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音乐基础理论论文

音乐基础理论论文

时间:2023-03-27 16:35: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音乐基础理论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音乐基础理论论文

第1篇

【关键词】研究;写作方法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8-0249-01

谢嘉幸,1951年10月生于武汉,现任中国音乐学院研究部副主任、教授,中国音乐教育学学会理事长,中国音乐心理学会理事,中国音乐美学学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北京市音乐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国际音乐教育学会第四届亚太地区音乐教育研究会顾问委员会委员。职务: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所长、教授,著作:《走进音乐》《德国音乐教育概况(1)》《音乐分析》《音乐欣赏教程》等。

谢教授主要从撰写论文的几个要点等方面来进行讲座的:

一、学科研究的基本步骤

在这方面,谢教授主要讲的是本研究方向的经典文献、音乐分析与解释的方法、选题与研究方法、研究的过程与写作。研究问题基于背景、经验、兴趣、文献四个方面。作为教师,我们应不断地学习研究,根据学科特色寻找研究方向。我们应边工作边学习,不断丰富我们的教学内容,充实我们的教育思想,把我们所学所用同实践相结合,用论文的形式记录下来。

二、选题

1.是否有一种理论或模式是该研究和探讨的;2.是否有特定的问题是该研究或试图借鉴。在这两个问题中,谢教授主要讲研究问题的产生、研究方向与学术价值的倾向、实践和社会需要。理论基于实践,理论应用于实践,研究发现理论自身的不足与缺陷,可以通过实践来弥补。选题要从几个方面来考虑:学科发展前沿上的课题,综合性研究的课题,科学上的新发现,新思想、新结论,空白的填补,通说的纠正,对前说的补充。其他学科的启示与移植对研究问题有一定的帮助。选题要注意几个方面:现实可能性(有占有资料的条件、有浓厚的兴趣、能发挥专业之长),课题大小要适当,要能得到指导,考虑限定的时间、计划的篇幅,对课题要加以限定(内容范围不宜太大,难度适中,注意扬长避短)。选题的依据是国内外对该论题的研究现状、水平及发展趋势简述;论文选题及论题的理论意义、现实意义及应用价值;将在哪些方面有所进展或突破及可能达到的水平等。在选题方面,我认为我们教师应更注重论文的实用性。我们通过众多的教研培训、教学研讨、观摩课等方式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再通过实践来总结出自己的教学特色,从而以科研论文的形式来记录自己的成长经历,所以选题对于我们来说,从前瞻性和实践性的角度来写尤为重要。只有选好题目,我们才能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来撰写论文。

三、研究方法

一般的研究方法是从文献的量和质的方面来进行研究,从历史的量化质化研究,从描述的量化质化研究,实验的量化质化研究。1.审核与鉴别:对搜集来的资料作可靠性、新颖性、适用性和典型性的判断;2.分类整理与提炼:将选择后的文献资料按论题的需要进行分类、分析、比较,形成一个宝塔式的分类体系或信息集合。研究方法中包括学科方法和哲学方法两种途径。首先要从文献中搜集事实,把本学科的研究方向的文献进行分类,使之形成脉络分明、层次清楚的有机整体。在此基础上,再根据课题的不同需要,对资料进行集中、比较、提炼,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做出大致的分析和构思,为构造论文提纲打下基础。分类方法有两种:性质分类、形式分类。性质分类从研究现状相关理论、学科理论、基础理论几方面着手;形式分类从理论、乐谱、图像、音响、音像几方面进行搜集,搜集过程中要考虑文献的真实性。其次是调查事实,要从事实的量化与质化两方面进行调查。然后把事实描述记录下来,最大限度地占有(必要的),最小限度地选取(充分)。楸3肿柿系淖既沸裕一些新鲜的观点、好的见解,最好是原样不动地摘录下来,有原著价值的可以直接引用。记录的文献内容包括事实的时间、地点、人物、内容、原因和怎样,谢教授把其称为五个“w”和一个“h”,即“when”“where”“who”“what”“why”和“how”。然后对事实进行检验。

四、音乐学研究的基本步骤

第2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声乐;声乐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创新课堂模式

《声乐》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学期为两学年,研究对象为常州工学院教育与人文学院的13级和14级学前教育的学生,发放调查问卷215份,回收有效问卷213份。通过本次调查我校2013级和2014级文科生音乐素质现状,了解学生素质基础,为构建我校科学的声乐教学模式、教学实践与探索奠定基础。

一、 现状分析

首先,通过对14级学前教育专业(本)的学生调查研究发现,新生在其高中阶段的音乐课基本处于停课状态,并且音乐课的上课形式主要以音乐欣赏为主,很少有音乐基础知识的讲授,其中系统学习过乐理视唱练耳的学生只有2%,82%的同学从来没有学过;对美声唱法的了解,94%的学生都不了解,而对通俗唱法的喜爱高达了97%;还有一项重要的数值是对视唱简谱的能力调查,能较流畅的视谱的占14%,完全不识谱的学生为51%。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入学前的音乐基础非常薄弱,对声乐的概念不清楚。

另外,通过对13级学前教育专业(本)的学生调查研究发现,在一周会花多少次在琴房来完成老师所布置的声乐作业的调查中,有37%的学生一周1~2次,40%的学生为3~4次,12%的学生一周5~6次,声乐学习和钢琴等其他课程一样都需要每天进行练习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在声乐学习的好坏与乐理视唱知识的掌握程度是否有关系的问题上,有73%的学生认为有,可见乐理视唱知识对声乐学习的影响之大;在“你认为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最好的组织形式”的问题上,有66%的学生认为小组课更便于学生和老师的沟通,学习质量和效率高,33%的学生认为小组课和集体课相结合的方式更有利于学习;另外,在你是否满意现在的声乐教学环境与教学设施的回答中,81%满意,19%不满意,部分学生提出应结合多媒体教学。在谈到经过一个学年的声乐学习,谈谈对声乐课程的理解时表示,经过学习,初步掌握了气息、共鸣、歌唱位置等的技能技巧,加深了对音乐学科的理解,同时也深刻的意识到声乐作为学前教育一门重要的技能课将来在幼儿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意义,同时也提出了制约自身声乐进步的因素,大部分学生的问题集中在由于基础乐理知识、视唱练耳和音乐基础缺乏;另外,部分同学认为自己先天条件不足,五音不全,最后,对目前的授课形式还有什么建议或意见中,部分学生提出适当加入一些幼儿歌曲的演唱和教学。

二、 对声乐教学和声乐学习的对策

通过对以上的调查问卷的分析发现,音乐基础理论和视唱练耳方面的不足是制约声乐学习最大障碍,同时在声乐演唱的技术、技巧等方面也需加大教学和实践。

(一) 转变声乐教学模式,增加音乐理论基础知识的讲授

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一直都是为培养音乐教育专业设立的,现如今随着学前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建立一种新型的适合学前教育的声乐教学模式。

(1)分阶段设置教学目标,在第一阶段以打好学生音乐理论、视唱练耳基础,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打好基础,之后的教学才能大踏步向前。

(2)分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会发现学生在声乐学习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有些是因个体差异导致的个性问题,而有些却是普遍存在于多数同学中的共性问题。据此,教师可以把有类似问题的学生归类,譬如:部分学生存在找不到气息支点;部分学生喉头不能打开、放松;部分学生的真假声转换存在问题等等,分组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和解决,从而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提高教学效率。

(3)创造轻松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树立信心。在声乐学习过程中,部分学生由于性格内向、腼腆、心理素质不好,或者歌唱基础条件差等原因。长此以往导致学习兴趣下降,对于这部分学生要格外关注和耐心,给学生创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并积极鼓励和启发他们,从而使其放下心理上的“包袱”,勇敢的挑战自我。

(4)引入幼儿歌曲的讲授。幼儿由于受年龄、生理、心理等因素的影响,有别于成年人的发声方法,讲授幼儿歌唱的方法、技巧,对于学生日后更好地从事教学工作。

(5)引入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鉴赏优秀的演唱文本。

(二)建立探究式的声乐教学方式

将网研络引入声乐的学习中,声乐学习不但要求学生掌握必要发声知识、发声技能和技巧等,同时也要对作品进行深入的了解,才能准确的把握作品的风格以及演唱要求。了解词、曲作者的生平,以及创作背景、作品分析和演唱提示。让学生在课下利用“百度”搜索到相关的信息,课堂上进行相互交流、讨论、分享。运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有效结合,达到全体学生创新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为将来他们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帮助学生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针对声乐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鼓励学生查资料,写小论文,同时老师也可以在每节课提供给学生一些参考文章或参考书目。

(三)创新课堂模式,为每一位学生建立一份声乐学习进程档案

由于声乐学习的差异性,为每一位学生建立一份声乐学习档案,对学生的声乐学习进展情况做记录,通过记录每一位学生在还课时的进步之处和不足之处,促进其主动参与和主动思考的目的,并针对其每一位学生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有利于更好地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

(四)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转变教学理念

面对新形势下的声乐教学,作为声乐教师应积极的转变教学理念,在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下,创造出适合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思维。

三、总结

第3篇

五十年的风雨历程,几代人的辛勤努力,形成了“艰苦创业、敬业自强;严谨治学、争创一流;发挥特色、形成优势;面向地方、服务社会”的优良传统以及充分反映民族与地域优势的“宽口径,厚基础,复合型,创新性”的培养模式和“综合性、应用型、开放式”办学特色。

概括起来主要特色体现在三个方面:

1.人才培养方面的特色

目前中国朝鲜族专业音乐教育在硕士层次上有音乐学科和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学科,主要研究民族音乐理论、民族乐器、民族声乐表演、作曲、中国朝鲜族音乐文化等方向;本科层次上有音乐学、音乐表演、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三个专业,包括键盘、美声、朝鲜民族声乐、西洋管弦乐与打击乐器、朝鲜民族器乐、音乐教育、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等7个专业方向。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用“创新”、“特色”的理念和“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总体思路,重视并突出多元文化融合,形成多层次、多类型,又具有独特的中国朝鲜族特色。

课程特色:

为把“民族性”特色转化为培养人才,以朝鲜民族音乐为核心,包容中国音乐、西方音乐种类;教学环节上,构成中专、本科、研究生各层次;各层次又以课程内容的程序化、循序渐进、层层递进和深入来强化其科学性,多类型主要涉及表演、创作、教育、研究等能力的提高来达到全面发展。

以 “20世纪中国朝鲜族音乐文化”等成果为基础理论,从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到增设朝鲜音乐史、韩国音乐史、中国朝鲜族音乐史、民族音乐学概论,以整体的朝鲜民族音乐观为教学与研究的基本方法,构成朝鲜民族音乐的基本理论框架;从原有的主干课程只有朝鲜民族声乐到增设朝鲜族民歌、朝鲜民族器乐演奏(如伽琴、横笛、短笛、杖鼓、奚琴等)、朝鲜民族民俗音乐;从辅助课程只有民间音乐到增设了现代音乐制作、现代作曲技法、乐队组织与排练、民族管弦乐与打击乐、重奏与合奏、四物乐与打击乐,形成了融朝鲜、韩国、中国朝鲜族音乐于一体,融东方音乐和西方音乐文化特色于一身,文化多元、层次交叉、相互渗透、相互支撑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朝鲜民族音乐课程体系。

为实现“厚基础、强专业、宽方向、重应用、倡研究、求创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增设了朝鲜族戏剧表演、朝鲜族舞蹈表演、计算机基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计算机程序设计等课程,充分结合相关学科的应用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具体的课程内容形成上,音乐理论与技能有机结合,音乐理论课程内容以丰富应用基础理论、民族传统基础资料为目标,力求贴近实践;技能课程力求融进民族音乐理论和方法成分,以便使实践课程和大脑思维相融合。

教材特色:

