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学校心里教育论文

学校心里教育论文

时间:2023-03-24 15:48: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学校心里教育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学校心里教育论文

第1篇

1993年就读于怀化师专美术专业专课(函授),1996年毕业。

1994年8月因工作需要调入县代远学校,任教过美术、语文、数学、音乐、政治等科目,并连任班主任工作。工作出色,曾经多次参加县里的赛课等活动。班级管理工作得到领导的一致好评,也深受学生和家长的爱戴。所教科目多次获得全镇前三名。

1999年8月因家庭原因调入县落潮井中学,从事过美术、语文、历史、地理等教学,也曾经以出色的课堂表现得到领导的高度评价。尤其是2001年全县的艺术教学公开课比赛中,本人以最后一名选手的排序夺得第二名的成绩。

2002年再次考入省师大美术专业本科(函授),2005年毕业。

2004年8月因工作需要调入县第二中学,担任美术专职教师。

回顾这么多年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倾肝胆,做奉献

牢记着母校师范学校门前的那块碑文:“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当很多人受不了教师的平凡与辛劳而改行或放弃时,我没有。因为我始终认为自己能做人类的灵魂工程师而感到骄傲与自豪。也许没有谁会相信我曾经打算过工作在最偏远的最需要教育的地方。现在每当看到那些在偏远地区默默奉献的教师感到无比敬慕。所以,面对工作中的辛劳、误会、病痛等外在原因我都能调节。我始终相信舍得吃亏的老师才会有高素质的学生,品德高尚教师才会得到学生的敬佩与爱戴。不想说很多的空话,我只想说学生的爱戴与真诚让我的人生充满着温暖与幸福。我真诚地爱着教育,教育也回报我以快乐,我真诚地爱着学生,学生回报我以幸福。

二、勤思考,出特色

我深知作为一名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才是最值得学生景仰的根本。我也牢记着师范语文老师陈振华对我们实习后的总结:“教学的水平还不能给你们定论,因为还有很长的教学之路等你们去实践。”是啊,永远不要停留在已有的成绩上面踏步。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教育理念也要不断更新。所以无论我取得如何可喜的成绩,也从不骄傲自满。我知道,还有很多未知的东西在等我去发现,去思考,去总结,去更新。所以我的课堂是新颖的,我能感觉学生的眼睛里对我言语的期盼,他们轻松,快乐,热烈,还充满着美好与希望。能够始终燃烧学生的求知欲望是我最值得高兴的。当然这需要我平时私底下多少的学习与积累呀!以点带线,以线带面,以面带体是我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手段。抓住尖子,培养后备力量,然后推动学校的教学工作是我能出色完成教学工作的最根本的原因。

三、善总结,苦修炼

所有的苦不是白吃的,所有的累也不是白受的。没有这十九年来的勤勤恳恳的劳作,就不会有如今我这“口若悬河”,不是我喜欢吹嘘,而是不小心也会很精辟。说点事实证明一下,就说说近五年的吧:

1、优质课:2007年在全县中小学音乐、美术优秀课比赛中,我的《清晨》荣获二等奖;2010年在学校的教学比武中,荣获一等奖。

2、教学论文与教研管理:2006年在全州中小学教师艺术教育论文评选活动中,本人的《浅谈中学静物色彩写生》荣获三等奖;在2009年全州的中小学艺术教育论文评选活动中,以《民族特色美术创作教学随笔》获得一等奖;2010年以《如何运用艺术教育引导学生戒除网瘾》发表在州级刊物《民族教育与文化》;2011年以《浅谈民族特色美术创作教学》发表于国家级刊物《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年第9期。在州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城镇薄弱学校预防青少年网瘾对策研究》参与活动,并尽了该尽的责任。在2010年下学期班级管理工作中,成绩显著,被评为”优秀班主任“。在2010至2011学年度中,在县的”千名优秀教师”评比活动中,被评为其中的”优秀辅导教师“荣誉称号。

3、基本功:在2005年的全县中小学艺术教师“五项全能”比赛中,获得三等奖。

4、继续教育:在2009年度全州中小学教师非学历远程培训中,成绩突出,被评为优秀学员。在2010年参加全州的“英特尔未来教育“学习中,作品获得”优秀作品“称号。

四、勤劳作,获喜果

在2007年首届全国中小学书法美术摄影作品大赛中,辅导的学生中获奖如下:唐(102班)和田(100班)获一等奖,张(101班)和龙(103班)获二等奖,陈(97班)、刘(103班)和龙(102班)获三等奖。

在2004年,辅导的84班学生刘获得省中小学美术书法摄影比赛二等奖;2009年辅导的118班学生龙海以两幅作品分别获得省第三届中小学艺术展演获得艺术作品类中学组二等奖和三等奖。

从2004年到2010年在全州的每年中小学幼儿园美术书法摄影比赛中,辅导的学生作品年年有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多得不再计算。本人每年都被评为州优秀辅导教师。

在2010年的首届“彰名城风采.塑未来之星”千人现场绘画比赛中,本人与同事田梅华辅导的学生以团体总分超越凤凰一中,获得团体第一,为凤凰二中挣得荣誉。本人也因此而获得本学年度县学科带头人的荣誉称号。

在2010年学生和老师互动演讲中,本人以全校第一个出场,以最热烈的场面,以最高的分数获得演讲中的一等奖。大大鼓舞了学生们的学习勇气。那次演讲获得了教育局领导以及全校师生的交口称赞。那不是我的骄傲,那只是我的幸福回忆。

第2篇

学生时代,我是一个目空一切的桀骜少年,而老班则年富力强,身怀多种“镇妖法宝”,两人十多年前在某个海边小城的农村普通中学相遇。他这个“60后”,在我的印象里,具备“60后”人的普遍特点:讲原则,重规矩,说一不二,厉行禁止,像个封建家长。由于师生出生于不同的时代背景,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交往中总有许多不愉快,有那么几件事从上高中时就在我心里疙疙瘩瘩的,有几年一直耿耿于怀。

印象深刻的有三件事。第一,集体睡懒觉,全宿舍惨遭掀被子;第二,有一次早读旷课睡觉,去了教室发现书本惨被扔楼道;第三,为参加生物竞赛,两周不上课只学生物,惨遭痛批并罚写三千字检查。我当然都进行了猛烈还击。第一件事把我们吓了一跳,其他舍友都乖乖认打认罚,而我把被子扔了又继续睡,虽然只抵抗了3分钟还是乖乖起床;第二件事引起了我的强烈反感,不就是睡觉那点事吗,一天睡6个小时谁能睡醒,坚决校外租房,罢课两周;第三件事的结果是生物奥赛中我连蒙带猜给这个成绩平平的学校放了卫星,却差距一分没能获得名校免试资格。我心里惋惜极了,情绪低落了两个星期,班主任找到我表达了歉意,我怒目而视,谈话完了立即甩手而去。

随着时间的慢慢沉淀,掀被子已经成为同学们饭后茶余的笑话,扔课本也随着时间淡成一缕轻烟逐渐消散。只有高考后想起与我失之交臂的名校,心里始终有那么一点遗憾,有时会迁怒曾经的班主任。如果时间足够长,这些记忆再也不会泛起一点涟漪。

毕业后我也走上教师岗位,成为班主任队伍中新的一员。换个角色想起来,班主任并非我曾经认为的那么强硬霸道,想起一些细节后,甚至从心底里升起了些许感动和温暖。想起我多次违反校纪,班主任容忍并保护了我不被学校处分乃至开除;想起在我罢课期间,在我必经之路边上两人遇到,他总想要叫住我,可是我却没有给他机会;想起他告诉我奥赛成绩时,向我道歉自我解嘲般的尴尬;更想起每天早晨他喘着粗气带着疲惫的身体上楼,想起他的微笑言良,想起他冲入嬉闹的人群“救”出被戏弄的同学……也许作为学生的我,确实没有理解他的苦心,在他强势的外表下原来也有一颗柔软的心。

2011年,是我们98级3班毕业十周年。暑假期间,遍布天南海北的同学们都回到母校,邀请到曾经的班主任、任课老师同聚一堂。校园依旧苍翠,红日西斜,莘莘学子,唤起了人们纯洁而伤情的回忆。老师们显老了很多,但都很精神。老班还记得我们很多人的名字。出乎意料的是,我在他印象中还是个好学生的形象,给予我“怪才”的评价。他现在已经是名镇一方的特级教师,拥有“学科带头人”“优秀班主任”“全国十佳教改新星”等诸多荣誉称号。我在震惊之余,心里也不禁犯起了嘀咕,上学时没觉得老班水平有多高呀。

聚餐过后,我收起心中的那点小心思,择日专程到老班住处拜访。不大的居室里放满了书,其中最多的是魏书生的著作,被反复翻得边角都有点磨损。还有从网站上下载的教育论文,装订成两大册。魏书生老师的著作我只看过一本,就是学校发的《班主任工作漫谈》,研究也并不深刻。现在看到书页上密密麻麻的勾画笔记和心得体会,我不禁有点佩服老班的好学了。老班大方地向我展示了他做公开课时的多件教学视频,视频中学生兴趣盎然,讨论热烈,教师的问题设置非常符合逻辑,循序渐进,教态亲切,课堂效果很好,远不是十年前那种让人昏昏欲睡的课堂。泡上一杯茶,老班侃侃而谈,各位教育名家如数家珍,在提到老教育家吕叔湘与魏书生时,特别强调了吕老谦逊地向魏老师学习的轶事。老班的知识深度和广度,风范和气质已经不是十年前所能比。这让身为部属师范大学毕业生,一直心高气傲的我不禁感到惭愧。想起曾经要改造老班的想法,我不禁脸上发烧。看来年轻固然有年轻的优势,但年轻不等于创新,年老也不等于古板,不管是谁,提高能力还是要扎扎实实地学习。

在即将收假之际,我有幸到母校听了老班几节课,并与他的学生进行了交流。老班和蔼可亲,课堂引导幽默生动,每一节课都充满了热烈的讨论。学生对班级工作参与度高得超出我想象,一切井然有序,似乎这个班级没有班主任也可以,有所为、有所不为,在无为中实现有为,大概就是这么一个道理吧。当我跟学生们说我被扔过被子、被扔过书本、写过三千字检查时,学生瞪大了眼睛,毫不吝啬地将诸多同情扔给了我。这些在他们身上从没发生过,他们都给予了老班很高的评价。他们那么活泼、快乐、好学,想必也不会在毕业后像我一样留有十年的芥蒂了吧。

我不禁感慨万千,同样在老班的班中,我是在疙疙瘩瘩中度过了高中,现在老班已不再年轻,他的学生们却如沐春风,富有朝气地度过每一天,像春园的百花,茁壮地成长着。作为一位教师,一位班主任,竟然有如此神奇的力量,改变着每位学生的心境,也许这就是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真正含义吧。

(作者单位:河北张家口市第一中学)

第3篇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压力;调适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3-0256-01

1 高校青年教师面临的心理压力

1.1 职称晋升的压力

高校青年教师一般都有远大抱负,都希望自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晋升较高的职称。但高校内人才济济,职称晋升方面的竞争很激烈,晋升压力很大。据调查,在目前聘任制下,“大学教师的晋升制度”是引起大学教师心理压力和困惑最主要的因素。

1.2 教学工作方面的压力

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的增加,高校教师的工作环境虽得到日益改善,但是存在资源分配不均的现象。由于课时费不高、课题较多等方面的原因,高校一些中老年教师都不愿意多上课,繁重的教学任务往往就落到青年教师的身上。

