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24 15:15: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业经济,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农业经济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生产率低下,农业经济发展缓慢
造成我国农村投资比重小、农业基础设施不健全局面主要是受国家长期在资源配置上的倾斜政策所影响,才使得我国的农业长期以来一直保持着家庭式的、自给自足的发展状况,这样不仅造成农业协作程度低、技术落后、生产率低下,还严重阻碍了农业经济发展。此外,农民的耕作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受国家农业的土地所有权的影响。例如,占用农民耕地用于城市化建设时,不能给与农民足够的赔偿,这就使得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被挫伤了,从而流失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
(二)农村非农产业发展水平低,技术含量总体比较低,缺乏竞争力
由于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多、比重大,是一种典型的劳动力无限供给式经济方式,农村劳动力不可能全用于仅有的可耕地上。然而,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下。例如,一些乡镇企业通常是面向农村生产初级工业制品。但因人力资源的缺乏,没有相应的制度进行合理安排,造成乡镇企业的生产空间不大,缺乏市场竞争力,企业得不到稳定的发展,从而就无法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受阻
在我国,要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通常有两种途径:一是将一部分劳动力吸引到农村工业,但这样的方式农业转移剩余劳动力有限。另外一种途径就是通过进城务工,但因人力资源不够使得农民进城务工的就业渠道受到严重限制,加上剩余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也受到我国城乡户籍制度一定程度的影响,此外,随着我国城市工业化的不断发展,产生了“资本深化”的局面,逐渐呈现资本替代劳动力的趋势。
二、优化农业经济结构的对策
(一)从政府管理、政策规划的层面入手
在优化农业经济结构时要从政府管理、政策规划着手,并以市场需求为依据,使得农村新经济结构得到不断完善,并且在此基础上还要加强对农业经济领域的资金投入,通过财政制度的改革以使得资金管理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从而使得农业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同时还要将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条件作适当调整,降低其标准,并将商业银行积极引导进入农村,以便于农村开展金融服务;将农村信用社改革作进一步深化和完善,探索适合当地农村发展的农村信用社改革模式;要积极支持和推动非正规金融的发展,使其逐步形成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相结合的局面。
(二)大力发展农业科技
要将科技发展作为农业发展的方向,使农业科技成果在依靠最经济快捷的方式下,在农业经济产品上可以体现出来,使得农副产品的科技附加值有所增加,并将民营科技企业和科技中介机构的运行环境进行优化,加快产权明晰的企业化科技的建立。加强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并重点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加快建设多元化的农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以推进农村科技体系的建设。
(三)加强农业人才的培训
更新观念树样板建立成片基地
*居民由于长期在粮棉油种植的传统农业中根深蒂固,多年来宣传发动调整农业结构,老是动静不大,步子不快,死守棉花、油菜,多年来没有出现新的商机。面对现实,居委会今年把农业经济的重点放在培养典型引路,树立样板,建立成片的蔬菜基地。1组青年居民陈文雄、王文科,对科技兴农,种反季蔬菜兴趣很高,善于吃苦,讲究科学,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率先把本户的承包地全部建成了塑料大棚,产出来的蔬菜反季无公害,市场上很抢手,价格高,特别是王文科的鲜蔬菜成了几个超市的定单蔬菜,他们每亩蔬菜收入达15000元以上。我们把这样调结构信科技的典型,大、小会议宣讲,组织有地居民现场参观。对这两名青年,上级有关部门组织的经验介绍会上推荐出去介绍经验,组织他们到外面去技术培训,派他们去学习,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5、6组有历史种菜习惯,为了发展成片的蔬菜基地,我们重点在5、6组家家户户上门宣传发动,算经济效益帐,使他们转变了传统农业观念,增强了市场经济意识。通过努力,5、6组200余亩耕地全部种上了蔬菜,这样就形成了连片的蔬菜基地,整体改变了社区农业结构调整的格局,今年我们共有蔬菜面积350亩。
在养殖业上对专业户重点扶持。养鸡专业户刘运初、詹德春、刘井柱专业养鸡,要建鸡舍,居委会主动与职能部门联系,在不影响规划的前提下,促使他们早日办好临时合法手续,进行正常的养殖生产。
今年生猪养殖与去年比大增,日存栏10头以上的户达40户,生猪出栏总数增长。春秋两次防疫密度达到了两个100%。为居民发展养殖业,避免疫情发生,减少养殖户的经济损失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整体推动全面发展
本社区现有耕地总面积583亩,
其中:蔬菜面积350亩,每亩产值收入6000元。
棉花面积100亩,每亩产值收入1800元。
其他林果业133亩,每亩产值收入3000元。
农业总收入268.9万元。
养殖业:生猪出栏1500头山羊出栏120只
家禽出笼20万羽牛出栏60头
蛋品产量150吨水产品产量20吨
作者:傅雅敏 单位:丹阳市云阳镇人民政府
云阳镇是丹阳市的城中镇和城郊结合镇,交通便利、人杰地灵、人文荟萃,是丹阳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云阳镇工业经济发展迅猛,早已跻身于镇江市的十强乡镇,但以往农业经济发展较为滞后,相对于二、三产业仍是短腿,这已成为制约该镇农民增收致富的瓶颈。近几年来,云阳镇党委、政府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角度出发,在充分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的前提下,跳出传统农业的框框,因地制宜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在促进农业增收和农民致富方面取得了喜人的成绩,通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额度财力补贴,走出了一条农业经济发展的创新之路,得到了上级党委、政府以及农业主管部门的认可和赞扬。近年来,云阳镇在发展农业经济上的具体做法是:
1.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切入点,引领农民增收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云阳镇清醒地认识到,发展高效农业重点是找准项目,关键是调动农民积极性。迈村村在众多茶农丧失生产信心的困难局面下,欣然接受濒临荒废的茶园,成立吟春碧芽茶叶有限公司。经过几年的艰苦创业,厚积薄发,已形成了千余亩的高效农业示范区,茶场生产出的茶叶多次在国内、国际行业评比中荣膺桂冠,茶叶上市销售供不应求。茶场经济效益显著提升,同时也调动了周边茶农创业的积极性。目前,茶场已完成股份制改革,为茶场进军资本市场奠定了坚实的一步。花园村两委班子审时度势,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土地资源和劳动力优势,因地制宜,在土地上做文章,向土地要效益。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农户流转出26.67余hm2土地,建设大棚蔬菜基地,生产反季节蔬菜,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永福村区位优势明显,毗邻312国道,村两委班子不失时机,因势利导,积极鼓励村民们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蔬菜种植,在贫瘠的土地上创造出了财富,凸显出了传统农业生产效益无可比拟的优势。在村集体经济得到进一步壮大的同时,村民们的腰包也鼓了起来,村风民俗也得到了改观,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和谐乐章时时奏响。
2.以多元投入为着力点,推动农民增收
为鼓励和引导更多的农户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高效农业,云阳镇主动摈弃等、靠、要的思想,积极创新思路,挖掘潜力,多方努力,千方百计帮助群众克服资金困难。在发展高效农业项目上,除了财力上的适当补贴,坚持以市场化运作的办法,大力引进民营资本、工商资本投入高效农业项目。通过积极筹措资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扩大高效农业示范区规模。永福村万头猪场在工商资本的强力注入下已成雏形,周边农户在建设猪场流转出的土地上得到了稳定的财产性收入———土地租金,闲置劳力通过在猪场打工获取工资性收入———务工报酬。
