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4 15:53: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服务市场营销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辽宁高速公路要创全国同行业一流管理,要与世界先进水平接轨,任重而道远。那么,如何缩短创全国同行业一流水平的时间,更快地与国际接轨,笔者认为,正确把握服务的市场营销策略将起到不可估测的作用。
市场营销学发展至今,有近100年的历史。它随着时代和竞争环境的变化在不断地演进。现代市场营销活动不仅涉及到商业活动,也涉及到非商业活动;不仅涉及到个人,也涉及到团体;不仅涉及到实物产品,也涉及到无形服务及思想观念。市场营销作为一种计划及执行活动,其过程包括对一个产品、一项服务或一种思想的开发制作、定价、促销和流通等活动,其目的是经由交换或交易的过程达到满足组织或个人需要的目标。这一定义的核心内容是满足用户,而企业的战略目标正是通过极大地满足用户的需要而实现的。
高速公路的收费工作是具有执法特点的服务性工作,那么,如何正确运用高速公路服务的市场营销策略呢?
首先,从市场营销中最基本的观念人的基本需求和人的欲望出发,制定服务营销策略。人的基本需求是人类活动的起点。它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受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那么,在高速公路服务中如何实现上述需求呢?作为高速公路管理者就要把高速公路建成经济路、快速路、舒适路和旅游观光路,使得用户渴望、向往通行;要确保高速公路雨、雪、雾天安全畅通,使得用户放心舒畅使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加快我省高速公路的建设步伐,使得用户将无选择地行使高速公路;要为企业、团体或个人行使高速公路提供文明、优质、高效的服务和良好的行车环境,使用户感到满意和满足。同时要为使用高速公路的用户创造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的有利条件,从而实现用户的自我需求。
其次,树立现代市场营销观念。现代市场营销观念与传统的销售观念是不同的。销售观念以卖方为中心,市场营销观念以买方为重心;销售观念从卖方需要出发,考虑的只是如何把产品变成现金,而市场营销则考虑如何通过产品研制、传递以及最终产品的消费等有关的活动,来满足用户的需要,从而实现产品的价值。高速公路管理者以市场营销观念为自己的策略导向,推销自己的产品服务,应遵循以下几个宗旨:
1.用户是中心。没有用户,高速公路的存在也就毫无意义。高速公路管理者应具有“路兴我荣、路衰我耻”的意识,“视用户为上帝”,尽一切努力满足、维持、吸引用户。
2.竞争是基础。高速公路管理者要居安思危,要不断分析三环路的竞争对手大二环。要把握竞争机遇,强化竞争意识,发挥自己的优势,以最良好的服务来满足用户的需求。
3.协调是手段。市场营销的功能主要在于确认消费者的需求和欲望。作为高速公路管理者应将与消费者有关的市场信息有效地与社会相沟通,并通过有机协作,努力达到服务于用户的目的。
4.利润是结果。高速公路运行的目的应是极大地满足用户,而利润是在极大地满足用户后所产生的结果。
第三,抓住服务这一产品的特性,制定营销策略。高速公路的服务是以人为基础的服务,是以人为对象的服务,是以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最大化为宗旨的服务。因此,用户在服务的购买过程中及评估服务时,用经验属性(指用户的满意程度)和信任程度(指综合评价)来衡量。
摘要:市场营销学是一门创新的学科,没有发展与创新市场营销就会裹足不前,缺乏生命力。伴随着市场的不断变化,市场营销在不断的创新中得到完善和发展。以市场营销理论为研究对象的市场营销专业,其最大的特点也是要不断创新,培养满足市场经济不断发展需要的创新型营销人才。市场营销专业两大基本特性是实践性和创新性,决定了其实施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计划的重要性。
一、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及现状
创新是整个教育界面临的重要课题。李岚清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鼓励创新和重视实践,促进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实际紧密结合,改变那种只重书本知识,忽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现象。必须在教育中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在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实施创新教育,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这种创新体现为教育思想和观念的创新、教育政策和体制的创新、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创新,这一切的基础依赖于教育思想和观念的突破与创新。
(一)培养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必要性
1.市场营销专业自身的特点要求必须勇于实践、不断创新。专业培养计划中明确指出,市场营销专业培养的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市场营销学、商务策划、电子商务等深度理论知识,拥有坚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从事工商企业管理及市场营销的中高级专业人才。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就是在企事业单位从事市场研究、市场策划、企业管理、广告及公共关系、企业形象设计及品牌规划、投资项目分析及商务谈判、电子商务等方面的实际工作。市场可谓瞬息万变,只有具备适应市场变化的创新与实践能力,才能成为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
2.市场竞争的内在要求,国际经济一体化、信息化的迅猛发展,要求现代市场营销的专业人才必须具备对未来市场变化的洞察力和敏锐的分析能力,敢于不断进行营销手段和方法的创新。中国加入“WTO”以后,市场的开放程度日益加强,国内企业受国际竞争环境的影响日益加剧,经济一体化浪潮促使企业竞争国际化。既懂得国际企业运作的规则,又具有开拓创新意识的人才才能满足这一发展趋势的需要。
3.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状况看,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实践动手能力强的人才成为“抢手人才”。随着国外公司的大量进入及本国企业的加速发展,企业对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趋势是既要懂现代营销管理,精通国内外业务,又要有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据对现有人才需求状况的调查统计,市场营销类人才的需求位居前5位。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应该成为市场营销专业主要的教学目标。
(二)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突出问题
1.实践课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毕业实习缺乏基本的经费保障,对实习基地的建设重视不够。以现有的毕业实习为例,四周实习课经费每生不足百元。从学院管理层而言,对学生毕业实习的重视程度和过程管理不够,缺乏有效的政策和经费支持。
2.学院领导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鉴于市场营销专业的自身特点,我们增加了市场调查、营销实习等环节,但执行中缺乏学院必要的经费支持,且在教师工作量的计算上受到歧视性待遇,被认为是可有可无的事情。鉴于专业特点,为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我们在大三增设了学年论文并为今后的毕业论文奠定先期的基础,这无疑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起到积极作用,但在工作量的计算上按每生3学时对待,明显偏低,缺乏学院有效的政策支持。
3.缺乏实验教学的完整计划和系统的教学指导大纲。现有的实验设备特别是营销实验室的利用率不高。虽然对校内开放,但学生用于非教学性用途,诸如打游戏、聊天、QQ等多,用于教学性的实验不多。这一方面是现有的实验课设计不合理,另一方面也与教师的指导不足有关。现有的实验“软件系统”的建设不足,必要的专业课及专业基础课的教学软件匮乏,学院缺乏对实验室的进一步投入。
4.市场营销专业课的实验内容缺乏创新。拓展市场营销专业课的实验内容已是当务之急。从已增加的实践环节看,普遍存在着过程管理不严格,内容与形式缺乏创新,经费支持及政策保障力度不够等现象。
二、市场营销专业创新教育与实践能力培养的途径
要从根本上解决以上存在的突出问题,必须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在专业培养中的重要性,通过教学改革加以解决。
1.从教学改革入手加强对实践教学的管理和控制。对理论课内容及讲授方法进行创新,多用启发式,反对填鸭式,采用互动式,摒弃僵化式,切实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动脑、动手能力入手,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专业及专业基础理论课要从教学内容的更新入手,建立全新的课程体系,要处理好现代内容与经典内容的关系。既要高度重视基础理论,又要不断改革教学内容,在不断摒弃陈旧内容的同时,在理论教学中贯穿必要的实践(实验)教学内容,使两者相互渗透、有机结合。
2.要从教学方法入手,变一味的理论教学为引导式、互动式教学。鼓励高年级学生进行课程设计、问题研究、配合老师进行课题研究等多种主动学习活动。要鼓励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及手段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使用多媒体授课的课时比例应不少于总课时的20%。
3.从构建全部的教学计划开始,设计全新的教学课程体系。以创新、实践为结合点的全新课程体系,着重于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在理论课的教学中应多渗透实践(实验)教学内容。
4.加强对课程设计、专题实习(实验)及毕业实习工作的指导。在总结以往实践课程开设的基础上,我们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实践课程的组织设计不太合理,特别是“市场调查”实践及“营销实习”存在重复性和惯例化,缺乏内容创新。为此,我们提出以营销课程设计的方式充实实践教学环节。
(1)第三学期开设“市场认知实习”,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认识市场、了解市场营销、学会做简单的市场调查分析,并写出专题分析报告,将所学的统计学知识、计算机文化理论等运用于实践。
(2)第四学期开设的“专题市场调研”则是配合“市场调查与预测”理论课的教学深入进行的专题性研究。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可以针对某一特殊的产品、产业或服务市场进行专题性研究,从调查市场需求、市场潜力、竞争者状况等等项目开始,培养系统分析问题的能力。
(3)第五学期开设的“营销策划设计”旨在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结合企业的营销活动从产品、价格、广告、促销活动等入手设计策划方案。从内容和形式上多样化,可以是针对某一产品的广告策划与设计,也可以是针对企业的CIS策划与设计,目的是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将创新性的思维转化为可操作的方案。
(4)第六学期开设“推销实习”,它是学生步入社会前的一种营销体验,也是结合所学的“推销学”理论课做的一次实践活动,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会感受推销工作的“四个千”,即“千言万言,万水千山,千辛万苦,千方百计”,让学生拥有面对社会的思想准备。
(5)第七学期开设“学年论文”,是根据营销专业特色开设的,实践证明也是非常成功的,是对学生进入大四后综合能力的锻炼。学生通过做学年论文,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了。查阅资料、解析问题、研究能力、思考能力等都得到了综合锻炼,在导师的指导下已经能够进行专题研究。优秀的学年论文修改后还可在公开刊物上发表,学生既为毕业论文奠定了先期基础,又成为老师的好帮手。
(6)开设“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是学生综合能力的展示。通过毕业实习学生得到实践锻炼,为今后走向工作岗位奠定了基础。毕业论文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过程。学生通过毕业论文的写作,培养了掌握各种工具、手段、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使理论知识进一步深化,知识领域进一步拓展。在毕业论文的过程管理中,应特别注意对选题工作的把握,选题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毕业论文的质量。题目要尽量新颖、专题化,尽量结合学科前沿和科研课题,并有一定的理论深度。以上方案实施的关键在于抓过程管理,抓每一项实习的深入指导与具体落实,配备优秀的实习指导教师,落实实习项目。
5.充分利用寒暑假,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在学习期间及寒暑假期间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或科学研究,特别是结合专业特点在工商企业进行市场营销活动及其他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工作及课外科技创新活动。通过参加第二课堂、创意设计大赛、专题项目研究等多种活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依靠系团总支、学生会、科协等社团开展多样的课题竞赛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总之,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方案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为基础,通过各种改革与创新设计而实施的复杂系统,它需要在理论上突破,实践上创新,落实上深入,管理上严格,是本专业教师应努力追求的目标。
三、市场营销专业创新教育与实践能力培养计划实施的政策保障
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一靠制定科学的培养计划,二靠实施这种计划的政策保障。学院教学管理部门要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培养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鼓励对理论教学手段与方式的创新改革,把传统教育中的成功做法与创新教育的新思想、新手段、新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学评价体系、师资考核标准等方面引导教师的教学创新,结合不同专业的具体特点,有针对性地深化教学改革,强化实践环节教学,彻底改变只重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实验)教学的片面做法。为更有效地保证市场营销专业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计划的实施,应从以下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1.将创新与实践教学的实施状况纳入教学评价体系及师资考核标准中。评价一门课程的授课好坏,不单要看理论教学好坏,而且要看是否运用了鼓励学生实践创新的手段与方法。一门课程的教学实施是否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是衡量授课好坏的一个标准。对那些敢于教学创新,使用新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得当的教师,在优质课评选、工作量的核算、评优等方面给予支持。如对于那些使用多媒体教学,实践(实验)环节落到实处的课程在工作量计算上给予一定的鼓励。
2.由专家组对主干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综合评价,特别是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运用,实践(实验)教学环节的比例进行研究。对实践(实验)教学计划、具体内容的设计、实施的具体过程进行论证与督导。
3.大力加强实验室建设,特别是实验课教学软件的投入力度。就目前我系已建成的市场营销综合实验室而言,极缺专业课教学软件,为此许多该开的实验课难以开出。同时要大力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与维护。目前学院管理部门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错误倾向,就是重实验室硬件投入,而轻实习基地的建设。实习经费严重不足,实习基地建设资金极度匮乏已成为制约市场营销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特别应引起重视的是随着人才需求状况的变化,以及用人单位“主宰权”的强化,是否接受毕业生实习人数被许多企业大打折扣,实习已经由接受方需求转变为供给方需求,为此不断维护与建设实习基地是市场营销专业面临的突出问题。就实习经费而言,日常开展的市场调研、营销实习等实践环节没有经费,毕业实习经费每生不足百元,连四周实习的基本开支都难以维系,且在教师工作量的计算方面缺乏有力度的支持。
4.本专业开展的学年论文这一创新性实践教学环节没有得到学院的有效支持,特别是在工作量的计算上,每生按3学时计算工作量明显偏低,难以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包括其他的实践环节,如营销实习、市场调研等均按参观实习计算工作量,使教师的劳动付出与获得极不相称,这也是重理论课、轻实践环节的突出表现。要从根本上解决存在的问题,建议教务处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工作量计算标准,并给予政策支持。
5.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寒暑假及课余时间参与工商企业管理与实践活动。鉴于市场营销专业自身的特点,可以允许本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期间开展各种营销管理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创新设计、企业策划、市场调查与分析等活动,并根据实践成果减免学分。总之,大力培养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创新与实践能力是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是满足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要求,是本专业自身特点的要求。只有制定出科学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计划,并强有力地实施这一计划的政策保证,才能真正培养出理论基础扎实、实践技能强的市场营销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Z].2001-04-29.
