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人口学论文

人口学论文

时间:2023-03-24 15:28:2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人口学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人口学论文

第1篇

1.1研究对象采用整群随机抽样,于2014年1—3月,抽取深圳市4所三级甲等医院205名ICU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纳入标准:(1)连续从事ICU护理工作满1年及1年以上的注册护士;(2)知情同意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护理管理者、行政班人员;实习及进修护士;1年内累计学习、进修、休假等原因不在岗3个月及以上者。

1.2调查工具包含自行设计的ICU护士一般人口学资料问卷,内容包括年龄、性别、监护室工作年限、工龄、职称、学历、婚姻状况、用工性质8项内容,及谢宝国等编制的职业生涯高原问卷[9]。职业生涯高原问卷包括层级高原、内容高原、中心化高原3个维度。层级高原4个条目、内容高原6个条目、中心化高原6个条目,共16个条目,其中12个负性条目,4个正性条目。采用Likert6级计分法,正性条目完全不同意、比较不同意、有点不同意、有点同意、比较同意、完全同意分别赋值1、2、3、4、5、6分,负性条目反向计分。均分≥4分,可以认定为出现了职业高原现象[9],得分越高,说明职业高原状况越严重。该问卷中的层级高原是指个体在当前组织中进一步向上晋升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的一种状态;内容高原是指个体不能从当前工作中学到新的知识和技能对当前工作产生厌倦;中心化高原指个体在当前层级水平上,向组织中心横向调动的可能性很小[10]。采取方便抽样法抽取深圳市三级甲等医院92名ICU护士为调查对象,进行预调查。调查问卷的信效度经评定,得出问卷的内部一致性Cronbach’sα系数为0.838,结构效度为0.820。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1.3调查方法本次调查以本研究员为主,由经培训后的调查员协助问卷调查工作。应用统一指导语,向研究对象详细解释研究意图、填表细则及每个条目的含义等,并向研究对象承诺资料的保密性和匿名性,问卷由研究者当场发放当场收回。共发放问卷215份,回收有效问卷205份,有效回收率为95.3%。

1.4统计学分析将原始数据采用Excel2010建立数据库,双人进行数据输入和查对,运用SPSS17.0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两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以及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2结果

2.1研究对象一般情况205名调查对象,年龄21~47(29.60±4.61)岁,工龄为1~26(7.85±5.18)年,监护室工作年限1~22(6.15±4.51)年。男48名(23.4%),女157名(76.7%);大专66名(32.2%),本科139名(67.8%);护士64名(31.2%),护师83名(40.5%),主管护师及以上58名(28.3%);已婚107名(52.2%),未婚98名(47.8%);正式员工84名(41%),聘用员工121名(59%)。

2.2深圳市ICU护士职业高原总体及各维度得分调查结果显示,深圳市ICU护士职业高原总体得分(3.76±0.74)分,层级高原维度得分为(4.26±0.97)分,中心化高原维度得分为(3.97±0.94)分,内容高原维度得分为(3.22±0.99)分。

2.3深圳市ICU护士职业高原及各维度得分在不同人口特征之间的比较结果见表1。由表1的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可知,不同性别ICU护士职业高原得分仅在中心化高原维度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即男性ICU护士中心化高原维度的得分高于女性护士;已婚状态和未婚状态的ICU护士职业高原得分同样仅有中心化高原维度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即未婚的ICU护士中心化高原维度得分高于已婚护士;不同用工性质的ICU护士职业高原得分在中心化高原、内容高原维度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即聘用护士中心化高原维度得分>4分,远高于正式在编护士,处于职业高原状态,但其内容高原维度的得分却低于正式在编护士;不同学历层次的ICU护士,职业高原总体及职业高原各维度的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即大专和本科学历的ICU护士职业高原及职业高原各个维度的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由表1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可知,不同职称的ICU护士职业高原得分在职业高原总体及中心化高原、内容高原维度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即职业高原总体和中心化高原维度,护师职称的ICU护士得分高于护士职称和主管护师及以上职称,而内容高原维度,随着ICU护士职称的上升,内容高原得分也出现了相应的升高。

2.4年龄、工龄、监护室工作年限与ICU护士职业高原的相关性分析对于年龄、工龄、监护室工作年限3个连续人口统计学变量,采用相关性分析,结果见表2。由表2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可知,人口统计学变量中的年龄与内容高原(P<0.01)、职业高原(P<0.05)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工龄与中心化高原(P<0.05)、内容高原(P<0.01)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监护室工作年限又与中心化高原、内容高原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年龄、工龄、监护室工作年限与层级高原维度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结果表明年龄、工龄、监护室工作年限与职业高原总体以及中心化高原、内容高原维度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可以纳入多重线性回归方程,进行进一步分析。

2.5人口统计学变量对ICU护士职业高原的影响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分别以职业高原总体及各维度得分为因变量,年龄、工龄、监护室工作年限、性别、学历、职称、婚姻、用工性质为自变量,自变量赋值方法:大专为1,本科为2;职称中护士为1,护师为2,主管护师及以上为3;男性为1,女性为2;已婚为1,未婚为2;正式为1,聘用为2,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其中以调查对象的一般人口学资料为自变量,层级高原维度为因变量,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F=1.339,P=0.219,按照0.05的检验水准,不能拒绝H0,因此认为所建立的多重线性回归方程没有意义,调查对象的一般人口统计学变量不足以影响层级高原维度的得分。其他结果见表3。由表3可见,人口统计学变量中年龄、婚姻、职称、监护室工作年限对职业高原及其中心化高原、内容高原维度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性别、用工性质、职称、工龄未进入方程,对职业高原及其维度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具体结果为职称、婚姻、年龄、监护室工作年限与中心化高原具有线性回归关系,中心化高原与职称、年龄呈正相关,与婚姻和监护室工作年限呈负相关;婚姻、年龄与内容高原具有线性回归关系,内容高原与年龄呈正相关,与婚姻呈负相关;职称、婚姻、年龄均与职业高原总体具有线性回归关系,职业高原与职称、年龄呈正相关,与婚姻呈负相关。

3讨论

3.1深圳市三级甲等医院ICU护士职业高原现状分析调查结果显示,深圳市4所三级甲等医院的ICU护士整体处于职业高原的潜高原状态,其中层级高原维度得分最高,高于4分,进入职业高原。对于这个结果,笔者认为,这可能与ICU护士普遍认为目前职业生涯的垂直流动可能性小有关。这种垂直流动,在我国护理行业大环境中看来,主要包含了行政管理职务上的晋升和技术路径中的上升两条途径。从护理管理模式来看,护理行政管理路径以直线式结构为主,技术路径以金字塔式结构为主,这两种垂直晋升路径中,越是向上护理管理岗位和技术职称名额越是有限,正是这种局限,令得护理人员的垂直发展存在瓶颈,因此层级高原得分高。内容高原维度得分最低,表明ICU护士在重症护理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方面有机会得到充实,能够保持较好学习态势。原因可能与ICU护理工作内容有关,首先重症医学本身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拥有先进、复杂的诊断、治疗、监护设备与监护技术,随着重症医学的不断更新和发展,ICU护理工作内容不断丰富、专业知识更新速度快,工作职能不断扩展,专科护理工作内涵不断延伸,为ICU护士新知识、技能的获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内容高原维度的得分最低。由此,笔者认为护理管理者可以把握ICU的专业优势,积极协助护士充实专业知识,开阔视野,以延迟ICU护士内容高原的产生。

3.2人口统计学变量对职业高原及其各维度的影响

3.2.1年龄对职业高原的影响本研究中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对职业高原总体、内容高原、中心化高原维度均有影响,呈正相关,对层级高原维度无显著影响。究其原因可能为,ICU护士年龄适宜在22~35岁,因该年龄段者精力充沛,反应敏捷,又有一定的临床经验,工作热情高,有足够能力及精力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拥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发展意愿,发展潜力大,所以医院、科室更倾向于提拔年轻护士,相比于年轻的护士,随着年龄的增长ICU护士体力、精力均出现下降趋势,在完成日常高强度三班倒的工作之余很难保持足够的精力继续进行学习、科研、教学、管理等工作。其次,随着年龄的增长护士们的工作经验不断得到丰富,知识累积也相应的增加,再提高的空间较小,如果科室以及医院不能或者很少提供更广阔的学习机会和交流平台,其对新知识技能获取的难度必然增加,因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对内容高原的感知也很可能愈加的明显。年龄愈见增长,护士们的体力、精力受到影响,工作热情也在慢慢减退,学习积极性和动力不够,对新事物接受、创新和应变能力也会相应变差,能力提升相应的也会受到限制,形成了恶性循环,加之组织核心位置需要的人员数量有限,其在组织中横向流动的机会也会越来越小,感知中心化高原也就难以避免。但是对于层级高原来讲,因为医院的组织管理、晋升模式的限制,年龄的影响因素表现的并不那么显著。

3.2.2婚姻对职业高原的影响本研究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已婚和未婚ICU护士中心化高原维度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婚者高于已婚者,即未婚护士相对已婚的护士,知觉到在当前层级水平上,向组织中心横向流动更加困难。同时回归分析也显示,职业高原总体、中心化高原、内容高原维度均与婚姻负相关(P<0.01),可见婚姻对于职业高原总体以及中心化高原、内容高原的得分有显著影响。结合ICU护士的职业背景分析,笔者认为,工作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ICU是工作压力最高的科室之一加之深圳是个“移民”城市,护士人群中外来人口的比例相对较大,未婚护士身在异乡,家庭支持力度不足,生活中需要独自处理诸多琐事,工作中又只能独自面对监护室工作的各项压力,更易于感知职业高原。且未婚在一线城市又同时意味着不稳定,生活或者职业上的变化较多,流动性较大,相比之下,已婚护士的家庭社会支持系统更加完善,生活状态更加稳定更容易得到组织的信任,比较易于流向组织核心。另外有研究认为,进入婚姻的女性对工作和职业的投入降低,母亲角色成为生活的重心,形成“看重家庭弱化工作”的状态,本研究调查中女性占76.6%,处于此状态的已婚女护士很可能在职业高原总体、中心化高原、内容高原维度上的感知也出现了相应的弱化。

