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4 15:28:4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文化强国梦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 键 词:体育管理;全民健身;国家战略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7)02-0039-06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value of uplifting national fitness to a national strategy
ZHOU Xue-rong1,WU Ming2
(1.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ng 210046,China;
2.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 210093,China)
Abstract: The authors studied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value of uplifting national fitness to a national strategy, and concluded that uplifting national fitness to a national strategy is an important strategic decision made based on the needs of international and national conditions, on the basis of profoundly seeing though the trend, correctly judging the reality, and scientifically predicting the future. The New Strategies for Global Health put forward that the 21st century is a century for mankind to pursue health; the putting forward of the concepts of “Chinese dream” and powerful country of sport, and national fitness, are policies making nationals strong and China powerful; uplifting national fitness to a national strategy is the Chinese government’s active response to the coming of the human health era, also the realistic need to realize the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National fitness is closely related to policy, society, economic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national fitness can promote political stability, consolidate the governing party’s status, boost social development, build a harmonious society, boost economic development, reduce national burdens and increase national benefits, boost 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increase national soft power, having important strategic value.
Key words: sports management;national fitness;national strategy
“国家战略是综合一国之力而行之方略,是建设和运用国家各方面的实力和人力,为实现国家总目标而制定的总体性战略”[1]。2014年10月,国务院在正式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明确“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2]。这是建国以来在国家文件中首次明确将全民健身定性为国家战略,将全民健身战略从体育系统战略提升为国家战略。这是全民健身战略层次的一次跃升,其蕴含之意一定是重大且值得研究的。为此,刘永国[3]在2014年全民健身报告会上提出:“要重视全民健身基础理论研究,要把全民健身这一国家战略分析清楚、研究透彻。”刘鹏[1]在2015年全国群体育工作会议上也特别强调:“全面理解和具体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是全国体育工作者特别是群众体育战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需要深入思考和全力推进的重大任务。”显然,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需要重视全民健身基础理论研究,需要把全民健身何以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一问题分析清、研究透。
1 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时代背景
1.1 21世纪是人类追求健康的世纪
20世纪末,8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云集纽约,他们一致认为21世纪人类最需要健康[4]。如今,这一认识已成为人类社会共识。1995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制定了一项《全球健康发展政策――21世纪人人健康全球战略》。该战略的重要贡献不仅在于它全面阐述21世纪健康战略的奋斗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政策措施,成为指导国际、区域、国家健康行动的战略性文件,更重要的是提出了“使健康成为人类发展的核心”这一指导人类健康发展的重要思想[5]。2005年,世界卫生组织又提出了一项《全球健康新战略――饮食、身体活动与健康全球战略》[6]。这项《全球健康新战略》提出的背景源于《2002年世界卫生报告》,该报告指出威胁当今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是非传染病以及非传染病引起的死亡、发病和残疾,目前约占所有死亡的60%和全球疾病负担的47%,预计到2020年这些数字将分别上升至73%和60%,可见数字之大令人触目惊心,而缺乏运动则是引起非传染性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对此,《全球健康新战略》强调:“身体活动是改善个人身体和精神健康的一个基本手段,健康饮食和身体活动相结合,将成为遏制非传染病增长威胁的有效战略。”因此,它“鼓励各国制定国家政策、战略和行动计划以改善饮食和鼓励身体活动以保护健康”,并建议“国家战略应包括与全球战略所包含的那些相类似的特定目的、目标和行动。最为重要的是实施行动计划所必需的要素,即国家身体活动准则”[6]。显然,21世纪健康是人类最普遍、最迫切、最重要的需求。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世界人口1/5的发展中国家,将全民健身确立为国家战略,着力发展全民健身事业,提升人民健康水平,这本身也是对世界发展、人类发展的贡献。因此,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时展的需要,是中国政府对世界发展潮流、人类发展趋势准确判断所做出的积极应答,也是为展示国家形象、提升国家望、增强国家影响力而做出的正确决策。
1.2 全民健身是强民之策和强国之基
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既需要国家强有力的领导,做好顶层设计、战略谋划,也需要提高国民素质。体育是强民的重要手段,体育可强健体魄、振奋精神,促进人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体育所产生的效益可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首先,强健体魄可有效开发人的智力与人的潜能,提高人的工作效率与耐久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体力、智力支持;其二,体育培育的爱国主义、遵纪守法、公平公正、科学求实、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积极进取、无私奉献、志愿服务等精神与品质可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思想基础与精神动力。可见体育与中国梦实现高度相关,中国政府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恰如总书记所阐述:中国政府是“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重视发展体育事业。”[7]有高度才有远度,中国政府是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来审视体育,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需要。
回顾历史,古今中外世界强国崛起,其兴盛都与体育结下不解之缘。古希腊因有古奥林匹克运动会发源地而闻名于世;大英帝国则以获得“现代体育和体育产业出生地”美誉而载入史册;超级大国美国则是后来居上,跃居成为世界体育强国。相反,国力衰败与体育衰败却是孪生兄弟,旧中国“东亚病夫”的耻辱给国人留下痛苦的记忆就是一个典型例证。历史启示:“没有体育甚至轻视体育,其民族不是衰老,就是丧失生命力。中国欲强,中华民族必须在体质上屹立于世”[8]。体育强是一个国家富强兴盛的标志,也是国家软实力的体现;体育强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助推器。国兴体育兴,国败体育败。因此,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大力发展全民健身事业,更是强民之策、强国之基。
1.3 全民健身是体育强国建设的重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事业获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特别是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之后,中国体育发展又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国家迅即做出新的战略部署,提出新时期“要进一步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奋斗目标,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体育强国建设的内涵十分丰富,几乎包括体育事业的方方面面,但全民健身无疑是体育强国建设中最核心、最关键部分。2015年《体育总局关于加强和改进群众体育工作的意见》提出“加强和改进群众体育工作是建设体育强国的必然选择,是推动群众体育工作提档升级的迫切需要。”[9]刘鹏[10]针对新周期体育强国的命题,特别做了阐释,指出“重中之重仍是大力发展群众体育,群众体育是体育大国向强国迈进的重要抓手”,明确提出“走向强国以群体为本”的重要思想。无疑,将全民健身定位为体育强国建设的重点及抓手的意义重大。首先,这是体育强国建设的内在需要。任何国家要实现体育强国建设目标都需要以发展全民体育为基石,一个全民体育薄弱国家是没有资格称之为体育强国的,体育强国须全民体育强,这是体育强国建设与发展必须遵循的基本条件。其二,是新时期贯彻落实国家体育方针的最重要体现。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是我国既定的体育发展方针,为人民健康服务、提高人民身心健康水平是我国发展体育的宗旨和任务,也是体育的本质追求。因此,体育发展坚持以群体为本是体育强国建设的必由之路,是贯彻落实我国体育方针的必然需要。
全民健身是体育强国建设的重点,也是我国当前“建设体育强国过程中的基础性薄弱环节”[11]。如供需矛盾突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投入总量不足,我国幅员辽阔,经济发展不均衡,政府能够提供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与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有较大差距;体育部门对群体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均衡,重竞体轻群体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体制机制不新、措施不实、人员不足、经费不够等方面;群众体育工作缺乏有效的跨部门工作机制,使一些地方和部门的政府主导缺位或不到位,大群体的格局还没有真正落地。社会力量参与群众体育和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作用的环境尚未在大范围内形成,新机制有待建立[12]。全民健身发展的滞后直接影响体育强国建设目标的实现,国家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其重要目的就是要着力加强体育强国的薄弱环节,改变全民健身落后的现状,给全民健身提档升级,加快全民健身突破性、跨越式发展,实现体育强国建设目标。因此,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实现体育强国战略的必然需要。
近10年我国体育产业获得较快的发展,年增速一直保持着两位数以上,远远超过同期国民经济增长水平,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明显落后、差距很大。我国体育产业对GDP贡献率仅为0.56%,国家财政支出远远大于体育税收。2012年我国体育产业的税收贡献为90亿元左右,但2012年全国公共财政体育支出为272.49亿元,体育税收不足财政支出的1/3。2008年至2013年,国家财政对体育财政支出逐年增长,2013年国家对体育财政的支出较2008年增加了50%,国家财政负担进一步加重[15]。究其原因,主要与全民健身直接相关,全民健身发展滞后导致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基础不牢、动力不足。体育产业发展的实践证明:凡是全民健身发展得好的国家,体育产业发展水平一定比较高,而全民健身发展落后,体育产业一定是落后的。当今体育产业发展名列世界前茅的国家是美国、法国、日本、英国、德国,体育产业分别占本国GDP的3%、2.85%、2.54%、2.00%、1.99%,与此相对应体育人口比例也大大高于一般国家,分别达到49%、43%、46%、48%[15]。而我国体育产业为GDP的0.56%,经常参与体育的人口比例仅为28%(全国第3次群众体育调查数据)。显然,体育产业发展必须依托全民健身发展,没有全民健身就没有体育产业发展。体育产业发展的根基与动力在于全民健身的发展,全民健身发展水平决定体育产业发展水平,只有人们积极参与体育,愿意花钱买健康、愿意参与体育消费,体育产业发展才能欣欣向荣,充满生机与活力。
全民健身间接、隐性的效益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降低医疗费用,二是提高生产力水平。首先,体育运动增进了健康,就可减少疾病,降低疾病费用,减轻国家负担。目前世界各国都面临医疗费用普遍上涨的状况,医疗费用的增长超出经济增长和国民收入增长,给各国增加了巨大的经济负担。我国也面临同样问题,每年卫生资源消耗高达6 100亿元,因疾病、伤病造成的损失约7 800亿元,合计14 000亿。而体育是疾病防治与干预的重要方式,在《全球健康新战略》中体育被认为是非传染病(慢性病)的克星,在《加拿大体育》报告中,体育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成本最低的增进健康,降低医疗费用的手段”。报告还指出,经常参与体育活动的人口每增加1个百分点,每年将减少心血管疾病治疗费用10.3亿美元,减少结肠癌治疗M用40.7万美元,体育产生的隐性经济效益是巨大的[16]。其二,运动强健了体魄,就可提高劳动力水平、增强社会生产力。人是生产力发展中最积极、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健康可使人保持最佳的工作状态,使人的智力与体力得以充分发挥,进而提高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来自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证明:“体育参与者明显提高了人们的精力、耐力与决策能力。体育参与者的生产力高于非参与者平均水平的12.5%”[16]。显然,健康就是生产力,健康就是GDP,但健康不是与生俱来,它需要呵护培植,而体育是获取健康最经济、最便捷、最有效手段。
从未来人类经济发展趋势来看,全民健身与经济发展关系也会日趋紧密。有未来学家预测,未来财富的五大趋势是――生命经济、永生经济、娱乐经济、人本经济、宇宙经济[17]。前4种经济都与人的生命健康、与全民健身高度关联。显然,无论是立足当下,还是着眼未来,要发展经济就需要大力发展全民健身事业。这既是发展体育产业根本之策,也是减低医疗费用,提高劳动力水平、促进经济发展、实现为国减负增利目标的需要,同时全民健身蕴含着巨大的经济价值,也值得开发与利用。因此,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对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
2.4 促进文化发展,提升国家软实力
“一个国家硬实力不行,可能一打就败;一个国家软实力不行,可能不打自败”[18]。文化软实力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的重要作用日益突显,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正因如此,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把文化发展摆在国家战略高度,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中,要求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提出要兴起文化建设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习见平也强调其重要性,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19]中国要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就必定要繁荣、兴盛中华文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不仅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战略重点,也是我国建设和谐世界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
全民健身是一项惠及全民身体健康的体育活动,也是一项惠及全民精神世界的文化活动。首先,全民健身高扬的是人文精神。“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我幸福”;“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是全民健身的经典口号,也是全民健身以人为本、健康为本,彰显关注生命、热爱生命、生命至上的人文精神,是全民健身对人类生存意义及价值终极关怀的重要体现。其二,全民健身倡导的是科学精神。全民健身引导人们崇尚科学,摒弃落后与愚昧,帮助人们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以提升人的生命质量与生活品质,延长人的生命。其三,全民健身弘扬体育精神。体育精神内涵丰富,包括公平正义、遵纪守法、诚信友爱、团结协作、志愿奉献、顽强拼搏、乐观进取、人与自然和谐等。因此,体育被认为是“一个国家增强国民身体素质、锤炼国民精神品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投入少、见效快、综合效益高的重要手段”[20]。体育精神更是获得了我国著名学者的赞赏与高度评价,称其“是人类社会赖以健全与发展的基本精神”[8]。显然,全民健身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内容。
过去由于受传统体育观影响,人们对全民健身价值认识肤浅,仅滞留在“健身”工具的层面,而缺乏从文化视角对其价值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认识和把握。但随着社会进步和体育发展,人类社会对体育认识发生了深刻变化,体育丰富的精神文化得到了深度挖掘与充分肯定,成为当今世界体育发展的重要价值追求。如2007年欧盟首次发表《体育白皮书》,就全面阐述欧洲政府的体育观点,认定体育具有“培养积极向上的公民”“促进社会包容、整合与平等”“分享欧洲的价值观”和“支持可持续发展”等价值功能。英国认为“体育是突破社会壁垒的一个最佳方式,须充分发挥其潜力”;澳大利亚强调“体育有助于传播重要的澳大利亚价值:志愿服务、合作、领导力、团队合作、迎接挑战、战胜逆境、追求卓越。体育在构建健康社区中具有基础性作用”;日本在2010年提出《体育立国战略》,其总体目标就是“确立新的体育文化”。将体育文化软实力阐释的最为到位的,是已故南非总统曼德拉,他说“体育具有改变世界的力量!”[21]我国2011 年实施的《全民健身计划》也给予全民健身价值定位,“全民健身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活幸福,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国家体育事业十二五规划更是对加强体育文化建设进行专题阐述,“深入挖掘体育的文化内涵,夯实体育发展的社会基础和文化根基,提升中国体育软实力。通过体育促进并建立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塑造积极、健康的社会价值观和大众人生观,充分发挥体育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作用和功能,让体育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和创造者,成为时代精神的倡导者和先行者”[22]。全民健身文化倡导的人文价值、科学精神、体育精神具有先进性、科学性、普适性、永恒性,是人类共享的精神财富。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可充分发挥全民健身文化价值功能,繁荣中华文化,优化国民精神品质,这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价值。
21世纪是人类追求健康的世纪,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及实现体育强国战略目标的伟大世纪。全民健身事业关乎到人类发展、国家发展、体育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健康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及体育强国目标的必然需要。国家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举全国之力来发展全民健身事业,有力推动全民健身事业的提档升级,促进全民健身事业繁荣发展,使全民健身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的功能得以充分释放,在国家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中发挥更积极、更重要作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及体育强国目标的达成做出更大献。全民健身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国家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意义重大而深远。
参考文献:
[1] 刘鹏. 2015年全国群众体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 [2015-12-20]. http:///n16/n.
[2]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若干意见[EB/OL]. [2015-12-20]. http:///zhengce/ con.
[3] 鲍婷. 促进全民健身 建设体育强国――2014 年中国体育文化体育产业发论坛暨全民健身优秀论文报告会综述[J]. 体育文化导刊,2015(3):3.
[4] 万承奎. 21世纪健康新概念[EB/OL]. [2015-12-20]. http:// /p-398101.
[5] 21世纪人人健康全球战略[EB/OL]. [2015-12-20]. http:///p-554301.
[6] 全球健康新战略――饮食、身体活动与健康全球战略[EB/OL]. [2015-12-20]. http:// /chinese/esa.
