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广播电视论文

广播电视论文

时间:2023-01-22 19:55: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广播电视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广播电视论文

第1篇

虽然Internet与广播电视信息的结合带来了诸多的有利之处,但是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笔者总结出以下几方面:

1.1没有清楚意识到二者结合发展的重要性对Internet中的各大网站竞争态势认识不足,没有充分研究如何利用电视台的资源发挥电视与网络结合的优势,导致许多的媒体网站职能未能意识认清市场,没有投入足够的经费去配置专门的技术人员,各部门的职能也没划分清楚,最终导致无法与商业门户网站竞争。

1.2Internet与广播电视结合中缺乏复合型人才网络技术人员一般都是学计算机为主,对电视广播了解甚少;而电视节目工作人员一般都是学电视编导和新闻专业的毕业生,对网络程序不甚了解。导致各部门间缺乏沟通,没有真正的结合。

1.3未对网站进行长远规划许多网站的现有人员不足,经费不足,导致即使有一定的地位,都仅仅是为电视台简单的介绍节目,没有将电视台的节目完全揽入其中的长远规划,使网站的长远发展受到严重限制。

1.4节目资源开发不足目前国内一般的电视网站基本上只是介绍节目,对与节目互动这类资源开发不足,导致网站的服务内容还不能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网站的发展。

2针对以上问题,笔者通过查阅资料,认为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2.1领导层应该主动分析市场面对现在Internet和电视广播双发展,领导阶层应该要有这个意识,看清市场,努力研究如何利用电视台的资源发挥电视与网络结合的优势。引进专业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划清各部门,规范各部门的具体职能,让每个部门每个人都有事可干。这样才能促进网站的良性发展,不但能给自身带来丰厚利润,同时也能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

2.2多培养或引进复合型人才网站的领导可以组织员工们参加电视广播方面知识的培训;而电视广播的工作人员也可以积极主动的去学习网络程序等知识。在有必要的情形下,应该引进复合型人才,即使可能花费比较高,但是带来的利益肯定远比投入值要高得多,以此来带动网站或电视台的发展。

2.3对网站进行一个长远的规划不要仅仅甘于现状,虽然可能当前的资金不足,人才不足,各种现状影响着网站的长远发展,但是还是要针对现状作出一个长远的规划,多争取一些电视台的节目,使其能在自己的网站上进行播放。

2.4多开发节目资源电视网站的领导应该主动的去开发一些视频资源,而不仅仅局限于文字性的节目,争取多的服务项目以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这样才能为自身带来利润,同时还能促使自身发展。

3结语

第2篇

论文摘要:广播电视信号传输和播出手段主要有微波、卫星、光缆3种,本文简述了的广播电视移动接收的制式及技术。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各行各业带来了挑战和机遇,随着广播事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移动接收成为发展方向之一。广播电视虽然有很长的历史,但移动接收的进展却不尽人意。即使是调频广播,在汽车高速行驶中的接收也往往遇到困难。电视的移动接收问题要比广播的移动接收困难得多,所以至今还没有得到解决,所以广播电视的移动接收引起广电界的重视。

一、移动电视

移动电视是数字电视地面广播的重要应用。数字电视地面广播在应用需求上要求实现移动和便携接收的功能,使整个技术系统的要求最高。它具备无线数字系统所共有的优点,较之卫星接收,有实现容易、价格低廉的特点;较之有线接收不易受城市施工建设、自然灾害战争等因素造成的断网影响。移动和便携的独特优势使该系统能满足现代信息社会“信息到人”的要求,也就是无论何人何时在何地均能任意获取他想得到的信息。

二、移动接收制式

众所周知,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系统目前有多种制式,除了国外正在使用的几种标准外,还有我国自己提出的若干种制式。这些制式总体上可以分为单载波方式和多载波方式两类,美国用的ATSC是单载波的,欧洲的DVB-T是多载波的。国外主要有三种数字电视地面广播标准:欧洲的DVB-T(DigitalVideoBroadcasting-Terrestrial)、美国的ATSC(AdvancedTelevisionSystemsCommittee)和日本的ISDB-T(IntegratedServicesDigitalBroadcastingTerrestrial)(综合业务数字广播)。

ATSC采用的是单载波调制方式(VSB),抗多径干扰和抗多谱勒效应能力差,难以建立单频网和进行移动接收。ISDB-T虽然支持单频网和移动接收的应用要求,但是该技术应用较少。从世界各地对数字电视地面广播标准的采用情况来看,DVB-T标准较ATSC和ISDB-T更具优势。DVB-T是欧洲DVB系列标准中较新的一个标准(此外还有有线数字电视标准DVB-C,以及卫星数字电视标准DVB-S),也是最复杂的DVB传输系统。此标准是1998年2月批准通过的。DVB-T标准的核心是MPEG-2数字视音频压缩编码,采用编码正交频分复用COFDM(CodedOrthogonalFrequencyDivisionMultiplexing)调制方式,适用于大范围多发射机的8k载波方式。为高清晰度电视(HDTV)信号传输提供大于20Mbps的净荷码率,支持简单天线室内固定接收。为标准清晰度电视(SDTV)信号传输提供大于5Mbps的净荷码率,并能在车速移动条件下支持移动接收。具有单频组网能力。目前采用DVB-T标准的国家和地区有德国、西班牙、挪威等欧洲国家及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其它国家。其中新加坡和德国等国将移动接收和手持设备作为主要方向。欧洲的DVB-T标准最初是为便携和固定接收而设计,它采用的是COFDM(编码正交频分复用)多载波调制方式,其调制参数(如星座图、编码率、保护间隔等)可调,可提供120种常规模式和1200种分级模式。随后,针对DVB-T(DigitalvideobroadcastingTerrestrial)在移动接收中的不足,人们提出了一种DVB-H的制式专门用于移动接收,而原有的数字音频广播(DAB)也发展到播出多媒体。DVB-H(Digitalvideobroadcastinghandheld),通过地面数字广播网络向便携/手持终端提供多媒体业务所制定的传输标准。该标准是欧洲的数字电视标准DVB-T的扩展应用。和DVB-T相比,DVB-H终端具有功耗更低、移动接收和抗干扰性更强的特点,因此该标准适用于移动电话、手持计算机等小型便携设备通过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网络接收信号。也可以说DVB-H标准依托DVB-T传输系统,通过增加一定的附加功能和改进技术使手机等手持便携设备能够在固定和移动状态下稳定地接收广播电视信号。DVB-H采用时分数字多媒体广播带宽、以脉冲方式发送各频道的数据。一般情况下,除接收所需频道的数据外,调谐器电路在其它时间均处于关闭状态,因此可有效减少耗电。DVB-H的基本商业要求是用电池供电的小的屏幕移动终端。它应该能够在手提式的,移动的和室内的环境中,使用单一天线接收多媒体业务。目前看来,数字移动电视非数字电视地面广播莫属。我国地面数字电视传输标准于2006年8月18日颁布(GB20600-2006),并自2007年8月1日起正式实施(国标地面数字电视标准简称为DTMB-DigitalTerrestrialMultimediaBroadcasting。较早时也称为DMBTH)。DMB-TH采用了PN序列填充的时域同步正交频分复用(TDS-OFDM)多载波调制技术,这种独特的先进技术有机地将信号在时域和频域的传输结合起来,在频域传送有效载荷,在时域通过扩频技术传送控制信号以便进行同步、信道估计,实现快速码字捕获和稳健的同步跟踪性能。DMB-TH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能较好地支持移动接收,高清数字电视广播,单频组网。

三、小结

广播电视的移动接收作为当前的技术热点,尽管它的市场前景和受众分析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但它的技术还在发展中。它还有着信号衰落、多普勒效应、覆盖网的建设,接收机(特别是便携机)的耗电,接收天线的安装等问题,所以要说哪一种制式最适合移动接收还为时尚早,因为每种制式都会根据市场的需要及时改进其技术,从而改善其移动接收的性能。

参考文献:

[1]都研美,刘峰.浅谈数字电视地面广播技术[J].广西轻工业,2007(05).

