确的界定,这种界定可以是实务导向的,例如对高级财务管理的界定就有一种理念,以高级财务经理(财务主管)必须具备的特有知识为主线,就是一种实务导向。也可以是理论导向的,如王化成等从财务管理假设出发,以是否对财务管理假设有突破来区分财务管理与高级财务管理02。
区分财务管理类知识体系可以从基本的知识单元(或知识点)入手,这种思路有利于对财务管理类知识进行新的整合、分类,如筹资涉及资本成本、筹资方式与渠道、资本结构等。也可以从较高一级的课程入手,例如目前许多大学的财务管理专业一般都开设财务管理、财务分析、成本与管理会计等课程,这个层次的分类往往与一个学校对专业的定位有关,因此不同学校有一定区别,这增加了在这个层次讨论的复杂性,但这种分类也有一个好处,可以更容易地进行讨论,因为我们可以直接从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入手,也可以通过对教材的分析研究进行讨论。还有一种更高层次的分类,即对课程做一定的归并,例如财务管理原理、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国际财务管理、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等,可以归并为企业财务管理。
这里对财务管理类知识体系是从比较广义的角度,主要从课程这个层次进行梳理,根据目前大学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提出财务管理类知识体系所包括的课程(这里并不企求避免课程间的交叉重复问题)。
财务管理类知识体系所涉及的课程有:财务分析、成本与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初、中、高三个级别)、财务制度、财务案例、财务专题、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国际财务管理、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投资管理(投资学)、技术经济学、投资评价(项目评估)、资本运营(并购与重整清算)、税法税务、财经法规、证券投资、资产评估、个人理财、风险管理(保险学)、金融学(货币银行)、金融市场(资本市场)、国际金融、期货期权、金融工程等;另外还有西方财务管理、计算机财务等课程。
上述列举中并未区分金融与财务,考虑到我国专业设置的现实,特别是许多高校可能既有财务管理专业又有金融专业,下文的财务管理主要是公司财务管理。
二、财务管理专业方向(特色)问题
根据专业定位可确定不同的专业方向(或导向),各个大学选择不同的专业方向来确立自己的专业特色。专业方向可以按学科侧重进行区分,如可根据财务管理专业与其他相关专业的关系,区分为金融导向的财务管理、会计导向的财务管理、管理导向的财务管理。也可根据理论与实务的偏向来区分不同的专业方向,如实务(应用)导向的财务管理、理论研究导向的财务管理。由于我国大学区分为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理论与实务导向的区分也影响着不同大学财务管理专业的定位及课程设置。
还可根据财务管理的行业偏向,进一步将管理导向的财务管理划分为国际化导向的财务管理、特定行业导向的财务管理,如资产评估师导向的财务管理、服务业导向的财务管理等等;就企业财务管理而言,又可区分为内部营运方向、资本营运方向、投资方向等。
专业方向问题作为课程设置的前提条件,对体系中的课程的影响是两方面的,以高级财务管理为例,我们可以从两方面设问:一是是否有方向不同的高级财务管理?二是是否有超越不同方向的高级财务管理?而从课程设置角度看,特别是基于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往往属于财务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这一事实,应该有能够超越不同导向的高级财务管理。
三、财务管理知识的独立程度问题
由于财务管理专注于管理的价值方面,因此存在着与一般管理不同的概念与内容体系,这也是企业财务管理独立于一般企业管理而存在的理由与原因。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正因为其偏重于价值方面,因此在进一步深化与分化中,它往往又不能孤立存在于一般范畴——管理之外。
以企业并购为例,对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来说,实际上有两种知识传授的思路,一是在传授企业并购知识中传授并购财务管理,一是从传授并购财务管理入手,兼顾一些并购基本知识。如果这样来分析,我国目前许多高级财务管理教材中关于并购的部分基本上可以归为第二类,而一些以并购为主题的教材或专著则可归为第一类。具体的代表如第一类的典型如任淮秀主编之《兼并与收购》(人大版2004),译著则更多;第二类如王化成主编之《高级财务管理学》(第一版、第二版)、杨雄胜主编之《高级财务管理》(第一版)。类似的例子还有,如战略管理与财务战略、公司治理与公司财务治理,这些区分一方面反映了一定的研究趣向,也反映了知识传授中的不同导向。
从学术交流与知识传播角度看,笔者倾向于在现有体系下的侧重于财务方面的知识传授模式,而不是单单剥离出其财务面(再加上一些基本知识),特别是其已有体系已经比较成熟的情况下,就更应该如此。如果这样选择的话,象财务战略、财务治理、并购财务、集团财务等,可以通过学习公司治理、战略管理(关于战略管理课程,自从我国注册会计师考试科目中增加了一门战略与风险管理科目之后,很多财务管理专业、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已经把选修或自学战略管理课程当作自己的重要学习任务)、企业并购、企业集团管理等课程来掌握相关知识;如果受限于课时等,则可通过专题研修的方式进行,这实际上也提供了一种确定财务专题研究课程的思路。
