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4 15:50: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药药理学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中药药理学;设计性;实验改革
实验教学中药药理学是中医院校中药专业的重要专业课。它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药理学的方法对中药进行研究而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是中西医结合的结晶。中药药理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实验教学是其不可或缺的部分。传统的中药药理学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其操作容易、方法简单,内容单一,难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很难被调动起来。因此加强中药药理实验教学改革尤为重要。在掌握基础实验的前提下,开设设计实验课,对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启发学生的科学思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就本学科几年来在中药系进行的中药药理学设计性实验教学实践进行总结。
一、传统的中药药理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中药药理学作为一门传统中药学与现代药理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实验教学是其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对于学生巩固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初步科研能力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但传统的中药药理学实验教学仅仅是理论教学的附属品,始终停留在验证性实验阶段,很少让学生自己去创造、设计。加之在课程安排上,中药药理学紧排在药理学之后开课,学生不能把中药药理学和药理学很好的区分开来,认为中药药理实验仅是药理实验的简单重复,上课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意识较差,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原有的中药药理学实验教学已经很难跟上当前科技术的发展步伐,对中药药理学的实验教学进行改革已经迫在眉睫。
二、设计性实验的重要意义
设计性实验(designing experiment)又称探索性实验(exploring experiment)或模拟性科学研究(simulated scientific research),是指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是针对未知或不全知的问题,采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行大胆设计、探索研究的一种开放式教学实验。实验实施的基本程序与科研过程是一致的。设计性实验的科研思维教学是中药药理学实验教学中重要的实践环节。与理论教学和传统的验证性实验相比,它更具直观性、实践性、综合性与创新性,在加强学生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三、中药药理学设计性实验教学中应遵循的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格外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成长主要依赖其自身的主观努力,而任何外在的影响因素要想发挥出驱动力,都必须首先转化为内在的需求,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诉求。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学生,减少他们对教师的依赖,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使其个性得到的发挥。而设计性实验教学就给予了学生这样的发展空间,使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在设计性实验中要起到引导、提示、帮助作用,而不能全部包办。这要求教师首先要考虑到设计性实验实施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并提醒学生注意,预测到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并针对性地制订解决办法;在实施方案过程中,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克服困难;在实验结束后组织学生评估、总结整个实验过程,并指导撰写实验报告。
四、中药药理学设计性实验课的具体实施过程
1.指导与组织。设计性实验课前,教师首先介绍实验目的、选题的原则与方向、实验内容的范围、实验的要求与注意事项等。教师还要就设计性实验的相关内容对学生开展讲座,讲述文献检索、数据整理的基本方法,提供科研思路。在实验实施过程中,学生将被分为若干个实验小组,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的设计与操作。
2.选题。题目的产生共有三条途径:①从自拟《中药药理学实验指导》中选题。②从教师在研项目中选题:选择项目中某一部分,具体内容的确定与教师联系。
③学生自由选题:学生报名,带教老师根据目前机能实验室基本条件认为可行后确定。
3.收集资料及设计实验方案。选题确定后让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收集处理信息,写出与实验主题相关的综述。进一步设计、确定实验方案,写出开题报告。在设计实验方案的过程中,教师注意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索欲望,促使学生认真查阅文献,积极思维。学生们也始终保持极大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不断前来同教师探讨实验的可行性,或者就某个设计中的难点进行咨询。由于实验方案是学生自行设计的,因而他们的好奇心被极大的调动了起来,期盼着通过实验找到答案。同时,自行设计实验的过程也使学生加深了认识,在思考中对实验目的、实验方法及过程了然于心。教师需要对每一个实验方案都进行评阅,就其科学性、可行性、创新性等进行评价并写出评语。教研室也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多次召开会议就学生实验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促进了实验方案的不断完善,确保了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真正起到对学生的指导和帮助作用。
4.实验操作阶段。在与教师沟通确定实验计划的基础上进行实验,包括动物实验(预实验和正式实验)、实验数据的整理、统计处理,论文撰写等步骤。要求做好观察记录,分析提取实验结果,按论文形式书写研究报告。设计性实验对带教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在操作课前认真备课,以明确实验设计的目的和思路,还要预先考虑到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在授课过程中要进行正确的课堂引导,正确进行所有的实验操作的演示,并对学生的操作进行纠正。设计性实验的顺利开展还需要教师与实验技术人员之间的互相协作、密切配合。因为设计性实验不可能一次完成,要进行多次操作,这就需要开放实验室,实验技术人员每次开课前都要认真检查并调试仪器设备以确保正常运转。实验最终成功与否,关键还是取决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此期间,学生们完成了多项优秀的实验设计方案,在实验过程中操作认真,勤于思考,积极解决遇到的每一个难题,充分体现了他们踏实、严谨的学习态度和科研作风。在实验结果后,基本取得了与预期一致的实验结果。
5.考核体系。建立多元实验考核方法,统筹考核实验过程与实验结果。教师可依据学生的实验设计水平、实验动手能力、结果分析能力及论文文字表达能力进行综合评定。
五、对中药药理学设计性实验课的评价和意见
中药药理学设计性实验是一个连续的、紧凑的过程,其所融汇的知识面更广,相对难度和操作复杂性增大。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亦可能涉及多种实验技术,这就要求学生和实验指导教师不断加强自身知识和技能的拓展、更新,做到知识丰富、技术全面,既精通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术,掌握本专业最前沿的科研信息和科技动态,又了解其他相关专业的理论知识与技术,还要跟踪相关领域医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因此设计性实验对拓展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素养都有着重要意义。设计性实验课还破除了学生对权威的迷信,树立了敢于挑战、勇于创新的精神。传统的验证性实验教学都是学生按照既定步骤做实验,实验结果也是预先知道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而设计性实验则要求学生从实验试剂、材料、仪器的准备,到操作实验、记录结果、撰写论文式实验报告均自行完成。每个步骤对于学生来说都是全新的,都充满了挑战,结果也是不可预知的,学生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及结果必须自行进行分析,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长期以来,台湾当局对于中草药教育重视不够,使得台湾中药高等教育起步较晚,近年来才有较大的发展。现将主要的中药高等教育院校的办学理念、师资、课程设置概况介绍如下。
