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学生消费观论文

中学生消费观论文

时间:2023-03-24 15:33: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学生消费观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学生消费观论文

第1篇

一、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在范例分析展示观点,在价值中突出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

二、思维方法

坚持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方法,遵循“个别一般个别”的程序,探求新知以“个别一般”为主,坚持归纳法为主,演绎法为辅。让学生在尝试探索新知的经历中,拥有获得新知的体验。

三、教学方法

以讨论式、探究式教学方法为主,多设计讨论、辩论、演讲、调查等学生主体参与的课堂教学活动,突出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

四、实施程序及要求

本模式由搜集信息、导入新知、探究新知、集结观点、运用实践、加深拓展等六个环节构成。下面以《经济生活》第三课第二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为例,把新授课的实施程序及要求作一说明。

(一)信息搜集

此环节是教学活动的准备。由于新课程中,课标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因此,在这个环节中,要树立以课标为中心的思想,广泛收集各种教学信息,为落实课标服务。为此,教师首先要充分研究所学教材内容在课程标准中的规定,把教材、教参等相关教育资源分析透、把握准。研究教材能否落实好课标,若不能,还需搜集其他信息,为落实课标要求服务。然后根据学生实际确立具体的教学目标及主要教学方法,设计出易操作、高效益的具体教学活动程序。如在《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框,先看课标要求如下:

我们把这一标准与教材内容对比会发现:教材中描述了四种消费心理,课标要求是描述几种消费心理。这种差别告诉我们对消费心理不能固守在教材中的四种。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可以把学生中实际存在的如:爱美心理、安全心理等列入教学活动的范围,这样会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消费心理具有多样性。

(二)导入新知

此环节要巧设新颖的开头导语,来激发学习兴趣,其具体方法多样,在新课程实施中要尽量多采用生活中丰富多彩的现象,选取典型生动的事例导入,会让学生感到知识与生活贴近,能更好地增强学习兴趣,如:《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一框的导入,就可以中学生当今典型的求异爱美心理引发的消费行为导入,既引发兴趣,又开门见山,直接进入本框第一个问题:消费心理面面观。

(三)探究新知

此环节是落实课标的重要环节,在这个环节中,要灵活地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合作式等多种教学方式,以新型师生观,倡树教学民主,积极开展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促进生生间的合作学习。如《树立正确消费观》一框,可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先把学生分成两组,对每一种消费心理,消费原则进行逐一讨论,让学生充分利用在生活中的获得的体验,对同一消费现象发表不同看法,形成不同观点之间的碰撞,从而实现在价值中突出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认同,确信正确价值标准的能力。

(四)集结观点

经过一系列的新知探究活动,学生在多种观点的碰撞论争和比较中,必然获得一定结论,即得到了正确的价值标准,这些结论性的知识,需及时归纳梳理,以使学生今后准确规范地使用去分析解决问题。因此在新知探究结束后,可以以图表或提纲的形式整理本框主要观点。

如:《树立正确消费观》一框,观点集结如下:

1、消费心理面面观

2、做理智消费者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五)运用实践

精心设计适量的习题,进一步巩固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题型要多样,倡导开放的综合的题型,既重视基本技能的训练,又着眼发展能力的培养。选题要贴近社会生活,突出联系实际,富有时代特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发展。如《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框,可运用下题。

最近,雷晓燕一家正在闹矛盾。雷晓燕的爸爸是一家私营企业的老板,拥有上千万资产。爷爷从乡下来城里后,爸爸花一千多元到酒店为爷爷义不容辞接风洗尘,又花几千元为爷爷购置生活用品。爷爷非常生气,看什么都不顺眼:晓燕正在上高中,好好的衣服说不穿就不穿了,说买就买,要那么多新衣服干什么?一到周末就下馆子,一出手就是几百元;春节快到了,父母又计划着贷款买车,开私家车去海南旅游过春节,这要花多少钱?这不是把子孙的钱都花了吗?爷爷大骂爸爸是“败家子”。

你赞成谁的消费行为?请说明理由。

(六)加深拓展

此环节作为课下作业安排,以丰富对学生学习评价的方式,锻炼提高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如:《树立正确消费观》一框,可这样安排:

1、撰写小论文

第2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 新课标 生活化 课程教学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体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要求,重视教学在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效果,将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中,以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相结合的课程模块。而生活素材是构建学生与文本知识的桥梁和纽带,课堂教学应设计一个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过程。因此,新课改要求我们要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充分利用现行的教材,以学生实际生活为依托,合理整合课程资源,把知识与生活融会贯通,活化课标教学。

1,新课程教学中‘.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含义

    首先,“贴近学生”是指教学活动贴近学生的学习、情感、思想和心理。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高中学生在思想、心理、情感等方面呈现新情况、新特点。另外,由于高考升学压力大,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存在不同问题,家庭经济条件有贫富之分。因此,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科学的理论知识和德育理论,还要关注学生学习、情感、思想和心理的现状,关l经济贫困学生和学习困难学生,帮助他们解决成长的烦恼和困难,进而引导学生树立自信。

    其次,“贴近生活”是指教学内容要围绕学生实际生活。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新课程教学实践应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应当贴近我们的实际生活,尤其是贴近学生生活。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不仅要讲的基本观点,讲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还要讲我们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讲学生身边的人与事。这样,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就不是空谈理论,而是具体的,具有指导作用。

    最后,“贴近实际”就是贴近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和现象。“贴近实际”要求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理论分析实际,用实际说明理论,最终提高学生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

    在课程内容生活化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细心发现,挖掘生活素材,一定要对生活素材进行认真筛选,力求内容丰富,品位高雅,引领学生在这种生活背景中进行体验,使学生能自主获取自身发展的资源和力量。这样,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还能透析事物本原,领悟生活真谛。

2如何将生活化素材引进高中思想政治课

    一是挖掘、整合生活素材,引发学习动机和兴趣。新教材体系在编写上以生活为主线,删除了繁、难、偏、旧的东西,增加了生活实际和时代内容,充分体现了生活性和时效性。通俗易懂,内容形象生动。课程知识生活化,客观上,为我们教学提供了很好的素材,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然而,生活是经常变化、发展的,有些教材内容中的生活事例,离学生现在所处的实际生活环境较远,滞后性强,证明力弱。如果教学中,不适当加以改变、整合,不仅激发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有时还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例如:在讲《文化生活》第五课文化创新的途径(继承和创新)时,结合广东实际,以凉茶为例,它是怎样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和发展的。学生的兴趣很快调动起来,甚至有的学生要求自己说一说。在课堂教学时,用这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事例代替教材中的离学生所处的实际生活环境较远的事例,更易引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学生更易理解教材的理论观点。

    二是筛选生活素材,使学生体验感悟。生活素材是构建学生与文本知识的桥梁和纽带。课程知识是前人从客观实际中概括出来的抽象概念、原理、观点等,它与学生的生活世界距离太远,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我们在教学中,就要使课程内容体现出生活时代信息,选择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真实材料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生活背景中去寻找知识原形,使生活情境成为学生理解和接受文本知识的桥梁和纽带,促使其知识的内化和建构,使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和感悟。例如,在讲授高一经济生活《价值决定价格》一课时中,我受到《老汉杀鸡》漫画的启示进行了《蛋市》情境创设,我让一名同学扮演养鸡场的老板,部分同学扮演成卖鸡蛋的,另外一些同学扮演成买鸡蛋的,模拟蛋市交易,要求“老板”根据“蛋市”供求关系的变化和鸡蛋价格的变动及时作出是扩大规模多养鸡多生蛋以赚取利润还是杀鸡以减少损失的决策,并要求大家对“老板”的决策进行评价。结果,“老板”的每一次决策都会引起激烈的争论,争议双方都不约而同地使用了书上的知识。由于这种情境贴近生活,并在形式上具有趣味性,因此在浓厚的兴趣支配下,每个同学都不自觉地成了课堂的主体,在生活中感悟到抽象的道理。

三是课程内容要紧贴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课程内容要在知识、思想上、心理上与学生的经验储备、个性特点和思维水平相适应。因而,只有选择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状况的生活素材来创设教学情境,才有利于引导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才有利于学生道德内化,帮助学生化知为行。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重视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状况来筛选生活事例,不注意贴近学生的发展水平来选择材料;而用成年人的生活来取代学生的生活,这样,无法让学生获得有效的生活体验,也难以使课程知识内化。例如在讲授“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我让班上的六个学生排演了一个小品,他们中的小张同学过生日,他们五个准备怎么庆祝他的生日。这五个同学有的说要送给他一个90元钱的大蛋糕,有的准备送给他一支钢笔,小张本人也表示要花上个四五百块钱好好请他的这几个小伙伴。表演完后,我让班上的其他同学对他们各自的做法发表一下意见,同学们踊跃发言,指出他们各自消费行为的合理之处和不当之处,然后我及时地将课本上本节的知识点拨出来。这时既让学生深人地理解了知识,又让6位同学得到了感悟:怎样的消费观才是正确的消费观,也提高了自己的思想觉悟,达到了言传身教和结果。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有亲切感,且接近了其文本与学生的距离,有利于学生从生活体验中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用自己的眼睛去感悟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生活。

四是创设多元、个性化的生活情境。经济全球化、政治多元化、文化多样化是今天时展特征。人们的生活也随着时展而日益丰富多彩,异彩纷呈。人们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是多彩多样的。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去体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让课程内容回归学生多元化的生活中去,不能将学生的学习生活定格学校内这一狭隘的范围。通过多元化的学习、体验,能促使学生学习进步、努力发展,还能促使学生情感丰富,个性完善,兴趣多样;能在多元化生活体验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办事。如果教学内容创设的生活情境局限,或割裂和肢解学生丰富多彩的多元化生活,这既难于使学生学习生活有滋有味,兴趣素然,又无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在教学过程中,要科学规划,认真实施,发动学生走出校门,进人工厂、农村、市场、机关单位等进行调查、访问、拓展视野,定期邀请专家作报告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丰富了生活,开拓了思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体现素质教育思想和要求的学习方式,对于传统教学而言,在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它结合教学内容以学生学习的内容或相近领域选择研究专题,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发展性和创造性能力为核心,以激发潜能、发展个性和完善人格为中心,以主动参与、协调合作、自主发展为主要特征。在政治课研究性学习中,主要以作调查、写论文报告等实践活动为重要途径,以必修课和活动课为载体,引导校内学习与校外学习的互动,引导学生以所学知识,关注社会,关心国家和人类的前途。如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一节的教学中可以就当前的新闻热点“农民工权益保护”、“都市繁华街区流浪乞讨人员管理”、“教育均衡化”等来讨论追求“社会公平”下的效率。如适度合理消费一节中,我们可以适当的设置一些子课题如:“绿色消费之我见”、“三代人的消费结构变化“、“中学生的高消费面面观”、“中学生名牌消费分析”、“寄宿制学生消费结构分析”、“中学生高消费剖析”、“现代消费方式与勤俭节约的辨证统一”等等在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的基础上懂得了可持续发展的道理。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中学生消费之我见”、“农民工与城市发展”、“贵族学校与教育均衡”三个专题,通过6课时的多种形式的研究,学生形成了自己的认识和成果。在这一连串的研究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挖掘了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协作能力得到了很大限度的发挥。