第3篇

[论文摘要]当前,在社会大环境和媒介大环境的双重制约下,我国大众传媒业正承受着激烈的内外竞争压力。作为当代大众传媒业的主导形式之一,广播电视媒介的生存与发展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因此,如何进行创新就成为当前广播电视节目生产的关键问题。文章从整合信息资源充实节目内容、发挥语言特性回归人际传播、依托媒介技术丰富节目形态等三方面,讨论了当代广播电视节目生产如何进行创新的相关问题。

当前,在社会大环境和媒介大环境的双重制约下,我国大众传媒业正承受着激烈的内外竞争压力。作为当代大众传媒业的主导形式之一,广播电视媒介的生存与发展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从其内容生产的层面上讲,广播电视节目与其他许多商品一样,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缺乏个性和深度的同质化趋向。为了使之在激烈的媒介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创新就成为当代广播电视节目生产中的关键词之一。因此,本文从整合信息资源充实节目内容、发挥语言特性回归人际传播、依托媒介技术丰富节目形态等三方面,谈谈当代广播电视节目生产如何进行创新的相关问题。

一、整合信息资源充实节目内容

任何一种媒介传播都必须以一定的信息资源要素为传播内容,广播电视媒介的基本职能就是为社会成员传播各种相关信息,满足人民群众对社会信息的多层次需求。可以说,包含在广播电视节目中的事实和观点,其内容质量高低和优劣乃是决定一个节目成败的关键要素。因此,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广播电视节目创新必须在信息内容的数量和质量、广度和深度诸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开掘、整合、优化、利用,使广播电视传播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种多样的社会信息需要。

1.建立科学、民主、透明的信息反应机制,以实现社会信息资源的平衡传播,减少社会各阶层的信息贫富差距。当前,我国新闻传播政策已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调整和开放,同时,媒介技术进步也为广播电视传播创造了许多新的技术可能性。与以往相比,广播电视节目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两方面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但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我们在信息内容的选择上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失误,既给整个广播电视传媒业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也给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损失。传播学理论认为,在当代社会生活中,一个人的现实生活与其有效信息量的拥有密切相关,从而决定了他在社会生活中的身份位置。有学者为此提出,过大的信息落差会造成一种巨大的潜在冲击力,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乃至国家安全构成隐患,而减小信息落差的办法,就是要逐步加大媒介传播的信息量,包括所谓敏感信息和负面信息的传播。因此,在内容生产的层面上,广播电视节目创新应当从人民群众需要和关心的角度,观察、分析和取舍新闻报道的信息内容,大力拓展节目内容的题材范围,扩充节目负载的信息含量,使广播电视传播“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2.加强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优化配置,进一步提高信息传播的质量和针对性,促使信息资源的整个升值和增值。提高信息传播的质量和针对性,就是要按照大众媒介传播的规律,对所收集到的信息内容进行合理的归类处理,根据受众的需要进行有指向性的传播,以减少信息传播的盲目性,对信息资源进行高质量的优化配置和高效率的开发利用。比如央视新闻频道的《媒体广场》和凤凰卫视的《有报天天读》,在信息内容上利用报刊媒体的资源,但并不是报刊媒体内容的简单翻版,而是集报摘和书评于一体,不仅信息来源广、容量大,而且实现了即报即评、资讯与言论的并重,使报刊信息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得到了全方位的扩展。另一方面,提高信息传播的质量要求我们把单一的信息事实置于特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语境中,置于其背景性信息、前景性信息和相关性信息之中,透过阐释其彼此之间的相互联系,使过去对单一信息事实本身的传播变成多视角、多层面的立体式传播,让观众在接受媒介信息时不但知其然,而且能够较好地知其所以然。在当前电视新闻节目中,央视《新闻30分》对组合式报道的探索是值得赞赏的。

3.电视新闻节目应当从单纯的报道新闻走向深度的解读新闻,为公众意见、集团观点和社会舆论构筑一个自由传播的合法空间和平台。大众媒介传播从诞生开始既是社会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也是社会生活中意见、观点和舆论自由流动的集贸市场。随着当前人们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及社会民主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这类节目必将成为广播电视传播的又一种重要表现形态。当前,广播电视传播中不断升温的谈话节目热、访谈节目热就是这种发展趋势的有力证明。在西方国家中,谈话节目已经成为占有总量一半以上的主要节目样式。在我国,央视的《实话实说》、凤凰卫视的《锵锵三人行》等都是这类节目的典型代表。这类节目大都以人物的交谈为形式,以意见、观点的碰撞为核心,以通过交流达成共识为旨归。谈话节目的另一种形式是以时事分析、评论为主要内容的深度报道,如央视的《央视论坛》、凤凰台的《时事开讲》等。这两类节目的流行表明,广播电视节目已不再是单纯的表层信息传播,而是更加注重于对信息内容的深层次阐释和解读。

二、发挥语言特性回归人际传播

任何媒介传播总是借助一定的可以被人们所感知的、可以相互传译的符号系统,才能实现信息内容的有效传递,这种符号系统就是媒介传播的语言方式,其语言方式特性是大众媒介传播生命力的重要来源之一。广播电视语言乃是一种感性化的符号系统,它以某一特定时空中连续存在的视听素材为基本单位,在电子技术机械复制功能的支持下,广播电视传播对现实生活的承载,与其真实存在的时空结构相对应和同步,具象的声音和画面保留着人际信息的完整性,它通过直接诉诸于媒介受众的视听知觉器官,进而在人们心理结构上产生出一种震撼性的场效应。因此,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媒介的语言特性,使之回归于面对面的人际传播方式,也是其节目生产和创新的一个重要面向。

1.进一步发挥其语言方式的感性化特征,使广播电视节目呈现出生动、鲜活的表现形态。麦克卢汉认为,广播电视首先是人类触觉的延伸,它是整体的、通感的,涉及所有感官的最大限度的相互作用。在广播电视传播中,其语言方式的感性化特征集中地体现为一种全息性的时空结构,包括节目内容、表现形态和传播方式等诸方面。其重要意义在于,借助于其语言方式的感性特征,广播电视传播打破了印刷媒介对人类自身视听感知天性的束缚和隔离,进而重新回归到人际互动过程中的本真交流状态。但是,由于我们对广播电视语言感性化、全息性特征的认识还比较肤浅,以致把一个生动的故事叙述得平平淡淡,把一种鲜活的场景描述得枯燥无味,许多广播电视节目显得单调呆板、暮气沉沉,缺少生动、鲜活的感性化特征。在过去的新闻传播中,我们往往把报道的真实性与真实感混为一谈,以为只要坚持报道的真实性,就一定会产生报道的真实感。实际上,这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彼此区别的概念,所谓真实性是指在媒介传播过程中信息内容的保真度,真实感则是媒介传播对受众产生的真切贴近的心理体验。因此,充分发挥其语言方式的感性化特征,使媒介传播达到真实性与真实感的统一,必然是广播电视传播的重要目标之一。

2.充分发挥其感性化的语言特性,提高广播电视节目对现实生活的再现力。首先,要充分发挥现场同期声的独特魅力,真正实现广播电视节目对现实生活的完整记录的同步传播。当前,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进步,现场实时报道已成为广播电视传播的最主要叙述元素之一,事件报道纪实化、现场报道普遍化和现场直播常态化则已成为广播电视传播最有力的媒介竞争手段。要在传播实践中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努力开掘广播电视传播的媒介潜能,不断提高我们运用现场同期声像的质量和水平,把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场景完整地呈现在广大观(听)众面前。其次,必须加强媒介传播的互动性,努力增强广播电视传播的过程化意识。所谓过程化是由于广播电视传播擅长于对事件过程的展示,而不是单纯地表达事件发展结果和结局,因此,应当根据其传播过程特点来组织和开展大众媒介传播活动。应当注意的是,所谓传播过程化并不是一种简单意义上的线性过程结构,而是一种以互动性、悬念感、不确定性为核心的非线性过程结构。可以说,传播过程化是由广播电视语言特性所带来一种全新而独特的传播方式特征。

3.进一步完善媒介传播的话语方式,提高广播电视节目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所谓话语本身是一个含义简单的概念,即各种互相联系的书写和演讲的言语段落。但是,在社会实践中,话语往往涉及知识的生产、应用和效果等问题,并始终与权力的分配相互关联。广播电视传播是一门模拟传、受双方面对面人际交流的艺术,传播者——记者和主持人不是用书写的文字符号而是运用声音和形体语言向受众传递信息;同时,其时空结构是以时间性为主导的存在形态,受众必须持续保持注意力集中才能进行有效的视听,因而对媒介话语方式提出了更高的感性化要求。在广播电视节目中,进一步完善其话语方式应当从平民化、亲和力、审美感和公信力等几方面人手。孙玉胜指出:央视近10年的新闻改革是从改变电视叙述的语态开始的,使电视传播的“表达和叙述的态度变得更真诚、平和,表达和叙述的内容变得真实、鲜活,表达和叙述的手段变得更遵循电视的规律”。实际上,进一步完善媒介话语方式,是促使广播电视传播回归人际传播的重要途径,它要求在内容上体现一种鲜明的平民主义立场,饱含着一种真切的人文主义关怀;在形式上努力增强媒介传播的感性特征和审美效应,提高媒介传播的亲切感、贴近性。

