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素质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论文

时间:2022-04-17 05:37:4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素质教育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素质教育论文

第1篇

一、国学启蒙教育与学前阶段素质教育的内在联系

学前阶段素质教育离不开国学经典启蒙教育。因为国学启蒙教育能够“把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国学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道德理念,是历代仁人志士千锤百炼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从学前阶段开始推行国学启蒙教育,帮助幼儿从小感受古人情怀,从而培植其爱国情操,也有助于幼儿继承优良传统、提高文化素养。中国国学经典是我们的祖先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流传下来的,代表某一时期精髓的思想、理念以及相关的作品,是我们祖先在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精神财富,是历史的活化石。世界上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国学经典。无论通过口耳传诵抑或是其他方式,国学经典都是需要代代相传的。而学前阶段是接触国学经典的最早阶段,是引导幼儿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最重要时期。幼儿园开展国学经典教育是推行素质教育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很多幼儿园早就开展了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活动,对孩子们开展基础的伦理道德教育,让孩子们诵读《弟子规》《三字经》《论语》等经典;让国学经典进校园,用祖国优秀的国学经典吸引学生、引导学生、熏陶学生、教育学生、塑造学生。将国学启蒙教育与学前阶段素质教育结合起来,相辅相成,并行不悖,收效显著。

二、如何在学前阶段实施国学启蒙教育

1.在诵读游戏中领悟国学经典内涵

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小朋友每周安排1—2次专项活动。专项活动包括诵读,诵读的方式可以是多样的,如教师范读、领读、幼儿跟读、齐读、个别读、分组竞赛读或者以朗诵形式呈现。但在诵读过程中需注意时长。游戏因其有很强的趣味性得到很多幼儿的喜爱,它的形式和过程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要求,能激起幼儿良好的情绪和积极从事活动的力量。在游戏中,幼儿可以通过扮演各种角色,从来达到规范自己行为的目的,作为教师,不仅仅要组织幼儿诵读经典,更重要的是设计合理的游戏,让幼儿自主教育。如可以根据《弟子规》的内容,设计《起床了》、《出门了》、《回家了》等游戏内容,让幼儿在游戏中领悟《弟子规》中“出必告、返必面”的优良传统美德。

2.利用环境创设开展国学教育活动

幼儿园是学龄前儿童每天生活与学习的重要场所,也是幼儿主要的生长环境之一,他们不断地与环境互动,所以,环境具备教育的功能,那么我们可以在环境布置中充分体现“学国学、知礼仪、智商好、情商高”的理念。如闽南的提线木偶、花灯等均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学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在泉州市区很多的幼儿园中,我们都可以在醒目的位置看到这种国学艺术,以便丰富幼儿的传统文化知识;在幼儿园的各个角落,都能巧妙渗透其中的礼仪典籍内容,将国学经典和幼儿园环境有机结合,于细处着眼。例如:班牌、家园共育、走廊、楼梯、盥洗室等等。如主题墙上“公共汽车”中的“长者立,幼勿坐”,“宝宝餐厅”里的“对饮食、勿挑拣”,宝宝客厅中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等等让幼儿们在学习、游戏中与环境互动,理解上述礼仪典籍内容,逐渐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行为。

3.利用家园共育扩展国学启蒙教育

在开展家长学校活动时,以讲座的形式向家长介绍幼儿园开设国学课程的目的、计划和方法,让家长从心里理解与支持国学教育活动,幼儿园也对家长提出合理化建议,为幼儿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教育氛围。很多家长支持孩子学习国学经典,并能有效指导孩子的国学诵读。伴随着家长与幼儿的共同成长,可以开展“我与父母每月共读一本好书”“我的故事讲你听”活动,有效提高家长们参与经典礼仪活动的积极性,并提高素养。总之,把国学启蒙教育融入学前教育课程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但必须讲求方法。最终能培养幼儿们的古典文化底蕴和优雅情怀,给幼儿们一把开启心智的钥匙,让幼儿们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中成长。

作者:董书研 于婧 黄莺 单位: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第2篇

我国的学校体育通过十五年来的改革,已经走出了传统的教学体制,正走向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的新教学体制,我们拓展了学校体育的目标,丰富了学校体育的内容,改进了学校体育的方法,为教师教学能力的发挥开辟了新的天地,使我国学校体育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通过改革,传统的教育体制已经向开放的新体制过渡,新的过渡性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正在实施之中。然而在传统的教育体制下出现的学生爱体育但不爱上体育课的问题却依然存在。在新的课程标准中突出强调:“……要使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并在其中设立了三个层次的递进目标:一是课程目标,其中第二点指出:“要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二是领域目标,其中运动参与目标的第一点指出:“要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这也就是要求学生对体育要有一定的爱好和兴趣;三是水平目标,它指出“学生要对体育与健康课表现出学习兴趣”。可见本次体育教学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但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和习惯,在新的课程标准下还没有实际的、可供大家操作的东西。为此,如何采用更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来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并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就非常值得研究了。

2.研究方法

2.1文献法

通过阅读文献,就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和习惯的问题,获得了如下的观点:⑴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和体育锻炼的习惯是体育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志;⑵在体育教学中选择与确定体育活动内容对于培养从事体育活动者的兴趣、爱好和习惯十分重要;⑶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并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应把课内体育和课外体育活动结合起来;⑷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是养成自觉进行体育锻炼习惯的前提,是终生体育的基础;⑸要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和习惯,我们必须从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体育课入手;

2.2实验法

以体育课为重点,从教材、组织教法、学习目标、课堂氛围等方面入手进行对照实验。(实验中每课时时间均为45分钟)

2.2.1同一教材,不同钻研深度的实验;(教师不同,时间相同:上午第三节课)

实验教材:急行跳远,5课时教学(每课时教学一个动作环节,第五课时复习四个动作环节;);

实验对象:初二两个班男生共40名,随机分成两组(每次课都按第一次课的分组进行教学);

实验组:教学中,教师以远度点评技术,逐步完成四个基本动作环节的教学;复习课针对学生实际情况,点评最差的动作环节让学生提高;

对照组:按照正常的教学顺序(助跑、起跳、腾空、落地)进行教学;

2.2.2同一教材不同组织教法的实验(教师相同,时间不同:同一日期的下午第一节课和第二节课)

实验教材:耐久跑练习(1课时);

实验对象:初一两个班女生共40名,随机分成两组;

实验组:对20名学生进行随机排序,在跑进过程中跑成一路,在800米跑进过程中进行轮流排头跑。方法:开始后,最后一名学生加速跑到排头,此时的最后一名学生开始加速到排头,如此轮流进行排头跑;(时间:下午第一节)

对照组:20名学生弧线站立起跑,自然跑完800米;(时间:下午第二节)

