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4 15:43: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工科类工业设计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工业设计;高考招生;改革。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2-0172-02
中国进入WT0后,残酷的市场竞争使工业设计不仅被企业视为市场竞争的战术,更提升到整个民族工业发展和国家发展的战略的高度。优秀的工业设计人才成为社会和企业的关注的焦点。人才的培养依赖教育,据初步统计: 中国目前一共有上千所高校、中等院校开设了工业设计专业,每年毕业的学生超过30万。工业设计也成了近年来发展最快的八个专业之一。工业设计教育可以说是如火如茶、蓬勃发展。尽管我国有世界上最大的工业设计教育体系,设计教育的水平和设计师的素质都远远不能满足国家经济发展的需求。国内每年30万专业人才竟有高达70%的人毕业后无法从事工业设计行业,剩余的人能符合企业高端需求的也寥寥无几。这样的局面使我们的教育需要辨证的看待与分析当前的局势,制定更为合理的教育模式。
如何有效挖掘具有设计潜质的人才,既是培养高素质设计人才的基础,也关系着每年数十万考生的前途。而能否有效陪养高素质设计人才,将直接影响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竞争力的提高。
高等教育必须面向市场,顺应社会需求,以培养适应企业要求,具有设计、管理、服务等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而关于现在中国工业设计行业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对高素质工业设计人才的需求与工业设计优秀人才紧缺之间的矛盾,教育的滞后首当其冲成为产生这一系列问题的主要原因,当谈到工业设计教育的滞后,大家往往把矛头指向教育方式的一成不变、师资力量的薄弱、教育理念的陈旧、课程安排的不合理等方面。然而,中国设计教育的缺陷, 在招生考试的源头上就存在。造成现在这种人才膨胀,不合理的人才选拔方式对工业设计教育畸形发展的现状难辞其就。笔者通过剖析我国现行工业设计招考方式存在的弊端,提出以下招生方式改革。
一、统一性招考的弊端
我国当前工业设计专业分为艺术类工业设计和理工类工业设计,这两类的招考模式各不相同。
(一)艺术类工业设计
目前我国大多数的艺术类工业设计专业招生方式与美术院校招生方式并无太大差异。主要体现在:
基本模式一致:绘画基础+文化课考试=专业学生。而绘画也是千遍一律的素描,色彩,选加速写或者设计,也就是说无论你考哪个学校, 那个专业,是设计还是纯艺术,都是以一样的方式来进行的。虽然这样确实为各个院校的招生工作省了不少事,但是把“设计”和“纯艺术”混为一谈, 完全没有考虑两者质的区别。
素描和色彩一般都是采用的人物或者水果静物写生或者默写等方式。每年考试的内容大同小异,只要考生在考前反复训练几个月就可以在考场里发挥自如,这样的方式不仅不适合人才的选拔,更让学生产生投机取巧的心理及假想,更不用说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了。学“艺术”和学“设计”虽然都需要掌握一定的造型技能, 都需要对美有必要的判断能力, 但艺术创作的情感表达与设计创作的理性分析是完全不一样的,工业设计是一个完全不同于纯艺术的专业,是一个艺术与技术结合的综合性专业,培养的绝不是艺术家和美工师,而是具有创新设计能力,较高文化艺术修养,知识面丰富宽广,综合素质较高的能设计生活方式的设计师,所以美术院校原有的招生方式是不适于选拔工业设计人才的。
招生评分的模式,使得艺术类考生文化分数普遍偏低,更缺乏对理科类知识的了解。而工业设计需求的是综合知识全面的人才,因为基础不够,也为进入高校后学习力学、材料工艺学、机械制造、模具设计等工科课程造成了困难。同时艺术类考生文化分数线较低,也为很多文化科考生另辟一条升学渠道。很多按文化课成绩没有希望考取大学的考生都把眼光瞄准了艺术考试,也不管有没有兴趣,考前突击几个月就去考试。一旦考取,即使花费比其他专业高出很多的学费也甘愿。
(二)工科类工业设计
工科类工业设计的招考方式与文化考生的考试方式一样。基本模式是:文化统考。工业设计专业的生源一般为通过高考的理科生。这种方式招收的学生虽然在逻辑思维能力、严谨性等方面比艺考生优秀,但在入学之前基本没有接触过工业设计及相关知识,不知道自己是否对专业感兴趣,缺乏选择性。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忽视人文素质的同步提升,知识结构和思维模式都较为单一,而且在进入高校之前很少有学生对美术进行培训,更不用说设计基础了,在对造型的领悟和色彩的体验把握上相对薄弱,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和训练。高考“一考定终身”甚至“一分定终身”的特性使得许多理科生在考试成绩不理想的情况下,服从调剂进入了工科院校中“门槛”较低的工业设计专业,往往会带有抵触情绪,不利于以后的专业学习。
二、潜力创新人才的选拔方式
招生是潜力创新人才选拔最基础最关键的部分,只有选拔出具有艺术潜质的学子,才能培养出能为社会牟福的人才,因此招考方式至关重要。
众所周知,美术类专业考试是我国古老的工艺美术留下的产物,他具有共性却缺乏个性,而工业设计是一门独特的学科,人才的选拔具有自身的特点:素质要求较全面且有一定的特殊性。通过陈旧的入学考试是无法达到选拔具有优质艺术潜力的人才的目的。笔者提出工业设计专业招生考试方式供探讨:
(一)调整考试科目及内容
艺术类工业设计招考方式,考试模式:专业科目+文化考试。专业科目=素描+设计色彩+笔试。
素描:主要是考查考生的造型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素描的题目可以先规定考生以素描的形式画出一个物体,再根据此物进行创意,设计多个物体。比如:以素描的形式画一个靠背椅,再以线描的形式将此靠背椅变形成多个椅子。简而言之,即:一张椅子的多种表达方式;或者通过一个故事,让考生将在此故事中得到的启发用素描表达出来。设计色彩:考查考生自由创意的能力、对光感的把握以、对色彩感觉表达的能力以及对材质的认识和使用能力。设计色彩的的主题以当代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为主,根据主题以色彩进行设计。笔试: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试题的内容涉及:心理健康,团队协作,艺术修养,管理,沟通,营销等方面的内容。
文化考试,高考“一考定终身”的制度,存在很大的弊端,仅仅用一次考试来判定考生多年来的学习成效,这种“独木桥”的方式给考生精神上巨大压力,很多原本很优秀的考生因为一时失误而与自己理想的高校失之交臂。为了避免这种高风险命运,给考生制定更加合理,公平的考试制度迫在眉睫。因此考试方式模式设立为:高考分数=文化统考(占整个高考文化分的70%)+整个高中阶段的平时成绩(占整个高考文化分的30%)。艺术考生的文化科目考试主要是考查考生在艺术学科方面的基本知识及基本能力。文化统考科目应增设与艺术相关的科目内容,注重考查艺术类考生知识和素质结构的全面性,避免“短腿”艺术人才的出现。由于艺术考生文化科目的抛档线较低,导致艺术考生长期存在“重专业、轻文化”的思想,理应提高文化分数线,注重文化科目的学习,同时参考在高中就读期间理科类考试的分数,择优录取。
工科类工业设计招生方式,考试模式:文化考试+专业测试。“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弊端,要求文化考试必须改革,具体实施方式如艺术考生一致:高考分数=文化统考(占整个高考文化分的70%)+整个高中阶段的平时成绩(占整个高考文化分的30%)。专业测试:色彩设计+论文。色彩设计:因为工科类考生不像艺术类考生进行过专业的美术培训,因此考试主要考查考生对色彩的审美和创新能力,无需看重作画技法。论文形式:考查考生对工业设计专业的认识以及对未来的规划等方面;考查考生是否真正了解此专业,而不是盲目的仅仅是为了能上高校而选择工业设计专业。
工科类考生如果在入学后有意学习工业设计专业,也应该进行一定的专业测试,确保此考生是否适合学习此专业。
(二)特殊选拔
如果考生在工业设计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方面表现的特别优秀,即使文化成绩一般,高校皆应该优先录取。正如美国大学强调的是:“它们不是要录取一群相同的学生,而是要把不同类型的学生组合成一个优异的整体。”“从而使学生具有相互学习的最大可能”。因此高校更应该重视优秀特长生的个性发展。
(三)考前专业介绍
很多考生在报考专业前都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只为能踏入高校之门,放弃了自己原有的理想,甚至为了短暂的目标而自毁前程,因此在高考之前,老师应向学生初步讲解各类专业的要求,学习范围以及就业等相关内容,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和专业,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和人生规划。
(四)将高校艺术学科招生“阳光工程”真正落实
高校的招生录取是采取由高校到各省现场招生录取的方式,特别是艺术类招生,由于是手工操作、涉及的环节多、耗时长、透明度差、组织机制欠缺、管理措施不力等问题,容易导致暗箱操作、滋生不正之风。尤其是绘画考试没有标准答案,评卷教师很容易掺杂了个人风格与喜好,导致评分个性化.面对高考中艺术类招生考试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政府必须端正高校艺术类招生指导思想,加大招生工作的监督与管理,提出更合理的管理方法,改进组考环节,规范招生录取,切实体现“阳光高考”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自觉接受社会监督,确保招生工作合理有序的进行。
高校工业设计学科招生是关系到我国工业设计教育及整个教育系统,乃至整个社会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等方面的一项重要工作。如何面对工业设计招生工作中所存在的弊端,以及如何招收具有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为国家培养出大量的创新人才也成为当前我们高校教育工作者所面对的主要问题。只有在综合考虑国情、与时俱进、深化改革,工业设计招生制度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才能确保旺盛的生命力,赢得社会各界的认同,为国家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何人可.造就中国设计的领导型人才川[C].2004年中国国际工业设计峰会论文集,2004:152.
论文摘要:在设计专业基础教学中,如何将基本的工程技术基础知识渗透给学生,目前是个模糊且值得探讨的问题。如果直接沿用工科专业所开设的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材料力学、金属工艺的教学方法来对待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教学显然不再适用。因此,要进行改革。要根据专业的特点,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能力培养等方面研究出一套符合专业发展需求的、学生可以方便接受的教学模式,从而促进专业的深层次发展以及学生能力的提高。
工业设计专业是结合了艺术、人文、历史、经济、工程技术等学科,着重研究人—产品—环境—社会等关系的一个复合型学科。近年来工业设计专业得到快速的蓬勃发展,根据统计资料,在全国已有超过一百所院校开设了工业设计学科,有超过四百所院校开设了设计类学科,但在基础研究上,特别是系统的教学研究上相对滞后而无法满足日益发展需求的设计教育状况。工业设计是工、文、理兼容的学科,学科跨度大,培养人才的目标、方式均有别于其他专业,因此对教学的形式研究尤为重要。要使教学方式上符合人才目标培养的要求,就必须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以适合学科专业的发展需求。
在基础教学中,工程技术基础是辅助造型基础课程知识面的完善及造型能力的提高,使造型实用化的一个保证。因此,机械原理基础知识,机械零件基础知识,材料力学方面的基础知识,金属材料特性及工艺方面的基础知识以及非金属材料特性及加工方法的基础知识,应该对学生有所渗透和讲解。这些内容对工业设计专业,应该是必备的。不然,在纸面上完成了造型设计之后,要进一步完成草模制作,仿真模型制作以至造型得以应用,将会举步为艰。对于学产品设计这样一个方向,表现的就更加突出。产品设计共有四大要素:人的要素、技术要素、市场环境要素、审美形态要素。由此可见,技术要素(主要指工程技术)是本学科学生培养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长期以来,工程技术含概的各个分支课程已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定的传统教学模式,即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上都是典型的工科类教学办法。对于由艺术类招考录取的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是不适用的,因为艺术类考生无论是数学知识还是逻辑思维都相对薄弱,沿用是不可取的,只能量体裁衣。即根据专业的特点和需求,在教学方法上创造一种适合于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进行工程技术基础知识的渗透。
1、方法合理 事半功倍
前面提到,工程技术基础是辅助造型基础课程的一个知识面,因而在开展造型基础课程的同时,渗透工程技术基础知识,使造型基础课题在方案设计,模型制作,市场推敲一系列环节中顺利完成。这样,不但不会导致学生的厌学心理产生,反而会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好奇心理,有强烈的冲动去了解,去实践,从而将知识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效果自然产生。
在我带过的造型基础课程中,有一部分课题是这样布置的。观察身边的自然物和人工物,剖析其结构特征和运动关系,制作一动态玩具模型。要求造型新颖,选材恰当,运动关系合理,制作方便,有一定的实用性。该课题要求在四周内完成。前期,老师统一组织学习相关的知识点(以案例分析的方式进行),分解课题开展的步骤。接着,分组(课程组老师全部参与)审阅方案,包括方案的合理性,方案的可操作性,学生必须将方案做细。方案通过之后,着手模型制作。这时,学生的选材,加工都是自主进行的,碰到制作中的工艺问题,运动关系问题,装配问题,有老师和实践制作车间的师傅共同指导。结果发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作欲望都得到了提高,课题完成的很顺利,质量也不错,个别特用心的同学制作出的模型还很有价值。在最后的课题评价中,学生的探究意识仍不减,还希望老师给予更多的意见。
由此看来,好的教学方法确实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重点问题 巧妙处理
第一 通过案例分析引出相关的知识点。
从实际出发,以典型的产品设计为案例。譬如手机的翻盖和滑盖设计,这两种类型的手机在外型上看,都是有两部分装配而成。从运动关系上分析,翻盖手机允许有一个旋转的运动关系,且旋转运动有一定的限度,手机盖关闭后,要求有适中的自压紧状态;滑盖手机允许有一个移动的运动关系,且移动位移有一定的限度,手机盖关闭后,要求有很好的回位状态。通过分析,可以马上给学生引出几个工学方面的概念,“自由度”、“限位”、“自压紧”、“回位”等。如果这些概念硬生生地提出来讲解,可能会给学生讲的一头雾水,但是通过实际产品的应用,学生们就会马上有所联系,进而理解这些概念,并且领会处理的办法。
第二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相关知识点的动画演示。
譬如之上提到的自由度的问题,通过一个案例了解了一种形式,要想把这个概念涉及的种种类型以及应用一一讲解出来(包括多自由度),恐怕又会引起学生的不理解,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将枯燥的板式教学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通过形象的动画演示,学生本身就会有一种兴趣,且理解起来又直观。所以这种教学形式既能生动地表述既抽象又无味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增大学习的信息量,可谓一招多得。
第三 动手实践过程中培养主动学习的意识。
模型制作阶段,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方案,要选择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成型办法。如果是动态模型制作,又会选择不同的传动关系。如此多的问题,如果是老师一一地去解答,工作量会非常之大,如果学生不主动问的,可能问题就不了了之了。所以,在这个阶段,最好是提醒同学有一种主动探讨,主动查阅资料学习的精神,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又能够培养学生的坚韧精神。对于自身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再来请教老师和师傅。此举在我的授课过程中不断尝试,且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结束语
工程技术基础教学可以说是工业设计专业教学的一个难点,如何做到师生双方的愉快学习,是笔者一直在探讨的问题。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探讨外,还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强调教学效果,运用新技术手段加强教学内容的可视性、可传性、可用性,从而建立一套针对设计专业特点的教学体系。以上是笔者在多年的工程技术基础授课过程中积聚的一点教学经验,希望能够给同行带来一点启示。
参考文献
1柳冠中.建立"人为事物"的概念(M).99设计教育论,大连:大连人民出版社1999.10
2宗明明.德国斯图加特国立造型学院工业设计教学片断(M).装饰.北京:中国装饰杂志社,2000.3.
