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4 15:26:4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慕课建设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慕课 外语类 质量评价 量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7.01.016
1 国内外慕课质量评价研究现状
1.1 国外相关研究述评
慕课(MOOC)是目前最流行、最先进的在线课程开发模式,国外对其质量评价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从慕课的课程设计对其质量进行评价。“课程”的含义较为特殊,一般为提供给学习者的各种学术课程,其中包括有很多种,例如在线教育的资源、学习者的目标、网络手段及工具、课程的具体评价等(Allen,I.E &Seaman,J,2015)。 慕课的课程设计体现慕课的制作水平,课程设计的质量是慕课制作水平的关键(Jean Charles Pomerol,2014)。(2)以慕课的实际效果对其质量进行评价。慕课应通过制定实际效果检验的标准来验证慕课的质量(A.M.F.Yousef ,2014)。慕课的实际效果是慕课成功的关键,能否让学习者掌握传授的内容是极其重要的(Peter,S,2013)。(3)慕课的评价标准设定。慕课应该设定统一的评价标准,包括教学团队,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效果,教学技术等(Wright C R,2003)。由此可见,国外的慕课质量评价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已经出现了设定统一标准的学术声音,但目前并没有系统、科学的质量评价体系。
1.2 国内相关研究述评
鉴于慕课建设及其发展的特殊性,我国的慕课研究则大多集中在高校领域内。目前,我国的慕课质量评价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1)慕课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以及质量评价的各种理论研究。如姜明文的《“慕课热”之思考》(2014)、吴万伟的《“慕课热”的冷思考》(2014)等。这些研究对我国现阶段慕课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深入剖析和研究,特别是对我国慕课的发展方向进行了规划。(2)我国慕课建设路径与应用研究。如邓宏钟的《“慕课”发展中的问题探讨》(2013)、陈江的《慕课的建设与实施策略》(2014)、邱均平的《慕课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2015)等。这些研究则针对我国慕课现阶段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力求找到一些解决方法,以完善慕课评价体系为目标,追求慕课的专业化、精品化发展。(3)慕课在一些专业化领域和具体细化到课程的规范化研究。如方旋旋的《面对“慕课”: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困境及应对策略》(2014)、李梁的《“慕课”背景下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问题逻辑视角》(2014)等。这些研究力求规范化、细致化,切入点多为地方高校、专业课程等,使慕课研究更加精细,得出的研究成果也更具实际效果和说服力。因此,这也是我国慕课质量评价研究的一个趋势和方向。
2 量表的研究内容
量表构建研究的基本思路是先从慕课的发展历史及其自身特点入手分析出研制质量评价量表的必要性,并结合量表的评价指标和测验方法等要素建立量表模型,将模型应用于三所高校进行试验,检验其信度和效度,最终建立成型、科学、客观的外语类慕课质量评价量表。
研究对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研制外语类慕课质量评价量表的必要性。通过研究慕课的发展历史及特点,发现现阶段慕课所存在的问题,总结慕课质量评价体系的影响因素和适用性,依此阐述研制外语类慕课质量评价量表的必要性。(2)量表各级指标体系的初选和创建。评价体系研究必须以建立指标体系作为前提和基础,研究的重点在于将按照外语类慕课本质属性和特征某一方面的标识分解成为具有行为化、可操作化的结构,构建包含一级和二级指标的合理、规范化量表,并通过目前最流行的软件AHP计算指标的权重,以此确定量表的两级指标。(3)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检验。创建慕课质量模糊评价模型,进一步分析现有国内外文献阐述的评价体系原理和测算方法,对该量表的信度、效度、难度系数进行定性和定量测验研究,依据外语类慕课自身的特点和要求,找出适合的量表效应模型和测算方法,应用于高校外语类慕课课程中。(4)量表的模拟应用试验。在试验高校选取相应的样本课程,并用此量表模型对课程的质量进行检验。以此来检验高校外语类慕课的真实建设水平和具体应用价值。(5)高校外语类慕课质量评价量表的建立。在前期研究基础上,研制出成型量表,通过质量评价量表的建立,为提高慕课的质量提供保障。
3 研制外语类慕课质量评价量表的突破点
建立外语类慕课质量评价量表将突破以下三个重点难点问题:(1)量表与慕课质量评价的适配性。虽然量表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行业的质量评价中,但毕竟在慕课领域中尚无较完善、系统的成型量表评价其质量,因此必须通过慕课发展及其自身特点,阐述选取量表作为其质量评价标准的适配性。(2)量表的专业化打造,依据外语类慕课的特点进行细分。质量评价标准不是统一的,必须锱铢必较,结合外语类课程的特点进行设定。将层次分析法(AHP)、模糊综合评价法(FCE)应用于质量评价量表的研制中,力求量表的准确性、客观性。(3)量表的科学、有效性检验。慕课质量评价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检验决定着量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经过大量检验后制定的量表将是判断一门课程制作水平、讲授效果、实际作用的权威标准,因此,必须在大量样本检验的基础上生成科学、有效的技术指标。
4 外语类慕课质量评价量表研制的主要目标
量表的研制将追求实现如下几个具体实际应用目标:(1)为我国高校的慕课建设服务,探索出一系列合理、有效、精品化的课程教学手段,优化慕课,特别是提高外语类慕课质量。(2)以外语类学科的自身逻辑为依据,确定质量评价量表,找到客观合理的慕课质量评价体系,为我国外语类慕课的规范化体系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同时也为我国其他专业课程的慕课建设提供借鉴经验。(3)进一步拓宽慕课的应用价值,以外语类课程为基础,不断为我国慕课质量评价体系建设提供理论支持以及更实际的操作平台和应用渠道,在体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为全国高校的慕课平台建设做出实际性贡献。(4)服务中国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制定科学的质量评r指标体系。
5 研制外Z类慕课质量评价量表的创新之处
(1)将慕课质量评价体系专业化、细分化,打破传统统一的慕课评价体系模式,以外语类课程为例,依据其专业特点、专业要求,量身打造慕课质量评价体系。
(2)首次将量表应用于慕课的质量评价中,将慕课质量评价体系规范化、系统化。
(3)创造性地将层次分析法(AHP)、模糊综合评价法(FCE)应用于质量评价量表的研制中,力求量表的准确性、客观性。
(4)可以选取985院校、部属专业院校、地方院校等三所各具代表性的高校进行实验,充分保证质量评价体系的权威性。
由此可见,建立高校外语类慕课质量评价体系是十分必要的。慕课研究属于当今国内外学术研究的热门话题,研究多为慕课本身的理论性研究,而将量表应用于慕课质量评价的研究却少之又少。本研究将为同行研究者对慕课研究的新方式和新角度提供参考。量表的研制将慕课研究的理论性和应用型相融合,摸索出了我国慕课时代下高校外语类课程质量评价体系的新方向,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研究还将为我国高校的慕课建设提供直接的借鉴经验,特别是在建设专业类慕课进程中,起到积极指导作用。
基金项目:此论文系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天津市外语类慕课质量评价体系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HEYP5027);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教育部重点项目“我国英语能力测试等级量表研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DIA140304)
参考文献
[1] 邱均平,欧玉芳.慕课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5(5).
[2] 韩宝成.外国语言量表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38(6).
[3] 张凯.标准参照测验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慕课 高校教学 改革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4.005
一、前言
慕课(MOOC)是一种新型的在线课程开发模式,将网络远程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以教学视频的形式应用在高校的教学活动中,让更多的学生可借由互联网平台学习知识。慕课提供的海量教学资源以及学习管理系统可以多维度地开展教学活动,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全程参与到教学课程中,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提高学习兴趣。高校要培养富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就必须要在确保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加大教育信息化建设力度,推进慕课教学模式的发展,为学生创设更好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大作用。
二、高校课堂运用慕课教学模式出现的问题
慕课因其课程资源丰富、形式新颖等特点,在高校教学的应用中具有明显的优势,但以网络课程的形式也伴随着缺陷。在应用过程中,学生没有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选择网络课程,缺少传统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面对面交流,专业知识系统的架构得不到保证,不利于学生情商与专业知识素养的培养。学生在一个虚拟的环境中学习,遇到某个不理解的知识点时,不能得到专业教师针对学生的理解思路来重点讲解,学生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思路来重复学习。慕课的学习很多时候都可以基于宽带网络下进行,对于学生来说,只要拥有一部联网的电脑,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进行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大家不需要在特定的时间来到教室上课,缺少了传统课堂中师生互动与学生相互交流的机会,偶尔在慕课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互动环节也以机械的问答模式展开,学生缺少一个灵活应变的学习氛围。本文针对慕课与高等教育传统教学模式如何衔接,高校教学中需要改善的部分提出解决策略[1]。
三、高校教学实施慕课模式的改革措施
(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进慕课学习课程
由于高校课程的理论知识枯燥,而慕课因其课程资源丰富、形式新颖等特点,学生可以事先了解所学专业的课程体系,教师再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补充和调整,使每门课的内容构成一个相对完善的知识体系,具有良好的延展性,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这在专业知识体系的学习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教师还可以对课堂教学做精彩细致的设计,在授课过程中结合最先进的教学资源,让学生一睹世界级名师的授课风采,使教学过程如欣赏、参与舞台剧一般精彩,自身的授课水平也得到提高。通过课堂教学与慕课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很好地解决了学生学习吃力的问题,在线网络教学加深了学生个性化学习,实现了理论性与趣味性的统一,使教学质量有所提高。
(二)加强慕课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交流与讨论
为了方便高校慕课在线学习的交流与讨论,每个慕课教学视频下面都有一个讨论板,教师和学生可以在页面上对所学内容开展交流,学生之间还以互相讨论,将不明白的问题在页面上做一个汇总,让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展开讲解,避免了问题的重复解答[2]。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讨论过程,不仅营造了良好的学习和交流氛围,而且降低了学生在线上学习的孤独感。教师还可以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在图书馆、宿舍、社团等场所进行交流活动,互动的形式也可以由讨论、交流、举办报告会、实习实践等方式开展,这样师生间互动不足的问题和缺陷就可以得到弥补。
(三)对学生学习慕课的效果进行教学质量评价
高校要对学生学习的课程质量进行评价,而对于在线学习慕课的学生来说,课程评价主要由学习者的平时成绩与最后考核构成,平时成绩评定以平时作业的练习完成情况与线上讨论交流表现为主,所占比例大于传统课堂教学,而教师根据学生上课的情况,事先制定好最后考核的内容与评分标准,可以按照标准化考试进行,对于不便参与考试的学生,则让他们以论文或作品的方式完成考核,使考核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学生通过互评的形式,对其他人的作业进行检查评级,这样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自主独立地发展;在互相评价、共同讨论的过程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从而促进了人格的发展。慕课学习完成后,期末考试会将平时成绩纳入评价范围,作为发放证书的硬指标。最后考核要保证无论是现场考核或在线考核,都必须保证是学习者本人参加,以确保学分和证书发放的权威性[3]。
慕课教学模式可以提供独立的课程,使学生的创新需求得到满足,教师要改善课堂教学的管理模式,允许学生自由创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校要紧紧抓住慕课课程的发展机遇,充分借助慕课课程信息共享优势,发挥慕课教育的优势,优化高校的核心课程设置,大力推进课程、专业层面的建设与改革。
参考文献:
[1]李斐.“慕课”带给高校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高等教育,2014(7):22-25.
[2]林榕.网络课程在高校教学应用中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1):64.