1 台湾中药高等教育现状
1.1 长庚大学天然药物研究所
该所主要培养硕士研究生,于2005年3月经台湾“教育部”审查通过。该所硕士研究生毕业时,若入学前具有药学学士学位者则授予药学硕士学位,其余则授予理学硕士学位。
1.1.1 办学理念
该所的中药教学理念是:培育有能力“以西药方法论进行中药研究的药学科技人才”,建立能结合中药方剂研究与临床疗效评估的研究团队,使中草药科技早日升级。为此,在课程设制中强化中医药基础理论学习,在研究上建立临床与基础整合的研究发展模式。为了配合台湾省发展中医药的重点计划,结合先进的农业及制药科技,该所以中医的经验法则来确定其研究目标:中医药信息系统化、中草药种源标准化、药用植物育种及组织培养、药材有效成分最佳化、中草药最佳化。
1.1.2 师资队伍
该所现有专兼职教师11人,其中包括教授5人(专职2人、兼职3人),副教授3人(专职1人、兼职2人),助理教授3人(专职2人、兼职1人)。涉及研究领域包括:药理学、生化/分子生物;肿瘤药物化学、药物输送系统设计;药剂学、药物动力学;药理;药用植物学、本草学等方面。
1.1.3 专业课程设置
专业课程设置主要有理学组和药学组的区分,其公共必修课设有:生物药学特论、天然药物学特论。公共主要选修课设有:分离技术、中医药基础理论、有机光谱学、科学研究方法、醣类分子免疫学等。理学组设“六选三”科目,即从仪器分析、药效学特论、基础药学研究方法、药物设计及实务(必选)、药物分析方法、药效筛选等6门课程中选择3门课程。药学组设“八选四”科目,即从药用植物学、药效筛选、讯号传递、中药药理学、药物设计及实务(必选)、药效学特论、中药信息研究(一)、中药信息研究(二)等8门课程中选择4门课程。
1.2 中国医药大学
1.2.1 中国药学研究所
该所创立于1974年5月1日,创立时主要培养硕士研究生。于1992年11月18日成立“中国药学研究所博士班”。
1.2.1.1 办学理念
该所的办学理念是:以固有中国传统药学为经,从历代的丰富文献资料中整理、探讨、研究药学。以现代药学为纬,即以现代的科学方法、现代的药学理论,从各个药材的原植物调查、采集、鉴定,确定真品来源,进而从化学、药理学分析,探讨其有效成分、药理作用;探讨其效价,改良剂型,扩展其应用范围,开创新有效方剂。
1.2.1.2 主要课程设置
药学硕士研究生至少应修35学分(硕士论文6学分另计)才能毕业。硕士班必修的课程设有:本草学专论、药用植物学专论、药用动物学专论、药理学专论、生物统计学、生药学专论、植物化学专论、药局学专论、专题讨论、中药学专题讨论、生物科技专论、中草药产业技术。药学博士研究生至少应修20学分(博士论文12学分另计)才能毕业。博士班必修的课程设有:本草学特论、药用植物学特论、药用动物学特论、中国药学特论、中国药学研究方法特论、生药学特论、植物化学特论、药理学特论、药局学特论、中药学专题讨论、生物科技特论。
1.2.1.3 师资队伍
中国药学研究所现有专兼职教师19人,其中包括教授9人(专职6人、兼职3人),副教授4人(专职3人、兼职1人),助理教授6人(专职4人、兼职2人)。涉及研究领域包括:生药学、植物化学、中药药理学、中药质量管理、中药方剂学、中药炮制、中西药物相互作用、植物生理学、酵素化学、分子生物学等。
1.2.2 中药资源学系
该系于2002年成立,并于同年开始招生,主要培育中药专业的本科人才。
1.2.2.1 办学理念
该系以融贯中药系统、建立最新中药学术体系、培养中药专业人才为宗旨,培育中草药资源研发人才、中草药生物技术研发人才、中草药资源管理与行销人才等有特色的中药人才。
1.2.2.2 专业课程设置
该系的专业课设置为:生理学实验、本草学、生物技术概论、药用植物学、药用植物实验、分析化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及免疫学、药理学、仪器分析、中药药理学、生药学、药用物理化学、生物统计学、药用动物学、植物组织培养、中药炮制学、天然物化学、中药质量管理学、中药质量管理学实验、中药方剂学、中药药剂学、中成药商品学、中草药产品开发研究、中药调剂学、中药栽培学等。
1.3 大仁科技大学药学系暨制药科技研究所
1.3.1 办学理念
该系以配合医药及发展生物科技的政策,参酌国际药物发展趋向,旨在培育制药科技人才,为台湾制药工业培养各种制药事务,包括生技药物的研发制造等适用人才为目标。
1.3.2 专业课程设置
该系核心课程涵盖制药技术与药剂学、生物技术、生药学及药物化学等4个专业。学生除共同课“生物技术”外,分别依主修专业设专业课程,其中中草药技术专业课程必修课设有:天然物化学特论、高等有机化学、光谱学、中药药理学特论、科学论文写作;选修课设有:仪器分析、分离技术、中药鉴定学特论、中药炮制学特论、毒理学特论、组织培养学特论、生技药品工业制造技术、药用植物学特论、中药方剂学特论。
1.3.3 师资队伍
大仁科技大学药学系暨制药科技研究所现有专兼职教师30人,包括6位教授,18位副教授,6位助理教授,其中有25位具博士学位。
1.4 台北医学大学生物资源技术学系
该系为2年制在职进修专班,于1999年起招生。
1.4.1 办学理念
将“传统中国医药融合现代制造技术,使中药科学得以传承发扬”作为该系办学理念。
1.4.2 师资队伍
该系现有教师10人,包括教授4人,副教授4人,助理教授2人。
1.4.3 专业课程设置
必修60学分,公共选修10学分,专业选修18学分,毕业共计需88学分。必修课设有:生物科技讲座、传统医药概论、普通化学、本草学、药用植物学、生物化学、生物药品学、天然物化妆品学、仪器分析、物种鉴别、分子生物学、生物制剂学、药膳食疗学、药用植物栽培学、生理学、生物技术、有机化学、炮制学、方剂学、基因工程概论、天然物分析。选修课设有:生物技术信息、生物技术专利法规、酵素学、蛋白化学、海洋生物资源、微生物免疫学、企业管理、组织培养技术、药物食品法规、生物活性分析、细胞生物学、酦酵学、标准研究室规划、优良制造规范、医药法律与实务、醣生物学。
2 台湾中药教育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据上述,台湾中药高等教育已涉及专科、本科、研究生等多层次中药人才的培养。但台湾在中草药相关教学方面,普遍缺乏深入的中药教学。如长庚大学天然药物研究所明确指出其中药教学理念就是培育有能力“以西药方法论进行中药研究的药学科技人才”。可见其自身的培养模式存在问题。
2.1 向“西化”趋势发展
台湾在中草药专业培养人才方面有向“西化”发展的趋势。由于对培养中药研究的中药学专业科技人才的传统中医药理论不够重视,各医学院校的药学系教学大都以西药为主,即使是中药专业培养人才也以“用西药方法论进行中药研究”为理念。随着中药现代药理、化学成分研究的日趋深入,却丢失了中药“汤剂”的特色。许多中医师也直接将现代药理、药化的有关理论移植并指导中医临床治疗,严重地干扰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特色的发挥。
学会新闻
(1)2012年度第十六届servier青年药理学工作者奖名单揭晓 无
(2)中国药理学会数学药理专业委员会2012年理事会暨青年学者论坛会议纪要 无
(3)中国药理学会第十一届全国化疗药理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 无
(4)2012第二届中国药理学会补益药专业委员会学术大会会议纪要 无
(5)热烈祝贺黄宇光教授当选为国际麻醉药理学会副主席 无
会议通知
(6)全国中药药理学会联合会学术交流大会(2012年)第一轮通知 无
(7)中国药理学会抗炎免疫药理专业委员会成立30周年纪念大会暨2012年抗炎免疫药理学术年会第一轮通知 无
无
(9)征文 无
新书介绍
(10)《2012年麻醉药理学进展》出版 无
科普园地
(10)维生素d真的能预防骨折吗 张裕
(10)喝咖啡与死亡率之间的关系被初步阐明 安宇
(11)太极可减轻早期帕金森病患者症状 姜凌
(11)益生菌可有效地保护并治疗抗生素所致腹泻 王哗凡
(12)新型抗pd-1/pdl-1药物使1/4患者肿瘤缩小 段建辉
(12)大会报告以高水平教学团队建设促进药理学教学质量提高的探索和体会 娄建石
第八次全国药理学教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
(13)美国ucla临床医学教育对我国药理学教学的启示 张岫美
(17)医学课程整合背景下的《药理学》教学改革 臧伟进 王渊 刘进军 马欣 曹永孝 牛娟芳
(17)pbl与lbl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药理学整合教学中的应用 魏敏杰
(19)药理学教学在以疾病为中心的医学培养模式中的探索 张媛媛 周黎明
(22)医学机能学虚拟实验系统的建设与应用 王春波 韩彦弢 夏蕴秋 仲伟珍 陈雪红
(23)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中的师生问题分析和解决方案 汪晖 李晓霞 郑丹 李开元 李一村
(24)沈阳药科大学药理教学团队建设的几点体会 吴英良 吴春福 杨静玉 邹莉波 张予阳
(24)专题论坛通过强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康毅 温克 何景华 高卫真 娄建石
(26)医学教育中pbl教学在实践中前行 高卫真
(27)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学习体会 何景华
(28)药理学课程群的构建及实施 温克 何景华 康毅 高卫真 李芹 娄建石
(29)提高药理学课堂授课效果的一点体会 尹永强
(29)药理实验教学应强化医学人文精神培养 李欣 温克 康毅
(30)pbl教学法视阈下的药理学教师素质要求 靳英丽 石卓 关风英 纪颖实
m"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陈立
(31)药理学全英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魏征人 纪影实 关凤英 靳英丽 乔萍 李晶 张明 陈立
(31)八年制医学专业生物医学整合课程中的pbl教学 曹永孝 吕海侠 王渊 臧伟进
(31)对药理学教科书中一些定义的讨论 曹永孝 臧伟进 马欣
(32)药理学考试改革探讨 朱玲 杨云霞 文锦琼 周黎明
(33)网络pbl在药物毒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及实践体会 郝丽英 郭凤 封瑞 胡慧媛 赵金生 赵美眯 孙雪菲 蔡际群
