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论文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论文

时间:2023-03-24 15:44: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水文与水资源工程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论文

第1篇

摘要:论文通过总结分析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英语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分析的成果可为提高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外语的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文与水资源;专业外语;教学方法

一、引言

水文水资源工程专业外语是大学水文水资源工程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英语课程。该门课程通过介绍水文过程、水资源时空分布特征、主要水力学过程、统计分析方法和水生态及水环境等部分,从而解释专业词汇、特殊语法和翻译表达。本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本学科常见的专业词汇,锻炼其阅读和翻译外文文献及专业资料的能力,简单地可以用英语交流本专业的基本原理和现象。本文将根据《水文与水资源专业外语》课程的教学实践,分析目前该专业外语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探讨课程教学的改进方法。

二、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外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1.专业词汇量大、学生不易掌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涉及多门交叉学科,要求掌握的专业基础词汇量较大。这些课程要求专业词汇覆盖水文过程、水资源学、统计学、运筹学、水力学、地下水科学、农林生态、资源环境、地理气象等学科,从而导致需要掌握的专业词汇量大(超过2000个),不利于学生短期掌握。事实上,即便是准备过托福和雅思考试的同学,所涉及的相关专业词汇量也较少。因为出国留学考试更多的倾向于地理、气象气候、资源环境、生态等公共学科,而对于本专业非常核心的水文学、水资源学、规划管理及水力学方面的词汇涉及较少。因此,怎样优化核心词汇,为学生减负是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本科阶段专业英语教学的关键问题之一。2.专业英语和大学公共英语差异显著。专业英语的最重要内容之一是掌握和专业相关的核心词汇,并兼顾翻译和写作。对于本科阶段教育而言,掌握词汇是最重要的工作。但是,受传统英语教学的影响,学生习惯了以语法、听力、阅读为重点,导致在专业英语的学习过程中重点不明确,方法不正确。从语法结构上看,专业英语教材的语法结构相对简单,从而达到容易读懂、传授知识的目的。这也导致在专业英语的课堂上,缺乏了传统的语法考点、听力的基本句型和人物关系、阅读关键句型和结构分析等所谓的考试重点,导致学生容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忽视了掌握专业词汇的关键作用。3.教学模式与课堂互动。由于专业外语教师多为所在学科的教师承担。虽然专业教师具备完整的知识体系,但缺乏教授外语的经验,教学模式传统。传统授课模式以教师为核心,上课内容通常是将教材翻译为中文,以训练学生的翻译和阅读能力为主。这种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只能授以“鱼”而不能授之以“渔”。学生缺乏主观能动性,继而慢慢失去学习兴趣。此外,学生学习专业外语目的也不明确,不能切实体会该门课程在日后文献阅读过程中的重要性。这样势必导致学生对专业外语学习缺乏主动性,在课堂上表现异常低调,不愿出声,埋头苦读,气氛非常沉闷,缺乏积极性。因而,怎样丰富课堂教学模式,跳出传统的填鸭式、死记硬背式,并从课堂中积极和学生互动、收到反馈信息,是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英语课程教学中的又一个关键问题。4.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依据培养大纲,大多数院校(包括我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外语课程属于专业选修课,通常以考查形式完成课程考核,因此许多同学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通常考核方式采用开卷答题、外文论著章节翻译等方式,这种较随意和简单的考查方式,进一步造成学生对专业外语课程的忽视。专业英语课程成绩的评定,受学生即将毕业等因素的影响,可能产生轻松易过的问题。该课程多开设在大三下学期或大四上学期,为不影响同学的顺利毕业,往往尽量让其通过。尽管课程成绩的评定包含有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但在平时成绩的评定方面只要其缺课不是太多,分数就较高;而期末的开卷材料中随便交一个材料,基本便可顺利通过。

三、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外语教学几点建议

1.优化课程素材,强化课程重点。优化课程素材是教学内容改革的关键之一。针对水文与水资源专业英语词汇量大、学科分散的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首先应根据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英语词汇的使用频率进行优选。专业英语主要应用于专业文献的阅读、翻译和写作等方面,而科研论文的写作(如SCI期刊)多以水文过程为主,水资源次之,水生态与水环境再次之的顺序。因而在教学的课程中应侧重水文过程的专业词汇教授,对主要水文过程的英文表达需要熟练掌握;对于水资源及其时空分布特征的专业词汇表达,也是教授的重要内容;对于水生态、水环境、统计分析、水力学模型的英文表达则了解即可。2.改进教授方法、丰富教学手段。改革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并全面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因而教学方法的重点应是学生实际能力的提高,以下几种方式可供参考。小组分组讨论方式。本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学生一般40人左右,可分为5-8组。由授课老师按照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小组成员进行资料查询和讨论,最后由小组成员推荐人选代表回答问题。各个小组的回答可相互对比、互补、总结。这样既能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同时提高了教学质量。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增加学习趣味性。在课题上可适当播放一些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相关的学术报告演讲、新闻报道,尤其近年来国内外各地的洪旱灾害视频。除增加学生对专业外语听力和表达能力外,同时也了解了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关注问题,扩大学生的知识面。3.考核形式多元化、考核标准系统化。课程考核是检验教学成果的重要方式,通常以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来考核。平时成绩的考核应充分注重课堂学习的质量。传统考核方式通常以课堂考勤和习题作业为主,而往往忽略了课堂学习的质,即上课的认真程度。因而在考核平时成绩时,有必要将课堂学习的质纳入考核范围,并降低课堂出勤在成绩中所占的权重。课堂学习的质可通过检查每一堂课的课堂笔记、课堂问题的回答、讨论课的报告和参与的发言等方面综合进行考核。期末考试的成绩应体现在专业词汇、短语的掌握、专业文献的翻译(英译汉、汉译英)等方面。其中翻译部分可分配每个学生不同外文文献的章节以避免抄袭。此外,由于专业外语的特殊性,期末考试的成绩也可增加面试的考核方式。考核指标体系是客观评价学习结果的关键。鉴于专业英语和其他专业课程的差异性,建议其考核指标体系包括平时成绩、现场阅读翻译和卷面成绩三部分构成。三者的权重系数建议分别为30%、40%和30%。其中平时成绩分为课堂出勤率、课后作业、课堂小组讨论的积极性等方面。并且降低出勤率所占平时成绩的权重,建议为20%-30%,即总分数的6%-9%。现场的阅读翻译可采用两种方法进行考核:一种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随机抽查,通过其阅读和翻译的水平进行评判;另一种则为在期末统一安排,由老师或教研组确定题库,同学依次抽签对问题进行分析和阐述,依据结果由考核老师或考核组现场给出成绩。期末考试建议采用统一闭卷或开卷形式,其目的是防止部分同学利用翻译软件进行。4.提高教师水平、提高考核要求。在专业外语师资力量方面,对于多数非部属高校而言,直接引进的留学归国人员十分欠缺,尤其是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对于这一问题,可通过引进国外相关水文水资源专业技术人才、鼓励在岗教师出国进修、组织教师去其他相关院校、相关专业调研的方式解决。这些方式既加强了本专业的师资力量,同时也学习了国内外的相关教学经验,扩展了教师的视野。对于考核的要求方面,任课教师应严把质量关,改变学生轻松过关的情况。既强化过程评价、教学质量评价,同时更应该避免因大四即将毕业而送的“人情分”。

四、结论

综上所述,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外语在教学的过程中面临着词汇量大、教授方式传统、考核模式及指标单一,且作为选修课、学生临近毕业而面临着学生不上心、教师要求不严格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可通过优化题材、强化重点,改进教授方法与手段,考核形式多元化、考核标准系统化和提高教师水平、严格考核要求等途径解决,从而提高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外语的教学质量。

第2篇

1.1毕业设计团队的组建

1.1.1教师团队的构建团队培养模式下指导教师团队的构建是保证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目标的前提和基础.不同于传统单一毕业设计指导方式,基于团队培养的水利类毕业设计指导模式转变为团队指导,即由多名水利类专业教师组成教师团队对学生进行指导,有利于实现师资的整合与共享.指导教师团队的组建,应根据选题的类型采取不同的组建方式,一般可采取以下方式进行:(1)科研团队建设比较成熟的院校可选择以科研课题组为毕业设计指导团队;(2)校企合作比较密切的院校可采用由校内水利类各专业教师和校外企业导师组成的毕业设计指导团队;(3)科研团队尚未形成青年教师居多的新兴本科院校可由科研兴趣或科研方向相近、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组成毕业设计指导团队.指导教师团队一般由2-3名不同的学科专长教师构成,以达到优势互补;同时确定1名负责人,负责人由责任心强、专业业务素质高的教师担任,并由其负责组织协调团队内指导教师及优质教学资源的使用.在构建教师团队的同时,也要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通过“以老带新”激励青年教师积极投身生产实践,增加工程实践经验,进而完善教师梯队建设.鉴于我校为新升本科院校,青年教师占的比重较大,且尚未形成科研团队,故采用后一种方式组团.

