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4 15:33:5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语文教师教育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我叫xxx,女,汉族,20xx年xx月毕业于x学院中文系语文教育专业。20xx年xx月通过教育局招聘考试分至该校任教至今。在过去的一年里,我担任三年级语文教师及从事班主任工作直至现在。
作为一名新老师,在如今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发展很快的年代,自身的学识相当重要,一天不学习,就会落后一截,所以工作以来,我仍然不断学习,丝毫不敢松懈。继续学习成为我工作学习中重要的一部分。我不仅参加了新教师培训,国培计划。尽管刚刚走上岗位,工作中的活动与任务让我颇感压力,但只要一有空闲时间,我便上网观看一些关于小学语文教学的视频,了解相关的教学方法,向老教师求取教学经验。在如今的时代环境里,一个人的知识犹如一粒浮尘,要想更好的立足于社会,必须不断的增加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这一年里,我努力扩展自身的知识面,自感收获很多。当然,这一些是远远不够的,学海无涯,在下一年里,还有更多的知识和经验是需要学习和借鉴的。
当了整整一年的教师了,虽然教学方法还不是很成熟,但我已在教学中学到了很多。在这一年里,小学语文的教学工作是我的工作中心。我经常思考小学语文的教学方法,学习教学设计,以及组织与我们农村学校相符合的教学活动,春天的时候我带学生们观察油菜花,秋天带他们感悟秋色。我也明白自身的学识不代表教学的好坏,教学是一项细致的工作,也是注重技巧的工作,于是我常常想把教学当成一门艺术来研究。所以我积极参与每次的教研活动,吸取前辈的教训和专家的指导,总结出自己的想法。非常让我高兴的是我的教育论文《为了每个孩子的发展》得到了市论文评比三等奖,《农村语文反思性教学》得到了县三等奖,这既是对我的肯定也是对我的一种鼓励。今后我将一直花比较多的时间在教学研究上,我相信那将使我受益良多。
工作一年来,我很注意自身的品德行为,努力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在学生面前我尽量的以高标准要求自己,不管在课堂里还是在课外我都努力塑造一个良好的形象,课堂上我严格要求自己也严格要求学生,但在课外我努力与学生做朋友,用心与他们沟通,希望能真正了解他们的所想所爱。总得来说,我做的一切目的是一样的,就是希望能帮助学生健康成长。这学期我继续担任班主任和语文教学工作,我能够积极主动地配合各科教师共同搞好班级管理工作.对于一些后进生,我也经常找他们谈心,发现问题及时与家长联系共同解决,从而帮助他们转化思想,达到育人的目的.虽然在工作中比较严谨,但自己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仍需要今后不断改进.在这学期刚开学时,我在思想上曾经走了一些弯路,特别是作为一名党员对自己的一言一行更应该谨慎,因为自己所代表的不是某一个人而是学校整体教师形象。
经过一年的工作与学习,我自感收获颇丰但还是有很多不足的地方等待我去提高。首先我觉得我的教学设计能力还待提高,其次,可能是年轻气盛吧,在处理教学中有些事情时还过于急躁,需要有更多的耐心。我相信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经过磨练,我会改善自己的不足,越做越好,全面而不失风格。
一、勤勉做事,扮演好服务角色
作为学区教学工作的实施者,我有自己的角色定位,“上情下达,下情上晓”,在文件堆里,我能理清思路,努力做到“一日清”,让“上”满意,让“下”也满意。我明白,教育是服务,管理更是服务,必须要倾听教师的呼声,捕捉教师的意愿,教师的笑容是给我最大的肯定。
二、教学科研工作,佳音频传
(一)各层面教研活动丰富多彩
1.湖岭片区各科专题研讨活动16次。
2.市级教学研讨会活动5次。其中,初中科学为湖岭学区联片教研活动升格为市级。
(二)教师获奖情况136人次
1.2010年瑞安市教育教学案例评选,31人获奖,湖岭镇中谢晓明、湖岭三小林秀海荣获一等奖。
2.瑞安市2011年教师教育论文评比,71人获奖,桂峰乡学校张冬梅,鹿木乡学校赵真伟,金川乡学校黄灵芝,永安乡学校朱启跑,林溪乡学校王雷,湖岭镇小林建兴,林溪乡学校谢欢欢等7人荣获一等奖,获奖率超过市平均值。
3.6人获得瑞安市第十一届中小学教坛新秀称号,分别是湖岭镇小项爱平(小学语文)、芳庄乡学校王忠林(小学思品)、桂峰乡学校蔡笑荷(初中语文)、湖岭镇中周亮燕(初中英语)、湖岭镇中胡素娜(初中科学)、湖岭镇中杨成光(初中体育)。
4.湖岭镇小金绍书被评为2010年温州市优秀教研组长,彭春茹、陶崇建、朱菲菲被评为2010年瑞安市优秀教研组长。
5.潘光信、林小智等9人在2010年瑞安市初中教师命题竞赛中分获二、三等奖。
