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茶艺课论文

茶艺课论文

时间:2023-03-24 15:29: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茶艺课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茶艺课论文

第1篇

1.1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积极性

第一,以学生为中心,深入了解学生的兴趣程度、知识背景和思维方式,自始至终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兴趣;第二,以教师为主导,整体把握课程并精心设计每一堂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选修《中国茶文化》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每个学生家乡都有与茶文化相关的风俗习惯。每次开课的第一堂课,笔者以湘西苗族风俗习惯中与茶有关的婚俗以及湖南特有的虫屎茶等为例,亲身体会生活中的茶文化。

1.2体验式教学调动学生求知欲

一方面,在讲解茶的分类命名、茶的评鉴冲泡以及茶水礼仪等相关章节,笔者将代表性茶类和茶具带进课堂,并就每种茶和茶具的特点及用途当场示范“绿叶红镶边”、“三龙护鼎”和“凤凰三点头”等茶艺用语的真实含义;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随机抽取一种备用茶,推选代表初步判断茶叶品种和质量优劣,让学生对实物有切身的感性认识,增强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收集地方名茶,或利用课余时间到各大商场、超市和茶叶专卖店收集茶样,或自行调研茶叶价格和消费水平等。

2教学手段改革

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教学手段,把《中国茶文化》课件中文字、图形、影象、动画、声音及视频等媒体信息数位化,并将其集成在一起,具有交互性和实时性的特点。在茶的分类和茶的冲泡技艺等章节讲授过程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穿插播放了教学短片“六大茶类”和“茶艺表演”等短片;在讲解茶文化在电影等艺术创作的作用时,以视频的形式展示了电影“绿茶”和“茶色生香”等片段中以茶为载体的艺术表达形式。以上多媒体技术将《中国茶文化》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

3多元化考核体系改革

3.1课堂笔记与出勤

课堂笔记与出勤占总分的30%,其中课堂笔记随机检查2次,分优、良、合格和不合格4个等级,占总分15%;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15%,缺课3次以上者视为自动放弃该公共选修课。笔者每次开课的第一节课重点强调了课堂笔记和出勤的重要性,促使学生积极出勤,并及时总结、记录课堂上的知识点。笔者在统计《中国茶文化》课程出勤时,每缺一次课扣3分,平时成绩少于12分。

3.2课件制作与课堂讨论

课件制作与课堂讨论占总分40%。笔者围绕当前茶文化的动态,准备了“茶文化发展是硬件重要还是软件重要”、“茶文化与生活”和“茶与健康”等10余项议题,学生以组为单位,组内成员明确分工,任选一项议题课后搜集资料,整理并制作ppt展示汇报,最后根据每组汇报情况展开讨论。每组汇报计时5分钟,教师及学生评委根据课件制作和汇报情况综合打分。以上环节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3课程论文写作

课程论文写作对扩大学生知识面,增强自主查阅科研文献和培养书面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学术等综合素质发挥重要作用。公共选修课《中国茶文化》课程论文的写作是考核学生掌握茶文化系统知识程度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教师规定课程论文的框架,学生自主选题,教师要求学生严格按照学术写作规范要求。笔者以“爱茶者说”、“品茶品人”以及“茶品人品”等立题,要求学生从中任选其一,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中国茶文化的理解,字数3000左右。以上课程论文写作部分占总分30%。

4结语

第2篇

文秘专业核心课程介绍

一、《公共关系》

《公共关系》是商务秘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型的、交叉性和边缘性的独立学科,学科以建立社会组织与社会公众 之间良好的沟通关系,在社会公众心目中树立本组织的良好形象为主线贯穿始终。

二、《会计学基础》

本课程是商务秘书专业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通过讲授和辅导两个环节,要求学生掌握会计学的一些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 ,以及会将理论和方法适用于工商部门、分析处理具体的经济业务,为经济管理提供经济信息。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

三、《市场营销与谈判》

《市场营销与谈判》是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于本世纪初发源于美国的一门应用科学。它是管理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通过学 习,使学生掌握市场营销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以及策略技巧,并能根据工商企业的实际环境和条件加以运用,不断创新,提高企业的市场 营销能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推动企业的发展。

四、《秘书理论与实务》

《秘书理论与实务》是商务秘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讲授秘书学科的历史沿革、工作原理以及实际操作中的一些方式,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建立对秘书学科以及秘书职业的基本印象。掌握有关秘书工作的有关基本理论常识和秘书实际工作中应具备的各种技能。使学生了 解秘书活动是什么,更要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

五、《文书档案学》

《文书档案学》是商务秘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实践性较强,主要讲授现代文书档案学工作基本理论,公文处理的程序与方法,文书阅卷 与归档,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与利用以及电子文件的管理等等。学习这门课是作好商务管理文书工作的基础。

六、《应用文写作》

本课程主要讲授适合商务秘书专业学生从事秘书工作等方面需要的秘书写作基础知识、常用文体的写作方法,同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 养提高学生的秘书写作能力。其理论性适度,适用面广,可操作性强。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与训练,能够掌握各种常用文体的写作方法 ,提高写作能力,熟悉各种文体的规范体式,从而比较熟练地写出观点正确、内容充实、结构严谨、格式规范、语言流畅、文风端正的实用 文章。

七、《言语交际》

本课程的内容包括口语训练、表达训练、读诵训练、思路训练、听力训练、应变训练、体态语训练、演讲训练、辩论训练、谈判训练等基 本表达技能的训练。

八、《企业经营管理》

《企业经营管理》是一门研究工业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客观规律性的科学,它侧重于研究解决使企业经营目标、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 三者之间达成动态平衡的问题,从而使企业获得最佳经济效益。其主要内容有:经营战略、市场调查与预测、经营决策与计划、产品开发与 技术发展、营销管理、财务管理等。

九、《英语实用文函》

《英语实用文函》是商务秘书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主要讲授涉外秘书工作所需要的各种英文函电的处理,以及有关涉外秘书工作的职责 范围和操作规范,使学生掌握涉外秘书工作应具备的文字处理能力。

十、《国际贸易与实务》

国际贸易是涉外秘书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是一门具有涉外活动特点的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科学,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发 展,我们将会面对更多更复杂的国际贸易关系,尤其中国即将进入WTO,迫切需要掌握国际运行的贸易规则的应用人才。课程主要讲授国际贸 易理论与政策,区域经济一体化、国际贸易组织、国际贸易惯例、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条款、合同的订立与履行、常见的国际贸易方式。

涉外文秘专业介绍

一、专业介绍

涉外文秘专业是随着科学经济高速发展,信息传播急剧膨胀,社会竞争日趋激烈而产生的一门新兴现代科学管理专业。作为一种全球性的职业,涉外文秘工作越来越趋于现代化、科学化和专业化。它在辅助各级领导进行综合管理、树立企业形象、沟通内外关系、处理信息交流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涉外文秘专业已经成为二十一世纪中国经济发展十大需求专业之一。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热爱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爱国、敬业、合作的精神和健康的身心素质,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既具备涉外文秘与办公自动化专业的扎实理论基础,又具有较强的信息分析处理能力,档案管理能力,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能熟练处理办公室的日常事务,能从事涉外文秘工作的复合型、实用型的涉外秘书高级人才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

三、主干课程

综合英语、英语阅读、英语听力、英语会话、英语语法、商务英语、外贸单证与函电、中国文化概论、文书档案学、商务礼仪、形体、茶艺、公共关系学、演讲与口才、国际贸易实务、经济法、办公自动化、涉外秘书实务、涉外文书写作、公文写作。

实践环节:计算机网络、公务文书写作、礼仪与形象设计、基础写作、新闻写作等实习、毕业社会实习、毕业设计、实验实训、社会调查、校外实习、毕业论文和秘书综合实训。

四、校内实习实践

该专业拥有学院“圣兰大学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为实战、实践平台,学生有大量到实训室进行实践的机会,并有专门的办公自动化机房让学生进行办公自动化专业知识的学习与练习,同时拥有专门的档案室、办公实训室作为实践场所。本专业的学生经常出席各种重要会议,从事礼宾服务、会议布置及管理、现场速记及速录等实践操作。

另外本专业在校内拥有专门的化妆实训室,化妆实训室内有专门的化妆设备及精心设计的化妆镜等供学生们进行专业化妆形象设计的演练;为了拓展本专业的就业面,我系酒店客房实训室可供本专业的学生进行餐饮、饭店、客房服务的演习和操作,拓宽了学生的就业宽度;专门的形体房,是本专业学生进行形体训练,进行礼仪培训的专门实训室,在这里培养出了一届又一届外在气质优雅的涉外秘书人员;茶艺实训室专门为培养学生的内在气质而设,让学生在传统文化艺术的熏陶下形成由内而外的气质美。语音室、电子计算机机房、红外语音教室、多媒体教室更是本专业学生进行文化学习必备的实训操作舞台,在加上我系丰富多彩的“多元化实践课”构成了完善而又多样的校内实习实践平台。从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可以得出,本专业学生深受企事业单位的欢迎,未到毕业时,便有用人单位到系内提前预定学生。

五、教学成绩

学生毕业前需要考取英语类、计算机类、普通话、职业资格四类证书。

英语类证书包括全国应用英语A级、全国四六级、PETS几种,学生可以任选其一;计算机类证书包括全国计算机一级、二级VF、NIT等;普通话需达到二级甲等及以上水平;职业资格证的类别比较多,本专业学生可考取秘书及涉外秘书资格证、公关员、营销师、茶艺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会计师、教师资格证等资格证书,为自己将来的就业增加无尽的砝码。

计算机类考试最终学生能够达到100%的通过率;普通话水平二级甲等的占该专业总人数的93.5%,一级甲等水平的占专业总人数的6.5%;英语类证书的通过率可以达到100%;职业资格类证书通过率最终可以达到100%,其中茶艺师的通过率为100%,秘书资格证可以达到100%,涉外秘书资格证可以达到99.6%。

在自学考试中,我系也取得了较突出的成绩,我系07级刘艳辉同学在毕业之前已考完了自考英语专业的笔试课程,只剩下实践考试与毕业论文两门课程;08级刘海真同学也在毕业之前考过了自考英语十门课程,只剩下一门笔试课程、实践考试与毕业论文。

另外,在每年举办的文秘专业技能大赛中,都能凸显出优秀的同学。在今年的文秘技能大赛中,我系08级刘书菲同学等获得优异成绩。

第3篇

关键词:实践能力;教学模式;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4-0253-03

在高等院校招生规模基本稳定的大形势下,高校的发展模式也将从规模发展型转变为内涵发展型,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内涵发展的重要主题。高校需要根据社会以及相应行业对专业人才能力的需求,转变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理论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创新设计能力。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建立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模式尤为重要。旅游管理行业(主要是酒店、旅行社)的专业人才都是从基层骨干中产生的,而高校培养的目标大多为应用型管理人才,因此,高校需要夯实理论基础,突出实践教学,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走校内外联合培养之路,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零距离目标,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一、实践教学模式体现内涵提升

在内涵式的发展模式下,高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服务性教育,培养适应旅游业发展需要的国际型、复合型、应用型管理人才,主要培养业务精英型的部门经理、项目经理等管理人员,为区域经济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

国际型、复合型、应用型的旅游管理人才需要新型的培养模式,强化实践教学,走校内外、国内外、上下游三结合的道路。在培养主体上,学校与企业联合;在培养方式上,讲授与实训融合;在培养内容上,技能与理论复合;在人才素质上,知识与能力结合。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校内主要培养理论知识和专业素质,校外主要培养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学生不仅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综合素质和能力也能得到明显提高,同时,提高就业率。