关键词: 《电力电子技术》 教学改革 慕课 翻转课堂
1.引言
电力电子作为一项新兴技术,因为其变换和传输电能的功能,在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全球性的能源危机使人们的目光开始转向环保型能源,如太阳能、风能,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的转换必须依赖电力电子技术。以上海为核心的长江三角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会带动电力电子技术的大力发展与应用,同时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也相应推动长三角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
目前国内外高等教育部门均已认识到加强电力电子技术专业教育的重要性。通观全球的电力电子技术教育现状,“改革”的观念渗透到从课堂教育、仿真、实验到专业论文的方方面面。近十年,当高职完成规模建设的过程后,必然实现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我院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立足不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无论从该课程对国计民生的重要性还是从教学务实的角度讲,对于该课程的建设和教学改革都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2.教学现状
(1)学生方面。对于高职学生,本门课程一般在大二开设,已有电学的基础知识,但是本门课程涉及的电学知识,被遗忘和不扎实现象特别严重,在讲授过程中因为没有掌握基础知识,所以学习这门课程很吃力,以致厌学。
(2)教学方面。近十年来电力电子技术得到飞速发展,新器件和新的控制方法不断出现,《电力电子技术》教学内容必须随自身技术的发展及时更新,但实际授课教材大纲往往内容滞后,与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不协调,造成课堂教学与工程实践相脱节;基本沿用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为主、验证性实验为辅的教学模式,与先进的现代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相适应,不利于学生对本课程的深入理解;目前课时越来越少,给高职学生的学习和教师教学带来难度。
3.教学方法改革
利用新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电力电子课程的兴趣,被视为电力电子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迅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不仅被应用于实验室建设,而且被广泛作为课程教学的新方法。国内外许多大学都已开发出电力电子的网上授课内容,并以多媒体的形式呈现,其中以瑞士的iPES最著名。
通观国内外高校电力电子教学现状,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新方式、新方法,在我国电力电子教学改革中,以下几方面值得注意。
(1)建立系统的观念。在教材编写与课程内容组织的过程中,从电力电子系统的观点出发,将相关知识有机融合,避免将各种电力电子器件、各种结构功能的电路作孤立讲解,因为电力电子电路通常都是几种电路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系统实现一定的功能的,仅仅孤立地讲解其中的一个意义不大。
(2)注重电力电子电路的设计,培养学生的电路设计思想和能力。从电路设计的角度出发组织电力电子技术的教学内容,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哪怕是最简单的电力电子电路的设计,也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3)课堂教学、仿真、实验并重。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在实验室中引入先进的仿真软件,如MATLAB、PSPICE等,同时下大力气建立电力电子技术实验室。通过各种实验电路搭建完整的电力电子系统,应是实验室的基本功能,而不仅仅是对各种功能电路的验证。
(4)在教学中,为了跟上电力电子技术快速发展的步伐,仅仅讲授教材中的内容是不够的,还应采取调研、讨论、讲座、专题报告等各种形式,使学生对电力电子技术的前沿技术有所把握,为学生未来的科研与工作打好基础。
(5)积极开展电力电子及相关课程的网上教学,用动画、多媒体等先进手段展示电力电子的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交互式网页设计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增强教学效果,如“慕课”(MOOC,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
4.MOOC+翻转课堂
近年兴起的“慕课”已在全球高等教育界引发热潮,我国北大、清华、复旦等高校相继加入“慕课”平台。同时,国内高校认识到,应借势“慕课”冲击,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还能用较低的成本进一步均衡国内高等教育优质资源。建设“中国式慕课”很快由理念变为行动。
翻转课堂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教师不再占用课堂的时间讲授信息,这些信息需要学生通过看视频讲座、听播客、网络阅读等形式课后自行学习。教师更多地利用课堂时间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互动和指导。
把基于MOOC的翻转课堂法融入《电力电子技术》的教学实践活动中,使师生共同走进课程,体验、思考,成为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这种教学改革在全国范围的课程改革中尚属前沿。
参考文献:
[1]陶生桂,胡兵.长三角地区电力电子技术发展及应用[J].变流技术与电力牵引,2007,1:38.
[2]关晓菡,赵徐森,张卫平,刘元超.电力电子技术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第四届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2005:543.
关键词:慕课;老年医学;教学;
作者简介:王丽梅,E-mail:limwang@hotmail.com;
慕课(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是近年来出现的新型教育模式,由于其广泛应用网络信息技术,更加适应信息时代,一经出现,就成为了国内外教学领域的热门话题。慕课引发了一场学习和教育的革命,正在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2013年,日本教育通信行业联手高等教育机构成立了“日本开放在线教育推进协议会”[1]。目前全球有十几个国家在积极推进“慕课”,包括美国、英国地、日本、澳大利亚、巴西、中国等[2]。在美国、加拿大和欧洲等地已经把慕课应用于医学教育。人口老龄化问题是重要社会问题,老年疾病是卫生保健事业的焦点。老年医学知识涉及面广,教学素材资源丰富,面对慕课引领的教育革命浪潮,积极吸取和借鉴慕课教学的优点,积极推进教学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1慕课的本质内涵
1.1慕课的发展现状慕课,是MOOC的谐音,原意是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最早于2008年被正式提出,其后发展迅速。2012年,慕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美国形成了Coursera、Udacity和EdX三大平台,在日本、澳大利亚也出现了类似平台。很快,美国多所知名大学宣布与慕课平台建立合作关系,向世界各地的学习者提供优质课程。因此2012年被称作慕课元年[3]。欧盟紧随其后,于2013年建立了线上学习“立方体学院”(AcademyCube),组建了欧洲地区慕课平盟。三大MOOC平台Coursera,EdX和Udacity推出的数百门课程中也包括健康/医学专题(Health&Medicine)[4]。
2013年5月,清华大学加盟美国在线教育平台edX,同年7月,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签约慕课平台Coursera,标志着大陆慕课课程进入世界人们的视野[5]。随后不久,“中国慕课长三角论坛”在复旦大学召开,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分别启动了“学堂在线”“好大学在线”两大MOOC平台,中国多所知名大学先后加入慕课平台,慕课像星星之火呈现出燎原之势[6]。因此,2013年被视为中国慕课元年[7]。国内医学界也认识到了MOOC的重要性,并希望通过MOOC推动医学教育模式的改革,2014年3月,中国医学教育慕课平台建设暨“慕课联盟”成立,国内医学教育应用慕课教育开始起步[8]。
1.2慕课的基本特征一是开放性。课程面向大众,提供免费优质资源,世界各地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到顶级在大学提供的优质课程中,只要有电脑能够联入互联网即可以在线学习,打破了大学的“围墙”。二是大规模。传统课程需要依托一个固定的场所,人数必然受到限制,最多也仅为几百人,但网络平台的慕课课程,可以实现上万甚至十万人以上的在线学习,达到更广泛的受众效应。三是课程要素完整。慕课有参与、有反馈、有作业、有讨论和评价、有考试与证书,是完整的教学模式。
1.3慕课对教育模式的影响慕课平台创立的理念是希望通过慕课将学习者和卓越的教育资源联系起来,使任何人都能实现无障碍的学习。从教学形式上看,慕课属于现代远程教育的范畴。从教学方法来看,慕课是一种利用计算机互联网信息交流与大数据信息挖掘功能而进行的开放性课程教学模式[9]。17世纪上半叶,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创立班级授课制,将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引入教育,取代了个别教学模式。长期以来,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最基本的组织形式,虽然尝试过各种变革,但始终没有撼动课堂教学的基础地位。慕课借助新技术的力量将全球最优秀的教师、课程和平台整合在一起,不断创造和释放着开放网络教育的新能量[10]。从教育发展史来看,慕课是继个别教学、班级授课以来教育界最大的一次革命。
2慕课的主要优点
2.1教学理念超前一是课程资源开放。慕课资源完全开放,即使学习者在人种、地域、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存在差异,每个人的学习愿望都有机会得到满足,体现了公开、民主和自由的精神,有助于实现教育公平。开放资源除了可以免费共享之外,还可以对资源重复利用、修改和传播。二是“翻转课堂”模式。慕课的“翻转课堂(FlippedClassroom)”实质是学生学习力解放的一次革命,颠覆了人们头脑中对课堂的传统性理解。将课堂内与课堂外师生、教与学的时间进行重新安排,课堂外的时间学生从做作业“翻转”为学习新的教学内容,而课堂内的时间则由教师讲授知识“翻转”为学生与教师互动讨论,翻转了课堂的时空、师生关系,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三是高效快捷。运用互联网、移动通讯、无线网络等信息技术手段发现课程信息,数以千计的人在瞬间获得这些信息,知识的传递在瞬间就可以完成。慕课本身是基于互联网发展起来的开放式教育模式,不仅在其本身的传播发展中离不开信息技术,在慕课制作、考核评价、师生交流等过程中也应用了多种信息技术,从而大幅提高了授课效率和效果。PPT、音频、视频等教学手段节约了教师大量的板书时间,丰富了学生接受知识的感官渠道,提高了效率[11]。
2.2教学内容精制慕课教师多为知名大学教授或该领域最前沿的研究者,代表了当前所在领域的主流思想,可以将最新、最前沿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慕课不是传统课程的简单录制,而是将课程知识分为若干单元,将单元细分为知识节点,录制成8~12min的生动讲解视频。教育资源生产方式由个人作坊式到团队分工合作式,不同的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担任某一特定的角色,不同角色的教师各有侧重又密切配合,甚至整个教育过程中的某一环节的工作也是在学校范围、校际之间乃至学校之间的团队协作的结果[12]。每个节点的知识通过多媒体素材和技术进行形象生动的解读,视频制作精美。
2.3教学设计合理根据心理学研究,人的高效专注时间约15~20min,按照这个时间制作慕课视频课程,既方便学习者利用碎片时间,又符合心理认知规律,学习效率更高。慕课教师在编辑内容时,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及教学方式对知识节点进行逻辑重组,可以清晰地表达完整的知识框架。慕课课程设计有教学互动环节,连接问题和知识点,在观看视频时,伴有随堂测试题,如同游戏里的通关设置,答对后才能继续进行以后的学习,能够及时给学生答疑解惑。慕课课程既可以在线学习,也可以下载到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便携移动终端上学习,实现了“时时处处皆可学”。
2.4教学评价灵活传统教学由任课教师完成课程的考核和评价。慕课教学模式下,考核可以通过电脑自动判分。慕课教学师生之间互动较多,老师可以适时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此外,慕课设有网络论坛等学习支持服务平台,在这些平台上,学生可以进行交流讨论、互相帮助,实现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
3慕课对老年医学教学改革的启示
3.1转变教学理念一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改革的核心是将传统教育中的“教师中心”转变为“学生中心”。大学要从传授知识的地方,变为产生知识的地方。师生充分交流,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教师从医学理论课中提出问题,让学生课下自己查资料,找答案。这样的方法使学生的中心地位更加突出,更能发挥学习的主动性[13]。在老年医学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内驱力。二是改革教学模式。改变以“教师、教材、教室”为中心的传统,采用上下线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将慕课与传统课堂教学相结合,节省课堂时间,降低教学成本,提高实效[14]。三是充分应用慕课平台。老年医学具有丰富的教学素材和资源,充分利用慕课平台,善于学习其他同行的慕课课程,主动制作老年医学课程微课、慕课,促进同行交流,加强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效率。
