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工商管理学位论文

工商管理学位论文

时间:2023-03-24 15:34: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工商管理学位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工商管理学位论文

第1篇

刁兆峰,山东省定陶县人,出生于1962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和企业管理专业博士生导师,1993-1998年任武汉工业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1999-2002年任武汉工业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院长,2002年起任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湖北省省级品牌专业――工商管理专业负责人。

社会兼职。中国建材企业管理协会常务理事、湖北省数量经济学会副理事长、武汉系统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武汉市企业家协会常务理事;武汉市汉阳区政府咨询委员、武汉当代企业发展顾问中心副主任及首席战略咨询专家、广西工学院等多所大学兼职教授。湖北省新产品、新技术项目评审委员会、湖北省优秀学位论文评审委员会和武汉市招投标评审委员会成员。

从事领域。主要从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企业管理等学科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为本科生领衔讲授的《管理学原理》课程于2008年荣获湖北省省级精品课程,并连续3年(2006、2007、2008年)被学生网选为“心目中最喜爱的老师”,另为校内研究生和MBA学员讲授《高级管理学》和《企业战略管理》等学位课程,获得一致好评。主要研究方向有二,一是企业战略创新及其管理,主要探讨企业战略创新模式与途径、企业战略创新生态系统运行机制及其风险管理;二是企业持续成长及其管理,主要探讨企业持续成长障碍、企业持续成长机制、企业持续成长评价,以及企业持续创新促进企业持续成长的机理与模式等。

研究成果。近年来,在企业战略管理、管理创新与创新管理等研究领域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先后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部和湖北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武汉市科技攻关项目和大型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有10余篇被“EI”、“ISTP”收录,出版著作3部,作为编委会主任编撰出版“21世纪工商管理课程系列教材”(14部)、和“21世纪高等学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新编系列教材”(18部),并多次再版,获得社会广泛好评。参与完成的科研成果《湖北大别山区建材产业发展战略研究》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与企业集约化经营理论分析及实证研究》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主持完成的科研成果《京珠高速公路公司化、商业化研究》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湖北省水路交通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获武汉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另外,近年来曾多次参与国内大中型企业的经营策划与管理咨询工作,并为省内、外多家企事业单位举办《论执行与执行力》、《企业持续成长的门槛及其克服》、《21世纪管理发展新趋势》、《企业战略发展新思维》、《企业战略创新的逻辑与途径》等学术讲座几十场,并获得普遍好评。

第2篇

我们知道,培养不同层次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所对应的关系应当是:专科生——企业的普通员工、基层管理人员(店长、班组长)的后备力量;本科生——企业基层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的后备力量;硕士生——企业中层管理人员、高层管理人员的后备力量。因此,地方综合性大学工商管理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的是——培养适应当地企业需求的管理人才。这就要求高校工商管理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构建依照以下步骤进行:

地方综合性大学所在地工商管理学科硕士研究生市场细分目标市场客户需求分析培养目标定位目前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地方综合性大学工商管理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重建。

本文以宁波大学为例阐述这一思路的具体实施及其鉴戒作用。

一、地方综合性大学所在地工商管理学科硕士研究生市场细分

市场细分是指通过市场调研,依据消费者的需要和欲望、购买行为和购买习惯等方面的差异,把某一产品或服务的市场整体划分为若干消费者群的市场分类过程。每一个消费者群就是一个细分市场,每一个细分市场都是具有类似需求倾向的消费者构成的群体。在细分的市场上,一旦消费者的需求发生变化,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可迅速制定相应的对策,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提高其应变能力和竞争力。

实际上,高等教育就是高等院校为就读的学生提供教育服务。课程体系就是这种服务的具体设计。

目前我国工商管理学科硕士研究教育的梯队已经形成,竞争格局下形成的权威的综合工商管理硕士教育,已被几家名校垄断,如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清华经济管理学院、中欧工商管理学院等。剩下的院校或机构举办的工商管理硕士教育,大多数没有自己的独有特色。作为省级高等院校来说,短时期内是无法与权威的几家名校竞争生源的,唯有利用自己独特的地缘优势,结合当地潜在客户的消费需求,通过为目标市场提供定制的教育服务来培育核心竞争力。

宁波大学座落于浙江省宁波市。依托其港口优势,宁波的外向型经济在整个经济发展中起到主导作用,近年来宁波的外贸依存度已超过了80%。根据预测,“十一五”期间,宁波市国际化创新管理人才的需求量为7.5万,而宁波市高校每年培养的人数不足0.5万,尤其是研究生层次的数量更少,难以满足地方企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每年申请攻读工商管理学科硕士研究生的人数很多。同时,除宁波大学等本地院校之外,复旦大学、浙江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许多外地高等院校也在宁波开设教学点,招收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这就造成了工商管理硕士教育需求强劲、供给竞争激烈的态势。

经过分析市场,笔者发现申请攻读工商管理硕士的潜在人群主要分为三大类:

1.取得学士学位不久,参加工作3年内的一般工作岗位人员或应届毕业生。他们希望通过攻读硕士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提高今后事业发展的后劲。这一群体的理论学习能力比较强,英语基础比较扎实,但是由于接触管理工作时间较短,对理论的理解和应用相对较弱。而且,由于工作年限少,个人积蓄相对有限,对学费比较敏感。此外,这一群体比较看重就读院校的名气,因为大多数人把硕士学位作为将来跳槽的一个砝码。

2.外资企业和当地较大规模民营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他们大都希望在本地在职学习和自己工作息息相关的管理知识。这一群体出于事业的快速发展阶段,已经有一定的管理经验,往往是所在部门的中坚力量。他们急需提升自己的管理理论水平和综合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但是由于岗位的重要性,不太可能脱产学习。而且,由于肩负部门的核心工作,他们也不可能抽出大量的时间去准备全国的硕士入学联考。另外,这一群体的学费往往由单位部分或全部承担,所以他们对学习的费用不敏感。

3.民营企业主。宁波经济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民营经济较其他地方发达,民营企业、尤其是和外贸相关的民营企业的数量庞大。这些民营企业主在创业成功后,正在经历着管理瓶颈,他们对如何提升管理水平和如何拓宽管理视野有着强烈的需求。这一群体攻读工商管理硕士的原动力就是学有所用,不仅仅是从教师那里学,而且是从同学那里获取生动的信息和经验。基于他们都有创业和管理的经历,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要比前两个群体深刻许多,对理论转化为实践的动力和能力都是前两个群体所不能比拟的。而且,这一群体对学费不敏感。

结合宁波大学的实际情况及宁波生源的特点,选择后两类群体作为我们的目标市场。原因是:对于第一类群体,宁波大学无法和全国其他知名院校竞争;而对于后两类群体,由于他们无法脱产学习,他们更加倾向于选择当地综合性大学。事实上,通过对宁波大学2001年至2007年工商管理硕士课程就读人员背景分析,我们发现宁波当地民营企业主、中高层管理人员及外资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占90%以上。这和我们上面分析的结果相吻合。

确定目标市场后,满足目标市场客户需求是我们首要解决的问题。

二、目标市场客户需求分析

根据以上的分析,宁波大学工商管理硕士的目标市场客户——宁波当地民营企业主、中高层管理人员及外资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的需要,可以简单概括为“学以致用”。他们不太看重学习费用和学校的综合排名,更加关注学校是否能够帮助他们提高实际管理水平的能力,更加关注学校是否能够为他们提供具有国际视野的信息,更加关注学校是否能够为他们搭建终身学习的平台。

三、培养目标定位

为了满足目标市场客户的需求,宁波大学工商管理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为:培养具有扎实的经营管理知识和能力、宽阔的国际视野和开拓素质的高级国际化管理人才。

四、目前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宁波大学2001年开办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课程以来,就非常注重引进国外优质的教学资源和体系。在教学上采用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MBA教学计划,充分利用堪培拉大学在MBA培养方面所拥有的雄厚师资力量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实行双语教学。所有这些已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收到学员的认可。很多学员毕业后推荐朋友或选送下属参加学习。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目前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制约学员满意度的进一步提高。

1.教材缺乏。目前,宁波大学工商管理硕士课程所选用的教材大多是英文原版教材或英文翻译版,只有8.3%的教材是国内编写。虽然我们要学习西方一些先进的、有益的理论和经验,但是中国与外国的社会历史文化不同,所处的发展阶段也有很大差距,用传统的经济和管理理论已经很难解释中国当前的经济现象和企业发展现状。

2.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目前宁波大学已经在加强对学员实践环节的培养,如将课堂讲授与案例分析和讨论、问题调研、文献查阅、实地参观考察、撰写课程论文等教学方式相结合,形成了全方位的教学方式组合。但是,课堂讲授所占的比重还是比较多。

五、地方综合性大学工商管理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构建

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尤其是课程体系,作为教育者为教育对象设计的知识结构,它的构建不仅要考虑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同时还要立足于未来,要有利于受教育者将来随着社会的需要的变化而实现知识的自我更新。

笔者结合上述课程体系存在的不足,提出以下对策:

1.授课+讲座+讨论。由于目前国内编写的、适合工商管理硕士课程的权威教材比较缺乏,我们可以采用授课+讲座的形式解决这一问题。具体讲就是,继续采用目前国际上传统、畅销的教材,由中外专业教授讲授主流经济和管理思想;同时聘请国内资深管理咨询师或企业专业管理人员做专题讲座;另外组织学员进行对比分析讨论,之后汇总讨论资料。这样,学员既可以学到国际上盛行的理论思想,又可以了解中国的实际情况,还可以结合自己的管理经验,得出独特的结论。

2.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管理理论基于管理实践才能发展,将管理理论应用于管理实践也才有意义。在几年的实践中我们发现,学员自发地组织起来到各自的企业参观、考察,并针对不同的管理现象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今后我们应当利用学员中大量的民营企业主资源,为学员搭建实践基地。另外,可以定期组织学员论坛,参加人员为在校学员和已经毕业的学员,每次由2位学员主讲管理心得或面临的管理问题,参与论坛的学员可以给出自己的建议等等。

[本文为2006年宁波大学研究生教育研究项目——地方综合性大学工商管理学科硕士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胡永铨.工商管理学科实验室教学课程体系研究[J].教育与现代化,2006(3)

2.黄俭.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6(6)

3.郭志文.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论[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5)

4.莫柏预.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改革探讨[J].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2)

5.鞠芳辉.柔性模块化课程体系设置[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3(8)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国际交流学院浙江宁波315211)

(责编:小青)

第3篇

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现状我国的独立学院始于1999年,在国家大力发展民办高等教育、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大背景应运而生。独立学院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由于独立学院都是依附于一所公立大学举办的,母体高校的专业优势往往就成了独立学院专业设置的基础。因此,除各独立学院之间专业设置雷同外,独立学院与母体高校专业同质化现象也很严重。专业设置同质化的不良后果很多,最重要的一点是办学特色无法凸显、办学优势不明显。现行的专才培养模式不利于就业和后续发展图4用人单位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基本工作能力要求调查图5用人单位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专业工作能力要求调查以我校工商管理专业2008级培养方案为例,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表述是:本专业培养具备经济、管理及其他多学科的知识和能力,掌握现代管理的方法和技术,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能在企业经营管理或生产管理岗位胜任工作的应用型人才。本专业特色是以工商企业管理方面的基础理论为主线,重点训练学生的管理实践技能。但专业课程设置过于大众化和普通化,如除去专业公共基础课不谈,专业技术基础课有9门:生产与运作管理,企业物流管理,运筹学,市场营销学,电子商务,企业战略管理,资本营运,国际企业管理,跨文化管理;专业课有12门:工业生产技术学(金属工艺学),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国际贸易,金融学,多媒体制作,管理心理学,项目管理学,财务管理,中国税制,货币银行学,专业英语;任选课有6门,部分课程的开出不尽合理,对必修课的重视大大超过选修课。选修课不仅课时少,课程类别也比较单一,培养出来的学生共性有余而个性不足。限制了学生的知识面和全面的就业能力。教学内容及课程设置与实际存在脱节比较突出的是所选用的教材与实际联系不够,理论性太强,应用性不足。课程设置有重复和低效情况存在,如专业技术基础课中,国际企业管理,跨文化管理;专业课中,组织行为学,管理心理学就属于此种情况。轻就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后,我国的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未来还会转向“普及教育”。工商管理专业教育要培养能在各种组织中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管理人才,必须体现与市场接轨,我们有些课程设置了实践环节,也仅仅留于形式。其结果是,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越来越差,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越来越弱。我校工商管理专业2008级培养方案实践教学环节安排只设置了入学教育与军训,公益劳动,认识实习(结合工业技术课程的学习进行企业考察),企业系统决策ERP课程设计,专业论文,ERP综合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这些内容,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相差甚远。

