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地质勘探论文

地质勘探论文

时间:2023-03-24 15:48: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地质勘探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地质勘探论文

第1篇

一、石油地质勘探技术

石油资源是有限的、不可再生的,那么使用精准高效的石油地质勘探技术对石油储量、位置进行勘探就十分重要,油气后备资源储备不足、石油需求量大等国情推动了石油地质勘探技术的发展。目前石油地质勘探技术主要有物探、测井和钻井这三个方面。物探技术可以再需要勘探的地区人工的制造一个地震波,探测器接收到的反馈地震波携带该地区的相关信息,合理的分析这一信息后就可以确定被探测区是否有油气资源存在。传统的测井仪器是以数控测井相关仪器为主的,无论是在数据精度还是数据应用方面,这些仪器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缺陷,随着数字信息的采集设备和成像设备等在石油地质勘探测井中的应用,测井相关仪器可以直接进行成像并且传输更多的数据信息。钻井技术是石油地质勘探中的另一类核心技术,这一技术的实现成本较高,技术难度也比较大,但是这一技术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石油地质勘探开发成本的高低,根据这一技术的发展情况来看,钻进技术的关键一直是由国外相关企业主导的。

二、石油地质勘探技术的创新

1.物探技术的创新。物探技术在整个石油地质勘探技术中的地位时分重要,传统的物探技术也可以称为地震勘探技术包括三维地震技术、反射地震技术和数字地震技术,随着我国科技的发展,石油地质勘探技术在不断的创新。计算机技术被应用到物探技术上,地震勘探技术在数据采集、数据解释和处理等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为了进一步的提高勘探技术降低生产成本,又研发了地震油藏描述和检测、三维可视化技术等,在未来将会有更为先进的石油地质勘探技术被研发并投入使用。

2.测井技术的创新。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提高,石油地质勘探技术也将逐渐增多,主要是把计算机技术应用到测井工作中,比如数据采集、数据处理等方面,使测井技术由数据转型变为成像型。利用这一技术会让测井技术的传输速度变得快捷,能够提高探测深度和采样率,目前核磁共振技术、套管技术和随钻技术等测井创新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就是核磁共振技术,这是由于这种技术具有较高的测量精度和速度。

3.钻井技术的创新。在石油地质勘探技术中,钻井技术的费用占整个费用的一半以上,那么,降低钻井费用就成为降低总成本的关键。传统的钻井技术是欠平衡钻井技术,有能够减轻对地层的损坏,提高钻井的速度,还能够有效地避免遗漏和卡钻,但是传统的钻井技术应用的设备较多,技术也比较复杂,在防腐和安全做的也并不完善。目前在石油勘探技术中钻井中较为先进的技术有很多,比如深井钻井技术、多分支钻井技术和三维钻井技术等,其中多分支钻井技术应用比较广泛,他的优越性主要显示在开发油气藏和建设油气藏的过程中。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不但提高了钻井效率,还大大的降低了钻井成本,更好的推动了我国石油产业的健康发展。

三、创新性石油地质勘探技术发展的意义

近年来全球的石油资源日益枯竭,但是能源又影响着全球经济的发展,那么创新性石油地质勘探技术发展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创新性研究重要的就是科技的引入,这对于石油地质勘探技术的质量以及水平的提高和国家能源安全的保护以及经济社会健康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石油地质勘探技术的弊端已经逐渐的显露,并且传统的石油地质勘探技术在投资经费方面,最大限度的开采石油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缺陷,对于石油地质勘探技术的创新也就成为时展所必须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创新性的石油地质勘探技术应该要建立在可持续发展观的基础上,这样才能够有效地将不可再生能源石油进行可持续的开采使用,所以创新性石油地质勘探技术发展是石油开采所必须的。

四、结语

目前全球的石油资源是非常有限的,而社会上的经济发展跟石油密不可分,在社会经济对石油需求量增加的巨大压力下,石油地质勘探技术的创新就显得十分的重要。对石油地质勘探相关技术的创新和研究的目的就是应用新的技术来提升勘探效果,从而降低钻井成本,实现实时自动化测井钻井监控。国家也应该加大对石油地质勘探技术创新的鼓励和支持,不仅是在精神上予以鼓励还应该在资金上提供一定的帮助,保障我国石油气产量的提高,促进社会经济的平稳持续发展。

作者:袁军黄国梁单位:天津市大港油田公司板南储气库天津市大港油田公司滩海开发公司

第2篇

对煤矿水文地质进行勘探的一个前提便是要将整个地下水系统都纳入勘探范围,对整个地下水系统都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认识其排泄规律,给水排水状况,才能充分利用地下水系统的优势,避开缺陷,从而节省煤矿开采成本。另外,在对煤矿水文地质勘探时,要认识到煤矿开采的层位特点,不能仅探测采煤层,充水层和含水层也是勘探的重要内容,要充分利用地下水系统知识,对矿井涌水通道进行探测,按照国家规定的勘探精度要求,对于层位和结构复杂的矿区,要分别开展深入、全面的探测,确保水文地质勘探结果的准确性。从目前的情形来考虑,我国虽有许多种勘探方法,但并不存在一种技术能同时适用于所有的煤矿水文地质勘探,因此,实际勘探工作中,要根据不同的地质特点,不同的地形特征和地理环境,来选择多种不同的勘探办法,以求能获得最为精准确实的数据。例如,对于暗河管道充水矿床,其管道位置直接决定给水排水方案的制定,而其管道位置又绝大部分影响于地层的构造和裂隙的发育,因此探测暗河管道充水矿床主要探测其管道位置。但对于岩洞充水矿床,则主要对其内部填充物的腐蚀性进行探测,因为岩洞充水矿床由于内部填充物的存在,很容易在煤炭开采过程中发生涌水和地面坍塌事故。而岩溶充水矿床在勘探时主要集中研究其隔水和导水状况等。

二煤矿水文地质勘探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煤矿水文地质勘探也有了越来越多新的技术手段。

1钻孔透视仪测量岩溶钻孔透视仪的工作原理

主要基于电磁波的传播特性。由于电磁波在不同岩性的岩层中传播的速度和距离都不尽相同,在工作时,将无线电发射机和接收机分别放置在两个钻孔内,相距一段距离,发射机作为点源发射电磁波,经过岩层介质,在另一端被接收机接收。利用这一特性,钻孔透视仪可以用来探测碳酸盐层地区地表以下不同深度的溶洞和岩溶通道,这些数据可以为研究岩溶发育规律提供重要的参考,对于孔间岩溶形态的探测,即使是在500米或者更深处也能探测得到;在注浆帷幕上清晰地显示注浆效果,还能方便地对突水点和堵水注浆巷道的位置进行比较准确的定位。

2流量测井法

流量测井法通常用于探测钻孔不同深度横截面纵向流量,对于有纵向水流的钻孔,流量测井法可以用来划分隔水层和含水层,探测含水层的层位、厚度、渗透性等。MDS-78I是一种流量测井仪,因其具有稳定的性能和简便的操作而被广泛使用,它的主要功能是流量和井径测量,可连续测,也可点测,具体选用视实际情况而定。另外,对于不同的试验井的测定结果评价也有不同的标准。

3γ射线找水法

γ射线找水法在上个世纪中期就被国外许多专家用来寻找水源,而我国在1974年由原子能应用研究所提出引进了这种方法,在对江、川中、湖北等许多地区进行了试用之后,事实证明,这种方法能够非常快速准确的探测出基岩的稳伏断层破碎带、裂隙带地下水的位置和分布情况。并且,这种方法操作起来相对比较简单,仪器携带也很方便,所需投入的成本不高,且能取得非常好的探查效果。因此,经引进以来,受到广泛的应用和改进。

三结束语

第3篇

    论文摘?要 简述在煤炭资源的开发过程中所采用的几种地质勘探方法,采用综合的地质勘探方式可以有效的探查煤矿矿区的地质情况,为煤炭的后续开发提供依据。 

    煤炭是中国的第一能源,煤炭生产在中国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东部许多老矿区的开采深度均在-800m以下,一些新建矿井的覆盖层厚度便达600m,开采深度为-1000m左右。因此,中国东部煤矿已经进入深部开采阶段。深部开采矿井均为高产高效矿井,对煤田地质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查明煤层中落差5m左右的断层、幅度5m左右的褶曲、陷落柱和采空区的空间分布形态,同时查明与水文地质条件与瓦斯突出条件密切相关的煤层顶、底板岩性。 