2.2.3多层次学习目标与单一学习目标的实验(教师相同,时间不同:同一日期的下午第一节课和第二节课)

实验教材:跨越式跳高练习,3课时(均为复习课);

实验对象:初一两个班男生共40名,随机分成两组(每次课都按第一次课的分组进行教学);

实验组:对20名学生根据平时掌握的情况,按能力进行分组,对不同组别采用不同的学习目标进行练习;(时间:下午第一节)

对照组:对20名学生采用单一的学习目标进行练习;(时间:下午第二节)

2.2.4不同课堂氛围的实验(教师相同,时间不同:同一日期的下午第一节课和第二节课)

实验教材:自由选择项目练习,1课时;

实验对象:初一两个班学生共80名,随机分成两组;

实验组:自由活动中,教师积极参与其中一个练习项目,与学生共同练习;

对照组:教师不参与任何活动;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讨论与分析:

兴趣,是人对外界环境一定的现象与事物在认识或实践中产生的心理倾向,它表现出具有的积极情绪,导致行为上爱好某项活动,从而养成行为习惯。兴趣离不开具体的对象。因此,在体育教学中选择与确定体育活动内容对于培养从事体育活动者的兴趣、爱好就显得十分重要。

兴趣是一种心理倾向,爱好是一种行为的积极表现,而习惯则成为生活中的“自然”行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一般是在提高学生对体育活动意义认识的基础上促进对此项目发生兴趣、爱好,以致形成了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成为生活节奏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育教学在重视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和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不能忽视学生对从事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和养成锻炼的习惯。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按照新的课程标准,不断挖掘体育教学的潜能,使其获得综合效益,为学生的终生体育打下良好基础。

体育教学还应同体育锻炼、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等基本途径相互配合,在严格执行新的体育教学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习惯,共同实现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

学校体育教学的目标是按照课程标准完成学校体育教学任务。这一系列的基本组织形式就是体育课。因此我们必须从体育课入手,来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和习惯。体育课是以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新课程标准》为上课标准,体育教师要选择适合的课程内容,深入研究课的类型、特点、任务、要求,改进组织教法,并采用同课外体育相配合的手段备好课、上好课,促使学生对体育有兴趣、爱好,并养成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

3.2实验结果与分析(实验结果与分析仅从学生的课堂表现和练习情况进行)

3.2.1同一教材,不同钻研深度的实验结果与分析

3.2.1.1实验结果:实验组练习积极,练习次数可达5~6次/课,平均成绩达到3.73米;对照组的练习比较平淡,练习次数可达3~4次/课,平均成绩达到3.46米,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在每次课上练习的兴奋性较高,而且每次课都有积极的态度和较高的兴趣,对动作的掌握较快,平均成绩比对照组高0.27米。

3.2.1.2结果分析:以远度点评技术的急行跳远教学是教师深钻教材的结果。教师通过钻研,抓住了教材的娱乐性所在,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吸引和带动学生积极进行练习,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培养了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

3.2.2同一教材不同组织教法的实验结果与分析

3.2.2.1实验结果:实验组练习兴奋性较高,能积极参加并坚持到练习结束,练习后恢复较快,平均成绩比对照组高8~20秒;对照组兴奋性不高,思想上有畏惧情绪,有中退者,练习成绩一般;

3.2.2.2结果分析:实验组根据练习项目枯燥的特点和学生不愿练习的实际情况出发,在组织教法上大做文章,给练习赋予了一定的情节或象征意义,激发了学生的练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对此项目的爱好,因此在取得较好练习效果的同时,达到了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和习惯的目的。

3.2.3多层次学习目标与单一学习目标的实验结果与分析

3.2.3.1实验结果:实验组学生练习动机水平较高,积极,有一定的兴趣,练习次数比预计的要多1~2次,成绩比对照组同等素质的学生高6~9厘米;对照组练习积极性不高,只能完成教师固定的练习次数,练习效果不明显;

3.2.3.2结果分析:实验组采用多层次的学习目标教学,充分发挥了目标的导向与激励作用,有利于学生满怀信心地去努力实现目标,从而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采用单一的学习目标教学,对较好的学生要求太低,难以激发学生的练习积极性和兴趣,对较差的学生又太高,容易使他们丧失练习的信心,从而失去对此项目的爱好,它只适于中等学生。

3.2.4不同课堂氛围的实验结果与分析

3.2.4.1实验结果:实验组的学生在自由选择项目的活动中,凡教师参与练习的项目,学生练习积极性较高,选择此项目的学生也多,坚持练习时间较长;对照组的学生开始练习时,对自己选择的项目有点积极性,但练习几次后,大部分学生都退出了此项目的练习,开始选择别的项目。

3.2.4.2结果分析:实验组的学生练习积极性高、兴趣大,是因为在教师的参与下提高了此项目的教学氛围,从而增强了学生对此项目的练习积极性和兴趣性。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学生对参加学校体育的兴趣、爱好和习惯的形成,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采用综合“治理”的办法。首先应树立在体育课中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要求和促使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观念;其次在新的课程标准与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积极性,要大胆改革课堂教学,选择合适的课程内容,采用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和爱好,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

4.2建议

4.2.1教师在备课时要深钻教材,挖掘教材的娱乐性,抓住魅力做文章,用其来吸引和带动学生积极练习,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爱好。

4.2.2教师要研究组织教法,根据教材特点,研究怎么教学生才爱学、乐学。

4.2.3要采用多层次学习目标教学。教师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适宜的学习目标。适宜的学习目标具有导向、激励和评价的功能,它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第3篇

就像“舌尖上中国”一样,美味源自新鲜的食材。要想做到“教学内容是如何影响学生的”,就必须建造丰富多样、与时俱进的实验内容。首先应在实践内容进行优化,达到引导学生、吸引学生去主动学习的目的。

1.面向对象的实践内容

土木工程实验中心负责学院土木工程、交通工程和工程管理三个本科专业的实践教学,同时还负责全校包括采矿工程、冶金工程和机械工程在内的二十余个本科专业的力学相关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着时间不确定、内容类型多,培养对象相对复杂的情况。中心不仅开设土木类课程的专业基础实验、集中实习、课程设计等实践项目,同时还面向全校开设力学实验公共选修和创新实践内容,有基础类、专业类、综合创新类等几十个子项目,培养的层次不统一,同样的选修内容由于学生专业背景和学习层次不同,就要求指导内容和深度也不相同,造成实践教学过程中规范化化难、量化指标不明显。针对实践教学中项目层次多、服务专业多,现场训练与工程应用为主的特点,实验中心构建了“一体化、二系列、三模块、四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一体化”:对实验中心所有实验课进行统一管理、统筹安排,实验内容体现“加强基础,强调综合,发展个性”的原则,形成有机统一的整体。“二系列”:根据专业特点,设计了土木类,非土木类两个系列的实验内容。“三模块”:按照教学内容划分了实验与上机、课程设计与综合实习、创新性实验项目三个模块。“四层次”:根据“加强基础,突出实践,引导创新”的思想,由浅至深设计了基础型(验证型)实验、综合型(巩固型)实验、应用型(提高型)实验、创新型(研究探索型)实验四个层次。这种科学的实验体系保证了实验教学模块与理论教学同步,为培养学生实践分模块、分层次教学管理提供了保障。

