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4 15:53: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师发展历史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历史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对于这一点社会、家庭都有共识。但是学生历史水平低又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的反差?我想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应试教育。虽然学习是一个人不断完善、提高自己的主动性的过程,但是人毕竟是社会的人。人的学习不可能不受外界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人学习带有强烈的功利性:能实用的就学,要中孝、高考的就学,其它的马虎过去就行了,这是影响历史教学的大环境。二是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过时,手段单一,教学方式死板。教师一根教鞭、一支粉笔、一张嘴的填压式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压抑学的个性,影响学的思维,使本身对历史抱有浓厚兴趣的学生离历史越来越远了。这也属于应试教育的问题,当然,它是影响历史教学的小环境。
当前历史特别是初中历史教育的现状使我们不得不考虑从教学思维、教学方式、教学模式乃至教学评价的全方位的转变。在短期内,影响历史教学的大环境不能发生根本的变化,这就意意味着在学习动力系统中学历史的需要和动机也不会有根本的变化,要寻求学的动力,我们只能从影响历史教学的小环境,从学的兴趣入手。而历史学科的特点也为此提供了可能条件。
从上期开始我和另外两位老师承担了一项如何提高学学习历史的兴趣的科研课题。课题的重点在于寻求提高学学习历史兴趣的方法手段或教育模式,以达到提高学习效果、培养学生能的目击的。在科研过和中在教育实践中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历史知识的文学化
1、故事化
许多学对先人的丰功伟绩、各种事件的动人故事怀有浓厚的兴趣,因而普遍希望老师
能以讲故事的方工来讲述历史。据我们课题组对初一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50%的学欢迎的教学方式是讲故事。诚然,老师讲故事并不是一味地迎合学生,而是将课文作一改编,使课文的主要内容贯穿于故事中去,这样,既能使学生引人入胜,又能使学生掌握知识。这种方法对老师的语言表研究室能力、文字驾驭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2、诗歌化
在古文学中,诗歌是高度凝缩的文学。优秀的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思想性,能很快把人带入历史情境中去,并迅速产生共鸣。如讲三国鼎立这一课时,由苏轼的赤壁怀古引入,使学的思绪随着滚滚的长江飞向樯橹灰飞烟灭的古战场,从而迅速切入主题。在讲乐府诗时着重讲十五从军征一诗,通过老师饱含激情的朗诵和讲解,使学生体会诗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从而总结出乐府诗的特点。
3、戏剧化
讲台是教师的舞台,也可以是学生的舞台。初中历史的事性为学生扮演历史中的人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战国七雄那一课讲商鞅变法,可以编一历史短剧商鞅舌战公孙龙,找两个学生分别扮演商鞅和公孙龙,辩论是变法这是守祖宗之法;讲国境内的远古人类可以让学生扮演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或自述历史,或二者、三者对话。通过戏剧化的过程,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热情,使学生临历史的情境中去感受逝去的久远的历史,从百增进学习效果,另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
二、历史知识的形象化文物(模型)图片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文物是史实的实证,历史图片是史实某一瞬间的再现。前者以如山之铁证,后者以具体形象,给学生形成历史观念,历史概念提供丰富的可靠的想象根据和判断根据。并能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记忆。历史文物反映着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教学中运用历史文物,能有力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的工艺术修养。通过历史图片,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1、幻灯教学
幻灯教学是当前普遍运用于历史课的电教手段。
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有关的文物图片、历史地图或历史图表等在课堂上的放映,便于教师配合图像进行讲解。它的作用虽类似挂图,但是,比挂图更迅速、更准确、更逼真地反映历史图像。因此,教学效果远远超过演示挂图。
2、录音教学
近年来录机已迅速普及,在历史教学上应充分发挥它的作用,以加强历史的生动性,活跃课堂气氛,丰富教学内容,其运用方式除上述放映幻灯时,用磁带配上解说或音乐,以增强视听效果外,还可收存与教学有关的声响资料,以配合使用。
3、电视和录相教学
电视和录相教学是声音和图像的最佳结合,它能使历史教学更生动、更形象、更直观,它能以多种方式剌激学生的大脑,能把已逝去的历史现象有血有,肉的复现出来,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增强记忆的效果。当然,以上的一些教学手段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不过这是一个正在探索的领域,也是我们在教学手段研究中的一个重点。
三、历史知识的个性化
历史知识个性化的特点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通过讨论会、演讲会、写历史论文等方式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历史,独立地作出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价,它强调学生的活动。
1、专题讨论会
为开拓学生视野,培养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由教师给学生介绍一些报刊上有争论的,又有教育意义的材料或直接就书上的人物、现象,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展开讨论。专题讨论可开阔学生的眼界、形成历史思维,从而培养分
析归纳能力和从现象在场看本质的能力。
2、历史演讲会
在学生讲故事的基础上,选择内容较好、思想性强的材料,由表达技能较高的同学,举行历史故事演讲会,并进行评比。这对普及历史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和进行思想教育都将起一定的作用。