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模式的改进对策

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工商管理专业的就业渠道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领域:一是各级政府、国有企业的管理部门;二是管理咨询服务等中介企业;三是中小民营企业的管理部门;四是在国内院校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或到国外学校深造学习。但不论是何种就业渠道,用人单位都会给毕业生提出较高的要求,特别是对于独立学院层次的毕业生就业竞争压力更大。很多毕业生经过职场的碰撞后,觉得原来我们院校的工商管理培养广而不精,使其感到在工作岗位上什么都懂一点但什么也不会做,很是尴尬。那么用工方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工商管理人才呢?图1-5显示的调查数据就能说明问题。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模式的改进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在没有实际管理工作经验,想直接进入各级单位的管理部门是不太现实的,专业博而不精是主要原因,缺乏实践的历练是其最大的“短板”,如何才能克服“短板”,使毕业生在就业求职时更具有竞争力呢?对于我们独立学院来说,就要修正培养方案使之更为贴近市场才是关键。目前,开设工商管理专业的高校非常多,本科一批、二批、三批,专科院校中均有开设。从近几年的《招生专业目录》中可以看到,工商管理专业的招生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按一级学科工商管理专业招生,二是按“工商管理大类”招生。近些年,越来越多的院校开始以“工商管理大类”招生,入学后再根据自己的兴趣分流到具体的专业。如:北京大学按照工商管理类统一招生,分为金融学、会计学、市场营销三个专业方向。新生入学后,统一进行为期一年半的英语和数学强化训练,二年级第一学期末根据学生志愿和学习状况再分专业。笔者认为,独立学院的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应做重大改革,可分为两个阶段模块,四年本科的前一年为基础模块,后三年为专业模块。这样可起到前一年是厚基础,后三年是根据学生个人兴趣和市场需求由其自我选择以后作为职业方向的专业。以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为例,其经管学部目前有8大专业,分别是: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工商管理的学生在大二第一学期课根据意愿选择在其他专业学习。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的前一年的基础模块设置如表2。通过这样的修改,就能较好地改变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未来发展困境,也可使我们独立学院培养的工商管理人才更加具有实用性而受市场欢迎。

本文作者:廖宇工作单位: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部

第4篇

一、新专业的教学建设思路

(一)理论教学建设从现在企管系教师的知识背景及其所学专业看,本系有半数以上的教师原来是从事工商管理基础课程,项目管理的教学工作,缺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系统学习和训练。根据本校2013级人力资源管理本科生教学培养计划的课程安排,在第二学年就有两门专业基础课教学任务,第三学年就有7~8门专业课和4门实践课要教学,第四学年还有3门专业课要教学。因此,为很好完成将来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的教学任务,本系教师在将来一年半的时间内抓紧进行知识转型成为当务之急,笔者建议采取如下形式进行:1.国内985大学访问学者鼓励原工商管理专业教师以国内大学访问学者的形式进修。即以参加访问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为主要任务,根据培养要求以及当前人力资源管理和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热点,参与访问导师的课题或在访问导师的指导下做小论文,协助指导研究生。在访学期间,重点选听自己将要承担几门人力资源管理主干专业课程。所修学的课程包括人力资源主干课程(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社会心理学、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分析、人员素质测评、招聘与人员配置、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劳动关系等)。2.由于国内访问学者对年龄的限制,一般要求在45岁或50岁以下。因此,对于年龄偏大的原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可以以学院和系里的名义通过湖南省人力资源管理协会和省内其他兄弟院校取得联系,聘请省内人力资源管理知名教师。年轻教师在国内访问期间,在时间不冲突的的条件下也应积极参加学习。3.由于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因此,在上述两种基本进修方式外,应鼓励教师积极与企业界交流沟通,把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务操作与理论教学结合起来。同时应在制度上要作出规定,本系教师必须参加前两种进修方式之一,才具备给人力资源管理本科生上课的资格,从而切实保证教学质量。

(二)实践教学建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之前,为配合工商管理本科人力资源管理方向的理论教学,系里这些年先后采购了“奥派”人力资源管理软件,“金蝶”人力资源管理软件,“福斯特”人力资源管理教学软件,“北森”人员素质测评(评价中心模块和实战演练模块)。奥派软件是在2005年购买的,适合初学者学习;金蝶人力资源软件是2011年购买的,该软件接近目前各公司普遍采用的人事软件,更适合高级学习者;福斯特人力资源软件,2012年购买,教学难度适当,基本覆盖教学知识点,比较适合于教学选用。北森人员素质测评软件是2010年购买的,该软件系列有十多个模块,系里现只买了两个,学生反映效果不错。根据我校2013级人力资源管理本科生培养计划课程安排,2013级新生共开设了五门实践课程:《人力资源管理模拟》,《绩效管理实训》,《工作分析课程实习》,《薪酬设计课程实习》,《人员素质测评实验》。为配合这几门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的需要,应逐步采购人力资源管理单个专业模块的教学软件,即,专门针对工作分析、绩效管理、薪酬管理模块的软件,以逐步完善新专业实践教学软件体系。

二、新专业的学科建设思路

(一)人才引进及培养由于缺少人力资源管理方向的学科带头人,学校应考虑从国外留学回国学者或国内985大学引入1~2位知名教授。为配合学校对年轻教师“国际化”的要求,在新专业建设经费充足并许可的条件下,鼓励教师出国,到国外知名大学从事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访问学者。对于未满40岁的年轻教师,则鼓励其攻读人力资源管理方向的博士学位;对于已经毕业的博士,应鼓励并支持其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博士后进修。

(二)国内外学术研讨会创造条件,每年资助1~2位教师参加国内相关专业会议。积极鼓励并支持本系教师参与全国人力资源管理学会等学术会议,参与国内有关人力资源管理科研方面培训班等。

(三)课题申报和能力的重要标志。因此,应为教师们申报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创造必要条件,比如,组织申报课题交流会和聘请高水平教授指导会。而对于发表高水平论文的教师应给予额外重奖。通过高层次人才的引进,高水平学术会议锻炼培养队伍,重奖高档次立项课题和论文,逐渐整合并引导教师的研究方向,逐步有计划地形成有一定科研能力的科研梯队和团队。

三、新专业建设激励措施的建议

(一)对于教学建设工作,系拟计划鼓励教师通过访问学者的方式和聘请教学名师到学院进行教学交流的方式教师师资进修既是教师自身素质提高的迫切需要,也是院系为应对2~3年后的新专业建设评估检查的迫切需要。加之,老师们在师资进修期间,在访问学校也要肩负较多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如果在本学校还要承担全工作量的教学任务,可能这两方面难以兼顾,也会大大影响进修效果。因此,激励教师参与国内访问学者的积极性,应在教师国内访问学者的一年的期间内,给予教师教学免除年工作量2/3的政策支持。而对方学校收取的“专项培养费”,应由学校下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建设费或学院建设经费支出。而对于有意愿去国外大学进修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访问学者,学院在经费充裕和条件许可情况下,也应给予一定经费支持。对于不符合国内外访问学者条件的老师,优先从长沙市各高校聘请教学名师,来学院与老师们进行教学交流。所需外聘交流教师的劳务开支应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建设费或学院建设经费支付。

(二)对于科研建设工作,目前系里还没有一位真正意义上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方向的博士或博士后为本学科未来的发展和人才建设需要,学院在积极引入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的基础上,应鼓励系里年轻教师攻读人力资源方向的博士学位或进行人力资源方向博士后进修。由于学校对攻读博士学位的教师已经有相关政策支持,而对于进修博士后教师,对于符合条件的博士教师到校外进修人力资源管理方向的博士后,也应参照在本校从事博士后流动站人员进修的待遇,并在博士后进修期间可以正常晋升职称。

作者:李铁宁单位:长沙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第5篇

受学校选派,笔者于2015年赴美国乔治亚州卫斯理安学院(Wesleyan College)开展了为期一年的教学及学术交流与合作,深入观察和参与了该校经济管理系所开设的包括《管理学》《现代企业管理概论》《人力资源管理》等多门工商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的课堂教学。针对管理类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活动的组织,与该校相关课程教师及学生分别进行了多次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与探讨。本文采用深度访谈法,以广州大学和美国卫斯理安学院《管理学》课程教学为例,比较和分析了两所高校《管理学》课程在教学中的异同,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和归纳出美国高校管理类课程教学的特点及其对中国高校管理类课程教学的启示,希望为国内高校管理类课程的教?W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1中美两高校《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现状

1.1广州大学《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现状

《管理学》是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应当掌握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为学生学习后续的管理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管理学》课程在广州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学分和学时设置为3学分、48学时,开课时间为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课学院包括工商管理学院、经济与统计学院、政治与公民学院、人文学院等15个专业,约1600名学生,由工商管理系管理学课程教学团队8位专业教师共同承担和完成该门课程的教学。由于课程学生人数较多,管理学课堂通常是2~3个专业班合班上课,课堂人数多达一百多人。目前广州大学《管理学》课程的教学采用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教学内容、统一的教学进度计划及统一的期末考试命题试卷模式。

《管理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课程,需要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企业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除了理论学习外,还必须辅助以案例教学为主的多种实践教学形式。广州大学的管理学课程团队成员围绕课程教学大纲,建立了包括教科书、电子教材、案例库、习题库等资源的网络教学平台。课程教学团队编写了满足本校学生学习需求的《管理学》教材,增加了本土企业案例、趣味阅读、管理启示、课后思考、技能训练和自我检测题等模块,并尽可能做到通俗易懂。管理学课程团队定期进行教学研讨活动,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学生反馈的意见进行讨论并做出适时的调整和改进。

1.2美国卫斯理安学院《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现状在美国卫斯理安学院,《管理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学分和学时设置为3学分、45学时。美国的高校每一学年通常划分为3个学期:春季学期、夏季学期和秋季学期,卫斯理安学院在春季和秋季学期都会开设《管理学》课程,一般开展的是小班教学,人数控制在10~30人左右,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自主选择上课学期。目前该校有两位教师讲授《管理学》课程,分别在秋季学期和春季学期开课,课程讲授内容和考核方式由教师自主决定。笔者通过对该校两位教师的《管理学》课程的全程观摩和学习,了解了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及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教师在课前向学生提供详细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计划安排,明确提出教学要求及成绩评定标准,让每位学生都清楚本门课程的教学要求及教学计划。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课前阅读教材中相关章节的内容,并在系统中按时完成和提交教师布置的作业,教师会认真批阅学生作业并给出成绩。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是针对章节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讲解,而不是每个知识点面面俱到,一般一次课时就要完成一章的学习。教材章节覆盖面较广,讲课效率比较高。在整个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会穿插3~4次测验,这些平时测验的成绩是构成课程总评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结束会有期末考试,并要求学生提交课程论文或案例研究报告,训练学生专业学术论文的写作格式及技巧。

