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政治与形式论文

政治与形式论文

时间:2023-03-24 15:44: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政治与形式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政治与形式论文

第1篇

摘要: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把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学与时事教育、学校日常思想教育工作、校外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把思想政治(品德)教师的课堂教学与班主任、政教处、共青团(少先队)干部对学生的政治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合力,共同完成学校的德育任务。

关键词:政治课 德育 教育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当前,中学德育工作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德育实效性较差,德育工作陷入了困境。本文仅从学校德育工作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学校德育的手段与方式,学校德育工作与学生主体的关系,学校德育的内容等具体层面进行探讨,并寻求对策,以有利于以后的中学德育实践。

1 建立思想政治课“四位一体”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

“四位一体”教育教学的具体做法是:

1.1 制定思想政治课“四位一体”教育教学计划。在开学初,学校德育领导小组召开政教主任、班主任、团总支书记、政治教师联席会议,根据思想政治课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思想政治课的内容,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学校本学期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中心,制定“四位一体”的教育教学计划。计划包括:本学期德育工作的重点和中心;思想政治课哪些内容作为本学期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思想政治课怎样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地进行教学,向学生提出哪些行为要求;政治思品课教师、班主任、共青团组织,共同开展哪些教育活动,内容、形式、目的是什么,谁牵头组织等。

1.2 根据计划安排,各教育渠道做到目的统一、内容统一、行动统一。

1.3 学校德育领导小组负责监督“四位一体”教育教学计划的实施,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共同搞好学校德育工作。

建立“四位一体”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有利于发挥思想政治课在学校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有利于学校整个德育工作的开展。

2 建立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活动相结合的教学结构

形式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活动相结合的教学结构形式,是把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学生撰写小论文、专题讲演会、英模报告会等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地对学生进行“知行统一”教育的教学结构形式。

2.1 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做到既教书又育人。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小学思想政治课的内在要求。一方面,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下功夫,恰当运用实际材料讲清理论基础知识,使学生懂理论,掌握基本观点。另一方面,教师必须逐步培养学生学会运用的立尝观点、方法去分析实际问题,使学生运用所学理论指导自己的言行,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2 组织学生搞好社会调查,参加社会实践。教师组织学生到社会做调查,是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思想政治课授课之前或授课之后,师生坚持向社会做调查,了解社会生活实际。把调查上来的材料运用于课堂,进行理论联系实际教学,这样做有利于教师讲清知识理论,学生弄懂理论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

2.3 组织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定期召开小论文宣读会。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促进学生知识、能力、觉悟三统一的重要一环。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和宣读小论文的过程,就是学生运用思想政治课学到的理论、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可见,教师组织学生撰写小论文,定期宣读小论文,是提高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2.4 上好思想政治活动课。思想政治活动课是和政治课有联系的,但又是不同于思想政治课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它是围绕思想政治课的有关内容或在思想政治课的理论、观点指导下开展的教育活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在学校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必须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适当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富有教育性的活动,如主题班会、讲演会、知行统一汇报会、小论文宣读会、知识竞赛等活动。

3 建立思想政治课“四位一体”的知行统一体综合评定制度

对思想政治课进行整体改革,充分发挥其在学校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不仅要在教材内容、教学管理体制、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而且,必须在考试方法上进行改革,打破单一笔试、一张考卷定成绩的考试制度。思想政治品德课“四位一体”的知行统一综合评定制度,是思想政治课教师、班主任、政教处和共青团干部组成“四位一体”的评委会,把学生知识理论学习情况和行为表现情况综合起来,评定学生政治课思品课的学习成绩的制度,它包括理论知识考试评定和行为表现考核评定。

3.1 理论知识考试评定。把每个学生期中、期末两次考试分数平均作为一学期政治科、思品科的理论知识成绩,然后根据这个成绩做定性评价,90分以上为优,70分~89分为良,60分~69分为及格,59分以下为不及格。

3.2 行为表现考核评定。由思想政治课教师、班主任、班长、团书记组成评委会,根据思想政治课向学生提出的行为要求及《守则》、《规范》内容,制定行为表现考核标准。采取自评、小组评、最后评委会总评的办法,给学生评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个等级。

第2篇

论文摘要:不少学生不会读思想政治课教材,看不懂问题的现象很是普遍。教材的内容,它也具有议论文的论点、论据、论证等要素,思想政治课中的“观点” 也是议论文中的“论点是编者意思的完整表达。思想政治课中的材料,也是论据,包括事实论据、道理论据。它与观点的逻辑关系十分密切,材料与观点是通过论证组织起来的。

论文关键词:找准观点,分析论据,把握方法

随着新课改力度的加大,思想政治课的教学难度也加大,不少学生不会读教材,看不懂问题的现象很是普遍。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很难学好思想品德课,事实上“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思想政治课教材的内容,它也具有议论文的论点、论据、论证等要素,一般也是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办),那老师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何运用议论文阅读法呢?

一、帮助学生找准教材观点

思想政治课中的“观点”也是议论文中的“论点”(是什么),在形式上是完整的句子,是编者意思的完整表达。比如“生活处处有合作”,就是九年级《思想品德》中的一个框题的论点。一段教材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框题以下的标题,一般就是文章的分论点。在授课中,老师只有让学生准确把握教材的观点,才能了解教材提出的见解和所要解决的问题。为加深他们对框题、标题的理解和把握,老师可以通过划分句子成份、朗读等方法帮助教学。

二、帮助学生分析材料论据

思想政治课中的材料,也是论据(为什么),包括事实论据、道理论据。它与观点的逻辑关系十分密切,材料的论据作用是十分明显的,由于它与论证过程联系得十分紧密而不容易辨认。在课堂教学中,老师首先要帮助学生熟悉所述材料,帮助学生学会分析材料。然后,帮助他们概括出材料本身所隐含的道理。再由他们联系社会生活中相应的事实,检验这一道理和文章的观点在逻辑上是否一致。检验这些道理是不是能够证明论点。

三、帮助学生把握论证方法

思想政治课中的材料与观点是通过论证组织起来的(怎么办)。思想政治教材中的论证一般采用事实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教材一般在举出事例之后,便对事例进行分析,由此把教材的观点和事例有机地结合起来,完成论证的任务。由于思想政治课中的论证方法一般比较固定,学生对于事实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是比较容易理解的。教学的侧重点应是帮助学生如何找出观点和材料的连接点,这一“点”恰恰是教学的难点、重点。

总之,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很多,用议论文阅读法帮助教学,从观点、材料、论证等方面入手,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教学效果要好些。

第3篇

一、以“有效课堂”为主题,开展扎实有效的教学技能培训和课堂教学研究。

我们立足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研究,通过教学研究,优化课堂教学各个环节,把德育课堂打造成“有效课堂、活力课堂”。在第五周,全组老师为陈xx老师打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这一课。陈xx老师也非常投入、认真。在本校、职专进行了多次磨课,最后在xx的展示获得了市教研员周xx老师的“完美的一课”的高度评价。在第十九周,我们又开展了教学评价研究,陈xx老师为组员做了《多元评价学生》的讲座,对新课程下职高政治课堂有效教学评价开展了有益的探讨。

二、积极开展“学为中心”研讨,全组成员共同参与研究,逐步推广“学为中心”活动。

在期初,教研组积极组织全体老师学习县、校有关“学为中心”的文件精神,统一思想认识,端正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路,把“学为中心”落实具体教学行动上:如第十三周,林明贵老师、张明飚老师分别执教《文明交往》、《文化的多样性与中华文化》。林老师亲切理性、注重生成教学,张老师擅长启发、富有亲和力给听课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19周县文化课调研活动在我校举行,我组李世际老师再次展示了精彩的课堂教学基本功。这节《构思创业项目》打破传统,独辟蹊径,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受到与会领导、老师一致好评。

三、继续开展基本功磨练提升活动。开展“换主题换地点换形式不换人”的系列教研活动,提高教师备课、说课、上课的有效性。

四、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观摩和研讨活动,鼓励教师参加教学技能、教学设计、案例评选、论文评比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1)充分发挥名师、骨干教师的辐射作用,组织参加校展示课活动。通过发挥名师引领、骨干带头,带动我组整体教学水平向更高层次的提升。

