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4 15:52: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课余文化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德育教育;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这里主要谈谈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课余文化、舆论文化、人际关系等几个方面的问题。
1.加强物质文化建设,美化校园环境。
物质文化是一种直观性的文化,它直接表现出师生所处的文化氛围,有较强的直观性,如校园布局、建筑装饰、教学设施、环境卫生等。物质文化的建设及管理直接地反映出学校的办学水平。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应从以创建优美校园为主要内容的物质文化入手。
2.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强化管理机制。
是为了保障学校教育的有章、有序和有效。在制度的建立过程中,应充分发扬民主,经过师生酝酿和讨论,最后才以条文的形式定下来。学校的规章制度要体现三个特点:一是全。规章制度应该是全方位的,做到事事有章可循,如行政管理制度、德育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总务管理制度、内部体制管理制度等;二是细。内容具体明确,操作性强;三是严。纪律严明,赏罚分明。
3.加强课余文化建设,丰富校园生活。
校园文化应以各种各样的集体活动为载体。如果课业和正规活动挤占时间太多,学生就会感到校园生活单调乏味,并可能形成热衷于某些有害活动的潜流。因此,学校应适度地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课外活动要兼顾教育与情趣、知识与娱乐、活动与安闲、努力让学生根据天资所好、扬长避短,各得其所,各行其乐。变命令式为倡导式,变禁绝式为诱导式,变接受式为参与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组织,主动参与,寓教于乐。
4.加强舆论文化建设,形成优良校风。
集体是一个熔炉,能把生铁炼成钢,也可能是个染缸,给尚未成熟的青少年以不良影响。学生在集体中,思想行为容易受到集体舆论的制约和同化,心理学上称之为“从众心理”。因此,学校要重视舆论文化的建设,真正做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部的时间生活在校园里,他们时刻受着学校各项制度的约束。校园文化建设对中职学生德育教育的必要性:加强物质文化建设,美化校园环境。
首先是社会环境及学校性质所决定。当今社会纷繁复杂,存在不少消极因素和腐败现象。而学校不但是学习文化知识的场所,更重要的是育人的阵地,它担负着培育一代“四有”新人的历史重任,因此校园文化不容许杂乱纷呈。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办学目的和培养目标静化校园的天空,创造一个优良的育人环境,以抵制社会负面文化的冲击,并对社会大环境施加积极影响。
其次是教育对象及环境的育人作用所决定。在中职学校接受教育的青少年学生,生理、心理尚未成熟,可塑性大,模仿性强,辨析能力差,很容易受外界负面环境的影响。“近朱者亦,近墨者黑”,没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容易将学生引入歧路。
校园文化的德育教育功能在于:
第一,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优美的校园环境有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如诗如画的校园风光,布局合理的校园建筑,鸟语花香的校园景致,整齐光洁的交通道路,美观科学的教室布置,文明健康的文化教育设施……无不给学生以巨大的精神力量。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受到感染和薰陶,触景生情,因美生爱,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学校,进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高尚品德。
第二,有利于规范学生的行为。健全的规章制度及健康的集体舆论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思想言行具有规范作用。当学生的思想言行不符合制度规范及集体舆论的要求时,他就会自我调节矫正。学生有时可能不接受老师的教育,但却不能反驳同学们的批评,谁都不愿意成为“众矢之的”。优美的校园环境同样能规范学生的行为,试想:你会在地面光洁、环境优美的场所乱扔纸屑、随地吐痰吗?你会在雪白的墙壁上乱涂乱画吗?不会!这些不良行为都会自动消失。
第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校园文化建设是以学校集体为单位,注意学校的集体形象。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处理好个人和集体之间的关系,注意相互间的协作,必要时为了集体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否则就会受到来自集体的人际压力。这种来自外部环境的压力和自身发展的需要都要求学生处理好个人和集体的关系,以建成一种友好互助的群体氛围。反过来,一个充满理想、团结友好的集体会使学生亲身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体会到集体力量的伟大,从而树立个人要服从集体、严以律已、宽以待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集体主义思想观念。
1.1研究对象
江西中医药大学非体育专业300名大学生。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目的,查阅有关的书籍、期刊论文,获取相关数据和信息。
1.2.2问卷调查法
依据本文研究内容,遵循体育科学研究方法中问卷设计的基本要求,设计了《江西中医药大学非体育专业学生课余体育活动现状调查表》。共发放问卷300份(男、女各150份),回收296份,回收率为97%,有效问卷为286份,有效率为97%。
1.2.3统计分析法
依据本文研究需要,对定量资料进行常规统计处理;对定性的资料做逻辑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江西中医药大学非体育专业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现状分析
从研究结果分析,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对课余体育锻炼均有明确的认识,希望通过参加锻炼来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但是能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人数却不多;体育锻炼的运动量不足和运动方式单一的现象普遍存在。还有一部分学生因为自身原因和学校体育设施及器材不充足而出现想做而无法实现的现状。在调查中还发现男、女同学在选择运动项目、时间、强度、频度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性。2.1.1对课余体育锻炼的认识由表1可以看出,江西中医药大学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对课余体育锻炼有正确的认识,认为课余体育锻炼很重要的占47.6%,认为重要的占33.6%,认为一般的占16.1%,还有2.7%的学生认为课余体育锻炼不重要。说明学校应加强体育锻炼重要意义方面的引导。2.1.2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时间从表2中可以看出,江西中医药大学非体育专业大学生选择在早上锻炼的占40.1%,下午锻炼的占28.7%,晚上占总人数的16.8%,不确定时间和双休日锻炼的分别占8.7%和5.7%,说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时间相对较集中。从表3可以看出,江西中医药大学非体育专业大学生锻炼时间的选择多在30-60分钟,占总人数的54.5%,其次是30分钟以下占43.4%,60分钟以上的只有2.2%。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在锻炼时间上是符合休闲运动健身的要求。2.1.3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频度从表4中可以看出,每周锻炼一次的为49.7%,每周两次的33.6%,还有12.2%的人每周锻炼三次以上,有4.5%的人不参与锻炼,这说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在锻炼频度上还存在着不合理的认识,需要加强这方面的引导。2.1.4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方式江西中医药大学非体育专业学生更喜欢结伴参加课余体育锻炼,占总人数的51.7%,独自一人锻炼的有37.1%,在教师指导下进行锻炼的有7.7%,其他的有3.5%,(表5)。说明在这方面应多做工作,使每位同学都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课余体育锻炼,以达到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目的。2.1.5对场地、设施的满意程度从表6可以看出,学生对场地、器材表示满意的占44.1%,不满意和一般满意的分别占37.8%和18.1%,说明学生对场地、器材的满意程度不太高,学生有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愿望,但由于场地、设施缺乏而不能参加锻炼人比较多。2.1.6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项目课余体育锻炼的项目,主要有跑步、散步、健美操、武术、球类、舞蹈、网球等,所占比例分别为28.0%、8.4%、12.2%、6.3%、28.3%、3.5%、7.0%、6.3%。此数据表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大多选择场地和技术要求较低的跑步、球类等运动项目,导致此现象的主要原因还是体育设施、场地不充足。2.1.7不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原因从表8中可以看出,学生不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是自身意志力薄弱,占总人数的39.2%,学习压力大占22.7%,无人指导占15%,无锻炼场所、器材及无闲暇时间分别占11.2%、7.0%、4.9%。制约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因素有很多,学校如果能够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余文化生活,特别是开展课余体育锻炼,不但能够达到健身的效果,而且能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
2.2影响江西中医药大学非体育专业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分析
2.2.1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情况从表9中可以看出,非体育专业学生在体育方面的消费很低,主要用于网络、服装上,体育列最后,体育消费意识淡薄。2.2.2大学生课余生活方式情况由表10可以看出,非体育专业学生选择体育作为课余生活的人数最少,大多数学生把时间用于作业、聊天和网络,这是一种不好的现象,需要加强体育锻炼方面的引导。2.2.3大学生的健身环境体育场地及设施是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基础,也是构成大学校园体育服务的重要物质基础。目前,江西中医药大学的体育场馆设施勉强能够满足学生上课需要,能够提供学生从事课余体育锻炼的较少。从表11得出:49%的学生对当前的健身环境不满意,30%的学生比较满意,仅有21%的学生能够对健身环境满意。健身环境的满意度不高,影响了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兴趣,也影响了体育工作的开展和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江西中医药大学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不同程度地能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其中男生参加程度比女生高,约有12%的学生每周锻炼三次以上,相比较而言,女生的运动量明显不足。3.1.2江西中医药大学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场地主要集中于校内田径场、篮球场及空地;锻炼方式更倾向于结伴锻炼;球类运动是江西中医药大学非体育专业学生最喜欢的运动项目,其次是跑步、散步及健美操。3.1.3课余体育锻炼是课余生活的一种重要的活动方式,但是由于学校场地、设施的缺乏以及学习压力大等因素制约着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热情。
3.2建议
论文摘要:由于历史的原因,人们总习惯将课余体育看作是学校校园内的体育,在这种狭隘的体育观念的影响下,课余体育活动总是将学生局限在校园内,使课余体育与社会体育、家庭体育、生活体育之间出现断层,致使它们在目标、形式、内容土脱节.现代教育体制和培养目标呼唤高校体育的改革与社会接执,最终实现体育杜会化.