第3篇

关键词:“非连续性文本”《经济生活》 原因 策略

作者简介:徐菊红,女,浙江省台州市第一中学,中学高级教师。

“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它由数据表格、图表和曲线图、图解文字、漫画、广告、地图、清单、目录等组成,具有直观、简明、醒目、概括性强、易于比较等特点。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的编写和修订也越来越多地呈现各种形式的非连续性文本。以《经济生活》为例,全书中图文类72处(不包括综合探究),图类(包括曲线类,柱状图和饼状图)6处,漫画类6处,表格类2处,此外,还有一些凭证单、地图等。这些共同构成了《经济生活》的非连续性文本资源。它们与教材正文内容交互补充,相互契合,能够很好地承载信息,是新课程生活化理念的载体。

一、重视“非连续性文本”的原因

1.对于教师而言,首先,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的有效性。合理使用“非连续性文本”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沟通,增强彼此的信任、理解。而大量的思维火花往往就在互动教学、对话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涌现和生成。因此,研究“非连续性文本”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运用,也符合积极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的需要。其次,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重视对“非连续性文本”的挖掘和使用,并能在备课、授课和评课,甚至作业布置、课程评价中注重运用“非连续性文本”,有利于教师提高自身的教材研读能力,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水平,从而推动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

2.对于学生而言,首先,有助于启发诱导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面对枯燥而生硬的政治理论,学生易产生厌烦、抵触的心理,进而学习动力就会下降。“千言万语不及一张图”,“非连续性文本”用表格、图象来综合信息,是教材重要的“语言”形式,包含着教材所要表达的很多“言外之意”,使抽象的理论变得浅显易懂,有利于学生改变以往死记硬背式的学习方式,能有效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更好地巩固知识。其次,提升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思维。阅读并理解“非连续文本”的主要任务:一是寻找信息。学生必须将自己需要寻找的信息,与图表、数据等“非连续性文本”中的信息相联系,从中发掘、整理信息,从而发展信息处理能力。二是将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学生要学会把文本中找到的信息与其他知识相联系,并将知识迁移到生活中,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学科知识与生活实践的统一。可见,“非连续性文本”因其形式多种多样,内容经典精炼,设计生动新颖,符合高中学生心理和智力发展的特点,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各种能力。

3.对于政治课程而言,“非连续性文本”紧密围绕教材内容主旨,为解决教学重难点而融人教材中。有的是对重点内容的分析,有的是对难点内容的注解,有的则拓展了想像空间,其实质就是对教材正文的延伸和具体化。因而,重视“非连续性文本”有利于挖掘教材资源,盘活教学内容,使教材知识能以更加连贯的方式组织起来。

二、使用“非连续性文本”的策略

1.利用“非连续性文本”精讲知识,创设情境,使之成为“情境教学资源”。首先,以非连续性文本为桥梁,巧妙导人。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是一节课成功的起点与关键,导入的设计将直接关系到本节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使用漫画、图表等“非连续性文本”导入,有利于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将学生的学习情绪迅速调整到最佳状态,并渲染课堂气氛,从而缩短教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有效进入课堂。以“投资理财的选择”一课为例,在介绍每种理财方式前,教材均配有图或表,教师可充分利用,有效导人。比如,关于储蓄存款,可利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迅速增长”一图,设置三个问题:1.我国城乡居民储蓄连年增长的原因是什么?2.人们为什么要把钱存入银行?3.人们把钱存到什么地方?尤其通过对第二问的思考,学生可以得出结论:人们把钱存人银行是为了获得利息,所以储蓄存款是投资理财的重要途径之一。第三问则引出“商业银行”的相关知识。再如,“面对经济全球化”一框,可在课堂一开始就展示教材中的两幅图片:“中国市场上的外国货”和“外国市场上的中国货”,使学生直观感受经济全球化,明白商品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问:你接触过哪些外国品牌的商品?你还知道哪些中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畅销?以此调动课堂氛围,活跃学生思维,自然地引入课题。可见,此类非连续性文本的运用能让学生动起来,让图表活起来,从而在一种良好的师生互动的氛围中顺利导人。

其次,以“非连续性文本”为载体,有效讲授。教材正文基本上采取一种高度概括的语言表达方式,大多比较抽象,而“非连续性文本”形式多样,增强了教材的可读性。在教学中重视对非连续文本的运用,可以使学生形象直观地感知教材内容,有效把握教材知识,并综合各方面因素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搞清疑点,进而有效落实书本知识点。比如,“影响价格的因素”中“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知识比较抽象,是教学难点。如果直接提问“商品价值量由什么因素决定”,这显然超越了高一学生的认知能力,类似于“填鸭式”教学。因而在突破该难点时,可以借助教材中“专家点评”相关资料将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具有递进关系的小问题。在实际教学中,笔者进行如下操作。师: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它的价值怎样形成?由什么决定?生:在劳动中形成,由劳动量的多少决定。师:劳动量很抽象,应该怎样衡量?生:看劳动时间。师:现实中生产同一商品的企业很多,应该以谁的劳动时间衡量价值量?(表格呈现甲乙丙三家企业的个别劳动时间)进一步提问:该商品的价值量应该由哪个企业的劳动时间量来决定?此时,学生中会出现分歧,有些学生认为是甲乙丙中的某个企业决定价值量,还有些学生认为不是由甲乙丙这些个别企业的劳动时间决定的。对此,双方展开辩论,各自阐述理由。最后得出结论: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而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接下来进一步水到渠成解释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相关知识。在本案例中借助“非连续性文本”将繁琐问题简单化处理,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再如,“发展生产满足消费”一框中关于“生产决定消费”的四方面具体体现是重点,但知识点容易混淆。在此,可以借助书本“今非昔比”图片进行如下讲解:在古代,位高权重的皇帝为什么都不能坐上飞机、使用空调?结论: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古代皇帝只能坐马车出行,而我们可以选择坐飞机出行,这说明什么?结论: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坐马车与坐飞机哪个更方便?结论: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古代没有飞机人们就不会有坐飞机的欲望,而现在正是因为飞机的存在使得人们考虑选择飞机,这说明什么?结论: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借助书本的图片,并通过以上四个问题的设置,学生可以比较清晰地区分“生产决定消费”的四个具体表现。在《经济生活》教材中有很多类似的图片或文字资源配套知识的教学,这些图文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有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利用“非连续性文本”设疑启思,提升能力,使之成为“能力训练资源”。深化课程改革,非常强调“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非连续性文本”适应学生的个性特征和理解能力,其设置为能力培养搭起了一座桥梁,使之更有效地融人书本知识的学习之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效借助各种形式的“非连续性文本”提升学生能力。比如,引导学生通过对图文的分析准确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提高学生获取图表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巧妙地重组各种知识,锻炼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疑中学,培养质疑精神,提升思维品质;引导学生在课堂中积极参与小组合作探究,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及合作精神的培养。例如,“公司的经营”一框,多处呈现图片、表格等信息,可利用这些“非连续性文本”资源设置以下思考或探究环节:1.分组成立一家公司,并介绍自己的公司;2.要想使自己公司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该如何努力?3.如果经营不善,最终可能会有哪些后果?让学生在小组的合作探究中,灵活运用公司含义、类型,公司经营成功的措施,以及兼并、破产等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中获得体验和感悟,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再如,“新时代的劳动者”一框中关于就业现象的两幅图片,对应并贯穿了“就业”这条主线,教师在课堂上应充分利用该图片资源。比如,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并开展积极的合作探究讨论,这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就业现状及劳动者就业观念,从而更好适应未来生活。

3.利用“非连续性文本”晓理导行,明辨是非,使之成为“道德教育资源”。雅斯贝尔斯说过,真正的教育是人的灵魂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知的堆积。学生的发展不仅要体现在学科知识的理解和获得上、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上,更应体现在情感和价值观的内化和升华上。教材中某些“非连续性文本”本身具有明显的教育意义,尤其是一些图片和漫画。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发现和分析图片、漫画等作品中人与物的是非、善恶、美丑、真假,培养学生扶正祛邪的优秀品质、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从而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为将来的人生走向奠定一个良好的思想基础。例如,“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框中关于“白色垃圾”的图文可以引导学生树立绿色消费的观念,并在实际生活中践行。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思考:1.你是否用过这些“白色垃圾”?对于这些“白色垃圾”你如何认识?2.关于解决“白色污染”,你有何建议?这幅图片来自生活,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有话可说。当他们畅所欲言后很容易达成共识:应树立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的正确消费观念。对该图片的使用和分析有利于实现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再如,“征税和纳税”一框中可以让学生围绕“张大爷主动纳税”、“追星族”、“优惠税前”这三幅正反例子的漫画、图片开展讨论、分析,从中深刻体会并明白“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自觉纳税光荣”。总之,图片、漫画等“非连续性文本”能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理性、辩证地看待人和物,应充分利用,合理分析。

4.利用“非连续性文本”整合资源,启发思想,使之成为“创新教学资源”。首先,将“非连续性文本”资源转化为实践知识。“课程实施的开放性、实践性”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课程基本观点,实践是书本与生活相结合的环节。教师应利用“非连续性文本”资源让学生真正地走进生活、开展实践。比如,可以利用教材中实践性的“非连续性文本”布置一些开放式的生活作业,让学生带着作业到生活中寻找答案。例如,学习“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一框时,可以结合书本中涉及银行的图片,要求学生动手填写存款单。再如“股票、债券和保险”一框结束后,可以结合课本中的图文内容设置一个实践性的作业:“假如你家有××万元闲置基金,请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设计一套最适合自己家庭的理财方案。”让学生结合自己家庭的实际设计理财方案,可以使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结合起来,还原教材知识的生活性。

其次,化“非连续性文本资源”为习题资源。纵观六年浙江高考的文综试卷,政治试题均出现以漫画为题材的选择题和数据图表为题材的非选择题,其实就是考查学生对“非连续性文本”的解读能力。教师在习题设计中,可以将书本中的“非连续性文本”内容作为材料载体,将课文正文所阐明的观点作为答案要点,制作成有特色的漫画题或表格题,并设置问题,使学生逐步提高获取和解读信息等能力,并有效巩固教材知识。比如,可利用“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中的漫画设计一道漫画类的选择题:(呈现漫画)漫画《小儿麻痹症》给我们的启示是( )A.要坚持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的协调发展;B.要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C.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正确对待攀比心理;D.精神消费比物质消费更重要。再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框中的图表“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例,可结合图表设置如下问题:(1)材料反映了什么经济信息?(2)如何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3)为了增加农民收入,我国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这反映市场经济的什么特征?以上问题的设置并不仅仅局限于本框题,还能联系第三单元的重点知识,这不仅唤醒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实现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还能培养学生的图表分析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叶澜教授曾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且没有激情的行程。思想政治课教材中的“非连续性文本”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因而,高中政治教师在教学中若想体现教材编写意图,提高教学效率,就一定要尊重教材,重视“非连续性文本”资源的合理挖掘,有效利用“非连续性文本”激趣、感悟、拓展功能,定能找到那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

(责任编辑:罗松涛)

关于继续使用《社科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SMLC)》的通知

第4篇

【关键词】高中政治 生活化教学 教学尝试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作为政治教师不仅需要将学生课堂学习的间接经验与现实的直接经验结合起来,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更重要的是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理解和体验,在实践中提高技能、培养情操。