【关键词】房地产业 服务营销 策略
在房地产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大环境下,市场营销被视为房地产企业经营和运作的生命线,因此加强房地产服务营销对房地产开发商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有着十分长远而重要的意义。
一、服务营销及房地产营销的趋势
作为服务营销基石的“服务”概念,营销学者一般是从区别于有形的实物产品的角度来进行研究和界定的。非利普科特勒把服务定义为“一方提供给另一方的不可感知且不导致任何所有权转移的活动或利益”。而美国市场营销学会则将其定义为“主要为不可感知,却使欲望获得满足的活动,而这种活动并不需要与其他的产品或服务的出售联系在一起。生产服务时可能会或不会利用实物,而且即使需要借助某些实物协助生产服务,这些实物的所有权将不涉及转移的问题”。不管对服务的定义如何,一般而言,与有形产品相比,服务具有以下特征无形性这是服务最为显著的一个特征,它可以从三个不同的层次来理解。首先,服务的很多元素看不见,摸不着,无形无质。其次,顾客在购买服务之前,往往不能肯定他能得到什么样的服务。第三,顾客在接受服务后难以对服务的质量做出客观的评价。
中国房地产营销的发展经历的是一个从局部到全局、从单一到综合的这样一个过程。随着中国房地产开发环境的变化、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房地产营销本身所存在的不足,房地产营销必将继续向前不断发展。其主要的发展趋势表现为服务营销的思想将逐步深入到房地产的营销过程中。一直以来,房地产业都属于第三产业,即服务业的范畴,房地产业具有一些显著的服务特征。随着服务营销理念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服务营销中的相关思想和营销方法将被房地产业普遍接受。全程整合营销将是未来房地产营销的主流。将整合营销的理念运用到房地产开发的全过程营销中,这是未来房地产营销的主流。
二、基于服务营销的房地产营销组合模式构建
房地产业属于第三产业服务业的范畴房地产业是现代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行业,它是一个包括房地产的投资、开发、经营、管理和服务等行业的产业部门。而且房地产产品具有服务产品的相关特性。
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房地产产品具有服务产品普遍有的无形性、异质性等特征,同时房地产产品的不可移动性与服务产品的不可储存性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服务业的营销是服务营销研究的传统领域,服务营销的相关理论自然可以用来指导属于服务业的房地产营销。同时,房地产产品具有很多服务产品的特性,所以服务营销的很多理论可以应用到房地产营销的理论探讨和实践应用之中。基于以上观点,本文试图从服务营销的营销组合策略体系出发,来构建房地产的营销组合策略模式。在充分考虑到房地产产品的无形性及消费者感知对房地产营销的影响的情况下,从房地产开发的全程出发,以服务营销的理论为基本出发点,借鉴服务营销的7PS策略,笔者认为,房地产营销组合模式应该包括产品策略、价格策咯、渠道策略、沟通策略、人员策略、有形展示策略和过程策略。
产品策略。根据房地产整体产品概念,房地产产品包括了其所提供的空间、户型,小区的规划、景观、建筑风格、建筑质量、配套、公共部分装修,楼盘的区位、品牌、社区文化、物业管理服务和购买过程服务,楼盘的升值潜力和楼盘所在区域的规划等。因此,产品策略便是在项目开发之前,确定以上内容的框架。其工作内容包括了建筑策划、品牌构建、物业管理服务内容的确定等。
价格策略。房地产楼盘的定价必须科学地根据楼盘造价、利润、税金、地段、朝向、楼层、房地产市场利息率、物价指数和商品房的市场竞争状况、供求状况、市场反应周期曲线并结合楼盘的消化过程的规律性,进行价格战略性决策及过程控制。在房地产定价中,一是要控制好销售前期、中期、后期的销售比例和价格,二是要利用期房和现房的销售各自优势,控制好预售阶段,使现房能热销,以获取项目的最大效益。
沟通策略。在接受了多年房地产广告等促销方式而进行的教育后,消费者日益成熟老练,对楼盘综合素质的高下有着自己明确的评判标准,普通的广告说辞、概念设计已难以让他们动心。开发商们不能再局限于单方面的销售促进,而应该注重与消费者的有效沟通,彻底摒弃过去“教师爷式”的强加于人的促销行径,以积极的方式适应顾客情感,建立基于共同利益上的新型关系。房地产营销中的沟通策略包括传统的促销策略,如广告,销售促进和公共关系同时,顾客关系管理己成为刀几发商与顾客有效沟通最有成效的策略。
渠道策略。营销渠道是将产品山生产者转移给消费者的途径。在房地产营销中,主要有三种主要的营销渠道开发商直销、委托商销售和房地产经纪人销售。开发商可以根据自身的实力、房地产市场结构、楼盘素质等因素选择适当的渠道策略。
有形展示策略。所谓“有形展示”,是指服务市场营销管理的范畴中,一切可传达服务特色及优点的有形组成部分。由于房地产产品具有无形性特征,并且该特性对购房者产生了种种特殊影响,房地产开发商可以借鉴服务营销理论中的有形展示策略,充分展示房地产产品的质量及开发商的良好形象,从而规避房地产无形性带来的不利影响。房地产营销中的有形展示策略包括环境展示、人员展示、品牌载体以及信息沟通展示四大部分。
人员策咯。在房地产营销中,营销人员对于顾客对楼盘质量的理解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房地产营销组合应该充分考虑“人”的因素。人员策略既包括了营销人员的构成、培训、管理、激励、仪表、态度管理等,又包括了顾客参与程度的管理、顾客参与行为的管理、顾客与顾客之间的联系等。
综上所述,论文认为基于有形产品营销理论建立起来的房地产营销组合模式,由于没有考虑到房地产产品的“服务”特征,不能有效地解决房地产营销实践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因此,论文从服务营销的理论出发,认为房地产营销的组合策略应该包括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沟通策略、有形展示策略、人员策略和过程策略。该模式对房地产项目的实践指导作用,还需要更多的房地产项目来检验。是笔者以后将从事的研究和实践工作。
关键词 创新能力 市场营销专业 竞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The Experience of Participating in the Competition to Enhance
Marketing Professional Students' Creative Ability
WANG Qiuyue
(Business School, Beijing Institute of Fashion Technology, Beijing 100029)
Abstract This paper through the guidance of the students involved in the marketing of real national marketing competition, combined with marketing professionals currently teaching theoretical system and student participation in the competition process to enhance the ability of the two aspects, summed up the marketing of professional practice and try to explore teaching experience, and puts forward some innovative ideas marketing profess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Key words creative ability; marketing professional; competition
笔者指导所在学院学生团队参加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市场学会、教育部考试中心、工信部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合作协会联合主办的“娃哈哈”全国第五届市场营销大赛,获得复赛京津赛区第一名、决赛全国第二名的好成绩,团队成员获得个人营销精英奖,我也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
作为一名市场营销专业课教师,笔者在辅导学生参与大赛半年多的时间里,感触颇深。竞赛使学生在理论知识巩固、创新能力培养、沟通、表达能力提高等方面都得到了培养和锻炼。
1 巩固基础理论知识
根据大赛章程,首先对报名参赛的学生要完成理论素质的测试考试,本着“以老带新、以新为主”的方针,笔者针对大一(下学期)学生报名及其踊跃、但专业知识结构还不完善的现状,特别重视营销大赛初赛笔试的备战,专门针对涉及到的理论知识点为同学们开设讲座,组织同学们积极复习和备考,最终考试环节要求严格闭卷,为挑选出优秀合格的同学提供了通道,成绩为后续组建团队提供了重要参考。
除了在初赛考试环节对学生理论知识进行了巩固,在大赛后续环节如市场调研环节和策划案撰写等过程中,对于所学到的理论课程如市场调研与预测与SPSS软件应用、商品企划等都有所涉及。市场调查与预测理论课的教学深入进行的专题性研究,针对某一特殊的产品、产业或服务市场进行专题性研究,从调查市场需求、市场潜力、竞争者状况等项目开始,掌握系统分析问题的能力。营销策划旨在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结合企业的营销活动从产品、价格、广告、促销活动等入手设计策划方案。内容和形式上多样化,目的是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将创新性的思维转化为可操作的方案。
2 提升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培养和提升贯穿在备战大赛的过程中对销售实战创新思路开拓、撰写营销策划案、营销之道软件对抗等方面。
本次大赛的销售实战环节贯穿整个赛程,与市场调研报告、营销策划案共同计入到团队总分。笔者带领的北京服装学院“凌云”团队取得了7月份销售量63644元1200箱全国排名第14,8月份销售量38562元783箱全国排名第52和9月份销售量155104元3555箱全国排名第9。在整个实战销售阶段,团队同学们实现连续三期京津地区排名稳居第一的不败神话。
由于大赛指定的销售产品“娃哈哈”在北方饮料市场的认可度远不如南方市场那么高,团队学生们在我的启发下,大胆开拓创新,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实行线上、线下不同产品推广。线上学生们在各个大学的BBS高校论坛上产品信息来推广销售产品,提高在北方大学生群体的认可度;同时还在社区的儿童产品论坛、妈妈论坛上“锌爽歪歪”的产品信息。学生们运用新媒体的超强影响力,在微博和校内上推荐好友和粉丝更多地尝试娃哈哈产品。销售实战环节开拓了学生的思路,也是学生步入社会前的一种营销体验,学生通过销售实战,体会到了营销工作的苦与乐,这是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也体会到了把理论运用到实际的营销中是多么重要。
营销策划案撰写过程中,笔者带领学生结合市场调研的数据,针对问题进行策划。学生们利用暑期时间,在大量调研和资料搜集的基础上,将“娃哈哈”现有功能饮料品牌“激活”重新进行了市场细分和定位,并针对新的消费群体提出新包装、新卖点、邀请新的符合定位的广告代言人、开拓新的渠道等策略组合,学生们的“NEW激活”创新策划得到了娃哈哈北京公司的高度认可!
3 增进表达、沟通能力
整个参赛过程中,在市场调研、销售实战和营销策划环节中与消费者、企业方的交流,以及在复赛和决赛环节中与专家评委的表达沟通交流等,学生们沟通表达能力在受到了实战挑战的同时,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
初试笔试成绩公布后,笔者与娃哈哈北京公司主动沟通,为营销专业大一、大二同学们进行了《娃哈哈的营销之道》的主题讲座,为参赛学生们搭建了与企业沟通的平台,同学们与娃哈哈品牌之间多了份亲近,为后续暑期销售实战环节以及市场调研、策划方案撰写等方面,保持与娃哈哈北京公司的密切沟通做了非常好的铺垫,最终策划案受到企业的高度认可,也是建立在学生们与消费者和企业的深入沟通和交流基础上创新的成果!
图1 市场营销专业课外实践体系
通过参与到大赛的每一个环节中,不仅仅是同学们在创新思路、团队合作等能力方面收获最大;作为参赛团队指导教师的我,也带领着自己的队伍进行了实战演练,期间的失败或是成功的素材和经验,都为后续创新实践教学和科研提供了参考;期间认识的优秀同行,必将保持行业内联系和专业交流;在与凌云团队学生们备战的日子里,我还收获了来自学生们难得的信任和朋友关系,这也是值得珍惜的和最大的收获!
当然,除了组织学生参与到校内、外竞赛中提高实践创新能力以外,目前商学院市场营销专业的课外实践活动非常丰富,例如实习基地专业认识实习、时尚行业体验实践、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专题市场调研和营销策划设计、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等(如图1)。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培养和锻炼了他们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项目支持:北京服装学院教育教学改革专项,项目编号:JG-1217
参考文献
[1] 李叔宁.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的探索[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0(5).
论文关键词:金融排斥,区域保险区域差异
一、金融排斥理论研究现状
金融排斥性是近十年来才出现的一个新的概念。在稍早的研究中,人们一般从金融地理学的角度对金融排斥性进行探讨,即研究居民到金融服务网点(尤其是银行零售营业点)的实际距离对居民获得金融服务便利性的影响(Leyshon和Thrift,1993;1994;1995)。这个时期对金融排斥性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过去几十年受住房政策(将贫困人口集中于城市郊区)的影响,大量金融零售网点在贫困社区的撤并;二是研究银行和住宅互助协会①的分支机构在贫困社区的关闭;三是研究贫困社区居民因到金融服务网点较远和交通不便而获得金融服务的难度。随后的研究表明,金融排斥性并不仅仅因金融服务网点在某一地理区域的撤并而存在(FSA,2000),一些人群如果有获得金融服务的需求,但却因社会经济因素和金融服务市场因素而很少或从未获得金融服务也应视为受到了金融排斥。一般认为,容易受到金融排斥的人群往往是从来没有使用过金融产品的家庭、低收入居民、老弱病残人士、居住在边远和落后地区的居民(FSA,2000),以及诸如此类的社会弱势群体。基于此,Sherman Chan(2004)在其会议论文中将金融排斥性界定为:在金融体系中人们缺少分享金融服务的一种状态区域保险区域差异,这包括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缺少足够的途径或方式接近金融机构,以及在利用金融产品或金融服务方面存在诸多困难和障碍。
至于如何判定是否存在金融排斥性,现在比较流行的方法是根据Kempson和Whyley(1999)提出的五个指标:(1)地理排斥性;(2)条件排斥性;(3)价格排斥性;(4)市场营销排斥性,;(5)自我排斥性。显然,这样的判定方法更能够从金融机构的经营层面对某一地区的金融服务水平进行分析和评价,也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鉴于此,本文也将参考和借鉴这些指标探讨我国保险业区域中存在的金融排斥性问题,并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二、保险业区域金融排斥现状分析
1.地理排斥。一般来说,一个地区金融机构的分布与金融排斥程度呈负相关关系,金融机构网点分布越多,居民越容易获取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金融排斥程度越低,反之亦然。截至2009年年末,全国共有保险集团公司8家,保险公司121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10家。其中,北京地区共有保险分公司及直接经营业务的总公司83家。河北省,辖内共有保险公司省级分公司40家,分支机构3625家,保险专业中介法人机构101家,保险兼业机构3733家。上海保险机构总数为105家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江苏69家;浙江56家;安徽36家;江西2390家;山东56家;湖北3146家;重庆46家;四川45家;贵州854家;青海219家;宁夏290家;新疆519家。可见,保险机构的分布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和少数中西部地区,保险机构的区域分布存在较大差异。