2、历史论文
对初中学生而言,历史论文属较高要求,在此略去不讲
四、历史评价的多样化
一、观看课件
形象生动的情节必将加深你对事件的印象,为了让学生了解特定历史情况下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发展走向,我带学生到电教室观看有重大影响的课件影片,如《》《我的一九一九》《世纪的悲剧》等,这些影片以故事的形式再现了当时的历史风貌,剧中人物个性鲜明,爱憎分明,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思想的教育贯穿其中。通过 观看,学生既加深了对课本的了解与理解,又培养他们完善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二、听讲故事
结合教材内容,教师在补充一些文学的或者民间的传说一些故事,以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或人物的了解和认识。比如讲到爱国诗人屈原时,我给学生讲民间流传的故事。屈原看到楚怀王的昏庸,楚国的危亡,自己强盛楚国的志愿难以实现, 投汨罗江自杀,人们为了纪念他,每年五月初五这一天,就用赛龙舟、吃粽子的方式来纪念他,表示对这位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的无比崇敬和怀念之情。
三、结合乡土史进行教学
学生对自己家乡的历史都有着特殊的浓厚的感情。因此在讲课时, 适时插入一些涉及家乡的史事,不但能丰富同学们的知识,增强对家乡无限热爱的情感,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讲到三国时期历史时带领学生到南阳市参观‘武侯祠’,听取讲解员讲解,真切地了解诸葛亮作为政治家,军事家的有关历史事件人物风貌,然后又讲述火烧博望坡的传说故事。联系语文课《出师表》,学生学习兴趣盎然。
四、写作论文
记得第一次让学生在历史课上写论文,要求论文的内容必须联系现实,同学们表现得很惊讶,他们想象不出历史论文与现实有什么联系,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同学们很快就喜欢上这种学习方式,我们写的题目《从唐朝长安城的城市布局联想到今天的环境保护》,这是个历史与现实紧密联系的问题,你可以让思维驰骋,联系今天水土流失,乱砍滥伐,沙尘暴,全球气温变暖,汽车尾汽排放,工业废水污染等来写作,这样由于取材广泛,同学们思维非常活跃,通过写论文,我们既达到了历史学习的要求,又树立了每位同学环保的意识,还提高了他们写作的能力。此后我多次布置这种论文,我选择的都是一些社会热点和社会焦点问题,只求论文短小精悍,说明问题,不求洋洋洒洒长篇大论,每次我都把其中的优秀论文挑选出来在全校展出,让全校师生一览他们的风采,这也将更加激励学生们写出更好的文章来。 五、教给学生一些有效的记忆方法
教学中,如果能教给学生一些有趣的记忆方法,不但能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同时也能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马克思的出生时间是1918年5月5日,我用谐音法给学生说“一巴掌一巴掌打下去,你捂也捂不住”。再如出使西域的班超和《汉书》作者班固容易混淆,我对学生说“出使西域是走着去的。说着在黑板上写出一个“走”旁特别突出的“超”字,学生马上醒悟,是班超出使西域。还有口诀记忆法,对比记忆法,联想记忆法等,提高了学生的记忆效果和学习兴趣。
六、建立师生感情,课堂解疑问难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每门课程都面临着变革。在新课改的机遇与挑战中,教师要怎样做才能组织好新课改下的教学工作呢?在新课改下进行历史教学工作,教师一定要把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贯穿到课堂教学过程当中,运用全新的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一、加强课前预习
历史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其思想内涵广泛渗透到其他各门课程中。在新课改的精神要求下,历史教学越来越要求历史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真正将课改精神贯彻到实际教学工作中去。新课改标准所倡导的自主探究就是要求给予学生更广阔的自由空间,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搞好课前预习,不仅仅是要求教师更新观念、转变思想,更主要的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改变以往教师“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开展自主探究时,学生自己提出探究的问题,确定探究的对象,设计探究的程序,收集所许信息,检查自身学习中存在的疑惑,直到最后得出结论。简言之,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经过各种探究活动独立地解决问题。在自主探究时,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给学生提供所需的资料及提示相关信息,起着活动的活动的辅助者和组织者的作用。由此可见,自主探究对学生的要求更高,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好地发挥创造性的机会,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也更直接,印象也更深刻。
二、发掘学生潜能
1.激趣指导。兴趣是学生学习是否成功的关键。那么,如何使一堂课上的生动有趣更有价值,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呢?a、科学搭配,合理分组。这既使他们认识到相互协调、互助合作的重要性,又能培养学生合作、社交等各种能力。b、教师参与,适时调控。在教学中教师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学生共同研讨,是实施“合作学习”的一项重要举措。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角色转换,重心下移,与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的朋友和学习的引导者,在具体分析问题时,教师参与其中和学生一起进行讨论、分析、交流。c、在传统教学形式中教师是“主角”,而少数学习被动的学生只能当“观众”,致使部分学生心理承受力小,感觉不到老师的重视,产生消极思想,破罐子破摔,成绩越来越差,甚至与老师产生敌对情绪,不断地滋事生非扰乱正常的教学活动。这些现象是学校和社会都不愿看到的,因此,教师应采取多种形式,有计划的组织他们在课堂上举行演讲、讨论等,为他们提供锻炼和表现的机会,从而使学生兴趣得到极大提高并积极地投入到师生互动合作探究中去。
2.讲究听课技巧,注意听课方法。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是举疑解难的过程。在听课的方法与习惯养成上,由于每个历史教师课堂教学的特色各异,历史教师在刚开始接受新班级授课时,都有一个了解、融通、适应到默契的过程。
