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商业经济

商业经济

时间:2022-11-11 04:29: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商业经济,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商业经济

第1篇

英文名称:Journal of Business Economics

主管单位:浙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杭州商学院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浙江省杭州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0-2154

国内刊号:33-1336/F

邮发代号:32-49

发行范围:

创刊时间:1981

期刊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第2篇

江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提出要深化对劳动、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我们就要用这一思想来认识商业资本和商业经济的意义。应该看到,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花很大精力研究商业资本,从《资本论》的第二卷就可以看到:商业资本的功能、作用、定位都讲得非常深刻。比如说,马克思在讲到资本循环时说,资本循环有三个阶段,就是货币循环、生产循环、商品循环。他强调商业资本循环意义非常重大。产业资本、生产资本到商业资本这是一个跳跃。如果生产出来的商品卖不出去,就无法实现商品中所包含的价值,也不能实现商品中所包含的剩余价值,因此商业非常重要。恩格斯也曾讲过生产和流通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没有生产也就没有流通,没有流通也就没有生产,他说生产和流通是纵坐标和横坐标的关系,所以它们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这些马克思的基本理论对我们现在也有非常深刻的指导意义。

但是我们也应看到: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是在发展的,就象这次江总书记所说的是与时俱进的。因此,我们要从当前的实际出发来进一步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比方说,马克思创立《资本论》的时代,机器大工业刚刚出现,主要以体力劳动为主,强调的是体力劳动在生产中的作用。他只是把体力劳动,或者说叫直接生产过程叫作生产劳动。对不是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基本上不叫生产劳动。而现在已经进入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整个生产方式已发生很大变化,因此我们应以这种经济情况来看待劳动、劳动价值理论。当然,有很多劳动没有包括在生产劳动领域,我们现在要扩大来看,这是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马克思当时研究劳动价值理论主要是为了解决革命的问题、革命的对象。主要是揭示资本家对劳动者的剥削,揭示剩余价值是怎样产生的,怎么被剥削的。总的目的是为了消灭资本主义,要敲响资本主义制度的丧钟。而我们现在在建设社会主义。当时马克思并没有预见到社会主义还存在商品经济、货币经济、市场经济,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不存在市场交换的经济,也就是实行的是计划经济,所以产品不会转化为商品,价值规律就不起作用。而我们现在不仅存在着商品,存在着价值规律,而且存在着市场,实行市场经济,大大超越了马克思那时对社会主义的预期。因此我们就应该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来进一步研究和深化对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

第三个原因,我们当前遇到许多具体问题,如果仅仅停留在原来的理解已经远远不够了。比方说,现在包括商业在内,第三产业、服务产业已占了很大比重,如果按照原来的理解,把第三产业都作为非生产劳动,那么我们不仅第三产业发展不起来,第二产业也是会压力很大。这个观点可以说从苏联到我们现在都受到很大影响。

第四个原因,我们现在要加入WTO,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实质上是资源配置的全球化,这就有个资源配置的效率问题和配置的费用即成本问题,因此我们过去对马克思所说的价值的形成,价值的决定要从更广范的范围来理解。

第五个原因,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的时候,他的研究方法和论述方法是不同的。研究问题是从实践到理论,从具体到抽象。而论述问题是从抽象到具体,从理论到实践。比方说,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理论的研究占有大量的实际资料,进行了大量的实际考察,也就是说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在对资本主义的实践有深刻认识的基础上,他才建立起自己的理论,所以他是从实践到理论。但是他论述问题的方法不是从实践出发,而是从理论出发。这样就使我们理解上有些困难,我们现在看到的《资本论》是马克思最主要的经济著作,也是马克思讲劳动价值理论的最主要著作。实际上《资本论》是马克思要写的整个政治经济学一个很小部分。马克思虽讲了再生产理论,但是我们按照马克思再生产原理来作计划没法做。在讲原理时,马克思作了很多的抽象分析,比方说他的再生产原理,一个是假定社会只有两个阶级,一个阶级叫资产阶级,一个叫无产阶级,没有中间阶级;一个假定是一年生产的东西全部消耗完,认为当年的生产当年分配,当年消费。马克思非常了解国际贸易,但他把国际贸易也抽象掉了,认为每个国家都是封闭的,自己生产自己消费,既没有进口,也没有出口。这也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深化劳动价值理论,就是要把马克思抽象掉的因素加进来。

要研究我们的劳动价值理论问题,就要重新认识商业经济的商业资本、商业劳动。这个认识是我听了江总书记“七一”讲话后的体会。

第一个问题,商业劳动是不是生产。从理论上,很长时期都存在这个问题,在经济史上有过几个派别。在资本主义刚刚产生时,有个重农学派,其基本观点就是只有农业劳动才能创造价值,其他劳动都不创造价值。在资本主义发展起来以后,资本主义的特点就是要进行商品交换,不仅要在国内做买卖,还要到国际上做买卖,这时就出现了另一个学派,叫重商学派。马克思说这比重农学派前进了一步,但仍不科学。等到第一次产业革命,机器大生产已经出现了,这时机器生产的效率比手工劳动的效率要大得多,机器生产的产品的成本比手工劳动的成本低得多。因为成本低、产量大,所以必须进行交换,商业经济除了交换外,还需要有生产,当时比较强调工业劳动的作用。

按照马克思的理论,他认为生产劳动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生产过程的劳动,就是在车间里直接和生产资料相结合的这种劳动叫生产劳动,这是社会上创造价值最主要的部分。马克思讲的第二类劳动是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的继续。流通领域的过程分为运输、保管、包装。其他的包括商店的售货员不算生产劳动。正是由于把生产劳动的价值范围搞得这么窄,所以按照这种观念,流通部门越小越好,因为这部分不创造价值,这部分数量越小,从工业资本家那里分得的剩余价值相对也比较少,整个社会的剩余价值率或者平均利润率就可能比较高,平均利润率比较高,那么工业资本家就有可能从剩余价值中拿出更多的部分来积累,叫做剩余价值资本化,这样就能扩大生产领域的投资;如果商业资本比重较大,那么有相当一部分剩余价值被商业资本吞走了,整个剩余价值也就相对减少了,投资也会受到限制,所以使得我们改革开放以前相当长的时间里对商业资本在流通领域的发展加以严格的控制,就是要使这部分占的比重尽量少。现在用这种观点来看,已经不符合实际了。因为现在的物流、商业资本的发展对整个经济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大,商业劳动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商业的范围是很小的,当整个社会市场化的进程比较快,整个社会的消费水平比较高,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的时候,商业就需要很大的发展。大金融包括银行、信托、保险、证券、外汇、期货,这个市场也是非常大的,而且在实践中间这个市场的发展对整个经济的发展作用很大,尤其在新经济时代,金融的作用很大。如果把这些都作为非生产劳动,认为越小越好,那么这部分也不能发展,这是第三产业的第二块。第三产业的第三是科学、教育、文化,这些算不算生产劳动呢?过去来讲都不是,实际也都是从直接生产劳动者中间所创造的一部分价值转移过来的,有的通过再分配,有的通过直接分配。通过再分配后工人拿了工资以后,拿一部分来交学费,所以是通过再分配来实现的;有的通过国家拨款,国家拨款是直接从剩余价值拿出一部分来的。这一部分也是属于非生产劳动。第四部分是社会上有许多中介机构,如: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证券公司、咨询公司。这些事务所叫中介机构,中介机构靠什么维持生活,也只靠两方面,一部分靠再分配,就是资本家拿到剩余价值要去再分配,分给这些公司,一个是工人在拿到他的工资后再分配,实际上也是从直接生产过程的劳动创造的价值中分配出来的。第五部分是政府机关工作人员。这部分较复杂了,要按照过去传统观点来说,在资本主义国家,国家是资本的集体组织,国家机关是代表资产阶级向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进行的工具,因此所有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都是剥削者。现在已经是工人阶级的国家了,不是资产阶级的国家了,如果按照原来的理论,这一部分也是靠工人的剩余劳动、剩余价值来维持的,可是现在我们分析国家的职能,就已经感到国家的职能范围大大扩大了,比方说,在资本主义社会国家也指挥交通,与在工厂指挥交通本质上是一样的, 使得整个社会生活能够协调地进行,那么这算不算工具呢?看来不完全是工具,已经包含了某些社会职能了。

