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论文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论文

时间:2023-03-24 15:33:36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论文

第1篇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道教,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有自己独特的优势,道教界理应走在其他宗教的前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作出更大的贡献。

道教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道教是我国固有的传统宗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华文化血肉相连、不可分割。道教文化同儒家文化、佛教文化一起构成了中华文化的主干。特别是儒、释、道三教相互融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使中华文明绵延不绝、历久弥新。作为本土固有的传统宗教,历史上道教高道辈出,典籍汗牛充栋,文化形式灿烂多姿,在中华文化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道教始终是重要的参与者、传承者和贡献者。因此,谈传统文化不能不谈道教,谈文化传统也不能不谈道教。

道教界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方面大有可为

道教具有本土性、文化性、包容性的特点,其本身及其所周延的内容可以涵盖到社会生活、伦理道德、文化艺术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其关于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身心和谐的理念,对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道教文化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源泉之一,也是人类思想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现代人类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道教的现代价值在国际上得到广泛认可。目前,道教已在欧洲、美洲、东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落地生根,很多地方都有信奉道教、崇尚道教精神的人群。毋庸置疑,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道教可以而且应该发挥更大作用。

近年来,道教界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做了大量有益工作,作出了积极贡献。2007年、2011年道教界先后成功举办了国际道德经论坛和国际道教论坛。由中国道教协会举办的玄门讲经活动已连续成功举办了六届,龙虎山、茅山、上海城隍庙、武汉长春观等地相继设立了文化讲堂、讲经堂。中国道协还与学术界联手实施编纂了《中华道藏》、《老子集成》等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大文化工程。此外,各地道教界还举办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道教文化节、音乐节、书画展以及文化论坛和研讨会等文化活动,有的已经形成机制。

《南华经》讲,“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希望道教界积极响应的号召,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认识机遇,珍惜机遇,把握机遇,将自身的发展融入到民族、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中来,增强自觉,勇于担当,真正担负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重任。

道教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方面的方式和途径

弘扬传统文化,道教界要善于挖掘整理道教教理教义中的优秀资源,并把它传承好、发挥好。比如,道教秉持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认为人与自然是有机的统一体,应充分认识自然规律、尊重生态平衡,敬畏、欣赏与利用自然而不是狂妄地向往征服自然。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应当说道教给予了一个充满智慧和预言式的答案。希望道教界继续阐发道教生态智慧,大力弘扬生态保护理念,积极倡导文明敬香、合理放生,建设生态宫观,为建设美丽中国做出更大的贡献。又如,道教关于贵生、重生、乐生、生道合一的一系列思想,对于引导当代人正确看待和实现人生价值,追求身心健康,防止心态失衡,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再比如,道教关于尊道贵德的道德观念、返朴归真的生活方式、齐同慈爱的慈善思想等等,在当代社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需要我们认真挖掘整理,作出新的阐释。希望道教界充分挖掘道教伦理道德思想,弘扬道教的爱国主义精神、传统美德和和谐思想,引领广大信众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发挥积极作用。长远来说,要加强道教思想建设,创新教义教理,逐步建立起中国道学思想体系。

弘扬传统文化,道教界要找准定位,明确方向,积极探索有效的举措。一是要深入开展玄门讲经活动,引导道教界形成崇尚经典、学习经典、宣讲经典的良好风气。二是要进一步增强宫观的文化功能,开办文化讲堂等项目,使宫观成为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窗口、弘扬社会道德的高地、净化信众心灵的道场。三是要立足于服务社会,造福人群,将养生、武术、音乐、医学等道教特色文化向社会传播。四是要实施道教文化工程,加强对道教文化遗产的保护,加大对道教典籍的挖掘、整理、出版和利用。五是要探索道教文化走出去的有效途径,努力把道教文化的对外交流纳入国家对外文化交流的总规划,继续办好国际道教论坛,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使其机制化、制度化,继续办好“道行天下”等道教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争取更加有效的成果,进一步推动道教走向世界,推动中华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第2篇

尊敬的国家“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讲师团”的各位专家、各位学者,同志们、同学们:大家好!

有着2224年的悠久历史,最早立县的客家古邑。岭南政治、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人民素有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历来重视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目前,和全国一样,已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勤劳、朴实、智慧的儿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科学发展、构建“富裕、人文、和谐、秀美”目标,坚持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旅游产业化“四化并举”扎实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富县强镇战略,全县上下已呈现出全党抓经济、全民共创业、全县谋发展的大好局面。当前,正按照省委届七次全会“关于建设文化强省”总体要求,大力加强文化建设,弘扬传统文化,把传承与创新结合起来,把弘扬传统文化与挖掘客家文化结合起来,把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结合起来,努力创造客家文化的新辉煌。此,希望与会的同志们要好好珍惜这次学习机会,认真听讲,切实领会好论坛的精神实质,把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体现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之中,不断提高素质,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扎实推进“建设文化强省”战略之际,正值全省上下认真学习贯彻省委届七次全会精神。欢聚一堂,隆重举行县首届“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公益论坛报告会,共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共沐“比阳光还要灿烂的道德光芒”此,代表中共县委、县人民政府和全县92万人民,向莅临论坛的中央党校资深教授任登第同志、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陈大惠老师和讲师团的全体教授、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并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在百忙中亲临论坛的省人口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孙海林同志、河源市教育局局长苏晖同志等领导,向不辞辛劳,从四面八方云集、关心支持论坛的社会各界志愿者义工,向为本次论坛提供赞助的县晔龙油茶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赵邦亨先生等企业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悠悠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泱泱大中华。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根,民族之魂。融汇在传统文化中的智慧、风骨、胸怀和操守,建立信念的力量和源泉,实现身心健康、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用传统文化教育我和下一代,提高国民的道德和文化素质,不仅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国家民族文化发展的战略需要。举办县首届“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公益论坛报告会,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一次极好的传承和学习。通过这次活动,将激发全县人民爱国爱家、爱岗敬业、团结互助、共克时艰,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建设“富裕、人文、和谐、秀美”提供强有力的人文环境支撑。

更需要与时俱进,中华传统文化是几千年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中形成的文化多元化、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需要不断创新、发展和繁荣,使之富于鲜明的时代特色。尊重、保护、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承中华美德,振奋民族精神,构建和谐社会,时代赋予我这一代人的重任,任重而道远!

对我厚爱、鼓舞和鞭策。专家们渊博的学识,本次论坛中央党校资深教授任登第同志、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陈大惠老师等四多位资深著名学者莅临。深厚的造诣,丰富的经验,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大的指导和实践意义。此前全国各地进行的40多场巡回演讲中,都给当地人民以深刻教育,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得到高度的赞誉。可以说,本次论坛对而言,将是一次精神文明的大餐,一次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盛会。

同志们!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引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记住昨天,把握今天,憧憬明天,扎实工作,开拓进取,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为构建“富裕、人文、和谐、秀美”而努力奋斗!

预祝本届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衷心祝愿各位嘉宾身体健康、家庭幸福、万事如意!谢谢!

第3篇

他正在拉开中华砚文化复兴的序幕。一句“砚台兴亡,匹夫亦有责”的肺腑之言,使得一大批弘扬中华砚文化的志愿者“凝聚”在他的身边。

他,就是武警部队原副司令员、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华砚文化发展联合会会长刘红军中将。

初战告捷

2012年6月15日,北京世奥公司四层会议室。这个本来应该很普通的日子,对刘红军却有着特殊的意义。

前来参加“朝阳区传统文化艺术博览园项目签约仪式”的刘红军,提前半个多小时就到达了现场,因为签约意味着他向砚文化梦想,又靠近了一步。

刘红军在仪式上致辞时显得很激动:“此举标志着中华砚文化发展联合会,在北京建造一座综合性、高品位的砚文化博物馆的梦想即将变为现实。中华砚文化发展联合会将与合作方在精诚团结、友好合作的前提下,规划、设计、建设、使用、管理好砚文化博物馆,使之起到一个示范的作用,成为北京市乃至全国、全世界的一个亮点,为弘扬中华砚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做贡献。”

戎马生涯43载,2010年底离开领导岗位的刘红军,弘扬中华砚文化成为他为之奋斗的新目标。“非军旅生活”过得充实而丰富——出版砚文化专著系列、举办中华砚文化高峰论坛、筹建中华砚文化展览馆。

在中华砚文化发展联合会成立大会上,刘红军给自己设定了三个具体任务:一是弘扬,通过展览、论坛、研讨、宣传等活动再造中华砚文化盛世;二是编撰著作,总结前人,引导后人;三是建博物馆,打造一个弘扬中华砚文化的基地,回馈社会,永世传承。

2010年7月,由刘红军主编的《砚台博览》,因填补了中华民族砚文化的空白,荣获“中华传统文化著作金奖”;而由刘红军发起的弘扬砚文化志愿者品牌“聚砚斋”,则被联合国经济和社会理事会授予“千年聚砚斋”金奖。

2011年7月14日,由刘红军策划运作的“袖珍版”中华砚文化展览在全国政协礼堂举行。作为“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第四次会员大会暨成立二十周年庆典”活动的组成部分,砚台展得到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许嘉璐的高度评价:“砚台是炎黄文化的‘功臣’。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提出,‘在弘扬中华文化的基础上,中华民族的文化一定会有巨大的创新’。砚台是中华文化精神的综合体现,在未来,不仅要弘扬砚文化,更要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创新发展。”

