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4 15:46: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建筑立面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身处室内空间,建筑室内环境由顶棚、地面、立面墙体,以及窗户构成,其中的顶棚、地面与立面墙体都属于可控空间环境,其色彩、材质都可以根据建筑空间使用者的需求进行个性化调整,而窗户通透呈现的多为户外相邻建筑的立面,其色彩、材质都是不易根据个体需求更换的。在设计空间使用人员构成复杂的多层住宅时,环境色彩就需要考虑得更为周全。综合考虑色彩构成因素及建筑设计因素,多层住宅建筑立面色彩与室内色彩的关系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定位。
(1)建筑立面色彩对于室内空间的环境色影响。多层建筑群落有一定的楼间距设计规范要求,一般情况下,相近建筑之间会有一定的色彩环境因素影响。例如,室内空间的墙体、顶棚都是白色的,仔细观察会发现原本白色的墙壁会呈现一定的色彩倾向,那就是相邻建筑立面色彩的映射。建筑立面色彩的环境色构成在实际设计中有较强的视觉影响力。从色彩三要素来定位色彩的视觉效果,色彩纯度较高、明度较低的颜色不适用多层建筑立面,比如大红、熟褐、深蓝这类颜色,本身的视觉冲击力就很强,对于相邻建筑的室内会有较强的环境色影响,空间中会有较强的色彩映射,以及相关联的色彩混合。色彩纯度较低、明度较高的颜色在多层建筑设计中的适用性则更为广泛,比如米色、浅灰色这类颜色,属于空间意义上的背景颜色,对于相邻建筑的室内影响也较弱。
(2)建筑立面色彩与室内空间色彩的调和。作为住宅类别的多层建筑设计,室内空间的视觉感受是十分重要的,建筑立面色彩填窗而现,构成了室内空间色彩的一部分,由此,设计时需要考虑立面色彩的可调和性。在目前市场提供的商品房销售房源中,可分为精装房与清水房两部分,精装房的建筑立面色彩设计与室内色彩设计是施工的共同体,是可调可控的,设计时以建筑风格为统领,色彩基本是在同一色彩相貌,相近明度、纯度的区间内;清水房的建筑立面色彩要考虑对于各种室内装修风格的兼容性,设计时要从建筑风格出发选择色彩相貌,然后调试色彩的明度、纯度至中性色彩感受的范围内,这样的色彩可搭配的元素较多、适用性较强。
2多层建筑立面色彩设计与园区景观
置身室外,视觉上的建筑空间环境包含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建筑立面的整体色彩,另一部分是建筑相关的景观色彩。两者对比、调和,共同形成多层住宅的园区景观色彩氛围。以绿化较多的园区景观为参照。植被树木在春夏秋三季呈现绿色调,冬季落叶则呈现棕褐色调。在考虑建筑与景观主色调的搭配时,不宜选择互补色范畴内、色彩对比关系强烈的颜色来搭配。以绿化较少、人造小品较多的园区景观为参照。设计时要整合景观主色调,然后考虑建筑立面色彩与景观色彩的搭配关系。由于两大块的色彩都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所以设计发挥的余地较大。多层住宅建筑色彩的设计要依托于其园区景观的风格定位,选择色彩相貌,在建筑与景观的色彩对比、色彩调和关系中选择色彩相貌,调适色彩明度,确定色彩纯度。
3多层建筑立面色彩设计与城市规划
3.1多层建筑立面色彩的群化
色彩的小面积与大面积的视觉冲击力是截然不同的,从城市地块规划及项目整体性考虑,多层建筑所构成的居住区一般占地面积是比较大的,其建筑立面的色彩延展、群化之后的可视面积也是较大的,这样就需要考虑其构成的心理影响力。每一种色系都具有独特的色彩表现力与影响力,在同一色系中色彩的明度与纯度的变化又是多元的。在建筑立面色彩设计中要遵循选定色彩、调试色彩、色彩搭配、群化扩大的步骤,循序渐进的推进色彩的选择定位。在初步选定建筑立面色彩后,再反之从空间体验者的角度感受群化后的色彩氛围,最终确定主色调及具体色彩构成元素。
3.2多层建筑立面色彩的群化与城市规划
(1)多层建筑立面色彩群化与城市规划的色彩关系。城市规划是指根据城市的地理环境,人文条件,经济发展状况等客观条件制定适宜城市整体发展的计划,从而协调城市各方面发展,并进一步对城市的空间布局、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等进行综合部署和统筹安排的一项具有战略性和综合性的工作。与之相对应,不同区域的建筑会有各自功能性的色彩表现。建筑的色彩总是要有其功能、风格、适用人群的定位表达,这样就要求在建筑立面色彩设计时要宏观考虑城市规划对于建筑所属区域、地块的功能形象定位,找到表达功能相呼应的色彩进行建筑立面设计。
(2)多层建筑立面色彩群化与城市规划的风格协调。不同的城市由于其所属国家、所处地域、居住人群、历史文化等因素的不同会有独特的风格面貌,每个城市的独特性格可以由色彩来构建印、表达。在多层建筑立面色彩设计的前期,要综合考虑政策性、文化性的总体要求,在色彩定位中做到个体精彩服从整体风格。
4建筑立面色彩设计的心理影响力
建筑是抽象的艺术,建筑色彩更是抽象的视觉表现因素,建筑色彩由其广阔的空间面积、围合的空间氛围,以及与自然光线的复合变化决定,对于人们的居住感受有着潜移默化、印象深刻的覆盖性影响。色彩作为独立的符号因素,以视觉示人,形成氛围、给人感受。不同的色彩搭配又会产生新的视觉形象、衍生出丰富的表现可能性。我们认识到的色彩是剥离了形象、体积、空间、质感等因素而独立存在的视觉符号,有相当的影响力,同时也有很强的可塑性。
5结语
[论文关键词]建筑表皮;建筑外墙;建筑立面;建筑形象;研究意义
1建筑表皮的定义
建筑表皮作为建筑理论范畴的概念被关注和研究,其最初的来源是英文中的两个概念:“Surfaceofarchitec.ture”和“skinofarchitecture”。’这两个英文概念,所指虽有交叉,但区别也很明显。一般来说,surface所指较广。可以泛指一切形式的建筑表面的形态;而skin这个概念更强调建筑表皮的功能性和相对独立性,而与建筑主体结构脱离可以被看作是skin这一概念使用的先决条件之一。
所以,可以认为,surface这一概念在很大程度上包含skin这一概念的基本含义。陈志华先生译勒·柯布西耶的《走向新建筑》时将surface翻译为“表面”,“与本文中的(建筑)表皮是同一个概念。本文中所指建筑表皮对应英文中的“surfaceofarchitecture”,并有明确的定义和所指范围。
本文中的建筑表皮,指的是建筑和建筑的外部空间直接接触的界面,以及其展现出来的形象和构成的方式,或称建筑内外空间界面处的构件及其组合方式的统称。
一般情况下建筑表皮的所指包括除屋顶外建筑所有外围护部分,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如特定几何形体造型的建筑屋顶与墙体表现出很强的连续性并难以区分,或为了特定建筑观察角度的需要将屋顶作为建筑的“第五立面”来处理时,也可以将屋顶作为建筑表皮的组成部分。对于以柱廊为代表的灰空间的建筑界面,建筑表皮这个概念含有两个层次的意义。作为界定空间的要素来看,应当将其整体的认为是外部空间和半室外的灰空间之间的建筑界面,也就是说,应整体作为建筑表皮来研究。而针对组成柱廊的单独的构件来说,其构件本身的外表面的处理也属于建筑表皮研究的范畴。也就是说,灰空间建筑界面的建筑表皮处理可以在整体和局部两个层次上加以探讨。
下面通过将建筑表皮这个概念与其它相关和相近的概念的比较,来进一步说明这个概念的特点和研究的范围。
2建筑表皮和建筑外墙
与建筑表皮这个概念直接相关的另一个概念是建筑外墙。除了建筑的屋顶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必然不会属于建筑外墙的概念范围之内以外,两概念的所指对象基本一致。都是建筑的外围护部分。外围护部分的构造方式、围合方式、与建筑功能的关系、造型特点处理等方面,是两个概念共同的研究对象。
两个概念之间最明显的区别是在其各自的研究侧重点上。建筑表皮更强调其作为建筑内外空间“界面”的特征。其所具有的特点是通过与建筑的外部空间、以及建筑的功能发生关系的过程中体现的。建筑表皮具有一定的外部形象,而对此外部形象的研究更强调其相对独立的特性。从这个视角出发,结构特征仅仅是影响建筑表皮形式的一种技术要素,而不是这个概念的内涵所涉及到的特点。同样,关于建筑表皮实现的技术手段的研究也是将此类技术手段产生的与和建筑表皮相关的诸要素(如内外空间之间)的关系的改变作为主要研究内容的。而建筑外墙的概念首先强调的是其实体性,即一定材料以一定方式构成的用于分隔建筑内外空间的建筑构件的统称。其首先是作为一个实体、作为一个构件而存在的,其次才是由于它的存在方式的不同形成的不同的特点,以及这个特点对建筑设计的其他要素的影响。
作为构件,相邻建筑的建筑外墙并不存在任何关系;作为界面,在研究建筑表皮和建筑外部空间的关系的时候,相邻建筑的建筑表皮共同构成了建筑外部空间的界面。
由上述可知,建筑表皮和建筑外墙两个概念的所指范围虽有些不同,但大体相当,但其内涵的侧重点有明显的差别。建筑表皮这个概念更强调其界面性和形象性,而建筑外墙更强调其实体性和构件性。
3建筑表皮和建筑立面
这里说的建筑立面(facade),是指建筑的特定的面的外部形象。建筑立面虽然与建筑功能和建筑技术都有一定的关系,但主要是一个建筑美学的问题。从古罗马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开始,建筑立面就是建筑学的一个重要的研究范畴。而建筑表皮的研究也涉及到其外部形象,自然也不不可避免地与建筑美学问题有一定的关联。所以,两者的研究范围有一部分重合,历史上关于建筑立面研究已经取得的成果为建筑表皮研究中的外部形象部分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基础和丰富的素材。
但建筑立面这个概念,主要是将建筑的特定的面的外部形象从建筑的其他要素中相对独立出来,用分析的方法,使用形式美学研究的方法,以研究建筑形象的美的规律,如各部分问的比例、尺度、对比和协调等。这些研究,虽然也是建筑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同时更是形式美学研究中的一个分支。而建筑表皮的概念对外部形象的关注,更多地是从类型学的角度出发,较少涉及形式美学问题,而更多强调其外部形象的整体的特点。
另外.建筑立面这个概念首先强调建筑各面之间的不同,然后才是各面之间的联系。而建筑表皮则强调自身的整体性和各面之间的连续性。
4建筑表皮和建筑形象
这里仅仅从概念辨析的角度谈一谈建筑表皮和建筑形象这两个概念的联系和区别。
建筑形象是建筑的外部形式,或称建筑外观,是指人们在外部观察建筑时得到的视觉印象。建筑形象主要取决于建筑体型、建筑表皮以及建筑特殊构件的处理,以及相关的一些其他因素。也就是说,建筑表皮是决定建筑形象的主要因素之一。
在建筑形象这个层次上,建筑表皮表达的是构成建筑外围护构件的各基本单位之间的组合关系。建筑表皮更多强调“面”的特色,可以被认为是建筑外表面的连续展开。
然而,建筑形象只是建筑表皮的一个方面的属性.建筑表皮同时还有其功能属性、技术属性以及空间界面属性。建筑形象是建筑处理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建筑表皮是建筑内外空间界面处的构件及其组合方式的统称。所以,两个概念的研究范围虽有所交叉,但本质上是有区别的。即使在两个概念有所交叉的研究范围里面,两概念研究的侧重点和研究工具也有明显差别。如形式美学是建筑形象研究最重要的研究工具,而对建筑表皮研究则主要是理论基础和参考工具。
5建筑表皮研究的意义
之所以选择这个题目研究,是因为这个题目既有理论上认识和总结的意义,又具有建筑实践上认识和指导的意义。下面主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次谈谈我对建筑表皮研究的意义的认识。
