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12 02:04: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社工下半年工作计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党的方针、政策和政府法规宣讲到位,密切了党群、干群的血肉联系,增强了村民的法律意识和政策意识,提升了群众的整体素质。
县供销社“三送”工作组自驻村以来,工作组同志逐户走访村民160多户,多次集中召开有老党员、老干部、村民代表等参加的座谈会,既进行了全方位了解民情民意,同时又宣传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党的十以及省、市、县党代会议精神,宣传了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同时通过不同形式的宣传、宣讲、走访活动,该村已形成了全民参与“三送”工作新,群众对党的政策和政府法规更加了解、认识更深刻,从而避免了无理取闹的现象,提升该村整体素质,形成了一个文明和谐的村庄。半年间该村没有出现一例民怨、民愤上访的现象。
二、心连心,真情送温暖,促进了民众更加拥护党和政府。
我社“三送”工作组驻点以来,始终坚持“解民之所困,急民之所急”,因此我们每发现一户困难户,就及时上门走访。半年时间我社工作组走访了30余户,并送去资金物资约3000元,钱物虽少,但工作组的工作热情,温暖了百姓的心,充分改善了干群关系,使他们真正体会到党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提高了群众对我们党和政府的感情,更加拥护我们的党和政府。
三、紧贴群众,做实工作。
自三送工作开展以来,工作组成员按照活动方案扎扎实实地进村入户开始了“三送”工作的活动历程。1、广泛宣传,利用标语、宣传单、发放宣传册等形式对所驻村村民进行了全面的宣传;2、“三公示”即对所驻村的工作组员情况公示上墙,工作组员联系户联系人员公示上墙,工作组员通信方式电话号码公示上墙;3、对联系户地毯式访问的同时采取统一规格张贴“联系牌”、发放了“连心卡”以及党风廉政建设宣传单、调查表,以利于工作组员和联系户之间的双方互动;4、按照上级有关部门的要求,我们与驻村乡干部、村干部以及村民代表对2013年度农村低保对象进行了上门调查、集中评议、反复审核,使该项工作做到公平、公正。5、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通过“零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增强对百姓困难的切身感受,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6、积极协助村干部做好麻辽小组取水口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纠纷矛盾。7、积极帮助村申报一村一试点项目。8、协助村小组落实好村里小组与矿山签订协议建排灌站及修建水渠的资金没有完全兑现的问题,目前已全部兑现。
县供销社“三送”工作组在“三送”活动工作中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上级的要求还存在一些差距。工作组在下半年一定发扬优点,学习吸收兄弟工作组的先进经验,紧紧围绕“三送”工作重点扎实有效地做好下半年的工作,下半年工作组主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紧紧围绕县委“三送”工作的要求,对照十项工作任务确保我社“三送”工作按质按量完成。
2、进一步宣讲政策、法规和科学种养技术知识,更加细致地做好入户走访、民情调查、排忧解难工作。
3、协助村委抓好各项工作的开展,确保各项工作任务圆满完成。
在管理学中,计划具有两重含义,其一是计划工作,是指根据对组织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的分析,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要达到的组织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案途径。其二是计划形式,是指用文字和指标等形式所表述的组织以及组织内不同部门和不同成员,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关于行动方向、内容和方式安排的管理事件。小编为大家准备了大学班级月度工作计划范文参考,仅供大家查阅。
大学班级月度工作计划范文参考一
工作目标:
1、增强同学们的集体荣誉感、增强集体凝聚力。
2、学生以学为本,力求班级整体成绩更上一层楼;同时丰富课余文化生活。
3、在上一届班委工作基础之上,树立班级形象、争创院级、校级先进班级。
4.严抓纪律、学习,在年终的考试中全班取得好的成绩。
工作方向:
带领全班同学搞好第一学期的各项工作和学习。全心全意为同学们服务!