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内涵上,包括知识平台和职业能力模块。知识平台包括公共基础平台、学科基础平台、专业知识平台,是旅游业的特殊性和学科综合性的需要。职业能力模块包括职业技能、外语能力、创新能力和意志力,是旅游业和学科应用性强的需要。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上采用“企业一线人员与专业教师双重指导”的原则,以解决人才供需错位问题。

二、实践能力培养的形式多样化

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现在课堂、综合实践、寒暑假、毕业实习等各个教学环节中,具体表现为五种实践形式。

1.课堂教学实践

专业课程分为理论课程、实践课程两大板块,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在实践课程板块中开展的。在增加实践课时的同时,在理论教学中增强实践性。旅游管理主要理论课程,都应该安排实践性环节。例如,旅游学概论、导游学原理、饭店管理概论、旅游规划等课程,这类课程的实践性体现在组织学生开展旅游咨询和调研活动,写作旅游业的调查报告和研究论文,开展知识竞赛等,要求学生通过研究实践活动加深对行业的了解,提高分析能力和理论研究能力。

实践课程板块覆盖面大,所传授的知识和技能包括相关行业专业人员所需要的基本实践技能。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实践技能主要包括前厅接待服务、前厅管理、餐饮摆台、菜单设计、宴会设计、餐饮经营、酒吧经营、酒吧服务、调酒、果盘制作、客房做床、茶事服务、茶艺表演、形体和礼仪、旅游英语交流、导游服务带团和讲解艺术、旅游事故处理技能、景区规划、音乐欣赏、文物鉴赏等。这些技能的熟练掌握,能使学生适应酒店、旅行社、景区景点等企事业单位的用人要求。

2.综合实践和假期实践

每年安排2―3个综合实践活动周,组织学生考察调研、景点服务、技能大赛、创意展演、案例处理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分析判断能力、研究能力。

课外和寒暑假的实践能力培养主要包括调研、在企业临时工作两个内容。旅行社、酒店等单位的业务有很强的季节性,在旺季到来时需要聘用大量的工作人员,学生利用五一、十一黄金周和寒暑假做导游、酒店服务等临时性工作,直接接触社会、接触顾客,有力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毕业实习

通过专业课程实践教学、课外和寒暑假实践培养、综合实践培养,学生初步掌握专业技能,为毕业实习的实战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高校在全国范围内与酒店、旅行社建立稳固的学生实习基地,组织学生进行毕业实习,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是通过定岗实习完成的,这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来说,既是一次实地操作、磨炼的好机会,又是专业技能、工作能力提升的好时机。在实习过程中,学生真正地与企业运作实现了零距离接触。

4.大赛和节事活动

高校鼓励学生参加与专业技能培养密切相关的竞赛活动,并为参赛学生提供赛前指导等服务工作。近几年来,旅游管理专业相关的学生大赛主要有导游大赛、大学生挑战杯赛、世界旅游小姐年度皇后大赛、茶艺表演大赛等。学生通过赛前的精心准备和比赛,提高相关技能、技巧的掌握程度。学生还可以通过参加一些大型的社会活动,提高专业技能。例如,旅游节、博览会等活动的调研、宣传和服务工作。

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管理能力,学生毕业时能够顺利就业,并很快适应工作,通过较短时间的岗位适应和锻炼,使许多学生走上业务管理岗位,贯彻执行为学生服务的办学指导思想。

三、实践能力培养的保障措施得力

在本科院校重视实践教学需要有务实的办学理念、充足的资金、良好的实践设施、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新颖的教学模式等作保障。

1.确立务实的办学理念

旅游院校以本科教学为中心,围绕本科教学质量提升行动计划,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精品课程建设、双语教学建设等工程,重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这一理念指导下,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提高本科办学质量,一切工作的开展都围绕这一中心,从思想、人力、财力、物力各个方面支持本科教学工作。

2.建设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

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师资有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来自于高校专业教师,一部分来自于实践基地,即酒店、旅行社、景点景区。

旅游管理专业教师中,大多数应有在企业的工作经历,例如,教师有担任酒店的部门经理的经历,有多年的导游经历,酒店服务经历,有企业调查、规划、课题研究、培训、评审等活动经历。专业教师的工作经历,一方面为地方旅游业的发展作出贡献;另一方面,也便于教师了解专业发展的新动向、新知识,提高和锻炼了教师队伍。教师把新的知识融入到教学内容中,使得实践教学紧跟行业发展的新形势。

3.充足的资金和先进的设施设备

(1)加大实践教学的资金投入。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充足的资金,学院在尽可能的范围内,对于实践教学相关的支出提供资金保障。院校实践教学的资金用途主要是:实验室建设、综合实践活动的参观和考察、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参观考察活动、毕业实习的组织管理活动、学生参加竞赛的赛前准备和参赛、社会活动、校际交流等。实践教学经费支出最大的是实验室建设。旅游管理专业实验室应该包括:模拟餐厅、模拟客房、模拟酒吧、多功能实验室、模拟茶艺室、景点景区规划实验室、模拟导游实验室、企业管理数字实验室等。

(2)加大校内实践性教学资源的整合。打通相近专业之间的人为壁垒,实现资源互补,提高实践教学资源的效益。充分利用实践性教学的人力、财力、物力,为大类专业的广大学生服务,提高实际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

(3)建立长期稳固的实习基地。为了提高实习效果和就业率,开阔学生眼界,扩大对外影响,旅游管理专业院校需要在国内外经济、旅游业发达地区建立酒店、茶楼、旅行社,景点景区建立长期稳固的实习基地。通过专业实习让学生走向社会,了解市场,全面锻炼自己。实践基地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为学生提供教学见习、实习场所和岗位,使学生与企业零距离接触,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作好铺垫;对见习、实习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意志品质、管理观念、服务技能技巧、劳动纪律、安全服务等方面的培训、教育及管理;及时为学生提供实习、就业市场最新信息;选派管理水平高、实践技能强、经验丰富的企业经理到学校任兼职教师,讲授实践课,指导实习;为年轻教师提供提高实践技能的场所。

4.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考评体系

采用目标考核与过程监控相结合的考核体系,注重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能力训练,加强过程管理。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制定并推行有关实践教学的规章制度,使实践教学正常化、规范化。通过成立实践教学专家督导小组、制定各种调查问卷,进行日常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各种主题评估、专项评估。通过定期检查、专项检查等方式,掌握实践教学各环节的进展情况,解决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修定实验教学质量评价表、实习教学质量评价表和毕业论文(设计)质量评价表,构建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与评估体系。

四、强化实践教学效果管理

旅游管理专业院校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突出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以适应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实践教学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显著提高

实践教学过程使学生实践能力、专业技能、外语听说水平得到提高。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高是理论教学无法给予和做到的,通过实践教学尤其是专业实习,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了经济、文化、旅游业发达地区的氛围,使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思想更加成熟,更能正确认识自己,能清楚地发现自身还存在哪些不足,能做到及时补充。

2.拓宽学生就业渠道和领域

第4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连锁经营管理 实训课程 改革

在高职院校的教学过程中,实训是教学的重点模块。增加学生实训的机会,可以使学生增长社会实践的知识,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为以后在企业中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因此,实践在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实践更是十分必要。加快专业的改革,加大实训力度,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是现在高职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最紧要的任务。

一、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概述

(一)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要求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学生要有连续三年以上的实训实践经验,达到专业技能要求:在具备连锁店内收银、理货等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有一定的门店设计、门店人员管理、门店货品管理、门店财务管理、独立采购等较全面的连锁店面经营管理能力。

(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实训课程的内容

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根据国家颁布的有关提高教学质量的规定作指导,在高职院校内推行教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模式,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把这种模式融入到高职院校中去,为社会和企业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技能人才。

在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中,主要是贯彻党的方针政策,为广大学生服务,目的是实现就业,在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重点就是在教学中增加实训课,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训机会,实现对企业各方面的认知。

根据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方案,达到企业需要的专业技能要求,为企业培养需要的人才,也就是使学生的专业与工作对口,企业与学校相互配合,实现校企合作,培养创新型的人才。

进行实训的主要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取得一定的工作经验,毕业后顺利被企业录用,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通过实训还可以使学生掌握最新的就业信息,增加就业机会,对连锁企业的经营、管理可以更好地把握。

二、高职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实训教学不完善

在目前高职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学中,虽然有一定的实训、实习活动,但是它们一般是为学科或者是学校中的各类考证、论文等理论知识服务的,不能很好地实现实践。实训课主要是在验证课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实现实习的,这样就没有一个主体,学生就不能在实训课中提高实践和创新的能力。

(二)没有明确实训教学目的,职业技能得不到提高

实训是高职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对书本理论知识的验证,还可以对其进行一定地补充。开展实训教学课程可以使学生掌握基本专业技能。在高职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实训课教学中虽然安排了一定的实践活动,但是没有明确的目的,提出的目的也没有达到相应的要求,没有建立实践教学大纲,使实训课变得比较机械,注重形式,只是走走过场,没有达到其真正的目的。

(三)对教学内容和模式进行改革

在知识经济的时代,原有的技能不能适应现在的要求,使得在高职院校教育中,教学内容和模式出现停滞不前的现象。由于教学内容比较重复,教学模式较为陈旧,阻碍了学生能力的提高,以及学生个性得不到很好的发展,学生只能套用老师设计的方案进行,使学生产生消极的情绪,不利于学生技能的提高。

三、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实训教学组成要素的构想

高职院校实训教学是培养实践技能的主要方式,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实训教学对学校体系进行整合,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框架,主要有下面几个要素组成的。

(一)实训课的教学目标

高职院校实训课的目标主要是根据企业需要人才具备什么样的技能决定的,然后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地培养。这也是学校建立实践教学目标的动力。实训教学主要目的就是根据连锁经营管理的实践教学,提高学生之间的合作和自身的创新能力,加强自己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从而实现最终的目标要求。实训教学目标为实训内容和管理提供一定的依据。

(二)实训课的内容

从标题中我们很容易理解,实训内容就是在教学中各模块的安排、配合而体现的相关教学内容,是实训教学目标的主要体现。根据课本的课程安排,除了可进行一定的实践案例分析、实训室内网上软件模拟实训以外,还可以通过学校的各类社团,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给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校企合作,让学生能够深入各连锁企业进行顶岗实训或实习;通过校内连锁实训基地,让学习可以多方位、近距离地熟悉连锁门店各个环节的操作流程,从而达到全面提高自身实践能力的目标。

应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并把校内连锁实训基地作为连锁专业学生实训的重点,因此本文重点进行校园基地实训内容的探讨。学校实训基地分为两大块:茶叶连锁实训基地和超市门店连锁实训基地。茶叶连锁基地可以为各大茶叶连锁企业超前培养高素质门店管理人才,重点实训内容设计为: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商务礼仪、茶叶种类鉴别、各类茶叶品质鉴别、各类茶具识别、茶具的使用方法、不同茶叶的泡制、茶艺表演、茶馆服务、茶叶经营场所管理、实训日志、实训报告。超市门店连锁实训基地的主要目的应该是为各大商超连锁企业培养高素质门店管理人才,重点实训内容设计为: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商务礼仪、商品质量管理、商品数据分析理、商品价格管理、商品陈列管理、商品促销管理、滞销品管理、商品成本管理、顾客投诉处理、顾客信息管理、员工排班、员工绩效考核、实训日志、实训报告。

(三)实训课的管理

实训课的管理主要就是对实践教学中的质量进行评价、监控、考核和及时反馈。它们各自在实践教学中承担着不同的作用,质量是评价的前提,监控和考核是实践教学的手段,实训管理体系的实现主要受监控和考核的影响。实践教学中,质量的反馈其实就是对评价、监控和考核三方面信息的一个整合、分析的过程,它可以完善现有的实践体系,使实践教学得以顺利的开展。

既然校园基地成为了连锁专业学生实训中最重要的一环,校园实训基地实训内容的各个环节应该实行严格的量化考核。茶叶连锁基地实训考核标准设计:职业道德10分、职业能力分10分、商务礼仪10分、茶叶种类鉴别6分、各类茶叶品质鉴别8分、各类茶具识别6分、茶具的使用方法6分、不同茶叶的泡制9分、茶艺表演9分、茶馆服务6分、茶叶经营场所管理10分、实训日志5分、实训报告5分,总计100分。超市门店连锁实训基地实训考核内容标准设计:职业道德10分、职业能力10分、商务礼仪10分、商品质量管理8分、商品数据分析理8分、商品价格管理4分、商品陈列管理8分、商品促销管理8分、滞销品管理8分、商品成本管理4分、顾客投诉处理4分、顾客信息管理4分、员工排班4分、员工绩效考核4分、实训日志5分、实训报告5分,总计100分。

高职院校根据社会和企业需要的人才为目标,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实训课教学进行改革,不仅可以为企业输送对口的人才,也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进行实习,可以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实训,可以培养学生连锁店运营及管理的综合技能。要想不断改进高职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要提高室内网上模拟实训的仿真程度和效果,充分利用校园内各类社团,继续加强校企之间、校园实训基地和学生之间、校园实训基地和老师之间、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合作。

参考文献:

[1]徐露.高职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建设探讨[N].青岛大学学报,2011(05).

