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所以文化论文

所以文化论文

时间:2023-03-24 15:49: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所以文化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所以文化论文

第1篇

本科毕业论文是高校本科阶段最为重要的一项综合性教学环节。《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指出:“毕业论文是考查学生综合能力,评估学业成绩的一个重要方式。”;[1]14 《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手册(外语卷)》对此进行了更为全面深刻的阐述:“高校外语专业的毕业论文写作是完成本科教学计划、实现本科培养目标的重要阶段,是外语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外语教学深化和升华的重要过程,是衡量、评估高校外语专业教学质量与水平的重要内容之一。”;[2]3

《单向度的人》是德国著名哲人马尔库塞最负盛名的一部力作。“单向度”;(one-dimension)这个术语今天已成为最脍炙人口的概念之一。单向度的人(one-dimensional man),即是丧失否定、批判和超越能力的人。这样的人不再有能力去追求,甚至也不再有能力去想象一种与现实生活不同的生活形式[3]3-5。在此借用马尔库塞的这一概念,用“多向度写作”;指不因囿于同一模式和既成的规范而形成八股文式的写作,不以文害意,而是具有创意,有批评和身份意识, 充分体现思辨能力的写作模式。“多向度”;分为知识向度、技术向度、文化向度和思辨向度,它们是层级升高和互为基础的关系。

一、现状分析日前,学界就本科毕业论文的存废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有人认为,本科毕业论文只是一个“美丽的摆设”;,达到了 “人神共愤”;的境地,劳民伤财,应该废除;有人认为如果因为质量差就取消是因噎废食,不仅不能取消,而应找到问题的症结和解决办法。笔者认为,语言学习的重要技能除了口头表达,还有书面表达,取消毕业论文的这种“瘦身运动”;不可取,况且英语专业生的毕业论文更担负着提高学生思辨能力的重任,不可废除。业界专家在教学评估和调研过程中发现了英语专业本科生思辨能力欠缺的问题,特别突出体现在毕业论文的写作上。如黄源深教授在论文“思辨缺席”;[4]18-19,和“英语专业课程必须彻底改革———再论‘思辨缺席’”;[5]1中进行的跨度十余年的考察的结果仍然是“思辨缺席”;,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黄教授指出目前“思辨缺席”;不仅是英语专业生的痼疾,甚至是一部分英语专业教师的痼疾,并探讨了一些解决方案。王宁教授针对中国的语言文学研究在国际学术界处于“失语”;状态的说法,指出“这绝不是一个语言表达的问题,而是我们学会了如何说话和写作,但却不知道说什么和写什么的问题。……所以,我们决不能满足浅层次的教学工作,而应致力于培养创新人才。”;[6]1-2

目前对本科毕业论文的研究多围绕形式展开,针对如何提高论文的思想含量的研究较少,而针对地方院校英语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体现出来的思辨缺席现状的实证研究和相应的教学改革措施的研究就更少了。探究造成这一现状的根源,发现存在着中学与大学英语教学衔接不当,英语教育理论与实践断裂的现象。随着英语学习起始年龄的降低和对英语学习的重视,大部分学生在小学甚至是幼儿园就开始学习英语,经过十多年的英语学习,进入大学后可以说基本解决了英语听说读写的语言技能,特别是英语专业生,入学的口语测试要达到一定水平才能录取。那么,大学阶段的培养目标还是仅仅定位于语言技能的训练,那岂不是重复劳动?无形地延长了学生的学习周期。大学生英语学习和中学的根本区别不是听说读写的流利和准确的程度差别,而是如何表达更深层的思想和更广阔的视野,所以大学英语教育应该把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思维放在首要的位置。

受主流语言学的影响,目前我国的外语教学仍以语言形式为主。主流语言学强调对能指,即语言形式的研究,而忽略了对具有丰富内涵的所指,即意义的研究。“语言意识”; (即关注语言形式的意识)已得到充分的重视,而对“批评语言意识”;(即关注语言的社会性和思想性)的强调不够[7]3。在大学阶段,学生外语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就体现在思想的深度和广度,在这种状况之下,学生的思辨性写作问题就凸现出来。目前通过一系列有效措施,基本解决了学生的论文格式和规范方面的问题,大部分学生的论文语言流畅,没有语法错误,符合格式,但都是一些综述性的文章,没有新意,整齐划一,给人一种新八股文的印象,走向了以文害意的极端。语言哲学家塞尔说过:“没有感受性的严格是空洞的,没有严格性的情感只是浮华的废话”;[8]155。如何把标准和客观与批评意识有效地结合起来,如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学术意识成了问题的焦点。

二、几点建议因为本科毕业论文不是单纯的一门课程或某一个教学环节,而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系统工程,是把知识片段进行横向联合而且付诸实践的一个有效手段。因此改革内容与方法应该从宏观考量,应从人才培养理念、课程设置以及师资培训和整合等几个大方面入手。

(一)提高英语专业的办学定位英语专业的办学定位应该是培养具有思辨能力和研究意识的高级英语专业人才,而不仅仅是培养语言流利的工匠。英语创新型人才既要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又要有较开阔的视野、较强的思辨能力和创造能力。办学定位应该区别于以语言技能的熟练为目标的语言培训中心,而应贯彻“文史哲融通“的教育理念,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人文综合素质,培养创新思维。

(二)调整课程结构,彰显人文和思辨课程目前的英语教学大纲的课程体系是围绕培养掌握英语的人才而构建的,课程的核心是英语技能课和英语知识课, 显然这一要求与现实需求出现了断裂,因为把掌握语言技能作为终极目标不可能培养出思想活跃、富有创造性的人才。课程应当根据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来设立。为了培养创新素质,我们要树立“大文科”;意识,也就是要实现文史哲的相互融通,应开设以下三个模块的课程: (1)英语听说读写技能课,进一步夯实英语语言基本功。但是,课时可以适当减少,因为英语可以通过其他知识性课程来学习。(2)语言、文化知识课,包括语言学、文学、欧美文化、哲学、社会学、中国文化课等,比例应加大。这类课程要用英语授课。既传授知识,也是英语学习渠道。(3)开设一定比例的思想方法和思辨课,如辩证法、逻辑分析等课程,为防止信息流失,这类课程可以用中文授课[5]11-16。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创始人 Halliday指出,在中国大学里外语系和中文系是分开的,没有普遍意义的“语言学系”;,这是一个不足之处。他强调的也是知识的融通,“…inmy opinion, to have a clear picture ofwhat a language is and how itworks; not just about this or that parti- cular language, but about the nature and functioning of human language as such.”;

第2篇

【关键词】文化视窗;新模块教学;多元智能化教学

一、前言

我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之父、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生导师胡文仲教授在2006年北京外国语大学举行的《人文教育与通识教育研讨会》上指出:“外语专业毕业生人文基础很差,批判性思维能力很弱;对西方文化了解肤浅,对中国文化了解更少。”(胡文仲、孙有中,2008:141)“英语专业怎么办?”办法之一是在英语文学课上做文化导入,以“少而精”(孙有中,2008:前言)的原则以多元智能的文化补白、文化嵌入、文化丛和文化高地的方法进行文学教学的文化导入来“医治”罹患:“思辨缺席证”(黄源深,1999)的“英国病人”,解决我们的学生“没文化”的问题。(孙有中,2008:110)的问题。下面是以文化内容为依托的部分文学课表。

二、新教学模块

Table 1 Curriculum/(课表)

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生导师,何其莘教授指出: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学习英美文学主要是提高学生理解语言的能力……特别是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作者加)要特别注意语言背后的东西。教学中,老师的教材选择不固定。1.文化嵌入:以莎士比亚的课程内容为例。十四行诗第18首的“sum-mer”和“夏天”文化区别作文化嵌入。2.文化补白:《哈姆莱特》中俄狄浦斯情节可以用文化补白。3.文化丛:《威尼斯商人》中犹太教的历史用文化丛并以新视角重新审视“吝啬鬼”夏洛克。4.文化碰撞:雪莱的《西风颂》里的“west wind”在汉语里是贬义,让学生进行文化讨论。5.文化高地:把文学中与文化有关的有争议的内容进行文化补白/嵌入/文化丛的新模块教学,比如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第18首中的summer译成夏天有争议。这是中英地理位置的不同导致的文化差异。所以产生碰撞的翻译值得学生深思。

在讲杰克伦敦的作品《马丁·伊登》时老师用文化补白的形式把中国文化老庄的“不得已”与美国的首创精神进行文化嵌入然后进行比较,之后再加入他的短篇小说《热爱生命》和《生火》,然后对人的自由意志和人的智力较量等哲学内容置于精神高地进行文化补白。《马丁·伊登》这一课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不愿下课。两周后,老师在课上问学生:哪种文学课你们最喜欢?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地说:杰克伦敦的《马丁·伊登》。从此文化视窗里的文学景象以文学课上的文化介入的教法诞生了。教师挖掘出了多维度的文学教学文化介入的方法让学生耳目一新。从论文写作和收集的数据来看,学生的思辨能力确实有了提高,打通中西文化初见成效。

三、数据分析

为了保证数据的权威性,问卷采用北外胡文仲教授的问卷模板,稍加修改。问卷班级为2007级9-14班非师学生。有效问卷116份。

从表2中看出通过文化视角下的文学讲课,学生的文化意识增强了。73.3%的同学发现有文化冲突。93.1%的同学认为有必要培养学生的文化敏感性;66%的同学感到文化错误让他们最不舒服;而59.4%的学生认为多数的文化错误出现在书面语言中;在问到《马丁·伊登》和《热爱生命》这两课的效果时,居前三位的是A.有趣,B.新鲜,C.获得更多本国文化知识。关于如何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表4中居首位的是阅读文学作品占38.7%,其次是与外国人交谈占26.7%,学生在校园里有许多机会和外籍学生交流。表2从学生反映语言交流的错误显示,居首位占66%是文化错误,远远高于其他各项。从这一点看出我们给学生开的人文通识教育的课程太少。通过文学教学文化介入的新模式教学实验学生认识到可以通过文学阅读吸收中西方文化知识来提高它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这是一个不小的教学飞跃。

第3篇

栾传大1967年毕业于吉林师范大学数学系,但是,他的名字被吉林省教育界所熟知却不是因为他的数学才能。回想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吉林省的各种教育刊物上,栾传大的名字可谓随处可见。那时笔者不认识传大,以为他是学教育理论的,起码是学文的,不然何以有如此晓畅的文笔,且能文思泉涌?