(1)建筑表皮研究的建筑设计方法论意义。建筑表皮研究是把建筑表皮作为建筑设计诸范畴中相对独立的要素进行研究,从理论上将以前在建筑设计方法论诸方面(如形式、功能、材料、技术)的相应研究成果进行重新整合,并从建筑表皮这一研究基点出发,探讨以前各领域研究成果之间的关联以及产生这些关联的根本原因。然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从而建立关于建筑表皮处理的相对完整的设计方法论。有利于在对建筑设计方法论已有成果的深化和发展的基础上探索新的现象,解决新的问题。
关键词:高层建筑设计;绿色技术;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TU208文献标识码: A
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可持续发展更是科学之道。这就需要各行各业遵照此原则正确做好发展问题,建筑业要想做到可持续发展必须考虑绿色技术的应用,只有绿色技术在建筑行业中得到尽可能的应用才可以谈其可持续发展问题。绿色技术包含很多方面,同时涉及建筑的许多方面,如果能在建筑设计、施工、装修等阶段融入绿色技术,可以说这样的建筑将是未来人们所希望的绿色建筑。本文通过对绿色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原则,设计方法及绿色技术要点进行阐析,为绿色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1、绿色技术应用原则
绿色技术可以应用于建筑设计过程中的任何阶段,在建筑设计时针对具体目标元素进行应用,并将这些目标元素有机结合,最终完成建筑的整体设计,具体的应用原则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1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应用绿色技术。理性的设计思维方式是保证建筑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根本。
1.2重视建筑的全寿命周期问题,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包括:最初阶段的规划设计、施工阶段、后期运营管理以及拆除。
对全寿命周期进行关注和重视,不仅可以在规划设计阶段将环境因素进行充分考虑和利用,而且可以降低施工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在后期的运营管理阶段可以为居住者提供更加健康、低耗、舒适的无害空间,拆除后尽量减小对环境的影响和危害,并视拆除的材料尽可能的做大二次使用,提高材料的使用率。
1.3对自然条件进行合理化利用,保护周围的环境,对现有的适合的地貌、地形、植被和自然水系等尽量保留和合理利用;在对当地气候特征和生态环境进行充分考虑和研究的情况下,进行建筑的选址、布局、形态和朝向;在建筑的设计上,保证建筑的规模和风格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如有害气体和废弃物排放时,应采取有效方法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
1.4适用与健康的环境是居住者的目标,绿色建筑应对使用者的适度需求进行充分考虑,不断改进设计和施工方法,努力建造和谐优美的环境;确保居住者有一个质量安全、环境清新的空间;在满足居住条件的情况下,更能够带来居住上的快乐和工作上的高效率。
1.5重视对资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降低对环境的高度污染,通过对设计和管理的改进和创新,优化生产工艺,合理化选择适用的技术、材料和产品,对资源配置进行合理的利用和优化,改变旧的消费思想和方式,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和过度的浪费;因地制宜,将本地材料和资源加以扩大化的利用;重视对资源的二次循环利用;从根本上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将可再生、清洁的资源尽可能的应用在绿色建筑之中。
2、绿色技术的设计方法
2.1绿色思维创新设计
绿色思维是指在建筑设计时将绿色思维融入其中,在制定方案和创作时首先考虑设计的可持续性,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再生性,让建筑业中有资源循环经济体现,绿色思维的两个基本原则包括:创新和平衡意识。
创新性主要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是对设计方案的创新,二是对设计理念的创新。这两种创新应具有代表性,能够对当地的建筑业无论是技术上、材料应用上、风格造型上起到一定的革命性变化,但是目前我国的设计师在创新性方面还没有达到完全理解和熟练运用的程度,所以设计成果没有明显表现出创新性这一特点,这就需要设计师继续努力和钻研,将绿色思维融入到建筑设计当中,找出进行绿色建筑设计的重点,要提高对建筑创新性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使环境和建筑物最完美的结合,让建筑体系在创新性的观念下有新的发展。
另一方面,设计师要想做好平衡意识必须要做到两点,一是将建筑设计尽量做到精细化,这样会提高材料的利用率,减小对资源的浪费;另一点就是与周围的环境协调统一,与整体的建筑格局相匹配,关键是根据项目自身的特点和情况分析和选择环境和建筑物最完美的结合,以进行对风险的控制和化解。
2.2以人为本创新设计
建筑设计以人的设计作为开始,也以人的使用为结束,所以建筑的设计必须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人在建筑设计中的主体地位。建筑设计并不是单纯的的外观和质量设计,更重要的是要满足人对建筑使用功能和舒适度的要求,所以在进行设计时,要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融入到设计思想当中,不断将人文精神体现在设计当中。
2.3运用科技创新设计
在人们的生活中,数字技术不断被人们所熟悉和应用,它的出现给建筑设计带来了新发展,为建筑设计搭建了更广阔的舞台。在建筑设计中应用数字技术,使简单的设计变得多元化。在造型上出现了非线性形体结构,使风格各异的建筑形式相继产生,这种创新方法,可以充分完成设计师的想象形体,不单单是强几何形体和简单的现代主义单一形体。数字技术使建筑设计领域进入到了多元化的领域,在电脑中建筑师对形体进行任意的扭曲变形和复杂的加减处理,数字技术对建筑设计的创新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3、对绿色技术的应用要点
3.1使用性能优化的建筑表皮材料进行单体建筑的立面设计
高性能的建筑立面设计以全体建筑的整合设计作为设计理念,以当地的气候、地域特点、经济条件等整合各种技术策略进行建筑的初步设计,结合建筑的造型设计达到建筑的独特和创新。
3.2采用遮阳技术进行建筑立面设计
建筑遮阳技术是被普遍使用的一种技术,建筑根据不同朝向采取不同的遮阳形式,在北方的建筑设计中,根据被北方的气候条件和温度,在建筑立面的不同位置设置金属遮阳穿孔板,实现建筑的遮阳效果。
3.3建筑立面整合种植技术
在绿化技术的发展下,建筑绿化技术已从过去的护的水平方向向垂直方向即种植墙面技术发展。除了可以提高建筑物的外观效果,种植墙面与屋面绿化技术也可以起到降低周围环境温度、净化周围空气、对保温性能适当进行提高、
隔音降噪,使得建筑与周围环境和谐统一。
3.4建筑立面整合通风技术
通风系统根据其采取的方式不同可以分为混合通风、机械通风、自然通风三种。立面整合自然通风由传统门窗和双层幕墙自然通风系统构成。一方面将通风、降噪、净化空气等技术进行完美整合,同时也实现了自然通风,另一方面,使建筑与周围环境进行有机的结合。
绿色技术应用首先要不违反建筑设计理念,不会对资源及材料的浪费,还会考虑到可持续发展原则,还会考虑到绿色技术的可操作性可实施性,实现的空间范围比较大,还会节约成本。
4、结束语
对绿色建筑的大力发展已是全球性的重要课题,也是我国建筑业近几年的发展方向。绿色建筑的发展需要建筑业相关人员的共同参与,特别是建筑设计者的加入。我们相信,通过我国建筑业相关人员的共同努力,我国必然会走向一条环境和谐、资源节约、可持续发展的光明大道。
参考文献
[1]韩继红,范宏武,孙桦.中国超高层建筑的绿色低碳之路――思考与实践[A]. 第六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论文集[C]. 2010
[2]孙大明,田慧峰,周志仁. 绿色超高层建筑设计的重点与难点探讨[A]. 城市发展研究――第7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论文集[C]. 2011
[3]范宏武,韩继红,孙桦.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在超高层建筑中的适用性分析[A]. 第六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论文集[C]. 2010
[4] 楼国山. 建筑平面为正多边形的旋转形体高层、超高层建筑设计研究[A]. 第二届结构工程新进展国际论坛论文集[C]. 2008
关键词: 外墙保温 涂料 装饰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e decoration of the beautiful and consideration should be given to both building to building protection, design process to consider and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coordinate, select material durable, and at the same time a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ity construction and people to cultural life level unceasing enhancement, construction and decoration art effect on the building and the environment outside atmosphere the requirements of modelling aesthetic feeling more and more is also high. Due to the decoration engineering with are correlated and professional and strong, process multifarious, th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requirements higher characteristic, at the same time, the room inside and outside decoration engineering quality control is also important.