关键词 设计工作室 导师制 工业设计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The Research of Industrial Design Teaching Model from
the Classroom to Studio and Mentoring
XUE Qing
(Guangzhou College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800)
Abstract With the changes in China's industrial structure, many problems arose from Industrial Design Education, which seriously affected the design education quality。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status of design education, analyzed and explored a design training model which can be suitable and timely for Chinese characteristics--with the support of studio "hardware conditions" and the guidance of tutor "software conditions", to achieve a double harvest in Design education. The purpose of the mode of education was to "teach him to fish" and develop the professional skills, which focused on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skills and innovative design capabilities, and taken practical action to interpret and verified "meet the social needs"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Key words design studio; mentoring; industrial design; teaching mode
工业设计近年来在我国的发展相当迅速,在很大的程度上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促进企业提高自主研发能力,提高我国工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但是,这种欲速则不达的发展状况也给工业设计专业在教育教学中出现瓶颈,在教育教学方法上出现了盲目性和模糊性,甚至抛开本国国情,完全照抄照搬国外的教学模式,使得培养出来的工业设计人才与企业的要求不相符,与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的工业发展模式脱节。从国家的生产力发展来看,教育决定成败,如果在学科教育上存在盲目性和模糊性,将阻碍国家前进的步伐。如何培养出社会急需的工业设计人才,为区域和地方经济更好地服务呢?这就需要院校积极探索适合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为走向“中国设计”培养出更多可用的适时设计人才。
1 我国当今工业设计教学模式现状
工业设计在中国发起于高校,被引入误区的也是在高校。这是历史发展阶段的过程,是没有深刻认识国情下发展的必然结果。虽然工业设计专业在我国的发展速度可嘉,在参加的国际上的设计大赛上屡获佳绩,但是从国际的角度对比,我国的工业设计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目前国内只有个别院校的设计专业办出了自己的特色,大多数院校的工业设计教育水平依旧停留在十几年前的水准上。国内大多数高校工业设计教育存在的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根据工业设计专业的依附院系,国内的普遍现象是将工业设计教育分为两类:“工科型”和“艺术型”。教学计划中,工科课程和所谓艺术类课程是按照学时比例来划分的。一般而言,“工科型”工业设计教学计划中的工科课程和艺术类课程学时分配基本平衡,如:高等数学、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等;然后再设置一定学时数的美术课程,如:素描、色彩、平面与立体构成等;同时再开设一些诸如表现技法、人机工程、课程设计、产品设计方法学、工业设计工程基础、产品系统设计、产品开发设计等课程,形成所谓 “具有工科特征”的工业设计教学计划。将“机械知识”和“艺术知识” 盲目地结合,“走马观花式”的教学和学习方式使学生处于尴尬的境地,学生毕业之后从事设计工作经验不足,从事机械更像是“盲人摸象”。而且很多知识的学习学生也基本是应付考试,考试结束就忘得一干二净。这种局面造成学生学习心理上的不自信,有的学生因此而对本专业产生逆反心态。四年下来,学生只学会了画效果图。长此以往,学生走到工作岗位设计出来的作品转换成可生产制造的销售产品困难重重,甚至被认为是胡思乱想,这样企业就慢慢形成了一种思维:工业设计就是画效果图。
(2)教学资源不能共享。很多综合性的高校将工业设计专业设置在机械学院,机械专业是国内较成熟的专业,其拥有丰厚的教学资源和完善的实验室;工业设计专业在教学中师生的一些设计成果需要通过机械的知识来实现,在实际的教学中也设置可诸如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基础之类的课程,但是涉及到实际课题项目的设计开发中却不能将设计理念和机械知识结合应用,并通过机械实验平台展示设计成果,这就导致工业设计专业在机械学院显得比较另类,不能很好地融入到这一集体。
(3)教育与产业脱钩。工业设计是跟企业产品的生产、制造紧密联系的学科。教学的目的是能够使学生学以致用,而我们在工业设计教育的过程中,政府投资建设购买的设备在教学中却闲置不用,四年下来,学生甚至都没见过学校的设计实践设备。设计与制造业的不对接,造成高校中设计教育脱离实践、纸上谈兵。教师无法将最新的知识和信息反馈给学生,教学枯燥乏味,学生学习兴趣低靡,教学质量不高。由于缺乏实践的支撑和引导,大量虚设的、概念性的、空想性的题目成为教学重点,造成学生自我封闭、主观臆断,缺乏市场意识、人因意识、工程意识以及沟通协作能力,动脑与动手能力极差,培养出的学生不具备实际的设计能力。①
(4)教师缺乏企业工作经验。大部分青年教师缺乏设计经验,也缺乏在企业工作的经历,基本上是从高校到高校,脱离实践;有的教师由机械专业转行过来,有的是纯美术专业出身。由于这些方面的因素,无法将最新的设计知识和信息传授给学生,学生从中不能受益,就会对老师教学能力和对本专业的学习产生怀疑心理,继而产生一些逆反行为,而工业设计是跟企业产品的生产、制造紧密联系的学科。这是一种可悲的矛盾,是对立却又不能统一的。根据我们国家的国情,这种矛盾目前还不能解决。
(5)部分工作室的教学模式发展不够完善。工作室是在包豪斯“作坊”的思想上演变而来的,是欧洲国家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模式。我国部分艺术院校率先效仿引入了“工作室”的教学机制,即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由教师牵头管理工作室并建立项目小组进行实践教学,这一模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工作室是艺术设计教育的一种形式,以某个学科专业的研究方向为基础,由授课教师组成学科方向的师资团队,具备一定的研究、设计、开发实力,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进行教学、科研并行工作。②
工科院校设计类专业建设参照相近学科,重视学科平台建设,教学体系严谨、管理规范,人员、设备、场地配置有序,具备设置工作室的条件但尚未引入“工作室”制。
上述问题表明,用传统集中式的教学方式不能很好适应当今产业升级背景下工业经济发展的需求,在对国内外对设计教学方式研究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把导师制的教学模式引入工业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或许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2 工作室导师制的机制特点
工业设计是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专业,需要通过课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那么就需要一种能够将技能及理论知识完美融合的教学模式。工作室导师制是工业设计教学的新机制,是产―学―研教学模式的典型代表,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和途径,它有别于传统的集中教与学的封闭式学习方式,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当今新时代产业转型背景下已经完全不适应,甚至可以说它埋没了学生学习设计的才华。工作室导师制的教学模式打开了设计教育的新局面,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导师对自己所带的学生进行理论的系统性知识传授之后,学生随之投入到课题项目之中检验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
(2)术业有专攻:学生可以根据的兴趣特长,选择某工作室导师的课题项目,系统性地完成实践任务,为学生就业和工作选定方向。
(3)学习目标明确,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其有充实感: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多数学生找不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四年下来他们感到迷茫,认为学无所获;而工作室导师指导下的教学模式能给学生带来紧迫感和责任感,增加学习过程中的充实感。
(4)产生竞争机制,提高教学质量:因工作室是在特定导师的管理下完成教学工作,工作室之间可以竞争,将教学、科研成果作为工作室之间竞争的依据,便于学校管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
(5)能够因材施教,提供一对一辅导:传统的教学方式都是以班级形式集中教学,不容易发现学生的特点和优势,以同一种模式对待每一位学生,这样的教学模式很容易耽误学生的“成长”;而工作室导师制的教学模式可以完全避免上述情况,因工作室导师在教学、科研中带的学生较少,导师在每个学生上可以花更多的时间辅导,针对特定的学生进行取长补短、因材施教,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6)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提供更多的科研机会:工作室的运作需要科研项目的支持,导师需要加强和企业的联系才能更多地提供学生实践项目。这就要求导师除了正常的教学之外,还要加强校外合作,这种机制的改革会推动科研进程,提高师生的科研水平。
3 工作室导师制的运作模式
工作室导师制的运作模式在教学的形式上采用开放式,将课程按照专业方向设立若干模块,由课程负责人管理某一课程模块,并负责组建课程研究资料以及专业方向课程的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撰写及实施。课题来源是根据企业的需求,对企业当前的生产问题,提出课题解决的要求,以课题为中心展开的专业教学。
3.1 工作室导师制必须有完整的执行条件
工作室导师制的实行必须具备充足的生源、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固定的设计业务来源以及完善的设计实验设备和场所。这些是实施该机制模式的必要前提,并且与学校的实验室相互融合,实现资源平台共享,才能使工作室顺利运作。
3.2 工作室的设置
汽车、机械专业作为本校的龙头发展专业,是结合了岭南地区的市场发展状况而设立的,所以,根据本校的专业特色,将工业设计专业设置在机械工程学院,应该实现教学平台和资源共享,可将工业设计工作室设置为设计基础表现工作室、产品设计工作室、工业设计结构工程工作室、人机交互工作室、视觉传达设计工作室、家具设计工作室、交通工具设计工作室等,各个工作室负责的学科范围见图1,这些工作室的设置可以充分提供给师生教学、科研的机会,将工业设计工作室与学校的机械实验中心、汽车实验室、工程训练中心实施资源共享、教学互助。
以上工作室必须由专门的导师负责教学、科研与管理工作,实行责任到人的操作模式。
工作室的设置前提必须具备充分的资源:
(1)完善的实验室,包括实验设备,实验室管理人员,实验操作员。这一硬件的建立是工业设计专业教学的必备条件,只学习设计理论,没有实践的检验和应用就违背了教育原则,也与包豪斯设计教育的经验和指导性的法则相悖;
(2)较强的师资教学和科研能力,水平,这一“软件”的建设是设计教育质量提升的法宝,可以无形中给学生带来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需要将这种“从高校毕业直接进入高校任教”的教师给予企业培训或者提供深造的机会,或者实行国内院校之间合作,聘请优秀教师来校任教或作为学科带头人;
(3)明确的研究方向,才能与企业,市场衔接,具有专业性和针对性。建设具有特色的设计研究方向,可以结合当地的产业,如广州花都是皮具和汽车产业基地,可以将皮具设计和汽车设计作为主要研究方向,并尽量做到与这些企业搭建开发平台;
(4)持续充足的项目支持,是工作室维持发展下去的重要命脉和保障。有项目经费的支持,才能提供科研-教学的动力。项目的来源需要教师有广阔的人脉关系和对外沟通合作交流的能力,这也是专业建设中不能急于求成的过程,专业教师只有不断提高“外交”能力才能打通校企合作的通道;
(5)课程的模块化设置,除了给所有学生设置通选的公共专业基础课程之外,还要按方向进行分类,供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选择专攻的方向。如设计美学这一课程可以让所有方向的学生必修,学习设计与艺术之美及美的塑造法则,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审美能力及艺术美感的表现能力等;如产品设计这种课程限定专攻研究产品的学生修读,学习产品设计的原理,方法,产品的结构设计等知识。这种课程的设置方法具有针对性和明确性,使学生学业有专攻,而且又易于与市场企业对接。
4 工作室与导师管理机制
传统式的高等教育方式是以集中制形式授课,学生学好学坏老师很难一一照顾得到,所以很容易出现恶劣习惯相互影响,学生游离于课外的学习风气,比如旷课,学习积极性低落,甚至自暴自弃。而且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唯一方法就是卷面考试,考过之后又忘得一干二净。这种方式对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无效,只有进入到工作室,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的课题项目之中,并由导师进行一对一指导,才可以使他们在学习中得到锻炼和检验,如此以来,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激情,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该教学方法完全摆脱传统形式的束缚,不能始终按照学校统一的多媒体集中制授课,应根据本专业的特点自由安排课程,并选择在工作室中进行理论贯穿和实践集训,将理论在实际课题项目中应用。
工作室导师制模式的授课方式决定了其自身的管理机制,执行过程如下几点:
(1)设立工作室评估监督员,由评估监督员负责考核,监督各个工作室导师的授课和项目研究情况,对导师的绩效进行监督和考核。
(2)实行包干到户,责任到人的管理制度。每个工作室设立1~2名导师负责该工作室的相关课程的教学和科研。并由导师负责管理该工作室的日常运行工作。导师可自由设立学生为课题项目助理,辅助教学和科研。
(3)设立导师业绩考核标准。以课题项目作为支持的教学模式会给导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压力,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动力和唯一途径。教学质量提高了,师生才有能力承接课题项目,课题项目多了,才能给工作室带来更多的资源。如此相辅相成的形式就要求导师在课题项目和教学质量上要取得双丰收。对业绩考核较好的工作室给予经济奖励,用于建设工作室以及学术经费资助。
(4)工作室经济创收开放性管理。因工作室的运作需要实践项目的支持,所以对工作室在经济方面的管理可以由院系行政部门与各个工作室签订保证书,主要是在教学成果,科研课题等方面的承诺,获得科研项目的大部分经费由工作室内部自由支配,经费的使用范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项目成本费;工作室内部所需的设备购置费;参与设计比赛及各种奖励费;开展学术交流费;成果转化及专利申请费;参与项目的师生酬劳;师生参与专业培训费;工作室日常易耗品购置费;工作室外聘教师的费用;学术论文及作品发表费。
院系行政部门根据拟定的承诺书对工作室的各项指标完成情况给予奖惩,通过扣取完成指标没有达到标准的工作室经费来奖励完成指标较好的工作室,形成良性的竞争运作机制。③
(5)学生参与管理制。因教学以课题项目为主要形式,工作室由师生的全权拥有和使用,所以学生也是工作室的主人,他们会更加爱惜工作室里的所有财物,由学生参与管理,会给学校节约更多的成本,学生管理制比老师管理制更加有效。
5 结语
工业设计教育是一种应时性的教育模式,传统理论灌输式的模式完全体现不出创新思想,与 “设计”的理念和含义不吻合。在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工业设计教育模式改革势在必行。工作室导师制的教育模式以“授之以渔”的专业技能培养为宗旨,注重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以实际行动来解读并验证“适应社会需要”和“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注释
① 赵星.论我国高校工业设计教育的现状与发展[J].科教导刊,2011(33).