6.湖岭镇中周岩锡、溪坦学校王小莉、湖岭镇中彭春茹在2010年瑞安市初中社会·思品教学设计及其课件制作评比分获一、二、三等奖。
7.瑞安市2011年优质课评比共有4人获奖,其中湖岭镇小傅爱兰老师荣获一等奖。
8.4人在分别在2010年瑞安市中小学美术人物速写比赛,瑞安市2011年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评比,2011年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评比,2011年瑞安市初中社会·思品说课评比中获奖。
9.瑞安市2010年度优秀课题成果获奖4项,2011年教师小课题、教科规划课题、教学研究课题立项11项。
(三)学生获奖情况20人(班)次
1.2010年瑞安市小学生英文书写比赛,湖岭镇小五(2)班、五(3)获奖。
2.瑞安市首届“《玉海》杂志杯”校园文学大奖赛8人获奖,其中林溪乡学校陈晓东荣获一等奖。
3.第十届初中生实验操作比赛,4名学生获奖。
4.安市2011年“隆山实小”杯小学生英语口语比赛,6名学生获奖,其中湖岭镇小郑苏平、张庆典荣获一等奖。
三、教学常规工作,力度不减
1.增补学区教研大组组长、副组长,培养优秀教师,为教学常规检查工作设置人才库。
2.继续推行教学常规月查制度、逐级检查制度、突击检查制度。每个学期至少对每所学校教学常规检查一次。
3.教学常规管理逐步精细化,尤其是备考质量、作业批改质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桂峰乡学校的“二次批改”日臻完美,鹿木乡校档案建设日趋成熟,潮基乡学校教学公示记录详细。
4.继续开展系列比赛活动:
a.开展2010年湖岭教育学区中小学语文、数学教学设计及其课件制作评比活动;
b.举行湖岭教育学区中小学语文教师作文批改评语比赛活动;c.举行《弟子规》知识竞赛活动;
d.举行湖岭教育学区七年级英语学生作文现场比赛;
e.举行湖岭教育学区小学生英语口语比赛;
f.举行湖岭教育学区中小学音乐教师现场教学设计比赛;
g.2010年湖岭教育学区中小学体育学科教学设计评比活动;
h.开展湖岭教育学区2010年中小学学科协作命题(期中试卷)评比活动。
5.严格执行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切实减轻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通知》精神,开展2010学年第二学期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程计划实施专项督查。
6.加强教学质量监测工作。学区统一组织协调期中教学质量检测工作,召开九年级期中质量分析会,总结经验,为提质出谋划策。并对九年级适应性考试统一时间,调换监考,集中改卷,全面分析。同时,未雨绸缪,策划好六年级的教学质量监控工作。
四、存在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
1.在管理中许多工作做得不太精细,今后要提升工作效率。
2.与教研室教研员沟通、交流较少,教科研档次低,品位太低。
3.进一步加强教学常规的督促检查,重在业务指导。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小学高段学生要具有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彩。 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并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我班的学生家处城郊大多数家长的文化水平不高,很多家长没办法辅导孩子的学习,而且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班学生能自觉主动进行预习的学生有20%(这部分学生上课认真、勤于思考学习成绩较好),有40%的只是在有时间的状况下简单的预习,而有40%的学生在家里根本不进行预习(这部分学生学习起来接受速度较慢,学习没有针对性导致学习成绩较差)这就更加需要培养学生的课前预习能力了。预习是课堂的“前奏曲”,它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学生通过预习,自己学习课文,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让学生根据自己课前的预习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这样学习目标明确,学习起来也就更有实效性。特别是我班的学生学习习惯差,掌握良好的预习方法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为学生的终身自学发展奠定基础就显得更为重要。