(33)药理学教材编写与使用的几点体会 徐江平 程玉芳
(34)转化医学对药理学教学与科研的启迪 程玉芳 徐江平
(34)案例教学法在留学生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于爽 察雪湘 冯国清
(35)七年制医学生机能学综合创新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冯国清 胡香杰 乔鹏
(36)在临床药学专业药理学进行pbl教学的实践探索 李华林 原王丽
(36)用药分析在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胡全 赵建波 张丽慧
(37)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深化药理学教学改革 张丽慧 赵建波 李成檀 徐秋琴 林晓霞 王艳芳
(38)医学继续教育中《药理学》教学方法新探索 秦渝兵 吴蓝鸥 王蕾 云宇 李晨 郭瑛
(38)四段式实验教学模式在药学专业药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何波 陈鹏 王鹏 杨桂梅 周轶平 陈亚娟 罗敏 沈志强
(38)深化药理学在大专全科医学专业教学中的桥梁作用 刘建明 王芳 叶锡勇 郭永梅
(39)制药工程专业药理学创新课程建设与实践 李振
(40)“四位一体”法提高药理学教学水平 郝勇
(40)《药理学》教学的针对性和适用性探索 吴艳
(41)在线虚拟药店游戏在药学教学中的应用 朱一亮 张琦 胡珏 郑鸣之 叶夷露 俞月萍
(42)以培养岗位胜任能力为导向的护理药理学课程改革初探 毛理纳 许烜慧 马香芹 张琨 周成林 赵汴霞 卢泽凯 黄显峰
(43)《药理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的几点体会 邹莉波 吴春福 杨静玉 吴英良 张予阳
(44)pbl模式在留学生药理学教学中的探索 郭岩 董六一 张骏艳 陈志武
(44)以器官系统整合为基础的药理学教学实践探索 王芳 陈建国 胡壮丽 谢娜 龙利红
(45)《药理学》混合式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汪雪兰 黄海 陶亮 王冠蕾 周家国 陈丽君 黄奕俊 孙林光 道焰 朱小南 陈汝筑
(45)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实施体会 铁璐 李学军
(46)药理学国际化课程建设的初步探素和体会 吕青
【论文摘要】中药以中医药术语表示其功效,按中医药学理论体系来使用,西药则是以物理学、化学的指标来表示其特性,本文研究中药的物理化学特性。
相当一部分中药,经过现代科学研究,其功效已可用现代科学的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来表征,从而可按西医药学理论体系采使用。如大黄,味苦,量少可作苦味健胃药,有致泻、利胆、抑菌等作用,从而可治疗相应病症如便秘、胰腺炎、胆囊炎、阑尾炎等。如将西药按中医药理论体系进行研究,设法标定出其相应的中药的特性,并用中医药术语表征其功效,可按中医药理论体系来使用西药。
1中医药术语表征功效的现状与意义
中药的现代科学研究工作沿着中西药结合的道路前进现代对中药所进行的科学研究,主要包括药理、化学和临床研究。药理研究,就是用现代科学的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表征中药的功效。应包括中药的饮片,也包括提取有效成分的部位或单体化合物。化学研究就是弄清楚中药有效成分及其物理和化学性质,从而为控制药物质量、制剂制备、选择给药途径及保证药物效用提供依据。临床研究就是指用中药所能治疗的按西医诊断的疾病的情况。按上述方法研究的结果尤其是从中分离得到的有效化合物,往往不能再被中医按中医药理论体系进行使用了,只能为西医按西医药理论体系进行使用,也就是说,把中药变成了西药。长此下去,势必出现中药的消亡和西药的丰富与发展。例如,经现代科学研究、发现黄连中的黄连素可抑制细菌,被西医用作抑菌消炎药。然因尚未研究黄连素的中药特性和用中医药术语来表征的功效,故中医不能按中医药理论体系来使用它。中药的特性如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等,是中药的特点和长处,它们与机体的“证”相对应,直接指导着临床用药。例如从四气中的寒热看,可与“证”对应使用,即热证用寒性药,寒证用热性药,即所谓“热者寒之,寒者热之”。再如归经,按现代观点的结核菌感染的疾患看,有肺、肾、肠、骨等结核病,按中医理论体系分析,这不同部位的疾病,属于不同归经,在选用药物时,是要考虑到的。就急性肾炎和慢性肾炎、急性菌痢和慢性菌痢而言,尽管从西医角度看均属细菌感染性疾患,但从中医看,在急性期属实热证(或湿热证),应选用苦寒药,而在慢性期,则属虚寒证(久病必虚、虚易成寒),是不宜选用苦寒药的。
2丰富和发展中药学
中药的很多苦寒药,均具抑菌消炎作用,当然,并不能由此而完全认为抑菌消炎作用即为中药特性——味苦性寒的表示方法,但起码这表现了中药的味苦性寒这一特性的一个方面。一些临床实践已经证明,它对肾阳虚病人效果较好,而对肾阴虚病人效果不好,这说明它具有中医药学术语的补肾阳的作用。可见二者具有生物活性的同一性。不论西药还是中药都由相应化合物构成,具有以下同一性:有的为结构清楚的单体化合物,有的为结构不清楚的混合物。如西药阿托品、磺胺噻唑是结构清楚的单体化合物:巴甫洛夫合剂、三溴片等为成分结构清楚的混合物,而相当一部分格林制剂及一些天然药物如洋地黄叶、番泻叶等,其成分结构不完全清楚。而中药,尽管大多数药物的成分结构尚不清楚,如天麻、竹茹等,但也有一些成分结构清楚的,如冰片即为龙脑,相当一部分矿物药的成分结构大体清楚。它们大多由天然化合物或人工合成化合物构成。例如西药的利血平,是天然产物,磺胺类药物是人工合成产物,中药的绝大多数如麻黄等是天然产物,但也有人工合成的,如砒石,即为由雄黄(硫化砷AsS)炼制(氧化)而成的三氧化二砷(As2O3)。
3通过中医研究中药物质的五味
一般来说,成分不同,其味各异。中药成分的复杂性,决定了味的多样性。这一研究结果,给传统中药五味赋予了新的内容,为中药显味、显效提供了物质基础,为中药的现代化研究开拓了思路,展示了美好的前景。味与化学成分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如酸味多含有机酸,甘味多含糖类及其他活性成分,苦味多含生物碱及苦味质,咸味多含钠、钾、钙、镁、铝、碘等无机物质几其他活性成分,辛味多含挥发油等。运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和方法,研究中药的有效化学成分,揭示了五味作用的物质基础,其思路是正确的。但由于这项研究工作起步较晚,虽已初见端倪,但要获得突破性进展,仍需继续努力。味与化学成分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化学成分不能完全揭示五味的真谛,更不能成为其规律。由辛味为例,有人对80种辛味药与170种非辛味药含挥发油的百分率进行了比较。结果:80种辛味药含挥发油者占58种(72.5%),不含挥发油者占22种(27.5%);170种非辛味药含挥发油者30种(15.9%),不含挥发油者140种(84.1%)。结果显示:辛味药中有27.5%的不含挥发油,非辛味阿唷中有15.9%的喊挥发油。挥发油作为辛味的物质基础,只能说明多数,不能说明全部,更有一些例外的情况,需要我们加以解释。总的来看,目前对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基本上是以西医药理论为指导,从中药中寻找某些活性成分,最终合成新的药物(西药)。这种研究,忽视了中医药理论,更没有结合中药本身的特性,因而难以对中药药效给予科学的阐释。
参考文献
关键词:VATS;心肌梗死;动物模型
中图分类号:R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8)03-0453-05
A Mini-Invasive Approach Via 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 to Make a Model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LI Lian-da1,ZHOU Xiao-hui2,WU Li-mao2,HAN Lei3,LI Yi-kui1,
WANG Wei2,QIAO Hong-xiang2,YANG Jun2,ZHOU Xue-fang2
(1.Xiyuan Hospital Affiliated China Ac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Beijing 100091,China;
2.Pharmacy College of Zhejiang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cy,Huangzhou 310058,Zhejiang,China;
3.Pharmacy College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Dalian 106600,Liaoning,China)
Abstract:Objective:The present study tried to make a cardiovascular pharmacodynamic platform by new method-video-assisted thoracic surgery (VATS). Methods:pericardium was cut and 2~3 titanium nips would be used and a serials of examinations were made. Results:a serials of examinations had clear change. Conclusion:All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 new canine model of acute could be established by titanium nips clamped onto selected coronary arteries under 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y.