工作思想:
交流用心换位思考。
工作计划:
一、大学里,学习都是基础,无论何时,都应该放在第一位.所以要抓好班级一日常规,以便老师针对具体情况采取具体的教学方案,使老师达到多样教学,同学乐于积极参与,并做好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以此提高课堂听课效率。
二、班委要以身作则,带头做好领导同学认真学习的工作。配合班长开展各项工作,使班级工作能够更好的执行下去。对学校、学院布置的突击性工作,调动各方力量,全力以赴,按时完成。
三、积极开展文体活动。在本学期开展一至二次文体活动,比如说10科教班元旦文艺汇演等,还有,在期中组织一次集体出游,以此达到增强同学间感情及锻炼身体的目的。增加班级的凝聚力!开展有益的文体活动,这样可以团结集体,增强同学们之间的友情!
完善考勤与请假制度.需请假时一定写出正式的假条,如:病假,必须是班主任或班长亲自签字的假条;事假必须有班主任的签字。由副班长保存.凡点名时无故迟到或未到的均记录留底.凡点名后又请假者,坚决无效.考勤记录会在年终上交给班主任审查.
为了大家能够更好的沟通,定期召开班会,在班会之前要提前召开班委会。班委会在个月举行,所有班委必须准时参加,如有事必须请假,不请假者,按旷课处理;实行班务公开。
大学班级月度工作计划范文参考二
一、班级发展方向
1、政治思想:班级成员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和*理论、科学发展观;关心时事,正确认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参加校、院、班组织的活动,遵守政治纪律。
2、集体建设:团结互助的班级建设的基础,也是开展一切班级活动的保障。我们致力于发展成为团结友爱、互帮互助、携手前进的班级。
3、学习氛围:学习是作为大学生的主要任务,而且这学期又面临着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学风建设更是我们工作建设的重点。我们将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个人素质等方面加强学风建设,尤其是对于英语学习。
4、生活环境:大学是大部分同学面对独立生活的时期,尤其是对于大一新生。本学期,我们将从宿舍安全、宿舍卫生、宿舍团结,生活指导等方面,努力增强宿舍和班级的生活气息,让同学们有在家的感觉。
5、课外展示:我们班的很多同学有特长,无论是在体育还是文艺方面。大学是一个展示自我的时期,我们将更可能地为同学们提供一个平台来展示,同时丰富课外活动,开阔眼界,提高学习效率。
二、班级管理制度
1、班委管理制度:权责明确,所有班委能清楚地认识自己的职责,并认真履行;定期班委会,班委会的发起者不仅仅是班长,可以是任课班委,对于班级重要的活动,班委要集体协商,集思广益。
2、班级奖励制度:对成绩优秀、通过四、六级英语考试或在各种比赛活动中获奖的同学给予公开表扬,以期提高大家的积极性和学习动力。
3、宿舍管理制度:班会时强调宿舍卫生的重要性及电源插座等的安全使用,关注每周的宿舍检查情况,监督宿舍卫生情况。并打造学习型宿舍。及时把院校的宿舍风采展示的通知告知大家,奖励在院校评比中获奖的同学。
4、班费管理制度:我们班的班费生活心理委员来管理,做到合理地收取班费,大笔的开销要经过班委会通过,并且学期末将本学期的班级活动开销明细公示,接受全体同学的监督。
5、事务分配制度:对班级事务进行精细分工,把班级活动事项适当分配给同学,既可以让同学更好地融入班集体,也可以减少班干工作量。
三、班级特色活动
1.为增进同学间的情谊,感受集体的温暖,让社工班成为一个有爱的大家庭,在每位同学的生日来临之际,我们为他们送上生日祝福。
2.我们会定期推送微信平台的班级订阅号——“社工论剑实录”,为同学们介绍我们平时的工作内容,提供专业知识的学习等等。
大学班级月度工作计划范文参考三