二、 国内相关研究动态
乳山市府前中学孙永华进行了《阅读教学中预习习惯培养的研究》的课题研究。长山中小学的二年级语文教师进行了《二年级学生语文课前预习习惯培养》的实践研究。蓝田小学苏彩燕发表了《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陕西横山县党岔镇马坊小学张军进行了《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课题研究。泰州市口岸中心小学李娟发表了《浅谈小学生课前预习的培养》等等,还有很多中小学的语文、数学、英语等教师都撰写并发表了有关怎样培养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的相关论文和课题的研究,大家都认为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非常重要。
三、 拟定的解决路径和措施
首先课题研究初期强化学生的思想意识,让学生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其次给学生创设预习的时空每天都将预习作为作业布置并定时检查,同时在研究过程中重视预习方法的指导和预习习惯的培养,并不断的完善预习的方法,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合作可以在小组内预习或者几个同学一起预习。最后巧妙用评价激励机制来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提高预习效果。在研究过程中认真开展实验研究,定期召开课题组教研会,遇到问题多看书、多查阅资料、多请教、多商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总之努力达到观念引领--有理预习,过程陶冶--有序预习,结果呈现--有效预习的目的。
四、预期研究成效
1、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2、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3、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4、有针对性的学会一些预习的方法。5、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
五、实施研究的途径及过程
研究途径:
实验采用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之问卷调查法和比较法、个案分析法、经验总结法、文献研究法等方法进行研究。
1、 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是本研究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学校课题组结合我校教育教学工作与学生实际制定本课题研究方案,将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工作之中。
2、个案研究法:主要针对个别学生跟踪调查、了解、指导。
3、问卷调查法和比较法:问卷调查法、比较法用于了解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统计,并进行比较分析研究。
4、个案分析法:对个别学生进行重点调查了解研究。
5、 经验总结法:摸索养成教育的有效途径与方法,认真总结这方面的经验和规律,在此基础上提高、创新,进一步开展本课题的研究。
6、文献研究法:参考各种文献资料找到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预习习惯的有效方法。
研究过程
(一)准备阶段:(2009年12月至2010年4月)做好实验的各项工作,选题论证、展开调查、撰写报告充分了解影响学生预习习惯养成的因素,进行比较和分析。
(二)实施阶段:(2010年5月至2011年12月)
1、城郊小学高段学生语文预习方法指导研究;
2、城郊小学高段学生语文预习习惯的培养研究。
(三)总结阶段:(2012年1月至2012年6月)收集和整理相关研究资料,分析和研究实验情况,总结和提炼研究成果,根据学生、老师在研究过程中的实际情况撰写有设计、有实施、有案例的关于《城郊小学高学生段语文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研究》的结题报告及 成果鉴定书等。
六、阅读的相关书籍
《人民教育》 人民教育出版社、《陶行知教育名篇》教育科学出版社 、《魏书生谈语文教学》 河海大学出版社、 《新基础教育论》 教育科学出版社、 《新课程标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四川大学出版社、《高效课堂22条》山东文学出版社、《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等。
