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4 15:24: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法制新闻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评先对象
各镇、县级机关各部门、县直属各单位、上级单位驻*办事处、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群众组织以及从事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且成绩突出的人员。
二、评先内容
(一)法制宣传教育年度先进集体评选
(二)法制宣传教育年度先进个人评选
(三)法制好新闻评选
(四)法制文艺作品评选
(五)法制征文评选
三、评先条件
(一)法制宣传教育年度先进集体评选条件
1、组织领导,坚强有力。建立健全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将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理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究部署。
2、保障机制,落实到位。普法经费落实,按时足额到位,做到专款专用。
3、周密部署,工作扎实。有“五五”普法规划,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年初有部署、年内有检查、年终有总结;领导干部学法制度化,坚持依法决策、依法管理;充分调动干部职工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定期组织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4、工作突出,成绩显著。干部职工的法律素质和单位内部的法治化管理水平明显提高,法制宣传教育在全县、本行业处于领先水平。
(二)法制宣传教育年度先进个人评选条件
1、模范遵守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国家的法律法规。
2、认真学习法律知识,具有丰富法律知识和较强的法律运用水平。
3、在工作生活中积极主动宣传国家的法律法规,为提高公民法律素质作出重要贡献。
4、坚持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办事、努力维护法律权威。
(三)法制好新闻评选条件
1、法制好新闻包括广播类、电视类、报刊类、网络类法制新闻。
2、以传播法治理念、提高公民素质为目标,坚持法制宣传和法治实践相结合,能以生动的案例来诠释法制理念。
3、把握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宣传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人民群众密切关注的法律法规,能够及时对新颁布实施、修订的法律法规进行深刻解读。
4、主题突出、内容正确、通俗易懂、生动活泼,表现力强,被观众普遍接受,能在全社会营造出良好的学法气氛。
(四)法制文艺作品评选条件
1、法制文艺作品包括法制宣传教育书画创作和演绎等作品。
2、坚持贴近群众,走进基层的创作原则。
3、在文艺下乡和文艺作品展出中,宣传有关法律法规。
4、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含义深刻,寓教于乐。
(五)法制征文评选条件
1、以弘扬宪法精神,建设“法治*”、“平安*”为主题。
2、要积极反映我县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依法治理取得的成就。可以是当地及部门法制宣传教育依法治理工作实践的写照,也可以是对法制宣传教育依法治理工作理论研究的创新。
3、文章体裁不限,以调查报告、经验总结、通讯报道、心得体会、学术论文为主。
4、力求理论与实际结合紧密,观点鲜明,视角宽阔,材料翔实,结构严谨,语句通顺。
四、评先程序
法制宣传教育年度先进集体、法制宣传教育年度先进个人、法制好新闻、法制文艺作品、法制征文的评选,按照各部门(单位)、个人自行申报和县普法办推荐相结合的原则,由法制宣传教育年度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评选小组和法制好新闻、法制文艺作品、法制征文评选委员会根据评选条件作出审核决定。原则上每年评选一次。
五、评先要求
(一)评先工作要充分发扬民主,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二)评先对象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三)各相关部门(单位)要严格条件,认真负责,精心组织,保证质量,认真做好评先创优工作。
六、评先时间:9月份对法制宣传教育年度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申报和推荐,10月份由评选小组进行考核评审,11月份进行先进表彰;法制好新闻、法制文艺作品和法制征文的评选由评审委员会根据具体情况确定评选时间。
一、考核奖励对象和内容
1、高度重视新闻宣传工作,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和全市工作大局积极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新闻报道工作,圆满完成市委宣传部下达的对上发稿任务,未发生较大新闻安全事件的镇街、市直部门、单位。
2、热爱新闻宣传工作,积极组织撰写反映全市亮点工作稿件,并在济宁市级以上党报、党刊及主流媒体踊跃发稿的新闻单位记者、编辑,专职、兼职通讯报道员。
3、在济宁市级以上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等重要媒体刊播的反映我市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成就的正面新闻宣传稿件(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新闻稿件)。
二、奖项设置及奖励标准
(一)好新闻
1、参评范围:全市专、兼职新闻工作者和通讯报道员在济宁市级以上主要媒体发表的反映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及亮点的新闻稿件。
2、参评条件及奖励:
(1)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农民日报、工人日报、科技日报、法制日报、报头版头条稿件、头版主要新闻图片;新华社新闻稿被省级以上党报头版头条采用的正面宣传稿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全国新闻联播》、《新闻和报纸摘要》头条稿件;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重要稿件。每件奖金5000元。
(2)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农民日报、工人日报、科技日报、法制日报、报头版显著位置(二条、报眼、托底通栏)、其他要闻版头条稿件和主要新闻图片;新华社新闻稿500字以上并被省级以上党报采用,新华社《新华每日电讯》头版稿件,新华社图片通稿被省以上党报头版采用或被2家以上省级以上党报采用;国家部委机关报、专业报头版头条稿件、头版主要新闻图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全国新闻联播》、《新闻和报纸摘要》500字以上稿件;大众日报头版头条稿件,山东人民广播电台《山东新闻》、山东电视台《新闻联播》头条稿件(独立稿件)。每件奖金元。
(3)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农民日报、工人日报、科技日报、法制日报、报头版300字以上,要闻版500字以上或300字以上配发评论的稿件;新华社新闻稿300字以上稿件、新华社图片通稿被地市级党报头版采用或2家以上地市级党报采用;国家部委机关报、专业报头版显著位置400字以上或主要新闻图片,其他版面头条500字以上稿件;大众日报头版显著位置400字以上稿件或主要新闻图片,其他版面头条500字以上稿件;省级部门、行业报刊头版头条稿件和头版主要新闻图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全国新闻联播》、《新闻和报纸摘要》300字以上稿件,山东人民广播电台《山东新闻》、山东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400字以上或系列报道。每件奖金1000元。
(4)济宁日报头版头条稿件;济宁人民广播电台《济宁新闻》、济宁电视台《济宁新闻联播》头条稿件(独立稿件)。每件奖金300元。
(5)济宁日报头版显著位置新闻稿件、主要新闻图片和其他版面头条500字以上头条稿件,每件奖金100元。
(二)优秀通讯报道员
1、参评范围:新闻单位记者、编辑,全市专、兼职通讯员。
2、参评条件及奖励:由市委宣传部依据统计结果,对年内个人在济宁市级以上新闻媒体发稿数量、质量综合考核前50名分一二三等奖进行表彰和奖励。
(三)新闻宣传报道先进集体
1、参评范围:各镇街,市直各部门、单位
2、参评条件及奖励:市委宣传部根据各镇街、部门单位在济宁市级以上新闻媒体发稿数量,按照“国家级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采用一件计20分,省级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采用一件计10分,济宁市级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采用一件计6分;报刊头版头条、新闻联播头条双倍计分,重点专业报刊按同级党报党刊减半计分,同一稿件被不同新闻媒体采用按最高标准计分”的计分标准,对各镇街、部门单位发稿情况进行月统计、季通报,年终对全年新闻发稿统计前6名镇街和前10名市直部门单位分别授予“新闻宣传报道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并进行隆重表彰。
三、奖励考核办法
1、按时上报。各镇街、市直各部门、新闻单位按月份统计本单位在济宁市级以上新闻媒体的用稿情况,认真填报《对上报道用稿统计表》和《好新闻申报表》(表样附后),于次月的5日前上报市委宣传部新闻科,逾期不报者,视为自动放弃参评。市委宣传部新闻科与上级新闻媒体对接核实后,对镇街、部门发稿情况实行季通报制度,用稿数量按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上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通报给各镇街、部门单位党政主要负责人和分管负责人,同时纳入镇街、部门年度精神文明考核范围,并作为文明单位等评先树优的重要依据之一。
2、定期奖励。好新闻以刊发的报纸原件、播发的录音(像)带以及用稿通知单为依据,每半年进行汇总审核、发放奖金。凡不能提供证明其真实播况的稿件一律不予奖励。一稿多用的就高奖励,不重复奖励。在各媒体刊播的有偿稿件、文学作品、杂文、论文以及非新闻类稿件一律不予奖励。优秀通讯报道员、新闻宣传报道先进集体根据发稿统计排名情况,年终进行表彰奖励。
