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森林保护论文

森林保护论文

时间:2023-03-24 15:47:4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森林保护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森林保护论文

第1篇

森林有害生物的防控一直是我国林业发展的重要课题。我国森林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为现代林业和生态文明建设,构建新型病虫害防控体系,保护生态环境安全,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农林高校森保专业毕业生应该具备根据森林有害生物传播途径、传播机制、发生发展的特点,探索制订行之有效的绿色防控技术体系的专业技能,能够协调采取生态控制、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信息素技术等为主的无公害环境友好型防控技术措施,实现对森林有害生物的持续控制目的。

2针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森林保护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

2.1实验教学内容改革实验教学环节中的森林保护学内容除了掌握森林有害生物识别、鉴定和分类的传统技能以外,还增加了林业企事业单位中经常用到的有害生物防控技术规程和具体实施方案的训练内容,从森林有害生物检疫、林业技术措施、物理防治技术和无公害化学防治技术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技能训练,促使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扎实掌握。如在杨树天牛防治实验中,让本科生积极参与到肿腿蜂和花绒寄甲释等天敌释放和利用过程当中;在舞毒蛾防治实验中,让学生学习利用微生物制剂苏云金杆菌和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应用技术;在果树和林木蛀干害虫防治实验中,增加杀虫灯诱控技术、色板诱杀技术、信息素诱控技术和基于生物多样性的生态调控技术。森林保护学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有力地促进了理论教学与林业生产实践的有效对接,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

2.2实验教学方式改革森林保护学传统实验教学中,由于验证性实验内容设置过多,灌输式教学方法严重限制了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针对这种弊病,课程组大胆改革实验教学方式,设计了综合性实验代替传统的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包括探索性实验、生产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三个组成部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技能和创新能力。

2.2.1探索性实验模式建立探索性实验设计思想与实施流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以及逻辑思考和总结能力。近年来,我校森林保护学实验中心大规模的在本科教学中开展探索性实验,对于教师与学生都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在探索性实验中,教师给予一般性指导,学生自始至终均是独立操作、独立设计,实验中还会出现多种意想不到的问题,这些均需学生自己去分析、思考、查资料来解决。往往一个探索性项目的分析,学生可设计出几个不同的分析路线,这增加了实验的探索性和趣味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2.2.2生产性实验模式建立森林保护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常常需要解决林业生产上有害生物防治的实际问题。为了使学生在亲自探究的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实验教学中心将教材中的部分知识拓展到林业生产实践中,包括将教材中的“生物防治之以虫治虫”拓展到“饲养和培育花绒寄甲防治杨树天牛”的生产实践活动中;将教材中的“森林害虫信息素绿色防控技术”拓展到“秦岭松树小蠹虫信息素监测技术”的生产实践活动中,让学生真正了解林业生产一线所需专业知识。这对同学们更深入掌握森林保护学的基本技能有重要的意义。不但提高了同学们的实验兴趣,并且进一步认识到森林保护学在林业生产上的重要地位,使他们感觉到从事森林保护是大有作为的。实践证明,让学生更多的在“做中学”,能极大地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及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拔尖创新能力的提高。

2.2.3研究性实验模式建立近年来,我校实验教学中心将教师的研究项目列为学生的实验内容,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精巧的科研构思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同时还可为教师的科研提供一些基础数据和材料,丰富教师的教学内容。如秦岭松树小蠹虫信息素诱捕器及诱芯筛选(国家林业局引进先进国际林业科学技术应用基础部分内容),学生们在做这种类型实验时,既涉及到室内森林害虫小蠹虫的定向行为学研究,也涉及到林间引诱效果的监测和统计,学生认为这不是在做简单的重复劳动,而是在搞创新。因此,实验完成后,本科生往往感觉很有成就感,教学效果比较好。

2.3实验考核模式改革传统的森林保护学成绩主要注重理论知识的考核,实验课成绩即使占有一定比例,也是以各项实验的实验报告来评定,而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基本技能、动手能力并未完全列入实验课成绩中。为使学生的实验成绩能够客观地反映学生对实验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森林保护学实验中心在制定科学的实验课成绩评定方法的基础上,对森林保护学实验课成绩评定方法进行了探索与创新,创建了实验课成绩综合测评体系。提出了实验课成绩评定指标的选择原则与方法,改革了考试的方式和学生成绩的评定方法。学生总的实验成绩为百分制。实验设计20%,实验操作20%,学习态度10%,实验结果20%,实验闭卷考核30%。在对学生成绩评定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态度、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和实验报告结果的准确度、精确度以及在实验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等,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在考核方式上,力求灵活、新颖、多样。在操作考核中采取随机即兴口试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法。从近3年的实践结果来看,运用实验课成绩综合测评体系,从实验预习、实验学习成就及操作素质、实验报告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对培养拔尖创新森林保护专业人才非常重要。

3结语

第2篇

英文名称:林业研究(英文版)

主管单位:国家教育部

主办单位:东北林业大学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种:英语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7-662X

国内刊号:23-1409/S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90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林业研究》(英文版)(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是中国生态学学会与东北林业大学主办、国家教育部主管的林业学术期刊。协办单位有吉林省林科院、辽宁省林科院。创办于1990年,季刊,大16开,国内外公开发行。

第3篇

英文名称:Journal of Jiangsu Forestry Science & Technology

主管单位:江苏省林业局

主办单位:江苏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江苏林业科技情报中心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江苏省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1-7380

国内刊号:32-1236/S

邮发代号:28-303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74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第4篇

Abstrac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forestr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stability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china.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forestry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关键词】:林业;可持续发展;现状

1、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具有哪些重要意义?

1.1林业可持续发展,对于人类的生存具有重要影响。

林业资源可以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一个和谐稳定的环境,森林可以净化空气,吸收杂质,释放氧气,为动植物提供绿色、健康、安全的呼吸条件,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保护林业资源,促进它的长远发展,就是保护我们大家赖以生存的环境。

1.2林业可持续发展对社会的重要意义。

现阶段,社会对于木材的需求量是很大的,如果相关企业只是一味的追求经济利益,而耗尽木材资源,不懂得保护林业,那么就违反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会对社会环境造成破坏,还可能形成非常恶劣的连锁效应。所以保护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对社会发展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在努力发展经济的同时,稳定林业,为经济社会的进步提供基础支撑。

2、林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如何?

2.1人类关于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相对淡薄。

现阶段,人们的林业可持续发展意识,远远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速度,经济社会普遍存在着缺乏森林保护意识的现象。有些企业甚至以破坏森林为代价来换取企业的经济利益,这种行为严重破坏了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由于人们的森林保护意识不够强烈,也就使得国家的林业保护机制,得不到良好的建设和完善。长此以往,我国的生态可持续发展进展自然缓慢,而且弊端百出。

2.2科班出身的专业林业保护人员数量不够。

由于科班出身的专业的林业保护人员数量不够,对于林业保护知识无法做到大力推广和普及,面对很多突况,无法第一时间解决,这些因素也造成了林业保护建设的进展相对缓慢。

而且由于林业保护人员数量不够,相应的培训和学习机制也不够完善,所以这些林业保护人员缺乏责任心,对于自己的工作没有足够的热情,经常敷衍了事、得过且过,很难全身心地投入到林业的保护工作建设中来。

2.3国家对于林业的保护力度不够。

虽然我党和国家根据我国的国情现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这些年来也一直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工作,国家对于林业资源也采取了保护措施,但是这种保护策略基本是“先开发后利用,然后再保护”,没有未雨绸缪,相对积极、完善的保护措施屈指可数。而且在林业的保护过程之中,执法力度稍显不足。举例来说,对一些林地被占用的情况,缺乏相应的、有力的法律法规层次的解决措施,导致了林地长期被占用。总之,法律法规政策方面的不健全,保护力度不够,都造成了对林业资源的破坏。

3、林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3.1科学研究力度不够,资金投入不到位。

想要落实林业可持续发展,就要加大科研力度,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来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工作的进行。

举例来说,科学技术可以促进退耕还林还草,加大植被覆盖面积,促进国家科学化的利用农业土地,研究出合理的针对水土流失、泥石流等问题的解决方案,避免土地沙漠化,合理的利用化肥农药……总而言之,科学技术为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

而在科学研究之中,像是林业种植技术、林业产品技术、林业存活率和生长效率等等方面的研究,都需要强大的资金投入和专业的研究人员。但是目前,我国的相关部门对该项科学研究的资金投入并没有落实到位,导致了林业科学研究发展过程缓慢,远远落后于其他西方国家。

3.2经济目标与林业可持续化发展的之间的冲突。

由于林业可以给企业经济带来效益的增长,很多相关企业利用林业发展自己的畜牧产业、旅游产业等等,一味的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了对林业资源的保护,二者的矛盾冲突也加剧了林业消耗。

4、推动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4.1增强社会全体人员的林业保护观念。

增强社会全体人员的林业保护观念是现阶段保证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工作。我国相关的林业部门可以采取宣传、讲解等多种方式,帮助人们树立林业保护理念,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如果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将林业保护的相关课程,加入到中小学的课本之中。增强林业保护意识,从孩子抓起。只有树立了正确的林业保护意识,才能激发人们对于林业保护的行动,以此来推动林业可持续发展目标尽快实现。

4.2加强对林业保护人员的培养。

林业保护人员可以说是林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推动因素.只有具有专业知识的林业保护人员,才能对林业的发展起到正面的作用。所以林业部门在聘请相关工作人员的时候,要对其专业性进行考核,对于已经入职的工作人员,要将激励制度、考核制度、奖惩制度相结合,激发他们对于工作的热情和信心。

创新林业人才培养机制,也是加强对林业保护人员的培养的重要方法。比如,要积极创立以学生为本、以林业可持续发展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的过程,既要加强对人员的理论学术传授,又要锻炼他们的实践应用技能,相关的林业高校要加快对其专业学科的升级,以满足新型生态文明建设和林业可持续化发展对学院人才的需要。有条件的情况之下,还可以采用“校企定向培养”的模式,让学生一入学就确立了就业单位。通过不断的学习,直接适应对口单位的工作模式、满足未来的工作需要。对企业而言,利用高校来培养他们需要的人才,对学生而言,只要专业技术过关,就业单位已经是囊中之物。

4.3重视林业的区域化发展。

重林业的区域化发展,要调动各个部门相协调,进行统一的、综合的调控,实现各个区域内农、林、牧、渔、水利、旅游等各行各业之间的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将林业资源保护规划落实到实处,由此来共同促进社会经济效益的提高和生态资源的稳定。

4.4建立完善的自然保护区。

国家要建立完善的自然保护区,对其进行重点维护,加大保护区内林业建设,以及动植物的监测、培育,比如通过抢救濒危的动植物物种,来扩大森林资源的保护面积,尤其是像湿地保护区、珍贵的动植物保护区,更是要增加保护力度,以此来促进动植物和森林资源的蓬勃发展。

4.5完善林业保护法律法规相关政策。

想要把握住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大方向,完善林业保护法律法规等相关政策非常重要。这样可以对于林业企业的污染行为进行有力的监管和惩处,在促进企业经济利益增长的同时环境保护。

4.6深化可持续发展思想。

深化林业可持续发展思想,树立正确的发展方向,制定绿色、生态化、健康的林业经济发展策略,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之间的矛盾关系,才能促进我国的林业走资源节约型、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4.7带动发展农村经济,以促进农村林业的发展。