在充分反映中国、朝鲜、韩国的研究成果和学科前沿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发了朝鲜民谣调式、朝鲜族杖鼓演奏法、朝鲜民族音乐教学法、朝鲜族横笛演奏法、朝鲜族声乐等教材,这些教材相继在国内出版,被朝鲜、韩国等高校朝鲜音乐专业采用,提高了本专业在此领域的国际知名度。新的教材在其内容上表现出了对朝鲜、韩国研究成就的包容性和对朝鲜民族音乐整体研究的创新性、系统性、实用性和科学性。

实践特色:

根据“强专业、重应用,求创新”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在实践教学模式的形成上,注重教学与实践相衔接。主要以实践教学形态为主,科学合理地安排了各类实践教学环节,课堂教学、社会实践、艺术实践、毕业创作(演出)、等课程形式共同组合成了较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把课堂实践环节的乐队组织与排练、四物乐与打击乐、重唱与合唱、重奏与合奏和创作实践、毕业(创作)演出、毕业论文纳入到计划内实践环节;课外实践环节的演出/作品发表、公演活动、个人演奏会、社会实践纳入到计划外实践环节,构成完整的实践教学模式。这一模式能够灵活地把计划内与计划外、校内与校外相衔接,成为联结课堂和舞台、学校和社会的桥梁,有助于提高学生各方面的实践能力,以便走向社会后尽快适应新的实践环境。

在实践课教学模式的形成上,除了沿用期末进行乐队组织与排练、四物乐与打击乐、重唱与合唱、重奏与合奏汇报会或面向社会进行公演的形式之外,还在本专业教师的具体分工和指导下,发动学生积极开展艺术实践活动,让学生们自己创作音乐作品和课堂排练,鼓励学生参加各种专业比赛和评奖活动,从而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激活潜在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们的创新精神。灵活机动的“特别讲座”及时补充教学计划的不足和未能反映学科前沿问题的不足,为学生的学习起到导向作用,为课程体系的完善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通过学期、学年、毕业论文的写作实践,学生的选题、开题、研究、答辩能力不断提高,论文写作不断得到规范,论文水平不断提高;每学期还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国内外的公演活动或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在不断的尝试和改进下,毕业生的表演、创作、实践能力均比过去有明显提高。学生每年参加大、中型演出平均40场以上,仅近4年,组织各种大中型演出达160场,有些学生还获得“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大奖赛”银奖、“韩国全国西道民谣比赛”金奖、“中国文化艺术政府文华艺术院校第二届民族乐器演奏比赛”金奖、“韩国国乐大赛”最优秀奖、“韩国第五届世界文化艺术大会”民谣大奖、“第四届韩国首尔亚细亚国际音乐比赛”大提琴一等奖、“第二届中国南北民歌擂台赛”最佳歌手奖、“韩国2005年世界韩民族文化展在外同胞传统艺术比赛”银奖、2004年“清逸佳雪杯CCTV西部民歌电视大赛”原生民歌独唱组金奖等。

2.民族音乐研究方面的特色

在中国,朝鲜民族音乐属于中国少数民族音乐体系,是中国五大少数民族音乐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中国民间音乐系统内,由于其体系和理论框架的局限,朝鲜民族音乐不能形成相对独立完整的体系。在世界音乐体系内,中国朝鲜族音乐、朝鲜音乐、韩国音乐属于同一个民族音乐,但朝鲜音乐薄古重今,缺乏对传统的继承;韩国音乐存在重古薄今和薄古重今两派,也难以形成完整的朝鲜音乐体系。朝鲜、韩国两国由于长期封闭分隔,不能够开展直接的交流,且又不能互相包容对方的研究成果。

中国朝鲜民族音乐研究人员利用地缘和亲缘优势,有直接参加朝鲜、韩国双边艺术交流和学术交流的便利,从客观的角度涉足中国以及周边国家的相关研究、教学与实践。中国朝鲜族音乐在中国多元文化背景下,把自身独立的朝鲜民族音乐系统与作为同民族的朝鲜―韩国相比较,较完整、系统地保存和发展了近现代朝鲜民族音乐最新成果,具有朝鲜民族音乐整体研究与比较研究的优势。

学科不仅拥有中国朝鲜族音乐领域专家学者队伍、丰富的资料中心和辐射国内外的广泛的信息交流网络,还设有“中国朝鲜族民族艺术研究所”“民族乐器研制中心”等研究机构。

近几年以引进专业人才为突破口,以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为重点,以培养有影响的学科带头人为核心,引进国外留学生14名、外校毕业生12名,选派11人次到平壤音乐舞蹈大学、韩国首尔大学等韩国、朝鲜著名音乐学院进修学习,每年选派3名教师到国内音乐院校学习,以及时掌握朝鲜、韩国以及国内音乐学科专业改革的动向。

多年来,民族音乐研究事业取得了国内外学术界刮目相看的学术成果。其中,“20世纪中国朝鲜族音乐文化”、“中国朝鲜民族艺术论”、“中国朝鲜民族艺术教育史”、“中国朝鲜民族儿童艺术”、“中国朝鲜民族音乐史”、“中国延边朝鲜族管乐发展研究”、“朝鲜族民谣调式等研究”等成果填补了领域空白。“金斗男的生平与东北地区的音乐活动考”、“中国朝鲜族民族音乐现状及对策研究”、“21世纪朝鲜族音乐研究”、“近现代中朝两国学校音乐教育史的比较研究”等国内外科研课题与横向课题,以及“传统音乐在中国(延边)和韩国的灵山会相之比较”、“《乐学轨范》的音乐思考”、“民谣中作曲技法研究――朝鲜民族的民谣为中心”、“中国朝鲜族音乐和传统的问题”、“朝鲜族民谣旋律特点”等科研成果为学科民族音乐研究在二十一世纪长足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50年的民族音乐人才培养和音乐研究方面我们始终把握“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一主线,把我们的民族特色贯穿到人才培养和理论研究中。

3.音乐交流方面的特色

为了充分发挥“地域性”优势,不断扩大对外影响,拓宽办学渠道,广泛引进各种办学资源,加快民族艺术教育与国际艺术教育接轨,逐步形成“开放式”办学特色与优势。几年来,先后与朝鲜、韩国、日本、美国、澳大利亚、荷兰等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机构、文化艺术团体及知名专家、学者建立多种合作与交流关系,共同举办了50多次音乐作品及表演、教学、学术交流活动。通过多种形式的合作与交流活动,不仅引进了资金、设备、图书资料等,而且获得大量的音乐教育信息,学到了宝贵的办学经验,为把音乐学科建设成国内一流、国际上具有较大影响的民族音乐学科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总之,我们把“民族的”、“地域的”、“传统的”贯穿到民族音乐发展思路当中,实施了一些举措,取得了一些成效:①“民族性”特色转化为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真正优势,加快民族音乐教育与国际音乐教育接轨,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事业的发展,逐步形成“开放式”办学特色与优势;②充分发挥“地域性”优势,不断扩大对外影响、拓宽办学渠道、广泛引进各种办学资源,获得大量的艺术教育信息,学到了宝贵的办学经验。

但这些远远不够,一所高校是否具有优势、特色直接影响其在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的重要程度和在激烈竞争中的生存空间。所以,为提高生存发展能力,必须考虑发展特色。要高瞻远瞩、有战略眼光,要根据自身特色,找准定位,找准发展方向。

因此,我们把今后学科专业特色定位为:建立既具有中国朝鲜族特色,又借鉴朝、韩两国特点,且融合中西多元文化特点的学科。音乐学科建设总体目标:在整个中国音乐和世界朝鲜民族音乐两大坐标中,认清自己的地位和作用及相关前沿课题,充分吸收中国以及朝鲜、韩国教学研究成果,拿出具有前瞻性,并有利于培养21世纪民族音乐人才需要的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为中国民间音乐的多元发展和世界朝鲜民族音乐的系统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①欧以克《民族高等教育学概论》,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

②北京大学朝鲜文化研究所编《中国朝鲜民族艺术类专业史》,北京:民族出版社,1994年

③刘邦奇、齐平《现代教学管理系统》,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

④查有梁《教育建模》,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

⑤田建国《大学教育科技经济一体化》,南宁: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

第4篇

1提高音乐专业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必要性 

作为国家高层次人才的研究生,其科研创新能力不仅是衡量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指标,是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关键,更是抢占未来知识经济制高点的关键。由于音乐专业学科的特殊性,其领域的科学研究是多层次、多角度的。它既包括音乐理论研究还涉及乐器改革、音乐创作等多方面研究,其表现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这就要求音乐专业硕士研究生科研发展既要满足于当前需要,更要着眼于未来的发展,形成可持续性的科研发展的格局。音乐专业是高校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艺术学科,其科研的发展必将影响到学校科研的整体发展水平,因此,我们必须予以重点关注。 

2 音乐专业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为了解音乐专业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现状,针对音乐专业硕士生研究生的特点,从科研资料的积累与运用能力、处理问题逻辑能力、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力、独创能力等4个方面来探究音乐专业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每个方面从不同的角度来了解音乐专业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现状,研究显示音乐专业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在各个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欠缺。在科研动机方面:学生应该从自身角度提高对科研的兴趣,才能更好的开展科研活动。很多同学在科研中不能将收集的资料准确适当的运用,此方面能力需要加强,音乐专业大部分同学已经具备语言理解與表达能力,但是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大部分学生在处理问题的逻辑能力与独创能力上表现的尤为欠缺。通过对音乐专业硕士研究生各方面科研能力的分析,有助于从根本上找到音乐专业科研能力的制约因素,科学的提出对策,从而有助于提高整体的科研能力。 

3音乐专业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制约因素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以及实地访谈,总结出音乐专业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制约因素有:学生自身科研态度不积极、课程设置不完善、研究生课题或项目申报的名额太少等,这些成为了制约音乐专业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主要因素,因此要着重从这几个方面入手,提出一些实质性的策略,从而有助于提高音乐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与此同时,还存在着学校相关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对音乐专业科研的不重视、学生缺乏与导师的沟通与交流等因素,部分学校提供给学生的科研条件有限,使得部分学生认为学校的科研环境不够好也是制约其科研能力发展的因素。 

4提高音乐专业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对策 

4.1完善课程设置,健全相关管理制度 

对于音乐专业硕士研究生来说,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理论知识的积累是进行科研的前提,从基础理论知识中了解音乐的本质。学校在课程设置上注重专业实践课的同时,要多开设关于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为研究生的科研打好基础。在管理制度上,国家相关部门应积极制定并完善知识产权和学术规范等方面的专门法律法规,严厉打击学术腐败和学术不端行为。对于高校音乐科研,学校要进行奖励和惩罚机制,让学生在参与科研中不仅能提升自己的能力,同时获得成就的满足感,在科研中获得更多的自信,使学生的自我价值得以体现,激发对科研活动的热情,从而促使学生在科研上的不断的思考与创新。 

4.2相关部门注重音乐科研人才的培养,构建良好的科研环境 

国家应加大力度宣传音乐科研的价值,更加重视音乐专业人才的培养,加大力度建设高水平、高素质的音乐专业硕士研究生师资队伍,使音乐专业研究生的教学及科研设施环境得到完善。顺应当今教育培养模式,多举办与组织一些音乐相关的学术会议与学术交流活动。相关部门多设立一些音乐专业研究生有条件申报的科研项目或课题,创办有利于其发表学术论文的专业期刊,同时在学术交流和的费用上要给予一定的科研补助。 

4.3提高学生自身科研兴趣,加强与导师之间的沟通交流 

学生自身应积极树立良好的科研意识,努力提升科研能力及科研创新能力。音乐专业硕士研究生要坚持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并重学习,不仅要关注艺术实践性知识的获得,也要加强音乐理论的学习。音乐理论是指导艺术鉴赏和实践的基础与关键,应给予高度的重视。在研究生学习阶段,与导师的接触是最多的,学生的学习内容、科研方向、科研态度都与导师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要加强与导师的沟通交流,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高水平、高层次的科研活动。 

结束语 

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是研究生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国家倡导注重特色人才的培养,对学生能够具备高水平的研究能力和高质量的学术修养给予了很高的期望。在音乐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要注重科研与实践的平衡发展,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了解音乐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科研现状基础上,从学生的自身出发,从课程设置、管理制度、科研环境等方面提出一些提升音乐专业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建议,为音乐专业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高倩. 音乐专业高校科研现状与趋势解析——以沈阳音乐学院学报《乐府新声》2011-2015年期刊为例[J].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6,(01):178-184. 