体育社会化是指社会对体育发展的作用及影响,表现为社会根据自身的需要,通过各种社会力量及各种社会形式来直接对体育的发展、组织、体育的总目的和任务进行规划、决策和参与,使体育成为社会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纳人社会发展的轨道.就体育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来讲,体育影响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发展.体育社会化包含着课余体育社会化,课余体育社会化是体育社会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1、课余体育在现代教育和校园文化中的作用
课余体育是学校体育的延伸和补充,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形式.课余体育是指学生在课余时间里,运用各种身体练习方法,以发展身体、增强体质、活跃身心、提高运动技术能力和水平、丰富业余文化生活为目的而进行的体育实践活动,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任务的基本途径之一作为学校体育活动的重要形式和内容,课余体育在当代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1课余体育有利于校园文化建设,增强其主动性、丰富性、娱乐性氛围
青少年学生最富于朝气和活力,对生活充满着美好的憧憬,他们不但需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而且需要娱乐,需要友谊,需要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个性,需要情感和精力的宜泄,而课余体育活动正是满足青少年学生这些精神与心理需要的最好方式之一因此,学校应高度重视课余体育活动,充分利用体育运动的交往性、娱乐性、互、竞争性的功能,发挥课余体育的内在与外化效应,丰富校园文化,体现多样性,创造出紧张严肃与生动活泼相统一的文化氛围,从而满足学生生理、心理多方面的精神情感需要.通过课余体育活动与校园文化的有机结合,使校园文化产生更加强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到课余体育活动中来,在活动中将他们剩余的精力得到有效的、正常的释放,达到既锻炼身体,又陶冶情操的目的.
1.2课余体育活动有助于冲破传统校园文化的封闭,突出开放性教育理念
校园文化应适度保护一般社会文化的超然性,体现必须性,但也要加大其对社会的开放性,需要加强与社会文化的交流和沟通,而课余体育活动正是加强这种开放性的重要途径之一首先,通过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以体育为内容、形式、载体的广泛交流和接触,可以增进学生对社会的认知与了解,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汲取社会文化中的有益成分,从而弥补校园文化单纯性的不足;其次,体育运动具有较强的社会性,民族的、传统的、区域的、环境的情感认知可以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培养社会交往能力、个性张扬和自我表现力、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1.3课余体育有助于弘扬校园文化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课余体育为学生个体体育运动才能的发挥和创新提供了有利条件,使学生有机会发挥体育运动的特长和爱好,在运动技能和专项特长方面弥补课堂文化知识的学习以分数衡量、评价个人学习能力与成绩为唯一尺度的不足;另外,体育运动又一重要特征就是鼓励和要求精神和竞技水平不断的创新,因为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保证学生在体育竞赛的激烈竞争中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由于体育的竞争性、获得性、公平公正性使得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始终有一个终极目标在支撑着自己的信念,那就是“努力创新、挑战自我、战胜对手、成为强者”.正是这种体育本身固有的精神,激励着学生不断战胜各种困难,超越自我,超越对手,创造出一个又一个新的“纪录”.“鼓励创新”是体育运动的文化特质,是校园文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也是现代教育所追求的文化内涵.
2、学校课余体育新走向一体育杜会化
2.1树立全新的课余体育时空观,实现课余体育社会化
传统的高校体育在学科设置、专项选修、个人能力的发展与提高等诸方面制约着学生个性的发展和适应社会能力的提高.长期以来,人们总习惯于把课余体育活动看作是学校围墙内的体育,将学生的课余体育在内容和形式上局限于校园活动范围内,使课余体育与社会体育、家庭体育、生活体育截然分开,人为地造成彼此之间在目标、内容、形式上的脱节.随着现代体育发展的进一步大众化、社会化,课余体育在观念上己经冲破了学校的时空界限,正逐步向家庭和社会扩展.与从前相比。课余体育的内容、形式、规模水平都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这就要求课余体育在观念上要进一步改革和创新,将娱乐体育、保健体育、生活体育、单位体育、竞技体育等一同纳人课余体育活动体系,走出校园课余体育的囿限,大力发展与社会体育的横向联系,打破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界限,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校课余体育活动,促进学生个体的社会化发展. 转贴于
2.2加强学校课余体育的科学化管理
加强对课余体育的科学化管理,必须严格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等有关的体育法令、法规,使课余体育活动逐步实现科学化、制度化、正规化.学校要建立由分管校长、体育部(室)领导、校学生会体育部组织等组成的学校课余体育活动领导组织管理机构,具体负责对学校学生课余体育活动的规划、组织、协调、督导,及时解决课余体育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健全以体育专业教师为主,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干部、学生体育骨干为辅的课余体育管理队伍,对课余体育活动进行科学、规范的管理.
2.3争取社会支持,为开展课余体育活动提供物质保障
近年来,国家为发展社会体育制定了许多重要措施和规划,如《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和城区体育场馆要面向社会开放的有关法令,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现代社会要发展课余体育,并跟上体育社会化的步伐,必须有大量的资金投人,学校体育和课余体育的发展仅靠国家有限的教育专项经费投人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动员全社会来关心、帮助、支持学校体育事业,借助社会力量,为学校课余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物质和经费上的保障,实现学校课余体育经费和物质保证的社会化.学生社团自发组织的拉赞助冠名的系与系之间、校与校间的大学生篮球、足球联赛就是一种成功的范例.
3、实现学校体育社会化的主要途径
3.1加大宜传力度,引导学生树立体育消费观念和健康第一的思想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作为一种精神生活必需品已越来越受到学生们的认可.一方面,高校是学生受教育的最后阶段,对提高学生素质、促进社会体育健康蓬勃发展有着重大的责任.同时,高校具有一支素质高、业务精,受过良好训练和具有较强指导能力的专业体育教师队伍,在培养学生良好体育行为、习惯和体育意识,树立终身体育观念等方面起着重大作用.另一方面,在学校体育领域随着大众体育的推广,媒体不断向人们传播科学健身的手段、方法,学生的体育观念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处于“自娱”和“自我”的主体意识阶段,不少学生自购器材,积极投资参加自己感兴趣的体育活动,“花钱买健康”、“科学锻炼换健康”等体育消费观念愈来愈多地被学生所接受.
3.2培养高素质的学校课余体育指导员
《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颁布以来,伴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一期工程的完成,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要求数量也在逐年增加.有资料表明,目前我国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仅有10余万人,多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人员区域分布极不均衡,专业人员缺口较大.学校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通过各种形式培养一批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广博的体育专业知识、综合业务能力强、精力充沛和身体健康的骨干体育指导员.建立由学生自己管理、自由参加的群众性体育社团、体育俱乐部,如在部分高校出现的各单项体育协会,就是一种学校课余体育较好的组织形式,他们在推动学校体育和课余体育社会化发展方面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1、我校在本学期中,切实加强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形象,在学校工作会议上,对教师进行师德教育,培养教师的敬业爱岗、团结合作精神。
2、加强教师的理论及业务水平,通过会议上的多媒体课件展示,让教师耳目一新。学习了《英国半年学习心得》、《德育实效》、《校本教研》、《学校发展与反思》等理论实践相结合的内容。老师们也听得津津有味,受益匪浅。
3、本学期还组织教师进行读书活动。期初制定计划,做好工作总结,列出书目,一个月读一本书,写读后感,会议上交流。但是因为教学繁忙等客观原因,很多老师没有做到读书的任务。打算下学期继续执行,彻底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
4、加强教师业务培训学习。教导处及教研组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制定教师业务培训计划和教研计划,大胆探讨教科研,组织集体备课及各项教研活动,如:二年级口算比赛;三、五年级应用题测试等。鼓励教师积极撰写论文,其中我校教师胡才丹撰写的四篇论文、案例分别获乐清市级二、三等奖。吴亦丹老师参加乐清市优质课评,获写教案一等奖,上课二等奖,案例评比一等奖。丁旭丹、黄丽静、林乐分获论文三等奖。丁旭丹获现场命题三等奖。丁旭丹、黄丽静、葛文跃获课件制作比赛一、三等奖。葛文跃老师获乐清市论文比赛一等奖;指导学生英语手抄报比赛多人获一等奖。黄丽静、葛文跃指导学生参加诗歌朗诵,获优异成绩;组织迎奥运知识竞赛多人获奖,获团体优胜奖。
二、强化学生纪律,搞好教学工作
1、我校大队部对各班实行量化管理。吴亦丹老师在期初出台量化考核表,期末进行先进班级评比。每天有值日老师及值周班级检查各班的纪律、卫生等情况,每周对各班进行一次量化排队,并对优秀班级颁发“流动红旗”。大大增强了学生的自律意识和班级体荣誉感,班风校风更加严谨。本学期获得校先进班级的是二(1)班、四(2)班、五(2)班。
2、大队部还组织手抄报评比,六一大合唱比赛,端午节移风易俗等活动。充实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3、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为抓好学校的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我校采取了以下措施:(1)组织教师学习新的教学方式,改变旧的教育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积极抓好后进生转化工作,以“不放弃每一个学生”为原则,利用课余时间对学困生进行辅导。特别是毕业班教师,面队压力积极进取,利用休息时间上课,加强对学优生和学困生的教育。在片模拟考试中我校学生成绩名列前茅。学生外出考试也频频传来捷报。考取育英、英华等学校的免费生好几个。(3)教师之间互相交流学习。教师利用课间,经常互相探讨教学中的问题,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4)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师奖惩制度,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导处制定教学常规奖励制度,激励做好教学常规工作。
三、加强学校的安全管理,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1、全体师生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学校与教师签定了责任书,做到时时讲安全、事事讲安全、处处讲安全。
1、5月12日四川汶川8.0里氏地震,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更牵动了我们沙岙人的心。第二天我们就印好传单,发起捐款。5月14日早上在操场上举行了隆重的捐献仪式,学生、老师慷慨解囊,共捐得15908元。此次活动戴少燕等老师表现积极,受到好评。
2、我们学校的债务清理工作还在进行中,希望领导能一如既往地支持我们,让资金早点到位。
总之,一年来,学校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在新的学年里,我们要吸取经验、查找不足,克服困难,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师生素质,为我校美好的明天努力奋斗!最后送大家一句话:一支粉笔,书写无悔的人生,三尺讲台,承载爱国的豪情,一颗红心,铭刻敬业的壮志,
两个铁肩,担起兴国的梦想。这就是我们教师担负的责任!