一、导入生活,激发兴趣

《经济生活》教材第十一课在导入第一框第一目“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中设计了一个“通过中山人生活的巨大变化,说明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取得了伟大胜利,证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以及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的探究活动。作为中山本地的学生,在感到骄傲的同时,更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学习这一内容的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如果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会主动探寻、深入研究,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什么样的事例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呢?——学生日常生活事例。因为这些事例跟学生密切相关,因此,以这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事例导课,引出政治课的主题,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热情和兴趣,使学生乐学、爱学、在学中受益。例如。在学习《企业的兼并和破产》这一内容时,笔者先以昔日中山人的骄傲——“威力洗衣机”更名为“东菱威力”设疑,导出曾经连续六年国内产销量第一的中国洗衣机大王——“威力洗衣机”被民营企业“东菱凯琴”收购的事实,引起学生对企业兼并和破产的重视,激发他们积极探索“企业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热情。教师在教学中,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有知识、能力实际和社会实际,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还有助于学生走出课堂后自觉运用理论知识去关注周围的人与社会。

二、筛选生活素材,使学生体验感悟

课程知识是前人从客观实际中概括出来的抽象概念、原理、观点等,它与学生的生活世界距离太远,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我们在教学中,就要使课程内容体现出生活时代信息,选择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真实材料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生活背景中去寻找知识原形,使生活情境成为学生理解和接受文本知识的桥梁和纽带,促使其知识的内化和建构,使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和感悟。例如,在讲授高一经济生活《价值决定价格》一课时中,我受到《老汉杀鸡》漫画的启示进行了《蛋市》情境创设,我让一名同学扮演养鸡场的老板,部分同学扮演成卖鸡蛋的,另外一些同学扮演成买鸡蛋的,模拟蛋市交易,要求“老板”根据“蛋市”供求关系的变化和鸡蛋价格的变动及时作出是扩大规模多养鸡多生蛋以赚取利润还是杀鸡以减少损失的决策,并要求大家对“老板”的决策进行评价。结果,“老板”的每一次决策都会引起激烈的争论,争议双方都不约而同地使用了书上的知识。由于这种情境贴近生活,并在形式上具有趣味性,因此在浓厚的兴趣支配下,每个同学都不自觉地成了课堂的主体,在生活中感悟到抽象的道理。

三、让教学回归生活,增强对知识的理解

高中政治教学内容包括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政治、经济、文化等。正因为这些都是源于生活,那么,课堂教学就应回归生活。这样,强化教学和生活的融合,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去做,在社会生活中去发现素材,然后把它们带到课堂上。这样,不但能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更能让课堂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学生也可从中感知到生活的生动。回归现实生活,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去理解、接受相关的知识要点,能把抽象的理论转变为具体、形象的事例,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这些理论知识。让教学回归生活,不但能促进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去解释现实中的问题,还能帮助他们利用所学的去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这样做,才能真正体现出高中政治所具有的独特价值与魅力。

四、开展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体现素质教育思想和要求的学习方式,对于传统教学而言,在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它结合教学内容以学生学习的内容或相近领域选择研究专题,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发展性和创造性能力为核心,以激发潜能、发展个性和完善人格为中心,以主动参与、协调合作、自主发展为主要特征。在政治课研究性学习中,主要以作调查、写论文报告等实践活动为重要途径,以必修课和活动课为载体,引导校内学习与校外学习的互动,引导学生以所学知识,关注社会,关心国家和人类的前途。

第5篇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49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4.025

网络信息消费是由三种基础的要素构成。这其中包括,信息消费群体、信息消费产品及信息消费服务、信息消费环境。在整个的信息消费当中,消费主体总共有两种,一种是个人信息消费群体,另外一种是群体性的信息消费人群(组织消费主体);信息消费产品及服务是网络消费者的需求对象,也是信息消费的最终产品;网络信息消费的环境指的是,承载信息产品以及消费服务供需关系的平台,它自身的多种因素都能够对人们的消费念头产生影响。这些因素主要有:自然因素、经济条件因素、价值因素等。在这些因素中,消费者的经济条件因素和产品的价值因素,是影响消费者消费观念转变的最大因素。

1影响高校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的主体因素

1.1信息者需求因素

信息需求,是指信息消费者对消费信息产品及服务的需要与能力,是消费者做出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也是信息消费发生的首要前提。

信息需求是有着多种层次的。在很早之前,科亨(Kochen)就指出,从进行信息消费时直到整个消费的完成,人们的需求会发生三种不同层次的变化。第一是萌生需求层次,也叫被唤起的需求层次。第二种是被认识的需求层次。最后一种是消费者所表达出来的需求层次,如图1所示。在此图中,只有当消费者的潜在需求被激发时,或者是被认识到以后,才能够完全表现出来,从而得到满足。所以如何能够充分挖掘消费者的潜在需求,是构成信息交易过程的关键所在。

图1信息需求三层次消费者对信息的需求程度以及需求状态,决定了所要消费的目标。比如大学生在进行论文撰写或者是实践调查时,首先会对相关的研究文献进行调查,并会查阅大量的相关数据和资料。在这个过程中,就会产生对信息的需求,只有消费一些信息才能够达成自己的目的。根据相关学者的研究,信息消费需求最大的人群主要是大学生,他们所需的信息大部分是学习类的信息、求职招聘类的信息等。

1.2信息消费偏好因素

信息的消费偏好主要是从消费需求中延伸出来的。人们在拥有多种消费需求时,在心理上会对这些需求进行有序的排列,排在最前面的需求,就是消费者的偏好需求。偏好需求决定了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消费者的偏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很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这些影响因素包括,消费者的教育程度、综合素质、看待事情的态度等等。但不管是个人信息消费者还是团体消费群体,除了自身的因素以外,产品的质量、产品所发生的价值也是影响消费偏好的重要因素。

确定消费偏好以后,一般都会按照这个偏好标准进行产品选择。在通常情况下,在信息消费过程中,消费者的心理变化以及日常的喜好,也会对消费偏好有一定的影响。

1.3信息支付能力

信息产品虽然和其它产品有着相似之处,但两者又有着较大区别,因此这也给消费人群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比如说信息消费的经济条件、信息判断力、风险识别能力以及时间安排等,都能够对信息消费质量造成影响。经济支付能力决定了网络信息消费是否能够达成。另外,支付能力和消费者之间也存在相互的关系。消费水平的提升,必定会增加信息消费人群的收入,而收入提升了,支付能力也会随着提升。这是一个经济的循环过程。如果消费者没有好的经济基础,经济支付能力势必会下降,当支付能力受到限制时,消费者的收入也会因此而受到制约。

2影响高校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的客体因素

信息消费的客体主要说的是信息产品,同时包括信息产品服务。除了以上两者,在本文中所指的信息消费客体还包括信息消费所使用的信息获取工具。信息产品主要是以信息为主体,经过数字化加工以后形成的产品。在大学生的信息产品消费中,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其中应该含有网络信息消费的工具、网络信息消费内容,同时还包括对教育机构网络信息服务设施以及网络产品服务软件的认可程度。

2.1信息消费工具

网络信息消费工具指的是大学生在实现网络信息消费时所经过的渠道,是如何获取到网络信息的。比如很多大学生在获取网络信息时,通过一些信息服务供应机构的网站;有的大学生通过互联网搜索工具,检索出有用的网络信息。这两种方式实用性较强,因此深受大学生欢迎,并获得了很好的口碑。另外还有的大学生会在书店或者是图书馆中的信息库获取信息,通过这种渠道获取到的信息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并且信息的质量是非常高的。

2.2信息消费内容和数量

第6篇

论文摘要:对中专体育教学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进行调查与分析,由此掌握调拉中专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的方法,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掌握有效的心理调整技术,并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

在体育教学中,心理过程始终伴随着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的心理矛盾随客观情况变化而变化,虽然表现形式不一,但仍有规律可循,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调节好学生的心理状态,消除其心理上的障碍,这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不仅要了解学生在体育过程中的心理卫生问题,还应掌握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心理障碍的成因,以便遵循体育心理健康规律,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措施提高心理品质,排除心理障碍的影响和干扰。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时象

以沈阳市体育运动学校2002级师范班、2003级师范班、2004级师范班共210名男、女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2.研究方法

(1)采用调查分析法、资料文献法、数据统计法。

(2)问卷调查情况。Www.lw881.com将学生分班集中起来,先讲解填表内容和注意事项,让学生认真、如实地填写后当场交表。为消除顾虑,一律不填姓名。发放问卷210份,全部回收且均有效。

二、研究结果的分析

中专生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动态过程。影响中专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也是复杂多样的,既有自身的心理因素的影响,也有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全面分析影响中专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根源之所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体育工作者一项新的教育任务。针对学生对体育课态度体验分析,笔者认为,在体育教学中引发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轻视体育课。调查结果表明,学习体育课的主要动机是为了完成考试,认为体育课不是主课,只要及格就行,而应当认真学好其他文化课的不良心态,占被调查人数的54.4%。担心参加体育锻炼会耽误学习时间,影响学习效果,从而轻视体育课。学生进人中专学校后,由于这种思想和心态的根深蒂固,因此大都应付体育课考试,出现故意请假,无故缺席,情绪不高,不愿主动去练,练习效果不好等轻视体育课的不良心理状态。

(2)厌学体育课。认为教学内容陈旧、枯燥、乏味,缺乏新鲜感,不喜欢上体育课,并把上体育课作为一种心理负担,占被调查人数的59.8%。首先,中专体育课的内容与中小学的内容基本相似。教学中教师统得过死的军训式教学,枯燥的讲解、示范、练习,单调的教材教法,因而导致一部分学生不愿去上体育课。其次,部分学生体形较胖或较瘦,性格内向,体育基础、身体素质又差因而产生自卑心理。他们在体育课上过分担忧具有一定难度技术和竞赛性的练习,害怕练习不好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鄙视,因而厌学体育课。

(3)恐惧、厌倦耐力跑。耐力跑教学中,产生恐惧、焦虑心理,占被调查人数的85.2%。其一是由于耐力跑多数是在跑道上进行练习,这样一圈接一圈周而复始地在跑道上进行单调动作的频繁练习,极易使学生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从而在心理上对耐力跑练习产生恐惧与厌烦情绪,由此而使运动兴趣下降。其二是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普遍娇生惯养,心理脆弱,学生吃苦耐劳精神日趋减弱,对耐力跑这样一种枯燥的训练内容必然产生一种回避心理。

(4)过分担心考试。在考试前过分紧张的,占总人数的66%。心理症状为心跳加快、呼吸短促、手脚出汗、四肢僵硬不协调等。在考试时由于知觉和表象不连贯,记忆力减退,忘记技术动作要领,造成不能正常发挥和正确完成动作。由于考试成绩不理想,教师又不能耐心正确地疏导和关爱他们,导致了这些学生陷人悔恨、遗憾、不满意自己的不良心理状态。

(5)人际关系不协调。在调查中有38.5%的学生人际关系不协调,不能在和谐、平等、友爱的运动环境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现在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普遍娇生惯养,心理脆弱。心理症状主要是交际范围比较窄,缺少和别人交往的能力,经常出现退缩、害怕他人、不能容忍挫折、固执己见等。有的学生在学习动作技能的过程中不能正确理解老师和同学对自己的评价,自尊心受到伤害。有的体育教师在对学生批评和纠正错误时不注意方式、方法,态度强硬并凌驾于学生之上,导致学生情绪低落,并容易产生烦恼情绪,长期下去就会形成人格适应不良的心理障碍。

