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4 15:33:3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供应链管理模式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 基于Arena的供应链库存策略仿真研究 基于供应链的供应商管理库存模式研究 基于灰色预测理论的库存预测模型研究 基于可控提前期的供应链库存优化模型研究 基于供应链管理导向的企业联合库存问题研究 基于供应链的工程项目物资库存管理研究 基于物联网的供应链库存管理模型研究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制造企业库存管理优化研究与实践 基于供应链的企业库存成因及优化控制研究 基于库存成本的供应链需求信息共享价值研究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车辆器材库存控制方法研究 基于供应链的警用车辆器材库存控制策略研究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家具制造业库存控制研究 基于仿真的装备供应链库存模型研究 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协议库存物资计划预测管理探讨 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协议库存物资计划预测管理 基于战略与需求预测的库存管理研究 基于供应商管理库存信用风险的供应链违约风险控制 基于供应链的企业库存管理模式的比较分析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库存优化与相关技术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Younjung Kim, Youngho Lee, Kyung-Yong Chung, et al. An investigation on the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i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n analysis of research topic and methodology[J]. October 2015,74(20):8849-8860.
[3] 刘学恒,汪传旭,许长延. 带有时限的多点应急系统库存策略优化研究[J].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2(7):212-216,230.
[4] 李正艳. 基于数据挖掘的物流运输系统研究[D]. 重庆: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5] 傅家良. 运筹学方法与模型[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6] 何荣宣. 传统物流向现代供应链管理转变的策略[J]. 企业经济,2011(9):41-43.
[7] 朱清华. 基于供应链的管理信息系统构建[D]. 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8] 许会元. 企业物流的数据挖掘与智能管控[D]. 杭州:浙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9] Pang-Ning T, Michael S, Vipin K. Introduction to Data Mining[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供应链管理提出了全新的库存观念,突破了传统库存思想的限制。A钻探公司所采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钻井企业库存控制方法加快周转、降低了库存,提高了经济效益,持续提升了仓储管理水平,尤其是提高了库存控制水平,对于同类型集团型企业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供应链管理模式;库存控制;方法;效果
传统的库存思想认为库存是维系生产与销售的必要措施,是一种必要的成本。供应链管理提出了全新的库存观念,最大特点就是通过整合供应链各个环节资源实现集成式管理,从而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效率。仓储是集团型企业的重要物流资源,因此应该推行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库存控制。本文以集团型企业A钻探公司为例,研究集团型企业在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库存控制方法以及实施效果,对于同类型企业具有借鉴意义。
中国石油A钻探工程分公司(简称A钻探公司),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的直属专业化石油工程技术服务公司。公司业务范围涉及地质勘探、钻井、测井、录井、井下作业等石油工程技术服务的各个环节,国内业务分布在23个省市自治区,国际业务遍及18个国家[1]。随着石油钻井行业转型升级步伐的不断加快,石油企业承担的物资保障工作量愈加繁重,现有硬件条件、外部环境和日益增加的物资需求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如何提高仓储管理水平和效率,满足物资需求、保障生产,是石油企业工作中关注的重点。A钻探公司引入供应链管理模式后,在保障生产的前提下,面对各种不利因素和实际困难,保持了很高的仓储管理经济指标,所采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钻井企业库存控制方法加快物资周转、降低了库存,提高了经济效益,持续提升了仓储管理水平。
1A钻探公司物资仓储管理的现状
A钻探公司物资仓储管理的现状可以概括为以集中采购为核心,专业化归口管理为手段的统一管理。这是从以物资短缺、大储备保生产为标志的计划管理,分散采购、分散管理,各企业仓储管理自成体系过渡而来的。伴随着A钻探公司的重组改制,物资仓储管理也逐步纳入统一规范管理的轨道。A钻探公司物资采购管理部组建后,成立了物资管理处,全面负责A钻探公司物资仓储管理业务。以建立和完善A钻探公司物资仓储各项规章制度,规范仓储管理及操作行为,提升仓储工作地位为目标,三年内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物资仓储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针对仓储业务各工作环节编制修订了多项A钻探公司企业标准,对仓储管理工作提出了统一规范的标准和要求。
2A钻探公司引入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原因
A钻探公司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引入是基于以下原因:为了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效率。随着石油钻井行业对仓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物资管理专业的单位,A钻探公司急需加强仓储管理整体水平。面对库容小、库房设施简陋等不利因素,如不探索新的仓储管理方法,那么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资供应需求将成为一句空话。为A钻探公司今后的发展、生存着想,也必须大力加强仓储管理,巩固基本功,确保仓储方面专业、高效的服务质量。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采用先进的仓储管理理论来指导整体工作就成为必然趋势。而供应链管理理论作为企业物流方面的先进管理理论,经过国内外企业的大量应用,证明在仓储管理面临的新环境下,是指导工作切实可行、有效、先进的理论。在战略合作意识、诚信共赢思想、科学管理手段,引领企业管理活动的今天,可以说企业物流管理,已经全面进入到了供应链管理的时代。而库存控制是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的重要指标。在上述环境下,采用供应链管理的理论,指导库存控制方面整体工作,是毫无争议的一种选择。
3A钻探公司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库存控制方法
A钻探公司管理人员通过集体调研和商讨,确定了供应链管理模式下库存控制方法的基本思路是:以计划为中心,全面了解掌握钻井生产动态,强化物资保障供应,细化管理流程,促进执行力建设,积极推行代储代销,降低营运成本;抓好供应商管理,推行战略供应商合作,保持器材物资供应的连续性和有效性;加强质量管理工作,把好验收入库关口,杜绝假冒或劣质产品进入生产环节;建立供应商评估机制,在质量、价格、交货期、服务等方面进行评估,优胜劣汰,动态考核,从源头抓起,保证采购质量,降低采购风险;做好生产所需物资信息的收集,积极和各级管理部门进行沟通,在规范各项工作同时,理顺工作流程,优化程序,切实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A钻探公司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摒弃传统的实物库存控制思想,将一体化、集成化、全过程的管理方法,应用在库存控制方面的工作,从寻源、计划、订单、仓储、考核等各方面开展库存控制,而不是单纯的在仓储管理工作中进行控制,方法如图1。
3.1采购寻源采购寻源是供应链管理理念下库存控制的第一步。主要是与供应商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积极推行联合库存控制。传统的物资管理观念中没有超越企业的边界,把供应商看成讨价还价的利益博弈对手,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突破以往框架,重新定位与供应商的关系,并与供应商结成利益一致的合作伙伴[2]。虚拟供应链使各企业摆脱供应链上的从属地位,供应商感到平等和安全的情况下,在库存控制过程中,供应商往往起到很大的作用,具体到代储代销的执行,需要供应商的大力支持。目前,除燃料油外,其他绝大部分类别物资均按照代储代销模式进行管理,未使用前由库房代保管为顾客资产(属供应商),使用后予以结算。库房在确保必要的账务库存后,剩余实物建立顾客资产不进账。据了解,石油企业代储代销涉及的物资会有数千种之多,但钻探公司代储代销涉及的物资则不太多。
3.2制定计划制定计划主要是基于对用户需求的深刻理解。是以计划为中心,促进物资组织预见性和准确率,加快周转,减少积压。及时了解掌握钻井生产物资需求,强化生产组织供应,围绕油料、化工、钻机设备配件等物资组织重点、难点,加大用料分析和计划管理,实行以月度计划为主,补充计划和临时计划为辅的计划上报模式。同时,根据总公司井型、钻井工艺技术变化等信息,及早考虑相应物资保障,提高计划的准确性和预见性,努力做到“多批次,少批量”,达到“供的上,保的住,不积压”的目标,以加快物资周转。加强沟通协调,坚持每周与设备维修供货厂家等进行业务对接,核实计划、供料情况;积极到钻井队等用料单位进行回访,了解所供物资的使用情况及用料单位的意见和建议,及时与总公司技术部门、设备管理部门联系,反馈相关信息。针对成品油供应、技术提速中的钻头改型,化工料品种、用量等变化情况,与技术、采供部门沟通,加快审批程序,为钻井生产持续提速提供物资保障。
3.3管理订单管理订单是供应链管理理念下库存控制中很重要的方法,具体而言就是对采购订单的管理,精确掌控供应商送货情况。采购订单管理是根据企业市场的用料计划和实际能力以及相关的因素,所制定的切实可行的采购订单计划,并下达至订单部门执行[3]。对供应商送货情况的精确掌控是从企业层面对其供应商的正确选择,A钻探公司的产品供应部负责对供应商送货情况进行评估,并对供应商送货流程进行合理监测,最大程度地防止供应商出现延迟交货、供应商送货不足、供应商不送货导致订单作废等违约现象的发生。并对订货日、交货期限、订单有效期限、作废订单等做出相应的约定,以便最大程度地防止送货不足等现象的发生。
3.4仓储管理仓储管理这一步的目的是抓好标准化库房管理,夯实基础,从而摒弃传统的实物库存控制。把物资供应、仓储作业作为研究对象,围绕物资的接运、验收、保管保养、库存控制、发放、配送等管理环节,建立各环节的标准化管理流程、规范和标准,实施可控制、可量化、可考核的标准化管理,开展标准化库房建设。各服务部按照标准,对库区进行清理、整顿,对库房物资进行归类定置摆放,对新到物资确保不出现发串、发乱现象。公司针对一般材料控制标准,下达各库房库存控制指标,定期考核,确保“合理库存保生产,期末库存有下降”。组织各库点每月进行一次盘库检查,做好盘库记录和盘库分析,合理调整库存结构,降低资金占用,提高库房利用率。
3.5进行过程考核进行过程考核是供应链管理理念下库存控制的最后一步。通过对库存控制过程的考核来指导后续工作,摒弃单纯的只运用奖励和惩罚两种手段的考核方式,将考核作为一种管理手段,坚决杜绝为了考核而考核的弊端。促使职工改进工作方法,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创新。该企业针对员工工作前瞻性不够、工作流程不熟悉等情况,要求各岗位人员要在明确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的基础上,列出一周、一月及日常工作流程,通过列表等方式,明确工作内容,变事后控制为事前预防。保证管理层对安排的工作不遗漏,并抓好各项基础资料的完善和规范,使工作有可追溯性。自行设计改造了“传输带伸缩支撑架”、“吨袋简易吊索具”、“料台铁板安全改造”、“传输带导向板”、“木板衬垫堆码方法”、“钢丝绳盘吊钩”、“装卸使用铁板”,解决了物资装卸及堆码的瓶颈问题。其中实施传输机接力、各种装卸机具配合装卸,改变了传输机只能装车不能卸车的弊端,采用双环4钩代替吊带吊装吨袋化工,使每车15吨袋装卸由30分钟降低到16分钟,装卸速度大幅提高;大力推广托盘使用,使化工料存放由每平方米1.33吨增加到2.04吨,整体库内存放量增加三分之一,提高了装卸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该企业抓好仓库和井队材料员的管理,解决好末端管理。针对仓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完善细化管理措施,不定期巡井检查,帮助、指导、监督井队材料员搞好井队仓库的管理;督促井队材料员及时收集反馈井队材料使用状况和需求信息,严格按照总公司物资管理制度和钻井队现场管理规定入库验收、管理和发放物资,保证到井物资验收签字手续齐全,材料消耗明细清楚,单井核销及时真实,账务数据准确,防止材料隐性流失,确保井队材料消耗真实可靠。
4引入供应链管理模式后的库存控制效果分析
表1是A钻探公司引入供应链管理模式后,其仓储管理指标的变化。从表1中可以看出,引入供应链管理模式后,该企业的库存控制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具体而言,A钻探公司引入供应链管理模式后,库存控制的效果表现在仓储管理效率逐年提高和开创了库存控制管理新模式。
4.1仓储管理效率逐年提高在引入供应链管理模式后,该企业的仓储管理效率逐年提高。近几年随着钻井队的增加和水平井增加,物资采购量和发出量逐年增长,但库存周转次数逐年增加,周转天数逐年减少,说明在物资保障量增加的同时,物资周转加快,资金利用率提高,管理水平逐步提高。
4.2开创了库存控制管理新模式A钻探公司在引入供应链管理模式后,开创了库存控制管理的新模式。库存控制方面产生的创新理论和技术,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可推广性和可复制性,可以很容易地推广到其它物资管理领域,将有力地促进企业的发展,提高其整体经济效益。特别是对于与A钻探公司类似的集团型企业来说,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对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
参考文献:
[1]中国石油石化企业大全编委会.中国石油石化企业大全[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9:60.