3.2.3职称对职业高原的影响表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职业高原总体和中心化高原维度,护师职称的ICU护士得分高于护士和主管护师及以上职称,说明对于处于初级护师职的ICU护士来讲,因组织核心位置有限,且多被更高职称者占据,移动可能出现了停滞。同时能够改变这种停滞所需准备中的向更高一级职称晋升,因为要求的条件更高,职称晋升难度越来越大,更加加重了护师职称护士的中心化高原感知。内容高原维度得分显示,随着职称的上升高原得分增加,说明职称对于ICU护士知觉内容高原有显著影响。职称越高,所能获得的新知识、新技术越少,容易对当前的工作产生厌倦。但是经过多重线性回归分析,职称在内容高原维度未进入方程,究其原因,可能因为与其他影响因素相比,职称对内容高原维度的影响不明显,而被其他因素所取代。

3.2.4监护室工作年限对职业高原的影响表3显示,经回归分析,监护室工作年限只在中心化高原维度进入了方程,并对中心化高原产生负向影响,这说明随着在监护室工作时间的增加,ICU护士的专业知识技能逐渐完善,工作能力不断增强,综合素质得到提高。这就意味着随着监护室工作年限的累积ICU护士得以具备更强的实力向组织核心靠拢。究其原因,ICU是一个专业性强的科室,监护室工作年限长是ICU护士理论丰富、专业能力过硬的有力保证,利于护理人员向组织中心移动。

3.3对策针对本次调查结果,弱化年龄、职称对ICU护士职业高原的消极影响,发挥监护室工作年限、婚姻对职业高原的积极作用,提出以下对策。

3.3.1组织方面

3.3.1.1优化人力资源配置通过招聘新护士、接受其他科室护士轮转、增加护工等途径,改善ICU护士不足现状,努力实现(3~4)∶1的护理人员与床位比,减少护士工作量,保证休息时间,以利于自我充电,减轻护士身体和精神上的压力,缓解年龄带来的不利影响。

3.3.1.2规范层级管理,增加核心职位的设置根据《护理工作管理规范》按层级给予护士工作权限和待遇,履行岗位职责和工作任务,增加技术途径上升空间;推行组长带班制,设置带班组长职位,采取公平的竞争机制,鼓励符合竞聘条件者竞争上岗,唤起护士适度的危机感和提升ICU专业成长的紧迫感,为护士提供更多的机会和途径向组织中心流动以缓解职称对ICU护士中心化高原的影响。

3.3.1.3完善培训体系,加强岗位轮换加强ICU专科护士培训及各种ICU专职护士培训,如仪器设备专职护士、呼吸机治疗专职护士、造口护士、PICC专职护士、营养护士、临床带教老师等,使ICU护士在不同的专职领域中成为专家,在新的角色中找到挑战性,体验到工作的成就感,有利于减轻内容高原和中心化高原的消极作用,更大的发挥监护室工作年限对中心化高原的有利影响;采取护士轮岗制,避免长期固定某一职位主观上产生倦怠或客观上不公平的状况发生,同时岗位的轮换更加利于护理技能的全面发展和提升。

3.3.1.4帮助护士做好职业规划鼓励ICU护士进修学习、参与科研和撰写论文,鼓励晋升职称,支持在职提升学历。护理管理者协助ICU护士评估目前状况,设计个性的职业规划,在职业发展中明确目标,变被动为主动,以克服职业高原的消极影响。

3.3.1.5注重科室文化重视婚姻对职业高原的负向影响,积极组织联谊活动创造安全有益的社交机会;倡导温暖和谐的科室文化,营造家的氛围,对未婚护士给予生活工作等各个方面的支持,协助其减轻压力,鼓励已婚护士分享经营幸福婚姻的经验;由于ICU科室环境封闭,鼓励ICU护士业余时间走出工作,体验世界,加强与外界的沟通,舒缓心情,缓解压力。

第2篇

一年来,我在学院老师的带领和同学的互相帮助下,严于律己,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较好地完成了本年度的各项学习和工作。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在思想方面,通过政治理论学习,我对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了重新的思考,更加坚定了政治立场,对“四个自信”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我坚持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不断地提高政治觉悟和思想素质,构建更加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始终以一个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地提高自己。

其次,在学习方面,我不断开阔视野,扩展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在积极听课、听取讲座和参与各项与人口学相关的会议、论坛过程中,不断获取最新的学术成果和学术信息,积极思考人口学最前沿的问题。我的博士生学习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在导师的指导下,我通过了博士生预答辩的环节并通过论文的匿名评审,正在修改以准备最后的答辩。

再次,在科研方面,在科研方面,我刻苦钻研,大量阅读文献、查阅资料,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活动。本年度发表了三篇学术文章,参与导师的多个项目。基本已经培养起独立从事人口学相关科研工作的能力。

最后,这一年中我也发现了一些前进中存在的问题。在专业学习方面,外文文献的阅读还涉猎不足,导致对国外的相关研究动态把握不到位;在学习时间利用上,应该更加精细地规划,同时必须要有得有失,不可能所有工作面面俱到。博士生的学习生活节奏快且强度大,要想真正学有所成必须要专心沉淀下来。

总之,这一年既忙碌又相当充实,收获颇多,但要努力的方面也还很多。新的一年,我仍将一如既往地要求自己,不断地超越自我,争取在各方面都能更上一个新的台阶,成为一名更加称职的人民教师,一名更具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博士。

第3篇

目前,中原区常住人口58万人,其中0~3岁婴幼儿1 18万人。在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他们认识到,重视和开展人口早期教育和独生子女培养工作,是提高人口素质、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重要举措。于是,从地处城市社区的实际和育龄群众的需求出发,制定人口早教实施方案,加强早教组织建设,成立早教队伍领导小组,注重早教经费投入,积极探索出一条既能满足群众需求,又能与国家和省人口计生委早教思路接轨,具有中原区特色的“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家庭响应”的人口早期教育运作模式,并按照“紧密结合实际,加强分类指导,多种模式运行、满足群众需求”的原则,成立了中原区“胎教早教宏志班”,为推进人口早期教育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一、创新四种模式

(一)以人口学校为依托的运作模式。人口早期教育的主体是婴幼儿家长、看护人和准妈妈。因此,提高此类人群对早教工作的认识和积极性尤为重要。中原区依托人口学校,开展早教工作,体现出诸多优势:一是阵地优势。人口学校是开展计划生育,优生优育优教宣传的教育场所,教室宽敞,设施完善,资料齐全,群众熟悉。二是网络优势。能够直接培训和指导基层人口学校教师,便于组织和动员群众参与;便于将早期教育理念深入到社区,农村、家庭等。三是师资优势。有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妇产科,儿科、优生优育、心理学、性学等专家齐全。

(二)与社会力量相结合的共赢模式。中原区从实际出发,确定了”部门主导、社会参与,优势互补”的原则,主动与经验丰富,师资力量雄厚的社会早期教育机构合作,共同发展早期教育事业。联合“乐智坊”亲子中心,“中国优生优育协会河南摇篮工程郑州胎儿大学早教大学”,成立了中原区人口早期教育暨独生子女培养示范基地,取得良好效果。在工作中,人口计生委侧重组织群众开展宣传、咨询活动,推广普及早期教育理念早教基地侧重培训早期教育师资及设置教育课程内容;日常教学和管理共同负责,形成了优势互补和多赢的局面。

(三)三级网络联动的宣传模式。近年来,中原区充分发挥区,街道,社区三级人口计生部门网络优势,逐步形成了三级网络联动的早教指导服务体系,把早教工作打造成一项利国利民工程。先后投入早教宣传经费30余万元,将婴幼儿早期教育知识印制成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宣传彩页;购置了“早期教育智能上网卡”:建立了中原区早期教育网络平台,0~3岁的婴幼儿家长可免费登录网站,为孕前期、怀孕期及0~3岁育儿期等不同阶段群众提供了专业化,权威性的贴身服务,受益育龄妇女和婴幼儿家长2万余人。

(四)开展院校化专业化的教学模式。胎教是人口素质教育的源头,根基和核心,是高素质人才启蒙的摇篮,是奠定宝宝一生的黄金时期。做好胎教工作将为打造宝宝健康的生理,健全的人格和较好的适应自然和社会的能力奠定基础。中原区在早教基地基础上,2009年6月建立了“中原区胎儿大学”,填补了胎儿时期教育的空缺。胎儿大学实行院校化专业化教学模式。即

日常管理科学化,有严格的制度、严明的纪律,优秀的教师,规范的管理;教学安排独特化,根据孕妈妈的孕周安排课程,准爸爸全程陪同上课,分班管理,集中上课,安排作业,老师督促,毕业后交毕业论文;胎儿教学专业化,全新理念的家长课程,新颖有趣的益智游戏,父母作业、爱心早教、共同成长,认知、右脑开发等。同时重视家长素质培养,积极打造向上和谐的家庭氛围。

二、取得四项成效

(一)增强了群众的早教意识。中原区以基地为依托,以社区为网点,初步建立了人口早期教育服务网络,为育龄群众提供人口早期教育服务。在早教基地开展活动的同时,坚持进社区,进家庭进行一对一指导服务,得到了群众一致好评。广大群众在受益的同时,也充分认识到早期教育是终身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育儿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目前,0-3岁胎婴幼儿早期教育知识宣传普及率已达到80%以上。新婚夫妇、孕妈妈、家长及看护人参与、带孩子参加早期教育逐渐形成自觉行为。

(二)取得了显著的工作成效。成立了“胎教宏志班”和“早教宏志班”,吸引孕妈妈和三周岁以内的宝宝参加。早教学习“亲子互动游戏,唐诗舞蹈、儿歌律动”等丰富多彩的创编游戏,生动活泼,亲切感人,使孩子们受益匪浅。截止目前,早教基地已举办早期教育辅导员培训班时期,培训早期教育工作者近百人。举办胎教讲座84次,早教讲座208次,开展活动50次,有300余名0~3岁婴幼儿入学接受早期教育。

(三)丰富了优质服务的内涵。在开展早期教育工作中,中原区逐步建立完善计生奖励和社会保障制度,将计生家庭子女的早期教育指导、生长监测工作与利益导向机制协调推进,做到了早期教育与奖励扶助工作相结合,充分表明了政府对计生家庭高度负责的态度,进一步体现了政府对计生家庭的关爱,加强了计生干部与育龄群众的交流,增进了育龄群众对计生工作的理解、支持和满意度,有效引导育龄群众树立起新型婚育观念,树立了人口计生部门的良好形象。

