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美教育差异论文

中美教育差异论文

时间:2023-03-24 15:25:06

中美教育差异论文

第1篇

关键词 中职 体育教学 差别教育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1 中职体育教学的现状

1.1 教学模式落后

在中职从事体育教育的工作人员,经常忽略中职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过程往往沿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强制性,这种模式偏重于培养学生的人体生物机能,而忽略学生的身心发展、综合素质发展。老师在传统模式的教学当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使得教学形式单一,教学缺乏活力。例如:老师在教授百米赛跑时,往往进行技术动作的讲解、示范,再让学生进行实践,在模仿中体现教学效果。

1.2 教学内容冗杂

据研究发现,我国中职的体育教学内容并不科学,存在较多的冗杂成分,传统教学大纲中的教学项目高达二三十个。但是,教学内容又多又杂,对于智力发展不成熟的中职生来说具有很多不利影响。体育教材中的内容做到面面俱到,覆盖面广,但是缺乏重点,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浮于表面,难以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师在实施教学内容的过程中,以体育竞技为主导观念,而忽视了素质教育的本质。

1.3 缺乏对体育理论知识的掌握

中职体育教学当中注重实践教学而忽略理论教学,这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学的效果。据调查,中职体育教学的理论知识教学集中在学期开始时,往往每学期只有一到两次。这种情况导致学生的理论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学生无法得到充分的体育知识储备。例如:学生在进行篮球训练时,仅仅学习三步上篮、过人等动作,而不了解篮球的精神、起源,甚至对于篮球比赛中的规则完全不了解。更重要的是,学生对于体育中出现的运动伤害和应急处理不甚了解,对于营养、卫生方面也没有概念,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2 在中职体育教学中引入男女学生“差别教育”

2.1 差别教育的概念

差别教育这个概念被很多教育学家提及过,像汤姆林森认为:“差别教育是将学生的个体差异当作教学的重要组成因素,教学计划需要从学生的基础、兴趣来设计差异化的教学模式。”华国栋认为:“差别教育既要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差异,还要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以得到充分的教学效果。”总之,差别教育是指班级进行集体教学时依照学生的个体差异,来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以满足大学生多样化的需要。差异教学概念的引入,可以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

2.2 中职男女学生的差别

(1)中职男女学生外部形态存在差异。中职学生的年龄处在发育阶段,其生理在这一过程中会发生巨大的变化,男女学生的外部差异也会越来越显著。据调查,男生的肌肉含量明显高于女生,女生的外部线条优于男生,男生具有更多的强壮美,而女生具有更多的健康美。男生和女生不但外部形态存在差异,其学习动机也存在很大的不同。女生重视对于美的追求,他们往往希望通过体育锻炼来改变自身的外部形态,让自身的体态匀称、线条分明。男生希望自己变得更加强壮,能够拥有发达的肌肉。老师在进行体育教学中需要注重男女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正确引导。

(2)中职男女学生动态素质存在差异。由于中职的课程复杂,学业压力加重,女生渐渐不太爱动,并且很少参加跑步、跨栏等剧烈运动,从而导致中职男女生的动态素质存在明显的差异,动态美和力量美方面女生明显不如男生,但是节奏美女生的表现却好于男生。

(3)中职男女学生行为内在美存在差异。据统计,中职男女学生在行为内在美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他们的协作美和情趣美在性别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但是道德美在性别方面没有明显差异。男生在集体活动中表现松散,协作性较差,而女生具有很好的团结协作能力。男生在体育锻炼中能够进行自我调节,在运动的过程中找到乐趣,而女生在跑步、跳远等运动中容易感到枯燥,难以找到运动乐趣。

2.3 中职体育教学实现男女学生差别教育的对策

(1)体育教学模式的差别。为了实行差别教育,男女学生的体育教学模式应该存在差别。首先,男女学生从事的体育项目应该存在差别。男生追求的是强壮美,因此他们侧重于高强度的体育教学模式,并且他们本身具有更高的肌肉含量,能够承受更高技术含量的体育锻炼,比如说篮球、赛跑、跳高、足球等等。女生追求的是线条美,她们拥有较少的肌肉含量,但是具有很好的协调性和节奏感,因此她们可以进行团体性的体育锻炼,比如说瑜伽、健美操、排球等等。然后,男女学生拥有不同的生理特征,应该进行不同的生理教育,以保证学生的生理健康。

(2)体育训练强度的差别。根据男女学生的特点,应该制定不同的体育锻炼强度。男生的体育训练可以保持较高的强度,以训练出较多的肌肉,像长跑、引体向上等运动都可以很好地锻炼出学生的肌肉,男生可以在明显的锻炼效果中获得相应的运动乐趣,并保持运动习惯。女生的体育训练应该减少强度,注重线条、柔韧性的培养,以训练出更好的身体美感,像瑜伽、健美操等运动都可以很好地锻炼出学生的柔韧性和节奏感,这种形式既可以避免女生在高强度的体育锻炼中产生厌烦心理,又可以达到一定的训练效果。

(3)体育教学评价方式的差别。男生的高强度训练项目,像长跑、跳高等都可以通过直接的考核形式,直观地表现出学生的运动效果。老师可以在学期末时,对学生进行统一的考核,将考核的成绩作为学生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女生的训练项目,像瑜伽、健美操等只能够通过综合评价的方式得到考核结果。例如:老师将女生分为几组,让每组学生自己编排健美操的动作和队形,然后进行考核,老师对其编排和最终效果进行评分,将分数作为学生成绩的组成部分。

第2篇

关键词:学校体育;体育教学法教材:教师教育;中国;美国

中图分类号:G807.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0)09-0061-04

通过改进体育教师教育来提高学校体育教学的质量已成国际共识。作为体育教师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学校体育教学法课程的设置形式与内容体系是影响体育教师教育质量的关键要素。

中美两国体育院系都将体育教学法列为主要课程。由于中美教育体制不同,两国在体育教师培养的方式与课程设置上也有所区别。近年来,有关学者曾对中美体育教师的培养进行了比较研究。例如,王永盛和姜明对中美体育专业学生入学要求、课程设置及教育实习进行了比较,该文主要从宏观上比较了中美体育教师及研究生的培养。项世新等对中美本科体育师范教育诸方面(如入学条件、师范专业条件、体育师范学习的特殊要求、毕业及教师资格证书要求、本科体育师范课程内容等)进行了比较。关北光等曾比较了中美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本文试图通过比较中美学校体育教学法课程的教材内容,发现两国培养体育教师的差异,为我国体育教学法建设以及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1 中美学校体育教学法教材内容对比

从中美两国分别选出几本有代表性的涉及体育教学法的教材进行比较,其中,中国选取周登嵩、潘绍伟的《学校体育学》、毛振明的《体育教学论》、季浏的《小学体育新课程教学法》。美国选取《体育教学策略》、《体育教学技能发展》(Developing Teaching Skillsin Physical Eduction)、《充满活力的初中体育》fDynamic Physical Education for Secondary School Chil-dren)、《活动的儿童:体育教学中的反思性教学》rChildren Moving:A Reflective Approach to TeachingPhysical Education)。

1.1 中美学校体育教学法教材内容的共性

中美学校体育教学法教材内容存在两点共同之处。其一,体育教学法的教材都包括教学方法、教学计划、教学评估等章节。这表明中美体育教育专家都认为教学方法、教学计划、教学评估是学校体育教学法教材的核心内容,体育专业预备师资必须掌握这些知识。其二,分学段安排相应教学法内容。这说明中美体育教育专家对不同学段体育教法体系应该存在显著差异有共识。

1.2 中美学校体育教学法教材内容的差异

中国的体育教学法教材涉及面较广,不仅包括教学方法、教学计划及教学评估等,而且包括学校体育目标、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等内容。中国的教材对体育教学宏观方面的论述较多。例如,中国的教材比较详细介绍了学校体育对学生身心的发展,学校体育在家庭和社会中发挥的功能。另外,中国的教材对如何组织课余体育训练和竞赛做了介绍。

美国体育教学法教材主要集中在体育教学过程上,特别强调对学习过程及学生(教学对象)的分析。美国的教材除了介绍教学方法、教学计划、教学评估外,还用大量的篇幅讲述学生的个体差异、体育课堂的管理以及残疾学生的教学。相对而言,美国的教材对体育教学微观方面的论述较多。例如,美国的许多教材都有专门的章节介绍体育课堂的管理,详细讲述了如何根据教学任务的不同和学生个体差异采用预防性或纠正性的管理手段。又如,如何帮助残疾学生或具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学习体育技能,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建立终身体育观念,也是美国体育教材中一项重要内容。有的美国教材还详细地讲述如何根据学生身体的发展来教授基本的运动技能。此外,美国的几本教材都有相关的章节介绍如何观察教学过程的方法与手段,主要讲述体育教师如何利用不同的测评方法与手段,自我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与中国的体育教材不同,美国的体育教学法教材几乎很少介绍课余体育锻炼和体育竞赛内容。

2 中美学校体育教学法教材内容差异的成因

2.1 中美两国体育的总体指导方针

中国体育有两个重要的体育文件,即“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因此,我国的学校体育也必须围绕这两个计划而实施。而美国的体育教育实际由各州政府进行指导,各个地方学区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其主要方针是促进全民健身,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观念和习惯。州政府对课余体育竞赛并无具体要求,而校际间的体育竞赛和体育教学是分开的,有专门的竞赛协会和部门负责。显然,中美体育总的指导方针和管理设置的差异,也反映到了体育教学法教材内容上。

2.2 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

在中国,体育教学法只是作为体育教育专业的一门选修课程开设,相关内容多散见于学校体育学、体育教学论以及各运动项目命名的“术科”之中。例如,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的体育教学法相关课程包括普通教育学、学校体育学、体育教学理论与实践、诸多术科课程以及近年新开设的教师职业技能课程。然而,尽管体育教学法的相关课程看似很多,但在相关课程各自的内容体系中教学法的内容相对薄弱。这一点不仅在中国有关教学法的教材内容体系中体现,而且还可以从中国有关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育实习的现状中得到间接印证。而美国体育院系的学生至少要上两门以上的体育教学法课程(如,小学体育教学法和中学体育教学法)。

美国有专门的体育教学法教材供小学和中学使用。例如,《活动的儿童:体育教学中的反思性教学》是专门为小学体育教学法课程而编写;《充满活力的初中体育》是专门为中学体育教学法课程而编写。美国的体育学者认为,中小学生在身体发育、心智水平、运动兴趣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中小学体育教师在教材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模式及教学管理的选择上都应有所区别。此外,中国的体育院系都开设普通教育学这门课程,而美国的体育系通常不专门开设这门课。在美国体育教师的培养计划中,普通教育学相关知识已被揉合到中小学体育教学法课程中了。

近十年来,美国在学校体育教学和体育教师教育研究领域发展迅速。美国中小学的体育教学已从过去单纯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转变成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从偏重于教师的“教”到着重于学生的“学”。一些新的体育教学模式如“动作教育模式”、“运动教育模式”、“理解式球类教学模式”等都被广大中小学体育教师所采用。