2.营销排斥,即一些人被排除在金融机构产品营销目标市场之外。保险机构为了获得盈利和发展需要一定的从业人员对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进行营销。从业人员是营销活动的重要载体,从业人员的多少对金融机构营销具有重要的影响。从表1中可以看出,东部地区11个省份中保险机构从业人员数目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中部地区:黑龙江、山西、河南以及湖北的从业人员人数和东部地区相当,其余地区和东部区域相比相差较大。尤其是西部地区除四川省从业人数较多之外,其他省份远低于东部地区。
表1 2009年我国各地区保险机构从业人员总数
地区
省份
从业人员总数
地区
省份
从业人员总数
东
部
北京
64062
东
部
海南
12828
天津
41546
辽宁
134890
河北
200000
广东
253800
山东
402100
中
部
黑龙江
113000
江苏
235000
山西
110416
浙江
143000
河南
263300
上海
21300
安徽
19991
福建
131873
湖北
134879
地区
省份
从业人员总数
地区
省份
从业人员总数
中
部
湖南
14800
西
部
四川
172600
江西
70000
贵州
9421
吉林
87051
陕西
73774
西
部
内蒙古
67704
西
部
新疆
12703
广西
65000
青海
15325
重庆
75000
宁夏
7644
云南
65000
论文关键词:电力市场;电力营销;优质服务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建立优质服务工作标准体系,不断提升服务水平,严格落实各项服务规范,使广大客户在国家电网公司营业的任何区域都能够享受到相同的优质服务。而建立现代电力营销管理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其中如何提高优质服务水平是一个重要内容,通过提高优质服务水平这一环节带动了营销的各个环节,从而进一步的开拓电力消费市场、扩大用电需求、加大电费回收的力度,以适应电力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发展的需要。
一、电力行业走向市场对供电企业提出了哪些新课题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在厂网分开、竞价上网等电力市场化改革形势的前提下,供电企业的市场化步伐将会加快。如今每个供电企业都面临如何建立服务形象、发现潜在用电客户,开辟新型用电市场、增供扩销,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如何促进电力资源优化配置,开拓电力市场成为企业越来越关心的问题。
第一,供电企业虽然越来越器重电力市场营销工作,但营销理念落后,服务意识不强,“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理念还没有真正形成,企业内部管理系统还没有完成从产品导向到需求导向的转变,营销工作更多的是在进行用电管理.强调的是对客户用电的管理和把持。对服务工作的认识仍停留在履行强制性制度和规定上,主动服务意识不强。优质服务仅限于上街宣传、发传单、微笑服务、营业场合更新等表面现象。
第二,随着科技的发展,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技术越来越成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电力企业要盈利、发展,能否树立客户就是上帝,服务永无止境的理念至关重要。供气、供热、供水等企业纷纷设立示范窗口以优质的服务来争取客户。电力企业为了本企业自己的产品(电能)要在市场上获得稳定的地位,要从多方面培养本企业产品的特点,树立一定的市场形象,以求在顾客心目中形成一种特殊的偏爱。也就是通过优质的服务树立企业和产品在用户心目中的形象。
第三,针对以往形成的垄断经营带来的各种弊端,企业更有必要打破垄断,树立市场竞争和效益观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电力企业原来依靠国家计划平衡的许多重要生产要素已经或正在转向市场,电力企业依赖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特殊地位而获得的许多优惠政策也已迅速消失,同时在某些发展潜力的用电市场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替代品使我们不仅在发电市场感受到竞争的激烈,而且在销售市场也开始面临市场的巨大压力。作为电力企业要树立效益观念,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努力追求自己的经济效益,营销工作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终也是最重要环节。在当前各种实际情况下,通过努力开拓电力消费市场,与其他可替代能源争夺市场来逐步建立我们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优势,然而要树立自己的竞争优势少不了的是产品策略中的服务,只有提供优质服务等方式使老顾客多购买现有产品和吸引新的用户也来购买本企业的产品,从而有效提高市场占有率。
第四,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在有法可依的情况下,我们需要学会、掌握、运用《电力法》和《电力供应与使用条例》维护电力企业的合法权益保护自己;同时也需要我们履行义务,作到有法必依;要加大用电监察力度,作到执法必严;追缴电费时,以法律为武器来保护企业利益,作到违法必纠。以法律为基础严格做好营销工作。
二、优质服务工作在电力营销中的地位和作用
对电力企业来讲,为客户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是企业的宗旨,我们要用行动诠释“你用电,我用心”的服务理念,切实提高供电企业服务在客户中的认知度和满意度,优质服务作为主动性社会市场导向,其主要作用于:
其一,电力企业的变电站设备预试,供电线路检修等工作,要从方便客户出发,主动满足客户的要求把工作面向市场、服务市场从而提高自身效益。
其二,电力企业要做到积极地寻找目标顾客并满足其需求,并且当无目标顾客时,企业通过社会的、文化的、心理的和广告、宣传等手段,尽可能地去改变或创造目标顾客的需求,独辟蹊径,开发目标市场。依据国家节能减排等政策,引导客户使用“地源热泵”系统,蓄热电锅炉、冰(水)蓄冷空调,同时也可在客户服务中心设置“用油、用气、用电”效能对比台,直观地为客户展示电力的洁净,高效和方便的特点及对保护环境的好处。从面促进和引导消费者的各种需求并且通过服务树立了形象扩大了市场,提高了电力消费的增长点。
其三,电力企业在市场经济中要根据消费者需求的差异性,把一个整体市场划分为若干个细分市场,在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中,积极开拓商业和居民生活用电。在农村也要通过惠农政策来开拓农村潜在的电力市场。利用国家家电下乡等政策,宣传节能空调,电炊具、电热产品,刺激农村居民电力消费的增长点,增加售电量。同时还要扶持一些用电大户,引导用电大户利用国家相关电价优惠政策,及时调整生产班次及时间,鼓励其采用“峰谷“电价,帮助企业保持现有的生产能力,逐步提高潜在的用电需求。
三、在优质服务工作中,那些环节可以促进电力营销工作
第一,加快电网建设工作,提高供电可靠性,保证电能质量。根据现在电力市场的实际情况,尚有相当大的潜在供电需求有待满足。加快电网建设,不仅能够实现供电部门经济效益的提高,也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如近几年夏季高温,空调负荷剧增,许多居民买了空调后由于受供电条件所限,空调无法正常运转等。因此,根据客户用电需求,加强电网区域规划,加快主网建设进度,加强配网供电可靠性,使主网建设与配网完善同步进行,合理衔接,扩大电网覆盖区域,消除供电脖颈现象,为电力市场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在电网管理上,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全面加强反事故措施,切实落实需求侧管理,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和电力有序供应,加大用电监察力度,加强对用户设备和电网接口设备的检查,防止由于一个用户设备事故导致整条线路停电事故,充分发挥电力系统抢修队伍的优良传统。加大对抢修力量的投入,开展带电接引作业,千方百计缩短停电时间,减少用电损失,维护企业形象。
第三,在电费回收工作上,采取安装预付费电能计量装置等技术手段,树立人们先交钱,后用电的用电观念。推出电费余额和缴费短信告知业务,新增代收费网点等措施,搞好优质服务,坚持“人民电业为人民”的服务宗旨,加强行风建设,规范企业行为,努力为客户排忧解难,,主动发现、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切实维护广大客户的利益,用规范热情的服务赢得了客户的口碑,实现电费回收的良性循环。
第四,在受理客户用电报装工作环节,要求用电营业工作人员,具备多方面的业务知识和综合的服务能力。实行“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实施全程服务,精细化服务,进一步畅通报装渠道,简化报装手续,杜绝人为阻塞电力销售渠道的行为。从用电申请开始,到设计、施工、验收、送电等环节,实施“阳光业扩工程”,坚持“三不指定”原则,对外简化程序,对内加快流程运转,高效优质的服务将对开拓电力市场起到积极的作用。
第五,在各分销渠道的销售环节上。在电力企业的销售渠道上,运用了直接分销渠道,有效的控制了中间商。取消过去的“村管电”、“乡管电”等现象,实现“同网同价”,减少中间环节,实现对最终客户的优质服务。
第六,在售后服务环节上,以电力“95598”服务热线为载体,充分发挥“95598”电力热线的调度服务功能,及时为客户解决电力故障排除,电力服务质量投诉等问题,填补供电和用电服务的真空地带。
【关键词】电力营销管理;环保能源扩张;市场需求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供电企业营销管理的思想定位是以市场为导向,总体策略定位为环保能源扩张策略,细分市场,重点突破,完善技术支持系统。供电企业营销管理的思想定位首先应当明确的是,电力营销必须采取市场导向的管理模式,把电力营销定位为供电企业的核心业务,电力的生产经营活动应服从和服务于电力营销的需要。其次,电力营销的开展应立足于“电网是基础,技术是支撑,服务和管理是保障”的原则。应当充分利用目前“两网”改造的有利时机逐步解决供配电网络“瓶颈”,满足广大用户的用电需求,运用先进的通信、网络、计算机技术,为客户提供高效的、全方位的优质服务,以严格规范的管理对各项业务进行监控,才能实现企业的营销目标。第三,基于买方市场的要求建立起新型电力营销理念。供电企业应当改变过去建立在卖方市场基础上的旧的供电管理模式,建立一个能适应市场需求,充满市场活力的市场营销体系和机制。第四,进行商业化运营、法制化管理。
政企分开后,电力企业仍然是一个接受政府监管的企业,因此,在实现商业化运作的同时,还要严格按照上级规定的市场营销政策和业务范围,从事电力市场的营销工作。
2、电力营销管理总体策略
电力企业营销管理的总体策略在电力经营体制的转变和电力供需矛盾缓和的新形势下,在国家关于可持续发展策略的引导下,可将电力营销总体策略定位为环保能源扩张策略,即:以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为依托,以环保、能源消费结构调整为契机,以市场需要为导向,以需求预测管理为手段,以优质服务为宗旨,以满足客户需求、引导客户消费为中心,以运用灵活的电价政策为手段,以市政、商业、居民用电市场为主攻方向,以稳定工业市场用电为重点,积极开拓替代其他能源的市场,以提高电力在终端能源消费市场的比例为目标,实现社会效益和公司效益的同步提高。总体策略具体如下:
2.1 环保能源的品牌宣传策略清洁、高效、快捷是电能的优势,使用电能符合国家的环保能源政策,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特别是在城区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使人们对清洁能源的应用越来越重视,以此为契机作为能源市场的切人口,在宣传和推广上打出环保能源的品牌,并成为形象设计的主要特点。
2.2 销售市场的扩张策略一是营销地域的扩张,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深人,必定会要逐步放开电力销售市场,打破现有的专营体制,抓住机遇,立足本地,辐射周边,实行销售市场的扩张策略,通过完善地区的电网架构建设,主动出击,以提高各项供电服务为手段,扩大电力营销市场。二是能源市场的扩张,搞好以电代煤,以电代油,以电代气的工作。
2.3 优质可靠的产品策略通过改善电网结构,提高供电可靠性,改善电能的质量,来提高对客户的吸引力。产品质量是营销的基础保证,要加大城网和农网的改造力度,加快一户一表的改造步伐,改善电网结构,提高供电可靠性。
2.4 全方位提供的优质服务策略未来的供电企业在服务市场上赢得并捍卫自己的一席之地,意味着在多层面上与他人竞争。因此,必须把不断提高优质服务水平作为促进电力市场营销的自觉行为,并体现在整个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使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员工都为企业的社会形象负责,真正树立全员营销的观点,与客户建立并保持一种共同发展的新型供用电关系。
2.5 激励用电的价格策略积极推选新的电价政策,到2010 年前逐步取消各类价外加价,处理好电度电价和基本电价的比例关系,在电价中考虑供配电工程贴费的因素,建立灵活弹性的电价体系。
2.6 气电联合的能源互补策略气电联合是在对热电联产、冷热电联产和微型分散电源的研究的基础上,主动进行气电联合的能源互补,以求得协调发展。
2.7 规范到位的管理策略跟踪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模式,调整内部的管理,使之与市场的变化和客户的需要相适应。以在城区成立抄表公司为契机,逐步推广公变台区管理,规范营抄秩序,提高用电营抄人员的各方面素质。加快整章建制,出台规范各项管理制度,对外树立优质服务的企业形象。
3、总体策略的实施规划
3.1 建立新型营销体制近期首先实施向市场营销体制的转变。按市场需求设置营销机构,改“用电管理”机构为“电力营销”机构,其职能相应转变到市场策划与开发、需求预测与管理、业务发展与决策、客户服务与支持、电力销售与合同管理、公共关系与形象设计、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开发与用电咨询、电费电价等方面,全面开展电力的售前、售中、售后工作,形成以客户服务中心为核心的电力营销管理体制,它包含主营系统、支持系统、监督系统三部分设置。
3.2 拓展市场份额
3.2.1 运用灵活的电价政策,争取市场份额根据市场需求的价格弹性,可把整个用电市场细分为价格市场、价格弹性市场和价格敏感市场。运用“价格”扩大营销的目标市场是价格敏感型市场,如高能源工业用户等。为此需要调整现行的用电政策,主要措施:①对大工业客户实行超基数优惠电价、丰水期季节折扣电价,稳定工业用电市场;②拉大分时电价差;利用价格杠杆启动分时用电市场;对居民生活用电实行两时段电价,引导居民合理用电;对冰蓄冷空调、蓄热电锅炉及其它蓄能设备实行分时段优惠电价;③遵循市场细分原则,对不同用电性质的客户采取差别定价策略,如负荷率电价、节假日电价、可停电电价等;④通过同网同价,直供到农户,占领农村市场。
3.2.2 推广用电,增加电能的使用城市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供电企业应当联合政府部门和用电设备制造商,适时加强宣传力度,鼓励使用蓄热电锅炉、电空调、电饮具,引导消费,力争以电的消费逐步取代燃煤和燃气,增加电力在能源消费中的占有率。
3.2.3 细分市场,重点突破根据不同时期的市场需求,实施重点市场开拓,在今后的五到十年内重点在居民生活用电和大型的能源消费市场,在居民生活方面重点的促销烹调、热水、空调、暖气、干衣等电气设备,大型的能源消费市场主要是电锅炉。同时加强对农村电力市场的研究,改善农村电力质量,占领农村用电市场。
3.3 完善技术支持系统
(1)电网支撑;(2)提高营销在线监控和营销信息自动采集水平;(3)建立客户服务计算机管理系统;(4)建立需求侧管理支持系统,加强对市场的分析和预测工作。
4.结束语
未来的电力营销市场是一个买方市场。要建立起适应买方市场需要的新型电力营销理念,即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优质服务为手段,随时随地为用户提供质优、价廉的清洁能源,建立一个能适应商业化运营、法制化管理,分层高效运作,功能齐备,具有较高服务水准,充满市场活力的市场营销体系和机制。
参考文献
[1]林伯强.电力短缺、短期措施与长期战略.经济研究;2004 年第3 期:28~36.
[2]杨淑霞.中国电力需求演变规律及转折点研究[D].2006.