2.阶梯化能力培养模式

面向对象的实践内容划分和有效执行,必须逐项设计实践内容的培养目标,明确每项实践教学要培养学生何种能力。中心突破传统观念束缚,对于大部分实习和课程设计实践项目在面向对象的基础上,采用“阶梯化能力培养”的模式,即针对能力培养目标划分了等级,明确量化每项实验能力培养目标,形成实践内容的层次化。中心按照实践内容难易程度和技术先进性,设计了ABCD四个级别的阶梯能力培养目标,分别是A基础操作能力、B综合工程应用能力、C工程管理能力、D研究创新能力,中心阶梯化能力培养模式。基础训练型实践内容主要侧重于基础实验和工程训练,如材料力学实验、土木工程材料实验、测量实习等,这些项目主要是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各类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综合工程型实践内容包括各类实习和设计,如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等,主要是通过实习和设计来加强学生的综合应用、工程执行能力和工程管理的意识;应用实训型实践内容包括各类软件的学习和虚拟仿真技术的应用,如建筑结构CAD、PKPM结构设计和注册师实训,这些项目主要是培养学生设计、分析和动手操作的能力;研究型的实践内容相对灵活,选题可以是课外的科技活动、科学竞赛和创新实验,如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结构设计大赛等,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土木工程行业最新工程技术,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当然,每项内容一项实验内容能力培养可以是一种能力,也可以是多种能力综合训练。

二、实践教学组织的科学设计

实践的课堂是学生学习的课堂,要引导学生的主动性、探索性学习就必须有一个好的剧本,即好的教学组织设计。一个科学设计的教学组织形式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实训主观能动性,更能让学在实践过程做到“在模仿中超越,在超越中创新”。正如杜威所说的那样:“教学方法就是安排教材,使教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教学方法就是通过对教材的加工和安排,使之最有效地在学生心中产生印象并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对于实践环节来说,就是具体实践教学组织。

1.实践教学组织理念

每种实践项目需要培养学生的能力级别和类型是不一样的,有的实践项目培养的是学生的动手能力,有的实践项目培养的是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和管理能力,有的实践项目是侧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形成。培养目标不同,相应的教学组织形式也应该不同,中心针对不同类型实践项目选取不同的理念进行指导,实践教学组织理念如图2所示。工程类实践项目注重的是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培养,因此按照职业资格教育的模式,采用CDIO工程教育模式来组织具体的实践内容,按照项目“构思—设计—实现—运作”四步来进行,如土木工程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研究探索型项目强调的是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实验方案的设计和执行,因此采用美国著名教学设计专家梅里尔(merrill)倡导的“五星教学模式”,即在“针对问题求解”的宗旨下,由不断重复的四个阶段的循环圈构成———激活原有知识、展示论证新知、尝试练习应用、融会贯通掌握,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进行学习。实践项目根据实践内容特点和能力培养级别选取相应的组织形式,可以是某一种形式,也可以是多种形式交叉进行。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理论验证—实验设计—综合分析—创新思维各阶段的实践能力,从而最终具备工程应用和创新双重能力。

2.实践教学组织方式

对于综合工程类项目采用项目管理形式进行实践组织。将实习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实习内容则按任务下达,在任务展开以及工程进行过程中,学生会在不同环境中,产生种种不同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包括:①与教师互动;②到教材、指导书、规范等相关资料中求证;③学生之间研究协作;④小组之间相互交流;⑤实践验证等。以学生自己能采用的一切方法求解问题,以实习学生集体智慧和小组按建制的、充分的、独立的、积极的运行完成项目,教师对研究过程和方法不做统一规定和要求。通过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发现、研究、互动协作完成项目,达到知识的验证、升华、深化和总结,实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对于设计研究性项目,采用互助协作方式进行,让老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为学习环境的创造者和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学生互动协作学习的方案,采用集中观摩与分配任务、项目展示评估、工程项目设计三种方式进行。①集中观摩与分配任务是展示宣讲实习主要内容,让学生在实践之初面对学习任务,建立实习关键问题,然后成立实习小组,分配具体工程任务,激发学生形成学习动机;②项目展示评估是让学生在实践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批判性学习,从互相检查和自我检查实践学习的效果角度,促进理性思维学习。③工程项目设计环节是让学习者通过实践学习重新运用各方面知识综合,进行创新设计。整个教学组织过程,通过形式上的多样性、内容上的实践性、方法上的启发性将所有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中的所有信息联系起来。

三、结语

第4篇

【摘要】家访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班主任搞好本班工作的重要补充。家访工作的成效如何,直接关系到学校与社会、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了解,影响社会对学校教育工作的参与和支持,进而影响学校的整体教育质量。现在,在交通方便的城区,家访是一个很简单的事,而在部分农村,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家访却没有能发挥它的作用。我认为班主任、科任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充分认识家访工作的重要性。把家访工作做到实处。

【关键词】农村小学教师家访

一、正确认识家访工作的意义

学生心智的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环境,校内的教学只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校外的各种环境因素对学生的成长亦会产生重大影响。班主任是学生学习和思想教育工作最直接的负责人,要搞好本班工作,教育和引导好每一个学生,首要的前提工作是要了解学生。家访是了解学生校外生活状况的重要途径,通过家访并结合学生在校内的表现,班主任才能对学生有一个较全面和正确的认识,才能有的放矢,困材施教,教育和引导学生朝正确的方向发展。同时,通过家访还可促进学校与社会、班主任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了解,动员社会力量关心和支持教育工作。

二、良好的师德是有效家访的前提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为祖国培养未来接班人的神圣职责。因此班主任须有百倍的爱心,强烈的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积极投入到教学、家访等工作中去,以取得社会的支持、家长的信任和学生的爱戴,进而为搞好教育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反之,一个缺乏爱心、缺乏责任感和良好职业道德的教育工作者,是不会去全面了解学生,也就无法教育好学生的。

三、统筹安排,讲究方式是家访实效性的重要因素

做好家访工作,引导和教育好学生,光有爱心是不够的,还必须明确目标,做好计划,讲究适当的方式方法。具体为:

1.周密计划,统筹安排。由于班主任工作大多比较繁重,班上人数多,不可能面面俱到,做事前计划显得十分必要。开学之初,应做好家访工作的计划。明确目的,对家访的重点、难点、数量、时间等作细致的安排,家访后,要做好记录存档,及时跟踪反馈,才能不断提高家访的质量。