    目前,煤矿深部开采中的地质勘探技术是以地球物理方法为先导,其它基础地质手段加以配合,依托计算机技术实现地质工作的动态管理是煤矿深部开采地质勘探的特点。其工作模式可分为三个层面:1)井田范围主要可采煤层开采地质条件评价;2)采区地质条件勘查;3)综采工作面地质条件超前探测。 

    而从现今的发展方向来看,煤矿深部开采地质勘探技术的发展方向是将地球物理方法、基础地质勘探手段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进行有机结合。利用三维地震、瞬变电磁、矿井物探、地面钻探和井巷工程等多元数据,查明采区内断层分布、煤层埋藏深度与厚度、岩溶裂隙发育带的分布和隔水层厚度等。利用地理信息系统作为平台建立矿井多元信息集成系统,把三维地震、瞬变电磁、矿井物探、构造地质、水文地质等多元信息进行复合、综合分析后建立预测与评价模型,实现地质资料的信息化、数字化和可视化,为开采地质条件的快速评价、生产地质工作的动态管理、突发性地质灾害应变对策的制定提供技术支撑。 

    煤矿由于受矿井地质条件差、断层发育、煤厚变化大等地质因素的影响,造成生产接续紧张,单靠一种勘探手段很难摸清煤层赋存状况及构造发育规律,采用综合勘探方法,多种勘探手段结合并用,地面采用三维物探手段,井下先期施工多用途探巷,配合钻探及井下物探等手段,针对影响生产的地质因素开展各项专题研究,不断进行资料的动态综合分析,取得了较好的地质效果,为矿井的安全高效生产提供了有利的地质保障。 

    合理选择勘探目的层,充分利用井下巷道,以大流量、大降深的井下放水试验为主,钻探与物探相结合,多种方法相互验证、相互补充的综合水文地质勘探方法,是查清类似矿井水文地质条件,解放受水害威胁的下组煤的有效技术途径。 

    1 传统水文地质勘探 

    1.1 方法 

    受岩溶承压水威胁的矿井,底板突水是各类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突水机理主要包括:1)岩溶裂隙水网络的发育情况,是发生底板突水的物质基础;2)隔水层的厚度及岩性特征,是突水的制约因素;3)采矿活动造成底板的破坏,是底板突水的诱导因素;4)断裂构造及原生构造裂隙的发育程度,是导致底板突水的关键因素;5)水压与矿压的偶合作用也是导致底板突水的重要因素。因此,水文地质条件的探查范围包括了岩溶裂隙水网络发育规律、隔水层的厚度及岩性变化、断裂构造及底板裂隙的发育规律及发育程度、含水层水位变化规律等。 

    1.2 传统方法的局限性 

    而任何一种单一的勘探方法,只能大致探明某一种突水因素,如:采用传统的地面钻探、抽水及注水试验,只能探明某一点的岩溶发育及富水情况,对于整个开采范围的富水规律难以有效的探明。另外,矿井突水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不可能用一个统一的规律进行描述,也就是说,随着空间的变化,水文地质条件发生变化,各类突水因素在突水过程中的作用相互交替变化,如:断层导水型突水,构造的突水机理起到了主导作用,而底板破坏型突水,采矿动压是突水的关键因素。因此,要防止底板突水,就必须对各类突水因素进行全面探查,有针对性的实施综合治理,才能有效的防止水害事故的发生。对水文地质条件的探查,采用单一的探查方法显然是不够的。 

    2 采用综合方式进行地质勘探 

    2.1 采区地面地震勘探 

    采区设计前,通过采用地面地震勘探手段,查明采区构造形态和断层发育规律,查明煤层赋存状况及底板起伏形态,对影响开采的含水层富水性进行评价,并提出水害防治措施,为采区设计提供可靠的地质资料。 

    同时本阶段的主要工作也是进一步查明采区范围内的小构造,包括落差5m左右的断层、陷落柱和采空区的空间分布形态,根据采区衔接的要求,应提前布置实施。现已成熟的探测技术包括三维地震勘探、瞬变电磁法、矿井直流电法和钻探。地面物探方法较矿井物探方法施工简单,探测效率也高,但受到地表条件的限制。因此,在地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三维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技术是首选方法。 

    2.2 微动测深勘查 

    微动是一种在时间域和空间域都极不规则的震动现象。根据波动理论,微动记录既包含有体波也包含有面波。由于在大多数情况下,微动的震源是在地表面或海底面,在微动中的面波成分相对于体波成分来说占绝对优势,微动测深勘查方法就是利用这一占绝对优势的面波来反演地下地质结构的方法。同时,依据观测形式的不同微动测深探查主要分为一下几种形式:1)单点勘查。单点勘查方式观测台阵,一般由两个不同半径的同心圆(内接正三角形)组成,在圆心和圆周上内接正三角形顶点处各设置一套微动观测仪。这种观测方式勘查深度与台阵的大小成正比。根据勘查深度的要求,可采用由3个或3个以上不同半径的同心圆组成观测台阵;2)测线勘查。

    在煤田勘查这种大面积勘探中,单点勘查已经不能满足生产要求。可采用测线(剖面)观测系统,获得S波速度剖面成果图。在测区内按一定间距布置这样的测线,可实现二维微动测深勘探,并反演测区三维S波速度结构,结合钻孔及其它地质资料,可进一步解释速度异常区域的地质意义;3)平面探查。在矿区或者要求更精细的勘探,在仪器数量足够多的情况下可采用平面观测,并反演测区三维S波速度体,从而圈出速度异常体或者面。 

    2.3 井下钻探及综合物探 

    在放水试验对主要含水层的富水性达到宏观控制(矿井、采区)的基础上,对富水区的每一工作面,针对不同的条件,采用各种物探手段,探明局部导水构造、隔水层变薄带及局部富水带,再用少量的钻探手段进一步验证,有针对性的重点布置注浆改造、疏水降压等治水工程。 

    1)井下直流电法透视:从大的范畴来说,井下直流电法透视仍属于矿井直流电法。其目的是探测采煤工作面内部的导水构造、底板含水层的集中富水带。许多矿区的研究和试验证明,井下直流电法透视是探测水文地质异常区最为有效的物探方法之一。2)TEM探测:瞬变电磁法(简称TEM),它是利用大功率的发射装置向铺设在地面的矩形线圈(或称发射框)发送双极性大电流,在电流开启和关断时,由于电磁感应作用产生电压脉冲,电压脉冲的衰减产生感应磁场(即一次磁场)。一次磁场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地下介质中产生涡流。地下涡流的变化又生产二次磁场,由于不同地质体其电性特征存在差异,其二次场的衰减亦存在差异。因此,通过研究二次场的衰减规律,可达到推测、分析地下地质异常体的目的。TEM探测可以探测不同高程的相对富水区,以便有针对性的采取防治水措施。3)弹性波CT:即地震层析成相技术,可以推测主要构造的发育情况,但由于该项技术起步比较晚,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提高。4)瑞利波:利用瑞利波探测技术可以对掘进巷道前方的地质异常体,特别是断裂构造进行超前探查,预防突遇断层出水。该项技术对于探测前方构造效果较好。 

    另外,通过坑透、槽波、脉冲干扰试验等手段,也可以探测地质及水文地质异常区。综上所述,对于受底板岩溶水害威胁的矿区,对水文地质条件的探查,应以各种规模的放水试验为主要探查手段,以此为基础,采用多种物探及钻探手段,对局部的水文地质异常区进一步查明,达到相互补充、相互验证,充分体现多种勘探方法的综合效应,可取得十分显着的技术效果。 

    3 结论 

    煤矿开采地质勘探技术的发展方向是将地球物理方法、基础地质勘探手段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进行有机结合。利用三维地震、瞬变电磁、矿井物探、地面钻探和井巷工程等多元数据,查明采区内断层分布、煤层埋藏深度与厚度、岩溶裂隙发育带的分布和隔水层厚度等。利用地理信息系统作为平台建立矿井多元信息集成系统,把三维地震、瞬变电磁、矿井物探、构造地质、水文地质等多元信息进行复合、综合分析后建立预测与评价模型,实现地质资料的信息化、数字化和可视化,为开采地质条件的快速评价、生产地质工作的动态管理、突发性地质灾害应变对策的制定提供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田茂虎,马培智.埠村煤矿下组煤综合水文地质勘探方法[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6,33(2):59-60,63. 