1.3 科研工作方面的压力

从目前情况看,高校一般对本校教师都有一定的科研任务要求,对聘期内高校教师科研成果的质量和数量均有量化的考核标准,并直接与高校教师的收入挂钩。但另一方面,高校青年教师往往在学术上的积累不够,科研水平有限,难以写出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有时因为职称不高,学术论文也不容易发表。

1.4 经济方面的压力

大部分高校青年教师职称低、资历浅,收入水平自然不高。然而,他们却面临着赡养老人、谈朋友、买商品房、结婚生子、供子女上学等多方面的经济压力。

1.5 人际交往方面的压力

大多数高校青年教师社会阅历浅,在待人接物方面正义感强,但缺乏辨证思考;对出现的不合理现象深恶痛绝,但缺乏长期性、复杂性的思想准备,不愿迁就和屈从,刻意追求自己的独立人格,因而,易为他人所误解,这造成许多高校青年教师交往上的障碍。

由上我们可以看出,高校青年教师面临多方面的心理压力。而这些压力对他们的教育教学、健康成长都不利,因此我们需要对他们的心理压力加以适当的调适。

2 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压力调适

2.1 教师个人要积极进行自我心理调适

“解铃还须系铃人。”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压力的释放,还要靠青年教师从自身的调整入手,掌握自我调适的方法和技巧,用理智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

(1)在看到事物不利方面的时候,要积极改变认知,看到它有利的方面,不断增强信心,调整自己的不良情绪。另外,我们还可以调节适当调节自己的行为,多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转移自己的注意力。

(2)青年教师要重视自身心理健康和保健工作,加强自身修养,进行良好的心理调适,提高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正确认识自我、了解自我、体验自我和悦纳自我,塑造健全的人格。

(3)要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理解、支持学校和领导的整体工作,主动加强与同事、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建立和谐的同事关系、师生关系,营造宽松的生活氛围。

2.2 高校要帮助青年教师化解心理压力

高校管理者应高度重视青年教师的压力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青年教师共同关心的问题,为他们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创造良好的生活氛围。

(1)关心高校青年教师的成长与发展。高校应建立青年教师培养体系,强化岗前培训,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指导青年教师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建立高校青年教师科研基金,加强科研设备的投入,组建老中青相结合的科研团队,对他们从事科研活动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鼓励青年教师积极进行科学研究。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制度、激励机制,对教师的努力进行积极反馈和表彰。发挥高校相关职能部门的作用,及时帮助教师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2)给青年教师提供有力的专业心理援助。高校要经常组织青年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和矫正他们的心理问题,治疗他们的心理疾患,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有目的、有计划地对青年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定期请专家为青年教师做专题讲座,传授应对压力的有效策略,使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成熟度。

(3)开展有益活动。高校除了举行大型运动会、文艺表演外,还应鼓励各院系多开展有益活动。在院系教师办公的楼层或是主要教学楼,可以建立小型教师活动室(如乒乓球室、象棋室),供教师课后娱乐之用。这些场所的建立和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增进同事之间的友谊,又有利于帮助青年教师释放工作、生活方面的压力。

2.3 国家和社会要帮助青年教师减轻心理压力

适当增加教育投人,改善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工资收入、住房等方面的待遇,减少他们的经济压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完善教师资格制度,按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要求教师,科学、合理、公正地评价和处理教师业绩和取得的各种成果。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作文教学;贴近实践;开放思维;积累素材

笔者通过大量调查,发现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无从下笔的些许原因,一是缺乏兴趣,大多数学生的写作目的是为了应付考试,缺乏写作兴趣,长此以往地应付写作,使学生排斥写作。二是束缚性强,一部分学校为了追求作文高分,实行题海战术,作文资料堆积如山,让写作变成了数学公式,强加给学生作文公式,写作范围。三是缺乏积累,很多学生说,我心里有好多话想说,但变成作文写到纸上的时候,无从下笔。就这几点,笔者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作文选材贴近实践,文从生活中来

大部分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繁重的学习任务使他们的生活单一、枯燥,没有多少机会接触社会,认为没有东西可写。作文中讲究“以小见大”“细微之处见真情”作文不一定要写轰轰烈烈的国家大事,更多的写作素材应集中到生活中自己感兴趣的人或事上,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留意身边的小事,用心去感受生活,挖掘生活中最熟悉,最能打动人心的宝藏。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

二、开放思维,提倡个性写作

在初中作文教学上,不少教师在观念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我们的写作教学一向注重写作知识和写作文体,所以教学内容有较强的系统性、逻辑性,这对于发挥教师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也比较有利,但是这种教学也存在一个根本的缺陷――把写作能力仅仅看成是一种只与写作知识有关的机械步骤。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教师要转变教学思想,以引导学生发现为主要任务,让学生利用教师或者教材提供的材料,主动地进行学习,强调学生自我思考,探索和发现事物,而不是消极地接受知识。教师应该引导他们从多角度去透视生活、观察事物,不囿居于校园和家庭,鼓励学生关注社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用自己的心灵观照现实生活。强调观察、体味、思考,反对被动地、机械地模仿和重复,对现实做出真善美、假恶丑的判断。

三、多读多看,积累自己的素材库

学生要么写不出文章,要么写不好文章。究其原因,在于学生不善于积累写作素材,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这已成为大部分学生写好作文的瓶颈。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必须加强课外阅读,国文课本为了要供学生去理解、去揣摩,分量就不能太多,篇幅也不能太长;太多太长了,不适宜做细琢磨的研讨功夫。”但是,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单凭一部国文教本,是够不上说反复历练的。所以,必须在国文教本以外再看其他的书,越多越好。大量的课外阅读是从中汲取营养,用以丰富知识和思想感情的有效方法。也是最常用的方法,名著、优秀的报纸杂志可以为我们的写作提供宝贵的素材。例如,四大名著、《青年文摘》《读者》等。

总之,初中作文教学任重而道远。这需要我们不断发现简单有效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作文能力。

参考文献:

[1]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C].北京:开明出版社,1995.

第5篇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研究心理;剖析;矫正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19-0045-03

尽管当前中小学教师研究工作已经广泛开展,但我们在基层教育科研管理中,发现中小学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疏于研究或研究不深入的现象仍然比较突出。究其原因,这固然受中小学教师的科研素质、科研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制约,但更与他们在研究心理上的偏差直接相关。本文试图通过对教师几种典型的消极研究心理的描述和案例剖析,提出一些矫正方法,借此对中小学教师实践研究的价值、特点、方法、成效、精神等方面作一些诠释。

一、怠惰心理

教师囿于自己的经验与惯性进行教育教学,面对新的问题不求甚解、更不想通过探索和创新改变工作现状,追求卓越,对科研工作没有热情,甚至漠视。如余老师,工作10年,为评职称,偶有县级教学比赛获奖,主持县级课题已结题,县级论文也有获奖。但是,前后跨度几年的课题和论文都是同类内容,且同一主题前后两篇论文,无论新度、广度、深度都无太大差别,获奖等次不高。

以上现象反映了中小学教师研究的怠惰心理。造成这一心理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教师还未达到把自己作为教育实践研究主体的境界,对研究的价值没有深刻的认识。在中小学教师研究意识上,普遍存在3种偏差:①唯功利性。如余老师为了比赛和评职称而申报课题,一旦课题结题,论文过关,对研究就开始产生惰性,思维定式,陷入“被动研究”的泥潭。②成果意识错位。把课题、论文的获奖当作科研的唯一成果,而忽视了研究主要成果――教师实践行动的改善及在研究过程中的专业成长。③研教不相融。如余老师满足于凭借积累的学科专业知识和经验进行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却不能直面自身工作的新问题而开展能动研究。即使有研究,也只是在同类内容、同一水平上打转,难以产生好的实践成效。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他会越来越缺乏研究的动力。

怎样矫正中小学教师研究的怠惰心理呢?

(1)教师要激活从事实践研究的主体意识。爱因斯坦说:“全部的科学不过是日常思考的提炼。”教师要充分认识自身研究对于教育实践和理论的独特价值,以及对于教育生活的意义,使自己不至于在日复一日的单纯教学中日渐懈怠。实际上,只要在教学的同时坚持研究,就会明白“我要研”的真正意义。表面上看过程很辛苦,实际上享受了思考的乐趣、成功的愉悦,还有那种油然而生、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工作激情。这与职称、荣誉无关,而是教师自我价值的一种体现,是自身能量的一种释放,这种释放会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而增强。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当研究获得成果时,则超越了外部物质奖励,得到了精神激励(效能感和成就感),这恰是人的高层次需要。

(2)要拟订循序渐进的长期科研规划,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投身于科研工作。在研究中,教师修炼自己的研究能力,从而为创新工作、提高教学效益和实现自身价值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恐惧心理

教师把科研神秘化,对完成研究工作表现出畏难情绪;或者对于自己、他人的点滴成果不屑一顾,盲目攀高,眼高手低,导致研究的自信心不足。如新手教师毛老师,刚毕业三年,热情、开朗、深得学生喜欢。但如果让他申报一个课题进行研究,他会说:“课题啊,这么难,那是专家学者们所做的事。”跟他同一办公室的李老师也会说“我都教了很多年了,还没有做过一个课题研究,要做就做个像模像样的,过几年再说吧。”

以上现象反映了中小学教师研究的恐惧心理。造成这一心理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教师在入职起始阶段,对教育实践研究的特点还不能很好地把握。具体表现为:①无科研入门动机。如毛老师毕业头三年忙着“适应”教育教学生活,也缺乏科研操作的基本知识,说是做课题研究与己无关,其实是心里胆怯。他若让这种畏难情绪蔓延下去,必定会影响其专业成长。②科研意识偏颇。在新手教师看来,科研是高大上的。课题研究要经过申报立项、开题论证、中期检查、成果提炼、结题鉴定等环节,整个是“像模像样”的,而自己所做的日常工作则极其普通,跟研究划不起等号,于是自然地把教学与研究割裂成两张皮。若不从日常实际教学生活入手,而想以凭空臆想的研究改变教学生活显然是不现实的。对科研的偏见必然会影响研究工作的自信心。这样,教育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就会从眼皮底下溜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很难有一个适合自己的研究课题。

怎样矫正中小学教师研究的恐惧心理呢?