2.有的放矢,注重实效。班上学生多,情况各异。因此,家访应区分轻重缓急,不可一刀切,应把后进生和特困生作为重点来安排。通过实地访察,及时了解后进生的形成背景和特困生的家庭环境状况,便于班主任对症下药有针对性的对“两生”给予关爱和教育,对转变后进生,鼓励帮助特困生,提高班级的整体水平。

3.尊重家长,实事求是。家访的成败,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配合。班主任对优生、后进生、特困生的家长等不能按个人偏好来看待,应一视同仁,均给予他们同样的关爱。家访时,要全面、客观、公正的反映学生的在校情况,对优生,不能一好百好,忽略他们的缺点;对后进生,不应以偏盖全,说得一无是处,应看到他们的优点;对特困生,要鼓励他们树立信心,给予他们力所能及的帮助。

第5篇

目前,对于企业文化的定义还没有统一的说法,还存在不同见解。较多学者认为应当从企业文化是什么、企业文化为什么、企业文化怎么做三个方面来探寻企业文化的内涵。广义的企业文化包括物质、行为、制度、价值观和信念,而狭义的企业文化仅指价值观和信念。企业文化的定义: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是增加企业对外竞争力和适应力,对内凝聚力和活力的精神力量。目前,高职院校对学生注重的是技能的培养,强调的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往往忽略了对学生职业素质的教育。而企业在招聘员工时,在注重职业技能的同时,更加注重职业素质,强调以德为先。于是,存在高职院校人才的“供”与企业的“求”上的脱节现象。因此,把企业文化融入到职业素质教育中是势在必行,其重要性从以下几方面。从学生看,高职院校的学生,毕业后的就职意向大多是到企业。基于企业文化的要求,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必须融入企业文化。高职学生如果只拥有了职业的技能,而缺少作为职业人的基本素养,那么自身的职业道路将不可持续,也难以发展。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先学习企业文化,了解和认同企业文化,才能使学生在进入企业工作后更快的适应企业环境与管理,更好的实现人生的价值。而对于有意向自主创业的学生来说,要想获得成功,借鉴其他优秀企业的企业文化也是相当重要的。从企业看,企业的长远发展不仅仅只需要高技术的技能型人才,更应该强调以德为先、务实为本,强调职业人必须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企业文化认同。这反应了企业对高职人才的要求,也反应了企业文化融入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从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看,国家对高职院校寄予了殷切的期望,从政策上、资金上重点扶持高职院校的发展。高职院校对培养有职业素养的职业人任重而道远,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符合企业用人要求的职业人是高职院校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二、企业文化融入职业素质教育的内容构成

企业文化融入职业素质教育,其教育的内容应是企业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企业精神、企业产品等。

(一)价值观念。

价值观念是评价事物或思想意识的用途和积极作用的基本观点,属于意识形态范畴。价值观念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企业所倡导的价值观念作为企业的共同价值观,指引着企业的发展方向,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共同的价值理念是企业职工的强有力的粘合剂,团结员工为共同的目标奋斗。在对高职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教育时,引导学生对企业的价值观念有相应的认识,使个人的价值观念与企业的价值观念尽量保持一致。

(二)道德规范。

道德规范分为一般的道德规范和具体的道德规范。企业的道德规范就属于具体的道德规范,是职业道德规范和某些具体领域中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企业的道德规范除了受国家和社会的影响外,主要指企业全体(或多数)员工认同并在实际处理各种关系中体现出来的善恶标准的道德原则。企业的道德规范与职业素质教育的内容有相同之处,都属于社会整体的道德范畴。

(三)企业精神。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员工所形成的共同的内心态度、思想境界和理想追求。它代表着企业的精神风貌和风气,是企业文化的一项重要的内容。美国著名管理学者托马斯•彼得斯曾说:“一个伟大的组织能够长期生存下来,最主要的条件并非结构、形式和管理技能,而是我们称之为信念的那种精神力量以及信念对组织全体成员所具有的感召力。”通常以厂歌、厂训、厂标等外在的形式表现出来,企业精神是使企业职工内心一致、共同价值追求的外在表达,对企业员工起着凝聚、约束和教育的意义。

(四)企业产品。

企业产品著名的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对产品的定义是:“产品是指能够提供给市场从而引起人们的注意,供人取得使用和消费,并能够满足某种欲望或需要的任何东西。”一个企业生产什么样的产品,在市场上有怎样的占有率,以及在该行业中的口碑等,是企业文化组成中的物质方面,是通过企业产品了解企业文化的最直接的途径。

三、企业文化融入职业素质教育的主要路径

企业文化融入职业素质教育,其关键点是找到有效的实施途径。学生在校期间,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养成崇高的职业道德,为进入社会,进入企业,成为一个真正的职业人做准备。对学生的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理论教学。

理论教学,把企业文化融入到学生的德育教育的内容结构中。对高职学生进行的德育教育课程,也主要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在德育教育过程中融入企业文化,不断地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把企业文化要求化为自身的行为规范,自觉地培养出适应于企业要求的素质和能力。

(二)实践学习。

实践学习,主要在于加强校企合作,构建“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建设“产学研”实训基地,建立企业与学校的无缝对接。高职院校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实践学习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接受企业文化。要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有机地将高职素质教育目标与专业能力培养目标相融合,在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的能力培养过程中,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企业文化。要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改变学生的日常行为,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真正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的职业人,达到企业的素质要求。

(三)实地观摩。

实地观摩,主要是组织学生到企业实地观摩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企业文化。传统的教学模式不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不符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所以对高职院校的学生的教育必须转变教学模式,多形式开展教学。实地观摩是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触,对学生进一步了解企业产品基地、企业规章制度、企业环境等企业文化非常重要。

(四)案例讲座。

案例讲座是重要方法,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克里斯托夫.兰德尔创立了“案例教学法”使美国的教学上了一个新台阶。这个方法在高职院校的职业素质教育中有着同样的借鉴意义。案例讲座是以案例引入,引导学生分析,没有统一答案,尽量开发学生的思维,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把企业文化贯穿在案例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遇到道德与利益冲突的局面时,具有独立思考和解决的能力。

(五)模拟活动。

模拟活动,主要是创建模拟教学活动,就是人为的假设一些工作的场景或条件,让学生以工作者或组织者的身份,进行工作实践,达到训练和提高学生工作能力和思想素质的目的,把学生培养成社会强有力的竞争者是高职院校教育的目标所在。

(六)创业实践。

目前在面对就业难这一社会现状,国家在政策和资金上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创业实践的目标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依托第二课堂,重点是发展非专业素质。在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教育时,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中。通过社会实践,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成才观,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创业实践是有效地让学生融入市场,通过创业认识到作为一个职业人应具备的条件,以及应有的职业素质,学会管理与合作。