[2]李亚慧,王为正. 艺术类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J]. 艺术教育,2016,(02):285. 

[3]张建华. 关于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建设的思考[J]. 音乐创作,2015,09:192-194. 

[4]曾小海. 对普通高校音乐专业科研队伍建设的思考[J]. 大众文艺,2011,05:223-224. 

[5]郭学渊. 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探究[J].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10,(03):117-120. 

第5篇

学校有东、西两个校区,校园占地面积1800亩,建筑面积34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近亿元,馆藏文献总量达190多万册。

学校设有音乐舞蹈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等17个二级学院,学科涵盖了经济学、艺术学等10大门类,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9000人。

2018年学校面向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其中艺术类专业面向11个省招生。欢迎报考!

音乐舞蹈学院

音乐舞蹈学院位于玉林师范学院东校区,设有音乐学和舞蹈学2个师范类本科专业,现有教职工50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3人,博士2人,硕士16人,全日制在校本科生900多人。聘请了多名国内外的音乐表演家、教育家为客座教授。

学院注重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提高,取得了比较丰硕成果,近年来荣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广西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音乐课程与教学论》被确立为广西教师教育精品课程,多门课程分别被评为地方精品课程、优质课程和特色课程。先后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30余项,出版教材与专著10部,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等专业刊物上发表了近200篇学术论文;每年均有不少论文、艺术作品、多媒体课件在和省级比赛中获奖。

学院坚持狠抓师生艺术实践与教学实践平台的建设,建有音乐技能综合实训中心、教学技能实训中心等校内实训基地,拥有琴房220余间、钢琴220余台、电钢琴60余台,还有设施配备精良的电脑音乐制作室、演示厅等。在校外建立有中小学教育实习基地10多所,技术实践基地5所。近年在我院师生参加的各类艺术专业竞赛活动中,获得省级以上奖励80余项,如: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舞蹈二等奖、论文一等奖;中国全明星拉拉操比赛一等奖;广西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红铜鼓”中国——东盟艺术教育成果展演二等奖;广西金钟奖声乐表演奖;广西音乐舞蹈大赛一等奖;广西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广西赛区优秀奖等等。近三年来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6%以上。

音乐学专业: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基础教育教学改革需要,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现代教育观念,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良好的教书育人素质,具有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舞蹈学专业: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基础教育教学改革需要,掌握舞蹈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与专业技能,具备能在中小学、文化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各行业从事舞蹈教学、科研、创作及开展群众文艺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美术与设计学院

美术与设计学院现有美术学(师范类)、绘画、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等5个本科专业和环境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等2个专科专业,在校学生1100多人。师资力量雄厚,高职称、高学历教师占40%,建设有专业图形工作室、服装工作室、装裱艺术工作室、版画工作室、摄影实验室、环境设计实验室、陶瓷创新作坊、编织工艺陈列与教学平台、艺术作品展览厅、教育技能实训中心、校外实践基地近20家设计企业及学校等,教学设施完善、教学条件良好。在长期的教学中,注重内涵发展,不断深化专业建设,已形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模式。

美术学(师范类) 专业:本专业培养掌握美术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美术教学基本技能、具备美术表现和美术鉴赏审美能力,了解国内外美术教育发展动向,具备初步的科研和创作能力、掌握科学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的高级综合应用型人才,毕业后能胜任中、小学校美术教学和群众美术文化工作。

绘画专业:本专业培养具有一定美术基本理论知识、基础知识和审美能力,具备绘画艺术创作、艺术理论初步研究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毕业后能在文化艺术、宣传、教学、设计研究、社区等部门从事群众文化、绘画创作和教育教学工作。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本专业以研究学习艺术设计领域内各类图像信息传达为主攻方向,培养能在各行业设计机构、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从事广告设计、包装设计、企业形象设计、书籍装帧设计、印刷品设计、网页设计和学校教学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环境设计专业:本专业主要培养具备环境艺术设计、景观艺术设计、室内设计和雕塑与壁画设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表现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专业设计部门、科研单位从事以环境创新设计为特色的环境艺术设计的综合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本专业主要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具有高素质、有创意、懂材料、动手能力强的专业人才,适应从事服装设计、产品开发、陈列设计、样板制作、生产技术管理、服装市场营销、服装高级定制等岗位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一、招生省份

广西、广东、山西、山东、湖南、海南、江西、江苏、甘肃、福建

二、招生计划安排和考试科目

序号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学费(元/年) 招生计划 考试科目 01 130202 音乐学 11000 150 ⑴主项:演唱或演奏  

⑵练耳 

⑶视唱(五线谱或简谱均可) 02 130205 舞蹈学 11000 50 ⑴基本功测试 

⑵成品舞蹈展示 

⑶即兴表演 03 130401 美术学 11000 50 ⑴素描 

⑵色彩 04 130402 绘画 11000 30 05 130503 环境设计 11000 80 06 130502 视觉传达设计 11000 60 07 130505 服装与服饰设计 11000 30 说明:1、音乐类考试不设初试。2、招生计划以生源省招生部门的计划为准。3、学费收取按广西物价局核定的标准执行。

三、各省份校考考试时间

类别 省份 考点 考试时间 美术设计类 甘肃 兰州城市学院 1月27日 山西 太原师范学院 1月29日 音乐舞蹈类 甘肃 兰州城市学院 1月27日 山西 山西艺术职业学院 2月9、10日 湖南 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2月27、28日 说明:2018年我校校考采用所在省的网上报名系统,请考生到相关的报名系统中报名参考并及时打印准考证。

四、报考须知

(一)招生对象与条件

符合国家和生源省确定的普通高等教育招生对象,爱国守法、身体健康,无色盲、色弱,无防碍专业学习和就业的生理缺陷。舞蹈学专业的考生,身高一般要求男170cm以上,女160cm以上。

(二)报名方式及报名所需材料

按生源省规定的报名方式、报名所需材料报名。

(三)录取原则

1、我校没有设艺术专业校考的省,认可生源所在省的艺术专业招生联考成绩,录取时以专业术科成绩为主,结合文化成绩,综合衡量,择优录取。

2、我校设艺术专业校考的省,报考我校的考生须参加我校组织的专业校考。在取得我校专业合格证,并达到生源所在省的相应文化分数线和专业联考分数线(不设专业联考的省除外)后方具备录取资格。录取时以专业术科成绩为主,结合文化成绩,参照志愿,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取。

(四)成绩查询和专业合格证发放方式

专业考试成绩合格者,我校发放专业考试合格证。考试成绩请于4月5日后登录我院招生与就业服务网ylnu.net查询。

联系方式

学校地址:广西玉林市教育东路1303号

邮政编码:537000

学校网址:ylsfxy.com

电子邮箱:y2666516@163.com

咨询电话:0775-2666516(招生办公室)

0775-2692593(音乐舞蹈学院)

第6篇

人类与音乐的关系,从来都是音乐美学、音乐哲学的中心课题。来自全国各地的音乐美学、音乐哲学专家、学子,一方面密切关注着抗震救灾的进程,一方面深入探究着人类感受音乐的机制。

5月19日下午14点28分,与全国人民一起默哀的音乐学家们,耳际鸣响起巴伯的《柔板》。此时此刻,徐徐展开的音流在感同身受的音乐学家心中,引起了和而不同的种种反应。泪流满面者、抽泣唏嘘者、眼含热泪者、神情肃穆者,满怀对震亡之灵的哀悼、对伤残同胞的痛惜、对灾区难民的牵挂、对祖国命运的关切。同时,音乐学家们也在思考:人心和乐,有何机制?和而不同,奥妙究竟在哪里?

“音心对映论争鸣”,起自1985年牛龙菲(陇菲)对1984年李曙明“音心对映论”的批评。争鸣的主要场所,是《人民音乐》。自此之后,争鸣延续至今,长达23年之久。当年论辩的主将之一蔡仲德先生,其间已经故去。此次会中,有年轻学子感慨而言:“当时还没有我呢。”“争鸣”之久,竟然经历一番生死轮回,真是恍若隔世。

正因如此,金兆钧有感而发。他提请音乐美学学会注意组织年轻学子做身边的“田野”工作,及时记录前辈学者的学术轨迹、心路历程,以免造成新的遗憾。

23年过去,由于“争鸣”的触发,有关“音乐感受”乃至“音乐存在”,除“音心对映论”(李曙明)之外,又有“同态转换论”(陇菲)、“音乐符号论”(黄汉华)、“召唤应答论”(赵宋光)、“音心映和论”(卜锡文)、“音心不二论”(罗艺峰)等等言说。

所有论者,都不否认音乐艺术引起人心感受的现象。但是,现象的列举,并不是理论的证明和机制的揭示。

理论的证明和机制的揭示,有不同的理路。对各自理路同情的理解,是进一步深入讨论的前提。各是其是之后,尤其需要彼此理解“其是”之理,并真正把握其中差异。“如果此次会议能够厘清争鸣各方对象之定义、标准之选择,以及其间的实质差异,如果此次会议能够真正了解讨论深入之后各自对相关问题究询的不同理路,那将是真正的进展和成功。”(陇菲)

学术争鸣,当如廖辅叔所言:“唇枪舌剑不伤人,无碍寒光闪烁。”此次会议,多次展开“花冈岩对花岗岩的碰撞”(陇菲语)。即就是中年骨干、青年后进,也不愿做“从石如流”(陇菲语)的“鸡蛋”,而以“恐龙蛋”(杨赛)和“钢蛋(弹)”(叶明春)的气概,和花岗岩般的“音心对映论”论者,展开了激烈论辩。

会议论辩的焦点之一,是对古典文献的理解。

由于专业训练逐步走上正轨,由于其它学科特别是历史学、文献学、版本学等等学科学子进入音乐学领地,年轻学子对某些前辈学者“六经注我,经我互注,以我为主”的主张提出了尖锐批评。这种批评,无疑有其合理性。不过,传统经典的阐释,毕竟只是思维的借鉴,而不是思维的终点。真正的困难在于,打开法眼,发现传统资源中可能生发新创思维的节点。正如白化文先生所说:“读善本书并不难,只要你有机遇。难的是从普通版本中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

出身乐界的音乐学家,理应逐渐熟悉、逐渐掌握文献学、版本学等等学科经过长期时间检验的成熟方法。出身史界的音乐学家,也必须逐渐熟悉、逐渐了解音乐学特殊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二者互补,才能开创音乐学的簇新未来。

学术不相信眼泪。版本、文献、训诂、音韵、章句、注疏等等考据功夫的失误,必然危及由此而得结论的生命。音律、音阶、和声、复调、曲式、曲体等等音乐修养的欠缺,必然影响音乐文献阐释的精度与深度。

《易经》有言:“玩辞得其实”。学术论辩,即使学术内核坚硬如石,也依然需要准确表述。特别是全称命题式的断语,尤其要慎之又慎。否则,稍不留意,便会遭遇对手狙击。此次会议,高手过招,眼花缭乱之中,年轻学子对此已经刻骨铭心。

前辈学者中,精于修辞炼句、长于咬文嚼字者,尤其值得后学留心。

比如,茅原先生关于“对映”的讨论,便着眼于“对映”之“对”。此次会议提交的论文中,茅原先生《“音心对映”是如何可能的?》特别关注“反映究竟是单向的还是双向的”?无疑,这是不同于“反映”之“对映”的关键所在。然而,进一步言之,所谓“反映”乃是指称人类“能动认识”的特殊术语。如果仅仅是茅原所说之相互的“映象”,所谓“音心对映”和“音心对应”、“音心对称”甚至和化学术语的“对映”等等表述,也还毫无实质差异。如此,它也就有悖人类艺术实践的能动性质。因此,李曙明理应回答杨赛的问题:“音心对映论和反映论究竟有什么关系?”如果,确如李曙明所说,他的“音心对映论”是建筑在反映论的基础之上,那么,音乐又何以“能动地反映”人心?如果他的“音心对映论”不是建立在反映论的基础上,那么,为什么一定要不同于“对应”而自造“对映”的术语?