综合分析生产劳动的概念范围在现代社会,尤其在我们社会主义社会范围有很大的扩展,所以说商业劳动应该属于生产劳动,要把我们商业的地位改变过来,由传统观点认为商业是非生产劳动改变过来,这样就解决了许多问题;第一,商业劳动既然是生产劳动,商业劳动同样创造价值,因此商业的一切费用并不是取决于工业劳动的剩余价值,而是商业劳动者独立创造的。第二,商业利润也不是从工业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一部分中扣除的,是通过商业劳动本身创造的价值实现的。所以商业利润要低于工业利润也不合适。第三,商业劳动者的工资是他自己劳动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与工业劳动者是一样的。过去认为商业劳动者工资应低于产业工人也不合适,实际上现在流通领域的工资有些大大高于产业部门的工资,金融、证券部门的劳动报酬普遍高于工业方面。第四,流通费用。过去我们有个概念叫纯粹流通费用,就是完全与商品买卖有关的流通费用,是扣除包装、保管和运输费用以外的费用。纯粹流通费用过去也是当作从剩余中分出来的一部分,现在看也不对。既然是商业流通能够创造价值,它也需要由不变资本消耗,也需要有成本。如果我们把商业经济、商业产业、商业劳动的观念重新定位、重新认识,那么我们对整个商业工作的作用、功能和其在整个经济中的作用认识会大大提高。

第3篇

【关键词】市场经济;商业经济专业;发展

自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了飞速的进步,从整体上看现今我国的经济正在朝着稳定的方向发展,我国经济之所以能取得这一优异成果与国内众多的专业型人才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要想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就必须要不断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力度,特别是专业型人才。商业经济人才是与我国经济建设有着直接联系的一类人才,因此,加快商业经济专业建设历程,培养商业经济人才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1.关于商业经济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

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也正是从此时开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为了我国改革的重要目标导向。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如今在校的大学生大多是1992年以后出生的,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中成长,对商科专业学生进行商业经济教育,不能离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背景。商业经济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必须要顺应时代的变化,而第一步就是要完全创新观念,做到以市场为重要导向的指导思想。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绝大多数的高校不论是招生还是分配,完全是按照国家制定的相关规划实施的。高校在高等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通常都是将达到国家或政府部分的要求为重心的,忽略了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而商业经济专业亦是如此,尽管从好的角度看来它最终目的是为国家培养人才,但是换一个角度来讲,它又是偏重于对计划指导思想的依赖。

2.关于商业经济专业的培养目标

商业经济专业的培养目标通常是实现高校学生德、智、以及体三方面的共同发展,同时能够满足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提出的要求。不仅如此,还要拥有比较强的业务能力,能够在实体商贸企业或与之有关的行业中做好策划与经营工作。详细来讲,商业经济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包括:①培养对业务知识有比较全面与深入的了解的全面素质人才;②培养能够做好企业的组织策划工作与运营工作的专门人才;③所培养的人才的应用领域主要围绕在商贸行业中;④培养能够具备较强业务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商业经济专业的培养目标也不同,而且对人才的培养的具体界定也各有不同。但是不论是从哪个角度来看,都是商业经济专业比较健全的培养目标。

3.现今高校商业经济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在现今我国大部分高校的商业经济专业中都普遍存在以下问题:①传统的计划经济的痕迹比较重。我国与西方国家的产生环境有着较大的区别,我国自建国以来自始至终都是社会主义,并且市场经济也是近些年才由计划经济转变来的,并非早已确立好的,所以现今仍然有少数课程的内容局限在原计划经济的范围内;②课程设置的盲目性十分明显。在选择所要开设的课程种类的过程中,部分学校忽略了商业经济专业本专业开设的重要意义。此外,还有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将授课内容与本专业自身的特殊性进行有机的结合,有时很难满足专业的需求;③课程门数过多,划分过细。调查资料显示,现今有很大一部分学校都开设了多门小课程,有些学校甚至达到了五十多门,这使得学生很难明确各门课程之间的联系。不仅如此,过多的课程也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使其产生了压力与抵触心理。

4.关于商业经济专业建设工作的几个关键环节

4.1关于教材建设

不论是在哪个专业,教材都是完成教学目标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衡量某一专业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准。因此,必须要对教材的建设提起高度的重视,尤其是那些具有重大应用价值的专业课程。教材的建设也需要达到一定的要求,首先就是内容的先进性,这一要求主要是为了保证教材的与时俱进。其次则是教材必须要有一定的独特性。商业经济专业教材必须要有自身的特色,而这一特色可以通过将这一专业自身的特点显现出来。最后则是对教材进行精细的组织,保证教材的合理性与完整性。

4.2关于教学实践和专业实习

培养高等人才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实践方面的能力锻炼。实践的教育在传统教学模式中体现在从属关系上,使教学在实践方面只是一个形式,更甚者就不存在教学的实践,这严重违背了高等教学的意义。商业经济专业课程教学是最能体现实践能力的科目,这是因为在学生就业后工作内容大都是与客户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从这一方面来看商业经济专业学生必须要具备较强的个人实际应用能力,所以一定要进行实践的教育。但是在商业经济课堂上往往是教师为学生定制所要讨论或研究的内容,然后学生再被动的加入到商贸经济实践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无法准确找出问题,提出质疑,进而也就探寻不到方法,无法从整体上锻炼学生的能力。

4.3关于师资的培养和提高

要想培养出更多的商业经济专业应用型人才,任课教师自身的素质是一大重要的影响因素。教师自身的知识面、思维方式以及解决问题的习惯等都能够引起学生对商业经济专业课程的极大兴趣,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各大高校必须要注重对本校教师素质的培养,实施合理的对策。与此同时,还可以为自身专业能力与创新能力比较强的教师提供培训机会,使其投入到专业性较强商业经济教学中,为本校构建研究型教学提供有利的条件。尽一切可能的塑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不断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并鼓励其不断的完善自身,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5.总结

站在实践的角度来看,商业经济专业具有非常显著的应用性,它向学生的应用能力方面有着较为严格的要求,也正是拥有了这一能力才能够很容易达到用人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在商业经济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还必须要考虑到市场需求的因素,准确找出市场的具体需求,从而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育,进而为我国培养出数量更多能力更佳的商贸应用型人才,实现我国商贸事业与整个经济的飞速、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洪涛.论贸易经济学特色科学的创新和发展[J].商业时代,2010(06):12-15.

[2]马广奇.中国流通经济学的回顾与反思[J].华东经济管理,2005(03):25-28.

[3]司增绰,黄景章,洪涛.贸易经济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商业时代,2013(01):114-116.

[4]丁贻钧.对商业经济专业的两点看法[J].上海高校研究,1989(47):22-24.