(四)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局面。区委宣传部门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j教育部门为早教进行具体指导,实现婴幼儿早期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优势互补:卫生部门将此项工作作为妇幼保健和卫生知识普及的内容,开展婴幼儿保健、早期干预等工作;民政部门给新婚夫妻发放《公开信》及《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等资料,指导新婚夫妻优生优育优教:妇联部门加强婴幼儿早期教育活动的宣传,提升0~3岁儿童家长及看护人员的科学育儿意识:计生部门定期协调组织各部门调查研究,召开专家、老师、家长等相关人员座谈会,分析早教形势,查找存在问题,提出指导意见,建立区、街道、社区三级早期教育网络。由于各部门的协同配合,确保了早期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

三、继续推进早期教育的四个思考

(一)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增强各界重视程度。胎婴幼儿早期教育大有可为,任重道远。为进一步扩大人口早教影响力,要动员社会各界,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以及各级计生服务站、人口学校等阵地,大力宣传早教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举办讲座,发放视听文图宣传品,引导各级干部、广大群众加深对早教工作的认识,提高早教科学知识的知晓率,树立科学育儿观念。

(二)融入争先创优工作,增强人口早教动力。提高人口素质是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重要内容。要把早教工作同创建国家级,省级优质服务先进县结合起来,同实施“强基提质”工程结合起来,同加强基层公共服务管理体系建设结合起来,同建设高素质职业化人口计生干部队伍结合起来,同推进“计划生育幸福家庭行动”结合起来,同为育龄群众提供优质服务结合起来,不断探索新方法,注入新活力,推动人口早教工作健康发展。

(三)纳入整体工作规划,确保各项投入到位。目前,社会上公立、民办的幼儿园较多,但0~3岁的早期教育机构却很少。然而早期教育事业的发展,仅靠人口计生系统的力量是不够的。因此,各地党委政府要把早教工作纳入社会发展整体规划,各级人口计生部门要把早教工作纳入人口计生事业发展总体规划,统筹安排,稳步推进。

第4篇

【论文摘要】采用由北师大修订的卡特尔(R.B.Cattel1)16因素人格测验量表对师范院校404名新生进行无记名问卷,目的是了解高师新生人格发展的状况与成因,为塑造师范生成熟、健全的人格提供依据。

人格是个体心理面貌的集中体现,决定着个人的心理和行为的方式,对其心理健康状态、潜能开发、活动效率和社会适应状况都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高等师范院校的大学生,是今日之学生,明日之教师,他们人格健康的状况不仅直接影响他们在校期间的生活、学习的质量,而且也关系到他们未来的发展。为了解高等师范学校新生的人格发展水平和成因,为塑造师范生成熟、健康的人格提供依据,笔者对高师新生进行了16PF人格特征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006年9月20日至30日,从安阳师范学院的数学系、物理系、计算机科学系、中文系、外语系、历史系、政法系随机抽取450名高师新生为调查对象,收回有效问卷404份,其中,男生165人,女生239人;329人来自农村,75人来自城市。年龄从17-21岁,平均年龄为18.7岁。为保证测试的有效性,本次测试由专业心理学教师主测,采用了统-的指导语。

2.研究方法

(1)使用北师大修订的卡特尔(R.B.Cattell)16因素人格测验量表。该量表由187个项目组成,每个项目采用陈述句形式,有三种答案可供选择:A“是”,计2分;C“不是”,计0分;B是“介于A与C之间”,计1分。测验结果出来后,将16项因素上的得分全部转化为满分为10的标准分数,1-4分者为低分特征,7-10者为高分特征。

(2)社会人口学资料赋值方式:性别:男生为1,女生为2;文理科:文科为1,理科为2;城乡:城市为1,农村为2;独生子女:非独生为1,独生为2;父、母亲学历:文盲为1,小学为2,初中为3,高中为4,大专院校为5

(3)采用王建中心理测验与统计软件对有效问卷进行处理,主要是把16项因素的原始得分转化为10分位的标准得分,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F检验和相关、回归分析。

二、结果

1.高师新生的16PF总体状况

在404名高师新生中,16项人格因素得分转化为标准分数后,标准化得分全部介于4-7之间。

2.高师新生人格特征标准得分的性别与学科比较

(1)由表1可见,高师男女新生在乐群、恃强、兴奋、敢为、怀疑、实验、自律因素上,经方差分析,有显著性差异。

(2)由表1可见,文理科新生在乐群、聪慧、稳定、有恒、敢为、敏感、世故、忧虑、实验、自律因素上,经方差分析,有显著性差异。

表1不同性别与学科的高师新生人格特征标准均分比较

3.高师新生的人格特征与社会人口学特征相关(Pearson)分析

人格因素得分与社会人口学特征相关有统计学意义的有:文理科与乐群、聪慧、稳定、有恒、敢为、实验、自律呈显著性正相关(r=0.110-0.210),与敏感、优虑呈显著性负相关(r=-0.157-0.288);男女性别与乐群、恃强、兴奋、敢为、怀疑.、自律呈显著性负相关(r=-0.016-0.176);父亲学历与乐群、敏感、幻想呈显著性正相关(r=0.104-0.167);母亲学历与聪慧、幻想、敏感呈显著性正相关(r=0.110~0.222);生活所在地(城乡)与敏感、聪慧、怀疑呈显著性负相关(r=-0.102――0.149),与稳定、自律呈显著性正相关(r=0.127-0.140);是否独生子女与稳定、兴奋、敢为、幻想呈显著性正相关(r=0.098-0.174),与紧张、优虑呈显著性负相关(r=.-0.117-0.212)a4.高师新生人格因素与社会人口学特征回归分析

以人口学特征为自变量,以人格因素得分为因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在0.05水平上,进人模型的变量(剔除在0.1水平上的变量)。具体如下:“乐群”与“性别”和“父亲学历’的标准回归系数分别为-0.159,0.150;“聪慧”与“文理科”和“城乡”的标准回归系数分别为0.157,-0.131;"稳定”与“文理”、“城乡”和“独生与否”的标准回归系数分别为0.189,0.251,0.252;“恃强”与“性别”的标准回归系数为-0.127;“兴奋”与“性别”和“城乡”的标准回归系数分别为-0.112,0.129;“有恒”与“文理”的标准回归系数为0.196;“敢为”与“性别”、“文理”和“独生与否”的标准回归系数分别为-0.121,0.210,0.171;“敏感”与“文理”、“城乡”和“母亲学历”的标准回归系数分别为0.288,0.102,0.217;“怀疑”与“性别”、“城乡”和“独生与否”的标准回归系数分别为0.164,-0.151,-0.104;“幻想”与“父亲学历”的标准回归系数为0.166;“优虑”与“文理”和“独生与否”的标准回归系数分别为-0.157,-0.253;“实验”与“文理”的标准回归系数为0.154;“自律”与“文理”、“城乡”和“独生与否”的标准回归系数分别为0.162,0.139,0.112;“紧张”与“独生与否”的标准回归系数为-0.170。

三、讨论

本调查发现,师范院校新生的人格各项标准均分介于4—7之间,说明高师新生的人格发展处于中等范围,没有人格障碍现象。

高师新生人格发展文理学科之间存在着显著性差异,在水平0.05上进人回归方程的因素有:聪慧、稳定、有恒、敢为、敏感、优虑、实验、自律八项因素。究其原因,可能与文理科教学模式所造成的学生思维模式的差异有关,理科学生形成以抽象思维为主的思维模式,解决问题和行为方式偏重于理性,他们比文科学生聪慧、沉稳、有恒心、敢为、独立、严谨;文科学生形成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模式,解决问题和行为方式偏重于感性,他们比理科学生敏感、狂放;也可能与文理科学生自身素质有关,有研究表明,大学生人格特征与事件相关电位P300有密切关系,这提示我们人格与认识过程可能有着共同的生理基础,两者可能存在着互动的关系。

高师新生人格发展男女生之间的差异也很大,本调查发现,男生乐群、恃强、兴奋、敢为、怀疑、实验、自律七项因素均分高于女生,且有显著性差别,在0.05水平上乐群、恃强、兴奋、敢为、怀疑五项因素进人回归方程。与邱开金的师范生人格调查有很大差异。邱开金调查发现,在师范-年级学生中,女生在乐群、稳定、恃强、怀疑、幻想、自律六项因素上高于男生‘4J。这说明民族传统文化对人格发展具有巨大影响,云南某些少数民族传统上是以女性为生活支柱的;中原是-个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男性在家、国、天下中承载着责任与使命。这-文化传统可能还影响着当代的性别角色教育。

人格的生理基础是先天遗传素质与后天环境教育的合金,影响高师新生人格的形成因素十分复杂,经与社会人口学特征的相关分析及回归分析发现,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除了文理学科、男女性别因素之外,城乡因素、独生子女与否、父母亲的学历,也影响着高师新生人格的形成。父亲学历与乐群、敏感、幻想呈显著性正相关(即父亲的学历越高,高师新生越乐观外向、情感丰富、富于幻想),在0.05水平上,乐群和幻想进人回归方程;母亲学历与聪慧、敏感呈显著性正相关(即母亲的学历越高,他们越有才华、情感丰富、敏感冲动),在0.05水平上进人回归方程;生活所在地与聪慧、敏感、怀疑呈显著性负相关,与稳定、自律呈显著性正相关(即城市出身的高师新生比农村的学生聪慧、敏感、怀疑因素得分高,没有农村出生的学生稳定性、自律性强),在0.05水平上进人回归方程;是否独生子女与稳定、兴奋、敢为、幻想呈显著性正相关,与优虑、紧张呈显著性负相关(即非独生子女稳定、兴奋、敢为因素得分比独生子女高,优虑、紧张因素得分比独生子女低),在0.5水平上进人回归方程。这些因素对高师新生人格的影响可能体现在父母对孩子的态度、教育方式、方法以及文化背景与社会生活条件上。

第5篇

(一)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在宣传教育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统筹兼顾,围绕全委中心工作,全面、准确、及时地宣传新时期人口计生工作,以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为主线,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强调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为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改善人口分布和保障人口安全,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继续认真贯彻落实胡总书记“4.26”讲话和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进党委中心组和党政领导干部人口理论学习制度的落实,坚持把人口理论学习列入党委中心组学习计划,促使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率先牢固树立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的思想。