(6)服务设施不够良好。配套服务设施可解除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的后顾之忧。调查发现有20.2%的男生和41.5%的女生认为配套服务设施不好,对体育学习的影响非常大。

(7)受家庭经济制约。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虽然进人小康的家庭逐年增多,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的体育消费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当前中专学生的消费能力还存在着很大的局限。调查发现,有38.3%的男生和29.0%的女生认为自己的消费能力不能满足体育锻炼的需要,对体育学习的影响很大。随着市场经济对高校校园健身观念的影响,人们虽然已不同程度地接受了体育消费观,但有些场馆、健身房收费偏高,加上当前各级各类学校贫困生不断增多,使较多的学生望而却步。

三、对体育教学中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调控

(1)从思想上正确引导学生。要注意培养学生刻苦顽强、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注意激发和调动学生锻炼身体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明确锻炼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在教学中,让学生在思想上要树立不怕苦、不怕累,具有顽强毅力的品质;在锻炼中,有坚韧不拔的意志,要有意培养自己吃苦耐劳的精神,强化终身体育的思想。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习惯和能力。

(2)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老师应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应将快乐教学、尝试教学、情境教学等有机地渗透于教学之中。要发扬协作型教学,重视教学一与其他诸要素的协调,使启发式的教法与创造性的学法有机地统一起来。在内容上强调“发现学习”,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在形式上强调“过程的自组”,多为学生提供获得成功体验的条件和机会,努力实现参与练习的全体性,人人都有练习的机会;练习内容的层次性,确保全体学生在不同层面上获得成功;练习要求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基础和发展需要;练习过程的自主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目标意识,从而使他们从自学、自练、自评中,从互教、互学、互评中,从友爱团结的多向交流中,从自我肯定中得到满足,提高学习积极性,增强自我意识,发挥主体作用。

(3)精心挑选教学内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体育课的教材不仅要适合学生的身心特点,还要照顾学生的体育兴趣,满足他们的体育需要,尽可能地扩大选用教材的范围,使学习内容弹性化。增加一些选项课、专项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师应加强它的趣味性、科学性、对抗性,变“无味”教材为“有趣”教材。另外,体育课中要多讲涉及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的影响,掌握心理保健方法,能够恰当地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整。

(4)创造良好的心理氛围。在学习中多创造一些良好的心理氛围。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可减少在练习时出现的紧张和害怕心理。教师对具有紧张、胆怯心理的学生应多加关心,少批评,更不能讥讽,应及时鼓励,使他们经常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满足感”、“成功感”的情绪体验,从而逐步树立起信心。教师还可以利用语言对学生进行暗示。教师的语一言要生动、形象、准确,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

(5)改善体育教学条件。学校的体育场地、器材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基础。因此,要严格按照国家对体育设施、器材的有关规定,不断改善体育场地、器材和配套服务设施,尽可能满足教学和课外活动。同时,经营性的体育场馆,在利用市场手段调节的同时,应时常与公益相结合。

(6)注重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体育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边互动的过程。体育教学必须建立一个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参与,营造一种生动、活泼、民主、互助的教学气氛,这有助于学生克服体育学习中的困难和障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要关爱学生,特别是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要运用教育手段消除紧张情绪,减轻心理压力,增强自信心,培养积极的情绪和情感,克服运动中的心理障碍。

(1)加强体育教师的自身修养。在新的时期,旧的知识结构已经不适应当前的教育形势,因此教师必须从健身育人的角度和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态度、行为、习惯等方面出发,学习新的专业知识,如新的教育理论、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组织形式和评价标准等。作为教师不但要掌握自然科学知识,还要掌握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提高人文素养。体育教师是学生模仿的对象,其品德、修养,直接影响学生。因此,体育教师必须保持高度的职业责任感,在教学中以熟练、优美的示范动作和生动、有趣的讲解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结论

(1)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对目前心理问题颇多的中专生,应该倾注更多的爱心,关心他们的成长,使其将来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中专生心理素质。

(2)影响中专学生体育学习障碍的内、外因素很多,其中有体育兴趣、体育意识、体育能力、教师素质、场地器材、服务设施、学生的消费水平等。因此对于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的消除措施和方法也是多渠道的。从诱发的原因来看,首先是个体心理因素,其次是外界的影响。

第7篇

1 紧抓社会热点,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学习兴趣是创造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浓厚的兴趣是一种巨大的动力,能吸收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和想象力,驱使学生去积极思考、观察和研究。 政治课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抽象性和时政性。从教学内容上,思想政治课必须紧密结合国内外形势,紧紧抓住社会热点,运用教学新手段和教学新方法,实现思想政治课的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富有创新意识,设计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那种强烈的探索欲望,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这样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创新。讲述《经济生活》第十二课教学中,讲解我国发展对外贸易必须正确处理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关系时,我不失时机地抓住中国入世后关税取消的热点,引导学生将这一热点与教材知识点紧密结合,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综合分析。启发学生思考:我国怎样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如果你是企业经营者你会怎么做?如果你是企业职工作为劳动者你该怎么做?学生发言踊跃,情绪激昂:只有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开发高精尖产品占领国际市场,抢占制高点,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我激励学生: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炎黄子孙的不懈努力,需要你们大胆改革和勇于创新,民族的重担就落在你们肩上,你们一定要努力啊!这样激发学生创新的激情,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并且点燃了他们内心深处潜藏的创新的火焰,“我要创新”的观念深刻的印在学生的脑际。

2 开展研究性学习

中学阶段的研究性学习,应以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的专题,通过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进行搜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和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它要求教师不要将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指导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体现素质教育思想和要求的学习方式,对于传统教学而言,在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

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结合教学内容开展专题性研究课程。所谓研究性课程是指以学生学习的内容或相近领域选择研究专题,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发展性和创造性能力为核心,以激发潜能,发展个性和完善人格为中心,以主动参与、协调合作、自主发展为主要特征而进行的探索性、研究性的学习过程。在政治课研究性学习中,主要以作调查、写论文报告等实践活动为重要途径,以综合探究课为载体,引导校内学习与校外学习的互动,引导学生以所学知识,关注社会,关心国家和人类的前途,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展研究性课程首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确定研究专题,然后由学生自主参与社会调查,搜集有效信息资源,再通过学生自己建构专题性知识网络,综合提取多学科的主干知识并给予发展,从而形成自己的研究成果。如高一《经济生活》的重视社会生产一节中,可以针对当前的热点“三农问题”体会农业的基础地位以及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向;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一节中可以就当前的新闻热点“农民工权益保护”、 “教育均衡化”等来讨论追求“社会公平”下的效率。如消费现象面面观一节中,我们可以适当的设置一些子课题如:“绿色消费之我见”、“三代人的消费结构变化”、“中学生的高消费剖析”“中学生名牌消费分析”、 “现代消费方式与勤俭节约的辨证统一”等等在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的基础上懂得了可持续发展的道理。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中学生消费之我见”、“农民工与城市发展”、“贵族学校与教育均衡”三个专题,经过的多种形式的研究,学生形成了自己的认识和成果。在这一连串的研究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挖掘了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协作能力得到了很大限度的发挥。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对传统的教学要有“离经叛道”的精神,摆正自己的位置,同时教师还必须有深厚的理论基础,科学的训练方法,正确的评价制度和高度的责任心使命感,否则如果教师只满足于传统教学模式而不愿做新的探讨,那么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只能成为泡影。高中政治教师只有适应新时期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以创新的精神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的素质,才能进一步发挥思想政治课在素质教育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3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发散思维具有开放性、广阔性的特点,它是对某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去观察、思考、想象,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方案或者假税的一种思维方式。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围绕问题进行发散思维,既有利于打破墨守成规的思维模式,能用前所未有的新知觉去认识事物,提出新的创见,具有多向性和跨越性的优势,又有利于提高他们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占主导地位,所以为了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使他们成为独立思考,锐意创新的人才,就应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当发散量增加到一定程度而成为质的时候,发散就变成了创造,发展为创新素质。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多提一些发散型问题,因为这类提问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想象力,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解决问题。例如对中国“嫦娥一号”发射成功这一事件,我要求学生分别从经济常识、政治常识和哲学常识的不同角度去分析说明,绝大多数高三学生能从经济上说明,这一事件对人类开发太空资源具有深远意义;从政治上看,则反映了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和平利用太空的主张及建设和谐世界的愿望;从哲学的角度看,再次证明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从人类能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规律认识和改造世界。发散思维是一种新的能力,它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加强训练,才能熟练地掌握并运用。

4 有层次性、针对性地训练,提高学生分析综合能力

训练是学生深化理解、巩固新知、培养能力的过程。学生层次不同、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大差异,课堂教学中的训练就要依据预习时设计的问题分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对于基础知识、基本概念要由点到面、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扎实地练,做到全面性强;对于新旧知识易混淆点采用对比练,做到;对于知识与能力结合点采用创造练,做到举一反三;对于重点、难点知识采用反复练,做到常练常新;对于同类知识采用典型练,做到触类旁通。训练题的设计要思维容量大、思维过程强,体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迁移的过程。训练的方式要从实效出发精心安排,多样活泼,不要拘泥于寻找问题答案。本人在实践中体会到训练一般来说,要具有四个环节:

4.1 精选实例示范。选择最能体现基础知识和训练目标的实例作课堂讲析示范,范例应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局部到整体,逐层递进。

4.2 学生讨论释疑。学生是主角,一般问题只由学生讨论解决,难点由教师示范后再讨论,这一环节特别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作用。

4.3 教师提示点拨。一是在出示问题时提示有关知识、参考内容和资料、训练步骤等;二是在学生讨论中点拨思路和方法,简要评价与鼓励,及时补充和纠正。

4.4 师生梳理归纳。学生在讨论、教师释疑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梳理知识,归纳学习内容,进行归纳训练。通过练习训练不仅使学生巩固了知识,培养了创新能力,提高了创新的素质,而且教师可以获取教学反馈信息,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因而意义重大。

第8篇

论文摘要: 本文主要立足中学地理课程的学科优势,试从课堂教学、各项活动开展和形势政策教育三方面论述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环境道德素质教育。

环境道德素质教育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一项新内容,主要是教育人们如何关心地球、关心其他物种,其最终目的是培养自觉践行环境道德的“理性生态人”。环境道德素质教育包括代内公平、代际公平、种际公平、绿色消费观教育。环境道德教育的提出,使道德价值观从当代人之间、人与之间扩展到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人与自然界之间。中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和的希望,正处于世界观与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其环境道德意识一旦形成,就会给他们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打下深刻的烙印,对其一生的社会行为乃至对整个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都产生巨大的影响。美国前环保局长威廉瑞斯利曾说:“全球环境的威胁是现实地理的反映,未来环境问题要从地理教育开始解决。”《地理教育国际》也确立了地科在培养学生环境道德意识方面的基础学科地位。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环境道德素质。

