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4 15:34:5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会计大学毕业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留学生毕业论文写作格式
timequickly,immediatelywenttotheendoftheperiod,andforgraduatingstudentswhoarenowanxiousthanmostpeoplewriteathesis.thesisanddomesticstudentsorundergraduatethesissomewhatdifferent,thoughtheyarecom#moninternationallyuniformformat,butfordifferentinstitutionsanddifferentregions,orhavesomedifferences,iwillgiveyousomestudentthesiswritingskills,andihopeforallthehelp.
whenwriteyourthesis,makesuretousethexxversionword,itmaybecuzofcom#patibilityproblemscausedbyyourthesiscannotbeopened,sothattheteachercannothelpyoumodify,causesomeunnecessarytrouble,whileusingthelatestversionofthewordcanmakeyourpapermorebeautiful,butalsonormative.
thearticletitleandauthorinformation:athome,writingthetitleareverytraditional,rigid,butinaforeigncountryisnotsostrictcriteria,youcanplayyourinspiration,makeyourtitleisfullofnewideas,agoodoveralltitleabletoattractthereader'sinterest,thennoexceptionmentor,studentthesistextfontusing"timesnewroman"font,youcanuseonlythetitleinbold,usingthefontiiwriting.theninthebottomrowofstudentswritingthesistitlefollowedbyyourname,studentnumber,yourschoolorcollege,thenthere'syourstudentthesismentor'sname.
thenthereisthesummary/abstractsection,andthereisasayingthatgood,isacoreofstudentthesis,apoorsummarymakesreadersdonotwanttosee,thesystemcannotbeincluded,eventhepeoplewhowanttoseeyourpapersretrievedfromtheinternetisdifficulttofindyourthesis.firstneedtoclearsummaryintheendwhatisit?infact,astudentthesis,asummaryofthepurposeisnotonlytobriefstudentsthesiscontent,butalsotomaketheinternetabetterlibraryofpapersincludedinyourstudentthesis,asummaryofthesystembysplittingyourcontentandclassification,letyourpaperinpaperlibrary,tofacilitateeasierandfastertofindyourstudentthesis,tofacilitateacademicexchangesbetween.
summarysowhattowrite?domesticgenerallythefirsttowriteapaperandthenwriteasummaryonchineseenglishabstractorsummarybetranslateddirectlytothechinese,thenthestudentthesis,thechinesedonothavetowriteasummary.insimpleterms,thesummaryinthreesteps:first,studentsdescribethecontentofyourthesisresearchwhatthisis;secondstep,describeyourresearchmethods,howtoanalyze,howtosurveydata,etc.;thirdstep,writeyourfinalfindingsandconclusions.abstractv"timesnewroman"fontandbold,inthesummaryofthecontentsofthethesisstudentstoputthesignoftheattentionishalf-widthof,ratherthanthewholeangleof.summaryofwordsbasedondifferenttypesofpapermaybe.
大学毕业论文格式要求
一、构成项目
1、构成项目
本科毕业论文包括以下内容(按顺序):封面、内容提要与关键词、目录、正文、注释、附录、参考文献、封底。其中“注释”与“附录”视具体情况安排,其余为必备项目。如果需要,可以在正文前加“引言”,在参考文献后加“后记”。
2、各项目含义
封面:封面由文头、论文标题、作者、院系、专业、年级、学号、指导教师、答辩日期、等内容组成。(具体见封面格式)
内容提要与关键词:内容提要是对论文内容的概括性描述,应忠实于原文,字数控制在200—300字之间。关键词是从论文标题、内容提要或正文中提取的、能表现论文主题的、具有实质意义的词语,通常不超过7个。
目录:列出论文正文的一、二级标题名称及对应页码,附录、参考文献、后记等的对应页码。
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部分,通常由绪论(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组成。这三部分在行文上可以不明确标示。正文的各个章节或部分应以若干层级标题来标识。正文字数以6000—8000字为宜2016年留学生毕业论文写作格式2016年留学生毕业论文写作格式。
注释:对所创造的名词术语的解释或对引文出处的说明。注释采用脚注形式。
附录:附属于正文、对正文起补充说明作用的信息材料,可以是文字、表格、图形、图像等形式。
参考文献: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使用过的文章、著作名录。
二、毕业论文格式编排
1、纸型及页边距
毕业论文一律用国际标准a4型纸(297mmx210mm)打印。页面分图文区与白边区两部分,所有的文字、图形、其他符号只能出现在图文区内。页边距上、下、左、右均为2.5厘米,装订线为0厘米,统一采用1.5倍行间距。
2、版式与用字
文字图形一律从左至右横写横排。文字一律通栏编辑,使用规范的简化汉字。除非必要,不使用繁体字。忌用异体字、复合字及其他不规范的汉字。
3、论文各部分的编排式样及字体字号
文头:封面顶部居中,4号宋体加粗,上下各空一行。固定内容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
论文标题:2号黑体加粗,文头下居中,上下各空两行。
论文副标题:小2号黑体加粗,紧挨正标题下居中,文字前加破折号。
作者、学校、专业、年级、学号、指导教师、答辩日期、成绩等项目名称用3号黑体,内容用3号楷体,在正副标题下居中依次排列,各占一行。成绩一栏内容留空,由论文答辩机构手写。
中文内容提要及关键词:排在封二或另起页,标题3号黑体,顶部居中,上下各空一行;内容用5号宋体,每段起首空两格,回行顶格2016年留学生毕业论文写作格式论文。关键词三个字用4号黑体,内容用5号黑体;关键词通常不超过3-5个,词间空一格
目录:另起页,项目名称用3号黑体,顶部居中;内容用小4号仿宋。
正文文字:另起页,论文标题用3号黑体,顶部居中排列,上下各空一行;正文文字一般用小4号宋体,每段起首空两格,回行顶格,单倍行距。
正文文中标题:
一级标题。标题序号为“一、”,4号黑体,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
晚会在四位主持人别具一格的开场白中拉开序幕,学院三下乡代表队的开场舞瞬间将现场气氛引向一个,政务学子的激情与活力展露无遗。随后的歌舞表演寄托了政务学子对大学生活和美好青春的歌颂,特别来宾——维纳斯十强选手潘凯鸿和邹爽的献唱更是让人深深沉醉其中。中东街舞社团之首的top show的locking show引爆了全场的气氛,动感的舞步让人不自觉地跟着节奏动。
09行管的t台show更是让大家眼前一亮,模特们身穿华丽新潮的服饰,在追光灯下展现当代大学生特有的风格和魅力,让人惊叹。两个来自国防班的节目—— 摔擒和军歌大合唱充分展现了国防生们的多才多艺和训练有素。古典舞《雨中花》典雅柔美,仿佛将大家带到了水墨山水的世界中。来自09政行的小品《非雷勿扰》不仅幽默搞笑,更结合了政务学子生活中的细节,引得现场笑声不断,给老师和同学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除此之外,10级新生同样也带来了他们的表演——《我的大学我的梦》。情景剧展示出了他们初来大学的尴尬和迷茫,也表达了他们对大学生活的美好憧憬和对同学之间情谊的珍惜之情。10级研究生师兄师姐带来的歌曲《梁山伯与朱丽叶》优美动听,让大家都情不自禁地跟着哼唱起来,研究生和本科生同台献艺,同台欢庆,让本次晚会的氛围更加温馨动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晚会的游戏环节,在李锐老师和林忻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争先恐后上台参加游戏,再次引爆了全场气氛,游戏环节惊心动魄,最后台上台下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
歌舞青春主题曲《all for one》让大家热血沸腾之后,晚会在学院院歌《一起走进》中落下帷幕。大家的心情却久久不能平静。XX年的迎新晚会结束了,但是美好的记忆会长存大家心中。我们会永远记得工作人员为这台晚会所付出的辛勤劳动,记得演员们精彩的表演,更记得在我们心中流动的温暖与快乐。
20**年4月21日18:00,辅导员黄忠明老师在福建路校区综合楼322会议室召开了毕业班返校后就业指导、安全教育班会,由黄老师分管的审计0951、0952、会计0956、0957、0958、0959 共6个班的同学共同参加了本次班会。辅导员黄忠明老师在大四毕业生返校班会上重点讲解以下六个方面内容:
第一、黄老师欢迎大家顺利返校,要求大家尽快将以下毕业实习材料准备好:毕业实习材料:<南京财经大学毕业实习报告(实习单位鉴定意见+盖章)、分散实习回执、分散实习考勤表(实习单位意见+盖章),统一交给指导老师审核。
第二、黄老师对毕业生的户档去向问题作了详细说明,归纳有以下几种:
(1)6月份毕业时个人可以申请户档回原籍
(2)申请户档留校。待落实工作单位后,凭就业协议书再派遣到单位,也可以以后申请回原籍。
(3)申请到非生源地的人才服务机构(如江苏省高校招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进行户档挂靠。
(4)需要派遣到单位(或者就业单位挂靠的人才市场)的同学,需要提交就业协议、高校毕业生接收函等相关材料,由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根据省教育厅安排的时间统一办理就业报到证;户口迁移证由保卫处根据审批的就业派遣方案办理。
第三、对全体同学进行就业指导。请已经签订好就业协议(或者劳动合同),的同学,要求同学们到就业联盟网站登记后尽快上交就业协议(或者劳动合同),争取第一批派遣;出国的、考上研究生的同学上交国外大学录取offer、研究生录取通知书(研究生调档函);对部分工作还没有最终落实的同学,黄老师希望他们树立“先实习再就业、先就业再择业”理念、适当降低期望值、先就业养活自己,解决温饱问题,从基层做起、树立信心,积极应聘面试!希望就业有困难的同学能主动联系辅导员,以便辅导员单独指导和推荐到招聘单位!要求全体党员、班团干部积极发挥先进榜样作用,率先就业,并且帮扶就业困难同学。
第四、返校后毕业前工作布置。对毕业前毕业生体能测试、毕业生体检、毕业论文答辩、毕业生评奖评优、学位申请及毕业离校等大致情况向大家作了简要说明。要求大家按照毕业论文指导老师要求去做,及时与论文指导老师保持电话、邮箱、短信联系,保证及时与论文指导老师见面,论文初稿必须及时发给老师或者送给老师审核修改,希望大家本着对自己负责的态度,确保毕业论文质量。
第五、黄老师强调安全是重中之重。要求每一位毕业生加强对人身安全、交通安全、财产安全、防火、防盗、防诈骗、防传销等方面措施落实,增强安全防范意识,消除安全隐患!告诫大四毕业生在离校前最容易出事情,针对最近很多高校发生的安全事故案例,黄老师重点点评,希望大家吸取教训,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不要有任何侥幸心理!对毕业生请假情况,黄老师做了仔细讲解,要求大家严格按照学校相关规定和要求去落实。
最后,黄老师希望大家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从严遵守学校相关规章制度,珍惜毕业前最后两个月,祝愿大家学习工作万事如意、心想事成,努力开创美好的人生!
这次班会为同学们大四毕业实习画下了完美的句号,给那些还没有落实工作的同学指明了方向,同时对毕业前工作大致作了布置。作为大四毕业生,我们要以积极的心态,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努力寻求机遇,尽力为自己争取就业机会。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都能不断挑战自我,展翅高飞,开创美好辉煌的人生!
