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会展毕业论文

会展毕业论文

时间:2023-03-24 15:48:5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会展毕业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会展毕业论文

第1篇

一、农学类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毕业论文教学计划安排未体现农业生产特点,研究时间不能保证

按照现行的教学计划,农学专业往往论文和实习结合,安排在第6学期和第7学期之间,而其他专业往往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以河南当地农业生产情况为例,小麦一般在10月份种植,来年6月份收割;紧接着是玉米种植,并在10月收割。周年生产,一年两熟。而学生的实习被集中在一段时间进行,时间安排上跟不上农事进程,也覆盖不了哪怕一季作物的全生长期。由于需要集中时间实习,另一方面也导致其他时间的理论学习时间安排很紧凑。在平时,同学们很难抽出足够的时间参加到老师的实验中去。因此,目前的教学计划,难以让同学们有充分的时间对作物整个生长期进行实习和观察,更遑论周年的观察和研究了。由于时间上不能保证,即使有同学愿意提前参加到老师的科研中,以备以后写毕业论文,也很难保证有足够的时间承担实验任务,所得到的数据质量也不高,毕业论文的质量自然容易大打折扣。

2、生产、科研与教学脱节,经费缺乏

作为地方院校,农学专业的老师课题申请竞争很激烈,不少老师基本没有课题经费支撑研究。因此,对于农业生产,往往也离得比较远。即使有部分老师有些小课题,也只能是小打小闹,脱离生产。另一方面,学校扩招,教学经费却并未相应调整。由于对毕业论文的指导,往往是由老师命题作文,出现与生产脱节,炒冷饭的现象也不少。由于研究命题本身缺乏鲜活,也难以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3、教学质量监督与评价体系存在缺陷,难以起到导向作用

尽管目前已经建立了毕业论文的监督与评价指标体系,但是其可操作性仍然不强。对毕业论文的评价,往往对格式、形式过于重视,对成绩分布、材料是否齐全较多关注,而对于实习过程监管、论文学术水平的评价等实质性的方面,缺乏行之有效的监控手段。老师们往往因为不忍心影响学生毕业,也存在放水的问题。由于这些原因,毕业论文评价指标体系并未真正起到导向作用。而同学们也往往因此而存侥幸心理,做论文时不好好做,写论文时东抄西抄,甚至有造假的情况。

4、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一些同学学习态度松懈,未能认真对待毕业论文工作。认为大四找工作忙,学校不会怎么样。而学校也因为近年就业压力大,而存在放松监管的情况。这更助长了学生们学习态度上的松懈。

知识面狭窄,求知欲不足,难以应付综合性的作业。现有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养成了学生被动受学的习惯。不少学生,在大学四年中,习惯于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的学习模式,平时很少浏览专业期刊,知识面狭窄,对行业缺乏基本的了解。这样的情况,是很难想象能够在毕业论文写作中能够写出新意和深度的。

综合素质不强,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弱。一些同学缺乏基本的分析综合能力,逻辑思维混乱,语言表达功底差。写出来的文章,不知所云。语病连篇。大学院系往往没有开设大学语文课程,使同学们失去了提高的机会。英语过级的强制要求,使得很多同学把大量的时间都用在背记英语单词上面。

二、提高农学类本科毕业论文教学质量的途径

要提高毕业论文的教学效果和论文质量,根本还在于学生,毕竟论文是要学生自己写出来的。而各种制度和教学计划,都应该围绕能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如何杜绝学生的侥幸心理进行设计和管理。为此,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实现毕业论文教学质量提高。

1、鼓励紧贴农业生产实际的选题

农学类本科生的培养,主要目的为服务于农业生产。如果学生学习时就脱离实际,毕业后即使参加农业方面的工作,也很难短时期内适应过来。当前不少农学类本科生毕业后,往往在农资行业工作。这类岗位酒需要扎实的农业生产实践经验。因此,如果在毕业论文选题时,就贴近生产实际,将有利于毕业生的能力培养。

2、根据农业特点,对教学计划作出相应调整

农业生产周期长,难以重复。因此,在毕业论文工作中,要求在实习实践,论文工作时间安排上作出调整。如刘世亮等提出的全程实习模式,能够较好地解决毕业论文时间难保证问题。但是,要实现全程实习教学,必须要在课程设置上作出较大的调整,严格控制学生理论课学习负担,以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加老师的科研工作。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取消专门的实习时间,通过教学时间表的调整,让学生自由安排时间,达到实习和毕业论文工作的目的。

三、评价指标要作导向性的调整设计

在毕业论文评价指标中,应该减轻对形式审查的重视,而把更多的注意放到学术价值评价上,同时,应该把是否联系实际,以及论文工作的过程纳入考核的内容。这样,真正从评价指标的导向上,让学生和指导老师对毕业论文重视起来,并主动地把毕业论文工作于农业生产实际相联系。院校各级管理部门应该严格把关,真正做到鼓励先进,鞭策落后。这样,从制度上杜绝学生侥幸心理。

四、鼓励学生尽早参加老师的科研活动

大学生在进校后,应尽早完成专业教育,并在第二学期开始,鼓励学生参加到教师的科研活动中去,在具体的科研中,认识农业生产,拓宽视野。学生们只有到具体的生产实际中去体验,才有可能逐步培养专业兴趣。也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自己认识到毕业论文将从哪里出来。

五、经常举办学习交流专题报告会,分享乐趣和经验

第2篇

内容摘要:当前在会展人才培养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主要原因在于会展人才培养滞后于行业发展,与行业需求脱节,因此会展人才培养改革迫在眉睫。会展人才培养要走出困境,亟需针对当前会展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遵循“从出口往回找”的思路和会展人才培养改革基本要求,创新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会展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加强专业师资队伍能力培养、强化专业实践教学环节。 

关键词:行业能力导向 会展教育 人才培养改革 

会展行业发展对会展人才培养改革的时代要求 

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十三五”期间,以会展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将成为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引领经济新常态的主要推动力,会展业、会展教育面临千载难逢的历史发展机遇。在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对会展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合理设置会展教育课程,按行业或岗位能力需求來选择教学内容,不仅可以解决应用型院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矛盾,还可以促进应用型院校更新教育观念、提升人才培养的规格和层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符合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因此,针对各院校会展教育实际情况,根据会展教育内容进行系统化、体系化的编排和设置,才能使之适应市场需求,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应用型院校主要服务于地方经济,培养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的应用型人才,而制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瓶颈之一即缺乏行业能力导向。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们往来联系进一步频繁,会展活动已广泛涵盖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等部门,懂策划、善运作的会展人才供不应求。设置结构合理、顺应社会需要、与行业接轨的会展教育课程,不仅可以解决高校培养的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偏重于知识积累、欠缺实践性经验的不足,还可以根据行业或产业发展实际培养行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需要。会展教育具有鲜明的实用性与可操作性特征,在教学和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突出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突出行业能力导向,实现人才从学校到社会的良好对接。通过加快会展教育教学方式改革,合理设置会展教育课程,优化理论教学内容,增加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参与会展项目调研、会展策划、会展运营、会展服务等方面的训练和组织,提高学生投入社会的实践操作能力,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培养出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行业能力导向下会展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人才培养模式滞后行业发展。会展教育并非传统的理论式教育,它具有较强的实践特征和产业依托特征。目前,我国会展产业虽有较快发展,但其会展产业链条各环节的成熟程度较低,各环节缺乏合作稳定性和系统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纵深发展,国内外会展市场的逐步扩大,会展市场需求与日俱增,会展教育正面临复杂多变的产业环境,现有的理论和方法未能及时更新和丰富发展,故不能很好地与实践对接,造成学生“学而无用”的现象。 

会展专业课程盲目照搬跟随。应用型本科院校与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定位方面最大的不同在于:前者重视理论基础,强调理论与实践兼顾;后者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更强调扎实的实践操作技能。但就国内实际情况来看,部分院校会展专业在进行课程设置时,未考虑本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定位、学生实际情况以及师资能力水平,盲目照搬国外教材、其它学科理论或其它院校课程。如此照搬与跟随,若课程开设合理、教材选择适当、符合人才培养定位需求,应极大鼓励;相反,若与人才培养定位相冲突,应坚决禁止。 

会展师资水平制约人才培养。会展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离不开优秀的师资队伍。目前各院校会展教育的师资多是校门对校门的高校毕业生,主要为经管类、人文社科类专业出身,专业科班出身的师资较少,甚至有的教学工作者从未参加过会展行业实践却也承担了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教学效果可见一斑。由于教师欠缺实际工作经验,缺乏对各类会展活动实际工作的了解,不能跟踪会展行业的发展变革,再加上知识更新不够,因此会展教育师资的知识“老化”、“窄化”已成为影响会展人才培养改革的主要因素,成为制约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质量提升的瓶颈。 

忽视实践教学弱化学生技能。应用型院校除了培养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更应注重学生技能训练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会展人才培养注重动手教育且离不开广泛的行业实践,超强动手能力的培养是会展人才培养追求的目标之一,也是学生满足企业需要的关键要素。目前,部分院校仅开设有会展教育理论课程,欠缺配套的会展实训场所和实训设备,导致学生缺乏实践的机会,削弱了就业竞争力。会展人才培养一定要在“做中学”,一定要摆脱过去的“学-做”分离的状况。但由于教育经费和教育设施的投入不足,“教、学、做”一体的实践场所有限,从而限制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行业能力导向下会展人才培养改革建议 

(一)会展人才培养改革遵循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重要指导思想,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一根本任务,遵循“从出口往回找”的思路,即会展专业就业面临的主要岗位群应具备何种职业能力和岗位要求,倒推何种课程能够达到上述要求,科学设计符合职业岗位要求的课程,并构建基于知识分类与职业分类相结合、以应用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坚持以“适应行业需求、服务地方经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符合度”为基本原则,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新的历史条件下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改革中的问题,以课程体系为切入点,深化专业内涵建设,推进实践教学项目,推进深度校企合作等,并凝练专业核心知识和专业核心能力,构建起基于工作过程的、满足行业需求与学生个性发展兼顾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会展人才培养改革基本要求 