2、通过观看安全教育光盘、办板报、悬挂安全教育挂图、召开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增强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
3、安全员隔周进行安全教育讲话,并做好记录。特别是今年的“手足口病”高发季节,郑柳波老师制定应急预案、发放表格等,确保卫生工作顺利进行。
4、学校每天安排校委值日和教师值日、值周,重点加强早午自习和课间活动的安全管理,安排教师课间进行巡视,发现学生做危险游戏,及时进行制止并对其进行批评教育。
5、重视健康教育,加强传染病的预防工作和宣传工作,积极配合防疫站做好麻疹、腮腺炎、乙肝疫苗的接种工作,发现疫情及时上报、隔离。同时对学校附近小摊点进行治理,禁止学生购买零食,消除安全隐患。
6、今年我校通过了“浙江省标准化学校评估”,领导首先表扬我们的环境优美、整洁,这离不开卫生员林秀燕老师的以身示范和各位老师、学生的努力。
四、搞好校园环境,优化环境建设
1、上半年收获了芥菜等蔬菜,收成后组织学生重新种植上了番薯。下半年打算继续开垦外操场。黄三飞等老师组织学生种植了玉米、茄子、青椒等农作物,但是因为天气等各种原因,没有成活。但是学生在劳动中获得了收获,增长了见识。特别是三(2)班,利用科学课进行劳动基地的开垦。除此,外围墙内的棕榈树也定期叫学生进行清理杂草,除虫等。使劳动基地建设更加完善。
共2页,当前第1页12
关键词:云南省,高水平,大学,价值
0.前言
我国1987年开始在普通高等学校试行招收高水平运动员,自此开始了在大学开展不同于普通意义上课余体育训练的竞技体育,同时也标志着我国高校体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体育事业突飞猛进,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也蓬勃发展起来,这是促进高校体育发展的需要,历史的必然。随着国内、国外大学竞技体育的广泛开展,大学竞技体育的重要性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开展大学竞技体育对大学有多方面的积极作用,成功的大学竞技体育为学校的团结、忠诚、学校的荣誉以及学生的申请、招生和经费的增加都有重要意义。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等高校也相继有了自己的高水平队伍,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可以得出有高水平运动队的高校受关注度似乎高于为开展高水平运动的高校。高等学校是人才密集之处,体育师资知识层次高,并具有较完善的场地设施和器材,有利于培养有科学文化知识、能攀登世界体育高峰的人才,使高水平代表队尽快实现与世界大学生高水平队伍抗衡的目标。本文从价值观角度出发,略谈云南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在大学体育中的重要性。
1. 高水平运动队有助于我省提高竞技运动水平
竞技运动水平可以分成两点来解释:一是竞技成绩,即赢得更多的比赛,创造更多的优异成绩;二则是拥有更多的水平较高的竞技体育人才。而开展大学竞技体育对提高我省竞技运动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论文参考网。首先,开展大学竞技体育可以直接提高我省的竞技运动水平,主要表现为优秀的大学竞技体育代表团或个人代表省或学校参赛并取得较好成绩,来提高我省的竞技运动水平。
云南大学篮球队在2004年获得第七届cuba大学生篮球赛云南赛区冠军2006年获得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云南省冠军和云南省大学生运动会篮球比赛冠军。
从云南省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项目来看:有田径、篮球、排球、足球、游泳、武术、乒乓球等项目.项目繁杂。云南大学篮球高水平运动队不仅在篮球多次独占鳌头,云南大学游泳队也屡次取得在重大比赛中取得佳绩,在全国第六届大学生运动会上游泳比赛中,获女子团体第六名;获男女团体第九名;获体育道德风尚奖代表队.其中金牌1枚;银牌2枚;铜牌3枚;5个第五名;4个第六名.是典型的运动成绩、道德风通过以上案例分析,充分证明了大学开展竞技体育对我省竞技运动水平的能动作用。通过开张大学竞技体育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较高水平的竞技体育人才,并以此为契机带动了中小学开张竞技体育的主动性,为我省体育系统和其他开展竞技体育的行业,企业输送竞技体育人才。
体育的作用体现在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促进省与省之间乃至国家和人民之间的交流和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凝聚力。论文参考网。1959年容国团为中国取得了第一个世界冠军,让中国人甩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70年代的乒乓外交打破了中美之间的坚冰,开创了我国外交的崭新局面;80年代的女排拼搏精神激励着几代中国人为国家经济建设、改革开放和繁荣富强而奋斗;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和2008北京奥运的成功的举办,不同肤色、不同种族来自世界的各地人民为同一个梦想齐聚北京,中国同胞们也齐聚北京为百年奥运而欢聚,这充分体现出了被激发起来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希望更多的高校能重视和支持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和发展。
2.能积极推动学校课余体育活动的开展
竞技体育是一项综合的、范围较广的竞技运动。他应是校园内最大的课外活动的组成部分,是给学生提供教育经历的一项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应是休闲计划的一部分。发展大学竞技体育对推动学校课余体育活动的开展主要体现在大学竞技体育的影响作用、榜样作用和辐射作用上。在大学校园内许多学生运动员。学生运动员代表着大学竞技体育,传递、散发着大学竞技体育的功能。学生运动员通过与大学内各个不同群体的交往,影响着别人的体育观,改变着别人喜爱体育的程度,引起别人的体育兴趣,带动着更多的人参与体育运动,进行体育锻炼,从而推动着学校体育课余活动的开展。学生运动员影响着身边的人从事体育锻炼的关系图如图一所示
图一 大学生运动员与其他体育人员的关系图
正因为学生运动员与周围这么多的人群发生着关系,学生运动员很好地推动了课余体育活动的发展。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运动员在对周围群体的锻炼积极性、体育知识、兴趣和观看体育比赛方面影响着他们的体育观和行为,正是这种影响推动了学校课余体育活动的开展,也进一步说明开展大学竞技体育能推动学校业余体育活动的开展。
3.高水平运动队能一定程度提高学校声誉
学校文化有显性文化和隐形文化,学校声誉属于隐形文化,而这些隐形文化都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表达出来呢?学校的声誉、学习氛围、文化环境等是无形的,这些无形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显性文化的发展,现在通过体育传达着学校声誉有着显著的效果,也是非常经济和实惠的方式。提高大学的知名度对大学的发展和竞争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名声好的大学也离不开大学竞技体育的开展,尤其在美国、欧洲的大学特别注重这一点。通过十几年来我国大学竞技体育的开展,我国多数大学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即发展大学体育可有效提高学校的声誉。
昆明理工大学自招收足球特长生以来,体育特招生很好地推动了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而且为理工大学争了光,提高了知名度,产生了不可低估的价值。
在美国有学者也做了大学竞技体育对提高学校声誉作用的研究,通过数据对比得出,竞技体育办的非常出色的大学在报纸上和电视节目上出现的频率远远高于竞技体育一般的学校,在如今媒体如此盛行的当今,代表队出去参赛赢得比赛都会引起媒体的关注和报道,而通过这样的方式是最容易扩大学校声誉和知名的方式。
4.能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大学开展竞技体育,对于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有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体育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大学体育的传授不仅是机能的传授,更多的是对体育文化的传承和体育观念的养成,所以,大学竞技体育也是文化的一部分。
大学通过开展竞技体育,举办各级、各类的校内和校际体育比赛,可以给教师、大学生、提供更多的观赏体育竞赛、参加体育竞赛的机会,增加了师生、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团结协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从而起到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推动校园文化的建设。大学竞技体育通过如下几个方面对校园文化有着促进作用(图二)
图二 大学竞技体育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
大学竞技体育相关内容隶属于校园文化促进作用
场馆大学物质环境美化大学校容校貌
代表队 拉拉队社会组织有利于校园文化层次的建设
训练、比赛 课外活动 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有利于校园精神层面的建设
从图二可以看出大学竞技体育的开展,主要通过三个方面对校园文化有促进作用,其一是开展大学竞技体育必须有相应的体育场馆,而这些大型的体育场馆的兴建不仅满足了体育教学、训练、科研的需要,而且更完善了大学校园物质环境的假设,美化了大学校容校貌。
5.增加复合型体育人才的数量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队员,在学校期间,即参加了学校的文化学习,还接受体育训练,掌握运动技术,代表学校参加比赛。这样的高水平运动队伍建设和学校体育竞技体育的发展,培养了更多有用的、复合型有文化的体育人才。
我国体育人才来源于:一 来自于体育高等院校和各类院校体育系,这类体育人才由于接受的教育性质不同,大多数从业于教育系统;二 来自于体育运动训练系统,接受专业运动训练,竞技技术、运动水平很高,但在文化课上接受的教育较少,主要从业于运动训练系统;三 来自于各大专院校体育代表队,这类人才既有各自不同的专业,又有体育特长,从业余社会各行各业;四 那些虽然没有受过体育教育,但却热衷于体育,通过自学自练掌握一定体育知识和技能的人群,大多数分布在各行各业。
从目前社会的需求来看,社会所需要的是既有专业特长又有体育特长的第三类体育人才,这类人才即在学校接受高等文化教育,又接受专门的体育训练。论文参考网。毕业后掌握了相关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当他们毕业后由于各自不同的专业走向了不同的工作岗位,分散于社会各阶层、各部门、各地区。他们的体育知识、体育能力会在工作当中无形地辐射于周边的人群,是各行各业开展体育的骨干指导,对推动基层体育比赛和训练有重要作用;同时这类复合型的体育人才能提升人们对终身体育的认识,这类体育人才对我国体育人口、增加国民体制有重要的意义。
6.结论
从我省目前有高水平运动队伍的高校可以看出,高水平运动队伍的出现,丰富了学校的业余文化生活,推动了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和体育工作的开展。成了高校宣传、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重要途径。且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复合型体育人才。所以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伍对我省体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海元.中国大学竞技体育的发展研究.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2.
