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4 15:48: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室内职称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在本学期,教科处将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全面自主发展”为宗旨;以课题研究、课程改革、教师培养为抓手;坚持在实践中研究,用实践的方法研究,让教师成为研究者,让课堂成为实验室;坚持教育科研工作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力求做到“研教结合、研培结合、反思提炼、同步发展”;实现三个服务,即为学校发展服务,使教科研工作成为营造、培植学校特色的动力和渠道,为教师成长服务,使教科研工作成为提升教师素质的动力和渠道,为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服务,使教科研工作成为优化课堂教学的动力和渠道;进一步落实教育科研的群众性、示范性和实验性,为学校事业发展实现新跨越,为**教育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重点工作
1、切实抓好各立项课题的结题准备工作,为下半年“十五”立项课题顺利结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⑴组织课题研究人员及全校教师参加“XX年度苏州市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优秀论文”评选活动,同时,积极为课题研究者的研究成果公开发表或参评、交流创造条件。
⑵省级立项课题“多方位加强普通中学美育的实验研究”作为学校的龙头课题,将成为“十五”课题结题阶段的研究重点和结题准备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传是文集”第三辑“美育文丛”的编撰及出版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之中。目前各本书稿的初稿已经完成近九成,我们将在9月份组织人员对各个分册书稿进行修改、统稿、定稿。同时,我们将联合课题组撰写“美育”课题的结题报告。
⑶组织各课题组及时搜集、整理课题研究资料、总结研究成果,形成课题成果汇编,撰写结题报告,填写需提交的课题成果鉴定申请书、课题研究成果鉴定书、课题研究成果报告等,向上级教科部门提出结题申请。
⑷进一步落实课题组长负责制和考核制,加强过程管理;配合课题组负责人定期召集会议,开展学习、研讨活动;配合课题组合理使用研究经费,推动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
⑸在准备“十五”立项课题结题工作的同时,我们将认真思考“十一五”学校教育科研的主课题,并为该课题的立项和实施进行初步认证。我们设想发动全校教师就此问题开展讨论,共同选择、拟定学校新的主课题。
2、认真做好“导师制”工作,青年教师培训以及教育科研骨干的培养工作,为青年教师的健康成长、成熟提供条件;为教师进一步树立教科意识、改进教科方法、提高教科水平提供条件;为学校骨干教师更上一层楼、挤身“名师”行列提供条件。
⑴做好“导师制”工作。今年新分配到我校的青年教师不多,所以,本学期这方面的主要工作是对**、**两年的“师徒结对”进行必要的调整,向导师和青年教师提出明确目标和任务,并加强有关的检查和调研,以更好地发挥“传帮带”的要求。
⑵做好青年教师培训工作。今年的青年教师培训将以组织或协助其他部门组织有关的教学比赛为重点工作和主要任务。本学期我们的主要工作是在工作三年以内(含三年)的青年教师中开展撰写读书笔记、读书心得的评比活动。同时,我们将协助教务处组织青年教师参加评优课等比赛活动。此外,我们还要组织3次专题讲座,主题包括如何组织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课堂教学、如何进行学生管理,如何进行反思提高等方面,并在此基础上进行9次研讨。在新学期中,我们要继续追求培训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系统化、实用化,努力实现“引领思想,规范行为、提升素质、促进成长”的目标。
⑶本学期,我们准备为即将评职称的教师提供论文写作方面的指导。拟开设两次讲座,一次是有关论文撰写的通识讲座,一次是针对职称论文评审要求的专题讲座。
⑷本学期,我们还要着力抓好教育科研骨干队伍的建设。我们首先要制定“教育科研骨干培养条例”,明确科研骨干的入选条件、权利、义务以及培养方案。
在确定人选之后,我们将组织他们开展一系列的学习、研讨活动。
