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数学课前预习论文

数学课前预习论文

时间:2023-03-24 15:34:04

数学课前预习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少数民族预科生;数学学习习惯;差异

[DOI]1013939/jcnkizgsc201643102

学习习惯是学生在学习情景中通过反复练习养成的相对稳定的自动化行为模式教育可以说就是好习惯的养育。少数民族预科是衔接高中与大学的一个特殊学段。研究少数民族预科生(下称预科生)的数学学习习惯,对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问卷调查的方法,试图了解预科生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基本状况。

1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为随机抽取的广西2014级预科生,其中城市生源208人,农村生源57人;男生80人,女生185人;文科140人,理科125人。调查共发放问卷278份,收回有效问卷265份,有效问卷率达953%。问卷的每一题项设有5个选项:“完全不符合” “很少符合” “有些符合” “大多符合” “完全符合”,采用李克特式五点量表记分,依次赋值“1”“2”“3”“4”“5”。问卷数据运用统计软件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课前预习习惯

课前预习是学生养成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学生只有在课前进行预习,在课堂中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听课,提高课堂学习效率。题项“数学课前,我常常认真预习课本并提出疑问”得分平均值为276,低于中间值3(如表1),可见预科生课前预习习惯比较差。两独立样本T检验可知,预科生预习习惯有学习层次上的显著差异。学习层次高(大学类)比学习层次低(学院类)的预科生有较好的预习习惯(如表2)。

22课中习惯

221倾听习惯

倾听是课堂重要的学习方式,学会认真倾听老师或同学的讲解、提问和回答,可提高听课效率。题项“数学课上,我常常仔细听老师或同学的讲解、提问与回答”得分平均值为348,介于数值3~4(如表1),总体上看预科生在课堂上具有良好的倾听习惯。T检验分析可知倾听习惯有文理科的非常@著差异,文科比理科预科生有较好的倾听习惯(如表3)。

222观察习惯

课堂观察是指观察教师和学生的板书或演示。题项“在课堂上,我认真观察教师的板书或演示”得分平均值为356,介于数值3~4(如表1),可见预科生具有较好的课堂观察习惯,且观察习惯有性别和文理科的显著差异,女生比男生具有较好的观察习惯;文科比理科预科生有较好的观察习惯(如表3)。

223交流习惯

课堂交流是学生与教师或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题项“在课堂上,我常常主动与教师或同学交流或讨论”得分平均值为303,接近数值3(如表1)。可见预科生在课堂上讨论和交流的习惯比较差,且交流习惯在性别、文理科、学习层次上均无显著差异(如表3)。

224做笔记习惯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课堂做笔记是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题项“数学课上,我会坚持做好笔记”得分平均值为368,介于数值3~4(如表1)。可见预科生做课堂笔记习惯比较好。T检验可知做笔记习惯有性别和文理科的非常显著差异。女生比男生具有较好的做笔记习惯,文科比理科学生具有较好的做笔记习惯(如表3)。

23课后习惯

231完成作业习惯

课后学习中,及时复习和自主按时完成作业是很重要的学习习惯。题项“数学课后,我常常及时复习并完成作业”得分平均值为337,介于数值3~4(如表1),可见多数预科生具有独立完成作业习惯。T检验分析可知独立完成作业习惯在性别、类别和学习层次上无显著差异。

232课后反思习惯

课后反思是属于元认知的行为,课后注重反思所学习知识、思想和方法以及存在的困惑,是自我反思和总结的过程。题项“数学课后,我会坚持反思当天的收获和困惑”得分平均值为276,低于中间数值3(如表1)。可见预科生总结反思习惯较差。反思习惯有性别的显著差异,男生的反思习惯优于女生(如表4)。

3小结与建议

31小结

少数民族预科是衔接高中与大学的一个特殊的阶段,是少数民族学生高中毕业后,为晋升理想的大学经历一年或两年的学习。预科自主的学习环境,丰富的社团活动,自由的学习时间,使得少数民族预科生的数学学习习惯呈现一定的特点。课前预习习惯、课堂中交流习惯、课堂后的反思习惯的习惯比较弱。课堂中倾听、观察、做笔记,课后的完成作业的习惯中相对比较好。数学学习习惯在性别、文理科以及层次中有一定的差异性。在观察、做笔记、反思习惯中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在观察、做笔记中优于男生,男生在反思方面优于女生。

32建议

(1)布置预习任务,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预科是衔接高中与大学的一个预备阶段,教学既有“补”又有“预”的任务。(2)渗透数学文化,激发数学兴趣在教学中可以挖掘少数民族文化素材,穿插讲授数学文化知识。通过数学文化的渗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创建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可开展小组讨论、鼓励质疑、展示分享成果、小组评价等合作学习方式,并引入小组竞争机制,通过鼓励性评价,克服预科生胆怯畏惧心理,激发预科生交流与讨论的积极性。(4)培养反思性学习方式。定期让学生书写数学学习反思,让学生从知识点、数学思想方法,学习情况等进行总结和反思,培养其反思的意识和习惯。

参考文献:

[1] 申仁洪学习习惯:概念、构成与生成[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112-118

第2篇

[关键词]中学数序 预习 重要性 基本预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2-0216-01

一、中学数学学习存在的问题

数学学科学习具有环环相扣的逻辑性及循序渐进的连贯性特点,对数学教师讲授和学生的吸收都有较高的要求。我国长期以来的基于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和理念,使得中学数学老师在课堂上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数学学习中教师根据考试内容将知识在课堂上机械式传授给学生,课堂上老师的讲授内容变成学生学习的全部指导,在应试教育压力下老师会将课堂讲授内容强制学生课堂上吸收,被动的数学学习方式影响了数学学习效果以及学生长远数学能力的发展。

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背景下对中学教师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学习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学数学教学不能仅满足于“授人以鱼”,更要在提高学生能力层面“授人以渔”,改变中学生数学学习方式,提升学习效果。因此,中学数学教师应当在素质教育理念的引导下,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积极探索数学教学方法的改进。笔者在中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发现,通过引导学生在课前进行科学的预习,可以有效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预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明确目标,转变学生课堂被动学习状态。

二、中学数学预习的重要性

数学学习中一个重要特征即是该门课程的逻辑性较强,前后章节衔接紧密,因此,良好的数学成绩必须基于对所学知识链条的融会贯通,通过课前预习发现自身知识链条的薄弱环节对数学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一)预习有助于精准定位学习目标

提前预习数学课程,通过对教科书的提前预览有助于明确下一节课程的学习重点,以此定位学习目标,有了对学习目标的精准把握,学生的学习动力被目标所引导,向既定目标努力,进而提升数学学习效率。学生需要根据自身实际水平和学习能力来确定目标,不宜过高过低,目标过高难以达成使得学生丧失自信心,目标过低容易使学生满足,难以有更多收获。

(二)预习有助于形成课堂疑问

学生在对数学教材预习的过程中,遇到新的知识点和陌生的内容会产生诸多问题,对不理解的地方通过标记记号或整理疑问笔记形成自身需要在课堂上解决的问题,这样在课堂学习中学生会在教师全面的讲述中有所侧重学习,进而解决预习中出现的疑惑,透彻掌握知识点。只有通过预习形成对疑问的预设,才能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根据各自问题有重点的学习,强化教学效果。

(三)预习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对于数学教材的预先学习主要依靠学生的逻辑思维方式和知识理解能力,通过长时间对数学课程的预习不仅促使学生掌握知识点,更在学习能力层面上使学生自身独立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得到提升,良好的预习习惯对提升学生素质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关键作用,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是学生未来发展的基础。

三、中学数学预习基本策略。

(一)要明确数学预习内容

“预习”是由两部分组成,即“预”和“习”。“预”就是预习下节课要学习的新内容,在预习的过程中要确定学习目标,预习的内容要全面,不要有遗漏,包括理论内容、例题、例题解决步骤、课后练习题等,预习后要有一个大概的印象,并对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昨上标记。“习”就是学习,学习时就要有一定的侧重了,侧重于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将理论知识理解透彻,要注重对例题的学习,书中的例题一般都是很有代表性的题目,要从中发现答题的原则和方法,不要拘泥于答案,在对理论知识和例题的学习后要从课后题中找出几道题做一下,可以检测一下自学的效果怎么样,达到了怎么样的程度,这种方法是否有效率。

(二)充分利用科学预习方法

预习时要注重运用科学的方法,教师在设定预习目标时可以通过设置逐层深入的思考性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索。在预习的过程中可以对不懂的知识点用问号或者特殊符号标出,以便能在课堂中仔细听课,在预习中要对某些定理多思考,通过质疑来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数学预习的重要目的即在于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教师应对学生预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问进行深入全面的答疑,鼓励学生提出预习中出现的问题,在课堂上共同探讨,通过“疑问――答疑”式课堂互动,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帮助学生更好的解决数学学习中的困惑。

(三)制定科学的预习评价体系

学生预习的完成需要教师的督促和检查,教师应从对学生预习状况的督促中让学生意识到数学预习的重要性,对认真完成预习学生以及能够根据预习中出现疑惑提出有价值问题的学生给予奖励,增加学生对数学预习的动力。与此同时,对完成预习不佳的学生给予及时指导、鞭策甚至适当惩罚,促使他们认真完成预习内容,形成主动的学习意识。教师在学生预习中的作用极其重要,需要教师根据科学的预习评价体系对学生预计效果加以实时观测、指导。

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素质教育已成为中学教育共识,通过课前预习促使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和知识理解能力的提升,是培育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个人素质的可行途径,也是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邓春燕.课前预习让课堂教学更有效[J].教育交流,2011

(06).