一、挖掘教材内容,寓环境道德素质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

我国现行的地理课本均以人类和地理环境的关系为主线,整个知识体系都以地球的宇宙环境为开端,而自然地理方面则着重阐述了宇宙、大气、海洋、陆地四大环境的性质、特点、分布、运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为培养学生具有环境道德意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人文地理方面则着重论述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关的几个主要问题,突出了工生产、城市乡村、、商业贸易、邮电通讯、观光等人类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蕴含着丰富的“人地和谐”的环境道德教育资源;区域地理方面则阐述了某一特定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及其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人地关系,蕴含着丰富的“因地制宜”的环境道德教育资源,最后又都归结到人类和环境及如何协调人类和环境的关系上,使得环境道德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贯穿整个教材的始终。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吃透教材,充分挖掘教育素材,寓环境道德素质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潜移默化地渗透环境道德意识,提高学生的环境道德素质。例如讲“逆温现象”时,可介绍世界公害事件之一的洛杉矶光化学污染事件;讲“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时,可利用课本与课外补充资料,加深学生对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等环境问题的理解;讲“气候资源和海洋资源”时,可让学生明白这些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所以要节制、适度利用,否则就有可能导致气象灾害、海洋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在人文地理教学中,更要注意每一课都蕴含的人地关系思想,每节内容都要渗透环境道德素质教育。例如讲“工农业的区位选择”时,可让学生从正反两方面充分讨论影响区位选择的各种因素,以及可能造成污染转嫁问题,深深懂得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人地关系思想;讲“逆城市化现象”时,可进一步讲述国外许多人出于环境保护的目的,主动摒弃高消费、高享受的生活方式而选择恬静的田园生活而导致的逆城市化现象;讲“湿地、森林、草地既有经济价值又有生态价值,而且生态价值比经济价值大得多”时,可以印度一位教授曾对一棵正常生长50年的树算的两笔不同的账为例:其木材等经济价值最多值300多美元,其涵养水源、调节大气湿度、产生氧气、吸烟滞尘、降低噪音等生态价值却高达20万美元;讲“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时,可结合一些发达国家的动物保护法规定主人剖鱼宰牛等时,必须使动物无痛苦地死去,否则就是违法行为,让学生理解人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的公平;还可以1993年菲律宾的45名儿童由他们监护人的代表为诉讼代表人,代表他们这一代及其下一代向法院提讼,指控菲律宾政府环境治理部门所签发的木材许可证超出了森林的采伐能力,要求政府停止大规模地出租森林(尤其是原始森林)采伐权的活动的案例,让学生浅显地理解代际公平原则。

二、理论联系实际,寓素质于各项活动之中

在教学中渗透环境道德素质教育,课堂理论教育固然重要,但更需要让学生走出课堂,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寓生环境道德素质教育于实践中,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其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认同感。一方面可开展校园环境建设。“校园环境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气氛,体现着学校群体的荣誉感、自豪感和集体的意志作风,它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对群体中的每个成员产生教育作用,以潜在的规范性支配着每个成员的行为,使生活在这个群体中的成员不断调节自己的和行为方式,以获得群体肯定”。[1]如为唤起学生的节水意识,可在学校的每个水池、卫生间、食堂等地方醒目地张贴一些温馨提示,如:“水是生命之源”。为唤起学生勿踩草坪,保护植被的意识,可在学校的草坪上竖起如“走路让让道,小草微微笑”的提示语。为倡导学生拒绝白色污染,开展自制购物袋、禁止带一次性饭盒进校园等活动。教育学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另外,可充分利用学校 宣传拦、校报、广播站、校园网站等各种媒介,开辟环境专栏、环境专刊、环境30分、环境专题网站等;举办各种有关环境保护的摄影、漫画、环保资料剪报、论文、诗歌朗诵等展览和比赛活动;举行环保主题班会、环境专题讲座等,结合教学内容请本市环保单位有关人员开展环境保护专题讲座,普及环保科学知识;每学期可组织学生适当观看有关宣传环保的经典,如《可可西里》、《后天》、《地球停转之日》等,让学生幼小的心灵在震撼人心、感人肺腑的故事情节中一次次地受到洗礼。

另一方面,可组建地理课外兴趣小组或环保社团,利用节假日开展环境现状与保护、环境观测、野外考察、郊游等活动。如参观本市垃圾场、有代表性的工矿企业、气象站、水文站、自来水厂等,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或游览本地名山秀水,让学生亲近自然,在良好的环境中陶冶情操,使学生能多角度、多层次地在更现实的活动中了解环境,理解环境与人类的关系。通过这些知行统一的各种实践活动,能使课堂渗透的环境道德意识内化为每个学生的实际行动。

三、把握时政热点,寓环境道德素质教育于形势与政策教育中

当前,各类媒体上常有生态环保的报道,这些报道既具有时代感、新鲜感,又具有教育性,易被学生所接受,因而把握时政热点,寓环境道德素质教育于形势与政策教育中,是提高学生环境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一方面,可结合地震、冰灾、沙尘暴、水污染、全球气候变暖等具体的国际国内生态灾难时政,国际国内有关环境保护的会议、新出台的各种政策和法规,国家采取的诸如环保风暴等行动,师生共同探讨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危害、成因及解决办法,促使学生经常性地关注各阶段的环境大事。如观看上世纪90年代我国长江流域发生的特大洪灾、黄河断流,2003年我国西北地区的蝗灾,2008年元月席卷我国南方的冻雨,“5·12”汶川大地震和京津地区每年春季爆发的沙尘暴等影像资料,使学生在强烈的视觉效果冲击下,树立环境忧患和危机意识,增强学生保持环境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如世界环境日、地球日、无烟日、无车日、水日、及植树节、爱鸟周、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等环保纪念日,开展环境道德素质教育的宣传活动,帮助学生树立环境道德意识。如9月22日各大城市举行以步行或乘坐公交车代替小汽车上下班活动,倡导学生积极响应这一活动,自愿步行上下学,使他们懂得在面对现代享乐主义和物质主义的诱惑时,能够清醒地认识到地球资源的有限和短缺,能够依照生态及生态道德的理念自律,自愿体验简单化的生活,形成生态化的简朴、健康的风气。以各种时政热点渗透环境道德素质教育,既能巩固课堂理论知识又能使学生学会关心社会发展,关注世界变化,树立科学的环境道德观。

第9篇

关键词:金融理财知识;中职教育;实践探索

一、金融理财知识在中职学生中普及的必要性

(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必然要求

我国改革开放已经30余年,经济的飞速发展给人民带来了富裕的生活。但是,新时代出生的青少年接受了过于物质化的生活方式,消费问题伴随着生活的改善一起产生了。针对北京、上海、广州等九大城市的中小学生消费调查报告显示,现在中小学生中,每月有固定零用钱的占98.6%,他们主要把零用钱消费于食、穿、玩三个方面。而对于剩余零花钱的使用,72%的学生表示一直花完为止,仅有28%的学生选择存入银行。华中师范大学陆玉红在《当前城市中学生消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调查中发现,能够自由支配零花钱的中学生比例高达61.2%。和这种高自主性不同的是,同辈群体和社会潮流的影响造成中学生在消费时带有从众性,造成盲目消费,攀比风气甚至物质至上的享乐主义思想。

(二)中职学生金融知识匮乏的原因及表现

由于中职学生年龄较小,没有独立生活的经验,所以在面对生活中的问题时缺少应对和应变能力。再加上大部分中职学生来自农村,且不说家长对金融产品接触甚少,难以给学生进行有利、正确的指导,有些家长对金融行业的不信任也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如家长不善于把钱存入银行,学生第一次来上学带着一学期的书费、生活费、住宿费等,存在路途中和保管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再如,有些学生把银行卡和身份证都放在钱包里,一旦丢失就一起丢失。在使用ATM机时,出现吞卡、扣款未吐币、忘记退卡或密码等问题时,没有社会经验的学生会不知所措,不知如何解决问题,或者在处理问题时成为被诈骗的对象。如果教师可以提早给学生传授各种金融知识,分析各种银行卡、利息、贷款等在使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帮助学生科学的使用金融工具,在出现问题和困难时及时地给予指导,从而帮助学生在金融方面少走弯路,除了避免不必要的财务损失,更对其走上社会后能更加合理地运用钱币、银行、保险、证券来解决实际问题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适应中职课程改革的需要

2014年11月,浙江省教育厅推出了《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案》,这表明“以选择性教育为理念,以多样化课程建设为抓手,以制度创新为取向”的浙江省中职课改工作已经全面展开。中职课改要求学校至少为学生提供两个选择:直接就业或继续升学。在此基础上,学校还要赋予学生更多的选择课程、选择专业、选择学制的权利。这次课改的核心思想就是要赋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权,即更加关注和强调学生多方面素质的发展,比如独立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当然也包括打理金钱和财富的能力。在市场经济蓬勃的今天,财富早已不再是人们忌讳的话题,正确对待财富和学习与金融相关的货币理财知识是中职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中重要的一课,尤其对很多第一次离开父母,完全拥有了对生活费支配权的中职学生来说,理财规划和财富管理的教育不但能适应我省中职新课改要求学生发展多方综合能力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更能较好地解决学生非常渴望了解金融知识,但苦于没有合适渠道的难题。

二、国外关于金融知识在青少年中普及教育经验的借鉴及我国的现状分析

(一)美国的金融教育

美国关于青少年金融教育的探索起步较早,比其他国家和地区发展更完善、更系统,这与美国社会浓重的商业氛围对教育体系的影响是息息相关的。1.纳入教育体系美国正式把面向全民的金融教育纳入国家法案是2003年颁布的《金融扫盲与教育促进条例》,之后美国有6个州通过立法,将金融教育列为12年学校教育(小学、中学)的必修课程。2.教育目标美国的金融教育在青少年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要求,具体且明确:3—4岁能辨别纸币和硬币,辨认币值,并知道金钱并不是无限的;5岁知道钱的等价物及钱的来源;6岁能数钱;7岁会看价格标签;8岁学会储蓄,并知道要通过自己劳动赚钱,懂得自食其力的道理;9岁能够制订开销计划,并比价;10岁懂得记账、节约,以备不时之需;11岁能分辨广告里的信息是否真实;12岁懂得正确使用银行业务中的基本术语;12岁以后直至高中毕业阶段则鼓励孩子从事一些购买股票、债券等投资活动,利用业余时间打工赚钱,从而为以后步入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3.课程内容与形式美国金融教育课程内容丰富,以中小学生为例,其金融特色课程包括:儿童与金钱管理、人生理财、个人财务开支计划、储蓄和投资、金融决策、高中理财计划项目等。比如“股票游戏”就是一门非常具有特色的金融教育课程,它主要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分配给每小组假定投资本金1000万美元作为股本,让学生从纽约股市的几百家企业中选择投资对象,进行买卖股票的模拟操作。除此之外,还有“金融扫盲月”,网络平台服务活动,联储会定期举办全国性的金融教育校园挑战赛,模拟市场金融活动,组织参观联邦储备银行等金融教育活动,对象涉及中小学及大学在校生。

