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双语教育论文

双语教育论文

时间:2023-03-24 15:51: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双语教育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双语教育论文

第1篇

(一)培养目标定位不清

笔者对比了双语幼教专业的中职和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发现,两者在语言表述上基本一致,缺乏清晰的人才差异定位。没有体现出中高职的教育层次性,也没有体现出中高职人才培养的层次性,体现不出中职技能型人才和高职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差异性。没有体现出高职是中职的延续和提升。在访谈相关教师的时候,也问过是否了解本专业的中职和高职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中职和高职培养的人才的落脚点在哪。相关教师认识到中职和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有高低,但是却不能较为明确的说出不同点在哪。这直接影响后期的课程设置,这说明了教师对人才培养目标的不清楚,直接会导致后期的课程教学中的偏差。

(二)课程设置重复

课程的设置决定着学生的能力结构,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必须要经过企业调研,从岗位(群)工作任务出发,结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反推出课程。但在调查中发现,双语幼教专业中职和高职的专业必修课课程设置上大抵相同,根本没有体现出职业教育不同层次人才的自身特点,同时也没有考虑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整体性。在访谈中职起点的高职学生的时候,不少同学就反映高职所开设的许多课程在中职阶段已经学习过,甚至有些课程的教材都是一样的。相同的课程,相同的教材,中职学习一遍,高职又学习一遍,这容易造成学生学习的疲倦性,消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同时也浪费了宝贵的教学资源。高职是中职的延续和提升,因此中高职专业课程有一定的重复是可以必须的,但是像这样大规模的重复是违背了教育教学的规律,也是背离了经济学中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反映出,乐理与试听练耳、钢琴、声乐、现代体育舞蹈、学前心理学、教育学、幼儿形体与舞蹈创编重复最严重。在对比中高职专业必修课程发现,高职开设的17门专业必修课,有11门与中职有所重叠,共计课时754,占所有专业必修课的63%。有中职钢琴基础开设126课时,在高职阶段又开设了64课时,合计有190课时。乐理与试听练耳中职126课时,高职82课时,合计208课时。声乐,中职126课时,高职64课时,合计210课时。幼儿形体与舞蹈创编,中职126课时,高职208课时,合计334课时。在五年的职业教育学习中,前面所述的课程就学习了4年,虽然这些课程是日常的幼儿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专业技术知识,但是重复性的课程,过多的课时量会占用学生大量的时间,而缺少其他专业技术知识的学习。

(三)课程衔接认识不够

在访谈教师时,问到中职之前开设了这门课程,高职又开设了同样的课程,你认为这样有没有必要,中职和高职课程的区别在哪里,中职和高职的课程应该如何对接呢,或者说中高职课程有没有对接的必要。超过50%的专业教师都有与我类似的经历,但是面对课程的重复,他们更多的是表现出来的无奈,并没有想过该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换句话说有些专任教师认为中高职课程的有一定的重复时必要的,但至于为什么重要,又不能说出具体的缘由,只是感觉很重要。他们有些认为高职的课程应该比中职的课程,在深度上和广度上都要更进一步,理论上是如此。但具体如何拓宽深度和广度,如何更好地满足学生的知识需要,实际操作上有一定的难度。所以他们在备课的过程中,即使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但更多地还是根据自己的想法来准备授课过程。在针对中职学生的调查问卷中笔者都设立这样的一个问题:如果进入高职学习,有没有必要开设和中职重复的课程。中职学生普遍认为,中职已经学习的课程,如果高职再开设,就没有什么新鲜感,会觉得没有意思。但是如果非要开设的话,希望能够学到不同的东西或者更多的东西。同样的问题在问到已经升入高职的学生时,则得到了不同的回答,也是目前我们碰到的一个现状。高职学生认为目前高职开设的许多课程已经中职阶段已经学过,从内容上并没有多大的不同,对他们来说无疑就是再炒了一下剩饭,缺乏学习的兴趣,所以觉得高职没有必要开设同样的课程。总之,在中高职课程的衔接上,专业任课教师思想认识不够,即使有些老师有一定的思想认识,但是缺乏正确和清晰的理论指导思想去引导,使得中高职的课程衔接具体操作出现了教师上课再认真,学生还是没有兴趣听的局面。这并不是说老师不用心,学生不认真的原因,而是从源头上就存在的问题。教师的理论认识不够,造成了高职学生对课程产生错误的认识和偏见。而恰恰是中职学生的想法正是我们迫切需要去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在课程衔接中,教师是主导者,需要教师的正确认识和具体的教学实施。更需要相关的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和牵头领导,因为这关系到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及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

二、中高职双语幼教专业课程体系衔接构建

针对之前的现状分析,笔者认为应该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来着手构建中高职双语幼教专业课程体系衔接。

(一)中高职双语幼教专业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衔接

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方向和指南针。课程衔接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因此,为了实现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必须要找出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共通性和区别性。其次要确保中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兼顾性,即突出中职学生就业技能的同时,又要兼顾学生继续深造的需求。最后,要确保高职教育是以中职教育为基石,根据中职学生的能力知识特点,量体裁衣,真正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最终实现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真正对接。中高职教育都是为社会培养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只不过中职教育培养的是初,中级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培养的是中,高级技能型人才,即高端技能型人才。

(二)中高职双语幼教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群和职业能力的衔接

第2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 ;高中英语 ;相互渗透 ;双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1

从20世纪90年代起,双语教学如雨后春笋出现在全国各地。其中上海是实施双语教学最早的城市,他们在计算机、生物、化学、物理等多学科中进行课题研究,并积极引进和改编国外教材,力图为国家快速培养更多的适应国际化视野人才。为使双语教学发展具有延续性,我国国家教育部在2003年提出各高校在三年内开设5%―10%的双语课程,并引进原版教材和提高师资水平。

早在2001年就已有中学生物教师开始尝试高中生物双语教学,经过十多年的探索,虽然高中生物双语教学有了较大的进步,但是还未能在大多数高中普及,仅仅局限于一些重点高中实验班。高中生物双语教学如何面向全体学生,既有效地提高双语教学的课堂效率,又使得学科外语和学科知识的学习能够同时取得良好的效果,这个问题再一次被摆上了双语教学的议程。本人认为,在高中生物课堂中,实施双语教学,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高中生物学科知识与英语学科知识不能很好的结合。

1 生物学科知识与英语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

高考是国内教育的实际需要,不能因实施双语教学而影响高考。同时也要正确认识双语教学给学生带来的知识量增大和学生多门课程的学习负担。将高中生物知识点与英语知识点有机结合,相互渗透,在学习生物知识点中学习英语知识点,双管齐下,学好生物,提高英语。

根据本人实施双语教学的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方法:

1.1 高中生物老师对高中英语知识点的学习

(1)高中生物老师应对高中英语3500左右的词汇尤其是高频词汇、常考句型及语法等知识点进行回顾学习,直到对它们十分熟悉为止。

(2)在空余时间里,研究近10年的高考英语真题,做到能把握英语高考试题中的重要知识点。

1.2 将高中英语知识点整合入生物知识点,实施双语教学

(1)在高一高二生物学习《必修1》―《必修3》(人教版)的新内容时,将自己平时上课的中文课件,进行修改,把中文内容翻译成能体现英语常考知识点的句子,如有超纲词汇,在超纲词汇后附上中文。市场上有较好的生物全英文版教材,可以拿来参考,有助于对中文课件修改。如:《life science》。

(2)在修改后的课件中,我们将中文的生物专业名词后加上括号,在括号里写上英文专业术语,这些英文专业术语在人教版教材中都有。对于我们授课内容的英文句子,在PPT中用“红色加粗”或“下划线加粗”等方式,来标记高中英语的高频词汇。

课件中超纲词汇已列出中文,大家都认识的简单词汇不做任何标记,剩下的就是被标记的显眼高频英语词汇,这些被标记过的显眼词汇都是学生要在英语课堂中要掌握的。这样的英文PPT,学生基本上都能看懂。在生物课堂上又将英语高频词汇再一次体现出来,加深学生对这些高频词汇的记忆。

1.3 定期开展章节知识点总结课程,与高频词汇总结。

在章节知识点总结课程中,使用全英文的段落展开总结,给出超纲词汇中文,并对高频词汇总结。

举例说明《必修2》(人教版)第4章“中心法则”相关内容进行扩展总结。

The three main activities of genes are information storing, replication, and accumulating mutations(突变). Proteins, or polypeptides(多肽链), are polymers(多聚体) of amino(氨基) acid linked through peptide bonds. Most genes contain the information for making one polypeptide and are expressed in a two-step process: transcription(转录) or synthesis of an mRNA copy of the gene, followed by translation of this message to protein. Translation takes place on complex structures called ribosomes(核糖体), the cell’s protein factories. Translation also requires adapter (受w)molecules(分子) that can recognize both the genetic code in mRNA and the amino acids the mRNA encodes. Transfer RNAs(tRNAs), with their two business ends, fill this role.