[2]陈卫国.高职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2(32).

[3]杨金勇.高职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建设[N].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10(04).

[4]王青.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课程开发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2(24).

第5篇

1.许昌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基本情况许昌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开设于2001年,从专科开始招生,2006年开始招收第一批本科生,2008年开始招收第一批专升本学生。第一批本科生已于2010年毕业。到目前为止,一共毕业了三届本科毕业生,每届毕业生的就业率达到了90%以上,均在四星级酒店以上从业。经用人单位反映,工作能力比较突出。同时,旅游管理专业在2011年荣获河南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称号。经过近11年的发展,旅游管理专业正在以快速的步伐向前发展,虽然发展的步伐很快,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实习实训条件不能满足学生实习实训的需要,虽然毕业生的就业率挺高,但是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还存在不足,学生的职业成长空间不大等问题。因此,旅游管理专业还需要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师资建设、课程建设,并强化管理,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这样,旅游管理专业探索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成为必然。

2.许昌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许昌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进行工学交替、校企合作是在2002年开始的,经过几年的初步合作,工学交替逐步走向规范和深度合作。工学交替人数已经达到2000多人,每个年级分两批,每批半年,合计是一年,总共联系了宁波宁海开元名都大酒店、杭州蓝天清水湾大酒店、杭州宝胜水博园大酒店等12家五星级以上酒店,工学交替经验现在已在全院各专业推广,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了迎合特色专业的建设,许昌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从2010级开始进行应用型本科教育“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尝试。所谓“3+1”人才培养模式,也包含在工学交替模式中,是指学生在校内完成三年传统的课程学习,第6学期和第8学期在“校外教学实践基地”进行专业素养与实践技能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通过产学合作、工学结合教育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综合能力和就业能力,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将理论和实践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学模式上,将传统3.5+0.5的教学模式,改为3+1的模式。即学生入学后三年在校进行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理论教学,完成课程实验实训、毕业论文等综合实训等实践环节。一学年专业实践,第6学期集中到“校外教学实践基地”进行经营服务管理综合性专业实习;第8学期分散在企业进行毕业实习,同时结合工作实践完成毕业论文。这样安排的目的:一是使校企合作教育岗位实习时间相对集中且时间较长,了解和把握行业发展现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做到高校与用人单位合作培养人才,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为主;二是通过分散实习以利于学生个性与多样性发展,与个人就业导向紧密结合。“3+1”模式正在实践中,但是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二、许昌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工学交替模式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思想上比较保守目前虽然大部分高等院校都已经提出改革,开展实践教学和工学交替模式,但是还有一部分院校领导和老师受传统学术教育的影响太深,对实践教学这种教学方式有一种本能的抵触心理,或者说他们对高等教育的本质还没有深刻领悟,认为工学交替是职业院校的特权,而本科院校不能办成职业院校的路子,显然是没有领会高等教育理论性、应用性、实践性的办学实质。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传统的课程观、课程结构、课程评价等,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计划进行修订和编写教材,思路尚待拓宽。

2.学校、学生和企业利益有待协调工学交替涉及企业、学校、学生三面的利益,从总体上说工学交替可以使三方赢利。但是由于这三方面的利益和价值目标不一致,难免有一些矛盾冲突的地方。学生进行工学交替是为了培养自己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锻炼职业技能。从而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准备。学校是为了获得更多更好的办学资源,促进学校的就业率,提升学校形象和增加发展的潜力。而企业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利润,充分利用廉价的人力资源,节约成本,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三者之间有些利益是一致的,有些利益是相互冲突的。不同利益群体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而各方面又没有及时沟通和解决这些问题,导致工学交替实施动力不足,重形式而轻内容,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利益,学校不及时与企业沟通导致信息不畅,部分企业功利性太强,只是利用学生的廉价劳动力,而不是真正提升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为了使工学交替模式有效实施,要多方面协调三者利益,积极协调矛盾,解决问题。

3.双师型队伍不完善教师是教育的主导者,现代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具有双师型资格的教师执教,旅游院校的教师队伍更强调双师型的教师。双师型的教师是指教师不仅需要具有教师的职业资格,同时还应该具备一个类似于专业从业人员的职业资格,这样的老师才能指导学生在实践中拥有熟练、实用的实践技能[2]。许昌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教师都是直接从学校毕业的高学历人员,基本没有从业经验。虽然有部分教师取得了导游资格证,但是基本上只是考取了证书,并没有相关实践经验,所以双师型教师的道路依然艰巨。

4.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目前许昌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普遍存在理论课时量大,内容过多过深的问题,而实训技能教学课时少,设备不足,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不完善,缺乏实训教材,这样导致学生们动手能力比较差,到企业实习时还需要重新培训上岗,浪费了大量的时间。

三、许昌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策略

目前许昌学院工学交替合作模式已经初具规模,但是在运行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是可以通过合理的方法解决的,不必完全否定原来的模式,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优化,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1.思想上要具有先进的意识开展工学交替,必须具有先进的思想观念,摒弃一些保守的思想理念。有的学校由于害怕学生在实习工作中出现意外,担心在实习单位不好管理而放弃了工学交替。另外还有一些学校认为旅游管理学生就是毕业后直接进入管理层的,不必要去旅游企业从事端盘子、铺床等基层工作,很多学生和家长也具有这样的保守观念,不愿意孩子到实习单位实习。旅游院校要树立先进的意识,同时要做好学生和家长的思想工作,让他们认识到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非常强,工学交替模式正是适应了市场的要求,目前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必须从企业基层干起,慢慢走上管理岗位。旅游人才培养要与旅游企业实际联系,因此旅游教育要重视校企合作和工学交替。

2.协调各方利益工学交替模式需要多方面的合作,包括学校、企业、学生,要照顾好每一方,合作才能真正进行。对于学校来说,要选派实习指导教师,指导教师要对自己指导的学生进行跟踪指导,及时协调企业和学生的关系。对于学生来说,要在工学交替前做好思想准备工作,全面认识工学交替实习的相关情况,明确工学交替的意义和各方面的要求,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理性面对工学交替实习。对于企业来说,要认识到学生实习期间还是学生,是来进行学习的,要成立专门的实习生管理部门,对学生进行科学管理,把学生分配到合适的岗位,指导老师和企业的师父要及时耐心地指导学生从事实习岗位工作。除了要清楚地布置实习任务、恰当地分配实习岗位及安排实习内容外,最重要的是做好实习过程中的指导。及时了解实习生的学习、思想及心理状况,及时帮助实习生解决业务上的各种问题,指导实习生利用接触实际的好机会深入研究专业、岗位、管理、就业等问题。同时,要帮实习生尽量解决困难,教会他们自我保护的措施,帮助同学门顺利渡过疲劳关,保持较高的敬业精神和状态。

3.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包括校内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目前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校内专任教师必须具备双师型资格。这就要求专业教师具有较全面的能力素质,具备专业理论教育教学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鼓励教师考取一定的资格证书,此外,教师要深入企业一线,进行挂职锻炼,了解企业生产实际,掌握新技术,加快专业教师专业实践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邀请旅游企业的技术人员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这些兼职教师能为学校带来生产、科研第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及社会对从业人员素质的新要求。兼职教师在与学校教师共同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极大地促进了学校教师向“双师”素质教师的转化,也逐渐形成一支稳定的“专兼结合、动态组合、校企互通”,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

第6篇

关键词:高校;第二课堂;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9024002

1 引言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深化农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快培养现代农业领军人才、高技能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充分发挥农业院校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业科技创新、农业技术推广应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形成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农业人才培养和农业技术创新推广网络。以教科书知识为核心的第一课堂教学显然难以满足培养高质量优秀人才的需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已成为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1]。如何培养富有创新精神的现代农业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是当今高等农业院校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2]。大学生第二课堂教育是高等院校学生教育最具特色、最具创新、最具活力的一项工作[3]。

第二课堂教学是指除课堂教学、实验、实习等教学之外,为拓展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培养、锻炼其各种能力,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的相关课外活动。它是第一课堂的时空再延续、认知再深化,而其实施形态也更为自主、多元、开放。因此,早在2002年,按照团中央部署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要求,贵州大学就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素质教育活动,组织参加学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和全国大学生科技竞赛等活动,大力拓展第二课堂的辐射面,推进第一、第二课堂的联动。同时,在该校全日制本科生中建立创新性实验计划和SRT等实验、实践性项目,资助金额500~10000元不等,提供“项目化”的支持,从而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从2010级全日制普通本科学生开始实施第二课堂学分制管理,本科学生在完成第一课堂学分外,必须修读第二课堂教学活动项目至少4个学分方能毕业。第二课堂教学内容主要有形势与政策系列讲座;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系列活动;学术讲座和报告;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各级各类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就业与创业实践系列活动;课外社会实践与志愿者服务;课外素质拓展;学术论文、专利等各类知识产权成果;其他经认定委员会认定的课外活动或项目等十大类别。从“课程化”、“项目化”、“学分化”来管理第二课堂制度建设,充分调动学生参加第二课堂的积极性,把‘学生观众’推向“参与主角”,有效实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3 学生对第二课堂的总体认识

本次问卷调查的对象为贵州大学统招本科大二不同专业的学生,专业分别为园艺、植保、农学、烟草、茶学、中草药、动科、林学。共发出150份调查问卷,收到有效问卷共148份。

在对“你对高校第二课堂教学的了解程度如何?”,18.8%的同学认为非常了解,25.0%的同学认为基本了解,50.0%的同学认为了解一点,6.2%的同学认为不了解。

在对“你认为高校有必要开设第二课堂吗?”, 31.3%的同学选择非常必要,62.5%的同学选择必要,6.2%的同学选择不必要。

在对“学校为学生开设了什么类型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14.9%的同学选择社团活动类,29.6%的同学选择假期社会实践类,22.2%的同学选择社会公益服务类,3.7%的同学选择专业技能竞赛类,18.5%的同学选择科技创新类,如SRT,7.4%的同学选择专业见习与实习类,3.7%的同学选择其它。

在对“你参加或指导过哪些第二课堂教学活动?”,23.2%的同学选择社团活动类,34.6%的同学选择假期社会实践类,7.7%的同学选择社会公益服务类,15.4%的同学选择专业技能竞赛类,11.5%的同学选择科技创新类,如SRT,3.8%的同学选择专业见习与习类,3.8%的同学选择其它。