令志愿者们振奋的是,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同志亲临砚文化展览指导,现场磨墨挥毫题字,并勉励刘红军继续弘扬中华砚文化。

鉴于在弘扬中华砚文化方面的卓越贡献,刘红军在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第四次会员大会上当选为副会长。许嘉璐还希望他在2012年把砚台展办到台湾去。

2011年10月15日,展览面积近千平方米的中华砚文化展览在朝阳区观音堂文化大道117号隆重开幕。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原副主席迟浩田、全国政协副主席郑万通等领导出席开幕式,并为中华砚文化展览揭牌。

展览分“砚台春秋”、“众砚争辉”、“名砚精品”三个板块,展出的近400方砚台,全面展示了中华砚文化五六千年的发展史,是目前品种最全、规模最大、质量最整齐的一次砚台文化展。

但这个展览馆对于刘红军来说,只是中华砚文化博物馆的“试验田”。

如今,随着“朝阳区传统文化艺博园项目”的签约,刘红军及其带领的志愿者团队,可谓在弘扬中华砚文化的事业中“初战告捷”。

砚文化“推手”

2010年7月8日,是上海世博园“砚文化主题日”。来自世界各国的游人第一次近距离、直观地领略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他们在参观“上海世博会砚台精品展览”的同时,还非常幸运地聆听到“首届中华砚文化高峰论坛”专家学者们的精彩论述。

活动主办方是聚砚斋,而“推手”则是被誉为“弘扬中华砚文化001号志愿者”的刘红军。

刘红军,生于地道农家,长于沂蒙山区。这片充满文化气息的红色沃土让出身农家的刘红军,从小就知道知识改变命运的重要性。

从小学到高中一直成绩优异的刘红军,目标是考上北京大学。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1966年6月18日晚,一份“高考推迟半年,进行无产阶级”的通知,打破了刘红军的大学梦。

在等待恢复高考无望的焦虑中,刘红军选择了参军。这身军装一穿就是43年……

携笔从戎,或许是刘红军最大的与众不同。无论是否在部队,他似乎总能找到新的学习进取目标。

用毛笔写大字是刘红军带兵之余的重要爱好。一则可以修身养性;再就是写大字如行军用兵,可以锻炼遇危不乱、逢险莫慌、沉着应对、随机应变的能力;同时,又可以把性情直截了当地宣泄于笔触中。

好字必有好墨、好砚。刘红军真正与砚台结缘,始于一本名为《中国石文化》的闲书。该书所讲的部分可以制砚的石种,其硬度、密度、颜色、花纹等都深深吸引了他,进而开启了他的爱砚、藏砚之路,个人也因收藏砚台品种之多、之全而在业界逐渐扬名。

随着对砚文化的深入研究,刘红军发现砚文化是整个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砚台是中华民族历史的承载者,为历史文化传承曾立下汗马功劳。

然而,随着硬笔书写及计算机技术的普及,曾经承载炎黄辉煌历史的砚台,却面临退出实用舞台的命运。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砚台兴亡,匹夫亦有责!

2010年2月,刘红军振臂一呼,率领一群爱国、爱党、爱砚的志愿者在北京创立“聚砚斋”——搭建起了一个集砚台收藏、鉴赏、研究、交流、展览于一体的综合性、高品位砚文化交流平台,旨在弘扬中华砚文化,为民族振兴和祖国统一大业做贡献。

进军世博,是弘扬中华砚文化志愿行动的“第一站”。

2010年5月,刘红军应邀在世博会联合国信息发展网馆举办砚台精品展。这次被誉为“开创中华砚文化先河”的展览,让世界充分领略了中华砚文化的博大精深。国粹亮相,举世震惊。

2010年底,刘红军在离职演讲中坦陈:我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绩,是生于好时代、遇上好领导、赶上了许多国家大事,有一颗感恩且学习进取的心。

从军四十余年,为两次亚运会、奥运会、世博会、国庆庆典安保;创新迎宾礼炮鸣放模式、改革天安门升旗仪式;参与处置多起;参与过长江、淮河、湖南四水抗洪以及重庆开县井喷抢险、四川汶川地震等抢险救灾工作……

诸多国家大事历练了刘红军,也成就了刘红军。身处和平年代,他的军旅生涯少了战火的硝烟,却多了儒将的智慧。因此,当他把弘扬砚文化作为人生的又一个“战场”时,其间的认真与忙碌可想而知。

“人生很短暂,能为社会、为国家多干点事,就尽量地干。”刘红军经常带领中华砚文化发展联合会的成员组团去各地做文化交流。

2012年4月19日,由中华砚文化联合会和潍坊市委宣传部联合举办的鲁砚文化研讨会在潍坊文展会举行。刘红军高度赞扬了鲁砚文化在中华砚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就鲁砚文化的发展提出了建议,他认为,要统一思想认识,整合鲁砚组织,创新鲁砚风格,打造鲁砚精品,振兴鲁砚文化,着力形成具有独特艺术风格和时代特色的新鲁砚品牌,为弘扬中华砚文化做贡献。

2012年7月11日,刘红军在武警云南省总队政委王海亮少将的陪同下,到攀枝花调研苴却砚文化产业。

刘红军一行来到仁和区南山循环经济发展园区,先后参观了罗氏石艺研究所、鑫苑工艺美术制品厂、源石轩工艺有限责任公司等苴却砚设计、生产车间和展厅,欣赏了精美的砚雕作品。

在随后举行的苴却砚文化研讨座谈会上,刘红军认为,攀枝花拥有独特的苴却石资源和较好的雕刻技术,发展苴却砚文化产业大有可为;并勉励攀枝花苴却砚生产企业联合起来,相互切磋技艺,突出苴却砚地方特色。调研结束时,刘红军建议中华砚文化发展联合会可以与攀枝花苴却石行业协会一起努力,拓展苴却砚市场,把苴却砚文化的影响扩大到全国、全世界。

攀枝花调研,只是刘红军为砚文化操劳的一个“小镜头”。7月10日,刘红军作为嘉宾出席“2012昆明泛亚石博会”时,就专程到名砚展馆视察;当天下午,刘红军为“万世师表—孔子”巨型观赏石和云南滇池石文化博物院壹号馆揭幕和开馆。

与此同时,7月8日,在遥远的东北吉林,中华砚文化发展联合会副会长许世宽少将,带队参加“第四届中国吉林白山江源·长白山奇石暨松花石产品博览会”。

放眼世界

2012年7月2日,中华砚文化发展联合会迎来又一个重要时刻:在看到联合会半年工作报告后,贾庆林同志作了“祝贺在弘扬中华砚文化方面取得新进度”的重要批示。

推动传统砚文化融入世界文化,是刘红军2012年的“新进展”之一。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作为华夏文明的传承者,我辈有义务更有责任让砚文化走向世界。”每次谈到砚文化走出国门,向世人展示其无穷魅力的话题,刘红军都有一种深深的使命感和强烈的紧迫感。

为了开辟中华砚文化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刘红军把弘扬中华砚文化与中国书画文化艺术紧密结合,于2012年2月24日成立了中华砚文化发展联合会书画院,并启动了“龙腾盛世”系列活动。

全国政协副主席和中国人民原副总参谋长张黎上将共同为中华砚文化发展联合会书画院成立揭牌,欧阳中石为《龙腾盛世·万龙书画长卷》题写卷名。书画院以砚文化为纽带,紧密结合书画艺术,推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展。

于此同时,刘红军意识到,弘扬中华砚文化不能仅仅局限于国内,他把目光投向了世界。

2012年3月14日,由中华砚文化发展联合会选送的《中华砚》宣传片在美国纽约时代广场播放,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各国观众驻足观看。

这次惊艳亮相,让刘红军更加坚定了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信心。

2012年8月12日,联合会将举办“出国(境)展览精品砚评选暨青少年书画大赛颁奖典礼”,中央领导、武警部队领导及各部委领导等都将出席。刘红军还将在颁奖典礼上向寿嘉华、郭海棠、闫振堂、罗伯健、马自树、高玉家、龙宇翔颁发中华砚文化发展联合会名誉会长颁发聘书。

此次活动是为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中央领导同志关于将书法列入中小学生必修课的要求,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海峡两岸和平统一作贡献。

其中,出国(境)展览精品砚的遴选,从2012年2月就开始筹备。并于2012年5月23日评选出精品奖作品8件,优秀奖作品23件。

评选前,有专家提出四大名砚种是否都得有代表的疑问。刘红军则特别强调:“这次评选要秉承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坚持高标准、不凑数字,坚持实事求是、不照顾砚种的评判原则。”

评选当天,刘红军亲自到场督导。他仔细地观摩每一方砚台,并不时拿起砚台,与评选专家讨论,交流,对砚台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弘扬中华砚文化是抵御外来文化的侵略,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的具体行动。”刘红军说,“虽然退休了,但在党的号召下,能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和祖国的统一大业做点贡献,很满足。”

第4篇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梦 实现

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社会文化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向,传统文化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却不断被弱化,而中国梦立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需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促进伟大中国梦的实现。[1]

一、中国梦与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概述

1.中华传统文化概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的主要内容有:在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上,主张成仁取义,要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存仁义之心;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主张天人合一,要顺应自然规律,人类与自然要和谐相处,不能乱砍滥伐。在人与己的关系问题上,主张省身慎独。人们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要自我规范自己,经常反省自己[1]。

