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低俗文化论文

低俗文化论文

时间:2023-03-24 15:27: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低俗文化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低俗文化论文

第1篇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传媒技术的发展,电视已成为中国千家万户的“成员”之一。电视媒介的导向也引领着中国电视观众的生活。做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有义务、更有责任成为把握正确的媒介导向的’‘舵手”。本论文旨在从分析电视媒介低俗化现象产生的原因人手,探讨如何尽快走出电视媒介的导向误区。阐述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对社会发展进步的必要性。

经济利益的唆使推动了电视媒介对收视率的片面追求,是出现低俗化的原因之一。为了获取利润,传媒必须争取最大多数的受众,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满足较广泛受众的需求。电视台为争夺“收视率”而低俗,也归根于当前我国媒介竞争日趋激烈的现状。第一是不同性质、不同层次媒体之间的竞争。如国家或中央媒体与地方各级党政媒体之间的竞争。第二,转型而来的媒体与新兴媒体之间的竞争,而转型媒体依然占据着绝对的政治优势。第三,政党政府媒体与私营或合营媒体之间的竞争。前者拥有强大的政治背景,多为政党或政府机关,因此,其信息具有先天优势,经常被授权重要的政治新闻或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新闻,占有绝对的受众群体。第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竞争。传统媒体主要是平面媒体、广播、电视等媒体,后者主要是网络媒体等。电视媒介激烈竞争,拼收视率,我认为深层根源也在于经济利益。例如电视台要生存下去,就必须有广告,而要吸引广告客户,就必须有一定的收视率。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电视台就会在比较有人气的娱乐节目上动脑筋。

一、媒体要提高认识,提倡电视作品的原创性

根据传播学原理,媒体的权利主要包括信息采集权和信息权,从信息的收集、筛选到信息的过滤、公开,每一个环节都体现着这种权利的主导作用,因而这种权利就成了一种可利用的资源。电视媒介在拥有这些权利的同时也必须承担应有的责任。电视媒介应更多地强调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而非这种权利,并接受职业道德的约束,在利益与责任的平衡点上做出正确的选择。在市场化的今天,电视媒介从业人员要提高认识,自觉抵制低俗之风。

二、管理部门建章立制,加强监管

大众传播是一个具有强大影响力的社会信息系统,也是一种制度化的传播,大众传播必须在特定的社会制度条件下进行。治理电视媒介低俗化,单靠电视媒介的自律是远远不够的,而制度的建设更能起到制约的作用。从这一点来看,治理低俗化问题的核心在于制度建设。目前,很多低俗化问题的出现是因为没有制度监管,或者说有的制度责任不到位,把关不到位,疏忽大意,或者是管得不严管得不细。制度管理才是加强管理的核心,粗放式管理带来的是制度的滞后,也是出现低俗的原因之一。此外,所有卫星频道黄金时间播出的所有节目都要进行备案制,包括电视剧、新闻节目、选秀节目、谈话节目以及晚会等等。

三、迅速而有效的建立全天候监看制度

电视节目播出后,效果如何,是否违法违规,是否低俗,采用监看制度就是一种有效的监督与反馈。监看制度的前身是新闻评议制度,新闻评议组织较早由英国先行发起,收到成效后广为西方国家仿效。我国也较早系统性地开展了新闻评议制度,但对电视媒介的监看制度则于上世纪末才逐步推广。实践证明,全天候监看,及时发现问题,是治理电视节目低俗化的有效手段。因为目前很多电视节目的种种问题,都是监看机构发现的。监看是治理电视节目低俗化最前沿的一个机构。治理电视节目低俗化,要充分发挥监看机构的作用,加大对多发问题时段和类别的监看力度。同时,监看和治理电视节目低俗化要想有成效,快速反应机制非常关键,监看的管理者一定要及时向监看人员传达有关要求和精神,只有这样才能知道当前监看的重点,才能够做到要重点反馈。

四、对从业人员开展主观认识与素质教育

要治理电视媒介低俗化问题,从电视从业人员人手,首先要提高从业人员的政治素质。从业人员应该加强自律意识,绝不能把“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当作借口来迎合低级媚俗的风气,要真正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其次是提高从业人员的思想和文化素质。电视是一个实践操作性很强的行业,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不能不对文化理论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理论素养、文化修养、知识视野对于他们的创作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引作用。所以只有电视从业人员提高自己的思想和文化素养,才能提高电视节目的制作水平,才能真正治理电视节目低俗化,才能真正纠正当今中国电视媒介导向上的误区。

第2篇

关键词:影视;审美文化;传承;流变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0-0149-01

一、中国古今审美文化一脉相承

在人们对当代审美文化的批评中,存在一种很普遍的倾向,即容易将当代审美文化趣尚的“世俗化”解读为“低俗化”,进而对之表现出鲜明的不屑和否定态度,认为它的出现即意味着审美活动中人文精神的丧失。片面强调审美和艺术的非功利性及其终极关怀价值的形而上的绝对性。这实际上是用西方在宗教文化背景中形成的那种纯粹的“超越论”美学“原理”来审视、解释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的结果。而在西方这样的超越论美学话语中,人们对天国、神性、彼岸等所谓本体界域的憧憬往往远甚于对世间、人性、此岸等经验世界的关注。在这种美学话语中,审美或艺术被理解为人性向神性、世间向天国、此岸向彼岸、感性向理性飞升的一种典范形式。

在感性的快乐和享受中仍然要求一种心理的、情感的、精神的满足和愉悦,应当说是大多数中国人的审美态度和方式。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绝对不是滞留于感官层面、欲望层面的低俗文化,而是在生活世界、现实领域里追求理想,实现超越,特别是通过审美愉悦的而非宗教禁欲的方式来“世俗性”地实现着理想,完成着超越。

所以,如果将当代审美文化的“世俗化”趣尚放在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来审视,放在与古代传统有着更多文化血缘联系的市民社会中来考察,我们就不会用西方的“超越论”美学观念来对这一趣尚进行片面的指责和简单的否定,就会对当代审美文化的发展多一些学术宽容和深度理解,就会充分考虑到其深厚的传统审美文化历史积淀的背景,而用一种更加合理的学术立场来解释它,进而更健康更科学地推动它、建设它。

二、“少年派”带来的审美冲击

以华人导演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为例。李安以往的作品,也不乏其哲学思想的流露,但更多的只是停留在伦理的阶段。游走于东西方世界中的国际公民李安,最擅长的是用东方的哲学思想去驾驭西方题材。

到了《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这部作品,李安的“野心”似乎更大,片中所显露的哲学思想、宗教情结,如此之多,如此之直白,他不仅要表达东方佛学的禅意,还要表达西方基督教的信仰力量,甚至于古印度宗教里的宇宙的本质、人的本质。影片最精彩的部分是少年派与一只名叫理查德?帕克的猛虎在大海共存亡的情节。一只随时能将人吃掉的猛虎,在特殊的情况下,却成了少年派活下去的最大支柱与动力。在渺无人烟的大海,最大的恐惧,其实不再是对肉体造成威胁的猛虎,甚至也不是险恶的环境,而是孤独,远离人世、深不可测、无法预知未来的孤独,这才是最深的恐惧,比起猛虎那种有形的恐惧,无形的才更可怕。在与猛虎对峙的过程中,少年派求生本能被无限激发,相比起同类型的海明威的《老人与海》、《鲁滨逊漂流记》,无论是书还是影片,比前两者更进一步的是,除了表现出人类在战胜恐惧与险境过程中,所表露出的巨大的令人敬畏的力量。

三、审美文化的传承与流变

审美文化是整个文化发展的高级形式, 是把审美原则贯穿于人们的社会日常生活的产物。随着文化领域中艺术和审美部分的自治性的增强, 其内在原则越出边界, 逐渐向其他领域渗透, 影响到人们生活的各方面。因此,审美文化是现代文化的主要形式, 也是高级形式, 它把超功利性和愉悦性原则渗透到整个文化领域, 以丰富人的精神生活。审美文化就是使生活审美化, 它是以非功利的目的为目的的那部分文化或以反抗功利的态度对待功利而显现出自由感的那部分文化。

在目前的情况下, 最好的选择就是扩大共识, 寻求大多数人都可能接受的理解。把审美文化理解为具有审美属性或审美价值的文化。重视了审美文化的审美因素, 也有助于从整个人类文化的大格局中理解审美文化, 但难以有效地说明当代审美文化研究的特殊性。因此,可策略性地使用这种解释的概念, 以重新理解古今中外的审美现象和美学问题, 特别是被传统的美学史研究所忽视的审美现象和美学问题。把审美文化理解为现代文化的主要形式, 或文化的高级形式, 突出了审美文化的当代性, 能够从当代文化的现实状况来理解审美文化, 也有助于抵制各种以审美文化名义出现的非审美或反审美的文化, 但有可能把大量的审美现象和美学问题排斥到审美文化的研究范围之外。因此,也可以策略性地使用这种解释的概念, 以有效地理解当代文化的变化, 并以审美文化的方式介入文化现实, 参与当代文化的建设。

第3篇

《论语》是中国文化的经典,在世界上也享有极高的声誉。1988年1月,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法国巴黎向世人宣告:“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的确,《论语》中包孕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和处世哲学,无论学界中人,还是各行各业,都能从中获得深刻的精神滋养。新闻工作也概莫能外,尽管孔子并没有专门涉及新闻的言论,因为现代意义上的新闻业的出现是比较晚的,但是《论语》中的很多思想即使到了今天对新闻工作者也有诸多启发,对新闻写作具有指导性的意义。笔者试从这一角度作以简单分析。