在对“你认为第二课堂对提高学生的能力有用吗?”,41.1%的同学选择有用,11.8%的同学选择无用,47.1%的同学选择说不清楚。

在对“你校有专门针对某一通识课程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吗?”,38.5%的同学选择有,5.0%的同学选择没有,52.5%的同学选择不清楚,5.0%的同学选择不清楚哪些是通识课程。

在对“你对本校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方式是否满意?”,15.4%的同学选择非常满意,26.9%的同学选择满意,46.2%的同学选择一般,7.7%的同学选择不满意,3.8%的同学选择非常不满意。

在对“你对本校第二课堂教学的关键是什么?”,21.3%的同学选择教学内容,17.0%的同学选择教学方法,17.0%的同学选择师生互动,25.5%的同学选择学生爱好,20.2%的同学选择符合社会需求。

4 第二课堂的思考

4.1 重视素质拓展,加强学分管理

只有18.8%、 25.0%的同学认为非常了解和基本了解第二课堂, 多达52.5%的同学都不清楚学校是否有针对某一通识课程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辅导员、班主任以及社团需要加强对每一个学生阐述素质拓展能力,以及第二课堂学分获得的重要性,这关系到自身是否顺利毕业,让英语协会、演讲协会、创业协会、茶艺社、书法协会、摄影协会等多个学生社团通过学校广播、报刊、宣传栏、学习手册、多媒体等多种方式宣传素质拓展,开展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自身素质的意识和愿望。明确要求学生按时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学术讲座、社会实践和调查、“三下乡”、爱心志愿等活动,并制度化。从而使每位学生在思想上对第二课堂学分的获得给予足够的重视。

4.2 搭建参与平台,灵活考核学生

当前,高校第二课堂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 “为学分而学分,为活动而活动、为竞赛而竞赛”的现象,从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方式满意度中发现,15.4%、 26.9%的非常满意、满意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从整合活动内容、活动形式、考核办法以及信息获得的途径着手,构建一体化的第一、二课堂教育平台,推进创新与创业训练项目、技能实践项目、科研学术实验项目,引导学生自主开展综合性、问题性、创新性和实践性的调查研究、实验认证,并最终形成研究报告、实验数据、创业方案、心得体会等多种考核方式。并对取得一定成效的学生实行相应的奖励政策,如课题立项,保送研究生等措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4.3 培养卓越师资,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直接影响学生的培养情况,第二课堂教学的关键分别是教学内容占21.3%,教学方法占17.0%,师生互动占17.0%,学生爱好占25.5%,符合社会需求占20.2%,相对均衡的选择,需要老师知识广博、能力全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校为教职工建立培训档案,定期开展“传、帮、带”工作,采取专题系列培训、竞赛、自学辅导、网络教学、对外交流学习等多种形式,创造教师进修机会,开展教师培训工作,让老师们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扩展文化修养,扩大学术影响力,提高教学水平,使教师的业务能力和科研水平与时俱进,适应需求。不断完善与改进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的建设与管理, 用于学生从事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动手能力,为第二课堂开展创造条件。

4.4 激活学习兴趣,培养个性人才

据调查大学生学习动机的调查,16.7%选择个人强烈地求知欲望,56.3%选择将来能有个理想的职业,12.5%选择家长和老师的要求[4],可见,大多数大学生只是把学习是被动的、不自愿的,没有发展成主动的求知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需根据学生在年龄、专业、兴趣爱好、知识结构上的特点,从他们的学校、家庭、社会热点中引导出具有吸引力的活动课题,激发学生动手验证、参与课题研究的迫切愿望,并注意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从学校层面来说,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第二课堂才艺的平台以及对外交流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技能与特长,发现自己潜力与喜好,为学生全面拓展素质起到推拥淖饔谩

5 结语

坚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组织师生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第二课堂活动,把理论学习、创新思维与社会实践相统一,是培养转型所需的“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魏志渊,楼程富,毛一平.高校第二课堂活动设计与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05(4):73~75.

[2]令狐文生,金一鸣,李纯清.高校第二课堂活动状况的调查分析与思考[J].高教论坛,2010(3):21~24.

第7篇

论文关键词:原语文化;目标语载体;双向交流;交际能力

一、语言交际能力与原语文化

美国社会学家Hymes根据Chomsky的语言能力提出了交际能力的概念,并指出交际能力不仅包括语言规则知识,还包括在交际中恰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Canale和Swain又将交际能力更进一步地描述为语法能力、语篇能力、社会语言能力和策略能力,其中交际功能体现在社会语言能力和策略能力上。交际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是交际者的社会文化背景,社会文化背景的缺失意味着交际过程受阻。

原语文化在此是指学习者的母语文化,是他们社会文化背景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教学体系是语言、文化和言语(即语言交流)三者结合的有机体,语言交际的社会背景是目标语文化和原语文化的交融。在多元文化共同发展的今天,英语课堂上的原语文化内容可以用目标语作为传送载体。大学英语学习中师生双方的文化身份都为中国,原语文化的丧失意味着学习者的语言交际中整体社会背景支持的残缺。

二、单向文化输入与原语文化意识缺失的后果

多元文化具有历史传承性,不同文化的差异构成了一个永不枯竭的文化源泉,带来了文化革新,成就了今天多姿多彩的人类文化。在此大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学开始关注语言与文化间的密切联系,教材中欧美国家的历史、社会、文化习俗等被大量输入,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相关目标语文化背景。但是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那就是大学英语教学中本土文化意识的缺失。亦有人错误地将“多元”等同于英美文化的“单向”输入。

笔者曾在大学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大学英语2~3级)中进行过一次包括口试、笔试、填写问卷、面谈等几项内容的调查,结果发现,80%左右的学生了解并且可以用英语简单地介绍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传统节日,汉堡包、皮萨等西方食品,莎士比亚、马克·吐温等英美作家及其代表作,摇滚歌手、英国女王等英美国家的明星人物。但是,他们却不知道用英语如何表述和介绍最起码的中国传统文化,如四大发明、文房四宝、灯谜对联、京剧武术等,有些甚至不知道怎样说孔夫子、道教、故宫和中秋节等。原语文化缺失现象直接导致学习者在语言交际中整体社会背景支持的残缺。隐含在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系统中的民族文化信息差异如不加以沟通,是不可能进行顺畅的交际的。

在与以英语为母语的友人、教师等进行直接交流的场合,本应是交际主体的学生们多数情况下只能充当“客体”的角色:用英语提出问题、倾听、接受、再提问——一个看似主动而实则被动的过程。以“问”代“谈”实属无奈,因为要想用英语说出使受众感兴趣的、负载着中国传统文化信息的内容就意味着要同时兼备三项能力:一是要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二是要掌握一定的英语技能;三是要具备用英语表达本土文化的能力。而第三点恰恰是许多学生的弱项,即缺乏用英语表达本土文化的能力造成口语和书面表达的重大阻碍和心理障碍。

三、原语文化意识与学习动机的关系

Gardner和Lambert把学习者的动机区分为融合性(integrative)和工具性(instrumenta1)两大类。持融合性动机的人倾向于认可和接受目标语言文化,准备采纳并融入该文化的生活。而持工具性动机的人学习目标语言是为了某种较具体的实用目的,如研读论文、谋求职业、项目交流合作等。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持融合性动机的学习者要比持工具性动机的第二语言学得好。

如果完全套用这一理论,那大学英语教学中似乎没有必要融人原语文化,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笔者对本年级英语考试成绩排在前30名的学生的问卷调查及面谈的结果表明,只有三名学生(10%)在英语学习中持融合性动机,其余27名学生(90%)都明确表示学习英语主要是为了实用的目的,也希望能同目标语使用者进行各种形式的交流,但是他们并无对目标语文化的依附心理,也并不准备采纳该文化的生活方式。尽管所有学生都同意“对所学语言及其文化是否持开放、肯定的态度会直接影响语言学习效果”,他们也无一例外地认为“无法用英语介绍、宣传祖国文化直接导致他们语言交际中的挫败感、被动感”。

依照对于学习者情感分析的框图,可以设置出如下推论:如果能使学生在英语的双向文化交流中以主体身份添加进本土文化内容,进而看到祖国文化得到了客体的认可与赞美,他们会获得成就感并进入学习过程的良性循环,如图1所示。

这一关系在对300名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的以下三项中亦可略见一斑,如表1所示。

这一调查结果基本验证了笔者的设想,即学生们学习目标语文化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真正理解和掌握其语言。无法用英语进行双向文化交流会使学生们的自信性、自尊心和积极性受到打击,继而影响英语交际能力的提高。

四、原语文化意识缺失的原因及回归途径

造成英语教学中原语文化意识的缺失以及由此产生的交际能力,即语言、交际、本土文化综合知识能力的薄弱的原因错综复杂,但体现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主要有如下三点:

1.教与学中原语文化意识的淡漠

某些英语教师过于注重外语语言知识和西方国家文化知识的讲授,而不是从整体视角去解读语言背后的多元文化内涵,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使用英语传播本土文化能力的培养。

2。英语考试引起的应试学习

各级各类的英语考试中几乎没有本土文化能力方面的测试项目,凡是涉及到文化背景的考查概不涉猎原语文化信息。英语考试的这种“异化了的功能也迫使学生不得不抛开英语中的原语文化交际能力的学习。

3.英语教材内容输入比例不合理

很多英语教材忽略了在中国本土进行的英语教学背景下师生双方的文化身份,在知识点的编排、文章的选取、词汇的释义、语法的讲解以及习题的编制等方面仅局限于目标语文化与背景知识的导入。

要想唤起学生们的原语文化意识,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英语教师必须具有传播多元文化的意识

教学目标、内容和整个过程都应该渗透着多元文化交际意识。英语教师应利用一切可能的途径和手段,找出授课内容可以映射到的原语文化信息。在向学生介绍、解读课文时,适时地向学生输出相应的原语文化,使学生在比较外国文化和本土文化的异同的同时,学会使用英语表达原语文化信息(如对西方特有典故进行讲解时,可引入意义相似的中国成语典故)。

2.强化和提高学生的原语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首先要强化学生热爱本土文化,渴望输出本土文化的意识。不应当妄自菲薄,抛弃母语文化。文化是多样性的,也是多元化的,其内在价值的平等性决定了文化无所谓高低之分。每种文化都是这个民族在历史长河中思想和智慧的沉淀,它与本民族有着根和生命的意义。学生需要以宽容、理性、欣赏与平和的心态,去鉴别文化之间的差异,认识语言中的文化意蕴,并在已有的文化知识基础上,获取自己的文化判断力和文化敏感性。

3.教材输入内容的合理分配

Hutchinson和Waters将教材设计中的“输入(Input)”分为两大方面:一是语言知识(Language),二是主题内容(Content)如图2所示。

教材中作为载体的语言Language无疑是目标语,但是从主题内容Content上完全可以使目标语文化与原语文化双向输入各占一定的比例。如在介绍奥斯卡奖、澳大利亚的“多元文化节”及苏格兰传统舞蹈目标语文化多元文化的同时,也同时介绍中国戏剧、民乐、曲艺等舞台艺术。在涉及某些对中国学生来说较为陌生的、具有地域色彩的中华民俗时,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实物展示。之后,在Language和Content输入的基础上设计出双向交流的Task。在对目标语文化和本土语文化这两种东西方截然不同的文化进行对比、参照和学习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更深刻更准确地理解英语语言现象,更恰当得体地使用英语,同时也能介绍、宣传中国文化。在这样双向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会以良好的心态提高英语的综合实用能力。

4.开设ESP中国文化课

在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中可以增开一门以介绍祖国文化为主线的特殊用途英语(ESP)课程。文化学家通常把文化分为三个层面:表层,即器物文化;中层,即制度文化;深层,即观念文化。在以提高双向文化交流能力为目的的中国文化课上,教师可以以第一个文化层面为主,同时结合时事及学生们的兴趣热点兼顾其他两个深层面。课程内容应当是有代表性、民族性和趣味性的主题,如传统舞台艺术(戏剧,民乐等)、笔墨艺术(书法、国画等)、文学艺术(唐诗宋词等)、饮食文化(小吃、茶艺等)、服装饰品(旗袍、蜡染等)、修身养性(太极、武术等)、传统思想意识(儒、道、佛教)等。

中国文化课用英语为载体介绍中国本土文化,这一奇妙的组合将使以往在外语课堂上学生们习惯的角色从被动的西学接受者转化为积极的东学弘扬者,在对目标语文化和原语文化的对比、对照、学习、借鉴和宣传中,在双向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提高综合英语的实用能力。

第8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 服务管理 应用型本科 培养基地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on the Cooperation of School and Enterprise to Construct the Training Base of Undergraduate Talents for Service

Tang Yuegong(Changsha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03,China)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and increased competition,the relevant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professional structure of the adjustment is more and more frequent,the demand for application oriented undergraduate talent is more urgent,and the requirements are higher. However,the existing service oriented undergraduate training mode basically follows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which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cultivation of high quality application oriented undergraduate talents. Therefore,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training base of school enterprise collaborative service application- oriented talents,strengthen cooperation,innovation training mode,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the application of highquality personnel training quality of undergraduate service.