2.3 体育教师教育的基本取向

中美体育教学法教材内容的差异还源于两国体育教师教育的不同取向,即是否构建并实施体育师资培养标准。

美国体育教师的培养根据美国学校体育教学的需求而发展。自1995年,美国颁布以促进健康为中心的全国体育教学标准,大多数体育教师都将帮助学生建立终身体育锻炼的观念和培养体育锻炼的习惯为最终教学目标。最近,美国进行了一系列的体育教学改革,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过去偏重教授集体运动项目(篮球、足球、排球等),到侧重更具体育锻炼价值的终身体育锻炼活动,包括双人隔网项目(网球、羽毛球等),个人体育活动项目(举重、高尔夫球等),户外体育活动(攀岩、徒步旅行等),水上项目(游泳等)和非传统体育活动项目(飞碟、轮滑等)。

为了更好地适应中小学体育教育的发展,培养出有时代特点的体育教师,美国体育运动联合会最近颁发了新的体育教师培养标准――“2008年美国本科生体育师资培养标准”,明确6项内容:(1)科学与理论知识(体育预备师资应具备与培养体育人才相关的专业知识、科学和理论知识,并拥有把理论知识运用在实践中的能力);(2)体育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体育预备师资具有必需的运动技能和良好的身体素质);f3)课程的计划与实施(体育预备师资具有制定和应用教学计划和教案的能力,教学计划的制定必须依据地方,州及国家体育教学标准,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满足所有学生的不同需求);(4)教学的实施与管理(体育预备师资能够在教学中有效地运用教学语言、多种教学方法和技巧以促进学生的参与学习过程和提高学习的效果);(5)教学效果的评估(体育预备师资能够运用多种测评手段分析和反思教学的效果,并及时调整教学决策);(6)职业素养(体育预备师资具备成为一名专业优秀教师必须具备的多种素养)。美国各体育院系也对体育预备教师的培养计划进行了改革,对体育院系的课程设置及教学安排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如有些美国体育院系增设了“身体素质教学法”课程,这门课程主要是帮助体育预备教师学习如何在中小学体育课中教授身体素质的理论知识,以便于帮助中小学生提高身体素质。

美国的体育教学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美国学者认为体育预备教师在教育实习之前应有更多体育教学实践机会。许多美国的体育院系将中、小学教学法课程分为两部分:课堂的理论讲叙和中小学体育实践。例如,美国加州州立大学贝克斯菲尔德分校教授小学体育教学法时,在学期的前半段,会先在课堂上讲叙体育教学的基本理论,安排体育专业的学生相互进行模拟体育教学,并去中、小学校观摩体育课。在学期的后半段,安排体育专业的学生去当地小学进行体育教学实践。刚开始,一名体育专业的学生教授8~10名小学生或者两名体育专业的学生教授18~20名小学生,逐渐过渡到一名体育专业学生教授20名小学生。同时,体育专业的学生在体育教学实践中会相互观摩和相互评价。有教龄的小学体育教师和大学的教师也参与教学评估过程,并给体育专业的学生及时的教学反馈。又如,美国滑石大学小学体育教法课是在体育系学生进入学生实习课前的必修课程。学生在小学观摩体育课或独立上课的时间占整个小学体育教法课授课时间的70%。体育系学生在学院每周上一节课,学习体育教学和课堂管理的方法,然后用4h的时间(每周2次,每次2h)在小学校体育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教学实践。学生的教学评估包括自我观摩与反思,小学体育教师的课后反馈以及大学教师现场看课、评课。

美国体育教师教育重视强调体育预备师资对中小学生个体差异的了解。认识、了解并准确把握教学对象是当今美国为“师”素质第一要点。近年,美国的体育科研工作者对学生身心的发展规律、男女学生的体育兴趣、不同种族的学生、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以及不同技术水平的学生加强研究,并建议体育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而采用不同的教学措施。例如。运动技能学专家发现,儿童学习投掷动作存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因此,他们建议小学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和身体发展阶段,来安排教学内容与选择教学的手段。又如,由于男女中学生的体育兴趣不同,专家建议中学(尤其是高中)的体育教师应在学期初调查学生的体育兴趣,然后根据调查结果来安排教学内容。再如,目前美国的发胖儿童不断增多,如何帮助肥胖儿童培养体育锻炼的习惯,已成为体育教育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为了更好地帮助体育专业的学生了解教学对象,体育院系的教师不仅在体育教学法课堂中讲述教学对象的差异,而且,还带领体育专业的学生去中小学校观摩学生的行为、交流方式和体育技能水平,并要求体育专业的学生写出书面报告,详细描述学生的个体差异。

美国的体育教师教育还相当重视提高学生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的能力。为提高体育专业学生的教学能力,在美国体育教学法中,数码科技包括录音与录像的应用已相当普遍。例如,美国滑石大学的教师在上小学体育教学法时,要求每一名体育专业的学生运用DVD数码摄像机拍摄两次体育课全程录像。体育专业学生应用教师提供的教学评估标准,分析小学生学习活动,在课堂上提供给小学生反馈的频率和质量、课堂组织教学和管理的时间分配等,并通过分析所得的数据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自我反思。大学教师并根据预先制定的评估标准,对照体育专业学生的教学录像和学生的自我分析,对学生的教学进行综合评估。

中美在学校体育教学法课程设置以及教材内容上的差异,一定程度上是基于体育教师教育体制的差异,但在提高体育预备教师专业水平与促进有效教学的共同目标下,美国的很多做法具有借鉴价值。具体包括:一,重视体育预备教师的教学技能,突显体育教学法的学科与课程建设,并注重现代科技手段运用能力的培养;二,强调体育预备教师的实践知识与能力的积累,并以此整合实用的教育教学知识,通过课程综合化,过滤那些过于理论化或空洞的教育理论,以及疏理庞杂无章的术科教学内容或课程;三,构建并实施体育教师专业标准,其中包括体育教师资格标准以及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标准,通过“标准”来促进体育教师教育“运动技能”本位,向“教学能力”导向的转型,进而改变体育教师聘任“惟‘技’是从”以及专业发展“自生自灭”的局面。

参考文献:

[1]王永盛,姜明,中美体育师资培养的比较研究[J]体育科学,1998,18(1):20-23

[2]项世新,高原,巴特利,中美本科体育师范教育的比较研究[J],体育科学,1997,17(2):11-18

[3]关北光,胡军,朱建伟,等,中关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的比较[J],体育学刊,2009,16(2):64-67

[4]周登嵩,学校体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5]潘绍伟,于可红,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6]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第3篇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中介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是教育主体能动选择的结果,正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对教育中介的精心选择和科学运用,才使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卓有成效地开展。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对中介的选择和运用日益呈现人本价值取向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尊重人的个性、关注人的社会性、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等方面,其目标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思想政治教育中介的人本价值取向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折射出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正如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所强调的:“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参照系”,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落实以人为本的基本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落实以人为本的基本目标,首先必须贯彻中介选择的差异性原则。马克思曾经说过:“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为了实现所有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首先必须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要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遵循各自的实际需要、适应个人的本质特点。思想政治教育中介选择与运用的人本原则必须基于每个教育对象的需要和特点,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选择和运用中介时,要尽量考虑到教育客体在接受教育中介上的差异性,尊重教育对象的兴趣差异、智力差异和性格差异,因材施教地选择教育中介,最大程度地适应教育对象的个性特点,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目前,思想政治教育中介求同的较多,个性化的较少:一样的课程教材,一样的教学计划,一样的教育方式,一样的教育环境。这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千人一面,缺乏针对性和创造性。从教育对象的角度看,不顾人的层次性、差异性,不能尊重人的个性,也就是说不能贯彻以人为本的中介选择原则,更不能促进教育对象的全面发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中介选择的第一个也是最基本的原则便是差异性原则,即针对教育对象的实际差异而选择合适的中介。

其次,是生活教育原则。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最本质的属性是社会性,人不能离开社会生活,社会生活影响人、教育人。人的成长过程实际上就是生活教育的过程。生活教育的原理和方法包括生产劳动在内的各种社会实践的总和,生活教育除学校教育外,还包括社会、家庭和终身教育,“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遵循了人的社会性,包容了人的差异性,使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都能生动活泼地接受教育,在浩瀚的社会生活海洋中给教育对象以广阔的发展空间,促使他们达到全面而健康的发展。正如党的十六大报告所指出的:“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3]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活教育原则的生命力所在。思想政治的“生活”教育不仅仅指教材、广播、影视、网络等载体中介,还包括现实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介和环境中介。这些中介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生活”教育的中介系统。这个系统时刻影响、改造着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好的生活教育所形成的环境将对人们的心理结构和心理素质以及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产生信息辐射与功能辐射作用,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再次,是审美性原则。在现实生活中,美是无处不在的。现实生活中的人,无不喜爱美、追求美。美和其他事物一样,有着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运用美的力量和审美的原理来丰富和改进自身的工作,对于增强教育效果、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整个历史,既是自然界向人生成的历史,又是人类自我塑造、自我完善的历史。这一切都离不开审美这个必要的中介。审美教育对于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审美能力、丰富人的本质与完善人格等有着独特的作用,是人的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思想政治教育要依托美的载体、美的环境和艺术化的方法等中介,努力促进教育对象的全面发展。当前,尤其要积极发挥先进文化载体的审美教育功能。先进的文化通过大众传媒,担负着“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神圣使命,为人们提供适合不同群众需要的文化娱乐服务,寓教于闻,寓教于读,寓教于视,寓教于乐,在富有感染力和美的先进文化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思想文化素质,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正如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的,“发展先进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4]。为了贯彻审美性原则,必须“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5],使人们在先进文化所创造的优美环境中实现全面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中介的选择在贯彻人本原则的基础上,还必须积极探索以人为本的教育实践途径。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隐形化就是以人为本在教育实践中的一种体现。隐形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教育主体在运用中介系统时,通过比较隐蔽的形式,使教育对象在无意识间获得某种思想意识的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遵循了人的无意识模仿性,尊重了教育对象的自主选择性,给教育对象的个性以充分发展的空间,在贯彻“生活教育”原则的同时给人以美的感受。无疑,隐形教育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隐形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是把教育主体的“权威”思想强行灌输到教育对象的头脑中,而是尊重教育对象的独立性、自主性,通过教育对象的自我感知与内化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一方面,具有渗透性的隐形教育内容符合“生活教育”原则。教育主体把需要教育的思想和观点“隐藏”得十分巧妙,通过多种渗透附着于一定的环境、文化、活动等中介之上,对教育对象进行某方面特定的教育,宛如用糖衣裹着的“良药”,让人们在不知不觉间接受这种思想和理论,从而避免了因显性教育所引起的逆反心理,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另一方面,具有宜人性的隐形教育方式符合审美性原则。显形的教育常常运用主题明确的外显方式,诸如上课、作报告等手段进行公开的“说理”,对受教育者进行直接的灌输与启迪,旨在要求教育对象“言听计从”;而隐形教育则往往采用似乎与教育主题不太相干的模糊性活动,包括谈心、娱乐、旅游、参观等令人愉悦的方式,不拘一格地对教育对象进行细致入微的“融情”工作,使受教育者自觉自愿接受某种特定的思想和理论。人是有情感的,教育者通过精心设置的宜人环境、娱乐活动等中介,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意念、想象、情感等非理性因素的积极作用,使人感到如入春风化雨之境,自然乐于接受某种思想和理论的熏陶。此外,隐形教育综合运用了多种教育中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介系统的整体作用下,适应了教育对象需要和特点的差异性,对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具有了一定的包容性。这样,隐形教育既尊重了教育对象的独立自主性,为教育对象的思想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是教育对象进行自我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对当前促进教育对象全面发展的一种积极探索。