Keywords: external wall thermal insulation paint decoration
中图分类号: TU23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建筑立面装饰已经成为一种既定的概念深入人心,为人们不断地呈现多姿多彩的形态外观。基于建筑立面在现代房地产业越来越受到重视,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角色,就目前建筑立面装饰的一些问题进行初步研究探讨。室外的装修的功能以及外装修的目的应兼顾建筑物的美观和对建筑物的保护作用。首先应考虑外墙结构材料直接受到风吹、日晒、雨淋和冰雹的袭击,以及腐蚀性气体和微生物的作用,及耐久性受到威胁的问题,因此,设计过程中,既要考虑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又要有独特的风格,在选用材料的过程中应适当采用坚固耐久并且美观的外装饰材料,控制好外装饰工程的质量,而厂房单体建筑物很多, 所以也涉及了各种不同的装饰装修的方法,而且由于不同房间的使用功能和工艺要求不同,决定了其装修风格也不同。但总体来说,装修的总体要求应该是一致的。
一、外墙砂浆抹面:
为防止外墙砂浆抹灰的空鼓、裂缝,要加强质量管理和工序质量控制,认真做好几项工作:
(1)把好原材料质量关,水泥要选用同一批号产品,砂子采用中砂,平均粒径为0.35~0.5mm,使用前过5mm 孔径筛子,砂的颗粒要坚硬洁净,含泥量不大于3%,对达不到标准的砂子用水冲洗干净后再用。
(2)认真清扫墙体和处理好基层。
(3)严格控制砂浆配合比、和易性( 稠度和保水性能)和粘结强度。
(4)抹灰材料中加入纤维以防止抹灰面龟裂。
(5)严格分层抹压。待前一层抹灰层凝结后(六七成干)方可涂抹后一层。
(6)为减少水泥砂浆收缩和温差引起的开裂,使操作间歇不显接槎痕迹,水泥砂浆墙面都应设分格缝隙。
(7)抹灰完成后,次日应浇水养护。
二、外墙刷涂料
(1)对外墙涂料的抹灰基层,要求无空鼓裂缝,表面平整,线脚顺直。基层表面上的灰尘、污垢、溅沫和砂浆流痕应清除干净,然后应用108胶和水泥配制,用耐水性能好、坚实牢固的防水腻子刮抹。腻子干燥后应打磨平整、光滑,并清扫干净。
(2)涂刷时涂料的稠度应严加控制,不得随意稀释。外墙涂料分段作业时应以分格缝、水落管处为分界,不允许随意甩槎。
(3)涂料施工可尽量推迟,待抹灰面问题充分暴露并修补处理后再行施工。三、外立面墙体保温
外立面墙体保温施工对装饰效果是至关重要的,说起建筑维护结构的保温技术也是日益加强。尤其是外墙保温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成为我国一项重要的建筑节能技术。我们现在说论述的是建筑中使用的外墙外保温施工工艺中的对装饰有影响的注意事项加以说明:
弹好控制线:根据、建筑立面设计和外墙外保温技术要求,在墙面弹出外门窗水平、垂直控制线及伸缩逢线、装饰缝线等;挂基准线:在建筑外墙大角(阴阳角)及其他必要处挂垂直基准钢线,每个楼层适当位置挂水平线,用以控制聚苯板的垂直度和平整度,配制专用粘接剂;前期粘翻包网格布:凡在聚苯板侧边外露处(如伸缩缝、门窗洞口处),都应做网格布翻包处理;粘贴聚苯板:注意墙体造型的变化,比如要求不同板厚的位置,安装固定件;板面打磨、找平;配制聚合物砂浆;聚合物砂浆在聚苯板面抹底层砂浆,厚度为2mm-2.5mm。同时将翻包网格布压入砂浆中。门窗洞口的加强网格布也应随即压人砂浆中。贴网格布:将网格布紧绷后贴于底层抹面砂浆上,用抹子由中间向四周把网格布压入砂浆的表层,要平整压实,严禁网格布褶皱。网格布不能压入过深。表面必须暴露在底层砂浆之外。网格布上下搭接宽度不小于8 0mm,左右搭接宽度不小于100mm。网格布粘贴完后,在表面抹一层0.5mm―1mm面层聚合物砂浆。
由于本案的建筑形体比较复杂,且对整体墙面的平整性要求很高,凸出与凹进,阳台、露台都很多,施工过程中,墙面的装饰缝隙一定要事先预置尺寸。主体结构完成后,还有一定尺寸适度的装饰线脚需要采用苯板材料制作,欧式线脚不像平板那样的好直棱角直角,一定要注意造型的质量是否规矩,水平度、垂直度、是否交圈。
处理好外墙保温与造型后,需要施工涂外墙腻子,可根据饰面设计选用不同的外墙腻子,如外墙光面腻子、外墙拉毛腻子、外墙弹性光面腻子等。
四、分格缝
在抹完装饰抹灰墙面的底灰后,对面层按要求进行分格,在底灰上弹出水平、垂直分格线。水平分格条贴在水平线下方,竖向分格条贴在垂直线左侧。做到整个墙面分格条横平竖直。
五、滴水槽
滴水槽要精工细作,根据规范、标准要求,对外墙窗楣、雨篷做滴水槽,对外窗台、压顶也做成滴水槽。雨篷板底的滴水槽宜在距外墙面50mm处做截水处理,以防雨污染外墙面。
六、室内装饰工程细部处理
(1)主体结构中间验收
室内装饰工程施工前应对主体结构进行全面检查验收, 认真处理各项遗留问题。
(2) 做水泥护角
室内门窗洞口的两个竖边(全高),应做成水泥护角。做法应采用1:3 水泥砂浆打底,1:2水泥砂浆罩面,做小圆护角。门窗口两侧的水泥护角完成后应用清水及时刷洗沾污在门窗框上的砂浆。
(3)多孔砖、机制砖内墙抹灰
墙面抹灰前,先要清理基层,提前1 天浇水湿润墙面,确保砖墙浸水深度达8~10mm,然后找规矩,贴灰饼,墙面冲筋。冲完筋2 小时后即可抹底灰。先薄薄抹一层底子灰,接着抹第二遍与冲筋找平,用大杆刮平。待底子灰六七层干时,即可抹罩面灰。罩面灰也应两遍完成。
(4)室内贴面砖
施工前先要选砖,镶贴时将同一类尺寸、色泽的面砖用在同一个房间或同一面墙上,这是确保接缝平直、宽窄、颜色一致的关键。论文参考,装饰装修工程。面砖镶贴的第二道工序是处理基层与抹底灰,要找好规矩,校核墙面是否方正,算出纵横皮数和镶贴块数,进行排砖,以使接缝均匀,排列合理,禁止使用小于40mm的小条砖。论文参考,装饰装修工程。施工时,如基层表面有突出的管线、灯具、卫生设备的支架等,应采用整砖,利用专用工具套割吻合,做到边缘整齐,不得用非整齐砖拼凑镶贴,以免影响整体观感质量。镶贴完成后应检查有无空鼓,接缝是否平直等现象,发现问题及时返修。然后用清水擦拭洁净,用白水泥擦缝,最后擦净墙面。对于有管道穿过的饰面砖墙面,可先贴面砖,后采用水钻钻孔安装管道。
(5)踢脚线
踢脚线突出墙面厚度以5~6mm 为宜,做到厚薄一致,四周交圈,上口抹压平整无毛边。
(6)水泥砂浆楼地面
为保证水泥砂浆楼地面不因收缩、膨胀产生裂缝,必须做好楼地面分格缝设置。分格缝设置施工前,要根据楼地面面积、形状作个具体设置方案。必须保证基底回填土密实,地面垫层与面层分格缝尽量一致。基层处理,先将基层上的灰尘扫掉,用钢丝刷和堑子刷净,剔掉灰浆皮和灰渣层,用10%的火碱水溶液刷掉基层上的油污,并用清水及时将碱液冲净。找标高弹线:根据墙上的+50mm的水平线,往下量测出面层标高,并弹在墙上。抹灰饼和标筋,刷水泥浆结合层,其水灰比为0.4~0.5(涂刷之前要将抹灰饼的余灰清理干净,再洒水湿润),不要涂刷面积过大,随刷随铺面层砂浆。铺水泥砂浆面层,用木抹子搓干,用铁抹子压三遍。木抹子抹干后,立即用铁抹子压第二遍,直到出浆为止。面层砂浆初凝后,人踩上去,有脚印但不下陷时用铁抹子压第二遍,边抹边把坑凹填平,要求不漏压,表面压光、压干。在水泥砂浆终凝前进行第三遍填平,铁抹子抹上去不再有抹纹时,用铁抹子把第二遍抹压时留下的全部抹纹压平、压实、压光。地面压光后24 小时,可分格弹线,用砼切割机切割,然后铺麻袋洒水养护,保持湿润不少于7d。
关键词:结合;限制;转化;行政办公楼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the project design--the comprehensive expetimental building for the immigration inspection office of the sugang region in shenzhen,designers try to meet the owner of the building of the functional requirements, combine with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and site's situations, utilize the restrictions of the site's situations dexterously for creating the comfortable office environment and suiting for the image of the administrative office.
keywords:combine;limit;conversion;administration building
中图分类号:tu2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0)09-0111-03
设计师一生无数次苦苦追寻灵感是火花擦亮的那一刻,灵感往往是灵活的、难以扑捉的思维,而我们需要面对的设计任务是有明确目标的有指向性的,那我们该如何面对实实在在的设计任务发挥创造性思维呢,美国心理学家约瑟夫沃拉斯(j.wallas)在他的《思考的艺术》一书中针对创造性思维提出了“四阶段模型”
(1)准备阶段 主体熟悉所要解决的问题,了解问题的特点。并围绕问题搜集分析有关资料,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
(2)孕育阶段 在尝试运用传统方法或已有经验难以奏效时,主体把欲解决问题暂时搁置,实际上继续进行潜意识的思考。
(3)明朗阶段 经过较长时间孕育后,认知主体对所要解决问题的症结由模糊逐渐变清晰,于是在某个偶然因素或某一事件的触发下豁然开朗,一下子找到了问题的解决方案。这也可以称之为灵感或顿悟。
(4)验证阶段 由灵感或顿悟所得到的解决方案可能有误,或者不一定切实可行,所以还需要通过逻辑分析和论证以检验其正确性与可行性。
该项目为深圳检验检疫局在罗湖区笋岗客技站建设的综合实验楼。方案通过对地块现状的分析以及设计任务综合考虑,面对限制条件下的突破就是我们探寻设计方案给予的解答。
限制一
地块总用地面积为:3019.75 m2而退让红线之后用地面积只有1332.3 m2 ,如何保证办公建筑合理的朝向以及建筑布局与地块内景观的相互呼应,创造舒适的办公环境体现前瞻性、协调性以及可持续性原则?
限制二
如何在狭小的地块内处理好交通问题,协调不同人流车流的关系以及建筑不同功能入口的设置,同时满足规划设计要点中停车位的需求,体现办公建筑高效、实用的内涵?
限制三
地块紧临两条城市主干道,而地块与笋岗东路和宝岗路人行道的高差分别达9m和3.5m之高,(图1、2)城市规划设计要求建筑限高50m,而沿路是建筑的主要展示面,作为被迅速阅读的对象,在限制条件下整个建筑立面造型该如何让它体现行政办公楼挺拔公正的形象?