[7] 薛原. 建构体育发展大局观[N]. 人民日报,2014-01-10.
[8] 李力研. 野蛮与文明[M].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371-269.
[9] 体育总局关于加强和改进群众体育工作意见[EB/OL]. [2015-12-20]. http://.
[10] 刘鹏. 新周期体育强国的命题[EB/OL]. [2015-12-20]. http:///ty/2.
[11] 体育局长会刘鹏讲话解读:科学规划 改革创新 [EB/OL]. [2015-12-20]. http:// /n16/n.
[12] 刘鹏. 2014总局系统全民健身工作会上的讲话[EB/OL]. [2015-12-20]. http:///n16/n.
[13] 林祖华. 论民生的内涵和特点[J]. 理论与改革,2012(3):15.
[14] 刘鹏. 政策解读: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N]. 人民日报,2014-10-22.
[15] 2015年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分析[EB/OL]. [2015-12-20]. http:///news/cha.
[16] 国际大众体育现状及发展趋势[C]. 北京: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信息研究所,1998:34-37.
[17] 王小平. 第二次宣言[M]. 北京:现代出版社,2005:576.
[18] 汪宗田. 中国梦的内涵及其辩证特征[J]. 江汉大学学报,2014(1):6.
[19] 慎海雄. 让我们的文化软实力硬起来[N]. 文汇报,2014-01-01.
[20] 刘鹏. 一项面向民生的体育健身工程[J]. 求实,2011(10):51.
回望近几年的高考作文,新材料作文一直是命题热点,而新材料作文的热也带动了议论文的火。综观各省的高考优秀作文,我们不难发现大多数是议论文,而且很多是时事评论类,时事评论以它独有的针砭时弊赢得了阅卷老师的青睐。那么如何能在高考的考场里写出优秀的时事评论呢?笔者认为除了要符合时事评论的基本要求,即按现象―原因―危害―措施―呼吁的结构来组织文章外,还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对时事评论追本溯源,在最重要的“原因”部分狠下功夫,因为原因弄清,其他不言自明。本文将结合实例,从三个方面对时事评论的本论部分即某一社会现象产生的原因做一点探究。
方法一:分角度探究
所谓分角度探究,是指从主观和客观;物质和精神;传统和现实;个人、政府、社会;法律制度、道德舆论和文化意识等角度探究某一社会现象产生的原因。
例如2013年深圳市二模的新材料作文: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在任时曾经被媒体问道:“中国的电视机已经出口到英国了,你是否感到危机?”撒切尔夫人一笑,回答道:“等到中国的节目也输出到英国的时候你再来问我这个问题。”针对以上材料,你有什么感悟和思考?针对这则材料,考生可以立意为“软实力即文化已成为衡量强国的标准”,从而引发思考:中国文化到底怎么了?考生可列举现今中国一系列的社会现象,如“圣诞节成为仅次于春节的狂欢节,哆啦A梦成为中国小朋友梦寐以求的伙伴”等等,从而得出“中国文化贫弱,不能输出”这一结论,然后对其原因进行分角度探究。如首先可从个人角度,金钱的多寡依旧是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最显著标志;其次可从政府的角度,政府对文化漠视,唯GDP论;最后可从社会的角度,民族意识淡化、信仰缺失。使用分角度探究原因时,需注意的是,针对不同的社会现象,很多原因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只局限于以上角度。比如,就上述现象,考生还可以从价值观的角度进行探究,如崇洋之风盛行等等。总之文无定法,不能拘泥。
方法二:正反式探究
所谓正反式探究,是指既探究人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也探究人们为什么不这样做。
例如这则新材料作文:据报道,有人不惜花费近十倍于坐公交车的钱坐出租车去与“拒载”自己的公交车司机“理论”,追问“拒载”缘由。这种“较真”的行为也引起了许多市民的共鸣。但也有市民表示,有更多的精力,干嘛不去做更有意义的事?除非真是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否则无理较真等同野蛮!针对以上材料,你有什么感悟和思考?针对这则材料,考生可从正面立意,即“中国人,你为什么不较真”,然后对此立意进行正反式探究。首先可以从正面探究,分析要较真的原因,这是对自身权益的维护,是对不公平现象说“不”。其次可以从反面探究,分析人们不较真的原因,如受自身受传统影响,意识淡薄。使用正反式探究原因时,需注意的是,在对正反两方面原因探究的同时,也可进行分角度探究。如从正面分析原因时,可从社会角度探究出这是维护社会公平的需要,是追求人民权益的体现;从反面分析原因时,也可从社会角度探究出这是社会缺少民主氛围和维权土壤等等。所以文无定法,贵在得法。
方法三:层层追问
所谓层层追问,是指先探究表层原因,再接着追问表层原因的原因,即根本原因。例如2013年江苏省高考新材料作文:一群人来到光线暗淡、人迹罕至的洞穴里探险,洞穴里很神秘,他们就点了几只蜡烛,发现里面竟然有一群色彩斑斓的蝴蝶,他们欣赏了一会儿,不想惊动打扰蝴蝶,就离开了。几天后,他们回到原地,想看看蝴蝶在不在,却发现蝴蝶已经栖居到更深更黑的地方去了。他们在想,是不是几只蜡烛的光亮影响了蝴蝶的生活习惯呢?针对以上材料,你有什么感悟和思考?针对这则材料,考生可以立意为“世界上不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而是缺少保护美的意识,我们只有熄灭蜡烛,才能让美长存心中”,然后针对此立意进行层层追问,首先发问:为什么要熄灭蜡烛?因为在人类的干扰下,许多美已离我们远去。紧接着追问:为什么美离我们远去了?因为人类缺少了保护美的意识。最后再次追问:为什么人类缺少了保护美的意识?一是无心之失,二是人类的占有欲、逐利心在作怪。使用层层追问法追问原因时,需注意的是,追问与回答一定要有深度,不要流于表面,如同剥笋般,由外而内,即追问原因的原因,回答时可采用分角度探究,这样才能做到追问时盘根究底,回答时入木三分。
以上三种方法可以叠加使用,这样会使层次更丰富,分析更透彻,从而为自己赢得高分。
蔡海燕,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启东。责任编校:左晓光
学院是目前国内最优秀的企业大学之一,为中国企业大学的成功发展树立了榜样。为此,我们采访了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党委副书记、学院校长罗晓阳。
本刊记者:您能介绍一下学院成立的背景吗?专注于航天领域的研究院是怎样想到去筹办企业大学的?
罗晓阳:航天人有飞天梦、奔月梦,航天人办企业大学也有梦。2006年,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人力资源部牵头开始学院组建方案的论证工作,标志着企业大学建设进入筹备期。研究院一直很重视培训工作,专门成立了教育中心,且人力资源部还设立了教育培训处。但是,对我们来说,当时对企业大学的认识还停留在名词阶段,即使是在培训一线工作过多年的老员工,对企业大学的内涵研究得也不够透彻。只把教育中心的牌子换成企业大学的牌子?显然不能是这么一个思路。
当时,院领导对我们的期许是为研究院二次创业、市场化转型培养干部,要建成干部成长的“黄埔军校”。我们就以此为目标,一边调研院外成功企业大学的经验,邀请专家给我们上课,一边开始筹建我们自己的企业大学。从几个人的项目小组到今天三十人的专业团队,从没有具体的方向到有条不紊地运行企业大学并在业内崭露头角,学院的筹备和建设走的是一条艰苦探索但收获丰富的追梦路。
文化传承梦
本刊记者:成立学院的初衷是什么?
罗晓阳:在2000年左右,我们完成了新老交替,老一辈航天人陆续退出了工作岗位。从那以后,我们的在职职工就以年轻人为主,其中35岁以下的占了70%以上。学院揭牌时,院党委书记梁小虹说,“我们成立学院,就是要让年轻人更好地继承钱学森等老一辈航天人以国为重、无私奉献、勇攀高峰的精神,承担起把我国由航天大国转变为航天强国的历史重任”。
本刊记者:为更好地传承航天文化和航天精神,学院推出了哪些培训项目?效果怎样?
罗晓阳:半年后,学院策划推出第一个品牌培训项目“雏鹰计划”。它的主题非常鲜明,就是为新员工植入航天文化基因,通过文化入模,达到文化认同的目的。我们在培训课程、师资选择、培训安排、管理方式等方面都力求紧扣主题。10余天的集中脱产培训,一开始有些新员工不理解,抱怨生活条件太差、学习节奏太快、压力很大,但他们逐渐被培训内容中渗透的理想和信念所感染,逐步领会到了自己所投身的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并对今后即将从事的工作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奠定了从学生向航天人转变的心理基础。
随后,我们又相继推出了一系列针对不同人群的品牌项目,其中围绕航天精神,把成功当成信仰的诉求始终贯穿在我们的培训项目中。2010年,“铸魂工程―党员领导干部井冈山理想信念轮训”项目将这种诉求体现得最为彻底。这个培训项目的着眼点不是教会员工知识,更没有技能的传授,而是纯粹态度类的培训,强调的是触及灵魂的一次思想洗礼,让受训者更加坚定二次创业的信念。别人听说我们花了3年时间有计划、有组织地轮训了3000多名干部,觉得不可思议。当初,我们接到院党委下达的任务时,也觉得难度很大,在ASK模型中态度类培训被认为是最难的。仅仅培训方案,我们就改了数十遍。在项目推进的过程中,我们还借鉴了航天系统工程的管理思想。这项工作得到了院主要领导的指导,得到了院内外很多机构、专家的支持。最后,我们成功按照计划异地实施轮训,从评估结果来看,培训效果达到甚至超出了预期。
本刊记者:学院针对航天文化、航天精神的课程有什么?
罗晓阳:除了培训项目,我们认为课程是航天文化的直接载体。完成起步阶段的各项任务目标后,学院进入成长阶段。在这一阶段,学院在培训项目的设计、交付能力上已经大为提高,便开始将重心向自主研发课程转移。学院首期启动的重点课程之一就是“航天文化之道―航天精神”。未来,我们还打算输出课程,向其他行业传播航天精神,回馈社会。如果能实现这一梦想,我们不仅能推动航天文化在青年员工之间的传承,还能够将航天文化辐射到院外更多的人群。学院的窗口作用将会得到充分的发挥,相信也将会进一步激发航天文化在新时期的生命力和活力。
战略支撑梦
本刊记者:为什么要把学院建设成“战略支撑型的企业大学”?你们的目标是如何从“做培训事务的专家”转到“战略支撑型企业大学”上来的?
罗晓阳:每个企业大学都会有支撑战略的梦,估计不会有企业大学说“我们的目标就只是做培训事务的专家”,但是支撑战略并非易事。在筹建调研和学习阶段,就有专家跟我们直言,企业战略是企业管理中最核心的部分,往往掌握在企业最高领导层那里;而企业大学和企业战略距离较远,和支撑战略比起来,搭建培训体系、采购课程、自主开发示范课、建设师资队伍等更为务实。但是,我们经过分析,还是决定建设战略支撑型的企业大学。
必须承认,学院在刚起步时,我们能把培训事务专家做好就不容易了。截至目前,学院成立不到五年。虽然我们在院内外获得了一些肯定,拿到了多项由培训界评选出来的奖项,是第一家获得国防科技进步奖软科学类三等奖的企业大学,也是为数不多通过ISO10015认证的企业大学,但是,我们也不敢说自己已经是非常优秀的培训事务专家。
我们的策略是在培训业务上紧贴院中心任务,在培训管理上继续扮演好培训事务专家的角色,而且要通过国际标准的引进和持续运行、复盘技术等多种手段来不断提升管理水平。这要求我们不囿于院级培训平台的定位,主动寻找院战略发展中的需求点。在实践中,我们提出了建设学院学习发展体系,通过体系的落地,将目标和工作重点具体化。
本刊记者:为了把学院建造成“战略支撑型的企业大学”,你们做了哪些努力?
罗晓阳:我们着力打造领导干部战略研讨的基地,以党校进修和领导干部轮训为契机,营造开放的文化氛围,鼓励研习真知、碰撞思想,将学院打造成深化研究、探讨问题、寻求对策的平台。围绕“二次创业、市场化转型”的主旋律,激荡思想、创新理念,不断完善改革与发展的案例库、论文库,为研究院的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其中,第43期党校班级论文研究题目为“集团化建设,契合研究院酝酿中的集团化建设主题”。类似党校论文集这样的学习成果,还包括“铸魂百篇”等。
为了减少和研究院战略的距离,学院的管理团队会积极参加院各类战略研讨、布置和学习会,专门学习和研讨“院党政1号文件”等每年的纲领性文件,并将学习结果应用到培训计划的制定和培训项目的策划上。例如,我们策划和实施“雄鹰计划”系列之“形势任务宣讲和领导团队转型轮训”,通过培训将院年度中心任务和转型要求更深入地传达给相关干部。这个项目也深受院属单位和学员的好评,我们应要求增加了多期轮训。
员工的发展梦
本刊记者:人才发展一直是企业和企业大学关注的一个重点,在专业化团队建设方面你们是如何做的?
罗晓阳:人是第一生产要素,学院一直非常重视专业化团队建设。从筹建起,就确定创新用人机制,采用多种方式吸引社会成熟人才。第一批加入学院的员工中已经有两人通过锻炼走上了管理岗位。
在专业化方面,我们一方面对员工做好引导和要求,一方面为员工谋发展,将员工的职业发展嵌入学院发展的链条中。2010年,学院花了很大力气建章立制,形成了涵盖各个业务模块的《制度汇编》,规范了学院的运行。对于员工来说,《制度汇编》就是专业化工作的依据。我们一直在提“勤学促学,为人师表”,而学院的员工在开展业务时,会被院里的员工称为“老师”,我们就应该用专业的态度、专业的表现来赢得学员的尊重。学院这几年开展了培训师职业道德建设、学院文化建设等工作,不断引导和要求员工更加专业化。
本刊记者:面对培训行业的转型大趋势,学院准备如何应对?您对未来的学院有什么期待?