一是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以培育、申报各级质量工程项目为契机,形成应用型精品课程、应用型精品教材,打造示范性教学团队、示范性实验实训中心、教学示范岗。二是深化课程改革。按照“有用、可用、管用”的要求,结合毕业生面临的主要岗位群和技术领域,重新审视教学内容,力求做到“会展基础理论课程管用、会展专业基础课程适用、会展专业技术课程能用”,将行业与产业发展形成的新知识、新成果、新技术引入教学内容,实现教学与行业无缝对接。三是强化实践育人环节。整体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设条件、模拟行业环境,构建逼真的行业情境,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能力锻炼平台和创新创业机会,使学生在行业实务领域更好地学会人际交往和沟通,促使专业技能训练得到强化。四是推进深度校企合作。加大力度推进校企合作,深化产学研合作教育,引进企业课程体系,有机嵌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及采用分段式开展校内学习和到企业进行项目实训、顶岗实习、毕业设计和预就业。 

(三)会展人才培养改革的具体举措 

创新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一是开展行业需求调研。根据“从出口往回找”的思路以及主要岗位群和技术领域的核心能力要求,合理确定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技术课程,重视实践教学过程和学生实践能力锻炼,形成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二是对接社会需求。根据国家专业指导委员会颁布的会展专业培养计划、培养规格、培养目标的要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以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等方面的变化。全面厘清职业岗位、专业核心知识和能力与专业核心课程之间的关系,使之能够较好地保证人才培养与社会、行业发展需求的一致性。三是针对应用型专业的特点,科学构建以行业能力为导向的会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期培养的学生能更好适应区域会展相关行业的需要,彰显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构建会展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美国著名会展权威专家、“现代事件管理之父”乔·戈德布莱特博士提出,活动管理的基本过程应包括研究、策划、计划、协调和评估5个步骤。按照这个思路,会展课程的设置可分为前期(包含策划+准备)、中期、后期三个阶段,具体每个阶段可设置的课程如表1所示。若严格按照表1对应课程进行课程设置,一方面会存在课程设置太细,未能考虑会展专业其它课程衔接的缺点,另一方面也会存在部分环节知识点重合的现象。因此,部分课程可以融入或整合到其它课程中,仅作为某一个章节或部分来体现本部分的知识点和重要性。对于重合的知识点,如《会议服务与管理》与《会议管理》两门课程中均有会议管理的内容,应充分考虑整合、合并。 

加强专业师资队伍能力培养。首先,可与国内外优势会展院校发展校际交流和教师互派,选派重点课程教师和骨干教师进行国内外专业培訓。其次,以校企、校地合作为主渠道,有计划安排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或培训。设立专项基金,支持教师参加行业举办的专业技术培训班,鼓励教师取得具有行业权威性的职业资格认证,培养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再次,加大从企事业单位聘请“双能型”教师的力度。要从会展行业一线聘请高职称、高技能人员担任“双能型”教师,以课堂教学、专题讲座、实践教学、指导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等形式承担相关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任务,将现场和生产一线的最新信息、成果、技术引入课堂教学。 

强化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校地、校企合作是培养会展实践人才的重要途径。一是多方面争取经费投入,完善专业校内实践基地,增加或更新实训设备,配齐常用会展教学软件。二是加强与会展行业全方位、多渠道合作,共建多个领域的实践教学基地,共同开发一批能反映社会需求和会展学科发展的专业核心课程,共同编写一批关于会展方面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材。三是以提升学生技能为要旨,创新实训体系,着力技能训练的“三化”即项目化、课程化和具体化,构建三级四层赛训一体的实训模式,即围绕校级、市级、国家级三个层级竞赛,推行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三位一体,从低年级至高年级四年阶梯式不断线的“训、练、赛”技能训练体系(王东强等,2014)。 

参考文献: 

1.周健华.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教学方式改革探讨—以《会展概论》为例[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6) 

第3篇

关键词: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研究性学习;毕业设计

作者简介:曹丽华(1973-),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东北电力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李勇(1964-),男,辽宁本溪人,东北电力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吉林 吉林 13201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吉林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研究课题——能源动力类专业本科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2-0133-02

研究性学习,即改变原有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根据学科知识的特点,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从广义理解,它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方法,适用于学生对所有学科的学习。[1]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其思维发生变化,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一种新的尝试和实践。[2,3]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要求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既有已学专业知识的使用过程,又有对专业知识的创新过程,非常适合以这种“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开展教学工作。该学习方法能通过让学生自主学习来不断激励学生,并为教师提供了与学生建立相互关系的独特机会。

一、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目的与要求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或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或理论推理能力;培养学生调查研究、查阅中外文献和收集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分析、制定设计或试验方案的能力;培养学生设计、计算和绘图的能力;培养学生实验研究和数据处理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分析、总结提高、编制设计说明书及撰写科技论文的能力;培养学生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等,使学生在创新和实践方面得到一次系统的基本训练,达到从事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和实践性人才的培养目标。

研究性学习强调基于问题、面向实际,凸显自主探究、合作互动,重点体现在“提出问题、自主研究、讨论互动、批判改进”等核心环节。[4]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法体系,按照学习专题的内容的性质和学习方式划分,其主要形式有基于问题的探究式学习、基于案例的讨论式学习和基于项目的参与式学习。[4]因此,在毕业设计中进行研究性学习,可以很好地实现毕业设计的目的和要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实现毕业生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二、毕业设计题目的设定和学生的选题

第一,毕业设计题目设定的基本要求是遵循毕业设计教学大纲,符合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

第二,毕业设计题目的设定要理论联系实践,既有理论研究又有工程实际,体现出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原则,用以增强学生的兴趣和知识的实际应用。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对生产实际、理论学习和科学研究相辅相成的认识。

第三,毕业设计题目的设定要因学生个体的差异难易结合,因材施教,使所有学生都能感到所学知识的有用之处,又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创新。

第四,毕业设计题目的设定范围和深度应符合学生及本专业的实际情况,但又不失对本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

第五,毕业设计题目的设定一般可分为理论研究、实验研究、工程设计(实践)和综合等类型。本专业学生结合工程实践类课题的比例应不少于80%,首先保证基本工程训练,并在此基础上做一些提高性的、拓展性的研究专题;其次结合实际任务进行的毕业设计,应选择那些能满足教学要求,并有实际意义的课题。

第六,毕业设计题目设定后,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取课题,然后根据自选与分配相结合的办法进行最后的确定。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根据选取的毕业设计课题进行研究性的毕业设计,但目标要明确、工作量要适当。

第七,学生除了选择指导教师设定的毕业设计题目外,也可根据本专业特点和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与专业相关的实际问题,然后请指导教师审定后确定毕业论文的题目。

三、在毕业设计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标、组织与实施

1.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其学习目的非常明确,就是利用大学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导师所设计的问题,不但要学会查找资料、归纳总结,还要选取恰当的方法、手段,学会和导师交流,学会思考和创新。在毕业设计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就是根据学生个体的特点,有目的、有差异、有选择的设定毕业设计题目,既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又能使学生在研究中有所创新,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毕业设计的研究性学习过程

毕业设计采取个人独立研究的方式。指导教师根据毕业设计题目的设定要求,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设定若干个题目,由学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题目。然后指导教师给出题目具体的研究目标和要求,指导学生相对独立的开展研究,用17周的时间完成整个毕业设计,撰写毕业设计论文一本。毕业设计具体的研究性学习过程见图1。

3.毕业设计的具体实施过程

(1)对毕业设计题目的理解。指导教师应帮助学生就研究题目的意义、所涉及的知识及存在的争议去理解毕业设计题目。鼓励学生从多种角度认识、分析该毕业设计题目所涉及的问题,有批判的去思考,大胆的去创新。

(2)搜集、分析、整理资料。查找与毕业设计题目设定的任务相关的国内外资料,深入理解毕业设计的任务,掌握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和研究手段。

(3)开展调查研究和拟定研究方法。学生可根据个人理解对课题进行初步的研究,提出主要要解决的问题和思路,以及拟采用的方法和手段,撰写开题报告。

(4)讨论与修正。学生将初步研究的结果,在指导检查时或课余时间,与指导教师和同学进行讨论,汲取他人意见和建议,及时修正部分毕业设计内容的研究方法,体验研究性学习的快乐与收获。

(5)开展深入研究。学生根据之前对课题的理解和拟定的初步思路,对毕业设计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利用以往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的问题。在此过程中,还可能遇到新的问题,或提出新的问题,教师应鼓励其进行独立研究,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开拓创新的能力,客观地、辩证地去分析和思考,以达到毕业设计的目的。

(6)撰写毕业论文。让学生按照毕业设计的撰写规范来汇报自己的结论,甚至可以鼓励学生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以扩大影响。撰写毕业设计大论文可以培养学生归纳、总结、概括、推理和论述能力,学会展示自己的工作和成果,总结和反思自己的研究工作,不断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将自己所研究的感兴趣的课题,通过查资料、钻研、质疑、解决的过程,最后以毕业论文的形式总结出来,对他们以后参加工作进行专业性的总结有很大的帮助。

四、在毕业设计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时对教师的要求

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相互合作、共同探索真理的过程。[4]因此,教师应转变观念,平等地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平等地参与毕业设计题目的研究,启发引导、鼓励和支持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做学生的启发者、引导者、激励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尤其要注意在与学生相处时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由;与学生交换和分享各自对知识、生活的认识时,应尊重、理解和包容学生的不同看法,甚至允许学生对教师的思想和观点进行批评。

1.宽广的知识面和较强的知识交叉应用能力

研究性学习的性质使得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所涉及的知识远远超过某些固定的范围,学生需要教师指导和帮助的问题也与传统的毕业设计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宽广的知识面和知识的交叉应用能力,才能解答学生的质疑和困惑。

2.丰富的研究成果和工程实践经验

这是在毕业设计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基础。指导教师在对学生的指导过程中,要剖析题目的研究思路、比较研究的方法,以及相关的工程实践。如果自身没有相关的研究成果,没有这个领域的工程实践,对学生的指导就缺少了说服力,也就不能激起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兴趣,培养其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及启发式思维。

3.工作的热情和教学的投入

在毕业设计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这就要求指导教师要做好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要热爱教学和投入教学,要研究学生的需求、思维的方式和个体的差异,要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要注重学生获取、应用和创造知识的过程,而不是最后的结果。

4.毕业论文撰写指导

撰写毕业论文是学生对整个毕业设计题目研究情况的归纳与总结。教师要使学生了解毕业设计论文的撰写格式,引导学生了解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和交流形式。同时,指导学生总结在毕业设计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所得到的收获,包括心理上的成长。在毕业设计的答辩中去展示成果,让学生的创新才智在进一步的思辩争论中得以发展。

五、结论

在毕业设计中开展研究性学习不但能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质疑、解疑、创新、总结和交流的能力,真正实现毕业设计的预期目标,同时也是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的一个体现。本文的研究内容为在毕业设计中开展研究性教学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闫守发.开展研究性学习 培养创新能力[J].辽宁师专学报,2005,7(1).