(2)积极学习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参加市里在文成的市德育理事活动,更好地拓宽教研视野和思路,促进教师教学教研水平的提高。

(3)鼓励教师人人参加论文撰写,全面提升论文的数量和质量。

本学期教师的论文数量、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陈xx老师的《中职德育课教学生活化的实践》在xx省教育教学论文评比中获二等奖;教学设计《促进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获县一等奖;冯xx老师的论文分获省三等奖和县三等奖。黄xx老师的论文《发挥学生主体意识 实践意识的评价——中职政治课教学创意评价主题研讨活动设计》获县三等奖;《运用刑法武器依法制裁犯罪》获县三等奖;《中职政治课教学,催开人文教育的绚丽花朵》获xx市职成教论文(案例)评选三等奖;学生论文《“光盘行动”从我做起 》获xx市二等奖、县一等奖。

(4)开展”以学定教“为核心的课题研究活动,提高课题结题质量,更新教师教学观念,提供教师的教学能力。

通过全组老师的共同努力,教研组课题《学为中心模式下小组合作的开展》顺利结题,

第4篇

论文摘要:哲学课作为“两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整个课程体系的理论墓劝,其地位至美重要。本文就如何提高哲学教学的实效性这一主题,从认识和实践两个方面对哲学教学的定位问题、哲学教师的地位与作为的关系问题,哲学教学的内容、方法的改革问题进行了思考。

“两课。教学如何走出困境,真正发挥“两课”的作用,使它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背景下既有地位又有作为,无疑是每个从事“两课,教学的教师乃至高校党委领导必须高度重视且认真对待的间题。本文试对哲学课教学改革进行一些思考。

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哲学是整个课程体系的理论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增强哲学教学的实效性对于整个理论教学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提高哲学教学的有效性从根本上说是个认识和实践的问题。就认识而言。主要有两方面:首先是哲学教学的定位问题。哲学学科的性质是教学定位的内在根据。从哲学的本性看,它是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以人类思维的最高形式来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古希腊一些哲人就把哲学定义为“智慧之学’。是使人聪明的学问。中国的先哲说,作为“爱智,的哲学就是“究天下之际,通古今之变”。因此哲学不同于一般的知识陈述,而是要启发人的思维。对于一个民族而言,哲学思维代表民族发展成熟的程度和水平,正如恩格斯所说,一个没有辩证思维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对于个人而言,哲学水平体现着人的素质,境界和思维能力,大凡有成就,有作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史学家,科学家,无不具有很高的哲学思维水平。爱因斯坦曾对人说:“与其说我是物理学家,侧不如说我是哲学家’。既然哲学是一种智慧,能够塑造人的整体思维素质。因此哲学教育应当成为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起着其他教育所不能取代的作用。从哲学的功能看。主要表现为教育和应用。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人是哲学教育功能最本质的特征。只有在正确的哲学理念指导下,人们才有可能从本质而不是现象上形成对自然、社会、人生等诸多复杂问题的正确认识,进而树立起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理想,并内化为信念。当它最终凝聚成民族的灵魂和精神时,哲学教育也就达到了最高的境界。以科学的方法论指导实践是哲学应用功能的显著特征。真正的哲学既不是教条式的理论说教,也不提供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而是一种教给人们如何面对现实世界去思索、批判和创新的方法。正如马克思所说,哲学并不要求信仰它的结论,而只要栓脸疑团。如果我们的哲学教学能在这样的层面上展开与学生的对话、交流,让他们经受哲学思维的训练,无疑既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又能增长其悟性和创新意识。

在哲学教学定位的问题上还有一个必须解决的重要的认识问题就是哲学与政治的关系。二者作为不同的学科各有其特定的性质和功能。哲学在人的整体思维素质的训练中,注重人的创新精神的培养,而创新正是拼证法的批判和革命精神的体现。新世纪社会需要的首先是一种具有很强创新能力的人才,只有拥有持续创新能力的大t高素质人力资源的国家才有强大的竞争力,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有26次提到创新,教育部在《21世纪教育行动目标》中明确地把提高人的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力作为教育行动目标。就此而言,哲学的教育功能起到了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与哲学的目标指向不同,政治是出于维护阶级利益、阶级关系而采取的直接的策略、手段和组织形式,显然二者分属于不同的层次。因此简单地把哲学与政治、哲学课与政怡课等同起来,必然会影响哲学教学的效果,甚至在某种特殊的社会背景下会严重破坏哲学的声誉。当然消除把哲学课与政课简单等同起来的认识和傲法,并不是要完全否认二者的有机联系。事实上在哲学为政治理论思想形成和实施政治行为提供指导作用的同时,政治也会以自身的方式影响着哲学。

哲学的本质和功能表明,在哲学教学中我们需要让学生掌握的,应该是作为智惫的哲学,而不是一些抽象的关于哲学的名词和术语的堆砌;需要培养学生的,应该是哲学的思维能力,一种批判的、富有创造力的创新精神,而不是仅仅作为政治的淦释或教条化的说教。这就是对哲学教学的定位,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探索哲学教学的手段、方法和途径才可能是有成效的。

其次是哲学课教师对自身的地位与作为的正确认识。哲学课教师担负着与其他教师同等重要甚至更艰巨的教育任务,理应得到社会的承认和重视。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事实上存在着对‘两课’的不重视和‘两课’教师地位不高的状况。究其原因既有客观的又有主观的。从客观上说,一是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使得人们更加关注直接的经济效益,偏重实务应用而轻视作为“形而上。的哲学。我们可以看到同样是社会科学的经济学,其地位与哲学形成的鲜明反差;二是传统的哲学理论本身的问题,由于它与现实社会发展的某些不相适应,因而有时还不能为实践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三是受政治因素的影响,使它在一定程度、范围上成为政治让释的工具。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哲学的声誉,也必然影响到哲学教学的地位。从主观上说,一是教学本身缺乏针对性,由于理论失去现实的支撑变成空洞乏力的说教。事实上只有不断的追踪社会发展的轨迹,才能使教学内容具有时代的气息,具有生命力;二是教育者本身缺乏信心。外部环境的影响使越来越多的教师“转轨。,选择更有“前途。的职业以改变自己的地位。师资队伍的不稳定对哲学教学无疑是雪上加霜。

笔者认为“地位’与“作为。是不可分割的联系在一起的。提高“地位”关键在内因,在于教师主体性的觉醒,在于对自己所选择事业的追求与执着。如果没有这种强烈的自我意识,哲学教师就无法摆脱‘困境: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有所作为才能东得自己的地位。因而我们需要在两块阵地上充分发挥作用:一是教学阵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努力体现哲学的本质特征和功能,使它具有特色,特点,从而增强哲学课的吸引力;二是学术阵地,通过学术研究将成果引人教学之中,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最需要重视和最需要化功夫的。只要我们对自己从事的事业充满自信心,坚持改革与探索,坚持对现实社会诸热点、难点问题的研究思考,通过自己的作为改变哲学教学的现状,我们的努力首先会得到学生的承认,进而得到社会的承认,这时也就获得了自己应有的地位。由此可见,对于哲学教师本身而言,·作为’是“地位’的前提条件,“地位’是“作为’的必然结果。当然,从外部环境看,‘两课’教师同样需要得到学术乃至全社会、学术界的支持和关心,这种关心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口头、形式上,而应名实相符。

提高哲学课的有效性更是一个实践问题。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如何使哲学教学植根于世界经济一体化和中国社会主义改革与建设的现实之中,如何引导学生用辩证的思维反思置身于其中的世界和人生,如何训练学生的哲学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这是一个重大实践性课题,需要在哲学教学改革中深人探索。