1.1.2学生团队的构建学生团队是水利类专业毕业设计团队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团队的组建,可采取以下方式进行:(1)以教师科研团队为背景的毕设团队,该种模式下先由学生自愿报名,然后由指导教师团队再从中选择符合条件的学生进入设计团队;(2)以赛制项目团队及科研训练等课外科技活动团队为背景组建毕设团队,如学校立项的科研训练计划、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大学生挑战杯等,以这些课外科技活动项目构建的团队组建毕业设计团队;(3)以学生研究兴趣为基础的自组团队,学生选择团队成员,自己联系指导教师,自己构思项目整体研究思路,该模式下学生参与程度最广的.水利类毕业设计团队一般由水利水电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农业水利工程等多学科多专业组成,学生设计团队具体构成需根据项目内容及项目工作量来确定,可以同专业,也可以跨专业、跨学科组建团队,同时安排沟通能力好、责任心强的学生为作为团队负责人,负责整个项目的协调.由于学校水平及学生能力限制,我校水利类专业毕业设计团队组建一般是采用前面两种方式进行.

1.2团队毕业设计的选题毕业设计课题的选择是毕业设计教学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团队毕业设计的最终效果.好的选题应具有综合性、应用性与创新性,不仅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也能较全面的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在进行团队毕业设计选题时要做好总课题与子课题的设计工作,每个子课题既要符合学校关于毕业设计选题所做的要求,同时各子课题之间要有密切联系,使得以团队毕业设计选题工作较传统方式要求更高,难度更大.团队毕业设计的选题一般可采取以下方式进行:(1)以教师在研或刚结题的科研课题作为毕业设计选题的来源,设计出团队毕业设计选题,这样一方面可以保证团队毕业设计课题的新颖度,同时又能较好地反映各学科的前沿技术;(2)以赛制项目及科研训练等课外科技活动项目作为毕业设计选题的来源,设计出团队毕业设计选题,课外科技活动的可持续性、综合性强的特点,能调动学生兴趣、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也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的培养;(3)以与地方施工单位或设计院所合作的实际工程项目作为毕业设计选题的来源,这种选题面向实践项目,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4)由教师根据生产实际自拟毕业设计课题,该类课题一般多为校企合作的水利工程设计,如水库工程初步设计、中小河流治理工程等.在具体选题时,应根据学生的毕业去向有针对性定制相应课题,同时优化毕业设计课题内容.

1.3团队毕业设计的过程管理与传统毕业设计一样,团队毕业设计其过程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毕设前期阶段、毕设中期阶段和毕设后期阶段.团队毕业设计需对每一阶段提出具体的任务和要求:(1)毕设前期阶段,以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熟悉课题研究背景为主,总课题负责人组织团队成员进行研讨学习,明确总课题与子课题的关系;分课题的指导教师按要求布置并详细讲解毕设任务,同时要求学生通过集中讨论的形式深入研读学习(.2)毕设中期阶段,团队安排专门指导教师定期检查并督促各个子课题的研究进度,学生要定期汇报工作进展;学生每天做好工作日志,同时,指导教师对工作日志给出评语;团队成员要定期进行讨论,尤其是对毕业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要共同讨论,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对仍不能解决的问题,由相应的指导教师以毕业设计讲堂的形式进行专题讲解毕设后期阶段,指导教师要督促学生按照学校要求认真撰写毕业设计论文,期间可安排一场科技论文写作讲座,以更好指导学生撰写科技论文;撰写完论文后,先交具体指导教师进行审阅,再由评阅教师评阅,只有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都认可后,才能参加答辩.

1.4团队毕业设计的成绩考核团队毕业设计模式中,学生成绩的评定既要考虑学生个人的贡献和工作水平,又要兼顾学生在团队中的协调配合能力和团队整体工作质量[3].因此,在团队毕业设计中,学生成绩由平时成绩、团队协作成绩、评阅成绩及答辩成绩4部分组成.团队毕业设计平时成绩根据该学生在毕业设计期间的学习态度、纪律、独立思考、创新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评价,并由具体指导教师给予评分;团队协作成绩主要由指导教师团队根据学生日常汇报、平时讨论情况、中期评估对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进行评价;论文评阅成绩包括由指导老师对学生毕业设计完成情况和质量进行评价给予评分,以及由不同评阅老师给出评阅成绩;答辩成绩由答辩教师根据团队成员在答辩过程中的表现给予成绩.上述四方面成绩按一定比例加权得出该学生的综合成绩.

2水利类专业团队毕业设计的实践

南昌工程学院是一所水利特色鲜明、以工为主的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培养的人才既要体现宽口径、厚基础的特点,又要体现应用型的特色.其下属水利与生态工程学院拥有水利水电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农业水利工程、水土保持及荒漠化治理等四个水利相关专业.我校配置完善的专业群为开展水利类专业团队培养模式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笔者在多年本科生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一直鼓励学生以团队形式完成毕业设计,不论是本专业的课题,还是跨专业的课题.在此过程中每人负责课题中的一部分,由于课题之间的联系,在做毕设过程中,学生为完成毕设,就需要主动交流、互相讨论,相互协作.以笔者所带的水利类跨专业团队为例,为了能使毕业设计课题更科学,指导教师团队在第7学期初就开始进行毕业设计选题工作.经过多次讨论,最终确定毕业设计团队的题目为“留金坝水利枢纽工程初步设计”,该课题来自工程实践.然后,将大题目拆分为两个子课题,分别为“留金坝水利枢纽工程初步设计—水工设计”、“留金坝水利枢纽工程初步设计———水文水利计算”.同时为方便学生选择,在各子课题下标明难易程度和具体指导教师.通过双向选择,最终组建了学生团队.该团队共有9名学生,3名学生来自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简称水文组),6名学生来自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简称水工组);团队指导教师有2人,由一名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教师和一名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教师组成,其中,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教师是该项目的负责人.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老师具体指导3个学生,其课题主要任务是通过对留金坝坝址处历史流量资料进行设计洪水及调洪演算,得到留金坝水库设计洪水位及校核洪水位,为水工组坝体设计计算提供数据支撑,除此之外,水文组还需自行编程,实现水文计算程序化.一名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教师指导6个学生,其课题主要是通过水文组计算出的设计洪水位数据进行坝体设计,包括坝线、坝型的选择、枢纽布置方案比较、溢流坝的剖面设计、非溢流坝的剖面设计、细部构造设计等.由于本次团队毕业设计项目工程大、涉及的专业多,在毕业设计的各个环节,团队都安排指导教师进行指导,如查阅文献、熟悉课题研究背景、专题讲解、撰写毕业论文及毕设答辩等;同时,为督促学生毕设进度,要求学生每周做好工作日志,指导教师每周一对周工作日志给出评语,并现场就毕设做的情况进行提问,检查学生掌握情况,平时通过见面、发邮件或QQ进行指导,解决毕设过程中碰到的问题.通过团队各专业师生团结合作及相互配合,最终该团队较好地完成了毕业设计任务,其中,4人毕业设计成绩获优秀,5人获良好.通过这种基于团队培养模式的水利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指导法,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得到了较好的锻炼,另一方面,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通过这种团队培养模式,也锻炼了团队中的年青教师,使青年教师指导水平得到较大提升.总得来说,本次毕业设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3结语

第3篇

摘要:本文在理解工程教育认证内涵的基础上开展了进程式课程教学的探讨。以水文学原理课程为例,分析了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建议从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现代化技术的引入和达成度评价等方面开展进程式课程教学,及时反馈教学质量持续改进,并提出了改进方向。

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进程式课程教学;水文学原理

一、工程教育认证的重要性

工程教育认证源于国际本科工程学位互认协议———华盛顿协议,该协议对签约成员国本科工程学历资格互认,毕业生被其他签约国视为获得从事工程工作的学术资格,通过工程教育认证是该学术资格的基本要求[1]。工程教育认证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遵循成果导向(OutcomeBasedEducation,简称OBE)理念,通过系统的教学环节,使学生满足毕业要求,并能够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理有据的持续改进,使得专业教育能够良性发展。

二、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课程教学是现阶段本科教育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每一门课程的达成度最终决定整个培养体系毕业要求的达成度。同时,持续改进也必须融会贯通到每门课程中,在课程教学中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测试和作业等各个环节的持续改进,从而使课程教学满足达成度要求。水文学原理是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众多后续专业课程的先修基础课。水文学原理主要分为两大部分:(1)水文循环的概念及其环节,主要讲述自然界水体的循环过程和流域水量平衡方程的构建以及水循环各要素的基本理论与方法。(2)产汇流理论,分别讲述单点产汇流机理、洪水演算和流域产汇流计算[2]。由此可见,水文学原理课程具有很强的基础性和综合性,是水文预报、水文分析与计算、流域水文模拟和水资源评价等课程的基础。同时,该课程内容宽泛,概念和理论繁多[3],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课程基础理论多,课堂教学和学习过程易乏味,且部分概念抽象难于理解。如基质势是包气带中土水势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水的表面张力大,在土壤中具有毛管作用而产生。学生通过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课堂讲述,能很快理解毛管力,但是对于基质势总为负值常难以理解。2.课程知识覆盖面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抓不住重点。由于该课程涉及水文循环各要素的概念、产生条件和计算方法等,又包含产汇流理论和洪水演算等复杂过程的概化和计算,并且众多的知识点是后续课程的基础,造成该课程需要掌握的内容多、综合性强[4]。3.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学习。随着专业的发展,培养方案涉及的课程日益细化,水文学原理的内容偏理论和基础,课堂教学过程不同于水文测验学、水环境保护等课程具有众多的现场实习和动手操作,也不同于水文预报、水文分析与计算等课程具有统一的内容体系和课程设计,更不同于水资源规划与评价等特色课程具有很强的应用性,使得水文学原理的教学过程更多的是内容讲述,进而使工科学生缺乏学习动力。4.学科前沿引入不足,现代化教学方法急需成熟化。正如前文所述,水文学原理知识点众多、覆盖面广且综合性强,涉及的学科前沿比比皆是,虽在课堂教学中会尽量补充,但受于课时的限制仅能点到为止,缺少英文教材和文献的引入。另一方面,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本课程的教学中尤为重要,而目前的教学手段一般为多媒体教学结合板书,急需将GIS、网页课堂、APP等现代化流行技术成熟系统应用到课程教学中。