我国的林业基地大多处在山区地带,山区的发展也主要是依靠林业,所以说想要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带动山区地区的经济发展,比较可靠的方法就是推动山区农村经济的前进步伐,通过打造生态旅游、植树造林、林业产品开发、建立农村生态园等等措施,对山区地带进行经济市场的综合开发,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带动他们自发的对林业资源进行保护。

举例来说:可以打造生态旅游建设,益处良多,它可以帮助林业从资源危机中解脱出来,解决区域的经济困难,促进旅游行业的进步,总而言之,打造生态旅游建设可以说是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手段之一。

其中森林生态旅游又是打造生态旅游建设的重中之重。因为在被保护的森林生态系统内,森林生态旅游可以将区域内的文化、景观和自然相结合。对于旅客而言,经过了森林生态旅游,加深了对自然的接触和感受,旅客在游玩的过程中,因为感受到了森林自然给予的优质享受,也就唤醒了自觉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而且旅游部门加强严格管理之后,还可以对自然景观、野生动物等进行充分的、可持续性的利用。除了为人们普及自然知识,还可以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4.8开发农村能源,降低对森林资源的过度消耗。

比如可以在农村建立太阳能基地、风能基地等等,这些能源措施将会进一步降低农村对于木材这种燃料的需求量,不仅可以促进农村人口的就业,提高农村人口的生活质量,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还可以降低对森林资源的过度消耗。

4.9合理进行林业开发,利用其经济价值

国家要在保护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合理进行林业开发,利用其经济价值。首先,要禁止对林业资源的乱砍乱伐,加强对森林资源的管控,招聘林业保护专项人员,还可以利用现代化的通信与网络设备,在森林的不同区域安装监控设备,这样就能够及时得将森林各区域的实时画面及时反馈到电脑上,一旦发现火灾或者乱砍乱伐的现象,相应的警报设备就可以发挥预警作用,有利于林业相关部门第一时间处理。对于乱砍乱伐的人员或者恶意纵火者,应根据相关法律制度进行严肃处理。

结束语:

以牺牲林业来促进经济的发展,是目光短浅的行为,完全不利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对经济社会的进步也会产生恶劣影响。所以要将保护林业,提高到和促进经济发展工作同等重要的地位,虽然目前我国的林业可持续发展依旧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但是相信通过不断的探索与完善,我国的林业可持续发展建设将变得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庄莉.中国林业企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3.

第5篇

    1社会对林业技术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

    随着“3S”技术在林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社会对林业技术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他们要具备林业生产的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林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森林培育、森林保护、森林资源调查、林业生产管理等方面工作。目前的现实情况是大量的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而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短,需要接触或掌握的技术和设备却越来越多;许多在林业生产中已广泛使用或正在普及的新技术,学生在学校很难接触到。不同的岗位可能对实践能力有不同要求,但总的来说,作为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合格人才应具备森林培育、森林保护、森林资源调查等方面的能力。

    2提高林业技术专业学生素质和实践能力的途径

    2.1提高职业素质的途径

    2.1.1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要充分利用社会大环境,努力营造校园小环境,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首先,开设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或进行专题讲座,使学生开阔视野、启迪思维、激发激情,形式要灵活多样。其次,大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加强社团文化建设,多渠道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另外要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充分利用己有场地和资源,从各个方面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从而达到启迪智慧、陶冶情操、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目的。

    2.1.2积极开展第二课堂的校园文化活动,拓展学生的职业素质在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中,文化课学习成绩与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学习能力、职业发展潜力相比,更着重后者。因此,我们通过大型校园文化活动来锻炼学生的上述能力,拓展学生的职业素质。例如:通过主题演讲、征文活动、读书汇报系列活动来牵引学生爱读书、读好书的学习兴趣,提高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培养学习能力和读书习惯;通过举办主题讲座、专业技能大赛等活动的开展,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和专业技能。

    2.1.3培养林业技术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素质是从业者对职业活动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等心理成分的综合。林业技术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素质就是要求林业技术学生爱岗敬业,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用一种恭敬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树立爱林、造林、护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林业从业人员的职业意识和敬业意识是在社会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指导下的一个相对独立的规范系统,是进行我国林业建设、发展林业科技教育、处理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等方面,都会表现出的对林业事业、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界的义务感、荣誉感。

    2.2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高等职业教育阶段的学生的实践能力是与其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密切相关的综合能力。创造性思维是其核心,好奇心、想象力、冒险性、挑战性、自信心、独立性等个性心理品质是它的非智力因素。高等职业学校应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要内涵。实践能力主要指知识转化为能力,即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它的实质就是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2.2.1变封闭式教学为培养实践能力教学改变传统的传授知识为主的封闭式教学为培养实践能力为主的开放式教学。在课堂的基本结构中,重学生学习过程,重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重培养能力的过程。开展情境教学,创设生动、活泼、民主的课堂教学气氛,逐步培养学生大胆质疑、提出问题、多向思考、科学想象等创新思维能力。探索发现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发现信息、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发展其创造力,同时教给学生发现的方法,包括观察发现、模型发现、相似发现等发现方法。这样,学生就能更有目的地、更自觉地进行发现活动并取得发现成果。显然,伴随着这一学习过程,学生的实践能力便得到发展提高。实践活动,特别是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创造技能及实现创造目标的手段和桥梁,是培养创造能力的重要环节。森林调查实验室给学生提供了探索和研究的机会,让学生在实验室中亲自实践,搜集数据,整理、加工和应用所取得的各种资料,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从而锻炼了科学思维,培养了不断创新的实践能力。

    2.2.2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实践教学的形式是多样的,主要包括课程实验实习、专业综合实训、毕业顶岗实习。我系以项目为纽带,开展“项目教学”,积极为林业行业基层单位和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有效地促进了产、学、研结合工作。例如,林业技术专业的教师结合教学实习,大力开展对外科技服务,先后承担了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等项目。例如:2010年以来,林业技术专业的师生完成了甘肃省陇南市徽县森林资源二类调查,面积有一百多万亩。现在林业技术专业师生正在进行甘肃省陇南市成县二类调查,面积一百多万亩,参加教师6人次,参加学生50多人次。“项目教学”既锻炼了师生的实践能力,又大力支持了地方的林业建设。同时“,项目教学”不仅使学生学到实用的专业技能,而且能使学生耐心细致、吃苦耐劳等工作作风得到有效的培养。林业技术专业学生通过“顶岗实习”,实现了与用人单位零距离的接触,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实践能力得到显着的提高。

    2.2.3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积极组织和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锻炼自己运用知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指导老师将所承担的科研课题从中选出子课题,部分同学参与老师的科研课题。老师将科研课题的内容和方法介绍给学生,并向他们讲授科研资料的积累、设计及论文的写作、撰稿、发表等,让他们直接参与到科研课题中,这样不仅使同学们亲历了一次科研活动,也较大的激发了学生的研究潜力和学习欲望。林业技术专业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思想素质有了明显的进步和提高。通过深入农村,使不少同学真正认识到我国广大农村的落后状况和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认识到林业建设在生态建设中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同学们在向社会提供服务的同时,使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得以运用于实际,提高了自身的实践能力。

第6篇

关键词:林业教育;生态环境;专业人才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7-0213-03

江苏的森林覆盖率、林用地面积、活立木总蓄积在全国分别排在第27位、29位、26位,是一个“资源小省”。但江苏人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把江苏变成了“产业大省”:2004年,江苏林业总产值居全国第五位;苗木,面积全国第一,产值全国第二;“十五”期间,全省森林覆盖率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杨树成片林面积和蓄积量、林木种苗花卉面积、银杏面积、以杨树为主的人造板年产量,列全国第一位,其中,林业技术人才功不可没。

生态环境是当今世界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改善生态环境,夯实国民经济发展基础,2004年,江苏省开始实施“绿色江苏”行动,这是我省最大的生态建设工程,其主体是植树造林,目标到2010年左右,全省森林覆盖率和城市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20%和40%。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大量的科技人才支撑。

但与此相对应的是目前人才严重不足。由于种种原因,江苏的林业人才已出现断层现象,有的地区40岁以下的专业人才几乎为零,有的林业场圃甚至没有技术人员。因此,培养生产一线的林业技术人才已成为重要课题。据江苏省林业主管部门估计,“十一五”期间,全省共需各级各类林业人才14700人,其中企事业管理人才1800人,专业技术人员4100人,专业技能型人才8100人。

这是江苏省林业职业教育建设、发展的机遇。作为江苏省内高职高专中唯一的专业,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为江苏林业培养专业技术人才责无旁贷,也是一项艰巨而光荣的历史使命。

一、已有基础与存在的不足

1.已有基础。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林业专业创建于1978年。我院是江苏除南京林业大学外,唯一开设林业技术专业的学校。经过近三十年的办学,目前在省内外已有了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力,毕业生遍布县、乡林业部门,是江苏省基层林业队伍的主力军,为江苏林业发展做出了公认的贡献。专业拥有一支产学研结合的师资队伍,积极从事科研推广和产业开发工作,已拥有3项国家发明和新型实用专利,获得江苏省、镇江市科技进步奖3项,开发形成了“无土草毯”、“彩叶苗木”两大产业,并积极开展林业实用技术培训,近5年来,培训已达1000多人次。现为教育部林业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单位、全国林业职教分会常务委员单位、中国林学会化学除草研究会副理事长单位、江苏省林学会理事单位。

2.存在不足。①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待进一步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②实践教学条件的先进性和工位数需要进一步提高;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

二、建设目标与重点、内容

1.建设目标。坚持“三农服务”的办学宗旨,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办学之路,创建“五段递进式”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把本专业建成国家重点专业,在全国职业院校同类专业中起引领示范作用。

2.建设重点。①利用校内实训基地、职教集团、校外合作企业三个平台,创建“五段递进式”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②园林植物栽培教学工场、植物工厂化育苗技术实训中心,建成国内一流。③以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核心,建立一支“双师”教学队伍。④以“技能包”为核心,以4门优质课程为重点,构建课程体系。⑤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加大科技研发力度,提升三农服务能力。