Keywords:VATS;myocardial infarction;animal model
李连达,男,汉族,1934年出生于辽宁沈阳。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中药药理学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56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医疗系,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浙江大学药学院院长;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委员;国家新药及保健食品审评委员;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及多种学术团体、杂志的理事、编委等。第七届北京市人大代表,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他在长期的科研医疗工作中,在推进中药药理学的学科发展与科技进步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他在“自体骨髓干细胞经心导移植治疗冠心病的研究”中,首次将中药与干细胞移植合用治疗冠心病,优势互补,显著提高了疗效及干细胞移植成功率,为冠心病治疗开拓了新领域,解决了医学界心肌细胞不能再生的难题。在“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领域,他研制30种活血化瘀新药,提高了中药研究及新药研制水平,使活血化瘀成为我国中医治疗冠心病的主流治法,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是上世纪70年代以来,他不遗余力地推动中药药理学学科的发展,建立了一些新的动物模型与实验方法,于1990年创建中药药效学评价标准及技术规范,得到学术界的公认,并成为国家标准,为继承发扬中医药学,促进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推进中医药学现代化及中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目前承担科技部973课题、科技部十五科技攻关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浙江省重大科技攻关等项目。
共发表学术论文260余篇,主编及参加专著编写17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卫生部科技进步甲级奖及各级科技成果奖20项。先后完成70种中药新药的研制或药理学研究工作,获得新药证书18种。先后到美国、日本、德国及中国台湾、香港等地做专题学术报告。鉴于其在中药研究及新药开发方面的贡献,1999年荣获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奖中药奖。
传统的心肌缺血造模多选用犬全麻下开胸术后结扎冠状动物左前降支的方法,其标准的后外切口因其视野开阔、暴露好、适应证广、手术操作方便成为目前最为常用的手术方式,但由于存在切口长、出血多、创伤大等缺点,易造成胸壁肌层的广泛损伤,对心肺功能的打击较大,术后易出现胸痛、胸壁畸形、肩关节功能障碍、肺功能明显下降等表现,导致动物恢复较慢或难以恢复,因此一般是作为急性模型使用,这就限制了其在药理学研究中的应用。现代胸腔镜技术是一种比较成熟的临床技术,具有体内手术处理简便易行、效果确切、手术创伤轻微,不会明显破坏胸腔内环境,几乎不会影响其它重要脏器、术后恢复快,对实验人员无损伤等优点。因此,笔者将VATS技术的这一系列优点应用于动物实验,以期建立一种与传统急性心肌缺血模型不同的慢性心肌梗死模型。
1 材料与方法
1.1实验动物与实验准备
12只健康成年雄性家犬(体重12~15kg)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6只,模型组6只。按动物实验室标准条件[温度(23±2)℃;相对湿度(65±2)%]饲养动物。标准犬饲料喂养,任意饮水。术前晚禁食不禁水。
1.2动物模型的制作
1.2.1麻醉 家犬称重后,于左前肢皮下静脉注射3%戊巴比妥钠(给药剂量35mg/kg),麻醉后置于手术台上,以左侧卧位固定。
1.2.2 建立静脉给药通路 右后肢剪毛,切开腹股沟处皮肤及皮下组织,分离股静脉,两端备7号线,结扎远心端。在两根备线中间以眼科剪剪一小口,将一端连有三通的已充好肝素(12500IU/100mL)壳管插入股静脉,并以近心端备线固定,打开三通,静脉滴注N.S.,速度为1d/2s,该处作为静脉给药通路。
1.2.3建立ECG动态监测 连接肢导ECG1、2、3导联,动态监测。
1.2.4建立无创气道通路 以手法将单腔气管插管插入犬气管,连接呼吸机,呼吸机参数为:呼吸频率20、吸呼比1:2、潮气量200~300。确认犬呼吸频率与呼吸机同步后方可进行下一步操作。
1.2.5胸腔探查 以电刀切开左侧第3肋间锁中线处皮肤及皮下组织1.0cm,逐层切开肌层,注意止血,钝性剥离进入胸腔。连接VATS,探查胸腔及心包。根据心包、左心耳搏动位置再在第3肋间胸骨旁线及第4肋间锁中线处以电刀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逐层切开肌层,进入胸腔。
1.2.6结扎 于左心耳搏动明显处以弯剪刀小心剪开心包,辨明左心耳及冠脉前降支。在冠脉前降支中上1/3交界处钳夹一钛夹。分别监测结扎前、即刻、结扎后5、10、15、30、45、60、90、120、180min的肢体各导联心电图。以ST段升高大于0.1mV为心肌缺血判断标准。对照组仅打开心包,不结扎冠状动脉。
1.2.7观察 手术完成后观察30min,无异常后,鼓肺,逐层缝合切口,关胸、吸痰,待动物苏醒后拔除气管,观察30min各项生命指标无异常后常规检测各项生理指标及采集标本。检测完毕后送返动物观察室。术后前3天,每日肌注青霉素240万U。
1.3指标检测
监测ECG:术后在8个时间点(结扎前、结扎后1、6h、结扎后1、4、7、14、28天)监测ECG,测量各点ST段抬高值。以动态了解心肌梗死发生的大致位置、程度以及恢复情况。
各项血液学及生化指标检测:术后在8个时间点(结扎前、结扎后1、6h、结扎后1、4、7、14、28天)采血进行WBC、OMP、CK、cTnI检测。
心肌组织N-BT染色:28天后,取心脏标本。生理盐水清洗后,将截扎部位至心尖部厚度相同的5片,每片称重并记录。用0.5%氯化硝基四氮唑蓝(N-BT)稀释0.1%的染色液染色,染色15min左右,染好后在数字展示台上进行拍摄(正反两面各拍一张),再通过图象分析仪软件计算心肌缺血面积,心室总面积及梗塞区面积占心室(%)面积的百分比(%)。
心肌组织masson三色染色:切取未行N-BT染色心脏的不同部位组织块,立刻放入福尔马林溶液中静置24h。乙醇脱水,二甲苯清洗后用石蜡包埋,10μm切片。切片脱蜡至蒸馏水;苏木素染10min;盐酸酒精分化;蒸馏水洗;丽春红酸性品红液中染5min;蒸馏水洗;1%磷钼酸中染2min;直接入亮绿液5min;水速洗,置60℃温箱中烘干,二甲苯透明,封固。
1.4统计学处理
所有实验数据均以±s表示。数据统计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ST段抬高值、血液WBC、血清OMP、CK、cTnI含量应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梗塞区面积占心室面积的百分比(%)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2 结 果
2.1 模型组与对照组家犬体表心电图ST段抬高的情况
见表1及图1。
见图2。可以观察到模型组与对照组心脏的大体病理表现:对照组心脏不能发现任何纤维化区域,而模型组心脏则有明显的纤维化区域,提示透壁性心肌梗死的发生。
2.6心肌组织masson三色染色
见图3。在模型组心脏的纤维化区域可见大量绿染的胶原纤维,而对照组的心肌组织则被均匀红染。梗死组织与正常心肌组织形成不规则的交界部。
3 讨 论
理想的心肌缺血或梗死模型要求:尽可能符合临床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的发病机制与病理过程;模型可靠,重复性与可操作性好;创伤轻微,尽可能保护动物机体完整性,避免因开胸而严重破坏胸腔内环境,带来病理生理变化;方法简便、成本低廉;对研究人员无辐射、化学等伤害。目前制作大动物心肌缺血动物模型主要有以下几种实验方法。
(1)结扎冠脉左前降支:在左心室形成梗死区,与临床病理过程相近,实验需开胸手术,操作较为复杂,创伤巨大,多为急性模型。如果做慢性长效模型,术后不良反应多、痛苦大,护理成本高昂,人力劳动较多。
(2)超低温冷冻探针法:将超低温冷冻探针连续多次贴于左室壁,在左室壁上形成稳定的心肌损伤。用此方法建立的模型,坏死区与正常区边界清晰,易于评估,但此模型与临床心肌梗塞的病理生理过程存在明显不符。而且仍需使用传统开胸手术,手术本身的创伤仍然巨大。
(3)冠脉内支架(栓子)植入栓塞或导管(球囊)损伤法:这是一种微创性的急性或慢性心肌缺血或梗死模型,通过导管(球囊)直接损伤血管内膜、间接引发血栓形成来阻断冠脉主要分支的血供,或是通过冠脉内支架(栓子)植入而直接阻断冠脉主要分支的血供,从而引发慢性心肌缺血的一系列病理改变。其特点是:病理定位比较准确、效果比较明确,与心肌梗死的发病机理有很大相似之处,但缺点为手术仪器要求较高,费用昂贵以及实验人员自身可能遭受较大的放射损伤等。
(4)冠脉环缩环放置:这是一种慢性心肌缺血模型。从理论上讲,这种造模方法的引发机制最接近冠心病心肌缺血的自然过程。其特点是:定位准确、效果明确,基本表现为慢性过程,与心肌梗死的发病机理有很大相似之处,但手术耗材要求较高,实验中所使用的Ameroid缩窄环的费用是40~48$/个,整个实验所需费用很高。此外,该方法仍需使用传统开胸手术,手术本身的创伤仍然巨大。
由此可见,目前仍没有比较理想的大动物慢性缺血性心脏病的模型。
随着高科技影像技术的进步和外科工具的改进,使得目前有条件根据病情对传统的大切口模式进行修正和改良,从而减少手术创伤。现代电视胸腔镜就是这样一门全新的微创胸外科技术,借助高精度光学技术、高清晰度摄显像系统、高精度内镜手术器械和先进的麻醉及监护技术,电视胸腔镜辅助胸外手术水平不断提高,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种类几乎涵盖了全部的胸心外科手术。电视胸腔镜辅助下的胸外手术只需在胸壁打1~3个小孔或附加1个2~3cm的小切口,与常规开胸手术相比,手术创伤小,失血少,疼痛轻,不破坏胸壁的完整性,对心肺功能尤其是肺功能损害小,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江佩蓉等[1]为了了解常规开胸手术和胸腔镜术行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前术后肺功能、输血量、术后血气分析、术后胸液量差异,采用肺活量(VC)、用力肺活量(FVC)、肺总量(TLC)、第1秒呼气率(FEV1)等作为肺功能评价指标,对2组患者的术后1、2及4周肺功能进行检查比较。术后1~3天、第7天作血气分析检查,并比较2组术中到术后7天的总输血量及胸液量。结果2组患者术前FVC、VC、TLC及EFV1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胸腔镜组术后对FVC、VC、TLC及FEV1的影响小于常规组(P