2.中国梦的概述

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中华传统文化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却不断被弱化,因此需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国梦也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

中国梦是指实现中华民族的富强与繁荣昌盛,实现民族的振兴,使人民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2]。实现中华梦就是要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在实现中华梦的过程中,广大的人民群众是主要的实践者,中国梦的实现,有利于为人民造福,是人民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二、中国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的关系

1.中国梦是时代主题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的结晶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的竞争日益激烈,为了提高我国的综合竞争力,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顺应时展的需求,国家领导人提出了实现中国梦的战略,实现国家的伟大复兴需要借助于中华优秀的文化,中国梦的实现需要调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

2.中国梦深深扎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

3.充分获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进一步实现中国梦的意义内涵

中国梦的目标是实现中国民族的振兴与富强繁荣,使人民过上幸福的日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有富国、重民的思想,荀子就曾经提出全民皆富,国家也就富强了,管子提出君王要重视农业的发展,从而使国家殷实。可见实现国家富强,需要国家领导人发挥其领导作用,调动全民,发展经济,以实现国家经济的富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还包含有强烈的爱国精神、忧患意识、爱国情怀、民本思想,在实现中华梦的过程中,充分获得这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进一步实现中国梦的意义内涵。

4.中国梦作为当今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与价值取向,决定着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

实现中国梦其实就是实现建立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建立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我国现当代奋斗的目标,因此中国梦成为了当今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与价值取向,决定着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所以中国梦要充分吸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丰富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和规范价值取向,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5.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营养

由于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营养价值,所以中国梦要充分吸取其中的营养,中华传统文化中尊老爱幼、助人为乐、公而忘私、舍己为人的优秀文化渐渐的被人们所淡忘,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爱国精神、伦理美德、道德规范、仁政文化已经被一些人背弃,所以在实现中华梦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这些优秀文化的弘扬,借鉴这些优秀文化以促进中国梦的实现。[2]

6.中国梦这一提案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中国梦的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中国梦立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因此中国梦的实现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例如,将传统的生存之“本”改造成了发展之“本”,将“贵和尚中”改造成了和谐的发展理念。将大同理想发展成为了可持续发展思想。

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1.以马克思理论为指导,对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价值进行挖掘与阐发

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要坚持以马克思理论为指导思想,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价值时,要根据时展的需求,要符合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

2.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系

为了更好的实现中国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首先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系,然后根据这个传承体系,有序的、有目的性的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进行宣传,避免盲目的宣传与弘扬,避免宣传那些不符合时展要求的文化。

3.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提高传统文化的传播力

实现中国梦,可以通过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来提高传统文化的传播力,例如推动文学艺术创作、音乐创作等的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有效的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从而促进中国梦的实现。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中国梦的实现依赖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理论基础;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

中图分类号:A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1-0289-02

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民族精神弘扬与培育的论述

(1)马克思、恩格斯从实践的观点,认为物质实践活动是民资精神产生和发展的源泉。共同的经济生活是民族形成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一个民族是在其内部的生产和交换过程中逐渐建立起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经济关系,结合为一个特别整体的。在这一实践活动过程中,各民族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基本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并将其植入民族成员的内心,成为他们根深蒂固的行动准则与价值追求,推动本民族的发展的繁荣。1868年马克思致路.库格曼的一封信中说道:“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每一个小孩都知道的”

(2)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要用扬弃方法弘扬传统民族精神中的优秀成分,批判消极的成分,促进民族精神不断的丰富和发展。一个民族在长期实践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民族精神中的积极、进步、充满进取意识的方面要继承、发扬、光大,对其中消极、落后、粗俗的方面又要进行坚决的批判。恩格斯指出:“像对民族精神发展有过如此巨大影响的黑格尔哲学这样伟大的创作,是不能用干脆置之不理的办法来消除的。必须从它的本来意义上”扬弃“它,就是说,要批判地消灭它的形式,但是要救出通过这个形式获得的新内容。”批判性是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重要特征。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民族精神的思想是他们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扬弃中批判也必然成为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态度和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可以清晰地领略到马克思、恩格斯民族精神的思想具有鲜明的当代价值。

(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提出了要弘扬培育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的内容应具有时代性,爱国主义应与国际主义相一致。什么是爱国主义?列宁在《皮梯利姆.索罗金的宝贵自供》中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这是爱国主义的经典定义。无产阶级的爱国主义是与共产主义、国际主义一致的,它反对资产阶级狭隘的爱国主义。《共产党宣言》中“工人没有祖国”的基本宗旨是反对爱国沙文主义,促进无产阶级的国际联合,实现共产主义革命,它要求在爱国主义的基础上坚持国际主义,将二者紧密结合起来。

2 党的领导人关于民族精神弘扬与培育的思想

党的中央领导集体,从、邓小平、到,都非常重视民族精神问题。

(1)早年就十分关注改造国民性、培育民族精神的问题。他曾经提出:“现在国民性惰,虚伪相崇,奴隶性成,思想狭隘,安得国人有大哲学家革命家,大伦理家革命家,如俄之托尔斯泰其人,以洗涤国民之旧思想,开发其新思想。”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也特别关注民族精神的弘扬问题。曾热情赞扬“鲁迅精神”。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鲁迅是民族解放的急先锋、“文化新军最伟大最英勇的旗手”,号召人民学习鲁迅的政治远见、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 为倡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亲笔题词,全党全军向白求恩和张思德学习、向雷锋同志学习的伟大号召。

对中华民族有着强烈的感情,他不仅认为民族文化中有值得弘扬和培育的民族精神,同时更注重创造性地发展民族精神。在1939年撰写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提出“中华民族不但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同时又是酷爱自由、富于革命传统的民族………..所以,中华民族又是一个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优秀的历史遗产的民族。”对中华民族精神优秀传统的赞颂,不是毫无目的的抒情,而是要从中提炼和创造新的精神要素以推动抗日救亡的革命实践。

同志一向重视青年教育,特别强调要“以民族精神教育新后代”。并指出,要造就一大批人,这些人充满着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这些人是胸怀坦白的,忠诚的,积极的,与正直的;这些人不谋私利,惟一的为着民族与社会的解放;这些人不怕困难,在困难面前总是坚定的,勇敢向前的;这些人不是狂妄分子,也不是风头主义者,而是脚踏实地富于实际精神的人们。同志还把青年比作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要求青年成为“代表全国大多数的老百姓,代表一切爱国的人,抗日的人,求中国独立、自由、幸福的人”。这都充分体现了对民族精神的要求,都是同志关于重视加强培养青年学生民族精神的思想体现。

(2)邓小平在领导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走向民族复兴的历程中,对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做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表现在:领导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丰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求实精神;领导开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成长和丰富奠定了实践平台;领导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确立了目标、任务和方向;创立邓小平理论,为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思想指南。邓小平的思想与业绩推进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他的思想与人格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丰富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邓小平是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这是体现邓小平爱国主义精神的郑重宣言,也是其爱国主义思想的最佳注释。他有着坚贞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邓小平同志历来把培养民族精神作为大学生教育的重点。他曾指出,要大力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尤其要对青少年进行民族精神培养教育。1982年邓小平同志指出,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主要是使我们的各族人民都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民。此后,培养“四有”新人被明确写入了党的历次代表大会的报告和有关决议之中。要培育“四有”新人,就要加强包含民族精神在内的道德教育。

(3)关于弘扬培育民族精神的论述颇丰。对中华民族精神进行了具有时代意义的提炼和概括,不仅阐释和总结了典型的中国革命精神,并且提炼和概括了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涌现的创业、创新精神,并且强调要学习和弘扬这些精神。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代表全党提出了“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大课题,对民族精神做了精辟界定,并把弘扬培育民族精神放在极其高的战略地位。对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进行了辩证的有战略眼光的科学定位。提出和指明了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的时代任务和途径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这标志着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问题正式进入国家治理的视野,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境界。

培养大学生民族精神也是同志的一贯思想。1990年同志在北京大学部分同学的座谈中指出,民族精神很重要,任何一个民族都要有精神力量。他希望青年大学生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要有一种民族自豪感,要有一种民族志气,要有一种民族气节。 1998年,同志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又提出,当代中国的优秀青年,要继续继承和发扬所显示的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光荣传统,努力担当起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业绩,并强调“爱国主义,始终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旗帜”,有了这样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国青年运动就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4)党的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十分重视青年民族精神的培养。同志在参加“三个代表”学习研讨会上的讲话中,特别强调要把“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当代需要重点解决的十大问题之一。面对“非典”疫情和自然灾害,他强调指出:中华民族是具有伟大精神的民族,越是困难的时候,越是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越是要大力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而抗击“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中国体育健儿在奥运会上所表现出来的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精神,进一步丰富了民族精神的内涵,激励着全国各族人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不断前进。

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关于民族精神的问题的思考和论述是非常深入和实际的,他们的论述不仅在理论上是一脉相连的,而且他们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上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当代创新。

3 德育的一贯要求

高等教育以培育出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这个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国民素质和人的全面发展,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前途。其中德育是社会主义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居于全面发展教育的首位。它以其明确的政治方向性和思想性对其他方面教育起着导向和保证作用,是教育者对大学生进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活动的总和。其根本目的是育人之德,是教育大学生学会做人,培育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当然包含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培育。在中华文明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贯穿着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始终支撑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繁荣和富强,这种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精神。有中国特色的大学德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部分,是在大学生中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我国党的三代领导人先后提出了“三好”目标,“四有”新人等一系列的德育目标,其中就蕴含着对民族精神培育的要求。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这其中就详细地阐明了对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迫切需要。在新的历史时期,党的十六大指出,必须把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因此,新时期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仍是大学德育目标的具体要求。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先进文化,弘扬和培育