第4篇

1商业经济下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所面临的挑战

财务管理工作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每个环节,无论是企业的筹资融资活动还是生产销售环节,都离不开财务管理的统筹管理,因此财务管理也被称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它直接影响着整个企业的未来发展,然而由于财务管理工作本身就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作,企业在商业经济时代巨大的市场压力面前,财务管理工作实施过程中的各个方面也就暴露出了不少的问题。

1.1财务管理目标多元化难度增加

商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企业的繁荣与发展,然而随之而来便是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管理的内容逐渐增加,财务管理的目标逐渐趋向多元化,而不是传统的单一的“财务”管理,同时随着企业生产经营的不断发展,经营业务范围的不断拓展,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企业所采取的财务管理目标以及体制都将会有所不同,如若要想开展高效的财务管理工作,则必须要适应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以及企业发展阶段的独特性。

1.2财务资源配置科学性有待加强

在商业经济发展的同时,企业对于企业内部的财务资源的配置问题也逐渐凸显,现如今的经济发展实况下,经常提到有关于中小企业的融资筹资问题,融资渠道受限导致的企业融资困难,缺乏足够的资金扩大生产,促进企业发展成为一大难题。

1.3财务管理趋向信息化有待强化

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对于财务管理信息的要求也日益严格,但是许多的企业仍然停留在传统的财务管理工作层面,难以接受新时代的变化,做到与时俱进,因此在财务管理信息的获取速度和信息的准确全面等各个方面存在着很大的漏洞,财务管理的信息化严重脱离市场发展需要,同时这也与我国的公有制占据主导地位的经济体制特征有关,企业管理层面的人员较多,岗位重复的大有人在,这也直接导致了一旦出现问题,责任难以分辨追究,企业财务管理的灵活性受到极大阻碍,在信息的接收与处理方面也就较之落后。其次对于企业财务人员的素质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许多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人员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岗前培训等,对于财务管理工作的信息化缺乏足够的了解与认识,这也就造成了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工作信息化难以实现。

2商业经济下财务管理工作的应对策略

2.1加强对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素质

在以往的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许多企业对于财务管理工作并没有加以足够的重视,而财务部门也只是单纯的做好本部门内部的本职工作,缺少与企业其他各部门之间的交流与数据交换、流通,因此财务管理工作在狭小的空间里发展十分缓慢也难以实现突破,无法与企业其他各部门之间交流协调工作,整个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也难以得到提升,裹足不前。在商业经济得到巨大发展的大环境形式下,作为用人单位要积极的对财务管理员工开展职业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与服务能力,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培养职工的团队合作意识,增强交流与信息流通,更好地为企业提供服务,为企业未来的长远发展创造先决条件。

2.2提高对财务管理工作评估的重视,强化员工监管意识

就财务工作本身而言,对于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自身的约束力等都提出了较高要求,作为财务管理的工作人员必须要拥有积极认真和严谨的工作态度,能够抵制金钱等物质诱惑,加强自身管理,而在实际的财务管理工作过程中,工作人员也要加强对自身的要求,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接受来自人民群众的监督与管理。

3结语

在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时,企业如若想要做到激流勇进,在实现企业长远稳定发展的同时在众多的企业中脱颖而出,则必须要从做好对于整个市场大环境的分析和紧抓企业内部管理工作两个方面着手,财务管理工作对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因此作为企业的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同时还需要积极的应对商业经济给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所带来的挑战,在严峻的竞争环境中寻求企业的发展之路,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作者:王新芳 单位:青岛公交集团胶州巴士有限责任公司

第5篇

公厕文化的历史/公厕文化的现状/公厕的问题/解决方法

一、公厕历史

(一)在中国范围内。

据《周礼》记载,我国早在三千多年以前就在路边道旁建有厕所。厕所古称“涸藩”或称“圊”、“轩”;又因古时农家厕所只用茅草遮蔽,故称为“茅厕”。唐宋时期,掏粪的发财了。这期间出现了专门经营“粪业”的人,以替家清扫厕所为主,操持粪业的人,往往大发其财。宋都东京城内下水道十分发达,已成网状,宋时已经有专门的清洁工人了。

(二)西方公厕

1、早期公共厕所

公共厕所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逐渐出现了相对于私人厕所的公共厕所。罗马帝国早在公元前4世纪就已经有了较高级的污水、排水管网,而直到19世纪现代污水和排水系统在英国才逐步得到发展。

2、中期的公共厕所

公共厕所发展到中期已经变得比较普遍了,城市里修建公共厕所满足人们的需求。公共厕所对城市化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以后城市的规划和设计者也把公共厕所的规划和设计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3、现代公共厕所

英国1875年的公共卫生法对建筑环境的发展是一个里程碑,这部重要的法律关于房屋的设计和街道的规划制定了最基本的标准。这部法案推动了公共厕所的城市化进程,推动了现代化进程。

二、公厕现状

(一)公厕数量少,分布不合理。

“在2000~2014年这十年内,我国公共厕所数量,增长速度是很快的,但与城市人口增加速度比,则显得不够了。如果说在城市的商业区、公园找厕所相对容易;那在小区、交通干道、广场找起来就困难了,在城市里边公共厕所的分布可谓星星点点。

(二)公厕不够人性化。

女厕厕位少就常为人所诟病。厕所里针对女性的位置少于男性,况且,女性上厕所平均时间多于男性。公厕对孩子的照顾也有所不足。很多的公告厕所里没有设置儿童的位置,致使有的儿童在不慎之下掉入坑中。公厕对残障人士的需求考虑也不够周全,几乎没有设置残障人士的厕所位置。

(三)设施不全。

公厕的“缺斤少两”也常令使用者感到不便。水龙头缺损、便池不能冲水,也是很多公厕的通病,大多数公告厕所还提供卫生纸。

(四)卫生状况不理想。

其中,地面脏、便池坐垫脏、便池不能及时清理最为普遍。厕所里得墙面不干净,坐式的厕所纸篓不收拾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五)厕所不免费。

城市里许多公共厕所依然收费,导致人们生活很不方便。

(六)标识不清晰。

公厕难找,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标识牌不够明显。其实,一些路边和建筑物内部都有公厕,但由于并没有在显眼位置标志出来,便使得急于找公厕的人与它们擦肩而过。

(七)管理人员缺位

经费问题设施损坏维修难 管理缺位新公厕成了摆设 违规公厕处罚有规可循。

三、公厕分布调查和分析

按照每万人拥有四座公厕的相关标准,石市公厕应有880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石家庄市共有公厕512座,其中包含14座生态厕所仍有368座公共厕所未建成。

针对当前石家庄的公厕分布不合理等,我们调研小组主要从以下几点作出分析:

1、公共厕所应有适宜的分布密度,合理布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2、公厕建设应与周边的建筑设施相匹配,在最大的发挥公厕作用的同时,也不能影响其他的功能的发挥。

3、按照人口比例调整公厕的数量,保证新旧城区的数量合理。

4、公厕建设应更加注重美观,要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

四、公共厕所发展建议

(一)完善公厕的基础设施建设

在一个城市的大规模建设中,细小之处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必不可少的,甚至是体现城市建设好坏的标准。公共厕所的建造,不仅仅是一个城市发展中的必需之处,也是更好地提升城市品质和功能的重要因素。

当前,以石家庄为例,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公共厕所环境卫生条件差,数量不足,分布不合理等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小组具体提出以下建议:①根据石家庄市每个区的人口数量及其分布,按照人口所占比例增加公共厕所的建造数量;②在人口密集的繁华地段增设公厕,在人口较少的地区适当减少公厕数量;③公厕文明规范细则,加强公厕环境卫生建设,定期进行各个区的公厕卫生曝光,评选公厕使用典范区;④增强公厕的使用功能,安装穿衣镜,换衣间等,提供更多人性化服务。

(二)加强公厕公共管理的两种手段

1、政府公益性管理

政府是国家行政机关的执行机关,公共管理是对公共事物的管理。政府具有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职能,的任务、消息等更加具有权威性和可操作性