了解与融通。关键是感情上要沟通。学生了解老师讲课的个性,老师更应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古人有言:“亲其师,信其道”,其实,这句话再也没有比历史教学中表现得更充分更直接了。适应与默契。首先老师要适应学生,适应学生的基础,适应学生的特点,关键要适应学生以往养成的一些好习惯;其次老师要放开架子让学生适应自己。适应的最高境界就是默契,每个学生不同的神情,老师能体察出对知识的掌握运用程度;老师的每一种神情、动作,学生都能体会出所传递的知识信息。当然,良好默契的历史学习氛围的养成,是历史教学活动的难点,也是闪光点,它要求教师:教风民主、知识全面、思维敏捷、驾驭课堂娴熟自如,调控得心应手。特别表现在学生质疑问难题上教师要坚信:态度上只有沉下来,学生的问题才能提上去。同时,师生都应明白这样几句话:举疑不在大小,不会则难;解疑重在点拨,喻则善教;求知不应待知,自得才乐;知识重在探究,积累乃博。
三、举办第二课堂
1.观看影片。形象生动的情节必将加深你对事件的印象,为了让学生了解特定历史情况下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发展走向,还可以带学生到电教室观看有重大影响的影片,如《》、《我的一九一九》,《世纪的悲剧》等,这些影片以故事的形式再现了当时的历史风貌,剧中人物个性鲜明,爱憎分明,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思想的教育贯穿其中,通过让学生观看,可以加深他们对课本的了解与理解,同时有助于培养他们完善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复杂的电影故事情节让学生们学习用辩证的观点来观察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2.写作论文。记得第一次让学生在历史课上写论文,要求论文的内容必须联系现实,同学们表现得很惊讶,他们想象不出历史论文与现实有什么联系,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同学们很快就喜欢上这种学习方式,我们写的题目《从唐朝长安城的城市布局联想到今天的环境保护》,这是个历史与现实紧密联系的问题,你可以任思维驰聘,联系今天的水土流失,乱砍乱伐,沙尘暴,全球气温变暖,汽车尾汽排放,工业废水污染等来写作,这样由于取材广泛,同学们思维非常活跃,通过写论文,我们既达到了历史学习的要求,又树立了每位同学环保的意识,还提高了他们写作的能力。此后我多次布置这种论文,我选择的都是一些社会热点和社会焦点问题,只求论文短小精悍,说明问题,不求洋洋洒洒长篇大论,每次我都把其中的优秀论文挑选出来在全校展出,让全校师生一览他们的风采,这也将更加激励学生们写出更好的文章来。
在新课改下进行历史教学,教师一定要不断探究和创新,通过认真研究新的教学理念,采取先进教学对策,让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史学论文写作 改革 创新 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4-0121-02
在高等教育中,历史学科是基础之一,必须坚持把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作为教学活动的根本目标,同时,要紧密结合改革的步伐和社会的需求来培养人才。历史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21世纪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基础扎实、知识丰富、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小学师资及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和相关专门人才。根据这一目标,改革和创新史学论文写作的理论教学和写作实践,必将对我们实现目标、培养人才起到突出的作用。
史学论文写作课程教学和学年论文、毕业论文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写好论文是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关键,学生通过论文的写作,将所学的专业基本知识运用于实践,掌握论文撰写的步骤、方法和技能,并且在思想品德、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为毕业后从事科研、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整体优化构建
(一)改革理论教学
改革以往史学论文写作课程的传统理论教学方式,增加研读、探求两个环节,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分析能力。同时,有必要逐步改革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这两门历史专业核心课的内容和体例,使之更好地反映时代变化和学术的最新发展。三年级将较多地开设专业选修课(包括必选课和任选课),地方高校尤其要注重开设部分区域历史文化课程,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增加有关生态、拓殖、人口、社会思潮、大众心态、社会生活等国际学术界普遍关注的内容,将历史学习与现代社会问题诸如区域稳定、边疆经济、生态变迁等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更多地了解新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趋势,凸显历史学的社会功能。要增开反映本学科前沿成果,有助于提高学生基本功训练和理论思维能力的选修课,特别是文化史、社会史、宗教史、外交史等领域的专门课程以及断代史研究的专题,拓宽学生的认知面。
(二)创新实践方式
要结合理论教学的改革,充分挖掘和利用历史文化的丰富内涵,发挥历史学教化与教养的功能,凸显历史学科功能和价值,培育经典名师,讲传经典文献,开设精品课程,打造精彩讲堂;培养学术人才,加强地方特色文化研究,提高校园文化品位和学生人文素质,建设文化名校;培养社会人才,满足社会对具有一定史学功底的应用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同时,结合高校教学团学一体化建设的实践,创办校园历史文化节、“历史与文化”学生论文大赛、学生学术论坛等学术实践活动,以演讲、辩论、沙龙、历史剧、考古调查等形式,丰富校园文化、提高学生能力,在学校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体现历史专业独特的魅力。
(三)增强教师指导
教育目标的实现,归根结底是通过教师的具体教学活动来完成的。建立结构合理的学科梯队,进一步完善师资队伍的知识储备,是保证改革顺利进行的不可忽视的前提。必须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重要位置,要抓好中青年教师队伍的稳定及其知识结构的完善,采取相应措施保证绝大多数教授、副教授都承担本科教学第一线教学任务,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教学科研积极性。不仅对学生在知识结构、思辨能力、认知水平、学科体系、考研素质等方面着力进行培养,还要对学生在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打造。四年级学生除了继续进行少量课程的学习外,在教师的指导下,要积极参与地方历史文化研究和项目活动开展。尤其是结合论文写作课程、毕业论文(设计)、历史文化研究竞赛等活动,提高能力。