三、依托媒介技术丰富节目形态

当前,随着光电模拟技术向着数字光纤技术的发展,媒介技术进步为广播电视和人本化传播创造了条件。在广播电视传播中,技术特性的改变将直接导致节目体裁样式和表现形态的变革和创新,未来的广播电视将依托电子技术的优势,在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的过程中抢占先机,并在信息采集方式和信息传播方式两方面实现节目形态的创新。

1.在信息采集加工方式上,当代媒介技术进步将使广播电视传播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加多元化,信息传播的方式更加自由灵活,从而带来其媒介产品形态的巨大变化。随着数字通信技术的不断完善,使广播电视传播的信息采集手段种类更加齐全,时效更快捷,性能更优越,广播电视节目在内容不断丰富的同时,其也正变得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比如随着信息采集方式的不断完善,由演播室加(现场)视窗的电话连线节目以及由非职业传播者拍摄的纪实性节目,已经成为当前广播电视传播中两种崭新的节目形态。从媒介发展的角度上看,电视连线节目由于其信息采集方式的灵活性,可以使电视新闻报道更进一步实现“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第一需要”的目标;公众自拍节目既扩充了媒介专业机构的采制能力,又大增强了观众参与媒介传播的可能性。此外,电视节目制作从过去的线性剪辑转变为非线性剪辑后,电视媒介传播既实现了对现实生活场景的自由复制、加工,同时,又使节目形态包装的手段更丰富,并大大提高了新型节目形态开发的可能性。

第4篇

1广播电视信息安全现状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广播电视事业受到“互联网+”战略的影响正在实现信息化跨越发展,广播电视利用的信息资源越来越丰富,传输的资源也越来越多,广播电视行业的信息安全也成为所有从业者和用户都在面临的重要问题。在传统的广播电视领域,由于信息传递往往局限于固定的电视节目及广播节目,传输过程单纯向用户进行传输,过程中的大部分信息并不涉及安全问题,这也使得长期以来广播电视行业对于信息安全缺乏足够重视。而在信息化时代,广播电视的信息传递呈现多元化趋势,网络中心需要向用户传递很多信息,用户也需要向网络中心传递个人信息,这些信息中不但涉及很多个人安全信息,还涉及整个广电网络的安全。今年的比特币勒索病毒造成了全世界范围内大量电脑受到安全威胁,造成了非常严重的经济损失,这也给广播电视行业敲响了警钟,如果不能采取及时有效的安全措施,可能会引发同样严重的后果。广播电视的信息安全建设不容乐观,信息安全问题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广播电视行业信息化的脚步。

2广播电视信息安全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中国广播电视领域信息化进程刚刚起步,相关从业者对于信息化带来的信息安全问题认识还不够充分,体系建设不够完全,导致整个信息安全体系内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法律法规缺失。广播电视信息安全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各种数字化信息的安全,而这些信息经常会被盗用,例如:电视中播放的很多节目都是电视台花高价收购而来的版权,但是个别网站和个人在节目播出后直接盗用相关内容用于牟利,造成了非常严重的信息泄露和相关版权拥有者财产损失。类似情况在广播电视领域经常发生,信息安全法律法规的缺失导致这种行为无法得到有力制裁,导致版权侵害案件时有发生,版权拥有者的正当权益未能得到充分保护。2.2缺乏有效组织及管理。广播电视行业内对于信息安全缺乏足够重视,并没有成立专业的信息安全管理机构,只有在出现问题后才会采取措施事后弥补,但这时往往已经造成了无法挽回的后果。有效的组织管理可以促使信息安全形成良性发展循环,在出现信息安全问题之前进行有效预防,避免出现系统化安全信息泄露,引发更加严重的后果。2.3信息传输量激增,信息安全形势严峻。在当前形势下,广播电视行业不再是单项传输,已经转变为用户与广电网络的双线传输,这虽然极大丰富了观众所能够获取的信息数量,有效促进了广电行业的发展,但是这也导致信息传输量呈几何倍数激增,需要过滤和处理的工作量也在不断攀升,广播电视工作者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这些工作。而随着全球信息网络的快速发展,网络攻击事件越来越多,全球范围内信息安全泄露事件频发,广播电视网络安全同样受到严重威胁,在国内也经常发生类似问题。2.4缺乏统一标准,未能对信息安全进行监管。广播电视行业还未制定统一的标准,在相关设备制造及使用过程中缺乏统一标准(主要是信息安全相关监督管理标准),在设备安装前期未能开展信息安全评估,而在设备投入使用后未能进行信息安全监督检查,这也使工作人员在后期进行信息安全控制时经常会发现原有设备无法满足相关要求的情况,导致信息安全防范工作由于设备相关问题而陷入停滞。

3信息安全对广播电视信息化的意义

广播电视的制作、传播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这些节目在制造过程中需要花费很高的成本,而借助现有广电网络不但能够完成广播电视节目的传播,同样也可以实现互联网信息的交互传播,彻底实现三网融合,给用户带来更好的视听享受及信息服务。在这种情况下,大量的信息交互及信息传输都可以通过广播电视网络完成,广播电视网络在信息化过程中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在赢得市场的同时为广大观众带来更好的服务。而随着广播电视信息化的快速推进,安全问题成为广大网络面临的首要问题。如果不能确保广播电视网络的信息安全,首先广电网络本身将蒙受巨大损失,一旦广电网络陷入瘫痪,用户将无法通过广电网络收看影视节目、接受信息、浏览网络,而如果广电网络中传播的信息被盗取同样将遭受非常严重的经济损失,使得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陷入困境。其次,用户在使用广电网络时同样也会通过网络向外传递信息,如果用户的这些信息发生泄露或被不法分子所盗用将会对用户的个人安全及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影响到广播电视网络在用户心中的形象,甚至对国家安全产生威胁。因此,加强信息安全建设与管理是广播电视信息化过程中的首要任务,我们必须提高重视切实提升信息安全等级。

4广播电视信息化过程中提升信息安全性的策略

4.1制定详细规划,扎实推进工作。广播电视行业的管理者首先要认清信息安全对于广播电视信息化的重要性,从全局角度考虑信息安全问题,将信息安全提升到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首要地位。制定科学详细的发展规划,逐步提升广电网络的安全程度,不断加强建设工作,通过设备改造及软件升级等手段扎实推进信息安全建设工作。4.2制定管理规定,严格落实执行。很多广播电视从业者并没有认识到信息安全的重要性,而规章制度的缺失也使得很多人任由信息安全问题继续发展,最终引发严重后果。因此,需要制定一套严格的管理规定,从制度角度明确信息安全工作所涉及的工作及人员,严格落实和执行这些规定,对于未能履行职责义务的人员要按照规定进行及时处理。4.3引导安全意识,促进技术发展。安全意识的缺乏导致广电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研究不够深入,很多信息安全防御技术已经严重落后于时代,完全无法起到保护广电网络信息安全的作用。针对这种情况,行业管理部门要引导全体从业者的安全意识,并设立相关奖项有效促进技术发展,对于确实能够促进信息安全防范体系发展的技术要不吝于奖励,并积极推广应用。4.4培养更多人才,促进持续进步。人才是整个广播电视行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广电信息化过程中信息安全的有力保障,因此需要培养更多优秀人才,特别是有利于信息安全发展进步的人才,为信息安全建设和进步提供足够的人才储备。在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我们要有效提升人才的安全意识,培养他们熟练掌握相关技术。

5结语

信息安全是广播电视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我们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扎实推进信息安全建设,确保广播电视信息化过程中的信息安全。

作者:王胜 单位:新疆广电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哈密分公司

参考文献:

[1]梁晋春,王晓艳,宫铭豪,等.如何构建新形势下广播电视信息安全保障体系[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15(8):33-36.

[2]李永权.如何加强广播电视信息安全[J].信息记录材料,2016(3):35-37.