[2]蒋玲,湛育明.略论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价值.体育科技,1998,2.
[3]胡晓峰.云南大学高水平运动队运动员管理与发展思路.云南大学学报,2007.
[4] 徐辉军等.拓展高水平运动队在促进学生参与体育活动中的作用.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9,7.
[5]戚晓明.试论高校办高水平运动的发展战略. 山东体育科技,1990,3.
[6]丁玲娣.谈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竞赛体制模式改革.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2.
一、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一、我校在本学期中,切实加强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形象,在学校工作会议上,对教师进行师德教育,培养教师的敬业爱岗、团结合作精神。
二、加强教师的理论及业务水平,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让教师耳目一新。学习了、《德育实效》、《校本教研》、《学校发展与反思》等理论实践相结合的内容。老师们也听得津津有味,受益匪浅。
三、本学期还组织教师进行读书活动。期初制定计划,列出书目,读一本书,写读后感,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
四、加强教师业务培训学习。教导处及教研组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制定教师业务培训计划和教研计划,大胆探讨教科研,组织集体备课及各项教研活动。鼓励教师积极撰写论文。
二、强化学生纪律,搞好教学工作
一、我校大队部对各班实行量化管理,期末进行先进班级评比。每天有值日老师及值日生检查各班的纪律、卫生等情况,每周对各班进行一次量化,并对优秀班级颁发“流动红旗”。大大增强了学生的自律意识和班级体荣誉感,班风校风更加严谨。
二、大队部还组织手抄报评比,端午节移风易俗等活动。充实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三、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为抓好学校的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我校采取了以下措施:(1)组织教师学习新的教学方式,改变旧的教育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积极抓好后进生转化工作,以“不放弃每一个学生”为原则,利用课余时间对学困生进行辅导。特别是毕业班教师,面队压力积极进取,利用休息时间上课,加强对学优生和学困生的教育。(3)教师之间互相交流学习。教师利用课间,经常互相探讨教学中的问题,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4)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师奖惩制度,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制定教学常规奖励制度,激励做好教学常规工作。
三、加强学校的安全管理,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一、全体师生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学校与教师签定了责任书,做到时时讲安全、事事讲安全、处处讲安全。
二、通过观看安全教育光盘、办板报、悬挂安全教育挂图、召开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增强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
三、安全员隔周进行安全教育讲话,并做好记录。特别是今年的“手足口病”高发季节,制定应急预案、发放表格等,确保卫生工作顺利进行。
四、学校每天安排教师值日、值周,重点加强早午自习和课间活动的安全管理,安排教师课间进行巡视,发现学生做危险游戏,及时进行制止并对其进行批评教育。
论文关键词:学生公寓,环境,服务,育人
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寓学生教育服务工作在育人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性和特殊地位。如何树立先进的学生公寓管理理念,优化学校人文环境,使学生在多元化的教育环境中不断成长,促使他们的思想觉悟和精神境界得到超越自我的升华,突出学生公寓的育人功能,值得每一位高校公寓学生教育服务者的思考。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葫芦岛校区在公寓学生教育服务工作中坚持“环境育人、文化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工作理念,深化学生工作“五进”公寓的成果,为学生营造品味高雅、文明向上、团结和谐、健康活泼的公寓环境,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公寓学生教育服务围绕“一、二、三、四”开展工作,使教育服务工作有的放矢。
一、服务一个核心,全力培养高素质人才。
“以学生为核心”是公寓学生教育服务工作的灵魂,公寓的安全、文明、和谐是推动学生工作健康发展的首要因素。学校每学期都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公寓学生教育服务工作。校区党政领导定期、不定期组织组织人事、学生、共青团、后勤、公安保卫等部门负责人深入学生公寓,检查公寓教育服务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现场办公。通过公示主管校领导手机号、微博、热线电话,设立学生处处长接待日、学生工作热线,开展辅导员、班导师与学生谈心活动、学生座谈会、调研等形式密切了与学生的联系。
二、坚持二个基本点,为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创建安全、文明校园,为广大青年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有利于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一是抓好公寓安全,让学生放心让家长满意。公安保卫人员全面进驻学生公寓办公,制定《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葫芦岛校区公寓安全应急预案》,定期组织学生进行消防演练,及时维修公寓内安全指示灯、消防设备等设施,利用讲座、《新家园》报纸、厅廊、橱窗等进行安全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增强大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应急处理能力。二是抓好公寓文明,促进大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开展大学生文明修身工程、好习惯工程、学生骨干工程、文明寝室创优工程,抓好学生基础文明行为养成教育,教育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努力营造良好的公寓育人环境,促进大学生良好人格的养成。将学生的文明行为养成教育与“三观”教育、优良传统教育、感恩教育、励志教育、责任感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诚信教育、大学精神教育、学雷锋活动等学生思想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三、 带好三支队伍,以管理推动服务,以服务带动管理。
学生公寓辅导员既是服务者、管理者,也是教育者,他们的思想作风和工作态度对学生有着直接的影响;学生干部、学生党员是学生校园生活的引领者,他们的朋辈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对大学生的成人成才有着十分重要的直接促进作用。
第一,定期开展公寓学生教育服务工作先进单位、公寓辅导员标兵评比等活动;坚持开展“公寓辅导员论坛”活动,定期对公寓辅导员进行培训,定期召开公寓工作总结表彰大会;每周召开公寓辅导员例会;每天下午有公寓辅导员在公寓辅导员办公室值班,时刻把握公寓学生动态,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抓好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实现学生“三自”职能。第二,在大学生自律委员会设立了校区团工委直属团支部。工作中加强对大学生自律委员会等学生组织的工作指导、业务培训,引入新的竞争激励机制,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生公寓管理工作中来,提高管理服务水平。第三,发挥党员先锋示范作用,做好公寓学生党建工作。2011年初,成立了公寓学生党员工作站。党员工作站设立站务委员会,站务委员会成员包括组织人事部、学生处、团委的教师及党员工作站站长等学生党员。设立以公寓楼为单位的党员工作分站,使学生掌握跨院系、跨年级、跨楼层的管理模式。
4、践行四个育人,自觉肩负高校神圣使命。
首先是加强环境建设,环境育人。古语云,欲造物,先造人。人造环境,环境造人。生活环境能够潜移默化,我们注意不注意的一些细节,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和工作态度,影响学生品质的塑造。公寓居住环境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将产生很大影响。在公寓楼中间空地上设立羽毛球场地;公寓附近毕业生自发建立“常青园”;努力为学生营造品位高雅、文明向上、团结和谐、健康活泼的公寓文化氛围,“勤实德廉”板块、“青春风景线”板块、科技长廊、名人厅廊、优秀校友厅廊,处处彰显文化气息,时刻发挥着育人功能。
其次是引导公寓文化向健康高雅方向发展,文化育人。大学校园文化不仅能丰富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而且具有导向、激励、陶冶和凝聚的德育功能,有利于大学生正确的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和形成。公寓学生教育服务工作努力把公寓建设成为育人阵地,公寓文化活动的开展以引领校园文化时尚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使之逐步占领学生的思想文化阵地。充分发挥“书香文化、专业文化、厅廊文化、网络文化、橱窗文化、楼层文化、行为文化、寝室文化、党建文化”的育人功能。“公寓文化节”“校园明星脸”“趣味运动会”“学生管理规章制度竞赛”“寝室才艺争霸赛”等都已经成为了广大学生中最有影响力的品牌活动。
再次是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管理育人。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指出:如果不坚强而温和地抓住管理的缰绳, 任何功能的教育都是不可能的。高校学生公寓并不是单纯的住宿场所, 它也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社交活动的重要场所, 是推进和传播先进文化的基地, 它同样承担着学生成长与成才的重任,科学的管理可以实现其育人功能。校区研发了高校学生工作辅助平台。公寓学生教育服务系统主要是为高校公寓提供方便的管理,学生信息管理、以及为领导者提供决策标准的重要评判系统,目前系统包括公寓服务与管理、学生信息管理、新闻、文化活动、系统参数设置五部分。公寓服务与管理子系统实现寝室评比,其中包括评比信息录入、复查信息、评比信息管理、调寝和外宿的申请和审核及相关查询与修改。
【摘要】学院学风学风建设措施
1学风的内涵
学风,从狭义而言,是指一所学校学生学习方面的风气,主要包括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风格和学习方法等行为的外在表现。从广义而言,学风则是一所学校的风格,主要包括学校的学习之风、教育之风、办学之风等。无论学风的内涵如何界定,它始终是一所学校的生命线,是一所学校能够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2学风中存在的不良倾向
应该说,目前h学院学风的主流是好的,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h学院学风建设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现象和问题。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倾向一:上课迟到缺席。上课迟到的现象在h学院学生中是比较普遍的,连学生们自己都在反映,年级越高,迟到的现象就越严重,有的学生迟到似乎已经成了习惯,既不窘迫,更不紧张,有的甚至睡眼朦胧就闯进教室,旷课的现象也不少。