1工程概况
笋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综合实验楼是深圳检验检疫局在罗湖区笋岗客技站建设的综合实验楼。用地位于罗湖区笋岗东路和宝岗路相交处东北侧,北面接规划中的深圳市列车客技站,南邻城市主干道笋岗路,东邻广深铁路,西靠宝岗路。整个场地平整,现状标高与笋岗东路高差为9m左右,与宝岗路人行道高差为3.5m左右,总用地面积为:3019.752 m2,总建筑面积:8900.35 m2。
2建筑形体布局构思
考虑到用地周边环境西面为主要人流方向且紧靠宝岗路人行道,确定建筑物主要立面为西、南两个面且建筑西面的形体不能过于高大。由于整个场地与笋岗东路高差为9m左右与宝岗路人行道高差为3.5m左右,所以如何解决地形高差如何让建筑从笋岗路上看起来挺拔是整个设计要考虑的关键问题。由上述分析出发,尝试了几种布局形式,最终确定建筑总平面呈l形,南北向的十三层主楼为办公用房。(图3)主楼设置于半地下车库层上的大平台上,最大程度体现建筑物在笋岗路视觉的高耸效果。东西向的4层裙房为对外服务的大空间,这样既能围合出内部庭院,又能兼顾城市道路景观要求。设计将一层平面标高与宝岗路人行道同高,将建筑后退红线12~15m的宽阔空间做成对外服务入口和办公入口的广场,最大程度地提高主楼气势。而对于地形的高差我们将不利转化为有利,利用场地与宝岗路人行道3.5m左右的高差特点设计半地下室停车场,这样既很好地处理了地形的高差问题使整个建筑高度无形的提高了一层从而避免大量挖掘土方和节约了常规做法中地下室出入口坡道所占场地从而达到节约投资的目的。(图4、5)
3建筑功能和交通组织
建筑总平面呈l形,建筑柱网尺寸基本使用6.5mx7.8m,即可满足半地下室车库车位要求,又能满足地面各层业务办公空间要求。主楼共有十三层,附楼四层,办公门厅与对外报检大厅分开设置,人流互不干扰,并使主楼与副楼围合形成半内院。设计将垂直交通布置在主楼与裙房相交处,与各类用房之联系最为便捷。(图6、7)主楼充分利用南北朝向,全部办公实验室用房设于主楼内,电梯楼梯垂直交通空间以及卫生间位于北向的东西两端,尽可能地提供更多的南向办公空间,南向的城市景观绿化为办公人员提供了良好的景观朝向和环境条件。东西向裙房布置大小会议室、检验大厅、职工食堂等。半地下室设置设备用房及办公人员内部停车库。车库出入口设在建筑北面,这样使得对外服务和内部办公功能分区明确,流线清晰,人车分流彼此间互不干扰而又紧密联系。地下车库停车位现设计为18辆,考虑到远期需求在用地紧张及地下室层高有限的条件下我们设计预留了地坑式机械立体停车位可增加至34辆。
4立面设计
建筑立面是展现建筑的最有效手段,作为政府部门行政办公综合楼决定了建筑外形的简洁、大方是设计的出发点。尤其是在高处的城市主干道上所能看到的西立面、南立面——力求建筑严谨大方,融入环境,尽可能突出建筑的风格,使其有现代感。设计在建筑物主楼西面交通核上,采用简洁的大理石板,墙上开异形凸窗户,裙房西面采用悬板百页,具有极强的韵律,同时达到遮阳的效果;南立面由能反映平面模数的大面积玻璃和横竖向线条构成,方正中体现了国家执法行政部门的公正、公平的严肃性,在满足内部功能需求的同时也与西面实墙形成虚实对比,增加了建筑的层次感;使人对建筑产生更为高耸的视觉感。(图8、9、10) 论文 联盟
5结语
设计可以是一个找寻解答的一个过程,我们与其苦苦等待灵感的闪现,不如在整个设计过程中,从拿到任务书明确设计目标到现场勘查场地条件,熟悉所要解决的问题,了解问题的特点然后逐步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在限制中创造性地找到突破,给予解答。这也是设计中标的原因所在,是留给我们的设计启示。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总用地面积:3019.75 m2
总建筑面积:8900.35 m2
建筑基底总面积:847.10m2
容积率:2.61
建筑密度:28.1%
绿地率:35%
小汽车停车位:48辆(其中地上:30辆, 地下:18辆)
这是一个灯火阑珊的夜晚,喧闹、迷离、躁动与激情充斥着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闪烁的霓虹映在城市路人的脸上,伴着几许郁闷忧郁的神情,夹杂着几许发泄欲望的冲动,建筑艺术中的法律精神论文。我也是这样一个城市人,但却偏偏选择了寂静与孤独。驻足湘江之畔,徜徉岳麓之颠,静静地看着城市的灯火,感受着现代城市建筑的艺术魅力,并不知不觉由此伸发开去,将混乱的思绪游走于建筑的艺术与法律的精神之间,试图在感性与理性间找到一个契合点,将其二者融合。在此种比较的视野中,妄图在法学研习之路上另辟蹊径,寻找一种新的视角来审视法律内在的逻辑平衡和结构价值。
一、凝固中的运动
说到建筑的美,人们常常以“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一语冠之。的确建筑的形式语言和音乐十分的相似,他们在时空上都强调对称性。建筑立面上的门和窗是音乐的节奏和音符,建筑的形式语言和音乐的语言一样,在表意上都强调一种朦胧的状态,而非直露的表白。但是建筑本身却并非凝固之状态,建筑的存在,建筑的功能,以及建筑的审美,在更高的层次上具有自身的精神向度,呈现出一种四维空间复变的态势,一种拓扑结构。建筑艺术随着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不断地获得新的生命。在人类对艺术的鉴赏和诠释下,看似凝固的建筑重新被激活,古老的巴提农神殿、精美的黄鹤楼也在此种激活中具有了新的时代的意义和价值。这种凝固中的运动价值与法律的价值有着惊人的相似。篆刻在黑色玄武岩上的《汉谟拉比法典》距今已有2700多年,但是如今的法学教育和研究中我们依然对于这部人类早期的行为规范赞赏有佳。《法国民法典》颁布已有200年,但是其基本的原则和精神并没有因为凝固的法典文字而被禁锢,而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在法律的实践与研究中获得了新的生命,不断地更新、超越和创造自身的价值之维。
二、在开放与闭塞之间
建筑作为一门艺术和工程相结合的学科,其自身内部是无法达到一种自给自足的完满状态的,其必须有结构力学和人文精神双重支柱的支撑才能不断的深入发展。随着人类科技的突飞猛进,近年来诞生了一些新的建筑学名词,诸如建筑经济学、建筑生态学、建筑论理学、绿色建筑等。其中美国设计室奈特设计的流水别墅和美国皇家女子学院教学楼钢架与山坡融合的设计堪称新时代生态与绿色建筑的代表之作。反观法学又何尝不是此番景象呢?法学研究在开放与闭塞之间徘徊。有的法学家认为法学自身的方法论和价值取向就完全可以解决法学研究中的一切问题,法学论文《建筑艺术中的法律精神论文》。这种思想在法学的历史发展中长期以来都占有极其显赫的地位。随着近代科技的发展与更新,人类的思想意识形态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交流与融合的思想观念融入每一个现代人的大脑。随着经济学、社会学、生物学等等学科的兴旺发展,法学本身正在一步一步地被这些学科所介入,由此便诞生了法经济学、法社会学、法人类学等等分支学科,以及这些学科所具有的独特的研究方法。其间的代表人物有美国的法经济学专家理查德A波斯纳法官、法社会学者庞德教授,德国的柯茨教授等。
三、民族与地域的差异
德国文学家歌德认为:“凡是把许多灵魂团结在一起的就是神圣的。”自古以来,每一个民族都有他们的精神支柱使人们团结在一起。中国是文明古国,建筑经历了几千年的改革和发展,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具有独特文化的传统。在秦帝国时期修建的万里长城,蜿蜒于峻岭之上,千百年来抵御着异族对中华民族的入侵,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在遥远的北欧,一些传统的建筑多为尖顶,这与冬天当地积雪有关。受当地建筑材料的制约,用木材构筑的屋顶承受不了积雪的重压。所以屋顶有大坡度使得积雪不至于在房顶较越积越多。虽然今天在建筑材料领域早已经有了坚实的新材料,但是北欧人依然保留着他们建筑的这种固有风格。
【关键词】办公楼;建筑设计;超越建筑表现
新时期的建筑除了需要满足大众的使用需求,确保其功能的正常使用外,还需要与大众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相吻合,突出建筑的美感与艺术感。办公楼建筑作为公共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设计方案中体现更高层次的艺术美感,这一项问题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超越建筑表现的建筑设计是指在满足建筑功能的基础之上,突出建筑造型的限制,体现建筑设计方案的美感与独特性,将其应用于办公楼建筑设计中,对于优化整个办公楼建筑设计质量水平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即对该问题进行详细分析与探讨。
1 办公楼建筑设计实例
银川市西夏区政务服务中心项目位于银川市西夏区,西侧临栗子园路,北侧临贺兰山路,地块东西方向长度约为154.3m,南北方向长度约为154.6m,贺兰山路作为银川市主要交通干道,人流量,车流量大,办公楼西南侧为贺兰山体育场,东侧为新建西夏古城项目,地理位置优越,因此该办公楼的建筑设计必须体现其特有价值。在平面布置和室内空间设计上力求合理、现代化、空间感强,并使其满足业主功能分区的要求。同时在满足功能要求及建筑造型的前提下,尽可能节约投资,降低造价。
2 超越建筑表现的建筑设计原则
结合本项目的实际特点来看,设计方案除了需要围绕办公楼建筑基本使用功能的实现来展开外,还需要通过优化设计的方式,使本项目成为本地区一道标志性的建筑风景。一方面需要与大众对公共建筑的审美要求相符合,另一方面需要突出特有的地域文化特色,因此无论是在本办公楼的建筑规划还是单体建筑设计中,都必须引入前瞻性的建筑设计思想,使整个办公楼建筑设计能够超越建筑表现而存在。
结合以上分析认为,为了能够使本工程的设计方案具有超越建筑表现的特点,在规划设计环节中,需要充分遵循以下两个方面的基本原则:
首先,需要以区域性历史为依托,充分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即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不断推进与发展的当前,在建筑设计以及建造过程当中突出地域文化特色也就意味着在建筑领域实现对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对本地区历史发展文化的尊重。而也只有使地域文化与建筑设计相融合,才能够使整个办公楼建筑更富文化内涵。本项目在把握城市整体建筑格局与发展方向的基础之上,在方案设计中融入西夏古建筑元素,与周边地块的建筑和环境和谐统一。在体现现代办公建筑简洁、大气特点的同时与银川市西夏区的文化内涵和规划思想相符合。
其次,需要遵循建筑功能与建筑形式协调并重的基本原则:在超越建筑表现的设计方案中,除了需要满足平面功能,对整个建筑空间进行合理的分区布局外,还应当充分强调整个办公楼建筑的形式美感,突出建筑设计在艺术层面的特点,打造与本办公楼建筑项目相适应的造型风格,通过对建筑造型的流线型设计,使办公楼建筑区域内的各个功能空间能够得到协调布置,以突出设计方案的高效性,以及安全性优势。在此基础之上,设计方案还利用景观单元来点缀各个功能分区,营造舒适的交通空间。在外立面设计中,设计师可以通过对色彩的合理搭配,适当穿插线与面等要素,通过对建筑形体的合理变化,使整个办公楼建筑能够突出庄重并且典雅的气质。而考虑到办公楼建筑的特殊性,还需要强调建筑入口位置广场景观的设计工作,突出入口位置广场景观的层次性与引导性,在设计方案中把握文化物质,空间尺寸等因素对情感的影响。
最后,在办公楼建筑超越建筑表现的设计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充分尊重生态环境,将可持续发展战略引入对办公楼建筑的设计工作当中,打造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富有鲜明个性,同时环境优雅的高层次办公楼建筑。在设计方案的比选中,不但需要尊重本地区的地域特色,还需要体现办公楼建筑的现代化特点,使地域特色与现代化办公生活融合。
3 超越建筑表现的建筑设计策略
首先,从超越建筑表现的办公楼建筑规划设计角度上来说,结合本工程实际特点来看,在空间设计过程当中为了突出本办公楼建筑磅礴恢弘的气势,营造具有稳重、大气特点的建筑形象,同时也为了能够将办公楼建筑景观与城市景观统一起来,赋以主题景观的城市广场,以办公为主要内容的主楼部分,在不同功能的连接处都设计了过渡空间,使整个建筑和谐的融为一体,整体建筑轮廓流畅统一。在本办公楼建筑对机动车入口以及流线造型的设计时,所采取的设计方案是:在本办公楼建筑区域西侧设置机动车出入口(要求出入口距离与城市道路红线交叉点距离在70.0m以上),同时整个办公楼建筑周边设置宽度为6.0m的道路,环通连接。在建筑区域北侧部分设置地下车库进出口及消防应急通道,以确保整个办公楼建筑的消防安全。而在有关人行入口以及流线造型的设计过程当中,于办公楼建筑主楼南侧设置本楼主要入口,用于外来人员以及礼仪使用。针对该使用特点,在设计方案中将景观步道与入口位置景观广场相结合。地面道路设计方面遵循轴线对称的基本原则,景观步道设置在中轴线上,使办公楼建筑与城市道路能够相互连接。
其次,从超越建筑表现的办公楼单体建筑设计角度上来说,由于本项目设计中引入了超越建筑表现的独特设计理念,因此对建筑立面的设计效果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建筑立面设计方案除了需要满足经济、实用的要求外,还需要正确处理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因此本方案中采取局部错落布置的方式提高建筑里面的立体感以及可观赏性。而在平面设计上,本办公楼建筑设计中,主楼与裙房及会议中心呈品字形布局,主入口布置在办公楼建筑南侧,同时东西侧及北侧均设置次要入口。办公建筑区域布置方案为以核心筒为中心的回字型布置,在室内空间设计中,体现空间的通透性,人文性,以及开放性。此外,为了能够使办公楼建筑的整体风格与其使用功能相吻合,在建筑立面的处理中选择中黄色作为主要色调,局部玻璃幕墙与外挂石材相结合,整体搭配形成一种沉稳凝重的建筑风格。
4 结束语
根据本文以上分析认为,在对办公楼建筑进行设计的过程当中,为了既能够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对建筑设计方案的影响,同时又与大众的审美风格与取向相吻合,就需要在建筑整体规划以及单体建筑的设计过程当中,引入前瞻性设计理念,使设计方案富有超越建筑的表现力。本文结合西夏区办公楼建筑项目设计实例展开分析,对超越建筑表现的设计思路在办公楼建筑设计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了综合探讨与分析,望能够引起关注。
参考文献:
[1] 冯天德.关于公共办公楼建筑设计的注意事项探索[J].低碳世界,2015,(5):192-193.
[2] 袁源,冯伟.现代办公楼建筑设计与自然、人文环境的联系[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17).
[3] 罗平花,陈丽.稀缺型高端酒店式管理办公楼建筑设计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34).