大三阶段总体的工作思路是为班级同学的全面发展营造有利的环境,在的程度上减少不利因素的干扰。大三的班级工作上,我们要在整体上完成好工作内容与方式上的改变,为服务品质的提升打好基础。大三是转折的一年,在这个关键的阶段,班集体显得尤为重要,我们的工作中要注重同学们的状态与动向,积极为目标明确的同学提供追梦的良好环境,让目标相似的同学们在相互的鼓励与促进中,共同成长、共同进步。同时也要帮助那些还处于迷茫期的同学尽快走出迷茫期,明确方向,为目标而努力。
具体来说,班级工作计划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班级生活方面。班级生活是大学生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做好生活方面的工作是做好其他方面工作的基础。因此,我们将会加强对班级生活方面工作的重视,将事情做好、做细、做实。由于大三是大学生的转型期,同学们的压力比较大,班级生活委员、心理委员等要注重关注同学们的日常状态,用适当的方式为存在困难的同学提供心理疏导,帮助其走出困境,重新出发。同时班级延续下来的节日礼物发放、生日集体祝福等生活方面的活动,还要继续坚持下去,要始终让同学们感受在我们大家庭的温暖,提升班级凝聚力。
第二,班级学习方面。我们所说的学习不仅包括学习专业知识,还包括学习就业、司考方面的知识。在上半年还是要像大二一样注重专业课的学习,为自己打好基础,下半年班级可以根据同学们的动向,成立班级考研小组、司考小组、就业小组等,帮助有了不同选择的班级同学找到更明确的组织,从而使他们在追梦路上,一路同行,互相鼓励与支持,避免有些同学孤军奋战能以应付。同时也关注班级边缘同学,鼓励他们树立目标并为之努力。在这个过程中,加强与12级以及已经毕业的同学的联系,为同学们的学习提供更多的资源与信息。
第三,实践与科研方面。班级实践科研方面,大三是实践与科研收获与成长的一年,科创方面要注重为班级同学提供更好地实践科研的资源与条件,让有实力有热情的同学们能更好地参与实践科研,取得更优异的成绩。同时,班级将会鼓励科研与实践“达人”以担任科研班主任等方式向201x级学生传授经验,将重视实践与科研的优良传统传承下去。
第四,班级活动方面。在过去的大二的班级活动风格上,我们还是比较注重轻松娱乐,而大三要更加注重活动的内涵,通过开展一些励志活动,让同学们逐步明确目标,并鼓励同学们为了目标全力以赴。倡导“筑梦法二,你我同行”,使同学们在法二的大家庭中一起奋斗,一起成长。当然,在举办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将会更加注重勤俭节约,将更多的资金用于为同学们复印学习资料,让班费在程度上发挥其积极作用。
关键词 梁思成,中国营造学社,转型
中图分类号 K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4)14-0047-05
1920―1930年代是中国建筑学学科创立时期,随着第一代建筑师群体的形成,关于中国建筑的学术研究开始步入现代化轨道,实现了由传统的“师徒相传,不重书籍”的“匠学”①向现代新兴学科的转型。同一时期成立的中国营造学社是近代中国第一个专门研究古建筑的学术机构,其成立初期仍是一个传统模式下运行的私人研究团体,内部机构设置、研究思路和治学方法均与现代学术团体相去甚远,自身发展亦受到较大影响。建筑学家梁思成的加入,对于中国营造学社的转型起到了关键作用。在梁的推动下,中国营造学社较好地完成了内部结构调整,全面引进现代建筑学理论与研究方法,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学术研究方向和人才培养机制,实现了学社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成为1930―1940年代国内研究水平最高、学术成果最丰富、社会影响力最大的古建筑研究机构。对于这一问题,学界尚未见到专门的研究成果。本文将对梁思成与中国营造学社转型的关系,中国营造学社转型的过程及典型做法等进行梳理和论述。