有关新闻的重要性《论语•子路》篇记载,鲁定公问孔子:“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说:“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不可以简单地这么说,但有近似于这样的话。孔子认为一个国君如果能够明了“为君难”的道理,即懂得做国君责任的重大,能够克制自己的贪欲和虚荣,不滥用君主的权力,认真做事,就可以一言兴邦,反之则会一言丧邦。这些话用于现在具有更为广泛的意义,完全可以用来形容新闻的重要性。现代社会离不开新闻,新闻传媒是人们认识世界、了解世界、发展和提高自身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新闻能提供日常生活服务,提高民众的道德水准,实施舆论监督,鞭挞社会丑恶,提高社会的整合力,推进社会变革,新闻的力量确实可以达到兴邦、丧邦的程度。刘向在《说苑•谈丛》中说:“百行之本,一言也。一言而适,可以却敌。一言而得,可以保国。”《周易•系辞上传》中说:“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制造祸乱可以借言语为媒介。20世纪50年代美国政府利用新闻媒体颠覆了委内瑞拉阿本斯政府,兵不血刃。20世纪80年代苏联正是由于新闻舆论的失控,进一步加剧了政治的动荡,导致苏联的最终解体。孔子特别强调慎言。“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讷是说话谨慎的意思。《论语•述而》篇说:“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子不谈论怪异、暴力、变乱和鬼神之事。在《论语•为政》篇中孔子说:“攻乎异端,斯害也已。”一心去钻研邪端异说,这就是祸害啊。怪力乱神,邪端异说,乱人视听,诱发思想混乱,影响社会的稳定和谐。孔子作为当时的社会名人,不谈论怪力乱神、邪端异说,慎言自重,是对社会负责任的表现,是我们后世学习的楷模。孔子对于慎言的重视从另一个侧面给我们指出了舆论导向的重要性。

进入21世纪,中国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改革开放,社会体系更加多层次化,人们的观念更加复杂多变,各种新问题交织叠现。在这样一个时代,新闻事业作为沟通社会、传播信息的主要载体与工具,需要肩负起更为重大的责任,更好地指导社会与民众,剧变的社会更需要正确的舆论导向。总书记曾说:“舆论引导正确,利党利国利民;舆论引导错误,误党误国误民。”每一个新闻工作者都应该牢记这一点,认认真真做好本职工作,懂得自己工作责任的重大,社会会因有这种责任而更加进步,民族会因有这种责任而更加团结,国家会因有这种责任而更加强大。有关新闻的真实性真实性是新闻取信于民的必备条件,如果事实虚假,就谈不上新闻的可信性,也就会失去新闻应有的作用,失去媒体生存、发展的基础,更谈不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可是目前在新闻界,虚假新闻和失实报道却屡见不鲜,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孔子在《论语•阳货》篇中说:“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在《论语•卫灵公》篇中又强调:“巧言乱德。”可以说,正是“道听途说”和“巧言”制造了虚假新闻和失实报道。道听途说的事情,它的真实性是应该大打折扣的。可是偏偏有一些人喜欢传播这种小道消息,摇唇鼓舌,飞短流长,一些记者未经仔细查证,就把它公之于众,造成恶劣影响。这是一种浮躁、懈怠的工作作风,它的表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浮在上面,不愿深入调查研究,马虎草率,胡乱凑数;有的采取“拿来主义”,把其他媒体刊登的报道稍作加工,“移花接木”到自家媒体上;有的干脆从互联网上直接下载,换个面孔“梅开二度”;有的出入高档宾馆,双脚不沾“地气”,靠泡会议、打电话完成发稿任务;有的则更“聪明”,直接将意图告诉通讯员,让对方采写,最后自己署上大名,还放在前头……巧言现象在新闻界也不少见,有的捕风捉影,有的夸大其词,有的歪曲事实,有的甚至凭空捏造。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种:一是追逐名利。有的人为了出名,不惜公然造假,制造轰动性“假新闻”,如2004年获得摄影界最高奖“荷赛”三等奖的南方某报摄影作品《非典时期的婚礼》。有的人为了稿件好发,歪曲事实,如2001年全国爆炒的“女儿状告爸爸热吻”。有的人将媒体作为经营牟利的工具,打着“监督”的旗号,要钱要物,敲诈勒索,而后在报刊上胡写一通,沦为金钱的奴隶。

在《论语•里仁》篇中孔子说:“放于利而行,多怨。”只为了追逐个人的利益肆意而行,会招致很多怨恨。二是屈从于广告商。在商品化的现代社会,一些广告商和广告大户成为许多媒体的食父母”,媒体一般不敢得罪他们,明明有问题,偏说没问题;明明是大问题,偏偏说成是小问题。三是媚俗低俗。“明星取代了模范,美女挤走了学者,绯闻顶替了事实,娱乐覆盖了文化,低俗代替了庄重。”这是我们一些媒体媚俗低俗之风的写照。在2003年夏季,西班牙皇家马德里足球队访华和“人造美女”炒作中,媒体谄媚和低俗的表演发挥到了极致。一味媚俗低俗必然会夸大粉饰,虚假不实。怎样改变这种不良风气?孔子给我们标举出了一个“德”字。他说道听途说是道德所唾弃的,巧言会败坏道德,也就是说这种事情有德之人不为也!新闻界要改变这种状况,其实最根本的就是提升新闻工作者的道德修养。新闻真实性从浅层意义上看是一种业务要求,从深层意义上讲则应该是一种道德要求。当然,我们可以通过一些规章制度甚至法律法规来加以约束,但是,再完备的规范也不可避免地会存在漏洞,再完美的法律也不可能制止犯罪。因为这种要求只是一种外在要求、强制性要求,而道德要求则是一种内在要求,强调主体的内化作用。只有把新闻的真实性作为一种自觉的道德要求,新闻工作者才能在现实社会的种种诱惑面前,守住自己的良知,保持自己客观公正的形象和“无冕之王”的权威。有了这种高境界的追求,令新闻界和社会头痛的“有偿新闻”之类的问题,才有希望得到根本解决。新闻工作者要发扬深入实际采访的优良作风,切实保证新闻的真实性。《论语•子罕》篇说:“子绝四:毋意(臆),毋必,毋固,毋我。”孔子自觉避免了四种毛病:不凭空揣测,不绝对肯定,不固执己见,不唯我独尊。《论语•卫灵公》篇中孔子说:“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告诫我们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不能人云亦云。

《论语•为政》篇中孔子阐发得更为具体:“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了解一个人,要看他处事的目的和动机,观察他采取的方法,还要分析他的兴趣和好恶,这样,又有谁能够隐瞒呢?视、观、察循序渐进、层层深入,既有外在的审视,又有内在的思虑。我们新闻工作者亦是如此,只有深入采访,认真观察,审慎思考,才能作出正确判断。首先,需要深入采访。多采访一些人,多掌握一些背景资料,访谈视角要宽泛。其次,需要认真核实。不能怕费事,一定要找相关部门核实相关情况。最后,需要认真思考,然后作出正确判断。只有经过认真核实、深入思考,才能不被表象所迷惑,才能防止三人成虎、众口铄金现象的出现。有关新闻的语言要求海涅曾说:“语言可以把死人从墓中叫出来,也能把活人埋入地下;语言可以使侏儒变为巨人,也能将巨人彻底打倒。”语言的力量是强大的,通过新闻媒体传播于世,其威力更是难以估量。因此,如何使用新闻语言,也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论语》中孔子的一些观点对于新闻写作的语言运用很有借鉴意义。第一,“辞达而已”。这是孔子在《论语•卫灵公》篇中提出的一个观点:言论只要能够表达思想就行了,这句话对于新闻写作尤为适用。新闻语言以能够准确简洁地报道事实、传达思想主旨为原则,而不以精巧为目的。既然是达意,文辞该多就多、该少就少,而且不求富丽,因为它不是文学作品。但达意本身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标准,因为要把意思表达得清楚、准确,没有很高的表达能力是做不到的,所以,对文采和结构的考虑已经在其中了,需要注意的是,不能把文采放在达意之上。

新闻写作要做到“辞达”需要注意三点:其一是用语通俗浅显。新闻面对的对象是大众,少说术语,通俗浅显是最好的语言。其二是用词精练准确。精练准确地进行报道是新闻的宗旨。其三是层次明晰。要有逻辑层次,切勿混沌一片,不知所云。第二,“述而不作”。这是孔子在《论语•述而》篇中谈到的整理古代文献的原则,即展示本来面貌,不作臆造和创新。正因为能做到如此,所以孔子才为我们保留了众多珍贵的古代文化典籍。新闻工作也需要述而不作。新闻是新闻工作者借助语言这一表达工具,将信息传达给受众。新闻是传播信息,而非制造信息,所以重在陈述,而不能主观臆想、夸大粉饰。如下面这段文字:“进入厂区,只见桃红柳绿,莺歌燕舞;来到生产车间,到处是铁水奔流,钢花飞舞的景象。”这段文字就犯了“作”的毛病。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是用事实来说话,所以戒空泛,求具体,要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经过、结果等要素。现在有不少新闻写得含糊其辞,更有甚者,写得“事实一点点,议论一大篇”。新闻要使读者信服,必须要“述”,客观地叙述事实。第三,“文质彬彬”。孔子在《论语•雍也》篇中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认为如果质朴胜过了文采就会粗俗,如果文采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能写出好文章。写新闻也是这样,文质彬彬,才是好的新闻语言。“质”必不可少。如果没有质朴、真诚的内涵和情感,新闻语言就会流于调侃、麻木甚至冷漠。如广州夏天天气很热,三十余人死于酷暑,某媒体的报道标题是《广州“酷”毙三十余人》。针对长春街头的流浪汉,吉林某大报刊登图片进行报道,用的标题是《睡在街上羞不羞》。2004年9月4日,某栏目在对俄罗斯别斯兰人质危机事件的报道中,滚动播出有奖竞猜人质死亡人数。栏目设置有奖问答:俄罗斯人质危机目前共造成多少人死亡?下列哪一个选项是正确的:A.402人;B.338人;C.322人;D.302人。没有些许人文关怀,只有对弱者的冷漠和对苦难的调侃,这都是因为少了“质”!