后来,传大调到吉林省教育科学院任副院长,我才得与传大相识。这时才知道,传大原来是学数学的。说心里话,当时我感到很失落。我是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的,多年来我一直认为,学文而不以文章显,是文人的耻辱。今见学数学的传大竟“以文章显”,而我却默默无闻,心里实在有愧。所以当时我就对传大说:你的成果足令天下学文的人汗颜。

但是20年后的今天,当全国的中小学德育工作者无不对栾传大崇敬有加时,他的名声和影响力却又不是因为他写过那么多教研论文,而是因为他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执着与贡献。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社会上存在一股以“反传统”为时髦的民族思潮,同时出现了伦理道德滑坡、民族凝聚力涣散等倾向。面对此情此景,全国的千百万教育工作者,或推波助澜,或无动于衷,或扼腕叹息,或义愤填膺,但是没有一个人能够站出来,采取行动,有所作为。而传大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不仅没有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而且敢于以布衣之身倡言天下,敢于逆潮流而动,为弘扬、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而奔走呼号,不遗余力。早在1990年,栾传大就在全国首倡并主持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课题,20年来,历经4个五年规划,始终被列为全国教育科学国家教育部和吉林省教育科学重点规划课题。20年来,已在全国召开了30余次学术研讨会和成果推广会。并首先编写出一套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用书。率先在全国中小学开展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活动。

今年10月23-24日,全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研究20周年纪念论坛会在国家行政学院报告厅隆重召开,教育部、中国教育学会、中国伦理学会等相关部门领导专家和参研人员共计500人与会。由此不难看出,由栾传大所开创的弘扬与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宏伟事业已经在全国产生了不可逆转的深远影响,栾传大在中国改革开放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为中华民族树立自尊,找回自信,在精神上重新崛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关于传大的这些贡献,今人和后人自有评论,我不想多说。我在这里要说的是,栾传大之所以能取得这些成就是与他的人格力量分不开的。这个力量的核心就是孟子所推崇的“浩然正气”,这就是: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传大可谓近之。

这些年,由于课题的影响越来越大,荣誉的光环也越来越耀眼,但是传大始终如一致力于弘扬传统美德的事业,未敢稍懈,是谓“富贵不能”;想当年,传大在一个农村中学做普通教员,但是,位卑未敢忘忧国,他考虑的是民族的兴亡,是精神家园的重建,是谓“贫贱不能移”;20年前,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批孔的阴影尚未消散,谁敢对儒家经典、传统文化说一句肯定的话,都会招来异样的目光,这,敢于提出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这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是谓“威武不能屈”。

由此我认为,只有首先具备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才能成功地推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事业。传大20年走过的道路,正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演绎的一段传奇人生。

第4篇

刘勰文论体系中,《情采》五篇论文体构成,《比兴》五篇论文体修辞,两者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论组合。刘勰的文体构成思想兼重逻辑与审美,它发端于日常语言经验、凝定于章句实体结构、延展至艺术语言审美,理论原型上有较为深厚的原生性民族文化背景支持,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文体构成 情采 熔裁 声律 章句 丽辞

龙学研究中,关于《情采》以下十篇的整体研究一直未能引起学者足够重视。刘勰文论体系中,《原道》以下五篇、《明诗》以下十篇及《史传》以下十篇构成一道两体关系,与之相对应,《神思》以下五篇、《情采》以下十篇及《指瑕》以下十篇则构成一心两用关系,这意味着《情采》以下十篇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卷篇组合,刘勰在《原道》中将其归入“言立”即立言范畴。从创作角度讲,所谓立言指构成文体,其中《情采》五篇论立文之体,《比兴》五篇论成辞之用,体用结合则意味着文体在语言层面上的生成。试就《情采》五篇文体构成思想申论如下:

一、文体的情理本质

《说文》云:“体,总十二属也,从骨。”即体的本义指人体骨骼系统,有整体构成之义,象喻思维模式中,文体的语言结构可以借此喻示。通观《情采》等篇,刘勰的文体思想主要涉及文体的情理本质、篇章结构、声律结构、章句结构及丽辞结构等五个方面。

《情采》赞云:“言以文远,诚哉斯验。心术既形,英华乃赡。”①在这里,言指文体语言结构,文指舒布文采,心术指为文之用心,英华为文采同义语。刘勰认为:文采以文心为本。由于情理是主体的心脑功能,这等于说作为语言结构的文体以主体情理为本,情采即情理文采的概念由此生成,《情采》在《文心雕龙》理论结构中的重要地位也由此确立。

《情采》云:“故立文之道,其理有三:一曰形文,五色是也;二曰声文,五音是也;三曰情文,五性是也。五色杂而成黼黻,五音比而成韶

夏,五性发而为辞章,神理之数也。”②在这里,神理之数即经验观察意义上的自然之道,其直接理论渊源是易传之学中的观文——察变模式。《周易贲卦象传》云:“(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③本节论述中,自然、社会现象及其支配规律均以文为喻,故观文——察变就是通过现象观察以求证支配规律并借此指导主体的文化活动。古人心目中,日月五星等天文现象有形象可测,山川大地等地理现象有形势可观,君臣家国等人文现象有形迹可察,这些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是产生形文观念的基础。从主体角度来看,以上现象目得之为形文,耳得之则为声文,心得之则为人情物理之文,其实质都是借助感官感知事物表象,借助心灵求证事物本质,与后世经验观察方法和分析方法并无大异。

《情采》又云:“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④其中经纬的本义是纺织活动中的经线和纬线,这里喻指情理和文辞之间的本末体用关系。刘勰认为,文体创造以人情、物理的感受、认知为本体,以文辞、文采的运用、发挥为末用,因而历史上的文体创造有“为情而造文”与“为文而造情”的区别,这在主体人格上的表现就是彬彬君子之风之于巧言令色之徒。尚需说明的是,刘勰对文采并非持简单反对态度,相反倒是积极肯定有真实形色可观、有自然声韵可感、有深刻情理可思的情采,毋宁说,这正是古人将语言作品称之为文章的本质意义所在。在这里,文取文饰之义,章取显明之义,前者源于文身之文,后者源于音乐演奏结构,两者均与先民通过祭祀以求趋利避害的早期文化活动有关,后转用于喻指记录文化成果、经验的语言文字作品,是为篇中“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而何”等语的基本意义所在,更为详尽的分析本文不便展开。

二、文体的篇章结构

篇章结构与章句结构相对而言,其中前者指文体的宏——中观结构并偏取思维结构之义,后者指文体的中——微观结构并偏取语言结构之义,两者结合则为完整的文体语言结构,传统文论称为篇章句字者是,亦可反向称之为字句章篇,其间差别在于着眼整体或着眼局部。《熔裁》赞云:“篇章户牖,左右相瞰。辞如川流,溢则泛滥。权衡损益,斟酌浓淡。芟繁剪秽,驰于负担。”⑤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其一,刘勰的熔裁理论主要针对篇章,即宏——中观结构问题。其二,经验表明,篇与章在语言实体形式上不存在均衡、对称问题,但总体性的篇章之旨与相应的语言文辞之间需要讲究均衡、对称,这意味着刘勰的熔裁理论以广义名实学为理论进路。其三,具体文体的结构过程中,意不足而辞有余是经常发生的现象,但意有余而辞不足则较为少见,前者可称为文辞泛滥或文辞繁秽,因而权衡、斟酌、芟剪诸工夫十分重要,是为刘勰提出熔裁理论的文体实践依据。

《熔裁》云:“规范本体谓之熔,剪截浮词谓之裁。裁则芜秽不生,熔则纲领昭畅,譬绳墨之审分,斧斤之斫削矣。”⑥在这里,浮辞与预设中的实辞对称,指有名无实之辞或繁采寡情之辞,反之则为名实副称之辞。名实学观念中,一名之立,必有其实,所谓循实制名、循名责实者是,推论之则文旨、文辞之间是一种扩大的名实学关系,传统文论中又表达为文质关系或华实关系。象喻思维模式中,本体、纲领等为同义喻词,指作为主体思维表象的具体性文体情理结构,外化之则为文辞结构,调谐两者及其名实学关系则喻之为熔裁,诸如炼辞、炼意、构思、剪裁、刊改等均可包容于整体性的熔裁观念中。

《熔裁》又云:“是以草创鸿笔,先标三准:履端于始,则设情以位体;举正于中,则酌事以取类;归余于终,则撮辞以举要。然后舒华布实,献替节文,绳墨以外,美材既斫,故能首尾圆合,条贯统序。”⑦天文历法学中,调谐日运动周期与农耕节气之间的关系称步历,刘勰借此喻指文体结构过程中的基本步骤,称为三准,其中准有标准之义。其一,结构文体之始:确立情理结构、文辞结构,以名实相副原则为要;其二,结构文体之中:酌取情景表象、事理表象,以逻辑类比原则为要;其三,结构文体之终:点化心思意绪、人情物理,以言约意丰原则为要。这些分析虽以“论文叙笔”二十体为背景展开,但刘勰强调“首尾圆合,条贯统序”的有机整体性文体构成观念可以通适于一切文学创作。在具体操作层面上,刘勰的许多精论要语值得借鉴,如戒“一意两出”、戒“同辞重句”、戒“委心逐辞”、戒“游心窜句”及崇“字去而意留”、崇“辞殊而意显”等,这些都是深谙创作甘苦并符合创作规律的经验之谈。

三、文体的声律结构

声律一称音律,音乐中指宫商角徵羽等五音变化及其组合关系,汉语中指平上去入等四声变化及其组合关系,文论中指四声、押韵等在文体语音结构层面上的运用,如诗律、词律、曲律等。《声律》赞云:“标情务远,比音则近。吹律胸臆,调钟唇吻。”⑧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其一,声律作用。所谓比音即组合声韵以造就声情,与之相应的则是结撰文辞以寓托辞情,前者诉诸听觉,故近,后者诉诸思维,故远,这意味着借助声情表达辞情会有化远为近的良好效果。其二,声律作用方式。汉语史表明,刘勰时代尚无成熟的声律理论,故篇中刘勰对声律的描写也总是借助音乐术语和譬况用语展开,可置而不论。但刘勰认为,文体创造要讲滋味流转,讲韵气和谐,要求主体之意、文中之情要通过唇吻调利的和谐语音结构来表达,反对拗口难听的吃文(犹言口吃)之患,这些思想至今仍不失积极意义。