[2]邹敏.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预习[J].读写算,2012

第3篇

摘 要: “课前预习”是求知过程中的一个良好的开端,是学生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一个新知识对象预先进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效课堂离不开学生的课前预习,而有效预习更可以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

关键词:预习;有效;课堂;高效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倡导自主的学习方式,要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发挥学习主体作用,目前各校也全面深入推进有效教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要求把课堂变学堂,如果学生没有课前有效预习,也就不可能在课堂上精彩展示,因此,落实课前有效预习,才是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才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关键。那么,如何让学生的预习有效把预习落到实处,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认识预习的作用,培养预习习惯

预习是课堂的前奏,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课前预习不充分,听课就很被动,况且课堂上既要听讲又要做笔记,就显得既听得紧张又记得慌乱,对什么是重点,哪些是难点就抓不住,只有充分的课前预习,才能在听课时做到心中有数,不仅可以消除听课中的知识障碍,还可以提高听课效率,提升做笔记的能力,节约课堂时间,才有时间在课堂上充分展示。在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的前提下,预习还要形成习惯,如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不会得到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也不会得到

提高。

二、指导预习方法制定预习模式

(一) 方法指导是实现有效预习的捷径,为了让学生的课前预习有效,落到实处,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预习教给他们预习的方法,否则,预习只是一句空话。 在语文预习中最基本方法是读,划,查,疑四步法。

读,即采用各种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文本,读课前提示,读课下注释,以便快速熟悉课文内容,为复述课文内容和进一步预习做好准备。

画,使用固定的符号在课本中进行圈注。注意,从学习的最初阶段就要在班级规定统一的预习符号,用阿拉伯数字标注自然段序号,用圆圈圈出生字词,用波浪线划出重点的句子,用横线加问号标出有疑问的句子。也可以在课文旁空白处写上自己读课文时的感受,“不动笔墨不读书。”圈画后,课文中留下了必要的标记,上课时一目了然,便于抓住重点,有目的的学习。

查,预习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最好的锻炼途径就是查,遇到疑难生字词,去查字典,词典;在参考资料和网络上查阅课文背景和作者相关情况。而这些完全可以交给学生独立完成,老师不用代办。“老师不替学生说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自己能做的事”。能从报刊、书籍和其他媒体如网络中获取有关资料,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对于学生日后的学习、生活也将大有裨益。

疑,“学贵有疑”。预习的目的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自主学习课文内容,减轻上课时的负担,更主要的是能在掌握已有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疑问,可以通过教师设疑和学生自主质疑的方式使学生深入思考文章,产生阅读期待和饥饿感,对即将到来的语文课堂上深入探究课文有浓厚的兴趣。

(二) 掌握了预习最基本的方法外,教师可根据不同文体制定出不同的预习模式,这样学生碰到相同的文体就有章可依,有了预习的思路。除扫清字词障碍,了解作者作品这些常规程序外1记叙文:首先要列出记叙的六要素,其次理清记叙顺序,找出记叙的线索,简要概括文章的内容。品味记叙中对景对人物的描写语言,把握关键词的含义,初步感悟写作手法,领会作品主旨。2.读小说 :就要抓住小说的三要素,分析人物形象。刻画人物的方法,环境描写的作用,作品表现的主题等;3.说明文:抓住文题,找出说明对象;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 ,分析说明方法并弄清其作用;理清说明顺序,品味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此外教会找中心句,概括说明内容明确文章结构。4.若是议论文要弄清议论文的三要素,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看作者用了哪些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能说出论证方法及作用,理清论证过程,各层次之间的关系,文章结构方式等。5.文言文要求学生能自己根据注释及参考书疏通文意,归纳文中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的词等等。

三、明确预习目标出示预习习题

在教学中,教师布置预习时,一般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学生对待预习就没有明确的要求,学生对待预习就没有明确的目的,为了使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有所遵循,提高通行效率,在学生预习前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文章依据每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出好相应的预习题,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导学案,这样一来,学生根据教师的导学案去预习,预习也就有了目标就不会感觉无从下手,学生在做预习题时发现自己一时未能解决的就会等待课堂上教师的讲解,多数学生对自己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上课会更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讲,提高了学生的听课水平。已经解决的问题或自己在预习中独特见解,他们会在课堂上精彩展示。这样一来,即节省了课堂时间有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长期坚持下去,课前预习有效,课堂也自然实现高效。

四、丰富预习形式 督查预习效果

(一)预习形式以书面为主,适当加入其它形式避免学生对预习产生倦怠。可以是“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议一议”也可以根据课文特点“唱一唱”“画一画”“写一写”等。如我在教苏轼的《水调歌头》时布置的预习作业有唱一唱,上课时学生兴致很高,听讲认真。教《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一文前布置了一道预习题是:写一写你的同学并为他画一张相,结果上课时学生争着展示他的预习成果,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

第4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有效预习;策略

学生预习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自主学习的过程。在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有效预习的策略有哪些?现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看法:

1初中数学有效预习内涵

有效的预习,能明确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可以提高学习的质量。良好预习习惯的形成将为课堂教学节约许多宝贵的时间,使得教师不必讲解学生就能自己获得知识。这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也改善了师生关系。因此,教师要有步骤地分阶段地进行预习方法辅导,教会学生做什么(告诉学生预习的内容,也就是即将学习的新知)即怎样做(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即为什么这样做(发展学生的思维)即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让学生预习后发现一些不能解决的问题),这样一步步指导学生,让每一个学生掌握一定的预习方法。

2初中数学有效预习的意义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强调不管做什么事,要事先有充分的准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有这么一句名言:"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学会学习是现代人的基本素质,而预习正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学习中,这种准备就是"预习"。要学好初中数学,就要学会预习。通过笔者的教学实践发现,在数学教学中进行课前预习,对学生学习数学有着如下的积极意义:

2.1通过预习,学生可以复习、掌握一些旧有的知识,初步认识知识的构架和网络,使学生能自己去发现旧知识的薄弱环节,及时在上课前补上这部分内容,也为教师的"补差"找到一个切入点,为学生掌握新知识做好知识方面的准备。

2.2通过预习,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了一定的认识。将一些简单易懂、自己有兴趣的内容进行了内化,可以主动地对自己不懂的内容做一些标记,使听课具有针对性,为掌握新知识作好心理方面的准备,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3初中数学有效预习的策略

预习不仅是将课堂上要讲的内容看一看,而是要针对不同的内容布置预习任务,把预习看作是对课堂教学的准备,作为教师就要重视方法的指导。预习的策略有很多,根据初中数学教材的特点和初中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及其认知规律,笔者认为可以采用如下策略:

3.1通过比赛,激发学生预习的动机

让全班同学同时预习一节内容,进行小组预习比赛,比一比谁预习的效果好。出于竞争心理,几轮下来,学生也就习惯自主预习了。同时,教师要在每天新课前检查预习任务的完成,以免教学时起点太高或太低。

我第一次让学生回家预习"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的第一课时,学生对照课本,习惯性地把课本方框里的内容“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记了下来,至于什么位置关系的角是同位角,根本没有仔细分析、理解。第二天上课时,我先给学生一部分时间让学生小组讨论作业预习中不会的问题,然后由小组提出新的问题以供全班思考。学生为了参与小组讨论,课后就会自主预习,小组为了提出更好的问题也会深一步去探索研究。随后我在黑板上画了二条直线被第三线所截,让学生找出图中的同位角。抽查了几个小组的学生都找不出同位角,而对于答对了的同学及小组则大加表扬。快下课时,我对学生说,对于预习,我们不能蜻蜓点水,要真正地"钻进去",认真推敲每一个字词所表达的意思,但总的来说,同学们已经迈出了预习的第一步,今天的××组预习得很好,相信其他小组今后也可以做得很好,希望同学们以后要再接再励,持之以恒。

第二次的预习作业是"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的第二课时,有了第一课时的经验,学生们对这节课的内容预习的效果明显好于上课时,对于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在小组讨论中也积极发言,唯恐自己落后,对于我提出的问题,学生把手高高举过头顶,争着回答来表现自我。我再乘胜追击,在课堂上给学生打气,一节课下来学生非常有成就感,也不再认为预习是一种负担,反而觉得"能听懂,确实是提前预习好。"后来的几节课,我仍然让学生回家预习,学生大部分都能完成,且完成得相当好。

3.2传授预习的方法,提高预习的效果

预习这种好的学习方式,虽被广泛应用,但是,在学习实践中,不少学生费时多、收效低,究其原因,多半与其方法不当有关。我在实践中感到运用下列一些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预习效率。

一是读,先粗读一遍,以领会教材的大意。数学课本可分为概念、规律(包括法则、定理、推论、性质、公式等)、图形、例题、习题等逐条阅读。例如,看例题时要求学生做到:①分清解题步骤,指出关键所在。②弄清各步的依据,养成每步必问为什么,步步有依据的习惯。③比较同一节例题的特点,尽量去体会选例意图。④分析例题的解题规范格式,并按例题格式做练习题。

二是划,即划层次、划重点。将一节内容划分成几个层次,分别标出序号。对每层中的重点用""标出,对重点字、词下面加".",对疑难问题旁边加"?",对各层次间关系用"="表示等等,划时要有重点,切勿面面俱到,符号太多。

三是写,将自己的看法、体会写在书眉或书边。①写段意:每一段在书边上写出段意。②写小结:一要概括本书内容,二要反映本节各内容之间的并列与从属关系。③例题:在书边说明各主要步骤的依据,在题后空白处用符号或几个字,写出本例特点,体现编者选例意图。④变式:对优秀生要求对例题条件、结论变化,由特殊向一般转化,将有关知识进行横向联系,纵向发展。

四是查,即自我校查预习的效果。①合上书本思考下节课老师要讲的内容大意,哪些内容已看懂,哪些内容模糊,哪些内容不懂,需要在什么地方再提高。②对照自学辅导或老师课前拟订的自学提纲,揭露知识的内涵,挖掘知识的本质,沟通知识的联系。简要地用语言加以表达。③根据课本的练习,做几道具有代表性的习题,检查预习的效果。

第5篇

论文摘 要: 本文针对小学数学动态生成课堂构建的问题,着重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思考:构建动态性生成课堂的意义;构建动态生成课堂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构建动态性生成课堂的具体路径。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教师教学理念的不断革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观念得以自然回归,广大数学教师越来越呼唤和重视数学课堂“动态生成的构建”。那么,在当前的数学教学中如何构建动态生成的课堂呢?