“文”也不可或缺。作为新闻,如果没有文采、没有可读性,就没有人看,新闻的传播效果就要大打折扣。所以新闻语言不能枯燥乏味,而要生动形象。现在有的新闻,就事论事,材料照录,不作任何技术处理;有的理论文章,平铺直叙,专业术语太多,缺乏感染力。当然,文还包括文雅之意,写新闻可以用流行语言,但不能泛滥,流于低俗。一些新闻工作者追求时髦,把它用在了报刊版面,结果在社会更大范围内流传,对社会语言环境起了不好的作用。新闻写作确实还需要在“文”的方面多下工夫。《论语》中可供新闻工作者借鉴的思想还有很多,本文只是浅谈简论,以期抛砖引玉。如能引发广大新闻工作者对《论语》一书的关注、重视乃至深层思考,亦不失为一件幸事。

第4篇

充分认识坚持三贴近的重要意义

第一,坚持三贴近是城市电视台发展的保障。首先,根据新闻传播学的理论,传播是一个“传者”(媒体)和“受者”(受众)相互作用的过程,受众是新闻传播的归宿。只有满足受众的需求,媒体发展才有保障。作为城市的主流媒体,城市电视台必须坚持三贴近,做好宣传工作,才能吸引受众的眼球。从群众的角度看,他们总是关注那些发生在身边、与自身利害有关的问题和动向,城市电视台只有贴近群众,才能吸引群众,从而保障媒体发展的受众基础。其次,只有坚持三贴近,才能保障城市电视台的播出内容有源头活水。传媒业与其他企业最大的不同就是,传媒业是靠提供信息服务来吸引受众的注意,然后将受众的注意力二次售卖给广告商,从而获得广告收入。因此,传媒竞争力的强弱,关键在于其提供的信息内容能否吸引受众的眼球。

第二,坚持三贴近是城市电视台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广电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指广电传媒在经营和发展中胜过竞争对手的核心资源和能力的总和。①对该概念从微观层面分析,主要是指广电产业内部各个企业(媒体)的经营与管理水平以及产品的竞争力,它具有价值优越性,独特性、稀缺性,难以模仿性、难以替代性,延展性的特点。②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城市电视台虽然没有中央媒体、省级媒体那么大的覆盖面,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也正是其体现竞争力的关键。城市电视台可以充分挖掘当地独特的文化资源、人文特色等,制作具有地域特色的、独特的、难以模仿的、难以替代的电视内容,从而打造独具特色的核心竞争力。尤其在当前,随着传统强势媒体的整合、扩张和新兴媒体的不断涌现,媒体竞争日趋激烈。对于受众面相对较窄的城市电视台来说,打造独具特色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其发展的保障。这就要求城市媒体工作者坚持三贴近原则,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生活,了解情况,为打造特色节目奠定基础。

第三,坚持三贴近是城市电视台提升舆论引导水平的需要。城市电视台是地方党和人民的“喉舌”,其任务不仅是传播信息,还肩负着引导社会舆论、服务大局的历史使命。随着媒介产业化的发展,很多媒体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忽视了社会效益,各种低俗的电视节目充斥着荧屏,舆论引导水平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城市电视台应把握正确的方向,以三贴近为原则,抵制荧屏低俗化,担负起舆论导向的历史使命。只有贴近了实际,才能实事求是地进行新闻报道;只有贴近了生活,才能真实地反映火热的生活;只有贴近了群众,才能有效引导和服务于广大群众;只有沿着“三贴近”指明的路线,不断加强和改进宣传工作,城市电视台才能不断提高舆论引导水平,在竞争中求发展。

坚持和实现“三贴近”的主要手段

第一,以内容生产与建设为保障,落实三贴近。媒介产业的本质是内容和创意,如何生产出受众欢迎的内容产品是其发展的核心,也是坚持三贴近的落脚点。

首先,加强民生新闻报道。作为城市主流媒体,城市电视台是联系党和群众的桥梁,应坚持把党的主张和反映群众意愿统一起来,把离百姓生活最近、与百姓利益相关的事情作为最主要的报道内容,把镜头对准普通百姓,让百姓说话。同时增强节目的服务功能,根据需要,把天气预报、商场信息等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信息纳入节目中。

其次,打造精品电视节目。除了新闻类节目外,各类情感、娱乐节目成为电视内容的主要组成部分。城市电视台在制作节目时,不仅要主题鲜明,内涵丰富,不断增强节目的思想性与艺术性,提高节目的文化含量,更重要的是要贴近当地群众的心理需求,贴近社会实际、贴近情感生活。从节目内容到节目形式、表现手法,都要采用平民视角,尽量使节目具有感召力和亲和力。必要时,邀请普通百姓走进镜头参与节目制作,这样才能引起受众的共鸣。

最后,策划重大主题报道、典型报道及互动性的大型活动。这类节目与受众的互动性较强。不管是主题报道还是典型报道,都要抓住与群众需求的契合点,采用连续报道、系列报道等方式反映平民家庭的生产生活。大型活动则可邀请群众直接参与节目,加强互动,拉近媒体与群众的距离,真正让群众成为主角。

第二,以受众调查为动力推动三贴近。在媒介形态多样的信息时代,受众始终是各媒介间竞争的主角。在当前这种围绕受众而进行的“眼球大战”中,城市电视台要想不被淘汰,首先要对受众进行调查,了解受众所需,才能“对症下药”,谋求生存与发展。一方面,受众调查关乎电视节目的定位。节目制作者只有首先明白该节目是为哪类受众而设定的,才能根据其需求制作电视节目。也只有经过调查后制作的节目才能被受众所接受,实现其价值。另一方面,受众调查能使电视节目更加贴近生活。一切电视节目都源自生活,通过对受众收视行为、态度、习惯以及选择偏好等方面的调查,可以透析受众的生活方式、习惯,从而创新节目内容、形式和表现手法,让节目更生活化,更加贴近实际。同时,通过调查,还可以按照受众的收视习惯更合理地安排节目编播次序。城市电视台由于受众面有限,调查起来也相对简单,应该定期对受众进行调查,从当地受众构成(如年龄、性别、学历、职业、收入水平、消费能力等)、受众的接触行为与选择偏好、受众需求等方面入手展开调查,从而了解什么才是受众真正想要的电视节目,并制作出有针对性、有吸引力、有特色的节目。

其次,要做好受众反馈工作。这也是了解受众需求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很多城市电视台都忽略了这一点,他们只管做节目,却不管受众对节目的评价,不管受众喜不喜欢,导致节目脱离受众需求。城市电视台应设立受众反馈机制,请受众对节目作出评价,从而进行改进。

第三,以队伍与制度建设为基础,落实三贴近。人才资源是媒体发展的核心,是落实三贴近的主体。没有人才,其他资源再多也难以发挥作用和创造价值,没有人才,再多的信息内容也难以传达。合理的管理制度能够对人才起到激励与促进作用,从而更好地施展才能,激发潜力,为媒体落实三贴近提供人才保障。

首先,与中央媒体、省级媒体相比,城市电视台人才短缺的问题更明显。那么,城市电视台应通过一系列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来留住与吸引优秀人才,如电视台的各项规章制度应体现公平、公正原则,领导要关心、爱护员工等。同时,还要制定合理的薪酬、福利制度,如绩效薪酬、奖金、红利等,适当的时候,还可以授权给员工,充分发挥他们的价值。

其次,在选拔人才的时候,除了考察人才的专业能力外,还要注意选取适当比例的本地人才,他们对于本地风土人情、地理习俗比较了解,更容易与群众沟通,更容易实践三贴近。

再次,城市电视台要对员工实行以实践“三贴近”、改进采编作风等为主要内容的职业培训,培养推出一批实践“三贴近”的采编人员典型,使“三贴近”内化为媒体工作者的采编习惯和工作准则。

坚持三贴近要防止低俗之风

坚持三贴近是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也就是贴近群众需求,节目形式、语言等要做到通俗易懂。但是,贴近并不是一味地迎合群众的需求,通俗也不等于低俗。贴近,是对贴近对象的利益而采取的一种主动接近的行动,是一种积极的、善意的行为。表现在新闻报道上,是对受众的一种体贴、一种尊重、一种沟通。而迎合,是指揣度别人的阴暗心理以便无原则地顺从,投其所好,借以谋取自己的利益。表现在新闻报道上,就是故意揣度受众的敏感心理,用刺激性的文字或图片,来满足受众的好奇心乃至猎奇心,从而争取受众,获取经济效益。③通俗,在内容上表现为现世性、日常性和大众性;在形式上表现为参与性、时俗性和公开性;在艺术风格上表现为简单性、通俗性和世俗性。而因媚俗导致的低俗则无论是内容、形式还是风格都刻意迎合普通民众生理、心理和行为的低俗欲求,满足观众当下的感官冲动,具有明显而强烈的商业目的。④

可以看出,迎合和低俗的共同点就是追求经济利益。近年来,随着媒介产业化的发展,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电视媒体的低俗化受到来自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批评,媒体的公信力受到影响,舆论引导水平下降。城市电视台应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以高度贴近的原则,坚持正确的导向,不迎合、不媚俗,以社会效益为主导,坚决抵制低俗化。

注 释:

①郑保卫、唐远清:《试论新闻传媒核心竞争力的开发》,《论媒介经济与媒介集团化发展论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②朱金玉、巢立明:《中国广播电视业发展战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45页。

③王世农:《在“三贴近”中提高舆论引导能力》,《青年记者》,2007(7)。

④段建武:《试论电视低俗化原因及对策》,《把握导向?摇形成合力――“2007年全国电视台长论坛”文集》,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第5篇

[关键词]严肃音乐 流行音乐

从上世纪起,音乐界就一直存在着关于“严肃音乐”和“流行音乐”的争论。这两者高雅与通俗的区别形成了人们不同的见地。纵观中外音乐史,对雅、俗的看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人群有着不同的视角。因此。何谓俗,何谓雅,要根据具体问题做具体分析,不可笼统论之。

一、什么是严肃音乐和流行音乐

“严肃音乐”通常是指各种传统经典音乐和一切专业作曲家用传统或现代作曲手法所创作的音乐。并且,“严肃音乐”的传承是以学院式的严格训练来实现的,其内容严肃、形式严谨,通常题材重大,体裁大多为交响乐、协奏曲、室内乐等。它泛指欧洲从18世纪到20世纪时期的音乐作品。也有人把中国20世纪以后专业作曲家创作的音乐作品成为严肃音乐。其作曲技法比较复杂,对位模仿、十二音序列等是常用手法:常以多声部发展、专业性强,诠释深刻的命题,追求音乐技巧的创新和完美。严肃音乐是以人文精神为价值取向的音乐。严肃音乐的文化精神决定了它至高的审美性,因此也有人称之为“高雅音乐”。因此,严肃音乐作为一种“精英文化”。它的创作者、演奏者、欣赏者都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音乐修养。其特点具有丰富的内涵、表现力和哲理,要求听众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对音乐的感受力和心理准备:其二,具有民族意志和时代精神,它常常具有严肃的社会主题。实际上很难想象脱离时代、脱离民族精神能产生丰碑式的严肃音乐来:第三,严肃音乐被赋予的美感和精神具有超越时代的特点,每一个严肃音乐虽产生于历史的某一瞬间,但它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具有永恒的价值。例如《贝五》虽然产生于他那个时代,但二百年来,那种与命运决战。并以光明彻底胜利而告终的激越乐章,世世代代鼓舞着世间的人们,它丝毫不因时间的流逝而消殒它的光辉:第四,严肃音乐与通俗音乐相比,它具有“凝重”的品格。