2、企业营利性管理

企业的内部机制相比政府部门来说更加具有灵活性和变通性。把石家庄市的公厕管理规划入企业的一个社会性项目,通过收费等手段刺激企业的工作效率。由此而来,企业则可通过将整个市的公厕统一管理的手段,加强品牌效应的影响力,使公共厕所的建设步入一个有组织、有效益、有影响的高效系统之中。

(三)增强市民文化素质

当前公共厕所面临的问题有卫生差、设施损坏等,这主要是由部分市民缺乏公共意识和文化素质造成的,加强市民文化素质培养也是重中之重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发动市民自觉参与。

第6篇

作者:1、东华理工学院经管学院2、东华理工学院文法学院黄新生1陈宗贵2

内容摘要: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商业经济理论,研究方法表现为,社会制度的本质决定以马克思经济理论分析和探索流通领域的社会生产关系。计划经济的转轨决定以历史的方法,根据中国国情研究商业发展规律。

关键词:商业经济商业理论立场历史方法

经济理论的研究方法是建立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独特的研究方法可以形成一个学派或流派。从分析方法的角度分类,经济理论以及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的诸理论组成的理论体系或经济学,大体上包括三大类别: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的区别;均衡分析与非均衡分析的区别;纯经济分析与制度、结构分析的差别。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业是计划经济时期商业的传承,同时在社会制度方面有别于资本主义,决定了商业经济理论的研究方法是世界观,历史观和发展观的辨证统一。

商业经济理论研究的立足点

当前我国商业经济理论的危机,表现在西方经济理论的涌入,反映西方经济思潮的市场营销学替代了商业经济学,而市场营销学主要研究流通领域人和物的关系,忽视了流通领域生产关系的研究。在揭示生产关系的运行规律方面,由于社会制度的不同,商业经济理论只能是以为指导的,解决我国实际问题的,中国式的商业经济理论,是西方经济理论无法取代的。我们认为,作为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征的商业经济学研究对象是生产方式,首先要研究流通产业所有制结构、国有商业的地位、商业劳动的地位、商业企业人与人的关系,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发展观就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也是建立和谐社会的需要。

政治经济学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根本对立,在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成分表现在它提出了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类似的理论命题。但是,它不能揭示劳动价值是创造商品价值的惟一源泉。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根据“新的活劳动价值一元假设”以及马克思关于劳动创造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商品价值的观点,商业劳动价值同样也是商品流通领域创造商品价值的惟一源泉。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决定流通产业要充分肯定商业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保护和解放劳动者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固有职责和根本任务。必须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不断提高商业劳动者的素质和劳动效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业,承认商业企业独立商品经营者的地位,同样也承认商业资本追逐剩余价值的本性和在增进社会财富的作用,不论是国有企业,还是私有制企业都表现为企业人格化资本的特征。也必须根据“按劳分配”的原则,正确处理好劳资双方的利益关系,切实保障商业劳动者在分配领域的合法权益。

比较的动态分析的历史方法

历史和现实的比较是总结经验、展望未来的重要分析方法。安岗(2005)的研究表明历史方法的重要地位:中国经济学界的首要问题是了解国情,发现经济学研究中的问题,找到问题的结症,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这就需要我们应特别重视历史方法,从实际出发来研究问题。不容否认,计划经济时期的商业结构模式存在许多缺陷,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商业理论,离不开计划经济商业的历史背景,一味否定并不是历史辨证的观点,既然是计划经济时期商业的传承,就要定性和定量的比较相结合。既吸收历史的长处,又展望未来。我国公有制为基本经济制度的社会主义发展历程经历了计划经济、转型经济、市场经济三个阶段。计划经济时期的商业,从总体上说,符合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对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也起了积极的作用。在转型时期表现出来的企业小型化、极度竞争等问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补课”,是迈向市场经济过程中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反映。是对计划经济流通模式的第一次否定,是极不成熟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建立以后,商业的竞争必然走向商业的垄断则是第二次否定。经过否定之否定,是计划经济时期流通模式的扬弃。计划经济时期的大流通观点,经过所有制改造以后拓展为国际市场商品流通之势。

科学抽象法

揭示社会经济现象的发生、发展、消亡的过程,需要进行科学的抽象而提炼反映经济现象本质的经济范畴。马克思资本论中,大量采用了抽象方法。马克思通过对商品、价值、劳动二重性、资本等经济范畴的抽象,揭示了商品交换的本质和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规律。与此相对应,通过商业劳动的分析,揭示商品的流通价值,是商业活劳动创造的,正是商业价值规律的总结。从而反映商业的目的并不是执行产业资本的商品形态向货币形态转化的职能,商业资本不但是社会独立的资本,而且遵循自身的运行规律。过去人们思想认识上的误区,总是认为商业利润来源于商业投机,不能正确对待商业劳动价值的地位,这主要来源于“双轨制”的负面影响以及短缺经济的特定历史条件,私营个体户在短期内“掘得了第一桶金”。这种历史暂时的现象只是表象。商业微利时代的特点是市场价格回归价值。因此,商业资本的运动规律,要围绕商业劳动价值展开,从而进一步揭示商业微利时代的本质特征。

第7篇

英文名称:Jiangsu Commercial Forum

主管单位:

主办单位:江苏省商业经济研究所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江苏省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9-0061

国内刊号:32-1076/F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

创刊时间:1984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第8篇

我国在对外开放旅馆、酒楼的基础上,1992年对外开放商业零售业,自上海八佰伴作为国内正式批准的第一家中外合资零售企业后,目前世界前50家最大零售商已有70%进入中国。2000年底外商投资商业企业(按活动单位算)在我国已发展到475家,港澳台221家,进入WTO后我国进一步开放国内流通产业。为此,近年来这一问题成为理论研究的一个焦点。

国家计委宏观研究院课题组认为,中国流通业面临的有利条件和发展机遇:(1)有利于流通产业的重组整合,为加快现代流通业发展提供机遇;(2)有利于国内新兴物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推动我国流通业的现代化进程;(3)有利于流通企业,特别是国有流通企业的改组、改造,为企业的规模化、集团化提供机遇;(4)有利于进一步转变政府管理职能,为加快新型宏观流通管理体制建设提供机遇;(5)有利于扩大国家调控商品市场的空间,为我国产品结构的调整创造条件。

加入WTO后,我国流通业面临的主要挑战及不利因素有:(1)由于我国商品流通业发展的整体竞争力不强,必然会丧失一部分国内市场;(2)商品流通企业,特别是一些国有流通企业将可能被外资并购;(3)对我国商品流通管理体制、管理水平和效率提出了严重的挑战。

对于应对战略,他们认为:(1)实施“以全面提高商品流通业的核心竞争力,积极推进我国流通业的国际化、现代化进程的中期战略;(2)实施国有流通资本有进有退战略;(3)实施流通企业集团化、连锁化发展战略。

对于应对措施,他们认为:(1)充分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有组织地采取应对各种挑战的措施;(2)加大对内开放的力度,同时不失时机地加大走出去的步伐;(3)加快流通领域法律法规体系建设;(4)树立全面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意识,积极推进流通企业组织结构的战略性重组,深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我国流通企业生力军。

对外商进入中国零售市场走势分析,有人认为,“重点对峙、三分天下、立足中小、稳住农村”。所谓重点对峙,即从外资与内资的关系来看,今后的竞争,主要集中在重点地区、重点城市和重点业态。所谓三分天下,即国内连锁超市将形成外资连锁、国企连锁、民营连锁三足鼎立、互相制衡的基本局面。所谓立足中小,即从中国零售业发展前景和自身具备的得天独厚的优势来看,本土商业总体上应立足于中小城市,占领中小城市市场。所谓稳住农村,即农村市场外资难以占领,国内商业能够站稳,并有发展空间。

