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科学技术研究论文

科学技术研究论文

时间:2023-03-24 15:41: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科学技术研究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科学技术研究论文

第1篇

科学研究的目标是什么

这个问题似乎不是问题,尤其是在科学技术研究于300多年前开始兴起的时候,即便现在,大家都会说,科学技术研究的目的就在于发现自然的规律,利用自然的规律,是创造能够为我们人类所用的工具的一种手段。这个说法在过去300多年一直起着主导作用,但是到了科技发展程度越来越深入的今天,这个问题似乎发生了本质的变化。科学技术研究如果仅仅是发现并利用自然为我所用,那么今天的人类还不满足于利用自然,似乎还有更高的要求。马斯洛的心理学认为人类的最基本的需求是物质需求和安全需求。科学技术在很大层面上能够带来丰富的物质保障,面对自然也能带来更多的安全。但是即便是安全感这样基本的要求,科学技术也并不能充分保证。现代的科学技术产生的大量杀伤性武器使得地球变得非常危险,说不定某个疯子启动了可以毁灭地球的行动,我们都将在刹那间消失。人类的最高需要是自我认可和自我实现,这些并不是纯粹属于科学技术研究的范畴。如何达到在物质有了一定的保证之后,真正让人类能够有更多的幸福感,可能靠科学研究就显得单薄了。

科学研究的负作用如何避免

在科学技术研究的早期,人类发现了自然的很多规律,尤其是经典力学的发现(是发现还是发明,有争议),使得人类利用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但是后来产生的化学工业和化石燃料工业带给人类的就未必都是好的。现在看来,很多纯化学的东西对于自然界都有破坏作用。农药、污染都是化学工业带来的严重后果。即便是现在,通信技术也因为病毒和黑客等原因变得不那么让人喜欢。这都是人类在利用科学技术中存在的大量反人类的行为。我们的科学技术研究有趋利的传统,大部分的论文只论述所提理论和方法的优点,避而不谈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这种带有倾向性的科学研究不可避免的让我们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科研,对我们短暂有用的东西,我们就喜欢,否则我们可能就会放弃。如果我们的眼光都很短浅,那么我们的科学技术研究成果一样会带有短视的效应。这就能够很好地解释人类为什么在过去100多年没有诞生真正大的突破,仅仅是在科学原理的利用上做了大量的工作,而且这些利用还带来了不可估量的负面效应。

科学研究的边界在哪里

抛开人类来说,科学技术研究的内涵似乎可以无所不包,只要是存在的,似乎都可以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现在我们看到人类开始复制自己、克隆、大脑信息解读等,这些在某一个方面是有意义的,但是在另一方面似乎很可怕。如果说克隆技术和大脑解读技术作为人类了解自己的手段是一种进步,是因为这些都建立在好的假设上,也就是人类都会正面的使用这些技术而不会导致人类的灭亡。但是现在人类对于自然界的影响是前所未有的,人类可以很轻易的改变地球,甚至毁灭地球。比如医学和生殖技术。人类一直不清楚医学的真正价值,总希望有一天可以发明一种什么病都可以治疗的技术和手段。但是如果人没有疾病,那么地球就会因为资源枯竭而自然死亡,如果人类都可以活上千年,地球也将因此停止运转。科学研究的边界必须得到有效的界定,不是什么都可以去研究,很多潘多拉的盒子还是不要轻易的打开,一旦打开,人类将无法控制自己的疯狂。一个地球还不够自己生活吗?我们需要在毁灭了地球之后移民其他星球吗?这是一种不断地自我否定的疯狂行为。

科学技术创新的速度是否需要有限制

被商业利益推动,科学技术产生的商品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更新。以手机为例,很多大公司以6个月为周期在更新自己的产品,尽管从商业市场角度看,这是竞争的结果,可是从整个人类来看,这是很大的资源浪费。大量的稀有金属被浪费在旧有的产品中,大量的旧有产品形成了大量的不好回收的垃圾。一方面在浪费,另一方面却在破坏。也就是说,现在的一些所谓科学技术研究是以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为代价的,对于人类来说,带来的好处真的那么多吗?我相信大多数人并不认为如此疯狂的更新产品能带来越来越好的人类体验。人类的体验绝对不是简单的人机结合的舒适度,而是一种社会和个体感觉相结合的过程。科学研究被商业和军事绑架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这两者都是过度利用科学技术的典型。商业的过度利润追求将最终毁掉科学技术。而军事技术的过度发展不会让人类更有安全感。

科学研究在人类存在中的地位

在人类面临饥饿的时候,科学技术研究是重要的,但是导致人类不幸福的原因却不是科学研究能够解决的。人类的战争就是资源的竞争,所谓的安全问题是由人类的贪婪造成的,是以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而保证另一部分人的利益为代价的。科学技术研究并没有解决这些本质的问题,而是让这些问题更加尖锐。我们今天把科学技术研究提到了更高的地位,可是我们却忽视了我们更应该注重的问题。我们希望每个人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是否符合自然规律?我们在重视科学技术研究的同时,是否应更加重视人类智力的其他应用,比如文化、宗教、心理、伦理、哲学等领域的发展。如果认为科学研究能够解决所有问题,那就是科学宗教主义。

第2篇

>>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思考 浅析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的建设 浅析高校科研团队的建设 高校科研团队建设浅析 高校科研团队建设问题与对策探讨 多方向科研与单方向科研相结合建设高校科研团队 当前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管理困境与突破路径研究 高校科研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现代大学制度下的高校科研团队建设 加强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思考 浅论普通本科高校科研团队的建设策略 高校团队建设的问题与团队建设思路分析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型科研团队建设中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面向科研团队的网站建设与管理 兵团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从博弈论的角度看高校的科研创新团队建设 基于学习型组织理论的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研究 知识管理视野下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思考 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中科研团队的培养 高校导师制度下高效研究生科研团队建设的探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⑦罗静,陈卫.南大新添一创新群体[N].江南时报,2005-03-01.

⑧“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支持办法[DB/OL]./20041201/3122980.shtml.

⑨戴军,穆养民,李兴鑫等.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内涵结构与建设思路[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71.

⑩林萍.高校科研团队的现状与构建措施探析[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7,(1):15.

{11}苏娜.高校科研团队的构建与管理[D].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19.

参考文献:

[1]徐青,张云,应飚.试论研究型大学创新性科研团队的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09,(3).

[2]李明.试论高校科研团队的管理与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07,(7).

[3]王瑜.论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甘肃科技,2009,(4).

[4]刘培莉.我国大学科研团队建设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第3篇

    绿茶加工工艺的研究状况

    2003年开始,进行特种名优绿茶的研制与开发,根据不同绿茶品种的鲜叶特性利用不同的杀青机械进行杀青研究。总结出适合自选育的茶树新品种桂热2号的杀青方法,采用连续式滚筒杀青机杀青效果较好。白毫早、乌牛早、龙井43、龙井长叶、金萱一芽一叶、福鼎大白毫、福云6号、云南大叶种等采用热风杀青机,杀青效果较好。2004年以来,先后研制出“鸿渐”牌茶叶新产品一叶香茶、白雪毫茶、碧玉针茶、特级绿茶等名优绿茶产品,制定了《绿茶各个工序操作规程》,在省级期刊发表了《白雪毫茶加工新技术》、《加工技术对一叶香茶色泽的影响》、《茶树新品种桂热2号试制性研究》等论文[6-9],这些为绿茶制造工艺技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促进了广西名优茶加工技术方面的发展。

    红茶加工工艺的研究状况

    1985~1993年,该所的老茶厂一直采用传统的红茶加工工艺生产红茶,多年来科技工作者基本摸清了红茶初制过程中各个工序的技术参数与操作方法,全面探讨了红茶花青、暗条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及预防措施,这为红茶初制工艺技术的改进、提高产品品质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在总结试验的基础上,对红茶发酵工序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2008年,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并结合已有的丰富品种资源,用新工艺新方法研制了金毫茶、黄金龙茶、金龙美人茶、七夕红等红茶系列产品,其中黄金龙茶以独特的香气和优质的口感在2009年全国第八届“中茶杯”名优茶评比中荣获特等奖,金毫茶在2010年获得首届“国饮杯”全国茶叶评比特等奖。之后制定“黄金龙茶各个工序操作规程”,备案登记“黄金龙红茶企业标准”,在省级期刊发表了《金萱乌龙茶品种制作黄金龙茶工艺初探》、《茶树新品种桂热2号加工金毫红茶的研究》、《三种萎凋失水对桂热2号茶品质的影响》、《茶树桂热1号加工红茶工艺研究》等科技论文[10-13]。2012年8月,项目《茶树新品种“桂热2号”加工金毫红茶的研究》通过广西自治区科学技术研究成果鉴定。

    白茶加工工艺的研究状况

    2011年科技人员对白茶的历史、品种、种类、采摘技术、审评等方面做了详细的调研,认为选育的茶树新品种“桂热2号”适合制作白茶,经过试验,成功试制了白茶产品。之后立项《桂热2号茶树新品种加工白茶的工艺研究》,该项目以茶树新品种“桂热2号”的一芽一叶为原料,将杀青、做形工艺与传统白茶加工工艺相结合,弥补了传统工艺的不足,克服了传统白茶外形松散,香低味淡的缺点,探索出以桂热2号为原料加工白茶的新工艺。2011年成功研制了“鸿渐”牌白茶产品,确定了“鸿渐”牌白茶的加工工艺及技术参数,当年获得中国茶叶学会举办的第九届“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特等奖。科技人员在省级期刊发表了《不同加工工艺对桂热2号白茶品质的影响》、《广西白茶发展现状与前景分析》等论文[14-15]。2012年8月项目《茶树新品种“桂热2号”加工白茶的研究》通过广西自治区科学技术研究成果鉴定。5黄茶加工研制处于初始阶段2012年,科技人员开始利用茶树新品种桂热1号研制黄茶,但是对于黄茶的工艺及产品特性,还了解得太少,制出产品质量不稳定,课题将加大研究力度,争取获得技术突破,确保质量的稳定。

第4篇

8月3日,戴尔2012年高层客户峰会在云南丽江召开。本次峰会以“展望未来”为主题,旨在建立一个倾听与分享的平台,推进高效解决方案在虚拟时代的应用。戴尔亚太及日本地区总裁、全球新兴市场董事长闵毅达先生,戴尔全球副总裁,中国区大型企业及公共事业部总经理容永康先生以及来自戴尔全球的专家、亚太区高层与近300名业界专家、IT主管、合作伙伴就如何释放IT潜能进行了深入讨论与分享,并对信息化建设的未来发展之路进行了展望。