2中美两高校《管理学》课程教学比较

教师的课程教学活动也可以看成是一种教学管理活动,从初始的教学计划到教学组织,再到教学中对学生的管理(即领导)以及最后的教学过程及质量的控制,管理的四大职能始终贯穿于整个课程教学活动中,因此不妨从管理的四大职能出发,探寻中美高校在《管理学》课程教学中的不同。

2.1课程教学计划的不同

计划作为管理的首要职能,在课程教学的管理活动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同样,在高校的课程教学活动中首先要做好教学计划。目前国内各高校在课程教学计划方面都会要求任课教师编写好课程教学大纲,在授课学期提前制定好课程教学进度表,但这些计划主要是用于上交给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存档备查,学生对此知之甚少。除非教师在课程之初向学生进行介绍,否则学生对教师的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进度安排以及成绩评定方式都不太清楚,学生一般是这个月不知下个月将会学习什么内容,甚至不知下周的课程将学习哪一章节,难以积极主动地掌握时间、自主安排学习计划,基本上是被动地跟着教师走[1]。

而在美国高校,教学计划虽然也需要提交给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但更重要的是面向学生。课程教师会在每门课程的第一次课将教学大纲及教学进度表的纸质版本发给学生,人手一份,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之初就能清楚地了解课程教学的相关信息。同时所有的教学相关信息都会在该校教学系统(Wesleyan Portal)上,只要学生选择了该门课程,并完成了注册,随时都可以进入系统中及时了解课程有关信息。学生的作业提交、教师对学生的考勤记录、作业、作业反馈及成绩评定等教学相关活动都会在系统中进行。

笔者对比了广州大学和美国卫斯理安学院的《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表,可以发现有一些相似之处,例如教学大纲都包含了课程名称、课程编号、授课教师、课程简介、教学目的及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等,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同,具体见表1。

在师生交流方面,卫斯理安学院《管理学》教学大纲中将包括教师个人联系方式及办公地址在内的个人信息都明确告知学生,方便学生有问题时可以找到教师,教师会在给出的工作时间段进行答疑,学生也可以提前与教师预约时间见面;在教材和参考书的指定方面,美国高校的参考书目更多一些,如《管理学》课程除了指定的教材外,还列出了能在该校图书馆看到的24种经济管理类专业期刊,其中包括《Harvard Business Review》《Forbes》《Fortune》《The Wall Street Journal》等知名期刊,要求学生定期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帮助学生完成平时作业和课程论文;在教学目标方面,美国高校的教学目标除了给出课程的总体目标外,还会结合具体章节内容提出具体的学习目标。卫斯理安学院《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中还明确地规定了课程的成绩评定方式和对学生的考勤、纪律以及行为规范的要求,让学生能在一开始就了解到整个课程绩效评价的标准,并严格按照标准来完成学习;在教学大纲后面所附的教学进度表中,会明确标注出每一章节的学习日期,以及教师计划布置的平时作业和提交日期、课程论文进度安排、中期?y验时间等信息,学生需要严格按照教学进度安排来提交作业和课程论文或报告,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有计划性和主动性。

课堂是教师施教、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课堂教学组织得好,教学效率就高,反之,教学效率就低。课程教学的组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作为名词的组织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师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教学组织形式;作为动词的组织则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完成教学任务,采取一系列组织管理和调节控制的措施。教师应运用诸多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使教学活动向着既定的教学目标推进。本部分的讨论将围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及手段等几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一般分为班级授课、分组教学和个别教学。目前国内外高校《管理学》课程都是采用班级授课为主、分组教学为辅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讲解理论知识点时多采用班级授课形式,而进行案例教学或情景模拟时则采用分组教学。不同之处在于,国内高校的授课班级是按照专业和年级的不同将学生编成相对固定的班级,学生在班级中同步接受教育和学习,班级人数一般40~50人。由于《管理学》开课班级和人数较多,经常都是2~3个班级合班上课,因此大班教学的情况比较普遍。而美国高校则没有按照专业和年级组成固定的班级,只是按照选课的不同组成不同的课程班[2]。美国卫斯理安学院《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班中有来自于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甚至还有一些是在职的从业人员。美国课堂人数相对较少,一般一个教学班10~30人左右,这样可以保证教师对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都非常了解,互动也更为充分。

在教学模式方面,中国的《管理学》课堂教学一般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听讲和练习为辅。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是主动的施教者,学生则是知识的传授对象,是外部信息的被动接受者[1]。美国的《管理学》课堂则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教师在课堂上更多地只是起到咨询、辅导、启发和激励的作用,主要讲解章节的重点和难点,并回答学生的提问。

在《管理学》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方面,中美两所高校的区别不大,章节的设置都是围绕管理导论、管理的发展史以及管理的四大职能展开。由于国内高校更注重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全面性,每一个知识点都会面面俱到地进行讲解,因此每一章的讲授时间会相对较多,一般需要4~6学时完成一章的教学,由于总学时数有限,因此整个课程会有选择性地讲解教材中重要的8~10章内容。而美国高校的教师讲课是基于学生已经自学了相关章节内容,教师在课堂上更多的是讲授每一章节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解答学生在预习或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太注重知识体系的系统全面,只突出重点。一般一次课就会完成一章的学习,课程讲授一般会覆盖整个教材的所有章节。教师讲课过程中联系实际比较紧密,经常会给学生分享和分析与课程相关的近期时事新闻或管理领域所发生的重要事件。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选择的方法和手段,既包括教师的教的组织方式,也包括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活动方式,是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的统一[1]。目前国内高校在《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方法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学习和借鉴了国外高校的很多很好的方法,如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法、游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但由于学生人数众多、大班教学、学生的参与度并不高,实施的效果也不太理想[3]。美国高校《管理学》教学则多采用参与式和互动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更多地与教师进行互动交流,学生有问题可以随时提出,教师会给予及时的反馈和解答。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会经常停下来,询问学生是否有问题需要提问[4]。由于是小班教学,案例讨论和情景模拟等也更容易实施,效果相对较好。

2.3教师领导者角色扮演的不同

如果将教师的教学活动也看成是一种管理活动,那么教师无疑是整个教学管理活动中的领导者。但是作为教学领导者的教师应采用何种领导风格和领导方式来带领学生更好地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提高专业素质和能力,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加强与学生之间的良性沟通,是值得探讨的。在教师的领导风格、对学生的激励方式及与学生的沟通和互动方面,中美高校也存在一定差异。

领导风格通常有3种类型:专断型、民主型和放任型。中国高校教师在课堂上的领导风格类似于专断型的领导方式,教师是课堂的绝对权威,学生要求在课堂上要绝对服从教师的指挥。教师通常希望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记好笔记,课后再将所学内容记熟,并据此来评定学生的课程成绩,一般不太希望学生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观点,更不希望学生质疑教师的观点[1]。而美国高校的课堂中,教师的领导风格则更接近于民主型的领导方式,教师和学生是平等自由的关系。教师很愿意也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和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会对学生提问或质疑给予耐心的解答。每堂课中会有相当一部分时间是用于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当然,根据领导生命周期理论,领导者的风格需要与下属的成熟度相匹配,民主式的领导风格必须建立在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成熟度的基础之上。

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方面,通过对广州大学、卫斯理安学院双学位项目55位交换生的调查发现,学生普遍认为在美国学习压力比在国内学习压力大得多,压力主要来自于课程的平时测验和教师所布置的平时作业、课程论文等,学生必须在课前认真阅读教材,否则无法完成平时作业和应对平时的测验。这种压力无形中就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动力,这样做的好处是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边学习边复习消化,避免了在国内高校学生们主要是在期末考试前一两周才开始看书和复习、死记硬背以应付期末考试的状况,考试一考完全部忘光,根本就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另外,美国高校期末复习也与国内教学方式不同,复习串讲并不是由任课教师将本课程的重点再串讲一遍,而是由教师提出课程中的重点复习问题,由学生分工完成问题的回答并在课堂上共享,这样既能让学生主动学习,也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理论知识。

在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互动方面,美国高校的课堂氛围较为轻松随意,教师上课时比较放松,甚至于坐在课桌上讲课[2]。学生在课堂上的姿势也是轻松随意的,在课堂上吃东西喝饮料也是允许的,有时教师还会发一些巧克力给学生作为奖励。在美国高校,学生在课堂上有问题可以随时发问,教师都会及时进行解答。课后学生也可与教师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和答疑,只需要提前预约好时间即可。而中国高校的课堂则更加严肃,上课讲话、吃东西、玩手机等都是绝对不允许的。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和互动相对较少,有时教师主动提问,由于学生事前并没有做好自学或预习工作,被教师点名提问却哑口无言,不能达到双向沟通的效果。

2.4教学过程控制的不同

在管理的四大职能中,计划和控制是遥相呼应的,好的计划和目标的实现必须要靠有效的控制手段来加以保证。教学的本质是一种服务,教学质量的好坏取决于学生对教学的期望、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及教学过程的质量控制等[5]。教学服务质量的结果固然重要,但服务过程更应得到关注和有效的控制。本部分将从教学中的两大主体分别探讨对教学过程的控制,其差异详见表2。

首先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控制和效果评价。以《管理学》课程为例,广州大学《管理学》课程采用的是期末闭卷统考的形式,期末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这就造成一些学生平时不愿看书,等到临近期末考试时才突击复习,考完之后很快就会忘记。而且学生只有一次机会来评定其学习效果,“一考定终生”,期末考试成绩直接影响到这门课程最终能否通过。而在美国卫斯理安学院,《管理学》课程的成绩评定方法和标准是由教师决定的,并在第一次课就向学生清楚地说明,整个课程的成绩评定由平时测验、期末考试、平时作业、考勤、课程论文等几个部分构成。其中期末考试所占比重比较小,与单次平时测验成绩所占比重相当,每学完4、5个章节就要复习和测验一次,这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边学习边消化,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平时作业的提交时间和平时测验的时间都在教学进度表中清楚列出,学生可以提前做好学习计划,合理安排时间。

其次,对教师教学质量的控制和评价是教学过程控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国内高校在教师的教学评价方面经过不断地改革有了很大的进步,在广州大学,对专业教师的教学评价主要来自于授课班级学生的评分和督导听课的评分。除此之外,广州大学还有同行听课和领导听课的要求,如专业教师每学期的同行听课不少于4课时,领导听课不少于6课时等。除学生的评分外,其他评价结果一般不会反馈给教师,有时难免会流于形式。教学评价的分数会直接影响到教师的绩效工资和职称晋升。而在美国卫斯理安学院,??教师的教学评价则更接近于企业的360度员工绩效评价模式,对教师的评价主要来自于学生的评价、教师自评、同行评价和包括系主任、院长在内的上司的评价。其中学生的评价采用单独的量化评分法,教师自评、同行评价和上司的评价则采用相同的定性评价指标。所有的评价结果都会反馈给被评价教师,其中学生的评分最为重要,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晋升和能否续签合同,但一般不与教师工资和奖金挂钩。

3对中国高校管理类课程教学的启示

目前,我国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在人才培养、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与发达国家的工商管理本科教育相比,还存在不足[6]。通过以上对中美两所高校《管理学》课程教学的比较,可由点及面,为中国高校工商管理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启示。

3.1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及模式

中美两国高等教育理念有很大的差别,中国大学教育主要侧重于教师的“教”,教学过程大都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中国高等教育培养的是学生对学术权威的尊重和对知识的传承,注重对知识的灌输积累和知识体系的构建。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美国大学强调的是学生的“学”,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美国的高等教育更加重视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培养学生对知识与权威的质疑以及对知识的创新和拓展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4]。应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把学生从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在这种教学模式的指导下,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和能力,获得的经验将十分深刻[1]。