论文关键词:广告:传统文化;效益
论文摘要:广告是企业经营中的重要促销手段,如何使广告更好地打入消费者的心智,赢得消费者,本文认为要重视传统文化在广告传播中的作用,并从价值、伦理、审美、风俗、语言等传统文化方面进行了论述。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多种多样、浩瀚灿烂,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着一种强烈的民族认同感,有着强烈的文化认同感。企业广告在促销产品的过程中,能将中国传统文化渗透其中,就能赢得消费者的认同,从而取得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1、哲学理念呈现的作用。中国哲学思想总体上追求一种“天人合一”的终极宇宙观境界,因而中国人对自然抱着一份心心相印的感情,强调人与自然的调和。自然与我在本质上是属于一体的,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知人即可知天,没有人与自然的统一就决不会有美的事物。因此,在中国广告中往往以自然为表现主体,将人的感情溶入自然景物之中,达到主客体交融来展现一种深层的理念,使商品品牌深入人心。比如广告“天上彩虹,人间长虹”(长虹电视机),“鹤舞白沙,我心飞翔”(白沙香烟),“当太阳升起的时候,我们的爱天长地久”(太阳神品牌),“志在蓝天,心有绿洲”(太平洋鸟服饰)等都是典型的体现“天人合一”哲理的广告代表作。“杉杉”品牌更是紧扣“天人合一”的理念,将企业标志设计成:一棵绿色的大杉树旁以“杉杉”拼音字母“S”形成两条蓝色的小溪,表达了人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心愿。
2.价值观呈现的作用。中国传统价值观集中表现在具有强烈的国家意识,它表现为对自己民族文化、民族传统、祖国美好河山的无限热爱;表现为对自己祖国前途和命运的关注,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上看待,形成了宁愿为祖国的富强而牺牲一切的奉献精神。我们的一些民族工业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往往注重抓住民众的这种爱国心理,纷纷打出“民族”、“国家”的旗号,把民族精神、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作为宣传的重要内容。我们常可看到一些企业以“爱我中华,用我品牌”为切入点做广告,如“长虹”、“海尔”、“恒源祥”、“红旗”、“中华”等品牌在传递企业商品信息的同时,提出了“以民族昌盛为己任”,“产业报国,追求卓越”,“振兴民族工业”,“开放的中国路,时代的红旗车”,“道不尽的强国梦,述不尽的红旗车”,“中华永在我心中”等广告语,他们以自己的企业精神影响着国人,激起中国人民的民族情感,撞击着?肖费者的心灵,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广告促销。
3.伦理道德呈现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是建立在以儒家仁爱为核心基础上的多元一体的文化,十分重视以道德来调节人的行为,侧重于唤醒人的内在良心;重视家族人伦,倡导孝亲精神,追求“格物致和,诚心正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生境界。以弘扬传统伦理道德为诉求点的广告,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促销效果。如广告“孔府家酒,叫人想家”就变成一种心灵深处的家乡情怀;而“威力洗衣机,献给母亲的爱”,“真情付出,心灵交汇”(雕牌牙膏),“天冷了,多穿点”(张裕品牌),“养育之恩,何以为报”(养生堂药丸),“孝敬爸妈还是脑白金”(脑白金)等则是典型中国传统道德观浓缩,都是让商品广告在中国“孝”与“亲情”的伦理层面中得到展现的。诚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广告传播中,品牌、店名常常以仁义诚信展现,如“同仁堂”、“积善堂”、“德寿堂”、“全聚德”等。在当今中国,就有许多以诚信为其广告宗旨的企业,如“海尔”提出的“真诚到永远”的经营理念;“娃哈哈”叫出的“爱你等于爱自己”广告语,都是传统道德观的集中展现。
4.思维方式呈现的作用。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和积淀下来的,具有本民族显著的特点的思维模式,即思维的现世性取向和实用性取向。这种思维方式的突出特点是直觉体悟,也就是说它是直观性的而不是思辨性的,是领悟性的而不是逻辑性的,是模糊性的而不是精确性的,是经验性的而不是实证性的。中国人习惯于用一种非逻辑的通感直接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如《人民日报》刊登的韩国大宇公司的广告《拈花微笑》:图片上展示是中国与韩国的两位少女,手拿一朵鲜花面带微笑的情景,广告借用的就是佛教禅宗讲求顿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意。广告运用中国传统的这种直觉思维方式,把一种纯商业的行为提升到精神交流的境界,其传播取得了意在言外的效果。再比如浙江纳爱斯“雕牌”牙膏电视广告《后母篇》中,那小女孩同后母的会心一笑后,接着广告语“真情关爱,心灵相通”,表达的也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直觉体悟性。
5.审美情趣呈现的作用。人类的审美感受既有共同性又有差异性,不同的文化地域,由于传统的思维方式、语言形式、风俗习惯等的不同,由此而产生的审美原则、审美体验、审美理想、审美追求会有很大的不同。广告正是通过视听审美器官,引导消费者对商品进行深入的审美感受与领悟来达到理想的促销效益的。中国传统的审美理想突出地体现在对意境的追求,重视作品“立意”的构思,要求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妙在无处,寻求一种空灵回荡的意境。在广告传播中这种审美追求是常有的。如太阳神品牌广告《形象片》就展示出一种境界:天涯的大地,广阔的天空,辉煌的太阳;一群人奋力将一个巨大的人字从地面拉起,使之顶天立地,沐浴在天地阳光之中。广告传递出一种超现实的、人立于天地之间的神秘境界,其中的哲理意蕴令人回味无穷。深圳原野公司曾在电视台播放过一个广告:画面是湍急的河流、巍峨的高山、茂盛的森林和广袤的草原,广告配音给人以深远辽阔、如诗如梦的感觉,仿佛把受众引入了朦胧的远古境地,让人体悟出一种意境之美。
6.艺术风格呈现的作用。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民族的艺术风格与特征。中国艺术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文化成就卓越的一部分,而且应当说是中华古国文明最富有民族内蕴与特征的一大标志。它的绵延不断、多彩多姿的历史发展,它的琳琅满目、门类繁多艺术风格,令世界所惊叹。当下中国艺术在广告中的运用的最为普遍的,中国绘画、诗词、音乐等艺术等在广告中随处可见。比如“悠悠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三九胃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南山奶粉),“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红豆制衣),“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牡丹电视),“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稻花香酒),“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兰陵酒),“春眠不觉晓,还是‘蓝梦’好”(蓝梦席梦思),“春来江水绿如兰”(春兰空调),“不尽长江滚滚来”(长江计算机),“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丰田汽车)等。在广告中也有许多以神话传说、世俗小说作为传播内容的,如中国电信做的“牛郎织女篇”、“西游记篇”、“西厢记篇”就是典型的范例。
7.风俗礼仪呈现的作用。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生存环境的不同,各民族自然而然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土人情、民俗礼仪。就“礼”而言,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尚礼就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礼仪文化,渗透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不断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成了无法割舍的“情结”。因此,在中国送礼对象之广,送礼的物质份量之重,都是其它国家难比的。正是基于这点,导致中国许多广告创意的基点定位在“礼”字上。比如“今年爸妈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脑白金),“送礼送给至亲人”(耶岛鹿龟酒),“马年转新‘机’,礼在诺基亚”(诺基亚手机),“讨好爸爸,要有心思”(曼克顿恤衫)。再比如,广告中常用“喜庆”诸如贴春联、贴喜字、挂年画、挂花灯、擂大鼓、放鞭炮、踩高跷等喜庆民俗图景来吸引、打动消费者,起到良好的促销作用。
8.语言习惯呈现的作用。语言是人类创造的产物,是语言群体共同约定的符号系统。语言是民族文化的基本元素,不同民族的语言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和结构、模式与习惯,这些构成了不同民族的语言文化。各民族的语言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逐渐积淀下了许多符号之外的隐喻和象征意义,这是形成其广告特色的重要依据。比如某些国际品牌广告,在进入中国市场时,就适应了中国人的语言习惯才变得美起来。如“CocaCola”就被译为“可口可乐”而不是“口渴口蜡”、“可扣克勒”或“科寇可勒”,这是因为“可口可乐”读起来既接近原音,又意味着该商品可以给人带来舒适与欢乐。再如“雪碧”的原名“Sprite”,意思是“妖精”、“鬼神”、“精灵”,中国人很难接受这个概念,不如取译音“雪碧”听起来简洁又具有雪的凉爽、水的碧绿,在炎炎夏日给人清凉的感受。广告文案中体现出来的语言文化的多棱镜,常常折射出了一个民族、国家传统思想、观念、风俗以及运用语言的习惯等文化心理与文化特征。
本文选自《电影评介》2014年第7期,版权归原作者和期刊所有。电影《地心引力》剧照 一部背景环境单一、演员极其有限的剧情片要想获得“灵魂”,除了依靠演员的精湛演技外,故事情节是否能出奇制胜是一个关键。在这一点上,《地心引力》(Gravity)做得足够出色。本片编导把一个半演员(乔治·克鲁尼饰演的角色半途而亡)放置在相对稳定的外太空背景中,以不同寻常的想象力向我们讲述了一个环环相扣、惊心动魄的科幻故事,这种以简单的要素构造故事情节的能力可以与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相媲美。
虽然《地心引力》的故事要素简单,情节线索单纯,但是在它表层的故事情节之下,深藏着一个强有力的神话原型。《地心引力》的空间环境虽然是外太空,但是它的主要背景却是地球——从太空中远望到的美丽的地球,如果我们对本片进行技术统计,我们会发现除了那些空间站中和宇宙飞船的内景,本片大部分镜头专业提供专业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的远景背景都是地球,所以这部影片虽然向我们展示的是太空奇景,但是它真正要表达的却时刻与地球相关,这也是影片名为“地心引力”的根本原因。在影片中,当马特·科沃斯基(乔治·克鲁尼饰)救回瑞安·斯通(桑德拉·布洛克饰)的时候,太阳从地球的一面显露出来,这应该是地球上某一地区的日出时刻,马特说:“我会永远记得这个美丽的时刻!”接着他问瑞安家住哪里,影片特意通过马特之口暗示了本片的原型结构:“我指的是下面——大地母亲(the earth mother)。”“大地母亲”是一个古老的神话意象,是人类的集体无意识,它的产生与人类的大地崇拜和母神崇拜有直接的关系。古人通过类比和想象,将大地化生万物的功能和母亲孕育生产的能力联系起来,认为两者是一回事,因此创造出“大地母亲”的神话意象,这在世界范围内都是普遍性的文化现象,比如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女娲,古希腊神话中的地母盖娅等,都是“大地母亲”原型在不同民族中的具体形象。从编导借男主人公之口道出本片的艺术天机开始,《地心引力》就用各种视觉手段不断地强化它暗含的“大地母亲”这一原型结构。这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情境的设计上:
一、氧气用尽的瑞安进入到空间站中,脱下航天服,在失重状态下蜷缩着身体,“躺在”空中,这时影片给出一个充满隐喻色彩的镜头:背景中空间站的圆形的门连着几根管子,由于视觉的叠加效果,其中一根恰好与前景中蜷缩着身体的瑞安的腹部相连,使得瑞安看起来就像一个躺在母体子宫中的胎儿。由此我们再回想到影片中一次次出现的连接航天员和空间站的绳索,似乎也具有“脐带”的隐喻含义。空间站是来自地球的,它的氧气也是“地球制造”,与空间站的联系就是与“地球母亲”的联系。
二、“神舟飞船”返回地球,降落到水中,瑞安脱下航天服,打开舱门从水中游出,似乎是一个婴儿从满是羊水的母体子宫生产出来的象征。生命的起源与水息息相关,影片不但以此让瑞安获得重生,还暗示了一切生命的产生都离不开大地母亲的滋养。更饶有意味的是,(按照进化论的学说)生命的进化过程是由海洋到陆地的,所以这一情节的设计不但表现了女主角的绝处逢生,而且象征着地球生命的进化过程。
三、影片最后,瑞安游到岸边,情不自禁的哭了,那既是九死一生后难以言传的激动,也是对大地母亲的感恩——她俯卧在沙滩上,脸颊紧贴大地,向地球母亲致敬。当她颤抖着双腿挣扎着站起来的时候,影片给了她的双脚一个特写镜头,这是影片的点睛之笔。在古希腊神话中,大地女神盖娅的儿子巨神安泰俄斯之所以力大无穷、战无不胜,就是因为他在与敌人战斗时,只要立足于大地上,就能从大地母亲那里获得专业提供专业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源源不断的力量。《地心引力》给女主角的双脚以特写,用意正在于此:人类只有站在大地上的时候才是最有力量的。所以,影片又顺势给了瑞安一个仰拍镜头,与此同时,铿锵有力的音乐响起,女主角高大的形象占满了镜头,显得极其自信、充满力量。能够自由飞翔是人类永远的梦,但是一旦没有地球引力的束缚,我们可能会失去方向,只有脚踏实地,才会坚定有力、无所畏惧,这也许是人类生存的永恒悖论!
一切优秀的艺术作品都隐含着它产生的那个时代人们生存的基本问题。如果说《地心引力》的科幻情节主要指向我们对未来世界的设想,那么它的原型结构则主要指向我们对人类历史性起源的“回忆”,这两者只有与我们当下的生存经验结合时,才能真正展现出打动我们的力量,影片才能获得与观众交流成为可能的“时代主题”。
·博士论坛邱晓:《地心引力》的神话原型与生态主题 《地心引力》不仅在故事情节和深层结构上已经向我们强调了人类生存对大地母亲的绝对依赖,即就影片的题材本身来说,爱护地球、保护大地母亲的生态和环保主题也是非常明显的。影片虽然讲述了一次太空遇险记,但是我们不应忘记,这次太空灾难的罪魁祸首还是人类自己——是俄罗斯用导弹摧毁了自己的一颗“间谍卫星”产生的太空碎片导致了这次灾难的发生。其实,太空碎片是宇宙中的常有事物,自然之物原本无所谓好坏、善恶,只有人类的制造物才与伦理相关,所以影片中俄罗斯“制造”的太空碎片实在是太空垃圾!不可否认,当今世界各国的宇宙探险,有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在地球环境日益恶化的状况下另寻宜居星球。然而,从人类那不应被过高估计的本性来看,事情有可能正好相反:不是地球环境的恶化必将导致宇宙移民,而是宇宙移民一旦成为可能,地球环境必将进一步恶化,地球必将被人类抛弃。因此,《地心引力》其实暗含了些许对宇宙探险、太空殖民的怀疑态度。影片中女主角最终侥幸逃生,是因为它还有大地母亲的怀抱可以投靠。如果有朝一日地球已经彻底废弃,那么人类在宇宙中遭遇险况时,又该何去何从呢?
