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4 15:53:2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业大专毕业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锻炼人际沟通能力,信息传递能力以及团队合作协调能力。为毕业生求职增加亮色,积累社会时间经验。文秘教育专业十一个实践性,操作性都很强的综合性专业。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是文秘学子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取得成功的重要依托。
2.了解社会需求人是秘书职位和称谓。古语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对本次就业市场招聘会进行实地考察,可以零距离的获得文秘人才在社会就业市场上的需求状况,以及市场企业针对文秘人才所提出的新要求,给自己一个恰当合理的价值定位,并及时根据市场所反馈的信息进行自我纠正与自我完善。
3.提高山东农业大学文秘教育专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通过进行招聘会市场考察,以小记者的身份和广大企业工作人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并且十分注重向广大企业进行宣传文秘教育专业。文秘学子凭借自身良好的形象和较高的综合素质给企业留下深刻的印象。提高文秘教育专业在社会上的知名度,这样就有利于自己将来的就业,并且为自己将来的就业做一个良好的铺垫。
4.考察报告是作为秘书学课程的论文成果之一,是写好毕业论文的提前演习。为设计秘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师教学,学生确定目标等提供参考。参与招聘会考察并且尝试书写调查报告可以培养自己的时间能力与写作能力,而且可以丰富自己考察报告的写作技巧。
二、毕业市场举办情况
此次毕业生招聘市场于三月八日在山东农业大学南校区体育场举办,招聘市场涉及300余家企业(大部分为山东省内,且多中小型企业)招聘主要面对农业,林业,水利工程等的人才就业。人才招聘面相对狭窄。
三、调查情况
我组首先制定调查方案,设计调查问题,预定调查时间,然后于三月八日集体对招聘企业的工作人员尽心调研。调查情况如下:
据统计,本次招聘会共提供招聘岗位7000多个,来自全省17个地市,以及北京、上海、河南、江苏等省外地区的350余家用人单位到会招聘毕业生,其中,菏泽、寿光、昌邑、泰安等地市的人事局专程带用人单位组团参会。
在这些招聘单位中,有20家招聘文秘方面的人才。如菏泽开发区曹州农用化学有限公司,招聘文秘5人;山东勇进集团有限公司招人事助理、高级文员各一人;银河纺织集团服饰有限公司招经理助理市场主管各一人;泰山染料股份有限公司招会务后勤和业务经理等等。从上述企业及招聘职务中,我们可以看出招聘文秘人才的企业是比较多的,而所需的秘书类型也是五花八门的。
此次调查中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招聘文秘的数量、比重和所属行业;文秘的类型、数量、及其待遇;单位对文秘人才的学历、性别、专业能力职业资格证书、办公自动化、外语、速记、双专业双学位的要求及比重:用人单位对文秘专业的了解情况。以及是否接受实习生等方面进行了调研。在此次调查中我们看到在来我校招生的380多家企业有20多家企业招收文秘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但苦于我校目前尚未有该专业的毕业生,所以许多企业都不是很理想,或者有的就选着比较优秀的其他专业的毕业生。
四、调查中错在的一些问题
调查中还发现,文秘一发生了一种潜在的变化。现在的文秘已不同于以往的文秘,现在企业要的是专业的文秘。例如一个与农业有关的企业,它会招聘懂农业的人,例如农学或种子专业的人才。而非简单的会写文章,会管理的人才。也就是说,更注重一个专业。所以,文秘具有极高的被取代性。所以我们要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多方面涉及一些东西,防止知识的单一单调化尤其要懂得法律方面的知识,要知法、懂法利用自己的法律知识为社会及自己将来所在的单位谋取利益。
五、多方查阅
从人才招聘市场回来后,我们又查阅了许多相关的文秘教育方面的文献资料以及关于文秘教育的网上的最新动态信息,了解文秘教育的最新发展方向及需求:为此,我们提前查阅相关资料对文秘类型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论文摘 要:本文针对专业英语与文献检索这两门课程的性质,阐述如何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开展教学工作,讨论如何实现科技专业英语与科技文献检索这两门课程的有效结合。
专业英语与文献检索课程是我系化学工程技术系化学工艺专业大专生的一门专业选修课,开课对象是大三学生。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大学英语的基础上掌握化工基础知识,了解化工工业概况,熟悉化工典型单元操作、化工设备和化学工艺常用英语表达方式,掌握化学化工的技术资料的获取方法,能进行中、外文资料查阅。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相继开发该门课程,期望达到科技英语和科技文献检索这两门课的整合。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存在很多问题,如课程目标大多延续本科院校的课程设置要求,课程体系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整合,课程内容未追随现代企业的要求等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改进:
1.课程内容的重组
通过实践调查发现,很多高职院校在编制教学大纲时,一般直接分为两部分,即科技英语和科技文献检索,均采用两本教科书,并未实现两门课的真正整合,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能延续传统的教学内容。作为一门新的交叉课程,可以将其整合为四部分:
绪论部分,着重使学生认识专业文献检索与普通网络检索的差别,了解常用的检索语言和检索方式,如只搜索某一类站点的网页、只搜索指定格式的文件或搜索结果中不含特定关键词时如何操作。关于科技英语,最基本的要求是学生能够用英语介绍本校本专业本人的基本资料,能掌握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律,熟悉专业英语长句翻译技巧,为课程的专业英语学习打下基础。
中文检索部分,这一部分没有任何的语言障碍,学生能够比较容易进入文献检索的学习与掌握中。这其中包括中图法、CNKI、万方等中文数据库的检索,实现手工检索和网络检索的有机结合,使学生了解现代计算机网络检索的重要性。当然可以利用这部分进行中英文词汇翻译,了解大学英语翻译和专业英语翻译的差异,从而使学生实现从了解到认知的转变。
外文检索部分,这是科技英语和科技文献检索结合的最佳场地,其中主要包括CA、外文专利、外文标准等的检索。在检索过程中,完成专业英语的学习。如检索专利时,登录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后,首先需要学生搞懂欧洲专利局、美国专利商标局网站中各检索方式和检索词的含义,然后完成主题词或关键词的翻译工作,最后检索到全文文献后,理解英文摘要,才能选择合适的文献。
信息综合利用部分,这是科技英语和科技文献检索学习的综合内容。由于授课对象是大三学生,面临着撰写毕业论文。其中涉及查阅资料、科技英语翻译、外文摘要的撰写、中文文章的书写,这实际上也是对前面三部分内容的综合利用,因此这部分内容是新课程内容的重点,也是区别于传统课程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充分利用,是该门课能否成功开发的关键。
2.教学方法的改进
传统的科技英语一般选择专业方向上有代表性的论文,教师采用汉语讲解,背单词的授课形式,这种方式与大学英语的授课方式差不多,除了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略感兴趣之外,其他的学生了解下来如读“天书”。而传统的文献检索也是采用模式化的教科书,学生枯燥地听老师讲解各种文献的来源,检索方式等,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到做毕业论文时仍然不知如何入手,因此如何采取正确的教学方法非常重要。
2.1与实践相结合
由于学生文献感性知识很少,许多中、外文期刊尚未见识,空讲检索方法,一般难以接受。因此应适当安排实践机会,可以极大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加情报意识和提高获取情报的动力。比如接触到中国图书馆分类法检索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到学校图书馆目录室查看图书资料目录卡,了解分类方法,到书库实地查看化学化工类图书的分类排列方法。在此基础上布置检索题目,指导学生检索资料。在期刊、学术论文、专利、标准等方面的检索上,均采用上机操作,通过计算机网络完成知识的学习和训练。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降低学生的消极怠慢情绪,避免死记硬背。
2.2 任务驱动法
高职学生由于本身的局限性,面对科技英语学习,有一定的困难。一方面由于英语水平较差,稍复杂点的英语文献大体看不懂,这样无形之中就增加了厌学情绪。另一方面没有英语考级的压力,很多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浑水摸鱼,没有学习的主动性。因此采用任务驱动法能很好的解决该问题。第一次上课时全班进行分组,每组负责某一部分的翻译,实现角色转换。由该组担任该段的翻译顾问,当其他小组的成员翻译有困难时,实行帮助。通过这种方式既减轻了学生课前预习的压力,又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活泼性,实践效果较好。
2.3 采用多媒体方式
无论是科技英语还是科技文献检索,在传统教学中都不是很重视多媒体的运用,能恰当的运用多媒体教学,对于该门课程有很大的帮助。一方面化工行业有自身的特色,外资企业较多,在面试过程中经常采用口语面试,这里面涉及到化工专业英语的相关知识,因此需要注重口语的锻炼。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播放一些类似discovery的科教片,鼓励学生进行即兴英语演讲。另一方面文献检索的基础内容相对比较枯燥,可利用多媒体进行现场检索,或制造形象具体的课件,而不是局限于课本内容的讲授。
3.考核方式的创新
与传统课程的考核方式不同,针对本门课的性质可采用过程考核的方式。注重学生的职业能力考核,关注评价的多元性,结合完成工作任务的态度、与人交流合作、团队协作、技术应用能力、制定工作计划、独立完成项目(任务)的能力等方面综合进行评价学生的成绩。课程考核评估可分为三类,即平时考核、单元(阶段)考核和综合考核。平时考核是基础,教师着重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对知识的认识能力;单元(阶段)考核是重点,通过上机操作完成阶段性检索报告,教师着重考核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和独立思维能力,;综合考核(测验)是关键,通过开题报告和科技论文报告来检验,教师应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
4.结语
专业英语与文献检索这门课程是当今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过窄或分工太细的专业已不适应社会的需要,社会需要的是能综合运用能够各科专业技能,解决各项问题的复合型人才。这就需要教师不断的探索和钻研这门新型课程,以学生今后的实际指导工作来组织开展教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独立研究能力,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军,邓旭.专业英语和文献检索的教学思考[J].化工高等教育,2007,1:73-76.