四、财务管理知识体系的分科教学
财务管理类知识体系问题具体体现为财务管理知识的分科教学问题。无论是为了解决财务管理与其他管理的关系问题(包括上节所述财务管理知识的独立程度问题),还是对财务管理知识体系的分科教学问题,笔者认为,以现有框架体系作为基础,恐怕是比较可行的一种思路。
人民大学曾经试图将筹资管理、投资管理、分配管理独立出来,构建单独的课程,经过实践探索之后,还是放弃这一思路,将三者合并为中级财务管理课程,实际上这也是向国外公司财务的基干回归。这能说明一些问题:课程还是取比较成熟的框架体系更加合适。
2005年教育部工商管理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曾对会计学、财务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及其教材编写进行研究,并确定了会计学、金融市场学、投资学、公司财务管理、成本管理、国际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财务分析、内部控制等课程与教材,这显然是一个使会计与财务管理紧密关联的一种模式。
从财务管理类知识体系分科角度看,目前,已经相对比较稳定的部分财务管理知识类的课程包括:财务管理、财务分析、成本与管理会计、资产评估、项目评估(可行性研究、技术经济学)、投资学、证券投资、税法税务、计算机财务管理(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财务制度设计(内部控制)。如果考虑到通过其他课程传授财务管理知识这一途径,还可以把战略管理、公司治理、公司并购等纳入进来。
五、财务管理知识体系的分级教学
在课程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中,需关注如何学的问题,因此会衍生出财务案例、课程设计课程论文等课程,而基本知识体系框架则仍然需要有较强的理论架构。
王化成等提供了一个这样的架构,并提出财务管理基本假设、派生假设、具体假设等概念,从假设的具体内容来看,显然深受财务会计理论的影响,当然也预留下大量可以置疑的内容,但这一架构的提出与实践(包括编写教材等)对我国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建设等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因为这毕竟是第一次可以比较清晰地区分财务管理与高级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是价值管理,价值是财务管理的研究对象和核心概念,真正稳定的知识体系往往是从研究对象着眼进行界定的。价值概念本来已经成为现有财务理论的基本概念,也是财务管理内容的部分之一,比如在财务管理课程中会讨论企业理财目标,并讨论企业价值等相关问题,并以时间价值、风险价值为两翼,对企业财务管理的筹资、投资、日常营运、分配等逐步展开。
价值的模糊性一定程度上折射了相关课程特别是财务管理知识体系分级的内在基础,价值因此体现为现金、资金、价值(复杂价值)三个层面,这三个层面也体现了价值的不同呈现方式,这三个层面已经可以初步为我们界定财务管理与高级财务管理的界限。现有的公司财务管理,只需小的调整,甚至不需调整,就基本上可以满足现金、资金层面的财务管理框架体系的要求。
六、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的内容构成
根据现金、资金、复杂价值对财务管理知识体系进行初步分级后,高级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以复杂价值管理为对象的财务管理,复杂首先体现在具体业务活动过程的复杂性方面,如企业并购活动、企业战略管理等,就是企业非常复杂的业务活动。
复杂活动之所以复杂,更体现为价值估算的复杂性与价值控制的复杂性,计算服务于决策,控制服务于目标(价值实现)。因此高级财务管理是研究复杂活动价值计算与控制知识的一门学科,结合活动过程、价值估算与控制特征,可把企业的复杂活动分为三种基本类型是作为标准化交易的复杂价值计算与实现,如股票、期货、期权等交易的估价等,由于有标准化市场交易平台如股票市场的存在,这部分内容也可归为更基本层次(如中级)的财务管理知识体系当中;第二种类型是非标准化交易的价值计算与控制,企业并购主要可归为该类,企业风险管理中的风险规避是以风险转移为前提的,因此要通过交易来实现,可能涉及非常复杂的价值计算;第三是非交易型活动的价值计量与控制,即企业内部复杂活动的价值估算与控制,如企业业绩评价与薪酬管理、战略管理活动、对内的跨行业重大投资活动等。当然如果要进—步区分的话,企业的网络活动可能兼具了市场交易与企业内部活动两者的某些特征。
财务管理既然是价值管理,价值计量与价值控制应该是其主要特征,这并不是说其他方面不重要,例如财务活动的合规性问题,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的生命线,因此一定程度上加强对法律法规方面的知识教育,可以使学生就业后上手快、能应用,对强调应用的大学可能是非常重要的。另外,合规性也是价值控制的基本要求,无论是公司治理、公司财务制度设计(内部控制),都体现了这部分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