3.2优化教学内容一是紧跟学科前沿。新进展有很强的探索性,常常联系实际应用,有助于培养学生务实和创新的理念。二是注重人文精神培养。现代医学模式要求关注老年人心理健康,实施人文关怀。在这种形势下,在老年医学专业课程中渗透人文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敬老、爱老的观念。三是结合病例。科学选择教学内容,不必完全依据教材照本宣科。这些疾病本身也与学生的健康息息相关,能够学以致用。
3.3改进教学设计一是合理安排教师授课。“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绪论课是课程教学的第一堂课,在学生对学科的认识和激发学生的兴趣中作用重要,要重视绪论课的授课,可请科主任或资深教授讲授。各章节内容尽量安排专门的研究者进行讲述,让最专业的教师授课。二是以核心知识为主线进行课程设计。学生容易理解的知识点,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课程或微课等形式课下自学,对于难懂和复杂的知识点主要在课堂上讲授。科学分配时间和精力,合理利用教学资源,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机会。三是运用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投影仪、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媒体,将课程内容通过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信息展示给学生,激发兴趣,提高效率。整合传统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资源,建立老年医学教学网站,集中课件、教案、习题、视频资料、科普知识、瘟疫流行史、诺贝尔生理学奖与老年医学相关的知识等内容,通过论坛、电子邮件等方式相互交流。吸收PBL教学法、分层次教学法、举例式教学法等方法的优点,运用于教学实践。
关键词:种子生物学;教学改革;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10-0006-02
种子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随着国家“种子工程”的实施,各高校先后设立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开设了“种子生物学”课程。“种子生物学”是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重要的必修课,其内容主要研究种子形成、发育及萌发过程生理生化变化以及种子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一门科学[1-5]。黑龙江大学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建立于2005年,在十多年的种子科学教学与科研过程中,其一直积极开展教学改革,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种业人才。“种子生物学”成为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开展创新教学的重点课程,如何开展“种子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反映种子科学发展的最新趋势,培养具有种子科学素养的学生,是教学改革实践一直探索的课题。
一、“种子生物学”教学改革策略
(一)优化教学内容与结构
传统的“种子生物学”内容主要是来源于种子学教程,包含有种子形态与结构,种子的主要化学成分,种子的休眠、萌发和衰老,种子活力和新技术等几个部分。其特点一是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即所教授的内容要求的基础知识范围较广泛,涉及植物学、生物化学和植物生理学等相关学科,但与生产实践结合不多;二是不同部分的内容相对独立,没有系统性。这样的特点导致教学内容不连续,趣味性差,学生容易听懂却难以掌握。经过十多年的教学积累和学习,我们对这门课程进行了补充和调整,首先增添了“种子生殖学”中胚和胚乳发育,主要讲述植物受精卵形成后单子叶胚和双子叶胚的形成过程及不同类型胚乳的形成过程,这部分内容是种子形态和结构前期基础,补充后植物受精卵如何发育成为不同类型的胚就非常清晰且与后期种子形态类型的划分完整地衔接起来;其次是增加了前瞻性的研究进展,通过教师的科研项目、企业合作和对外进修等各种渠道收集到的最新研究内容对原教材中“新技术”部分进行补充,增加了与种子形状相关的基因定位方法及研究动态,在“种子引发”的基础上补充了其他类型的种子增值技术等;最后就是将教学内容与生产实践有机结合。如对“种子活力”介绍中将实验室的测定方法与田间出苗率相结合,并加入作物在逆境中如低温、缺氧、盐碱等环节中的萌发特征及变化规律,使得学生对“种子活力”这个较为抽象的概念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意义有了更加准确的了解。
(二)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个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兴专业,其课程内容与生产实践紧密联系。“种子生物学”含有较多的理论基础,这些又是指导农业生产实践的重要依据。通过以下环节有效提高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
1.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学生“抬头率”低是目前大学生课堂学习中的存在普遍现象,提高“抬头率”就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种子生物学”从日常生活出发,开展课堂教学讲授。如介绍种子构造知识点按部就班地进行,会很枯燥。把大豆、玉米、水稻、花生和瓜子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种子带到课堂上,以向日葵籽为例,通过实物从外到内,种子结构从果皮、种皮及胚的鉴定,及打开胚后,子叶、胚芽、胚根和胚轴清晰可见,由此拓展到其他具有特殊结构的种子类型,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被带动起来。通过黄豆芽和绿豆芽开始认识幼苗的萌发特点及构造,通过水稻在深水环境中萌发认识到萌发条件中氧含量对幼苗生长起到的重要影响。这样的“种子生物学”授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带着兴趣和疑问来学习,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设立种子学综合大实验。“种子生物学”中的有些实验项目的完成需要较长的周期,如果按照传统规定根据课时设课,实验很难从头至尾地完成,只能截取其中的一部分内容,学生掌握起来会一知半解。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设立了种子综合大实验,时间定在周六或周日,实验时间充裕。如在学习种子引发实验时,从“种子引发”处理开始,到幼苗生长形态测定及各项生理指标的测定等过程。整个实验过程需要两周时间,其中实验处理和测定利用两个周末,培养过程一周时间,就可以完成一个较长实验周期的一个实验。包括种子DNA提取、PCR扩展及电泳等都可以采用综合实验的方式完成。学生从中学习到工作或从事科研活动需要的实验技能。
3.开展“种子生物学”实践创新活动。“种子生物学”设立在大学的第四学期,即大二年级的下学期,学生完成了专业基础课“植物学”、“生物化学”、“植物生理生化”等的学习,这个时期的学生具备了基本的实验技能和理论基础,思想上还对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科研创新和实践能力尚未形成。此时引导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创新和开放实验室等项目,在教师的指导下他们开展“种子生物学”相关内容的科研实践活动,所开展的实践课题可以作为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前期研究。同时对指导教师提出严格要求,所指导的学生从立项、开题、确立实验方法、数据分析、论文写作和答辩要悉心指导,学生独立完成。学生经过这样的实践创新训练后,受益匪浅[6]。
(三)开展“慕课”教学
基于“种子生物学”课程的综合性和多元化的特点,开展“慕课”教学,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及时补充和重复学习。这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促进知识点及时学习。“慕课”教学是利用计算机互联网将课程教学内容以开放式形式呈现于课堂之外,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学习空间和时间[7]。由于“种子生物学”各部分内容前后联系不多,相对独立,在典型的“慕课”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的“碎片化”特征较符合“种子生物学”课程特点。在“慕课”教学过程中,将教程内容分为四个部分即种子形成前受精卵的分化、种子的静态生理生化特征、种子休眠与萌动生理变化和种子处理后的生物学特性,每个部分分别划分成四、二、三和三个单元,将每个单元设定出多个内容完整但简洁的知识点,录制成不超过10分钟的视频讲解图像,同时配以动漫效果和图片,学生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学习内容,还可以选择性地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回到线下课堂中,教师的教学内容要更加重视前后知识的连贯性,补充间断学习导致学生对所学知识系统性和完整性的不足。同时辅助全国名师讲授的相同课程的视频图像,学生可以拓展观看。
2.强化学生学习的实时反馈。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慕课”利用互联网技术,设立了一系列管理方式。如知识检测试题,即在每个知识点之间都有测试题,观看视频后可以顺利地通过答题,进入下一个环节的学习,如果解答不出问题进行回放,重新学习。这些测试题又可以作为期末考核的一部分,使得学生开展“慕课”学习有动力,减少期末集中被动记忆造成的学习压力。同时,教师通过网络上学生学习信息的实时反馈,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习惯;还可以发现“种子生物学”教程内容中学生学习的难点和自身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到互学互长。
3.充分利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潜力。传统“种子生物学”课堂的“教”与“学”互动、布置作业等教学是督促学生掌握课堂知识的重要环节,开展起来学生较为被动。利用“慕课”学习,学生在线完成知识的学习后,产生的问题和疑惑在线下课堂上提出来,使得线下面对面的课堂成为答疑、交流和知识应用的环节。这种线上与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 成就了“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 Model)。在这个过程中教与学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导者,教师成为启发、激励、答疑、解惑的角色,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极大地提高。同时线上教师也可以开展及时的答疑活动,学生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教师及时解答。
二、“种子生物学”教学改革的成效
通过“种子生物学”课程教学的不断改革,逐步提高了我院专业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表现在课堂的出勤率和“抬头率”的提高上,主动学习的学生增加,参加课程创新科研活动的学生占到本专业学生的85%以上,其中一部分学生还将研究成果发表在国家各类期刊上。学生在科研活动中不仅增强了实践创新能力,也学会了帮助别人,提高了团队协作意识。
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在我国建立只有几十年,“种子生物学”课程也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我院经过十多年的不断教学探索和改革,“种子生物学”成为了我院受到学生欢迎的重点建设课程。要高质量地完成课程教学任务还要面临许多考验,需要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科特点,有的放矢开展教学改革活动。此外,根据“种子生物学”的特点,开展不同时期的不同形式的考核,这样的考试改革也是提高学习质量的重要途径。“种子生物学”的教学改革对教师也提出了高要求,教师需要更加积极主动地不断学习和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才能适应现代教学活动。总之,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使“种子生物学”课程保持新鲜活力。
参考文献:
[1]宋文坚,胡晋,胡伟民等.“种子生物学”教学改革与实践
[J].高等理科教育,2009,(1).
[2]胡晋,宋文坚,胡伟民等.《种子生物学》课程考试改革初
探[J].教改创新,2012,(7).
[3]王芳.“种子生物学”综合性试验的探索与实践[J].河北
农业大学学报,2011,(4).
[4]舒英杰,时侠清,王丽华等.“种子生物学”种子科学与工
程专业《种子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新课程研
究,2011,(12).
[5]肖占文,程红玉,王进.种子生物学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
践[J].河西学院学报,2011,(5).
[6]王洋.服务于地方农业的种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
[J].安徽农学通报,2014,(9).