参加此次峰会的客户有来自政府、教育、医疗、国内金融、制造、互联网、电信、能源等行业的信息化专家及IT主管。戴尔通过行业分论坛以及现场演示向客户展示了戴尔在这些领域最新的解决方案,并与CIO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沟通。CIO们还现场体验了戴尔云计算、虚拟集成系统以及智能数据管理等解决方案。峰会上,戴尔展示了完善的制造业解决方案,如供应链管理学院研修课程、Dell Dragon电子商务解决方案、戴尔产品及利润分析解决方案等;在金融行业,移动信息平台、银行柜员终端解决方案,商业智能,村镇银行核心系统一体化解决方案等帮助金融企业适应高速发展的新时代;也展示了在教育行业的互联校园解决方案、虚拟化实验室及教育云等新一代教育信息化架构;戴尔是全球医疗IT解决方案主要提供商, 其移动临床计算解决方案可以显著提高临床医生的效率,将推动中国医疗行业的发展。同时带来了从XPS13超级本、Latitude系列商用笔记本到Latitude ST平板电脑等的最佳移动体验,以及包括第12代服务器、Compellent存储、WYSE ThinkClient等戴尔新一代企业级产品及解决方案。

峰会上,针对教育信息化建设和管理人才技术培训及试点合作,戴尔与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签订了合作备忘录,希望通过双方的合作更好地践行教育部“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的信息化应用要求,为中国教育用户创造更丰富的信息技术应用体验。戴尔与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签署戴尔虚拟集成系统(VIS)联合实验室项目备忘录,帮助教育行业客户率先使用戴尔VIS解决方案和“互联校园”教育信息化技术; 同日, 戴尔为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设计并搭建的虚实共存且动静结合的云时代数据中心在北京大学正式落成。戴尔还与中国东方航空双方就长期发展签署了合作备忘。戴尔已经参与东航的虚拟化、呼叫中心、联合办公以及东航ERP e—HR系统的管理咨询和开发咨询工作,双方致力于把航空服务和客户需求紧密结合,打造出新一代完善的航空信息技术解决方案。

“非常高兴能够与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中国东方航空公司和北京大学以及其它行业机构建立长远的合作关系。这些合作加深了戴尔在中国的实践,也聚集了业界最优秀的专家,进一步体现了戴尔服务中国客户的决心与承诺。IT和业务不断融合,客户期望我们提供端到端的IT解决方案,为企业提升运营效率。客户的心声就是我们的行动。希望通过此次客户峰会以及深入的交流,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客户在信息化方面的需求,帮助客户实现业务目标。”戴尔全球副总裁,中国区大型企业及公共事业部总经理容永康先生表示。

戴尔的宗旨是为客户提供符合其行业需求的创新及务实的解决方案,帮助CIO们有效应对挑战并降低IT运营成本,从而将更多IT潜能转向创新发展,最终提升企业竞争力。本次峰会分为金融与证券(FSI)、制造、医疗、教育四个行业分论坛,与会者就如何在虚拟时代利用开放架构和云计算激发IT潜能,打造高效IT进行了广泛探讨。展望未来,戴尔将一如既往聆听客户声音,通过客户峰会的深入交流,更好地贴近中国客户,提供切实所需的行业解决方案,利用先进的IT技术帮助客户获得长远发展!

戴尔早在2009年将“互联课堂”解决方案引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行业领域, 目前已经覆盖了全国100多所中小学,有效地帮助教师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养成创新思维,以适应未来激烈的全球化竞争环境。最近,戴尔又与北京教育网络信息中心、北京远程教育专业委员会共同开展了基于“互联课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课堂教学新模式课题的研究,并出版了《基于互联课堂的创造性教学探索》论文集。该论文集是基于本活动收集的80篇论文和20份研究报告,摘取最具代表性研究成果的47篇论文和10份研究报告编汇成册,进行了中小学在互联课堂环境下课堂教学创新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为教学研究工作指引了新的方向,为行业内的专家和学者创造了一个经验交流的机会和平台。 (罗志刚)

第5篇

知识产权是基于创造性智力成果和工商业标记依法产生的权利的统称。就科技成果为客体的知识产权而言,它是专利权、植物新品种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计算机软件版权和技术秘密权的统称,其实质是法律赋予权利人对科技成果在一定期间内(技术秘密权除外)独占支配,禁止他人擅自利用的垄断权利。所谓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化,是指科研项目在立项、实施的过程中应当明确项目成果是否适用知识产权保护,对于适用知识产权保护的科技成果,在完成的同时应当明确采取何种知识产权保护形式并给予相应的落实;它不仅关注科技成果向知识产权转化的结果,而且关注科技成果向知识产权转化的过程。

1.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及其研究的意义

长期以来,无论是政府还是科技人员都十分重视科技成果的应用转化,1996年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预以支持,相关的理论研究也比较多,在农业领域,国家甚至制定了专门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并设有专门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农技推广专业。相对而言,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化问题,尚未引起特别的重视。

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是自主创新发挥积极作用的必要条件。“自主创新”是科技发展十六字方针的核心,在科学意义上,旨在强调国家有能力持续不断地造出新的科技成果;在经济社会发展意义上,旨在强调这些科技成果能够支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助于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并领先世界,这既是我国科技进步的根本任务,也是自主创新发挥积极作用的本质所在;但从法律意义上看,自主创新的积极作用,有赖于这些科技成果的内容仅为我所掌控,或他人虽知晓但我有排他使用权,前者是技术秘密权的特征,后者是专利权等知识产权特征。

2)是一切科技投资获得回报的基本保障。科技研究一般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部分。基础研究在战略上属于引领未来,但在科学上仅服务于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能直接应用于生产的只能是后两类研究的成果。包括基础研究在内的一切科技投资,获得回报的最终源泉,都是后两类研究成果在生产上垄断应用所产生的高额利润。也正如此,受利益驱动我国每年全社会投入的r&d经费,后两类研究占绝大部分,比如2004年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所占比重分别为20.4%和73.4%,而基础研究仅占6.0%,这也是历年来达到的最高比例。但应该看到,科技成果的垄断应用须以这些成果已取得知识产权为基本保障。我们这方面有过深刻教训,万燕vcd事件和近几年dvd专利费事件从正反两个方面充分说明了,科技投资欲取到经济上的回报,最终成果必须知识产权化。

3)是提高科技投资效益和科技成果创新高度的有力措施。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投资效益及其成果的创新高度,以发明专利授予量及其比例最有指标意义。

据国家公布的科技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全年共取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31720项(基础理论成果2839项,应用技术成果27363项,(基础理论成果2839项,应用技术成果27363项,软科学成果1518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为2865项,仅占登记成果总数的9.0%,占应用技术成果也不到10.5%。由于为这些登记成果计投入累计投入资金达11253.4亿元,相当于平均投入3.93亿元才能产生一件发明专利。加之我国r&d经费历年来94.0%以上被用于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可见我国科技投资的效益不高,成果的知识产权化程度低。

2004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全年授予的专利为190238件,国内和国外的授予量分别为151382件和38910件,所占比例程度高的发明专利只有18241件,不到12.1%,而在国外的专利中发明件,比例高达80.0%。从全年总的发明专利授予量看,国内也只占37.0%,国外高达63.0%。而且国内与国外的这种差距,多年来一直如此。这些数据充分显示了我国科技成果创新程度不高。

 

知识产权的取得均须具备一定的条件,不同种类的知识产权还存在一定的差别,比如专利均以实用性、创造性、新颖性为实质要件。实用性意味着获得专利的发明创造不能是一种纯理论的方案,它必须能够在实际中得到应用,并能生产积极的效果,而这正是一切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在创造性上发明专利比实用新型专利要求更高,须“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新颖性要求申请专利的技术不能与已有技术中的内容一模一样,它以技术是否已经公开为判断标准,但又以技术完全公开为获得专利的前提。因此,在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项目的立项之初,将科研成果是否采用知识产权保护措施、采用何种知识产权等,作为评判是否给与立项、资助科研经费数额的参考标准之一,并可以通过强行专利检索制度,排除内容雷同项目的立项,避免不必要的投资浪费;课题完成后,可直接借用成果实际采用的知识产权形式,作为成果创新高度的衡量标准之一。促使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化,无疑有助于科技投资效益和科技成果创新高度的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促使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化,并对此进行研究,不意味任何科研项目的成果,包括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成果,都必须有知识产权化的结果,其目的旨在通过促使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的过程,提高科技投资的效益和科技成果的创新高度,辨别科技意义上的成果与法律意义上成果的区别,为科技投资获得回报,自主创新发挥积极作用创造必要条件。

2.造成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程度低的原因

造成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程度低的原因有很多,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但根本原因还在于制度上的缺陷。

1)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未成为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项目立项、验收、评价的强制标准。

不将成果知识产权化作为科研立项的强制评审标准,在我国由来已久。比如,从2003年5月1日开始执行的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管理办法》及所附的《教育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申请书》,就没有将项目成果知识产权化列为教育部立项的评审标准,自然它也不会成为项目验收、评价的强制标准。

根据教育部制定的《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结题(验收)报告》标准格式,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结题验收及评估标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研究取得的成果(受资助项目数、被引用次数、收录论文期刊的影响因子分别是多少、专利申报和获奖情况);②成果转化情况,取得的经济、社会效益、(附证明材料);③该项目的人才培养情况。将“成果转化取得的经济、社会效益”作为项目验收的评价标准,无疑是正确的,因为它是一切科学研究的根本目的。在教育界,“项目的人才培养情况”比“成果转化情况”相对容易得分,实务中最核心的标准还是“研究取得的成果”,但其中“受资助项目数、被引用次数、收录论文期刊的影响因子”最为重要。这就是人们为什么热衷于的原因之一。

尽管国家科技部《关于加强国家科技计划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规定》(国科发政字[2003]94号)第四条明确规定:“申请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应当在项目建议书中写明项目拟达到的知识产权目标,包括通过研究开发所能获取的知识产权的类型、数量及其获得的阶段,并附知识产权检索分析依据。”但从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课题申请书》、很难看出成果知识产权化已作为立项的强制评审标准,因为该《课题申请书》中的“成果提供形式”列举了9种:发明专利、新产品(或农业新品种)、新装置、新材料、新工艺(或新方法、新模式)、计算机软件、技术标准、论文论著和其它,将“发明专利”与“新产品、新装置、新材料、新工艺”并列在一起,是否意味着后者的创造性不高,不准备申请专利或当作技术秘密处理,还是无需明确知识产权的保护形式。其实质是混淆了科学意义上的成果和法律意义上成果的区别,“成果提供形式”中的成果仍是科学意义上的概念。另外,也看不出采用不同的知识产权成果形式在立项、获得经费等方面有何不同。更重要的是,倘若申请人在申请书中也明确了将采取某种知识产权化的成果形式,比如发明的形式,但科技部制定的〈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课题任务合同书〉,并未规定预期成果目标不能实现时项目负责人应当承担何种责任。从法律上讲,合同以约定各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为主要内容,但缺乏违约责任作保障的合同义务是无意义的。

863计划项目的验收及评价标准,从〈863计划课题验收专家评议表〉可以看出:“技术指标”和“成果水平”是核心,其中前者又以是否达到合同规定的技术指标为衡量标准,由于863计划“课题申请书”中的“成果提供形式”混淆了科学技术意义上的成果形式和法律意义上的成果形式,因此科技成果知识产权也没有成为863计划项目结题验收及评价的标准。