另外,《地心引力》中的“政治符号”也值得玩味。影片主人公是美国人,乘着美国的 宇宙飞船进入太空,但是遭遇了俄罗斯制造的宇宙碎片的“误伤”而遇险,最终却乘坐中国的神舟飞船返回地球而得救。影片这样设计,有它的现实性和真实感,因为美国、俄罗斯、中国是当今世界掌握太空技术最先进的几个国家。把俄罗斯塑造成这次太空灾难的始作俑者,当然是美国人对俄罗斯的小小戏谑。至于让中国的宇宙飞船成为美国人的救命稻草,有更为重要的意图,即:当今世界的大国、强国,应该为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负首要责任,美国、俄罗斯、中国等作为掌握了太空技术的国家,应该为太空环境的安全承担义不容辞的义务。
最后,我们不应忘记那半个演员——乔治·克鲁尼。也许是巧合吧,但是很多报道都说,乔治·克鲁尼是一个认真的环保主义者,所以他的出演与本片主题是相得益彰的。
总之,《地心引力》是以“大地母亲”的神话意象为深层的艺术结构,以一次太空历险记的故事,表达了热爱地球、保护大地母亲的生态主题。在其奇幻、动人的技术景观背后,《地心引力》蕴含着深刻的人文关怀和人性意识。影片将科技知识、神话原型、审美想象、伦理思考融为一体,是好莱坞科幻电影中的杰作。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湖北十堰442000)
摘要: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百年梦圆让人兴奋,也让人深思。莫言获奖,翻译有功,这使我们认识到文学翻译的重要性,同时,也认清了我国翻译滞后的现状阻碍了中国文学、文化的国际化步伐。文学翻译是译语社会中的独特文化构建行为,意义重大。本文分析了中国文学翻译现状以及文学翻译的相关理论和要求,同时提出了改进中国文学翻译现状的看法和思考。
关键词 :莫言;中国文学;翻译现状;文学翻译
DOI:10.16083/j.cnki.22-1296/g4.2015.05.058
中图分类号:I0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5—0131—03
收稿日期:2014—11—15
作者简介:祝东江(1976— ),男,湖北郧西人。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副教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英美文化。
莫言,山东高密人,2012年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这是他个人的荣誉,更是国际文坛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肯定,而不可忽视的是莫言作品的译作家们的功劳。中国作家百年梦圆让人兴奋,也让人深思。在中国近代史上,对文学做出巨大贡献且具有影响力的作家造诣在莫言之上者比比皆是,为何我们迟了半个世纪才等来这一荣誉?《新杂志》主编严峰认为,莫言获奖得益于两个方面,即作品本身的实力和其国际化接受程度。当莫言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时,其作品的瑞典语译者陈安娜也成为中国读者关注的焦点。莫言获奖让我们看到了文学翻译的重要性及我国翻译滞后的现状,获奖并不能掩盖中国当代文学对外翻译出版的尴尬局面。为加强不同国家和人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理解与认可,中国认识世界或展示“中国形象”以及世界认识中国都需要翻译这个媒介,尤其是需要中国文学翻译来化解外界对中国的陌生与偏见。
一、中国文学翻译现状
中国文学翻译经历了从误解到理解、从对抗到对话的发展过程。中国文学翻译呈现出国外作品译入多、国内作品译出少、文学翻译优秀人才后继无人等问题。
中国文学还没有走向世界,但世界文学却已经走向中国了。根据相关数据统计,当前作品被译介的中国作家有150多位,仅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总数的1.3%。在美国的文学市场上,翻译作品所占比例大概只有3%左右,而其中,中国当代小说作品的数量更是微乎其微。[1]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曾说:“中国文学早就该走向世界,但翻译成外文的著作太少。”
美国小说家厄普戴克曾将葛浩文生动地比喻为“中国近现代文学在英语世界的唯一首席接生婆”。[2] “首席”彰显了其翻译水平,而“唯一”折射出中国文学在欧美译介极少的现象。德国汉学家顾彬认为,在中国有许多更好的作家没有获得国际影响,是因为没有遇到出色的译者,其作品没有被译成外文。
中译外的文学翻译队伍阵容还很弱小,主要是一些汉学家,而达到一定水准的汉学家不到20人。
当前,中国文学的翻译与出版缺乏规划。德国翻译家郝慕天指出,国外对中国作品的翻译和出版是随意的、偶然的、没有计划性和系统性的。
很长时间以来,中国文学翻译整体性弱化的局面没有得到有效改善,根本原因在于:文学翻译组织机构不健全,文学翻译出版市场尚不成熟,国内文学翻译出版管理混乱,国外出版市场占有率低,我国文学教育基础薄弱。[3]
二、文学翻译的内涵
从字面上理解,文学翻译是指在不同语种的文学作品之间进行翻译;从文化层面看,文学翻译是一种文化与文化之间的交流;从广义上讲,文学翻译是将原作的精神风貌用另一种语言进行忠实而准确的再现,包括所有涉及文学语言的作品的翻译。其过程是翻译者对于源语文本进行理解并将自身所理解的文本内涵用译入语进行再现的过程。[4]
文学翻译关乎语言,更关乎艺术,既关乎译者,包括母语和外语在内的语言功力,更关乎译者的文学悟性和艺术感性,关乎其能否准确传达文学作品语言背后微妙的艺术信息,从而再现原作的神韵和意境。翻译是在路上的艺术,“永远向原作无限接近,但没有百分之百的纯净水”。
葛浩文曾表示,译者下笔要同时关注作者原意、读者喜好、编辑建议和自己的专业判断,更要在众多限制中寻求平衡。
文学翻译人员在遵守各种交际参数和制约因素的前提下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是一种在译语社会中独特的文化构建行为。文学翻译为中华文化注入新思想、新理念,推动了文学、文化运动的发展,提升了民族文化身份。文学作品能使人们深入地了解一个民族文化的精神,因此,文学作品的翻译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和时代意义。[5]
三、文学翻译理论研究
近代大规模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的第一人林纾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进步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为当代文学提供了启示和借鉴。[6]
要将文学作品翻译得恰到好处,就需要译者对作品所在的文化环境相当了解,使译文尽可能地贴近原作。译者应该对源语文本的文化背景、社会背景以及作者意图进行深入的了解与揣摩,尽量找到双方文化语境中的平衡点,消减文化间的隔阂与冲突,帮助读者读懂原文的含义,了解原文的文化内涵。
“形似”是文学翻译的手段和途径,而“神似”则是要达到的终极目标。一部好的文学翻译作品必定具有对照的结构形式、丰富的感情写照、强烈的艺术效果等。在翻译中,译者要力争统领全文,深入研究,融会贯通,努力做到形神兼备,两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文学翻译的目的是进行文化传播与信息交流,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面对异质文化的差异性时,受自身翻译观的影响,为追求译文的宏观优质,必须发挥主观创造性,甚至是叛逆性,对原著进行微观层面的变通,即创造性叛逆,主要表现为增省译、有意识误译及个性化翻译等。译者的创造性叛逆是一种具有独特研究价值的文学现象和文化现象,它在文学翻译中是不可避免的,具有客观必然性,其“不仅延长了作品的生命,而且赋予它第二次生命”,使文学作品得以广泛传播。[7]
风格是指作家的写作特点。文学作品译者更要注意原文风格,在力求保全原文意义并做到明白、通顺的基础上,尽力重现原作的风格。鲁迅、泰特勒、雨果等人都强调要保存原语所蕴含的异域文化特色以及保持原作风格的重要性。译者除了要搭建两种不同语言的桥梁外,还要通过深刻地领悟原文的艺术精神把原作品的思想内容及艺术风格再现出来,以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8]
钱钟书说:“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欲达到‘化境’必须突破因不同的文化之间存在着大量的‘文化不对应’现象而导致的‘文化困境’。”译者可以采用加注法、音译法、意译法、音意结合译法、省译法和还原法来处理各种文化不对应,即对原作进行文化补偿。[9]
文学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会因文化空缺、文化内涵差异、思维方式差异产生文化误读。译者可以采取合适的翻译策略,如文内补偿、文外补偿、归化、增益、省略等,帮助原作者与译文读者克服文化差距带来的误解或文化冲突。[10][11]
文学翻译是文学艺术的再创造。译者是文学翻译的第一读者和文学创作的再现者,其主体性或主观能动性贯穿于文学翻译的始终,是翻译过程中最积极、最主动的因素。译者的文化身份和语言文化倾向反映了其对翻译策略的选择,是符合当时意识形态和社会主流文化的审美需求的。[12]
形式主义的“创造/模仿观”重视文学作品中故事的构建方式,让读者关注叙事技巧、版面设计、文字游戏、特殊句式等形式特征,对文学翻译很有启发:以“创造/模仿观”为指导,忠实传达文学叙事技巧;不随意牺牲文学形式,忠实传达文字游戏;关注原文新奇的版式,传达排版的特殊效果。[13]
文学翻译是一个主体向客体融合的过程,其任务就是要再现原作的美。视觉思维作为一种审美直觉心理,可以帮助译者跳出某些字词的限制,保证译文“忠”于原文的意思和创造性地复现原文的“美”。视觉思维将拓展文学翻译理论研究的领域,为其实践注入新的思路和动力。视觉思维下文学翻译的标准“忠”,就是要忠实地传达出原文的意思并符合译入语的词汇、句法习惯;“美”就是要再现原文的意境和神韵。“忠”是进行视觉思维的起点,“美”是视觉思维追求的终点。[14]
四、改进中国文学翻译工作的途径
只有加强中外文学翻译的合作与交流,改变现有的教育机制,创建有利于文学翻译人才成长的环境,才能使中国文学翻译扭转整体弱化的局面。社会和学者应该更多地关注文化视角下的文学翻译研究以及翻译和文化的互动,努力为中国目前和将来的文学翻译研究以及实践提供一个更为开放、广阔的平台。
(一)提升翻译质量,加强中外译者的合作与交流,加强对文学翻译人才的培养
要多途径培养、建设优秀的文学翻译队伍。基础教育要重视母语教育,扩大文学阅读范围,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高等教育翻译专业要加强文学翻译的相关课程建设,具体来讲,要在已有翻译学方向基础上,加强文学翻译的研究,增设相关的系列课程;将文学与翻译、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文学研究与翻译研究结合起来,将翻译理论研究与文学翻译实践相结合;将学术型翻译人才培养与专业学位型实用翻译人才培养结合起来。[15]引导学生多进行翻译实践,培养其敬业精神。加大对文学翻译工作的支持和投入,鼓励社会捐资,用于发展中国的文学翻译事业。
(二)提升国内文学翻译出版机构的管理水平
提高对翻译出版的学术价值和社会地位的认识,改革学术评价体系,加强国内外出版机构的交流,汲取国外成功的出版经验,实现我国文学翻译的良性发展。
(三)多渠道拓展译者队伍
放眼世界文坛,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现当代文学,还未获得西方读者的认知。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有望让更多的西方读者关注中国作家和中国文化。吴洪认为,可以尝试在外国留学生中发现和培养中国作品的翻译人员,采取多种措施吸引并凝聚人才,从而把中国文化、中国文学介绍出去。
(四)外国出版商之间需要进行沟通、协调,避免因追逐商业价值而形成骤冷骤热的恶性竞争,损害出版市场的长期发展
南京大学高方建议各出版社提前进行有效沟通,细分市场,各专特色,实现出版市场的共赢。
外国读者需要通过中国文学来观察中国,而中国更需要通过中国文学来展示自己的真实形象。文学翻译是促进中国人民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人民相互了解的一个文化窗口,也是提升国民文化素质的精神营养品。中国当代文学要想获得更多的荣誉和关注,为世界文学贡献更多的价值,就需要培养更多出色的翻译家,发现更多优秀的汉学家,从而将中国文学推向全世界。
要改变中国文学翻译整体弱化的现状是一个系统的文化战略工程,需要政府、学校、翻译组织、出版单位等多方协作,建立良好的文学教育机制及文学作品翻译出版机制,从而促进其良性、快速地发展。
[
参考文献]
[1]莫言获奖折射文学翻译暗淡现状[EB/OL].http://book.sina.com.cn/news/c/2012-10-24/1458351604.shtml.
[2]莫言获奖,翻译作家功不可没[EB/OL].http://ruiwen.com/news/63336.htm.
[3]赵丹.试论中国文学翻译整体弱化的深层原因[J].中州大学学报,2013(4).
[4]刘翠娟.论文化语境对文学翻译的影响[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7).
[5]张祝祥.文学翻译——一种文化构建行为[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6]徐小容.林纾的文学翻译思想[J].兰台世界,2013(19).
[7]郭韦宏,崔惠珍.论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叛逆——以《红楼梦》库恩德译本为例[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3(7).
[8]彭霞媚.浅谈文学翻译中的风格问题[J].中国电力教育,2013(22).
[9]赵进明,陆延.浅析文学翻译中的“文化不对应”现象[J].教育教学论坛,2013(30).
[10]张明悦,曲永锋.文学翻译与文化误读[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
[11]夏延德.翻译补偿研究[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
[12]彭雪莉.浅析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3(8).
[13]林萍.形式主义“创造/模仿观”对文学翻译实践的启示[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3(4).
中国经济报刊如何面对新形势、新媒体、新挑战,洁身自好,赢得和巩固话语权,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发挥巨大作用,从而影响中国?
日前,中国经济报刊协会智库研究中心成立,印发了《经济报刊智库建设推进计划》。下一步,该中心如何打造高质量智库?为此,本刊记者专访了中国经济报刊协会副会长兼智库研究中心主任卫思宇。
《西部大开发》:近年来,智库逐渐成为中央关心、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您能简单介绍一下中国经济报刊协会智库研究中心成立的背景、意义吗?
卫思宇:在全球化背景下,智库在应对全球化挑战、为政府决策咨询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智库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我国正处于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应对国内外环境挑战、破解发展难题、回应人民期待都迫切需要强而有力的智库支持。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就明确提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任务。党的十又提出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健全决策机制和程序,发挥思想库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 他就加强智库建设多次作出重要批示,为新形势下推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强大动力。中国经济报刊协会就建设经济报刊智库研究中心进行了深入调研。近年来,报刊协会历任会长紧密围绕国家治理,经济转型,积极建言献策,一批优秀课题及时转化为政府决策和政策。这些都为发挥智库作用、推进智库建设奠定了基础。
《西部大开发》:目前,中国经济报刊智库建设的水平是否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适应?
卫思宇:总体来看,目前中国经济报刊智库建设还明显滞后,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比还存在很大不足,主要表现在有分量、有影响的智库不多,结构不尽合理,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匮乏,高质量的、具有真知灼见的研究成果不多,提交的课题报告对重大决策产生影响还不理想。
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多种,根本原因是问题意识不强、联系实际不足、评价机制不健全、改革和支持力度不够。当前,要着眼解决经济报刊智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大力推进中国特色新型经济报刊智库建设,提高报刊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在前期调研基础上,我们经过将近半年时间的研究起草和修改完善,并征求多方意见,出台了《中国经济报刊智库建设推进计划》。该计划突出了改革、创新,突出了对经济报刊智库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的导向作用。
《西部大开发》:您如何理解智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象征?
卫思宇: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国面临着经济、能源、环境、生态、战争等大量全球性问题,综合国力竞争中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各类智库成为各国决策者在处理社会、经济、科技、军事、外交、文化等问题时所依靠的一支重要力量,为各国政府、经济组织提出研究报告、咨询建议以及预测分析,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功能和作用。
高水平、国际化的智库建设成为一个国家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的重要象征。据美国最新推出的《2013 年全球智库报告》,美国拥有1828个智库机构,且世界排名前10位的智库中美国占了6个,遥遥领先于世界上其他各个国家。可以说,今天美国的强大与它拥有世界上最顶尖的智库是分不开的,特别是与经济报刊智库分不开。
《西部大开发》:经济报刊在建设中国特色智库方面有什么优势?
卫思宇:从世界范围看,经济报刊智库通常在政策研究领域占很大比例。考察国外著名的智库,可以发现经济报刊与智库关系具备以下一些特点:
一是经济报刊内部可以形成多个智库。经济报刊智库多是在充分发挥基层研究优势的基础上不断进行转化和推广的基础上形成的,我国有影响力的报刊均有多个优势研究领域,这些研究中心或研究所都可以生成智库。
二是经济报刊智库的强势研究领域与优势领域互为倚重,长期积累。报刊优势是报刊智库的深厚根基和依托。
三是从我国来看,中国经济报刊具有建设高水平智库的良好条件:一是人力资源集中,可以为智库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二是人才门类齐全,有利于解决综合问题。三是基础研究力量雄厚,可以为智库开展政策研究、战略研究提供丰厚的学术底蕴。四是对外交流和合作广泛深入,为开展战略研究和政策研究提供了广阔的视野和网络。
《西部大开发》:我国经济报刊已有少量的研究机构,是不是都可以称之为“智库”呢?
卫思宇:目前中国经济报刊研究机构虽然有,但高水平的智库还不多,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与一流报刊智库有较大差距。中国经济报刊智库应具有战略研究、政策建言、人才培养、舆论引导和公共外交五大功能。
中国经济报刊智库不仅仅要建言献策,还要为国家发展提供前瞻性的战略研究成果,及时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良好的决策基础、研究资料和宏观政策解决方案。更重要的是能引导舆论,特别是能够发出中国声音,这也是经济报刊的根本。
战略研究、建言献策、引导舆论和国际话语需要高水平的人才团队和科学研究支撑。从这个意义上讲,经济报刊智库不是一个单纯的学术组织,但是,几乎所有的经济报刊智库往往都是以学术组织的形式出现的。经济报刊智库研究方向和成果的实用性,决定了经济报刊新智库与传统研究机构的差异。
经济报刊智库产出的研究成果不是主要通过论文等形式显现的,而是通过一种类似于政府采购的方式卖给政府或者企业,为政府、企业提供有价值的知识服务。在经济报刊智库建设中,如何评价智库水平,如何评价智库成果的优劣,不仅是经济报刊智库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是国家传媒体制改革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西部大开发》:中国特色新型经济报刊智库应该具备哪些特点?