⑸同时,独自或配合教务处认真组织教师外出观摹、学习和交流活动。
3、加强有关新课程的研究,组编两期以课程改革为主题的《**教研参考》(第一期已经下发教师)。同时,协助教务处做好新课程的实施、管理、培训等工作。
4、努力构筑教育科研的平台,精心组织各级各类教育科研评比活动,为教师学习和展示教育科研的成果提供机会和舞台。
⑴继续办好《**教育》,使之进一步成为我校教师探讨教育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提高教科研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阵地。本学期,拟组编以苏州市“十五”立项课题成果汇编为主题第45期《**教育》。同时,我们要进一步办好《**教研参考》和《传是》“杏坛论语”版。本学期,拟组编以课程改革和学校内部管理为主题的第8、9期《**教研参考》以及四期《传是》“杏坛论语”版、XX年第3期《江花》。我们将积极参加**市优秀教育刊物评比,力争取得好成绩。
⑵认真组织各项教育科研竞赛,力争获得较高层次的奖项。本学期,教科处将组织教师参加江苏省教育学会、江苏省教科院、苏州市以及**市教研室和教科所组织的江苏省多媒体课件制作评比、江苏省中小学各科教学教案评比、江苏省中学青年教师“五四杯”教育教学论文评比、江苏省“师陶杯”、苏州市“师陶杯”、苏州市教育科研成果评比、**市创新教育论文和个案评比、**市课程改革成果评比等活动。
5、认真做好职称论文评审的组织工作,完成上级教科部门和学校下达的各项工作,积极配合其他处室做好工作。积极参与上级有关部门组织的活动,积极参加校外教科培训、会议及学术交流活动,建立并加强同其他教科先进学校、学术刊物的联系。
三、成员分工
洪敏:全面主持教科处工作,协调处室内外关系;对外联络与宣传;处室工作安排;课题研究的组织与管理;教师教科考核;编辑《**教育》、《**教研参考》、《传是》“杏坛论语”版。
殷金方:青年教师培训;“导师制”工作;教育科研骨干培养工作;组织“江花”文学社活动和编辑《江花》。
【关键词】关节镜 半腱肌腱 股薄肌腱 内侧髌股韧带重建 职称论文
髌骨复发性脱位可发生于严重的首次髌骨脱位之后,但更常发生于伴有一种或多种潜在解剖异常的膝关节,这些异常使髌骨易于发生脱位或半脱位。目前手术治疗的方法很多,我院自2007年至2012年2月间对18例髌骨复发性脱位患者进行了自体半腱肌、股薄肌腱“U”型固定重建内侧髌股韧带(MPFL)的手术治疗,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总结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18例,男6例,女12例。年龄14岁~45岁。其中双膝12例,单膝6例,有明确的外伤史后出现髌骨复发性脱位的8例,无明确的外伤史并双膝复发性髌骨脱位10例,最长时间有10年,合并髌骨撕脱骨折2例。术前常规行膝关节正侧位、髌骨轴位X光片检查,有急性外伤史的常规行膝关节MRI或CT检查。术前行髌骨外推试验、髌骨外推恐惧试验、髌骨倾斜试验,Q角测量、Caton指数等检查,并行Lysholm 膝关节评分。
1.2手术方法
腰麻生效后,常规术区铺单,止血带下操作,在鹅足处取3cm的斜行切口获取半腱肌和股薄肌肌腱,肌腱剔除肌肉后行2-0不可吸收缝线编织缝合,肌腱长约20cm,备用[1];常规置关节镜行膝关节探查,清理关节软骨碎片,取出游离体,解除关节绞锁;行髌骨内侧缘切口约2.5cm,于髌骨内侧缘中点相距约1.5cm平行关节建立2个骨隧道,于髌骨外侧缘切口,帮助编织肌腱“U”型套在髌骨上,同时根据情况行外侧支持带松解,2个断头在髌骨内侧,再次在股骨内上髁行切口,建立股骨内上髁骨隧道(内收肌的止点和内侧副韧带止点间的中点),屈膝90°位用一枚钛质挤压钉固定2个肌腱头于股骨内上髁骨隧道内,检查膝关节伸展和完全屈曲情况下的髌骨正常的松弛情况,看是否再次有脱位情况,紧缩内侧支持带缝合。术后常规预防感染、消肿止痛治疗,术后第2-3天拔除引流管,固定支具保护固定170°位。 1.3术后康复
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术后,患者需要佩戴支具进行保护(通常不需要进行石膏固定),一般术后3—4周内就可以屈膝到90º,术后2周(拆线后),患者在洗澡或在室内移动时允许摘掉支具。但是,在术后6周内,在行走和睡觉的时候都要求患者佩戴支具,术后3月后,允许患者开始进行慢跑和轻度的体育活动。在开始恢复体育活动的时候,患者可以佩戴简单的护膝、髌骨稳定支具等进行保护,如果患者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和股四头肌肌力恢复正常,可以开始进行完全的体育活动,这一般需要6个月的时间。
2结果