[2]武海飞.敏捷供应链环境下IBM战略性供应商评估研究[D].西安:西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相对于其他类型公司而言,跨国公司的供应链根系庞大,这对其供应链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跨国公司只有高水平地整合供应链,保证供应链的效率、柔性与可靠性达到较高水平,才能提高全球物流的效率,有效降低物流成本,并加快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反应速度,更好地满足顾客需求,提高其核心竞争力。
1跨国公司供应链管理特点和成功案例分析
1.1跨国公司供应链管理的特点跨国公司是全球性的,经营面向全球市场,物流遍布全球,在所经营的产品范围内,对全球市场有很大的影响力。因此,跨国公司的供应链管理历来有自身鲜明的特点:(1)供应链根系庞大,供应链管理的任务重;(2)跨国公司在供应链中具有主导力量;(3)供应链整合的难度大、重要性高。(4)当前,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给跨国公司的供应链管理提供了进行深层变革的技术基础,又给跨国公司的供应链管理注入了一些新的特点:如信息化、柔性化、反应迅速化、整合程度提高后的管理一体化。
1.2跨国公司供应链管理成功案例分析因为上述特点,跨国公司为提高供应链管理的水平,必须依据本公司的经营状况和供应链管理的现状,选择合适的供应链模式,不断对现有供应链进行重组与整合,最大限度地优化供应链。在企业竞争全球化并且日趋激烈的今天,主动的挑战者可以借助供应链管理创新迅速崛起,如戴尔;主动的持续改进者可以借助供应链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增强或保持竞争优势,前者如海尔,后者如摩托罗拉。对这些跨国公司成功的管理经验进行总结,可给经营者提供许多改进、重组与整合供应链,从而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的思路和方法。
(1)戴尔模式。该模式是基于“直销模式”的供应链管理。在库存方面,因为与客户保持直接关系,用接单后生产(Build-to-or-der)和准时化(Just-in-time)的生产方式,装配车间不设任何仓储空间,配件由供应商直接送到装配线上,生产出来的产品直接送给指定客户,原配件和成品均实行零库存。在信息处理方面,公司与客户直接发生销售和售后服务关系,缩短了客户信息反馈的时间,有效减少了信息的损耗;并且,通过与供应商共享客户信息,不仅巩固了与供应商的合作关系,而且提高了整个供应链处理信息和满足客户需求的能力。在配送方面,该模式缩短了产品在供应链上的传递时间,使公司有了极大的自和自由度,公司以合同方式与第三方物流建立伙伴关系,完成产品的配送任务。
(2)海尔模式。该模式是基于“一流三网”的管理模式。“一流”是以订单信息流为中心,“三网”分别是全球供应链资源网、全球配送资源网和信息网。具体做法是:以订单信息流为中心,实现JIT过站式物流,最大限度地减少库存;整合全球供应链资源网,优化外部资源,建立强大的全球供应链网络,供应商由原来2200多家优化至721家,其中不乏世界500强企业,同时实行并行工程,使一些国际化大公司以其高科技和新技术参与到海尔产品的前端设计中;整合全球配送网络,已形成全国最大的分拨物流体系,配送网络从城市到农村,从沿海到内地,从国内到国外,从B2B到B2C,体系健全,配送效率和可靠性大幅提高;在信息网方面,海尔在内部实施了ERP,在外部搭建了CRM和BBP平台,并且采用信息集成程度最高的LES物流执行系统,建成了内外信息高速公路,为市场反应能力的增强和物流效率的提高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
(3)摩托罗拉模式。该模式的特点是:①建立数字化物流系统。基于该系统,实施全球化采购,本地化生产,进行上百个型号产品和几万种原材料的管理。②专设了一个从事物流管理的团队。该团队的主要成员由托罗拉各事业部的物流骨干人员及总公司的骨干人员组成。该团队主要负责摩托罗拉物流工作的协调和物流服务商的选择等管理工作。③通过加强物流服务商管理,提高物流效率。首先,采用招标的方式选择物流服务商。选择物流商的基本原则是根据公司全球的物流总量,统一标准招标,最终按“5+2”方式确定物流商,即5家货运企业和2家快递服务商。在该模式下,一方面招标形成的竞争机制促进了物流服务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物流服务商数量的精简与合理匹配可简化公司对物流服务商的日常管理,提高管理与物流效率。其次,实行全球运输管理百分考核制。通过成立的全球性物流资源公司对本公司的物流服务备选商和服务商实行全面、严格的考评,及时淘汰不合格者。最后,物流业务量分配遵循“80/20”原则。服务好的物流公司拿到80%的业务,稍次的物流公司拿到20%的业务,保证某些重要线路上有两家物流商同时服务,若一家因为一定原因不能提供服务时另一家可迅速接管整个业务,保持一定的弹性,避免风险。
2跨国公司供应链管理与物流管理的关系因为跨国公司具有经营和市场面向全球、业务量巨大等特点,决定了跨国公司的供应链管理和物流管理之间的一些特有关系
2.1物流管理对供应链管理有极高的依存度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原本不可分割,对跨国公司而言,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更是高度依存。因为跨国公司的供应链根系庞大,供应链管理的水平直接影响物流管理的水平,供应链整合不好,物流的效率便无法从根本上提高。
2.2供应链管理的模式决定物流管理的战略思路跨国公司根据本公司基本情况选择相宜的供应链管理模式,此后,公司的所有物流策略只能在供应链管理模式框架内优化。
2.3物流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支柱信息整合和物流整合是供应链整合的两个最重要目标,只有这两个目标都实现了,跨国公司为整合供应链付出的巨大成本才会得到降低,市场反应速度也才能提高。因此,只有物流管理策略得当,水平提高,其整合供应链的作用和效率才会体现出来。
2.4跨国公司与供应商和物流服务商建立的战略伙伴关系,成为提高物流管理水平的重要资源
3跨国公司的物流策略分析根据以上分析,跨国公司要提高物流效率,必须选择适合公司特点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对公司的供应链进行有效整合,并分别从供应链的上下游和公司内部着手,选择合适的物流策略
3.1供应方物流策略在跨国公司供应链的上游,是公司的供应商,公司与供应商之间的物流策略一般有以下几种:①发包策略。跨国公司专注于核心业务,利用自己在整个供应链中的主导地位,在与供应商共享客户信息的前提下,将部分非核心业务采用招标等竞争的方式发包给供应商,同时,将供应方物流也同时发包给了供应商,跨国公司在此基础上实施JIT采购和原材料配送,库存和运输的任务转嫁给供应商。②基于数字化系统的全球采购策略。在跨国公司建立了健全的数字化信息系统后,利用快捷的海量信息,全球范围内低价JIT采购,同时实施JIT原材料配送,最大限度地降低库存。③JIT策略。这种策略一般与其他策略配合使用。④接单后生产(Build-to-order)策略。这种策略一般也与其他策略配合使用。基于订单信息流的有效管理,接到订单后再采购原材料和生产,实现集约化物流,消灭呆滞库存。⑤战略伙伴策略。利用跨国公司的信息和客户资源,与供应商和物流服务商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实现上游供应链的集成物流,创造多赢的局面。超级秘书网
3.2销售方物流策略在跨国公司供应链的下游,是公司的客户,跨国公司与客户之间的物流策略一般有:①配送体系构建与整合策略。跨国公司根据自己的经营特点,利用信息网略,构建并整合公司的全球配送体系,实现JIT成品分拨物流体系、备件配送体系和返回物流体系。②物流服务商选择策略。用“竞合”的思维,选择优秀的物流服务商,并且与物流服务商之间维持柔性的竞争性的合同关系,保证成品配送的效率、可靠性和可持续性。③就地生产策略。全球采购,就地生产,减轻成品向下游配送的任务,将配送任务向供应方合理转嫁。
3.3公司内部物流策略跨国公司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内部物流策略应根据外部物流策略的选择而选择,一般而言,内部物流策略的基本思路是:利用公司先进的信息系统,实现库存最小化,消灭呆滞库存。
综上所述,跨国公司应该选择相宜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利用信息技术,整合整个供应链,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物流策略,加强物流管理,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最终达到全面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乃至提高公司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尔林.戴尔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及对我国物流管理的启示[J].物流技术<2004<(3).
