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电网技术论文

电网技术论文

时间:2022-06-29 03:26:2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电网技术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电网技术论文

第1篇

目前的科学设备投入力度小,大部分还是通过人工监视。这种传统的管理模式很难保证电压合格率,所以电网无功电压在目前看来最典型的就是技术和设备上存在的问题,深入加大电压管理也势在必行。

1.1技术和设备上存在问题

技术和设备上常出现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①无功补偿容量不足,例如在新上工程中不安装电容器或容量偏小,甚至为提高其设备档次而牺牲电容器的做法,这类问题就会使无功补偿容量不足。

②电容器配置不合理,例如只在低压使用并联电容器或电容器的全部投入使用都可能会导致电容器不能正常投入使用,无法发挥应有的效益。

③变压器的额定限压不合理,由于网路增强供电半径的减小,就会导致配电网的电压很难满足要求且无法投入运行中。

1.2无功电压管理上的问题

未从源头上规划好无功设备、运行管理之中的管理不到位和管理用户难度大是电压管理上存在的三大问题。要解决首要的源头问题,首先要采取环网布置,开环运行,同时侧重于电能质量和线损的管理。所以不能只考虑对电压的要求,还要进行科学配置。管理用户方面,用户配置不够合理,未规范管理电容器运行,未及时向供电部门提供信息导致变压器扩容时无法同期建成无功补偿设备。

2无功电压的管理

2.1实现目标

为保持电网内被控电站低压侧母线电压在合理方位内,减少网损,减少变电站电容器投停和调整次数,实现自动管理,减轻人员劳动强度,迎合电力市场运营,但以深入开展为目标,各公司会越来越注重经济效益,而探寻到一条适合自己的管理途径,以此提高电压质量,保障电网安全。

2.2解决措施

2.2.1充分发挥无功优化系统的作用为最大范围地实现电压合格,减小电能损耗,保证设备使用次数,使整个运行过程安全进行,要以保证设备安全为前提,合理投入设备,使主变分接开关调节次数达到最小,提高电网调度水平,提高系统的稳定性,保证安全性,达到质量过关损耗降低的理想状态。

2.2.2建立一个完善的网络结构规划、设计、建设一个完善的网络构建,首先要支持最高级的电压网络;其次是要优化低一级的电压网络,做到分层供电,采用环形布置的科学结构;再次是中、低压电网的相互配合,控制好供电半径在合理范围内;最后要保证无功负荷与无功电源之间的平衡。

2.2.3注意电容器运行间存在的问题电容器在运行时会出现以下问题:在低压时,调度所并未下令使用所有的容器,而且功率因数和电压合格率的考核均未到达各变电站的标准。又因向主系统倒送之中,出现电压不正常、功率因数偏低等问题,未及时采取功率因数调节措施。所以一定要重视电容器的运行情况,及时采取功率因数调节的措施,加强对用户电容器的管理力度,定时询问电容器装置的状况。

2.2.4加强对电压质量的管理加强电压质量,首先就是要对主要送电线路的导线进行检查和改造,扩大线径,提高受电电压,降低损耗。同时,调整配电线路,消除因线路过长对电压质量带来的不良影响。重视调压设备的建设对无功容量的配置,对变压器有载调压改造工作是刻不容缓,也是从根本上改变的途径。加强对无功电压的运行中的管理,明确职责,各部门员工各司其职。制订有效的考核管理办法,提高综合电压合格率,确保上传下达指标的达标。

2.2.5加强无功优化补偿对变电站进行集中补偿,并利用并联电容器,最后通过有载调压主变进行调压。有载调压灵活、调压幅度大,且在电网无功不足的情况下能改变电压分布,尽管其对提供无功无济于事,但这一缺陷正好可由并联电容器加以弥补。投入电容器的使用不仅增加了网络的无功电力,还能提高网络电压。但如果进行较大幅度的调压,就会造成一定的浪费,成果并不经济,所以在应用并联电容器的情况下,调压应注意以下四点问题:

①在高峰负荷时,应首先投入电容器组的使用;在低谷负荷时,应先考虑电压的调整。

②一般变电站应以变压器调压为主要调压方式,并联电容器手段做好辅助调压的工作。

③利用并联电容器调整电压时,应保证电压突变幅度,还要对电容器容量较大时采取分组安装的方式,分组投切。

④对容量较大的电容器,其自动投切方式要采用电压控制为主的方式,从而保证能自动、适时地控制无功潮流和电压的变化。

3结束语

第2篇

“能源互联网”的需求推动力源于能源供需矛盾和新型可再生能源的出现。其追求的目标是充分利用新技术优势,对不同的供能环节进行整体优化,形成一体化的社会综合能源供用体系,即“能源互联”系统,通过对能源的产生、传输、分配、转换、存储、消费等环节进行整体协调控制,通过整体优化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并通过不同能源间的“替代和转化”提高可再生能源应用比例。电能的方便传输和易于使用的特点使其在能源整体化应用中,将扮演纽带作用。能源互联网的需求推动作用可以归结为以下2个方面。(1)供需互动的需求。在电力系统中,分布式电源、三联供机组、电动汽车、储能装置、可控负荷、智能建筑大量出现,电网内将出现越来越多的“发用电联合体”(Prosumer)。它们的出现使能量的流动方向由单向向“双向互动、互联”转换,相对传统负荷它们具有更多的智能特性,不但可以受控,而且可以主动提供能量,在能源整体控制过程中可以作为局部的“虚拟发电厂”参与能源调度控制。信息化的进步和“智能负荷”以及“发用电联合体”的出现也给负荷主动参与提高能源整体使用效率提供了新手段,新型负荷的互动控制和主动供电能力,可以减小和补充系统备用,提高能源系统整体效率。(2)能源间的替代转化需求。社会对能源的需求是多样的,除用电需求外还有供热、制冷等需求,这些不同能源需求的变化会影响能源的供应平衡。各种新能源技术的发展,能源供应种类向多样性发展(电、天然气、风能、生物质能等绿色可再生能源)。“多种能源”在满足“不同能源需求”过程中,将会出现不同种类能源间的替代与转化需求。以风电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在国内发展迅速,但是,由于当前技术条件限制,风电在用电低谷及供暖季节存在较突出风电发用矛盾,弃风现象时有发生,一方面负荷需求旺盛,另一方面可再生能源却无处消纳。通过能源间的替代和转化可以实现不同种类能源负荷需求和供应间的联产、联供,从而使可再生能源如替换常规电能一样在其他能源供应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形成能源领域的“互联”和整体优化。这种能源互联系统可以综合考虑能源供给成本及其特性,在满足能源需求的前提下,优化能源供给,满足使用成本或者污染排放最低等优化目标。信息技术的进步,互联网改变了当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电力及能源领域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也为能源跨领域的集约化供给提供了契机。不同能源领域以及用户信息的互联互通,能够更加便捷地了解当前能源的供给与消费情况。发挥能源间互补优势、充分利用可控负荷资源,对能源供应与消费体系进行整体优化,可以改善能源供用结构、推进能源使用效率整体提高。

2能源互联网技术框架分析

2.1能源互联网构成

构建“能源互联网”的主要目的是优化能源结构(更多应用新能源)、提高能源效率(发挥不同能源优势和新型负荷的技术优势),从而改善用户体验。优化能源互联网资源,首先需要确认能源互联网构成要素,界定优化范围。根据文献[1]和[2]描述,结合智能电网研究成果,图1描述了能源互联网总体构成:电、供热及供冷等形式的能源输入通过与信息等支撑系统有机融合,构成协同工作的现代“综合能源供给系统”。该系统内多种能源(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通过电、冷、热和储能等形式之间的协调调度供给,达到能源高效利用、满足用户多种能源应用需求、提高社会供能可靠性和安全性等目的;同时,通过多种能源系统的整体协调,还有助于消除能源供应瓶颈,提高各能源设备利用效率。不同能源对环境的影响不同,传统能源供应体系中,特定能源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消费市场,比如石油主要用于交通、化工、发电等行业;天然气则主要于日常生活、供热、发电、交通等领域。可再生能源目前几乎全部用来发电。一次能源长期以来形成了自身的产业链条,不同种类能源间互相补充空间有限。但是,电能可以充当不同能源间的桥梁。目前可再生能源绝大部分转化为电能。如果通过电能用绿色可再生能源替换其他高污染一次能源,可以提高能源消费的整体环境友好程度。要实现这种能源的优化供给需要具备几个条件:①要具备不同种类能源间的(供求关系等)信息互通;②要具备能源输出互相替代的必要技术手段,即通过电能能够满足被替代能源消费主体的需求;③要能够给能源消费者清晰、及时的引导信号,吸引能源消费主体参与能源消费优化配置。具备以上条件,配合必要的技术手段,最终实现社会能源的整体优化利用。实现这一目标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构建“能源互联网”。