XX年6月21日,药学院团委开展了爱心漂流站收书活动。
爱心漂流站活动,是药学院团委的一个独具特色的活动,面向全院同学收集旧书。在药学院全体学生的热情参与下,本次活动收得书籍近三百本,包括了课本、习题集、杂志、课件、笔记。团委方面正着手对全院学生需要的书籍进行意向调查,将所收集的书籍送到有需要的同学的手里。
一、引言
根据教育部2013年的文件可知,2013年全国共有普通高校2424所(包括独立学院),其中本科设置工商管理专业类的高校624所,本科设置财务管理专业的高校共有594所,开设财务管理专业的高校占全国高校总数的24.50%。
本文将教育部直属高校定义为“中央军”,将除此之外的其他高校定义为“地方军”,通过浏览教育部网页可知,目前共有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一般情形下,教育部直属高校都设置了财务管理本科专业,由此可以看出,开设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中央高校占全国高校的3.09%,开设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地方高校占全国高校的21.41%。从开设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地方本科高校占全国高校的比例可以看出,承担培养我国所急需的大量合格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主要是地方高校。
虽然,地方本科高校在培养财务管理专业人才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与教育直属的中央高校相比,地方本科高校不仅在师资队伍、科研实力、国际化水平、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等诸多方面存在明显的弱势;而且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等方面更是存在显著差距。
本文在系统梳理地方本科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有关文献的基础上,提出应将批判性思维这一思想贯穿于财务管理专业的各个培养环节,这样才能培养出能够适用市场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本文基于批判性思维视角提出的地方本科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特色建设的路径,将会为地方本科高校开展财务管理特色专业建设提供积极的借鉴作用。
二、文献回顾
(一)地方本科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特色建设的相关文献述评
国内外有大量学者对地方本科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特色建设进行了卓有成效地探讨,提出许多切实可行的对策与建议。崔君平和徐振华(2012)从建立专业特色培养模式、设计特色教学体系、优化实践课程体系、建立创新型实训基地、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地方本科高校财务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的实现路径。杨忠智(2013)以浙江财经学院为例从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实践教学内容与方式等三个方面具体介绍了该校在财务管理与会计学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取得经验。
王谦等(2015)以辽宁科技大学为例,提出要从人才培养方案与相应的教学模式等方面支持财务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结合地方的行业需求,以某一行业为依托,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独特方向。通过上述对地方本科高校财务管理特色专业建设领域的国内外文献进行回顾可以发现,鲜有文献从批判性思维视角来考虑地方本科高校财务管理特色专业建设,这正是本文从批判性思维视角来分析地方本科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特色建设的路径的动机。
(二)批判性思维的概念
Fischer and Spiker(2000)认为,批判性思维包括推理/逻辑、判断、认知、反应、提问和思维过程。Chesterman(2014)将批判性思维定义为:为了增加预期结果实现的概率而使用认知能力或者策略的过程。批判性思维不仅仅指考虑个人自己想法或者判断,它需要努力和有意识地控制。批判性思维使用证据来克服个人的偏见。
Chesterman(2014)虽然尝试着对批判性思维进行定义,但他依然认为其定义可能无法反应出批判性思维的本质,他比较已有关于批判性思维的定义的文献,他认为Russell(1971)的定义更加合理。Russell(1971)认为,批判性思维是指使用已经存在的被接受的规则对新的事物进行评价和分类的过程。Russell(1971)对批判性思维的这一定义似乎涉及态度、知识和思维技巧。
综上可知,批判性思维的定义尚未形成一致结论。批判性思维作为一种思维能力,能够有助于人们在挑战日益激烈的环境中更好地作出决策(Paul et al.,2013)。由此可见,在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培养财务管理专业大学生具有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对于其更好地改善自身的学习与工作,正确地作出科学合理的财务决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目前鲜有文献从培养财务管理专业的本科生的视角来探讨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作用。
三、地方本科高校财务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的路径
根据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的定义以及地方本科高校财务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的实际,本文提出了地方本科高校财务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的如下路径:
(一)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体现“厚重”、研究型学习制度的特点
本文认为地方本科高校在制定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时应坚持要以下两点:一是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在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中要强调注重加强学生的学科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精心研读管理学、经济学领域的经典著作;通过强化学生对学科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经典著作与文献的学习,确保大学毕业后,每个学生的肩上都感到沉甸甸的,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二是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即建立研究型学习制度。人才培养方案所体现出的“厚重”、研究型学习制度的特点需要在课程体系设置、课程内容组织、实践教学、毕业论文等具体环节中予以落实。
(二)课程体系的设置体现“重基础”、“重经典”的特点
本文认为地方本科高校的课程体系设置应注重以下两点:一是课程体系的设置体现重学科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的特点。具体到财务管理专业来说,应狠抓学生对数理统计、计量经济学、英语、计算机编程等课程的学习。在经济全球化、大数据和云计算的时代背景下,作为现代的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一定要通过对数理统计、计量经济学等知识的学习掌握科学的计算方法;通过英语的学习掌握跨文化的沟通与交流能力;通过对计算机编程的学习,掌握SAS或Stata等国际通用的统计分析软件。
二是课程体系的设置体现重经典著作或者经典文献的特点。目前国际知名高校以及国内的重点大学都非常注重在本科生中开展研读经典的教学活动。作为地方本科高校虽然与985、211等重点大学相比存在显著的差距,但依然可以借鉴国内重点大学的做法,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应着重强调研读经典著作与文献。通过研读经典著作或者文献,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才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观察现实经济生活中存在的财务问题,有利于其批判性思维的形成。
(三)课程内容的组织应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技巧
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技巧,地方本科高校应着手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中采用设问的方式进行,鼓励学生对已学习的知识点进行归纳。二是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应充分利用CSMAR等数据库,鼓励学生亲自通过数据库搜集相关财务数据,增强学生对上市公司真实财务状况、经营业绩等方面的直观感受;运用数据来验证自己的观点,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言之有论点。三是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应采用分组汇报的方式,锻炼学生的认知、反应能力。
(四)实践、毕业论文教学环节应注重培养学生提炼科学问题的能力
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在理论教学环节所培养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否达到预期的目标需要实践、毕业论文等两个重要环节的检验。实践、毕业论文这两个环节主要让学生跳出书本看现实,在这两个环节,教师应结合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现实,训练学生提出科学的问题。例如:前不久国有企业改革将国有企业划分为公益性与商业性两类,根据已有研究表明这两类国有企业对会计稳健性的需求可能存在差异,这时我们就训练学生是否可以用国有企业分类与会计稳健性为题来做毕业论文呢?
通过上述四个环节建立和执行,我们认为基于批判性思维视角提出的财务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的路径就形成了。但是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上述四个路径的实现需要依靠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所以地方本科高校应大力引进和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这样地方本科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建设才能取得实效。本文基于批判性思维视角提出的四条路径对于地方本科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特色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公共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5-0170-03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向前推进,完善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越来越重要,对应用型的公共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也在明显加大。但目前公共管理专业的课程设计及教学安排上,对培养应用型技能的实践性教学重视不够,存在实践教学理念滞后,实践教学设置不合理,实验室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缺乏力度,忽视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等问题,难以适应社会的要求。
实践教学,是指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按照教学计划的统一安排,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以提高实践能力的各种教学形式的统称。包括专项技能训练,办公系统软件实验、实习、毕业设计、社会调查、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和其他社会实践等。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密不可分,是一体性的教学,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是两种不同的教学环节,在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上各有不同,必须从实践教学理念、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评价、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等方面认真加以研究,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公共管理专业的人才。
一、更新教学思维方式,确立公共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理念体系
1.应用型本科教育应以“能力”为中心,侧重操作技能训练。目前我国的本科院校属于传统型即研究型的类型居多,其教育理念是“崇学为上”,侧重学术研究,无论是学校对教师的考核,还是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的考核,均以发表一定数量的学校文章为标准,这使得教师的工作重心偏重在研究方面;而应用型本科即教学型的教育理念应为“学术并举,崇术为上”,就是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的操作技能得到较大的提高,是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为主要目的,以“能力为中心”,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有针对性地设计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努力为社会培养综合素质较高,适用面较宽,技术应用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人才。在美、英、日等国的应用型大学,实践教学时数比例已达50%以上,已形成了一整套提高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的教学方案,而我国不少应用型大学实践教学时数仅占总学时的20%左右,而且缺乏整体性的安排。
2.不能把学科知识、学科结构强化为教学的核心内容,而应把实践能力的提高作为主要目标。公共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有必要从追求普遍原理、固定的概念、内在的因果关系等转向实践兴趣,使教学内容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与整个社会,把教师和学生作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和相互作用的主体,把理论教学充分带入到学生的实践能力中。公共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培养从事管理工作及科研工作的人才,尤其是要为基层组织培养实用型人才,进入企业、乡镇、街道、社区等基层组织工作。因此,在课程的开发上,不能几十年一贯制,应根据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应根据基层组织工作的特点,开发出具有操作技能的课程,并进行有效的训练,使学生毕业后,就能满足工作条件的要求,缩短进入工作岗位的适应时间。
3.实践教学应具有相对独立的教学体系,而不是理论教学的一个辅助手段。应用型人才应以能力培养为主线,而能力培养的兴趣点不是首先来自于理论教学,而是丰富的社会实践以及对实践技能的要求。现在许多学校采取“先理论,后实践”的顺序,先确定理论教学,再安排实践教学,这实际上是对理论内容进行验证,这是一种教学理论和方法上的误区,没有把实践教学放在应有的地位上,所以常常是理论落后于实践,理论不能指导实践,不是实践中出理论,而是先入为主,用理论框定实践。有的学校虽然对实践教学做了相关的规定,但随意性很大,有利于培养应用能力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和实习、训练等实践教学偏少,对老师也没有任何约束力,缺乏严格的管理体制与考核标准,使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4.老师不是“教书匠”,而是精通实际操作技能的行家里手。一些学校中从事公共管理专业的老师,多年在学校工作,有的从大学毕业后就一直在高校中任教,积累了较丰富的理论教学经验,但缺乏实践操作技能。一些学校在聘用新教师时,想侧重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阅历,但由于一些政策原因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条件约束,还是过分强调了学历、职称条件,无形中弱化了对实际工作经历和社会工作经验的要求。一些学校也从机关团体、社会组织及企业中聘请了一些兼职教师,但因受制的条件多,操作困难和经费制约,数量少,时间也难以保证,使得兼职教师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满足不了实践教学的要求。
二、重组教学模块,构建公共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
根据公共管理专业的特点,在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方面,可以设计以下6个模块。
1.基础训练模块。公共管理专业具有跨学科、综合性、交叉性的特征。主要应包括:以管理学、经济学为主的基础类课程模块,以公共行政、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学为主的专业类课程模块,以公共政策分析技术、政府部门会计技术等为主的技术类课程模块,以应用写作、英语、计算机操作等为主的能力类课程模块等。应结合各自实践教学目标的特点,提出可行的课程实践教学要求,完善实践教学的实施方案。
2.实验教学模块。根据公共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改变单一的理论教学模式,按照实际操作能力的要求,实施实践模块教学。加快实验室建设,实验室包括: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电子政务系统、公共部门绩效考核系统、行政管理案例分析系统、社会保险管理实训平台、公务员考试模拟系统等。目前,由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兴办的时间较短和经费等原因,实验室的建设十分不完备,需要大力加强。
3.实习(实训)模块。主要是学生在校内外教师的指导下,在实习场所进行模拟或实际的工作。公共管理专业的实习模块主要包括校外的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社会实践以及校内的集中实训环节等。校内的集中实训活动也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的学校在正常教学周内安排出两周的时间,确定一些专题,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集中性的训练,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毕业论文模块。毕业论文是对学生在完成学校培养方案中规定的各门课程学习任务后,综合运用本专业知识、技能和技术,做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毕业论文(包括毕业论文和一些学年论文、调查报告等)。现在对学生写毕业论文的不同意见较多,认为抄袭的现象多,学生对写作论文不重视等。这要求学校和教师进行正确的引导和严格的把关。公共管理类学生的一个基本功就是公文和各种文字材料的写作能力,这要求在实践环节中不断强化学生的这种技能。教师要在平时多进行训练,批改,及时指出问题,帮助学生写作,在不断的练习中,掌握写作的思路和方法,并在写作中,训练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的思维结构,这对学生参加工作后,在处理文字材料和提高行政能力方面都是有益的。
5.第二课堂模块。第二课堂主要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组织为主开展的在课堂之外的一些活动,如程序模拟赛、时事热点事件辩论赛、即兴演讲赛、公文写作赛、办公软件操作赛等,使学生在竞赛活动中受到较全面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实践锻炼,也是学生展现自我、发挥创意的平台。
6.社会考证模块。很多学校已开始将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纳入本科教育,推行“双证书”模式,使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和高等教育结合在一起,学生毕业后可以拿到本科的毕业证,又取得了“上岗证”。推行“双证书”教育,可以有效地促进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践体系的建立,提高学生的实践学习的积极性,并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社会的认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可考取的社会证书有:社会工作师、人力资源管理师、秘书证等。鼓励学生参加跨学科的证书考取,如会计类、国际贸易类、工商管理类、法律类等。“双证书”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学实践,要涉及课程设置、教材研发、实验室建设、实训基地的等各方面,难度较大,但又是一个方向性的改革措施,因此,应把“双证书”教育作为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改革的一个突破口。
三、创新考评方式,规范公共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评价体系
理论课对学生的考核方式主要是通过试卷等来检查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实践课的考核评价应该与理论课的考核评价有明显的区别,要通过现场考核,提交现场报告、课程设计、实践报告等来检查,考核的是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因此,在搭建评价体系时,应该侧重以下几个方面的调整。
1.在评价的内容方面,应尽可能多考核多种相关能力要素,包括对理论的综合运用,技能的熟练程度、协作和创新能力、责任感和团队精神等。
2.在评价的形式方面,可以是口头形式,也可以是书面形式,也可以是成果形式。可采用平时成绩、期中、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侧重考核学生对课程的参与度、学生对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学生对课程学习的贡献以及创新能力等。
3.在评价的结果方面,学生撰写的论文公开发表,或参与教师的教学科研课题,参加各类竞赛的成绩,考取资格证书的成绩,都可以作为考核的一个方面。
4.在评价的主体方面,除了学校和专业教师外,还要侧重听取实践单位的意见,校外指导教师的意见以及同项目组同学的评价。
5.在评价教师的工作方面,主要是评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具备认真负责的态度和学生的实践成果。健全教师在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实施、实践教学总结等方面的具体考核标准。对学生实践成果较多,成绩较为突出的教师予以各种形式的奖励。学校监管部门应该及时掌握教师实践教学的情况,对于不负责任的教师进行及时沟通,对问题较多的教师,予以调整工作岗位。
四、采取有效措施,形成公共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保障体系
1.改革教学管理,建立实践教学制度。在现有的教学管理体系下,多数学校是一种“虚拟的学分制”,学生必须按照教学计划按部就班地上课,学生自由选择的余地非常小,不利于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应逐步实行“弹性学习制”和“完全学分制”等,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承认学生取得学分途径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当前,应结合实际情况,健全实践教学工作的各项规章规范,以确保实践教学顺利开展。主要规范担任实践教学工作部门和人员的职责分工;实验室、实训室、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方面的实施细则;实践教学评价及奖惩方面的若干规定等。
2.开放校内实验室,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公共管理专业教学实验室是借助仿真手段和虚拟环境,应用广泛的信息资源进行公共管理教学的综合性场所。对实验室的现有条件进行有效的利用,合理安排实验的时间,加大开放的力度,同时,加大经费投入的力度,力争尽快建立资源丰富、门类齐全的实验室系统。目前学生实习多是以自己联系为主的分散性实习,稳定性差,实习内容与教学内容相脱节,不利于老师的及时指导和解决学生在实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考核难度大。因此应加强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发挥学校与社会的人脉资源优势,与政府部门、社会团体、研究机构等组织,建立较稳定的基地,双赢互惠、共同发展,切实为学生提供一个稳定的实习场所。
3.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实践能力。韩国的应用型大学在聘请教师时,常常把实践经验看作一项重要的条件。德国颁布的实训教师资格条例,详细规定了师资的教育资格、知识证明和职业证书方面的要求。柏林科技大学的所有教授都具有工程师资格。因此,我们也应加大“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对校内教师,鼓励他们经过实践学习,考取相应的技术证书;要为教师创造社会调查和科学研究的基础条件,定期选派教师到公共管理部门挂职锻炼,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及操作规程。可以邀请公共管理部门的人才或聘请一批学识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业务骨干,或是已卸任的官员进入课堂和实践教学环节,利用他们丰富的实践经验指导学生,使师资力量不断得到充实、优化和加强。
4.加大经费投入,保证实践教学开展。学校应设立发展基金或实践教学基金,加强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力度,花大力气培养和引进实践教师,增加社会调查经费、增加师生的教育实习经费,支持实践教学项目的开展,促进实践教学改革,使实践教学的质量上一个新的台阶。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一直是业界关注的焦点,针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应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结构的必要性,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就业(或升学)渠道和师资结构出发,进行较多的实践教学研究,并在实施中不断加以总结,促进公共管理类专业教育逐步实现由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为主、由重视理论的系统性向倡导应用的综合性转变,着力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适应社会对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的客观要求。
参考文献:
[1]邵丽平.我国公共管理人才的素质培养[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8,(11):68-70.