2)在有关个人利益的制度设计上科研成果知识产权化几乎没有作用。

以现行的〈安徽省高等学校教授任取资格考评标准〉为例,教授资格评审的三角标准为“学历”“科研”、“论文论著”三方面。

“科研”条款设计了8项,与科技领域有关的有6项,须具备其中的一项:“①获省、部级四等奖以上的技术负责人或获厅、局级二等奖的课题第一二完成人。②作为主要骨干参加1项以上省级科研项目,或获科研经费每人年均0.5万元以上。③完成省、部级以上重点攻关课题,或是工程项目的主要技术负责人、设计人,并且该项目经有关专家鉴定已产生较好社会经济效益;或科研成果经省主管部门组织鉴定达国内先进水平。④在科技开发、科技推广、科技服务方面解决了难度较大的技术问题,经省主管部门组织鉴定认为有较高水平,并产生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⑤获得1项以上国家发明专利或2项以上实用新型专利,并产生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⑥创建新的学科领域,填补省内空白。”在该6项中有1项要求成果获奖励,有4项要求成果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或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或填补省内空白,还有1项仅要求作为主要骨干参加了省级科研项目,是否完成或成果如何无关紧要,此为最低要求。在这6项中有1项涉及到科研成果知识产权化问题,但它又以“产生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为必要条件。

 

“论文论著”条款设计了10项,须具备其中的一项。最基本的两项是①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专题学术论文6篇以上,其中在国家级重点期刊上发表2篇以上。代表作经同等专家鉴定达到教授学术水平。②公开出版10万字以上的学术专著1部,如系合著,本人撰写不少于10万字,且在国家级重点期刊上发表专题学术论文2篇以上,代表作经同行专家鉴定达到教授学术水平。另外,有3项涉及到:成果获奖可以降低论文的要求,但无关成果的知识产权化问题。

显然,在安徽省教授资格评审中,获得省级科研项目或成果获奖,并最为重要,为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这就是现实中人们为何积极申报项目或热衷于申报奖励、重视,忽视知识产权化问题的原因之一。相对而言,企业出于抢占市场考虑,其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化程度肯定比高校、独立科研机构高。如前文提到的2004年全国取得的31720项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中,其有发明专利授权量2865项,其中企业(含科研转型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最多,占49.7%(1424件);大专院校次之,占24.4%(699件);独立科研机构占19.9%(570件)。如果同它们完成的科技成果总数比较,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所占的比例也最高,为13.8%,大专院校和独立科研机构分别为10.2%、8.3%,但这还不包括企业有大量的实用新型专利。

3)过高的申请和维持知识产权的费用也是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的一大障碍。

在科技成果为客体的知识产权,从取得的程序看,可以分为4类,一是由特定国家行政机关审批而取得,如发明专利权、植物新品种权,二是向特定军事家行政机关申请登记(非审批)而取得,如实用新型专利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三是由权利人自己采取保密措施而取得并维持,如技术秘密权,四是自成果完成之日自动取得,如计算机软件版权。在这些知识产权中又以发明专利权最为常态。

    以发明专利权为例,有关发明专利申请的费用共有17种,其中绝大部分由申请人承担。根据《国家计委、财政部关于调整专利收费标准的通知》(计价格[2000]2441号)(以下简称《通知》的规定,该17种费用具体为:申请费(900元)、文件印刷费((50元)、说明书附加费(从第31页起50元,从第301页起100元)、权利要求附加费(从第11项起150元)、优先权要求费(每项80元)、审查费(2500元)、维持费(每年300元)、复审费(1000元)、著录事项变更手续费(发明人、申请人、专利权人变更200元,专利机构、人委托关系变更50元)、恢复权利请求费(1000元)、无效宣告请示费(3000元)、强制许可请求费(300元)、强制许可使用裁决请求费(300元)、延长费(第一次长期请求费300元,再次延长期请求费2000元)、中止程序请求费(600元)、登记印刷费(250元)、印花费(5元)。在这17种费用中,任何一个申请案都不可少的有6种,高达5000元。

    发明专利权取得后,缴纳年费是权利人的一项法律义务,《通知》所确定的年费标准是:第1-3年900元,第4-6年1200元,第7-9年2000元,第10-12年4000元,第13-15年6000元,第16-20年8000元。

    3.提高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程度的措施

    1)应将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纳入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项目立项、验收的强制评估标准。

首先,应当树立科研成果有科学技术意义上的成果与法律意义上成果的区别意识,不能将两者混为一谈。法律意义上的成果就是已知识产权化的成果。因此,应将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作为一项有别于科学意义上的独立指标,纳入科研项目立项、验收的评审标准。

其次,应将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作为一项强制的标准纳入基础研究之外的科研项目立项,验收的评审过程中。这意味着应用研究或实验发展项目,都不能回避知识产权化问题。当然,强调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作为一项强制标准,并不是说任何一个应用研究或实验发展项目的成果都必须确保知识产权化。它旨在强调成果能知识产权化的项目要明确采用何种知识产权保护形式,项目成果不能知识产权化的,原因又是什么,另外,由于不同的知识产权形式对成果的创造性要求不同,投资者应当将其作为确定科研经费的标准之一。

    再次,应采用法律的形式确保成为强制评审标准。这不仅要求项目的“申请书”、“验收报告”有明确的成果知识产权化要求,而且要将成果知识产权化的承诺作为项目完成人的法律义务,并在合同书或任务书中明确违反该项义务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最后,应当吸纳知识产权法专家参与科研项目的立项、验收的评审工作。《科学技术评价办法》(国科发基字[2003]308号)第18条规定:“建立健全评价专家库。评价专家库应包括来自研究与发展机构、大学、企业等单位的科学技术专家、经济学家和管理专家等。并应当根据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和管理工作的需要及时更新。”本文认为,吸纳经济学家和管理专家参与项目的评价是非常正确的,但将法律专家排除在外不恰当。

    2)有关个人利益的制度应当充分肯定成果知识产权化的作用和地位。

    大学和独立科研机构中的教师、研究人员,限于自身的观念、能力以及资金,他们一般不会通过创办企业的方式来利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以此获得个人的利益。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承担科研项目所获得的利益,主要表现以下方式:①在科研经费中能报销一部分个人家庭生活支出,如电话费。无论采取多么严格的会计核算措施,这都是不可避免的。②按项目管理单位内部规定的比例提取一定的科研经费作为项目承担人的奖励。这早已是一个普遍而公开的秘密。也正如此,科技部为了制止这一现象,了《关于严肃财经纪律规范国家科技计划课题经费使用和加强监管的通知》(国科发财字(2005)462号)。③科研成果获得政府或单位奖励。这种奖励包括荣誉称号和一定数额奖金两方面的利益。④并因此产生一系列的间接利益。科研成果多表现为论文形式,表述具体科研项目成果的论文也容易发明。论文的发表又可进一步为科研成果获奖、申报新的科研项目创造良好的基础。另外,论文的数量和质量也是许多大学给付年终奖的重要标准。但论文最重要的间接利益表现在职称的评定上,职称的晋升会直接导致工资、津贴的提高,同时反过来又有助于新科研项目以及硕士、博士导师资格的获得。相反,根据现行的制度科研成果知识产权化并不能为人们带来明显的直接或间接利益。总之,有必要修改现行的制度,发挥成果产权化在个人利益,比如职称的评定、年终奖等级、科研项目的申报等方面上有切实作用。

第6篇

论文摘要:高校科研档案反映了一所大学的学术水平和实力。科学有序管理好科研档案,充分挖掘其成果价值,有助于高校的持续发展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进步。理清科研档案管理的思路,将有利于更好地开展科研档案管理工作。

科研档案是人们在从事科学活动中形成的,并经过一定整理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数据、声像等各种形式和载体的历史记录。科研档案管理工作是高校科研活动的基础和真实记载,直接反映着一个高校的学术水平,是一所高校实力的凭证,对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可持续性发展起着重大作用。尤其是在高校体制改革和现代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科技档案在整个高校档案中所占的比例也显著增加,在学校科学管理中所处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但是对于高校的科研档案,能够完整认识到它的作用的论述并不多。多年来,受到传统观点的影响,一般档案工作者认为只有学校管理性的文件才能作为档案管理,而对教师,尤其是个人自由独立形成的学术著作、手稿等不够重视,往往把它们排斥在档案管理之外,致使高校的科研档案比较苍白、贫乏,这是目前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一个薄弱环节。这显然是与信息化时代对信息资料的大量需求相违背的。因此,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国家档案局1987年颁发了《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管理暂行规定》,对科研档案的归档与管理进行了有效的规范。如何加强科研档案的管理是摆在科研档案管理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就高校科研综合交稿日期:档案的管理进行思考和探讨。

一、高校科研档案归档范围需要重新界定

界定科研档案的归档范围之前,首先需要确定高校学术档案归档范围的原则。笔者认为应坚持成果性和记录性并举。科研档案工作主要利用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的成果,“有利用价值”是保存它的重要原因和主要依据。因此,必须坚持科研档案的成果性。而科研档案的记录性强调其完整性、凭证性,有些科研档案或许没有成果性和利用价值,但是它反映了学校科学技术研究发展的现状和历史,这些档案也应当妥善保存。因此,在确定学术档案的归档范围时,一定要两者兼顾,坚持双重性质并举。科研档案的具体归档范围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科研项目档案

科研项目材料档案是探索科研规律的实践活动的直接记录。主要包括:科研准备阶段中科研课题申请书、审批文件、任务书、项目计划书、委托书、开题报告、调研报告、方案论证和协议等材料;研究实验阶段中的各种载体的重要原始记录、实验报告、项目进展报告、计算材料、专利申请的有关文件材料;总结鉴定验收阶段中的工作总结、科研报告、论文、专著、参加人员名单、技术鉴定材料、科研投资情况、成果和奖励申报中的成果和奖励申报材料及审批材料,这部分档案是科研档案存档的主体。

(二)科研文书档案

科研文书档案是科研管理活动的直接记录,包括科研发展、总结、学校制定和上级管理部门下发的科研管理文件和课题管理、成果管理等专项管理活动中形成的管理性科研文件材料。这部分档案是进行科学决策、计划、组织、控制等基本管理职能和有计划、有目的、有条不紊进行项目申报、成果评奖及科研管理经验总结的依据,也是科研档案的重要部分,对科研管理工作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三)科研成果档案

主要包括科研年度统计表、教师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编写的学术著作、获奖成果和证书、专利和技术转让资料等。科研成果的多少是高校科研实力大小的依据之一,因此,科研成果档案的管理在科研管理中也占有重要位置。

二、高校科研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高校科研档案收集不齐全。原因是:多数科研人员在科研过程中,重视科学研究实践活动,重视科研成果的与获奖,轻视科研档案资料的平时累积工作,认为这是档案部门的事,与己无关。