倾向二:课堂纪律较差。例如上课铃响了,有些学生仍然闹闹嚷嚷,课堂里不认真听讲,随意交谈、读报或看其它书籍、玩手机、打瞌睡、赶作业等现象也不乏其人。
倾向三:作业基本靠抄。目前,h学院学生抄袭作业的问题非常让人担忧,相当一部分学生都有抄袭作业的经历,他们或是向其他同学抄,或是在网上、书上去抄,平时的作业抄,期末考查时抄、写毕业论文时抄,更有甚者,就根本不交作业。
倾向四:课余泡在网吧。如h学院目前学生的课余时间较多,每个班级一般每周都有2-3个下午没有课,而课余时间看书的学生少之又少,不少学生一下课就上网吧,有的甚至旷课上网,迷恋网络游戏。
倾向五:考试总想作弊。有相当部分学生平时不学习,考前临时“抱佛脚”,有的学生突击几天就可以考试及格,少数学生作弊现象屡禁不止,考前可以看到“一景”:考前学生到处抄印小卡片,考后只见“雪花”铺满地。即使学院采取加重处罚,但考试作弊仍不能根除。
倾向六:无所事事,无事生非。平时不学习,到处游荡,无事生非,打架斗殴,谈情说爱。所有这些不良倾向,虽然不是普遍现象,但不得不引起我们深思。
3学风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对于如何加强学风建设,我们应该抓重点,从根源上去解决这个问题。学风中存在的不良倾向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学生的学习动力不强
应该说影响学生学习动力的因素很多,有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客观上说,有社会分配的不公、“有知识不如有关系”的影响,有学生因人际关系、就业、社会压力等方面的原因,造成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主观上讲,不少学生从中学进入大学,过渡期太长,不能很快的适应大学的学习节奏,另外由于学习上的约束力少了,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不够强,还不懂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表现在:他们学习过程中总是静不下心,焦虑、疲倦,学习劲头不高,感到学习乏味、情绪低落,学习烦恼越来越多,严重影响学习效率。所以他们就开始逃避,“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样的学生互相影响,队伍越来越大,于是形成了一种风气,严重的带坏了整个学校的学风,给我们的德育工作带来了挑战。
3.2教师的教学水平不高
目前h学院一部分大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其中有一个客观因素就是部分教师的教学水平还不够高,有些教师责任心不够。有些年轻专业教师几乎是刚刚大学毕业后就马上上讲台,没有什么教学经验,更谈不上实践经验,如果再加上教学方法呆板,课堂内容组织欠合理,就会令学生感到学习没有意义,也不能引起学生足够的兴趣。还有一些教师仍然沿用“应试教育”的思维,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课堂灌输,轻启发教育;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和创造性;重学生的统一培养,轻学生的个性发展,师生的课堂交流经常停留在简单的知识的灌输,而没有更深文化、思想、方法的交流。由此使得这些教师的教学理念与学生存在代沟 ,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也就越来越远,造成了教学效果、教学质量降低。这些现象虽不是主流,但是我们应该正视这个问题。
3.3学生的课余安排不当
如何科学地安排课余时间是每位大学生的必修课,关系到他们整个大学生涯。h学院也安排了不少课余活动,主要通过文体活动来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但是我们的工作还不够深入,并没有深彻了解学生课余所思,有针对性地开展引导工作。据调查,当前部分学生对课余时间的利用存在盲目性,课余时间令某些学生感到无所事事,学院组织的有些活动他们也不喜欢,感到课余比上课还累,因为有时候不知道该如何利用这些时间。于是他们没日没夜的泡网吧、玩电脑、打扑克,甚至赌博等,这样对学生身心的发展都会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如果形成一种风气传播起来的话,很快就会带动一大片的追随者,这种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3.4教学与考试不尽合理
目前,h学院的考试难度、严肃性不够,学生平均淘汰率偏低,考试有软化的倾向,即使考试没过关,即使有处理办法,但总是有这样那样的过渡办法“给学生学习机会”,其结果是学生不重视平时的学习,久而久之,考试制度实际上是软化了,教学质量就会受到影响。
3.5学生的思想存在问题
不能否认的是在h学院,一些学生的思想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某些学生的道德修养不高,功利思想比较严重,学习目的不明确,有的看破红尘、得过且过、懒于学习、沉湎于玩乐等,这些都使学生的学习受到了影响。
4加强学风建设的措施
4.1以学生为主体
要解决学风建设的内驱力问题,就必须从学生的学习观、人生观、价值观入手。学院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和载体,加强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专业知识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解决学风建设内驱力问题的根源所在。 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五点入手:
第一、在新生的入学阶段,就要把创业教育贯穿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活中去,专业教育应常抓不懈、贯穿始终,辅导员、班主任及任课教师都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尽可能快地帮助、指导学生树立大学生涯的整体目标及阶段性学习目标。
第二、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要把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和改造工作从面上向点上转变,通过主题班会、师生座谈等方式,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从大而空转向实实在在的、与现实生活学习相结合的教育上来。
第三、积极开展高年级优秀学生与新生的交流活动,通过现身说法将高年级学生关于大学学习生活的切身体会和深刻感悟传递给新生,还可以请优秀毕业生回母校现身说法,加强教育实效性。这往往可以带给新生更为震撼的触动,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
第四、进一步活跃校园文化,良好的校园文化具有启迪、感化人的作用,能培养师生强烈的责任心、荣誉感,激发他们的拼搏进取精神,具有持久的自我教育作用。例如在商贸系开展“英语角”活动、建筑系开展测绘竞赛、信息与艺术设计系开展网页制作大赛、flash制作大赛等,通过开展各种有益身心、参与面广的课余文化活动,把学生的兴奋点聚集到学习上来。
第五、结合学生专业特点,针对学生动手能力不强的普遍现象,积极规范对学生社团及学生科研的引导及管理,使学生能将所学理论与实践操作及当前专业发展形势相结合。学以致用,通过在动手操作、研究过程中有成就感体验,增强自身的信心和对专业学习的兴趣。
4.2以教师为引导
解决学风建设的支持力问题在影响学风建设的诸多外部人为因素中,教师的作用无疑是最大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与学生接触时间多,频率高,教师的人格品质、治学精神和敬业态度都会对学生的人格、心灵产生深远的影响,正所谓“教风正才能学风淳”。因此,在学风建设中应该以教师为引导,通过规章制度将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贯彻落实,是我们打造学风建设支持力系统的根本保证。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四点入手:
第一、加强师德建设。学院要特别加强对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的职业道德教育,进一步提高教师对“教书育人”工作职责的全面认识,把学风建设这一系统工程的建设者扩展到每一位在岗教师,继续完善学院教师的管理制度和考核制度,有针对性的开展观摩课、示范课、交流课,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以优良的教风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
第二、深化教学改革。学院要对教师自身素质提出更高要求,要求广大教师都能抱有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改以往的“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断更新教学手段,充分运用多媒体等高新技术,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运用现代教学理念不断整合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使学生所学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一步推进教考分离,发挥科学考试制度的杠杆作用。改革考试评价体系,考试的方式应多样化、过程化,应根据课程的特点制定出不同的考核形式,加强学习过程的考核,把握好各类考试出题的科学性和规范性,避免出现学生通过考试前临时“抱佛脚”而取得优秀成绩的现象出现,促使学生平时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
第三、抓好班主任队伍的建设,将学风建设与班风建设有机的结合起来,班风综合性地反映了一个班级的学习风气,它既是高校学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学风建设的基本单元和重要阵地。而班主任作为一个班级的核心引导力量,则无疑是建设和形成良好班风的关键所在。学院必须实施年轻班主任上岗培训制度,全面提升班主任的管理水平,通过高素质的班主任队伍,带动和加强班级的学风建设。
4.3以素质拓展为载体
把学风建设渗透到素质拓展活动中,除了对学生和教师的关注,学风建设当然也不能缺少一个良好的载体,例如h学院开展多年的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正是这样一个有效的载体。我们应积极寻找切入点,群策群力,根据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总要求,针对学生个性的差异性,构建适合新世纪要求的以学风建设为核心的多样化的素质拓展活动,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基本构思而言,我们立足于学院“上质量,创特色”的基本理念;就质量而言,所有活动小组都是对专业知识学习的进一步延伸和深化,是对第一堂课知识的强化和补充, 是对学生全面素质能力的锻炼。这里要特别强调三点:
第一、学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很广,需要进行综合治理和全校各部门的通力协作,需要学校硬件软件环境的同步建设,需要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教师教风的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进一步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进一步创新等等,需要综合治理。
第二、学风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通过学校相关部门、教师、学生、环境共同协作形成一种优良的学风建设机制,实际上是一个不断整改、不断完善、不断深入的一个动态的长期的过程,具有反复性和长期性,需要我们正确的理解和坚持不懈。
第三、学风建设需要一个规范机制,仅靠热情、或一时的创新是不够的,需要深入探索。要使学风建设长期的抓下去,必须建立一定的规范和机制,通过规范与机制来规范学院的学风建设。总之,要建设良好的学风,要建设一所一流的高校,只有广大教职员工、学生以及社会共同努力,标本兼治,才能从根本上推动学风建设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谭福强.浅谈如何加强新时期高校学风建设[J].三峡大学学报,2003,4.