[2]程建芳.借鉴国外经验 强化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践教学[J].中国高教研究,2007,(8):54-55.
[3]朱正伟,刘东燕.加强高校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育,2007,(1):46-48.
[4]彭未名,余芳.论公共管理教育的中国化[J].中国高教研究,2005,(10).
【关键词】民办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
一、民办本科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背景
结合考生的专业选择趋向,越来越多的民办高校在专业设置时增设财会类专业,民办本科高校更是力图将财务管理专业作为特色专业以吸引考生。以西安外事学院为例,该校2012年本科生注册入学人数为4243人,其中财务管理专业928人,学生比例占到总注册人数近四分之一,占当年经管类学生招生总数的一半以上,财务管理专业的招生规模普遍增大了,伴随而来的学生培养问题也显得愈发严峻。为此,结合西安外事学院财务管理专业的实际状况,提出财务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以下几点思考。
二、关于教学理念
与传统普通本科生人才相比,我们认为应用型的本科人才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应用型人才具有鲜明的技术应用型特征;二是更强调面向社会和生产一线;三是更强调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实践组织能力和应用研究的能力;四是这类人才是应用客观规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人才。在这一种认识下,我们对西安外事学院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基础的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理念做以下调整。
第一、强调基础知识。即把财务管理专业学科体系的基本框架和最基本的财务管理知识介绍给学生,为学生搭建一个基础但是厚实的学科知识平台,将数学知识、经济学知识、统计学知识、会计学知识、计算机应用知识作为平台的支撑,让学生在这个平台上有进一步拓展和再造的空间。
第二、注重素质训练。日常教学中通过各种灵活的教学方式体现学校教学特色,教学中增进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日程教学培养要注重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指导学生把基本的财务管理理论与方法加以灵活应用。让学生认识到,不论什么领域,不论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从事什么职业,只要能够使所学的知识发挥作用,就算是学以致用、专业对口了。
第三、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除了老师外,引导培养对该专业有兴趣有潜质的学生进行学科创新。培养具有质疑精神、思考能力的学生,鼓励学生敢于冒险、敢于探索,勇于突破常规,进行创造性的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在兴趣特长与专业之间找到恰当的结合点,感受创业,培养创业意识。
三、关于课程设置
首先,不贪多求全,课程设置时要有所选择和侧重。摈弃以往复制传统本科高校的设置方式,做到理论教学,够用就行。除了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之外,把真正重要的核心课程和对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有帮助的课排上,次要的重复的课程可以舍弃掉,留足技能培训课时间。
其次,在课程的结构上,强调数学、经济学、统计学、计算机应用课程与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的有机结合。
再次,就是要保证充分的实践教学课。充分的实践教学课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最显著特征。传统教学重理论请实践,学生往往眼高手低,初进工作岗位不知从何入手。当前许多民办本科高校在减少投资成本的利益驱使下,往往不愿意增加实践教学课的投入,这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是冲突的,西安外事学院也存在这方面的问题,从专业的长远发展和学校品牌的整体树立角度来讲,为实践教学课做很好铺垫,保证充分的实践教学课是教学之重。
四、实践教学方式的设计
西安外事学院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除了在日常教学中注重案例教学外,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一是课堂体验方式。可以将一个班模拟成一个公司,根据公司的组织结构将学生分布在包括财务处室在内的各个部门,分别承担相应的角色,通过情景模拟演练企业的全面预算、目标利润管理、投资决策、筹资决策、编制财务报表、进行财务分析、进行成本管理、风险评估防范、企业兼并、解散清算等。通过体验式学习,让学生掌握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和职能。
二是模拟实验方式。这种方式要求学校建立完备的财务管理实验室,民办本科高校资金是自筹的,国家不给经费支持,对于财务管理专业,考虑到投资成本,民办本科高校并宁可增加财务管理专业的理论教学课程,也不愿意在实验室设备上增加投资,已经建立的一些实验室也是为了应付国家有关部门的评估检查,流于形式。因此,对于西安外事学院来说应该从长远角度出发,增加满足学生实践的模拟实验设施,除了要配备一些基础实验室必备的常规仪器外,还应将建设和投入的重点放在一些科技含量高、有创新、有特色的实验室上,为该专业的应用型培养做铺垫。
三是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利用假期参加社会实践是多数学生选择锻炼自己的方式之一。鉴于企业的财务活动涉及许多商业秘密,实习单位对此持谨慎态度,学生个人自己联系企业难度较大的实际情况,学校可考虑集体组织的方式,组织一些团队或者小组,到一些财务咨询公司进行实践或者由校方进行联系,对合作企业进行专题研究,参与企业财务管理等。假期实践之后,可以将实践作业纳入课堂教学作为案例进行讨论。
四是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毕业实习和撰写毕业论文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也是十分重要的。由于民办本科高校的办学历程较短,与民办高校合作的企业还有限,毕业生的实习选择面还很窄。对于毕业论文的撰写,由于当前的民办本科高校有评估的压力,对毕业论文的格式要求比内容要求更高。如前所述,民办本科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生源规模和老师的比例明显失调。仅就西安外事学院而言,由于财务管理毕业生论文指导老师不足,学校只能聘用外部老师。有时也假借外校老师之名实由本校老师指导,老师的指导数量多,论文质量也受影响。根据以上分析,该校应在财务管理的实习和毕业设计在质量上进行控制。成立毕业生实习服务小组,联系实习对口的单位,对于学生的实习过程进行跟踪反馈,及时发现学
生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处理。严把实习报告关,严禁抄袭下载。评选优秀实习生就行表彰。学生在毕业设计选题时,鼓励创新和大胆设想,在进行设计研究时,通过强化老师的指导考核和奖励将对学生的指导落到实处。
五、关于师资建设
当前西安外事学院师资状况如下:专任教师学历层次偏低,具备正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数量较少;教师年龄结构失衡,青年教师比重过大;专任教师数量不足,特别是具备“双师素质”教师数量过少;没有形成教师培养和培训的机制;人事制度改革滞后,教师聘任、考核等制度有待建立和健全等等。为此,提出以下建设培养应用型人才师资队伍的设想。
一是设置合理的评价和考核指标,将教师参与指导和带领学生参加生产性项目的实践活动纳入到绩效考核的业绩之中。在财务管理专业中设置课堂教学岗位、实践教学岗位,充分发挥有不同特长教师的作用,优化组合教师资源。
二是鼓励教师取得除教师资格以外的“第二证”。鼓励老师取得其他资格证书,如注册执业资格证书,是一条提高教师队伍的快速途径。
三是建立“技术休假”制度,鼓励专业教师深入基层参加锻炼和学习,为自己积累实践经验,了解最新技术状况,为从事教学做好积淀。
四是定期为教师提供各种学习机会,使教师的知识结构不断更新,知识领域逐渐拓宽;鼓励教师多参加职业技能培训,考取有关技能等级证书,从而进一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和充实对学生实操训练的指导方法。
五是设置“专业导师制”,对学生实行个性化辅导。是指专业导师,对几名或者几十名学生从入学开始直至大学毕业进行具体指导。
【参考文献】
[1]李孟芒 王冬.民办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China's Foreign Trade,2011(10).
[2]邢波. 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J].大众文艺,2011(17).
[3]卢利红,华中煜.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经济师,2012(07).