卫思宇:一是体现鲜明的中国特色,坚持新闻观的立场观点方法,牢牢把握正确导向,既要有国际视野,学习借鉴各国智库建设的成功经验,又能立足基本国情,服务于民族复兴伟大中国梦的实践。二是体现经济报刊自身优势和特色,紧扣国家治理需求,明确主攻方向,充分发挥战略研究、政策建言、人才培养、舆论引导、公共外交的重要功能。三是要有发展理念和组织管理方式的创新。通过深化改革,促进跨学科、跨部门、跨地区的优化组合,不断提高智库的创新活力。四是能拿出既有前瞻性、战略性,又有针对性、操作性的研究成果,成为治国理政决策的思想高地,形成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智库品牌。
人才是经济报刊智库的第一资源和建设核心,应立足中国经济报刊特点,以记者为核心,创新体制机制,打造经济报刊智库品牌。
《西部大开发》:推进中国特色新型经济报刊智库建设的总体思路和主要举措有哪些?
卫思宇:中国特色新型经济报刊智库建设的总体思路是: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布局和“四化同步”新要求,聚焦国家急需,明确建设目标,立足经济报刊特点,以记者为核心,以机构建设为重点,以项目为抓手,以成果转化平台为基础,创新体制机制,整合优质资源,打造经济报刊智库品牌。
主要举措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考虑:
一是建设新型智库机构。这是智库建设的重点,我们将协同北京泛亚智库国际咨询中心,重点以革命老区、特困县基地建设研究为抓手,重点打造一批有影响的经济报刊新智库,带动经济报刊智库总体建设;推动社会治理专题数据库和经济转型实验室建设,推动报刊智库研究手段和方法创新;结合经济报刊“走出去,走下去”计划的实施,通过建设一批区域问题研究机构,支持经济报刊智库积极参与和设立区域组织、参加与举办国际培训等,扩大中国经济报刊智库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
二是通过凝聚高端智库人才、加强青年后备力量、推动经济报刊智库人才交流,培养和打造智库队伍。人才是智库的第一资源和建设核心,首先要凝聚一批立场坚定,造诣高,善于理论联系实际,熟悉政策制定的高端人才,创造条件支持和引导他们围绕全局性、战略性问题,以及难点热点问题开展研究,及时向中央各部门建言献策,并以各种方式引导舆论;同时要注重加强青年学术后备力量,培育并长期支持一批高水平创新团队。还要通过聘请有较高理论素养的实际工作部门领导干部参加智库研究,推荐智库核心人才到基地挂职锻炼等重点举措,推动智库人才交流。
三是拓展成果应用渠道。成果应用转化渠道是制约经济报刊智库发挥作用的瓶颈问题,推动智库建设,必须着力解决好渠道和平台的问题。要通过鼓励对外开展合作研究、支持举办高层智库论坛等,加强中外经济报刊智库交流平台的建设;通过完善集中报送专家建议的工作机制,建立咨询报告数据库,跟踪汇总分析相关信息等,加大智库成果报送力度;同时要规范流程,严把成果政治关和质量关。
四是创新智库组织管理。建设新型报刊智库,关键是深化综合改革,推动管理和组织形式创新。主要推动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改革:(一)大力推动协同,强化报刊与政府、报刊与报刊、报刊与企业合作,建立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深度融合的协作机制,改变封闭分散、各自为战的局面;(二)改进科研评价,建立以政府、企业、社会等用户为主的评价机制,把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实际贡献作为核心标准,加强绩效评估;(三)改革项目管理,建立完善后期资助方式等;(四)从健全管理体制、完善政策配套支持、加强经费支持等三个方面为智库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西部大开发》:当前经济报刊智库建设的重点领域有哪些?
卫思宇:中国经济报刊智库建设的总目标是:服务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围绕这一目标,结合经济报刊自身的优势和特色,按照国家重大需求与报刊能力相匹配的原则,力求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建设、外交与国际问题、“一国两制”实践与推进祖国统一这领域里,找准关键环节,瞄准国家急需,凝练出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开展针对性研究。
《西部大开发》:经济报刊智库如何瞄准国家需求,明确主攻方向?
卫思宇:发现和找出真正需要研究和咨询的问题,是智库研究过程中一个关键的环节。这要求智库与实际部门建立起密切联系。一是要密切跟踪重大决策。全程紧密跟踪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大决策,及时提供动态监测、实时预警、效果评估和信息反馈。同时要加强战略研究,就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前瞻性研究,提供决策储备。二是要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如选拔推荐智库优秀学者到国际组织任职、到基地挂职,参与政策制定,推动智库人才在实践中锻炼能力。三是要建立与需求对接的新模式。邀请实际工作部门直接参与选题征集,共同确定智库的重点任务,联合组建研究团队,从源头上解决科学研究与决策需求脱节的问题。拓展成果应用渠道,完善专家建议报送机制,打造经济报刊智库成果平台,增强对政府决策和社会舆论的渗透力、影响力。
《西部大开发》:如何使经济报刊智库推出更多具有真知灼见的研究成果,提高建言献策的质量?
卫思宇:真正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实用性的政策建议,必须有厚重的理论、多学科的视角和先进的方法作支撑。经济报刊智库不仅要出对策,更要出思想,谋战略,特别是在一些前沿应用问题和重要理论问题的研究范式上取得突破。
提高经济报刊智库建言献策的质量,一是发挥经济报刊基础研究实力雄厚的优势,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重点支持一批对经济社会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安全具有长远影响的基础研究项目,推出对理论创新具有重大影响的标志性成果,为提升应用对策研究水平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二是着力推动跨行业研究,为应用对策研究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撑。三是大力推动方法创新。吸收借鉴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实验室和数据库建设,推动资源共建共享,为经济报刊智库建设提供有力的方法支撑和条件保障。
《西部大开发》:人才培养是智库建设的一个重要功能,经济报刊智库如何处理好智库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关系,发挥人才培养优势,着力培养复合型人才?
卫思宇:人才培养是经济报刊智库建设的根本任务。一是要凝聚一批立场坚定、学术造诣高、善于理论联系实际、熟悉政策制定的高端人才,创造条件支持和引导他们围绕全局性、战略性问题,以及难点热点问题开展研究,及时向中央各部门建言献策,并以各种方式引导舆论;二是注重加强后备力量,培育并长期支持一批高水平创新团队;三是通过聘请有较高理论素养的实际工作部门领导干部参加智库研究,推荐智库核心人才到实际部门挂职锻炼等重点举措,推动智库人才交流。
《西部大开发》:智库建设在推动经济报刊社发展中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卫思宇:智库建设是经济报刊社深化改革、推进制度建设的总揽性抓手。机构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平台建设以及经济报刊社“走出去,走下去”计划都可以通过智库建设来推动。我相信,通过创新体制机制、整合优质资源、打造中国经济报刊智库研究中心品牌,必将有力地推动中国经济报刊社的综合改革,提升创新能力,促进经济报刊社各项事业的创新发展和科学发展,使之成为中国梦的代言者。
(本刊记者张永军采访整理)
链接
中国经济报刊社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推进计划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关于加强智库建设的重要批示,推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推进中国经济报刊社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提供高水平智力支持,提出倡议,制定本计划。
一、服务国家决策,明确建设目标
1.明确经济报刊社智库的功能定位。经济报刊社智库应当发挥战略研究、建言献策、人才培养、舆论引导、公共外交的重要功能。一是发挥中国经济报刊的优势,着重开展事关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理论研究,为科学决策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二是围绕重大突出问题,开展全方位的综合研究,提出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政策建议。三是发挥人才培养的优势,努力培养复合型智库人才,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四是发挥自身优势,针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积极释疑解惑,引导社会舆论,传递中国梦正能量。五是发挥对外交流广泛的优势,积极开展人文交流,推动公共外交。
2.建立形式多样、结构合理的智库组织。按照总体设计、点面结合、突出重点、分类实施的原则,创新机制,整合资源,打造中国经济报刊社智库品牌,带动经济报刊社社会服务能力的整体提升。一是以记者为核心,支持和培养一批具有重要影响的高端智库人才和咨政研究团队。二是以智库建设为重点,培育建设一批具有集成优势的新型智库。三是以项目为抓手,提高应用研究项目实践质量。四是以成果转化平台为基础,拓展转化渠道,搭建高端平台。
二、聚焦国家急需,确定课题主攻方向
围绕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结合报刊社优势和特色,统筹规划经济报刊社各类智库机构、人才团队和项目设置,凝炼智库建设的主攻方向,力求在以下关键领域、关键环节以及亟待解决的问题上取得突破。
1.经济建设。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重大问题,重点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创新驱动发展和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三农问题、财税体制改革、金融创新与安全、粮食与食品安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重点领域研究。
2.政治建设。围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依法治国等重大问题,重点推进发展人民民主、行政体制改革、公共治理创新、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完善、司法体制改革、民族与宗教问题等重点领域研究。
3.文化建设。围绕提升国家软实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等重大问题,重点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文化产业发展、中国文化走出去等重点领域研究。
4.社会建设。围绕民生保障与改善、社会治理体制改革等重大问题,重点推进教育现代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人口发展战略、收入分配改革、社会保障体系、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等重点领域研究。
5.生态文明建设。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重点推进国土开发、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研究。
6.党的建设。围绕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等重大问题,重点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等重点领域研究。
7.外交与国际问题。围绕维护国家与安全、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等重大问题,重点推进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周边环境与周边外交、新兴国家崛起、海洋战略与海洋强国政策、反恐维和、全球治理、公共外交等重点领域研究。
8.“一国两制”实践与推进祖国统一。围绕“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重点推进完善与基本法实施相关的制度和机制、深化内地与港澳经贸关系、推进两岸交流合作等重点领域研究。
三、整合优质资源,建设新型智库机构
1.以中国经济报刊协会智库研究中心为抓手,重点打造一批国家级智库。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制度先进、贡献重大”的总体要求,深化经济报刊社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总体布局,提升社会服务能力,认定和建设一批智库中心。
成功转型必须要有底蕴
记者(以下简称记):你是体育明星中转型较为成功的,你觉得自己有什么优势?
刘璇(以下简称刘):我没有任何优势,靠的是自身的努力。2001年悉尼奥运会之前,我有过一段伤病期,那时我就对未来有过自己的打算。我觉得,不论退役后做什么事情,都需要有足够的底蕴。运动员文化基础差、技能单一,要想立足于社会,就得为将来做好技能储备。这是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只有做一个学习型的人,与时俱进,才能适应社会。2001年悉尼奥运会结束后,我决定退役,有很多广告、电视剧、电影的拍摄邀约找上门来,我没有如一般人所想的那样立即进入热火朝天的演艺圈,而是按原来的计划到北京大学新闻系读书,为将来的发展打基础。
记:在北大读书,完成学业很不容易吧?
刘:北大对我这样的奥运冠军来说,是宽进严出,每门考试科目都必须及格,有一门挂科就无法毕业。其他科目我还能应付,但像高等数学这样的科目对我来说就像是一场噩梦,第一次考试,我的分数都不好意思说出来。对于补考是否能过,我更没有信心。好在老师和同学都对我不错,补考前帮我恶补了几天,我才勉强通过考试。大四那年,大多数同学都没有课,选择到国内各地去实习,我却有七门功课等待过关。我觉得自己即便上学也代表着奥运冠军的形象,我要改变外界对运动员“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偏见。临近毕业的那段日子,我就像奥运会前封闭训练一样,每天都在图书馆或教室拼命学习,有时连打饭都拜托别人给捎回来。凭着这股劲儿,我顺利通过了七门功课的考试。
记:对你来说,毕业最难过的一关是什么?
刘:当然是毕业论文了。北大对每个学生的毕业论文把关都特别严,要求选题一定要独特。同学们都确定了论文方向,我却还没有明确目标。后来老师也急了,问我:“刘璇啊,你到底想写什么?”我只好说还没想好。从雅典奥运会解说归来,我灵机一动,就为论文定名——《浅谈中国电视体育解说》。我本来就是体育人,学的又是新闻专业,在雅典又亲身实践过,还有什么比这更合适的呢?论文方向定了,可难题又来了。因为这个领域在以往的教学中涉及太少,按照老师的要求,我们的论文中引述的资料至少要涉及50本书,我翻遍了学校图书馆的书,查遍了网络,只觅到几本书。可以参考的资料实在太少,2万多字的论文,全靠我自己写。所以,我敢说我的论文绝对是货真价实,代表我四年学习的收获。当戴上学士帽的时候,我就像登上奥运会最高领奖台一样兴奋。
记:北大毕业后,你为什么又报考了国际体操裁判?裁判资格更难获得吧?
刘:是体操这项运动让我有了今天的成就,我不想退役后就远离体操。现在在国际体联里面,中国裁判人数非常少,我参加国际比赛时,看到的大多数都是高鼻子、蓝眼睛的裁判,心里很不是滋味。如果以后能多几个中国裁判或亚洲的裁判,不是说打分会怎样,至少心理上会有一定优势,这样才能有体操强国的感觉。考国际体操裁判很难,因为体操规则一直在变化,每四年就需要参加新的考试和认证,走这条路就一定要不断地学习。体操裁判因为需要相互交流,掌握一口流利的英语也是必要条件。因此,恶补英语是我北大毕业后的第一任务。我底子薄,英语口语差,为此还专门请了个老师教我口语。为了加强口语训练,有时走在大街上,看到外国朋友,我也会走过去搭讪,给他们引路,和他们聊天。
记:你执法过体操比赛,做裁判与做体操运动员有什么不同?
刘:做裁判也非常辛苦。2007年6月,我第一次执法比赛是全国体操锦标赛及北京奥运会选拔赛女团的预选赛。20多个队、200多名选手,从上午9点一直比到晚上10点30分。我们20多名裁判除了吃饭的时间,一直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到最后一场比赛时我已经眼花缭乱,深刻体会到了做裁判的不易。当运动员时,一直很难体会裁判员为什么会有如此犀利的眼神,一点点的瑕疵都逃不过去,轮到自己当裁判时,就会发现原来自己是井底之蛙。
靠奥运精神行走娱乐圈
记:你从运动员成功转型为艺人,最应感谢的是谁?入行这么久,你对做艺人有什么感触?
刘:最应该感谢的是我哥哥。刚退役时,我哥哥根据我的性格和爱好,为我的发展进行了规划。当运动员时我就喜欢唱歌和表演,也想有意识地锻炼自己这方面的能力,就选择了演艺圈。以前做运动员的时候,每天除了训练就是比赛,生活很单调。做艺人接触面广,也适合我的性格。我现在才体会到,当运动员是身体累,做演员是心累。在我看来,体育和娱乐唯一的共同之处是必须能吃苦,我时刻用做运动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记:有段时间你频换造型,还拍过封面女郎,前卫、新潮的形象惹来许多争议,压力大吗?
刘:那段时间,我一直有种被人推着走的感觉。因为节目的需要,我曾扎着满头的彩色小辫在娱乐节目上热舞,也曾被邀请拍摄过封面女郎,为出单曲也曾有过很冷艳的造型。粉丝们接受不了我的改变,在网上纷纷吐槽,直言他们的“璇美人”变得不可接受了。我也成了报纸娱乐版的常客,什么议论都有,不但外人接受不了,我妈妈也经常埋怨我,说接受不了我那些奇怪的装扮。我只好给她灌输年轻人的新思想,让她接触更多的新事物。我希望父母能鼓励我勇于拼搏,因为年轻人都需要这种拼劲儿。当时我心理压力很大,好在我心理调节能力还可以,我经常这样劝自己:忘掉曾经的光环,在娱乐圈我只是一名新兵,凡事要从低处做起,不要把心放得太高。
记:冒昧问一下,当初你和朴树传出的绯闻没少让你伤神吧?