(佛山市置地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佛山 528000)
摘要:本文通过对东莞蔡边村老人活动中心——钟氏福德堂设计方案及建筑空间理念分析,探讨岭南地域文化对于现代建筑创作理念的影响,以及传统岭南庭院特色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力求体现岭南传统建筑的地域性,使建筑与地域文化进行有机结合。
关键词 :岭南;建筑;庭院;地域性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4-0200-03
作者简介:陈兆峰(1973-),男,广东增城人,一级注册建筑师,研究方向为建筑设计。
0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东莞蔡边村经济、社会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老年人口规模也随着总人口的增加而不断变大。日益增长的老年人口的各种养老需求对蔡边村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在此情形下,建设蔡边村老人活动中心对实现蔡边村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逐渐重视并大力发展老人文化休闲场所,这在大城市表现尤为突出。但是,从全国整体来看,在老人活动中心的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主要体现在:设施的严重不足,周围环境考虑不周,直接影响了老年人的健身需求;老年活动中心外部空间环境对不同年龄段城市老人的需求关注不够,不同年龄层的城市老人其生理、心理特点是不一样的,反映在对活动内容的要求上也存在着差异。本文在研究的过程中突破了原有老年活动中心建筑设计,运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使得功能和造型相得益彰。
1 工程概况
东莞大朗蔡边村委会拟建一个集学习、娱乐、休闲为一体的多功能老年人活动中心—钟氏福德堂,钟氏福德堂位于东莞大朗镇蔡边村,由原有钟氏祠堂、拟建福德堂、拟建连廊、围墙和门楼等围合成组团式庭院。
2 设计构思
2.1 设计背景 全球化的发展,人们生活、生产方式日趋相同,建筑风格也趋于一致,独特和个性愈显可贵。一种典型风格的形式,通常是和当地的人文因素和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又需有创作中的构思和造型的特点。风格虽然表现于形式,但风格具有艺术、文化、社会发展等深刻的内涵。在建筑设计历史上,不同的地域和人文环境,不同的功能需要,不同的风格和文化内涵,都有不同的建筑表现形式。地域文化元素融入当地的建筑设计中,从而赋予建筑作品视觉愉悦感和文化内涵。正是基于这样的想法,我们在设计蔡边村老人活动中心——钟氏福德堂时,吸取了岭南传统民居的建筑及布局特点、建筑装饰元素、园林造景等方面的精髓,探索一条建筑与地域文化相结合的方法。
2.2 岭南传统民居特点分析 岭南民居岭南民居包括广府民居、客家民居、潮汕民居、雷州民居、广西民居、海南民居等。但前三种数量多,影响大,风格明显,成为岭南民居的三大组成部分。广府民居是岭南地区广府民系主要居住形式的统称。广府地区大部分村落的民宅都是梳式布局,或者称平面网格布局。整个村落以一个巷子为中轴,民宅在巷子两侧,一个院落套一个院落。珠江三角洲民居的中、大型住宅,基本格局为“三间两廊所谓三间,即一列三间悬山顶房屋,明间为厅堂,两侧次间为居室。屋前天井,天井两旁为廊,此谓两廊。形成于清末的西关大屋岭南传统民居,以其独特的地域文化价值、鲜明的建筑特色、在中国丰富多彩的民居建筑中占有重要的重要地位。
2.3 岭南传统庭园空间分析 岭南庭园具有中国古典园林的传统风格,并受地理环境、自然气候和乡土文化的影响,造园构意新颖,布局平易开朗,在园林的总体布局、空间组织,建筑造型、色彩运用,叠石理水和花木配置方面逐渐形成自己的特点。空问是庭同艺术的主要表现主要内容之一,它通过划分、组合、联系、转接和过渡等手法来取得艺术效果对空间划分来说.要求是既隔又连、灵活通透、富于变化同时通过空间的形状、大小、开合、高低、明暗以及景物的疏密,使之产生一种连续的节奏感和协调的空问体系。岭南园林以清新旷达、素朴生动取胜。造园构意新颖,具有布局平易开朗、通透典雅、轻盈畅朗的岭南格调。
3 总平面设计
在总平面设计上,把蔡边村现有钟氏祠堂一同并入规划考虑。通过设立牌楼、围墙、连廊,把拟建建筑和现有钟氏祠堂围合成为一庭院。牌楼设在现有祠堂入口的一侧,围墙把两者连接起来,使牌楼与钟氏祠堂相互呼应,又不喧宾夺主,烘托出现有祠堂的夺目威严。通过牌楼进入庭院,一边是古朴风雅的祠堂,一边是林荫遮掩的连廊,前方的福德堂雕梁画栋,正映入眼帘,这样整个庭院虚实结合,建筑物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图1、图2)。
4 建筑设计
4.1 建筑平面设计 拟建建筑平面为长方形,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为七开间带前廊,符合岭南传统建筑以奇数为吉祥数字的习惯,室内布局满足活动中心的使用功能。入口设有前庭及一排柱廊,使外部空间与内部空间自然过渡,强调了建筑的韵律感和节奏感。(图3)
4.2 建筑立面设计 立面风格立足于保持岭南传统建筑文化的基本特征,设计中沿用岭南传统建筑色彩,采用灰瓦、白墙、青砖的基本色调,主立面宽33.44米,符合中国传统建筑横向展开的特点,使人产生一种平稳和舒展的感觉。楼高两层,建筑物的中间、两侧、以及前庭分别采用不同高度,使之显得错落有致,轻快灵动。主入口处的前庭,使用尖山式歇山屋顶,单檐,翼稍翘飞而不过分夸张,有别于主体建筑,正脊为双凤朝阳脊。强调了入口,丰富了立面层次。正面一排柱廊,富有岭南特色,适合南方多雨炎热的天气。整个建筑立面注重色彩的配搭,房屋主体墙体使用青砖,朱红色的栏杆,形成淡雅的格调。同时,注重对细部的设计,如门窗嵌彩色玻璃,窗眉灰塑,木雕等,以增强建筑物立面的艺术效果。(图4、图5)
4.3 建筑细部及装饰设计 室外装饰并按岭南风格装饰元素,对山墙、翘角及其他细部特征等细部进行处理。屋顶的形式对建筑的立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主体建筑均采用尖山式硬山,加上灰塑屋脊作为雕饰。中间屋顶正脊为二龙争珠脊,两侧为松鹤延年脊。灰塑工艺作为岭南传统建筑装饰工艺,立体感强,有着显著的岭南特征和民间美术艺术价值。山墙为锅耳风火墙,有着浓厚的岭南特色。这样屋顶的轮廓由直线和曲线巧妙组合起来,产生跃动的美感。建筑材料上,运用传统建筑材料如盖筒板瓦,菠萝格封檐板,更加能够体现了岭南传统建筑的特点。室内设计从传统民居的铺地、门窗、色彩等形式中选取符号进行装饰,力求从里到外都体现传统的岭南传统建筑特色。(图6、图7)
5 庭院设计
庭院设计紧密结合岭南建筑风格和形式,采用岭南庭院常用的前低后高构成方式,随着拾级而上的台阶,庭院逐步抬高,共分为三级平台,通往拟建建筑,强化了拟建建筑的地位和威严,也增强了庭院内的空间感。牌楼、围墙、连廊等建构筑物严格按岭南传统建筑形制、装饰细部进行设计,并通过园林绿化种植设计,把庭院功能和审美情趣有机地、完美地结合起来。(图8)
6 结语
在福德堂的创作过程中,通过借鉴岭南传统民居建筑及布局、建筑装饰、庭院空间、园林造景特色等设计元素,对福德堂建筑的总体布局、建筑形式、园林绿化等进行精心设计;工程建成后,有机地把见证着整条村子的历史变迁的蔡边钟氏宗祠古建筑与新建建筑融为一体,同时也较好地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基础上,将福德堂建成具有岭南地域文化特色的建筑作品,是现代建筑设计如何传承和发扬岭南建筑文化的一次有益的探索。
参考文献:
[1]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学术委员会组编.浅谈地域文化在坦桑尼亚度假酒店室内外设计中的运用[A].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十年校庆学术论文集[C].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05:137.
关键词:校园的雨水管理规划设计,景观设计理念,用法途径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more and more people realize the importance of ecological utilization of rainwater resources. Introduce the eco utilization of rainwater into the rainwater design of campus will become an inevitable trend. This article will choose one greenbelt of the university in Suzhou as the object of study, and apply the related theory to the designing scheme ,which will show a systematic scheme about rainwater harvesting for people .