一、构建动态性生成课堂的意义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围绕着一致的目标,以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活动。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是教师、学生和课程文本的交流、碰撞与对话的过程,是课程的意义重建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自主体验、感悟和创新的过程。

构建多元变化的动态性生成课堂对于当前的数学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构建动态性生成课堂有助于实现对学生生命个性的关注和张扬;(2)构建动态性生成课堂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构建动态生成课堂对教师的素质要求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科研素质。

实践表明,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理论基础和自我研究能力。要想构建动态生成的课堂,广大教师应积极学习课改《纲要》、《数学课程标准》,深入解读与“动态生成”教学有关的理论书籍和论文,并认真做好有关业务学习笔记。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还应注重与实践的联系。教师可定期上一节有关“动态生成”的实验教学课,并做好反思总结工作,从而促进自身理论的内化、吸收,以及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

(二)调整好相应的教学心态。

1.对待预设,要有坦然的心态。要想形成预设的坦然心态,教师就应重视课前备课。课前备课包括“短期备课”与“长期备课”。所谓“短备课”即备好一个课题或一个单元的课;所谓“长期备课”即不断加强知识积累,不断优化自己的智力结构,从而让自身所具有的新知识、新思想像潺潺小溪不停地流淌,充实思想的江河,为“短期备课”的成功提供铺垫。

2.对待课堂应着力关注与期待。对待数学课堂,我们应着力关注与期待。在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珍视儿童生活的教育价值,把儿童的直接经验、生活世界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通过丰富和深化学生的生活经验,促进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加强学生各种学习能力的培养。所谓“期待”意味着教师能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善用从容的心态对待自己所从事的教学工作,相信等待学生学习中“柳暗花明”的到来。

三、构建动态性生成课堂的具体路径

(一)精心课堂预设。

所谓“预设”,是指教师在教学前对课程教学所做的设计,或“预先设定”,或“预先设计”。实践证明,要想构建动态生成的数学课堂,必须课前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预设。这其中包括对学情的了解,也包括对教学目标的“弹性定位”。正如特级教师徐斌所言,“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哪有课堂上的有效引领与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哪有课堂中的游刃有余”。

1.充分了解学情。《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也是学习资源开发的客体和对象。因此,在课前备课的过程之中,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学情进行深入分析,如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学生间的个性差异、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解决问题的策略等,从而为学习目标的制定提供参考。例如,教学“圆柱的体积”一节内容时,我在考虑到有的学生可能已经知道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基础上,进行课前的精心预设:(1)对于计算公式已知的学生,着力引导其进一步确认并追溯公式的来源;(2)对计算公式未知的学生,着力引导其自主探索。在具体教学实施时,课堂教学生成按照原先的预设顺利产生。

2.弹性预设目标。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点。其支配着教学全过程并规定教与学的方向,并关系到一堂课成功与失败的重要因素。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有经验的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个通往一望无际的科学世界的窗口,而把某些东西有意地留下不讲。”因此,在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重视教学目标的弹性预设,积极为学生创设一个主动探究的自由思维空间,从而更好地为学生打开数学课堂精彩的生成之门。例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节内容时,我要求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利用身边的工具”在纸上画一个圆,而没有具体限制用什么样的工具,如此则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开放的自主发挥的探究空间。在活动中,学生充分发挥了想象,有的用圆规画;有的圆形物体的底面印;有的用素描的方法从正方形中描出一个圆……在此基础上,我再引导学生讨论所画圆的选用工具、方法及其与圆有关的知识。

(二)灵活调控课堂。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在面向“21世纪的新基础教育”报告中关于课堂教学“动态生成性”的问题集中强调指出:“一个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由于参加教育活动有诸多复杂的因素,因此教育过程的发展有多种可能性存在,教育过程的推进就是在多种可能性中作出选择,使新的状态不断生成,并影响下一步发展的过程。”我们的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再优秀的教师也不能做到“一切尽在掌握中”。在动态变化的课堂教学中,当学生的回答偏离了原先的预设时,教师就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原先静态的预设方案灵活调控,从而形成动态的、富有灵活性的实施方案。例如,我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出示题目:一个梯形上底是2米,下底是5米,高是2米,求梯形的面积。正确的列式过程为:(4+6)×2÷2=10(平方米),可一位学生却将算式列为4+6=10(平方米)。虽然算式结果是正确的,但其计算过程却是错误的。面对这一富有价值的错误资源,我没有立即打断学生的回答为其纠正,而是鼓励其自己的想法。在充分肯定学生“独特见解”的基础上,通过师生讨论,学生认识到:应用题中的列式是不能简略的,因为这样是不符合题意的,但在具体计算时是可以简便运算的,从而及时、深刻地纠正了学生在应用题解答中的这一“错误”概念。

参考文献

[1]沈坤华.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思考[N].教育信息报,2004.

[2]唐爱华.课堂可以预约出精彩[N].现代教育报,2004.

第6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前预习 指导学生

社会进入21世纪以来,数学在不断地发展中。在教学上数学的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地改革。而小学数学无疑是数学教学中最初的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现在,课前预习在小学数学中已经越来越受老师和学生的重视。但是,其中一部分老师认为小学生在数学上的课前预习容易对书本上的理论产生错误的理解,从而形成了对该理论先入为主。这种错误对课本的理解也是很难通过老师的讲解来改变的。另外一部分的老师则认为,学生一旦进行课前预习,对书本上的知识有了很深的了解,就会对课堂上老师讲的课不感兴趣。所以一部分老师认为课前预习会对小学数学起到负面效应。数学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小学生的对数学的认识就只能从书本上获取,老师在教学时应该让学生亲身体验,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数学。老师在教加减法的时候,可以用学生喜欢的玩具,零食等价格来向小朋友提问,引导学生从情景模拟中学习数学。

同时教师不能因为害怕课前预习会出现问题,从而对课前预习全盘否定,认为课前预习是错误的。作为教师,应该在预习前预料到可能会出现的负面影响,从而对学生在课前预习前进行正确的指导。所以说,老师的课前预习指导是非常重要的。

一、 指导学生观看书本的引言

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往往是以书本为前提,而书本上的一些引言却常常是学生忽略的重要部分。老师在通过指导学生课前自我预习的时候也应该指导学生如何观看书本的引言。观看课本的引言部分可以让学生对数学概念和数学公式有初步的了解。并且,学生可以通过课前预习结合以往所学的知识和经验对不懂的问题提出假设,从而由老师在课堂上帮助验证。另外,学生可以通过课前预习得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在课堂上提出来,并由老师与学生共同求证,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这种指导学生观看书本的引言的办法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加强课内外学习的效率。

二、 指导学生列学习提纲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学习的方法。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将重点放到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不断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等方面,让学生不仅仅是从课堂上汲取知识,还能在课外学到知识,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这一门学科课堂知识容量较大。刚刚接触数学的小学生面对这么大的知识容量是很困难的。所以,小学生在学习数学之前必须做好课前预习,这样能够在小学生的大脑了解所学的知识,并在大脑中储存初步了解的知识,这样才会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对自己存在疑惑的知识点,会更加认真的听,并且学习新知识,掌握和消化老师在课堂上讲的知识。

1. 学会解决问题

在数学这一学科的预习上,学生应该明确预习的目标。老师在布置学生课前预习时应该让学生了解预习的目的是什么,课前预习中,学生应通过预习来了解哪些问题,学会哪些问题等等,从而让老师在这些学习内容中确立出一节课的学习重点和学习难点。学生只要有了明确的预习目标,就会对预习有计划性,在预习中,学生会带着问题去学、去找,这样既可以减少学生在预习时产生的盲目性,又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只要预习的效率提高了,也就会更好的提高数学课堂的学习效率。

对于小学生来说,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通常就是一些固定的公式和计算法则。学生只有带着问题去预习,就可以初步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然后根据老师的要求分别进行训练,以此来达到预定的目标。