3.建设内容。①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植物工厂化育苗实训中心:A建设目标:示范实训基地。满足专业实践教学需要,建成特种园林园艺植物的种苗中心,成为引领“彩叶苗木”等地方特色产业升级的龙头。B建设地点:校本部和农林科技示范园。C建设内容:总投资290万元,其中省财政资金140万元。新建4000m2智能温室,分为:设施播种区(200m2)、微体扦插区(600m2)、组织培养区(700m2)、种苗嫁接区(500m2)、设施栽培区(2000m2)等部分。D建设功能:本中心集实训教学、技能培训、科技研发、种苗生产等为一体。满足专业的植物种苗工厂化繁育、设施环境调控、管理养护等实训需要,具有80位学生同时实训的工位数;成为植物品种开发、繁育技术研究的场所,并向社会提供技术培训和优良种苗。园林植物栽培教学工场:A建设目标:示范实训基地。建成国内同类院校中最大的植物种质资源库和教学标本园,成为江苏省“彩叶苗木”、“室内空气净化植物”、“观赏草坪”的引育中心。B建设地点:主校区和农林科技示范园。C建设内容:总投资440万元,其中省财政资金140万元。分植物引种区和栽培开发区两个部分:植物引种区,200亩,建设期内,实现林木种质资源1800种(品种)、观赏草种质资源220种(品种)的目标;栽培开发区,100亩,分设施栽培和大田栽培两个区域,重点围绕“彩叶苗木”、“室内空气净化植物”、“观赏草”三类植物,建立较为先进的栽培技术体系。D建设功能:具备园林植物引种、示范、推广和产业开发等功能,成为集教学、实训、职业技能培训和社会服务为一体的基地。具体有三方面的功能:一是满足园林技术和林业技术以及相关专业教学实训需要,具有120名学生同时实训的工位数;二是开展园林植物引进、扩繁和乡土树种开发等科研活动;三是向社会提供园林实用技术培训和优良苗木。②师资队伍建设:以高水平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为核心,坚持“专兼结合”的建设方针,建立一支高素质、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项目期内,师资队伍培养计划如下:A专业带头人:要求具有博士学位,副高及以上职称,“双师”素质。能正确把握专业的发展趋势,了解地区和行业企业对专业发展的需要,能制定专业发展规划和教学计划,具有全面实施专业教学的能力。B骨干教师:分别为《林木种苗生产》、《林木培育》、《森林保护》、《森林资源清查》等4门专业主干课程负责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副高及以上职称,“双师”素质。能配合专业带头人实施专业教学,制定计划,能把握本课程的发展动态,具有较强的实践教学能力,并负责相关课程年轻教师的培养。C行业专家和能工巧匠等兼职教师:通过学院“茅山能人”计划聘请能工巧匠。要求在创业教育、企业运作管理、苗木培育、森林测绘等方面中具有一项专长。中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或技师。其中“创业教育”必须具有成功创业经历者;“企业运作管理”为企业管理阶层人员;“苗木培育”、“森林测绘”必须为第一线技术人员,具有较高的实践水平,能独立承担实践教学任务。D“双师型”教师:每学期选派教师,通过校内实训基地锻炼、职教集团成员单位企业挂职、新农村建设蹲点等途径,切实提高实践水平。实现“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80%以上的目标。

三、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改革

1.建立“五段递进式”的全程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为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提高就业竞争力,本专业在校内实训基地基础上,借助职教集团和校外实训基地的优势,实施全程实践教学办学模式。

林业技术专业“五段递进式”全程实践教学模式:

第一段:1~3学期。校内实训基地。以“管好一棵树,护好一片苗”的形式,利用课余时间,管好责任苗圃;根据行业岗位技能标准要求,理实结合,开展专业实践实训教学,切实掌握职业技能。

第二段:4学期上。职教集团成员单位,根据“高级种苗工”要求,开展实践实训。

第三段:4学期下至5学期上。进入递进式提升阶段,并开设新内容。

第四段:5学期下。职教集团成员单位,根据“高级营林工”、“高级森林管护工”、“森林资源检测技术人员”的要求,开展实践实训。

第五段:6学期,校外合作企业,进行顶岗实习。

2.构建以“技能包”为核心的实践性教学课程体系。参照国家林业行业工种以及江苏就业状况,确立了构建以“技能包”为核心的实践性教学课程体系以及目标岗位(表1)。

3.课程建设目标。根据本专业就业岗位面向,确立《林木种苗生产》、《林木培育》、《森林保护》、《森林资源清查》等为项目课程,按照学院“优质核心课程”、“精品课程”的要求进行建设,制定课程标准,编写以“技能包”为主的工学结合活页教材和技能实践训练方案。建立专业教学资源库和公共管理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其具体目标见表2。

专业核心课程实行以技能考核为主、理论考试为辅的成绩评价体系。制定技能训练项目以及考核标准;理论考核采用多元化评价体系,可以采用开卷、论文写作、口试、分析考察报告等形式。

4.服务“三农”能力建设。①推广林业实用技术,致富当地农民:依托专业技术优势,展开“红叶石楠繁育技术规程”、“无土草毯生产技术规程”研究,实现生产标准化;依托“植物工厂化育苗实训中心”、“植物栽培教学工场”,进行绿化树种研究开发,选育1~2个优良乡土树种,进行扩繁技术和栽培技术研究;筛选室内空气净化植物,为“室内绿化”产业提供技术支撑。②开展林业职业技术培训:项目期内,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积极开展林业技术人员和新农民培训,通过三年努力先后为江苏省培养了1525人林业人才。③开展西部地区的对口支援工作:与西部地区5所职业院校同类专业建立交流合作关系,对口支援,为其提供实训、专业教学资源等服务。④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点建设:组织本专业师生积极参加句容市天王镇戴庄村新农村示范点建设,进行村镇规划设计和农民培训,提供绿化苗木繁育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实用技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第7篇

关键词: 生态效益 补偿机制 森林资源

前言

森林是人类赖以生存之本,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及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在国民经济诸多的产业或部门中,林业可能是唯一的具有公益性事业的基础产业双重性质,并且是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于一体的特殊产业。可见森林不仅是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屏障,它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远比经济效益大。其中,就对人类生存条件的改善和生态环境的优化而言,林业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比其森林产品的直接经济效益要大数十倍甚至上百倍。特别是近代林业的发展,更加促进了森林效益的多元化和林产品的多样化,更加充分地体现了森林的多功能、多效益。

森林生态效益服务是一种典型意义上的公共产品,具有极大的正的外部性,任何个人和企业都可以自由享受而无需为之付费,提供者却得不到应有的经济回报而缺乏保护的经济激励。这种环境与经济利益关系的扭曲,不仅使我国森林保护工作面临着严峻的困难,而且威胁着地区间和不同人群间的和谐发展。为此,我国林业部门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领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与尝试,如大规模实施的以六大生态工程为主体的生态建设,并初步建立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然而,关于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主体、对象,以及补偿标准等相关政策规定并不明确,甚至出现了政策缺位。

生态补偿机制就是通过制度创新实行生态环境保护外部性的内部化,让生态环境保护成果的“受益者”支付相应的费用,通过制度设计解决好生态产品这一特殊公共产品消费中的“搭便车”现象,激励公共产品的足额提供;通过制度变迁解决好生态投资者的合理回报,激励人们从事生态保护投资并使生态资本增值的一种经济制度。目前主要的生态补偿方式有:政策补偿、资金补偿、实物补偿、技术补偿、教育补偿等,其中我国目前主要有四种贯彻生态补偿的形式。

一、建立我国林业生态效益评估机制的目的和意义

1.为合理利用、保护和发展林业及制定相关的经济政策提供依据。

林业资产的核算包括其有形资产的核算(林木和林副产品的核算)和无形资产的核算(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核算),包括实物量核算和价值量核算,统计核算和会计核算。通过核算来反映一定时期的林业的状况,为有关部门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提供依据。

2.为加强林业管理,促进林业的市场化和产业化的发展。

目前,国内的核算体系中,只有林业的林地面积、森林覆盖率和林木蓄积量等实物量的统计而没有其价值量的统计和核算,也缺乏相应的核算指标体系,当然无法进行投入产出分析,无法量化其生产成果及补偿价值。从而对林业实现市场化和产业化造成了障碍,建立这套评估体制,加强了对林业的控制和管理,实现了林业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量化,为对林业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补偿提供了依据,同时也促进林业逐步实现市场化和产业化。

3.将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核算纳入到国民经济的核算体系当中。

林业是影响生态环境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同时也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不可或缺的条件。林业的核算是一个独立的核算体系,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以往的核算中大多只是体现了对林业的经济效益的核算,而少于对于林业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核算。现在我国绿色GDP的核算越来越加强了对于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核算,从而更加全面地反映林业在我们国民经济活动的地位和作用,为林业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核算纳入到国民经济的核算体系当中创造条件。

二、目前林业生态效益评估机制存在的问题

1.林业核算的无形资产核算和有形资产核算的不可分性。

林业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林业产品,为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林业又是影响生态环境的关键性因素,为人类提供良好的生活、居住环境和旅游、观光、休憩场所,为人类提供了生态产品和精神产品。林业是其无形产品和有形产品的统一体,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不可能脱离林业的实物形态而独立存在,两者密不可分,所以对于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核算要建立在对其实物核算的基础上,换句话说就是对于林业的有形产品的核算和无形产品的核算要统一在同一核算对象。

2.目前对于林业的核算主要是对其经济效益的核算,较少对其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货币量化核算。

我们通过对林业实物产品和无形产品进行货币量化核算,一方面起到了同度量因素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对林业的价值进行汇总综合。这样各个时期的不同指标就有了可比性,为经济分析预测提供了依据。

3.现今对林业的核算主要注重统计核算而轻视会计核算。

林业的核算不仅包括统计核算还包括会计核算,他们各自发挥不同的作用,具有不同的功能,缺一不可。因此在进行林业核算的时候,不仅要重视统计核算,还要重视进行会计核算,并建立相应的会计核算方法和体系。

4.重视对于林业自身的核算轻视对非林业主体的核算。

现在对于林业资源的核算大多集中在林业自身的范围,而没有将非林业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和价值补偿的核算体现出来,也没有形成全国范围内统一的核算体系。

5.对于非市场价值评估的手段和方法的研究没有突破性的进展。

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核算就是对林业提供的生态产品和精神产品的量化,由于林业的生态产品和精神产品属于无形资源产品,对其量化存在较大的难度。尤其是林业的精神产品的宗教、文化、艺术效益,存在很大的人为主观因素,更是难以精确量化。

6.我国目前建立的林业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核算指标体系还不够完善。

林业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核算指标体系是多层次、多系统的统计指标群体或体系。设置这样一个科学的统计指标体现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既要考虑到林业经济活动的内在要求,又涉及统计科学本身发展的趋势和国民经济活动的客观需要等诸多因素。我国本身统计技术和方法存在许多不足,不可避免我国所设立的林业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核算指标体系有许多不完善之处,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提高。

三、完善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建设机制的建议

健全森林生态补偿管理体制,加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使用的监督;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立法,为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实施提供保障;增强公共财政转移支付补偿力度,拓宽补偿资金来源渠道;完善补偿方式:完善补偿方式,除了加大资金补偿投入外,还要结合实际情况对多种补偿方式进行组合,加大教育、智力补偿,运用灵活多变的补偿形式或组合形式能有效适应于多样化的补偿主体、对象和补偿环境,同时能极大地刺激补偿的供给和需求,使补偿的供给和需求在高水平、高效率的水平上保持动态平衡。

参考文献:

[1]康文星,田大伦.湖南省森林公益效能经济评价[J].中南林学院学报,2001,(12):1-4.

[2]王亚娟.关中周边山地森林生态系统价值评估及建设对策研究.西北大学硕士论文,2003.

[3]李文华,李芬.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自然资源学报,2006.9:677-688.