【论文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绿色供应链;管理
当今社会,环境己经日益成为影响和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可持续发展战略逐渐被人们所重视,该战略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看成是一个互为因果的有机整体,它是一种综合性的发展战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又考虑到自然生态环境的长期承载能力,从而保证环境和资源既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又可以满足人类长远生存的需要。
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和多样化的市场需求,我国企业长期运行的传统管理模式必须转变——实施供应链管理,即在不断完善企业生产管理的同时,进行全面优化,将客户需求、对原材料生产、供应、加工、包装、物流、营销、消费及回收服务等一系列过程进行整合。
供应链上企业利益的最大化是传统企业供应链所追求的目标,其对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十分有限,因为它只顾及企业的成本和企业内部环境的改善,而其在制造和流通过程中对周围环境和人员所产生的影响及所使用产品的废弃物和排放物如何处理、回收与再利用等问题并没有考虑到。新的形势下,企业所面临的环境要求越来越高、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我国企业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发展与环境的矛盾问题必须有效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绿色供应链管理是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与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对绿色供应链内参与的行为主体之间的物流、信息流于资金流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协调与控制等,其目的是通过优化与提高相关活动的速度、准确性、与环境的友好程度等途径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增进福利、实现与环境相容的目标。
一、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现状综述
关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国外学者对此研究的较多,研究的成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从环境法规角度研究绿色供应链(Webb,L、Steve Lippman、Geoffrey J.L.F.Hagelaar、Jack 、Steven V. Walton);从环境绩效角度研究绿色供应链(Porter,M.E、 vander Linde,C.、Sinding,K、Beamon,B.M);从绿色合作角度研究绿色供应链(Hall、Jeremy、Ken Green、Barbara Morton)。在我国,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研究的重点在于概念介绍、集成特性、体系结构、主要研究内容等方面,主要研究成果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绿色供应链概念及内容研究(但斌、刘飞、时炎、侯先荣、郭素金、武春友、朱庆华、汪应络、王能民、蔡舜山、李庆涛);基于绩效的绿色供应链研究(周勇、郑任、郭婷婷、孙晓博、刘威);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模型及成员间的合作研究(曹杰、廖媛红、王洪刚、李向东,阎洪、窦一杰、朱庆华,田一辉)等。
尽管国内外关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时间较短,但是已经得到了学术界与企业界在内各个领域的关注。在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比较认同王能民对绿色供应链界定:绿色供应链是指在以资源最优配置、增进福利、实现与环境相容为目标的以代际公平与代内公平为原则的从资源开发到产品的消费过程中物料获取、加工、包装、仓储、运输、销售、使用到报废处理、回收等一系列活动的集合,是由供应商、销售商、零售商、消费者、环境、规制及文化等要素组成的系统,是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知识流等运动的集成。从绿色供应链的定义来看,其具有不同于传统供应链的内涵具体体现为以下几点:(1)绿色供应链运营的目标是自愿的最优配置、增进福利以及实现与环境相容,三者之间相互协调、相互关联。(2)从系统构成来看,其成员较传统供应链要广。(3)绿色供应链的运营是建立在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知识流运动的基础上的。
二、实施绿色供应链的重要意义
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对于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保护环境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提高企业竞争力
首先,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可以减少对企业流动资金的占用并降低库存成本。绿色供应链管理要求组成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包括原料供应商、生产企业、中间商、零售企业等)建立良好的供需关系,减少各环节的信息不对称,使得需求信息能够准确快速的传递,从而减少盲目生产和库存。其次,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可以有效地减少流通费用,产生规模效益,提高企业的价格竞争力。供应链中各结点企业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为了使共同体的利益最大化,各结点企业将相互合作、协调,减少不必要的时间耽搁,并对市场需求作出快速准确地反应,促进各结点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最后,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将提升各接点企业的美誉度及品牌形象,从而赢得市场。绿色供应链在节约能源和原料的同时,极大地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降低成本,而且减少了环境的治理费用,使企业的利润空间得以扩大。另外,随着国际上绿色贸易壁垒的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应用在不仅提升了企业的研发创新能力,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而且可以促进我国企业更大限度的参与国际竞争。
2、实现供应链各结点企业之间的多赢
为了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经营效率,实现对客户需求的快速反应,建立新型的合作伙伴关系是绿色供应链管理中各结点企业的共同选择。绿色供应链把原料供应商、生产商、中间商、零售商紧密联系在一起,之间相互协调,使需求信息得以快速正确的传递、流通渠道保持通畅,从而提高服务质量,赢得市场。
3、提高企业在竞争环境中的适应性
我国加入WTO已有十余年,随着国际、国内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日新月异。市场化的意识已经深入人心,多元化竞争加剧了竞争的白热化。另外,国际化大型企业不断进入我国市场,国际化竞争使得我国企业面临着世界范围的竞争。因此,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竞争环境,我们必须实施科学合理的的绿色供应链管理。
4、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绿色供应链管理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与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对绿色供应链内各结点企业进行管理,在追求资源的最优配置、增进福利的同时,努力实现与环境的相容。这对促进全球经济增长和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目前我国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主要问题分析
1、绿色供应链管理理念推广尚浅,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绿色供应链管理理论起源于国外,且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绝大部分的研究成果也基本上都局限在概念提出阶段,实际应用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企业基本上局限在一些国际型大企业,因此,绿色供应链管理理念还未在我国得到广泛的宣传与推广。另外,作为发展中国家,很多地方政府和企业为了发展经济,依旧遵循先发展后治理的旧观念,依然将经济发展作为第一位,甚至不惜牺牲环境为代价,还没有形成绿色生产的观念。
2、法律法规不健全,宏观环境急需改善。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很多法律法规尚不健全,还需不断的完善。例如我国法律法规对企业环境污染行为的处罚较轻,监督的有效性得不到体现,致使很多企业为了降低成本而选择直接交纳相应的费用与罚款,而不是治理其污染。诸如此类的情况提高了制造商的收益,使制造商的成本外化合法化,而导致供应链各结点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时,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不一致,造成环境恶性发展。绿色供应链管理要求各结点企业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追求整体利益与环境相容,实现社会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建立健全我国的法律制度,改善宏观环境刻不容缓。
3、企业社会责任意识不强,忽视对社会环境的影响。依据传统理念,企业根据消费者的需求,以市场为导向,按照传统的方式进行设计、生产和销售。供应链各结点企业过分强调消费和需求的主流作用,甚至为了降低库存,不惜夸大和炒作虚无的概念,而实际上并无任何创新,致使消费陷入误区,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不仅不能够提升环境社会效益和企业内部效益,还将削弱企业的竞争力和战略管理能力。各结点企业并没有意识到自身引导和宣传健康消费、绿色消费的责任,没有考虑供应链对社会和环境带来的负而影响,为了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势必以牺牲外部的利益为代价,最终将不可避免地影响社会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我国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策略
1、企业转变传统环境观念,确立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战略地位
企业必须主动提高社会责任感,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绿色供应链,在将环境纳入到成本控制的同时,着眼于长远利益,明确企业在绿色供应链中的位置,分担风险并致力于各自的核心竞争力,使个体的行为符合整体环境价值最大化要求。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把绿色供应链管理提高到战略层次的高度。高层领导作为企业文化的倡导者和制度的制定者,他们的价值观对于成功的实施绿色供应链战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转变高层答理者传统的观念,使其树立新的“绿色”理念,从而提高全体员工的可持续发展意识,通过营造和宣传企业的绿色文化,使企业内部形成强大凝聚力,树立企业的“绿色形象”、创造企业的“绿色品牌”。
论文摘要:结合工程建设行业的现状,分析了工程建设项目及其管理的特点,给出了建设工程项目供应链及其管理的定义,并对传统工程管理中;入供应链管理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工程项目管理中采用供应链管理优势。
论文关键词:供应链管理;工程项目供应链;工程项目管理
1 引言
随着消费者的日趋理性及国外建筑企业的不断涌人,建筑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表现在:顾客(业主)需求趋于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不确定性增加,同类建筑产品的寿命周期缩短,更高强度的竞争及国内建筑市场的国际化等等。这些变化使企业面临的是一个变化迅速且难以预测的买方市场;在动态复杂的市场环境下,快速满足顾客的需求,单靠单个建筑企业自己的资源已经是不可能的了。随着全球市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建筑企业之间合作的趋势日益明显,建筑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由相关企业组成的及时响应顾客(业主)需求并组合生产最终建筑产品的链状组织之间的竞争,即建筑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为提高竞争力,各个供应链上的建筑企业群体都致力于通过总体规划、重组、协调、控制和优化,以提高自身及其所在供应链竞争力,达到多赢的目的。
2 工程项目供应链管理必要性分析
传统的工程建造模式下,业主、咨询工程师、建造承包商和物料供应商之间的关系被看作是临时性的或者短时性的合作,并且竞争多于合作。尽管相当部分工程项目的顺利完成需要参与各方的通力协作,但由于缺乏共同的利益基础,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各成员组织间抱怨和扯皮的事情很多,大量时间消耗在解决日常问题上,没有足够的精力进行长期的预测和计划工作,供给与需求之间缺乏信任合作的气氛为工程的进展增加了很多不确定性。最终,处于整个生产建造链条中的各成员组织的经营目标是分散的,并且它们的利益相互抵触,都想从对立利益中分取较大的分额,却导致了工程总体建造成本的大幅度攀升或建造质量的下滑。解决上述矛盾的途径必须从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两个方面进行,前者以合作伙伴模式、总承包模式为代表,后者则要求在工程管理中引入集成思维的供应链管理思想。