(三)发挥人口和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先导作用。通过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互联网、社会宣传活动等传播媒介,广泛宣传新时期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理念;加强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和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的宣传倡导,普及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律法规、优生优育/避孕节育/生殖健康科学知识、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系统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营造有利于人口和计划生育的社会环境。

(四)紧紧围绕我市人口计生工作重点,邀请高层次人口理论专家,组织人口学会理事、党校人口理论教员,开展人口和计划生育理论研讨和研究。年中组织人口学会理事、党校人口理论教员开展一次调研,撰写人口理论研究论文进行交流与评比。

二、全面推进幸福家庭建设工程

(五)突出“人口、家庭、健康、发展”主题,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因地制宜,整合资源,广泛实施以家庭文化、科学育儿、青春健康等为主要内容的“幸福家庭十大行动”,全面推进幸福家庭建设工程。9.25前后开展“人口和计划生育宣传月”系列活动,各地应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精心组织本地相关活动。

(六)继续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不断适应人口和计划生育新形势、新特点的要求,指导各地因地制宜,以各种层面、各种形式的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阵地为依托,从理论研究、宣传栏目、文化活动、文艺创作、宣传品开发等方面入手,进一步拓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的内涵和外延。

(七)加强家庭人口文化建设。建设和谐人口文化、培育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新风尚,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家庭人口文化建设。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积极宣传自觉实行计划生育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有利于人口和计划生育的文化环境。

(八)推动人口和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内容形式、手段载体创新,重点推进城市社区和农村村组人口文化和婚育文化创新活动。规范有序地推进人口文化园(区)及基层人口文化教育基地建设。启动市级人口文化教育基地创建活动,在每个辖市区、每个乡镇打造一个具有地域特色的人口文化园区(街、场)或人口文化教育基地。2012年命名5家市级人口文化示范基地。创新制作一批提倡婚育新风尚、传播生殖健康知识的高质量宣传品,免费发给群众,并注重向农村地区和困难人群倾斜,开展优化人口计生户外宣传环境调研考评,举办全市第三届计划生育宣传品交流展示会。

三、推动关爱女孩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工作

(九)大力倡导社会性别平等观念,推动关爱女孩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工作,完善“关爱女孩行动和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问题”工作协作机制,与相关部门共同开展工作,营造全社会关爱女孩、男女平等的良好氛围。

(十)继续开展集中整治“两非”专项行动,做好专项行动的整改完善及总结评估工作,建立健全综合治理工作档案,强化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目标责任制管理和动态跟踪,联合相关部门将此项工作纳入年度考核评估内容,形成常态化、制度化管理。健全完善部门协作、出生人口实名登记、出生人口信息共享等长效工作机制。

(十一)联合市级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各项奖励扶助计划生育女孩家庭的社会经济政策。继续牵手知名企业对农村独生女孩困难家庭实施救助。

四、实施“新家园新家庭新风尚”示范创建计划

(十二)充分利用省级公共财政支撑,积极完善新农村新家庭计划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指导各地积极争创省新农村新家庭新三年计划示范县(市、区)。加强对已创成省级新农村新家庭计划示范县、项目县的指导及对省级“双新”示范镇、村、户的培育,加大示范经验推广力度。

(十三)启动我市“新家园新家庭新风尚”示范创建,推动人口计生“双新”建设与农村社会管理工作渗透融合。2012年,全市“新家园新家庭新风尚”示范创建覆盖率达60%以上,年底在全市范围评比表彰6个“新风尚”示范镇(街道)、20个“新风尚”示范村(社区)、50个“新风尚”示范户。

五、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引导作用

(十四)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正面引导作用。紧紧围绕人口计生重点工作,加强对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舆论引导,加强稳定现行生育政策的舆论引导。加强舆情监控,防范人口舆情安全隐患。密切跟踪舆情变化,避免可能影响舆论安全的倾向性问题。

(十五)围绕委中心工作策划组织新闻宣传活动。加强对各地幸福家庭建设工程、关爱女孩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新家园新家庭新风尚”示范创建等典型经验的宣传报道。在主要新闻媒体开设专栏或专版,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顺利开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十六)全年新闻宣传不少于90期(次),电视台专题栏目全年不少于12期,电台、报刊每年刊播不少于48期(次);各县(市)区电视台每年不少于6期,电台、报社每年各不少于12期次;同时各地要积极向省、市提供好的稿件、素材,年内要向市电视台、电台、报纸分别选送选题6条、12条、12条。

(十七)充分利用人口计生系统行业报刊杂志,及时传播我市人口计生工作最新动态和基层的好做法好经验。与市广电局共同举办我市人口计生“好新闻、好栏目”评选活动。2012年我市将继续积极参加全省人口与计划生育优秀电视栏目和广播专题节目的评比活动。

六、加大社会化宣传力度

(十八)强调群众的广泛参与和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各级人口学校、人口文化大院、社区文化中心、世代服务宣传倡导室等的阵地作用,大力宣传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和男女平等、维护妇女合法权益等政策法规知识,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知识的需求。

(十九)与相关部门联合开展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工作。按照“统筹发展、科学规划、试点先行、逐步推广”的工作思路,充分整合教育、卫生、妇联、财政等部门资源,依托人口计生公共服务体系和各类早期教育阵地,在全市构建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暨独生子女培养指导服务体系。加大儿童早期教育及独生子女培养宣传倡导力度,逐步建立政府倡导、部门联动、社会家庭参与的工作模式。

(二十)加强部门协作,建立联动机制。如与教育部门合作,开展人口早期教育、独生子女培养、青春期健康教育等工作;与妇联合作,开展和谐家庭建设、关爱女孩行动;与团市委、高校教工委等部门合作,开展以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为主要内容的各类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等。

(二十一)筹划组织人口计生“三下乡”、“五、二九”、“世界人口日”、“九、二五”、“男性健康日”、“世界艾滋病日”等重大纪念日及节假日的集中性宣传活动,大力宣传社会性别平等观念,普及生殖健康知识,帮扶计划生育贫困家庭。

第6篇

论文关键词:MMT,治疗效果,影响因素

美沙酮维持治疗(Methadone Maintenance Treatment,简称MMT ) ,主要通过长期限量给吸毒者口服美沙酮,抑制他们对的渴求[1],同时,通过提供的心理治疗、健康和就业咨询等社会支持服务,使依赖者提高或恢复他们各自的生理和社会功能,达到减少非法的使用、控制疾病传播、减少相关社会危害的目的[2]。本研究通过调查自贡市MMT门诊病人美沙酮治疗、社会功能恢复等信息,分析探讨影响MMT效果的因素,旨在为今后对MMT门诊病人开展更有针对性的干预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病人来源于2009年8月11日至14日MMT,在自贡市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登记并接受替代治疗的病人,其中符合排除标准或不愿参加者剔除,共248人。

1.1.1 纳入标准

1)参加美沙酮维持治疗一个月以上,已经进入剂量稳定期的在治病人;

2)年龄在20周岁能上能下,且有独立的民事行为能力;

3)本地居民或在本地居住超过6个月的外地户籍居民;

4)知情同意并承诺有意向接受美沙酮治疗一年以上。

1.1.2 排除标准

1)无法完成知情同意或知情不同意者;

2)短期转入本门诊的服药人员和长期转出本门诊的服药人员;

3)目前伴有严重精神疾病、智力缺陷、语言障碍者等;

1.2研究方法:应用课题统一制定的《服药人员基线调查表》进行一对一问卷调查,同时收集MMT门诊记录中的病人基本资料。

1.3 统计分析:利用课题提供的软件建立数据库,以双输录入法确保数据质量,使用SPSS17.0进行数据处理。

2 结果

2.1首次退出治疗保持天数

研究对象在MMT门诊服药的天数最短为1天,最长为1476天,中位数57.5天。

2.2单因素分析

以首次退出治疗保持天数作为衡量MMT维持治疗效果的指标,将研究对象的有关社会人口学特征、吸毒史、维持治疗情况及社会功能恢复等32个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表1),按P<0.10标准,筛选出婚姻状况即是否有固定性伴,目前治疗剂量,家人对治疗所持态度及退出时的药量4个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

表1 美沙酮维持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结果

变量

系数

S.E

标准系数

T

P

性别

15.964

40.481

0.025

0.394

0.694

年龄

2.593

2.411

0.068

1.076

0.283

民族

137.756

189.097

0.046

0.728

0.467

职业

-27.814

39.297

-0.045

-0.708

0.479

过去6个月的生活费来源

53.397

42.719

0.079

1.250

0.213

婚姻状况

69.342

33.612

0.130

2.063

0.040

过去30天偷吸次数

44.716

33.832

0.084

1.322

0.187

过去30天注射吸毒次数

42.794

35.023

0.078

1.222

0.233

配偶是否吸毒

-38.878

43.489

-0.057

-0.894

0.372

对美沙酮维持治疗的认识

28.989

66.979

0.028

0.433

0.666

治疗期间偷吸吸毒的风险

-65.488

43.359

-0.096

-1.510

0.132

目前治疗剂量是否合适

88.535

52.385

0.107

第7篇

关键词 强制戒毒人员; 成人依恋; 人格特征

分类号 B848.1

DOI: 10.16842/ki.issn2095-5588.2016.07.005

1 问题提出

依恋(attachment)是指婴儿和照顾者(通常指母亲)之间存在的特殊感情关系,这种关系产生于婴儿与照顾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种社会性的感情联接和纽带(Hazan & Shaver, 1987)。成人依恋是指成人对其童年早期依恋经验的回忆和再现以及当前对童年依恋经验的评价(吴薇莉, 方莉, 2004)。国外对于成人依恋的研究起步较早,始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涉猎的领域也相对比较广泛,其中主要涉及对负性情绪(抑郁、焦虑等)(Burge, Hammen, Davila, Daley, Paley, Lindberg, et al., 1997; Cooper, Shaver, & Collins, 1998)、人格特质(Carver, 1997; Crawford, Shaver, Cohen, Pilkonis, Gillath, & Kasen, 2006)、自尊(Man & Hamid, 1998)以及主观幸福感(Moore & Leung, 2002)等的研究。相比国外的研究,我国在这些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吴薇莉是国内最早进行成人依恋的研究者(吴薇莉, 简渝嘉, 方莉, 2004)。