3.以强化服务为立足点,促进农民增收
云阳镇主动适应高效农业发展的需要,积极为农民增收致富指路子、出点子,帮助解决产、供、销等环节中的实际问题。通过构建服务平台,强化对农技术培训,从而增强了农户们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和提高农户们蔬菜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同时,积极探索土地股份合作社新经济模式,以土地入股的形式,把农民们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从事其他产业,增加收入。同时,培育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延长农业产业链条,使村民们获取长久稳定的收益。2006年,吟春碧芽茶叶合作社成立,2008年年初花园村成立了丹阳市首家土地股份合作社,6月又相继成立了花园惠民果蔬专业合作社和永福蔬菜专业合作社。目前,该镇已有各类有较强带动能力的专业合作社20余家,极大的带动了各村农业经济的发展。下一步,云阳镇将紧紧围绕“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全面小康”这个目标,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示范园区开发为重点,为发展城郊经济为着力点进一步发展好高效农业。具体抓好五方面工作:一是完善产业发展规划。高起点、高定位、高标准制定符合全镇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农业、高效规模农业。同时,细化区域划分,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业定位,从而形成合理的农业示范园区产业格局。以现有的高效农业基地为依托,打造南部高效农业产业区。在南部总体控制规划区以外、以312国道以南的区域,主要是花园、汉皇、永福等村,以现有的花园大棚蔬菜、永福万头猪场为依托,重点发展266.67hm2的城郊型高效农业基地。二是提升农产品品质。积极推广无公害种植技术,申报无公害农产品、有机食品、绿色食品,不断提升农产品品质。同时,强化对外宣传,提升各类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拓展市场。目前,在“吟春碧芽”商标注册效应的带动下,永福村和花园村已着手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申请农产品商标注册。三是出台示范园区激励政策。为更好地推进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该镇相关的激励政策已通过会议讨论并出台实施。具体激励政策是:在不根本改变土地使用用途、农民自愿基础上,大力倡导各村土地流转,以6.67hm2为基数,每新增6.67hm2奖励2万元;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的道路、沟渠等基础配套设施,按总造价的15%~20%配套给村或实施单位;由村委会集体在示范园区投资兴建的标准钢架大棚,每座按总造价的50%奖励、由农民个人在示范园区投资兴建的标准钢架大棚,每座按总造价的30%奖励、由高效农业示范区实施单位投资兴建的标准钢架大棚,每座按总造价的10%~15%奖励。四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大力发展农村“三大合作”是创新农村经营机制的重要举措,是新时期下抓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该镇将以科学规划为先导,合理确定发展目标和重点;以宣传引导为重点,全力营造浓烈的舆论氛围;以政策扶持为依托,切实调动各方面的工作积极性。通过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稳步推进,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大力发展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土地股份合作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并对其进行奖励。新成立的社区股份合作社和土地股份合作社,奖励该村组2万元。五是加快高效农业投入体系建设。力争在“三资”开发农业上谋求新突破,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借助各种平台,创新组织形式,大力推进农业招商引资,吸引更多“三资”投入农业,使之成为高效农业发展的强大引擎。力争高效农业项目中支农、惠农政策谋求新突破,用足用活涉农政策,积极搜寻相关信息,千方百计获取上级财政项目资金支持,特别在土地治理、产业化经营、水利设施等方面获取支农资金更多的投入。云阳镇结合自身实际,在大力发展二、三产业的同时,积极打造发展高效农业的样板镇,农民收入大幅提高,产业布局更加合理,迈出了率先实现农业基本现代化的坚实步伐。
关键词:农业资本;深化农业;实证研究
农业问题,一直以来是我国比较关注的问题。尤其是农民群众的收入问题。因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是否良好、快速,不仅仅是看城市人民收入状况如何,也要看综合情况。换句话说,若城市与农村的收入差距过大的话,也是会影响到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的。从某些方面来说,农村其实还是隐藏着较大的消费能力的,用句通俗的话来说,农民百姓的腰包鼓起来,消费的能力是不容小觑的。所以言归正传,农业资本化可以真正帮助农民老百姓摆脱贫困。但在这里,不得不提的是,笔者认为,现在我国对于农业资本深化的重视还不够,对这方面的研究也不是太过于频繁或者深刻。所以,到目前为止,农业资本化的研究还不能满足于实际的需求,有待去进一步探究。接下来,从2个方面来谈。
1农民收入的增长与农业资本深化的关系
刚在引言部分,笔者提及了关于农民收入增长与农业资本深化的关系的内容。在这一部分,笔者将具体来谈一下农民收入的增长与农业资本深化的关系。据笔者了解,不仅仅我国对这一关系进行了探究,国外的一些专业学者也对此进行了研究,并且也证实了农民收入增长与农业资本深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这过程中,他们也提出了影响农民收入的一些因素。“比如说:农产品的产量增加会随着农民群众的收入而上涨,虽然从表面上来看农村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其实是背后隐藏的“因素”,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农业资本深化,它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可以进一步来说,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普及与推广工作更是做得比较及时,而这些农业机械化的运用,就提高了农民在搞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生产率,这样一来,慢慢地就使得所生产出的产品,质量大大提高,从而把农民群众的收入也提高了。在笔者看来,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包括整体的生产率和劳动投入这些要素。所以说,农业资本深化在提高农民收入方面还是有很大的积极作用的。可以想象一下,当农民生产的状态稳定后,相关劳动的生产率水平也会慢慢稳定下来,农民的收入也会慢慢有所提高,那么收入提高,就会有更大的能力去进行消费。并且,当生产状态和生产生产水平一旦稳定下来之后,基本不会再发生变化,这样农村经济的发展肯定会走上一个更好、更稳的平台,必会快速、健康的发展。
2中国农业资本深化对于农业经济的影响
2.1农业经济的增长和资本深化关系原因的分析
“农业的增加值上涨和资本深化的速度关系其实是一种负相关的关系,而出现这种关系的原因在于农业资本产出和形成两者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笔者在这里先来说一下回归使用存量数据,这个是由上期还有当期的固定资本还有相关的资产来构成的。简单来说,当期的农业固定资产,它不仅仅是流动的存量,而且它还是随着当期的变化而变化的存量。但倘若当期的农业存量它虽然增长了,并且较之前的来说增长速度更快,那这个时候,可能就不能很顺利地把它放置在相关的农业中去。这样一来,它所凸显出来的作用只有在后期才会慢慢显示出来。但笔者在这里要稍微提醒一下,如果在农业的增加值处于快速上升的过程中,它会因为前期的农业固定资本影响最终的结果。
2.2资本深化带动农村经济的增长
“农业的资本深化和农村的经济增长成正比关系。”可以看到,在农村,其实比较固定的投资是比较少的,而且情况也不是太乐观。所以说,在很短的时间内,去提高农产品的产量是很难实现的,而这个时候,农业的资本化在这方面的应用就可以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为劳动力和资本这方面相互都有着影响,所以说,只要是和农村有关的现实制度都会有些变化。这样一来,劳动的生产率就会有所变化。所以说在进行研究农业资本深化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农村劳动与资本产出它们之间的一个扰动因素,还有它们二者之间的关系。
3结语
在国家的基本支柱产业体系中,农业经济有着与众不同特殊性,国家需要加强对农业经济的补助,为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提供有利的产业保障。从目前国内的农业经济保障模式来看,还是有很多问题存在的,这就需要采取合理的措施来加以调整。本文结合目前农业经济的产业保障形式及相关的农业经济特殊性,提出了在今天的农业经济产业保障方面,主要通过国家队农村公共产品的补助形式开展。
关键词:
农业经济;产业保障;问题探讨
1引言