3、客观公正。各镇街、各单位要对材料申报和稿件统计工作认真负责、实事求是。一经发现弄虚作假者,即取消评比资格。各项材料均须由镇街、部门、单位签署意见,加盖公章。市委宣传部将按照本办法规定,对上报的新闻发稿情况进行严格汇总核实,根据奖励条件确定初选名单,并报请部领导审核同意后进行表彰奖励。
4、涉及网络新闻宣传的稿件的奖励办法由市互联网管理办公室和市对外宣传办公室进行年终考核后一并奖励。
【关键词】《钱江晚报・时评版》 评论 舆论监督
一张报纸办得如何?只要看一看言论版的内容就略知一二。一张报纸的言论水平如何?不仅是实力的象征,更是正确引导舆论的具体体现。这两年来,全国报纸几乎出现了一股“时评热”,特别是一些都市类报纸在注重深层次开发社会新闻的同时,也想方设法最大限度地发挥时评的社会意义和价值。《钱江晚报・时评版》便是很好的例证,她以其自身的优势在杭城都市类报纸中独占鳌头,广受好评。
大家知道,《钱江晚报》对言论一直很重视,以前的言论专栏《闻涛集》,经常针对社会问题及时发表评论,在读者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随着读者对言论作品关注度的提高,后来,《钱江晚报》又专门开设了《时评》专版。时评版集中报纸优势版面,以较大的容量,灵活的形式,展现富有个性的观点,具有鲜活的生活气息,形成了一方五光十色、生机勃勃的新闻评论园地。
笔者认真研读了2010年3月1日至2010年3月31日这一个月的《钱江晚报・时评版》,从中发现以下三个特点:
一、灵活多变,评论形式丰富
《钱江晚报・时评版》版面栏目主要分为三块。即“钱塘原声”、“读图说画”和“戎我说两句”,这三大栏目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评论栏目风格。
“钱塘原声”是由《钱江晚报》的本报评论员或特约评论员操刀执笔,选取新近发生的、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最具现实意义的问题加以评论,而且论述方式和话语都采用公众能够理解的形式评论,显示出广泛性和开放性。时评基本上都是以新闻报道为依据,针对时事发表评论。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钱江晚报・时评版》所刊登的时评中少有“近日”、“某地”等模糊词语,而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这样议论起来有理有据,又与新闻时事结合紧密,增强了评论的针对性和影响力。
“读图说画”是以新闻图片或漫画为介质的“图文评论”栏目。图片或漫画以其夸张、讽刺和幽默的特点弥补了时评说理的枯燥性,增加了时评的趣味性,一般为大家身边常见却并没有引起人们特别注意的事实。并为图配文,文字简单阐述新闻事件,随后有表明作者观点性的文字,其所反映的事件让人会心一笑的同时又发人深省。且通俗易懂、风趣幽默。见诸“图文”的漫画主要集中而突出地表现典型的社会问题或事件。《钱江晚报・时评版》正是通过特色栏目的设置,在版面中呈现出丰富的内容,以其强烈的时效性和思想的深刻性,在有效帮助公众接受和理解新闻信息的同时,引导公众做出正确的判断。
“戎我说两句”采取了新闻评论中短评的形式,脱离了“八股评论”的写作窠臼,篇幅短小精悍,聚焦一处而非面面俱到。在写作态度上,以通俗诙谐的语言,循循善诱而不板起脸来说教,给受众以亲切感。在内容上多选取近期及当前发生的一些小事件,或反应一些司空见惯却又很少被人提出来的问题。从小处着眼,谈现实的大问题。
二、守望社会,注重舆论监督
《钱江晚报・时评版》甘做社会守望者,针对社会上出现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舆论监督,从不居高临下,板起脸孔说教。
《钱江晚报・时评版》在丰富的议题选择中注重舆论监督类稿件的选用。针砭时弊、激浊扬清是其主旨,以理性批评行舆论监督之职。与新闻报道不同的是,评论中的舆论监督既要揭示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更要着眼于改进工作、服务社会。综观2010年3月的《钱江晚报・时评版》,对“羁押人员非正常死亡”、“官员财产公示”、“毒豇豆、毒奶粉”等重大新闻话题都有点评。作者正是通过对具体的新闻报道的辨识、分析、挖掘、延伸,透过表象,揭示事件本质,以触发和引导舆论。如2010年3月22日《沙尘中漫步,真“健康”》一文,文章针对3月20日强沙尘袭击中国北方16省当天,国家某机构在青岛举行了某个活动的启动仪式,并组织群众在浮尘中进行健康步走活动一事展开了幽默诙谐但又不失严肃的批评。文中写到“别说有浮尘,就是下刀子也不会让你停步”一句,看似对民众说了句狠话,实则是对某机构的辛辣讽刺。最后以“那些在浮尘中走了半天的群众,回到家后,拍拍身上的灰尘,不知道领悟了什么样的含义。”以这样一句看似不痛不痒实则发人深省的言辞来结尾,将主旨清晰的阐述。作者虽然没有直接展开严肃的批评,但其传播效果却不会因此大打折扣,相信文中“某机构”看到此文之后,也会心中有愧。
从2010年3月份时评文章中不难看出,时评与时事结合相当紧密,在时间上与新闻报道几乎同步发行,关注的议题与新闻报道的议题有着很大的契合度。共出版27期《钱江晚报・时评版》的主要议题包括:法制建设、医疗卫生、教育、公民观念和行为、城市建设、环境保护、政府监督等。由此可见,议题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
三、以民为本,彰显平民本色
写作风格的平民化也是《钱江晚报・时评版》的一大特色。首先,用老百姓的话说老百姓自己的事。《钱江晚报・时评版》的评论文章多娓娓道来,如话家常,表现形式生动活泼,充满个性色彩,不时可以读到一些思想深刻、观点鲜明、文采飞扬的评论文章。如《一次关乎“犀利哥”何去何从的丐帮大会》、《该给城管改个名了》、《蜗居集装箱,心酸多过浪漫》等,一看标题就引人注目,这些言论话题和素材都来自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针对性极强,往往从某一种现象、某一个事例入题,对其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及深的解析,揭示出某种事物的普遍价值和意义,揭示出某类现象所反映的本质问题,体现了选材平民化、形式平民化、语言表达平民化的特色。稿件的语言风格多样,有的豪情奔放、畅快淋漓,有的含蓄婉约、点到为止,有的吸取杂文的笔法,运用类比、借代、双关、反语等修辞手法,使时评更幽默风趣。其次,《钱江晚报・时评版》的文章在选题上走的也是平民化的道路,选择老百姓关心的事说老百姓爱听的话。例如2010年3月26日《拆出人命,拆的是什么》一文,对兰州养老院拆迁危及老人生命安全一事进行了严厉的批评,立场鲜明,为民呐喊,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对政府野蛮拆迁这一屡见不鲜的社会现象发出了一家“平民媒体”自己的呼声。第三,善于借题发挥。找准一个比较典型的、有普遍意义的新闻题材作为写作由头,通过比较与归纳,进一步厘清新闻事实的本质意义,揭示新闻事实的社会影响。
关键词:网络新闻传播;问题;对策
目前,互联网已成为公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和途径。新闻媒体,尤其是以社交类媒体为代表的社交新闻媒体,已成为人们认知世界、获悉万事万物的窗口。据CNNIC《2016年中国互联网新闻市场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互联网新闻市场用户规模达到5.79亿,其中手机端网络新闻用户规模为5.18亿,占移动网民的78.9%,互联网新闻已成为网民高频使用的基础类网络应用,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随着网络信息的多元丰富,也为网络新闻传播带来了诸多问题和弊端。本文试图分析网络新闻传播存在的五类问题,浅析其形成的三种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四点对策建议。
一、网络新闻传播存在的五类问题与现象
第一,转载信息随意性强。有的媒体在未核实新闻事件真伪的情况下,一味追求时效性,第一时间公之于众,存在审核把关不严的现象;有的媒体未取得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资质,但会定期推送、新闻信息,造成大范围转载。CNNIC数据显示,只有25.7%的用户转发新闻前会有意识核实信息的真实准确性,转发信息近乎零成本,且缺乏甄别真伪的手段和方法,一定程度上助推了虚假新闻的进一步传播。第二,新闻质量参差不齐。新闻采发过程包括信息收集、整理、编辑、加工、、传播等环节,而由于一些媒体从业人员未经过采编方面的系统训练,有的人员每天要负责处理很多版面稿件,短时间内无法对每条新闻都做到认真编排,有的只能按时间先后顺序简单罗列,影响了受众的阅读体验和传播效果。有的信息侧重于玩噱头,刺激网民情绪,混淆视听。第三,新闻信息重复率高。“两微一端”传播矩阵成为各家新闻网站和媒体的标配,往往同一条信息会被重复大量转发,有些新闻网站风格样式及报道内容大体相似,造成重复冗杂、网络资源浪费。第四,新闻媒体真假难辨。有的网站假冒境内正规新闻网站,未办理备案手续,服务器设立在境外,大量刊载境内社会新闻,集纳负面信息,规避国内监管部门管理。比如假冒“中国新闻网”“河北新闻网”“日照新闻网”等;有的境内不具备新闻资质的网站违法从事新闻采编活动,冲击中国新闻监管体系;少数新闻网站为吸引眼球编写、炮制虚假新闻,出现法律、法规明令禁止的内容,扰乱社会秩序。[1]第五,欺诈侵权问题严重。有的新闻网站成为犯罪分子实施犯罪活动的温床,有的网站开设后,为吸引公众、赚取点击量,甚至从事敲诈删帖违法活动,从多方面查找报道党政官员、企业高管、社会名人、法人组织等负面信息,通过多家网络媒体大肆传播,达到敲诈勒索的目的。
二、原因分析
第一,作为传播过程主体的网络新闻媒体,没有切实把好新闻质量关。特别是一些社会商业媒体,为实现利益最大化,博取点击率及排名榜位次,忽视社会责任,不顾采集或转载的新闻信息的真伪,不加辨别和筛选就直接或转载新闻信息,蓄意制造“标题党”,降低了新闻水准和内容质量。第二,作为传播客体的广大网民,法律意识淡薄,文化品位和思想文化素质参差不齐,极易被虚假低俗的内容吸引。一些网民热衷于观看甚至定制娱乐八卦、奇闻趣事信息,为违法违规信息的传播提供了空间。第三,作为新闻传播监管方的各级互联网管理部门,正在逐步健全相关制度和管理办法,但目前法律效应仍然较小,对于违法和不良信息的管理,主要在于政策法制、思想政治教育层面,对于隐秘性强、覆盖面广的信息,缺乏有效的监控手段,处罚措施和责任追究制度没有落到实处,给一些媒体及网民提供了可乘之机。[2]
三、应对策略