3 建设工程项目供应链管理
3.1 建设工程项目供应链及其管理的定义
根据建筑业自身的产业特点和业务范围,合理的建筑供应链通常包括两个层次:企业层次和项目层次。本文主要研究后者。企业层次的建筑企业供应链主要是企业从战略层面出发,通过确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和寻找与本企业优势互补的上下游合作伙伴而形成的一个能满足相关建筑产品和服务需求的链状企业网络,这种供应链是长期性的和相对稳定的。项目层次的项目供应链是指为了完成具体的工程项目而从建造运作的层面出发由核心企业组建的临时性的针对特点建筑产品的供需网络,项目供应链的成员往往从建筑企业供应链的众多成员中结合项目的具体情况挑选得到。
结合建筑工程项目的特点与传统供应链的概念,可定义建设工程项目供应链为:在工程项目建设中,以核心承包企业为组织者,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将咨询公司、设计商、各设计分包商、材料供应商、工程分包商、劳务分包商和设备供应商以及业主连成一个整体的供需网络模型。建供工程项目供应链管理则是指是指以主承包商为核心,采取设计商、承包商、业主和供应商之间协作双赢的商务战略,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对建设项目生产过程(设计、施工等)中所涉及的所有活动和参与方进行集成化统一管理。既强调企业内部的跨部门集成化管理,也强调企业外部跨公司的集成化管理。通过建立企业间共同的战略目标,完善的信任与合作机制,协同的工作模式和信息共享机制,达到提高企业绩效,快速响应客户需求,从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3.2 建设工程项目供应链管理
建设工程项目供应链管理目标是以核心承包企业为中心,整合供应链上各个节点企业,实现整个工程项目采购、建造、运营、物流系统的一体化、协调化、集成化和同步化。即从工程投标、设计、咨询,材料采购,设备租赁、购买,工程施工,到工程竣工、验收移交业主,各个环节通过建设项目供应链信息管理系统高效协同工作,形成一个最优的工程建造运营体系,降低整个供应链的物流成本、建造成本,提高工程质量,缩短施工工期,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经济效益,同时提高对业主的服务水平,满足业主的要求。
由于建设工程项目供应链管理模式注重总的工程成本与业主服务水平之间的关系。为此要把供应链各个只能部门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供应链整体的力量,达到供应链企业群体获益的目的。建设项目供应链管理也同制造业一样围绕三个回路展开,即作业回路(业主化需求一一集成化管理一一业务流程重组一一面向对象的过程控制),策略回路(业主化策略——信息共享——调整适应——创造性团队)和性能评价(供应链建模——合作伙伴选择——过程协调控制——供应链绩效评价)回路,供应链正是围绕这三个回路形成一个相互协调的整体。
4 建设工程项目供应链管理优势分析
建设工程项目供应链管理可以减少整条建筑产品供应渠道的物流成本和建造成本,使建筑产品更具竞争力,提高对业主服务水平,创造价值优势,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加快建设进度。现代建筑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注重对客户响应时间和建造时间的竞争,建筑企业在实施供应链管理后通过去掉某些重复环节和流程重组整合生产流程,同时实施多个并行工程,能大量减少不必要的等待时间和消耗,从而加快了建设进度。
关键词:电子商务;供应链;物流
1、电子商务模式
带来了供应链管理的变革供应链管理是由物流管理发展而来的,但已超出了物流管理的范围。供应链管理的核心是通过供应链上贸易伙伴的密切合作来获得潜在竞争优势。传统的供应链管理存在库存过大、反应过慢、业务处理滞后等缺陷。电子商务模式下的供应链能够弥补这些缺陷。
电子商务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电子商务在供应链中主要应用采购过程的协调、物料计划人员与储运公司业务协调、销售过程的协调、公司日常活动以及员工的交流、提供客户服务、进行电子支付等。在物流过程中,电子商务时代的物流管理目标是,在产品运送途中时,配送中心就已接到电子通知,公司可对该货物进行征订。当货物到达时,工人可将产品卸下来通过扫描输入到系统,此时库存记录会马上变更。计算机根据征订结果,通知工人将某种产品取下来并与库中或某被选产品匹配打包,装入出库的卡车上运送给客户。这样,货物可不在仓库停留,进出库几乎是同时的。
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优势。电子商务的供应链弥补了传统供应链的不足,它不是仅限于企业内部,而是延伸到供应商和客户,甚至供应商的供应商和客户的客户之间,建立的是一种跨企业的协作,覆盖了从产品设计、需求预测、外协和外购、制造、分销、储运和客户服务等全过程。居于同一供应链的厂商之间不在是独自盈利,而是共赢。电子商务模式带来了供应链管理的变革。它运用供应链管理思想,整合企业的上下游的产业,以中心制造厂商为核心,将产业上游供应商、产业下游经销商(客户)、物流运输商及服务商、零售商以及往来银行进行垂直一体化的整合,构成一个电子商务供应链网络,消除了整个供应链网络上不必要的运作和消耗,促进了供应链向动态的、虚拟的、全球网络化的方向发展。
2、电子商务与供应链管理的结合
电子商务与供应链管理结合的必要性分析。
电子商务下的供应链管理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结合后的管理充分利用现代电子商务技术,通过改造和集成业务流程、与供应商以及客户建立协同的业务伙伴联盟,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根据有关资料统计,结合后的管理实施可以使企业总成本下降10%;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按时交货率提高15%以上;订货-生产的周期时间缩短25%~35%;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生产率增值提高10%以上。这些数据说明,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企业在不同程度上都取得了发展。因此,结合后的管理模式可以帮助尤其是中小企业形成企业集群,增强市场竞争力。
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可有效地实现供求关系,刺激消费需求。在电子商务技术的支持下,结合后的管理通过生产企业内部、外部及流通企业的整体协作,大大缩短了产品的流通时间、加快了物流配送的速度,并将产品按消费者的需求生产出来,快速送到消费者手中,从而提高“生产—销售—消费”的供求速度,刺激消费需求。它还能使物流服务功能系列化,在传统的储存、运输、流通加工等服务的基础上、增加了市场调查和预测、采购及订单处理、配送、物流咨询、物流解决方案的选择与规划、库存控制的策略建议等增值服务。这种快速、高质量的服务,必然会提高企业的声誉、提高消费者的满意程度,使消费群体聚增,扩大供求市场。
电子商务下的供应链管理可降低社会库存。在传统企业中供应链缺乏有效管理,库存积压较为严重求。结合后的管理,可以对组成供应链上的各个环节加以优化,建立良好的相互关系,减少各个环节的信息延迟,消除信息出错现象,促进产品需求信息的快速流通,以减少盲目生产和社会库存量,避免库存浪费和减少资金占用。
电子商务下的供应链管理可有效的降低采购成本。结合后的管理还可以帮助企业减少订单流程的成本以及其循环时间。
供应商能够通过网络方便地取得存货和采购信息,可以在采购过程中去除中间不必要的环节,精心计划流通路线,从而有效地降低流通费用,还可以借助网络对流程进行跟踪监控。用于采购管理的人员也可以从低价值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从事具有更高价值的工作。
总之,供应链管理与电子商务的结合,能使大量分散的企业连接成一个动态的、集成的、虚拟的、全球性的供应链网络,在更大范围内搜索有关的供应商和服务商,从而降低企业的采购成本和物流成本,提高企业对市场和最终顾客需求的响应速度。
3、电子商务与供应链管理的结合可行性分析
信息技术对集成化供应链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支持。目前,条码、GIS、GPS、电子数据交换(EDI)等技术逐渐被国内企业所采用,一部分企业应用Internet/Intranet技术,建设了一些比较先进的企业网络系统,初步实现了企业内部不同部门之间和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换和数据共享。虽然目前我国供应链管理支持信息技术的普及性与先进性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但已经为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的集成做好了理论与技术上的准备。
结合的思想准备较为充分。在上海财经大学的一次调查中,59家企业中有3.4%的企业主管不重视供应链管理模型的战略实施;有23.7%的企业一般性的重视供应链管理;57.6%的主管比较重视;15.3%的主管非常重视。由此可看出,企业主管对供应链管理的作用是较为重视的。可见,经过多年供应链管理思想的推广,我国企业领导层和员工对高新技术的了解和利用高新技术发展企业的意识有了明显的提高,这为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的集成进行了思想上的准备。
互联网的发展为二者的结合创造有利的条件。2010年月15日,CNNIC了《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止2009年12月31日,我国网民总人数达到亿人,普及率达到28.6%,.com域名注册增值2783652个。商务交易类的用户规模增长最快,年均增幅为68%,其中网上支付用户年增幅80.9%,网上银行和网络购物用户规模分别增长了62.3%和。中国互联网应用的消费商务化特征走强趋势明显。
电子商务技术和应用环境有了很大变化,特别是B2B电子商务不仅使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之间的联系以“主导企业”为中心变得更加紧密,而且供应链的整体动作也更为高效。
供应链管理的外部环境得到改善。近年来,我国的物流配送业、连锁业、零售业、仓储运输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商品物流配送中心在我国发展势头很快,这将在供应链干线物流)与末端物流间起实物与信息的衔接作用。新晨
4、结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管理作为企业提高竞争力的两大“利器”,在实践过程中有互相渗透,相互结合的趋势。电子商务对于制造和分销的重要性无疑是先进的供应链管理。如果以高速、低成本与客户、供应商进行交流和协作是有效供应链管理的关键成功因素,那么完全电子化的供应链就是对未来的展望,而支持未来供应链管理的信息系统将是和电子商务平台的完美结合。而且电子商务使得企业间供应链的整合可以更有效的达成,使供应链上的各企业关注自己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并与其他它企业成为一个协调发展的有机体,从而达到全面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陈月波.电子商务实务[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论文关键词:供应链管理优化长鞭效应知识管理运作体系合作伙伴关系
1企业供应链中“长鞭效应”的优化策略
当供应链下游的消费者需求改变时,需求信息在沿着供应链逆流而上时被逐级放大,从而导致供应链上游进行生产或供应决策时一级比一级维持更高的库存水平,在最终到达源头的供应商时,其库存水平、获得的需求信息和实际顾客需求信息会发生巨大的偏差,这种因信息扭曲失真产生的变化在图形显示上很像一根被甩起的长鞭,被称为“长鞭效应”。该效应普遍存在于供应链之中,导致企业经营风险加大、库存成本上升、利润下降、产品积压并占用大量资金,进而极大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力。要有效缓解“长鞭效应”必须基于其内源性。
为了打破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为自身的利益而产生需求扭曲的长鞭效应,我们可致力于以下几方面工作。
1.1实施VMI策略
一是要改变订单的处理方式,建立基于标准的托付订单处理模式,由供应商和用户一起确定供应商的订单业务过程。二是建立一种订单的处理标准模式,如EDI标准格式。三是把订货、交货和票据处理各个业务功能集成在供应商一方。实施VMI的关键是库存状态的透明性。供应商能够随时跟踪和检查到客户、销售商的库存状态,快速、准确地作出补充库存的决策,对企业的生产状态作出相应的调整,从而敏捷地适应市场的需求变化。
1.2建立基于电子商务的信息共享系统
供应链系统从生产、分配、销售到用户不是孤立的行为,是一环扣一环、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因此必须通过信息及网络技术实现供应链信息的协调一致,使系统管理具有足够的灵活性及可变性,以有效化解长鞭效应。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管理的核心信息技术可采用信息编码技术—统一标准的信息编码能保证信息系统正常的运转并使供应链中的贸易伙伴通过标准化来实现数据交换与共享;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应用于供应链过程监控中;电子数据交换(EDI);地理信息系统(GIS)与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互联网与网络技术—供应链成员通过互联网及时地获得供应链上的有关信息,并快速作出需求相应。这些技术可使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共享全球化网络中信息所带来的巨大利益,以保证企业及供应链的高效运行。
1.3适时更新供应链管理模式
一是ECR消费者有效反应模式。通过形成需求拉动和连续同步的商品供应链来快速传递和反馈市场信息,以减低库存和成本、缩短交货周期、消除商品供应链上存在的各种浪费,实现供应链效率化的终极目标。二是QR快速反应模式。面对多品种、小批量的买方市场,不是储备“产品”,而是要准备各种“要素”,在用户提出要求时,能以最快速度抽取“要素”,及时“组装”,提供所需服务或产品,使供应链的运营敏捷、柔性化。三是CPFR联合计划、预测与补货模式。通过电子化的交流与沟通,合作修改销售计划和补给计划,从而提高计划的前瞻性和准确性,有效地减少事后性带来的高成本。