关键词: 非机类 《机械制造基础》 教学实践
1.引言
地方工科院校立足地方、服务地方,以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办学宗旨。“面向工程、强化实践、贴近需求”,地方工科高校能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据统计,近几年来,我校会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于制造类企业的占就业学生数的比例均在70%左右。为适应这一新形势,我校对一些非机类专业例如工商管理、会计、工业设计等专业开设了《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熟悉机械产品生产的一般过程,掌握一定的工程基础技能和实践知识,在处理专业问题时具有良好的机械制造知识背景。这样,本课程和先修课程《机械制图》,以及金工实习,便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工程素质培养体系,为学生的专业课学习和今后从事制造业相关工作奠定了必要的基础。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普遍感到非机类专业学生对本课程学习兴趣不强,空间想象能力、理解能力较差,存在教学吃力、教学效果不佳等状况。我在从事非机类专业《机械制造基础》教学实践中探索和总结经验,供大家参考。
2.以专业培养目标为导向,调整教学内容
非机类《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所包含的内容多,覆盖面广,包含机械工程材料、机械零件、金属切削原理、机械加工工艺、先进制造等方面内容。在有限的学时内把这些内容讲深、讲透是不可能的。课程内容的构建应该以专业培养目标为导向,优化教学内容,重在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传授。在本课程内容构建中,我们紧紧把握“基本工程素质教育”为目的,确立了以“机械工程材料选用、机械零件基本概念、零件加工方法、机械加工工艺”为课程教学主线,建立了符合事物认知规律的教学体系。在具体教学内容上,根据各专业的特点,特别是应按学生实际工作需要,对课程内容有所取舍,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例如:对于经济管理类学生,毕业之后工作岗位不可能是一线的机械类技术工作。因此,在保证基本理论知识够用的前提下,从管理而非设计专业培养的角度,在课程内容进行了调整。机械加工工艺、先进制造技术等方面内容予以增加,降低了机械零件、刀具角度和夹具等方面的难度和深度,这与培养应用型、创新型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是相适应的。
3.以增强教学效果为目标,改进教学方法
对于非机类专业学生来说,主观上由于专业的原因学生对这门课兴趣不是太浓,客观上非机类专业特别是文科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稍差。学生在学习本课程时感到抽象、难学,教学效果不理想。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够增强教学效果,是教学中必须重视的问题。
3.1重视绪论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动力。
对于一门课程来说,绪论是学好这门课程的“触发器”,绪论的教学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内容丰富、教学方法合理的绪论教学,能够让学生充分了解本课程的内容和学习好本课程的重要性。在本课程绪论教学中,我们采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我国机械制造业的过去、现状和发展方向,并对比国外的先进制造业,学生会被屏幕上丰富多彩的画面和生动的内容所吸引,再加上教师的引导和讲解,会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了解了我国与国外先进制造业的差距后,学生会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在此基础上,教师顺势深入讲解本专业学习本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例如对于工业设计专业,在讲述工业设计与制造业的关系时,类比了建筑学和结构学的关系,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工业设计和制造业的关系。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本课程的动力被调动起来,为整个课程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2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于非机类学生来讲,本课程相对其他课程是抽象而枯燥的,所以应该采取更灵活、更活泼的互动式教学方式。例如根据管理类、艺术类学生的思维特点,可以经常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教师在课堂上针对教材中的基础理论或主要疑难问题,提出一步一步的问题,学生独立思考之后,共同进行讨论。教师在讨论中注意引导和辨析,讨论结束后,应当归纳与总结。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对于非机类专业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3.3把握认知规律,采用引导式教学方法。
引导式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师的启发之下,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事物的方式去认知事物。引导式教学更符合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规律,能够较好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例如在讲解铁碳合金材料性能时,首先对优质碳素钢、普通碳素钢、低碳钢、球墨铸铁等不同材料的轴类零件的强度、刚度、耐磨性,以及性价比进行比较、分析,让学生有了直观的感受,再讲解各种材料的功能和应用范围。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易于接受,对所授知识有了更深刻的印象。
3.4多采用实例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本课程与实际工程密切相关,可以较多地采用实例教学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讲解机床的结构时,可以采用实例教学法,带学生到实验室,针对具体的机床进行讲解,效果更理想。
4.以学生为主体,不断优化现代化教学手段
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集声音、图像、视频和文字等媒体为一体,具有形象性、多样性、新颖性等特点,能够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在教学活动中如果由于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对所讲授内容不熟悉、理解不深刻,反而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有些青年教师把所有内容都放入课件中,讲课仅仅是从原来的“背书”改成“念书”,上课时一味播放课件,学生毫不动脑地看热闹,多媒体教学成了讲稿演示。另外,多媒体教学具有信息量大、进度快的特点,如果不注意教学策略和方法,非机类学生可能就会感到无所适从。因此,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处理好传统教学与现代化教学的关系,优化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在非机类《机械制造基础》教学活动中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应该注意两个方面:一方面,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应该考虑本专业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结构。在突出教学重点、难点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增加图片、视频等媒体,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活泼性。例如在讲授铸造工艺时,我播放了多种铸造工艺的教学视频,在每种视频后对每种铸造方法的特点和使用场合进行了归纳与总结。采用这种方法不仅完成了教学目标,而且使教与学更加轻松,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另一方面,在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中,教师应该时刻注意与学生的互动,防止出现“学生盯着多媒体看,教师围着电脑转”的现象。教师要经常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讲解,用眼光与学生交流,感受学生的学习状况,根据学生的反映和表现随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用积极的双向交流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学习。
在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学中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并不等于老师的主导作用就消失了。目前高校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建立一种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非机类《机械制造基础》教学中,一方面由于专业背景的限制,另一方面本课程内容繁杂,学生不容易建立系统性的知识结构。教师应当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时刻把握教学目标,在教与学过程中的起到“领航员”的作用。
5.科学制定考核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必须结合本专业、本课程的教学特点,能够充分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对于非机类《机械制造基础》考核中,除了传统的考核方式外,设置了小论文形式的考核方法。这是考虑到《机械制造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而对于非机类专业,没有相应的实验课和课程设计,利用小论文能够考查学生综合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典型零件的加工方法考核小论文中,安排每组3-4人,对一零件加工工艺进行设计和编写,对于非机类学生来说,难度不小。但是学生经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甚至有的学生到机械学院找同学请教,基本完成任务。从考核结果来看,学生完成情况良好。通过这样的考核方式,不仅考查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6.结语
作为工科院校非机类专业进行工程素质培养的重要课程《机械制造基础》,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针对非机类专业学生特点、本专业课程体系特点和课程本身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富有实效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工程素养,为他们以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朱立光,张锦瑞,卢育红.论地方工科院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1,(8):26-28.