2.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新旧评估方案比较研究盛正发,SHENGZheng-Fa
3.跨国高等教育属性研究——基于《服务贸易总协定》的框架张建林,郑春芳,ZHANGJian-lin,ZHENGChun-fang
4.完善我国博士研究生选拔机制的若干思考吴照云,李春根,邹秀清,WUZhao-yun,LIChun-gen,ZOUXiu-qing
5.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问题研究——基于我国高校的调查数据万晓文,WANXiao-wen
6.财务管理学科建设的集群效应探讨朱开悉,ZHUKai-xi
7.以从业能力为导向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研究刘建勇,朱学义,朱亮峰,LIUJian-yong,ZHUXue-yi,ZHULiang-feng
8.试论网络教学中的过程控制张铁铸,ZHANGTie-zhu
9.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升途径研究——基于大学研究性学习的视角童绍玉,李秀寨,刘荣,TONGShao-yu,LIXiu-zhai,LIURong
10.商科专业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赵珊珊,ZHAOShan-shan
11.大学生咨询、信任与友谊关系研究——基于社会网络的视角王炳成,李洪伟,WANGBing-cheng,LIHong-wei
12.从校园文化建设看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匡和平,KUANGHe-ping
13.儒家孝道观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与启迪刘晓春,王岩,LIUXiao-chun,WANGYan
14.高校青年教师自我效能感与职业生涯管理邵雅利,傅晓华,SHAOYa-li,FUXiao-hua
15.高校教学竞赛的理论与实践姚琳,YAOLin
16.论学校不得法定解除教师聘用合同的条件设定林雪卿,LINXue-qing
17.基于相关性分析的铝工业生产能耗寻优娄小芳,邹逢兴,LOUXiao-fang,ZOUFeng-xing
18.煤炭资源优化配置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苗敬毅,MIAOJing-yi
19.我国钢铁工业节能减排技术的实现途径志,宁亚东,ZHUDe-zhi,NINGYa-dong
1.评价视域影响下的隐性契约研究——以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为例李少华,李汉邦,LIShao-hua,LIHan-bang
2.大学毕业生起薪决定因素研究——来自某工业园区IT企业薪酬调查的证据巫强,WUQiang
3.基于知识链理论的创新教育李建中,LIJian-zhong
4.高等教育管理如何应对"独二代"挑战刘芳,LIUFang
5.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中国化研究徐美娜,XUMei-na
6.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实证研究杨翠芬,YANGCui-fen
7.基于价值链的高校本科会计人才培养研究张晓芳,ZHANGXiao-fang
8.转变传统教学观念重构新型教学模式——基于《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姚晓民,翟志华,YAOXiao-min,ZHAIZhi-hua
9.经管类本科生"现代商务理念"养成研究任平泉,张圣恩,RENPing-quan,ZHANGShen-en
10.高校思政课交互主体性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关于构建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思考杨勇,YANGYong
11.西方文学对外语学习者思辨缺席症的诊疗作用段国重,DUANGuo-zhong
12.英汉句式组合差异与汉式英语句贾永华,JIAYong-hua
13.大学非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策略贾广芬,JIAGuang-fen
14.英语听力教学研究述评李娜,LINa
15."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需要厘清的关系王志峰,WANGZhi-feng
16.高校教师如何认识和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郝玉柱,HAOYu-zhu
17.学分制背景下大学生教育管理新模式探讨李雅丽,LIYa-li
18.毕业生就业权益保护意识调查分析王阳,WANGYang
19.高校新资助体系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思路赵璞,ZHAOPu
20.我国高等院校国有资产管理策略研究李岫辉,LIXiu-hui
21.复杂性系统下的人才激励杜刚,坚喜斌,陈玲,DUGang,JIANXi-bin,CHENLing
22.基于创业过程的创业政策研究尚泉泉,SHANGQuan-quan
23.中国经济区域划分演变及评价张子珍,ZHANGZi-zhen
24.中国综合门户网站产业的市场结构分析冯晓棠,FENGXiao-tang
1.教育水平视角下的收入差距王云多,WANGYun-duo
2.儒家理想人格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李卫朝,武星亮,LIWei-chao,WUXing-liang
3.政府教育投资经济贡献评价及对策研究李红波,LIHong-bo
4.关于我国高等教育评价的几点思考霍再强,顾凯平,HUOZai-qiang,GUKai-ping
5.经管类本科生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规划周天芸,ZHOUTian-yun
6.高鸿业西方经济学教育思想研究徐秋慧,XUQiu-hui
7.会计本科教育选修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基于某财经院校会计学专业本科生的调查研究毕秀玲,BIXiu-ling
8.后现代教学过程观与ERP仿真教学模式创新——以管理类专业为例张香兰,ZHANGXiang-lan
9.西方教育思想对缓解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启示——基于新体育课程的视角原军,YUANJun
10.篇分析与英语阅读教学张君棠,ZHANGJun-tang
11.外语学习网站设计中的交互行为分析曾佑军,齐志,崔晓晖,ZENGYou-jan,QIZhi,CUIXiao-hui
12.从中西方文化交流看教会学校英语教学图式尹波,何木英,YINBo,HEMu-ying
13.图书馆功能的时代特征刍议郭燕,GUOYan
14.高校师生关系嬗突的社会学透视王效仿,WANGXiao-fang
15.高校学生评教与教师选择制度——基于"以足投票"理论的分析周继良,ZHOUJi-liang
16.现代大学制度下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究——对现代企业制度下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与借鉴孙平生,卜春梅,SUNPing-sheng,BUChun-mei
17.浅议高校教育改革唐睿明,王棣华,TANGRui-ming,WANGDi-hua
18.先秦货殖"取予"思想及其商业经营价值薛良贵,吕庆华,XUELiang-gui,LVQing-hua
19.流程银行建设的探索与实践马芝蓓,MAZhi-bei
20."三圈理论"视野下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段宇波,赵怡,DUANYu-bo,ZHAOYi
21.基于品牌价值提升的企业捐赠机理及策略郑丽华,ZHENGLi-hua
1.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根基与脉络肖丹,赵万祥,XIAODan,ZHAOWan-xiang
2.中国城市化与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的动态关系——基于VAR模型的经验分析张松林,ZHANGSong-lin
3.基于效率工资理论的大学生就业偏向研究殷世钦,YINShi-qin
4.中澳教育服务贸易出口的比较分析——基于境外消费的视角李冬梅,LIDong-mei
5.人学研究三十年的回溯与思考李莹,LIYing
6.法经济学定量分析的回顾与探索——一个模糊数学与灰色理论分析维度曹飞,CAOFei
7.高校旅游管理专业"3+1"教学模式探讨周柳华,张慧霞,ZHOULiu-hua,ZHANGHui-xia
8.关于实施竞争性教学方案的思考毕世宏,赵寿江,BIShi-hong,ZHAOShou-jiang
9.论非物理类专业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李青,LIQing
10.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的思考陈彩凤,CHENCai-feng
11.新体育课程与大学生社会支持能力的构建张凯飞,韩旭,ZHANGKai-fei,HANXu
12.关于国家奖助学金公平分配的思考陈发师,CHENFa-shi
13.论大学生素质教育与学习方法谭建立,TANJian-li
14.论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个性培育孔佳,KONGJia
15.加强学科建设增强高校核心竞争力油晓峰,YOUXiao-feng
16.大学生物质责任心问卷的编制及调查赵兴奎,张大均,刘宗发,ZHAOXing-kui,ZHANGDa-jun,LIUZong-fa
17.我国博士生教育体制改革探讨巴红静,BAHong-jing
18.大学毕业生自愿不就业问题浅析郝玉柱,HAOYu-zhu
19.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探讨郑淑蓉,ZHENGShu-rong
20.助学贷款逾期还贷的银行对策分析黄亚雄,贺正楚,HUANGYa-xiong,HEZheng-chu
21.煤炭企业应急管理研究祁迪,QIDi
1.政府教育投资对私人教育投资的引导效应分析——基于我国政府1978~2008年教育财政支出的实证研究孙敏,SUNMin
2.我国高校负债问题研究的反思与展望——基于138项科研成果的分析马焕灵,陈大兴,MAHuan-ling,CHENDa-xing
3.促进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政府责任文忠长,WENZhong-chang
4.我国高等教育强国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战略取向于凤银,吕福军,YUFeng-yin,LVFu-jun
5.地区间农村小学教育均等化财政转移支付模型——基于财政能力和财政需求的视角刘亮,胡德仁,LIULiang,HUDe-ren
6.晋商诚信教育与信任倾向的实证考察张亚兰,张银龙,ZHANGYa-lan,ZHANGYin-long
7.通识教育的实践困境及路径选择侯铁虎,杨志勇,HOUTie-hu,YANGZhi-yong
8.建国以来教育管理学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何华宇,HEHua-yu
9.会计本科生毕业实习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吴秋生,杨瑞平,WUQiu-sheng,YANGRui-ping
10.开设会计案例教学专题的构想张皓,ZHANGHao
11.从市场营销的发展看宏观营销学的演进费鸿萍,王嘉慧,FEIHong-ping,WANGJia-hui
12.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主干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陈俊梁,陈瑜,CHENJun-liang,CHENYu
(一)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教学以知识及学习的建构性为其理论依据。该理论认为,知识的获得是建构的,而不是接受传输而来的。人们总是依照所经历的情境去解释意义和获得信息,因而不能把对事物和现象的理解与经验活动割裂开来。活动是人与情境产生互动作用的中介。知识是通过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互动、中介、转化等的张力形式而构建的一个完整的、发展的实体,由于学习是知识建构的重要途径,因此学习的建构必须尊重知识建构的特性,知识建构的特点与方式将决定学习建构的特点及模式。根据知识建构的特点,遵循知识建构规律的学习应是知识的社会协商,应强调知识的社会本质,是交互和实践的产物,并且是在一定的情境下,针对欲建构知识进行质疑、探求、建构和协商的过程,是在真实的学习环境中潜移默化地通过与情境互动让个体知识增长的过程。
(二)建构主义教育模式的特点。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下知识与学习的建构特性,要正确地促进个体知识的增长,就必须改变现行的教学模式。而遵循知识建构特性的教学模式应该是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知识的交互性、研究的跨学科性。
由于世界是复杂且普遍联系的,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讲知识本身的意义是复杂而非单一的,每个认知者对知识的建构及其结果都是独特的。复杂的知识体现在结构的开放性、知识的建构性、协商性、情境性和应用的不规则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将知识以现成的、孤立的方式进行讲授或传播,教学要充分体现复杂知识的掌握必须以组成系统知识的各个不同方面为基础的指导思想。必须重视知识的多元表征,尽可能引导学生建立起全面立体的知识体系,并注重不同学科间的联系,模糊学科间界限的划分。这与创造性教育的思想基本一致。因为没有集成,没有广博的知识积累,就不可能产生有价值的创造。
(2)引导为主,讲授为辅,促成隐性知识的转化升级。
传统的教育只强调人的依附性、受动性和模仿性的一面,因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置于被动的地位,片面夸大教师的作用,而忽视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建构主义教学要求更多地关注学生,视学生为学习主体,同时强调师生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实现最佳结合。传统的教育主要适合于传递显性的知识,即能够表达和交流的、存在于个体内部或外部的理论知识,而对于诸如许多需要通过经验认知而形成的,不便于表达和交流的、个体内部的隐性知识的传播,传统教育显然是力不从心的。而建构主义教育却可以通过思想的交流,创设环境促使人类各层次的知识实现触类旁通。即变传统的讲授教育为以建构为主的引导思考教育,重视学习者的社会参与,强调真实的学习活动、知识的远迁移力和生存力,努力促成弥漫在学生的意识活动中的旧隐性知识与新的隐性或显性知识相互融通是建构主义教学的一大物色。
(3)突出情境教学,倡导学以致用。
既然知识是个人和社会情境之间互动的产物,也是心理内部的表征。那么教学就应该创设有助于意义建构的学习环境。这种学习环境能提供适当的认知工具,蕴涵丰富资源或是现实的社会生活或经济活动的某种程度的再现,通过鼓励学习者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去建构自己的知识和理解。在情境原则下,教师通过设计支持隐性知识学习的环境,使学习者能潜移默化地领悟到所需要的知识,通过合法的边缘参与,让隐含在人的行动模式和处理事件的情感中的隐性知识,在与人及情境的互动过程中升级、转化。
二、世界各国建构主义教学的经验与启示
美国是世界经济最发达的国度,他们对建构主义教育的重视程度也是最高的,其教改的力度也是最大的。美国各大学在会计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主要方面做了重大改革。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在其第1号公报中明确指出:“学校会计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训练学生在毕业时即成为一名专业人员,而在于培养他们未来成为一名专业人员应有的素质。”即学习不是历史的重复,不是适应现在或过去,而是面向未来,适应未来。为此,美国各大学在会计教育的设计到实施环节始终彻建构主义思想,全面培养学生分析、表达、交际、合作等多方面的能力。会计教材的编写取向多样化,教学方式手段也呈现出多样化。不过,会计课本却并不是其教学的主要依据,而只是作为若干教学材料或众多阅读材料的一部分。相关学术论文、著作、《华尔街日报》、《商业周刊》以及《财富》等商业资料都是会计教学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强调终身学习,注重学生的专业水准、人格和宽广的商业视角的培养是美国大学应用建构主义教育的一大特征。
英国十分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强调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并为学生提供各种展示自我能力的机会。如在会计课程的设置要求与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紧密结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质疑能力、创新精神及挑战精神的培养。在那里,大师与学生的辩论是一件极其寻常却又为教师们喜闻乐见的事情。著名的牛津大学就以丰富多样、不拘一格的教学方法声名远扬。在每门会计课程通常都有一至两个综合作业,其形式多样,主要有报告、论文、计划等。其专业考试也很注重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不似我国的高校主要局限于对大纲要求的知识点进行测试,而不论大纲本身的全面性及合理性。即将建构主义教育的思想融入教育的每一个环节是英国大学教育的成功之处。
德国非常重视对学生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培养。他们发明了启发报告、模拟教学等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自我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近年来又推出了行动教学法这一新的改革举措,意在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培养他们的社会能力及加工整合信息等能力。法国教育倡导创造始于问题,解决问题,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学习是法国教育实践的一大特色。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校长加布里•于杰在谈到为何该校会盛产精英时指出,让学生提出问题,将操作平台与学生读到的知识联系到一起以减少理论和实际的差距是其教育理念的精髓所在。即积极地创设教育和学习的应用情境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及认知水平的极为有效的方式
三、推进中国会计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
根据世界各国建构主义教学改革的经验与教训,并结合我国高校会计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笔者认为我国高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现行的会计教育机制及模式。
(一)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强调不同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
建构主义思想下的知识是具有复杂性的,总和认知者在特定情境中的求知过程密切相关。而复杂知识的最主要的特征就是结构的开放性、知识的建构性和应用的不规则性。要保持知识结构的开放性,首先就必须保持学科的开放性,避免大学的知识教育专而不博。理查德•莱曼曾谈到,“如果认为各种复杂和充满错综关系的问题,在传统学科互不合作、各自为政的状态下会得到解决,那就太天真了。大学要为解决这样的问题而开辟多种学科交叉训练的途径。”而中国的大学中学科分割的现象极其严重,知识结构的开放仅限于在领域上较为相近的学科设有一些课程作为基础必修或选修课,而学科领域稍远可选修的课程基本极少。并且不少大学的必修课程的时间安排往往使学生不具备相应的条件去选修他们可能真正感兴趣或者自己认为相关的课程内容。当前有不少会计与财务专业的学生认为宏观经济或微观经济学对于财会专业的学生是非重要的课程,金融学、投资学、经济法学与财会也只是有些关联。这一错误看法的形成与会计教育课程的设置诱导以及教师的教学方式都有很大的关系。比如在介绍会计准则时,许多教师只强调准则规定了什么,却忽略了准则产生的背景、相应的变化及可能产生的后果。如果学生真正了解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后果”,会计准则的制定是一个政治化过程,那么各类相关的经济学、管理学课程、经济和税收等法律知识都立即变得与准则密切相关。准则规定的内容也立即变得鲜活起来。我国的会计教育工作者应该在会计教育的设计及执行的每一个环节都始终如一地贯彻知识的开放性和可融通性。