(二)我国广东省率先试点,将金融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地方课程体系

2015年9月,广州市36所中小学在开学时正式试点开设金融理财知识教育地方课程,参加学生将近一万人,广州也成为我国内首个将金融理财知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地方课程体系之中的试点地区。该课程以金融证券基础知识的学习为核心,以培养学生金融理财意识、基本能力、经济素养为基本目标,以塑造学生正确的财富观、理财观为教学理念,力争通过基础教育普及金融证券知识,培育合格金融消费者和投资者,从青少年阶段开始加强投资者教育工作。广州市第十六中学是广州市教育局授牌的其中一所广州市财经实验学校。该校校长杨霞介绍,学校的金融理财课程以“综合实践课+金融理论课”的形式开展。其中,综合实践课分为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校内实践每年有大规模的商品交易会,模拟网上理财操作、迎春花市模拟投标、“我的创业梦”论文大赛等。校外实践则以参观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为主。金融理论课高一的主题是“理财金钥匙”、高二的主题是“一生的理财计划”。君武课程实验班的学生每周三下午上两节课。家长和学生对此反应积极,普遍表示支持。由此可见,随着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国际经济、金融的国际化全球化的进一步加强,国民尤其是青少年的金融知识水平将对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起到深远的影响。广东省率先在中小学中普及金融知识,将金融基础作为一门基础必修课。而作为相同年龄段的中职学生,很大一部分将在毕业后跨出校门走向社会,面对风云变幻的复杂社会经济形势,他们对金融基础知识的需求更加强烈。我们亟须在中职的课程中阐述金融原理,介绍金融工具和常识,分析变幻莫测的金融现象,让金融学走向更多的学生,让学生能够树立科学、合理的投资观、消费观和金钱观,这是中国经济市场化的需要,是资本市场走向成熟的需要,也是实现国家、民族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三、在本校开展“从零开始学理财”金融理财知识选修课的探索与实践

中职学生的学习认知特点决定了更有效的金融素养培育需要在实践中开展,为此,本校金融骨干教师在设计金融理财普及系列课程时,就以如何让学生“走进金融业、走近金融人、参与金融事”为指导思想和设计主线。其中,比较有特色的是学校“走进金融博物馆”“采访金融人士”“金融嘉年华”的实践课程。

(一)“走进金融博物馆”课程

该课程是以教师在线播放中国人民银行的数字资源——《反假货币展》和中国钱币博物馆、金融博物馆的在线资料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走进中国钱币和金融的历史,从而了解货币的起源。从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中关于借贷的详细记载和中国早有春申君放贷的故事,让学生走进信用的历史,进而了解银行一词竟然来源于意大利语Banco(即“坐长板凳的人”),这些活灵活现的金融史让学生对金融知识产生兴趣,进而不再觉得金融是多么神秘难懂的知识。

(二)“金融嘉年华”课程

该课程是学生在组织与服务中展现才能、体现责任的实践课程。该课程的实施由教师指导、金融专业学生负责落实,其主要对象是本校的非金融专业学生、外校高中和初中学生等。该课程设置了“虚拟投资比赛”“企业ERP沙盘大挑战”“金融知识竞赛”“银行实务技能大比拼”“知识飞毯”五个模块。其中,最真实紧张的是模拟股票交易市场,各类股票使参与的学生眼花缭乱,学生可以决定百万资金走向。是盈是亏?全在学生的一念之间,这一念需要知识、智慧、勇气,这就是“虚拟投资比赛”的模块。“企业ERP沙盘大挑战”既是一次经济知识的竞赛,又是一次领导力、团队精神、企业家自信心的比拼,在校内以ERP沙盘软件为平台,组建虚拟公司管理团队,做出关于公司产品价格、产量、营销费用、生产投资以及研究和发展费用等复杂决策,参赛团队要根据宏观经济环境和竞争对手的情况,适时调整战略决策,经过几轮较量后,业绩最好的团队将胜出。“知识飞毯”模块中,学生一起乘坐时间飞船到金融发展的起点,一步一步见证“金融”的成长。在这里,学生一起来到金融殿堂与中外专家们对话,观智者们的较量,论成功的契机;在这里,每个学生都可以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刺激。

(三)“采访金融界人士”课程

通过实施“采访金融人士”课程,让中职学生学会基本采访、采访提纲设计、报告撰写等技能之外,获得交流合作能力、即时应变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了解金融人士的素养、成功轨迹,为自己树立成功的信心。本校曾邀请到浙商保险湖州分公司总经理徐雪珍,与学生交流她在保险职业生涯中的点点滴滴,让学生近距离接触金融业成功人士,变身小记者做现场采访问答。王同学说:“我觉得我收获到的不仅是对金融方面更深的了解,还有对当今社会更清楚的认识。快节奏的生活给各行各业都带来了更高的要求、更大的压力,而对金融界人士所具有的素养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些良好的素养不是一朝一夕习得的,是需要不懈努力的。”学校的金融选修课程让学生“走进金融业、走近金融人、参与金融事”,开阔了非金融专业学生的眼界,让学生发现别样的风景。本校从2014年开设该课程至今,从25个学生选课到有200多名学生参与,此课程越来越被学生喜爱。笔者深信学生在中职阶段有这样一段关于金融理财方面的学习经历,一定会对他们的现在和未来产生影响,帮助他们学会一些基本的金融知识,进而树立理性、正确和成熟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白术瑁.中职生理财教育研究[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09.

[2]罗阳佳.东昌中学:以金融素养撬动人才培养[J].上海教育,2013(11).

[3]陈勇,季夏莹,郑欢.国外青少年财商教育研究梳要及其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5(2).

[4]杨子强.将金融知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J].中国金融家,2010(4).

第10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中职政治课堂;实施过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4)01-0124-03

近年来,由于中职学校招生门槛降低,生源素质日趋下降,多数中职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对文化科尤其是政治课不感兴趣,表现在课堂上不愿听、不愿学。面对中职学校的生源素质现状和政治教材改革要求,怎样让中职学生喜欢上政治课,让中职学校的政治课堂充满活力,是摆在我们每一个政治教师面前的一个问题。为此,笔者在中职政治课教学中进行了案例教学法的尝试,活跃了课堂气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案例教学法的内涵

所谓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课程教学的需要,通过精选案例,将学生引入到特定的生活事件中,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思考、研究和讨论案例,进而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不仅将抽象的教学内容故事化、情趣化、真实化、时代化,而且案例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师生交互式探索,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能在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

案例教学法在中职政治课教学中的实施过程是由既独立又密切相联的四个实施步骤组成,即:精选案例―呈现案例―讨论案例―评述案例。

第一步:精选案例

选用的案例要与教学内容密切结合,同时又要贴近学生实际,要有趣味性,要能吸引学生。所选案例要有说服力,可信度大,不能信口开河随意编造,要有依据。不能随意选一些牵强附会的东西,甚至一些小道消息作为案例。此外,还要收集、整理与大纲要求相符的案例,特别是符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学生所学专业特点的案例。

例如,在讲授《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的“依法纳税――个人所得税”内容时,笔者精选了本校10级数控(1)班学生小张在东莞市某企业参加顶岗实习,2012年8月实领工资3170元的案例。笔者首先设问:“小张实领的3170元工资是否扣除了个人所得税,扣除了多少?”“个人所得税是按照怎样的起征标准征收的,从哪一年的哪个月份开始执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在校生是不是纳税人?”等等,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得出:按照我国《个人所得税法》的规定,从2011年9月1日起,个税所得税按3000元/月的起征标准,小张实领工资3170元中已经扣除了个人所得税。从纳税人的角度讲,中职学校的有些在校生已经成为纳税人。如:学生取得的个人劳务报酬、偶然所得等应缴纳个人所得税。由于所选的案例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可信度大,又有说服力,更能吸引学生,学生讨论问题都相当激烈。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税收、个人所得税和纳税人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又增强了学生自觉诚信纳税的意识。

第二步:呈现案例

教师对精选的案例既可以在讲授知识内容之前或讲授某一知识内容时呈现,也可以在讲完知识内容之后或讲完一个单元、一个章节之后呈现。常用的呈现方式:

一是运用投影仪或多媒体呈现案例。

二是由教师或学生生动形象地描述案例。

三是给学生每人发放一份文字案例。

四是设置真实的情景案例。在讲授《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的“投资理财――股票”内容时,笔者组织学生模拟炒股,让学生在活动实践中认识到“股票投资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理性的股票投资要坚持风险分散原则,量力而行原则。”“股票是国家经济政治的晴雨表。”等相关知识。又如:在讲授《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崇尚程序正义”内容时,笔者运用模拟法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活动中留有自由发挥的空间。

五是由学生自己即兴表演案例。例如:在讲授《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的“消费和消费观”内容时,笔者让班上的六个学生上讲台自编自演了一个小品,他们中的小华同学过生日,他们六个准备怎么庆祝小华生日。有的说要送给他一个100多元的大蛋糕,有的准备送给他一双200多元的名牌运动鞋,小华本人也表示要在乳源小岛饭店花上八九百元钱请他的这几个“好哥们”好好吃一顿。表演完后,笔者让班上的其他同学对他们各自的消费行为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同学们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纷纷指出各种消费行为的合理之处和不当之处,然后,笔者及时引出当前中职生普遍存在求同心理、求异心理、求名心理、求实心理的四种消费心理进行分析,最后将本节课讲授的知识点归纳出来。这既让学生深入地理解了知识,又让学生得到了感悟:平时自己有哪些不合理的消费行为,怎样的消费观才是积极合理的消费观。

第三步:讨论案例

教师根据呈现的案例,适当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置身于案例的环境之中去分析、讨论问题。讨论分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对于同一个案例,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让学生畅所欲言,提出不同的意见。讨论案例的关键是要师生共同努力把案例中的内容与相应的理论联系起来进行分析、讨论。为此,教师要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在学生讨论时教师应做好有关讨论的组织、启发和引导工作,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独立思考,围绕中心问题积极发言,大胆地交流研讨,即使学生的思考和回答偏离了正确答案,也不要急于评判,可以让他们自己反省,自我更正,使学生在没有压力和顾忌的良好心态下进行创造性的探索。这样,不仅使学生学习了知识,而且培养了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了学生的勇气、胆量和表达能力等。

在讲授《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职业对从业者素质的要求”内容时,笔者精选了2005届本校毕业生“张秋生――从一名普通电工到电厂副厂长”的案例。首先设问:“张秋生为什么能成功?”大部分学生谈到“工作努力,技术高超”等;然后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仅有这些就一定会成功吗?” 学生谈到“还要有良好的职业素质,高尚的品德”。为了使学生的讨论更加深入,教师不断提出假设:“假如张秋生身体很差或心理素质很差,能胜任电工的工作吗?”“假如张秋生是个文盲,不懂企业管理,能成为电厂副厂长吗?”让学生讨论。这时,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真正意识到,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企业员工,不仅要有优秀的思想道德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高超的专业素质,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这五个方面缺一不可。

第四步:评述案例

评述案例主要由教师来做,在讨论中学生发表的看法有的客观正确,有的幼稚偏激。这就要求教师在案例教学的最后环节加以引导、点拨,做认真细致的总结。教师既要指出学生讨论的优缺点,又要对学生讨论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地点拨,甚至要对案例进行更加广泛和深入的分析、补充与提高性讲授等。目的是引导学生辨清是非曲直,促使学生进一步思考,让学生对案例问题的认识能进一步扩展、升华、创新、提高。评述案例也可以发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使他们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在教学实践中应经常在课后布置学生写相关的小论文。

三、运用案例教学法的几点思考

案例教学法在政治课教学中虽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案例是为教学服务的,运用案例是一个教学手段,不能为案例而案例。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点体会:

1.运用的案例要精选

在教学中必须有目的地、合理地使用案例。案例并不是越多越好,而在于精。盲目地运用案例,会把案例变成故事会,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空空如也,达不到教学目的。案例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在案例讨论或辩论的过程中,越辩越明,互通有无, 把德育主线落到实处。