(1)教师对中小学教师实践研究特点应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布克汉姆说:“教育工作是一门研究和实践联系十分紧密的科学化程度很高的作业。”教师基于对自己真实的教育教学生活的观察、思考、探究和改进,生成教育智慧,去解决实际问题,既是一种工作,也是教师的一种研究,两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教师的研究不仅能深化教育教学,还能增强自信和力量,并且教师对自身的研究实践具有独特的优势。知道这一点,教师就不会排斥研究,也不会把研究神秘化。

(2)要努力提高自己会“成为一个研究者”的信心。可以通过两条途径达成“教”与“研”的融合:一是学中做。教师研究除做课题外,还包括诸如理论学习、教研活动(集体备课、公开课等)、经验交流、论文撰写、专题讲座、学术报告、教育论坛、成果展示、文集编印等,每一次完成“作业”,都可看作是教师的实践研究过程。而教师最主要的研究应是课堂研究,如教师有目的地学习某一教育理论、反思内化,并将其运用于课堂;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收集反映有关教学效果的数据,与以往教学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等。这一过程把教学和研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二是做中学。苏霍姆林斯基写成的《帕夫雷什中学》被世人奉为教学的经典之作,而他称该书是“根据我个人经验写成,在某种程度上是笔者在帕夫雷什中学任教33年、其中包括26年任校长工作的总结”。确实,这是苏霍姆林斯基每天早上花3个小时,记录平时点点滴滴体会的结果。事实上,研究不是专家学者的专利,每一位一线教师都可以在做中研。只要教师真正行动起来,养成一种事事观察、思考、总结、反思的良好习惯,他就是一个研究者。

三、盲从心理

教师未能把教育理论本土化、个性化处理,只是照本宣科、依样画瓢地进行研究,导致研究与实践对接不上,收效甚微。如擅长声乐的黄老师,自己及所带的合唱团曾在省市许多歌唱比赛中获奖。当她得知她在外省的一位同学做了一个关于校园舞台剧的课题,曾获得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时,她想,自己与这位同学水平不相上下,同学能做好的事自己也能做好。于是,借鉴同学的研究课题,她也去申报校园舞台剧的研究课题,结果没有立项。

以上现象反映了中小学教师研究的盲从心理。造成这一心理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教师对教育教学问题复杂性的认识和科研方法素养的欠缺。如黄老师对她的同学校园舞台剧研究课题获大奖比较迷信,且归因单一。其实这一课题获奖肯定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不仅与她的同学的素质特点(擅长舞蹈)和良好的研究品质直接相关,而且与其所在学校浓厚的舞台剧研究氛围和组建的研究团队等因素分不开。黄老师认为同学在做课题,她也要做一个,没有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就直接进行“借鉴研究”,申报了课题,这样生搬硬套,只能是“形”似“神”伤。做课题研究不仅需要借鉴他人的先进经验,更需要自己在实践中体悟,找到适合自己的主题和方法。黄老师若能借鉴她同学校园舞台剧研究的成功经验,然后再在自己擅长的合唱团建设问题上展开研究,那是可取的。

怎样矫正中小学教师研究的盲从心理呢?

(1)教师在实践研究中要有所突破,需要根据自身条件选择可能做好的研究主题,不盲从。教育问题的复杂性之高,需要更广阔的思考,不能局限于狭隘。研究,其实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在背景分析和自身条件分析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主题和切口,制定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并在研究实施中根据反馈情况不断调整,直至取得较好的研究成效,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合适方法和措施。研究工作,认真、谦逊和独立思考都是必需的,不应采取简单化的态度。

(2)重视掌握、运用科研方法。适合教师实践研究的常用方法有经验总结、行动研究、个案研究、调查研究等,观察、访谈、叙事等是常用手段。重要的是,各种方法运用要适宜。世界上不可能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即使同一个问题发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域、不同学生身上,其处理方法也会不一样。作为一种实践研究,必须以实践为导向,要选择适合研究主题又适合研究者自己的研究方法,并做到扬长避短。同时,在研究中若发现方法选择不当,要及时调整,在失败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方法论素养,最终实现教育研究的个性化。

四、敷衍心理

教师满足于完成日常工作,对于研究任务,应付了事。甚至有时为了粉饰,投机取巧,将他人的研究成果挪为己用。如有这样一些老师,从教多年,教学成绩还不错,但搞起研究,就是藏着力气使不出。还有一些老师,虽然教学成绩平平,在课题申报时,却未见用力就拿出“漂亮”的研究方案。一问,是“借”的,只是稍稍改动了其中几个字而已。

以上现象反映了中小学教师研究的敷衍心理。造成这一心理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教师对研究的任务和功效没有强烈的认同,还没有把研究转化为自己内在的需求。客观上看,大致有3种情况:①研究任务与工作时间相矛盾。一线教师,工作具体繁杂,不愿花更多的时间搞“耗时巨大”的研究,能应付即是。②研究任务与工作实际脱钩。有时学校为了完成一定的研究任务,要求教师参与研究,而非教师实际所需,教师往往是被动应付。③研究任务与现成资料相重合。偶尔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与现成资料有较高的一致性,有时就虚化研究过程、抄袭他人研究成果。当然,“外向型”任务强制教师研究已经偏离了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方向,应予以纠正。但从主观上看,教师还没有感受到研究给自己带来的变化和力量,缺乏研究所需的内在的自觉性和责任感。抄袭则暴露了某些教师职业道德的缺失。

怎样矫正中小学教师研究的敷衍心理呢?

(1)教师要增强“教育科研是教育的第一生产力”的认同感。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师的核心能力,教师应借助研究力量推进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创造性探索,因为它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师教书育人的高度、思路和方法。“高瞻”才能“远瞩”,“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是长流水”。同时,教师只有不断研究,才能在忙碌中拥有这份高远,永葆教育教学的热情,享受学生成长和智慧传递的幸福。

(2)学校要加强对科研工作的管理。教育科研是学校发展的“推进器”。科研兴校,是不争的事实。学校在把科研作为教师任务规定下来的同时,还要注重科研的专业引领。树立科研典型,培养科研骨干,引领教师找到研究的正确方向。合理安排教师的研训工作,不做伪培训、伪研修、伪学习。建立科研诚信责任制,以避免教师胡乱应付、投机抄袭等不良行为,增强科研成果的信度和效度。

五、浮躁心理

教师想研究,会研究,但不能静心,缺乏毅力,对研究或浅尝辄止,或在“瓶颈”前泄气,或在“高原”中倦怠,最终不能形成好的成果。如时常可见学校的一些骨干教师,有能力,但研究水平起伏很大。有时选题精准,但缺乏事实分析;有时数据充足,但缺乏严密逻辑;有时方案堪称完美,但操作不够详实;有时成果有特色,但统而概之、人云亦云。很少做到真问题,真研究,真问题,深研究。

以上现象反映了中小学教师研究的浮躁心理。造成这一心理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教师对自己的目标定位偏低和对实践研究缺乏钻研精神。没有高远的目标追求,成就水平偏低,在研究上就会缺乏“挖深井”的韧性,也很难有所建树。实践研究如西天取经,需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教师可能面临的困难有:①缺一双“火眼金睛”。“跟风”选题,缺乏个性,跟着感觉走,也鲜有科学性。②缺一场“面壁参禅”。教师不能静心潜沉下来,阅读源头性书籍和材料,从大量源头信息中分析、筛选、厘清问题,从表面深入到本质,悟出禅意。③缺一副“三头六臂”。因大量的繁杂事务需要处理,对研究实施过程中的观察调查、个案收集、数据整理、改进讨论等各个环节难以顾全。④缺一次“打坐诵经”。清静内心,将研究手稿中浅层经验、个案特色进行理性提升,提炼成可诵读可推广的“经文”。研究缺少以上任何一项磨难,哪怕你是“科研骨干”,也只能草就成果,难得“真经”。

怎样矫正中小学教师研究的浮躁心理呢?

(1)教师要从不辱育人使命的高度提升精神气质,使自己保持激情不老的心态。教育是一种慢的生活,教育研究更是一种慢的艺术。开展实践研究,应有长远的眼界,求真务实、锲而不舍的精神,寻找自己在实践中有深刻体悟的专题突破,做到从真问题出发、长期性跟踪、严谨性收集、规律性探索,取得成果必定是水到渠成。有人说:能够在一个行业做出点名堂的人,往往不是什么特别聪明的人,而是能够坚持不懈做下去的人。只有树立教育研究有所作为的境界,才能摒弃浮躁。

(2)加入到科研团队中去。同伴之间的思想交流和思维碰撞,有利于开拓研究的信息源,更新理念,打破思维“瓶颈”;也有利于共享研究智慧和乐趣,形成“共振”效应,以获得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瑛.教师排斥课题研究的原因分析[J].宁夏教育,2014,(2).

[2] 戴建国.理性看待中小学教师的“教科研倦怠症”[J].校长参考,2014,(2).

[3] 刘永和.教育研究不能缺失科学精神[N].中国教育报,2013-9-13.

第6篇

论文摘要:夸美纽斯是l7世纪的教育家,在他的教育思想中包括不少关于宗教的思想。这些思想既是对教育的继承,也是对教育的发展。他提出教育为宗教国家服务,促进教育改革,从而改造社会;以积极的宗教思想作为教育内容,引导人们学习进步的教育,提高他们的知识、文化水平;利用宗教思想中的积极因素鼓励并劝说人们受教育,使其成为真正的人。

一、前言

杨·阿姆司·夸美纽斯(Johann Amos Comenius,1592-1670)是l7世纪捷克著名的爱国主义者,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教育家…。。他在青年时期学习哲学与神学,师从爱尔斯底特,获得了广博的知识,并开始注意教育方法方面的问题。后来他当过学校教师、兄弟会牧师、教堂和学校的主持人。由于战事,他不得不流亡于国外。在他奔波于各国的这段时间里写了大量的教育方面的著作,并且于1657年出版了他的《教育论著全集》,其中《大教学论》在第一卷中首次出版。他的著作包括教育、哲学、政治和神学等各方面约有两百种之多,作为巨大的财富留给了后人。

从夸美纽斯的生平时代来看,当时17世纪的欧洲正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是介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之间的时代,是欧洲的封建社会开始解体、资本主义社会逐渐形成的时代。在这样的政治经济的斗争与发展时期,各国统治者与各派教会都把教育作为社会变革斗争的手段,用来扩大自己的势力,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以培养信徒。在社会动荡的客观条件下,各国开始探索教育改革的道路。也正是因为这时的思想较为活跃,宗教唯心思想与追求社会自由发展的唯心思想成为两种对立斗争的主要思想。

夸美纽斯作为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他接受了先进的唯物主义思想,继承了古希腊的教育思想,并受到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但他从幼年起就受到宗教影响,基督教的世界观在他心中根深蒂固,作为自己的信仰,他决心为基督教国家的教育事业奋斗终生。因此,在新旧交替的时期,夸美纽斯矛盾地将宗教唯心思想与资产阶级唯物思想揉合于一身,形成了他的教育教学的思想理论基础。在他的最为人们熟悉的《大教学论》中包含了其主要的教育教学思想,包括一系列的教育教学原则、方法、教育教学组织形式以及教学系统体系。但是,由于夸美纽斯所处的时代与环境的影响,他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信徒,他的教育思想中存在着宗教的思想成分,因而人们将其宗教思想作为对其教育思想批评的靶子。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发展必然是在矛盾斗争的过程中进行和完成的,继承与革新同时存在,但有时继承也许多一点。夸美纽斯的宗教思想是他发展教育事业的精神动力与理论基础,对其教育思想具有积极的意义。他对教育的贡献是巨大的,他以宗教的精神来实现教育改革的智慧更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

二、宗教思想对教育思想的积极影响

(一)提出教育为基督教国家服务,促进教育的改革,以实现社会的改良

在《大教学论》的扉页上,他这样提出:“《大教学论》它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全部艺术或使每一个基督教王国的一切教区、城镇和村落,全都建立这种学校的一种可靠的引导,使青年男女,毫无例外地,全都迅速地、愉快地、彻底地懂得科学,纯于德行,习于虔敬,这样去学会现世与来生所需的一切事物。……我们这本《大教学论》的目的在于:寻求并找出一种教育的方法,使教员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并使基督教的社会因此可以少些黑暗、烦恼、倾轧,增加光明、整饬、和平与宁静。”从这里可以看出,他的最高教育目的是使社区和平、安静,其次是学校的快乐闲暇。夸美纽斯认为这一切取决于教育,即用教育去完成宗教的信仰。

夸美纽斯是激进派的资产阶级代表,他憎恨落后的封建体制,厌恶教会及贵族的糜烂的生活,极力想通过改革来实现这一目的。以教育改造社会虽然夸大教育了的作用,但是,对于当时急需教育改革的欧洲各国来说,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是相当有益的。