第5篇

(1)职业敏感性。

由于广播电视是一种特殊的行业,所以它要求展现的内容带有时代特色,能够与时俱进,特别是对国内与国外的重大新闻事件的关注,使内容带有时代特色,因为这些事件是人们共同关注的,也是人们最关心的事情。这就要求广播电视编导具有职业敏感性,关注人们关心的事件,要抓住人们的心理进行电视文艺创作,这样不仅能够得到人们的认可,还能对社会上的焦点进行及时跟进。例如,电影《亲爱的》就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编导受近年来拐卖儿童事件的启发,开始了电影创作,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也启发人们要加强对孩子的看护,提醒孩子提防坏人。

(2)优良的表述能力。

具有良好的表述能力是一名广播电视编导的基本功。当一个作品被创作出来后,观看过的人就会产生“这就是我想要的”感受,这种情况在文学上称之为共鸣,即这个作品反映人们的心理需要。想要得到观众这种来自心底的认可就需要广播电视编导人员具备过硬的表述能力,这种表述能力通常表现在口语、文字和电视语言上,在口语、文字的表述上,通常体现在对编导与其他工作人员的沟通上,可以让他们理解在这部作品中,编导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以及自己制作这个作品的目的,双方共同合作实现作品的完成。在电视语言上,要求广播电视编导人员对摄像机、字幕等工作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把握,从而实现对整个工作进行把控。

二、社交能力以创新能力的培养

(1)社交能力的培养。

社交能力是当今社会每个人都应具备的,这是现代人生存的基础。但广播电视编导工作对社交能力的要求要高于其他的工作,由于从事广播电视编导工作的人员是要与其他工作人员共同进行合作才能完成工作的,是一团体进行合作的工作,这就要求其具备过硬的社交能力。曾经有人做过相关调查,那些尖端人才都具备良好的社交能力,当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事情时,通过良好的社交问题很快就会得到解决。如果一名从事广播电视编导的人不具备良好的社交能力,那么,当他遇到困难时,会很少有人愿意伸出援助之手,帮他解决当前的困难。但是现在的社交情况显示,有些人只愿意与有钱或有权有势的人进行交往,对其他人却不屑一顾,这是一种极其错误的社交方式。一是谁都不确定在遇到困难时谁能帮助自己或愿意帮助自己。二是这是一种违背人文关怀的行为,他的这种做法会遭人唾弃,从而影响其作品在社会中的认可,没有认可等同于失去了市场。

(2)创新能力的培养。

随着传媒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观众对传媒行业的要求就越来越高,作为广播电视编导人员,要加强自身创新能力的培养,用新的感官视角看待问题,提出新的理论与观点进行创作。在技术产品上,要引用先进的技术进行产品的创作,提升作品质量与工作效率。在发展策略上,要将眼光放得长远,看到未来电视文艺的发展方向。例如,现在很多真人秀节目的热播,各个电视台为争夺收视率都在制作这一类节目,作为一名广播电视编导人员要看到这类节目总有不被关注的一天,电视台工作在那时又要怎样进行。

三、专业的学识

电视文艺是一种对文化要求较高的艺术形式,它能影响人的思维与感受,又面向大众,这就要求在进行作品创作使带有一定的教育成分,让观看后的人们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因此,从事广播电视编导工作的人员要德才兼备。在此基础上,编导人员还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

(1)德才兼备。

广播电视编导工作要对多领域进行探寻,所以他在工作中的角色也是各不相同的,所以他要具备多种技能。例如,当对材料进行收集整理时,他要具备记者的工作能力,当进行作品拍摄时,他就要具备编剧的能力,扮演导演的角色。此外,他还要精通摄影、写作等诸多方面的知识,可以说一名优秀的广播电视编导是各种技能的集合体。在具备过硬的知识的同时,还需要编导人员具备良好的德行,因影视作品在进行商业传播时,也会影响一个国家的人民思维,它反映的内容应是积极健康的,在反映国家现状的同时,不给人民群众传播、灌输不良思想。

(2)彰显自己的长处。

第6篇

广播和电视制作的是人们追求的精神产品,各种电台和电视节目也在传输过程中被发送到每家每户的接收设备上。广播的生产率和电视形成的各个环节,从节目的采集编制、播出传输、发射直到接收到观众,都与广播电视技术是分不开的。当这些环节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新的发展或是技术突破,都将推动广播电视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1.1中央电视台

1.2.1建设符合时代和受众要求的央视网中央电视台在新媒体建设方面的最重要体现是对中央网的建设,并推动其不断发展和改进。公司自成立以来,央视网一直专注于创造交互式语音应答系统为基础,以视频为中心的,以互动为特点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特别是在国家大型活动或节日的契机,央视网的搜索和点击率屡屡刷新纪录,成为传统媒体寻求自身发展的成功典范。

1.1.1逐步覆盖央视所有频道的CNTV上线中国网络电视台(简称CNTV)于1009年11月正式成立并上线,它以中央电视台为频道依托,向受众提供包括实时视频,上传,搜索,分享等功能的传统视频网站。从1009年开始,CNTV继续提供包括吃、玩、行、音乐等内容服务,直播和点播服务将逐步覆盖所有的央视频道和国内电视通道。

1.2中央广电的新媒体创意中心发展

1.2.1坚持科学发展观围绕“世界眼光,开放的态度,内外联合推广,多元化发展”的战略思想,新媒体,以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

1.2.1按照市场和观众的要求对广电的节目进行进一步的挑选和突出。对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内容、人力和技术资源重新配置资源,合理发挥聚合效应,提高资源利用率。

1.2.3所有的电视台节目进行网站播出响应各部门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进行融合发展趋势下的要求,认真实践,积极对新媒体发展的部署进行配合。

1.2.4以市场为导向,实施市场化运作模式利用在市场上积极有效的因素,吸收社会资本,壮大经济实力。

1.2.5在发展的过程中,充分依靠可以依靠的力量扩大新型媒体的业务实施范围,加强新媒体资源的整合力度。增强企业实力,增加有效的使用资金,合理进行人员配置。与此同时,加大技术支持力度,加强项目审批的倾斜力度,支持新媒体业务的快速增长。

1.2.6科学规划,加强管理掌握好新媒体的发展方向,立足现有资源和发展目标,努力实现自我实力的提升和改进。对资源和市场需求进行结合统一,加强对规划的实施进度进行动态管理,确保计划能够准时有效地落实到工作中。增加新媒体的研究,推动新媒体业务朝着快速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加强人才培养力度。

1.3面向多媒体开发的国际广电随着传媒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传媒环境的日渐复杂,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也开始寻求自身的发展方式。今天,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已经拥有了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和新媒体等传播方式。与此同时,还搭配结构合理的电台体系,并在此基础上立足传统,面向多媒体开发,其开发框架也已经初具规模。

1.3.1网站新内容的开发“国际在线”等网站新内容的开发,代表着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在跨媒体及新媒体联合推广领域之路的首次尝试和扩展。“国际在线”自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正式成立以来,已经逐渐发展成为拥有53种语言的国际性网站。二十一世纪初期,“国际在线”成立的第一个网站栏目,自成立以来到今年,连续三年获得互联网中心评比的“互联网品牌栏目”冠军。

1.3.1服务行为涉及到多个方面1009年中旬,中国国际广电所推出的“移动国际在线”节目正式在网站上。“移动国际在线”是一个英文信息平台,是中国国际广电在新媒体业务向前发展的过程中继续进步的体现和表现。用户只需要登录,即可随时随地地浏览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信息。同时,这一平台还提供了其他方面的服务,例如对于简单实用的英语对话的理解和学习,对英语课程音频和视频的鉴赏。

1.3.3创建新型媒体业务,建立海外工作站和点在新媒体业务的建设和发展方面,CRI首先加强多种语种在网络上的覆盖率。到1014年,增加了希伯来文、希腊文等多国语言的网站,多语种的在线渠道增加至六十多个,达到德语,法语30种音频和视频广播语言的在线渠道。其次是要建立一个多语种的面向国际的网络驱动。1010年,CRI初步构建了以英语交流为主,立足于移动互联网传播的移动信息服务终端。1014年,开发了英、法、日等多种语言包含在内的移动新媒体业务。三是建立海外工作站和点,与当地采集新闻的记者站点相互补充。

1.4地方广电在此方面所作出的调整和变革在另一方面,地方广电也根据自身优势和条件,在新媒体方面有较有成效的发展和突破。SMG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拥有IPTV、移动电视、互联网电视、无线电视等通讯方式的公司。另外,SMG的定位,从局部蔓延到中国,乃至向整个华人华侨市场蔓延。与此同时,湖南卫视也在积极向新媒体领域探索,不断向新媒体领域进发。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天娱传媒公司,同时开始启动其网络电台——芒果TV。湖南广电根据自身的优势和条件,准确找到了自己的优势,建立起了一个全国性的重点娱乐频道。而在媒介营销方面,其开始发展涉及娱乐新闻、网络视频、网络游戏等衍生产品和其他电视产业链。

2新媒体的日现影响和突破之路

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形式也日益丰富,公交移动电视、公益广告移动终端、银行视频遍布大街小巷,网络电视、数字报纸、多功能手机等传输形式全面出击,新媒体采取普遍而不容忽视的存在方式,这也使受众开始被动的接受新媒体的传播内容,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判断,对受众产生了潜移默化的效果。