(二)高校科研人员档案意识缺乏。他们认为自己的科研成果为什么一定要归档,放到档案室不如放在自己身边使用起来方便,于是以关键技术资料保密为借口,在科研过程中或科技成果奖励后应归档的资料不愿上交或找理由不主动上交。

(三)高校科研档案制度不健全。科研档案的归档工作缺乏系统、完整的制度保证,不能做到上、下集中统一管理。高校档案管理没有真正实行“三纳入”、“四同步”制度,在科研档案管理工作方面缺乏行之有效的制约手段,致使高校科研归档管理工作处于失控状态。

(四)高校科研档案重心偏离。在高校科研档案中,纸质材料多、电子档案少,传统简易设备多,现代化管理工具少,不能有效地开发和利用高校科研档案材料。

鉴于此,高校科研档案中出现了“四多四少”现象,即一般性技术材料多,关键性技术材料少;鉴定、审批性材料多,工艺技术性材料少;文字材料多,光盘、磁盘、图表、照片、录像材料少;复印件多,原件少。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高校科研档案的收集和管理工作以及高校科研档案自身价值的发展和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三、对加强高校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几点见解

(一)建立科学管理制度,理顺科研档案归档程序。科研档案是科研课题科技成果研究的全过程的反映,但又不仅仅局限于某一项科研课题、某一项成果,它是课题及成果之间、学科之间的综合反映,因而就形成了科研档案的四个特点:专业性、系统性、集体性、和阶段性。为了规范科研档案管理工作,就必须遵循国务院的《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规定的“完整、明确、系统、安全和有效利用要求”归档。避免可能造成大量科研档案材料零散在外现象的出现。为此,必须把科研档案工作与计划管理、课题管理、成果管理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走实现科研工作与科研建档工作两者协调发展的道路,建立合理的归档程序,掌握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规律,保证高校科研档案的准确、完整、系统,最终使高校科研档案工作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达到提高科研档案归档的质量和效率。(二)加强重点、重大科研项目的档案管理。重大、重点项目及高级别获奖成果最能反映一所高校的科研能力。重点、重大科研项目的研究时间较长,往往有一些阶段性成果,每一阶段中肯定有技术进步和新的成果,这些档案材料既是学校的历史见证,又是新技术、新创新的基础。因此对重点、重大科研项目应从立项起就实行课题组预立卷归档,然后每个阶段产生的技术进步、最新成果、新立项的子课题份年度补仓到科研档案中去,以免遗漏,这对项目研究人员、学校和国家都有重大意义。

(三)提高高校科研人员的科研档案归档意识。科研人员是科研档案形成的主体,科研人员档案意识的提高,将会使高校科研档案的管理走上规范化、科学化的良性循环轨道,将会使高校科研档案管理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四)推广科研档案的开发利用。美国档案学家谢伦伯格认为:“档案部门进行各种努力的目的,就是把有价值的文件保存下来,并使它可供利用。”因此,科研档案管理的工作要考虑其开发利用问题。“档案的开发利用是企事业单位管理水平的一面镜子。”目前的档案查阅仍停留在传统的手工层面上,游离于先进的信息技术之外,主要是靠手工翻阅档案目录,查阅起来既耽误时间,又浪费人力。尽管目前多数高校科研档案已开始使用计算机等信息设备,但使用范围仍局限于文档目录著入,档案利用的无纸化、电子化、网络化程度不高。这种档案管理工作的滞后,严重影响了科研档案的利用效率。因此,要充分利用和发挥档案网站的作用,使相关网站成为有效开发利用科研档案的窗口。

同时,高校的科研档案保管的是一批学者和科研人员的学术成果,它是体力和脑力劳动的结晶,包含着一定的知识产权。这就决定了高校科研档案开发利用的特殊性,在对高校科研档案的利用中,一定要注意尊重别人的劳动与知识产权,学会正确地利用科研档案,以避免有意或无意地造成侵权的后果。

为在实际利用中避免侵犯作者的知识产权,可进行这样几项工作:

(1)对科研档案中享有著作权的作品,在卷内目录上打上明显的著作权目录标记,以提醒利用者注意。

(2)对科研档案中有著作权的作品应限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利用。

(3)在利用有著作权保护的学术档案时,使用者如不是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利用,应与著作权所有者签订著作权许可使用证,或征得本人的同意。

总之,要通过多渠道,采取各种方法加大科研档案工作的宣传力度,增强高校科技人员的档案意识,做好高校科研档案的平时收集、整理、开发利用等档案管理工作,提高高校科研档案的现代化管理水平,让高校科研档案为高校科研工作再出成果发挥应用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关月英.高校科研档案管理工作初探[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7.10.30(10)

第7篇

[关键词]精品学术期刊数字出版政策支撑体系

[分类号]G237.5

1 引言

作为数量位居世界前列的期刊大国,没有自己的国际性数字期刊平台,从而导致优秀智力成果外流是中国期刊的切肤之痛。事实上,期刊数字化转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传统出版业坚守纸质出版阵地、新型数字出版不断渗透、出版主体日益多元的情况下,政府具有担任整合现有精品学术期刊出版资源、构筑统一精品期刊品牌、实现数字传播的责任。因此,中国精品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平台建设迫切呼唤政府主导并出台相关政策扶持。

2 政府主导中国精品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平台建设的动因剖析

2.1 学术资源带有准公共产品属性

准公共产品是指具有有限的非竞争性或有限的非排他性的公共产品。学术资源具有使用上的非竞争性,一部分人对其使用不会影响另一些人对其使用,因而是可以共用的。然而,出于私益,它在消费上却可能存在着竞争,需要付费消费。学术资源具有受益上的非排他性,即在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利益不能为某个人或某些人所专有。对于准公共产品的供给,理论上应采取政府和市场共同分担的原则。

正是因为学术资源的准公共产品属性,中国政府承担了学术资源生产的主要职能,中国学术研究的主体是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据《中国统计年鉴2007》数据,中国现有普通高等院校1 867所,其中中央部委高校111所,地方部门高校1 480所。从科学研究与开发机构基本情况来看,政府资金在科研经费筹集额及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支出中均占绝大部分比重。随着国家逐年加大对科学研究的支持力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财政拨款在十年间已经增加了4.87倍。200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财政拨款约为43.31亿,而1998年,这一数字还不到8.87亿。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提供的数据也显示:2007年,SCI、EI和ISTP三个系统收录我国高等学校论文16.63万篇,占收录总论文数的84.6%;收录科研机构论文2.73万篇,占收录总论文数的13.9%;2007年SCI国际论文被引用篇数居前20的高校和研究机构均是事业制高校和研究院所。由此可见,在学术资源生产上,中国政府业已承担了主要责任;在学术资源提供和传播上,政府也应担当责任。

2.2 中国优质智力资源外流有愈演愈烈之势

近年来,中国政府对科学技术研究的投入日益增加,中国研究人员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日益扩大。基于奖励、晋升以及显示度、影响力等诸因素的考虑,国家鼎立资助的中国顶尖研究者经常选择在国外期刊上,而国内研究者为了获得这些研究论文的阅读权,却不得不付出高昂的订阅费。科技部统计了2003-2007年国家投人巨大的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等国家四大基金/计划研究的情况,发现向国外的占比呈逐年递增的态势,最高占比高达57.77%。

对中国科协898种期刊调查显示,中国科协期刊有42种在Elsevier,Springer等国外出版商网络平台上网,占4.7%。比重虽不大,但含金量很高,大多是国家投巨资打造的我国精品科技期刊,其中有12种期刊在国内无自建网站,从而将期刊内容资源的网络传播权拱手转让给国外出版商。综上可见,随着国内高质量论文在国外期刊发表比例越来越高,越来越多国内优秀期刊选择搭载甚至完全依赖国外出版商网络平台,中国优质智力资源外流有愈演愈烈之势。

2.3 中国学术界、期刊界亟需有国际影响力的数字期刊中国平台

当前,国际性的名刊和跨国出版集团大举进军中国。他们不仅看好中国潜力巨大的期刊市场,更垂涎中国优秀研究成果和论文,极力吸引中国研究人员将最好的研究成果发表在其期刊上,再将期刊销售到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市场,获得高额利润。不仅如此,他们还试图垄断全球科技期刊市场,导致全球性期刊提价。2008年初,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国内名校被迫接受了Elsevier年均15%的提价方案,Elsevi―er每年在我国高校销售的数字出版产品已达1800万美元。

中国学术界、期刊界有识之士已开始深刻反省我国学术界、科技信息界对国外期刊以及网外期刊数宁平台过度依赖的弊端。反思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在Nature上首发有关汶川地震的研究论文作者不是中国人的缺憾,其中不无“国家保护主义”因素在起作用。我国学术界、科技信息界对国外期刊及其数字平台的过度依赖,不仅导致优质智力资源流失,而且在科学研究、科学发现首发权上受制于人。随着中国科学研究实力的增强,中国学术界、期刊界亟需有国际影响力的数字期刊中国平台。

2.4 欧美日政府以各种途径扶持学术期刊数字出版

尽管欧美日出版业的市场化程度相当高,但对待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各国几乎不约而同地采取了政府大力扶持的做法。英国第一代网络数宁期刊研究项目“BLEND”计划历时十年(1982―1991年),第二代网络数字期刊研究项目“Quartet”计划,均由英国国家图书馆资助(英国国家图书馆2007―2008年收入的70%来自政府,达1640万英镑)。美国最早的电子期刊试验是1976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主持的“电子信息交换系统”(EIES)项目,其后有关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电子期刊试验。美国“大学特许工程”(TULIP,1991―1996)是Elsevier提出的一个为期五年的电子期刊试验计划,与华盛顿大学、麻省理:1:学院等9所重点大学合作,将Elsevier和Pergamon公司出版的43种材料科学与工程方面的50万负期刊数据,经由因特网传送到读者的计算机。TULIP项目便是ElsevierScience Direct数据库的前身。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JST:Japan Science andTechnology Agency)是根据《独立行政法人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法》而成立的独立行政法人单位,隶属于日本文部科学省,其前身是日本科学技术振兴事业团。JST在2005财政年度的预算约为1125亿日元(约82亿人民币)。针对日本80%的研究成果都投到西方期刊的现象,JST目前的工作一是建立文献数据库,Jominal

rchive是JST创建的J-STAGE期刊回溯文献仓储数据库网站;二是建J-STAGE,为375家科学和技术学会或协会提供一个平台,让它们向国际社会展示自己的成果,同时免费提供期刊的编辑软件。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国际产业结构升级步伐的加快,不少发达国家和地区政府意识到数字内容产业占据着价值链的高端,开始着手把发展内容产业作为提升产业结构、提高国际综合竞争力的主要手段,并制定了一系列相关发展战略。如:美国制定《因特网免税法案》;欧盟在2005―2008年为数字出版提供1.63亿欧元资金支持;法国为支持数字出版给予信贷扶持等。可见,发达国家为把握信息技术在学术交流中的作用,已将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纳人国家基础信息设施建设,政府全力支持学术期刊网络传播的完整技术流程,并扶持数字期刊产业发展。