重视声情是中国文学的固有本质和传统。文化史表明,中国文学源于诗乐舞高度结合的巫史卜祝之祭。在这里,祭文祝辞的讽诵之声、与之匹配的音乐演奏之声、与祭者的舞容构形及道具服色配饰等构成了一个声、音、形、色有机结合的综合性艺术系统,其中自然语声的艺术性运用起了关键作用并深刻影响于后世。例如《汉语大字典》引《周礼春官大司乐》云:“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郑注:“兴,以善物喻善事。道读曰导,导者,言古以剀今也。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发端曰言,答述曰语。”其中兴是兴象托喻,道是借古讽今,讽诵言语等则为乐语所附文辞的艺术性诵读与唱和方式,以声节之则是要突出其声情作用。其在后世的影响,就文学欣赏来说,它是会通辞情之道,就文学创作来说,它是吟诗作赋之道,若推而广之,它也是主体默诵之、情会之、理遇之并手书之的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一般性文学创作之道,《声律》之介于《熔裁》与《章句》之间正应由此解释。

从文体角度讲,创作中任何语音的安排都是一种意义的象征或隐喻,虽难于指实,但不可轻易否定,可以归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范围。直观而言,六朝时人论文讲气韵生动之美,刘勰则讲滋味韵气之美,前者主要诉诸视觉性形姿体态观赏,后者主要诉诸思辨性声情辞情品味。从单一性视觉运用到复合性感官与思维的联动,刘勰对艺文之美的把握较之时人更为丰富、系统,这为后来的滋味说、声气说等奠定了必要的理论基础。综观全篇,刘勰对声律的营构注重同异、间离、粘联、圆环等关系性因素,总体上表现为一种圆形结构中的差异性安排,或者说存在一种圆中寓变、变中求圆的艺术审美观念,其本质仍要追溯至中国文化关于时间是一个循环不已、续续相生过程的独特认知,后来诗词格律的基本精神也并未超出这一范围。

四、文体的章句结构

章句概念源于汉代经学中的五经及其他文本分析。《说文》云:“章,乐竟为一章。”即章原为乐章,文论中借指中观语言结构。《说文》又云:“句,曲也。”又云:“钩,曲也。”段注:“凡章句之句,亦取稽留可钩乙之意。”即句钩同义,指章句分析中可钩取、点断的句读,以行文中语势、语气可略作间歇、停顿为准,但并不意味着语意完足、终结,文论中借指小于章而大于字的微观语言结构。黄侃云:“结连二字以上而成句,结连二句以上而成章。凡为文辞,未有不辨章句而能工者也,凡览篇籍,未有不通章句而能识其义者也。故一切文辞学术,皆以章句为始基。”⑨对一切既成语言文字作品,章句是行之有效的解构性分析工具,反向用之则为结构性分析工具,刘勰的理论用意正是后者。

《章句》云:“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振本而末从,知一而万毕矣。”⑩在这里,由篇而字意味着由宏观到微观,是为文体解析序,反向而行则为文体生成序,两者共有篇章句字等四个语用层次。如果说字不妄是原生性名实学要求,那么句尚清、章尚明、篇尚炳等则是名实学要求在各文体语用层次上的扩大性运用,总体上可以概括为清新明丽。进而言之,刘勰对文体诸层次的分析直接来源于语言运用的拟时间累积特征,其中事实上存在一个四分同圆结构,它曲折地隐喻了四季成年这一既分殊又圆合的经验性自然时间本质,这在后来就凝定为起承转合的文体结构模式并得到极为广泛的运用。

《章句》又云:“寻诗人拟喻,虽断章取义,然章句在篇,如茧之抽绪,原始反终,体必鳞次。启行之辞,逆萌中篇之意,绝笔之言,追媵前句之旨。故能外文绮交,内义脉注,跗萼相衔,首尾一体。”(11)这里需要关注的问题是:篇是中微观章句以至于字词的有机复合,但宏观的篇只能是依存于主体思辨的逻辑具体,离开章句字词等语言实体前者将不复存在。故立足于篇来看,所谓前章后句之类势必存在一个结构位序问题,这在篇中就表达为启行之辞、中篇之意、绝笔之言等,即文体结构需要一个前部导引呈示、中部承续拓展、后部回托援应的逻辑划分,刘勰以拟鱼、拟花的方式说明了三者之间的生命有机体联系。与前述四分同圆结构有所不同的是,这是一种三分同体结构,它直接源于文体书写的拟空间展开特征,并曲折地隐喻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文化观念。

《章句》赞云:“断章有检,积句不恒。理资配主,辞忌失朋。”(12)这就是说,章句构造一要讲守常用变,二要讲关联协同,是为章句构造的总原则。其中不变之常有:其一,“篇有小大”而“调有缓急”,即章句构造要考虑篇幅长短、文气抑扬、韵调缓急等。其二,“句司数字,待相接以为用”,即句字经营中词义要关联、句义要协同。其三,“章总一义,须意穷而成体”,即分章以意义相对完足为准、联章以意义协同为准。其四,“搜句忌于颠倒,裁章贵于顺序”,即句间、章间关系应不违人情物理或逻辑顺序,前文称为理资配主,其理论预设是名为宾、实为主。其五,“四字密而不促,六字格而非缓,或变之以三五,盖应机之权节也”,即四六句型为常、三五句型为变、其余句型也可以通权达变。其六,“若乃改韵从调,所以节文辞气”,即韵调、辞气攸关文体情态效果,这实际上已涉及非语言因素在文体中的具体运用问题,此外关于虚词实用的论述也可以归入这一范围,不赘述。

五、文体的丽辞结构

中国文化语境中,丽辞之丽首先应当训两训耦,取成双成对之义,其次应当训明训美,取文采藻饰之义,丽辞即以骈偶形式出现的美丽文辞。刘勰文论体系中,丽辞既非独立的文类、文体,又非后世所称的对偶辞格,从发生学上讲,丽辞是附着于字句章篇母体的次生性语言结构,一定意义上也是形文、声文、情文等集中而突出的实体承担者。文学史表明,丽辞在先秦作品中还只是偶尔出现、率然为对,至两汉作品则大量出现、刻意为对,至六朝作品则满篇皆对、辞意两偶。此后创作中,一方面,骈偶成为定型文体,虽不占统治地位,但代有其传,另一方面,隋唐以降古文家讲究用散行之气、运对偶之文,丽辞再变为形、声、情俱佳的警策性语言艺术,直至现当代仍不失其魅力。以此之故,章句与丽辞是同一文体语言结构的不同侧面。

关于丽辞的辞格意义,许多学者已有较充分研究,本文不拟复述。丽辞的文体学意义在于:其一,仿拟自然的审美观念。《丽辞》云:“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夫心生文辞,运裁百虑,高下相须,自然成对。”(13)对纷繁复杂的万事万物,中国先民偏好采取一分为二的经验性价值学方式方法,其思想原型当为文化创生中主体的趋利避害模式。这种思想当然谈不上有多么深刻,但实践效果良好,有大量直观自然事实支持,后者如生物有机体的肢体、器官多成双成对出现即是。肢体成双例如手脚并用,其理在于方便运动,器官成对例如双目双耳,其理在于方便定位,象喻思维模式中,这种源于自然的双对现象及其内在机理被转喻为文体语言结构的构成类型和构成机理。很显然,这种文体构成思想也不深刻,但实践效果良好,方块汉字能够提供直观语言事实支持,其实质是源于农耕生产方式的天人合一文化观念在审美意识层面的衍射。

其二,语义重心虚置。《丽辞》赞云:“体植必两,辞动有配。左提右挈,精味兼载。炳烁联华,镜静含态。玉润双流,如彼珩珮。”(14)在这里,丽辞的语用效果既是一种以人体审美为预设的情态之美,也是一种以逻辑思辨为诉求的精味之美,两者结合则构成了丽辞语用的语义重心。需要注意的是,丽辞的语义重心并不存在于偶对语言形式中的任何一方,而是存在于偶对双方相生相长的互动性关系模式中,传统文论称为互文见义,求取之道是以意逆志,即以文学接受者之意逆文学创造者之意,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文体语言结构的语义生成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讲,丽辞也是一种语义表达效率较高的语言形式。

其三,辞意差异匹配。《丽辞》云:“反对为优。”又云:“反对者,理殊趣合者也。”又云:“幽显同志,反对所以为优也。”(15)偶对语言形式中,可指实的表层辞意相反而待生成的深层辞意相同,这样的偶对就是反对。从文体学上看,反对之所以为优不仅在于语义表达效率较高,还需注意的是,意异必定辞异,辞异即语言形式的陌生化,这意味着文学主体必须具有丰富的人文知识经验和多样化的文学创新才情。另一方面,辞异不能导致意异,或者说理殊不能导致趣离,否则偶对语言形式就要解体,这意味着丽辞对主体创作的种种约制。正是在这种表里殊异和约制、反约制的矛盾运动中,丽辞源于章句而成于通变的创造本质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彰显,其于诗词曲诸体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以上分析表明,刘勰的文体构成思想具有兼重逻辑与审美的总体特色。它发端于日常语言经验、凝定于章句实体结构、延展至艺术语言审美,理论原型上有较为深厚的原生性民族文化背景支持。自从这套文体构成思想提出以来,中国士精英文学始终未曾背离其大旨,其理论解释力之大可谓前无古人而后少来者,即使在今天也仍有一定借鉴意义。

①②④⑤⑥⑦⑧⑩(11) (12) (13) (14) (15)詹锳.文心雕龙义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174,1151,1157,1207,1180,1182-1188,1243,1250,1257,1289,1294,1327,1304-1314.

第5篇

清楚,模糊不清的文题往往会给读者和做索引的人带来麻烦和不便。如下面一个文题TheEffectsofVioformonItsOnset中间的不定代词所有格“Its”很费解。

有些作者在文题中喜欢用非英语词汇(包括拉丁语,当然个别有例外)。有些医学术语是以地名和人名来命名的,但不常用,因此在文题中使用似乎不妥。例如:Cotunnius’disease是指坐骨神经痛(sciatica),有谁知道呢?恐怕很少读者在阅读医学杂志目录时反复查词典的吧!

读者只求迅速获得知识,所以文题要写得具体清楚,如AComplicationofTranslumbarAortography中间complication是什么呢?改成AorticDissectionafterTranslumbarAortography就明白多了。

简洁:一个文题能用一行文字表达,最好不要用两行。超过两行则会削弱读者的印象。最好的办法是用数个字表示文章的中心内容,作主标题,再加一个副标题表明区别。

TheEffectofDietonStotisticalRishinPatientswithCoronaryArteryDisease.可写成:CoronaryArteryDisease:DietandStatisticalRisk.

在文题中,作者应该将主要位置留给关键词。

ADouble-BlindTrialofLowDosesofSubcutaneousHeparininthePreventionofDeepVeinThrombosisafterMyocardialInfarction:PreventionbyHeparin.