一、从“商务英语”到“英语商务”的转变
(一)社会经济发展对于英语人才需求的变化
近年来,许多英语教育专家指出中国社会对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已经从单纯的对外贸易型人才转向能适应中国经济国际化需求的高层次复合型英语人才(王立非,2011;叶兴国,2014)。随着我国企业“走出去”步伐的加快,亟需熟悉企业营运模式,能在营销、生产、管理、金融等岗位上发挥作用的商务人才。对于这类人才而言,熟练掌握英语交流技能是入职的必要条件。然而根据调查,目前我国在海外工作的人员虽然已超过300万,但在各行业内能熟练运用外语与国外客户洽谈业务、签订合同的人才非常稀缺(蔡基刚,2015)。
(二)商务英语专业的发展和课程体系的转变
商务英语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经贸英语,其核心课程是外贸英语函电、外贸英语会话、进出口实务等,其任务是为对外贸易事业培养专门的外贸人才(叶兴国,2014)。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来到中国,对人才的需求逐步转向兼具商务知识和英语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商务英语逐渐从一门课程转变为一个培养方向,并成长为一个本科专业。在这个过程中,其课程设置、教学模式、人才培养目标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黄伟新(2005)提出从商务英语(Business English)到英语商务(Business in English)逐步过渡的本科教学模式,即:在第四学期开始以英语教授商务课程,并在第八学期用英语撰写商务题目的毕业论文。这种模式将英语作为专业课程的“载体”,发挥英语的“工具性”作用,培养“英语能力和商务专业知识技能均强的复合型人才”。2006年教育部批准目录外试办商务英语本科专业,2007年中国国际贸易协会商务英语研究会提出商务英语本科的课程体系应该由基础英语、商务英语技能、商务专业三大模块构成(叶兴国,2014),管理学、经济学等商务课程首次被明确列入课程体系。2009年出版的《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进一步提出,商务英语专业高年级阶段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商务专业知识的提高上,要选择性地学习经济学、管理学、国际商法、营销等课程,商务知识课程在四年的总学时中应占有20%~30%的比例(陈准民等,2009)。2012年,商务英语专业被正式列入教育部本科专业基本目录。教育部最新制定的 《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以下简称《商英国标》) 更是将商务知识与技能模块的比例提高到了25%~35%。由此可见,商务知识类课程在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已被正式确认。商务知识课程是打造该专业的跨学科特性、培养优秀的英语商务人才的重要保障。
二、当前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与《商英国标》要求的差距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毕业论文(设计)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商英国标》指出,毕业论文应重点考察学生商务英语和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以及实践与创新能力。毕业论文可采取实践类或学术类,其中实践类包含商业计划、营销方案等项目报告和行业、企业、市场分析等调研报告。
然而,根植于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应用语言学学科的商务英语专业在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上要突破传统语言学的窠臼,应用商务知识研究商务类实践课题无疑是一巨大挑战,目前在这方面的教学研究很少。陆道夫(2010)《在英语专业学士论文写作教程》中提出应将语言学、交际学、机构研究等理论应用到商务英语研究中,采用修辞分析法、机构话语法、语料库等方法来研究商务交际事件中商务话语的特点、其文化背景及对相关群体或个体的影响。这意味着本科生毕业论文的研究对象仍是语言现象而不是商务现象。笔者在2015年一次全国性的商务英语教学研讨会上对参会的50余所院校进行的问卷调查也证实了这一现状的存在。对于“贵校商务英语论文选题的方向包括哪些”这个问题,选择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等商务课题的不到30%,而选择各类商务文本翻译、商务信函、商务话语分析的占60%以上。由此可见,当前虽然少数条件较好的大学,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已经开展了用英语撰写商务题材论文的实践,对于大多数院校,由于受到教师学术背景的影响,商务英语专业的论文仍然是经院式的,英语依旧主要是研究对象而不是研究的载体。
毕业论文是培养本科生创新思维能力和研究型学习能力的重要环节,毕业论文的研究和写作过程是对学生在本科阶段所学习的知识、技能、方法的综合应用能力的检验。作为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学、营销学、经济学等学科知识如果在毕业论文中得不到体现,显然不符合课程体系设计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因此,引导和帮助学生从所学的商务知识出发、应用商务研究方法、用英文撰写具有实践意义的商务题材的毕业论文,是商务英语专业培养跨学科、应用型人才的不可或缺的环节,也是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必须面对的挑战。
三、商务题材论文与传统语言学题材论文的区别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的区别
商务题材的论文其研究对象为商务领域中的各种活动和事件,如生产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竞争优势等。从研究目的来看,商务研究主要分为探索性研究(exploratory research), 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 research)和因果关系研究(causal research)(Zikmumd et al 2010:54-61;Saunders et al 2010:137-140)。探索性研究发现和评估企业经营管理中潜在的机会和威胁,从而帮助决策者抓住机遇或化解威胁;描述性研究的目的是对某种商务现象,如目标市场、客户满意度、营销活动等进行细致的描述,从而让决策者深入了解该现象,为正确评估经营效果提供依据;因果关系研究旨在发现某个商务现象,如员工流动率过高、销售额下降等现象产生的原因,从而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因此,商务研究的目的是为企业的经营活动提供实证数据,帮助企业决策者做出理性的决策,其研究对象涵盖商务活动的方方面面,因而它不同于以商务语言(如:谈判、信函、广告)为研究对象,以提高商务沟通技能和效率为目的的传统语言学题材论文。
(二)研究方法的区别
商务题材论文通常采用实证研究。由于各个企业关注的信息不同,商务研究通常需要采集第一手数据。受到研究的时效性、资金投入等限制因素,数据采集通常采用问卷调查、观察、专题小组和深度访谈的形式。在研究设计上,商务研究最常见的设计是案例分析。商务研究极少采用修辞分析、话语分析、语料库、文本比较、实验等传统语言学的研究方法。
(三)理论基础的区别
商务题材论文研究的基础是商务专业知识而非翻译、语言学知识。根据学校开设的课程,商务题材论文应以管理学、营销学、经济学、国际商法等领域的一个或多个理论做研究框架,在深入了解该理论的内容、发展演变、意义和局限的基础上,将它应用于当今社会的商务实践中,提高学生的理论研究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和批评性思维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就业或读研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适合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的商务研究模式
本科生在进行论文写作和研究的时候往往受到很多客观条件的限制,如时间、经费、经验、知识面、社会资源等。因此,很多商务研究设计,如行动研究、纵向追踪研究并不适合学生操作。笔者通过多年的商务英语本科论文指导实践,参考Brown(2006)对于商务研究的分类,提炼出四种适合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的、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商务研究模式。
(一)理论应用型研究
检验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是否到位,最佳的方法就是看他们能否正确地应用理论去分析商务领域里的实际问题。如学生在市场营销课程中可能会接触到多种定价理论,结合当今市场的热点,如苹果系列产品的热销,学生可能会觉得苹果的热销和它的高价策略之间或许有一定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可以搜集并详细研读关于高价策略的文献资料,将相关的理论用于对苹果系列产品定价策略的分析以解释苹果公司是如何通过高价策略树立品牌形象、赢得客户青睐的。
理论应用型研究通常选取业内颇有影响力的成功案例为研究对象,用相关理论去解释这种成功,从而将朴素的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以期为同类企业提供参考。当然,学生也可以选择对知名企业失败的案例进行分析,从中总结教训。理论应用型研究的选题范围广,与社会热点结合紧密,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此外,因为这类研究主要依靠文献资料和二手数据,因此很容易操作,往往是学生的首选类型。
(二)解决问题型研究
解决问题型研究是从实际问题出发,通过对问题所表现出的现象进行调查和分析,初步诊断出问题产生的原因,再运用所学的商务知识,找出能解决问题的理论和方法。解决问题型研究的选题通常来源于学生的实习经历。如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发现该企业的销售人员满意度低,流动率高。通过观察和交流,学生可能会把这一问题归咎为绩效考核系统中激励机制的缺失。于是,通过对激励理论和案例的研究,该学生能够针对这个企业提出一套有效的激励方案来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
解决问题型的研究不仅对企业具有实际意义,而且能够极大提高学生创造性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可以锻炼学生为解决实际问题而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对于有条件的学生,教师应当积极引导他们采取这种方式学以致用,以用促学。
(三)检验模型型研究
“检验模型型研究”是另一种类型的“理论应用型研究”,其研究基础虽然也是商务理论或模型,但由于商业世界变化万千,现有的理论和模型未必适合新出现的商务现象或特定的市场、产品或企业实践,因此“检验模型型研究”的目的是检验现有的理论或模型在新的情况下的适用性,并且根据实际状况提出对模型的修正。
如激烈的市场竞争促使新的营销理论层出不穷。代表信息技术时代营销革命的体验式营销很快风靡全球,学者们为此建立了模型。但是,发源于IT行业的这种新型营销模式是否适合传统行业,或者当今更新潮的互联网行业呢?对于这类问题的研究就是“检验模型型”的研究。学生可以从一个或多个体验式营销模型出发,设计问卷或采访提纲,然后以某个传统企业或新型互联网企业为研究对象,收集一手收据,再通过数据分析验证现有模型是否适用于这个特定的企业实践,哪些方面需要做出调整。“检验模型型研究”不仅是对理论的应用,更是对理论的发展,是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锻炼。
(四)评估效果型研究
企业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会不断推出新的产品、营销手段、管理措施等。然而这些新举措的效果如何、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存在哪些问题是企业决策者最为关心的。“评估效果型”研究通过数据采集,获得相关人群对于这些新事物的态度,从而评估其实施的效果,为决策者下一步的决策提供依据。
“评估效果型”研究的选题可以来源于学生自身的经历, 也可以来源于学生感兴趣的商业世界的热点现象和热门话题,如“从大学生消费心理探究天猫双十一狂欢活动促销手段的效果”、“网购冲击下实体书店体验式营销策略实施效果研究及发展建议―以XX书店为例”、“O2O模式下汽车售后服务市场的发展前景研究”等。
“评估效果型研究”的成果往往是对所研究课题的经验或教训的总结、提出改进意见,为决策者或同类企业的类似活动提供借鉴。由于我们所处的商业世界变化剧烈,新的话题、热点层出不穷,为此类研究的选题提供了无限的空间;同时,通过这类选题,学生能够主动关注和学习新生事物,有利于扩展他们的眼界,与时俱进。
五、商务题材论文在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价值
《商英国标》中明确提出,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具备英语应用能力、商务实践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思辨与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用英语撰写商务题材的论文能够从以下四个方面促进这个目标的达成。
(一)促进高级英语技能的提高,突出英语专业特色
用英语撰写学术论文对母语非英语的所有人都是一巨大挑战。除了写论文必须经历的选题、构思、研究设计、数据采集、数据分析、结论提炼等挑战外,语言本身也构成巨大障碍。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大量阅读英语文献,阅读量和文献难度远远超过平时课程作业和考核的要求。在阅读中,学生不仅仅要完成对所研究的课题理论知识的积累,而且要有意识地学习和积累专业术语的英文表达,体会和模仿学术语言的句型风格。
在写作中,学生需要大量用到释义、总结、描述、分析等英语专业着力培养的高级语言技能,同时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思维能力、逻辑能力也会得到锻练和提高。这些高层次的能力能够为学生未来在职场和学术领域拓宽上升的空间,正是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区别于取得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的商科毕业生的重要方面。
(二)促进商务学习与英语学习的结合,锻炼用英语获取新知识的学习能力
撰写毕业论文仅仅靠课堂上教师传授的知识显然不够。完成任何一个课题的论文,都必须对该课题所涉及的领域、相关的理论、所选择的案例有较为深入的了解。要做到这点,学生必须通过网络、图书馆、学术数据库等方式查阅大量资料,这一过程锻炼了文献检索能力、信息收集能力;更重要的是,在理解和掌握这些文献资料的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以提升。如果所阅读的资料是英文的,则实现了商务知识和英语语言能力的无缝对接,深度训练了学生用英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三)促进学科知识的应用,打造商务实践能力和思辨能力
如前文所述,《商英国标》中明确提出了商务知识(包括经济学、管理学、国际营销、国际金融等) 是商务英语专业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过“纸上得来终觉浅”,采取本文推荐的四种商务研究模式设计研究方案、写作商务题材的论文时,学生可以选取自己最感兴趣商务学科知识进行深度钻研,并且将这些知识应用于对社会经济中发生的热点事件、典型案例、企业实践的解读和分析,结合实证研究数据,提出自己的观点和主张,从而批判性地建构属于个人的知识体系。
(四)促进思维方式与国际接轨,为未来的职场晋升打下坚实基础
终生学习在当今社会已经不仅仅是一部分人的生活理念,而是职场生存的基本法则。大型跨国企业对于市场调研非常重视,往往斥巨资聘请专业调研机构为其服务。随着中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步伐的加快,十分需要懂得商务研究方法、英语娴熟、能用英语阅读、撰写符合国际规范的研究报告的人才。而企业的高管也必须具有能看懂、用好这样的研究报告的基本素质。在本科阶段用英语撰写的商务论文,从架构、语言到格式都遵循西方学界的标准,这样高起点、高标准的训练将为学生终生的学习和职场的发展垫定坚实的基础。