综上所述,鉴于学术资源的准公共产品属性、中国优质智力资源外流加速的现实、中国学术界、期刊界的迫切需求、国外政府的示范效应,中国精品学术期刊数字平台建设成为中国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3 政府主导中国精品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平台建设的可能路径

3.1 以国家四大基金/计划项目为试点,抓知识创造源头,把好研究成果的关

国家四大基金/计划项目代表了中国科学技术研究的最高水平,是中国优质智力资源的发源地。当前,四大基金对科研成果管理的主要形式有:①知识产权保护:按《关于加强与科技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科技成果登记办法》进行科技成果知识产权申报和成果登记;②成果转化或转让:发生技术转化、转移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技术合同认定登记办法》执行;③参与评奖评优:国家级别的奖项有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等,按《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实施细则》执行。

综观四大基金/计划对科研成果的管理,重视知识产权、成果转化及评奖,惟独或缺对研究成果论文的管理。因此,宜以四大基金项目为试点,抓知识创造源头,把好研究成果的关。具体措施有:四大基金/计划宜研究制定相关领域的国内重要期刊目录,目前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按A类期刊和B类期刊两个层级给出了国内重要学术期刊目录,其他三大基金/计划也应出台相应的国内重要期刊目录。在四大基金/计划项目审批及项目验收时,不仅注意项目申报书中的数量指标,更要注重的流向,引导基金在所颁布的国内重要期刊上。四大基金/计划所认定的国内重要期刊自然成为中国精品学术期刊数字平台的来源期刊。考虑到仍有不少高质量论文会选择在国外期刊发表,宜在国家层面颁布相关规定,要求国家四大基金资助论文在国外发表前,有义务向中国精品学术期刊数字平台提交预印本或存档。

3.2 在试点基础上逐步推广,出台有关国家资助研究论文成果的保护性立法

研究成果论文管理不仅涉及基金资助机构,还遍及广大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不仅关乎基金资助机制,还影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人才考评、职称晋升等诸多方面。其涉及面广,牵扯因素复杂,需要在跨越部门利益之上,在国家层面立法保护国家资助研究的论文成果,将优秀论文成果导向中国精品学术期刊数字平台。具体措施有:颁布新法,设立国家资助研究论文呈缴保存制;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中增添国家资助研究成果论文管理的相关条款。上述两条路径可解决中国精品学术期刊数字平台的内容资源来源问题。

3.3 借鉴报业经验,设立精品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实验室

在“十一五”期间,国家已将数字出版技术、数字化出版印刷、复制和发展新媒体列入科技创新和文化出版业发展的重点,出台了鼓励创意产业、动漫产业、数字印刷等发展的优惠政策。目前,较之政府对数字报纸出版的关注与扶持,数字期刊领域相对薄弱。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可成立了数字报业实验室,既解决了重复建设盲目投入问题,又为报业数字化建设起到了引领作用。建议将这种做法引入到精品学术期刊的数字出版建设之中,精品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实验室的设立,主要解决前期投入资金、技术研发、数字出版所需复合型人才培养等问题。

3.4 在内容资源、技术研发、人才、资金等条件成熟时,建立一个中国精品学术期刊数字平台

政府主导精品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的最终成果是建立一个可以共享的中国精品学术期刊数字平台。该平台主要具有五大功能:①创建中国精品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平台首先将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公正、严格,与国际惯例一致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对经过该评价体系遴选出的中国精品期刊,建立期刊全文数据库。②提供学术期刊全数字化出版流程服务:针对目前国内学术期刊大都停留在传统稿件处理方式、数字版内容滞后于纸质版的现状,平台将通过关键技术研究,提供入选期刊从稿件处理、排版、编校,到出版、发行的全数字化出版流程服务,实现纸质出版与网络出版同步进行。③知识深度挖掘和整合:平台提供一站式检索服务,采用国际通用的元数据著录标准,除一般的检索、下载等必需功能外,提供更为深层次的知识挖掘和整合功能。如开发垂直搜索引擎,对有结构、层次的知识单元进行整合、加工、分析和处理,方便用户构建各种专业知识体系。④建立原创性学术论文首次发表平台:原创性学术论文可不依赖于纸质期刊而独立地在平台上首次发表,同时不受纸质期刊按固定日期出版的限制而做到“按篇出版”,保证原创性学术成果在第一时间问世。⑤提供政府行政管理平台: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可利用平台,对所辖地区所有期刊实行网上行政管理,包括行政许可事项的网上审批,检查、审读数字版样刊,网上年检,产业数据统计等功能。

“中国精品期刊数字化平台”应由政府主导,定位于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直接监管的一个国家级出版工程。平台的运营可考虑分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作为国家级项目,由政府投资,进行平台建设,并在建成平台后进行产业化的前期孵化工作。第二阶段,产业化运营,运营模式可参考台湾的做法。2006年12月,台北正式组建了一个名为“台湾数位出版联盟”的协会,该联盟集合了期刊出版界、软硬件技术商、图书馆教育单位、专家学者等各方力量,致力于整合产业集体的资源和共识,建立一个共享的数位出版产业平台,促进台湾期刊数字化的整体发展。笔者认为,平台的运营以政府主导,达成相关利益方联盟的形式较为可行。

3.5 建立健全政策支撑体系,保障中国精品学术期刊数字平台的运营

中国精品学术期刊数字平台的运营需要相关政策体系支撑。政策支撑的目的与归宿是要协调好学术期刊数字出版产业链上的各主体,即作者/研究机构(知识创造)――出版机构(知识生产)――信息服务商/

平台运营商(知识传播)――用户/图书馆(知识利用)的利益关系,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可由路径是从知识创造一知识传播一知识产权保护一知识评价四个维度建构中国精品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的支撑政策体系,主要包括四大内容:①知识创造政策:梳理各种知识成果产生渠道,明晰知识创造的主体构成,研究各类型基金课题资助机制,比较国内外知识创造激励政策,出台吸引优质期刊资源和原创论文资源的导向政策。②知识传播政策:研究同方、万方、维普、龙源、台湾华艺、Elsevier,springer,Blackwell,Highwire Press等数字期刊平台的传播模式,出台有利于精品学术期刊数字出版传播的扶持政策。③知识产权政策:研究界定作者、期刊、数据库服务商享有的知识产权,分析国内数字出版的知识产权保护现状,比较国内外数字出版的版权保护法律与政策,出台精品学术期刊数字知识产权保护的激励政策。④知识评价政策:研究我国现行知识评价机制的现状,分析其利弊,出台新的更趋科学合理的知识评价促进政策。

4 结论

・作为“整个科学史上最成功的无处不在的科学信息载体”,学术期刊承担着传承科学知识、推动人类进步的重任,是“知识传播网络”和“国家创新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精品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的公益性显著,应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以国家力量支配、整合、挖掘期刊出版资源,创建一个精品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平台,并搭建与精品学术期刊数字化平台相适应的政策支撑体系。

・政策支撑体系的构建是要协调好学术期刊数字出版链上各主体,即作者/研究机构(知识创造)――出版机构(知识生产)――信息服务商/平台运营商(知识传播)――用户/图书馆(知识利用)的利益关系,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以国家立法的最高权力形式颁布或修订相关法律条规,建立健全知识创造、知识传播、知识产权保护、知识评价政策体系,保障中国精品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平台的运营。

第8篇

1存在问题

1.1简称

科技期刊记载着科学研究的成果,要求科技论文的作者用词要准确、规范;但是有些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为了使思路连贯,写作快捷,常常使用规范化科技名词的简称。最常见的是把规范化的词形较长的科技名词,取其头部和尾部变为不规范的简称;还有的是取其头部或者是尾部的部分名词来取代规范的科技名词。这样的简称一是不能准确地表达科技概念,二是词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改变,三是不能很好地传承下去。从原则上说,正名和简称必须是等义的;但由于简称是在正名失去一部分语言成分之后形成的,所以同正名相比,简称往往更为模糊,容易带来歧义。例如,把“笔记本式计算机”简称为“笔记本”,在没有足够语境的情况下,很难判断是计算机科学技术领域中的小型、可方便携带的“计算机”,还是印刷、装订后用来书写的“本子”。有时作者使用的简称还可能与其他领域的科技术语或生活中的词语相重合,给读者的理解带来不必要的干扰。当然,为了促进科技概念的普及与推广,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也做了许多工作。例如,把词形较长的“受激辐射光频放大器”定名为“激光”,把“无线电定向和测距”定名为“雷达”,这样的词已经被科技工作者接受,并且是规范的科技名词[3]。

1.2西文字母缩写

在信息快速传递的互联网时代,国际间的科学技术相互交流,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即以西文为骨干的词语缩略形式在我国的各种文献、传媒中大量出现。西文字母缩写词虽然在形式上简单且容易与国际接轨,但不如汉语的词义清晰准确。新闻出版总署在2010年下发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出版物文字使用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外国语言文字的使用规范化;在汉语出版物中,禁止出现随意夹带使用英文单词或字母缩写等外国语言文字;外国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和科学技术术语要按有关规定翻译成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等等。尽管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做了详细的解释和规定,但是在科技人员中仍然广泛地使用西文缩写词。例如“柔性制造系统(flexiblemanufacturingsys-tem,FMS)”一词,全国名词委早在1990年就对自动化科学技术学科公布了规范化的名词,但是在中文科技期刊中仍然经常看到作者使用缩写字“FMS”,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科技工作者似乎都偏爱于直接使用西文字母缩写词进行写作。对于外文水平不高的科技人员和读者来说,西文字母缩写词其实难于理解,需要先找出它的全称,然后再去理解及记住它的含义,不如表意的、规范的汉语科技名词好理解。西文字母缩写词还有一个弊端是同形多义,如“FMS”还可表示“流媒体服务器(flashmediaserver)”,这也不符合科技名词的专用性原则,即一个概念对应一个规范化的名词。此外,有的文章中使用了较多的表示不同意义的西文字母缩写词,让读者忙于找出它们的含义,影响了阅读与理解。所以新闻出版总署才了通知,禁止随意使用西文字母缩写词,应尽量使用规范化的中文科技名词。

1.3习惯用语

我们在工作中注意到还有一个现象,就是作者在研究问题时经常与他的同事进行讨论。受他周围人的影响,常常在他的圈子里对某个研究对象有他们习惯性的称呼。例如,有作者在投稿时将阻抗的幅值称为“阻抗的模”,规范的名词应该是“阻抗模”。我们与作者沟通时,他说因为平时讨论时就是这么说的,成了习惯性的用语,所以没有注意到这不是规范词。科技名词是科学技术研究的组成部分,伴随着科学研究从立项到成果,科研人员在写作时,最好使用规范化的科技名词,不要将习惯用语或口语化的词汇写在文章中。由于科技期刊编辑的专业水平有限,如果不能发现这些不规范的词汇,可能引起科技名词的混乱使用,不利于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的传播。