论文摘要:通过考察学习几个院校城市规划专业的建设情况,结合校本实际认为:城市规划专业必须抓住设计主线,充分利用农林特色,兼顾城市宏观规划,加强课程体系的调整和优化,力求更能体现人才培养的要求。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已进入了城市化大发展时期,相应地城市规划学科也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目前,全国各地先后有100多所高校开设了城市规划专业,其中有以工科建筑学为依托发展起来的,也有以农林专业为特色发展而来的,有资料显示,我国的城市规划专业依其学科背景大致可分为4类:一是建筑类,约占65%;二是工程类,如测量、环境等,约占15%;三是理学类,以地理学科为基础,约占15%;四是林学类,约占5%。[1]近日,我们走访了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和清华大学。在这几所学校中,既有农林占优势的院校如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也有建筑起家的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和清华大学。通过走访与学习,对本校城市规划专业的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思考。
一、国内各高校城市规划专业的建设情况
(一)农林院校中的城市规划专业
国内依托农林优势而建的城市规划专业大多走风景园林方向,风景园林要求学生要了解城市规划设计的原理及方法,了解中外风景园林的发展趋势,重点掌握自然环境的保护,利用和开发人工生态环境的理论和方法,能胜任城市开放空间,各类园林绿地、风景名胜区、风景园林建筑等方面的规划设计和研究工作。主要专业课程包括城市规划原理、城市生态学、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风景园林设计、风景园林建筑设计、观赏植物学、建筑结构与构造、风景园林艺术、风景园林工程等。毕业生可在城市建设部门、城市规划部门、园林部门、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等从事城市规划、城市景观设计、风景园林规划。从其主要课程和培养目标来看,既要求学生能够从大的方面——景观生态角度进行城市规划,也要求学生能够进行详细设计方面的植物配置,可以说充分利用了园林、园艺和城市规划的优势。这一点和我们园林学院的目标相一致,因为我们也是致力于充分利用河南科技学院农林的优势,今后走风景园林这个方向。
1.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的城市规划专业属于园林学院,是该学院五个专业之一,主要培养从事城市规划设计、风景区、森林公园、旅游区及城市各类绿地规划设计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我院培养方向与其十分接近。在北京林业大学的五个现有专业(即风景园林专业、城市规划专业、园林专业、园艺专业、旅游管理专业)中,园林、园艺和旅游管理专业授予农学学位,而城市规划和风景园林专业均授予工学学位。北京林业大学城市规划专业负责人介绍,办真正的城市规划应注重区域经济、交通规划、市政、园林等,计划加强在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城市道路与交通、城市市政工程规划方面的力量和师资。今后要办成既有农林特色的风景园林专业,也要逐步向真正工科专业靠近的城市规划专业。
2.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的做法对我们来说也有很大的启示。中国农业大学本身在林学院没有城市规划本科专业,只有硕士点是园林植物观赏园艺方向。但是中国农业大学因为其自身的农林优势,本着“规划的基础是生态,设计的基础是历史”的理念,他们明确提出了自己的规划着重是考虑生态化。而城市生态学包括的内容有很多,如农田生态学、环境生态学等。当然这一点,现在也切合国家重视环境生态的的实际。目前国内很多高校也着重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如在清华,生态规划和水系规划也开始被重视起来。因为现在很多高校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在开了植物学以后,仍然在规划设计阶段不懂得植物的配置,并且在这些高校中还不乏有农林特色的院校。所以说应该加强学生在植物和生态方面的训练和思维,将此思想引入风景区规划、区域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让学生知道好的生态要保护,不好的环境我们要恢复,以此达到指导设计的目的。
(二)工科建筑院校中的城市规划专业
工科建筑特色的院校,其城市规划专业的课程和建筑学课程有很大的相通性,其主干学科是建筑学,主干课程中除了公共课程以外,在专业基础课中就开设很多门类的不同课程,如设计基础课群像画法几何、阴影透视、工程制图、设计初步、图示思考与表达、美术等,重点培养学生的手绘能力;另外开设专业基础课群像建筑设计及原理、城市规划设计及原理、规划师业务基础、城市交通工程、城市市政工程、区域经济与区域规划,重点培养学生方案设计的能力;最后还在此基础上加上专业史论群像城市规划概论、中外城市建设史等,以丰富学生的文化和创作内涵。
1.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现设有建筑学、城市规划和工业设计三个本科专业,前两个专业的学制五年,最后一个专业的学制四年。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现具有建筑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下设四个二级学科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建筑技术科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硕士学位授予权;并具有建筑与土木工程门类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因为是以建筑为特色的院校,除了基础课程的开设,在贯彻理论和实践的原则下,相关院系还开设很多的实习和实践课程,如美术实习、园林植物实习、城市交通工程实习、城市认识实习、城市市政工程实习、城市规划设计实习等。所有这些都是对理论课程的良好的补充和完善,实践完成后要求学生提交相应的设计作品,从而使学生尽快及早进入设计创作中来,而不是统统把设计集中到毕业设计阶段。
2.清华大学
目前,清华大学设有建筑系、城市规划系、景观学系和建筑技术科学系;还有建筑设计研究所、建筑历史与文物建筑保护研究所、住宅与社区研究所、美术研究所、景观园林研究所、资源保护与风景旅游研究所、建筑与技术研究所和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研究所等8个研究所。此外,跨院系成立的科研综合体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清华大学人居环境研究中心和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依托在建筑学院。从其专业特色和研究方向来看,清华大学的城市规划专业显然是依托了其建筑学专业,相关设计模型作业也可以看出他们注重培养的是学生的空间构思能力。
这几所以建筑为主的学校里,一个共同点是都注重学生的基础课训练。在设计初步阶段,都分别有学生开始接触设计,并且做一些相关的模型。特别是清华大学,学生作业分为大一阶段、大二阶段,并且全是计算机绘图,可见学生的设计是从开始就逐步渗透而不是大三才全面展开。当然传统的以工科建筑学专业为主的院校均有一个共性,其学科基础架构在建筑学的基础上,这一类院校的学生虽然设计思维能力强,擅长城市空间形态的规划设计,但不足之处是对社会经济等宏观城市问题分析训练少,对专门的规划技术掌握不够。[2]
二、完善我校城市规划专业课程体系的几点建议
(一)专业特色的确定
1.抓设计主线
作为一个省属高校来讲,最主要的问题是要考虑学生以后的就业问题。针对我们现有的师资和专业情况,我院城市规划建设应该针对学生今后的就业,抓住设计的主线。因为大的规划虽然学生可以做,但是政策性法律性太强,政府的指令性迫使我们的学生不能做而一些详细的设计如现在就有新乡市区周边的县市做一些新农村规划、小学校改造等等,这一类的需求也非常大。但是学生的基本功如果不扎实的话,就连这些小的设计也无法胜任。所以我们必须抓住设计的主线,训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在有限的课时内进行专业课程调整。
2.充分利用农林特色
对于整合资源来讲,我们在园林、特别是园艺方面很有优势。所以我们可以划出一条园艺——园林——规划方面的一条线,让资源共享,同一门课可能在三个专业都开,不过侧重点不一样。例如园林植物学,对园林和园艺专业,植物生理、植物识别、植物配置都要突出,而对规划专业则可以去掉植物的生理部分,重点突出植物的外观和生长特点,使学生能够重点达到植物配置的目的。
3.兼顾城市宏观规划
城市发展的实践证明,仅仅依靠以设计为核心的传统城市规划理论,无法解决现代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日益复杂且庞大的城市问题。如现代城市规划摇篮的英国,自20世纪50年代,城市规划专业教育经历了相当大的变化,专业教育内容从传统的建筑学和工程学扩展到了地理学、经济学和统计学等领域。[3]城市规划是一门学科较广的专业,因此,要求学生的专业知识要广泛。所以我们还要抓好学生宏观经济、地理、社会、人文方面的综合素质。这些可以为以后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提高其团队协作的意识。
(二)课程结构的调整
1.基础课
素描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和优化整合 浙江科技学院2009年校级教学改革项目编号:2009ⅡB-a49
摘要:开设选修课的初衷是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其优势与重要性在于不断弥补学科知识和学科课程的局限性,充分发挥学生作为高等教育主体的作用。专业选修课较必修课更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质量,设计专业的知识结构特征使这种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艺术设计;选修课;教学改革
开设选修课的初衷是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扩充他们的知识面,合理优化配置教学资源。鉴于这个目的,当下各个高校都增设了不少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这种状况在处于向学分制过度阶段的高校中尤为普遍,选修课的功能与意义也尤为重要。专业选修课由于与专业实践结合密切,在数量及效能上明显胜于公共选修课。就设计专业的文化创意特性而言,学生不仅要成为应用型人才,更要成为通晓人文科学知识、具有创新意识和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文关怀者、社会前瞻者、文化生成者与建构者。这里的文化有其自在的体系,学生需要进行长期系统的学习,并与专业实践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提高艺术水准。因此,如何有效利用专业选修课帮助本身文化基础较弱的设计专业学生完善如此庞杂的知识体系成为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同时对于理工高校设计专业而言意义更大,难度也更大。
目前设计专业学生在选课上的主要问题表现在:课程方面:课程不能满足学生需求,如通识教育体现在学生收获上的严重不足;只关心教学内容的专业性却忽略学生精神的满足和向往;发展定位目标的模糊、缺乏合理的梯度设计等。学生方面:学习的志趣和意义感不强,没有充分认识到自己的潜力、特点和基础等;所选内容随意、杂乱,平均分配学分(如所选科目或模块)与自己的预期发展方向不一致;有的学生选课只考虑眼前兴趣,没有专业与长远规划;没有考虑基础学科的重要性。问题的根源在于两个相互影响的环节:一是互动机制的问题,二是课程目标与内容本身的问题。长期以来,人们忽视对作为高等教育主体的学生学习的研究,故需要以此为出发点,重点考察学生的选课情况,将调查结果运用到第二个环节中去,使第二个环节能更科学地发挥对学生选课的指导作用。
第一个问题体现为对学生学习与教育评估方面的研究:《创意产业背景下创意设计人才培养的教学创新实践》(浙江省教育规划2008年课题)《艺术设计专业交互式教学模式的研究 》(浙江省教育规划2009年课题)《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十一五”教育规划重点课题)等,相关论文如《契约机制与学案教学: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学生体验: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新内容》(《中国高教研究》2009年5期)《关于传统与现代教学方法的思考》《重视学生学习效果改善教育评估效能》《NESS对我国本科教学工作评估的启示》(《中国高教研究》2009年10期)等。此外,中国大学生学习投入性调查(NSSE-CHINA)是一项由院校自身发起、从院校实际出发、由院校自主参加、以改进教育教学为目标的大学学习状态调查,其调查工具是在引进美国当前深具影响力的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NSSE-National Survey of Student Engagement)基础上经过文化适应、认知访谈、信度和效度检测汉化而成的,目的在于树立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习过程和成果为重点的教育质量评价理念,最终促使我国高校真正形成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全面质量观和评价指标体系。“全国学生学习投入调查(NSSE)”是近年来在美国影响力迅速提升的年度研究,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2005年,英国开展全国大学生调查活动(NSS)以调整高等教育质量体系。澳大利亚也进行了大学生课程体验问卷(CEQ)和研究生学习体验反馈(PREQ)。
第二个问题的研究针对课程设置、整合创新等课程结构方面展开。随着后现代主义的兴起,西方教育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种课程观,主要有:以注重相互依存和维持生态为主体的课程观;以平等、民主思想为主体的课程观;以混沌学和无限宇宙观为基础的课程观;全球化背景下后殖民主义课程观;弗莉娜的课程动态学等。此外,较有影响的还有唐纳德肯尼迪的“整体主义”教育责任观,认为完整性是课程传递的效力和效率的关键;英国哲学家波南尼从知识符号化角度提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等。大学自身研究如:美国大学开展理工创业教育研究,如麻省理工大学以学术性与实用性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斯坦福大学在课程体系设计方面始终坚持文科和理科结合、教学与科研结合、文化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目前基于课程改革目标的开放性、生成性、生态性特征,高校普遍展开教改研究。例如:《美国一流大学理工创业教育与我国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课程设置、整合创新等课程结构方面2007年项目)《我国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优化研究 》(浙江省教育规划2007年度课题)《艺术设计专业体系的建设与研究》(浙江省教育规划2008年课题)《工科院校艺术设计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湖北省教育厅2008年项目)《工业设计专业教学体系改革与个性化职业发展教育模式研究》《工科院校背景下人文社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文化创意产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新闻传播、文学艺术类专业为基础》(湖北省教育厅2009年项目)《创意产业的发展与高校设计人才的培养》《创意型动画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研究》(浙江省教育规划2008年课题)《浙江省大学生综合素质拓展课程开设的理论性研究》《艺术设计景观专业课程设置与整合研究》(浙江省教育规划2009年课题)等;论文例如《大学课程结构优化的思考》(《中国高教研究》09年5期)《课程改革:愿景与可能》(《高等教育研究》2009年)等。另外,针对课程观、知识观展开的研究主要有:《高等艺术专业教育的多样化与质量观的重构》《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与高校一体化育人机制研究》(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07年度研究课题)《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浙江高校媒介素养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07年重点研究课题)《20世纪我国课程本质观的传承与变革》(2007年度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常规性立项课题)《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中国“教育学研究”》《大学人文教育状况及对策研究》(均为2007年度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常规性立项课题),论文如《基于后现代主义视域重构高等教育课程观》(《中国高教研究》09年5期)等。上述研究结果对本论题有借鉴价值,但相关实践验证方面的材料较少,目前NSSE-CHINA这项调查尚处于初步研究阶段,涉及的院校较少,由于并非专门针对选修课展开研究,也尚未付诸选修课的改革实践,故将借鉴其科学结论与规律,结合艺术设计专业的具体情况付诸实践,并在实践过程中进行不断反思和创新,具有可向社会推广的普遍价值和意义。
艺术专业大多数教师有着较高的专业技能,但由于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有针对性的考虑授课对象的知识背景,同时缺少对选修课教育本身的教学规律的研究和对不同专业学生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探寻,从而影响了选修课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将我院选修课程任课教师的优势资源进行整合,并达成关于选修课教学的一致意见;其次是在此基础上探索教学内容组织方式,结合各学院艺术院系自身特点形成教学特色,在教学方式等环节上深入研究,结合实践摸索规律,修订讲义。具体来讲,应该注意两点。一是教材及讲义内容先进、体系创新,因材施教。最大的特点是将最新研究成果纳入其中,反映了本学科的最新成就和发展前沿,保持了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与国内形形的同类教材相比,具有明显的特色和风格。注重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艺术设计,力求探索和发掘艺术设计的人文精神;论述深入浅出、例证丰富,由感性认知到理性升华,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二是能充分运用启发、互动、案例、讨论等方式的教学形式和创新实验性培养方式,鼓励学生进行艺术观摩和艺术实践,针对各专业学生具体情况改革教学方法。用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改造教学手段,更新教学内容,使得教学更加符合现代社会信息量大、知识更新快的特点。以鲜活的艺术设计作品实例作引子,将学生从被动的“要我学”转变为主动的“我要学”,学生在研究实例的过程中逐一掌握实例中融入的知识点。教师将科研课题引入到教学中,精心设计课程的学习任务,由学生自主选题,自行设计。
总的来讲,创新之处在于坚持科学主义课程观,即以符合人需要的哲学、历史、文学、艺术、宗教等人文学科为主干构成课程系统,以问题为中心,尽量用丰富的资源来探讨,以此为方法贯穿艺术设计选修课教育的始终,贯穿课程的建构及教学方法的始终。与此同时,注重各校和艺术院系的自身特点,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以此探索理工高校艺术选修课教育的规律。这些创新集中体现在课程体系的先进性上――体系新颖,观点明晰,内容设置注意从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审美和艺术修养的实际出发,详略得当,深入浅出,将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熔于一炉,坚持理论与艺术实践相结合,对提高学生艺术素质和鉴赏能力、培养其高尚的审美情趣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唐纳德肯尼迪著,阎凤桥译.《学术责任》[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
2.波南尼著,许泽民译.《个人知识》[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
3.胡森著.《国际教育大百科全书》[Z].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
4.多尔著.《后现代课程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
5.阿恩海姆著,滕守尧译.《艺术与视知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
6.拉塞尔著,陈世怀译,《现代艺术的意义》[M].江苏美术出版社,1995年.
