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科技道德论文

科技道德论文

时间:2023-03-24 15:53: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科技道德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科技道德论文

第1篇

关键词:科技之利科技之弊道德

“科学”一词在梵语中指“特殊的智慧”,其含义随着实际运用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深化,科技这一概念是现代科学和现代技术相结合的产物。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却像一把双刃剑,既为造福于人类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也带来了危及地球生命和人类社会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深刻地反映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科学与价值的矛盾,从根本上说,是人类自身的问题,因为科技本身并无善恶之分。因此必须充分发挥道德的约束与导向作用使科技向善的方向发展,这样才能更好的遏制科技之弊,从而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一、科技之利

科学这特殊的智慧自从第一次工业革命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以来,充分显示了它的魔力,使人类得到了意想不到的实惠。科技进步带来的各种发现和发明使人类逐渐强大起来,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科技使得人类社会异彩纷呈,就像有人所说的那样,望远镜和显微镜是眼睛的延伸,使人类能够探测到更广阔的和更微小的世界;从古代的以步步远到现在的上天入海(飞机、航天飞机、火箭、宇宙飞船、潜艇等),人类已经可以驰骋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各种交通工具是脚的功能的延伸,大大拓展了人类的活动范围,甚至月球上也留下了人类深深的足迹;信息技术的进步和网络的完善是嘴巴和耳朵的延伸,使远在千里之外的人们能相互沟通与交流,大大缩短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距离,地球已经开始变成一个地球村……科技对人类文明所产生的物质影响和非物质影响是无可估量的,人们可以清楚地感觉到历史前进的步伐,领略到科技发展给人类带来的无穷魅力。

随着现代高科技的飞速发展,必将继续引起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许多方面的重大而深刻的变革,而所有这些变革都将为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开辟广阔的前景。今天,科学技术对我们人类而言已经像空气和水一样重要,它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总之,科学技术是人类智慧与劳动的结晶,是人类文明哺育出的最精致绚丽的花果。它为人类创造了辉煌的历史,也必将为人类开创美好的未来。

二、科技之弊

科技的发展让我们对未来充满希冀,但当人类为科技高奏凯歌的同时,我们也应当意识到科技也有损害人类的负效应一面,对其使用不当也会给人类、给地球带来灭顶之灾,最典型的莫过于目前面临的全球温室效应、核武器威胁等,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科技的发展趋势具有毁灭人类的潜在威力。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其不确定性因素也在随之增长,加上利益因素的驱使,使处于加速创新中的科技更是伴随着越来越难以预测的风险,可能会造成现行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失效与颠倒,甚至摧毁整个人类和地球。科技的毁灭性威力,集中表现在人类的两个科技新宠,互联网和基因技术。互联网已成为信息社会的基本工具,成为影响巨大、最具潜力的大众媒体,成为各种信息的集散地。但是,在互联网为人们提供信息和服务的同时,也造成了大量的“黑色污染”、“黄色污染”、“灰色污染”,使一些人沉迷于虚幻的网络世界里不能自拔。互联网的勇士们早就宣布,要将网络变成一种生活,可是,当虚拟替代了真实,作为社会的人的存在也就消失了。

生物技术的日益进步,使得科技这把双刃剑更加锋利。生命科技能够治疗疾病,经过基因改良可以产生更多新物种,另一方面由于它干预自然,使人类可以对生物生命进行“任意修改”,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新的污染,即所谓的遗传基因污染,这种新的污染源很难消除。基因改造的完人究竟是人类还是高科技产品呢?人类基因组计划与以往科学计划有很大的不同点,基因技术对人类内在自然的改变更直接冲击人类精神家园的最后一道防线——伦理道德,它将产生复杂的人类伦理、法律、社会问题。科技对人类社会的全方位扭曲,正毁灭着我们的社会基础和精神世界。

另外人类在享受科技进步营造的舒适生活环境时,并没有及时意识到所付出的生态代价。很多人没有形成根本的环保意识,从而肆意挥霍和破坏生态环境为我们所提供的一切,造成天空不再蔚蓝,空气不再清新,河流不再清澈,结果是人类被迫面对日趋枯竭的资源、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这不仅影响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还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这是威胁人类现在和未来的最严重的问题。

三、科技需要道德

我们提出科技之弊,并不是呼吁世人去阻止现代科技的发展,而是让世人及时看到科技的双重性,从而采取积极的步骤,趋利避害,消除或降低科技对人类的负面影响。科技的负效应追究其深层次的内在原因在于人类自身,科技的主体是人,它的负效应和人类的贪婪、非理性以及人类社会制度的种种缺陷有关,因此可以说:科技本身并无善恶之分,关键是人的问题,科技在善的手中,便为善,恶的手中便为恶!因此消除科技之弊,除了依靠科技本身,人类还需要通过伦理道德与法律规范等措施来创建一个科学的防范体系,使一个个单项的技术发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在整个体系中得到制约。而这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努力:

首先,要加强对科学伦理道德的研究,通过道德的导向和约束作用促使人类反思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摆正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都必须要有一种严格的道德制约。

第二,加强科技伦理的教育,要让科技人员重视伦理问题,自觉地用伦理价值规范及其精神制约其研究活动,并在科技—伦理实践中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遵循客观公正性和公众利益优先性的基本伦理原则,在科技与社会伦理价值体系之间建立有效的缓冲机制。

第三,加强科技伦理常识在全民中的普及。相关科技工作者、管理决策者和新闻媒体,应尽可能保障公众对科技的知情权,这样公众才能对科技所涉及的伦理价值问题进行广泛、深入、具体的讨论,通过磋商,对当代科技在伦理上可接受的条件形成一定程度的共识。

第四,在宣传伦理知识的同时,建立配套的规章制度。只有建立完善的调节科学工作者行为的评审体制、社会法规和政策制度,并通过这些运行机制获得强制性时,才能有效地吓阻违规行为,同时使遵守规则者获得心态的平衡。

总之,科技不能完全独立地发展,人类的智慧必须时刻关注这把“双刃剑”,才能开辟一条通往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何国正.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

[2]庄嘉.人类要关注科技进步这把“双刃剑”[J].长白学刊,2001,(2).

[3]黎安.科技是一把双刃剑[J].河南科技,2001,(9).

第2篇

中图分类号:G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0-0084-01

论文的发表质量非常重要,而决定论文质量的,除了作者本身的能力外,还需要编辑的审核力度。编辑的工作态度和观念都能够对论文审核起到重要的影响,如果由于编辑的疏忽和态度问题使得本身具有争议和问题的论文得以发表,那么就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失去了读者的信赖,甚至导致人气急剧下降。为了避免诸如此类的问题发生,编辑要特别注重在论文审核过程中的审核工作,找准工作重点,发表高质量的论文,提升期刊的质量。

做好论文审核工作,就必须明确编辑的定义,现代出版事业的中心环节就是编辑工作,这一职业具体是指对作品进行审核、编写,对相关专业的内容进行细致化的整理和修改,然后进行发表。作品的发表与否决定权掌握在编辑手中,因此编辑在进行审核过程中的严格程度,就决定了作品的质量。一名好的编辑不仅需要有强大的专业能力,能够应对各种作品的审核和修改,还应当具备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拥有良好的职业态度,认真履行工作的要求,对作品进行严格细致的审核。这是每个编辑都应当做到的,编辑这门职业就是需要编辑认清自己职业的定义,做好该做的。

1.通篇浏览

首先编辑在看到论文时,第一件事情就是浏览全篇,这样可以了解论文的大概,寻找论文有没有存在大的问题,一般都是看论文的题目,论文的开头,论文每段的开头及每段的结尾和整个论文的结尾。找到论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在这些重要的部分多加重视,其他地方可以适当加快浏览速度。

2.初步审核

对作品进行初步的审核,目的是有一个初步的判断,可以在一些结构等地方进行修改,如人们熟知的背景就不必要交代,举出的事例不要太多,太重复,有的地方一个事例即可,另外注意事例不要过于冗长,简洁清晰最重要。最后就是去掉一些与论文无关的地方,去掉没用的论点,以上就是编辑在初审时需要做到的。

3.细致的审核

初审完成并通过后,就要在进行一次更加细致的审核,需要寻找论文中的错别字并加以纠正,错别字往往不容易分辨,需要编辑进行细致认真地排查,这项工作可以提高整个论文的质量,千万不要忽略错别字的严重性。然后是生僻字,生僻字往往生涩难懂,影响了论文整体的通达性,尽量用通俗的语言代替,让读者更加容易明白论文讲述的问题。然后是一些固定词组和简写的语句,有的词组和语句是不能够改变的,否则就偏离了原来的意思,让读者昏头转向。还要找到病句和错误的标点,这就需要考验编辑的文学基本功了,最后就是考察文章的逻辑性以及专业符合的准确程度。这些如果在编辑的审核下都达到标准,那么论文基本上就不会存在问题了。

4.拟定标题

拟定题目非常关键,就是给论文拟定一个符合内容有吸引人视线的标题,论文的包体非常重要,可以吸引到更多的人注意。标题的形式有很多,没有固定的、专门的形式,但是一定要做到有新鲜感,这就需要编辑有一定的经验,在符合论文主题的基础上,引发人们兴趣,激发人们读下去的念头。

5.最后一次检查

这一点至关重要,不要忽视最后一遍检查的重要性,往往能够发现之前忽略的问题,这原理就和考试做完试卷检查一样,天才也有打盹的时候,因此这一遍检查就要特别仔细,不能大致的浏览,而是要带着有问题的眼光来检查,对上面的几个环节进行重新的审核,从而使得论文达到预期的标准。每一个环节编辑都应当带着负责任的态度去对待,才能保证论文的质量。

三、论文审核中存在的问题及工作重点

1.编辑态度不端正,忽略编辑技巧

这一点在前面反复强调,就是编辑在审核过程中过于松散,容易应付表面,上面讲到的环节不认真执行,粗心的看一遍就勉强过关,忽视了很多问题等。同时还有的编辑不讲究编辑技巧,认为编辑没有技巧可言,这也导致了后存在着许多问题和造成不好的后果。

2.重视最佳条件审核

在一些科学水平较高的论文中,尤其重视最佳条件,不能对论文中实验结果和条件进行忽略,反而要仔细的研究,寻找到论文作者可能都忽略的最佳条件。因为这一类论文的作者,往往重视实验的总结,却忽视了文章的重点,造成论文的不完全,找不到实验目的,这就需要编辑在审核中寻找到这类论文的最佳实验结果,将之当作在这类沦为审核中的工作重点,从而提高整个论文的科学水准。

3.注重道德素质的宣扬

这里所说的道德素质,不仅仅是指的编辑本身的职业道德,更大的是指对于论文本身内容的道德素质的宣扬,无论是哪一方面的论文,都应当有足符合这一方面的道德素质的宣扬,以及对中华民族传统的优良美德传播。因为这是文字本身能够给社会带来的有益的宣传,使得整个论文更加符合国家的标准,为人们和社会带来正能量,真正起到文字能够提高社会道德素质水平的作用,弘扬社会正能量,这是国家和每个人自身都应该做到的,编辑在论文审核中也应该意识到这点的重要意义,注重论文内的道德素质宣扬。

4.创新性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一些原有的编辑工作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所以就需要进行创新,在审核内容和对待问题的眼光上进行创新,寻找到体现时代的内容和标准。同时编辑还可以对论文的作者起到创新性启迪,让论文的作者在写论文的过程中更容易抓到灵感,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论文,每个编辑都应该将这样的创新作为未来工作的方向。

四、小结

编辑作为的决定者,编辑的审核决定着论文的好坏,编辑的审核工作应该要认清自己的定位,做到符合自身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工作原则,同时具备良好的专业能力,能够寻找到论文中的缺陷,对于无法发表的论文,做到坚决不进行发表。编辑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要及时地进行发现和解决,对于未来发展的工作方向,不管是创新性的还是其他的,都是基于社会发展潮流和时代的脚步确定。将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作为一个永不落后的话题,需要在任何时候都要重视。编辑的工作重心找准了,那么期刊和论文的质量就会上升一个层次,获得更多群众的好评,进而推动我国文化事业发展。

参考文献

[1]邓履翔,彭超群.执行编辑如何把握科技期刊的论文质量[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6):1084-1087.