本组18例患者,随访6~36个月,平均18个月,所有患者膝关节不稳定症状消失,髌骨外推恐惧试验消失,关节功能良好,平均伸屈度0°~(130±10)°。根据Lysholm 膝关节评分法,平均积分由术前的40~55分,提高到术后80~95分。统计学有显著差异(t检验, P<0.05),术后无1例发生感染及深静脉血栓,并未再发生髌骨向外侧脱位现象。术后3月完全恢复正常的行走。
3讨论
髌骨复发性脱位的不稳定因素有:骨性解剖结构的异常,主要是Q角的异常,任何增加Q角的因素都是造成复发性髌骨脱位的原因;肌肉动力平衡异常;韧带静力结构异常[2]。先天性发育异常有股骨外髁发育不全,滑车发育不良,髌骨高位;对于采用了适当的非手术治疗后髌骨仍反复脱位,应考虑手术治疗,否则患者可能变得紧张和害怕使用患膝,且持久反复脱位可使关节严重受损。目前手术治疗的方法有100多种,大体上有5类:①松解紧张的外侧支持带;②伸膝装置的近端重排;③伸膝装置的远端重排;④伸膝装置的远近端联合重排;⑤髌骨切除并伸膝装置的重排[3]。内侧髌股韧带(MPFL)是限制髌骨向外侧脱位的主要的稳定结构,生物力学研究显示内侧髌股韧带提供的限制力量占总体限制力量的53%;重建内侧髌股韧带后,能够使髌骨轨迹恢复并趋于正常,基于这个原理,本组病例全部采用自体半腱肌、股薄肌腱“U”型固定重建内侧髌股韧带(MPFL)。短期的回访疗效可靠,术中固定可靠,损伤小,减少了内固定物的费用,术后患者可早期活动,膝关节功能恢复快,无排异反应,短期效果好,中长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参考文献
[1] 吕征,吕天润,万斌. 半腱肌腱股薄肌腱在重建前交叉韧带中的运用.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1:786-788
【关键词】 断指再植 围手术期 护理 职称论文
1 临床资料
2009年4月-2012年4月我院共收治断指再植患者78例。其中男46例、女32例、年龄3岁-58岁,平均年龄30.5岁。其中拇指离断26例,食指离断18例,中指离断12例,环指离断10例,小指离断6例,食中指离断3例,中环指离断2例,手掌离断1例。
2 术前护理
2.1 伤指处理 对不完全离断伤指,止血、加压包扎创面并夹板固定,以避免造成组织的再损伤。有大血管出血的,用止血带止血,但定时要放松,以免止血带压迫过久,而导致肢体坏死。完全离断伤指,原则上暂不做任何无菌处理,禁忌冲洗、涂药或用溶液浸泡,应采用干燥冷藏的方法保存。如用无菌敷料或清洁布类将断指包好放入塑料袋内,再将其放入加盖的容器中,四周加放冰块低温保存,注意不可将冰块与断指直接接触,以防冻伤。再植时间力争在6小时内进行,缺血时间愈长,成活率愈低。
2.2 手术准备 脱去或剪去创伤部位衣服,局部清洗。做抗生素、普鲁卡因、破伤风抗毒素皮试,肌肉注射破伤风抗毒素1500U。取血、尿标本送检。必要时备血。通知手术室、麻醉室做好术前准备。
2.3 病室环境 病室应以安静舒适为宜,室温保持在23-25℃,湿度50-70%为宜。限制人员探视,室内严禁吸烟。
2.4 静脉补充血容量 应及时、足量并持续至术后。
2.5 心理护理 外伤后,病人精神及肉体都受到严重打击,常常担心手术是否成功,再植指能否成活,今后的生活、工作是否受到影响等情绪低落,影响疗效。因此,应及时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安慰患者,讲解手术的目的和方法,缓解病人及家属的恐惧情绪,使患者心理负担减轻,以积极心态勇敢面对手术和治疗,力争手术成功。
3 术后护理
3.1 患者绝对卧床1周,保持舒适,伤手放置应保持功能位。患指提高,高于心脏水平10-20cm,以利于静脉回流,减轻指体肿胀。患指应有效制动,注意保暖。60-100W烤灯照射断指指体7-10天,灯距30-40cm,严防烫伤。
3.2 饮食 术后4-6小时进食,以营养丰富,高蛋白、高维生素、高钙食物为主,如牛奶、鸡蛋、肉、水果等。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忌烟,因吸烟可使小动脉强烈痉挛,血管阻力增加,同时可使血小板凝聚,粘稠度增加,血流变慢,极易引起血管痉挛。
3.3 抗凝及扩血管药的应用 遵照医瞩,及时、准确给予抗凝及扩血管药,注意药物不良反应,观察有无出血。
3.4 止痛 定时给予镇静止痛剂,减轻疼痛,使其情绪稳定,保持安静。
3.5 抗生素 有效安全的抗生素治疗是控制感染、有利于指体愈合的先决条件之一,应严密观察有无过敏反应。
3.6 局部观察与护理
术后严密观察再植指体的颜色、温度、肿胀程度及毛细血管回流等,防止血管危象的发生。术后1-3天,2次/h,4-7天,1次/h,7-10天,1次/3h。可采用一看、二摸、三试验的方法:即一看颜色、二摸张力与温度、三试验毛细血管反应。
3.6.1 皮肤温度:能反映局部血液循环情况。再植后指体皮温应保持在33-35℃,与健侧相比温差在1-2℃以内,如指温下降4-5℃应考虑有血循环危象的发生。每次测皮温应在同一部位,可用圆珠笔标出,以便定位观察;测定时间及先后次序应恒定;测定压力要稳定。