首先是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和探索。一是注重哲学教材的改革和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从现状看,哲学教材相对滞后。改革开放2f?多年来,哲学界的研究成果是丰硕的,但这些成果主要是以专著和论文的形式存在,而将它们引人哲学教科书和哲学教学的程度和层次则非常有限,再加上教师个体之间的学术水准和教学能力差异,又有所不同。这些情况必然制约哲学教学。重视哲学教科书及教学内容的更新,重视教师知识结构调整和科研水平的提高,是摘好哲学教学的重要基础。二是注重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理论的魅力就在于它植根于实践,来源于实践。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纵观哲学发展史,任何哲学理论的发展都得益于社会实践的变革,哲学也同样如此。因此我们教给学生的不应该仅仅是一些原理,而应该是方法;还要回到现实社会,用唯物辩证方法对现实社会问翅进行分析,用理性来思考和探究事件的本质,在批判中建立新的认识。这样。理论就不会是抽象的教条,而具有实际的内容;对实际间翅的认识也不是就攀论事,而可以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在教学中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可以采取专尼化亦即‘问理化翔的形式教学,这些间翅包括学生的思想实际和杜会主义建设中的现实间翅。这种教学可以改变传统的按章。节、目服本宜科式的教学方法。克服教学中普遭存在的“脱节’现象。增强现实感和针对性。理论与实际结合的内容是很多的:,如联系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城市职工分流下岗的间瓜以及社会贫富差距问胭等;联系精神文明建设,妙及经济伦理道裕、精神生产力可持续发展间翅等;联系政治体韶改革,涉及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经脸教训,还有中国当前。突出的社会矛盾—法制不健全带来的各种“设租’。‘寻租”现象,不受制约的权力导致腐败,特权导致的两极分化等:联系哲学的发展,涉及如何对待中国传统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思潮,如何进一步实现哲学本土化、中国化等。对上述学生感兴趣的热点间翅分析得透彻,且有理有据,必然会产生很大的教育作用。

三是合理安排教学的总学时。对哲学授课学时的安排。既要突出哲学理论的科学性和严密的逻辑性。又要体现其与现实结合的时代性。我们尝试着用总学时的70%作为哲学墓本原理的理论教学,30%的学时用于专皿化教学。在进行理论教学时。既要避免与中学政治课教学的重复性,又要适应大学生以后多加研究生人学考试的摇要,对现行的教材进行恰当处理。在进行专瓜化教学时,注惫从历史和现实的视角。让学生认识在中国发展的历史轨迹;让学生将哲学智慧运用于生活的各个领域,以理性认识人生的目的和惫义,以理性确定自己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让学生认识全球化的世界。中国改革与发雇的本质以及自身的地位与贵任等。

其次是对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和探索。考核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规的考核方式主要是笔试,其中包括大的死记硬背的成份。这种长期以来形成的考核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思维能动性、创造性,是使教学过程始终处于被动状态的重要因素。因此对考核方式进行积极的改革探索,既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欢质教育的应有之义。在实践中我们采取了小组论文和小组答辩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具体过程为:教师设计论翅。学生以4--5人为一组选择论题;小组成员枪索资料;通过小组集体讨论拟出论文提纲;教师逐一听取每个小组的代表对论文所作的思考并进行交流;形成近5000字的论文,并注明所引用的参考资料、文献‘小组论文答辩;综合小组成员的课堂表现、论文写作态度、论文的质里和答辨的情况给出成绩;选择优秀论文由学生自行排版设计成册。

第5篇

【关键词】中学思想政治;兴趣;培养

多年来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都是传统式的照本宣科,属于应试教育的范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对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其根本目标在于探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中学生对所学课程兴趣调查的总的情况来看,政治课排名是比较靠后的,但在有的学校,排名比较靠前,这主要同该校的政治教师水平有关;而在同样的师生条件下,对政治课的兴趣往往随着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而增加。它强调发挥学生创新潜能的个性发展,捕捉促使学生智能走向成熟的生长点并加以引导,使其升华为一种有益于社会的行为模式,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延伸、拓展和深化,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1]。

一、开展中学思想政治兴趣活动的意义

中学思想政治课开展课外兴趣活动意义是多方面的。

1)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外活动通常以学生为主,由学生当“主角”,教师一般只是从旁指导。学生不仅是活动的参加者,而且是活动的组织者,这就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生动活泼、自己主动学习的环境和施展才能的广阔天地。学生掌握了更多的学习和实践的主动权,动手、动脑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成了认识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充分体现了独立思考、钻研和创造的精神。学生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体验到智慧的力量和创造的快乐,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2)有利于全面实现中学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任务,达到知识、能力、觉悟的统一。第一,巩固和深化课堂教学内容,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课堂教学由于受时间、空间和教材内容的限制,有些问题无法具体化和深入化,只有通过课外活动来弥补和延伸。在课外活动中,学生将知识用于实践,能更好地理解、巩固和运用课堂知识。通过阅读报刊和课外书籍,参加各种报告会、座谈会。广泛吸收新知识、新信息,扩大知识面,使课堂知识得到丰富和深化。特别是学生走出课堂,接触社会,能大大开阔眼界,扩大知识视野,拓宽思维空间,有利于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创造性人才。

第二,理论联系实际,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课堂教学由于受时间、空间的严格限制,学生实践的机会少,理论与实践不易统一,而课外活动正好弥补课堂教学的这种不足。课外活动给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广阔的天地。学生通过课外活动走出课堂,深入到丰富多彩的社会实际中去,有更多的机会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在活动中,学生成了理论联系实际的主体,他们自觉运用马列主义的观点、立场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寻求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点,在这一过程中提高了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从知识向能力的转化[2]。

第三,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课外活动能使学生接触实际,了解社会,帮助学生解决一些书本上不能解决的问题,纠正学生中存在的一些片面认识和错误思想。课外活动是学生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的好形式。在一些具体的活动中,学生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或迷惑,及时加以弥补和予以消除。同时也加强了学生的纪律性,增强了同学问的团结友爱,增强了集体主义观念和集体荣誉感。课外活动能使学生把自己的学习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增强社会责任感,促使他们的世界观发生深刻的变化,加速思想觉悟的提高。

二、中学思想政治学科学习兴趣的培养策略

1.指导小论文活动的方法

小论文活动是一种较高层次的课外活动。它理论联系实际,可以培养学生提出、分析和解决理论与现实问题的能力。它是加强学生思想教育的有效形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观察社会、进行社会调查的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写作能力和创造能力[3]。

(1)小论文的特点

1)小论文的写作是一种综合性的教学形式。小论文的完成往往是校内外多种形式“协同作战”的结果,即综合运用课堂教学、课外阅读、社会调查等的结果。

2)小论文是中学生分析和认识社会问题的重要形式。中学生在接触社会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实践的、理论的和思想上的问题,这些问题有的通过课堂教学得到了认识,有的则要通过学生运用课堂上学的理论去独立地分析和认识,而小论文便是学生运用观点和方法较系统地分析和认识社会实际问题的尝试。

2.指导兴趣小组的方法

中学思想政治课兴趣小组是以兴趣为纽带,按自愿原则组织起来共同探讨有关思想政治方面内容的学习小组,如哲学兴趣小组、经济学兴趣小组、政治学兴趣小组、法学兴趣小组、国际知识兴趣小组等等。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符合青少年的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思想政治课学习骨干。在课堂教学里。学生的天赋、爱好、特长和才能往往不可能得到充分的展示,而在兴趣小组活动中却可以表现得很明显,这就给学生提供了施展才能的广阔天地。2)重视兴趣的激发。兴趣小组虽然是以兴趣为纽带组织起来的,但仍有一个巩固和深化兴趣的问题,仍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果以为兴趣小组反正是有兴趣的同学组成的,可以不考虑趣味性,像对待成年人那样去对待中学生,那么很可能原来有兴趣的同学也会变成没有兴趣了[4]。

3.要注意因材施教

兴趣小组成员与其他同学相比,一般基础较好。因此,教师在安排讲座、社会调查和小论文活动时。应相应提高要求,这对于他们的成长是有利的。教师应舍得花大力气精心指导尖子和骨干,推动全班同学一起提高。不过,兴趣小组的成员水平也不是划一的,有的同学有浓厚的兴趣,但基础条件却并不怎么好,教师更应关心他们,帮助他们成长。总之,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刀切”[5]。

三、结语

总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活动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这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成果,也是实现中学政治教育创新的一条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林紫静.浅谈中学思想政治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发[J].教育教学论坛,2013,05:121-122.