2.2能源互联网技术框架

为了达到上述整体优化目标,在明确能源“互联”范围基础上,需要进一步研究合理的能源互联网技术框架,应用先进技术发挥多种能源与用户互联、互动的整体优势。这种能源互联网技术框架设计的唯一目的是发挥技术优势,从技术角度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在不存在政策、市场和技术条件限制的前提下,设计满足上述条件的能源互联网技术框架模型,如图2所示。图2所示“能源互联网技术框架”包括“市场环境”、“能源供给、转化和消费”、“信息支持”以及“调度控制”4个部分。市场环境包括能源供给侧市场和能源需求侧市场。其中,能源供给侧市场负责不同种类能源的市场价格信号,调节市场能源供应结构(可以在这个环节使用价格信号或补贴鼓励使用清洁能源,减小环境污染);能源需求侧市场负责吸引可控负荷和具有反向送电(或其他能源形式)的“发用电联合体”参与需求侧调度控制的价格或其他激励信号,以鼓励负荷参与需求侧响应。能源供给、转化及消费是能源互联网中的能源流,也是整个技术框架的最终优化协调对象。多种能源发出的电、热、冷等能量形式通过输电电网、管网或者运输通道最终抵达用户侧,满足用户的用能需求。能源互联网框架在以上基础上,加强了对分布式电源和微电网的支持,同时应用各种储能以及电转化为气体等技术,结合信息共享和多种能源的成本对比,以电能为中心实现有目标(优化或降低污染、提高清洁能源比例等)的多种能源间的替代和转换。消费环节除了包括传统用户还增加了智能可控用户以及可以反向供能的发用电联合体等。信息共享支持是整个技术框架中的信息流。“高速、可靠和安全”的未来信息网络技术是实现能源互联网技术框架下大量数据采集、传输、分析再到优化计算的基础条件。在信息技术支持下,为保障整个能源框架的安全优化运行,需要设置必要的运营管理机构,对能源进行集中调度管理,这种调度管理可以采用与外部市场环境相适应的商业运营模式并根据能源管理范围进行分级设计。同时针对用户侧可控负荷和具有发电及其他供能(供热、制冷等)能力的“发用电联合体”在自愿的前提下可以直接参与或通过“负荷调度控制”,应用“虚拟发电厂”技术参与能源互联网的调度控制。这种基于信息共享的通过能源整体调度控制实现能源的整体优化利用是能源互联网技术框架的核心内容。

2.3能源互联网优化控制概念模型

在上述能源互联网技术框架内能源消费有如下特性。(1)能源供应能够“互联”。能源互联网技术框架下不同能源间可以相互支持以及一定程度上的替代转换。这种互联可以通过控制系统实现面向用户最终需求的“应用转化”,也可以直接通过能源间的转换与替代实现。(2)能源互联后不影响用户的使用。方便用户安全高效使用,原来互相割裂的能源供应“互联”后应提升用户体验,不影响用户的正常使用。(3)能源互联后能够优化。能源互联网技术框架下的能源供应应该比“互联”之前有更高的效率。可见,能源互联网是一个以对能源进行整体优化为目标的复杂能源供用系统,为了实现整体优化的目的,需要建立相应的优化模型。综上所述,不同种类能源消费行为的成本是变动的,同时,不同种类能源供应对环境的影响不同。再考虑到新型负荷的可控性,建立如下能源互联网优化模型。以上模型的物理意义是在满足能源总供给与需求之间平衡和能源与供给消费约束的前提下,追求能源供应总成本最低或者污染排放最小等优化目标。能源互联网的优化模型根据不同市场运营规则细节上将有所不同,这里讨论的优化模型是对能源互联网技术框架的一种目的性描述,求解该模型需要确定不同能源的成本函数和其他约束条件,这些约束条件与具体的能源互联网运营规则和物理环境密切相关。

3能源互联网研究现状

上述“能源互联网”技术框架是对未来能源整体供用体系的概念性设想,关于未来的能源发展,国内外普遍开展了基于先进信息通信技术的包含能源互动思想(包含能源间的转化和替代)的相关研究。除了文献[1]中关于“能源互联网”的设想外,美国各大研究机构和高校都在进行相关研究。在用户互动方面,美国在需求侧响应方面已经进入实际应用阶段,电网中出现了专职的“调荷服务商”用于为电网提供负荷调度服务;能源的互联与转换方面,美国发电公司长期根据市场需要选择出售天然气与电力的比例。欧盟也在开展“智能能源的未来网络”(FINSENY)项目,研究将能源与信息的整合,汇集了能源和ICT(信息通信技术)行业的关键技术以确定智能能源系统对ICT的要求,从而提供创新性的能源解决方案以优化能源传输,改变人们的能源消费方式,减少CO2的排放,改善生活环境[3]。日本则在微网及分布式电源基础上致力于研究冠名为“电力路由器”的电能控制技术及相关装备[4]。在国内,关于未来能源供应技术的研究一直受到高度重视,国家电网公司明确“能源互联网”是未来的智能电网,智能电网是承载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基础平台,对第三次工业革命具有全局性的推动作用。目前,国家电网公司已积极开展、部署相关研究工作。北京市科委组织了“第三次工业革命”和“能源互联网”专家研讨会,并启动了相关软课题研究,以期形成详细的能源互联网调研报告和路线图。中国能源发展目前面临总量供应(石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高)、资源配置(能源与生产力分布不均衡)、能源效率(大量煤炭直接燃烧,整体能效偏低)、生态环境(土壤、水质、大气污染)四大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可以采用增加清洁能源发电比例、提高能源效率的方法加以改善。本文所述能源互联网技术框架统一配置能源资源,从能源供给和使用2个方面进行整体优化,基于信息共享建立必要的市场调节机制,优化引导能源的开发和使用,最终实现增加清洁能源发电比例、提高能源效率,以电能为中心统一优化配置能源资源;使能源发展方式由消耗型向可持续、可再生和更环保的发展轨迹过渡;实现能源供应安全、清洁、环保与友好地发展[5-11]。

4结语

第3篇

论文关键词:智能电网;电力特色教学模式;电力信息化和智能化

随着智能电网、绿色能源席卷全球,电力行业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电力不但要信息化还要智能化,电力企业将需要大量高水平的既精通信息技术又有电力专业背景的人才,这给电力大学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带来机会和挑战。结合电力大学的大电力特色,为培养智能电网急需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开展计算机专业电力特色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培养智能电网急需的信息人才,需要开展计算机专业的电力特色教学,首先要开设“电力信息化”课程。

一、我国电力信息化现状及智能电网的目标

电力信息化是指计算机、通讯等信息技术在电力工业各个环节应用全过程的统称。我国当今电力信息化现状是实施电力工业生产过程各个环节的信息化,包括电力工业规划、设计、施工、发电生产、输电、变电、配电、用电、电网调度、供电营销、物资及管理等各个环节。由此可见,信息技术是电力信息化的基础,各类电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电力信息化的核心。提高电力企业的经营决策水平和经济效益是电力信息化的宗旨。智能电网将使电力信息化从数字化向智能化发展。智能电网是电力信息化的延续和飞跃。智能电网是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与新能源变革融合在一起的产物。中国的智能电网目标是分三个阶段推进:2009年至2010年为规划试点阶段,重点开展“坚强智能电网”发展规划工作,制定技术和管理标准,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和设备研制及各环节试点工作;2011年至2015年为全面建设阶段,加快特高压电网和城乡配电网建设,初步形成智能电网运行控制和互动服务体系,关键技术、装备实现重大突破和广泛应用并自主可控;2016年至2020年为引领提升阶段,全面建成统一的“坚强智能电网”,技术和装备全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通过分析我国电力信息化现状及智能电网的目标可见,各国探索智能电网建设的先行策略是信息技术应用。为实现智能电网的战略目标,电力企业将需要大量高水平的既精通信息技术又懂电力信息化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对计算机专业学生开展电力特色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二、电力大学计算机专业电力特色教学模式

面对电力行业信息化飞速发展的形势,特别是智能电网席卷全球,电力大学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模式在保有原有优势的基础上创建特色,开展以计算机技术为主、电力专业背景为辅的特色教学模式。2010年学校设立了计算机专业电力特色教学模式研究和实践的教改项目,以实现计算机专业的电力特色及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电力特色教学重点要放在计算机技术和电力专业交叉点上,电力特色教学的先行策略是由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承担此重任。2010年学校将电力信息化课程列入433门核心课程中。修改后的2008版教学大纲中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这不但要求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的内容不断优化,同时也要求对电力信息化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