    [2]赵艳斌.综合地质勘探方法在煤矿生产中的应用[J].煤矿现代化,2008,4:49-50. 

    [3]卜昌森,张希诚.综合水文地质勘探在煤矿岩溶水害防治中的应用[J].煤炭科学技术,2001,29(3):32-34. 

第4篇

关键词:上虞制梁场,施工工艺,质量控制标准

 

1.工程概况:

杭甬客专HYZQ-2标上虞梁场共承担曹娥江特大桥、上虞特大桥和余姚特大桥共535孔预应力简支箱梁制梁任务,其中32米箱梁476片,24米箱梁59片,架梁起讫里程为DK70+330.340~DK91+245.700,线路长度20.915公里。

2.施工准备

在预制箱梁的生产过程中,对各道工序的施工控制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生产的预制箱梁质量的好坏,在描述制梁各大工序控制要点前,先说说梁场建厂的一些前期准备工作梁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2.1大临建设

梁场建厂第一步就是大临建设施工,临建工程的好坏也直接影响到箱梁施工的顺利生产以及箱梁生产的质量保障。

a 制梁区:制梁区是箱梁生产过程中最关键的一个区域,所以第一要做好地基处理,施工前严格进行地质勘探,根据地质勘探资料选择地基处理类型(桩基础或扩大基础)。

b 制梁台座:箱梁预制主要是在制梁台座上完成,且需要几十次重复利用,制梁台座施工的质量尤其重要,必须严格按图纸施工,特别要注意制梁台座端部钢筋的加强及顶部角钢包边固定的牢固性。

c 存梁区:存梁区同样需要进行地质勘探,并且根据勘探资料进行地基处理,严格控制四个支点的不均匀沉降,并进行沉降观测,对于不均匀沉降超标的及时进行处理。

d 钢筋加工绑扎区:钢筋加工绑扎区应尽量的宽敞,并且要特别注意排水。

2.2 工装设备

梁场建厂的同时就要计划好工装设备的进场时间,特别是要提前考虑好模板及大型设备的拼装场、拼装工期以及大型设备的取证时间,尽量减少工序交接的工期耽误,减短首梁生产的准备时间。

3.施工控制

施工过程控制是箱梁生产最关键的,梁场技术人员务必要熟悉设计图纸、技术规范以及梁场施工方案,以规范标准指导施工生产。

预制箱梁生产施工工序流程:

模板拼装、钢筋加工绑扎、钢配件安装→混凝土浇注→预应力张拉→管道压浆→封端

3.1模板工程

第5篇

[关键词]水工环,地质勘测,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U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3-0146-01

一、前言

随着近年来由于水工环管理不到位,而引发的水文问题不时发生,这无疑更应该为我们关注水工环地质勘测工作中的技术应用敲响警钟。

二、水工环地质工作存在的问题

虽然说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使得水工环地质工作的勘探技术和勘探手段都有了显著的提高和进步,但是相较于其他专业来说,水工环地质工作仍然存在薄弱之处,尚需要进行加强和改进。

1、水工环地质工作的勘探队伍建设不够健全

为了对水工环地质工作进行长期有效的管理,中国地调局机关专门成立了水工环部,对水工环地质工作进行统一管理模式,但是各个城市的地调中心和地调院均缺乏相应的水工环地质工作的管理力量,对水工环地质工作的统一管理造成严重阻碍,需要尽快加强和完善。

水工环地质工作的勘探队伍主要是具有较深专业知识的地质勘探科技人员和具有较强能力的市场经营技术人员共同组成的,但是老一代的水工坏地质勘探队伍人员都已达到退休离职的年龄,而新进的“新鲜血液”中青年水工坏地质勘探队伍却还没有培养出足够强硬的能力和技术,还不能够胜任独立进行水工环地质勘探的重任。

2、水工环地质工作的勘探技术比较落伍,高新科技应用性差

虽然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科技水平不断日新月异,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由于水工环地质工作的工作周期长、勘探范围广、地形地貌多样,加之气候条件复杂多变等因素,水工环地质工作的勘探人员无法携带大型有利的勘探工具,只能携带一些轻巧便利的勘探工具,极大的制约了水工环地质勘探技术水平。甚至有的地势特别崎岖难行的地方的勘探工作,无法携带任何勘探工具,只能依靠水工环工作人员多年工作经验进行肉眼观察和记录,最后进行统计研究。

三、水工环地质勘测方法

1、水工环地质勘测工作初测和技经阶段

水工环地质勘察的初测和技经阶段,由于地质前期工作尚不充分,而钻探和山地工作也没有全面展开,在地质资料成果的精度要求方面不是很高,因此勘测的技术手段可选用精确度较低的方案,根据勘测的任务确定应用。

(一)、地质填图。

高电阻岩层的致密,低电阻岩层分布范围的疏松;磁法,由于中性岩石、酸性岩石、基性火成岩和变质岩都是强磁岩石,而沉积岩呈弱磁性状态,因此。强磁岩石和若磁岩石地质勘测可应用磁性勘测技术,自然电位:炭质、黄铁矿含量、地下水较为丰富的岩石分布范围,以地下水渗透活动地区分布范围的圈定。

(二)、基岩顶板深度

电测探法高程图制作;电测剖面法I地质和电性条件一般,而勘测成果误差在15%左右,采用这种方法,地震勘测;当基层埋藏的深度>30公尺,地震勘测法获得的精度会更高。

(三)、地下水位勘测

在干旱地区,地下水位较低,含水层电阻低,用电测剖面法和电测深法进行勘测;矿水的电阻高于淡水。因此可采用电剖面法将高电阻的范围圈定,并结合地质材料.用钻探对地下水位进行勘测验证。

2、水工环地质勘测工作初步设计阶段

(一)、建筑材料勘测

由予建筑材料如砂石、土壤等,对勘测的精度要求不是很高,因此建筑材料地延深和分布范围,通常是应用电阻法进行勘测.并且能够对地下水的水深进行确定。

(二)、地下水流速和流向的勘测

在水文地质的勘测中,地下水流速和流向的勘测通常是在钻孔附近较为平坦的地形上,在钻孔下套管进行充电法勘测。

(三)、破碎带厚度和范围的勘测

在利用电测探法进行破碎带范围和厚度勘测的之前,要对破碎带进行充水或者湿土处理,以降低破碎带的电阻;如果遇到磁性破碎带岩石的时候,可利用磁法勘测;而地震震波在破碎带的传播速度会下降,因此也可用地震法勘测。

(四)、滑坡的勘测

水文地质工作和山地工作经常遇到滑坡地段的地质断面,其厚度和坡底基岩的性质必须应用电测法进行勘测。

(五)、基岩裂缝的勘测

基岩裂缝的勘测是在基岩上设置一个定点,沿着定点再设置若干个方向进行电勘测,将标在平面图上得电阻率连成椭圆形曲线,从而判断裂缝的方向。

3、水工环地质勘测工作技术的设计阶段

(一)、岩性分层和岩性对比

钻孔岩性柱状图,由于测井法的精确度高于钻探,可利用电阻测井、放射性测井和自然电位进行勘测,为不采岩心钻探的采取提供实现的可能性;钻孔地质柱状图的补充和校准,电阻测井、放射性测井和自然电位可以在岩心获取率低得情况下进行勘测。岩层的倾向和倾角,电阻测井。

(二)、钻孔勘测

井孔变化情况的测量测定范围是井孔德直径、倾向、倾角;测量方法是具有测井法功能的物探仪器;由于含水层的电阻低,而且能够产生过滤电测,因此其位置和厚度要用电阻测井法或者温度测井法。

(三)、地下管道

腐蚀地段由于管道腐蚀地段的自然电位异常,因此通常利用自然电位法对地下管道腐蚀地段进行查明,以便防护;地下管道线路的低电阻带和自然电位带可用自然电位法勘测。

(四)、勘察埋藏或者淹没物品

铁质类的遗失物品,譬如钢铁器材,可以用磁法和电法勘测迅速找出;其他类得遗失物品一般使用电法勘测找出。

四、水工环地质勘察中的技术应用

1、GPS技术

GPS卫星定位的基本原理是将无线电信号发射台从地面点搬到卫星上,组成一个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应用无线电测距交会的原理,便可由3个以上地面已知点(控制站)交会出卫星的位置,反之利用3颗以上卫星的已知空间位置又可交会出地面未知点(用户接收机)的位置。用户使用GPS接收机在某一时刻同时接收3颗以上的GPS卫星信号,测量出测站点(接收机天线中心)到3颗以上GPS卫星的距离,并解算出该时刻GPS卫星的窄间坐标,据此利用交会法解算出测站点的位置。实时动态测量的基本工作方法是,在基准站上安置l台GPS接收机,对所有可见GPS卫星进行连续的观测,并将其观测数据通过无线电传输设备实时地发送给用户观测站(流动站)。在流动站上,GPS接收机在接收GPS卫星信号的同时,通过无线电接收设备,接收基准站传输的观测数据和转换参数,然后根据GPS相对定位的原理,即时解算出相埘基准站的基线向量,解算出基准站的WGS-84坐标;再通过预设的WGS-84坐标系与地方坐标系的转换参数,实时地计算并显示出用户需要的三维坐标及精度。