二、积极开展课题研究
(一)具体分工与集体攻关相结合
课题的研究和实践,需要课题组全体成员积极配合、协调统一来展开。在总项目之下,设置若干子项目,充分了解历史学专业本科学生学术研究倾向;调查历史学专业学生读书情况;理清教学、团学工作一体化与创新改革的关系等等。对每一个子项目进行具体分工,展开工作,不定期进行集中讨论。最终在子项目完成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检验和集体修订,形成最终方案。
(二)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要在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教育教学新理念的指导之下,紧紧把握教育教学理论研究的前沿成果。结合国家、地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法规、政策,认真学习,融会贯通,将核心内容渗透在课题的研究和实践中。同时,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的形成,必须通过实践活动展开,如对相关现状的调查,就必须通过大量的调查问卷来进行,而初步研究形成的方案,也必然通过教学实践活动来进行检验和不断完善。只有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才能形成行之有效的改革方案。
(三)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相结合
课题的研究要立足于具体高校,但又不能仅局限在一所院校,必须与历史学专业改革发展的趋势目标相统一,与地方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和趋势相统一,与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相统一。课题的研究主要针对史学论文写作,但又不能仅局限在写作上,要充分考虑应用型人才对各学科知识的需求,对各种能力的需求,以及教学团学一体化建设的思路。
(四)专业课程与知识拓展相结合
课题的研究还包括在历史学专业传统的课程设置以外,有效地对教师资源进行整合,以师资特色开设专门史、断代史专题选修课来培养“学术型”人才;同时,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结合历史过去性的特点,以多媒体辅助教学,集声像、音响、图片于一体,增强历史教学的生动性,激发学生学史兴趣。开展专业考察、地方遗址遗迹参观了解等方式,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三、主要特色和创新
经过长期的摸索和实践,我们提出,创新史学论文写作教学和实践活动,具有特色的“123模式”是有效的途径。
“123模式”具体来说包括两个“123”,即教学中的“一堂课、两论文、三环节”;实践中的“一结合、两展示、三监控”。
在史学论文写作教学活动中,创新“一堂课、两论文、三环节”。一堂理论课程,对历史学本科学生继续开设史学论文写作理论课程,要通过调整使学年论文能够和毕业论文更好地衔接,学年论文总结和毕业论文启动同时进行,为毕业论文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两论文,即两个写作实践,包括历史学本科学生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科学合理地安排指导教师,加强对学生的锻炼,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三环节指理论教学过程中的三个具体环节,包括研读式环节、探求式环节、思辨式环节。改变以往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弊端。在理论学习中,首先结合理论学习,指导学生选择感兴趣的学术论文进行研读;其次,结合理论学习进行对史料的搜集整理,以探求本质;第三,指导学生对具体选题进行思辨,然后再进行写作实践。
关键词:历史教学 教师 改革
学习是件快乐的事。但由于历史知识创新余地不大,并受传统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影响,不少历史教师未能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严重影响了历史教学效果。为了推进素质教育,必须加大历史教学的改革力度。
一、更新教学理念,提高历史教师素质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和灵魂,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新教学理念。素质教育提倡: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构成,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
据此要求教师在教学理念上进行转变:把传授知识为主要任务,转变到以发展学生智能为主要任务;把以教师或教材作为教学的中心,转变到学生占主体地位;把注重学习的结果,转变到注重学习的过程;把侧重学习的内容,转变到侧重学习的方法;把强调教师传授知识的方法,转变到强调教与学方法的结合,尤其强调学生学习的方法;把注重学生识记知识的活动,转变到注重学生创造性的运用知识的活动;从封闭式的教学转变到开放式教学形式。这对教学而言,意味着人人参与,平等对话以及合作,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的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人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二、优化教学内容,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教学改革的发展,离不开教学实践的改进。教学内容是教学实践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要达到教学实践的最优化,必须对教学内容做精细的安排。
按课本上课,已成为教师教学的惯例,很少教师会考虑教材知识的组织形式是否便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理解和运用,课本知识如何区分主次,是不是所有知识都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知识等问题。教学实践表明,教学内容质量的高低,明显影响学习的效率与学习的质量。教给学生孤立、零散的知识与教给学生系统化、结构化的知识;教给学生一般知识与教给学生学科的核心知识;单纯教给学生感性知识与同时教给学生理性知识,教学效果是大不相同的。因此,优化教学内容并对其进行合理的删减与质的改造,已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迫切要求。