人格(personality)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的统合模式(彭聃龄, 2001)。人格与犯罪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外向性、神经质和精神质都高的人由于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和适应社会,会成为犯罪的高危人群。宫火良(2006)的研究结果表明罪犯具有高精神质和高神经质的人格。马海鹰和张小远(2005)研究发现罪犯普遍存在偏离正常人格的倾向。罗艳红等人研究结果表明罪犯群体的人格特质与成人依恋存在非常紧密的关系(罗艳红, 蔡太生, 唐鑫, 陈贵, 2013)。不过罗艳红等学者的研究中采用的是成年所有类型的罪犯,并没有区分罪犯的类型。其他的学者大部分都是研究大学生人格特质和成人依恋的关系(郭庆童, 2007; 曲晓艳, 甘怡群, 2012; 杨冬, 2009)。杨红君,谭鑫, 楚艳民, 刘琴, 刘利和周世杰(2008)

的研究结果表明人格障碍与依恋显著相关,不良依恋经验对人格障碍症状有显著预测作用;国外的学者主要采用人格障碍量表来研究人格特质与成人依恋的关系(Timmerman & Emmelkamp, 2006)。

然而,关于强制戒毒人员的人格特质与成人依恋的相关研究在国内比较少见。已有研究的对象大部分都是大学生,而且采用的基本是人格障碍量表或者五型人格量表来测量被试的人格特征。因此本研究采用艾森克人格量表(EPQ)和亲密关系体验调查问卷(ECR)对强制戒毒人员进行调查,以期从不同的方面探讨强制戒毒人员的人格特征与成人依恋的关系,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如何对吸毒人员预防、干预积累经验。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本研究对象选自四川省某牢强制戒毒所因吸毒而被劳动教养的男性吸毒人员,发放24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94份。其中汉族141人,彝族53人;已婚55人,离婚54人,未婚85人;文盲17人,小学68人,初中90人,高中17人,大学2人;农村84人,城镇68人,城市42人。

2.2 研究工具

2.2.1 艾森克个性成人问卷(EPQ)

本研究采用龚耀先(1986)修订的艾森克人格问卷(EPQ)。该问卷共有88个项目,包括四个分量表:内外向(E),用于说明个性的内外倾向性“记分越高”则外向倾向越明显,反之则内向倾向越明显;神经质(N),主要表明情绪的稳定与否,高分者趋向于不稳定,反之则趋向于稳定;精神质(P),高分者精神偏移倾向明显,得分低者精神偏移倾向不明显;掩饰性(L),高分者说谎倾向明显,反之则说谎倾向不明显。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2.2.2 亲密关系体验调查问卷(ECR)

《亲密关系体验调查问卷》(李同归,加藤和生, 2006)包括36个项目,采用7级记分制(从非常不赞成到非常赞成),包含两个维度,“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分别由18个项目组成。该量表回避维度的α系数为0.94,奇数项和总量表的相关在0.6~0.73之间,焦虑维度的α系数为0.91,偶数项与总量表的相关在0.5~0.67之间,是公认的设计较合理,信度和效度较高的问卷。

2.3 施测程序

在戒毒所干警的统一组织下,由专业人士担任主试,测验环境是进行心理健康课的教室。每人发放一份问卷和一支铅笔,严格按照测验手册的规定和说明进行,但是由于有些学员的受教育程度较低,所以由班组长(来自学员)念题目,被试听懂题目并理解意思的情况下自行作答。施测时间为30分钟,所有问卷当场回收。

2.4 统计分析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使用单样本t检验进行强制戒毒人员的人格特征与全国常模的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强制戒毒人员的人格特征和成人依恋进行民族上的比较;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生源地、婚姻状况以及受教育程度的强制戒毒人员的人格特征和成人依恋风格;用Pearson相关分析与多元回归分析考察强制戒毒人员成人依恋与人格特征的关系。

3 结 果

3.1 强制戒毒人员的人格特征与全国常模的比较

强制戒毒人员的EPQ各因子粗分与常模(瞿雪峰, 余林, 吴明霞,2009)比较,强制戒毒人员的神经质、精神质得分高于常模,而掩饰性得分低于常模,内倾性得分与常模无显著差异。见表1。

3.2 内倾性、神经质、精神质、掩饰性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性检验

对强制戒毒人员人格特征的内倾性、神经质、精神质、掩饰性在人口学变量上进行差异性检验。结果显示:汉族强制戒毒人员的精神质得分低于彝族。强制戒毒人员的受教育程度在精神质上差异显著,婚姻状况在内倾性和掩饰性上差异显著。进一步对强制戒毒人员的精神质在受教育程度上进行多重比较,结果表明文盲强制戒毒人员的精神质得分均大于小学,初中以及高中教育程度的强制戒毒人员,小学受教育程度的强制戒毒人员的精神质得分大于初中受教育程度的强制戒毒人员的对应得分,其他受教育程度间均无显著差异。对强制戒毒人员的内倾性和掩饰性在婚姻状况上也进行多重比较,结果表明已婚的强制戒毒人员的内倾性得分高于未婚的强制戒毒人员的内倾性得分,已婚被试的掩饰性得分高于离婚被试的掩饰性得分。见表2。

3.3 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性检验

对强制戒毒人员的依恋回避以及依恋焦虑在人口学变量上进行差异性检验。在依恋回避上,强制戒毒人员在受教育程度上差异显著。进一步对强制戒毒人员的依恋回避在受教育程度上进行多重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强制戒毒人员中的文盲和初中、小学和初中均存在显著性差异,文盲受教育程度的依恋回避大于初中受教育程度的依恋回避,小学受教育程度的依恋回避大于初中受教育程度的依恋回避。在其他人口学变量上,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均不存在显著差异,见表3。

4 讨论

4.1 强制戒毒人员的人格特征与成人依恋情况

本研究发现,强制戒毒人员的EPQ各因子粗分与常模比较,强制戒毒人员的神经质、精神质得分高于常模,而掩饰性低于常模,内倾性与常模无显著差异。这个结果说明强制戒毒人员的情绪比较不稳定,易冲动,喜欢对别人抱有敌意。总的说来是情绪容易失控的人。这与瞿雪峰,余林和吴明霞(2009)以及邓文,徐彩霞, 容倩华, 郭锦涛, 吴穗玲, 沈文元等人(2006)的研究结果一致。本研究还发现在精神质上,彝族强制戒毒人员的精神质得分高于汉族的精神质得分。这可能与彝族的人们从小的生活环境有关,彝族学员大部分生活在凉山、阿坝等偏远山区,挨打,挨饿以及亲人离别等创伤性事件经常出现,这可能使得他们更加自我中心、冷漠、固执、冲动、敌意、攻击性、怀疑以及精神病态。在内倾性上,研究结果表明已婚的强制戒毒人员的内倾性得分高于未婚的强制戒毒人员的内倾性得分,已婚被试的掩饰性得分高于离婚被试的掩饰性得分。可能已婚的强制戒毒人员更为外向,也更为掩饰自己。文盲强制戒毒人员的精神质得分均大于小学,初中以及高中教育程度的强制戒毒人员,小学受教育程度的精神质得分大于初中受教育程度。这个结果可能与受教育程度较低人员从小的生长环境有关。可能父母从小对他们关心程度很低或者他们生活在残缺的家庭里,长期从父母那里得不到足够的爱,因而在长大后很容易缺乏同情心,对别人的态度很冷淡,不喜欢帮助别人。加之彝族学员大部分生活在偏远山区,受教育的机会更少,往往因为不怎么识字在成长过程中受到歧视,因而可能慢慢地养成他们孤独的习惯,同时可能也比较冷漠,缺乏同情心。

在成人依恋回避维度上,文盲强制戒毒人员的依恋回避大于初中受教育程度的依恋回避,小学受教育程度的依恋回避大于初中受教育程度的依恋回避。这个结果表明受教育程度越低的人可能对依恋的回避越严重。俞晓歆和姜永(2013)的研究表明母亲教养方式中的“温暖理解”与依恋回避存在极其显著负相关;严厉、偏爱被试与依恋回避存在显著正相关。这个结果说明依恋回避可能也与父母的教养方式有关系。

4.2 成人依恋方式与人格特征的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人格特征中的神经质与亲密关系经历量表中的依恋焦虑成正相关关系,这说明了强制戒毒人员往往对自己与爱人或恋人之间的关系很焦虑,而这种焦虑往往通过情绪的不稳定表现出来。研究结果还表明人格特征中的精神质与亲密关系量表中的依恋回避呈显著正相关,这与杨冬(2009)对大学生进行的研究结果一致。他的研究结果表明成人依恋回避维度与人格特质中的精神质呈显著正相关。这也说明在强制吸毒人员中,依恋回避的程度越高,精神质得分可能也越高。精神质得分高的人往往比较冷漠,缺乏同情心,不喜欢与人沟通,即使是自己最亲的人也会抱有敌意。

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依恋回避能显著正向预测强制戒毒人员精神质的8%。有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成人依恋回避维度与人格特质中的精神质呈显著正相关,精神质对成人依恋回避维度有一定的预测作用(杨冬, 2009)。他的结果还发现人格特质中的内外向、神经质是预测成人依恋焦虑维度的重要指标。而本研究的结果表明依恋焦虑能显著正向预测强制戒毒人员神经质的11%。出现不一致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杨冬的施测对象是普通高校大学生,而本研究的对象是强制戒毒人员。

5 结论

(1)强制戒毒人员神经质得分与成人依恋焦虑得分呈正相关(r=0.34,p

(2)强制戒毒人员的依恋回避能显著正向预测强制戒毒人员精神质的8%,依恋焦虑能显著正向预测强制戒毒人员神经质的11%。

参考文献

邓文, 徐彩霞, 容倩华, 郭锦涛, 吴穗玲, 沈文元, 马棠玉 (2006). 劳教人员的人格特征及其心理因素的相关分析.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14(2), 180-182.

宫火良 (2006). 对国内罪犯人格特征研究的元分析.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7), 465-467.

龚耀先 (1986). 修订艾森克个性问卷手册. 长沙: 湖南医学院, 2.

郭庆童 (2007). 大学生成人依恋与人格特质及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东北师范大学.

李同归, 加藤和生 (2006). 成人依恋的测量: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中文版. 心理学报, 38(3), 399-406.

罗艳红, 蔡太生, 唐鑫, 陈贵 (2013). 成年罪犯的人格特征与依恋的关系.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1(6), 953-955.

马海鹰, 张小远 (2005). 罪犯人格特征的研究进展.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13(3), 227-229.