有人认为,入世后我国市场竞争将发生十大变化:(1)市场竞争由国内的局部的,不完整的竞争转向国际化的,全方位的竞争,将由国内市场的国际化变为国际市场的国内化;(2)市场竞争将由单体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向群体企业之间的竞争;(3)市场竞争将由生产能力的竞争转向生产能力×流通能力的竞争;(4)市场竞争将由产品竞争转向品牌的竞争;(5)市场竞争将由行业存在形式的竞争转向商业存在模式的竞争;(6)市场竞争将由单纯追求市场份额的竞争转向对市场快速响应能力的竞争;(7)市场竞争将由直接争夺客户的竞争转向争夺销售终端、创造客户价值的竞争;(8)市场竞争将由价格战、广告战等单一形式的竞争转向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的高层次的竞争;(9)市场竞争将由对货币资本投资的竞争转向对人力资本获取的竞争;(10)市场竞争将由完全决定于企业效率的竞争转向政府行政效率的竞争和政府管理经济能力的竞争。

商业文化

商业文化是一种古老的经济文化现象,但对商业文化的研究和商业文化的创建,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才被提出来、重视,90年代初得到迅速发展,并曾一度形成“商业文化热”。

1988年有人首倡商业文化,“商业文化是指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商品流通领域各行各业、各个过程、各类商品所创造、反映、传播的具有商业特质的文化现象。”分为商品文化、营销文化、商业伦理文化、商业环境文化4个组成部分。

商品文化是指商品的设计、生产、装潢及其发展过程中显示出来的文化价值,它侧重于研究商品的文化特色、审美功能、时代感和适应性、市场形象和社会功能等;

营销文化是指以文化观念为前提,以切近人的心理需要、精神气质、审美趣味为原则的营销哲理、营销艺术。它侧重于研究具有文化品格的营销手段,以消费者、社会利益为中心的营销原则,以竞争意识相统一为核心的营销力等;

商业伦理文化是指在商业活动中,调节商业从业人员之间,商业从业人员与社会各消费领域、消费层次之间各种利益关系的首先原则和惯例,它侧重于研究商业经济活动中的伦理价值取向、商业活动中的规范、商业从业人员的社会责任感等;

商业环境文化是与指与商业活动密切相关并直接或间接地赋予商业主体以感染力、驱逐力、约束力的各种文化背景的总和,它侧重研究商业建筑的文化意蕴、经商的社会心理环境、城市环境文化,以及商业活动中的人的文化素质等。

这一时期以商业文化、商业道德为主题的学术讨论会有:1989年、1991年首届和第二届商业文化研讨会,以及96’商业道德国际研讨会,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

商业经济学科建设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在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氛围,许多商科院所先后建立了商学(贸易经济学)本科专业、博士生和硕士生专业,进行了商业经济(产业)学、流通经济(产业)学、贸易经济学、商学等教材建设,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研究贸易经济这一学科,并不断地完善她。

(一)从未停顿的学科建设

从学科建设角度而言,贸易思想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作为经济学科在中国也有半个世纪了,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学科建设处于一种持续低迷疲软状态,研究队伍、水平和情趣不断处于跌势,这里有教育部调整学科专业目录的客观影响,也有对该学科的主观认识的原因。全国高校商经教学研究会主持《关于贸易经济学科建设的思考》课题报告认为:(1)西方理论缺少对交换问题的专门研究;(2)马克思流通理论的一般性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报告提出了构建贸易经济学科的3点设想:

(1)贸易经济学科学化。贸易经济学所以发展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经济学科,是因为具备特定的其它学科无法取代的研究对象,即它是一门研究商品流通领域交换关系及其规律的科学,也可以将其概括为“关系论”、“规律论”。“关系论”认为,缘于交换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中介地位,贸易经济学一方面要研究流通与生产、分配、消费的外部关系,另一方面也要研究商品流通领域内的商业内部关系。“规律论”认为社会商品交换过程既受普遍经济规律的影响,同时更受交换过程特有的经济规律的作用。贸易经济学的任务是揭示商品流通活动中的这些特殊规律。

(2)贸易经济学经济学化。一门学科独立存在的条件除研究对象清楚外,还应有属于本学科的一整套概念、术语和理论体系。贸易经济学的研究框架是由本学科所特有的一些核心范畴来支撑的,它们是该学科的理论基石,应始终不渝地重视对这些基本范畴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一个一般性理论框架,来对流通实践进行描述、分析、解释。该学科的核心范畴应由下列内容组成:①交换;②市场;③流通;④贸易;⑤商业。

(3)贸易经济学的中国化。贸易经济学是不能引进的,因为西方经济体系中没有这样一门独立的学科,贸易经济学发展要始终强调中国特色,使之成为一门本土化的应用经济学。其中国化要从三个方面来考虑:一是要继承原来的;二是要借鉴西方的;三是要吸收实践的。贸易经济学还就应注意研究“过渡”问题,对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期的一系列流通实践问题有一定的解释能力和预言能力。

在中国商品流通论坛第30次会议上,会议一致同意中国人民大学等专家向国务院学位办提出的建议:(1)将一级学科中的“应用经济学”改为“商学”或“商科学”;(2)将二级学科中的“国际贸易”改为“贸易经济学”;(3)一级学科为“商学”在二级学科中设立“贸易经济学(含内贸与外贸)、服务经济学、旅游经济学、市场管理学(含工商行政管理)、市场营销、消费经济学,并建议将此建议提交国家教育部。

(二)商学研究的取向

有人认为,当前商业经济领域应当特别关注的难题有5个方面:(1)对多主体参与的商品流通过程的系统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制造企业大量介入流通,当前商品流通过程多主体参与(生产企业、商业企业、消费群体)的情况已相当普遍,应当对商品脱离生产领域到进入消费领域进行系统的研究,以正确认识商业“生产”的全过程及各参与者在其中的作用、价值和相互关系。(2)对商业活动服务性质和服务价值的研究。商业生产的直接产品是为商品交换所提供的服务,而服务的价值一方面是商业劳动创造的,另一方面又要得到市场的认同,对商业服务的性质及其市场价值的认定是商业经济研究中的重要问题。(3)对商业生产力组织和效益问题的研究。(4)重视高科技发展对商业组织和流通方式的影响;(5)重视对流通产业竞争与规制的研究。有人认为,应把流通理论研究纳入主流经济学的研究体系中去。有人认为,商贸院校应保留贸易经济专业。

(三)商科教育的比较研究

1998年《国际商科教育比较研究》、2002年7月《国际商科教育比较研究(续)――21世纪高等商科人才培养的研究》先后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这是中国第一次有组织(有14所院校参加)、比较系统的中外商科教育比较研究。

20多年是我国商业改革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理论成果最丰盛的时期,在进入21世纪的时候,又有一部分商业理论新著问世,仅举例说明:

――2002年出版的中国审计出版社出版的《商业理论创新丛书》,第一批主要有:《交换经济论》、《商业制度创新论》、《国家经济安全与流通》、《物流系统论》、《商品分销体系建立与创新》、《农业产业化与农产品流通》、《政府采购制度创新》、《商业产业组织创新》、《网络营销》、《市场失败与企业失败》。有三个特点:

(1)适应商业社会的发展需要,填补了社会对商业理论研究的不足,以商业通则和国际惯例为指导,结合我国现实情况,探索在新的形势下商品流通的特点、规律和存在形式,针对我国商品流通、商业活动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新的见解、设想和对策;

(2)在观点、体系和结构上有所突破,对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的商业现象做出了一些新解释;

(3)丛书的作者都是经济学博士,甚至是同学科全国学术带头人,即使个别刚走出校门的博士,也是研究生的姣姣者,学术研究颇丰,他们各有所长,形成本书丛书的作者群体,使丛书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和可读性,有较高的社会价值;