Key words: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Service management Application oriented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training base Talent development

一、问题提出

现代服务业是当今世界产业规模最大和发展势头最强劲的产业之一,我国的服务业发展与世界服务业同步,已由原有的普通接待和简单服务转变为国民经济新增长点和支柱产业,成为我国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然而,面对国际经济一体化、产业结构调整、消费模式变迁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更由于服务业自身所具有的劳动密集型和服务技能型的特点,服务业对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以旅游管理、物业管理等应用型本科专业为例,随着房地产业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作为现代服务管理核心构成的物业管理、旅游管理产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一方面,社会对懂经营、会管理而又精通外语的高素质服务型管理人才需求巨大;另一方面,由于人才培养模式的落后导致服务类本科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脱节的矛盾日益凸显。当今服务业人才供求现状是,一般性人才相对过剩;高素质职业型人才却无处寻觅。服务类本科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脱节的矛盾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培养目标泛化

过分强调“厚基础、宽口径”,专注于按学科需要传授理论知识,忽视服务行业服务型、职业化特点,缺少针对未来就业的综合素质与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模式落后

突出表现在课程体系设计雷同,教学内容单调重复,课堂讲授以理论灌输为主,忽视学习方法和创新能力培养。

(三)缺乏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缺乏市场需求导向,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很少征求相关企业意见,或与企业合作停留一般接触,校企合作关系松散,缺乏长期合作基础。

(四)忽视个性培养

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按照主管部门现行学科分类方法,旅游管理仅是工商管理下的二级学科,旅游本科专业设置也限定在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两个专业。而旅游产业是一个庞大的产业集群,几乎涵盖国民经济各大重要产业。显然,专业设置单一、缺乏个性化培养的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是无法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

基于以上认识,科学理定服务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强化校企合作,创新培养模式,构建校企协同的服务人才培养基地,对于加快和提升服务型高素质应用本科人才培养及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校企合作共建服务类应用本科人才培养基地的研究与实践

长沙学院旅游、物业管理专业在多年教学与实践中,逐步认识到泛化性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提法已不能适应服务业发展与企业用人的需要,有必要强化校企合作共建服务类本科人才培养基地,通过文化共融、课程共研、基地共建、师资共塑等途径来凝练专业办学特色,探索适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服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参见图1)。

(一)科学理定人才培养目标

在长期的研究和实践中,我们发现原来普遍适应于应用型本科培养目标的“厚基础、宽口径”提法,已不能适应服务管理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需要。因为服务学科是经济学与管理学的交叉学科,究竟是厚经济学基础,还是厚管理学基础?在专业建设研讨以及市场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反复征询相关行管部门和企业对人才培养规格的意见,我们摒弃了空泛的“厚基础、宽口径”的提法,提出服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素质要求。

服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具备服务(旅游或物业)管理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在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等方面具有复合性,适应现代服务产业职业水平提高和能力结构多样化的需要,成为本行业经济师或部门经理的高素质应用型管理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以后,考虑到旅游、物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是直接面向市场和行业生产第一线,再结合本行业服务技能型特征,我们提出了服务类本科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构架(参见图2)。

(二)校企协同共融文化理念

过去旅游、物业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除了依据教育部专业目录指导外,很少考虑市场需求和用人单位意见,这导致旅游、物业专业毕业生无法适应社会的需要。为此,我们在修订人才培养计划时,各专业教研室先组织人员走访定点实习基地(企业),在听取和收集其对人才培养质量看法和要求的同时,注意了解实习企业的文化理念,并使之与学校办学理念(校训)实现共融,体现在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共同采取激励措施使学生主动融入其中。同时形成了较为科学的人才培养计划修订程序:教研室提交企业调研专题研究报告专业建设专家委员会(主要为行业专家构成)讨论学校教学工作委员会审定教务处批准实施。

(三)校企协同建构多元培养模式

服务人才的培养必须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这就需要与服务企业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我们在与旅游、物业企业建立密切互动关系的前提下,建立以“3+1”为主的服务本科应用型人才多元培养模式。一是顶岗+拓展实习就业培养模式:学生在校内进行2年的学科基础课和1年的专业课学习后,第4学年第一学期去定点或分散实习单位顶岗实习,第二学期允许自愿留在原企业或去其他企业开展就业拓展实习,并完成毕业论文撰写任务;二是双学位+实习培养模式:指在前2年学习学科基础知识,允许学生从第三学年开始跨学科修读其他相关专业主干课程及学分,并利用第三学年末暑假或第四学年寒假去实习单位完成毕业实习及论文撰写任务,获得双学位证书。

(四)校企协同改革教学体系

在市场调研和广泛听取企业意见的基础上,构建综合(学科+素质)、专业、实践三类课程体系模块,实现教学体系由知识传授型向能力培养型的转变。第一,重构课程体系。新课程体系主要由综合(学科基础课及综合素质教育等),专业(外语、导游或酒店或物业原理及实务、公关礼仪、文学素养等),实践(校内外开放实践教学体系、双学位、职业技能证、实习单位证书等)三个模块构成。第二,增设专业方向课程。强化专业外语教学,增设企业文化、休闲经济、茶艺花艺等课程教学,聘请行业精英、企业高管来校授课或适时举办各类讲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第三,改革教学手段。采用启发式、交互式、角色扮演、多媒体、实习基地现场教学等方法和手段,加强优秀课程、网络公开课程的建设,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

(五)校企协同构建实践教学模式

通过校企合作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参见图3),实现实习就业一体化,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

首先,共建开放型校内实验教学平台。通过引进实习基地(企业)部分相应设备,建设开放式校内实验实训教学平台;同时应满足服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以培养创新能力为核心,整合和优化实验课程体系,剔除与培养目标不符的陈旧实验项目,增加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注重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验内容。不仅各类实验室全天候向学生开放,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独自进行实验;而且实验内容和形式要尽量公开,允许学生依据个人兴趣创设实验内容。其次,校企合作强化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我们在遴选实习企业时,注重企业类型与专业细分方向相吻合,国际品牌企业与国内品牌企业相结合,覆盖旅游、酒店、物业等企业,积极创建各级各类优秀校外实习基地;同时加强校企实习制度建设,加强双向指导。再次,校企共同完善社会实践教学评价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认识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研究及各类社会实践活动。

(六)校企合作打造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校企协同构建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实行校企互聘,支持专任教师去相关企业挂职、兼职,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实践,并在人事制度和激励机制上予以倾斜;聘请企业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来校授课或开办讲座,逐步提高企业专技人员授课待遇,增加其在专业课教学中的教师比例。与此同时,广泛吸收企业专技人员参与有影响、有特色的教学科研团队建设,如重点学科、科技创新团队以及各级各类科研教改项目申报等,共同开展多渠道、多层次纵横向课题的研究,为学校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优质人才、也为企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共同添砖加瓦。

三、几点启示

(一)深化校企合作是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之必需

服务社会是现代大学的三大职能之一,对于新建本科院校而言,人才培养更需要紧贴市场需求,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坚持教育的社会价值取向。本项目研究与实践表明:通过校企协同共建人才培养基地,可以加深了解,密切联系,共享信息。一方面使学校知悉企业急需何种人才,通过加强专业建设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切实履行“培养合格人才、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另一方面企业通过共建活动能够寻觅到中意的管理人才,及时补充和储备人才队伍,使其在激烈人才竞争中保持优势。因此,校企合作共建服务类应用本科人才培养基地,是实现服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校企共建是提升学生应用能力的有效手段

现代服务业是一门综合性、涉外性强的产业,需要知识面广、文化素养高、外语能力强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通过校企共建人才培养基地,重构适应社会需要的课程体系,构建开放式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平台,在重点抓好主干课程和系列课程的基础上,强化外语和人文素养,以适应服务业的国际化和多元化发展趋势,拓宽专业的内涵;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沟通能力和岗位实践能力,以适应行业发展需要。

(三)校企共建是促进教育模式改革的重要推手

通过校企共建人才培育基地,探索和实践了行之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建立了多渠道、多途径的合作机制,推动了教学模式和人才评价机制变革。如共建校内外实习教学平台,注重强化教师的实践经验和文化背景;倡导教师进企业一线培训、锻炼,与企业双向交流的机制;聘请国内外知名企业参与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聘请企业、行业专家承担专业课和实践教学任务,全方位参与和指导人才培养。同时,通过逐步建立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多元的、以能力考核为主的新的评价机制,构建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和单位评价相结合的多层次评价体系,将沟通能力和岗位实践能力明确纳入评价范围,使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结合得更为紧密。

参考文献:

[1] 吴绍芬.校企深度合作培养卓越工程人才的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2011,( 6).