关键词:MOOCs;应用型人才培养;科研与教学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8-0107-03
一、引言
当今,“移动互联网+”和科技高速发展使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更加发达和高速化,跨越地域的任何两点可快速到达,路极其便捷。然而,当下的高等院校教与学、学生的收与获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及行业实际需求相差极大。路的存在,让人们之间的距离有了量化的标准。交通工具的革新,交通工具的快捷,从时间的角度来看,我们之间的距离缩短了,但我们的实践教学之路却似乎更长了。
这是为什么呢?随着科技的发展,知识经济和互联网信息的无处不在,将我们高等院校学生学习知识的注意力转移到了追求更快的速度上,从而忽略了了解社会上对专业知识的实际运用和操作能力这种应用型人才或者说是适应行业岗位能力的人才培养之路本身存在的意义。大学生专业知识和实际脱节,就业能力和就业率都会受到影响,应试教育在为国家和社会培养科技研究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成长之路似乎更长了,他们在社会工作中专业能力的提升过程长。付出的代价大。
二、网络环境下精品课程与MOOCs教学方式相结合
21世纪以来,在加强教育资源共享和扩展学习能力方面,学校加强了互联网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全方位的应用,形成了以网络化的教学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学习者的思想从被动学习转到主动学习,并且不断更新自身的专业知识,了解和学习新技术、新产品等社会进步产生的知识需求。教师将这些线上和线下的传统教学结合,改善应用型人才培养手段,通过对精品课程和慕课进行比较,给出传统授课中两者合理运用取长补短的模式。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网络信息快速发展为交通运输专业大学的教学提供了新的教与学的探索方向。不管是慕课还是传统的精品课程,都对应用型人才培养产生了深刻影响。慕课和精品课程是网络教育的一部分,作为本科院校如何利用好这些现代教育的方式和手段,发挥它们各自的特长值得我们研究。本文给出了一些尝试性的探索。
1.慕课与精品课程的起源与发展。“慕课”是2007年戴夫・科米尔(Dave Cormier)和布莱恩・亚历山大在马尼托巴大学开设的一种新型的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英文名“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首字母的缩写,在技术和知识掌握特点上不断适应网络和模块式教育理念。因此,国内以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为代表的大学相继宣布加入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发起的慕课平台edX,成为国内率先试水的高校。“精品课程”,是指教育部在2003年推出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它在国内各高校也是大力普及的。根据要求,精品课程按照等级划分为国家级、省级、校级,大都以文本、录制好的视频为主要学习内容。
2.学习方式的交织与互补。慕课和精品课程在交通运输大类专业科技与教学融合的教学方式中加以实施运用。精品课程更多地关注正式学习,与传统授课相靠拢,是作为传统课堂授教式学习的补充而发展。然而,慕课基于技术的优势,创建了学习者个人的学习空间,为非正式学习提供了更多机会。在互联网技术及开放资源的时代下,参与交通运输大类专业课程慕课的学习者对某一知识点或者内容进行学习。学习者更主要的是通过思考和交流,开展协作式学习活动而获得知识。慕课体现的是一种教学课程的全程⒂肽J剑时刻会兼顾学习者的需求。慕课把本来庞大的课程,细分为一个个模块,每个模块包含多个知识点的小节,这弥补了精品课程交互不足的缺点。传统课程结合这两种课程手段,给学生作业选题设定科研与教学的知识点,学生在教师的辅导下,对知识点有一些粗浅的认识,但还只是依托书本上的相应提示。学生运用这些知识进行现场实习,交通专业科技实际与课程融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获得学习兴趣及所学习的课程之外的交通实际科技,结合实际学生以慕课形式探索交通运输专业学习的兴趣和内容。
3.教学设计的差异。精品课程的教学模式一般按照传统的课堂――灌输式教学。课程单元的设置都是教师或者教学组织者事先生成的,存在于教师预设的情况中。而实际的在线学习过程则是动态的,一直处于变化中。慕课的教学模式则是及时性的,随着教学的进行,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等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改变教学策略。交通运输快速发展,知识的更新和细化更加深入。在课程学习期间,教师应充分发挥两种模式的互补性。慕课的教学模式与精品课程中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慕课基于数字学习资源,为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提供可能。因此,慕课在交通运输大类中传递知识不再成为教学的重点,而更多的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向学习者抛出与学习主题相关的“锚”口,让学习者自主学习,侧重互动和问题解决,产生的新知识有助于维持和发展交通运输科技融合知识与实践较好地结合的环境。参与课程学习者不仅仅有教师的指导,还有来自交通实际科技运用问题的启发。这种思维方式,解决问题形式都会对课程内容的丰富性提供保障。
三、海滨学院地方院校的实践课程体系建设
基本实践能力,主要指学生的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计算机和协调沟通能力等基本实践能力。实现形式主要包括各类课内实践、工程基础训练和认知实习等。
1.针对基本实践能力培养,构建交通运输大类基础实践教育平台。①课内实践环节设计。以提高交通运输大类教学的实效性为目的,注重课堂理论教学与学生社会实践相结合,创新实践教学方式,强化实践育人。②基础实习实训环节设计。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合理设计基础实习实训环节。从加强校企合作的角度,加强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管理,利用校外实践基地资源组织各专业认知实习;加强校内城市轨道交通、铁路场站等环节实训基地建设。
2.针对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构建差异化专业实践教育平台。加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鼓励实验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比例,以加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专业实习实训环节设计方面,不断优化实习实训的内容和方式,大力推进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充分利用互联网和科技的高效结合形成的各种基地资源,设置和创建相适应的教学实践模式和环节,例如MOOCs实践教学模式的应用,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环境保障。本着校企双方互惠互利的原则,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方式,在校企双方签订的协议框架内开展教学和实践活动。
3.针对实践创新和创业能力培养,构建自主+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平台。交通运输类实践包括港口专业、铁路、公路和城市交通的客货运专业方向的实践环节,而大学生创新和创业能力,主要是指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和实践知识解决工程或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自我创业的能力。实现形式主要包括开放实验室活动、科技制作、创业活动等素质拓展,以及到港口参观港口分专业、分方向的跟班实习,进行作业过程、技术手段的运用实践活动范畴,并给予学生适当的自主实践学分。
四、实习和MOOCs教学结合的学习案例和效果
MOOCs与实地调研相结合案例和体会案例,这里针对交通运输大类专业港口工程实践教学模式来分析。
1.案例之一:①港口实践和MOOCs设计。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地处河北省黄骅市,是我国煤炭水铁联运重要基地之一。神华黄骅港务公司正在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数字化绿色智慧港口”,在人才方面,面临引进优秀高校毕业生和部分员工再培训两大任务。海滨学院结合港口相关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及开放办学的总体情况,与其开展校企合作的各项工作并共建学生实习实践基地。海I学院在为港口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的同时,就提升双师团队水平等事项与其进行了深入交流并达成广泛共识。2014年6月,交通运输系组织2011级学生到神华黄骅港务有限责任公司进行生产实践实习。以神华黄骅港生产一部翻控操作室实习学生小组为例,通过跟班实习、现场专业技术人员指导,给出了煤炭测重、装船过程的控制结构和操作原理的MOOCs设计。一名学生写道:“感谢学校和老师们给我们这次机会去实习。我坚信通过这次的实习,所获得的实践经验使我终身受益。在我毕业后的实际工作中将会不断得到验证。我会不断地理解和体会实习中所学到的知识,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把我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不断地应用到实际工作来。”②大学生一年级认知实践的航空港站的实习和MOOCs设计和体会。学生选择了机场与城市交通接驳调研实践的MOOCs设计题目,在调研实践中,形成的体会为交通也是连接城市的重要纽带,也是为城市发展运送人流、物流的重要通道。德国人文地理学家F.拉采尔也曾指出“交通是城市形成的力”。中国作为人口大国,交通也就显得格外重要。交通发达的程度也改变和影响着这个国家的布局,交通影响着经济的发展,改变着产业布局,影响着人口的流向,而决定交通的重要因素就是运输设备的发展程度。
2.案例之二:航空机场实践和MOOCs设计。MOOCs设计结合参观成都的双流国际机场实际,回答了航空港的设备构成:航站楼、一号航站楼、二号航站楼、运货设施、跑道和滑翔道、停机坪、应急救援保障、空中走廊等以及实践环节中的科技和智能技术内容的详细说明,尤其是给出双流机场三条跑道的结构关系和设计特点等内容。第一跑道长3600米,宽45米,道面为强化混凝土。主要划分为以下几块结构特点:跑道两侧各有一条宽7.5米的道肩,长200米跑道两端端头安全区;此外还有快速出口滑行道、垂直出口滑行道与平行的滑行道。在调研中,理解了滑行道的主要作用和距离和道肩的技术要求。考虑到机场发展能力的冗余,进行第二跑道规模和第三跑道规划建设,同时扩大机场通信、信号设施规模和现代化水平,听技术人员讲解和观看了雷达、多普勒VHF总定向测距系统(DVOR)和测距仪(DME)等设备。机场02L/20R跑道安装有II类仪表着陆系统,是中国第四个开通II类盲降系统的四个机场之一(前三个分别是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和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从而确保飞机在低云、低能见度的条件下安全起降。
3.海滨学院实践课程体系建设围绕着以下层面展开:①构建“多模式应用技术人才培养体系平台+”的探索。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环节课程体系、专业认知考察实习、校内模拟实训、顶岗实习、工学交替、毕业论文),其中,专业基础教育模块群平台强调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专业职业化教育模块群的设置和建设要体现市场需求和职业导向原则,注意课程之间的贯通,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真正实现以学生为本,个性化发展的要求。②贴近行业和区域企业需要整合教学资源,完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是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经过广泛调研和科学论证,学院按照行业和区域发展需要,考虑到独立学院的办学层次和学生基础,在保证课程体系系统性的前提下,提高专业课课程设置与产业结构的匹配程度。
综上所述,地方院校如何从传统高校教学模式中走出来,开展实践教学对人才培养的以能力为重点、知识与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等十分重要。在具体要求上,强调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因此在专业设置、课程选择、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安排等方面都需强调其应用性,构建融理论与实践教学为一体的校企合作新模式。在科学布局专业设置的基础上,学院突破传统思维,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及时调整专业方向,以就业需求为导向,与行业和区域发展相对接,在专业下设专业方向以实现与行业和区域发展的无缝对接。
参考文献:
[1][英]约翰・丹尼尔.让MOOCs更有意义:在谎言、悖论和可能性的迷宫中沉思[J].王志军,赵文涛,编译.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03).
[2]顾小清,胡艺龄,蔡慧英.慕课的本土化诉求及其应对[J].远程教育杂志,2013,(5):3-11.
[3]郭胜伟,张稚鲲,谢松.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评价[J].江苏高教,2012,(2):85-87.
[4]韩锡斌,翟文峰,程建钢.cMOOC与xMOOC的辨证分析及高等教育生态链整合[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6).
[5]焦建利.慕课――大学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教育网络,2O13,(4):21-23.
[6]马全洲,伍学进.信息化条件下院校教学须更加突出学员的主题地位[J].中国军事教育,2011,(5):1-4.
[7]师慧丽,徐超.德国“自主学习和能力导向”教学模式及其启示[J]_职业技术教育,2013,(19):84-88.