中图分类号:{C912.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8(c)-0135-03

民族精神是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实践中提炼、凝结、积淀而成的,它是文化传统、时代精神和外来观念这三者之间的张力作用的结果,它为民族成员所普遍认同和提倡,它是一种使民族成为其自身的最基本的规定性,是对推动社会发展有利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思想品格,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精华,属于民族意识的最高层次。而中华民族精神是在五千多年华夏文明的漫长历程中积淀而成的,它是华夏民族特有的民族性格、价值观念、道德准则和思维方式等的总和,是中华民族之所以成为其自身的最根本、最集中的标志,它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党的十六大对中华民族精神进行了提炼和概括,明确提出,“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1]

当今世界各国在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领域的竞争更加激烈,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将更加严峻。当今的中国进入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我国社会发展的各种矛盾突显出来。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各项事业的推进,我国思想文化领域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伴随着市场经济而来的资本主义文化思潮,对我国原有的文化价值体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又加上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对文化价值观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这无疑会导致文化价值观的极度混乱,进而可能会引起一种价值的真空状态。在这种新形势下,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伟大的民族复兴,都需要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任何一个民族要想走向强大,就必须有先进的民族精神。既然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那么,怎样弘扬和培育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呢?

一、大力发展先进文化,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供基点和氛围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核心部分,当代的中华民族精神作为当代中国文化的最高层面和核心内容,它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发展科学的、民族的、大众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通过先进文化的熏陶,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1、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根本的是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这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和社会主义的性质决定的,因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是无产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的最基本标志。同时也是由马克思主义本身具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决定的,因为其正确揭示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并且是与时俱进的。历史也证明了,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才能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进步,才能牢牢地把握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趋势和要求,才能永远保持党的先进性,使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2、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在一般意义上说,传统文化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好比一棵大树,随着时间的推移,既有繁枝茂叶,也会有残枝败叶。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是前人的实践创造和智慧积累,代表了既往时代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母体和根基。中华民族精神积数千年民族文化之精华,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产物。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要深入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这样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民族精神的历史渊源和丰富内涵。中华民族五千年源远流长的灿烂文化,是我们新时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基点。历史证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未来前景如何、能不能昌盛繁荣,首先要看它的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能否被很好地挖掘出来并加以发扬光大,能否充分发挥其优势。对待中国传统文化,要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不能割断历史,应深入挖掘和整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资源,对其进行认真的审视,采取去伪存真的方式,立足当代实践,立足时代和民族的需要,对那些至今为我国各族人民所认同,并能提供积极、健康价值资源的民族文化传统加以整合,并且使优秀传统不只停留在书本上,而要使其转化为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实现形式和内容的创新与转换,做到“古为今用”。现在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积极因子,还存在认识不足,发掘不够,传承不到位等问题。从诸子百家学说到封建时代的伦理道德,诸如温良恭俭让、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等等,过去我们侧重于批判,今天看来,也有再认识的必要等。这才是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对传统文化的真正继承和发扬。这样,民族的精神弘扬和培育也就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3、要结合时代文化进行文化创新。任何一个处于前进发展中的民族,它的民族精神都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根据新的实践提出的新的要求,不断总结新的实践经验,不断增加与时展相适应的新的精神因素,与时俱进地发展。所谓与时展相适应新的精神因素,就是时代精神,即是一个社会在最新的创造性实践中激发出来的,反映社会进步的发展方向、引领时代进步潮流、为社会成员普遍认同和接受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是一个社会最新的精神气质、精神风貌和社会时尚的综合体现。“民族精神在保持本民族历史特点、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同时,也要加入反映时代特征,适合时代要求的内容,这样才能使民族精神保持永不衰竭的生命力,保持强大的凝聚力。否则,只拘泥于传统,机械地保持其原始内容和表现形式,实质上是抛弃民族精神,而不是弘扬民族精神”。[2](p197)进入新世纪,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趋势愈益明显,知识经济和信息革命扑面而来,大国之间的科技、经济竞争日趋激烈。这些时展的新特点,要求我们要结合时代文化,把握时代的脉搏,坚持与时俱进,不断丰富民族精神的内涵,为其注入新的内容,从而使民族精神更富有时代气息,更有活力。

4、借鉴外来文化。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想关起门来搞发展都是不可能的,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文化的发展。正如同志指出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世界上的各种文明,不同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应彼此尊重,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我们需要继承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同时还应该向外来文化学习,特别是西方文化。西方文化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不可避免地会掺杂许多消极的颓废的东西,对此我们必须加以防范和抵制。同时,西方文化中也有不少积极向上的成分,特别是那些符合人类文明发展方向的普遍价值,以及与社会化大生产、市场经济和现代科学技术联系在一起的文化观念,如效率观念、人才观念、竞争观念、市场观念、契约观念、信息观念、法治观念、可持续发展观念、知识经济观念、社会均衡观念等等,都是我们可以批判地吸取的精神资源。东汉末年,佛教文化的传入,提升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层次,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了新内容。近代以来,西方文化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传入,推动了中国文化的新生,为中华民族精神注入了新活力”。[3]对于借鉴外来文化,要像鲁迅先生所说: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占有、挑选”、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而不是不管三七二十一的“拿来”,更不是邯郸学步,食“异”不化。不管是哪种社会制度下创造的文明成果,只要是对我们发展有益的东西,我们都要本着实事求是,趋利避害的原则,做到“洋为中用”。在新形势下,要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坚持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将文化的民族性置于世界性的格局中加以参照、对比,民族文化只能在开放中丰富,在交融中发展,建设与人类文明进程相适应的中国当代先进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加以升华。

二、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贯穿国民教育的全过程

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需要每个炎黄子孙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同和对华夏文明发自内心的钟爱,这都要依赖于教育。我们一定要认真领会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充分认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同具有广泛性、系统性的国民教育结合起来,并把其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任务,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制度建设,坚持不懈地贯穿于国民教育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贯穿于国民教育的全过程。使广大青少年从幼儿时就开始接触和了解民族精神,受民族精神熏陶和教化,逐步吸收和融入民族意识,为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把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用以强化民族精神之教育,其实,并不背离全球化的浪潮和全面开放合作的精神,而是我们深刻反思民族自身之生存与定位的结果,也是对民族自身之生存与定位的一种警醒。因而,把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是一个关系到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崭新而重大的课题,是党审时度势的英明决策,整个国民教育体系和国民教育全过程理应对此引起充分而足够的重视。

1、 要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学校是国民教育的主体,是每位社会成员不断提高科学文化素质,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场所,也是对青少年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主阵地。各级各类学校要按照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要求,从实际出发,制定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实施纲要,并落实在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抓紧、抓好,从而担负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任务。要根据不同类型学校的特点,适应不同教育对象的心理特征和知识水平,有针对性地规划出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再结合学校德育课程改革,不断改进和完善学校德育教育的方式和手段,充实和强化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教育,教育和引导青少年逐步树立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思想意识,逐渐养成自尊、自爱、自信、自力、自强的优良品格,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还要把民族精神教育有机地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去,各学科教学内容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民族精神教育的素材,要充分挖掘各学科的内容材料,特别是人文学科及有关的自然学科中所具有的教育因素,根据不同课程的性质与特点,把教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起来,将民族精神有机地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受到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民族精神的熏陶,变单纯知识传授为“授业”与“传道”、“解惑”相统一。一定要更正知识教育与德育无关,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无关的错误想法和做法,要使智育与德育相互渗透,相得益彰。

2、 要发挥课外活动的承载作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还要重视课外日常的习惯养成教育,各种有意义的课外活动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有效载体,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要积极探索适合青少年特点的活动形式,正确引导青少年积极参与健康向上的课外活动,象组织观看爱国主义影片,或者视听思想性、艺术性和谐统一的优秀电视剧、综艺等,让广大青少年从中了解、熟悉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学习先进人物和模范事例,把摸不着、看不见的民族精神变为实实在在的、说服力丰富的具体形象化的东西,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要充分运用重要纪念日、重大历史事件、重大活动、节假日以及学生第二课堂、社会实践基地等多种形式,要通过选择有震撼力的教育活动,给学生留下终身难忘的教育效果。实践是滋育、锤炼和升华民族精神的最根本的源泉和重要课堂。学校要紧紧抓住每一次的有利契机,组织青少年积极投身到像抗击非典、抗震救灾等突发性事件中去,在实践中逐渐感悟民族精神的意义与价值,逐步将民族精神内化为自身的精神品格。

3、 要发挥校园文化环境的熏陶作用。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具有独特的感染教育功能,它可以使受教育者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受到一定感染或环境的影响、熏陶、感化而接受教育。要在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等方面融入民族精神的内容。在校园内充分发挥广播、电视、互联网等现代传媒优势,最迅速、最广泛地宣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的成就和民族政策,讴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感人事迹,形成良好舆论氛围。通过校园网开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栏目,在学校建设校园文化长廊,张贴悬挂中华民族杰出人物画像,制作体现民族精神的雕塑、灯箱、语录牌和公益广告等手段,使学校的墙壁、走廊、教室、学生公寓、重要活动场所等都成为宣传民族精神的阵地,营造出一种高雅、文明、健康、高品位的文化氛围和精神氛围。学校要经常举办展览、专栏、读书会、座谈、报告会、演讲会、知识竞赛、主题班会、文艺汇演、特长赛、辩论赛等,要把民族精神教育同学校各种社团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宣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要结合本地及学校实际,挖掘民族精神教育的资源,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