――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2000年、2001年先后出版的《中国商业理论前沿》、《中国商业理论前沿Ⅱ》,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组织许多专家学者撰写,涉及加入WTO与中国商品流通业发展、电子商务与流通革命、商业模式及其价值评估、商业增长问题研究、商业制度创新研究、特许连锁经营研究、零售业态问题研究、可持续旅游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公共物品定价理论、信用消费问题研究、商品市场反垄断理论研究。专著具有几个特点:一是“专”都是一些专业性的问题;二是“新”,许多问题都是近两年来商业理论界与实际部门讨论研究的热点问题、热门话题;三是增加了有关价格、旅游、消费方面的内容;四是以阐明作者的看法和观点为主。

――2001年7月丁孝智《五四以来中国商业经济思想的发展》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研究了自1919年至1992年以来70年跨越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中国商业经济思想和理论,特别是1919年至1949年这一时期的商业经济思想和理论,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填补了学术界的一个空白。

――2001年中国商业出版社出版的《城市商业发展的规模、规划、规范》,分别论述了城市商业发展的规模、规划与规范问题,各部分既独立成文,又浑然一体,较好地体现了由“三规”构成的城市商业数量、形态、形象三足支撑的关系。

总之,20多年来,许多专家学者还对商业劳动的性质、商誉、商业运行模式、社会主义市场模式、粮食等农产品流通、民族贸易、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旅游餐饮服务经济、消费和消费经济、会展经济、期货市场、租赁、消费信贷、假日消费、旅游与餐饮、电子商务等多方面进行了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20多年来,中国商业经济研究领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硕果累累,但由于篇幅有限,许多成果没有介绍。由于时间跨度较大,许多在当时属于新颖的观点,随着时间的流逝,又被新的观点所覆盖。同时,由于我们水平有限,即使已综述的观点也难免挂一漏万,恳请学界商界同行予以修正和补充。

展望21世纪的商业理论研究,我们清醒地看到:我国流通产业正面临着进入WTO的机遇和挑战,中国商业理论还有许多难点、热点问题需要去探索,如商业基础理论研究、商业现代化、业态结构调整与创新、现代物流与配送、电子商务、流通产业贡献率、商业企业改革与创新、商业行业协会及制度、西方商业理论、贸易经济学的学科建设、中国商业领域重大对策等。在最近几年,流通理论界应重点研究以下十大问题:

(1)国有控股商业企业产权制度深入改革;

(2)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重要性,现状和规律;

(3)商品流通企业的信息化;

(4)评估城市流通渠道合理化的指标体系;

(5)商品分销渠道现代化的指标体系;

(6)中小商业企业现状评价及其发展对策;

(7)农工、工商、商商一体化以及农村流通与城市流通互动;

(8)流通领域商会、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和制度建设;

(9)现代流通渠道中的物流与配送;

第9篇

2007年上半年市商业局工作总结上半年,我市商业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针,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年初制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进一步强化措施,狠抓落实,推动商业经济继续保持了“十五”期间持续、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上半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99亿元,同比增长了13.1%;全市商贸流通企业上缴税收突破4亿元,同比增长了14.3%,创历史新高。

商贸流通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已成为拉动我市经济增长、增加财政收入、扩大社会就业的重要动力和渠道。商贸流通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社会化大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国内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商贸流通在促进经济增长、满足社会需求、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等方面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凸显。上半年全市商业增加值实现33亿元,比同期增长12.2%,占全市GDP的比重为15.7%,比同期提高1.5个百分点。上半年年全市商业缴纳税金完成4亿元,占全市各项税收总额的比重为13.8%。从业人员20.8万人,占全社会劳动者总数的比重为24.5%。商业经济对全市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贡献率逐步提高。

一、上半年重点工作目标完成情况一是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目上半年实际完成99亿元,增长13.1%,为年度计划目标的50.3%,实现时间过半完成任务过半。二是落实“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上半年实际发展“农家店”50个,实现了省政

府下达的全年目标。三是完善市场运行监测体系,搞好样本企业网上督报工作。上半年实际完成39家,同比增加32家。四是上半年实际新增连锁店铺可达到33个,全市连锁业商品销售额实际完成11.5亿元,同比增长15%,达到了目标进度。

五是上半年商业项目推动全市商品销售额实际增加5.9亿元,实际增加税收4000万元,实际增加就业4000人。六是上半年实现了定点屠宰猪肉市场占有率达到98%以上的工作目标。七是今年完成羊、狗等动物定点屠宰工作。一季度完成了羊、狗等动物定点屠宰基础性工作,二季度以政府名誉起草了羊、狗等动物定点屠宰有关规章,于5月份提交市法制办审定结束,待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后实施。

二、完成工作目标的主要做法

1、转变服务理念,构建“大商业”服务体系

。随着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紧紧把握住商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积极推进我市商业经济由传统的“条块经济”向现代“大商业经济”体制转换,构建“大商业”的服务格局。⑴贯彻落实发展商业经济的政策。我们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流通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现代服务业发展贷款贴息政策等,推进商业经济的发展,实现商业企业做大做强。上半年,我市涌现出8家年销售额过亿元以上的流通企业。

⑵转变服务理念、提高服务质量。随着国有商品流通企业逐步退出市场,涌现出来的一大批股份、民营和私营流通企业成为我们的主要服务对象。

2、实施“万村千乡”工程,建设新型农村流通体系。

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完善农村流通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也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商业工作的重点之一。我们积极争取把农业生产资料公司、县农业生产资料公司、万资商贸、角度连锁超市列入2007年国家“万村千乡”试点县和试点企业。上半年,我们按照国家建设“农家店”的标准,对试点县和试点企业进行培训,指导协助他们制定《加盟连锁“农家店”的协议书和管理办法》。上半年,我们突破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全年发展50个“农家店”目标。日前,农民多年形成的“大件商品进城里,日用百货赶大集,油盐酱醋靠个体”的消费模式正在发生变化。

3、强化行业管理,促进市场规范发展。⑴进一步加强生猪定点屠宰管理。督促各定点屠宰场内部挖潜、规范管理,努力扩大定点屠宰的量,提高定点屠宰率。严厉打击私屠滥宰、掺杂掺假等不法现象。引导推行肉品流通过程中的标准化管理,提高肉品质量和消费安全。严格按照国家和省里《生猪屠宰管理条例》的规定,狠抓市场稽查,严厉打击私屠滥宰。上半年市场稽查次数达到4661次,共打掉私屠滥宰窝点8个(次),市场查处病死猪肉5927公斤,有效的净化了肉品市场。市区销售定点屠宰的猪肉率达到了98%以上。⑵规范酒类市场管理。贯彻商务部和省人民政府有关加强酒类商品流通管理的有关精神,建立酒类商品市场监测体系,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商品流入市场。上半年对市内超市、商场、酒店、卖店进行逐一检查,共出动执法车辆150次,执法人员750人次,累计检查商户600多家,其中对市内大型超市、商场进行备案登记累计53家,批发单位45家。还免费发放“禁止向未成年人售酒”的酒牌5000余个。同时,加大了市场准入的管理,对不符合《酒类流通管理办法》规定的,如无酒类厂家“三证”、无酒类批发许可证、无经营场所、无工商、税务登记证的,坚决取缔,并予以处罚。上半年共查处违法经营户11家,罚款9900元。对酒类流通终端进行全程监控,有效的杜绝了“三无”酒类商品充斥市场和假冒伪劣酒类商品危害消费者身体健康的情况发生。