电力大学计算机专业电力特色教学模式的后行策略是在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改革和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课程群建设,开设代表计算机技术和电力专业最新技术交叉点的“电力云平台”、“电力物联网技术”等课程,并将“电力信息化”、“电力云平台”及“电力物联网技术”三门课程纳入到一个课程群来建设。可见电力大学亟待探索并建立适合计算机专业的电力特色及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模式。

三、电力信息化课程特点与教学现状分析

1.电力信息化课程的特点

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具有如下特点:

(1)涉及面广。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内容涵盖电力工业生产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电网调度等全过程的信息化与智能化。课程内容包括发电企业的信息化与智能化、变电站的信息化与智能化、电力调度中心信息化与智能化、配用电生产管理信息化和智能化、电力信息安全技术及物联网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等。

(2)技术先进前沿。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内容涵盖当今信息和电力领域的前沿技术、热点技术。如在讲解变电站的信息化与智能化这部分内容时要详细分析电力领域的热点技术iec61850。在讲解电力调度中心信息化与智能化这部分内容时要详细分析信息领域的热点技术soa和电力领域的热点技术cim及其在电力调度的应用。在讲解物联网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这部分内容时要详细分析当今信息和电力领域的前沿技术物联网、智能电网及云平台。

(3)与电力行业实际工程紧密结合。在讲解课程的各部分内容时紧密结合实际工程。如在讲解发电企业的信息化与智能化这部分内容时紧密结合发电企业的实际工程,如水电站厂级监控系统、火电站的dcs系统、发电厂?sis系统、发电厂智能管理信息系统等。

(4)多学科的交叉。电力信息化课程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控制技术、电力系统背景知识的融合与交叉。在讲解课程的各部分内容时处处是多学科的交叉,如在水电站厂级监控系统中涉及计算机的网络通讯技术,涉及控制领域的plc技术和现场总线技术,涉及水力发电特性专业背景知识等。

(5)电力信息化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动态的,是与时俱进的,随着电力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发展而不断地补充新内容,没有现成的教材。当今世界电力信息化和智能化发展非常迅速,如国家电网公司已经开展广域全景分布式一体化的电网智能调度技术支持系统研制。在讲解电力调度中心信息化与智能化这部分内容时就必须补充这部分新技术。

2.电力信息化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没有现成的教材,课程难度大,师资紧缺。从上述分析的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的特点可见,要求老师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及电力工程经验。

(2)课程内容与电力实际紧密结合,学生没有现场工程概念,又是多学科的交叉,学生感觉课程难度大且抽象,学习兴趣不足。很多学生很想学好这门课,但他们中只了解信息技术,没有其他学科技术知识的积累。本课程开设在大三的第六学期,很多学生感觉困难后就放弃了,准备考研复习。

四、电力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思想和方法

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是综合应用课程,教学思想和方法的改革是必要的,具体措施如下:

1.组建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

通过引进发掘培养人才,组建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吸纳不同学科的拥有前沿的信息技术、丰富的电力背景和工程经验的老师进入团队,可以根据老师的特长安排讲解相应的章节。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可由若干老师共同完成。由于国内市场几乎没有相关专著和教材,已经组织讲课团队老师撰写并出版电力信息化教材。教材包含当今电力信息化和智能化最新技术并提供老师们的最新研究成果。该团队的老师需要及时了解电力行业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最新动态的最新技术。除了合作项目途径外,老师要利用一切机会参加合作、进修和交流。通过团队的力量来解决没有现成的教材、课程难度大的问题。

2.补充课程中需要的其他学科知识

鉴于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在学习电力信息化课程时先为学生补充必需的计算机控制与通讯基础技术知识,包括计算机控制通道接口技术、plc技术、串行通讯技术、现场总线技术及工业以太网技术等。在学习电力信息化的具体相关内容时为学生铺垫必需的电力背景知识和工程背景内容,如讲解水电站厂级监控系统时要先补充水力发电厂相关内容。通过利用一定的学时补充课程中需要的其他学科知识来降低学生课程学习的难度,使学生能快速全面地了解并掌握电力信息化技术。

3.新技术、新理念的引入

由于没有现场工程概念,学生在学习电力信息化课程时会感觉抽象、难以理解,老师有必要与时俱进地将新的技术和理念引入课堂中。例如可以引入当今电力行业流行的先进仿真培训软件,比如三维变电站仿真培训软件,让学生在软件上仿真漫游变电站并模拟各种操作。通过仿真软件让学生模拟接触电力工业现场,建立对电力工业现场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加强学生课后巩固教学环节,帮助学生消化和应用所学知识,可以将新的理念引入课堂中。借鉴西方本科教学及我国研究生培养的经验,本课程课后作业巩固环节可以尝试不同于常规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方法。本课程要求学生在课后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每章的作业是查阅与本章相关的文献资料并撰写提交小论文,期末每个学生制作ppt文件并开展讨论。

在学生课后巩固教学环节中老师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指导本科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时,首先要教会学生如何在海量信息中查找到需要的优秀文献,如何充分利用校图书馆提供的优质库资源,然后指导学生如何读文献,如何写小论文。要求学生在每章节后阅读15篇以上相关文献资料并提交小论文。教师要认真批阅学生的小论文,总结学生容易出现的普遍性问题,在下次写小论文时提醒学生注意。

4.实施案例教学

新的电力信息化教学实施方案与国内外电力发展紧密结合,既具有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用性。此课程在教学方法上必须将理论与工程案例结合,实施案例教学。案例可以来源于实际经典案例,也可以来源于老师们的最新研究的相关成果。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如何将工程应用问题转化为计算机问题的能力。如在讲解iec61850和cim技术时,要剖析iec61850和cim是如何利用计算机技术中的面向对象技术来建模的。

第4篇

论文关键词:物联网,大学管理,应用研究

 

一、物联网的概念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简称IoT)是新兴的IT技术,它是指通过把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嵌入和装备到公路、建筑、电网、供水系统、大坝、油气管道等各种各样的物体中,再结合现有的互联网,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的一种IT技术。

在这个经过整合的物联网当中,通过互联网实现物品的自动识别和信息的互联与共享,另外中心计算机群也能对整合网络内的人员、机器、设备和基础设施进行实时的管理和控制。通过这样一种技术手段,人类就能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达到“智慧”状态,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大学管理,改善人与自然间的关系。

二、基于大学校园管理的物联网关键技术

1. 感知技术

物联网多通过RFID技术、传感器来达到感知的目的。

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技术,中文名为射频识别技术,它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通过射频信号自动、快捷、方便地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从而实现对各类物体在不同状态(移动、静止、恶劣环境)下的自动识别和管理。

传感器是能感受规定的被测量,并能按照一定的规律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器件或装置,多为敏感元件和转换元件组成,用来感知信息采集点的环境参数。

2. 传感器网络

传感器网络是一个分布式智能化网络系统。它在每个节点配备了传感器、无线电收发器、微控制器和能源装置等部件,再通过这些部件的协作,就可以监控不同位置的物理、环境状况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3. 无线网络

无线网络指的是使用无线电技术进行传输的计算机网络,它是有线网络的延伸,和有线网络功能相似,只是传输技术不同而已。它的优势是在没有有线网络的地方,或是移动的环境下,也能同样地连接上网络。

4. 数据融合技术

数据融合技术是利用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术,将来自多个传感器的观测数据进行采集、过滤、自动分析、综合处理,进而得出相应的估计、决策等信息,以便辅助人们进行管理、决策工作。

三、物联网在大学校园管理中应用的前提条件

大学作为年轻人密集的地方,同时也是高级知识分子集结地,在大学校园管理中运用物联网技术,能迅速被人们接受和运用。且目前很多高校都拥有多年的校园网络建设,已拥有校园网及校园无线网络。这些都为物联网在高校管理中的运用提供了前提条件。

四、物联网技术在大学校园管理中的应用

1. 应用于图书馆档案室管理

利用物联网构建新型的高校图书馆、档案室管理平台大学管理,可以创新很多管理办法。

图书馆、档案室工作人员将RFID标签贴在图书、档案中,通过标签中的芯片和天线,再利用物联网构建出RFID的无线射频智能系统,这样就能让图书、档案拥有了GPS的定位功能。图书、档案在移动过程中,一旦经过馆室中的各个检查点,就立刻并跟踪并记录下来,并在服务器中储存相关信息。这样子,师生们在电脑上输入书名、档案的师生姓名,就能实时地掌握图书、档案当前的具置,再使用便携式的扫描设备、手持机等工具进行跟踪,就能快速找到自己想要的书籍、档案。物联网技术的引入,使得以前单纯依靠号码、人工查找的办法得到了智能化的改革。