刘:2006年,我和朴树在湖南卫视《名声大震》节目中搭档,因为彩排过程中许多较为亲昵的照片流了出去,外界对我俩议论纷纷。一名网友发了篇《朴树深陷离婚危机》的文章,说我与朴树非常亲密,在他身边流露出“小女人般的幸福微笑”。就这样,外面到处流传朴树婚变的消息,我也成了那个插足别人家庭的“第三者”。这件事给我的伤害很大,我生平第二次连续哭了两天。朴树也为给我带来的伤害深感不安。朴树的妻子出面接受媒体采访,说她和她老公的关系很好,外界传言根本不值得一辩。我也出现在为男友助威的现场,这场绯闻风波才算平息。
记:你加盟香港TVB后,就在电视剧《女拳》中出演女一号,拍片过程顺利吗?
刘:TVB一线艺人众多,能被选中做女一号,的确出乎我的意料。我饰演的是黄飞鸿夫人莫桂兰一角,武功了得,而且说的是粤语。粤语对我来说比学英语还难,但要演好这个角色就必须拿下这个“拦路虎”。于是,我拿出了运动员的拼劲儿来学习粤语。我经常看香港地区的节目,找当地人聊天,一天到晚苦练粤语。有时给男友打电话,我也跟他说粤语,弄得他哭笑不得。直到戏开拍了,我的粤语还没有过关,只能边拍边学。我怕别人的台词说完了,轮到我出镜时说不好,记台词时,我不但要背自己的台词,连别人的台词我也要背会。即便这样,轮到我的戏时,我仍听不出来对方说的是啥。导演就根据不同的戏打不同的手势向我示意。两个月后,我基本能听懂粤语,再也不用别人打手势了。让我没想到的是,这部戏让我获得了“香港最佳女演员”的奖项。
记:前不久,你和搭档韩艺博在央视公益舞蹈大赛《舞出我人生》节目中夺冠,这次比赛为何如此投入?
刘:韩艺博是个好小伙,他姐姐是个自闭症患者,他从小就照顾他姐姐的衣食住行,责任心很强,让我很感动,所以就决定好好对待这次比赛。在《舞出我人生》的夺冠路上,我拿出了奥运拼搏精神。因为我是体操运动员出身,很多人都以为我跳舞是小菜一碟,对我期望很高,其实我只是灵敏度和柔韧性相对好一些罢了。体操运动员看起来必须是一根棍,不能上身动下身僵,舞者则相反,在跳舞之前,我必须把体操的那一套彻底清零。这次大赛难度系数高,香港艺人张柏芝就因伤退出了比赛。而我的很多高难度动作都是舞蹈老师安排的,每次都是在挑战自己,排练过程中也是险象环生。第一场的钟摆舞,最后我要头冲地完成造型,排练时,我的脸差点被地面抹平。为了不辜负观众对我的期望,我一次次坚持了下来。
与老公从互不欣赏到两情相悦
记:据说你和你老公曾彼此互不欣赏,后来你们是如何走到一起的?
刘:我俩走到一起还是何炅老师做的媒。一天,我约何老师吃饭,正好王弢替好友给他送歌。何老师对王弢说:“刘璇请吃饭,一起去吧!”王弢一听是我,立马说:“何老师,我不喜欢刘璇,这女孩又是宣布到北大读书,又是拍广告,太高调了。”何老师对他说:“你不了解刘璇,其实她是个单纯、低调的女孩,还是见一见吧!”这些都是何老师后来告诉我的。那天在饭桌上见到王弢,他留着长发,还长着青春痘。我平时就讨厌男生留长发,还有长青春痘的男生。我俩饭桌上也没说几句话,吃完饭到何炅老师家去玩,王弢和我聊了几句,还是没啥感觉。后来,经何老师穿针引线,我们交往得多了,他发现我并不像他原先想的那样。有一次我去香港做节目,给父母买了一堆东西,给我自己买的却是一瓶7元钱的指甲油。王弢知道这件事情后,非常感动,对我也有了切实的了解,我们相处渐渐多起来。
记:你遭受非议时,王弢都做了些什么?
刘:他是中央音乐学院首个单簧管硕士,心地单纯。我们相恋后,他关心着我的一举一动,我踏入娱乐圈时,他劝我心不要放得太高,从低处做起。我遭受非议时,他坚定地站在我一边。当初,他参加了一个电视台的选秀节目,一路过关斩将,闯到“六进五”的关键时刻,因为媒体总把他和我扯到一起,他觉得连累了我,就毅然退出了。后来,我因为遭受非议感到苦恼时,他劝我说:“实在不行就退出娱乐圈,虽然我当音乐老师没有多大能力,但至少也能养活你!”从这件事上,我能看出他对我的一片痴情。
记:热恋中,据说你们有很多感人的故事,能说说吗?
刘:王弢的父亲是一位资深足球圈内人士,他从小就在一帮足球大腕身边长大,和我交往的时候,他从未把我当成奥运冠军,我们之间相处得非常自然,经常是海阔天空地乱侃。我俩从互不欣赏到渐渐接受了彼此,后来发展成情侣。因为工作关系,我们经常天各一方。2006年,王弢赴西安演出,我给他打电话时,发现他一直咳嗽,追问之下,他才说他正发烧。我心疼不已,当即买了机票从北京飞往西安,买好糖水鸭梨在宾馆等他。当见到我的那一刻,他像个孩子似的扑过来拥住我,抬起头时已是满脸泪水。因为还有工作,第二天一早我们就分手了。现在通讯发达,我俩仍喜欢写信表达对彼此的关心和呵护。
记:听说王弢曾在异国的游轮上向你求婚,场景非常感人,能讲讲吗?
刘:那次求婚是他事先预谋好的。那时,他在美国留学,我去美国看他,他欣喜异常。我俩坐游轮去墨西哥旅游,当时夕阳降至海平面,落日余晖染红了甲板,游人们正兴致勃勃地欣赏着壮美的景观。这时,王弢突然来了个惊人的举动:他从口袋里掏出一枚戒指,单腿跪地,向我求婚。事情发生得太突然,我一时没有反应过来,反而嗔怪道:“王弢,你这是干什么呀?”王弢红着脸说:“璇儿,我爱你,嫁给我吧!”这时,我才明白了他的意图,有些害羞地说:“快起来,快起来,我答应你还不行!”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见证了他向我求婚的一幕,一些游客甚至鼓起掌来。我知道,他是个不懂浪漫的人,能想出这个招儿,真的难为他了。
关键词: 国家形象; 软实力; 电影文化; 普适价值观; 《中国国家形象》
中图分类号: J9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4-0077-02
一、软实力、电影文化和美国国家形象
在全球化的影响下,国际关系中的国家力量渐渐在对硬实力的关注中加入了软实力的元素。约瑟夫·奈在其专著《美国霸权的困惑:为什么美国不能独断专行》中,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软实力是一种间接使用力量的方法,其意义在于一个国家通过让“别的国家想追随它,崇尚它的价值观,学习它的榜样,渴望达到它所达到的繁荣和开放程度。①”来达到其目的。所谓软实力的构建,就是要构建国家的形象,让它的霸权在其他人看来是正当的,让它的文化和意识形态让人认同和效仿,那样它就能获得更高的国际地位,有更强的话语权,这样在国际事务中更容易达到目标和保护国家利益。美国是推行文化霸权、树立美国形象来达到目的的典型国家。
国家形象指在一个文化交流传播愈益频繁的时代,一个国家的外部公众、国际舆论和内部公众对国家各个方面的主观印象和总体评价。国家形象是通过媒介话语以及社会舆论来建构、传播和表达的,是一种主观认同,带有更多想象虚构的成分。②
电影作为具有广泛传播效应的大众媒介,是在所有文化样式中,跨国传播潜力最丰富也最有效的形式之一,在塑造国家形象方面具有特殊地位。电影由于其固有的感染力和支配力,不同于国家政府的宣传,能更客观的展现一个国家的国家形象,对受众的态度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美国电影文化也是美国“文化软实力”和文化霸权战略的重要构成部分。其电影公司出产的影片产量以全球影片产量6,7%的数额占据了全球总放映时间的50%,③足见美国电影在全球电影市场中的地位。美国的文化霸权地位就在于通过电影和电视在世界树立形象,以宣传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或普世价值以他国人民的关注、支持和向往,从而提高国家形象并吸引人才。
二、《幸福终点站》中的美国国家形象
在此且以《幸福终点站》为例,简要论述美国是如何利用电影文化来展示和推广自身价值观、构建国家形象的。
《幸福终点站》是由美国著名导演斯蒂芬-斯皮尔伯格执导、汤姆-汉克斯和凯瑟琳-泽塔-琼斯共同主演的美国喜剧温情大片。影片主要讲述草根东欧男主,为完成父亲遗愿来美,由于母国突然发生战争,他的护照和签证不被承认而被迫滞留机场10个月的故事。期间男主角(Victor)自力更生,和机场清洁工大爷,负责食物的小弟、以及某机场工作人员成为朋友,而后捕获美空姐芳心,又成为机场英雄,最后在朋友们的帮助下离开机场完成父亲遗愿的故事,相当典型的美国电影。
这部片子在塑造美国形象的作用上无疑是隐晦而潜移默化的。导演斯皮尔伯格在影片中主要展现的是等待的意义:用10个月等待国家结束战争的男主角,用7年等待自己所爱的有夫之妇的女主角,用一辈子来等待获得自己所追崇的爵士音乐家签名的男主角的父亲……似乎每个人都在等待,生命就是等待。不过,在看完影片后,观众无疑都会感到温情而舒适,对男主角的乐观勇敢大加赞赏或备受鼓励,对影片的幸福结局感到满足愉悦,让受众从欣赏男主角、欣赏这部片子,而自然移情为“喜欢、欣赏美国”,也就自然达到了塑造美国良好国家形象的目的。
而比较特别的是,斯皮尔伯格在影片中对于美国国家形象的塑造,最大的努力也是最成功的努力就是完全真实的呈现出真正的美国。其中既有种族和文化的多元反应,也有个种族的分歧,有美国优越感的体现,也不乏对美国价值观、美国梦的赞扬。男主人公虽是东欧人,但导演无疑想通过他说明,拥有美国价值观的人,就能实现美国梦,就能成为美国人。导演对于影片中出现的这些“美国标签”不加评判,但给观众展现一个并不是十全十美的美国,正如一个有些小缺点的成功人士反而更打动人那样,再加上给人积极情感的温暖情节的点缀,看完这部片子后,观众不但对美国有了具象认识,同时对美国也倾向于抱有积极态度。
1.航站楼:大熔炉,小社会
首先,航站楼是进出一个国家或城市的关口,又由于其庞大的人流量,也是一方文化、生活氛围最能集中体现的地方,导演选择航站楼作为呈现一切的舞台,或许正是看中了这一特质。如果说有什么地方最能体现美国的国家文化、国家形象,那真的就当属航站楼了。
影片的几乎全部故事都发生在一个限定的空间内,即航站楼,而航站楼中又几乎又体现了美国社会的缩影,机场无疑成为一个浓缩的美国社会。而来自东欧的维克多,被迫长期呆在一个人流量极大而不断变换的封闭空间,反而更直接的感受到了美国文化。其中来自印度的清洁工,来自东欧的男主角自身,黑色皮肤的机场工作人员和跟从迪克森的机场安保人员,想要偷渡来的中国人,不同种族的人在片中反复出现,正体现了美国“大熔炉”的特征。
2.权威:优越和霸权的心态
美国一直有天定命运说、山巅之城说、上帝选民说和美国例外论等优越心态,他们认为“美国人的命运是特殊的:他们从英国的贵族那里取来了关于个人权利的思想和地方自由的爱好,并能把两者保全下来,因为他们用不着同贵族进行斗争”④。这样的优越感在电影里面体现在了反派角色迪克森身上。
影片中的权威者,机场安全官员迪克森,站在航站楼的高点,面对一面监视器墙,看着机场中的每一处细节,很有掌握人生死的味道。显然他是美国种族优越感和霸权心态的产物。从他对着手下大吼“有很多人想着进入美国”;到他劝诱维克多害怕自己的国家,认为但凡有战争的国家,人的权力和尊严就得不到尊重,它的人民就应该害怕它;再到他气急败坏地将维克多按倒在复印机上,吼着“你和我作对就是和美国为敌”“别以为美国都跟你们那种国家一样”,其认为美国极端优越的心理可见一斑,在迪克森眼中,觉得东欧国家贫穷落后,发生战争,无辜的百姓可能被所杀。国家无法保障人权和尊严,于是东欧的国民理应害怕他们的祖国,理应对美国充满向往,当然,他更不能理解为什么漂亮的女主角艾米利亚会中意一个东欧来的“流浪汉”,可见他对自己作为美国人高高在上、自以为是的心态和对弱国的鄙夷。另一方面,迪克森对机场的制度极为刻板的遵守,对想要为父亲送药的俄国人的不留情面,对弱小的外来者(维克多)持有怀疑和阻挠的态度,想要弱者绝对的服从的行为,又和美国的霸权心态及其类似。然而,影片既然以平民男主角战胜权威的迪克森为结局,多少也体现出了美国在国家形象塑造中由强调特殊性向强调普遍性的转变。
3.普世价值:人权、法制和自由
于1993年8月美国芝加哥120多个宗教团体代表参加召开的“世界宗教议会”,倡导一种“普世价值”,亦即,“由所有宗教所肯定的、得到信徒和非信徒支持的、一种最低限度的共同的价值、标准和态度”,其实质也就是资本主义国家所宣扬的“自由、民主、平等、人权”等价值观念⑤。
影片中充斥的人权、法制和自由的观念。例如,在机场主管迪克森看来,虽然维克多不能进入纽约也不能回国,但他具有在这栋航站楼行走的自由。又如那位扫走维克多餐券的印度大叔,义正言辞地说“如果没有授权的话,任何人也不许看我的垃圾桶”,而当维克多弄脏地板,拿拖把想清扫的时候,他激动的冲过来吼道“放下来!你抢了我的拖把,还拖我的地板,这是我的工作!”这都体现了美国深入人心的消极自由观念,即在法律的限度内,人有不受他人干涉的权利,即“免于……的自由”;虽然迪克森并不欢迎维克多,但他不得不承认维克多在不走出航站楼的情况下有在航站楼自由活动的权利;而印度清洁工认为,即使是垃圾,只要被扫进了他的垃圾篓里,他就具有了这些垃圾的所有权,不经他同意不得乱翻,这种对“人人生而平等”、“不可剥夺的”自由权的绝对尊重,以及强烈的维权意识,正是美国所主张的“自由、民主、人权”的普世价值。
4.美国价值观和美国梦
男主角虽然是东欧人,却具有美国人所欣赏的品质,乐观,勤劳,勇敢,诚实,正义,善良,坚持梦想。独身陷入困境,且面对迪克森的百般阻挠,维克多在67号闸门安家,努力学习英语,融入环境,甚至开始想方法赚钱,维持生计,其勤劳、勇敢、乐观的品质不言而喻。而迪克森其实给了维克多三次机会离开机场,但都被他拒绝。他对国家的忠诚体现在,当迪克森第二次试图放他离开的时候,表示只要维克多亲口说出“我害怕我的国家”,就可以办理庇护手续进入纽约,但维克多坚定的说,“不,我不害怕我的家(home)”,这同时也体现了他的诚实。而第三次迪克森给维克多机会的时候,观众又被他的正义和勇敢征服,当迪克森表示,只要维克多能帮助翻译,处理好那位想带药给重病的父亲却不能出示检验证明的俄国人,就可以获得合法进入纽约的权力。但为了帮助救父心切的俄国人,维克多将父亲改译做“山羊”,利用“对动物使用的药品只用购买证明即可”的规定,帮助俄国人要回了药品。这样的行为不仅感动了观众,也感动了机场的人,维克多成为了机场英雄。或许正是维克多的这些精神,帮助他在机场获得了美国人的尊重,还赢得了女主角的青睐,并最终成果的完成了父亲的梦想。而维克多的遭遇,不正跟欧洲人踏上美洲大陆时候所面临的情形相似吗?同样是陌生的地点,同样是语言和文化的不通,同样是需要开拓的崭新世界,维克多的精神,也正是美国人的乐观、勤劳、勇敢的缩影。
三、对中国的启示
1.应将电影文化视为展现国家形象的重要载体
美国好莱坞电影占领了世界电影市场,也主导了主流文化走向,看美国大片长大的一代会自然会比较倾向美国,对美国持有正面、积极的印象。然而,中国在构造国家的过程中更多的是以政府为主体,方式是为西方人所讨厌的“宣传”的形式,政府常常以“打官腔”的方式太过宏观地宣传中国,容易让外国受众觉得不真诚和虚伪,从而导致信息不对称。而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好的电影可以用其独特的画面感、音效的冲击,曲折的故事情节打动观众,获得观众对电影的认可。如果一部能够反映中国普遍价值观的电影获得认可,自然可以塑造受众对这个国家的好感。
然而,除去中国电影文化发展不成熟的因素外,政府、相关机构和电影人也缺少利用电影文化塑造国家形象的意识。郭斐在其论文《国产电影与国家形象——中国获奖电影对国家形象的建构》中对目前为止中国获得以法国戛纳电影节、德国柏林电影节和意大利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电影进行了统计,发现进行传统意义的主旋律宣传的获奖影片仅有四部,其中只有一部电影即《晚钟》展现了中国人民反抗法西斯的斗争,其他三部(《红高粱》、《秋菊打官司》和《一个都不能少》)却更多的展现了中国的贫穷落后和法治不健全⑥。这正好迎合了西方对于中国贫穷落后的预设。可见中国电影界仍旧缺少对中国形象的有意塑造,中国在探索提高国家形象的过程中,对电影文化进行再塑造的确很有价值。
2.中国应确定要在电影中展现的价值观