3.6 .2 皮肤色泽:再植体皮肤色泽术后1-3天应红润,呈潮红色, 4-6天逐渐转为淡红色,7天后趋于正常。观察皮肤色泽在自然光线下较可靠。如再植指端苍白或呈灰紫色,指腹切开不出血,说明动脉痉挛或栓塞。如移植指体的皮肤色泽呈暗紫色,指腹压力高,切开立即流出暗紫色血液,则是静脉回流障碍,提示静脉危象。当动脉、静脉同时栓塞时,局部皮肤呈灰暗色,最后变为紫黑色,移植指体则可能失活。
3.6.3 肿胀程度:术后指体肿胀多由于静脉回流不畅或指体损伤严重、缺血时间长,组织细胞渗透压改变引起。再植后指体均有轻微肿胀,但皮纹存在,用/+0表示。肿胀明显时,皮纹则消失,用/++0表示;极度肿胀皮肤表面可出现水泡,用/+++0表示;当静脉回流受阻或栓塞时,组织肿胀更甚。但若血管痉挛或吻合口栓塞时,因动脉血供不足,组织反而表现为干瘪。再植指体肿胀程度很少受外界因素的干扰,是比较可靠的血液循环观测指标。
3.6.4 毛细血管回流测定:是临床鉴别血管栓塞或痉挛的重要指标。指压皮肤后松开手指,1-2秒内皮肤毛细血管充盈为正常。血管栓塞时毛细血管回流受阻,皮肤呈现苍白。毛细血管回流慢为动脉供血不足,快为静脉回流障碍。
3.7 功能锻炼 向患者讲明训练目的、意义、方法、注意事项以取得合作。功能锻炼遵循循序渐进、科学、合理的原则,按计划进行。术后3周内重点是预防和控制感染。可行超短波、红外线理疗,以促进静脉回流、淋巴液循环,消除水肿,加速组织一期愈合。术后4-6周做无负荷功能锻炼,可练习手指的伸屈、握拳等动作,应以主动活动为主,被动活动时动作要轻柔,截断部位妥善保护。术后6-8周应以加强肢体运动和感觉训练,逐渐增加活动量和精细度。康复重点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软化瘢痕、减少粘连,加强运动和感觉训练,可以辅用理疗、中药熏洗等。后期可指导患者用伤手作捏、握、抓的练习,如捏皮球、握棍、捏面团、拧瓶盖、解衣扣、系鞋带等,每天练习3-5次,每次10-20分钟,并逐渐增加活动量。
4 结果 经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再植指体完全存活并恢复部分功能73例,其中12例出现血管危象,2例皮缘缝合过紧、再植指青紫肿胀,经及时发现,及时处理,血管危象解除,再植指得以成活,4例因动脉血栓坏死失活,成活率93%。成活的再指经术后6个月随诊,功能良好。 ,
关键词城市绿地城市绿化绿地系统规划研究进展
1城市绿地系统
1.1概念
城市绿地系统泛指城市区域内一切人工或自然的植物群体、水体及具有绿色潜毕业论文能的空间,它由相互作用的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各类绿地组成,具有重要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1],为城市内唯一有生命的基础设施,是城市生态环境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2]。城市绿地系统组成因国家不同而各有差异,但总的来说,其基本内容是一致的,即包括城市范围内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生活条件具有直接影响的所有绿地[3,4]。根据2002年《城市绿地分类标准》,我国将城市绿地分为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及其它绿地5类[5]。
1.2特征
城市绿地系统作为复杂的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具有如下特征[6,7]:(1)多要素。它是人工干扰较强的生态系统,也是城市的主要自然因素,包含大气、地文、水圈、生物因素,这些决定着城市绿地系统的基本地域特征。(2)多类型。城市绿地系统包括各种保护区和国家公园、风景区、游憩区、休养保健区、公园、花园、游园、专类园、苗圃以及以绿化配植为主的各种绿地。(3)多功能。城市绿地功能随时代的变迁各有侧重,但总的来说,始终兼容着景观、社会、生态三大基本功能。(4)动态性。绿地系统因时代、年代不同以及季节更替,其内容、重点与形式都发生着变化。(5)空间尺度性。城市绿地系统因空间尺度的不同(主要指城区、市区及区域),其数量、布局、结构、功能等都有所变化。(6)多因素协同调控性。绿地系统的多元性、动态性及它同城市的交织特征,决定着其持续发展需有多因素协同调控。
1.3发展历程
现代城市绿地系统在城市园林基础上发展起来,经历了自然萌生、人工创意、公共绿地及生态绿地系统阶段[1]。自然萌生阶段主要指以狩猎围牧为目的的园圃。人工创意阶段指以满足达官贵人及宗教需求为目的的宫苑、寺院,主要是私家园林和皇家园林。19世纪中下半叶,工业化导致城市环境恶化,促使城市进入公共绿地阶段。欧洲、北美掀起第一次**,即“公园运动”;20世纪初,尤其是二战后,欧亚各国开始大力拓建绿地和创建新城,城市绿地迈入第二次**[1,8]。20世纪70年代初,生态学作为设计理论引入绿地规划,城市绿地开始了以改善城市环境及满足景观审美为目的的生态绿地阶段[1]。