与普胸外科手术相比,心脏外科因其手术操作更加复杂、对器械的各项要求更加严格等特点,在胸腔镜应用方面显得尤为谨慎。但近年来国内外胸腔镜下实行各类复杂心脏手术的进展仍然十分喜人。Benetti等[2]1994年开展了电视胸腔镜下非体外循环的冠状动脉搭桥术,取得较满意的效果。1995年Benetti等[3]将电视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 thoracic surgery ,VATS)应用于冠状动脉搭桥术。1996年, Stevens等[4]采用不开胸体外循环及心肌保护技术,窗口径路(port-access ,PA)行胸廓内动脉-冠状动脉前降支搭桥术,取得成功。美国成功地进行了第1例电视胸腔镜下微创二尖瓣修复术[5]和二尖瓣置换术[6],并逐渐发展为应用PA技术行二尖瓣手术及全胸腔镜心脏手术[7]。1998年,Robin等[8]采用经皮股动、静脉体外循环及电视胸腔镜辅助技术为1例装有心脏起搏器的感染性心内膜炎行三尖瓣置换。
我国大陆地区于1994年开始VATS动脉导管结扎术,2000年后陆续发表了大量的病例报告,目前已成功地将VATS应用于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修补、二尖瓣修复及心脏起搏器、除颤器安置等多种手术。2000年雷凯波等[9]报道湖南湘雅医院电视胸腔镜辅助心内直视手术,2002年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首次报道电视辅助全胸腔镜下室间隔缺损修补手术[10],均取得良好疗效。随后的病例报告显示手术病种扩展到了房间隔缺损、Ebstein畸形、部分房室管畸形、瓦氏窦瘤破裂及二尖瓣病变等。
在动物实验方面,张仁尧等[11]进行了胸腔镜下犬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实验研究,李晓东等[12]进行了完全胸腔镜下家犬心内直视手术的实验研究,认为:经过大量地、长时间的学习训练,胸腔镜下的心脏外科手术是安全可行的。
正是基于以上基础与临床研究的结果,笔者认为VATS是一项在胸心外科临床实践中比较成熟的技术,操作性强,也应用于实验动物研究。以建立理想心肌缺血或梗死模型为目标,本研究以电视辅助胸腔镜下钛夹夹闭犬冠脉前降支制作了慢性微创心肌梗死模型,实验中改进了部分手术器械,探索了一系列的操作流程。
本研究应用了一系列的生理、生化和病理指标验证VATS法制作心肌梗死模型的效果。血液WBC用来说明手术创伤及心肌缺血所造成的机体损害情况,血清OMP、CK、cTnI等生化指标用来动态了解心肌梗死的程度以及创伤和炎症反应对心肌组织的影响,病理切片的masson三色染色可以明确心肌梗死的范围、组织修复情况以及心肌纤维化程度,cTnI免疫组化则可以进一步明确心肌损伤的范围、程度及心肌细胞内心肌肌钙蛋白的破坏情况。以上各项血液学、生化指标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均充分说明:VATS钛夹夹闭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可以造成典型的心肌缺血表现,其各项病理与病理生理改变均符合临床心肌梗死的表现。
总之,VATS法制作的心肌梗死模型是一种新的适于长期、动态观察抗心肌缺血药物药效的动物模型,特别适于采用犬、猪等大动物,其特点可以简单归纳如下。
(1)体内手术处理简便易行、效果确切、模型稳定:心电、生化,病理等各项指标均出现确切典型的心肌缺血与心肌梗死的表现,可以动态直视观察到心肌梗死后心室壁的矛盾运动等临床常见的征象,与临床表现完全符合。
(2)手术创伤轻微,不会明显破坏胸腔内环境,不影响其它重要脏器,使药效学验证精确程度提高:微创的VATS造模方法可以将胸部操作所导致的非心肌损伤范围和程度降至最低,即将心肌缺血动物模型的各项指标的异常改变等病理表现尽可能的归于心脏本身的病变所致,而非其它的操作过程,因而该技术平台对心肌缺血的药效学验证精确度高于传统技术平台。
(3)更为经济:由于创伤轻微,术后的创伤恢复良好,护理成本较正常开胸明显减少。部分组的家犬模型经历四次开胸探查检测,均可迅速复原,对生理状态仍无明显影响。
(4)技术成熟,可操作性强:实验损伤范围明显缩小,操作过程直接指向冠脉,结扎过程直接展开,缩短了操作时间;对胸廓形态没有明显改变,各脏器组织的形态结构基本处于正常生理状态,便于确定操作目标,便于更加准确地预测和控制操作结果。
(5)对实验人员没有任何急性或慢性损伤。
任何药物的药效学评价体系的核心都是可信度,这种可信度的关键在于对发病过程模拟的相似程度,其相似程度越高,整个药效学评价体系的可信度才越高。本研究中胸腔镜下钛夹夹闭方法制作的心肌梗死动物模型与传统大切口开胸结扎法制作的急性心肌梗死动物模型相比,更加接近于缺血性心脏病的病理发病过程,对心肌梗死发病过程的疾病模拟相似程度更高,可信度更高,因此在机理研究及新药筛选等方面可能更加具有实用意义。
此外,采用传统大切口开胸的造模方法进行长期药效学观察,有可能明显干扰实验结果。例如:炎症反应是整个实验体系中非常重要的观测指标,传统的大切口开胸手术本身就会造成胸壁的巨大创伤与炎症反应,明显降低整体实验的精度。而采用微创的造模方法可以将胸部操作所导致的非心肌损伤降至最低,从而使该验证模型的系统噪声干扰降至最低,提高了实验精确度,有利于长期动态地观察疾病的发展、变化及考察药物的药效。与既往的模型相比,该模型可能更加稳定,并能进行动态观测,在药理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以及干细胞移植等诸多科研领域内有可能存在较大的应用价值。
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1)探索更好的VATS操作流程,并使之标准化。
(2)以腔镜技术为平台,构建其它器官、系统的微创动物模型。
(3)发展VATS下动态心肌组织活检技术:连续动态的检测可以了解缺血性心脏病发生、发展以及药物作用的整体动态过程,可以动态研究心血管疾病的病理过程、发病机制以及药物作用机理等,具有一定科学价值。
(4)将VATS微创心肌梗死模型与其它新兴技术相结合:例如与代谢组学技术结合起来,开展心肌缺血预适应和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的深入研究。
(5)通过药物评价进一步验证蛛丝结扎造成的慢性缺血模型与慢性心肌梗死模型的效果等。
展望:推动微创药理学研究的发展。
本研究所采用的VATS技术是一种微创医学技术,本研究建立的VATS心肌梗死模型是对微创药理学的一个探索。
目前,微创医学已渗透到医学的各个领域与专业。随着医学模式由单纯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转变[13],医学领域已发生一系列由传统向现代,由经验向循证,由忽略创伤向微创医学的转变[14-16],进而开创了一系列新的医学领域,例如:介入治疗学、腔镜外科学[17]等。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药理学与微创医学的结合也是大势所趋。
在药理学研究中,微创是指通过各种先进的手段,以最简单的方法、最轻的侵袭、最小的痛苦(动物实验)、最少的合并症(动物实验)、最短的时间、最好的实验结果来完成整个实验过程。微创药理学是指应用微创的方法(包括微创器械、微创手术及给药方法)建立药理学研究平台,从而提高药理学研究精度与广度的一门学科。微创药理学的目的是为了在整体上获得更精确、更接近临床、更具价值的实验结果,以便为下一步的临床研究提供更实用、更准确的信息。
Wenzel RR[18]在肾病研究中采用了微创技术,并认为该方法对于肾病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Sufianova GZ[19-20]等开展了中枢神经系统微创模型的探索工作,并利用该平台进行了药效筛选研究。在国内,李连达院士的课题组成功研制了中华小型猪心导管介入冠状动脉栓塞的心肌梗塞模型[21],并利用该平台成功进行了中药药效筛选研究[22]。
上述学者的研究与本课题建立的VATS心肌梗死模型均是微创药理学的具体实践。
参考文献
[1] 江佩蓉,张宁,吴旭辉.电视胸腔镜与传统开胸手术患者肺功能对比[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4(5):583-584.
[2] Benetti FJ,Mariani MA,Sani G,et al.Video-assisted minimally invasivecoronary operations without cardiopulmonary bypass:a multicenter study[J].J Thorac Cardiovasc Surg,1996,112:1478-1484.
[3] Benetti FJ,Ballester C.Use of thoracoscopy and minimal thoracotomy,inmammary-coronary bypass to left anteriodescending artery,without 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Experience of 2 cases[J].J Cardiovasc Surg,1996,36:159-161.
[4] Stevens JH,Burdon TA,Peters WS,et al.Port-Access coronary arterybypass grafting:a proposed surgical method[J].J Thorac Cardiovasc Surg,1996,111:567-573.
[5] Carpentier A,Loulmet D,Carpentier A,et al.Open heart operation undervideosurgery and minithoracotomy.First case (mitral valvuloplasty) operated with success[J].C R Acad Sci Ⅲ,1996,319:219-223.
[6] Chitwood WR,Elbeery JR,Chapman WH,et al.Video-assistedminimally invasive mitral valve surgery:the"micro-mitral"operation[J].J Thorac Cardiovasc Surg,1997,113:413.
[7] Vanermen H,Farhat F,Wellens F,et al.Minimally invasive video-assisted mitral valve surgery:from Port-Access towards a totally endoscopic procedure[J].J Card Surg,2000,15(1):51-60.