以产业经济学理论角度来看,农业经济是较为特殊的一种经济形式。其生产经营活动有别于其他的经营活动。基于这种产业的差异性,在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规划中,对其进行适当的产业保障是非常有必要的。农业经济与其他产业的主要区别概括起来有两个方面。(1)农业经济受自气候因素的影响和约束较大。在农作物的生产过程中,由于一些不可抗的自然灾难的降临,会造成农作物的大量减产或者毁灭。尽管人们不断为农业发展创造条件,但是很多情况下,还是受到自然状况的影响比较大。所以,农业经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然因素。(2)从全世界范围内的农业经济发展来看,相对于其他的产业来说,其发展速度都是相对滞后的。但从国内目前的农业经济发展形势来看,基本的农村城市化问题、农业工业化发展、农民职业化的“三农”问题目前都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农业发展相对缓慢。基于农业经济这种特殊的情况考虑,对农业发展提供一定的保障,还是比较符合发展规律的。
2产业保障的基本概念
产业保障的基本概念就是指国家对农业发展给予了一定额度的经济补助。基于这种国家性质的农业补助,所以也被称为补产业保障。我国目前的农业产业保障主要会对粮食进行一定的价格保护。市场价再低,国家都会按照粮食保护价来收购农民的粮食。力图通过国家的粮食补贴来实现对农业经济的产业保护。
3国内目前的粮价保障基本现状
在粮价补贴方面,国有的粮食企业是补贴的主体单位。在长期的国有企业粮食补贴执行过程中发现,很多企业存在不规范的行为。导致了国家所划拨的粮食补贴,能够落到农民口袋的数量是少之又少。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企业先以低于粮食保护价的价格收购农民的粮食,然后再以粮食保护价卖给自己,以粮食保护价进行国家补助的申请。在卖出时,若粮食价格低于保护价,则再次向国家申请价保。这就是国有粮食企业自身从中吞掉了国家划拨的粮食补贴款,根据有效价格数据统计,这样的粮食倒卖中,真正的能到农民手中的粮食补贴款只有粮食保护价的约30%。为此,目前的这种粮食价格保护必须进行彻底性的调整,才能够促进农业产业的良性发展。
4农业产业保障的国际化发展趋势
从世界范围的农业产业保障模式来看,国家对于农业经济的产业保障上,基本都是以国家补贴的形式开展的。但就具体补贴方式来看,基本都不采取直接进行农民的私人产品价格保护,而是着力与农村公共产品的保障。农村公共产品的保障模式基本是从四个方面考虑的。
4.1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国家对于农村的一些基础性建设进行投资帮扶。比如农村道路的修建,以往道路修建都是靠农民出资出力进行。而现在,国家基本上把用于粮食补贴的款项直接划拨为农村道路的修建,不再需要农民筹资兴建。这就使得农民能够对自己的收入有了更加自由的支配权利,利于农民生活水平的提升。
4.2农村义务教育的补贴。目前在执行的九年义务教育,就是一种很好的农村公共产品补贴形式。它改变了传统教育中需要农村出资来筹经费的历史。中央政府直接划拨教育款项,这也就变形的等于将用于粮食补贴的款项划归到教育产品的保障上来。农民的粮食买卖自由的同时,还可以免费上学了。农民可自由支配的收入提升了。4.3农村医疗的保障。在目前的新农合医疗措施执行中,中央直接划拨款项进行农村的专项医疗补贴。这也就是对医疗这种公共产品进行了补助。是农业经济的产业保障得以真正实现。4.4农村就业发展专项补贴。对于目前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会有很多的就业机会提供给当地的农民,农民不用流入城市,就能够在家门口赚来收入。这种对农民提供的就业机会也是一种农业产业保障的体现。机会越多,农民的收入就会越高。农民可以自由支配的现金就越多,从而也就能够改善生活水平。所以,这也算是一种保障性产业补助。
5农业经济的产业保障中进行公共产品保障的重要意义
国家对于农村基础设施、农村教育、农村医疗、农村就业等方面的补助,实际就是公共产品的补助。通过这几个方面的补贴,使农民少支付或者不支付相关的费用,相对于之前的价格补贴,就大大的提高了农民的实际收入。同时,从这种补贴的执行效果来看,公共产品的保障也更适合目前的市场经济发展形势。有利于农业经济发展的稳定产业保障。特别是从目前农村的发展来看,农业经济方面的问题,不是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有问题,而是农民的生活质量迫切的需要进一步的提升。从目前农民的生活水平提升来看,还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但是这主要是由于农民目前的收入增长不是太快。所以就造成了农民收入约束。为此,国家必须进一步的着力于农村公共产品的产业保障,通过进一步的提升农村公共产品的补助,来变相的增加农民的基本收入。只有农业经济中的教育、就业、医疗、设施都跟上了,农民的需要自己掏腰包的时候少了,农民口袋里的钱才能够真正的为自己所用,才能够更好的进行生活质量的支付能力的提升。
结语
随着国家农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产业的结构调整,原有的农业产业保障体系中,所采取的粮价补贴,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使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所保障。但从目前来看,人民生活不断的提高,这种农业产业保障方式已经不太适用。在寻求现阶段农业产业保障上,对公共农产品的价格保障,更加适合于提升农民的可支配资金,同时,还能够使农民能够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来进行生活质量的支付能力提升。
作者:王中福 单位:海东市平安区市场和安全监督管理局
参考文献:
发达国家的相关研究认为,现代农业经济指标体系的构建可来源于4个方面:一是资源减量投入指标,主要描述的是经济系统输入现状,其作为直观的透视了区域农业经济的受重视程度;二是经济与社会发展指标,主要是经济系统输出端的效果状况,主要反映农业经济所能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是资源循环利用评价指标,体现的是经济运行过程中,系统内部资源被运用的程度,观察农业经济的可持续性和科学发展情况;四是生态环境质量指标,用来反映经济运行对于系统外部即生态环境的影响。相比较而言,我国农业经济指标体系构建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一是指标体系不够完整。我国农业经济指标基本上属于经济与社会发展方面,或是生态环境质量方面,对资源的投入以及循环利用评价方面,很少有建树。二是偏重于总量。大部分农业经济指标体系只是对农民的收入以及农业经济的总量进行比较,出现了我国许多农产品总量居世界前列而人均反差极大的突出现象,也容易导致评价评价和发展缺陷。三是关注生态不够。在传统农业经济指标体系的构建中,对生态指标的关注度不够。近年来,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综合指数呈逐步提高的趋势说明,很多类似城市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总体呈优化趋势;而各分项评价指数则表现为波动的变化态势说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在生态方面尚不稳定,甚至有局部恶化的情况。这就是长期忽略生态环境的评级所形成的。
二、完善农业经济指标体系的建议
(一)促进农业生态平稳发展
在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过于重视经济以及社会发展指标,对生态、资源消耗以及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的认识存在明显不足。如果持续下去,会对各地地方发展农业经济产生错误导向,不利于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2013年,一项名为“中国农村环境调查报告”显示,对于“如果为了保护环境,宁可放慢经济发展速度,您是否赞同”,内蒙古、黑龙江、山东、山西、广西绝大部分回答是非常不同意,选择非常同意的只有极少数。在这种思想观念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难度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今后农业经济指标体系建设中,要切实强化生态、资源消耗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指标。一是填补空白,提高权重,促进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协调。二是使农业生态系统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和抗干扰能力,不仅有较强的应变能力,而且遭到破坏后系统能迅速重建。三是促进农业形成动态、积极的稳态可持续发展趋势。
(二)推动农业和农村科技进步
当前,我国农业以及农村科技创新较为缓慢。2009年,与农业经济发展有关的农、林、牧、渔业科技投入情况如表2所示。由于我国的统计数据中,仅有2009年有上述分行业的数据统计,之前与之后均无相关统计数据,无法进行横向比较。但是,全年农、林、牧、渔业研究与试验发展项目(课题)经费支出仅有9.5亿元,只占2009年第一产业产值的0.2‰,这显然是极其不正常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对于资源减量指标的重视程度不够所带来的不足。对此,必须高度重视资源减量指标,加大农业、农村科技研发投入,通过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经济的生产效率,减少对资源以及环境的消耗与破坏,从而提升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实施区域差异化发展策略