[2]齐淑红.浅谈如何在思想政治课中进行有效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3,05:116.

[3]李代荣.浅谈思想政治学科学习兴趣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3,22:65-66.

第6篇

论文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思想 思想性

论文摘要:“思想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乃至思想政治教育学各个环节的个性化特征,但由于各种原因而并未充分彰显,明确并落实思想性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深化和实效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之“思想性”界定及表现

“思想”一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其含义有所不同。如,哲学论域中的“思想”是指相对于感觉、印象的一种认识成果,属于理性认识,有时也可指一种理论体系。而思想政治教育学中的“思想”则指的是思想意识,涵盖了意识中全部感性形式和理性形式,但侧重理性形式[1],是指支配人的行为、态度的主观观念、主观意识、主观精神,是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特点的范畴[2]。“思想性”是指以思想、观念为涵载,强调思辨而非经验,价值主导而非价值中立,承载着价值判断、伦理追求、道德呼吁的特征和属性。思想性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有着充分的表现。

1.提升受教育者的思想认识水平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目标

在学科特性上,思想政治教育学明显不同,其目标是直接而明确的培育某种观念、思想取向,意在使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质、人格及行为实践等方面达到预想结果。而其他学科的取向是知识性或称做学术性的,不直接涉及与知识相关的观念和思想的培育。思想政治教育学尽管作为一个学科也有自己的学术性特征,但其最终取向却不是传承和增进知识形态的思想政治理论体系,而是培养和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观念水平。

2.思想、观念性教育主导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和形式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但无一例外都是观念教育,观念教育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落脚点,也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要素和结构。思想政治理论课以观念教育为内容取向,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这当然不等于说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进行观念上的说教,但却明确了一点,即要围绕观念教育选择有效的载体和形式,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观念培育的目标。而知识性的内容则必须突出其思想性,而不作简单的知识和学术传承。另外,与课程紧密相关的多种灵活多样的载体和形式,如社会实践活动,都是有效的教育形式,但必须注意,这些载体和形式的运用必须以思想观念的培养为主导,做到为思想教育所用。

3.受教育者的思想觉悟和精神境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效果的评价标准

思想政治理论课效果的评价标准是思想性的,强调课程对受教育者主观思想观念的改进和提升,具体来说就是在促进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以为理论指导和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主导方面所达到的效果。这迥异于常见的学术性标准,后者注重对某学科领域的知识的掌握以及增进和积累。政治学和伦理学传承和发展政治和伦理道德的知识体系,可能培养出政治学和伦理学学者,却未必能培养出政治家和道德高尚的人。思想政治理论课从根本上说不是在传播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培养系统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的学者,而是要受教育者的思想境界和道德心理素质有所提升。

二、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性实现的认识误区

1.泛政治性使思政课无法触动并提升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

所谓泛政治性,是指在教学中过度强调课程的政治性,把教学简化为政治说教的倾向。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即通常所说的阶级性、意识形态性,其含义是说没有超越阶级和非阶级的思想体系,其目标是要完成统治阶级的“思想的生产和分配”[3]。政治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特征,但思想政治教育却不可以简单地在本质层面展开,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政治性”的误读反倒会制约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性的实现。表现之一是把所有的教学内容都上升到意识形态的高度,即通常所说的“上纲上线”,并且为了做到这一点,不惜牵强附会,甚至肆意歪曲。表现之二是把思想政治教育等同于政治教育,在教学内容的构建中过度突出政治教育方面的内容,对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等内容轻描淡写。表现之三是在教学手段上进行舆论宣传和政治说教,以宣传口号代替理论的逻辑展开,把思想和理论教育演变成政治蛊惑和行动动员。这种“泛政治性”倾向最致命的缺点是没能把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到思想层面上,无法通过理论的透彻解读来触动并提升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使受教育者坚定理论的指导地位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相反,过度的政治渲染还会拉大思想和理论与受教育者的距离,阻滞甚至降低受教育者的思想理论水平。

2.学术依附性使思政课囿于知识积累而非思想水平的提升

所谓学术依附性,主要是指弱化思想观念培育而强化知识性、学术性积累的倾向。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术性还相当孱弱,学术地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但学术性的追求必须是在对本学科的学术特性充分认识和把握的条件下来展开,且不可简单套用其他学科的学术轨道。有的教师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当做专业课进行教学,认为这样的教学才有深度和力度,但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效果来看,这种所谓学术化风格恰恰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上的一个误区。从理论上说,追求教学的

学术性恰好用知识性掩盖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特有的思想性特征;从实践上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对象大都是非该专业甚至都不是人文社会科学类的学生,从课程的数量和学生的学习时间和能力等方面考虑,学生不可能完成对课程知识体系的充分把握和学术积累,遑论基于这一知识性积累而提升思想和观念水平。

3.重理论环节而轻实践环节使思想教育与现实脱节而缺乏实效

社会实践和课堂教学一样,都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认识论和西方的教育理论都明确了社会实践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必要性和重要地位。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相对成熟,自我意识强,情绪、情感丰富,并且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乐于独立思考,具备了一定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通过社会实践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时期。由于在社会实践中接触到的都是活生生的社会现实,而非书本上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学生们无法通过简单的背诵、记忆完成任务,必须迫使自己作出认识和思考,这无疑是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性的一种再好不过的途径。但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环节或者被忽视乃至名存实亡,或者虽有严格的社会实践安排但却缺失思想性的主导,甚至沦为变相的旅游。

三、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性的对策

1.贯彻针对性、形象性、层递性原则,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上的思想性

针对性是指课程内容的选择要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每个人即便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也都会形成对某些问题的观点和看法,都会有自己的“原初思想”。当然,由于理论素养的缺乏,这种“原初思想”和我们所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还有或大或小的差距。从这种差距出发,遴选并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体系,就很容易与学生的思想产生呼应,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致。形象性是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体系不可以太抽象和理论化,而要尽可能地形象生动,有感染力。这不只是要求运用视听资料,更重要的是应尽可能地从现实生活中寻找、选取那些学生日常经历的,有深刻寓意的鲜活素材,结合这些素材提升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想境界。思想教育会因为与现实生活的结合而不再产生距离感,在润物细无声中达成目标。层递性是指在课程内容的构建中遵循思想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使教学内容呈现出不同的层次并在时间上依次递进,例如要把课程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在内容上作出调整和整合,以符合学生思想发生发展的实际,有利于学生思想上的接受和提升。

2.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有学术取向

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术支撑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效果的深厚基础,但必须凸显自身的特色。首先,“合思想教育性”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学术研究的独有视角,是学术个性所在,它所展示的是以思想教育为目的的研究而非单纯的理论研究。“合思想教育性”应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学术研究的一个基本方向和独特研究领域,能否在这一领域有所作为,关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价值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学术地位。其次,赋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研究以学术地位并加强其学术性研究。长期以来,教学方法的研究不被视为学术研究,在论文的分类上就有学术论文和教学论文之别,后者显然没有得到学术承认。这种观念的形成与各专业学术研究在整个学术领域的强势地位有关,它所强调的是学术积累而不是思想和观念的教化。以观念和思想教化为宗旨的思想政治教育应比任何其他学术领域都更重视教学方法研究,否定方法研究的学术性是十分荒唐的。再次,建立具有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自身特色的,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为核心的学术评价标准。这对于本学科确立独特的学术领域,凝聚和培育学术人才,提升在整个学术界的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

3.突出思想性在整个社会实践过程中的主导地位

在社会实践的准备阶段,要使选题富有思想意义,与课堂理论教学有衔接,作出详细、可行的实践计划并作必要的技术准备,以保证社会实践的深度;在行动阶段,要进行全时段的导引和监督,保证社会实践的方向和力度;在最关键的总结阶段,除了严格要求,更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创新社会实践成果的形式,使学生的思想和观念以最便捷的途径、最大的容量表现出来,同时还要挖掘学生最深刻的内心感受。总之,思想性主导的社会实践既要有“量”——使学生广泛思考,又要有“度”——使学生的思想观念获得深度提升。

参考文献

[1]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01-102.