流行音乐是与严肃音乐相对而言的,它不同于严肃音乐,因为严肃音乐常具有较深的思想内涵和一些专门的知识层面,需要听众运用自己的知识和修养细细领悟、品味。而流行音乐对于听众来说,其形式短小、通俗,唱起来上口,并且对于听众不需要更多的专业知识,仅依靠对音乐的心领神会与感性认识就能理解,如流行歌曲、轻音乐、摇滚乐等。其音乐体裁短小,题材贴近大众生活,旋律单一,支声部少,且多以歌曲形式出现。充满了时代气息。流行音乐的特点是:器乐作品节奏鲜明。轻松活泼或抒情优美,演奏方法多种多样,音响多变,色彩丰富,织体层次简明,乐队规模不大,多使用电声乐器。声乐作品多是生活气息浓郁、抒情、风趣、音域不宽,手法通俗、曲调顺口、易于传唱:歌词多用生活语言,浅易,易为听者接受和传唱:歌手多是自成一格的流行歌星,发声方法各有千秋,不受声乐学派的约束,演唱时感情重于声音技巧,动作自由不羁,自然亲切,易引起听众的共鸣:小乐队的强声伴奏与歌声融为一体。由于流行音乐具备上述特点,所以就能够和群众连在一起,无论文化水平的高低,都易于接受。

二、严肃音乐、流行音乐不是评翔作品质量的标准

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他们都是音乐的一种表现形式。怎么能够绝对的区分高雅与低俗?古典音乐结构复杂。就是说,它除了形象美之外还具有形式美。从爱好者来说,要理解其中的全部奥妙当然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它那些曲式、调式、调性、和声、复调等等都比较专业。但是,如果你借助它优美的旋律而深入进去,你就会发现其中另有一片天地。它能够扩展人的想象空间,提高形象思维的能力,深八地欣赏古典音乐绝对有助于提高一个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它也就会有助于你在其他领域的工作或者研究。我想,这恐怕也是为什么把音乐欣赏能力作为一个人综合参数一个方面的原因吧,因此,欣赏古典音乐的人没有必要对不欣赏古典音乐的人不屑一顾:而不欣赏古典音乐的人也没有必要对欣赏古典嗤之以鼻。而流行音乐能够和广大群众连在一起。无论文化水平的高低,都易于接受。流行音乐作为一种以消遣娱乐为主的大众文化现象,它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脉络息息相关,俨然已成为大众日常生活的一部份,。然而流行歌曲不仅是艺术,也是娱乐、精神寄托,更是反应百姓生活的写实记录,甚至是大众思想、意识型态的指标,所以,如何看淡雅俗,关键在于音乐的本质要素――它所表现的思想、情绪、情感给听众是什么样的影响和熏陶,不能简单地将“严肃音乐”全部视为高雅的,都能够发挥音乐积极的感化作用,也不能简单地将所有的“流行音乐”全部视为低俗的、只能给人感官刺激的音乐。雅乐可以“雅赏”,俗乐也可以“俗赏”,有的还可以“雅俗共赏”。因此,音乐只能要能给人的健康、积极、有意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就有内在的价值。它不仅能调节个体的情绪情感,还给人以知、意、行上的引导。“雅俗共赏”是艺术的最高境界,正如的生动比喻那样,应是“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统一的问题。

三、严肃音乐的现状及普及

越来越多的人们似乎已习惯于周遭充斥着各种时尚的、流行的,甚至于是有些极端的、浮躁的等等不同风格的音乐……曾几何时,在世界音乐中占着举足轻重位置的严肃音乐,却已被大家抛至九霄云外?!

20世纪80年代以流行歌曲为主的流行音乐席卷华夏大地,获得许多年轻人的欢迎,也被一些专业音乐人士视为一个音乐品种加以承认。严肃音乐的地位发生了严重的危机,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严肃音乐产生年代久远。随着时间的推移,某些作品和人们的审美观念产生了一定的距离,反映的内容也与人们的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差异。

2、严肃音乐题材深刻且体裁重大,在社会快节奏发展的今天,人们已无暇顾及这些庞大的作品。

3、由于以上两种原因,严肃音乐在今天较难被大众理解,欣赏它的人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如《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音乐的艺术性更多地体现在音乐技巧中,不经过专业训练很难驾驭。因此,技巧复杂的音乐作品自然会产生曲高和寡的现象。高雅的音乐品种不易为多数人自娱自乐,所以也就难以流传。

严肃音乐是历史上人类智慧的结晶。优秀的文化遗产,它的艺术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其完美的音乐表现力让现在的许多音乐家感到惊叹。所以,普及严肃音乐成了一个十分必要的问题。

第6篇

[论文内容提要]收视率为什么从“科学化手段”演变为“万恶之源”?其深层次原因在于“把所有可以证实的社会生活侧面都尽量简单化和量化、把无法证实的社会生活方面置诸不顾”的管理思路。本文从理论的角度剖析由此带来的不良影响,并在分析基础上提出对从业者与电视节目评价价值系统重构的原则。

如果从观念演变史的角度考察收视率,我们会发现:当初人们认为“收视率……是电视台实现管理和决策科学化的有效手段”、“收视率……成为衡量节目质量的重要方法”,短短几年,情况已经演变为“造成中国电视的文化混乱和理性迷失的市场原因,万恶之源是中国的收视率”。有学者对北京地区283位新闻从业者的问卷调查发现(其中电视从业者占50.8%),大多数从业者认为“‘市场竞争的压力’、和‘收视率/发行量/阅读率压力’对喉舌取向是负影响”。

同样是收视率,为何前后评价迥异?本文试图探讨当下收视率评价观念嬗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一、收视率是什么

收视率是什么?借用一家之言:“所谓收视率,是指收看某一节目的人数(或家户数)在拥有电视机的总人口(或家户)中的百分比。”由此可见,收视率只是一些数据、指标等,是人们运用的工具,是人们手中的指挥棒。

二、收视率为什么沦为批判对象

如何运用收视率这一工具,通常由运用之人在实际运用过程中的观念或动机系统所决定的。即实际有什么需要,收视率就有可能被怎么用。美国社会学家库利认为:“一个价值系统就是一个实际的行为的观念或动机系统……”,而价值系统一定程度上又取决于实际的需要。

收视率的实际需要即电视台管理的需要、评价的需要。基于这些实际需要自然会形成评价价值系统。“可以说,近代社会的优势价值是普遍主义的业绩本位价值,即业绩价值。这种价值观念促进了经济活动……”,根据这一原理,便不难发现收视率其实被作为业绩价值系统中的重要指标使用,并且,收视率作为业绩价值衡量标准后,客观上确实不同程度地促进电视台的经济活动。久之,收视率被作为整个电视界追逐的惟一目标。

问题的关键是:为什么电视台都会走上以收视率(业绩价值)作为强势的评价手段的道路?并进一步提出:为什么会恰恰选中收视率作为衡量业绩价值的标准,而不是其他手段?比如,专家评价、同行评价等,其深层次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曼海姆在评价西方文明危机特征时指出:“在社会生活层次上,这种‘危机’则既体现为自私自利、惟利是图的倾向大行其道,全面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也体现为人们以实证主义和惟理智主义(或者说惟科学主义)的眼光看待一切,把所有可以‘证实的’社会生活侧面都尽量简单化和量化,同时把无法‘证实的’社会生活方面置诸不顾。”正是这种思路使电视台管理者与广告商把收视率作为强势评价标准。

三、片面强调收视率带来的影响

从理论层面上分析,片面地以收视率为主要指标建立起来的业绩价值评价体系,会在实践中带来不良影响。因为业绩价值与传统价值观念不同,“它无法限制欲望的扩张。在这个意义上,业绩价值给社会体系的‘动机调整’活动制造了一个难题,这便是所谓的‘无序的问题’”。即业绩价值能促进电视台的经济收入,但不能抑制电视台无限度的追求经济利益的冲动,而后者会带来所谓的“无序问题”。

根据价值社会学的原理:“可将无序分为个人性无序和社会性无序。”结合传播实践,个人性无序大体上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价值内在化不充分时会产生个人性无序。……例如当它与传统价值冲突,不能达到一定水平时,个人便陷入无序状态”。这里的“价值内在化不充分”,具体指的是业绩价值观念(即以收视率为惟一追求目标的现有价值观念),被某些从业者吸收、接受得不够充分。但业绩价值观念对从业者来讲,又确实是不得不遵循的强势价值观念,由此与传统价值观形成冲突便在所难免。通俗来讲,为了获得高收视率,从业者有时需要迎合大众,而自身的传统价值观对这样的做法又有排斥心理,于是当事人往往会表现为迟疑、怀疑、矛盾等心理。

另一类个人性无序则与之不同,“即使个性体系的价值内在化要件得到满足,因业绩价值在本质上具有无法被社会体系完全制度化一面,当期望一次次落空时,个人也会陷入无序状态”。也就是说,即便业绩价值完全占据一个人的价值体系,不存在与传统价值观冲突的问题,也就是只要收视率高怎么干都行,管它低俗不低俗,这样的人同样也有个人性无序问题,原因在于“个人的有机心理构造,不存在限制追求幸福快乐等欲望的机制”。通俗来讲,一个人赚再多的钱也不会满足,不知道多少是尽头,因此,这类人内心也处于无序状态。综上所述,由于收视率的强势评价价值标准的引导,导致了从业者处于或内心焦灼或因单一追求利益而得不到满足的心理无序状态,这是职业传播者的一种非正常心理状态。

值得注意的是,同样都表现为个人性无序的电视从业者,上述两类人其实有着本质区别。因此,对制造低俗化节目的电视从业人员,批判的时候应该区别对待。

另外,还需要探讨一下有关社会性无序的问题,社会性无序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当价值的制度化不够充分时,就会产生社会性无序。”具体到电视传播而言,就是指社会对电视节目某些方面的评价要求基本处于无统制状态。通俗来讲,社会性无序在该问题上的具体表现为:由于受“无法量化衡量的便置诸不顾”的管理思路影响,社会对电视节目低俗化相应的管理、制约机制有所缺乏,在“收视率为惟一追逐目标”的内力推动下。一些电视节目便不惜以低俗化为代价换取高收视率。