[2]刘长风,刘学贵,冯静薇,等.研究性学习在环境工程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5(20).

第4篇

关键词:旅游管理 教学 团队建设

一、基本情况概述

北京林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教育部与国家林业局共建的“211工程”国家重点大学。该校园林学院是我国建立早、规模大、师资力量强的园林教育基地。园林学院旅游管理系的前身为创始于1994年的森林旅游专业,1999年教育部学科专业调整为旅游管理专业,2002年获得旅游管理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成为首批获得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截至2010年,为国家培养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600名、硕士40余名,并对全国各地高校和景区的进修教师、管理技术人员进行了专业培训。围绕人才培养建议重组旅游师资团队,突破以往的教育理念与机构设置框架的束缚,整合院内或校内乃至校外各种旅游教育和人才资源优势,构建面向旅游景区的“六项全能”(满足食、宿、行、游、购、娱需求)分类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北林大旅游管理专门人才培养特色,提升北林大旅游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档次。在培养人才的环节上树立“以教学为基础,以技能培训为推动环节,以科研为发展导向”的大旅游教育观,按照“产— 学—研”一体化的思路,构建教学—实训—科研一体化的开放式、拓展型旅游人才培养新模式;实行旅游景区与院校结合的管理运作模式,配合旅游景区的运营,成立相应的培训机构,为旅游人才培养铺路架桥,保证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达到理论功底深厚、实践技能熟练的标准;在办学方式上以合作办学、联合培养、教师互访、学术交流等形式,积极开展和加强国内外横向联系,实现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质量向国内高水平看齐、与国际接轨。依托所在的园林学院,面向旅游规划、旅游景区的管理与建设,培植专业特色。应特别关注生态旅游景区的规划、管理与建设,如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农村生态景观、湿地公园、地质公园、郊野公园、世界自然遗产等。

二、团队建设任务

1、完善教学团队的梯队建设

完善教学团队的梯队建设,形成教授、副教授和讲师的组合模式,重点在学科创新与发展方面下功夫,在整体上提升旅游管理学科的学术统一性,加速本学科的跨越式发展。

2、平衡教学团队的专业结构

现有教师的专业背景集中在风景园林学、地理学、林学、外国语等方面,这与旅游管理学科的跨学科特点还有一定差距,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科体系的完善与发展,影响教学计划的有效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力度与广度。旅游管理学科具有跨学科的特点,其研究多基于地理学、文化学、经济学、心理学、管理学、环境科学、生态学、伦理学、人类学、美学、风景园林学和林学等多学科。在不断完善学科专业结构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该学科的优势力量,打造北京林业大学旅游管理学科特色。

3、构建教学团队的教学与科研平台

目前学科没有教学科研载体,学科团队在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之外,鲜有机会参加专业相关课题以及高水平学术交流活动,进一步造成社会影响力与学科知名度与国内同学科相较差距逐渐扩大,使得学科在专业前沿探求等方面机会少、后劲不足,从以往研究生毕业论文可以明显发现,目前学科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体验、旅游影响、统计方法等方面,尽管这些研究对于夯实学科发展基础具有重要作用,但却较少涉及学科核心的旅游管理技术与方法、旅游规划技术、生态旅游核心技术等的相关应用性的研究,这与目前硕士研究生培养注重应用研究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由于没有教学科研载体作为学科团队交流的平台,学科师资之间学术交流较少,出现研究方向与课题的重叠,无法更好地发挥学科交叉互初具优势,研究生导师指导研究生论文课题方向较为集中,也无法体现目前学科所具有的生态旅游、旅游地管理、旅游规划和旅游文化四个研究方向。

三、团队建设途径

1、研究与建设

(1)团队特色

①旅游管理学科团队由从事旅游专业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10名教师组成,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4人、讲师5人;拥有博士学位者6人,另有3人博士在读。此外,多为教师具有在美国、日本、英国、芬兰等国的海外留学和访学经历,为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②团队教育背景多元,由园林、林学、地理、管理等组成,学术结构交叉性好、互补性强,学科发展比较平衡。

③团队以青年教师为主体,思想活跃、乐于进取,有较强的团队凝聚力,勇于探索多样化教学方法和前沿化的科研思路。

④注重与教学、科研与实践紧密结合,团队教师在旅游规划、生态旅游等方面均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并得到了业界的高度认可。

⑤团队重视学科交流与对外拓展,与学界与业界均建立了广泛的交流机制,这些交流与合作为学科发展了拓展视野、加速了学科总体水平提升。

(2)专业特色

北京林业大学的旅游管理专业是在园林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学科,旅游管理教学团队吸收了我校园林教育的经验、融合了旅游学科的特点,形成了以园林学为背景,融生态旅游、旅游规划设计、景区管理、旅行社、会展企业等方向于一体的特点鲜明的旅游管理专业特色。

(3)课程特色

①课程门数多,课程体系完备。目前,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分为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核心模块和专业选修模块三种类型,专业基础模块包括旅游学概论、旅游地理学、旅游资源学、旅游经济学、旅游环境解说、旅游调查方法、节事及活动策划、旅游英语、旅游综合实习等,专业核心模块包括旅游规划、旅游文化、旅游景区管理学、旅游市场营销学、会展旅游策划与管理等,专业选修模块包括生态旅游导论、旅游地学基础、旅游心理学、旅游目的地管理、世界旅游地理、旅游英语口语、世界遗产概论、旅游社会学等,形成了“金字塔结构”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体现“宽口径、厚基础、重特色”的培养目标。

②内容更新快,实践应用性强。旅游业的高速发展,对旅游管理教学内容更新速度提出了更高要求;为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表达与沟通能力、实际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实践环节的教学内容多,与产业活动结合紧密,教学内容紧密与行业特点相适应。

2、配套建设

围绕项目目标开展的教学条件建设、队伍建设(包括对教学和管理人员的培训),以及配套教学管理措施落实和制度建设等,简要论述所在单位为保证项目研究的顺利进行而采取的各项措施。

(1)创新性教学改革措施

①在对目前旅游行业发展和旅游教育对策研究基础上,根据社会发展需要,重新制定了人才培养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分布开展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建设;

②根据不同课程的内容特点,灵活多样地组织教学,鼓励双语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新教学方法的尝试与探索。

③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通过社会实践、第二课堂和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等形式,推行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努力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2)实验教学或实践性教学

①旅游管理专业实验、实习课程数量较多,主干专业课程基本上都有与理论教学相配套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实践环节的加强,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

②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设计)一般都给工作实习或指导教师的科研和设计实题进行,科研与实践选题比例大于80%,学生的毕业论文与设计均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

(3)教学资源建设

根据新人才培养模式重实际工作能力和技能培养的特点,完善实践教学体系。重点强化实践基地建设,学科与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北京市多家旅行社、饭店、会展公司建立了广泛的业务联系,为学生广泛开展科学研究和实践性课程奠定了基础。转贴于

(4)网络教学

网络教学建设主要是积极参加学校的网络教学建设体系,部分课程已进入教学平台,具有全套教学文件和教学课件,为学生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对照项目任务书中关于在项目执行期间的改革活动规划,深入总结自项目生效以来围绕项目目标开展的各项研究与改革,如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以及各类教学研究的初步成果等。重点论述项目研究的整体思想、调研结果、推进情况和初步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商务英语专业 工学结合 产学合作 实践教学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产学合作教育模式逐渐在绝大多数高校中实行。“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基本要求。如何通过推进产学研合、工学结合作来优化商务英语的实践教学体系,从而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重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在经历了“学科系统化”、“学习理论导向”和“职业分析导向”模式后,正在向“工作过程导向”的模式发展,我国的商务英语课程改革也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长期以来,职业教育实践课程改革止步不前的原因在于,课程内容的设计与编排远未跳出学科体系的藩篱,以单项能力分析开发的课程也始终不能适应职业工作的需要。此外,课程内容的序化已成为制约实践课程改革成败与否的关键。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开发课程,是凸显职业教育特色的实践课程改革的突破口。

商务英语专业的主要岗位有涉外文秘、外贸业务员、单证员、助理翻译等。通过广泛的社会和专业职业岗位调研,我们通过工学结合的方式,与企业专家共同研究分析这些岗位实施的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这是实践课程开发的基础平台。然后按照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对实践教学课程的内容进行工作任务设计,课程内容以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主,以适度够用的理论知识的理解为辅;教学内容的序化是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将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整合,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整合,即在实践课程设计中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对知识体系进行行动体系的重构。目前,我们按照工作过程开发的实践课程和实训项目有商务英语口笔译实训、商务综合实训、商务函电与单证实训、商务英语口语实训、国际会展实训、商务洽谈实训、毕业设计与毕业实习等。这些课程不是简单地将单项能力组合成综合能力,而是以培养职业综合能力为目标,课程设计和教材编写注重工作的整体性和经验成分,以及学生的个体发展需求。

二、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校企共同制定实践教学方案

实践教学目标的明确是优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石。目标的确定绝不能脱离社会和行业的实际需求搞“闭门造车”,只有通过校企合作教育确立的实践教学目标和形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出来的人才规格才能与市场需求的人才规格对接,毕业生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广州华南商贸职业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一直坚持开放办学,为使培养的人才更加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依托行业,通过聘请来自行业、企业的专家和高校学术专家共同组成了专业指导委员会。专业指导委员会在以下几个方面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校企合作进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研究; 校企共同制定和修订商务英语专业教学计划;有计划地开展行业对商务英语人才规格需求的滚动调查等。在实践教学方面,校企合作的优势尤为明显,如明确了实践教学的目标: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根据职业能力的要求,解构就业岗位工作过程来重构商务英语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进行课程改革;聘任兼职教师指导实践教学、参与实训基地建设、合作进行学生毕业实习和就业指导工作、合作开发服务项目等等。校企合作共同制定的实践教学方案保障了商务英语实践教学的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较好地适应了产业对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