4、要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合力作用。民族精神教育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协调互动。社会与家庭对学校教育导向机制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目前学校教育的困惑之一就是在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多元价值取向与学校教育所坚守的基本价值取向上的冲突。尤其是市场经济的运行原则与学校德育所倡导的价值取向之间常常存在着激烈的冲突,往往是学校进行的价值教育目标,在时下社会生活中得不到有力的支持,常常受到学生的质疑。为了使社会和家庭不成为学校教育的分力,甚至反力,而成为积极的促进力,我们需要以正确的态度协调好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实现学校与家庭、社会之间的“三沟通”,构筑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新格局。国家要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形成全社会关心、重视民族精神教育的良好氛围,形成家庭、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和整个社会相互衔接、相互支撑的合力。为此,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真正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摆上议事日程,制定行动计划,采取有效措施。要善于抓住机遇,以一些重大活动和重大事件为契机,及时不断地掀起民族精神教育的热潮。还要创造一个有利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良好社会环境,制定民族精神教育计划,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教育部门和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互联网站等重要文化阵地,应该以严肃的态度和切实的行动落实中央关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思想方针,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营造浓郁氛围;法制建设、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都要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供有力保障,让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工作落到实处。把民族精神教育“纳入全过程”在理论上的公理性,并不表明其在实践上的必然性,把民族精神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还必须依靠我们的不懈努力和奋斗。

时代不同,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的特点也会有所不同,我们要善于把握共性,着重体现个性。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体现出了现代化、系统化和规范化的特点。这是一种特点,同时也是一种要求和趋势。要针对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的历史经验和当前状况,积极研究和探索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切实增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项工作的实效性。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能否真正做到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直接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能否顺利推进。

作者单位:济宁医学院社科部

参考文献:

[1]人民日报,2002年11月18日

第7篇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高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主渠道,这是由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性质以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特点决定的。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性质和任务看,能否顺利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于能否培养出具有现代意识、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人才,而全面发展自然包括较高的政治素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作为培养政治素质的主渠道,在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较高的政治素质既包括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法制观念,坚定的理想信念,较强的政治参与能力,也包括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当代大学生是先进文化、先进知识的继承者、传播者和实践者,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担当者。他们的政治素质特别是民族精神状况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中华民族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前途命运。因此,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也要教育大学生正确认识我国国情,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和优良革命传统、树立民族自尊、自信、自强、自主精神的任务。可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本身就承担着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任务。

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特点看,作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以学校教育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为主渠道。一个民族要培育出一种崇高的民族精神,必须进行长期、艰辛而有效的教育。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1]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贯穿于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全过程,而高等学校作为人类文明传承和创造的基地、高素质人才的摇篮,担负着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重要使命,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主要渠道就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及有关部门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予以了高度关注,先后颁发了《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关于加强宣传、思想工作的通知》《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问题》《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文件,适应主要中心工作和形势发展的需要,各高校也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活动: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讨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拨乱反正,进行增强“四化”信心的教育、改革开放的教育,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人生观大讨论活动,进行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同时,为了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各高校也做了大量探索,在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和教学手段改进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由于学校没有专门关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课程设置,因此,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贯穿于各类教育和活动中,特别是通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进行。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各门课程中都有关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内容,如在《思想道德修养》课中有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传统美德教育、人格理想教育、良好道德品质培养等,在《思想概论》课中包含了如民主科学的信念,革命乐观主义,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等民族精神教育内容,在《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课中有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探索、敢于冒险、富于创新等内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课中真理观、唯物史观、群众史观、社会与人的发展等也包含有丰富的民族精神教育内容。

但也正是由于高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没有专门的课程体系,使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其主渠道作用的发挥。如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存在着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简单与爱国主义教育、国家观和民族观教育、传统文化教育混同甚至被替代的现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没有突出,甚至有被忽视、冲淡的现象;与其他教育相比,教育渠道和方法上的改革与探索不多,仍停留在课堂教学、理论教育,影响了教育效果。而这样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难以适应时代变化提出的严峻挑战的。如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等在给高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使其面临严峻的挑战。经济全球化使商品、服务、资本、技术、人员跨越国界交流增大的同时,也造成了民族国家之间和社会阶层之间经济差距的扩大,使大学生产生对本民族认同的弱化及其民族精神的低落;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高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也面临着如何从封闭走向开放、正确处理全球化与民族化、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关系以及如何在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培植开放意识、开放心态的难题;信息网络化条件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借助经济、科技甚至军事上的优势,大肆向发展中国家兜售自己标榜为全人类的政治模式、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而高等院校是他们渗透的重点,正处于思想形成期的大学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此外,教育国际化的发展也将可能导致“教育帝国主义”,从而使发展中国家民族教育被扭曲。所有这些,都对高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如何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从而增强其教育效果,成为高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效果的关键所在。

三、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

针对当前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高校应当抓住党中央高度重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实施的机遇,通过目标强化、内容优化整合以及方法、手段改进等方面改革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发挥其主渠道的作用。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要突出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高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主渠道,但在以往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存在着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忽视或简单当作思想政治教育一部分的问题,因此,必须突出以爱国主义为中心内容的教育,围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这样,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才能承担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任务。

其次,高校要努力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内容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优化整合。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要充分发掘其中的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资源,密切联系实际,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其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主渠道的作用。如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的教学中,应针对经济全球化、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比较注重物质享受和个人利益,国家、集体观念淡薄,法治意识不强,民族整体意识和民族价值观受损等现象,加强传统美德教育、为人民服务道德观和义利观的教育,加强法制意识和法律知识教育,促进民族精神的培育;在中国近现代史、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课的教学中,结合近现代中华民族谋求民族独立、逐步实现现代化的历程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情、世情,开展爱国、理想、成才、创业、奉献教育,开展自强不息、自力更生及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教育,以此培养现代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继承传统的民族精神,将传统民族精神与当代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不断提炼民族精神,实现民族精神创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资本主义,加深对资本主义本质的认识,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和信心。

再次,高校还应改革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方法。以往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是教育方法的单一,因此改进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方法是提高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效果的保证。我们要克服以往满堂灌的单向教育,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用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巨大成就进行教育,“拿事实说话”,使受教育者提高认识,加强修养;也可运用专题研究的方式,师生开展交流和探索,实现理论教育的双向互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培育民族精神。“正确的东西总是在同错误的东西作斗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在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2]通过比较教育,揭示中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异同,客观评价中西方各民族的民族精神,克服自身缺点,吸收他民族长处,更好地认清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种种谬论,揭露其在民族问题中的反动性和欺骗性;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存在的重视理论灌注、轻视实践的教育现象,高校应该从提高认识、拓展社会实践范围和内涵、精心组织策划、认真总结提高等方面加强和改进社会实践教育,发挥其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中的积极作用,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此外,还可运用目标激励、竞争激励等激励方法调动广大大学生发奋学习、投身实践、乐于奉献的激情,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最后,高校要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手段的科技含量。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形式从教师利用黑板、粉笔按教科书内容单向灌输式课堂教学向现代网络化多媒体教学转变,教学模式从封闭式的校园教育向着开放式的网络化教育转变,教育思想正从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向着以多媒体信息网络(数字图书馆、网络学院等)为主要信息源的终身教育发展,教学内容正从使用科书、内容相对固定陈旧向着既要保证基础、又要不断创新、追踪世界科技前沿发展,教学组织形式正从固定的一维层次结构向着二维矩阵式灵活结构发展。[3]信息网络技术为教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在网络平台的支撑下,教育信息化是大势所趋,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适应教育信息化趋势,实现网络化。这要求我们,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改进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手段,实现教育手段的现代化与科技化,提高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效果。电视广播的广泛覆盖、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以及教育情报检索和数据库的建立,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现代手段,也将促进大力宣传我们的文化价值观念,开展民族文化传统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先进伦理道德和法制思想等教育;而通过建立网站、网页开展教育,可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新渠道、新方法、新手段,把传统教育与网络新技术结合起来,提高教育的及时性和实效性,推动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

参考文献:

[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求是,2002(22).