高校教学服务对象是学生,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符合市场营销学中的“以顾客为导向”的营销理念。高校在教学和管理过程中都应当处处考虑学生的需求,真正做到以人为本。高校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方面要兼顾市场和学生自身的需求,课程的设置尽可能人性化,给学生更大的选课空间。教师在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尽可能做到因材施教,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精心准备教案,采用案例讨论、情景模拟、角色扮演、辩论、游戏法等多种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需求和意愿,鼓励学生提问和质疑,对学生的疑问要进行耐心的解答,营造一种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只有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才能更好地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创新人才[7]。

3.2教学计划应让学生清楚明了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的沟通和互动至关重要。通过与学生的访谈发现,学生迫切需要了解教师关于教学活动中的相关信息,如教师的联系方式、教学计划进度安排、课程考核方式等信息。在美国高校,每门课程的第一次课都是教师对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说明以及教师与学生的相互认识和了解。因此教师应在课程教学的第一堂课就清楚明确地告知学生相关信息,即使不能做到人手一份,也可以将电子版本共享给每位学生。教学计划进度安排应具体到每一个章节的授课日期,布置给学生的作业或者其他任务也尽可能具体到阶段性的时间点,让学生能尽早了解教学进度安排,提前做好预习和准备工作,使学生的学习更具计划性。教师应留下联系方式方便与学生课后的交流、咨询和指导,真正做到与学生亦师亦友。

3.3教学方法应注重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要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及其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课程教学不仅要学习现有知识,更要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探究,自主学习,互相学习对知识进行分析、整合、评价与创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方法,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与他人的合作和交流能力[5]。因此在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注重鼓励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可借鉴美国高校教师的做法,让学生在课前自学相关章节内容,在课堂上采用提问、测验等形式来检验学生的自学效果。学生只有经过认真的事前准备,才能更好地在课堂中接受和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采用团队合作的形式,完成教师布置的案例讨论、项目研究以及课程论文,并在课堂上进行演讲和展示,从而很好地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收集信息、分析和处理信息、沟通及团队合作能力,为后续毕业论文的撰写打下良好的基础。

3.4教学内容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工商管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企业需要的高层次管理人才,管理类课程的教学要有效地提供从事管理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训练,为学生运作和管理未来的企业、创造财富提供支持[5]。随着管理领域研究的快速发展,管理理论和方法日新月异,管理类课程的教学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增加管理领域前沿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教师教学内容和教学素材的选取,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对知识点的讲解可结合一些知名企业的实例来加以说明,切不可照本宣科。在案例教学中,应选择一些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本土企业案例,或采用教师的科研项目所编写的案例,这样效果会更好。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可与学生分享一些最新的与管理相关的时事新闻或重大管理事件,剖析其中所蕴含的管理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吸引力。

3.5建立以过程为导向的成绩评定方式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控制和评价标准应设置一些阶段性的目标,而不宜采用以结果为导向的目标体系。国内高校在学生成绩考核中普遍表现出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能力的特征,而美国高校的学生成绩评定则更为灵活和全面[2]。因此,在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方面可借鉴美国高校的一些好的做法,如采用多维度、多指标的评价标准,除了期末考试以外,还可以增加课程论文、项目答辩、案例展示等多种形式来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另外也可考虑将期末考试分为阶段性测试,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整个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保持均衡的学习压力,边学习、边消化、边应用和实践,加强知识的内化和固化。由于国内高校班级人数众多,增加多次平时测验和平时作业,教师的工作量会成倍增加,但测验和平时作业是目前高校促进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的动力,这样可以保证学生更为主动地学习和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值得一试。

3.6加强教学硬件及软件设施的配备

随着教学投入的不断加大,中国高校在教学软硬件设施的建设上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很多高校都拥有了美丽的校园、先进的多功能教学楼、实验室以及馆藏丰富的图书馆等,但中美高校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是软件方面。如网络和打印机的配备,美国高校非常重视充分利用网络,每一座教学楼都会提供无线网络连接以及打印机和复印机,方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查资料和打印文件。在教学信息化方面,美国高校所有的教学管理工作全部进入教学系统,教师的课程计划、课件、作业的、课堂考勤以及成绩的评定全部通过网络信息系统来进行管理,学生也可以在系统中提交作业、课程论文、与教师通过邮件沟通和互动,甚至于有些课程的测验也可通过网上进行,有些软件还可以帮助教师完成改卷工作。国内高校还需要不断加强教学软硬件设施的建设,让师生的教学互动有更好的平台和环境。

第6篇

关键词: 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生层次;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8381(2013)05-0036-05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实施两年多来,我国中外合作办学层次不断提高,研究生层次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也取得了不少新的进展。本研究力求总结这些新的变化和进展,并就研究生层次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趋势进行探讨。

一、 研究生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概述

截至2012年9月22日,经教育部审核并通过的本科及以上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含内地与港台地区合作办学机构与项目),扣除重复办学机构,全国范围内共计703个。研究生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162个,占所有审批项目的22.78%,研究生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14个,研究生层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48个;本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共549个,占77.22%,其中中外合作办学机构34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515个(见表1)[1]。

表12012年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与项目 (单位:个)

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合计所占比例(%)

研究生1414816222.78

本科3451554977.22

总计40663703100

研究生层次中外合作办学的呈现以下特征:

1. 研究生层次中外合作办学地域分布相对集中。从地域分布来看,研究生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分布态势集中,主要分布在经济水平、文化教育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呈现东多西少的态势,涵盖18个省市区,位居前列的是北京、上海、天津、浙江等省市(见表2)。

表22012年研究生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与项目(单位:个)

地区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江苏浙江广东福建山东江西四川湖南湖北陕西黑龙江辽宁云南贵州合计

机构硕士33111110000010020014

博士1100110000000000004

项目硕士4130133610812931363421146

博士1000000000100000002

合计4533144711912941463621162

注: 北京、上海、江苏、浙江有4个机构同时开展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教育。

由此可见,我国研究生层次中外合作办学分布不均衡,呈现东西部失衡的局面,北京、上海、天津等直辖市所占比重超出50%,相对而言,西部所占比重微乎其微,很多地区甚至还未达到零的突破,如广西、内蒙古、宁夏、、陕西、青海等省(自治区),这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地理位置处于劣势,教育发展缓慢,严重影响这些地区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

2. 与我国港澳台地区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缓慢。从中外合作办学合作对象的国别和地区看,研究生层次中外合作办学的外方合作者主要来自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科技、教育高速发展的发达国家和地区,涉及15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美国26所,澳大利亚14所,英国8所,加拿大5所,香港4所。可见,内地与国外的中外合作办学占主导地位,而与港澳台地区的合作办学发展缓慢,未来有必要利用港澳台地区得天独厚的经济基础、地理环境和语言环境,进一步挖掘中外合作办学的潜力。

3. 研究生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尚待改进。近十年,我国研究生层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迅速,发展规模迅速扩大,从最初零星的探索到当前占据经审批的本科及以上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总数的1/4的比重,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见表1)。但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也显现出一些弊端,需要在深入探讨的同时,结合我国国情,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提出研究生层次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改进的方向及对策。

4. 研究生层次中外合作办学大多定位于硕士研究生教育层次。据统计(见表1和表2),研究生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有162个,占所有本科及以上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的22.78%。14个研究生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均开展硕士研究生教育,其中只有4个机构同时开展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教育,不存在单独开展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合作办学机构。可见,大部分研究生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都定位在硕士研究生教育层次。就合作办学项目来看,硕士研究生项目和博士研究生项目分别为146个和2个。由此可见,我国研究生层次中外合作办学对高端人才培养相对不足,与我国力求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期望还存在一定差距。

二、 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根据是否具有法人资格,研究生层次中外合作办学可分为独立设置的中外合作机构、非独立设置的二级学院及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本研究以长江商学院、上海交通大学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电子科技大学韦伯斯特大学合作国际工商管理硕士学位项目3个不同模式的研究生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为例,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6个方面探讨研究生层次中外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一) 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特点分析

1. 人才培养目标。从人才培养目标看,长江商学院致力于为大中华地区乃至全球各地的未来商业领导者们提供高质量的商业教育,使他们具备国际化视野、全球领导技能、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信誉、广泛的商业知识及敏锐的洞察力,同时也努力为社会作出重要贡献[2]。上海交通大学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旨在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培养人才,培养他们在金融领域的专业深度和管理领域的综合广度两方面素质,使他们成为上海乃至全国金融领域十年后的“领军者”[2]。电子科技大学韦伯斯特大学合作国际工商管理硕士学位项目发挥中国电子科技大学及美国韦伯斯特大学各自的优势,通过强有力的国际教育合作,为中国经济发展培养适应全球化竞争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国际工商管理硕士[3]。总之,通过研究生层次中外合作办学,培养出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交流的大批高层次人才。

2. 课程设置。就研究生层次中外合作办学课程设置情况而言,长江商学院MBA课程培养周期短,为期一年,包括课堂学习和论文撰写两个阶段,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学术课程内容由8个模块组成,均采用英语授课[4]。上海交通大学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全日制MBA课程主要特色是为学生提供海外交流项目和商业模拟课程,培养学习跨国交流能力和实战经验[5]。电子科技大学韦伯斯特大学合作国际工商管理硕士学位项目的课程设置分为3类,包括预修课、核心课和选修课,每学期共九周,每年五学期,共两年,灵活的学习时间,便于学生更多地开展自主学习和实战模拟[3]。总而言之,研究生层次中外合作办学通过与外方合作,引进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旨在推动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促进我国高水平大学建设,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国际化人才。

3. 教学方式。不同的办学模式其相应的教学方式也各具特色。长江商学院教学方式的特色体现了其多样性和灵活性,主要教学方式包括教师面授、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探讨、商业游戏等,教学模式可由各教授自行灵活组合,形成风格迥异、各具特色的教学方式[4]。相比于长江商学院,上海交通大学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学的优势在于其高度国际化,教学方式主要包括讲座和案例学习两部分,此外,部分课程教学采用计算机模拟、研讨会、特邀讲座等方式进行[5]。电子科技大学韦伯斯特大学合作国际工商管理硕士学位项目的教学形式主要由授课、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组成,且校方仍在不断尝试新的教学形式,如短期访学,引入案例教学库等方式[3]。

4. 师资队伍建设。长江商学院实行“教授治校”体制,师资队伍庞大,为保证教学质量,学校致力于引入顶尖、最具世界影响力的高层次专业教授,打造中国管理学院界的常青藤。上海交通大学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师国际化程度较高,中外教师比例为2∶3,学院引进人才时对熟悉中国文化和商业环境的外方教师优先考虑,严格把握教师质量[4]。电子科技大学韦伯斯特大学合作国际工商管理硕士学位项目的师资队伍由韦伯斯特大学与电子科技大学的优秀教师组成,韦伯斯特大学研究生院闻名于美国中西部,具备良好的办学水平和优秀的教师队伍,实力雄厚,保证了师资水平[3]。可见,研究生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都注重引入国外优秀的教师,力图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5. 管理制度。从教学管理看,长江商学院实行“教授治学”,是我国第一个实行此体制的商学院,体制规定,长江商学院领导核心由教授组成,并组成教授管理委员会,对学校所有学术活动、重大项目、人事任免等事项具备决策权,为教授提供了教学和行政双向平台,充分发挥教授管理才能。上海交通大学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由学院董事会领导,董事会由12位在中国和欧洲各行业中成就卓著的人士组成,并批准设立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管理委员会,由四位中方代表和两位欧方代表组成,负责管理学院日常工作。除此之外,还设立了国际顾问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公司顾问委员会等组织,就中欧战略发展及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社会服务等活动提供咨询意见[2]。电子科技大学韦伯斯特大学合作国际工商管理硕士学位项目由电子科技大学和韦伯斯特大学共同管理,合作双方分别任命一位项目主任共同管理教学及行政事务。