【2】 朱宁,何萍.科技文献检索与科技英语交叉体系研究[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2):103-105
【3】 蔡其勇.开设《化学化工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实践[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社会版),1999,9(3):89-90
[关键词] 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
1 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职院校成规模发展的历史较短,如果从20 世纪80年代算起,最长的也不过二十几年。现在的高职院校一部分由原来的职业大学转型而来,一部分由大专与中专合并发展而成,一部分是本科院校新建的二级学院(以下简称新高职),除依托本科院校的新高职外,大多数高职院校图书馆在信息资源建设方面存在信息资源累积总量少、利用率低、购置经费不足和科技文献老化等问题。
1.1 信息资源累积总量少
许多新建高职院校由于资金底子薄,图书馆信息资源基础也相对薄弱,信息资源的原始积累有限,藏书量一般在十几万到几十万册之间,少的仅几万册。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监测指标》的规定,高职院校图书馆馆藏“生均图书”应为55—75册[1],教育部关于高职高专图书馆指标要求中更明确提出工科、农林院校图书馆至少应达到生均图书60册、生均年进书量2册的指标。据了解,评估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累积总量少,特别是与专业建设相关的信息资源不能真正达到这一指标要求,信息资源累积总量少必然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提升,影响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1.2 信息资源利用率偏低
高职院校图书馆由于管理经验不足,缺乏科学的信息资源建设规划,未能充分依据高职院校的性质、任务并结合专业设置、教学计划等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图书馆信息资源体系,没有掌握好信息资源建设实用性、职业性、应用性原则,导致出现信息资源建设质量不高,信息资源利用率低的现象。有些图书馆虽然号称馆藏图书多少万册,但相当一部分与教学、科研需要不对口,入库图书上架后多年无人问津,形成读者想要的,图书馆没有或者很少,图书馆所拥有的和能够提供的,读者又不需要或者不十分需要的尴尬局面。信息资源难以满足教师教学、科研和学生课外阅读、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毕业设计这些主要教学活动的信息需求,严重影响图书馆教育职能和情报职能的发挥,影响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目标的实现。
1.3 科技文献老化
合并后的高职院校由于原来的中专教育、大专教育与现在的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不同,原有的部分专业文献,在高职教育阶段已经不能适应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需要。高职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地方工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的调整,也使调整前的图书馆信息资源体系,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专业和课程设置、教学体系与教学要求变得难以适应。另外,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催生了新的科技文献爆炸性增长,从而加速了图书馆原有科技文献的老化,以计算机类和经济类文献为例,20世纪80~90年代上半叶的文献在图书馆已几乎无人借阅。
1.4 信息资源结构单一
近年来图书馆所面对的信息资源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电子、网络信息资源凭借其容量大、多媒体、传递便捷和资源共享等优势得到迅速发展,在信息资源中的比重逐年增加,印本、电子、网络三位一体的信息资源结构已经形成,而高职院校图书馆目前还尚未完全摆脱信息资源结构单一的被动局面,印刷型文献几乎仍然是图书馆的一统天下,读者利用图书馆网络进行专业学习的人数有限,图书馆信息资源结构不合理将影响读者面向未来的发展。
2.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思路
高职教育除了具有普通高等教育共同的特征外,还具有区别于其他普通高等教育的职业性、技能性、应用性、地方性、行业性和灵活性特色[2]。高职院校的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图书馆要牢牢把握高职教育特色,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着重信息资源在教学、实习实训等方面的针对性,围绕院校专业与课程建设,从全院一盘棋的思路出发,加强信息资源建设。
2.1 加大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购置费的投入
为迎接高校评估,许多高职院校加大了图书馆信息资源经费投入力度,铺平了评估达标道路。在经济发达的省份,为迎接国家对高职院校的评估,图书馆的经费少则五、六十万,多则一、两百万,甚至还有达到五、六百万元之多的[3]。大笔经费投入无疑会有力促进信息资源总量的达标,但数量达标和质量达标并不能完全等同。信息资源建设是图书馆一项需要长期投资、持续积累的基础工程,不像校舍、馆舍建设和实验室设备建设那样,一次充足的资金投入可以保证在一段时间内不再重复投资。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是需要建立以院校的性质、任务以及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为前提的长效机制的,不能为了达到数量指标而盲目采购。评估指标只是达到办学条件的起码要求,达到条件后还要继续发展。对一般高职院校来说,长期大量投资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在经费上又将是难以承受的,关键是要建立稳定的信息资源经费保障机制。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图书馆存在的问题仍然是经费不足,特别是远离中心城市、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图书馆,更需要加强信息资源建设的经费投入,加大信息资源采访力度,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适应高职院校办学规模扩大、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需要的实用型信息资源体系。