Keywords: the rainwater design of campus, the idea of landscape design, Usage way 1.校园雨水资源收集利用的景观设计目的、意义
校园――国家培养“栋梁”的基地,作为社会的一部分,是莘莘学子们生活学习的地方,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一个特殊子系统,校园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其对资源的利用形式与利用效率会对社会其他系统产生巨大的影响。校园人口密集.用水量大,比如:生活用水、食堂餐厅用水、教学实验用水以及办公区的用水,从而导致用水量大大增加。目前,全国都在提倡节能降耗的生活模式,校园如此的用水模式却恰好违背了这种精神。要想在校园中实现水资源的节约,一方面是开源,从用水方面节约;而更重要的一方面则是开发新的水源,如中水回用及雨水利用。雨水作为一种天然水资源,具有分布广、储量大、水质好、易收集的特点,能否有效地利用雨水资源非常重要,若能有效合理地收集利用这部分雨水资源,可缓解或解决水资源短缺、校园排水管网压力、地下水水位沉降等问题,因此,如何将雨水收集与校园本身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相结合起来,通过生态设计的手法来营建集美学功能、生态功能和游憩功能为一体的美好景观格局,对于实现校园雨水的生态化综合利用能够为其他系统产生示范和带动作用。如若将雨水收集利用作为一种营造景观的途径引入校园规划中,不仅解决了节约水资源的宗旨,同时也为师生们提供了一个优美的生态校园环境。
2.国内外校园雨水资源利用现状
国内:国内校园的雨水收集利用暂处于初期的探索研究阶段,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水资源的日渐短缺,人们逐渐对雨水资源重视起来,某些校园开始采取相关措施对雨水进行收集利用,但只是单纯的利用工程技术进行雨水的管理,而没有将景观设计考虑进去。这些已经存在的研究成果和实施过程只是单纯的具备雨水收集技术,而没有将景观与雨水的收集利用过程及设施相结合考虑,缺乏生态性和审美性。
国外:在一些发达国家,雨水的管理已经发展到一个较高的水平,特别是德国、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已有三十多年的发展历史,目前已形成了比较成熟和完善的雨水收集、处理、控制和渗透技术及配套的法规体系,成为国际上雨水资源利用技术最为先进的国家[1]。如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实行的最佳管理措施(Best Management Practice,简称BMP),到20世纪90年代,相关专家在对其研究和创新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种低影响开发模式(Low Impact Development,简称LID),这种管理方法主要是通过模拟大自然的场地环境加上人工技术从而实现保护自然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2] [3]。澳大利亚的城市水敏感设计(WSUD)由最初的暴雨控制理念发展到现今的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提供可支撑的框架,其核心理念是将城市雨水得到最大化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利用[4] [5]。德国是欧洲雨水利用技术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目前德国的雨水设计利用基本已经达到规范化、标准化水平,大部分地区已经实现了将雨水管理利用与地方景观结合起来规划设计,达到了景观的生态利用[6]。
总的来讲,国内的雨水收集利用处于较快发展阶段,但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还有不少差距,还需要更多的人力和物力投入其中。
3.案例研究
下面将根据所要绿地的本身情况和周边环境,通过将国外一些较先进的雨水管理理念运用其中设计出一个雨水与景观相结合雨水管理方案,从而达到景观与功能的完美结合。
3.1基本概况
苏州位于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温暖潮湿多雨,季风明显,四季分明。 苏州市年平均气温为15.7℃,最热月7月份,平均气温28.2℃;最冷月1月份,平均气温3.0℃;极端最高气温为39.2℃,出现在1992年7月16日。 苏州市区多年平均降水量在1100mm左右,降水日数平均每年达130天。降水量年内分配也不均匀,每年4~9月,受暖湿的夏季风的影响,降水多而集中,各月平均降水量为100~160mm,6个月的降水量占全年的70%以上,这期间的降水包括初夏的梅雨和夏秋的台风雨;10月到次年3月,受干冷的冬季风影响,降水很少,各月平均降水量为40~85mm。一年中以6月份降水量及降水日为最多,常年平均月降水量为160毫米,降水日12.5天。12月份月降水量最少,为40毫米。10月份降水日最少,平均为7.8天。
本案例所研究的对象为白色实线所标出的区域,其中绿地总面积为6434平方米,建筑面积占3729平方米(如图1所示),在进行设计之前,我们根据苏州的多年平均降水量以及集中雨期期间的最大降雨量算出最大的雨水储存量,计算结果如下:
月降水量:最高160mm
最低40mm
年平均降水量:1100mm
总面积:10153 图1
建筑面积:3729
一年中降雨量:1100×10153=11168000 L
月最高降雨量:0.16×10153=1624500 L
月最低降雨量:0.04×10153=406000 L
根据计算出来的雨水降雨量结果,同时结合景观设计,做出平面设计图如图2所示。
在本方案设计中,我们以雨水收集利用的景观设计为根本出发点,以建筑的解构和重组为设计理念(如图3),即将中心的建筑形体解构成多个不规则的四边形,然后通过比例的缩放以及图形的再次组合将其融入到整体的规划设计中,最后所得的方案如图2所示:
图2:平面图
方案主要包括入口广场雨水净化区、雨水景观区、停车场雨水收集区和中央庭院的休闲区(如图3),场地的设计以雨水收集利用为主要的设计导则,为了将建筑屋顶的雨水更平缓地引流到地面上,沿着建筑的周边做了一圈散水沟,散水沟的上层铺设小的鹅卵石,鹅卵石下方放置管道将多余的雨水通过管道排放到设定好的雨水收集池中。
根据设计出的方案图,测算出设计后的绿地面积、道路面积、停车场面积、木质平台面积等,再根据《给排水设计手册》的相关参数算出所设计的水域最低水位、最高水位,最终算出以0.6m作为水的设计深度。
图3:功能分区图
《给排水设计手册》:
设计后年平均收集雨水量为:
3729×1100×0.9+1098×1100×0.3+3658×1100×0.2+850×1100×0.15+817×1100=5897760 L
月最高收集雨水量:
3729×160×0.9+1098×160×0.3+3658×160×0.2+850×160×0.15+817×160=1017856 L
月最低收集雨水量:
3729×40×0.9+1098×40×0.3+3658×40×0.2+850×40×0.15+817×40=214464 L
最低水位:0.26m最高水位:0.8m从而最终取0.6m作为设计水位
下图分别为设计的雨水分布图和雨水流向图,如图4和图5所示:
图4:雨水分布图(蓝色标示的为可贮存雨水的区域)
图5:雨水流向图
(主要标示了雨水的流向,从而确 定雨水的贮存池的位置)
入口广场雨水净化区:入口广场两侧是大面积的水上树池,两侧的水池也是地下相通的,保证了水的流动性。水深在800毫米,保证在暴雨来临时也不会出现漫水的现象。
雨水景观区:此区域是设计的重点,一方面是对外的人流最多,被观赏的次数最多,是解构重组思想体现的最为明显的地方,设计的水域图形为不规则的多个四边形的拼凑体,同时在水边间断的伸出条形的木平台,不仅起到了连接的功能作用,同时很好地诠释出设计理念,增加了设计的美感,达到了功能与美观的统一性。
停车场雨水:停车场铺设透水草皮砖,这种铺装的抗压性能和渗透性能比较好,对于雨水渗透回补地下水能起到很好的效果。由于停车场进出车辆频繁,会有一定油渍、一些重金属、化学原料等污染地表,通过草皮植物将汽车渗透的油渍和相关杂物吸收、过滤,从而达到净化的效果渗透到地下。在雨量较大的时候,雨水会随着停车场旁边的渗水口流入到旁边的湿地中,同样也能达到雨水净化、储存的目的[7]。
中央庭院的休闲区:休闲区主要是供师生们休息的地方,此处设计较为巧妙,从图2中可以看出,此处铺设硬质地砖和木平台,在靠近入口的的地方同样设置有三个不规则的四边形花坛,丰富了景观一角,同时也呼应了整体的设计理念。在此区域中,同样是沿着建筑周边设置有散水沟,同时在靠近西北角位置设计有一块与建筑形体相呼应的水池,这个水池中设置有小型喷泉,此处水池相对其他位置要低20厘米,主要是将更多的雨水汇集于此,更好地展现出其景观效果。在木质平台下方也是联通的水域,构成整体的水的循环。同时也给休憩于此的师生们更多亲切感。
建筑立面处理:建筑物屋面是目前雨水利用中最适合和常用的雨水收集面,通过屋面收集的雨水污染程度低,PH呈中性,含盐量很少,硬度很低。本设计主要在建筑南面做丰富的立面设计,采用的种植方式为人工地盘垂直种植,即将将植物生长的地盘垂直地安装到建筑立面上, 就如植物从墙面上生长出来一样。但这种绿化种植操作难度较大,成本相对较高,对植物的选择也较严格[8]。
在本方案中选择的植物为阳性的太阳花为主,在其中点缀一些景天。选择太阳花的目的主要是此面墙向阳时间较长,同时太阳花生命力极强,不怕风吹雨打,被人们称作“死不了”。这对于日后的管理将会带来更多的方便,并且其观赏性也较好。在墙壁上穿插种植部分景天,避免出现单一植物的呆板性。而对于墙体植物灌溉的水源主要来自雨水,主要是通过将雨水管道(管道直径控制在3cm左右)以棋盘交叉形式安装到墙体上,在管道下方每隔10cm处留出小孔,当雨量较小时,从屋顶流下来的水通过管道的各个部分,从而通过管道的空隙滴漏到植物上,达到浇灌的效果。当雨量较大时,一部分雨水通过屋檐较低处的排水口流入到较细管道中直接浇灌植物,大部分雨水将通过屋檐较高处的空隙通过粗水管直接流到地面上的水域中。这种做法一方面软化了墙面,使墙体有了视觉欣赏性,另一方面减缓了从屋面排下来的部分雨水,达到了景观与功能的完美结合。
建造下凹式绿地:在此方案设计中,绿地高程设计均低于路面高程,形成下凹式绿地,从而使路面的雨水能够流到附近的绿地中。一方面很好地减少了地面径流,同时植物本身的生态净化功能将进入绿地的初期雨水中部分杂质净化干净。在绿地面积较大区域,绿地中间设计成浅沟形式[9],在沟内种植植物,达到进一步净化雨水的作用。
铺设透水性铺装:透水性铺装系统是由一系列的混凝土块和塑料网状结构, 填以沙子、砾石及土壤组成, 具有孔隙通透性,这些孔隙使雨水能够渗入到地下土壤, 对减少雨水径流起到很大的作用[10]。铺设透水性铺装,能使雨水透过空隙较快速的流入到土壤中,减少了地面径流
5.结论
随着绿色校园、生态校园理念的逐渐深入,雨水的景观收集利用将会更深入地体现这一主题性,所以在校园的规划设计中应将雨水的管理应用以一种强制性的政策加入到整体设计中,不仅会提高雨水的利用效率,同时将雨水管理的每个阶段作为校园景观的一个部分,让置身于校园中的师生参观感受每一个水处理的过程,从中得到启发和教育,将这一思想得以更大程度的在社会中普及,从而让更多的人收益于功能与艺术想结合的雨水景观收集利用管理。
参考文献:
[1]刘滨谊, 许珊. 利用雨水收集系统解决景观用水问题. 中国园林, 2007 ( 2 ) : 54 56
[2]基于气候变化的雨水花园规划研究张婧P6
[3]Low-impact Development Cernter.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A Literature Review[M]. Washington: United Stat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2000, EPA/841/B-00/005 。
[4]13 Tony H F Wong.Urban Stormwater Management and Water Sensitive Urban Design in Australia[J].Urban Drainage 2002.
[5]14 童国庆, 李红梅. 澳大利亚城市水敏感设计最新进展.