相关争鸣,涉及一系列音乐美学、音乐哲学的根本。因此,此次会议代表尤其是身居院校领导岗位的代表,特别关注“学科建设”问题。对此,前来旁听会议的海外学子王萌女士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有创造性的学者,有创造性学者的论著,自然就会形成学说、学派、学科。”(大意)和大陆当前高等院校所谓“学科建设”的路数不同,此说强调了学者个体的主导作用,无疑会对我们有所启发。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音乐哲学资源和西方外来资源的关系,历来是当代中国音乐美学家、音乐哲学家瞩目的课题。和“争鸣”相关,此次提交会议的中青年学者论文,高调发表了建设“中国传统音乐美学体系”的倡言(冯长春)。面对强势西方文明,针对“如何建设”的问题,他们分别提出了“认真学习西方音乐美学理论以改造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叶明春)、“将传统美学思想分析与传统音乐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冯长春)、“以中国音乐美学原范畴和西方音乐美学对话”(杨赛)等不同的主张。这些主张,都还有待论者奋力“志行”(墨子),才能最后见其究竟。

此次会议,还有年轻学子,在前辈学者立论基础之上生发,拈出“审美中的立美”之新颖命题(武文华)。此论,已经出离“争鸣”樊篱,显示别样旨趣。

2008,国家多难,灾难考验着中国,灾难考验着华人。汶川挺住!中国挺住!全球化的当今,国运、族运都处在转折关口。学者不是军人,学者不是医生,学者不是工人,学者不是农民。学者就是学者,学者以学立身、以学为民、以学报国、以学参天下万物。音乐学者,当此关口,自当更加专心研习音乐。

全球化的当今,世界亦中亦西、亦古亦今。新体新用,日日新,苟日新,又日新。“音心对映论争鸣”已经23年,理应生新局面,出新成果。“喜人之同乎己而恶人之异乎己”的毛病(《庄子・在宥》)理应克服。“不见其诚己而发,每发而不当;业入而不舍,每更为失”的恶习理应革除。“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庄子・天下》)的局限理应突破。

《庄子・养生主》说: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第7篇

关键词:休闲体育专业;发展现状;发展对策

从当前休闲体育产业在世界范围内发展的情况来看,中国在此方面的发展较为滞后。西方国家百年之前便开始对休闲体育进行研究,且一些欧美国家的高等教育中也设立了休闲体育这一专业,经过多年发展,这些国家的休闲体育专业学科体系建设已十分完备,教学水平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我国的此专业发展基础相对较弱,发展建设的过程中有一些问题有待解决。

一、我国休闲体育专业发展现状分析

1.基础理论研究不足

现阶段,我国对休闲体育专业有关人才基础理论的研究力度比较小,且关于休闲体育专业基础理论的研究严重不足。大多数对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基础理论的研究停留在对“休闲”的哲学思考上,缺乏对专业理论基础的研究,对专业基础理论的阐述很少,大多描述具体的现象。以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关于休闲体育方面的著述为例,只有《体育休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研究》从理论方面阐述了休闲体育,其他著述均在介绍和评判具体项目。近些年来,《休闲体育本质的哲学思考》以及《论休闲体育与体育休闲》等同休闲体育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的发表,引起了对休闲体育基础理论的重视,但重视度还不够。

2.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不定性

目前休闲体育不断发展壮大,保持着良好的发展状态,涉及音乐舞蹈、生命救援、经营管理等相关领域,因而不同高校的培养目标出现了差异,有的定位于培养复合型人才,有的则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导致对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误解。

3.课程设置有待进一步科学化

休闲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休闲体育专业的发展,但是高校的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

(1)教师资源的重新配置。为了适应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高校课程设置在体育学的基础上加入了休闲体育管理、休闲体育经营与休闲体育旅游等内容。但与此同时,需要重新配置休闲体育专业的教师,体育学教师不懂经营管理与旅游,懂管理、旅游的教师不懂体育学,两者无法很好地融合。

(2)课程体系漏洞多。休闲体育把实践课程设置视为重中之重,却忽略了与之对应的文化课程,造成实践与理论脱节。

(3)课程内容陈旧。课程内容的设置跟不上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的步伐,无法为社会提供专业人才,一是由于休闲体育发展太快,二是由于高校课程的审核时间过长。

二、解决休闲体育专业发展问题的对策

1.加强对基础理论的研究

高校必须加大对休闲体育基础理论的研究力度,不仅要搞好教学实践,更要抓好理论教学,做到理论与实践双管齐下。理论建设的关键就是要抓好教材的编写,尽管此专业开设时间短、缺乏理论支持,依然要做好教材编写。一方面集合国内专家学者的力量组成权威的教材编写委员会,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好国外的休闲体育著述,加强对相应理论基础问题的研究,从理论出发切实落实休闲体育教学。

2.正确定位培养目标

尽管休闲体育产业发展迅速,但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可以看出,休闲体育产业更青睐熟知基础理论、擅长经营管理以及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的人才。因而,高校要以此为突破口,定好培养目标,为社会输送高层次的专业人才。目标作为教学的基本方向,指引着教育单位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

3.科学设置课程

针对休闲体育专业面临的问题,高校课程设置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加强休闲体育特色建设。抓住休闲体育的特征,将休闲体育从传统的体育中分割出来,形成独具特色的一个专业,加强休闲体育的独立性。其次,合理安排休闲体育课程的学科分配。合理安排好各个课程的分配比例,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最后,实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做好休闲体育实践的同时,加强理论建设,加大对理论建设的投入,高校要逐步做好对理论建设的研究。

总体来讲,目前我国各高校的休闲体育专业分布不合理,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休闲体育专业的数量偏少、规模偏小,有待进一步发展。面对此种情况,我国相关部门一定要紧抓建设工作,促进休闲体育专业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冯蕴中,贾文彤.休闲视野下我国休闲体育专业建设的思考[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1(3):38-42.

[2]欧阳萍.我国休闲体育发展现状与对策[J].体育世界,2006(1):5-7.

第8篇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几部著名音乐基础理论的研究归纳,对音乐理论中的常用词汇—调、调式、调性进行了细致的辫析,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力图使之便于在今后的研究及实践活动中达到一定的共识。

    在音乐活动中,有关调与调性及与“调”字有关的词汇很多。比如:调、调式、调性、大调、小调、同名调、平行调、移调、转调、调号、调高等等。在这里,有些概念的理解与解释是一致的,而对于有些概念的理解与解释则是莫衷一是,众说纷纭。这种状况给音乐活动,特别是音乐教学与研究带来了很多不便与麻烦。由于在音乐活动中有关“调”的词汇使用率很高,同时由于不同观点的争论也很多,所以笔者力图在有关问题上发表一下个人的见解,作一下澄清的努力。

    1.与“调”字有关的众多词汇中,争论最多的是“调”与“调性”

    什么是“调”?“调是调式的音高位置”(李重光著62年版《音乐理论基础》41页)。李重光在84年版《基本乐理简明教程》和92年版((基本乐理》中写道:“由基本音级所构成的音列的音高位置叫做调。”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答案。而孙从音在《基本乐科教程》中写道:“调”是调式一词的简称(98页)。童忠良在《基本乐理教程》中写道:“调的主要含义是指调式音阶中主音的音高位置”(57页))。以上共有四种截然不同的解释。

    什么是“调性”?李重光在62‘年版《音乐理论基础》中写道,“调(包括主音高度和调式类别)本身所具有的特质叫做调性”(41页)。“调式所具有的特性叫做调性”(李重光92年版《基本乐理》120页)。“调性是调式的音高位置”(斯波索宾《音乐基本理论》100页)。“调式和调高的结合叫做调性”(孙从音《基本乐科教材》98页)。还是四种不同的答案。关于“调”和“调性”这两个概念的解释出人如此之大简直让人茫然、混乱,无所适从。

    与“调”字有关的诸多概念中,分歧最大的要算上述两个概念。我们知道,在我国近现代音乐发展的过程中,前苏联的音乐和音乐理论对我们的影响是很大的。.这里包括汪启璋翻译的斯波索宾《音乐基本理论》和赫伐斯琴科的《音乐基不理论习题》。关于“调”的概念,斯波索宾教材中没有答案,或者可以说没有这个概念。在我国音乐论坛上不仅有“调”的概念,而且对这个概念出现了众说纷纭的状况。从李重光三种不同版本的基本乐理教材来看,对“调”的概念仍在探索和论证过程中,而以上三种版本两种不同的解释,都没有使音乐界、音乐理论界形成统一认可的局面。比如象孙从音和童忠良等理论家们各自为政的解释乃至大相径庭的观点,使人们感到非常困惑。这样也迫使人们形成具有一定倾向性的观点或独到的见解。

    2.虽然关于“调”和“调性”的争论很多,但关于“调式”的争论却基本没有。因为这个概念和“调”与“调性”关系密切。所以有必要在这里重申一下。什么是“调式”?众多理论家们的观点基本上是一致的,虽然在个别词汇的使用上有些微差。这就是:几个音围绕着一个主音形成的体系叫做调式。虽然孙从音把“调”看成“调式”一词的简称,也只低调的局限在了“本教材”中。然而他对调式一词的解释也基本上是雷同的。与“调”字有关的诸多概念中,有独立意义的只有以上三个:调、调式、调性。其他与“调”字有关的词汇不是这三个概念的直接运用就是省略运用,或是在这个基础上派生出来的。

    “调”这个概念虽然在斯波索宾乐理中找不到,但它是被广泛认同和流传的,李重光62年版本中说:“调是调式的音高位置。”斯波索宾乐理中说:“调性是调式的音高位置。”按照二者的逻辑,调就等于调性了。我们可以设想:斯波索宾所说的“调性”就是李重光所说的“调”。这样李重光可以省略“调性”这个概念了。但事实是李重光又提出“调性”这个概念:“调(包括主音高度的调式类别)本身所具有的特质叫做调性。" (62年版《音乐理论基础》)。不过对于这个“特质”没有举例,没有明确说明。这样这个“特质”似乎就变成了空洞抽象、毫无实际意义的文字游戏。调和调性这两个概念从此就混淆在一起。继而还殃及“调式”等其他概念,关于它们的解释就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然而在李重光82年版《基本乐理简明教程》和92年版((基本乐理》中修改了关于“调”的概念。说明“调”是“调高”的“调”,是“基本音级所构成的音列的音高位置”。“由于音列中任何基本音级与变化音级都可以作为调式的主音”,显然这种解释是占不住脚的。但这种解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的积极意义在于他试图把“调”这个概念与调式、调性相混淆的状况中剥离出来,单纯地解释为调高的“调”,为我们给“调”作合理的解释提出了方向性的建议。

    3.什么是调?我认为:调是音的高低位置。这个“音”当然是指乐音,它包含了各种意义上的乐音。它可以是单音、音列、音阶、主音、官音等等,但不是指音与音之间的相互关系。调可以不依附其他因素独立存在,它只是单纯的音的高低位置。比如我们有时单凭调号就可以确定调,不论其内在关系如何。

    那么如何确定调?在一般情况下可以直接依据调号来确定。比如三个升号是a调,不管是西洋调式还是民族调式。两个降号是降b调。当然a大调音乐是a调,#f小调音乐也是a调、b商调式音乐也是a调。当然在五声调式中省略调号的情况属于例外。再一种方法是用do音的高度来明确调。在这里侧重声明,是用首调唱名法找出它的do音。此do音的音高就是调名。比如f小调音阶,它的do音在降a上,所以它是降a调。