2、IRTK技术

RTK技术采用差分GPS位置差分、伪距差分、相位差分3类中的相位差分。这3类差分方式都是由基准站发送改正数,由流动站接收并对其测量结果进行改正,以获得精确的定位结果。RTK的工作原理是将一台接收机置于基准站上,另一台或几台接收机置于流动站上,基准站和流动站同时接收同一时间、相同GPS卫星发射的信号,将基准站所获得的观测值与已知位置信息进行比较,得到GPS差分改正值,然后将这个改正值及时地通过无线电数据链电台传送给流动站,以求得流动站较准确的实时位置。流动站可处于静止或运动状态。数据采集与处理:90年代初,GPS资料由单点采集过渡到连续采集。使GPS技术的应用向前迈了一大步。地震资料处理的方式基本适用于GPS资料的处理。

五、结束语

水工环地质勘测工作在水工环中呈面极其重要的地位,我们不仅要努力做好各项工作,还要与其它方面协调一致、相辅相成。从而使地质勘测工作中的技术更好的应用到水工环工作中。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桥梁 岩土工程 勘察 关键点

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经济迅猛发展,我国的基础设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桥梁建设是我国基础建设工程中的重中之重,是交通运输的关键。桥梁的架设与安置不是随意而为的,它除了要考虑通行的基本要求,还要满足技术和经济的可行性。开展岩土工程勘察的目的就在于充分了解和掌握桥梁架设地的环境岩土工程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为桥梁设计提供相关岩土参数及技术支持。

桥梁工程不同于其他基本建设工程,有其特殊性,其勘察基本关键点在于:勘察大纲编制、勘察目的及其任务确定、勘察手段选取、钻孔布置及孔深确定、钻探质量控制、参数确定及建议、地基基础方案分析论证等。

一、勘察大刚编制

勘察大纲是岩土工程勘察的主要依据之一,大纲编制的质量直接关系勘察成果质量的优劣,对工程建设起到重要作用,但其重要性往往被一些勘察单位忽略,很多单位在勘察前无勘察大纲或勘察大纲简单编制,无针对性,不能很好的指导勘察工作。

为有效指导勘察工作,保证勘察成果质量,勘察前应认真收集工程特性资料、项目所正在地质及地震资料、区域气象水文资料、邻近工程勘察资料等,有针对性的进行现场踏勘,编制勘察大纲,勘察大纲一般应包含如下内容:项目概况(如建设规模和标准、桥梁特征、任务依据和已做过的地质工作等),勘察依据的主要技术标准,自然地理和工程地质概况,勘察实施方案,组织机构、人员组成、设备配置、进度计划、质量管理、安全和环境保护措施等,提交的成果资料和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勘察大纲应由具备注册岩土工程师的人员编制,经审核后方可用于指导勘察工作,项目组勘察人员应严格按审核后的勘察刚要实施,在勘察过程中对存在的问题应及时反馈给公司技术部门,进行技术会商,共同研究解决勘察中遇到的技术问题。

二、勘察目的和任务确定

勘察前应根据相关规范要求认真收集勘察目的和任务,勘察目的和任务书一般由设计单位提供,勘察前只需收集即可。勘察任务书应盖设计单位章。

但需要注意的是,勘察任务书不是一成不变的,勘察单位如发现设计单位提供的勘察任务书不全面或是针对性不强等,应及时提出,和设计单位共同研究探讨,完善任务书要求,以便更好的指导勘察工作。

三、勘察手段选取

常用的勘察手段为工程地质调绘、工程地质勘探、原位测试及室内试验等。在实际勘察过程中,勘察手段应根据项目所在地的岩土工程条件,结合工程特点合理选取,对同一工程应采取多手段进行,并对不同勘察手段形成的成果进行整理、分析,以查明场地环境岩土工程条件、水文地质条件,为设计及施工所需的岩土工程参数提供基础依据。

四、钻孔布置及孔深确定

钻探是勘察的基础工作之一,也是重要勘探手段之一,钻孔布置的合理与否、钻探深度的合理确定等关系勘察质量,对工程造价及安全起到很重要作用。

钻孔布置及孔深的确定应在收集桥梁位置所在地的地形图、地质图、相关设计资料、邻近工程勘察资料等基础上,按《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 C20-2011)5.11.4、6.11.3条的要求确定。

钻孔的布置和孔深应满足查明桥位区的地层分布情况及特征,满足岩土定名、取样、设计等要求。钻孔的布置和孔深的确定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实际勘察过程中所查明的地质情况结合桥梁特征等进行调整,必要时应会同设计单位进行协商,共同确定钻孔位置及孔深。

在山区勘察,钻孔的布置和孔深的确定更是要做好探究,以免把孤石错定为基岩。

五、钻探质量控制

钻探工作是岩土工程勘察的基础工作之一,其钻探质量直接关系岩土定名是否准确、样品级别是否满足试验要求、地基基础方案选取是否合理等,勘察过程中应严格按《建筑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技术规程》(JGJ/T87-2012)执行,记录钻探相关参数及钻探情况等,及时、准确的做好现场编录工作。为了保证样品的原状,在勘察中应当严格控制岩芯采取率、合理选取钻头类型、钻进方法和取土器类型等,并做好记录,通过对比分析结果,控制钻探质量,避免因钻探质量差造成勘察严重失误。

六、参数的确定及建议

岩土参数的确定和建议是否合理及正确,直接关系桥梁设计的造价及安全性,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勘察内业整理时,应对不同测试手段所得的参数进行分析比较,当差异较大时,应找出原因,必要时进行补充测试工作。所建议的参数应明确其试验方法和取值标准,并注意测试方法与计算模型的配套性,力求提供满足设计要求的合理参数。

此外,岩土参数的建议还应结合地区经验等进行综合取值,必要时应进行现场载荷试验。

七、地基基础方案分析论证

地基基础方案的分析和选取是否合理,直接关系梁设计的造价及安全性。应根据桥梁类型、规模及特征,结合场地岩土工程、水文地质条件及地区经验等对桥梁地基基础方案进行分析论证,一般可按天然地基上的扩大基础人工地基上的扩大基础桩基础等深基础方案进行分析评价。对同一桥梁工程的地基基础分析评价类型应不小于1种,并分析各方案的优缺点,推荐最优方案,必要时应和设计人员进行沟通,共同确定地基基础方案。

结束语

桥梁架设作为道路工程中的关键节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岩土工程勘察作为桥梁设计的基础,勘察设计单位一定要做好岩土工程勘察工作,找到勘察的关键点,对其进行分析探究,提供满足规范及设计要求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为桥梁设计的经济性、安全性提供重要技术依据及保障。

参考文献

[1]《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 C20-2011.

[2]《建筑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技术规程》JGJ/T87-2012.

[3]倪川,孔凡芬.浅谈桥梁工程岩土工程勘察[J].技术与市场,2011,08:102.