优化教学内容,先要宏观把握教材。即:教师备课时,须通读教材并把每节课都放在整个历史长河中,把握历史阶段特征。如:讲述中国近现代史时要宏观把握三条线索:中国人民的屈辱史、抗争史和探索史。那么以后讲任何一节时都可放入一条线索中去,使学生能更清楚地把握历史。二是微观拓宽教材。历史教科书曾被一些史界同仁形象地称为“压缩饼干”。因此,在使用教材时,要对一些内容进行必要的充实,使之生动形象更易理解。如针对教材经常挑选报刊、杂志上一些与现实有关的历史论文、或与历史有关的时事评论辅导学生学习。三是深化标题间内在联系。一节课一般涉及几个问题,那么教师在讲课时不但要突出重点、难点,还要注意深化各个标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只有这样才能揭示历史发展线索,真正掌握历史知识。
三、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历史教学效果
教师在教学理念上的创新只有通过实实在在的教学才能表现出来。而如何做好教学工作,使历史教学达到教授学生知识和培养学生能力的目标,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是关键也是根本。
历史是社会科学的整合,很多内容没有灵活多样教学方法的配合,很难有理想的效果。所以,据不同的内容,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有以教师教授为主的讲授法、谈话法;在教师教的基础上, 以学生学习活动为主的指导法、实验法;以师生双方交互作用为主的讨论法;以及教师自创的模拟法、角色扮演等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运用的教学方法,是符合教学内容的要求,适应学生的年龄阶段,能发挥教师专长的。因此,在不篡改史实,不歪曲史实的教学中,运用各种方法要注重相互结合,取长补短,综合地发挥作用。
教学手段上,把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多媒体技术引进历史教学已成为必然趋势。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历史教学,可以集文字、声音、图像、影像等信息功能于一体,与传统的直观教具相比,具有更为直观、逼真,反映的内容更丰富,能够充分调动各种感官等优点。尤其能为学生营造一定的历史情景,再现历史场面,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身感受历史时代的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改善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可任何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用,目的都在调动学生积极性,只有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教学中,所采用的方法与手段才是有效的。
当前,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正如火如荼地推进,素质教育被越来越多的教学工作者和学生所接受。作为历史学科教师要挑起时代赋予的重任,转变观念,更新方法,把改革落到实处,将培养提高学生素质能力贯穿于整个历史教学的始终,培养出社会所需人才。
参考文献:
[1]朱汉国、王斯德:《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以教师为中心,进行“满堂灌”。
2.单纯传授知识,不注意技能和能力的培养。
3.课堂教学程式化,方法呆板、照本宣科,作业繁多,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忽视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动手能力。
4.要求过严,滥施惩罚、挫伤学生自尊心,影响学生身心健康。
5.几乎没有课外的活动或者内容相当单调。
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过分强调被动接受式学习,学生的任务就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方式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桎梏。而多元智能理论及其所提倡的教育宗旨恰好符合未来社会对人的素质的要求, 这就为我国历史教学的改革提供了重要参考和借鉴。
教育的起点不在于一个人有多聪明,而在于怎样变得聪明,在哪些方面变得聪明。就历史学科而言,如果把多元智能理论与历史教学结合起来,你会发现,历史教学的每一个具体内容,都蕴涵着培养八种智能的素材,只不过不同的内容在培养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而已。多元智能在历史学习中的表现如下:
1.语言智能在历史教学中的体现:善于讲历史故事;写历史论文或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
所谓语言智能,并非简单的能言善辩,长于表达。语言包括外在语言(包括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和内在语言(即逻辑思维)等。在历史教学中,发展和改善学生语言智能的手段主要有讨论、辩论、演讲、写论文、演历史剧等等。
2.数理逻辑智能在历史教学中的体现:能够对史料进行量化分析;善于运用数字类的史料;能够运用数学图表来展示各种史料或历史研究成果。
数学智能在历史学科中的表现方式主要就是逻辑推理,其核心就是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学活动中,任何有助于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的活动都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逻辑-数学智能。
3.运动智能在历史教学中的体现:善于制作各种历史模型;善于戏剧和舞蹈表演,能够用身体语言来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理解。
在历史教学活动中,学生仅仅通过视觉和声音的感官通道掌握某些历史知识,不能够充分地理解和记忆信息。而依赖于运动和体验的方法更容易掌握、理解所学的内容。例如:在教学中可让学生用小品的形式把一些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表现出来。学生凭着对历史材料的理解和丰富想象,以及表演技巧,可以把历史人物演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这样学生的兴趣高了、知识丰富了、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了、身体―运动智能也得到了发展。