关键词:传统文化;礼仪教育;课程设置;文化传播
我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关于礼仪的著作更是丰富多彩,这些著作所蕴含的文化因素是几千年来规范人们行为和塑造独特价值观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们对文化发展的重视逐步弱化,加之西方文化的入侵,人们对礼仪文化的学习也慢慢减少,各高校的礼仪教育流于形式。为提高学生的礼仪素养,本文以传统文化为内核,加强高校礼仪教育。
一、以传统文化为内核的高校礼仪教育存在的问题
笔者对江西省十所高校及其他省若干高校关于礼仪课程的设置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对目前最热门的高校慕课平台中有关礼仪的课程进行对比研究,发现我国高校礼仪教育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对以传统文化为内核的礼仪教育重视程度不高第一,长期以来,各高校都将礼仪教育归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并未单独开设以传统文化为内核的礼仪课程,且未将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教学内容,导致学生、教师对礼仪教育不重视;第二,虽然部分高校开设了相关礼仪课程(包括传统文化礼仪),但多数高校都是将其作为选修课开设的,学生可自由决定选修与否,并未将其列为公共必修课。(二)高校礼仪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设置不合理第一,多数学校的礼仪内容主要是西方礼仪及现代礼仪,对中国传统礼仪讲解较少;第二,多数教材虽然涉及部分传统文化礼仪,但仅仅是对传统礼仪的简单介绍,并未将其与现代社会结合起来进行讲解;第三,由于礼仪教育一般被作为公共课程,因此,多数学校一般为该课程选择一套教材,所有学生共同学习,导致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三)慕课平台中缺乏传统礼仪教育课程通过对慕课平台的调查研究发现,发展相对成熟的慕课平台“爱课程网”上收录的关于礼仪的课程只有两门,一门是湖南大学袁涤非老师的“现代礼仪”,另一门则为清华大学彭林教授讲授的“中国古代礼仪文明”。这两门课程的受众比较广泛,也是时下各礼仪教育和视频课网站中点击率最高的两门课程。此外,超星尔雅通识课程库中关于礼仪的课程只有四门,分别为上海理工大学的“公共关系礼仪实务”,国家行政学院的“女子礼仪”,南开大学的“口才艺术与社交礼仪”以及清华大学的“中国古代礼仪文明”。综观慕课平台的这些礼仪课程可以看出,只有清华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彭林教授的“中国古代礼仪文明”将传统礼仪文化与现实社会中人们的日常行为相结合,生动讲解了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内涵。而其他课程涉及的内容主要是“现代礼仪”和“西方礼仪”,对我国传统礼仪的讲解较少。(四)缺乏礼仪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礼仪教育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社会学科,需要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社会经验和较高的综合素质。但目前,多数高校的礼仪教师并不具备礼仪专业背景,大部分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转型来的,经过后期的培训和学习,即走上工作岗位。在这种情况下,多数教师缺乏礼仪教育的专业知识,对传统礼仪研究不够,导致教学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二、加强以传统文化为内核的礼仪教育的对策
(一)加强对以传统文化为内核的礼仪教育的重视首先,学校要加强对以传统文化为内核的礼仪教育的重视,将礼仪教育从思政教育中独立出来,开设专门的礼仪教育课程,或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开设礼仪专业,设置以传统文化为内核的礼仪教育方向;将以传统文化为内核的礼仪教育列为公共必须课,并通过考试、论文的形式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将考核成绩作为学生的学分任务。其次,教师也要加强对以传统文化为内核的礼仪教育的重视,在遵循学校教育要求的基础上,认识到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将礼仪教学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点内容。(二)优化礼仪教育的内容中国的礼仪文化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加强以传统文化为内核的礼仪教育对学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礼仪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礼仪的发展进程,了解古代文化礼仪及当前礼仪的丰富内涵,了解其功能和作用,使学生对礼仪形成全方位的认识。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教师要将思想性、实用性和操作性相结合,选择适合学生需求的教学内容,从礼仪概述、个人礼仪、社交礼仪、服务礼仪、习俗礼仪等各方面进行系统归纳,使学生能够通过课堂学习,掌握礼仪知识,了解中国文化。(三)借助高校文化社团传播礼仪文化近年来,高校社团发展迅速,各种文化社团在学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礼仪教育可充分利用社团这一途径进行以传统文化为内核的礼仪知识的传播。结合学校大学生实践活动周、大学生社团文化节等活动,开展传统礼仪文化实践体验活动,将传统礼仪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中。具体来说,高校校团委应鼓励各院系学生以社团活动为号召开展各种类型的礼仪风采大赛、传统礼仪文化知识竞赛等活动,通过组织开展大型的传统文化活动,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四)加强礼仪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首先,各高校要提高礼仪教师的选聘标准,引进不仅有礼仪教育专业背景知识,而且有较强实践经验的教师,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其次,各高校要定期组织教师参加相关礼仪教育的培训和教师交流会,引导教师取长补短,不断提升教师的礼仪素养,从而不断提升礼仪教学效果。
三、结语
建设以传统礼仪文化为内核的高校礼仪课程,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坚守传统,但更多是为了满足现代化发展的需求。在高校礼仪教育中,应充分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从而丰富礼仪教育的内涵、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周辉艳.谈大学生礼仪教育中传统礼仪文化的渗透[J].文化视点,2015,(12):89-90.
[2]王琳.论高职院校礼仪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3,(18):59-60.
[3]周沫含.高职院校礼仪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西部素质教育,2016,(14):72.
关键词 翻转课堂 微课 慕课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8.068
Abstract Based on the appearance of new teaching ideas and teaching modes for Micro-curriculum, Mooc, and flipped Classes, such as from the thinking of flip,this paper tries to flip classroom for Micro-curriculum, Mooc, to explore the effective ways to improve classroom teaching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classroom teaching.
Key words flipped classes; micro-curriculum; Mooc; classroom teaching
受现代电子信息化影响,多数高职学生热衷于信息技术设备,对纸质课本的阅读兴趣降低,花费在PC、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设备的时间较多,占用了原本属于课堂的时间。碎片化时间、碎片化思维,碎片化学习方式,与传统的课堂学习方式不相适应。为了顺应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我们试图寻找一种改变高职课堂教学的方式,以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 “翻转课堂”简介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也称颠倒课堂或者反转课堂,它是由教师通过各式各样的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将相关知识点制作成相应的教学视频,并将视频和相关的资源上传到网络上,学生课前通过观看视频、查阅资料进行自主学习,课堂成了师生间相互交流学习、答疑解惑,进而进行知识运用、学习心得分享的地方。课堂教学过程中包括知识传授和内化两个阶段,不同于传统教学过程,这里提及的“翻转”是调换了发生的地点,让学生先在课前独立自学,而课堂时间是教师根据学生们自学情况安排课堂内容,主要是解决学生的课前未能解决的问题,进行学习内容的深化,进而进行知识运用,实现自身知识的内化。两个过程的时间、地点发生了翻转,教师的角色地位也发生了转变,不再是进行知识传授,而是转向帮助学生知识内化,这样的话,课堂上更多的时间可以用来优化教学过程。这种先学立足于诊断学生学习的难点问题,后教则是教师针对难点组织具有导向性的课堂活动,进一步巩固学生所学知识,从而使得教学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 以“翻转课堂”改进高职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发展的主要阵地,而教学对发展的促进作用也正是翻转课堂的意义所在。学生课前先学优先寻找知识的停靠点,进行知识联系和应用,促进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发展。一方面,高职学生的生源层次不同,知识的储备及链接不同,知识的提取方式不同与难易程度不同,所需的时间不一。另一方面,高职学生在课外的时间较多,精力旺盛,如若将部分时间花在课前学习,一举两得。后教旨在促进学生知识点的内化,学生自学后在课堂中对教学内容进行讨论探究并完成作业,教师课堂上负责答疑解惑,帮助学生完成知识内化。学生参与小组讨论,课堂间师生间互动频繁了,这使因材施教成为可能。互动性是翻转课堂的最大价值所在,而互动性必须建立在学生先学的基础上。先学什么内容,如何有效地先学,显然成了问题的关键所在。从有效教学理论上讲,先学必须考虑知识的脚手架作用,以便学生可以自定步调地进行新知的学习,显然,先学内容的选取尤为重要,比如说学习资源、学习任务的设计。微视频是翻转课堂使用得最多的方式,微视频之所以能有效地提升学习效果,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它集视频与音频于一体、图文并茂,对大脑提供多样化刺激。
近些年来,高等职业教育领域进行工学做一体化课程改革,其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而不仅仅是表面化的知识和操作技能。这种任务式课堂教学的完成需要学生进行自我阅读的同时,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此外,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培养一个人的独立思维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高职学生学习基础较薄弱,课堂知识接受能力相对较慢。为了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得到平等的话语权,从有效教学角度上讲,学生需要提前对相关知识进行阅读和思考,而教师才能对学生独立学习中提出的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因此,必须以完善、有效的课外学习资源为支撑,进而奠定先学后教的基础。
3 翻转课堂在高职课堂教学中的应用途径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互联网提供了海量的教育教学资源,科学地建设新兴的在线教育资源,并利用这些在线资源指导课程教学,已然开启了新一轮的课堂教学改革。“微课” 、“慕课”等新的教育理念的出现孕育了翻转课堂的沃土,为翻转课堂的开展提供了条件。凯特林・塔克(CatlinTucker)指出,翻转课堂的魅力在于,它让人们意识到学习可以有多种媒介和途径,而不仅仅是局限在教室内或者课堂内。①
3.1 分化知识点,利用“微课”翻转课堂
“微课”一词是伴随着微博、微信、微电影等出现,从严格意义上讲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②微课与微视频的差异就在于微课有完整的教学设计、相应的学习评价和相对完整的教学支持服务系统,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一个或者多个知识点,以便可以自定步调进行新知学习。
在经历“工学做”一体化课程改革后,高职学生学习逐渐走向职业领域的各种工作任务,加上专业性和行业性等特色,部分核心课程需要动手操作,如观摩、实验、实训等,许多细致的操作需要学生进行观察和揣摩,有些甚至还需要多次的观察,由于时间限制这些过程是无法在课堂上完成的。倘若借助微课的形式,将其中一些难懂的关键环节制作成微课,即在教学设计时依据翻转课堂的需要设计微课程,比如说将各个知识点分化开来,将学习目标分解为若干个小目标,进行剥洋葱式的分解,形成一微课程,一主题,解决一问题。学生在宿舍中通过网络自行播放,分段学习,提高了学习效率,增强了学习效果,同时有效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特别是一些实验、实训课,如果能将课堂学习实验、演示内容等重难点内容,事先做成微课让学生在课前学习,课堂上教师便可将重点放在指导学生,把多数时间用在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上,这样在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微课把大量的时间留给了翻转课堂,课堂内教师有充分的时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生还乐于探究并内化知识。但是,微课在学生进行知识点相互联系方面相对不足,缺乏大数据生成与挖掘的支持,在学生系统把握学科知识体系等方面所起作用不多,难以实现个性化的学习。
3.2 扩大知识面,利用“慕课”翻转课堂
通过整合微课资源,慕课以其系统性和成熟性,弥补了微课的零散和碎片化,更好地支持翻转课堂。慕课(MOOC)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是一种以微视频为核心汇集全球优质教学资源的在线课堂。③教师成了慕课的指导者,辅助学生自己进行学习内容的安排,掌握自己的学习进度。教师进而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探究讨论疑难问题并积极完成课堂作业。教育关注人的发展,职业教育关注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职业能力的发展着重于整体能力的培养,而能力的培养需要各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等,零散、碎片化的知识显然无法满足这一要求。相对于微课而言,慕课作为较为完整的在线课程,可以满足学生自由选择学习时间和学生课程的需求。学生通过慕课学增加学习的自主性,从而揭示出亟待解决的先学状态下未能解决的各种疑难问题,从而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职业应用能力。
高职学生学习过程对接职业工作过程,工作过程的实践要求学生具备相关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知识的积累和学习能力的培养需要一定的时间,而课堂时间有限,只能通过课外的时间学习。基于其优质性和开放性,慕课教学可以快速、有效地传递知识,而翻转课堂上师生间、学生间的探讨沟通了情感、开阔了思维、丰富了体验。④高职课堂教学中,部分理论课尤其是公共课所占比重较大,这些课程不受学生重视,课堂效率低,教学效果不明显。如若在这些课程中引入慕课教学,在大量优质课程资源中学生可以自由选择相关慕课进行学习,与此同时,教师在课堂上有大量的时间加强实践环节联系,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形成较为整体的知识面,提升了职业教育的高等教育性。
微课着眼于微观,多来源于校本资源;慕课着眼于宏观,更多的来源于开放的优质教学资源,二者角色差异的互补性有着共同的追求。微课与慕课都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以学生主动学习视频为前提,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可以将它们有效结合起来,将着眼于微观的微课融入宏观的慕课,通过“微课”的形式做慕课,以翻转的思维改进高职课堂,从满足学生的需求经验出发,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实现课堂的“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完美结合。
注释
① 田爱丽.美、加、新、澳基础教育领域慕课和翻转课堂进展研究[J].创新人才教育,2014(3):78.
② 陈环环.英语教学如何做好微课教学[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2(12):159.
③ 易庆f.基于慕课的翻转课堂及其教学结构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5(4):94.
④ 姜艳,国荣,付婷婷.翻转课堂与慕课融合促进教学资源均衡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14):110.