第3篇

一、完成药品不良反应救济制度的课题研究

2013年,药品不良反应救济制度的课题研究完成。此项研究课题首次对药品不良反应救济提出了以“基金救济为主、商业保险为辅”的救济模式,以及保险购买可采用按诊疗次数购买和按年度定期购买方法。这些成果对解决我国目前因药品不良反应无救济制度而导致医患纠纷的难题,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与社会意义,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关制度提供重要参考数据。该课题2013年荣获岳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二、在线监测药品违法广告,保障市民用药安全

2013年,岳阳市药学会启用了在线违法广告监测管理系统,利用新系统累计开展广告监测130余次,监测到违法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广告3549条,移送市工商局并上报省局3549条,保障了岳阳市市民的用药安全。

三、主办不同形式的学术讲座和培训,活跃学术氛围

岳阳市药学会多次组织学术讲座、开展新版药品GSP和GMP的培训。2013年11月16日,学会邀请资深GMP专家对22家药品生产企业的260余名药品生产质量相关人员进行了新版GMP知识培训,得到了企业的一致好评,为企业GMP认证打下了基础。

学会还积极动员药学人员撰写论文,精心组织优秀论文参评。2013年8月,学会筛选4篇论文参加岳阳市科协组织的第十届自然科学优秀论文评选,2篇获一等奖,2篇获二等奖。为让更多的药学科技工作者提供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学会征集论文30篇,编印了岳阳市药学会《论文集》,发给会员单位相互交流学习。

四、以文明创建为推手,大力倡导道德慈善新风

学会以文明创建为推手,在全市主要药品生产企业大力推进道德讲堂建设,共设立了10个道德讲堂,推动药品生产企业做良心药、放心药。此外,学会组织全市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积极开展慈善捐款活动,共捐资16.85万元。

五、加强网站建设,为会员单位提供信息平台

第4篇

关键词:科技期刊;学术质量;作者群;审稿专家队伍;编辑人员

科技研究发展和科技期刊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相互促进的。一科技期刊是传播科技信息的重要载体,是记载、报道、传播科学技术信息的重要窗口。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科技期刊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期刊的生存和发展,而学术质量又是期刊质量的核心。影响科技期刊学术质量是多方面的,在整个期刊的办刊过程中,要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本文从作者群的培育、审稿专家队伍的建设和编辑素质的提高三方面,探讨如何提高地方科技期刊学术质量。

一、有重点地培育稳定的作者群

任何期刊都离不开作者,而好的稿源来源于高水平的论文作者。一个高质量的科技期刊,一定要拥有一批奋斗在科技前沿的、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稿件作者,有意识地有重点地培育稳定的作者群。

地方科技期刊要不断提高其学术水平,首先要发挥为本单位学科建设、科研发展和人才培养服务的功能,建立稳定的内源作者群。《河北省科学院学报》,作为地方科研机构出版的学报,以院所属的各研究单位为依托,以科研项目和优势学科为基础,定位期刊栏目。在了解和掌握各单位科研和各学科作者分布状况的基础上,对学科带头人和各专业进行重点分析,特别是及时了解跟踪省部级以上的基金课题和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进展情况,加强和具有较强科研能力和潜力的中青年科技人员的联系,促使他们及时地把科研成果写成论文并优先发表,这样既获得了高质量的稿源,又及时将代表本单位学科发展水平的科研成果公布于世,同时也培育了期刊的作者队伍。

近几年,地方院校和科研机构为了提高本单位的知名度,鼓励科技人员将优秀论文投向国内甚至国际上学术影响力更大的专业期刊,如可以被3大检索索引的期刊和国内的核心期刊,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地方科技期刊的稿件来源,直接影响了地方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为了保证地方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除适当提高对外开放稿源的比例外,编辑要及时与那些在本刊发表过优秀学术论文的作者进行沟通,加强联系,使他们成为开放稿源的外源作者群。

二、建设高水平、高效率的审稿专家队伍

科技学术论文的创新性和科学性的特点决定了专家审稿在科技学术期刊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合适的审稿专家是学术期刊的质量保证与基础。高质量的学术期刊均有一批具有自己期刊特色的审稿专家队伍,所以建立一个长期稳定合作的、适合科技学术期刊发展的审稿专家群是非常必要的。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数据库的广泛应用,科技期刊审稿专家的工作形式、方式及专家的选择范围、专业技术的贴近程度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现在一般都采用建立审稿专家数据库的方式,科学地规范管理审稿专家,逐渐形成一支动态的高水平、高效率的审稿专家队伍。

1 科学选择审稿专家

审稿专家作为对科技期刊学术质量尺度的把握者,他们应该是当前活跃在某一学科或某学术领域的学术权威或青年学者,一般要求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同时应具有严谨的学风,并且是送审刊物的热心支持者,熟悉审稿要求与标准;作风正派,办事公正,具有一定的语言文字功底,公开发表过一定数量的论文或专著。

《河北省科学院学报》审稿专家目前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院所属8个科研机构的学科带头人或优秀青年科学家;第二部分审稿人是各高校的博导、教授;第三部分是国内知名专家、院士。这些专家熟悉本期刊的办刊宗旨、方向和技术要求,是科研和教学中的骨干、学科的带头人、各级项目的主持人或负责人。在审稿过程中,他们既能够客观地评价所审论文的学术水平,对作者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又能及时掌握外单位在本领域的研究动态,在提高科技期刊学术质量的同时,也在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达到学术交流和引导作者的作用。

2 正确选定审稿专家的研究方向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各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新学科、边缘学科不断出现,稿件作为反映学术思想的载体也随着学术发展不断地反映新学科、新技术的创新成果。正确选定审稿专家的研究方向,结合专家自己的意见来确定其审稿方向,是提高科技期刊学术质量的有效措施。

在送审稿件的过程中,对所送的稿件内容要与审稿人的专业对口,因为同行专家也存在大、小同行问题(一、二级学科相同的称大同行,三、四级学科相同的叫小同行)。送审稿件是有技巧的,对综述类文章请大同行专家审稿要好些,他们对内容的宏观控制把握比较好,对于其他类文章找小同行专家审稿则更有针对性。

中青年专家多数为硕士、博士研究生毕业,专业基础较扎实,有本专业的工作经验和科研经历,掌握本专业学术研究的发展动态,思维敏捷、精力充沛,具有锐意进取和开拓精神,能对涉及新技术等内容的论出全面、快速的评审,是做好一般稿件评审工作的主力,也是建立老中青相结合的高素质高效率审稿专家队伍不可缺少的生力军。

3 建立健全审稿专家数据库

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专家的单位会变动,研究方向也会改变,所以,及时补充和更新审稿专家数据库中的有关内容,保证其完整性、准确性和时效性,是提高审稿效率及质量的关键措施之一。此外,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青年学者成为某一领域的精英,编辑部可以利用因特网、专业会议、作者推荐、查阅文后参考文献等方式不断增加新的审稿专家,从而不断扩充审稿专家数据库。

高素质的编辑队伍是科技期刊质量的保证,是科技期刊发展的灵魂。编辑工作贯穿于期刊出版的全过程:编辑虽然不参与论文的具体创作,但通过选题组稿,提高稿件的整体质量;依据有关标准和规范,应用科技编辑方法论,提高编辑加工质量;遵守职业道德,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工作,可以有效地提高科技期刊学术质量。编辑素质表现在各个环节的业务中,从某种意义上讲,编辑素质也是决定科技学术期刊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对编辑素质的培养。

科技学术期刊的作者大多具有高水平的专业知识修养,编辑所处理的稿件也大多是专业性、学术性很强的论文。编辑要想在众多稿件中鉴别出稿件的质量优劣,就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努力实现“编辑学者化”。编辑人员要不断拓展和掌握较全面的专业知识,了解科技发展的现状和动态方向。只有这样,才能胜任并高质量地完成选题、组稿、审稿和编辑加工等工作;才能对稿件质量的评判、取合与处置做到合理,并通过

综合判断研究内容选择好对口专家审稿予以把关。因此,编辑人员要确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努力学习科学技术知识,了解本领域的科技发展动态。具有很好的前瞻性,才能选好题目、组好稿件,使所刊稿件的学术水平处于一流,从而提高学术期刊的质量。

编辑出版工作有成熟的基本理论体系和基本知识技能要求,科技期刊的编辑只有掌握扎实的编辑专业知识,才能编辑出内容丰富、学术水平高、编排规范的期刊。

标准化是科技期刊信息化、国际化的基础和前提。科技学术期刊编排标准化、规范化是期刊质量内容与形式统一的环节,是保证期刊的全面质量的关键。可以说,编辑人员熟练掌握编辑技能是编辑工作的基础,是编排质量的保证。

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科技创新注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科技期刊编辑掌握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提供了获得信息的渠道和手段。编辑应加强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培训,提高通过计算机网络获得信息的能力,检索科技成果、校对引文、了解与稿件相关的学术动态,提高准确判断来稿的能力。适应科技期刊出版和科技发展的需要,利用现代办公手段提高编辑工作效率。

3 加强职业道德修养

第5篇

关键词 大学生 道德信仰 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随着转型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公共道德问题不断暴露,使得道德信仰问题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和深入探讨。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大学生的道德信仰问题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对近十年我国大学生道德信研究的回顾和梳理,归纳总结已有的经验和不足,为开展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研究提供基础,以便更好地指导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实践。

1 2004-2013年大学生道德信仰研究的文献回顾

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来对我国大学生道德信仰的研究文献进行回顾,以2004-2013年中国期刊网(CNKI)学术文献数据库为调查对象,进行论文收集(包括博硕论文)。同时,以主题词组合来进行搜索。通过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等文献库用主题词“大学生+道德信仰”、“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 “大学生+道德信仰问题”、“大学生+道德信仰现状(状况)”、“大学生+道德信仰危机”等分别进行标准检索,获得的检索结果如表1所示。