[2]毕发明.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思考[J].科技致富向导,2011,27.
[3]黄婷.当代大学生学风建设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关键词:周口市县级高中 大课间体育活动 开展情况
前言
我国最早出现的与大课间体育活动比较相似的有关历史资料记载来自于1979刘绍曾翻译的前苏联的《学校体育》。在21世纪的今天,大课间体育活动更作为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校园开展的如火如荼。本论文从周口市县级高中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内容安排,学生参与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目的,周口市县级高中各学期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时间及几所县级高中的学生期待的大课间体育运动项目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其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1、周口市四所县级高中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内容安排
通过调查四所高中大课间体育活动发现发现春季学期大课间体育活动内容鹿邑伯阳高中为密集跑+广播体操+眼保健操,淮阳中学为分组体育活动+广播体操,西华三高为大课间密集跑+广播体操,商水一高为密集跑+广播体操,夏季大课间体育活动鹿邑伯阳高中为自由活动+广播体操,淮阳中学为广播体操,西华三高为慢跑+广播体操,商水一高为分组体育活动+自由活动由此可以得出出:广播体操无论在春季学期季还是在秋季学期都是周口市四所县级高中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的主要内容。
2、学生参与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目的
本次调查的学生人数为500人,通过对几所高中学生的调查发现高中学生参加大课间体育活动的首要目的是放松心情[8]。学生进行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第二个目的是增加课余文化生活,占本次调查活动总人数的26.0%,这从某种程度上说明大课间体育活动在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中扮演者重要角色。排在第三位的是活动身心,占本次调查活动的18.0%,这说明大课间体育活动对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提高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调节心理状态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4]。而迫于压力应付学校检查的学生仅占本次调查活动总人数的4.0%,这说明大部分学生非常乐于参加大课间体育活动,对于那些对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存在偏见的同学,体育教师要积极开展教育和引导,一方面可以避免学生产生厌恶的心理,另一方面能够使这些学生树立起初步的体育锻炼思想[1]。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拥有其它动机的同学,这部分学生占本次调查活动总人数的10%,这说明大课间体育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应增加相应的体育运动项目,满足学生多方面的身体锻炼需求,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提升空间较大,有较大的开发潜力。
3、高中生期望的大课间体育活动项目
经过调查发现男女生期望的大课间体育活动项目与学校现有的大课间体育活动项目区别较大,男生期望参加对抗激烈的集体运动项目,像篮球、足球、散打等。女生则期望参加运动强度较小的运动项目,像慢跑,羽毛球、排球。高中生期望的运动项目符合高中生生理和心理特点。男生选择的集体项目可以培养他们的协作能力和责任意识,有利于建设团结友好的班级氛围。女生选择运动量较小的个人项目与缓解学习过程中遇到的诸多压力有着直接的关系,部分性格较开朗的女生受“女排精神”的影响,更喜欢集体对抗性项目,通过排球运动来丰富精神生活。但是通过实地调查及对相关体育老师的采访过程中发现,虽然大学生都有自己期望的大课间体育运动项目,但是由于学校的场地、器材有限,且高中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只有在上午举行,下午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时间改为了自习课,学生期望的大课间体育活动项目与学校实际的体育设施情况达不成一致。
4、周口市县级高中各学期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时间
通过实地调查发现四所高中大课间体育活动夏季为20-25分钟,冬季为35-45分钟,春秋季为30-40分钟,四所高中按季节决定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时间,由于夏季天气炎热,为了避免温度过高造成学生参加大课间体育活动感到身体不适而适当缩减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时间,大约为20-25分钟之内,春秋季节天气晴朗,温度适宜,更适宜参加体育锻炼,因此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时间增加到30-40分钟,而冬季天气相对寒冷,因此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时间延长至40-45分钟。
5、学校、体育教师、其它老师对学生家长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支持情况
通过调查发现体育老师和学生家长全力支持学生参加大课g体育活动[9]。在四所高中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过程中体育老师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体育老师组织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全过程,每个体育老师在各班体育委员的帮助下负责所管理班级的活动场地及训练内容。在进行大课间体育活动之前体育老师积极巡查体育器材,预防为主,杜绝因器材损坏而发生一系列的安全事故。活动结束后组织体育委员归还器材并做好器材的回收工作。在实地考察过程中对四所高中学生的家长也进行了采访调查,家长对高中生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表示热烈欢迎,家长希望通过学生进行大课间体育在获得优异的成绩的同时拥有强健的体魄。学校对高中生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尤其是西华三高,在西华三高的宣传栏上张贴健身格言,例如英国人洛克的“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全的身体”。使整个校园充满高中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文化氛围。在大课间体育活动进行过程中,校长等大多数成员大都会到自己分管的体育场地督促学生进行体育活动,对那些躲在教室不愿参加或来到体育场地却表现消极的同学进行批评教育。在本次调查活动中发现其它学科的老师大都根据学校的相关规定,配合体育老师和各班班主任做好大课间体育活动[9]。但是极少部分老师认为学生在大课间体育活动之后心不能很快的收回到课堂上,影响上课的纪律,对文化知识的学习表现出心不在焉的情况,但是并不反对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
6、周口市县级高中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存在的问题
6.1场地、器材缺乏及体育教师人数不足
周口市县级高中在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时体育教师的人数严重缺乏,鹿邑伯阳中学每个年级的体育教师人数不到5个,淮阳中学整个学校就10个体育老师,西华三高的体育老师仅有8人,商水一高体育老师人数也不容乐观,大多数体育老师既担任普通文化考生的体育课又要带学校的专项队训练。
6.2大课间体育活动期间不能保证人人参与
在体育大课间活动开展过程中,少数学生会以作业太多、还没做完为理由躲在教室不去做操或跑步,甚至有部分同学宁愿躲在厕所或茶水房里也不愿通过大课间体育活动来锻炼身体。
6.3大课间体育活动项目较为单一
通过对四所高中的实地调查发现周口市县级高中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活动项目较为单一,主要以徒手的广播体操和跑步为主,除了体育特长生,同学们很少进行大规模的持器械类体育活动,例如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等运动。
7、对周口市县级高中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改革及发展对策
7.1加大资金投入
学校老师尤其是体育老师应根据学生大课间体育活动的需要向学校领导提出建议,学校的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以班级为单位向学生会提出自己合理的要求[10]。学校要积极进行大课间体育活动的专项资金申请工作。一方面要做好资金的审核、检查、申请及发放工作,另一方面要监督学校专项资金的使用和流动情况。在具体安排过程中要合理安排专项资金,确保专项资金最终运用于大课间体育活动当中,真正更好地为全校师生服务。
7.2提高宣传力度
学校不仅要加强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宣传工作,而且要宣传到位,使学生从内心深处体会到进行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益处,并且对刻意逃避的同学提出严厉批评,严重者可以通过开家长会的方式进行教育。学校可以通过开班会、家长会、组织观看世界级及国家级运动会的形式使学生重视健康,树立强身健体的意识。
7.3提高学校的重视程度
学校要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协调发展,根据学生的体育爱好和运动兴趣增设相应的大课间体育运动项目,体育老师应加强自身的专业水平素养,以便更好地带领学生进行大课间体育活动。
8、小结
周口市县级高中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的时间、地点和内容较为顺利,学校领导也较为重视,四所高中当中西华三高的领导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最为重视。周口市县级高中在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过程中存在着场地、器材不够用的情况。并且几所高中的器材室缺乏管理人员,器材不能得到有效的归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周口市县级高中开展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内容单调、形式单一、缺乏创意,大都采用先在操场慢跑两圈,紧接着做国家规定的一套中学生广播体操,其间很少穿插球类项目及地方传统特色项目。为了使周口市县级高中大课间体育活动得到有效的开展,学校应丰富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内容,大课间体育活动既要以高中生的健康为目的,又要与时俱进,更要符合高中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在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学校老师尤其是体育老师应和学校有关部门密切交流,集思广益,共同探讨解决方案,老师和学生之间应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保证大课间体育活动发挥最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盼盼. 洛阳市城区高中大课间体育活动现状调查与分析[J]. 河南大学博硕论文,2011(02).
[2]喻坚.“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的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01).
[3]乌鲁木齐中学大课间体育活动存在问题分析与思考 李强2013(01).
[4]杭州市中学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胡晓南2011(05).
[5]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开展现状的调查与分析_百度文库 互联网数据.
[6]大W辅导员生存现状调查》唐瑶 魏学庆 教育与职业 2012(07).
[7]江苏省中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现状的研究 朱应明 周鹏飞 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7(02).
[8]哈尔滨市中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孙晓婷.体育人文社会学2002(01).
[9]长春市初中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韩添阅2011(02).
[10]成都市中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案例研究 邓江魅力中国2014(01).
[11]内蒙古乌海市小学生大课间活动开展现状及发展对策的研究 高宇凤2013(03).