四、结论

第6篇

一、农村初中语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1.理念陈旧,素质教育思想缺乏

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素质教育的效果和命运。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对于素质教育理念根本没有足够的重视,教学只是一味的按照教学目标和要求进行教学,缺乏素质教育思想,没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缺乏层次性,不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身心发展特点,没有形成有效地形成语文素质条件和基础。

2.语文教学缺乏德育功能的渗透

德育是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的 “理想阶梯”。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教授方法死板,单一的教学方法,没有把语文中体现精美的字、词、句、段、篇、章与素质教育联系起来、贯穿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平凡的德育教育内容,只是为教学而教学,为任务而任务。没有把初中语文教学的主要阵地和渠道利用起来。

3.语文素质教育培育单一

面向每一类学校,面向每一所学校,面向每一个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一个方面,这是素质教育追求的目标。而由于农村初中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不足,领导重视不够,往往只是在某一方面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在培养学生会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知识,学会创造等方面缺乏有效地措施。

二、农村初中语文素质教育的出路

1.更新理念,树立思想教育思想

理念的更新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和有力措施。农村初中语文教学要通过素质教育体现基础教育的本质。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识规律,制定好能为全体学生接受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学得会,能掌握,有利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和提高。其次,重视教学效果。通过及时的对教学效果的反馈,调整教学手段,做到“顾两头,促中间”。再次,实行分层教学、分流教学。农村初中的现实是“贫富”差距较大,在教学中要通过因材施教,因人而异,通过分层教学、分流教学,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找到学习的乐趣,达到基本的要求和不同的发展,促使全体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都有进步。

2.注重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

学生素质中最重要的部分是思想道德素质。语文学科义不容辞的责任是强化德育功能,为提高学生的素质服务。农村初中语文素质教育应把丰富的德育教育内容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一是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悠久的历史文化。如《活版》中的“活字印刷术”,及脍炙人口的唐诗宋词、荡气回肠的明清小说,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爱国情操的熏陶。二是利用语文教材内容教育学生热爱祖国山河。《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岳阳楼记》中在作者刻画下的祖国山河显得绚烂绮丽、美不胜收、风采诱人,一幅幅“中国心”的画卷烙印学生的脑海,从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三是教育学生学习英雄人物,立志报效祖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些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英雄人物,教师要善于用英雄之魂素质学生的灵魂,深入学生的心中,教育学生做一个堂堂正正的,对社会、国家有用的人才。

3.培养学生的多种素质

素质教育的实施强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在初中语文素质教育中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培养学生的多种素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将培养学生的智能素质、审美素质、个性素质有效结合,通过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语文的基本技能;通过钻研教材,挖掘美育内容,如《济南的冬天》、《春》中声情并茂的文字,身临其境的意境,以阅读的方式找出异同,从而去审视、评价作品中所蕴含的美育内容,使学生能够得到美的熏陶;通过对学生思维的培养和训练,使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为农村初中语文全面落实发展素质教育提供坚实的基础和有力保障。

第7篇

各地出现的素质教育实践活动热,一方面体现了素质教育理念正在不断深入,受到了广大教师与学生家长的广泛认同,另一方面说明了校内外一体化教育体系正在逐步完善,社会教育资源得到了充分发掘,为学生成长拓展了空间。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活动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特点。

1.实践活动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补充。素质教育理念已经提出若干年,但是真正得到实施是在近十年。实践活动作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教育载体得到充分重视,许多学校将其与其他学科教学工作同计划、同布置、同安排、同落实,成为促进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发展的重要课程,是现行教育教学体系外的有效补充。

2.实践活动是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路径。在课堂内、校园内,学生虽然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能力素质发展也卓有成效,但是受制于时间空间及条件的限制,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锻炼,尤其是心理素质、思想情感、协作能力的培养显得力不从心。开展课外素质教育实践活动,能够在这些方面取长补短,尤其是利用专业基地、专业场所、专业机构对学生进行训练,能够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3.实践活动是中小学生课外生活的丰富内容。从目前各中小学开展实践活动状况看,学生参与热情之高始料未及,他们在繁重的学业压力下获得了放松,在课外得到了发展的广阔空间,参与的兴趣不断提高,有利于身心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讲,素质教育实践活动成为学生课外最为丰富的内容。

4.实践活动是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载体。中小学生在学业方面得到了有效满足,教师还要将目光转向学生身心发展,尤其是当代独生子女群体缺乏的坚韧品质、顽强意志及团结包容心态,课堂教学中难以全面渗透。借助于专业基地、专业团队的素质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可以在思想上、品德上、情感上受到熏陶,对身心健康具有积极意义,尤其对于心智发展尚不完全的小学生及进入青春期的初中生而言更有价值。

二、夯实工作要点,保证素质教育实践活动卓有成效

当前,绝大多数学校开展素质教育活动,都是和教育部门专业的素质教育基地联合,借助于丰富的设备场地条件、活动器材及专业的指导队伍,对学生开展素质教育实践活动,效果非常明显。工作中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统筹规划保证实践活动纳入整体教育体系。在中小学开展素质教育实践活动不能一头热、一阵风,想到哪里做到哪里,而要制订详细周密的计划,将其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课程规划体系,落实相关条款。每学期参与的次数、时间,不同年级段学生适宜参加哪些活动,如何组织,等等,要制订详细的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要将工作目标任务细化到时间节点,明确到实际人头,通过这样的方式,保证教育实践活动能够有条不紊地推进。

2.无缝对接保证中小学生有序参与实践活动。由于各地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基地所对接的学校、学生数量众多,因此学校应当安排专门的分管领导,每学期初就要与实践基地取得联系,提出本校实践活动计划安排,与整个基地的活动安排协调统筹起来,以保证制订的计划能够有效实施。许多学校由于未能事先和实践基地做好对接,往往在需要开展活动时面临场地安排不过来、时间紧张等问题,无法完成全部项目。因此一定要从头规划、及早对接,保证整个实践活动有序开展。

3.精选内容保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阶段特点。为中小学生开展素质教育实践活动,是对他们的体能与心理素质的一次锻炼。由于学生年龄阶段不同,在活动内容上也要体现差别。初中生和小学生的身体素质不一样,在实践项目上要有所区别。例如年龄稍大的学生可以加入攀岩项目,这是一项既锻炼体能又训练技巧的内容,学生过小则不适宜参与这一项活动。可以组织年龄较小的学生过晃晃桥等项目,这些项目比较适宜年龄较小的学生。另外,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对抗游戏活动及组织学生自己动手包饺子等。有些活动适宜全体学生,有些活动则只适应相应年龄阶段的学生。学校与实践基地应当进行深入研究,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开出相应的训练菜单,让他们采取订单式计划安排,保证不同年龄学生都可以开展与其身心发展相吻合的活动,保证每一批次的学生都能够得到针对性的指导,让他们玩得开心、玩得尽兴,同时能力素质得到发展。