[论文摘要]:利用SWOT法分析江西省休闲体育产业目前发展的优势、劣势、发展机遇以及威胁因素,认为专业人才匮乏和营销策略滞后是当前江西省休闲体育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商品丰富,城乡面貌发生明显变化,江西省城乡居民收入逐步增加,消费结构有了明显改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正日益提高。人们假日和自由时间日益增多,休闲需求也愈来愈强烈。这些无疑为休闲体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2010年的亚洲运动会等重大体育赛事的进驻,预示着中国休闲体育的美好前景。能否抓住有利时机,促进江西省休闲体育产业的健康发展,将直接影响到全省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等问题。本文采用SWOT法对江西省发展休闲体育产业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遇(Opportunities)和挑战(Threats)进行分析,为制定科学、实用的产业发展对策提供决策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以江西省休闲体育产业的SWOT分析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专家访谈法。
二、结果与分析
1.江西省休闲体育产业的优势分析
(1)居民余暇时间增多、休闲观念提升
我国实行每周双休日工作制及“三个长假日”以后,居民全年的闲暇时间已增加到114天左右,每年有近1/3的时间可以自由支配,这就为发展休闲体育产业创造了前提条件。随着社会竞争和环境变化给人们所造成的压力增大,人们越来越寻求通过休闲体育运动来增进健康、缓解压力、度过余暇。休闲体育将逐渐走入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进一步促进休闲体育产业的蓬勃发展。
(2)体育健身服务市场日渐兴旺
十五期间,江西省体育系统以满足广大群众的需求为出发点,积极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体育产业发展纲要》,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全省广泛开展了五个“亿万人群健身活动”(亿万青少年、亿万老年人、亿万妇女、亿万职工、亿万农民),举办了全省全民健身运动会,坚持开展每年一次的全民健身周、送体育下乡和体育进社区活动,使广大群众的健身意识明显增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逐年增加,全省体育人口达到总人口的35.7%。目前,全省地级市以上体育系统向社会经营性开放的各类体育场馆有56个,其中从事健身健美服务的9个,与此同时,民间资本近年来也纷纷投资体育健身娱乐服务场馆和设施,据南昌市工商局统计,南昌市目前登记注册的从事健身服务的企业总计有451家。如果加上宾馆饭店、居民住宅小区内和学校对外开放的体育健身娱乐设施,南昌市从事体育健身服务的经营性场馆估计超过1000家。体育健身服务场所,以其时尚、新潮的经营项目和现代、灵活的服务方式,在人们恢复心理健康和保健健身热潮中,发挥了独特作用。体育健身服务市场的日渐兴旺是江西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的一大优势。
(3)体育彩票业稳步发展,成为体育事业发展资金的有力补充
在十五期间,江西省体育彩票销售16.59亿元,共筹集体育公益金5.9亿元,缓解了体育资金不足的现象,为推动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所限,目前全省体育彩票发行量与沿海发达省市相差很远,但从纵向比较来看,全省体育彩票发行量增长速度还是很快,2001年1亿元,2002年1.68亿元,2003年3.09亿元,2004年2.62亿元(受西安宝马彩票事件影响,当年全国体育彩票发行均受影响),2005年8.2亿元。同时相对比重也在不断上升,与江西风彩比较,2001年体育彩票只占市场份额21%;2003年以后占市场份额50%以上,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江西体育彩票业稳步发展,成为江西体育事业发展资金的有力补充。
2.江西省休闲体育产业的劣势分析
(1)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秩序混乱
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在江西省尚处于初级阶段,管理机制不健全,因此发展秩序较混乱。主要表现在:1)休闲体育产业经营部门在总体数量上不少,但价格定位偏高,适合大众休闲的场所反而不多。2)由于投资者缺乏专门的行业管理宏观控制,导致各经营单位休闲项目设置重复现象较严重,缺乏个性与创新,而且在总体空间布局上不尽合理,地级市市区商业繁华地段经营点相对过于集中,而周边县城及新建社区比较稀少。3)缺乏行业管理控制,导致各经营单位休闲项目设置重复现象较严重,缺乏创新。
(2)企业经营状况:整体盈利能力较弱
目前江西省休闲体育产业基本上属于微利行业,体育健身企业的整体盈利能力较弱。据调查可知,赣州休闲体育服务业每百元营业收入实现盈利大约为3.3元,每百元成本费用实现盈利为4.9元,不少经营者认为,休闲体育产业的利润还不如批发和零售贸易业、餐饮业。据周秋林的调查,江西省的体育消费水平,以家庭为单位,全年体育消费在100元以下的占11.8%,100—200元的占58.25%,200—300元的占13.5%,300以上的占18.37%。由此可见,受收入水平的预算约束,居民目前只能承受较低的体育消费价格,体育健身服务企业利润空间还很小。
(3)社会各行业系统发展不协调
休闲体育产业是一个相互配套的系统工程,涉及教育、医疗、交通、商业、旅游、文化、安全等众多部门系统。只有各部门的协调发展,才能实现休闲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从近两年江西省“假日经济”的火爆消费中,暴露出社会各行业系统发展不协调的问题:休闲体育消费时出现的交通拥挤、餐饮脏乱、住宿不配套、服务质量差等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3.江西省休闲体育产业发展机遇分析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十一·五”规划的机遇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将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休闲体育活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指标,是提高全省居民的综合素质的途径和手段,也是传播体育文化的重要载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确立,全民健身热潮持续升温,休闲体育产业将会展现出庞大的需求空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2006—2010年)规划纲要提到:发展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加强城乡基层和各类学校体育设施建设,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高全民特别是青少年的身体素质。保护发展民族民间体育。深化体育改革,鼓励社会力量兴办体育事业和投资体育产业。科学谋划“十一·五”体育发展,推进体育强省建设,切实做好当前和今后时期的休闲体育工作,对全省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
(2)南昌举办2010年城运会的机遇
南昌作为2010年城运会的举办城市,将在以下几个方面为江西省休闲体育产业发展提供机遇。1)继2008北京奥运会后,2010年的南昌城运会将进一步掀起江西人民的健身热潮,为休闲体育产业提供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群体。2)江西省良好的地理位置与自然资源,将成为体育旅游的好资源,吸引国内外众多的外来消费者。3)城运会大型体育场馆的建设,必然会刺激周边辐射区域休闲体育经营单位健身娱乐资源设施的投入力度,为市民休闲健身提供更好的服务环境。4)2010年南昌城运会的成功举办,必将引导江西省休闲体育产业步入健康的发展轨道。
4.江西省发展休闲体育产业的挑战
(1)休闲体育专业人才的缺乏
目前江西省休闲体育产业领域的专业经营管理队伍较弱,决策管理人才、经营人才和专业服务人才相对匮乏。现有的产业经营管理者中,许多人是退投的运动员、教练员以及其他一些无专业知识基础的人员。他们虽熟悉体育工作,但缺乏对市场运作和经济规律的了解,缺乏商品和服务的营销知识与技能,因而不能将体育产品或服务有力地推向市场,不能促进体育产业化市场机制的有效发挥。另一方面,一些投资商和经营者虽熟经营之道,但却又缺乏对体育产业的了解,对体育产品及其市场特点、规律等认识不足,无法将体育与市场有机地结合起来。
(2)休闲体育产业营销策略的滞后
休闲体育市场作为体育产业的重要市场,在我国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但谁要成功地占有这个市场,就必须及时开发市场营销组合,综合运用各种可能的营销策略与手段,以达到产业市场发展目标。但目前江西省大多数休闲体育经营单位由于营销意识的淡薄,以及缺乏相关的专业人才,因此营销策略相对滞后,很少融入现代人文、绿色营销等先进理念,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心理,从而更好地占领该市场。
[参考文献]
[1]《江西概况》,
[2]林玲、涂运玉:《江西省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状况的调查与分析》,《辽宁体育科技》2007年6月。
[3]陈文波:《抓住奥运机遇开发体育产业》,
[4]景志辉:《试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休闲体育产业的影响》,《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4月。
[5]赵景华:《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战略选择的S-SWOT模型研究》,《文史哲》2003年6月。
[6]罗林:《休闲体育的认识深化及在我国的发展研究》,苏州大学2005年5月。
关键词:档案,中介服务,业务领域
1.服务理念创新,加强市场开拓意识
对于如何扩大档案中介服务机构的业务范围和领域,笔者认为首要是要从理念上进行开拓创新,培育先进的服务理念和扩散型的开拓意识。
1.1市场细分
市场细分是一个重要的市场营销理念。它的立论是任何产品的生产者都无法全面满足整体市场消费者的不同需要,而只能根据其自身的具体条件,为自己规定一定的生产和服务范围,满足整体市场消费者中某一部分或若干部分的一些方面消费需求。运用这一理念有助于我们搜寻档案中介服务的市场与客户,结合档案中介服务机构自身的特长和市场客户的具体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从市场细分化的角度我们会发现档案中介机构拥有大量潜在的或现实的客户群。如家庭档案、社区档案、房地产档案等一类个性化或者专业化的档案,都具有相当多的需求和客户。档案中介服务机构的档案服务应该摆脱泛化的服务理念,实现服务市场细分,做到服务的专业化和针对性。
1.2实行多元化
一个档案中介服务机构单靠一项单一服务维系其发展,是相当危险的。档案中介服务机构积极拓宽路子,发展多项优质服务项目或优势技术,扩大服务范围,同时也减少每个项目承担的风险度。对机构进行战略成本分析,适度控制机构的发展规模,保留和提高机构本身的信息研发优势和档案管理业务方面的优势,开发档案中介服务机构在信息技术方面的优势。
业务的多元化,体现在所从事的档案中介业务上。论文大全。首先,要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先进的服务手段;其次,要注意到淡旺季的需要,针对不同的季度出现特定的短期而又巨量的需求服务,成立专门的阶段性特别小组去满足需求;再者,共享专业知识,通过各个中介机构之间的信息、知识的共享和交流,达到知识的饱和,满足需求方的需要,扩大知识范畴;最后,注意防范风险,任何新的领域的开拓都是有较大的风险性,需要事先进行深入的调查和评估,以战略的目光去发展档案服务。
1.3进行战略成本分析
档案中介服务机构的每项业务都有两重性,即:每项业务既产生价值,同时也要消耗人力、物力。对档案中介服务机构的业务活动进行投入与产出比例分析,首先要确定每个单独业务上的成本与效益,从而对各个创造价值的业务之间的关系进行调整。保留那些总收益大于总成本的良性业务,改造或撤消那些总收益小于总投入的劣性业务。不同的机构,他们的主力业务不同,因此,对自身的技术条件、人力物力进行分析,快刀斩乱麻,对力不从心的业务或专项技术,即劣性业务进行适当舍弃,对具备优势的业务和技术,即良性业务,不断的强化和巩固提高,努力发展新的优势信息研发项目和档案电子信息技术。
1.4开拓创新
就是要拓宽档案中介机构的发展路子,要增强其造血功能。要不断拓展服务对象,扩大服务内容,优化服务手段,提高服务层次,从而获得更多的服务收益,壮大自身实力,增添发展后劲。
对服务对象的拓展,要从原来局限于档案升级达标单位,向接受执法检查的单位、重点项目建设单位、个体私营企业、转制企业以至个人等进行拓展。对服务内容的拓展,要从原来局限于档案整理、业务技术咨询服务,向档案现代化管理、档案鉴定、档案编研、档案科技成果转让、代查档案、代管档案等方面拓展。
对服务手段的拓展,要从以手工为主向应用计算机技术、光盘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手段方面拓展。对服务层次的拓展,要从简单的低层次的服务,向高层次、高附加值的服务方面提升。档案中介机构只有不断开拓创新,提供优质高效多方位的服务,才能不断获得发展后劲,才能显现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2.档案中介服务应重点拓展的业务
档案中介服务机构应该主动出击,扩大业务范围。除了传统的为企业和组织提供档案专业服务和咨询之外,档案中介服务机构应该扩大视野,涉猎相关的领域,扩大业务。论文大全。笔者认为我国档案中介服务机构应该对以下的服务领域进行扩展。
2.1社区档案
社区档案是一重要的新兴档案,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城市中主要以社区为单位进行建设和管理。社区日常活动和运转中产生大量的档案,而社区工作人员普遍缺乏档案管理知识和档案保管意识,他们根本无法科学管理这部分与居民密切相关的档案,造成社区档案的堆积和混乱。档案中介服务机构应该不失时机地介入这一领域,与社区办事处形成契约,代替或帮助社区工作人员管理社区档案,这样既节省了开支又形成社区的自身档案管理。
2.2私人档案与家庭档案。
随着社会的进步,私营企业或组织的发展需要规范化的档案工作做后盾,个人、家庭亦需要有完整有序的档案来满足各方面的需求,私人档案管理方面的社会化服务需求将进一步增强。档案中介机构的社会服务功能在这方面可得到充分体现,它通过在各类具体档案事务上提供相应服务,有助于提高私人档案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档案中介服务机构对这一领域的介入,充分利用档案中介服务机构先进的技术和娴熟的业务水平,为私营企业或组织以及个人和家庭档案做好鉴定、技术服务等工作。
第一.提供鉴定服务,鉴定档案的价值,确定保管期限。
第二.提供档案技术服务,由于科技的发展,一些个人和家庭在建立必要的档案时会出现一些技术障碍和难以解决的问题,相对于档案中介组织来说,其自身的技术水平和人员业务水平完全可以为这些个人和家庭提供便利、优质的技术服务,以此收取必要的服务报酬。我国未来的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所需的大量个人、社会组织的信用信息也必须由这些档案中介组织来提供。
第三.提供保存场所,私人或者家庭档案受制于保管场所,往往滞留在办公室或者家庭,造成档案的容易损坏和失窃,档案中介服务机构通过提供固定的安全的场所,为私人和家庭档案进行妥善保存,并进行相应的维护和整理。
3.结论与展望
树立新型服务理念。档案中介机构要创新服务思路,摆脱产品服务的观念,提倡服务产品营销,摆脱主要以有形产品营销的手段,提倡新型技术服务。建立与顾客的关系营销,培养忠诚客户,形成稳定的基本客户群。实践证明,客户参与服务的过程,机构在与客户交流的过程中完成任务,客户不是被动地接受服务,这种互动方式有利于加强机构和客户的相互沟通,赢得客户信赖。档案中介机构应适应客户需求的变化,度身定做,与客户建立互相信任、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论文大全。建立完善的客户信息系统,迅速对客户的要求做出反映,巩固与客户的关系。充分利用信息网络为档案业务扩展建立强大后盾。建立档案业务信息网络,将各种有关档案业务的信息,包括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尽可能多的纳入网络。提倡开辟档案沙龙,为热心档案事业的人士联络感情、交流信息、磋商工作提供场所。同时建立档案业务信息员队伍,对各种有用的市场信息进行采集,密切注意行业动向,紧跟市场变化步伐。目前我国档案工作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档案数据化发展进程缓慢,技术含量不足,档案中介服务机构加强自身的信息技术能力,适时进入这个市场广阔的业务,引领档案工作走向现代化,一举两得。开展数据化服务需要档案中介服务机构不断加强机构人员的技术素养,满足对客户提供数据化服务的技术要求;加大机构的资金投入,建立先进的技术设施和系统,作为提供服务的有力后盾;加强技术的研发,通过不断研发新的信息系统和档案数据化设备,满足不同客户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齐虹.关于档案信息咨询产业化的思考──兼议档案中介机构产生的必然性与发展方向[J].北京档案, 2000,(11) .
[2]黄力,李圭雄.业务外包:档案中介机构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北京档案, 2004,(05) .
[3]吴加琪,罗辉.档案中介服务功能的完善与拓展[J].北京档案,2004,(07) .