四、重构评价价值系统

根据社会性无序和个人性无序所带来的问题,需要分别反思与重构现有的评价价值系统。从理论层面上分析,针对从业者个人的评价价值系统,重构原则可以参照库利有关竞争精神所阐述的原理,评价价值系统分为低层次激励价值评价系统与高层次激励价值评价系统。库利指出:“我不想忽视或贬低金钱动机。作为一种对生活中更直观的资源进行控制的象征,金钱在引导和刺激我们的努力方面,扮演了一个很重要的角色。”由此可见,为了有较高的工作效率,以金钱作为一定的激励手段,使人们努力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可行的。“但是这种动机对人类本性更高层次的激励是不够的。大部分的时候它们以一种肤浅的方式控制着我们,如果允许金钱动机诱导而不是跟随我们人格中深层次律动的话,它将使我们降格为贪婪者和物质主义者。如果它成为人们行为的唯一的或者是主要的主导方式,则此人显然是一个可怜虫。”库利显然认为光有金钱激励的手段是不够的,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便是应该有一个高层次的激励机制与低层次激励机制相配套。高层次激励机制主要的指向是:希望通过评价价值体系的调整,从而引导从业者乐于为公众生活作贡献的精神状态,在竞争的场域下,也可称之为贡献性竞争。因为“真正在支持并激励着他们的是他们希望他们在为公众生活作贡献。对医生、工程师、科学工作者而言,同样如此,我们希望对律师、记者、政府官员而言也能如此”。这种贡献性竞争精神状态的倡导便弥补了单一的金钱激励机制存在的不足。

第7篇

    论文摘要:当今电视节目空前繁荣,中国电视进入商业化发展的黄金时代。新闻娱乐化的趋势愈演愈烈已成为一种必然的现象。本文通过分析探寻新闻类节目娱乐化“度”的把握和发展,提出积极有效的措施预防电视新闻节目娱乐化走向泛滥。 

    一、引言

    电视新闻娱乐化最早在国外盛行,可追溯到上世纪的七十年代初。但是我国直到21世纪初才出现这类新闻娱乐节目。尼尔·波兹曼曾经说:“问题不在于电视为我们展示娱乐性的内容,而在于所有的内容都以娱乐的方式表现出来。”随着电视传播理念的悄然改变,形态多种多样的电视新闻节目大量涌现。这些节目具体表现即在新闻报道中软硬结合。软新闻的比重大幅上升,硬新闻也在此基础上被尽量软化;既突出硬新闻的本质要求,同时以软来增加新闻与生活的关联度、亲和力,强调在硬新闻写作中加入人情味。内容和形式上愈发注重报道那些具有娱乐色彩的新闻,偏好现场却轻视解说地对节目进行包装。在新闻价值取向中,趣味性、娱乐性的因素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分量。编排手法上多用娱乐的方式来传递新闻,走新闻故事化、情节化和细节化的道路。节目后期动用多种制作表达方式,比如主持人的另类评述,音乐、影视素材的加工利用,字幕、漫画、Flash的应用等,以此充分调动受众的试听阅读兴趣。不能否认的是一些新闻类电视节目渐渐丧失了媒体的责任,缺乏理性和自觉,违背了娱乐化存在合理性的度。如果对当前新闻娱乐化日益泛滥的现象不加防范的纵容,一直发挥着政治舆论武器的电视新闻节目作用将改变并发生扭曲或异化,很容易偏离健康、良性发展轨道,进而沦为娱乐的工具。

    二、电视新闻节目娱乐化存在的“度”

    (一)传播主体的“度”

    笔者看来,娱乐化的“度”,这不仅仅表现为节目的量度,更是在态度、法度、公信度、满意度等方面都有体现。有了度就会防止节目制作一味追求娱乐性地盲从而丧失新闻本来意义。我国法规、政令中对广播电视节目内容、从业人行为都有所监管。电视媒体在传递信息进行报道时必需对社会公众负责,在合乎法律和道德的前提下,以人性化角度发掘有价值的信息。在现行法律制度的范围内完成自我约束更好的为受众服务。要履行好、牢记住、发挥出自己把关人的身份和作用。报道有意义的选题,精选新闻信息内容。而最重要是应遵循把握以下两点:

    1.把握新闻节目的本质内涵

    电视新闻作为新闻中的一个分支,因各自所具有不同的传播优势,与广播、报纸、互联网形成了新闻传播领域中新的格局。电视新闻节目是当前观众了解社会新闻、国家政策走向的重要平台和途径。作为电视媒体本身来讲,一直追求公信力,提高观众兴趣打造吸引力提升节目品牌。但娱乐化的新闻势必会影响到新闻的公信度。面对残酷激烈的媒介市场竞争,为了抢占更大的市场份额,新闻一定要回归本位,以“内容为王”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履行新闻的社会守望功能,遵循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肩负新闻传播的诸多传统功能。否则会因漠视新闻内涵,无法涵盖新闻价值丧失节目本质失去新闻灵魂。

    2.明确电视媒体责任意识

    当前电视媒体处于白热化的市场竞争,电视媒体更要意识到自身“社会公器”的角色切不可失职。要自觉地把握自身社会文化角色,充分发挥新闻的舆论作用和教化引导的社会功能。在追求收视率的同时思考如何更好地传承文明、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转变思维层防止片面追求收视率加强媒介的自律。其实,电视新闻节目娱乐化也折射出现今我国电视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技术含量低、粗制滥造和盲目跟风的弊端。开拓前进的动力在于努力创新。只有大胆创新才能提升魅力。电视新闻媒体应该真正起到“纽带”“桥梁”的作用,通过制作和把关,传播有价值、客观、公正的信息,制作出高品格高质量的电视节目提高关注度认可度。

    (二)接受主体的“度”

    科技的发展,使得现今电视事业步入多元化、立体化时代,同一空间多套电视节目将通过多种形式播出。加之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质确立,多元化和市场化促使社会结构向自主分群转变,信息数字化时代的革命,社会分工也越来越细。各个阶层的受众对于电视媒介的需求也日趋丰富和复杂。这些因素加速了大众传播以受众为中心的地位的确立,并为之建立社会基础。受众的意见也直接左右着电视制作人的思路和考量,引领着媒体传播的趋向。因此,在新闻节目大肆娱乐化时作为接受主体的电视观众应该做到以下两点:

    1.正确的认识看待娱乐化

    从当前电视新闻节目传播现状来看,尤其是新闻极端娱乐化趋势的愈演愈烈使得人们对娱乐新闻的这种认识已经陷入误区。有人观众欢迎支持表示赞同,也有观众深表担忧的反对。我们可知娱乐潮流无可避免,既然大众媒体的功能包括娱乐性,必须正确认识辩证对待杜绝其无限膨胀,轻重颠倒。如若过度强调夸大娱乐功能或刻意地吹捧娱乐化,压制其它功能易导致新闻和娱乐的错位流向低俗失去受众。反之则亦然。娱乐并不等同于低俗也并不排斥高雅。我们的观众应该理性分析辩证把握,在轻松的语言风格和活泼氛围中分享到新闻资讯,了解节目价值取向和定位。

    2.提升电视受众的整体素质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广播电视传播手段经营体制都发生着变化,广播电视受众等媒体接受者要适应新形势的变化进而求得自身的发展。自觉抵制媒体从业人员因为素养低下引发节目中利益的渗透和诱惑。避免道德伦理的滑坡及自身追求的人文精神缺失。诸如一些观众对于播报新奇怪内容时放弃良心和原则的围观,节目主持人念稿出错时看热闹心态,事后对于新闻报道胡乱吹捧或发表看似新潮另类实则哗众取宠的评论,对新闻事实的随意解读。忽略了自己言行会对周围环境和群体带来恶劣影响,同时严重损害受众自身形象。

    三、结语

    我们知道,电视新闻节目娱乐化的存在有着种种的合理性,而且,不可否认的是,现今新闻节目中媒体的普遍做法都是为节目注入娱乐化元素,并且这一现象在一定的阶段内肯定还会持续下去。但是娱乐化作为一种电视新闻传播报道地制作方式和手段,它需要有一个度,并正确拿捏好这个尺度。

    度是中庸中平衡的状态,也是在动态变化的状态。当然,度的看法和标准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大环境不断改变着。人们对度的认知也不停地发生变化产生着偏差,但始终都循着一个不变的规律发展前进,即保持一种自然和谐的状态。在制作新闻节目时,电视节目应该紧紧遵循“三贴近”原则,从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入手,在社会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充分发掘新闻的娱乐功能,力图有深度、负责任,树立精品意识真正赢得观众,最大限度的优化节目内容,不损伤新闻本身的严肃性和真实性。以此来保持节目在观众心目中的长久公信力,保持节目的旺盛生命力。受众也应该真诚地观看节目提出自己的见解。各方因素相互协调制约,有节有度才能防止出现偏差,避免电视新闻节目娱乐化走入同质化、低俗化、商业化的误区,让我们的电视荧屏更加健康丰富和精彩。

    参考文献:

    [1]尼尔伯兹曼.娱乐至死[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14.

    [2]张玉坤,李大敏.浅议新闻娱乐化对媒体发展的影响[J].新闻知识, 2009(09):35-36.