第8篇

论文摘要:森林病虫害每年给我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数十亿元,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更是难以估量。近年来,全国各地森林病虫害时有发生,危害极为严重:一是危险性森林病虫害扩散蔓延迅速,对我国森林资源和自然景观构成巨大威胁。二是常发性森林病虫如松毛虫、森林鼠、光肩星天牛、黄斑星天牛等害虫发生面积居高不下,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三是偶发性森林病虫害大面积暴发。做好森林病虫害的监测工作是决定我国森林群体健康成长的有利保障。

森林病虫害每年给我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数十亿元,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更是难以估量。由于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局限性,过去人们在控制森林病虫灾害的过程中,总存在着被动抗灾的思想意识,往往在森林病虫害暴发成灾后,再筹集巨额资金救灾。《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中提出了"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综合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与森林病虫害发生发展相关的诸方面因素,但其核心内容还是落实在"预防"上,怎样预防灾害?除了营造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提高林分的自控能力外,从森防理论角度来看,是要在森林病虫害的增殖初期就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防御大灾形成。要达到预防灾害的目的,认真做好森林病虫害的监测预报工作是关键,只有及时、准确地掌握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发展动态,才能适时做出正确的防治决策,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达到治早、治小的目的。

一、森林病虫害的监测要素分析

要做到及时、准确地监测和预报,必须把握时间、空间和人三大要素。

1、时间要素

把握好监测预报的时间有两个层面的作用。一是直接影响测报的准确性。按照森林病虫的生长发育规律,要在一定的时间区域和适宜的自然条件下,才表现出可视症状或前兆特征。如黄脊竹蝗产卵地调查,可行的时间区间在9月至次年5月,而在每年的10月左右于竹林中查找竹下盘枝条受害严重、地上可见到竹蝗尸骸(如头壳、前胸背板、足后腿节等)的地段进行调查,则可以大大提高调查的准确性和效率。过早这些特征尚未出现或不显著,而过晚这些特征又可能自然消失,使之难以分辨。二是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有很强的时效性,尤其是暴发性害虫,如松毛虫、竹缕舟蛾等,如果不能根据准确的调查和在当地的发生规律及时发出预报,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能造成大面积的灾害。因此,掌握病虫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当地的发生发展规律,适时进行病虫情调查是做好测报的关键。

2、空间要素

从空间上来说病虫的发生与自然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在森林害虫防治中有一个"虫源地"的概念,即每一个发生周期或大多数发生周期都起源于数个相对稳定的小面积地域,这些地域上害虫种群的动态往往是监测预测的重要依据,是预报的敏感地带。根据长期积累的调查资料和观测经验,找准"虫源地",设立固定调查样地,定期观测调查,既能为掌握害虫在当地的发生规律积累有用的资料,又能提高测报的准确性和工作效率,事半而功倍。现在有人从地理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的角度来研究害虫种群的发生发展规律,希望找出害虫种群变动与地理景观之间的关系。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将有助于提高选择观测调查点的科学性和机动性。

3、人的要素

首先,社会对监测预报工作在预防森林病虫灾害中的重要作用应该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投入足够的资金,采取严格的组织管理措施,这是最重要也是目前最薄弱的一个方面。

其次,对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工作者的素质有较高的要求。专职测报员既要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在昆虫学、植物病理学、生态学、调查统计学等方面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又要具备良好的跨学科综合能力,气象学、系统控制论、仿真动力学、网络信息技术等学科的综合运用是森林病虫监测预报做到"耳聪目明"的基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为提高测报技术水平带来了便利,要有跟踪新技术发展并能将之应用于工作中的能力;还要有丰富的经验积累,这是发挥创造力的平台。既有高度的事业责任感,又有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

第三,林农观测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动态占有很大的时间和空间优势。让林农掌握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基本知识,建立林农报告森林病虫情奖励制度,充分发挥林农的积极性,就能形成一张巨大的、严密的、高效的实时监测网。目前,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对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工作对预防灾害的贡献率的认识还未达到应有程度。要转变"灾来救灾"的意识,将防御灾害工作的重点转移到"预防为主"的轨道上来还需要全社会的努力。

二、森林病虫害的控制措施

近半个世纪来,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化学防治以产生目标生物的抗药性、误杀天敌生物以及污染环境等问题备受批评。

生物防治以能克服上述缺点而被寄予厚望,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不过仍有许多缺陷,如缺少人工施放的天敌生物种群持续存在的生态学动态证据,生物防治的研究者考虑更多的是食物链而不是食物网络的关系等等,在森林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方面,没有实质性的进展,也没有成功的事例表明在人工的或人工干预的森林生态系统中,建立了对森林病虫害控制持续有效的天敌生物种群。

由于生物防治的步履维艰,加上相关学科发展的推动,抗病抗虫选种、育种的研究形成了热点。特别是随着生物工程技术的进步,DNA(基因)重组技术突破了远缘杂交不亲和性的困难,为抗性育种开辟了新的途径。

对于现有的、具有一定生态系统性的人工林,采取改造提高其自我调控病虫灾害的能力,运用对环境和其它有益物种的生存和发展影响较小的各种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生态和经济效益可接受(或允许)的低密度,并在时空上达到持续控制的效果。对于现有的、不具有生态系统性的人工林,采取以基因工程为主的技术措施,培育适应立地生态环境的抗性树种,逐渐取代现有弱抗性或抗性衰退、丧失的树种。对于将有的人工林,采取生态控制的策略,从造林开始就将病虫灾害的自我控制作为和高质高产同等重要的目标,以期得到自组织的人工林生态系统,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生态和经济效益可接受(或允许)的低密度,并在时空上达到持续控制的效果。

因此,森林及树木病虫灾害的生态控制技术和遗传(基因)控制技术是实现我国森林保护策略转移和扭转被动局面的关键技术。

生态控制的原理在于系统生态学。一个生态系统内,物种之间协同进化,不同种的有机体或亚系统协调共生、互惠互利,和谐高效利用系统的能量,系统中的所有生物都占领着一切可利用的生态位、摄取一切可利用的能量,从而形成最佳的物流与能流状态,使整个系统表现出高效和谐的持续发展。在这种协同进化过程中,物种常表现出抗逆性和变异性,这些抗逆性和变异性的基础来源于物种基因的调控表达和变异。因此,自然森林生态系统中各种组分形成的各级结构具有自我协调、自我组织、自我维持的稳定机制,这种机制构造了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从而起到对病虫灾害的可持续控制。

遗传控制得以实施的基础是以基因工程为主导的现代育种技术。从林木或其它动植物体内定位到抗病、抗虫基因,并将其克隆、转入到林木体内,表达出对特定或大多数病虫害的持续高抗性。目前,涉及遗传转化的树种已达9科19属近30种。一些重要的树种如杨树、欧洲落叶松等已获得了转基因植株。在报导的林木基因工程的目的基因中,抗性基因的种类最为丰富,包括了抗虫基因、抗病基因、抗盐基因、抗寒基因以及抗除草剂基因。

对于客观上具有或可能出现一定演替过程、形成一定自组织性而具有一定程度自我调控病虫灾害的功能的人工林生态系统,其病虫灾害生态控制的研究趋势是:从乔、灌、草及农作物多植物种合理配置人手,提高系统内的生物多样性,改造现有林和营造混交林,为系统的演替过程构建初始可启动状态,使其伴随演替过程逐步最大程度地实现自组织性,从而形成一定程度的抗逆补偿功能和自我调控病虫灾害功能。

参考文献:

第9篇

我终于看到了野生的白掌长臂猿!2014年10月的一个清晨,这只年长的2号长臂猿正在它的领地吼叫,漂亮的金色皮毛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有光泽,这只曾经的首领发出的悠扬歌声穿透了整个林地,分外嘹亮!

为什么选择到泰国观赏野生动物?

时间倒退到2014年4月,我第一次来到泰国的森林观察野生动物,就被这里的一切深深地吸引了。为什么选择到泰国观赏野生动物?回答这个问题,要从东南亚谈起。

东南亚地区地理位置独特,处于亚洲和大洋洲的“十字路口”,属于群岛型地域,是世界上最大的岛群。东南亚东起菲律宾群岛,西至印度次大陆,北及中国南部,南至巽他群岛。在世界动物地理区划中,东南亚在东洋界的南部,又可以细分为印支区和巽他区两个区域。根据理查斯划分的世界热带雨林三大群系――印度马来雨林群系、非洲雨林群系和美洲雨林群系,东南亚是亚洲典型的热带雨林区域。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东南亚地区养育了许多特殊的动物类群,这里是全球灵长类三大分布区之一,是7属55种叶猴族动物的发源地,是3属19种长臂猿科动物的分布区,是婆罗洲猩猩、苏门答腊猩猩(其他4种大型类人猿分布在非洲)的栖息地,是3种亚洲犀牛――小独角犀(爪哇犀)、双角犀(苏门答腊犀)、大独角犀 (印度犀)和3种鹿豚的分布区,是皮翼目仅有的两个物种菲律宾鼯猴、斑鼯猴的唯一栖息地,7属19种V雉科鸟类的17种仅分布在东南亚,9属42种极乐鸟科鸟类中的40种仅分布在印度尼西亚的新几内亚岛……

保护国际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 在全球确定了 34 个物种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东南亚占据了其中的6个。东南亚仅覆盖全球1.4%的陆地面积,却拥有44%的维管植物以及35%的脊椎动物物种。与达尔文共同提出进化论思想的科学家阿尔弗雷德・拉塞尔・华莱士,就是在东南亚考察了8年时间,从而受启发独自创立了进化论的思想。

泰国位于东南亚的北部――印支区的中心。这个佛教国家拥有两处世界自然遗产地:通艾-会卡肯野生动物保护区于1991年列入世界自然遗产,东巴耶延-考亚森林保护区于2005年列入世界自然遗产。泰国最大的国家公园――岗卡章国家公园,也由于其出色的管理、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众多的野生动物,成为近年全球众多科研机构和野生动物爱好者频频到访的热点地区。

这里生活着800只白掌长臂猿和1000只戴帽长臂猿

第二次到访泰国,我们拜访了泰国国立朱拉隆功大学生物系主任、博士生导师苏琴达・马来维基诺得教授,她是泰国国家灵长类研究中心主任,长期从事灵长类的遗传和进化研究。同时,我们也拜访了日本京都大学博士松平一成,他一直在考亚国家公园研究白掌长臂猿和戴帽长臂猿的猴群组成、家族关系、叫声识别和两种长臂猿的杂交个体的产生原因和分布。在与两位科研人员的交谈中,我们对泰国长臂猿的现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白掌长臂猿的两性毛色差异有了新的认识。长臂猿是较为独特的动物类群,其独有的一夫一妻或一夫二妻的婚配制度、雌雄二型性的毛色差异都在灵长类动物中独树一帜。绝大多数的长臂猿都是成年雄性为黑色,成年雌性为黄色,但是白掌长臂猿则是个例外,它的雌雄两性都有黑色和黄色两种色型。

在考亚国家公园,我们跟随松平一成博士踏上了寻找白掌长臂猿的道路。在一条长约5公里、充满荆棘的考察线路中,我们见到了泰国国鸟――戴氏火背鹇,还有亚洲象新鲜的粪便和足迹。随着长臂猿叫声的逐渐清晰,我知道我们的距离越来越近了。一只黄色的雄性白掌长臂猿坐在30米高的树冠上悠闲地歌唱,松平一成说这是一只年老的个体,编号是2号,现在生活在它儿子的家庭里,这种情况是较少出现的。在这个家庭中,家长已经是它的儿子了。

长臂猿作为典型的树栖灵长类动物,曾经广泛分布于中国南方,直至长江沿岸。唐代诗人李白在听到长臂猿的叫声后写下了“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不朽诗句,流传至今。但是,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长臂猿的分布范围迅速缩小,目前仅残存分布于中国的云南、广西和海南等地保存较好的原始森林中。全世界共有3属19种长臂猿,中国现存7种:西黑冠长臂猿、东黑冠长臂猿、西白眉长臂猿、东白眉长臂猿、北白颊长臂猿、白掌长臂猿、海南长臂猿。在这7种长臂猿中,东黑冠长臂猿、北白颊长臂猿、海南长臂猿的数量均不足30只,白掌长臂猿已经10余年没有发现踪迹,估计已在中国绝迹。而在泰国考亚国家公园,就生活着800只白掌长臂猿和超过1000只的戴帽长臂猿!