⑶进一步加强成品油市场监管。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商务部《成品油市场管理暂行办法》,建立科学的规范审批、监管程序。牵头实施对成品油市场的联合检查,打击各种不法活动,确保市场稳定,竞争有序。⑷规范典当、拍卖、旧货交易、租赁、报废汽车回收拆解等其他特种行业管理。认真组织已出台的行业发展规划的贯彻执行,加快典当行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贯彻落实国家商务部对特种行业发展出台的管理办法,进一步理顺关系,加强监管。⑸大力整顿和规范了市场经济秩序,加大对食品、药品、酒类、农资、知识产权等市场的整治力度。组织、协调各部门按照分工开展各项工作。并对当前工作和重点任务进行督查督办。上半年印发了16期“整顿”工作简报,居于全省前列。上半年,各类专项整顿取得了显著成效。如:物价专项整治。对商业、医疗、药品等7个行业进行检查。查出3家有欺诈行为嫌疑,正在处理中;工商组织5次专项整治。检查市场、业户26257次,取缔无照经营业户336户,查处违法经营食品案件15家,捣毁造假伪劣窝点7个;质监局派出执法人员200余次,对全市1393家进行检查,执法车辆50余台,检查加工企业140余家;烟草局查获假烟6259条,案值195,849元;市食品药监局出动人员300多人次,检查药品等单位199家(次)。执法人员对5家违规单位下达整顿通知书;市卫生部门强化对餐饮业、食堂等食品消费环节的监管,监督检查2500多个单位,提出监督意见3900余条,处罚违法案件500余件。市商业局加强肉吕市场监管,制定方案,开展肉类市场的专项整治,取缔和捣毁私屠滥宰点68(个)次,查获未检疫和不合格猪肉9100公斤。

4、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完善服务功能。

第10篇

【关键词】昆明地铁 商业物业 运营管理

昆明,四季如春的旅游城市,在建设美丽昆明、幸福昆明的发展要求下,昆明城市基础交通建设日益快速。昆明轨道交通是服务于云南省昆明市及其周边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是全国轨道交通种类比较齐全的系统之一。系统包括昆明轨道交通有限公司正在建设并即将运营的昆明地铁系统,昆明铁路局开行的城市米轨列车以及于2013年开通的环滇池列车。2012年6月28日,昆明地铁6号线(机场线)正式通车,标志着昆明成为自苏州后第二个拥有城市轨道交通的地级市,同时成为中国大陆第一个拥有城市轨道交通的地级省会。作为安全、高效的城市轨道交通工具的地铁,昆明地铁的运营,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标志着昆明正迈向现代化城市的行列。

随着地铁的开通运行作为辅助配套的地铁商业经济应运而生,通勤和消费是乘坐地铁的两大主要目的,地铁已由始建之初简单的交通概念范畴,逐渐演变为如今的城市商业概念;从当初单一的“一站式消费”发展到如今的“商圈式消费”,地铁商业经济通过借助地铁自身的核心枢纽功能及优势,联合周边商业形成商业辐射区,由点及面,快速全面催生城市商业经济。

地铁商业经济是依托地铁整合沿线站点的土地资源、商铺资源、广告资源、通讯及视讯资源、房地产资源等形成的多元化商业模式,以对地铁附属资源开发获得的收益弥补运营亏损, 是地铁行业普遍采用的模式。对昆明地铁而言,既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巨大的挑战。在学习和借鉴其他地区成功经验的同时,也要结合当地商业特点和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充分挖掘自身资源,利用好自身优势,紧跟当地商业发展步伐踏踏实实走好以下三步:

一、商业项目业态设计

昆明地铁总设计线路六条,以“核心—网络”发展模式作为市域或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总体框架,线路总长近两百公里,首期地铁商业物业预留面积几万平方米,此类项目市场潜力巨大,要做好这项工作需要对地铁商业在充分的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做好市场、客户、品牌定位,以此作为各项基础工作的指导。

准确定位。由于昆明地质条件限制,给地铁现有物业设计与规划带来一定难度,极易导致功能设计模糊、设置不合理、规模差异大、配套欠缺等问题,商业物业经营要想达到预期效果,必须作较大调整,必须在后期业态的定位上花工夫。

在这方面,昆明可以借鉴南京的成功经验,依托特色街区,通过地铁站口与特色街区相连接,以地铁带来的巨大人流量来推动街区经济发展,带动地铁周边商业发展,最终形成具有各站点特色的商圈互动经济模式。

在商业业态设计过程中,最大的难点就在于如何以市场为导向, 形成聚合化、立体式的产品经营区域或服务业经营区域,把不同来源、不同层次、不同结构、不同内容的资源进行识别与选择、汲取与配置、激活与有序结合。同时,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发掘具有丰富商业项目策划经验的专业公司进行项目的概念设计和前期项目研究策划、商业类型细分、市场定位设计与确定,找到最为适合昆明地铁的商业业态是难点之二。在项目品类设计方面,避免项目雷同,业态种类相近,公益性与经济性相结合,凸显卖点则是难点之三。

二、商业项目招商

招商工作事关全局,是整个项目开发的重点工作。项目定位后,在充分做好招商前期准备的基础上,方可按计划、依步骤有序进行。否则,匆忙上马,效果不佳,岂不头疼。

找寻目标客户。第一步项目定位确定后,接下来就要根据项目功能定位情况进行客户筛选,包括区分潜在客户和显性客户,挑选出可能客户,根据客户的行业类别、属性、规模进行属性归类,最后整理、汇总。从中整理出的客户群中找寻主力客户,建立初期客户档案管理。

理顺招商思路。一是多渠道搭建招商平台。通过平面广告、媒体广告、网络广告等方式,尽可能多的拓宽宣传平台和宣传途径,在此过程中,实时跟踪宣传效果,有效控制、调整宣传力度和效果,确保宣传资金最大化,并从中找出最为有效且经济的广告方式,在下阶段进行持续性推广。二是多方式构建招商模式。选择自行招商、整体外包招商、分段外包招商、合作、中介五种方式中的任意一种或1+1的方式进行项目招商。

控制招商周期。整个招商周期分为筹备期、启动、推进、后期四个时期,为有效开展每一时期的工作推进,需要对每一周期的时间区间进行合理划分,确保每一阶段工作的计划性和有效性。昆明地铁线路运营是分段进行的,其特殊性决定了招商工作周期会较其他项目用时长。在筹备期需要完成市场调研、广告资料准备、广告媒介选择、招商模式确定、招商策略确定、明确招商操作流程、工作进度安排;用时一般控制在60~90天为宜。在启动阶段需要完成筛选客户、客户档案建立、意向客户接触、招商策略调整;用时一般控制在60天左右。在推进阶段需要完成意向客户实质性谈判、合同签订、租金收取;用时一般控制在180~240天。后期主要是一些招商收尾工作,譬如:委托款项支付、配套物业服务等;用时一般控制在30~45天。

招商风险控制。招商工作是否能顺利开展完全取决于以上工作完成的质量好坏,在招商前期,一定做到信息收集准确、资料准备充分、媒体选择适合、对外宣传投放有效;在招商过程中,一定做到客户选择准确(商户业态、经营实力、商户运营和管理能力等作为主要关注指标)、营销措施有力、组织协调高效;唯有如此,招商工作才可达到预期效果和目标。另外,在招商过程中,务必要加强控制宣传、外包、谈判、合同签订过程中的风险控制与规避,避免出现外来因素造成的物质和声誉损失。

三、商业项目的运行管理

昆明地铁商业区基本都是密闭式购物区(Mall),招商工作完成后,对商业区域的日常商户管理、维护保养、氛围营造将成为管理工作的重心,也是今后商业顺利发展的直接决定因素,为此需要结合国家相关政策法规进一步设计和规划地铁商业这一特殊业态的规管机制,以制度保障、服务保障、运管保障作为商业项目管理的重点,以确保商业项目的有序运行。