加强用电影来塑造国家形象的意识是一方面,另外,也应思考要在电影中反映什么样的国家价值观。笔者认为,这种价值观既应该是中国社会所特有的,又应该是为世界所普遍接受的。如《幸福终点站》中的美国梦(即一个处于社会底层的人,完全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勤奋而进入社会的高层,取得成功并获得尊重)就是美国价值观的很好反应,与美国梦类似的,还有其推崇的正义、勇敢、勤奋、乐观的精神,也能为世界所接受。这些价值观念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并且拥有这些品质的人的确更容易成功。同样,中国也应该定位自身的价值观,中国的国家形象难以提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政府自己也不知道要推广什么。笔者自己认为,其实中国儒家“和”的观念是一个具有普适性的值得推广的观念。虽然“和”在过去的中国外交中也被广而提及,但体现却是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中投的无数弃权票,传统中国认为,劝和不劝战,主张事情的和平解决,凡是要中庸对待便能处理好人际关系(国家间关系),然在联合国不断投弃权票只会让别国觉得中国没有立场,浪费了一票。笔者认为,或许应该对“和”的观念进行更深刻的挖掘,例如说讲求“和而不同”,过去的中国太注重找寻相同之处,现在或许应该注意到在和谐关系的基础上做出自己的特色来,例如文化上将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合理结合,所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故中国在宣言和平、和谐理念的同时,向世界张扬自己的个性,或许更能获得世界的认可。
3.要自信而坦率地展现真实的国家形象
我形象和他形象之所以会有误差,就来源于信息不对称,主体所传达的信息和受众所接收的信息在“解码”上出现了差错。通过《幸福终点站》,笔者认为,公众是可以接受一个国家的不完美的。没有一个国家是十全十美的,影片中的美国也充斥着冷漠、歧视、高度的优越感,但这并不影响认同美国的人对美国的喜爱,因为他们的正义、勇敢、乐观等品质是令人欣赏的,人民的善良也让人印象深刻。所以其实一个国家的缺点有时候不会妨碍它受到欣赏和喜爱,而一国政府的有意遮掩反而会让人觉得有所隐瞒而丛生猜测,让人觉得不信任甚至反感。
中国已经是一个大国,正在向强国迈进,中国在国家形象塑造方面也应该拿出大国的自信,不用害怕把真实的自己展现给世界。真实至少象征着真诚,不必避讳那些还不足的地方,因为发展和完善毕竟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正例如朝贡体系中的中国,一个强大成熟的文明是对其周边有感召力的,一方面朝贡体系建立在中国国力的基础上,另一方面也是其文明对周边具有天然的吸引力,引发各国的效仿,中国当时的国家形象一定是极高的。故当中国变得足够强大,自然会存在价值观的推广,中国自然会受到更多人的认可。
总之,电影文化产业既然在美国的国家形象塑造中已经起到作用,那么随着全球化的加深,中国在理性对待美国和西方文化入侵的同时,也可以利用这种方法塑造中国自身形象。当然,用电影产业来进行形象推广,一方面要建立在中国的电影品质的提升上,另一方面中国也应该明确自己要推广的核心价值观在哪里。特别是中国人自身要树立希望推广的价值观,这样才能通过展现真我来提高国家形象。
注释:
① [美]约瑟夫·奈:《美国霸权的困惑:为什么美国不能独断专行》,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第9页。
② 徐春玲,“电影文化软实力提升与国家形象传播”,载于《新闻界》,2012年第一期,第55页。
③ 孙晶:《文化霸权理论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269页
④ [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下)》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⑤ 尹新新,“论‘普世价值’的兴起原因与内在悖论”,载于河南师范大学学报,第38卷,第5期,第60页。
⑥ 郭斐,“国产电影与国家形象——中国获奖电影对国家形象的建构”,载于《群文天地》,2011年第4期,第101页。
参考文献:
[1] [美]约瑟夫·奈.美国霸权的困惑:为什么美国不能独断专行[M].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
[2] [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下)[M].商务印书馆,2008.
[3] 郭斐.国产电影与国家形象——中国获奖电影对国家形象的建构[J].群文天地,2011,4.
[4] 孙晶.文化霸权理论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关键词:新形势 科研院所 共青团
就科研院所共青团工作而言,有何新形势?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第一是繁重的科研生产任务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重任叠加,加班加点常态化,为了不影响中心任务的完成,共青团活动基本上都安排在业余时间。第二是各级领导普遍希望共青团围绕中心工作多开展建功成才类活动,但调研表明,团员青年多为80后一代,工作、生活压力非常大,青年职工普遍希望多开展放松身心的文体活动。第三是科研院所普遍存在科研和生产两种任务,有管理、技术、技能三支人才队伍,团员青年学历层次多,需求各异。第四是在“大政工”的发展趋势之下,科研院所共青团干部人数少且普遍存在兼职现象,很难全身心投入共青团工作。
四个方面的新形势导致科研院所共青团工作面临不小的困难和挑战,为了解决困难、应对挑战、适应新形势,科研院所共青团必须系统的思考研究,大胆的改革创新。本文以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材料研究所为例,介绍共青团主动适应新形势,在四个方面对共青团工作的思考与实践,以期为科研院所共青团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把握青年成长规律,凝聚青年共识
在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集体谈话时强调,团的工作要把握根本性问题,把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这一根本任务对于军工科研院所共青团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在新形势下,材料研究所团委坚持以理想育人为先导,用 “铸国防基石,做民族脊梁”的核心价值观凝聚、激发青年。常态化开展共青团工作文献资料调研学习,重点关注团中央、团省委、院团委重点推进工作,同行业、同性质科研院所共青团工作动态,以及有关青年思想动态的调查研究,准确把握青年思想时代特征、共性特征。常态化开展青年之声意见征集和基层单位走访调研工作,组织召开青年人才培养研讨会、形势任务座谈会、新进职工座谈会等活动,先后完成了《三十五周岁及以下青年成长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所青年技能人才成长调研及分析》、《所技能人才技术比赛现状分析与思考》、《所科研团队体制机制建设分析》等12项院所政策研究课题,准确把握所内青年思想特有特征。及时向所党政领导反馈调查研究成果,为所相关青年人才政策、所文化建设决策等提供参考。
创新活动形式和载体,结合所的发展战略和青年职业规划,凝聚青年共识。通过文化讲堂、主题辩论赛、专题座谈会、微信公众号等形式创新理论学习。通过院士风采图片展、寻访我身边的抗战老兵、烈士陵园扫墓、所情教育主题报告会等活动丰富理想信念教育。通过青年志愿者进社区、手拉手爱心助学、暖冬等活动强化社会实践教育。努力培养和造就奋发向上、信念坚定,能担负起院所事业发展重任的青年。
二、加强组织阵地建设,深化改革创新
加强共青团组织建设、阵地建设是开展好共青团工作的基础,为了适应新形势,共青团必须勇于直面工作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不回避、不绕道,迎着问题上,向着青年走。以强烈的责任感、忧患感和机遇意识,大力推进共青团工作改革创新,推动网上网下、网内网外融合发展。
在新形势下,材料研究所团委坚持以组织育人为保证,深化“党建带团建”,眼睛向下、重心下移,以创建“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团组织为目标,不断提高团组织的号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开展《“党团共建”学习型组织建设研究》政策研究,推动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党建带团建”工作的意见》,落实基层“党建带团建”工作。常态化开展团干部培训、青年工作策划大赛、学习型团组织建设经验交流会、一团(青)一品创建评选和五四表彰等活动,落实“活力在基层”团组织主题建设工作。逐步完善《材料研究所基层团组织目标管理考核细则》,制定《材料研究所团委专项活动经费管理办法》、《材料研究所团委微信公众号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着力破解部分基层单位领导对共青团工作重视不够,共青团活动对高学历、高层次人才吸引力不强等难点问题。
注重互联网新媒体工作与原有工作的结合,立体化推进各项任务,重点从新媒体平台建设、阵地使用和手段创新三个方面构建新媒体工作体系。开展《团青工作信息化建设研究》政策研究,不断提升团青工作科学化水平。依托所科研办公网,建立团委网站、图片资料库、文件资料库等平台,开展基层团组织管理考核和竞赛评比。依托互联网建立团青部落QQ群、团干微信群、材料研究所团委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覆盖绝大部分团员青年。
三、完善青年成长平台,突出问题导向
紧密融入科研生产工作,服务青年成长成才始终是科研院所共青团工作的中心任务,共青团必须立足单位实际、青年需求,转变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完善青年成长平台,重视活动策划、实施及反馈全过程,不断提升活动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努力打造有影响力的建功成才活动品牌,促进青年学习成才、实践成才和岗位成才。
为了更好的适应新形势,材料研究所团委坚持以实践育人为中心,夯基础、搭平台,突出活动特色、注重活动效果。开展研学讲堂,邀请院内外专家、学者,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类专题讲座,对接院所发展战略和青年职业生涯规划。开展文化讲堂,传承两弹精神,提高青年人文素养。开展青年讲堂,鼓励每一位青年站上讲台锻炼成长。创新各类交流平台,促进青年成长成才,开展调研论文交流会、科研新秀报告会、材料科学技术青年学术交流会、核技术青年学术交流会、英语学术报告会、主题参观交流等活动。重视青年技能人才培养,组织编写内培讲义,提升青年职工安全文化素养,提高新进职工培训实效。开展“青年岗位练兵”、“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等活动,普及安全、质量、保密、法律法规,筑牢青年职工安全、质量、保密责任意识,服务科研生产,保障事业发展。
结合院所发展形势与任务,重点关注科研生产效率、人才潜能发挥、青年学术交流、青年团队建设等重点难点问题。着力激发青年科协专业组、会员单位的主观能动性,推动专业组活动、会员单位活动的蓬勃开展。充分挖掘和利用所内资源,加强青工技能比赛、技术比武工作,以赛促训、以赛代培。
四、优化青年成长环境,聚焦青年需求
青年文化建设是单位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青年凝聚力的关键。推进青年文化建设,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要将科学精神与文化精神相结合,将科学目标的探索与人文情怀的塑造相结合。积极营造向上向善的文化氛围,弘扬青春正能量。
在新形势下,材料研究所团委坚持以文化育人为主体,紧密结合青年成长需求,密切联系工作、生活实际,打造青年文化活动品牌,努力营造良好的青年文化氛围。开展科研成长经验分享、技能大赛经验分享、我的留学生活征文等活动,引发青年对自身工作的思考,强化青年职业发展规划意识。开展优秀青年团队、邓稼先青年科技奖、科研新秀、青年锐杰评选,开展微电影正能量分享会、“我身边最美的青亲”演讲比赛等活动,选树优秀典型,展示青年蓬勃向上的青春朝气,营造敢于拼搏、勇于奉献的青年文化氛围。开展聆听书声、悦读分享读书类活动,倡导终身学习理念,让读书像呼吸一样自然。
其次从动画片的制作水准来看,上世纪我国动画片绝大多数由电影制品厂出品,虽不乏优秀产品,但对这些产品并未进行产业化开发,如《葫芦兄弟》虽然覆盖率高,却仅仅13集;《黑猫警长》一、二部加起来也只有区区17 集。这样短的剧集很难与动辄上百集的国外动画片抗衡。今天,我国动漫业的生产状况则大有改观。2009年,《喜羊羊与灰太狼》的电影版,《牛气冲天》赢得上亿元票房。2009年,中国动画制作完成分钟数为13万分钟,已有如辰梦卡通、广东原创动力等数十家有实力的卡通制作公司。动漫产业发展趋于成熟。
一、我国动漫作品的内容分析
在内容为王的时代里,产品的内容对市场的成败无疑起着决定性作用。本文通过对我国原创动漫作品的内容
分析,认为目前的我国动漫作品有以下特点:
借鉴国外作品
“原创性”是我国动漫业从起步直至今天人们都十分关注的话题。尽管电视人把原创性作为中国电视业的出路,但我国的各类文化产品无不深深打上“引进”的烙印。动画片也面临同样问题。国外动画片往往拍摄数百集,有一定创作模式和稳定的故事构架和矛盾冲突的解决方式。例如上世纪风靡全世界的动画片《蓝精灵》。故事矛盾的双方分别是正方蓝精灵和反方格格巫。每一个蓝精灵都用自身鲜明的性格特征来命名,分别包括宝贝蓝精灵、聪明的蓝精灵、贪吃的蓝精灵等,而矛盾的另一面则由格格巫和它的搭档阿兹猫组成。①两边的矛盾核心为格格巫要捕食蓝精灵作为食物,双方围绕着这个矛盾,不断通过设置阴谋,挫败阴谋的循环让剧集继续。“蓝精灵”人物和矛盾冲突的设置和《喜羊羊与灰太狼》如出一辙。羊族按照各自的性格特征命名,反派包括两个人物,双方围绕唯一的矛盾不断斗争,使得戏剧得以延续。《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成功正是借鉴国外模式的典型案例。
对传统题材的重新包装和制作
从近年热播荧屏的动画片来看,把我国的传统题材用现代的动画制作方法进行包装的产品也屡见不鲜。如2009年52集动画片《西游记》新鲜出炉,该片单集制作成本高达百万元,以十万美元一集的价格打入了欧美市场;宏梦卡通集团出品的虹猫蓝兔系列,虽然故事的人物载体是猫和兔子,但故事情节走的却是中国武侠故事的路子;投资过亿元的《秦时明月》共有六部,还包括特别篇、电影版等,该剧改编至温世仁先生的著作,融武侠、奇幻、历史于一体,是一部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动画片。
受众年龄分段的简单化