20世纪80年代初,城市绿地进入了生态园林的理论和实践探索阶段[1]。国际社会也正式提出“生态城市”概念,以期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指导城市建设[8]。生态城市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城市建设以不使环境遭到破坏为标准,使行为主体的活动有利于维护周围环境并融于自然的类天然群落[9]。它是人类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人的社会文化、生态意识达到一定水平下渴望实现的目标境界[8,10]。城市绿化建设中提出的“花园城市”、“园林城市”、“山水城市”、“绿色城市”、“田园城市”等都是城市发展的中阶段目标,而城市运转符合生态规律的“生态城市”才是人类追求的最高目标[11]。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人居环境质量重视程度的提高,生态城市的实践与探索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8,9]。
2城市绿地规划现状
2.1国外城市绿地规划
国外园林绿化最大特点是简洁朴实大方,处处体现大自然的风格特色[12]。如美国城市绿化率相当高,公路、街道两侧和居民社区除去建筑,职称论文草坪和树木覆盖所有空地,草坪常绿,修剪平整,没有杂草,绿化品位较高[10]。根据对世界49个城市的统计,人均公共绿地10m2ö人以上的占70%[1]。新加坡土地面积648km2,人口386万,人口密度5965人ökm2,现有绿地7500hm2,人均25m2ö人,进入世界城市绿化先进行列[13~15]。就人均公园面积而言,2000年,美国华盛顿为50m2ö人,澳大利亚堪培拉为70m2ö人,瑞典斯德哥尔摩超过68.3m2ö人[16]。国外成功的规划范例有:(1)美国城市公共绿地布局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很少有大体量的园林建筑、小品等设施,植物自然式种植,简朴大方。设计手法多是大手笔、大色调疏林草地。常绿与落叶树结合,乔灌草花结合,林相丰富,林冠线变化多端,园林景观野趣盎然,处处体现自然美[17]。(2)二战后德国政府把城市周围地带低价售给居民,修建永久性“私人田园”。田园一切设施取于自然,禁止用砖瓦、水泥和金属材料。田园周围是低矮篱笆、灌丛和野花,小路两边草地布置许多木凳供入歇脚[18]。(3)新加坡为建设“热带优秀城市”,在概念性规划、发展指导规划中对每寸土地使用性质、强度进行了严格限制,建筑成片和集中密集建设,向空中发展,留出地面空间进行美化绿化[14]。(4)维也纳、巴黎、科隆、莱比锡等城市拆墙建设花园环路,维也纳的花园环路同教堂、大学、音乐厅等公共建筑为一体。(5)罗马、塔拉戈纳等环城绿地将城墙、花园、露天博物馆等作为整体布置,罗马在开辟道路和绿地的同时保护城墙残段,在其周围开辟道路和绿化带,形成环城公园。其共同点是绿化圈、文化圈、水系风景圈等共融和谐[11]。
2.2我国城市绿地规划
2.2.1绿化及科研进展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城市绿地规划工作者提出“连片成团,点线面相结合”的方针后,城市绿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19]。80年代后,提出了北方以天津为代表的“大环境绿化”,南方以上海为代表的“生态园林绿化”[19]。八五其间,城市人均公共绿地由
3.9m2增加到4.6m2,绿化覆盖率由19.2%增加到22.l%。1999年底,全国667个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达到591000hm2,绿地率达23%,绿化覆盖率已达到27.44%,人均公共绿地6.5m2,公园动物园数达4219个,面积77137hm2。目前,已经涌现出北京、南京、上海、秦皇岛、青岛、大连、烟台、威海、合肥、杭州、厦门、深圳、中山、珠海、佛山、南宁等30多个“园林绿化先进城市”[19]。
从80年代初开始,建设部开展了多项园林绿化科研课题[19]。近年来完成的课题有《城市生存环境绿色量值群研究》、《城市绿地在生态上的价值定量化》、《园林生态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城市绿化树种区域规划研究》、《2000年小康型城乡科技产业工程——居住区环境质量保障体系》、《城市市政公用事业‘九五’和‘十五’计划及2015年规划预测研究之风景园林部分》等[20]。到目前为止,我国有甲、乙级园林规划设计单位40余家,园林科研院(所)60余家,大专院校10余家[20]。