    [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99:231-250

第8篇

关键词:网络 不良影响 引导

一、网络使用对部分学生产生的不良影响

1.过度迷恋网络对大学生身心的损伤。上网成为很多大学生课余最主要的活动,但是如果过分迷恋网络,将会对其身心都造成一定的伤害。

2.作业、论文抄袭现象严重。互联网给人们的生活学习带来的便利超乎想象,互联网的信息容量更是不可估量,人们可以在网上找到很多与自己的作业、论文相关的信息,甚至可以找到同题的答案或论文,这为大学生的作业、论文抄袭提供了基础和极大的便利。

3.不良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负面冲击。大学生正处在个人价值观发育形成的时期,因此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群体价值观形成将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二、网络对高校大学生产生负面影响的原因

1.网络监管机制不健全。目前,我国网络管理、网络监督的相关法规尚不健全,虽然我国先后制定了《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互联网管理暂行规定》等系列法律法规,在一定程度上遏止了网络犯罪,但是,已有的法律、法规与互联网的发展相比还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和可操作性不强等缺陷,法制建设的步伐远远跟不上互联网的发展速度。网络媒体的受众对象是一个集信息接受者、者、传播者于一身的多重角色,加上网络的虚拟性、双向或多向传播性及其海量信息,使得人们无法做到像传统媒体那样对其进行严格的把关,因而网络上的信息不乏消极、错误思想及不健康内容,而大学生群体由于其自身知识、阅历的局限,对信息的鉴别能力不强,很容易被诱惑,网络监管机制的不健全也是网络对大学生造成负面影响的一个重要因素。

2.学校引导措施不到位。大学阶段的教育环境与基础教育阶段的环境有所不同,基于大学生自身的年龄等特点,大学的气氛较为宽松自由,学校对于学生的教育活动大多数只在课堂上进行,下课之后学校、教师与学生的联络较少,往往忽略了对学生形成正确上网习惯的引导。学生上网多是在课余时间,在网上进行的活动形式复杂多样,有学习、娱乐、交际等,这看起来更像是学生的私事,学校及教师不易有教育和监管的意识,因而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这一教育环节中推卸了自身责任,十分不利于大学生形成科学合理地利用网络的意识。

3.大学生自身判断力不足。网络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大学生容易受到各种低俗的、反道德的信息垃圾的诱惑,导致其不轨行为的产生以及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弱化。

三、高校大学生网络教育机制构建

1.深化网络规范意识教育。学校应加强培养大学生的信息道德和信息法制观念。教育学生要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网络内容,做到“不阅读、不存储、不传播”。积极带领学生了解法律法规,做到遵守信息法律法规和网络文明,对青年学生进行信息法制教育,让青年学生在信息获取、处理、应用、加工的过程中能够依法进行。同时,帮助大学生树立网络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警戒网络中的各种潜在威胁和陷讲,学会处理或避开各种威胁,以防遭受伤害和损失。

2.强化相关课程中网络教育环节的融入。在一些相关课程中融入网络教育是一个效果较好的方法。这里以大学公共必修课理论课为例,谈谈如何在课程教育中渗透网络教育。

理论课教学是系统地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主要阵地。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从互联网上撷取一些当前热门的政治和社会问题,并附注网民的不同观点,供学生讨论,然后由教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点评,在这个过程中既可以引导学生有效利用网络来辅助学习,又能够强化学生的信息鉴别意识。

3.他律与自律相结合。要达到完全规避网络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大学生自身树立起正确的意识至关重要,但一些大学生自我约束能力不强,这需要他律与自律的相互结合,充分发挥教师和同学的监督作用。

教师可通过课堂渗透和举办讲座以及与学生的私下交流等方式加强对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并突出对其网络行为的指点和引导,另一方面通过对不良网络行为及习惯的介绍,帮助学生明辨是非,并为身边同学的提醒和监督提供理论依据,鼓励同学对同学的监督,以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利用意识,形成良好的上网习惯。

四、结语

大学生网络使用必须要引起社会各方重视,高校应当在充分重视大学生网络不当使用造成的负面影响的基础上,结合本校资源优势及其学生特点制定强针对性、切实有效的引导机制。

参考文献

第9篇

论文摘要: 在市场经济发展和全球化贸易形成的今天,民俗文化由于其所具有的独特魅力而越来越被广告商所青睐,不少成功的广告案例都系有鲜明的民俗情结。随着广告业的深入发展,在与广告文化相互交融和碰撞中,民俗文化自身也得到了弘扬和发展,并成为广告业中一种特殊的宣传手段。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与广告自古有缘,从广告诞生之日起,便与民俗文化结下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广告联姻民俗,可以有效地影响顾客的文化性消费心理,提高广告的文化品位,强化广告宣传活动的市场销售效果和形象塑造效应。因此,民俗文化已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经济活动中,并成为产品“本土制胜”的有效手段。

一、民俗文化是广告创意的一个切入点

今天,“创意”似乎已是一个非常流行的词汇。特别是在广告界,广告创意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广告大师伯恩巴克称:“广告创意是赋予广告生命和灵魂的活动。”广告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常常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一个好的广告创意就像一个好的艺术创作一样,必须深植于民族文化的土壤,用最鲜活的民族语言,透过人类共同的心理表层,打入根深蒂固的,深藏在人的潜意识背后的“民族记忆”,从而达到一种让人心领神会的效果。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民俗文化积累丰厚,博大精深,它是广告创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长期以来,民俗文化的各种思想观念都已内化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形成了种种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如:孝亲感情、家国意识、尚礼精神、趋吉心理、养生观念等。这种种模式是代代传承保留下来的一种普遍性精神,是由遗传的力量积淀而成的思维定势。广告依仗它们的影响,借用这种种模式作为广告创意的主题背景,势必有利于增加广告的文化内涵,增进广告与受众的文化沟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民俗文化是提升广告品位的一种手段

一直以来 ,广告的品位是很多人关注的话题。要么是低俗化的倾向受到业界有识之士的大张挞伐,要么是曲高和寡、“叫好不叫座”让广告人不知所从。事实上,大多数广告的受众目标都是普通人,因此广告应当力求通俗。对于广告人来说,民俗文化的巧妙运用可以提升广告品位,在传达产品信息的同时给受众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升华。

中国的民俗文化底蕴丰厚,可供开发、利用的东西很多,是广告设计的重要资源。在广告设计中可以根据自己产品的特点和品牌个性,恰当地运用民俗文化,把传统的艺术形式,用现代的技术表现出来,使其既富有古朴神韵,又不拘于陈旧的格式;既追求设计的新意,又不忽略民俗文化风格的体现,从而有效地提升广告的艺术品味。

1.色彩的选用。在视觉传播中色彩具有第一性的作用,它能够影响人们的情绪、心理,唤起人们的情感。成功的广告设计,都充分有效地应用色彩来吸引受众的注意和烘托、渲染广告的内容。色彩千变万化,多姿多彩,往往可以真实地再现广告商品的本色、质感、量感和空间感,使人如临其境,如睹其物,从而增强产品的真实感,增强消费者对广告的信赖感。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我们这个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里,由于历史原因、民族因素和居住条件的影响,人们形成了对红、绿等民俗色彩的特殊喜爱。例如长虹红太阳,格外“新”、“红”、“亮”的广告,其传播符号是:一串红辣椒、一串红鞭炮和一串红灯笼,宣传目的鲜明,效果突出。所以说民俗色彩恰当地渲染,可以更鲜明地形成产品的品牌情感,从而与消费者在视觉和情感上达成一致。 转贴于

2.字体的设计。字体本身是一种艺术形象,具有美和抒发感情的特性。在设计时不能仅满足文字的可辨性和可读性,还应充分调动文字的内涵来表达其艺术魅力。文字源于图画,鲁迅先生在《门外文谈》中提及:“既是字,又是画。”汉字可以说是物象符号化、语义图案化的典范。在设计中适当运用象形文字,可以使该设计作品更加耐人寻味。在包装画面上,多运用象形文字,中国书法、印章及活版印刷字体,既能表现东方艺术的风格,又能强调画面意境和内在的思想感情。比如民间陶瓷的系列包装,其主要画面就是“土陶”两个书法大字,再加上一方朱印,整个包装内容十分充实,苍劲的字体,使人联想到该产品悠久的历史。

3.图形的选择。在当代的广告设计中,对传统图案和纹样的运用也是十分广泛的。例如图腾、民族服饰、民间寓意吉祥的图案和纹样等。无论是将它们作为底纹,还是主体图案,或是边角装饰,都能给人带来古朴、清新的气息,并具有强烈的装饰感。著名设计大师靳埭强先生借用中国古钱币的形象为中国银行设计的行标及“中银与您脉脉相连”的广告,就是这方面的成功案例。此创意中有机地融入了民俗文化,将古老的铜钱演变成了中国银行的象征,使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三、民俗文化是广告促销的一大法宝

广告“姓商不姓艺”,成功广告的首要标准是促销。世界著名的广告大师奥格威说得好:“我们的目的是销售,否则便不是做广告。”的确,就商业广告而言,它是经济范畴的投资行为,投入产出是它的根本属性。在当代社会,公众的文化性消费心态日趋成熟,在消费中越来越强调文化品位和艺术格调。为了迎合消费者的这一需求,现代广告越来越多地融入了民俗文化,给产品穿上了文化的外衣,从而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最终促成销售。

在广告促销中,民俗节日是促销的最佳广告时机。广告者为了能使消费者广泛接受广告,达到理想的预期效果,在广告时机的选择上,常利用中国的民俗节日掀起广告。中国的春节是最具文化内涵和传统魅力的节日,也是最有凝聚力的一个节日。在每年春节来临之际,背井离乡的游子都纷纷赶回家中与亲人团聚。与春节相关的年俗,例如红彤彤的春联、喜艳艳的“福”字、热腾腾的团圆饭、乐融融的全家福等,也都随着春节欢悦的气氛铺洒开来。过春节时人人都希望回家,和家人一起共享欢乐和幸福的时刻,而金六福酒就是抓住了在过春节时中国人的思乡、恋亲、急于回家的心情,适时推出了“春节回家·金六福酒”的广告,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在广告促销中,广告者不仅在春节这一民俗节日上大做文章,在过元宵节、中秋节和端午节等民俗节日时,商家的广告也一样会蜂拥而上,以至于在现在的节假日中有“假日经济”一说。

广告搭台,民俗唱戏,两者一唱一和,相得益彰。要创作出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具有一定文化品位的广告,离不开对广告受众民族文化心理的理解和把握。广告要被受众所理解和接受,一定要借助于人们内心深处蛰伏着的能够左右他们的文化因子,以打动受众。因此,广告应根植于民俗文化,从民俗文化中汲取营养,发掘能够引起受众感情共鸣的思想内容,寻求能够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诉求形式。从广告发展看,要把中国广告水平推向新高度,造就中国独特的广告风格和气派,以自立于世界广告之林,惟一可行的出路就是实现文化上的超越,而这方面我们又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我们的民俗文化根基深厚,风格独特,她为中国广告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她也是中国广告迎接世界挑战的重要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2]李苗,王春泉.新广告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

第10篇

“最近我已经主持了好几次EMBA十周年的庆典了。”零点咨询董事长袁岳在一次公开场合打趣说。乌踆兔走,自2002年教育部批准30所院校试点举办直至2010年初教育部批准第二批新增32所学校,目前我国为培养企业高层管理人才而设立的高级工商管理硕士学位EMBA教育已走过了整整10年且办学院校也扩大到62所。

“70末”的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EMBA中心主任姜晖博士应该算得上是这些主任中最年轻的一位,在他看来,中国特色的EMBA教育喜忧参半,有危更有机。

富人俱乐部?