高中阶段需要掌握的词汇: *为高频词汇

* Information storing n.信息储存 accumulate v. 累积;积聚

Proteins n.蛋白质 *express vt. 表达;快递

synthesis n. 综合,[化学] 合成;综合体 translation n. 翻译;译文

*structure n. 结构;构造;建筑物 *require vt. 需要;要求;命令

*recognize vt. 认出,识别;承认 *genetic adj. 遗传的;基因的;起源的

将以上英文段落及词汇作为PPT的内容,带着学生解读此段落,并在黑板上写出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最后告诉学生重点词汇。对于基础较好的教学班,教师可以进行更深入的英文教学。根据各班学生英语基础情况,老师可以自行把握英文教学程度。但是一定要把重点英语词汇告诉学生。

2 实施双语教学的感受与思考

2.1 实施双语教学的感受

本人在教学过程中,一直尝试将高中英语知识点整合到高中生物教学中,以学习生物知识为主要学习目标,以回忆英语知识为辅助学习目标,不会增加考试的学习内容,反而增加了对学习内容的回顾次数。

在教学反馈中得知,学生都很喜欢这种新的教学方式,尤其是英语基础差的学生能听懂老师讲的生物知识,还有很多常考的英语词汇能得到及时的巩固。

2.2 对实施双语教学的思考

2.2.1 “双语教学”并非“英语教学”

双语教学不同于英语教学,我们是用英语来进行生物学科的教学,因此它的基本目标首先应是学科教学的目标,而不是在n堂中用语法、用英语口语的要求去教学。换句话说,高中生物双语教学首先应该是完成高中生物的教学目标,同时提高学生使用英语的能力,生物教学目标是主,提高英语为次。

2.2.2 在教学方法上,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首先,以启发引导学生为主,给学生学习的空间。双语课堂的特色就是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阅读和交流,由于学生占有主体地位,而教师则起着主导作用,

其次,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生物双语教学应兼顾生物教学和英语教学的共同特点,如设计并制作多媒体辅助教学,flash、 ppt幻灯片,还可以是增加录像、录音等视听手段的使用频率和幅度,以降低语言理解的难度。再者我认为像我们这样年轻的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在讲解的同时可以用肢体语言表达启发学生跨越这种语言带来的障碍。

参考文献:

[1] 赵h. 基于新课程下中学生物双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9.

第3篇

结合笔者多年从事的讲授实践与总结,首先分析了当前我校《化学专业英语》教学现实中大致存在着的两个方面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对《化学专业英语》教学改革从多个方面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索,强调本课程重要性并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注重与基础英语、专业课程、文献检索和论文写作的衔接和配合,并运用更新教学内容、变革教学方法和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等灵活多样方式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并培养自学能力。

关键词:

化学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化学专业英语》是我国各个高校化学类专业学生的必(选)修课程,是化学专业与英语知识密切结合的一门文理兼顾课程[1]。分析《化学专业英语》课程教学这个薄弱环节中所存在的问题,并研究相应的对策,这业已成为当前有关教学改革的一个任重而道远的关键课题。

1教学实况综括

2004年以来,笔者一直从事《化学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在多年的实践中深深体会到,《化学专业英语》教学现实中大致存在着两个方面的主要问题[2-4]:一方面,重视程度不够,学生基础素质呈现“三差”,教学效果欠佳。目前,各高校和学生对《化学专业英语》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及基础英语,教学地位明显偏弱,开设难度和随意性极大,任课教师积极性屡受打击;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掌握不够扎实,英语基础普遍薄弱,计算机基础操作水平不高,多数缺乏学习兴趣和热情,习惯于被动听课,过多依赖任课教师的讲解,学习效果很一般,尽管最后修得了学分,但其实际应用能力并无多大的提高。另一方面,课程内容多而专业,学时短、教学任务较艰巨。化学专业知识体系庞大而复杂,《化学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学时少却要求颇高,教学难度过大。要想在36学时内兼顾较为系统的讲授内容和扎实的教学质量,确实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如此一来,任课教师明显感到疲于应付,而学生大多觉得复杂生硬、枯燥难学,常常恍如听天书,造成了师生双亏的不良局面。

2教学革新与努力

鉴于此,从2014年初伊始,笔者针对所发现的两大问题,结合本校、本专业学生的具体情况,从《化学专业英语》教学工作的各个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改革和尝试。

2.1强调重要性并激发学习热情

《化学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很有必要向学生分析当代社会形势及本课程在其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重要性,明确学习目标,培养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从态度上和行动上重视本课程的学习。如此一来,师生双方在思想上达成了共识,教学过程才能顺利进行,才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1)第一堂课时,笔者通常从《化学专业英语》课程的学习目的、要求、实用性等方面有意识地强调该课程在今后文献阅读、产品使用和工作中的重要性,提升学生对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引导他们把学习过程看作是提高其外语水平的一次极好机会。(2)笔者经常例举一些本系英文功底较好的专业教师标兵在教育教学科研上所拥有的优势和业绩、往届优秀毕业生成功考取重点大学硕士研究生以及一些专业英语成绩很好的毕业生在单位或企业成功就业的典型事迹,这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5]。

2.2注重课程间的衔接和配合

《化学专业英语》教学建立在基础英语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之上,且需依赖于牢靠的公共英语基础和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因而基础英语和专业知识的铺垫至关重要,基础英语、专业知识与专业英语三者密切关联。

2.2.1与基础英语的对接

针对学生基础英语不够牢固的实际情况,为了帮助学生顺利实现从基础英语向专业英语的学习过渡和迁移,笔者在教学过程意重复了基础英语的一部分教学内容,结合专业英语内容大量分析和讲解句子结构和语法,强化基础英语语法在专业语篇中的应用;从词源角度将专业术语和基础词汇联系起来,使学生将基础英语词汇的学习经验应用到英文专业词汇的学习中;在真实语境中比较交叉词汇在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中的应用,促进学生把基础英语学习的经验迁移到专业英语的学习。

2.2.2与专业课程的承接

在《化学专业英语》的讲授过程中,笔者有意铺垫讲解了一部分专业基础背景知识和有关专业术语并强调学习中应多加留意,让学生理解课文中出现的专业名词术语和涉及到的专业内容,有效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并增大他们的学习期待,如此一来,任课教师就消除了学生的畏难心理,将他们轻松、更好地导入专业英语,从而完成了学习迁移。

2.2.3与文献检索和论文写作的配合

从笔者的教学和科研经验来看,高校的专业英语和文献检索两门课程存在不少相互联系和交叉的地方,确实有着两者接(融)合的必然性与可行性。因此,笔者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英文文献查阅力度的专门训练,适当阐述各外文文献类型检索工具并教授英文文献的常见查阅方法,还利用本校图书馆资源引导学生完成多次实践型英文文献检索过程,提高他们的英文文献检索能力;加强英文文献阅读与翻译能力的训练,把检索到的文献记录用作英译汉的练习作业,将文献利用中的摘译、编泽、综述等练习作为专业英语阅读、翻译和写作等综合技能的操作对象,切实提高学生的外文翻译质量。此外,基于高水平英语文献对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关键作用,笔者在《化学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刻意加强学生英语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的训练,通过“6.1学术论文写作概述”、“6.2化学学术论文写作”两节中的具体实例、句型和文章阐述有关学术论文写作和发表的要点、结构、注意事项等内容,然后循序渐进地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摘录一些权威期刊文献中的中英文标题、摘要和关键词,并且让学生揣摩当中的句法和语法特点,尝试将英文翻译成中文或者中文翻译成英文,还列举一些往届学生毕业论文中含有句法语法错误的英文标题、摘要和关键词,让学生分析错误并加以纠正,最后再慢慢地让他们模仿写作课程小论文或实验报告。

2.3运用灵活多样方式调动学习主动性并培养自学能力

作为公共(基础)英语的后续(延伸)课程,专业英语实质上还是一门英语语言课,即:专业英语=英语语言+科普知识+专业内容。

2.3.1更新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方面,笔者在兼顾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读性的基础上合理选择教材或干脆自编讲义(教材)《化学英语教程》(双语版),并以实用性、新颖性、广泛性及难度适中为原则精心设计、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不完全依赖于教材内容和篇幅,积极构建“课堂教学+网络教学+课外拓展”的多方面开放式课程教学新体系,丰富多彩的授课内容由主体(课文及其词汇、阅读要领、课堂练习等)、辅助(主题专业词汇、泛读资料等)和延伸(主题对话、专题教学片演示、专题调研实践、课后作业等)三部分构成,逐步优化教学内容并注意教学侧重点,详略得当、逐渐渗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学习效率,丰富他们的学术视野,不断扩展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

2.3.2变革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方面,笔者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灵活地采用启发(引导)式、研讨式、激励(竞争)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来组织课内外教学,以多提问、多讨论、多测试和多运用的互动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思考,注重个人学习与小组合作(依据基础英语和计算机操作水平进行优劣互补、男女混合的分组)、书本知识与实际应用以及课前预习、课内精讲精练与课外实践拓展相结合,突出学生的参与性、教师作用的指导性和教学方式的实用性,循序渐进地合理安排层次化教学进度,注重对规律性问题的归纳并强化学习方法的指导,还精心编制了综合教辅材料《化学英语教程》(双语版)导学手册》和《化学应用计算机上机操作教程》,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有效缓解学时少、内容多、难度大的教学矛盾,试图建立一种自主、开放、应用的专业英语教学模式。

2.3.3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在教学手段方面,笔者采取各种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分应用到《化学专业英语》教学当中,注入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环节。在根据授课内容和特点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过程中,合理地加入视频、音频、动画、图片等更能直观、生动、形象、多样地反映教学内容的多种现代化媒体形式,并通过动画、颜色、放映方式分析语法结构,从而为教学过程提供更多丰富的感性材料,使学生对听讲内容印象深刻、思维活跃并且更容易理解;充分利用网络教学手段,借助本校校园网初步建立起《化学专业英语》网络教学平台———“化学专业英语及文献检索”网络课程网站,与本课程有关的参考资源、网站链接,学生可与任课教师及时、真诚地互动交流学习感想、提出建议意见并答疑解惑,扩充教学容量、利用其为教学相长服务并作为进一步改进教学的借鉴。

3结语

实践表明,近两年来我们对提高化学英语水平所作的探索和努力是成功的,全方位的互动教学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和好评,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学生能掌握一定数量的专业英语词汇,较自如地查阅英文文献资料并正确理解英文原意和掌握专业英语翻译的基本技巧,并有一定的阅读速度,为今后从事科学研究、开展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生们普遍反映,课程结束后词汇量尤其是常用专业词汇量有较大增加,理解力有所提高。一些英语及专业水平较好的学生,能够在任课教师指导下撰写出有一定质量的专业论文或综述。毕业生们普遍反映该课程设置合理,任课教师素质高,教学效果好,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增强了他们的就业竞争能力和工作适应能力。与此同时,从毕业生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来看,化学类专业毕业生在从事与本课程相关的工作岗位上,专业知识熟练、业务能力突出,获得了用人单位的较高评价。

作者:万永坤 单位:玉溪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J].中国大学教育,2004(1):8-14.