6. 评价形式。从评价形式来看,长江商学院MBA学生评价形式包括学分和毕业论文答辩。要获得MBA毕业证书,需要在学校规定期限内学习并修满一定的学分,包括一定数量的选修课,最后通过毕业论文答辩方能获得MBA毕业证书。上海交通大学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实行全面的质量管理,严把入口关,注重平时表现及作业考核,规定个人平均成绩低于年级平均成绩的学生不得毕业。电子科技大学韦伯斯特大学合作国际工商管理硕士学位项目评价形式特殊,学生无需进行毕业论文答辩,考核方式包括实习期考核和课程考核,通过这两方面考核的学生就能获得学校颁发的MBA学位。可以看出,不同类型的研究生层次中外合作办学在学生评价方面差别不大,都注重课程的合格和毕业论文答辩。

(二) 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 研究生层次中外合作办学外方合作院校层次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我国研究生层次中外合作办学的外方合作院校有相当一部分是国外二、三流的大学,甚至是所谓的“野鸡”大学,这些大学在办学质量、教育资源和学术声誉等方面与国外知名大学仍存在很大差距,本身教育教学质量和学术声誉就难以得到保证,因而来自这些学校的外籍教师水平也同样难以得到保障,再加上有些外方学校是以经济利益为办学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外合作办学层次和办学质量。如何吸引国外一流大学参与我国研究生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改变其观望态度,是我国发展研究生层次中外合作办学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2. 研究生层次中外合作办学专业设置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人才需求的适应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我国在研究生层次中外合作办学中存在的明显问题就是学科专业设置上呈现低水平重复,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需求的适应程度存在一定差距。通过分析研究生层次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分布情况可以看出,研究生层次中外合作办学专业设置主要集中在工商管理类、教育类、经济类、医学类、工学类、外国语言学类等专业,其中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机构和项目所占比重较大,这种办学并不是真正从我国社会需求出发,很容易造成就业市场的饱和,势必影响办学效果和社会效率[1]。

3. 人才培养模式趋同化的弊端有待进一步克服。在国际化大背景下,为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政府也在积极推进研究生层次中外合作办学“走出去”战略的实施,鼓励我国高校学习并借鉴国外优秀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一时间,大量具有所谓“洋味”的培养模式涌入我国高校,以致我国现行的研究生层次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出现严重的趋同化现象,如办学地域分布失衡、学科及专业设置低水平重复、人才培养目标缺乏创新性、教学模式单一等问题。

4. 国际化与本土化之间的矛盾必须加以重视。为提高高层次人才的竞争力,各国都在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教育,大力发展跨国教育,借鉴他国成功的经验,力求提高本国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但与此同时,各国又在积极地维护本国的研究生教育制度和模式,防止被“殖民化”。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保持国际化与民族化之间平衡的同时,面临着比发达国家更大的压力。如何摆脱传统教育对研究生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如何在引入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保持本国的民族特色和传统美德,如何使外来文化与传统教育的优良因素相融合,是研究生层次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必须加以重视的问题。

三、 对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与建议

(一) 拓宽视野,加大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

目前,我国研究生层次中外合作办学处于引进和吸收国外成功经验的阶段,在引入国外优质教育、资质鉴定与管理、质量监管与质量保证等方面的政策还不完善,但我们应积极提高认识,提高合作办学的层次和质量,争取和更多国外一流大学合作,大力引入这些知名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并充分加以吸收和借鉴。除此之外,在资金投资方面,应进一步拓宽筹资渠道,更多争取国外合作高校和企业的投资,以改善合作办学条件,进而促使我国研究生层次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质量和声誉的提高。

(二) 学科、专业设置应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

在学科和专业分布上,我国研究生层次中外合作办学偏向于设置办学成本小、市场效应良好的经济管理及信息科学技术等专业,低水平办学现象严重。因此,应本着为我所用的原则,实事求是地发展研究生层次中外合作办学,在引入教育资源时应积极主动,而不是被动接受。政府应给予研究生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更多的关注,精细调查、审时度势,认真研究我国急需的学科和专业。同时,各地政府和高校也应该考虑到自身的地方需求和办学条件,选择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急缺学科和专业,培养出紧缺的高层次人才。

(三) 建立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学位类型较单一,学术性学位占主导地位,专业学位所占比例甚微,正好与发达国家局面相反,单一的学术类型势必影响我国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而研究生层次中外合作办学作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积极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战略的具体体现,在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培养研究生取得的有益经验,可以看出这种合作模式的优势地位,这就促使我们更进一步探索更具多样性、灵活性、有效性的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6]。

(四) 应注意国际化与本土化之间的平衡

中外合作办学作为一个跨越国界、跨越语言的开创性事业,是由中国和外国教育机构合作创立和管理的。由于合作双方在教育制度、文化风俗、意识形态、思维方式、工作方式、语言表达等方面的差异,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国际化与本土之间的冲突,应严格把握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内涵。国际化要本着以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来为目标,保证资源的质量,杜绝劣质资源的流入,以避免“野鸡”学校、文凭“工厂”的出现。在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应真正做到优质教学理念、课程资源、教学方式、专业设置等方面的引进。本土化则要从我国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充分引进和借鉴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形成良好的优势互补,缩短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提高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水平和质量。

参考文献

[1]徐程.研究生层次中外合作办学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12(5):8790.

[2]中欧国际商学院.MBA课程\[EB/OL\].\[20121005\].http://ceibs.edu/mba_c/index.shtml.

[3]国际工商管理硕士.项目介绍\[EB/OL\].\[20121005\].http:///imba/Asp/imba_project_brief.asp.

[4]长江商学院\[EB/OL\].\[20121005\].http:///MBA/acdemics/curriculum.aspx.

第7篇

[关键词]地方高校;工商管理;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与关键,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课程目标的实现、课程实施的进行以及学生的培养方向,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证。如何对当前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进行改革与创新,进而设置符合时展要求和社会需求的工商专业课程,已经成为高等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改革面临的重要课题。[1]湖南农业大学于1998年由湖南省教委批准设立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当年纳入了国家全日制招生计划。经过17年的专业建设,目前学校工商管理专业已具备一系列的发展优势:师资队伍年轻且学历层次较高,专业建设投入逐年上升,教研科研水平提高较快,教学实习基地初具规模等。[2]可是该专业依旧存在一些不足,其中课程设置的优化就是其中的重点。

一、湖南农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

(一)目前课程设置基本情况。目前,湖南农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本科课程结构按照学科知识逻辑与技能训练的先行后续关系依次分为四大模块,分别是通识教育、专业课、实践教学和素质拓展,达到毕业要求需学习的课程和相应学分情况如下。通识教育模块中的公共必修课需修62学分,课程包括思想政治、英语、体育、数学、计算机、创业就业教育、军事理论、安全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指导、形势与政策。公共选修课需修6.5学分,课程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艺术审美四类。专业课模块中的专业必修课需修55.5学分,课程包括统计学、运筹学、组织行为学、电子商务、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质量管理学、创业管理、管理沟通、企业会计、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专业导论、项目管理、管理学原理、微(宏)观经济学、会计学原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学、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战略管理、管理信息系统、企业生产管理课程。专业选修课需修15学分,课程包括财经应用文、工商管理专业英语、企业管理咨询、经济法等。实践教学模块需必修25学分,课程包括军训、专业公益劳动、入学教育、英语教学周、社会调查、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实践、企业战略管理教学实践、EPR沙盘综合实训、创业管理教学实践、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教学实践、毕业(教育、实习、论文)、调查报告。素质拓展模块需选修4学分,课程包括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文明道德活动、文化艺术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个性发展活动、就业创业活动六大类。(二)目前课程设置的可取之处。1.课程设置模块完整,进程有序《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指出,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培育目标是培养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要,具备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诚信品质,掌握现代管理理论,具有国际化视野、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具有实践能力与沟通技能,能够在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机构从事管理工作或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3]一个良好的课程结构必须在各模块之间分配合适的比例,才能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才能有效驱动学生更有目的和方向地训练管理技能。[4]根据上述课程设置情况来看,课程设置模块完整,进程有序。2.理论课与实践课相辅相成湖南农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注重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有国际视野、创新创业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能够从事管理、理论研究和教学等工作的应用型专业人才。[5]学校在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和实践教学中通过相关的实践课程设计和运作,分别在英语教育、计算机教育、会计学原理、统计学、运筹学、电子商务等多门课程中为学生开设了与理论搭档的实践课程,最后搭配专业实验和社会调查、课程实验与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这些实践课程的设计除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外,更重要的是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3.素质拓展课程特色鲜明大学生素质拓展是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能力培养体系,是提高学校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实现毕业多证上岗的主要途径。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在课程教学中融入职业教育,通过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同时也符合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目前,学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前基本都能获得人力资源管理师、物流师、初级会计师等执业资格证书。另外,素质拓展项目中还包含各种校内、省内、国家级的创新创业大赛、市场营销大赛、体育运动比赛等活动,以在实践中发现学生自身的特长和爱好,提升学生引导力、想象力与行动力。(三)目前课程设置的不足之处。1.该有的课程没有根据前面的课程设置情况可以发现目前学校开设的工商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方面存在该有的课程没有的情况。公共必修课要求所修学分为62分,占总学分的36.9%,主要包括四大块:政治教育、数学教育、英语教育和体育教育。从学分的分配上,四大块依次为:14分、15分、14分和4分。由此可见,数学教育、英语教育和政治教育在通识教育课程中独占鳌头,而计算机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明显被忽视;公共选修课限定在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和艺术三个方面,提供了上百门左右的课程供全校所有专业的人选修,公共选修课必修6.5个学分,只占总学分的3.8%。公共课中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比例达到了9.7∶1,选修课的比例偏小同时选择偏少。专业必修课程中的专业核心课程是直接照搬教育部颁布的专业目录规定的专业核心课程开设。专业核心课程占418个学时,26个学分,可是实验学时只有106个学时,只有少部分的核心课程开设了相应的实验课;专业选修课安排了240个学时,15个学分,占总学分的8.9%,在2014版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专业选修课增加了48个学时,3个学分。虽然专业选修课的比例增加了,可学生可选的范围十分有限,为12门课程选8门,且专业选修课中没有实验课。素质拓展是学校的特色课程,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集中体现,与学生未来的就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其课程设置数量充足,可只有4学分,占总学分的2.3%,这个比例明显偏低。2.存在内容重复的课程目前学校设置的课程还存在可有可无的课程:公共必修课中数学课程开设了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三门课程,各个专业对数学知识方面的要求是不同的,可以整合工商管理专业所需要的数学知识,集中开设一门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中的会计学原理,是初步介绍会计学相关知识的,与专业基础类课程的企业会计课程存在内容的重复。同样,统计学和管理信息系统都是以经济数据为对象,运用统计方法分析经济变量关系,从而为经济和管理决策服务的。这些重复的课程不仅会给学生增加学习负担,而且会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3.存在设置不合理的课程目前学校设置的课程中,有些课程完全可以去掉:一个学校的专业特色可以通过专业选修课来体现,目前学校开设的专业选修课没有根据学校本身的办学条件和资源创办有特色的课程。专业选修课中政治经济学和金融学这两门课程与工商管理专业实际联系并不大,完全可以替换成其他课程;工商管理专业英语应该与公共基础课里的英语课程相融合,这样既能减轻学生负担,又加强了课程专业性;实践教学中的英语教学周应该与平时的教学结合起来,而不应该再占用课时。