解决以上问题与现象,需要监管部门、互联网服务提供者、网络用户等多方发力、多措并举,共同打造清朗健康的网络空间。需要做到以下四个强化:第一,强化网络新闻规范管理。近几年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在规范网络内容管理方面,牵头制定出台了多项法律法规。今年6月,我国网络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以及新修订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正式实施,《规定》加强新闻信息采编流程管理、细化平台管理、落实处罚责任,使互联网新闻信息更加法制化、规范化。要进一步细化落实,制定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运行、监督检查等方面的实施细则,便于操作和管理。同时,要会同国务院电信、公安、新闻出版广电等部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发挥各部门的执法合力,在各领域各负其责,促进互联网新闻信息管理取得更好的成效。第二,强化网络新闻媒体集中整治及日常监管。互联网监管部门要统筹协调各相关部门开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专项行动,集中对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主体的互联网站、应用程序、论坛、博客、微博客、公众账号、即时通信工具、网络直播等媒体的采编服务、转载服务、传播平台服务等进行全方位审查,对未依法取得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资质或超越许可范围开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活动的媒体予以严厉查处。同时,对于服务器位于境外,冒用国内新闻媒体刊载新闻信息的网站依法予以处理。集中整治后,各级互联网信息管理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常态化管控,定期通报。第三,强化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提供者的主体责任。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提供者应主要从五个方面切实履行主体责任:一是建立总编辑及核心内容管理人员管理制度。总编辑对所有信息内容负总责。二是健全内容管理审核制度。要明确所信息事实明确、导向正确、来源规范、合法合规;严格落实“三级审核”“先审后发”等要求;制定新闻来源白、黑名单机制,严格按照国家网信办公布的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名单开展工作,转载应注明新闻信息来源;加强页面生态管控,不得登载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谣言、低俗负面等违规信息。三是制定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实名登记、平台用户管理等日常运营制度。加强图片、音视频等内容技术手段建设,加强对网络直播、弹幕等新产品、新应用、新功能上线的安全评估。建立健全用户账号人工和技术审核机制,加强用户身份及个人隐私信息管理。禁止不具备新闻资质的自媒体账号新闻信息。四是强化内容管理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内容管理人员准入、考评、奖惩、退出等机制,完善内容管理人员初任培训、经常性培训等制度,促进整体素质提升。五是切实做好违法信息受理处置工作。畅通举报渠道,完善举报受理机制,及时处置网民投诉举报,对违法信息采取立即停止传输、消除等处置措施,保存有关记录,并向有关部门报告。第四,强化责任追究制度,形成震慑力量。作为新时代的网民,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也是信息的发送者、传播者,要从采编、制作、审核、等关键环节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提倡文明办网、文明上网,决不允许为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和谋取私人利益,一味抓眼球、搏出位,导致网络传播失序、生态恶化、乱象丛生,甚至危及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要加大执法力度,对于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行为严格按照相关规定予以处罚,严厉打击网络乱象,视情节严重程度给予约谈、通报批评、罚款、关停网站等惩罚,形成网站不敢违规、违规严惩的社会监管大环境。督促属地互联网企业落实好主体责任和社会责任,让每一个网民在充分享受权利的同时,不断强化自身的公民义务感,在执法的牵引下将网络言行纳入理性而富有建设性的良性轨道,共同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总之,网络新闻传播需要以“重基本规范、重基础管理,强化属地管理责任、强化网站主体责任”为遵循,切实规范传播秩序,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推动互联网健康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四新.强化网站主体责任正当其时[DB/OL].光明网-理论频道,2016-09-23.
关键词 网络;危机传播;综述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0)21-0008-03
1 网络危机传播的理论范式和内涵界定研究
网络危机传播主要有个案研究、技巧研究和理论研究3种研究取向,最初的网络危机传播集中在个案研究上,技巧研究是在案例研究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理论研究相对较少[1]。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刘慧芬副教授在《从汶川地震的媒体报道看网络时代的危机传播过程》中指出,“危机传播研究起源于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它最初用以预测假设的政治形势,以防止类似危机的发生,并预测采取措施的价值”[2]。此后,西方学者开始了对危机传播的研究”。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吴小冰博士指出,“早期的危机传播研究多从管理学视角把危机传播当做危机管理的一部分,研究专注于危机处理中的传播模式及策略”[3]。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胡白精则认为“近年来西方两大研究脉络―危机管理与危机传播形成了合流之势,特别是‘管理的观点’向‘传播的观点’靠拢”[4] 。
而随着20世纪90年代网络这一现代的新型传媒技术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之后,学者们开始越来越关注网络―危机传播领域、并进行综合分析研究。
1.1危机与网络危机
对于网络危机,学者们首先从危机的概念进行了引入。美国学者罗森豪尔特认为,“危机是指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做出决策的事件”。
还有美国学者多丽丝・格雷伯(Doris Graber)在《大众传媒与美国社会》将危机理解为:“很多人的生命财产或者心灵安宁带来严重紧迫和严重威胁的自然的或者人为的事件”。
中国学者杜建刚则认为“涉及公共性财产、生命安全;形成区域性;突发性;高度威胁性―威胁到地域基本价值,如稳定和发展的”事件都可以归结为危机。
总结学者们的观点可以看出,从受危机影响的主体上区分,既包括组织、公司面临的范围有限的局部危机,也有社会民众面临的范围广大的公共危机。而对于网络危机,多数学者认为网络危机涵盖在危机概念之下,是在网络上酝酿产生的危机或通过网络传播使危机事件的负面影响进一步加大的情况,是网络媒介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
1.2网络危机传播
在深具传播学知识背景的学者看来,危机传播不过是人类传播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形式。运用传播学方法重点研究危机传播过程中的传播效果、媒介、受众等变量的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学者费姆・邦茨 (Kathleen Feam―Banka),他将危机传播定义为:“危机事件发生之前,之中、之后,介于组织和其公众之间的传播”。
吉林大学的硕士研究生石颖总结学者们的研究,在其2007年的学位论文《对网络危机传播的基本思考》中提出,“网络危机传播指的是利用网络媒介对危机事件进行控制的传播活动和采用的传播方法”[5]。
由于网络危机传播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学者们目前对其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有待于对其进行比较权威的界定。
2 网络危机传播中的网络媒介特点和功能研究
在网络传播特点的基础上,近年来,学者们对网络危机传播的角色和功能进行了一系列分析研究。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金进与洪瑾在《网络媒体在危机报道中的优势与问题研究》中提出了网络危机传播的以下特点:面对灾难或危机事件反应迅速,传统媒体无法比拟;消息来源渠道多,草根报道发挥重要作用;互动性更强,信息更新速度更快;整合能力强、多形式全方位发挥影响力[6]。
学者汪晓霞在《传媒观察》刊发的论文《试析危机传播中网络媒体的功能》中,指出危机传播中网络媒体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他引用新闻传播学中的“议程设置”理论,认为网络媒体的开放和自由发展模式使得议程设置功能并没有被弱化减弱,网络媒体的“双刃性”性决定了它既是化解危机的利器,也是引发、扩散和文化危机的发源地[7]。
还有山东经济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的张光耀和高潇在《浅谈网络危机传播的特点和管理》中,从传播形态方面出发,把网络危机分为:核心要素、次级要素、边际要素和干扰要素4种传播要素,并且指出这四种要素引发的各种问题构成了网络危机传播研究的基本框架[8]。
综合起来,可以把以上学者们提出的网络危机传播的特点概括为:匿名性、速度快、波及广、破坏性强、不确定、难控制等特点。
在网络危机传播的优势方面,西北大学公共传播所的来向武和赵战花在《利用网络传播进行危机预警的优势与方式》从危机预警的角度对网络危机传播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网络的层级传播、多极多次的传播形式为有效监测发现危机信息提供了时间和空间机会,也就是危机信息的传播由原来的“信息源――传统大众媒体”发展为“信息源――网络媒体――传统大众媒体”[9];按照危机传播的基本规律,我们还可以把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结合起来,共同设置议题,形成舆论漩涡,更好的进行“社会预警”。
龚新琼应用“环境守望” 理论研究了网络媒介在危机传播中的角色,指出,网络媒介和大众传媒一样也是“社会公器”,应坚持基本的职业操守,为民代言,强调危机信息的真实性、时效性和准确性[10]。
还有吉林大学的石颖在其硕士学问论文《对网络危机传播的基本思考中》认为网络危机传播具有:可以使权威信息快速传达;能降低组织的危机管理成本;能激发群体的正面作用3种功能。
3 网络危机传播的缺陷以及规制策略研究
3.1网络危机传播缺陷研究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四川《自贡日报》的资深媒体人林琳在《金融经济》上刊文提出,危机事件中的网络传播已经引起了网络媒体信用危机,并认为这种缺陷是“市场失灵”现象:首先,网络媒体报道危机事件时容易出现“网络暴民”现象;其次,网络媒体在危机事件中过度报道容易引起“二次伤害”;再次,网络媒体的虚拟性化使危机传播复杂性加大[11]。