[2]万永坤,章新.对玉溪师范学院化学双语教学的回顾和反思[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6(12):35-38.

[3]万永坤.十年《化学专业英语》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海外英语,2013(10):4-5,10.

第4篇

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针,认真学习和领悟党的十六大精神,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以推进课程改革为中心,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抓手,团结协作,开拓创新,努力提高我校的教育质量。

二、主要工作:

(一)抓热点,努力推进课程改革。

1、继续进行"新课程,新理念,新课堂"的研究与实验。

(1)学习阶段。

A、外出学习。组织有关教师参加上级举办的新课程标准培训及学科培训,并在回校

     后作幅射培训。

B、组织学习。组织教师(尤其是实验教师)对课改案例进行分析研究。

C、教师自学。学习各课新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解读、新的教学参考、教学杂志上

的有关文章,进一步明确课改精神。本学期每位教师完成理论摘记10张。

(2)活动阶段。

A、热点问题研讨。每位教师寻找一个热点小问题进行教学研究,可以是一个典型案例、一项经验总结、一种成功做法、一次难忘经历、一种典型现象等,以周记的形式加以撰写,学校将组织人员进行批阅,对于优秀的文章将组织交流,并推荐发表。

B、课堂教学展示。学校每位教师都要上校级研究课。(详见学校教研活动要求)

(3)总结阶段。总结我校一年来的课改工作。

2、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研究。

综合实践包括以下几个指定领域: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

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还包括大量非指定领域,如:班队活动、学校传统活动(科

技节、艺术节、体育节、读书节)、学生同伴间的交往活动、学生个人或群体的心理健

康活动等等。对于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力求形成一个系列。

(二)抓常规管理,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1、加强教研组、备课组建设。

(1)教研组。

A、有计划:组长根据学校工作计划、结合本组、本学科的特点,制订教研活动

计划。

B、有数量:每两周组织一次活动。

C、有质量:以课改研究为重点内容,依托课堂教学,每次活动有中心议题,有

主讲老师,大家有收获。

(2)备课组。

A、备教学方法。如同一内容的不同教法,不同课型的不同教法,某种课型的典

型教法。

B、备作业设计。精心设计作业练习,备课组内作业相对统一,压缩死记硬背知

识,增加综合能力检测内容,实施弹性作业。

C、备命题测试。加强命题研究,努力吃透课标、教材精神,编印质量较高的测

试卷。

为了便于检查,每次活动时请各组认真做好活动记录。

2、抓学生作业质量。

学生作业,一方面反映了老师的教学情况,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此,要求老师作业布置精当,批改及时、认真,并督促学生按时完成作业,特别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低年级:①书写工整,格式规范,保持书簿整洁。②思想集中,独立、按时完成。③初步养成又快又好的作业习惯。④错了能订正。中年级:①书写工整,格式规范,保持书簿整洁。②思想集中,独立、按时完成。③养成又快又好的作业习惯。④做完后,自己检查。⑤错了能及时订正。高年级:①书写工整,格式规范,保持书簿整洁。②思想集中,独立、按时完成。③养成又快又好的作业习惯。④做完后,自己检查。⑤错了认真分析原因,及时订正。

3、抓学生基本能力的形成。

(1)写字能力。

    每天安排学生不少于20分钟的写字时间,有老师作指导,努力使学生的字写得"入规、入轨、入体"。

(2)阅读能力。

    注重课外阅读,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利用好学校图书馆,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教师要利用课余时间,认真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课前2分钟朗读古诗文继续进行。

(3)口语交际能力。

    口语交际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要重视培养学生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让他们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本学期可以着重进行以下几方面的研究:①口语交际训练的渠道。②口语交际训练的方式。③口语交际教学应避免的几种倾响。

(4)数学探索与应用能力

    订好、用好《小学生数学报》,在上课时及作业布置中进行适当的渗透。因材施教,加强对尖子生的培养,让他们掌握书上的加量题及其它有一定难度的思维训练题。

(5)应用题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在应用题的教学中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特别重视直觉思维与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并着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独创性,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6)英语综合能力。

   加强英语的双基训练,高质量地完成英语练习册。重视英语词汇教学,举行三、四、五、六年级百词竞赛。加强对学生的口语训练,进行简单的英语对话练习。教学中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加强学习习惯、毅力的培养。

(三)加强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师资水平。

    1、抓名优教师的培养,促教师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加强校内青蓝结对教师和参加名师工程教师的管理,加强梯队建设,对已取得各项称号的教师要提高层次,确定名单,落实目标责任。

    2、校本培训与横向交流学习相结合,定期选派教师赴结对子学校培训,继续为教师外出学习提供机会,但要注重实效,返校后要交流幅射。

    3、对照新课标继续开展教研活动,让新的教育理念落实在每个教师身上,实践在每一节课堂上。争取在各级各类教学比赛中创出佳绩。

    4、着力于青年教师的业务培训。做好三年达标青年教师的理论学习与考核工作,结合学科特点开展新教师基本功训练和竞赛活动,结合教学实际启动新一轮基本功训练。

三、每月工作安排:

九月份—一月份:

1、 全体教师“七认真”随机检查

2、 教学质量随机抽测

3、 迎接教育局随机专题调研

4、 “走进新课程”系列研讨活动

九月份:

1、 举行开学典礼,明确新学期目标,正常教学秩序

2、 各科制定教学及进度计划,各教研组制定工作计划

3、 分别召开办公室主任、教研组长、班主任等各条线会议

4、 期初教学“七认真”检查

5、 组织沙洲片99届语文青年教师评优课活动。

6、 庆祝第十九个教师节。

7、 组织参加张家港市小学生田径运动会。

8、 召开一年级学生家长会。

9、 组织学生参加第十五届“国际和平周”全国中小学(江苏赛区)“金钥匙”科技竞赛初赛活动。

10、 组织教师参加市小学数学青年骨干教师评优活动(5年以内)。

11、 组织教师参加市新教材师资培训。

十月份:

1、 庆祝国庆、少先队建队54周年。

2、 组织教师参加市科学探究评优课活动。

3、 参加市组织的艺术课课件比赛及艺术课评优课。

4、 参加市中小学篮球比赛。

5、 技教育论文评比

6、 组织教坛新秀上示范课活动。

7、 对学生进行法治、交通安全知识讲座。

8、 组织教师外出听课活动。

十一月份:

1、 参加市二年级学生铅笔字比赛。

2、 对教学质量进行期中抽测。

3、 参加市中小学乒乓球赛

4、 组织语文青年教师参加基本功竞赛。

5、 部分村校举办素质教育现场会。

6、 组织教师参加市小学语文论文、案例评比活动。

7、 组织教师参加科学教学论文评比活动。

8、 组织学生参加市“伴我成长双语作文”比赛。

9、 市英语青年教师(35周岁以下)朗读选拔赛。

10、英语教师听说读写基本功竞赛。

11、市中小学优秀体育论文评比。

 十二月份:

1、 举办乐余中心小学第四届读书节活动。

2、 组织召开全镇班主任经验交流会。

3、 组织教师参加全镇“小论文”评比活动,编印素质教育论文集等。

4、 组织学生参加冬季三项比赛。

5、 进行学生英语4会单词达标活动。

6、 初拟学生评语。

一月份:

1、 庆祝元旦

2、 期末复习考试,质量分析。

3、 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学生等

4、 结算代办费、做好校产登记管理工作。

5、 进行教师业务考核,兑现岗位考核奖。

6、 部署师生寒假生活。

第5篇

论文摘要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加快,东南亚语种专业的人才需求和办学规模都急剧上升。高职东南亚语种专业教学过程中都面临东南亚语种、英语、汉语言文化的多语教学和专业方向课程教学的问题。本文在分析东盟国家语言政策和高职东南亚语种专业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就如何兼顾高职东南亚语种人才培养中东南亚语、英语、专业方向、汉语及民族文化教育的多语教学问题提出了建议以供借鉴。

1 东盟国家语言政策概况

东盟各国都是多民族国家,语言种类繁多且状况也较复杂。东盟国家的官方语言一般都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如新加坡有4 种官方语言:马来语、华语、泰米尔语和英语。印尼、柬埔寨、泰国有3 种官方语言。越南、文莱、老挝有两种官方语言,其中英语和华语都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新加坡政府从1966年开始全面实行强制性的双语政策,要求新加坡所有学生都必须掌握英语和母语。而缅甸独立后,学生从学前班开始就学习英语。此外,由于东南亚国家与中国睦邻关系,双方在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有合作与交流,而在这些国家中,华侨、华人人数众多,华语在东南亚国家的影响较大,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缅甸四个国家把华语列为本国的官方语言之一。

2 高职东南亚语种专业教学现状

广西和云南都有十余所高职院校陆续开设了东南亚语种专业。以云南省高职院校为例,据2011年5月份的统计数据,云南省37所高职院校中现有11所开设了东南亚语种专业,其东南亚语种教学主要分为以下三种:专业方向型、双语型和选修型。11所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大多数都立足于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采用“东南亚语种+专业方向”的形式,设定专业方向的大都为旅游、商务和法律等方向。其课程体系主要分为三部分:核心课程、拓展课程和通识课程。核心课程主要由语言知识课程与专业知识课程组成,语言知识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东南亚语种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专业知识课程包括经贸知识、旅游知识、经贸法律知识等,主要是使学生掌握相关专业的语言应用能力。拓展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围绕专业核心课程开展相关课程,如,在学生学习经贸知识的核心课程基础上,开设商务谈判、报关知识等课程以拓展学生的职业技能。通识课程中开设英语的目的仍是通过全国应用英语能力考试。从人才模式上看,多半采用“2+1”(即国内2年,国外合作1年或半年)的模式。