日本动漫作品分类细致,不但按不同年龄段进行划分,同一年龄段的作品也进行了细分,如面向青少年的内容被细分成科幻、侦探、童话、校园、励志、规劝、搞笑、幽默、探险、女生等主题。
欧美的动漫制作模式与日本类似,在创作之初,就确定了其针对的年龄层次。在播出方面,“英国BBC,设有三台青少年节目,即针对婴幼儿受众(0~6岁)的CBEEBIES频道,针对少年观众(6~12)岁的CBBC频道和为16岁以上青少年观众开设的专门频道。”②
相比国外,我国动漫产品的年龄层次不明显。大致可分为两个层次:其一为儿童的创作。如“喜羊羊”的目标观众群是4~14岁的小朋友,为他们创造故事,包括故事形象都是为他们服务的。人物角色的设计,线条简单,色彩简明,故事创作走的是诙谐、幽默的路线。其二是成人化的动漫作品。尼尔・波兹曼认为,电子媒介时代,童年如中世纪时代一样面临消失的危险。电视利用对感官的多重开发使得儿童可以轻易地获得对成人世界的认知。③随着成人的偏好和儿童偏好之间界限的模糊,越来越多的目标受众跨度达30多岁的动画作品被开发出来,这一类作品把成人的故事用动漫的形式表现出来,也取得了不错的收视成绩。
二、收视状况对内容创作的影响
我国儿童是动漫的主要受众
动漫产业在国外并不是儿童电视的代名词,它作为一个成熟的市场,针对各个不同年龄层次开发着自己的产品。
在我国情况则大相径庭。从传统来看,动画在我国一直被视为儿童的特定消费品,并肩负着一定的教育使命。例如,我国的原创作品,《黑猫警长》《天书奇谈》《阿凡提》早期引进的动画片,《蓝精灵》《聪明的一休》等。这些作品无论从内容、题材等各方面来看都十分适宜于儿童。可以说在上世纪,网络等现代通讯方式仍不十分普及,国外的为成人开发的动漫作品还未流入时,我国基本不存在成人动漫。
本世纪以来,虽然一些类似于国外的成人动画片开始出现,但并未出现一部影响很大的作品。耗资近亿元的《秦时明月》虽然广受好评,却远远没有以儿童为受众的《喜羊羊与灰太狼》赚得多,后者在电视、电影、周边等市场遍地开花,成就中国动漫界的奇迹。市场告诉我们,在中国,儿童仍然构成了动漫产业的主流市场,产品的开发应该向他们倾斜。
播出机构对国产动漫的影响
儿童撑起了主流市场,这主要由两方面因素造成:
首先,儿童的收视习惯。尽管网络在中国越来越普及,但大多数的儿童媒体接触仍然以电视为主。造成此种情况的原因有二:在城市,虽然很多家庭都拥有电脑,但同时家长并没有放任自己的小孩使用网络,儿童是在监管下有节制的使用;而在农村,电脑并没有进入大多数人的家庭,很多儿童并不具备上网的条件。另外,我国虽然也存在着一定数量的成人动漫收视群体,但这部分受众主要收看渠道是网络。
通过对以上两类受众的分析发现,尽管各类动漫作品都可能拥有自己的受众,但儿童无疑是电视动画节目的主要受众,而把节目售卖给电视又是动漫产业目前主要的盈利方式。电视与儿童作为传、受双方是互相影响的,一方面电视作为儿童接触的主要媒介,设置了儿童对动画片的接触议程,另一方面传播方也势必考虑到受众的特点,尽量安排能够吸引儿童的节目。儿童影响了电视节目的编排和采买,而电视台的倾向势必影响到节目制作单位的创意。
尽管目前我国的动漫年产量已经达到了13万分钟,但电视台的播出时长却有限,而这有限的播出时间是动漫公司最有价值的市场,因此电视台的受众设定、编播特征无疑成为动漫节目制作的重要指针。
三、动漫产业内容开发对策
结合我国动漫业产品内容的现状、电视台节目采编的倾向和受众特点,笔者认为动画片的内容开发应着力于以下方面:
重视为14岁以下儿童开发节目
近年来在我国最赚钱的动画片无疑是《喜羊羊与灰太狼》,市场全面飘红,电视、电影、周边产品等都取得骄人的销售量;湖南动漫业出品的虹猫蓝兔系列虽然在业内评价不高,但也产生了可观利润,2010年还推出了电影版《虹猫蓝兔火凤凰》。这些产品的成功和我国动画片受众的现状反映在我国动漫业占据着主流市场的产品仍是儿童动漫。
儿童动漫产品相较剧情类的动漫制作成本比较低,市场反响好,也可以回避来自日本等国家成人动漫作品的强劲竞争。另外,由于电视在儿童生活中所占的时间多,因此在儿童教育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开发更加适合儿童观看的作品,是动漫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年龄层次的细分
目前,国产动漫仅仅分为两个主要层次,其一为14岁以下儿童观看的节目,其二为适应度更广的节目。这种划分显得十分笼统,不同年龄层次的儿童,他们对节目的偏好大不相同。从《天线宝宝》《花园宝宝》等针对低幼儿童的动画节目在中国的成功可见一斑。低幼市场受众虽然有限,但市场空间却比较大,一方面低幼儿的媒介接触单一,该类节目受到其他媒介竞争相对少,另外,其对衍生产品的购买力十分可观,例如《天线宝宝》相关的影碟、书籍、玩具等都在我国大卖。
尽管要把我国动漫产业的产品细分成日本等动漫强国的程度很难,但借鉴国外经验,开发一些适合低龄儿童的动画节目是可行的。
转变制作思路
成人与儿童在行为方式、媒介选择方面都有很大的区别。施拉姆认为,儿童是电视的主动使用者。儿童在选择媒介时,将从满足自身的要求出发。以低幼节目为例,从市场份额来看,欧美产品处于主流地位,《天线宝宝》《花园宝宝》等作品占据荧屏。而我国一直没有生产出令人满意的类似作品,究其原因,不是制作技术的问题,而应归结于制作思路。西方的主创人员在创作类似《天线宝宝》一类作品时,把儿童视为主角,秉持儿童本位观念,力图从儿童视野来拍摄,拍摄过程中制作人员要不断与幼儿接触,寻找最能吸引幼儿的讯息。广东原创动力公司在创作过程中实践了这一观点,本着 “从儿童角度出发,为儿童服务”的创作理念,《喜羊羊与灰太狼》取得了辉煌成功。
由此可见,主创人员在节目制作过程中不应把儿童视为被动的标靶,而应当把他们视为成熟的受众,仔细分析目标受众的喜好、行为特点,重视儿童的好奇心和玩乐本性,尽量使儿童在观看过程中产生共鸣。
制作主体的鲜明风格
特色鲜明的动漫产品在市场竞争中更有优势。这一点从欧美、日本等成熟市场中可得到映证。日本的知名动漫产品制作公司的产品就各有风格。如历史悠久的制作公司Production-I.G以画面制作精美闻名;BONES公司擅长制作动作动漫。目前,我国的动漫作品风格还不够突出,在创意、内容、制作等方面形成自己的风格应成为动漫业的发展重心。
我国动漫行业起步比国外晚,如果在制作水平和创作经验方面与国外动漫进行正面竞争将很难取胜。按照市场营销的相关理论,我国动漫作品应进攻市场主导者的弱点或者推出有创新或独到之处的产品。但成功难以复制,文化产品的创作也同样,借鉴与复制的区别仅一步之遥。自身风格的形成和经验的本土化都至关重要。中国创作者在创意的过程中始终应铭记,受众是节目的中心,而我们的主流受众是中国的儿童。
注释
① /smurf.php/www/who/en/handy
② 褚庆:《“品牌战略――儿童电视发展的必由之路”》,《新闻大学》,2009年第四期
范文1
作为奋战在水利战线的一员,我发自内心地赞扬袁隆平院士,我觉得我们大家都应该认真努力地学习袁隆平院士的高尚情操,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为祖国、为自己的信仰,脚踏实地,造福人民。
首先,要学习袁隆平院士为国、为民、为事业不畏艰难,勇于付出的精神。袁隆平对祖国和人民始终怀有深厚的感情,他常说:“科学研究是没有国界的,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不爱国,就丧失了做人的基本准则,就不能成为科学家。”作为一名具有高级职称的党员,身处教学科研第一线,我应该把个人的理想同院系学校及国家、民族的奋斗目标统一起来,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专业教育教学的改革实践结合起来,牢固树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远大理想和永远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并立身本职,从教学做精、科研做强、专业做大着眼一步一个脚印。
其次要学习袁隆平院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勤奋进取的务实精神。袁隆平院士认为:“成功的要决在于知识、汗水、灵感、机遇。”20世纪60年代初,米丘林、李森科遗传学说盛行,但袁隆平院士视野开阔,通读外文资料,了解到了孟德尔、摩尔根现代遗传学理论研究的新动向,于是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打开了杂交水稻“王国”的大门。他为我们这代人做出了很好的榜样,我们更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立人,学一生,爱一行,钻一行,遇到困难不退缩,遇到挫折不屈服,在教学和科研岗位上百折不挠,锲而不舍。并弘扬时代精神,乐于服务,甘于奉献,振兴高等教育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建设。
再次要学习袁隆平院士顾全大局、不计名利、甘为人梯的协作精神。自从事杂交水稻研究起,袁隆平院士都是从大处着眼,从难处着手,从全局着想,所以每次课题的启动总能带动不同地区和单位的合作攻关。20世纪70年代,他曾把自己研究小组发现的“野败”材料毫无保留地分送给全国18个研究单位,从而加快了协作攻关的步伐,使得后续的配套研究得以很快实现。从这点上,我想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和金融教研室主任更应该需具备这种精神,团结同志,倾听大家的呼声,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工作的预见性。要做到“雪中送炭”而非“雨后送伞”,去做一名合格的服务员,围绕专业和院系全局决策,统一认识,理顺关系,全力以赴把及教学科研培养工作办成、办好、办到位。
最后还要学习袁隆平院士良好的人品、作风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他谦逊豁达,不以自居;他作风纯朴,关心他人;他热爱生活,健康乐观。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我国当代优秀知识分子忧国忧民、造福人类的宏大报负、自强不息、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不畏艰辛、迎难而上的奋斗意志、淡泊名利、奉献社会的思想境界。
袁隆平院士对事业的执着和奉献深深地激励了我,作为大学教师我们的收入不算丰厚,但是我们所从事的事业却是极为崇高的,我要尽自己全力来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可以说,袁隆平院士的这种精神不仅鼓舞了我们,更净化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作为水利人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更好地贯彻县委、局党委的各项安排布置,积极努力工作。从各方面以袁隆平院士的先进事迹为榜样和标准来不断督促并提高自己,以争取更大的进步。
范文2
袁隆平,平头小脸,其貌不扬。你想不到他是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而正是这个显得有些平凡的老头,以自己不懈的努力和才华,在古老的土地上创造了非凡的奇迹——目前在我国,有一半的稻田里播种着他培育的杂交水稻,每年收获的稻谷60%源自他培育的杂交水稻种子。
是怎样的力量把一个人的命运紧紧联系并且积极影响着16亿人的命运呢?又是一种怎样的力量促使着袁隆平年轻时违背母亲的意愿作出自己的人生选择?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促使他执着于杂交水稻的研究而最终走向成功的呢?
“知识+汗水+机遇+灵感=成功”是他一生的缩写
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从一棵天然杂交稻开始, 袁隆平开创了水稻育种的新历史。作为“杂交水稻之父”,他是中国的英雄,也是有着世界性贡献的杰出科学家,他获得的一系列国际奖励可资证明。若回答“下个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没有哪位科学家比袁隆平更有资格回答了。
关于超级杂交水稻,不善言辞的袁隆平有着讲不完的故事。当别人问他成功的秘诀时,他以“知识+汗水+灵感+机遇”作了精辟的回答,并且还讲了一个故事。
从“1953年到1966年,我在农校一边教课,一边做育种研究,每年都去农田选种。从野外选出表现优异的植株,找回种子播种,看它第二年的表现,这样来筛选具有稳定遗传优异性状的品种,这称为系统选育法,是常用的一种方法。1962年,我在一块田里发现一株稻鹤立鸡群,穗特别大,而且结实饱满、整齐一致,我是有心人,没有放过它。第二年我把它种下去,辛苦培育,满怀希望有好的收获,不料大失所望,再长出来的稻子高的高,矮的矮,穗子大小不一。这时候一般人感到失败就放弃了,我坐在田埂上想为什么失败了呢,我想到第一年选出的是一棵天然杂交种,不是纯种,因此第二年遗传性状出现分离,而如果按照那棵原始株杂交种的产量来计算,亩产能达到1200斤,这在60年代是非常了不起的——我突发灵感,既然水稻有杂交优势,我为什么非要选育纯种呢?从此我致力于杂交水稻育种。”
范文3
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那位永远不服老、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国家功勋获得者的“90后”袁隆平老院士永远离开了我们。斯人已去,精神长存。缅怀先生,踏着他奋斗的方向努力前行。
传承追求实践出真知的科学精神。袁隆平院士生前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袁隆平院士是亲力亲为的,每天起床第一件事是到田里检查,他对所带的研究生说“培养研究生,因为是搞水稻的,我第一个要求你要下田,不下田,我就不培养”。正是有着异于常人的科学精神,吃苦奋斗精神,湖南衡南基地早稻高产攻关田最高产量达到了亩产1500公斤,在江苏南通的海水稻试验田,最高亩产802.9公斤。打赢种业攻坚战、端好中国人自己的饭碗,才有保障。袁隆平未竟的事业,将由中国水稻科学家们奋斗实现,他所弘扬和代表的杂交水稻精神,将永远成为中国人追求美好生活的不竭动力。
学习他淡泊名利追求卓越的人格品质。袁隆平院士从来不关注金钱的多少,即便获得各方面的奖金,他也把这些奖金用在杂交水稻的研究经费中。穿几十元的衬衫,戴十几元的领带。即便荣誉无数,他仍然能够扑下身子,两脚沾满泥土来到水稻中研究水稻长势。淡泊名利,才能矢志于毕生致力的事业。他已经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钟南山院士对袁老的评语真挚和简约。这是袁隆平院士的人生写照,也应是每一位中国人脚踏实地干事创业的精神标杆。
珍惜来之不易的粮食安全。袁老的梦想是解决吃饭问题,但另一方面,浪费无度问题又从另一方向抵消着增产的努力。就在不久前,《反食品浪费法》刚刚获得通过。在袁老去世后,有网友称“今天他好好吃饭了,一粒米也没剩”。确实如此,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牢牢记住“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不易,以珍惜每一粒粮食来永远缅怀这位不知疲倦的老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