第7篇

关键词:煤田;地质勘查;突出问题;改进措施

DOI:10.16640/ki.37-1222/t.2017.11.076

中国的煤炭行业分布较为分散。这种缺乏集中度的行业特点就必然会有个体开采的现象存在,不仅会导致企业管理困难,而且在煤炭资源的供给上存在着诸多的不_定性。面对中国经济加速发展中对煤炭行业的各种新要求,就需要深化煤田勘察工作,提高地质勘探队伍的整体素质,以提高勘探技术水平,保证勘探质量。

1 目前煤田地质勘查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1 地质勘查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不高

虽然多数的地质勘查工作人员都是接受过专业培训之后上岗,但是,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由于所掌握的技术水平不高,加之缺乏经验,特别是一些工作人员在接受培训的时候没有认真学习,就会造成对相关的知识没有深入理解的现象,加之对于各种规范没有深入理解,就会导致各种工作中存在问题。地质勘查工作人员对于自身的工作的内容和所要实现的工作目标都不够明确,工作中针对性不强,没有抓住重点问题,就会影响报告的质量。

1.2 地质勘查工作没有达到精细的程度

地质勘查属于是系统化的工程,而且具有长期性。地质勘查工作人员在进行勘查实践工作中,就要针对勘察对象所在区域的地质状况进行分析、研究,获得详细的地质资料,据此对勘查设计做出调整并进行修改,还要对勘察工作不断地完善[1]。但是,在煤田地质勘查工作中存在着精细化不足的问题,就必然会使得勘查工作中导致严重的后果。当工程进行中才发现存在着诸多的不合理之处,就必然会导致大量的资源浪费。

1.3 没有运行动态化的质量标准监督体系

目前的煤田地质勘查是按照质量标准监督体系执行的,但是,由于没有实施动态化监督,就导致检查的过程中,没有及时地将信息记录下来,甚至对存在质量记录表突击填写的问题。从工作行为上具体体现为没有按照规定的程序执行工作,甚至项目策划书中农存在不合格之处,作业指导书缺乏完整性。

2 煤田地质勘查问题的改进措施

2.1 强化煤田地质勘查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

煤田地质勘查质量受到影响,主要的因素是地质勘察环境、勘查工作人员、勘查材料、勘察技术以及勘查的机械设备。在地质勘查工作中,人员是主体,会对勘查的结果产生直接的影响或者间接的影响。由于煤田地质勘查工作风险高,而且工作环境艰苦,所以工作人员非常少,加之勘查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缺乏合理性,就意味着强化煤田地质勘查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成为了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2]。要积极地引进专业素质很高的人才,还要做好人才培训工作,以老员工带新员工的做法,让新员工的工作经验不断丰富,老员工也可以学习到新的知识,并不断地转变思维观念。在人才培养环境中,培训工作要具有创新性,即不仅要积极地发掘人才,还要为人才的职业发展创造环境,让人才能够在岗位上健康成长。基层工作的质量要有所保证,基层的工作人员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通过强化煤田地质勘查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随着人才队伍职业水平的提高,工作质量也会明显提高。

2.2 煤田地质勘查工作要力求精细化

煤田地质勘查工作要做到精细化,就要对工程合理布置,以勘察质量,获得良好的勘察效果。勘查工作精细化可以避免存在勘察弄虚作假的现象,对于勘查的周期,勘察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和机械设备的使用情况都会合理安排。保证勘察质量。

2.3 将动态化的质量标准监督体系制定出来

将动态化的质量标准监督体系制定出来,对于质量监督实施动态化管理,可以做到实时监督,能够有效地避免存在包代管的问题。质量标准监督体系动态化运行的优势在于,做到了过程化监督,实现了地质勘查工作的全程监督[3]。各级负责人员的管理内容要明确,做到责任落实到人头,一旦有重大质量事故产生,或者重大的决策方案存在失误,就要追究责任人的过失,同时还要将动态化的质量标准监督体系的运行情况落实到年终考核中,以发挥激励效应。

综上所述,从中国的能源结构来看,南部地区和北部地区明显不均衡。这就必然会存在能源生产问题。煤田地质勘查是保证煤矿资源质量的关键。目前中国对煤田地质勘探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对于其中所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以具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为能源危机的缓解提供可参考途径。

参考文献:

[1]丁立强,王鑫.水文孔固井工艺在煤田地质勘查中的应用探讨[J].地下水,2013,35(04):114.

第8篇

英文名称:Journal of Hydroelectric Engineering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3-1243

国内刊号:11-2241/TV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2

期刊收录: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EI 工程索引(美)(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第9篇

关键词:地质;测绘;技术 ;发展趋势

Abstract: The geological mapping is a general term for compilation of geological survey and mineral exploration and production map involved in all the work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ut also more application in geological exploration engineering survey technology, it will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geological exploration engineering. Therefore, this paper makes a comprehensive study on the concrete application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technology and future trends

Key words: geological; mapping; technology; development trend

中图分类号:P25

一.前言: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测绘技术主要包括了遥感技术、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等现代化的测绘技术。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和遥感技术是综合了航天技术、卫星技术、传感器技术、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多项高新技术的研究成果而形成的最新技术成果,地理信息系统此项技术则集合了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空间分析与模拟技术综合研究而形成的。这三项技术是现代测绘技术的核心,他们是空间技术和信息技术等现代高新技术的综合集成,也是国家高新技术的重要组织部分。

测绘看似陌生的一个专业名词,但却是和我们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小到目测距离,判断方向的日常生活经验,大到国家建设,武器制导的重要科技手段,无一不与测绘联系紧密。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测绘技术已经成了我们生活中的一个不可替代的工具,其利用领域也越来越广阔,核心技术也越来越发达,其中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技术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更是成为了现代测绘的核心技术。

二.工程地质测绘

工程地质测绘是岩土工程勘察的基础工作,在诸项勘察方法中最先进行。按一般勘察程序,主要是在可行性研究和初步勘察阶段安排此项工作。但在详细勘察阶段为了对某些专门的地质问题作补充调查,也进行工程地质测绘。

工程地质测绘是运用地质、工程地质理论,对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各种地质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初步查明拟建场地或各建筑地段的工程地质条件。将工程地质条件诸要素采用不同的颜色、符号,按照精度要求标绘在一定比例尺的地形图上,并结合勘探、测试和其他勘察工作的资料,编制成工程地质图。这一重要的勘察成果可对场地或各建筑地段的稳定性和适宜性作出评价。

工程地质测绘所需仪器设备简单,耗费资金较少,工作周期又短,所以测绘工作在结合岩土工程时应力图通过它获取尽可能多的地质信息,对建筑场地或各建筑地段的地面地质情况有深入的了解,并对地下地质情况有较准确的判断,为布置勘探、测试等其他勘察工作提供依据。高质量的工程地质测绘还可以节省其他勘察方法的工作量,提高勘察工作的效率。

根据研究内容的不同,工程地质测绘可分为综合性测绘和专门性测绘两种。综合性工程地质测绘是对场地或建筑地段工程地质条件要素的空间分布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全面综合的研究,为编制综合工程地质图提供资料。在测绘地区如果从未进行过相同的或更大比例尺的地质或水文地质测绘,那就必须进行综合性工程地质测绘。专门性工程地质测绘是对工程地质条件的某一要素进行专门研究,如第四纪地质、地貌、斜坡变形破坏等;研究它们的分布、成因、发展演化规律等。所以专门性测绘是为编制专用工程地质图或工程地质分析图提供资料的。无论何种工程地质测绘,都是为工程的设计、施工服务的,都有其特定的研究目的。

三.现代测绘技术

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发展

GPS即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它最初是由美国国防部开发的,利用离地面约两万多公里高的轨道上运行的24颗人造卫星所发射出来的讯号,以三角测量原理计算出收讯者在地球上的位置。GPS采用的是全球性地心坐标系统,坐标原点为地球质量中心。

美国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研制GPS,1994年全面建成,目前在地球上空已有27颗卫星(包括3颗备份卫星)在运行,轨道高度为20200公里。GPS自问世以来,充分显示了其在无线导航、定位领域的霸主地位。

四.测绘技术的发展趋势

(一) 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发展

GPS 即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最初它是由美国国防部开发的。其理论是利用离地面约两万多公里高的轨道上运行的 24 颗人造卫星所发射出来的讯号,以三角测量原理计算出收讯者在地球上的位置。GPS采用的是全球性地心坐标系统,坐标原点为地球质量中心,也就是开发成熟的GPS系统是可以为全球所用的。 GPS自问世以来,充分显示了其在无线导航、定位领域的霸主地位,随着科技发展,GPS 发展态势越来越快而其应用也越来越广,可以说其已经不仅仅应用于定位这个作用了,其已经开始在多领域中开始被使用,可以说已经成了普遍的科技系统。

(二)遥感技术的发展

遥感技术在近一、二十年内飞速发展,这种发展主要表现在新型传感器的研制和应用其发展的特点如下:

(1)新型传感器推出速度快,而且行为模式多而全面,并且在技术上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既有框幅式可见光黑白摄影、多光谱摄影、彩色摄影、彩红外摄影、紫外摄影,又有全景摄影机、红外扫描仪,红外辐射计、多光谱扫描仪、成象光谱仪,CCD 线阵列扫描和矩阵摄影机、微波辐射计、散射计,合成孔径雷达及各种雷达和激光测高仪等,这使得绘测技术在使用中可以根据不同地貌与特征采取不同的工作方式,从而使绘测工作在任何区位特征的影响下都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2)形成多级空间分辨率影像序列的金字塔,以提供从粗到精的观测数据源,从而使我们在感官上对绘测结果有更清楚的认识。传感的研制在向更高的空间分辨率方向发展的同时,也向全方位的立体观测能力方向发展。

(3)可反复获取同一地区影像数据的多时相性,从而可以掌握对同一区域不同时间的变化。一般是空间分辨率低的而时间分辨率高。遥感多时相性,提供了人们长期、系统和动态研究地球表面的变化及其规律的可能性。

(三)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

从系统角度看,地理信息系统(GIS)未来的发展将向着数据标准化、数据多维化、系统集成化、系统智能化、平台网络化和应用社会化的方向发展,其也将在改革过程中以一种更全面的方式示人。

(1) 互操作地理信息系统是 GIS 系统集成平台,它实现在异构环境下多个地理信息的系统或其应用系统之间的互相通信和协作,以完成某一特定任务。

(2)三维(四维)地理信息系统(3D&4DGIS)目前研究重点集中在三维数据结构的设计,优化与实现,以及体视化技术的运用,三维系统的功能和模块设计等方面。

(3)面向对象和构件技术的地理信息系统(Com GIS)是把 GIS的功能模块划分为多个控件,每个控件完成不同的功能,通过可视化的软件开发工具集成起来,形成最终 GIS应用。

(4) 基于 WWW 的地理信息系统(WebGIS)是利用 Internet 技术在 Web 上空间信息供用户浏览和使用。Digital Earth 它是对真实地球及其相关现象统一性的数字化重现和认识,其核心思想是用数字化手段统一地处理地球问题和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从而完成数字地球的核心功能,光缆、卫星通信技术以及计算机网络等技术则完成海量空章数据的传输任务。

五.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绘测技术在地质勘探中的作用也越发的明显。当然,我们的科技环境仍然在继续发展,绘测技术现今的技术虽然已经达到了一定高度,但在不远的未来仍然需要进一步的戏曲地质勘查中积累的宝贵经验,继续在高科技领域中提高它的实质作用,从而早日使我国的绘测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准。

参考文献:

第10篇

中国是目前地下工程利用范围最广、开发力度最大的国家。解决城市人口集中等客观问题的迫切需要以及废旧矿井多功能利用等主观积极因素的推动均标志了我国必将走向大型地下工程开发利用新时代。

自建设部下发《地铁及地下工程建设风险管理指南》以来,地下工程风险管理引发了学者多方思考。地下工程因其施工难度大、建设周期长、投资数额大、风险系数高、对周边环境依托和影响大等特点,一直为学者广泛关注。近年来,地下工程事故的多发大多可以归结到以下两个方面:环境因素引起的风险事故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引起的风险事故,其中尤以后者引起的事故居多。因此,通过SGIS技术建立系统的数字管理平台对于地下工程风险管理具有重大意义。

2. SGIS技术概述

SGIS即综合地质信息系统,它是在基于一般GIS优秀的各项功能的基础上对其工程地质、岩石力学等地质特点信息系统的再开发,以使其更加适应地下工程建设需要。

SGIS由三大系统构成:区域地质及工程信息系统、工程地质信息系统以及地质工程信息系统。其中区域地质及工程信息系统包含了地质调查与钻孔信息系统、环境地质及灾害评估系统、区域水文地质信息系统、区域工程地质信息系统和工程布局信息系统。工程地质信息系统包括综合地质可视化分析系统、水文地质信息系统、地质快速勘察成图系统、环境地质信息系统、工程地质信息系统。地质工程信息系统包括超前地质预报系统、工程地质力学分析系统、信息化施工决策信息系统、可变更优化设计成图系统及地质工程监测信息系统。

3. 大型地下工程风险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3.1 国内地下工程风险管理研究现状

早从20世纪初开始,国内学者对地下工程的发展展望就延伸到了风险分析和风险管理层次,其中尤以隧道建设、地铁建设等地下建设的环境分析及力学分析为首。2007年,建设部下发的《地铁及地下工程建设风险管理指南》将这一研究再次推向。然而《地铁及地下工程风险管理指南》等法规、条例和文件仍不能实践性得解决许多具体工程问题和突发状况。普遍研究认为,地下工程风险管理的“政策性研究”和“技术性研究”应当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3.2 国内地下工程风险管理现存问题

(1)政策性指标不明

虽然国内关于该问题已了一系列指导性文件,但目前关于地下工程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仍不够健全,其强制性力度不够及操作性不强的问题均导致了其不能系统地改善如今地下工程建设施工不规范、建设事故频发、事前控制力度不够的现状。

(2)地下工程风险管理的局限性

①基础理论研究不足造成的局限性

由于地下工程建设对地质条件及相关力学要求极高,但国内外岩石力学研究的脚步显然跟不上地下空间发展的脚步。地质及力学等基础理论的发展不能够满足大量得、范围更广的地下空间建设。

②风险管理范围的局限性

目前地下空间建设的风险管理主要局限于地铁建设方面,对其余方面的研究较少,这直接导致了大型地下工程风险管理研究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适应于地下工程风险管理的软件平台不具有普遍操作性。

(3)工程地理信息以及监测、控制平台的局限性

地质信息系统性了解的局限性、施工期间周边地质环境变化分析的局限性、前期工程测量阶段与事前控制的局限性均使得地下工程建设始终处在一个建设不明朗的瓶颈阶段。地下工程建设的局限性直接导致了事故突发、解决工程问题难度极高以及处理事故耗资巨大等问题。

4.SGIS在地下工程风险管理中的实践性应用初探

4.1 基于SGIS的风险预测评估系统

虽然从宏观上看,地下工程的风险产生是突发的、偶然性极强的、与当地的地质条件密切相关的,但从微观角度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大多数地下工程事故产生前均是存在先兆的,即地下工程事故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减少甚至消除的。

基于“区域地质及工程信息系统”的风险评估系统就是这样一种事前控制系统,它是指在施工开始前,根据SGIS海量数据库所集合的地质调查结果、钻探信息、水文地质实时信息及发展历史、区域工程地质要求、工程地质力学分析信息、施工场地周边环境信息及施工技术信息和工程布局信息,结合当地地质条件变迁历史、超前地质预报信息、近年自然灾害发生情况、地质薄弱环节与施工技术难点,经计算机分析及有关专家建议,预估事故发生可能性及可能发生事故的概率,并对可能发生问题的关键部位采取预控措施,以减小事故发生可能性。对可能由自然灾害引发的施工事故,应预先提出风险应对策略,以保证将事故的影响降至最低。

4.2 基于SGIS的施工过程监控系统

(1)基于SGIS的施工过程监测系统

SGIS系统在综合考量地质分析、数值分析及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确定最容易发生事故的施工段重点监测区。监测系统的提出必须基于硬件支持与软件支持上,即必须拥有经济适用的施工现场实时检测仪器及先进的监测软件。

(2)基于SGIS的施工过程控制系统

传统的地下工程信息管理系统片面突出强调了信息管理在监测方面的巨大作用,但在信息管理的控制层次的涉及却了了。SGIS系统在提供信息化监测平台的基础上,结合时事更新的“地质快速勘察成图系统”、“信息化施工决策支持系统”及“可变更优化设计成图系统”,对于工程微小变更的发生,在第一时间内从地质勘探、设计成图到施工决策全方位实现施工技术科学化化管理控制。

4.3 基于SGIS的运营期监测系统

运营期监测系统强调在信息化基础上实现更加自动化,它是以自动检测为主、人为监测为辅,结合GIS技术与WEB技术的一种实时监测系统。通过传感器等监测仪器传递的工程信息,经网络中心枢纽至SGIS系统中进行集合和重组,自动同原设定的运营模式进行无缝校核,一旦出现信息不符,随即由网络中心枢纽自动分配人为监控单位进行事故信息核对,以更高效得达到全面、科学化、可视化的监控。

参考文献:

【1】崔玖江,崔晓青 《地铁工程建设风险控制与管理》(期刊论文)施工技术 2011年5月

【2】钱七虎,戎晓力 《中国地下工程安全风险管理的现状、问题及相关建议》(期刊论文)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8年4月