2. 学习解决问题的途径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对一些理论性的东西很难理解,所以小学数学在介绍一个知识点的时候就会以一些普遍存在的,比较直观的东西来表现出来。例如,在学习乘法口诀的时候,老师可以把乘法口诀编成儿歌,这样可以让小学生能更好的背出乘法口诀。老师在教导学生如何进行课前预习的同时应当教导学生在课前预习遇到难题时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小学数学是数学的入门课程,所以,小学数学接触的大多数都是生活中普遍用到的数学知识。在教小学生加减法的时候,老师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搜集平时喜欢东西的价格,然后在课堂上通过加减法教导学生。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高效的课前预习时,还应引导学生进行观察,通过各种途径解决在课前预习中遇到的问题,为进一步的解决疑难奠定基础。

三、 教导学生按照步骤解决问题

老师在数学的教学中,应当指导学生学习列写预习提纲。学生只有学会列写预习提纲,才能更好的预习课本上的知识。老师在课堂上不仅要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课前预习,还要教导学生按照步骤解决问题。按照步骤解决问题最主要的就是学生要列写预习提纲,学生只有列写好了预习提纲,才能按照提纲一步步的解决问题,从而更好的学习知识。

四、 总结

课前预习有利有弊,老师在关注课前预习有利的一面的时候也应该接受课前预习的弊端。并且找到可行的方法解决课前预习的负面影响。在课堂上,认真在课前预习了的同学,容易在课堂上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甚至在上课的时候不听老师讲课,更有甚者,这样的学生还会影响其他想听课的学生。在这种课堂环境下,老师应当更好的处理这种学生,如果处理不好,则会严重的影响课堂小组学习,从而降低教学的效率。所以,教师在面对这一现象时要慎重处理,有效的预见这种现象的发生,提前做好预防和采取有效的解决方法。

课前预习对小学数学的教学是有利也有弊的。老师想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要指导好学生的课前预习工作。从而产生好的效果,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学生只有在预习时得当的预习才会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随之产生强烈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掌握到数学知识和技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生活体验,并结合教学情况,帮助学生解答难题。

参考文献

[1]程世平 高中数学教学之我见 中国科技教育

[2]张明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7篇

关键词:机械设计与制造 民族预科生 专业课教学 教学方法

预科是高等教育的特殊层次,预科教育对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水平,使更多的少数民族学生升入高、中等专业学校学习起了很大的作用,它已成为独具特色的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办学形式,是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所指的民族预科生是指在进入大学之前采用本民族语言授课,进入高等学校以后与普通本科生一样采用汉语授课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内蒙古自治区,民族预科生大多为中小学采用蒙语授课的蒙古族学生。

在我校,民族预科生学制为五年,根据预科的专业设置,可将民族预科生分为两类:一类为“插班制”,即,少数民族预科生在预科的一年至两年半时间内修完基础课程后转入普通本科班的一或三年级进行专业课学习,插班进入汉语授课本科完成大学课程。由于采取插班制,所以在转入本科专业后,每个专业民族预科生的数量较少。另一类为“整班制”,即,自入学至大学毕业民族预科生都在同一个班级,学习同一个专业。在我校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包含了以上两类预科生。

“专业课”是相对于“基础课”而言的,是指高等学校根据培养目标开设的教授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的课程。专业课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了解本专业的前沿科学技术和发展趋势,培养分析解决本专业范围内一般实际问题的能力。

由于中学采用蒙语授课,民族预科生在进入大学以后对汉语授课需要一定的适应阶段,如何能够让学生顺利地在两种不同语言中进行转换,对学生掌握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专业技能,提高专业修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教师而言,对民族预科生这一特殊群体,采用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尽快适应授课方式的转变,而且能够提高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热情。所以,根据民族预科生的实际情况,提高民族预科生的专业课水平是一项具有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的工作。

一、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民族预科生专业课教学特点

1.民族预科生汉语基础亟待打牢

民族预科生大多来自牧区,在进入大学之前,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庭,主体语言都以蒙语为主,进入大学以后,民族预科生不仅要完成生活当中语言环境的转换,还要适应从中学到大学授课方式以及语言的变化。民族预科生进入大学后,在基础课学习阶段,课程设置中包括了致力于提高预科生汉语水平的大学语文等课程,并逐渐适应汉语授课。经过基础课的学习,进入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进行专业课学习时,民族预科生已具备了学科基础知识和一定的汉语听说读写能力,但较之普通本科班的学生,仍存在较大差距。大部分民族预科生在学习专业课时完全没有或有较少的语言障碍,但不排除少量学生由于语言基础所限,对汉语授课仍存在听说读写不流畅的现象,不能完全理解老师所讲的内容,不能对课堂上老师提出的问题做出及时的回应。

2.民族预科生学习成绩良莠不齐

由近几年对我校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民族预科生的成绩统计可见,民族预科生的成绩两极分化情况较为严重,成绩较好的同学在整个年级中均属佼佼者,而成绩较差的同学补考门次较多,有的甚至留级或退学。

对“整班制”的民族预科生,专业课教师往往能够根据学生理解掌握课程的情况灵活调整讲课方式和进度,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学习成绩相对较好。“插班制”的民族预科生,由于在班级中所占人数比例不高,在专业课授课过程中常被教师忽略,教师往往会根据整个班级的进度安排教学,而无暇顾及个别预科生的接受能力。据我校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相关专业课的成绩统计,“插班制”预科生的学习成绩两极分化现象更为严重,能够跟上进度的同学学习积极努力,成绩在班级属中上等的居多,而部分跟不上教学进度的同学,由于缺少教师的关注,往往自暴自弃,逃课现象较为普遍,补考重修门次较多。

3.民族预科生外语水平普遍不高

在我校,大部分民族预科生在中学没学习过外语,进入大学后从“零起点”开始学习,外语听说读写译的水平有限。进入专业课学习后,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中有些课程会出现大量的英文专业词汇,如学科概论、专业外语、计算机辅助制造、计算机辅助工程等,同时机械专业的相关计算机软件大多为英文版本,这就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外语或计算机基础,英语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学生对课程的理解能力,所以这些专业课的性质导致了民族预科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4.民族预科生不善于主动交流

民族预科生思想淳朴,善良单纯,尊敬师长,学习热情较高。但由于语言障碍和性格内向等原因,不善于交流和沟通,很少和同年级汉语授课的普通本科生以及任课教师讨论学习方面的问题,不能及时将学习当中遇到的困难反馈给同学和教师。

二、针对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民族预科生专业课教学的几点建议

1.现在各个高校对民族预科教育已具有多年的教学经验,在学生入学后有相对成熟的教学体系和专职蒙汉兼通教辅人员帮助预科生逐步适应大学生活。在我校,经过前期基础课的学习,民族预科生对大学的学习环境和教学进度已有切身体会。但和基础课不同,进入专业课的学习后,对民族预科生而言,无论在学习进度上还是教学内容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综合考虑全体学生的接受能力,既要保证成绩较好的同学在专业领域有提高的空间,还要兼顾部分存在语言障碍的同学能够跟上教学进度。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时刻关注学生领会课程内容的情况,主动对学生提问,通过学生的回答,可以对学生的领会程度做出判断,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遇到学生有疑问的内容,或者学生欠缺的基础知识,要及时给予解答和说明。例如,在我校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开设的液压与气压传动这门课程中,中学物理中学过的压强的概念将以“压力”这个名词替换,由于民族预科生在中学采用蒙语授课,对“压强”这个概念在脑海中没有对应的汉语词,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回顾相关的定义和概念,让学生能够将两种语言下的同一概念对应起来。

同时,专业课教师要着重提高学生的专业语言表达能力。例如,从往届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民族预科生完成毕业设计的情况可见,民族预科生往往空间想象能力较强,设计图纸表达清晰准确,但是在毕业设计说明书的写作上,会存在很多语言表述和专业词汇表达方面的问题,这不仅和学生的汉语水平有关,而且和学生在专业课学习阶段的专业知识积累密不可分。所以,任课教师要从根本抓起,在指导民族预科生进行专业课的课程设计过程中,就要认真纠正学生的这些缺点,促使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不仅能够解决与本专业相关的工程实际问题,还能将所做的工作用专业术语清晰明确的描述出来,而这一要求是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不断磨炼和积累才能达到的。

2.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整班制”的民族预科生自入学到毕业一直采用单班授课的教学方式,较之“插班制”的同学,与教师沟通存在便利条件,教师往往也能够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方式,以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样的班级编排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弊端,由于单班授课,学生与同年级其他班级同学的交流与接触相对较少,获得信息的渠道单一,容易造成学生满足于小范围之内的成绩,缺乏竞争意识,不能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潜力。所以,建议在安排课程时,将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相对容易理解的一些专业课采用合班授课的方式,将民族预科班与其他普通本科班安排在一起上课,以便同学之间进行交流沟通,为民族预科生汲取知识,开阔眼界,提高汉语水平提供空间。

对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插班制”的民族预科生,任课教师有责任和义务重点关注他们,在授课过程中,争取对每个民族预科生的学习情况做到了然于心。教师要做到课上重点提问,课下多接触,让学生信任老师,与学生做知心朋友,鼓励学生及时向教师提出遇到的困惑和问题。教师要鼓励民族预科生树立信心,制造条件使民族预科生融入所在班级,使民族预科生能够跟上教学进度。