什么是调性?我认为:调和调式的结合叫调性。

    明确调性首先要明确调与调式。以上讲了调的明确法。明确调式由音阶的性质和作品风格来确定。调式音阶的主音加调式类别即为调性的名称。比如。大调,包含了主音高度和调式类别,即为调性名称。再比如f小调音乐作品,调是降a,调式为小调式,调性为f小调。

第9篇

论文内容摘要:《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教材已经在全国推广使用,作为承担着基础教育培养师资的高等师范院校,如何改革旧的培养模式,培养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音乐教育师资,成为高等师范院校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作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声乐教学,分析了当前高师声乐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高师声乐教改的核心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与改革建议。

高师声乐课是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也是音乐师范专业必修的一门技能技巧课。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试用)教材已经在全国中小学推广使用,对照现行的、照搬专业音乐院校的高师声乐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其培养目标的发展。为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人才要求,高师声乐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笔者认为,高师声乐教改的核心问题是制定与修改相适应的声乐教学大纲。

声乐教学大纲是指导声乐这门学科如何进行教学的根本依据,它的内容包括培养目标、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授课形式、考试形式、教材的使用等等。笔者总结自己多年的声乐教学,分析了当前高师声乐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高师声乐教改的核心问题——制定与修改声乐教学大纲,提出自己的观点与建议。

一、转变观念,明确21世纪高师声乐教学的培养目标

在上世纪高师音乐教育刚刚起步之时,由于师资和生源相对有限,所以高师声乐教育所培养的对象还仅能满足于高师、中师的师资或部分表演团体需求,鉴于这种需求方向,高师音乐教育逐渐形成了强调专业技能而忽视其师范性的观念。[1]笔者曾在广东几所高校的音乐专业进行调查,从调查结果上看,大部分高师音乐教育的教学与音乐艺术院校没有什么区别,特别是声乐教学偏重追求艺术上的“高、精、尖”,致使整个教学盲目地向专业音乐院校看齐。

随着音乐教育的发展,音乐师资阵容的不断扩大,使音乐教育市场的需求趋于稳定与饱和,高师的音乐教育开始面向对基础音乐师资与普及音乐教育的培养。在21世纪,高师声乐教学培养目标要转变观念,坚持师范教育的信念与培养目标,从“精英教育”向“基础教育”“普及教育”转化,针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需要,努力培养出“站稳讲台、兼顾舞台、面向社会”的适应型人才。

二、改革传统的声乐教学授课形式,建立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模式

声乐教学中的一对一的授课方式是指教师与学生进行单独的授课形式。[2]这种授课方式个性化较强,强调你教我学,我说你背,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之间缺乏互相的观摩和交流,学生仅仅知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对将来的教学中所遇到的形形的问题就感到无所适从,不知如何下手。随着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扩大招生,声乐教学仍沿用传统的“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要求与发展。其弊端在于,声乐基础或条件好的学生脱离师范性而趋于专业表演,差一些的同学则觉得声乐无望而形成逆反心理,同时也影响了其他课程的学习兴趣。笔者认为,在高师声乐课中,应采取以个别课为主,理论课、小组课、集体课并存的教学模式。

课型的分类是指教学大纲对不同年级的学生的划分,其课时可以在声乐总体课时中灵活分配[3]。理论课内容一般来讲包括基础理论与声乐教学法这两方面的内容,可以通过集体授课方式进行教学。集体课是解决声乐基础理论或技能技巧课学习中的共性问题,同时,还可以在集体课中进行声乐观摩,如观看声乐教学录像、名人名曲欣赏、名家声乐讲座等。这样集体课省去了原有“一对一”授课时教师对声乐理论的不断重复,同时也为小组课与个别课创造了有效的空间;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则体现在小组课与个别课中。教师在对学生基本状况初步了解后可按现有歌唱水平进行大致分组;声乐教师在实施分组和小课教学时,应注意体现其阶段性的灵活性,按学生的学习进度随时进行调整。

改革传统声乐教学“一对一”的授课方式,引进小组课、集体课、个别课多种课型并存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借鉴、互相启发影响,遇到问题一起分析、一起讨论解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利用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科研成果,把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模式引入到新课和解决共性问题的教学中。这样不仅为教师解决学生个性问题赢得更多的时间,而且为学生将来适应中小学音乐教学积累更多的经验。

三、打破学科界限,拓展教学内容,适应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工作的要求

传统的声乐教学内容局限于声乐理论的学习与掌握歌唱的技巧,在声乐教学中往往忽略了与基础音乐教育的实际联系、与中小学音乐教育脱节。[4]将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内容部分引入高师声乐教学中,如在声乐教学中引进自弹自唱、合唱、小组唱、重唱等歌唱训练,同时增加声乐作品鉴赏教学法等教学内容,并在小组课与集体课教学中采用类似于基础音乐教育教学的方式,给每个学生以锻炼的机会,使学生及早了解基础音乐教育教学的内容;同时,高师的声乐教师应该放下架子,去向有经验的中小学教师学习,亲身体验基础音乐教学的过程,积累基础音乐教育教学经验,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方法。声乐教学要着眼于将来学生的实际工作需要调整教学内容,在培养“一专”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多能”,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工作的要求。

四、重视声乐教学法教学,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高师声乐教学在全国各院普遍不被重视,专门开设本课程的高师院校不多,基本上都以讲座形式或在学生毕业实习一两个月前笼统进行讲授学习,加之很多教学法,老师并没经过专业学习,本身又没有基础音乐教育的经验,只是照本宣科地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一些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早已严重滞后于当前音乐教育教学思想的教学原则;教学法考试只注意理论考查,与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实际脱节,使教学法成为一门“死法”,使学生学之无用。

高师学校应紧紧围绕“师范”做文章,不能盲目与专业音乐院校攀比专业水平,而应该在专业学习的同时注意音乐教学法的教学,保证教学法的课时。在声乐教学中应当紧密联系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实际,让学生从入校的第一天就明确师范性质;在第一学期,高师就应该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了解和参与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工作。在四年的时间里有步骤地从教学见习到帮助开展活动,从部分承担教学任务到独立备课、上课、让学生时刻意识到自己将来的工作性质,一毕业就能够胜任基础教育的音乐教学工作。

五、教材使用要切合实际,切忌盲目使用

高师声乐教材在近十多年来有较大的发展,除国家权威的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外,在一些高校也相继出版了不少高师声乐教材。尽管有不少教材,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至今还未有统一规范使用教材,以致在选择教材上,许多高师院校照搬专业音乐院校的教材,让学生难于达到教材的要求;甚至有些教材实用性不大,发给学生成为书橱中一生“摆设品”,浪费学生的教材费。

高师声乐教材使用要切合实际,切忌盲目使用。选择教材要以师范性、实用性为原则,选择思想性强、艺术性较高,可以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声乐作品为教材,以保证专业教育目的实现。

六、考试形式的多样化,增加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

声乐是一门歌唱艺术,它必须在艺术实践中得到锻炼。高师的学生每个学期最多在期中或期终进行考查或考试,考试形式基本都沿用音乐专业院校的声乐考试方式,每人演唱一至二首作品,在本科四年共考试次数不超过10次;而对于将来面临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的高师的学生来说,艺术实践受到一定的限制与约束。笔者认为,高师考试形式应该多样化,增强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目前高师考试形式还可增加重唱、小组唱、合唱等考试形式。与此同时,文化部门或专业部门要创造机会,支持学生参加艺术实践活动,如举行音乐会或声乐比赛,加强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以便学生将来更好地胜任中小学音乐课中的唱歌教学和课外活动中的声乐辅导工作。

制定与修改相适应的高师声乐教学大纲是21世纪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新形式下的教改核心问题。高师声乐课程的改革切实要围绕基础音乐教育的展开,进行修改调整。文中几点浅陋之见,只求抛砖引玉,期望高师声乐教学能早日与中小学基础教育新课程方案接轨,努力培养出“站稳讲台、兼顾舞台、面向社会、多能一专”的适应型人才。

参考文献:

第10篇

【地理位置】宜春学院地处国家第一批生态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江西省宜春市。宜春自古就有“江南佳丽之地、文物昌盛之邦”的美誉。而今的宜春,风光旖旎,气候宜人,交通便利,沪瑞高速、浙赣铁路穿城而过,宜春市明月山机场正式通航,穿越宜春市的沪昆高铁已经开通。

【办学性质】宜春学院是一所拥有文、经、管、法、理、工、农、医、教育、艺术等10大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公办本科高校。2011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办学格局】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硕士、本科、专科学生20000余人。学校共有19个教学院、60余个本科专业,形成了以研究生教育为先导,以本科教育为主体,以留学生教育、专科(高职)教育和继续教育为补充的办学格局。

【师资力量】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0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博士、硕士占50%以上,博士后导师4人,博士生、硕士生导师46人;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5人;入选江西省“赣鄱英才555工程”1人;江西省高校学科带头人和青年骨干教师等50人;江西省模范教师3人;江西省高校名师3人;入选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0人。还聘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等100多位国内外知名学者担任客座教授。

【学科专业】学校现有特色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8个,“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专业1个,省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与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重点学科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基地)3个。

【科学研究】学校现有院士工作站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承担了包括国家“863”高科技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等在内的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400余项,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500多篇,生物医药、美容医学、两系杂交水稻研究达到国内水平。“乌索酸标准样品”通过国家审定并成为江西第一个国家标准样品。

【卓越人才培养】目前,我校有“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项目1个,省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项目4个,校级卓越计划试点项目5个,每个项目都相应地成立了“卓越班”,开展卓越医生、卓越工程师、卓越农林人才、卓越广告人才、卓越法律人才、卓越英语教师培养。

【“双学位”人才培养】本科生在攻读主修专业的同时,可以在学校开设的双学位招生专业中,修读不同学科门类中的专业作为第二专业,符合学校学位授予条件者可获得双学士学位。本、专科学生在修读主修专业的同时,可以修读其它专业作为第二专业,成绩合格可获得辅修专业证书。

【国际合作办学】学校大力推进国际合作交流,与美国、法国、俄罗斯、日本、韩国、印度和中国台湾地区的高校开展合作办学,就学分互认、交换生项目、攻读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签署了合作协议。学校被评为“全国留学生管理先进单位”。

【奖助措施】学校面向所有专业在校学生设立优秀学生奖学金,奖励面达20%;有国家及社会各界出资设立的各类奖学助学金,如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大北农助学金等,用于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通过设立扶困助学基金、校内外勤工助学岗位等形式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进行扶助。

【学生就业】学校积极为毕业生提供全方位的考研、就业和创业指导服务,学生考研率、就业率不断提升,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位居江西省同类高校前列,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和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在2010—2012年度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中再次获得“优秀单位”称号。

二、各艺术类专业介绍

1、播音与主持艺术培养目标:依托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人文学科优势,培养具有深厚人文功底,具备广播电视新闻传播学、播音学、语言文学、以及艺术学等学科知识,并具有采、写、编、播能力,能在各级广播电台、电视台以及其他传媒机构和行政企事业单位从事广播电视播音、节目主持和语言文字工作等新闻传播学、应用语言学科复合型高级应用型人才。

2、广播电视编导培养目标:培养具备文学、新闻传播学及广播电视艺术等多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并在掌握广播电视技术的基础上,形成广播电视节目策划、编导制作专业能力,能在广播电视系统、广告及文化传播等企事业单位从事广播电视节目的编导、策划、制作及主持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3、音乐学(师范类)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

4、舞蹈学(师范类)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舞蹈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舞蹈教育工作者。

5、美术学(师范类)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学校美术教育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具有美术创作、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美术教师和美术创作人才。

6、视觉传达设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广告设计、包装设计、企业形象设计以及品牌策划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的高级应用型艺术人才。

7、环境设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环境艺术设计基础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能从事城市规划、景观设计、室内设计、园林设计等领域工作的高级应用型艺术人才。