【论文摘要】本文在总结我国传统机关后勤服务供给机制弊端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政府推行后勤服务外包市场化的理论依据、现实驱动力以及合理的价值目标定位,并就如何保证机关后勤服务外包的公平竞争和规范有序 ,提出一定的制度安排设想。尽管 目前我国政府推行后勤服务外包在总体上进展缓慢,实践探索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但机关后勤服务外包是社会经济发展和政府职能转变的必然要求,是政府在内部管理体制与后勤服务体制改革目标上寻求“破”旧“立”新的战略选择。
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最早诞生于制造业领域的外包概念,已经扩展并运用于国内外生产 、商业贸易以及社会服务业各个领域,促成了世界服务贸易和社会服务业 的结构和运行机制的根本性改变。随着我国政府机关后勤服务市场的逐步开放,政府机关后勤服务已经逐渐融为社会服务业的一个重要分支领域,其供需机制也自然会受到社会经济环境与运行方式变化的影响。我国政府机关是否应 当借鉴诸如贸易行业服务外包的实践经验寻求创新机关后勤服务供需机制机遇?服务外包这种新型供需机制运行于政府机关后勤服务市场的驱动力和持久力如何?政府机关推行后勤服务外包应如何合理安排制度设计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与探讨。
政府机关后勤服务是为政府机关履行行政管理职能提供直接支持并具有明显服务特征的经济生产活动,具有服务对象特殊、政治性强、项 目多类别杂等特征 ,主要包括餐饮、物业、交通、医疗、文印、汽车修理、基建维修等项目内容。政府机关后勤服务外包就是指政府机关为降低后勤服务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服务产品质量,集中精力强化公共决策与公共治理能力,按照模块化、流程化和标准化方式,将原本由政府 自身承担的(如餐饮 、交通、物业等)后勤服务产品研发与生产、服务环节和服务流程改造等一些具有基础性、技术性、非保密性的服务性项 目,交由市场与社会服务企业来完成的一种新的后勤服务产品供给机制。
目前,江苏、四川、上海、杭州等部分省市政府机关已经开始后勤服务外包的实践探索,根据服务项目的类别不同及其性质差异,将机关后勤服务项目主要采取整体或分项、委托管理 、授权经营等方式签约外包给社会服务企业,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机关后勤服务外包实践进展缓慢,在实践探索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另外,由于受传统体制自利性和习惯性思维 的影响,对实行政府机关后勤服务外包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一直存有争议,缺乏理论总结、指导和统一的认识,甚至开始出现针对机关后勤服务外包的质疑和极少数的回潮现象。因此,我国政府机关后勤服务外包实践探索总体上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需要统一理论观点,总结探索经验。
一、政府机关后勤服务外包的理论基础
政府机关后勤服务外包,实质上是后勤服务产品供给与运行机制的市场化,是对传统机关后勤管理体制与服务机制的变革 ,是对 既有的后勤运行体系与利益格局 的再调整。我国传统的机关后勤管理体制和服务机制,是 20世纪8O年代以前传统政府管理模式衍生的产物 ,“政府以公共部门的特殊性为由,强化公共服务的政府垄断、集中化管理和政府机构的直接生产,排斥市场主体、市场价值和市场机制”。 传统的机关后勤服务机制行政计划色彩浓,在服务供给机制市场化方面着力不足,是一种封闭式、福利性 、自给自足式的供给制服务机制 ,相对于现代市场经济与社会快速发展、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以及政府自身发展的要求而言,其自身存在的服务方式落后、服务水平低、投入成本高、管理不科学等弊端逐渐显现,亟需体制变革与机制创新。其中,实行政府机关后勤服务外包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笔者认为,政府机关后勤服务外包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具有理论可行性:
第一,政府机关后勤服务产品具有排他性。政府机关后勤服务需求的主体是机关及其公务人员这一特定范畴,服务产品由特定的政府机关消费并由其支付成本,排斥了其他机关、集团及社会公众对产品的受益权,产品消费具有一定程度的排他性。相比大型企业 、集团公司、社会团体等社会单位 ,政府机关与这类社会单位在对餐饮、物业、交通等后勤服务产品的需求都是一种排他性的群体性或集团性消费,并且这些服务产品都属于可以通过市场经济活动形成并交易的商品种类。可以说,政府机关后勤服务产品与大型企业、集团公司、社会 团体等社会单位所需的服务产品具有同质性 ,排他性特征明显。
第二,政府机关后勤服务产品具有竞争性。产品的竞争性是指任意给定某项产品的产 出水平,当增加额外的个人消费,该产品必然带来产品成本的增加,即消费者人数的增加所引起的产品边际成本大于零。也就是说,每增加一个单位的产品供给 ,就会增加生产一个单位产 品所需的成本。政府机关后勤服务产品主要包括餐饮 、物业 、交通等项目内容 ,当增加这些项 目的消费人数时,其相应的供给数量必然要求增加 ,供给成本也必然随之增加。因此 ,这类产品的竞争性特征明显。
第三 ,政府机关后 勤服务产品的效 用具有 可分割性公共产品是向整个社会共同提供的,具有共 同受益或联合消费的特点,其效用为整个社会的成员所共享,而不能将其分割为若干部分 ,分别归属于某些个人或团体享用。而就政府机关后勤服务产品而言,它是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为了工作之需而提供的产品,其消费和受益对象只能是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效用也就相应地属于政府机关,并可分割到消费该产品的工作人员。因此 ,这类产品的效用可分割性特征明显。
综上可知,政府机关后勤服务产品具有明显 的私人产品特征,而私人产品由市场供给是市场存在的第一要义,如果由政府供给私人产品则难免低效率与高成本,难 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社会资源的基础性配置功能。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各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并寻求优化配置一些大型企业 、集团公司、社会团体等社会单位在确保本单位核心机密安全的前提下 ,更多地选择服务外包 ,利用市场既有资源配置 自身所需的服务产品,以便能集中精力与资源提高 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因此,革除传统机关后勤服务机制的弊端 ,政府最好 的选择,就是借鉴企业 、公司等社会单位的外包策略,从繁杂的后勤事务 中脱身出来,利用精细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社会分工,将不涉及政府机密的后勤服务签约外包给具有市场竞争意识和较强专业化水平的社会服务企业,政府直接从社会服务企业那里获取更好的服务产品。政府还可以利用市场竞争机制进行优劣比较 ,选择最佳合作伙伴 ,寻求最优服务,使政府由传统的“生产者”转变成为“精明的买主”。在西方 国家,政府机关后勤服务的私人提供并非新鲜事物,“政府的一贯政策是依靠竞争性私人企业提供政府需要 的产品和服务”。 比如在美国,政府历来主张“如果某些产品或服务能够通过正常商业渠道从私人企业采购获得,联邦政府不得开展或继续从事此类商业性活动”,强调通过多元生产者之间的竞争,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质量,其政府机关所需的后勤服务产品就主要是通过政府采购的途径,从社会服务企业那里选购。
二、政府机关后勤服务外包的现实驱动力
如前所述,尽管政府机关后勤服务外包进展缓慢,实践探索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但它是社会经济发展 和政府职能转变的必然要求,是政府机关后勤服务机制改革的趋势和方向,具有强劲的现实驱动力。
第一 ,政府机关后勤服务外包,是我国政府转变管理职能的必然要求。20世纪 9O年代以来 ,我国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核心 目标就是 找准政府职能定位,理顺政府职能关系。党的十六大确定了政府职能核心是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职责 ,理顺政府与市场 、政府与社会、政府与企业以及政府与社会中介组织的关系,明确了政府、市场与社会之间在公共治理与社会服务领域中权力与职责分配体系。机关后勤服务是具有商品属性的经济生产活动,将其推向市场,由市场与社会服务企业根据政府机关运转需求提供服务产品,符合政府职能转变的改革要求,利于政府机关集中致力于公共政策研究与公共治理提高政府的执政能力与水平。
第二,政府机关后勤服务外包,是社会服务业快速发展的客观要求。服务外包是现代服务业的一种新业务。当前,社会服务业总体发展快速,社会分工的精细化和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社会提供的服务保障资源日益丰富,服务水平和质量也不断提升,已经完全具备了为政府机关及其公务人员提供多方位、多层次、多品种服务产品的能力。另一方面,实行服务外包也是政府推动社会服务业发展的制度安排。2007年国务院下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就已明确要求具备条件的地区和城市发挥服务外包的优势,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该《意见》还强调推动机关后勤服务产品的供给“由内部服务为主向主要由社会提供服务转变”,明确了通过社会服务企业为需求量呈现日益增长趋势的政府机关提供后勤服务产品的改革方向。
第三,政府机关后勤服务外包,是社会服务企业寻求发展机遇的利益诉求。社会服务企业的原始动机就是追逐利益最大化。在竞争 日趋激烈的社会服务行业 ,社会服务企业利润增幅呈现递减趋势 ,谋求新 的扩张机遇已经 比较困难。在这种情形下,具有战略发展眼光的社会服务企业,开始寻机利用其拥有的各种资源抢占逐渐开放的机关后勤服务市场,力争商业先机 ,拓展新的发展空间。社会服务企业一旦成为政府机关的合作伙伴 ,政府机关天然具有的社会公信力,无形中会提升其社会信誉度与认可度,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和比较优势。社会服务企业可以依托相对稳定的机关后勤服务市场 ,利用政府机关的各种附属资源,打造 自身服务产品品牌 ,并无限扩大品牌效应 ,为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新的支撑点。
第四,政府机关后勤服务外包,是政府机关后勤服务需求不断增长的 内在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机关公务人员对工作与生活的便利条件和适宜环境的需求不断增强 ,机关职能正常运转所需的后勤保障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传统的服务供给方式 由于理念、技术 、方式的落后 ,已经不能适应机关职能高效运转、公务人员需求提高以及降低行政成本的发展要求,导致机关后勤保障需求的增长与传统机关后勤服务供给方式的落后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随着社会公共舆论监督机制的健全和社会公众对机关公务消费的关注,解决这种供需矛盾,显然已经不适合沿用传统的高投入高产出的粗放式保障方式。
而将政府机关后勤服务外包给社会服务企业,由社会服务企业凭借其设备齐全、技术先进、经验丰富以及制度合理的优势,为机关提供更加专业化、高质量 、物美价廉 的机关后勤服务产品,可以说是解决这种供需矛盾的最佳路径。
三、政府机关后勤服务外包的价值目标定位
政府实行机关后勤服务外包的价值目标主要定位为降低政府机关后勤服务成本,创新后勤服务机制,激发后勤服务市场活力。其中,降低服务成本,用最少的钱购买到最好的服务产品,让政府成为“精明的买主”,实现外包服务的经济效益,是最直接、最主要的价值目标。据统计,传统机关后勤服务机制下所生产的服务产品,要支付相当于同时期社会服务企业所提供同类服务产品约 3倍的成本,让政府承载着沉重的财政负担。而在我国,政府主导的许多改革都源于政府财政拮据或负担过重的大背景,具有政府减负卸载的意图。改变政府传统后勤供给机制的高成本状态,减少政府财政支出,政府更倾向于实行体制机制上的根本性变革,因为“没有管理体制和服务提供机制改革带来的微观效率的大幅度提高,即使政府财政投人扩大数倍也不一定导致所期望的结果”。但是,由于政府改革的价值目标是既定的,而市场各种要素及其变化系数却具有不确定性,很难保证市场供给模式完全按照政府既定的经济效益价值目标的要求来运行 ,进而可能引起政府既定价值目标的错位或紊乱,因此,政府在外包后勤服务时,既要充分评估 市场潜在的风险并处理好与市场的关系,也要注重协调好经济效益目标与其他价值目标的一致性。
第一,防范低价竞争的市场风险。政府机关围绕后勤服务的内容、产品价格与质量标准,选定几家社会服务企业,在综合比较后确定合作方,实际结果往往是竞标价格最低者胜出。这种注重以服务产品价格作为标准 的竞购规则,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尽量规避两种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一是防范服务产品的质量承诺不能兑现,社会服务企业通过压低价格甚至是低于成本价的手段,争取成为政府机关的合作伙伴,而在生产与供给服务产品时,考虑到产品成本因素 ,在追逐利润的原始动机下,成为供应商的社会服务企业所提供的服务产品的质量状况可能与竞标 时的质量承诺有差距 ,即使政府机关发现质量的差别,但鉴于合同期间进行重新竞购的成本考虑,政府机关往往会降低产品质量的要求,使竞标时的初衷与效应大打折扣。二是防止市场竞争的不完全性 ,政府机关将合同全部交给要价较低的社会服务企业,这会面临让其他竞争者 出局的风险,低价中标者会成为服务产品的唯一供应者并进而衍生出垄断,导致了市场的非竞争性或是不完全竞争性,难以发挥市场机制的竞争 、淘汰与风险功能。政府机关在竞购后勤服务产品时,应规避这两种潜在的风险,保持市场的完全竞争状态和竞争活力,确保服务产品供给的高质量。
第二 ,要实现多种利益的动态均衡。一是要统筹兼顾多种利益主体的诉求,政府机关后勤服务外包主要形成的是机关 、公务人员与社会服务企业三方利益主体 ,三者各有其价值目标,政府机关追逐的是以最低成本购买到最有力、最高效的运行保障,机关公务人员关心的是服务外包机制下获取的服务产品是否 比以往的服务产品更优惠更优质,而社会服务企业追逐的则是竞取一定的利润空间和发展潜力。服务外包过程中,要通盘考虑三者利益诉求的动态平衡,既要保障机关职能正常有序运转、让机关公务人员满意,又要允许社会服务企业有利可图,任何偏颇一方、致使一方受损的决策,都可能导致政府与社会服务企业合作的失败。二是要考虑多种利益目标的均衡与协调。尽管降低服务成本是政府实行后勤服务外包的出发点,但从实践来看,新旧体制的转轨所需支付的成本可能高于旧体制的运行成本,在短时间内难以体现出新体制的经济效益。因此,在实践探索的初期阶段,不宜只单纯考虑经济利益、以是否降低服务成本来权衡机关后勤服务外包的可行性与科学性,而是要从长远角度看,综合考虑经济利益、探索服务供给新机制、完善机关后勤服务市场以及社会效益等多重利益目标的协调推进。
四、政府机关后勤服务外包的制度安排
政府与市场都存在着天然的缺陷。在政府机关后勤服务外包市场完善与发展的初期阶段,政府在信息认知与判断、制度安排方面的局限性与市场的自发盲 目性等方面的缺陷比较突出。因此 ,如何以多种形式并存、形成多样化的外在约束条件,使“政府成为‘精明的买主 ’是合同外包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 如何合理安排制度规则、构建规范有序的市场竞争机制、实现服务外包市场运行的政府主导性与公平竞争性,是政府在推进服务外包新机制的实践探索中应重点考虑的问题。
第一,制定服务外包发展战略和规划。机关后勤服务外包是政府推动后勤服务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战略选择,应该统筹考虑 内外部环境、方案步骤、制度设计等因素,合理制定机关后勤服务外包的发展规划。一是界定服务外包的项 目范畴。根据政府机关后勤服务项 目的业务特点与性质,制定机关后勤服务外包项目目录,确定外包服务 的范围、程度与方式。二是有序开放机关后勤服务市场。目前机关后勤服务属于新 旧体制转轨时期,机关后勤服务市场的开放不宜太快太急,应充分总结部分省市的实践探索经验 ,深入分析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并制定应对措施 ,科学确定开放的力度与进度,避免过快过松开放市场可能导致的混乱无序状态。
第二,构建公平合理的市场竞争秩序。服务外包的源动力无疑是市场机制中的“竞争处方”,只有竞争才能优胜劣汰,才能竞购到优质服务产品。而现成的完整有序的后勤服务竞争市场并不是天然存在的,在缺乏一个类似的市场竞争模式以供借鉴 、缺失合理的市场规则作为评判依据的情境下,政府在对诸多参与竞争的社会服务企业的权衡比较中,往往很难确定作出的选择是最优的。因此,政府机关推行后勤服务外包,首要应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培育完善的竞争市场。一个完善的竞争市场 ,应选定多重的竞争主体 以保证竞争的激烈性 ,设定合理的游戏规则以保证竞争的公正性,制定科学的运行程序 以保证竞争的有序性政府机关应合理确定社会服务企业的市场准人条件与资质要求 ,规范服务产品招投标程序,为社会服务企业提供 良好的契机与平台,选出真正有实力、有诚信的社会服务企业承担机关后勤服务产品的供给。
第三,掌控服务外包市场运行的主导权。政府与社会服务企业签定外包合同,意味着政府将服务产品的供应权委派给了合作方 ,但在政府机关后勤服务市场的初期发展阶段,相对于服务购买者政府机关而言,社会服务企业在知识、信息 、专业技术等方面拥有明显的优势 ,实践 中许多服务外包合同的真正设计者是社会服务企业而非政府。 政府要成为一个“精明的买主”以及签约外包的设计者与操控者 ,必须着力对市场行情进行调研与分析,拥有与社会服务企业在信息方面的对称权。一是建立一套标准的信息获取方式和分析方法,跟踪了解社会服务行业的总体发展状况深入分析社会服务资源的市场价值,比较市场各类服务产品的品种 、规格与质量,让政府成为一个有效 的综合信息源,增强政府在比较、选择最优服务产品时的判断力。二是充分了解参与竞争的各社会服务企业 的资质与实力、社会信誉度、产品的市场营销状况等方面的情况,扩大政府选择的空间与余地 ,在政府与社会服务企业的谈判与合作 的利益博弈中,形成有利于政府主导的格局。
第四,加强政府监管。政府实行机关后勤服务外包,推进机关后勤服务市场化,意味着政府对 内部管理体制的重大变革 ,但并不代表政府责任的减轻或推卸,对改革过程与改革成果的驾驭和管理至关重要。政府将后勤服务外包之后,政府并不能充当“甩手掌柜”,而应当制定和完善规章制度,改善监管手段与方式,加强服务外包的全程监管和质量监管。一是加强合 同管理 ,政府 与社会 服务企业签定合作协议 ,规定双方 的权责利及违约责任,明确产 品的规格 、型号与质量标准。二是健全质量评估机制,加强对服务产品的质量管理,可以成立专 门的质量评估小组,聘请相关领域的技术骨干或专家参与,利用专家的技术水平,增强评估的权威性与科学性。三是维护市场竞争规则的效力 ,在竞购服务产品过程中,要保证程序公正 、操作规范,防止公务人员与社会服务企业在 自身利益的驱动下破坏“游戏规则”, 进行“暗箱操作”或恶意竞争,损害政府及其他公平竞争者的利益。
[参考文献]
[1]王伶俐.全球金融危机下的服务外包:驱动力、趋势与中国的战略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09(3).
[2]周志忍.当代政府管理的新理念 [J].北京大学学报2005(3).
[3][4][9]唐纳德·F·凯特尔.权力分享:公共治理与私人市场[M].孙迎春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5]何骏.中国发展服务外包研究[J].云南社会科 学,2008(5).