此外,北京师范大学的林丹燕和任雯引用传播学原理中香农―韦弗的“数学传播模式”, 指出“危机传播过程中内外的各种障碍因素会形成对讯息的干扰,这对于社会传播过程来说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中国人民大学的胡白精教授在总结美国学者罗杰斯“大众传播理论” 的基础上,提出的著名的“3F”假设(即危机传播由信息流、影响流、噪音流构成),从“噪音流”的角度提出网络危机传播噪音流的四种呈现形式:1)虚假信息;2)错误信息;3)不良信息;4)偏激信息[12] 。
吉林大学的硕士研究生石颖则从传播学的“把关人”角度进行分析网络危机传播的缺陷,并提出了一些较新颖的观点:首先,网络危机传播中“把关人”作用的弱化;其次,网络传播减少了管理主体的反应时间;再次,危机的网络传播具有群体效应。
还有学者如黄明胜从企业管理的角度出发认识网络危机传播的缺陷,他在《网络媒体的危机管理中》提出了网络传播制造危机的“十大杀手”:转移潮、受气包、英雄欲、泄私愤、恶搞风、攻击传播、反戈一击、文化冲突、谣言惑众以及民族情绪[13]。从消费者的对抗、企业竞争、国际品牌等方面全面分析了网络媒体传播生发的企业危机。
从学者们以传播学、公共管理学的研究视角可以看出,危机事件中的网络传播具有双面性,受危机影响的主体既包括社会公众,也包括企业、组织等。
3.2网络危机传播应对策略研究
很多论文主要探讨那营利性组织面临危机时应该如何进行网络危机传播,一般采取案例研究方式,以描述性研究为主。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我国学者探讨网络危机传播的应对策略时往往以政府和媒体研究为主,对另外一些组织的讨论比较少。
学者张厚远在《危机事件中网络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中,从人文角度提出了一系列研究:他以2008年“汶川”地震和2009年“H1N1”流感报道为例指出,由于网络媒体更具有公共属性,在灾难面前,网络媒介更应该关注普通人的现实生存状态和价值尊严,更多的体现一种理性和责任,不要造成社会恐慌,体现人文关怀的大视野。[14]
四川《西贡日报》的媒体人林琳提出了规制网络危机传播的规制策略:1)完善网络法制建设,提高网络媒体的风险成本;2)网络媒体监督部门加强监管力度和效率;3)公众要提高自己的危机意识和对网络媒体的监督意识;4)提高网络网络媒体在危机事件报道中的社会责任感以及人文关怀。
还有学者专门研究了在网络媒体环境下危机传播如何调整的问题。钱B2007年《新闻知识》上刊文《第二媒介时代下的危机传播模式》指出,在网络时代危机传播具有与传统媒体不同的模式,这个模式的信息源更多的是政府、媒介与公众的互动,是一个双向的信息交流过程,传者与受者的身份界限也变得模糊。还有的学者探讨了手机等新媒体在危机传播中的作用[15] 。
总之,可以看出学者们主要从媒介、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关系方面进行网络危机传播的应对策略研究,强调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
4 网络危机传播中的政府形象研究
史安斌认为,危机公关同样是也是一个国家树立国家形象的良机。在网络危机传播过程中,政府尽管面临治管方面的困境,但同时也获得了一个不可多得的“公关时间段”,政府可以利用这种机会显示其责任[16]。
电子科技大学的杨军和张媛在《重庆工业学报》上刊发的论文《网络环境下政府危机信息管理的新思路》中,认为政府可以利用网络媒体进行信息实时更新,及时最新消息,使公众尽早得到危机事件的最新进展;让受众把握一定的话语权,有助于政府制定更加合理、有效的危机对策,防止危机扩大的同时树立政府良好的外部形象[17]。
还有学者马艺等从形象传播的二维模型――认知度和美誉度对网络危机情境下的政府形象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我国历史上的政府形象传播的认知度呈上升趋势,而美誉度指标则因历史情况不同表现出较大的不稳定性,可以通过二维矩阵模型进行调查,快速找到政府目前的传播区间,分析原因,调整制定政府形象传播措施[18]。
可见,学者们都是从危机管理的主题――政府本身,对政府形象进行分析研究。对于政府来说,危机事件既是其展示责任、树立国家形象的良机,也是严重的挑战。
5 研究现状与结论
危机传播是一个边缘和交叉学科,网络危机传播同样涉及新闻传播学的很多议题。从学者们的论文当中,可以看出我国对于网络危机传播的研究基本上起源于2003年的“非典”之后 ,并且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问题:网络危机传播中的新媒体角色和功能研究;网络危机传播中新媒体、政府与公众的关系研究;网络危机传播的新闻报道观念和报道模式;网络危机传播中的政府形象研究;网络危机传播的应对和管理策略研究等方面。研究成果中鲜见较为成熟的实证和中外对比分析研究,相关理论体系的的建立和方法研究都还处在基础阶段,尤其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已有理论时显得有些生硬,需要建立一套完整并富于针对性的危机传播理论以指导实践。
同时,鉴于高风险社会的来临,本领域以后研究的重点应有一部分放在对具体危机方法的研究上,为危机管理主体提供实用有效的网络危机传播范本。
参考文献
[1]廖为建,李莉.美国现代危机传播研究以及借鉴意义.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8).
[2]刘慧芬.从汶川地震的媒体报道看网络时代的危机传播过程[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9(3).
[3]阮樟琼.危机传播研究关注的主要议题―危机传播研究综述[J].东南传播,2007(11).
[4]胡白精.危机传播管理[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5]石颖.对网络危机传播的基本思考[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4.
[6]金进,洪瑾,郭抗抗.网络媒体在危机报道中的优势与问题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9(3):104-108.
[7]汪晓霞.试析危机传播中网络媒体的功能[J].传媒观察,2008,9.
[8]张光耀,高潇.浅谈网络中危机传播的特点和传播[J].科技信息,2009(1).
[9]来向武,赵战花.利用网络传播进行危机预警的优势与方式[J].今传媒,2010,3.
[10]龚新琼.环境守望――危机传播中大众传媒的核心功能[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11]林琳.网络媒体在危机报道中的缺陷和规制策略[J].金融经济,2009(1).
[12]林丹燕,任雯.噪音流:网络传播时代危机演化的助推器――以2008年中国主要危机事件为例.百科学术沙龙[J],2008.
[13]黄明胜.网络媒体的危机管理[J].国际公关,2008(1).
[14]张厚远.危机事件中网络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J].新闻 界,2009(5).
[15]钱B.第二媒介时代下的危机传播模式[J].新闻知识, 2007.
[16]史安斌.危机传播与新闻[M].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4.
在这一年的工作当中,法律中心在诉讼案件、非诉业务、合同审查、纠纷防范以及制度建设和业务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截至200*年12月1日共办理各类案件138件,其中诉讼案件62件,非诉案件76件;共审查起草各类法律文书185件;共清回欠款140余万元;根据集团实际需要依法出具各类法律建议书和法律意见书52份;根据集团内部“立法”要求代为起草规章制度8份;完成三项集团科研课题,发表业务研究类文章二十余篇;受理集团内外法律咨询数百起。
一、案件总数138,基本与去年持平(去年136),诉讼案件62件(去年58件),略有上升,其中新闻官司17件,经济纠纷增幅较大达到19件,占诉讼案件总数的31%,其中劳动争议案件23起,同比有所增加。非诉案件76起,与去年持平。
案件特点:
1.案件总数及案件分布情况与去年大体一样,以新闻诉讼和经济纠纷和劳动争议为主,总体情况与去年相比没有太大的变化,这也标志着法律工作进入一个平稳发展的阶段;
2.经济纠纷数量增加,表明集团多样化经营的深入发展急需市场准则的介入,但是今年19件经济纠纷案件多为经济欠款引发,类型单一且多为历史性纠纷,因为周期长的原因我方胜诉后往往执行困难,而我方被诉则情况相反。
3.劳动争议案件数量反弹,这说明劳动人事制度仍然存在深层问题需要解决,仅仅通过个案的处理不能全面解决问题。23起案件中1起是物业管理公司所属人员产生的纠纷,1起为新闻大厦所属人员产生的纠纷,其他均为老报业发行公司产生的纠纷,这说明老报业发行公司前期的用工存在较大问题。上述案件除新闻大厦的案件正在处理外,其余的均作了妥善处理。
4.非诉案件成为法律中心工作的半壁江山,非诉业务成倍增长,非诉纠纷和公司改制、注册等业务增多,个案的复杂程度明显上升,很多已经超过诉讼案件。法律咨询成为日常性工作的重要部分,受理集团内外各类法律咨询数百起。表明法律中心的职能已经由简单的处理纠纷转变为纠纷防范和全面服务。
二、合同审查
截止200*年12月1日,共起草、审查合同等各类法律文书185份,比去年同期(150件)增长23.33%,涉及标的额246,286.00(仅限于有标的额的和较易统计的法律文书);涉及分社(记者站)、子报刊、物业管理公司、发行公司、信息产业公司、新闻大厦、办公室、物品采购部、基建处、计财处、审计处等我方送审主体。
特点:
1.在起草、审查法律文书的同时,还积极参与相关的招投标活动以及合同纠纷的和解谈判活动,体现了全面参与的原则,在最大程度上保障了报社(集团)的权益。
2.继去年公布第一批合同示本后,今年又公布了关于知识产权方面的十余份合同示本,对集团各部门、单位规范签订有关合同提供了依据,同时也提高了签约效率。
3.为强化监审力度,我们制定了《收查已审查合同一览表》,在人手有限的情况下,着重对重要部门、重要事项的重要合同进行了跟踪收查。该项工作的开展,保证了《若干规定》的全面实施,开始逐步体现合同审查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三、清债工作
今年清债办的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欠款的移交数量低、债权质量差,费用特别紧张。但经过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回款额达到了140万元,基本完成预定工作任务,减少了报社的损失,对报社相关部门的规范经营起到了促进作用。
四、法律建议和内部立法
记者(以下简称“记”):您能否谈谈求学的经历,包括上大学之前当兵的经历?
齐树洁(以下简称“齐”):我高中就读于泉州一中。读高中期间,1972年11月征兵时报名参军,应征入伍,自称“投笔从戎”。那时从厦门出发,坐了10天9夜的军用列车到乌鲁木齐,分配在新疆军区某部队服役。1978年4月退伍,退伍后三个月,便参加当年的高考。当时报考的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结果却被法律系录取。后来才得知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是人民大学在期间合并过来的。“”结束后,人民大学要复办。我如果被新闻专业录取,那么就应该到人民大学读书。由于法律专业当时属于绝密专业,北大招生的老师认为我政治条件好,于是便把我调剂到法律系。
记:部队的生活对您影响也很大吧?