三、进程式课程教学的探索

工程教育认证需要课程教学有明确的质量要求,通过教学环节、过程监控和质量评价促进毕业要求的达成,同时要定期进行教学质量的评价。为此,课程教学必须融入实习实践、平时测试、团队研讨等教学环节,并将测试成绩、信息反馈等过程监控通过现代化方式及时反馈,开展进程式教学才能更好的满足认证要求。水文学原理作为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核心理论课程,承担着工程知识、研究、沟通、终身学习等毕业要求的达成度评价任务,针对以上分析的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探索性措施。1.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增加进程式教学效果测验。针对水文学原理理论基础多、知识覆盖面广的特点,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重点讲解并行的方式开展课堂教学。学生自主学习采用课堂研讨的形式,针对水文循环要素的各环节,分组查阅资料,形成不同方向研究进展的综述,开展课堂宣讲和提问,既增强了学生的文献查阅能力,拓宽了专业知识面,又锻炼了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利用各类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重点讲解抽象理论、公式推导等难点,结合我校智能巡课回放系统,使学生能够有效针对自己的不足进行学习。另外,增加教学影像和仪器展示,巩固基础教学内容的认识和应用。2.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巩固进程式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扎实理论学习的基础上,结合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特点,构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充分利用校园内河流等水体进行认识实习,鼓励学生主动开展水文要素的探索性实验,以此为基础组织学生全面申请参与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培养学生撰写学术论文和申请专利的能力;结合学院整体工作计划,实施个性化、全覆盖的本科生导师制,在完成课程学习的同时为本科毕业论文阶段的学习夯实基础,结合花园口水文站生产实习,将理论基础综合运用到生产实际中,巩固课程教学成果。3.加强先进工具和现代技术的应用,实现进程式教学成果的应用。工程教育的着力点是培养学生应用基础理论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使其能够迅速适应工程类工作的需要,并在五年内拓展上升空间。为此,课堂教学需避免纯书本讲述,切实增加工程案例和软件操作等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先进的工具和技术方法。如利用ArcGIS软件让学生掌握空间数据的展示、插值等方法,进一步将水文循环要素的处理和产汇流过程的模拟在SWAT流域水文模型中实现,在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应用先进软件工具解决实际复杂问题的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4.推进多样化课程考核和达成度评价,反馈进程式教学质量。课程达成度评价是工程教育认证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的基础,多样化的考核方式也是学生学习效果检验的重要方法。需要用知识、能力和协作并重的综合评价方式取代传统的、单一的课程结课考试,采用灵活多样的开放性的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增加平时成绩、随堂测验、专题研讨和答辩、团队协作等考核内容,同时鼓励课堂提问加分。课程教学的持续改进是提升教学质量的保证,教学过程要及时反馈教学效果和学生建议,采用实时操作工具,如校园教学评价APP、教学网页调查和智能巡课回放系统等,结合结课问卷调查和QQ投票等方式,鼓励学生和同行教师参与课堂教学效果反馈,增进交流与沟通,从而有效的进行针对性的持续改进。

四、结语

随着工程教育理念的发展,培养学生处理复杂工程问题的综合能力是教学的目标,需要以工程教育认证为契机,开展进程式课程教学。针对我校水文学原理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需要增加校内水文实践场地建设以加强课程教学的实践条件,同时建设理论习题库和实践数据库,使学生在具备扎实理论的基础上,开展科研训练,提高应用能力和科研能力的要求,以满足工程教育认证的要求。

第4篇

关键词:水文水资源;信息化;建设管理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1.我国水文水资源信息化建设管理的现状

1.1水文信息资料的整编和存储

自从上个世纪70年展以来,水文水资源信息化系统已经开始全面运用了TQD16型计算机技术、VAX小型机技术以及微机技术进行水文数据的整编与存储。现阶段,已经深入发展到了运用客户机/服务器的模式进行信息和数据处理工作,并且已经初步建成了水文水资源的数据信息库,研究开发了一大批信息服务以及洪水预报调度等软件技术系统。

1.2 水文信息遥测系统

我国很多地区已经全面建立水文水资源信息化建设管理中心,有效地实现了区域水文水资源的信息自动采集与传输,已经初步改变了国内比较传统水文水资源的观测途径与方法。

1.3 洪水预报及监督调度系统

在国内现阶段已经全面建成水情遥测系统,水情工作人员应用遥测技术,通过对计算机技术的控制,从而实现了从雨情水情的信息采集、传输、搜集、处理、监视一直到联机的洪水预报以及监督,真正提高了洪水的预报以及水库调度的科学化管理程度。

2.水文水资源信息化建设管理的基本思路

2.1水资源管理系统的基本组成

水文水资源管理系统的建立主要依靠数学模型、仿真模拟与计算机网络共同完成,对水资源管理中的各种信息进行采集,于可视化角度下,实施灌区的调度工程,在每个分水枢纽中,都可以实现自动化监控,以采集信息为依据,管理者可以迅速做出正确决策,促进管理水平与水资源调度效率的提升

2.2 数据收集系统

数据收集技术系统是国内水文水资源信息化建设管理的基础。因此我们一定要紧紧抓住现阶段国家防汛指挥系统中建设管理的大好机遇,努力地按照国内现行“基层测站至国家防总中的信息传输时间小于30分钟”的明确要求,力争去进一步改变过去以往的水文测报形式以及运行模式。水资源的水位观测、雨量观测工作还要逐步采用自记远传水位计以及固态存储的遥测雨量计等方式进行观测。

2.3数据、信息传输网络

建立依托邮电公网为基础的水文水资源信息传输网络,使自动采集的水文水资源基础数据通过端站和分中心,进入省水文计算机网络,要保证信息的可靠性、准确性、及时性和唯一性。同时还应该满足防汛指挥、水资源管理及配置、水质及水土保持监测等对通信网功能的要求。如数据、图像、声音、视频等。提高实时水文信息的处理精度和速度。

2.4数据存储、处理以及检索服务技术

我国的水文水资源信息一般是通过自动采集或者信息化的处理工作后,其信息与数据量将呈现为海量的,其存储功能主要依赖于其分布式存储系统之中,各种不同的信息数据库则均需要以字段编码形式并且按照一定的表结构有效组织在一起,最终形成了水文水资源信息数据系统。

2.5洪水预报决策支持系统

通过卫星获取高质量的影像,配合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平台,建立洪水预报信息的自动分析处理、预报参数的过滤计算、预报方案的优选比较、专家经验的整合参考、预报成果的综合分析、洪涝灾害的初步分析预测、预报结果的综合输出及检验分析等洪水预报决策支持系统,以提高洪水预报的精度和预见期。。

2.6枯水期的径流预报技术

现阶段,美国国家气象局已经组织和开发的“河流水情的预报与统计系统”,这项技术可以有效地提供了国内中长期(旬、月、季节)中的水文水情概率预报情况,能够比较好地帮助技术人员掌握和了解水资源的变化情况。因此我国应该积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努力、积极地开展国内枯水期径流的预报与研究工作,并且尽量将其作为现阶段水资源综合管理的核心内容进行建设。

2.7蓄滞洪区洪水演进系统

由于3S和数字高程模型(DEM)技术的日渐成熟,传统的洪水演进技术正在向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是在二维数字化地形图上叠加各种水文要素、经济社会及生态信息,借助数字高程模型(DEM)和遥感影像图形成三维可视化模型,进行三维量测和分析模拟。另一个是直接建立三维数字模型,综合地表达流域水文要素和各种地理实体的空间分布。

2.8墒情监测服务系统

墒情监测预测系统的建设目标是利用遥感、水文、气象、农业等信息,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合理选择,通过综合判断,估算各类干旱指数及其综合指数,形成标准化的墒情监测预测业务流程,建成业务运行系统,以图表和统计数据的形式按日、旬、月、季等不同时段输出,反映旱情实况和未来短期旱情发展变化的信息,进行全省及地方的旱情监测预测,为指导抗旱、水利建设、水资源调配、农业生产等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3.加强水文水资源监测的几点措施

3.1加强对水文监测工作人员的培训

水文监测要想更好地服务水利工作及社会经济发展,采用先进技术(例如固态存储、超声波水位计、计算机网络等)是很有必要的,这就要求加强对水文监测工作人员的培训,既要重视对理论知识的培训,而且要强化业务技能的培训。

3.2促使资料的整理与测验工作的相协调发展。

在当前的信息化时代下,都是利用计算机来实现对水文资料的整编,同时也存在一系列问题,如对无法实现对原始资料的检查、流域内测点的一致性的排查等,这样就易出现河流上下流水流的偏差。因此,提高水文资料的质量显得尤为重要,这样才能够实现与水文检测工作的协调发展。

3.3提高水文水资源监测的服务意识。

从而就要求水文水资源的工作人员要充分认识到自身工作的职责,树立起服务意识,实现对水文信息的社会化和公开化,真正将水文资源作为社会中的一项公共资源供社会公众参考、使用,切实发挥水文资源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也就是说,通过对利用水文水资源监测的信息来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决策依据。

总之,水文水资源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有利于提高水资源的管理效率,同时,也可以使水资源利用率得到提升,水资源能够实现最大化限度的利用,建立健全水文水资源信息共享体系是今后一段时间内水文建设重要的工作内容,尤其是对水资源监测数据管理平台的开发和利用,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优势实现资源共享,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经验,不断更新,力争开发更多、更好的系统提高数据分析的准确性,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量,获取准确的数据为水文建筑、环境预测等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必要的基础保障。

参考文献

[1]胡四一.全面实施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 全力提升水利信息化整体水平――在全国水利信息化工作座谈会暨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建设管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水利信息化,2012(06).