三、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

实践教学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专业教师实践教学水平的高低,产学合作、工学结合是“双师”队伍建设的迫切需要。专业教师到企事业单位、外贸公司、海关等相关单位实习体验和实践锻炼是十分必要的,能提高专业教师自身的技术能力和专业水平,成为“双师型”教师。我校每年都要求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参加各种实践教学培训,这些双师素质教师在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和实践课程开发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社会企业的师资资源,如聘请业内专家、企业理论与实践能力俱佳的业务骨干来校讲学和担任兼职教师,指导学生实践等。“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建设的不断推进,能使实践教学的质量不断提高,学生对实践课程的兴趣和满意度也会大大提高。

四、以真实化为标准建设实训基地

学校依托行业,建立了近十家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学校内部的实训实践条件无论多好,都不能取代社会和企业的教育功能。作为商务英语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的专业认知实训、专业课程实训教学,以及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提供真实职业背景的实习场所,也为专业教师提学研结合的实践场所。在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方面,以及学生预就业方面,校外实训基地的作用尤为突出,因为校外实训基地处于正常运作的企业,实训的内容也是学生今后工作的内容。在这真实环境下进行认知实践和顶岗实习,不仅能培养学生语言和商务的实际应用能力,而且能使学生经过企业相关人士的言传身教,加强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另外,校外实践基地在学生毕业实习和设计中起到良好的作用,学生毕业设计可以结合基地企业的工作实际来选题,通过专业教师和基地企业业务骨干联合指导来完成学生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校外实训基地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和环境,有力地促进了就业与岗位零距离目标的实现。

五、依托三方联动推进专业建设保障机制

依托政府、企业、学校三方联动推进产学合作、工学结合之路,形成了“政府搭台,行业参与,产学融合”的良性互动局面,实现了企业、学生、学校、地方经济四方共赢的局面。与白云区国际会展中心签订了服务协议,学生定期担任在国际会展中心举办的国际会展的服务工作。这些合作既提高了学校在当地的声誉,又为学生和教师争取了宝贵的实践机会,其社会反映和实际效果令人满意。

第6篇

一、增设了课程设计提高学生基本技能

为了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提高学生的应用技能,我们在人才培养计划中除了安排一些实验、实习外,增设了一些课程设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课程:Java、C语言等语言类课程,要求学生在学习后,在教师指导下能用所学语言设计出一些简单程序;计算机图形学、图像处理等,可利用所学数学理论及图形图像学的处理方法,借助计算机来进行综合性设计处理问题;还有数学模型、运筹学、数值分析、软件工程、矩阵实验等课程也从不同角度要求学生进行课程设计。

这些课程以前只有理论和实验课,虽然在实验课上学生也可以动手实践,单多数是验证性的,而且一般是仅仅对刚讲过的内容进行的,实验内容也多数和老师讲的例子差不多,只不过是换换数据等简单的练习,这样的活动对及时巩固所学的内容是必要的,但全远远不能达到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设计、动手实践解决问题的能。而课程设计则不同,因为课程设计的主要过程是在学习了相关课程后,任课老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该课程的特点,给每名同学一个课题,一般是综合设计型的,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到实验室实验,有问题向老师请教,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完成这些课题,最后要通过答辩确认合格才给成绩。可以看出,通过课程设计,学生不仅对所学内容有了进一步认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对教师布置的课题的研究、探讨后,独立地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并设计相关的程序等解决问题,形成较规范的课程论文或设计报告,这一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基本应用技能,并使学生学会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

二、加大开放实验室力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根据专业特点,我们对本专业学生增加了开放实验的时间,并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兴趣爱好开展了一系列课外实验活动,使学生能够将业余时间充分利用起来。他们在实验室有的进行软件调试、有的进行数据处理科学计算、有的进行图形图像处理、有的模拟建模训练、还有的进行模拟程序的设计等,有些实验结果很好,有的学生因此获得校园科技活动奖等,更重要的是所有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得到训练。而且我们要求一般不要做简单的验证性实验,布置的课题多数需要学生经过动脑思考,反复实验才能获得成功。

在开放实验的同时,我们让一些学生参与到实验室建设中来,如设备的调试、软件的安装、局域网的组建等等,这些对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十分有利。通过长期的努力,学生得到全面的提高,在各项活动中也有出色的表现,如在2006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中该专业学生取得优异的成绩(国家奖),受到学校的好评,这种培养模式也受到同行的认可。

三、加强与社会的联系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在指导学生模拟实验综合设计的同时,我们加强与社会相关单位的联系,使我们的学生早日接触社会。在建立毕业实习基地的同时,与实习单位签订了长期合作的协议,达成长期合作研究的共识。如企业的一些常规性的项目可以由我们的学生参与共同完成,同时一些项目难题可以作为我们研究的课题,把课2题带回来,由教师和学生在查阅相关资料、反复实验的基础上开发、攻克,这样不仅为公司带来效益,更主要的是使我们的学生得到充分锻炼,积累了工作经验,为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该专业经常参与的项目有:软件调试、硬件维护、网络维护、科学计算、预测决策、图形图像处理等等,如帮助广告公司统计中环广场处的车流量、人流量及不同时间人群特点等,通过统计技术、利用拟合等预测方法进行建模分析,对该处电子广告屏的设计得出三种方案,从理论到实践全方面论证,为该公司提供了力的了论证材料;学生还参与了会展中心智能设备安装设计及调试工作,使得整个会展中心的电子屏幕的位置设置、内容安排及相关设施等都得到合理优化,不仅节省了资源,而且效果很好,受到公司的好评。

该专业参与项目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时直接到公司工作地,在公司项目负责人及工程师的指导下,学生象其他员工一样参加工作;有时到公司领取项目,按照对方的要求回实验室开展工作;还有一些学生能够利用业余时间到社会上接一些小项目完成,如学生完成了本市计算机职称考试的整个微机室的安装、调试,从单机装机、安装系统及应用软件,到局域网的连接等,全是由我们学生完成的;我们还帮助电子城进行客户调查,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为商场预测决策提供详实数据及合理化建议等等。

经过长期合作,学生对一些常规性的项目和日常工作环节有了深入的了解,同时一些学生在某些方面得到迅速提高,并获得了较好的结果,如学生参与开发的程序有的已经投入使用(海鲜超市管理系统、学生成绩管理系统、试题库管理系统等),有的因有这样的经历而找到理想的工作,也有的在参与实践的同时就被公司选中,毕业直接参加工作等等。

第7篇

[关键词]商务英语;实践教学;改革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人才的需求,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迅猛,地方民办高校成为高等教育的一股强大力量,但是由于竞争日益激烈,其发展前景堪忧。2014年年初,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创新职业教育模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这标志着我国的高等教育将走向多样化。应用型本科院校不同于普通本科院校,它主要培养面向建设、服务以及生产方面的第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此类人才需具有较高的职业修养、人文修养、团队协作能力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它不仅要求人才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能够与时展同步,还要同时具有动手实践能力,也就是具有一线生产服务技术,能够将理论与实践有效地结合。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将成为地方民办高校发展的新方向,为了培养出技术应用型人才,同时体现出应用型高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理念,学校必须将实践性教学放在第一位。实践性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能够更快地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商务英语是ESP(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的一个分支,是语言与商业结合的产物。商务英语专业旨在培养从事涉外商务工作,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这正符合了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要求。在转型过程中,商务英语专业建设不仅要明确人才的定位,还要加强本专业与经济产业之间的结合,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注重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建设的科学构架。本文将以某高校商务英语专业为例,通过分析目前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实施实践教学的对策。

一、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实践教学体系和管理机制不完善。目前大多数的民办高校的实践教学形式单一,甚至以毕业论文代替实践教学。实践教学课时比例也很低,这就造成了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教师和学生都缺乏重视。另外实践教学实习环节在整个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指导、监督和评估机制,导致了实践教学的“形式主义”,学生仅凭一张有单位评语及盖章的实习鉴定书即可完成实习任务,而真正进入企业实习的同学屈指可数,这根本无法保证学生的实习质量,达不到实践教学的最终目的。其次,缺乏和企业的合作教学。商务英语专业是直接面向市场,也是最接近市场的专业。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应了解时代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特别是在发展迅速的电子商务时代。因此,校企合作是实践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然而大多数民办高校的校企合作流于形式,一方面,一些企业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更多地考虑自身的经济效益,不愿耗费人力物力去培训学生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在学校中所学的有些知识与时展脱轨,同时学生缺乏应用能力和适应能力,从而失去了与企业的合作机会。再者,实践教学的硬件设施不完善。大多数民办高校处于安全和成本的考虑,缺少对实践设施的投入,特别是在综合性大学或者理工院校,学校往往将重点放在理工专业的实训设施建设上,这是商务英语实践教学实施的最大障碍。这就导致实践教学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学生的实践技能得不到有效的锻炼,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最后,缺少实践教学师资。师资力量薄弱是我国民办高校先天的缺陷,高校中绝大部分教师都是高校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专业理论基础扎实,但是缺乏实践经验。如教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师没有从事过对外贸易工作的经验,教电子商务的教师没有在外贸业务部门工作的经验,教国际商务谈判的教师没有参与过国际商务谈判,教师对学生的教授更多地停留在书本层面,在实践教学中难以给予学生有价值的指导。教学队伍中缺乏双师型人才,教师的知识结构单一,社会实践经验匮乏,这成为制约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发展重要因素。

二、构建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到课程体系的建立,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课程评估,教学管理,此外为了保证实践教学的开展,还要做好师资队伍培养和基地建设工作。