彭聃龄 (2001). 普通心理学.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瞿雪峰, 余林, 吴明霞 (2009). 看守所在押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与人格特点分析.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17(2), 211-213.

曲晓艳, 甘怡群 (2012). 大学生成人依恋与人格特点的关系.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 89-92.

吴薇莉, 方莉 (2004). 成人依恋测量研究.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2(2), 217-220.

吴薇莉, 简渝嘉, 方莉 (2004). 成人依恋研究. 四川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3), 131-134.

杨冬(2009). 大学生成人依恋现状及其与家庭环境和人格特质的关系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辽宁师范大学.

杨红君, 谭鑫, 楚艳民, 刘琴, 刘利, 周世杰 (2008). 人格障碍倾向与依恋的关系.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6(6), 649-651.

俞晓歆, 姜永 (2013). 男性戒毒者的父母教养方式与成人依恋的关系. 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 22(4), 311-314.

Burge, D., Hammen, C., Davila, J., Daley, S. E., Paley, B., Lindberg, N.,... Rudolph, K. D. (1997).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ttachment cognitions and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in late adolescent women. 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 9(1), 151-167.

Carver, C. S. (1997). Adult attachment and personality: Converging evidence and a new measure.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3(8), 865-883.

Cooper, M. L., Shaver, P. R., & Collins, N. L. (1998). Attachment styles, emotion regulation, and adjustment in adolescenc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4(5), 1380-1397.

Crawford, T. N., Shaver, P. R., Cohen, P., Pilkonis, P. A., Gillath, O., & Kasen, S. (2006). Self-reported attachment, interpersonal aggression, and personality disorder in a prospective community sample of adolescents and adult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Disorders, 20(4), 331-351.

Hazan, C., & Shaver, P. (1987). Romantic love conceptualized as an attachment proces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3), 511-524.

Man, K.O., & Hamid, P. N. (1998).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ttachment prototypes, self-esteem, loneliness and causal attributions in Chinese trainee teacher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4(3), 357-371.

Moore, S., & Leung, C. (2002). Young peoples romantic attachment styles and their associations with well-being. Journal of Adolescence, 25(2), 243-255.

Timmerman, I. G. H., & Emmelkamp, P. M. G. (2006).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ttachment styles and Cluster B personality disorders in prisoners and forensic inpatie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aw and Psychiatry, 29(1), 48-56.

第8篇

【论文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经济发展;经济影响

一、中国人口发展的现状

1.我国是一个人口规模庞大国家

我国拥有13亿的人口, 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1%。

2.流动人口规模庞大

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 中国国内人口流动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据专家预测,农村劳动力中还有1/3可能转移出来,成为流动人口。

3.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偏高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表明,我国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已经升高到118.06,严重偏离了正常值106。

4.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

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全球老年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表明:中国目前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分析

人口老龄化,是指一个地区( 或国家)老年人口增长的趋势。它以老年人口系数作为衡量的指标,指的是一个地区60岁以上或65岁以上人口的数量在该地区人口总数中所占的百分比。如果老年人口系数越大, 说明其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就越高。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表明:中国目前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按照国际老龄化标准来看,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

三、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

老龄化社会是一个国家发展过程中必然要面对的问题。老龄化带来的社会经济问题主要突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1.现在我国的退休养老制度和医疗保障制度仅仅覆盖了少数的国企职工和城市人口,而广大农村地区的老年人群陷入了着既不能依靠国家养老,又难以依靠子女养老的两难境地。

2.社会老龄化使得作为社会财富生产者的劳动人口将相应减少,由此降低整个社会的财富生产能力。我国的许多企业都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需要供养的退休职工大于在职职员,这就成为企业生产与发展的重大负担。

3.与此同时,社会老龄化必然导致人们必须储备更多的资金来应对老年医疗的需要,这样就会降低社会的消费能力。

4.社会老龄化对社会公共物品的提供和国家财政也带来了挑战。在老龄化的过程中,我们慢慢会发觉,养老设施变得越来越缺乏而育儿设施会变得越来越富余。同时全社会的医疗费用也将大大增加,财政就要承受更大的负担。

四、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速度

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有不利的影响,即由于严重的人口老龄化,国家必须增大税收和财政预算来确保社会保障制度,这样就会加大企业的成本,影响企业在扩大再生产方面的投资。

(1)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劳动力的供给方面。中国现阶段劳动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仍在增加。据专业人士预测,从现在到2020年,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将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从1998年劳动年龄人口7.9亿增加到2020年的9.2亿。因此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面对的将是劳动力过剩,就业难的问题。

(2)人口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因为年长劳动者接受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能力不如年轻人,因此劳动力的老龄化容易给技术更新和行业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带来困难。另一方面,在人口老龄化的情况下,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和发展变得十分被动。

2.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分配的影响

在人口老龄化和现代化的影响下,老年人与中青年一代人之间在利益分配的矛盾可能会更突出一些。退休人口的快速增加导致了社会保险费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大幅度的提高,在职人员逐渐感觉到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和医疗费用的压力过大,于是出现了两代人之间究竟“谁养活谁”的说法,反映了我国当前代际矛盾的特点。

3.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储蓄和投资的影响

就对储蓄的影响而言,首先由于工作年龄人口的相对减少和老年消费人口的大量增加,使社会和个人储蓄能力相对下降。其次,国家、企业和个人增加对养老保险的投入,也可能会减少在职员工的实际收入水平。再次,人口老龄化会使社会总的消费人口增加和个人消费时间延长,因此也可能导致社会储蓄的下降。

就和社会投资的关系而言,老龄化使社会的储蓄出现相对或绝对下降,因此国家或银行的投资必然受到影响。人口老龄化对投资的影响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此消彼长的关系,而应该是对具体问题做具体分析。

4.人口老龄化为市场发展提供的机遇

(1)老龄化为消费品市场提供的机遇

老年人的消费需要一般体现为保健、实用和方便。在人口老龄化过程中,老年人口占社会总的消费份额的比重在不断提高,而且由于老年人消费的特殊性,因此整个社会的消费结构也要发生明显的变化。我国老年市场虽然有所启动,但几乎还是一块未被开发的领域。我们更应该看到,在人口老龄化的后期,有关老年医疗保健的市场将会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2)我国老年市场发展的人口学与经济因素

第9篇

关键词:三道箐,人口流动,动机,效应

 

1.引言

该村共有48户人家,总人口只有185人。其中男性人口数为104人,女性人口数为81人,性别比高达128.4,性别比偏高。大于65岁为10人,0—14岁49人,老少比为20%。2010年迁移人口数达到72人,其中男性为47人,女性人数为25人。如表1--1

表1--1 2010年三道箐村人口年龄结构 (2010年3月)

年龄段(岁)人口数 (人)占总人口的比例(%)

0-144926.48

15-6412668.10

65及以上1015.42

2. 农村人口流动的动机分析

2.1自身的原因

该村劳动力输出的原因大致分为两大类:经济性、家庭性原因(其中1、2、3属于经济性原因,4属于家庭性原因)。表2--1

表2--1 2010年三道箐村人口迁移的原因结构(2010.2.20来自村长)

原因分类迁移人口数(单位:人) 占总迁移人口的百分比(%)

1、工作原因34.17

2、务工经商 1723.61

3、学习培训 5170.83

4、婚姻迁入11.38

2.2社会环境的影响

2.2.1 土地制度的改革

自实施后农村的生产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有了剩余劳动力,为迁移提供了“人才”。把土地分到各家各户,人们可以自由劳动,受到很少的限制,为迁移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农民对土地的支配权得到改善,农民可以转让和出租。

2.1.2 户籍管理因素

旧的户籍管理制度下分为城市户口与农村户口,决定了国家财政在公共产品供给、社会化服务与制度化保障等方面划定的范围。但最近十几年户籍制度有了改善实行统一城乡户口登记管理制度,就是在制度上消除种种先赋性的差别,在具体制度上落实宪法赋予所有公民的平等权利。城乡统一户口登记管理制度,会进一步扩展劳动力自由流动的空间,从制度上肯定和保障劳动力的自由流动。

2.1.3教育的发展与改善

2010年该村人口迁移类型多样,具体如表2—2所示:

表2--2 2010年三道箐村人口迁移类型调查(2010.4)

迁移类型 迁移人数 (单位:人) 迁移目的

1村外乡内46就读小学、初中

2乡外县内7就读高中、工作

3县外省内4读大学本专科、打工

4省外迁移15务工经商

从上表可以清楚可以看到教育因素导致的迁移占了总迁移人口的79.1%,而务工经商只占20.9%。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教育的发展大大的促进了三道箐村的人口的迁移流动。

3.三道箐村人口转移导致的效应分析

3.1 对迁出地的影响

3.1.1 积极影响

人口的迁移和流动会降低人口密度、缓解人地矛盾、提高城市化水平、对人口性别比例的调节均起到了明显的积极作用,可以相对地降低输出地人口性别比。

人口的流动可以促进文化的传播与扩散,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自己文化。同样,本村劳动力外出后回乡往往带回异地的文化与思想。吸收先进的思想和观念,起到了融合文化的作用。

劳动力人口(15-64岁)的迁移主要是为了经济目的。,三道箐。据调查本村在外打工1个人的年收入是在家乡2-3人的年收入,外出最高家庭收入可达4--6万元,与发达地区相比虽然不算什么,但是和自己在家乡的微薄收入相比确实是一个可观的收入。

农民工回流推动了小城镇的发展。,三道箐。从我国实际来看,当前我国小城镇发展在城市化进程中显得相对滞后。如果将一些农村剩余劳动力迁到附近的小城镇,扩大小城镇规模,发展小城镇经济,这样便为农民转化为市民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3.1.2 消极影响

劳动力的外出迁移虽然促进了就业及城市化发展,但也带来了一些消极的影响,除了对流动人口自身的不利影响还会对家人的影响。 首先对父母的影响,留在家里的老人往往没有人照顾,导致了农村近几年出现的“空巢”现象严重,生病没有人送医院。其次是对子女的不利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孩子个性(人格)的影响。据调查有些夫妇往往把生下的孩子交给父母抚养,就出去打工一年甚至几年才回来,这种“断代教育”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都是不利的。第二,对孩子教育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最早的也是自始至终的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学校,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作用非常大。

3.2 对迁入地的影响

3.2.1 对迁入地的积极影响

第一、劳动力的供给。由于外出劳动力的年龄段和性别偏好很明显,多以年轻的男性为主。城市里的累、险、累的活转给农村劳动者来干。农村女性人口的迁入多从事服务行的行业,如现在新兴的家政行业、餐饮行业等等。