[8] Robin J,Tronc F,Vedrinne C,et al.Video-assisted tricuspid valvesurgery:a new surgical option in endocarditis on pacemaker[J].Eur JCardiothorac Surg,1999,16:243-245.
[9] 雷凯波,罗万俊,张卫星,等.电视胸腔镜辅助心内直视手术6例报告[J].中国内镜杂志,2000,6(3):51-53.
[10] 俞世强,蔡振杰,程云阁,等.胸腔镜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2,2(5):288-289.
[11] 张仁尧,刘桐林,李剑锋,等.胸腔镜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实验研究[J].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998,30(2):148-150.
[12] 李晓东,张建忠,程云阁,等.完全胸腔镜下心内直视手术的实验研究[J].宁夏医学院学报,2004,26(6):419-120.
[13] Engel GL.The need for a new medical model:a challenge for biomedicine[J].Science,1977,196(4286):129-136.
[14] 王永光,裘法祖,何兴图.微创医学初探[J].医学研究通讯,2003,32(8):50-51.
[15] WANG Yong-guang,QIU Fa-zu,HE Xing-tu.Minimally invasive medicine:a new theoretical system of medicine[J].Chinese Medical Journal,2004,117(1):4-5.
[16] 王永光.发展微创医学体系的任务与思路[J].中国医刊, 2004,39(2):53-54.
[17] 王永光.微创、微创外科与微创医学[J].中国医刊,2004,39(1):53-54.
[18] Wenzel RR.Minimal invasive in vivo pharmacology:news of a new method holding promise in nephrology-related research[J].Nephrol Dial Transplant,1997,12(4):649-651.
[19] Sufianova GZ,Usov LA,Sufianov AA,et al.New minimally invasive model of spinal cord ischemia in rats[J].Bull Exp Biol Med,2002,133(1):98-101.
[20] Sufianova GZ,Usov LA,Sufianov AA,et al.Protective effect of cyclopentyladenosine in a minimally invasive model of acute cerebral focal ischemia in rats[J].Eksp Klin Farmakol,2002,65(1):24-26.
[关键词] 科研能力 中药学 课程研究
医学的发展必须以科研的提高为基础,对医学生加强科研素质和科研实践的培养,不但能够提高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也是现代医学发展的趋势[1]。尤其对中药学这一当前科学研究的热点学科而言,必须在教学中要紧密结合学科最新的研究结果和动态,为学生的科研思维奠定基础。但长期以来,由于存在着科研不是本科生的培养目标,而是研究生主攻方向的思想,因而在中药专业教学中忽视了对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对于这种现状,笔者所在的教学团队在中药本科专业中开展了以提高其科研能力为目标的中药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多学科渗透与融合,培养科研素质,注重创新能力
对于中药专业学生而言,必须系统、全面地掌握中药学的基本内容,同时要注意基本技能的培养。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药品开发研究、医院药房、药厂生产、产品营销等工作,教学内容虽然侧重在药而不在医,但医学与药学知识并没有明确的界限[2]。其最终的目的都是服务于临床,为科研及临床应用提供问题和思路。因此,中药学教学与中医临床、中药药理、中药制剂等学科是密切相关的。
1.注重药理、生化、微免等基础医学学科知识的渗透
随着中药学研究的深入,多学科交叉渗透,兼收并蓄,大大拓宽了传统中药学的学科内涵,中药学已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理性学科。实验中药学、临床中药学、分子中药学等次级学科的分化已日益明显[3]。为顺应学科发展的新趋势,立足于中医药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在中药学教学中引入现代科学研究的内容是十分必要的。而这些科研的开展又必须根植于药理、生化、微免等基础医学研究,并以基础医学研究作为手段。多学科合作是创新发现的有效途径[4]。中药教学与基础医学在教学与科研中,二者相互促进,互为补充,对于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启发创新思维,增强创新意识和能力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而现在大多数医学院的中药学教育重视化学基础教育而轻视基础医学教育。这是因为在中药学专业创办之初,主要是为药厂生产一线培养技术人才。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药厂自动化生产线的应用,已不再大规模需要技术人才,而中药学这种教学模式并没有马上进行适应性的改变,这使得中药学专业的学生化学、分析等知识与能力较强,而药理、生化、微免与临床知识相对不足[5]。为此,我们教学团队一直在进行探索性的改革,将中药学与中药药理学教学融合。在对药物功能主治介绍的同时,试图用现代医学的观点加以解释,启发学生进一步总结、探讨与思索。例如:在讲解清热解毒药时,我们重点介绍其抗病原微生物的作用。在讲解活血化瘀药时,我们介绍其改变血液流变学、抗血栓、改善微循环、改善血液动力学的机理。这样学生就不再觉得中医药术语的抽象,而更直观地理解中药知识。
2.淡化临床治疗,注重与中药化学、中药制剂炮制等专业知识的衔接
中药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其基本理论是后续其他专业课程研究的出发点和核心内容。中医学专业研究中药的目的是以临床知识为本,以潜方用药为目的,然而中药学专业更应突出以药物为主体[6]。为此,对中药专业而言,中药学教学的详略、主次、重点、方法是不等同于中医学专业的。中药学应根据本专业知识结构的需要调整教学的结构和程序,淡化应用临床各科病症的病因病机和症候特点的相关内容,把教学重点转移到药物功用特性上,鼓励学生了解药物作用的实质,为衔接后续中药专业课程打好基础。
近年来,中药学的研究发展迅速,已从过去单纯的临床用药观察,发展为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探讨中药的化学组分、药理作用、疗效机制等内容的研究,这些研究对于更好地诠释药物的药效作用机制起到积极的作用[7]。因此,在讲授时,教师不仅要介绍中药的基础知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中药学的来源、加工、药性、功能、主治,而且要介绍中药化学、制剂分析、种植炮制等方面最新的研究进展。在这些与其他专业课衔接的知识点上,加强理论联系实际,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学习的积极性。
3.结合中药资源学,注重各地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当前国家十分注重中药、天然药物创新与产品开发。考虑到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用药存在着一定差异,各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大多数分配在本省工作,故对本省常用药必须掌握或熟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做到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8]。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几乎各论每一章都收载有各地的药用植物。因此,笔者建议在修改统编教材时,应将现在的重点药、熟悉药的数量适当缩小。增加各地药用植物的介绍,增加的分量由各院校依据当地具体情况补充。制订大纲、质量标准以及举行统考都可以根据培养目标适当调整。
比如,在我省秦巴山区就有很多珍贵的药用植物[9],“太白七药”就是其中的代表。但因为没有收载在统编教材中,在中药学课程讲授中,并没有相关的内容。但实际上,在科研领域,大批的学生在参与其种植炮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的研究工作。同时我省大批的制药企业也在研发生产这样的优秀产品,比如“盘龙七片”。对此学生反映迫切需要对本省珍贵药用资源知识的介绍与了解。
结合中成药学知识,中药研究新成果的及时补充
近年来,中成药学有了长足的发展,最新统计可供药用的中成药数目已达一万多种[10]。近年来中药新药的研发态势良好,如丹参滴丸、络欣通、康莱特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红花注射液等,拓展了中药在临床上的应用,提高了疗效[11]。这些中成药研究的新技术、新成果虽是基于中药学知识,但却是中药学知识的进展与突破。在教学中适时地予以补充,可以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其学习兴趣,同时为今后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打下一定基础。
目前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还没有专门开设《中成药学》课程。当前《中成药学》课程则主要针对许多药学各专业和西医临床等专业的学生开设选修课[12]。我们教学团队建议,统编《中成药学》教材,开设36学时的《中成药学》必修课。此课程的开设对于中药专业的学生正确选择使用中成药,掌握中成药的基本知识,研究开发中成药的基本素质、能力、实用技术的提升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强调教学实践与学术研究相结合,
介绍方剂学科的发展动态
中药学很多知识来源于科研实践活动。科研是获得知识的最直接、有效、迅速的途径。教师通过科研不断吸收新知识,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充实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具有现实性和前瞻性。同时了解当代科技发展的方向,熟悉本学科的最新成果,才能在教学上得心应手。相反,缺乏科研背景,只能照本宣科。枯燥的教学会极大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提高学生学习能动性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科研实践活动是一种很好的自主性学习模式[13]。
以一定的学术研究为背景,有创意和特色的教学实践活动,对于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其探索精神具有重要作用[14]。教学中我们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学术研究中。近年来,我院中级及以上职称的教师都参与带教本科学生的工作,有意识地引导学科的发展动态,讲解科研中的热点和空白点,启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打破陈规,逆向思维,开展文献研究。同时方法上给予指导,为他们提供实践动手的机会,大胆放手地让他们独立参与科研全过程。明显发现学生在科研方案设计、实验动手能力、科研论文写作能力和科研意识等方面有明显的提高。教师将科研理论融汇于教学中,逐渐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中药教学亮点。
著名教育学家钱伟长院士在论述教学与科研关系时,曾指出:大学必须拆除教学与科研之间的高墙,教学没有科研做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15]。科学研究可以提高教学水平、科研成果可以更新教学内容、科研思维创新教学模式、科研资源可以改善教学条件、科研实践促进学生创新。随着以提高学生科研能力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入,中药学教学改革将会更加全面与深入,为培养新世纪创新型的中医药人才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赵岩,李治淮,刘孟安等.提高西医院校中药学教学质量的探讨[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12):3074-3075.