夜观兽类,在野外森林中看到了野生的哺乳动物

两次到访泰国,我们在泰国观鸟行业协会资深专家苏清费卡的陪同下,探访了5个国家公园(湿地公园)和众多的野生动物观测站。我深深地被泰国的野生动物所吸引。在朗帕毕湿地公园的水鸟天堂,观雁鸭细语、鸬鹚潜水、a鹬漫步、鸠鸽起舞,还看到了泰国最大的圆鼻巨蜥,绝对是不容错过的视觉盛宴。在野生动物观测站,可以体验科研工作者在隐蔽棚内的观测工作,近距离观赏和拍摄鸟类和小型兽类,让我置身于野生动物之中,体验深度观鸟并见到了北树――最古老的灵长类近缘物种和世界上最小的鹿类动物――鼷鹿,这让我兴奋了好几天!体验泰国国家公园版的博物馆奇妙夜,夜宿野营帐篷,近距离观赏和拍摄夜间活动的哺乳动物,给我带来未曾经历过的全新体验,也是我有生以来最难忘的经历之一。夜行兽类的逐一登场,好似T台上的模特亮相。因为我深知,在野外森林中要想看到野生的哺乳动物(尤其是食肉类动物)是一件多么奢侈的事情!

夜观兽类中,最先出场的是椰子狸,也叫椰子猫。椰子狸非常谨慎,一有风吹草动就逃之夭夭,是那天夜观中出场次数最少的“模特”。谈到椰子狸的日渐走红,与“猫屎咖啡”密切相关。18 世纪初,荷兰人在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和爪哇岛一带建立了咖啡种植园,并且禁止当地人采摘和食用自己种植的咖啡果子。印尼当地人无意中发现椰子狸爱吃这些咖啡果子,并且会在其粪便中把咖啡豆原封不动地排出来。椰子狸只会挑选最成熟的咖啡果食用,这本身就是一种自然筛选;其次,当地人发现这些经过椰子狸消化过的咖啡豆产出的咖啡味道更好。由此,香醇可口的“猫屎咖啡”渐渐声名远扬,成为国际市场上价格昂贵的抢手货。

果子狸,也是夜观兽类中出场的一种灵猫科动物。果子狸的“成名”则与 “非典”疫情有着直接的联系。2003年,“非典”疫情袭来,一些证据表明人类通过食用果子狸而感染病毒。2003年11月,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科研论文,该团队分离到一株与SARS(“非典”学名的英文缩写)病毒高度同源的SARS样冠状病毒,进一步证实中华菊头蝠是SARS病毒的源头,从而为果子狸洗清了冤屈。

那些生活在人们身边的野生动物

在泰国这个佛教国家,野生动物没有受到人类的伤害,它们就生活在人类身边。

岗卡章国家公园,满山遍布的蝴蝶让我置身在蝴蝶谷之中,可爱的郁乌叶猴就像戴着白色眼镜的书生时不常地出现在眼前,更有胆大的白掌长臂猿躺在游客中心的桌子上歇息。

四攀牙湾国家公园,清澈的溪水边生活着最大的八色鸫――蓝尾八色鸫和最漂亮的燕尾属鸟类――栗项燕尾。溪水中,几百条野生淡水鱼每天都在等待着泰国民众的饲喂,场面极为震撼。

会卡肯国家公园,绝对是印支虎、白肢野牛、豚鹿和各种啄木鸟的天堂。考亚国家公园,则是白掌长臂猿、戴帽长臂猿、北豚尾猴的家园。

入住世界自然遗产地特色宾馆,下榻在群山环抱的世界自然遗产地之中。清晨醒来,听百鸟争鸣、山猿歌唱,观小鹿漫步、猴闹天宫。

第10篇

【关键词】农村公路建设资源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农村公路是我国公路的基础,是农村地区的最主要的运输方式,与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我国农村公路里程占全国公路通车总里程的3/4以上,连接了广大的县、乡、村,是保障农村经济发展的命脉所在。在农村公路迅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农村公路和资源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问题也日益凸显。本文将对公路建设中存在的资源环境问题做出归纳,并提出有益于两者协调发展的应对策略。

一、我国农村公路建设中存在的资源环境问题

1.耕地资源流失问题

当前,我国农村公路建设目前已进入一个高峰期,“十一五”期间将投入数千亿元用于农村公路建设。在实现“村村通”公路建设热潮中,中国农村村镇建设缺少规划,人口居住分散,自然村布局零乱等现状,造成我国农村公路建设的较大土地资源压力。

目前,农村公路建设中耕地资源浪费的现象屡有发生。其原因主要有:某些施工责任方违法或违规,使得施工主体工程滥占和分割土地,由此增加了填挖土方工程量,造成对耕地资源和施工场地地质地貌的破坏;第二,某些地方政府为了打造其表现政绩的所谓“形象工程”,在当地公路规划和设计阶段,未能做到因地制宜,不顾环保因素和经济因素,盲目追求建设的高标准。在规划和设计公路时往往废弃旧道,甚至有些施工者,为减少土石方、减少用工、节省资金投入而多占良田沃土,增加临时用地,导致不必要的耕地浪费。这不仅影响到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也会引发其它经济发展环节的连锁反应,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带来额外的压力。因此,必须采取可行措施,确保耕地资源不流失少流失。

2.水土资源保持问题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建设取得突出成就,逐步凸显的环境资源问题也正在破坏着我国农业的基础条件。公路建设对水土资源的破坏表现为:违反水土保持规定,在施工过程中使有害物质进入土中,干扰地表水、地下水流向,改变地下水资源埋藏和运动的条件,导致水流与数量的变化;在公路建设过程中,由于承包商或施工方在设计规划、资金筹措或不严格执行相关法规等因素,不顾及路域地形地貌,任意挖砂、采石、取土,使得工程所在地的地形地貌和地质结构遭到破坏,极易形成塌方、泥石流等安全隐患。加之对水土流失疏于防护,流失的弃渣、砾石、弃土、废水等又对路域耕地造成侵蚀。

论文出处(作者):

3.动植物资源保护问题

我国农村公路的建设和运营还可能导致周边自然景观失去原始状态,破坏生态系统的功能结构和多样化物种的生存环境,打破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导致生态平衡的丧失。

因此,在山区地带的开辟新道过程中,应注意保护当地动植物资源,特别应保护珍贵树木和古木。在山区公路建设工程中,应结合当地实情,遵循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观,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保护当地动植物资源。我国《森林法》对于森林保护也有详细的规定:对于建设过程中需采伐林木的,应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申请采伐许可证,并按照许可证规定的范围和数量进行采伐。公路建设对自然生态系统的扰动,对动植物资源的负面影响,应纳入我们制定对策的范围,以有效扭转当前农村公路边建设、边破坏的被动局面。

二、应对农村公路建设资源环境问题的对策

1.科学规划并制定环保评价制度

坚持科学发展观,改变农村公路与环境保护脱节的现状,就要把生态保护观念融入到建立科学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去。公路建设应实施规划环境评价,把环境目标作为农村公路项目规划和项目决策要素之一加以考虑,从建设伊始就对当地农村交通发展决策和布局做出环境影响评价,最大限度避免和减少因公路建设造成的负面环境影响。评价细则应包括:生态工程评价、土地资源评价、矿物资源评价和科学管理评价等指标体系,抓好公路建设事前评价和营运期事后评价,建立全程动态评价系统。对于环境影响评价体系的设立,应做到理解和尊重当地农民的意愿和选择,使他们能够在环保评价体系制定、施工过程监管和环保资金监督等方面充分发挥作用。

2.落实环保资金确保技术支持到位

当前,我国农村公路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投入、地方政府配套、社会捐助及群众集资等,而实际情况是国家投入资金有限,其余渠道资金数量难以保证,造成修建环保型公路标准难以达到。基于此,应从资金规划阶段着手,使环保用资金专款专用,并要求各级财政拨出资金设立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专项基金,同时注重完善环保资金使用监管流程。其次,应从保证公路建设生态资源保护的技术支持角度着手,确保农村公路施工的技术水平。注重引进公路环境工程专业人才,逐步提升环保技术开发和实际应用能力。

3.加强法律法规宣传,切实制定当地实施条例

目前,我国环境资源保护的法律体系已基本完善。这些法律法规使环境资源保护有法可依,对公民和法人造成环境损害必将承担的法律责任给以明确的规定。我国农村公路建设中破坏环境资源的违法违规现象屡有发生,其主要原因即是对环保法律法规掌握不够,环保意识淡薄。因此,相关交通部门及责任者应提高宣传意识,加强环保法律法规的教育和宣传。目前道路交通部门应特别加强对《森林法》、《土地管理法》、《水土保持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明确公路建设中的各项法律义务,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4.加大对资源环境破坏行为的执法力度

第11篇

【关键词】海南岛;红树林资源;可持续发展;对策

1.海南岛红树林资源概况及分布

海南岛地处热带北缘及干湿热带气候的过渡带上,红树林资源丰富。据2001年红树林资源调查显示,海南岛红树林总面积3923.22公顷,占全国红树林面积的17.9%[1]。海南岛现有真红树林植物11科24种,半红树植物10科12种,为我国红树植物种类分布最为丰富的区域。其中,国家珍稀濒危物种有9种,海南特有物种2种,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中“植物种优先保护名录”的有2种。

海南岛红树林主要分布于沿海一带河口港湾的滩涂上,海口、文昌、琼海、万宁、陵水、三亚、东方、昌江、儋州、临高、澄迈等 11 个沿海市县均有分布。但分布相对集中的有海口的东寨港、文昌的清澜港、三亚的青梅港和三亚河、儋州的新英湾、临高的新盈彩桥、澄迈的花场湾,尤以海口东寨港和文昌清澜港分布最为典型。目前已建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市县级自然保护区6个,分别为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南清澜省级自然保护区、三亚河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三亚亚龙湾青梅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儋州新英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和儋州东场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临高彩桥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澄迈花场湾红树林自然保护区。

2.海南岛红树林资源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海南岛红树林资源现状

海南岛红树林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匀,东北、西北、北部及南部分布较多,西南地区较少;局部相对集中。其他地区虽然也有分布,但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红树林种类和数量均相对较少,多呈小斑块零星生长。据2009年调查显示,全岛红树林资源中,东寨港红树林资源面积最大,人为破坏相对较小。三亚河和青梅港红树林资源面积最小,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大。其主要原因是东寨港红树林分别于1980年和 1986年定为省级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同时也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红树林保护区,是中国七个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保护区之一,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和巡护人员,因此,受到较好的保护。而西南以及南部区域红树林资源受到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破坏严重。2009年,我们调查到三亚青梅港、儋州新英、临高新盈、彩桥和澄迈花场湾等地红树林分布区域有不同程度的围垦,其中临高新盈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区域围垦现象最为严重,有近百亩红树林被鱼塘包围。三亚市是国内外闻名的滨海旅游城市,各类海洋工程开发建设给红树林资源带来了一定压力[2]。各类养殖活动也是导致红树林生态系统退化的一个重要因素。近年来,海南岛沿海各市县养殖业发展较迅速,但由于在养殖规模、方式以及污水排放控制等方面不能统筹管理、科学规划,导致部分区域水域环境恶化、滩涂遭到破坏和污染。2009年调查时发现东寨港保护区有成片枯死或根部的红树林。已有研究也表明[3],由于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海南岛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红树林面积缩小,部分红树物种已处于濒危状态,如海南特有的木柳、水椰、红榄李、海南海桑、杯萼海桑、卵叶海桑、拟海桑、木果楝等。