第8篇

[关键词]乡土知识;民族文化;地方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1O)01-0042―01

我对乡土教材没有研究,主要向大家学习。这次会议非常有意义。用人类学的方法来研究各民族的教育是教育研究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特别是我国幅员辽阔,56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和教育传统,因此。要研究各民族的教育就必须与研究各民族的文化联系起来。影响教育的因素很多,有政治体制、经济发展水平等,但影响最深远、最持久的是民族文化传统。即使是汉族,因为分布在全国各地,各地的地域文化也不相同。因此不了解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化,就不可能了解那里的教育。所以开展人类学研究,深入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了解那里的文化传统和族群心理,是教育研究最科学的方法。研究民族文化对研究者来说,有研究主体了解研究客体的真实情况的一面,但更重要的是为了该民族或该地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特别是让当地教育能够传承本民族、本地区的文化传统、乡土知识。

正像会议通知中所讲到的,经济全球化,西方文化的浸入,使得各国各民族保持自己的文化传统尤为重要。我国的孩子现在只知道麦当劳,生活在“三片”(薯片、芯片、大片)中,这是很危险的。因此,传承本土知识,弘扬民族文化传统是当前迫切的任务。但是弘扬传统文化需要走出一些误区。当前功利主义盛行,许多所谓国学活动,其实并非真正弘扬民族文化,而是所谓“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一切为了金钱,把传统文化庸俗化。另外一种误区就是走形式主义,让孩子穿上官袍,戴上官帽,摇头摆尾地读《弟子规》《三字经》《论语》等。这传递给孩子一种什么信息?这不是弘扬国学,而是宣扬一种封建的意识。弘扬中华文化优秀传统要从小做起,在教育中增加中华文化的元素也是非常重要的。小学生记忆力强,在小学生中普及一些中华文化的典籍,背诵一些经典的名句名篇,同时受到中华文化的熏陶,是很好的弘扬传统文化的方式,值得提倡。但要避免走形式,更不能把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当精华。教育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都应该发挥选择的功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使中华优秀文化得以弘扬光大,世代相传。

同时我们在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时要处理好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关系。任何一种文化都具有双重性,即民族性和时代性。文化是一个民族或者是一个族群的生活样式,不同的民族或族群有不同的生活样式,因此文化必然具有民族性。但是文化不是凝固不变的,它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不断变化。同时随着与其他民族的交往,各民族文化也会吸收其他民族文化融入本民族文化之中,因而民族文化不断发展和丰富。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但又都统一在中华民族大文化中。我们要重视各民族文化传统的传承,特别是少数民族的文化,这样中华文化才是丰富多彩的。新的课程改革给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留下了较大的空间,这就为传承乡土知识、民族文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研究如何把乡土知识、民族文化融入到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当中是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现在许多地方已经有不少经验,大家在一起研讨,交流经验,很有必要。

第9篇

金秋十月,翰墨飘香,为弘扬中华砚文化、振奋民族精神,搭建中华砚文化研究交流平台,10月15至16日,大型中华砚文化展览暨第二届中华砚文化高峰论坛,相继在京隆重举行,有力地促进了砚台文化的弘扬发展,推动并引导了民间收藏的健康发展

10月15日。大型中华砚文化展览在北京王四营兴伟石文化艺术中心隆重举行。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迟浩田,全国政协副主席郑万通为展览揭牌,中华砚文化发展联合会会长刘红军、中国观赏石协会会长寿嘉华、中国收藏家协会会长罗伯健代表主办和承办单位分别致辞,对展览给予了高度评价。

此次展览由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中国文房四宝协会、中国收藏家协会、中国观赏石协会、中国网络电视艺术台、国际信息发展组织上海事务协调局共同举办。中华砚文化发展联合会、聚砚斋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承办。展览共分砚台春秋、众砚争辉、名砚精品三个板块,全面展示了中华砚文化五六千年的发展史,对端、歙、洮、澄泥等十大名砚以及分布在全国大江南北的各种地方名砚、名人用砚予以详尽的展示和介绍。据悉。这个展览将作为普及砚台知识,传承砚文化精神。对观众进行爱国主义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基地,长期免费对观众开放。

砚文化展览次日上午,第二届中华砚文化高峰论坛如期在全国政协礼堂开幕。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书画家、收藏家、鉴赏家、雕刻家、制砚大师400余人齐聚一堂。共议弘扬中华砚文化发展大计。各位主讲嘉宾依次登台,围绕中华砚文化的发展历史、资源、收藏和使用价值、文化精髓、博大精神及文化传承弘扬发展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其间。来自全国的24名知名书画家现场挥毫泼墨,祝贺本届中华砚文化高峰论坛暨中华砚文化展获得圆满成功。

中华砚文化联合会会长、著名砚台收藏家刘红军先生表示,砚台,是文房四宝之一,在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用砚台作为书写工具,记载了几千年中华民族的历史,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为我们铭记历史、总结过去、开创未来。提供了最为深厚的历史启示和历史借鉴。其次,砚台是培育人才的“沃土”、中华民族的国宝。在我国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把砚台称作砚田,就像农民离不开肥田沃土那样来珍重砚台。第三。砚台还是艺术品、收藏品、高雅礼品。砚台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它作为书写工具,与文学、艺术、历史紧密相连,融书法、绘画、金石、雕刻于一体,浓缩了中华民族历朝历代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地域风情、民风习俗、审美情趣等重要信息。是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艺术品,是中华文化殿堂中的奇葩。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总之,砚台虽小却蕴藏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记录和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史,在中华民族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钢笔、铅笔、圆珠笔和计算机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书写方式,使砚台逐渐退出了使用的历史舞台。据一项调查显示,当今的中小学生中了解砚台的人不到15%。这意味着中华砚文化有流失的危险,传承与发展形势严峻。古人云“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认为。“砚台兴亡。匹夫也有责”。弘扬中华砚文化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共同责任,我们应积极行动起来,承担起弘扬中华砚文化的责任。为此,我们于去年注册成立了“聚砚斋”,意在把弘扬中华砚文化的各方面力量集合起来,并利用上海世博会机会。举办了“上海世博会砚台精品展”和“首届中华砚文化高峰论坛”。出版了《砚台博览》,让世界认识和了解了中国砚台,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砚台博览》荣获全球华人联合会颁发的中华传统文化著作金奖,联合国经济和社会理事会授予聚砚斋“千年聚砚斋”荣誉金奖。今年我们又正式注册成立了中华砚文化发展联合会。筹备了中华砚文化展览和这次论坛。

本届中华砚文化高峰论坛,是继上海世博会期间召开的首届中华砚文化高峰论坛之后的又一次中华砚文化盛会。据悉,中华砚文化高峰论坛今后将每年举办一次,每次一个主题,以不断推进对中华砚文化的研究。论坛强调弘扬和传播中华砚文化是落实十七大繁荣中华文化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是利国利民的好事。要发扬坚持不懈,甘于奉献的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传承和创新相结合,提高与普及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面向未来,广泛联系和团结海内外炎黄子孙。为实现中华文化事业的创新发展。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10篇

【关键词】 传统文化;国学;传承;弘扬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美德的传承与弘扬,是同志最近一系列重要讲话的一个重点。[1]近年来许多专家学者都在探讨关于传统文化的问题,对一些问题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对这些问题如果认识不清楚,就不能很好地完成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下面对传承传统文化几个须要深入思考的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怎样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1、国学是否过时了

有学者认为,国学产生于封建社会,对当代社会所能发挥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甚至会起到相反的作用。许多人也认为国学已经过时,在现代社会中没有用处。对于这个问题应该怎么看?

传统文化是一种社会意识,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传统文化不等同于封建文化,在封建社会中的文化也不都是落后的封建文化。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的继承性是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表现,即任何时代的社会意识都和前时代的社会意识有联系,它的产生和发展要以前人所积累的思想材料为前提,继承前人的思想成果。例如欧洲文艺复兴就是从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当中汲取养分,产生了新的文化创造力。西方的很多思潮也是从古典思想获得新的启发。在社会意识的发展过程中,新的社会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不是对旧的社会意识的全盘否定,而是既克服又保留,克服其陈腐落后的东西,保留其合理的因素。中国传统文化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但也有着合理的精神内核。

2011年,中国科学家屠呦呦教授领导的团队获得世界上最有影响的生物医学奖――拉斯克奖的临床医学奖,获奖原因是“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这一发现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这是至今为止中国生物医学界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大奖,离诺贝尔奖只有一步之遥。屠教授在获奖感言中提到她的灵感来自于公元340年东晋的葛洪撰写的《肘后备急方》。中医药在抗击SARS的过程中同样也显示出重要作用。不光对治疗人体疾病有重要作用,传统文化对解决社会问题、国际问题也有许多良方。1988年在巴黎召开的主题为“面向21世纪”的第一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大会上,75名参会者经过四天的讨论所得出的结论之一是:“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国学过时论是错误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是过时的东西,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现实意义。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闪耀着光芒的东西,对现代社会以及将来都有着重要的借鉴、指导意义,它们并没有过时,而是需要我们认真的去发掘、继承和弘扬,使之重现辉煌。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国之瑰宝,是中华文明的根与魂,是中国所以为中国、中国人所以为中国人的独特标识,“去中国化”无异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还谈什么生命力和影响力?