关键词: 语文教学 阅读教学 生本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教学中的对话包括老师与学生、老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三种关系之间的对话。“与文本对话”就是让学生接触文本、体验文本,用自己的生活和经验与文本相互作用,共同建构起文本的意义。对话交流的结果是实现学生发现文本意义和学生自我发展这双重过程。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是最有生命力的。同学之间的相互质疑、相互讨论、相互激励、相互分享……这些最能激发孩子思想的火花,是最有教育价值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这一过程,努力营造这种氛围。
一、保证学生充分地接触文本,深化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对话的实质就是人与人之间在精神上的相遇,因此,对话意味着教师对学生作为与文本对话主体者的独立性和内在自由的承认。为了保证这种独立性和内在自由,教师必须保证学生充分地接触文本,把阅读教学营造成一个真正平等、真诚沟通的时空。
笔者认为在指导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我们必须适时对作者创作此文特定的写作时代背景及心路历程进行必要而科学的介绍,扫清阅读中的“路障”,架好桥梁。具体地说,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做好“铺垫”工作,如介绍作者背景、时代特点,这是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文本、产生共鸣的基础。如《我和祖父的园子》一文写了萧红回忆在祖父园子里自由快乐的生活,以至于让读者不禁产生向往之情。如果在教学中适时补充萧红的生平资料,学生就会知道,这段经历是萧红苦难一生中唯一幸福的回忆。因此,老师适时地架桥铺路能引导学生曲径通幽,帮助他们与文本进行有效对话,促使他们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最终进行创造性理解。
二、开放独立对话的空间,推动学生与文本对话。
课堂上留足时间,哪怕说得肤浅也不做任何干涉,这就首先奠定了平等交流的基础,让学生敢想敢说。教师的这种态度,是对学生的阅读兴趣的极大保护,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搭建了一个开放的平台。但教师并不是不作为不投入,而是重视投入的质量和效果。教师必须把握好几种关系:“预设”与“生成”、“思考”与“交流”、“同化”与“童化”、“读”与“写”,才能更好地把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动态把握“预设”与“生成”
《蚂蚁和蝈蝈》教学中截取的一小个片断:
师:这么热的天,蚂蚁们在干什么呢?他们有的( ),有的( ),个个( )。
师:后面的蚂蚁还会怎么搬蚂蚁呢?他们有的( ),有的( ),个个( )。蚂蚁们围着火炉,他们有的( ),有的( ),个个( )。
之后在教学最后一个自然段时:
师:冬天来了,蝈蝈们有的( ),有的( ),个个( )。
师:那么,小蚂蚁们呢?只见他们有的( ),有的( ),个个( )。
生1:个个(很快乐)。
生2:个个(都在舞蹈)。
生3:个个(都很幸福)。
学生各抒己见,有学生说“个个感到很幸福”,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可是老师在引导学生齐读时,仍旧是齐读“个个很高兴”,硬生生地将孩子的思绪从“幸福”拉回了“高兴”,因为教师的教案中“幸福”在后面的环节出现,学生“过早”地说出来了,打乱了“教案”,所以教师只能“迂回”其中。几番轮回后,终于“回到”自己的教案,水流成“渠”――达到了“幸福”的彼岸。要是教师抓住“幸福”,直奔“幸福”,少了几番轮回,学生不也“幸福”,教师不也“幸福”吗?当学生的思维已经触及“主题”,教师就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成”。课堂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的精彩之处就是不断生成,我们没有办法完全预料,所以随时都会有惊喜出现。课堂生成往往是精彩课堂的来源,不失时机地把握,就会“曲径通幽”,看到更美的风景。
2.正确运用“思考”和“交流”
一教师教学《争论的故事》的导入:
师:今天我们学习《争论的故事》,我知道同学们都预习地很认真,都已经知道了些什么?