4.联系生活保证学生在活动之后能大有收获。通过三天或两天的素质教育实践活动,学生虽然当时感触很深,无论是培养团结有爱的意识,还是顽强拼搏的精神,当时的收获非常明显,但是回去经过一段时间会逐步淡忘。因此,教师在离开教育实践基地之后,还要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对学生进行渗透引导,以这次实践活动为契机,以他们获得的内心感受为基础,与日常管理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例如让在包饺子时感悟的团结友爱延续到班级管理中,相互帮助、团结友爱,营造良好的班集体氛围。再如攀岩活动中所感受到的顽强拼搏意识,可以在学习活动中升华,鼓励学生学习中不怕困难,勇于向自我挑战,制定更高目标等,让活动与日常学习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放大素质教育实践活动的作用。

三、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活动实施注意点

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活动对学生身心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应当成为中小学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这一活动在组织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安全保障要到位。小学生、中学生自我保护能力相对不足,带队教师及校领导、基地工作人员,都要对安全保障工作进行严格检查,确保每一个环节不出疏漏,让孩子们在安全的前提下开展活动。二是对接联系要到位。从学期初的计划安排对接,到活动前的具体对接,包括时间路线、活动内容、准备器材,等等,要通过无缝对接保障活动紧张有序开展。三是后续教育要到位。素质教育实践活动为中小学教育管理提供了广泛空间,以这样的活动为契机,还要组织若干后续教育活动,以保证素质教育实践活动中培养的品质、受到的熏陶,在接下来的学习生活中得到贯彻落实与升华,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第8篇

中小学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目的的国民基础教育。素质教育是对国家教育方针的完整理解和具体实践,是对基础教育性质和任务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也是对理想教育的一种追求。我省1990年颁发45号文件以来,全省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素质教育,“从小学起步,推向初中,影响高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和可贵的经验。但是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也比较突出。为了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省教委于六月召开中小学素质教育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指导思想和方向,突出了重点,提出了具体要求。素质教育将在全省各地和中小学深入展开。

进一步明确要求和重点

省教委要求,今后实施素质教育要做到坚定不移、全面推进。要坚信不疑,相信全面自觉地贯彻教育方针,扎扎实实打好基础,一定能提高教学质量;要坚定不移,遇到困难和挫折不动摇,关键时刻不后退;要真心实意,把素质教育变成认认真真的实践。要在以下三方面有新的进展和突破:区域整体推进,总结经验,探索规律;向课程改革深入,加强管理,提高实施水平,并研究新的课程体系;打通考试评价升学制度这一“瓶颈”制约,建立素质教育的机制。

依法治教,达到十条基本要求

义务教育法和其他的一些教育法律法规,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实施素质教育必须规范办学行为和教育行为,必须从具体的事情做起。为此,省教委向全省提出了素质教育十条基本要求,从升学考试评价、课程教材、教学管理和义务教育、?非义务教育阶段办学的不同要求,?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要求各地于1998年基本上做到小学毕业生免试就近入学;要求严肃认真地执行课程(教学)计划,要求杜绝乱编乱印乱征订教学用书。这十条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标志,是试金石,必须毫不迟疑地去抓,不折不扣落实到位。

实行等级记分,推行素质发展报告书制度省教委已颁发了小学和初中成绩考核实行等级制的办法。实行等级记分,目的是减缓分数对学生的压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兴奋点转移到全面打好基储培养兴趣爱好特长及能力上来。实行等级制记分可以逐步到位,首先在所有城区小学、乡(镇)中心小学和有条件的初中,以及素质教育实验区的中小学试行。

建立素质教育实验区

全省已设置素质教育实验区14个,?国家级实验区2个。设置实验区的目的是加大整体推进的力度,探索区域实施的规律,提高基础教育的整体水平。各实验区都形成了实验方案,并反复论证、修改,以政府名义上报,省教委又组织专家评审,提出修改意见,作出设置实验区的决定。实验区对素质教育的十条要求作出了承诺。各实验区的实验已开始启动。

大力推进初中素质教育

初中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关键时期,而初中与小学、高中相比,又比较薄弱,必须加强、全力推进初中的素质教育。要改变初中结构性薄弱的现状,坚定不移地实行高中、初中分离办学,要办好职业先修学校,办好走读学校;要办一批规模大、实验性强、颇具影响的初中;要在城区建立义务教育施教区,加强社区教育,加快兔试就近入学的力度。

新学年开始,省教委已组织人员对全省实施素质教育情况进行全面检查。

第9篇

能够活跃同学们的思维,增强学生想象力,有利于塑造成具有开拓型、创造型思维的人才。校园团体文化活动的开展多由学生自主参与,多种多样的活动内容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活跃同学们的思维,从而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能够促进学生对美的追求,不断完善他们的审美修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校园团体文化活动多姿多彩,内容丰富,包括了演讲、辩论、小品、体育等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参与,同学们能够在其中找到自信,促进自己的审美修养。

能够通过自主参与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在活动的组织与开展的过程中,每一次校园团体文化活动学生都需要在各个环节进行思考和行动,从而让活动得以正常开展,这样学生潜力得到了很好发掘,让自己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二、校园团体文化活动发展面临的问题

学生自身建设和管理体系不够成熟;校园团体文化活动越来越多,而具有特色,吸引学生参与的却变得很少,学生组织参与校园团体文化活动滞留于形式上,使得学生的主动性不高,学生认为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没有太大必要,这样从学生自身的建设与管理过程中就出现了问题,没能很好的通过学生团体,如学校学生会、学校社团等组织宣传与促进校园团体活动的开展。

校园团体活动的资源分配不合理,校园团体文化活动的开展主要包括两个方向,一是学生自行组织开展的活动,另一种则是有学校组织开展的活动;学生自主开展的团体活动在资源上得不到太多的支持,这让同学们一方面希望开展自己感兴趣的文化活动,但是另一方面却是举步维艰;然而在学校组织的校园团体文化活动中,很多同学反映兴趣不高,却得到了学校大部分的资源分配,这样没能将学生的兴趣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使得资源的分配出现了不合理,不利于校园团体文化活动的进行与发展。

高校对学生团体文化活动还不够重视,很多高校虽然觉得学生团体文化活动非常重要,但是却缺少制度的健全以及行之有效的活动保障,缺少专业的老师对学生团体活动的指导与监督,很多活动都是学生自娱自乐,没能达到很好的宣传,使得学生团体活动只存在很小的范围内,让同学们没有组织活动的动力。