4.音乐智能在历史教学中的体现:善于分析历史题材的音乐作品;能够用音乐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理解。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可以经常创设音乐环境,使学生潜在的音乐智能得以激发,从而让历史知识在乐符的跳动下变得生动活泼起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马赛曲》、《送别》、《黄河颂》、《走进新时代》等等音乐歌曲都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对学生深刻理解某一特定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或历史人物等是很有帮助的。学生能歌善舞的多得很,我们可以举办一个历史歌曲演唱会,让有音乐智能优势的学生展示其特长,让所有学生在音乐中触摸历史、感悟历史。
5.人际关系智能和自我认知智能在历史教学中的体现:善于与人沟通,能够成功地组织以历史为主题的活动。
在历史教学活动中,发展学生的人际关系智能和自我认知智能最好的教学模式是合作教学模式。采用合作教学模式,不仅学生人际关系智能和自我认知智能得以培养,而且能很有效地改善学习的效率。例如,与同伴或者小组成员一起进行讨论、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在交流的内容方面,可以就历史概念、历史事件的理解方面进行讨论;也可针对某一有争议问题进行辩论等。教师在讨论中既是组织者,参与者,又是评判者和引导者,其角色是多元的。
6.视觉―空间智能在历史教学中的体现:善于观察和分析图片类和影像类的史料;能够把自己对历史的理解用可视化的形式来表现。
现在的多媒体教学中培养学生视觉-空间智能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而历史图片、地图的展示与活用,是增强视觉-空间智能的有效方法。因此,教学内容的呈现,必须形象、直观,这是帮助学生理解历史,分析问题的基础。例如,在讲“新航路的开辟”内容时,对于迪亚士、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线,可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过程。在路途中的重要地点,能自动、醒目地显示重要地点的名称,并配以声音讲解,效果比单纯地语言讲解要好得多。
7.自我认知智能在历史教学中的体现:善于深入地思考问题,了解自己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学习历史的状态,以及清楚地知道自己学习历史的能力,认识自己的价值、情绪、情感、思维、信仰等等。
通过中学历史教学,可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很多名人都曾经以历史人物为偶像,在模仿历史人物的过程中不断成长。我是谁,我能干什么,这是青少年学生时常反省的一个问题。作为人文学科一员的历史学科,能够也应该为此做出贡献。
8.自然观察者智能在历史教学中的体现:善于考古调查;喜欢实地考查历史文物古迹,还包括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的观察与感受。
教师应该如何正确理解和践行多元智能理论?我认为,教师在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有效观察每个学生不同的智能长项,选择适合学生智能多元化发展的教学形式
根据多元智力理论,中学历史教学要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各种情景,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不同的优势智力得到发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历史教学中得到活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对教学方式要大胆进行创新,适度“包装”,用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历史,尽量使学习内容富有新颖性,课堂要求带有挑战性,目标完成含有竞争性,给学生好奇、成功、快乐的体验。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历史,对学习历史更有信心,使原先死板枯燥的历史学习变得生动起来,更加具有吸引力。
2.营造自由民主的课堂气氛
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积极营造一种具有真诚、接受和理解为特征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自由表达、自由参与。例如,在面对层次不同的学生群体时,教师可以采用“分组合作”的方式,促使小组成员为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而承担其共同的责任,相互信任,相互支持。
3.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多元智能理论在开拓更丰富的感觉渠道方面为我们提供了独特的注解,展示了多元化的可能性。比如在学习时,教师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依托,根据课文内容播放反映相关历史的影象画面,以合适的视听材料作为文字学习的必要补充,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开拓学生的学习视野,拓展学生考虑问题的角度,成为开启学生潜在智能的钥匙。
4.改变评价方式
多元智力理论为我们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教学空间,同时也对每一个中学历史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历史教学更重要的是要采用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让每一个学生优势智力的展示得到老师的充分肯定。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相结合,将定性与定量的方法相结合。
5.坚持“及时肯定”的评价方式
教育首先是赏识教育,只要我们“诚于嘉许,宽于称道”,就一定会看到赞赏的神奇效力。例如,教师在课堂上对每一次精彩回答都给一声鼓励,对每一次出色表现都道一声喝彩……学生会由此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体验到不断进取的乐趣。
6.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要使自己成为研究型学习者
多元智能理论的引入给我们新课程提供了新的血液,让新课程的评价呈现出新的面貌,它在带给我们挑战的同时,也为每一个人提供了展示自己的机会:教师越富有才华和魅力,在教学中越是游刃有余。
综上所述,多元智能理论更多的是在为历史教育者提供有效了解和培养受教育者的平台,多元智能理论更关注的是教师能否根据历史学科教学的特点激活学生的思维,完善学生的能力。愿我们教师在新课改中能灵活地应用多元智能理论,探索出更多的培养学生智能的策略。
关键词:创新教育 历史学科 基础知识 世界史教学