文题中常常可以删去不必要的冠词(a,an和the)和多余的说明性短语:studiesof;observationon;investigationof;evaluationof;experimentalreportof;developmentof;useof;treatmentof…

作者还要注意文题中词意上的重叠,如TuaumaticInjuriesoftheInferiorVenaCava;SurgicalPostoperativeBleedingAssociatedwithAspirinIngestion;SterilizationwithIUDContraception.

修饰词位置不当

下面是修饰词位置不当的例子:ToxoplasmosisinHumansDerivedfromCats正确的写法是:ToxoplasmosisDerivedfromCatsinHumans

又如:CarsBlamedforPollutionbyScientist正确的写法是:CarsBlamedbyScientistforPollution

名词堆砌

FactorsInfluencingPrimaryLiverCancerResectionSurvivalRate比较好的写法是:FactorsInfluencingSurvivalRateAfterResectionofPrimaryLiverCancer

又如:SevereRespiratoryTractErosiveBurns可改为:SevereErosiveBurnsoftheRespiratoryTract

冗繁A29-year-oldManwithMiliaryPulmonaryPattenonRadiologicExamination其实取后半部分文字文字作文题就够了:MiliaryPulmonaryPattenonRadiologicExamination

西方作者倾向于使用一个简短的句子作为问题,句子多为省略句、简短的陈述句,也可以用疑问句,显得活泼而吸引人。国内作者在写文题时可以尝试模仿西方作者的这种做法。

例如:

Long-TermDigitalisTherapyImprovesleftVentricularFunctioninHeartFailure

不合逻辑

PreventionofSuddenDeath……

介词使用不当

误:ClinicalResearchofDibutytrylCyclicAMPinPsoriasis

正:ClinicalResearchonDibutytrylCyclicAMPinPsoriasis

误:Insulinoma:DiagnosticandTherapeuticExperiencewith60Cases

正:Insulinoma:DiagnosticandTherapeuticExperiencein60Cases

误:AnestheticManangementofcarotidSurgery

正:AnestheticManangementforcarotidSurgery

误:SurgeryinCongenitalCholedochusCyst

正:SurgeryforCongenitalCholedochusCyst

第6篇

南冥先生(1501―1572),姓曹名植,字楗仲,号南冥,是韩国历史上李朝时代著名的性理学家、实学家、教育家。南冥先生自幼熟读中国的“四书”、“五经”,特别喜读《左传》、《中庸》、《大学》、《近思录》等,他在研究和吸取我国宋学家周敦颐、张载、二程、朱熹性理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朝鲜本土文化,建构了以“敬义夹持”、“主敬致用”为核心的学术思想体系,成为与李退溪齐名的硕儒。南冥学说的突出特点是重视躬体力行,知行合一,反对空谈心性,16世纪在韩国形成了南冥学派。这一学派崇尚南冥曹植的学识和仁德,由于在洛东江西岸和庆尚右道地区形成和发展,所以又叫江右学派,与李(退溪)等文人的江左学派相对应。南冥学派崇尚洙泗学的实践躬行精神,积极地参与现实的实践活动。南冥本人虽然长期隐居不仕,但却有深厚的爱国情怀。受其影响,他的弟子也大都是抗击倭寇的民族英雄。在发生壬辰倭乱时,这个学派中涌现出了许多有名望的救国义兵,郭再v、郑仁弘、金沔等首倡举义的三大义兵将领都是原曹植的门人,文纬、吴贰⒄宰诘馈⒗盥车纫灞将领亦原系这一学派。也许与此有关,该学派受到日本右翼的贬抑,韩国皇廷也一直扬李抑曹,致使其思想长期不被社会关注。

对曹南冥的重视和重新研究,与当代韩国学界知名学者、高丽大学金忠烈教授的努力分不开。金忠烈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一直致力于曹南冥思想的发掘、整理与研究,在他的努力和精心组织下,于1985年在晋州成立了南冥学研究院。该院现已组织专家学者,尽力搜集南冥的遗作、遗墨,整理出版了《南冥集》(四种),使更多的民众了解南冥。并且每年召开一次全国性的南冥学学术研讨会,每三年召开一次国际性的南冥学学术思想研讨会,定期出版《南冥学研究论集》,目前已出版至第十二集。在金忠烈周围,已经形成了一个南冥学研究的中心,而且这一中心也已开始扩大到国外,形成了一个包括中国、日本、美国、俄罗斯等学者在内的国际性研究群体。他们的不懈努力和出色工作,已受到韩国学术界、企业界许多知名人士和地方贤达的支持。

南冥学与陕西的关学及实学有着深厚的学术渊源关系,特别是张载与曹南冥之间,在许多方面有很强的相似性和可比性。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中韩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为了进一步认识中韩两国的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进一步把握中国儒学、张载关学、韩国学术文化、韩国南冥学、性理学的思想内涵与丰富内容,深入研究中韩两国人民文化交流史,进一步推动中韩两国学术界的文化交流,增强两国人民的友谊,在韩国“南冥学研究院”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帮助下,2000年5月在西安成立了“国际南冥学研究会”。

“国际南冥学研究会”的宗旨是以研究中国儒学、宋明理学、张载关学和韩国的性理学、南冥学、实学为中心,开展中韩两国学术研究与文化交流,以增进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自研究会成立以来,两国学者合作开展了诸多相关的学术交流活动,每两年互派学者进行学术访问与交流。按照会章,每两年召开一届学术研讨会,现已成功举办三届。2001年适逢南冥先生诞辰500周年之际,于当年8月在陕西师范大学召开了以“缅怀南冥先生的伟大人格,努力弘扬‘敬义’精神”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浙江大学陈俊民教授、台湾辅仁大学张振东教授、韩国外国语大学曹淮焕教授以及西安的专家、学者共30余人参加了这次盛会。在这次研讨会上,曹南冥十二世孙曹淮焕教授与张载二十七世孙张世敏馆长首次见面,会议为他们安排了隆重的相见礼。该次会议共收到论文和提要14篇。

2003年7月27―28日,由韩国南冥学研究院、国际南冥学研究会、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陕西关学与实学研究会、陕西传统文化研究院共同发起,在西安交通大学举行了第二届学术研讨会,本次研讨会经过国际南冥学研究会与韩国南冥学研究院共同协商,以“张载与曹南冥学术思想比较研究”为主题开展中韩两国学者的学术交流。参加本次学术会议的正式代表计50人,其中来自韩国的学者共5人,韩国南冥学研究院院长金忠烈教授亲莅大会,北京、上海、新疆与西安的专家学者计45人,此外还有周至县李二曲研究会、眉县张载研究会的代表,收到论文与论文提要计28篇。这次会议就张载与曹南冥的性理学思想、《西铭》境界与南冥思想、实学思想、人性论、气论、曹南冥与宋儒“心统性情”说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而热烈的讨论。会后结集出版了论文集――《张载关学与南冥学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9月版)。这次会议的成功召开达到了“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的目的,对于深入探讨与发掘张载与曹南冥的学术思想,进一步推动中韩两国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增强中韩两国人民的伟大友谊具有深远的意义。

2005年10月7―9日,由韩国南冥学研究院、国际南冥学研究会、陕西关学与实学研究会、陕西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国实学学会和陕西省哲学学会共同发起,由长安大学承办的第三届学术研讨会在西安召开,来自韩国、巴西、马来西亚、中国大陆和香港的70余位学者参加本次盛会,曹南冥的后裔曹银淑与张载的后裔张世敏,在大会上行见面礼并互赠礼品。本次会议的主题是“关学、南冥学与东亚文明”,与会学者就南冥学与儒学、关学、理学、道家等的渊源关系进行研究,将南冥与李退溪进行比较研究,还分析了南冥的理气并重、心统性情、理气观、以礼为教、哲学创新等思想,这些探讨丰富了人们对南冥学的认识。本次会议的论文集将在近期出版。

陕西地区南冥学的研究与发展,是与韩国“南冥学研究院”的大力支持分不开的。陕西地区南冥学的研究与发展将进一步推动中韩两国学术界的文化交流,促进中韩文化的融合与创新,让更多国内外人士认识中韩两国人民文化交流史,增强两国人民的友谊,为促进中韩人民伟大的友谊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市西安理工大学人文学院,710048)

第7篇

论文关键词:新随笔;题材;审美特征

论文摘要:随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体,正呈现方兴未艾之势,简要分析了新随笔繁荣的原因,结合新随笔作品着重从题材分类、艺术风格、审美特征及思想内涵等方面,对新随笔的创作特征进行探索性论述。

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随笔至今尚无一个得到多数人认可的定义,但这并未妨碍随笔在黯淡多年之后重新焕发出夺目的光彩。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一股热热闹闹的“随笔”潮占据了各类报刊,蔚为壮观。面对这种悄然而至的“随笔”热,人们与二三十年代的随笔相对应。称之为“新随笔”。目前,与新随笔引人注目的创作实绩相比,随笔的理论建设却贫乏得几近空白。由于缺乏应有的理论关注和研究,使得新随笔这种比较特殊的文体在基本特征、创作特色、思想深度、创作意识、发展趋向等方面的论述多是片言只字,散见于创作谈一类的文字中,没有多少真正令人欣慰的理论成果。固然,理论常常是灰色的,随笔的创作者也会说“走自己的路,不被形形的规范设计所羁绊”;或者说“还不如索性让‘随笔精神’氤氲于混沌之中,不可捉摸又无所不在。时或从作者心底流露笔端的好”。但我们更有理由相信,真正的理论探讨,除却能帮助引导读者更好地“接受”新随笔之外,对随笔自身的创作和发展也是大有意义的。有鉴于此,本文作者拟就新随笔的创作特征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和评述。

首先,有必要对新随笔出现的社会背景和文学原因加以简要剖析。与新时期曾经出现的“诗歌热”、“报告文学热”等相类似。新随笔的兴旺既有深刻的社会原因,也与随笔自身独特的文体特性密切相关。首先,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中国社会开放、宽容的环境基本消解了昔日那种“我花开罢百花杀”的大一统局面,社会空间能给不同的“声音”留出一席之地。正是在这种开放的社会环境和宽容的文化氛围里,作家们找到了“自我”,不再担忧“我手写我口”的作品会异化为“吾丧吾”的证明。其次,由于当今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思想意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种新现象开放带来的多元认识、多向思维增强了人们选择的迷惘和困惑。带来了认识判断的渴求。这样,随笔正好以其轻松平易而又睿智深刻的特点,承担起了引导人们思想开放之任,由于新随笔的创作队伍构成复杂。新随笔的文体特征尚在形成演变阶段,因此,要想完整、准确、全面地对新随笔的创作特征作出总结可能为时过早。但是,在对新随笔作品分析之后。我们认为新随笔已初步形成了以下四个方面的艺术特征。