思想政治教育中介的隐形化,究其本质而论,是教育过程中注重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由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贯彻以人为本就必须把人置于具体的、现实的社会关系中加以考察。在我们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教育对象都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活生生的人,他们处于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职业、不同的家庭状况、不同的个人经历和文化素质,他们的性格特点形形色色。尤其在当前我国处于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人们思想和观念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更为突出。我们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尊重人的差异性,考虑到人民群众的实际思想状况与各种特殊的个人感受,允许人们有一个适应、转变的过程。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必须摈弃“一刀切”的教育内容和教育者主观性、强制性的教育方式,采取因人而异的教育形式,包括心理咨询、参观访问、娱乐活动等。隐形教育集人的差异性、社会性和审美性于一体,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正是因为隐形教育的人本特色及其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所产生的良好效果,当今的美国、日本、俄罗斯、英国、法国以及新加坡等国家,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里格外青睐隐形教育,他们习惯于通过升旗仪式、节日庆典、文艺演出、参观访问、祭扫烈士陵园等活动,向人们“灌输爱国主义和效忠国家的思想”,培养国民的团队精神、报国意识以及民主法制观念等。这一点正是当前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介创新实践中值得借鉴和学习的。

最后要提到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中介的人本价值取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生动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广泛开展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6]思想政治教育正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通过科学的理论、正确的舆论、高尚的精神和优秀的作品等中介实现为人民服务的崇高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第42-43页。

第4篇

[关键词]《当幸福来敲门》;中美文化;差异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传统,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各个国家之间诸多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中西方由于世界观、价值观以及思维方式的不同,在文化的方方面面都存在差异,其中表现在观念文化方面的差异尤为明显,它是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主导。电影是一个国家反映其内在文化的一个很好的载体,其不仅能够启发人的思维,发挥想象力,而且还能够反映着文化的方方面面和文化的发展和变化。拍摄于2006年的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作为美国的经典大片,把实现美国梦的过程和路径阐述得淋漓尽致。《当幸福来敲门》这部电影所反映的文化现象中。对中西方观念文化进行对比与分析,帮助我们在跨文化交流中能对异国文化求同存异,消除障碍,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当幸福来敲门》故事情节介绍

《当幸福来敲门》是由黑人影星威尔·史密斯于2006年主演的一部基于真人真事典型的追寻美国梦的励志电影。剧中,威尔·史密斯所扮演的已近而立之年的克里斯·加德纳,在28岁的时候才初见自己的父亲,他的成长过程里并没有父亲的陪伴。因此,他决定如果以后自己有了孩子,一定要给孩子做一个称职的好爸爸。然而,天不遂人愿,克里斯·加德纳事业不顺,生活潦倒,惟一的生活来源就是靠向各大医院卖骨密度扫描仪。某天,克里斯·加德纳偶然间发现,做证券经纪人并不一定需要有很高的文凭,所以,他毛遂自荐进入了一家证券公司工作,从最底层的员工做起。但是实习生有20人,他们必须无薪工作六个月,最后只能有一个人录用,这对克里斯·加德纳来说实在是难上加难。终于,妻子受不了穷苦的时候,自己一个人去了纽约,克里斯·加德纳只能和儿子相依为命、流离失所。然而,即使面临种种困境,克里斯·加德纳仍然保持着内心的一份乐观,并没有向困难低头,并且也一直这样教育自己的小儿子。皇天不如苦心人,克里斯·加德纳终于凭借着自己的努力,最终脱颖而出,最后成为知名的金融投资家。之后,又慷慨解囊,热心捐助公益活动,成为全美知名的慈善人物。而一直支撑他坚持下去的,除了自己的儿子之外,还有他内心中的一个信念:只要今天够努力,幸福明天就会来临。

二、电影《当幸福来敲门》文化解读

(一)“美国梦”文化解读

“美国梦”给了全世界人们一个均等的机会,只要肯努力奋斗,每个人就都会实现自己的理想。“美国梦”所提倡的人人平等、人人都有信仰自由的观点,自从出现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得到了广泛关注,而随着其不断的发展,如今,“美国梦”已经成为美国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主题,也成为美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与此同时,“美国梦”作为美国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在美国的诸多电影中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在《当幸福来敲门》中,主人公克里斯·加德纳一直梦想着能够成为一个知名的投资家,他怀揣着梦想,从噩梦般的遭遇一步步迈向成功,最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虽然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曾经遭受过一次次的失败和打击,但是他内心始终有一份坚持,正如他经常用来鼓励儿子的那句话:“如果你有梦想,那么请保护好它。”这种信念已经成为美国人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这部电影也始终在展现着坚信、坚忍、坚持的精神。

(二)“教育观念”文化解读

在美国的文化中,教育观念也是一项很重要的组成部分。美国人较注重理性思维,也正是这种思维方式,因此决定了在美国人的教育观念中,凡事都以理性主义的视角来对问题进行考虑。在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理性教育观念也时有出现,由于主人公克里斯·加德纳28岁才见到父亲,因此他发誓一定要让自己的孩子得到幸福。虽然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一次次受到打击,但是对儿子却始终不离不弃。有一次在地铁里,父子都很沮丧,第一次无家可归,克里斯·加德纳对儿子说,那些卖不出去的机器是时间机器,他们回到了恐龙时代,正在遭受恐龙袭击,应该找个洞口躲起来。可见,即使在这样穷困潦倒的情况下,克里斯·加德纳也不忘去照顾孩子内心的自尊心。这种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很大的帮助。

(三)“基督教”文化解读

在《当幸福来敲门》这部电影当中,主要诉说了克里斯·加德纳生活的苦恼和艰辛,却始终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求。整个片子中始终都弥漫着宗教般的气息,只要信仰幸福,幸福就会来敲你的门。而在美国的文化中,上帝也确实是美国人的精神寄托,美国人始终认为,自助者,天助也。在美国人看来,努力工作与追求幸福是上帝所赋予人们的“天职”,而在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主人公克里斯·加德纳身上,始终都弥漫着清教徒的思想,为了完成实习中的工作;为了找到一个住所;为了将手里的机器卖掉……他不停穿梭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因为他始终坚信,只要相信幸福会来,总有一天,幸福会来敲响自己的房门。

三、《当幸福来敲门》中的中美文化差异

由于中美两国的文化背景的不同,从而导致中美两国无论是在思维方式、教育观念还是人际交往和家庭观念等文化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一)思维方式不同

中美两国思维方式存在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辨证思维与逻辑思维两个方面,中国人的思维模式通常都是形象的、直观的、综合的,比较倾向于辨证思维,这些主要都是受中国“中庸之道”所认为的任何事物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合理性观念的影响,并且在此基础上,又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中所涉及的“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相结合。中国人崇尚和谐,凡事都将不对群体内部造成破坏作为出发点。总体来说,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主要是以辩证思维和整体思维作为主导,具有经验综合性特点,对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比较看重,主张建立以集体主义为主要特征的社会。而在影片《当幸福来敲门》中所体现出来的美国人思维方式,主要是个体的、独特的,克里斯·加德纳事业不顺,生活穷困潦倒,和年幼的儿子流离失所,东奔西跑。一次次遭受生活的打击,但是却从未放弃对梦想的追求,直到最后获得成功。整部影片中,个人主义思想无处不在,强调个人的重要性和个体自由,强调独立的个人是社会的本源或基础,个人是社会的终极价值。可见,美国人的逻辑思维方式使他们喜欢把事物从一个整体中分离出来,在美国人眼中,个性、独立、个人主义都是褒义词,是值得崇尚的。在追求自我利益与履行集体义务之间,个体利益优先于集体利益。

(二)教育观念文化的不同

在教育观念文化方面,中美两国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在美国,孩子从小就会被灌输“竞争的个体主义”。在影片《当幸福来敲门》中,作为父亲的克里斯·加德纳将美国式的教育观念表现得尤为明显,除了上文所提到的顾及孩子自尊方面之外,还包括将自身与孩子看做两个独立的个体方面。在影片中有这样一句话:“如果你有梦想,你就要去捍卫。如果你有理想,你就要去实现。”从这句话,我们能够看出,克里斯·加德纳对引导儿子树立自己的价值取向格外注重,他并没有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儿子的思想里,并且教育儿子,在追求梦想的途中,即使遇到了困难,但是只要有一颗对梦想执著、自信的心,总有一天,会将梦想实现。然而,与美国的教育观念相比,中国的教育观念中,父母往往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孩子的身上,将孩子看做为自己生命的延续,要求孩子将自己未能完成的事情完成,而忽略了孩子自身所怀有的理想。此外,中国孩子在学校里所接受的教育,通常是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凡事都要维护和谐的社会关系。正是这种教育模式,从而使得中国学生的集体意识很强,有着很强的集体荣誉感和集体归属感,在做事的时候往往会相互鼓励,相互帮助。

(三)人际交往文化与家庭观念文化的不同

中美两国不同的思维方式与文化差异,必然会对各个国家的人际交往及家庭观念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强烈的个人主义观念导致美国社会个人主义盛行以及崇尚个性,使得在美国社会中,每一个人都想要将自己内心所拥有的个性充分发挥出来,从而充分享受个人的权利与自由。正是在这种思想的驱使之下,导致美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些时候会呈现出一种互利和公务性的关系。比如说交朋友,在美国人看来,朋友就是一种工具,而交朋友的实质就是与另一个人建立一种工具性的关系,不会去要求对方承担任何义务和责任,朋友之间的关系是独立的,甚至有些时候还带有一定程度的竞争性。美国人交朋友通常比较倾向于回避相互依赖的关系以及可能导致长期义务的局面。当然,美国人的“个人意识”的价值观也有其在人际交际关系方面的积极作用。

然而在中国,由于中国人长期受到儒家文化所主张的“礼”“忠”等思想的影响。因此,在中国人的思想中,无论是人际交往观念还是教育观念,都始终秉承着儒家思想所提倡的和谐与自我奉献。在家庭中,父母在关爱子女的成长的过程中,有时过分的关爱可能造成孩子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及自理能力,而且往往父母的意志要大于子女的意志。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个人利益和愿望是要屈服于家庭利益的。中国式的友谊讲求朋友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合作,关系一般较为长久、稳固。

四、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美国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的中美文化差异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随着各个国家时代脚步发展的不断加快,本身存在于各个国家之间的不同文化差异表现得将会越来越明显。电影作为一种国家内在文化表现的主要载体,其中反映出来的文化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通过对《当幸福来敲门》影片中所蕴涵的中美文化差异进行比较可以看出,中美跨文化交际中很大的障碍在于文化价值观的差异,无论是思维方式方面的差异、教育观念方面的差异还是人际交往文化方面的差异,都决定了中美文化发展的不同取向。可以说,两种文化各有短长,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应相互借鉴,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秀芝.《当幸福来敲门》的文化教学导入[J].电影文学,2009(08).