从学术文献的发表时间和发表数量来看(见表2),近十年来与本研究相关的论文共有190篇,平均每年19篇。从发表的数量来看,说明学术界关于大学生道德信仰问题的研究一直未停止,且始终是研究热点之一。从每年发表的期刊文献数量来看,自2004年起,基本呈现出递增趋势,且大致在2011年和2012年达到顶峰。

从文献的篇名来看,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大学生道德信仰现状、问题及影响因素;探讨大学生道德信仰危机、困境等问题;探讨大学生道德信仰培养的教育方法、实践路径。

从文献的作者来看,作者的专业背景、工作性质比较分散,相对集中研究该主题的主要是人文社科部、学院及从事哲学或思政研究的学者教师,对大学生道德信仰研究较多的作者有吴云(阜阳师范学院)、 魏雷东(河南师范大学)、张希梅(赤峰学院)、熊英(武汉工业学院)、王建民(天津师范大学)、王强(云南大学)、徐志勇(天津师范大学)、 崔秋灏(广东警官学院)、田磊(太原科技大学)、罗艳妮(广西民族大学)、武敬杰(吉林化工学院)、李卫(吉林大学)、汪德平(武汉工业学院)王良青(天津职业大学)、贾丽民(哈尔滨理工大学)等。

从期刊文献发表时所依靠的项目、课题资助情况来看,关于大学生道德信仰方面的研究课题资助数量数量不多,但致力于该领域研究的项目、课题承担人或主持人均具有较为丰富的专业研究经验(见表3)。

2 2004-2013年大学生道德信仰的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通过对上述所收集文献的阅读和分析,发现近十年来我国大学生道德信仰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大学生道德信仰现状调查

2004-2013年大学生道德信仰的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迁,大学生对道德信仰的态度总体上是积极的、正面的,同时也存在一些消极的、负面的情形。

张希梅(2009)通过调查分析,认为可以把大学生的道德信仰状况概括为:对道德信仰持认同态度,但仍存在道德信仰缺失现象。汪玉娣(2011)通过问卷调查认为大学生的道德信仰状况总体是好的,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道德信仰缺失的现象;同时指出对大学生道德信仰状况有影响的因素有很多,如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文化因素、教育因素等。徐志勇等(2011)调查统计后发现,多元文化影响下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信仰状况可以概括为:大学生基本上认为应该有自己的道德信仰,但很多学生存在着道德信仰多元化、道德情感冷漠化、道德意志薄弱化的现象。彭国胜(2011)对贵州省6 所高校490 名大学生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的现实道德信仰呈现出较为明显的追求自我实现的“个体化”特征,集体主义道德信仰已相对式微。

2.2 大学生道德信仰问题研究

历年来的学者研究表明,大学生道德信仰缺失的客观原因,是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全球化加剧,国内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社会问题呈现出复杂性、多元性。而其根源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价值出现一定的扭曲、负偏离。武敬杰(2011)认为,社会风气的熏染、市场经济的效应、政治发展的影响、多种文化的融合、大众传媒的导向等社会因素对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影响较为突出。贾丽民(2012)认为,大学生道德信仰问题主要表现在道德信仰核心价值缺失、道德规范失位、道德实践无力等方面,其根本原因是功利主义在大学生中泛滥。

2.3 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

第6篇

针对目前大量出现的高校教师的学术不端行为,各高校应该加强对高校教师的学术道德规范教育。文章首先提出了当前我国高校存在学术不端的表现形式及危害,进而分析了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的原因,主要有五个方面,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从学术道德的规章制度、教育力度、评价体系、管理体制、 创新机制等方面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高校教师;学术不端;学术道德规范;教育机制

一、学术不端的表现形式

学术不端是指学术界的一些弄虚作假、行为不良或失范的风气,或指某些人在学术方面剽窃他人研究成果,败坏学术风气,阻碍学术进步,违背科学精神和道德,抛弃科学实验数据的真实诚信原则,给科学和教育事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极大损害学术形象的丑恶现象。

(一)抄袭剽窃

近些年来各大高校爆出大量的抄袭剽窃的新闻,如2009年3月浙江大学贺海波论文造假,被撤销副教授职务和任职资格。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药学院院长李连达负有监管不力的责任,不再续聘。2009年6月辽宁大学副校长陆杰荣在核心期刊发表的《何谓“理论”?》一文被爆涉嫌抄袭。随后辽宁大学校方表示,该论文第一署名人陆杰荣对此事并不知情,第二署名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外国哲学专业2006级在读博士生杨伦承认是自己抄袭,然后才拿给之前的老师陆杰荣署名。广州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志伟被举报其博士学位论文抄袭。其博士学位论文竟然在没有标明引用的情况下,将早一年毕业的敖海清博士的学位论文原文大段大段、甚至一连数页粘贴过来,直接把这些论述、分析和数据作为自己的博士学位论文内容,雷同文字数高达40%以上。

(二)行政权力霸占学术资源

很多高校领导游走于行政与学术之间,随着职务的不断提升,日常的行政管理事物也越来越繁忙,带的课越来越少,做学术研究就更少了,但不可思议的是他们的课题、专著等成果却越来越多,甚至大量出现在跨专业、跨行业的成果中。这种情况造成了各大高校中的“官本位”思想,普遍认为行政官位与学术成果成正比,极大地限制了高校中从事真正的学术研究教师的积极性。

(三)学术贿赂和学术买卖

由于当前高校教师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加之职称评审制度存在一定的不足,各种职称的评聘都需要大量的论文、 课题等成果作为支撑,这就为学术贿赂和学术买卖提供了土壤。现在大量的杂志编辑对外公开出售论文版权,甚至还有核心期刊,价格从几百至几万不等。在一些科研项目的评审中,部分教师和学校不是靠真才实学参与公平竞争,而是靠拉关系送红包等方式贿赂相关人员来换取自身的利益。

二、学术不端的重大危害

时下学术不端已经造成严重的社会危害,不仅败坏了良好的学术风气,更是严重影响了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整个国家和社会造成了重大损失。

(一)严重败坏学术风气

高校的这些学术不端行为破坏了正常的学术秩序,把学术变成了纯粹满足私欲的工具,使高尚、严谨的学术界变得乌烟瘴气,颠覆了过去科研工作者在广大人民心中的正面形象,同时在社会上起到反面示范作用,进而对整个社会风气造成了负面影响。

(二)浪费资源,影响科学技术的进步

众所周知做科研需要相应的资金和人力的投入,而那些学术不端的项目浪费大量的人力和资金,最后确只能产生价值很低甚至完全没有价值的成果,反而使得那些正常合理的项目得不到相应的经费支持造成极大地浪费。学术不端制造出的学术垃圾,既浪费了学者的创造力,又浪费了国家社会投入的大量社会资源,严重影响了我国在科学技术领域的创造力,妨碍了整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步伐。

三、学术不端的产生原因

学术不端行为,严重影响了高校学术声誉,阻碍了学术进步。很多管理部门对此非常重视并且建立了相应的规章制度,许多高校也对教师学术不端行为制定了相应的处罚措施,但是收效甚微,笔者认为高校教师学术不端行为屡禁不止的原因主要是:

(一)对高校教师学术不端的处罚力度不够

很少有教师因学术不端而受到严厉处罚,只有很少学术不端教师被降职、革职或主动辞职,一般在风平浪静后,当事人依然是教授或导师;缺乏学术监督机制,这就导致一些高校教师为了评职称等个人利益,置学术道德于不顾; 相关立法不足,虽然我国已经有《专利法》《商标法》和《着作权法》等法律,但这三大知识产权法很少涉及学术不端问题。除了《着作权法》对发表和署名等问题的规定,《专利法》对侵犯非职务专利申请权及其他权益的规定外,基本没有涉及其他学术不端行为。

(二)部分高校科研量化模式存在一定弊端

当前我国高校在评聘专业技术职务、科研基金与项目评审、成果鉴定与评奖等方面,构建和实施了量化的学术考核体系。高校教师职称评定由其的数量和刊物的规格决定,而过分强调的数量,导致很多高校教师仅为了发表文章而进行学术研究。

(三)科研经费的给付和管理方式存在漏洞

现行很多高校的科研经费给付方式是根据项目拨钱,款项由课题组负责使用。这种方式表面上很严密,而实际上可操作性很大,水分较多。现行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容易导致学术上的“腐败”,给高校教师学术不端行为创造了物质基础。在这种政策导向下,部分教师就把经费争取作为首要目标,而对学术研究却漠不关心,这样必然影响到科研水平的提高,导致学术上的不正之风。

(四)市场经济下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功利主义思想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心态。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难免会有一些高校教师依靠各种学术上的头衔赚取物质利益。如部分教师把学术变成了可以转化为名利的产物,不择手段地用学术换取职称、住房、金钱等物质利益,抛弃了高校教师的崇高使命。

(五)高校学术道德教育的缺失

缺乏良好的学术道德教育也是造成高校教师学术不端的重要原因之一。很多高校教师在本科时的课程,对学术研究的影响很大。但现在,高校学生的论文写作极不规范。近年来,随着不断扩招,大学生培养质量的问题逐渐凸显,许多高校的学生连基本的学术研究培养训练都没有接受过。 很多高校开设的学科研究方法等入门课程缺少学术道德教育基本内容的系统介绍,这就导致很多高校教师在接受大学教育期间,缺乏对学术行为的有关概念、抄袭和合理引用的界线以及违反学术道德的社会后果的认识。

四、学术不端的整治措施

弘扬优良学风,根治学术道德失范现象,关系到高校和整个学术界的社会声誉,关系到当代大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和整个社会道德的进步,也关系到教育科研事业的兴衰存亡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严肃学术道德,必须从源头抓起,切实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和惩处并重的惩防体系,才能根本扭转学术道德失范的局面。

(一)健全学术道德规章制度

依法治学,是防治学术不端行为的治本之策。一是国家应出台专门的《学术法》,使学术由道德调整上升为法律约束,构建一套专门防治学术道德失范的法律体系,保证惩治学术违法行为有法可依。二是进一步修订完善《教师法》、《高等教育法 》等法律法规,加快制订有关学术职业道德规范条例,在法制保障下加强高校教师职业准入与退出机制建设。三是各高校也应建立系统、 完善、操作性强的约束学术行为的规章制度,明确和细化学术论文、 著作等方面的写作和评审规范,制定课题立项、 成果鉴定与评奖及其发表、 编辑、 出版的规范等。四是不断探索防治学术道德失范的新思路与新举措,将学术道德作为教师年度考核、 职称晋升、 薪酬定级、 派出进修和评优奖励的重要依据。

(二)加大学术道德教育力度,建立完善的学术道德规范

一是加强淡泊名利、 潜心学术的思想教育。学术研究是探索真理、 追求真理的过程,是甘守寂寞、 真诚奉献的过程。从长远看,养成良好的学术道德,是成为一代学术宗师、 师德楷模的重要前提。二是加强对高校教师的学术道德和职业伦理教育,重点培养教师的诚信意识,明确学术诚信是其能走上大学讲台、 无愧于大学教师的“道德底线”。三是将学术道德知识考核成绩作为评定教师绩效的重要内容,促使教师认真学习,用科学精神熏陶和影响高校全体师生,使之自觉遵守学术道德规范。