第5篇

论文关键词:水电学科;实验教学;改革方案

重视和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不仅成为高等教育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需要,而且也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高校实验室作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方面,正越来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推进,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以及社会对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提出新要求,教学实验室建设工作目前显得滞后,需要理顺体制,强化管理,加强队伍建设,深化实验教学改革,以适应社会对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

华北电力大学一贯重视实践教学,多年来形成了以“重实践,强能力”为培养目标的实践教学理念。以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素质高,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良好的发展潜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为整体人才培养目标;坚持以学生为本,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贯彻到教学的各个方面;通过保证实践教学时间,严格实践教学管理,做到计划落实、经费落实、场所落实和考核落实,使重视实践教学真正落到实处;在学校制订的“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要进一步加强实践基地和实验教学平台建设,促进工程实践和实验教学体系的整体优化”,加强实验教学改革。

21世纪水资源变成一种宝贵的稀缺资源,水资源问题已不仅仅是资源问题,更成为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问题。同时,开发清洁、可再生的水电能源已成为我国能源工业的重点发展方向,西部开发和西电东送战略的实施为我国水电工程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水电能源开局将进一步向西南和西北的大江大河高山峡谷转移,工程规模在逐步加大,从而需要高精度的仿真分析来解决工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水电学科的实验教学工作也必须与时俱进。

一、改善实验设备

水电学科是华北电力大学的新建学科,目前有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和水文水资源专业。针对水电学科目前软硬件环境较为薄弱的实际情况,学校近几年投入大量资金来建设水电学科实验室。按照学科规划和“十一五”规划,水电学科实验室一直本着高起点、高水平、高利用率的原则进行建设。目前水电学科共建实验室12个,基本上能满足水利水电工程和水文水资源工程两个本科专业实验教学需求,功能齐备,软硬件资源配置合理,为水电学科提供了实践教学基地与全方位开放式的创新平台。大型物理模型有水工建筑物模型、水电站模型和水文沙盘模型,能够模拟实际的水电工程运行过程,有利于学生建立工程的总体概念,已经成为相关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水文气象室外实观测点有校内水文气象室外观测园、校内人工河和雁翅水文站。校内水文气象室外观测园不仅给学生提供了水文气象要素测量的场所,还可以为师生进行水文气象研究提供长系列水文气象数据。水文气象室外观测园中安装了自动蒸发站和DVIS自动气象站,可以把水文气象数据通过无线传输传到室内,在室内就可以查询到任何时段的数据。水安全与水情自动测报实验室安装有水安全与水情自动测报系统,可以把校内人工河、雁翅水文站和校内气象站的水情、气象数据传输到室内;并在人工河旁边设有液晶演示屏,显示校内人工河、雁翅水文站和校内气象站的水情和气象数据。其他基础实验室近几年也新购了一批仪器,实验设备得到了完善。实验设备的完善为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打好了基础,为学生进行创新搭建了平台。

二、不断优化、完善实验教学体系、内容、方法、手段

水电中心在改革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能力培养与素质提高并行,基础实验与专业实验、创新设计、科学研究有机结合,创造以学生为本的人文环境,坚持把知识传授、能力提高、素质培养贯穿于实验教学始终的教学理念”,构建了具有鲜明电力特色的四年不间断的可再生能源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并不断加以完善。建立了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从专业基础到专业再到综合、创新,采取“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科学系统的实验教学体系;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既有机结合又相对独立,适应不同类型学生的需求。

水电中心不断更新实验教学计划,不断完善和更新基础实验。在“水利学”一级学科的基础上展开各门课程的实验,并把实验分为基础实验、设计实验和创新实验。基础实验为课堂内实验,有课时,是为设计实验和创新实验服务;而设计实验和创新实验是基础实验的延伸。

水电中心历来重视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逐渐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

1.先进信息技术为实验方法与手段创新提供了空间

实验中心在实验教学中广泛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特别是运用现代直观教具进行教学,比如:多媒体教学、仿真技术、计算机网络教学等手段。开设流域模拟实验、水电站水库调度实验室、水工模拟实验等,学生的实验热情广泛提高,同时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

2.在实验教学中实现了从“以教师为主”到“以学生为主”的转变

实验中心革新实验方法,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比重,鼓励学生自己动手、独立思考,教师只作为引导者和协助者。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内容,实验室提供设备、场景,让学生在自己设计的实验项目中探索知识的运用效果、体会知识如何转化为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3.实验中努力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综合和设计实验将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要求小组成员以团队的方式进行整个实验,共同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制定实验方案、组织实施。在各组竞争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锻炼团队协作能力。这种能力对学生以后参加工作,甚至整个人生都是极为重要的。

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创新

传统的教育理念的特点是注重理论教学,在实验教学中注重向学生传输理论知识,强调实验的精确性,只要实验步骤正确,实验结果合理就算实验圆满结束。这样学生只能死记课本知识,兴趣得不到发挥,动手能力差,创新意识得不到激发。每次实验的步骤都是学生按照老师讲解的实验步骤进行,连实验仪器怎么使用也必须有老师示范。做实验本来是一件有趣的事,结果到最后变成学生应付了事。有些学生甚至在做实验时什么也不干,等着回去抄袭同组学生的实验报告。在这种实验教学模式下培养的学生必然缺乏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走入社会后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

水电中心在实验教学改革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实验技术人员为主力,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注重创新为核心,着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适应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对全新实践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进行基础试验时,先让学生预习实验报告,研究怎么使用实验仪器,怎么做实验,老师只是在旁边起指导作用;这样既发挥了学生实验的积极性,又有利于发现问题,从而加深了对实验项目的理解。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活动,加强学生创新活动的指导,安排从博士生导师到青年博士等各个层次的教师参与学生创新活动的指导,从制度上保证指导教师的数量和水平,同时兼顾特长学生的个性发展。对于创新实验项目,鼓励学生自由组合、自主设计创新性实验项目,项目选题要思路新颖、目标明确、具有创新性和探索性,在专业实验老师的指导下和经费资助下,学生自主组织实施完成创新性实验项目研究。今年学校水电实验中心的创新实验项目有“图形处理器(GPU)在水文数值模拟中的应用”、“三维数字流域模拟的处理”、“三峡工程与极端天气灾害以及当地水体生态环境的相关性研究”、“三峡工程对生态的影响评估”、“三峡水库运行模式及抗旱预警机制研究”、“区域水资源系统安全阈值分析”、“水循环驱动下的湿地生态演化研究”、“基于虚拟现实的流域电子沙盘设计与制作”。

在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查阅文献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运用知识能力、动手能力等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团队协作精神显著增强。

四、改革实验教学考核方法,建立多元化的实验考核体系

实验教学中心积极探索实验考核方法的改革,根据实验教学的特点,从有利于激发学生实验兴趣和主观能动性、提高实验能力为目的,确定实验考核方式。建立了一套多元化的实验考核办法,根据不同层次采取不同考核办法。

根据学生的实验情况、学习态度、实验报告质量、实验结果分析,由实验指导教师进行综合评价,给出成绩,实验成绩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个档次计入。

对于课内实验,按照期末总成绩的10%计入,采取平时成绩与操作考试、期末笔试成绩相结合的考核办法。平时成绩以实验操作、实验能力、实验结果及实验报告为依据。鼓励学生在实验中有所创新,对于有创见的学生可适当加分,实验成绩不及格应予重修。实验成绩要登记、建档,避免了以往考核基本知识的单一性和考核基本操作的片面性,促进学生自觉地进行自身能力的培养。

对于单独开设的综合设计型实验,单独计学分。采用“目标+环节+报告”的考核方式。学生综合与设计实验能力应包括资料收集与分析整理、方案设计、数据分析、报告撰写等全过程,因此,实验考核应分项进行,统筹兼顾实验过程、实验结果与实验报告。

五、完善实验室管理机制

第6篇

关键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水利水能规划 改革思路

水利水能规划(含课程设计)是我国大部分水利类本科专业设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1],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该课程涉及水资源与环境工程、农田水利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等多个专业。该课程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对开发利用水资源提出的实际要求,以及水资源本身的特点和客观情况,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的规定,讲授如何经济合理地综合治理河流,综合开发水资源,确定水利水电工程的合理开发方式,开发规模和可以获得的效益,以及拟定水利水电工程的运用方式,等等。课程内容有兴利调节计算、洪水调节计算、水能计算等三大部分。该课程的讲授需在学生完成《工程水文学》、《水文学原理》、《水力学》等课程的基础上进行[2―4]。

本课程的培养目标为,使学生在掌握工程水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水利水能规划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初步掌握这方面的分析计算方法,使学生毕业后,经过一段生产实践的锻炼能参加这方面的工作。课堂讲授32学时,课程设计为1周。如何在短学时的情况下使学生掌握水利水能规划的相关内容,这是我们在历年教学中重点探讨的问题。基于以往的教学经验,我特提出以下改革思路。