2.1新媒体在传输等技术方面已经具备足够的优势新媒体传播方式的改变主要是一种日常沟通手段的变革,也是人们传播和接受信息行为的改变。而与此同时,新媒体也给我们带来了各种新型的传播方式。我们的硬件技术和新媒体的传播条件也日趋成熟,特别是在通信技术方面,随着其不断改进,现今的水平已经与发达国家的技术不相上下,甚至在某些方面还先进于发达国家。

2.1新媒体的发展赢得了较多受众的认可新媒体在其发展之路上,以其特有的优势和先进性不断改变着传媒行业的发展。同时,其不可忽视的优势也对传统媒体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特别的受众的认可度方面。新媒体深刻地改变了人们接收信息和习惯,使人们开始适应新型的接受和传递信息的方式,可以随时随地拍摄,并且随时随地地进行信息的交换。

3结论

第7篇

基于数字时代的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前景不可估测。我国国家广电总局出台了相关文件,文件中详细表明:预计到2015年,国内将停止使用模拟电视进行讯息播报。这意味着我国对数字电视发射模式的掌握及技术条件将日益成熟和完善,我国广播电视正一步步的向数字化时代迈进。在接下来的几年或是十几年间,我国数字电视的发展将步入一个崭新、高速的时代,无线数字发射技术将实现历史性的巨大变革。无线数字发射技术的日益成熟和完善无疑会对人们的文化生活方式和社会变革产生深远的影响。

2基于数字时代的广播电视无线发射机的技术特点

对于规模较大的广播电视发射机生产商来说,其捕捉信息技术和电子技术发展信息的速度较快,其对社会需求具备灵敏的嗅觉,这使得他们生产理念的转变较为迅速。数字电视发射机研究、设计和生产成为现阶段广播电视发射机生产商所主要经营的项目。数字电视发射机具备以下几大技术特点。

2.1校正技术的应用

当前,在欧洲等众多发达国家的数字电视发射机制造领域,技术人员已经完成了将校正技术应用于数字电视发射机上的研究试验。校正技术是机器代替人工操作的一项高智能应用技术。该技术的具体功能应用为:在广播电视无线发射机启动的过程中,无需工作人员的干涉和参与,其能够对发射机的性能进行自动调节,使其工作状态达到最佳水平。除此之外,校正系统能够对发射机工作过程中电流所产生的热量、发射机因故障产生而导致的功能失效问题以及机体老化失灵等现象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合理的校正,以此来保障所发出信号质量的优异,降低维护过程中的工作难度。数字电视发射机中校正技术的应用节省了人力资本的投入,实现了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同时为发射出去的信号质量提供了良好的技术保障。

2.2大功率横向扩散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的应用

横向扩散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其英文简称为LDMOS。在技术研发的起始阶段,LDMOS的技术研发是建立在蜂窝电话技术的基础上的。LDMOS晶体管在蜂窝电话技术中的应用促进了蜂窝通信市场的迅猛发展,顺应了社会大众对通信技术的基本需求。LDMOS技术依附着蜂窝通信市场的发展而逐步得到深化和完善。因LDMOS晶体管使用成本低、所产生经济效益大的特点成功取代了双极晶体管的应用,使之成为当前电视发射机制造商所普遍选用的晶体管类型。

2.3N+1系统应用

N+1系统指的是一台发射机对多台做备份。固态发射机的累计大多是运用一些性能不稳定的系统构建设备来进行积累的,如放大器、电源等。一般情况下,为了提升系统中各设备运行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技术人员通常会使用双激励器来代替模块化的激励器的性能。因备份无需电子管和速调管发射机等构件,这意味着N+1系统在很大程度上缩减了由多台发射机所组建的台站的资本投入,实现了台站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2.冷和液冷系统的采用

冷却系统的开发和设置要尽量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现阶段,发射机生产商为了适应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致力于对风冷系统和液冷系统的研究和开发。用户在选购产品类型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选择与之相对应的冷却方式。风冷和液冷系统的开发和市场推广使得传统的固态机风冷方式面临被淘汰的命运。

3模拟发射机数字化改造分析

第8篇

摘要:广播电视信号传输和播出手段主要有微波、卫星、光缆3种,本文简述了的广播电视移动接收的制式及技术。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各行各业带来了挑战和机遇,随着广播事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移动接收成为发展方向之一。广播电视虽然有很长的历史,但移动接收的进展却不尽人意。即使是调频广播,在汽车高速行驶中的接收也往往遇到困难。电视的移动接收问题要比广播的移动接收困难得多,所以至今还没有得到解决,所以广播电视的移动接收引起广电界的重视。

一、移动电视

移动电视是数字电视地面广播的重要应用。数字电视地面广播在应用需求上要求实现移动和便携接收的功能,使整个技术系统的要求最高。它具备无线数字系统所共有的优点,较之卫星接收,有实现容易、价格低廉的特点;较之有线接收不易受城市施工建设、自然灾害战争等因素造成的断网影响。移动和便携的独特优势使该系统能满足现代信息社会“信息到人”的要求,也就是无论何人何时在何地均能任意获取他想得到的信息。

二、移动接收制式

众所周知,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系统目前有多种制式,除了国外正在使用的几种标准外,还有我国自己提出的若干种制式。这些制式总体上可以分为单载波方式和多载波方式两类,美国用的ATSC是单载波的,欧洲的DVB-T是多载波的。国外主要有三种数字电视地面广播标准:欧洲的DVB-T(DigitalVideoBroadcasting-Terrestrial)、美国的ATSC(AdvancedTelevisionSystemsCommittee)和日本的ISDB-T(IntegratedServicesDigitalBroadcastingTerrestrial)(综合业务数字广播)。

ATSC采用的是单载波调制方式(VSB),抗多径干扰和抗多谱勒效应能力差,难以建立单频网和进行移动接收。ISDB-T虽然支持单频网和移动接收的应用要求,但是该技术应用较少。从世界各地对数字电视地面广播标准的采用情况来看,DVB-T标准较ATSC和ISDB-T更具优势。DVB-T是欧洲DVB系列标准中较新的一个标准(此外还有有线数字电视标准DVB-C,以及卫星数字电视标准DVB-S),也是最复杂的DVB传输系统。此标准是1998年2月批准通过的。DVB-T标准的核心是MPEG-2数字视音频压缩编码,采用编码正交频分复用COFDM(CodedOrthogonalFrequencyDivisionMultiplexing)调制方式,适用于大范围多发射机的8k载波方式。为高清晰度电视(HDTV)信号传输提供大于20Mbps的净荷码率,支持简单天线室内固定接收。为标准清晰度电视(SDTV)信号传输提供大于5Mbps的净荷码率,并能在车速移动条件下支持移动接收。具有单频组网能力。目前采用DVB-T标准的国家和地区有德国、西班牙、挪威等欧洲国家及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其它国家。其中新加坡和德国等国将移动接收和手持设备作为主要方向。欧洲的DVB-T标准最初是为便携和固定接收而设计,它采用的是COFDM(编码正交频分复用)多载波调制方式,其调制参数(如星座图、编码率、保护间隔等)可调,可提供120种常规模式和1200种分级模式。随后,针对DVB-T(DigitalvideobroadcastingTerrestrial)在移动接收中的不足,人们提出了一种DVB-H的制式专门用于移动接收,而原有的数字音频广播(DAB)也发展到播出多媒体。

DVB-H(Digitalvideobroadcastinghandheld),通过地面数字广播网络向便携/手持终端提供多媒体业务所制定的传输标准。该标准是欧洲的数字电视标准DVB-T的扩展应用。和DVB-T相比,DVB-H终端具有功耗更低、移动接收和抗干扰性更强的特点,因此该标准适用于移动电话、手持计算机等小型便携设备通过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网络接收信号。也可以说DVB-H标准依托DVB-T传输系统,通过增加一定的附加功能和改进技术使手机等手持便携设备能够在固定和移动状态下稳定地接收广播电视信号。DVB-H采用时分数字多媒体广播带宽、以脉冲方式发送各频道的数据。一般情况下,除接收所需频道的数据外,调谐器电路在其它时间均处于关闭状态,因此可有效减少耗电。DVB-H的基本商业要求是用电池供电的小的屏幕移动终端。它应该能够在手提式的,移动的和室内的环境中,使用单一天线接收多媒体业务。目前看来,数字移动电视非数字电视地面广播莫属。我国地面数字电视传输标准于2006年8月18日颁布(GB20600-2006),并自2007年8月1日起正式实施(国标地面数字电视标准简称为DTMB-DigitalTerrestrialMultimediaBroadcasting。较早时也称为DMBTH)。DMB-TH采用了PN序列填充的时域同步正交频分复用(TDS-OFDM)多载波调制技术,这种独特的先进技术有机地将信号在时域和频域的传输结合起来,在频域传送有效载荷,在时域通过扩频技术传送控制信号以便进行同步、信道估计,实现快速码字捕获和稳健的同步跟踪性能。DMB-TH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能较好地支持移动接收,高清数字电视广播,单频组网。

三、小结

广播电视的移动接收作为当前的技术热点,尽管它的市场前景和受众分析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但它的技术还在发展中。它还有着信号衰落、多普勒效应、覆盖网的建设,接收机(特别是便携机)的耗电,接收天线的安装等问题,所以要说哪一种制式最适合移动接收还为时尚早,因为每种制式都会根据市场的需要及时改进其技术,从而改善其移动接收的性能。

参考文献:

[1]都研美,刘峰.浅谈数字电视地面广播技术[J].广西轻工业,2007(05).