2企业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优化策略
供应链中的知识是供应链系统具有知识的总和,包括从原材料供应商、零部件制造商、分销商到最终消费者之间各个环节组织或企业所具有的知识,分为正式结构知识和非正式结构知识,其中正式结构知识包括网页上的内容、电子数据交换的事务信息和各种文件等,通常是容易编码化为正式格式的显性知识,如专利、商标、商务计划、市场研究以及客户名单等;非正式结构知识包括电子邮件、论坛上的留言和协调过程等、它不容易格式化和记录且同具体环境相关.通常被嵌入在过程或人的头脑中,故要实现其隐性知识的价值,企业须根据具体情况通过采取专家系统和知识工程等各种有效方法和手段进行系统地识别和挖掘,然后进行科学分类和系统测度、整合,使之有序组织化,最终实现编码化,以培育和形成企业的核心知识。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创造知识、共享与传播知识、学习和运用知识的模式优化可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2.1建立Intranet
Intranet是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的内部网络,它将企业内部各成员的知识资源通过网络联系起来,即建立个人间的知识共享。一是要在企业构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开放式知识共享环境,使员工能够、敢于把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表达和分享出来。二是完善Intranet这一员工相互交流与沟通的平台。通过Intranet,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内部员工既可以保持自己的核心知识,保证企业的竞争优势,同时又能够通过参与成员间的知识共享与交流,使自身获得新的知识,进而丰富自身的知识库并提升自身的竞争优势,如企业内部员工可加人一共同的“QQ群”,借以畅快地自己愿意与他人或组织分享的供应链管理方面的相关显性知识和隐、技能并能得到相应的“积分”和“等级”,以便能享受更多的优惠和获得企业一定量的物质奖励。
2.2建立Extranet
Extranet是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间的协同网络。“协同’能够保持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间信息等资源的协调同步和共享,把单个节点企业拥有的知识转化为供应链的知识,使供应链能迅速对市场需求进行响应,以期实现和满足客户需求,共同创造和获取最大的商业价值及利润。建立Extranet的前提是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进行知识共享在于预期共享知识比其独占知识能够获取更大的收益。
2.3依托Internet等先进网络资源
Internet等先进网络资源能使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与供应链外部时刻保持联系,如企业能够分享各种预测,看到订单的状态,随时输入及修改需求计划;供应商可以了解外部企业的原料需求并参与投标;核心企业可以从全局范围了解业务运作情况、供应商和客户信息,并通过平衡核心竞争力和避免无效操作来调整设计自己的供应链以便能对供应链上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进行有计划的控制等。
3企业供应链中“运作体系”的优化策略
针对各类不同的企业,我们可将供应链管理流程运作优化归结为三种不同的体系:
3.1自上而下的供应链集成管理
供应链的上游为了满足预期的市场需求,事先对市场需求进行预测,然后基于预测做计划性的采购、库存与制造后续市场可能会需要的半成品或成品的管理运作模式。该模式适合稳定性和规律性产品的生产,可分战略、战术和运营三个层面展开。在每个层面应确定其各自的功能,同时把不同层面、不同功能集成起来,使之成为支持和保证供应链管理流程运作有效运行的完整体系。在供应链管理战略层面上,企业为了形成能提高价值和获取市场竞争优势的集成供应链,需要依据详细考察的内外部环境和条件分析结果,制定供应链发展规划、供应链的目标和基本策略,同时配制供应链的关键资源,或给出供应链的基本组件、确定整个供应链上的行为主体或利益集团,制定跨越各种功能边界的组织架构;在供应链管理战术层面上,通过上一层次的总体布署工作,供应链目标和基本策略将被转化为可具体操作的行为,主要有计划、寻源、制造、配送、退回等五个基本流程;在供应链的运营层面上,着重于如何提高供应链的运营效率即运用监督控制方法和业绩测评方法等来监督、控制、评估供应链的运行状况。若供应链出现异常,应及时采取措施,消除风险隐患,防止出现损失。
3.2自下而上的供应链集成管理
从供应链的下游出发,所有的生产制造和销售活动都是根据顾客真实的、明确的订单来安排进行的管理运作模式。该模式应根据订单生产或根据订单设计生产,顾客需求激发最终产品供给,生产是由需求驱动;适合产成品结构比较复杂、产品生命周期短而且成品市场有很大的波动性的产品生产。
3.3上下结合的供应链集成管理
由于在供应链运作流程中,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供应链集成管理各有千秋,因此在实际供应链管理时,应根据不同产品市场需求的特点,结合它们的优势,做到既能快速获知顾客的精确市场需求,又能制造相当数量的半成品或基础产品以实现规模经济,待收到客户订单后,再从事产成品的生产。
4企业供应链中“合作伙伴关系”的优化策略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跨企业集成化管理的新思想,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建立链上各企业间的共享信息、信任并且开诚布公、相互协调和计划、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承担相互的依赖性、拥有共同的目标的合作伙伴关系。选择合适的供应商并与之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对于供应链管理至关重要,如果企业选择合作伙伴不当,不仅会侵蚀企业的利润,而且还会使企业失去与其他企业合作的机会,无形中阻碍了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战略合作伙伴的选择应基于非优势业务外包、具有相同价值观及战略思想、伙伴数目少而精的原则,强调合作伙伴间直接的、长期的战略信任和合作。
4.1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确立
首先,企业应对自身进行缺陷分析以确定企业核心能力之外所需的经营能力,进而确定伙伴选择的领域范围—企业将非核心能力业务外包给战略合作伙伴。其次,通过考察合作伙伴的地理位置、资金实力、服务水平、技术条件、资信状况、业绩水平、声誉及其与其他企业合作的经历和结果等,初步筛选出优质合作伙伴和低劣合作伙伴。最后,利用直观判断法、招标法等对众多候选优质合作伙伴进行优中选优,并与其确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4.2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维持与激励
要维持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对合作伙伴的激励是非常重要的。没有有效的激励机制,就不可能维持良好的合作关系。企业可通过给予合作伙伴价格折扣、柔性合同、赠送企业股权或利润对开制等方式,让合作伙伴和企业共享成功,多赢共荣。应避免合作伙伴因要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作出有损于供应链整体效率和利润的行为。
关键词:车辆;供应链;库存;控制策略
中图分类号:E233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Study on the strategies of the police vehicle equipment control under the supply chain environment, helping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low efficiency of inventory management. Keeping equipment reasonable inventory level and improving the response speed of the supply chain, will have a special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the police vehicle equipment support efficiency and security benefits greatly.
Key words: vehicle; supply chain; inventory; control strategy
警用车辆器材是车辆维修的重要物质基础,有利于保证警用车辆随时处于完好状态,及时满足业务工作需求。其库存要求做到“合理储存,妥善保管”,满足日常业务建设需要的同时要做好战备器材的储备,以做好随时应对突发事件的准备。因此,做好供应链环境下的警用车辆器材控制策略研究,将有助于解决库存管理效率低下的问题,保持器材合理的库存水平和提高供应链的反应速度,对于大幅提高警用车辆器材保障效率和保障效益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1 库存控制优化关注的因素和实现途径
供链库存控制强调各节点间的协作与系统优化。通过节点间的合作实现车辆器材供应商、配送中心和部队用户之间库存控制活动的统一。
1.1 库存控制优化关注的因素。包括供应链流程优化、器材分类、市场风险和政策环境以及器材的生命周期。供应链流程时间的长短会直接影响库存水平,合理顺畅的供应链流程,是后续库存控制优化工作的保障。警用车辆维修器材分类是实现库存控制优化的最根本途径,过程中当然要考虑最优订货批量的问题。警用车辆维修器材战略库存还要考虑市场风险的存在以及政策环境因素的影响。器材的备品备件库存周期问题等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1.2 库存控制优化实现途径。库存控制优化实现途径有两个:一是从单位自身角度,采用VMI或consignment的方法对不同的器材种类采用不同的库存策略和补货策略。另一个是从供应链层面,通过供应链信息同步和协同运作实现整体库存优化。
2 不同器材的库存管理与控制策略
不同的警用车辆维修器材,采取的库存管理与控制策略也不同。作者对警用车辆维修器材进行分类时,考虑两个指标:一是器材的重要程度;二是器材供应市场的复杂程度。将车辆维修器材分为四类:战略器材、重要器材、风险器材和一般器材。战略器材和重要器材对警用车辆维修器材保障非常重要,战略器材的供应市场较复杂,重要器材获得较容易;风险器材和一般器材保障的重要性不高,但风险器材供应市场较复杂,供应不可靠,而一般器材容易获得。不同器材的库存管理与控制策略见表1。
3 警用车辆维修器材供应链库存控制策略
3.1 车辆维修器材供应链管理多级库存控制。供应链中的库存控制,是用系统优化的思想,与上下游节点共同合作,来降低整个供应链的库存。因此,警用车辆维修器材库存控制策略需要考虑器材供应商―配送中心―被保障单位多级库存控制优化。如图1所示。
从图1中可知,警用车辆维修器材供应链管理包括三级库存:供应商级库存、配送中心级库存和被保障单位级库存。联合库存管理(JMI)是一种风险分担的库存管理模式,强调用户和供应商的相互协调,同时参与,由双方共同制定库存计划,以保持供应链相邻节点间对需求的一致性,消除需求变异放大现象。能有效、合理地降低库存风险和库存成本。是一种战略供应商联盟的新型合作关系的管理模式。
多级库存优化与控制主要有两种库存控制策略:一种是集中式策略,是将控制中心放在配送中心上,由配送中心对供应链系统的库存进行控制,协调上游供应商和下游所属仓库的库存活动;另一种是分布式策略,是把供应链库存控制分为三个成本中心,即供应商级、配送中心级和被保障单位级,各自根据其库存成本做出优化控制的策略。
3.2 车辆维修器材需求差异库存控制策略。警用车辆维修器材库存管理不仅需要分析器材生命周期的趋势演变,还要从警用车辆维修器材需求差异的角度考虑如下问题:建立库存的范围、建立库存的器材种类、获取维修器材的方式、维修器材的库存级别和维修器材保障的及时性。常采取如下库存控制策略:
(1)日库存策略。车辆维修器材的库存量控制在一天的器材需求量波动范围内。适用于车辆维修器材需求数量高的品种,如汽车前后保险杠和汽车轮胎等。
(2)周库存策略。车辆维修器材的库存量控制在一周的器材需求量波动范围内。适用于车辆维修器材需求数量较高的器材品种,如火花塞、汽油滤清器等。
(3)月库存策略。车辆维修器材按月消耗补充库存,80%的车辆维修器材品种适用此策略。
(4)非库存策略。车辆维修器材的年需求量小于3件的器材品种。当年需求量大于3件时,库存策略由不建立库存变为库存件。
进行库存需求预测时,如果遇到车辆维修器材启动库存、尖峰需求等特殊问题时需要另外考虑。
3.3 车辆维修器材库存定量控制策略。警用车辆维修器材库存定量控制采用Q,R策略。定义供应链中“车辆维修器材供应商―配送中心―被保障单位”每个层次为一级,在供应保障系统任何层级的库存等于该级的现有库存加上所有下游库存。被保障单位的订货点R和订货量Q分别用下列公式计算:
R:订货点;
L:供应商到配送中心的提前期加上配送中心到被保障单位间的提前期(天);
AVG:配送中心的平均日需求;
STD:配送中心平均日需求的标准差;
z:满足不同服务水平的安全系数(已知)。
Q:最佳订货量;
K:每次订货所产生的固定成本;
D:平均周需求;
h:单位时间持有成本。
假定被保障单位车辆维修器材的平均周需求是45,标准差为32,每阶段需要维持97%的服务水平z=1.88,每阶段之间以及配送中心和供商间的提前期是一周。每阶段的固定订货费用K和持有成本如表2所示:
在每一级,当级库存低于该级的订货点时,就订购器材。每个被保障单位的订货量根据实际情况利用上式计算得出。
配送中心采购模式常用的是批量采购,即在一个订货周期,由各个被保障单位同时上报周期内需求订单,然后再集中或分散配送至用户。所以,这里的订货周期即为以上计算的每个被保障单位订货点的优化。由于各被保障单位的需求不同,订货点会出现差别。权衡所有被保障单位的订货点,然后取一个合理值作为配送中心的订货点。车辆维修器材年度需求平稳的前提下,这个订货点即可作为配送中心的订货周期。
4 库存控制信息流设计
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强调供应链上、下游节点(车辆维修器材供应商、配送中心和被保障单位)之间通过联盟与合作,建立一体化的信息系统,实现供求信息在节点之间的实时共享,减少或克服需求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失真现象。供应链中警用车辆维修器材供应商、配送中心和被保障单位三者在整体运作效果最优思想指导下相互协作,统一决策、协调运行。供应链管理环境下警用车辆维修器材的库存控制信息流如图2所示。
参考文献:
[1] 张玉辉,王小巍. 供应链环境下维修器材的无库存管理[C] // 石家庄:中国兵工学会第二届维修专业学术年会,2004:260
-263.
[2] 冀松娅,孙伟. 海警装备维修器材供应链管理研究[J]. 物流科技,2013(8):93-95.