2.2 加强印刷型文献资源的采访力度
图书、期刊等印刷型文献具有的携带方便,阅读条件限制少等许多优点是电子文献无法取代的。今后印刷型文献仍然会得到大力发展,文献信息资源仍然是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重点。考虑到高职院校的特点和原有基础,应大力加强图书和期刊等印刷型文献的采访力度,在经费使用方面向文献信息资源倾斜。在经费分配上,文献信息资源应达到总经费70%以上;适当增加期刊在印刷型文献中的经费比例,其经费不应少于图书的40%。通过快速发展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逐步形成高质量的、有针对性地比例协调、实用性强的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体系结构。
2.3 合理收集电子文献
现代图书馆各种载体信息资源优势互补,共同构成一个满足读者多种需求的信息资源体系。单一载体信息资源难以满足众多读者的所有需求。随着电子文献的逐步普及,其作为信息资源主要载体的重要性不容忽视。高校图书馆电子文献资源建设主要包括数据库建设、网络资源存取和磁盘、光盘等电子出版物的收集[4]。电子文献资源建设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高职院校图书馆必须审时度势量力而行,在现有资金规模条件下,增加对数字信息资源的采集,注重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与重组,建立图书馆虚拟知识仓库,在本馆无力引进数据库和电子文献时,可利用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服务共享电子资源。要合理配置,有步骤、有计划地扩大高质量的电子文献采集,避免盲目性。同时要大力向读者宣传推介电子信息资源,提高电子信息资源利用率,借助电子文献改善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总量不足的缺陷。图书馆信息资源数字化是信息资源建设的又一重要内容,高职院校图书馆还应根据本院校、本系统和本地区的社会需求以及本馆技术力量、经济条件,选择适合的主题,系统地将馆藏资源中的特色文献制作成独具特色的文献数据库或专题数据库提供网上利用[5]。
2.4 专家学者参与图书馆信息资源采访决策
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要广泛征求读者意见和要求,特别要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各学科、各专业专家学者的特长,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这对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现在各高校都成立了图书情报委员会,图书情报委员会是在学校领导下,推动图书馆建设的咨询和协调机构,委员会的委员由本校专家学者、专业带头人组成,他们学识渊博、阅历丰富,具有专业发展的前瞻性,在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了合理地搞好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经济有效地使用信息资源购置经费,更好地控制信息资源的学科结构,提高信息资源采访质量,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学、科研的信息需求,必须充分重视、切实发挥图书情报委员会和专家组成员的作用。同时图书馆采访人员要经常深入各系、部、教研室和学生班级,了解教学、科研的信息需求动态 ,及时提出采购计划并作采购决策。
3 信息资源的选择与采集策略
3.1 信息资源采访的重点
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资源采访应以教学需要为重点,课程建设为导向。保证信息资源的专业覆盖面,突出各专业课程核心信息资源的保障率,使教师的课程教学、学生的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毕业论文以及课外学习等有充足的相关信息资源可资检索和利用,同时要尽量保证科研用信息资源的深度和广度。在教学与科研所用信息资源的比例上 ,教学用信息资源应达到2/3以上。
3.2 信息资源类型选择
(1)检索性文献。工具书、学术性较强的大部头文献的采访宜以电子版为主,因为这类文献从利用目的上来说,主要是为了查找某一特定信息单元,注重的是检索性。重要的工具书可保持电子和印本两种文本。
(2)核心学术文献是学术研究和教学的重要参考信息资源,是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核心,应实行电子和印本双重保障模式。
(3)大型数据库价格昂贵,高职院校财力有限,确属需要可采用只购买使用权的方法解决,如能通过资源共享解决更好。以减轻经济压力。
(4)各类教学、科研参考文献以印刷型为主,同时努力提供网络信息资源供读者利用。
3.3 印刷型文献的复本量与价格控制
图书馆采集印刷型文献需有一定的复本量。现在高职院校读者数量逐年增加,为了节约经费并保证文献品种够用,复本应控制在2-4册以内。使用量特别大的图书可以达到5册,一般图书2-3册,参考工具书不应超过1册;期刊以每种1份为宜。配合课程的教学参考书复本量可定为:专业基础课1-3册;专业课2-4册;选修课1-2册。价格控制:30元以下2-4册;31-70元1-3册;71-100元1-2册;100元以上1册。
3.4 实行采购招标
图书馆信息资源采购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应当采取招标的方式进行,采购招标是为了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因此在招评标时必须聘请省内外图书馆专家评标。