在讲授《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维护社会主义法制尊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内容时,笔者精选了2010年吉林人大原副主任因受贿628万多人民币,被天津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处死缓和2008年江苏省苏州市原副市长姜人杰因受贿1亿多元人民币,被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处死刑的两个案例。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姜人杰的“官职”大不大?他们的地位高不高?为什么也会被判刑?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讨论激烈,最后得出:“任何人不论官职有多大地位有多高,在法律面前同老百姓一样一律平等”,加深了学生对维护了社会主义法制尊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知识内容的理解,消除了学生存在的当官就可以违法犯罪逍遥法外的想法,增强了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也提高了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2.运用的案例要有针对性

不同的案例会从不同侧面反映不同的问题,面对不同班级的教育对象,在案例教学中对同一的教学内容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运用不同的案例也是常有的。

在讲授《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遵守职业道德是从业之本――行有行规,业有业德”内容时,针对旅游专业的学生,笔者引用某导游利用带团之便,指定游客到固定旅游纪念品商店或特产店购买商品,从中收取商家的回扣而被旅行社开除的案例;针对会计专业学生,笔者引用了某企业的财会人员利用职务之便,谋取个人私利而被企业开除的案例。在学生讨论中笔者抓住时机正确引导学生要热爱自己所学的专业,热爱即将从事的职业,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即将开始的职业生涯。学生经讨论明白了一个道理:遵守职业道德是从业之本,在平时要养成良好的行业职业道德规范,将来才能在激烈的岗位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同一个教学内容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而引用以上两个不同的案例,在教学中均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3.运用的案例要以正面案例为主

正面案例是案例运用的基础,对于那些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知识掌握的反映社会黑暗一面的案例不宜在教学中运用。

如高一年级新生,刚刚踏入中职的校门,对就读职业学校感到很迷茫,对社会了解不多,对职业了解甚少,职业意识、职业理想和正确的择业观有待形成。因此,这是进行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教育的最佳契机。在选择案例时,应尽量选择成功的中职生案例,最好是本校或本专业的,让学生不觉得遥不可及,感受到“行行出状元”的就业意义,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热爱所学专业。

第11篇

关键词: 新课程 高中政治课 情境创设 探究

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观念,情境教学适应了新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通过具体情境创设,教学能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发展要求,达到我国素质教育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目标,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政治情境教学的创设

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进行情境创设的基本思路应该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让学生充分参与为前提,以教学目标为依据,以社会和学生生活为基本内容,以问题引导为方法,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达到促进学生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提高学习质量的目标。

1.教学情境应着眼于现实生活,与学生实际紧密联系。

政治课的内容都与现实生活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但由于教学形式的局限性,使得它与学生的实际尚存在一定的距离,而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弥补这一不足。恰当的教学情境必定是取自于现实生活,能符合学生的实际;是学生所关心的或有能力关注的现实问题;能让学生在课堂中走向生活,把认知过程与生活体验融合起来。如在《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教学中,教师结合学生生活中送生日礼物这一实际创设了几个连贯的情境,其中之一是这样的:“女儿:哎,小婷的生日礼物真难买啊!妈妈:有啥难买的,商店里礼物多着呢!女儿:不是为这。妈妈:那为啥啊?女儿:唉,上个月,她天天下‘流星雨’,这个月迷入了‘韩流’之中。我是不清楚她下个月会爱好什么。妈妈:哦,原来是这样啊!”这些情境一下子就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他们在分别表达自己的观点后,总结出这种心理属于从众心理。教师接着问:“如何评价这种心理呢?”这就使学生产生了探求正确答案的强烈欲望,因为这一情境贴近学生实际,有较强的亲和力,活跃了课堂气氛,促使他们自己去学习寻求正确答案,从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教学情境应设置带有针对性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探究。

探究始于问题,而问题的发现及提出常常依赖于问题情境的创设,问题情境的“张力”越强,就越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针对一些教学的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的启示下去主动思考问题,探求新知。正如当代著名认知心理学家米勒所说:“教师应该较少详述事实,较多提出问题,较少给予现成答案。”例如在《兼顾效率与公平》这一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出示了这样的一段材料:“现在某电脑城A店和B店均要招聘一批推销员,推销中学生学习软件,我们来看看他们各自的招聘要求和报酬。A店要求:会普通话,掌握一定的电脑知识。报酬:30元/天。B店要求:会说普通话,掌握一定的电脑知识。报酬:底薪10元/天,每推销出一套学习软件可抽取10元佣金。”现要问:(1)这两个招聘启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2)如果你是老板,你会采取哪种分配方式,为什么?(3)如果你是应聘者,你更愿意到哪家店工作?为什么?学生在这一系列问题的启示下,积极主动地去探求新知。因此,有针对性的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3.教学情境应保持价值中立,为学生留出更广的思维空间。

根据《课程标准》中“提倡启发式的教学原则,通过启发学生勇于提问和指导学生开展研究、讨论、辩论等方式,给予学生充分表达自己学习见解的机会,调动学习积极性,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学的能力,以深刻掌握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的要求,应该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去思考和感悟,这样,可以为学生留出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如果在情境中已有老师带有倾向性的提示,这样的情境就会束缚学生的思维,这在实践中是不足取的,因此要避免这种情况。例如在《依法纳税》这一教学内容中,教师出示了这样一个情境:“学生王某和家人到某饭店吃饭,结账的时候,王某的爸爸问售货员能否优惠一点,售货员回答说,不要发票就可以优惠。所以王某的爸爸就没有要发票。”然后请学生评价材料中人物的行为。由于从情境本身看不出明确答案,因此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再让他们经过学习、讨论以后来回答,问题的答案就不难得出。

4.创设教学情境应让学生参与。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当然也应是教学情境创设的积极参与者。创设情境绝不是教师的独角戏,而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是师生情感的交融、相通过程。教学中的“师”与“生”是教学情境的两个极,教学行为是教学情境的中介。在教学过程中师生情感的交流,是通过教学行为显现出来,形成师生之间的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如在《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的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去看了一些关于加入WTO后我国农业、纺织业所遇到的问题的材料,然后让他们把看了材料后的一些想法用问题的形式提出来,经过汇总,在新授知识前展示了以下问题情境:

(1)有人说:有钱能有粮,无粮也不慌,而且,我国主要粮油产品的市场价格均高于世界市场同类产品的价格,入世后,我们就能买到便宜的农产品,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发展其他各业,而到国外去购买粮食。这种做法是否可取?为什么?

(2)加入WTO后,我国农业会面临哪些挑战?又会带来哪些机遇?

(3)材料上说人世后我国好多农产品、彩电等遭到国外的反倾销,什么是倾销和反倾销?为什么入世后我国出口产品遭遇的反倾销诉讼比以前多?

让学生在主要是由自己参与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去探求、感悟新知。在这样一种情境创设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知识,而且可以获得一种从未有过的全新体验。

5.教学情境的形式应体现出多样性。

教学情境的形式应该是多样的,如:文字材料情境、图表材料情境、漫画情境、演示情境、动画情境、视频情境、教师的语言渲染、生活实例列举,等等,利用网络平台辅助创设情境也是一种值得尝试的选择。不论采取哪种形式,只要能服务于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给学生带来感悟新知的情感体验,就应该采用,不应拘泥于一种形式。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研究内容。

按照新课程标准,高中政治必修科目是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哲学生活。

鉴于高中时期是关系到学生的前途的关键期,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非常重要。我认为情境教学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

(1)优化情境教学的理性思考。通过理论研究、历史比较和对已有经验的反思,优化情境教学的价值取向、性质、维度、功能、结构、类型、基本模式,以及情境教学的优化机制与模式的理性思考等。

(2)多元化情境教学的探究。教师要根据政治课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多种情境,并以此为载体展开富有实效的情境教学。可以尝试从从趣味性、问题性、针对性、思辨性等角度来创设具体教学情境。

(3)情境课程的校本化研究。探索如何以学校为基地、以课堂为基地,结合学校(包括班级、学生)自身的实际,通过课程改编、课程重组、课程补充、课程拓展、课程新编等方法,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材、学生与生活之间的互动开发课程资源,创造课程经验,构建在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资源、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开发等方面独具特色的校本化课程。

2.研究方法。

(1)文献法:借助各种理论、经验、文献,实时指导研究。

(2)实验法:选定个别对象或整体,进行研究分析,对比整合。

(3)总结法:时而不时地进行分析总结,汇报,及时调整,根据研究内容写阶段性报告。

(4)调查法:调查,访谈,问卷有关创设情境教学效果。

(5)案例研究法:对典型的案例进行分析,同时,辅之以课堂观察法、学生访谈法、作业测量法等实验研究方法,以期取得实实在在的研究成果。

三、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本课题组成员利用萧山图书馆和网络收集有关教学情境的理论,惯于积累大量的课例,注重教学反思和相互间的交流与合作,努力提高课题组成员的理论知识水平。可以说课题组成员具有较强的科研意识,一定的科研组织能力,对于本课题要解决的问题、思路、方法有较深刻的认识,对于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已取得共识,对其所依据的理论从实践的结合上形成一致的成果预期。

2.本课题组注重完善组织建设和实践探索。建立课题核心领导小组,明确分工,合作研究,加强课题管理。充分利用情境教育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获得的成功经验,推进本课题的研究。依托学校教学资源及条件,鼓励教师走实践研究的道路,扎根于教育教学实际的土壤,从鲜活的现实生活中研发课程资源,积累研发经验,加强实践研究中的尝试、反思、对话与合作,共同提升实践智慧。本校也十分注重教育教学理论的探究,一些教师在自己的学科领域都有较好的科研水平,互帮互助,有良好的学术探究氛围。

四、课题研究的过程、步骤

1.课题准备阶段(2011年4月―2011年7月)

(1)课题论证与申报。

(2)课题立项及制定研究方案。

2.课题实施阶段(2011年8月―2012年2月)

(1)根据方案要求开展政治情境教学,写好中期读书笔记。

(2)课例研讨,写好教学案例。

(3)进行调查问卷,反馈情境教学。

(4)写好阶段报告。

(5)教学实录,进行观摩研讨,体验情境教学。

3.实验总结阶段(2012年3月―2010年5月)

分析整理资料,准备课题研究结题报告论文。

五、课题研究成果表达形式

1.课题研究开题,结题报告。

2.优质的论文,经验总结,案例,优质课的教学设计汇集成册。

3.组织课堂教学展示、实绩展览等活动。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政治课教学中,进行情境创设,开展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对改变政治课在学生中不太受欢迎的局面,会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

[2]文学荣.新课程下教师课堂教学情境创设能力培养与提高.新华出版社,2005.4.