2.2.2传统规划及其缺点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在总体规划完成后,可编制城市绿地专项规划,其主要内容为: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确定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指标、用地布局、各类绿地位置、范围、性质、功能及分期建设步骤和近期实施项目;划定需要保护、保留和建设的城郊绿地;提出实施建议[21]。可见,传统绿地规划对城市绿地市场运作、生态及景观要求很少考虑,具体说,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0,21]:(1)未充分从区域与城市生态系统角度构筑城市绿地总体结构和布局;(2)绿地植物配置重美观轻生态;(3)城市绿地是城市形象设计和景观规划的重要载体,传统绿地规划未充分从整体上考虑塑造城市形象;(4)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绿地建设模式、资金渠道已发生变化,总体规划确定的绿地在实施过程中难以一成不变。因此,传统绿地规划已不能适应新时期要求[21]。
2.2.3现代绿地规划原则
现代城市绿地规划流行应用控制性规划理念,越来越重视根据各城市特有的地理环境、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城市风貌、工业用地、居民用地、道路系统,做出各具特色、结合河湖山川自然环境,体现地区特色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遵循以下基本原则[22]:(1)重视内外自然山水地貌特征,发挥自然环境条件优势,深入挖掘城市历史文化内涵,形成本城市绿地系统的布局结构与特色;(2)按照国家城市绿地指标的规定,合理确定各类绿地类型与规模;(3)均衡布置各类公园绿地,有机结合形成完整体系;(4)合理确定近期和远期规划;(5)正确鉴别和妥善处理局部与整体、小局与大局、保护与开发、理想与现实、近期与远期等关系[23];(6)树种规划重视使用地带性植被,以乔木和灌木为主,兼顾植物群落的观赏、生态和经济价值。
2.2.4绿地系统规划对策
针对我国国情和绿地建设的不足,今后绿地规划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12,21,24,25]:(1)加强政策扶持,完善相关法律和法规。城市绿地是先投资后受益、间接效益与直接效益并存的产业。硕士论文绿地规划要常抓不懈,制定长远战略与具体政策。(2)制定切实可行、理念超前的总体规划。在城市建设和城改前制定可行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绿地详细规划,严禁绿地改变用途,确保绿化指标和绿化用地落实[25]。(3)提高绿地生态效益。植物生态功能基本靠叶完成,故增加生态效益就要增加叶面积。乔木叶面积可达其树冠正投影面积的20倍左右,灌木5~10倍,草更小。
所以,园林植物要以乔木为主,重视乡土树种,常绿与落叶搭配,灌草藤花结合,形成多样、复层、立体、生态的多功能自然群落[19,26]。(4)重视大环境生态建设,加强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大环境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是扩大绿地面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有效方式。以城市林业理论为指导,运用生态系统边缘带物种多样性增大原理,营造各种防护林、风景林及经济林,建立城市生境与自然环境联系的生物廊道,为野生动物提供迁徙通道和栖息地[19]。
(5)多方筹措资金。城市绿化是社会公益事业,除从城市维护费中列支和有关部门筹集资金外,还要调动全社会力量。(6)引进参与式管理。城市居民参与城市绿地规划及建设,可增进居民与政府的相互理解和沟通。
3绿地规划发展趋势
3.1规划模式
现代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模式趋于以下方面[27]:
(1)都市圈绿色廊道网络规划。城市在一定区域范围内集中发展,绿地系统与城市呈现环状围绕、核心方式、嵌合方式、带形相接方式等形态,使绿地系统发挥较大效能,并有良好的连续性与可达性[28]。英国“大伦敦规划”,把从市中心48km内,约6700km2的地区划分为城市内环、郊区环带、一条约16km的绿化带、农村环带等4个同心圆,成为世界发展新城的规划模式[27]。丹麦哥本哈根的指状规划,莫斯科的楔形绿地,按照“有机疏散理论”而定的大赫尔辛基规划方案,都是典型的绿地嵌合模式[27]。