“目前我国的EMBA教育的竞争已变得非常激烈,可用‘中国特色,喜忧参半’八个字来概括发展现状。”姜晖表示,中国的EMBA教育模式与很多国家都不尽相同,无论是呈现的教育理念、所面对的受众群体,还是发展过程中突显的整体态势和作用规模,均显现出独特而鲜明的文化烙印。

以美国的EMBA教育为例,包含有Evening MBA(业余MBA)和Executive MBA(高级管理人员MBA)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所占比重较大,大致类似于我国的在职MBA;后者所占比重较小,更注重精英化教育的理念。“美国商学院所开设的EMBA教育项目在课程设计和学习安排方面都普遍注重价值概念的体现,强调的是与MBA项目在培养标准和学术严肃性等方面的一致性;而反观我国的EMBA项目,往往强调的是其与MBA项目的差异性,以灵活的授课方式和高端的社交圈来凸显自身的‘高级’。”姜晖表示,“这些因素在某种程度上导致EMBA教育与MBA教育在培养模式和受众群体方面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发展特征,因此可将其概括为‘中国特色’”。

“目前我国已有62所院校开办EMBA项目,自该项目在我国创办以来,10年中已累计培养EMBA学员达数万名之众,甚至可与我国MBA教育发展20年后所取得的成果相媲美。”

姜晖进一步解释了“喜忧参半”的原因,当前社会上对于EMBA受众群体、EMBA教育模式、商学院举办EMBA项目的管理理念还存在颇多的争议。有人将EMBA教育形容为富人俱乐部,也有人认为EMBA教育其实是以高价售卖学位,对于这些来自各方的批评声音不能无视,而需要从自身项目建设中找寻改进和应对的办法。

EMBA价值有待重估

针对EMBA与全国统考录取的MBA相比含金量如何,二者价值孰轻孰重的问题,姜晖认为这其中存在较大的争议。从知识积累角度而言,MBA教育的含金量必然更高,因为其对于学生个体的知识储备要求一般会更为严格。“但与MBA学生通过参加全国统考方能获得受教育机会类似,EMBA学生经过了长时间的商场鏖战取得了继续深造学习的机会,商学教育历来十分强调学以致用的思想。”姜晖表示,对于我国的EMBA教育和MBA教育而言,关键问题在于怎样在严和松之间、实践和理论之间寻求并掌握一种适合国情的平衡模式。

因此如果将来EMBA像目前国内的MBA一样扩容到236所之多,那么规模办学后的EMBA教育是否还能保持良好的管理水平呢?

姜晖认为,这些问题的实质是我国EMBA教育能否逐步形成“宽进严出”机制及课程考核严谨性如何增强的问题。从EMBA教育目前所积累的办学经验来看,国内许多院校已开始进行这方面的改革尝试。对课程学习的要求严格度目前还很难进行定义和监控,因此现在大部分高校还是更为注重对于学位论文撰写及答辩的把控机制建设,不过随着“宽进严出”机制构建的略显成效,EMBA价值也将进一步得到重估。“可以预期的是有两类院校将面临严峻考验甚至被彻底淘汰出局,一类学费疯涨导致价格超出自身价值太多的‘伪名校’,另一类是因缺乏价值而沦落至贩卖学位为生的‘伪EMBA项目’。”

EMBA发展必须反“三俗”

通常,在自由成熟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教育往往更易发展成为一项事业。目前美国MBA教育和EMBA教育的学费定价主要是由其办学主体的市场地位所决定,一般都能较好地反映社会价值。对此,姜晖认为EMBA教育究竟属于事业还是产业,在我国还较难定位,目前只能在事业单位体制层面上运用近似市场化的运作、在较为有限的条件下去尽量做好一些工作,而目前我国EMBA教育发展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三俗”,即庸俗、低俗、媚俗。

“简单地说,庸俗是把EMBA办成名利场,低俗是把EMBA办成酒场加欢场,媚俗是把EMBA办成富人俱乐部。”姜晖指出,“这种趋势在全球都存在,在中国尤甚。很多人直接把EMBA戏称为‘Easy MBA’(容易的MBA)、‘Enjoyable MBA’(吃喝玩乐的MBA)或者‘Expensive MBA’(昂贵的MBA),仔细想想不无道理。”

第11篇

摘 要: 学生作文一定要追求思想的深刻性,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思维深度的培养。在作文立意方面,教师应加强思想的深度训练。学生作文应体现时代的特征与风貌,内容和结构应讲究“深度”。学生写作语言的运用与表达应力求深刻。

关键词: 作文教学 深度 写作方法

高考《语文考试说明》把作文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考生要想在高考中获得高分,作文不仅要符合基础等级的要求,更要符合发展等级的要求,具体而言就是要达到四项要求,即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深刻”包括:(1)透过现象深入本质;(2)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3)观点具有启发性。

一些同学平时不注意“思考”与“积累”,到了考场就不免写出蜻蜓点水、浮光掠影、缺乏深度的文章。我认为有深度的文章应是这样的:文中要有深刻而独到的见解,缜密严谨的结构,新颖且典型的材料,文章有现实指导意义,只有这样的文章才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才能在众多作文当中脱颖而出。

为何文章一定要追求思想的深刻性呢?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由于受主观情感的支配,我们容易产生片面、夸大、过激的思想情绪,这会直接影响文意的表达。用一分为二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就会有全新的认识,使思维凝聚思辨的色彩。因此,在高中写作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深度意识,积极指导和鼓励学生写出有思想深度的作文。

如何才能写出思想深刻的作文呢?叶圣陶说过,要在平时充实生活,丰富经验,增长阅历,养成认真观察、仔细认识事物的习惯,养成有条理地周密地推理判断的习惯,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思维深度的培养。因为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试想如果一个人思维混乱或思维品质发展不平衡,那么即使他的语言知识再丰富,恐怕也很难写出好的文章。写作对思维品质的检阅是多方面的,既有理性的,又有形象的。写作内容不同,材料涉及面不同,其检阅的角度也有所不同。我们要注意培养思维的敏捷性、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深刻性和思维的批判性。教师在写作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把思维训练与语言训练、思维训练与篇章结构的构思安排紧密结合起来。

作文要想在“深刻”方面出彩,我们的见解一定要深刻,立意一定要高远。古人云:“意犹帅也。”“立意要深刻”是写作训练的“重中之重”,有了深刻的立意,写作自然就会深刻。在学生作文立意方面,教师应加强思想的深度训练。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纷繁复杂的,事物的本质或富有哲理性的东西,常常被掩盖在生活的表象下。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在思考时注意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表面的人或事,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的深入思考与分析,发掘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鲜明个性。我们可以从哲学的真理性、历史的纵深性、人文的深刻性等方面深入思考。对同一件事,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分析,可以挖掘出不同的内涵,得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叙述这件事,就可以证明不同的观点,我们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扩展思维,力求从新的角度、新的层面立意,使学生的文章思想富有深度。例如:写议论文应力求辩证分析,说理透彻,论点深刻;写记叙文应做到见微知著,形象生动,思想深刻。

无论是什么文体的作文都应具有时代特色。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认为文章的创作不应离开现实,写作应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事件,文章应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他提出了著名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理论。当今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我们的写作触角要深入到时代的角落,探及人们的灵魂。我们要把时代活水引入到文章当中,这样会使文章说理更有力度,更具针对性。

学生文章的内容和结构要讲究“深度”。高考“基础等级”对结构的要求是“完整”。我们所要求的是更高一个层次,即结构严谨,主要表现为开头结尾的起合,过渡照应的转承,段落的合理划分和安排,要做到思想有序,布局有方,层次分明,条理清楚。就记叙文说,以时间、空间、事态发展结构文章;就议论文来说,在写议论文时学生可以采用递进式的结构,递进式结构的特点是文章各层之间呈现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由主到次(或由次到主)、逐层推进的关系,递进式结构往往是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即“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这种结构往往是摆现象、析本质、指危害、找原因,可以使文章的思想更深刻。递进式结构的设计如:话题“人生的加减法”,可以这样分解:①是什么:面对人生的加减,要加一点自然的清逸野气,减一点人工合成的矫揉造作。②为什么:因为物欲横流,社会需要抵制诱惑,坚守真实的自我,拒绝庸俗,追慕高尚。③怎么样:既要有出世的隐逸,又要有入世的积极。学生在写作中可以采用“总-分-总”式、对比式或并列式的结构,使用时应注意各个分论点之间的关系,表述应是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总分总结构的设计如:话题“学贵有勤”,我们可以这样设计。总论点:什么是“勤”,学贵有勤。分论点:勤出成果,勤出智慧。重新回扣论点:勉励人们靠“勤”获取事业学习上的成功。对比式结构的设计如:“合作使我们双赢”。正:合作利己又利他。反:各自为政容易两败俱伤。可以灵活安排并列式结构的顺序,我们应该考虑并列关系的几个方面的轻重程度及其相互关系。一般地说,应把最重要的放在最前面。为了使读者一目了然,几个并列的层次或段落,可以在前面标以“第一”“第二”……或“首先”“其次”等。并列式结构的设计如:话题“播种希望”。分论点一:播种希望是奋斗的起点。分论点二:播种希望是奋斗的动力。分论点三:播种希望是成功的保障。

学生写作语言的运用与表达应力求深刻。语言作为思维的载体,对表达思想、提升文章品位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有些人写作片面追求词汇华丽,结构工整,但缺少一种鲜活的生活体验,没有自己的心灵感悟。这样的文章就是无病,让人感到肤浅而单薄。文章要写得大气、深刻,在高度凝练的概括叙述中写出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悟,恰似自己思考感悟的河流中不断地泛出的思想的波光。写文章时我们要用心观察周围的人和事,以自己特有的目光看周围的变化,沉下心思索,这样写出的文章才有厚度。语言的“深度”来自于同学对“题目”的思考,来自于同学平时对“妙语佳言”的积累,来自于个人写作风格的形成。作文当中不应该出现那些“肤浅低俗”的语言,不希望看到“文白间杂”的语言,不希望看到“故意做作”的语言,也不希望看到“堆砌辞藻”的语言。学生应当多积累一些“文雅”的书面词汇,使语言有“深度”。我们还应想办法使作文语言闪耀哲理的光华。在写作过程中,我们可以融合历史,丰盈自己的文化底蕴。例如我们可以在文章中适时地引用或者化用古诗词为文章增色。