依据物联网技术,还可以设计出图书自助借还设备,师生们在借还图书时,可以来到自助借还设备前边,让设备自动读取借书证和图书,由于使用RFID技术,设备可以在几十厘米到几米距离内读取图书,还可以一次读取多本图书,这样子就提高了图书借还速度,比之前使用条形码,由图书馆工作人员现场一本一本地办理借还手续高效得多。同时大学管理,设备还可以提供24小时借还图书服务,为高校师生提供更为方便的服务。

在高校图书馆、档案室中引入物联网技术,将能为这些地方的管理提供灵活高效、减少人力的智能化方案。

2. 应用于校园安防管理

在物联网安防管理平台中,通过射频识别、图像识别、GPS、无线传导网络、遥感等技术,并结合日常的视频监控系统,全面感知校园的环境、人和物的变化,而计算机系统将这些感知信息进行汇总、处理,适时地进行提示或报警。通过物联网技术,我们就可以全方位地提升校园的安防自动化程度,实现智能化的识别和管理,提高效率,节省人力,从而更好地进行安防管理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当有物体闯上校园的围墙或其他敏感区域时,系统通过在这些区域的红外激光、次声压传感检测器、感应光纤等传感终端,判别闯入物体的大小和具置,并通过传感网络调转相应的摄像头监控该区域,同时依靠图像识别技术跟踪闯入物体,相应的提醒信息也立即发送到中心和高校保卫人员的手持设备中。在得到提醒后,保卫人员就能立即调取该摄像头的画面。经过观察后,当确实需要派保卫人员赶到现场时,物联网安防管理平台还可以利用地磁传感器、校道旁安置的无线传感节点、无线传感网,以及保卫人员身上的手持终端大学管理,实时把握保卫人员在校园内的定位,以此中心就能方便地调度最近位置的人员前去现场。

物联网技术的引入带来了安防方法的改变,与先前的视频监控系统安防方法不一样了,物联网技术的安防管理不再要求保卫人员一直守着监控屏幕观看。由于传感网络拥有图像识别智能技术,能够在边界内出现异动时,及时感知信息,自动跟踪拍摄和录制画面,并向中心和人员发送提醒信息。保安人员可以只在收到信息后才调取、查看相应摄像头的画面。这将使得高校的安防管理轻松不少。

第5篇

论文关键词:输配电线路 施工技术 仿真系统  设计

论文摘要:由于社会对于电力的总的需求不断增大,同样对于输配电线路的施工技术要求也更加严格,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的设计成为电力部门非常重视的问题,文章讲述了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概况和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功能设计详情,讲述了目前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的设计策略及应用。

一、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概述

目前我国的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参与人员数量较多,但是这些人员的能力水平都是各不相同的,操作人员的各方面知识水平和素质也需要提升。对于输配电线路施工操作人员的培训如果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层面,就难以替身操作人员的实践能力,参加培训的人员因为实践比较少,所以技能就比较差,正是这种原因使得人们对于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的需求也更加迫切。

二、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设计现状

(一)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概况

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是对现实配电线路施工技术系统的抽象属性的模仿。人们利用这样的模型进行试验,从中得到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所需的信息,然后帮助实践者对现实世界的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的问题做出决策。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是一个相对概念,任何逼真的仿真都只能是对真实系统某些属性的逼近然而仿真是有层次的,既要针对所欲处理的客观系统的问题,又要针对提出处理者的需求层次,否则很难评价一个仿真系统的优劣。

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一种先进的实施培训手段,提高培训的效率,强化培训效果。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的设计是在计算机的基础上开发,通过Internet 软件平台及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和数据库技术,综合设定,使得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具有实用性和可维护控制性。

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的开发,主要是首先起源于国外对于计算机仿真系统的应用,尤其是西方国家如英国、美国等大型企业开发计算机仿真系统,并取得了显着的效果,这样参加培训的人员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具体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作业经验,其技能可以与在现场工作2年的人员比,因此很多国家都看到了计算机仿真技术的优越性,计算机仿真系统也越来越多的应用到各个领域中。目前我国对于仿真系统的应用也是在一些危险性较大的领域,例如大型的锅炉装置、化学化工及变电站的应用中,后来有人提出在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作业中应用,但是目前仿真系统在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作业中应用仅仅停留在提出的阶段,还没有完全开发出完善的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

(二)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功能设计

目前关于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的设计的思想越来越统一,即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必须能够便于施工技术模型的调试和输配电线路画面的构造,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还应采取先进的运行软件和保证运行数据相分离的一种设计思路。

关于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功能设计应该分成培训师和受培训者两个方面的功能,对于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培训师功能应该是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的集成操作,其主要功能是可以控制受培训者的机器,包括受培训者机器的开始暂停关机等功能,另外可以准确知道受培训者机器是否有事故及分析事故产生源,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培训师机器功能还应是控制受培训人员考核的现场等具体状况。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学员机器功能设计,首先要依附于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培训师机的功能下,即能够受到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培训师机器的监管控制。在这种模式的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受培训人员的机器可以提供参家培训人员的操作画面,主要包括操作的流程图、、控制组、趋势图及操作记录等具体的监控画面。

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将电网仿真系统和输配电线路仿真及配电站系统仿真等有机结合进行设计,该系统应该具有的特点是确保在硬件使用上采用了以局域网应用为核心,利用工作站、开放式系统及微机构成的分布式,以便于以后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的扩充和升级。此外,在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软件上采用了软件相互支持系统技术,这样使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系统更加便于修改和维护。再者,在功能上要更加完善,即充分考虑了仿真电网和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及仿真变电站之间的相互影响,使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更加具有真实性。最后,还应通过采用了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多媒体技术,逐步实现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的图像化和可视化,比较完整的反映出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作业情况,同时也使仿真的对象更加便于更改和进一步扩充,这样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就会具有更高的性价比。

通过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为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作业人员提供了一种较为先进的培训手段,同时也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培训模式,它的设计及应用可以提高整体的输配电线路施工作业技术,进一步确保电网安全,同样也大大提高了作业者的劳动生产率,为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挥着显着的作用。

三、结论

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仿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中,供电有限公司每年都会投入很大的资金和时间等用于施工技术人员的培训及考核,着力开发完善的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的仿真系统,使得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的仿真系统能自由安排培训项目,并且允许人员在培训中发生各种错误,同时演示出因为操作错误造成的种种后果且不带来任何实际危害,不受其他客观条件的限制,此外还可以人为制造各种故障来综合培训操作人员处理操作中故障的能力。输配电线路施工作业人员进行重复性集中培训,从而使的操作人员在短期内接受较多的培训项目,缩短总的培训周期。可节约大量的培训时间与经费。所介绍的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目前已经投入运行,实际应用表明该系统能极大地提高培训的质量,在短时间内提高施工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对电力系统的建设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目前很多设计成果效果较为显着,但是为了进一步提高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的应用水平,还需要更好的完善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争取达到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杨永生,郝小欣.分布交互式仿真技术在变电站仿真中的应用[J]. 电网技术.2000(9)

汤晓青,周林,栗秋华.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 四川电力技术.2007(2)

姜芳芳,来文青,龚庆武.虚拟现实在变电站仿真系统中的应用[J].高电压技术.2005(7)

王邦志,林昌年,蒲天骄.变电站集中监控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电网技术.2004(8)

张永翔,段绍辉,杨卫东,林昌年.深圳供电局变电培训仿真系统[J]. 电网技术.2000(1)

第6篇

关键词:智能电网;概念;技术;发展

中图分类号:U665.1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近年来为了缓解能源危机与环境压力,许多国家大力倡导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电力工业呈现出多样化的发电方式。这对传统的由大型火电站供电为主的电网提出了新问题。再者,现有电力系统中能量使用效率和相当一部分电力设备(资产)的利用率较低,电网运营成本偏高。另外,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用户对供电可靠性和电能质量的要求也愈来愈高。

一、智能电网的概念及功能特点

智能电网就是将信息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原有的输、配电基础设施高度集成而形成的新型电网,它具有提高能源效率、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提高供电安全性和可靠性、减少输电网的电能损耗等多个优点。

其智能性主要体现在:①可观测—量测、传感技术;②可控制—对观测状态进行控制;③嵌入式自主处理技术;④实时分析—从数据到信息的提升;⑤自适应;⑥自愈。

智能电网具有以下功能特点问:鲁棒性、自愈性、安全、兼容、交互、协调、高效、优质、集成。

二、智能电网的关键技术

1 大型新能源电源和分布式电源接入与调控技术

随着大型新能源电源和分布式电源数量不断增加,智能电网建设要解决关键问题之一就是清洁能源电源的如何可靠接入电网。因此需研究针对不同类型电源的并网控制策略,使大型新能源电源能够有序接入和退出;分布式电源能够“即插即用”。分析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电源的出力特性,研究风电和光伏发电系统的功率预测技术,新能源电源的有功、无功和稳定控制技术,使电网能够最大程度地利用可再生能源电源。