(一)加强课程建设

为了实施商务英语实践教学改革,首先应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以跨境商务为导向,推行“教、学、做”三位一体的教学方法。教学大纲是教育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实施实践教学的保障。在大纲建设方面应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实践学时的比重,使实践学时达到总学时的一半以上。另外,商务英语专业既具有理论性,又与商业事务密切相关,因此,教学内容要侧重基本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的培养。基础理论知识的讲授要以实际应用为目标,增加教学中实际案例的讲解,更加有针对性和适用性。最后还应改革考核方式,一方面推行多元化过程考核方式,实行课程考核、毕业论文和顶岗实习一体化的考核方式,综合全面地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实行“双考核”制度,即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导师共同为学生的表现评分。由学校教师担当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引导者,由企业项目负责人担当培养学生技能的辅导者,学生的最终成绩在两者的评价基础上综合得出。这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实践积极性,提高学生对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视程度。

(二)加强校企合作

2014年9月召开的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总理首次提出,要借改革创新的“东风”,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随着这股浪潮,我校引进了几十家企业进校,建立了大学科技园,将教室实训室合二为一,学生可利用校内企业进行英语学习和商务实践。我们通过产业孵化器的方式,与外贸公司合作组建外贸教学公司,由公司提供启动资金,学校提供办公设备场所,师生共同参与经营运作。如外语学院与外贸公司合作,建立了河南新丝路进出口有限公司,并在学校开办了外贸商品百货店。采用同样的方式,学校与翻译公司合作,组建校内翻译工作室和翻译社。通过校企合作,使学生真正成为生产性实训的主体,校内实训与校外顶岗实习有机统一起来,在实训中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学校还积极寻求与校外企业合作的机会,为教师和学生搭建实践平台,实现学校和企业对接,充分发挥校企双方的资源优势,让学生在真实岗位上应用英语进行口头和书面交流,以提高学生的英语职业际能力。如我校针对商务英语专业改革的需要,积极引进广东新航线跨境电子商务服务有限公司,通过与企业合作,让学生真正进入到企业开展实习工作。

(三)加强课内实践环节

实践教学不仅指校外实践和基地实习,它应该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因此课内实践也是重要的环节之一。大多数地方高校的实践设施不完善,只有多媒体教室和语音教室,这无法满足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要求。因此我校加大教学投资,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设施,如多媒体商务英语综合实训室、外贸单证实训室(EDI实训室)、文秘综合实训室、商务英语翻译实训室、会展综合实训室、综合性、多功能商务实训中心等。这些教学设施能够给学生提供外贸实操、商务英语谈判、及商务办公模拟等多元化的教学环境。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各种实践设施,通过完成整套出口业务单证制作和商务函电写作练习,训练学生在今后的商务工作中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学生在工作中的责任意识,保证商务实践环节的实效训练和学生专业核心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从而实现在课内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教学目的。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升应用技术型高校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关键是提升教师队伍的实践与创新能力,这就迫切要求探索师资队伍建设新模式。因此,我校着力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出台考核激励政策,鼓励教师报考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如报关员、外销员、国际商务单证员、跟单员、涉外秘书及翻译等。同时鼓励教师同学生一起参加社会实践和实训活动,让教师在实训中真正了解社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专业的发展前沿和企业的运作等。另外,我校聘请企业资深的专家对教师进行培训,开展系列讲座,带教师去企业考察,提升教师的整体业务水平。企业专家还可以与专职教师合作授课,既讲授了专业理论知识,又传授了实践技能。同时学校应对教师队伍的培养做好保障工作,提供充足的资金,建立完善的制度,这将对提升教师的实践创新能力产生积极影响。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学校出台政策激励教师积极申报各级科研项目,并努力构建科研指导小组,指导教师将研究成果运用于教学实践。教师通过参与各种类型的科研项目,包括理论型、教改型、实践型等,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专业发展意识,建成有核心凝聚力的研究团队和教学团队,推动教师的自我发展。

三、结语

为了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从教学体系建设体现“应用”二字,学校应把实践教学放在重要位置。在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下,商务英语专业在课程改革中应正确把握现代教育理念,科学、合理的对课程进行改革。通过人才培养目标的正确定位,教师团队建设的加强,关注国际商务产业的发展以及加强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的努力,使应用型本科高校商务英语特色专业向更加专业、更加实用的方向发展。在这个办学思路中,关键点是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同时对于促进学生在学习中自主创新、团队协作能力的形成也具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鲍文.国际商务英语学科论[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9.

[2]甘利.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性毕业论文新模式探讨[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3(6):16-17.

[3]郭桂杭.商务英语专业有效实施商务课程全英教学的策略刍议[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5):45-47.

[4]杜欣.关于对高校英语专业教学实践体系的构建完善再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22):24-26.

第8篇

关键词: 高职学校 商务英语专业 教学实践

近几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产学合作教育模式逐渐在绝大多数高校中实行。如何通过推进产学研合、工学结合作来优化商务英语的实践教学体系,从而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应该结合专业特点、人才培养定位及地域特点来不断完善。

一、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校企共同制定实践教学方案

实践教学目标的明确是优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石。目标的确定绝不能脱离社会和行业的实际需求搞“闭门造车”,只有通过校企合作教育确立的实践教学目标和形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出来的人才规格才能与市场需求的人才规格对接,毕业生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镇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商务英语专业一直坚持开放办学,为使培养的人才更加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依托行业,通过聘请来自行业、企业的专家和高校学术专家共同组成了“专业建设委员会”。专业建设委员会在以下几个方面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校企合作进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研究;校企共同制定和修订商务英语专业教学计划;有计划地开展行业对商务英语人才规格需求的滚动调查等。

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重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在经历了“学科系统化”、“学习理论导向”和“职业分析导向”模式后,正在向“工作过程导向”的模式发展,我国的商务英语课程改革也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长期以来,职业教育实践课程改革止步不前的原因在于,课程内容的设计与编排远未跳出学科体系的藩篱,以单项能力分析开发的课程也始终不能适应职业工作的需要。

商务英语专业的主要岗位有外贸业务员、单证员、涉外文秘、助理翻译等。通过广泛的社会和专业职业岗位调研,我们通过工学结合的方式,与企业专家共同研究分析这些岗位实施的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这是实践课程开发的基础平台。目前,我们按照工作过程开发的实践课程和实训项目有商务英语口语实训、商务英语口笔译实训、商务函电与单证实训、商务洽谈实训、国际会展实训、商务综合实训、毕业设计与毕业实习等。

三、以真实化为标准建设实训基地

学校依托行业,建立了近十家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作为商务英语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的专业认知实训、专业课程实训教学及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提供真实职业背景的实习场所,也为专业教师提供了产学研结合的实践场所。另外,校外实践基地在学生毕业实习和设计中起到良好的作用,学生的毕业设计可以结合基地企业的工作实际来选题,通过专业教师和基地企业业务骨干联合指导来完成学生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校外实训基地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和环境,有力地促进了就业与岗位零距离目标的实现。

校内实训基地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十分重要,是专业常规实训的主要场所。为了体现国际商务活动的真情实境,我们听取行业和企业专家的意见,分析把握国际商务前沿,在专业实训项目建设中由企业行业专家参与,共同开发教材、课件等。目前校内实训室有翻译实训室、商务实训室、试听说实验室和国际交流实训室,通过多种商务软件、语言学习平台和相关场景设置,使学生进入仿真的国际商务情境来开展仿真模拟实训情境教学,如国际贸易磋商、商务谈判、会展、函电往来、单证制作等。实训基地建设努力贴近先进外向型企业的经营机制,采用科学规范的管理模式,创造出教与学和师生互动的商务交往仿真情景。在这种模式的训练下,学生既能在商务背景中反复进行英语听、说、读、写、译的操练,又能在英语技能操练中掌握商务操作技能、熟悉国际惯例,即在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个人素质方面得到发展。

四、多途径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

实践教学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专业教师实践教学水平的高低,产学合作、工学结合是“双师”队伍建设的迫切需要。专业教师到企事业单位、外贸公司、海关等相关单位实习体验和实践锻炼是十分必要的,能提高专业教师自身的技术能力和专业水平,成为“双师型”教师。我校每年都要求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参加各种实践教学培训,这些双师素质教师在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和实践课程开发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社会企业的师资资源,如聘请业内专家、企业理论与实践能力俱佳的业务骨干来校讲学和担任兼职教师,指导学生实践等。

五、依托三方联动推进专业建设保障机制

依托政府、企业、学校三方联动推进产学合作、工学结合之路,形成了“政府搭台,行业参与,产学融合”的良性互动局面,实现了企业、学生、学校、地方经济四方共赢的局面。我们与外事外贸多家单位合作,为我们的各项专业调研及寻找校外合作企业提供了很大的便利,这些合作既提高了学校在当地的声誉,又为学生和教师争取了宝贵的实践机会,其社会反映和实际效果令人满意。目前,我校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实际效果明显,多次在高职高专英语口语大赛中多次获专业组奖项。产学合作、工学结合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过程中,拉近了毕业生与就业岗位的距离,用人单位反馈良好,毕业生工作适应能力强、上岗快。

工学结合、产学合作已成为实践教学环节建设的一个必经路径,必须不断探索产学合作的新模式,拓宽产学合作的新路径,在以校企合作为重点的同时,开拓校政合作、校研合作等多种合作,同时积极推动校办产业和创业扶持工作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程敏.高职合作教育中的校企关系简析[J].现代企业教育,2007,(12).

[2]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J].职业技术教育,2002,(24).