[2] 邓家齐,杨燕.从电影《当幸福来敲门》看西方文化价值观[J].科教导刊,2011(13).

[3] 黄少如.《当幸福来敲门》与《男孩都想有辆车》的中西文化对比[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06).

[4] 赵婉秋.从价值观看中美文化差异[J].长白学刊,2008(05).

[5] 李兰.舐犊情深,电影中父子情的不同演绎——从《当幸福来敲门》到《长江七号》看中美教育观念的差异[J].电影文学,2008(16).

[6] 周彦军.解析《当幸福来敲门》中的美国文化价值观[J].语文学刊,2011(20).

[7] 卢军,朱奎蜂.从文化模式上解读《当幸福来敲门》[J].电影文学,2010(22).

第5篇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需求也得到了丰富。体现在教育中,则是由原来的应试教育逐渐向素质教育改善,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大学体育也愈发变得重要。本文立足于在中美体育比较视角下来研究我国大学体育教育的发展趋势,通过分析中美体育大学体育教育的差异与趋同性,从中得出经验教训,为我国大学体育教育的发展开辟更广阔的路径。

关键字中美体育比较视角大学体育教育发展趋势研究

中美大学体育教育因为中美两国之间人们的身体素质、生活观念及风俗文化等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在教育上出现各显差异。但因为同属于体育教育,其中的趋同性我们也不能忽略。在这一对比中,笔者的意图是明确我国大学体育教育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大学体育教育提供理论上的支撑,最终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面的发展,进而提高我国的国民素质。

一、中美体育的差异

针对于中美大学体育教育的差异,必须指出的是,二者在体育教育中的差异可谓千差万别,限于篇幅,不能穷尽其中所有的差异,因此笔者只能抓住关乎要害的差异加以具体分析,故主要从三大方面展_论述,即双方的文化基础、道德取向、适用对象上存在不同。下面笔者对此做一一介绍。

首先,中美之间在文化基础上存在差异,导致了大学体育教育的不同。我们知道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文化对体育的影响体现在体育的方方面面。中国古代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人们不用与外界发生过多的联系便能够过好自己的生活,这就决定了在体育方面人们趋向于低冒险、低竞争力的体育项目。比如太极、气功、舞剑等等。而美国没有太深的文化积淀,但其在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爱冒险、爱拼搏、爱竞争的文化底蕴。体现在体育方面,则是他们倾向于有挑战、有竞争性的体育项目,比如游泳、田径等。

其次,中美之间在道德取向上存在差异,导致了大学体育教育的不同。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这决定了我国在行为处事上有一个道德的准绳在约束自己,这就淡化了体育的竞争意识。而美国崇尚自由平等,诚信为本,因此在体育竞争中,他们秉承公平以宣扬体育的精神,通过公平的竞争来增加彼此的友谊。

最后,中美之间在适用对象上存在差异,导致了大学体育教育的不同。中国的体育受到道家影响很深,因此受到老年人的欢迎。因为道家主张长生不老、主张修身养性,因此在实际的生活中,人们注重自己的修身养性。而美国因为自身文化的特点,喜欢挑战、拼搏,因此在实际的体育锻炼中,更倾向于得到青少年的喜欢。

二、中美体育的趋同性

中美体育的趋同性这要归功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也逐渐影响了到了文化、体育、教育等等许多方面。中国逐渐从一个封闭、传统的状态走向开放、现代。而在体育方面也逐渐融合了美国赋予挑战性的体育精神。美国在经济全球化下,也逐渐在体育上融入了中国重视人与自然合一的体育真谛,开始慢慢了解到文化的多样性与独特性。且在实际生活中,冲上中国的武术与气功。这种体育方面的趋同性引起了教育工作者的思考,即在这一趋同的大背景下,如何促进中国大学体育教育的发展。

三、中国大学体育教育的发展趋势

根据中美体育的差异与趋同性,笔者得出关于中国大学体育教育发展趋势的具体路径,主要从三大方面着手,即注重大学体育教育的以人为本、终身化及文化本位。下面笔者做一一介绍。

首先,注重大学体育教育的以人为本。在大学体育教育中,必须秉承一热女为本的教学理念。要注重大学生在体育方面的个体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应试教育为真正的素质教育,让学生们在实际的体育课堂中,完善自我,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在实际的工作中,学生要有充足的锻炼环境,采取柔性的激励制度,让学生真正爱上体育。

其次,要注意大学生体育教育的终身化。在实际教学中,学校教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让他们终身受益的,而大学体育的教学亦是如此。学生在学校学到的大学体育的知识,也应该在其今后的工作与生活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让学生受益一生。因此,教师要了解学生在体育方面的兴趣爱好,根据其兴趣爱好来确定要学习的体育项目,让学生真正在体育中受益。

最后,要注意大学生体育教育的文化本位。大学生在体育的课堂上,不仅要锻炼自己的身体,还要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将体育与文化相结合,做到体育具有文化性、具有思想性。且在这一过程中,注意西方文化价值的引进,培养学生的挑战精神、拼搏精神。让学生不仅具有中国文化下修身养性的特质,还要有西方文化赋予竞争挑战的精神特质,真正促进大学生在体育方面的全面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在中美体育比较视角下分析研究了大学体育教育的发展趋势,笔者从三方面展开叙述,即中美体育的差异、趋同性及中国大学体育教育的发展趋势。中美体育在文化基础、道德取向及适用对象方面存在着极大的差别,虽然有差别,但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美体育之间又开始趋同、融合,促进了两国在体育方面的交流。而从中得到启示,中国体育教育要以人为本、注意大学生体育教育的终身化及文化本位,在实际的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挑战与拼搏精神。

第6篇

关键词:差异教学;个体差异

在一个班级之中,每位学生个体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彼此之间存在着显性或隐性的差异。

作为教师如果想要使自己的课堂获得最大效能,就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风格等进行有区别的教学与辅导,让每位学生都能在最大程度上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

虽然在中国的不同城市、不同学校陆续出现了各种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各种教学实验方法,但是,很多一线老师对于差异教学缺乏系统的、全面的认识,在此笔者对差异教学策略研究做一个系统的文献综述。

1 国内外研究综述

1.1 国外研究综述

著名的古希腊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苏格拉底(Sokrates)最早提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苏格拉底将自己的教学方法形象比喻为为思想接生,这就是著名的“产婆术”。美国的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提倡教育从儿童的天性出发,促进儿童的个性发展。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了教学要形成学生独立自主的个性,促进其创造力的不断提高。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Lev Vygotsky)的儿童发展观提出最近发展区的理论,这也是与学生的个体差异有关,最近发展区是因人而异,各不相同,而且也会不断变化。这些理论都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直到1983 年,美国学者加德纳(Gardner)提出多元智能理论,则为有效实施差异教学提供了心理学基础。

21 世纪初,美国的教育学者汤姆林森( Carol Ann Tomlinson)在差异教学研究领域享有盛誉,被称为是“迄今对差异教学做出最全面研究的人”。尤其是《多元能力课程中的差异教学》和《差异教学的学校领导管理》两部著作对差异教学的研究起到重要作用。而笔者在阅读来自同样来自美国的戴安・荷克丝(Diane Heacox)所著的《常规课堂中的差异教学》一书中发现其认为如果在教学过程教师改变教学的速度、水平或类型,就会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风格或学习兴趣。

1.2 国内研究综述

两千多年前,孔子总结了前人以及自己的教学经验而实施了

因材施教。但是我国当代差异教学研究则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提到当代中国差异教学的研究,不得不提到被誉为“我国差异教学的创始人”――华国栋先生。他所编著的《差异教学论》中阐述了有关差异教学的相关概念,标志着中国差异教学理论的诞生。之后,国内陆陆续续出版了一些有关差异教学的著作。其中最受教师们关注

的是夏正江的《一个模子不适合所有的学生:差异教学的原理与

实践》、华国栋的《差异教学策略》,还有曾继耘的《差异发展教学研究》。由此可见,国内学者对于差异教学研究的热度越来越高,开始认识到差异教学对于中国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性,逐渐重视对各层次、多方位的研究,使差异教学研究在中国的范围和深度不断扩大和加深。

1.3 国内外研究对比小结

国外关于差异教学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有涉及,并且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取得了显著地成效。在差异教学策略方面总结出了切实可行的具体做法,很有操作性。但是国内外的教学环境差别较大,国外的差异教学的实施多在小班化、现代化的教学条件下进行,便于教师根据每一位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和措施,以适应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但是在我国,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每个家庭的教育环境不同使学生的个人学习品质也大不相同,每个班级学生人数远超国外的发达国家,因此我们不能生搬硬套国外的差异教学策略。作为教育工作者既要领会国外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策略,又要切合中国的实际国情摸索出适合中国学生的差异教学策略。

2 差异教学的内涵

2.1 差异教学的含义

“差异”一词与“差别”、“不同”意思相近。汤姆林森提出“差异教学的核心思想是,将学生个别差异视为教学的组成要素,教学从学生不同的准备水平、兴趣和风格出发来设计差异化的教学内容、过程与结果,最终促进所有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应有的发展。”[1]而戴安・荷克丝指出:“实施差异教学意指教师改变教学的速度、水平或类型,以适应学习者的需要、学习风格或兴趣。”[2]

华国栋提出的的概念则是:差异教学指在班集体教学中,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差异,满意学生个别学习的需要,以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3]曾继耘老师将差异教学定义为:“差异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从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出发,开展差异性教学活动,以促进每个学生主体性的个性化发展。”[4]

上述观点的阐述非常有利与我们正确理解差异教学的实质,并为教师在教学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笔者简要将差异教学的一些特点概述如下:

①差异教学的研究是从每位学生自身的差异开始,体现在学习方面的主要有习惯、兴趣、能力、认知风格等。

②差异教学进行之前必须进行必要的学生差异测查,主要是心理和教育方面。

③差异教学的研究目标是使每位学生在自己原来的基础上有更好的发展,甚至是全面发展,绝不是给学生贴标签、淘汰学生。

④差异教学希望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环境,在教学过程中不是一层不变,教学管理过程是具有弹性的。