【关键词】供应链;库存管理;转型升级;策略
1引言
随着企业逐渐发展及管理理念的不断优化,革新管理机制及模式是必然选择,企业应结合目前在库存管理方面所遭遇的发展瓶颈,积极引入先进的理念,重新审视本单位所制定物资供应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注重策略的落实效果,生成动态化的反馈机制,不断优化供应链模式,进而为企业库存管理探索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基于供应链的库存管理转型升级的必要性
2.1减少呆滞库存及资金占用
对于企业来讲,大量库存积压不仅占用既占用采购资金,所需的仓储设施、设备、人员规模巨大,仓储场地租赁、二次运输等综合运营成本高,对企业带来极大的资金压力。基于供应链转型升级库存管理能够区别于过去的管控方式,突出了用户的核心主导位置,通过各个专业联合管控,有效解决了传统管理机制中独自为政的弊端,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沟通和信息传递的成本,将用户主体的积极性充分激发,整体成本输出降低,自然使得企业自身和物流均获得高额的利润[1]。
2.2提升库存管理水平
部分企业运用过去的库存管理模式,其与现代化和集约化社会结构间的差距逐渐增大,说明已经很难跟得上时代行进的脚步,落后于经济的发展进程。在此种不科学的理念的作用下,很容易带来集中于短期利益、成本提高的问题,进而将导致供货不及时的情况,例如,断货缺货等,均隶属于延迟交货的范畴,对供应商自身形象和市场地位的影响明显,并且不利于开展长期的合作活动,反作用于企业自身,致使出现管理水平低下的情况。而将供应链管理理念充分运用到企业库存管理中,强化供需管理,引入JMI等模式,既能够降低企业自身的库存压力,又能够维持稳定的运行状态,使得企业的库存管理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保障了多方主体的利益,对于构建长期的合作机制也能够起到促进作用。因此,在后续的管理模式转型升级中,要细化JMI模式的应用流程,协调企业和供应商之间的利益关系,从而降低运营成本,实现整个供应链的优化。
2.3助力企业优选管理模式
基于供应链的管理模式可基本圈定为CPER、JMI、VMI,但并非以上模式均适用于我国的企业库存管理工作中,在应用前可深度研究以上三种模式的基本特征,为企业匹配对应的模式。就CPER模式而言,其尚处于理论阶段,对实际工作和方案的设定所起到的实际作用不大,仍需要在实践中找出适用点和作用机制;就VMI模式而言,其所设定的核心是供应商,较为适合大型超市等运用,但与我国机械生产的近况不匹配;就JMI模式而言,其将企业作为核心,更为契合我国企业发展的情况,可有效提升主观能动性和管理的积极性,进而达到科学管控、高效益产出的目标。
3基于供应链的库存管理转型升级的举措
供需管理、采购、仓储、配送等工作是供应链管理模型的组成环节,也是影响库存管理的重要模块,各环节间既独立存在,又相互影响。围绕供应链管理理念,企业应着力平衡各个环节的关系,围绕影响库存的主要因素,采用专业技术手段,通过专业细分、专业联合,有效降低库存管理成本,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2]。
3.1整合用户需求,实现精准供应,最大限度降低库存
基于供应链的库存管理要确定各主体的分类和定位,分别将供需双方作为共同发出动作的责任人。企业应设置专门物资供应部门,将需方复杂、分散的需求集中进行整合、加工和处理,应用需求台账、供应台账、差异台账、处理台账四账管理技术,提前明确需求内容、节点,及时将需方信息传递到供应方,提前安排生产、采购、物流、仓储等节点工作,实现精准供应,进而降低企业的库存。
3.2优化采购技术,有效管控库存
第一,随着企业的不断发着,许多大型企业的采购职能逐渐从“保证供应”升级到“成本管控”。物资供应部门将物资供应管理延伸至计划端、采购端、制造端、用户端。用户端提前提报年度需求计划,预估次年物资年度用量;计划端负责处理需求单位年度需求计划,编制年度采购计划;采购端结合通过集中采购形成年度战略采购框架协议;制造端根据每月、每季的实际生产进度安排,指导厂家排产和催交催运。各环节相互配合,达到过程管控的目的。第二,利用先进的采购模式或技术,结合市场供应情况和物资的不同特性,达到降低库存、储物于商的目的。代储代销模式:通过“现场端安全储备+供应商端(梯次滚动)供应”两环节实现库存控制。单点结算模式:与供货方的结算以双方签订的买卖合同作为结算依据,以物资使用后作为结算节点,减少库存资金压力。二八采购原则:与供应商签订年度框架合同后,供应商根据年度需求计划总量的80%进行备货或原材料备料,有效减少工程尾料和供应商的库存占用。退换货机制:拟定物资退换货目录,将部分一次性使用且尚未结算的物资纳入退换货范围,与供方签订退换货协议,对于项目完工后未出库或已出库但未使用的目录物资实行退货管理[3]。
3.3完善仓储布局,运用仓储管理技术,提升仓储保障能力
在整个供应链管理中,仓储不仅占用较大部分成本,而且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资金效率、总体决策和发展,建立最优的库房布局和最小的库存设计,以最优的库存齐套率满足生产建设最大的需求,从占有仓储资源向控制仓储资源转变,提高库房使用率和库存周转率,这是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第一,构建库存管理体系,从库点、库容、管理等方面重点提升库存管理水平。整合资源,完善仓库布局:根据生产建设区域位置和大宗物资物流流向,按照“综合物流成本最低、保供时效最高”的原则进行仓库布点。统一集中储备,共享库存:根据区块生产建设年度计划和进度计划,按照物资属性分类分库,统一集中储备,共享库存,减少重复储备,实现区域整体利益最大化。优化库容结构:在库存满足安全储备条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制造厂和途中加工厂的库存资源,形成“厂家库+途中库+现场库+自有库”的库容结构保供,实现从占用资源向控制资源转变的“零库存”管理目标。第二,运用库存控制技术,采取降存量、控增量的方式控制库存。降存量:及时提供库存信息,建立预警机制,配合设计和采购端平库利库。控增量:收料时对入库物资严格把关,实行无动态物资报告和预警制度,防止积压的产生。定期对各类库存报表进行全面、科学分析,及时反馈库存积压、工程余料情况。
3.4完善物流布局,提升配送效率
整合运力资源,提升物流保障能力:根据货源的分布区域和配送服务形式建立和完善运力资源库,确定运力资源库的规模、保障运力的质量、降低运输成本,从而减少库存当量。优化配送流程,确保及时高效配送:提前踏勘配送线路,拟定定点、定时、定线的配送工作模式开展服务工作,通过运行流程的优化、多种配送技术的运用与各专业的联动形成共享区域内及时物流圈,提高物资配送效率。
4结语
(一)生产组织方式的缺陷
订单的随机性、重复生产的不确定性以及产品的专用是中小型企业生产方式最显著的特点。随着中小型企业的逐步发展,企业的市场份额也在逐步扩大,用户的订单数量以及订单的种类都在不断地增加,新的用户也会逐步出现,在现有的库存管理条件下,中小型企业生的产负荷日益加重。
(二)市场需求变化加快
当前的市场需求变化速度不断加快,这也对企业的库存管理造成压力。企业常会因为对市场需求预测的不准确而造成产品或原材料的积压。也可能会导致延迟交货,增加生产成本甚至损失客户的情况发生。
(三)缺乏对库存材料的分类管理
如果企业销售范围的扩大,产品的种类也会逐渐增加,这将不可避免地导致企业所需的原材料和辅助材料种类的大幅度增加。由于这些原料和辅助材料数量及特征各不相同,如价格,需求率和功能等会有很大的区别,这就要求企业应对这些原材料及辅助材料进行分类管理。
(四)缺乏一套有效的库存管理信息系统的支持
目前,企业库存系统的各个节点之间的信息传输,只停留在传真,电子邮件和其他信息传输等传统传递方式上,与现代信息传输方式相比,这些传递方式的效率较低,延迟现象非常严重,会严重影响中小型企业决策的准确度和需求预测的精度。
(五)客户需求不确定,难以应对及时的要求
二、中小企业库存管理的优化
从供应链管理的高度来说,库存管理是要在将企业的库存水平控制在尽可能低的同时满足顾客的服务需求,实现库存的合理性、经济性、可得性和最优性,提高物流系统效率,这也是库存管理的终极目标。
(一)库存管理的整体化
库存管理的优化是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整个供应链成员的努力成果。这里需要注意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需要考虑整个供应链的库存需求,运用合理地管理优化方法和控制策略;其次,为了达成供应链整体效益最大化,需从供应链整体利益出发;最后需要避免供应链库存管理的次级优化问题。
(二)信息共享的最大化
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如各部门信息沟通不畅导致各部门之间相互配合和协调性较差,供应链库存系统的构成复杂等,都会给新生的供应链管理的实现增大障碍,不利于企业库存管理优化的实施,信息共享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
(三)库存管理的集成化
要使企业物流运作过程更加流程化,便于库存管理优化,就需要供应链上的企业成员库存管理高度集成化。虽然我国的企业的库存管理有了很大发展,但是基本问题还是存在,企业各部门之间还是零散的单独存在,呈分割状态,使得企业集成化的程度低下。
三、中小企业库存管理优化策略
库存管理现已成为制约广大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企业无法有效地控制库存,则会对企业的现金流造成沉重压力使企业面临巨大风险。企业要想实现有效的库存控制必须满足以下条件:首先是能快速获取信息和信息的标准化,各部门完成信息共享。其次是要能准确掌握库存的真实情况。基于以上条件提出以下策略:第一,建立和完善客户数据信息收集系统,准确掌握市场需求变化,提高对市场需求预测的准确性。第二,建立和完善销售网络,根据销售情况适时调整产品生产和库存。第三,建立和完善内部监管体系,掌握真实可靠的库存情况。第四,建立和完善联合库存管理系统。把经销商和企业库存联合在一起,建立信息共享与沟通系统。通过信息的交换联系进行统2014年第4期中旬刊(总第549期)Times一管理,实现战略同盟分担风险。
四、结论
关键词:服务供应链;体系结构;物业服务供应链
中图分类号:F719.0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服务业在各国经济活动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许多学者认为在制造领域内取得显著成效的供应链理论如果应用到服务领域中,也会对服务业的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2000年之后,关于服务供应链的研究陆续出现,研究者从不同的视角阐述了对服务供应链的理解,这些成果对于将来的研究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但是离成熟的理论形态还相距甚远。因此,本文通过综述国内外研究现状,并探讨服务供应链的理论体系结构,以期对下一步研究提供可以借鉴的参考。
1 文献研究综述
1.1 服务供应链的概念和内涵。服务供应链的研究近几年才开始,目前还未形成统一的定义[1]。本文按照服务的介入程度不同,将人们对服务供应链的定义分为三类:第一类观点认为服务供应链是传统供应链的下游部分。这种认识是基于服务在产品的分销、配送、维修和回收等环节所表现出的巨大作用。代表人物有Dirk、Steve[2]和胡正华[3]等。第二类观点认为服务供应链是在服务行业中应用供应链思想管理有形产品。如医院采用供应链管理中的药品库存管理和信息集成的思想,提高服务绩效。代表人物有Jack[4]等。第三类观点认为服务供应链是在服务行业中应用供应链思想管理无形服务。持此观点的有Ellram[5]、田宇[6]和于亢亢[7]等人。
本文将服务供应链理解为以服务为主导的集成供应链。当客户向一个服务集成商提出服务请求后,它立即响应客户请求,向客户提供系统集成化服务,并且在需要的时候分解客户服务请求,向其他服务提供商外包部分服务性活动。这样从客户的服务请求出发,通过处于不同服务地位的服务提供者对客户请求逐级分解,由不同的服务提供者彼此合作,于是就构成了一种供应关系,同时服务集成商承担各种服务要素、环节的整合和全程管理,称之为服务供应链(Service Supply Chain,SSC)。在一定意义上,服务供应链延续了现代供应链管理中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用服务拉动整条供应链的管理和运作,以期通过服务的整合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