第9篇

1酒店实验室二次开发的资源体系

我国酒店和旅游院校已经拥有自成体系的实验室资源。对网上7家旅游院校酒店管理管理专业实验室调查显示,面积从127~1600m2不等,投资额从10.7~143万元不等,专职实验教师从1~4人,共同特点是都拥有实训餐厅、客房实验室。其中6个院校还拥有模拟实验室,有2家拥有制作型实训间。这些实验室以承担实训型课程教学任务为主,都有一套实验管理规章制度。这些已经存在的实验室资源正是酒店实验室二次开发的资源。

1.1实验室资源体系

(1)实训实验室。实训实验室包括中餐、客房、西点、茶艺、蔬果雕刻与象形拼盘、调酒等实训,这些都是酒店实验室的基础资源。实验室中配备了相应的设施和用品。餐饮实训间配备了餐桌、餐椅和台面用品,用于训练学生的餐饮服务技能;客房实训间配备了标准床和床上用品,用于训练学生的客房铺床的技能。实训实验室有待开发的新资源还有很多,包括酒店服务技能比赛、酒店创意活动策划与实施、实训课程系统化的实验指导书、酒店实训课程的实验成果推广。

(2)模拟经营性实验室。有些酒店管理专业和旅游专业院校为了增加学生积累实际工作经验的机会,建立了对外经营的餐厅、酒吧,甚至有客房,这些实验室可以称经营性实验室。不对外经营的叫做模拟经营实验室,模拟经营性实验室包括模拟中餐厅、模拟西餐厅、模拟客房、模拟套房和模拟标准间。作为酒店管理专业的经营性实验室,要承担实验教学任务,从组织机构、业务流程、规章制度等方面与社会上的企业大不相同。需要结合经营性实验室的具体特色、学生就业需要、课程资源、教师资源制定出系列、严格且易操作的制度、流程,开发出可供下届学生参考和采用的进货渠道、产品库、技术标准等,形成滚动式发展模式。

(3)数字化实验室。数字化实验室,亦称信息化实验室或管理信息系统实验室。数字化实验室包括各种酒店管理软件、演示性实验教学使用的VRP虚拟实验室、与微格型实验室配套的微格系统。这些实验室资源大大提高了酒店专业高层次的实验教学效率,为快速培养酒店中高层次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提供了物质保障。酒店管理数字化实验室需要开发的资源包括丰富酒店管理软件资源种类、不断完善和优化以及扩充软件内的数据库、增加配套设施、建设实验成果数据库、自行开发适合本专业的ERP模拟沙盘[5]。

(4)制作性实验室。有的旅游院校以中/西餐饮、餐饮操作、营养配餐等实验室,这类实验室主要是完成烹饪技能演示和实训、餐饮产品设计成果的展示、营养配餐设计成果的展示等功能。需要在开发标准菜谱、原料出成率分析、菜品成本核算方面开发出实验项目和研究方法。

1.2教师资源

我国酒店管理专业实验教师资源主要是实验型教师、实验管理员、有能力开发试验项目的理论型教师,目前这三类教师职能划分不够清晰,实验型教师承担了管理员的职责,实验管理员承担了实验型教师的职责,理论型教师承担了实验型教师甚至是实验管理员的职责[6]。需要开发的资源首先明确各岗位实验教师的分工、职责范围、工作时间、超时的工作量计算等问题。管理类专业的实验教学是一门新兴的应用经验型科学,需要在实践中研究和积累成功经验,这就要依靠从事相关课程的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探索与实践、不断总结和提升。但是,这些有待探索和开发的实验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热情,需要院校制定对创新型实验教师的奖励制度,鼓励教师在原有的实训性实验项目基础上开发与实验室资源和课程资源对接的实验项目。这样才能在信息网络时代,让那些具有批判、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师更专心地挖掘实验资源,成为知识的研究者和创造者。

1.3课程等其他相关资源

任何实验课程的基础都有理论课程相对应,理论课是实验课的基础,实验课是为理论课程服务的(这是目前的共识),理论课程的存在是实验课的资源保障。目前酒店管理专业需要增加适合实验室教学的理论课程资源,需要把课程内容与实验资源深度对接,需要利用其他如小学期、教授研究室开放、导师制等其他教学资源与实验室资源对接,培养出拥有研发能力的酒店专业大学毕业生。

2酒店实验室二次开发的工作体系

酒店管理专业实验室存在实验队伍仓促上阵、实训为主、实验成果浅表化等问题,迫切需要一套适合酒店管理专业培养中高层次毕业生的实验工作体系[7]。

2.1利用骨干教师牵动二次开发工作

酒店实验室资源的二次开发者首先要深入研究实验室现有资源和学校内其他资源功能和使用方法[8],调查了解课程和学生以及就业需求等资源,找到多项资源之间的接口,进行尝试性的对接,经过反复调试形成达到实验教学目标的实验项目。可见,酒店实验室资源的二次开发目标要求高、可参考学习的资源有限,需要既有雄厚的理论功底、又有丰富的酒店专业和教学经验、同时拥有广泛的兴趣和较强的创新能力的教师。作为酒店实验室资源二次开发的骨干教师,给与一定的鼓励,使之积极开发与就业、课程、学生现状、学校资源紧密对接的系列实验项目,直至带动其他教师使用二次开发的成果甚至参与二次开发工作[9]。

2.2以专业课程为切入点

当前我国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实验教学资源是为实验课提供服务为主,酒店实验室资源的二次开发首先要以专业课成为切入点,根据课程需要设计系列实验项目,并把实验成果作为二次开发形成的新资源。以酒店管理信息系统、餐饮经营管理两门课程为切入点进行二次开发,开发出菜单数据库、酒店管理软件操作案例数据库、实验报告成果数据库等新的资源。还可以根据实验室已经拥有的资源开发新的专业课程,例如有的酒店专业数字化实验室配备了营养软件,就可以开设营养配餐课程,利用实验室更好地完成营养配餐课程,同时开发出营养配餐菜谱数据库。以课程为切入点进行二次开发时不必受传统实训课的局限,而是把所有课程(包括理论性很强的课程)都看作是可以开发出实验课的,这样才能形成多层次的与课程配套的系列实验项目,这些被开发出来的实验项目和实验成果本身就是宝贵的实验室二次开发新资源,又是实验室三次乃至多次开发不可或缺的资源。

2.3持续开发与不断升级

酒店实验室资源的二次开发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需要多门课程教师和多届学生来完成。随着外部资源的变化,还要进行三次乃至无穷次的开发。因此酒店实验室资源的二次开发必须是持续的和不断升级[10]。例如,一届学生利用餐饮经营管理课程完成菜单数据库的基本建设,后来的学生就可以利用餐饮设计课程的实验完成菜单数据库中的标准菜谱数据库建设[11]。

2.4扩大二次开发成果应用范围

高校利用已有的数字化实验室和营养配餐实验室以及烹饪实验室,为酒店开发急需的高端产品。例如,电子菜单数据库、菜品研发、菜谱标准化、营养配餐数据库开发等问题,近些年来被酒店关注和渴望,但是酒店自身无法进行试验研究。高校利用系列高科技实验室和师生资源开发研究,酒店提供相应的现成的资源实现校企高层次资源共享。同时,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利用实验室中的营养配餐实验室、数字化实验室研发和调试相应产品,形成毕业设计的成果,这将改变酒店管理专业毕业成果“论文”化的单一局面[12]。教师指导学生在小学期期间利用酒店实验室开办一些如盘饰、果盘、分子厨艺、营养配餐技艺等培训班,既降低了师生外出学习的费用又培养了学生的组织、创业以及培训能力,同时,丰富了学生亲身感受的教学案例[13]。

3酒店实验室二次开发的应用体系

酒店实验室二次开发成果应用的范围不仅局限于教学,还要应用到实习、社会服务、教育推广等功能。

3.1提高酒店专业实验教学层次

当前,酒店管理专业实验教学的文章满足不了教学需要。查阅近几年的期刊发现:有关酒店实验教学的文章共7篇,实训教材6部,有关旅游专业实验教学类文章26篇,涉及到旅游实验室教学的共7篇。酒店管理专业实验室的二次开发成果首先要应用到科研领域,供同仁们交流和学习[14]。教师在二次开发实验室资源时,要把积累经验进行升华,总结项目架构的经验,向同行推广使同行少走弯路。方法是建立与实训教学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把国内外最新的知识、技术、工艺体现在教材和课程体系中,经过多次实践检验后最终形成公开发行的实验教材、指导书、设备使用说明,共同推动我国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提高和效率提升。

3.2为酒店业研发基础数据

国内外餐饮企业很少有自己的研发部门,酒店菜品制作人员获得创新菜品的技术途径主要是依靠参加社会的培训班。我国餐饮业产品生产存在缺乏标准化、技术传承方式传统化、参考数据落后等问题,高科技产品在酒店应用存在技术障碍,使高科技产品在酒店功能应用和开发不足。酒店管理专业实验室资源开发的成果可以应用到餐饮行业菜品研发、标准菜谱优化、新型原料出成率分析等,还可以与软件公司合作开发推广产品。把高科技与酒店对接,培养大批高层次的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15]。

3.3为大学生在校期间积累工作经验

利用实验室开发出超越实习效果的实验项目[16]。利用实验室训练学生基本的酒店工作技能;利用网络资源快速认知业务和积累研发经验;利用数字实验室设计酒店业需要的软件产品;利用经营型实验室培养学生管理和研发能力。有工作经验的教师对学生提出的想法进行点评与改进,既可以验证学生的见解是否符合实际,又可以提升学生高层次经验的积累机会,树立高层次就业的信心和能力,大大降低验证的成本和积累经验的时间。近10年,我们把验证学生想法融入到教学过程中[17],实现了多数毕业生毕业1年即走上中层岗位的目标,比业界通常认为是4~10年的基层经验减少了3年以上的时间。

第10篇

休闲教育 公益休闲 国民素质 机理分析

开展休闲教育是全面提升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和方法。随着现代休闲与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休闲教育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一些高等院校相继开设休闲相关的专业和方向,社会上各种兴趣教育、爱好教育、野外生存、拓展运动等方兴未艾,休闲教育的实质就是要让人们学会“玩”,学会“生活”,大力提倡积极、进步、健康、文明的休闲活动和方式,但是,刚刚从温饱型走向小康富裕生活的多数普通公民,面对花样百出的休闲活动、休闲方式,还显得比较茫然而无所适从,尤其是去国外(境外)旅游还会不自觉地表现出许许多多的民族劣根性。中国和平崛起更多地体现为国家软实力的提升,而国家软实力的提升更是离不开国民素质的提高,中华民族是文明之国、礼仪之邦,在社会发展、经济繁荣、文化复兴的今天,提出通过休闲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休闲教育与国民素质的必然联系

什么是休闲教育?什么是国民素质?如何认识休闲教育与国民素质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辨证关系?本文从休闲教育与国民素质的机理分析入手,提出休闲教育、“快乐”教育、素质教育重要性,以及通过高等院校开设休闲专业教育带动国民素质提升的途径和方法。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休闲”的基本属性:休闲是指人们从工作和生活的压力中超脱出来,在闲暇时间自愿从事各项非报酬性的自由活动。第一,它是一种自由选择;第二,它是一种自在心境;第三,它是一种自我教化;第四,它是一种生命存在状态。在休闲活动过程中,可以获得自在的心境,并同时实现自我教化,达到健康身心、丰富生活、提升创意的效果。任何被动的、功利性的、受限制的休闲,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休闲。

休闲的本质属性,决定了休闲教育也完全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文化教育、思想教育、终身教育等概念,尤其是与国家义务教育的强制性相比,休闲教育完全是自愿教育、快乐教育、兴趣教育。休闲教育就是教人从小学会合理、科学、有效地利用时间,学会欣赏生命和生活,学会各种形式的创造,学会对价值的判断,学会选择和规避问题的方法,学会能促进身心健康的各种技能。休闲教育的目的,就是学会休闲、享受生活,感受快乐人生的乐趣和真谛。“休闲教育”意味着,应当尽早地让人参与家庭、学校和社区的休闲活动,帮助他们培养休闲技巧和休闲鉴赏能力,以使人们越来越多的自由时间得到充分的利用。休闲教育是一个缓慢的、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传授一定的技巧并要练习这些技巧,从而让人们感知“世界真奇妙、生活更美好”的本意。休闲教育是促进人在“成为人”的过程中获得自由和全面的发展,使整个人生充实、快乐,且富有意义。

其次,我们需要了解一下素质、国民素质的涵义。所谓“素质”,是指一个人在政治、思想、作风、道德、品质和文化、知识、技能等方面,经过长期锻炼、学习所达到的一定水平。它是人的一种较为稳定的属性,能对人的各种行为起到长期的、持续的影响甚至决定作用。一个人具备多方面的素质,如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等。我们说一个人的品质或者气质,实际上就是这个人各种素质的综合表现(又称“综合素质”)。综合素质是在人的先天生理基础上经过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由知识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