2 储能技术及应用

应用储能技术为电力系统提供动态功率补偿,不仅可降低间歇式发电对电网的影响,改善电能质量,还能为电网提供紧急功率和峰荷电力支持。目前已开发了多种储能技术包括:电力蓄热蓄冷、抽水储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插入式混合电力机车和蓄电池等技术,但是已有的基于这些技术的储能设备的容量小,成本高,且使用寿命较短。需分析各种储能技术应用于智能电网存在的问题及特点,提出相应的解决和应用方案,研究不同类型储能装置接入后对电网的影响。

3 先进的电力电子技术

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电力系统运行要求的不断提高,电力电子在电力系统发、输、配、用等各个环节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现代电力系统应用的电力电子装置几乎全部使用了全控型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各种新型的高性能多电平大功率变流器拓扑和DSP全数字控制技术,包括可控硅并联电抗器、多功能固态开关、智能电子装置 (IEDs)、静止同步补偿器(STATCOM)、有源滤波器(APF)、动态电压恢复器(DVR)、故障电流限制器(FCL)以及高乐直流输电(HVDC)所用装置和配网用的柔性输电系统装置(如SVC和D-Statcom)等。

4 智能调度技术

智能调度是智能电网建设中的重要环节,调度的智能化是对现有调度控制中心功能的重大扩展,智能电网调度技术支持系统则是智能调度研究与建设的核心,是全面提升调度系统驾驭大电网和进行资源优化配置的能力、纵深风险防御能力、科学决策管理能力、灵活高效调控能力和公平友好市场调配能力的技术基础。

调度智能化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基于广域同步信息的网络保护和紧急控制一体化的新理论与新技术,协调电力系统元件保护和控制、区域稳定控制系统、紧急控制系统、解列控制系统和恢复控制系统等具有多道安全防线的综合防御体系智能化调度的核心是在线实时决策指挥,目标是灾变防治,实现大面积连锁故障的预防。

三、对我国发展智能电网的建议

智能电网的建设,既要考虑国家发展战略、国家能源政策及产业布局、国家宏观经济发展预期、社会经济的刚性需求、电网架构的成熟度、特殊运营条件下的供电应对及电力储备等,还要考虑综合经济效益、电网安全可靠、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附加增值服务及溢出价值回报等。智能电网应涵盖电源、电网、用户的全流程,形成有机统一整体;业务环节应全方位覆盖电网建设、生产调度、电能交易、技术管理等层面;管理控制应贯穿电网规划、设计、建设、运行维护、技术改造、退役的全过程;数据流应包括信息采集、信息传输、信息集成、信息展现、决策应用等各阶段,最终形成电力流、信息流、业务流的高度融合和一体化。未来智能电网在垂直架构上,将由智能装备层、智能生产调度层和决策管理层构成;在横向层面上,将大、中型区域电网通过坚强骨干电网联系起来,而大、中型区域电网则分层分区柔性接人集中式和分布式电源、各类终端用户。在信息流上,通过纵向贯穿、横向贯通的网络共享平台,实现电网信息实时交互、。共享。

建议发挥一体化管理优势,积极有序地推进智能电网研究及建设;开展我国智能电网架构设计;制订试点方案及实施计划;统筹考虑电网规划、建设、改造和技术升级;实施对输配电网与用电的协调调度和控制;实现发、输、配、用电的协调安全与经济运行;注重理论和技术创新与应用;形成完整的智能电网规范和标准体系;研究建立电网综合知识支撑体系;建立智能电网试验基地。

参考文献

[1] 王锐,谢兰,吴文凯,杨昆. 智能电网及其发展态势分析[A]. 2010年西南三省一市自动化与仪器仪表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10

[2] 孙振权,刘燕,刘自发.智能电网关键技术探讨[A]. 低碳陕西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10

第7篇

关键词 高压电网;规划;问题

中图分类号TM7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48-0010-02

随着国家电网的大范围普及与应用,高压电网成为我国居民广泛关注的工程项目。所以城市高压电网规划显得尤为重要。针对城市高压电网规划广泛关注的问题,对其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使其真正成为城市发展规划的决策因素之一,成为专项规划环境评价的一个新方向。

1 调整城市高压电网规划,适应社会形势发展

1)分析规划区内的现状,明确规划区内电网布局,电量,负荷,负荷分布和负荷曲线预测的情况;2)确定规划区内规划各期的目标及电网结构原则和供电设备的标准化,包括中,低压配电网的改造原则;3)实行创新、技术升级;电网建设中应积极采用新进适用技术,如静补、同塔双回线路等,以提高电网的运行水平,降低电网的运营成本,实现电力工业的可持续发展;4)确定城市电网变电所的地理位置,线路路径,确定分期建设的工程项目;5)坚持统一规划、协调发展;电网规划强调系统性、整体性,必须坚持统筹兼顾、远近结合、统一规划、协调发展的原则,城市高压电网的建设要和负荷发展、电源建设相协调,送端电网与受端电网相协调;6)确定调度,通信,自动化等的规模和要求;7)编写说明书及绘出规划期末的城网规划地理位置结构图,包括现状接线图。

2 城市高压电网运行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建立

利用已有无人值班变电所集控中心SCADA系统的数据资源,借助发展起来的数据优化理论,研究不同运行方式下网络优化组合,为电网提供科学的最佳安全经济运行在线指导,运用科学的方法为集控中心值班人员开发和提供该电网事故发生后的事故诊断、电网重构及恢复控制决策对提高城市电网的可靠性与经济性有重要意义。可以在城市无人值班变电站的控制中心以及地区或县电力调度自动化推广使用。 本系统利用已有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数据资源,开发高级分析应用软件,包括:电网安全经济运行模块(电网潮流、状态估计、负荷预测、无功优化、电网网架优化),电网故障诊断和故障后的电网恢复控制模块,短路计算和保护灵敏度在线校验模块等。这些高级软件为城市电网的安全、可靠、经济运行提供具有专家水平的科学决策。由于系统的高级分析软件的计算与决策分析都是建立在在线实时采集数据资源的基础上,速度快而且准确,彻底改变了靠运行人员的经验以及手工或者利用离线软件进行计算的状态。该项目的开发与实现都体现了“数字电力系统”、“数字世界”的现代精神。由于不需要重新设置数据采集系统,使得系统的投资降低,不仅进一步解放了人的劳动力,而且实现了电网运行的科学化、智能化运行与管理。该项目是国内外电力工作者关注的课题,目前国内还没有开发的先例。该系统在开发中考虑了其应用的通用性,除了可以应用于大部分城市高压电网以外,还可以应用于地区调度自动化系统、县级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同样可以利用这些调度自动化系统的数据资源,实现高级分析应用软件,使调度自动化的水平能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3 城市高压电网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关注要点及方法

3.1 整体性原则和环保型指标

城市电网是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关键所在,因此,规划环评必须将城市电网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协调性,与相关公用设施规划的协调性进行整体考虑,以减缓城市高压电网布局所产生的环境问题。

我们在进行城市高压电网规划的同时考虑环保要素后,线路如果向着环保的方向发展,走更为环保的通道,适当加长了线路,但是避开了人口密集区,使得规划方案更加环保,由于考虑从了环保因素的影响,因此投资费用要多于仅考虑经济性所得到的规划方案的投资,相对环保的费用更高些,但是我们更应该在电网环保规划模型能够在增加较低投资的基础上,得到更加环保的方案。我们可以考虑以后将环保因素量化后直接参与规划,同时在电网环保规划中考虑人口因素,使得城市电网的规划在人口密集区显得更为人性化,具备较强的可执行性。我们争取在考虑环保因素后,整体规划基本相同的情况下,考虑环保因素的线路通过人口更加稀疏的区域,使得环保指标更低,能够在宏观上对电网规划产生影响,使得电网更加环保。

3.2 评价体系、评价指标及评价标准

我们要紧扣电网规划的环境影响特点进行分析研究,在环境资源现状调查的基础上,仔细研究规划环评导则,查阅大量资料,主要从全面性和代表性相结合、持续性和阶段性相结合、控制性和引导性相结合4个方面确定与电网规划特点相适应的环境目标、评价体系、评价指标及评价标准。