第11篇

走矿点、看构造、钻技术……25年来,贵州省地矿局105地质大队高级工程师祁连素,投身于野外地质勘探工作,把地质找矿当作自己的理想追求,把青春热血挥洒在崇山峻岭之间,成长为一名具有扎实野外操作技能和丰富理论功底的地质工作者。

祁连素所主持的勘查项目,为贵州省新增金矿资源数十吨,估算经济价值逾100亿元。

2014年,祁连素获中国地质学会首届“金罗盘”奖;2016年,获贵州省“五一”巾帼标兵称号;2016年11月,被确定为“贵州榜样・最美人物”。

女承父业

冬雨淅淅沥沥,祁连素又要出门了。

“妈妈,这次你要去多久呀?”女儿依依不舍地问。

“也许要半个月。你要好好学习,要听爸爸的话呀。”祁连素抚摸着女儿的脸。

跟家人道别,又一次出野外。背上的地质包里,装有罗盘、地质锤、放大镜、野外记录本。25年来,祁连素已经不记得有多少次这样的道别。

她舍不得离开家,但工作性质使她必须常年在野外。“选择地质行业,我无怨无悔。”祁连素说,20多年前的那个选择,让自己一生与地质结缘,与地质为伍。

1971年12月,祁连素出生于一个地质之家。在地质队长大的她,对地质队深有感情。

小时候,祁连素的父亲每年春天都要到野外去,秋天树叶飘零之时才回来。“野外到底是怎样的?”“地质队员怎样找矿?”“在野外是不是很浪漫?”她从小就对父亲的野外地质工作充满好奇,“长大了我也要像爸爸一样,当一名地矿人。”她为自己定下了人生目标。

为实现这一人生梦想,她报考了贵州省地质学校。1991年,踏出校门的她来到贵州省地矿局105地质大队报到,第一个项目就分到位于兴仁县的紫木凼金矿区钻探组。

“穿上劳保服,背上地质包,站在钻机边编录,心中充满自豪。”祁连素回忆说,然而“三分钟热度”很快过去,迎接她的是大山里既枯燥又艰苦的工作;“每天面对一截截岩芯和枯燥的数字,太乏味!而且在荒山野岭、深沟险谷里,常常被蚊虫叮咬。”

工作没多久,祁连素便打起了退堂鼓,她跟父亲说不想再从事地质工作。父亲听后,连忙赶到野外把女儿接回家,一家人给女儿做思想工作。

“既然选了就不要放弃。”“干一行,爱一行,怎么能三心二意?”父亲的苦口婆心,让祁连素感觉自己辜负了父亲的厚望。

祁连素重新带上罗盘、背起地质包,又回到了紫木凼野外项目组。从此,她稳稳握着人生的“罗盘”,再没提过“离开”二字。

紫木凼项目一干就是好几年。在祁连素所在的地质队的努力下,发现了这个当时贵州最大的卡林型金矿。不久,基于地质队提供的资料,这里建立起了贵州第一个工业化生产的金矿。通过这个项目,祁连素逐渐明白到“地V人”身上的责任和价值。

山野中书写青春

参加地质工作25年来,祁连素大部分时间是在野外度过。

她的工作区域主要分布在兴仁、盘县、贞丰、普安等地。地质工作是一项十分艰苦的事业,地质勘查、资料编录等都是在野外作业,野外环境艰苦,条件恶劣。作为女性,祁连素克服野外工作的诸多不便,和男队员一道翻山越岭,风餐露宿。

夏天,顶烈日、冒酷暑;冬天,迎风雪、战严寒。工作中,常常要翻山越岭,跋山涉水。不仅如此,有时候甚至要下井作业。回到办公室,还要熬夜加班,编制报告、整理资料,“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而且一干就是好几个月不能回家。”祁连素说。

上世纪90年代末,地质找矿工作处于低谷期,加上工作辛苦,许多人纷纷选择跳槽,但祁连素克服困难,坚持了下来。

在结束兴仁县紫木凼项目之后,祁连素调到贞丰县灰家堡背斜金矿合作项目组。这是贵州省地矿局105地质大队与加拿大丹斯通国际股份公司合作的金矿项目。

当时,位于贞丰县的这个矿区不通公路,驻地离省道有2个多小时路程,仅靠一条简易山路连接外界,工作环境十分艰苦。晚上,男同志住在农民们遗弃的破房里,女同志则住在条件稍好的工棚里。

1996年4月,一场暴雨夹着冰雹袭击驻地,工棚棚顶被掀翻,大雨滂沱,冰雹噼里啪啦地砸下来。几名女地质队员只好躲避在狭小的办公桌下面……“我们把纸质文件抱在怀里,所以文件完好无损,而箱子里的衣物全湿透了。要知道当年可没有电脑,一个钻孔的数据资料就值几百万!”祁连素回忆说。

艰苦不仅于此。2009年夏天,大队在罗甸县开展土壤化探项目,大伙每天顶着摄氏35度的高温,爬大山,过沟谷,汗水湿透衣背。“工地上没有洗澡的地方,只能穿着衣服跑到河水里泡。”晚上,她和另外一名女同志挤在一张1.2米宽的床上,“天气太热,我们身上都长了痱子。”

还有一年,祁连素和同事们在平坝县开展工勘施工。钻孔布置在农民的水田中,正当大家担心稻田里的蚂蝗时,祁连素二话不说,卷起裤腿就跳下田去……

就这样,祁连素凭借对地质工作的热爱,把青春的血汗,洒在了贵州的山山水水。

摘取“金罗盘”奖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12年,祁连素调到普安县泥堡金矿项目组,任项目负责兼技术负责、综合组组长。

这是她第一次挑大梁、带项目。“当时既激动又忐忑。”祁连素说,这是自己工作能力得到认可的体现。

然而,来到工作区,祁连素面对的是近900个钻孔、10万多米的岩芯,还未整理的原始资料,以及地质结构十分复杂的矿体。

“以往,经过多年经验积累,我能根据地质条件,在脑海里构建一个矿体的三维空间分布图。但是,眼前的矿体连接对比非常复杂,横着长、竖着长、交叉长,找不到规律。”祁连素感到了项目的棘手。

最终,在祁连素打电话回贵州省地矿局请教老专家之后,问题找到了解决思路,并使得泥堡找矿工作实现了找矿重大突破:

――新发现的深部“断裂型”金矿体,规模大、品位高,泥堡成为黔西南又一个特大型金矿产地,项目组提交的勘探报告,为今后在黔西南州寻找该类型金矿积累了宝贵经验;

――提交的《贵州省普安县泥堡金矿资源/储量核实及勘探报告》,查明工作区金资源储量共计70吨,新增的有48吨。2013年12月19日通过了贵州省国土厅专家的评审,并得到专家的高度评价。

那一天,恰好是祁连素42岁的生日。“在贵州大山奋斗20载,给自己交了一份满意答卷。”她说。

说起祁连素,同事们连连称赞。“一个女同志,那么多年能在野外挺下来,确实太不容易了!”工作搭档李俊海称赞道,“她工作认真负责,有一次,有个项目遇到一个问题,她一天来回找我20多次进行讨论。”

为鼓励青年人扎根基层,在野外一线建功立业,中国地质学会联合国土资源部地质勘查司、科技与国际合作司、人事司共同设立“金罗盘”奖,并从2014年度开始评选,两年评选一次。

祁连素凭借非凡的工作成绩,以及为地方经济做出重要贡献,获得首届“金罗盘”奖。“得这个奖,是对我工作20多年以来最大的褒奖。”祁连素激动地说。

除了在野外实践,她还注重自身理论知识的修养。2014年,祁连素主编的项目报告获贵州省地矿局找矿突破二等奖;她撰写的两篇论文《贵州省泥堡金矿床控矿构造构造类型及其控矿规律》与《贵州省泥堡金矿床矿体类型及其形成机理新认识》,在《贵州地质》学术刊物发表。

对话祁连素:

记 者:地质工作十分辛苦,你如何能坚持25年?