2.2海南岛红树林资源存在的问题

2.2.1砍伐、养殖、围垦破坏红树林

据研究资料记载,海南岛红树林资源的破坏主要表现为养殖、围垦和砍伐,在60年代以前,主要表现为保护区附件村民对红树林的砍伐;上世纪80年,表现为大规模的毁林围塘养殖,尤其是新英、新盈和花场湾等地最为突出;如今,红树林主要是受到围垦,大规模的填海造地等海洋工程的破坏,如前所述,青梅港、新盈以及花场湾等地红树林受到围垦等活动影响,出现大面积破坏和退化现象。

2.2.2污水污染红树林生竟

海南岛沿海养殖业发展迅速,尤其是在红树林周边随处可见密密麻麻的养殖虾塘,但养殖技术不高,养殖方式不科学,控制不够严格,大量养殖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海。红树林地区居民生活污水也未经处理,直接排海,导致红树林生态环境恶化,红树林遭受破坏,尤以东寨港、八门湾和新英湾较为突出。

3.海南岛红树林资源可持续发展对策

3.1加强红树林资源管理

要做好红树林资源管理工作,必须健全和完善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和工作能力。贯彻《海南省森林保护管理条例》、《海南省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海南省红树林保护规定》保护红树林资源。同时,提高当地居民对红树林的认知和作用,积极参与到红树林的保护与管理中。对当前仍在红树林区的养殖虾池进行登记、清理,对非法占有原红树林地的虾池一律予以取缔,并退池还林。

3.2保护并提高红树林资源价值

红树林生态系统处于海洋与陆地交界的滩涂上,作为独特的海陆边缘生态系统,其在结构与功能上既不同于陆地的生态系统,也不同于海洋生态系统的特性;在自然生态平衡中起着特殊的作用,是最为复杂且多样化的生态系统[4]。红树林在护岸固堤、发展滩涂养殖与近海渔业、维持生物多样性、净化环境、提取海洋药物、美化景观、发展旅游及维持海岸带生态平衡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5]。因此,应保护好红树林生态系统,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红树林资源价值。

3.3人工种植修复红树林生态

在现存红树林基础上,因地制宜, 有计划、有步骤地引种、进行人工培育,再在红树林受破坏的地方补种人工红树林,逐步恢复红树林面积,修复红树林生态系统,扩大珍稀鸟类及其它生物的生存空间,防止海岸侵蚀和水土流失,从而减轻自然灾害方面的作用。

3.4 合理规划,大力推进红树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根据“保护与发展并重”的方针, 形成保护与管理开发利用的机制, 做到要开发必须先规划。如东寨港和八门湾(清澜港)红树林旅游开发,通过结合独特的红树林生境特点,在红树林中修建绿色休闲木栈道,使游客走在绿道上近距离地观察各类在红树林中栖息的候鸟和海边鲜活的鱼虾蟹,感受红树林的魅力。这样合理的旅游开发既能很好地保护红树林资源,又能使红树林资源得到可持续利用,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3.5加强宣传教育,发动社区参与

做好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宣传工作,重点在红树林林区的当地居民。应对他们进行红树林宣传教育,使他们懂得法律法规,理解红树林对鱼虾类等水产品产量和对人类生产生活有长期可持续的影响, 提高他们保护环境、自然和红树林的知识与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红树林资源的管理与保护中,如参与保护区管理计划的制定与实施,研讨保护区的重大问题,通报情况,交流信息等。另外,可以通过网站、广播电视、宣传材料、画册、录像带、VCD等对游客、参观者和中小学校进行宣传教育,普及红树林知识。 [科]

【参考文献】

[1]王道儒,吴瑞,李元超等著.海南省热带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研究.海洋出版社,2013,116.

[2]王江涛,张潇娴.中国海域使用现状浅析[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7(3):22-24.

[3]莫燕妮,庚志忠,王春晓.海南岛红树林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热带林业,2002.

第12篇

人类社会的未来,由于人口迅猛增长和对自然资源需求不断增长的严重威胁,在此严峻局面下,仍然要保持生存环境不受破坏,自然资源不致浪费。那就需要有一种与自然系统,自然演变进程和人类社会发展密切联系的特殊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经验·、这种新的专业,我们现在已经在实际工作中找到了,它就是LANDSCAPE ARCHITECTURE(L.A)。

这个专业在18世纪以前,是从欧洲13世纪的造园术发展而来的。到了19世纪,这种新的专业(L.A)的名称,是由美国Landcape Architects 之父,F.L.Olmsted (奥尔姆斯特德)在1858年提出来的,专业的核心应是"城市环境的绿色生物系统工程"和"园林艺术"。

当今,(21世纪)这个专业的领域,已经扩大到地球表层规划的范畴。中国(包括政府、学会、行业、大学的专业设置),早在20世纪80年代,已经把Landcape Architecture这一专业名称译成:"风景园林"或"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1 工业革命和城市化(18世纪中叶)以前,西方园林学科的发展

1.1造园时代:造园术(Garden Craft)、造园(Garden Making)、园林设计(Garden Design)、造园艺术(Garden Art)

欧美国家在18世纪中叶以前手工业时期,只有供皇帝使用的猎苑(Hunting Park)(相当于中国周文王之囿)、皇家营苑、王子或贵族的城堡园林、贵族的别墅(Villa),园林、寺庙园林、富裕阶层的私园。其中,猎苑和寺庙的圣林是自然的或半自然的。其余都是人工建造的。因此,园林必须是人工建造的。欧洲18世纪以前的自然风景不能称为garden,只能称为park。这个park与后来的urban park,publicpark是完全不同的,后者是人工建造的,而前者是自然的。当时的人造园林有下列许多类型:

(1)果园(fruit Garden)、厨园(Kitchen Garden)、药草园~Herb Garden),这一类园林,是园艺学科的园林,以果品、蔬菜、药草等实用功能为主,不能列入园林艺术范畴。

(2)绿色雕塑园(Topiau:Garden):迷园(Maze、Labyrinth)、结纹园(Knot Garden)、花坛园(Parterre)(主要是把许多knot Garden和许多Carpet bed毛毡花坛组成一个中轴对称的花坛群),这类园林的布局造景都是中轴对称的,可算是一种几何式美术作品。

(3)阶地露坛式园林(Terraee Garden):是意大利山坡较大型的园林,是建造在山坡梯形台阶地上的几何式园林,这类园林,可列入园林艺术类型。

(4)平地几何式园林(Flate Geometrit:Garden):法国、巴黎郊区由勒.纳特亥(Le Notre)设计的“凡尔赛营苑“(Versailles),是这一类大型园林艺术的“典范“,是西方几何式园林艺术的顶峰。

这个时期的园林中,第一类是实用园林,没有什么艺术设计,都是由园丁或园主人自行安排建造的,是小型的。第二类是中型的,有美术没计,中轴对称,有的场合也配上水池、喷泉、雕塑或花架、亭、榭。一般布置在别墅、住宅建筑物外围,花园不是主体而是配体,是美术创作,但不是艺术创作。第三类是大型主题园林,包括阶地露坛式园林与平地几何式园林像凡尔赛宫苑,面积近万亩(约666hm2),是西方园林艺术的代表。当时的园林设计、施工、管理也没有专业的分工,都是由一个园丁(gardener)完成的。凡尔赛宫苑面积虽近万亩,但人工建造部分,不超过4000亩(约266hm2),中国完全由人工建造的圆明园,也不过5000亩(约333hm2)。由于面积不大,所以,即使没有生态学知识,也还可以应付。而且,当时西方的生态学还没有问世。

总之,那个时期的园林,除少数主题园林以外,大多数只是建筑的延伸和扩大部分,是室外的绿色建筑。西方的几何式整形园林与中国的自然式山水派园林是完全对立的。由于大城市还没有出现,所以也根本没有供城市居民共同享用的"公园"(public garden,urban garden)。法国的凡尔赛宫苑的主要规划师勒.纳特亥起初师从宫廷画师,后来又跟随父亲(宫廷园丁)在宫廷中从事园艺师助手的工作,所以有机会多年在宫廷中学习园艺和造园工作。他当时被称为:"王者之造园师和造园师之王"(the gardener of kings and king of gardeners)。当时,即使像勒·纳特亥这样的造园大师也没有从事几万亩以上的城市大公园、田园城市、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或风景名胜区规划工作的机会。

1.2风景造园时期(Landscape Gardening)

18世纪中叶,欧洲发生工业革命,接着出现了城市化,城市居民厌倦了那种精雕细刻、修剪整形、中轴对称、了无生趣、费工费钱的几何式园林。而与此同时,中国的充满生趣的自然山水式园林,通过乾隆的画师、法国传教士王致诚传入欧洲,震动了整个欧洲园林界,以致英国的整形几何式园林在18世纪后期几乎完全消失。

(1)赖普敦(Humphrey Repton)(?-1818年)与风景造园学(Landscape Gardening) 赖普敦是英国第一位造园家,他提出了"风景造园学"(Landscape Gardening)和"风景造园师"的专门名词。他曾说:"只有把风景画家和园丁(花匠)两者的才能合二为一,才能获得园林艺术的圆满成就。"

(2)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The English Landscape School)的产生

肯特(William Kent)是早期英国自然风景式造园家,他抛弃了几何式园林,代之以自然风景式园林。他说:"大自然是厌恶直线的",他把前人遗留下来的通直的林荫大道,全部破坏,并采用中国"曲径通幽处"的方法加以改造。他的学生勃朗(L Brown)(1715-1783年)在英国也非常有名,勃朗把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意大利几何式园林,全部改造为"自然风景式园林",人们都称他为"万能的勃朗"。勃朗的继承人赖普敦于1806年在著作中写道:"那些用栏杆围起来的石头平台,壮丽的石级、拱门和人造的山洞,高耸的修剪树墙,壁龛和后退部分,处处装饰着雕像,……那种意大利几何式园林,……什么雪泥鸿爪,什么断垣废址,都已荡然无存!"(遗憾的是,这些在18世纪末期,已经被英国风景园林家毁掉的几何式园林,现在又被我们的某些现代园林师拷贝过来,充作后现代派园林来兜售)英国的浪漫主义自然风景式园林便由此产生了。虽然后来受到过另外一些造园家的反对,不过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已经经过历史的长期考验,必将繁荣不衰。

应该特别引起重视的是,欧洲在18世纪以前,风靡了几世纪的儿何式园林是欧洲造园大师受到中国自然山水派园林的震撼以后,由他们自己亲手将原有几何式 园林加以抛弃或改造的。