统一商户管理标准。建立标准化的商户管理办法,建立配套管理制度,从而统一和规范商户经营行为,严格准入和退出机制,督促商户经营行为的合规性和有序性,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和地铁商业项目的整体商誉,以此形成制度和规则性的保障。

提高维保服务品质。在加强商户管理的同时,还需要有配套的服务作为品质的保障的有效措施,要树立服务意识,践行服务承诺,提高物业维修、抢修的响应速度,提高物业维修质量,以服务质量满意度促招商和后续商业项目运营工作持续稳健发展。

第11篇

一、中美工商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

回顾及特点美国是一个市场经济发展较成熟的国家,商业诚信环境好。工商管理本科教育起步早,历史悠久,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教学和科研资源,专业办学特色鲜明,定位准确,课程体系设置科学,教师梯队合理,有良好的教学基础,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速度都比较快。以美国富乐敦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本科教育的课程设置为例,该校自1957年建立以来,以其应用型和研究性的传统而闻名,并不断地科学合理地界定工商管理的内涵与外延,引领探讨工商管理学科包含的知识体系,从理论上把工商管理研究引向深入。从目前美国高等学校商学院管理类院校工商管理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看,主要有以下特点:

(1)从工商管理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上与MBA和DMA的教育有着明显的差别。在工商管理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上更加注重商业经济管理的应用性,其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主要是围绕着商业经济管理的应用性以及市场需求而设定的,而在工商管理硕士和博士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上,注重的是工商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性与领导性。

(2)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现在美国高校商学院管理类工商管理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日趋成熟并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从工商管理本科教育课程体系设置到MBA和DMA的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上看,都有整套的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

(3)学生职业发展规划。从学生入学起就介人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对学生进行职业发展素质教育,并且对学生进行职业倾向测试,进行一对一的职业发展辅导和构建强大的现代技术网络支撑平台,为学生提供职业发展平台各类信息。

而我国工商管理本科教育起步晚,从目前经济管理类院校工商管理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看,特点如下:

(1)计划经济时期高等院校经济学分科的影响仍然十分明显。许多大学的工商管理专业的设置都是建立在原工业经济或商业经济的基础上,因此工商管理教育的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与现实企业类管理问题存在偏差。推荐阅读:专业硕士学位论文选题与评价体系构建论文

(2)在工商管理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上与MBA的教育没有明显的差别。在工商管理本科教育中,这样一种倾向越来越严重:把国外MBA课程直接复制到本科教育中。

(3)我国改革开放后在引进西方工商管理教育过程中,我们一开始就强调中国特色,但是中国特色的呼声好像有越来越弱的趋势,在课程设置上直接照搬国外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结果,要么是课程设置水土不服而流产,要么是缺乏符合要求的师资力量而使得许多课程难以开出或降低要求开设。

二、中美工商管理本科教育课程设置框架分析

工商管理本科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始终是围绕着课程而展开。课程教学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课程设置和一系列教学环节是组成教学计划的主体。课程设置的合理性、适用性、前瞻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工商管理教学质量的高低,从而影响到培养人才的质量。

第12篇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与世界的融合越来越密切,对外贸易往来愈加频繁,中关两国的商务往来尤为如此,贸易数额与日俱增。因此,了解各国不同的文化环境以及考虑到商业活动中的文化差异对推进谈判的进程是非常重要的,从而尽可能的避免因为文化差异而导致的冲突,促进双方贸易往来,实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关键词】中关;跨文化;商务谈判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5-003-01

中国人决策通常是集体协商的结果,一般说来避免个人作出决定。中国的谈判小组在谈判之前、谈判当中以及谈判之后通常都要一再交换意见以协调整个小组的行动。当对方的提议超出中方代表的权限范围时他们还要请示上级,需要报请上级领导同意或集体讨论。在美国,个人完全可以代表公司做出决策,美方派出的谈判代表通常有足够的权力,他们可以在授权的范围内直接对谈判的议题做出决策。

不同决策机制的形成有其各自不同的原因。中国文化属于高权力差距型文化(high power distance),即人与人之间由于阅历、职位、文化水平等方面的不同形成了上下级式的纵向关系。人们比较看重地位的差别以及自己在上下级关系中所处的地位,这种纵向的上下级关系时刻影响着个人的言行举止。中国文化着眼于伦理本位,深受儒家思想的浸染。中国半封闭的大陆性地理环境和小农经济为儒家思想滋生和成长造就了丰沃的土壤。这是因为农业文明对土地的依赖加强了个人对家族的依赖,使得血缘关系进一步巩固。而建立于血缘关系之上的集体(家族)是一种立体状的等级结构。其中,父对子,长对幼有着绝对的支配权,在他们之间不存在所谓的平等。具有先验性和等级性的血缘是一种任何人都无法改变也无法摆脱和超越的。建立于血缘宗法关系基础之上的儒家学说的中心在于伦常治道,在于确立和论证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长幼之序、朋友之信。孔子思想的影响加强了社会等级制度,在中国纵向的上下级关系始终有某种程度的盛行,并影响着个人的言行举止。总的说来中国人也接受了在社会生活包括商务谈判中缺乏自或自不高的情形。中方谈判组成员只能在自己的权限内行事,最后的决定通常由未参加谈判的上级做出。

美国文化属于低权力差距型文化(low power distance)。在美国受平等观念的影响,人际关系一般是呈横向状态的,交流的双方是平等的。谈判人员之间是业务横向(平等)关系。他们不拘礼节,平等相待,对正统的商务礼仪、客套、座次等关注较少。美国文化中的平等观念深深扎根于西方文明。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根基。古希腊商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人类最古老的商业文明,伴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人际关系迅速解体而为新型的利益关系“契约”所取代。契约关系的建立意味在此关系中人人平等,因为契约只有在平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才能真正保护商业经济的正常秩序,从而使商业真正按照经济规律运转。同时,随着建立在平等和契约基础上的古希腊民主制的城邦制国家的确立,服从权威被公民民主政治所代替。社会组织的变化标志着社会组织结构不再以等级身份为核心,而是人人平等。1776年美国政府颁布的“独立宣言”开宗明义,把“自由”、“生存”和“追求幸福”视为人与生俱来的人人平等享有的三大权利,人人平等的内容以法律的形式得到体现。由于人人平等,加上又有各种法律肯定和保障每个人的合法的权益,造就了美国人的强烈而突出的个体意识。所以在美国文化中人们以个人自我的实现视为人生的第一要则,形成了追求人生意义的价值张力,他们崇尚自由、平等、竞争。谈判时美方突出个人的作用,往往会指定某个人全权负责谈判,有其负责制定必要的决策和完成必要的任务,同时行使其相应的权利,在其职权范围内自行做出决策。

中美商务谈判中的冲突和矛盾的存在,多是文化差异惹的祸。要想成功地进行跨文化商务谈判,中方代表首先要学会观察异国文化,善于与自己的文化对比,学会鉴别、了解、接受、尊重对方的文化。随时准备以两种不同的文化波段进行交流、切磋。逐步提高自己的跨文化意识。其次,要摒弃民族中心主义(ethnocentrism),尊重异国文化和传统风俗。商务谈判中切记妄加评论对方的文化准则,接受并尊重他们的道德规范和风俗习惯。每种文化都有其与众不同的特色,存在就有其合理性,接受他们。同时也要避免文化接触中的刻板印象(stereotype)。我们谈论两种文化的差异是就整体的倾向而论,是其共性的特点,而非一概而论。个性的差异必然存在,不可忽视。刻板印象使得人们不能客观地观察另一文化,失去应有的敏感,不利与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了解对方文化,尊重文化差异,学会宽容,并寻求容纳的方式和手段,是促进中美商务谈判顺利进行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