祁连素:我热爱这份工作。当看到大山深处的矿产宝藏经过我们这些地质勘探队员的艰辛劳动变成一座座开发和生产的矿山时,我觉得很自豪,庆幸自己选择了地质工作。我工作了25年,还会坚持下去。

第12篇

2009年8月6日至7日,贵州省煤田地质局第五次科技大会在贵阳小河召开。在一片掌声之中。20名先进科技工作者和4个科技先进单位的代表。走上了颁奖台。同时。26项优质地质报告、9项优秀科研项目以及5项优秀科技论文,也分别受到了表彰和奖励。

这次会议无疑为50周年局庆增添了许多喜庆色彩。尽管如此,但许多与会者更愿意把这次会议看作是一次科技兴局的誓师大会。

事实上,继2001年召开第四次科技大会8年之后,贵州省煤田地质局再次召开科技大会,其弦外之音不言而喻。与会者感叹,这不仅仅是一次工作的延续。而最重要的是一次战略方向的重新建构。

建局50年来。贵州省煤田地质局一直高唱科技创新的主旋律并不断实践。但真正把科技兴局作为一项战略方向确定下来,则是最近的事。在深入总结几十年的成败得失、兴衰沉浮之后,2008年,贵州省煤田地质局提出了“地质立局、科技兴局、人才强局”的战略思想。由此,“科技兴局”成了一个新的热词。

其实。贵州煤田地质的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以及成果的推广应用。始终贯穿煤炭资源勘查的全过程。无论是早期的“小发明”,还是后来的技术革新、装备更新,乃至各项科研成果的相继问世,无不是“科技兴局”战略思想的具体实践。而贵州煤田地质勘查行业主力军的地位,也在这一次次的技术创新中得以确立和巩固。

自主创新提升科技实力

在中国煤炭博物馆,有一种名叫“无标尺视距仪”的仪器静静地陈列在那里。这是一种应用于地质测量的重要仪器,是贵州省煤田地质局自主创新的一个典型代表。

在大搞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的背景下,1960年5月,贵州省煤田地质局一七三队和地测大队联合试制成功了“无标尺视距仪”。这种仪器不但测图效率高,减轻了繁重的立尺劳动,而且视距精度和测图质量均达到了国家规范要求。1961年5月,煤炭工业部在全国各省煤炭系统推广使用。从1960年到1982年,贵州省煤田地质局用这种仪器共测制1:5千地形图约3500平方公里。1990年,它被中国煤炭博物馆正式收藏。

相较而言,GMRY金刚石钻头的研制成功及推广应用,更具轰动性。

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期,煤田地质钻探主要采用的是普通硬质合金和铁砂、钢粒分层钻进工艺。这种传统的设备及工艺只适宜于地质构造简单的地方开展工作。为了解决硬岩钻进效率问题和扭转效率低、质量差、事故多、成本高的被动局面,1976年至1979年底,贵州省煤田地质局组织力量研制GMKY金刚石钻头,完成了钻头结构设计、高频热压法烧结工艺和工业性试验,先后试制出2个品种、3种规格的GMRY金刚石钻头350个,下井试验320个,获得各种试验数据4016个,累计钻井进尺2668.82米,平均钻进效率比普通钻头提高50%以上,钻头平均寿命达到48 69米,其中4个超过100米。每米金刚石消耗量0.531克拉,费用4.35元,孔内事故率8.4%。经济技术指标达到或超过了煤炭工业部规定的要求。1985年9月,它在全国煤田地质勘探科学技术大会上获得三等奖。

而GMKY金刚石钻头的最大社会意义在于,它填补了当时国内高频热压法烧结工艺的空白,并由此登上了国际技术交流的舞台。1980年,日本立根钻探公司应邀访华,GMRY金刚石钻头被国家煤炭工业部指定为中方介绍的内容之一。

此外,一些普通自主研发项目也时常传出令人振奋的消息。据了解,在50年的发展中,贵州省煤田地质局先后研制成功T54插齿机、C620型普通机床、六方铣床、牛头刨床、冲床等数十种设备。

现在看来,这些科研项目或许已经不是最先进的,但在当时,它们已经走在了时代的前列,并且提高了贵州煤田地质勘查的科技实力。

技术应用打造勘探名片

2008年3月,贵州省煤田地质局斥资2000多万元从美国购置一台雪姆大型车载钻机。这是贵州省煤田地质局引进应用先进技术提升勘探实力、打造勘探品牌的一个大手笔。

这种采用空气钻进工艺的大型设备,主要用于煤层气勘探开发、煤矿瓦斯抽采、地热、水源和煤矿应急救援等钻井工程。令人称奇的是,它不但可以垂直打钻,而且还可以在地下施工时转弯。

煤层气是煤中重要的伴生矿产资源。贵州省缺油少气,但煤炭和煤层气资源十分丰富。早在1995年,贵州省煤田地质局就对贵州的煤层气资源进行了一次评价。结果发现,贵州省煤层气资源量为31511亿立方米(埋深在2000米以浅),约占全国资源量的10%,居全国第二位,因此有“北有山西,南有贵州”之称。勘查开发贵州省煤层气资源,具有补充省内优质能源供给、防治煤矿瓦斯事故、保护大气环境的“一举三得”之利。2006年,贵州省煤田地质局将煤层气的勘查开发作为一项支柱产业来经营。显然,雪姆钻机承载了打造勘探品牌的希望。

但它并不是唯一的希望。事实上,贵州省煤田地质局历来十分重视新技术的引进与应用。而且,每一次努力都为勘探品牌的打造增色不少。其中,GPS(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和绳索取芯钻进工艺的广泛推广与应用,尤值一提。

GPS技术最早应用于美国军方。由于它具有全天候、高效率、高精度和自动测量的优点,作为先进的测量手段和新的生产力,现在已融入了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1990年4月,贵州省煤田地质局地测大队与武汉科技大学合作,利用GPS技术在兴义煤田进行测量,仅21天就完成了800平方公里的测量任务,工效提高了2至3倍,费用节约50%以上,所获数据精度差仅5厘米,达到国内同类成果先进水平,开启了贵州利用GPS技术进行地质勘查的先河。这一成果为国家制定GPS技术地质测量规范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钻探作为煤田地质勘查工作的重要手段,其工艺水平和效率直接影响到地质报告的精准度。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贵州省煤田地质局就引进绳索取芯钻进工艺。经过反复试验,攻克了诸多技术难题。目前,绳索取芯钻进工艺已得到全面推广应用,大大提高了钻探效率,加速了“西电东送”电煤勘探步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毫无疑问,这些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为贵州省煤田地质局打造“招之能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勘探队伍品牌提供了技术支撑。

科研成果服务政府决策

贵州省的煤炭资源有效保障年限到底是多少年?这个问题曾一度让许多人犯难。不过现在,这个问题终于有了科学的答案:按现阶段可供净有效量计算,保障年限为30年;按净有效量计算,保障年限为45年;按准有效量计算,保障年限为111年。

这些答案来源于贵州省煤田地质局和中国矿业大学最新完成的《贵州省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与有效保障能力分析》的研究成果。2009年4月26日,这项研究成果在由贵州省科技厅主持的鉴定会上通过了专家组的评审。

2006年11月,该项目作为公益性、基础性地质勘查项目立项实施。经过两年多的努力,项目课题组对贵州166个勘查区(井田)煤炭资源有效保障能力进行了定量评价,认为贵州省煤炭资源满负载量为459.55亿吨,准有效量为431.24亿吨,净有效量为87.12亿吨,现阶段可供净有效量44.67亿吨。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得出贵州省31处骨干矿井的净有效量可维持40年、省属煤矿的净有效量可维持36年、乡镇煤矿和个体煤矿只可维持11年的结论。对于这项研究成果,鉴定组认为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此项研究成果甫一问世,舆论一片叫好声。事实上,类似的新闻热点在贵州省煤田地质局已多次出现。

2000年3月,该局完成了《贵州省低硫煤资源研究》,预测全省低硫煤资源量720亿吨,并认为黔北煤田是贵州最有利于低硫煤资源优先开发的地区。这一结论不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贵州煤炭质量的形象,而且对贵州煤炭资源开发规划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如今,“西电东送”工程火电项目的选址基本上都是沿低硫煤分布区布局。

2006年,该局又完成了《贵州省化工煤资源地质评价》,评价并提交了全省化工煤资源量210亿吨。在此基础上,还提出了贵州省化工煤基地布局、战略部署和产业规划建议,对政府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而且。经过三次煤炭资源的预测与评价,该局预测贵州煤炭资源总量为2419亿吨。这一数量超过中国长江以南贵州以外所有省份煤炭资源储量的总和,居全国第五位,为贵州建设南方能源基地的宏伟构想提供了重要的资源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