(三)完善学术道德评价体系,构建科学的学术评价机制

营造良好的、 积极向上的学术氛围。一是建立完善的专家考评制度。选择那些学术造诣深、 学术道德好的学者、 专家组成专家库,对学术成果、 科研立项、 职称评审以及评奖等学术活动,采用异地评审、 临时抽签的方式进行。二是健全学术成果的奖励制度。要加大对创新型科研成果的奖励力度,以体现鼓励踏踏实实从事学术研究的价值导向。三是克服过度强化科研成果对教师职称评定的作用,建立以岗位为核心的教师职称聘任制度,打破教师职称终身制,加强教师的责任意识,从而促进教风的根本好转。

(四)规范学术道德管理体制,规范学术道德管理体制

让制度在阳光下运行。一是加强同行专家评审的力度。防止学术成果评价的“权力化”。二是建立评审过程公开制度,将专家对科研立项、 成果鉴定、 职称评定等评审对象的评审内容及初评结果进行公示,提高评审结果的公正性。三是建立学术评审责任制,探索建立评审专家信誉制度、 记录追查制度和责任追究通报制度。四是对学术刊物建立一套科学的监控体制,坚持出版发表三审制度,探索和推广专家盲评制度,建立学者、 专家和读者对学术刊物的考评制度。

(五)创新学术不端查处机制

创新学术不端查处机制,及时防治学术失范行为。一是健全对学术道德失范的监督体系,成立由监察部门参加的学术监察监督体系,建立全国联网的监督网络,适时监控和查处学术道德失范行为。二是完善学术道德失范举报奖励制度,加大国家对举报者的保护责任和奖励力度。三是加大惩处力度。对学术道德失范行为一经查实,在对当事人给予批评教育同时,应给予严厉的惩处。四是建立舆论曝光和警示制度。结合知识分子比较注重自身形象、 面子的特点,在相关媒体上定期公布高校学术领域违法违规行为。

学术道德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科研人员、科研管理部门、学术成果出版单位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同时,形成良好的学术道德风尚,从根本上根除不道德的行为,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做到的。但是,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良好的学术道德风尚最终一定会形成。

参考文献:

[1]余 遥,马孝玲.学术腐败与科技评价机制[J].西昌学院学报,2007,1

[2]科哲.刘欣.学术道德失范的原因及对策探讨[J].学习月刊,2008,3

[3]吴志慧.负学术道德的心理分析[J].编辑之友,2008,1

[4]张向东.学术腐败触目惊心弄虚作假别有洞天[N].中国新闻周刊,2007,1

[5]赵恒平.学术腐败的心里探析及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07,10

第7篇

逯高清说,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特别强调了加快科技发展是中国的一个重要战略目标。近期和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制定为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指明了方向。中国科技的发展目前正经历着一次重要的转折,即将进入一个以人才为本,以自主创新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创新的重要发展新阶段。

人才的培养,尤其是高层次国际型科技人才的培养,需要长期的资源投入和知识积累。企业创新文化的建立和创新能力的提高都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科技人才的参与。虽然近年来国家在吸引留学人员回国就业或以不同形式为国贡献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中国目前的世界级领军人才还远远不够。国家应站在文化和人才的角度认识和解决这些问题。

用国际化标准规范创新科研“生态环境”

一是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审批和评价如“863”,“973”计划.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应尽可能地国际化。邀请国际有关专家学者,尤其是华人华侨中的杰出专家.以顾问或评审专家的身份参与,学习欧美发达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立项和评估体系中的先进经验。

二是在一些国际前沿的基础学科和国家急需的核心技术领域,可以考虑组织以中国科学家为领导的国际攻关团队,邀请国际上一流的科学家(包括华人科学家)参加。以国家重点支持为导向和引擎.组织有实力的国内企业大力投入.以科研合同的形式,用法律保障中方知识产权的主导地位。如能实现,此举必将更有效地利用国际人才资源和科研基础设施,对加速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有益贡献,同时也为中国科学在这些领域走向世界领导地位奠定基础。

三是为了能够更有效地加快“985”高校的建设.为自主创新培养大批高级专门人才,建议国家有关部委联合研究并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高级人才培养计划。比如在现有的长江学者和博士后体系基础上,设立高级研究员基金计划.基金获得者任期至少5年,工资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支持(可定位于“985”高校教授平均工资和长江学者工资之间)。接收单位应配套较高数额的科研经费。这样一个基金将会吸引一大批优秀的科研人员,尤其是博士后人员留在国内工作,为他们创造一个相对宽松自由,压力较小的科研环境,为争创国际一流大学和原创性科技创新提供高质量的人才保障。

四是继续加大力度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回国服务和以各种形式为国服务。为海外华人回国工作创造有吸引力的生活和工作条件,高效地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如子女上学,医疗保险,退休金,科研经费申请和报奖等方面不能享受国民待遇的实际困难。政府应参与投资和协调,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设立留学人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发展基金,这将对同时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有应用价值的知识产权大有益处。

教育是构建创新氛围的起点

杨克俭说,我们国家目前的教育制度是以英才教育为主导。主要体现在,对于拔尖的学生给予大力关注和培养,让他们迅速成为高尖端人才。虽然,国家在高科技领域的发展也得益于此,但是这样的教育理念显得有些偏颇。因为,建设创新型国家靠的决不只是处于最尖端的少数高科技人才,而是更大层面的人才,只有民众的素质普遍提高,建设创新型国家才能成功。这不是通过英才教育,而是需要通过平等教育才能实现的。

所以,在重视英才教育的同时,建立以平等教育为基本理念的教育方针将会使我们永远受益。我国应该借鉴平等教育政策的合理内核,结合目前的英才教育政策,制定科教发展战略,改变目前领先的高科技与低素质的原始耕作并存的、畸形的、不平衡的经济发展状态,改变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支柱的经济发展状态,为国家下一步经济腾飞打好人才基础。

摆正实际应用与理论研究的关系

如何认识实际应用与理论研究的关系是创新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杨克俭认为,在这方面,科研成果的评价标准对科学研究的理念影响至深。我国对科研论文质量的评价过于片面强调理论水平,以至于工科论文竟然变得越来越难读懂了,好像是在比赛谁的脑子好.今天你发明个公式,明天他发明个方法,用来参加学术交流会倒是互相启发思路,但却难以见到其科研论文的最终价值。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源于对科研成果评价的传统意识。评定研究质量的标准过于偏重理论水平是这种科研成果畸形发展的症结所在。在论文评价标准上,发表了论文就算万事大吉,至于自己的理论或算法被不被人用就没人管了。

但是,在日本,工科研究水平的最大标准是实用。无论你的论文有理论水平也好,无理论水平也罢,实用最重要。比如,你发明的东西或发表的理论,第一是要有再现性,每一个工程师拿了你的研究理论就能用,这很重要。另外,他们并不讲究理论非常完备,而是重视实用,推向市场。“我曾在日本做过关于楼房减震的研究,发明了一些公式做一些理论的推导,然后和实际结合起来。这样研究做出来之后不是为了,而是直接用于解决相关问题。”

中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阶段,最需要的是出产品。摘下多少世界理论研究桂冠固然重要,但创造过硬的有形产品更重要。所以中国的科研成果评价理念需要更新与完善。在工科等应用学科的本科生、研究生教育方面,要在培养出一个理论家的同时,培养出一百个或更多的能够发明简便实用方法的工程师才行,而不应该培养出来的工科学生不是理论家就是技术员。这个目标只有在更新了对工科领域科研人员和大学教师的科研成果的评价标准,纠正了目前科研成果评价的意识偏差后,才能够实现。

成立科技协商会议至关重要

吴冠青认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要靠人才,而如何落实选拔和使用建设创新型国家所需的海外人才是引进人才工作的重要环节。这一工作的开展既要让国内的人才得意,又要让国外回来的人才满意。他建议成立一个类似于的科学协商会议.来系统地组织海外人才,促进国内外科学界协作。在建立和健全这一科学协商机制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国内各大学的作用,我们目前大部分的人才都是从国内务大学培养出来的,所以每一所大学,哪怕是规模很小的大学,对他们培养出来的海外骄子及其成功的程度都十分了解。因此,可以通过各大学校友会和教育部门这个渠道,无论是重点的还是非重点的,省属的还是地区的,让他们推荐自己的学校有哪些成功的学子。进而通过大学教育部门与大学的校友会举荐其海外人才,然后把举荐的人才名单列出来,根据其专业以及在学术界的地位,有哪些学术成就,统一报送给教育部。教育部就可以根据这个名单建立相关的数据库,归出学术界别。该数据库一旦建成,既可以作为考核各大学教育发展的参考数据,又可以用于筛选各学术界别的代表人物或学术带头人。国家相关科

技部门可利用这一人才数据库来挑选各学术领域里的代表性人物,并邀请他们定期参与国内科技会议,交流学术成果,评审科技项目,商讨我国科技发展规划和政策。建议每五年开一次有各种学术界别的科技协商大会。最好是每个五年计划的前一年开一次会,就和政协会议一样,实际上就是与国内的科技界就国家的长远规划跟国外的科学工作者协商,制定出比较合理的发展规划。这是一种长久、稳定的国外学者对国内自主创新做贡献的机制。

目前国家已经提出了科技发展的战略纲要,制定了一些具体的落实措施,宏伟目标的实现需要依靠包括我们这些海外学人在内的广大科技人员共同努力。现在的海外华人科学家实力越来越强,国外几乎每个领域都有杰出的华人代表,科技协商大会可以为他们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方面提供一个服务平台,以有效的方式在制定国家科技方针、政策的时候参与进来,围绕一些重大的选题、选项组织起来,为国家献计献策。

创新环境拒绝“近亲繁殖”

吴冠青认为,为了建设和谐的创新环境,还需处理好留学回国人员与国内科技工作者和老海归与新海归之间的关系。他说,要处理好这种关系,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大量引进高水平人才,不能提倡“外来的和尚会念经”,但也不能“近亲繁殖”。比如美国,像耶鲁、哈佛等一些顶尖大学基本上都采取引进外来人才的基本方针,并以优厚的条件吸引外来人才,对自己培养的教授除非特别优秀不会考虑提拔。另一个就是待遇问题。尽管国内与国外的工资有差别,但是回国人员的实际困难,国家也应尽量给予解决。毕竟,海外学子大多都怀有报国之心,为了使祖国更加繁荣昌盛,每一个海外学子都希望用自己在外学习的知识和技能为国家多做贡献。

自主创新讲求多元化、多层次

谈到自主创新的方式,徐德清说,从某种角度来讲,创新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技术驱动,一种是市场驱动。我们以前都是强调技术驱动,以科研人员为主,产生的成果往往是叫好不叫座,单项来说技术是不错的,但是不能批量生产。不能批量生产就不能形成生产力.那就只能是摆在实验室的东西,所以现在改变为第一是企业创新,第二是市场驱动。这个方向是很正确的。