3 高职东南亚语种人才培养多语教学的思考和建议

3.1 高职东南亚语种专业应以语言应用能力培养为主

高职东南亚语种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多数在秉承“语言+专业方向”的理念下,以培养社会所需的生产一线的应用型东南亚语专业人才为培养目标,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以行业外语(东南亚语种)培养为主,这既是高职教育的自身特点和高职生未来就业领域所决定的,也是在就业市场避免与本科东南亚语种专业毕业生正面冲突的需要。在语言能力培养方面,有别于英语,学生的东南亚语都为“零起点”,而掌握东南亚语语言能力是高职东南亚语种专业区别于其他高职专业的立足点,同时,由于该专业现有的专业方向一般以文科类的旅游、商务、贸易、法律等为主,技术性并不太强,在人才培养中应科学处理好语言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关系,即必须以语言课程为主,增加东南亚语种在开设课程门数、学分要求和学时的比重,专业方向应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强调专业方向的自学和拓展,这样的话高职东南亚语种专业才具备基本的发展空间,也拓展了学生的就业渠道。

3.2 改革高职英语教学模式,走实用英语教学道路

由于英语作为世界语言的地位已经不可动摇,而东盟国家的官方语言之一仍为英语,因此高职东南亚语种专业仍需重视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反思高职英语专业不断萎缩和本科英语类专业就业日益困难的局面,高职东南亚语种专业直接定位于行业东南亚语无疑是合理的。但在高职有限学制内多语教学的问题也决定了必须对现有的高职英语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避免以英语应试教育为主(考级),压缩传统的通用英语的教学学时和内容,强调英语辅助交流的作用,以实用为主,在公共基础课程中注重培养英语听、说能力,加强专业英语课程,树立东南亚语种为主,英语为辅的教学观念,才有可能避免学生毕业后东南亚语种、英语、专业方向都不精的“四不像”局面。

3.3 重视结合东南亚国家文化开展语言课程的教学

不少学者都对我国英语教学中存在的语言与文化背景脱节的问题进行了反思,高等教育阶段通用英语的教学,常会出现过分强调语言的工具作用,忽视对西方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的介绍的问题,学生死记硬背英语,学习效果差,达不到第二外语本身应有的对思维、逻辑能力培养的作用。以此为借鉴,东南亚语种作为小语种,通用性并不强,结合东南亚国家文化背景的介绍开展东南亚语言课程教学,既有利于学生更快地掌握东南亚语种,也为今后从事对外行业的对象国文化知识进行了必要的贮备。

3.4 紧跟汉语国际化脚步,弘扬我国汉语及少数民族语言文化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语言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重视,特别是在华人、华侨聚居的东南亚地区,汉语文化更是倍受关注,部分东南亚国家中汉语是其官方语言之一。为避免在多语教学过程中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的现象,在培养应用型的高职东南亚语种专业人才时不能忽略汉语文化教育,特别是在通识课程的设置方面,可开设中国汉语语言文化教育的相关课程,代替传统的大学语文课程。由于不少东南亚语种毕业生都将在国外从事相关专业工作,加强我国汉语语言文化教育,既可促进中国优秀文化传播到东南亚地区,又可推进汉语国际化,增强国家的地区影响力。

另一方面,作为主要承担东南亚语种专业人才培养的云南、广西等省份,其独有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也是该地区的特色优势之一,传承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将优秀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传播到东南亚地区,打造民族文化品牌都成为政府发展的战略之一。

4 结语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加快,东南亚语种专业的人才需求和办学规模都急剧上升。高职东南亚语种专业教学在多语教学中科学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分清主次,改革传统教学模式,重视东南亚国家文化和我国汉语及少数民族语言文化问题在教学中的要求是开展高职东南亚语种专业多语教学的关键。

注:云南省教育厅2011年5月基金项目和2011年4月院级重点课题项目总结论文

参考文献

[1] 张居设.东盟国家官方语言及其相关政策的启示.东南亚纵横,2011.6.

第6篇

[关键词] 环境工程 专业英语 教学改革

环境工程开设专业英语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教学使得学生掌握环境工程专业术语的英文表达,学会撰写英文摘要,提高英文写作能力,掌握阅读和翻译环境工程英文文献的基本技能。一方面,为毕业论文服务;另一方面,为适应学生将来从事实际工作和专业研究的需要。结合本专业教学的实际情况,对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学进行了一些改革和尝试。

一、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专业英语课程设置不合理,学时少,任务重

环境工程专业英语课程设置不太合理,课程学时安排少。很多学校往往把专业英语开设在大三第一学期,与专业课程的开设基本上是同步的。由于此时学生的专业课程刚刚开始,学生对专业知识的了解和理解不够深入和全面。此外,环境工程专业英语专业词汇量大,长句多,知识性强,要通过短短的20~30学时掌握相应外文文献的阅读、翻译和写作技巧难度较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学习缺乏主动性。

2.教材种类少,教学内容不明确

目前,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材公开出版的很少,很多学校采用的教材均是自行编写的,选文大多来源于欧美大学相关专业的一些教材、硕(博)士论文、相关的书籍和杂志、国际会议发表的论文、从网站下载的材料、报刊科技评论等,有的是全文选用,有的是节选部分章节或段落,难度深浅不一,随意性强,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此外,由于学时少,很多任课教师往往会选择自己熟悉和擅长的领域筛选相应的内容,存在较大的主观随意性。

3.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

专业英语课堂教学多以教师和课本为中心,采用翻译和阅读相结合的方式,“一言堂”、“满堂灌”,形式单一,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没有机会发挥其积极性和主动性。与此同时,教学手段也相对落后,多采用教师讲授和板书的形式,很少采用多媒体教学。即使使用多媒体教学,也只有枯燥的词句翻译,没有图示讲解,也没有相配套的语音辅助资料,直接导致了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甚至产生厌倦情绪,不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影响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4.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水平不高

目前,很多高校的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学一般都是由专业教师担任的,很多专业教师的专业学术水平较高,但是没有经过专门的英语教学训练和口语训练,缺乏用英语授课的能力,对英语教学的方法不熟悉,直接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而且,由于对专业英语课程不够重视,任课老师队伍不稳定,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5.课程考核方式

专业英语的考核主要采取开卷笔试的形式,考试内容侧重对词汇掌握、阅读翻译能力的考核,对听、说、写能力缺乏具体的考核内容。而且很多内容都是课文中讲解过的,这样主观上给学生一种消极应对的态度,无法真正地检验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方法探索

1.明确教学目标,重视教材建设

专业英语注重实用性,不仅包括本科毕业论文中的英文摘要,还包括进入社会后的诸如英语面试、基本专业资料的阅读等应用。因此,文章难度选择应该在能够清楚地介绍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难度适中,篇幅不宜太长,有代表性的专业词汇出现频率要高些。在课堂讲授过程中注意专业知识的导入,减轻学生学习的难度。文体的选择也应注意形式的多样性,除了专业文献,还应增加广告、产品说明书、设计说明书等文体。

2.改革授课形式,加强师生互动

(1)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多样化,

环境工程专业英语的学习本身是枯燥的,再加上专业课程的滞后,畏难情绪导致学生的积极性不高。这就要求尽可能采用趣味性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涉及很多水、气、土壤等介质中的环境现象与过程的描述以及污染控制工程流程等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学生已经熟悉的知识或较抽象、学习起来较困难的内容借助多媒体、录像、图片、电影、动画等工具,以此来提高学习兴趣。这种教学手段形象、生动、直观、信息量大,使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受到直接的刺激,提高学习热情。例如,在讲解各类除尘器(precipitator)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各类除尘器的内部结构剖面图和工作原理的仿真动画,使之生动易懂。

(2)课前预习,课后复习

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大量的听、说、读、写、译训练,要想在短短的每周2~3学时的课堂上完成是不现实的。笔者在进行专业英语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对学生首先要做到课前预习,就下次课即将讲授的新词汇短语、新课文、背景等进行预习,并采取课堂随机点名检查的方式进行考核,计入平时成绩。其次,课后给学生布置适量的写译练习,要求用英文回答每个单元后的问答题,既巩固了专业知识,又复习了英语。

(3)课堂注重听、说、读、写、译全方位训练

与基础英语相比,专业英语有自身的特点,除了专业词汇、术语及特定的构词方法外,还有科技文体、句法结构、语态、时态等方面的特点,这些是专业英语课程需要重点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当然,考虑到专业英语的实用性,也不能忽略听说能力的培养。

听。听力训练可以穿插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教师用双语讲课,通过给学生提供一个语言环境,养成英语思维的习惯,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当然,也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如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科教光盘,如Discovery中关于温室效应、全球变暖、臭氧层空洞、酸雨等科普类的环保小短片。在锻炼专业英语听力的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说。要让每个同学都有开口锻炼的机会。正式上课前,可以开展“3分钟演讲”之类的英语口语练习。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轮流安排让每位同学朗读3~4个句子,或者就课堂提问要求学生尽量用英文回答。这样做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和表达能力,能让每个同学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读。要提高专业英语的阅读和翻译能力,首先要掌握一定数量的专业词汇和专业术语。环境工程专业词汇很多都是复合词、缩略词及利用前后缀构成的派生词。因此在每个单元的词汇教学中,应注重构词法的分析,介绍一些常见的前后缀和词根以及词性的变化规律,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如硝酸盐(nitrate)、亚硝酸盐(nitrite)、硫酸盐(sulphate)、硫化物(sulfide),等等。在课堂上要多采用启发式的提问,学习一个词根后,立刻给出一个含有该词根的新词让学生进行联想学习。

专业英语注重行文连贯、简洁,力求客观和准确,句子以长句和被动语态居多,大量使用名词化结构、非限定动词和后主定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穿插科技英语文体的介绍和翻译技巧的传授,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句子结构尤其是复杂长句句子结构能力。通过典型句子分析,结合专业知识背景,训练学生分清句子种类、找句子主干的能力。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将每个句子中的主句以不同颜色和字体与修饰成分区分开,将谓语以粗体字显示,并让学生共同参与朗读,使他们在读句和断句的同时了解句子的语法构成。

写译。对于很多高校,大三学生开设专业英语的一个主要目的是为毕业论文服务。这一点直接表现为毕业论文的外文翻译任务和正文中英文标题、英文摘要和图表的英文翻译。根据笔者多年指导本科毕业论文的体会,很多学生往往借助电子工具或在线翻译软件来完成,结果驴唇不对马嘴。因此,除了加强课堂讲解训练,课后布置适当的汉英和英汉翻译作业是非常有必要的,尤其是要让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的数字资源,根据毕业论文课题的要求查阅相关外文文献,在阅读文献的同时,掌握英文摘要的撰写。

3.更新考核方式,注重课堂考核

考核是检查教学效果、督促学生学习的有效手段之一。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应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考核方式也应该多样化,如在每次课堂教学结束后安排适当的测试,综合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出勤等方面。期末考试试题题型尽量多样化,可以增加口试、摘要写作等内容。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既是一门语言课,又具有专业课的特点。专业英语任课教师既要熟悉本专业的课程体系,掌握各专业主干课程的内容,了解学科的前沿动态,还需要较高的听、说、读、写、译水平,同时具备一定的英语课堂教学组织能力。因此,学校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多方式、多渠道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首先要稳定教师队伍,不能随意指定。其次,对专业英语任课教师进行培训或者提供出国或访学的机会,开阔眼界,提高英语口语授课的能力和水平。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学生真正掌握了环境工程专业英语学习的方法和技巧,才能真正发挥专业英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月生,夏祥翔.论化学化工专业英语教学改革[J].广东化工,2007,34(10):119-123.