二、具体课程设置的匹配度分析

(一)与本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匹配度。目前学校开设的课程与培养要求大致相符,但是,能力与课程设置的匹配度仍然不高。在课程设置中,缺少关于专业法律知识的课程。目前,学校只开设了经济法这一门课程。思想政治与法律基础虽然触及了一小部分的法律知识,但仍然无法达到工商管理专业的要求。同时,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然而,课程设置中只有英语课程,缺乏相关的人文课程,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学校的实践教学还只停留在表面,没有建立起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实践教学体系。(二)与本专业办学条件的匹配度。课程设置与本专业办学条件的匹配度低。首先,学校的师资水平跟不上课程设置的更新速度。专业教师师资队伍的教学负担过重,他们又要备课,又要搞科研,还要评职称,根本无心再考虑课程的设置问题,只管按部就班上好课就行,而课程设置是一个完整的体系,需要整个专业、全体教师的共同参与。其次,学校的硬件设备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实验教学是实践教学的一种,需要专业实验室及相关设备,但是,学校硬件建设较为落后,实验室不足、配套设备不够,而校外实训基地的数量又少,且质量不高。(三)与学习规律的匹配度。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还存在一部分与学习规律不匹配的情况,课程的教学进程应由浅入深、由工具到实践,形成相互支撑的多层次课程体系。[6]以现在开设的专业导论和企业生产管理两门课为例,专业导论是专业入门的理论课,在企业生产管理课程等专业基础类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中都有所涉及,因此,专业导论应为企业生产管理的先修课程。但目前实际情况是,企业生产管理于第5学期开设,而专业导论于第6学期开设。

三、地方高校应用型工商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建议

(一)调整课程模块比例。调整各个类型课程模块的内部比例,要增加必要的而现行课程模块较为缺乏的课程,同时,撤销、合并多余、重复的课程,使每一项课程都具有针对性和应用性。面对大量的基础理论课程,学校应加强教师现代技术手段的培训与运用,架构新型、通畅的师生交流与教学平台,及时将丰富的教学资源转化为实际教学生产力,尤其是要关注MOOC课程资源对教学产生的积极影响。[7](二)丰富课程内容。在公共必修课方面,大学语文或者学位论文指导可以培养语言组织和文字表述的技能,因此,学校应增设这方面的课程。除了管理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现代管理者是否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也决定了其最终是否能成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为此,学校可以开设企业文化与商业伦理、团队建设等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在公共选修课方面,应开设类型丰富的选修课,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在专业必修课方面,应增设工商管理基础文献选读课程,以帮助学生形成系统性的管理理论基础知识;增设民商法相关课程,以帮助学生构架专业法律知识体系;应增设“管理者社会责任理论”或“管理者商业道德”这方面课程,使未来的企业管理者具备符合社会标准的商业道德。在专业选修课方面,可以对选修课进行模块设置,如设置物流管理模块、质量管理模块和经营分析模块等,供学生自由选择。此外,还应开设相应的实验课,进行相关的素质拓展,并提升相应的比例。(三)优化课程进程。教师在编写教学大纲时应互相探讨,明确思路,在理清各门课程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对所有课程进行整体化设计,按照知识的接受顺序和学生的接受能力优化课程,使学生掌握不同课程在整体课程设置中的位置、功能和彼此的关系。就企业生产管理和专业导论两门课程而言,专业导论应开设在企业生产管理的前面。

四、总结

随着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将是社会及企业需求的主流。湖南农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的课程设置,应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尽可能让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系统并且和本专业密切相关的知识体系,因此,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是十分必要的。课程设置必须与工商管理专业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相匹配,以满足学生就业的现实需要。只有不断完善和优化课程设置,才能真正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作者:何倩 尹红 单位:湖南农业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周萍.从课程体系建设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8(1):52.

[2]工商管理联盟.湖南农业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EB/OL].(2009-02-12).www.mbaun.net/a/2009-02/15605286.html.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326-327.

[4]罗拥华,欧绍华.当前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主要缺陷[J].中国市场,2013(12):194.

[5]湖南农业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介绍[EB/OL].(2016-06-12).buc.hunau.edu.cn/rcpy/bk/201606/t20160612_157137.html.

第8篇

关键词:管理学 案例教学 教学改革

一、《管理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管理学》是国家教委认定的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核心课程,是国内高校经济管理类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平台课之一。与其同名或者冠以《高级管理学》、《管理学精要》、《管理学原理》等课程是重要的研究生学位课程和MBA基础课程。《管理学》课程有关内容还作为公务员考试重要内容进入考核范畴。作为一门拥有自己的规范和日趋严谨体系的学科,其理论知识能有效地指导具体管理实践,其思维方式有利于增进人们对社会和生活更深层次的理解。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能够使学生对管理学的基本思想、原理、流程及方法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认知。这是《管理学》教学的基本目标和要求。从学生本科毕业后的职业取向来看,除极个别的学生要攻读硕士研究生外,绝大多数学生还是要投入社会,从事形形的管理活动和社会活动。所以,《管理学》教学的使命不光在于传播知识,当然这是十分必要的、重要的,而提升超越知识掌握层面之上的认知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为重要。传统的做法显然是在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案的设计上强调了前者而忽视了后者。从客观上说,多年来人们对工商管理“华而不实”的印象以及近年来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报考热情明显滑坡存在相当的关系。显然《管理学》教学的最重要定位在于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增强管理意识、市场意识及竞争意识,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思维模式,培养良好的情商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为将来能够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及企业管理的需要奠定良好的基础[1]。

二、《管理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笔者通过长期的《管理学》教学实践,与很多同行一样有着很深的体会,同时也有相当的困惑。

现有的教材和教学体制与机制不利于《管理学》的教学。目前国内各类高校大多采用的《管理学》同名教材或相似教材,都是来自国内各著名高校的主编教材,也有部分院校采用主授院校自己编写的教材。但不管哪种情况,多年来的教学实践都使我们清楚认识到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些教材从理念上都基于西方理性,尤其是美式理性;从内容和语言上都有翻译,甚至照搬照抄的迹象。因此,这些教材与中国管理实际脱节严重,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带来很大困难。所以,老师和学生在这门课程投入的精力和情感都很大,但在指导实际方面却不很理想,在提升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方面的贡献不高。常常是学生把一个个管理名词背得滚瓜烂熟,说起来也头头是道,充满了激情。但一旦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却一筹莫展,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本门课程一般在本科四年的第一年开课,有时甚至就在大一的第一学期开课。面对年龄不大,涉世也不深的青年新生,由于以上问题的存在,授课内容很多无法使学生充分接受,学习者常常是知其一不知其二,了解了问题的表面而浅尝辄止。由于本课程有较多的鲜活人物和诱人的故事可以传授,所以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常常不会太低,但客观上说来,主讲教师通常难以对自己的教学效果由衷地满意。以至于不少从事《管理学》教学的同仁们都有这样的感慨,管理学难教,越来越不敢教。

《管理学》课程理论性与实践性俱强,即本课程具有比较完整的科学和知识体系,又具有鲜明的实践特点,强调管理的环境和时代要求。就其理论体系讲,管理学立足历史、人文和职能等主要脉络,围绕管理活动,道德与社会责任,决策理论及方法,计划编制及组织实施,组织结构与组织设计,人力资源管理,组织变革与组织文化,领导理论及方式,激励原理及方法,沟通机理有效沟通,管理控制与控制过程,管理创新等问题展开研究。管理的实践性通常是指在现实的管理实践中,由于不具备完全符合管理理论的典型条件,因此要求具体管理活动要实施因人、因地、因时、因环境、因管理主体的意图而变的权变管理。传统的教学模式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播,忽视实践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固然与教学主体本身实践知识不足以及理论知识相对容易传播而实践知识不容易传播的原因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教学体制和机制上存在较多的弊端。比如在教学计划安排时没有或很少设置实验和实践学时,即便有也往往是走形式而徒有虚名。还有在考试环节对实验或实践的内容只做参考,并不计入成绩评定。在考试成绩的评定上还绝对地盛行主讲教师一统天下的模式。所以,现实流行的仍然还是一份考卷定成绩的旧习。

总的说来,管理科学教学中出现典型的“实践迷失”现象,也即为管理理论与实践脱节,管理理论(管理学研究成果)难以指导实践、难以解决实践问题[2]。突出表现为管理学教学者和研究者“自娱自乐”、“做练习”式的教学和研究,对实践“插不上嘴”(实务界不应用管理学研究成果)。根据实践者的感知界定,明显的脱节包括重复常识,违背客观事实,颠倒因果关系和同义反复,根据时空适用性来界定,理论在较短的时间后失效等都属于明显的脱节。

三、《管理学》教学改革与建设的目标

《管理学》课程改革和建设的目标应是在巩固现有教学改革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课程内容体系和教学模式进行深化改革,保证课程内容的学术完整性和先进性,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管理素质为目标,努力使课程教学从理论型向理论实践型教学模式转化,将本课程建设成为师资队伍精干、教学效果优秀、教学方法灵活,具有鲜明特色的课程。

通过课程改革与建设,实现以下目的:

教学质量显著提高。作为管理学科的一门基础课程,《管理学》课程教学要注重管理学基础知识、基本原理与方法的学习和掌握以及素质与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学质量。除了常规教学外,还通过网上课堂向学生提供大量扩充性、相关性学习资源。包括管理理论和实践的拓新、管理学术论文、中外企业案例、管理大师、知名企业家、著名品牌、大学生创业、MBA考试、就业面试等内容。通过这些教学和辅助手段,拓宽学生知识面,牢固基础知识的掌握,加深学生对管理原理的认识和领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与教学思想观念得到转变。“人”是管理的主体和客体,人的思想和行为是《管理学》的重点研究内容之一。说到底,管理学是关于人性的科学,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从“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发展到“复杂人”、“权变人”、“知识人”。因此《管理学》要培养学生洞察人性、洞悉社会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习与研究如何做人、做事、求知和处人的本领[3]。只有这样学生毕业后步入职场才不会感到恐慌和一筹莫展。

立体化教学模式得到强化。《管理学》课程改革与建设的重要思路,是坚持基本原则、基本观点不动摇,又不唯书本,在教学中及时补充当今管理前沿理论和观点。同时,为了克服管理理论抽象难懂难学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案例分析、习题演练、情景模拟、漫画故事、成功者箴言、管理游戏集锦等内容,创新并推广结构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真情模拟演练法、管理漫画教学法、管理故事教学法、管理游戏和管理名人名言教学法等,采用这种启发式和互动式教学法,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多样化考核方式得以实施。依据项目改革与建设目的规划与设计,采用书面考试、口试、案例讨论、小论文等多样化考试方式;同时,变革考试成绩仅有教师一人决定的做法,改变为由教师评价、学生评估小组、自评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

四、《管理学》教学改革与建设项目建设方案

《管理学》课程改革与建设的主要过程和活动是:

第一阶段:《管理学》教学内容的再设计。要重新定位本科生《管理学》授课内容,在教科书基础上编写包括编写《管理学教学辅导》、《管理学案例分析》等其他教学参考资料。

第二阶段:《管理学》课程改革与建设文件整理汇编。要采撷管理学研究、管理学课程建设和管理学研究方法三个方面的优秀成果,并作为网络资源供教师和学生学习和研究共享。

第三阶段:制作《管理学》教辅文件。主要是在精炼和完善《管理学》多媒体课件及其他教学文案的基础上收集与制作《管理漫画集锦》、《管理故事集锦》、《管理游戏集锦》和《管理学名人名言录》等教辅课件,并作为网络资源供学生参考使用。

第四阶段:实施管理学教学过程改革。综合运用以主讲教师为主,辅助以学生发言、问题辩论赛、焦点与热点问题评述等手段和方式,充分体现教学互动,教学相长的目的。

第五阶段:《管理学》课程网站建设。包括完成网上课堂多个栏目的内容规划与选编。

第六阶段:《管理学》考试方法改革与建设。依据项目改革与建设目的规划与设计,提出书面考试、口试、案例讨论、小论文等立体化考试方式;同时,变革考试成绩仅有教师一人决定的做法,改变为由教师评价、学生评估小组、自评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4]。

第七阶段:《管理学》课程改革与建设的总结与反馈。构建《管理学》课程改革与建设的评价体系,邀请专家、同行以及学生代表进行评审,总结成绩,纠正不足,以有利于本课程向更好的目标发展与提高。

实现《管理学》教学改革的目标,推进《管理学》教学改革方案的推进和实施,关键是要变革教学方式和方法。大量的教学实践已经表明,以案例分析为主导的立体化教学模式比较适合于管理学的教学[5]。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有机会试验他们的主意和想法;有机会彻底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机会获得别人批评性的建议;有机会和别人交流思想、分享思维成果;有机会试图说服别人。通过案例教学还可以使学生看到公开的、正直的讨论价值,逐渐学会正确对待别人的批评和善意地批评别人[6]。关于案例教学的设计及实施问题,本文限于篇幅不再赘述,由另文专论。

参考文献:

[1] 别敦荣.大学教学方法创新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4):96-100.