[12]周凤施.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理论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7(06).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外篮球;开展现状;福州市
1.前言
篮球运动起源于美国(1891年詹姆斯奈史密斯发明),并于1896年传入中国,1913年被列为我国国内正式比赛项目。经过上百年的发展,我国篮球运动得到了很好的普及和发展,而且还拥有了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我国的三大球中,篮球是最早、最长时间雄霸亚洲体坛的集体项目,也是冲出亚洲走向世界最早的项目。课余体育活动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延伸部分,它不仅能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还能巩固学生体育课堂学习内容。课余体育活动具有灵活性、自主性、兴趣性等特点,有助于丰富学生课余体育文化生活,如何让更多学生在课余体育活动中参与到篮球运动中,是现在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篮球运动是福州市各高职院校开展最广泛的体育项目之一,只有更充分的了解和研究该市高职院校课外篮球活动现状,才能做到有效地激发学生投入到课余篮球活动的积极性。本文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对福州市7所高职院校课外篮球运动开展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找出该市高职院校课外篮球活动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关建议,旨在为进一步发展篮球活动,为高职篮球运动更好、更健康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2.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文以福州职业技术学院、福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等7所高职院校469名学生和部分体育老师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本文通过中国知网下载并阅读了45篇关于课外体育活动、大学生课外篮球运动、高职学生篮球运动等相关学术论文,同时通过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搜索相关报道22篇,为本文的撰写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2.2 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的需要,设计了《福州市高职学生课外篮球运动调查表》,对福州市7所高职院校学生进行发放。本次共发放500份问卷,回收483份,回收率96.6%,其中有效问卷469份(男258份、女211份),有效率97.1%。为了了解信度,采用再测法进行检验,在第一次发放问卷20天后对7所高职院校部分学生进行第二次问卷调查,共发放50份问卷,两次填答问卷间的相关系数r=0.87,说明问卷是可信的。
2.2.3 实地考察法
对7所高职院校进行实地调查,查看各校体育设施情况,运动场地情况,并和课外参加篮球的人员进行交谈,对部分体育老师进行交谈,了解目前课外篮球活动的现状。
2.2.4 数理统计法
利用excel 2003和SPSS17.0对回收的问卷和采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得出结果。
2.2.5 逻辑分析法
运用归纳、类比等分析方法,对相关资料和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参与课外篮球活动人数基本情况
对“您是否在课外时间参加过篮球运动”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参与过课外篮球活动的人数占调查总人数的70.3%。没有参加过的占29.7%。男生参加过的人数占男生总数的90.8%,而女生占女生总数的43.7%。由此可以看出福州市高职学生课余篮球运动开展比较广泛,且男女生之间存在这很大的差异,在男生当中受欢迎程度较高,女生对该项目较少在课余时间去参与。篮球运动是同场竞技性的运动项目,该项目对参与者的身体素质有很高的要求,其对抗比较激烈,身体接触多,很多女生感觉不适合参加或者不便参加,她们更喜欢优雅、平缓的运动项目。恰恰相反,男生则精力比较旺盛,希望参加对抗性较强的、竞争激烈,并带有刺激性的、趣味性强的运动项目。进一步调查中还显示低年级的学生参与度高于高年级的,特别是大三年级的学生参与度最低,因为他们面临就业问题,压力较大,且大多数都在实习阶段,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课外篮球运动中。而低年级的学生压力相对较低,参加课外篮球活动积极性较高。
3.2 参与课外篮球活动的动机分析
动机是直接使一个人参与活动的动力或内部动因,体育活动参与动机是指在运动需要的推动下促使人们参加体育活动的内部动力。就他们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进行调查(多选),结果显示:男女生之间在选择课外篮球活动体育动机的时候有很大差别,男生排名第一的是为了增进健康,占78.4%,其它依次是体验快乐、提高篮球技术水平、结交朋友、调节情趣、保持体形、消磨时间和其他;女生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保持体形、结交朋友和体验快乐,分别为83.1%、75.5%和64.3%,而增进健康则排名第四,排名后三名的依次是消磨时间、提高篮球技术水平和天界情绪。出现这方面的原因主要是和参加课外篮球目的和自我需要有着密切的关系。增进健康是男生展现自我的平台,通过参加篮球活动可以增强体魄成为男生们锻炼的价值动机;保持体形、结交朋友、体验快乐是女生参加课外篮球活动的主要动机,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女生篮球技术普遍较低,尚处于娱乐社交阶段,这应该引起体育教师的注意,端正学生参与动机,应积极引导。
3.3 参与课外篮球活动场所
对福州市高职学生参加课外篮球活动场所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参加课外篮球活动的场所主要集中在校内场地,占81.3%,男女生选择校内篮球场地和总体比例相近,这也符合高校学生日常习惯。对选择校外篮球场馆的部分人进行交谈,得知他们是在假期或居民区找校外更好、更方便的篮球场地。
3.4 参加课外篮球活动组织形式
对参加课外篮球活动组织形式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方式多为和朋友或同学一起参加,占77.6%,而单独活动的和与家人一起活动的人数相对较少,分别占13.3%和5.1%。调查中还发现选择单独活动的全部是男生,而女生没有人选择单独活动,与家人一起活动的女生远远多于男生人数。篮球是一项集体运动项目,该运动需要几个人之间的默契配合,只有了解彼此的特点才能更好发挥自己的水平,朋友和同学之间好交流,课余时间具有一致性,所以大部分学生选择了与朋友同学一起参加。女生自我防范意识比较强,加之碍于面子,所以没有人单独参加课外篮球活动。
3.5 参与课外篮球活动的时间
对参与课外活动的时间分布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参加课外篮球活动在下午时间段人数最多,81.2%,其次是早上有8.8%,晚上7.6%,而中午时间段的人数最少仅占2.4%。下午他们空闲时间比较长,有充分的时间进行锻炼,还有就是正常的篮球课已经结束,有更多的篮球场地可以使用,而中午比较炎热,所以有一部分学生选择早上和晚上,也说明了中午天气影响较大导致参与人数很少。
3.6 参与课外篮球活动的频度
参加课外篮球的次数,是反映学生参加课外活动是否具有连续性和经常性,学生能否通过参与篮球活动达到健身、健心目的重要指标之一。按照体育人口界定标准,对参与课外活动的频度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参加3次及3次以上的人数占60.3%,参加1-2次的人数相对较少,进一步对性别进行分析,发现女生更多的是选择1-2次,占女生比例的75.3%,说明女生普遍存在不经常参加课外篮球项目,还有就是因为女生参与课外篮球活动对象太少,没固定的球友一起参加,篮球活动并不是女生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选择项目之一。
3.7 学生课外篮球竞赛情况
课外篮球比赛不仅可以推动学校篮球的开展,也可以增强学生体质、提高篮球技术水平,同时也是活跃学校篮球气氛的有效手段。对“您对本校举办课外篮球比赛的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学校举办课外篮球比赛较少的占68.8%,适中的占24.3%,而认为较多的仅有6.9%。说明福州市各高职院校开展课外篮球活动不能满足篮球爱好者参与需要。
4.课外篮球活动发展对策
4.1 落实相关法规,加强组织管理
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学校体育工作,相关部门要不断完善有关体育法规制度。加强组织管理,建立一套符合高职学生课外篮球运动发展相匹配的管理体系,加大组织宣传力度。
4.2 改变学生观念,养成正确健康观
积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课外篮球活动的健身功能和意义,让他们在课余体育锻炼中参与到篮球运动中。多方面培养对篮球运动的兴趣,启发其把课余锻炼中篮球活动与个人发展、民族素质的提高联系起来,真正理解篮球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组织他们积极参与课外篮球活动,适当减轻学习压力,使他们转变健康观念,科学安排作息制度,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正确的健康观念、人生观,使其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4.3 加大投入力度,完善篮球场地建设
要充分挖掘当地有利条件,加大经济投入,完善各学校篮球场地建设,更换破旧篮球架,改造篮球场地和篮球器材,以减少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满足学校体育中的篮球教学、课余篮球训练,为学校开展篮球运动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
4.4 重视课外篮球比赛活动
竞赛活动是促进体育运动发展的有力举措,通过课外篮球比赛来教育学生(如团队精神、拼搏精神等),推动高职院校篮球的普及和提高。积极鼓励学生自行组织各种比赛,并派专业老师对课外篮球比赛进行指导。
4.5 增强师资力量
充分调动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学校要为篮球教师创造再学习机会(培训、进修等),使他们理论基础更加扎实、技术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在课堂篮球教学中,抓住广学生喜爱篮球运动及现有人财物等潜在有利因素,在课程改革的引领下,组织好篮球教学。
5.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参与课外篮球活动人数较多,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不同性别在选择课外篮球活动动机有显著性差异;参加课外篮球活动的场所主要集中在校内篮球场馆,且男女生选择校内篮球场地和总体比例相近;不同性别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方式有显著性差异;大部分学生选择下午时间参加课外篮球活动,中午参加课外篮球活动的人数较少;参加课外篮球活动每周3次及3次以上的人数较多,且大多数为男生。篮球活动并不是女生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选择项目;学校开展课外篮球比赛较少,不能满足大多数学生参与需要。
5.2 建议
落实相关法规,加强组织管理;改变学生观念,养成正确健康观;加大投入力度,完善篮球场地建设;重视课外篮球比赛活动;增强师资力量。
参考文献
[1]张昕陕西省独立学院的篮球运动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D].西安体育学院,2012.
[2]吴立冬.福建省大学生课外篮球活动参与现状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
[3]师永斌.北京市普通高校篮球课程与课外篮球运动开展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08.
[4]周少军.广西高校大学生课外篮球活动现状及对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
[5]钟洋.湖南省高校非体育专业学生课外篮球运动现状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09).
[6]罗峰,周少军.高校学生课外篮球活动问题探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02).