第7篇

【关键词】初中 兴趣 政治 探究

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的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 对它应有两种理解,即一种是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的“探究性学习”,一种是作为一种课程形态的“探究性学习”。

由此,我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根据我校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挖掘、整合,对课堂教学形式也进行了重新设计,适时、适宜、合理地采用探究性学习方式,让学生具有自主和自由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学习,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提高探究能力。下面,就来谈谈我的一些做法和设想。

一、培养持续探究的兴趣,这是开展“探究性学习” 的前提

兴趣是学习和研究的源泉。保持独立持续的探究兴趣是一个人在学生时代乃至长大成人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所创新和成就的重要的心理品质。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个好的情境是培养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它能够抓住学生的思维,吸引注意力,使其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教师有责任努力保持和发展学生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我在政治课上,培养学生探究兴趣主要有以下三种做法。

(一)创设新奇情境,激发探究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保持新颖和变化,科学合理地创设新奇教学情境,使学生求知猎奇的心理得到满足,从而调动其积极性,激发其探究兴趣。我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运用古今中外大量的文学故事、寓言典故以及具有形象、生动、夸张、幽默、辛辣特点的漫画等材料来创设新奇的教学情境。

(二)创设参与教学情境,激发探究兴趣。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其实质就是要使学习成为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发现,成为学生的亲身实践活动,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要使政治课鲜活起来,创设参与情境教学,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就是一种很好的办法。

(三)搭建辩论舞台,创设探究空间,激发探究兴趣。在教学中我经常结合书本要求和社会上存在的一些现象举行一些辩论赛。收集法律例子的同学举出大量法律保护公民合法利益的事例,让学生明白我国的治国方略是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相结合,两者没有谁大谁小之分。显而易见,这种活动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口才,培养他们的应变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团体合作精神 ,更重要的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授人以渔,培养“探究性学习”能力,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出努力

单一被动和陈旧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影响素质教育在课堂中推进的一个重要障碍。因此,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此,教师要切实转变教学理念,将探究性学习方式渗透到日常的学科教学之中。在激发学生主体探究政治学科兴趣的基础上,我结合课程内容,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使一般的学生掌握一种探究的方法,为学有余力的、有兴趣、有特长的学生,提供进一步学习的机会。使他们真正体会到探究的乐趣,甚而获得创造性成果。下面也简单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指导学生撰写论文,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逐步掌握探究政治问题的方法。学术争鸣,主要方式为撰写小论文。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带路,告诉学生撰写论文的方法。选材主要来自于学生感兴趣的人和事,或课堂教学中争议较多的内容,让学生在课外以论文的形式,各抒己见。论文内容强调“新”字当头,言之有理,言之有据。二是对学生的论文进行指导和评价。对学生考虑问题时“标新立异”的构思,以及别出心裁的见解,哪怕只有一点点新意,都予以充分的肯定,并对其合理的,有价值的一面,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扩大思维中的闪光因素。因为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往往是出自这里。

(二)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课,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这一类活动目的在于通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将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深化知识,接受教育,同时培养包括创新能力在内的各种能力。在政治教学中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形式是参观,调查。我国历史悠久,到处都有丰富的历史遗迹,为学生的参观活动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参观的对象有各级历史博物馆,革命记念馆,文化遗址,以及有关的展览会。参观的目的在于借助于实物,实景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增长见识,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同时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鉴赏力。

总之在教学中,要注意结合政治课教学内容,深挖细研,巧设疑问,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开动脑筋,鼓励其标新立异。

第一,设疑启发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关键。思源于疑,有疑问,才有思维,才有创新。所谓设疑启发,就是要求教师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科学地、有针对性地、有梯度地提出疑问,鼓励学生消除心理压力,各抒己见、积极辩论、敢于质疑。通过设疑启发,才能使学生从原有认识结构中产生矛盾,激发思维欲望,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设疑要针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设疑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更要注意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第8篇

关键词: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实践教学 存在不足 推进实践改革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作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首始课程。开设“基础”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培养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法律素质合格的大学生,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在实践中的思想道德水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实践教学作为“基础”课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课整个教学过程的必要环节,是指在任课老师的指导下,以“基础”课理论知识为依托,通过学生对社会实际生活的直接参与和体验,使学生得到感性的再教育,主体能力得以优化。

一、“基础”课实践教学现状

1.实践教学已经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高职院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对提高“基础”课教学质量,提升大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有积极的作用。这些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通过“基础”课实践教学,大学生对社会有比较客观的认识;二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促进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四是培养大学生求真务实的作风;五是让大学生用所学知识服务社会、服务人民;六是提高任课教师的素质。

2.“基础”课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虽然“基础”课实践教学已经受到人们普遍的关注,但是随着“基础”课实践教学活动的进一步展开,某些问题依然困扰“基础”课的实践教学。“基础”课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实践教学认识不够深刻。教学中普遍存在对“基础”课实践教学认识不够深刻的现象,无论是学生和教师,还是学校和社会力量,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对实践教学认识不够深刻的问题。二是实践教学基地不足。我国高职院校社会实践基地建设还存在一定问题。由于高职院校不遵循“双赢”原则,只考虑社会实践基地能否满足教育的需要,学生是否得到切实的锻炼,而不考虑社会的需要,造成大学生社会实践失去外部的支持;大多数高职院校没有稳定的思想政治理论实践的教学基地,这就造成教师和学生需要花很大力气四处奔波寻找实践教学场所。三是实践教学经费不足。由社团、学生会发起的社会实践,只有少数人有机会参加。“基础”课实践教学的社会实践环节作为教学中的一部分,应该是人人有机会参加的。目前“基础”课实践教学经费不足、筹措渠道不畅,是实践教学难以全面有效展开的原因之一。四是社会实践有效机制尚未形成。高职学生社会实践具有教学性、寒暑假性、勤工助学、学生自发性的特点,这些社会实践形式和“基础”课的社会实践尚未接轨,还处于一种各做各的状态。五是社会实践的广度和深度不够。由于缺乏相应的条件和经费等原因,一些“基础”课教师进行实践教学时,更倾向于课堂上的实践教学,而很少使用更贴近社会的实践形式。百闻不如一见,目前“基础”课实践教学只有限度地进行着,其深度不够。六是实践教学流于形式。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基础”课实践教学由于没有教学大纲,没有规范的管理组织和管理体系,任课教师各自为政,导致“基础”课实践教学很难持久、深入地开展,流于形式,很大程度地影响了“基础”课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基础”课实践教学存在不足的原因分析

我国“基础”课实践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与不足,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总的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科学的管理体系尚未建立。许多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管理体制没有建立,对实施实践教学没有硬性要求,对学时、学分等都缺少相应的规定。由于没有相应的制度规范,使得实践教学被认为是可有可无或流于形式。第二,人力、财力投入不足。近年来,一些高职院校扩招速度较快,而相应的资金、设备、实践场地无法保证,致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进一步被削弱。第三,各方面力量重视均不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一项由领导者、组织者、实施者与参与者组成的复杂活动。无论是领导者与组织者,还是实施者与参与者,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认识上的不足,影响和制约实践教学的有效性。

三、“基础”课课堂实践教学的有效探索

为改变我院“基础”课实践教学流于形式的局面,本课题组在这学期的教学过程中积极尝试新的方式,推进实践教学的改革。

1.设立适合大班的教学模式。

“基础”课重在积极开拓创新,根据“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指导,将“研究性学习”引入课堂,设置课堂实践教学环节,创建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以研究性学习为核心,以任务为驱动,以团队为组织,以专题为内容,最终形成理论教学与实践合一、课内与课外合一、适合大班教学的探究式实践教学模式。

2.建立新的教学目标。

围绕学生应具备的团队合作、敬业精神等诸多能力加以训练,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所必须具备的“自主学习习惯”和“创新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和发展奠基。