[6] 王胜利.海拉尔河东新区雨水收集利用的景观设计研究.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P5-P7
[7]美国景观设计中雨水管理的艺术The Artful Rainwater Management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esign in America摘马建武 / MA Jian-wu (美)斯图特・爱考斯 /(USA)Stuart Echols
[8] 建筑立面绿化技术浅析,郭蕊莲,华侨大学建筑学院
[9]王品才.某生态校园雨水调蓄与资源化利用研究.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P33-P35
关键字:LED 照明设计应用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一、LED光源、灯具的优点及灵活性
(一)LED光源概述
LED,即半导体发光二级管,其单位体积小,在显示屏、交通讯号显示、汽车工业、建筑行业等方面获得广泛应用。LED光源在应用中,其功能性较强,发光效率高,光线质量强,且LED光源光色纯,光束集中,响应快,其艺术性较强;LED光源多采取低电压低电流驱动,功率因数接近1,耗能低,可以有效节约能源;LED光源内不含有有毒成分,废弃物可以有效回收利用,属于一种无污染光源,绿色环保,是21世纪必不可少的环保照明用品。一般低功率白光LED寿命在3万小时以上,高功率白光LED寿命在2万小时以上,彩色LED寿命则在5-10万小时范围内,其寿命长。综上,LED光源相对传统灯性能而言,其符合绿色环保要求,综合性能较好,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二)LED灯的“隐蔽”性
LED光源其单位体积较小,结构设计紧凑,应用方式灵活,能够在狭小空间范围内投光,便于隐藏,也可以组合应用多颗粒LED光源构成光源线或面或其他造型,美化景观及建筑环境,提高其艺术效果。LED灯的“隐藏”主要分为点式隐藏、带式隐藏与面式隐藏三种形式。其中点式隐藏为:于天棚设置灯槽并安装单个灯具,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多颗LED组合为大功率光源;带式隐藏:于天棚四周设置灯槽并安装LED条形射灯,通过多颗彩灯LED光源构成一列或多列,采取串联方式进行设置,由上而下照明;面式隐藏:一般建筑中,天棚、外墙面及地板为主要照亮发光面,应用LED光源,于窗户内沿或支架上设置线性发光条,营造出良好的装饰效果。
(三)LED灯与建筑一体化
在现代建筑照明设计中应用LED,可以实现建筑与照明一体化,要求协调建筑空间、建筑构件与灯具等因素,合理协调组织,相互促进,应用科学措施解决存在问题。LED灯与建筑一体化中,其中大面积显示屏应用效果尤为突出。当前,LED形状大多表现为圆形,其呈现外观多为圆形排列构成,与外包壳结合形成视觉造型。LED灯与建筑构件相结合,在照明设计中应综合考虑灯具与建筑构件和谐性与艺术性。LED灯本身存在着装饰性,可以在中空管线中形成线性发光条或发光带,在建筑立面构件中设置于夜景装饰部位,从而形成与建筑为一体的线性发光条。
二、LED照明在多设计领域中的应用
(一)LED室内照明设计
建筑室内环境照明应综合考虑设计目标,合理应用技术措施及艺术手段,对室内设计环境及空间等因素进行充分分析,应用创造性思维,打造出符合工作、生活、生产功能需求,满足人们心理及生理要求的室内照明环境。在建筑室内进行照明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原则:从视角角度,要求室内照明设计可见度较好,保证其照度合适,亮度分布均匀,避免出现眩光;从心理角度,要求室内照明设计氛围符合环境功能要求。
(二)LED室外照明设计
室外照明在提高城市活力,保障夜间车辆通行安全及效率,保障行人安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室外照明延展了人们的夜间生活时光,丰富了城市居民休闲及娱乐活动。建筑室外照明设计,是通过灯光照明塑造景观效果。人们对建筑室外照明需求可以分为基本需求、感官信息需求及精神审美需求三个方面,按照人们的需求不同,可以将室外照明划分为安全照明、功能照明与景观照明三种类型。其中安全照明与功能照明属于基础性照明,景观照明侧重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给人带来精神上的享受。
1.道路照明设计中LED的应用
进行道路照明设计,其目的主要在于:保障车辆行驶安全;方便行人辨别方向、识别障碍物,提供安全感;改善夜间环境。道路照明设计为夜间车辆及人员提供安全舒适的光环境。考虑到道路照明持续性及其能源消耗较大,为此,在道路照明设计中应用LED,可以有效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提高城市形象。城市道路照明规划设计应建立于城市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并综合考虑电力规范,保障道路设计的科学合理性,能够有效的减少资源浪费。
LED城市道路照明设计主要内容为:按照道路级别、交通密度、交通控制措施、城市规模及是否为旅游城市等合理选择照明标准值;在道路照明设计中考虑诱导性因素,如道路灯杆、灯具、中心线等属于视觉诱导性因素,照明灯光、光源色及排列等为光学诱导性因素,确保道路照明设计其诱导性良好;为驾驶人员提供良好的视觉舒适感与可见度;安好道路级别与道路周边环境合理选择光源。
2.建筑外观照明设计中LED应用
建筑外观照明属于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的重要部分,其照亮建筑物的方式主要分为泛光照明与内透光照明两种方式。其中LED泛光照明即立面照明,属于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建筑外部装饰照明方式,如国际著名景点埃菲尔铁塔、巴黎圣母院、凯旋门等建筑均采取泛光照明方式。LED投光灯光色好,立体性较强,其艺术效果较明显。LED透射式照明,以其功能特点为标准可以分为装饰性透射与功能性透射两种形式。上海金茂大厦就是采取内透照明方式,让整个建筑通透,提高了建筑外观效果,且便于维修,综合效益良好。
3.景观照明设计中LED应用
景观照明结合了自然及美学,是对夜间景观环境的二次艺术性创造,可以营造出抒情的生活环境,改善人们生活质量。LED光源其柔和光色在景观照明设计应用中艺术效果十分突出,不仅可以为人们提供良好的视觉环境,还可以有效协调光色,增强景观艺术美感,陶冶情操,满足人们审美需求、心理需求。如在庭院灯光小品中应用LED,采取柔和的颜色,产生视觉享受,丰富情感。
三、结语
LED光源单位体积小,功能性、艺术性,且绿色节能,因其有突出的特性,在照明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逐渐在各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在现代照明设计中应用LED,其综合效益突出。本文在概述LED光源的基础上,重点对LED在照明设计中的应用进行研究。LED在照明设计中分为点式隐藏、带式隐藏与面式隐藏三种隐藏方式,将LED灯与建筑一体化,能够有效提高照明效果,并从室内与室外两个角度,对LED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实践证明,LED光源在照明设计中应用效果突出,综合效益良好,未来应用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1]袁景玉,唐春娥.建筑化LED照明设计流程与策略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34).
[2]李玲英.浅谈发光二极管在建筑照明设计中的应用[J].城市建设,2010,(27):113-114.
[3]叶威.论大功率LED照明设计工作的技术要点[J].商品与质量・建筑与发展,2013,(7):464-464.
[4]袁宗南,林昱宏.上海世博台湾馆LED照明设计之应用[C].//第七届中国国际半导体照明论坛论文集.2010:388-392.
关键字:建筑表皮、历史建筑、建筑改造、 建筑更新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建筑表皮定义及更新原则
1.1建筑表皮的概念
19 世纪中叶,密斯·凡·德罗(Mies Van Derrohe)在高层建筑中采用全玻璃-钢结构,并提出了皮肤与骨头“skin and bone”理论。他开始把建筑的围护体作为“表皮”而非体积进行表现,建筑表皮被赋予“皮肤”(skin)的定义。德国建筑师戈特佛里德·萨姆帕尔(Gottfried Semper)将建筑划分为承重结构和围护结构,即支撑与界面,这一认识对现代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代建筑法则指出,表皮应反映建筑内部功能和空间,并且摒弃任何装饰。维尔·阿雷兹也曾说:“表皮并不是建筑立面,而是包围整个建筑的组成部分。”而今,表皮通常被理解为建筑空间的围护结构。根据不同的情况,建筑表皮可指围护结构的表层或是围护结构的本身。
现代建筑表皮是内部空间与功能的反映,是限定空间的界面,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服务于建筑形体。本章所讨论的建筑表皮是指在整个建筑体中,作为建筑围护结构的直接组成部分。在单纯地讨论建筑表皮的过程中,对建造的材料要素和对构图、比例等美学要素的推敲,并不过多涉及表皮对建筑空间的作用,而是主要涉及单纯的二维表面上的改造内容。建筑表皮形态以现代建造技术、现代美学原则理论作为支持,体现出建筑整体形态的秩序性和动态性。
1.2建筑表皮的更新原则
建筑表皮更新通常在改造建筑立面的条件下,通过构图、比例、材料、形式等具体设计手段达到改造的目的。表皮更新的原则是尊重已有建筑,具体表现为:其一是采用对比法则,强调新旧的分离,以达到对话历史的效果;其二是采用相似法则,协调新旧的关系,模糊新旧界限,以达到再现历史的效果。在这两点原则的基础上,材料的选取、色彩的选择、新技术的支持均作为建筑表皮更新的三个有效工具,在新旧并存的建筑表皮更新中发挥着功用。
表皮设计针对的是新建建筑,多用在创作一个全新建筑的过程中,运用建筑表皮的围护结构、审美特点、功能及技术手段,通过二维之于三维的设计途径来表达建筑全新的设计理念;而表皮更新则是针对旧建筑改造,指将原有建筑的立面或旧有整体围护结构,通过表皮的不同处理方式,完成对旧建筑的更新并使之得以再生。其中,旧建筑功能、结构、技术等都是影响表皮更新的诸多因素,旧建筑原有表皮、功能和旧建筑空间的相互关系成为设计的关键。表皮更新的结果也强化了旧建筑的风格特征,实现了旧建筑在当代城市中的生命延续。
建筑表皮的材料和色彩更新
2.1新旧材料在表皮更新中的应用
表皮更新并不是对旧有建筑材料不加取舍的全盘抛弃,大多数时候,旧的建筑材料可以被循环利用,形成以旧整旧的效果。如果改造的表皮部分仍然使用旧建筑材料,改造后建筑可呈现出新老并置、浑然一体的面貌,改造后材料的时间性、老化程度以及色泽形态均未被割裂。
典型的例子就是德国的 Kuppersmuhle 当代艺术馆。它的前身是德国伊斯堡海港区最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大型仓库。由于即将被用作德国现代艺术中心,功能的转变对旧的建筑外表皮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其表皮更新的过程中,最特别的地方在于展览层高要求远高于原先房间,因此建筑师隔层拆除楼板达到增加层高的目的。(见图 1)
图1 Kuppersmuhle 艺术馆中旧砖材料的循环再利用:拆除楼板后,被填充的窗与旧窗的对比
图2 该展厅的新增高窗表皮
建筑师将原有老墙上所有的旧砖完整地保留下来,并将其中一部分填充在旧窗上。旧窗横向开窗面积的减小,在满足了展厅采光的同时,也自然的增加了窗台高度。该项目将旧砖保留、清洗、修复后用作于新的表皮上,形成较为一致的质感、颜色。新的建筑表皮巧妙地模糊了年代的差别,这是一个成功的运用旧材料完成表皮更新的建筑改造实例。(见图 2)
虽然在旧建筑改造中,旧材料的循环利用具有积极的作用,但由于被保留下来的建筑原有材料有限,旧材料常常无法全面地满足表皮的更新需要。因此新材料也被建筑师越来越多地使用在旧建筑改造中。这里新材料的选用,仍旧是以旧建筑改造中新旧部分的关系为最根本的出发点。新材料扩大了表皮更新的自由度,增加了改造的多种可能性。其中,最简单的手法是用新材料还原旧表皮的原貌。
通过以上实例,可以看出,在建筑表皮更新的过程中,建筑师引入新材料的目的之一是令新旧表皮能够相互包容,浑然一体。相反地,将新旧表皮对比并置也常常是一种独特的改造思路。
2.2建筑表皮更新中的色彩对比统一原则
勒·柯布西耶写到:“我相信,使用一种色彩可以使墙体富有生气。”建筑师通过色彩和光的运用可以创造、营造出建筑的内部和外部空间。在建筑学中,色彩不仅只是表面的装饰,而且与建筑本身有密切的关系,是建筑学表达形式的客观工具。色彩已经成为人们感知建筑最为直接的因素之一,特别是在改造的项目中,色彩作为表皮最强烈的表达要素,真实地反映着新旧表皮的相互作用关系。色彩并不是以显示自身为目的,而是需要考虑到城市中大环境的问题,比如期望色是否与比邻的建筑群协调,是否与当地特有用色传统相匹配,是否能传递出建筑本身的信息等。
采取相似的色彩,是在表皮更新中比较常用的色彩更新手法。在色彩的相似原则的基础上,表皮更新前后的旧建筑的色彩不会发生较大变动。表皮上相近色彩的选择,使旧建筑形成了统一和谐的色彩风格。
建筑师Francis Soler对法国巴黎文化交流部的改造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座建于 1919 年的古典建筑的色彩呈灰色,这种朴素的颜色体现出该建筑沉稳、庄重的古典气质。建筑师用同样是灰色的金属网状物包裹在旧建筑外部,使后部现有建筑的历史表皮在其中隐现。更新后的表皮材料本着与旧建筑相协调的原则,采用了色彩相似的手法,表现得轻盈而不张扬。(见图 6,7)