3.3 评价方法

城市高压电网的环境影响评价是高压电网规划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随着遥感以及GIS技术的发展为城市高压电网的环境影响评价带来了新的数据获取、分析手段,能够为环境影响评价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遥感技术将卫星遥感影像数据进行土地利用分类以及植被信息提取,同时利用GIS技术对已有的各种调查资料及数据进行管理,为电网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提供直观的基础数据及图形,并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叠图分析。

4 结论

我们要积极推动电网技术的创新与发展,积极规范化城市高压电网架构。在我国能源资源格局、负荷分布等特点的基础上,结合世界电网发展新趋势以及我国电网发展的实际状况,立足于服务社会的发展理念,规划建设高压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坚强电网为基础。采用先进的通信、信息和控制技术,构建以信息化、自动化为特征的国际领先、自主创新、中国特色的统一城市高压电网圈,保证我国城市电网圈正常安全运行,大大提高城市的电力系统供应效率,使经济体从城市向乡镇的转移更加迅速发展,为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设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安全管理 安全素质 操作管理

0 引言

电网调度是对电网运行进行组织、指挥、指导和协调,使电网安全、优质、经济运行的一个机构。随着电网的不断扩大以及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调度事故所造成的影响也日益增大:调度班组做为电网运行操作和事故处理最直接的指挥者,其安全管理工作的好坏,对电网的安全运行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笔者总结多年来在调度安全运行方面的实践经验,分析了影响电网调度安全生产的因素,并谈谈对调度班组安全管理方面的几点看法。

1 影响电网调度安全生产的因素

1.1 调度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具备较强的工作责任心,是搞好调度工作的必备前提。实际工作中就有少数调度员缺乏责任心,习惯性违章现象不断出现,存在着使用调度术语不规范、凭经验、靠主观判断,造成误下令。

1.2 调度人员业务水平和心理素质差。调度员不熟悉电网设备的有关参数、母线结线形式、电网运行方式、二次设备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的整定方案和工作原理等,以致误调度。特别是处理事故时,不能做到忙而不乱,惊而不慌,不能正确判断,果断处理,造成处理不及时或不当,使事故扩大,延误送电。

1.3 对调度操作管理制度执行不严,不严格执行“两票”制度。在实际调度工作中,存在对调度操作指令票马虎应付或操作完毕后有空再补填的现象,有的工作票的工作许可及工作终结手续不清,易造成误下令、误送电事故。

1.4 交接班制度执行不认真。调度人员未严格遵守调度规程,交班人员未把电网的运行状态、设备的缺陷交待清楚,接班人员在接班后也没有认真了解情况,及时掌握电网的运行状况和设备缺陷,特别在一些大型操作时最容易交接班不清,极易造成误下令。

1.5 调度人员与变电站运行人员之间缺乏沟通。因当值调度员与运行人员之间的联系基本上为单渠道联系,随着当前电网网架的不断复杂、运行方式的灵活多变,在工作量大、操作任务比较繁重时,运行操作人员与调度员之间如果缺乏沟通就容易发生运行人员对调度员所下的令不理解就盲目操作,继而引起误操作的严重后果。

1.6 班组安全活动没有定期开展或流于形式。高质量的班组安全活动能有效地引导安全生产,形成良好的安全氛围,它不仅是对上级安全生产文件的学习过程,也是调度员提高安全意识,自觉培养安全生产自我保护意识的好途径,对安全生产具有指导意义。

1.7 有关电网技术资料管理不完善。班组基础管理存在漏洞,新设备的技术资料、继电保护定值单、电网运行方式安排和联系单、以及有关设备的一、二次图纸资料等管理不到位,未及时提供给调度员学习参考,使调度员在调度工作中缺乏依据。

2 做好调度班组安全管理工作,要从加强调度人员的安全素质管理、调度运行操作管理、调度技术资料管理三方面入手,进一步完善班组安全生产的管理机制,保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2.1 加强调度人员的安全素质管理。提高调度人员的素质是安全管理的根本,抓人员的安全素质要三管齐下。

2.1.1 加强思想教育,强化安全意识。在加强电网调度管理的同时,也应把思想教育工作贯穿到每一个环节,要求调度员始终牢记“精心调度,精心运行,超前发现,快速反应”的十六字精神,养成重视电压等级较高的主电网操作,也不轻视电压等级较低的小电网操作;既重视复杂的操作,也不轻视简单操作的良好习惯。

2.1.2 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将完成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与经济利益挂钩,建立细致严格的绩效考核制度,能更好地提高调度员的工作责任心可采取以下两项措施。

2.1.3 定期开展班组安全活动,务实安全基础,班组的安全活动是提高职工安全意识的手段。调度班组要从提高安全活动的质量和效果着手,使安全活动工作长期化、制度化。与生产紧密结合不流于形式,真正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2.2 加强调度运行操作管理。是防止误调度、误操作事故发生的关键,要把好调度安全关,要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2.2.1 调度工作要流程化、规范化。并严把“五关”。即:申请单各项内容填写的规范关:一、二次设备运行方式安排的合理关;安全技术保证措施的完备关;调度指令票拟写的审核关;调度下令的监护关。把住了这五关就把住了调度安全操作的基础关。

2.2.2 严格执行规章制度,特别是“两票”制度,杜绝调度“三误” 的发生。应做到调度命令三坚挣坚持调度命令的预发制、坚持调度术语的规范化、坚持调度命令复诵制。

2.2.3 加强技术培训,提高业务水平。调度班组是集电网各专业的综合班组,随着新技术、新设备的不断应用,电网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对调度人员的业务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

2.2.4 熟悉各种反事故预案、做好事故预想。定期开展反事故演习。随着近两年地区电网负荷跳跃式的增加,季节性、结构性的缺电使电力供应严重不足,面对这种形势,调度员要十分熟悉并掌握在电网出现严重故障时处理方案,避免地区电网全面瓦解、崩溃。

3 结束语

安全生产是电力企业的主旋律,是调度班组安全工作的永恒主题。笔者认为在当前调度班组的工作量随着电网的快速发展而大幅度增加的同时,做好调度班组的安全管理工作只有通过健全的制度,严格的管理,先进的方法,有力的措施以及全体调度员的共同努力,才能使调度班组的安全管理工作走向标准化,规范化的道路。

参考文献:

[1]郭一华.电网风险控制方法[M].2003.23(5).8~11.

[2]胡卫.电网预警管理.清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D].1992.35~40.

第9篇

科技的不断进步促使我国的社会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在此过程当中,有线电视应运而生,极大地满足了广大民众的精神娱乐需求。处于当前的网络时代环境当中,有线电视依然属于其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近些年来,5G通信技术技术与IPv6技术得到了飞速的进步,使其被应用到有线电视网络当中变得更加可行。所以,依靠5G通信技术技术与IPv6技术的优势,可以促进数字有线电视的发展。为此,系统思考与分析数字通信技术在有线电视网络中的应用策略显得尤为关键,拥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和实施价值。

1注重IPv6技术在广电网络通信优化与信息传输中的运用

对于IPv6技术而言,属于新兴的技术类型之一,可以将其运用到广电网络通信的优化当中,用以将IPv4进行替代。然而,从当前广电平台、网络以及终端等采用的技术来看,依然以IPv4技术为主。为了做到与时俱进,满足市场发展的需要,应该引入全新的IPv6技术,实现对网络通信功能的优化与提高。面对此种状况,广电网络应该逐步加快由IPv4向IPv6的过渡速度,确保广电网络的通信业务能够符合市场的需要。比如:某些平台会利用双栈协议,构建网络和平台间的链接,达到互通彼此通信业务的目的。实际上,广电网络通信的目标与功能以传播有关信息为主,提高信息的利用率。通过借助IPv6网络层当中的汇聚层和交换层,能够实现对聚合链路的有效优化,达到使带宽传输效率提高的目的。并且依靠IPv6拥有的高安全性功能,可以确保网络运行的稳定性,满足安全方面的需求。凭借这种性能优势,使得IPv6技术得到了众多企业的关注和重视,IPv6技术也被逐渐应用到广电网络通信当中的不同业务、机构间的信息传输当中,实现了信息的交换与共享[1]。如此,不仅规避了受到外界病毒带给广电网络通信内容的侵害情况发生,而且提高了广电网络运行的安全性,让信息的传输变得更加高效。

2凸显IPv6技术在促进广电网络参与“三网融合”中的作用

自从我国的“三网融合”发展策略被首次提出之后,广电网络便予以极大的重视,从不同的方面积极推进和电信网、互联网之间业务与功能方面的融合进程,充分凸显出自身的重要作用。对于广电网络而言,在其发展的过程当中,IPv6技术具有重要的地位,充分发挥出技术支撑的作用,有利于促进三网融合。比如:通过利用IPv6技术,可以满足“三网融合”过程当中的IP地址需求,形成一定的技术支撑作用,使得广电网络通信的功能更加丰富,体现出便捷性的优势,与当前的网络融合发展相匹配。除此之外,利用IPv6技术,还可以提供给IPTV等视频业务的发展一定的支持与帮助,其重要性不容忽视。