参考文献
[1] 易庆f.基于慕课的翻转课堂及其教学结构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5(4):94-99.
[2] 张华.中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差异研究[J].科教导刊,2015(9):11-12.
[3] 孙一耕,张停.“慕课 +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职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研究,2015(1):30-31.
关键词:合作学习;教学团队;策略
一、研究背景
合作学习中“合作”有两层含义:一是行动上的合作,二是知识资源的共享和思想方法的合作。随着科学文化和教育理论的发展,教师工作逐渐演变成为相互关联和相互衔接的过程,合作学习的重要性更加明显。英语专业教师的科学发展与否,将直接决定未来我院商务英语专业和国际贸易(商务英语方向)学生的培养状况和实践能力水平。可见,合作学习视域下的高水平教学团队建设是促进高校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
二、建立合作的教师文化
高校教师的工作性质决定教师都是可以独当一面的,独立把握学科要领和技能,应用各种教学法和教学理念,独立申请课题、写论文等科研活动。教师之间呈现较大程度的孤岛现象,良性竞争少,彼此之间信息交流更不多。加上连年教师工作量受到职称评审这一指挥棒的量化标准考核,暂且不谈院方是否能提供外出学习访学一类的活动,处于职称晋级阶段的教师几乎没人愿意外出访学以提高自身专业和科研能力。因为外出学习会耽误教学工作量,影响职称评审中的量化结果。所以我们看到,高校教师的合作文化亟待开启。
我院制定了相关政策有利于开发和培养教师合作学习活动,营造合作的教师文化氛围。由于专业调整,我院原有的经济管理系商务英语专业从2015年9月份即停止招生;同时,2014年9月份已经开始招收国际贸易专业商务英语方向和韩语方向的学生。这种变化带来的是外语方面的专业教师亟需调整本领域和跨领域的知识体系和结构,鉴于此,院领导规定商务英语四名专业教师(每学期2名)每周2次去听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从中学习。其做法表明:学院也在兼顾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同时,也关注合作学习这一协作手段促进教师间合作文化发展的必要行动策略。
三、合作学习策略
1.课程和教材的开发
我们课题组初步建立起来的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和国际贸易主讲外贸函电写作的专业教师合作小组,正在就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函电写作课程的偏“商务英语实用写作”方向和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外贸函电写作侧重“贸易流程”专业特点进行修改,重新编写新的适合15级国际贸易专业(商务英语方向)学生的新教材,预计于2015年7月份编写完毕。合作学习小组在教材开发方面就整个教材结构体系的探讨,较有益于跨专业教师之间的专业互补和知识点交流。如外贸函电中的专业术语CIF,FOB,CFR等,应在之前商务英语学生的外贸函电课程中加深并且拓宽学生的专业领域的认识,对整个外贸函电中贸易流程应着重介绍:
以上流程图表现了外贸过程中的信用证和海运提单两个单证在贸易交割时发挥的作用,以及进口商、出口商、承运商和进口商银行和出口商银行之间的关系。在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学习中,教材既要侧重“国贸”性质,又要不失“商务”特点。
在我课题合作学习小组撰写教材过程中,我们发现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可以在教材整体英语行文中做得更加严密,表达更符合英文习惯,语法和句子相对较专业;与之对比,国贸专业教师在国贸专业方面掌握较深入,更系统,更科学。所以,跨专业教师的合作学习就在教材开发和编写过程中很好地体现出来,对于一些有主动合作愿望,自由组织起来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来讲,有利于教师间的专业转型和互相渗透,既互相借鉴,又互相学习,形成良性互动和健康的交流空气。
2.资源共享
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开展教师间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本质是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学习在资源共享方面我们主要探索外部资源共享和课堂授课视频两方面内容。
网络包罗万象,可供人类进行广泛的交流和学习互动。如现在流行的慕课,是新近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它发展于过去的那种资源、学习管理系统以及将学习管理系统与更多的开放网络资源综合起来的新的课程开发模式。由于商务英语课程是一门和实际国际贸易、函电流程关系密切的学科,如果仅仅囿于书本一成不变,势必导致学生毕业后得到的是一些落后于实际商务活动的知识。我课题组成员定期即观看并研究网易公开课(http://)Written Business Communication Internet Course商务沟通写作课程(于2009年8月24日),由Harrisburg Area Community College的教授Valerie A. Gray主讲,共十辑网络录像(internet podcast)。借助慕课这一具有时效性和及时性的平台,不光实现了跨专业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学习,而且我们尝试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导入优质慕课资源,考察这一新型共同备课模式和新型授课模式在提高和巩固教师英语视听说的影响因子和程度。慕课的课堂介入形式和方式仍在探索之中,不过初步实践我们发现,一段与授课总体目标一致的慕课资源在课堂上播放维持在8分钟-20分钟比较合适,学生较容易集中注意力。如我们在外贸函电课程上引入关于函电语言特征方面的一段16分钟的网络录像。里面谈到函电中由于表达客观性的需要,大多采用被动句子的表达方式,强调肯定语气(passive voice)的使用。再如备忘录Memo是公司内部沟通和交流的文本,属于非正式文本,在开头部分不需要用Dear,这类需注意的地方在学生观看视频的过程中,通过“另外一个课堂上的虚拟老师”从不同的声音和不同的表达方式强调和说明同一内容,不仅学生在感官方面有新鲜感,而且也双面印证课堂教师讲授的重点,学生会更加信服并加深商务核心知识点的理解和把握。我们在函电课程的投诉信环节,引入慕课资源,学生对于投诉信及投诉信的回复写作中的要求和注意事项把握得比较到位,在课后作业中可以显见。从教师角度来说,慕课资源的课题介入模式,也给了相关专业教师探索新型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模式的新的机会和挑战,课前合作小组借助慕课资源的集体备课,更能在更高的视野下俯览整个外贸函电课程体系和最新的函电写作风格和写作特点,促进有步骤、动态调整国际贸易专业商务英语方向专业内容更新,如采用最新的函电格式,摒弃旧有的商务谈判模式等。从而尝试打造与时俱进的国际贸易专业商务英语方向课堂的内容体系,总结出时效性较高的专业知识构架,实现专业设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课堂授课视频包括公开课和日常教学中采集的录像。我院每学期都组织优秀教师的公开课活动,录制教学视频,建设超星慕课项目(http://mooc.chaoxing. com)。在校园网页上就可以查看到视频课程,系统会先搜索我校服务器上的课程,教师可以建设自己的课程网站。教学视频在合作学习小组讨论过程中,主要分三个方面:教学内容,教学叙事(包括课件的叙事模式)、教学方法。这其实就是教学反思的过程。借用我国学者崇德教授观点“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有利于教师冲破个人文化的束缚,加强与同事的合作,与专家的交流,与学生的互动和互相促进。根据反思理论和实践经验,教师课前反思,课上反思和课后有意识的反思行为,对于我院商务英语教研室入职平均在10年左右的教师团队和课题组成员来讲,提倡教学反思是一个较合适的职业生涯阶段。有利于规避5年到10年教龄教师在授课方面出现的“高原现象”风险,促进下一个10年到20年的更高教学水平的提升。
关于外贸函电写作风格,我们还选择性借鉴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西主办的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中的优质资源(http:///),通过平行院校的同一专业授课模式和课堂组织方法,讨论过后我们也设计了新的课堂内容调整方案。如写作风格中的简介原则,我们发现通过一组卖鱼的漫画形式进行展示和说明,卖鱼的老板从举出的牌子“Sell Fresh Fish Here Today”遭遇一位教授的挑剔其嗦,一点点删除对于买鱼人看到满盆活鱼一眼便知其是在此卖鱼,最后牌子上一个字不剩。传达的意思即没有绝对的简洁,都是相对的,不过函电写作中简洁的原则还是要遵循的。课堂上学生看懂漫画之后的会心一笑,授课目标和要点一击即中,而且课堂气氛也活跃起来。我们把这个小漫画资源扩散给其他专业教师,使得生涩枯燥的函电写作课程在描述其风格和写作特点方面整体有了生机和趣味,并为课堂组织模式和课件叙事方面做出了可参照的依据。
3.赛事辅导
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和商务英语专业教师的合作学习,除了有旅游英语这一交集之外,最近辽宁省每年组织的旅游专业学生导游词比赛和“英语导游”知识比赛,使得两个专业教师必然走向合作的道路,才能在既要求旅游专业知识和商务英语基础的实践性、考查应用能力的大赛中力压群雄。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在讲授旅游英语过程中,应侧重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如以我国国内各大城市的世界文化遗产为例,坚持“导游服务”赛项为依托,引导学生用英好旅游景点的“情境化”解说学习模式。如明清皇宫之沈阳故宫Shenyang Palace Museum of the Ming & Qing Dynasty’s Imperial Palace,可以借助旅游视频,开展课堂内的小组英文导游词解说竞赛,设立每周“英语导游之星”活动,鼓励学生提高旅游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和赛事模拟应变能力。
四、合作学习团队的展望
国内外教育实践证明: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教育的发展,高质量的教育取决于高质量的教师。Dewey(1933)是最早把反思视为教师教育目标的哲学家。他强调反思使得学习者具有明确的目标并产生实现目标的行为。Nunan (1990:62)指出:“在职教师教育的首要目标是传授教师研究自己课堂教学的方法”,并提出行动研究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还可以促进教师的反思,加强其理论和实践的联系,最终使之成为研究者。高校英语教师合作学习,不仅是同事之间的人际沟通与交往,更是一种资源共享,一种心理上的互慰;也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价值观。随着终身制学习观念在全社会的流行,借助专业教师教学团队的构建,外语教师的发展也成为一个终身的、自主的过程。
参考文献:
[1]Dewey, J. How We Think: A Restatement of the Relation of Reflective Thinking to the Educative Process. Boston: D. C. Heath and Company,1933.
[2]Nunan,D. “Action research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 In J. C. Richards & D. Nuan (eds.). Second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 Cambridge: CUP,1990.
[3]李昕.旅游英语[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9.
[4]周燕.中国高校英语教师发展模式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8年第3期.