7.马克第尼亚著,滕守尧译.《非物质社会――后工业社会的设计、文化与艺术》[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
8.卡西尔著,甘阳译,《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
9.杰姆逊著,胡亚敏译.《文化转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论文摘要:山东科技大学作为一所地方工科高校,多年以来,一直坚持行业特色办学,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出煤炭行业专门人才的培养;通过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形成了特色优势专业;通过推进课程建设,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通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教师在提高教学质量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探索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新路子,切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行业特色型大学依托行业而建,肩负着培养行业发展所需人才、引领行业科技进步、解决行业发展重大技术难题等重任。促进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的发展,不仅是大学和行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需要,而且对于统筹和优化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均衡学科和地域的合理布局,促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高等教育规模已经成为世界第一的中国,要实现高等教育强国目标,当务之急就是要提高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实现由重数量到重质量的转变。多年来,山东科技大学(下文中的学校皆指山东科技大学)坚持行业特色办学,注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走出了一条特色之路。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出人才培养的特色性和多样性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高校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在大众化教育背景下,本科教育应是个性化的、多模式的;对学生的培养和教育不应整齐划一,而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潜质和社会对人才的不同需求进行培养。基于这一认识,立足学校实际,学校构建了“精英型”、“应用型”、“复合型”三种培养模式并存的人才培养机制。
1.选拔优秀学生创建励志班,实施精英教育培养模式
学校从当年录取的理科新生中,按高考成绩与学生自愿的原则选拔40名左右的学生组建矿业工程励志班,单独制定培养方案,实行导师制管理,从数理基础、学科基础、专业素养和科研能力四个层面进行培养。学生人学后即确定指导教师,使学生从人学开始就有专人指导。前三个学期强化数学、力学、英语和计算机基础教学,第四、五学期强化学科基础教学,同时强化实践教学。在凝练学科大类平台课程的前提下,为每一平台课程配置课程设计或独立开设实验,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后一年半进人专业学习,以导师科研项目为牵引,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科研方法的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以服务于煤炭企业特定人才需求为目标,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在8个煤矿主体专业实施了“定单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实行单独招生、定向就业,按“3+1”模式培养。学校根据煤炭企业的需求制定招生计划,考生填报高考志愿前与煤炭企业和学校签订协议,免费上学,按协议就业。前三年在校学习,第四年到签订协议的单位进行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科研训练,由学校和煤炭企业共同培养。
3.以重点学科为依托,实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为发挥重点学科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师资优势、科研优势和实验条件优势,学校在具有博士学位授权点、本科一批招生的传统优势专业,实施了“工科专业十英语或法学专业”的复合人才培养模式,如在采矿、安全、地质、测绘工程等本科专业实施了“采矿(安全、地质、测绘)工程十英语(或法学)”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该培养模式将两个专业的主干课程和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整合,形成复合型培养方案,在对学生进行工程素质培养的同时进行英语或法学素质的培养,以满足社会对既懂工程又会英语、熟知法律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学生毕业时颁发两个专业合一的毕业证书和两个学位证书。
二、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形成特色优势专业
学科建设是龙头,要牵动龙头来提升整体;专业建设是基础,要夯实基础来创出特色。学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不断改造传统专业,加大专业调整力度,加强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建设,形成了以工为主、工理结合、文理渗透、多学科相互协调的本科专业结构与布局。
1.合理调整专业结构与布局
学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加大专业调整力度。停招了生源少、社会需求量小的农业机械化和教育技术学专业,减少了部分社会需求量不大的专业的招生人数,适当增加了传统优势专业和社会需求量大、生源好的专业的招生人数。将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由资源与环境学院调整到土木工程学院,将分散在多个学院的广告设计、艺术设计、工业设计和音乐学专业集中起来组建了艺术与设计学院。在进行学科专业与院系调整的同时,新增了少量新兴学科、应用学科的专业,使专业结构和布局进一步趋于合理。
2.依托重点学科,建设优势专业
发挥重点学科人才和科研优势,以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博士点为依托,制订了《品牌、特色专业建设规划》,根据规划,每年对拟建设的品牌、特色专业进行重点投人,在人才引进、教师队伍培养、实验室建设、信息技术建设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支持,选聘专业建设负责人,定期进行考核。经过多年的建设,形成了一批以采矿工程、安全工程、测绘工程、自动化、土木工程等品牌、特色专业为代表的优势专业,并通过品牌、特色专业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促进优势专业建设。
3.合理设置新办专业,加大新上专业的建设力度
学校制定了《山东科技大学本科专业设置暂行规定》,根据社会需求和学校发展规划,遵循专业建设的基本原则,合理设置新专业,严格新上专业的申请、论证和审批程序。新上专业必须制定四年建设规划,实行专业建设负责人制度。学校每年给予新上专业100万元的经费支持,连续四年,对新上专业从师资培养、实验室建设、教材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
三、推进课程建设,深化教学内容改革
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技术手段、教育思想和教学管理制度等多层面。学校通过课程建设,不断深化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及时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充实到教学内容中,构建了以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相结合、有利于学科交叉与融合的课程体系,提倡启发式教学,注重因材施教,实现了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
学校课程建设工作起步较早,先后经历了“一类课程—系列课程—试点课程—精品课程”等多个阶段。
学校自1987年至1996年,三年一轮的课程建设工作共进行了三轮,建设了《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等23门量大面广的一类课程,占当时必修课总门数的38. 7%。由于效果明显,原山东省教育委员会和原煤炭部教育司分别在山东省和煤炭系统高校中推广我校课程建设的经验与做法。1997年后,学校进行了更大规模的系列课程建设工作,建设了数学类、电工电子类、力学类、化学类等一批覆盖面广、影响大的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2000年,启动了“新世纪教改工程”,进行了省校两级试点课程建设,建设了《大学英语》等3门省级试点课程和一批校级试点课程。2003年,根据教育部《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制定了《山东科技大学精品课程建设实施意见》,大力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着力建设了一批具有较强示范作用的精品课程。目前,学校有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山东省级精品课程17门。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教师提商教学质量的重要作用
1.实施青年教师教育教学导航计划,不断提升青年教师教学水平
自2003年开始学校实施了青年教师教育教学导航计划,要求当年新进教师必须参加为期一年的教育教学导航。导航计划包括集中培训、老教师全程指导、观摩教学、互相听课以及讲课比赛等内容。导航计划实施七年来,由600多名青年教师参加了培训,对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素养和教学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
2.改革教学名师评选与考核制度,发挥好教学名师的导向作用
学校从2001年开始实施“教学名师工程”,引导广大教师把主要精力投人到教学工作中来。对当选的名师,岗位津贴浮动半个级差,同时对教学名师在开展教学研究、培养青年教师等方面提出了要求。学校每两年组织一次校级教学名师的评选工作,每年组织一次校级教学名师的考核工作,在校级教学名师评选考核的基础上推荐评选省级教学名师。目前,学校有39名校级教学教名师、6名省级教学名师,他们在教学工作中,发挥了很好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3.建设教学团队,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教学队伍
重点遴选和建设了一批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形成了团队合作机制。积极开展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建设,促进教学研究工作的开展、教学资源的共享。推进老、中、青相结合,发扬传、帮、带作用。目前,己建设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山东省教学团队。
4.完善教师培养办法,加强中青年教师培养
支持和鼓励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内外知名大学进行访学,支持和鼓励青年教师到工矿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教师在访学和实践锻炼期间享受同级别教师的待遇,所需费用从师资培养费中列支。对新聘任的青年教师,第一年必须担任辅导教师,并安排其从事一至两年的兼职辅导员或班主任工作,没有这一经历的教师不能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称,以提高他们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五、探索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新路子,切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1.构建“全过程、三层次、七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
全过程是指从人学军训,到毕业设计实践教育四年不断线。三层次包括基础实践层次、综合实践层次、创新实践层次。七模块包括军训、实验教学、实习教学、工程训练、毕业设计与课程设计、科研训练与科技创新、社会实践等模块。
2.建设校院两级实验中心,改革实验管理体制和实验教学内容
改变传统以课程为中心设置实验室的做法,将全校分属课程管理的135个实验室,整合为13个校级实验中心,21个院级实验中心,实现了校院两级管理,资源开放与共享的管理体制。通过增加综合型、设计型、创新型实验,增加计算机仿真实验、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仿真实习等,强化训练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目前,学校有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3.建设特色鲜明的校内实践基地,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搭建平台
学校建成了全国惟一的校内实习矿井以及为数不多的全国先进大学科技园、测绘实习场、工程训练中心、电子工艺实习车间等校内实习基地。其中,校内实习矿井具有生产矿井的所有功能,学生不出校门即可完成煤矿主体专业的大部分实习;省级大学科技园已经成为学生的实习园、创业的试验园、教师的科研园和高新技术的示范园。
4.成立大学生科技训练中心,设立创新基金,实施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
学校制定了《学生科技创新管理办法》、《创新学分认定与管理办法》等制度,设立科技创新实践必修学分,将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纳人本科培养方案,优秀学生免试保送研究生。选拔优秀学生参加教师科研工作,通过加大资助力度,扩大资助范围,让更多的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实践;每年评选学生科技拔尖人才、学生科技创新优秀指导教师,设立了科技创新奖、给予物质奖励。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大赛、创业竞赛、机器人大赛等多项比赛中都取得了优秀的成绩,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 研究背景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以心理学、教育学和卫生学等学科理论为依据,研究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有关的各种问题的一门应用性学科。教育部2011年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明确提出:高校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建立或完善相应的课程体系。学校应开设必修课或必选课,给予相应学分,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普遍接受心理健康课程教育。
蚌埠学院是一所省属以工为主地方应用型普通本科高校,截至2017年9月,共开设了47个本科专业,其中工科专业25个,占53.2%。2013年9月面向普通本科全部专业一年级学生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学科性质为公共必修课程。
二 研究设计
本研究以蚌埠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科专业负责人、任课教师和开设此课程的2016级本科生为研究对象。2016年蚌埠学院共招收普通本科学生2906人,其中理工类2325人、文史类361人、艺术类220人。本研究主要采用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分别从任课教师、学生的角度了解课程的教学实施情况。
(一)访谈的组织和实施
访谈对象包括教师和学生。其中教师包括专业负责人、承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5名一线教师,了解不同教师在课程内容、教学模式和方法上的教学现状,以及对教学效果和教学开展情况的看法;学生主要包括2016级水利水电、机制(对口)、环境设计、电子信息工程、工业设计、制药工程、数字媒体艺术、安全工程等8个专业的部分同学。
(二)问卷调查的组织和实施
编制了《蚌埠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现状调查问卷》,于2017年6月课程最后一次课,对2016级水利水电、机制(对口)、环境设计、电子信息工程、工业设计、制药工程、数字媒体艺术、安全工程等8个专业401名大一新生实施测量。
三 教学现状
(一)教学目标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关于教学目标的相关规定,结合蚌埠学院的实际情况,从知识、技能、自我认知三个层面确定课程目标。
1 知识层面
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了解大学阶段心理发展特征及可能出现的异常表现,掌握自我调适的基础理论知识。
2 技能层面
掌握自我探索技能,心理调适技能及心理发展技能。如学习发展技能、环境适应技能等。
3 自我认知层面
能够对自己的身体条件、心理状况、行为能力等进行客观评价,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在遇到心理问题时能够进行自我调适,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生活状态。
(二)师资情况
承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工作的主要有名位教师,其中专职教师4名、兼职教师1名。师资情况如表2所示(2017年6月统计数据)。从性别上看,以女性为主;从年龄层次上看,30-40岁教师有3名,以中青年教师为主,教师年龄结构合理;从学历、职称层次上看,本科生2名,研究生3名,其中2名本科生职称均为副教授,3名研究生中2名讲师1名助教;从课程发展建设的角度来看,教师职称分布比较合理;从教龄上看,3名教师教龄超过10年,其中1名超过30年;从总体上看,本课程的授课教师教龄较长、教学经验丰富。