三、通过有效措施促进校园团体文化活动的开展

开展具有特色的校园团体文化活动,吸引学生参与,扩大活动影响。学校应该组织开展深具特色,学生乐于参与的学生团体文化活动,让同学们能够主动参加,从而形成一个长期性、延续性的特色校园团体文化活动,并进行宣传,扩大影响,从而促进同学们参与校园团体文化活动的荣誉感与积极性。

利用学生社团活动开展校园团体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社团是开展校园团体文化活动的重要载体,通过学生社团能够贴近同学,联系学生兴趣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

加强学生团体活动的组织与指导,从学校层面重视校园团体文化活动的开展。只有学校的重视与支持,才能够让校园团体文化活动更快更好的发展,从制度的保障,老师的指导让学生们自主的组织与参与能够形成良好的关系,让学生团体文化活动生动有趣并富有教育意义。

第10篇

从这一点出发艺术教育可以看做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发现美、鉴赏美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但是艺术教育也有其深入发展的专业化领域,这是简单的素质教育难以涵盖的;而素质教育也包括身体、科学知识等方面的素养发展,这是艺术教育难以启及的。

二、艺术教育在初中素质教育中发挥的作用

1、艺术教育在审美素质教育中具有重要促进作用。艺术教育涵盖了音乐、美术等基础学科教学,它在提升初中生对美的鉴赏能力上具有重要作用。音乐课程的学习可以熏陶学生的听觉,使他们善于发现跳动音符所展示的美;美术课程的学习可以提升学生的视觉,为他们开启进入美术天堂的大门,体会别样的艺术之美。这些艺术教育都开发了学生欣赏美的心智,使他们能够具有一双欣赏美的眼睛,拥有两只感知鸟语花香、自然万物之美的耳朵,并且可以丰富他们对美的表达方式。这种教育方式可以促进学生们发现生活学习中的美,提升自身的审美水平和发现美的能力。

2、艺术教育在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艺术教育还是一种缓解学生学习压力,开发学生智力水平的教育方式。一方面,艺术教育可以开启学生的思维,缓解大脑的压力,使学生放松心情;另一方面。艺术教育可以促进学生从其他角度对科学文化知识进行思考分析,能够推动他们对科学知识的探索进程。很多科学家正是在艺术世界的熏陶下,收获了一项项重大的科学理论和科学成果。此外在初中科学文化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采用轻音乐来缓解学生的压力,开发学生的思维。

三、充分体现艺术教育对初中素质教育的作用

1、艺术教育中存在的缺陷

艺术教育是响应素质教育的一种教学改革,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一些问题,阻碍了其在素质教育中应该发挥的效应。主要的问题包括3个方面:①初中艺术教师自身水平有限;②艺术课程教学中过于注重理论内容,忽视了实践操作的重要作用;③艺术课程安排不合理,难以实现与其他教育的良好配合。

2、改革艺术教育缺陷的具体措施

以上所述缺陷都是由于艺术教育启迪时间较短、实践不足造成的,为了更好地发挥艺术教育在中学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必须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主要改革措施如下:①艺术教师要努力提升自身艺术素养,增强美的鉴赏与启迪能力,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提升审美水平。学校可以组织专业人员对艺术教师进行定期培训,或者通过建立艺术论坛来熏陶教师的艺术鉴赏,进而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②合理分配艺术课堂教学时间,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欣赏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生活之美、声音之美以及万物之美,并在课堂教学中引入这些美的事物,使学生近距离鉴别美、体验美。比如在音乐教学中,可以通过课堂播放音乐的形式来熏陶学生的音乐鉴赏水平;在美术教学中,可以通过参观美术展览馆进行课外鉴赏教学。这些都克服了单一的理论教学模式,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式。③艺术教育只是素质教育的一小部分,教学的重点仍然要放在科学文化教育中,为此必须合理控制艺术教育时间。此外,对于不同的艺术课程,要保持良好的教学配合,最好能够实现各门艺术教学的良好结合。比如在美术教学中,可以通过听觉感应来强化对艺术的熏陶投入程度。

四、结语

第11篇

一校园文化建设能促进学校发展

校园文化是师生学习生活的一种物质环境与精神氛围,每个师生员工都受其影响,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到这个环境的建设与培植,又自觉不自觉地接受这一氛围的陶冶和塑造。例如:紫泥中心小学坚持“书画陶冶、特色兴校”的办学理念,以“练字、恋书、炼人品”为校园文化建设目标,把开展书画教育作为推进素质教育和加强校园文化的切入点,广泛开展各项主旨教育活动,形成了书画教育的学校文化特色,被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授予“国家级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特色学校”,成为漳州市第一所省级“写字教育实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能整合教育功能。青少年思想活跃,容易受外界环境感染。一个富有文化气息的校园就是一本好的教科书,走在美丽的校园里,随时都能感受到诗情画意、文馨墨香,这既能给人以美的熏陶又能激发学习热情。如石码中心小学在每一幢楼、每一个教室,每一面墙、每一条走廊,设计了各具特色的教育专栏,悬挂着学生的作品、名人事迹、格言警句等,创建立体环境文化,使全体师生时时、处处去体验“我能行”、“我做对了”、“我做好了”、“我成功了”,激励全体学生“比先进、学先进、赶先进”的竞学的热情。

二校园文化建设能培育良好校风

校园文化是学校全体师生共同拥有的价值观、思想作风和行为准则,它能够通过校风、教风、学风和学校的师生关系、精神面貌、活动情况等表现出来。如山区学校程溪中学发挥地缘关系,与本地驻军建立了共建共学互动关系,常年邀请部队优秀官兵担任“校外辅导员”,建立“心理咨询站”,每年组织新生军训等,形成了“绿色军营、青春校园”的办学特色。该校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被推选为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全国典型,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中央、省级新闻媒体多次进行专题报道。但是,当前校园文化建设还存在着一些现实问题,主要有:一是对校园文化建设重视不够,普遍处于被动建设的无序状态,主动作为的氛围不浓,缺乏长远规划。二是校园文化活动形式过于单调,存在走形式、搞应付、做摆设,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和影响力。三是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缺乏个性内涵,未能凸显自身内在特色优势。四是校园文化建设时代感不强,没能与时代及时跟进,敏锐地吸收新时期的文化元素,加强对青少年的适时引导教育。