中国营造学社成立于1930年3月,创始人是朱启钤。朱曾在北洋政府任要职多年,是老交通系的重要成员之一,改建正阳门、打通东西长安街、修筑环城铁路、开放皇家艺苑京畿名胜等在近代北京城市发展史上有着重要意义的工程,多由其主持完成。朱启钤对当时“难登大雅之堂”的古建筑研究情有独钟,其本人亦曾领导过一些古建筑的修缮与保护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1919年,朱启钤受徐世昌委派赴上海出席南北议和会议,途径南京时,在江南图书馆发现《营造法式》手抄本,共34卷。《营造法式》是宋徽宗在位时官订的建筑设计、施工的专书,也是现存的中国古籍中最完善的一部建筑技术专书。朱启钤敏锐地认识到这部书的重要价值,遂委托商务印书馆影印出版,这就是“丁本”《营造法式》。由于“丁本”《营造法式》“惜系钞本,影绘原图不甚精审”,②朱启钤又多方筹集资金,邀请古籍专家,以四库文渊阁、文津阁、文溯阁三阁藏本及蒋氏密韵楼本和“丁本”互相勘校,于1925年刊印发行了“陶本”《营造法式》。自刊行“陶本”《营造法式》之后,朱启钤专心中国营造学研究,对该书悉心校读,“治营造学之趣味乃愈增,希望乃愈大,发现亦渐多”。③为使研究工作更加深入,朱启钤自己出资组建了私人的研究机构――营造学会,与阚铎、翟兑之等人一起搜辑营造佚书史及图纸,制作古建筑模型。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朱启钤越来越感到:
营造范围,千门万类,凡属艺术,靡不包容,同时历代政治宗教学术交通,下及风俗材料,罔不关连弥切。①
如此庞大的研究对象,加上研究古建筑必须实地考察等工作,由两三个爱好者继续维系,显然是勉为其难,只有设立专门的学术机构,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相关的研究工作才有可能深入开展并取得实效。鉴于此,朱启钤决心改组营造学会,争取资金支持,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
1929年6月3日,朱启钤致函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申请资金资助,并明确表达了希望继续进行营造学研究的愿望。7月5日,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回函,同意每年补助经费15000元,暂以3年为限。②11月19日,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又致函朱启钤,告之资助经费计划于1930年1月起按季度拨付。③1930年3月16日,近代中国第一个研究古建筑的学术团体――中国营造学社成立,朱启钤亲自担任社长。在成立大会上,朱启钤详细阐述了创建中国营造学社的初衷及对中国古建筑研究的体会,并表示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如此造端宏大之学术工作,更不知何日观成”,但“费一分气力,即深一层发现,但问耕耘,不计收获”。④
中国营造学社成立之初,专职从事研究的工作人员,即正式的学社职员很少,只有陶洙、阚铎、宋麟征等人,其内部分工也不是很明确。其成员几乎没有人接受过现代建筑学教育,亦谈不上对现代建筑学方法、技术的掌握和应用。朱启钤本人的思路也基本上停留在营造学会时期,以搜集、整理、解读古代建筑文献为主,竭力从浩瀚的古籍中去发掘中国建筑历史的脉络。朱亲自拟定的中国营造学社工作计划强调学社的工作重点包括:
其一,讲求李书读法用法,加以演绎,节并章句,厘定表例,广罗各种营造专书,举其正例变例,以为李书之羽翼;其二,纂辑营造辞典;其三,辑录古今中外营造图谱;其四,编译古今东西营造论著;其五,访问大木匠师,各作名工,及工部老吏样房算房专家。⑤
上述五点表明,成立初期的中国营造学社仍在延续研读古籍、整理文献的旧思路,尚未意识到用现代建筑学的技术和方法实地开展古建筑调查,深化古建筑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受发展思路的限制,中国营造学社成立初期并未有大的作为。在上报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的第一次工作报告中,中国营造学社详细总结了成立近一年所做的工作,主要包括:
改编营造法式为读本;增补工部工程做法图式并编校则例;园治之整理;编集辞典资料;编订营造丛刊目录;采集营造四千年大事表;哲匠录之编辑;李明仲之纪念会;发行中国营造学社汇刊。⑥
截止到报告时,前7项工作都还在进行之中,3月21日举办了李明仲逝世820周年纪念会,并刊发了《李明仲之纪念》,7月和12月,分别出版发行了《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一卷第一册和第二册。
1931年6月,梁思成辞去了东北大学建筑系的工作,回到北平,接受中国营造学社的聘请,成为其正式职员。从1931年下半年开始,在梁思成的推动下,中国营造学社在内部机构设置、人员选聘等方面进行了大的调整,其职能由单纯的古建筑文献整理扩展至古建筑调查研究、古籍文献整理、古建筑维修及古建筑研究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同时积极引进现代建筑学的技术和方法,形成研究重点和特色,较快地实现了自身的转型。
1.调整内部机构设置
中国营造学社成立之初,“原拟分设文献法式两股,物色专门人材,分工合作”。⑦但由于种种原因,并未立即设立文献、法式两部,实际选聘的正式成员,即所谓的“常务”只有6人:
编纂兼日文译述阚铎,编纂兼英文译述瞿兑之,编纂兼测绘工程司刘南策,编纂兼庶务陶洙,收掌兼会计朱湘筠,测绘助理员宋麟征。①
少数的几位专职研究人员的主要职责和职务均为编纂,兼做翻译或其他事务。这一方面反映了成立初期中国营造学社内部机构尚不健全,建筑专业人才匮乏;另一方面则反映出成立初期的中国营造学社尚未形成以现代建筑学理论为指导的研究思路,就其工作目标设定而言,仍停留在营造学会阶段。随着梁思成的加入,学社在组织结构上进行了第一次大的调整,设立了文献部和法式部,由梁思成出任法式部主任,文献部主任则暂由阚铎担任,“其他职员,酌量改组”。②至于朱启钤本人,则得以放手学社的一些具体事务,着重协调各方关系,争取更多支持。一个月后,由于阚铎的离职,朱启钤兼任文献部主任。同时他也开始积极物色新的文献部主任,他选定的对象是时任中央大学建筑系教授的刘敦桢。在1932年3月15日致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的函中,朱启钤称:“文献一部则拟聘中央大学建筑系教授刘敦桢君兼领”,当时刘敦桢虽尚未来北平就职,“亦常通函报告其所得,并撰文刊布”。③6月,刘敦桢即名列中国营造学社正式职员名单,任文献部主任。④至此,中国营造学社文献部、法式部两部分设的格局基本形成,前者侧重于对古籍文献上关于古建筑及建筑技术的记载进行研究,后者侧重从实物调查入手,对古建筑进行测绘、制图和分析鉴定。
2.引进现代建筑学的技术和方法
针对中国营造学社成立初期在治学方法和研究思路上存在的问题,梁思成明确指出:
近代学者治学之道,首重证据,以实物为理论之后盾……秉斯旨以研究建筑,始庶几得其门径。⑤
在具体研究方法上,梁思成从现代建筑学研究的角度出发,特别注重开展野外调查,对发现的古建筑进行科学的调查测绘,然后对照古籍记载,逐一印证,以此梳理出古建筑建造风格、建造工艺等的演变过程。梁思成强调:研究古建筑“非作遗物之实地调查测绘不可”,单纯地整理研究古籍,“读者虽读破万卷,于建筑物之真正印象,绝不能有所得”。⑥美国学者费慰梅在为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撰写的传记中亦专门提及这一问题:
梁思成是二十世纪的现代人。他的教育所包含的,不仅有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有坚持实地观察和试验的西方科学。而更重要的是,他生来就是一个行动派,一个实事求是的人。⑦