另外,讲创新还要分阶段,分层次。比如说,原始创新也就只有中国基础大学和科研院所能够做,它的主要目的是跟踪国际上的最新技术,大的突破是很困难的。我们现在应该更多的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比如在一个系统当中,哪怕是一个配件,一个非常不重要的部分,是由我们完全自主生产的,这就是我们特有的东西。总之,创新一定不要追求高大全,而是要有所侧重。

创新文化的根基是思想道德建设

第8篇

关键词: 工科研究生学术道德状况调查对策

工科学生的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前沿,是综合国力提升和科技进步的巨大推动力,笔者以工科研究生为数据采集对象,对其学术道德认知、学术诚信状况、自我评价、评价他人等方面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并提出了建议对策,旨在对提高攻克研究生的学术自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学术道德总体状况良好

本文中的“学术”特指学术研究活动。数据采集的基本情况的:发出问卷共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4份。其中:博士生42份,博士一年级6份,二年级24份,三年级12份;硕士生142份,硕士生一年级50份,二年级68份,三年级24份。

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显示,所选择对象的总体学术状况良好。体现在以下命题和选项:撰写论文时,79.8%能够做到遵守论文的写作规范;从未请人论文或代人写论文占到89.8%;从未有过通过网络或其他途径用金钱购买他人学术产品占到92.4%;从未把别人的论文拼凑、包装成为自己的论文占83%;95.3%从未在答辩过程中,以不正当行为影响评委;94.1%从未有过个人学术情况填写不属实的情况;94.1%在投稿时,从未有过影响编辑的行为;88.2%从未有过一稿多投现象;85.9%从未有过论文署名“搭便车”现象;85.9%的人从未有过在自己未参与工作的研究成果中署名,等等。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1.信用缺失环境影响学术诚信行为选择。

在问及“你认为造成研究生违反学术规范的原因”时,32.6%的人选择“社会风气不良”,排在第一位。学术道德问题应该首先从社会大环境说起,它是社会风气和道德状况在学术领域的延伸和表现。目前整个社会的信用危机,如不良信贷、产品造假、政府失信、官员腐败、司法不公等直接危害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必然影响了研究生对学术信用的认同。

在问及“你认为导师在你的学术活动中的表率作用”时,选择“非常好”和“比较好”的占63.2%,选择“一般”和“很难说”占37.8%。数据显示,绝大多数导师的学术行为对学生起了正面的规范和引导作用。但占37.8%的“一般”和“很难说”的比例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数据。俗话说“经师易遇,人师难遭”,导师不仅要“授业”,而且要“传道、解惑”,应该是既解学业之惑又解思想之惑,导师在学术信用方面失范所引起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

当问及“你身边的同学是否存在学术剽窃和伪造等学术越轨行为”时,11.6%的人选择“普遍”,其他人选择“少有”“没有”和“不知道”。从中可以得出结论,学术诚信目前得到了普遍的重视。随着良性的社会诚信环境的逐步建立,良好的导师示范作用正在发挥作用,普遍性的学术越轨行为也在逐渐降低,但还未达到完全杜绝。

2.对科学道德的认知取向影响学术诚信行为选择。

在“你选择攻读研究生的目的”中,53%的人选择了“在就业时增强竞争力”,而只有16%的人选择“从事科学研究”。说明相当一部分人没有献身科学的思想,也没有心甘情愿坐科学的冷板凳的准备,因此也就不可能拥有科学精神,当受利益驱动时,行为就会产生偏差。

在“剽窃是否涉及道德问题”及“抄袭、剽窃与偷窃哪个在道德上更应该受到谴责”等选项中,有21.8%的人认为不涉及道德问题,43.7%的人认为偷窃更应受到道德谴责,还有个别人提出学术剽窃与偷窃是不同的概念,不存在可比性。这充分说明对于学术诚信伦理价值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程度的误区。

3.学术诚信教育力度不够。

在“你对研究生学术行为的关注程度”的问题调查中,“很重视”只占13.8%,而“一般”和“无所谓”占到86.2%,表明行为人对学术诚信行为的重视不够。

对于“你对于引用别人成果的法律规范的了解程度”,“不太了解”和“根本不了解”的回答占66.3%。在“您认为引用其它著作自述超过多少字属于剽窃”的回答中,58.5%的人选择300字以上,表明行为人对学术诚信内容了解不够。

关于“你认为造成研究生违反学术规范的原因”的问题中,“学校的学术规范教育缺失”占28.2%,而81.8%的学生选择“没有接受过正式的学术规范教育”,表明对行为人的教育缺失。

4.人才培养质量需进一步提高。

近年来,研究型大学的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相对于本科生相对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和经验而言,研究生的教育与培养还显得很薄弱,导师数量不足,思想教育力度不够,科研任务重等问题普遍存在。“你认为造成研究生违反学术规范的原因”,“科研压力过重”占29.3%;“假设您摘抄别人的论文可能会想”,“自己不会写,没办法”占30.3%,因为有49.4%的人选择不做假设,因此这个比例是比较高的。

5.评价机制尚需完善,监察力度不够。

现行的研究生评价体系对研究生的学术研究能力的重视远远甚于对研究生道德素质的重视,过分偏重量化的指标体系。加之导师指导的研究生数量越来越多,监管不利等因素的存在,许多开题、答辩、盲审等环节流于形式。而且学校对研究生的失范行为缺乏行之有效的监控和及时的惩罚,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部分研究生的侥幸心理、漠然态度和失范行为。“当发现有学术作假、学术抄袭等现象时,您是否会制止或举报”,其中“不会”和“视情况而定”的比例占87.5%。

三、对策与建议

学术失范现象的出现,并不单纯是个人德行伦理的缺失问题。它不但涉及“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在学术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且涉及法律制度、行政管理制度和学术管理制度等诸多方面。内因与外因共同起作用才会达到理想的效果。

1.加强管理规范,发挥他律的外因作用。

学术规范是学术发展和学术进步的保障机制。“现代管理学理论”研究表明,制度作为一种社会博弈规则,反映的是制约人们相互行为的约束条件,制度的合理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民众的道德意识和道德选择。“你认为学术道德规范应该是程序性的规范还是具体内容的规范”,内容规范占69.3%,远远高于占30.7%程序性规范,说明人们在内容规范问题上的认同度是比较高的。

(1)建立完善的学术审查和惩诫制度

按照经济学的“经济人”的假设,人都有投机取巧,自利的机会主义倾向。要保证学术法律制度能够起到规范、导引人们的行为,还必须有完善的监察制度和惩罚制度。完善的学术监察制度,可以使学生中的失范行为能够得到有效的识别,从而起到遏止他们投机取巧的机会主义动机的作用;完善的惩罚制度可以使违规者得到应有的惩罚,这就可以使那些精于算计的理性人感到违约成本太高而不敢越雷池一步。在监察制度的设计方面,应做到依靠教授专家,实行民主管理,指导教师应肩负主要责任。在惩罚制度方面,应重视学术法律制度的建设,运用法律武器来规约人的行为。如在防剽窃方面,在美国不只是一种学术上的违规行为,而且是一种法律上的违法行为,剽窃和学术不端行为是可以导致教授被学校除名的重罪之一。由于我国相关法规和制度不健全,特别在知识产权法的普及方面尚有欠缺,此外,大多数教师、研究生对论文署名、文献引用规范仍不够清晰,经常会导致学术不端的发生。这次的数据抽样结果表明在研究生的入学教育时,加强这方面的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2)建立完善的学术评价标准

学术评价要采用科学有效和同行专家评估的方法,不能采取行政决断的方法。比如,在研究生奖学金的评定方面,如果仅仅根据的数量进行评定,将极容易导致研究生向低水平,甚至垃圾杂志投稿,从而产生大量的学术泡沫。在这方面,同行专家的评价就极为重要。同行评议制度是指学术评价制度中的评价主体应是同行专家。当今学术发展日益分化,通晓诸多领域的百科全书式的专家是不存在的。因而,要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实事求是,评价主体只能是本领域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其次,建立同行评价的制度方面,应注重制度的设计,功能不健全的专家评审制度,不仅会给滥竽充数和投机取巧者以可乘之机,造成不当得利的后果,而且会使原本符合评审标准的单位和个人,因担心评审不公正而无可奈何地加入“走后门”的队伍,从而使学术腐败演变为普遍的社会现象。

(3)建立完善的信用管理体系

首先要把学术诚信纳入个人信用体系之中。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还没有完全建设起来,但高校可以首先建立学生信用档案,将学术诚信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学生的个人信用档案将在就业、职务升迁、银行信贷等方面发挥作用。同时要明确学术道德评价指标。如果一项制度存在模糊性,可能会诱使更多的作弊行为发生。不仅要制定诚信手册和荣誉守则,明确学术不诚信行为的定义、表现形式、处罚规则、申辩程序等,而且要及时应对新情况。

2.加强道德规范,发挥自律的内因作用。

要使学术诚信管理制度运行顺畅,还必须建立共同的价值体系和道德规范。因为法律法规在制定的过程中总是有不可能究尽的领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调查中“你认为当前的学术规范能够约束学术行为吗”,“能”占15.9%,“不能”占59.1%,“不知道”占25%。因此必须依靠道德自律的形成,促使道德主体出于道德自觉而规避学术失范行为。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有利于加强道德规范,发挥自律的内因作用。认识是行为的先导,在学习之初,就要有明确的什么是“学问”,什么是“研究”,什么才是“做学问”,科学精神的精髓是什么。要创造学术精品需要埋头工作,长期奋斗,做学问最忌讳的是急功近利。所谓“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就是科学的探寻精神的写照。

要在研究生层面开设学术规范教育课程。课程是教育的心脏,是教育思想、观念、宗旨转化为具体教育实践的中介。加强科学精神、诚信意识、道德自律的教育,应传授学术规范的相关基本知识,包括本学科的研究方法,文献检索的技术和方法,引用文献资源时应遵循的规范等,进而达到规范学生行为,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的目的。83.7%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针对学术规范进行专门教育。但“如果学校开设了学术规范的选修课程,您会?”的问题中,“很愿意选修”占30.7%,“没事就去听听”占60.2%,“肯定不去”占9.1%。因此,如果开设了相应的课程,还要有效地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上,真正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

要加大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力度。明确研究生院、学院、导师三级管理职责,并把对研究生进行学术诚信教育和实施效果作为重要的考核内容。研究生院应从琐碎的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制订政策,更好地解决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性的问题。院级管理部门要增强责任心,设立专职人员,明确工作职责。研究生教育和管理应以导师负责制为依托,充分发挥学科团队的作用,同一导师梯队中,导师起“传”的作用,优秀的高年级研究生、博士生起“帮、带”的作用。

研究生学术诚信缺失现象的存在,严重影响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阻碍了学术的发展和大学社会功能作用的发挥,也加剧了社会风气的败坏。因此,扎实推进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解决研究生的学术诚信问题应摆在研究生教育的首位。

参考文献:

[1]朱月晨.研究生学术诚信问题的博奕分析.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王林.研究生学术教范教育的调查研究.中国高教研究,2005,(10).