齐:在部队的五年是十分艰苦的,现在想来如果没有当初在部队的艰苦锻炼,就不可能有现在的成就。部队里强调的是对意志力的训练,不论什么样的天气,每天早上起来进行体能训练。冬天里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的严寒,在野外爬冰卧雪一整天是常有的事,很多人嘴巴都冻歪了。有时连续一个月不洗澡,一两个月没有青菜吃。现在想想当时的艰苦生活,能够在戈壁滩上坚持五年多,完全依靠坚强意志和青春热血。
记: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您是如何坚持学习的?
齐:我一直坚持写日记,坚持学英语。当时我担任连队革命军人委员会的宣传委员,每天熄灯以后,以编黑板报的名义坚持学习一小时。主要是背一本英文字典,虽然那本字典里面就只有5000个单词,但我反复背诵,直到滚瓜烂熟的地步。我一个人苦读英语,战友们觉得很好笑。但是我还是坚持学,认为以后一定有机会用得上。因为在部队期间坚持自学,当兵五年,我觉得知识量扩大了很多。
记:您那届那么多出色的老师和同学,谁对您影响比较大,或者印象比较深刻?
齐: 当年北京大学有很多传统是很好的。比如各系教师会到宿舍和学生谈话,了解学习生活上的困难与烦恼。梁西教授曾到我宿舍和我谈话,我告诉他说我喜欢中文,对法律不感兴趣。他鼓励我说,你喜欢中文读法律也是大有作为的,法律是综合性学科,文学能够对你学习法律有很大的助益。他当年的那番话使我非常感动,很受鼓舞。还有件事情,我由于部队锻炼的因素,冬天床上就只铺了一张草席。学校的后勤部门来巡视,发现这个同学很异常,这么冷的天怎么只铺一层草席呢?我当时不在宿舍。同学就开玩笑说这个同学家里很穷,买不起褥子。于是后勤部门就给我做了一床草垫铺在上面。我得知后很感动。一些很小的细节能够体现一个大学最内在的精髓。我工作以后,有了自己的学生以后,北大的很多传统我都继承发扬了下来。比如,我坚持给自己的学生送贺卡,鼓励他们努力学习,送了二十多年,始终没有间断。
记:您到厦门大学就开始从事民事诉讼法领域的教学和研究了吗?
齐:我来厦门大学时,法律系还没有开设民事诉讼法课,我是第一个讲这门课的教师。但我将民事诉讼法作为教学和研究方向完全是出于偶然的。1983年2月,我到司法部办的全国民事诉讼法师资进修班进修了一个学期,回来后上课,教当时厦门大学法律系复办后的第一届学生(1980级)。现在我成为厦大法学院资历最老的在职教师了。
“我觉得研究民事诉讼法不能拘束于诉讼制度本身,要跳出诉讼法来研究,就像那句古诗说的――功夫在诗外。如果研究什么就关注什么容易导致视野不开阔,领域很狭窄。”
记:您觉得在您的专业领域内有什么样的基本观点?
齐:我觉得研究民事诉讼法不能局限于诉讼制度本身,要跳出诉讼法研究诉讼法,就像有句古诗说的――功夫在诗外。视野要开阔,如果研究什么就只关注什么,就很容易导致视野不开阔,领域很狭窄。我这几年的研究覆盖了大量民事诉讼制度以外的制度,如调解、仲裁、执行等。我的研究特点是注重实践,组织学生每年至少进行两次调研,调研后组织学生写书。这些书出版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2002年出版的《英国证据法》。英国文化委员会和英国大使馆还专门发来贺信庆祝该书的出版。
按照高校的学术评估机制,学校看中的是写文章,。虽然我出了很多书,但是由于个人发表的论文比较少,影响到了我现在的教授级别。组织学生写书虽然并不迎合当今的学术评估机制,但我认为还是很有意义的。
记:通过这些年的研究,您如何评价中国当下司法制度的改革?
齐:现在很多学者对西方了解多,对中国国情了解得少。包括高层的决策人士,他们很少在基层生活过,不了解百姓的生活状况,也不了解百姓的想法。总结前段的司法改革,我认为确实有些措施脱离国情、脱离民众、脱离法律。比如,最典型的是证据制度改革,举证时限、对抗制、证据交换等,这些制度在西方社会可以运作,在中国运作却没有土壤。
我认为,司法改革应该立足本国国情,借鉴外国经验,并且要节约司法资源,发展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近几年来,我做了很多工作是关于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的。2004年-2005年,我作为厦门市立法顾问,参与制定厦门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完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决定。这个决定是中国第一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ADR)的地方立法。这是一种地方性立法开创性的表现,为全国很多地区提供了样本。
记:当下,我国很多法院将调解作为一种指标,强调调解优先,您对此有何看法?
齐:在社会转型期间,各种纠纷数量激增的情况下,在短时间内将调解优先作为一种法院的司法政策,是一种权宜之计。你可以到东莞看看,这个小地方一年七八万个案件,只有几百个法官,有的法官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一年要审理1000多个案件。在法官数量有限的情况下,若不采取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不强调调解,不强调依靠诉讼外机制和社会力量来协助解决纠纷,法院就无法承受案件压力,纠纷就无法及时得到解决。不仅是在中国,在英国与美国也强调尽可能地避免诉讼。1995年英国的司法改革提出,在纠纷发生后,应尽可能避免诉讼。
记:诉讼对法治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西方成熟的法治国家,已经经历过了一个法治成熟的过程。而在中国强调尽量减少诉讼是否不大合适?
齐:很多人持这种观点。但从现阶段中国的情况来看,要建立一个完整的司法制度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基层社会,西方的这套制度在中国无法适应,无法正常运作。任何一个制度的引进都要经历一个本土化的过程,不能机械地移植。中国受很多现实情况的制约,不具备推行现代司法制度的条件。我们没有“三权分立”,也没有“司法独立”,怎么能推行西方式的现代司法制度呢?尽管法律规定要法官独立审判,但我们现在法院有审委会制度,有党政的领导,有政法委的协调,法官不可能真正做到独立审判。
“现代司法制度是否就是西方引进的那一套制度,而中国一些传统的制度就一定要抛弃呢?现在看来则不是这样的,很多风俗习惯有其合理性的一面,我们也要尊重,不能简单非此即彼地评价其就是落后的、违法的。”
记:您认为当前中国司法改革的出路在哪里?
齐:我写过很多这方面的文章。我比较强调全局性、整体性,并且还要注重配套措施建设。我们现在缺乏一个司法改革法,缺乏一个全国统一的司法改革机构。国家应该授权一个统一的机关来进行全国的司法改革,应该建立一个全国司法改革委员会,公布统一的司法改革纲领。目前的司法改革缺乏民众的参与与支持,司法改革方案总是脱离群众。我认为所有的改革方案应当在网上,鼓励民众参与讨论并征求民众的意见。在研究论证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民众的意见。
记:如果一些建议违背了法治的基本理念并且呼声很高的情况下,我们司法改革应该要怎样做呢?
齐:以香港为例,2000年开始实行民事司法改革,成立领导小组,并在网上各种资讯文件。在它改革之前,英国已经改革了,如果香港模仿英国进行改革那不是更简便?可是香港没有这样做,而是不断坚持听取民众意见,充分了解民情,民众反对的就不做。从2000年一直到2009年4月才正式推行新的司法改革方案,那么长时间有条不紊地推行,让民众能够慢慢接受、认同。我们习惯于在很小范围内开几个座谈会就代替民情民意,民众无法看到司法改革的纲要,不知道我们司法改革的目标和各个阶段目标是什么。司法改革一定要跳出诉讼制度的局限,宏观地考虑,周密地部署,否则没法解决如此众多复杂的问题。
记:河南省高院走进农村很大原因是案件量不大,如果换成厦门的思明区法院,法官走向基层,案件就有可能办不过来,这样会不会造成司法体制的二元化?
齐:比如,外国的很多简易法院或初级法院相当于我们农村的派出法庭,他们的法官不需大学本科毕业,不需要通过司法考试,法官是本地人,熟悉本地的风俗习惯。通过这几年调查发现,很多基层法官告诉我,去民间调解纠纷,用当地方言讲情理,讲风俗习惯,当事人可以接受,效果比较好。相反地,如果用普通话讲法律,他们会抵触。用方言讲情理与风俗习惯的就是本地土生土长的法官,他们不是院校毕业的,他们用情理解决纠纷却处理得更好,这就是现在基层司法的现状。农村的司法应与城市的有所不同,对农村司法队伍的建设应该从实际出发。
记:当前,我国法院设立了一些上访部门,很多当事人在判决后通过上访途径来解决问题,您怎么看待这一现象呢?
齐:这是社会转型时期的现象,也是中国政治体制所决定的。这一问题短期内无法解决。民众比较相信党政机关,他们去党政机关申诉,要求法院改判处理,这样造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在当前可看作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一种环节,它也可以解决一部分纠纷,但它对司法权威产生了损害。目前法院待解决的很多纠纷,是法院没能力解决,又被迫通过审判的形式去解决的问题。比如征地拆迁问题,这是政府行为,法院受制于政府,老百姓不能接受法院的判决就通过的途径大量上访。
我这几年做了大量调研,这期间有些观念也在转变。以2001年为例,当时一直在强调建立现代司法制度。那么,现代司法制度是否就是西方引进的那一套制度,而中国一些传统的制度就一定要抛弃呢?现在看来则不是这样的,很多风俗习惯有其合理性的一面,我们也要尊重,不能简单非此即彼地评价其就是落后的、违法的。
“如果大家都只考虑个人利益,国家很难发展,国家要强盛,一定要有一批人愿意为她做出牺牲,不计较个人得失。”
记:您认为现在学术界是否存在浮躁的情况?