(三)课时安排
根据蚌埠学院2014年修订的本科教学大纲规定,本课程共28课时,包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下)”,教学时间分别为一年级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每学期14课时。
从课程实际开设时间来看:本课程从2013年9月首次开设,至今为止,只有 2013~2014学年度、2014~2015学年度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规定分两学期开展教学;2015~2016学年度、2016~2017学年度由于阶梯教室不够用等原因,均为第二学期集中教学,2017~2018学年度截至目前尚未开课。
(四)课程内容
教学内容(如表2所示)包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概述、大学新生的生活适应、自我意识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大学生的情绪管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大学生的恋爱心理、大学生的生涯规划8个部分。主要涵盖三大类,一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理论;二是大学生自身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三是大学生常见适应性与发展性心理问题的调适。
(五)课堂规模与教学模式
本课程采用的是大班授课,人数为200人左右,班额较大。通过教师访谈得知,现有的教学模式主要是讲授式,即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以少量的教学互动的教学模式,属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模式,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一直采用的主要教学模式。教学互动主要包括配合相关教学内容的案例分析、心理故事短片和心理测试。
(六)教学考核
本课程教学考核类型为考查,采用理论考核的方式进行考核。理论考核包括期末考查(开卷笔试)与平时成绩。最终成绩以五级制计分,成绩的构成为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查成绩占70%。平时成绩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课堂表现给出。期末考查由任课教师自行出试题。根据?L谈得知,期末考查主要包括课程论文和试卷答题两种形式。
四 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对课程的重视度不够高
2011年,教育部分别下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两个重要文件。由此可见,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是,现有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没有受到学校和学生应有的重视。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
1 学校方面
从总课时量来看,少于《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关于课程课时的相关规定。《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明确提出:主干教育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设置2个学分,32~36学时。
从课程实际开设时间来看,由于第一学期需要使用阶梯教室的课程较多,所以随意变更课程教学时间,并未按照教学大纲规定开课。教学时间的变更对教学内容的适宜性和教学效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2 学生方面
在知识的构建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学生学习积极性是确保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通过与任课教师的访谈发现,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整体偏低,自觉到课率不高、课堂气氛沉闷。课堂上存在各种问题行为,具体表现为:说话、玩手机、听音乐、做其他课程作业、吃零食、发呆、睡觉等。
在对学生的调查中发现(表3所示),55.9%的学生认为本课程没有和非常没有必要开设。由此可见,学生对课程较为排斥、不重视。
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调查结果显示(表4所示),出现超过三次的问题行为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玩手机、做其他课程作业和说话,其中玩手机的占86.5%、做其他课程作业的占52.1%。
进一步的学生访谈发现,学生不重视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认为自己是理工科的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技能是第一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就是浪费时间;二是,理工科课程多、作业多,学业负担较重,与其把时间浪费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上,还不如抓紧写作业;三是,自己心理很健康,所以没有必要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如果有需要了解的问题直接上网搜索答案即可;四是,考查课开卷考试,可以直接上网搜索答案,不需要太过于重视。
(二)教学内容时效性不够强
教学内容是为人的,是帮助主体认识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和促进心理发展的客体条件和工具,应适应和满足主体的需要。伴随着互联网“宽带中国”战略的实施,信息多元化、快速传递使得大学生们获取信息的手段更加便捷、内容更加丰富。学生可以第一时间通过网络了解典型案例,降低了其在教学过程中的时效性。同时,社会快速发展,大学生的心理需求随之发展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内容相对稳定,无法适应学生对课程的实际需求。在调查中发现,67.1%的同学认为教学内容具有滞后性,太过于传统和笼统,指导性不强。
此外,教学时间的调整也降低了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如“大学新生的生活适应”,按照课程原有时间安排,这一内容授课时间为大一第一学期第四周,此时学生正处于大学生活适应磨合期,教学内容对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具有指导意义。但是,这一内容授课时间变更为第二学期,学生已经基本适应了大学生活,教学内容基本无效。
(三)班额过大,教学模式单一
教学内容是静态的,只有通过合理的教学模式,才能使其变得鲜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的选择尤为重要。
讲授式教学模式以知识传递为主,可以达到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和传授心理健康调节方法的作用,即能够实现知识层面的教学目标。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很难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无法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因而无法实现技能目标和自我认知目标。
通过教师访谈发现,教师们对于讲授式教学模式的弊端有清晰的认识。教学过程中,会尽可能通过广泛搜集案例,尤其是大学生身边的案例,将基础理论知识和生动的生活实例相结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以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学生虽然喜欢案例,却仅限于听故事,不能认真剖析案例和反思,课后容易遗忘,很难在自己遇到相应的实际问题时加以运用。
有效的师生互动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们努力尝试使用多元互动的教学模式,如:教师讲授、团体辅导、案例分析、自由表达、角色扮演、音乐欣赏相结合的模式。这种模式相比讲授式可以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更好地实现技能和自我认知层面的目标。但是,由于班级人数众多、工科学生上课氛围相对沉闷、学生配合度不高等原因,使得教师无法完全把控课堂、限制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使得新的教?W模式无法顺利实施。
(四)教学考核缺少统筹规划
论文摘要:室内设计专业传统理论课程是一门包括住宅室内设计、家具设计与陈设、展示设计等重要内容的传统理论课程体系,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针对高职专科学院人才培养的要求及市场对人才的要求,结合本院室内设计专业多年的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经验,本文对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的要求及方法、内容作一些探讨。
室内设计专业传统理论课程是根据传统的教学模式而产生的一个传统的教学体系,是艺术设计理论的基础和专业理论的根基,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势必成为设计教育之举足轻重的专业。但是由于理论课程传统、单一话存在于以下很多的问题:
1.室内设计专业在我国是一个年轻的复合学科,即不是纯艺术也不是纯技术,而是涉及美术学、美学、艺术设计学、建筑学、材料学、工程学、人体工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学科,既需要艺术的设计,又需要技术的手段,两者缺一不可。
2.我国的室内设计专业大多数起源于工业造型设计专业,先天不足,太偏重于加工技术,偏工科技术型,而艺术院校的室内设计专业起源于室内设计、美术、环艺、工业设计专业,侧重于艺术型,而国际先进发达国家的室内设计专业大多数是起源于建筑学专业、注重建筑与室内的整体学科关系、文理交叉、艺术与技术相结合,更为科学、合理。
3.理论与实践脱节,我国的高等教育的专科、本科硕士直到博士都有,目前与欧美发达国家的最大差距是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将设计转化为产品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
4.职业院校室内设计专业传统理论课程教学发展体现在教材老化、内容贫乏、课程设置不合理,实验实训设备陈旧与缺乏,教学手段单一,忽视个性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出来的学生和室内设计的需求有差距。
因此需要对室内设计专业传统理论课程教学不断进行调整、完善、充实、改革、提高。
一、坚持以专科起步、积极探索室内设计理论课程教育发展规律,加强学历教育的同时,面向社会、服务企业、多形式多层次的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
(一)根据理论教学需求,科学合理构建课程体系,制定和完善教学大纲
室内设计专业理论课程是一个传统专业,在教学和专业建设上,有很多传统的格式。因此,在课程设置、学时分配、实习实训等内容上,需要更多的结合专业方向及培养目标,紧紧围绕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实干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应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的要求,作为制定教学计划和大纲的宗旨,根据市场要求和高职教育的要求,对有关课程进行调整、整合,对课时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对专业教学计划和大纲进行改革、创新。
(二)根据室内设计行业需求,确定人才培养方向和目标
室内设计理论课程目标定位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的指导下,以适应中小型装饰企业的工程技术岗位的需要,按装饰行业标准和装饰企业的要求,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了解国家建设法规和行业标准,掌握建筑装饰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的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具备“一技之长+综合素质”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学生具备以下水准:1.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有深厚的理论基础。2.具有相当的实际经验,能够进入市场就能独立的进行设计和相关的施工指导。3.具有相关的营销能力,能够很好的和客户沟通。4.掌握市场行情,包括材料以及装修行业的具体动态。
二、室内设计理论课程教研教改具体措施
(一)项目牵引,课程以项目为驱动,结合理论课程进行兴趣式教学。
针对高职院校室内设计学生普遍对理论课程没有兴趣和急于学习电脑课程、急于走入社会学习实际操作经验的特点。在进行室内设计理论课程教学时首先确定实际项目。如:进行“住宅室内设计与陈设”课程教学,本门课程是学习住宅室内设计的基础课程,理论性很强。针对现在学生普遍对理论没有兴趣的情况或不能耐心学习的情况,结合同学们想学习实际的经验的情况。我们在教学之前首先确定“实际项目”。如在教授室内空间布局时,我们把东莞某小区的二楼样板间作为项目,要求同学们合理分割空间,同时去现场量尺、核对设计等等步骤。再返回到课堂,结合理论知识以同学们自己分割的空间指出问题所在,这样即解决了理论教学任务又满足同学们走入市场的要求。极大的增加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建立课程信息反馈机制,由不同的同学担任每一门课程的信息反馈员
由于室内设计专业属于阶段性授课,在进行室内设计理论课程阶段性教学时,要分时段分情况的对同学们进行咨询,同时要求同学以不记名的方式把本阶段的学习和老师教授情况反馈给信息反馈员,老师及时总结提高自己的教学方式。广纳众言,进行科学分析论证,为教学改革准备一手材料。
(三)建立相关的教学基地,进行实地教学活动
传统的室内设计理论教学基本都在教室里面完成,这样教学就变得死板,理论就无法结合实践,学生就在死记硬背中对课程失去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学院附近建立相关的实习、实训基地,把传统的教室教学搬到实训基地进行。比如:在进行“家具设计与陈设”学习时,我们将设计好的家具通过实训基地直接分组自己创作,这样既提高了同学们的积极性也增加了实践经验,能够很好很快的掌握家具的构造。这种教学方法即节省了课堂教学时间也加深了教学的效果。
(四)建立一支创新、敬业、具有较高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结构合理的的 “双师型”师资队伍
一是加强教研组的作用,经常进行老师之间的经验交流。把老师各自掌握的教学方法教学方式和大家一起分享。同时增加教师之间的专业交流,互相学习专业知识,增强教师自身的专业技能。寒暑假期间教师也要走入市场,近距离的接触市场,使自己的专业知识时刻保持在室内设计的最前沿。首先保证老师教授给高职院校学生的理论知识不落伍不脱离实践。二是做好教师职业道德的培训,要求教师们认真做到为人师表、严于律己、爱岗敬业,将自己的事业与学院发展紧密联系,形成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氛围以及凝聚、和谐、协作、互助的良好团队精神。认真做好专业教师的定位,制订激励、约束政策,形成竞争机制,积极引导教师向“双师型”方向发展,使他们既是合格的教师,又是室内设计相关行业的专家。
三、开阔教学领域,加大室内设计学生学习的范围,让同学们看到理论学习的好处和用处
(一)彻底改革传统的单一教材加讲义的教学模式,紧扣培养目标,重点抓每一位教师、每门课程的讲义及教案的设计与编写。积极的鼓励室内设计理论专业教师把原有的室内设计理论教材结合自己的社会实践经验进行整合,“自编教材”让同学们视野更加开阔,让教学更加的开放。同时组织专业教师进行室内设计理论课程的院级精品课程的设置。
(二)组织参加工作而且工作业绩突出的毕业生定期回来,和在校的同学进行交流。让这些同学和在校的同学讲解理论基础的重要性,以及以后工作应用中的作用,让同学带同学的方式增强同学们学习理论课程的积极性。
(三)和本地区的室内设计协会保持长期的联系,建立相关的机构,构建“双证”教学体系 。
让同学们了解本专业的一些行业信息以及分类级别信息,配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进行职业技能鉴定宣传组织工作,为学生在毕业前考取相关职业等级证书创造了便利条件。本专业可以考取室内设计师证,让同学们了解考试的相关内容,如室内设计、家具设计的相关理论知识。定期组织学生进行级别以及资质证书的考试,加强理论课程的学习。
四、工作室式的室内设计专业理论教学方式
(一)打破传统的系——专业教研室——教师的管理体系,由专业教师牵头系和学院支持,设置室内设计工作室,直接面向市场。把室内设计理论课程和社会实践最直接的结合起来,把同学们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由老师指导同学们合作设计一些实际项目,应用到实际的工程。
(二)通过工作室引进相关的教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多方位多渠道建设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专业教师有相关的实践经验,教学就更加得心应手了。
(三)建立相关的工作室,同时也可以为毕业生提供一个很好的实习和工作环境。保留理论基础扎实的同学,鼓励在校同学学习室内理论课程。同时利用创收所得,根据理论教学业需求完善教学设施,不断采取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参考文献:
[1]张世礼.《中国室内设计研究散记》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
大学中的实验室即进行试验的场所,是科技成果的产出地,是开发学生的实验技能、创新能力、科学素质的重要场所。地方院校艺术类专业的实验不同于其他院校的实验机构,它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根据专业培养学生的开发创造性、实际操作能力为总体要求,其教学质量的好坏与教学课程体系、教学管理水平有着紧密的联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地方高校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对实验室的需求日益增加,这就需要高校对实验教学的建设和改革提出更高的要求。艺术类实验教学是指围绕着教育教学场所,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针对一定的设备和材料进行操作学习,将实验对象进行改良、创作。从观察、操作实验的过程中获取新知识。实验教学课程体系以培养人才为中心目标,将知识传授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贯穿学习的全过程,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独立探索能力以及创新研究能力。