第二、人口迁移改变了区域人口分布和人口构成。,三道箐。人口迁移对区域人口总数、人口性别、年龄构成和人口再生产三个方面。人口迁移影响迁入地和迁出地的人口年龄和性别构成,特别是那些人口总数不多的地区,易造成年龄构成和性别构成的不平衡。因移民以男性青壮年为多,他们的移入则使迁入区的平均年龄下降,人口趋于年轻化,性别比升高。,三道箐。相反,迁出区的老弱病残人数所占比重升高,平均年龄升高,人口趋向老化。人口迁移不仅会影响迁入地和迁出地的人口现状,而且还会对未来人口再生产产生影响。

第三、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移民对于迁入地的经济发展有利的一面在于:移民既弥补了迁入区劳动力的不足,同时,还带来了外地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提高了生产能力。,三道箐。

第四、促进了城乡一体化的建设。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被打破,二者的界限越来越不明显。例如,城中村的建设就可以说明城市与农村逐渐融合为一个聚落体系。加强城乡联系、优劣互补,资源在体系内流畅自如,不受任何障碍的限制。三道箐村自2001年以来在水电路气房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产就,缩小了同城镇的差距。

3.2.2 对迁入地的消极影响

第一,人口迁移对迁入地的人口的影响,但大量的人口迁入会导致迁入地的人口数量增加,改变了当地的各种人口构成,人口构成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定地域范围而且同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具有某种特征的人口数占该地人口总数的比例,人口迁移则导致了人口构成的发生变化。

第二,对迁入地的环境的破环。发展当然需要劳动力,没有人要发展是万万不能的,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劳动当然是人的劳动。但环境对人口的容纳能力却是有限的,不可能无限制的吸纳人口,某个地区所能容纳的最多人口数有限。当实际人口大大超过环境的容量时候,环境就会遭到破环,随着超过饱和人口的程度的不同,环境的破环程度也会不同。当然环境也有一定的恢复能力,在破环程度不大的时候可以慢慢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第三、加大了政府的宏观调控力度,人口迁移会涉及一系列交通、治安、社会保障、移民的就业指导等问题都需要政府的支持,市场经济必须与政府的宏观调控相结合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因为市场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必须坚持两手抓。

第四、对迁入地的文化冲击,长期的二元结构导致了城市与农村各自形成了各自的文化体系,二者环境的差异必然导致文化的差异,乡村的传统文化会对城市的现代文化产生冲突与矛盾。,三道箐。比如乡村的封建迷信思想对城市文化的腐蚀。

4 .建议性的治理对策

我认为三道箐村的人口迁移对策主要针对出现的问题来考虑:

第一,进一步加强农村与县乡市区的网络、交通、信息技术的联系。应该在农村地区加大信息基础设施的投资,提高农村信息的通达度,以使农村迁移人口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

第二,到人口登记中心进行详细的流动人口信息登记,以提供相应的咨询服务和帮助。如对流动人口的客居地、年龄、求职意向等减少外出障碍。

第三,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和土地的流转、管理制度。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应旨在消除城乡人口和劳动力的分割和不平等,其核心是要剔除附在户籍关系上的种种社会经济福利差别,真正做到城乡居民在发展机会面前人人平等。

第四,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适当发展第三产业,有效吸纳农村劳动力。城镇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与其基础设施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大规模的城镇基础建设和交通发展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

5.结论

分析可得,该村人口年龄结构属于成年型或稳定型,所以该村人口总量将趋于稳定,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将不会有很大的波动,但是迁移人口规模有所扩大;该村人口在省内的迁移主要以学习培训为主,而省外迁移主要以务工经商为主;人口的迁移流动文化结构层次不一有高有低,低到文盲高到硕士;治理对策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问题,需要移动人口本身、县乡政府、社会群体的共同努力才能得到妥善解决。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发展(PRED)之间的关系,最终实现农村经济良性循环发展。

6.

参考文献

【1】张善余.人口地理学概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姚裕群.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彭华民、杨心恒.社会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王恩涌、张小林等.人文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吴忠观.人口学修订本.重庆大学出版社.2005

【6】邬沧萍.人口学学科体系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7】赵荣等.人文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版)2005

【8】zgjtjj.com/list.asp?ID=1806

第10篇

值得注意的是,在老龄化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所谓延缓衰老或抗衰老的产品(保健品或药品)已经开始出没,它们打着“科学”“基因研究”的旗号,有着“世界”“科技博览”“美国某某学院”的名头,能够让渴望永葆青春的人们热血沸腾,而心甘情愿地为它掏空钱包。为什么说目前大多数抗衰老产品和抗衰老治疗都是假的呢?

衰老之谜还未被揭开

要揭示衰老秘密,还要从生命密码“基因”着手。早在1957年,美国生物学家乔治・威廉斯(George Williams)就提出,许多基因都具有多效性,在生物体的不同发育时期可能有不同的作用,那些在生命的早期发挥正常功能的基因,在生命的晚期即使没有发生突变,也能造成损伤。这个假说与肿瘤学研究相符,许多在老年时导致癌症的基因,都与调节细胞的生长、分化有关,在早期发育时起到重要的作用。目前,我们并没有控制衰老和死亡的基因程序,这意味着我们无法像治愈疾病一样治愈衰老。看来,找到衰老的谜底仍“路漫漫其修远兮”。

“抗衰老产品”只是传说

如今流行的所谓“抗衰老产品”,通常包括激素(如生长激素)、抗氧化剂(如维生素E)、基因产品(如核糖核酸或基因肽)等等。手术治疗也是试图以补充人体内性激素来抗衰老,只是如今有口服激素产品了,包括生长激素、雌激素、褪黑素(松果体素)等,这些激素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机体的生理状态,但根本不能担负起抗衰老的使命。

其中,生长激素影响最大。1990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了一项对照研究。研究者给12位60岁以上的健康男性注射生长激素(GH),每周三次,并用9位状况相似的人作为对照。半年之后,研究者发现注射生长激素的人体内的类胰岛素生长因子的含量上升到了青年人的水平,而且肌肉和皮肤厚度增加,脂肪下降了。这项研究说明补充的GH确实发挥了作用。但在专业人士看来,这项研究是极为初步的阶段。首先,观察到的变化有什么价值并不清楚;其次,这么短的时间和这么小的样本量,并不足以评价有什么样的副作用。这篇论文迅速被解读为“注射GH可以抗衰老”,并产生了一大批“抗衰老专家”。就像很多其他的科学文献一样,只要稍加“引申”,就能够唬住普通公众。许多“专家”宣称可检测“生物学年龄”,然后补充GH,就可以让你保持年轻的“生物学年龄”。

同样,抗氧化剂和“基因产品”用于抗衰老治疗,其有效性和安全性都还缺乏科学证据的支持。特别是基因产品,目前根本没有真正的抗衰老基因图谱,如何能有真正的基因产品呢?而且,作为一种药物,这些产品需要更多设计严密、数据可靠的研究,而且需要大范围的随机对照试验。尽管如此,与上述的生长激素一样,经过商家的包装、引申文献,也让普通大众为之动心。

面对骗局,曾有51位研究衰老的美国科学家振臂疾呼,他们了一份联合声明告诫公众:市场上没有任何一个疗法得到确证,可以延缓、阻止甚至逆转人类的衰老过程,其中有一些甚至是有极大危险的。在公众被大量炒作的产品信息和谎言包围之时,很多生物学家在夜以继日地深入研究衰老现象的深层本质。他们相信,他们的研究终有一天能够发现某种途径,从而延缓衰老,推迟衰老的到来,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但是现在,任何声称能够提供抗衰老产品的人,不是犯了错,就是在撒谎。

接受衰老,

让我们健康地衰老

人类对衰老的感情相当复杂。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谈到死亡时曾说:“说到底,没有人相信自己会死,换句话说,在潜意识中,人人都确信自己长生不老。”但生老病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无论贫贱富贵,最终的唯一归宿都是衰老而死亡。对于生前饱受折磨的普通大众,衰老而死亡也是一种慰藉。

第11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兰州地区抽取4所高校。在每所学校中随机抽取1~3个学院,每个学院根据规模抽取不同年级的3—6个班级,共调查大学生1670名。收回有效调查问卷1 617份,应答率为96.83%。其中男生1 055名,女生562名,平均年龄为(20.00±1.25)岁;医学专业大学生148名(9.15%),非医学专业1 469名(90.85%);省内学生784名(48.48%),外省833名(51.52%);城市和农村学生分别为469名(29.00%)和1 148名(71.00%);汉族学生1379名(85.28%),少数民族学生238名(占14.72%)。

1.2 方法 由中国肝炎基金会组织专家设计调查问卷。内容包括:社会人口学特征,预防控制乙肝相关知识,对乙肝的行为和态度。由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进行现场调查。乙肝知识共10个问题,答对1题得1分,错误得0分。根据大学生得分,≥7分为优秀,<7分为一般。

1.3 统计分析使用SPSS 15.0对性别、民族、所学专业、居住地、学生来源、是否接种过乙肝疫苗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逐步引入一剔除法)。显著性检验水准为0.05。

2 结果

2.1 大学生乙肝知识知晓率 乙肝防治知识≥7分者有543人(33.58%),<7分者有1074人(66.42%)。其中,74.46%的学生认为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有效的措施,52.69%的学生能正确回答乙肝的传播途径,55.47%的学生知道乙肝疫苗的免疫程序。见表1。

2.2 大学生防治乙肝行为、态度[dylw.net提供写作论文和论文写作的服务]调查显示,得知同学感染乙肝后,63.39%的学生愿意和其交往,但要注意防护;22.51%的学生认为和往常一样不受影响;24.18%的学生介意与乙肝患者共餐,30.80%的学生不介意;70。81%的学生认为乙肝病毒携带者能结婚,75.32%的学生认为乙肝病毒携带者能生孩子;74.64%的学生接种过乙肝疫苗,11.32%的学生未接种过。见表2。

2.3 大学生乙肝知识知晓情况影响因素

2.3.1 大学生乙肝知识知晓情况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将性别(男=1,女=2)、民族(少数民族=1,汉族=2)、专业(非医学=1,医学=2)、居住地(农村=1,城市=2)、学生来源(本省=1,外省=2)、是否接种过乙肝疫苗(接种=1,未接种:2,记不清=3)为自变量,以乙肝知识得分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性别、民族、专业、居住地是大学生乙肝知识知晓情况的影响因素(P值均<0.05)。见表3。