⑤差异教学自始至终坚持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

2.2 差异教学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2.2.1 差异教学与因材施教

差异教学与因材施教二者之间既有相同之处,也有观点不同之处。

第一,差异教学一般只是指智育领域或学科教学活动,而因材施教除此之外,也适合于德育领域或培养品格的活动。

第二,差异教学通常限定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范围内,而因材施教并不限于课堂教学。

第三,差异教学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孔子的因材施教则将教师放在中心位置上。

第四,因材施教是体现了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而差异教学则是将学生个体差异作为研究的重点。

2.2.2 差异教学与个别化教学

个别化教学是西方的教育学者为了克服班级授课制的弊端而提出的,其与西方追求个人至上、倡导个性教育一脉相承。国外的文纳特卡制、道尔顿制等都属于个别化教学。个别化教学在国外发展情况较好,是因为发达国家能够提供各种先进的教学设备、教学技术,而每个班级的学生人数较少也使教师对学生的测查和诊断更加准确。在中国实施个别化教学的可能性很低。差异教学则是强调立足于群体中的个性,强调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统一。尤其是提出了如何在常规教学背景下如何关注和发展学生差异。

2.2.3 差异教学与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的出发点是依据学生智能水平,制定难易不同的教学目标,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措施。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内容层次化、课堂练习难度层次化、教学评价层次化、作业布置层次化。分层教学是对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的改进,同时也对老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分层教学关注的是团体差异,将学生分层之后进入班级学习,就不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而差异教学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分层教学的改进,避免出现一些对学生的不良影响。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度在因材施教、个别化教学、分层教学和差异教学中是不同的。因材施教是最初级的一种体现,个别化教学是对教学条件有一定的要求,不适合人数较多的班级,分层教学是一种策略,差异教学是相对来说更全面、更有推广性。

参考文献:

[1](美)Carol Ann Tomlinson 著;刘颂译.多元能力课堂中的差异教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2](美)Diane Heacox 著;杨希洁译.差异教学――帮助每个学生获得成功[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3]华国栋.差异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第7篇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科学教育观;发展路径;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7-026-03

一、教育

马克思当年曾表达了对合乎人性环境的希求,对人的自由解放的渴望,对自由人联合体的向往。若用“合乎人性的环境”范畴来把握,在某种意义上可以归纳为与德育直接相关的两个问题,即只有在合乎人性的环境中人性才能健康生长(这是强调社会结构、存在对社会意识、德性的影响),合乎人性的环境是具有德性的人对环境的能动改造或创造之结果(这是强调现实的人的能动价值选择、积极批判活动对存在的意义)。学校教育能否培养出数量足够、素质优良的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学校德育的管理。当前,学校德育管理面临两个基本事实:第一,在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社会结构全面转型的背景下,人们的自我意识空前觉醒;第二,面对社会转型过程中遇到的许多困难,需要人们振奋精神、目标合理地去创造未来。这既是德育的基础,也蕴含了德育艰难和神圣的使命。

陶行知提出,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教人求真”、“学做真人”。他指出,教师的任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任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认为,培养人才不要看形式而要看实际的真本领。他把“教人求真”的教师视为第一流的教育家,因为他们不但有真知灼见,而且肯说真话,敢驳假话,不说谎话。教师教人求真,首先就应当教人奋不顾身地追求真理,不做“伪君子”。伪君子为名利所动,会丢掉人生最宝贵的人格,而真人则求真知识,说真话,实事求是地办事,就可做到“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美人不能动”。学生学习就是要追求真理做真人,要学习真本领。陶行知认为“才”与“不才”,在于其知识、学识是否“真”。真学问的标准在于是否真是经过自己刻苦学习和实践求得,而不是由什么“证书”之类所决定。

市场经济追求的是实利、实效,必然使人们强化功利意识,人们很少去追求徒有虚名的“义”。学校德育工作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克服社会功利倾向的负面影响,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是德育工作者艰巨的任务。坚持以“做人”的教育为基础,以立志成才教育为主线,着重解决学习动力和行为习惯、心理素质教育等问题,要坚持和谐发展的成才教育。简而言之,即通过教育,培养学生具有为国为家之志气,成为有风骨的真人,才能在诱惑面前表现出风骨。如果说,“做人”的教育主要体现了学生整体的需要,那么,立志成才教育则能更多地体现个体的差异和不同层次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只要在他喜爱的同时对社会又有益的领域有所成就他就是人才。学校德育工作要想取得实效就必须走创新之路。

1.活动道德教育模式理论构想。所谓“活动道德教育”,简单来说,就是在活动中、通过活动而且为了活动的道德教育。其实质是,个体的自主活动既是道德教育的目的,又是道德教育的手段。所谓目的,即通过活动实践道德生活或使学生形成一种道德的生活方式,应当成为学校道德教育追求的最高境界;所谓手段,指教育者应当把活动作为个体道德发生、发展以及个体道德实现的源泉来理解,并作为促进道德发展的手段加以运用。显然,这里是把活动范畴作为道德教育理论建设的逻辑起点,作为整个道德教育过程的基础来看待的。

2.欣赏教育和惩罚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中国孩子到底是缺赏识还是缺惩罚,家长和教师在这个问题上显得迷茫而无所适从。其实,中国孩子不是挫折太少了,而是挫折搞反了。该挫折的地方没有,生活上应该挫折,却过分溺爱;精神上应该激励,却赏识不多。

3.教育评价质的飞跃。“差生”是机械教育评价的牺牲品。传统的教育评价指标单一,基本以书本为核心,学生成绩一个方面差了,就以偏概全地界定为“差生”,轻率地将其一个方面不成功,说成全方位的失败。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都至少具有8项智能,而且大多数人可以使每项智能达到很高的标准。那些暂弱一些的智能,也可能在强项智能的影响带动下,慢慢被激活,重新变成强项。那些“一窗不亮,便满屋漆黑”的看法,那些动不动就认为学生学习成绩不好就是“笨孩子”的说法,太偏激、太绝对了。在师生这对矛盾中,教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如果出了问题,也首先要在教师方面找责任。教师往往不从自身找原因,却将自己的责任转嫁给学生。于是,“差生”便成了替教师承担责任、遭受打击的冤枉儿。将“差生”改称“潜能生”,绝不仅仅是称呼上的改变,而是教育观念的一次深刻的革命,是教育评价功能、目的、标准、方法上质的变化。评价的亮点在于激发学生的自信,激励学生进步,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持续的发展。

4.班主任“以德治班”的管理。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工作和管理工作的重要助手和骨干力量,也是德育的主要实施者。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关键是抓住班主任建设。班主任不仅重视通过奖罚条例来规范学生,还要正确引导学生的思想、个性心理,坚持以人为本,以德治班。德育绝不仅仅是德育部门的事情。传统德育偏重于理论,与社会生活实际相脱节,与教学工作相偏离,与社会需要相背离,并且把公私完全对立起来,强行推行一种以牺牲个人利益为道德标准、做给人看而不是为自身发展的德育,其本身就是不道德的,是必须走出的误区。

5.利用现代教学媒体提高教育效果。现代教学媒体具有直观、形象、信息量大的优势。思想品德教学如果能将多媒体和教育过程中各个要素优化组合,把它立体化、全方位地融入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创造出良好的教育氛围,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艺术地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让学生在体验情感过程中产生共鸣,使学生感到可学、可做、乐于实践,就有利于激发学生自觉地吸收道德知识,主动地进行道德行为实践,从而能动地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素质。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心理学家罗杰斯也说过:“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证有效进行教学的主要条件。”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学恰当地运用形、音、色俱佳的现代教学媒体,不仅能迅速吸引学生注意,激发他们的兴趣,而且还能为课堂教学营造出良好的氛围。比如,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让学生观看电影片断,感人的画面以及教师激昂的解说,学生为之动容,可以为课堂定下慷慨悲壮的感情基调。

二、教养

人有无教养,首先体现在礼仪礼貌方面。礼仪礼貌根本在一个“孝”字。自古云“百德孝为先”,在家能孝,在外能忠。孝使人具有博爱、感恩、知耻之心。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开设“孝经”、“论语”等人文精神内容的课程。比如,浙江衢州孔庙长期开设少儿读经班,高职院校定期进行升校旗仪式,唱校歌,在校园内塑造徐霞客、马可·波罗等与专业结合的雕像,弘扬正能量,让学生有归属感。通过内外兼修,使高职院校学生都能够具有文雅之气,成为风度翩翩的绅士和淑女。

学生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工程,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养成教育过程必定伴随系列思想活动,而思想活动的过程又以一定的心理活动为基础。“认识过程是最基本的心理调控”。只有学生明确“规范”,懂得“规范”的意义,才能在行为中给予落实,养成教育才得以顺利开展。因此,在养成教育中加强思想调控是必要的。人是自然的产物,学生生活在七彩社会环境中,各类家庭成员的不同职业、不同素质给学生的影响自然不同。学生的思想无不打上生活的烙印。面对众多独生子女,学校教育要达到统一要求,只靠单纯的强制命令是不够的。从中学过渡到大学,学生除了在学习环境、方法上有诸多不适应,思想上的不适应更显突出。因为这一时期恰是从少年过渡到青年的重要时期。心理上,学生从过去的依赖师长逐步过渡到自我管理。很显然,抓住思想疏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可以使学生顺利完成过渡,也为大学时期和走入社会形成良好的世界观打下基础。

三、教学

以学生为本,就要研究学生。高职学生的缺点是悟性差,不能举一反三,掌握不了学习方法,只能死记硬背。高职院校穷人多,底子薄,财力比较欠缺,这也是实情。古人言,朽木不可雕也。而高职院校的教师就是要雕-雕。高职学生就如同在水深火热里,不雕就腐烂了,拉上岸雕琢一下,就是艺术品。在教学诸多环节中,考风是关键环节,要树立教学正气,必须严肃处理作弊。一所风气不正的学校很难让学生有归属感。从高职院校外部环境看,相同职业学生的竞争对手有本科院校毕业生和社会培训人员。论理论扎实、自学能力和发展后劲,高职学生远不如本科学生;论沟通能力、处世经验,又肯定不如社会培训人员。“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高职院校学生的优势在哪?就是专——专业技能和专业文化!专业技能和专业文化是高职院校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比如,导游专业学生解说靠的是技能和文化,烹饪专业的学生雕刻靠的是技能和文化,酒店营造的五星级的氛围靠的还是技能和文化。高职各专业学生可以不知其所以然,但一定要知其然,了解专业文化内涵,做到专业技能规范最为重要。在教学中对学生管理不规范,毕业的学生就很难规范。

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信息是严重不对称的,知识传授的多少没有定量标准,受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影响很大。孔子说:“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塑造大众的灵魂,教师自己首先要有健全的灵魂,毫不保留,不分亲疏,诲人不倦,因材施教。总之,教师通过规范的教学和健全的灵魂,可以使学生树立正气;通过因材施教,可以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在规范中尽显每个人的风格,而不是千人一面。