[2] 郭建鹏,杨凌燕,史秋衡.大学生课堂体验对学习方式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多水平分析的结果[J].教育研究,2013(2):111-119.

[3] 张德江.高等教育质量分析与对策探讨[J].现代教育科学,2010(1):38-40.

[4] 周光礼.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的有效性:中国的问题与对策[J].复旦教育论坛,2012(2):10-14.

第9篇

沈艺峰教授,出生于1963年,厦门鼓浪屿人,1985年毕业于厦门大学财政金融系,获经济学学士学位;1992年毕业于加拿大圣玛丽大学(Saint Mary’s University),获工商管理硕士(MBA)学位;1998年毕业于厦门大学会计系,获管理学(会计学)博士学位,他曾先后在美国俄勒冈大学、加拿大康克迪亚大学、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美国哈佛大学学习和访问,2004-2005年为美国康奈尔大学富布莱特学者。现任厦门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是国内著名财务学家之一。

沈艺峰教授是中国财务学界最早从事资本市场财务学实证研究的学者之一,主要研究领域涉及公司财务和资本市场理论,包括:资本市场效率、公司资本结构、IPO、资本成本、投资者保护与公司财务、行为财务、法律外公司治理机制等。沈艺峰教授发表的有关市场效率检验方面的研究成果,被视为国内真正意义上实证研究的开端。近几年来,沈艺峰教授结合我国法律制度建设的实践,开创性地采用历史研究的视野,考察了我国不同历史阶段中小投资者保护对公司财务的影响,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不仅丰富了法与金融学研究领域的文献,而且引领了对国内法律制度与金融发展方面的研究探索,对于完善我国金融法律制度建设、促进资本市场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实践意义。另外,沈艺峰教授在股权分置改革、行为财务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也为科学解释股权分置改革中的难点问题、上市公司股利偏低、公司管理者的非理等提供了可靠的经验证据。

沈艺峰教授最新主持完成的“公司财务管理若干基础问题研究”项目得到专家评议组的高度评价,评审结果为“优秀”。该项目以公司财务管理若干基础问题为研究对象,分析、检验与评价法、非理、社会制度差异与市场微结构等难点对公司财务管理基础问题的影响,结合国外现代公司财务管理的发展趋势,构建结合我国国情的公司财务管理理论分析框架和研究假设,得出具有基础性、前沿性、原创性以及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比如将公司治理中的财务管理问题从所有权高度分散下股东、董事会和管理者的契约安排扩展到所有权高度集中下投资者法律保护与所有权结构的新思路上;创建我国投资者法律保护指数;从公司股利政策、投资决策、兼并收购和公司治理中管理者的理性假设转向非理性假设,从外部影响因素分析扩展到对管理者内在心理因素分析,利用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等学科的思想,对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中的“锚定效应”、“群聚现象”和“羊群行为”、公司股利政策中的“迎合行为”、兼并收购及公司治理中的 “过度自信”等管理者非理展开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这些成果丰富和发展公司财务管理的基础理论,为解决我国公司财务政策选择和资产定价面临的难题提供基础理论依据。

沈艺峰教授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社科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在国内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出版专著(译著)8部,主要学术研究成果发表在《经济研究》、《中国工业经济》、《世界经济》、《会计研究》、《金融研究》、《经济学动态》、《投资研究》和《中国经济问题》等国家级重要学术刊物上,曾获福建福建省社科优秀成果奖、中国会计学会优秀论文奖及国际学术会议优秀论文等近十项奖项。

沈艺峰教授以渊博的知识、诙谐幽默的语言和深入浅出的讲解,将财务学理论演绎成一个个精彩的故事,不但受到同学们的喜爱,而且也激发了同学们对财务理论学习的兴趣。在学习和生活上,他时常勉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要有社会责任感,以开放进取的精神不断学习、崇尚学问、注重学品修养、追求学术创新。正是怀着对学术理想的无限向往和对教育事业的热忱,沈艺峰教授几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地追求,在教师的岗位上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汗水。

第10篇

【关键词】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升策略;问卷调查

自1999年我国高等院校开始大规模扩招以来,高等院校的经管类专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本科人才培养规模不断扩大,全国600多所本科院校中有500多所开设了经管类本科专业,形成了“校校办财经”的新格局,人才培养质量问题仍然是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1]。本科毕业论文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构成部分,是锻炼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关键一环,可以说其实施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到高校人才的培养质量,也是其获得学位所必不可少的条件。同时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毕业论文也是一项重要内容,毕业论文质量体现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2]。湖南工业大学经管类专业的发展始于1979年,业已形成以工商管理学为主体,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和经济学三大学科协调发展的基本格局,现有全日制本专科学生近5080人。近年来,我校经管类专业在如何加强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也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我校经管类本科毕业论文仍存在总体质量不高、抄袭现象屡禁不止、内容空洞、论文过程管理不平衡等诸多问题,为此,亟待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予以应对。

一、经管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概念的界定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质量问题日益成为各行各业生死攸关的关键课题。那么质量的含义是什么呢?美国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克劳斯比认为质量就是“产品符合规定要求的程度”,根据这一定义,笔者认为所谓本科论文质量其实质就是指毕业论文写作和论文文本所达到某些衡量标准的水平和程度[3]。同时赵英才认为毕业论文质量的衡量标准应包含的评价要素有专业性、创新性、学术性、规范性、科学性等[4]。毕业论文质量不仅涉及到学生的撰写、教师的指导、培养的目标、学科的科研水平等诸多因素,同时高等院校主管部门的管理绩效对其也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毕业论文质量就是学生自身学习能力、教师指导能力、学科科研水平和高校主管部门管理能力等诸多要素相互作用和相互关联的有机统一的过程和结果。所以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评价应以质量为中心,构建全员参与、各个部门协同合作,对毕业论文的前期准备、撰写、答辩等全过程进行有效的质量监控和保障,并借助各种管理方法和手段,使毕业论文质量得以持续改进。基于此,笔者认为本科毕业论文的评价标准应涵盖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指论文的静态质量,在此主要关涉到对论文的结果进行质量管理,具体涵盖的内容有形式质量、内在质量和答辩质量。其中形式质量是对论文的结构层次、语言文字以及规范性、标准性、可读性方面所作的具体要求。[5]论文的内在质量则主要是指论文的选题价值及成果价值。而所谓答辩质量则体现在大学生的答辩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分析问题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考核,同时答辩质量的高低也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学校对于论文工作的科学化管理水平。另一个方面,本科毕业论文的评价标准还应包括论文的动态质量,所谓毕业论文的动态质量在此主要是指对论文教学的全过程进行质量管理,对毕业论文的前期、中期和后期进行质量监控,并通过有效的奖惩机制,从而使得毕业论文撰写的过程监控和结果评价得到切实的贯彻。

二、影响湖南工业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因素分析

湖南工业大学经管类专业主要包括有经济学类和工商管理学类,涉及的专业有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财务管理及金融工程等若干专业,其中由于投资学是2015年新增的专业,目前还没有毕业的学生,所以此次未有统计。本次湖南工业大学经管类毕业论文质量调研采取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及跟踪调查等方法,其中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86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6%;访谈法则主要是针对湖南工业大学经管类专业毕业论文管理部门负责人及部分参加毕业论文撰写的学生,而跟踪调查则主要对2016届和2017届经管类毕业生的整个毕业论文写作过程进行跟踪调查,并将相关信息搜集整理。从质量管理系统的角度并结合本次调研的数据,课题组发现湖南工业大学经管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管理主体、指导教师、学生、质量保障激励机制及其他外部因素等。

(一)管理主体

管理主体是承担本科毕业论文管理责任,决定毕业论文工作管理方向和进程的有关组织和人员,由相关的管理人员和管理机构所构成。这里主要由学校及学院等毕业论文管理者和学校教务处、学院教务办及教研室所组成。从此次调查的情况来看,近年来,湖南工业大学从学校层面颁布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制度的出台对于学校的毕业论文工作起到了很好的宏观指导作用,然而由于学校未颁布对该项工作具体的操作规范和实施细则,而学院本身又未出台更具体的、有针对性的相关管理细则,其结果是一方面导致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论文)在论文选题、教师指导、成绩评定等关键环节缺乏有效的监管和激励约束机制,其后果是学生毕业论文质量总体水平欠佳,另一方面是导致学校各层级之间职责不清、管理效果欠佳,也直接影响了毕业论文质量的提升。

(二)指导教师

众所周知,指导教师是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在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中,指导教师适当的引导、启发对论文质量的高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管是从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资料的收集整理,还是论文的框架结构,直至论文的定稿,都需要指导教师2017年第11期下旬刊(总第679期)时代金融TimesFinanceNO.11,2017(CumulativetyNO.679)细心的指导。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能否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是保证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前提条件。在调查中发现,有近92%的学生将自己毕业论文通过及取得优异成绩归结于指导教师的严格监督、主动指导,还有73%的学生认为是教师在论文选题上的科学指导,另外还有80%认为是教师在资料收集上的帮助及研究方法上的指导等,然而同时由于学校生师比偏高、本身科研教学压力较大,以及部分教师在思想认识上的不重视等缘由,仍有约9%的学生认为教师在论文指导过程中不太负责任,对论文的选题、资料的收集及研究方法的指导等方面倾注精力不够,其结果就是导致其论文成绩不理想甚至未通过。

(三)学生

学生是毕业论文工作的主体,在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的角色。学生的学习态度、知识结构、科研素养等方面都直接影响着毕业论文的质量和水平。根据这次的调查结果来看,有相当比例的学生不太重视毕业论文的撰写任务,其中有近80%的学生是在4周以内完成其毕业论文,而在两周以内完成的比例也高达51%,由此可见,学生在毕业论文工作上的时间和精力是非常有限的。同时由于学生缺乏科研的训练,而其自身在自主获取知识意识和能力方面的不足,使其根本无法完成高质量的毕业论文的撰写,而只能依靠东拼西凑来完成任务。

(四)质量保障激励机制

近年来,为促进湖南工业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提升,学校制定完善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然而却疏于管理,缺乏行之有效的质量监督保障方法,特别是对于毕业论文的过程管理更是如此,毕业论文的中期管理往往流于形式,而为保障毕业论文质量所制定的诸多规章制度在实际工作中也无法真正落到实处。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监控机制,教师的毕业论文工作职责划分不清,使得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形同虚设,再加之,学校、学院等各级部门对于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出色的教师和毕业论文优秀的学生也缺少物质与精神上的激励,而对于那些不合格的教师和毕业论文不及格的学生也缺乏有力的惩戒措施,以上诸多因素的存在都直接导致了教师和学生对于毕业论文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