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虽然每年都有一定的提升,但速度已呈现出了放缓的趋势,同时在环境保护方面也显现出了越来越严重的问题。对此,一是要根据自身的区位、资源禀赋等,积极的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合理调整农业生产区域的布局,实行合理的区域分工,促进区域农业经济向规模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对于不同的区域根据实际情况实行差异化的发展策略,尤其是要基于农业资源进行分区,真正实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二是加大农业投入和扶持力度,提高农业设施装备水平;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保障条件,在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的同时,提高生产效率。
(四)加强土地管理,保障粮食安全
关键词:低碳经济;发展方式;农业经济
要想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伟大目标,便必须致力于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并坚持“低能耗”、“低污染”以及“低排放”的经济发展原则,由此促进我国农业经济体系的调整,进而维护我国农业发展的健康与稳定。
1低碳经济时代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1农业科技滞后
在我国,农村地区的农业科技普遍处于落后状态,务农的收入水平偏低使得大部分农民都只得通过外出打工的方式来维持生活,再加上农村教育的发展程度也远远不及城市地区,以至于许多本身便缺乏一定的文化素质农民,不仅不愿意去主动学习新的农业耕作方式,更遑论去主动接触新型的农业科技。这便使得许多农村地区的农业科技推广工作都难以得到有效开展,加之这些地区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偏低。因而导致农村地区的农产品不仅科技含量角度,就连农业生产的效率与产品质量都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1.2农业产能偏低
近年来,我国虽也持续加大了在农业方面的投入力度,并逐步实施了城市反哺农村的策略。但鉴于农村的辽阔地域,因而一时之间也很难让农村地区整体得到有效的改善。当前,我国许多农村虽已完成了基础设施建设,各方面环境与条件也较之早前有了极大改观,但问题却已然突出,尤其是在我国相对较为落后的西部地区,其生产能力不高仍是困扰当地农业发展的主因。此外,众所周知,水利设施是促进农业发展的关键辅助“工具”,然而在我国,许多农村地区的水利设施大多是上世纪世纪中期所修建,时至今日。这些水利设施不仅遭到了严重的损坏,其灌溉能力也无法满足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因而极大影响了农村地区的农业产能。
2低碳经济时代转变农业经济发展的方式
2.1建立低碳结构,发展生态农业经济
由于我国之前在发展过程中并未对环境保护问题给予足够重视,以至于大批的林木资源遭到人们肆意的毁坏,基恩导致我国的草地沙漠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对此,我国更需积极建立低碳结果,并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经济。与此同时,在同等资源的条件下,各地区都应致力于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并尽可能减低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简言之,即一切发展方式均应秉持优先保护环境资源的原则,做到有节制的开发农业经济,唯有如此,以促进我国传统农业逐步往低碳、环保的方向发展。
2.2确立低碳理念,发展可持续农业经济
人们对自然环境疏于保护的主要原因在于缺乏对低碳理念的有效认知。因此,要想从根本上促进我国传统农业经济的转型,便需务必加强人们对低碳理念的贯彻,尤其是针对处于农业生产第一线农民,更应充分认识到低碳环保的重要性,如此方有利于我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进而保证我国农业经济始终处于良性循环的状态。当然,考虑到我国人口数量的庞大以及对粮食的巨大需求,若仅是依靠我国目前的农业生产力,显然无法满足这样的需求,因此,要想真正达到富国富民的目标,便需在发展科技经济的同时注重农业经济的发展,而要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也不应仅是停留在现代化的机械方面,而是要向广大从事农业生产工作的农民灌输科学的农业生产理念,并积极宣传新型的种植方法,如此方有利于促进农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2.3加强低碳经济宣传,提高低碳生产管理力度
当前,低碳环保理念虽已在工业产业领域得到了大力的普及与宣扬。却针对农业领域却尚处于宣传的初级阶段。在此阶段中,由于农民普遍对低碳经济的认知与理解不足,从而给宣传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阻碍。对此,相关部门一定要秉持永不放弃的精神,无论何时,都应致力于低碳环保理念的宣扬与推广,让广大农民均能认识到低碳生产的重要性,如此放有助于低碳理念的进一步推广。
2.4提高对低碳农业的支持力度,促进低碳环保成本内在化
为推动农业低碳化生产,其关键便在于如何促进低碳环保成本的内在化。对此,作为担负社会管理重则的政府,需在坚持市场调控的同时加大对低碳农业发展的宏观调控力度,以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并规范农业生产行为,进而达到低碳环保的目的。如政府可推出低碳环保税,将环境污染的成本亦融入到农业的生产成本中心,如此必将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对环境破坏以及资源浪费行为的遏制作用,进而满足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
2.5强化文化教育,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不管任何时候,人都是生产及推动生产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想促进我国农业生产低碳化目标的有效实现,便需务必重视对农民的文化教育,以切实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与此同时,各地也应结合自身的地理条件因地制宜的发展低碳农业。并谴派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予以现场指导,如此不仅有助于低碳发展理念的宣传与推广,且同时还能促使农民理解并接受,从而切实推动农业低碳生产的发展进程,并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
2.6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为促进我国农业逐步往规划化、低碳化的方向发展,国家便必须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以促进我国农业逐步往低碳化的方向发展。当然,要想确保相关法规制度建设的合理性,便需深入实地展开调研,如此方能确保法律与制度满足农业发展实际,从而促进我国农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对于农业低碳发展的问题,我国尚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为了规范低碳农业发展,实现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国家必须要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只有以制度和法律作为发展的依据与参考,农业生产才会真正走上低碳发展之路。在建立健全相关制度的时候,需要加强对农业实际的调查研究,使制度和法律的制定和完善,都切实符合农业发展的实际,符合低碳经济的内在发展理念,这样,才会从根木上实现农业生产的转变和农业机构的优化升级,促进我国农业走上健康、良性发展之路。
2.7加强新技术指导和培训,坚持走科学化发展之路
农业生产低碳化,其目的在于促进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的协调与统一。因而在实际的践行过程中,相关部门应务必加强对农民的新技术指导与培训,以提高农民的技术素质,并确保各项资源的合理配置,如此方有利于实现低碳农业经济小于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与此同时,在实际的农业生产过程中,相关部门还应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与生产方式,以推动我国农业的现代化进程,从而维护我国农业、农村、农民的协调发展。结束语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低碳经济已然成为时展的必然要求。对此,为维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有效实现,国家便必须重视对低碳环保理念的宣传与教育,并将之视作我国农业转型的关键,如此方能在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同时保护自然环境,从而稳定我国的发展基础。
参考文献:
[1]赵玉兰.低碳经济与农业发展思考[J].农家科技.2017(4):45-46.