[3]饶玲.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技能型人才实训教学初探[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第9篇

我能有机会接触到各色人等,

特首也好,流浪汉也好……

不过我个人认为,

我们还是停留在比较浅的层面去认知这里,

总有一种过客旁观者的感觉。 铜锣湾诚品书店,光怪陆离又和谐统一的窗外 秦晴 摄

秦晴

新华社驻港摄影者,

以手机记录日常视角下的香港

香港是个国际性的码头,进出的除了货物、资本,还有资讯。新华社驻港记者秦晴已在香港工作生活三年多,在每日报道工作外,也以手机拍摄生活片段,以散记的方式,形成自己的“晴摄HK”专题。用手机拍摄这些照片时,她的身份一半是记者,一半是暂居本地的旅行者,照片有了对香港的个人化感受与读解,我们请她谈了谈驻港摄影记者的工作和生活体会。 乖,修修脚指甲! 秦晴 摄 尖沙咀文化中心外,周末放假的姐姐们(菲佣)起舞 秦晴 摄

驻港记者的工作与日常

我从大学起就对摄影很感兴趣,本科毕业论文也是探讨新闻摄影的有关课题,在到香港之前,我在新华社云南分社工作。2013年我被派驻到香港,至今已有三年多,主要工作其实跟在内地分社差不多,负责香港本地的日常新闻报道,以及亚太地区比较重大新闻事件的增援报道。比如尼泊尔地震、东盟峰会、澳网等体育赛事。新华社的图片稿件一律都是经由总社面向全球发稿,发稿线路会根据题材有所分众。

在香港,除了新华社,中新社、人民日报、中国日报等机构都有摄影记者,或是派驻或者本地员工。平时我们之间也有交流。驻港记者的工作节奏与内地差不多,哪里有事情就去哪里,很讲究时效性。有所不同的是,香港本地实在是范围太小,基本任何采访都可以当日事当日毕。不像在国内很多地方,可能一个突发事件需要一天的时间才能赶赴现场采访拍摄。在这几年工作期间,也能遇到一些香港本地摄影记者,和他们的交流不多。他们比较抱团,对外来的摄影记者比较疏离,比较大的感受是他们也是非常敬业,能感受到当地媒体的工作压力很大。

到香港之前,我对香港的想象和认知主要来自于港剧、粤语歌曲和艾敬的那首歌《我的1997》。猜想虽然是花花世界,但跟内地的文化冲突应该不会太大。最近在做20年的相关报道材料搜集,去中央图书馆、历史博物馆、港大史料库找素材,查阅了香港历史变迁的部分文字和图片史料。对自己内心的冲击还是比较大的,从1890年代的老香港,到三四十年代的渔村发展、五六十年代的制造业起步、七八十年代的金融业发达、回归之后背靠祖国抗击金融危机的种种历练……感觉到香港从一个弹丸之地的小渔村成长为今天国际金融中心的百年变迁,实属不易。 孤独患者 秦晴 摄

从陌生到熟悉

我觉得摄影首先算是一门艺术,不管如何表达,都得遵循一定的艺术创作规律,我也欣赏那种教科书一般的经典画面,对光影的捕捉、对构图的考究、对人物的定格、对色彩运用得讲究。我喜欢宁静而动人的作品。我觉得应该珍惜当下的每一个瞬间,既然能在一个不一样的城市生活一段时间,应该多一点不一样的记录。从2015年年初,我开始随手拍下在香港工作生活中所见有感的片段,当时计划是每天一拍,后来也搁置了一段时间。纯属有感而发,陆续拍摄了近300幅手机随手拍。留住当下的心情,放到微信与朋友分享对香港街头巷尾的观察。

在香港我有一些其他领域的朋友。偶尔也会一起出去郊游。但我们之间基本不谈工作,谈摄影经常也是探讨如何把人拍得更漂亮更上相,以及“有你这样的摄影师朋友真的好幸福”诸如此类之感叹。他们偶尔会对我工作表示羡慕,觉得我能有机会在不同的社会层面接触到不一样的各色人等,特首也好,达官显贵也好,流浪汉也好……生活的维度和宽度会比较多一些,会让他们思考一些不一样的东西。不过我个人认为,我们还是停留在比较浅的层面去认知这里,总有一种过客旁观者的感觉。

第10篇

要害词:事件旅游;城市旅游;积极影响;消极影响

一、前言

事件旅游专指以各种节日盛事的庆祝和举办为核心吸引力的一种非凡旅游形式事件的种类繁多,对于旅游发展来说,事先经过策划的事件是研究的重点,根据事件活动的性质不同大体可以分为四类:文化娱乐型体育赛事型博览展会型商务会议型

城市作为现代文明的标志,具有良好的软硬件环境,是多种功能的集合体事件旅游之所以和城市相联系,在于事件旅游资源对城市场所的依托性,以及城市旅游资源对事件旅游活动的补充性通过城市的中介,以及事件活动的依托,事件旅游和城市旅游获得了融合的可能事件旅游是城市旅游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事件活动在城市旅游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二、积极影响

1.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为了事件活动的胜利举办,各主办城市都会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建造的投资力度,增加大量的新建和改扩建工程道路建造是基础设施建造的重点活动举办期间将会带来大量的流动人口,巨大人流的疏散问题对城市的道路交通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需要对城市的交通道路设施进行全面的改造这必然加速城市完善基础设施的步伐,据统计昆明世博会使昆明城市基础设施建造加快十年

2.重塑城市的形象品牌

城市形象品牌是城市旅游发展的要害因素,是城市旅游的象征,是旅游者感知认知的印象城市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城市作为终极目的地的城市旅游形象城市举办事件活动实际上是一种手段,一种策略:即传播城市形象的手段,塑造城市品牌的营销策略举办大型活动就是目的地形象的塑造与完善的过程同时,由于大型活动在举办期间的强劲宣传,不仅使更多更广的人通过各种媒介或实地游览对城市留下深刻印象,而且通过一幕幕生动活泼的活动场面让人感觉到一座城市的生机和活力,从而在短期内强化了美好的城市形象,提高了城市的知名度美誉度悉尼的“绿色奥运会”为悉尼乃至澳大利亚塑造了可持续发展的积极形象

3.促进城市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实现其可持续发展,事件活动比其他形式的旅游活动对于城市旅游业的发展更具有可持续性

(1)带动旅游支持系统的完善

旅游支持系统的完善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举办大型事件所带来的巨大投资规模效应,极大地改善了举办地旅游基础设施硬件的建造,促进了旅游业的进一步成熟与发展雅典奥运会期间,希腊的旅游接待设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希腊政府原先一些限制饭店业发展的政策被取消,新增四星及五星级酒店床位5000多张,原有酒店也得到了改善和维护同时,为了迎接国内外游客的到来,对旅游业从业人员进行大规模的礼仪外语等知识的培训雅典奥运会前,除对旅游业人员和志愿者进行培训之外,对一向名声不佳的雅典出租车司机进行了礼仪练习,提高了出租车司机的素质

(2)增加城市旅游吸引物,丰富城市旅游资源

城市中的自然资源人文和社会资源具有一定的旅游吸引力,是城市旅游发展的基础然而,在旅游者日益偏好动态性参与性体验性旅游活动的今天,单纯静态吸引物的旅游吸引力正逐渐降低因此,参与性强丰富多彩的事件活动成为了城市旅游吸引物体系中的一种新类型它的出现增加了城市旅游吸引物,丰富了城市旅游资源,实现了城市旅游资源动静的完美组合

(3)促进旅游产品系列升级

首先,在事件活动策划阶段,针对即将到来的大量游客,旅游部门精心设计和开发具有浓郁本地特色的旅游产品系列完善观光旅游文化旅游科技旅游生态旅游民俗旅游等旅游产品,即使旅游者在旅游的过程中充分了解当地的文化,在这一过程中旅游部门也完善和提升了本地的旅游产品系列

其次,在事件活动结束之后,利用已有的资源,包括设施资源人脉资源环境资源等大力发展会展旅游商务旅游等高端旅游产品悉尼在奥运会后会展旅游持续增长按会议数量计算,悉尼从2009年的排名第7升到了2009年排名第4,超过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等旅游目的地同时,由于这种会议旅游的快速增长,促进了澳大利亚旅游产业结构的调动

(4)调节淡旺季结构,使淡季不淡

当前有一个问题在困扰着某些旅游地,那就是如何使旅游淡季的客源照样充足事件活动中除文化娱乐型季节性明显之外,其他三种类型如体育赛事型博览展会型和商务会议型季节性较差,一年四季都可以举办其原因在于展会旅游和赛事旅游专业性要求较高,以专业人士及受爱好影响的观众游客为主要目标客源,对闲暇时间充足度要求不高,很多情况下是与参与者的业务工好特长等结合在一起的;同时,受气温条件影响也较小

三、消极影响

我们在充分肯定事件活动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其中的消极作用,即事件活动可能会对目的地社会造成消极影响,主要包括:

1.非受益人群生活受损

(1)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一个城市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当超过一定的限度时,就可能影响到环境的均衡事件活动期间,大量的人口将涌入举办地,对城市的交通垃圾处理生态环境等方面形成压力

(2)影响居民的福利事件旅游者在目的地的一系列活动都要占用当地的设施,一些事件旅游的举办地可能是贫穷地区,为了接待游客,当地政府可能拿出一部分资金建造旅游基础设施,可能会减少本地居民的福利,游客还会给目的地带来噪声污染,减小他们的生活空间

(3)事件活动期间,举办地可能会出现通货膨胀由于大量的投资刺激了消费,使举办地可能会出现市场上产品供不应求的局面,非凡是与事件直接消耗的产品及相关的服务业方面的集中大量消费同时,大量游客涌入目的地一些特有的产品也可能因为游客的增加造成了需求的增加,从而出现产品缺乏或价格上涨,损害了当地居民的利益在经济杠杆的作用下,可能出现通货膨胀2009年悉尼奥运会期间,其旅馆旅游食品价格上涨近3倍,引起当地居民和旅游者的强烈不满

2.低谷效应

国内外举办事件活动的案例告诉我们:事件活动的举办通过直接投资对旅游业发展拉动越大,在事件活动投资期结束(通常在事件结束后)对主办地的旅游业带来的冲击越大,这就是低谷效应以澳大利亚为例,在2009年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旅游住宿业供给量比2009年同期增加3%,但包括奥运会主办城所在地的新南威尔士州也出现了出租率下降,说明对奥运会旅游需求效应的预期高于实际情况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旅游需求在奥运会举办的短时间内集中爆发具有暂时性,在对旅游饭店等大规模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时不能以奥运会“20天”的异常旅游需求作为依据,而是应根据旅游业的长期发展进行投资

3.挤出效应

事件旅游的挤出效应是针对事件活动主办地在事件活动筹建阶段和事件活动期间对旅游活动的挤出挤出的旅游者包括:(1)参加与事件活动无关的会议展览等商务旅游者(2)由于筹建和举办事件活动而放弃到主办地旅游的普通旅游者例如,2009年悉尼奥运会使悉尼市所在的新南威尔士州的国内过夜旅游者总数和国内过夜旅游者停留天数比2009年分别下降1.6%和1.4%(3)主办地居民外出旅游以逃避事件如2009年悉尼奥运会期间第一次出现了“反旅游”的问题,即大量的居民为躲避大规模人流,纷纷逃离所居住的城市

参考文献:

[1]罗秋菊.事件旅游研究初探[J].江西社会科学,2009(9).