三、湖南工业大学经管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升对策与建议

(一)构建完善的毕业论文质量管理体系

毕业论文质量管理体系顾名思义就是对毕业论文质量进行管理的体系,它主要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将组织内部各环节的质量管理行为进行有效的组织。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是做好毕业论文工作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为此首先应科学构建从学校、学院到系部的三级组织管理体系,明确界定不同管理层级之间的工作职责,制定更为具体和详尽的管理规范和管理细则,其次要强化毕业论文质量控制流程的管理,实施全程质量监控。毕业论文的撰写历经始于选题、经过开题、教师指导、中期检查到最后的成绩评定的全过程,这一过程的每一环节都与完成质量息息相关,并都会最终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鉴于此,为了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必须对毕业论文的各个环节进行规范管理,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质量监控体系。

(二)强化责任意识,提高教师的指导水平

指导教师在本科毕业论文中作用的真正发挥有赖于其在毕业论文工作中责任意识的强化、指导能力的提高、指导方法的改进与自身修养的加强[7]。由于毕业论文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指导教师的全程指导,因此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一定要具备高度的责任意识,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工作作风。同时高质量的毕业论文还要求有好的选题和创新,而好的选题和创新主要来自于教师的指导。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具有系统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对学术前沿动态有敏锐的洞察力。可以说,指导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直接影响了学生毕业论文的的质量,为了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大力提升指导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指导水平。

(三)加强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本科教学实践证明,通过加强对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大学本科教育质量的提高,有利于提高本科生的创新性,有利于学校综合核心竞争力的提高。针对目前湖南工业大学学生现状,学校应该将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在培养方案中增设社会调研、论文撰写、课程设计、学年论文、企业参观实习等环节,逐步提升学生的科研素养。另外,还可以通过使学生了解和参与科学研究活动,从而激发他们的科学兴趣,培养他们的科研思维,塑造其严谨的科研态度,使得学生们在思想上、行动上能投入到毕业论文工作中去,继而形成良好毕业论文工作氛围,为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加强毕业论文质量评价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建设

毕业论文质量评价机制是评价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优劣的尺度和标准,对毕业论文质量有深刻的影响。基于此,湖南工业大学毕业论文质量评价机制的建设,应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适合我校实际的毕业论文质量评价机制。所谓全方位、多层次的毕业论文质量评价机制,不仅涉及参与评价主体的多样化,而且还涵盖评价的角度与方法,也就是说质量评价既应该有结果评价,还应该有论文撰写过程、相关环节的评价以及社会评价等内容[6]。同时还要建立毕业论文奖惩机制。特别是要加强对抄袭现象的处罚力度。当然事后的惩处,震慑作用是暂时的,难有长效,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的实地调查能力和习惯,让学术诚信内化为学生稳固的信念,逐步培养起求真务实的作风。

参考文献

[1]刘彬让.高等学校教学过程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4,(2).

[2]安静,李风娟,兰海鹏.高校工科本科生毕业设计现状及对策[J].科教导刊,2016(26):31-32.

[3]宋律.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影响因素及控制模式研究[D].安徽:安徽医科大学,2009.

[4]赵英才著.学位论文创作[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5]许骏.本科经管类毕业论文质量静态与动态评价研究[D],东华大学,2007.

第11篇

关键词:“985”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8-0041-02

我国从1990年开始设置第一个硕士专业学位工商管理硕士以来,经过25年的发展,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增加到了40个,几乎覆盖了学科目录的全部门类,并且有了工程博士、教育博士、临床医学博士等博士专业学位。学习时间也从非全日制为主演变为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作为代表我国高等教育最高水平的“985”高校,多年来一直以学术型研究生、博士生培养为主。但自从2009年全日制专业学位招生规模迅速扩张之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在“985”高校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本文从对“985”高校从2009年以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变化情况入手,分析其专业学位授权点分布和招生变化趋势,为下一步的发展提供些许建议。

一、我国现有的专业学位类别发展过程

我国1990年开始设置第1个专业学位类别工商管理硕士;1992年设置建筑学硕士;随后设置了教育、工程、临床医学、农业推广、公共管理、兽医、口腔医学、公共卫生、军事、会计、艺术、风景园林、体育、汉语国际教育、翻译、社会工作硕士;在2010年,迅速扩大了专业学位类别的种类,设置了应用心理、应用统计、中药学、文物与博物馆、工程管理、金融、林业、保险、国际商务、新闻与传播、图书情报、护理、警铡⒊霭妗⑺拔瘛⒙糜喂芾怼⒊鞘泄婊、资产评估、药学19种类别;2011年增设审计;2015年增设中医;现有专业学位类别40种。1990―2008年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数量为缓慢增长,2010年经过一个大扩张后,基本趋于稳定。有若干专业学位类型下又设置了领域,例如工程博士下设4个领域,工程硕士下设40个领域,农业硕士下设15个领域,艺术硕士下设8个领域,工商管理硕士把高级工商管理硕士单列。审核学位授权时按照领域进行审核,因此专业学位授权点的种类为99类。

二、“985”高校专业学位授权点情况

我国“985”高校一共有39所,既有综合性院校,又有行业特点非常明显的院校,不同类型的高校,其专业学位授权点的分布和类别都不尽相同。“985”高校的专业学位授权点覆盖面比较广,在99种授权点类别中涵盖了其中的93类,共有1568个专业学位授权点。公共管理硕士由于其内涵比较广,又有非常好的人才培养需求,因此所有的“985”高校都有该专业学位授权点;其次为工商管理硕士;近年来应用面广、社会需求旺盛的软件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计算机技术等工科专业也大部分“985”学校都有。而专业性特别强的,例如工程硕士(兵器工程)、工程硕士(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林业、中医学4种专业学位授权点都只有1所“985”学校有。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是从学术型学位授权点学科发展过来的,在2013年之前的审核增列中,要求必须有相对应的一级学科点或者二级学科点授权,因此,每一种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对应着不同的门类,包括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在“985”高校中,在每个门类下的专业学位授权点数量差异很大。有授权点数量最多的是工学,最少的是历史学。与我国现在还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需要最多的是工程技术人才有很大的关系。

不同“985”学校的专业学位授权点数量和分布也不相同。如下页表1,数量最多的是浙江大学,其次是四川大学、吉林大学,这三所学校在学校规模上整体处于国内前列;较少的是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中央民族大学,这与其学校性质、现有专业学位类别有很大关系;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为国防院校,本身学科覆盖面窄;北京师范大学是以师范类、理科为主的学校,而理科没有专业学位,师范类也只有一个教育硕博士,因此其数量少;中央民族大学本身体量就小,因此数量也少。

不同学校在不同门类下的专业学位授权点差异更大。以工学对应学位授权点数量最多,所有“985”高校都有工学类专业学位授权点,而历史学最少,只有一些综合类院校有少部分。在10个门类都有专业授权点的学校共有4所,浙江大学、四川大学、吉林大学、北京大学;大部分“985”高校在专业学位授权点门类覆盖面还是比较宽的。

三、“985”学校2009年以来的招生情况分析

1.全国2009年以来研究生招生变化情况。2009年之前,我国没有全日制专业学位,所招收的全日制研究生均为学术型学位研究生。2009年,研究生招生已经进入到录取阶段时,为了引导专业学位的发展,教育部额外增加了5万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名额。2010年、2011年,教育部下达研究生招生指标时,按照博士生、学术型研究生、专业学位研究生三大类给每个单位下达指标。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核批准了25家单位可以授予工程博士,在2012年教育部下达招生指标时,大类又进行了调整,按照学位博士、专业学位博士、学术学位硕士、专业学位硕士四大类下达的招生指标。从2009年之后,学术学位硕士生的数量不断下降,专业学位硕士生的数量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专业学位博士生的数量几乎保持不断,还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2.“985”高校2009年以来研究生招生情况。“985”学校总体招生情况与全国的招生情况趋势基本相同,专业学位博士生2012年以来基本不变,略有下降趋势;学术学位硕士生的数量下降,与2010年相比,“985”高校学术学位硕士生减少了12.5%,同期全国减少了11%;专业学位硕士生招生数量上升非常明显,但上升幅度低于当年全国水平,与2010年相比,“985”高校专业学位硕士生招生增加了66.7%,同期全国增加了132%。

四、问题与思考

2009年以来,随着专业学位硕士生的快速增长,“985”高校的专业学位硕士生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已经达到了44%。对于“985”高校来说,基本都是研究型大学,科学研究任务非常重。而专业学位硕士生的培养年限一般情况下是2年,其中1年为课程学习,1年为实习、写论文和找工作,专业学位硕士生能够参与科学研究的时间有限。如何定位“985”高校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值得思考?是和普通院校一样,重点培养实践性强的专业硕士,还是培养具有一定科学研究水平但又能实践训练的专业硕士?还是像现在的有些院校,基本不区分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硕士培养?

培养目标的确定,就决定了培养方案、培养过程和学位授予标准。对于“985”高校来说,所培养的专业学术硕士生,应当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这样才能发挥“985”高校的研究优势;同时,可以适当地增加实践环节,在专业实践方面给予专业学位研究生更多的培养和机会,做到学术和专业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专业学位类别(领域)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Z].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口余勇,李久东.论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政策的演进[N].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06.

第12篇

多年来,Prizm一直致力于为糖尿病和足溃疡患者降低疼痛、加速伤口愈合以及相关疾病预防等领域的研究,最近他们正积极推进美容、抗衰老产品的开发。

Prizm创始人兼CEO James P. Johnson向《创业家》杂志记者介绍称,他们是全球第一家提供导电电极理疗服务、可穿戴微电流刺激器以及夜间治疗设备的公司,他们的技术创新点在于,通过可穿戴直流电局部刺激的方式,增强现有治疗效果,加速溃疡区愈合。

James 在医疗设备研发和销售领域有着超过35年的从业经验。他曾先后参与过6家公司的创立,持有新型医疗设备发明专利30多项。他曾在3M、强生、Auto-Syringe、Beech、Medex等公司工作,主要负责销售与管理等业务。除了在医疗市场开发拓展上颇为专精外,James在医学科研领域也经验丰富,他曾参与胰岛素泵、心脏瓣膜IRB等多项研究。即便在Prizm 成立后工作繁忙,他仍陆续发表相关研究论文12篇。

James曾是Medfusion联合创始人兼营销副总裁。Medfusion是一家集药物注射器、儿科输液泵等多种产品的医疗器械制造商。Medfusion从一个只有3名雇员的初创公司,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员工超过280人、年营收在3100万美元以上的成熟医药企业。后来该公司被Medex收购,James转入合并后的新公司后又工作了三年。

在过去的12年中,Prizm已为全球25万病人提供了医疗服务,其设备已成功通过了美国FDA和欧洲 MDD的核准。目前Prizm已获批进入日本、加拿大、香港、台湾等国家或地区。

James在美国卡托巴学院获得工商管理学士学位,后在戴顿大学和乔治亚理工学院进行科研工作。1978年,他进入了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后获得沃顿商学院奖学金,但他放弃了该奖学金。不久后他离开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开始从事销售管理工作。

“非常感谢黑马大赛给我这次机会,让我非常荣幸地获得了美国组的第一名,并有机会在今年下半年到中国继续参加比赛并进行访问交流。Prizm下一步的发展战略就是开拓中国市场,所以此次参加黑马大赛,对我来说意义非凡。”James对记者称。

James对硅谷大赛总冠军优加利以及它的创始人张锦景印象深刻:“当时我正在台下准备自己的项目,也没搞清楚那哥们在台上吼的是什么,但显然,他的嗓门特别大。”

James认为,大赛组织得非常好,而他深有感触的是其中的主题演讲和评委点评,尤其是何伯权的观点,他非常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