一、在课堂讲授中,采用传统方法结合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我校在2008版本科课程设置中,为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缩短了专业课程的学习时间,水利水能规划课程的学时由以往的36学时减少为32学时。为了充分反映该课程主要内容,在规定学时内完成主要内容的讲解过程,可运用多媒体教学来缓解目前教学学时较短的不足,多媒体教学较纯板书教学而言,在有限的时间内能讲授更丰富的内容。

多媒体教学能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动态展示的优势,具有画面多、信息量大、直观性强的特点。在水利水能规划课堂讲授过程中,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对于不易理解的内容,以色彩丰富而且直观的图片、表格和图示进行讲解,能够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消化吸收相关知识。如水库特征水位的讲授,以图形展示,逐个讲解,使得学生充分理解各特征水位,以及对应的特征库容。又如对于洪灾的讲解,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对特定地区洪水视频来展示洪灾的凶猛和危险性,使得学生对于理解洪水灾害有更深刻的印象。此外,当讲授水电站能量转换过程时,以“图解+视频文件+动画”的形式,可将水电站发电过程形象地展示出来。

多媒体教学可以减少信息在大脑中从形象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形象的加工转换过程,能充分传达教学意图。但相比较而言,多媒体教学由于在相同时间内能使教师传授比传统教学更多的知识,因此对于学生来说,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预习,而且在课堂讲授时间内,需要加倍集中精力,以期消化和吸收当次课堂知识。因此学生进行充分预习、精力集中和课后复习成为必要的环节。为了使学生及时消化和巩固知识,一方面,教师需要及时在课后布置一定量的作业,另一方面,可以在每次授新课之前,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快速复习上次讲授的要点,以便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运用Powerpoint制作讲义的过程中,通过添加大量的图片、短片、动画等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启发式教学、视听强化教学等其他教学方式有机结合起来,例如对一些基本公式的推导,采用传统式教学;而对于水力发电、径流调节计算、洪水调节计算、水能计算等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步骤,可以利用多媒体或网络技术清晰地演示给学生,使学生全面、直观地了解这些内容的原理、方法、作业程序,最终形成一个清晰的逻辑概念,这样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学习和思维的过程,同时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从被“灌输”的状态,进入“互动”的学习状态;使学生参与教学,由被动地位转为主动地位,在创造和想象的空间里,发现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课下深入学习,能够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并不断和同学、老师讨论交流,从而巩固相关知识[5―6]。

二、增加实践环节,加强学生水利计算和水能规划的基础理论和动手能力。

水利水能规划课程设置了课程设计,历时一周。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应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实际工程案例的计算分析,深入理解该课程的应用价值和功能,即在课程设计中,提供相关工程实例的水文、泥沙、地质、水能及工程地点等基本资料,将理论知识融会贯通,灵活体现在实际工程分析中。主要内容是依据经水文分析计算后提供的设计年径流、设计洪水、泥沙特征等成果,按照工程设计标准,通过兴利调节计算、水能计算和调洪计算等,分析确定水资源利用工程的规模,并为水资源利用工程的调度运行提供相应的特征参数。通过课程设计,学生可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工程实践,全面掌握水文分析与计算的原理、方法;了解水库电站设计中水文分析及水能计算部分的基本程序,训练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与实际动手能力;同时还可以使学生把看似不连贯的知识点融会贯通,从而对本课程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有所了解。

课程设计以西北某河流多年径流特征为基本数据,考虑蒸发和渗漏损失,以年调节水电站为例,分析水库的死水位、防洪限制水位、正常蓄水位、防洪高水位、设计洪水位、校核洪水位及相应的特征库容,进行兴利调节计算、防洪调节计算及水能计算,最终确定水电站的动能参数和水库的特征参数。理论方面的基本要求是理解兴利调节计算、水能计算及调洪计算的主要步骤。在实际操作中,水库工程的设计方案中涉及不同特征水位的选取,课程设计中根据实际工程案例需要考虑不同的情况,如正常蓄水位与防洪限制水位的关系(依据实际条件选取),确定死库容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泥沙淤积等),兴利调节计算中需考虑库水面蒸发等因素并计入损失进行计算,水能计算过程中是否能在规定条件下计算出保证出力,水电站实际机型的选用需套用定型机组而不是直接选取计算的理论值,调洪计算需考虑不同的设计标准等。课程设计的内容需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其计算结果可允许有一定变化,这与授课时完成作业有所不同,因此在课程设计的完成过程中,学生既深化了课堂知识,又初步掌握了实际工程设计的基本步骤,学会了动脑灵活解决问题。

本课程的实践环节和水文实习融合在一起,通常在每年暑期进行为时1周的认识实习和3周的综合实习,其中有若干天时间用于了解和调查河流的水文情势,并了解水电站发电基本设备构成及发电程序,使学生对于课程内容在实际中的应用有一定程度的认识。此外,还可通过和教研室经验较丰富的教师交流,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

三、增加本科生及早接触和参与研究项目的机会。

我校多年来组织本科生积极申报“挑战杯大学生科技竞赛”、“大学生科技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区分为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资助额度几千元不等,国家层面上也有相关科技创新项目方面的资助。善于观察、积极思考、喜欢探索的学生往往在指导老师的帮助和指点下获得项目的资助,从而开展相关的调查、试验和研究,对于培养大学生从事初步的研究工作和独立的创新性思维具有很好的鼓励和推动作用。虽然我院以往对于该项目的获批额度不大,但近年来对于教师指导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以及大学生发表学术论文等都有积极的鼓励措施,如学院承担大学生发表学术论文的版面费,在学生的学期综合测评中给予加分,等等,为推动大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进行科技创新活动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

我校目前对个别专业的本科生实行了“2+2”复合培养模式,即在大学期间,前两年集中加强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外语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强化基础,拓宽知识面;后两年实行导师制,在学生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参与指导教师从事的科研或工程设计工作。选择导师后,对于学生参与具体的工程项目或科研工作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有利于学生直接参与相关研究,并对如何具体应用专业知识有良好的正面作用。该模式适宜大力推广到其他专业和高校。

四、结语

针对《水利水能规划》课程课时少、课程设计改革等方面的问题,我们提出在多媒体教学中进行改革和增强教学效果的措施,以及课程设计中应使学生重点掌握的问题,提倡学生在本科阶段参与实际的工程实践和科学研究,为培养高水平本科毕业生打下基础。本文的相关内容可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周之豪,沈曾源,施熙灿等.水利水能规划[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6.

[2]王维第主编.水电站工程水文[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5.

[3]陈惠源,万俊主编.水资源开发利用[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4]余铭正,孟宪生合编.水电规划与管理[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4.

[5]向友珍.“工程水文与水利计算”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2005,(3):37-38.

第7篇

关键词:地矿特色 水文专业 实践性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3-176-02

煤矿特色的水文专业人才,要求将地下水与地表水、水资源开发与矿井防治水紧密结合起来,使之成为有机统一的整体,这就要求水文专业不能仅仅局限于地表水资源,必须和矿井地质矿井水文地质紧密结合。

目前,我国煤矿水害事故频发,矿井安全任务艰巨,矿井水害是仅次于瓦斯的煤矿第二大灾害,其防治变得突出重要。煤矿安全生产要求矿井防治水专业人才必须煤矿特色鲜明,这就要求学校教育与矿井的实际需求紧密结合,不仅要求毕业生知识面广,而且要适应能力强,更重要的是专业技能扎实。

面对市场的迫切需求,本文探索从实验教学体系改革、强化课程设计的教学效果、建设完备的实习基地几个方面,进行实践教学环节设置与改革的探索,以培养学生具备防治水工程设计、施工、运行、管理等多方面的实际动手能力。

1 实践教学环节设置

科学合理的教学环节通过专业培养计划来体现和保证,在专业培养计划中保证实践教学环节的系统和规范,并切合煤矿实际需求,具有煤矿的行业特色。实践环节一般包括课程实验和实习、课程设计、专业实习等环节。

在化学、物理、水力学、水文地质学、物探等需要借助试验揭示基本原理的课程中,均安排有适量的实验课时。在学完相应专业课程以后,在培养计划中集中安排对应的专业实习,主要是专业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时间分别安排在二、三、四年级。设计类环节分为针对矿井突水进行注浆堵水、矿井疏干排水、水源地的勘查和评价、抽放水试验等课程性设计和毕业设计等综合性涉及两类。另外培养计划中还安排有参与科研、大学生创业、社会调查、公益劳动等,都有一定的学分要求。

2 实验教学环节改革

实验教学是水文专业必不可少的实践教学环节,一般分为三个层次,即课程演示性实验教学、综合验证性实验教学和科研项目创新性实验教学。实验教学环节改革包括:

2.1 改革实验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的实验一般安排在对应的理论课讲授完以后进行,以验证性实验和演示性实验为主,如水文地质学基础的达西定律、抽水试验等。目前普遍存在学生多、指导教师有限、实验操作时间较难保证等问题,学生的实际动手机会受到一定限制。在特色专业培养计划中,按照实验内容的相关性及前后连续性,将几个单项内容的实验集中起来,开设成综合性实验,既保证了单项内容的实验时间,又加强知识的综合和融会贯通,拓宽了学生思维,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得到有效地保证。