[参考文献]
[1] 孙林山. 高职院校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刍议[J]. 图书馆论坛,2003,(2):65-71.
[2] 谢必武,徐 方,张凤龙. 高职的特色及形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53-54.
[3] 仇恢. 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强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J].图书馆建设,2005,(5):32-34.
为了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对高素质环境科学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受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影响,社会对环境科学人才的需求趋于多元化。因此,在新形势下,社会对环境科学专业人才的要求在改变,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和就业能力已成为相关院校面临的迫切问题[2]。我国环境科学本科专业大部分设置于地方高校,在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专业设置时间较短、专业建设良莠不齐[3]、专业理论体系不完善、学生实践能力薄弱、课程设置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结合不紧密等问题[7]。
本文分析了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科与人才需求特点,结合内蒙古各高校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和学科优势,以内蒙古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专业为例,基于区域环境问题探讨了提高环境科学人才专业素质与就业能力培养的必要举措。
一、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就业和需求状况
自20世纪70年代,我国已向社会输送了数以万计的环境科学专业人才,但是,目前环境科学专业的就业现状不甚理想。环境科学专业与社会需求间存在脱节现象[4]、出现专业不对口以及就业难的问题[6],其原因除了社会对环境科学专业的需求在地域和行业间存在差异、与潜在用人单位的交流及对专业的宣传不足外[6],也与其作为新兴交叉学科的特点、培养模式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
环境制约性使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对环境科学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和多元化[2],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4]。我国未来对环境科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将呈增加趋势,对环境保护投入持续加大,拉动对环境科学专业的需求[4]:一是旧环保项目的末端治理;二是拟建项目、规划的环境防控管理;三是环境管理部门、相关企业的环境管理、污染控制与治理;四是伴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及大规模产业转型而来的环境服务业[4,6]。
二、内蒙古环境科学专业特点分析
内蒙古多所高校开设环境科学或环境工程专业(表1),除此之外,内蒙古农业大学和内蒙古民族大学还设置有资源环境等相关专业。同全国状况一样,目前内蒙古环境科学专业本科专业分布于综合性大学、理论研究型大学、工程科技类大学、師范类大学等不同类型的高校中[4]。
内蒙古大学和内蒙古工业大学同时招收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专业设置完整。环境科学专业所属院系有所差异(表1),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在国家规定的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各高校根据自身的优势、特点和所处环境,培养目标会有所差异。通过调查,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大学创业学院、内蒙古工业大学和呼伦贝尔学院环境科学专业主干课程基本相同,培养目标相近。根据专业介绍,内蒙古师范大学和内蒙古大学创业学院环境科学专业主要培养适合在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及行政部门从事科研、教学、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内蒙古工业大学和呼伦贝尔学院环境科学专业培养能够在上述单位从事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环境保护和环境规划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内蒙古大学环境科学专业注重培养环境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方面的高层次人才。仅从培养目标来看,一些院校,如内蒙古师范大学,由于依托化学学科办学平台,倾向于培养环境监测类人才,而内蒙古大学强调生态学的重要性,倾向于培养资源环境类本科生。
三、内蒙古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专业课程体系分析
1.课程体系结构