基督教国家是他想要教育改革的对象,这是他作为一个基督信徒的分内之事。所以,夸美纽斯的教育是从宗教理想出发的为基督教国家服务的教育。他的教育思想必然包含宗教的成分,这些宗教的思想成分使得他的教育从表面上看,好像是落后的宗教教育。然而,其教育思想的实质是先进的、要求变革的资产阶级民主教育。因此,不能否认夸美纽斯的宗教思想是为教育服务。他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宗教国家的教育问题,更是为了愚昧的宗教徒摆脱无知,力求实现教育改革,以教育改革来实现基督教社会的改良。

此外,夸美纽斯把教育作为一种“艺术”提出来,强调教育应该是美好的和愉快的活动,充满光明、和平与宁静。体现了教育的人文关怀和教育为人类服务的思想。

(二)用宗教中的积极思想作为教育的内容,引导人们学习,并使其接受进步的教育

夸美纽斯把教育的内容概括为:博学、德行(或恰当的道德)、宗教(或虔信)。他认为:“博学包括一切事物,艺术的和语文的知识;而德行仅包括外表的礼仪,他还是我们内外动作整个倾向;至于宗教,我们把它理解为一种内心的崇拜。是人心可以借此归于最高的上帝。”

在夸美纽斯看来,教育内容应该包括博学,即关于一切事物的广博的知识。还要包括德行和恰当的道德。同时,他也把宗教教育列为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博学、德行、宗教作为教育内容的三大部分。其中宗教涉及人的精神领域,即用宗教改造人和塑造人的精神追求,或者说是一种人生信仰,显然是对几千年来宗教教育的继承。夸美纽斯虽然反对经院主义哲学,却因为自己的信仰而维护神学教育,这是他最大的局限,但也是必然的。他将知识教育与德行教育放在首位,充分体现出了他的创新精神。他借用《圣经》上的话:“爱好真理的人容易看到真理,寻求真理的人容易发现真理。”(《智慧篇》,第六章,l3、l5)希望人们去学习、探索,通过教育使人们变聪明、变诚实、变正值。他引用诗人未纽喜阿(Venusia)的话:“谁也不能野到不能驯服的境地,只要他肯耐心地倾听教导与知识。”这就是说,经过知识、德行和虔信的教育,人是能够被教化的。这三者在人的成长中是很重要的,尤其在当时西方的宗教信仰的社会中虔信与德行密不可分,它们是教育的重要内容。因为“假如我们要去为上帝,为我们的邻人,为我们自己服务,我们对于上帝就必须有虔信;对于我们的邻居就须有德行;对我们自己就须有知识。但这三种元素是彼此密切相关的,一个人为了他自己的好处,不独要有学问,而且要有德行和虔信;为了他的邻人的幸福,不独要有德行,而且要有学问和虔信;为了上帝的光荣,不独要有虔信,而且要有学问和德行”。.

从这里可以看到夸美纽斯对教育的继承与发扬,将宗教思想中对人性善的教育——虔信列入教育内容,同时重视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他将宗教思想中的积极思想列为教育的内容中,以此来教化基督教国家的人民,力图为他们解开封建思想的束缚和宗教迷信的蛊惑。他接受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知识就是力量”的哲学思想,也肯定了社会发展需要道德教育的现实。他为宗教国家服务的教育理论必然会包容着宗教思想。然而,较之中世纪的神学教育,夸美纽斯教育思想中的宗教内容有益于当时的教育发展。所以说,他的宗教思想是为教育思想服务的积极思想。

(三)用宗教信仰劝说受教育者,激励他们接受教育成为真正的人

夸美纽斯为了教育改革,为了得到支持,为使人们接受他的新思想,他用宗教信仰来劝说基督教国度的人们,希望他们接受教育,成为真正的完整的人。

首先,他是相信上帝的,但是他提出“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充分体现了对人性的肯定,带有唯物的积极成分,是对宗教迷信的反对。因为人是最崇高、最美好的,所以人应该受到教育。把一切事物教给人们,使之变得聪明,使人本身所具有的智慧萌发,然后“知道自己(并知万物),管束自己,使自己皈依上帝””。。这显然是对宗教徒说的,要他们接受教育、学习知识、了解世界万物,然后才能使自己皈依上帝。这虽然是不科学的劝说,但也许对当时来说不失为一种好方法。他告诉人们,人的目标不是今生,而是永生,所以今生需要受教育为永生预备。这种说法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但这是他以宗教为牵引,指引人们走向其认为的人的至高境界。

他说:“假如要形成一个人,就必须由教育来形成。引这是对教育的肯定,也是对人的肯定。人在先天条件具备的同时,必须受到环境影响特别是经过教育才能真正的成为一个人。人的形成要在少年时期,这是接受教育的最合适时期,夸美纽斯多次强调这一点。由此可见,对教育在教育人方面的作用的认识是客观而且科学的,他坚信教育的伟大力量。

夸美纽斯运用宗教思想来说服人们相信教育的力量,希望人们支持教育,发展教育事业。这是因为他是基督教信徒,人们同样也是信徒,他们的统治者也不例外。所以,这样说比较有说服力,也容易被接受。这也充分表现出当时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改革的不彻底性。在“致读者”中说到:“基督教的读者们,让我和你们说句心里话吧!凡是和我比较亲近的朋友们都知道,我是一个能力很小,差不多没有一点文学和修养的人。我痛心时代的缺陷,我极力想用一切可能的方法去弥补这种缺陷,无论所用的是我自己的发现,或是别人的发现(虽然这要靠着上帝的恩惠才能发现)。”这些话是夸美纽斯为广大读者写的,他希望别人理解他、支持他,希望统治者阶级能实行仁政、改革教育,进而改变社会。这是一个仁慈的具有资产阶级思想意识的革命战士的改良思想。这使我们明白为什么其宗教思想与教育思想能够共存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他们都信仰上帝,而且他们有共同的愿望——基督教国家和平与宁静。

虽然夸美纽斯对上帝是虔诚的,但是,在他提出的教育方法中,处处体现了自然的法则。他强调“教导的严谨秩序应当以自然为借鉴,并且必须是不受任何障碍的”。他以鸟儿、果树等自然物的生长为例,解释教育的自然原则,具有唯物主义思想的成分。所以应充分的肯定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不是挑毛病批判他,而是要学习他的智慧与精神。

第7篇

[关键词]教学知识流兴趣特长交流

[中图分类号]G4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10-0001-03一、教与学面临的窘境和挑战

令大学生们极度迷茫的是:对人才要求日益提高的社会和无特长的自己在未来该如何对接?学生们普遍感觉没有掌握多少企业需求的真本领,底气不足,心里发虚。他们迫切要求尽快地找到适合自己秉性和内心追求的发展方向并在学校得到强有力的培育,成为在毕业时满足社会需求的特长。从学校的角度来讲,按照学生的兴趣实施教育和培养,则早已是教育者们的共识和追求,供需双方目标一致――一切似乎不再有什么问题了。

然而,谈何容易。人类知识总量、知识增量和知识增速均呈令人吃惊的态势。“人类总体知识增长的无限性和人类个体认识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正前所未见地凸显出来。IT产业的技术更新用“爆炸”这个词来形容一点都不夸张。

计算机网络、平板电脑、智能手机、搜索引擎、E-learning和M-learning等现代信息获取技术与方法强烈地体现着“交互性”,这一特征不仅以从未有过的力度催化着人们的交流,还全方位影响着教和学,影响着认知方式甚至认知规律。

教学环境的改变,给仅有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的课堂带来了毁灭性的冲击。教师几乎完全掌控的教学控制模式正在崩溃,教师已不是知识的唯一甚至主要来源,不再是“课堂的中心、知识的传授者、教学活动的指挥者”。原有的教师和学生(通常被单个地看待)之间单通道单方向的知识传输通道无法避免地断裂了。有些毕业生回忆说:大学期间的兴趣培养是零散的、断续的,特长的形成过程往往被抑制、打断、终止,学校的培养没有形成合力以明确助长兴趣点,最终结果则是难有特长。

从知识传输的角度看,教与学面临的窘境给我们提出的挑战实际上就是:重新构建知识传输通道需要根据怎样的指导?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有利于围绕人的兴趣培养并形成特长?本文在知识流动理论指导下,理清兴趣和学习的相互关系与作用,分析教学活动中各主体之间的知识流动特点,探讨并实践“注重连贯―聚焦―交流的链式教学”,以保证面向兴趣―特长培养的教学质量。

二、知识流特点与知识形成规律

(一)个体学习的知识流动过程

综合唐艺等人和谢守美提出的知识个体的知识流动过程模型和Holsapple等人提出的系统知识链概念,本文用图1来相对完整地表示个体学习中的知识流动过程。从图1可知,学习过程是一个完整的知识链,一旦停留或中止在这个链条的中间环节,则新知识和新知识结构都无从产生和形成,换言之新知识结构在个体中的形成需要从头至尾连续的知识链做保障;图1还提醒我们,知识链中存在着遗忘、无序、冗余、老化等等耗散现象,一旦这个过程持续时间过长,则耗散效应会严重影响新知识以及新知识结构的形成。

(二)个体之间互相学习的知识流动过程

如果更全面地考虑耗散的存在,则我们可以把个体之间互相学习的过程表示为图2,其中个体甲向个体乙学习的知识流动过程A,就是图1中的过程。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个体甲向个体乙的知识传授也是个体甲再学习的过程,它类似于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

从图2可知,知识源是自身已有知识,不是外部知识源;源自内部知识源的知识流动可以产生并形成自身的新知识(图2粗实线)。

图1学习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知识流动

图2个体之间互相学习过程中的知识流动

(三)知识流动速率

唐艺等人例举了一个典型的知识流动速率发生减慢的情况,即当多个学习主体构成层次关系,因而某两个主体之间的知识交流必须经过其他主体的传递才能实现时,知识的流动速率将减慢。

三、兴趣培养对教学设计的要求

围绕兴趣的学习和扩大知识面的学习两者有着显著的不同。“博览群书”、“一目十行”、“不求甚解”、“浅尝辄止”等学习方法适合知识面的扩大,而人们对兴趣形成的共识则是:专注、稳定和持久的兴趣自然而然就育成了特长。不难觉察到,由兴趣培养特长所需的这些条件和知识流动理论对新知识形成的要求是吻合的。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所开展的教学改革实践中,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教学环境可以直接施加影响的情境兴趣和主题兴趣,至于已经完成了塑造的个体兴趣,则是情境兴趣和主题兴趣培育和转化的最终结果。情境兴趣对主题兴趣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而主题兴趣对情境兴趣又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当学生对某一主题非常感兴趣时,营造和渲染的策略会对情境兴趣的“维持”起积极作用,而当学生对某一主题无甚兴趣时,相关策略只会对情境兴趣的“激发”起积极作用,甚至有些无关教学主旨和教学目的但能够激发学习兴趣的小技巧,往往对促进学习无甚帮助。他们的观点既肯定了情境和主题对兴趣的积极作用,鼓舞我们寻找和探索围绕兴趣的教学方法,又让我们知道不能只注重零碎的、局部的、短时的做法和方法,更要避免那些对兴趣培养起负面作用的“味精”式技巧。

四、围绕兴趣特长的链式教学实证

鉴于内化和外化的质量取决于学习主体,我们应该做也能做的是:设计、组织、营造并加强知识的流动过程,特别注意设计和营造该过程中的知识选择、生成、内化、外化、再组织、再内化、再外化等环节。这里介绍本文采用的以专业基础课课程论文为起点的围绕兴趣特长的教学实践:从选择课程论文题目开始,通过后续一环扣一环连贯、聚焦且学习主体之间充分交流的教学链(图3),对兴趣点加以激发、发现、提升和培育,最后将兴趣发展成具备初步集成创新能力的特长。对从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在教学链中即时予以修正与改进,进一步保证了教学质量。