3.以小组为单位,摸索“基础”课实践教学的可操作性模式。

实践教学中的教学内容不适合大班型授课,而现实中教学资源有限,很难实现小班型教学,导致教学效果不好。为了让每位学生都可以有一次参与研究性学习和上台展示研究成果的机会,在本学期第一次课上,任课教师作如下七大步骤策划:一是帮助学生组建团队。每班级按人数自由搭配,组建八个研究性学习团队,以培养学生集体主队合作的能力。二是选择任务。每个学习团队任意选择八个主题中的一个主题进行调查研究,以培养学生自助学习和研究的能力。三是资料收集。每个团队根据所选的主题进行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培养学生收集信息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四是主题撰写。主题的撰写形式不拘一格,可以是论文、演讲稿、散文、议论文、诗歌、心得等多种格式,以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五是汇报准备。在汇报中要求使用PPT,部分学生不会做PPT,如何制作、如何操作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以培养学生处理困难的能力。六是主题汇报。每次上课留下30分钟的时间作为课堂实践教学,各班派出一个学习团队作代表,以同一个主题作汇报(6分钟为宜),进行PK,以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自我展现意识。七是评分与总结。在团队汇报后,老师与学生评委评分、教师点评和鼓励并指导后面的团队操作。做到成果展示在课堂功夫施展在课外,以培养学生总结经验的能力。

4.以改革创新为主线,精心设计成果展示。

(1)“学习汇报书”,学习汇报书是每个团队根据选择的主题学习性调查研究,经调查结果以论文、演讲稿、散文、议论文、诗歌、心得等形式展现的纸质报告书。

(2)“团队亮相”,要求每个团队形成自己的特色,如展示自己的队名、口号甚至是logo,还可以用各种形式展示团队成员的风格和特长。

(3)“现场汇报”,把主题的研究成果以多种形式,如论文、演讲稿、散文、议论文、诗歌、心得等格式,做成PPT与大家分享。

(4)“活动感悟”,要求每个团队以简洁的语言谈谈此次活动的收获和感触,如此次活动最大的收获是什么?遇到最大的困难如何解决?解决后的心态等等。

5.以学生为服务主体,精细化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每个团队主题汇报的成绩,作为“基础”课的平时成绩的一半,总分为100分,此分数在学生总评中按20%计算,该团队成员成绩共享,此成绩由教师和学生代表共同评定。

“学习汇报书”、“团队亮相”、“现场汇报”、“活动感悟”四项的分值比为3∶2∶4∶1。

参考文献:

[1]程群.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法有效性研究[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104.

[2]徐倩.构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初探[J].和田师范专科学报(汉字综合版),2001(6).

[3]柳礼泉.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5:41.

[4]郭纯平.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研究[D].天津大学社会科学与外国语学院,2008(5),6.

第9篇

二汉语有相当数量的外来语,其中多数是从英语等西语中引进的术语.这些术语随现代科技和国际交流传入中国,有的音译,有的意译,有的音意兼备,成了汉语词汇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些术语,既有自然科学的,也有社会科学的,以自然科学的居多.这些术语汉化后,和原术语乃有很近的对应关系,一般可以对号入座,翻译起来较为方便.如:无产阶级—proletariat,民主—democracy,科学—science,逻辑—logic,物理—physics,化学—chemistry,发电机—generator,柴油机—Diesel engine,安培—Ampere,计算机—computer,联合国—the United Nations.

学术论文的题目和摘要中,这类术词出现频率高,比较密集.把原先从英语(或其他语)译成汉语的术语还原成(或译成对应的)英语术语,翻译学上叫“回译”;.这类术语大都可在专业词典中查到.只要查得到,回译就不难.

但“回译”;也有叫人伤透脑筋的时候.需要回译的除了一般术语外,有时还会碰到人名、地名、组织名称、书名、条约名称、以人名命名的定律新词,都是比较费事的.如果作者本人无法提供原名,而这些名称又年代久远,或原文罕见,或很新等原因,都要费一番查寻工夫.如:十九世纪英国自然科学家丁德尔、赫胥黎英名怎么写?马克思的《资本论》英版书名是什么?“马尔科夫链”;英语怎么说?“条形码”;、“揭丑文学”;原文是什么?如果译者的记忆库中没有贮存,就只有不怕周折,去查、去问一条路可走了.靠推理臆测,也许可译出“马尔可夫链”;(Markov chain),可心里总不会踏实;但靠臆测绝对写不出JohnTyndall (丁德尔)和Thomas Henry Huxley (赫胥黎),也不敢想《资本论》叫The Capital,有“资本”;没有“论”;.也不会把条形码译成bar code,揭丑文学译成Muckraker' s literature.

还有一类词在社科论文中大量出现,那就是反映我国历史、社会政治等的术语.这些术语已有固定的译法,称为China English,也不可生造.远的不说,现行的政治术语就很多,如:改革开放—reforms and opening up (to the outside world);搞活经济—enliven theeconomy.因为撰写社科论文的作者往往不会提供术语英译,译者的责任就更重一些.延用旧译和回译一样,一靠积累,二靠查问.

论文中没有定译的术语只能靠创造.但这种创造往往是以现有的术语、词汇为基础,作合理的延伸或组合而成.如集中监视报警系统,是一种新研制的机舱报警装置.《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学报》译成centralized monitoring alarm system.这里英汉每一个词都互相对应,每一个词都是可以理解的现行词.又如该刊的另一论文《湿面带锈防锈底漆的研制》,“湿面带锈防锈底漆”;译为: antirust paint used to the rusty wetted surface of steel structure .

这是一种译法.如果译成: antirust paint for wet rusty steel surface,也未尝不可.这类术语翻译比较有弹性.但是,译出的术语应力求简练明白,尽量贴近原文.

三学术论文,按其内容,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论说性、研究性、应用性.论文题目都要求开门见山、明确切题.论说性的论文,常加“论”;、“谈”;、“议”;、“析”;、“探”;之类的习语.这些习语可分别译成discussion, talk, note, analysis, exploration等词.这些都是名词,用了名词,就要考虑用不用、省略不省略冠词的问题;另外,动词性名词必须借助介词才能和宾语配搭,如:(a)discussion on…,(a)talk about…,(a)note on…,(an)analysisof…, (an) exploration(s) into….论文作者多数谦恭有加,喜欢在“论”;“谈”;之类的词前加上“浅”;、“试”;、“初”;之类的谦词.这些当然也可以找到意思大体相近的对应词,如:

simple, elementary, tentative, initial等.此外在“论”;“谈”;之后还常见到习惯配搭语“问题”;“现象”;“情况”;等词,如:《试论……问题》.这类题目在汉语不显长,可翻成英语,感觉就不一样了,请看: A Tentative discussion on the problem of…正文未现,套语已大小摆出了7个词,似嫌累赘.假定有这么个题目:《试论高校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问题》,译成英语为: A tentative discussion on the problems of 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work amongthe students of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和长题目比起来,这个题目还不算太长.题目宜短不宜长,不是说题目不可长,而是说如非必要,不要把题目拉长.此题如译成Aboutpolitical-ideological work among college students,其意不变,但去掉赘词,明显地简练多了,其中心反而突出了.写不写套话是作者的事,但译者在不改变原意的前提下,可以选择最优译法.为简练起见,上述的套语可以用介词代替,如: on—论, about—谈, for—探;有的可用动词的-ing形式,如Analyzing—析.如非十分必要,还可去掉.

研究性(指立项课题或创新研究)及应用性的论文也有常用的标题字眼,如:研制—development of, developing/ manufacture of, manufacturing;研究—study of, studying/investigatigation into, investigating;新方法—a new method (approach/ way);新设计—a new design;在…的应用—The application of…to…/ Applying…to…等.这些用语虽似套语,但套而不赘,可视情况灵活翻译,但一般不宜去掉.

科技论文的标题常常有多个修饰关系比较复杂的修饰语,如:大屏幕点阵液晶显示系统.这个术语的英译,当然可以把系统作中心词,把修饰语按其关系,用不同介词连接,放等:英译论文题目与摘要常见的几个问题

在中心词后边作后置定语.但这样翻译,多用了几个介词,且相互间的关系不容易理清,不如直接把修饰语译成前置定语,把关系紧密的词之间用连词符“-”;连接,译成:a large-screenlattice liquid-crystal-display system.这样,就简洁清楚多了.