(二)重新定位师生关系,用思想方法的教育取代知识点的教育
在中国不论是在小学、中学还是大学,教师与学生间管理与被管理、教授与被教授的关系一直是亘古不变的。正是这种历史积淀下来的师道尊严的思想,教师作为知识的权威的形象似乎是不可挑战的,民主、平等始终是在师者为尊的前提与压制下微弱地生存。这不仅表现在学生很少敢于在课堂表达自己真实的观点,多数教师都并不太鼓励学生提出“不成熟的想法”,也较少支持学生怀疑书本,提出自己独立见解。正因为如此,中国大学的课堂往往是教师的独角戏表演专场,学生只作简单的录音机,既不可质疑教师,也不可质疑书本,更不用提具有不怕失败、勇于思考的冒险精神。但知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使得知识的更新越来越快,书本知识的老化现象急剧加速,经济、法律及会计这类专业显得尤为明显。今天在课堂上讲授的会计核算知识,明天学生走出校门,或者由于准则的变化,或者由于新经济形势的出现,原有的核算方法本身就不得不做出变更。因此,教师在每一次课堂教学中都应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仔细地论证,勇于挑战权威并为自己的观点辩护。
知识只有在不断的反思中才会产生,正确的思想或方法的形成必须经历自我或外部的质疑才会逐渐形成。而只有正确的思想方法的形成才能使我们的大学毕业生能以不变应万变,适应毕业后各种环境及政策法规的变化。正如查尔斯•布劳尔说的,“一个新的想法是非常脆弱的,他可能被一声耻笑或一个呵欠扼杀,可能被一句嘲讽刺中身亡,或者因某位权威人士皱一下眉便郁郁而终。”学生不应迷信任何书本的权威,教师也不应因为任何学生对自己观点的质疑而恼怒。只有将师生的关系重新定位到平等的位置,将教师从知识传授的神圣不可质疑的身份上拉下来,中国大学的课堂才可能出现西方大学中司空见惯的师生辩论的精彩场面,高分低能的现象才能在中国的教育中绝迹。
(三)利用情境教育,建立灵活的实践学习机制
目前的高校本科教育一般是四年的学分制,但实质上我国大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最多只有三年半。因为大学的最后一年,学生基本是在应付毕业论文和为工作四处奔波中度过。大学生们自我描述的是:大一大二在迷惘中虚度,大三或大四才开始忙碌,只可惜大学时光太匆匆。一转眼到要走出大学校门时,才恍然发现原来用人单位及社会需求的东西是自己以前从不知道或并不十分了解的。产生这一可叹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用人单位与学校间信息传递的阻断或不对称(即企业了解学校的教育模式,但学校不了解企业的需求)。尽管很多大学现在每年的专业学习都增加了实践环节,但这些环节有很多是流于形式的,特别是对于会计专业的实践,由于其行业工作内容的敏感性,以学校的力量安排大规模集体实习几乎是不可能的。于是毕业后的就业难就成了许多大学毕业生的困扰。但其实并非只有中国才出现这一现象。
多年前,斯坦福大学就创立了休学制度(stoppingout),这一休学与我国高校的因病或其他特殊原因休学完全不同。它是出于教学实践与就业结合的目的而准许学生随时休学一年。斯坦福大学认为,本科生没必要一口气读完大学本科,如果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一定的休整期,并在校外多体验社会和感受人生,开阔视野。这一段休整可以既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更为明确,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也将社会需求所产生的生动“情境”引入到学生后期的学习过程之中。而学生自身学习目标的明确化也会促进教育机构更及时获取用人单位的信息,调整教授的内容、重点和结构,并会反过来促进和推动高校教育的发展。当然,我国高校并不一定要照搬斯坦福大学的实践休学制度,但采用适当的方式促使高校教育与社会实践情境接轨,不仅大学的就业率会有极大的提升,而且高校培养人才的整体素质会有很大的提高,此举对于国家经济的长期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四)一流的教师队伍是推行建构主义教育的必要条件
建构主义教育体系对高校的教师提出的要求远远高于传统教育体系,因此,要能成功地在教育改革中引入建构主义思想,必须要建立起更高水准的教师队伍。传统的教育体系下,教师只要熟悉教学大纲、熟悉教材内容,具有一定的学历及知识水平,同时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就可以胜任我国高校的教师工作。然而在建构主义教育体系下,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具体知识环节表面上相对传统教育可能少了,但讲授内容的范围却更多更丰富了。不仅包括专题的框架结构、重点和难点,还包括当前涌现的各种新理论、新观点。
如果教师对于相关领域或相关专题的内容积累不够深厚,根本不能准确地向学生指明知识发展的最新动向及趋势。并且如果教师自身的课前阅读量有限,又如何向学生推荐相关理论及观点的代表作及课外参考阅读的资料呢?要抛出预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课后通过阅读、查找资料与反思获取知识,教师如果自身没有深入的思考,自己都不曾对相关知识有所质疑,又如何能抛砖引玉呢?可见,尽管图书馆及便捷的网络资讯的发展使得学生在学习中可以有更多主动性和参与性,但如果教师不能从一名“讲师”的角色迅速转化为一名合格的“导师”,建构主义教育则无从推行。一流教师队伍的建设是高校教育改革成功的重要条件。但教师队伍的建设却不是教师自已有了追求自我提高的意愿就够了,如果高校自身的管理体制及人文环境的改善没有跟上,教师们有着再强烈的自我追求意识也都会沦为空谈。
【关键词】 财务管理;实践教学;改革
从哈尔滨学院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的相关调查来看,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大多数在从事会计类岗位的职业,真正从事企业财务管理或金融管理岗位的非常少,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财务管理专业并没有体现它的办学特色。为此,必须以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为突破口,提高新升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的竞争力,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财务管理专门人才。
一、新理财环境下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目标定位
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培养目标必须立足于当今社会对财务管理专门人才的需求。当前企业的外部理财环境在经济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网络财务等因素推动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知识和能力水平要求越来越高;金融市场环境方面,中国资本市场比如创业板市场的成功上市和非银行类金融机构的快速发展为更多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中小企业提供了直接的融资渠道。金融全球化的必然趋势使国际间的资本流动更加便捷,企业融资、投资获得更多的选择机会的同时,也面临着较大的金融风险。所以在培养学生具备相关的金融基本理论与知识基础上,更应突出对金融管理方法和理财技能方面的训练。经济环境方面,全球经济一体化使企业间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为了增强企业自身对经营风险、财务风险的抵御能力,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具备合理筹资、投资、分配管理的能力,熟练掌握在现代经济活动中进行经济预测、经济决策等经济管理的方法。因此在实践教学中有必要加强学生对企业财务的计划、决策和评价能力的培养。网络技术环境方面,网络财务的发展给企业财务管理带来极大的便捷,它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整合整个企业的财务资源,通过加快资金的周转和结算效率的提高,最终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但同时存在的弊端是网络财务引起的安全问题。这样在实践教学中必须加强学生的财务软件操作能力和财务安全管理能力。面对理财环境的日趋多元化和复杂化,有必要加强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培养目标的确定必须体现出在复杂多变的财务环境中从事财务管理活动应具备的专业知识与能力的要求。一方面,财务管理专业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中小企业需要大量的管理型的应用人才去提高其管理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必须与研究型高校有较大区别,主要应定位在为中小企业培养应用型财务管理专门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目标应定位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理财、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较强的自学能力,对未来复杂多变的财务管理环境有较强的适应性,能在各类中小企业或者财务咨询公司、金融机构、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会计、金融管理的应用型人才。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目标不明确,实践教学体系不系统
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是通过理论课和实践课共同实现的,而没有单独从本专业的实践环节提出实践教学目标,这将导致实践课的内容设置、实践教学方法应用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安排缺乏总体设计,不能形成一个前后衔接、层次清晰、共同为实践教学培养目标服务的有机整体。例如:我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课的内容设置与会计专业实践课的内容设置只是在专业课如初级财务管理、中级财务管理的实践环节有差异,其他方面的实践课大致相同,都包括会计综合手工模拟实验和会计综合电算化实验以及ERP综合实训等,没有体现出财务管理专业的特色,也没有实现对学生金融管理方法和理财技能等综合理财能力的培养。
(二)没有充分利用有效的实践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
目前,财务管理专业课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单项实验(主要应用在基础实验、财务会计、初级财务管理、中级财务管理等课程中)、综合实验(主要应用在财务会计、财务分析、纳税筹划、会计综合模拟实验、ERP综合实训等课程中)、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由于论文的选题没有和企业实际生产经营管理问题很好地结合,论文的选题缺乏针对性,导致最后完成质量不高,没有真正实现对学生专业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毕业实习等形式。应用的实践教学方法主要有演示性教学、体验式教学等传统教学方法,缺乏对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有些教师把案例教学法简单地理解为把案例资料发给学生,学生做完了交上来,老师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完成情况给出一个分数,全部过程就结束了。其实,案例教学法与其他实践教学方法最大的不同在于:把课堂的主要角色由老师转变为学生,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判断,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分析决策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实践教学的师资水平不高
财务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要提高本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专业综合应用能力,必须通过实践教学环节来实现。组织实践教学的教师除了具备扎实的财务管理理论之外,还必须具备丰富的财务管理实践经验,才能保证实践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目前的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师大多数是大学毕业后直接到学校从事会计或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工作,没有在企业从事会计管理、金融管理或财务管理的实践经验,导致对具体的实践业务环境只是感性的认识,对具体的业务流程和操作细节不是很了解,间接影响了实践教学质量。
(四)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比较薄弱
校外财务管理实践环节是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一方面学校为企业员工提供培训服务或为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些理论上解决的方案;另一方面企业为学生提供真实的业务环境,为锻炼学生的财务分析、判断、预测和决策能力等专业技能和良好的沟通能力等职业素养提供实战的场所。哈尔滨学院的校外实习基地包括哈轴承集团、哈药集团和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基本上能满足毕业生的专业实习,但有的基地没有以签订协议的方式形成长期固定的合作关系,给实习基地的稳定发展带来一定的“隐患”。同时由于财务管理专业的特殊性,企业财务等重大决策或盈利情况、税收情况等涉及单位的商业秘密,因此很多单位不愿意接受本专业实习的学生,即使提供了实习机会,也是仅仅停留在让学生简单地了解财务部门机构设置和生产业务流程等参观实习的层面,很难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也就无从谈起。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路
为了体现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应用型”办学特色,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学校应逐步探索与自身定位相适应的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从实践的角度来培养财务管理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构建区别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思想上高度重视实践教学,明确实践教学目标;科学、系统、合理地组织实践性教学环节
财务管理工作是在不同的理财环境下,明确具体的经营问题,寻求对决策的有用信息,进行预测、分析判断、最终作出决策的、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工作。所以应将培养财务管理应用能力作为整个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突出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为保证实践性教学环节各部分协调统一,始终为实践教学目标服务,必须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实践教学大纲,在大纲中明确本专业学生各方面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明确具体实践教学内容(包括实践目的、实践要求、实践教学方法和学时数),同时编订相对应的实习指导书,以利于实践教学的规范化管理。
(二)完善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实践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方法
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内容是以单纯的财务模拟培训为主,主要包括会计电算化实验、ERP沙盘模拟实验,从整个实践教学体系看是不完整的。财务管理是对企业资金的筹集、运用、收益分配的管理。它要求学生具备会计、管理、金融等学科方面的综合能力。所以实践课程的设置应兼顾这些能力的需要,主要包括上述三大模块和专业实习环节。
1.会计类实践课程模块
主要包括:(1)基础会计技能实验,在《基础会计》理论课完成之后进行。主要包括简单的证、账、表的填制,理解它们之间的勾稽关系和会计业务的基本操作流程。(2)财务会计综合实验(包括手工和电算化、网络财务三种形式),在《财务会计》理论课完成之后进行。这一环节使学生能够掌握全面的会计核算能力、财务分析能力以及网络财务对应的会计信息生成、传递、分析、决策能力。(3)审计与纳税申报业务实验,这一环节使学生掌握对一个企业的报表进行全面审计的工作。同时通过对增值税等税种纳税申报表的填制,使学生具备对一个企业的纳税处理、纳税申报的能力。
2.管理类实践课程模块
主要包括与初级财务管理和中级财务管理相对应的单项实验、ERP沙盘模拟与财务管理案例实习相对应的综合实验。单项实验主要培养在财务管理的筹资、投资、用资的某一个领域应具备的单一能力。ERP沙盘模拟与财务管理案例实习相对应的综合实验主要培养学生从整个企业的管理角度出发,针对企业在市场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中出现的具体经营问题,从专业的角度分析问题,进而作出决策,提高对财务信息和其他信息的分析与应用能力。
3.金融类实践课程模块
企业的筹资、投资都必然会涉及金融方面的知识,金融管理能力对一个优秀的财务管理人员来说非常重要。因此证券投资类实践课程设置是非常必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应增加财务管理专业实验室的建设,通过让学生利用模拟交易系统和证券投资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方法,进行模拟股票、债券等金融工具的投资,培养学生金融方面的专业技能。
4.专业实习
大多数学校的毕业实习由于主观和客观的原因收效甚微。提高这一环节的实践教学质量,必须做到实习全过程的跟踪管理,包括制订实习计划,布置实习的具体任务,事中的严格监督和管理,事后以实习答辩的方式进行考核,将最后的成绩与取得的学位证相挂钩。在完善实践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还应加强对案例教学法、社会调查等多种实践教学方法的运用,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三)提高实践教学的师资水平
首先,校方要加大鼓励教师进行实践锻炼的经费投入,支持教师参加与专业相关的注册会计师等专业资格证书考试,考试通过之后给予一定的奖励以调动教师提高自身专业素养的积极性。鼓励教师在会计师事务所、投资管理公司等与本专业建设密切相关的公司兼职,有可能的话,可以发展为校外实习基地。其次,校方也需要有一些强制性的措施,如要求专任教师每学期下厂实践的课时量不少于理论课时量的1/4,并统一组织考核,检验下厂实践的效果;也可以邀请企业的实务专家来学校进行讲座或聘请他们作为兼职实践指导教师,通过多种形式,使本校教师成为能够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双师型”教师。
除了上述改革措施之外,还应加强校内实验室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只有各项措施全部到位,才能真正提高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马井静,段宗志.财务管理专业金融类课程体系教学改革研究[J].高教论坛,2008(4).