8、动画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动画艺术设计与创作、教学和研究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的高级应用型艺术人才。

9、书法学(师范类)培养目标:培养具备书法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书法教学、创作、研究和鉴赏能力的书法教师与出版、文博、艺术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10、表演(体育表演)

培养方向:主要专业方向有体育舞蹈与健美操

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素养,系统地掌握表演专业的知识与技能以及社会健身指导的基木理论与基木技能,具有从事表演、创编与组织能力,可承担学校、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各类体育组织以及全民健身指导等相关工作的体育艺术应用型人才。

培养特色:本专业以体育表演为基础,流行舞蹈为方向,休闲娱乐为特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系统掌握健美操、体育舞蹈基本理论及基本技能,具备良好的艺术素养,较强的创新精神和组织协调能力,能面向时尚机构、专业表演团体、大中学校、社区文化机构、传播媒体及企业公司等从事创编、表演、教学、管理、科研的大众艺术推广普及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三、报考须知

(一)报考条件

1、符合普通高等学校年度招生工作规定的报考条件。

2、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要求考生五官端正,男生身高170cm、女生身高160cm以上,发音器官无缺陷,无色盲、夜盲。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考生要求考生无表达障碍,无色盲、夜盲。

3、表演(体育表演)专业要求男生168cm以上,女生158cm以上。

4、美术类以及书法学专业考生必须无色盲、色弱。

(二)报名

1、考生持当地招生部门核发的艺术专业报考证(无报考证者带本人学生证或学校、工作单位介绍信)、本人身份证(无身份证者需携带户口原件或派出所开具的带有学生本人照片的身份证明,否则不能报考)到我校设立的考点报名,不允许代报。

2、考生不允许跨省报名及考试,只能参加我校在考生所在省份组织的考试。

3、报名时间一般在考试的前两天。各地具体的报名及考试的地点、时间,请考生以当地招生主管部门或考点承办单位公布的信息为准。

(三)考试

1、考生须持报考证、身份证及我校专业准考证参加我校在当地组织的专业测试。

2、我校将在宜春学院招生就业网(yczsw.com)上公布专业考试成绩和专业合格名单,或通过电话查询,联系电话:0795-3201926、3201962、3201169、3201081。

3、有关艺术类专业联考事宜,参照考生所在地招生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执行。

(四)录取

1、我校艺术类专业文理兼收,考生需参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各专业分省分科类(文/理)招生计划在专业成绩公布后、考生填报高考志愿前予以公布。

2、专业成绩合格且达到当地省(区、市)规定的相应层次文化最低投档控制分数线以上者,不分文理科类按专业成绩从高到低录取(书法学专业除外);校考专业成绩相同情况下,文化优先;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按折算后的综合分从高到低录取,综合分=专业分+文化分40%。

3、书法学专业录取原则:专业成绩合格且达到当地省(区、市)规定的相应层次文化最低投档控制分数线以上者,不分文理科类按高考文化成绩从高到低录取。

4、考试中有舞弊行为者,取消其考试资格并报所在省招生主管部门严肃处理。

四、宜春学院2015年艺术类招生专业、招生计划及专业考试科目

招生专业

学  制

科  类

考试科目

拟招生计划

音乐学(师范类)

四年

文理兼招

视唱练耳、声乐或器乐

150

舞蹈学(师范类)

四年

文理兼招

基本功、自选舞蹈

80

美术学(师范类)

四年

文理兼招

素描、色彩

80

视觉传达设计

四年

文理兼招

素描、色彩

85

环境设计

四年

文理兼招

素描、色彩

85

动画

四年

文理兼招

素描、色彩

30

书法学(师范类)

四年

文理兼招

临帖、创作

20

播音与主持艺术

四年

文理兼招

面试包括①自我介绍;②自备稿件朗诵;

③指定稿件朗诵;④即兴语言表达。

80

广播电视编导

四年

文理兼招

面试:①自我介绍;②回答评委老师提问。

笔试:①命题小故事写作;②影视评论写作。

80

表演(体育表演)

四年

文理兼招

1、基本形态2、综合素质3、自编成套动作4、才艺展示

第11篇

【关键词】传媒音乐教学 后现代 基础课程教学

一、后现代教育理念的源起

后现代教育观是从上世纪70年代后期兴起的现代主义中引申出来的一种区别于现代教育观的教育理念,因后现代主义具有以下几点特征:1.批判理性主义,崇尚非理性;2.解构现代主体性;3.反对“同一性”“整体性”,崇尚差异性,故自诞生之日起,就引起了多方普遍的关注,广泛渗透到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诸多领域,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后现代主义思想家曾对现代教育进行过深刻的批判,和现代教育所主张的“精英教育”“学校教育”“理性教育”“专业教育”相比,后现代教育倡导“全民教育”“终身教育”“主体教育”(教师话语霸权旁落,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和“通识教育”。因此,“相对于现代课程观下的统一性、本质性和封闭性而言,强调差异性、多元性、创造性、开放性的后现代课程观,更加适合社会对未来就业人才需求,给我国音乐教育课程的改革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和启示。”①

二、后现代教育理念对传媒音乐专业基础教学的启示

“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社会对音乐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音乐文化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传媒系统担负着传播音乐的任务越来越重”。②基于此,包括中国传媒大学、浙江传媒学院在内的国内多所传媒院校纷纷开始专业性地培养传媒领域中的音乐人才,即能在“音乐演出、音像制造、音乐出版、艺术品交流及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等与音乐相关的现代传媒领域从事音乐策划、音乐监制、音乐经纪、唱片制作等音乐艺术传播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型人才”。③由于传媒音乐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和目标的特殊性,使传媒音乐教育有着不同于师范音乐教育、专业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的独立特色:其一,关注更多的非传统音乐形式,着力提升学生在多元媒介中对不同类型音乐的认知、判断能力;其二,注重将教学与音乐相关的现代传媒相结合,偏重培养人才艺术策划、管理等多方面综合能力。有鉴于此,传媒音乐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目标和教学环节中,都应鲜明体现培养传媒音乐人才的教学特征。但遗憾的是,国内传媒音乐教育尚处在起步和探索阶段,因此,对传媒音乐教育教学规律和规范的研究尚未形成体系和规模,现有课程设置、教学环节中难免存在不完善,亟待适宜理论的指引。

如上文所述,后现代教育理念的重要内核便是“人”化教育,即关注人、发展人,提倡课程和教学的多元化、开放化,这恰恰应合了传媒音乐教育的特点。因此,将后现代教育理念引入传媒音乐教育领域,在理论层面为传媒音乐教育的体系化、深入化研究提供了可能。而集合多学科和跨学科理论与方法的后现代教育理念予以传媒音乐教育教学,尤其是专业基础教学三点重要启示:

(一)在课程设置上,着力跨学科、融合性的综合基础课程设置

传媒音乐教育旨在重点培养多功能复合型、实践应用型、技术操作型的人才。其人才培养的定位决定了专业基础课程的重要性和复合性。因此,建议在音乐专业基础课程中有的放矢地加入跨学科非传统音乐的内容,促进多学科兼容且相互交叉渗透。同时,课程设置的稳定性也应是相对的,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及效果反馈在一定教学循环周期内加以适度灵活调整。

(二)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建构“互融探究型课堂”

后现代教育理念提倡变“权威性课堂”为“探究型课堂”,主张教学过程的平等动态性。“学习的内容永远不应当作为僵死的东西去消极地或机械地接受。这种僵死的知识只会使人的头脑变得呆板起来。相反地,学习的内容应当通过兴趣使之成为大脑的一部分,这会使大脑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就像扔进火炉里的木头,这块木头也会成为火焰,使炉火更旺”。雅克・玛丽泰恩在他的《教育向何处去》一书中如是说。因此,在专业基础教学中应大胆制造学生的兴奋点,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意识,使教师与学生的主、配角地位发生互换,突出强化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度,让教师和学生共同构建包容、探究型课堂。

(三)在考评体系中,直面学生的个体差异,强调课程的延伸性价值追求

在后现代教育理念关照下的专业基础教学评价体系中,主张不仅注重课程终期统一的闭卷笔试考核,且关注学生在学习全过程中的表现(如作业、平时课堂的参与能力、阶段性学习成果等)并予以综合评价。从而“形成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相统一,诊断性评价与成就评价相结合,理论课程、技法课与实践评价多元化,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互印证,平时考察、纸笔测验与表演评分互为补充的适合现代评价理论和适应现实需要的评价体系”。④

三、初创存异、拓新的音乐专业基础教学范式

在我国的教育教学中,曾有较长的一个阶段在基础理论教学中奉行标准化教学模式,然而从素质教育的角度而言,该模式不利于健全人格的建构。因此,后现代教育理念视域下的音乐基础课程主张存异、拓新、多元的教学范式。

下面,笔者提出创设此种教学范式的三种有益假设。

(一)整合既有专业基础课程,加大跨学科基础选修课比重,并建立相应学分奖励制度

目前,国内的传媒院校主要有中国传媒大学、浙江传媒学院、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和河北传媒学院等,在此以中国传媒大学、浙江传媒学院和河北传媒学院的三个相似专业方向为例,将三所高校现有音乐专业基础课程设置情况汇总如下:

1.中国传媒大学(电子音乐制作方向):乐理、视唱练耳、中外音乐史、流行音乐文化、作曲理论;

2.浙江传媒学院(音乐编辑):基础乐理、录音作品赏析、曲式与作品分析、和声;

3.河北传媒学院(音乐制作):音乐基本理论、视唱练耳、中外音乐史、欧洲音乐简史及名作欣赏。

上述三所高校的音乐制作方向均主要培养具有较扎实音乐创作功底,能熟练运用计算机与电子音乐设备,具备音乐制作、音乐编辑方面的知识能力,能在广播、电影、电视、文艺团体和唱片公司、互联网络、音像出版业、演艺市场、音乐文化管理等部门从事音乐编辑、创作与制作、音乐项目策划或音乐文化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实践应用型专门人才。但相较其专业培养目标及定位的“宽口径”,三所高校目前已开设的部分专业基础课程却折射出学科辐射面偏窄,教学内容单一的现状。因此,建议首先整合现有专业基础课程资源,加以适度浓缩,如作曲理论中的“四大件”(和声、曲式、复调、配器);其次,建议加大跨学科专业基础选修课比重。国外许多大学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都开设有配套的选修课,而国内院校在此方面尚存在较大差距,故鼓励为该专业增设如世界音乐文化、跨媒介及新媒体策略、影视音乐、传播学基础、音乐市场调查等基础选修课,并规定相应研修学分要求,同时建立超学分奖励制度,作为学生在校期间评优或保送读研的重要加分项,以此真正体现传媒音乐教育的侧重。

当然,各传媒院校除音乐制作方向外还设有其他专业方向,但在课程设置中都不同程度存在类似问题,在改革中亦可借鉴上述“大专业”思路。

(二)鼓励创构情境体验式教学,创建优秀教学成果音像资源库

传统的音乐基础课堂教学往往采用以教师为主导的授课模式,此方法重在传授知识,但恰恰忽略了音乐这一艺术门类的特殊性:强调“感知体验”的重要,即习学者通过亲身艺术实践所获得的一种深层次的内心感受。而对于“体验”的强调也恰恰符合当代大学生践行能力强的心理特点。至此,将此观念延伸至传媒音乐教学中,笔者以为,音乐专业基础教学也宜动静结合,在教学中多构建“互动参与片段”,让学生在教师有目的地引领和设计下进行情境体验,如和声教学中用以演示和声连接的钢琴弹唱、中外音乐欣赏中的古典音乐受众情况调研、媒体策略中的案例讨论等,以提高学生对艺术的感知力,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使其转变为课程的构筑者,从而获得主体身份感的认同,这既贴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又可激活整体课程教学效果。

(三)尝试创建阶段化、多维度的考评体系

课程考核评价是检验音乐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一环,由于传媒音乐课程的创新性和独立性,传统写作论文、闭卷考核的方式已无法实现课程目标。因此,亟待建立相应阶段化、多维度的考核评价体系,以保证音乐基础教学的良性循环并持续优化教学效果。

在后现代教育的理念映射下,任课教师应将理论课程、技法课与实践评价多元化,抛开传统惯用的论文、试卷的考核方式,而代之以更加灵活的调查报告、校园汇报演出、原创音乐作品、案例式演讲等多重形式,更加贴合传媒类课程特点,也更加尊重和释放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有利于全方位展示传媒音乐基础课程教学成果。

后现代教育理念作为后现代思潮的一部分,是对现代教育的一次深刻反思,尽管后现代教育理念在其延伸过程中不可避免遭遇争议,但其仍不失为传媒音乐教育体系化、深入化研究的适宜理论导引,它为我们订制的思虑教学的全新参照系值得传媒教育工作者深度思量。

注释:

①刘辉,康爱琪.“转向”与“发展”――探后现代课程观对音乐教育课程的影响[J].大家,2011(2):34.