2.2 改革实验教学内容

各单项实验针对具体章节,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容易造成仪器的浪费,集中开设时,整合实验内容,体现综合性和创新性,如结合实际的煤矿水害问题,识别矿井出水水源,既要有水化学常规分析,又要同位素分析,还要数学模拟,力学推导,要求必须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又要求责任心强,培养了扎实的实验技能。

2.3 改革实验教学模式

受设备限制,专业课程演示性实验较多。由于学生理解接受能力的差异,实验教学效果有待改善。针对试验中的不足,我们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将实验全过程演示出来,原理是什么,怎么操作,重点、难点是什么,那些地方容易出错,都一一作剖析。

2.4 完善实验设备

特色专业培养对实验设备和仪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为了保证实验开出率和效果,我们不断补充和更新实验设备和仪器。同时还想办法设计制作部分模型,通过和生产厂家紧密结合,设计制作了河间地块潜水运动、向斜盆地承压水运动实验模型和装置,直观展示了达西流实际应用的问题。

2.5 开放性实验

结合矿井实际需求,并依托教师的科研项目,我们还设计、提供开放性、研究性的实验。这种研究性实验为学生积极参与实际的煤矿项目搭建良好的科研平台,这些措施和办法,旨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以及创新的能力。

3 课程设计的改革

在课程设计中,我们充分体现矿井水的资源化及水害防治这个煤矿特色。主要内容包括富水区勘查、矿井水综合利用、水害防治等。

以往,为了方便批阅,一般让全班就同一个题目开展设计,这样做存在一定不足,比如内容雷同、形式单一,存在学生相互抄袭的,教学效果难以保证。为此,我们做相应的改革,如对西北某矿水害问题做设计,先将学生进行分组,分别就水源探查、导水构造以及生态需水、水资源保护等内容拟定不同的题目,再指导学生确定设计方案,计算和绘图等工作量分解到每个小组成员,这样,整个设计有分工、有合作,较好地让每个学生得到锻炼,从而有效改善设计的培养效果。

在选题上,我们结合煤矿井的实际工程项目,采用“真题假做”甚至“真题真做”的形式,理论联系实践,充分体现煤矿特色,如东部矿区水资源评价,必须结合矿井水量大、煤泥多,酸性大的特点;西北矿区则体现绿色开采、生态保水的特点;华北型矿区则体现奥灰水的特点等。

在特色水文专业实践教学中,毕业设计是最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煤矿企业要求特色专业毕业生能独力承担野外调查、钻探、物探、矿井地质、矿井防治水工作,因此在毕业设计中,必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分析矿井地质条件、发现矿井防治水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针对性处理。在以往的毕业设计中,存在选题雷同、内容相近、实用性不足等问题。我们通过毕业设计选题,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的做法是,由教师从实际的煤矿科研项目中提炼,并考虑到学生的就业方向,从矿井生产中发现问题,凝练毕业设计(论文)题目,保证选题符合煤矿实际,切实要求能够培养特色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在选题时,我们实行师生双向选择,根据学生的兴趣,一人一题,并鼓励学生到毕业后将要从事工作的煤矿企业,对实际矿井水文地质问题进行深入了解,然后和指导老师一起提炼毕业设计题目和内容。其次严格对毕业设计(论文)的管理,毕业实习和设计阶段,明确规定各阶段的任务,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应提交相关的材料,指导教师可以随时进行抽查,并认真批阅。最后还要完善考核机制,特别要注重对实习过程和设计过程的考核。

4 建设稳定的实习基地

实习基地是实践教学的关键场所,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个稳定、完备的实习基地不仅教学内容要丰富、代表性要好,还要具备适宜的交通、食宿、安全等条件。

目前,水文专业的实习基地包括校内实习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校内实习基地依托电子、金工和测量等相关专业进行安排;校外实习基地既包括登封、周口店、云台山等世界地质公园,也包括“产、学、研”合作单位,一般设在地质队、国土资源部门、水利部门、勘探公司、煤矿等,要求各实习单位高度重视,为学生实习提供便利的生活条件,并由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现场指导老师,学生全程参与工程项目的设计、招投标、施工生产和项目总结鉴定等相关工作。

第8篇

论文摘要:由于传统的水利建设理念与现实的矛盾越来越大,各种不合格的水利建设工程严重的破坏了我国的生态环境的稳定,洪灾、水资源的恶化及缺乏等都影响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为进一步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需要,在全面认真总结旧水利建设理论好坏的同时,发展新的水利建设理论,全面实现我国水利建设的现代化发展。文章就我国水利现代化发展及我国水利建设新理论的形成展开探讨。 

 

随着近年来强调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先进的思想理念,我们在深刻总结传统的水利建设旧理论的同时,发展新的水利理论,促进我国水利建设的现代化发展,满足当前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水资源的需求。本文针对当前我国的水利建设观念还比较落后,分析我国水利的现代化发展状况,实现我国水利现代化事业存在哪些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及为适应水利现代化的发展需要,新水利理论应运而生。 

1 实现我国水利现代化事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1.1 实现我国水利现代化发展事业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水利建设事业同国际上发达国家先进的水利水平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管理工作水平相对比较落后,管理人员的选拔不严格,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受传统水利建设理论影响,思想观念仍比较陈旧,河流的断流、湖泊的干枯等都是因为人类不合理的侵占生态用水导致了生态退化,大量的围湖造田、森林开垦等人类活动也严重地破坏了生态平衡,这些都是由于在观念上存在局限,传统的水利建设理论中更多的强调人类自身的发展需要,而忽视了人也是流域生态系统的一分子;与国际上先进的水利建设水平相比,我国仍需要不断努力提高水利技术装备水平,采用先进的水系生态修复技术,提高效率。 

1.2 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我国水利现代化的发展 

全面实现我国水利事业的现代化发展,首先要制定完善的水利现代化建设计划方案,做好水利的管理工作,流域管理部门要重视管理人员的选拔工作,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注重人才的培养。规范管理体制,健全水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采用先进的流域管理技术,重视综合治理流域的管理思路,预防和治理相结合的策略,最终实现流域的可持续发展;这都要求我们转变思想观念,回归自然,人与河流和谐相处,大力宣传人与流域和谐共处的观念,使流域生态系统保持稳定和平衡;强化技术规范,大力发展先进的水利技术,更新水利修复设备,不断提高水利建设施工技术水平,保障水利资金的投入,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监督机制,实现我国水利现代化发展。由于当前我国正加快经济发展,我国水利现代化建设也要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以防为主、治为辅、防治相结合的策略。根据地域的不同,制定符合当地发展需要的水利现代化计划方案,分阶段综合治理,提高效率,加大资金的投入,发展我国水利事业,实现人类社会与水域生态系统的和谐共处。 

2 我国水利新理论的形成及发展方向 

2.1 实现水利现代化发展推动水利新理论的形成 

20世纪我们在建设大型水利造福于人类的同时,各种生态环境恶化的现象也越来越明显,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由于大量的不合格水利工程的建设,流域的水循环系统遭到破坏,出现短路的现象,破坏了地表水的平衡,导致地下水位上升或下降;水库、堤防等水利工程的建设也影响了水域生态系统的连贯性,导致食物链中的某些环节遭到破坏,物种急剧减少,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被破坏;防洪工程的建设在杜绝了洪灾的情况下,也阻止了洪水泛滥区与河流之间的水循环工程,导致洪泛区的生态活动难以进行;对流域水资源的开发速度超过它的再生速度,过量的开发地下水资源,引起地下水位的下降,造成地表植物的枯萎、地面下沉等严重的后果;流域一般都具有自我净化的能力,但大量污染物的排放超出了环境的自净能力范围内,环境的总体质量下降,流域的物质循环受到阻碍。这都要求我国发展新的水利理论,实现我国水利的现代化,维护生态的平衡稳定。 

2.2 我国水利新理论的发展 

为实现我国水利建设的现代化,水利新理论应运而生,在总结传统理论优缺点的基础上,充分体现高科技、现代化的管理思想。传统的旧水利理论是以改造大自然、加强水利工程建设为主要指导思想,以力学知识作为支撑,在这种思想下的水利建设工程严重的破坏了水流域的循环系统。水利新理论在总结传统理论优缺点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社会、经济、技术和生态等因素对水资源的影响情况,发挥水利在流域可持续性发展过程中重要作用。水利新理论跨出传统水利理论的局限,将流域观念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在重视流域的物理特性之外着力分析流域的社会及自然特性。在研究流域的水文规律的基础上,从天象、地象及生态整体上观察水域情况。同时,不可忽视人类活动在其中的影响。顺应水利现代化发展的需要,水利新理论在综合分析水域的自然特性、水文状况以及社会特性,实现流域范围内的社会可持续发展。 

3 总结 

21世纪的新社会,人们要求建设现代化的水利工程,在总结传统的旧水利建设理论优缺点的基础上,发展水利建设的新理论,平衡国家经济迅速发展与维护流域生态平衡稳定需要之间的矛盾,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水利新理论的指导下,充分体现我国水利事业高科技和现代化的管理思想,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处,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庆元.江苏水利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d].河海大学,2001. 