图6 巴黎文化交流部表皮更新后的色彩 图7 更新后的灰色的金属网状包裹物
当然,色彩的近似原则并不是表皮更新的唯一出路。色彩会因建筑材料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如同新材料不一定要模仿、追随旧材料,新色彩也可以直接对话旧色彩。
总之,色彩所具备的诸多功效,使其在建筑形象的表达中有特殊的调节作用。无论是色彩对功能的区分,还是色彩对人的情绪影响,都是在促进新、旧建筑部分的协调发展。另外,色彩在表皮更新过程中易施工、低造价等优势也不容忽视。因此,色彩已经成为表皮更新中的有效手段,在改造中发挥着重要的功用。
结语
不难发现,在改造的各种方式方法中,表皮更新不一定是最成熟的改造手法,也是容易引起争议的,却是我们无法忽略掉的改造内容。表皮更新已经在经济的发展下,在现代技术的推动下,在人们的情感需求中,在旧建筑改造中,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建筑师们通过表皮协调着建筑与历史的关系,并通过材料、技术、审美方式等诸多设计方法充实着建筑表皮所承载的内容。
参考文献:
[1] [意]布鲁诺·塞维《现代建筑语言》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6
[2] [英]迈克尔·威金顿 等《智能建筑外层设计》大连理工出版社 2003/8
[3] 陈兴国《动态空间的创造》导师黄为隽,天津大学,2001 年
[4] 《分离与整合——当代表皮的一种辨证演进》建筑师 110 期
[5] 阿尔温得 克里尚,尼克 贝克,西莫斯 扬纳斯,建筑节能设计手册,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7
[6] 李晓东,刘彦婷,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馆改造,世界建筑,2006(05),30~
32
【关键词】基本生态控制线;古村落;保护;利用
引言:深圳市早于2005年在全国率先划定了 “基本生态控制线”[1],并颁发了《深圳市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规定》,对控制线内974平方公里的土地,提出了除四类情形 外严禁建设的要求[2]。这一管理极大地保障了基本生态控制线内古村落免受城市开发带来的冲击[3]。然而,随着市民对近郊户外旅游的需求日益上涨,位于基本生态控制线内的古村落变身为农家乐集聚地,导致问题频生,如污水横流、垃圾遍地、溪流变黑,生态环境破坏严重[4]。在不能进行大规模建设活动的背景下,如何保护与利用生态控制线内的古村落,是一个必要及紧迫的研究课题。
1、概念界定、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论文所指的基本生态控制线,是为了保障城市基本生态安全,维护生态系统的科学性、完整性和连续性,防止城市建设无序蔓延,在尊重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和合理环境承载力的前提下,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深圳市实际情况划定的生态保护范围界线[1];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理论与方法》的相关认定标准,古村落是指“村落规模占地面积在1公顷以上;其中历史建筑占所有建筑的比率在60%以上;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保留着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能够较完整地反映某一时期的传统文化、历史风貌、地方特色或民族风情的地区”[6];本文的古村落是指位于深圳市基本生态控制线内,除客家围屋、广府排屋以外,历史建筑集中成片、传统风貌较为完整的地区。
开展本论文研究,以生态休憩与古村落空间互动发展为切入点,构建古村落保护体系,建立古村落资源数据库,努力拯救一批濒临破灭的山地型古村落;探索古村落空间功能转变方式,提升老宅土地价值;挖掘生态控制线内旅游设施的可行性,促进城市背景转化为生活空间,发挥自然人文以及空间资源的价值,拓展市民休闲活动空间。
2、古村落特色及价值评估
2.1古村落空间分布与形制特色
(1)呈西广府东客家民系布局
深圳,常以经济特区、创新先驱以及现代大都会形象被人感知。由于地处广府民系与客家民系的交汇处,全市古村落呈西广府东客家民系布局[7]。其中广府民居以特有小式飞带式垂脊特点而专门命名为宝安式广府民居[8],主要分布在深圳西部宝安、松岗、沙井、光明一带,代表有罗湖笋岗老围;客家民居则有围龙屋和变种方围,主要分布在深圳东部坪山、龙岗一带,代表有鹤湖新居、大万世居、中国最南的围龙屋龙岗正埔岭[9]等。两大民系相互碰撞、交融,形成独特的城市文化。
(2)形制以围屋、排屋为主
从形态结构上看,深圳古村落可分围合型和开放型,其中围合型又分围屋型、排屋型,开放型为自由组合无围墙。其中围屋型为方形围屋,背山面水,结构以中间的正堂或堂屋为基准,正堂左右两旁为同样是方正结构的横屋,围屋前有半月形水塘,是客家文化中风水理论的体现,坪环社区的大万世居;马峦社区的光背村、老围村、马峦村、罗屋等均属此类型。排屋型,客家建筑的延伸,结构上讲究和谐对称,墙身厚,屋梁高,家家户户并排建屋,左邻右舍墙瓦相连,四周种植芭蕉等植物,福永凤凰古村;浪心古村;马峦社区的建和村、径子村等属此类型。开放型古村落,依山就势,自由布局,以小巷联系交通,主要有深圳东部沿海的半天云、高岭、下沙、溪涌、大小梅沙和坪地西湖塘新围等古村落。
(3)建筑与地貌特性有机集合
从地形走势来看,深圳东西狭长、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多为低丘陵地,间以平缓的台地,西部沿海一带是滨海平原。因此,东南部古村落群依山就势,背山面水,前有开阔场地和菜地,旁有溪流环绕,建筑与郊野环境塑造了山区人家,如马峦社区古村落群等。西北部古村落群散落三角洲平原,遥望珠江,被蚝田、滩涂、基围、红树林包围,描绘海上人家的基围生活场所,如松岗碧头,完整清代民居15栋,建筑多为单层三开间、两进布局,砖瓦木石结构,多数墙体使用蚝壳做建筑材料,是深圳市惟一保存完整蚝壳墙的村落。
2.2古村落价值评估
古村落群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如庚子首义等反映了近现代革命历史,大万世居反映客家文化,笋岗老围反映广府文化等;其次,具有独特的选址观,古村落大都选择在山谷内相对开阔的阳面或山侧南向缓坡上,通常依山傍水、枕山环水、背山面水,负阴抱阳,随坡就势,蕴含着“天人合一,顺势而为”、“山主子孙水主财”等文化思想;再次,体现了考究的营造方法,古村落大多背山而建、坐实向虚、中轴对称、堂屋居中、横屋相围,常见的有“两堂两横一围龙”、“三堂二横一围龙”等[10],围前有月池,陆上屋为阳,屋前水为阴,体现了宗族礼制、防御、风水等村落营造理念;最后是提供旅游服务功能,由于地处生态控制线,缺乏必要的旅游服务设施,经有效保护、有序利用后,可延续现有绿道驿站、旅游服务等功能。
3、古村落现状
目前,位于基本生态控制线内的古村落,普遍在以下问题。在保护方面,由于经年累月受风雨等自然侵蚀,且无成型的保护规划,大多处于崩坏状态,亦存在拆除新建、违建等行为,对古村落群的布局和有价值的建筑造成不可逆的破坏,开展抢救性工作迫不容缓;在利用方面,受生态控制线影响,建设开发行为受到限制;整体缺乏保护意识,古村落群空置率较高、农家乐盛行,由于缺乏保护意识,存在不同的利用不当;在环境方面,违法建设及倾倒垃圾严重影响古村落环境,农家乐排放污水和倾倒固体废弃物对村落环境造成较大污染;在旅游配套设施方面,旅游服务设施严重欠缺,尤其是道路设施;在管理方面,存在多头管理职权不清的情况。
4、古村落保护与利用
4.1建立古村落群保护体系
基于原真性、文化优先、最小干预等原则,详细勘察调研古村落的村落、客家民居、宗祠、碉楼炮楼、古井古树等方面空间载体,建立由村落体系、重点村落、重点院落、重要历史建筑、一般传统建筑组成的古村落群分为村落体系。其中,重点院落主要保护整体格局、街巷空间、历史环境等;重点院落主要保护院落形制、立面、构建、装饰等;重要历史建筑与一般传统建筑主要保护建筑立面、建筑结构、特色构建、特殊装饰等;以马峦山古村落为例,形成以马峦村等重点村落,以光背村客家围、庚子首义旧址为重点院落、以罗氏宗祠、罗屋炮楼、碉楼为重要历史建筑的马峦古村村落体系(图1)。
图1 古村落群保护体系图
4.2分级分类保护措施
按照分类分级保护原则,把古村落分为完全保留型、总体保护型、局部保护型等保护类型(表1),采用相应的保护措施。以马峦山古村落为例,庚子首义旧址采用完全保留型;径子村等采用总体保护型;老围等采用局部保护型。
表1古村落群保护类型一览表
以光背村为例(图2),保留建筑2、3、4、5、6、7;修缮保存状况较好的建筑1;改造保存状况一般的建筑8。
图2光背村保护利用方案
4.3古村落利用
由于地处生态控制线,古村落周边环境大多为山地丘陵、基本农田、森林、郊野公园、高地、河流水库湿地等自然景观。随着生态旅游理念及珠三角绿道网络建设,生态控制线内的郊野公园成为深圳人短途休憩、户外度假的热门目的地,市民对配套的旅游服务设施需求日益上涨。结合绿道建设及生态控制线内可建设旅游设施的条件,有序利用古村落空间载体,开创双赢局面,将是未来古村落利用的重要方向。
本论文基于保护优先、审慎利用、特色发展、适度有序等原则,为古村落建立面向旅游服务的利用模式。借鉴深圳市观澜版画基地、莫干山裸心乡裸心谷、深圳龙岗甘坑客家小镇等生态地区的利用及营造理念,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置换旧建筑功能,强调与自然融为一体,发展人文旅游、生态观光、餐饮休闲、特色民宿、创意休闲、民俗体验、康体养生等功能(图3)。
图3古村落群功能引导示意图
以马峦山古村落庚子首义旧址为例,结合其现状条件,把其发展为集文化旅游、历史教育博览、休闲农庄、特色客栈、特色美食、商务会议、节日庆典等为一体的综合旅游服务区(图4)。
图4庚子首义片区规划平面图
5、马峦山古村落保护与利用行动计划
5.1建立古村落资源数据库
推动村落的保护与开发工作,首先需建立古村落资源数据库(图6),根据现状建筑测绘,收集并梳理出有价值村落的村落形制、格局、建筑风貌及特色、建筑材料等,将历史建筑图纸化、信息化,形成以文字、图片等多种方式记录的文献档案保存,为以后的保护和利用提供参考依据。以马峦山古村落为例,对现状113栋建筑进行分类保护与更新,综合整治后新建2栋建筑,在115栋建筑中,其中保留21栋、修缮49栋、改造37栋、更新8栋。
5.2编制单体建筑保护利用规划
在对古村落进行全面普查的基础上联合有关文保部门,聘请专业的古建筑设计团队,制订详细修缮方案。一是在保留原有建筑风貌基础上,运用原来的特色建筑材料和传统建筑工艺,对建筑进行适当修葺和改装;二是适度增添新材料,以服务建筑新增功能为目的;三是根据建筑的用途,在尽量保留原有建筑结构和风格前提下,谨慎选择装修改造方式。最终由文物相关专家对修缮方案进行审核。方案审核后须由持有古建筑修复资格的施工单位及专业团队进行施工。
5.3运营及管理模式
在运营及管理模式上,建议由政府统筹管理招商引资、洽谈项目、基础设施建设、古建修缮监督、营业内容监管、物业管理监管方面工作,由专业团队支持古建筑修缮、古建筑维护、古建筑管理、环境卫生及安全保障等方面工作,引导市场主体及专业组织经营的模式。在市场主体经营方式中,市场主体开展经营管理、文化包装、对外宣传、古建修缮等工作,并享受一定程度的减税免税奖励;在专业组织经营方式中,以政府联合专业组织,共同培育文化创意产业。(图7)。
图6古村落保护利用运营模式图
6、结语
深圳市基本生态控制线范围大,古村落数量多,记忆了深圳市先古人民与自然的关系,在当前生态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如何有效保护和科学开发其古村落,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课题。本文在绿线与紫线双重约束的基础上,对基本生态控制线内古村落的保护与利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为古村落护育工作及生态空间开发提供了路径。未来,这些古村落将提供一个集人文旅游、生态观光、配套服务的游憩空间。
参考文献
[1]深圳市政府.深圳市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规定[R].深圳,2005.
[2]深圳市政府.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规范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的实施意见[R].深圳,2013.
[3]盛鸣.从规划编制到政策设计:深圳市基本生态控制线的实证研究与思考[J].城市规划学刊.2010.(7):48-53
[4]刘婷婷.溪流变黑,农家乐脏了马峦山古村[N].南方日报2013-6-5
[5]中国日报网.深圳简介[N].北京.中国日报网2009-10-9
[6]赵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理论与方法[M].2008
[7]李禹辰,罗述龙,赵品明. 论都市古村落保护与再生――以深圳市宝安区古村落为例[A].古村落保护研究.1674-4144(2011)-05-46(7)
[8]翁松龄,黄文德.深圳古村落现状调查与保护策略探析.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九辑(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辑)[C].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