齐:总体上来说,1990年代末大学扩招以后,学生整体素质在下降。另外,大学新校区的建设也阻塞了学生与老师的交流,学习完全靠学生的自觉,缺乏老师的引导。这两个因素是导致整个高校教育质量严重下降的主要原因。
学术总体上是浮躁的,很少有学者能够真正走入社会去调查问题、研究问题,现在的学术研究现状要求我们要有牺牲与奉献精神。如果大家都只考虑个人利益,国家很难发展,一个国家一定要有一批人愿意为国家的事业做出牺牲,不去计较个人得失。
记:在您看来,学术界当前的情况是否由于评估体系造成的?
齐:是的,很多评估体系是行政性的评估体系而非学术性的评估。每年的高校评估要花许多时间,很多学者为了拿到课题就去造假,就去“找关系”,为了课题而研究,而非为了问题而研究。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没有那么多评估体制;抗战时期,在那么艰苦的环境反而培养出了大批杰出人才,培养出来了那么多的大师。
记:您觉得当今中国学术研究的自由程度如何?
齐:总的来看,我认为还是自由的。我组织编写《美国司法制度》,对美国宪法和司法制度进行评价,研究都还是很自由的,只是有些底线不可触动。比如维护宪法和党的领导,这是学术研究的前提。外国的律师、法官也有自己的底线。他们的法官、律师职业道德的第一条就是要拥护宪法。法官、律师都必须宣誓捍卫宪法和法律,不能反对宪法,不能批判宪法。
记:您对现在的青年学子有哪些建议?
齐:青年学子要立志为国家做贡献,要树立奉献精神,要做出大成就一定要有牺牲精神。法学院的学生要有开阔的视野,广泛阅读,不能只看法律的书,要大量阅读历史、哲学、经济、社会学等人文、社会学科的书籍。同时,不能只满足于理论的学习,还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齐树洁:
河北武安人。厦门大学法学院教授、司法改革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民事诉讼法、外国民商法、证据法、仲裁法、司法改革的教学及研究。曾被评为厦门大学教书育人优秀教师,厦门大学教学名师,厦门市劳动模范,厦门市优秀律师,全国优秀仲裁员。现为中国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东南司法评论》主编,《司法改革论评》主编,《仲裁研究》学术顾问。
主要著作及论文:
*市首届安全生产知识竞赛活动从全员参与、逐级选拔,历经八个月的时间,到现在完成了全部赛程。值此竞赛活动闭幕之际,我谨代表市政府、市安委会对此次活动取得圆满成功、对各参赛队伍和选手所取得的优异成绩表示热烈的祝贺!同时,向为圆满完成比赛任务付出辛勤劳动的工作人员、评委以及新闻界的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这次竞赛活动,各支参赛代表队和选手以其过硬的专业知识和一流的职业素质,向全市人民充分展示了安全生产工作者良好的精神风貌。我相信,通过这次竞赛活动,一定会在全市各级干部职工、广大从业人员中进一步掀起学习安全知识、提高安全意识的热潮,并带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安全文化氛围,有利于增强全民的安全意识,推动广大干部职工由“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我会安全”的观念转变,在全社会营造出“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良好氛围。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一直把其作为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切实抓紧抓实抓好。特别是今年,进一步加大了宣传教育投入力度,建立完善了培训网络,在全市深入组织开展了安全生产月暨安全生产大型电视专题采访活动、安全生产知识竞赛、“安全理论”论文征集、安全文化进校园、事故展览进企业等多项宣传活动,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安全生产,预防为主,教育为先。抓好安全生产工作,首先要把安全文化搞上去,要以先进的安全文化引导人、教育人、鼓舞人,进一步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全意识,增强全民的安全防范能力,为全市经济社会的快速稳定发展提供良好的安全环境。具体讲,要突出抓好以下工作:
一要以“安全生产月”、安全知识竞赛和安全进工厂、进社区、进校园等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为载体,加强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增强全民的安全法制观念,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要紧紧围绕国家、省、市的安全生产重点工作,加大安全生产工作的宣传报道力度,及时报道好的经验,曝光反面典型,推动各项安全生产工作举措的全面落实。
三要以落实《十一五安全文化建设纲要》为切入点,全面推动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着重从安全理念、管理制度、技术手段等方面入手,着力提高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努力创建本质安全型企业。
四要充分发挥电台、电视台和报纸等主流媒体作用,紧紧围绕社会关注、群众关心的安全生产问题,加强新闻媒体的宣传力度,有针对性的开展新闻报道工作,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形成全面关注、关爱安全的良好氛围。
五要从提高从业人员安全素质入手,进一步加大安全教育投入,加强培训机构建设,增强师资力量,强化教学手段,创新教育方式,丰富培训内容,特别要加强对企业“三项制度”的培训,引导职工自觉遵章守纪,遵守操作规程,自觉抵制和纠正“三违”现象,争当安全生产标兵。
【关键词】马克思 新闻自由 媒体 民生新闻 取向
近些年来,“民生新闻”类的电视栏目活跃于各省市电视台荧屏,并获得了较好的收视率和社会效益。本文主要从马克思新闻自由思想出发,解读民生新闻以受众为本位的节目理念、地域文化资源的发掘、组合式传播方式等新闻操作取向。
一、鲜明的节目理念:做普通百姓的知心人
马克思在《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一文中第一次谈到自由报刊理论。他以对真理的认识和把握为基点表达了自己的出版自由的思想。马克思在《莱茵报》工作期间,一直具有自由民主主义思想,反对当时德国的封建专制主义,在当时撰写了一系列针砭时弊的政论文章,其中最为重要的理论成就,就在于新闻出版自由。马克思的这些政论文章,直接关注当时德国的现实,关注弱势群体的生活,并且针对新闻出版自由这一问题在学理上给予充分地论证。同时他认为新闻出版自由是报刊人民性的体现。
马克思认为对报刊的合理性的态度要从反映大多数民众的普遍利益出发,不应该从代表少数特权等级的私人利益出发。报刊应该是体现人民理性,报刊应当报道人民群众所关心的社会事务,多反映人民群众的疾苦,多表达一些他们的意愿。真正的报刊应该“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①通过报道事实让大众获得启发和教育,从而使得人们能够认识客观世界, 并且能够通过报道事实揭示社会问题和人民真实的诉求。书报检查令导致报刊完全在政府的意志下运行,报刊只是少数权贵的工具。报刊成为上流特权阶层的出版物,从而丧失了报刊的人民性,它们所报道的内容只是官方所需要的,与广大人民的生活距离遥远。
中国电视新闻节目理念的民生化走向更多的体现马克思新闻自由思想中的“人民性”,随之不断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民生元素的不断强化。民生新闻不同于传统新闻,但又具备时政新闻和社会新闻的双重特性。②由于其关注普通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及其所想所感,而深受观众的喜爱。可以说,贴近性一直是新闻媒体努力的目标和具体方向,电视民生新闻拍摄角度的平视化,采访语式的平民化,以及对民众疾苦感同身受的评点立场,让观众有亲切感。比如《南京零距离》中的主持人孟非,被观众称作“市民的儿子”,因为他不仅走进了民众的日常生活,而且对于老百姓的生活遭遇与冷暖辛酸感同身受,对于的社会现象经常有大胆地抨击。电视民生新闻贴近民众,确立了具有地方特色和平民化色彩的公共表达场域的地位。
电视民生新闻最早从电视动态新闻中的社会新闻演变而来,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演化为都市新闻,之后又与都市新闻中的经济、财经、法制、娱乐等新闻题材相分离,逐渐成为具有独自特征的新闻类别。③民生新闻典型的代表有成都电视台的《今晚800》,北京电视台的《第七日》、《北京特快》等。2002年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推出的《南京零距离》,开创了大时段城市民生电视新闻节目的先河,具有民生新闻发展里程碑的意义。后来南京地区陆续开播了《直播南京》、《绝对现场》、《法治现场》、《标点》、《服务到家》、《1860新闻眼》等民生新闻栏目。由此形成了城市新闻现象,以本地区大时段直播或“准直播”为特征、以关注本土化市民生活形态为主体内容。在大众文化消费中,由于这些电视新闻题材趋向市民生活,能以市民的眼光透视大众的生活,用百姓的语言表达百姓关心的事情,轻松活泼,因此受到观众的喜爱。
二、发挥强大的地域优势:区域文化资源的发掘利用
电视民生新闻在演进的过程中,对新闻场景的选择偏爱能展示当地风土人情的,注重对文化资源进行历史性开掘,尤其是当地的地理环境、经济状况、民俗风情。比如《1860新闻眼》,制作了八集寻访南京老地名的节目:《乌衣巷》、《桃叶渡》、《三条营》、《白鹭洲》、《利济巷》、《石头城》等,由老南京人的叙述和丰富的史料画面展现风土人情,不仅具有历史厚度,而且具有地域文化价值。以此来寻访南京老地名、重拾南京人的地名情结为由。纵观地区媒介市场,“民生新闻”占有一定的市场空间。《拉呱》是齐鲁电视台的方言民生新闻栏目,它将受众目标定位于本方言区的观众,选择走“小众化”、“窄播”的道路,它以本地居民为主,用乡音土语进行交流,节目富有生活气息,很自然的当地居民成为其忠实的观众,从传播学角度来看是大众传播向人际传播的转化,在传播过程中,物理距离和心理距离比其他类似节目占有优势,更容易被百姓所接受。这些民生新闻栏目获得了较好的收视率,而且在百姓生活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民生新闻具有实用性的功能,这是它最显著、最重要的特点。帮助普通老百姓解决衣食住行方面的实际困难,对人民群众的生活给予指导,以至于一些老百姓会有“有困难,找媒体”的想法。2006 年辽宁电视台生活频道的《生活导报》栏目,提出了“民生服务”的概念,强调在民生新闻大行其道的电视竞争中,走出自己独特的服务于百姓生活的特殊概念。突出节目的实用性,形成全方位服务百姓生活,做实事,实帮忙,赋予节目服务以便更好地符合频道定位。强调泛服务化理念,对发生在百姓生活中的民生事件进行深加工。比如:对居民家的漏水事件并不仅仅简单报道事件现象,而是通过与相关部门协调,帮忙到底。同时总结相关经验进行生活提示,如造成漏水的普遍原因、责任划分、解决方式、相关部门联系电话等内容丰富节目内涵。《生活导报》坚守生活服务的阵地,每天保持2/3 的内容为“有求必应”、“帮忙服务”,不脱离百姓生活,不追求“新奇特”、“爆冷门”。