摘要:
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化学专业本科生精细化学品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为基础,从大数据时代的视角,针对课程体系优化、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内容创新、教学形式改革等方面进行系统总结,这些教学改革举措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
大数据;应用化学专业;教学改革创新
随着信息与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大数据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冲击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慕课(MOOC)、微课和翻转课堂方兴未艾,并在“互联网+”的带动下,不断地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日常教学工作[1]。然而,一方面一些公众将化工事故、环境污染归因于化学产业,从而影响化学化工类专业招生生源;另一方面部分高校重科研而轻教学,使得教学的中心地位不突出。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正在影响和渗透着各行各业的发展,传统的化学教育又当如何应对大数据时代催生的机遇与挑战,这是高校一线教师和教学管理者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重要而棘手的课题。本文简要探讨了大数据时代对应用化学本科教学的促进和启示作用,正是在这种作用下,笔者以精细化学品化学课程为例,总结了课程体系、师资队伍、课程内容、教学形式等方面进行的教学改革与创新,以期这些实践做法能够推广开来,为新形势下化学教学的改革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1大数据时代对应用化学专业教学的促进和启示作用
大数据是指那些规模大到传统的数据库软件工具已经无法采集、存储、管理和分析的数据集[2]。但是大数据不是海量数据的简单叠加,而是量变引起质变,是数据量、数据形态和数据分析处理方式到理念和形态上的重大变革的总和[3]。大数据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对整个社会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教育作为社会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势必被波及;作为教育的龙头,高等教育也会受到大数据应用的深刻影响。应用化学专业旨在培养具备化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以及较强的实验技能,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及企事业单位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及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然而,长期以来在人才培养实践中,专业偏重于“应用”则相对忽视了“化学”;专业偏重于“化学”则相对忽视了“应用”,这便陷入了两难境地。大数据时代促进了应用化学专业教学工作,也使得教育工作者可以跳出两难境地。大数据时代送来了新的教学模式,如沈永淼等[4]将基于QQ群的翻转课堂模式应用于大学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实践中,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使教师可以更好地掌控教学节奏和效果,从而收到了较好的教学实效。更重要的是,大数据时代送来了新的教学理念,如朱红等[5]对理科本科生创新能力进行了实证研究,对比得知信息化、多元化、创新性的教学行为对学生创新能力提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这个拥有海量知识的信息时代,新的教学理念对于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化学教学不再要求学生面面俱到地学习所有的知识,不再推荐教师讲授可以通过信息网络简单获取的知识,而更加强调讲解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途径,更加关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自主实验,更加重视发展精准的个性化教学体系。正是在大数据时代新的教学模式和理论的促进和启发下,笔者对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化学专业部分课程进行了改革,现以精细化学品化学课程为例,重点阐述大数据时代化学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以及学生在学习行为上的改变。
2精细化学品化学课程体系优化与师资队伍建设
课程体系包含了课程的主体内容、学时分配、教学模式、应用方向等内容,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精细化学品化学原是我校应用化学专业精细化工方向的一门选修课,1名教师主讲,2学分32学时。精细化学品的开发和生产是化学工业的重要领域,也是培养和体现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学科。学生学习和掌握了精细化学品的化学知识后,不仅可胜任已有大中型企业的相关开发研究和营销工作,而且还可以根据市场和社会对精细化学品的需要,以较小的投资投入创办具有较好经济效益的科技型小微企业,这也符合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倡导。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该门课程与学生的进一步深造、就业和创业息息相关,因此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改革探索。
2.1优化课程体系
从2006年开始,课程团队逐步对该课程的课程内容、学时分配、教学模式等进行了大胆创新,目前该课程为应用化学专业和应用化学(国际合作)专业必修课程,3名教师合讲,3学分48学时,其中32学时为理论教学,16学时为实验教学。原先课程体系的设计旨在让学生知道精细化学品是什么,以及了解具体某个门类的内容。然而,在大数据时代的高等教育,对于这类概述型课程,学生既没有兴趣,也没有必要花长时间去学习和死记硬背。在该课程的教学实践中,侧重理论基础教学和问题导向研究,更加突出理论探索的意义;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增加了肥皂的制备、雪花膏的制备、洗面奶的制备和固体酒精的制备等综合性实验。其中,2013级学生团队将索氏提取器提取的草本精华液应用于肥皂的制备中,获得了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一等奖。本课程教学团队从理论教学到实验教学,均主动增加应用事例的讲解和应用实例的操作,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拓宽了学生知识面,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建设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是一门课程的基础,试问如果授课教师都不能接受大数据,学生又怎么能利用大数据学习呢,又何谈课程的大数据改革呢?所以进行大数据时代的课程改革,建设一支具有互联网思维的教师队伍至关重要。大数据时代的教学注定是以“学”为中心的,而不是以“教”为中心。当然,这并不是说教不重要,而是教师应以学生为本,教会学生怎么接受与课程有关的数据就显得至关重要。课程团队教师认为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必然会冲击化学教学,对于专业人才培养的促进和启示作用不容忽视,大数据时代应该倡导以学生为本的高互动教学范式(图1):
(1)无互动,不教学。在大数据时代开展教学,一定要和学生互动交流,没有互动的课堂,可以一票否决;
(2)以学生为本。在大数据时代不再需要学生什么都知道,个个都是学霸,教学做不到、也没有必要面面俱到,但是重要的思维方法和获取知识的途径要反复向学生强调,提倡精准的个性化教育;
(3)智能手机辅助课程教学。智能手机和课堂教学并不完全矛盾对立,关键在于引导和矫正,在专业课教学中鼓励教师在课件中插入二维码,引导学生课后学习,利用智能手机作为学生客户端进行课件分享、网上答疑、微博评教、微信反馈实验教学等教学教辅活动。大数据时代给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关键不仅在教师本身业务能力的高低,而更在于教师是否愿意学习且能够掌握大数据时代的教学范式。
3精细化学品化学课程内容和教学形式的创新与实践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模式可能会导致学生“课前不预习,上课不积极,课后不复习,考前搞突击”。所以很多教育工作者诟病其为填鸭式教学。在精细化学品化学课程近十年的创新与实践中,笔者认为:在大数据时代,课程内容和教学形式本身应该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以最佳的教学效果为出发点。不管是传统的教学模式还是新奇的教学模式,都需要学生认可;如果学生不认可,再好的形式都是空谈,所以关键在于提高教学内容的前瞻性和趣味性。教学内容是教学形式的灵魂,教学形式是教学内容的载体,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3.1创新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是一门课程的主体。精细化学品化学课程原先属于典型的概述型课程,内容庞杂、题材广泛、易懂难深,共分为精细化学品概念、表面活性剂、石油化学品、药物与中间体、农药、染料与颜料、涂料、香料、化妆品、食品添加剂等十几个章节。之前,教师讲解得很辛苦,但是学生的收获并不大。在大数据时代,这类化学概述课即属于可以通过信息网络简单获取的知识,所以必须改革课程原有的内容,基于此,课程团队对课程内容进行重组,深度挖掘教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这些方法可以为同类型化学概论课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3.1.1精讲教材重点和难点,提高理论课程的前瞻性和趣味性
将知识要点多、内容程度深的表面活性剂、药物与中间体、农药等三章分别选派3名有专业特长的教师进行讲授,分别安排在学期初期、中期和末期。在表面活性剂章节中,着重演示表面活性剂的结构,强调肥皂制备的原理,这样便于后续实验教学的开展,引申讲解快速消费品行业的多品牌战略;在药物与中间体章节中,用具体的数据和案例教学重点阐述药物开发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讲解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历程,从而以青蒿素的化学合成为切入口,分类介绍主要药物与中间体的合成工艺;在农药章节中,以环境保护与农业发展为开篇,简单介绍“寂静的春天”和柴静“穹顶之下”纪录片,再以问题为导向,强调现代农药发展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同时,将近些年发展较快的有机电子材料的内容引入到精细化学品的教学中,丰富了原有的课程内容,提高了教学内容的前瞻性,启发了学生的思考,也使其了解一些前沿知识,学习热情高涨。正是由于课程团队对课程内容进行重组,精讲重难点,不再追求面面俱到,给了教师更大的发挥空间。
3.1.2培养学生技能和能力,增强实验教学的综合性和创新性
为了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新版精细化学品课程开设了16学时的实验环节,在实验的选择与设计过程中将学生的兴趣和课程的重难点结合,增加了肥皂的制备、雪花膏的制备、洗面奶的制备和固体酒精的制备4个综合性实验,提供了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合成等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为必修,由教师提供实验讲义,学生自行设计制备工艺和表征过程,教师在实验中负责实验安全培训、学生答疑和实验操作评价,不负责实验讲解,刚开始学生不能适应,尤其是没有预习的学生,教师责令未预习学生离开实验室,下次再来开展实验,引起这些学生对于实验安全和实验准备的诸多反思。中后期实验受到学生充分重视,实验技能和自主实验能力得到锻炼。创新性实验为选修,不计入总学时,由学生课后进行线上慕课学习,教师在场的情况下,学生自主进行实验,近3年学生选修比例均在60%以上。在实验进行中,教师会鼓励学生在实验安全的前提下,利用智能终端记录下实验现象。实验结束后,学生除了完成实验报告以外,还需要将自己所做的产品拍照进行分析和反馈,教师逐个进行网络点评。近几年,毕业生对于该课程实验教学内容反响强烈,一些继续深造的学生表示,自主实验使他们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得到培养和提升。
3.2丰富教学形式
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密不可分,教学形式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并不能完全抛开教学内容空谈教学形式。在大数据时代,教师需要掌握更加多元的教学形式为教学服务,如前所述,这样做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还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5]。教学形式本质上反映的是师生交流与合作的形式,白杨等[6]通过多途径交流开展物理化学教学给笔者提供了很好的借鉴,除了提问法、作业法等传统交流形式,在大数据时代还可以通过网络课堂、微信答疑、合作完成、小组会议等方式进行充分交流。
3.2.1以慕课和翻转课程为手段,线上学习与线下答疑相结合
该课程组织学生成立学习小组,学生进入慕课共享平台学习染料、颜料、涂料、香料等内容,慕课具有易于使用、费用低廉、覆盖人群广、利于自主学习、学习资源丰富等优点。教师刚开始需要指导学生使用慕课平台,指定部分学习内容,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可以学习全部内容,也可以只学习本小组指定的内容。每个学习小组集体制作PPT在课程中进行汇报,在准备的过程中如果有疑问可通过微信和QQ群等网络方式向教师提问,汇报人由课程现场抽签决定(避免组内学优生包办,学困生偷懒),汇报人汇报完毕,全组学生回答教师和其他小组学生的提问,教师可以现场纠正学生的讲解,也可以帮助该组学生回答问题。慕课的出现与快速发展,正在颠覆并改变着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本课程采用的是将慕课和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教学设计,如果部分小组表现不佳,教师可以围绕必要的重点进行微课式讲解,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节课讲解的总时间不宜超过15分钟。大数据时代化学教师的角色需要转变,以前教师侧重“授业”,而大数据时代教师的重点应逐步转向“解惑”。
3.2.2以问答式教学方法为导向,不断丰富师生间互动教学形式
问答法是与大数据时代最契合的教学方法,以问题为导向、以互动为基础,才能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开展好教学,笔者一直倡导“无互动、不教学”的理念。纵观优秀的微课或者成功的课程导入都有很好或很实际的问题提出,好问题是课程成功的一半。如本课程在讲解精细化学品概念的时候,教师就提出一个常见的问题:什么是精细化学品?从而引出精细化学品的定义,阐述该定义是有缺陷的,引出大宗化学品的概念。进一步发问:究竟怎么界定大宗化学品还是精细化学品?并通过具体实例说明该定义本身是相对的,并不是绝对的;用实际的数据证明,有些化工产品原先属于精细化学品,后来随着产业发展变为大宗化学品。这样便将这个概念讲深讲透,学生的理解水平也得到了提高,不再需要死记硬背。除了传统的教师问、学生答的提问形式和学生问、教师答的答疑形式以外,学生和学生在课堂上也可以相互提问,甚至是辩论,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丰富师生间互动教学形式。大数据时代化学学科学生的角色也需要转变,以前学生侧重理解和记忆,而大数据时代学生关注的重点应是推理和提问。
3.2.3以多元化考核方式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学生成绩考核制度
怎样科学而准确地评价学生是一个难题,大数据时代倡导精准的个性化教学,每个学生学习的内容不尽相同,就使得这个问题难上加难。考核学生的基本原则就是多元化,在贯彻学校教学考核与成绩评定规定的基础上,对学生的考核始终贯穿教学的全过程,主要包括出勤、平时作业、学习小组中的表现、实验和课程论文等诸多方面。以前教师记录学生的平时表现只能通过点名册,大数据时代这一点已经完全改观,学生的表现可以通过可视化录播系统和实验网络反馈图文并茂地呈现出来,而且每一个学生的表现都可以通过云盘分享记录下来,这是多元化考核的基础。2010年以来,学生的课程论到“一人一题”,即每个学生的论文题目均不相同,题目由现场抽签决定,在教师许可的情况下,学生之间可以自愿交换,但是不能写指定题目以外的课题。2012年以后,课程团队讨论决定,对总评成绩拟得到80分以上的学生需要选修创新性实验,拟得到90分以上的学生需进行结构化面试环节,也就是说,没有进行创新实验和面试的学生最终成绩至多为80分,激励学生追求更高的学习目标。结构化面试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学生随机抽取信封里与两个课程相关的问题回答;第二部分学生事先将自己的课程论文内容制作成PPT,当面向三位授课教师宣读汇报,由这三名教师进行提问并评定该生成绩。经过近几年的反复实践证明,该课程得分在90分以上的学生在以后的深造和就业中都表现卓越。究其根由,在学生成绩考核制度设计时,课程要求学生不仅需要认真学习规定的内容,还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语言表达能力,这才能符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初衷,也才能满足高校不断深化内涵发展的要求。
4小结
大数据时代给高等教育的内涵发展送来了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作为普通的教育工作者,笔者在充实应用化学专业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大数据时代的优势,把精细化学品化学课程教学由传统的以知识记忆为主逐步改革发展到信息资源的利用和挖掘方面,并以慕课和翻转课程为抓手,坚持线上学习与线下答疑相结合,坚持理论教学和自主实验相结合,适度增加精细化学品化学课程的前瞻性和趣味性,不断丰富教学资源和教学形式,让教育教学回归其出发点,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技能和学习积极性。当然,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需要不断借鉴教育同行的成功经验,不断地学习与提高。
参考文献:
[1]张丽.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6,No.2,98.