1.2 服务供应链的模型。目前,国内外对于服务供应链的模型研究主要集中在结构模型。Ellram[5]建立了一个包含服务能力管理、需求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供应商关系管理、服务传递管理和现金流管理等管理内容的通用服务供应链模型。该模型的优点在于它反映出了服务供应链的主要管理活动内容,具有普遍的适用性。而不足之处在于未能反映服务供应链中的成员结构。
于亢亢[7]以服务为节点,以工作量为缓冲,以间接服务供应商,直接服务供应商,整合服务集成商和最终客户为主体,建立了包括需求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供应商关系管理、技能管理、服务传递管理等主要活动,融合实体流和信息流的服务供应链结构模型。该模型克服了Ellram模型的不足,但是该模型是以电子制造服务业为背景建立,其通用性有待考证。
另外,国内的一些学者针对不同服务行业,结合行业特性提出了服务供应链模型。例如,王珍[8]归纳了物流服务新观念,提出了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链结构。陈小峰[9]以需求和反馈为主线,提出了物业服务供应链机构模型。施丽容[10]以港口为核心企业建立了港口供应链结构模型。
1.3 服务供应链的应用领域。在物流服务供应链研究方面。田宇[6]认为其基本结构是集成物流服务供应商的供应商集成物流服务供应商制造、零售企业模式,其中集成物流服务供应商的供应商指传统的功能型物流企业,如运输企业、仓储企业等,它们因其提供的服务功能单一、标准,且业务开展往往局限于某一地域,而被集成物流服务供应商在构建全国甚至全球服务网络时吸纳为供应商。
在旅游服务供应链研究方面。张英姿[11]指出,旅游服务组合产品实际上是一条由一个分工协作的系统提供给旅游者的服务供应链。供应链管理的理念与旅游服务系统的特征相形相应。黄小军[12]等认为针对旅行者的、以旅行社安排的旅游活动顺序为依据的旅游服务系统是一条服务于旅行者的服务供应链。
在港口企业服务供应链研究方面。阳明明[13]认为港口供应链是以港口为核心企业,将各类服务供应商(包括装卸、加工、运输、仓储报关、配送,甚至金融、商业服务等企业)和客户(包括付款人和船公司等)有效结合成一体,并把正确数量的商品在正确的时间配送到正确地点,实现整个供应链成本最低。与典型的制造型供应链不同的是,港口供应链没有制造环节,它是以港口作为主导供应链的核心企业。施丽容[10]在阳明明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港口企业供应链治理策略。王玖河[14]等以整体最优为出发点,从3个目标基础上建立了港口企业的集成供应链多目标规划模型。
在物业服务供应链研究方面。陈小峰[9]在分析物业服务的特点基础上,提出了物业服务供应链概念,认为物业服务供应链是以物业服务供应商、物业服务商和业主为主体的链式结构。
1.4 服务供应链管理和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目前对于服务供应链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很少见到。较为相关的研究包括:
金立印[15]以中国民航服务业为对象,考察了作为服务供应链管理动力源泉的服务领导力和组织文化同供应链管理活动间的关系,并实证检验了服务供应链管理模式对顾客满意及企业经营绩效有何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服务供应链战略管理活动,运作管理活动和顾客信息系统的构建通过有效提升顾客满意度,能为企业带来利润,增加企业绩效。
于亢亢[7]以电子制造服务供应商为对象,研究发现服务供应链管理与企业绩效有极大相关性。并认为服务供应链发挥作用的关键是用服务拉动整条供应链的管理和运作,以通过服务的整合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
1.5 服务供应链和产品供应链的关系研究。服务供应链思想源于产品供应链,同时是对产品供应链的补充。Shostack[16]把组织提供到市场上的物品分为4类:纯粹的实体产品、附带服务的实体产品、伴有产品的服务和纯粹的服务,并且在一条横轴上从左至右顺序排列,称之为产品/服务连续谱系图(如图1所示)。
产品供应链的作用对象是有形的产品,并且按照供求关系,逐级由供应商传递给制造商,最终到达用户手中。带有这种传递特征的产品一般都是实体产品。当产品进入消费领域后,其流通性随之消失。在消费市场日益成熟的今天,人们越来越追求个性化、时尚化的消费方式,对服务多样性、便利性的需求被强烈激发出来。将整个服务提供过程整合起来实施基于客户价值管理的服务供应链,正是适应了客户的这种需求,在服务不断深化的条件下,服务供应链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因此,产品供应链和服务供应链实际上反映的是生产领域和消费领域中,企业为满足客户需求所采取的方法与手段。服务供应链不仅仅是对产品供应链的补充,而是与产品供应链有相同的理论序位和价值内涵。参考相关文献,将两者的区别和联系简单总结如表1所示。
2 服务供应链的体系结构
参照文献[1]对供应链体系结构的梳理方法,本文提出的服务供应链体系结构包括理论基础、供应链成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如图2所示)。服务供应链的理论基础包括服务运营管理和供应链管理两部分。服务供应链的成员包括服务供应商、服务集成商和最终用户。服务供应链的管理目标是提高服务质量,降低系统总成本。服务供应链研究和实施的主要内容包括如下几方面:
2.1 服务供应链设计。服务供应链的设计从整体角度勾画企业蓝图,是一种扩展的企业模型。它不仅包括服务流系统,还包括组织、信息和价值传递。不同类型的服务对供应链设计有不同的要求。例如,顾客参与程度高的服务(旅游服务)和顾客参与程度低的服务(物流服务),对供应链提出的要求就不同。前者强调顾客感知的重要性,而后者则更注重准时和便利。服务供应链设计应考虑的因素包括:服务传递过程、服务设施、服务地点、服务能力、服务情境、质量保障和信息收集等。
2.2 合作伙伴选择。合作伙伴关系是指服务供应链成员在一定时期内共享信息,共担风险,供货利益的协议关系。由于服务的易失性,导致服务供应链稳定性相对较差,因此选择良好的合作伙伴对于提高服务供应链的稳健性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供应商选择基本方法包括:线性加权法、层次分析法、数学规划法、作业成本法、数据包络法、模糊评价法、遗传算法和神经网络等。这些方法都是制造供应链供应商选择的主要方法,在借鉴到服务供应链时应该注意评价指标的设计要适合服务的属性。
2.3 服务流程管理。服务供应链在实施和运作的过程中需要对一些关键流程进行管理。这些流程包括信息流、服务能力、需求、客户关系、供应商关系、服务传递和现金流等。服务的无形性、异质性以及生产消费同时发生等特性使得服务流程管理面临新的课题。比如服务能力管理就是要解决服务商在自身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如何利用供应商的服务能力来向顾客提供无差异服务的问题;再如,服务传递管理包含服务质量如何监督的问题,因此服务质量的评价则是人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2.4 集成技术。集成技术一直是供应链研究的热点问题,作为一种是智能技术,其重要性在服务供应链中也是不可或缺的。服务供应链的集成技术包括信息集成和服务流程集成。在服务供应链中,集成化的信息可以对服务流和资金流进行有效控制,并且通过对需求不确定性的预见可增加快速响应能力,或降低服务成本。而服务流程的集成对于提高服务供应链的运作效率以及对节点企业进行协调与控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5 绩效评价体系。服务供应链的绩效评价体系包括评价纬度、评价方法选择和评价指标体系等。服务供应链评价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如何根据不同的评价纬度,科学选择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成为将来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前期研究阶段,借助产品供应链评价方法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应该注意两者之间的差别,切不可照单全收。另外,由于服务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形成的服务供应链的结构形态和运作方式也可能多样共存,进行评价时应注意评价方法的适用性。
3 示 例
居住物业服务是为保证居住物业的使用正常,以满足使用者各种居住需求为目的的有偿性、专业性的委托服务。我国的居住物业服务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房地产综合开发以及住房商品化的推行而得以快速发展。尽管如此,物业服务在实际运作中却问题频发,主要表现为:(1)面对业主的新需求,物业服务商未能进行快速响应,造成供需结构矛盾;(2)物业服务涉及到的利益主体和关联产业较多,公共关系复杂,物业服务对此协调乏力;(3)物业服务缺乏规范性,服务质量差,服务收费高。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用服务供应链思想整合物业服务:把物业服务部分业务外包,以降低成本,加快响应速度;将物业服务与关联产业及公共关系部门进行有效集成,以加强信息沟通,提高协调能力;整合服务供应链资源,提高服务水平。本文所构建的居住物业服务供应链的结构模型如图3所示。
物业服务的内容包括公共服务和专项服务。由于这两种服务在供应链成员之间所形成的资金流、服务流和信息流不同,所以在供应链结构中构成两个模块,即公共服务模块和专项服务模块。除此之外,涉及到人们衣食住行的外部相关部门与社区居民也有密切联系,不过因业务关系不属于服务供应链范畴,所以是链外利益主体。
(1)公共服务模块。公共服务由服务商和供应商直接提供给客户(服务流①和服务流②),资金则由客户支付给服务商,再由服务商支付供应商(资金流①和资金流②)。资金流①是住户缴纳的物业管理费,资金流②是服务商按照承包合同支付给供应商的劳动报酬,服务商的收入是两者的差额。
(2)专项服务模块。专项服务的经营方式主要有物业公司自主经营和对外招租两种形式。自主经营的项目,如商业网点、文体娱乐等,顾客和服务商之间形成逆向的资金流和服务流。对外招租的项目,如餐饮店、理发店等,承包商直接向顾客提供服务并取得收益(服务流③和资金流③),承包商与服务商定期结算承包费(资金流④)。
(3)物业服务供应链外部协调。市政、街道、居委会、卫生等部门虽然不是物业服务供应链成员,但是却对物业管理有很大的影响。它们与服务商的业务往来包括公共性代办事务、社区联动管理、信息公告等。供应链外部协调的关键是做好外部信息流(信息流④)与内部信息流(信息流①②③)的整合。
物业服务供应链将整个服务过程整合起来实施基于客户价值的管理,有助于把握客户需求,做出及时响应,提高服务质量,降低服务成本。
4 结束语
服务供应链将整个服务过程整合起来实施基于客户价值的管理,有助于把握客户需求,做出及时响应,提高服务质量,降低服务成本。当然,在发展之初服务供应链理论仍有其不完善之处,将来可做的研究工作还有很多,如前面提到的服务供应链实施的几部分内容,均有待深入研究。另外,作为一种先进的服务运营模式,服务供应链不但应该受到学术界的重视,更应该引起企业界的广泛关注,因为理论只有同实践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相信随着社会各界对服务供应链重视程度逐步提高,相关的理论和技术问题会得到完善和解决,服务供应链的理论体系会更加充盈丰富。
参考文献:
[1] 刘伟华. 物流服务供应链能力合作的协调研究[D].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2] Dirk de Waart, Steve Kremper. 5 steps to Service Supply Chain Excellence[J]. Supply Management Review, 2004(1):30—36.