图3围绕兴趣/特长的教学链从零散到完整的分步形成过程

(一)教学链的设计

1.课程内部教学链的完整性及其作用。实际上,图3中许多模块更早的时候已经零散地被教师所采用,毫无疑问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只有在补充了“期末考试范围”、“作品”、“设计报告答辩”等模块后,每一门课程内部的教学链才完整了。从知识流视域看,不仅要经过前期模块的“知识获取”、“知识选择”、“生成”、“内化”、“外化”等功能,还要经过新增模块的“再组织”、“再内化”、“再外化”功能,才能明显提高兴趣的培养质量。换言之,新增模块带给学生的成就感是兴趣得以巩固的一个条件。

2.前后课程之间教学链的衔接及其作用。在一门课程结束后,由于教学过程的停顿,知识流出现了停滞,造成兴趣淡化、分散、转移,甚至丢弃和消失。我们采用在后续课程一开始就设置具有衔接功能的模块,使学生的兴趣注意力得以持续,减少了“耗散现象”的发生。图4中课程设计实践周阶段和专业实验课阶段的起始模块“方案论证”就起到衔接聚焦的作用(参见图5)。

3.充分的交流。学生之间在互利驱动下的交流具有师生之间交流所达不到的充分性。比如,学生小组在完成课程论文的撰写和修改后,接下来教师宣布这些问题属于期末考试范围。于是,学生小组之间自然而然开展起很充分的交流。这种学生之间的直接交流非常有利于知识以较高速率流动。

(二)实践中的观察与改进

我们对尝试教学改革以来共五届学生的近四届情况进行了持续统计研究(见表1),对四个年级在各个不同教学阶段对应于相应改革措施的结果进行了分析和思考。

表1 四个年级学生在各个课程阶段的兴趣保持人数

效果一:2009年级开始在专业基础课阶段增加“期末考试范围”模块,该模块使2009、2010、2011三个年级学生与2008年级相比,兴趣保持率从原来的35.5%首先提高到47.3%,以后逐步递增到54.7%。

分析:有明显效果,但不够大。经过了解和分析,原因是大二学生在一开始不清楚自己的真正兴趣到底是什么,教师仅凭基础课课程论文确定的兴趣点其真实度不是很高。而现在的学生几乎都有一个共性,即一旦发现不是(甚至仅仅可能不是)自己的兴趣,便立即放弃,喊都喊不回来。要想较大幅度提高兴趣保持率,仅靠这一措施是不够的。

效果二:从2009年级开始,在课程设计实践周阶段增加“方案论证”和“作品演示”模块之后,出现兴趣转移的比例明显降低。与2008年级相比,2009、2010、2011三个年级发生兴趣转移学生的比例从原来的40.7%经过20.0%、21.6%,最后下降到14.6%。

分析:通过走上讲台“”和“答辩”,学生普遍反映理清了相关知识脉络,总结了产品开发的步骤和经验,兴趣点聚焦了。少数因故没有进行该两个模块的同学,抱怨缺少成就感,其中还有同学因此而“兴趣索然”,后来发生了兴趣转移。这可以解释为通过增加流动环节而避免了知识静止状态下的耗散现象。

效果三:从2010年级开始,在专业实验课阶段增加“方案论证”和“设计报告答辩”两个模块,它们和课程设计实践周阶段的“方案论证”和“作品演示”模块的原理是相同的,因此,评价这两个模块的作用更准确地要用“兴趣稳定率”来衡量。经过这一模块,兴趣维持率从此前的68.8%经过78.6%提高到96.6%。

分析:要使学生兴趣得以保持和延续。既要求有形式上的承接、连贯与紧凑,同时也必须有内容上的提高和递进,主要是技术上的先进性和实用性。经过这两个阶段而兴趣没有发生转移的学生,基本上在大学阶段不会再发生转移了,至少不会在大方向上发生转移了。

虽然各种方法和措施对围绕兴趣和特长培养起到了很大积极作用,但在实际中,我们经常遇到学生的兴趣发生转移的现象。严格说来,兴趣转移不能一概地被否定。但是,兴趣不能频繁转移,至迟不能晚于三年级下学期。否则,形成稳定兴趣并发展成特长的比例极低。我们准备在2012年级尝试将教学链的起点前移,在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电路分析课程及其实验课阶段,探索合适的形式开展早期激发和发现兴趣点的任务。

五、结语

把教学看成密集快速不停顿的知识流运动,设计并开展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密切接触和交流的教学过程。通过几年的坚持,本文介绍的“注重连贯―聚焦―交流的链式教学”取得了一定成果,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教师的授课热情得以提高,特长得到较好培养。同时,以本文探索为重要支撑,形成了从入学到毕业的以实践教学环节为主的“围绕兴趣特长培养链”雏形。

[参考文献]

[1]刘振天.论大学教学内容更新的策略选择[J].中国大学教学,2002,(24).

[2]王文君,王卫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实践分析[J].现代远距离教育, 2012,(3).

[3]余胜泉.技术如何革新课堂教学[J].基础教育课程, 2012,(8).

[4]钱海燕,肖志国,陈侃等.师生对“教学优点”的不同定义[J].复旦教育论坛,2012,10(4).

[5]于永华.方法学习:本科生学业标准的重要内容[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10).

[6]Ainley, M. Hidi, S. Berndoff, D. Interest, Learning, and the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that Mediate Their Relationship[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02, 94(3).

[7]涂阳军.论学习兴趣的养成:对西方近二十年来学习兴趣研究的反思[J].江苏高教,2013,(1).

[8]唐艺,谢守美.知识生态系统中的知识流动研究[J].情报科学,8, 2009,27(8).

第8篇

从教十八年来,在那片充满纯真与欢笑的净土中,我追逐着梦想和希望。我用全部的精力努力谱写着人生一大乐章:用爱心托举童心。

记得第一次走进教室,望着一张张可爱的笑脸、一双双期盼的眼睛,我的心激动得砰砰直跳。我对自己说,一定要让孩子们喜欢我!为了实现这个愿望,我整天和他们泡在一起,跟他们一起唱歌、跳舞、游戏,渐渐地,我们的感情日益加深。孩子们从我这儿懂得了真善美,我则在孩子那儿感受到了至纯至真的童心。从此,我把“爱孩子”当作自己的座右铭。春天,带着孩子们去踏青,让他们感受春的气息;夏天,为他们扇风、遮阳,让他们享受夏的凉爽;秋天,我们尽情地玩耍,收集落叶,一起享受丰收的喜悦;冬天,我们一起扑进雪白色的王国里,堆雪人、打雪仗,尽情地享受着快乐与温馨。孩子们常常会用有趣的故事、意想不到的行动感动着我,使我更加爱他们。

对孩子付出的这一切,我心甘情愿,从未奢望得到任何回报。但从孩子们身上我深刻体会到了爱是相互的,你付出了多少,就会得到多少,那种育人的满足感与骄傲感是一般人很难体会得到的。

一、“天空”塌陷的一角,老师帮你撑起来

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夺走了班中小志同学妈妈的生命,这个男孩子在一瞬间失去了母爱。

孩子憔悴的面孔让我看在眼中,痛在心里。“小志,成绩有点下滑呀,如果妈妈泉下有知的话,看到你这个样子,她怎能安心呢!”“小志,今天课堂回答的问题真精彩,看同学们都为你鼓掌呢?”“你好,小志的爸爸吗?小志在学校挺懂事的。……”“他从来没在我眼前流泪,他怕我伤心,还劝我说:‘爸爸,你要好好的,我已经没妈了。’”“您的孩子挺能忍的,但毕竟是孩子,当我谈到他妈的时候,他有好几次哭了。我觉得在家该让他释放一下,压抑大了会对他身心健康不利的。”“李老师,谢谢您,看孩子现在能说能笑的,学习也能跟上了。这次期末考试考得很不错,我给他买了一台电脑作为奖励。”……

“天空”塌陷的一角,我们帮孩子撑了起来,孩子头顶的天空是广阔而湛蓝的。

二、孩子你要坚强,我们都是你的坚实后盾

小青同学从小由于病理性黄疸延误治疗而瘫痪,下肢不能行走,只能坐在轮椅上,手臂与手指都不能自如活动。而小青的妈妈是一位伟大而坚强的母亲,硬是陪读,使孩子上到了三年级。就这样,我与小青结下了师生缘。

一天,我偶然发现了一部电视连续剧《牵手人生》,该剧主要讲男主人公身残志坚,自己在乡村办学的事,这是大陆版的《中的一条小船》。我马上打电话告诉于小青的妈妈,建议她观看此剧。小青的全家倍受该剧的鼓舞,增强了使小青康复的信心,孩子自己也信心百倍,加强锻炼身体。从此,我经常不失时机地给这个令人同情又异常坚强的女孩儿鼓劲儿:“同学们,小青同学能自己站起来了,我们给她鼓掌加油!”哗哗的掌声雷鸣般地响起,这掌声是真诚的,是班级中每个孩子纯真的心。小青虽然不能用手写字,但她听讲认真,脑瓜儿不笨,当同学们回答不出来的问题,她自如地说出来时,我表扬她,同学们也由衷地羡慕她,这使她找到了学习的自信。我课余时间经常与小青谈论张海迪、海伦・凯勒这些身残志坚的伟大女性,让她鼓起生活的风帆。现在,小青已由独立站立一分钟逐渐发展到站立五分钟、十分钟、半小时、一个小时……

学校的校长、同学们也都给予了小青无私的帮助和继续与命运抗争的源源不断的力量。小青上三年级时,所在教室在旧教学楼的二楼,学校专门成立了红领巾小组帮助她上下楼;在学校的二期工程中,学校的顾校长特意让施工人员在新一楼设计了残疾人厕所与通道,并将小青同学所在的班级放在了一楼……

学校、家庭、社会的合力使小青这个残疾的孩子获得了新生的力量,她的笑容更灿烂、更自信了。

由此我想到有这样一个故事:“智慧”、“成功”和“爱”三位天使来到人间。一位母亲请他们到家中做客,天使们对那位母亲说:“我们只能去一个,你回家想一想,再做选择。”母亲最后决定把“爱”请回家。奇怪的是,另外两位也跟着进了屋。母亲感到很惊讶,天使们是这样回答的:“哪里有‘爱’,哪里便有‘智慧’和‘成功’。”有爱就有一切,在故事中如此,在生活中更是如此。有人说:疼爱自己的孩子是一种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我不敢说自己是神圣的,但我对孩子们的一片爱心是真诚的。

第9篇

文章解读了信息素养的内涵,并针对中职学生的信息素养现状,着重分析了提升中职学生信息素养的策略包括: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改善专业教学;充分发挥图书馆的教育功能;积极构建校园网络文化。

关键词 中职学生 信息素养 提升策略

知识经济时代,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科学已成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后的又一大显学,信息素养成为创新人才整体素质的重要层面。我国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人才充实到生产和服务的一线,如果培养的人才缺乏捕捉信息,有效利用信息,迅速发现新机会的能力,就很难在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中求得生存与发展。中职院校学生是获取、利用信息的重要群体,但由于有些学生基础知识比较薄弱,面对铺天盖地的各种信息往往难以辨别真伪,为其所用,因此,提升网络环境下中职学生信息素养显得十分重要。

一、信息素养内涵解读

信息素养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于1974年提出的。1987年,信息学专家Palll(,ianrcivik将信息素养概括为一种了解提供信息的系统并能鉴别信息的价值,选择获取信息的最佳渠道,掌握获取和存储信息的基本技能,如数据库、电子表格软件、文字处理等技能。本文结合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能力水平,主要从两个层次和两个维度解读中职学生应具备的信息素养。