为使标题简洁,可用缩写,但其完整的原文须在摘要中出现.如: VTS (vessel trafficmanagement system)和ASW (acoustic surface wave).

要简短,较长的也不过一两百汉字.摘要的内容丰富多彩,但形式和结构比较固定.长期以来,摘要的开首句往往取这样的句式:本文/本文作者论述/介绍/分析/提出……翻成英语则采用The paper discusses/describes…;The author discusses…;In this pa-per it is discussed that…等句型.近年来,摘要的写作形成新的规范.例如:取消不必要的词句;汉语摘要不再用“本文”;“本文作者”;等套语,英语的“in this paper”;,“Theauthor”;之类也被归入赘词之列,都予删去.另外新的规范还要求尽量避免用动词的名词形式,适当地应用主动语态代替被动语态.这样,过去常用的make an analyisis of…, makea study of…等短语一般都被analyze,study等相对应的单个动词所代替.It is reported that…, It is discussed that…等被动句式也被reports, discusses等主动语态单数第三人称所代替.这里动词用单数第三人称暗示着主语是“This paper”;或“The author”;

开首句常用的动词有:论述:discuss/deal with;介绍:describe/state/present;分析:analyze;提出:advance/put forward/propose/suggest;研究:study/research/investigate;探索:explore/probe into.

相当数量的摘要包含事物过程的简要描述.百花齐放,差别很大,非吾辈数语所能概括.但有一点应该说是带规律性的,这就是对实验和研究过程的描述,往往用过去时态.

摘要的结尾都是些结论性的文字.下边是几个例子及其常见的译法:

(1)……表明……:……show(s)/ indicate(s)/ demonstrate(s) that…如:事实说明袖珍电子计算机在渔船上的应用有助于避免海难的发生.

Facts show that the application of portable computers to fishing boats is helpful to theavoidance of disasters(2)……提出了……(建议、措施等): suggest/ propose/ put forward suggestion(s)/measure(s) for(to)…如:……提出了改善集装箱运营效益的措施.

…and suggests mesaures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container service.

……(新方法、新设计、模型)适用于……:

…(new method/new design/model) be applicable to…如:这种新设计运用于小型的电力系统.

The new design is applicable to small-scale power systems.

……(新设备等)证明具有……优点:

…(new equipment/ devices, etc) prove(s)…如:该设备经试运行,证明具有速度高成本低的优点.

第10篇

[关键词]原理;教学改革;教学实效性

根据中宜部、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实施方案),理论课与思想品德课整合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设置方案将从2006级新生开始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全面实施。其中,哲学原理和政治经济学原理合并为原理;两门独立的课程融合为一门课程,总学时有较大幅度缩减,这就要求教师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在有限的课时内,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师生互动实现教与学的良性循环。

总结哲学原理课教学的得失,对于原理课教学将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从近年来各高校哲学原理教学的总体情况看,影响本课程教学效果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三个:一是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二是理论教育与实践脱节;三是考试形式缺乏科学性。2003年10月至2004年12月,“增强哲学原理课教学实效性的几个关键问题”[1]课题组进行的问卷调查证实了上述问题的存在。本文针对以上问题,结合此次调查,从教学方法的改革、实践环节的强化、考试形式的改革三个方面,提出增强马克恩主义原理课教学实效性的三条思路。

一、由灌输式教学向疏导式教学转变

“我讲你听”、“我说你记”、“我灌你通”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它缺乏教育本身应有的“亲近感”、“认同感”,使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者,而不是积极参与的教育主体,这就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同时,灌输式教学法限制了学生的积极思维,使学生习惯于获得老师给出的现成答案,久而久之形成思维的盲从与懒惰。

在深化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中西思想文化不断撞击,大学生的思想日趋活跃,新的认识问题不断产生。他们对简单生硬的灌输式教学法很反感,而希望与老师进行朋友式的交谈,共同探讨他们关心的理论与现实问题。实效性调查中,选择“师生互动”上课方式的学生占2496,低于选择“课外实践”上课方式的学生比例34%。实现师生互动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够正确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1],“但理论思维仅仅是一种天赋的能力。这种能力必须加以发展和锻炼,而为了这种锻炼,除了学习以往的哲学,直到现在还没有别的手段”[1]。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疏导式教学法的核心。疏导就是对学生“点”、“启”、“引”,即指点迷津、启之醒悟、引出误区,做到“传递文化而不用现成的模式去压抑他;鼓励他发挥他的天才、能力和个人的表达方式”[2]。也就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就同一问题给出多种观点供学生分析、参考,而不是提供现成答案。同时,要引导学生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并解决有关现实问题。教学要相通,理论要润心,才能激起受教育者的心灵呼唤,启开学生的心扉。因此,原理课应采用疏导式教学法,改变灌输式的僵化教学模式,这样才能增强教与学的互动性,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需求,是实现疏导式教学的必然要求。教育的实效性离不开教育者对被教育者的充分了解。不了解学生承受教育的能力,不了解学生对知识的需求,理论教育就是对牛弹琴。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巴斑斯基说:“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了解学生,不会综合规划教养、教育和发展的任务,抓不住教学内容中的要点和重点,不善于选择教学方法、手段和形式的合理配合方案,那么,教学过程永远不会有成效。”[3]了解始于沟通,只有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学习需求,才能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

然而,在“实效性”调查中,学生对“你认为‘马哲’老师对学生的了解程度”这一问题的回答是最不乐观的。对此问题,34%的学生回答“一般”,表明有1/3的学生对此问题不关心,也隐含着他们没有得到过老师的“关照”。认为“马哲”老师对学生“十分了解”的仅占被调查学生的9%,认为“马哲”老师对学生“比较了解”的占19%,两项之和为28%,大体相当于认为“马哲”老师对学生“不太了解”的比例——27%。而认为“马哲”老师对学生“很不了解”的学生达11%。可见,学生总体上认为“马哲”老师是不了解学生的。

近几年来,由于扩大招生,许多高校学生人数急增,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上采用大课堂授课。调查显示,100人以上的课堂占近50%,有的学校均是150人以上的大课堂。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在课堂人数偏多的情况下,如何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实现教与学的充分交流,已成为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可回避的问题。部分高校在尝试进行研讨式教学,已初见成效。此外,设立教学信息联络员,召开教学座谈会,利用课间、课余走向学生,了解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定期答疑等均不失为师生沟通的好形式。

二、理论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实践环节

哲学原理理论性强、内容较抽象,这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共性。多年来,一般采用课堂讲授形式,造成了理论教育与实践的脱节,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在原理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做到理论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实践环节。

在“实效性调查”中,学生对“你最喜欢的上课方式”的回答结果如下:选择“课外实践”上课方式的学生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师生互动;再次是讲座、自行研究并提交论文、小组讨论。这几部分学生所占比例分别是34%、24%、16%、14%、12%。这个结果对原理课乃至所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广义的实践环节包括学生实地参观、社会调研、收看影像资料及主题讨论等形式,它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深受学生喜爱的教学形式。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相结合,一方面要求教师在课堂讲授中尽可能结合热点问题,以实例加以阐述;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出课堂,在实践中了解社会,深化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并提高运用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有条件的院校可建立几个相对固定的实践基地,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实地参观、考察,让学生从实践中感受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体会原理的时代性与实践价值。同时,针对不同的章节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实践形式,如学习辩证唯物主义时,有条件的院校可组织学生参观当地自然科学博物馆,观看录像《意识的萌芽》或电影《宇宙与人》等,通过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的理解。在唯物辩证法这一部分,可就“坚持唯物论,反对伪科学”进行课堂讨论,并组织参观有关科普展览,还可与学校宣传部门联合,举办相关内容的橱窗、板报宣传等活动。在历史唯物主义部分,就“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中的重要作用”、“知识经济与当代大学生”等课题,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同时,就社会调查的亲身经历,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实践论和认识论部分,可组织学生观看“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的录像,围绕“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自由与责任的关系”等论题开展课堂讨论或辩论。