民生新闻栏目选择的报道题材,都是发生在老百姓中的事情,能与广大群众产生共鸣。例如贵州电视台20001年1月23日推出的大型公益栏目《温暖行动――农民工我的兄弟姐妹》,用讲故事的方式进行报道,讲述农民工群体的打工故事,展现他们积极、健康、励志、向上的新形象,对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农民工、帮助农民工、支持农民工的良好舆论氛围起到了重要作用。栏目在新闻的处理上注重对情节、细节的展现,营造现场气氛,让观众有现场感。从而在心理上拉近和普通受众的距离,强化了新闻传播的效果。
三、组合式传播方式:主持人说新闻+受众参与
民生新闻在其发展过程中主要以平民为受众对象,以平民视角传播信息,注重受众参与,深得受众喜爱与信任。特别是民生新闻采用了电视节目主持人“说新闻”的报道方式。而这种独特的“说新闻”的方式深入到了观众的灵魂深处,主持人的魅力不仅仅在于主持人的亲和力,而且还在于其独特的新闻评点。此外民生新闻在传播上采用多种互动形式,增强了节目的互动性。多数媒体采取了媒体与受众互动的节目形式,比如观众提供新闻,观众自拍新闻,受众通过电话或手机短信发表意见等等。这些互动形式打破了广电节目制作播出的神秘感,把受众置于与媒体同等的地位上,增强了受众的参与性。
主持人说新闻的播报方式给观众带来亲切感,潜意识的拉近了主持人与观众的距离。再加上受众参与的节目形式,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下民生新闻很容易获得观众的信任。“平民视角”是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理念定位,主持人在传播过程中的“拟人际传播”状态,以“朋友”的平等关系与观众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从而形成具有贴近性的传播特性。所以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真诚、平等的表达,可以获得观众心理上的认同,从而为民生新闻节目树立起“亲民形象”。
与陕西的《都市快报》、江苏的《南京零距离》等民生类新闻节目相比较来看,山东的《拉呱》节目形式特别,节目使用方言口语说新闻,新闻节目表现生动、浅显、形象,节目内容容易被观众所接受。而节目运用曲艺形式来展示新闻,成为――种电视新闻形态。新闻节目运用曲艺,使节目锦上添花,用方言表达新闻内容,观众会收到语意同到,亲近自然的直接效果。《拉呱》节目有别于传统的新闻模式,打造了一个方言曲艺式新闻模式的品牌,有曲艺的本质,又有新闻的生命――“新鲜”。新闻具有严肃性,而曲艺具有诙谐、轻松的特点,《拉呱》这种“曲艺式新闻”,将新闻与曲艺嫁接起来,在节目中广泛运用快板、评书、相声等观众喜爱的曲艺形式,融入娱乐性、趣味性,节目的看点增多,观众对节目的期望值较高。
延续马克思新闻自由思想的“人民报刊”思想精华,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以受众的镜头、受众的视角,通过真实展现、个性叙述、精辟点评的方式,反映了民众心声、引导了百姓生活。在这样的构架下,电视民生新闻节目打破了传统新闻说教的传播模式,以其平民视角与观众进行平等交流,反映普通人平常生活的“民生内容”,通过“平民化诠释”和“本色化点评”,达到凸显社会人文关怀、引导主流价值观念的目的。■
参考文献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6
②李娟,《打好民生新闻这张牌》,《新闻窗》,2008(1)
③石长顺、金珠,《民生新闻的演进及湖北经视实践》,《中国记者》,2011(1)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和决策部署,以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年”、“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强化年”活动为主线,围绕安全生产“三项行动”、“三项建设”以及2010年安全生产各项目标任务,创新形式,创新内容,创新手段,加大力度,宣传安全法规,普及安全知识,强化全民安全意识,推进安全文化建设,规范安全行为,为促进全市安全生产形势的进一步稳定好转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为促进社会平安和谐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重点任务
1、继续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行动。总结2009年安全生产宣传工作,周密部署2010年宣传工作,印发《2010年市安全生产宣传工作意见》,全面深入推进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各项活动。
2、精心筹划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将“安全生产月”分为四周,每周明确一个宣传教育重点,做到城乡联动、部门联动和媒体联动,确保宣传活动取得实效。继续联合工会、团委开展“安康杯竞赛”、“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创建活动。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凸显灵活多样的宣传形式,积极倡导安全生产和安全生活方式,实现全社会广泛关注安全,共同参与安全的态势。
3、扎实组织开展送安全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进乡村、进学校、进工地的“六进”活动。深入基层,积极开展送安全宣传进企业、进乡村,送安全提醒进机关、社区,送安全教育进学校、进工地等活动,通过举办安全文艺活动、开展安全教育讲座、播放安全宣传教育片、举行演讲比赛、论文征集评比、开展案例警示教育、开展安全知识竞赛、发放安全宣传资料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寓教于乐,将党和政府在安全生产方面采取的一系列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政策措施,传达贯彻到基层、企业,强化全民的安全法制观念和安全责任意识。
4、切实加强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宣传和应急知识普及。以广大企业、职工和社会公众为对象,通过有效途径,大力宣传贯彻党和国家安全生产一系列方针、政策、法规、决策,宣传安全发展的理念,重点做好《安全生产法》、《省安全生产条例》、《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和《市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规定》等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学习、宣传、教育和普及,扩大宣传覆盖面,提高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普及率,不断增强企业遵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自觉性,进一步营造全社会“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氛围。加强对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处置、突发事件应对常识的宣传,着力加强对重大危险源周边群众的安全教育,普及群众性预防、避险、应急、自救、互救、减灾等应急防护知识,提高生产经营单位及广大人民群众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5、抓好重大活动和重要时段的宣传。突出宣传“安全生产年”、“三项行动”、“三项建设”、“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强化年”等活动,使广大干部、职工、群众深刻认识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意义。做好节日期间、季节性的宣传活动,结合“五一”、“十一”、“两会”重要时段以及季节性安全突出问题,进行安全生产防范工作和措施的宣传,确保节日期间和重要时节的安全生产。
6、加强媒体宣传和舆论引导。加强与媒体的沟通合作,通过召开专题报道、深度报道、系列报道、跟踪报道,加强正面宣传,形成强力拉动的宣传效应,全面提升安全生产宣传工作水平。充分发挥主流媒体作用,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围绕社会关注、群众关心的安全生产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舆论引导,加快形成新闻媒体、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安全生产舆论监督网络。结合安全检查、督查和事故查处,搞好安全警示教育,对有法不依、安全隐患严重、管理不善或事故频发的典型,通过新闻媒体曝光。
7、继续开展安全生产诚信企业创建活动。积极组织参加省安全生产诚信企业、“2010年度市安全生产诚信企业”等创建活动。继续巩固现有工作成果,组织宣传发动,提高广大企业参与安全生产诚信企业创建的积极性,让“安全承诺、安全诚信、安全理念”深入人心,培育、评选、表彰一批安全生产信誉良好、成绩显著、社会责任感强的企业,为全市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实现本质安全起到示范带头作用,打牢全市安全生产工作的基础。
8、开展安全生产论文征集评选活动。突出安全生产工作的热点、难点,探讨深层次规律性问题,积极组织各级领导、企业、安全管理人员和广大职工群众广泛参与安全论文征集活动,推动安全生产理论和实践研究,用安全文化来促进政府安全监管责任、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落实,激发职工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内在动力。
9、广泛宣传安全生产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积极推出安全生产监管监察和安全生产一线的先进典型和事迹,让社会更多地了解安全生产监管监察和安全生产工作者对社会所做的贡献和崇高的职业精神,营造全社会重视、支持、参与安全生产的良好氛围。积极发现总结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先进经验和有效做法,并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交流、借鉴和推广,努力培育一批安全生产先进典型,充分发挥示范带头、典型引路作用,带动广大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工作共同提高。
10、加大安全生产信息宣传力度。加强与主流媒体沟通、协调,踊跃向《中国安全生产报》等报纸、刊物,以及国家、省、和我市安全生产网站投稿,把安全监管新动向、有效做法、取得的成效及时,不断扩大安全生产工作的社会影响力。
三、工作要求