荷兰兰斯培德地区(包括鹿特丹、阿姆斯特丹和海牙等城市)的绿心(绿地核心式)与建成区之间建设绿色缓冲地带以保护绿心。而巴黎沿塞纳河两侧建了8个新城,在塞纳河两岸形成了2条平行轴线,是绿地系统带形相接方式的代表[27]。
(2)森林城市模式。把森林引入城市,让城市坐落在森林之中,恢复人类与森林的本来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已成为优化城市绿色规划的总趋势[12]。“人在城中,城在林中”将成为21世纪城市绿地建设的重要模式[29,30]。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强调以人为核心,创造“天人合一”的城市与森林融合的人居环境空间。城市森林建设主旨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绿色空间”构筑“绿色城市”空间网络[31]。城市森林的布局模式主要有放射式、圈层式、跳跃式、因地制宜式及综合式5种[32]。完整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将为彻底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供物质和能量的保障。城市森林景观建设要具有亲和性、文化教育性、舒适性和富有人情味,使之能激起人们亲近的愿望[27]。同时,城市森林建设要以自然为宗旨,以城市文化底蕴为基础,依托城市自然地形地貌,结合城市风貌、结构特征和空间属性等科学布局和规划,体现自然植被景观和群落结构特征,实现城市森林的自我维持及协调发展,发挥其综合效益。
3.2规划特征
现代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有如下特征:(1)空间开放化[22]。首先表现在从“园林绿化”走向“大地景观规划”,着眼于大环境绿化规划,从区域出发,把森林、农田、草地、景区作为生态改善的积极因素纳入城市绿地规划,使城市拥有良好的整体生态背景。其次是开放公园,引入园外的自然风光与环境中的河道、溪流、绿地、建筑等相融合,成为大环境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开放空间更有利于发挥绿地景观功能及美化和改善环境的作用,便于各类绿地相连,是人性化的要求和人本主义的体现。(2)绿化森林化。绿化森林化指城市绿化以成片森林为主体,乔灌草相结合,提高绿地效益[22]。(3)景观人文化。指绿地规划尊重文化,把握园林绿地性质、风格和主题,重视植物景观文化性,充分体现当地特色及历史文脉[22]。(4)水景生态化。水体和水系是城市与外部生态系统交流的主要通道,是城市最重要的廊道景观。城市绿化建设应重视沿河道的绿地建设,应用生态学原理处理水体造景,使水体洁净,富于情趣,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共生[22,27]。(5)设施人性化。城市绿地的服务对象是人,绿地设计必须满足人类生存、享乐与发展的要求,各种设施要符合人体尺寸比例、生态环境质量标准,满足人类生理与心理需求[12]。(6)目标多样化。现代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要符合生态性、生物多样性、郊野休闲性、文化性、自然性、区域性、人居环境的舒适性、可居性和可持续利用性等特点[33]。
3.3规划新方法
3.3.1新理念
城市绿地规划经历了以游乐、观赏为主的实践后,现在发展到以生态学观念为出发点,融观赏、游憩于生态系统的生态园林阶段。生态园林就是依靠植物来形成环境、保护环境、利用环境和美化环境,建立以绿色植物为主体的园林绿地生态系统[34]。它以保持生态平衡、美化环境、减少生态环境灾害为主导思想,具有公共性、广泛性、无界性、长期性、高效性、不可取代性、永恒性、连续性等特点[35],是当代城市绿地设计的发展趋势[36]。生态园林具有3方面的内涵:一是具有园林的观赏性,能创造景观,美化环境,为人们提供休憩、游览和娱乐环境;二是具有改善环境的生态适应性;三是具有生态结构的合理性,即具有合理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与周围环境一起组成和谐的统一体[37]。生态园林注重从宏观管理、生态保护角度来建设城市绿地系统,其基本理念是在城市区域范围内,保护和修复区域性生态系统,遵循生态学原理建立合理的人工植物群落,保护生物多样性,建立人类-动物-植物和谐共生的城市生态环境[37]。
3.3.2新手段