内蒙古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专业课程由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一)、专业必修课(二)、专业选修课和实践环节组成(表2)。专业必修课(一)开设公共必修基础课2门(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和专业必修基础4大模块核心课程,共9门课,上课时间为1-3学期。专业必修课(二)开设专业必修核心课6大模块,共10门课,上课时间为4-7学期。专业选修课上课时间主要分布在4-7学期。实践环节由专业实习、社会调查、课程设计、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组成。专业必修课(一)应为开设环境科学所需要的基本理论课程,为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专业必修课(二)应为开设环境科学类的基础课程,主要是让学生掌握环境科学类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通过学习,初步具备分析和解决环境问题所需要的知识和理论。在专业必修课基础上,根据办学条件和背景开设专业选修课。由于化学学科为环境科学专业办学基础平台,专业必修基础4大模块核心课程(专业必修课(一))均为化学,专业必修课(二)和专业选修课中化学类也占较大的比重。此外,通识教育类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专业课学时。
2.课程体系存在问题
(1)环境科学专业定位模糊,理念滞后
环境问题的不断出现,环境科学专业研究人才需求日益突出,课程体系设置是环境科学专业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之一[14],也可能成为造成毕业生就业窘境的原因。由于化学专业的办学背景,内蒙古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必修基础4大模块核心课程均为化学,开课时间早,加上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课和选修课中的化学类课程占较大比重,化学知识先入为主,毕业生化学专业知识基础雄厚,但难以与环境“软科学”知识融合,“软、硬”科学两层皮。环境科学专业培养方案虽多次调整,但由于专业理论体系理解不到位和师资力量、知识结构的限制,没有实质性改变。现实行类似英国环境科学本科生培养的导师制和模块化教学[15],但导师作用肤浅,学生自由度没有增加,模块化教学形同虚设,培养目标近于“职业技术型”。和中国许多高校一样,环境科学专业理论体系不完善,课程设置相对混乱,环境科学专业知识架构破碎,专业知识难以融合;学生虽有环境保护意识,但环境科学核心理论知识淡薄,不利于环境科学专业高级研究、应用和管理专门人才培养。
环境科学专业的理论体系不完善,对分析和解决环境问题到底需要哪些理论知识不够清楚[7],学生培养模式化。环境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融合了经济学、化学、社会学、生物学、物理学、法学、工程学等多方面的科学知识,要求所培养的学生具有科学与人文交融的素质。环境科学的核心是生态学,但必须了解人类习俗制度及社会科学的作用,库宁汉姆指出环境科学包括的重要领域为全球问题、环境公正原则及环境问题的人性尺度[8]。美国高等环境类专业设置种类数量多、面广且多元化;人文社会科学型专业的比例较大;设置了培养环境教育师资人才的专业;环境健康领域在专业设置中得到了高度重视;“综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在专业设置中更为突出[9]。目前,我国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快车道,要实现环境友好型社会,势必需要大量优秀的环境类专业人才,这离不开课程体系的建设和教学质量的控制。大多数高等院校仍采用传统的综合型大学或工科大学课程体系、教育模式和实践教学,不利于环境科学专业创新性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2]。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对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10]和成功就业[11]起着关键性作用。环境科学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培养人才素质和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12]。为此,诸多学者深入探讨了环境科学课程体系的设置、改革与实践环节和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厚基础、重实践”的要求和模式[2];针对社会岗位需求,构建立“以岗位为平台”的“理工融合”课程体系[13],以推动环境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
(2)专业方向定位缺乏办学特色
专业培养特色也是环境科学专业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14],环境问题的不断出现,环境科学专业研究型人才需求日益突出。内蒙古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专业改革目标不明确,目前采取导师制和模块化教学。模块化教学为综合类大学办学方式,如南京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因学科门类齐全,环境学科方向齐全,课程开设上采取分方向开设,不同的专业方向对应不同的专业选修课[2];而内蒙古师范大学由于师资力量缺乏、知识结构不完备,加之化学专业办学平台,根据学校办学条件和背景开设的专业选修课,无法在专业必修课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模块教学无法实现,在现有条件下,模块化教学只能凸显化学学科重要性。专业方向模块和专业任选课程设置,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要求,不利于从事环境科学专业研究、应用和管理专门人才培养。
此外,由于受师资和办学条件的限制与本校化学专业课程设置上有较大的重叠,在就业上也存在一定的竞争,因为事实上环保相关部门的环境监测人员多为化学专业的毕业生。从办学特色上,目前内蒙古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专业主要是培养环境监测型人才。环境科学多学科交叉的特点要求环境类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多元化,各地方高校应在教育部颁布的基本框架下,结合自身特点和所处环境,从有利于学生就业和继续深造两方面着手。目前,普通高校环境科学专业考研率超过50%;但是环境科学专业理科数学基础不完备,本科毕业生普遍对研究生数学入学考试信心不足,影响学生继续深造,不利于环境科学专业高级专门人才培养。事实上,我国环境评价方面人才匮乏,环境评价方面应用型人才缺口很大,环境监测理论型人才较多,而应用型人才极其缺乏,室内环境监测才剛刚起步,土壤环境监测更是被人们忽视[4]。