第12篇

关键词:出版 畅销书 市场运作

中图分类号:G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5-030-02

长江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著名图书策划人金丽红曾说过:“做畅销书和研究畅销书完全是值得的,虽然畅销书做起来非常难,但是回报也相当丰厚,投入和产出是成正比的,这是图书市场必然的规律。”当前虽然畅销书已经成为我国图书市场的一个热点,但对于畅销书的概念,还存有争议。市场销售量大的书就是畅销书吗?究竟如何科学界定畅销书?要想探讨畅销书的市场运作,首先需要面对这一基本问题。

一、对畅销书概念的梳理

迄今为止,对于什么是畅销书,国内外业界同行及专家学者等有着不同的界定。国外方面举例如下:英国《不列颠百科全书》(Encyclopedia Britannica,EB)给畅销书下的定义是,“一定历史时期,销售量超过一般情况的书”。美国《时代周刊》(Time)、《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基本上是按照销售量来决定某本书是不是畅销书。法国对畅销书的界定,不仅限于销售量,还有其他一些规定,即由评委们一起来做一个评定,然后整体评出畅销书,并且很讲究图书品味。一些西方学者认为:“销售超过一般情况,或者销售量头等的书。”

我国畅销书的概念源自西方。对于畅销书的定义,我国学者和出版工作者根据自身实践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如下。孙庆国:“短期内销量巨大的书”。王宏:“畅销书是指根植于已产生大众文化的现代社会,在图书的零售市场中通过运用各种营销手段,于短期内实现巨大销量、能够辐射整个市场,并能通过排行榜对其销量进行量化排序的各类图书”。郁建兴:“具有较大销售量并具有正面影响力的书”。高欣:“畅销书,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针对市场细分和读者定位,在目标读者群中实现销量的最大化。”黎波:“畅销书是指那些最大限度到达目标读者的书。”《中华读书报》总编辑梁刚建:“在一段不间断的销售过程中,持续销量达到10万册以上,通过开放、自然的市场渠道获得,并由读者自主认同、自主阅读的图书。其实质是经济、文化交融的结果。”北京印刷学院出版系张文红用五个维度定义畅销书:销量(经济)维度,这是衡量畅销书最直观、最表象的衡量标准;时间维度,与其他类别图书相比,畅销书最鲜明体现“时令性”和“生命周期性”;空间维度,在空间上畅销书是一定空间范围内某类或某本图书的代称;质量(内容)维度,畅销书制度起源不仅表明畅销书诞生机制中的“亲经济性”和“轻文化性”一面,而且从畅销书文本内容角度考查,畅销书主题内容大多呈现为“故事性”、“奇异性”、“时尚性”、“实用性”等特点,而畅销书叙事技法也以通俗易懂、亲近大众阅读习惯为主要追求;社会效益维度,畅销书是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引起巨大社会影响的图书。

上述可见,自从出版业转入市场化以来,国内外对畅销书基本上是以销售数量来界定的;国内一些学者还体现出注重“双效衡量”(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特点。

二、畅销书的市场运作

畅销书背后都有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市场调研―选题策划―作品创作―成品印制―营销宣传―渠道支持―信息反馈。通过卖场销售,到达终端读者群。限于篇幅,本文对于畅销书的市场运作主要论及市场调研、选题策划、营销宣传三方面。

(一)市场调研

哪些书好销,哪些书不好销,也是有规律可循的。这就首先涉及图书市场调研。畅销书的市场调研可分为策划前、策划中和上市后的调研三个阶段(高欣,2005)。

1.策划前的调研。市场走势。从市场走势中可以分析:哪类图书受欢迎但市场已趋于饱和,哪类图书有市场前景但开拓需要大的投入,哪类图书市场需要减少投入,等等。这对确定畅销书选题策划方向十分重要。

外部因素。如:国家推行某项重大政策,某种社会思潮对市场购买力引起变化,读者阅读热点的转移、消费观念的变换,社会时尚引起购买力的动机等。

读者需求。如:读者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对什么最感兴趣;目前图书市场存在哪些需求空间。要认真了解读者,研究读者的阅读需要、阅读兴趣和接受能力,以便有针对性、有目的地设计策划选题。

策划前的调研关键要与时俱进。许多畅销书的成功运作都得益于策划者与时俱进的选题思路。例如,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文学书和小说的畅销,以及后来的素质教育图书尤其是子女教育图书(如《哈佛女孩刘亦婷》)、理财图书(如《谁动了我的奶酪》)、网络文学图书(如《明朝那些事儿》)等的畅销,都与所处时期读者的阅读需求密切相关。

2.策划中的调研。读者定位。主要了解畅销书选题的目标读者的文化层次、年龄、职业、地域及欣赏兴趣、阅读水平、购买动机、购买力等。这些因素对确定图书的具体设计(如封面、版式、开本、定价)十分重要。例如,《哈利・波特》的读者主体是13~17岁的儿童少年,因为它能满足这一群体的阅读兴趣和好奇心,所以广受欢迎,持续畅销。

市场竞争。即要弄清所作选题有哪些竞争威胁。例如,同行在该领域的竞争实力、同类书的市场情况、图书运作中的潜在竞争者等。这些调研都是必须的,有利于设计选题时的正确决策。

出版优势。确定目标市场时不仅要考虑外部环境的机遇和竞争,还要考虑出版社内部的优、劣势所在。要根据本社自身性质、出书特色、销售渠道的特点等确定畅销书的选题方向。

3.上市后的调研。畅销书上市后主要了解其在市场中的销售情况、读者和媒体的反应、图书的策划方案有无达到预期目标、图书的宣传方式是否有效等。通过这些调研,不仅对现有图书制定营销策略有帮助,还可从中分析权衡策划方案的利弊得失,为今后调研积累经验。

(二)选题策划

1.畅销书运作对策划编辑的要求。畅销书的策划编辑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字编辑,而是需要对策划图书作深入细致的市场调查,准确定位读者对象和选题特色,筛选作者并参与提纲的拟订,帮助和督促作者写作,还要实施图书品牌、市场宣传和推广等一系列营销策划。在畅销书的运作中,策划编辑敏锐的捕捉选题能力、高超的社会公关能力、准确的市场判断能力以及优秀的市场营销能力等,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金丽红认为,这一环节的智力投入最大,需要下功夫去挖掘和加工。

2.畅销书的策划运作有规律可循。有人说,做畅销书如同摸彩票,很大程度上是在“撞大运”。撞上了,便成就了一本(套)可以为出版社带来丰厚利润的畅销书;撞不上,只能说明客观实际难以把握,也就无能为力了。其实这是对畅销书运作认识上的一个误区。虽然畅销书是一种社会现象,受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传统、社会思潮等因素影响,但实际上不少图书是因为先引起新闻界、公众的争论或注目而畅销的,貌似偶然,却有规律可循。以作家出版社策划出版《哈佛女孩刘亦婷》为例(张胜友,2007)。最初该社策划编辑在成都的《都市晚报》上看到一条消息,说高中女生刘亦婷毕业后同时收到美国最好的4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用全额奖学金邀请她去读书。而这个女孩很为难,不知去哪所大学好。她与家长、同学、老师、亲友一起商量,最后决定上哈佛大学。而且这个女孩来自于一个重组家庭,父母离异。策划编辑一看到这个消息,就产生了可以做畅销书的想法,马上与刘亦婷母亲联系,商讨如何做这本书。为什么要做这本书,策划编辑分析这本书的卖点和市场所在:父母离婚往往给孩子带来伤害,孩子的性格也容易变得孤僻、扭曲,成绩急剧下降;刘亦婷的父母离异了,她不但没有受到伤害,反而还健康地成长,而且成了高才生。这里面就大有文章可作。策划编辑当时同作者商量时就谈到:作为母亲,应当怎样更关爱自己的女儿;作为亲生父亲,对孩子的教育和关爱如何;作为继父,怎样完成这个职责;作为老师,如何尽量减少学生在心灵上受到的伤害;作为同学,又怎样对她进行帮助。将这些思路集中一起,就发现了市场卖点:离异的家庭会买来看,为什么人家离婚后孩子不但没受伤害,而且成长得很好;而没有离异的家庭也想看,人家怎么能培养出这么优秀的孩子;作为中学生也想买来看,怎样对待学习、考上名牌大学,如何出国深造。可见,畅销书需要被发现,畅销规律值得探索;要下大功夫去做,绝非简单从事就能成功。

(三)营销宣传

说到宣传,有人认为它是一种炒作并给以贬义。实际上,宣传对书而言就是一种告知和服务性的工作。金丽红认为,任何一个出版社都要把做畅销书当作课题来做,要研究;宣传是很必要的,不能当成炒作;宣传技巧也很重要。畅销的秘密在于宣传,畅销书的宣传本身也需要策划。三石说:“图书的营销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分析、计划、执行和控制的市场运作过程。图书营销系统应贯穿于信息、选题、组稿、编辑、价格、设计、纸张、制版、印刷、渠道、运输、宣传、销售、促销、信息反馈等出版系统流程。”畅销书主要做的是营销宣传,甚至可以说营销宣传是畅销书成功的关键。比如《哈里・波特》,出版商统一规定在某年某月某日凌晨某点全世界多少个书店要卖此书,给读者先造成悬念。当然要提前10天和商、书店等签下“军令状”,必须在什么时候才能卖这本书。到那天早晨,店员们有的扮成巫师,拿着小神灯……这是一种硬性的宣传策划,却达到了预期效果,因为它非常有特色。再如,作家出版社选择在2000年零点出版发行《智圣东方朔》,也是一种宣传手段,就突破了之前的签售、演讲等传统方式。这些都是事先的营销宣传。还有一种事后的营销宣传,如《谁动了我的奶酪》,最初没做什么宣传,后来就有报道说中关村每一个被辞退的雇员都会收到这本书,这种“后发制人”的营销手段也非常有效。

畅销书的营销宣传还要善于“借势”。《谁动了我的奶酪》封底上有一段话:全世界头号的、前百位的大的企业的CEO都对这本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而且每个人只有一句,一目了然。这本书最成功的地方就是用一个很浅显的、带有点寓意的故事,以一种很容易让人接受的形式向人们指出应该适应变化、迎接变化,才能寻找到自己在社会上的生存点这样一个道理(金丽红,2007)。

畅销书的营销宣传更要重视市场细分。畅销书往往都有自己的目标群体。谁都可以看的书,谁都不会去看。韩寒《三重门》用高中生的眼光和心态来观察、描写高中生的生活,中学生看了后就感到很亲切、很可信,特别喜欢。白岩松《痛并快乐着》读者多数为青年人,大学生尤其多。崔永元《不过如此》的女性读者居多,且主要集中在三四十岁。笔者所在的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隆重推出的“畅游海洋科普丛书(10册)”读者目标定位中学生。据说国外还有一本专门给17岁孩子办的杂志《十七岁》,发行量也非常大。其实,做畅销书注重市场细分,就是研究目标读者群体,即把读者群体加以细分。这也是非常重要的营销手段。

三、结语

畅销书的出版运作是有其内在规律可循的,发现并把握规律,建立成熟的畅销书出版运行机制,可使出版社自主出版一系列畅销书;出版社的书畅销后形成品牌,又会带动其他书的市场,从而迅速增强自身应对业界竞争的实力。因此可以说,畅销书既是出版社走向成熟的标志,也是出版社积极应对市场竞争的标志。出版社要努力去做畅销书品牌,力争“在优秀的前提下畅销,在畅销的基础上优秀”,实现双效共赢。

参考文献:

1.金丽红.畅销书策划与经典案例分析.省略/techforum/content/476/1/262.shtml,2006.1.16

2.张胜友,梁刚建,金丽红.畅销书及其运作机制.中国图书评论,2007(4)

3.高欣.论我国畅销书的市场运作及其机制革新.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5

4.金丽红.关于畅销书的一点看法和做法.big5.省略,2010.

4.吕晓东.畅销书是这样打造的.新闻出版交流,2002(9)

5.刘京京.如何做好图书的策划工作.出版参考,2004(3)

6.陈颖.畅销书的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四川大学硕士论文,2005.4

7.张玉.畅销书何以畅销――畅销书构成要素刍议.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9)

8.孙利军.畅销书及其运作机制初探.国际新闻界,2009(3):94-97.

9.三石.图书――行走在营销的现场.出版广角,2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