生:我知道了是一对兄弟在争论。
生:我知道是一对兄弟为一只大雁怎么吃法而争论不休。
生:我知道最后他们什么也没有吃到,因为大雁早就飞走了。
生:他们还请了一位老爷爷来评理。
师:果然不出所料,孩子们都回家认真读书了,还认真思考了。将这些内容连起来,就是课文地主要内容,只是要将语句有顺序地组合一下,有点小小难度,谁愿意来试试。可以再读读课文,先自己练习一下。
教师没有大段地分析指导,而是从学生的“知之”出发,从学生的“模糊处”着手,适当点拨,让学生跳一跳摘桃。这样的教学遵循了学生的学习规律,激起了思维的火花,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
3.恰当把握“同化”和“童化”
在语文教学中,笔者对内容的教学选择做三个不教,即学生已经会的,不教;学生能自己学会的,不教;教了学生也不会的,暂时不教,留待将来教。《我和祖父的园子》文章内容简单,通俗易懂,无须更多讲解,教者主要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让学生在一次次的读中感悟,在读中体会。
(1)在多元解读时,我们需要有儿童立场中的“童化”。在解读课文时,常常将自己当做一个儿童,引领学生沿着那些有着童趣的问题走进文本。课前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与学习需要,在课堂上对学生察言观色,敏锐地捕捉到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揣测学生的心理,自然课就能上到学生的心里,学生乐学情绪高涨,教学效果明显。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更需要同化,有思维容量的语文课才是有效的语文课。《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教学,问题设计精辟,且富有理智的挑战,让学生的思维活跃、深刻。
(2)在深度剖析时,我们要思想丰满地进行“思维同化”。两个问题:在作者的眼里,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作者是用怎样的语言给我们描述了这样一个自由、快乐、幸福的园子的?前一问指向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作者情感的体验,后一问指向对课文独特表达方法与语言形式的学习模仿,既明确了学什么,又有了一定的思维难度,促使学生阅读、思考、交流。学生真正进入思考状态的时间越长,所获得的长进就越大,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语文课堂教学应该让学生有一种真切的情感体验,真正“走进去”,而不是简单地“走过场”。薛法根老师的语文教学让人听起来很轻松,让学生学起来有劲头,关键是问题的设计精当,且直奔文章主题,既不高深莫测,又不过于简单;既有一定的深度,又极富挑战性;既注重课堂的“文化含量”(思想力量),又注重“思维含量”(思维深度),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情绪和积极性。简单语文中学生大量实践,在大量实践中简单学语文,问题的“度”把握适中,强调人文性的同时,又对文本多角度、多元化、创新化地解读与挖掘,通过主体自我体验、自我构建和对话互动,实现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
4.合理把握“读”与“写”
在许多课堂中,我们看到泛泛的过多的阅读不能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事实上,读得热闹的表象往往掩盖了学生思维的贫乏和肤浅。如果读得好,的确是理解到位的外显,那么理解是不是就意味着会运用?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就是让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叶圣陶先生曾说:“读和写是学好语文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只读不写是不行的,其结果是眼高手低。”由读到写是学生阅读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和升华,从低年级写话,到中年级写片段,再到高年级大作,这并不是一日之功,需要语文教师持之以恒地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培养他们写作的兴趣。例如教学《变色龙》一课,先让学生看图说说变色龙的外形。然后对照课文,读读写变色龙外形的语段,感悟写外形“从整体到部分”、“从头到尾”的方法。然后找来《动物世界》片段,让学生观察练写动物的外形,这样一步步深入,最后学生就会掌握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又如教完《艾滋病小斗士》一课后,请为小恩科西写一份100字左右的颁奖词。读完《秋天的怀念》后,出示练笔题:这篇文章是著名作家史铁生写的,他在21岁时双腿瘫痪,至今还生活在轮椅上。文章用省略号结尾,让人感觉兄妹俩其实有许多话要和母亲说。请你认真阅读全文,想一想:兄妹俩还会对母亲说些什么?
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做到读写结合,课课有练笔,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稳步提高。
三、营造共享心得的学习氛围,在生生对话中促进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在课堂交流前,学生首先要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这一分享过程,其实是一个提高过程。在交流中,学生参考他人观点,看到新的阅读角度,进而激发探讨热情和进一步深入与文本对话的愿望。精心准备好自己小组的分享资料后,自然会有与其他小组一较高低的竞争意识和聆听他人不同观点的愿望,课堂上各个小组的分享交流,让学生在竞争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经过这些精心设计的环节之后,学生不仅能深入地和文本对话,而且能亲密地进行生生之间的对话,在生生对话中,形成一个亲密的阅读共同体,相互理解,彼此佩服,懂得合作学习,对学生进一步的阅读是有促进作用的,学生和文本的对话能在阅读和交流中形成良性循环。教师如何营造共享心得的读书氛围呢?