国民素质泛指一个国家公民的整体素质,国民素质不是个体素质的简单相加,而是体现了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总体形象和社会风尚。相对于青少年儿童的文化知识、劳动者的职业技能等具体素质,国民素质往往包含一个国家和民族素质整体状况,或者说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基本素养,例如,文明程度、教育程度、精神状态和气质修养等。我们常说美国人、欧洲人、日本人……怎么样,其实就是指这些国家或民族国民素质的总体水平。我们常说中华民族是“文化璀璨”、“礼仪之邦”,就是反映了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素养的自豪感。但平心而论现代国人的素质其实远不如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为什么在国外旅游随地吐痰、大声喧哗的总是中国人?这里面自然与国民普遍受教育程度有关,但更准确的说是与不重视休闲教育有关――即使在休闲的场合,国人也显得太没有素养了,这方面既表现了国人在休闲生活方面的浮躁心态,也说明国人在闲暇时间的滥用、休闲方式的放纵等方面表现出了民族劣根性。

再次,休闲教育有助于提高国民素质。改革开放以来,引导国民素质提高的素质教育应运而生。“素质教育”,就是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教育,使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在于恢复教育的本来意义和价值,即养成学生健康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素质教育要求课程内容必须与学生成长经验和现实世界紧密联系起来,在提高学业成绩的同时更能体会到学习的兴趣与快乐。因此,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的生命质量为宗旨的教育,强调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而素质教育强调“快乐教育”的本质正是休闲教育所努力追求的目标。

二、通过休闲教育提高国民素质的途径和方法

本文所讲的“休闲教育”,是指休闲学专家或休闲从业资深人员把从事休闲理论研究和管理实践所积累的知识、技能、经验等传授给受教育者,使之转化为接受者个人精神财富的社会化过程。

根据休闲教育的内容、对象以及目标不同,我们认为休闲教育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休闲理论与研究教育类,主要培养休闲理论、休闲规划等方面的研究型人员;二是休闲事业经营管理及服务教育类,主要培养休闲服务与管理的从业人员;三是休闲活动兴趣爱好教育类,主要目标是引导大众健康、文明的休闲生活方式和休闲体验活动,旨在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这三类休闲教育都与国民素质有关,尤以第三类“休闲活动兴趣爱好教育”与提高国民素质联系更加紧密。但正如我们一直坚持基础教育与应用教育并重的观点相似,在事关休闲教育与国民素质的问题上,我们也千万不要忽视休闲基础教育和理论研究。

开展中国特色的休闲教育,我们认为可以从职业教育和非职业教育两方面入手:职业教育就是要充分利用高校的教学资源,以增强休闲管理和从业人员的劳动(工作)技能为目的,通过正规学历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等方式,培养休闲业管理人才;非职业教育就是要整合老年大学、社区学院和青少年等社会各种教育培训机构,按照人们的兴趣爱好,开展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休闲教育和培训。非职业教育与人的谋生手段无关,完全是为了丰富人的休闲生活和娱乐活动,陶冶思想情操,提高人的素养,让人们学会休闲,享受生活。开展非职业教育,倡导健康、文明的休闲方式,提升国民的综合素质,与大专院校开展学历学位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一)建立完善休闲学历教育,培养休闲研究型人才

国外休闲教育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有比较完善的休闲学历教育体系,与我国大专院校设立旅游(管理)学士、硕士、博士系列不同,国外许多高等院校都有为休闲方面设立的休闲学士、休闲硕士、休闲博士等学历学位教育。例如,澳大利亚的格里菲斯大学,在本科专业中设有休闲管理学士(Bachelor of Leisure Management),在研究生专业中设有休闲管理硕士(Master of Leisure Management)等。为顺应休闲国际化、大众化的趋势,我国休闲教育也要加快跟进,积极开展休闲职业教育、学历教育、学位教育,培养休闲专业的研究型人才,解决休闲理论人才稀缺问题。目前国内一批高校在旅游管理等专业中纷纷设立休闲方向,浙江旅游职业学院率先开设了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大专职业教育,中山大学、成都大学、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等则开始尝试开设休闲管理本科专业,浙江大学开始招收休闲专业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说明休闲职业教育、学历教育、学位教育等已经开始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得到重视。

开展国内休闲学历教育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适应社会需求,整合教学资源。休闲教育涉及面广,高校在设立休闲专业或课程规划前要从社会人才需求以及本校实际情况进行充分的调查、论证。了解当前社会对休闲人才的需求,根据需求明确本校休闲人才培养方向,并结合本校的实际承受能力,在整合现有教学资源的基础上确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方案。

(2)明确休闲专业特色及基本定位。首先,高校开展的休闲专业教育要有特色,即要结合当地休闲产业发展环境,结合当地的休闲文化与民俗风情,确定休闲专业方向;其次,休闲业的成败关键在于人,因此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要明确培养目标,到底是培养研究人员、中高级管理人员,还是提供一般休闲服务的人员;再次,休闲业属于服务行业,因此必须要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乐于为人们提供高效优质的休闲服务。“搞休闲的不休闲”,休闲管理和从业人员必须具有高尚的情操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这方面一开始就要向被培养者讲清楚,以免给本人今后职业生涯规划造成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3)对休闲课程进行多元化设置。首先,要充分认识到休闲业的复杂性,休闲的多样性决定了休闲课程设置的多元性,休闲专业是培养社会适应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其次,为了使休闲事业能够持续、稳定发展,高校休闲教育必须与生态、人文以及素质培养结合起来,在课程设置过程有意识的进行专业规划,突出专业培养目标与方向;再次,休闲教育的课程设置要把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充分结合,休闲是一种体验,如果忽视实践教育,人才培养是不全面的,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最后,休闲教育一定要以基础理论教育为基点,以基本的理论课程来强化休闲观念,正确指导休闲实践活动。

(4)编写适合中国国情的休闲教程。中国休闲教育刚刚起步,休闲专业的教材相当缺乏。在进行休闲专业规划时,应把编写教材作为一项重点教改课题任务来抓,组织相关师资力量,借鉴我国台湾和西方国家开展休闲教育的经验,收集整理相关资料,结合中国的国情翻译、编写一批具有国内先进、国际前沿和系统规范的休闲教程,逐步形成休闲专业和课程设置的相关门类和体系。主要休闲教育课程有休闲概论、休闲管理、休闲发展、休闲规划、休闲设计、休闲策划以及娱乐休闲、运动休闲、文化休闲等内容。

(二)开展职业技术教育,培养休闲应用型人才

休闲职业技术教育不仅要使学生对休闲观念有充分的理解,更需要从休闲职业道德的高度,培养学生休闲服务与管理的职业意识,牢固树立健康、科学、合理的休闲价值观念,同时懂得休闲行业的基本格局与运行规则,掌握至少一至两门必需的休闲服务技能,热爱本职工作,适宜在运动休闲产业、茶文化休闲产业以及其他休闲关联产业中工作,通过学习全面掌握休闲服务能力、休闲事业组织策划能力、休闲事业经营与管理能力、休闲市场营销能力等。与大多数人仅仅把休闲作为兴趣爱好教育不同,休闲职业技术人员的主要使命就是要让这些人的兴趣爱好变成现实,乐于为他们提供贴心服务,让他们学会休闲,享受生活。这也是开展职业技术教育,培养休闲应用型(休闲服务与管理)人才目的。

结合几年来休闲教学实践和专业课程设置,我们认为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等教育人才培养必须满足以下三方面的知识及技能要求:

(一)能力素质要求:包括思想素质,如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身心素质,如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和抗挫折能力,具有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职业素质,如敬业爱岗,具有较强的休闲服务与管理技能等。

(二)知识结构要求:如掌握基础知识,如休闲学、旅游学、管理学、心理学、经济学、市场学等方面的知识。专业知识,如掌握休闲服务与管理、公共关系、商务礼仪、运动休闲、文化休闲、休闲养生等相关专业知识。

(三)核心能力要求:休闲服务与管理能力,如掌握各类休闲服务技能和相关休闲事业的经营管理技能;休闲产品策划与营销能力,如掌握休闲产品的策划技巧、休闲活动的策划及运作流程、具备休闲产品的推广营销能力;公关社交能力:掌握公关的基本原理和技巧,熟悉基本的商务和交往礼仪等。

(四)专业资格要求:如英语(4级以上)、计算机(2级以上)以及茶艺师、调酒师、化妆师、美容师、营养师、按摩师、健身教练等专业技能资格证书(一种以上)。

根据以上能力素质要求,开展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含实训课)、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五大类。经过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批复,浙江旅游职业学院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开设两年来,在整合学校教学资源和休闲专业课程设置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相信通过若干年的努力,休闲专业高等教育将会得到更快的发展。

(三)开展兴趣爱好教育,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

面向社会大众开展兴趣爱好教育为主要内容的休闲教育(业余教育或终身教育),教育对象是休闲的体验者、消费者。社会休闲教育以陶冶性情和培养人的兴趣爱好为目的,是人们学习休闲的重要渠道和载体,完全可以引导休闲向更积极、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1)通过社会休闲教育,树立正确的休闲观念。对休闲的认识需要进一步提高,有的人思想观念陈旧,休闲观念庸俗化,休闲方式懒散化,以为休闲只是吃喝玩乐,没有将休闲同人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联系起来,更看不到休闲可以充实精神和提高人们的基本素养。因此必须通过休闲教育来引导大众树立正确的休闲理念,提高人们对休闲的认识程度。

(2)通过社会休闲教育,推广健康文明的休闲方式。现实社会中,大众对闲暇时间的利用与分配仍存在不健康、不科学、不合理,甚至是腐朽文化,如封建迷信、旧俗陋习、黄色书刊等现象。它们无处不在,有时是潜移默化,有时是明目张胆地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动。这些不健康、腐朽的方式,不利于社会的发展。通过休闲教育,推广健康、文明的休闲方式,有助于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

(3)编制各种兴趣爱好的休闲课程。包括旅游休闲、运动休闲、娱乐休闲、文化休闲、度假休闲、保健养生、字画鉴赏以及书画、音乐、舞蹈、瑜珈、太极、武术、茶道、花道、网络游戏、股票彩票等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休闲课程,增加休闲教育的趣味化、游戏性,寓教于乐,把休闲教育与体验,如休闲与旅游、休闲与娱乐、休闲与运动、休闲与度假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4)大力开展公民道德教育。构建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一体化的道德教育体系。以学校教育为主导,社会教育为依托,家庭教育为基础,充分发挥道德教育的促进作用。根据构建“和谐社会”的总目标,在学校、企业、机关、部队、农村广泛开展公民道德教育,学习公民守则、“八荣八耻”等行为规范,提倡华夏文明和为人处事的基本礼仪礼节礼貌,尊重各个国家和民族的风俗习惯,遵守国内外旅游的一些禁忌,学会以休闲坦荡之心与世人和平相处、友善沟通。

三、公益休闲风尚是国民素质提高的重要标志

西方国家的休闲教育是从小做起,并成为所有人的一门必修课,通过休闲教育,不仅获得休闲旅游和体验的基本知识,而且培养人的高尚情操、优良品德、健康身心、健全人格和创新精神、创造能力,促进素质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在西方社会的价值观念中,参与公益活动的自觉性比我国公民高得多,在各类公益活动中,体现休闲本质的自由心态和主动意愿十分明显。因此,“公益休闲”常被被视为人生最高境界。