[3]陈朝氽.加强高校研究生科学道德教育的探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12).

[4]谢维营,刘晓雪.对我国学术失范现象的制度伦理分析.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4,(4).

第9篇

关键词:高校,生态伦理道德,教育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当人我们不断反思、重新思考人与自然之间关系时候,环境、能源、人口等方面的生态危机早已成为全社会不得不面对和必须要解决得重大问题了。大学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是青年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高校的生态伦理道德教育建设,影响和决定着大学生基本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的形成和确立[1]。从目前高校德育教育的实际状况来看,德育教育的内容存在滞后于时展的问题,加强高校生态伦理道德教育,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注重对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引导,是高校德育工作所面临的新课题。

一、高校生态伦理道德教育的现状

高校生态伦理道德教育是一种新型的道德教育活动,是高校的教育工作者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和互惠共生的生态道德观出发, 启发、引导大学生树立为了人类长远利益和更好的享用自然、享用生活,自觉养成爱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意识和相应的文明习惯[2]。目前高校生态伦理道德教育的现状并不乐观。论文参考。大部分高校虽然开设了有关环境保护之类的相关课程,但总体来看,学生的生态伦理道德观念淡薄、行为缺失,生态伦理道德知识贫乏。高校生态伦理道德教育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观念存在局限性

传统德育教育观念以学生“达标”为工作的致力点,忽视对学生道德能力的培养,当学生离开特定的德育环境,面对新的问题和情况时,不易做出准确的道德判断,不能实施正确的自我教育。在这种观念指导下的高校生态伦理道德教育基本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没有自觉地把其纳入到德育教育的内容以及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里,更谈不上对塑造“理性生态人”最为重要的情感体验、习惯养成及价值观的培养。大学生生态伦理道德意识淡漠,对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缺乏深刻的认识,生态道德行为缺失,逐渐成为影响校园、周边环境乃至社会的一个问题。

2、教学指导思想缺乏全局性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高校普遍增添一些新兴的、着重于应用性的知识或专业,但结果往往又局限于适应性的增加和知识面的扩大,缺乏全局性的指导思想。当人们在应用领域出现了某种新技术,并意识到它可能产生的社会伦理或道德等方面的问题对人类构成威胁时,才迫不及待地进行道德教育的补课。正因为如此,当人们看到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危及到自身的生存,而法律、经济、科技等手段不能完全起作用时,才会想到生态伦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教育、教学指导思想缺乏前瞻性、全局性

3、师资队伍与教材建设存在薄弱性

由于生态环境科学是以自然科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因此大部分高校在某些相关专业开设生态环境教育课,缺乏专职的师资队伍和专门的教材。大部分教师没有受过专门的生态环境知识教育的培训,知识缺乏系统性;在教材方面,没有材和教学大纲,现行教材缺乏生态伦理道德教育的意识和内容,过于注重知识性、理论性、系统性,在趣味性、实用性和指导性方面不足。高校一般以环境专业或理工专业的基础课程类教材为主,缺乏系统的生态伦理道德教育的教材。学生不可能接受全面的、系统的生态伦理道德观教育。

4、大学生在生态伦理道德问题上的价值取向上缺乏一致性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发展,社会上出现了利益主体、利益观念的多样化,各种思想文化思潮的激荡带来了思想观念传递的多维性,大学生生态伦理道德教育的实效性面临着挑战。主要反映在学校的一元价值倡导与现实社会多元价值取向的冲突上,也反映在学校生态伦理道德教育与社会环境相脱离、与受教育者心理需求相脱节等诸多问题上。论文参考。大部分高校都缺乏系统地与社会大环境的交流互动,许多大学生没有形成坚定的生态伦理道德信念,当学校教育与社会现实利益发生碰撞时,大学生在生态道德问题的价值取向上便发生转变 [3]。这种学校教育与社会现实不和谐的“两张皮”现象,给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面对生态伦理道德教育存在的这些问题,如果不采取积极有效上午措施加以改进,“面向未来”的教育目标就难以实现。

二、高校生态伦理道德教育应包含的主要内容

1、生态善恶观教育

即形成对社会和自然善与恶的观念。法国思想家阿尔贝特·史怀泽提出了“敬畏生命”的伦理学原则,明确提出了“善是保持生命、促进生命。恶则是毁灭生命、伤害生命,压制生命的发展。这是必然的、普遍的、绝对的伦理原则”[4]。这一原则告诉人们:尊重生命、热爱自然的行为,就是善;反之,就是恶。生态善恶观的确立,能帮助人们以大自然的真善美为善美的标准,并为努力追求真善美而行动。

2、生态正义观教育

即树立维护自然生态和谐共生的正义原则。生态正义是指个人和社会集团的行为原则符合生态平衡的原理,符合生物多样性的原则,符合世界人民保护环境的愿望和全球意识,符合“只有一个地球”的全球共同利益。它倡导可持续发展观,保护野生动物,植树造林的正义行为,反对破坏生态系统,毁灭物种,污染环境的非正义行为。它要求人们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坚持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统一的原则,实现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和谐统一。

3、生态良心观教育

即树立爱惜自然,保护生态的善良观念。是指人们对生态环境、对大自然中所有生物的责任感、同情感、荣辱感,自觉维护生态环境,为自然界所有生物负责。它能唤醒人们反思自身行为对生态环境的危害性,增强人们对大自然的美感、道德感和理智感,选择适合生态道德的行为,并监督他人行为,以此激励人们保护环境。

4、生态义务观教育

即养成主动、自觉地对社会和自然的责任感。人之所以要尽义务,是因为人类与他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界、社会、国家、家庭的命运息息相关。同样,人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人,地球环境与人类息息相关,这就决定了人类的生态义务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应尽的责任,也要通过道德自律内化为人的内心信念,从而树立对生态的责任感。

5、生态意志观教育

即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坚定决心。生态意志能促使人们排除各种干扰和阻力,把按照生态道德动机所决定的生态道德行为坚持下去,成为克服在爱护自然、保护自然过程中遇到困难的重要力量。

三、强化高校生态伦理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

1、加强生态伦理道德实践环节,形成良好行为习惯

学校应积极组织、支持大学生参加各类实践活动,诸如生态调查,环保签名,公益活动;利用“植树节”、“爱鸟周”、“地球日”、“戒烟日”、“世界水日”、“世界环境日”等特殊纪念日,在校园举办形式多样的各类活动,宣传和普及生态伦理道德,增强大学生对保护自然环境重要性的认识,陶冶其道德情操;还可利用校园网络、广播、宣传栏等多种媒体,围绕“关爱生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主题,举办摄影、征文、演讲、绘画等比赛,宣传环境保护的科技知识、法律法规,提倡绿色消费,使生态伦理道德深入人心。

2、通过课堂教学环节进行直面教育

日常教学是宣传和普及生态伦理道德的主要途径。论文参考。在各类课程的教学中,教师都应积极主动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和教学特点,适当增加和补充生态伦理道德教育的内容。如在哲学课中,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在法律基础课中适当进行环境法规的教育;在思想道德修养课中要补充生态伦理道德的教育内容。此外,还可以通过开设“生态伦理学”、“人与自然”、“环境社会学”、“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公共选修课来普及生态知识。

3、加强校园生态环境建设,构建“绿色大学”

美的环境可以陶冶美的心灵,绿色校园对学生人格完善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对生态伦理道德观念的形成起着催化作用。学校作为一个小型生态系统,应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生态伦理的要求。在校区建设上应充分运用生态学原理,根据学校所处自然地理环境,运用原有的资源和条件,使用符合生态标准的清洁环保设施与材料,提高校园绿色覆盖率,使校园的兴建与自然环境的改造形成良性互动,激发学生的环保热情,培养学生关注环境,保护环境、创造环境的意识、态度和情感,促进绿色行为的形成。

4、编著系统的生态伦理道德教材,培训专职教师

生态伦理道德教育的教材应体现生态伦理和可持续发展有关理论的完整性,使大学生真正了解到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面临的挑战,意识到环境保护对于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意义,树立崇尚自然、尊重自然、珍惜生态、保护环境的高尚道德情操;培训可以从事生态伦理道德教育的师资队伍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是进一步加强高校生态伦理道德教育的必要保证

总之,在高校中普及生态保护知识,树立正确的生态伦理道德意识,努力形成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的价值观,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存共荣,达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和共同进化是高校生态伦理道德教育的最终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马桂新.环境道德教育[M].科学出版社,2006(10);288

[2]王世民.高校生态道德教育刍议[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3(3): 55.

[3]安德智等.伦理道德理论探索 [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268~276

[4]阿尔贝特·史怀泽 (陈泽环译).敬畏生命[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2: 127.

第10篇

关键词:高校学报;非核心期刊;人才培养;稿源

中图分类号:G230;G23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2.01.028

高校学报是一个特殊的期刊群体,在我国期刊中占有很大比例。它是高等学校主办的、以反映高校科研和教学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是高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科研人才成长的园地。一般来说,与重点高校的学报相比,众多普通高校学报的实力较弱,大多是非核心期刊,因而在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这类高校学报应该如何体现自身的功能和价值,是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本文结合普通高校学报的稿源特点,重点分析如何发挥其在高校科研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功用。

一、非核心高校学报的稿源状况

所谓非核心高校学报,是指那没有被SCI、EI、北大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要览、南大CSSCI收录的高校学术期刊。

高校学报的作者队伍主要来源于高校教师和在读博士生、硕士生。从教师作者队伍来看,由于在课题申报、职称评聘、岗位考核时,有关部门对论文的质量认定往往采取简单地看其是否发表在“权威”、“重要”、“核心”期刊上的作法,使原本为科研提供检索捷径的工具,变成了论文质量评判的唯一标准,在这种政策指导下,高校教师一般都不愿意把稿件投到非核心高校学报,从而导致这类高校学报优质稿源缺乏。

学报稿件的另一个主要来源是研究生,包括博士生和硕士生。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研究生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很多高校为了提高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在培养研究生过程中,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制定了相应的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因此,高校学报的研究生来稿日益增多。然而对于不同层次的学报而言,具体情况又有不同。重点高校的科研实力较强,科研项目及博士培养点较多,这些高校的学报也大多是中文核心期刊,因此本校的博士生稿源就很丰富,而且还有很多外校博士生来稿,学报编辑部完全有条件在众多来稿中挑选优质稿件录用。近些年来,一些重点高校学报刊登的论文中,第一作者为博士生的比例逐年提高,而第一作者为硕士生的比例则逐年降低。例如《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发表的学术论文中,第一作者为博士生的比例在1995年为28.58%,2000年为48.68%,2005年为64.58%;第一作者为硕士生的比例1995年为19.28%,2000年为9.52%,2005年已降为0[1]。其他重点大学学报的情况大多与其类似。