1.朗读,以其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优越性和表情达意的简捷性,在阅读教学中占有一席之地。不同学生或不同小组同一段落的朗读对比,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通过具体的朗读指导,激发学生的竞争心理。一是鼓励学生互相挑刺,二是诱导学生发现其他学生的长处,三是激励学生勇于挑战。在这种民主、平等又互相激励的氛围中进行朗读训练,学生的朗读积极性空前提高,对文本的理解逐渐进入新的阶段。当然,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评价时,要根据教学阶段的不同,提出不同的要求,如感知性朗读与感受性朗读,一个层次较低,一个层次较高,在要求上要做到循序渐进。学生的知识水平有差异,理解程度有高低,评价标准也应因人而异,注意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2.重新设计词句内容,能帮助学生体会词句的含义乃至妙处。费尔马哈指出:“感情只能向感情说话,因此感情只能为感情所了解。”在对比过程中,学生逐渐进入角色,在朗读中传达出感情,从而训练表象的准确性和形象性,培养语感。这种效果是传统教学的繁琐分析不能达到的。朗读中只要注意精选训练内容,并把握训练的“度”,努力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就一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独特体验。“语文再现生活是通过理解、想象、体会来实现的,是与读者已有的生活经验产生链接的结果”。通过创设情境,丰富学生想象,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体会课文意境,领会人物的内心世界,锻炼语言表达,积累规范语言。如教学《黄果树瀑布》时,让学生重点理解“四周乐声奏鸣,人就像漂浮在一片浪声之中,每个细胞都灌满了活力”和“只觉得胸膛在扩张,就像张开的山谷,让瀑布飞流直下挟来大自然无限生机”两句话表达了什么情境?根据想象,能描绘出这种情景吗?这时笔者有意创设情境,让学生闭上眼睛,配上音乐,乐声奏鸣并叙述:瀑布从岩壁上直泻而下,如雷轰鸣,山回谷响,坐在下面,仿佛置身在一个圆形的乐池里。人就好像漂浮在一片浪声之中,每个细胞都灌满了活力。然后紧密联系课文情境,把瀑布的雄伟气势,“如雷轰鸣”的声响,同坐在谷底与瀑布咫尺相望的人结合起来展开联想,从而让学生体会出自然景观对游人的影响,使其感觉大自然的勃勃生机与人的生命活力有紧密的联系。这样指导,学生真正感悟到黄果树瀑布景观的壮美和大自然无限生机对人的陶冶。
4.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质疑机会,落实自主参与。如在教学《黄果树瀑布》第三、四自然段时,笔者让学生选择自己感触最深、最喜欢的语段谈自己的体会,允许学生打破课文的描述顺序进行“跳跃式”阅读交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四、组织有内涵的话题去讨论,活化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为什么提“话题”而不说“问题”?话题的主要特点是:思维空间大,学生围绕话题发表意见,而不是回答老师的问题。所以,答案意识淡化,交谈所获得的认识往往是多元的。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既有知识被他人的视点唤起,这样就能产生新的思想。在与他人的对话中,正是出现了同自己完全不同的见解,才会促成新意义的创造。
如教学《理想的风筝》一课时,引导学生思考“风筝”指什么?刘老师有什么理想?作者为什么那么怀念刘老师?这些话题的提出启发了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引起了较广泛的讨论,活化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总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尤其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改变过去“独白式”的教学模式,以现代对话理论为基础,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促进学生的主体参与。教师应运用各种手段引领学生与文本进行积极的对话,使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体,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进而起到丰富学生情感体验与构建学生精神世界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蕾.浅议和谐课堂教学之构建.当代教育论坛,2006(4).
[2]叶再勇.努力构建和谐课堂教学.中小学教学研究,2007(3).
[3]漆淑萍.和谐课堂教学的构建及策略探究.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4]张慧英.“和谐课堂”教学的特征及其构建.新课程(教师版),2006(12).
[5]李维编.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6]吴效峰.怎样把学生教好.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