1.需要尊重差异的教学。世界上最难做的工作是培养人、教育人。人不同于物,人有思想、情感和行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定的生活环境和教育环境。每个人的成长发展是有个性的,是千差万别的,很难用一个模式、一个评价标准来衡量他们。学生之间、班级之间的差异,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学生智力因素存在差异;教师水平、教学方法、工作责任心存在差异;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毅力存在差异;学习环境、外因影响也存在差异(包括家庭教育、社会环境等)。差异的存在是必然的、正常的。古人云:“孔夫子弟子三千,贤人只有七十二。”如果说“只有不会教的教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句话成立的话,那么,孔夫子就是不会教的教师了,他又怎能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呢?既然差异的存在是必然的、正常的,那么,就必须在教育教学中尊重差异,倡导尊重差异的教学评价。整体的差异往往是由个体差异的量变形成的。例如,有五个差生的班级和有十个以上差生的班级,即使教学同样,结果也是不一样的。不承认差异,硬用一个标准去评价他们,是有失公平的。无论教师还是学生,不承认差异的评价,都会给他们造成身心上的伤害,都不会有和谐美好的教学环境和平衡的工作、学习心态。因此,教育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合作关系。学生、教师、学校、家庭乃至社会,无论哪一方面出了问题,教育教学的效果都会出现差异。

2.教育更应注重个性教育。个性教育简单来说就是因材施教。它从全体学生出发,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走向成功。如果说,教育是一门艺术,那么,“个性教育”就是以尊重学生为前提,把握学生的个性特征,顺其自然而非任其自然,扬个性之长,弃个性之短,使他们个个成才。共性教育简单来说就是一种模式化的教育,它求全责备,求同去异,扼长补短,划一呆板,致使众多本来可以成才的人不能成才。当今世界,需要大批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转变教育观念。综观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发展个性,开发潜能”的教育目标已逐步成为共识。“个性教育重于共性教育”,这是时代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第8篇

【关键词】差异教学;课堂活动;《英美概况》

0 引言

Tomlinson将差异教学定义为“一种根据学生不同的准备状态、学习风格和兴趣而不断调整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的教学”。在英语教学中其核心思想就是承认学生个体差异以及其对学习过程及学习效果的影响,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来满足学生学习英语不同的需求,以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的英语水平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英美概况》作为英语专业二年级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介绍了英美国家历史、社会、政治、教育等方面的内容,涉及面广,一方面要求学生通过大量阅读积累语言知识,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发展英语应用技能,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因此改变传统的“划一性”的教学方法以及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在关注学生个性差异和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基础上组织教学活动是实施差异教学的关键。

1 《英美概况》教学中的课堂活动的组织

1.1 基于学生差异设计教学活动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差异是普遍存在的,即使是同一个教师在同一个班级讲授同一个内容,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也会出现极大的不同。然而学生间的这种差异不仅仅是知识储备上的差异,还有学生个性,学习兴趣,学习风格上的差异。比如谈到美国文化的章节时,先从学生熟悉的涉及学生生活实践和体验的话题入手(学生集体回答),以此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有的学生痴迷美国电影,有的学生酷爱NBA球队,有的学生欣赏Country Music,有的学生向往美国的Top Education,甚至还有学生偏爱美国的快餐文化……在了解学生兴趣差异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组合选择topic,分别从电影、体育、音乐、教育、饮食方面来探讨美国文化的特点,从而组成合作弹性小组,优差生搭配,形成多个学习共同体,大大提高了学生课堂活动的参与度(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有的学生乐于自主发言,有的学生内向、被动;有的学生通过阅读,观察的方式来学习;有的学生通过听得方式来学习,而有的学生则通过肢体语言,表演等方式来达到学习的效果。教师再根据这些学生的个性差异,予以恰当的引导,让学生尽可能地发挥自己所长:围绕同一个话题,阅读量大,写作能力强的学生可以设计对话,技术能力强的学生可以提供技术支持,口语交际能力强的学生可以突出表演。。。最后再通过小组互评、组员互评、教师评价(多元评价)进一步强化所学的内容,各类学生在积极主动、相互促进的和谐氛围中不断获取知识,共同提高,从而实现甚至超越各自的学习目标。

1.2 根据中西方文化差异采用多元教学模式

要真正理解和掌握一门语言,就必须学习该语言赖以生存的文化。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决定了语言表达形式的多样性。在《英美概况》教学中,如何使英语专业学生充分认识并正确地对待这些文化差异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在学习“美国政治和宪法制度”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联系热门话题美国政府shut down以及中国十三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的具体事例来展开讨论,引起学生的关注和表达的兴趣,鼓励学生对美国和中国进行横向,纵向对比,进而分析和透视美国的国家体制:共和党和各自代表谁的利益?其主要矛盾和分歧有哪些?美国的宪法精神对美国人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又产生哪些影响?…在比较英汉思维模式的基础上,学生更容易认知、理解这种文化差异,从而有意识地参照恰当的文化背景来进行交流。再比如讲到wedding traditions的话题时,首先通过收听BBC听力材料wedding customs的内容,让学生接触并了解其风俗习惯something old, something new, something borrowed, something blue;在阅读相关背景材料的基础上,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列出中西方文化在婚姻习俗上的差异;再通过观看由Julia Roberts主演的影片My best friend’s wedding中的经典片段,让学生切身体验和感受中西方不同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文化内涵;最后创设相应的情境,让学生设计自己独特的wedding vows或是对最好朋友的婚礼祝福话语,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分别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设立教学目标,通过全班集体学习,弹性小组合作学习和个体学习教师指导等多种方式,灵活运用,相互渗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语言和文化修养,还增强了学生的语言水平,从而达到更加有效的课堂教学。

2 结语

在《英美概况》教学中灵活地应用差异教学,在对比语言文化背景知识,关注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上,有效地组织课堂活动,消除学生在参加语言交际活动中可能产生的焦虑情绪,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练习并应用语言,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强化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意识,让学生在获得成功的体验中逐步增强自信,最终获得语言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Tomlinson, Carol Ann (1999). The Differentiated Classroom:Responding to the Needs of All Learners. Alexandria, Virginia:ASCD[Z].

[2][美]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M].沈德隆,译.新华出版社,2004,3.

[3][美]Diane Heacox.差异教学:帮助每个学生获得成功[M].杨希洁,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1.

[4]吴志宏,郅庭瑾.多元智能:理论,方法与实践[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3.

第9篇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教学理念;教学管理

随着中国在国际地位上的不断提升,人们对汉语学习的热情也日益高涨,全世界掀起一股汉语学习的狂潮。与中国有着密切战略经济文化合作关系的美国更是如此。美国总统奥巴马在2009年11月宣布“十万强”计划,提出到2014年派10万美国学生到中国学习的计划。2015年9月 25日,在结束对美国国事访问的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召开的联合记者会上,奥巴马宣布准备启动“百万强”计划,目的是争取到2020年实现派100万名美国学生到中国学习中文。掌握中文的重要性和实用性显而易见。当习近平总书记在此次国事访问中会晤西雅图商界和技术界领袖时,脸书网站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完全用汉语与习近平总书记对话。汉语教学不光是语言教学,同时也是文化学习和提升两国相互理解和友好相处合作的桥梁。笔者曾于2011年-2013年被中国孔子学院总部派驻到美国南卡州斯帕坦堡小学任教汉语教学。在此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中美小学教育存在的一些差异,具体到文化上、教学理念和管理方式等都不相同。希望这些差异能够更好地帮助对外汉语教师了解美国文化,以便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汉语,热爱汉语,进而最终加深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和交流。

一、 上下课安排

与中国国内小学不同。美国小学早上8点到校,9点开始上课。8到9点之间学生们被安排在自己的主教室,也就是班主任的教室,在班主任指导下进行活动。9点的时候,学生们排好队依次由老师带领到即将要上课的教室。每堂课45分钟。下课时由该堂课的任课教师带领到下一个教室。没有课间休息时间。到了中午。先安排高年级的学生在户外进行自由活动,低年级的学生在餐厅就餐。时间20分钟。低年级的学生就餐完,排好队到户外进行自由活动,换高年级的学生到餐厅就餐。活动时间一到,由专门的教师带着排好队的学生到下一堂课的教室去上课。美国小学下午3点放学。学生排好队在教室走廊等候着家长接放学。美国小学没有中午午休的习惯和时间。每天的课程安排紧凑有序有效,体现了美国人珍惜时间和讲究效率。

二、课堂纪律

不论是哪个国家的孩子,孩子的天性都是好动,注意力集中不了多久。为了能够使教学顺利进行,必要的纪律管束是必要的。国内的孩子由于从小的教育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课堂上捣乱要被老师批评或者用其他方式惩罚,而在该小学,吼骂学生是不允许的,在国内盛行的罚站也是不能的。教师面对课堂上捣乱的学生都是轻言细语叫到一边进行教育和帮助。美国盛行的教育理念是鼓励教育,无论学生最终取得的成绩好与否,都是鼓励做得不错,下次继续加油。美国课堂纪律管理形式多样,如奖励性地给贴画,或者每天给每个学生表现优劣的竞争性图表等。

三、布置作业

与国内中小学家庭布置作业有很大的不同之处。在国内,由于偏重应试教育,造成中小学家庭作业多,学生被压得透不过气。然而在美国,K-3年级学生是不能给他们布置家庭作业的。按老美的话来说是种虐待。他们认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就是要尽最大限度地释放他们的天性,培养创造力和动手能力。所以在课堂上学习就行,课后是孩子自由学习或玩耍的时间,不能由老师强加给学生家庭作业。

四、家长参与

在国内,考试是家常便饭,而且通常都是通知到学生知道即可。而在美国,不管考试大小与否,都要通知到学生家长,家长参与很重要,他们认为可以帮助自己的孩子做好复习,积极备考。

五、汇报成绩

斯帕坦堡小学校长每个月要召集校董事会各成员和家长进行例会,汇报学生们在每一阶段的学习情况。笔者在该校开始进行汉语教学并在一个月后被校长要求在每个月的例会上进行成绩汇报。成绩汇报的形式,笔者采用的是由小学生们进行中文歌曲合唱和独唱。校董事会各成员和家长们对向而座。按笔者习惯性思维,学生应该是面对校董事会领导进行表演,但是却与此相反,全程都是学生面对家长进行演唱和成绩汇报。这深深体现了教育是对谁负责和对谁服务的精神。

中美小学教育存在很多差异,这些差异对于对外汉语教师来说很重要,要不断发现差异,了解掌握这些差异能让对外汉语教师避免一些工作失误,融入当地教育习惯和规定,从而更好地进行汉语教学。

参考文献:

[1] 陈申.语言文化教学策略研究[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2001.

[2] 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发展概要[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0.

[3] 吴晓露.说汉语 谈文化[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4.