3.针对民族预科生外语基础薄弱的问题,很多高校在民族预科生的基础课学习中加大了外语课程所占的比例,旨在迅速提高学生的外文水平。进入专业课学习后,对于在教学内容当中涉及外语词汇较多的课程,教师应有意识地提醒同学记忆课程中包含的外语词汇,帮助学生扩充词汇量。例如,在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开设的专业英语这门课程中,教师要求民族预科生课前进行预习,并要求民族预科生在每节课开始的前十分钟听写生词并计入平时成绩,同时在课堂上点名让同学朗读课文中的段落,并进行翻译。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有一定的学习压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据统计,在历届的专业英语期末考试中,民族预科生的成绩并不低于普通本科生。同样,在计算机辅助工程这门课中,课程的主要目的是需要学生掌握一种英文版的有限元分析软件并将其运用到毕业设计中。和其他本科班不同,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将每节课涉及的英语词汇整理成生词表,并要求同学课前预习并强化记忆这些单词,在讲授软件的操作方法时,由于学生已经理解了英文词汇,保证了教学效果。

4.教师要鼓励民族预科生多参加有助于提高语言水平和社会工作能力的活动,增强学生的信心,激发学生的潜能。民族预科生大多能歌善舞,实践动手能力较强。教师要鼓励学生利用这一特长,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社团和文体活动。这个过程中,民族预科生不仅会主动和其他同学交流,同时也能够陶冶情操,提高综合素质,增加自信心,为民族预科生学习成绩的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例如,我校机械学院的学生文艺团体中,民族预科生占到了很大比例,据调查,这些在社团中活跃的民族预科生往往学习成绩较好,这和学生的自信心以及交流能力的提高是有一定关系的。

三、结论

总之, 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专业课教学是民族预科生成为合格的大学毕业生并走向社会从事相关职业的学科基础,是民族预科生在工作后的立足之本。相对其他学生,民族预科生更需要教师的特别关注,作为专业课教师要努力探索适合民族预科生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并将其运用到教学实践当中,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让更多的民族预科生从中受益。

参考文献:

[1]宋太成,刘翠兰.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黑龙江民族丛刊,2005(1)

[2]梁元星.挖掘民族预科生学习潜能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0)

[3]王玉荣.加强高职院校民族预科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5)

第8篇

关键词:数学;课前预习;创新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1-038-01

“创新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此本文根据小学数学教学的课前预习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开展课前预习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存在着以下四大好处:

1、预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生了解下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的基础上使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学习,克服学生学习的随意性,潜意识完成任务,主动性和自觉性得到潜移默化地训练,这有助于学生的思维品质的培养。

2、课前预习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在预习时,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新课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在听课时抓注重点,对第二天要学习的知识有所了解,使学生学习更有针对性;在教师讲解时,他会回忆预习中了解到的程序,自己在预习时没有理解的知识,会成为学生关注的部分,而专心听讲,主动而又重点地学习,节省了不必要的讲授时间,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创新的核心就是要提高生产力,而效率的提高就是创新意识培养的重要内容,一旦养成效率优先的意识,学生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课前预习节省了教师不必要的讲授时间,给学生更充分的探讨时间,又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 时间是完成任务的重要保障,通过课前预习为课堂节省了大量的时间,这就为教师实施深层的教育和开展更多的实践活动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这就为师生的互动创新提供了时间上保证,更有利于创新教学的开展。

4、课前预习是学习创新能力提升的基础。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是通过长期的、严谨点滴的训练为实现的,在长期的教学我发现:小学低年级,数学课上的写很重要,计算的准确性更不容忽视。中高年级学生方法问题、思路问题直接成为教学的核心问题。只有在课堂上及时指导、帮助、严格训练,久而久之,才能形成自己的行为方式。为更好的解决学生“内化”的问题,因此我特别注意学生的“自我反馈”,也只有在课前预习储备的基础上才能为课堂和升华奠定基础。

在教学实践中,通过我的实践发现,在课前预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在传统的基础上((1)新学期开学之前,我让学生通读教科书,粗略了解新学期学习的主要内容。(2)粗读每一单元,了解它的大概内容,找出重点和难点。(3)细读每个例题,勾出已懂,不懂和似懂非懂的地方。)标新立异,适当增加难度和增添多元化的预习方式。

一、创新预习情境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预习情景对于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预习中通过不同的情境来能够激发和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由情境可认启发学生对解题思路的独特的想法与思路,这一过程既是形成数学构思的过程,也是展开合理解题思路的思维过程。在预习情境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创新思维,并积极主动地发表对解题思路的见解,从积极参与教学的实践中,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就培养起来了。例如,在教学“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准备各种圆柱形的实验品,如圆柱的玻璃器皿、圆柱木块等,分发给学生要求其动手量出长、宽、高等所需数据,并通过实践来求得体积。通过实验启发学生自己总结出计算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并引导学生是否可以用切割、计算体积差等方式求得体积。

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在兴趣的驱使下,小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课程,才能在兴趣的驱使下展开更多的创造性思维。数学教学本身具有理论性强的特点,理论的讲解枯燥乏味,难以吸引小学生的兴趣,也有很多小学生对数学课程有着厌学情绪,在预习过程中教师就要注意采用新鲜多样的方式来吸引小学生的兴趣。例如,鼓励他们利用多媒体、幻灯片等形式,以形象生动的方式展示预习成果,提高学生在学习数学上的兴趣。例如,在学习“认识左右、上下、前后”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座位编号的方式,利用学生的座位编号并进行确认练习,学生在相互认识的互动中对左右、前后、上下形成认识,这样能够有效提高他们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通过交互合作预习的方式来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开展学生之间的交互式合作预习能够形成学生之间思想的交流,对其创新意识培养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在交互式的合作中学生通过交流可以对所讨论的问题产生不同角度的认识和思考,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其创新意识。例如,在预习中假设问题:对于曲折的小路,如何计算出它的长度?计算水流速度……通过学生之间交互式预习方式,能够对学生的思维产生启发,这对创新思维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四、通过实践活动的预习方式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9篇

论交流时,学生便会拿自己的理解与教师的"讲"相印证,会使学生经历一连串的心理感受,当他们"见到

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正相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或者见到自己的理解与结果不甚吻合,就做比量

长短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决不会没有困惑,困惑而没法解决,到讨论时就集中了追求解决的注意力。

这种,思索和注意力足以鼓动学习的兴趣,增进学习的效果。"由此可见,预习有效的启动了学生进

一步求知的内因,从而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学得更积极、更主动、更有效,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

体作用,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关键词】初中数学有效预习指导课堂教学

当前,新课程要求教师从"教"走向学生的"学",倡导学生自学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教师把"问题"作为教

学的出发点,进而培养学生能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现今大力倡导学习"洋思"、"杜郎口"等先进教学模式的前提下,学校结合实际也提出了构建"训练型"课

堂教学的模式,在实际操作中,发现学生仅仅在课堂上短时(5----8分钟)且盲目情况的预习下,不仅达

不到课标所要求的预习效果,并且在这种对知识点理解不够透彻的状态下,学生的课堂练习也很难达到预

期目的;究其原因,我觉得首先是学生缺乏自主学习习惯;对知识的归纳总结能力不强,就算是教师出示

学习指导内容,也有一部分学生预习漫无目的,跟不上节奏;其次是当堂预习比较仓促,有些同学还没有

反应过来,课堂预习环节就已经结束了。

要解决这些问题,课前预习应是一个连接课堂的很有必要的环节。教师可以从指导学生预习方法入手,逐

渐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进而使得学生养成自主学习这一重要能力。如果学生在课前进行了有效的预习,

就会带着问题去上课,在课堂上学习的欲望就更主动,问题产生兴趣,兴趣激起思考,思考引导质疑,质

疑迸发求知;真正地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前预习呢?

1、通读课本内容,动手画、圈知识要点,了解主要内容。

这一过程主要针对概念性的数学知识。学生在通读内容的过程中,从整体上了解了新的数学知识。把自己

认为重要的概念、结论画一画、圈一圈,使得新课中的主要内容显现出来,为理解和掌握知识做准备。

2、精读难点内容,思考、标注疑点,这是数学预习的重要环节。

预习不等于自学,对预习中遇到的疑难之处,要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努力去理解知识,不一

定非要在预习时解决,发现问题才是预习的关键所在。"学起于思,思起于疑",预习就是寻疑的过程。因

为有了问题,学生对新课的学习才有目标。有目标的学习,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尝试练习,检测预习效果,这是数学预习不可缺少的过程。

数学学科的特点就是要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初步理解和掌握了新的数学知识,要让

学生通过做练习或解决简单的问题来检验自己预习的效果。既能让学生反思预习过程中的漏洞,又能让老

师发现学生学习新知识时较集中的问题,以便课堂教学时抓住重、难点。

4、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

数学课新旧知识间往往存在紧密的联系,预习时如发现学习过的要领有不清楚的地方,要在预习时弄明白

,并对旧的知识加以巩固和记忆,同时为学习新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孩子,如果从未品尝过学习劳动的快乐,从未体验克服困难的骄傲--这是他的

不幸。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会有收获,这无疑对自己是一种鼓励,他们会感到学习的快乐,产生学习的

欲望,不断去追求这样的快乐,因此我要鼓励学生有针对性的去预习,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要提高预

习的效果,我们老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明确的预习目的。

预习不是简单地扫除文字障碍,读几遍课文,而是自觉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了解新知识,思考新问

题,锻炼新能力的过程。

萨蒂说:"没有求知欲的学生,就像没有翅膀的鸟。"很多学生只重视课堂上的认真听讲,课后的独立完成

作业,而忽视课前预习,或根本没有预习,其主要原因不是没有时间,而是没有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预

习可以扫除课堂学习的知识障碍,提高听课效果;还能复习、巩固已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自学能力

,减少对老师的依赖,增强独立性,预习可以加强记课堂笔记的针对性,改变学生的被动局面。通过预习

,对新课程内容心中有数,课堂笔记就可以抓住讲授中的重点、难点、疑点,哪些是关键,忙着听,忙着

记,"眉毛胡子一把抓",这种"录音机"似的笔记,毫无助于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 预习能让学生有准备、

有目的、有重点的学习,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锻炼自主学习的能力,总体来说,预习要明确以

下几个目的:

1、了解材料的大概内容,与已学知识的框架。

2、找出本节内容与已学知识的联系,找出所需旧知识。

3、找出本课自己认为的重点和难点(作为自己听课的重点和难点)。

4、对重点问题和自己不理解的问题,用笔做上预习标记.