[2]徐进.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浅析[J].中国电力教育,2008,(10):227-228.

[3]俞乐.互动式教学法在生物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西江教育论坛,2010,(1):56-57.

第7篇

[关键词]台湾 高等教育 学生管理

专业培养台湾的高等教育是在1945年后,基于日本人建立的4所大专学校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截止2004年,公立和私立大学已增加到168所。与内地的1396所高等学校相比,台湾高等院校的数目和在校人数量都比较少,但是由于台湾的高等教育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教育理念的共同影响,存在着其特殊的教育方式和体制。关于两岸高等教育宏观体制、教育改革、教学评鉴等方面的比较,已有学者进行一定的研究。笔者在此以教育工作者的角度,从高等教育的重心――学生的管理和培养方式着手谈谈台湾的高等教育。

对于高等学校的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培养和教育主要包括个人生活,思想道德及专业知识的发展三个领域。在内地的高校中,主要由学生工作的专职工作人员,辅助工作人员和专业教师共同完成。而在台湾的高等学校中,这些工作主要由教官,辅导人员和专职教师完成。之间既存在相似之处,也存在不同点。在两岸“三通”开始实施的初期,了解台湾高等教育中学生的管理和培养,从中得出借鉴和互补,有助于对内地高等教育的现状进行思考和改革。

一、台湾与大陆高等学校学生管理模式上的比较

台湾高等学校中学生的管理主要由学生事务处负责,由学务长统管。相对内地的学生管理比较自主、自由、灵活。学生事务处下面分设生活辅导组,咨询辅导组,毕业辅导组等。其基本功能与内地的学生工作处及下设的学生管理科,学生思想教育科,招生就业科等相似,但功能和职责上还是有比较明确的区别。

(一)生活辅导

台湾高等学校中学生的生活辅导包含学生的住宿管理,助学贷款申请和兵役申请等事宜。

台湾高校学生的个人生活相对自由。住宿可以选择在学校住宿和租住民房,除军校外学生的出入和作息没有专人管理。相对而言,住宿在学校的宿舍价格比较便宜,尤其是公立大学,每学期的住宿费用为新台币6000~7000元(约合人民币1500元),而住宿在外的费用至少是1倍以上。但由于台湾的大学近来也存在扩大招生的问题,所以学校的宿舍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需要通过抽签方式来决定是否可以住宿学校宿舍。

助学贷款是台湾学生解决学费的一个主要途径。生活辅导组主要负责帮助学生向银行申请助学贷款。由于台湾银行的联网系统和信用记录非常健全,所以学生在毕业后基本都能及时还清贷款,已确保自己的信用记录。使得助学贷款的运作比较顺畅。

生活辅导组的事物主要由教官负责。教官是台湾教学体系中保留的传统部分,早期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思想教育。与早期内地大学中的舍监和现代大学中辅导员的职责有相似之处。但目前教官的职责已逐步由管制学生的角色转变为协助学生顺利进行大学生活的角色。除负责学生的军训外,主要对学生的日常生活事物进行指导。

(二)心理辅导

与内地的高校相同,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心理健康在台湾高等教育中也占有重要的角色。这些任务由咨询辅导组完成。咨询辅导组的成员包括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兼职的各院系心理辅导老师和专门的精神科医生。咨询辅导内容包括:家庭关系,人际关系,感情关系,情绪管理,学习生涯发展,自我探索等方面。

相对国内大学的心理辅导专线和日常辅导员及班主任式的管理方式,台湾大学的咨询辅导团体更大,咨询辅导涉及的内容更加广泛。其从学校到院系,以及宿舍区,都能找到心理咨询辅导人员的身影。所以,虽然台湾高等学校中的学生宿舍和生活管理相对松散,但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较少。这一点是内地高校值得借鉴的地方。

(三)毕业辅导

台湾高等学校的毕业辅导涵盖较广,除各类毕业生需求信息外,还包括暑假的培训,公读机会,以及为求职所办的各种讲座和准备。其功能和内地高校的就业科有些类似。毕业辅导组的固定教职员很少,多由校友组成。职业生涯的讲座也是邀请在相关行业从业的校友回校进行,并提供面试和求职简历准备等的指导。内地高校的就业指导多在为学生提供招聘的信息,而关于简历和面试都是学生自己摸索。现在有些高校将这些内容作为一门选修课进行,是一个良好的发展趋势。

相对于内地高校毕业生找工作难的问题,台湾高校的毕业生所面临的压力要小一些。应届毕业生中约有20~30%会继续升学,20%左右会进行相关的商业活动。所以相对于就业机会而言,一般的毕业生都能找到工作。但起薪较低,一般为2~2.5万新台币/月。

二、台湾与大陆高等学校学生培养模式上的比较

台湾高等教育的课程结构受美国影响较大,课程大致分为两类: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其中又分别涵盖选修和必修。台湾高校的选修课程和必修课程的比例为4:6,学生除可以学习本专业的必修课程外,还可以学习其他相关学科的专业课程。

(一)通识教育

台湾大学的通识教育与内地高校培养方案中的通识平台相近,课程包含共同课程和通识课程两种,在各校所占比重不同,大约占全部学分的25%。共同课程多包括:国文、英文、历史和宪法四科。而通识课程主要有以下领域选择几门课:自然科学,文学艺术与人文,社会与行为科学。作为专业教育之外的补充性教育,台湾的通识课程近年来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课程门类、内容和学时的设置上与专业课程还存在矛盾,目前各校都在与专业课程的资源进一步协调,以取得更好的发展。

内地高校,尤其是理工科院校近年来在通识平台中也加入语文和人文修养课程,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但是还处于试点阶段,效果的优劣还需要进一步通过教学效果评价。

(二)专业教育

台湾高校专业教育课程中设置的必修课程门数相对较少,学生有较多的选择权利。中山大学化学系学生专业必修课程只有57学分,必选课程6学分,选修课程大于12学分。

中山大学化学系学生化学基础的四大课程所占比例较重,而与专业方向相关的课程都放在选修课程中,更体现出“厚基础,宽专业”的特色;同时四年级没有必修课程,便于学生自由安排考研究生和找工作的时间。

台湾高等教育中专业课程教学的另一个典型特色是全部使用原版教材,所以学生从一年级起就开始训练专业英文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而不需要单设专业英文课程和双语教学。

(三)专题研究

台湾高等教育中与内地高校有较大差别的方面是专题研究。台湾的专题研究与内地大学中的综合训练和毕业论文有相近的功能,目的是针对本学科领域中某一研究课题,运用在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中学到的知识,培养学生独立解决科研问题的能力。与内地高校的综合训练和毕业论文相比,专题研究具有以下的特点:

1.入门早

专题研究在台湾的高校中是一门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选课的情况选择专题研究的时间,大部分学生在大学二年级暑假就进入专题研究。目的是在大学三年级结束时已给导师有较强的印象,便于推荐成为本校或其他学校的研究生。

2.时间灵活

台湾高校的专题研究与内地本科教育中的综合训练或毕业论文最大区别在于没有将固定整块的时间用于单一课程的学习,而是每周学生利用课堂学习以外的时间到实验室安排实验和研究工作。这样可以促进实验室资源的最大利用,也能让学生将课堂学习的知识及时进行巩固和消化。

3.考核方式多样

台湾的专题研究考核方式由教师决定。通常是通过对问题调研,解决和实验全过程的综合评价,并无像内地高校那样要求采用论文和答辩结合的形式完成。学生在专题研究中主要锻炼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了解学科前沿的发展情况,对学生撰写论文的能力没有统一的要求。带来的问题是部分高校培养的本科毕业生文字综合能力较差的问题。

三、启示与展望

(一)启示

台湾高等教育对学生的管理存在“制定制度规则,学生主动执行,学校辅助指导”的情况。与内地的专职辅导员管理相比,节省人力资源,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对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培养,台湾教育与美国教育相似,注重通才教育。但是对于内地需求技能和专业知识较细的大学毕业生的情况,台湾的高等教育并不是非常适合,可能需要从专业选修课程的角度给予加强和指导;随着两岸交流的日益加强,及台湾、内地高等教育的改革,两岸高等教育会朝着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方向更好地前进。

(二)展望

台湾与祖国内地同一文化根基,同一教育传统,双方的高等教育(包括面临的问题)具有更多的相似性甚至相同性,“内地是台湾教育的文化母体,也是台湾教育发展最大的腹地”。两岸的一些知名公立大学有共同的历史渊源,如两岸都有清华大学、交通大学、中山大学等。这些大学秉承共同的校训,甚至在系所设置上也大同小异而互相借鉴,这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体现出国家尚未统一时的特征。内地与台湾的某些过去的差异正在缩小,这与两岸相同的传统文化与近20年来的社会和经济互动有关。展望未来,两岸的合作交流必然越来越密切,这是因为台湾的教育市场必然向世界放开,而最便捷的开放是对内地的开放;高等教育国际化,加速了高等教育国际间的合作交流,两岸同属一个国家,合作交流顺乎人情民意;汉语世界要争得发言权,特别是台湾要避免成为“文化殖民地”,必须与内地合作交流,使两岸共兴共荣;内地改革开放成就令世人瞩目,对台湾有巨大的吸引力;内地已经开放了对台湾高等教育的绿灯,台湾赴内地读书的学生日渐增多。我们既要和国际接轨,就必然有其超越民族、国界的通用性;同时,我们需要的是中国特色与国际惯例的统一、民族性与国际性的统一。

参考文献:

[1]吴言荪.台湾高等教育评鉴浅析[J].高教探索,2007,(2):77-79.