[2]何开红.从低碳经济视角分析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式[J].南方农业,2016,10(21):134-134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发展
目前,随着农业技术科学化方向发展,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得到了高度重视,已经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做好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是推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具体的工作红就需要从当地农业发展实际出发,建立农业经济管理体系,并在工作中将经济发展目标制定出来,对于每个管理环节合理规划,系统化操作,实现专业化经济管理、技术化经济管理,走管理创新道路,推进农业路经济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快速稳定发展。
一、中国的农业经济管理现状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步伐不断加快,农业建设也逐步深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获得了显著的成绩,特别是农业经济管理在政府的支持下,享受了各种优惠政策,推进农业经济大跨度发展。但是,从当前的农业经济管理情况来看,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农业经济管理中没有从实际出发完善管理体制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依然处于初级阶段,这就意味着管理体制上还存在不完善之处,农业经济围绕着公有制展开,结合使用多种经济模式,使得农业经济发展呈现出新的面貌,发展的步伐加快了,但是,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存在滞后性,没有从实际出发对于管理体制予以完善,这样就会严重影响农业经济的全面发展。
(二)没有树立较强的农业经济管理意识中国是农业大国,社会经济要获得良性发展,农业经济至关重要,其在中国的国民经济中占有主体地位。为了促进农业的发展,政府具有针对性地出台一系列政策,并引领农业走上了现代化发展的征程。中国的工业经济发展起来,第三产业也崛起,但是,多年来的农业发展依然存在滞后性,这时候与工业和第三产业大量地吸引人才,农业经济却没有吸引人才的注意力,使得农业管理人才匮乏,这对农业经济的发展非常不利。另外,农业管理人员在从事管理工作的过程中没有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对于农业管理没有予以高度重视,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发展。比如,一些农业经济管理人员没有更新思想,而是依然依赖于传统的思想实施农业经济管理,管理内容和管理手段都没有创新,没有将农业经济管理放在重点的位置,没有认识到管理对农业经济发展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导致国家出台的有关政策没有积极落实,这是农业经济发展存在滞后性的重要原因。
二、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
从当前农业经济管理情况来看,随着时代的发展,管理观念也逐渐发生变化,呈现出管理理念现代化的趋势;处于信息时代,农业经济管理如果依然停留在传统模式上,就会落后于快速推进的经济发展步伐,所以,管理技术要更新,将信息技术引入到农业经济管理中,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农业经济管理离不开财务财务管理,创新财务管理模式是推进农业经济管理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保障。具体的农业经济管理发展趋势如下。
(一)农业经济管理理念现代化农村经济市场化发展,对于农业经济管理中就要遵循市场规律,与农业市场运行趋势相吻合,这就意味着农业经济管理要走现代化发展道路,这也是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面对日益激烈市场环境,农业经济的发展要处于良性循环状态,实现持续稳定发展,就要对农业经济管理结构做出调整,改变原有的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发挥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对于发现模式予以创新[1]。
(二)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与信息技术的普及具有直接相关性。农业经济发展中,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实施农业经济管理,农业经济管理的规模扩大,管理的效率提高。处于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的环境中,中国的农业应用信息技术实施经济管理,使得农业科研成果很快地用于农业生产经营汇总,农业的生产力提高了,管理水平更高,农民的经济收入不断提高。所以,农业的未来发展中,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是必由之路。
(三)农业财务管理模式创新化农业经济管理中,财务管理模式非常重要,需要适应当前的农业发展走创新之路。从当前的农业财务管理情况来看,存在不适合农业经济发展的问题,财务管理与经济发展不同步,就不能在推进农业经济发展中更好地发挥采取管理的作用。农业财务管理依然停留在传统的模式上,没有将先进的经济管理意识注入其中,就会导致财务管理模式比较落后,落实到经济管理层面,就会导致一些问题存在,对农业经济发展非常不利。面对上面的问题,就需要在农业经济管理中对于财务管理高度重视,对于财务管理模式予以规范,包括管理行为、财务管理组织形式、财务管理的内容以及所采用的管理方法都要做出相应的调整,提高农村财务管理水平。比如,某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在管理上加大了力度,同时对财务管理模式做出了调整,更加符合农村经济发展环境,与农村经济管理实现同步,做到两者相辅相成。在具体的工作中,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对于财务管理工作定期公开,将公开的日期经过组织统一决定确定下来,在指定的地点公开所有的财务状况,主要的公示方法是用公示栏形式。在公示的时候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每个步骤都要规范操作,不能省去,方式财务公示中存在问题。另外,农业经济管理中,对于每一笔资金都严格监督,按照有关的规章制度执行,这样可以防止出现徇私舞弊的问题。如果发现问题就调查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以及直接责任人,将解决措施制定出来。采用这种方法,农业经济在财务管理更加合理合法,防止出现混乱的状况,对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农业经济管理创新的有效途径
农业经济管理走创新发展道路,专业管理人才需要放在第一位,管理人员要具有较高的职业素质才能满足不断提高的经济管理要求;农业经济管理中要摒弃传统模式,从农业经济管理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创新模式;农业经济管理走创新发展道路,体制的保障非常重要,对管理体制不断健全,为农业经济管理起到指导和控制作用,促使农业经济管理按照正确的发展道路前行。具体的农业经济管理管理创新途径如下。
(一)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要提高对农业经济管理要实现创新,对于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既要吸引专业人员到农村参与到农业经济管理活动中,还可以在农民中推广。要注重引进专业的管理人才,充分发挥管理层面的交流作用,使农业经济管理和技术服务工作稳定有序展开,让更多农民接受管理,认识到经济管理与农业技术的相关性,对于农村经济发展非常重要性[2]。通过农业管理技术的有效应用,加强管理,引导农民对现代农业技术产生信任态度,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要从当地农业发展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开展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更多地考虑农民的知识水平和技术操作水平,用宣传的方式实施管理,促进农业经济增长。
(二)农业经济管理体制需要不断健全农业经济管理部门应掌握农业技术,做到管理与技术相结合,以更好地开展农业技术管理。实施农业经济管理,实行特殊岗位管理,严格基层农业经济管理部门专业技术岗位管理。按照有关规定开展工作,提高农业经济管理队伍整体职业水平[3]。农业经济管理部门要建立有竞争力的用工环境,对于管理程序要不断完善。建立竞争机制是为了激发管理人员的积极意识,使员工对农业经济管理充满激情并在工作中不断创新,获得良好的绩效。
(三)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创新农业经济管理从农业发展的实际出发,创新管理模式。在具体的管理工作中,要发挥农产品市场的导向作用,准确把握农业市场对经济运行特点,做好市场环境下的自我调控,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在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推广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有关管理部门要不断更新观念,将管理落实到为服务人民服务的基础上,帮助农民解决农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强调农业生产质量的重要性。在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在实施技术推广服务的时候,要发挥技术指导的管理效能,进入到田间对农民进行新技术指导,将管理落实到田间地头,还应允许更多的农民参与,让农民根据自己的农业生产需要自主选择农业技术,这不仅保护了农业生产环境,而且还合理应用了先进的技术[4]。引导农民积极学习农业知识和管理知识,将这项工作作为农业经济管理的重点内容来抓,让农民自己管理自己,使农民迅速掌握农业技术,而且接受管理,农业生产能力提高了,自我管理能力增强。在农业经济管理中,需要注意的是农民不能接受农业新技术的问题。管理人员要将教育和宣传有效结合起来,引导农民采用先进技术,使他们了解先进技术的效用,认识到接受管理的重要性,以在农业生产中提高生产量,保证农产品质量。在农业技术管理方面,要积极引进农业科研成果,并将其应用到农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使得管理成果在生产中有所体现。