提出“公益休闲”的命题非常有意义,尽管西方发达国家的公民参加公益活动已经作为大众“休闲”的一种重要方式,但是在传统文化观念深厚的中国,参加公益活动还常常被人们看作侍侯人的“低贱”工作而被人瞧不起,特别是那些以“义工”、“志愿者”名义去医院、孤儿院、养老院护理危重病人、遗弃孤儿、孤寡老人的崇高行为,还鲜见作为“休闲”活动加以宣传推广,我们偶尔从媒体上看到这类报道,还多是某些影视明星或富豪们的“作秀”行为(当然也有许多是真心热爱公益事业的)。只有当参加公益活动作为国家公民自觉自愿的一种休闲方式,“公益事业”与“休闲活动”才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公益休闲”才能成为社会风尚。所以我们要站在公民道德教育、提升国民素质的高度,通过宣传和倡导公益活动,在全社会普及和推广公益休闲,特别是要从娃娃抓起,从学生时代抓起,从学生素质教育抓起,从小树立起“公益活动”光荣的人生观、价值观。

“公益休闲”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尽管在休闲的理念上,“公益休闲”会体现出个体差异(对许多人来讲可能并不喜欢“公益休闲”),许多公益活动因为“无偿”本身也不产生增加值GDP(即“休闲经济性”不显著),但作为一种文明社会提倡的公民道德行为和休闲生活方式,丝毫也没有影响到“公益活动”休闲的本质。要使公益活动成为人们一种休闲方式,必须具有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也就是要使“公益休闲”逐步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在这种大背景下,有的人会选择旅游休闲、文化休闲,有的人会选择娱乐休闲、运动休闲,有的人会选择公益休闲、养生休闲……即把“公益休闲”也作为一件自由、快乐的事情去做。休闲的本质是自由(不带任何勉强的),休闲的意义就是分享快乐!休闲活动对参与者来说更加轻松和愉快,甚至可以明显感受到“幸福”。这种“幸福感”在“公益休闲”活动中显的更加强烈,因为在从事公益休闲过程中你献出了爱心和真情,不仅你自己高兴,更重要的给被献爱心者带去了幸福和快乐!每年“情人节”有许多情侣去杭州吴山广场为病重患者献血,正是这种“公益休闲”快乐和幸福的体现!

所以,是否属于“休闲”,是由活动本身能否使人产生愉快的性质所决定的。当“公益休闲”也成为大家“快乐”追求时,我们离真正的文明社会也就不远了。在公益性休闲活动过程中,更可以获得自在的心境,并同时实现自我完善,达到健康身心、丰富生活、提升人格的目的。

总之,开展休闲教育,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是提升我国国民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特别是高等院校和旅游、文化、体育等社会培训机构应给以高度重视。我们要借鉴西方国家和我国港澳台地区开展休闲教育的成功经验,结合中国的国情,充分挖掘我国古代丰富的休闲文化内涵,通过引进和创新相结合,休闲教育与休闲体验相结合,整合现有教学资源,开设休闲课程或专业,在加强休闲基础教育、学历教育、职业教育的同时,大力开展国民业余的、非职业的休闲教育,大大提升国民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刘嘉龙,郑胜华.休闲概论[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2.

[2]郑胜华,刘嘉龙.我国休闲教育的现状与发展构想[J].高等教育研究,2007,(2):79-84.

[3]马惠娣.呼唤中国的现代休闲教育[OL].上海华东师大“中国人精神生活:特征、问题、研究方法学术研讨会”.中国休闲网,2006-11-23.

第11篇

经济全球化时代,市场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大幅攀升,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跨国界、跨文化的学科属性决定了高校必须不断加大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力度,才能适应国际市场对该专业人才的现实需求。所谓汉语国际教育的复合型人才,指的是具有汉语、外语、文化、经济、法律、教育等学科结构的跨语言、跨学科知识背景的一专多能型人才,其知识结构是以所学的专业知识为中心,与其他相近的专业或有较大相互作用的知识作为网状链接,从而形成蜘蛛网状的知识结构谱系。2011年,广西教育厅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到 2020 年将广西建设成为面向东盟的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高地,使广西成为中国―东盟合作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基地、向东盟国家输送汉语教师的输出基地、东盟国家专业人才的培养培训基地、东盟国家青年学生出国留学的首选地之一,成为东盟问题研究、咨询、服务中心。因此,面向东盟的广西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便具有宏观与微观的意义:它既是我区服务本地、对接东盟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设置的积极探索和继续深化,也是区内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现路径。在与东盟的合作得到持续深入开展的背景下,加强该专业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也符合我区乃至我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市场需求,从而达到不断拓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途径,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的目的。

一、广西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尽管从“对外汉语”学科中演变而来,但是直到2013年“汉语国际教育”的专业名称才得以正式确立,因此,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该专业仍然是新兴学科。特别是将就业方向确定为“面向东盟”,就决定了该专业的学科基础和发展方向。一定时期内,由于学科、师资建设等方面的不足,广西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难免受到一些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复合型学科理论建设有待健全。汉语国际教育的学科建设应该抓好学科理论建设、学科队伍建设和学科人才培养三部分。其中,跨学科、复合型的学科理论建设是最为基础、最为关键的一环,但就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其丰沛度远远没有达到要求,该专业的课程建设、人才培养以及课堂教学等方面的理论建设仍然较为滞后,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入开展。

(二)具备复合型知识结构的师资较为稀缺。大多数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师为文学院教师或外语学院教师,虽学有所长,但在文化教学经验上仍有所欠缺,兼具双语、多语能力,且具有一定涉外教学经验或国外教学经验的教师少之又少。再加上其教学基本遵循“课本+粉笔+黑板+教室”的传统的“四位一体”模式,采用单一的教材、教学方法进行授课,在实践教学方面的设置较为欠缺,评价体系也未能体现该专业能力培养的目标,因而不利于学生复合型知识及能力的培养。

(三)人才供需矛盾较为突出,人才质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在广西与东盟各国在经济、文化等领域开展密切合作的背景下,东盟各国人民掀起了学习汉语的新热潮,这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机遇,也是该专业所遭遇的时代挑战。机遇在于,市场需求端对该专业的人才需求量持续走高,毕业生的就业面较为广阔;挑战在于,市场真正需要的是复合型知识人才,而不是具有单一知识的传统的教书匠。由于跨文化、跨语言环境的客观存在,要求该专业毕业生必须具备复合型知识结构及相关能力,然而部分学生汉语基础知识不够扎实,缺乏双语或多语技能,对中国传统文化、东盟各国文化、跨文化交际等知识没有太多涉猎,动手能力较差,难以胜任日常教学工作。

二、面向东盟的广西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策略

广西是中国与东盟国家经济、文化合作的“桥头堡”,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在区域经贸合作持续深入的背景下,市场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与日俱增。因此,广西各高校应当充分发挥地缘优势,明确培养目标,加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力度与速度,才能不断适应新形势下市场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状况。就汉语国际教育的学科性质而言,它的多学科性及文化跨度决定了其学科建设应该朝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方向建构,才能最大程度发挥学科优势,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相关人才。在跨语言、跨文化的背景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正是要注重这样的学科联系,并且把这些联系和人才培养挂钩,并在具体的社会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来。

(一)改革教学体系,完善学科建设,树立以文化传播为核心的教学思想。教学体系以及相应的学科建设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先决条件,在当前迅速发展的社会模式下,“社会信息和用人岗位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如果教学模式始终得不到有效改革,那么我国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将无法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需要。”[1]人才培?B首先要有明确的培养目标,这样才能对人才培养的总体方向以及方式、方法有所把握。对于实践性比较强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来说,其教学模式必须用于突破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模式,注重大量的实践课程的设置,使学生及时、有效地对所学知识进行应用,实现教、学、用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的构建,才能使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得到进步。与此同时,要不断完善教学理论及实训基地建设,建立与理论教学紧密联系、实践教学环节前后衔接、层次分明且具有东盟地域文化色彩的跨文化和跨学科汉语国际教育复合型教学体系,推动学科建设的不断完善与发展。

完善学科建设的过程,也必须树立学科建设的总体思想。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科核心思想,是要把中华文化进行适当的海外传播。但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如何结合文化传播的要求,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融入文化传播的方法,对课程体系的建设同样具有相当大的挑战意义。有论者指出,“如何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推广、传播给汉语学习者,或者对中国感兴趣的外国人,这是一个永远没有最终答案的问题。也只有不断‘思考―探索―改进―实施―再思考’地循环往复,才能让文化教学在螺旋中不断上升,使文化教学永远在前进的路上。”[2]质言之,只有在教学与反思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才能使汉语国际教育和文化传播密切结合起来,从而实现有效传播中华文化的整体目标。

(二)优化教师知识结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国际化”培养,需要高校教师复合型知识结构的不断优化,因此,必须不断优化专业教师的复合型知识结构,激励教师队伍不断更新自我、淘汰自我,从而实现教师队伍在质量上的不断提升。复合型的专业教师首先要通晓东盟某一国家的语言,同时还要有其他专业知识以及必备的国外教学经验。由此看来,培养一名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师难度较大,这就需要各个学校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以及培养方案,大力培养相关的教师以及从业人员,才能切实解决教学过程中的师资力量、质量欠缺的问题。

另外,该专业的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国内资源,例如,对接中国―东盟博览会等大型活动,承接各种各样的外事任务和翻译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加强自身综合素质的锻炼,从而提升个人能力。

当然,解决该专业师资力量不足的有效途径仍然要放眼东盟,以多种方式聘请专业人员对校内专业教师进行针对性较强的从业培训,从而达到迅速提高专业教师的复合型知识结构的目的。并且,各个学校应当充分利用东盟留学生的资源,以特聘或者外聘的方式,聘请品学兼优的东盟国家留学生给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上课,使他们能够零距离接触东盟国家的语言和文化,切实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调整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方法,突出才艺培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性较强,决定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必须专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复合型知识结构以及在此基础上构建的实践能力。因此,该专业应当注重课程设置的优化,开设“实验实训课课程”和“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才能不断优化学生的复合型知识结构和有效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需要指出的是,该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整,既要彰显区域性特色,又要夯实学生的汉语知识及文化基础,相较而言,后者才是该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所在。因为面向东盟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毕业生,肩负着将中华文化传播到东盟各国的重任。而文化传播的课堂教学环节,生搬硬套和照本宣科,往往是事倍功半的。因此,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如果能够适当结合音乐知识和舞蹈动作,甚至是书法、国画等一些基本的中华文化才艺,对于提升学生学习中华文化的兴趣是大有裨益的,“教学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双边活动,其中教师的‘教’指导影响着学生的‘学’,并且是为了教会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因此,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同时也为了消除大学课堂上教师的‘独角戏’和学生的逃课现象,把他们牢牢吸引在教室里认真听课的有效途径,就是在上课的时候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3]

因此,广西各高校应当适当招录部分特长生,舞蹈、音乐、美术等专业均可,在此基础上进(下接第151页)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突出中华传统才艺的传授与习得,开设“中国茶艺课”以及“中国传统音乐”等课程,使学生在复合型的知识氛围中构建复合型的知识谱系,然后才能在具体的汉语教授的过程中,通过舞蹈、音乐、书法、绘画等知识的传授,更好地传播中华文化精髓,使中华文化得到传播。

(四)优化评价体系,普及科学竞赛。积极鼓励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参加各类科学竞赛以及相应的外事活动,以增强自身的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从而达到增强综合素质的目的。复合型的人才培养需要有多样化的评价体系,因此,必须建立和优化复合型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具体而言,在教学检查与考核中,广西各高校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应当实行“2+1+1”的基础能力培养与实践考核并重的评价体系,即将两年的基础知识传授、一年的海外实践环节、一年的毕业论文撰写以及实践环节总结纳入考评体系,同时将学生的中华文化才艺课列为学分的来源课程,适当给予参加重大外事活动的学生以物质奖励和学分计入,使评价维度多元化,使每个维度和人才培养的目标相契合,并将科学竞赛的活动也纳入考核体系,使之和时展相适应,以实现对学生评价的多样化及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