在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创新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培养和造就基础宽厚、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是21世纪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与目标。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指出:“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必须放在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性战略重要位置。”近年来,学者们都认识到了高校历史课创新教育的重要性。但据笔者的了解,更多的学者强调的是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教师教学方法的改革,忽视了基础知识在历史课创新教育中的重要性。笔者认为,对于普通高校的历史学科、特别是世界历史课来说,让学生掌握宽厚的基础知识,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基础。
一、历史学科的特殊性与普通高校学生的世界历史课学习现状
掌握坚实、宽厚的基础知识是世界历史课实施创新教育的基础,是由历史学科的特殊性与普通高校学生学习的现状决定的。
1,创新教育与历史学科的特殊性
人们对创新教育的认识并不统一。一般认为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笔者认为,认识创新教育的关键是如何认识“创新”。“创”就是前所未有的创造发明,而“新”则是相对而言的,创新既包含发明创造,也包含在发明创造过程中对过去的东西的继承和改造。因此,所谓的创新教育就是在对传统教育的继承、扬弃中,创立新的教育模式,使教育更加适应知识经济时代飞速发展的需要。在创新教育中,无论什么学科都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但在培养创新精神与能力的过程中,要视学科的特点确定学科实施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与重点。
历史学科的特殊性就在于它是以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发生的客观事实为依据,运用科学理论与科学方法,探讨和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笔者认为,历史学创新教育的重点不在于“创”,而在于“新”上,即在传统教学与学生掌握扎实史学知识的基础上,改变过去单一的注重教,向多元化的注重教与学并重,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与运用基本知识分析、认识问题能力的培养等方面的转化。使学生在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学会历史研究的方法,了解世界及国内学术界研究动态,对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和见解。另外历史学科的重要作用就是为今天的社会发展提供借鉴,这就要求历史工作者与学者要比一般人要站得高、看得远,既要有具体的历史知识基础,又要对历史问题进行宏观分析,这样才能肩负起史学赋予的重要任务。
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在历史学创新教育中基础知识的掌握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历史学科的创新教育就会变得缺乏科学性。
2,普通高校学生世界历史课的学习现状
素质教育历来是我们党和政府倡导的教育宗旨。但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制约,许多中学教育至今还是应试教育,中学生的学习基本上还是随着高考的指挥棒进行的。在这种教育下招生的普通高校历史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1)缺乏系统的基础知识
由于学生在中学养成了对世界历史山药蛋式的了解与山药蛋式的解答问题的习惯。升入大学后,受这种学习习惯的影响,学生对世界历史学习仍缺乏系统的、坚实的基本知识,在分析问题时非常吃力,既没有大量的历史资料为论证依据,又不能从宏观与微观结合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比如,在讨论彼得一世改革的性质问题时,有些学生虽能提出自己的观点,但却提不出支持自己观点的依据。有些学生提出了“彼得一世改革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改革”这样毫无意义的论点,在论证的过程中竟然说彼得一世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废除农奴制。诸如此类的问题,在平时学生的作业、讨论、试卷中时有发生,这就说明大学生仍应该加强系统的历史基础知识的学习与掌握。
(2)综合分析问题能力比较欠缺
就学生的平时学习情况来看,在综合分析问题方面十分欠缺。比如,对于要求结合史料谈认识或结合史料分析问题的作业题,许多学生仍像中学时一样,罗列几个小点点,像山药蛋似的堆在那里,每一个小点与问题是一个什么样的逻辑关系没有任何论述。出现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学生平时掌握的世界历史知识和阅读的世界历史著作太少,缺乏必要历史论文写作的训练,综合分析问题时缺乏知识基础与理论基础的支持,往往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3)浮躁之风严重,学习积极性不高
受社会浮躁之风与功利思想的影响、对学习世界历史意义的认识不足、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等等原因,在普通高校历史系的学生中,普遍存在着浮躁之风和学习积极性不高的现象。比如,眼高手低,学习不踏实;只应付课堂学习,不阅读参考书和史料;课堂讨论夸夸其谈,没有史料做依托;作业有抄袭现象,连毕业论文也是东抄西抄来拼凑;等等。
根据这些年在普通师范学院的教学和对学生现实情况的了解,笔者认为以上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所以世界历史课的创新教育,一方面要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另一方面要面对普通高校历史学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措施,才能够落到实处。
二、加强普通高校学生世界历史基础。知识的主要措施
针对历史课创新教育的要求与普通高校学生学习的状况,世界历史课要使学生打好坚实基础知识,进行创新教育,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是决定学生能否学好一门课程的前提。要让学生学好世界历史这门课,就必须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首先,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历史的重大意义与现实作用。