1.4新词

由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发现、新知识层出不穷,使得新名词不断涌现。当科技人员有了新发现并要命名一个新概念时,通常是用复合法、缩略法和比喻法来构造一个新的词语;然而,受学术水平或文字水平的限制,科技人员在研究中对其新发现的事物或采用的新方法所起的名称,并不一定能做到科学性和准确性,也不一定会得到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一致认同。在一段时间内,有些新词可能会自生自灭,有些可能会流传下来,但是会五花八门,不能形成统一的规范词语。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当新的科学技术日趋成熟时,就必须对那些流传下来的新词进行规范,不能再任其自由发展。例如,计算机科学技术领域中的“计算机”,也常常被称为“电脑”,我们在编辑过程中应该使用规范词,即“电子计算机”。

2改进对策

2.1重视存在的问题

一般情况下,人们普遍认为正式出版的科技期刊经过严格的编校程序,错误较少,比较可靠,是学习或解决问题的良师益友;但是,实际情况却没有想象的那样乐观。毫不夸张地说,目前我国出版的科技期刊中不规范使用科技名词的现象还相当普遍。科技期刊编辑必须充分认识到编辑工作对传播科学技术、促进科技发展的重要性。在编辑加工过程中,要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将文章中不规范的科技名词挑出来并改为规范的科技名词。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联度不断提高。科学技术名词的规范化使用是一项涉及面非常广的事情,不仅是研究术语的学者和机构要不断地推出规范化的科技名词,学校教师在教学中要教规范化的科技名词,科研人员在研究中要用规范化的科技名词,科技期刊的编辑更应该在编辑出版工作中把科技名词的规范化使用放在重要的位置上。科技期刊编辑要关心科技的新发展,关注新科技名词的定名及所涵盖的范围,在科技期刊论文的编校中准确地表达科学研究成果的概念,正确地传播科学知识。

科技期刊编辑是科技论文质量的最后把关者;但由于科技期刊的编辑受教育程度不同,所学的学科不同,所以对科技名词的掌握和理解就大相径庭,不规范使用科技名词的现象也就难于杜绝。特别是科学技术发展如此快速,新发现、新科技、新名词如潮水般涌来,知识更新越来越快,迫使科技期刊编辑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跟上时展的步伐。不仅各种书刊、词典是我们的好帮手,而且互联网的出现和迅猛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快速的学习通道,并且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编辑们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需要的或喜爱的内容进行学习。全国名词委定期举办的科技名词规范应用培训活动,也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应用规范科技名词的意识和技能,提高科技期刊编辑的业务水平。作为科技期刊编辑,终生学习、能力学习和开放式学习成为新的理念,不断地学习不仅使编辑自身受益,而且会在工作中促进科技期刊质量的提高。

2.3及时公布新的科技名词

在信息时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产生了大量的新概念、新名词。概念明确、指称规范的科技名词能够有效地传播科技知识,避免因对科技名词理解不同而产生误解,减少科学知识传播中的障碍。规范科技名词是为了正确地定义新概念,更好地应用在现实中,避免一词多义和一义多词。既然新科技名词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那么科技人员和科技期刊编辑希望全国名词委能及时地审定并公布新词,在新词确定以后应该加大力度宣传和推广,以有利于对新概念的理解,有利于新词的传播和规范性使用。当然,现在已有的汉语科技名词存在着词形过长、不便于使用等问题,也希望术语专家们在审定新科技名词时加以注意,既要使科技名词准确地体现其科学性,也要便于记忆、书写和交流。

第9篇

摘要:

利用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对有色纤维中染料进行表征,研究该方法对单根有色纤维上染料的检测能力。方法:将制备好的纳米银溶胶直接滴加在有色纤维表面,采用InVia激光显微共聚焦拉曼光谱仪在785nm激发波长,50倍物镜条件下,对分散红17染色的单根棉纤维进行拉曼光谱表征。结果:通过对分散红17染色的单根棉纤维进行检测,可以发现,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可以检测出纤维中的分散红17染料。结论: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在检测单根有色纤维中染料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棉纤维;染料;分散红17

在法庭科学微量物证鉴定领域,纤维是较为常见的检测对象。通常,一起交通事故或盗窃案件中,需对事故现场遗留的纤维与被害人或嫌疑人所着衣物纤维进行比对,有助于对案件的侦破。拉曼光谱作为一种快速、无损的检测手段,在法庭科学领域特别是实际检案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因此也常被用于对纤维的比对检验,尤其是在微量物证鉴定过程中,待测纤维往往是单根纤维,在对纤维进行比对检验时,一方面,拉曼光谱可区分纤维种类;另一方面,拉曼光谱可反应纤维中的染料信息,但大多数纤维染料含量少,拉曼谱峰相对较弱,在纤维种类相同的情况下,难以进一步实现对纤维的区分。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光谱是鉴别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基底/基质上吸附分子、判断吸附分子吸附取向、研究吸附分子的表面反应和研究分子共吸附等现象的有力工具,可有效淬灭吸附分子的荧光以及增强分子本身的拉曼散射信号。近年来,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在法庭科学领域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较多地研究集中于爆炸物及的探测和分析[1-5]。能够采用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对纤维上的色料进行检测,在法庭科学领域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目前,该技术局限于考古学和艺术领域[6-8],法庭科学领域对该项技术在纤维上色料检测应用的研究在国内外均无文献报道。以往,对于纤维上染料的表面增强拉曼分析需要采取一定的萃取技术将纤维上的染料提取下来,原因在于染料与纤维通常以键合的方式结合,使得金属颗粒很难吸附染料分子[6]。直到2008年,Jurasekova[7]等人首次提出了无需萃取和水解的SERS方法。随后,Idone[8]等课题组均提出了利用SERS对纤维的无损检测。这些研究有利于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对纤维染料的研究,但基于应用领域的局限性,染料类型多集中于天然染料。本实验首次采用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将其用于对单根棉纤维中分散红17的检测,用以探究该方法在检测有色纤维中合成染料方面的应用前景,以期实现对有色纤维中染料的检测、鉴别。

1实验内容

1.1银溶胶的制备

向100mL,10-3M硝酸银溶液中加入2mL,1%柠檬酸钠,在70℃下快速搅拌1小时,得到灰绿色的银纳米颗粒溶液。随后对制得的银溶胶进行多次离心,并用去离子水清洗稀释至原浓度。

1.2纤维的染色配置

200mL,10-4M分散红17染料(结构见图1)溶液,将5cm×5cm的纤维(棉纤维)织物放入配置的染料溶液中,50℃下加热30min后取出,晾干,并从中抽取单根纤维待测。

1.3实验方法

在待测的纤维上滴加一滴银溶胶,5min后将溶液移去。随后将样品直接放在样品台上待测,采用Renishaw显微共焦激光拉曼光谱仪:激光器波长为785nm波长,扫描波数范围为100~3200cm-1,物镜放大倍数为50X,扫描次数、循环时间等根据具体样本选取最优条件。

2结果讨论

2.1银溶胶表征

图2为银溶胶的紫外吸收光谱,其对应的最强吸收谱峰在450nm处。图3为合成银纳米颗粒的扫描电镜图,从中可以看出,制得的银纳米颗粒尺寸在10nm~30nm左右。

2.2表面增强拉曼检测

分散红17染料在1600cm-1、1200cm-1以及1000cm-1左右处均有较强的拉曼散射(如图4所示),而在对应谱峰位置,纯棉纤维,即未染色纤维,却未有相应的拉曼相应。对染色棉纤维进行直接拉曼光谱表征,可以发现,其在1600cm-1、1200cm-1处有较弱的拉曼散射,而经SERS表征,相应位置的拉曼散射峰得以显现。

3总结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可实现对单根棉纤维上少量染料(10-4M)的检测,进一步有望在微量物证领域,对同种类(如均为棉纤维)而染料不同的单根纤维进行表征并进行区分。

参考文献:

[2]姜杰,李明,张静,高静.拉曼光谱技术在爆炸物检测中的应用[J].光散射学报,2013,(4):367-374.

[3]顾海昕,张永丰,曹丽英.基于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法的火灾物证快速检测技术研究[A].中国消防协会.2014中国消防协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C].中国消防协会:,2014:4.

第10篇

关键词:项目管理;自然辩证法;系统方法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科技的进步,工程项目的规模也越来越大,项目管理越来越系统化、专业化,我们需要一个正确的理论作为依据对项目进行全方位地管理。自然辩证法中的系统方法在项目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一、自然辩证法的实践指导意义

(一)自然辩证法简介

自然辩证法是哲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理论体系。论文百事通自然辩证法属于哲学门类,它研究的是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而不是自然界发展的某一具体规律、科学技术某一学科发展的特殊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中具体学科的特殊研究方法。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1]。它吸取了历史上自然观的精华,摒弃了旧自然观的糟粕,研究和认识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科学图景及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特征和规律,并研究和认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科学技术观是关于科学技术及其发展的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总看法、总观点[1]。马克思、恩格斯把科学和技术作为一种社会想象来考察,科学技术发展到现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成果已广泛渗透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

科学技术方法论是人们对自己从事科学技术研究所运用的认识和实践方法的哲学概括[1]。科学技术方法论是关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的理论,是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研究一般方法的性质、特点、内在联系和发展变化的理论体系[2]。科学技术方法论对社会认识实践具有重要的自导意义,唯物辩证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系统阐述了我们在实践中所用的方法、技术和逻辑过程。

(二)自然辩证法的实践指导意义

恩格斯指出:“一个名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哲学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作用越来越大、越来越明显。我们要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并通过他的发展来推动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度,需要一个正确的哲学理论来指导我们进行研究,自然辩证法为我们提供这一整套理论,要求我们要用系统的观点来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二、工程项目管理中的自然辩证法

(一)工程项目管理

“项目”一词越来越多地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定义很多,国际标准《质量管理——项目管理质量指南(ISO10006)》定义项目为:“由一组有起止时间的、相互协调的受控活动所组成的特定过程,该过程要达到符合规定要求的目标,包括时间、成本和资源的约束条件。”

“项目管理”就是以项目为对象的系统管理方法,通过一个临时的、专门的柔性组织,对项目进行高效率的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以对项目进行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实现项目的目标[3]。

工程项目是最为常见也是最为典型的项目类型,是项目管理的重点。工程项目的对象通常是有着预定要求的工程技术系统。项目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它由许多子项、分项和工程活动构成,项目管理必须包括整个系统的管理。完整的项目管理工作过程包括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反馈等。项目管理应该包括全部的管理任务,有工期、费用、质量(技术)、合同、资源、组织和信息等的管理。

(二)运用系统方法进行工程项目管理

自然辩证法中的系统方法就是从系统整体的观点出发,全面地把握和控制对象,综合探索系统中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系统与系统的相互作用和变化规律,以达到最佳的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运用系统方法进行工程项目管理是一种科学的管理理念。