朱启钤显然也接受了梁思成的意见,将实物考察作为中国营造学社的一项主要工作。这一转变在梁思成入社后不久即得以体现。朱启钤在至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的函中表示:
至于来年工作大纲,将以实物之研究为主,测绘摄影则为其研究之方途。……此实为三年文献研究所产生自然之结果,而此种研究方法在本社为工作方针之重新认定,而其成绩则将为我国学术界空前之贡献。⑧
3.设立研究生选拔培养机制
基于国内建筑学人才匮乏的现状,1931年,中国营造学社特意向中英庚款董事会申请专门经费,用于筹建建筑学研究所,招收有培养前途的大学毕业生或具有一定研究基础和潜力的年轻人,经过严格的培养和训练,使之成为古建筑研究领域的专业人才。⑨虽因申请未获批准而未能成立建筑学研究所,但学社对古建筑研究人才培养工作的热情丝毫未减。1935年,研究生培养工作正式启动,莫宗江、陈明达、王璧文、麦俨曾、陈仲篪等5人成为第一批研究生。莫宗江是梁思成主持中国营造学社时招聘的第一位年轻成员,他于1931年底到学社工作。1932年,莫宗江又介绍其小学同学陈明达到学社工作,后来,陈仲篪、王璧文、麦俨曾、赵法参等年轻人亦陆续进入学社。莫宗江到学社后,即分到法式部,担任梁思成的助手,陈明达则和陈仲篪、王璧文协助刘敦桢查找文献,担任其研究助手。对于这些工作进步快、发展潜力大的年轻人,学社决定把他们晋升为研究生,根据其特长,分别在梁思成和刘敦桢二位导师的指导下从事古建筑理论学习和研究工作。抗战爆发前的两三年,既是学社事业蓬勃发展时期,亦是研究生培养鼎盛阶段,1936年,学社从事测绘的工作人员赵法参晋升为研究生,研究生规模达到6人。1935年,中央大学建筑系毕业生刘致平离开浙江省风景整理建设委员会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因其接受过系统的建筑学专业教育,且已有一定的古建筑研究能力和经验,学社没有将其确定为研究生,而是直接安排他到法式部担任梁思成的助手,由梁对其指导和培养。
这种研究生选拔培养机制及与之相联系的导师制的培养方式有利于年轻人的成长,为中国营造学社培养了一支高素质的研究队伍。梁思成、刘敦桢主持开展的野外古建筑调查,学社的年轻成员多参与其中且发挥了骨干作用。莫宗江、陈明达等人很快就能独立完成一些古建筑的调查测绘任务,并在古建筑研究领域崭露头角。《中国营造学社汇刊》每期收录的文章约六、七篇,从1934年6月出版的第五卷第二期开始,年轻成员陆续有译作或研究报告发表,抗战期间出版的最后两期,则有近一半的篇目为年轻成员的研究成果。
4.由私人研究团体改为永久学术机关,设立干事会
中国营造学社成立初期,虽获得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的资助,但就性质而言,仍属私人研究团体,在机构设置上亦不完整。随着学社的日益完善和自身发展需要,朱启钤认识到,如仍延续私人研究团体的性质,将极大地制约学社的发展,“苟无完备组织,分门析类,赓续研求,则始愿难闳,成功不易”。1932年8月23日,朱启钤呈请教育部立案并获得批准,“由私人研究团体,改为永久学术机关”。①
设立干事会也是中国营造学社转型期的重要举措之一。1932年初,考虑到中国营造学社发展的需要,以及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对学社内部管理的要求,中国营造学社筹备成立了干事会,“厘定社约,并规划本社进行大纲”。选聘干事的条件亦很明确:
凡海内贤达,曾辱为本社发起人,或以精神物力扶掖本社。
第一届干事会成员包括周寄梅、叶玉甫、孟玉双、袁守和、陶兰泉、陈援■、华通齐、周作民、钱新之、徐新六、裘子元等人。②第一次干事会即形成决议,决定向北平市党部及教育部,依文化团体组织法,申请立案。③而将中国营造学社由私人团体改为永久学术机关之意见,也应由此次会议议决并付诸实施。
建筑学家刘敦桢正式加入中国营造学社之后,中国营造学社以朱启钤、梁思成和刘敦桢三人为中心,形成了新的领导团队,成为学社转型和发展的核心。
1.支持保障与统筹协调:朱启钤的贡献