[2]潘文焰.上海大型活动旅游现状和发展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毕业论文,2009.

[3]邹统钎.奥运会的旅游效应分析[J].商业经济与治理,2009(4).

[4]沈雪松.算算日本世博会的明细账[J].国际市场,2009(3).

[5]李玉新.节庆旅游理论及青岛市节庆旅游发展研究[D].青岛大学硕士学位毕业论文,2009.

[6]张鲲,史兵.北京举办奥运会的通货膨胀及控制研究[J].体育科学,2009(22).

第11篇

一、财经类院校经管法融合发展的特色化战略

经济、管理和法学等财经类学科是财经类高校的特色,但与综合性大学相比,这些学校的学科结构相对单一,学校在提升整体学科实力,促进学科融通的同时,难免感到学科面的支撑不够,难以为学校优势学科的发展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土壤和保障,这是财经类院校在学科发展时面临的共同困境。同时,作为人文社科类高校,与理工科高校和综合性高校相比,财经类高校在获取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方面,处于不利的地位,整体的科研实力也没有相应的优势。

经济发展有调结构、转方式的问题,高等教育和高校发展也有调结构、转方式的问题。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发展阶段转向了提升质量的内涵式发展阶段,内涵发展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导话语、战略选择和政策导向。全面提升质量的内涵发展,首先要围绕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两大核心职能,致力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致力于提升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水平。提高教育质量是高校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是高校的生命线,内涵发展的目标任务和落脚点是提高教育质量,而提高教育质量就必须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我国高校已经从规模扩张的补偿性发展阶段进入了稳定的适应性发展阶段,发展形势的变化,要求大学必须从外延发展转向内涵发展。同时,生源的减少、高校间竞争的加剧,也要求大学更加注重内涵发展,以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特色是大学的生命线,走特色发展之路已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趋势。[1]首先,要巩固和提升优势学科,要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继续保持和强化财经法等传统学科的优势,重点办好现有处于或有可能处于同行业或地区具有领先水平的特色优势学科。其次,要促进学科的融通。学科结构犹如生态结构,一所大学水平的高低,最终的决定因素不是一两个优势或特色学科,而是整体学科水平的高低。财经类院校法学学科点的显著特色在于学科方向凝练方面也注重法学与经济学、管理学的相互渗透与相互支撑。财经类院校应以优势学科为原点,分层次建立由其发展衍生的线性学科群、由与其彼此支持的相邻学科组成的相关学科群、与不同学科交叉产生的交叉学科群,使优势学科与其他学科互相促进。[2]构建政、校、企联动创新创业实践与研究平台。再者,应加强实践教学内涵建设,进一步完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使实验教学内容体系层次化,形成“基本技能专业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应用创新能力”的能力培养模式,构建“大平台、一体化、多层次、强能力”的实验教学框架;进一步加强公共资源信息化与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发展基于网络平台、全开放的经管网络实验室,将相关教学内容移植到网络平台上,构建一个拥有主流技术、先进管理体系、全面教学支撑的网络实验环境。

二、构建科学的经管法实践教学体系

(一)以经管法专业综合改革带动经管实践教学内容重构

专业综合改革是解决高等教育发展和质量问题的关键,实现学校内涵式发展的重中之重的问题。[3]学校须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构建新的校内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模式,以面向现代服务业和企业经营管理的特色专业群建设带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经管法类人才实践能力和专业业务能力培养机制,实现经管法融合,解决现代服务业和企业经营管理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创业专业人才培养问题。具体可以采取下列举措:

1.构筑跨专业经管法的知识平台。拓展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的学科共同课,构建经管法文融合的专业知识体系,建立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构筑能力培养的实践平台。培养经、管、法融合渗透,“懂经济、会管理、知法律”的“商科”复合型专业人才,支持国家和地区第三产业发展,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2.建立管工结合的专业群平台。基于物流工程、物流管理、工业工程、工程管理、电子商务、物联网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专业,建立基于工程技术与管理学科相结合的专业群。

3.建立经管融合的工商管理专业群平台。基于工商管理、财务管理、会计学、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物流管理、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商品学、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建立经管法融合的工商管理学科专业群。

4.建立金融与财政公共管理专业群平台。基于金融学、金融工程、投资学、财政学、财务管理、审计学专业,建立经管法融合的公共管理专业群。

5.建立经济贸易专业群平台。基于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贸易经济学、统计学、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建立经管法融合的经济贸易专业群。

学校可通过现上述专业群的构建,进一步整合课程体系和内容体系,对分散的经管法类实验资源进行整合,完成经管法实践教学内容的重构;配合经管法综合实践中心、商业专业实践和创新平台等硬件建设,服务于学校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架构贯穿全程的实践教学总体计划

坚持“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专业发展和终身学习为中心” 的人才培养理念和素质教育、创业创新教育和终身教育思想,按照“加强通识教育、拓宽学科基础,把握专业主干,凝练专业方向,突出能力培养,注重个性发展,增强社会适应”的思路,全校课程体系按专业教育过程,构架“公共课+学科共同课+专业课+实践环节”四大板块。[4]实践板块将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创业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融入公共课、学科共同课、专业课,包括实验、实习、实训、设计(论文)、劳动、社会调查、科技活动等。

要注重对学生全过程全方位的教育,提倡学生参加科研和生产实践活动,撰写论文、创新设计、科技竞赛以及各种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等;大力提倡“校企结合,校社结合”,开展“产学研”活动,与用人单位协作,共同制定符合具体岗位实际需要的特色培养方案。把培养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纳入整个教学过程,渗透于全部教学环节;构建了兼容科学、文化、道德、经济、环境等诸方面,体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必修与选修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及课堂教学与校园文化熏陶相结合,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科学构建以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经管法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构建“以课程实验环节为基础,以单独设置的实习实训环节为纽带,以课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环节为核心,以科学研究、社会实践环节为支撑” 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5]积极组织经管专业教师积极探索实践教学改革的新方法、新手段、新途径,依托学科专业融合的实验室和现代化的实验教学平台,围绕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目标,对经管法实验教学体系进行了总体优化,整合各类实验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开放共享的大学生实验实践教学平台,形成以经济、管理学科基础理论为指导的专业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和以经济、管理和法律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指导的专业实验中心的格局。把四年的实验教学作为一个整体考虑,把培养学生能力的总目标分解为基础实践训练体系、专业实践训练体系、创业体系、课外实践体系四部分(见表一)。

三、以教学模式的深化改革带动经管实践教学的有效实施

(一)深化实践教学改革

为保证经管实践教学的有效实施,学校实施考试方法综合改革支持计划,构建“教”“学”“考”有机协调的新型教学模式:突出对教学过程的整体设计,以学生最关注的成绩考核方式改革为脉络,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为目的,将课堂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科学分解,纳入考试方法综合改革系统,引导学生积极、自觉、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学校应把加强实践教学方法改革作为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重点推行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加强综合性实践项目设计和应用;创造开放实践条件和环境,鼓励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实践和团队学习、团队实践;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支持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实验、创业计划和创业模拟活动。[6]

以法学为例,若欲培养“脑瓜子、标杆子和嘴巴子”三位一体的精通经济管理和金融知识的复合型法律人才,教学方法上应引进以启发性的教学方法和理念,改变以往教师纯粹的法学理论传授者的角色,使教师自身成为陪同学生进行法律现象探索的导游者,采用由理论到实践,由启发到独立思考的方式,用简单的语言、结合具体生动的法律现象和民法实例讲授复杂的法学理论,通过对这些案件实例进行分析研究来说明特定的民法理论。同时,注重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综合运用案例教学、辩论式教学和法律诊所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使法学教育转变为理论和实践融为一体的教育模式。在具体方法上通过案例教学、法律文书修改、旁听审判、模拟法庭等方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该课程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实践性。此外,还需注意教学内容的更新。首先,注意突破所授本专业内容的藩篱,对该专业相关的法学内容及其关联性予以阐释,并注重该法学知识背后的常理、哲理和法理的揭示。其次,教学内容据立法变化适时更新和补充,在教学内容方面的更新方面注重两点:一方面通过不断补充新的立法内容强化学生对法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反映迅速发展的法学理论和不断涌现的法学家新的观点理论;两方面互为补充,互为促进。最后,在基本理论和概念的理解方面,不断引进鲜活的法律实例以补充课本上的理论教学,并将教师自身学术研究方面有益的信息及时补充到课堂上,并通过其它教学手段鼓励学生自己进行知识拓展。

(二)全程掌控实验教学过程

学校在深化教学改革中加大实验课程改革,整合实验教学内容,减少验证性实验,增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在教学过程中,实验教师应重点讲思路、讲方法,并适时与学生讨论实验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学生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和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制定合理可行的方案,自行开展实验。教师依据学生文献综述、方案设计、实际操作、实验记录、实验报告等方面的完成情况进行成绩考核。[7]经管法类各专业的实习和实训有切实可行的计划,有动员、有检查、有落实,实习后有考核、有总结,保证了实习和实训的顺利进行。

学校应把实验(实训)、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暑期实践与三下乡、兴趣小组、学生社团、文体竞赛、科技创新、军事训练等多种实践活动有机融合,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分阶段、分层次、有步骤、有重点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将知识传授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解决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长期脱节的难题。

(三)协同创新按需养人

学校突出人才培养按社会需求、岗位需求的知识结构设计,加强实践环节训练,“校企结合,校社结合”,开展“产学研”活动,与企业对接,实施订单式培养,按需育人。经管法各专业依托校外社会实践基地,重点培养学生“技术+管理”的综合素质,通过与企业的“学习实践工作”的合作模式,可以培养满足企业特定需求的“订单式”人才,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到企业工作,提高了专业的就业率;法学专业成立学生法律援助工作部,受理社会案件、提供免费义务咨询、无偿各类法律文书、调解法律纠纷等;财政学专业以就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各自的教育环境和资源,采取课堂教学和学生参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现场实训与仿真模拟实训相结合、学校与企业相结合的“三结合”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双方共同参与教学过程,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人才。