第10篇

关键词:语言;思维碰撞;思维差异;学习效果;制约

思维方式是人们认识、理解、把握事物的方法,是决定文化形式的最为深层次的内涵展现。正是由于思维方式因人而异的特性,导致了不同文化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产生明显的差异。所以,世界上多种多样文化主体的存在,成就了人类特有的思维规律,有的是在固有的文化氛围中形成的,具有自身特色的思考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与方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如果能够注重对学生英语语言思维习惯的培养,将有效提升大学生英语学习质量。

一、思维差异的体现模式

思维模式几乎体现在所有的文化领域中,它包括物质、行为、精神和交际文化。且思维模式差异恰好是造成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思维模式的体现与语言的关系密不可分,使其成为了语言生成和发展的深层机制,反过来,语言又促使思维模式得以形成和发展。语言作为思维的主要工具,是构成思维模式的主要元素。思维以一定的方式体现出来,表现于某种语言形式之中。所以,思维方式的差异,正是造成语言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连淑能,2002)。思维模式主要由知识、观念、方法、智力、情感、意志、语言和习惯等要素组成(陈新夏等,1988:504)。也正是这些要素导致了人们的思维模式产生差异。Whorf认为人们的母语模式毫无疑问会影响其惯常性的思维模式。所以,来自于不同国家,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使用同一种语言文化——英语语言进行交流时就非常容易导致误会的产生。

1. 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碰撞

所谓的形象思维就是指人类的大脑对记忆表象所进行的分析及加工,然后形成一种全新的表象的心理活动过程,这是思维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想象。自古以来,中国人的形象思维就非常发达。这一点充分生动地体现在中国文学史上。比如,《诗经》中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是一个非常精典的范例。中国人形象思维的突出与象形文字的存在可能有着密切关联。如:日、月、山、川、水、火等汉字都具有象形的典型特征。这或许正是汉语的早期文字被称作象形文字的原因。但是,英语国家的英、美人却擅长于抽象思维。抽象思维通常也被称作逻辑思维,指的是运用概念所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活动。又如:英语词汇中具有大量的抽象名词,它们的使用频率远超出汉语词汇中的抽象名词。经常习惯于运用各种思维模式。由于文化传统之间的差异,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对于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运用是截然不同的。这一差异是英语教育者和学习者必须了解的内容,否则将极易造成思维混乱、理解困难等局面。

2. 综合思维与分析思维的碰撞

所谓的综合思维即从思想上将思维表象的各个部分整合起来,将其各种属性、方面、联系等相结合。而分析思维却是从思想上将一个完整的思维表象分解成各单个部分,或者将它的各种属性、方面、联系等进行区分。在实际的思维过程中,中国人倾向于综合性思维,英、美人倾向分析性思维。这种差异在文学艺术领域体现得更加明显。如,中国的京剧是我国戏剧中的国粹,它的表演方式主要体现在:唱、念、作、打上。那么西方的艺术表现形式则是:歌剧是歌者不舞,舞剧是舞者不歌,还有话剧的表演者是既不歌也不舞,芭蕾舞就更是只舞不歌的表演了。所以,明辨综合思维与分析思维之间的差异,避免发生文化冲撞是准确把握英、汉语语言文化的一种有效手段。

3.“统一”与“对立”的思维碰撞

中国有史以来一直非常注重事物对立面之间的和谐共处,即对立中的统一。相对而言,英、美文化则过多强调对立面之间的斗争与转化,即统一中的对立。虽然传统的中国哲学并不否认对立,但是却非常注重和强调 “统一”的一面;中国的传统文化一贯主张“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追求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天人合一”是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一位著名的德国唯物主义哲学家说过的一句话,东方人见到了统一忽视了区别,西方人见到了区别遗忘了统一。这句话非常准确地道出了东、西方在“对立”与“统一”上存在的思维差异。教学者与学习者只有熟悉这些思维差异现象,才能避开碰撞的发生,学好地道的英语。

4. 大、小程序方面的思维模式碰撞

在观察事物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方面,中国与英、美国家的人同样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在大、小思维方式上,东、西方两种文化,尤其是中、英两种文化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具体表现在:中国人思考问题的习惯是从大到小,自上而下;而英美人思考问题是从小到大,最显著的差别就是对地址的排列顺序。如:中国人写信址时,按汉语习惯:国名—省/州名—城市名—街道名—住所的门牌号—收信人姓名书写,可美国人的地址书写顺序却与中文的顺序完全相反,即从小到大。在姓名的表达方式上更是大相径庭,汉语的姓名是先姓后名,英美人却是先名后姓。而且中文的许多双音节词的组合排列都是从大到小。如:大小、高低、长短、宽窄、高矮、年月、分秒等。还有中国人或学生在写文章或论文时往往偏爱选择大题目。比如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题目,中国的学生倾向于选择的题目通常为“如何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保护大自然”等大题目;而英美学生的论文题目会更具体化,他们所选的文题常常倾向于“如何处理本地的污水”、“本地区废弃物的处理办法”等。

二、思维差异碰撞对英语学习的制约

思维模式形成于人们所生存的区域及其特殊的文化环境。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主要根源来自于各自不同的历史文化形成的过程。中国文化有着五千年博大而精深的悠久历史。在儒教、道教、佛教文化的长期熏陶下,中国人形成的思维模式所崇尚的是审慎、谦虚和温文尔雅,倡导遵守“三纲五常”、宣扬“理乐教化”。在行为举止方面“服从”和“接受”远多于“抗拒”和“挑战”。而隶属于西方文化的英、美文化主要渊源在于长期受到古希腊的文明及基督教教义的影响,形成了西方人性格中善于“挑战”和敢于“创新”的思维模式。正确引导学生明了这些差异是英语学习中避免发生碰撞及影响学习质量的必备知识。

1. 思维碰撞对英文写作的制约

只有充分了解中国人倾向于“统一”,英美人倾向“对立”的思维差异的存在,才能有效提高英文写作能力。这种好与坏、对与错的“对立式”的思维模式,使美国人往往把世界看成是非黑即白的两色世界。他们通常依据这种美国标准对所有的事物做出他们的评价,这种做法在东方和中国人看来是一种傲慢的表现。由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比较倾向于“统一”,对于主观与客观不像美国人那样分得那么清楚。因此,中国人写的文章或学生的作文常被美国人评为概念不清,中国人的“统一”思维模式在西方人眼中更是缺乏明确性和准确性。所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引导中国学生熟练掌握思维差异在汉、英句子结构、语句重心和语篇结构等方面所体现的特点。了解中文的写作特点是以语义为中心,重视事件的结果而忽略对它的推理过程。以往的英语作文测试题目大多是三段式作文文体;可是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中国学生在写作文时常常习惯按照中文的行文思维把开篇、主体及结尾放在一个整段中完成,使英、美人读来有种混乱、堆砌、层次不清的感觉,这一点也是中国学生在写英文作文时出现的普遍现象。反之,英语的段落写作必须是一个语义表达的完整体,要求运用语义直接表达中心思想。同时,段落间的语句、语义必须形成一个流畅的文体。每段都要有一个主题句、一个中心思想,要求段落结构必须严谨,内容必须以主题句为中心,每个段落都必须由话题、主体及结尾进行首尾相接。因此,在写作教学中引导学生避免用汉语的写作习惯写英语文章的关键是改变学生的思维习惯。

2. 思维碰撞对句法的制约

作为形态语言的英语语法主要是通过语句时态的变化以及一定的虚词来表现的。英语词汇普遍具有形态功能和词性标志,使语法结构特点鲜明,具有通俗易懂的表象形式。而汉语的词汇不具备上述的条件。汉语的方块文字在结构上是彼此孤立的,字与字的结合并不发生形态变化,而是直接的对接。汉语作为一种孤立语,语法关系的表达方式直接依赖于语义、语序和逻辑。中式思维模式突出体现在汉语的句法中,尤其是在日常会话中,很多会话既不需要主语,也不需要谓语。如:“下雪了”,“刮风了”,“亮/黑天了”,“十点了”等都是没有主语的句子。所以说,主语、谓语可以省略是中文有别于英文的最大的行文特点之一。但是,读来仍会使人感觉到亲切、自然、形象生动,给人印象深刻。但在英语行文中,必须明确区分开主语和谓语,句子中必须有主语和谓语,如:“下雪了”,就必须说“It snows”。“十点了”,英文必须是“It is 10 o’clock now”。因此,中国学生在翻译上述汉语句子时习惯按照汉语的思维模式和语义表达方式,使英、美人感觉概念不清或语意不明。根据上述汉英句子结构存在的根本差异,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在英汉互译时要注意句子的结构层次和自身特点,避免思维碰撞带来的混乱,才能准确表达句子的文化含义。

3. 思维碰撞对文化习惯的制约

不同的语言和文化具有其民族独到的表现形式、内容及鲜明的民族特色。语言和词汇是传承文化、展示人类生活的最简单而又直接的工具。每一个民族都拥有其自己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任何两种语言之间的语义和文化的对等都是鲜有的,所以在交际过程中产生思维差异也就在所难免。这些差异在词汇的比喻、联想意义和社会文化意义的不对应上体现得比较多。在成语及习语的学习和英汉互译中,由于习惯的不同和思维差异的存在,有些英语成语在汉译中就需要做出相应的修改才更便于理解,比如:In like a lion, out like a lamb“虎头蛇尾”,beard the lion“虎口拔牙”,ass in the lion’s skin“狐假虎威”。在以上的成语里,英文中使用的是“狮子”,而中文译文却是“老虎”。两种动物在中、英文化中的地位是截然不同的。在美国的文化中,人们把狮子定义为百兽之王,而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老虎才是兽中之王。在翻译类似的成语时,由于许多学生无法理解句子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所以很难准确地把它们翻译成中文。由此可见,准确把握东西方的文化习惯和思维差异才能避免因碰撞而产生的混乱现象,领会成语所表达的真实含义。

4. 思维碰撞对当代教育的制约

在教育方面,东西方对学生的教育重点也有很大差异。中国的中小学,乃至大学均强调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品德。而西方教育则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个性化能力和特立独行能力的培养。英、美的教育宗旨奉行“以自我为中心”的信念。所以西方的孩子们从小就被灌输独立性和竞争意识。他们注重个性发展,独立自我,勇于挑战。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在人格塑造和自我修养方面,如不及时对他们进行差异对比点播,极易造成学生们思维困惑、迷失自我的严重后果,导致一些人盲目崇拜和照搬西方的一切事物、接受西方的一切思想,从而产生人格及素质上的偏差。有鉴于此,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学要充分把握好体现在两种文化之间的思维差异,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既要培养大学生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要在学习中汲取西方文化中独立思考和自主、自立、自强的精神,为我所用,真正体现中国大学英语教学教书育人的宗旨。

总之,要想学好一门语言就必须先了解其语言文化,对于学习英语的中国学生来说,尽管现代通讯日益发达,网络技术得到了迅速普及,使得学习和信息了解变得方便快捷。但是,大多数学生的英语语言文化知识却相对贫乏,从而也就导致了英语学习起来困难重重,进步缓慢的后果。相对于大学生而言,多年的付出却得不到预期回报的主要原因与他们对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及思维差异认识不足有关。如果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注重汉、英两种文化的对比和渗透,我们的学生可以通过对比进行英语学习,既增加了文化知识又加深了语言文化的本身印象。学生可以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既能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又能激发学生的强烈求知欲,使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关世杰. 试论中国人与英美人思维方式的差异及汉字在其成因中的作用[C].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11.