1、两个层次:基本信息素养和专业信息素养。基本信息素养是指中职学生平时应具备的关于信息方面的一般观念、意识、知识、技能、道德,这是信息科学时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信息素养,主要包括对信息重要性的认识程度;捕捉信息、分析信息、判断信息和吸收信息的自觉程度;在信息的获取、加工、传输、表达过程中遵守的道德准则。

专业信息素养是指中职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自觉地利用信息技术创造性解决专业问题,有效的利用信息技术提升自身的专业实践水平的能力。

2、两个维度:技术角度和思维角度。技术角度主要指中职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掌握不同信息工具的使用技能,如计算机软硬件的基本操作、网络资源的检索方法等技能。思维角度主要指在对信息的检索、分析、采纳、表达过程中表现出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信息素养较高的中职学生能够熟练、批判性地分析、评价信息,并能够使用多媒体形式创造性的表达信息。

二、中职学生信息素养概况

随着各个中职院校多媒体网络的普及和计算机多媒体课程的开设.当代中职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信息技能,但“娱乐”成为中职学生利用计算机网络的主要目的,据调查,在校园网吧里上网的大多数学生都是利用网络来交友、聊天、玩游戏,而真正利用网络来学习的学生少之又少。利用网络来查询资料的学生也大都是在作业的催促下,才被动的搜索信息,没有养成求新求变的系统资料收集的习惯,缺乏捕捉信息、分析信息的自觉性,且学生科研意识普遍淡薄、信息意识不强,不知道如何正确评价与筛选检索信息,更谈不上如何批判和创造的使用信息,信息素养普遍较低。

三、如何提升中职学生信息素养

(一)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改善专业教学。要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增强其知识与信息获取的能力,良好的信息利用意识,首先必须加强教师信息素养的教育与培养,教师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计算机及网络的运用能力、信息观念直接影响到其专业教学,进而影响到其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因此,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教师如何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呢?

1、创设良好的信息技术环境。良好信息技术环境是培养信息意识的基础,教师如果没有接触到信息技术,信息意识的培养无疑将成为空话一句。良好的信息技术环境包括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硬件环境可以从学校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教室的配置情况,局域网及因特网的通畅情况来衡量;软件环境包括为教师提供的丰富的网上教学资源,较为完善的学习软件和应用软件,以及技术过硬,富有合作精神的实训中心人员,能随时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咨询和帮助。

2、制定科学可行的培养计划,加强师资培训。科学可行的培养计划是培训工作顺利进行的保障。首先,设置专门的培训机构,特别是校本培训,建立和完善教师培训和进修制度,保证培训的连续性。其次,确定培养的层次和内容,由于教师的个体差别大,培训中对不同年龄段不同学科不同技术基础的教师群体应分层次进行,培训内容应符合教师的实际需要。再次,制定合理的考核标准和激励政策,激发教师的内外部学习动力,鼓励他们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并将信息技术运用于专业教学。

3、增强校内外的信息交流。学校可以邀请教育技术专家和教学设计专家到学校讲学,也可选送教师参加信息学术活动,同时,教师之间加强信息的交流与对话,如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观摩,使教师真正体会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优越性,从而提高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自觉性,树立信息意识,改善课堂教学,提升专业素养。

(二)充分发挥图书馆的教育功能。图书馆是中职院校主要的信息获取点,它拥有丰富的馆藏,优雅的学习环境与日益完备的现代化物质设施和现代化信息处理技术.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决定了图书馆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独特性、多样性与丰富性,中职院校图书馆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主要场所。

1、与网络中心合作开展各种形式的网络教育,拓展信息服务内容。为迎接信息时代挑战,图书馆必须与网络中心展开合作,利用网络中心丰富的资源包括技术资源、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结合本校所开设的专业,为读者提供馆藏书目查询服务,以便于读者查询本馆馆藏和各种书刊的借阅情况;图书馆作为信息资源与读者之间的桥梁,应与读者建立一种互动的培训关系。深入了解各专业开设的课程及所要研究的重点课题,了解他们所需的相关资料,照学科和专业,对网络资源进行搜集、整理、分类、标引,向读者提供资源导航服务,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图书馆专题资讯网站,方便读者的学习和科研的需要;提供各类数据库检索系统,如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教育网等以及创建有本校特色的专题数据库,学校可以本校教育的特色建立设立专业的教育专题资源库,教学资源库等,使更多学生能按照自己的需要利用网络学习,减少上网的盲目性,提高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的质量和效益。中职学生通过有目的地阅读优秀网络资源,受到感染、熏陶,从而达到陶冶情操、拓宽知识面、提高自身信息素养的目的。

2、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分段式教育。针对一年级新生,为帮助他们尽快了解图书馆、利用图书馆,图书馆应对新生进行入馆教育。首先,图书馆资源和环境的介绍,包括图书馆信息资源分布、服务内容、借阅规定等;其次,应当教会新生运用图书馆获取文献的基本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可通过录像和授课结合进行,使他们在知道怎样利用图书馆的同时,对信息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可编制简明的“图书馆导航手册”来帮助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

针对二,三年级的学生,应着重结合专业学习进行专业类检索工具和信息资源利用及评价能力的培养,如结合专业开设信息检索课程,使其掌握利用计算机查阅电子文献和获取网上信息的技能,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及学习的主动性,为其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对于高年级特别是即将毕业的学生,他们面临毕业论文的设计和走向社会进行实际工作,应强调其信息意识、信息道德和信息分析能力的综合培养。

3、积极构建校园网络文化。在未来的信息化校园中,网络文化价值的影响力将会大大提高。校园网络文化的出现,为大学生开展创新活动提供了快速、便捷条件。校园网络文化的虚拟性提供的超大文化活动空间有利于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提高,能极大的提升中职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

(1)建立校园生活网站,开展各种形式的网络教育。首先,充分利用学校网站功能,建立一系列的校园生活网站,网站的建设应多渠道、多主体、多类型,如专业学习、思想道德、情感生活、心里咨询、文体竞赛等,可设立校园社团板块,让网络与中职学生的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以贴近学生实际来吸引学生,以挖掘学生个性特长来激发学生,建设一个充满亲情和关爱的校园网络论坛,使其生活在积极向上的网络氛围中。其次,学校网络中心和团委可合作组织开展一些提高中职学生信息素养的活动,适时组织学生开展信息交流活动,如有针对性地开展网络知识竞赛、网页设计大赛、网上辩论、网络信息咨询、网上新闻调查等活动,既可激发学生学习现代化高科技兴趣,又可把只会在网上聊天、玩游戏的学生引导到正确的轨道,在提升其信息素养的同时又能很好的引导他们真切感受充满挑战和机遇的网络世界,使他们走上积极、健康的网络之路。

(2)严格校园网络的管理和监控。从事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人员应熟悉和掌握互联网技术。首先,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成熟技术,加强网络监控,如防火墙技术、加密技术、数字签名技术等。对各网站及其链接进行审查,并落实实名注册登记制,加强网上信息监控巡查。其次,建立校园网络行为规范,要建立和完善校园网络管理的规章制度,使网络管理逐步规范化。第三,加强校园网络道德教育。重点放在提高中职学生的道德认知和网络伦理教育方面,增强是非好坏的识别力,提高其网络道德素养。

参考文献

1.段宝霞.培养和提高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2006.12

2.王秀娟,刘傻芳,等.加强中职课程的整合,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J].文教资料,2006.10

4.张瑞雪.论中职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职能[J].教育与职业,(29)

5.于雏1UI.大学生信息素养培育的理性思考[J].现代情报,2006.10

第10篇

关键词:青春期;留守儿童;心理疏导

职业高中的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既具有一般中学生的青春期问题,同时还有一些特殊的心理问题。

首先职高学生已经进入了人生一个很重要的时期――青春期。所谓青春期是指的个性的性机能从还没有成熟到成熟的阶段,在生物学上是指人体由不成熟发育到成熟的转化时期,也就是一个人由儿童到成年的过渡时期。青春期是一个发展变化的时期。进入青春期后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开始走向成熟。而这一时期他们的心理开始表现出这些特征:自尊心强,有逆反心理,并且感到苦闷。升入职高以后,无论是周围环境,还是生理发育,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变化带来的不安与困惑,导致心理上的“紧张”,从而引起感情上的激烈波动和情绪的不安定,而这种情感上的波动、不安定的情绪与生理上的变化相影响,其结果又产生了一种连自己也说不清楚,无法应付的难以控制的冲动、烦躁、苦恼,这就是“自我苦闷”,其中有的为身体发育、性冲动、早恋而苦闷;有的为人际关系不好而苦闷,有的因学习成绩不尽人意而自卑,也有的因得不到老师、父母的理解而伤感。而作为职高的学生很多人都因为自己的成绩不如意在初中阶段有很深的自卑感,所以他们的自我苦闷心理更为严重。

因为三台县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县,很多职高学生的父母都出外务工,使得这些学生也成为了留守儿童中的一员。所以职高的学生除了具有一般中学生具有的青春期问题,同时还存在留守儿童的一些心理问题。因为亲情缺失,使得他们没有归属感。有的孩子,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一年半载回一次家,甚至三、五年才见一次面,平时的交流和沟通又少。由于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没有父母细心呵护的心灵,少了许多生动和活泼。而这些孩子多半由爷爷奶奶照顾,加上爷爷奶奶年纪大、文化少、事情多、精力不足等原因,很多时候只能照顾他们的吃和穿,有的连吃穿都照顾不周,更有甚者常在孩子面前,抱怨他们父母的不对。长期在这种环境中生活的孩子,精神上没有依靠,心里没有归属感,感觉自己是个多余的人。另外,有的爷爷奶奶却很溺爱孩子,孩子要什么给什么,缺乏正确的引导。这样,孩子与亲人生活在一起,却体会不到亲情,久而久之,孩子的心灵干枯,没有爱心,对什么都漠不关心。

职高学生的第二特点是孤独、自闭。留守儿童在家没有父母的陪伴,爷爷奶奶又很少与他们谈心,所以,很多时候,留守儿童都是在孤独中度过的。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沉迷于电视和游戏,而很少与人交往。来到学校后,也排解不开那份孤独:不愿与其他孩子一起玩耍,往往一个人发呆,精神涣散,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同时也缺乏与人正常沟通的能力。我们班曾经有一个女生在父母回家后反而留在学校不愿回家。父母到学校探望也尽量回避。事后我通过和她交流得知,因为长期没和父母见面她不知道怎么和父母交流,同时觉得父母和她之间很陌生。还不如在学校和同学相处自然。

另外敏感、脆弱、强烈的自卑心理。也是职高学生的一大特点。留守儿童的父母没有在身边,心里没有依靠,当看到其他孩子与父母在一起幸福的样子,就会感觉自己像个孤儿,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同时,他们又非常的敏感和脆弱,与同学发生矛盾,也会联想到,因为父母不在,别人就会欺负自己。