第9篇

论文摘要:中国水利在过去二十多年信息化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当今计算机、通信、网络等高新技术的发展为实现中国的“数字水利”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和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

一、水利信息化发展分析

水利行业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同时也是信息十分密集的行业,其信息化工作开始于“七五”期间,至今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仍存在不少问题。

(一)信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工作相对滞后

水利工作的三大任务是防治洪涝灾害,解决干旱缺水和治理改善保护水环境。主要表现在未能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及时为政府和社会公众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及信息化的质量还不能适应水利现代化的需要。

(二)对信息工作的认识不到位

水利系统的干部和职工对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还有一部分员工对信息化工作认识不足,缺乏紧迫感;没有形成统一的建设机制,水利信息化普及程度还远远不够,甚至部分单位还没有统一的规划和明确的发展目标。

(三)水利信息化发展水平不高

当前水利信息化发展水平表现为:(1)从事水利信息化规划的相关人员对IT技术发展把握不够深,大量信息化应用建设刚刚完成就成了落后产品。此外,整体性规划的不完善或实施不利而导致各个系统的兼容性差,信息流不畅,致使信息化的大量投入所建设的仅是一个又一个的“信息孤岛”。(2)从事水利信息化产品设计与开发的相关机构对行业应用理解不够深,造成了水利信息化产品的易用性、实用性差,甚至无法推广或交付使用。(3)信息化发展的保障条件不足。水利信息系统的建设和管理,本身是一个庞大和复杂的系统工程,但目前在水利系统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管理措施和管理办法。

二、水利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数字水利”是一个以空间信息为基础,融合各种水文模型和水利业务的专业化系统平台,是对真实水文水利过程的数字化重现,它把水活动的自然演变搬进了实验室和计算机,成为真实水利的虚拟对照体。它是水利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三、水利信息化的实施

(一)数字水利应用系统组成

数字水利应用系统主要由采集层、网络层、数据层、应用层、表示层、接口层、支撑层七个部分组成。1、采集层。水利信息化系统是建立在信息基础之上的,而这些信息的获得需要通过不同手段和措施;这些获得信息的手段和措施以及相应的采集点就组成了采集层。2、网络层。网络层为信息共享和数据传输提供基础,网络的建设一般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公网和专网相结合的方式。3、数据层。数据层通过建立所有与水利相关的数据的模型或结构,使应用层能够更方便、更快捷地获得各种水利信息,产生各种水利应用。4、应用层。应用层建立在数据层的基础之上,通过建立各种应用模型如洪水演进模型、排水模型等,提供水利行业的各种应用功能。如水利信息服务、统计分析、虚拟仿真、预报决策等。5、表示层。表示层以浏览器为载体,直接向从事水利的各级人员提供其所需要的相关功能或信息服务。6、接口层。接口层通过向各级水利系统提供网络接口、数据接口和系统接口使各类信息得到充分共享,各级水利系统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最终形成“数字水利”。7、支撑层。支撑层通过相关的标准体系以及最新的技术,保证整个系统安全、稳定、有效的运行。

(二)决策支持系统

根据水利工作的实际情况,水利决策支持系统包括:

1、防汛决策支持系统。防汛决策支持系统的建设是保障防汛抗洪工作有效和科学的前提条件,可以利用遥测数据、遥感图片等进行相应的暴雨预报、洪水预报、洪水调度等工作,提前为防汛抗洪工作做出指导性的预报、预警措施。洪水不仅是灾害,其调度使用已成为水资源研究的新课题,是“资源水利”的重要组成。2、抗旱决策支持系统。抗旱决策支持系统有两类数据源,一是遥感数据源、另一类是旱情监测站采集的旱情信息数据。抗旱决策支持系统在遥感图片基础上,结合相关的计算模型进行计算,可以快速、准确的获得同一时期内大范围的土壤含水量信息以提供第一手的辅助决策资料,同时,也可以根据地面旱情固定、流动监测站采集的地下水埋深、土壤含水量、土壤温湿度等数据,作为区域遥感数据校正的参考。

3、水资源决策支持系统。水资源决策支持系统是在水资源数据库及地理数据库的基础上,采用相关的数学模型进行计算,评价水资源量、预测水资源量、对水资源进行优化管理和科学调度。

4、水环境决策支持系统。水环境决策支持系统是在水环境数据库及地理数据库的基础上,采用相关的数学模型进行计算,评价水质、预测模拟水质变化、计算水环境容量、控制规划污染物总量。水环境决策支持系统将成为环境管理和环境执法重要依据。

5、水土保持决策支持系统。水土保持决策支持系统是建立在水土流失数据库和地理数据库的基础上,利用水土流失评价及治理数学模型技术,采用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思想建立水土流失模型库,为水土流失的评价及预测提供强大的决策支持。该系统与实时水保监测系统的集成将为保障水土保持治理工程的科学性,并指导水保工程的规划和实施。

第10篇

【关键词】河流泥沙运动学;基本理论

河流泥沙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技术学科,研究泥沙在水体中的输移、悬浮、冲刷、淤积的规律,是水力学科的基础理论之一,包括了泥沙运动力学、河床演变与整治、工程泥沙、航道与港口治理、水土流失与治理等多方面的内容, 涉及水文学、水力学、地理学、以及环境与生态学、沉积学等多个学科[1]。通过对于河流动力学课程的学习和一系列论文的翻阅,现将河流泥沙运动学基本理论的相应进展做以综述,由于能力和资料的有限,望老师批评指正。

1.河流泥沙研究的发展历程

我国河流泥沙研究的历史可追溯至修建都江堰工程时期,李冰父子通过引用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三大部分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科学地解决了岷江的泥沙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今年来,我国的钱宁等老一代科学家通过其不断努力,逐步完善了理论研究体系,形成了一系列系统的学科,且成功的将这些理论运用到实际工程当中,解决了诸如三峡,小浪底等水利工程的泥沙问题

2.我国河流泥沙研究成果

我国是世界上河流最多的国家之一,有许多源远流长的大江大河。其中流域面积超过1000平方千米的的河流就有1500多条。我国的水资源具有四大特点:水多、水少、水脏、水混。其中水混即河流中携带大量泥沙,导致了水土流失严重、河床抬高等一系列严重的问题,以黄河最为严重,这些问题给我过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河道防洪和沿河道人民的日常生活都带来了严重的影响。由于突出的泥沙问题和资源,我国的泥沙学科发展迅速,取得了巨大成就,研究在世界上也有着极高的地位。

2.1 河流泥沙运动学基本理论

2.1.1泥沙的起动特性

3.结束语

河流泥沙学科是个古老而年轻的学科, 它与水文学、水力学、地貌学、地理学等多种学科相互交叉, 相互渗透, 呈现出蓬勃的生机。河流泥沙运动基本理论则是河流泥沙学科中的重中之重,通过一系列的课堂教学与翻阅资料,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河流泥沙学科已经在国际上拥有了极高的地位。本文通过列举一系列的河流泥沙运动基本理论经验公式,大致概括了近年来我国老一辈科学家的科研成果,通过这些公式的不断改善可以看出,通过不断的经验积累和理念突破,我国的河流泥沙运动基本理论研究还将拥有更高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光谦. 河流泥沙研究进展[J]. 泥沙研究,2007,02:64-81.

第11篇

关键词:四层次;实验教学体系;水利工程;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7-0231-02

实验教学是工科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长期以来倍受各方重视。构建适合本校特点的实验教学体系,将实验与研究相结合,对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河海大学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15年创办的河海工程专门学校,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成立华东水利学院,1985年恢复传统校名。在长期办学过程中河海大学形成了重视大学生实验教学的优良传统。水利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成立于2003年,2008年被评为江苏省首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9年被教育部遴选为国家级水利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目前该中心面向全校水利、土木类12个专业开设了15门实验课程。多年来,中心注重实验教学理念创新,积极探索实验教学体系改革,以适应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经过多年探索,中心通过实践取得一系列成果,在全国起到了示范和辐射作用。本文对近年来中心教学改革尤其是“四层次”实验教学体系构建背景、过程、内涵、特点及其在实践中作用进行了凝练总结,并展望未来改革方向,以期为全国相关高校相关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借鉴。

一、“四层次”实验教学体系的产生背景和过程

上世纪初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办学时期,学校就重视实践教学,在对教师和教学工作的要求中,包括了“广储仪器设备,以供学生实验”,“组织参观工程以资感发,派遣实习以增阅历”等内容,但因当时社会环境所限,实验教学条件极为简陋;1952年华东水利学院建院,发展到后来的河海大学,直至上世纪90年代末,我校针对不同水利专业分别在不同学院(系)独立建设专业基础和专业实验室,强化基础实验教学,实验室数量大幅度增加,实验项目也较多,并重视通过建立野外实践基地扩大学生视野,提高动手能力。但该时期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依然较单一,层次不够分明,主要强调实践技能训练,而且资源较分散,难以高效利用。本世纪以来,政府和广大群众对高教质量要求不断提高。为适应新形势要求,2003年学校建立了以水利学科专业教学实验为主要功能的水利工程实验教学中心。中心从人才培养体系整体出发,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树立“强化工程意识、提高基本技能,注重专业实践、培养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理念,2003年初步构建了“水利工程概念训练、专业基础实验、创新实验、工程实践”四层次实验教学体系。实施该“四层次”实验教学体系,除了强调夯实专业基础、培养实验技能外,注重水利工程概念训练模块的建设与应用,较大幅度地提高了设计性创新实验项目比例,并增加到工程基地实践机会,以提升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但随着几年的实践,加上我国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包括专业认证)工作的不断推进,大家越来越认识到:应加强学校科技资源(包括学术带头人、重大科研和生产科研项目)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并且需要与企事业、行业要建立更为实质性合作机制,以利于加强学生实际工程训练,而且工程实践不能仅局限于水利工程等。在此背景下,我们对2003年构建的实验教学体系做了完善,2009年提出“工程概念训练、专业技能实验、创新设计实验、工程科研实践”新的四层次实验教学体系。三年来实践表明,该体系更为科学、完整,符合当前改革的发展方向,具有前瞻性。