系统方法的一般步骤:阐明问题目标选择系统方案系统分析系统选择决策实施计划。系统方法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存在着广泛的应用空间。并将给工程项目管理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4]。

1.系统方法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内在要求性

工程项目具有一次性、系统性、产品固定性、成果的不可挽回性、体积庞大、操作空间有限、技术复杂、规模宏大等技术经济特点,从而对立项的正确性和目标的实现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每个工程项目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括许多的子项目,也包括管理项目的人——管理者。工程项目管理者的素质,包括政治素质、技术素质、经营素质与方法等,是实现项目管理目标的主导因素。

(1)现代项目管理具有特征:“1)项目管理理论、方法、手段的科学化。这是现代项目管理最显著的特征。现代项目管理吸收并使用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具体表现在现代管理理论的应用如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行为科学等在项目管理中的应用;现代管理方法的应用;管理手段的现代化,最显著的是计算机的使用。2)项目管理的社会化和专业化。由于现代社会对项目的要求越来越高,项目的数量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需要职业化的项目管理者,这样才能有高水平的项目管理。3)项目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项目管理是一项技术性非常复杂的工作,要符合社会化大生产多,使得项目管理日趋国际化。”[5]

(2)工程项目管理过程的内容:包括项目成本管理、项目范围管理、项目质量管理、项目时间管理、项目人力资源管理、项目沟通管理、项目风险管理、项目采购管理等。

项目管理是一种综合性的工作,在某一工作区域内采取行动或不采取行动,都会对另一个工作区域产生影响。这种内在的相互作用可能是很明确的、可以把握的,也可能是不确定的、难以把握的。由于存在这种内在的相互作用,所以需要管理者对各种项目目标进行权衡。在各种管理中,要有整体和全局观念。任何一个子系统、子项目都不能脱离整体,一旦脱离整体,其组织就不能发挥应有的功能。

2.进行工程项目管理的系统方法

系统不仅是整体的,也是开放的。系统的内外部环境也会影响到管理者对项目的管理。如何处理系统的开放性问题,管理学中的SWOT方法为我们提供了工具,其哲学依据就是开放性原理。SWOT是在进行项目选择时最常见的对项目优劣进行分析的方法。如下图所示:

左右框代表内因,上下框代表外因;Ⅰ、Ⅱ代表积极因素,Ⅲ、Ⅳ代表消极因素。框内内容表示:(1)上边的Ⅰ为内部积极因素,即自身优势(Strength);(2)左边Ⅱ为外来积极因素,即外部机会(Opportunity);(3)下边Ⅲ为外来消极因素,即外部威胁(Threat);(4)右边Ⅳ为内部消极因素,即自身劣势(Weakness)。

在承接一个项目之前,以项目团队为中心进行SWOT分析有助于提高决策的理性,减少决策的失误。其方法是:(1)列出团队自身的优势以及如何充分地发挥这些优势,并填入Ⅰ。(2)列出该项目提供了什么外来机会以及如何充分利用这些机会,并填入Ⅱ。(3)列出可能影响项目成功的威胁以及如何处理这些威胁,并填入Ⅲ。(4)列出团队自身弱势以及怎样将影响降至最小,并填入Ⅳ。

SWOT方法就是如何利用内部的变化去适应外部环境。项目目标要能实现,就必须发挥优势克服劣势,抓住机遇避免威胁。

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事物质和量的统一体现在“度”的范畴里。“‘度’是一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是事物的质所能容纳的量的话动范围。辩证法认为,事物矛盾双方的比例、事物发展的过程.都是有‘度’的,事物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是量变,它能保持事物的稳定状态,维系事物特定的质。此时,事物总体上处于协调、稳定、有序的和谐状态。”[6]协调是项目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要取得一个成功的项目,协调具有重要的作用。

协调可以使矛盾的各个方面居于统一体中,解决它们的界面问题,解决它们之间的不一致和矛盾,使系统结构均衡,使项目实施和运行过程顺利。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经理是协调的中心和沟通的桥梁。在整个项目的目标设计、项目定义、设计和计划、实施控制中有着各式各样的协调工作。

三、结语

工程项目由于诸如市场条件越来越苛刻,项目变得越来越大,行业变化速度加快等原因,越来越需要更专业、更高级、更系统地进行管理,自然辩证法对项目提供了重要的管理理论基础。运用自然辩证法的观点和方法,来指导我们工程项目管理及其他学科的学习和工作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它告诉我们一个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自然辩证法贯穿在我们学习工作的各个方面。

参考文献:

[1]赵修渝.自然辩证法概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1.

[2]沈杨.软件工程中的自然辩证法[J].中国科技信息,2005,(6).

[3]成虎.工程项目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俞慧玲.运用系统方法进行工程项目管理[J].水路运输文摘,2005,(2-3).

第11篇

关键词:回型纹;符号;产品设计

回型纹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文化之一,极具代表性,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回纹纹样之所以留存至今,主要是在其简洁凝练的构成形式背后有着更加深层的中华传统文化底蕴,这种文化底蕴与中国人的天地生成观念相一致。在这种文化底蕴的基础上衍生出设计思维,对传统纹样的挖掘与创新研究同时加入现代设计元素,赋予产品新的现代意义,设计出富有民族特色且有生命力的作品。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审美需求不断改变,对产品的需求不只停留在功能上的满足,而更注重精神层面的感受,追求形态的美感和文化的意义。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古典文化元素产生兴趣,但中国传统纹样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还大多停留在表面,多为装饰性,没有深究其文化意义给产品设计带来的创新,与产品设计没有很好地融合。

1.2 课题研究目的

从回型纹入手,是因为回纹在中国传统纹样发展中历史悠久,自成体系,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和视觉冲击,形式变换多种多样。以产品符号学的角度,将传统回纹图案拆解重塑,多维化设计创新,突破传统纹样的局限性,希望可以将中国传统回型纹元素与现代造型相融合,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给产品设计注入新的生命。

1.3 课题研究意义

中国传统纹样回型纹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纹样之一,不仅仅在中国,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着独特的符号魅力,成为当今社会中不可缺失的符号。越来越多的产品注重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提炼升华。

2 传统“回纹”的符号内涵

符号是具有意义的,意义也总是以符号的形式来表现的。符号的建构作用就是在知觉符号与其意义之间建立联系,并把这种联系呈现在我们的意识之中。其本质是主观意识形态与客观存在对象之间的一个中介,表示一个具体的意义。回型纹是中国传统的吉祥图案之一,表达了源远流长、生生不息、九九归一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精髓。设计者是符号的编辑者,是信息的传达者,而使用者是符号的解释着,是信息的接受者。所以设计者将符号所要表达的信息通过产品来传递给使用者,意味着产品被符号赋予了特殊的意义。

回纹纹路样式中的单纯与简洁、规整与秩序,构成了回纹独特的外部轮廓。其单纯与简洁的造型方法决定了回纹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规整与秩序的轮廓框架加强了纹样的视觉张力。

3 “回纹”符号在文创产品中的应用实践―竹迹系列产品设计

“竹迹”系列产品设计从中国传统的“回”形符号元素入手,以竹之痕迹为设计思想,将中国传统的竹木工艺与现代产品设计相结合,设计中含有竹编工艺、榫卯结构和陶瓷艺术,很大程度体现了现代设计与传统的工艺的融合与发展。

3.1 “回纹”符号传统形式美

回纹艺术符号经过时间和人文的不断改变升华,完成了一个意向化的过程,这种过程实则为一种从回纹本身到一种特殊情感的升华。

运用现代设计方法、理念对传统元素进行提炼与升华,使其融入现代造型设计。木质框架的形态以回形符号为雏形,获得“通用模K”的元素,即回纹符号中简洁明朗的转折

合理运用通用模块不但没有违背符号本身深远绵长的特点,还能使得整体造型拥有迂回绵延、不紧不慢的节奏感,与现代设计所追求的形式美不谋而合。做到取其形――“形”似,更要做到传其神――“神”似,通过产品的整体意象来使人们产生情感共鸣,达到赋予设计长久生命力的目的。

3.2 “回纹”符号平面到立体的呈现

回纹从远古时期沿用至今,经历了时间的洗礼,变换出各种不同的形式。竹迹系列设计不拘于传统回纹平面的束缚,将回纹线条立体化,体现空间的扩张感和线条的空间趣味性,与三维空间完美的融合在一起,符合现代的审美需求。既起到对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的作用,又能够赋予产品现代意义,在传统与创新中找到平衡点。

3.3 “回纹”符号开放性的结构设计

竹迹系列产品设计将“回”形符号进行空间的延伸和扭曲,结构的开放性让用户拥有了更多的空间,也是产品与使用者之间形成了无形的互动,颠覆了以往对传统纹样的设计。

桌椅部分主要分为分为竹编内芯和木质框架,内芯以木板制成基础的支架,在支架上用竹篾固定出井字形纹路,用竹篾进行不规则的穿插和编织。木框架圆角衔接部分采用榫卯结构,更加扎实灵活,在功能和结构上都与整体设计理念相呼应。

4 小结

回纹是传统文化瑰宝,是先人智慧的结晶,是我们设计创作的不竭源泉。民族文化的发展与创新都是建立在对传统文明的继承这一基础之上,如果没有继承发扬,也就没有所谓的创新;如果没有创新,那么继承发展也将失去其本身的意义;因此继承与创新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只有深入的去领悟传统纹样所传达的艺术精神,把握传统造型中的蕴含的文化精髓,这样的继承才是有活力有意义的。

现代艺术设计必须把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结合,与时代相融合,在夯实传统基石的同时努力寻求“变化”之道,运用现代设计思维,把现代设计理念、大众审美倾向融入到设计中,创造出更加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和创造性的设计。

参考文献:

[1]杨艳石,阮向群.传统回纹纹样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运用[J],《包装工程》,2013(22):112-114

[2]薛青,范文龙.《包装工程》,设计符号学及其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探析[J],2007,28(4):99-101

[3]回纹简介[EB/OL]2013-02-05.http:///view/

[4]胡飞.基于群体文化学的产品语义设计程序与方法[J],2004年国际工业设计研讨会暨第九届全国工业设计学术年会论文集,2004.

[5]杨永波.传统回纹纹样及应用于现代设计的启示[J].艺术与设计论),2011(11):51.