2 在工业革命与城市化以后,西方园林学科的发展

2.1奥姆斯特德与Landscape Architecture

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的环境规划设计学院劳莱教授(Prof.M.Laurie)在其著作《An Intrnduetion To Land-scape Architecture》中写道:"一提到Landscape Architecture(以下简称L.A.)这个专业术语,便是一个费解的难题,专业工作者常常因为他们的现代专业观念被社会误解而苦恼。因而还常常用风景造园(Landscape Gardening)来解释,但是又经常用总体(Site Planning)、城市设计(Urban Design)和环境规划(Environmental Planning)等术语去阐明L. A.这一术语的广泛含义和工作深度。"这个费解的术语:Landscape Architecture,是美国风景园林师之父奥姆斯特德(F.L Olmsted)在1858年创造出来的新术语。奥姆斯特德是办农场和从事土木工程技术工作的,并未受过L A“的专业训练。他本人设汁过华盛顿特区市中心及市中心的国家首都公园、纽约中央公园、波士顿墓园、密歇根州立大学的校园,:他设计过城市公园、个人私园、城市规划和道路交通网规划、用地规划、居住区规划和面积超过3000km2的约瑟米蒂(Yosemlte National Park)国家天然公园(相当于自然保护区)的规划、波士顿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以及哈佛大学阿诺德树木园设计。他把所有他从事过的性质很不相同的工作统统称之为"Landscape Architecture"。所以劳莱教授说:"无怪乎人们对于Landscape Architecture到底是干什么的?在思想上引起了混乱。"

2.2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与Landscape Architecture

美国是世界上工业化发展最快的国家,早在1789年,华盛顿当选为第一任总统,他虽然是在纽约宣誓就职的,但他深感美国的特大城市,如纽约、芝加哥、费城 等,早已不适宜作为居民理想的生产、生活环境和人居环境,因此他抛弃了纽约和费城,而另建华盛顿特区作为首都(当今中国现代化理想城市的建设者,正在热衷 于抄袭摩天大楼集中的香港模式,而香港模式又不过只是过时的纽约模式的拷贝)。并于1801年,将首都从费城迁往华盛顿特区。

1945年美国的原子弹在日本广岛爆炸,核污染危害波及全球。Landscape Architecture这个新的学科、新职业,就是在上述人类环境危机不断严重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的。当时,世界各发达国家的Landscape Architects们多次集会,酝酿针对L.A.这一新的学科,成立一个国际同行联合会,以促进这一新学科的发展。最后终于在1948年9月,在英国剑桥召开了这个国际学术团体的成立大会,将这个国际组织定名为"International Federation。f Landscape Architects"(缩写为"IFLA")。章程规定,这是一个非政治性的、非营利性的国际学术团体。迄今,该联合会已有50多个国家的学术团体参加,总会没在法国巴黎,下设三个分会。IFLA只吸收代表一个国家的学会作为团体会员参加并作为理事。如果这个国家的学会不参加团体会员,则由IFLA选一位该国有成就的学者作为个人理事。由于某些原因,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尚未能加入IFLA,所以笔者从1983年至今,一直是IFLA总会的个人理事。

对于20世纪Landscape Architecture这一学科和职业,IFLA在其章程的宗旨中是这样阐述的:"鉴于世界各国人民的长远健康、幸福和欢乐,是要建立在人们与他 们的生存环境和谐共处和明智地利用资源的基础之上的:又由于那些增长的人口,加之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能力,导致了人们在社会上、经济上和物质上对资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又由于为了满足那些对资源不断增长的需求而不致恶化环境和浪费资源,这就要有一种与自然系统,自然界的演化进程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相密切联系的专门知识,专门技能和专门经验。这些专门的合格的知识、技能和经验,我们已在Landscape Architecture这个专业的实践工作中找到了。"这就是Landscape Architecture这个学科和专业的现代概念。

2.3国际大地规划教育学术会议与Landscape Planning

1986年3月,在美国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举办的国际大地规划教育学术会议(World Conference。n Education For Landscape Planning)明确阐述了关于Landscape Planning学科的含义:"这是一门多学科的综合性科学,其重点领域关系到土地利用、自然资源的经营管理、农业地区的发展与变迁、大地生态、城镇和大都会的 景观。" 这个国际大型学术会议,是由联合国自然与自然资源联合会(IUCN),EXXON教育基金会和美国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联合举办的。大会邀请了26个国家88名国际著名学者参加讨论,其邀了19名学者作了学术报告,笔者也是其中之一。笔者接到大会寄来的邀请信中明确地阐述了关于Landscape Planning学科的含义。这次大地规划教育学术会议在论文报告中,还选拔出2名国际大地规划教育典范,笔者是其中之一。根据这次大会阐述的Landscape Planning的含义,笔者把它意译为"大地规划",认为它是这个行业的具体工作,而且这一学科的最现代观念已经扩展到"地球表层规划"了。所以在18世纪,人们把Landscape Planning泽作"景观规划"是可以的,但到了21世纪,还是那样翻译的话,就不确切了,与国际学术界就很难接轨了。 3 在欧洲工业革命以前,中国造园艺术的发展

3.1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以及"人与大地"关系的古典哲学是人类文化的典范

国际大地规划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师联合会(IFLA)的第一任会长和终生名誉会长英国杰列科爵士(SirG.A Jellicoe)曾经在1985/861FLA年报《伊甸园的探索》(1985~1986的IFLA年报发表的沦文)中说:·关于园林甚至大地(Landscape)的文化,全世界都是建立在以下三大文化主流的基础之上的。第一是中国,第二 是西亚,第三是希腊。特别是中国,她的这种特有文化,是从她自己这块土地上生长出来的,后来传到日本。到了18世纪中叶,对整个欧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那时正是工业革命以后,城市化开始蔓延的时期)杰列科又说:"这是一种艺术,它是在如下“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孕育出来的一种艺术,那就是:“人只是大自然有机组成部分中的一部分(人不是大自然的主宰),人是和大自然自身一样,在没有达到他的极限之前,他作为大自然从属的地位,是不会改变的“,这种中国哲学会使“人与自然“ 两者之间的关系,长期保持一种非常平静与安定的状态。还有真正令人激动的是大自然的奇景,例如,扑面而来的暴风骤雨,随风起舞的树木,轰隆泻落的飞瀑,它们使我们平静的生命之流,激起了阵阵波澜。又如中国文人在园林中种植芭蕉,是为了倾听雨打芭蕉的曲调。在中国或口本茶庭中产生的这种对自然美的敏悟,是西方人所不能领悟的。"

3.2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在国都中心建设大园林的国家

全世界的文明古国,除了中国以外,从埃及、巴比伦、希腊、印度到罗马帝国,在城市中心,一般都是没有园林的,城市的皇宫和民居也很少树木和园林。现在我 们见到的意大利威尼斯,实际上是一座建筑密集的石头城,城市中的圣·马可(SL Mark“s Square)广场,全是石材铺装的地面,没有草地,也没有树木。意大利佛罗伦萨的威奇欧广场(PalazzoVecehio)、米开朗琪罗设计的罗马市政广场,都只有雕塑、喷泉,而没有树木和花草。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前的大广场,也是一棵树也没有的花岗石铺装场地。(遗憾的是当今最理想的花园城市--澳大利亚的首都堪培拉,在国家高等法院前依然移植了一个圣·彼得广场,这种新瓶装旧酒的习惯思想,是多么的顽固啊!)。这些广场都是城市热岛效应的热源,会恶化舒适的城市小气候。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至少在公元前100多年)在城市中,或城市中心建设大型园林的国家。当今全世界发达国家的城市建设,正在向中国学习;但是我们的城市建设,却正在风靡一种喷水、雕塑的花岗石广场,一棵大树也没有,使城市变成热岛,并把这种古老落后的设计标榜为现代化新思潮。

中国历代皇城中心,建有大型自然山水园林,仍然保留至今的,便是元大都大内的西苑,即西方所称的海宫。西苑范围相当于今天的北海和中海,面积近2000亩 (约133hm2),水面名为太液池,池中小山名为蓬莱山,上建广寒宫。13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Marco Polo)在此朝见蒙古族皇帝,他把这座海官惊叹为神仙宫阙。

元大都宫城内除了西苑,另外在大内之北,尚有御苑,西苑之西还有前苑、后苑,园林面积达到宫城内总用地面积的近40%。到了1420年,明朝在北京建成紫禁 城,并修建皇城。把元大都的西苑向南扩建了南海,成为三海",总面积近3000亩(约200hm2),约为紫禁城面积的2倍。中国历代都城中心园林面积大大超过广场用地,这是一种进步现象。西方在城市化以后,都仿照中国在大都市中心建设大园林。例如美国纽约曼哈顿建了5000亩(约333hm2)中央公园,华盛顿D.C.建了36000余亩(约2400hm2)首都公园。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建了近20 000亩(约1333hm2)园林。 转贴于

3.3中国的杭州与西湖是全世界最早、最美的园林城市(Garden City)

园林城市(Garden City)是令人类人居环境(ekistics)的最高理想。Garden City这个名词,是由西方人提出来的。他们为什么要提出这个名词?是因为他们没有Garden City。如果世界上别的国家也没有Garden City,那么也造不出这么一个新名词来。12世纪,全世界没有第2个国家有像中国南宋的都城杭州(临安)与西湖大园 林互相环抱而构成世界上最早、最美、也是全世界惟一的Garden City,被马可·波罗称赞为"最美丽华贵之城"。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画家达·芬奇本人虽未到过杭州与西湖,但看到《马可波罗游汜》中,在对杭州与西湖的浪漫色彩的描述,所以提出了Garden City的构想:家家户户都要有具有灌溉设备的花园。18世纪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提出了一个要把首都建成"一个由许多园林组成的城市,或一个建造在自然风景胜地中的城市"的风景园林城市的理想以后,依据他的提议而建成的华盛顿特区的市中心就有一个大花园。

到了19世纪,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又提出了消灭城乡差别、工农差别的Garden City的新内容。根据19世纪以前西方提出的对Garden City的概念,公元9世纪,唐朝白居易任杭州刺史的时期(公元822-824年).杭州就已经完全符合Garden City的要求了。

到了南宋绍兴二十八年(公元1158年),西湖东南凤凰山、大内筑成、周九里。就是国都临安的紫禁城--南宋皇朝的政治中心。当时的国都已经开始疏散人口,置有16个卫星城镇,临安都城南襟钱江,北枕西湖;水路司由钱江直通灵隐。西湖的面积为8600余亩,约为5.68平方公里。湖中大岛孤山以及苏堤白堤,和湖中筑岛点景.有三潭印月、小瀛州、湖心亭等,把西湖分割为外湖、北里湖、西里湖、岳湖、与小南湖五处。湖中三岛与战国时期蓬莱三岛相呼应,继承了秦汉以来帝皇神仙宫苑皇家园林艺术的传统。南宋时期杭州"西湖十景",是全世界园林城市造景布局,静态空间布局与动态序列布局综合而构成一个环拱湖心的园林布局艺术系统。

这种西湖十景的"空间与序列的布局艺术园林系统",不但是中国园林艺术的发源地,也是全世界花园城市空间与序列布局园林艺术系统的首创与典范。对于她 的艺术成就,明代有一位日本使领馆驻杭州官员,题杭州西湖图诗篇如下:"初见此图,不信人间有此湖;到了此湖,犹觉此图欠工夫!"(大意)。