二、艺术类实验的教学定位
1.艺术类实验教学的特征。地方院校艺术类专业的实验教学不同于理工科实验,具有以下特征:①实验教学技术性。艺术类实验教学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和认知能力,例如摄影器材的熟练运用,模型实验室中各种材料的认知和仪器的操作等。②实验过程创新性。艺术类实验是基本理论与艺术创作相结合的结果,实验过程不像理工科实验那样,必须按照一定的实验原理、操作步骤去做,而是在熟练技艺的基础上有一定的设计扩展空间。例如绘画课程的实验,在掌握绘画技艺后,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③实验评价多样性。对于艺术设计作品的评价因人而异,俗话说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艺术作品没有绝对的好与坏之分,教师只有通过审美评价、审美标准理解学生的设计理念、艺术创新、表达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因此主观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实验的评价标准,教师通常会以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强弱,审美能力的升降,有无新意的设计为测评点。
2.艺术类实验的教学体系定位。地方院校艺术类实验教学有着自身的灵活机动性和特有规律,以适应艺术类师生实验室教学与学习的需要,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索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研究兴趣。由于实验课程、实验目的和方法均不相同,可分为小组实验和个别独立实验。根据艺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的总体要求,实验教学培养可如下依次进行:①初级实验能力培养(学习理论知识并打好学习基础的实验)。②设计综合能力培养(学习理论知识后验证性的实验和巩固知识的实验)。③综合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地进行设计、创作的实验)。在现代实验教学中,为了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更加重视让学生独立地设计和进行实验。
三、实验教学体系优化
建立完善的实验室平台是艺术学院实验教学的基础和保障。艺术类扩招给实验室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所以,地方院校艺术专业实验室平台应多元化展,增加实验室类型,优化实验室平台,提升实验教学水平、满足学生的实验、创作需求。为了摆脱传统的实验空间划分模式,将实验平台分为:基础实验空间、专业实验空间、开放性实验空间、设计实验空间和展示空间。基础实验空间:也就是传统的艺术类基础实验室,专门为基础课程设置。如画室、雕塑室、陶艺室、模型室、摄影室、琴房等。专业实验空间:一为专业课程设置的媒体数字化实验室。如微型计算机房、工作站机房等;还有一些大型仪器的专门类实验室,如图文输出系统实验室、家具加工类实验室、工业设计实验室等。二为户外的专业实验基地,为环境艺术专业提供户外的设计场所和植物调查场所。开放性实验空间:是在课余时间对师生开放的实验室,使学生能够在课余时间对专业技术进行充分的训练,达到熟练掌握的能力。例如画室、雕塑室、微机室等可部分开放。设计实验空间:可分为教师工作实验室和对外合作实验室。前者教师带领学生参与完成毕业设计、绘画创作、工艺研究、艺术设计等项目课题。后者企业借助学校的资源,学校同时以企业为平台,教师带领学生完成对外设计项目。设计实验室不仅丰富了学生的专业能力,还锻炼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展示空间:艺术学院的展示厅是一个公共开放的空间,作为检验学生实验成果、作品水平的空间。对于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实验教学课程体系构建
设计艺术类实验教学内容是以艺术类教学培养计划为指导,培养学生具有艺术设计与创作、教学与研究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依据培养目标,统筹安排各门课程的实验教学,实验课程分为初级基础课程教学体系、专业课程实验教学体系和设计性实验体系三方面来进行研究。
1.初级基础课程教学体系。基础课程实验教学包括:设计素描、设计速写、设计色彩、装饰图案、数字图像与摄影艺术、包装结构与容器造型、装饰材料与工艺、机械设计基础、人机工程学等,这是艺术类专业实验教学的基础。为了满足课程完整的要求,知识体系从理论、操作、运用到创新逐步提高,教学层次分为:理论知识传授、工艺技术训练、完善艺术操作和引导举一反三等。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动手能力、自主能力和创造能力。
2.专业课程实验教学体系。专业课程是在基础课程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研究的课程,包括:设计初步、人机工程、产品计算机三维设计、交互界面设计、三维软件运用、动画模型制作、动画场景设计、建筑景观设计等,专业课程必须要求有充足的实验教学环节,建立一个模块之间的横纵向联系,合理地确定专业实验课的任务、重点及实验能力的训练形式。
3.设计性实验体系。除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实验内容外,还可成立专门的设计实验室,以综合性专业课程为基础,与设计公司、工厂协作进行实战训练,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适应市场的能力。该类课程是以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实验为支撑框架,包括:设计竞赛、专业考察、综合课程设计、论文写作、毕业设计调研、毕业设计。针对不同的艺术类专业的大四毕业生,对他们的毕业设计提出更高更专业的要求,课程下设的实验项目主要以综合性和设计性为主,实验结果以个人作品、毕业设计、整套项目来体现,需要学生充分发挥自我的创新和创造能力。
“科技成果”、“科技信息”、“科技部”、“科技频道”、“科技报道”、“科技时代”、“科技资讯网”、“科技论文”……,
浏览报纸、书刊、网络、电视,大都可以见到或听到诸如“科技XX”之类的语汇,大多数人对此早已习以为常,也没有感觉有何不妥。因为在人们的心目中,“科技”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词。一个如同那些在生活中被广泛使用的千千万万个名词一样的词。相信很多人都会认同这个观点:“科技”是“科学技术”的简便叫法。是为方便起见使用的一个简称。事实果真如此吗?回答是否定的。不可否认。使用简称可以使语言在表达上更简洁、更方便。比如我们用“化肥”指代“化学肥料”,用“环艺”指代“环境艺术”,用“书装”指代“书籍装帧”,用“中专”指代“中等专业学校”……虽然字数大大减少了,但并不影响人们对原词语表述意义的认知。
但是如果因为简称的使用误导了人们对原有词汇含义的理解,并因此带来一系列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方面的混乱,那么这个简称就是无益的,应该被摒弃。而“科技”就是这类词汇。事实上,“科技”是一个颇具中国特色的词,在其他语言中是找不到所能与之相对应的单词的。在中国,长期以来这个词一直涵盖了科学和技术两个方面并被广泛使用。以至于多数中国人误认为“科学”与“技术”是同义词,完全指的是同一个范畴,搞不清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时至今日,我们已很难考证究竟是谁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富有创造性地首先使用了“科技”这个“词”去指代“科学”与“技术”这两个具有不同内涵和外延的词汇。毫无疑问,科学和技术确实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但是不能因此就忽视了它们仍然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名词,具有不同的概念和属性。科学是获得知识的活动及其这种活动的结果,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技术是为了满足人类社会的需要、综合利用知识于改造自然的实践中所创造的劳动手段、工艺方法和技能体系。科学与技术两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科学提供知识,技术提供应用这些知识的手段与方法。对于科学来说,技术是科学的延伸;对技术来说,科学是技术的升华。科学的成果是理论,如报告、论文、著作等,属于精神产品的范畴,并不具有明确的、直接的社会目的,所以也不能立竿见影地带来所谓的利益。而技术的成果形式是物质形态,如产品、装置、设施及控制软件等,其体现出的是实实在在的物质产品和效益。美学家李泽厚曾说中国人索有“实用理性”倾向,重“有用之用”轻“无用之用”,重“学以致用”轻“学以致知”。也许正因为此。在我国长期的社会发展中才形成了重实用轻理论的格局和思维模式。
高校开设艺术设计专业的时代背景
今天,科学精神的缺失,重技术轻科学对于我们来说已经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实际问题。大学是文化传统的产物,而文化传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以前的东西可以一直影响后来的东西。每所大学都有其秉承的办学方针和理念。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因为国家命运的震荡,中国的大学教育一直在不断地探索与变革,这其中有主动的改变也有无奈的抉择。究竟有多少高校能不被社会的风向标左右而矢志不渝地坚持科学的办学路线?我们很难界定。但可以肯定的是,功利思想已经对高校的办学思想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一个典型的例证就是艺术设计专业的扩张之路。对于仅有数十年历史的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来说。其发展历程颇具戏剧性,走过了一段令人咋舌的兴盛之路。上世纪80年代,初具雏形的当代设计艺术被美术界称之为商业美术,传统美术界对这个新成员不屑一顾,将其以“非纯艺”之名排斥在美术的主流之外。被冠以“商业美术”之名的艺术设计似乎周身都散发着铜臭气,岂能与纯艺术相提并论?更是不配进入“艺术”之大雅之堂。但是仅仅过了不到十年的时间,起初遍遭鄙视的艺术设计竟然变成了香饽饽。入学门槛相对较低、专业实用性强、毕业生供不应求、收入高都彰显了这个新兴学科的优势。对于开办新专业来说,民众的追捧固然重要,但对学校有利才是决定性因素。设计专业较一般专业高出近一倍的学费无疑为学校带来了更多的收益,于是各大高校基于经济效益的考虑,在不菲的学费收入的巨大磁力吸引下一哄而上办起了艺术设计专业。放眼望去,从中专到一本,从地方所属高校到中央直属高校,各级各类学校都争先恐后地开设艺术设计专业,唯恐动作慢了,这块大蛋糕被别人独霸了去。这股设计教育的办学热充分暴露出高校在专业设置、招生中的功利追求。事实上,各学校在随后的设计教育教学阶段所表现出来的片面追求眼前利益的功利主义和着眼于小团体的功利思想更是严重影响了中国当代设计教育的发展。
艺术设计专业办学中的功利性
当前科学发展观作为一个国家战略被提出来并逐渐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意味着必须实事求是地按照科学规律老老实实办事。这同样对高等院校的设计教育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从本源上来看,功利主义是实用主义的一个基本内容,是现实世界中允许并值得提倡的一种思想理论和行为方式。功利主义只有在一定的环境中和一定的制约下才能发挥其积极作用进而产生实效。实事求是地讲。我们不可能不讲功利。功利主义是促使人类进步的原动力,但绝不能过分追求功利。教育的功利性就是过分强调教育的工具价值,这是教育急功近利的最直接表现。高校办学中的功利性必然带来学科发展的盲目性。自改革开放以来。艺术设计专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无论是专业门类还是招生规模都呈现井喷式增长。不能否认,艺术设计专业的兴起及快速发展有其必然性,是社会大环境所致。比如专业起步晚底子薄,初期受美院一些原有学科知识结构、专业招生人数和教学方式的影响,招生规模很小,加之还要经历4年的培养期,以至于在一段时间内,设计专业毕业生的数量远远不能与改革开放后快速复兴的经济形势相适应。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社会对专业设计人才的需求旺盛,人才缺口比较大。在这种情况下。为适应国家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选择一些有条件的专业院校开办适合的专业方向并适当增加招生人数,以期在短期内快速补充人才也是合情合理、切实可行的,是符合高等教育的办学方针和教育改革的初衷的。但是如果因急于求成而违背客观规律、三步并作两步走,遍地开花,以培养社会急需人才为借口,人人都站在自己的小团体角度考虑问题,竟相开设同一专业,就必然会造成决策的盲目性和教育资源的浪费。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曾经对艺术教育没有足够的重视,因此很多综合性院校原本都是没有美术系的(或者艺术系)。可以想象,当艺术设计的办学热潮风起云涌之时。从学校层面上看,并不能在短时间
内及时出台一个完善的院系建制规划。毕竟从零开始创建一个带有若干专业的系不是件容易操作的事,甚至是不切合实际的。这不仅牵涉到编制、经费、办学场地的兴建等诸多实际问题的论证,而且还需要层层请示、汇报、申请、批复。即便一切都很顺利,接下来的师资引进、设备购置、招生计划上报、教学大纲的制定也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没有个两三年是很难有眉目的。等到这一切都筹备好了,谁能保证艺术设计的招生热还能否继续存在?新建一个系对学校来说无疑是件大事,有一套严格的程序。运行周期长是必然的也是合理的。然而谁都知道,机会之所以被称之为机会并能发挥其最大效益,抢占先机是关键!所以在校方踌躇不前时很多院系就打起了短平快,利用本院系已有的学科背景积极申请、争相开设相关的设计专业或方向,上专业慢就先上方向。总之,怎样做能快招生多招生就怎样操作。于是就出现了在一所学校同时有若干个院系都招收设计类学生的怪现象,好像艺术设计专业被分割了一样。比如说,机械学院依托其原有的工业设计系开设工业造型设计专业是比较容易的:材料学院因为已有包装材料系,所以再申请开设包装设计方向也不是什么难事:至于建筑系招收环境艺术设计方向的艺术生就更是合情合理的了;按此路数,在新闻传播学院的广告系里增设广告艺术设计方向也是名正言顺的……如此一来,院系高兴,招生人数、收人都有了增加;学校也满意,院系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创造条件,迎合市场需求积极主动上新专业、拓宽办学口径不是很好吗?考生也高兴。突然之间就增加了这么多的上学机会能不是件好事吗?看来这确实是一个让学校、院系和考生都能受益的万全之策啊!情况真的是这样吗?相信每一位站在客观公正立场上的人都能看清楚:这完全是一种基于投机心理的功利主义的办学方式。高校设计专业数十年的无序发展、各自为阵,割裂了艺术设计各门类各方向之间的联系,基础课师资的重复引进、设备机房的重复购置与低使用率、基于理工科学院背景的艺术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的偏离、所处院系艺术专业学术气氛的缺失、孤立于大艺术设计平台的课程设置单一狭隘。学生眼界不开阔。更接触不到广博的大美术思想。教学中的“因人设课”、“随机应变”,也是屡见不鲜。甚至是先招生,再四处招聘教师的现象,也不乏实例。同时,设计教育中的重技术轻文化现象也非常严重。艺术教育,不论是绘画还是设计都离不开审美文化的教育,而依托于非艺术院系开设的艺术设计专业根本不具备这种人文环境。因此教学只能仅仅局限于设计技能的培养。思想上不重视,客观条件也不具备,自然更是无从考虑对学生进行审美文化素质教育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艺术设计是包含很多专业方向的综合学科,是基于美术大平台、集审美性与实践性于一身的创造性活动,这种从小团体利益出发的功利主义办学方式最终伤害的是设计教育本身。
按照科学的发展观,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遵循科学规律,一个新专业的开设更是如此。艺术设计是一个实用性极强的专业。涉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跟社会经济生活关系非常密切。所以,一所综合性大学设立美术系或艺术系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对于已经拥有美术系的学校在拟增设艺术设计专业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就是确定适合的专业方向。在选择专业方向上要深入调研,反复论证,不仅要从已开办此方向的兄弟院校获取直接经验,更重要的是要针对学校所在地区的产业结构、经济发展状况、社会需求情况和学院的专业结构、师资情况、设备资金投入等综合因素做出全面的评估后再做决定。切不可求大求全。做精一个好专业就等于积累了一套成功的经验,专业设置可以由少及多,逐步健全。至于招生规模,更是要本着科学的和负责的态度量力而为。
论文关键词:独立学院;创业教育;实践
创业教育已成为当今独立学院发展的重要内容。为了探索独立学院开展的创业教育,以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为例,以较大精力开展了相关调查研究。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是广西大学和广西希达教育开发有限公司合作按照新机制和新模式于2002年创办的一所独立学院,设有7个学部34个本科专业,目前在校学生总数达9200多人。在研究中,以4个学部14个专业的4656名学生为调查对象,以无记名问卷方式和个别访谈的方式进行了调查。
一、独立学院开展创业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创业教育是独立学院适应现代教育发展趋势,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独立学院开展创业教育的可行性可以从国家政策的积极支持、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独立学院学生的创业条件、独立学院的优势等方面进行分析。
1.国家政策的积极支持