[2]王涛.略论台湾高等教育的发展[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3,(8):68-71.

[3]林慧.两岸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比较与启示[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2):125-127.

[4]王孙禺,蓝劲松,江丕权.祖国大陆与台湾高等教育体制的宏观比较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5(2):27-33.45.

[5]赵慧珠,刘文达.内地、香港和台湾高等教育若干问题的比较与借鉴[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154-160.

[6]金诚.台湾大学院校评鉴及其新趋势[J].大学教育科学,2005,(6):10-12.

第8篇

【关键词】 彝语;口语教学;帮教带学;自主;合作学习教学情境化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9-00-02

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教师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只有以人的发展为本位时,教师才能做到把情感教育与口语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构建真正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结合的课堂教学。口语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掌握并运用彝语日常用语的听、说、译三方面的能力。彝语口语教学应该为学生创设他们喜闻乐见的,适合的情境,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笔者身为一名中师彝族口语教师,首先应该激发学生学习彝语的兴趣与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记忆效率,实践运用效率,以达到教学的目的。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帮教带学”的教学活动。把课堂还给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知识训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之间的合作学习能力,达到学以致用,让学生积极“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

一、客观的教学环境促使彝族口语教学中的“帮教带学”活动的形成

1.特殊的客观环境

笔者从事的是四川省大凉山唯一的一所民族师范学校彝语教育教学工作,这里的少数民族学生比较多,尤其是彝族学生占的比例比较大。一直以来,为了让彝语基础不同的学生学有所得,把彝语基础较好的彝族生称之为“甲类生”,不会说彝族话的彝族生和其他民族学生称之为“乙类生”,根据学生的彝语基础分班上课,而对所谓的“乙类生”教学目标主要培养他们听、说、译三方面的能力,对“乙类生”的口语教学更多的时候只是在课堂上进行,虽然教师还是按计划要求布置了许多课后练习的内容,但学生总是完不成预设的目标,甚至有些学生在课堂上学会的口语,因课后缺乏具体的语境中去练习、运用,总是过不了多久就忘了,口语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近年来,由于学校的搬迁,教学设施不够完善,师资力量不足,彝语教学不能再像过去,分成甲、乙组上课,而是基础参差不齐的各民族的学生都在同一个班级上课,虽然这样对彝族生进行系统化教学带来了影响,但对其他民族生的口语教学提供了有利的平台,可以因材施教,促成良好的“帮教带学”活动。

2.彝语口语教学中“帮教带学”活动的特征

第一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彝语基础,把班上的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由几个彝族学生和其他民族学生组成,并由彝语基础好、识字能力和表达能力强、口语最标准的彝族生担任组长,要求他们不仅在课堂上进行合作学习,还要加强课后的辅导,并强调学习要结合具体的实物,事件进行对话练习,在具体的语境中去感悟学习彝语日常生活用语。第二利用“捆绑制”强化帮教带学活动。把帮教带学双方的利益捆绑在一起,改革学生成绩的评定,通过阶段性的考核、检测“乙类生”的口语水平提高程度来评定本组学生的平时成绩,如果“乙类生”口语水平提高了,不仅学生本人有加分,帮教带学的彝族生和所在组其他成员均有加分,反之,如果“乙类生”的口语成绩下降了,帮教带学的彝族生和所有本组的其他成员均要受罚扣分。在学习过程中将双方的利益紧紧地捆绑在一起,较好的调动帮教带学双方的学习积极性。第三“帮教带学”活动中要加强活动的即时评价。即时检测、即时打分(每学期考核四次左右)。评价是口语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教师必须在活动中即时的评价,搞好学习过程的评定制度,累计综合起来的这个平时成绩占学期末总成绩的40%。重学生的平时学习,搞活课堂气氛,激发学生自我完善的积极性,发展学生听、说、译的各项能力。

二、帮教带学活动将帮学的双方的学习回归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把课堂还给学生,能营造出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

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从语言知识的传授向语言知识与技能并重的转变,特别强调语言交流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能用所学的语言做事情。在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讨会上制定的课堂教学评价方案,明确规定学生在课堂上学习表现是判断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这就是说教师要改变满堂灌的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是著名的叶教授新基础理论中的核心部分和精华部分。是素质教育形势下课堂教学改革的放向、趋势和重要原则。

彝语口语教学中的帮教带学活动中,为了更好地贯彻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学习,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一是把课堂交给学生,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阅读、思考、发表个人的见解、互相讨论,给学生个性,给学生独立思考,独特感悟的能力,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活动去联想,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给学生权利,给学生质疑问难,阐述个人见解,保留自己意见的权利,给他们自信尊严,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平等的交流,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的尝试,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尤其是帮教带学的少数民族学生在其他学科上基础比较差,自卑心理较强,帮带学的教学活动在很大程度上给予了他们成就感,自信心。二是在帮教带学活动中,为了完成教学规定的学习任务,阶段目标,帮带生既要自己作主,自我规划、主动努力地学习,去摸索、积累和构建知识,获得自我发展,正如宋儒朱熹倡导读书治学主动自觉的精神态度,他们在无意中事事都让自己去理会,自己去体察,自己去涵养,书用自己去读,道理由自己去究索,体现出现代教育更重视“学”的价值。同时,他们还要为其他被帮带的学生作主,在帮学的过程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使他们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特别能使性格内向或学习困难的学生,尽可能多地给他们创造口语对话实践的能力。三是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帮教带学活动,因自主学习不是孤立地一个在学,往往是与“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结合起来的,自学加同伴互助,或者自主探究加上小组研讨,最后把共同探究整合成学习共同体的共识,推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养成具有鲜明自主合作特征的班级学风,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让每个学生都得到进步,营造出活跃的教学氛围,形成良好的团结和谐的班风,把情感教育与口语教学紧密的结合起来。

三、“帮教带学”的口语训练能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学会学习

语言是作为人类用于交流的工具,在我们的学习、生活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口语训练,不能仅停留于课堂教学中进行词法,语法,句型的训练,要通过帮教带学活动丰富课堂外的学习,创设教学情境对语言学科来讲,不能限于讲几个动听的故事来导课,或者放几段精彩的视频画面来刺激学生专注,而是实实在在地深入民族群体,现实生活中吸收和体验彝族的语言文化,教师平时在教学中对词法、语法,句型虽然作了全面,系统地讲解,进行知识文化,交际文化的渗透,遇到一个新词语时,学生总是习惯于找个相应中文词来帮助记忆,而彝语是表音的音节文字,一个字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的汉语意思不一样,彝语词的内涵是比较丰富多彩的,如果词语不能找到统一的汉语词汇去翻译,学习时就不能只靠词语的字面去理解,要充分理解文化内涵,需要到现实生活中去了解用语民族的风土人情,宗教习俗,经济、政治制度,日常生活等文化背景知识,它要求教师能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调查、解读、研究等活动,发现知识,获取知识,解决问题。

在帮教带学的口语教学活动中,笔者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鼓励学生深入人们生活中去进行情境化的语言实践。途径一是认真利用平时在校园生活中的时机,以分好的组为单位经常开展交流活动。途径二是规定假期任务,帮乡村小朋友辅导假期作业;或者帮身边农民工的子女进行家教,途径三是跟随校团委组织的到各民族小学组织参加有意义的活动。从而扩大对本民族的了解,在母语语言环境中体会语法,收集词汇获得最直接的知识,这种在情境中去学会学习的教学法从真正意义实践了教育先辈们说的那句话“我们的知识,不是被人注入而来,而是由自学而得来的”,自学是成功的重要因素。这样的教学活动能倡导学生一直好学、真学、自己学文化的自主意识和习惯。也能真正意义上实现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情境活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和动机,让他们自己学会学习。

总而言之,凉山州是个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凉山彝族群众日常使用的都是本民族的语言,绝大多数彝区日常使用汉语的频率几乎为零,目前基础教育仍然滞后,因此,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真正、全面,深入地开展好彝汉双语教学,让彝族聚居区只懂母语并直接进入小学学习的彝族儿童受到良好、有效的教育、促进民族地区的快速发展,以保障西部大开发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实施是凉山教育的职责,因而把非彝族的其他民族的教师(凉山职教师资专业的学生)彝语口语表达能力提升,使用好母语导入双语教学,逐渐过渡是凉山基础教育是希望所在,而帮教带学活动是在彝语口语教学中最为快速提高其他民族生口语表达能力的良好的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蔡泽华《全国教育论文暨教案选粹》

[2]《中国教育科研与创新》2010.第一期

第9篇

论文摘要:现今国内基础教育领域中的英语教学,开始注重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主性。那么,英语教师的自主性呢?英语教师的自主性对英语教育教学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从基础教育领域中英语教师形成自主性的必要性、影响英语教师形成自主性的因素和英语教师形成自主性的途径等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阐述。