马克思说过,世界上只有一门最大的学科,这就是历史。历史学科不仅是一门培养人的基本素质的学科,而且具有解决现实问题的作用。所谓的“以古鉴今,古为今用”就是指历史学科的现实作用。美国近代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就曾说过:“学习历史不是为了聚集知识,而是为了运用知识去描绘出一幅生动的图画,用以表明人怎样和为什么这样做;他们怎样和为什么取得成功和为什么归于失败。”他还认为,通过学习历史、研究历史,从中总结出社会生活变迁的规律,作为认识工具用以指导当下社会实践。杜威的思想充分说明了历史具有现实意义与作用。其实,早在1964年2月在给中央音乐学院学生的一封信中就提出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指导思
想。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史学界也确立了“古为今用”的学术方针。这些思想和方针,就是要求在学习和研究历史的时候,要充分吸取历史文化遗产中精华,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服务。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学生“读史明智”,“以古鉴今”,“古为今用”等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有一个长远发展的眼光,认识到学习历史的重要作用,对自己选择学习历史专业充满信心,这样才有学习历史学的积极性。
其次,要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在当今大学生就业压力日益增大的社会现实面前,学生进入大学后普遍会对自己的前途命运感到迷惘,学习缺乏动力。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一个自己长远发展的目标。对于学习世界历史的学生来说,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就是从事历史研究、历史教学或到行政事业单位做公务员等等。教师应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以及家庭经济情况做好自己发展方向的选择。一旦确定了自己学习和发展的目标,在学习中就能够结合自己的目标学习,学习也就有了方向和动力,只要有了学习动力,也就会主动学习,才能踏实认真地学习。
再次,教师要改变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世界历史的兴趣。
教师作为创新教育的实施者,首先应有创新教育的意识和精神,要有全新的教学思路和教学理念。具体来说,教师在世界史课的创新教育中应该做到:(1)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必须优化自己的教学内容,根据启发式教学原则,对讲授内容既要做概要串联,使学生对整个历史发展有一个整体的、宏观的认识,又应将课时主要用以课程的重点、难点、疑点的讲解和对本学科研究动态的介绍等方面,还要给学生留出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教师可以一方面通过给学生介绍参考书、介绍看书学习的方法、制定检查措施等提高学生自学的效率。另一方面选择一些典型的、关键的、有现实意义的问题作为学生思考的题目,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运用史料,对问题得出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应努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他们的人文素质与就业的竞争力。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学习兴趣与能力的培养,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比如,在教学中运用师生互动、双向交流的方式,专题讲座的方式,讨论的方式等等。(2)改变评价学生学习成绩的传统方法。传统的学期末闭卷考试的评价模式虽然是促进学生学习和掌握必要知识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方式。但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应该多元化,更加突出学生平时学习成绩。比如,增加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平时成绩多样化等。特别是教师应加大对学生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的考查力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与综合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为学生创造主动学习的条件
首先,给学生留出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学习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目标有选择地学习。
其次,加大图书资料的投资,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查阅资料的方便。要进行创新教育就必须加大对世界史图书资料的投资。因为历史课的创新教育是在掌握大量史料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如果缺乏图书资料、原始史料,历史的创新就会变得没有根基。图书馆和阅览室向学生全面开放,以便学生查找资料。此外,在现今网络发达的社会,要使学生学会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了解最新的学科研究动态,也要学会鉴别史料的真伪。
同时,为学生创造实践活动的机会。应该为学生确定固定的教育实践基地,使他们可以经常性地与中、小学校的学生和教师建立联系,了解他们的学习和教学需求,经常性地到中、小学进行实地教学实践。应该为学生创造外出考察的机会。学生走出校门,考察历史遗迹,不仅可以把课堂学习的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而且还可以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总之,在历史教学中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能使学生树立“运用科学服务社会”的价值观,使他们真正认识到学习历史的重要作用,也可以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世界历史课的创新教育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它需要从事世界历史课教学和管理的教师与领导,付出更多的艰辛和精力进行教学和管理改革做前提,它需要学生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掌握坚实的基础知识作依托,才能付诸实施,有所成效。
参考文献
[1]杜威.学校与社会.赵祥麟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袁本涛.中国高校教学改革的现状与趋势分析.大学教育科学,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