首先,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大到社会变革、世象管窥,小到个人生存感慨、酸甜苦辣,都成为新随笔的“关怀”对象。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对此。新随笔敏锐地作出反应,并且以文化、哲学意义上的思考为其底蕴,对大变革大发展的社会存在迅速发言评判。对世态人心的升降沉浮以及现代人形而上的思想迷惘,形而下的生存困惑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思考。换种角度来看,这也是当代知识分子尤其是人文知识阶层关注社会、思考社会的一种独特方式。如果按照题材内容来归纳,新随笔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读书类随笔。由于新随笔的创作队伍主要是知识阶层人士,特别是人文类知识分子更是随笔创作的主要力量,而读书写作几乎是中国读书人展现自我精神世界的传统方式,所以,读书类随笔就自然构成了新随笔作品的重要部分。值得重视的是,这类大行其道的读书随笔已不再停留于传统的“读后感”模式,“读”常常只是作者表达自我情感和思想的起点,以阅读为契机来展现作者“自我”才是读书随笔的本质。如王蒙的(从‘话的力量’到‘不争论》,传达的是作者对历史的思考和认识,而周涛的《读(古诗源)记》,则以新的视角表达了对传统诗歌的阐释,对人生的理解,足以令人回味咀嚼。另外,近年来还有一些随笔名家由读书而写出的系列作品,如费振钟的“堕落时代”系列、丁帆的“江南士子悲歌录”系列和李国文的名人之死系列,都是既有文采,又有内涵的读书类随笔佳作。二是社会随笔。社会随笔以对各类社会现象的评说为主,如果说读书随笔的生成主要由于心灵和书本的碰撞契合,社会随笔则是世象万态在人们思想的海洋里激起的浪花。社会随笔的内容往往是大众都不陌生的现实话题,表达的是一种对缤纷的社会现象理论性的观察、机智的思考和个性化的见解。从吸烟禁烟到通货膨胀,从反贪倡廉到道德建设,上自国际风云,下到居家琐事,都是社会随笔述说的对象。由于社会随笔的内容贴近生活,也是普通百姓关注的话题,所以更受到大众的喜欢。如温铁军的《“三农问题”:世纪末的反思》,通过对“三农问题”进行历史的、理论的深刻分析,提出了一系列引人思考的话题。三是思想文化类随笔。有别于社会随笔直接关注“问题”,思想文化随笔则主要抒写当代社会人文知识分子的精神思考,更多地偏重于“形而上”的思辨。对此,三联书店《读书》的编辑们将其称之为“后学术”或学术性随笔,颇为传神和精当。思想文化随笔展现的是知识分子(尤其是人文知识分子)的精神呼唤和交流,反映着对人生、生命、理想和价值等重大问题的独立思考,因此,本质上思想文化随笔更近似于西方哲人帕斯卡尔等的“随想录”,从而更具有思想、文化价值和个性意义。如韩少功的《性而上的迷失》、叶秀山的《没有时尚的时代》及余秋雨的“山居笔记”系列作品等均是近年来思想文化随笔中的力作。需要指出的是,此类随笔主要展现的是作者的独立思考和个性见解,具有浓厚的学术性和思想性。譬如在《性而上的迷失》里,作者以文化人类学、哲学的眼光,对自古至今形形的性现象、性迷失进行了深刻透彻的解剖与辨析,表达了作者对“性”的形而上思考。四是生活随笔。生活随笔似随手拈来的抒情性散文,或记人,或写事,或抒写个人喜怒哀乐,常常从我们身边的生活小事入手,主要袒露人生的心灵,诉说生活的感慨。生活随笔的特点是以小见大,以情入理,浅入而深出,向读者毫不遮掩地展示那个现实生活中真正的“我”。唐达成《头发的悲喜剧)、王蒙(我的饮酒)和韩小惠(体验自卑》等便是生活随笔的成功之作。

其次,不求雕琢、自然天成是新随笔突出的风格特征。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序文中说:“意之所至,随即记录,因其先后,无复诠次,固目之日随笔”。新随笔尽管有其独特的审美特征,但这种“意之所至”的自然风格却未完全改变。当然,不求雕琢、随意自然决不意味信马由缰,随意而为,优秀的随笔离不开厚实的思想和文学修养,古人说:“作诗无古今,欲造平淡难。”对于随笔的这种风格特征,日本作家石原正明也曾揭示道:“随笔是将所见所闻的事、所言所思的事随心所至而述下……然因其无修饰之故,能见作者的才华与气量,实为很有兴味的作品。”纵观近年来的新随笔作品,其我手写我心,有感而发,从心所欲,不蹈袭,不做作的创作特征可以说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新随笔自然天成的特点除了表现在艺术形式方面外,还反映在思想内容上不受制于某些“条条框框”的约束,正如随笔名家舒展所指出的:“随笔的天敌是禁锢和做作,随笔的灵感源泉是自由与自然。”如张中行先生的随笔集《顺生论》,以娓娓道来的笔法,绵密自然的论证,条分缕析,推本溯源,运用自己厚实的人生经验和丰富的人文知识,给读者提供了一种不同于“教科书式”的人生见解,既没有虚张声势,也绝无教条色彩,从文风到意蕴都充满了自然和率性,开人眼界,启人胸襟。与随意自然的风格相伴,新随笔作品也充分展露了作者的性情和写作风格,真正可谓文如其人,绝少干人一面现象。如汪曾祺的平实自然、张中行的严谨古朴、周涛的雄浑崇高、舒展的大胆泼辣等等,既无掩饰,也无矫情做作,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作者完全的本色、真实、自然的灵魂,这也是新随笔所以受到读者厚爱的原因之一。

知性感融、理趣情趣并生是新随笔鲜明的审美感受特征。随笔的文体特点不易确定,但在仔细品评过新随笔作品后,我们便不难发现,知性感融、理趣情趣并生是成功的新随笔作品突出的审美感受特征,也是新随笔艺术魅力的奥秘之所在。余光中先生在分析散文的知性和感性时曾形象地描述道:“就像一面旗子,旗杆是知性,旗是感性。无杆之旗正如无旗之杆,都飘扬不起来。”其实,我们用这种比喻来说明新随笔的创作特征,也仍是颇为妥贴的。近年来,文学界一方面有人刻意追求“纯粹”散文,一味抒情,陷入感情的沼泽,媚而无骨;另一方面,一些散文以载道说教自居,矜博炫学,读来每每寡淡无味。在这种创作背景下,新随笔摒弃了上述偏颇之弊,达到了感性和知性的有机结合,取得了理趣和情趣的互不偏废效果。当然,在新随笔的具体作品中,感性和知性决不是人为的搭配、生硬的焊接,每篇文章到底是以感性抑或知性为重,还得取决于文章的内容和主旨。总体而论,多数随笔作品以理为重,以情济理;也有部分随笔作品以情为重,以理显情正是与这种重于知性而又不废感性的创作特征相一致,新随笔作品自然达到了既有理趣也不乏情趣的审美效果。当然,新随笔所表现出的丰富而深刻的“知性”(理),往往不是依靠长篇大论,或学术论文般的逻辑、推理来加以揭示,而是在夹叙夹议中自然点出,完全是作者思想智慧的自然流露。同时,随笔中的“情趣”与诗歌、抒情散文所抒写的单纯情感也不相同,随笔的“情趣”每每和“理趣”相交融,它所抒发或蕴含的感情常常也不是直露的,而是经过升华或折射的,情难以割裂开理而独立存在。如周涛的《塔里木河》方方的《和平日子的恐惧》等就是新随笔中以情济理的佳作。另外,对于不同秉性的作者来说,其作品知性、感性的重心,情趣、理趣的追求也直接呈现了个性色彩。如周国平的随笔常显哲学的思考,而史铁生的随笔则展露的是人生的精神深处和心灵空间。

最后,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文化意蕴是新随笔的个性品格中越来越凸现和强化的创作特征。就篇幅而论,新随笔作品属于文学大军中的“小人物”。但是,由于适合于表达创作者“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或者说新随笔易于展现知识分子“精神自治”的特点,故而,一批学贯中西的专家学者也自觉地加入到了新随笔的创作队伍之中,加上当代文坛的一批中青年佼佼者,就使得新随笔创作较好地克服了自身的“小气”现象,不仅具有出神入化的文字功力、深厚的文化底蕴,更体现出了沧桑的生命感悟和独特的思想品格,成为一种“智者文学”。如金克木先生的《告别词》,面对日渐老去的生命,以智者的从容达观地吟唱了一曲挽歌。值得我们思考并学习的是这批前辈以耄耋之年,在信手拈来、直抒性灵的同时,却没有因对传统经旗烂熟于心所带来的陈腐之气,相反,作品中时时闪烁的是科学、理性的光芒,是对传统文化的反省和剖析。在他们的笔下,康德、罗素和孔子、老庄均是活灵活现可亲可敬的人物,绝无陈腐老朽气,只现老辣醇厚味,突出体现了新随笔的价值精髓和思想要义,这从张中行先生的《顺生论》等作品中能得到充分证明。

就在一批前辈学者创作出新随笔精品的时候,一批中、青年学人面对着社会的激烈变革,对社会、人生也作出了深入而广泛的思考咀嚼。由于这些中青年学者根底扎实深厚,思想敏锐,他们的新随笔作品其思想内涵和文化底蕴也直追前辈,其中的代表性人物如王蒙、余秋雨、史铁生、韩少功、周涛、张承志等,这里,我们不妨以“女性问题”为线串连数篇有关的新随笔作品,以管中窥豹,探索一点新随笔的思想意蕴。张中行先生的《归》抒写了旧时代女性的精神悲剧,扎西多的《老调子还没有唱完》则抨击了当代文学影视作品中流露出的“女人祸水”等腐朽思想,而王干的《从“爱妻型”说到男性中心话语》则从反面揭示了男女平等的现实,但社会总是在发展进步,于是,就有了杨继红的《女为己悦容》,揭示出了“女为悦己者容”的转变。这些作品的篇幅虽然短小,但从中表现出的深刻思想却发人深思。

面对缤纷多彩且正在发展的新随笔,我们还不可能对其予以全面归纳概括,但却有理由相信,新随笔将在发展中走向成熟,并在当代文学作品空间中获取自己的一席之地。

第8篇

[摘 要]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学者研究发现,将文本解读模式引入其中,对高中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可发挥重要作用。基于此模式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对此模式应用意义、文本解读内容以及具体运用进行研究分析。