[2] 方纲厚.试论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08(6).
毕业生就业的质量直接决定学校的就业质量,影响学校的社会评价和办学声誉。在大学生就业市场激烈竞争的背后,实际上体现了各高校之间教育教学的质量与水平。2003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加快了大学生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步伐,与此同时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727万人,比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的2013年再增加28万人,创下历史新高。2014年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则再次引起人们对人才培养的模式及高等教育中诸多问题的反思。教育质量是高校生存发展的生命线,教学是高校的中心工作,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目前部分地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呈现出重理论研究型人才的培养,轻实践应用、动手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培养,最终在就业过程中体现出社会适应力、就业竞争力方面的不足。尽管目前国内外的专家对人才培养的表述不一,但对其重要性认识是一致的,都强调了实现途径与培养目标等要素。笔者认为,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研究型、教学型、教学研究型及应用型大学虽各有其存在的价值,但从中国实际出发,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在本科教育阶段更应着重培养面向基层,且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的竞争力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探索以提高学生竞争力为目标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路径,无疑是推动高等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解决毕业生就业难题的较为有效的方式。
二、高职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
(一)实践能力较差实践能力代表了大学毕业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也是企业需要的实际操作能力。许多企业并不是缺少工作岗位,而是大学生的实际能力无法胜任岗位要求,许多大学生实践能力差,而对于岗位的要求却十分挑剔,眼高手低的现象在大多数毕业生身上存在,企业无法获得可以胜任工作的学生,而学生也无法获得合适的岗位。
(二)专业能力不足专业能力代表了毕业生对行业的掌握力,而现在许多大学生并不能找到专业对口的职位,导致实际工作中缺乏专业能力,这也是就业竞争力下降的关键因素。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大学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而高校专业并不能及时得到更新,使得许多人才无法被社会接受,企业需要的人才,学校也无法提供。
(三)就业观念落后当今社会毕业生需要面对无法就业与岗位不合适的压力,这种压力是观念与心态带来的问题。学生对发达地区的工作十分重视,狂热的寻找大公司与好行业,贪图享受,却并没有做出应有的奉献。这种心态导致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严重下降,导致一些工作机会被放弃,造成就业结构畸形,最终无法就业。
三、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2014年6月23至24日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京召开,就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因此,职业教育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当前,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诸多方面的不足。
(一)办学定位方面地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是为地方(行业)培养面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一线高层次专业人才,突出职业性,是要根据专业所对应的岗位群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来构建人才培养方案。学校的办学定位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质量。目前我国地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存在思想观念、办学定位和思路不适应。一方面打着应用型的旗号转型升级,另一方面走的却是教学型、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传统老路。同时在产、学、研合作方面深度、广度不够。许多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处于浅层次、松散式,只停留在建立实习基地层面。目前大部分职业院校都为准毕业生安排定岗实习,但实习的时间一般较短,往往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在第5学期学生都要到企业实习6个月,到第8个学期,进入毕业设计阶段,80%以上的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都要在企业完成,而且大部分学生的第一个工作就是在所实习的单位找到的。高校必须增加对社会需求的“敏感性”,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大学生,供需双方才能平衡。
(二)专业设置方面学科建设是高校建设的核心,必须依靠学科建设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和综合竞争力。目前许多高校为了吸引更多生源,提高办学效益,盲目设置热门专业和低成本专业,盲目扩招,形成优势专业不明显,与社会需求脱节等现象,造成职业院校大学生就业压力大,缺乏就业竞争力。根据麦可思研究院的数据,笔者对2012-2014年高职高专“红牌”专业的数据进行对比。法律、计算机等部分专业连续三年被列入就业红牌专业(红牌专业意味着就业率低、失业量较大、且薪资较低),从近三年的数据可以看出就业不好的专业具有持续性。主要表现在应届毕业生找不到专业岗位和企业招不到合适人才,造成毕业生人数超过市场需求,导致严重的结构性失业,弱化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专业预警分析可以引导政府和高校主动调整学科专业设置,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对社会需求的质与量的敏感度和反应性,从而更好地建立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专业结构。
(三)师资队伍方面地方职业院校的教师,即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系统、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同时还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澳大利亚TAFE学院规定,本院的专职教师必须具备教师资格证书大学本科专业学位证书和本科教育学士学位证书,同时还必须具备4-5年企业工作经历,并获得四级技能等级证书方可上岗。目前部分地方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只占专任教师的18.5%,其中具有行业背景的专任教师占9.5%。绝大多数新入职的专任教师从高校到高校,没有相关行业的工作经验,不具备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背景和技能背景,无法满足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需求。以会计专业为例,目前职业院校会计专业的教师队伍基本来源于教学型、研究型大学的教师,这些教师的优点是理论功底扎实,但缺点是大部分教师缺乏实践经验,这就导致只教理论课的教师缺少本专业及相关专业岗位的实践技能。
四、提升职业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的路径
地方职业院校应主动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
(一)深化教学改革,提升就业竞争力教学活动是地方高校培养学生的主要载体。若想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高校应积极引导教师结合本校人才培养模式、办学定位、教学内容等项目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从而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不断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同时,地方职业院校也要依据市场需求变化,及时了解最新市场动态,不断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鼓励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使学生的视野更开阔,充分发挥地方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各种教育功能,使之成为知识全面的综合应用型的人才。
关键词:会计国际化 本科会计教育 教育理念 课程设置 教学方法
经济全球化的加速使会计国际化已成为一股不可抵挡的潮流。会计国际化不仅体现在会计准则方面,更体社会对会计人才实际需要方面,需要大量满足经济全球化要求,符合会计国际化趋势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大量的国际会计师事务所涌入我国,使得会计人员必须具备更高的素质以满足经济国际化发展和会计职业国际化竞争的需要。高素质会计队伍的建立依赖于会计教育的改革和教育水平的提高。作为培养会计人才的主要渠道――本科会计教育,在会计国际化的背景下,如何为我国培养具有全球意识和国际竞争意识、精通国际会计知识和惯例的会计人才,成为会计教育界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会计教育相关研究
(一)新形式下会计教育的研究 孙铮(2002)认为,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给我国会计教育带来了机遇,如我国会计教育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会计教育领域的竞争机制引入,人们对会计认识的提高,对高层次会计人才的需求等。同样,会计教育也面对着诸多挑战,主要包括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科技水平的提高、会计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国外教育机构的竞争等。许家林(2003)提出,面对21世纪经济环境的变化,会计教育应该在基本理念、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要求、人才培养形式、人才培养方式、人才培养过程及教育理论研究等八个方面进行国际化改革。认为会计教育国际化工作推进的重点是进行会计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与会计教育观念的创新。刘永泽(2004)认为,我国会计教育在教育目标和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考试评价制度及会计专业设置等方面存在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许萍(2004)从教育目标、会计课程体系、职业道德教育及会计教育国际化等方面探讨了我国会计教育改革的有关问题,并认为会计本科教育的重点在于会计教师和课程体系的设置。吴水澎(2005)指出,进行会计教育改革,推进会计教育发展是新形势发展的要求。会计教育观念必须创新,目前我国会计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存在不少问题,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需要创新,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方法需要变革。从国内研究现状可以看出,对会计教育的研究学者很多,但具体针对本科会计教育的研究仍然不够。对本科会计教育的改革应从哪几个方面着手也没有统一的认识。而且这些研究大多数从我国加入WTO后面临的新的社会经济环境来考虑的。对于本科会计教育,如何适应会计国际化发展趋势,目前尚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
(二)基于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认知心理学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其特征体现在以下方面。(1)主体主动接受信息。知识不是外在的,而是主体和客体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主动进行意义构建的结果。也就是说,在认知过程中主体不是被动的接受信息,而是一个有目的主动的内化信息的过程。(2)掌握知识就是发展能力。知识的学习不仅包括传统知识的储存和提取,还包括知识的运用。技能是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广泛迁移和不断概括化、系统化而实现的。因而,知识的积累是形成能力的基础,能力的培养与不断吸收新知识密不可分。教育是获得知识的重要手段。认知心理学对会计教育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第一,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教学要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教学目的不是教师如何教学,而是学生通过学习应达到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教学活动的主动参与是学生真正习得知识的前提。第二,教学的目的应从知识的传授向能力的培养转变。要考虑让学生通过习得知识来发展能力。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有意识地向学生传授知识,使之储存于学生的知识结构中,然后安排一系列的练习,通过设置复杂和综合的情境,促使学生运用这些习得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本文基于认知心理学的知识观及其对会计教育的启示,探讨我国本科会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创新之处表现在:一是提出我国本科会计教育在教育理念上应该向素质教育转变,以培养和提高会计人员的能力为导向。使学生能力得到全方位发展,同时还应该要使学生树立起终身学习的观念;二是构建了一个有弹性的本科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这个体系将会计职业道德和相关法规教育、国际会计、国际会计准则等课程作为专业核心课程。
二、我国本科会计教育现状分析
(一)教育理念落后 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特别是近年来经济全球化和会计国际化发展趋势,使得我国的会计理论和实务不断发生变化。会计教师一直忙于应付将增补修订的内容传授给学生,学生抱怨一时之间难以消化与日俱增的新知识,学生可能学会了模仿或最大程度的记忆,但处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必然无法面对就业后日新月异的经济环境。归根结底是因为我国传统的会计教育普遍重视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而忽视人文知识和基础知识教育,只是要求学生掌握会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而忽视相关知识的传播和能力培养。在这种片面追求人才教育的专门化,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能力培养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综合素质势必不高,缺乏创新精神。有研究表明。随着知识总量的迅猛扩张,知识的更新也在大大加快。一个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所学的知识仅占一生中所需知识的10%左右。如果高校会计教育只注重单向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的独立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那么将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会计国际化的不断推进,这种单一的专门人才培养模式缺陷逐渐显现,如学生应变能力差、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必要能力等。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我国高校本科层次会计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体系,基本上都分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其他相关商业课程。公共基础课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类和自然科学类课程,专业课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选修课,其他相关商业课程包括国际贸易、金融学、财政学等其他有关的经济类、管理类课程。这一体系经过多年的会计教学实践一直沿用至今,为国内大多数院校会计专业所采用,被证明比较符合会计教育目标和人才培养要求。但这种课程设置体系存在的问题也很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课程体系结构不合理。我国传统的本科会计教育片面追求人才的专门化,忽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及拓展知识面的其他课程。因此,专业课程所占比重偏大,而基础课和相关课程比重偏小。(2)专业课程结构不合理。具体表现在:第一,核心课程内容重复现象严重。如基础会计与财务会计在会计要素、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等方面,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在货币时间价值、投资决策和存货管理等方面,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在成本控制、成本管理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重复。第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存在遗漏。缺少或者不够重视介绍国际会计知识、会计学科发展前沿的课程,缺少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和会计相关法规教育方面的课程。第三,偏重会计理论