[2]肖义平.高教学刊,2016,No.1,54.
[3]屈莉莉,陈燕.教育教学论坛,2014,No.16,57.
[4]蔡佳璐,黄荧倩,叶伟东,沈永淼.大学化学,2015,30(6),7.
[5]朱红,安栋.教育学术月刊,2016,No.1,81.
关键词:“互联网+”;职业教育;服务供给模式
近年来,得益于现代信息通信技术(ICT)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正在给我国传统产业带来巨大的变革,[1]从而对人才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原有的职业教育服务供给模式已不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新的在线教育服务供给模式如慕课(MOOCs)也得以较快发展。2015年国务院国发〔2015〕40号文件提出了探索职业教育服务供给新方式的要求。[2]从现有的文献来看,国内外关于教育服务供给的研究多集中于理论基础[3,4]、供求现状[5]、影响因素[6]、供给效率[7]、供给模式[8]、路径对策[9]、制度供给与设计[10]以及国际比较研究[11]等方面,在计量方法上,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在教育服务供给研究中应用较多。国内在教育服务供给领域已取得了较丰富的成果,但以职业教育为研究主体的较少。对现有的研究成果的梳理发现,88篇核心期刊刊源论文主要集中在职业教育服务的供求状况[12]、政府供给[13]、市场供给[14]、多元供给[15]、供给路径及对策[16]等方面的定性分析,缺乏计量统计分析的成果,慕课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学习过程[17]、课堂教学[18]、学习效果[19]、翻转课堂[20]、信息技术[21]等方面,而关于慕课背景下职业教育服务供给的研究也较少。鉴于此,本文拟分析慕课背景下教育服务供给的研究现状,对不同职业教育服务供给模式进行评析,进而明确最优服务供给模式。
一、职业教育服务供给模式比较分析
职业教育服务一般由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和个人等提供,因此职业教育服务供给模式主要有传统学校职业教育、传统职业培训和在线职业培训等类型,鉴于本文主要关注职业学校教育服务供给模式的选择问题,此处重点参考刘晓艳和胡春阳、刘晓艳和王支宝构建的评价体系,[22,23]将评价标准设定为该供给模式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效果,从课程开放性、教学模式、教师队伍等方面对传统学校职业教育和在线职业培训两类服务供给模式进行比较分析。
(一)课程开放性方面在线教育课程具有良好的开放性,以其典型模式慕课为例,无论是Coursera、Udacity还是edX,[24]三大平台均通过互联网向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课程资源,这些课程以微视频及文本为主要形式呈现,学生可通过互联网接入并反复学习。相比之下,传统职业教育则以课堂教学、实训、实习为主,学生需要到教室、实训室或实际地点现场学习,受空间限制,其课程的开放性远不及前者,学生也很难在授课时间以外享受该课程的教学服务。
(二)教学模式方面按照Lane的观点,基于内容、任务和网络可将慕课划分为三种类型。[25]最主流的当属基于内容的慕课(即xMOOCs),该类慕课建立在行为、认知主义理论基础上,主要通过名校名师授课和测验的形式传授知识,[26]对学生参与和互动重视不足;基于任务的慕课建立在构建主义理论基础上,注重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围绕特定主题引导学生完成指定的课程任务并通过互联网社区平台进行展示和讨论;基于网络的慕课(即cMOOCs)则建立在联通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为具有较扎实理论基础的学生提供探索复杂、前沿理论的平台,[27]对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学习自主性有较高的要求,[28]在这类平台中,学生既是学习者也是课程的后期开发者,注重学生的交流互动和课程创新。[29]传统学校职业教育中,教师作为知识、技能的传授者,[30]其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成为教学环节的中心,但教室、实训室、班级乃至宿舍等也为教师和学生情感交流、思想碰撞提供了难以替代的物理空间。
(三)教师队伍方面在线职业培训对授课教师具有较高的要求,同时在线教学资源的可重复使用特性也决定了同比之下在线职业培训对教师的数量需求明显少于职业学校,从而在提高课程资源质量的同时减少了工资成本,但就整个职业教育服务供给系统而言,这无疑意味着教师行业的重新洗牌,客观上在倒逼教师提升教学水平的同时加剧了教师之间的竞争,大量授课水平相对不高尤其是知名度不高的学校的教师可能面临淘汰。此外,在线职业培训课程资源免费开放也较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成本。当然,由于课程建设也需要大量的前期投入,在线职业培训往往探索客户型、产品型、功能型赢利模式,通过招聘广告、专业咨询、证书认证等方式转嫁成本。这对依靠财政拨款和征收学费运作的职业学校也造成了较大冲击,推动其不断创新服务供给模式,加快自负盈亏。
二、职业教育服务供给模式选择
通过前文的比较分析不难看出,相对于采用“专业培养方案—培养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方案—课堂授课、实训、实习”这一服务供给模式的职业学校而言,在线职业培训,尤其是主流的xMOOCs,无法兼顾不同知识背景和学习能力的学生,难以形成良好的组织学习环境,不利于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思想碰撞和新知识、新技能的创新,也无法提供必要的实训实习机会,且如何有效地规制组织、考核学生、保障课程完成率、处置冗余授课教师和为在线课程融资等,均是在线职业培训需要解决的难题,但其颠覆了以往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打破了职业学校原有的封闭式教育服务供给模式。[31]教育部教技〔2012〕5号文件也提出利用信息化引领教育改革及模式创新。[32]因此,依托“互联网+”,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职业学校教育深度融合,是当前职业教育最优的服务供给模式。打造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职业学校教育深度融合的新型职业教育服务供给模式,[33]既要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促进课堂开放、优化教学模式、突破教学时空限制和降低学生学习成本等方面的优势,[34]又要最大化程度利用原有传统职业教育服务供给模式在营造促进师生情感交流、知识传承、思想碰撞和协作创新的学习环境方面的长处。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来看,职业学校要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局出发,在贯彻落实教育部教技〔2012〕5号、教职成〔2012〕5号、教职成〔2017〕4号等文件精神的基础上,全面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让现代信息技术贯穿人才培养的供求分析、培养定位、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整合等培养方案设计环节,同时通过专任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信息化教学和管理培训,提高专任教师在课堂教学、实习实训过程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人才培养的能力,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教学督导能力,此外还要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在用人单位招聘信息获取、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反馈等方面的作用,让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并形成职业教育服务供给闭环以适应人才供求的动态变化,切实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关键词】教师队伍建设;教育生态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29-0038-01
近年来,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越来越受到各方重视,围绕职校教师队伍建设,从上到下实施了多项举措,如组织职业学校教师参加国培、省培,参加各类竞赛,要求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鼓励教师多出科研成果……所有这些举措,无不是为了打造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同时,政府还调整了职称评审的政策,彰显了政府对职校教师的特殊关怀。但笔者发现,无论政府对职校教师出台什么政策,职校教师这一群体都非常安静,给什么接受什么,要求干什么就干什么。
这种安静意味着什么?是一种被驯服的姿态?还是一种无声的抗争?前者是可悲的,而后者是可怕的。先说前者,职校教师群体应该是属于知识分子行列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知识分子的特征,这个特征一旦失去,还能指望职校教师培养出具有独立精神的学生吗?再说后者,“无声的抗争”消解着一切“外来”的力量和要求。所谓消解是指,看起来什么都做了,其实什么都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对此,笔者经常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教师为什么要参加技能大赛?有没有必要要求每个教师都参加技能大赛?如果要看教师是否有足够的“技能”,是否满足教学需要,只要看看学生有没有学到真正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就可以了。难道非要和同行进行一番厮杀才能证明这种能力确实存在吗?各个行业常常进行一些“比武练兵”式活动,这显然是有意义的。但如果“比武练兵”不仅被制度化而且要求人人参加,是不是违背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客观规律?
教师的精力应该用在何处?稍有常识的人都会回答:教书育人。但据笔者观察,现在职校教师群体因为教书育人叫苦叫累的几乎没有,倒是教书育人以外的事情让职校教师叫苦不迭。比如各类教学评比,本来教学评比活动的开展是为了进行教学研究,进而向课堂教学回归。但在实际操作中,教研的意味少了,为赛而赛的竞争多了。当竞争渗透到教书育人领域的时候,我们也就与教育渐行渐远了。
教育信息化重要不重要?毋庸置疑,当然非常重要。处在信息化的时代中,教育岂能故步自封、墨守成规?教师岂能依然是一支粉笔、一本教材、几页讲稿?然而教育信息化无论怎样发展、怎样实施,不是都应该为教育、为育人服务吗?笔者感到,目前实施的教育信息化颇有疾风暴雨式地大搞群众运动的嫌疑。慕课、翻转课堂、微课、数字化资源……所有这些都可以尝试,都应该探索,取得成功、看到成效后都应该及时推广,但决不能把教育信息化变成“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的“政令”。因为一旦成了“政令”,尝试、探索就变成了强制、强推。当绝大多数职校教师都被裹挟其中的时候,个别教师的认真思考、理性应对、逐步实施、考量效果反倒成了少数派、被动派、落后派。
教师对学生应该包容、宽容,应该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模式健康成长。同样,教育大环境对教师也应该如此。事实上,职校教师的确具备“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的自然条件:有的教师擅长表达,课堂教学效果突出;有的教师擅长写论文、做课题,科研成果丰富;有的教师擅长动手实践,带出一批高徒;有的教师擅长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深受学生爱戴……这种现象正是职校教师的正态分布。期望教师成为全能选手,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作为教师个人,自然应该扬长补短;但作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应该清醒地看到,教师的“扬长”比“补短”更重要。因为每位教师各有所长,是良好的教育生态不可或缺的。换言之,每位教师各显其能、各展其长、各具特点,正是良好教育生态的一个重要标志。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