[关键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文本解读模式;应用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06-0041-01

阅读教学作为高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很难与文本相脱离,大多数篇章所涵盖的知识点都是学生阅读学习中需挖掘的主要内容。而篇章的理解与文本内涵的体验关键在于阅读教学中文本解读模式的引入,其强调帮助学生学习语言与掌握阅读技能的同时,更能深刻理解篇章传递的信息。因此,本文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文本解读模式的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x。

一、文本解读模式应用意义

文本解读模式的引入为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注入新鲜的活力,从其应用的意义看,具体表现为两方面。第一,教学目标的确定需以文本解读作为基础。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将课程目标分为五个维度,包括文化意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语言知识以及语言技能,这些目标很难在一堂课内直接实现,要求教师综合考虑阅读篇章涉及的文化、语言、题材以及体裁等,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教学目标的确定。其中篇章分析过程是指为文本解读的过程,可从中寻找到利于学生学习与理解的途径和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策略的选择与教学目标的确定。第二,文本解读模式的引入是阅读教学活动设计的关键性保证。英语阅读篇章中,题材类型不同,在教学要求上也有一定差异,如议论文题材要求学生在掌握篇章知识要点的基础上给予评论,说明文题材要求学生充分了解篇章现象与事物情况。而题材的确定、篇章细节内容的读取以及深层次含义的挖掘,都需在文本解读模式下实现,以文本解读结果为依据进行教学活动设计,可使教学活动有效性得到保证。

二、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文本解读内容分析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文本解读模式的应用强调在教学目标确定下,结合教学要点,对文本内容进行挖掘,从文本解读内容看,包括三点。第一,解读文本特征。根据大多数研究总结,文本特征在功能上以背景知识的激活、文本主要观点的概括、综合信息与关键点提取、以图表解释概念、补充信息的呈现等,这些功能特征是文本解读中考虑的主要内容。第二,解读文本结构。不同文本中采用的结构方式有一定差异,如插叙、倒叙或顺叙等在记叙文中的表现,透过对文本结构的分析,对作者写作意图、写作思路充分了解。以“Puzzles in Geography”篇章为例,篇章结构上分为六部分,其中第一部分作为引入,中间四个部分均以England为主题进行讨论,将政治、历史、文化与地理情况作出介绍,而最后一部分将对读者提出的建议进行总结。在文本结构得以理清后,学生容易理解篇章整体内涵。第三,解读文本语言,仍以“Puzzles in Geopraphy”为例,解读可从具体词汇、语句等方面着手,如worthwhile,enjoyable以及treasure等词汇,都可将作者的思想情感描述出来,其中大多数语句也会对作者的写作意图、篇章讲述的历史与文化进行表达,这些都需通过解读文本语言实现。

三、文本解读模式在高中阅读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为了进一步提高高中阅读教学中文本解读模式的应用效果,实际教学中可考虑引入不同的文本解读方法。第一,多读方式。古语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已将多读的重要性揭示出来,在篇章编排、图文联系以及语法内容等各方面,都可通过多读实现。需要注意的是,反复阅读过程中应鼓励学生采用朗读的方式,确保文本解读的有效性,在理解作者写作意图、写作思路方面,将会更轻松。第二,发散方式。该方式的应用与当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目标相吻合,需鼓励学生从多角度以发散性思维对文本进行解读,通常不同学生在不同视角下,理解与体验也会有一定的差异,而教师在课前设计中,若能将学生发散性思维下的理解与体验充分了解,将使教学效果得到保障。第三,聚焦方式。英语阅读教学本身可理解为系统工程,要求将所有语言、词汇、文化、思维与策略融入其中,而这些内容在有限的课时内很难全部讲授,所以要聚焦学生实际情况、文本特点与教学需要,将教学重点确定,使教学效果得到保障。

文本解读模式的应用是提高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实际开展阅读教学活动中,应对文本解读模式应用的必要性、文本解读内容充分理解,在此基础上合理选用多读、发散以及聚焦等方式。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文本解读模式的优势,推动英语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9篇

[关键词]博物馆;网上商店;开发经营;文化商品;文化产业

[中图分类号]G269.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4)18-0067-03

随着文化产业发展的逐渐深入和博物馆事业在我国的兴起,博物馆网上商店对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的作用日益显现。所谓博物馆网上商店是指博物馆利用网络技术在网上展示和出售博物馆文化商品的现代电子商务新模式。它利用大量的在线图、文、声、像和现代网上支付手段帮助有消费需求的博物馆观众挑选和购买商品,从而推动博物馆文化的广泛和高效传播。博物馆网店是从英文“Museum e-Shop”翻译过来的。①

一、博物馆网上商店的特点与优势

随着银行网上支付业务的发展和现代人消费方式的转变,人们对网购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为实现自身价值,博物馆开始积极营建网上商店,这与网店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是分不开的。

(一)交易范围的无限扩大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博物馆做的是全球的生意。博物馆网上交易借助无所不在的国际互联网为载体,通过高速、有效的信息流动,从根本上突破了地域的限制,能极大地缓解博物馆消费需求地域分布不均的矛盾,将身处各地的博物馆消费者有机地聚集在无形的交易市场中,使得博物馆消费者能在全国甚至全球任何能上网的地方进行网购交易,并使那些有网购欲望却无暇或不便前往博物馆进行购买的人士进行购买成为可能。以苏州博物馆为例,该馆2011年在淘宝网上开了一家网店。当初只是抱着试探性的经营以便探索博物馆网店的经验,可时隔两年后,他们发现“网络购物深入人心,网店上网风起云涌……网络营销是博物馆文化产品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②博物馆网上商店的顾客可以是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网民,进行的服务是不限地域的服务,极大地扩大了交易的时空范围。

(二)提供更多的商品信息量

博物馆网上交易通过国际互联网,克服了在博物馆内购买商品信息不充分的缺点,有助于提高博物馆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它使博物馆消费者可以在网上主动、及时、有效地获取和筛选相关感兴趣的文化商品进行信息咨询,使博物馆消费者对信息的获取从单向式的被动获取向双向主动交互式的信息获取转化。这是其他传统方式不可比拟的,它使博物馆网上消费\全面获取博物馆商品信息成为可能。网店可以提供文化商品的产品规格、典藏来源、文化价值、文物常识、保修期限、注意事项等方面的信息。与实体店不同,网店集图、文、声、像于一体,提供更直接、更充实的商品信息,在促进博物馆商品出售的同时也加深了观众对博物馆的记忆。

(三)交易的便捷灵活性

“The old is new”(古典即前卫)是博物院提出的口号,前卫不仅包括文化衍生品的前卫,也包括购买过程的前卫。博物馆开设网店这种新型经营模式,必然要选用与之相适应的便利、快捷、安全的结算平台。网店的运营基本不受营业时间、营业地域、营业面积等因素的影响,具有低投入、高回报的优势,市场也远大于实体。只要网上商店的商品具有文化特色、宣传得当、价格合理、吸引他人,网店当有不错的访问量,继而大大增加销售机会、获取收入。博物馆通过网络向民众传递馆藏文物的复制商品及文化衍生商品信息;通过博物馆网店挑选实物、付款、确认、评价,几乎只需点击几下鼠标便可完成。民众足不出户且无需亲临便可获得自己想要的商品,节约了大量的时间、人力和金钱。

相比实体店而言,博物馆网店具有低投入、24小时不间断、不限地域的服务和多种设备灵活接入等特点。同时,博物馆网店的运营是高端精细性的活动,还需要专业的技术人才来管理,以保证在涉及消费者隐私安全、交易过程、售后服务等事务时能顺利持续进行。

二、博物馆网上商店的功能

博物馆网上商店是对拥有博物馆典藏、研究、保存维护、教育、展览、休闲六大功能除去典藏和保存功能之外的继续延伸和扩展,同时还为博物馆获取了数量可观的发展资金。

(一)延伸了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博物馆是文物藏品信息的传播者。博物馆是社会历史文化遗产的收藏研究机构,因其收藏和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教育传播及长久利用,所以教育传播是其主要社会功能。③博物馆商店及其商品会延伸博物馆职能,博物馆网上商店以其自身优势更加扩展了博物馆的教育职能。教育职能是博物馆三大职能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职能,贯穿博物馆展示、研究、传播的全过程。④依托博物馆开发的文化商品,是博物馆文化的缩影,是可以被带回家的“博物馆”。⑤博物馆单纯依靠陈列展览作为宣传手段的作用是很有限的,由于受陈列条件的限制和观众去博物馆的几率的影响,许多博物馆精品很难欣赏到全貌。同时,人们参观博物馆的时间总是有限的,即使讲解员讲得再好,走马观花在所难免,更谈不上对其深层文化内涵的了解。博物馆网店的运营恰恰为博物馆观众提供了一个了解的平台,网上商店可以提供给观众关于此商品完整的信息背景、商品典故、文物出处等知识,兼具教育与购物需求。

(二)深化了博物馆的研究功能

博物馆是藏品内涵的挖掘者。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实现博物馆网上商品的盈利和博物馆自身文化商品的利润最大化,就必须关注博物馆消费者的价值取向和文化商品自身潜在的价值,因为这些文化产品价值的实现必须以博物馆藏品的深入研究为依托。这无形中就深化了博物馆的研究功能。这种对文物的深层认知加大了文化衍生品的价值,同时也会吸引更多感兴趣的博物馆消费者。作为网上文化商品的介绍,都是基于对文物深层认知的基础上得出的比较准确的结论。因为这些都是要与更多的不同文化层次的人见面的,可能还会遇到专业人士,所以网上商店中商品的售出与否,都要求文博界深化对文物的深层认知。

(三)开拓了博物馆的展览功能

博物馆网店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开拓了博物馆的展览空间。通过互联网连接到博物馆,任何人都可以欣赏到丰富的馆藏文物信息和网店中琳琅满目的文化商品。通过文字、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信息从中挑选自己喜爱的文化商品。同时还可以将文物实体和文化衍生品作进一步的比较,从而明白文化衍生品的文化价值来源,而且有可能的话还可以展示二者各自制作的工艺流程,尽最大可能地了解文物的前世今生;这就比在博物馆漫无目的地瞎转,或者听着讲解员流利的讲解而自己一知半解要进步得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博物馆利用自身的文化优势开发适合消费者的文化商品,开设特色的博物馆商店,是提高博物馆文化产品展示和出售有效手段。博物馆网店开拓了博物馆的展览功能。