教学,实践不足。这种严重向专业课倾斜的课程体系。忽视了对学生职业判断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很不利,对于职业道德教育也不够重视,这与会计国际化要求不相符合,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会计教学目标的需要。
(三)教学方法落后 我国会计教学基本上是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展开,偏重于会计知识与理论的传授,师生之间缺乏双向交流与互动,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发现学习;教学手段方面多媒体教学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未能充分利用。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和手段,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思维能动性,影响了学生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而导致我国的会计人员普遍习惯于按照现成的规定生搬硬套,面对经济活动中出现的新事项和新问题束手无策,严重缺乏适应环境的应变能力、缺乏对新业务的分析和处理能力,最根本的是缺乏相应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和创新能力。这种重教不重学、重灌输不重启发、重复制不重创新、重知识不重能力的教学方法显然不能与不断变化的环境相适应,其内在缺陷已经逐渐暴露且日渐扩大。总的来看,我国本科会计教育水平不高,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基本上是属于“记账、算账、报账、用账”的管家型人才。这种会计人才的综合素质不高,职业判断能力较低,不能及时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不能满足会计国际化的要求,将阻碍我国会计国际化的进程。要解决我国本科会计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只能靠会计教育的改革,开辟会计教育发展的新道路才能最终加快我国会计国际化的进程。
三、我国本科会计教育改革措施
(一)教育理念的国际化 科学的教育理念能正确地反映教育的本质和时代的特征,明确教育的方向。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会计国际化的不断推进,科技对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会计专业已变得广泛而特殊,社会经济活动的交叉和融合使得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已不仅限予具备会计专业知识和能力,会计人员面临的将是多元化和开放性工作,会计教育的指导思想应该及时适应这种变化,确立具有国际化特征的教育理念。会计国际化发展趋势要求会计人才能够在国际间施展才干、发挥作用。会计教育必须“面向全球”培养人才,培养在知识、能力、心理、精神等诸多方面能主动适应会计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人才。因此,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发达国家早就十分重视会计人员的综合能力培养,如美国会计学会(AAA)所属“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AECC)”在《会计教育目标》中指出:学校会计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训练学生毕业时即已成为一个专业人员,而在于培养学生未来成为专业人员应有的知识和才能。也就是说,会计教育应培养学生掌握终身学习的能力,即如何学习是教育目标的核心。因此,本科教育的重点在于能力的培养,强调素质教育,强调全面发展。借鉴发达国家在会计教育改革中的成功经验,在教育理念上应确立以下认识:一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要改变因为过于狭窄的会计专业教育所引发对学生知识视野的限制,改变在学校教育中因为过弱的人文知识陶冶而导致学生人文素质不足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专业素质,从而使学校的专业教育能够切实适应当今不同学科逐渐交叉和融合的国际潮流,适应对会计人员提供多元化和开放的强烈需求;二是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当今社会知识更新速度之快,使得传统的“一次教育终身受用”的观念早已淘汰,必须使学生认识到本科的教育只是职业教育的起点,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加强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课程设置的国际化 课程改革是会计教育改革的关键,会计教育的目标最终要通过科学合理的课程来体现。因此。建立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是培养高素质会计人才的重要保障。根据本科会计教育理念,笔者认为,在课程体系中应体现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专业素质。因此,本科层次的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应该由两大部分组成: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目的的基础课程和以培养和提高学生专业素质为目的的专业课程。并且,在经济全球化和会计国际化背景下,社会经济环境不断变化,为了贯彻终身学习和素质教育理念,实现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会计人才的教育目标,这个课程体系应该有一定的弹性见(图1)所示。在专业课程方面,突出专业能力培养,强化国际化背景。根据本科会计教育理念,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为目的,需要从培养专业知识掌握能力、职业道德、职业判断能力等方面来进行整合专业课程体系,建立由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实践课和专业选修课组成的专业课程体系。专业基础课包括经济学基础课程和管理学基础课程,有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金融学、国际贸易学、财政与税收、市场营销学、管理学、统计学、运筹学、组织行为学等课程。专业核心课由初级财务会计、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财务成本管理、会计职业道德与会计法规教育、审计学、审计实务、税务会计、国际会计、国际会计准则等课程组成。在专业核心课的安排上要考虑到每门课程内容的相对独立性和相互衔接性,共同构建一个完整的专业教育知识体系。有一些大学已经就某些专业核心课程实行双语教学,采用了国外的原版教材。笔者认为,就我国目前的状况来看,双语教学还不宜向所有高校进行推广,各个高校应在考虑学生的外语实际运用水平的基础上适当实行双语教学,参考国际惯例有针对性的引进和使用会计原版教材,以加强国际会计理论和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国际意识。专业选修课作为弹性板块,由会计专业知识和相关经济管理知识构成。学校根据会计学科发展变化与其他经济管理学科的交叉和融合,社会对会计人才需求的变化等情况来进行设定,如环境会计、人力资源会计、衍生金融会计、审计理论前沿等课程,课程内容也应该根据发展而进行调整。考虑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增强国际竞争力,还应增设相关商业课程供学生选修,如国际商务谈判、对外投资分析、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国际税收等。实践课程包括校内模拟实践、毕业论文和校外社会实践。校外社会实践包括参考观摩和在岗实习等多种形式。通过社会实践,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感性认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得到真实的业务技能训练提高职业判断能力,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增强团队合作精神,并在无意识中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以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的基础课程,包括人文社会学科类课程和自然科学类课程。人文社会学科类课程包括语言类、哲学类、法律类等课程,自然科学类课程包括高等数学、概率论、计算机应用等课程。通过这方面的教育,陶冶学生职业道德品质和情操,积累历史知识和国际政治知识,加强外语交流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增强表达能力以及提高人际交流能力。在基础课程的安排上也有弹性板块,可由学校根据社会对人才素质具体要求的变动而自由设置。如学校从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了解到社会对人才的团队沟通和写作能力有较强要求时可增加该类课程。这个体系中的“弹性”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在弹性板块中,课程门类不同定,可根据需要自行增减,即课程门类的设置有弹
性;二是课程内容可自行确定,同时各课程学分分布可根据需要进行变动。
(三)教学方法的国际化 适应会计国际化要求的教学方法可以体现在以下方面。(1)建立与会计国际化要求相适应的新型教学方式。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应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需求为依托,以培养能力为导向,将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实践教学和传统教学相结合,开展互动式、参与式的教学活动。同时要注意加强现时实用性问题的教学,以使会计教学的内容能与会计发展和国际化的实际进程相贴近。这种教学方式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能够引导学生进行发现式、探索性的自主学习,有利于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发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实现会计课堂教学从以教师为主的单向灌输方式向师生共同参与教学过程的双向交流方式的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中心。(2)教学手段实现从传统教育向现代化教育的转化。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演示教学、模拟实践教学、互动探讨教学等与传统的课堂教授方式结合起来。利用先进的教学工具、媒介将会计实务工作在课堂上演示出来,使学生从感性和理性两个方面认识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工作,训练和培养学生运用财税、金融、管理、计算机等相关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会计实践能力和专业知识操作能力。同时也能避免单调的理论教学和纸上谈兵,弥补实践教学的不足。还需要利用网络技术构建南网络支持的师生互动系统,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服务。通过网络系统实现国家教育资源乃至国外教育资源的共享,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会计教育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随着经济、社会环境的不断发展,会计教育还会出现新的问题,会计教育的改革也需进行不断的调整。会计教育改革任重而道远,只要在科学的发展观统领下不断总结我国本科会计教育改革的经验,借鉴国外会计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敢于实践,就能够不断提高我国本科会计教育的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培养HJ高素质的会计人才,才能使会计工作真正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为我国会计国际化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孙铮、王志伟:《加入WTO后中国会计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前景》,《会计研究》2002年第6期。
[2]刘永泽、孙光国:《我国会计教育及会计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对策》,《会计研究》2004年第2期。
[3]许萍:《会计本科教育改革有关问题探讨》,《第四届会计与财务问题国际研讨会会议论文集》2004年。
[4]吴水澎:《对会计教育改革与发展几个问题的再认识》,《财会通讯(综合)》2005年第2期。
[5]王琴:《会计国际化视角下的人才培养模式选择》,《财会通讯(学术)》2008年第3期。
论文关键词:社会需求;以就业为导向;高等教育;改革
一、现状分析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推进,高等学校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已成为政府、社会和高等学校各方极为关注的焦点问题。如何让学生适应市场有效地就业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高等学校应该面向就业市场,培养经济社会需要的、用人单位青睐的人才,这已成为共识。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一方面是许多用人单位求贤若渴,社会各行各业,尤其是生产第一线和艰苦行业以及边远地区、贫困地区急需大量人才;另一方面则是大学生找工作难,许多学生学非所用,人才资源浪费,高等学校和用人机构双方处于人才供需不平衡的胶着状态。出现这个问题既有社会原因、历史原因,如旧的就业的思想观念、旧的用人观念等。同时,也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脱离市场和社会需要所致。
一是教育理念存在误区。众多高校办学定位过高、办学目标趋同。高职高专热心于“专升本”,升了本就要办成多科性大学,进一步争取评上硕士、博士授予单位,以办成国内(或省内)一流国外(或全国)有影响的多科性、综合性、研究型的巨型大学为发展战略目标。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认为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则“低人一等”。
二是专业设置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高校不少学科专业设置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趋势与人才供需机制相脱节,高校尚未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进退机制,出现结构性人才供给过剩,导致结构性就业困难。从表面上看,学校招生要考虑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但实质上更要考虑原设专业的师资、设备等资源,要停办一个专业是很困难的。因此,高校不能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和招生数量。例如,根据麦肯锡公司的《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有8个专业是2007~2009年连续三届失业人数最多的,即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汉语言文学、电子信息工程、会计学等专业。这与我国所设置的普通本科专业布点数排在前10位的大部分专业是相同的,而同时这些专业大部分也是目前报考火热、招生数量多的专业。
三是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陈旧。我国高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仍主要是20世纪50年代向苏联学习后形成的模式,按二级或三级学科制订教学计划,因此,课程体系单一,专业口径狭窄,教学内容脱离实际,教材内容陈旧、过时,重理论知识传授,忽略对大学生就业所需要的职业思想、观念、知识、方法和专业技能等方面的系统培养和训练,即高校的课程设置严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
四是高校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模式僵化。高校许多教师的教学仍然是“满堂灌”的上课方式,没有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考核方式也主要采用闭卷的一张试卷纸定成绩为主,许多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无法满足用人机构对人才的需要。麦肯锡的一项调查表明:中国的大学毕业生只有3%的人能达到服务业起点职位要求的能力水平。
五是重理论,轻实践。尽管很多高校都提出要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由于设备、师资、实践教学场所等条件限制,实践教学往往被弱化,致使大学生的实践应用和创新能力不强。麦肯锡公司公布的《应对中国隐现的人才短缺》报告中指出:中国拥有160万年轻的专业人士,是所有国家中最多的,占全部大学生的33%。而德国只有20%,印度则只有4%。然而,教育体系偏重理论,使适于在跨国公司中工作的中国年轻工程师中只有不到10%能够满足跨国公司的要求,这就形成了中国高级人才的供应悖论。