3合理利用5G技术,加快无线网络的建设布局速度

受到5G技术不断发展的影响,移动通信网络技术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为了满足市场发展的需求,广电网络需要合理利用5G技术,加快无线网络的建设布局速度,推动技术革新。虽然5G网络分布的范围非常广泛,并且十分灵活,不过在技术方面依然存在不足。比如:由于无线网络在传输的过程当中,通常会发生信号被屏蔽的情况,此时移动网络运用固网技术能够进行处理。因此,广电网络在不断完善固网建设的同时,还应该大力推进无线网络的建设进程。广电网络应该利用5G移动网络的覆盖空间,开展精准、高质量的地区服务。比如在社区超市中构建无线网络,借助无线网络技术,使得网络传输速度获得质的提升。通过把MIMO和OFDM技术有效结合到一起,让无线传输的质量获得有效保障,与此同时,也提高了传输的速率。除此之外,广电网络需要基于无线网络技术的基础上,开展具有创新价值的布局建设,引入先进的5G技术,占据更多的无线网络需求市场份额[2]。

4结束语

从此次论文的阐述与分析当中,不难获知,系统分析和思考数字通信技术在有线电视网络中的应用策略显得异常必要,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与实践价值。本文通过将数字通信技术在有线电视网络中的应用策略当作主要的研究内容,从下述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注重IPv6技术在广电网络通信优化与信息传输中的运用、凸显IPv6技术在促进广电网络参与“三网融合”中的作用、合理利用5G技术,加快无线网络的建设布局速度。希望此次研究和分析的内容与结果,可以获取相关有线电视工作人员的关注和重视,并且从中得到一定的启发与帮助,以便增强数字通信技术在有线电视网络当中的应用成效,进而促进我国有线电视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第10篇

关键词:输电线路;可听噪声;研究

Abstract: the audible noise is due to a corona caused by pollution,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audible noise noise pollution, the consequences more serious, therefore, must take a variety of ways to reduce the audible noise of transmission lines,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on transmission line audible noise and to reduce the audible noise methods.

Keywords: transmission line audible noise;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TM4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近年来,电网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电晕是一种存在于特高压交直流输电线路的常见状况,常常会造成可听噪声、电晕损耗、电晕离子电流以及无线电干扰等严重的后果,在电压等级的发展阶段,必须要考虑到以上存在的问题。在这些问题之中,可听噪声与一般的环境噪声相比而言,污染更为严重。根据相关的实验调查表明,必须将导线电晕造成的可听噪声控制在一定水平之下,才能够保证不被沿线居民投诉,此外,考虑到可听噪声对于建设费用、导线结构以及输送电压的影响也较为严重,因此,必须采取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控制好输电线路的可听噪声。

1、国内外对输电线路可听噪声的相关研究

国外对于输电线路可听噪声的研究最早起始于上世纪60年代中期,研究的内容包括输电线路噪声的声学特征、产生机理、测试方式以及降噪方式等等。很多发达国家都针对特高压试验进行了数据监测,也提出了可听噪声的计算公式。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关于输电线路噪声的相关研究也逐渐由试验阶段转为模型分析阶段,也建立了相关的声源数学模型,并开发出了一系列的模拟软件,同时,各个国家也对可听噪声制定了限制,但是就现阶段来看,还未制定统一的对比标准。

我国对于输电线路可听噪声的相关研究最早起始于上世纪90年代,研究单位包括武汉高压研究院、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中南电力设计院等电网运行单位和科研机构,具体的研究内容集中在对线路可听噪声降噪处理以及现场测量工作中。近些年来,高压直流输电工程进展的如火如荼,研究也从降噪处理和现场测量逐渐转化到对可听噪声的实测和预估计算上,也利用了电晕笼对不同分裂方式、大气环境下以及不同表面状态的导线进行了可听噪声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就目前来看,我国对于线路可听噪声尚未制定明确的标准,在750KV输电线路中,按照58dB(A)为设计限制,在500KV输电线路中可听噪声的水平较低,可以不进行控制。

2、输电线路可听噪声影响因素

输电线路可听噪声的影响因素分为两种,即线路设计、线路结构、施工因素的影响以及大气环境等外部因素的影响。

2.1 线路设计、线路结构、施工因素的影响

线路设计、线路结构、施工因素对于输电线路可听噪声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导线直径、导线排列方式、相间距离、导线扭绞、分裂形式等方面的影响,此外,这些因素还会导致导线表面出现划伤或者不光滑,这就会导致电位梯度出现变化,并形成放电源,这就会导致运行线路噪声电平会高于线路运行的稳定值。但是,这类因素主要是人为因素,在施工过程中可以通过各种方法来控制。

2.2 大气环境等外部因素的影响

大气环境等外部因素与线路设计、线路结构、施工因素不同,无法使用人为的方法进行控制,但是这类因素对于可听噪声的影响也非常大,其中包括气压、大地导线率、相对湿度、风速、紫外线辐射、雨、雾等。

3、降低可听噪声的方法

3.1 如果交直流输电线路的子导线呈现的是对称分布的情况,为了降低可听噪声,就可以增大导线的截面、分裂数,并控制好分裂导线的间距,这样便可以减少导线的场强,达到降低可听噪声的目的,这也是现阶段下最常使用的方式之一。

3.2 如果交直流输电线路的子导线呈现的是非对称的分裂方式,可以均匀的分配好每相子导线的电荷,这样便可以有效降低导线表面的电场,达到降低可听噪声的作用。但是该种方式对辅助金具、施工检修、杆塔应力设计、导线防舞动的设计要求也更高。

3.3 此外,可以在交直流输电线路使用附加子导体,也就是在对称分裂子导线中添加1根子导线,这种方式可以减少和改善子导线表面的电荷分布,继而减少电场强度。使用这种方式的可听噪声水平相对较低,但是由于增加子导线会导致导线的重量增加,出现局部过热的情况,就很容易出现舞动碰线的情况。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出现,可以将附加子导线分开进行安装,这样也能够降低施工的难度、节约施工费用。

3.4 为了降低可听噪声,还能够采取改变导线结构的方式,使用Z形结构或者外层梯形的导线,保证导线的表面光滑、无划伤,这样就能够减少电晕放电,继而降低可听噪声。对于特高压和超高压线路,考虑到使用经济性,在使用Z形结构或者外层梯形的导线时,将表面粗糙系数保持为0.95即可。

3.5 最后,还可以在导线上涂抹可以提高导线寿命、不影响散热的亲水涂料,这样,导线在雨天和大雾天过后,表面水滴吸收至线股间就不会形成水滴,这样就可以减少随机分布的电晕源点,减少环境因素对导线产生的不良影响。但是,由于技术并不够成熟,这种方式仅仅是在基地试验中证实有良好的效果,尚未在线路中使用。

4、结束语

为了更好的控制输电线路的可听噪声,应该进一步完善现阶段的相关理论,并使用电晕笼和特高压试验线路,探讨出更加有效的降噪方式,并将其在工程中进行应用。

参考文献:

[1]谭闻; 张小武.输电线路可听噪声研究综述[期刊论文].高压电器,2009,06(16)

第11篇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能源瓶颈问题将更加突出,但如果只增加电力基础设施投资。不进行节能。将造成能源的极大浪费。特别是近10年来。负荷的增长速度大于电量的增长。使得电网的负荷率下降。峰谷差加大,为电网调峰及经济运行带来困难。并且影响了电网运行的可靠性及经济性。从实现电力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系统资源利用最优出发,必须高度重视电力需求侧管理的研究和开发。加大电力需求侧管理的运用和发展。

1 引言

电力需求侧管理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为重点,运用电力需求侧管理技术提高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随着以厂网分开、建立区域电力市场为特征的电力工业市场化改革的深入以及电力供应紧张形势趋缓、负荷率将越来越低、峰谷差越来越大,以同时提高用户用电效益和电网经营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成为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目前DSM已成为国际上先进的能源管理活动和发达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在法国、德国、韩国、美国、加拿大等30个国家和地区取得了成功实施,并越来越受到关注。国际能源署(IEA)2004年报告显示,发达国家自石油危机以来,通过实施DSM等多种措施,使单位GDP能耗降低了约50%。我国也于90年代初开始研究并实施DSM项目。目前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2 国内电力需求侧管理现状

近年来,国内供电公司坚持改革和发展,开展了一系列有关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的活动,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机制作深入探讨。目前电力需求侧管理在国内电力公司中的主要应用方面有:

(1) 移峰填谷。通过对工商业用户实行分时计量电量,实行尖峰、峰谷平分时电价措施引导工商业用户调整生产运行方式,转移高峰时刻的用电负荷,降低高峰用电需求,提高电网供电设备的负荷率和利用率,缓和高峰时刻的供用电矛盾。

(2) 无功补偿。对配变变压器就地无功补偿和变电站集中无功补偿相结合的方式,降低了电网无功损耗。

(3) 电力负荷管理系统。通过远程控制技术实现对5000KW以上的大用电用户进行24小时的动态监控,在供电紧张时,根据电网负荷的情况,有序的控制用户的用电负荷。

(4) 节能。对终端用电户,鼓励采用先进的节能技术改造配电系统。

(5) 落实有序用电方案动态管理。在电力紧缺的情况下,需要对供电用户实行拉闸限电时,通过现有的技术手段,制定落实有序用电方案,结合负荷的动态变化,实行方案动态管理。

3 实施电力需求侧管理的策略

3.1 加强电力建设,增加电力供应

供电企业加强电力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指导各发、供电企业建立可靠的电力事故应急机制,落实保证电网安全运行的各项组织措施。严防大面积停电事故的发生,同时,深入开展依法治电,依法护电,严厉打击盗窃电能和破坏电力设施犯罪,遏制违章建筑,违章作业等各类危害电力设施安全的行为,确保电力设施安全稳定运行。

加快电网建设,解决电网供应瓶颈现象,对今年在建的电网建设工程加强调度及时协调解决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积极协调所在地区范围内的企业自备电厂、地方电厂多发、满发’充分发挥这些电厂的积极作用,千方百计增加地方电力供应。

3.2 电价手段

电价制度的确定,要考虑电价水平和电价结构两个方面。在电价结构方面,主要是制定一个面向电力用户多种可供选择的激励性电价,如容量电价、峰谷电价、分时电价、季节性电价、可中断负荷电价等,其目的主要是激发电力用户在削峰、填谷和移峰填谷方面的主动性。

建立多种结构有选择性的电价制度,为供电企业开拓电力市场,促进电力商品化创造了条件。它增强了电力用户在削减电网负荷尖峰、增加填谷电量、进行移峰填谷和减少用电的内在动力,同时也是调节需求侧管理效益在供电企业和电力用户之间合理分配时的一种手段。 转贴于  3.3 针对大用户采用可中断负荷管理

根据国外的经验,对可中断负荷容量超过一定数量的大工业用户,实施可中断负荷管理是最具成效的。因此,在当前很多城市缺电严重,峰谷电价影响存在滞后现象的情况下,对大用户实施可中断负荷就成为了必要手段。

可中断负荷管理是指电力公司与用户签订可中断负荷协议,在电力公司需要时,中断和削弱用户的电力供应的一种负荷管理的技术手段。对可中断负荷管理中,电价的折扣率和相关优惠措施是该办法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

3.4 加强宣传推广

充分利用电视、报纸、广播等媒体广泛宣传当前的电力供应紧张形势,号召人民群众在不影响正常生活的前提下节约用电,随时关闭不必要的用电设备,适当提高空调的制冷温度,最终使广大市民深刻意识到节约用电的重要性并对当前的供电形势给予理解和支持。

印制大量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宣传彩页分发到社区、企业和街头,以加强需求侧管理和推广蓄能、节能技术为核心的展板放置于各营业所的显著位置,大力推广使用绿色节能照明和蓄冰制冷等新技术节电措施,提高用电负荷率;充分发挥经济杠杆作用,大力推行峰谷分时电价,鼓励用户在电网低谷时段多用电。

3.5 节电设备使用优惠

(1)免费安装激励。免费安装激励被视为需求侧管理相当成功的一个激励工具。由于电力用户不必或仅支付少许费用。减轻了电力用户节电的投资风险和资金筹措的困难,因此很受电力用户的欢迎。

(2)借贷优惠激励。供电企业在选择贷款对象时,在可能的条件下要使节电所带来的收益超过提供贷款而减少的利息收入。

4 结论

需求侧管理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整个社会、每个领域,涉及国家电价政策和各种管理体制。以往各供电公司进行需求侧管理的经验,充分说明了需求侧管理系统的优越性,它可以把缺电造成的影响和损失减到最小,从而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用电,促进社会有序用电。

参考文献

1.曾鸣.电力需求侧管理.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0.

2.苏宁.电力价格政策的实施对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影响.华北电力技术,2005(10):33—35.

第12篇

论文关键词:需求侧管理 配变监测 降损节能 电能信息采集系统

论文摘 要:电力企业作具有特殊性质的企业,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它既要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又要维护社会的安全用电,同时要创造经济效益。如何保持这几个方面的协调发展,成为了电力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应用,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支持。通过加强电力需求的侧管理,可以快速有效的解决多方面的问题,因而对电力用户、电力公司以及社会都有巨大的作用。

虽然电力企业与一般的企业有所不同,但是其作为企业的本质与其他企业并没有不同,那就是要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随着竞争的激烈化,如何通过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成为了电力企业的重要任务[1]。

1. 电力需求侧管理简介

电力需求侧管理(demand side management,DSM)是指在政府法规和政策的支持下,采取有效的激励和引导措施以及适宜的运作方式,通过发电公司、电网公司、能源服务公司、社会中介组织、产品供应商、电力用户等共同协力,提高终端用电效率和改变用电方式,在满足同样用电功能的同时减少电量消耗和电力需求,达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实现社会效益最好、各方受益、最低成本能源服务所进行的管理活动。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开始推行电力需求侧管理,其中既有发达国家,也包括电力供应和投资严重短缺的发展中国家。据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LBL)估计,今后30年若能致力于提高终端用电效率,发展中国家可削减40%的能源总投资,至少可节省1.5万亿美元;工业化国家可削减50%的能源总投资,节省7000亿美元。所以需求侧管理产生的效益非常可观。

2.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的目的

2.1对有序用电工作提供数据支持

季节、气候、时间等原因往往会造成用电的高峰,增加电力负荷。为了指导用户合理用电,需要加大负荷预测力度和电力需求分析工作,提高负荷预测的水平。通过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可以制定合理的错峰、避峰预案和措施,挖掘转移电网高峰用电负荷,挖掘电网负荷率的潜力,为电网建设及调荷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2.2.对10kV线路进行在线监测

通过对全县公变台区及独立变客户安装GPRS负荷控制终端,利用EIM系统,实现10kV线路的在线监测,起到了降低线路损耗、防止窃电、控制用电负荷、远程抄表的目的,实现公司经济效益的最大化[2]。

3.电能信息采集系统的主要功能

3.1.抄表功能

系统可以自动采集客户付控终端上表码、电流、电压、功率因数等数据,无需人工操作,既提高了数据采集的速度,有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同时也节约了人力成本。

3.2决策和应用功能

能够的掌握不同行业不同时间的用电情况,采用“错峰填谷”手段指导客户合理用电,这样既保证客户的用电需求,又不会因为在用电高峰时超负荷用电出现拉闸限电给用户造成损失。

3.3 购电控制和防止窃电功能

为了避免客户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及时缴费造成供电中断的情况,通过为设定报警电量,当客户剩余电量低于报警电量时系统自动发出催费信息,实现催费功能,这样既保证了用户正常用电,又保证了企业的经济利益[3]。

3.4 记录重大计量事件

及时准确的掌握配电网及其设备运行状况。对供电过程中出现问题及时诊断并进行状态检修。对数据进行统计,比如用户平均停电时间、供电可靠率、停电时间管理、停电原因分类、停电设备分类。

4.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后产生的效益

4.1.经济效益

降低线路损耗,及时发现供电过程中的异常情况;通过系统自动抄表功能,既提高了工作效率有节约了成本,也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通过在线监测功能,同时有效地防止了窃电现象的发生,减少了窃电损失。

4.2.社会效益

电力企业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保证社会的安全可靠用电,电力的安全、可靠供应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电力工业对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近些年来,随着人们对用电需求的增加,电力供应紧张的问题日益突出。通过加强用电管理,保证了重点单位和高危企业的用电安全,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5.结束语

由于电力需求侧管理对电力用户和电力企业来说都有着重要作用,因此电力企业一定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这样既能保证用户合理有效的用电,又能实现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此外,电力企业还应该积极吸取用电管理的新经验、新做法,进一步加强与电力用户和社会的沟通,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局面。

参考文献:

1.周明,李庚银,倪以信.电力市场下电力需求侧管理实施机制初探[J].电网技术,2005,(5).

2.喻伟军.电力需求侧管理实施途径[J].华东电力,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