一位哲人曾说:“对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环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必须营造良好氛围,创建特色品牌,培育人才梯队,使其成为全面育人的辐射源,成为素质教育的能量库,成为品学兼优的教科书。一要营造氛围。一是搭建平台。完善校园设施,美化育人环境,让每一处花草都会“抒情”、让每一块墙壁都会“说话”,让每个空间都发挥出教育人、启迪人的作用。利用新型媒体,建好校园网站,使之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阵地。二是开展活动。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的认知结构、兴趣爱好、能力水平和身心特性,开展各种社团活动,结合重大事件、节假日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或教育仪式,丰富师生业余生活,增强校园文化氛围。三是拓宽阵地。把校园文化建设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学校走进社会,主动融入大环境,把校园文化活动的触角延伸至校外,建立校外的教育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借助社会力量,开展共建共学活动,以校外文化来推动校园文化,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二要突显特色。一是创新文化内涵。积极借鉴有益的外来经验,敏锐地吸收和反馈新文化,在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及时传播宣传现代文化,使校园文化更具时代气息。二是发掘文化资源。根据自身的地理位置、人文环境、文化底蕴等,以及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学生的发展经历等,从中发掘内容独有的东西,培植风格独特的文化,塑造精神独具的校貌,创造一些“土特产”。三是提炼本校精神。学校精神是校园文化最具实际意义的精神特征,是最具教育意义的精神财富,是学校的立校之本。要注意凝炼本校的人文资源,及时总结创建成果,发掘身边的事、周边的人所创造的典范,达到自我觉悟、自我播种、自我发育、自我成熟。三要培育人才。一是发挥教师专长。教师是一本无字德育书,学生时刻都在阅读、效仿。发掘骨干教师的潜力,鼓励支持优秀教师的专业创新和成果展示,建设一支有特色、有战斗力的教育团队。二是激发榜样力量。注意发现、培养有潜力的文化特长生,为他们的成长创造条件,利用先进学生的榜样作用,增强师生的主人翁意识和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感,使全校师生始终在温馨氛围中工作学习,在潜移默化中培养高尚情操,在良好习惯中提高综合素质,带动整体氛围的形成。三要扩大教育影响。把总结凝炼出来的校园文化精髓及时化为全校师生的共识,化为全校师生的行动,成为学校工作的目标导向,成为全校师生的价值航标,在实践中培育,在培育中成熟,促进学校教育事业全面发展。

作者:蓝妙鸿单位:龙海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

第12篇

一、整合资源,突显地方特色课程

罗溪属典型的乡村山区,具有得天独厚的乡土文化资源。我园的市级课题《合理开发利用农村资源,促进师幼共同发展》旨在进一步拓展思路,充分挖掘幼儿园、家庭、社区三大环境的教育资源,并且不断注入新的教育理念,赋予农村幼儿园主题活动以新的内涵,真正促进幼儿健康全面发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充分挖掘罗溪的乡土文化资源。米粉和铜锣的制作工艺是民间的手工技艺,是一种民族文化。在《罗溪瑰宝“十音”铜锣》《有趣的米粉》主题活动开展中,课题负责人联系了米粉加工厂和铜锣厂,教师带领幼儿几次上门拍摄铜锣的制作和米粉的制作过程等场景,制成VCD运用于教学活动。幼儿真实地感受到它们制作的过程。影像教学,将幼儿的已有经验进行了整合提炼,也激发了幼儿爱家乡的情感。我园利用大棚蔬菜种植基地,组织幼儿到木瓜园实践,形成课题活动方案《参观木瓜园》。幼儿通过观察、采摘,了解了木瓜的用途、种植方法以及农民的辛勤劳动,并对木瓜进行了品尝和雕刻。这一切都凸现了我园富有浓郁的农村环境特色,真正发挥了农村自然环境育人的教育功能。幼儿在直接探究、感知自然环境的实践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促进了素质的全面发展。我园教师建立了“人尽其能、物尽其用”的朴素的资源观和价值观,成为敢于改革和创新的探索者。

二、因地制宜,创设园本化的育人环境

轻松和谐的环境能使幼儿自然、自觉地融入其中,并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自主获得发展。为此,在学园环境创设中,我们充分挖掘利用本土自然资源,着力为幼儿创设丰富多样、富有浓厚乡土气息的学习、生活、活动环境,全方位构建一个能激发与促进幼儿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积极参与、充分交往的环境与场景,使其隐含园本课程的理念,以地方文化来凸显园本化的育人环境。首先,我们充分挖掘利用家乡丰富的自然资源,创设本土化的教育环境。如,合理利用幼儿园宽敞的户外环境,在幼儿园的入门地方创设了石磨景观、农具展示区、收货区、耕作区、还有独木桥、假山鱼池和迷宫等集学习、运动、景观为一体的“农耕文化活动区”,并将这些区域的利用与领域活动、主题活动、游戏等有机结合,成为全园幼儿参观学习、交流共享、实践体验的好场所。又如,创建走廊文化、围墙文化,在走廊悬挂各种农作物果实,在围墙展示泉州十八景、我的家乡———罗溪等景观图片。其次,充分利用园内户外活动场地宽敞的特点,建立户外活动区。如园内设有体育活动器械区、攀爬、投掷区、沙区、嬉水区、种植区、饲养区等。这些活动区都配置了适合幼儿走、跑、跳、投、钻、爬、攀登、平衡等动作以及发展需要的各类户外活动玩具,提供难度系数不一的运动器械和富有挑战性的运动情境,顺应了幼儿好奇、好动、爱玩的天性,激发了幼儿运动与认知的兴趣与潜能。在其乐融融的活动中,幼儿的身体动作得到了自由自在的舒展,内在的欢乐得到了尽情的表现,体质和自信心得到了增强。

三、尊重幼儿,提供自主发展平台

我园坚持以幼儿素质教育为中心,以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教育支撑点,以情感体验为根本,关注每个幼儿,使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首先,优化一日活动目标,注重生活化、游戏化、活动化,提倡各领域互相渗透有机结合,鼓励教师大胆创新,根据本班教师的特长和优势及各个年龄班的特点,开发以班级为基点的幼儿园园本课程。这就要求每个班的教师对班内幼儿在一日活动中对幼儿个体的发展水平做全面观察,并搜集典型的活动表现和作品,深入了解幼儿的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最后为幼儿的发展作全面的评价,反馈给家长。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幼儿“健康成长,快乐生活”。我园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和游戏比赛,全面提高幼儿素质。我们还经常带领幼儿走进社区,走向社会,拓展幼儿视野,提高幼儿的社会实践能力,满足了幼儿认知、生长、个性发展的需要,促进了幼儿身心和谐全面发展。近三年来,我园幼儿在参加镇、区、市各种比赛及展示活动中屡获佳绩,保教质量得到了各级领导、侨亲和广大家长群众的认可与赞誉,荣获泉州市示范幼儿园、洛江区文明学校、泉州市巾帼文明岗、洛江区常规管理先进校等荣誉称号。总之,幼儿素质教育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教育。经过系列的实践研究和理论思考后,我们明确了因材施教的内涵、原则和策略等,而且还牢记因材施教是每个幼儿应该享受的教育权利。我们要根据幼儿发展的实际,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一步一个脚印地进行探索,在操作实践中不断完善因材施教的方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促进每一个幼儿富有个性地成长,全面促进幼儿素质的发展。

作者:赖秀春 单位: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区罗溪奕聪中心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