3.4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用"大自然““为原型进行园林创作的国家

世界上最早的园林设计,不但埃及、巴比伦、希腊是整形几何式的,中国也不例外是整形几何式的。中国元、明、清时代帝皇神仙宫苑遗留下来的北海三神山仙岛.如北海琼华岛、团城,圆明园的蓬岛瑶台、颐和园龙皇庙,其建筑和种植也都是中轴对称的。但是中国早在公兀前138年的汉武帝时期,茂陵富人袁广汉的私园已经采用了自然山水派园林艺术手法了,关于他的园林细节,下文还要描述。这种"自然山水派"园林,正是全世界进入高度城市化的现代大都会的城市居民所渴望而梦寐以求的。

3.5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造园““这个行业、专业和 学科的国家

罗马帝国到公元117年,达到全盛时期,哈德良大帝才开始在城市郊区修建了哈德良山庄。到了中世纪,意大利许多城市郊区的修道院才开始种树栽花,不过是极小的,以实用为主的药草园和厨园。欧洲一直要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才开始在城市郊区出现许多山地别墅园林,称为"台地园林"(Terrace Garden),几何式的。那已经是14~16世纪了。欧洲的真正园林艺术,是从15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开始的。以后便进入法国勒·诺特亥平面几何式园林。但是,中国在公元前138年,汉武帝已经建造方圆三百里,离宫七十所,种植异果名卉,养百兽的"上林苑““了。

当时的茂陵富商袁广汉,也已经建造东西四里,南北五里,构石为山,高十余丈,激流水其中,养珍禽异兽,种奇树异花的自然式园林了。这是在公元前138年的事,是世界上出现最早的自然式园林。这个私家花园的规模比起比它晚250多年的罗马帝国的皇家哈德良山庄的园林规模要宏伟得多。所以说,当时中国社会上没有这种造园的职业是不可能的,中国造园行业的出现,要比欧洲早1400余年。

现在全世界留存下来的两部最早的造园艺术系统理论著作:《作庭记》(作者或系日本11世纪末年的桔俊纲)和中国明代汁成著《园冶》(书成于公元1634年)。但通观11世纪末年,日本《作庭记》内容,其造园艺术理沦,显然是从中国汉、唐以来的造园艺术理论中继承下来的。

4 各国对于Landscape Architecture学科涵义的理解

由于政治、经济、生产力水平等方面发展阶段有所不同。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国家对于Landscape Architecture学科也会有不同的涵义。

1858年,美国奥姆斯特德和建筑师Vaux在他们共同设计的纽约中央公园总图上,签上了Land。。ape Ar-chitecture的名称。到了1899年,美国首先成立了The American Society Of Landscape Architects(缩写为ASLA)。1900年,哈佛大学就设置了Landseape Architecture这一门课程。7年以后,哈佛大学的城市设计课程,是从Landscape Architecture课程中分立出来的。所以地球表层规划学科比城市设计学科更为宏观,内涵更为广阔。而城市设计学科要比建筑学更为宏观,内涵更为广阔。哈佛设置建筑系的年代虽早,但学科的性质,并不能因设置年代早晚来改变它的内涵。

我国有些人提出了"大建筑学"和广义建筑学的观点,建筑学是不可以包涵大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规划的。这种学术观点是不能与国际接轨的。当代国际最优秀的两座园林城市都是风景园林师设计的:美国华盛顿D.C.的市中心及国家首都公园是Landsape Architect奥姆斯特德设汁的;而澳大利亚的园林城市堪培拉,是美国芝加哥Landscape Architect格利芬设计的,

英国首先采用L.A.这个名称的设汁师是Patric Geddes.在1907年,他在苏格兰担任Landscape Architect的工作:二战以后,这个学科迅速发展,工作领域越来越大.包括新城镇的规划、扩建、改建,公路和道路、国家天然公园、水库修建、森林、矿区和工业区重建等工作。

在德国,20世纪30年代,这个行业从事全国高速公路系统的规划。

荷兰这个行业,还从事围海造园林绿地的工作,现在还从事城市重建工作。

在斯堪的纳维亚,这个行业还在创建新的福利社区中.扮演活跃的主角,

我国于1981年派出"国家风景园林专家代表团"访问美国的"国家公园系统"和城市园林绿地,、笔者作为国家风景园林专家代表团专家成员之一,发现中美两国在国情、体制和经济发展水平上有很大不同。在我国,Landscape Architecture(风景园林)主要从事下列两项工作:一是保护和规划国家、地方风景名胜区,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草原、牧场、湿地、河流湖泊、海滨、岛屿等原始地区;二是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城市、居住区园林绿地设计,大型公园,效区公园设计,工矿、机关、医院、学校、郊区风景区、旅游休闲胜地、度假村等园林绿地没计。体制上也是特殊的,例如:国家建设部城建司设有风景处和园林处;各省建设厅设有风景处:各大、中城市均设有园林局或园林处;中国"The Chinese Society of Landscape Architects““一级学会,也定名为"中国风景园林学会";Landscape Architecture在大学里没置的专业名称,也都译为"风景园林学"、"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专业或行业。有人要把Landscape Architecture这个复合词,分为两个单词来翻译,L.(景观),A.(建筑),于是变成了"景观建筑·.这便会使我们大批不熟悉英语的同志,误认为这是一门没有出现过的崭新学科。那么,既然名叫景观建筑.一定是一种新的建筑学,需请没有学过植物学、园艺学的建筑师来担任这项工作。笔者以为这样的翻译势必造成更多的混乱。还有人要把全世界都已十分明白的"园林城市"的概念,换成什么生态城市、森林城市;把浅显明白的城市园林绿地系统,换成说不明白的城市开敞空间、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环境艺术、城市林业等等把水髭混的新名词,还认为这就是创新,这就是现代化。

笔者以为国家主管部门已经批准,而且执行多年的专业名称和名词,最好不要因为一些其他原因,随意标新立异而引起混乱:重要的是在实际工作中创新,而不是在名词上天天翻新。

全世界L.A.这个学科的教育,最先进的是美国,美国大约有60佘所大学设有l A.学科的系或专业。其次就是日本,日本有40余所大学设有L.A.学科的系或专业。日本学者当然知道L A.这个学科的领域,已经扩展到地球表层规划的范畴了。但是他们至今仍然把最现代的Landscape Architecture学科译为《造园学》。但把《造园杂志》从]994年开始就改为《L.A研究》了。这就是把传统的造园术语直接用英语与国际的现代术语L.A.接轨了。

笔者认为,中国在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现阶段,Landscape Architecture这个学科,在中国还是应该译为"风景园林"或"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为妥或直接用英语 L.A.以免争论。

5结论与建议

5.1结 论

在现代工业建设、城市建设、能源工程、水利工程、交通工程、矿山工程及军事工程等破坏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工程项目中,有两个工程学科是起主导作用的:第一是土木工程,第二是建筑工程。这两个工程学科,都是非生物工程。它们在创造人类物质文明和创造人类财富方面,有着巨大的贡献;但是它们在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方面的作用,也是无与伦比的。

在人类进入21世纪以后,一是已经建立起一个以绿色生物系统工程为主的新学科,这个新的综合工程学科,是在"人工环境"(如城市、村庄、工厂、矿山等等)中,建立绿色生物系统工程,与土木工程和建筑工程系统融合而成为一体,建成一个安全、卫生、宁静、健康、舒适、美观、文明的,适于人类生存的"人居环境"("EK-ISTICS");二是对人工环境以外的"人类自然环境"(man“s physical environment),例如国家森林保护区、国家自然保护区、自然纪念物保护区、国家天然公园、冰川、峡谷、水系、海洋、沙漠、山岳、湖泊、草原、湿地等自然环境,提出保护对策及从事保护区的规划工作等等。

这一学科是以"生物、生态学科"为主,并与其他非生物学科(例如土木、建筑、城市规划)、哲学、历史和文学艺术等学科相结合的综合学科。它的基础知识包括地 质学、自然地理、土壤学、气象等自然科学,生物学、植物学、生态学等生物科学;园艺学、林学等农业应用科学;以及文学、艺术、美学等多学科相综合的新的绿色生物系统工程学科。它包括从古典的小面积的庭园、花园、公园等地形地貌设计,道路、建筑,叠石堆山及种植设计,一直到现代整个大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工程的规划设计和建设;从一个小园林的设计一直到宏观的,涉及土地利用、自然资源的经营管理、农业区域的变迁与发展、大地生态的保护、城镇和大城市的园林绿地系统规划;同时运用现代尖端科学技术,如航测遥感技术和卫星遥感技术的应用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等内容。

这个学科和专业的现代术语是:Landscape Architecture,我国当前译为"风景园林"。这一学科的中心工作是:"地球表层规划--城市环境绿色生物系统工程--造园艺术"。又由于自然环境、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污染,是不分国界的。当前,一些科学技术先进,经济繁荣的工业国家,他们把污染物质输送出境,以邻为壑,嫁祸于人,并在远离自己国土的落后国家掠夺廉价资源。为此,一个从事超越国境的、全球性的,进行土地利用、资源利用和生态管理、环境保护、生态系统保护、信息交通系统规划的"地球表层规划"(Earthscape Planning)的新学科必将建立起来。

当前有一些人,总以为Landscape Architecture就是Architecture,本文自始至终是贯穿一个主题,即L.A.不是建筑学。任何广义建筑学,大建筑学是不能把L.A.包涵在内的。建筑学(Architecture)是用无生命的材料来进行设汁的艺术和科学的综合学科。风景园林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是用有生命的材料和与植物群落、自然生态 系统有关的材料进行设计的艺术和科学的综合学科,两者显然是不能互相替代的。

一个主持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工作的总园林师,如果不掌握3000种以上活的高等植物,是难以胜任总园林师或主持这项工作的。如果请一位没有学过植物学的建筑师、规划师或美术师来主持这项工作。那么,他除了在总图上涂绿线、绿带、绿片的颜料以外,就没有别的任务可做了。

Landscape Planning,Landscape and Park Design,Urban Park and Green Space Planning等专业工作,必须由风景园林师来主持、来承担。主持工作的风景园林师,当然应该向城市设计师、建筑师、生态学家、林学家、工艺美术师、植物学家、土木工程师等学习,请教或邀请他们参加工作,配合工作。但决不能由他们来替代或主持以上专业工作。

5.2建 议

(1)我们国家现行的城市规划体制,是在没有风景园林师参加,是山城市规划部门先做好城市规划总图,然后再由风景园林师在城市规划师做好的总图上,见缝插针,画出自欺欺人的园林绿地系统图来。这是一种不科学的体制,也是不能与国际接轨的体制,必须改正。园林绿地系统规划要和其他项目规划,在总图规划时,同步进行。 如果是一个"园林城市"的规划,那么,在总图规划时,风景园林师应是扮演主角的。

(2)1991年以前,笔者曾向上级反映,设置过一个属于工科的专业,Landscape Architecture(风景园林专业),北京林业大学也办过多年属于工种的风景园林系。后来 大概在1994年以后被教育部取消了。现在北京林业大学只有一个属于农科的园林专业(Landscape gardening)。要知道这是两个不同的学科,培养的是两种不同的人才。L.A.(前一个)风景园林是奥姆斯特德创建的学科,是要承担地球表层规划和国土规划工作的。L.G.(后一个)园林则是英国的赖普敦创建的学科,是承担小面积造园工作的。

(3)希望中国工科院校的城市规划系、建筑系,以后都要设置由奥姆斯特德创建的,属于工科的风景园林(Landscape Architecture)课程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