二、“四层次”实验教学体系内涵、实施与特点

中心构建的“四层次”实验教学体系:第一层次是工程概念训练:通过概念训练,激发学生对今后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第二层次是专业技能实验:通过掌握仪器设备使用、提高专业实验水平,培养基本技能。中心下属的土力学、材料工程、结构检验和施工技术实验室主要负责基础实验教学模块;专业实验教学模块则按不同的专业分别由水利水电工程、水文水资源、港航工程和农水实验室负责。第三层次是创新设计实验:在国内同类专业中率先建立了专业创新实验室,创办了校内“水工创新杯”竞赛,乃至后来拓展到全国水利创新设计大赛,为学生开展创新活动提供平台;通过自制仪器设备、科研成果凝练转化等途径增加创新设计性实验项目比例。第四层次是工程科研训练:鼓励学科带头人积极参与实验教学工作,安排高年级主要是四年级大学生参加教师负责的工程规划、设计和学术前沿项目,特别是科研中实验性内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增加对学术前沿的了解;中心充分利用校内外优质教学资源为实验教学服务,通过共建若干个校内外实践基地,帮助学生开展工程实践活动,如连云港港航局、淠史杭灌区、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港口航道工程等实践实验基地,还有上海市水文总站水文综合实习基地等。中心突破传统水利学科专业的界限,统一规划布局和管理实验室,推进现代实验教学技术的应用,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学生可自主选择实验项目。所构建的“四层次”实验教学体系,强化实验教学与科学研究紧密结合、数值仿真与模型实验相结合、校内实验与校外实践相结合,对低年级学生开设工程概念训练课程,对二三年级学生强化专业技能训练,对高年级学生突出了工程实践和科学研究能力培养,层次分明,科学合理,较大程度地提高了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的比例。

三、“四层次”实验教学体系实施成效

三年多来,“四层次”实验教学体系在水利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的有效实施和科学应用,研究型教学思想贯穿实验教学始终,大大提高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取得了一系列创新实践成果。同时,中心教师通过研究实践,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

1.学生实践创新成果丰硕。实验中心每年服务学生1800多人,实验时数近8万,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比例达到80.5%。近三年承担校级以上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220项(其中国家级项目70多项),指导的学生获省级学科创新竞赛奖项60多项,包括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全国发明展览会大赛宝钢青少年发明奖、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等。发表核心刊物学术论文78篇,授权专利近百项,比过去有显著突破。

2.教师教改成果显著。在“四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实施过程中,教师积极开展教学改革,近三年承担的教改项目共16项,其中国家级4项,省级4项;取得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35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33篇,自主开发实验仪器设备10种;从科研成果中凝练出了16个实验项目,其中12个为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项目。

3.示范辐射作用突出。①研制开发的部分实验项目及实验装置已被郑州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学院、长春工程学院、南昌工程学院等10多高校采用,获得好评。“河海大学—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入选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基地。②承办多次全国水利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各分专业委员会会议,包括水文、水工、港航和农水专业分委员会工作会议,在分委员会上都作了实验教学及大学生创新培养工作经验交流,引发强烈反响和共识。2012年还在全国水利类专业教指委会议上介绍中心和相关专业教学改革经验;由中心发起的全国水利创新设计竞赛活动,在全国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高等教学学会周远清会长和中国水利教育协会周保志会长亲临会场,给予很高评价。③成功承办全国水利学科不同专业的青年教师讲课竞赛;2011年举办全国水文专业青年教师教学研讨班,请中心教师为他们传授教学经验和技巧,最新学科发展前沿,产生了很好的示范效应。④积极承担社会科普义务,为全国水利夏令营提供服务。每年都要为全国的水利夏令营提供参观服务,2012年有近近百名来自全国著名高校暑期优秀大学生营员参观本实验中心的实验场地。

河海大学水利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构建特色明显的“四层次”水利实验教学体系,在大大提高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同时,也锻炼了实验中心师资队伍,提高了教师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能力,并在全国起到了很好示范辐射作用。我们将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进一步完善实验教学体系,优化整合校内实验教学资源,深化融合校内科研资源与实验教学资源,强化学校与企业、行业协同合作等方面继续作出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第12篇

1.西部地区水利科技期刊数量分布

我国现有水利科技期刊共94种,分属5大类涵盖13个水利学科,主办单位所在地分布在25个省、区、市。我国西部12省共有公开出版的水利科技期刊17种,占全国水利科技期刊总量的18%左右。其中,内蒙古1种,陕西8种,甘肃1种,四川3种,云南1种,贵州1种,广西2种。尚有重庆、新疆、宁夏、、青海没有公开出版的水利科技期刊。从创刊时间来看《,陕西水利》创刊时间最长,其余期刊大多创办于20世纪80年代。从出版周期看,季刊4种,双月刊12种,月刊1种。

2.西部地区水利科技期刊涵盖学科和主办单位分布

西部地区水利科技期刊涵盖学科有水土保持、水力发电、水利建设与管理、水利技术、节水灌溉、防汛抗旱、水文、水利经济、农田水利等方面,主办单位主要分为全国或省、自治区、直辖市级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学会、行政主管部门等几种类型。

3.西部地区水利科技期刊学术水平

分布在陕西省的由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共同主办的《水土保持学报》、《水土保持通报》、《水土保持研究》三本刊物特色鲜明,学术影响力大,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遴选期刊,在全国水土保持领域处于领先水平。而其他省市级学会主办的期刊或高等院校主办的期刊影响因子相对较低,目前均未进入中文核心期刊行列。

二、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1.陕西省水利科技期刊发展状况

处于西部地区领先水平。陕西省所属辖区的水利科技期刊不仅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占西部地区总量的近50%,学术影响力也相对较高。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主办的《水土保持学报》、《水土保持通报》、《水土保持研究》三大水土保持类期刊,成为西部地区典型的较高学术水平期刊代表。其中,《水土保持研究》还开创了大陆和台湾合办期刊的先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主办的《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得益于雄厚的科技人力资源优势,影响因子高于西部地区水利科技期刊平均值。

2.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主办的期刊学术影响力高于地方行政主管部门主办的期刊

众多国家级或地方级水利工程类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促进了陕西省水利科技期刊的全面发展。除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主办的三大水土保持类期刊外,陕西省水工程勘察研究院主办的《地下水》,是我国地下水专业唯一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专业性期刊。国家电力公司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主办的《西北水电》,代表着西北地区水电行业科技进步水平。位于四川的由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主办的《水电站设计》,主要刊登我国大中型水电工程的设计、科研、监理等方面的论文和实践经验,涉及水电站设计的各个专业。位于广西的由广西电力工业勘察设计研究院主办的《红水河》,利用西南边陲红水河10个梯级水电站开发的地缘优势,突出岩溶地区水电开发特色。由此可以看出,这些代表性期刊都有着明确的期刊定位、特色鲜明。但同时,我们也看到,部分期刊存在着栏目雷同、特色欠缺等不足。

3.水利期刊总体数量偏少,地域分布不均

从统计数据分析可以看出,西部地区公开出版的水利科技期刊总量偏少,地域分布不均,整体学术影响力不高,稿源不足,与地域特色贴得不够紧密。西部地区水利科技期刊大多创刊于20世纪90年代之前,20多年来,一直没有新创刊的期刊。1978年创刊的《重庆水利》、1989年创刊的《新疆水利》虽然有着悠久的办刊历史,但仍然是内刊出版状态。

三、推进西部水利科技期刊发展

如何开阔思路,推进西部地区水利科技期刊全面发展?

1.高度重视,调整布局

西部水利事业大发展急需水利科技期刊配合。目前,西部地区水利科技期刊中内刊还占一定比例,如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重庆至今无水利科技期刊,西部地区有一些典型的水利行业高职院校,如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四川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等主办的具有水利行业特色的期刊也为内刊。笔者建议期刊主办单位提高刊物学术质量并加快申办公开期刊,稿源丰富的公开出版期刊应缩短刊期,加快信息和知识传播速度。

2.立足地方水利特色,明确定位,办出精品

不同的流域和地区都有各自不同的区域特点,水利工程的多少、江河湖海所占的比例、地域的水资源状况等相互差异较大,这也决定了地方性水利期刊内容的差异性。西部地区水土资源极不均衡,西北地区水少土多,西南地区水多土少,水利科技期刊必须根据地区水利建设特点和需求做好选题策划,把握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和水利建设特点,立足地方,创办特色栏目,独辟蹊径,拓展视野,全力服务当地水利建设。《四川水利》的“巴蜀河川”栏目,就是立足地方设置的特色栏目。加强水文化建设是推动水利又快又好发展的有力支撑,2012年水利部印发了《水文化建设规划纲要(2011~2020),要求全面推进水文化建设与研究,水利科技期刊应该适应水利发展需要,科学调整栏目设置。从西北地区来看,流经甘肃、宁夏、陕西三省区的渭水,陕西的汉水,四川的都江堰,重庆的嘉陵江、长江两江流域,都有着鲜明的流域文化特色,地方行政主管部门主办的水利科技期刊,可以设置相关水文化研究专栏,向水利行业知名专家、学者约稿,丰富期刊内容,推动水利科技发展。

3.加强东西部交流,提升集团化和专业化办刊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