l、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做好安全生产宣传工作是预防和减少安全生产事故的一项治本之策。要切实把安全生产宣传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强化领导,明确分管领导和专门人员具体负责,落实责任,全力推进。
教师表彰大会新闻稿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师表彰大会新闻稿,希望对您帮助,上公文站,发现学习。
教师表彰大会新闻稿一9月9日晚7点,教师节来临之际,管理与经济学院在第一报告厅举行了第一届我最喜爱的老师评选表彰大会。参加大会的有:xx水利水电大学副校长解伟、教务处处长刘法贵、校团委书记李尚可、管经学院院长王延荣、管经学院党委书记王笃波、管经学院副院长何楠、管经学院副院长李纲、管经学院党委副书记范功伟和管经学院的各位老师及200多名学院学生代表等。主持人由管经学院团委书记吴菲菲老师担任,大会以新颖的访谈形式展开。
大会由一段视频切入主题,第一组的三位老师是:让同学们由不懂到懂的王洁方老师、三尺方寸,演绎人生的刘艳丽老师和传授学生做好人、做好事、做出最好的自己理念的祁丽霞老师。访谈开始,祁丽霞老师对专业教育理念提出了自己的思考。要传递同学们学以致用的理念,培养同学们综合运用、知行合一的能力。在面临毕业选择时,要针对个体差异性,必要时可以采用科学化的手段来选择自己未来的去向。不盲从,不跟从,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面对课堂氛围应该轻松活泼还是严谨踏实的的问题,刘艳丽老师会用案例的方式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但无论如何,也不会与教学目标背道而驰,都是为了教学目标服务。王洁方老师以例子的方式讲述了算例、案例与实践的区别,轻松与严谨都是不可缺少的,内容更加重要。
接着,是第二组老师。针对吴菲菲老师怎样将学到的知识去运用的问题,良师益友的林桢老师谈了自己的改革初衷,将课前演讲引进课堂。那些看似无用的东西,或许正是多年后有用的东西。所以我们都要做到与时俱进,培养自我控制能力,厚积薄发。及时发现问题,分析产生原因,然后培养解决能力。 热爱教室职业的周培红老师认为知识要巧用,时代不同,他人传授的经验也未必有可取之处。要怀着一颗包容心去倾听、观察,找到自己受用的东西。师生互动阶段,有同学问林桢老师大学生应有的素质是什么,她觉得大学生应当培养自己的综合实力,成为复合型人才。一名同学问周培红老师的问题颇为有趣,您到底有多少资产,然而周培红老师答道她的资产就像水源一样,是个无底洞,是递增源源不断的,因为她拥有人力、物力、体力等条件,这是最宝贵的财富。吴菲菲老师也说到因为我们的学生有着无限的可能性,所以我拥有的财富是巨大的。因出差没能来到现场的黄伟老师在视频中也告诉了同学们为什么学习、要学习什么、老师要教学生什么、如何在大学里学习、大学的出路在哪,金钱是买不到幸福的,做幸福快乐的是会给人带来成功。
教师表彰大会新闻稿二9月xx日下午,我校北师大xx附属学校、北师大xx附属幼儿园庆祝第26个教师节暨 20xx年春季学期教职工工作表彰大会在学校阶梯教室隆重举行。
大会在雄壮的国歌和校歌声中拉开帷幕,由胡胜主任、张永飞、李楠、刘珊四位老师主持。主持人首先向大家介绍了与会的光耀集团总裁助理兼深中原物业公司总经理房云峻先生、法制副校长赖书灵先生、家长代表、教职工代表和学校全体校级领导。
温主任宣读了《北师大xx附属学校关于对20xx--20xx学年度第二学期教职工工作进行表彰的决定》,共评出了小学组模范教师金钟奖、优秀班主任园丁奖、优秀中层干部、优秀基层干部、师德标兵奖、优秀科任教师奖、优秀员工奖、优秀生活指导教师奖、校园文化建设先进个人奖、学校品牌推广奖、开拓奉献奖、班主任特色工作奖一二三等奖、教育教学创新奖一二三等奖、优秀教学论文一等奖等十三个奖项;也评出了幼儿园模范教师、师德标兵、优秀班主任、优秀配班老师、优秀生活老师、优秀特色教师、优秀年级组长、优秀员工、阳光教师等奖项,并进行了隆重的颁奖典礼,获得荣誉老师上台领取证书,并与颁奖领导、教职工代表一起合影留念。
颁奖结束后,优秀教师代表俞景福老师和家长代表李菊香女士分别上台发言。之后,谢承志校长发表了重要讲话,在讲话中谢校长首先向一年来辛勤劳动的全体教职员工致以节日的敬意和感谢,向获奖的老师表示祝贺并号召全校教职工向他们学习,努力进取创造更佳的业绩,还向全体教职工提出了新学期的希望和要求。
整个活动隆重而热烈,于五点三十分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结束。
【论文摘要】县级审计机关在领导体制、审计环境等方面和审计署不尽相同,及时研究地方预算执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阐述了县机关审计公告制度现状,分析其存在相关问题,并基于公告制度,提出了完善措施。
审计结果公告制度作为推进民主与法治的有效工具,大的方面来讲,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改变了国家审计机构和外部之间的沟通模式,将审计监督机制与舆论监督机制相结合,对国家权力形成强有力的制约,小的方面来讲,对县级机关形成廉洁高效的政府,具有重要作用。然而,从小的方面来说,县级机关审计公告制度,确实存在不少相关问题,完善县机关审计公告制度,已经势在必行。
1 县机关审计公告制度现状
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引入是我国政府信息公开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执行公共管理职能、提供公共服务的部门中,审计是发挥监督作用的主要部门,审计结果公告制度为公众了解政府使用公共资源的效果、效率提供途径,使政府信息对称化,并接受公众和舆论的监督。在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服务型政府的过程中,公众是否满意政府的公共管理行为和由此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是决定政府能否取得公众信任的关键因素。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无疑是披露政府公共管理的社会、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它将政府“置于阳光之下”,在较大程度上减少腐败和浪费。而在县级机关审计公告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也颇为复杂。
许多地方审计相关的负责人认为目前与审计结果公告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当前经济领域中的违法违纪行为还相当普遍,有的问题甚至还非常严重,社会公众的评价和监督还不够理性等。将审计结果向社会公众公布,担心引起群众的不满,甚至产生负面影响,给政府工作和审计工作造成被动。再者,审计公告是把“双刃剑”,对审计工作质量和审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些县级审计机关由于畏惧审计结果公告增加审计风险,影响审计机关的声誉和社会形象,不希望审计结果对外公告。
县级审计机关实行本级政府和上级审计机关双重领导体制,人财物受本级政府和本级权力部门的管辖,审计管辖的范围相对狭窄,公告的内容与本级的部门和单位相关性强,产生的关注度高,市县一级的被审计单位负责人普遍认为审计结果公告会对自己产生负面影响,宁可接受处罚,也不愿审计机关对外公布审计结果。而县级审计机关担心公告审计结果后,影响与这些部门和单位之间的关系,在法律、法规以及上级没有严格要求的情况下,往往不愿主动公布预算执行审计结果。
2 县机关审计公告制度完善措施
2.1 结合审计结果公告制度与审计问责制度
将问责审计结合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是县级机关审计发展必要手段。以前某县级机关审计某单位时,也许开始的时候,被审计单位怕审计,随后就“无所畏惧”了。审计的威慑力显得不够,为什么?被审计单位往往不怕经济处罚,怕的是将审计结果曝光,因此我们才强调审计结果的公告制度。但现在好多被审计单位也不怕了,包括一些国家部委,曝光就曝光,也无所谓了。所以公告制度也不能彻底解决问题。要彻底解决问题,就要将审计结果落到实处,追究责任,推行问责制度。即被审计单位的问题被发现后,要承担多大的责任,必须加以认定。最后追究责任,包括经济处罚、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
2.2 有力补充审计结果公告制度
建立内容完整、程序科学、方法有效的审计公告制度,是确保审计公告制度真正发挥效用的前提。上级审计机关应尽快制订地方预算执行审计结果公告操作指南,对地方预算执行审计结果公告的指导思想、主体、内容、程序、方式、责任追究等作出具体的规定,使地方预算执行审计结果公告纳人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强化考核和引导,消除畏难情绪。县级审计机关应加强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使审计结果公告后的成果和公众的意见被相关部门充分借鉴和利用,从而提高审计结果公告效果。
2.3 正确选择审计结果公告方式
一般来讲,县级机关不同种类的审计结果所选择的公告方式应有所区别,不同审计项目情况的公告更要注意研究公告的方式,以期达到最佳的公告效果。(1)对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审计事项,即涉及社会公益方面和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的审计事项,应当选择本级政府网站政府公报、新闻媒体、新闻会等大众媒体上予以公告。如社会捐款的审计、救灾救济资金的审计经济适用房分配情况的审计、国有企业改制情况的审计等。(2)对有些涉及政府部门的问题,对外公布可能造成一定社会负面影响,但又必须引起重视、迅速解决的问题,可以选择政府组织召开的规格较高、规模较大的会议上进行通报,或在人大常委会和人民代表中公开等。如有些专款的调整使用,招待费超标等,确有客观原因,这些问题如果在群众中公布只能增加社会上的负面影响,丝毫无助于问题的解决。但在上述重要会议上通报情况,会引起与会者的高度重视,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3)对有些审计事项仅为被审计单位内部职工所关心,可以选择召开被审计单位职工大会或在被审计单位公告栏公布的方式予以公布。
3 结语
审计结果公告制度作为推进民主与法治的有效工具,是国家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具体体现。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改变了国家审计机构和外部之间的沟通模式,将审计监督机制与舆论监督机制相结合,对国家权力形成强有力的制约,因此对改变国家行政方式,形成廉洁高效的政府,具有重要作用。在我国现有国情条件下,县级机关的审计公告制度中,必然存在不少相关问题,只有随着审计制度以及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才能彻底完善我国县级机关审计公告制度。
参考文献:
[1]湖北省审计学会课题组.我国审计公告制问题研究[J].审计研究,2003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