(四)丰富了博物馆的休闲功能

博物馆具有休闲功能,博物馆网上商店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这种功能。购物是博物馆观众游览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游客出游时或多或少会买一些纪念品以留作纪念或赠送他人,但他们不想带着厚重的博物馆文化商品疲惫地辗转于各大旅游城市之间,于是网购成为他们的首选。同时,网店集图、文、声、像于一体,更易吸引博物馆观众,满足其购物休闲的生活需求。例如,博物馆网店提供给消费者的考古影像,让消费者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考古发掘现场的场面,观察文物刚出土的样子等。同时,博物馆网上商店及时报道与博物馆有关的重大事件和持续的内容更新,以便增强博物馆网店的黏着力,吸引博物馆消费者的注意力,并提供与博物馆展示有关的展品详细信息、各项展期资讯和特展推介等,让观众在家也能感受到博物馆各项展品内在的艺术性与文化价值,给博物馆观众以吸引,从而刺激网上浏览者前往博物馆或博物馆网店购买商品的心理。

(五)获取更多的发展资金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博物馆不能单纯依靠政府和社会的资助,应加强自身的造血功能,寻求新的资金渠道,⑥充分发掘自身的市场潜力。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李文儒就曾说过:“开发博物馆文化产品,不从文物、博物馆中寻找、发掘创新的原料元素,是失策;文物、博物馆界没能充分提供丰富厚重的优质资源,是失职。”⑦博物馆网店可以为博物馆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成为新的资金来源渠道。而外国的博物馆网店已走在我们的前面,如位于美国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博物馆商店营业额到2002年已经突破1亿美元。⑧2008年,其博物馆商店运营收入占营运总成本的30%,成为维持博物馆正常运营、实现博物馆未来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⑨由此观之,作为大都会博物馆网店的经济贡献虽不能说占到运营收入的一半,但也应该是一笔数量可观的发展资金。博物馆网店的收入作为博物馆商店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博物馆进行文物保护、科研和宣传提供了更多的资金来源,对博物馆未来的开发意义重大。

博物馆网店功能的具体实现需要多方努力,然而它最需要的是对博物馆文化的挖掘,对博物馆特色文化产品的开发,只有这样才能带动博物馆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博物馆网店的开发运营对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带来的积极作用

只有坚守博物馆的文化特质,博物馆文化产品才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才会吸引大量社会资金的关注。博物馆为实现其经济效益,必然加大对博物馆文化商品的深层开发和研究。博物馆网店的成功开发运营会对博物馆文化产业带来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拓展了销路,加快了博物馆文化商品研发和传播的速度

博物馆大量的在线图像帮助远距离的消费者挑选商品,有利于推动博物馆文化的国际传播和高效传播。⑩企业开发的是商品,博物馆开发的是文化商品。而“当博物馆要跻身于市场而披上经济色彩的时候,就注定要要运用市场学原理来探索博物馆管理方法”,(11)要运用市场学原理探求博物馆文化产品的研发和出售。博物馆文化产品的研发者要确定文化产品能够真实准确反映博物馆藏品的基础上进行研发,要开发经营具有特殊性质和意义的文化商品。有必要时可参考现代企业的营销观念和手段,关注社会需求,根据公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设计区别于馆外的一般文化产品和推销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产品,追求最佳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以吸引消费者的购买欲。更为重要的是,博物馆文化商品的品质已成为博物馆形象的外在表现。通过文化产品的研发和网上营销,树立博物馆在广大观众中的品牌,让博物馆文化产品不再是被简单定义的纪念品,而且成为真正的文化品牌。

(二)扩大了博物馆文化传播的人群和范围

一般来说,博物馆商店不可能具备遍及全球的销售网络渠道,应如何规避这一缺陷,博物馆网店的开发为我们指出了一条道路。博物馆网店以国际互联网为载体,通过高效的信息流动和日益便捷安全的网购,很大程度上,突破了时空、地域的限制,将身处全球的消费者聚集于无形却又真实的博物馆网店中。同时,根据对消费群及其消费需求的分析,针对目标顾客“细分市场”, (12)分析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制定出相应的营销策略。目标顾客的确立,使得博物馆经营从盲目走向秩序化,做到有的放矢,文化产品的开发更有针对性。博物馆消费者消费与否,在博物馆网店的浏览中都或多或少地接受到了知识,获得了教育,得到了娱乐。另一方面,则扩大了博物馆文化传播的人群和范围。

(三)宣传博物馆文化的重要窗口

博物馆网店作为网民购物的一种经济实体,在一定层面上也承担着博物馆文化产品的宣传,是宣传博物馆文化的窗口和发展博物馆文化产业的展示窗。在现今世界,广告无处不存在,博物馆文化商品作为商品的一种,也必然要采取广告宣传的手段促进其商品的销售。博物馆网店通过网络这一便利资源是另一种行之有效的宣传方式,无形中增强了文化商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既起到了促销博物馆文化商品的作用,也树立了博物馆良好的社会形象。同时向外界展示博物馆文化、推广文化商品,从而吸引外来资金参与开发。博物馆要充分利用好网店这一窗口,使其在发挥自身职能之外成为展示城市和地区精神文明的特殊阵地和展示地区历史文明成就的文化阵地。

(四)以文促产、“以文养文”的重要手段

众所周知,自实施博物馆免费开放后,许多博物馆在经济上陷入了窘境,业务经费十分紧张,阻碍了博物馆事业的发展;而博物馆网店通过销售文化商品,所得到的利润可以弥补博物馆经费的不足,起到以文促产、“以文养文”作用。扩宽博物馆商店经营的领域,实现“以文养文”是现代博物馆商业经营的新理念。(13)博物馆网店的收入作为博物馆商店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博物馆进行文物保护、展览、科研和宣传教育提供了更多的资金来源,对博物馆未来之路有重大意义。以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馆为例,2011年,博物院委托员工工商贸合作社代办业务权利金收入1.3亿元,其中一部分便是来自网络商城的盈利。(14)以历史资源为依托,整合文物资源,将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变文化资源为文化资本,在博物馆网店这块小天地中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四、结语

新的时代赋予博物馆新的特征、新的发展、新的使命,博物馆不应再逃避经营,而应以市场为导向,以大众为本位,以文物为中心,自我开拓创新,加强在文化市场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而博物馆文化产品的开发正是博物馆产业繁荣的一个重要途径。根据国家文物局在2011年底公布的《博物馆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今后十年间的一项重要发展战略是着力培养一批博物馆发展的示范工程、品牌活动,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博物馆事业的整体繁荣。当今博物馆网店所拥有的各项优势无一不为博物馆文化商品的开发提供了便利,为博物馆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为博物馆事业的的繁荣开拓了思路。

[注 释]

①(14)雷若新、丁龙庆:《关于博物馆网上商店的思考――以国立故宫博物院的e-Shop为例》,《邢台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

②曹炜芳:《博物馆文化产品营销中的几个关系――从苏州博物馆谈起》,《中国文物报》(博物馆周刊),2013年11月27日。

③⑥邹霞:《文化产业与新时期博物馆的走向》,《襄樊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④方百寿、乔雪华、赵英如:《军事博物馆商店发展探究》,《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10期。

⑤冯林英:《关于博物馆商店的思考》,《中国博物馆》,2003年第1期。

⑦刘修兵:《博物馆文化产品开发路漫漫》,《中国文化报》,2010年2月23日。

⑧李金亮:《博物馆商品店的经营策略》,文物出版社2002年版。

⑨蒋晟:《博物馆商品营销研究》,复旦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

⑩邹宇:《试论博物馆购物服务质量之提升――兼论博物馆商店经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第9期。

(11)陈德声:《论博物馆文化产业的开发经营》,《中国博物馆》,2006年第4期。

第10篇

关键词:高职语文发展

一、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的价值取向

1、大学语文的人文价值取向

《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四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这里的“文化素质”重点是指人文素质。它是大学生诸多素质当中最根本、最基础的素质,对于其它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因此,在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和培养。大学语文以文学所体现的人文精神,及优秀传统熏陶、感染学生,培养学生较高的人文理性情感和独立的文化视角。

但是,职业教育具有它的市场导向性。高职院校重点是培养实用型、技术型专业人才,许多人认为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能否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和实用技术。在种情况下,很多职业院校急功近利,要么以《应用文写作》、《演讲与口才》这类功用性强的课程代替《大学语文》,要么认为高职院校学生语文差,将大学语文视为中学语文的延续,基本沿用中学语文的教法,讲课的重点放在段落划分,中心归纳,写作特点上。

市场经济是功利的,但从长远来看,一切功利而又短视的行为都会被功利本身所淘汰,市场需要的是真正的才能,而不仅仅是技能,只有当技能辅之以良好的综合素质,才是一个健全的、能够真正立身于市场经济大潮而不败的人才。所以,大学语文的教学不能急功近利,大学语文所传授的应当是学生终身受用的东西。大学语文教师要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帮助学生用“审美的眼光”来看待文学用品,用“艺术魅力”来感染学生,注重人的内省,使学生站在更高的层次上,用人文的形式来把握世界。

2、大学语文的功用价值取向

高职院校的学生文化素质较差,写作能力和沟通能力较低。这是我们必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大学语文应该与时俱进,紧紧抓住时代脉搏,结合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在对学生进行基本的人文素质教育的同时,紧密结合不同专业,提高学生的实用写作水平和口语表达水平,从而发挥自己的功用价值,为学生将来的就业、转岗等打下坚实的基础。

新时期的高等职业教育与其他形式的教育一样,都重视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人文和功用是人类发展不可或缺的二个价值向度,做为职院的大学生,两者更应紧密联系在一起,不应偏颇。做为职业院校的基础课程―大学语文,其价值取向也应全面,既要着重强调人文性,也不能忽略功用性。

二、建立高职院校自己的大学语文课程体系

1、探究模块化教学

文学欣赏模块,从一定程度上讲,文学既人学。大学语文要落实“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目标,要通过对优秀作品的欣赏,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思想情操,使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做一名优秀的公民。

应用文写作模块,相对于普通本专科院校的学生而言,高职院校的学生的整体素质偏弱,许多学生的文字表达水平令人担忧,有的同学甚至连一份简单的应用文书都写得错误百出,因此大学语文课程也要担负起加强学生写作能力的任务,一方面从遣词造句等语文基本功着手;另一方面紧密结合专业特点,培养一些实用性文体(调查报告、计划、总结等)的写作能力。

口才训练,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有相当一部分高职毕业生,专业技能扎实,但在求职时却由于沟通能力差而屡屡失意;另一方面,用人单位也指出我们的毕业生缺乏起码的表达沟通能力。对于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来说,在同等的条件下,是否能顺利进人职场并在竞争中站稳脚跟,口才的好坏起着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一定要从利于学生就业的角度出发,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口才训练。