第9篇

1建立完备的安全传输技术维护管理制度

各广播电视单位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基于各类传播程序的特点,建立健全广播电视安全传输技术维护管理制度。完善技术维护管理制度应该明确规章制度的重要内容,主要应包括安全方面、考勤方面、检修方面、网络方面、用户方面、磁带交接、维护等方面。基于此,建立运转有序、高效快速、协调一致的维护与管理制度,确保广播电视各个工序实现运行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管理目标化、现代化、高效化很有必要。健全完备的管理制度对广播电视安全播出起到指引和推动作用,但无论技术管理维护制度再健全和完善,若不能很好地贯彻落实到具体的传播实际中,也只能是纸上谈兵,毫无用处。因此,各单位管理者应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督促下属所有工作人员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最好是员工人手一份维护管理制度,时刻谨记制度内容,从自我做起、从细节做起。当然,管理人员也要互相监督,上行下效,确保技术维护管理制度的顺利实施。

2加强对广播电视各个环节的技术管理

作为直面民众的大众媒体,广播电视同时也是国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传播的重要途径,其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的优势逐渐使其成为党和国家“予民关怀、予民温暖,实现沟通、畅快交流”的重要工具,于是加强对广播电视各个环节的技术管理,一定程度上成为关系国际民生的大事。众所周知,一部好的广播电视作品是高技术质量、高艺术价值、高社会价值的统一体,因此,广播电视部门各环节的技术人员一定要具备强烈的责任心、事业心和高度的高质量意识,要确保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精良、伴奏洪亮、内容精彩、图片清晰而凸显主题。另外,一部好的广播电视作品制作完成后,不应该马上投放和播出,还要经过专业部门的严格审查和检验,确保内容合理、质量达标了才能播出。加强对广播电视节目由素材选取、制作、后期播出等各个环节的技术监督,严格检测技术指标,狠抓验收质量,对提高广播电视质量,实现广播电视安全播出至关重要。

3不间断对广播电视播出系统进行维护

广播电视播出设备在一天二十四小时无休止的运作之后,难免会因为工作数量多、工作强度大等原因出现机器设备毁坏、磨损的现象,给广播电视安全播出造成很大的障碍。因此,只有不间断对广播电视播出系统进行维护,确保电视广播设备的高效运行,才能提高广播电视节目的播出质量。对广播电视播出系统进行维护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不间断对数据库服务器进行检查,并及时维修。数据库关系到传播信息储存与管理,是传播数据的核心,因此必须确保其安全无误。二是加强对视频播放器的检查与维护,磁盘列阵是视频播放器的重要装置,其频繁读写容易造成经常性损坏,发生数据存储错误,因此经常维修和更换硬盘很关键。三是加强广播电视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联系,除了对重点系统进行维修管理之外,素材管理系统、播出控制系统、节目单编辑系统等也需要定期维护。

4强化对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其素养

广播电视节目的顺利、安全、高质量播出,归根结底离不开工作人员的技术操作。因此,提高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个人素养是促进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重要途径。强化对技术人员的培训,提供其素养是广播电视单位义不容辞的责任。相关部门应重视将网络化、数字化等高科技应用于广播电视节目中,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强化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定期开展专业培训,举行专家讲座。二是加强各部门之间的交流合作,促进各技术人员相互学习,掌握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三是举行专业和技术实践比赛,推动技术人员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进步,以适应新时代对广播电视技术人员的高度要求。综上所述,广播电视节目的安全播出对整个广播电视产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建立完备的技术管理维护制度、加强对广播电视节目各个环节的技术管理、并不间断对播出系统进行维护,强化对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其素养,才能确保广播电视播出的顺利进行,为受众提供安全、高质的广播电视节目。

作者:张云贵 单位:四川省泸州人民广播电台

第10篇

一、新闻采写

新闻采写要注重题材的选择。首先要围绕党的路线方针,以敏锐的眼光发现现实生活中的新闻事件,宣传好人好事,批评虚假丑恶。要更多的关注百姓生活,要将百姓想知道的信息及时传递给他们。时刻保持新闻媒体的高度敏感性,及时捕捉既独特又具有积极意义的新闻事件。其次,新闻选材要新颖,要能够让听众觉感到新鲜,在重要的社会生活信息和具体的突发事件融入新的思想,体现新的价值,引起他们的关注。最后,题材要有比较深刻的社会意义,要具有代表性。也就是说,广播新闻要选取典型的题材,能代表某部分人的思想,通过一件事来反映一种社会现象,使受众重新审视自身的价值观念,改变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思想的传播主要依靠主题的开掘。它要求广播新闻工作者透过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的表象发掘事物本质,使新闻具有深刻的内涵。广播新闻写作大致可以分为消息和通讯(即专题)。广播消息简单明了、传播速度快。要尽量发挥这个特点,在最短时间将消息传播出去。从大众传播学及广播新闻学的理论系统来看,消息写作主要应该采用螺旋式和倒金字塔式结构。螺旋式结构要求新闻的开篇是新闻的核心部分,按照时间顺序或正常的逻辑顺序写作之后的主题部分。这样听众就能最先收听到最重要的信息,听众的求知习惯一般是这样的,因此能广泛应用在当代广播新闻写作中。倒金字塔式结构的新闻开头是最重要的说明主题的材料,依据重要程度依次排列其他材料。这样听众就能根据播出时间方便地收听消息。通讯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具体形象地报道具有新闻特性的典型人物、事件和经验的文体。随着时代的发展,大部分广播电台把原来的通讯题材归入“新闻专稿”范畴。广播通讯注重细节描写和主题的深度挖掘,讲求揭示事物内在规律,编写方式灵活,表现手段丰富。主要包括:纵式结构、横式结构、递进式结构。简单来说,纵式结构式按照事物正常的先后顺序来组织材料,横式结构是分别描写同一时间不同空间的事件来共同表达一个主题,递进式通过推进事物发展去探求事物本质的编写方式。与消息写作相比较,通讯可以运用更为丰富的综合技巧,所以一定要有十分准确的逻辑。

新闻编辑,广义的说包括新闻节目的整体编辑和节目内部具体新闻的编辑工作[2]。编辑的创新活动体现在内容的创新,吸引广大听众的注意力是信息时代对广播的要求。广播能否留住听众注意力,关键是节目内容能否适应听众需求。节目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则容易得到听众认可和追捧;过时、落后的内容则难令听众接受。而且,听众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今天新鲜的东西,也许不久就会随社会经济发展而显得陈旧。所谓“新”只是相对的,因此,编辑要审时度势,与时俱进,拓宽视野,从听众的关切点上挖掘新闻内涵,根据听众的兴趣和需要,采用听众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新闻的编辑工作。这样广播节目才能与社会经济生活同步、才能适应人们的收听需要。编辑的创新活动不仅要体现在内容上也要体现在形式、风格样式方面。广播最大的优势之一就是快,而这正是新闻传播最需要的。因为传播越快,信息量越大,能在第一时间让听众收到最新信息,新闻的价值就越高,吸引力就越强。在当前面临各种媒体强有力挑战的情况下,新闻广播要立于不败之地,首先要在“快”字上做文章。千方百计提高新闻节目的传播速度。特别是在移动通讯十分发达的今天,只要记者到了新闻事件的现场,就可能直接用电话将新闻发回电台直播间,并迅速传送给听众,达到广播对新闻事件的同步报道,让听众在最快、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新信息。其次,要强调在“听”字上做文章,最大限度地发挥声音的优势和声音的艺术,一切求其自然。如注重使用有关现场音响和人物谈话的实况,注意通俗口语,亲切自然,接近生活,使听众喜欢听,力求给听众一个真实自然的广播形象。