(3)环境科学核心理论课程能力建设不足
在环境科学人才培养过程中,应用不同于“教学型”大学和“职业技术型”大学,坚持基础理论与实践训练并重,要求学生既能掌握环境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又能掌握包含在技术应用中不可缺少的非技术知识;既具有较强的技术思维能力,擅长技术应用,又能够解决生产实际中的具体技术问题[16],才能在环境科学理论和技术上占领制高点,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尚未形成本校环境科学课程体系系统,缺乏相关课程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组织和选择。课时和条件的限制等使学生化学实验能力较强,实践教学单一化;环境科学核心理论课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薄弱,重理论轻实践,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弱,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要求[7],不利于具备环境科学核心理论知识的创新型高级专业研究和管理人才的培养。由于环境科学理论体系不完善,化学与环境“软科学”知识难以融合,毕业生不具備完整的环境科学知识体系,自主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弱,难以提高专业素质和就业能力。同时由于环境科学多学科交叉的特点,要求环境类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多元化,环境专业学生的就业渠道也应是多元化的,目前环保部门、事业单位编制大多处于饱和状态,而企业的需求则呈缓慢上升的趋势;学生知识结构单一化必然导致就业单一化,学生就业面试缺乏自信,使毕业生面临就业选择时一脸茫然。此外,由于课程设置不合理,没有发挥导师制在学生能力建设中应该起到的作用[17]。同时,受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影响,环境科学不断向前发展,新理论、新工艺等的不断涌现都需要学生经历充分的自我能力建设的锻炼。
(4)课程设置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结合不紧密
内蒙古存在典型的环境问题,如草原生态环境演变、荒漠化、沙尘和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等,而这些环境问题的研究又多需借助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同时需要具备植物学、微生物学、生态学和逆境生理学等理论基础,而这些是内蒙古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弱项或缺失项(表2)。事实上,目前环境保护部门从事环境监测工作的多为物理、化学专业的毕业生,而内蒙古上述典型环境问题的研究、监测和治理等亟需大量环境专业人才。同中国诸多高校一样,设置环境科学时缺乏社会生产实际所需知识和能力的考量,办学“专家化”;结果,按照教师狭窄的研究方向设置课程,使学生完成了4年本科的学习后感觉到很空洞,到了工作岗位上感觉知识和能力缺乏,不能很快进入工作角色[7],难以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四、提高内蒙古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人才专业素质与就业能力的建议
在新形势下,目前社会对环境科学专业人才要求不断变化,对环境保护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趋于多元化;另一方面毕业生面临专业不对口、就业难、专业与社会需求脱节,“择业口径宽、就业渠道窄”等状况,如何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已经成为各大高校面临的最为紧迫的问题[2]。
1.面向未来行业需求,调整教学计划,明确培养目标
完善高校环境科学专业的理论体系,避免“千‘校’一律”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科学专业人才供给的结构性失衡问题[4]。目前环境科学毕业生面临的就业窘境,与专业培养模式单一、培养目标趋同,环境科学知识“博而不精,广而不专”有关[4,6],难以满足具体岗位对环境科学专业人才的需求[4]。应了解环境科学的学科特点、把握环境问题、环境科学人才需求状况,随着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进行适当的调整。
2.借助学科平台,提炼专业特色,准确专业定位
环境科学专业学生在就业、深造过程中常表现出“没有专业特色和优势”,影响了学生个人的发展[4]。如何在专业建设过程中,结合地方实际,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提炼专业特色和准确专业定位,是环境科学专业建设中急需解决的问题[3]。内蒙古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专业目前主要是培养环境监测型人才,但环境科学毕业生受到化学专业毕业生的挑战;环境科学人才必须具备扎实的环境科学核心思想理念,并高度融合环境科学理论与技术,才有可能在就业竞争中占得先机,在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理论与环境科学技术的高度上为我国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目前环境保护部门从事环境监测工作的多为化学专业的毕业生,而内蒙古典型的环境问题亟需大量环境专业人才,把环境科学专业擅长的点源监测、研究扩展到面源,面向区域环境问题、科研需求和就业市场,不拘泥于教材,以发展的眼光注重能力培养,才能提高就业竞争力。
3.优化课程架构,提高实践落实程度,注重能力培养