二、指导预习操作模式,训练学生预习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不仅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而且有利于课堂教学师生互动过程的进

行。教师的引导要"精","有所为,有所不为",针对不同的课文、不同的学生,采用恰当的方法。

传统的预习操作模式往往是教师在课后布置作业时,稍稍带过,预习往往要求学生在课外完成。课外预习

是预习的常态,是真正意义上的预习。但不少同学受学习动机与目的限制,不爱预习,没有养成预习的良

好习惯,因而形成预习效果不好的局面。因此,在确定预习操作模式前,可以通过问卷、观察、谈话等途

径,了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状况(想不想学,学习劲头是否足,是否愉悦)和学习科学性状况(是怎样学

习的,掌握知识的过程怎样,影响学生的因素),并迅速建立档案,并根据所研究内容,确定预习操作模

式:由课堂内预习转向课堂外预习。即在学生积极性、科学性不够充分的情况下,尝试把有关重点的预习

内容,放在课堂上进行,待学生有一定基础后,逐步放在课外进行。

三、指导学生预习方法。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育应立足于学生终身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努力使学生学会学习。而培养学生良

好的预习习惯和方法,正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但从我所教的两个班级调查中,发现有

相当一部分同学在小学阶段没有预习习惯,更没有什么好的预习方法。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

掌握预习方法和提高预习能力呢?这就需要教师的正确指导。开学初,针对许多同学对预习数学无从下手

,没有主动预习的习惯和预习兴趣的问题,我专门设置了一堂数学预习的讲座课,分析课前预习的必要性

和重要性,并针对第二天的预习内容进行详细的预习方法指导,让学生初步了解预习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同时让已有预习习惯的同学上台讲讲他们的预习心得,并提出预习作为平时表现分,促进学生进行课前预

习。

四、在指导的基础上让学生将预习形成规范化

俗话说得好,手指伸出不一样长。同一个人身上就存在着差异,更何况是充满个性色彩的不同学生个体呢

?在培养学生规范性预习的过程中,学生受原先的知识储备的影响,体现出的能力差异很大。有的学生基

础知识较扎实,能较好地进行独立思考和解题能力较强,在教师指导下基本能完成好有效的预习;但是有

的学生基础非常薄弱,这部分学生根本就不能自己独立进行预习。因此,很有必要手把手教给学生如何去

预习。

因此,为了鼓励这一部分基础较薄弱的同学也能参与和顺利的进行预习,我便引导学生合理的进行合作预

习,以优带差,这样一来差生的预习难度降低,优生也有展示和发挥的空间。但不能留给后进生可乘之机

,顺手拈来现成的答案,导致他们养成不愿自己思索的惰性心理。教师要处理的好小组合作中的一些细节

,使小组合作预习为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团结意识提供营养丰盛的壤土。

其次,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是学生现有的能力范围内,通过自己的思考就

能独立解决的;有的已经超出学生自身的能力限制,无法通过自己独立进行解决的;或者有些需要合作才

能解决的问题。如果学生长期处在面对问题无法解决的情况下会大大挫伤学生的预习积极性。这时也需要

教师合理组建合作学习小组,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商议,利用集体的力量解决存在的问题。

这样,在逐渐的引导和磨合下,班级学生渐渐的走上了规范性预习的道路。

五、注重基础检查与反馈,建立预习检查评价体系。

在规范性预习后,也必须要有反馈,这样学生才能够改善在预习中的不足,才能够督促学生更加有效的去

做好预习工作。反馈一般都以练习的形式出现。要想学好数学,熟悉掌握各种题型的解题思路,多做题目

是难免的。当然我们在学生解题的过程中也会发现一定的问题。学生课后往往容易急于完成书面作业,忽

视必要的巩固、记忆、复习。以致出现照例题模仿、套公式解题的现象,造成为交作业而做作业,起不到

作业的练习巩固、深化理解知识的应有作用。在作业书写方面要求学生书写格式要规范、条理要清楚。中

预学生做到这点很困难。指导时应教会学生(1)如何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2)如何将推理思考

过程用数学语言表达,刚开始要从基础题入手,以课本上的习题为准,反复练习打好基础,再找一些课外

的习题,以帮助开拓思路,提高自己的分析、解决能力,掌握一般的解题规律。对于一些易错题,可备有

错题集,写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正确的解题过程两者一起比较找出自己的错误所在,以便及时更正。在平

时要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让自己的精力高度集中,使大脑兴奋,思维敏捷,能够进入最佳状态,在考试

中能运用自如。

学生对新教材内容进行预习后,也渴望得到教师的评价。因此,我们要求每位学生备有预习本,预习本里

记录着每个学生当天预习的情况。为了督促每个学生的预习兴趣和预习质量,又根据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

和学习能力的不同,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如:学习比较优秀的学生不仅能把老师提供的

预习提纲中涉及的问题想办法解决,而且还要能提出新的质疑;学习中等的学生要尽量把老师所提供的问

题一一解决,如果解决不了的要写明原因;学困生对老师所提供的问题能解决多少是多少。如果无论是哪

个层次的学生只要符合所规定标准的都按优秀对待。

综上所述,随着初中数学课程标准的逐步改变,初中数学的教学模式也趋向于多样化发展。与传统的教学

模式相比,教师的教不再占主导地位,要想促进教学模式的创新化,教师应更多目标放在学生的"学"上,

这样,不仅可以保证教学的质量,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预习是自主学习过程中

第10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活力课堂;构建;思考

为了适应不断发展的经济需求和家长以及学生对教育的期望,学校需要根据现有的教育理念不断调整自己的课堂教学方式,要追求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高效率,以期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实现预期的学习效果。因此,如何活跃课堂气氛,构建小学数学活力课堂,已经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的重点。

一、挖掘具有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之前,要对所教内容有非常充分的了解,要熟悉教材的特点,能够对其进行改编,将其与小学生熟悉的并且好奇的生活中的事物联系起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让学生更加形象生动地理解相应的知识点。通过挖掘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小学生能够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学习到数学知识,同时还能学会主动将数学知识与生活中实际遇到的问题结合起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这样的教学内容不仅让学生学习起来毫不费力,同时还能够提升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思维。

二、营造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

有关研究表明,每个人所具备的潜力是无穷的,如何让小学生发挥自己的潜力也是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的重点。要充分调动起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学会自己去探索和学习新的数学知识,就需要为小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小学生在和谐平等的环境中进行学习。为此,数学教师需要在课堂上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确保课堂的轻松氛围,让学生能够发挥出自己的主动性,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认真思考数学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尽可能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同时不断地引导学生去探索新的数学知识,提前让学生对下一步要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并且提前预习相关功课。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会让小学生不再排斥严肃的数学课堂,让学生能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三、用创意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新的教学理念下,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已经无法满足现有的教学要求,教师需要对此进行反思,改变传统的简单问答式教学方式,采取多种方式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方式,鼓励学生主导课堂,积极主动发挥自己的好奇心与想象力,共同营造活力充沛的数学课堂。举个例子来说,教师在传授“圆的认识”这个知识点时,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每个小组都颁发一套画图工具,让学生按照书本的指示自己画圆。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在这个过程会碰到很多困难,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学习和认识到圆的特点,同时掌握课本中需要掌握的各种知识。与此同时,学生在这个活动中还可以互相讨论,探索画圆的规律,老师再予以适当地指导,就能够很快地让学生认识圆的各种性质,包括圆心、圆的半径以及周长等等,能够牢牢掌握相关知识点。通过这种创意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获得很高的学习效率,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也是新的教学理念的基本要求。

总之,要适应新的课改要求,就必须对现有的课堂教学方式进行改革,要构建充满活力的小学数学课堂,让学生能够在一个轻松自在的环境中学习数学知识,实现小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四、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教学中要引领学生走进“活力课堂”的角色中去对于新课的导入, 老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认知规律、 生活经验以及兴趣爱好等方面做好最充分的课前准备工作――创设情境。 想尽办法创设一个生动有趣,别开生面的情境导入环节, 让学生带着对新知识的渴求以及对情境中某些现象的疑问,兴致盎然、热情高涨地投入到对新知识的学习中去,让学生成为“活力课堂”的主人。例如:在学习《长方形的周长》这节课时,我在课前准备一些毛线、树叶、细铁丝等物品,用这些物品围成长方形, 然后让学生猜测长方形的周长怎样测量,并观察老师演示的过程及实验现象,然后通过设疑、思考讨论,导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这样的情境创设,新颖、有趣,既能激发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又符合新课标的认知规律,培养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五、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教学实践中,应从培养习惯入手,体现课堂活力,侧重于从以下几个环节中进行:

(一)培养提前预习的习惯

具体方法是预习前出示内容――导学案,学生预习完毕,或通过提问,或以评估的形式来检查预习效果;或有计划地组织学习小组以讨论的形式探讨预习内容。同时,鼓励学生在预习中找出问题,并不失时机地表扬在预习中有进步、有成绩的学生,使学生有获得成功之喜悦,从而产生兴趣,养成预习的习惯。

(二)培养学生讨论的习惯

教师通过有针对性、合理性的提问,引发学生进入教学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引发他们积极探讨数学知识,逐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讨论的习惯。特别是一题多解的题目或需要分类讨论的问题,例如在教学“公平性”、“解应用题”时,就有很多需要分类讨论的题目;还有在探索规律这一节的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由此引导学生三、五人一组进行讨论,归纳出相应的方法和规律。

(三)生龙活虎培养观察能力

学生对图形、对实验的观察特别感兴趣,缺点是思维被动,目的不明确,这就需要教师引导他们有的放矢、积极主动去观察。可采取边观察、边提问、边引导学生对变化原因、条件、结果进行讨论;也可以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较熟悉的环境中去观察。这样能使学生体会观察所带来的收获与兴奋,自觉养成观察的习惯。

总之,要让学生在数学课堂学习中兴趣盎然,主动投入,真正成为“活力课堂,高效教学”的主人,就需要我们老师有效地组织好课堂教学,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导入,运用教师课堂上的激情演绎、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和热情洋溢的语言表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真正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 ”,这样课堂就会变得更精彩 ,从而实现 “活力课堂 ,高效教学”。

参考文献:

[1]武利红.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J].学周刊,2013(27):125-126.

第11篇

【关键词】核心能力 网络课件 天空教室 数学实验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5-0019-02

一 高职数学教学模式改革的背景

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对教育的要求不断变化,学校要 “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即学校培养出的学生不仅要具备一定的基础、专业知识,还需具备一定的综合素养。这就要求所有课程的设置、教学必须围绕以上目标进行。高职数学作为一门基础课程,教学不仅要服务学生的专业学习,为后续课程提供必要的数学工具,必需的数学概念、运算技能,而且要为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与人合作、解决问题、信息处理等方面的能力提供必要的培训。

另一方面,这几年我院进行了新生素质调查,2011年的调查数据是,预习:20%左右的学生有预习习惯,50%左右的学生无预习习惯;自主网站学习:经常上网学习的约4%,60%左右的学生从不上网学习。这些数据表明,学生所具有的自主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不尽如人意。另外,这些年高职类院校文理统招,学生所具备的基础知识悬殊,再加上课时减少,在以上因素的影响下,若仍执著于内容系统、推导严密、知识点面面俱到,依靠传统的教师课堂教学则很难达到教学目标。因此必须针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二 探索混合教学模式

在信息化技术的支撑下,我院高等数学实行的是混合教学模式:传统教学(课堂教学)+数学实验活动(数学软件、数学建模)+网络学习(天空教室、数学网络课件)。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促进者,教师的“教”只应是“指导”。因此,基本教学过程进行如下:指导课前预习—组织课堂教学(启发、讨论)—加强平时考核(学生的复习、作业,纠错、小结)——拓展课外学习。整个过程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等核心能力为目的。

首先学生借助于本院自行开发的数学网络课件,注册后利用其中的“学习任务单”进行预习。现在的预习不再是提前简单地把要学的内容看一看了事,每节教学内容都有相应的“资讯引导”(问题)帮助学生针对难点、要点进行预先学习,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独自学习,也可相互讨论,碰到问题也可在网上提问,由教师答疑,然后提交解决问题的方法或归纳出规律性,以此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完成任务单后点击“提交”,由教师批阅,每周2次。教师对共性问题进行记录并于课堂组织、讨论、解答,对个性问题则给予个别指导。

虽然现代社会提倡个性化教学,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长期以来的习惯,因此仍以传统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为主,但在教学中尽量采用启发、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如在讲述定积分概念时,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如何求不规则图形(曲边梯形)面积的近似值?”学生通过讨论提出补图、变曲边为直边、分割等方法,思维比较发散;“如何提高近似值的精确度?”通过比较一致认为分割具有可操作性,进一步提出:“分割后每一部分的近似如何取?”“整体近似值是什么?”“如何变近似为精确?”学生在启发之下得出求曲边梯形的面积的方法:细分、取近似、求和、取极限,这四个步骤的综合即是定积分。然后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过程的演示,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具体,借助多媒体课件直观生动的优势进行讲解,加深了学生对定积分概念的理解。

在教学中除常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外,还要充分利用数学实验室,学生在机房中直接利用Mathmatic软件解题。如对求极限、求导、求不定积分、解微分方程等的计算,考虑到学生掌握知识的不同层次,一般先进行常规教学,然后引进数学软件,学生直接上机解题(按照一定格式,简单编程),如此帮助学生避开解题技巧(难点),更多地着重于知识的应用,如精选与新学知识关联的小型建模题(用导数求解边际成本、用定积分求堤坝水压、用微分方程求钢锭冷却时间等),再安排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后解决问题,有意识地提升数学的应用功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引导,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数学实验活动可在每章结束后的习题课上进行,也可安排专题活动,用2~4节课的时间进行数学软件的应用训练。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主要体现在课前和课后,课前利用网络课件预习,课后则利用网络课件、天空教室辅助学生复习,进行知识内化。学院的天空教室这一网络平台对学生完全开放,学生随时可利用数学实验室、机房、电子阅览室进入高等数学课程学习。课程知识结构化展示、学习资源扩展,有交流讨论、答疑空间、自我测评系统,使学生的学习时间、学习空间外延;而学生更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分层次有目的地学习,充分体现个性化教学,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外,也培养了学生的信息收集、自我管理能力。

三 混合教学模式实施保障

网络课件、天空教室、数学实验、多媒体课件以及学生收集资料,这些都依赖信息技术,离不开电脑,我院专门配备了数学实验室——45台电脑及辅助设备以及开放的电子阅览室、计算机实验室,混合教学模式具备足够的硬件保障。而所有的学生在高中阶段都通过了网络技术考核,足以保障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应用。

四 成效及反思

学期结束时,在班上做了“学习状况反馈”调查,在预习方面,比例明显升高,任务单的作用也较明显;在利用网络学习方面,偶尔学习的人多,整体还有待加强。在交流合作方面,学生能主动与教师沟通,学生之间合作也较好。

“学习状况反馈”调查中,采用抽样班40人,36人参与调查。具体情况如下:

你原来有预习的习惯吗?5人“有”,占13.9%;19人“没有”,占52.8%;12人“偶尔预习”,占33.3%。

你现在有预习的习惯吗?16人“有”,占44.4%;10人“没有”,占27.8%;10人“偶尔预习”,占27.8%。

若没有了要在课前完成任务单的要求,你能否保持预习的习惯?13人“能”,占36.1%;9人“不能”,占25%;14人“不一定”,占38.9%。

你原来是否经常利用网络学习?3人“是”,占8.3%;29人“不是”,占80.6%;4人“偶尔”,占11.1%。

你现在是否经常利用网络学习?6人“是”,占16.7%;16人“不是”,占44.4%;14人“偶尔”,占38.9%。

现在能否在学习过程中与同学合作讨论?17人“是”,占47.2%;4人“不是”,占11.1%;15人“偶尔”,占41.6%。

能否主动向老师提问或与老师沟通给出教学建议?8人“能”,占22.2%;10人“不能”,占27.8%;18人“偶尔”,占50%。

第12篇

关键词:物理;教学模式;目标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148(2008)2(S)-0004-4

新课程初中物理编写意图旨在让学生的物理学习从生活走向物理,再从物理走进社会。突出了物理学习的生活性、社会性、实践性、探究性,真正使物理学习落实到社会生活的具体联系之中。然而现行初中物理新教材虽然在知识形成的过程和方法这个环节留有较大的自主空间,但由于知识衔接不够系统详细,这不仅让教师对教材、教法感到难以理解、把握和驾驭,而且更给学生独立自学物理带来相当的困难,从而影响到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教学效率的提高。针对物理新课程教学现状,笔者经过最近几年的初中物理新课程教学的课改实践,逐步探索构建了“自学预习、互动讨论、探究发现”这“三位一体”的物理课堂教学模式。这一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思路是:以自学预习为课堂教学先导,以互动讨论为课堂活动主线,以探究发现为课堂目标生成,突出将互动讨论、探究发现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组织学生在课堂上有方向、有目的、有步骤地开展探究学习。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出“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教学要求。现将这种“三位一体”物理教学模式的具体过程设计阐述如下。

1 把“自学预习”环节作为课堂教学的先导,充分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把“自学预习”环节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前移关口,实质就是指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让学生在课前先对所学内容进行独立思考与学习钻研,提前进入学习的准备状态,形成对所学内容的一个初步了解和基本感知,以便在课堂教学中更加明确学习目标、学习任务,进一步加强对知识的理解、技能的提升、过程和方法的明确,从而有准备、有思路地参与学习活动,使课堂上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开展得生动活泼、默契有序。在抓好课前预习的环节上,还必须有以下几点保证措施:

(1)认真编写自学导纲。鉴于新教材初中物理知识跨度空间大,过程和方法不够具体、明晰,为了指导学生自主预习、钻研思考,形成认识上的初步感知。这就要求科任教师必须在课前围绕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基本能力,为学生设计、编写比较系统、详实的自学导纲(也称导学案),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的开展自主预习。

(2)明确预习的具体要求。为使学生课前的自学预习进行得有序有效,教师还必须给学生以明确的、具体的预习要求及方法指导,一是要让学生明确预习目标,了解预习内容相关的知识点、能力点、重难点,了解相关的原理、规律或定律的产生过程与方法;二是指导学生围绕学习内容,注意观察、采集生活中、社会中、自然中的有关物理学现象,并开展自主猜想与思考;三是引导学生研读自学导纲和课本的有关例题,明白解决物理问题的具体思路和过程方法,并尝试模仿例题的方法思路去解决有关预习思考题;四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在自我钻研的基础上大胆质疑问题,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或疑问,以便带到课堂中来互动探讨。

(3)反馈了解预习质量。为及时查询了解课前预习的质量效果,教师必须在每天提前做好面上的有关预习质量的查询指导。特别对那些敢于提出质疑问题的学生要给予赏识、鼓励与支持。对少数在预习上有知识障碍、心理障碍和思想障碍的学生给予及时引导、指导与帮助,使其坚定与增强自主预习的信心与恒心。

有了上述的几点措施落实,将保障课前的自主预习能够达到比较理想的预期效果,从而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实实在在的知识铺垫。例如,在学习初中物理第一册第一章第三节《乐音和噪声》这节内容时,由于这节内容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联系非常贴近,教者在课前编写的自学导纲中设计了一个研究性问题。让学生组成合作小组广泛调查社区、工厂、车站、交通要道及校园内的噪声污染情况及控制措施。在这项调查研究中,教者设计了下列一些研究性问题供学生去调查、思考与分析:

(1)列举你在生活中所喜欢的乐音有哪些?所厌烦的噪声又有哪些?

(2)调查你所见到的社区中的噪声主要有哪些来源?噪声污染的程度如何?

(3)你感觉噪声对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有哪些影响危害?需要采取哪些措施来减少、控制噪声的大小?

(4)我们生活的校园是否存在噪声?如若有,你认为该如何减少或消除?

由于这些研究性思考题,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立即引发了学生的浓厚兴趣,他们以合作小组为单位,自觉在课前深入到社区、工厂、车站、交通要道以及校园等场地,开展了广泛的有关噪声污染的来源及污染程度的调查、分析。而且各个小组在调查、采集信息活动中,既能做到成员间的明确分工,又能做到相互间的合作支持,进而快速有效地完成了这一研究性问题的调查任务。在经过课堂交流、讨论后,学生不仅清楚了噪声来源的诸多因素,而且更对其危害形成了深刻的认识,尤其对如何减少噪音的污染与危害,提出了多项有益的认识建议。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在校园内自觉规范文明行为、讲究文明习惯、增强文明素养、杜绝喧哗吵闹,是减少校园噪声、构建和谐校园的前提和保证。

2 把“互动讨论”环节作为课堂活动的主线,充分展示学生学习的合作性

这一环节作为课堂活动的主线,其实质是体现合作学习、互动学习。以自学导纲的预习内容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口,组织学生对“自学预习”环节中的学习收获、认识体会、存在疑点进行课堂内的互动合作、讨论交流,产生认识上的碰撞。在互动讨论中,首先是各学习小组内开展互动讨论交流。然后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再组织学生对各小组讨论产生的新问题进行辨析与释疑,让每一组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认识见解基础上,通过互动交流形成新的认识升华。在这个过程中,凡是学生能观察、能表达、能思考、能操作、能总结、能解决,都由学生在互动合作中去完成,教师始终以一个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角色和学生共同发展、共同提高。

例如,在学习第一册物理第六章第一节 用天平称物体的质量时,教师布置学生自学《天平使用说明书》之后,通过进行小组互动讨论,大家认识了天平不同部位的名称,清楚明了天平的基本使用规则及操作方法,并知道了使用天平前应如何进行平衡调节;用天平测物体质量应在左盘中放被测物体,右盘中放砝码……然而几个合作小组在观察天平读数时,对“游码所对的刻度值”问题上却产生了分歧,有的认为应看游码的左边刻度,有的认为应看游码的右边刻度,各执一端,争辩不下,认识在这里产生了碰撞。这时,教师不能直接告诉学生如何正确读数,而是引导各个小组分别用一个标明质量的砝码放到左盘中去秤量,并观察游码所在的刻度值究竟以左边刻度为准还是以右边刻度为准,经过具体的实验验证,学生很快对游码所对的刻度值取得了统一的认识,各个小组都表示心悦诚服,这个问题的解决既让学生对天平的使用规则、操作方法留下深刻的印象,又增强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天平的使用”这节内容的学习,通过学生讨论交流,相互合作,较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在“互动讨论”过程中,师生互动热烈而有序,学生思维活跃而敏捷。对疑难之点,教师只须稍加点拨、引导,就会让学生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大胆的辨析求通,使问题立刻迎刃而解,开展互动学习,还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全班有差异的学生的分别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使不同认知层面的学生都得到发展,这也有助于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互动学习的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的培养,使课堂效率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 把“探究发现”环节作为课堂教学的目标生成,充分彰显学生学习的探究性

这一环节作为课堂教学的目标生成,其实质就是前面两个环节的延展,在自主预习、讨论互动的基础上,继续对新的问题和新的知识进行自主探究,在猜想、质疑、探究过程中掌握正确的过程和方法,从而获取新知识、形成新技能、产生新发现。

例如,在第一册物理第九章第9节浮力的大小阿基米德原理这一节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把课前“自学导纲”的内容讨论作为新课教学的切入口,结合大量的生活中的有关浮力现象。通过“互动讨论”解决了有关浮力的定义及其方向;接下来,在进行浮力大小的讨论时,教师可采用“探究发现”的方法开展教学活动,结合教材中图29的实验,利用弹簧测力计测定一个浸在一杯水中的金属块(或石块)所受浮力的大小。教师设计了下列几个探索思考题,引导学生对浮力大小形成探究思路:

(1)金属块浸入水中后测力计读数将如何变化,其大小变化与什么有关?

(2)如何知道金属块所受浮力大小?

(3)金属块浸在水中所受浮力大小和什么有关?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经验感知,通过猜想、讨论很快就清楚了其中的道理。一是测力计的示数将随着金属块逐步浸入水中时而减小,减小的原因是因为受到浮力作用,金属块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测力计的示数就会变得越小,这就说明金属块所受到的浮力越大;二是测力计所减小的示数应该就是浮力的大小,即F浮=G-F;三是金属块浸在水中所受浮力大小可能与它所排开的水的体积有关,排开水的体积越大,浮力则越大,反之则越小。

在学生猜想讨论的基础上,师生再共同通过实验对猜想进行验证,结果是探究与猜想完全吻合。完成上述探究验证后,学生已基本明了浸在水中的物体所受到的浮力大小与它所排开的水的体积有关了。接下来就是要定量的探究出浸在水中物体所受浮力大小与它所排开的水的体积关系,继续利用教材图30的实验,用弹簧测力计来测定装满水的塑料袋(也可用橡皮气球来代替塑料袋装水)在水中所受浮力的大小,实验探究前仍要求学生先去猜想这样的问题:

(1)装在塑料袋中的水的密度与杯中水的密度是否相同?

(2)把装水塑料袋放在水中排开的水的体积是否等于装水塑料袋的体积?

(3)弹簧测力计在水中称装水塑料袋重力时,读数大小将是多少?

学生通过讨论猜想后对第一问题的答案是一致的,而对第二、三问题猜想则意见不一,带着这样的疑问,仍通过实验探究来验证,同样还是让学生通过讨论而明确探究的思路:一是先测出装水塑料袋在空气中的重力,二是把装水塑料袋浸入水中,读出测力计拉力F大小,三是计算出浮力的大小,即F浮=G-F。

明确思路即开始探究。当把装满水塑料袋完全浸入水中称时,发现测力计读数为零,这就说明弹簧测力计完全没有受到塑料袋向下的拉力,据此学生很容易得知,装水塑料袋的所受浮力就等于其重力大小,即F浮=G水,而这时装水塑料袋所排开的杯中水的体积就等于其自身的体积,所以塑料袋所排开的水的重力就等于袋中水的重力,即G排=G物,也就是F浮=G排。

由此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结论:浸在水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就是等于物体所排开的液体的重力。此时还可再引导学生发散思考,如果把物体浸入到其它液体中是否能得到同样的结论呢?教者可以再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发现。还是利用课堂刚开始的实验探究,用弹簧测力计测定一个浸在盛有酒精的量筒中的金属块所受的浮力大小。教师指导学生在实验探究中注意观察,并记录两组数据,一是观察金属块先后悬挂在空气中和浸在水中的测力计的读数大小,二是观察金属块未浸入酒精前的量筒液体示数和浸入酒精后的量筒液体示数。然后在进行具体的浮力计算:一是由F浮=G-F计算F浮的大小;二是根据V排大小算出G排的大小(G排=ρ酒V排g);最后比较F浮和G排的数值,从而得到F浮=G排。由此而推广出有关浮力大小的一个普遍规律,即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到的浮力大小就等于它所排开的液体的重力,即F浮=G排,这就是经典的阿基米德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