针对职高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在他们的教育以及管理上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心理疏导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做好学生心理疏导的前提。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是说:要使对方接受你的观点、态度,你就必须同对方保持同体的关系,也就是说把对方与自己视为一体。这一原则运用到心理疏导,则必须把学生看成是自己人,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这样师生的心理距离就很近,学生就容易接受各种教育影响。管理学中有句名言:“如果你想要人们相信你是对的,并按照你的意见行事,那就首先需要人们喜欢你,否则,你的尝试就会失败。”这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多年来的教育、教学实践,我始终把自己视为同学中的一员,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做好表率。同时,我始终对学生抱有一种积极的态度,尊重、理解、关心学生,把学生看作是可以互相交流、彼此沟通的知心朋友,什么心事都向我诉说,有什么烦恼都向我倾吐。师生间这种朋友似的关系为教育工作的开展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其次要呵护好学生的心理,务必先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和情绪。对学生期望不要过高,自然就会心情舒畅了。许多人把希望寄托在学生身上,若学生达不到自己的要求,便会失望,有时会出现愤怒的情绪。当你勃然大怒时,很多蠢事都会干得出来,与其事后后悔不如事前自制,把愤怒平息下去。我觉得对学生偶尔也要屈服。要心胸开阔,做事从大处看,只要大前提不受影响,小事则不必斤斤计较,以减少自己的烦恼。

同时倾听是心理疏导的关键。疏导过程中我经常处于听的位置。切忌只顾自己说话,不顾对方的反应。以听为主,一方面使学生情感得到及时宣泄;另一方面,在听的过程中寻找反馈信息,由对方的言语表达可以判断其情感和思维模式,及时调整自己的言行和疏导方案。谈话中的倾听技术还包括对人类非语言信息,如语音、语调的判断能力,要善于应用自己的“第三只耳朵”才能获得大量的信息。因此,以听为主并不是一种消极的技术,而是把握引导谈话主题的重要手段。

而对学生进行言语诱导是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一开始,要和对方象朋友聊天一样,谈论不涉及主题的中性问题,如天气好坏、电视节目等。建立起和谐、轻松的气氛后,接着就要应用言语诱导的技巧转入实质性谈话。用开放性问题进行提问是最常用的诱导方法。如“为什么你要这样想?”“以后又发生了什么事?”等含有“什么”、“怎么”、“为什么”的句子,寻找问题的实质、时间发生的经过和原因等,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同时在谈话中适当重复对方重要的语句,插入“嗯……嗯”、“是这样”、“还有吗”的词语,表明自己的关怀、倾听之意,可以鼓励对方继续讲下去。谈话中还要及时对对方的感情进行反馈,可以用“我明白你的意思”、“可以想象出……”等。这些方法看起来都很简单,实质上所取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此外搭建起职高学生和他们父母之间良性沟通的桥梁才是对职高学生最好的心理疏导方式。在长期的职高生管理工作中我发现除了学生有与父母沟通的障碍其实他们的父母也缺乏和孩子正常沟通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就成了他们之间沟通的桥梁。当父母和孩子不能正常沟通的时候我会先安抚双方的情绪,并找到问题的症结。然后在双方情绪放松缓解下来以后帮助双方换位思考。通过这种方式问题最后通常能得到解决。此外我还要求学生养成写周记的习惯,这可以让他们用写的方式对自己的情绪进行一个排解,也然我和他们的父母能及时了解他们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并及时予以解决。通过这些方式潜移默化的拉近了父母和孩子的距离。消除了他们之间的隔膜,一旦父母和孩子的沟通渠道畅通了,职高学生的很多心理问题也就从源头得到了排解。

职高学生的心理是复杂的、矛盾的、变化的,作为一名教师要时刻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发现问题要及时地帮助和辅导,让他们也能感受到和谐的阳光,拥有快乐的童年。

参考文献:

[1]翟灿.朱灵芝,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调查,2003(07)

[2]范方.桑标,亲子教育缺失与“留守儿童”人格、学绩及行为问题,[期刊论文]-心理科学2005(04)

第11篇

【关键词】 教学目标分层;教学内容分层;教学过程分层;教学测评分层

一、当今职业中学的学生主要存在的状况

一是学生两极分化现象严重,教学的切入点难找。由于就业形势的加剧,不少寒门学子放弃读大学的梦想,进入职业高中,希望学得一技之长早日就业。可职业中学的生源相当部分是普高招生的“老弱病残”部分。文化水平和素质参差不齐。

二是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教学的着眼点难选。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型变革期,用人单位出现了用人误区,一味追求高学历,忽视了一线技术人员的培养和使用,用人标准的盲目高移,

而当今大学毕业生大量冲击着就业市场,造成了职高生的心理压力,他们对于自己人生的定位不明确,使得学习目的不明确,更无从谈起端正学习态度了。你“要他学”,他才学。而“我要学”意识不强,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职业中学计算机学科的分层教学的实施过程

在我们学校所在的地区经济发达,但贫富悬殊,不少学生家庭都拥有多台先进的电脑,加上网络的飞速发展,使得他们电脑运用能力极强。而另一些学生由于各原因,对于电脑知识了解甚微,无形中造成了学生学习起点差别大。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巧妙培养优秀生,扶持后进生,使全体学生达到职业中学计算机教学大纲的各项基本要求,同时能使各层次的学生都在各自的起点上前进一步,实现大面积整体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需要我们教师在计算机教学中实施分层推进,分类指导,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制订教学目标要体现层次性的要求

设计教学目标,提出学习任务要从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使各层次学生都有自己的奋斗目标,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力状况和发展需要。目标过高或过低,任务过大或过小,都不切实际、不利于学生学习发展的。课堂教学只有在明确、具体、适度的目标指引下,教学活动才不会迷失方向,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才有可能“一课一得”,才能让他们“跳一跳,摘果子”。比如在办公软件的教学中,我们制定教学目标分三个档次,基础目标、扩展目标、提高要求。对于基础目标要求会熟悉进行文字录入与编辑、查找、保存、打印等基本操作部分,此部分课程是做到全部演示与讲解;扩展目标则录制成视频,放在学校的网站上,让相应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后自行观看,模仿学习,必要时老师选讲部分内容;提高要求只提供相应的书箱和资料,配备适当的素材,利于需要提升的学生完全独立学习以满足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以上的教学目标,充分考虑各层学生的实际状况。体现了目标分层的特点。

(二)承认自学能力的差异,实行分层教学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对教学工作有一定影响。一些学生善于独立学习,而另一些学生则适宜在高度结构化的教学情景中学习。有的学生需要更具体操作、模仿,详细地说明解释,有的学生需要通过更多的例子才能理解一些概念,有的学生则需要更多的激励与强化,而有的学生则可能一听就懂。为了培养学生各自能力,在预习时进行分层次预习,让学生尽可能地根据自己能力与水平来探讨预习内容涵盖的深浅,将主动权交给学生,在准备预习的过程首先发挥他们自我处理问题的能力形成差异化。自由度大的分层预习促使学生发散思维,达到分层推进教学要求的目的,学生定位好,自然学得轻松、愉快。经过我们一个学期的实验,成效十分显著,学生每次准备的材料和预习的知识点都十分丰富与参差,在课堂上借助老师的组织,提示基本,让部分学生很快完成了点的掌握,让他们独立进入更深入的知识结构的学习,老师也空出更多的时间去指导一些低层次的学生,帮助他们迈向高一层次。所以,教师的课堂教授的主导性体现在是否在“导学、导思、导引”上,综合考虑学生各自现有的实际情况,有效地驾驭整个教学过程,控制好教学时间与空间,使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巧入快出”、省时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三)在教学环节中落实分层推进,分类指导

目标制订好之后,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分层教学是关键。信息论告诉我们,只有老师讲,学生答的教学,最好的效果也只能获取15%左右的信息量。如果只是单一的全班教学,课堂上提问就会成为老师与少数优生的对话,多数学生只是学习的陪客。长此以往,大多数学学生就会越来越怯于或懒于思考与表达,没有兴趣学习。没有全体学生共鸣的全员教学形式,一定属低效率的教学。因此,我们必须把分层教学作为解决上述问题突破口,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学质量才有希望提高。

1、认知前提的测评要求要有层次性。前提测评的题目要分层,适合各个层次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基础。如五笔字型成字字根的学习。成字字根的编码规则教学中,可出示前提测评的题目:A、会背成字字根的编码规则。B、能判别成字字根和非成字字根。将A点作为中下生的要求提问,因为A是单一要求,能独立成为一个知识点,没有涉及其它的知识点,中下层面的学生过关即表示全体学生都可以过关了。如果不过关,就要做补救工作,否则给日后教学工作带来更多遗漏问题。B点则提问中等以上的同学。因为B是两个知识点的结合运用,除了要理解成字字根和非成字字根两个概念外,还要运用比较法来进行对比学习,让中等以上的学生先回答,可以带动中下层的学生。其实这也是一个补救的做法。这样做,使各层面的学生同时得到发展,为学习新目标打下良好的基础。

2、认定目标的制定要有层次性。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是动态的、可变的这一规律,采用鼓励性语言,激励学生不断上进。因此在认定目标时(尤其是高年级的学生,)可认定基础目标和提高目标,让学生有方向,在他们的心里,除了完成基础目标以外,争取完成提高目标。总之,要设法让全班几个层次的学生都进入积极的思维探索过程。对于进入高一层次的学生在进入高一层次初期时多加关照,细心地为其“量体裁衣”制定必要的方法和措施来适应新层次的发展需要,保证其不断向上进步,千万不出现“回流”的迹象,以免损伤其积极性和自信心。

3、导学达标要体现分层教学、因材导达。导学达标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也是决定目标教学成败的关键。教师在教学中千方百计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研究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等特点,提供学习的条件和机会,实施分层教学,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主动、积极、创造性地进行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落实计算机素质教育的要求。

(1)设定分层任务。任务式教学法是当前计算机教学过程中的十分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在目标教学中实行任务设定分层,就能在群体教学中渗透个别化的教学因素,尽可能针对性地帮助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真正是为全体学生提供学习的条件和机会。所谓任务设定分层,就是在教学设计中依据学生的实际,考虑到学生接受能力和知识结构的差异存在这一客观事实,既要照顾部分差生一面,注意他们的起点低,设计一些层次较低、任务简单的问题或要求;又要为基础较好的学生设计一些层次较高、任务复杂的问题或要求。这样,就能把教学的针对性、层次性协调起来,形成面向全体每一位学生,促成学生智能、技能和心理素质等方面在不同层次水平上得到应有的必要的发展的局面。

(2)设定提问分层。问题的设计既然已经分了层,老师在提问时就要注意分层实施,让各个层面的学生在课堂上受到感触,行动起来。如上面设计A题就是提问中下层面的学生。B题提问中上等生。这样做,就解决差生吃得消,学习自信心增强,自豪感存在,优生吃得饱,不会有陪学的思想存在等各种问题,让各个层次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3)提供足够时间让中下生考虑问题,体现了教学过程中耐心要求。分层教学的目的就是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当前,尤其要花力气提高中下层学生。在上课时,由于设问分层和提问分层,中下生就可以用别人思考两个题的时间去思考一个题,这样给他们的时间和机会明显增多,同时不同层次的问题存在,也在促进其产生一种去争取向高一层次迈进的思想动力,希望能在解决当前问题的同时,能留出时间去接触一下高一个层次的问题。积极调动其思维能力,长此以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思维能力得到全面和充分的培养和调动。另外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高层次问题的解决状况,清楚判断优秀学生学习的时间和思维敏锐的程度,为“培优”方面的准备,这种教学方式可以照顾尽可能多的学生,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因材施教,使各个层面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4、设定达标测评应有层次性。布鲁纳认为:“教育目标既要追求优异成绩,也要培养参差不齐的才能,要帮助每一个学生获得最好的智力发展。为此,要探求的是计划一套向优秀学生挑战的材料,而又不破坏那些不很幸运的学生的信心和学习意志。”。鉴于这个指导思想和达标反馈的原则,教师要采用“多途径的反馈,及时补救”的教学策略,设计不同层次的达标测评题目。其间应注意:

(1)同一个知识点,要体现不同层次的要求。同一个知识点的达标测评的题目,既要有基础的基本要求题,即是所有学生应掌握也能够掌握的问题;又要考虑优秀生的需求,设计一些他们能力可以解决的但又需要让他们能力进一步提升的题目。如在Word教学中图片插入的操作部分时,就分两步走:一般学生只要求能插入计算机自带的剪贴画中的图片,尖子学生则要求除了会将剪贴画中的图片插入到文档中,同时来要求他们利用Internet网络去查找有关主题性的图片,如:上网查找有关飞碟的图片。课堂上的这种做法既能满足大部分学生需求,又能满足优秀生需求。而且这过程中各层次之间不是不可逾越的,高层次的达标测试题,中下生也可以鼓励他们去尝试,争取完成更多一点,使他们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再向前迈进一步。尽可能赶上全班的总体发展水平。

(2)不同类型的知识点,也可以进行不同层面的组织训练。一节课不单单是要求掌握一个知识点,往往要求掌握多个知识点。那么,在设计达标检测题时,可以参照上面同一个类型知识,在多个层面展开训练的原则上来设计,从而体现知识的迁移性训练的要求。

(四)改革评价标准,评价也要体现分层的要求

1、评价观应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评价观的改革就是要求老师不能像传统的教学模式那样一刀切,或者一定将评价放在教学过程之后面,而要运用成功的理论,对多个层面的学生及时进行客观评价,将评价贯穿在整个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比方:对于每堂课的教学中,教师都应分层次地对学生进行评价,上课前进行堂前小测验,每次出两~三个有层次的测试题目,让学生来完成,并将这作为学生学成绩评定的重要依据。这种做法一来可以让学生在未接触正课前尽快地感受到学习的成功与否。即使失败,由于分段细化,改正起来十分容易,不会给学生的自信心造成太大的压力,学生也不会因一时的失误造成轻微的损伤而痛苦万分,失去上进的动力。二来教师可以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整体情况,不会凭借学生偶然的一两次的成绩而错误地对学生进行评判。所以讲,这种贯穿整个过程的教学评价,对学生和教师都科学且合理的做法。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师生间的矛盾明显减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明显的改观。

2、评价观应与教学艺术相结合,灵活运用。上课时由于采用了分层推进,分类指导,老师必然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去回答不同的问题,完成不同的作业,并给予评价。在评价中,要注意语言的艺术,中下生应以鼓励为主,还可适当降低评价标准,让他们感到成功的喜悦。对优秀的学生则要求稍高,比如动画效果设置操作时,中下生只要按要求插入了任何一种动画形式,就可以得到表扬和肯定。对于中上生则十分具体地规定插入动画的位置、时间、动画形式等,例如位置错误或形式不规范等都不能算做达到要求,同时还尽可能地启发他们去尝试自己没有涉及的地方。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作为教师应该及时抓住这股力量,激发各类型的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进取精神,才能推动各类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争取教育教学大面积丰收。

总之,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已经总结出不少分层教学的好方法、好策略,为我的教学工作带了不少的帮助和优势。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仍将努力运用分层教学法的长处,更好地提高我的计算机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 李真微.科研论文导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年份

2 陈时见.教育论文写作.广西人民出版社

3 叶澜著.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4 邵冲编著.管理学概论.中山大学出版社

5 江月孙,赵编.学校管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12篇

【关键词】小学 突发事件 随机应变 幽默化解 课堂艺术与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184-02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情况复杂多变,随时都会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出现,如教师的失误、学生的犯难、外界因素的干扰,或者是发生突发事件等等。特别是现在的小学课堂教学,强调师生互动,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课堂环境比以前更加开放,课堂气氛也更加活跃,但是由此而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也会更多。多年的教学经验使我总结出一些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很好地处理好突发事件的技巧,下面谈一谈我的体会。

一、要端正态度,根据突发事件随机应变

突发事件是意料之外的,不同的老师对事件的处理持不同的态度。有的老师认为教学进度很重要,在课堂中处理事情太花时间,所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有的老师认为是班主任的事,想办法留到下课以后由班主任处理。但是,我认为必须趁热打铁立即处理好,因为,置之不理或者处理不好,不仅失掉了教育时机,严重破坏课堂秩序,而且会累及课程进度,使整个课堂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如果能巧妙处理事件,突发事件便会转化为不可多得的教育时机,也可以增加师生之间的感情,会收获意外惊喜。

如有一次我上语文课时,当时我在黑板上写句子,突然安静的课堂有一阵骚乱和怨声:怎么这么臭,谁拉屎呢?我马上转过头并问:“什么事?”学生们纷纷大声地说:“老师我们这里很臭,不知谁在拉屎?”于是走向学生说发出臭味的地方,的确有很大的臭味,我向周围的学生看了看,突然有一位学生大声尖叫起来:“老师,黄xx他拉屎了。”顿时学生纷纷发出指责和羞辱黄xx的声音。这时黄xx看着我,脸上呈现出恐惧和无助,眼睛向我发出求助的眼光,如果这时我不马上阻止学生们的指责和羞辱,那黄xx学生小小的心灵会受到创伤,可能以后来学校上课会产生恐惧、厌学和厌恨老师的心理。我于是对全班的学生说:“你们没有拉过屎么?”有学生大声地说:“没有!”还有些学生马上小声地说:“我没有在上课时拉过屎。”于是我严厉地说:“黄xx同学今天不舒服,他的妈妈今天一早就打电话给老师,说黄xx他肚子疼,要他不要上学,他怕课程跟不上,坚持要上学,上课时他一直忍着肚子疼,认真地听老师讲课,他这种学习精神是不是值得你们去学习?同时同学有困难时你们是不是要互相帮助呢?而你们还要取笑、羞辱他,你们说你们这样做对不对?”学生们马上低下头不出声。我轻轻地拍拍了黄xx的肩膀、摸了摸他的头安慰他,这时黄xx的眼睛里充满感激的泪花看着我,我拿手机给他要他打电话给家人接他回家,学生们又迅速回到认真上课的状态中。 通过这件事,我认为教师运用巧妙暗示的方法解决课堂突发事件,既不影响教学程序,又不会损害学生的自尊心,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这节课的教学任务顺利完成了,而且课堂气氛特别活跃,学生思考问题、回答问题也非常积极主动,教学效果很好。经过这件事后,我认为教师对待突发事件的态度很重要,它直接影响着学生课堂学习的心理状态,不同的处理态度有着不同的效果。

二、要讲究艺术和方法,处变不惊

教学随机应变是一种能力,更是一门艺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是非常天真可爱的孩子,对于小学教师来说,谁能将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谁具备了这种能力,拥有了这门艺术,谁就有可能轻松自如地驾驭教学,收获丰硕的教学成果。

记得我开始教小学一年级时,由于我们广东省粤北山城大黄蜂特别多,每年到了夏秋季节这些大黄蜂经常在教室里飞来飞去,上课的学生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这些大蜂黄身上,只要大蜂黄飞到学生的周围,学生们就会大声尖叫跳起来,课堂顿时一片大乱,学生们纷纷拿起书本、作业本和尺子站起来,跳起来拍打大黄蜂,这时老师根本就没有办法控制课堂纪律,即使老师能控制了场面,也要许多时间。课堂安静了,学生表面在听老师讲课,其实心里还在回想他们刚刚的情景。这时,我灵机一动就问学生“你们刚才打死了几只大黄蜂呢?”课堂马上沸腾起来,有的学生说:“我用本子拍死了一只大蜂黄。”有的说:“我用尺子打死了一只大黄蜂。”心里非常兴奋。我又问:“那你们知不知道这些在大蜂黄为什么要来我们教室?”学生们个个都摇着头异口同声大声地说:“不知道!”这时我带着非常痛心的表情说:“这些大黄蜂都是徐老师的好朋友,它们每年都会来看望老师,而你们却把它们打死。”这时学生们个个瞠目结舌地望着我说:“这些大黄蜂都是你的好朋友,为什么它们会和你做朋友呢?”我说:“因为我爱护小动物,不去伤害它们,所以它们喜欢和我做朋友。”学生们又纷纷问我:“为什么它们总是在我们的头上和身上飞来飞去呢?”我说:“它们飞来一是看望它们的老朋友――徐老师;二是帮助老师监督一下老师的学生上课有没有认真听课。”我又说:“那我的好朋友有没有叮过你们?”学生们大声地说:“没有。”于是我告诉学生,这些大黄蜂飞到你们的头上主要是看一看你们上课时小脑袋有没有开小差,飞到你们的手脚上是看一看你们的手脚有没有玩小动作。学生们又问:“这些大黄蜂是怎样对付它们的敌人?主要吃什么呢?它们是益虫还是害虫呢?”这时,我刚脆放下教学内容,给学生们讲解有关大黄蜂的知识,教育孩子们要爱护小动物。我说:“下次我的朋友来到课室,只要你们上课认真听讲。它们飞到你们的身上时,你们千万不要动,它们就不会叮你们;如果你们上课不认真听讲,惹老师生气,当它们听到老师生气的声音就会马上飞到课室,看一看哪个学生在欺负它们的好朋友徐老师,就会用屁股针叮他们(多年来大黄蜂的确没有叮过我班的一个学生)。”此后,只要大蜂黄飞到教室,我就会说:“我的朋友来了,看一看你们谁没有认真听课,有没有气老师。”这时,学生会马上坐得端端正正,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课,这样灵活机动处理问题,取得非常佳的教育效果。

三、用幽默化解法,沉着应对突发事件

处理课堂突发事件的前提是:教师不要轻易认定学生是故意捣乱,更不要动不动发脾气,采取简单化地呵斥、赶出教室之类的处理办法。那样去维持课堂教学秩序,好像也有效,但对课堂气氛、师生情绪的影响很大,对教育教学效果也有负面的影响,因而是不可取的。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教师只有在教学中大胆探索,努力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实践,认真总结,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和探索,才能不断进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有一次上课,我走进课室,只见整个教室乱得一团,有的学生大声喊“别打了!”也有的在说“加油!”还有喝倒彩和尖叫的。我走前一看,原来是我班的两个长得最壮最高大的男生在打架,班里的学生谁也不敢去拉开他们,如果再让他们继续打下去,双方都会受伤,怎么办?正好我随身带了口哨,于是我拿起口哨一吹,并诙谐的语言评判:“嗬,你们进行相扑比赛还是跆拳道比赛?,比赛的场面够激烈的,这么着,你们现在先别比赛,免得影响大家上课,下课后,你们觉得确有必要一决雌雄,我去给你们当裁判、定输赢。这时同学们都笑了起来,在同学们的笑声中唤醒打架的孩子的羞耻心,冷静下来,教师继续上课,课后找他们谈话解决,最后使其握手言欢。

总之,在运用教学机智,处理课堂突发事件时,老师要根据教学机智的特点和原则,在短时间内选择最有效的策略去引导、启发和教育学生。如果我们老师面临尴尬,懊恼、逃避,甚至采取不理智的行为,只会使事情变得更加糟糕。如果老师把每一次尴尬看作是一次提升自己教育教学水平的契机,机智应对,就能化被动为主动。逃避,甚至采取不理智的行为,只会使事情变得更加糟糕。我们相信,只要我们真诚而智慧地面对突发事件,巧用教学机智,我们的课堂会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张福兴,籍敏娜.例谈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方法[J].教育论坛,2004(1)

[2]贾晓娟.例谈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艺术[J].基础教育研究,2003(12)

[3]陆青云.突发事件的处理 班主任 2006.9 第6-7页

[4]把握突发事件,演绎课堂精彩 考试周刊 201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