1989年底,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提出开展创业教育的概念,支持鼓励所有经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把创业教育作为一项国策。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则明确提出,“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2009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指出,“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鼓励高校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十七大以来,各地政府在创业资金、税收、服务等方面实行了一系列关于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以期从体制上消除大学生创业障碍。如广西省各级政府针对大学生创业出台的优惠政策包括:租用办公场地,从入驻之日起两年内免收房租,第三年起按12元/m2收取场地租赁费;租用办公场地产生的非生产性水电费、物业费,自入驻之日起两年内免费,第三年按实际费用收取;在高新区范围内租赁房屋用于居住的,从企业入驻之日起两年内,持房产证复印件、租赁合同原件及缴费凭证办理租房补贴手续,经审核批准的,给予入驻企业每月500元的租房补贴;鼓励企业申报各级政府部门技术创新项目,对获得政府资金立项资助的项目给予50%的配套资金支持;大学生创业基地内企业自开办两年内的企业所得税本级财政提留部分,由高新区财政以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形式予以一次性等额资助,等等。在问卷调查中,有56%的学生知道“国家和广西有扶持大学毕业生创业的优惠政策”。
2.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
国以才兴,业以才旺。人才强国战略是党和国家面对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任务和时代挑战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而中小企业的发展需要的大多是应用型、技术型、职业型人才。“这些人才也应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能将传统或当地的知识和技能与先进的科学技术结合以产生创造力”。如广西省目前已经形成以北部湾开发为龙头的“两区一带”的发展布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需要实现政策、资本、人才、信息、管理、技术等要素在经济区内的快速集聚和增长,其中,人才“高地”的建设既要引进高素质、高层次人才,也要立足本地实际和资源,大力培养本土紧缺实用型人才。如钦州市目前初步完成了临海工业布局,已基本形成以石化、能源、粮油加工、磷化工、有色金属、林浆纸等为主体特色的临海工业群。这些新型产业迫切呼唤人才和智力来支撑。据预测,至2015年,钦州市各类人才需求新增约30万人,才能满足参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对人才的需要。而独立学院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应用型、职业型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等正适合这种需要。在问卷调查中,有64%的学生认同“创业教育与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相适应”。
3.独立学院学生的创业条件较好
一个人要想创业需具备创业愿望、创业激情、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创业资金和个人品质等诸多相关条件。相对于公立普通高校的学生而言,独立学院的大多数学生创业条件都较好。
一是他们见多识广,思维活跃且兴趣广泛,多有一技之长,对创业认识较理性。在调查中,当问到“你是如何理解创业的”时,68%的学生认为“创业是开创一份事业,实现个人的价值”,只有10%的学生认为“创业就是创办企业”。
二是他们有较强的创业愿望和创业激情。在回答问卷中“你是如何看待大学生毕业后创业的”时,有4330人选择支持,占调查总人数的93%,且其中有2653人表示毕业后将尝试自己独立创业或与家人共同创业,占调查总人数的57%,说明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的大部分学生创业愿望都较强烈,具有创业激情,希望通过自主创业实现就业。
三是他们有一定的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问卷调查中发现,34.5%的人“有家人在创办企业或做生意”,有23.7%的人曾经在家人创办的企业或利用课余时间有过短暂的创业经历。
四是他们大都拥有一定的创业资金作后盾。调查显示,73.2%的学生来自广西经济较发达、中小企业较多的南宁、柳州、北海、钦州等城市,65.7%的学生表示“如果自己选择独立创业或与家人共同创业,家庭能为我提供5万元以上的启动资金”。根据调查显示,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学生的自身创业条件较好,再通过学院开展的创业教育增强学生勇于开拓创新、艰苦奋斗、自强不息、诚实守信、团队协作等创业精神和提升专业技术能力、经营管理能力、信息接受和处理能力、把握机会和创造机会的能力等,定能培养出适合市场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4.独立学院的优势
首先,独立学院办学机制较灵活。独立学院是在新形势下,政府、市场和社会共同作用于高等教育改革的产物。教育部的《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明确规定:独立学院要一律采用新的办学模式,做到“七个独立”。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就是按照新机制和新模式创办的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综合素质高、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专业人才为主的独立学院,具有开展创业教育的有利条件。
其次,独立学院所设置的专业一般都较为实用。与普通高校专业设置偏重理论不同,独立学院开设的专业一般都具有实践性强、贴近市场需求的特点。如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开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商务、网络工程、管理科学(企业策划方向)、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广告学、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工商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生物工程、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英语、法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公共事业管理、旅游管理(涉外旅游管理方向)、物业管理、应用心理学、社会工作、交通运输、工业设计、园林(景观设计方向)等34个本科专业,都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职业针对性,如果再配以创业教育,定能为学生毕业后创业奠定良好基础。如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可以尝试创办个人设计坊、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可以开设心理咨询诊所等。
再次,独立学院具有优质的教育资源,特别是大都具有开展校企合作的实践平台。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就是依托广西大学丰富的教学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雄厚的学科基础和强大的综合办学优势,根据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办学。从2006年起,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与境外大学合作办学,先后与英国布莱顿大学、泰国川登喜皇家大学、泰国博乐大学、泰国博仁大学等缔结校际友好关系,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2008年起,还与中国联通南宁分公司共建“校企实践基地”等,都为创业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创业体验的实践平台。
二、独立学院开展创业教育的实践——以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为例
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虽然成立较晚,但自创办以来就积极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积极探索创业教育实践模式,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提高其创业意识、培养其创业素质、丰富其创业知识、增强其创业能力,使学生获得创业所需要的综合素质。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创业教育的具体实践主要包括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开展SYB培训、参加创业实习网实训、开展自主创业实践活动等方面。
1.开设创业教育课程
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下设法商学部、理工学部、国际学院、人文学部、管理学部、财会学部等6个学部,均开设有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法商学部有法学、工商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市场营销等4个专业,其中法学专业在南宁市检察系统、法院系统建立了比较稳定的实习基地,校内建有模拟法庭,开设刑事、民事模拟审判;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有国际贸易实验室,与我国北部湾——东盟经济区的大型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基地;工商管理专业及市场营销专业建有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实验室软件及沙盘教学等,为学生就业创业创造条件。理工学部注重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现有计算机软件、计算机原理与单片机、网络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辅助综合设计、模型制作、电工电子、电子设计制作等实验室。这些实验室起点高,设备先进,实验实训形式多样,为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提供了基地。国际学院下设有英语专业教研室、日语专业教研室、泰语教研室以及大学英语教研室,每个班都有计算机网络语言实验室和数字语言实验室,还配备一批中国专任教师讲授“综合技能”、“口笔译”、“语言学”、“教学法”和“外贸函电”等实用课程。学生的教学实习活动也已纳入教学计划,并分别在百色、扶绥等地建立了教学实习基地。人文学部拥有先进专业设备的非编实验室、摄影摄像实验室、录音棚、演播厅、数字图像设计室、影视观摩厅、画室等实验室。为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南宁市大型活动办公室、钦州电视台等单位建立了教学实习基地。管理学部建立了5个院外实训基地,其中旅游管理(涉外旅游管理方向)专业是学院的特色专业之一,培养计划采取“3+1”的教学模式,采取与泰国高校联合办学的方式,该专业已有两届学生前往泰国博乐大学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实习。财会学部以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建立有现代化的校内实习实训场所,如会计模拟操作实训室、会计电算化实训室,安装有用友、金蝶等常用财务软件,另有开放式的“高级会计实验”。
2.开展SYB培训
SYB培训即“创办你的企业”培训项目,其目的就是让有创业意愿的人自己来演练实施开办企业的各个步骤,完成自己的创业计划书,并提供后续支持服务,帮助他们创建自己的企业和实现有效经营。SYB培训是创业、职业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与独立学院开展创业教育宗旨十分契合。因此,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从2008年开始积极举办SYB创业教育(免费)培训,对即将毕业且有志于创业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SYB创业培训向参加培训的人介绍开办企业的各个步骤,以及怎样完成自己开办企业的各项可行性调查研究。整套SYB创业培训可分为十步完成:一是将你作为创业者来评价;二是为自己建立一个好的企业构思;三是评估你的市场;四是企业的人员组织;五是选择一种企业法律形态;六是法律环境和你的责任;七是预测启动资金需求;八是制定利润计划;九是判断你的企业能否生存;十是开办企业。调查显示,参加过培训的学生对SYB创业培训评价较高,89%的学生表示满意或比较满意,普遍认为通过SYB培训后,“对企业和市场有了较强的理性认识”、“学会对企业员工科学的管理方法”、“学会如何撰写创业计划书和制定企业利润计划”、“培养了决策思维模式”、“懂得了市场营销的重要”、“是一次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等。
3.参加创业实习网实训
广西大学行建文理学院是最早一批参加创业实习网实习(实训)的院校。在中国创业实习(实训)过程中,采用了互动式教学的方式,在指导教师严格的要求下,实习学生认真完成“模拟公司”创建运营各个环节,并在运作过程中,通过网络即时聊天工具进行谈判、招投标、约定各项合同,并与实习网后台管理人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共同探讨在创建、运营“模拟公司”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这种开放学生的创业思想、让学生自己做主的创业教学方式,极大地增加了学生运作“模拟公司”的主动性,有很多学生回到宿舍后,仍继续在实习网上运营,交流他们在创建公司过程中的个人体会,并在运营结束后,很多学生都撰写了实习报告和运营感受。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不少学生在实习中获得了各种荣誉证书。在调查中,有63.4%的学生坦言听说过创业实习网实训,其中23.7%的学生表示曾经参加过实训,21.4%的学生表示将在合适的时候参加。已经参加过创业实习网实训的学生,有60.7%的人对此表示满意或比较满意。
4.开展自主创业实践活动
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动手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创业实践活动,自2009年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三届“学校搭台、学生唱戏”的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学院在校内临时专辟一条商业街,面向全院学生招商,让学生亲身体验创业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开展前,学院先组织学生召开大学生自主创业实践活动培训会,学院学生管理中心的教师从邀请函的撰写到与商家谈判的各种细节,从形象礼仪到约访礼仪,手把手地教学生各种与商家谈判的技巧。2009年5月23~24日,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举办了第一届创业实践活动。在参展的100多家团队中,既有以社团为创业团队的,也有按专业划分的,还有以宿舍为单位参加活动的。参展学生经营的产品涉及服饰、水果、糕点等行业。创业实践的学生,有的初尝创业成功的喜悦,有的则体会到创业失败的酸涩。2009年10月举办了第二届创业实践活动。2010年的4月,第三届大学生自主创业实践活动又拉开帷幕。为体现大学生为主体的活动理念,此次大学生自主创业活动面向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学生提供免费的场地摊位,并在其摊位上标注“学生点”字样。在“学生点”设立投票箱以评选优秀卖家。在此次商业街的100多个摊位中,“学生点”就有50多个,都是学生自己联系商品进货和销售的。在调查中,75.6%的学生对这种自主创业实践活动表示支持,其中有23.7%的学生表示愿意尝试。
从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开展创业教育的实践来看,虽然创业教育已成为教育教学改革关注的热点,但其发展并不成熟,既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也没有形成完整的实践模式,仍存在创业意识整体不强、创业实践活动较单一、创业教育课程系统性不够、创业师资薄弱等问题,制约着独立学院创业教育的进一步开展。因此,如何构建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独立学院创业教育模式成为独立学院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独立学院开展创业教育的路径设想
独立学院创业教育应根据自身特点,发挥自身的优势,树立创业教育理念、设置创业教育机构、完善创业教育制度、实施创业课程、培训创业教育师资,建立独立学院创业教育新的模式,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
1.创业教育,理念先行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创业教育能否顺利实施,创业教育的理念必须在校方、教师和学生中形成共识。按照创业教育的理念,可以使校方、教师、学生产生统一的行动,冲破普通高等教育的培养模式,闯出一条新路。
2.设置创业教育机构
任何新的教育模式的推广,都需要有执行力强大的机构去执行,因此,创业教育的实施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执行机构。一般高校往往将创业教育的机构设置在招生就业中心或是学工部(处),设置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或成立创业指导服务中心指导学生进行创业,处在一个依附的地位,影响力有限。独立学院可以考虑突破这样的设置,给予创业教育执行机构更大的权限,凸显创业教育,使之形成独立学院的特色。同时,加大大学生创业课程的学分,通过开展“设计我的创业计划”、商务谈判大赛、广告策划大赛、创业达人等竞赛活动,在学院内形成创业教育的氛围。
3.完善创业教育制度
任何完善的教育模式都有一整套合理的制度体系作为支撑。独立学院可以在教学组织与管理、创业实践、创业质量监控与评价等方面出台相关制度,如出台《大学生创业孵化园管理办法》、《关于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大学生创业种子基金管理办法》等制度,规范大学生、教师、学院等各方的相互关系及行为,为创业教育提供制度保障。
4.实施创业教育课程
完善的课程体系是开展创业教育的重点,也是开展创业教育的载体与依据。目前,高校普遍存在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设置不灵活的问题,形式多于内容,很多高校也是迫于就业的压力和上级部门的催促,在创业教育的实施中走过场。2010年4月22日,教育部颁发《关于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将完善课程体系建设作为开展创业教育的重点,因此,独立学院应根据学院的专业特点,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