2.3.2 大学生乙肝知识知晓情况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民族(OR=1.50,95%CI=1.08~2.10)、居住地(OR=1.64,95%CI=1.30~2.08)、专业(OR=3.77,95%CI=2.61~5.44)均是大学生乙肝知识知晓情况的影响因素(P值均<0.05)。

3 讨论

乙肝防治知识知晓率可直接影响到其发病水平。调查结果显示,52.69%的学生掌握乙肝传播途径,约60%的学生知道蚊虫叮咬、日常生活接触不会传播乙肝病毒;乙肝防治知识得分为优秀的仅占33.58%,说明大学生对乙肝知识的知晓率比较低,与王平贵等研究的结果一致。对大学生的乙肝行为和态度调查发现,在得知同学感染乙肝后,仅有22.51%的学生会和往常一样与其交往;30.80%的学生愿意与携带乙肝病毒的同学一起用餐。对乙肝传播途径认知的错误,可能是造成大学生歧视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根本原因。乙肝病毒携带者社会心理负荷过重,是导致慢性乙肝发病和病程迁延的诱因之一,应给予心理学手段的干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汉族大学生乙肝知识的掌握情况要好于少数民族,可能与不同民族学生在进入高校前接受的教育不同有关;来自于城市的大学生乙肝防治知识知晓情况要好于农村地区,可能与城市学生接受乙肝相关知识的信息渠道更多、更广泛有关。由于中国约7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将农村作为乙肝的防治重点,重视农村学生乙肝健康教育对控制乙肝在校园中的传播流行具有积极意义。医学类专业的大学生乙肝知识掌握情况明显好于非医学类,这与医学生更容易接触到传染病方面的知识有关。是否接种乙肝疫苗对乙肝防治知识知晓情况影响无统计学意义,可能由于新生入学前,学校均会组织学生进行乙肝疫苗的接种,因此对乙肝防[dylw.net提供写作论文和论文写作的服务]治知识的影响意义不大。现代医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心境不佳、情绪低落时,免疫功能低下,不仅使感染肝病的可能性增加,而且也容易导致疾病的进一步恶化。因此,学校除对学生进行乙肝常识的教育外,还要进行伦理道德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以提高学生积极应对乙肝的素质与能力。

由于社会向高竞争和高压力发展的趋势,大学生所面临的竞争、学习、情感、就业等压力都在不断递升,高校大学生更加明显地成为易受疫情危及的高危群体。普及乙肝防治知识是预防乙肝的重要措施。今后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乙肝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利用广播、板报、卫生课题讲座、医疗咨询等各种形式向学生传播卫生科学知识,使大学生能认识到乙肝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了解乙肝科学防治知识,增强高校大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从而在心理上消除对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歧视。

4 参考文献

[1]何夏婷,马邵斌,范存欣,等.广州市4所高校大学生乙型肝炎KAP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10,31(3):276-278.

[2]马淳,郭春花,秦文静,等.医学与非医学大学生乙型肝炎知识知晓情况比较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0,31(12):1489-1491.

[3]戚金荣,何卫红,施汉祥.军队人群甲乙型病毒性肝炎知识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1998,14(1):58-59.

[4]王平贵,李慧,高丽,等。大学生病毒性肝炎防治知 识、态度、行为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11,27(11):1388-1390.

[5]赵举玲,徐文祥,刘玉平.大学生乙型肝炎防治知识、态度和行为调查[J].中国校医,2001,15(2):108-109.

[6]魏倪,高彦欣.乙型肝炎发病及复发与心理社会因素的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00,16(3):204-205.

[7]王琰,张云,刘晶,等.吉林市医学高校大学生乙肝知识调查[J].中华传染病控制杂志,2011,15(6):500-502.

[8]陈锋菊.大学生乙型肝炎常识与相关态度及行为调查[J].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36(5):686-687.

[9]王艳红,王桂琴,罗旭光.对山西某高校大学生乙肝防治知识知晓率的调查分析[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1,42(6):455-458.

第12篇

关键词:国家社科基金 石油高校 社会科学发展 对策研究

1.概述

国家社科基金是我国在科学研究领域支持基础研究的主渠道,面向全国,重点资助具有良好研究条件、研究实力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中的研究人员,是人文社科领域级别最高的研究项目,研究成果在一定意义上代表我国人文社科领域的最高水平。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数量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水平,受到各高校的高度重视。

为准确掌握我国石油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现状,本文通过对6所主要石油高校(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东北石油大学,西安石油大学,西南石油大学,长江大学)2012年-2016年五年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情况进行统计(统计项目类型: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分析研究立项项目年度分布、高校分布、学科分布、项目类型及预期研究成果分布等情况,总结研究现状,提出相应发展措施。

2.统计分析

2.1立项项目年度分布总体情况

2012年-2016年间,统计的6所石油高校共获批50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而全国总立项数为18629项,石油高校立项数占全国立项总数比例仅为0.27%。五年间,全国年度立项数分别为3291项、3826项、3818项、3777项和3917项,增长率分别为16.2%、-0.2%、-1.1%、3.7%,除2013年较2012年有明显增加,2013年之后立项数基本平稳。石油高校五年立项数分别为8项、11项、9项、12项和10项,立项数绝对量基本平稳,无明显增长。从总体立项情况看,石油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发展较慢,还需提升学科综合实力。

2.2立项项目各石油高校分布情况

对近五年6所石油高校年度立项情况进行统计。从立项总数看,长江大学一枝独秀,立项15项;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东北石油大学、西安石油大学和西南石油大学立项数相当,分别为9项、8项、7项和8项,而作为石油高校最高学府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立项数仅有3项,明显少于其他5所高校,比较意外。

从年度立项情况看,长江大学和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五年均有立项,东北石油大学和西安石油大学有一年未获立项,西南石油大学和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有两年未获立项。长江大学在前两年立项数较多,占其总立项数的73%,后三年明显减少,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则恰好相反。

2.3立项项目学科分布情况

为了解石油高校下一步学科发展,本文统计了6所石油高校五年间各学科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情况。除教育学、艺术学和军事学三个单列学科,其他23个学科中,有15个学科获得立项,未获立项的学科是统计学、民族问题研究、世界历史、考古学、宗教学、外国文学、体育学和图书馆情报及文献学。

从统计的15个学科全国立项数上看,应用经济、管理学、法学和中国文学4个学科立项数较多,均超过1500项,分别为1556项、1594项、1500项和1574项;立项数900项以上的学科有马列.科社919项、哲学1041项、理论经济929项、社会学1096项、中国历史995项、语言学1285项;其他学科立项情况为:党史.党建396项、政治学720项、人口学302项、国际问题研究501项、新闻学与传播学645项。

石油高校在各学科的立项比例均未超过1%,立项率最高的应用经济为0.77%。从各学科立项数看,应用经济、管理学、哲学和社会学4个学科优势明显,占其总立项数的62%。其他学科立项数偏少,而且新闻学与传播学、中国历史、国际问题研究、人口学和政治学仅获1项。石油高校学科发展不平衡,需结合石油行业特色,突出优势,提升学科综合竞争力。

对6所石油高校近五年各学科立项情况统计发现,长江大学立项学科最多,为9个;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有7个学科获得立项;西安石油大学和西南石油大学各有5个学科获得立项;东北石油大学有4个学科获得立项;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仅有3个学科获得立项,与其石油高校最高学府的发展不匹配。从6所石油高校在单个学科立项情况看,东北石油大学和长江大学在应用经济上较为突出,也看出两所学校在应用经济学科研究上的偏重。其他所有学科,各石油高校立项数均未超过3项。

2.4立项项目类型分布情况

从全国历年立项情况看,重点项目立项数变化不大,合计立项1297项;一般项目立项数呈逐年增长趋势,由2012年的1806项增长到2016年的2574项,合计立项11344项;而青年项目立项数则呈下降趋势,由2012年的1325项减到2016年的1061项,合计立项5988项;从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国家社科基金对一般项目支持的倾向性。6所石油高校未获得重点项目立项,今后需在重点项目上获得突破;一般项目获得33项,占全国一般项目立项数0.29%;青年项目获得17项,占全国青年项目立项数0.28%。

2.5立项项目预期成果情况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预期成果形式主要有专著、译著、论文集、研究报告、工具书电脑软件和其他。对6所石油高校立项项目预期成果进行统计发现,立项项目预期成果集中在专著、论文集和研究报告三种成果形式。以专著和研究报告为成果形式的数量相当,高于论文集,而译著、工具书和电脑软件成果形式数量为0,说明科研人员在此类成果上较为缺乏研究。

3.结论及建议

3.1结论

通过对2012年-2016年间6所主要石油高校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数据的统计分析看出,石油高校立项数整体偏少,国家社科基金发展较慢;历年立项稳定性不足,仅有两所高校五年均有立项,其他四校均有年度未获立项;立项学科偏少且不平衡;重点项目未获立项,高层次的项目急需提升立项率。

3.2建议

(1)石油高校应转变观念,提高人文社会科学在学校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努力营造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环境,充分调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人员的科研热情,加强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推广宣传,提升学校文化氛围。

(2)结合石油行业特色,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与石油能源结合。从人文领域分析自然科学中的问题,加强学科交叉研究,形成特色优势学科,提升重大重点项目立项成功率,从而能够依托立项项目产生更多更高水平的成果。

(3)保证优势学科的基础上,促进学科平衡发展。仅依靠一两个优势学科的情况下,一旦优势学科未获立项,则整体立项数将锐减,因此需要在各个学科上都有一定的研究实力,做到东方不亮西方亮,从而确保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研究的持续性。

(4)申报项目要紧扣时代前沿。从历年立项项目主题看出,结合当下热点、中央精神及社会热门话题申报项目,更容易获得立项。选题既要体现一定的社会价值,也要充分结合自身行业优势,抓住一个主要论点进行研究。

(5)加强人文社科人才队伍梯队建设。培养各个年龄段的人才,形成具有持续性和稳定性的国家社科基金申报队伍。

参考文献

[1]蒋晨.近十年社科院系统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统计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2(3).

[2]马洁.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看“211”农林高校社科发展现状[J].中国高校科技,2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