1.计划型转变成需求导向型
在计划经济时期,所有的农业生产都要按照计划进行,生产规模、生产格局、生产产品的价格,都要按照计划确定。计划型农业经济增加了农业生产的风险,由于资源短缺,产品价格固定,所以生产者注重的是高产量,而忽略了经营和管理。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经济已经不再是落后传统的了,而是象征着“农村社会的进步、农民素质的提高”。计划型向需求导向型的转型,也需要农业人员具有一定的管理才能和现代农业知识,这是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发展的主要特点。
2.确定“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为农业经济发展的基本路线
实现农业的现代化是新时期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对国家粮食安全的保证,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前提。只有实现了农业的现代化建设,也能提高农业的综合能力,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才能保证国家粮食供给的及时性,才是证明农业经济转型成功的有力证据。所以,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新时期农业经济转型的首要特点。
3.把城乡经济一体化作为经济管理发展的根本要求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动农村面貌的变化,农业经济的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但是农村依旧存在基础设施建设差、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等问题,城乡之间依旧千差万别。这不利于新时期农业经济的管理发展。所以,要把城乡经济一体化作为经济管理发展的根本要求,如此才能促进农业经济的平稳建立康发展。城乡一体化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具体体现。
4.农业生产科技化进程加快
目前,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地渗透在农业经济管理的各个方面,很多学校开设了农业经济管理、农业信息管了、农业信息系统以及信息管理系统类似的专业。让学生们掌握农业知识的同时,也掌握了计算机技术,适应当今的信息时代趋势,为农业经济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趋势
中国农业经济已经发展到了新的阶段,为了适应新阶段的发展需求,与农业经济对应的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也发生了变化。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1.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研究范围扩展
(1)农业经济管理开始关注食品科学。原来的农业发展是为了完成计划产量,而如今的农业发展是为了促进。我国三大产业分工明确,所以农业涉及到的范围就变大了,从生产前,生产中到生产后的各个环节都要多加注意。而食品质量安全更是我们关注的重点,所以农业经济管理关注范围扩大,也加重了自身的任务,但是更利于农业经济发展的几进步;(2)农业经济管理的可持续发展。21世纪不仅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更是环境经济的时代。农业的生产依靠自然,与大自然的“心情”休戚相关。所以,对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其他两大产业无法取代的。农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填补了农业经济管理可持续发展的许多空白,也将促进农业经济的蓬勃发展;(3)农业经济管理趋于国际化。美国的次贷危机给全世界的经济发展都带来了动荡,由此可见,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愈加明显。而农业经济作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要面临这种一体化的趋势。我国是农业大国,每年出口和进口不少农产品,所以在农业经济一体化方面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2.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应用的研究
我国的农业经济应用有着巨大开发潜力,进行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深入研究,要做到以下两点:(1)农业经营方式的创新研究。我国幅员辽阔,对于农业经营制度的深入研究的突破,仍然是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研究的主要方向;(2)“三农”问题的克服。农民、农村、农业依旧是我国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主要课题,不容忽视。
3.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教育发展
21世纪的时候,世界许多高等院校与农业经理管理相关的专业纷纷更名,寻求更多的生源。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专业主要有三类:农业与资源经济、应用经济学、食品经济学。这足以表明,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处在转型的关键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教学体系将得到不断完善。
三、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建设
1.适应新时期农业经济的转型
“首先要确定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方向,并为此作出对策。其次,为社会提供优秀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虽然我国农业经济的转型取得了显著效果,但是我国的农业主要矛盾并没有得到妥善解决。“世界30%的土地养育着世界70%的人口”这种人口众多资源稀缺的状态表示我国完善的农业产业并没有形成。而且农业经营的发展多元化也使得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大,矛盾也被激化。我们要依靠科技的进步、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培养、农业结构的调整,有并有针对性的去解决这些矛盾,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蓬勃发展。所以各高校要为社会提供优秀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建立一个集管理和农业经济齐发展的学科,合理的处理“专科、本科以及硕士”的人才结构。不仅要培养理论知识丰富的人才,更要注意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诸如“农业企业家、农业经历的宏观管理者以及专门研究理论的人才”所以,我国各高校要注重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
2.形成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学科特色
这样有利于农业经理管理学科的完善和发展,是学科建设的重要手段。我国在近50年的农业发展中,实现了由“个体私有经营”到“集体经营”的转变,再由“集体经营”到“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家庭联产承包制”的转变,可为发展迅速,效果显著。但是仍旧面临全球化、市场化的局面,怎么样选择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是农业经济管理学科需要研究的课题。只有通过认真的科学研究和创新,我们才能够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经济管理理论基础,才能够正确地处理农业生产专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的相互作用关系,才能够正确地建立农户经营、合作经营、股份制经营、股份合作制经营的多元化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制度和经营模式。所以,要形成本学科的自身特色,能够区别于国外管理学科,更要有针对性的研究问题,为农业经济发展添砖加瓦。
3.以人为本,科学发展
农业生产需要不同阶层的人员,所以学校在培养农业经济管理的人才时,要注重人的因素,因地制宜,因人而异。要有科学合理的培养计划,要分步骤、分层次的培养,针对每一个农业发展问题都有专业的技术人才,不会大材小用。我国现阶段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一部分是“”期间的前辈,而一部分则是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成长起来的,如何融合两类人才的精神,为我国农业经济管理贡献力量,是我们需要研究的课题。首先,可以对改革开放后期以及留学归来的人才进行国家基本情况的介绍和实践,使他们在精神层面与我国国情接轨。其次,对于前的老前辈进行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的教育,使他们扩宽眼界,跟上时代的步伐。最后,更要注重的是对高级人才的技术和资金支持,支持他们研发有利于农业经济发展的科学项目,从而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四、结语
1、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目前所存在问题
1.1农业经济发展之下管理未到位