[6]何杨,新中式家具创新设计方法.家具与室内装饰,第二期.2005

[7]胡飞!杨瑞,《设计符号与产品语意一理论!方法及应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P87

作者简介:

李敏,女,1971.10,湖北武汉;湖北工业大学工业设计学院,硕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可持续产品设计

第12篇

对,都出现了镜子。从本质上说,都和光学有关。

大到探月的嫦娥卫星,小到日常生活中的单反相机、CD光盘,无论是国家进步,还是你我的生活质量,都与光学工程息息相关。由于光学工程的应用实践要求十分严格,相关本科专业的毕业生往往无力承担与光学工程科学技术研究直接相关的工作。因此,每年有大量相关专业的本科毕业生选择考研。

由于光学工程是一门高层次、高门槛的学科,相较于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开设此专业的院校并不多。总体看来,光学工程专业的考研竞争比较激烈,尤其是在一些光学工程名校之中,2012年浙江大学光学工程的报录比就曾高达17∶1。

目前,我国具有光学工程博士一级授予资格的高校共38所。具有光学工程国家重点学科的高校共有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长春理工大学、南京理工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等9所,具有国家重点(培育)学科的高校有上海理工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两所,具有博士培养资格的中国科学院相关研究院所主要有长春光机所、西安光机所、上海光机所、上海技术物理所、安徽光机所、成都光电所等6所。

我们如何在为数不多的顶级名校或科研院所中选择一所最适合自己的院校呢?

第一,重视院校综合实力,避免依赖单一数据。

各种评估结果中的得分、排名等数据往往只能反映院校的宏观指标,且不同机构均有不一样的标准,很难客观真实地反映院校的全部情况。各院校的研究方向独具特色,互有长短,具体到每个研究方向,实力强弱更不相同,比如,光学设计这一领域,普遍认为实力强弱依次为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浙江大学、天津大学等。同样的道理,单纯地看重院校的院士、长江学者数量、实验室规模、研究经费等指标也是不科学的。院校研究水平的高低并不能直接反映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好坏,院校的导师构成、地理区位与就业环境、同学本科来源的层次与学术氛围等软实力也不是量化指标可以衡量的,然而这些因素对研究生阶段的学术成就以及未来的职业发展,往往比宏观数据具备更大的影响,万万不可忽视。

第二,光学工程不是什么院校都能“玩得转”。

在考生中广泛存在“211高校未必比985高校差”的思想,从而选择考研难度相对较小的“211工程”院校深造。不可否认,一些“211工程”院校在其传统优势学科上的确不比“985院校”差,甚至更有优势。但是,光学工程是一门“高富帅”的学科,只有高层次的院校才能承载光学工程这门学科,而优秀的光学工程人才往往也出自优秀的院校。主要原因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光学工程精密程度非常高,对实验仪器设备和资金的依赖性比较强,缺少国家重视和资金上的倾斜,院校很难承担昂贵的实验仪器设备,从而限制研究生的发展;第二,“985”院校导师的视野更加开阔,对研究生的基本要求更加严格、培养目标更高,甚至某些院校的本科生在导师的指导和严格要求下也能在诸如Optical Letters等国际顶级光学期刊上。此外,高层次的院校学术氛围更加浓厚,出国深造、就业等方面也具备更大的优势。

在此背景下,有必要对光学工程相关院校及其考研情况进行深度解读。本文将以拥有国家重点学科的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天津大学、南开大学,以及中国科学院的上海光机所为例进行具体分析。

浙江大学:为强者而生

学科地位:浙江大学光学工程学科设立于光电信息工程学系内,该系前身为浙江大学光学仪器专业,是中国光学工程学科的诞生地,具有雄厚的学科实力。在2007―2009年、2010―2012年教育部学科评估中均排名第一。

学科特色:有现代光学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光学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等国家级研究基地。目前设置有光学工程研究所、光电信息及检测技术研究所、光电子技术研究所、光电显示技术研究所、先进纳米光子学研究所和光及电磁波研究中心、光学惯性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等机构。

研究领域:浙江大学光学工程主要研究领域十分宽广,包括微纳光学与介观光学与器件、光学光电子薄膜、光电显示技术、高精度光纤传感、光电成像技术、微纳米精密检测技术、生物光子学、新型激光与光电子技术、光电子集成器件与系统,光通信技术与系统和新颖人工光电介质等。

师资力量:光及电磁波研究中心以长江计划特聘教授何赛灵为领军人物,大部分导师均为杰出“海归”或外籍教授,在光子学和电磁波的理论和实验研究领域开展了大量工作,获得了许多具有国际影响的学术成果。

地理区位:长江三角洲地区具有规模庞大的光电产业集群,具有国际化、起点高的特点,相较于珠三角地区以封装、为主的光电―半导体产业而言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竞争情况:浙江大学就读光学工程的研究生中超过半数来自于浙江大学、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等名校的推免生。考研竞争极为激烈,从近年报录比便可见一斑。

考试特色:浙江大学光学工程考研参考书为郁道银、谈恒英著的《工程光学》。浙江大学光学工程的专业课考试较其他学校包括的内容更多,报考的同学需要复习几何像差、傅里叶光学等本科阶段较为薄弱的知识板块。此外,也会考查一定的激光原理知识。

华中科技大学:光谷传奇

学科地位:华中科技大学光学工程近年来发展迅速,实力雄厚。尤其是在筹的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是我国目前仅有的几个国家实验室之一,学科地位非同一般。华中科技大学在2010―2012年教育部学科评估中与浙江大学并列第一。

学科特色: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设有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激光加工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下一代互联网接入系统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教育部电子信息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B类)、教育部敏感陶瓷工程中心等研究机构。其中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是由教育部、湖北省和武汉市共建,依托于华中科技大学,联合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七研究所共同组建,已投入4亿多元建立了12个科学研究平台以及1个光电公共测试平台。

研究领域:华中科技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光电测控技术、光电信息存储、光通信技术、基础光子学、激光科学与工程、光电子器件与集成、纳米光电子学、生物医学光子学、能源光子学、太赫兹技术。

地理区位:华中科技大学地处著名的武汉光谷,当地产业集群形成的产学研体系研究水平很高,产业价值巨大,尤其在光通信、激光等领域具有较大优势,就业前景看好。

竞争情况:华中科技大学工学复试分数线2013年为330分、2012年为340分、2011年为330分。招生人数60人左右,随当年推免生比例有所波动。

考试特色:华中科技大学光学工程专业课考试偏向物理光学、电子学、激光原理相关知识。需要注意的是有两个单位可以接收光学工程的硕士生,分别是光电学院和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

天津大学:精益求精

学科地位:天津大学光学工程学科设立在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是我国较早设立光学工程的高校之一。天津大学光学工程在2007―2009年教育部学科评估中名列第二,2010―2012年教育部学科评估中名列第三。此外,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也是教育部“教育教学改革特别试验区”的15个全国试点学院之一。

学科特色:所在学院设有精密测试技术及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光电信息技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精密仪器中心、现代光学研究所、光电子研究中心、传感工程研究所、照明技术研究所、光电测控技术研究所、激光与光电子技术研究所、生物光学研究所、安全防伪技术研究中心等研究和开发机构。

研究方向:超快激光理论与应用研究、光学信息处理及其应用、光学技术在计算机科学中的应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光学传感器技术、先进固体激光及非线性频率变化技术、光电子学与光通信技术、激光与光电子应用技术等。

师资力量: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长江计划特聘教授4人。天津大学光学工程的师资队伍配置十分合理,老中青年教师比例合理。老年教授如姚建铨院士、王清月教授等可以保证该学科的顶级实力,中年学科骨干如刘铁根教授近年来在光纤传感领域硕果累累,超快激光实验室的胡明列教授是天津大学最年轻的教授,学术前景十分光明。

地理区位:既紧挨近年来得到长足发展的天津滨海新区,又毗邻首都北京,就业环境较为优越。

竞争情况:就读于天津大学的研究生中,本校生源占有较大比例。天津大学工学复试分数线2013年为330分,2012年为335分,2009―2011光学工程报录比如下:

考试特色:天津大学考研参考书目为郁道银、谈恒英著的《工程光学》和周炳著的《激光原理》,建议欲报考的同学参考天津大学蔡怀宇教授编写的《工程光学复习指导与习题解答》。

南开大学:虽小而精

学科地位:南开大学光学工程设立于南开大学现代光学研究所内,隶属于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现代光学研究所由光学工程元老母国光院士创建,是全国高校中最早取得光学和光学工程两个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在2010―2012年教育部学科评估中,南开大学光学工程名列第五。

学科特色:设有教育部光电信息技术科学重点实验室以及博士后流动站。

师资力量:南开大学光学工程规模较小,共有教师28人,教授、研究员18人,副教授8人,其中有院士1人,特聘教授1人,博士生导师13人,但导师队伍水平相当优秀,哈佛大学、剑桥大学等欧美名校留学、访问研究的经历非常普遍,近年来在Nature、Science等国际最顶尖期刊发表多篇论文,令国内同行为之拜服。较为出色的是青年教师刘海涛教授,在Nature发表两篇论文,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发表两篇论文,主要研究方向为表面等离子体等微纳光学的相关理论。

培养模式:南开大学光学工程招生规模较小,几乎与导师人数平齐,每个研究生均能得到导师的大量指导,研究生教育接近于精英教育。需要注意的是,南开大学光学工程的专业型硕士培养计划与学术型硕士培养计划基本相同,这与其他学校的培养模式有所区别。

研究领域:相比其他高校,南开大学光学工程的研究方向的理论特色较为明显,其研究领域主要有:光学/数字图象处理科学与技术、光学处理与光计算技术、激光与非线性光学科学与技术、现代光通信技术、光波电子学、光子技术、眼视觉光学和共焦显微技术、飞秒激光技术、微纳光学。

地理区位:与天津大学相同。

竞争情况:南开大学近年来考研报录情况如下所示,可见相较于其他院校,南开大学光学工程的性价比较高。

考试特色:南开大学光学工程往年专业课参考书是赵凯华、钟锡华编著的《光学》,专业课考试风格自2013年起有所变化,并且2014年考研没有提供参考书目,需要考生注意。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卧虎藏龙

学科地位:上海光机所是我国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激光专业研究所。

学科特色:上海光机所现设8个研究室,分别是:强场激光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量子光学重点实验室、中科院强激光材料重点实验室、高功率激光物理联合实验室、空间激光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含:中科院空间激光通信及检验技术重点实验室、上海市全固态激光器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信息光学与光电技术实验室、高密度光存储技术实验室、高功率激光单元技术研究与发展中心。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光机所建成了国内仅有国际上也为数不多的“神光”系列高功率大型激光装置,用于激光分离同位素的激光与光学系统、超短超强激光系统、激光原子冷却装置、空间全固态激光器研制平台。在各种新型、高性能激光器件、激光与光电子功能材料的研制方面,也进入了国际先进水平,是我国现代光学和激光与光电子领域取得研究成果最多的单位之一。

研究领域:强激光技术、强场物理与强光光学、信息光学、量子光学、激光与光电子器件、光学材料等。显而易见的是,上海光机所的研究方向非常偏向于理论研究,因而十分适合于光学工程理论方向的深造。

地理区位:地处长三角的核心上海,地理区位优势相当明显。

竞争情况:每年有许多来自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顶尖学府的毕业生通过推免进入上海光机所,研究所人才济济。近年来上海光机所光学工程的复试分数线为:2013年320分,2012年325分,2011年330分。每年招生人数在40―50人,随当年推免比例有所浮动。

培养模式:上海光机所的专业型硕士与学术型硕士培养计划相近,且第一年是在安徽合肥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