自筹建中国营造学社以来,朱启钤几乎事必躬亲,从争取资金支持,到协调与各方的关系,无一不体现其良苦用心。正如其在学社成立大会上所言:“私愿以识途老马,作先驱之役,以待当世贤达之闻风兴起耳。”④抗战之前,中国营造学社的经费主要来自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和中英庚款董事会的拨款。此外,还有部分经费由学社同仁自筹和社会各界人士赞助。由于学社规模不断扩大,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和中英庚款董事会拨付的经费难以满足日常开支需要,⑤须争取更多的社会赞助。朱启钤充分利用自己从政时积累下来的深厚人脉资源,广泛寻求各界支持,筹集款项,用于学社建设。其中,从筹备阶段到1935年获得的私人捐款总额为61001元。⑥1930年代的中国,城乡差距悬殊,治安状况令人担忧,学社成员在野外调查过程中离不开各地行政当局的同意和关照。为确保野外调查的顺利开展和学社成员的人身安全,往往不等学社成员出发,朱启钤便通过各种各样的关系办理好了必要的手续,甚至连食宿、交通问题都妥善解决,从而确保了学社成员能够专心致志地从事调查和研究工作。为加强对外学术交流,扩大社会影响,朱启钤还力主创办学社自己的学术刊物,并于1930年7月正式编辑出版《中国营造学社汇刊》。该刊物从创刊到1945年发行最后一期,前后共出版了7卷22期,几乎与中国营造学社的存在相始终。就其内容而言,“自第六期起(廿一年三月廿一日出版)内容将改前介绍古籍之主体而为研究心得之发表”,①汇集了学社的主要研究成果,代表了当时中国古建筑研究的最高水平。
2.野外调查与文献整理并重:梁思成、刘敦桢的组合
实践证明,梁思成、刘敦桢的组合,是中国营造学社转型成功的另一个关键因素。1932年至1937年期间,从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开始,梁思成、刘敦桢带领中国营造学社的成员对华北、江浙等地的古建筑展开了大规模的调查,并结合调查成果对中国古代建筑史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形成了一大批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重要影响的成果。梁思成首次开展野外调查所形成的研究成果《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是近代中国学者第一次用科学方法研究古建筑的经典之作。刘敦桢则凭借其扎实深厚的国学功底,在参加古建筑调查的同时,对古籍文献进行深入研究,所发表的文章中既有以考证严谨见长的,如《大壮室笔记》《同治重修圆明园史料》《东西堂史料》等,亦有《河北省西部古建筑调查记略》《河北省北部古建筑调查记》等调查报告,被建筑史学界奉为经典之作。对于梁思成、刘敦桢的合作,学界极为认同,并予以高度评价。
“”爆发后,中国营造学社暂时关闭。南下流亡途中,梁思成致函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询问如果在昆明恢复学社的工作,能否继续给予资助。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很快便复函,表示只要梁思成和刘敦桢在一起工作,就承认是中国营造学社并继续资助。②于是,在梁思成、刘敦桢的带领下,一度解散的中国营造学社又得以“重生”,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坚持开展学术研究,并对西南地区近50个县的古建筑进行了实地调查。③建筑学家傅熹年曾这样评价朱启钤、梁思成、刘敦桢三人的合作和对中国营造学社的贡献:
从创办中国营造学社到中国营造学社的最终解体,朱启钤先生的历史功绩主要是体现在组织研究工作的开展。而具体的研究工作的实施以及所取得的成就则主要是梁思成和刘敦桢先生所为。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