相信通过以上几种方法可以使学生的作文摆脱平庸,摆脱肤浅,帮助学生写出有一定深度、有一定个性的富于创新精神的习作。

第12篇

[关键词] 《泰囧》;国产喜剧;中小成本;大众化;创新

《人再囧途之泰囧》的确像一匹黑马,不论是刚上映的火爆还是一直居高的票房,它的成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该片上映首日即斩获3 900万元票房,创历年 12月影市最高开画票房、首日票房最高的国产喜剧片及周三开画影片最好成绩3项纪录。《泰囧》上映前3日,放映约7万场,观影人次近400万,收获票房129亿元左右。周末观影人数持续上涨,15日单片单日观影人次达263万,超过《泰坦尼克3D》和《变形金刚3》,创单日观影人数纪录;当日,该片更是拿下约9 300万元票房,打破《画皮2》单日9 000万元票房的纪录,成单日票房成绩最好的国产片。截至 17日凌晨,《泰囧》首周5日累计票房超过3亿元,超越《画皮2》298亿元和《阿凡达》287亿元,成首部首周过3亿元的华语片。”“业内人士感叹:这是中小成本电影的一次完胜。”[1]据中青报不完全统计,该片至少刷新了中国影史10项纪录,并且在1月7日时,中青报报道称:“近日,徐峥主演的新片《泰囧》最新票房已超11亿。”[2]不得不承认,这打破了以前“冯小刚式喜剧”的天下,自从冯小刚在1997年导演了《甲方乙方》以后,他的“贺岁喜剧”就一发而不可收,接连数年的贺岁喜剧《不见不散》《没完没了》《大腕》《非诚勿扰》等,奠定了冯小刚在中国喜剧界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徐峥的出现,也改变了中国喜剧的格局和风格,他正是以中小成本的喜剧电影一举夺得头衔众望所归的。什么是中小成本的电影,至今没有什么明确的定论,也没有一部字典能给予这个词汇完整的定义。北京电影学院的郑洞天教授在答记者问的时候是这样界定中小成本电影的:“其实准确地说,应该分小成本电影、中成本电影、大成本电影。按现在中国的行市,投资8 000万元以上算大片,3 000万元上下的应该叫中等成本电影,小成本电影就是1 000万元以下的。”[3]可见《人再囧途之泰囧》就是一部中小成本电影的典范,它仅以不到3 000万的投资就创造了过11亿的票房,真可谓是博得了一个满堂彩。

徐峥的这部《人再囧途之泰囧》喜剧电影也不能算是中小成本电影的首例。早在2006年,“新一代”导演宁浩拍的《疯狂的石头》就打响了小成本电影的头炮,一经上映,票房就不断飙升,受到了观众和媒体的一致好评,并获得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原创剧本奖在内的多个电影大奖。 随后的《疯狂的赛车》也是延续了这种小成本电影的风格以及还有古装轻喜剧《十全九美》《天下第二》等,都是将现代喜剧套在了古代的这种特定时代背景下,以当下社会流行的网络用语和社会现象与特定时生巨大反差和讽刺,引起无厘头搞笑的喜剧效果。当然还有很多,如《三枪拍案惊奇》《斗牛》《走着瞧》等。各类中小成本的电影都以“四两拨千斤”的姿态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神话,不禁引起我们去探源其中的奥妙所在。《泰囧》也是由很多因素促成了它今天的成功,大致分析如下。

首先,徐峥的这部《泰囧》不是一味模仿和照搬港式喜剧模式抑或是之前几部喜剧的纯恶搞和网络桥段的拼接,这大概也就是他所讲的“创意”。在徐峥之前,国内的很多喜剧电影都是生搬网络上的流行语,造成了很多演员如果不用网络语言,就仿佛无法开口说话一样,情节绝大部分都是“山寨”了很多遍的。如“喊你回家吃饭”被各个导演搬到银幕上无数次时,观众看到就没有任何笑点可言,反而会造成一种明显的“无力感”。而徐峥则是重口味之下的小清新,他并没有繁复引用网络语言或是山寨桥段,相反的他设计的人物情节、故事框架结构都很简单明了、一气呵成,并不像好莱坞大片给人感觉的云里雾里,而就在这样的简单人物的台词里,展示了一个又一个笑料包袱。如影片里的“泰国传奇”“冰冰棒”以及王宝强给黄渤“精油按摩”那一段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次,这部电影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取胜点,就是一个字:情。一部成功的电影要面对的是上亿的观众,观众的喜好不同,接受程度也参差不齐。因为观众的欣赏水平受多种因素制约而参差不齐,接受心理的具体情况又是复杂多变。一部电影若是想要赢得全天下这么多人的共同认可,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情”。以情为本,把现实生活中的林林总总都以“情”来贯穿起来,这样就能达到思想上的共鸣了。在《人在囧途》中,徐峥虽然也和王宝强二人强强联手,演绎了在春运背景下二人的囧事,但剧中的真情流露未免过少。而《泰囧》中,王宝强看似荒谬的“种健康树”以及撒谎与范冰冰交往的事情其实都是为了安抚和鼓励病重的母亲;徐朗一直以事业为重,潜心研究八年油霸,闹得妻离子散,与大学同学也形同陌路,互相暗害。但最后他也放弃了有毒的油霸,跟妻子复合,与同学重新交好。这样友爱的场面,无疑给这部本身就笑点无数的喜剧作品更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支撑,仅仅是平淡的琐事,含蓄浪漫,情真意切,足以让观众动容了。

最后,《泰囧》的成功也有很多的外部因素在里面。《人在囧途》的良好口碑就给《泰囧》做了一个最好的铺垫,有一大部分观众都是觉得《人在囧途》很不错,才抱着希望去看第二部的。而且《泰囧》播出的时间段也恰逢时机。徐峥一开始是要在12月21日上映,寓意是“末日的狂欢”,但是后来播出时改在了12月12日,这样就避开了月末贺岁档的高峰期。并且跟这部影片同时期上映的《1942》以及《王的盛宴》题材比较沉闷,让观众看得会比较压抑。这对于工作一年渴求新年的观众来说并不是一个很好的释放点,而《泰囧》的出现,恰好给观众们一个非常好的契机,可以减缓心理上的压力。而从前的“冯氏喜剧”的天下,也因为冯小刚导演转战去拍历史片了,因此相对来讲,贺岁喜剧片徐峥少了一个很强劲的对手,因此这些外部因素也是促成这部中小成本电影成功的原因。

《泰囧》的成功无疑是一个奇迹,但是越是风靡就越容易成为众矢之的。5日,市政协委员、华中师大文学院教授、作家晓苏在市两会上就这样炮轰电影《泰囧》。“《泰囧》是一部典型的‘三俗’电影,低俗、庸俗、媚俗!以电影为代表的中国文化产业不能只是紧盯票房,而应该注重文化导向,注重提高老百姓的文化素质与品位。”鲁迅先生也认为:“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4]在文学史上,无论是东方抑或是西方,绝大部分作家都会认为悲剧的作用是大于喜剧的。西方的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曾经给悲剧下过这样的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为的模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个部分使用;模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又译净化)。”[5]在亚里士多德与鲁迅看来,悲剧都是会让人的心灵得以净化和洗涤的,悲剧与喜剧比较起来,悲剧更具有震撼力和感召力。而喜剧本身就容易流于俗套,喜剧既想要博得众人一笑又总是有被扣上“没有价值”的帽子的嫌疑。正所谓众口难调,因此想要做成一部成功的喜剧真是不简单的事情,更不必说造价是不到3 000万元如此低廉的成本。

目前中国的国产喜剧电影越来越倾向这样的中小成本的电影,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一件好事。不需要斥资数亿来吸引观众,不需要太尖端的技术为支撑,也不用再去请国外好莱坞某些大腕来压场,只需一些简单场景、明晰的情节,感人的故事,依旧可以打动观众的心。但也正因为这样,很多人质疑国内许多的喜剧电影都是“贱下”“三俗”的代表,所谓“贱下”就是多数喜剧都是以挖苦和讽刺底层人民为乐,所谓“三俗”就是指“庸俗、低俗、媚俗”。如《泰囧》中就有人质疑王宝强所饰演的王宝一角色总是被人愚弄,有“贱下”的倾向,电影中徐朗有钱便能请来明星范冰冰与王宝合照,这似乎鼓吹了一种拜金主义,是“三俗”。其实这也就是指电影的价值观问题。喜剧应该是“人生的写照,风俗的明镜,真理的反映”[6]。一部优秀的喜剧应该在本土元素都具备的基础上,可以进行任意手段的搞笑。但是这搞笑不是天马行空的,不是任意妄为的,更不是毫无内涵的,而更需要的是一些现实生活所渗透进去的东西,具有创新性以及好的叙事手段。电影所必需的就是一种文化影响力,即我们看完某一部电影之后,不能一笑置之。所以喜剧应该是可以迎合大众的审美趣味同时又不能以低俗取胜,喜剧电影应该走入普通人们的生活,以人文关怀为主导的。冯小刚前几部喜剧作品就这点而言就做得很好,如他导的《手机》《非诚勿扰》等都是反映了人的生活焦虑的问题。《人在囧途》之所以有好的口碑积累,也是因为其中反映了农民工的问题。

总之,《泰囧》这部电影可以说是中国国产中小成本喜剧电影的一个典范,它一夜间走红,票房高升,因此遭来批评与谩骂都是可以想见的事情。我们可以理解,批判它的人只是害怕这部电影会让人有不正确的价值观,怕人以丑为美,颠覆青年人的思想观念,使喜剧沦为一种滑稽的闹剧。但它的确也是业界的一个奇迹,一个标杆,一座里程碑,它的成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国产喜剧未来的希望。透过它的模式,我们也可以猜想,未来中国的喜剧会如《泰囧》一样越来越有创意,不再是靠网络语言抑或是古老港式的“无厘头”博得观众一笑,越来越有人的关照、人文情怀掺杂在里面。一部电影若想赢得更多的人关注,就一定要有“情”。徐峥仅仅是拍一部处女作便可以有如此大的收获,我们应该给予他更多的鼓励和支持,也应该给国产中小成本电影以支持,这将是一个绿色的电影产业文化。现在依然有无数人在为我国的电影事业挥洒着汗水,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相信我国国产喜剧的美好前景和未来呢?只要给它一定成长的时间,它一定会还你一个“四两拨千斤”的奇迹。

[参考文献]

[1] 李婷.中小成本电影的一次完胜[N].文汇报,2012-12-20.

[2] 金潇潇.徐峥《泰囧》破11亿票房后高调亮相[N].中国青年报,2012-01.

[3] 檀秋文.中小成本电影的市场出路[J].当代电影,2008(02).

[4] 鲁迅.鲁迅杂文全集[M].北京:燕山出版社,2011.

[5] 亚里士多德.诗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