为了最大限地度提高绿地生态效益,增加城市绿量,改善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现代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采用了新绿化方式:(1)垂直绿化。也称攀缘绿化,就是绿化那些与地面垂直的线或面,即利用攀缘植物使其沿墙或其它设施上升形成垂直的绿化面。工作总结墙面、廊栏、立杆、灯柱、棚架、凉厅、拱门等建筑物均可采用攀缘植物进行绿化,其形式有附壁式、篱栏式、棚架式、拱门式、立柱式及悬蔓式[38]。(2)立体绿化。立体绿化是运用现代建筑和园林科技的各种手段,对一切建筑物和构筑物所形成的再生空间进行多层次、多形式的绿化美化,其基本内容包括:地面绿化的乔灌草复层群落;建筑再生空间的绿化美化(墙面绿化、屋顶与天台绿化、室内与阳台绿化等)[39]。立体绿化源于屋顶花园,最早是由德国人在一些阶梯式和单元楼式建筑群上试验成功的。现已发展为地面、窗口、凉台、室内与屋顶、盆栽与池栽相结合的各种绿化方式。它能扩大城市绿地面积,美化城市环境,使平板单调的建筑单体、硬质构筑、门窗栅栏等,变成具有自然风格、赏心悦目的绿化景观,并起到良好的降温消音作用[40]。
参考文献
1千庆兰.城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研究初探.松辽学刊(自然科学版),2001,(4):45~49
2徐波.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基本定位.城市规划,2002,26(11):20~22
3马锦义.论城市绿地系统的组成和分类.中国园林,2002,18(1):23~26
4徐波等.关于城市绿地及其分类若干思考.中国园林,2000,16(5):35~39
5CJJöT85-2002城市绿地分类标准.2~23
6张国强,金中泉.风景园林绿地系统(上).中国园林,2001,(4):22~25
7苏俏云.以“人”为本规划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论中国城市园林绿地建设.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26(11):90~94
8王祥荣.论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途径与措施.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40(4):349~354
9朱庆华.生态城市与城市绿化.林业调查规划,2002,22(6):93~97
10何平,彭重华.城市绿地植物配置及其造景.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35~78
11吴承照.风景园林研究进展.中国园林,2000,16(3):88~93
12曹鉴燎,苏启林,刘一明.城市绿地规划分析与评述.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11(1):97~100
13谢华.新加坡城市美化绿化之研究.城市规划,2000,24(11):35~38
14谢华.新加坡花园城市建设之研究.中国园林,2002,18(6):33~35
15BelindaYuen.GreeningtheCityStateofSingapore.ForestryStudiesinChina,1999,(Supp.):31~36
16E.Howard.GardenCitiesoftomorrow.FaberandFaner.London,1946:213~230
17振海.从得梅因市的生态环境看美国的园林绿化.中国园林,1997,13(2):30~32
18常玉生.绿化和文化是城市的灵魂——驻德归来随想.中国园林,2001,17(6):60~66
19冯彩云.我国城市绿化的现状与发展方向.科技建议,2002,(2):15~18
20王磐岩,李金路,白伟岚.风景园林科技“十五”计划及2015年发展规划.中国园林,2000,16(68):39~40
21吴效军.新时期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研究.现代城市研究,2001,(6):24~26
22徐雁南,王浩.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发展潮流初探.2003,19(10):63~66
23张国强,金中泉,风景园林绿地系统(下).中国园林,2001,(5):19~23
24刘滨谊,姜允芳.论中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误区与对策.城市规划,2002,26(2):7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