我国为特色社会主义,现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我国主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理念,多种所有制经济包括农业、工业、信息产业经济。在我国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过程中,相应制度的配备并不能完全一步到位,对于我国经济主体农业经济也是一样。因此在农业经济不断发展情况下,管理制度的未改善状态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经济全面发展,这种体制上的落后会影响我国农业经济,由于农业经济的地位因素,将会导致我国整体经济发展情况受到较大影响。
1.2管理意识不强
我国自古以来对农业的重视程度一直未发生更改,农业经济为当前国民经济的主体,因此,地方政府为了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制定了相关的保护措施。但是随着我国工业的逐渐崛起,愿意从事农业的工作人员不断减少,农业缺乏主要力量。又因为农业管理工作人员管理意识十分淡薄,缺乏对农业管理的重视,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经济发展。农业管理人员的组成中,所参与成员在知识方面存在不足,工作态度欠缺,因此导致农业经济管理无法满足现下农业经济发展需要。
2、我国农业经济管理水平改善方向和建议
2.1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发展趋势
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发展趋势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管理意识需要与时代变化相接轨,改变陈旧的管理理念,在注重生产质量的同时再追求生产速度,不能过于为了数量的效果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利用相关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经过我国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后,计算机推动了我国各项产业信息模式发展。对于农业而言,信息技术可提高生产效率,对自然灾害和农业生产危害做到有效的信息收集,进而对农业生产管理起到有力的支持作用,信息技术将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生产模式将会发生改变,农业经济将改变为产业化;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将会发生改变,实行体制创新。
2.2我国农业经济管理水平改善建议
由于河南某农业养殖场管理不佳,本作者以此为例提出相关建议,建议如下。农业管理人员的意识需得到正确的培养,使管理人员在充分认识到农业经济在我国经济地位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农业管理理念,不断的学习最先进的农业管理理念,以提高农业管理人员的自身管理水平;以人为本。为了使农业工作者和社会共同得到发展和利益,需调整经济结构,增进农业工作人员的收入,提高农业工作人员生活水平;创新管理。随着农业科研的不断研发出新成果,从中可以发现科研的力量离不开基金的支持和科研设施的提供。我国对农业科研投下大量资金,但由于管理不到位,资金利用效率不尽如人意,因此,科研管理制度需要改革和创新。经过以上建议的实施,河南某农业养殖场由历年的混乱管理转为有序管理,提高了两倍生产率。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新农村建设
1农村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我国属于农业大国,稳固农业发展、强化农业管理对国家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农村经济管理是依据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对农业生产进行有序合理的管理,从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得到提高。完善的农村经济管理措施,有利于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农业发展水平,以此促进我国新农村建设和国民经济水平稳步提高。由此可见,农村经济管理是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要重视农业经济管理,创新出一条符合我国农业基本国情的特色道路,努力提升我国农业发展水平。
2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2.1管理制度与模式落后
在农村农业发展过程中,以小农经济为主导的落后经营管理模式已无法满足现代农业经济发展需求。现有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下所需的经济管理制度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现有农业经济管理制度不能适应农业社会的快速发展要求。而且农业经济管理的现代化、信息化水平较低,不利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2.2基层对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视度不足
国家对于农业经济管理极为重视,关于农业经济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较为完善。但是,基层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对于相关管理法律法规、政策的了解不足、重视度不够,未能有效落实相关政策,农业经济管理未能达到预期效果。
2.3管理人员能力不足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虽然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被广泛宣传,并把农业发展提为重要的经济发展战略,且制订了科学的发展方案,但在实际实施的过程中却因诸多因素的影响而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其中,管理人员自身专业素质低、能力不足是阻碍农村农业经济管理水平提升的重要因素。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对于农业经济管理政策认识不足、管理意识欠缺,无法形成符合政策要求的精准管理措施,故我国整体的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性极低。
2.4基础设施与资金投入不足
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对农业产业的基础设施与资金投入不足,造成农产品生产效率较低。就我国农业发展现状来看,缺乏有效、完善的经济投入规划措施,影响了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升级,导致农业发展后续资源支持力度不足。另外,农业生产量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灾害天气易于导致农产品减产、农民收入不稳,不利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此外,农业发展中的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不利于农业企业的转型升级和生产链条的优化,不利于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
3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加强农业经济管理的措施
3.1健全农业经济管理体制
完善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是指导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有效开展的基础条件,是各项农业经济管理业务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强化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需要优先建立健全农业经济管理体制。首先,需要大力进行市场调研,确保农业经济管理机制的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方向。其次,优化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为了适应农村经济管理的要求,地方政府要在切实抓好农村土地承包权、经营权登记工作的基础上,根据农村实际发展状况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完善土地承包档案的管理制度,积极推进征地制度改革,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合理有序进行。此外,鼓励农业生产企业的发展与土地流转相结合,从而更好地带动农业发展。而且要注意农村资金资源的整合,积极引进、培养农业技术人才和骨干,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3.2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对于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视度
农业经济管理水平的提升有赖于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对于经济管理的重视度。在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需要通过政策宣传、演讲宣传等多种形式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对于自身工作的重视度,加强其对于农业经济管理的了解及认知,从而提升农业经济管理水
3.3提升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发展特色农业项目