②赵志安,陈镇华.21世纪传媒音乐专业系列教材:中国音乐文化教程[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③张丰艳.浅析传媒音乐人才培养中的视唱练耳教学[J].中国音乐,2011(3).

④王北海,朱咏北.构建创新型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当代教育论坛,2011(2).

参考文献:

[1]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2]管建华.后现代音乐教育学[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管建华.埃里奥特的后现代音乐教育学思想[J].中国音乐学,2004(3).

[4]管建华.音乐人类学家布鲁诺・内特尔的后现代音乐教育思想[J].黄钟,2004(4).

[5]王凤雷.后现代教育思潮对中国音乐教育的启示[J].平原大学学报,2006(5).

[6]马婕,刘洋.全球化视野下的后现代音乐教育学理念[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4).

第12篇

关键词:新教育理念课程改革实践

前言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许多中小学校将美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大力加强了音乐教育在内的艺术课程的教学;普通高校纷纷开设以审美为核心内容的音乐艺术课程;音乐教育专业招生规模迅速扩大,教学质量同时在不断提高,尤其是国家重新制订和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学校艺术类课程标准……,这些都充分地说明了我国音乐教育事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为培养我国音乐教育事业所需师资的工作母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在为国家音乐教育事业作出很大贡献的同时,现行的音乐教育理念、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估体系等各个方面显然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这种状况已严重影响高师音乐专业教学质量及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提高,制约着我国学校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因而,高师音乐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不仅势在必行,更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地深化。广西艺术学院音乐教育学院近年来,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服务于基础教育,坚持应对社会需求,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中如何突出师范性,适应社会需求的培养目标,拓宽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的口径,如何改革音乐教育专业招生考试内容及方法,进而探索形成有别于传统音乐学院式的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体系等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课题,并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明确教学改革的方向

为了更新教育观念,探索教学改革的方向与路子,我院两次举行

“音乐教育专业教育教学改革讨论会”,分学科、分教研室就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专业课程体系的整合、如何突出专业特点、拓宽专业课程的口径、如何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与水平等问题进行大讨论,针对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目标和任务,并根据新的形势要求,确定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路:

1、提出树立培养“社会人”的全新的人才培养观,破除以往我们的高等音乐教育专业局限于培养“单位人”——学校对学生“三包”:包教、包管、包分配,结果助长了学生的惰性、依赖思想,造成学生竞争性弱、能力不强的做法;

2、加强教育思想的创新,破除一些陈旧教育教学的观念、制度、做法,总结办学经验,开拓办学思路,大胆创新实践;

3、不断提出新的科学的合理的目标,在办学规模、学科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管理模式、管理机制上实现新的突破;

4、在继承和发扬原有特色和优势的基础上,探索新的办学途径、办学手段,在稳步推进本科教育的同时,适度发展研究生教育,并以发展网络远程教育、继续教育、研究生教育、复合型的音乐教育为突破,努力培养更多更好的符合社会需要的音乐教育优秀人才;

5、在强调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突出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6、发挥优势和特点,加大对外交流合作,培养和造就既能吸收改造各国优秀文化成果,又能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新型人才。

二、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

广西艺术学院音乐教育专业,其前身为艺术师范系的音乐师范专业,32年来为国家培养了数千名音乐师范人才,取得很大的成绩。面对国内外音乐教育的新形势,经过社会调查和到兄弟院校考察学习,我们对培养目标重新进行科学的定位:即能上好讲台、多能一专、先博而后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校音乐师资、社会教育机构师资以及为音乐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层次培养后备人才。我们不仅应当要求他们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过硬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牢固树立以素质教育为根本的教育观念,正确认识和把握学校音乐课程的性质、价值和培养目标,能深入地理解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而且还应当要求他们具有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良好的审美能力、教育实践能力,一定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等全面的素质。

培养目标紧扣“以人为本”的宗旨,教育教学是为了学生的一切学习,为了一切学生(面向全体)的学习,突出“人本主义”。

三、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结构改革的思路——重新整合为与培养目标和规格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培养目标的定位决定了学科课程设置及课程结构的思路。考研了国内外高师音教的最新动态,结合我院教学实际,我们提出了一个"深大高新宽全大课堂"的理念:

“深”——深厚的基础;

“大”——大量的信息;

“高”——较高的实践能力训练;

“新”——新的艺术视野;

“宽”——拓宽的专业口径;

“全”——全方位的知识、全面素质的培养。

(一)探索有别于传统音乐学校的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

客观来说,过去一个时期,由于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不够明确,至使我们的专业课程教学出现过一些失误。我们发现,在教学上承袭和借鉴的基本上是普通音乐学院式音乐表演专业的一整套教学思想、内容、方法、质量观及评估机制,音乐技术课则长期沿袭传统“一对一”个别技能训练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虽对音乐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音乐教育专业与音乐表演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同、招生入学选才的取向也不一致,沿用这一模式,就容易将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教学变成了低水平地重复传统音乐学院专业培养模式了,这十分不可取。众所周知,音乐学院培养的主要是上好舞台的音乐表演人才和音乐创作人才,而音教专业则是培养上好讲台的音乐师资,目标不一致,教育教学就必须突出各自的特点,因此音乐教育专业只能是吸取传统音乐学院教学模式中有利于发展音乐教育专业的东西,而不能全盘照搬。

(二)整合与培养目标、规格和教育教学规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我们认为,一名合格的高师音乐本科毕业生,从专业学习的角度来看,除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外,必须大大加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动口、动手、动体的能力。因此根据国家教委《关于改革与发展艺术师范教育的若干意见》及《关于下发高等师范专科二年制(三年制)音乐(美术)专业学科课程方案(试行)的通知》精神,参照文化部印发的《全国高等艺术院校本科专业教学方案》,尤其是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音乐的《音乐课程标准》之后,对应新的标准提出的教育教学新的理念、新课程的目标、新的教材、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评估要求,并结合我院实际情况,重新整合课程体系,设置了两大类课程:

第一大类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公共文化课;

第二大类是专业课程,并将专业课程的结构分为四大板块:

1、音乐基础理论及音乐创作、鉴赏知识板块: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基础和声、歌曲作法、曲式与作品分析、配器常识(含小乐队编配)、中外音乐史、音乐名著欣赏、民族民间音乐概论、电脑音乐制作等。

2、声乐演唱知识与技能板块:声乐(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相结合)、合唱与指挥等。

3、键盘演奏知识与技能板块:钢琴、手风琴、电子琴演奏、钢琴伴奏编配(含即兴伴奏)。

4、音乐教育理论与艺术实践板块:教育学、心理学、中学音乐教育法、舞蹈、美术常识、艺术实践、教育实习、毕业论文写作等。

此外,为使学生的专长得到进一步发挥,知识面得到拓宽,还将选修课程逐步扩大到100余门,开设了作曲、音乐史论、音乐教育理论、音乐文学、各种器乐演奏、美术常识等选修课和有关讲座。

四、突出师范性——多能一专、全面发展。

我们认为突出师范性,首先必须要大力夯实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的四大基础:

1、公共文化课的基础;

2、专业理论课的基础;

3、专业技能课的基础;

4、音乐教育理论课的基础。

高等师范教育的特点决定于其培养人才的职业定向性,其他教育教学的理念必须体现以人为本。作为教学单位,我们培养出可以迅速胜任教师职业的音乐师范生,既满足了国家对教师的急需,也确立了自身在社会上的专业形象——师范性的形象。师范性应该是师范教育最具本质、最具特性的东西,它既遵循艺术师范教育学科的内在规律,又与师范的培养目标紧紧相扣,从学科建立到课程设置,从教育指导思想到教学管理,从授课方式到教学内容,从教学方法到教材使用、到实践环节等,都应是全面的、系统的、科学的、有别于其他学科特点的教育体系,在每门课的施教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而教学法则是贯穿教与学的主线,明明白白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学什么、怎样学、如何教”。一句话,高师音乐教育的一切应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并服务于基础教育的素质教育,才是最大的师范性。因此高师音乐专业的教育体系必然只能是多能一专、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就此,全院领导、教师逐步达成了共识:明确培养目标,突出师范性。

五、拓宽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的口径

时代和社会的发展需求复合型人才。因为科学技术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每种社会职能也无不交叉涉及多种领域的业务,势必要求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复合化。我们要求学生按前面培养目标努力做到“多能一专、先博而后深”。

所谓“多能”是在专业知识的范围内,力求专业基础理论和知识扎实、全面及求得知识能力结构的多样化,以利于增强人才的灵活性、适应性;在“多能”的基础上让学生选择一个课程作为提高与发展的专长方向,以满足音乐教学各种工作岗位的需要,也利于发挥人才自身的特长。“多能一专”型人才则蕴集了无可估量的能量,将大大推进整个音教事业的发展。

我院在拓宽师范生业务口径的途径有,如:

1、增设电脑音乐基础课程,讲授电脑音乐制作技术及课件制作知识等;

2、在音乐教育学课程增加国家音乐课程标准等最新内容的讲授;

3、扩大选修课,除传统选修课声乐、钢琴、电子琴、手风琴、民乐、作曲理论、舞蹈等课程以外,增设教师口语、播音与主持、音乐鉴赏等一百多门选修课程,大大地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实用性。版权所有

六、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与水平是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重要条件

1、认真学习“新课标”,明确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高师音乐教育的教学目标,就是为基础音乐教育服务,即为基础音乐教育培养合格的师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的出台,给高师音乐教育的改革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作为基础音乐教育师资的“摇篮”,其教育教学改革的成败,不仅直接影响到《课标》的实施,而且也关系到本身的生存和发展。然而,要使学生日后服务于基础教育,教师就首先要立足为基础教育服务,因此我们认为要求教师学习贯彻新课标的新理念新要求新做法是十分必要的。

在学习中,我们的老师充分认识到《课标》所阐述的十个新的基本理念,更是从“以人为本”的观念出发,在不同的层面和侧面上,均体现出鲜明的人文精神:

培养学生美好情操和健全人格——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发展学生音乐兴趣,终生享受音乐——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使每一个学生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从音乐中受益——面向全体学生;

让每一个学生运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注重个性发展;

增强学生表现音乐的自信心——重视音乐实践;

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想象力——鼓励音乐创造;

开阔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提倡学科综合;

增进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弘扬民族音乐;

使学生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理解多元文化;

让学生有健康的心理承受能力——完善评价机制。

新课程给音乐教育最根本的变化将是学生音乐学习方式的变化,这一点,也正是音乐课程改革所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明确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强调学科的综合性,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课程评价要发挥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21世纪是一个“知识化时代”和“学习化时代”,音乐教育工作者的重心,不再是教给学习者固定的知识,而是转向塑造学习者新型的自由人格,音乐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感受鉴赏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终生热爱音乐,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学会如何与他人共同生活以及学会如何生存。近十几年来,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变化和发展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可喜局面,体现了21世纪音乐教育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版权所有

2、加强师资队伍和学科人才建设也是我院一项非常重要的措施。我们采取的办法是:

(1)“走出去,请进来”,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学习借鉴兄弟院校先进教改经验,改进我院教学管理。通过派员赴美、加、日、俄、越、泰等国和港澳台地区访问、交流和演出,邀请美国朱利亚音乐学院、伊斯曼音乐学院、波兰音乐学院肖邦钢琴学院等中外著名专家教授来院讲学,以及举办“乐器演示会”等活动使师生们开拓了艺术视野,学到国内外许多新的音乐知识及新信息。

(2)注重业务学习和提高,不断更新知识结构。连年派出部分教师分赴美国、俄罗斯等国家的著名音乐院校进行学习、访问、交流,或赴北京、上海的重点音乐院校学习进修。并且由院领导带头率全院共有20余位中青年教师参加“音乐学硕士研究生主要课程研修班”学习并已顺利结业。此外,部分青年教师已考上硕士研究生,另有一批青年教师积极地就读在职研究生,形成全院重新学习充电提高业务水平的良好风气。

七、高师音乐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成果

我院经过几年来教育教学的改革,并已初见成效。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强调音乐师范生应练好“音乐书法”——即乐谱书写的基本功,并在新生的《乐理》课及毕业班的《配器常识》课上加以严格要求,同时充分发挥《配器常识》课综合性、实用性、创造性较强的特点,使这门课成为提高学生的音乐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能解决实际应用的课程。

(二)

改革音乐学院式的视唱练耳教学探索有师范特色的视唱练耳教学路子。建立视唱分级教材及分级考试制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保证全体学生按教学大纲完成学习任务的基础上,让部分学有余力以及有兴趣继续学习视唱的学生能向更高级别层次迈进;运用固定调唱名与首调唱名法并用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视唱的熟练程度和贺御能力得以提高,这些均大大提高了视唱练耳课的教学质量和水平。

(三)改革《中国音乐史》、《外国音乐史》、《民族民间音乐概论》三门史论课的授课方式,由原来的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的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改为教师课堂授课与指导学生自学并举方式,教师隔周上课讲授本课主要内容,并列出参考书目及布置课后作业、论文题,指导学生自学,使学生学会更充分地利用图书馆、欣赏室等的各种信息、资料,大大提高了学生对这三门课的参与意识和自学能力。

(四)在键盘乐器的教学中,采取了小组课、集体课与个别课相结合的授课方式,改变了原来钢琴、手风琴课单纯“一对一”式的授课办法。学生在集体课或小组课上,不但能互相观摩学习,学到了演奏技巧,还学到了如何教学的方法。由于在集体课中运用了先进的数码电钢琴教学系统进行教学,其教学效果优于个别课的授课方式。钢琴课还准备在2004新学年启用分级教程教材。

(五)加大对音乐教学的投入,早在1991年建立了全国高校中最早的电钢琴教学系统,后又相继增建了电子琴教室、midi教室、教学录音工作室等。

(六)应对基础教育的需求,将电子琴课纳入了必修课,还提出并推行“手风琴与电子琴同步教学”的课题,大胆进行相关教学实践,使学生在这些健盘乐器的学习上融汇贯通,大大提升了教学质量,很受学生欢迎,他们这方面的能力受到用人单位欢迎和好评。

(七)将原有的钢琴、和声、钢琴伴奏编配几门课三门课程串起来成为一个大的课程组合,将这些课程的教师组成课题组,根据这几门课的最终要求来设计教学指导思想、教学计划、教学方式:钢琴(演奏、歌曲伴奏及一些简单规范的键盘和声弹奏训练相结合)——和声(和声知识与规律、习题、作品应用的分析与键盘和声弹奏训练相结合)——钢琴伴奏编配(加强钢琴伴奏织体音型的移调训练、伴奏编写、即兴伴奏配弹等)。加强学生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

(八)及时将《电脑音乐基础》作为必修课。我们充分认识到,在21世纪,主导知识经济的必将是以计算机为代表的高新技术。“计算机是打开21世纪大门的金钥匙”这一理念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计算机作为最基础、最前沿、发展最快的学科和专业,是当今迅猛发展的信息科技中的核心,它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普及。“电脑音乐制作技术是打开新世纪音乐殿堂大门的金钥匙”的理念同样地也正在被越来越多的音乐人士所接受,应对基础教育的要求,顺应这一发展趋势,学习计算机,学习电脑音乐制作技术就成了高等音乐教育教学的需要和必然。早在2000年,我院便为全体学生开设了《电脑音乐基础》的课程,使广大学生能尽快地结合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来进行电脑音乐制作技术的学习。进而学习和掌握音乐教学课件的制作、开发和应用,收到非常好的效果。许多学生在毕业实习就制作和应用音乐课件进行教学,受到学生及用人单位欢迎和好评。

(九)声乐课改变以往套用音乐学院声乐专业一对一个别课的授课方法,进行了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相结合的办法的尝试。努力将教学法贯穿于整个课程当中。

(十)舞蹈课得到了重视与加强;增加了课时;设立了侧重舞蹈的选修;教学内容中还增加了校园小歌舞编排等方面的实用技能学习。

(十一)2001年开始至今,在《音乐教育学》的课堂上组织全院学生学习贯彻国家音乐课程标准,了解最新的音乐教育理念、了解新课程音乐标准的音乐鉴赏与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个领域的教学方法,并从新的角度认识音乐教育的功能、目标,音乐教学原则、音乐课程理论、音乐教学艺术、音乐教学(含教育实习)指导策略、现代音乐教学技术、音乐教师的知识结构与培养措施、音乐教育研究、国外著名音乐教育体系运用等。使全院学生注重国家新音乐课程标准颁发后新的教育观念与教学方法的创新。密切联系了我国和我区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最新教改实际,并实践于教育实习中,有助于培养音乐师范生成为新型的合格音乐教师。

(十二)大力加强艺术实践,将艺术实践作为一门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中,并进行考核和量化评分。艺术实践的方式主要有三种:

1、下乡采风及创作实践。广西地处少数民族地区,每年3月,是少数民族民俗艺术活动较多的时期,我院坚持安排二年级学生下乡采风,同时就地搞当地学校艺术教育状况调查活动,对学生进行直观的民族音乐艺术教育,让他们了解基础教育实际情况,大大增强他们学习民族文化艺术的兴趣和坚定他们从事音乐教育专业的决心,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同时激发了他们运用所学知识结合采风的感受,创作了许多音乐作品,有的获全国音乐比赛获奖,有的在全国音乐刊物发表,更多的是自己的汇报音乐会上演,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创作实践,学生们反映了这些活动是“终生难忘、终生受益”

2、组织文艺活动及登台演出实践。如每年举办的音乐教育专业技能五项全能(即演唱、演奏、舞蹈、讲演、板书)大赛、校园文化艺术节、“艺苑杯”声乐大赛、诗歌朗诵、大学生口才及讲演比赛等;还有每学年的教学汇报音乐会、作品音乐会和音乐舞蹈晚会等。让学生有许多机会来展现他们的艺术才华。

3、积极组织我系学生参与社会的艺术实践活动,为学生毕业后能更快地适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我院学生节目曾获教育部举办的大学生艺术节二等奖、三等奖多项,学生合唱团多次获全广西合唱比赛特等奖,并荣获广西区教育厅颁发“广西大学生爱乐合唱团”称号

(十三)多元的音乐教育实习方式。我院从以下三方面来进行探索与改革:

1、定点实习。加强音乐教育实习基地的建设,已建一批实习基地学校:如有柳州三中、广西壮文学校、邕宁高中、邕宁职业高中、南宁第一职业高中、南宁地区第一师范学校等。

2、学生分散实习,教师带头指导实习。采用了让学生回原生源地实习的办法。接纳我院实习生的各级学校已达200余所,使实习生有更多机会在教学能力、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课外活动能力、班主任工作能力等得到充分的锻炼与提高。同时为毕业生进行毕业“双向选择”提前作了准备,增强了我院与社会各界沟通联系的机会,使毕业生就业途径更多,渠道更通畅,扩大了学院在社会的影响,生源得到扩大。

3、抓好实习准备工作。为使实习生能在毕业学年分散到全区各地实习,独立地进行实习工作,我们抓好了教育见习环节。带领学生到学院所在地——南宁市有关学校听课、评课、参加课外音乐活动的辅导。并在教育实习前一学期,根据音乐教育内容(乐理、声乐、欣赏等)逐项进行试教、试讲,以取得教学的体验,学会分析教材、备课、上课、评课、总结等环节。为他们进行下学期的教育实习打下基础。我院教师还承担省级教育教学科研课题——《音乐师范生教育实际指导策略》,获得的成果很好地直接指导了学生的教育实习工作。

(十四)紧抓毕业论文写作环节。蔡世贤院长、陈玉丹教授一起经过两年多时间开设系列的讲座和积累,完成了近七万字的《音乐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写作指导》的书稿,并积累了较为丰富的题库,以指导学生通过论文写作,提高音乐师范生的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调研的能力、查阅报刊、文献资料的能力和充分利用全方位的资讯的能力。

(十五)2002—2003年,本着适应社会发展、社会需求、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原则,对我院课程衔接进行了较大的改变,使之更合理更有利于学科知识与能力教学的衔接。

1、舞蹈普修课调至一、二年级上课,舞蹈条件及基础较好的学生三、四年级可以继续选修舞蹈课,这样,使学生有了更充分的时间学习舞蹈基本技能,同时有机会将学习的内容融会贯通,应用到实践中。

2、《钢琴伴奏编配》课安排在本科第三学年,专科在第二学年开设,比原来提早了一年开设,保证了学生钢琴学习的延续性和钢琴即兴伴奏能力的培养。

3、《教师口语》课由原来在第三学年开调在了第一学年上,以保证我们广西少数民族部分学生克服语音不准的问题。

4、将原在最后学期安排的大部分课程分布到前面其他几个学期进行,一改毕业班最后一个学期安排的课程内容较多的情况,让学生能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教学实习、毕业论文的撰写或找工作,做好准备迎接社会的挑选。

(十六)为了应对社会对人才需求方向的变化,拓宽办学思路。增加了音乐学(音乐教育)新的专业方向:电脑音乐制作专业方向、舞蹈教育专业方向。

(十七)《视唱练耳》、《乐理》、《曲式分析》、《和声》、《中国音乐史》、《音乐教育理论》等课程,将最适应教学需要的教材应用到教学当中。

(十八)改革招生考试。招生确保规模扩大和生源质量两方面的需要。1996年始,我院积极承办广西高校艺术类专业统考工作,改过去各院校分散招生为全区(省)性的统考,贯彻执行宽口径、重基础、重素质的选拔性考试,考试的内容、形式和评分办法、评分标准都有统一的要求和规定,使考试走向标准化、规模化、科学化。统考成绩在区(省)属院校同类专业中通用,改变了一校一考,报多校必多考的状况,有利于考生公平竞争;有利于学校公正选拔,有利于合理利用生源,提高音乐专业新生的整体质量,并有利于减轻考生的负担,深受学生及家长欢迎,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结束语

综上所述,广西艺术学院音乐教育学院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坚持了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服务于基础教育,坚持了应对社会需求,坚持了多能一专、先博后深、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坚持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了突出师范性,坚持学习借鉴传统音乐学院式的音乐教育体系而有所突破创新……。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路子是正确的,成绩是可喜的。然而,时代在不断前进。应该看到,虽然在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培养21世纪高素质人才新的伟大工程等方面,高等师范音乐教育同样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前者也向后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高师音乐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不仅势在必行,更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地深化,不断探索并形成有中国特色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等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体系。

我以为,改革和与时俱进地发展,是我们高等音乐教育专业永恒的课题。有志者共同努力吧!

注:1、参考书目:

①《国家音乐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1年5月。

②《面向21世纪教育目标研讨会报告》潘懋元著。

③《在高师音乐教育中突出师范性,探索新的面向21世纪的教学体系》

蔡世贤吴远雄合著