[2]袁颖,何世民,金素安等.导入与启发相结合在中药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中医教育,2011,30(5):43-44.
[3]陈立军.临床中药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2(4):22-242.
[4]李海燕,王倩.在中药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07,2(5):102-103.
[5]史志超,钱桂敏.提高中药学教学效果探索[J].药学教育,2007,23(1):23-25.
[6]翟华强,张冰,闫永红等.国家级中药学教学团队运行机制初探[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5):878-888.
[7]吴嘉瑞,张冰.基于BB平台的中药学教学方法改革思路探讨[J].中医教育,2009,28(5):8-10.
[8]李海燕,王倩.对中药学教学满意度的调查分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7,15(5):324-326.
[9]欧莉. CAI课件在中药学教学中应用的探析[J].中医教育,2011,30(4):35-36.
[10]周蓓.运用纲目法优化临床中药学教学[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14(2):98-99.
[11]李杨.中药饮片识记课的设置对中药学教学质量影响[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11):121-122.
[12]赵宇昊,刘仁慧,王秀娟等.中药专业中药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医教育,2009,28(5):76-77.
[13]王君明,贾玉梅,崔瑛.基于解决问题学习法的中药学教学方法[J].药学教育,2011,27(4):48-50.
[14]常丽虹.浅探中药标本在中药学教学中的作用[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0,17:91-92.
[15]李越兰,洪寅,宋捷民等.学导式教学法在中药学教学中的实践和思考[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13):72-73.
作者单位:张彦 黄英 冯永辉 张寒 孙艳平
汪兴军 魏彩霞
关键词:中药学专业;方剂学;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近期,笔者参加了第二届“中医药社杯”高等学校中药学类专业青年教师教学设计大赛,在备赛及比赛的过程中,在针对中药学专业如何进行《方剂学》教学设计方面感受颇多,下文将从明确中药学专业培养目标、有效进行学情分析、规范编制教案设计、合理使用教学方法、妥善安排教学步骤等几方面进行阐述,以飨同道。
1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每一门课程目标均是为其专业培养目标服务的。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中医药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能够从事中药生产、分析、鉴定、销售管理(中成药、中药饮片、中药材等)、新药研发、临床科学用药等方面的合格人才。因此,针对中药学专业的《方剂学》课程目标是立足于中药学专业,用中医药理论来指导学生分析方剂、指导用药,初步建立起以中医药思维来研发新药的科研思路。《方剂学》是中药学专业学生的专业课,是体现中医药思维的重要课程之一。
2有效进行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是授课之前首先要做的工作,除需要掌握学生的专业培养目标与知识结构之外,还要了解学生的就业意向、动态以及相应的学习兴趣、模式与习惯,并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计划,这将直接影响到师资队伍知识结构的升级以及教材的选用、授课内容的调整。
2.1了解中药学专业学生特点
中药学专业的学生前期开设的中医类基础课时少,主要是在《中医学基础》中讲授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的知识,而同时这一专业的学生中药学专业知识却很扎实,并且学生对此更有专业认同感。曾有针对中药学专业在校生与毕业生的调查问卷表明,中药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集中在对现代药物的研究能力、对根据市场需求开发新药能力、指导患者选用非处方中成药能力及与医师交流用药情况能力的培养。毕业生的去向意愿也主要侧重于医院药师、新药研发、药品推介[1]。因此,中药学专业的特点决定了学生所想要知道的并不是如何临床诊断与遣药组方;而是想要了解方的加减,了解方剂配伍的科学性,了解不同的炮制、煎煮方法、不同的剂型与剂量等都会影响方剂的疗效,了解在今后进行质量控制、含量测定时懂得君臣佐使,为今后创制新药、开发新剂型,提供依据与指导。因此,成都中医药大学方剂学科组提出在授课时“从药性入手,以药释方”,以“药”为主线,串引理、法、方,并采用多种教学模式来讲授《方剂学》[2],这一经验可供我们在日后的教学改革实践中加以践行。
2.2做好方剂学师资队伍知识结构升级
目前,《方剂学》课程针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进行相对应的教学设计的改革实践已蓬勃开展起来,而方剂学也进一步细化、分化为理论方剂学、临床方剂学、实验方剂学。由此带来的趋势是师资队伍的改善、调整势在必行,尤其作为青年教师不可固步自封,一方面要加强对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与提高;另一方面要针对中药学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针对性地学习相关学科知识,进行专业知识结构互补。如与《方剂学》联系紧密的《中药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剂学》等课程,将其相关知识揉入《方剂学》的教学内容,将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教学质量[3]。这种学科间的交叉与渗透对教、学两方面都会产生学术思想的撞击与火花。
2.3做好教材选用
目前可选用的教材有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十三五”规划教材,贾波教授主编的《方剂学》(供中药学、中药制药等专业用)。该教材突出体现了中药及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相关内容,其特点是重点介绍各论每一章概述部分,专设“组方思路”,使学生能够提纲挈领地掌握类方的基本组方规律;具体方剂的“方解”部分简明扼要,并归纳组成药物的基本结构及配伍特点;“运用”部分专设现代应用、制剂研发和使用注意,并从药理及成分研究方面概括性介绍现代研究成果,并收载了方剂的不良反应,有助于给中药及药学专业学生在新药研发方面以启示。另有苏州大学出版社李笑然主编的《方剂学》、谢鸣主编的《中医方剂现代研究》,季宇彬主编的《中药复方药理与应用》,阮时宝、苑述刚主编的《中成药学》等也可推荐给学生[4]。泸州医学院方剂学科组提出,在针对中药学专业的《方剂学》教材编写中可有所偏重于中药学相关内容,并以附子理中丸为例,可适当增加:①制备方法(包括剂型规格、用法用量);②“主治”加入现代临床研究部分;③“方解”中突出“药对”;④增加不良反应、注意事项、药理研究等[5]。
3规范编制教案设计
教学设计成功与否,体现在教学设计文案是否成功。而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文案应该包括三个环节,即设置目标、选择与开发教学策略以及对目标进行教学评价。其中教学策略的选择与开发、目标的教学评价我们将在下文阐述,此段仅论述教学目标的设置。
3.1设定三级目标
教师在授课之前,进行教学设计时除了要符合专业目标、课程目标外,还要体现教学重点与难点,设定三级目标:知识目标、技能(能力)目标、情感目标。我们以泻下剂为例,将知识目标设定为:能够扼要概述泻下剂的基本概念、分类及使用注意事项;能够把握寒下、温下、润下、逐水各类代表方剂的基本知识点。技能(能力)目标设定为:通过对三承气汤组成、煎服法、功效等方面的比较,总结其相应的临床应用特点,培养学生归纳总结、比较学习的能力;通过学习寒下、温下、润下、逐水的代表方剂,使学生掌握方剂的组方原理,熟悉配伍方法与临床加减运用规律,了解中药新药研发思路,具备分析方剂的基本能力。情感目标设定为:①通过对泻下剂与“下法”的联系,培养中药学专业学生对泻下剂学习的兴趣,能够初步运用所学知识理解方剂学理论精髓,熟悉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诊疗思路。②通过讲解泻下剂方证的概念,讨论泻下剂药物的配伍、炮制、剂量、剂型对方剂整体疗效的影响,并注重对泻下剂常见加减思路的用药分析、中成药研发成果与思路的介绍、对方剂药理与毒理作用的介绍等,使学生认识到从中药学的角度对方剂的研发与临床应用的重要性和可行性,调动对方剂学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方剂深入探索的欲望和热情,进一步巩固其中药学专业思想,建立起学生的系统观和整体观。
3.2注重点、线、面三个层面
我们仍以泻下剂为例,借鉴中医药课堂教学设计的先进经验[6-8],将教环节、学环节均在点、线、面三个层面展开。
3.2.1点设计
①用案例导入、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教学手段示以学生泻下剂所运用的“下法”,从泻下剂的适用范围(不仅仅等同于便秘)讲授,到泻下剂完整的定义(包括主要组成药物、功用、适用范围);并讲授泻下剂的分类及代表方剂,泻下剂的使用注意事项。②用案例导入、启发式教学等讲授重点方的知识点,可通过恰当的案例导入,指导学生掌握泻下剂重点方的组成、方解、功用、主治证、临床应用、使用注意事项等,通过课下学习任务的拓展及延伸课堂的设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且教会学生如何查阅资料、获取知识、整合信息。通过以上点设计,达到以下教学目标:①学生能够概述泻下剂知识点的整体脉络,能够运用思维导图来理解、记忆泻下剂的知识图表;②学生能够掌握重点方的组成、方解、功用、主治证、临床应用、使用注意事项等,能够为他人用药提供参考意见,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3.2.2线设计