三、新闻播出

在新闻策划与制作全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是新闻播出,它向受众集中展示最终成果,一档新闻栏目的成功与否由它直接决定。播音员和技术人员共同完成广播新闻播出阶段的工作,其中更为重要的是播音员要有较高的业务能力,新闻的传播效果决定于他二度创作新闻的好坏。新闻播音要用事实说话,向听众准确无误地报告最新近发生的事情,让听众被事实本身的力量吸引,而且让听众被新鲜的事情打动[3]。新闻播音需要再度创作,不能简单的机械地照搬事实。这就要求播音员理解稿件内容要深刻,稿件思想要把握准确,要在经过自我的思维创作之后再将稿件内容传递给广大听众。从广播发展的趋势和要求来看,广播新闻节目要想赢得听众,赢得市场,要多采用现场报道的方式。现场报道是广播新闻最能吸引听众的报道形式。因为现场报道的广播新闻能使听众身临其境,取得良好的认同效应。广播新闻性节目首先应当强调客观事实真实,这是第一性的。但是,仅有真实性还不行,还得让听众听了产生真实感。真实感是指在内容真实的基础上实现的良好传播效果,使人一听就信服。从目前广播电台的播出实践看,广泛采用的是录音报道,即记者通过采集现场音响后,回媒体进行后期剪辑制作播出。录音报道的现场感和时效性是不可与现场报道相比的。广播新闻报道采用现场报道形式向听众展示现场情景,采用的是即时报道、同步报道,这是标准的“用事实说话”,最能使听众产生真实感。特别是记者在现场捕捉到的一些细节和事件的最新发展变化,会在听众的心目中产生良好的认同效应,达到圆满的传播效果。“时效性”、“真实感”与”真实性“相比,尽管不是放在第一位,却绝不能轻视。现在绝大多数的新闻报道事实完全真实,可就是因为缺乏真实感而不能使受众心悦诚服,缺乏认同效应,因为缺乏时效性而导致社会效益差,经济效益也差。所以,广播新闻报道本身要求真实性和真实感、时效性能有机地统一,即要通过记者在现场采访过程中的听觉选择、细节观察和敏捷反应等等有效的现场报道手法,向听众展示事物的原生形态,有力地证明报道是在第一时间发生的,而且内容是千真万确的。这也就是传播学上所说的”易受性“,即受众便于接受。在真真切切的现场报道中,记者、主持人有时用不着长篇大论地解说,只要让听众通过电波听到现场所发生的一切,再略加引导即可让听众及时准确地了解事物发生发展的情况,独立自主地做出正确判断,留下深刻印象,达到广播新闻报道的教化目的。

四、结语

广播行业的从业人员只有继续保持优良的作风,继承传统,积极探索发展的新思路,通过团队的力量,精心策划与制作出优秀广播节目,才能长久受到听众的欢迎。当前报纸、电视、网络、流媒体等类型媒体都纷纷迅速发展,对广播事业的再进步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一定要充分利用媒体大发展的良好环境,利用各种资源,准确把握广播电台的受众群体定位,明确发展方向,改革节目内容,提高节目策划制作水平,不断提高节目质量,迎难而上,创造中国广播事业新的辉煌。

第11篇

第一,加强法制建设,系统地保护地方特色文化。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会议正式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国作为第6个签约国快速加入了这一公约。2005年3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第二,运用多种方式宣传和弘扬优秀地方特色文化,唤起全社会的保护意识。保护地方特色文化已成为新时期各地政府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广泛、深入、持久的宣传教育,使更多人了解地方文化,喜爱地方文化,成为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播者。第三,建立和完善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数据库。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对地方特色文化进行系统的、全面的记录、整理、发掘,能够更好地保存和弘扬地方特色文化。根据相关统计,目前全国共有78个公共图书馆建立了483个特色数据库,以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为内容的特色数据库占91%。[2]这些数据库在传播与弘扬地方优秀文化、保护和传承地方文化遗产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公共图书馆建设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数据库的意义

1.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数据库的概念

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数据库是指对本地区内具有一定特色的以文字、图像、声音为载体的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并通过计算机存储和网络通信等技术实现检索查阅的自动化系统。其建设的重点是收集整理本地具有价值、急需抢救和保护的文化遗产以及与本区域文化相关的资料,对这些资料进行分门别类,进而建成具有一定规模、一定标准的特色文化数据中心,供读者学习、研究、娱乐和欣赏。[3]近年来,福建省图书馆利用现代广播电视技术,保护和抢救原生态文化,建设福建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数据库群。2007年,福建省图书馆开始规划《福建文化记忆库群》的蓝图,把包括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寿山石文化、畲族文化、朱子文化、舞台艺术等在内的福建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纳入自建资源的范围。目前,福建省图书馆已经完成《闽南文化》专题资源数据库建设,《客家文化》、《妈祖信俗》和《寿山石文化》专题资源数据库也在制作当中。

2.公共图书馆建设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数据库的意义

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数据库通过对地方特色文化的收集、整理、分析和数字化加工,建成满足用户需求的文化信息资源库。建设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数据库不但有利于传承和发展地方文化,保护文化遗产,还能够扩充图书馆馆藏资源,满足读者日益多样的需求。①传承和保护地方特色文化以福建省图书馆为例,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数据库所收集的资料是福建的自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在不同时期的真实记录,这些资料不仅是科研人员进行学术研究的重要资料,更能为福建经济发展决策方面提供重要参考。此外,福建文化资源中有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例如通过谱牒,我们可以了解与宗族有关的重大历史事件、宗族史、家族史、民风民俗等,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这些特色文化通过数字化技术和设备,可以更长久地保存,并通过文字、图像、视频、音频等形式,借助网络和电子设备提供给更多读者利用,起到传承和保护文化遗产的作用。②丰富馆藏资源,方便读者检索受传统观念和保存能力的限制,目前大多数图书馆的馆藏都以纸质文献为主,视频、音频、图片载体的馆藏较为缺乏。建设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数据库,通过收集、整理、记录民间的大量历史资料、传统技艺、民间艺术、民俗活动等,可以突破传统馆藏资源的局限,使图书馆文献资源多元化,方便读者检索利用。

三、广播电视技术在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建设中的作用

1.广播电视技术的概念

广义的广播指的是通过无线电波或有线介质(如电缆和光缆)传送信息的过程,按照传送的信息形式,可分为声音广播、电视广播和数据广播。福建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数据库是多媒体数据库,是数据库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结合的产物。内容载体方面,它包括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福建省图书馆在建设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数据库过程中,大量采用了广播电视技术中的视频、音频技术和摄影技术。

2.广播电视技术在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数据库建设中的作用

音视频资源在图书馆过去大多以电子光盘的形式收藏,近些年随着网络的普及,资源数据库在数字图书馆中得到广泛的应用,音视频资源也越来越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广播电视技术作为视音频资源的技术手段,在资源数据库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①视频技术。视频又称影片、视讯、视像、录像、动态影像,是指将一系列的静态图像以电信号方式加以捕捉、纪录、处理、存储、传送与重现的各种技术。[4]通常指涉各种动态影像的储存格式,例如数位视频格式,包括AVI、DVD,QuickTime,与MPEG-4等;以及类似的录像带,包括VHS与Betamax。在数据库中,视频技术能够清晰、完整、生动地记录和再现事件,有利于资源的保存和满足读者的需求。此外,视频技术能够支持包括MPGE、AVI、RM、MOV、wmv、FLV在内的多种格式的存储,为数据库建设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更好地保存视频资源。②音频技术。音频通常指人类能够听到的所有声音,也包括噪音。通常情况下音频技术和视频技术会同时使用,制作成一体的音视频资源,比如电影、纪录片。此外,利用音频技术也可形成音频资源,比如音乐资源、采访同期声等。音频资源的文件格式多样,包括CD、WAV、MP3、MIDI等,能够为数据库资源建设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③摄影技术。摄影是指使用照相机进行影像记录的过程,但是这种影像记录是静止的、无声的,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图片。目前,图片文件的存储格式包括BMP、JPEG、GIF、PSD、PNG等,同音视频资源共同构成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数据库的重要内容。

四、福建省图书馆运用广播电视技术建设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数据库的实践

福建省图书馆建设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数据库采取自主建设与引进外援两种方式。具体措施为:凡经论证有使用保存价值而又尚无人采集或本分中心无法获得使用权的文化资源,依靠自己的资源采集队伍和自动化技术人员采集并构建数据库;凡通过购买、征集可获取产权或使用权的文化资源,均通过购买、征集获取;凡本分中心技术人员暂时无法完成的任务,均外包。[5]经过长期实践,福建省图书馆已拥有一批图书馆学、计算机、新闻采访、广播电视编导等专业人才,具备对地方特色文化资源进行采集、整理、深加工和利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管理数据库的能力。