因此,目前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是高等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改革机理分析
1.社会需求和就业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出发点
高等教育在国家体系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高等教育的类型和层次是由经济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结构决定的,高等教育的发展应该与经济社会的人才市场形成互动,高校的人才培养结构应该与社会人才结构大体相当;另一方面,劳动市场能够反映经济社会对各种人才需求结构及数量的变化趋势,包括各类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培养模式的更新必须与经济社会对各种人才需求的变化存在必然的内在联系。因此,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必须以经济社会对各种人才的需求为依据,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高等教育改革的出发点。
2.社会需求和就业是高等教育(高等学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
高等学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实质上就是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来体现。在这四大职能中,人才培养是根本的职能。高等学校通过培养专门人才,使受教育者就业,通过受教育者的就业、再就业及提高就业质量来间接为经济社会服务;同时,高等学校虽然可以通过科学研究、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社会咨询服务等直接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然而,开展这些活动的目的仍然是提高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并最终落实到提高毕业生的就业(或创业)率和就业质量上。应该说,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服务地方的根本职能。高等学校通过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来服务经济社会是有限的,通过人才培养来服务经济社会才是根本。而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是通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来体现,因此,社会需求和就业是高等教育(高等学校)服务经济社会的结合点。
3.社会需求和就业是社会需求与个人需求的平衡点
社会需求是客观决定的,而个人需求是主观决定的,社会需求和两个人需求者往往并不完全一致。高等教育究竟应该以满足社会需求为主还是满足个人需求为主历来是学者争论的焦点。但是,无论是满足社会需求还是满足个人需求都应该通过就业来实现。可以在这两种需求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这个平衡点就是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就好业。为此,高等学校就必须了解用人市场信息,把握市场需求,通过学生就业状况及时调整高校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目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达到个人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平衡。
综上所述,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改革是我国高等教育在今后相当长历史阶段的理性选择。只有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才能使高等教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促进高等教育发展。
三、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改革的思路和做法
1.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找准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已经成为配置人力资源的基础,这就需要把就业摆在高等教育发展的突出位置。由于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人才,而人才的价值必须在经济建设中体现出来,高校的办学水平、办学质量和社会声誉归根结底要靠毕业生就业、创业及就业质量来体现和扩大。因此,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高等院校办学指导思想必须发生根本性转变。高校只有通过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促进就业和就业质量的提高,才能增强竞争力和综合实力。从我国目前的国情来看,每年本科毕业生读研的比例不到10%,大多数大学毕业生是以直接就业为目的。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只有遵循市场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才能缓解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压力,完善我国因教育结构不合理而导致人才结构失衡的缺陷。
经济社会发展不仅需要高校提供学术型人才,同样也需要其提供应用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因此,各高校要依据自身的办学优势,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找准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一般地,教育部直属或有关部委所属大学的百余所学术型高校是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应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地方本科院校是应用型高校,应以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为主;职业型高校是高职高专,应以培养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为主。尤其,一直以精英式教育为主的地方院校应切实转变传统学术型本科人才的质量观,可以将培养熟练掌握社会生产和经济活动一线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从事一线生产和经营的技术或专业的应用型人才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目标。
2.政府引导及政策支持,促进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改革
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要注意高等教育的政策导向。在制订相关本科教育政策时强调要加强以就业为导向的思路,引导各高等学校明晰自身的发展方向,准确定位,安于定位,各种类型的高校都可以办出特色,成为国内知名、有国际影响的高校。各高校都应该力争在各自的层次和类型中成为一流高校,使我国的高等教育形成分层次、分类型的多样化格局。
另一方面,要深化高校管理体制、运行体制和组织机构改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以转变政府职能和简政放权为重点,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目前,教育体制改革滞后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高校毕业生就业正在实现市场化,但教育体制并未真正实现市场化。高校还缺乏足够的自,招生和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致使不少高校缺乏改革调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科专业设置立足于自身的办学条件,而不是面向市场需求,使高校人才培养的结构矛盾突出。因此,应给予高校较大的专业设置和招生自,使高校能够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动向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使高等学校的办学逐步从“供给导向”向“需求导向转变。
3.面向区域经济社会需求,适时地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在高等教育办学过程中,既要从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出发也要考虑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适时地调整全面优化学科专业结构,这也是学校服务定位的重要体现。自扩招以来,因为设施条件和师资力量比较好,传统专业的扩招比较明显,但是在社会和经济发展急需的一些专业上,尤其是一些新兴专业的发展还不够充分。高校依据传统优势学科专业,培育新专业的增长点,积极增设满足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需要的专业,建立科学的专业进退机制,适时地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使新专业建设既适合需求又能够得到社会的支持,使新专业建设起点高、条件好。
4.面向社会和行业需求,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课程改革是高校教学改革的核心,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具有灵活性和选择性,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处于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阶段的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虽大学生数量庞大,但其毕业生就业问题并不像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这么突出,这其中有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方面的原因,更主要的是由于这些国家的高校能够根据就业市场的需求变化及时调整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培养合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我国高校的课程设置基本上沿袭了前苏联高等学校课程设置的特点,即以学科课程为主,这种模式对培养学术型人才的作用非常显著,而对于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就不适应。因此,高等学校,尤其是教学型高校,在保持其学术传统的同时,应依据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加强综合课程和应用性课程的开发和建构,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要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发展。
5.产学研合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通过科研和社会服务密切学校及教师与企业的联系。学校与企业形成互利互惠的良性互动关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一是产学合作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以在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上确保人才的规格和质量,满足社会与企业的需求,有利于学生的就业;二是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实现校企双赢;三是毕业与就业有机结合,将学生就业的愿望与用人机构对人才规格的要求相结合,学生的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等毕业实践教学环节与用人机构就业的岗前培训相结合;四是订单式培养,即结合用人机构人才需求设置课程、调整教学内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按用人机构的人才规格分流培养。
时光一晃而过,转眼我已毕业四年有余。我从一个刚毕业的学生,历经职场菜鸟期的磨砺,成长为单位的业务骨干,一路有欢声笑语,也有沧桑慨叹,稍经回顾便是思绪万千。然而回忆中意犹未尽的,永远是自己第一份工作时收获的点点滴滴。
2008年,所有中国人都不会忘记的一年。5月汶川国殇,在摇晃的图书馆中,我写完毕业论文、答辩、离校;8月国耀奥运,我踏着运动员进行曲的节奏,进入西北一家大型食品企业的企划部担任产品科职员。
产品科是隶属于企划部的一个幕僚核心组织,负责公司年度产品策略、营销费用、产品损益、新产品上市及产供销协调,同时也要为销售和营业推广部门提供新产品推广方向的指导和培训。我们的业务范围比较繁杂,每天的工作都和表格相关,我们也因此被其他部门的同事戏称为“表哥表妹”。
从学校毕业后,我还是很茫然,甚至对工作一词都没有自己的定义。刚到办公室的时候,我被庞大的组织体系和安静整洁的办公环境压抑得大气不敢出,说话都在嗓子眼里。在老同事看来非常简单的工作,让我做起来往往都需要大半天的时间。先不提工作内容,仅打印机、扫描仪、传真机、针式票据打印机、内部电话、转接电话这些办公设备就让我凌乱了许久。设备说明书是不会找到了,我只能跟着老同事死记硬背,看他们按哪个键,下次就照做。慢慢和同事相互熟悉了,我就大胆起来,遇到事情也敢放手做了。半年后,公司的打印机和内部电话出现问题都是我协助网络技术员一起解决。
对各项办公设备熟悉后,我接手的第一份工作是营销费用处理并兼职企划部经理的行政助理。费用处理这类工作对当事人的数据处理能力要求很高,所幸我上学时辅修了部分财务课程,对办公表格和会计科目已经比较熟悉了。每个月初,我都会收到半米高的费用审核报告,这些报告需要在当月发货之前进行费用分类并录入ERP系统,是一份劳心劳力的工作。面对大量数据和表格要求细心冷静,一个字的错误可能将导致整个链接表格的错误,给公司财务造成损失,让很多关联岗位的同事返工。
培养我的老同事非常尽职尽责,虽然很严厉,但事后还帮我处理错误点。因为我给自己的压力比较大,第一次独立工作时,我用了整整一个晚上进行数据维护并反复检查正确性,第二天又继续上班。有时候执着是件好事情,因为我那一次的通宵加班,领导对我以后的工作都非常支持,甚至还给我很多培训学习的机会。也正是因为这些培训,让我之后的工作更加富有激情。
当时科室比较缺人,我做费用处理的同时,又兼任着企划经理的行政助理工作。这是一项新人必经的工作,也是最繁杂的工作,琐碎到办公用品也要数清数量按需发给同事,每天收发文件、每月核算企划部的考勤、办公及差旅费初审,拟定各类通知和文件。后来因为我在影音软件方面的特长,领导又突发奇想,安排我定期拍摄记录企划相关工作的视频,做成短片分享给同事。
刚开始,这些琐碎的工作让我顾此失彼,每一个老同事都有权给我指令,每个指令我都要听,自己也是硬着头皮跑来跑去尽力应对每一项工作。因为我对部门制度及其他相关联部门的流程不熟悉,很多沟通方面的工作很难一次完成,加班几乎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不加班反而觉得不太正常了。
没有头绪的忙碌了几个月后,我在公司BBS里看到一个培训教材,是有关于时间管理和事项管理的内容。看完这个教材后,我对目前的工作有了更清醒的认识,至今“轻重缓急”和“28原则”的两项办事方针我一直都在使用。从那以后,我也学会了路线优化和婉言拒绝,对可能干扰自己正在进行工作的事情先搁置或告明原因拒绝掉,工作也渐渐做得有条不紊了。
满一年后,经过系统的产品管理培训,我开始承接产品职员的项目,把费用管理和行政助理的工作交接给新来的同事,还算圆满地结束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
第一份工作往往决定一个人今后的工作状态和行为方式。我们在学校学的是学习方法,在工作时我们需要学习的是处事方法,第一份工作将教会我们如何办事,如何处理工作关系,也教会我们怎样建立和秉持自己的职业道德。我们对待第一份工作的态度,就像早起的心情决定一天的状态一样重要,第一份工作的状态和学习过程也将决定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自己的职业发展。
如今又是一个毕业季,很多单位都将迎来新人报道,大学毕业生也将离开象牙塔迎接自己的第一份工作。我们暂且不论第一份工作对将来职业发展的影响,既然你选择了这份工作,那就应认真对待。下面是我总结的对待第一份工作的心得:
1.及时转变心态,快速适应环境。
做第一份工作时我们都会紧张,尤其是之前没有做过兼职的同学,更会感到环境压抑。为了能快速胜任工作,我们要用最短的时间来适应工作环境,让自己的心态从学生调整为在职人员,大胆去尝试自己不会的基础工作。此外,多和老同事交流是最好也是最快的成长路径。
2.耐心做好本职工作,不要盲目抱怨。
新入职后的第一份工作往往都是非核心的,我们会感觉自己在大学学到的知识没有用武之地,甚至开始抱怨领导没有用人之贤。如果想要做好第一份工作,这种想法请立刻摒弃!很多公司都会拿最繁琐和看似简单的工作对新人进行考验,看他是否具备耐压能力,是否具有责任心和对公司拥有足够的忠诚。如果你的第一份工作是琐碎的,那么恭喜你,其实这才是证明你自己能力的最好机会。
3.尊重老同事,主动给予帮助。
老同事对新人施以指令,这类事情哪怕在权责非常明晰的大型公司也会出现。新人面对新的环境需要适应,不要把这样的指令看做是在欺负新人。其实你认真想想,他们给你安排的事情会让你更快速地了解基层工作,接触到更多的同事,甚至接触到自己岗位之外的业务职能,而快速熟悉这些人脉和技能对以后的工作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学会尊重老同事和主动给予帮助。
4.坚持学习。
离开学校不意味着离开学习,我们工作后依然要坚持学习新知识,只有不断丰富和扩展自己的知识面,才能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学习的途径不能限制在书本,网络、公司内部BBS、老同事的课件等都是我们可以学习的途径。
5.积极利用特长提供创新点。
对一个部门或科室来说,新人的进入是融入了新鲜血液,也意味着一场创新和变革的开始。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自己入职的第一年,把自己的特长尽力展现在工作内外。当然,发挥特长也是有条件的,要尽量和工作及大多数同事的兴趣相关,如果科室的人都不喜欢足球,那你对欧冠高深解说的特长就暂时隐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