第12篇

 

一、西部地方院校广告学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基于广告学学科特殊的性质以及广告教育目前所处的时代背景,西部地方高校的广告学专业的人才培养主要面向西部,应定位于为适应西部地区中小型广告行业的人才需求而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

 

首先,从现代广告学理论体系的构成和发展看,广告学综合了传播学、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心理学等学科理论,包括基于营销环境的策略思考与各种广告模式的建构,基于认知心理学和行为心理学的消费者洞察,基于创造性思维的广告策划,还有媒介研究中的媒体分析工具的应用、广告宏观的社会效果评价和微观的传播与行销效果测算等等,总之,广告学已成为典型的边缘性学科。

 

其次,从西部广告业界的发展来看,市场急需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要求毕业生能够迅速适应岗位职务要求,缩短与社会的磨合期。西部各省区广告业分布不均衡,广告市场不成熟:80%以上的广告经营单位和广告经营额集中在大城市,仅有个别广告经营单位坚持实行广告制;西部广告业与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相比,广告创意、运作资本、经营体制、广告策划经验等方面也有较大差距①另外,人员素质及人才管理水平都有待提升,截至2008年底全国有广告从业人员126万人,而在所有从业人员中具有广告学专业本科学历的则连6%都不到,这一比例在西部地区则更低,而且人才流动性较高,留不住有丰富经验的优秀广告人才。总之,西部广告业界的关键问题是人才资源短缺的问题,当务之急是培养输送大量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

 

第三,从国内外广告专业的高等教育发展情况看,广告专业的人才培养不是一种模式可以涵盖的。作为世界上广告业最为发达的美国和日本走出了完全不同的道路,美国的新闻传媒学院多把广告教育重点集中于媒体和传播方面,使广告脱离了“术”(推销)而走上“学”(传播)的道路;日本的广告人才的培养模式主要是由社会上的广告资深从业人员到大学开设专题性的广告讲座或大广告公司内部对职员的培训;而欧美的职教和社区学院在培养广告人才时,则更重视能力与实战训练,有明显的技能化教学倾向。我国广告学专业起步虽晚,但目前全国有300多所大学设有广告专业。北大、人大、中国传媒大学等高等学府均设有广告专业的本科、硕士和博士,广告学学科体系日臻系统。不过,各校开设的广告学专业定位有所不同。一是传播学方向,主要培养继续深造的高级理论研究人才,或是面向国内外大型广告公司培养高级策划创意人才,其教学模式相对偏重知识化和理论化;二是管理学或市场营销学方向,其目标是以市场为核心,培养以市场观念为导向的市场型广告人才,注重广告与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的结合。三是广告设计方向,该方向培养专门型的广告创意与广告设计、表现人才,即具有创造能力的设计师。®广告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丰富性为发展广告专业高等教育,探索新的广告学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广阔空间。

 

国内外办学历史长、教学实力雄厚的高校所开办的广告学专业,其教育教学目标偏重广博知识化的传授和精深理论的教学,主要目的是培养考研、考博继续深造的高级理论研究人才,或是培养适应大型广告公司策划创意要求的高级专门人才。相对而言,西部一般院校的广告学专业普遍办学历史短,教学实力比较薄弱,不过,这些学校一般具有相应的专业教学背景,有的还拥有较优越的硬件设施,这就为培养既具有一定传媒知识和艺术修养,又具有一定营销策划和设计技能的应用型广告人才提供了良好的教学条件。

 

时代在变,行业的需求在变,但无论如何广告学专业人才的培养都必须根植于广告理论体系的建构和广告业的发展态势,因此,复合型和实践型人才的培养应是我们在构建广告人才培养体系时确立的指导方针,而对于西部地方高校而言,地域特色、院校层次也是广告人才培养模式内涵的应有之意。

 

二、“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传统的广告教育理念主要表现为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过分注重各种广告技能的培养,可称之为“工匠型”的广告教育理念,艺术类的广告专业院系多持这种观点;另一种则过多强调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可称之为“学院型”广告教育理念,多存在于以新闻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为背景建立的广告院系中。

 

这两种广告教育理念都有其偏颇之处,前者忽略了高等教育的本质和特征;后者忽略了广告学专业的本质和特征。从本质上讲,高等教育不仅培养学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主义思想,还要培植生产与建设所最为重要的内在动力——创造力;而广告业既是信息传播服务业,也是一种融实践性和创造性的智业,由此决定高校广告教育则应在“复合应用型”这一核心理念的指导下,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文化知识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精神品质,培养学生对现实环境的解读力和行销服务的整合力。③

 

西部地方高校广告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体现一定的广告专业目标、规格的基本体系,涉及对地方广告市场人才知识和能力的基本要求,它必须依托专业内容和教学形式的整体设计得以实施,包括专业方向的选择、课程体系构建、教学环节安排、师资队伍建设等环节,即根据现代广告教育的本质和地方广告业人才需求特点,通过课程体系的“复合”形式完成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学习;以“应用”的组织方式将专业主干课程中的业务操作方法和技巧转化为岗位能力;以“复合应用型”的运作方式完成实习、毕业设计的集中实践教学,使学生达到广告学专业人才需求标准。具体思路和措施是:

 

1、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课程学习是学生的首要目标,是专业实践能力形成的前提,是培养综合能力的基础。西部一般性院校的广告学专业课程设体系大体由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四大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课程承担着不同的培养目标和职责。但由于缺乏核心理念支撑,开设课程的时候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比如出现授课内容的重叠、课程顺序设置不当、课程内容滞后、课程体系内缺少启迪学生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相关课程。这些问题的根源是受制于西部院校师资力量的薄弱以及缺乏联合施教的条件。对此,西部地方院校有必要在现阶段围绕“复合型”与“实践性”这一核心理念对高校的广告课程体系进行适当的调整。

 

首先,以中心任务来统领每一学年的课程设置。大学第一学年,可给广告专业学生安排一些通识教育课程或专业基础课程,如广告学概论、广告案例赏析、美学原理、计算机基础、市场营销学、科学技术史等,重点打造“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第二学年随着专业主干课程的开设,教学的重心转向对广告实际运作程序及规律的把握,安排相关的能力延伸课程,比如广告策划与创意、广告文案写作、广告媒体研究;第三学年则以提高学生广告设计、制作能力为目标,开设广告摄影摄像、电脑图文设计、电脑三维动画、影视广告实务、网络传播等课程;第四学年则是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供舞台,安排学生到广告公司、媒介机构、企事业单位进行毕业实习,全面锻炼自身能力,指导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经过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两大环节的实践活动验证并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其次,增加广告课程设置的灵活性,根据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合理安排所需的各门课程。比如,在大一开设广告经典案例赏析辅助广告学概论的讲授,这样不仅符合人们思维活动的习惯,即从感性到理性,也更加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心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为了促使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课程设置中还应提供不同发展方向的选修课,供具有不同兴趣的学生自由选修。在制定广告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可为学生体提供了几组课程——围绕广告策划与创意,开设经典会展策划、公益广告策划;围绕广告设计制作,开设电脑三维动画、影视广告实务;围绕着传播方式,开设网络传播。这些课程组能在一个具体的方向上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理论滋养与实际训练,形成一定的专业特长。

 

再次,增强广告课程内容的创新性。捕捉广告学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及时补充、更新广告学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时刻关注广告行业以及广告学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及时将一些先进的研究成果、行业发展的整体状态介绍给学生,尤其应该着重强调最新理论成果的创新之处,行业发展的新思路、新观点、新方向。

 

2、改革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环节

 

广告学作为一门具有高度创造性的学科,要求教师在教授相关课程的时候,必须打破传统的单向灌输的授课方式,建立双向互动、讨论式的教学模式。近些年,西部地方性院校改革授课方式的呼声甚高,教师在课堂开始注意培养学生问题观念,在提问方式和提问角度上也比较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选择地多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对同一问题尽量从不同角度提供不同的研究成果,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主动思考之后自己做出结论。随着教学条件的改善,西部地方院校的广告学专业也能够使用一些高科技和高新技术的教学手段,丰富授课内容,活跃课堂氛围,增强教学效果。

 

在实践教学方面,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办学历史长的院校普遍结合广告学学科特征,已形成了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专业课程的实训(专业理论和专项技能结合)、市场调研、实习基地的专业实习、创新实践(专业社团、专业竞赛)、毕业设计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西部一般性院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可以从单一实践教学环节改革入手,持续进行课程教学内容、训练方法的改革,培养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实战经验的专业人才,以适应西部地区中小型广告企业的需求。具体措施是:

 

首先,针对学校与社会脱节的问题,可通过校友及实习基地征集实战项目。比如,开展西部区域性农产品品牌营销策划活动,西部地方性旅游资源的推介活动等,培养学生社会交往和市场拓展能力。通过学生自主选择项目,引导学生系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独立思考,解决问题。事实证明,这样更有效地丰富了学生的综合知识和实践能力。

 

其次,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广告大赛,包括结合西部地方公益活动举办广告设计和广告策划大赛,促使学生对广告形成的整个过程有一个具体的认知,锻炼学生的创意能力和动手能力。尤其对于广告这样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参加广告大赛这样的创新实践活动无疑是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而且有奖项作为激励,比较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再次,搭建起多层次的实践平台,开设独立的实践教学课程。一是对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尽量压缩课堂理论讲授的时间,以增加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时间,如:电脑图文设计、广告摄影摄像、广告文案写作、广告调查与效果测定、公关策划、网络传播、市场营销学等课程,应保证三分之一的学时用于实践。这样才能使学生及时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二是让学生尽早走入广告行业,熟悉、了解行业的现状和需求。在第6学期应安排为期4周的专业实训,使学生接触实际、增强对广告的感性认识,要求学生完成总结性的广告策划课程,学生们分组工作,制订广告计划,从中获取经验。对学生实习期间的态度、行为以及实习成果提出明确的考核指标,侧重基础技能和综合目标能力的培养和考核。三是突出个性化实践活动。个性化实践活动指在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要求统一的实践活动基础上,鼓励学生广泛开展有针对性的、联系实际的个性化实践活动或自主性实践活动,这样不但可以有效利用学生社会资源开展实践教学,又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创造性,满足个性化能力培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