2、探索教学的改革

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方法,仍沿袭陈旧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采取“满堂灌”的授课方法,重理论,轻实践。这样的教学方法,限制了学生思维空间,使学生缺乏开拓意识,函待改进。

语文基本功与文学素养并举。人文精神说到底是一种情感的、主观的、个性化的价值判断,教师的角色是着重引导学生通过体会发掘优秀文学作品所蕴含的内在情感,体会文学魅力,在感受、理解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与审美悟性,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感发学生的意志,鼓舞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11篇

内容摘要:文化的差异性对文学评论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文学评论由于受到社会环境及评论者自身因素的影响,评论家对英美文学评论不一。总体来说,美国评论文学比较大胆,富有创新,英国评论文学相对传统。本文重点就英美文学评论中的文化差异性做了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英美文学 文学评论 文化差异

英美文学是英美语言被英美民众艺术化使用的一种体现,同时也是对英美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性的反映,是英美文化被世界人民所认识和了解的一个窗口。英语作为一种具有强烈表达功能的交流工具,在英美文学中,被用来表达英美人民的情感和思想,其风格也具有多元化。但是通过对英美两国文化载体语言差异、历史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产生了更为重要的影响,甚至可以说起着支配性的作用。

1.英美文学评论概述

文学评论是运用文学理论现象进行研究、探讨,揭示文学的发展规律,以指导文学创作的实践活动。文学作品是文学评论的对象,对某一具体文学作品的分析评价属于狭义的文学评论,而广义的文学评论则是对所有和文学有关的思想、人物、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文学评论建立在文学作品分析的基础之上,文学评论高于文学分析,分析是具体的,而评论则是广泛而深刻的。英美文学评论属于文学评论中的一类,它是一种运用文学理论现象对英美文学进行研究、探讨的实践活动,它可以揭示英美文学的发展规律、指导英美文学的创造。英美文学评论其对象是英语文学作品,其目的是通过对文学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表现形式、思想内容、创作风格等进行分析、议论,借此来提升英美文学爱好者的欣赏和阅读的水平,正确接收文学作品所传递出的信息。同样英美文学评论也有别于一般的作品分析。由上文可知,文学作品分析比较重视对文学作品本身的属性进行分析思考,而英美文学评论则重视对文学作品所呈现出来的文学艺术表现和外在表现进行思考评论。

2.英美文学评论中的文化差异

人类文化的差异主要表现为文学作品的差异,文学作品是一种借助语言表达展现文化内涵的方式,英美文学作品多以诗歌、戏剧的方式出现,它不仅代表了作者的思绪,更体现出了民族的情感,但因不同地域文化之间的区别,以及不同民族之间的生活习惯,导致英美文学之间出现了非常明显的差异。

2.1历史传统的差异。在美国文学评论中对于人本主义的观点,在激进的同时还表现出了其具有的独创性。这主要是受以下两个方面的影响:首先,美国没有像英国一样带有较沉重的文化历史包袱。其次,美国为了争取独立而形成的民主、自由的文化氛围,这使得美国文学评论在发展上可以没有任何包袱。所以,在美国的文学评论中,很多作者对于人本主义的观点,都是保持着一种较激进的态度,有的甚至还表现出了独具一格的人本主义的创新观点。然而,英国的人本主义是相对神权主义和禁欲主义的。由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文化历史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在英国文学评论之中,对于人本主义的观点还是倾向于保守的一面。但是随着社会经济、文明、文化的发展进步,在英国文学评论中这种人本主义观点,逐渐地受到了很多人的否定和质疑。

2.2载体语言的差异。美国是一个民族独立、民主、自由、平等的新生国家,在争取国家、民族独立的过程中,其经济制度、文化制度、政治制度和民主的文化意识等都是新生的,所以美式英语也是其中新生的事物之一。新生事物要想发展壮大必须去创新,当然美式英语在发展过程中就必定会带有创新和一定的叛逆的特质。由于美国的民主革命较为成功,在文化、经济和政治等方面都没有较大的历史遗留问题和负担,所以文学评论家在语言的使用上不会像英国的那样小心翼翼而是带有创造性,对美国文学作品的评论会比较张扬个性,并且也不会有顾忌的现象。美国文学评论在语言使用上的创新性,离不开美国民主、自由、个性张扬的氛围以及“一切皆有可能”的文化精神。英国有着源远流长的文化历史和良好的民族文化发展传统。英语是正宗的英国民族文化发展载体,它继承了传统文化遗产,使得其在英国文学作品使用中具有很好的表现性。可能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许多文学评论家在对英国文学作品进行评论时,在语言的使用上十分小心翼翼。这或许是因为他们潜意识中对古老而悠久的英式英语有一种由衷的尊敬和崇拜,害怕在语言的使用上不当而亵渎了古老而悠久的英式英语。这使得英国文学评论缺少张狂特质和个性自由。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其文学受到了欧洲大陆文学影响,其中英国文学和印第安文学对其影响最为深刻。虽然美国文学受到了欧洲大陆文学的影响,但是其自身也具有独特的个性。同样欧洲大陆文学评论尤其是英国文学评论对美国文学评论有着深刻的影响,但是美国文学评论还是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学评论,不然就不会有美国文学评论这一说法了。英国文学评论在不断地挣扎和犹豫,就像英国文学作品中所体现的一样,虽然有所创新,但主要的还是传承传统,而美国文学评论更多的是创新,这也体现了两个民族不同的性格特点。本文分析两国文学作品的差异性,由此得出在英美文学作品中,英美文化差异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单位: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第12篇

让我们先来看看《现代汉语词典》对“约束” 以及与“约束”相关的词条的解释:

1、约束:限制使不越出范围。同义词有:拘束、制约。

2、提出或商量(须要共同遵守的事):预约、约定、约期。

3、约定的事;共同订立、须要共同遵守的条文:践约、条约、和约、有约在先。

4、约定俗成:指某种事物的名称或社会习惯是由人们经过长期实践而认同或形成的。

5、约法:暂行的具有宪法性质的文件。

6、约法三章:泛指订立简单的条款。

7、约言:约定的话:誓约、履行约言、遵守约言、违背约言。

这里,有关“约束”的词意几乎都齐备了,条条都含有企业文化某些方面的元素,核心是:“限制使不越出范围”。我们常说的企业文化是软约束、心理约束、心理契约、心理合约等,意皆“限制使不越出范围”,也就是做什么,不做什么。斯蒂芬・P罗宾斯、玛丽・库尔特在《管理学》中指出,组织文化和环境是组织的“约束力量”,“约束人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我们建设企业文化的目的就是为了给企业成员一个约束,统一组织成员的思想意识,规范组织成员的行为方式,使人人不出企业的文化边界。

我们看《旧约全书》、《新约全书》也是这个意思。其中“约”这个字出自拉丁文,也是一个希腊字的译语,含有“契约”、“协约”或“合约”的意思。在圣经全书中,上帝与其子民之间所具有的这种特殊关系,通常都被描述为一种契约的关系。我们有理由可以这样认为,西方文化也就是由这个“约”字缔造出来的。对于企业文化来说:

“约束”是凝聚。

凝聚功能是企业文化的主要功能,文化是凝聚力的基石和纽带,在特定的文化氛围里,容易形成共识,这种共识便是文化的纽带,而“约束”――限制使不越出范围,就是一种力场,一种磁场,一种凝聚力,一种纽带,把大家约在一起,聚在一起,系在一起,在这种特定的氛围和范围内,就会产生认同和共识,而这种认同和共识自会产生一种凝结和凝聚。

“约束”是规范。

企业文化的主要作用在于统一组织成员的思想与行为,而“约束”恰在于要大家做什么和不做什么,这是一种软约束,它像一种无处不在的目光,盯着每一个组织成员,使其“不越出范围”,这种规范比一般的规章制度等硬约束,具有更为持久的力量和作用。契约、合约、协约都是约束,都是一种规范。

“约束”是导向。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旗帜,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导向,约束本身就具有导向功能,做什么和不做什么,就是一种导向, “限制使不越出范围”就是一种导向,导向就是一种约束,约言、约法、约定、约定俗成,都是导向。

“约束”是预防。

预防就是预先防范,也可以说是事前控制。文化管理的优势是便是“治未病”,防患于未然。“礼者,因人之情而为之节文,以为民之坊也。”“故君子礼以坊德”(《礼记・坊记第三十》。意思是,礼,是因人之常情而加以节制,以对人们加以防范,因此,君子用礼教来防止们们失德。在特定的文化氛围笼罩下,在强有力的文化精神约束下,不需要那么多条条框框,甚至在没有任何规章制度的情况下,或是在许多规章制度达不到的地方,人们都能自觉地意识到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种防范功能只有文化才能做到,这种功能就是文化的约束带来的。

“约束”是一种氛围。

成功的文化是一种氛围,在这种氛围的感染、熏陶和裹挟之下,人们做人做事就容易取得一致,而只有约束才能构成一种氛围,一盘散沙,形成不了氛围,心不想在一起,劲不使在一起,形成不了氛围。

“约束”是一种内心修为。

社会文明的起点便是人类的自我约束,没有约束,便没有人类文明。人性中有善也有恶,约束就是扬善抑恶,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人的内心修为就是一种自我约束,自我约束就是人的一种内心修为,人人的内心修为,人人的自我约束,构成整个人类的社会文明。我们说企业文化旨在以文化人,以文化人重在化心,内省是化心的一种重要方法,而自我约束则是内省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内省,以反观自照评价、修正或约束自己的言行,这是一种高尚,是一种难得的个人修养,也是企业文化内化于心的一个有效途径。

“约束”是一种自我管理。

管理的努力方向应该是自我管理,文化管理的至高境界便是自我管理,而约束就是一种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约束自己做什么不做什么,使之不越出企业的文化边界,这种管理,便是成功的管理,这种文化便是成功的文化。

综上可见,“约束”涵盖了企业文化的诸多重要的、主要的功能,体现了企业文化的主要属性,所以我认为,企业文化的真义就在“约束”二字,建设现代企业文化,“约束”是关键词,是它的核心概念,无论是传统、风气、氛围、制度、契约、合同、信仰、理念、准则,都是一种“约束”,都是指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约”的方法,也是“化”的方法,“约”好了,也就“化”好了,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有“约”好,才能“化”好。我们应该很好地理解这个“约”字,利用这个“约”字,在“约束”上做好文章,“约束”是看不见的手,“约束”是无处不在的目光。企业如果人人心理都有了某种约束,就说明某种文化形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