①将不同章节泻下剂的配伍规律和常用药物组合进行横向比较,使单元内各分类的代表方之间形成“线”,如大承气汤、大黄牡丹汤、温脾汤中都运用到泻下攻积的常用组合大黄配芒硝;在学习各代表方的辨证时,要用到前期中医基础理论的藏象知识,以及中医诊断学的八纲辨证和便秘常见的致病特点等知识;在学习各代表方的临床运用时,又要联系到后期中医内科学的病证———便秘,从而形成不同课程之间的“线”。②指导学生讨论“下法”与“消法”,从治法特点与临床应用等方面加以鉴别,将“八法”的知识融会贯通,指导学生掌握这种学习方法。③可请学生结合所学药学、中药学专业,设计一个三承气汤对实验动物的泻下作用的影响实验,指导学生确定实验指标,设计实验步骤,设置实验讨论,启发学生的科研思路。④指导学生将中西医理论进行比较,如现代医学的肠梗阻、习惯性便秘、老年性便秘与里实证的关联性,并就此知识点进行分析、评价,提出自己见解,最后以小论文形式完成作业。通过以上线设计,达到以下教学目标:①分析比较归纳不同章节的泻下药的配伍规律和常用药物组合,以及与前后课程的内在联系,并且能记忆重点知识线(如大黄、芒硝的配伍组合,泻下药与行气药的配伍意义)。②采用列表的方法,将“下法”与“消法”进行比较,对治法与方剂在整个中医药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进行深入分析,融会贯通。③查阅资料,设计出合理的动物实验,训练科研思路。在广泛阅读文献的基础上,在小论文撰写过程中,要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3.2.3面设计
①将泻下剂如麻子仁丸、济川煎等与果导、开塞露等西药治疗习惯性便秘、老年性便秘的功效与不良反应进行比较,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医药的优势,坚定中医药可靠性的信念,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②通过德育的渗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引导行为与价值观保持一致。通过以上面设计,达到以下教学目标:①学生应主动去了解里实证常见病症(如肠梗阻等)的研究进展,并养成跟进阅读文献的习惯、持续更新知识,以此来了解最新研究进展和发展动态,来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点问题。②学生能认识到目前临床上里实证的诸多常见症采用现代医学治疗手段的优势,思考其背景与原因,并思考哪些情况下采用相应的泻下剂具有优势(如大承气汤可治疗急性单纯性肠梗阻等属阳明腑实证,大黄牡丹汤可治疗急性单纯性阑尾炎等属湿热瘀滞证)?因此,学生并不是盲从书本与权威,而是在批判思维中创新实践,以培养高阶能力。
4合理使用教学方法,妥善安排教学步骤
4.1突出教学重点,紧扣中药特点
在讲授时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方剂学》的教学重点仍在于《方剂学》的精髓———配伍。在教学中应以“方解”作为教学重点部分,了解“药有个性之特长,方有合群之妙用”,其中强调炮制、剂量、剂型、道地药材、入药部位、煎煮方法,这些对于中药学专业的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均可在该部分展开。如成都中医药大学方剂学科组提出“从药性入手,以药释方”[2]、福建中医药大学方剂学科组提出在“方解”中突出“药对”等[4]。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也体现了这一思路,如讲授六味地黄丸的君药熟地黄,强调是属于“四大怀药”之一,熟地黄经生地黄九蒸九晒,从寒性转变为微温之性,功效也从“清热滋阴凉血”变为“填精益髓、滋阴补肾”,而想要在临床发挥较好的疗效,必须在药物选用的源头环节就要讲究“道地药材”和炮制方法。六味地黄丸全方“三补三泻”,“三补”者,补其不足;“三泻”者,祛湿浊,清虚热,并平补药之偏性,这种配伍思路正是方剂学的精髓。
4.2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的目的之一是加强教学互动。笔者在比赛中发现,如果不注重教学互动,即使教师在讲台上如何慷慨陈词,学生在台下仍反应平平。启发式教学是我们在教学中经常运用的互动方式,我们往往将设疑的环节放在教学重点与难点上。以泻下剂为例,具体包括:
4.2.1设置相关的多重情境,以问题的方式引导
整个课程如通过询问同学们的排便习惯引出问题“保持大便通畅有什么重要意义?便秘有哪些类型?分别有什么临床表现?”调动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式提问如“针对便秘我们可以采用哪些治法”,引出泻下配以行气,并结合温、清、补等相应治法,进一步分析泻下剂的配伍规律。又如“便秘患者愿意长期使用泻药吗?如果形成长期依赖对人体是否会有不良影响”等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索意识,从而引出具体泻下剂的使用注意事项。总之,通过设置相关情境、巧设问题,引导课程,可以大大提高师生互动的效率。
4.2.2也可采取多种形式的大班课堂讨论
①启发式提问引起课堂讨论:温脾汤中为何要用大黄、芒硝,何以实现“去性存用”?讨论大黄与芒硝的配伍意义,回顾泻下药相关概念。②分析某些知识点引起课堂讨论:关于十枣汤的用法,分析其原因。另外,方中不用甘草而用大枣的原因是什么?并与学生共同探讨治疗悬饮与水肿的常用治法与配伍。③用类比和对比引起课堂讨论:比较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的异同点,结合前期知识,让学生参与讨论,共同分析为何不同配伍与煎煮方法会影响疗效的中药药理学原因。
4.3合理安排教学步骤
一般教学步骤包括导课、学习新课、结课、自主学习资源。导课环节较常采用的是案例导入法,在案例选择上,应侧重临床指导患者用药的案例,并注重方剂学与中药学的渗透[9];也可以PBL方式进行[2]。但并不是一概而论,如大承气汤,我们就可以《伤寒论》所涉及条文展开,提醒学生注意大承气汤出现的条文如此之多,说明适用范围之广泛,启发学生对大承气汤组成与功效的学习兴趣。学习新课环节,我们一般有两种讲授方式,一种以六味地黄丸为代表,可以先从组成开始说起,再推导出功用、主治等等,该类讲授法还可用于藿香正气丸、二陈汤、银翘散等。一种以大承气汤为代表,可以先从方证、病机开始说起,一般当病机较复杂深奥时选择该种讲述法,因病机不说透、说清,则立法、组方无立足之地,这种讲授法还可用于小柴胡汤、大柴胡汤、半夏泻心汤、旋覆代赭汤等,一般以出自《伤寒论》方剂为多。另外我们还可以灵活选用多种教学思路,如在祛痰剂中选择二陈汤,讲透其组方配伍思路,再以此为基础串讲其他祛痰剂温胆汤、清气化痰丸、半夏白术天麻汤等;又如在补益剂中讲透四君子汤的组方配伍思路,在此基础上串讲异功散、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归脾汤。这样既可以节省课时,又可以将知识系统化,便于学生掌握。在讲授新课环节,我们也要时刻注意把握学生的专业特点,如可设置方药一体化实验,或可鼓励同学自主设计实验,并以此为基础参加申报各级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同时在授课中也要时刻关注现代方剂研究进展,可介绍近年新开发成功的药方,如由安宫牛黄丸研发为清开灵,由逍遥散化裁后开发出中成药舒肝颗粒,均是剂型或方剂配伍改革的成功案例,应重点说明其成功的原因和关键点,可培养学生日后在药品开发企业的就业竞争和长足发展[9]。结课环节,我们除提纲挈领地总结课程内容外,也可借助一些现代网络沟通方式,如注册微信“对分易”等软件,在课堂即时答题;或在PPT上设置穿插一些以中药为主角的动漫答题环节,增加趣味性,可使学生更有参与感。自主学习资源除了对网络资料、参考书目、文献的推荐外,还可介绍同学关注中药汤剂与中成药使用率、古方中成药开发、剂型改革等情况[10];并可指导学生分组进行选题、查阅文献、设计方案、开展相关研究。并将自主学习成果纳入形成性评价中,采用即时性评价与表现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真正的形成性评价,是应该特别注重教学反馈的。教师在此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注重教与学的相互促进,做好教学反思,激发思想的火花,最终培养起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也是我们在教学设计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王璞,王亚旭,王嘉伦,等.中药学专业方剂学教学改革问卷调查和分析[J].中医教育,2015,34(2):18-20.
[2]刘兴隆,贾波,张丰华,等.基于能力培养的中药学专业《方剂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时珍国医国药,2016,27(8):1997-1999.
[3]侯少贞,高洁.针对中药学类专业特点的方剂学教学体会[J].中医杂志,2012,53(9):807-808.
[4]马少丹,苑述刚.对中药学专业《方剂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的探讨[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25):123-124.
[5]廖慧玲,寇俊闯,王全,等.中药学专业《方剂学》的教学与学习[J].内蒙古中医药,2012,(23):114,128.
[6]周桂桐,张志国.中医药课堂教学设计:理论创新与设计实务[D].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7]谭峰,樊巧玲,张卫华,等.思维可视化教学模式在方剂教学中应用的思考[J].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9(6):152-154.
[8]贾波,刘兴隆,张小丹,等.基于培养目标的中药专业《方剂学》课堂教学探讨[J].现代中医药,2015,35(5):201-203.
[9]王璞,邢丹,黄新峰.基于中药学通用人才培养的《方剂学》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3,3(17):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