2、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

一是批判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不能是全盘继承,而只能是批判的继承,这是第一个原则。传统文化是与一定历史社会和历史阶段相联系的文化,必然带有旧制度、旧观念的种种特征,对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必须否定和抛弃。

二是批判继承基础上的综合创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对待中国文化只有继承、学习是不够的,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对传统文化中的积极进步因素,应全方位对其进行改造和创新,赋予其时代精神。继承、借鉴与创新,并主动融入世界文化,是中国今后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怎样对待继承优秀文化遗产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之间的关系

1、对待这一问题的两种倾向

有的学者认为中国应以儒学或者“新儒学”为指导, 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用“国学”作为指导思想来指导现代化建设,是不合时宜的,而且这种观点是要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取消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因而是完全错误的。还有一种倾向是重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而轻视传统文化的传承,认为传统文化的作用不大。列宁在批判无产阶级文化派主张创造“纯而又纯”的无产阶级文化时就曾指出:“无产阶级文化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那些自命为无产阶级文化专家的人杜撰出来的。如果硬说是这样,那完全是一派胡言。无产阶级应当是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地主社会和官僚社会压迫下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合乎规律的发展。”因此,这两种倾向都是不正确的。

2、对待这一问题的正确态度

首先,在政治上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和指导作用,这是不能动摇的。另一方面,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的继承性,这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过程中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开拓创新。中国传统文化之于当代的价值,首先在于集中体现着中国的民族性特色和最本初的文化基因。对传统文化没有深刻认知,就无以对今天的“中国特色”作出最真切的解读和阐释,就无以寻找到今天文化建设的本源。“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主席在出席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会上强调,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

其次,我们现阶段坚持的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和文化渊源,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重要纽带。比如,其中所蕴涵的实事求是精神、以人为本情怀、统筹兼顾方法和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精髓,以及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和平发展理念等等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点。这样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吸收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底蕴、经验智慧,成为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脱离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不可能枝繁叶茂、保持强大的生命力。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民族能够依靠否定、割断自身的文化传统,而照搬外来理论走向复兴。

因此,处理好继承优秀文化遗产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两者之间的关系,要克服两种错误倾向,并将两者进行有机结合,因为两者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

三、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的重点是什么

1、对于中华文化的宣传目前存在着误区

我国文化产品软实力的薄弱,不只是因为“原创”的缺少,文化人才的缺少,更是因为深层次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忽视,未能借文化产品展现我中华文化美的魅力,不能真正体现我中国文化特色与理想的核心价值。中央电视台与八家媒体在相关网站上,展开谁最能够代表中国的形象联动调查,所得出的投票结果是“孔子、京剧、故宫、长城、春节、书法、中国针灸、瓷器、中国菜、中国功夫”列前十位,说明大众在传媒长期功利化、游戏化的操弄下,只把目光停留在中华文化表层的个别技艺、建筑、器物上。甚至一说中国文化,就是茶文化、酒文化、烹饪文化,似乎中华民族是只会吃喝,没有思想的民族。而没有把我们所津津乐道的这许多文化符号的背后,所隐藏的博大精深的民族智慧和民族心理展现出来。我们对于中国文化的宣传,长期无重点、无灵魂、无目标,是造成国际社会对中国形象认识偏差较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2、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应作为传承和弘扬的重点

精神文化是文化整体中的核心部分。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是在中国文化中起主导作用、处于核心地位的基本思想和观念,[2]是中华民族延续发展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柱。中国传统文学、艺术、教育、科学、宗教、习俗等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和特色。

弘扬传统文化应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和弘扬,同时还要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十报告中强调要开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扬弃一味陶醉于推广我民族浅层文化形象的肤浅做法,才可能向全球展示内涵深刻真实完整的中国形象, 获得理想的传播效果和深远的文化影响。

深入了解代表着中华文化精神血脉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伦理道德等文化精神,有助于我们从根源上来把握中华文化及其当代特点。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宇宙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境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舍身取义”、“忧道不忧贫”的价值观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则,“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信仰等等,[3]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朝气蓬勃,并不断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支撑,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和意义,需要进行重点把握、大力宣传和弘扬。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应是传承和弘扬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 陈来.弘扬中华文化传承中华美德[N].人民日报,2014.04.11(7).

[2]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86.

[3] 周熙明,陈宇飞.中央党校学员关注的文化问题[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0.45.

第11篇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 传承 弘扬 创新

【中图分类号】 G1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ki.rmltxsqy.2017.02.010

“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党的十提出的重要任务,是“五位一体”总布局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十以来,数十次讲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与当代中国文化割裂现象比较严重

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化客观上给中华传统文化带来相当严重的冲击。各种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的影响已经深入到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严重冲击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文化结构和文化模式。尤其在青少年人群中,存在片面追求西方文化、忽视本民族文化的现象。

我国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进程加快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带来巨大压力。一些文化甚至面临失传和消失的困境。据调查,2000年至2010年,仅10年时间我国自然村总数就从363万个锐减为271万个,平均每天至少消失100个村落,传统村落从2005年的5000个,锐减为如今的不足3000个。1999年出版的《中国戏曲志》收集了各地、各民族剧种374种(木偶、皮影不包含在内),到2013年,全国仅存剧种286种,15年间消亡了88种。

社会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认识不清,存在对中华文化全盘否定的倾向。对中华文化的态度,有过曲折的历史。自“新文化运动”以来,有一股全盘否定的风气,文化人反思中国落后挨打的原因时,把账记在了中华传统文化头上,这是看病找错了病因,开错了药方。毋庸讳言,新中国前三十年对于中华传统文化也是采取了简单否定的态度。当前,一些民族文化虚无主义者或者西化思想严重的人仍然对中华传统文化抱有非议。此外,民众对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的敬畏感在减弱,这直接导致民众的文化素养明显退步,文化的基础在动摇,对文化的珍重感在下降。同时,在专业技能增长的同时,文化人的文化精神普遍淡化,文化不再是追求的对象,只是成了某些人混饭吃的工具。在一个轻视文化、排斥文化的社会,是难以产生文化大家的。历史上的文化大家,学贯中西,无论什么专业,首先是知识广博、学养深厚,而今这种人几乎没有了。

缺乏结合当代中国文化发展创新时代需要的深入系统的挖掘研究。

缺乏结合当代文化需求对中华传统文化全面、科学、系统的挖掘。长期以来,我们在传统文化挖掘方面缺乏科学整体的规划,研究梳理工作各执一派,学贯中西、通古知今的新一代传统文化研究大家非常少。这必然带来很大问题,首先,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概念和范畴缺乏明确界定,比如有国学、儒学、新儒家、儒教等称谓;其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阐释不清,存在各种各样观点;最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内容对象不清晰,中华传统文化内容极其博大,究竟哪些属于优秀,哪些是糟粕,需要明确界定。

缺乏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在赋予民族传统文化以时代精神和适宜形式等方面的研究和实践严重不足。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很多价值观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直到今天仍有很高的思想价值。但在实践中,对传统文化现代意x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解读都十分欠缺,直接导致传统文化无法与当代需求接轨,缺乏现代传播的基础。

缺乏对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辩证关系的深入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升华,二者在内在上是统一的,对二者关系的深入发掘、细密阐释仍有欠缺。

缺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科学的通俗化阐释。当前优秀传统文化缺乏通俗化阐释同时存在庸俗化解释的现象,影响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效果。一边是传统文化研究常常局限在学术领域,缺乏对相关典籍的通俗化翻译阐释,传统文化被公众视为高高在上的“阳春白雪”的现象比较突出。另一边是对传统文化进行简单化、商业化、庸俗化解释的现象也仍然存在。为迎合市场需求,部分媒体上的传统文化解读中存在低级的庸俗化现象,恶搞传统文化的现象时有发生。部分非遗项目过度商品化包装,其真实文化内涵正逐渐消失,个别文物景点的过度利用也对文物本身造成损害。

第12篇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共同阅读弘扬传统文化主题演讲2021,请您阅读!

弘扬传统文化主题演讲1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阳春三月,春风和煦,万木吐绿,百花盛开,一切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这个季节的我们,也特别的活泼好动。然而,我们在活泼好动之余,有没有考虑过这么一个问题:今天,我们的言谈举止,文明了吗?礼貌了吗?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文明礼仪之邦,讲文明,懂礼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我们这个美丽的校园里,文明礼貌也无处不在,它像绵绵细雨,滋润着大地,像阵阵微风,吹进人们的心田。同学们之间互相帮助,互相理解,团结友爱,尊敬师长,文明之花常开放在我们美丽的校园。但是在我们的校园中还存在着许多不文明现象。

譬如,我们总能看到一些与我们美丽校园极不和谐的白色垃圾,总能听到一些不堪入耳的脏话,总能目睹到同学之间不该发生的指责与大骂的“唇枪舌战”。有的同学甚至在公共场所随地吐痰,给我们生活的空间埋下一颗颗地雷,有的同学甚至不注意爱护公共财物,在白色的墙壁上乱涂乱画,在崭新的课桌上刻字留念,殊不知留下的却是臭名和唾骂,还有的还对“请爱护花草”的警告语视若无睹,为了少走几步路,随意践踏草坪,竟深深踩出一条路来,正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作为一名中学生,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我们的使命。如果我们每个同学都能见到老师问声好,见到同学打招呼,同学之间和睦相处,事事讲文明,时时讲礼貌,那我们便能生活在一个非常美好的世界中,别人也会因为我们的存在而感到幸福。作文

作为一名中学生,爱护校园,美化环境,同时也是我们的另一个使命。当你扔出手中的垃圾时,请你多走几步,把它放入垃圾箱;当你看到地上飘着纸片时,请你弯下腰,把它捡起来;当你随地吐痰时,请你为他人想想,别人会因为我而生病的。如果我们每一位同学都能这样做,这样想,那么,我们的校园一定会更加美好。

原我们所有的同学都能与文明同行,与礼貌同在,让文明礼貌永远伴随着我们。文明礼貌之月并不只是三月,我们应该事事讲文明,时时讲礼貌。从自己做起,从眼下做起,把文明礼貌当作我们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同学们,行动起来吧,从此刻出发,做一个文明好少年。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让文明礼貌之花开遍我们美丽的校园,也让文明礼貌之花盛开在我们每一个同学的心中!