3.3.1提升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伴随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各行各业的现代化水平均日益提升。为满足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农业经济管理方式需要朝着现代化方向发展。因此,农业生产过程中,需要大力推进机械化生产的发展。站在基础设施层面,加大农村农耕电网、防护林网等的建设力度,提供硬件基础保障,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提升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此外,加大对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力度,在农村区域定期进行农机工具的知识讲座,让更多的群众能正确使用农机具,保证农机作业安全可靠。此外,还要确保农机维修市场的运作更加规范,以保证农业经济高效发展。3.3.2根据地域特点发展特色农业项目。政府应优化政策,创建服务型政府,为民众提供惠民政策,引导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提高农业发展竞争力和自身发展优势。同时,创建自主创新品牌,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具体来看,一方面,深化并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拓宽农业产业链。同时,要拓宽农产品的深加工市场,确保农业产业链的完整性。单纯简单化的农产品生产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市场的需求。在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优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加强对于农产品多元化发展的重视度。争取从单一的农产品生产转变为多元化的农业深加工产品的生产,延长农业产业链,促进农业经济发展[1]。另一方面,做大做强农业产业经济,增加农业金融扶持比例,促进农业产业良性循环。政府应加强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为本地经销商出台有针对性的优惠政策,为农业发展引入资金,从而实现农业经济长远稳定发展。此外,促进科技与农业发展相结合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从而促进农业产量大大提高,提高农业经济收益。
3.4加强人才培育,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
高素质、高水平的农业经济管理队伍是提升农业经济管理水平的基础。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素质及管理能力,是提升农业经济管理水平、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进行农业经济管理变革的首要要点是对农业经济管理者加强培训。首先,可采取定期培训指导的方式对农业经济管理人员进行学习指导及技能培训。聘请相关专家或者高素质经济管理者开展讲座,提升农业经济管理者的素质以及对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技术的了解和熟悉程度,拓宽管理者的眼界,提升其管理创新水平,增强其管理责任感。其次,调动农业经济管理者的积极性,督促其打破常规管理的条框约束,创新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在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鼓励管理者发散思维,将日常经济管理与农业实际发展情况相结合,通过调研的形式提出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农业经济管理新思路。同时,给予提供有实用价值、创新价值管理思路的人员一定程度的奖励,通过奖励提升管理人员的创新积极性,进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而且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应及时了解国家颁布的“三农”政策,提高自身的学习积极性,将相关政策有效落实到日常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切实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保障[2]。最后,可组织农业管理人员定期参与专业机构的学习活动,或通过阅读和网上学习等方式,提高其技术水平。并且定期组织管理人员进行农村实地考察和农户访问,以便了解农村实际发展状况,便于管理制度的有效制定,保证管理方案最优化实施,以助于促进我国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农业经济;现代化转型;问题;对策
1农业经济现代化转型中存在的问题
1.1农业经济缺乏品牌竞争力
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传统农业经营体系已经无法适应新时期的市场环境,制约了我国农业经济竞争力的提升,阻碍了我国农业经济现代化转型发展。随着农业生产成本的不断增加,以及农产品质量难以保障,使得我国农业经济难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链的转型升级,难以创造良好的品牌形象,难以提升购买力。农业经济在品牌形象、沟通协作等因素的影响下,农业出口过程中农产品通常容易被视为廉价商品进行出口,进而导致我国农业出口受到制约,降低了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农业经济由于缺乏品牌竞争力,农业经济竞争力的提升、农业出口品牌形象的建立等都受到制约,未来我国农业需通过增强品牌竞争力来培养竞争优势。
1.2农业经营机制不健全
“扶农重粮”政策力度不断强化,农产品价格呈上涨态势,土地流转成本亦有所增长,土地流转成本的上涨加大了农业规模化经营的难度。农业生产经营机制呈现“小而分散、产加销环节多”的特征,加大了对农业经营机制的监管难度,阻碍了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的形成。另外,大型农业生产企业、农业经营机构等之间的协作性、对农民生产农业的推动作用不强,未能建立一种“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和谐模式,难以形成农业生产经营销售一体化的利益共同体。农业经营机制的不健全在于我国农业经营监管力度不够、农业经济主体之间的协作性不强、农业生产成本不断增加,并导致我国农业生产难以形成标准化、规模化、一体化的体系,制约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1.3资源环境影响因素加大制约农业经济发展
制约我国农业经济现代化转型的另一重要因素是资源环境影响因素的加大,资源环境因素对农业现代化转型的影响机制主要源自三个方面:第一,土地要素资源的制约,我国国土面积虽然庞大,但总人口数较多,人均土地面积有限,并且我国人口增长、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趋势,使得土地资源的局限性成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第二,能源因素的制约,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使用量与日俱增,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电力资源、水资源、农业生产油资源等的需求较大,且国际油价使得我国的农业生产油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制约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第三,宏观经济环境因素的影响,随着近几年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资源要素开始由传统行业流向第三产业中的新兴产业,农业发展受到限制,加之美国次贷危机加速了全球金融危机的蔓延,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亦受到一定影响。
2农业经济现代化转型对策
2.1提高农业非价格竞争力培育农产品品牌
针对我国农业经济缺乏品牌竞争力的问题,我国应该加强对农业经济品牌建设的重视程度,形成非价格要素的核心竞争力。农业经济发展品牌化是农业经济现代化转型的必然趋势,形成具备竞争力的品牌优势,方能在农产品出口、国际贸易发展过程中处于优势地位。我国农业经济品牌化的建立应通过“品牌带动”战略予以实现,形成“绿色、高品质、安全、友好、原产地”等农业特色,提供高质量、优品牌的农产品,提升对粮食安全建设的重视,建立高效绿色的农业经济品牌体系,提升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品牌竞争力、国际竞争力以及购买力,不断扩大我国农产品的市场份额,取得可持续发展。
2.2建农业合理的经营体系及经营制度
农业经营体系的建立和农业经营制度的形成是农业经济现代化转型发展的核心内容,规范化、科学化的经营制度对指导我国农业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建农业合理的经营体系及经营制度可基于以下三个方面:(1)形成现代化农业经营组织体系。农业经济发展主体是农业经济发展的核心,通过配需具备高技术水平、高创新能力的农业经营主体,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服务化转型,进而构建基于优势主体的现代化农业经营组织体系,增强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技术能力和经营能力,实现农业经济的现代化转型发展。(2)完善现代农业经济价格体系。实现农产品价格市场化,根据市场中农产品供给和需求情况调节农产品价格,提升农产品价格竞争力,避免“价格倒挂”现象的出现,实现土地承包权、农业生产经营权、所有权的分置,建立科学的农产品市场价格体系。(3)健全粮食质量安全监督机制。粮食质量安全是农业经济现代化转型的重要内容,健全粮食质量安全监督机制是保障我国粮食质量安全的重要措施,通过建立有效的农业监管机制、保护制度等来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促进现代农业经济的健康、绿色发展。
2.3坚持资源友好型农业现代化道路
坚持资源友好型是我国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和转型的重要路径,一个国家的资源与环境优势是维持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农业属于资源密集型产业,农业经济转型过程中,应基于现代科学技术加强循环经济的发展、促进产业链的绿色发展、通过节约资源和提升资源使用效率,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生产的持续性和长远性,为农业经济转型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文胜.资源环境约束下中国农业发展的多目标转型[J].农村经济,2014(12).
[2]高巧依.浙江省渔业产业发展转型升级路径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