一、教师自主性的含义

从传统意义上说,我们一直将“教师”定义为“知识的传授者”,即通常我们所说的“传道、授业、解惑者”。随着基础课程的不断改革,我们对教师的定义也不断地发生变化。在现代意义上,我们要求教师要成为“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合作者,是具有课程开发能力、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的新型教师。教师只有寻求自主性,自主选择,自主建构,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也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一方面,“教师自主性被看作是教师的一种专业特质,这种专业特质可以通过教师教育或者自我导向的专业发展过程来实现。这种专业特质一方面与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控制能力有关,另一方面与教师对自我发展的控制能力有关”。另一方面,不同的学者又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教师的自主性进行了定义和解释。比如:“教师自主性是指向外在的自主,这是教师对自己的教育客观环境的自主,体现着教师能够在外在压力和外部控制中获得独立、自由和权力,并自我决定和支配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和环境”;又或者,“教师自主性是指向内在的自主,这是教师对自身主观现实或内心世界的自主,表现为教师能够合理利用自己的能力,并开发潜能,对待工作态度积极,目标明确,表现出充分的主动性和进取心,能够较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方式,并促使自身获得发展”。也有学者从职业行为和职业发展这两个方面来阐述基础教育领域中英语教师的自主性。

根据上述不同定义,教师的自主性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来进行解释:①从能力角度而言,教师的自主性是指教师在其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获得符合时代精神和自我发展的能力;②从环境角度而言,教师的自主性是指其教育教学活动和科学研究活动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和约束。但是人始终与社会、机构联系在一起,显然这种“不受约束”是不现实的。所以,教师的自主性要求教师在自己的课堂中,从不同机构约束中做出选择并找到替换的有效方法;③从责任感角度而言,教师的自主性意味着教师要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具有高度的责任感,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和教学技能,并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进行反思,以寻求改进。从这三个角度我们可以看到,自主性是一名成功教师必须具备的品质,这种自主性体现在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的强烈的责任感,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不断进行反思和分析,以寻求自身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

二、对基础教育领域中英语教师自主性现状的研究

在国内,针对中小学生自主性的研究已经引起了外语教育研究人员的关注,相关的研究文章层出不穷。这种趋势的出现与我国提倡的素质教育相符合,也与外语教育界多年来提倡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相吻合。对外语学习策略的重视,实质上就是对长期被忽略的外语学习过程的重视,这对提高学生的自主性非常有益。然而,仅仅通过英语学习策略的训练并不一定能有效地促进中小学学生的自主性学习。

从这一角度而言,除了国内对中小学学生自主性的理解和研究还缺乏深度和广度外,更重要的是对基础教育领域中英语教师自主性的研究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不可否认的是,教师的自主性比学生的自主性的概念要复杂得多。基础教育领域中英语教师自主性的研究在国内还处于初级阶段,国内对教师自主性这一概念的界定、理解和解释还存在着很多分歧。但国外研究人员和外语教师已经开始按照他们自己的理解,积极探讨外语教师自主发展的可能途径,我国的外语教育教学研究人员是否也该全面着手对基础教育领域中英语教师的自主性进行深入的研究呢?

三、基础教育领域中英语教师形成自主性的必要性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英语作为一种交流工具的重要性,基础英语教学的重要性在国内不言而喻。父母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教他说英语;学校教学英语的开始时间从初中一年级提早到了小学三年级,甚至更早;形形的双语学校出现了。面对这样的形势,基础教育领域中的英语教师更应该建立规范的职业意识,形成自主性。正如上文已经提到的,虽然基础教育领域中英语教师自主性的研究在国内少有人问津,然而,具有自主性的教师的作用和能力却显而易见。

1.桥梁作用

具有良好自主性的英语教师可以在课堂活动和学生个人学习活动之间,课内外学习之间,总体上的教学目的、过程和结果之间搭建很好的桥梁,以解决其间的矛盾。

2.促进作用

教师能为学生提供学习、心理和情感等多方面的支持,促进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同时,基础教育领域的英语教师能有机会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视野。

3.支架作用

英语教师能为学生在学习目的语和使用目的语的过程中提供适度的支持和挑战,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目的语言。

4.协商和对话

英语教师应该以学生及外部权力机构为协商和对话的对象;以课程大纲、课程计划、课堂教学目标和方法、师生角色和关系、学业评估方式等等为内容。

5.中介作用

英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自主性,在限制因素和预想条件之间充当中介,起到调节作用,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去除不利因素。

6.教学的批判立场

“教师应该以批判的视角看待教育问题。”特别是作为英语教师,更需要有广阔的思路和敢于批判的精神。

从以上六个方面的作用,我们可以看到英语教师形成自主性所能产生的巨大作用和影响,由此可见,英语教师自主性是必要的也是理应具备的。特别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强调英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主动性、主观能动性,才能让英语教师充分感受到他们的价值,受到重视与尊重,能真正调动并激发其内在的动力,让他们自主自觉地形成自主发展的观念,主动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自己的自主性,并能反过来更有效地推动基础课程改革的深化。

四、基础教育领域中英语教师自主性的实现途径

上文中,我们已经明白了基础教育领域中英语教师必须发展自主性,也知道了影响教师自主性发展的因素,那么我们就应该克服这些影响因素,明确英语教师自主性发展的实现途径。 转贴于

1.基础教育领域中英语教师应该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

基础英语教学呈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多媒体辅助工具不断更新的新模式,随着这一模式的出现,对英语教师的要求也随之提高,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英语教师应该具备以下素质:①过硬的英语语言基本功:扎实的听、说、读、写、译能力;②掌握教育、心理理论知识,特别是能了解学生的心理;③了解中西方文化与跨文化交际,能将不同的文化渗透在英语教学中,并能在教学过程中有效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④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能熟练使用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⑤不断更新教学理念,随时了解应用语言学理论的发展。

具体来说,英语教师应该建立以下知识结构:①本体性知识,如语言知识、语言技能,语言学、语言教学理论等语言类相关知识;②条件性知识,必要的条件性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有时甚至还会包括社会学和人类学等边缘化、有交叉性的知识;③实践性知识,即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整合,一般而言,是否积累足够的实践性知识是判断教师好坏的一个重要条件;④一般性知识,指教师知识的广度和其自身的素养。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是英语教师的前提和基础,然而我们不能忽视的是,一名成功的英语教师也离不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广阔的知识背景。

2.基础教育领域英语教师需要学会处理好外在的制约因素

作为一名基础领域的英语教师,不但要受到教学经验、自身修养以及其自身对于第二语言教学和学习的理解等内在因素的制约,同时也容易受到当今教育政策法规、机构规则和传统观念等外在因素的制约。

这些因素都要求基础教育领域的英语教师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处理好制约教学的各种因素,特别是各种外在的制约因素。这些外在制约因素往往会影响到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风格和教学行为。如果基础教育领域英语教师长期处于不断受到外在因素制约的环境中,他们就会慢慢地失去创新思想的资源和动力,他们就只能保持普通,再平常不过的工作模式。教师自主性不应该仅仅指在教学活动上的主观能动性,也应该包括教师在课堂和外在环境的种种约束中做出选择和找到替换方法的能力。

3.基础教育领域英语教师应该努力使自己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

教育工作作为一项专门的职业,是教师经过长期而严格的学习、培训才获得并得以维持的。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其它任何职业都不能代替的。通常而言,我们习惯将教师通过自身努力以达到促进学生自主性发展的能力视为教师的自主性,这也常常是我们衡量一个老师的标准,但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到教师自身进行自主学习以维持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对教师的自主性发展更为重要。有的基础教育领域英语教师认为,自己已经经过了长期复杂而又严格的培训,于是不再需要更新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了,这无疑是错误的。教师,特别是基础教育领域中的英语教师需要从不断的学习和培训中获得符合当代时代精神和教学需要的自我发展。毋庸置疑,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显得尤为重要。基础教育领域中的英语教师通过自主学习以完成其自主的专业发展是教师专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换句话说,基础教育领域中的英语教师自己应该自觉自愿地培养自己终身学习的能力,成为一名自主学习者和终身学习者。

基础教育领域中英语教师自主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直接影响到基础英语教学能否成功。缺乏自主性的教师,当然无法培养出具有自主性的学生。所以,基础教育领域中的英语教师们必须首先培养自己的自主性,并在教学过程中同学习者合作,既培养他们的自主性,也不断地培养和发展自己的自主性,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

参考文献

1.贾宜承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自主性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9).

2.姚计海,钱美华 国外教师自主研究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2004,(9).

3.钟启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高翔,王蔷 反思性教学:促进外语教师自身发展的有效途径[J].外语教学,2003,(2).

第10篇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民航学院,江苏南京211106)

摘要:高等教育国际化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进程加深而呈现出的高等教育的重要发展趋势,也是当今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战略方向。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快速,特点突出,对研究生教育中的高等学校、研究生、教师等参与主体产生了深刻影响。为有效应对上述影响,应加强研究生教育的制度改革、教育质量保障、高校合作交流及实施路径构建等工作。

关键词 :研究生教育;高等教育;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C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4)10-0001-04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和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间的高等教育合作与交流日益频繁与深化,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当今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标志与发展趋势,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与广泛参与。我国在席卷全球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浪潮中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我国《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 - 2020年)》指出要“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对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教育国际化合作水平等,都提出了非常明确的目标和要求。

国际化是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高等教育未来改革的重要方向,因此,诸多学者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相关问题开展了研究。Jane Knight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组成要素进行了讨论,Soclerqvist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概念、内容进行了分析,Ahhach等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动因与实现路径开展了研究。此外,还有不少学者对美国、法国、新西兰等高等教育国际化开展较早、程度较高的国家的理念、做法等开展了综述研究、比较研究等。这些研究为我国实施高等教育国际化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与借鉴。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也迫切需要推进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当前,急需深入分析高等教育国际化对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影响,适时改革研究生传统教育模式,改进教学内容与方法,培养具有国际意识与国际视野、具有开创精神和应变能力的“三强一高”(即创新能力强、实践能力强、国际交流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专业研究型人才。这是我国研究生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但目前开展高等教育国际化对研究生教育影响的研究不多。本文在探讨高等教育国际化内涵的基础上,分析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现状,并从高校、研究生、教师三个维度分析高等教育国际化对研究生教育的影响,最后提出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研究生教育发展对策。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个内涵较为丰富的概念,目前诸多组织与学者从不同角度给出了各自的认识。加拿大著名学者Jane Knight在1994年提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将跨国界、跨文化维度整合到高等教育的教学、科研以及社会服务中的一个过程。Teichler将国际化看作一种由特定国家的高等教育机构向国际性的高等教育机构的转变过程。加拿大大学与学院协会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在一个真正融入了全球化概念的环境中所开展的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国际教育经验的一系列活动。当前,关于高等教育国际化内涵,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所属的国际大学联合会给出的界定是: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把跨国界和跨文化的观点和氛围与大学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主要功能相结合的过程,这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变化过程,既有学校内部的变化,又有学校外部的变化;既有自下而上的,又有自上而下的;还有学校自身的政策导向变化。