[3] 胡正华,宁宣熙. 服务链概、模型及其应用[J]. 商业研究,2003(7):111—113.
[4] Jack S.Cook, Kathy DeBree, Amie Feroleto. From Raw Materials to Customers: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 the Service Industry[J]. SAM Advanced Management Journal, 2001,66(4):14—21.
[5] Lisa M.Ellram, Wendy L.Tate, Corey Bilington. Understanding and managing the services supply chain[J]. The journa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2004,8(18):17—32.
[6] 田宇. 物流服务供应链构建中的供应商选择研究[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3(5):49—53.
[7] 于亢亢. 服务供应链的模型与构建[J]. 现代商业,2007(21):156—158.
[8] 王珍. 物流服务新观念[J]. 集装箱化,2003(8):36.
[9] 陈小峰,李从东. 住宅区多元物业服务与供应链管理的整合研究[J]. 工业工程,2004,7(4):41—45.
[10] 施丽容. 港口供应链的构建及其管理初探[J]. 物流科技,2007(3):35—36.
[11] 张英姿. 初探旅游服务供应链管理[J]. 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5,21(2):22—24.
[12] 黄小军,等. 旅游服务供应链管理初探[J]. 商业时代,2006(25):91—93.
[13] 阳明明. 香港的港口服务型供应链[J]. 中国物流与采购,2006(10):56—58.
[14] 王玖河,夏炎. 港口企业集成供应链模型研究[J]. 燕山大学学报,2007,31(2):148—153.
[15] 金立印. 服务供应链管理、顾客满意与企业绩效[J]. 中国管理科学,2006,14(2):100—106.
1.研究现状及其分析
目前,国内外关于电子商务管理的研究还处于初期阶段。从研究论文的数量来看,有关电子商务管理的研究论文只是近几年才问世,不仅数量少,而且增长势头较为缓慢。笔者于2006年上半年在网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以"篇名、关键词”为检索项对“电子商务管理”进行检索,从1999年到2005年共有26篇(见表1)。另外,笔者利用Dialog、Inspec、EBSC0等外文数据库和Yahoo、Google等国外著名搜索引擎工具,以"electroniccom mercemanagement"、"e-commercemanagement"为关键词,检索到较高相关度的文献数量也很少,仅有几十条。
由此可见,国内外学术界对有关电子商务管理的研究还不够重视,成果较少。从研究论文的内容来看,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1电子商务环境下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的研究
近10年来,国内外学者大多侧重于以电子商务对企业管理变:革方面的影响为出发点,来研究适应电子商务环境新的管理理论与管方法。20世纪末,国外在信息化引起管理变革的研究方面已经:形成了一些新的较为成熟的观点和理论,如企业资源计划、客户关系管理、业务流程再造、虚拟企业、供应链管理等这些新的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都与电子商务环境密切相关,因此,国内外学术界也已开始以上述管理变革的观点和方法为出发点探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创新问题,如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方法、营销管理方法与策略、企业战略管理方法、金融业务创新和金融风险管理方法、客户关'系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资金流管理、信息流管理、财务管理、知识管理、信用管理、安全管理、风险管理等。
从总体上看,在国外,电子商务环境下新型管理理论框架已初露端倪,一种以信息流为直接管理对象,以高效率、低成本、高质量为目标的管理理念正在形成⑺。在国内,大连理工大学杨德礼教授指出了当前值得研究的有关电子商务管理的若干问题:(1)电子商务引发的管理变革研究;(2)电子商务的运行环境与保障体系研究;(3)裉据电子商务引发的管理变革,研究电子商务环境下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的创新以及管理学科发展的有关问题;(4)研究基于电子商务的经济系统描述(建模)分析、评价以及监控问题。2001年,杨德礼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电子商务环境下管理理论与方法研究”,他从“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企业战略管理方法”、"电子商务环境下信息管理的特点与相应方法”等12个方面全面研究了电子商务环境下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将电子商务管理理论与方法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从国内外对有关电子商务环境下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的研究来看,系统性的、理论性的研究较少。这些研究大多仅仅从某一个方面来探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管理理论与方法,并没有从整体上全局性地对电子商务管理进行系统性的理论研究。也就是说,目前对电子商务环境下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的研究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割裂了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所有管理活动之间的有机联系。比如,在探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管理时,并没有同时探讨客户关系管理、知识管理、信用管理、战略管理等管理活动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更没有将这些管理活动纳入到一个完整的系统中进行考虑。另外,目前这些研究还不够深入,没能深度触及一些亟待解决的难题,比如,如何顺应管理变革的趋势建立适用于电子商务的新型管理理论与方法;电子商务环境下政府的行为和作用以及如何对电子商务进行宏观调控等。
1.2 电子商务管理的系统性研究
从2000年起,国内外学者探索性地开展了电子商务管理的系统性理论化研究。他们纷纷从不同的角度研究电子商务管理活动。在美国,RaviKalakota等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以大量生动的电子商务实践案例指导企业应如何从事电子商务活动;MartinV.Deise等从管理者的角度出发,论述了战略、战术等各个层面的电子商务管理实践操作;SandeepKrishnamurthy通过对著名公司或成功或失败的电子商务案例研究,帮助现在和未来的管理者借助于整合的商务模型、市场和因特网技术更好地了解电子商务管理过程;BrendaKiena探讨了企业如何规划和维护网站,从实务的角度研究企业的电子商务管理活动在国内,程大为研究了电子商务运行的经济规律,并从经济学的角度阐述了电子商务管理理论;黄建康则探讨了企业电子商务管理与战略的原理、内容和方法。
在国内,最早系统性地提出电子商务管理的知识体系和管理体系的是华中师范大学王学东教授。2001年,王学东分3个部分系统地论述了构建面向企业应用的企业电子商务管理体系: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企业电子商务的组织形态,明确虚拟企业、电子商务企业和企业电子商务之间的演进发展与联系;第二部分主要概述了企业电子商务管理原理,阐述企业电子商务组织的管理机制、组织结构、运营模式、运作流程,并应用系统的观点剖析了企业电子商务系统;第三部分主要分析了企业电子商务组织的经营管理内容,即宏观层面的企业电子商务管理的战略和微观层面的以企业电子商务的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为主线的企业电子商务管理的具体内容随后,王学东于2005年明确提出电子商务管理的核心思想就是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协同与和谐的观点,初步构建了电子商务管理体系,具体阐述了电子商务管理的原理、内容和方法,深入剖析了电子商务管理思想的产生与发展,明确了电子商务管理的性质、职能、对象与体制,架构了电子商务管理的组织与运行平台。
从2003年起,国内学术界开始重视电子商务管理领域的研究。2003年10月,由中国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协作组支持的’‘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管理”国际会议在江西财经大学召开,会议的主题之一就是探讨电子商务管理问题。这次国际会议是国内第一次正式地将电子商务研究引入管理领域,这次会议所倡导的从管理的角度研究电子商务掀起了电子商务管理研究新的。
总体来看,国内外对电子商务管理的系统性研究刚刚起步,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研究深度不够,范围不广,成果不多,仍然没能形成一套成熟的完善的电子商务管理理论体系。
1.3 电子商务管理的协同问题的研究
20世纪90年代,随着电子商务迅猛发展,国内外学者尝试着将协同思想引入电子商务管理领域中,开始研究电子商务管理中的协同问题,并出现了一些就电子商务活动中某一方面的"管理协同”、“协同管理”问题的研究。总体看来,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1)试探性地提出电子商务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协同管理平台和电子商务项目协同管理模型。2001年,王学东应用系统和协同的观点深入剖析了电子商务中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内在联系和互动机理,构建了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协同互动的五大平台。高维娜将网络企业、项目管理、协同理论有机结合在一起,提出了网络企业中的项目协同管理模型,并提出了基于WebServices的网络企业项目协同管理平台。李灵运用了协同学、系统科学、博奕论的方法,初步建立了电子商务项目协同管理的系统模型和电子商务项目协同管理的机制。(2)探讨虚拟企业的协同管理问题。王硕探讨了协同理论在虚拟企业协调发展中的应用,关注虚拟企业各要素非线性关系,并运用协同学理论建立了虚拟企业目标函数。荆琦给出了虚拟企业实现协同管理的几种管理模式,如层次管理、阶段管理、职能管理、目标管理、盟员管理等"。王学东针对虚拟企业合作过程中各主体间的冲突,对虚拟企业中的协同管理进行了研究,并构建了协同管理体系。
当前,在电子商务管理的协同问题研究中,供应链协同管理已经成为管理领域研究的热点。在国外,供应链协同管理思想受到了理论界和企业界的广泛重视,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如1995年,由国际著名的商业零售连锁店Wal-Mart等5家公司联合研究提出了面向供应链协同管理的有效策略——协同计划、预测与补给(CPFR)。HauLee和Anderson分析了协同供应链应具备的基础条件、面临的诸多挑战和价值收益等问题_。2000年,Ito和Salleh指出供应链各成员间的协同是实现供应链协同管理的关键,并提出了协同供应链系统基于电子黑板的协商问题。2003年,R.Mclvor等人研究了电子商务对供应链协同管理的支持oAkkermans和PaulBogerd等人建立了供应链协同管理的理论模型,侧重研究了非技术因素对实_现协同的重要影响1231。在国内,有关供应链协同管理的研究刚刚开始。李勇等对供应链管理中的战略协同进行了研究,认为战略协同是:对供应链管理中事关全局的重大核心问题的合作与协调,是实施供:应链协同管理的重要基础。张翠华等从战略协同、策略协同和协同技术3个方面对供应链协同管理的:现状进行综述,并探讨了供应链协:同管理的发展趋势。
总体来看,目前国内外有关电子商务管理的协同问题的研究中,分散的、间接的研究成果较多,大多是针对电子商务活动中某一个方面的协同管理进行研究。而协同学在电子商务管理中系统化、理论性的研究成果较少,没有将协同理论与和谐理论和电子商务管理理论有机地系统地结籲合起来,也没有触及深层次的理论研究,如电子商务管理的协同理论、方法与模式研究,电子商务协同管理的方法与模式研究等。
2.总结和建议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围绕电子商务管理的研究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发表的学术论文和著作不仅数量少,而且深度不够。具体来说,目前国内外的研究仍然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
(1) 理论研究的滞后性。尤其是在中国的电子商务管理中,理论脱离实际是一方面,但更多的情形是理论研究落后于实践,无法满足实际的需要。
(2) 分散的、应用性的研究较多,而系统的、理论性的研究较少。目前有关电子商务管理的研究各行其是,尚未形成系统化的理:论,尚不能对我国电子商务管理的实践活动提供有价值的指导。
(3) 直接借鉴国外管理方法的研究较多,而结合我国实际探索本:土化的电子商务管理理论与方法:的较少。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电子商务管理实践落后且缺乏经验。因此,国内学者大多以引进和介绍国外理论研究为主,没能:结合中国的管理传统和实践的特:点,探索出有中国特色的电子商务管理理论。
(4)微观的研究较多,宏观的研究较少。国内外学者大多专注于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管理变革的研究,而很少研究电子商务环境下政府宏观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创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