与重点高校不同的是,大多数普通高校没有博士培养点,即使有也只是少数几个,而几乎所有高校对博士生的刊物档次都要求很高,因此普通高校学报要想吸引博士生稿源也是很困难的,相反,而硕士生投稿数量则增加较快[2]。硕士生来稿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非核心高校学报稿源不足和选稿余地小的困境,但不可否认的是,硕士生投来的稿件很多是他们的学术论文处女作,无论是从研究深度,还是从科技写作水平上来看,这些论文与博士生的来稿大多存在一定的差距,需要编辑工作者付出更多的精力和劳动与作者沟通,并进行后续修改和加工。

二、积极发挥非核心高校学报的人才培养功能

针对上述情况,是不是非核心高校学报就无所作为了呢?回答相当是否定的。高校学报是一个多功能体,它既是展示高校教学和科研成果的园地,又是高校学科建设的助推器,同时,在培养和发掘高层次学术研究人才方面也有其不可推卸的责任。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报而言,应该各有其不同的侧重点。重点高校高层次学报的稿源特点决定了其刊发的论文包含更多的前沿性成果,更具有学术创新性,更能反映高校的科研水平,其学报功能重点是积极传播和推介科研创新成果;而非核心的高校学报稿源特点则决定了其要侧重于发挥人才培养功能,要针对不同的作者群,采用不同的人才培养策略。

(一)大力扶持青年教师

青年教师是高校的未来,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潜在力量。随着高校教师博士化工程的推进,目前普通高校中的青年教师大部分也都具有博士学位,或者正在攻读博士学位。在攻读学位期间,他们参与了不少科研项目,并按要求发表了相关学术论文。应该说,他们都较好地掌握了学术论文写作技巧,学术思想也比较活跃,而且这些青年教师还要参加职称评聘,开拓和发展自己的学术事业,所以他们撰写和发表学术论文的动力较大,热情较高。因此,高校学报应该及时跟踪他们的科研活动和进展,大力扶持他们的科研工作,积极主动地联系作者并及时发表其科研成果,不断扩大其科研和学术影响力,为本校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尽一份力。

例如,《武汉科技大学学报》依托本校的学科优势,积极联系本校的材料与冶金学院、机械学院等教学科研单位,配合学院的青年学术年会,分别于2010年第5期以及2011年第3期专门刊发年会的优秀学术论文,并在每篇论文后面对这些青年教师的研究方向,承担的科研项目以及获得的研究成果进行介绍。这样做,一方面集中宣传和报道了学校青年科研工作者的科研信息和科研成果,促进了其学术成果的及时传播,另一方面也弥补了学报优质稿源的不足,提高了学报的社会影响力,并密切了学报与青年教师的学术联系。

对一些青年教师被核心期刊退稿后转投本校学报的稿件,编辑部也要抱以欢迎的态度。如果有些稿件确实是学术水平不高,编辑部当然不能迁就。但其中有不少稿件所涉及的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和发表价值,值得同行借鉴,只是在论文表述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如重点不突出,逻辑结构不严谨,讨论不深入等。这时,编辑人员要耐心地指导他们删繁去冗,清除芜杂,弥补缺失,使文稿观点更鲜明准确,论证更全面充分,论据更典型有力,结构更严谨周密,脉络更清楚明晰,衔接更紧密自然,语言更流畅贴切,并做好规范工作,使论文质量达到学报发表的要求和水平。

总之,高校学报要与本校青年教师形成一种良好的帮扶关系。学报要始终成为青年教师展示科研成果的重要平台和园地,同时,通过发表青年教师的优质论文带动学报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二)重点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学术写作能力

高校学报发挥培育科技人才的功能,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要培养研究生的科技论文写作能力。从前面的稿源分析情况来看,非核心高校学报面对的主要是硕士研究生作者群。硕士生经过一至两年的专业研究工作,具有了一定的学术理论思维能力,但他们普遍没有受过学术论文写作的专门训练,加上文字论述能力方面的问题,相当一些人难以将其研究成果准确、系统、条理清晰地表达出来。目前我国研究生人数的增长与导师数量的增加不太协调,往往是一个导师要带几个十几个甚至更多的研究生,导师没有精力对研究生论文进行全面地手把手地指导,对其论文也没有时间逐字逐句地修改。因此学报编辑部收到的硕士研究生稿件往往不够理想,所以帮助和指导硕士研究生修改论文成为高校学报编辑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这具体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1.找准学术论文的创新点。硕士生刚刚涉足科研领域,思维模式正在从简单地接受知识到进行探索性创新工作的转变过程中,他们从事的研究工作一般是遵循导师的吩咐和安排,至于为什么进行这些工作往往还不太了解,因此在论文中介绍其研究成果时往往无法突出其创新点。针对这类稿件,责任编辑应该耐心指导作者进行总结和概括,梳理出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找到作者研究对象的创新性切入点,以揭示其学术价值。

2.讲究学术论文的结构严谨性、推理逻辑性和用语客观性。学术论文的结构,是指围绕论点(主题),按照科学的思维逻辑组织安排文章内容的具体形式。有些论文,主题不能说没有,拥有的素材也不能说不丰富,但文章读起来让人感到颠三倒四,思路不清,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结构出了问题[3]。针对这类稿件,责任编辑在提修改意见时不能太笼统,而应该给出诸如哪些材料在前,哪些材料在后,重点放在何处,层次和顺序如何安排等具体的意见。用语不够客观准确也是研究生在撰写论文时易犯的毛病。诸如“题名”涵盖范围过大,论文的内容根本充实不了题名要研究的范围,对论文的研究意义过于拔高,在结论部分以偏概全,这些都是编辑要提请作者修改的地方。

论文修改是作者提高学术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研究生可以高效率地掌握学术论文写作的特点,提高思维条理性,形成表达清晰,分析透彻,言之有据的良好写作习惯。这对于他们今后的科研工作以及其他工作来说都是大有裨益的。

(三)积极搭建大学生自主创新成果交流平台

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探索并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倡导以本科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该计划的一项实施要求是,学校要组织参加项目的学生开展学术交流,参加学术团体组织的学术会议,为学生创新研究提供交流经验,展示成果,共享资源的机会[4]。是开展学术交流和展示创新研究成果的重要手段,然而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毕竟是以本科学生为主体,以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为目的,其产生的研究成果无论在学术性还是在应用性上都很难达到较高水平,而且本科生在此之前基本没有接触过科技写作,撰写的论文经常出现结构不合理,重点不突出,语句表达混乱等情况。这些论文在层次较高的专业性期刊和高校学报上很难有发表机会,有很多刊物明确表示不刊发本科学生的科技论文。针对这种现象,非核心高校学报可以采取相应措施,积极搭建大学生自主创新成果交流的学术平台。不妨设立“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成果”专栏,不局限于本校,而是扩大视野,荟集与本校学报报道方向相关的,全国各级“挑战杯”、“创新实验”等基金项目的研究成果与论文,使学报成为该类信息的汇集点与发散点,这将对本校及其他高校的教科研活动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

当然,由于本科生的学术思维能力和驾驭学术论文的能力还比较欠缺,如果发表他们的论文,不仅学报要承担一定的学术风险,而且学报编辑往往要付出更多的劳动和心血,但能为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尽一份力,还是值得的。编辑要善于发现本科生论文中的闪光点和有价值之处,指出论文的不足,悉心指导其修改,对于有些修改不到位的地方,编辑有时要亲自帮助解决。对于确实达不到学报刊发质量的论文,编辑部也不要简单地用一封退稿信打发了之,最好能和作者进行协商,将经过修改的论文安排在学报增刊发表,这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能够参加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都是本科学生中的佼佼者,看到自己的研究成果经过努力能够正式出版,这对他们今后从事科研工作会产生极大的鼓舞作用,编辑在稿件编校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良好的工作态度与工作作风,也会影响到他们在以后的学术交流活动中更具有热情与信心。

(四)努力促进学术道德的建设

目前,在高校学术研究工作中存在着不容忽视的,甚至某些方面还比较严重的学术风气不正和学术道德失范问题,如少数人违背基本学术道德,侵占他人劳动成果,或抄袭剽窃,或请他人论文,或署名不实;粗制滥造论文,个别人甚至篡改、伪造研究数据,等等。而高校学报对端正学术风气以及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可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非核心高校学报涉及的作者群主要是青年教师和青年学生,他们走上科研道路的时间不长,有些人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认识还不够明确,这种情况下,学报编辑部不能只以一纸“投稿须知”来规定作者需要遵循的学术道德规范,在具体工作中,编辑还要尽自己的能力加以正确引导。一旦发现作者引用文献没有标注或错标时,应要求作者及时补上,同时避免芜杂和遗漏,对于少数作者为了掩盖抄袭的事实和故意删除重要参考文献的行为要及时指正。若发现论文中非实质部分有较大篇幅的内容与已发表的论文雷同,要建议作者删除。要提醒作者论述要严谨,不能夸大其词,对论文中的数据、图表要认真核对,发现图文描述不符或数据前后不一致的地方,要告知作者补充修改。

高校学报还会涉及到一个很普遍的学术不端行为就是“一稿多投”。我国很多学术期刊,特别是一些较高层次的核心期刊,其审稿周期比较长,一般为3个月甚至更长。一些作者希望论文能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又担心不能录用而耽误了发表时间。为了保险起见,他们往往在向核心期刊投稿的同时,又会将稿件投给一般刊物。这样非核心高校学报便沦为“一稿多投”行为的“受害者”。这些作者中有少数在其论文被核心期刊录用后能及时通知普通高校学报编辑部进行撤稿,虽然避免了“一稿多发”,但其行为毕竟浪费了高校学报编辑和审稿专家付出的辛勤劳动。比这更糟糕的是,不少作者根本不将论文被其他刊物录用的信息告知编辑部,最终导致“一稿多发”,造成不良影响。在中国期刊网或万方数据库中搜索一下就会发现,重复发表的论文不在少数。因此,学报编辑部应该采取一些有力的措施来积极预防这种现象的出现:如,收稿时电话联系作者以明确没有“一稿多投”;加快审稿进度,及时将审稿意见通知作者;进入编辑加工阶段前再次与作者进行确认等。总而言之,就是编辑部要及时地多与作者进行联系、沟通,通过自己较高的工作效率和良好的工作态度来尽量挽留作者。这样做,一方面编辑部能够避免很多“无用功”,另一方面也是对作者抱以负责任的态度,因为“一稿多投”行为对科研人员的负面影响是长远的。例如,在历次评选院士中受到投诉最多的学风问题之一就是“一稿多投”。这种情况一经查实,院士必然落选[5]。

总之,加强学术道德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这是一个长期的工作。非核心高校学报必须结合自身的办刊特点,帮助青年人才从一开始就树立起正确的学术理念和追求踏实的学术作风,更好地发挥学报的人才培养功能。

[参考文献]

[1] 徐用吉,林清华,黄炜.高校学报促进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的实证[J].编辑学报,2007,19(1):70-72.

[2] 何 莉.普通高校学报稿源面临的困境与出路[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5(2):151-152.

[3] 李正元.学术论文写作概论[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10:30-31.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指南[EB/OL].[2011-10-30]baike.省略/view/1016713.htm#2.