综合相关研究可知,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本质是世界各国在遵循高等教育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把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跨学科的教育理念融入高校的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中,在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学生生源、科研项目等多方面互相借鉴、互相渗透、彼此融合。高等教育国际化不是形式上的“引进来”和“输出去”,更重要的是在理念、内容、制度、方法等方面相互融合、互动发展,以满足未来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三、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现状

不少学者认为,我国真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出现在晚清,是在西学东渐的思想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我国早期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过程就是不断学习、模仿国外先进国家高等教育的过程。我国20世纪的改革开放加速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速度与进程,丰富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在新时期,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与世界全方位的交流愈发密切,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也得到了更好、更快的发展。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法规日趋完善

1993年,国家教委了《关于境外机构和个人来华合作办学问题的通知》,1995年了《中外合作办学暂行规定》,1996年了《中外合作举办教育考试暂行管理办法》,2004年,教育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2006年又了《教育部关于当前中外合作办学若干问题的意见》。201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第十六章明确指出: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此外,我国还与英国、法国、俄罗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学历学位互认协议》,加快了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同时,部分省市也出台了关于国际化办学的规划与文件,例如浙江省出台了《浙江省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规划( 2010-2015年)》,广东省出台了《关于引进世界知名大学来广东合作举办独立设置高等学校的意见》,等等。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平台更加多样

我国坚持“政府与民间并举,双边与多边并行”的原则,通过多层次、多渠道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平台,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向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发展。近年来,我国通过各种形式,搭建了多种区域教育合作与交流平台,如“中非教育部长论坛”、“中欧(盟)高等教育论坛”、“亚洲教育北京论坛”等。通过这些区域的高等教育合作与交流平台,中外高等教育各有关方面建立了“官民互动”、定期交流的有效机制。除了政府间的合作,我国还积极推动中外民间的高等教育交流,例如,成立了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江苏省着力打造了苏州独墅湖高等教育国际化示范区,区内已有23所高校入驻,与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十多个发达国家建立了30多个中外合作办学和科研项目。这些交流活动惠及到中外多国多层次的高等教育,形成我国教育对外开放的互利、共赢、共享的生动局面。

(三)教师和学生的国际化特征不断增强

一方面,国内高校通过多种途径鼓励教师与学生赴国外学习和交流,实现国外优势教育资源共享。根据江苏省15所典型高校的调研结果(包括公办、民办高校,部属、省属高校),各校教师出国学习、进修、参会、培训等平均人数由2008年的143人次增长到2012年的252人次,各校学生交流平均人数由2008年的82人次增长到2012年的226人次。另一方面,不少高校根据自身需求聘请外籍教师直接来华任教或直接招收留学生。根据江苏省15所高校的调研结果,各校直接聘请外籍教师和招收留学生的平均人数由2008年的18和19人,上升到2012年的67和59人。

(四)高等教育国际化层次仍需提高

一方面,我国高校的综合实力偏弱,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竞争力不强。根据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特刊》2013年世界大学排名,我国大陆仅有两所高校排名前100,排名前400所高校中,我国大陆也仅有9所。高校的综合实力与我国综合国力严重不符。另一方面,我国高校招收的留学生主要是本科教育,而我国学生赴国外主要是研究生教育,这种生源的差异说明了我国高等教育水平和国际化水平还不强,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层次仍需提高。

四、高等教育国际化对研究生教育的影响

高等教育国际化对研究生教育的影响是全方位和全过程的。本文将重点从高校、研究生及师资三个维度重点分析高等教育国际化给研究生教育带来的影响。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对高校的影响

1.促进高校研究生教育目标的更新。高校要培养具有“三强一高”(创新能力强、实践能力强、国际交流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研究生,高等教育国际化就是一个重要的有效途径。高等教育国际化对研究生教育的影响,最重要的是办学思想和教育理念的影响。高校肩负着研究生教育的重任,必须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努力培养适应国际文化交流、具有国际交往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国际化人才不仅要熟悉多元文化,掌握语言及专业知识,更能从国际视角出发分析和解决问题。国际化的目标不在于开设更加国际化的课程或者加强学术交流,而是确保学生在一个联系更加紧密的世界里更好地为工作和生活做准备。国际化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因此,学校应将国际化融入到研究生教学、研究及社会服务中,真正促进其国际化发展。

2.增强高校研究生教育的竞争力。随着对高等教育国际化认识的不断深入,各国、各高校都在积极开展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工作。高等教育国际化俨然已成为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学竞争力的重要来源。一方面,高校通过开展高等教育国际化工作,促进师资队伍、课程体系、科学研究、保障平台等与国际先进水平对接,显著提升了研究生教育各类资源的质量。另一方面,随着各国、各高校在研究生教育教学国际化工作方面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促使各高校不断完善研究生教育教学的质量保障体系,推动了研究生教育教学的质量提升,从本质上增强了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学的竞争力。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对研究生的影响

研究生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参与主体及核心受益者。高等教育国际化对研究生的观念意识、能力素质等都有影响。

1.促进研究生“全球意识”的形成

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深化,有力地促进了研究生“全球意识”的形成。一方面,研究生通过留学生、交换生、国际合作办学等多种方式走出国门,赴国外学习与开展科研活动,亲身感受国外科学技术、人文历史和价值取向等,增加对世界不同文明的了解与包容。另一方面,研究生可以利用在国外学习的机会,向国外人民展示中华悠久的历史成就、文化传承及道德传统等,促进研究生对全球文化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认识。

2.对研究生的基本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方面,我国传统的高等教育突出“学而优则仕”,强调根据研究生的课程成绩、学术论文等判定优劣,忽视了研究生教育的“落地”,即实用性。而国外研究生教育不但注重文化知识教育,同时也注重技能教育,强调研究生运用学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研究生加强对思考能力、学习能力的锻炼与培养。另一方面,我国研究生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与国外高校尚有一定差距,在国外高校的认可度不高。例如,当前我国部分“211工程”高校的学位,尚未得到美国、澳大利亚等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的认可。因此,高等教育国际化对我国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高等教育国际化对教师的影响

教师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参与主体,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高等教育国际化对参与其中的行政管理人员、专业教师、教育管理人员等都有影响。

1.对国际化教育行政人员的影响

一方面,国际化教育行政人员属于外事管理工作人员范畴,有着很强的专业要求,不仅需要了解我国国情、本校校情,还需熟悉具有国际化合作关系的国家、世界主要国家的基本情况,特别是研究生的教育情况与文化差异,同时还需掌握国外的法律法规等。另一方面,国际化教育行政人员是高校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直接代表了高校乃至国家的形象,这就要求国际化教育行政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与职业形象。

2.对专业任课教师的影响

按照高校教师的工作职责划分,我国高校教师主要划分为教学型、科研型和教学科研型。一般而言,从事研究生国际化教育的专业任课教师绝大多数属于教学科研型,即既需要从事课堂教学任务,同时也需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因此,高等教育国际化对专业任课教师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国际化教育需要专业任课教师具有较高的双语教学水平、跨文化教学方法以及专业课知识。二是对科学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业任课教师一般都是承担专业基础、专业核心、专业特色课程的教学,这些课程的国际化教学需要能够及时反映学科、专业的最新进展与动态,这就需要专业任课教师紧盯专业研究的热点、动态及趋势。这就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对研究生教育管理人员的影响

研究生教育管理人员是指专门负责研究生日常管理、道德教育、课外活动等人员的总称,他们与专业任课教师共同组成了研究生教育中最核心的师资队伍。高等教育国际化对研究生教育管理人员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一是管理对象的复杂化。管理对象由原先完全是国内学生变为来自全球多国的学生。学生生源的多样,带来跨文化、跨民族、跨语言等多种新的管理问题。二是专业技能的多样化。既需要传统的研究生日常教育与管理技能,同时还需要处理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习俗等带来的新问题的技能,包括更强的交流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及学习能力。

五、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对策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在全球化浪潮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也给研究生教育教学各主体、各环节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为进一步促进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健康发展,相关工作还要不断完善与强化。

(一)加强学位制度与学分转换制度的改革

学历学位互认是不同体制高等教育之间交流与合作的必然要求,是促进研究生教育教学国际化的关键步骤,而学分又是研究生教育学历、学位的基本元素。我国可以参考欧洲实行的“欧洲学分转换系统”,结合我国研究生教育教学的国情,建立科学的学分转换制度、与国际接轨的学位标准,突破研究生教育教学国际交流中的障碍,规范学位证书的授予,稳妥地推进学位制度的改革。

(二)构建科学完善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

教育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与灵魂,是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为有效促进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过程中的规模、质量、效益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主管部门与相关高校急需建立一套完善的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逐渐改变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中专业设置、教学评估等政府主导、政府实施、政府审批为主的局面,积极探索由国家评估机构(或者民间评估机构)、专家、教师、企业、研究生等多方面因素有效参加,国家、高校、社会共同参与的网络式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

(三)推动区域间高校的合作与交流

我国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研究生教育国际化项目,高校之间对研究生资源、师资资源、国际化项目资源、国外高校资源等争夺日趋激烈,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育资源的浪费,也增加了高校研究生教育的竞争内耗。区域间高校的合作与交流,是有效整合研究生教育资源的重要途径,也是破解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过度竞争的有效方法。依据不同区域的地方优势、不同高校的特色优势,通过区域间高校的合作与交流,实现优势互补、强强联合,促进各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特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