(一)研究背景
经过多年的持续发展,我国饮料工业不仅带来了市场的繁荣,带来了人们生活内容的改变,甚至还带来了人们理念和思维的改变,饮料己经走出少数人奢侈的殿堂而成为大众的生活必需品。近年来时有发生的淮河水的污染和2005年11月哈尔滨因松花江污染而造成的4天停水事件,开始让人们认识到饮料已经成为一种举足轻重的战略物质,饮料及饮料工业的战略地位不容忽视。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软饮料工业保持高速发展,到2004年,我国有规模以上饮料生产企业961家,软饮料产量达 2912.43万吨。其中碳酸饮料 671.23万吨,果汁及果汁饮料500.04吨,瓶(罐)装饮用水1205.94吨。这些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914.82亿元,利税总额104.48亿元,从业人员17万人。2004年我国人均饮料消费22.4升。2010年我国饮料产量2260万吨,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可以想象饮料工业还有巨大的市场潜力。据估计,2005-2015年我国软饮料产量将以年均5%的速度增长,即2015年将达3700万吨。巨大的市场空间将是所有饮料企业发展的良好机会。
此外,茶饮料和果汁饮料异军突起。迎合中国传统口味的茶饮料这几年己经发展成为最受欢迎的饮料,成为继碳酸饮料、瓶装水之后,饮料市场的第三次浪潮的引领者。而一些新兴的复合型果汁饮料因含维生素、矿物质和低聚糖等成分,正在营造健康饮料的新概念。这些非碳酸饮料涌现对碳酸饮料的冲击很大。
(二)研究意义
本文根据可口可乐公司茶产品面临的市场现状,运用市场营销的原理,通过对茶产品的重新定位,设计好可口可乐公司茶产品新的营销体系,这样,使公司进入茶市场快速发展的轨道,不仅实现公司茶产品的飞速成长,达成公司实现全品类发展的战略目标的关键一步,还能够对国内的其它快速消费品公司在快速成长性市场如何定位产品,拓展市场提供参考依据。
(三)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
国外从1956年温德尔·史密斯提出了“市场细分”的新概念,从而使市场营销步入了目标市场营销的新阶段。在营销史上,没有什么比4Ps影响更大的了。1960年,密西根大学杰罗姆·麦卡锡在早期职能学派的研究基础上,尤其是在麦加里的职能理论基础上提出了4Ps理论,即产品Product)、价格(Priee)、地点(Place)、促销(Promotion),从而使市场营销学有了根本性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科特勒在强调“大市场营销”的时候,又提出了两个“P”.即公共关系(PublicRelation)和政治 (Politics)。20世纪70年代是定位的时代,美国的屈特和里斯提出定位论。定位是设计公司产品和形象的行为,便于目标市场能知道公司相对于竞争对手的地位。公司进行定位的前提是对目标市场顾客重视的利益及顾客选择供应商的方法的了解。科特勒认为,定位包括三个步骤:公司要能找出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可能的差别,包括产品、服务、人事和形象。公司要运用一定的标准来选择最重要的差别。公司要有效地向目标市场说明它与竞争对手之间是如何不同。到了20世纪70年代后,企业意识到营销应负有一定的社会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与新价值观是:卓越的企业家和企业文化应追求更高的价值目标。于是出现了社会营销观或道德营销观,也称为生态营销观,强调企业的广告、价格策略、分销活动都要兼顾社会与公司的利益。科特勒指出:社会营销观念旨在产生最令顾客满意的顾客导向,它与长期消费者福利两者都是实现公司目标的关键。
21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和营销的全球化、个性化发展趋势,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营销策划和手段花样翻新,4CS服务策略引起了企业和营销研究学者的关注。以美国西北大学教授D.E.舒尔兹为代表的专家学者于 2005年提出了以4cs为核心的服务营销策略,这4Cs服务策略是:顾客(Consumer)、顾客总成本 (Cost)、消费便利条件 (Collvenience)、厂商与顾客的双向沟通 (Communicatfon),即由厂商本位主义转变成消费者本位主义。舒尔兹认为,传统的以4PS为核心的营销策勒,重视产品导向而非真正的消费者导向,即企业生产某一产品后,设定一个能够收回成本达到一定目标利润的价格和销售量,经过企业控制的销售渠道,对企业产品进行相当程度的促销。这是一种从内向外的营销,消费者处于被动的地位。而4CS策略则是一种从外向内的营销模式,消费者处于主动地位,因为它实现了4个转变:由产品到消费者的转变,由价格到成本的转变,由分销渠道到便利的转变,由促销到沟通的转变。
通过对中国市场学会理事以上专家的研究成果进行收集,又对全国500余所大学具有教授职称的营销学教师的资料进行收集,还通过关键词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维普期刊网、人大复印资料期刊网进行全面检索,凡是在某一营销研究领域发表了10篇以上论文的学者都进行了分析,最后发现,在中国市场营销领域,有八个最具特色的研究,它最能代表当今中国市场营销研究的现状。这八个特色研究,分属于八个研究团队,被称之为中国市场营销研究的流派。它们分别是基本理论派;顾客满意派;品牌营销派;营销道德派;营销实务派;营销安全派;精准营销派;顾客价值派。下面对本文有借鉴意义的顾客满意派和品牌营销派做一些介绍。
1.顾客满意派。顾客满意问题研究在中国出现己经十年了,十年中虽然出现了许许多多有关顾客满意的研究成果,但大都是孤立的、零星的文章,最为系统、最有特色和 最有影响力的系统研究,要数清华大学赵平团队的研究。赵平,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市场营销系主任,中国企业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市场学会常务理事。赵平团队在顾客满意研究方面己经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就,最近几年,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发表了大量有质量的高水平论文,其中消费民主主义与国产货偏袒行为的结构关联性实证研究、钢铁业用户满意的实证研究、中国消费者满意度测量中光环效应的实证研究顾客满意指标研究、中国消费者价格容忍度研究、中国耐用消费品行业顾客抱怨行为研究、耐用消费品行业顾客满意对顾客忠诚的影响研究、品牌忠诚度及其测评研究、构建中国用户满意度指数体系的若干问题的研究、用户满意度指数模型研究等等,己经在学术界产生了很大影响,并形成了赵平团队独特的理论体系,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其核心思想是企业通过提品,服务等手段来满足消费者各个层面的需求,只有顾客满意度的不断提高,才能带来企业长远的发展。赵平教授领导的“中国企业顾客满意度研究”成果,己经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顾客满意度调查大型数据库,得到了学术界和企业界的普遍认可,其数据库已经为学术界和企业界广泛使用。
2.品牌营销派。品牌问题研究,在国内经历有20多年历史,也形成了一些有影响的研究,像中山大学卢泰宏、深圳大学余明阳等人的研究都很有特色。
但研究最系统、影响最大的还是南开大学范秀成团队的研究。范秀成,南开大学国际商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他主持了“顾客关系资产决定因素、测评方法与管理研究”、“服务失败、顾客抱怨和服务补救”研究、“基于顾客的品牌权益评价方法和管理研究”、“中国银行业的战略品牌管理”四个关于品牌研究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还主持了“品牌资产理论与我国企业名牌战略研究”的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课题,以研究课题为基础,范秀成团队在国际国内着名的理论刊物发表了大量品牌研究成果,其提出的顾客关系资产决定因素与测评方法、品牌联想结构的分析法,顾客的品牌权益的评价方法等,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品牌管理理论。
(三)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针对该课题,通过调查、收集资料、数据以及观点,经过整理、归纳和统计分析,揭示规律性,得出有意义的观点。主要方式有问卷调查、面谈、小型座谈会等。
2.文献归纳法。收集社会上已经发表的文献资料,包括相关的经验体会、研究成果、统计资料,加以分析、整理、归纳,从中找出有价值的观念。
3.市场考察法。下市场对与该企业有业务往来的客户、竞争对手及同行在较长时间地进行调查、了解,并如实记录。
(四)研究思路
本文首先在分析茶饮料行业发展趋势与可口可乐公司面临的挑战的基础上,提出现有的企业茶产品营销体系是制约公司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问题,通过借鉴国内外市场营销理论,结合最新的渠道营销和整合营销理论,从可口可乐公司茶产品现状入手研究,诊断出现在茶产品营销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茶产品重新定位的思路,从而设计新的可口可乐公司茶产品营销体系。
二、可口可乐公司实施品牌战略的现状、存在问题(一)可口可乐公司实施品牌战略的现状
可口可乐公司是全球最大的软饮料公司之一,拥有超过500个饮料品牌,每天为全球的人们提供怡神畅爽的饮品。除全球最有价值品牌可口可乐外,还拥有12个每个价值均超过10亿美元的品牌,其中包括:健怡可乐、芬达、零度可乐等。
在全球,可口可乐是世界上最大的汽水、果汁、果汁饮料、即饮茶和即饮咖啡的供应商。通过全球庞大的分销系统,使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者每日享用超过16亿杯可口可乐产品。同时,可口可乐长期致力于推动在全球每一个业务区域的经济发展,倡导环保与节能的理念,开展环保项目,促进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1979年可口可乐进入中国市场,与3个瓶装集团合作,建立了41个装瓶厂,累计投资40亿美元。可口可乐逐渐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国际品牌之一,在中国软饮料品类占重要地位,其系列产品在中国市场是最受欢迎的软饮料之一。
截至2010年10月,可口可乐在中国区已经建有39家装瓶厂。目前可口可乐中国系统员工已超过4万人,间接创造就业岗位40万个,社区项目累计受益8400万人。过去5年来可口可乐在中国业务持续以两位数速度增长,目前中国已是可口可乐全球第三大市场。
可口可乐中国系统在中国长期以来不遗余力地支持各种全国和地区性社会公益事业。2008年5月,可口可乐系统(包括可口可乐(中国)饮料有限公司,中粮可口可乐饮料有限公司,可口可乐中国实业有限公司,太古饮料)在第一时间捐资援助四川地震灾区2000多万元人民币之后,又再次追加8000万元人民币的捐款,从而使可口可乐系统向受灾地区的捐赠达到了1亿元。除了热衷于公益事业,也在响应全球的号召,为低碳、节能、环保而不懈努力。
可口可乐公司拥有完善的水资源循环利用系统,预计到2012年将水利用率平均值降至1.95升/升产品。废水处理可100%达到可口可乐公司和中国相关的标准。目前,可口可乐与商务部、水利部、UNDP共同联手开展了中国农村地区水资源管理和饮用水安全项目。可口可乐公司调研水源,在当地建立污水处理厂和引用水管道,并在学校建立安全饮用水管和洗手池。
除了水资源的保护,可口可乐公司还启动了可口可乐能源管理战略。在生产中尽量减少能源消耗,并预计到2015年将可口可乐中国系统制造环节的平均能源利用率降至0.40兆焦耳/升产品。在产品的保鲜、制冷上,可口可乐承诺在所有新的制冷设备中100%使用不含氢氟烃隔热材料的制冷设备,而是采用低碳环保的冷媒新技术冰箱,并逐步替代现有流通渠道中的冰箱,2010年前在所有新采购的制冷设备上实现节能40-50%;在容量大于250升的新制冷设备中安装能源管理系统EMS-55和插入式技术,使制冷机组提高35%的能源使用效率,节能总量达55%.