环境科学专业学生表现出的分析、处理问题能力不足等问题说明学校能力性课程设置力度不够,不仅影响了学生个人的发展,也不利于高层次、创新型研究和管理人才的培养。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影响,如学校自身师资和科研实践能力等综合因素的限制,通识教育类课程挤占专业课学时、能力性课程设置力度不够、专业基础课程实习与核心理论课程脱节等问题,说明传统的专业培养模式无法达到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在当前形势下,针对当前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可以探索联合或合作培养模式,根据企业(环保相关部门)的实际需求,制订共同合作培养方案,培养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较强的实践和科技创新能力、良好的科学素质和环境意识的高层次、高素质人才[18]。同时,从有利于学生就业和继续深造两方面着手,增强数学实力,基础与应用并重,充分满足个人发展需求。
4.基于导师制和模块化教学,培养不同层次人才
在多变的就业压力下,需要结合新形势下环境问题和环境科学的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特点,立足社会经济发展与市场需求,基础、前沿和应用教学并重,培养新世纪创新型环境科学人才。随着新形势下社会对环境科学专业人才要求的改变,内蒙古师范大学可以基于导师制和模块化教学,培养不同层次人才:培养具有环境科学核心思想的高级分析监测人才;培养能够从事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管理与规划等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扎实数学基础,能够从事区域环境问题遥感监测、模拟和预测的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具有环境科学核心思想理念,高度融合环境科学理论与技术的高级研究型人才等。
五、结语
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需要高素质、多元化的环境科学专业人才,然而毕业生又面临专业不对口、就业难、与社会需求脱节,“择业口径宽、就业渠道窄”的窘境。如何培养具备科学与人文交融的素质、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和就业能力成为相关院校面临的迫切问题。在总结了环境科学专业学科与人才需求特点的基础上,以内蒙古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专业为例,分析了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提出了提高区域环境科学专业人才素质与就业能力培养的建议:面向未来行业需求,调整教学计划,明确培养目標;借助学科平台,凝炼专业特色;优化课程架构,注重能力培养;基于导师制和模块化教学,培养不同层次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泉,刘昊,李新.资源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31(8):140-144.
[2]梁红,郭硕.当代高等院校环境科学专业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5(51):93-94.
[3]曾慧卿,刘雷,陈建新,等.综合性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与目标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5(24):154-155,158.
[4]操璨璨,周葆华,王萍.转变环境科学专业培养模式的必要性初探[J].安徽农学通报,2010,16(8):154-155,159.
[5]LiuJ,DiamondJ.China'senvironmentinaglobalizingworld[J].Nature,2005,435(7046):1179-1186.
[6]温桂清,蒋治良,李俊.高校环境科学专业就业分析及培养模式探析[J].高教论坛,2010(6):108-109.
[7]曹优明.教学应用型本科院校环境科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探讨[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9(4):86-90,94.
[8]库宁汉姆·塞果.环境科学:全球关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9]尹大强,陆根法,丁树荣,等.中美高等环境类专业设置比较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1998,18(6):607-616.
[10]袁斌.对环境科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新思考[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2):48-50.
[11]裴倩敏.环境科学类专业分析[J].环境保护,2007(10):37-38.
[12]董玉瑛,陈景文,马静,等.环境工程专业发展趋势和人才培养途径的研究[J].教学研究,2006,29(6):535-538.
[13]朱启红,夏红霞,李强,等.环境科学专业“以岗位为平台的理工融合”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2(2):24-25.
[14]王宪恩,段海燕,李杰.环境科学专业研究生教学课程体系特色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8):45-46.
[15]凌婉婷,任丽丽,高彦征.中英高校环境科学专业课程教学特点比较[J].高等农业教育,2008(11):92-95.
[16]徐志兵,孙慧群.环境科学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4(1):96-98.
[17]龙仕平,李思雯.大学导师制浅论[J].大学教育,2013(23):25-26.
[18]常青,唐和清.校企联合培养环境科学专业人才的探索[J].广东化工,2015,42(18):184,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