理论教育与实践紧密结合,可使深涩的理论趣味化,并使学生学以致用。这对于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推进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具有积极意义。

三、采用科学的考试形式

一般来说,大学课程考试具有两个功能:测评功能和激励功能。原理课考试既要成为测评学生掌握基本原理以及运用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的手段,也要成为检测教师教学成效的重要途径。通过阶段性考试,学生可以发现自己学习中的薄弱方面,并通过考试成绩与奖学金、三好生、优秀班干部等评选挂钩,激励自己努力学习。教师可以通过考试宋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发现教学中的不足,进而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工作。因此,采用科学、合理的考试形式,是增强原理课教学实效性的必要手段。

在“实效性调查”中,关于“你的‘马哲,课的考试形式是什么”这个问题,40.2%的学生回答的是闭卷考试,38.7%的学生回答的是开卷考试,12.6%的学生回答的是提交论文,根据讨论给分的占1.1%,其他形式为1.6%,未回答者占5.8%。可见,多数院校采取的是闭卷或开卷考试形式。对“你认为”马哲,课考试的形式应该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回答结果是:赞成以“提交论文”作为考试形式的学生比例最高,占被调查学生人数的42.8%;其次是开卷考试,占25.3%;选择“根据讨论给分’的比例为16.4%;选择闭卷考试的仅占3.4%;其他及未作回答的各占6%。

写论文的考试形式虽然是学生的首选,但是从一些高校的实际情况看,从网上下载、学生之间相互抄袭、凑字应付的现象大有人在。同时,以此作为考评学生的唯一依据,并不能有效地促使学生认真听课学习。开卷考试往往造成学生“临时抱佛脚”的懒惰行为。闭卷考试大多侧重于对学生知识记忆的考查,因此平时不听课、考前突击背记的现象普遍存在。“实效性调查”表明,有54.9%的学生认为存在此现象!有的学生很少上课,通过考前突击复习,期末成绩反倒比平时认真听课的同学好。这种现象严重挫伤了另外一些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影响他们上“马哲”课或其他政治理论课的态度,甚至有一部分学生对自己认真听课的态度产生过怀疑。因此,完全采用提交论文、开卷或闭卷的考试形式都不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单一的其他考试形式也各自存在弊端,在此不一一评述。

原理是综合性的素质教育课程,考试形式应体现综合性评价原则,应将平时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平时考核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课堂小测验。每学期可安排两至三次随堂测验,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并督促学生自觉学习。第二,实地参观、撰写报告,根据报告质量进行等级评定。第三,课堂讨论。师生共拟论题,学生以斑级为讨论小组,或自行组队,由学生自己主持,并由学生代表组成评委,评定优、良、一般三个等级。这种方式既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明辨是非的能力,又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因而是平时考核的重要方式和成绩评定依据。期末考试除了常用的闭卷、开卷形式外,还可采用闭、开结合形式,以及知识竞赛形式,竞赛成绩优秀的学生可免考。总之,考试应成为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激励机制,而不是其不得不加以应付的负担。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恿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67,465.

第11篇

一、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敢于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

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实践也证明,疑问是思维的“启发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必须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质疑。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师应树立师生平等、尊重学生个性的教育观。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个体自信的心理品质,对学生中出现的一些异议甚至是错误的观点,要采取尊重、引导、宽容的态度,有位特级教师曾向学生提出过“三不迷信”“三欢迎”“三允许”(即:不迷信古人,不迷名家,不迷信教师;欢迎上课质疑,欢迎发表对教材的不同见解,欢迎发表与教师不同的意见;允许说错做错,允许改正错误,允许保留意见),这种充分尊重学生思维独立性的勇气和胆识很值得每一位思想政治教师借鉴。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再创造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形式

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即创设一种以激趣为前提、以思考为核心、以获得知识并形成创造个性为目的的课堂教学氛围。

创设问题情境,在教学中应注意三点:(1)问题设计要生动有趣,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成为启发学生思维的导火线,激发学生的求知欲;(2)问题设计要适当而有梯度性,要处于“跳一跳,摘到桃”的状况,而不是一看书就能找到现成的答案,发挥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使他们创造能力的发展;(3)教师要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不要轻易地下结论,要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当前问题进行分析、猜测、判断,并鼓励学生去探索、去发现。

三、善于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解决实际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目的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面对实际,主动地独创性地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见解,解决新问题。思想政治教学中的一些概念、原理很抽象,并涉及社会生活中的有关经济现象。因此,如何把教材知识和社会实际有机地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摆在思想政治课教师面前的一个新课题。在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中,笔者认为,政治小论文的创作活动不失为一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好形式。政治小论文创作活动,坚持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实现了课本知识迁移,能内化为中学生高层次的思维能力。它既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但对于社会阅历少的学生来说,进行政治小论文的创作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这就需要教师耐心地引导学生带着问题

去学习研究,反复实践,大胆质疑和解疑,发挥想象和创新潜能。同时,教师要鼓励他们走出教室小课堂,走进社会大课堂,追求新发现,探索新规律,把课本中的概念原理由抽象转化为具体,不断地培养自己丰富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

第12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社会,创新

 

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思想保证、价值观念、舆论环境和文化条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员工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道德水准和行为方式也发生了深刻变化,这就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新的挑战。在全面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努力进行创新和改进,在继承中创新,在开拓中前进,为单位的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与思想保证。

1.高制度执行力为抓手,抓好抓实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教育虽然重要,但不是万能的,必须与管理相结合,才能发挥其作用。一方面,思想教育能够讲道理和转化人的思想,然而没有严格的管理制度来作保障,是不会形成习惯的。因此,要将执行制度和必要的思想政治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充分挖掘员工潜力,更好地实现单位的长远发展。另一方面,人事行政管理离不开一套合理且有效的规章制度,而各项规章制度的制订,都需要通过过细的、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来处理职工之间、职工与单位领导之间、本单位与外单位之间的关系。健全与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必须坚持思想领先,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让单位职工充分发表意见。此外,制度制订得再好、再完善,也要靠人的身体力行,自觉遵守,如果脱离思想政治工作,抓制度落实就会成为一句空话,甚至引发各种意想不到的矛盾。

2.处理好三种关系,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一个单位,能否理顺职工之间的关系,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增强单位的凝聚力,很关键的一点就是能否抓好思想政治工作。论文参考网。单位的人事行政管理本身就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其根本目的是协调人与人、人与事的关系,寻求工作人员与工作岗位的最佳配合,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事相宜的目的,从而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工作效率。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工作要做到以人为本、以理服人,具体要处理好三种关系。一是要处理好理教和情教的关系。就是讲大道理与解决具体问题相结合,正面灌输不能不要,大道理不能不讲,但同时要注意解决实际问题。光讲大道理是空洞的、乏力的,容易造成反感心理;就事论事,不讲道理,受教育者未识大体不明大局,也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因而须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二是要处理好言教与身教的关系。既要言教,更要身教,身教重于言教。论文参考网。教育者只有言传,没有身教,讲道理讲得再好听,人们仍然认为“其身不正,焉能正人?”因而必须做到言行一致,知行统一,方能率先垂范,效果显著。三是要处理好宽教与严教的关系。既要做耐心的思想政治工作,更要敢抓敢管,敢于批评,对不良现象敢于作斗争。

3.利用网络资源,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的'知识涵量'

21世纪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网络化作为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新技术革命的特征,已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网络时代的到来对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严峻的考验,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的机遇。由于网络具有的及时性、综合性、开放性和虚拟性的特点,它可以使思想政治工作的时空大为扩展,同时可以大大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丰富内涵。论文参考网。在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思想政治工作的素材主要依靠报刊杂志等工具,收集速度慢,资料零乱分散,极大地制约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而这些问题在网络时代则可迎刃而解。因为网络资源具有共事性,它打破了地域和空间限制,只要在微机前轻点鼠标,检索方便快捷,为学习教育创造了良好条件。作为政工干部,我们要善于开发利用网上资源,通过网络向人们提供大量有意义的、积极向上的信息,对人们进行正面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努力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知识性、趣味性、新颖性和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