弘扬传统文化主题演讲2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弘扬中华文化,我们崇尚真实。自古以来,我们中国就是以诚实守信为准则的国家,在文化方面,更应如此。可是总有那么一些人,违背诺言。他们散布谣言说:有一批诺贝尔的得主在结束时的宣言,如果人类要生存下去,必须回过头去涉及孔子的智慧。但是经过核实后,并无此事。这使得我们的文化遭到了外国人的置疑!我要说;我们的民族精神是真实的,我们的民族文化更是不容置疑的!

弘扬中国文化,我们坚守自信。一百多年来,我们的某件事情或某个商品只要得到洋人的夸奖,就觉得脸上特别有光。而某些商品一旦贴上“洋”标签,价格便会比普通的贵上几倍!为什么呢?就是因为缺乏自信,缺少一种对文化的自信!朋友们啊,我们的东西哪点比外国差,难道我们的文化一定要得到外国人的认可才是文化吗?我们要自信,我们要对我们的文化自信!

弘扬中华文化,我们重在复兴。朋友们,当英国占领香港时,你们不会心痛吗?当韩国人说端午节的所有权是他们时,你们不会心生怒火吗?当日本人说茶道是从日本产生并发展时,你们不会为之愤恨吗?难道我们不该自觉的扛起复兴文化的责任吗?难道我们不该力争将中华文化弘扬吗?文化复兴,刻不容缓,我们,义不容辞!

中华文化自从产生以来持续不断,一脉相承的发展到现代。世界文化支脉很多,如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等两河流域文化及古美洲玛雅文化等早就夭折了;曾辉煌一世的古希腊,古罗马文明也经历了中断发展。然而在漫长的岁月中,中华文化虽屡经曲折磨难,甚至几经倾履消亡的厄运,却一次又一次地哀而复兴,蹶而复振,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这使得多少国家为之惊叹!

朋友们,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忘记,我们是中国人,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是我们的责任!

弘扬传统文化主题演讲3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古人描绘的美好生活,,仙鹤长鸣,神鹿奔跃,日月轮回,世代不息。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东方文化美德几千年长盛不衰,文化是民族的生命,文化与民族共生共存,只有民族文化的复兴,才有完整意义上的民族伟大复兴。道德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灵魂,也是民族的价值观,更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传统社会的美德教育往往最初从亲缘关系开始,靠的是世世代代传承下来。幼儿从小就感受到亲情的薰陶:

中华传统美德,是世代相传并不断调整和更新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风俗习惯;她既有强烈的历史遗传性,又有鲜活的现实变异性;她作为文化的基因,在每个中国人的血液中流淌;她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每个中国人和自己的后代。

一个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既是对民族传统的继承,又要不断适应时代的需要,使历史与现实相联,使民族精神真正体现传统精神和时代精神。

民族精神“重在弘扬”、“重在培育”,但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过程中尤其要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继承是前提,创新才是根本,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永恒动力。作为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仅有历史的传承是远远不够的。惟有创新,才能发展;惟有创新,才能不朽。历史没有止步,创新就不应该停止,民族精神也就不会终结。中华民族精神是与时俱进的精神,是历史性和时代性的统一,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它始终是发展的、前进的。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每一个重要历史关头,都会孕育出新的民族精神。

正是这种闪烁着时代光辉的民族精神,造就了一大批具有先进思想并顽强奋斗精神的杰出人物:林则徐、谭嗣同、瞿秋白、鲁迅、雷锋、王进喜、焦裕禄、孔繁森,他们为振兴中华上下求索、矢志不渝,推动了历史发展和民族进步,深刻地改变着时代的面貌,他们高扬着鲜明的时代精神,挺起了坚强的民族脊梁。这就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力量。

汉唐气象,时代华章。与中华民族迈向现代化的雄健步伐相伴,一种昂扬向上、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正在神州大地激越弘扬。

一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正是一部浩气长存正气磅礴的绚丽诗史,在这个历史长河中,不断有正气人物,正气故事出现。在我们宏伟壮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英雄人物、英雄事迹也是层出不穷的,在他们的身上真正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美德和社会公德,也张扬着浩然的民族正气和民族精神,这些是我们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公民道德和民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在他们身上有没有优秀的民族精神,是关系到社会主义千秋大业的大事。因此,我们一定要切实加强对青少年学生民族精神的教育,努力把其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

族精神教育的生动教材。只有不断弘扬和培育符合时代特征的民族精神,并用它来哺育下一代,我们的民族振兴才会有希望。

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是中华子孙的美德,爱国更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生动的诠释。而中华民族精神则是中国革命胜利和建设的精神动力,是光照千秋的高尚情操,是伟大的中华之魂。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弘扬传统文化主题演讲4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展现我校学子风范》!众所周知,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一部薪火传承的历史!“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得上下而求索”屈原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激励着多少中华儿女立志成才,报效祖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孟子的教诲激励和成就了多少中华伟丈夫、民族大英雄。还有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林则徐虎门硝烟的壮举,孙中山“天下为公”的胸怀,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信念,都让我们回想起中华民族一段又一段荡气回肠的历史。从古代的四大发明到如今的“神六”飞天,中国人演绎了多少了不起的神话!

中国人的传统文化是由苏秦刺骨的精神、苏武牧羊的精神、孔融让梨的精神、屈原问天精神、卧薪尝胆的精神等等无数崇高的精神组成的。

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巨大的感染力和丰富的创造力。中华文化经典凝聚着中华民族高超的智慧和伟大的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深邃的思想。中华文化有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优良传统,中华文化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英才,为世界的发展做出了宝贵的贡献。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培养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是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需要。

展现我校学子风范是一项系统工程,贵在知,重在行。那么作为一名学子,我们应该怎样去弘扬传统文化,展现我校学子风范呢?我们青少年也在不断的用我们的实际行动继承、弘扬传统文化,展现我校学子风范。我们孝敬父母,用一杯淡淡清茶、一句贴心的问候,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尊敬师长,文明礼貌,处处体现着我们礼仪之邦的风范;我们努力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用实际行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每个人都怀揣着一个梦想,梦想是我们的希冀,它引领我们奋发进取,踏平坎坷,品味成功。__为我们理提供了梦想的平台,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欣逢盛世,当有所作为。既然选择了远方,就该风雨兼程。在学习中,我毫无怨言,勇敢地经受着每一次营销中的困难和压力,以坚定的意志,执着地追求着梦想。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学习,一切会在意料之中。

乘长风,破万里浪!“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只要我们每一位同学都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传承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展现我校学子风范!

今天我以__为荣,明天__以我为荣!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弘扬传统文化主题演讲5流年岁月,轻轻的翻开了中华民族的史册,点点滴滴的文字,绘声绘色的画面,交织成中华民族历经沧桑的岁月,勾勒出中华民族久经不衰的历史。翻看史册,阅览了三国两晋时不尽的剑影刀光;阅览了五代十国时繁荣的景象;享受了大唐盛世和平富饶的生活;欣赏了宋元明清殿前宏伟的琉璃。岁月,就在朝代的周而复始一点点流逝。它时刻警示着“龙的传人”,让我们挺起脊梁,团结一致,奋发向上。

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有奋发向上的精神,而立志又决定了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命运与在前进道路上的方向。从当初的元谋人时代到现在的小康时代,这质的飞跃是靠我们的先祖用双手拼搏出来的,在无道暴戾的时代,炎黄子孙同仇敌忾,团结一致,开创新的幸福时代,多次出现盛世时期,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不光有民族经历的荣盛之巅,还有让很多笔黑暗与耻辱的划痕。

清初,统治者固步自封,重本抑末,自认为天朝无需与外国交流,便闭关锁国。19世纪上半期,鸦片大量流入中国,外国商人疯狂肆虐,牟取暴利,使许多白银外流。爱国义臣林则徐于虎门销烟,后爆发鸦片战争,由于中国落后签订《南京条约》,后外国列强发动多次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由于清朝统治者腐败无能签订《瑷珲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这些条约加剧了中国的贫弱,还令我们丧失了园林瑰宝——圆明园,并且丧权辱国,有义士云:“一撮历史渣滓,玷污纯洁清白,留下铁的罪证,教育我们认识江山如此多娇,原沃一腔碧血.勿忘过去岁月。”而后在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侵略军无耻的预谋制造了柳条湖事件,令人伤痛的九一八事变爆发了。四个多月,因重庆置之不理,使东北三省沦陷,东北三千万同胞过着耻辱的亡国奴生活。而后又有了血染卢沟桥,南京大屠杀,其中还有可恶的百人大屠杀比赛,731细菌武器研究所等,他们就像一把把盐巴散在中国这块受伤的宝地上。经过八年艰苦抗战,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台湾也重回祖国的怀抱。但是这次胜利是有多少血肉筑成,用多少条人命铺垫的呢?我们这些炎黄子孙要记住在逆境中崛起,回首历史岁月,在绝境中也有很多英雄人才涌现,乱世也能出英雄:衰而有林则徐硝烟,败而有邓世昌沉船,耻才有左宗棠收地,辱才现谭嗣同殉国…所以当我们当我们身处逆境时,要勇敢面对,努力征服。

最近,中日双方于钓鱼岛事件上争论不休,引起了多方面焦点关注,日本想借钓鱼岛事件挑起事端,引发战争,钓鱼岛一直是我们中国的领土,我们决不会割让,而日本非法扣留我国渔船船长是违背道德的,我们应该为维护正义而战斗。不能让屈辱的历史重演。我们反对战争,但我们不怕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