论文关键词: 农村学校体育 新农村建设 和谐发展
论文摘 要: 农村学校体育是我国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大力发展农村学校体育教育,是我国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对于促进我国农村体育教育及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国家体育总局制定下发了《关于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意见》。这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于增进农民健康、提升农村的文明程度和农民的文明素养、丰富农村业余文化生活、移风易俗、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将发挥重要作用。农村体育问题不仅是人们热议的一个话题,而且是现时期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征程中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农村学校体育是农村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匹配的“新农村体育”的基石。
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
新农村建设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济的日益发展,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新阶段农村发展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二是建设新农村,改善环境;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各项事业和谐发展;四是培育农民,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开展体育教育提高农民健康水平,应该是提高农民素质的主要内容。
2.农村体育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作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把工作视野拓展到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个方面,统筹各种社会资源,综合解决社会协调发展问题。体育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蓬勃开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构建和谐社会的现时代,不可避免地会显露出一些不和谐的地方,如包括广大农民在内的弱势群体的健身问题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然而,农村体育是社会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农村体育在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发展程度直接关系到中国大多数人口的体质和健康水平,直接影响着社会体育发展的大局,影响着全民健身体系完善的大局,最终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的大局。因此,如果没有农村体育的长足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就不能说是全面的。
3.农村学校体育的现状
我国农村学校中完全实施体育教学大纲率为44.3%,这表明农村学校体育的随意性教学现象还十分严重。在制约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发展的因素中,缺乏教师占首位,其次为缺乏器材。学校类型越基层,缺乏教师和器材的比率越高。另外,对体育课无要求,挤占体育课时的现象也比较严重。这说明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的状况,不仅取决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而且取决于社会对体育的观念和态度。近年来,农村学校体育教师的数量虽然有所增加,但缺额数字仍然较大,职称和年龄结构也不尽合理。在体育器材方面,被调查学校的体育器材达标率为39.1%,村小和村教学点仅为34%。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对体育的位置没有摆正、缺少经费,但也与现行体育器材配备规定指标与农村学校体育的经济发展状况不相适应有关。 转贴于
4.和谐发展的对策研究
4.1加大对农村体育的投入力度。
农村体育发展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不足是造成农村体育滞后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应严格按照“国家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事业支出主要用于农村”的规定,抓好农村群众性体育工作。借鉴国外大众体育发展的经验,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对社会体育事业的捐赠和赞助,并把所得物资如彩票公益金等尽可能多地用于农村体育的发展。在加大农村体育投入力度的同时,还应建立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各级政府应将发展农村体育事业纳入新农村建设的规划之中,明确今后一段时期内农村体育事业要达到的总体水平、阶段性目标和具体目标。
4.2重视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
农村学校体育对农村体育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农村学校一般建立在农村村落之中或者附近,农村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对农村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具有一定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农村学校的场地设施在课余可以有效地利用开展农村群众性体育活动。农村学校的体育教师和学生可以成为农村体育主体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起到宣传、指导、纽带的作用。因此,我们应充分重视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将其视为农村体育发展的切入点来抓。
加强农村学校体育的法规建设,编写符合农村实际的九年义务教育体育教学大纲和教材,重新修订“农村中小学体育器材配备目录”。加大农村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制定农村体育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加强体育师范教育,广开培养、培训渠道,认真落实有关政策,稳定教师队伍。逐步增加农村学校体育经费的投入,学校体育经费在教育经费中应占一定比例。此外,要广开财源,多渠道、多途径筹措农村学校体育经费,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
参考文献
[1]胡永.建设新农村与农村学校体育状况之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7-18).
一、精心选择,准确定位,让校园文化建设成为学校发展的主旋律
(一)准确定位,规划发展愿景打造校园文化的最高目的是宣扬学校精神,校园文化的发展不仅要体现出学校价值追求所在,还需要将学校的发展核心力量进行有效的凝聚。我校在把握时代脉搏的基础上,结合并传承学校历史和传统,充分发掘学校最本质的文化内核,通过校园文化建设的大讨论,确定新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观,提炼形成学校规划愿景,形成学校精神层面的文化体系。在新的教育发展背景下,学校确定“一切为学生发展服务”为新的办学理念,以“立德笃学、无息有渐”为校训,以“学做人、长知识、健体魄”为发展目标,全面定位学校内涵发展目标。学校发展目标:以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培育为导向,努力把学校办成管理有特色、质量有优势、文化有品位的现代一流初中。教师发展目标:以教师专业化发展为抓手,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骨干教师建设为重点,打造优秀教研团队,建设一支适应时代要求和学校发展的高素质的优秀队伍。学生发展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人格发展,促进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健体,培养全面发展、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素质优良的初中学生。
(二)科学抉择,提出发展理念“人文”、“绿色”、“阳光”是我们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秉承的最主要理念,这种先进的理念在高度体现新课程理念与学校建设的巨大作用的同时,也顺应了当前社会发展的潮流所在。人文,即努力营造健康与愉悦的校园氛围,使学生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集合与一身,实现健康综合的发展。绿色,将校园建设为和谐、优美的校园。阳光,为校园营造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健康气息,使学生生活在开放、开阔、开明、坚韧的健康环境之下。在这三个主题引导下,我们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进行校园文化的建设,使校园文化成为校园发展的核心力量。
(三)立足实情,明确发展目标校园文化的内容种类繁多,学校必须努力进行制度、精神、环境、活动等多方面文化的建设和完善。打造校园环境文化。从细节出发,将创新、标准、全面的校园建设要求渗透到学校的每一个角落,使学校的文化内涵与特色得到最大程度上的体现。完善校园制度文化。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建立健全校园规章制度,细化校园工作流程,形成依法办事、民主管理、以德立校的运行机制和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制度。充实校园活动文化。利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来使学生们参加到文化建设的工作中来,使学生在社团等组织的领导下实现兴趣与能力的双向发展。营造校园精神文化。努力培育教师爱校、爱岗、爱生的精神,爱岗敬业、顾全大局、潜心育人;努力营造合作和谐的精神氛围,积极倡导讲团结、讲正气、讲原则的风气;努力发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做到严谨治学、因材施教。
二、面向现代,创设校园文化建设的显性和谐美
学校致力于精品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按照净化、绿化、美化、优化、教育化五个不同层次对校园进行规划建设,遵循整体规划,逐步完善的原则,从校园布局、绿色建设、人际建设、文明建设等多个角度出发努力提升学校文化品位,不断增强文化育人的渗透力。
(一)完善一流现代教育设施,体现办公美。多年来,学校努力完善一流的现代教育设施,建设完备的校园局域网系统、广播音响系统和学校网站,专任教师配备个人专用手提电脑,建标准化学生机房,基本实现教学网络化、数字化和现代化。按标准配置了实验室、图书室、心理咨询室,积极组建学生社团,积极开展社团活动。学校一流的校园环境和完备的教学设施,为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和学生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完善校园美化绿化工程,营造环境美。近几年来,学校加快发展步伐,加大投入力度,加强了校园环境的绿化美化和设施建设,建设校内生态景观园,科学设计,精心布局,现代化校园气息初步显现。校内种植各种树木,品种多样,果树与林木相穿插,落叶与长青树套种,花木与灌木点缀,确保四季常绿、季季有花、自然优美。园内山石点缀、小桥流水,成为学生学习、休息、陶冶性情的成长乐园。
(三)开展校园文化展示活动,塑造个性美。利用文化节、运动会、朗诵赛、读书交流会等形式,使学生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展示。同时学校还以年级组、班级为单位开展不同类型的活动,如寒假期间的劝募活动、4月扫墓活动、5月唱红歌活动、6月退队入团活动、7、8月军训活动、9月感恩主题教育、10、11月田径运动会和艺术节、12月拔河比赛等系列活动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内容,发展了学生的个人价值。
三、走向明天,体现校园文化建设的隐性和谐美
(一)培育团结进取的教师文化一所学校教师的风度修养、教师学识水平、教师的职业能力、教师个体生活的幸福感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学校办学品质。为此,学校向每一位教师提出“办有灵魂的教育,做有文化底蕴的教师”的要求,采取积极措施,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和综合素养。1.开展师德主题教育活动,培育高尚师风。师德师风建设的核心内容是:“热爱学生、以身作则,铸就崇高师魂;团结协作,乐于奉献,共创幸福校园。”师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和精髓。为此在师德建设中,我校突出重心、培养爱心,树立教师的师表风范。通过政治理论学习,使老师牢固树立“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学生特长,健全学生人格,促进学生成长”的教育理念;通过岗位教育,使老师具备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爱岗敬业,责任意识强。2.开展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坚持教师为本的发展理念,积极构筑校本培训平台,强化业务培训,开展以师德培训、教学技能培训、骨干教师培训、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培训等内容的校本培训,通过专家辅导、名师帮带、业务比赛、科研交流等方式方法,加强教师的业务锻炼,促进师资队伍的整体提高。以师能建设为重点,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为培训支点,夯实校本研究管理,强化业务学习,在校园中广泛开展“做学习型教师”的读书活动,提升教师综合素质。3.创优培养平台,加快教师成才步伐。实施“名师工程”,强化校名教师考核。我们专门研定了骨干教师培养计划,积极开展教师各项单项评比以及校级四个层次的名教师评比,并创造各种机会,为教师成长提供展示的平台。如“新教师汇报课”、“青年教师展示课”、“名教师示范课”、“教学新苗评比”和“教坛新秀评比”等全方位出击,逐步形成一支相对稳定的高水平的骨干教师队伍。同时积极开展师徒结对活动,将教师结对制度化,注重对青年教师师德、教学技能、教学方法、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培养,抓实抓严教学常规,促使师徒共同提高。4.关注情感需求,克服职业倦怠。以人为本、珍爱教师是我校的一贯做法。我们的快乐人生标语,使教师体会到尊重赏识,还经常组织教师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使教师体会到开心快乐。在繁忙的教学之余举行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以活动为载体关注教师的情感需求,做到“以感情留人”,带领教师保持积极心态,从而有效地克服了职业倦怠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