1.自主建设音视频资源

①前期准备。任何一个数据库从选题的提出到正式采集、构建,都要经过周密的前期准备。它包括题材的选择、采访、资料收集、场地勘测、构思、立意以及采集方案的拟定。以福建省图书馆《闽南文化》专题资源数据库为例,福建省图书馆在确定选题之后,先后召开《闽南文化专题资源数据库建设的可行性报告暨初步设计方案》策划会、《闽南文化专题资源数据库》建设专家论证会,通过与专家交流探讨,修改和完善设计方案。最终该方案确定《闽南文化专题资源数据库》的采集对象为闽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包括德化陶瓷、漳浦剪纸、惠安石雕、梨园戏等。②资源采集。福建省图书馆音视频资源采集使用广播级高清专业摄像机、摇臂、摄像轨道、广播级数字切换台等设备,技术指标均达到省级以上广播级电视的播出标准。福建省图书馆在采集《客家文化》专题资源数据库素材过程中,使用两台松下AJD908MC摄像机、6米摇臂和摄像轨道、专业灯光等设备,共采集音视频资源素材约2587GB。③后期制作。福建省图书馆使用广播级非线性编辑系统EDIUS和苹果高清非线性编辑系统进行音视频素材资源的后期整理、编辑。非线性编辑是相对于传统意义上以时间顺序进行线性编辑而言,它借助计算机将所采集的素材根据当初制定的方案编辑成所需要的资源。福建省图书馆在《客家文化》专题资源数据库所采集素材的基础上,使用非线性编辑制作完成了12集电视专题片《客家文化》。

2.自主建设图片资源

福建省图书馆使用专业数码单反相机进行采集图片资源。在采集图片资源过程中,不但要求对所采集对象进行全方位的拍摄,还要求讲究图片构图和拍摄质量。以《客家文化》专题资源数据库为例,共采集高清晰度照片4万多张,每张图片像素都在1000万以上。3.购买、征集资源广播电视技术中的视频技术、音频技术和摄影技术支持绝大多数格式文件的识别存储,所购买、征集的资源依托广播电视技术在数据库中能够得到很好的保存和利用。

五、结语

第12篇

IPTV作为电视新展现形态的数字新媒体,日益被用户所看重成为不可阻挡的大趋势。与全球IPTV快速发展大趋势一样,随着国内运营商IPTV试商用的地区与规模逐渐扩大,以及广大消费者对IPTV认知程度的提高,在用户规模总量偏小的基础上,我国IPTV保持了稳定快速增长态势,IPTV用户总数已经从2004年的4.6万增长到2007年的120.8万。2008年以来,虽然处在电信业产业重组的诸项事宜未落定而造成不利影响的背景下,我国IPTV用户总数仍然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2008年底,全国IPTV用户数突破300万,与上年同比增长超过1.5倍。

IPTV等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的发展印证了电信业的媒体属性。就电视内容本身而言,与传统电视(有线、无线、卫星)相比,IPTV并无区别。由于网络互动性特征的存在,让IPTV更方便地提供视频点播、互动游戏等交互式增值服务。电信重组改变了现有电信运营商的格局,中国电信将是IPTV发展的先行者,中国联通是IPTV业务的追随者,中国移动将凭借其资金实力,将IPTV作为发展固网业务的主要手段,为产业发展带来更多的助力。

二、我国IPTV存在的发展问题及其政策原因

IPTV代表着三网融合的发展方向。我国IPTV发展总体规模明显偏小,庞大的宽带用户群是IPTV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如何在宽带用户中大力发展IPTV用户,是电信企业等IPTV运营主体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IPTV是集互联网、电信、娱乐于一体的新型业务,它涉及PC终端和电视机终端。因此,传统的单一电信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不适应IPTV业务发展的需要。从2003年至今,经过6年多的运营,我国IPTV运营商仍然面临运营模式和生态链的问题,如内容、运营模式、收费模式和生态链等,依然面临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但各运营商都在积极探索自己的发展模式。到目前为止,还不能说已经找到了完全适合IPTV发展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

与IPTV类似,从全球来看,包括数字电视在内的融合性业务商业模式都还处于探索阶段。盈利的根本除了成本因素之外,扩大用户规模及提升其ARPU成为关键。数字电视的发展就是如此,仅依靠传统的广告盈利也有很多问题。

数字内容是IPTV等数字新媒体吸引用户的根本动力之一。随着数字新媒体的爆炸式增长和人均媒体消费的提高,内容为王的日子即将来临。但是,我国IPTV主要运营主体——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等国有电信企业在内容上不具备竞争优势。我国互联网上混乱的版权状况和免费的业务形态,对IPTV内容价值形成较大压力。部分IPTV运营企业已经遭遇知识产权费用过大等问题;当前IPTV传播的内容主要以传统电视节目为主,新颖的、有吸引力的数字新媒体内容还相当缺乏。实际上,我国的传统电视节目也不能满足观众对媒体内容的渴求,只有15%左右的电视节目是首播的自制内容。

IPTV具有区域竞争市场特征。从竞争的角度来讲,每一个IPTV运营商所面临的竞争对手首先是当地的广电系统。在很大程度上,IPTV产业发展的最大阻力来自于当地的广电系统。目前,部分地区正在尝试从党建、农教等行业性业务入手,逐渐拓展与电信在IPTV经营上的合作范围和合作层次。

三、我国IPTV发展趋势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深入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我国面临的长期任务。我国广播电视、电信和互联网等不同的网络设施产业,正加快从产业分立走向产业融合的步伐,是产业发展大趋势。在此背景下,随着2008年新一轮政治体制改革和相关政策的调整,我国包括IPTV在内的三网融合性业务正在进入快速发展期。

IPTV竞争优势来源于其个性化、人性化的电视节目内容和互动形式。随着应用的不断普及、市场规模的扩大,IPTV市场将吸引更多的内容提供商、内容集成商和增值服务提供商的进入,他们将为内容的创新、业务模式的探索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TD-SCDMA的大规模商用和新一轮电信重组的完成,3G已经走入大众市场。从用户角度来看,3G终端可以成为IPTV用户终端的有效延伸。借助于3G终端个性化,IPTV以人为本的发展目标将会得到极大释放。

随着新一轮电信重组的完成,运营商不同的发展战略对IPTV的发展将产生不同的影响。但是,对于三大全业务电信运营商来讲,IPTV都会是其业务组合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已经获得IPTV牌照的5家IPTV牌照运营商已经借助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始发力IPTV;而广电运营商通过数字电视双向改造和互动化也在推进向数字新媒体转型。2008年底,我国拥有300万IPTV用户,到2011年,我国IPTV用户总数将达到2200万。

产业共赢是IPTV和数字电视融合发展的必由之路。IPTV的媒体属性要求IPTV运营商以市场为基础,以网络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积极与媒体、娱乐、信息内容服务合作。IPTV业务运营的核心问题并不在接入带宽上,而是在内容上,这是电信的弱项。因此,要满足市场需要就必须发挥IPTV与数字电视的功能互补性。除功能互补之外,还表现在覆盖区域的互补上。在那些有线电视不能覆盖的地区,IPTV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IPTV是下一代网络(NGN)中最重要的业务之一,也是未来数字家庭中非常重要的一种业务形态。随着ICT的发展,电信网、互联网、有线电视网的融合已成必然趋势。三网融合发展要求电视机终端和PC终端都可以同时连接互联网和有线电视网,在接入互联网的同时能够接收数字电视广播。多种接入方式并存,保证以最优的方式提供单播、组播、广播和双向交互业务的发展,满足数字新媒体的需求,电信与广电产业价值链的融合必然实现。IPTV和数字电视运营主体应该摒弃成见,相互借鉴对方发展战略、运营经验,共同推进三网融合,形成合产业共赢的和谐发展新格局。

四、促进我国IPTV发展的政策措施建议

在全球IPTV快速发展和我国加快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的大环境下,需要在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作用的基础上,强化三网融合政策的制度效应、立足IPTV的规模效应、培育电信和广电竞合效应、推进数字电视等媒体的集群效应,以有效促进我国IPTV产业进一步持续、快速、协调发展。

1.强化制度效应,修订《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分类发放标准,扩大IPTV对内开放范围,制定互联网视听服务业务指导目录,做好IPTV发展的制度化、规范化工作,统筹促进三网融合相关政策,实现政策功能有效协同,消除制约三网融合的体制和政策性因素。

2.立足规模效应,以规划为导向,上下结合,重点突破,扩大IPTV应用范围和市场规模,推进产业化运营。以三网融合为目标,推进IPTV产业化运营。广电部门增加IPTV牌照申请的范围和牌照数量,为国有电信企业增发全国性IPTV运营牌照。同时,要快速处理有关IPTV业务的申请不能无故驳回申请。鼓励国有战略投资者投资IPTV相关数字内容提供企业,提高IPTV数字内容的供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