[2] 傅仲选. 实用翻译美学[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3).

[3] 吴友富. 国俗语义研究[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11).

[4] 杨自俭. 英汉语比较与翻译[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3).

[5] 卢植. 认知与语言——认知语言学引论[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2):260.

[6] 张宏萍. 浅议培养英语思维 提高英文写作能力[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0(4).

第11篇

关键词:初中体育;差异性教学;体育训练

作为初中教育的组成部分,体育教学也是素质教育实施的载体。在体育事业的深入发展中,体育教学的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体育教学的创新和改革产生了充足的理论依据。新课改的实施,对体育教学提出了重视不同需求和个体差异的要求,差异化教学理论逐渐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形成和发展。

一、“差异性”教学内涵

“差异性”教学通常是指在教学中,教师结合学生的不同需求和个体差异组织并开展针对性较强的各种教学行为和活动。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往往通过其社会、心理及生理等多方面特征表现和反映,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独特性并通常通过智力差异进行具体体现,如差异性的学习动机、差异性的学习风格和差异性的认知方式等。因此,教师在组织和实施“差异性”教学时要在综合考虑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进行课堂教学的设计和组织,通过适当教学环境的创设,利用差异性教学方法,使整体学生个体发展的目标得以实现。

二、“差异性”教学运用研究

根据“差异性”教学的内涵,初中体育“差异性”教学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施和运用:

1.教学目标差异化

目标是努力的动力。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正确合理的学习目标,有利于其学习热情和兴趣的充分激发,使其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坚持努力奋斗。作为一项持之以恒的活动,任何一项体育运动都伴随着相应的完美目标,促使人们努力创造和拼搏。比如在百米赛跑这一体育项目中,人类将自身的奔跑速度作为其挑战的目标并进行坚持不懈的挑战和拼搏,促使世界纪录不断地被打破,在“挑战—打破—挑战”的循环中,人类逐渐将各种“不可能”的成绩变为现实。因此,在组织和开展田径教学时,体育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制定适宜的目标,作为其努力和奋斗的动力。同时,目标的制定要遵循差异化的原则,通过综合考虑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身体素质实现差异化目标的制定。在体育实际教学中,班级学生基本包括“身体素质差”“一般”及“好”三类。如果教师制定折中的训练目标,对基础扎实、身体素质好的学生来说,挑战性的缺乏,致使其在训练中难以有效进行自我超越和自我突破。尽管素质较差的学生可以在一定挑战性的目标中充分训练,但是这一目标仍然是缺失公平的,其对素质教育和体育锻炼的理念也是不相适应的。因此,在制定体育训练目标时,教师一定要经过认真、深入地研究和分析,使差异性目标的制定能够与学生的特点相符合。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分组,通过对不同组别的学生制定不同的目标和考核标准,使学生在适合自己的目标中不断地进步与发展。

2.教学策略差异化

作为讲求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的体育运动,体育项目的训练与集体运动密不可分。因此,体育教师在组织和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要重视从团队出发、从集体出发对学生进行培养和训练。同时,作为展示个人运动美的项目,团队和集体荣誉的取得要与个人的拼搏和努力为基础。因此,在组织和开展体育教学时,教师还要重视从学生个体发展,通过灵活教学手段和体育活动的运用,使学生在差异化教学中获得充足发展。

(1)多样化教学手段。教师在传递体育教学内容时,还要重视结合学生个体差异,灵活选择教学方法,通过综合运用体育教学手段和方法,促进学生体育技能的提高和体育知识的丰富。

(2)多样化教学组织。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个体差异,初中体育教师还可以灵活选取教学组织形式。可以灵活选取个别教学、小组教学及集体教学等。同时,在对差异教学理念实施和应用时还要重视对学生自信心和自尊心的尊重和保护,使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获得个体的充足发展。

三、总结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日益表现出更加鲜明的个性特征和需求。因此,初中体育教师在组织和开展教学活动时,要重视差异化教学的合理运用,通过综合考虑学生的心理、生理及社会差异,通过差异化教学目标的制定和差异化教学手段的实施,使学生的个性特征和身心得以长足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 曾继耘. 论差异共享的课堂教学策略[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2).

第12篇

关键词:小学教育;语文教材;中外

0引言

小学语文是我国教育的主要基础科目之一,其发挥的作用十分明显,不仅仅教会了学生基础的识字读文,还使学生幼小无知的心灵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并且给予了学生成长的希望,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对学生的行为形成规范和约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同时,小学语文还是教会学生基础技能的主导者,通过小学语文的学习,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得到全面的提升,懂得怎样与人交流,交流的时候应当使用哪些礼貌用语,并且可以规范自身的各种行为,对不同的社会行为产生相应的认知判断。而这些内容的实现,无一例外地需要一些有教育意义的课文,因而在进行中外小学教育语文教材的选文过程中,需要尽可能选择一些优秀的文章。本文主要综合了一些中外语文教材选文的不同状况,进行了深层次的分析,以提供相应的选文借鉴,使我国小学语文选材更加科学合理。

1中外小学语文教材选文差异的主要表现

中外在小学语文教材选文上,有着很明显的差异。首先,中外所选择的小学教材,在编写方向上有着很大的区别。以美国的小学语文教材为例,其并不像国内的小学语文教学那样,对课程有着深层次的重视,而是十分注重各领域的研究成果,在其语文教材选材上,所选择的课文内容往往是一些最新的学术文章段落,而且还在文章的后面配置了相应的教学思路。可以看出,美国的选文第一原则便是创新,鼓励学生去进行创新。其次,中外的小学语文教材,在形态上有着很大的差异,我国的小学语文教材,是按单元分类的综合型语文教材,但是国外的更多是一些分编语文教材,这类教材将阅读和语言实现了完全的分离,即分为两本教材,但是我国的语文教材却是完全的一体化。最后,中外小学语文教材的选文,很多时候会选择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文章,但是侧重点有着很大的区别,我国的小学语文选文原则,更多地是一些有关道德思想和趣味故事一类的文章,而美国的则是涉及一些创新的科技事物,其中掺杂了一部分教育文章。这样的选文原则使我国的语文教育与国外的语文教育呈现出了两种不一样的形态,学生的学习状况也完全不同。我国的小学生呈现出了中规中矩、积极向上的学习状态,而国外的小学生是一种积极创新、顽强拼搏的学习状态,这也影响了学生以后的人格走向。

2中外小学语文教材选材的基础原则差异

2.1主体方向

中外小学语文教材,存在的差异性相当大,而且这样的差异主要是由于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所形成的。我国的小学语文教材将主导的方向放在了学生的思想教育和素质培育上,因而其中的内容大部分都是各种塑造人格的文章,所关乎的主题也是诚信、自强、自信等充满正能量的文章。同时,为了迎合当前世界发展一体化的趋势,我国也适时引入了一些国外的课文,这些课文与中国的道德教育思想十分相似,并且对于学生的教育也集中在思想层面上,因而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但是国外的小学语文教材则不然,以日本的语文教材为例,其更多的是在宣扬自身的民俗文化色彩。而且,在很多的课文当中极力地推崇民族信仰,将一些日本古代的诗词歌赋及将臣的传奇故事融入其中,鼓励学生从小培养自身的民族信仰,以更好地为国家服务。美国的小学语文选材则将主导的方向放在了创新上,其中的很多课文都与现代科技有关,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2.2教育内涵

中外小学语文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所包含的教育内涵有着很大的区别,这一点在基础的课文选择上有着明显的体现。首先,我国的小学语文选材,必然会选择一些和谐美好的事物,如我国古代的诗词歌赋以及各种童话故事,这样的教材选择使小学生经历了美好的教学熏陶,能够正确地看待自身的生活,并逐步培养出积极健康的人格。外国的小学语文教材选文,将主要的方向放在了学生的成长观念上,美国的教材强调英雄主义和创新思想,给予学生一种成功的向往,督促他们付出同样的努力,换取更大的成功。中外小学语文在选材的过程中,许多时候会根据教育内涵的不同,选择不一样的文章。如我国十分推崇五千年文化历史,因而诗词歌赋穿插于每个年级的语文课文中。但是国外则完全不同,其仅仅有一部分涉及到了历史文化,他们在极力地宣扬自身的民族发展精神,将更多现代化的内容实时地融入到语文教材当中,使学生的学习富于现代化气息。笔者认为,这虽然有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但是与学生实际的认知有一定差距,需要进一步优化和改善。

3中外小学语文教材选材的主体差异

3.1文化差异的选择

在中国的小学语文教材当中,有许多的神话故事,如女娲补天、夸父追日等,很多人认为将这部分课文添加到实际的语文教材中不合理,容易诱导学生产生虚幻的想法。对于这部分课文的选择,主要有两方面的目的:第一,通过对这些神话故事的引入,使学生更好地认识民族传统文化,并产生相应的追随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第二,小学生心智尚未成熟,在教学中需要一些美好的神话故事给予他们相应的引导,使他们对自己的想象充满好奇,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进而优化其对社会的主体认知。国外的小学语文选材更加渴望迅速地教会学生一些实用性的生存技能和实践方法,因而大部分内容都与现实社会有关。这与当地的生活文化有着直接的联系。

3.2思想教育的差异性

中外小学语文在选材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思想教育方式往往有着很大的区别。我国的小学语文课文,更多的是通过正能量的故事直接感染学生。国外将现实社会的各种事物引入教材当中,给学生最为直接的心灵冲击,使学生自己尝试改变自身的各种想法和思路。同时,我国的小学语文思想教育,习惯于采用一些美好的故事性课文,去积极引导学生深化自身的思想意识,对故事中的人物性格以及课文的中心思想做出合理的分析,并逐步改变整体的教学效率。但是国外的语文思想教育,却选择了一些现实生活当中的琐事教材,由学生自己进行相应的理解,因而国外的学生所接受的思想教育并不多,更多地接受着技能教育。

4结语

综上所述,中外小学教育语文教材在选文的过程中,所坚持的方向有着很大的不同,无论是基础的教育方向,还是深层次的教育思考,都有着明显的差异,其实质的教学效果也呈现出了多样化的发展状态。

参考文献:

[1]罗燕.基于国际化视角的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论改革[J].长沙大学学报,2016,(03):150-152.

[2]赵佩珊.大陆与台湾小学语文教材比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

[3]穆飞.我国人教版和美国中文版小学语文教材童话选文的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