[5] 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学风建设委员会.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学术规范指南[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49-50.

Ways to Train the Reserve Scientific Talents for the Non-core University Journals

SHANG Jing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Journal,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Wuhan 430081,Hubei,China)

第11篇

英文名称:Chinese Medical Ethics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陕西省西安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1-8565

国内刊号:61-1203/R

邮发代号:52-83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8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第12篇

关键词 一稿多投;学术不端;学术论文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41-0201-02

1 论文“一稿多投” 实为学术不端

在我国,受特殊的历史、现实因素的影响,对于学术论文“一稿多投”这一现象是否属于学术不端行为的认识上一度存在分歧。就目前来看,国内绝大多数主流媒介已认同学术论文“一稿多投”为学术界的腐败现象。依据中国科学院于2007年的《中国科学院关于加强科研行为规范建设的意见》中针对学术不端行为所给出的7条认定标准,其中已明确“一稿多投”就属于第4条“研究成果发表或出版中的科学不端行为,包括将同一研究成果提交多个出版机构出版或提交多个出版物发表……”。学术论文的“一稿多投”有悖于发表伦理,即增加了科技期刊编辑部的重复劳动,导致资源浪费,还占有并妨碍其他作者的机会和时间,构成了对读者的欺骗行为,浪费了读者的宝贵时间,故应严加防范和制裁。然而国内也有持不同观点者认为“一稿多投”合理合法,合乎国情(绝大部分为学术论文著作者),理由则是认为“一稿多投”是著作权人依法享有的合法权利,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根本宗旨[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三十三条:“著作权人自发出稿件之日起三十日内未收到期刊社通知决定刊登的,可以将同一作品向其他期刊社投稿。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可以看到,该条文只是规定了期刊社处理来稿的期限,超过期限未通知作者的,作者则“有权”将同一稿件另投他刊。然而目前国内的实际情况是各大科技期刊的稿源量都较大,而编辑、审稿人员的确很有限,是否能确保做到30日之内给作者录用与否的答复实为难点。那是否能利用《著作权法》的条文规定为借口,将一稿多投的责任转嫁给科技期刊编辑部未按时间回复作者呢?笔者的答案是否定的。一稿多投行为导致的后果,科技期刊是最大的受害者,不仅浪费了编辑部的人力、物力、财力,还使期刊的权威性受到质疑,最终也影响到了在此期刊上的作者利益。

2 “一稿多投”的形式

虽然目前国内各大科技期刊三令五申,严打“一稿多投”这一学术不端现象,但屡禁不止,并有逐步加重的苗头。要真正应对“一稿多投”现象,就要对其主要形式特点进行了解。

《科技学术规范指南》中指出了5种一稿多投的形式,即完全相同型、肢解型、改头换面型、组合型和语种变化型。而笔者结合工作经验,认为主要分以下三种情况:1)第一作者、第二作者或通信作者沟通欠佳,分别投向不同科技期刊;2)中介投稿;3)作者故意为之。下面对这三种情况作具体说明。

2.1 第一作者和第二作者或通信作者沟通欠佳,分别投向不同科技期刊

此类情况的发生主要是由于作者间未及时相互沟通引起。以笔者遇到过的真实情况举例:第一作者为应届毕业生,因学校要求科技论文在规定的时间内见刊作为准时毕业的条件,于是完成初稿后匆忙投稿至某科技期刊,同时交由其辅导老师进行修改,但未告知论文已投稿。由于学生和辅导老师之间缺少沟通,辅导老师则在完成修改后为其另投了其他科技期刊(姑且排除是主观刻意另投因素)。

2.2 中介投稿

所谓中介来稿,即针对学术市场的需求而产生的中介网站,甚至学术论文,同时向几个科技期刊投稿,并对作者收取中介费。

2.3 第一作者故意为之

此类情况中的第一作者多为应届毕业生或即将评升职称者,因急于求成,为提高文章的录用率,抱着侥幸心理同时投向几家科技期刊。也有作者由于对自己的稿件缺少自信,对科技期刊用稿的质量要求缺乏判断,于是同时多方投稿。投稿后看哪家刊物最先审回或哪家刊物影响力大就发表哪家,投向其他刊物的就做撤稿处理。

3 加强“一稿多投”的防范和处理

科技期刊编辑部在稿件收稿、审稿、刊用过程中,都要保持对学术不端现象的灵敏度,在此过程中的各个阶段都不能掉以轻心,加强对学术不端现象的防范和

处理。

笔者结合实际工作经验,认为要防范“一稿多投”应对三个阶段进行关注:收稿时、审稿中及刊用前。

3.1 收稿时进行

收稿时通过CNKI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AMLC)、万方论文相似性检测系统、维普的通达论文引用检测系统、ROST反剽窃系统(学术论文不端行为检测系统)等系统进行检测。如采用CNKI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进行检测时,通过的文章会显示“√”,而有的文章会显示红色的三角形惊叹号(“!”)标识,提示该文已提前被检索,并有检测时间。这样的文章,有可能是作者被前一个期刊拒稿后转投,也有可能正是一稿多投。这样的情况下,一般可直接和作者联系,明确告知一稿多投的严重性,同时要求作者提供相关证明。然而,由于各检测系统收录的文献量有所差异,而杂志社一般常用一个系统,导致检测不全。建议各期刊每次检测时至少使用两个系统进行检索,提高学术不端稿件的检出率。对于国内的英文期刊,一般都与国际出版集团签订了合作协议,可利用turn it in、CrossCheck、Safeassig、爱思唯尔(Elsevier)的PERK等英文检测系统进行检索。

编辑对于重复率在30%以上的文章就应该提高警惕,仔细比较相关文章,因为极有可能是作者采用所谓的“反学术不端软件”进行了改头换面以规避学术不端软件的检测。当然,也不能仅根据率超过60%即认定为学术不端,可能是实验方法比较类似,这种情况下就需要相关领域的审稿人严加把关,编辑部多次核实。

一方面将来稿采用系统进行检测,将学术不端扼杀在源头,不要进入审稿、编辑流程,以免浪费编辑部的人力、财力;另一方面对发现的学术不端行为要进行严厉处罚。如建立学术不端“黑名单”,“黑名单”里的作者两年内或终身不予发表其文章;通报作者单位,对其进行教育和警告。然而很多学校、机构担心学术不端事件影响到其声誉,因此避而不提,认为是一种最省事的方法。对于发现的学术不端现象,编辑部应该及时与作者单位的领导层沟通,告知学术不端的严重性及对学术的危害,从领导层面给与肇事者压力,严打学术不端行为。

对于中介来稿,一般隐蔽性强、等待周期短、论文格式比较规范,确实较难分辨。疑似中介来稿,编辑部也可采取相应措施,如审稿前适当收取审稿费,加强版面费管理,更新审稿流程,缩短发表周期,加强学术道德宣传,合理惩罚学术不端作者,同类期刊建立联盟,共同规避中介投稿[2]。

3.2 缩短审稿周期

对于科技期刊编辑部来说,随着收稿量的增大,编辑部的工作量也增多,稿件是否录用无法及时告知作者。学术期刊编辑应站在作者的角度,增强责任意识,利用现代化的办公系统,加快稿件处理流程,缩短审稿时间,尽量在承诺的审稿期限内完成审稿,尽快明确告知作者稿件的录用情况。不予录用的稿件,应尽快给与书面退稿的通知,给予作者另投他刊的机会;经审稿录用的稿件,应尽快安排发表,不要拖延过久。

3.3 刊用前再次审核

对于已经通过初审后的文章,经编辑加工后拟刊出前,再次采用系统进行检测。有编辑部对收稿时、刊用前两个阶段分别,都发现了一定数量的学术不端现象,因而及时将稿件做退稿处理[3]。对怀疑一稿多投的文章,可在作者投稿后即收取审稿费,经审稿录用的文章尽早收取版面费,再进行编辑加工和排版等后续工作。

只有对作者进行一定的制约,才能有效制止一稿多投的现象。对此笔者强烈建议国内科技期刊可借鉴国外著名刊物对此不端现象的处理方法,在征稿须知中明确规定一经发现一稿多投、抄袭、剽窃等不道德的学术行为后的处理方法,以达到提前警告的目的。如《Nature》对已经发表的一稿多投文章的处理方案:联系作者单位和基金资助机构;发表声明;双向链接原文,并提醒此文章存在剽窃行为;PDF的每一页都印上一稿多投的标记;视剽窃程度决定是否正式撤稿。美国航空航天学会(American Institute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AIAA)和美国电子电气工程师协会(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Electronics Engineers,IEEE)的处理原则为:1)对所有相关作者的当前投稿都予以退稿处理;2)永久或期限性地拒收所有相关作者署名或挂名的稿件;3)如果作者是学会会员,可能取消会员资格[4]。鉴于国外著名科技期刊这些措施在实践中被严格地贯彻和执行,必然使违反规定者付出相当大的代价,也极大地营造和保障了良好的学术氛围。

当然,除了对作者及科技论文稿源方面加强防范外,科技期刊编辑部在面对和处理“一稿多投”现象时也应该承担相应的职责。包括宣传、约定、回复、发现、教育、处罚责任[5]。加强对作者的宣传,在期刊的醒目位置刊登告示,明确申明一稿多投、学术不端行为的恶劣性及严厉打击的措施,提高作者的自觉性和自律性。对于审稿和编辑工作,则应尽量缩短审稿周期,在承诺的期限内完成审稿工作,告知作者录用与否。只有公平、公正地处理稿件,建立起与作者间的长期信任关系,建立起固定的作者群,才能切实有效减少学术不端、一稿多投的情况发生。有同行认为[6]同类学术期刊可以通过合作来有效防范一稿多投:互赠期刊、刊登下期要目、通报稿件信息、共享审稿专家、发表联合声明、联合退稿、联合曝光、联合拒收稿件。

4 面临的新问题

近来,在无所不能的网络上已经出现了“知网学位、学术不端、反抄袭、修改经验秘籍”,这些不由让人对如今的学术氛围不寒而栗。另外随着国内英文刊的兴起,有些作者会将研究成果先投国内期刊,经过审稿、大修,对文章结构、语言等各方面进行编辑加工润色后,未经国内期刊编辑部同意,将修改过的文章转投国外期刊,甚至SCI杂志,以提高录用率。

科技期刊呼吁采取相关政策提高科研工作者的道德标准,共同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学术氛围。要发扬“苍蝇老虎都要打”这种反腐败的精神与学术不端斗争,让每个人都不敢造假,不能造假,也不想造假,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杜绝“一稿多投”这一现象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詹启智.一稿多投是著作权人依法享有的合法权利[J].出版发行研究,2010(2):52-55.

[2]刘婷婷.识别中介来稿,避免一稿多投[J].编辑学报,2013,25(6):562-563.

[3]冷怀明,刘洪娥,栾嘉,等.避免科技论文重复发表和一稿多投的机制与实践[J].编辑学报,2007,19(6):457-458.

[4]金伟.学术期刊一稿多投、重复发表的防范与思考[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5(3):396-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