在可口可乐的工业生产园区内随处都能见到环保节能设施,比如风力太阳能道路照明系统、热动力热水系统,废水和雨水的收集系统等。工业园区屋顶的绿化设计可吸收太阳热辐射,并把之降至最低。
2015年前,可口可乐公司承诺在2008年的基础上每升产品减少使用7%的包装材料,并在包装回收工艺技术上探寻更大的发展。
(二) “可口可乐”对中国的贡献
1.促进了当地饮料行业发展。在美国“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两乐”进入中国之前,中国饮料行业处在相当落后的状态:市场尚待开发,人们喝茶或白开水,很少喝专门的饮料。1980年全国饮料总产量只有28.5万吨,人均不及300克;由于“条块分割”,全国各地的饮料厂“小而全,技术和经营水平落后,饮料品种单一且质量差。”两乐“进入中国后,带来了现代饮料业的经营模式,带来了中国发展饮料业所需的资金、技术和管理方式。尤其是”集中生产主剂,分散灌装饮料,管理模式如今成为我国饮料业的产业政策。
2.促进国企改革。“可口可乐”在华的中国合作伙伴往往是中国的国有或集体所有的大中型企业。通过与“可口可乐”合资或者得到“可口可乐”公司授予特权灌装权,这些企业多数得到改造,企业增强了竞争力。
3.促进经济繁荣。一项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及美国南卡来罗那大学最近进行的调研显示:“可口可乐”公司及各厂在中国支持41万个就业机会,每年使中央和地方税收部门直接或间接增加利税16亿元人民币。论文格式每年通过乘数效应,使中国经济增加300亿的产值。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林毅夫等人完成的《“可口可乐”灌装系统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的研究报告,第一次对这个问题给予了实证量化。该报告利用经济学中的投入产出理论,得出的结论是:1998年 “可口可乐”每购买1元钱的中间产品和投入品,就会给其他部门带来2.66元的最终需求,从而增加了中国经济的总产值。
例如:“可口可乐”花了100元购买食糖作为原料投入,而这100元接着又成了糖厂的原始投入,糖厂拿到这100元后又可以购买别的投入品,如此周而复始,这100元的贡献引起了社会生产各个环节的投资和收益。实际上,1998年“可口可乐”初始资金投入共81.6亿元。产值81.7亿元,投入产出大体持平。这些初始投入引起了217亿元的新增产值,给其它经济部门都带来了扩张效应,尤其是运输、邮电、煤炭、电力、合成化工材料和技术服务部门受益最多。
在推动经济扩张的同时,“可口可乐”罐装系统也增加了政府收入,它每年为中国政府提供大约1.6亿元的税收。在就业方面,它本身提供了1.4万个工作岗位。由于它的订货,为上游供应商提供了34万个就业机会,为了销售它的产品,下游经销部门又新增了5万个就业机会。加起来,“可口可乐”罐装系统在中国一共创造了约40万个就业机会,是它直接雇员人数的32倍,换句话说,“可口可乐”每在中国投入10万元人民币,就会创造出6个就业机会。
(三)存在的问题
1.渠道成本持续攀升
业内有句俗语“再穷不能穷渠道”,似乎渠道费用的持续攀升已是正常现象。可口可乐每年的销量从2006年开始,每年平均呈48%的增长,但是渠道费用也在不断的上涨。产品的利润率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各个渠道流通环节的费用越来越高,各项费用快速增长,单箱成本越来越高,企业的负担越来越重。 随着2006-2010年销量的增长,销售费用按年平均35%增长,物流费用按年平均23%增长,其中物流费用有16%的费用是由于物流到货后,由于订单量不准、客户仓库爆仓以及产品单品差异等原因造成产品回仓从而影响物流费用的有效控制。而单箱成本按年平均30%增长。可以看出销售费用及物流费用的增长率远远高于单箱成本的增长率,所以控制销售费用与物流费用是渠道成本控制的当务之急。
2.渠道管理缺乏品牌战略
可口可乐(中国)公司渠道冲突问题的产生主要是公司营销战略的缺失和渠道战略的不合时宜性。
(1)由于在战略上将渠道当作外部资源,公司制定营销战略时往往忽视或轻视了渠道成员的利益,造成渠道成员与公司的利益点不一致。也就是说,公司经常会将渠道各级成员当作“工具”,而不是合作伙伴,这样,渠道成员就是一个一个的单独个体,与公司的战略目标并不合拍,战略目标和根本利益的不一致当然产生个体之间的冲突。不可否认,渠道冲突问题发生最严重的公司,就是那些在一个区域找到一个经销商后就放手不管的公司,他们基本上是能发出货,能收到钱就什么都不管的公司,仅将经销商当作卖货工具,最终都在渠道冲突面前束手无策。
(2)由于渠道成员承载了太多的责任,这种责任与现实情况是不可调和。例如,在经销商处可以看到为新产品上市而进行简单的各级批发商奖励方案。公司最重要的前期工作,基本上就是用简单的政策让渠道成员在短时间内大量进货,至于这时的渠道管理以及上市后的市场管理就不用提了。这样的销售战略,必将在渠道上引发冲突。
(3)公司在战略上还将原来一些老的渠道模式继续应用,这些渠道模式明显不能适应地区销售的要求,从而产生渠道冲突。传统的模式在社会化大分工,精细化管理的情况下,必须进行有效的调整,如进行管理的加强,人员的培训和区域的合理性调整,否则有必要重建渠道或重新培植渠道成员。一个公司能真正将渠道当作自己公司的一部分,来共同完善一个公司的营销整体战略是不容易的。以前很多公司流行在产品己研制出来可以销售的时候去招商,这明显是将经销商当作外部而不是公司一体的表现,所以,招商越来越走下坡路也就不足为奇了。可以说,现在许多公司还没将渠道提高到战略的重要性上来认识,只是觉得产品销售需要渠道,而并不觉得渠道与公司,产品等本身就是密不可分的。
3.品牌战略执行上存在偏差
(1)可口可乐(中国)公司在制定销售策略时,产品,价格,渠道,促销,消费者各项因素往往是孤立的,或者有些因素根本就没有考虑到。系统性不强的渠道策略是背离公司应该制定的整套合理营销策略的,渠道成员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因而被迫进行主观的调整,调整过程会与整体市场不协调,因而产生渠道冲突。最常见的例子是,只单纯制定渠道政策而忽略了消费者,消费者对产品不买账,从而导致渠道成员砸价,窜货,严重扰乱市场价格体系。
(2)由于公司制定销售策略时中心会落在公司销售量的完成上,至于渠道成员通过什么方式或手段来完成任务经常被公司忽视,因而不可控的渠道行为造成了渠道冲突。如果不对过程进行约束,渠道成员就会对策略有不同的理解,从而产生不同的行为方式。
(3)公司选取渠道成员时以流通能力,资金能力考察为主,忽略了渠道成员的其他考核因素,如信誉,价值观,经营理念等一些软指标,因而造成渠道成员思路不一,素质参差不齐,为渠道冲突埋下隐患。这是公司选取渠道成员最容易犯的一个毛病,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因为没有找到预期的渠道成员,从而退而求其次,选取一个并不满意的经销商,最终有可能埋下一个定时炸弹。
有时公司已经达到几天一个销售策略,一个销售代表手上同时掌握着几个销售策略的程度。竞争对手有什么动静即刻进行反攻。这些未经仔细考虑的销售策略由于都要在渠道上开展,将产生很大的问题,这些渠道问题也就是渠道冲突的导火索。公司在宣传其制定的销售策略如何合理和有效,其实从这里可以看出,多次的让渠道接受休克疗法,最终会将渠道治垮。
4.渠道管理思想缺乏系统思考
无论是“公司本位”思想,不事先杜绝而是事后严罚的思想,还是只想用罚款,保证金,返利等既得金钱利益来控制渠道成员的思想,都是公司一种不端正的渠道管理思想,这些都不应成为杜绝渠道冲突的指导思想。
思想决定行为, 由于有了这些思想,公司在渠道上的行为就不是一种合理的销售管理行为。同时由于有了这些思想,使公司离市场太远,贸易式的业务关系与渠道精耕细作的思想发生碰撞,这种不和谐将花费巨大的渠道管理成本。
5.不匹配的市场服务能力
公司的市场服务能力还较弱,服务渠道成员的能力比较差。而对由于产品要满足消费者需求,从而必须对渠道成员服务,以求其更好更快地服务消费者的认知不足。公司的功能应该是“服务”而不是“管理”,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公司的市场服务能力很难建立起来。服务不到位,使本来就不太规范的渠道在执行过程中出现问题。
现在可口可乐(中国)公司在大力推广“渠道下沉”,“精耕细作”,“深度分销”等等,都是在加强公司对市场的服务能力,从而避免渠道问题的产生。作为渠道的起始点,市场服务功能太弱,根本不知道如何去服务市场,只知道用高压政策去“管”渠道的公司,将市场服务交由渠道成员去做的公司现在都一个个地衰败和逝去。市场是需要企业去服务的,因为所有的渠道成员至少都是公司的消费者。公司没有从“管理市场”到“服务市场”进行转变,或者让参差不齐、素质各异的各级渠道成员去管理,有限地服务他们的下线客户,冲突也就有了可能。
当然,在战略、策略、能力、思想都发生偏差、缺失或者存在错误的情况下,公司的销售行为就肯定己经严重偏离了市场要求的轨道,这种由于公司的错误而导致的渠道冲突也就“无处不在”.而那些不公平、不公正,大户与小户不对等的执行方式、业务员为销量纵容渠道冲突产生的种种行为,以及在渠道上的各项措施执行偏差,都将使渠道冲突一次又一次地延续下去,在一次又一次的无奈处罚中渠道冲突也逐渐升级,从而彻底将公司的渠道搅乱,最终出现渠道崩盘也不是不可能的。
三、可口可乐公司品牌战略实施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一)饮料企业面临的市场压力大
1.品类多元化经营的压力。目前我国饮料市场己经成为多品类竞争、多品类经营的市场格局,单一品类饮料统领、独占饮料市场的情形己经不复存在。碳酸饮料、水饮料、茶饮料、果汁饮料和乳类饮料作为主要的饮料品类,己经基本均分了饮料市场份额。未来,功能性饮料等一些其他饮料新品类也会逐步加入到均分市场份额的行列中。
2.赢利能力大幅度下降的压力。我国饮料市场竞争激烈,持续的广告战、价格战和居高不下的市场营销费用使饮料企业的赢利能力大幅下降,陷入微利甚至亏损的窘境中。
3.品牌体系建设的压力。在品类多元化的潮流中,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不高,说明了饮料市场创建新品牌的机会还很多。给饮料企业现有的品牌维护、提升、延伸拓展以及新品牌的建立、推广带来的压力。
4.产品升级及新产品开发的压力。饮料企业通过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口感品质来赢得消费者的喜好,摆脱同质化竞争所引发的价格大战;通过开发新的品类来拓展企业所经营的饮料品类,满足市场需求的变化。
5.终端市场的开发和管理的压力。饮料作为大众消费品、快速消费品,其消费具有冲动性、即时性、方便性等特点,因此,能否抢占有效的有限的销售终端直接关系到企业能否快速地销售产品。有限的终端空间、众多的饮料品牌给饮料企业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和挑战。
(二)企业品牌形象建设难度大
1.饮料市场呈现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据中国饮料工业协会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10年,根据中华全国商业中心对全国重点大型零售商饮料饮品(软饮料)销售统计,以市场占有率为依据,排名前两位的依次为:可口可乐、百事可乐。
2.企业品牌形象建设难度大,广告边际效应递减。随着饮料商家和种类的日益繁多,消费者选择范围大,消费者逐渐趋于理性。企业需要在品牌运作以及市场推广上整合丰富的营销手段传播自身的品牌价值,提高品牌忠诚度。
3.整体竞争格局分析:三股竞争力量相互牵制。第一是以统一和康师傅为代表的台资企业,在包装和口味上创新,配合较长的产品线。第二是汇源、养生堂等国内知名企业,揽尽其在地理位置和较高信誉度的优势。第三是诸如从单一业务经营领域走向多元化经营领域的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等跨国公司。
4.细分市场竞争分析:不同品牌具有不同的细分市场结构,由于产品的特点和市场的定位不同,各个品牌的使用者各具特色。另外,消费呈现明显的区域性差异。南北方由于地理、口味、消费习惯的差异,各自选择的品牌不同。
(三)产品差异化程度难以突破
品种与口味,从总体上看,由于饮料市场进入壁垒不高,产品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竞争对手跟进很快,虽然不同饮料品种之间存在一定的替代性,但对于消费者口味偏好的千差万别,这种替代并不绝对。消费者口味的多元化,形成了生产者以新品种和新口味的开发为主要手段的产品差异化,也形成了饮料企业获取市场的关键。
二、完善可口可乐公司品牌战略的对策建议
(一)有效控制营销渠道的成本与费用
有效控制营销渠道的成本与费用,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虑:
1.物流管理方面的渠道配销管理和渠道助销系统管理。加强渠道配销管理就是加强物流配送系统和订单的管理,目的是减少“假订单”发生率,提高实际到货率,将产品回仓率减小到最小。做好客户库存的沟通、维护和管控,从产品出厂的末端抓起,提高各个渠道配销环节的准确率,有效控制渠道的物流费用。渠道助销系统的管理就是在渠道配销管理的基础上降低渠道运营成本,加强人的监控、行销资源等的管理。
2.销售费用管理方面的渠道市场费用、促销管理费用。渠道促销是可口可乐经常采用的营销活动策略,但是促销活动结束后,效果往往不尽人意,形成资源浪费。分析以往的促销活动,可口可乐公司发现:大多数促销活动只是一种低水平的同质化竞争,停留在满足消费者物质层面或理性层面的需求。大多数促销是以低价、买赠作为消费者的买点,同时通过POP等市场工具来刺激消费者冲动性购买。这样的促销活动往往事与愿违。为了有效的控制促销及相关的市场活动费用,在2008年做相关促销活动前,先分析以往消费者对类似的促销活动的整体评估,也可以评估竞争对手的促销活动的效果。渠道管理者要删减不必要的促销、市场费用,合理均衡安排促销活动,及时调整促销活动投入的资源,将销售费用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3.加强人员的监控,所有的助销人员:促销员、理货员以及业务人员包括送货司机,都给予不同的责任及岗位培训,使其专业化和职业化,同时应用合理的激励考核机制,在其基础的工作岗位上,对其行为点进行考核。
4.控制市场费用及促销费用的操作流程的三步走:
第一步:每开展一项大型促销活动前先核定立项需求书:组织调查讨论-确定项目负责人-调查提纲的拟订-调查问卷的设置-调查员招聘/培训(模拟调查)-调查-数据录入-数据分析-报告撰写-可行性建议。
第二步:如果活动可行,确定促销活动的准备步骤。
第三步:对所有相关人员:如参与活动的管理人员、促销人员、零售商以及经销商的培训。
5.加强库存货龄的管理
饮料企业对库存货龄管理的最大要求就是产品的新鲜度。加强库存货龄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产品的新鲜度,降低库存风险。不仅是企业存在库存风险的管理,对于零售商也同样把库存的管理放在首位。
对于零售商而言,一般会经营很多品牌的产品,那么其把资金投入某厂家的产品的水平就反映其对该厂家的重视。反映资金的投入大小的重要指标之一,就是其库存的大小,增大其库存就是促使其扩大销售量。以沃尔玛为例,沃尔玛内部要求补货员必须每日向采购和可口可乐提供信息,以提高商场的现货水平,减少整个供应链的额外库存。对可口可乐提出库存管理的目的是让订单流动更稳定,以便能够制订更好的生产计划和配送计划,同时也能控制可口可乐有 较少库存。沃尔玛采购严格考核可口可乐的送货率、订单生成到店里最终收货所需的天数、门店库存以及本仓库存。
作为供应商,可口可乐在每个卖场设有导购员或促销员,要求导购员或促销员对每个门店的库存量有相当的了解,在配合门店人员补货上架时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做好库存的维护、管控及沟通。存货过多要及时消化,缺货又要及时补货,与目前专业化的卖场来讲,沟通起来比较容易,大多数卖场都会有自动生成库存量而产生订单的系统。而对于非专业的经销商而言,往往需要业务人员用心做好全面的库存管理工作,不仅让公司了解供应商的库存情况,也需要让经销商对产品有更多的关注和了解。
(二)加强企业品牌建设
在可口可乐(中国)公司的渠道冲突管理在传统渠道管理的基础上,加强企业品牌建设需要推进以下渠道管理变革 .
1.批发系统
可口可乐(中国)公司的业务系统中,没有大批、小批、二批、特约经销商、分销商这些繁杂而又无效的客户之分,统称为批发商。在奖励政策和具体运作中,应该全部是一视同仁。除批发商的合同除销量目标不同之外,应该把他们纳入同一个合同版本之下,操作同一个市场。
同时,可口可乐(中国)公司还应该帮助客户学会做市场,帮助他们管理自己的业务,并通过培训使其与可口可乐公司一起成长,而不是把他们扶持成经销商,市场费用交其掌握,由其开发市场,自己只是在坐收销售收入。
2.KA系统
可口可乐业务系统将KA系统细分为大卖场、连锁超市和便利超市三类。即使同一个KA客户同时包含了以上三种业态,也将会有三份不同的合同书呈奉到它们的手上。
由于KA系统属于现代渠道,并且较多KA客户在国际市场上己经是可口可乐系统的长期合作客户,所以,公司应专门设立谈判经理进行此类国际大客户的合同谈判。以使合作更加紧密和符合国际合作惯例。
3.直营渠道系统
直营渠道反映的往往是一个企业的市场掌控能力,在可口可乐(中国)公司创新渠道冲突管理系统中,更主要体现的是企业的个能力和统筹能力。“为其大于其细”.针对性地对快餐行业、工矿企业、旅游景点、各类学校应该怎样服务,应该给予怎样的销售政策,应该实施怎样的销售策略,都作出专门规定,体现出可口可乐公司于细微之处彰显特色的企业文化精髓。
通过对以上各个渠道的合同化管理,将各个渠道的各项奖励进行平衡,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严格按照各项奖励措施进行实施,这样,脱离了拍脑门决策方式,各个渠道都在宏观的统筹范围之中各施其职,各尽其责,都在固有的程序和模式中运转。
应该说在这个方面,可口可乐(中国)公司的做法是可取的。通过可口可乐公司对市场的电话拜访,发现客户会对公司合同执行是满意。
客户不满意的地方主要集中在流程上,对“合同问题”表示不满的客户共5家,依然集中在东区,客户均反映今年签的合同至今未返,望加快流程速度。因此本文认为,在已有成功做法的基础上,可口可乐(中国)公司可深化创新,引入精益管理思想,优化合同管理流程。
(三)加强技术革新,创造价廉物美的新产品、新口味价廉物美是竞争取胜的重要法宝,这是放之四海的基本规律,也是大家熟知的道理,但“可口可乐”将之发挥地淋漓尽致。她十分重视产品的品质管理和质量保证,产品最关键的部分—配方是全球统一配制的,质量严格控制,口味绝对保证,产品高度标准化。
此外,由于制作简单,材料普通易得,适宜大规模生产,每瓶饮料成本很低,所以能够低价销售,不但让消费者“买的起”,而且能够“物超所值”.
反观我国企业,价廉问题不大,但物美就很难保证。不少老字号产品主要靠祖传经验来制作,标准化程度不高,品质不稳定;还有些企业,质量观念差,工艺粗造,员工技术不过关,产品质量问题频频,结果声誉一落千丈,甚至从此翻不了身。因此,在保持价格便宜的同时上,如何保持质量的稳定性值得我国企业深思。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